2024-06-13 活動.健康小測驗
搜尋
性病
共找到
3337
筆 文章
-
-
2024-06-13 醫療.心臟血管
4至7成民眾數值已異常卻不自知 預防三高3要點避免慢性病
台灣人77%有高血脂問題卻不自知。衛福部國健署調查顯示,不僅高血脂,國人的高血壓、高血糖自知率也都不及7成,恐不知不覺中積累成疾,釀成不可挽救的危險狀況。國健署長吳昭軍提醒,民眾可將成人定期健檢數據登錄到「慢性疾病風險評估平台」,即可推估未來10年內罹病風險,也呼籲民眾注意三高問題,預防慢性病。衛福部111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顯示,三高慢性病共奪走6萬9400位國人性命。根據2017至2020年國民營養健康變遷調查資料顯示,20歲以上國人三高自知率,分別為高血壓68%、高血糖66%、高血脂23%,約4至7成民眾不知道自己的三高數值已有異常。國健署慢性疾病防治組長吳建遠表示,當醫事人員替民眾抽血檢驗前,會先問民眾「有沒有三高?」許多患者都自認數據正常,但檢驗結果卻呈現異常,即是對自己的三高不自知。三高初期通常沒有明顯的不適症狀,民眾不易察覺可能已面臨健康危害。「僅約6成國人定期參加健康檢查。」吳昭軍提醒,凡年滿40至64歲國人,每3年1次、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原住民提前至55歲及小兒麻痺患者提前至35歲),可參加成人健檢,包括健康行為調查、身體檢查、抽血檢查、驗尿、健康諮詢等。吳昭軍說,民眾還可以自行查詢未來10年罹病風險。只要將健康檢查結果輸入「慢性疾病風險評估平台」,即可推估未來10年罹患冠心病、高血壓、腦中風、糖尿病、心血管等不良事件的高、中、低風險,給予後續追蹤建議。預防三高3要點1.量血壓722:居家自我血壓量測,以「722」原則,「7」連續七天量測;「2」早上起床後、晚上睡覺前各量一次;「2」每次量兩遍,以掌握自己的健康狀況。2.定期健康檢查:善用成人預防保健服務、職場勞工健檢、公務人員健檢或是自費健檢等,關心自己的血壓、血脂及血糖等數據變化。3.健檢紅字,定期追蹤:健康檢查有紅字,要加以重視,應盡速至醫療院所進行追蹤。
-
2024-06-11 失智.大腦健康
促血液循環助防失智症 5穴位保養術改善不利大腦健康危險因子
經常忘東忘西、注意力不集中,小心是「大腦老化」。隨著年齡增長,會出現老化徵兆,包括輕微健忘、容易分心、動作變慢等,但如果持續記憶力減退和認知功能下降,就要注意可能是不正常的腦部退化,恐造成失智症。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林舜穀說,現代人生活步調快速,不良習慣會加速大腦衰退,腦部退化常見的危險因子,包括用眼過度、長期壓力、血壓不穩、無法安睡、腦部發炎等。想護腦健腦,林舜穀表示,應避免讓大腦長期處於不利健康的環境,可先從5項關鍵因素著手,針對危險因子找到相對應的穴位刺激按摩,增加血液循環,有助於預防失智症。1.用眼過度長期用眼過度,可能對認知功能產生負面影響,林舜穀提到,視覺疲勞和眼睛疲勞會干擾大腦處理視覺信息的效率,進而影響記憶力和注意力。視覺疲勞常伴隨頭痛、眼部疼痛,無法集中注意力等症狀。此外,長時間使用電子設備(特別是夜間)會降低睡眠質量,因為藍光干擾人體生物時鐘,易損害記憶力、注意力和決策能力。按摩穴位:腦戶穴位於頭枕部正中線後,約髮際上2.5寸處。刺激腦戶穴可緩解用眼疲勞、減輕視覺壓力,改善整體的精神狀態。2.長期壓力長期壓力對認知功能有負面影響,林舜穀強調,持續的壓力會讓大腦中的皮質醇水平升高,這種壓力激素在高濃度下會損害海馬體,導致記憶力減退及學習能力下降,降低專注力和工作效率,引發焦慮和抑鬱等情緒問題。長期壓力也會影響前額葉皮層功能,造成計畫、決策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下降。按摩穴位:腦空穴位於後頭部枕骨外側隆凸處旁開2.25寸處,具清熱止痛作用。刺激腦空穴可放鬆神經系統,減少皮質醇分泌,進而減輕壓力對海馬體和前額葉皮層的損害。3.血壓不穩血壓劇烈波動會對大腦血管造成傷害,增加腦血管病變風險,例如中風和小血管病變,進一步影響大腦的血流供應,導致腦細胞缺氧。高血壓會加速動脈硬化、降低血管彈性,影響大腦各區域的正常血流;低血壓則可能導致大腦供血不足,引起頭暈、注意力不集中和反應遲鈍;血壓不穩還會對心臟和腎臟造成負擔。按摩穴位:通天穴位於前髮際正中直上4寸、旁開1.5寸,有穩定血壓的作用。刺激通天穴可促進血液循環、調節血壓,穩定的血壓有助於保持大腦供血充足,也提高情緒穩定性。4.無法安睡持續睡眠不足會讓大腦無法獲得足夠的休息和修復,直接影響到記憶力、學習能力。長期失眠還會引發焦慮、抑鬱及削弱免疫系統,增加慢性病風險,損害整體健康狀況。按摩穴位:神門穴位於手腕處,腕掌橫紋上、小指一側的按壓凹陷處。神門穴可以放鬆神經系統,減少焦慮和壓力,從而改善失眠問題。有了足夠睡眠,可讓大腦進行修復和記憶鞏固,提升注意力、記憶力和認知功能。5.腦部發炎當大腦長期處於發炎狀態時,免疫系統會不斷釋放炎性細胞因子,損傷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細胞,導致大腦結構和功能的改變。炎症不僅會損害海馬體,慢性炎症會影響前額葉皮層功能、促進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發展,包括阿茲海默症和巴金森病,這些疾病會加劇認知功能的下降。按摩穴位:腦清穴位在解溪穴上二橫指,脛骨外緣。按摩腦清穴有助於改善腦部慢性發炎症狀,並減少神經細胞的損傷和死亡,從而保護大腦結構和功能。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6-10 焦點.健康知識+
丹麥大學研究:雙腿兩週不動倒退20年?醫師解析真相
你可以先知道: (1)傳言提到二週不動腿「腿部肌肉的力量會減弱三分之一」、「腿部肌肉力量減弱 1/4」,根據原始出處的論文,其實是指23歲組的年輕人失去了 3 分之 1 的肌肉力量,而68歲組的老年人則失去大約 4 分之 1,傳言缺乏背景說明,訊息雜亂、易生誤導。 (2)傳言提到「人體重 50% 在骨頭,而骨頭 50% 在兩腿」。專家表示,骨頭約佔身體重量的 20%到 30%左右,傳言說法錯誤。 (3)傳言提到「15% 老年人大腿骨折在一年內身亡」。專家表示,根據台灣健保資料庫的分析,該數字應為4分之1或甚至更高,傳言為錯誤資訊。網傳「鍛鍊腳與腿是你終生的任務」貼文,文中提到丹麥研究指出二週不動腿的話,腿部肌肉力量減少 1/3、1/4,倒退 10 年、老化 20~30 年、相當於 40~50 年等多組不同數字。專家表示,腿部肌肉確實可能因為二週不動而大幅下降,例如年輕男性車禍,腿圍二週極可能下降 2 成,但相關數字並非重點,重點是提醒民眾要多動腿、即使輪椅族都可以抬腿練肌肉。傳言少部分數字正確、大部分數字錯誤,且正確的部分還交叉引用二組實驗對象的數字,數字雜亂、易生誤導。 雙腿保健的研究?兩週不動倒退 20 年? 原始謠傳版本:丹麥大學研究:中年後的自信不在大腦 ,是在雙腿! compiled by RF 8/13 1、變老時,腳與腿須始終保持堅挺。 2、變老時,不應擔心頭髮變灰、皮膚下垂、皮膚皺紋,反而要照顧兩腿。 3、《美國預防雜誌》概述長壽跡象,強壯的腿部肌肉被列為最重要的肌肉。 4、若兩週內不動腿,腿力降低10年。 5、研究發現,無論老少兩週若不活動,腿部肌肉力量減弱1/4,相當老化20~30年。 6、若腿肌的衰弱,即使我們進行康復和鍛鍊,需很長時間才能恢復。 7、定期運動,步行非常重要。 8、整個身體重量負荷在腿上。 9、人體承重於腳。人體重50%在骨頭,而骨頭50%在兩腿。 10、人體最大及最強關節和骨頭在腿上。 11、強壯的骨骼與肌肉和靈活關節形成「鐵三角」,承載人體上最重要負荷。 12、你70%活動能量燃燒在兩腳。 13、年輕的你,大腿有足夠力量可抬起一輛小車! 14、腿和腳是身體「運動中心」。 15、兩腿擁有人體50%神經,50%血管和50%血液。 16、兩腿連接身體的大型循環網絡。 17、有健康的腳和腿,血液流動會順暢,腿肌發達者會有堅強的心臟。 18、人老,先從腳部開始再向上發展。 19、人老,大腦對腿部傳輸指令的準確性和速度下滑不如年輕人。 20、人一老,骨胳鈣質早晚會流失,故老年人易骨折。 21、老年人骨折,易引發併發症,尤其是致命性疾病如腦血栓。22、統計上,有15%老年人大腿骨折在一年內身亡! 23、鍛鍊腿部對於60歲的老人,永遠不嫌晚。 24、腳與腿會隨著時間衰老,但鍛鍊腳與腿是終生的任務。並在社群平台流傳: 查證解釋: (1)2 週不動腿部肌肉就萎縮 倒退幾年不是重點傳言提到「兩週內不動腿,腿力降低 10 年」,「兩週若不活動,腿部肌肉力量減弱 1/4,相當老化 20~30 年」,「丹麥研究,兩週不活動後,腿部肌肉的力量都會減弱三分之一,相當於 40 至 50 歲」。由於傳言引述的說法、數字有眾多版本,MyGoPen 致電諮詢臺北市中山醫院骨科醫師、長庚大學助理教授王瀅智,他表示下肢的運動確實很重要,沒動的確會使腿部的肌力下降,這才是整件事情最有價值的重點,至於倒退幾年、傳言所提到的那些數字不需要太認真。 王瀅智指出,臨床上看到的情況是,比如二、三十歲的年輕人騎機車發生車禍 ,大腿骨的股骨幹骨折(Femoral shaft fracture)、開刀後鼓勵病人早一點下床走動,但即時這樣,躺在床上休養兩個禮拜之後,傷腿的大腿腿圍的確會比正常的腿還小,兩週就明顯肌肉萎縮,而且縮小的幅度是肉眼可見的差異,估計大約至少 10 到 20%,這樣的肌肉萎縮、肌力流失相當於倒退幾年很難說,因為每個人的基準不同,除非非常大型的研究才能有比較好的答案,民眾其實不用去管傳言說的倒退幾年又幾年,重點擺在就是要動就對了。(2)人體骨頭約佔 20% 到 30% 負重可以訓練骨頭 傳言提到「人體重 50% 在骨頭,而骨頭 50% 在兩腿」。王瀅智表示,骨頭大概佔身體重量的 20% 到 30%左右,一般人大約落在 20%,而專門鍛鍊的人,例如練舉重的人下盤肌肉或是骨頭都會變重,就會比一般人的占比更高,但若是屍體,則血液、組織液都排乾,骨頭的佔比才會遠高於正常的 2 到 3 成,傳言 5 成的說法並不是正常人的區間、應是錯誤資訊。而有關傳言說的「腿有人體 50% 的神經、50% 的血管和 50% 的血」 ,王瀅智表示,這些數字正確與否並不重要、民眾「看看就好」。 王瀅智強調,骨頭每天在新陳代謝,有的部分被破壞、有的部分在增長,所以為什麼老人家的骨密度會下降,骨密度除了與年齡有關,也還跟運動習慣有關,提醒民眾運動時可適度增加負重,身體負重、有需求,骨頭才知道需要再生長來支撐這個重量,所以不只運動很重要,適當的負重也很重要,能刺激脊椎骨、大腿骨維持好的骨密度。(3)台灣資料:一年內死亡率 1/4 傳言提到「15%老年人大腿骨折在一年內身亡」。王瀅智指出,大腿骨折應該是指「髖關節骨折」,世界骨質疏鬆學會建議的骨密度是測「脊椎骨」跟「髖關節」,因為這兩個部位的骨折對人體健康的傷害最大,骨鬆的人最常見的有下列四大類、五大種骨折:a. 髖關節骨折:好發於75歲以上,通常是因為合併有其他慢性病、跌倒所致。髖關節分為股骨頸骨折、轉子間骨折和轉子下骨折。其中股骨頸骨折、轉子間骨折較為常見,因為股骨頸是整根骨頭最細、最脆弱的地方。 b. 脊椎的壓迫性骨折:好發於65歲以上,因長期彎腰、提物姿勢不良,或滑跤跌倒造成,會有嚴重的背痛。 c. 腕部橈骨骨折: 好發於55歲以後,跌倒用手撐地而造成骨折,大約占人體所有骨折10%。 d. 肩膀肱骨骨折: 近端肱骨是構成肩關節的骨骼之一,常見的型態是有骨質疏鬆問題的老人家,不慎跌倒撞到、導致肩膀近端肱骨骨折。王瀅智強調而根據台灣健保資料庫分析,髖部骨折的病患開完刀一年內,4 個有 1 個會死亡、1 個可以回到原先一樣的狀態,其餘 2 個則是沒辦法回復到原先的正常運動水準,也就是說本來可以自己走,骨折復原後可能要拿拐杖或是助行器,或甚至只能坐輪椅等等,所以根據臺灣本土化流行病學資料,傳言所說的的數字 15% 其實還低估,正確應該高達 25%,有的研究數據甚至高達 3 分之 1 的死亡率,傳言的說法應為錯誤資訊。 王瀅智提醒長輩們,不是年紀大了、不良於行就不用運動,即使坐在輪椅上都能夠練抬腿,訓練膝蓋附近、以及大腿的股四頭肌,坐著的時候單腿伸直、腳底板翹高,這樣維持 5 秒也是一種很好的運動,或是也可以深蹲、快走、慢跑,如果膝蓋不舒服就穿個護膝保護一下,傳言提醒民眾多運動是正確觀念,但引用出處不明、各種數字有高有低的說法,則可能易生誤導,使民眾對疾病的認識錯誤、影響後續的診斷及治療。 MyGoPen查詢上網查詢相關資料,發現 CBS 曾經報導「研究:僅兩週不活動,肌肉力量就會減弱」,提到「一條腿不動兩週後,年輕人失去了 3 分之 1 的肌肉力量,而老年人則失去了大約 4 分之 1」,「你擁有的肌肉量越多,你失去的肌肉量就越多」,「大約需要 3 倍於不活動時間的時間,才能恢復肌肉質量」,「年輕男性固定不動所喪失的腿部肌肉力量,相當於衰老了 40 或 50 年」。 但查詢原始論文出處則應為 2015 年發表於《復健醫學期刊》的 「兩週固定不動後,進行六週的有氧再訓練可以恢復腿部肌肉質量和有氧能力,但並不能完全恢復年輕和老年男性的腿部力量」,該研究的對象為 17 個 23 歲左右、15 個 68 歲左右的男性,研究目的為「旨在確定短期腿部固定不動後,有氧再訓練作為復健對年輕和老年男性腿部力量、腿部工作能力、腿部肌肉質量、腿部肌肉纖維類型組成和腿部微血管供應的影響」,研究結論為「短期腿部的固定不動對腿部力量和工作能力有顯著影響,6 週的重新訓練足以增加但不能完全恢復肌肉力量、有氧工作能力和腿部瘦肉質量」。 由相關報導及原始論文的標題以及內容,就能知道傳言說法只引用報導中的幾句話、過於片段,缺乏背景說明及完整脈絡、易生誤導。結論 傳言提到多組數據,光是二週不動,腿部肌肉力量減弱三分之一、減弱 1/4 等說法,甚至還有「兩週不動,腿力降低 10 年」、「相當老化 20 ~ 30 年」、「相當於 40 至 50 歲」等相似卻不同的說法,經查證原始論文,其實是出自年輕男性、年老男性二組實驗對象的不同數字,傳言交錯引用、沒有說明背景,易造成認知混淆、易生誤導。 專家表示,年輕男性腿部二週不動,腿圍確實可能減少約 20%,雖與傳言所說的 4 分之 1 相近,但專家表示,相關數字並不重要,重點是要提醒民眾注意腿部活動力的重要性,相關數據只是 32 人的小研究,民眾不必太過在意。而有關腿部骨頭重量佔比、髖關節骨折一年後的死亡率等數字,則與正確情況不符、應為錯誤資訊。衛教資源: 國健署 - 長者坐著動,也能動得好! 動動生活(手冊) 諮詢專家: 臺北市中山醫院骨科醫師 - 王瀅智(本文轉載自《MyGoPen》查證參考:https://www.mygopen.com/2024/06/legs.html)
-
2024-06-09 名人.林靜芸
變老到底要不要作醫美?整形名醫林靜芸提醒留意5個注意事項
68歲的莉莉已經作阿媽。她是典型戰後嬰兒潮的女性,自己的的事情自己作主。近幾年,她發現自己變老。鏡中的皺眉紋、法令紋、木偶紋、嘴邊肉、雙下巴,讓她無法有好心情。莉莉打了肉毒桿菌、玻尿酸,也作過電波,但拍照看起來仍然是老女人。莉莉去同學會,有個同學承認作了拉臉手術,變得很年輕。莉莉心動當下決定要去拉臉。莉莉回家試探老公,老公回答:「沒有必要,我又沒嫌妳,妳拉臉給誰看呢?」莉莉努力溝通,她要拉臉是因為自覺還年輕,可是常被說疲倦勞累,不笑的時候被說很兇。她不喜歡現在的樣子,想要一個符合自己心情的外貌。老公最後同意但還是擔心:「拉完臉如果我認不得妳或是看不習慣,怎麼辦?」莉莉確認自己的健康沒問題,找了有拉皮經驗的醫師作手術。醫師保證她不會「變臉」,請她老公安心。手術使用止血網,莉莉術後三天就能見人。老公第一句評語是「臉變小,像從前的妳了。」莉莉術後拍照,每張都好看,出門常被誇年輕,莉莉很高興自己作了拉臉手術。根據美國美容外科醫學會2023年12月的統計,各年齡層作醫美的比率:40到54歲占45%最高,其次是嬰兒潮55-70歲占30%。傳統的觀念是人變老會衰弱,不適合整形,但是最新的麻醉或手術風險評估,年齡要大於80歲才成為風險,嬰兒潮的整形方興未艾。歌手瑪丹娜以怪異的行徑聞名。她47歲時說:「女藝人只要過了35歲,所有報導會以妳的年齡作開頭,這種框架限制藝人的選擇,讓妳只能原地踏步。」製作人還會叮嚀「妳已經有年齡了,妳的表演必須符合年齡。」這種話背後的含意是「熟齡演員嚐鮮期已過,是時候打包並退出鎂光燈了」。瑪丹娜說她不想遵從這種傳統。瑪丹娜勤練身體,身形體力一直維持很好,但無法避免面容變老。65歲的瑪丹娜2023年初接受拉臉、拉脖子、補脂肪等手術。恢復期間,她出席艾美獎頒獎典禮,被媒體嘲笑她面容崩塌,她沒有辯駁。2023年底她以完美姿態開始第六次世界巡演,2024年5月4日終場在巴西,她在台上又唱又跳,成功演繹自己年輕到現在所有角色,將里約熱內盧的海邊變成巨大的音樂廳,聚集了有史以來最多的聽眾(160萬)。此次巡迴演出80場,收入二億五百萬美金,替她自己奪下最有影響力的流行樂歌星寶座。瑪丹娜以自己的表現回答,變老要不要作醫美這個提問。身為整形外科醫師,作者仍想提醒幾個注意事項:1.隨時將健康維持在最好狀況,可以降低手術風險,術後可以促進恢復並維持效果。建議採取健康生活方式,控制慢性病,注意營養,持續運動,活躍老化。2.向醫師誠實報告身體疾病及服藥,讓醫師有所準備。3.根據醫學文獻,大於40歲的人作變臉(雙眼皮、隆鼻、削骨等等),適應不良比率很高。老人建議回春整形(眼袋、拉臉、抽脂、提乳、縮肚皮等等),不建議變臉。4.避免耗時、易出血、大面積、多重部位的手術,老人適合快速恢復的療程。5.醫美要有合理期待,術前尤其應該與醫師好好溝通。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6-08 癌症.攝護腺癌
排尿困難、血尿...我得攝護腺癌了嗎?「攝護腺癌」從症狀到分期存活率一次解析
攝護腺癌(Prostate Cancer)在歐美較為常見,泌尿科權威、台灣泌尿科醫學會前理事長蒲永孝教授曾表示,以發生率來說,黑人和白人的發生率比較高,相較之下,黃種人的發生率則比較低。不過近年來不管是個案增加數或是死亡率,都正在急劇攀升,攝護腺癌同時也是107年癌症個案數增加最多第2名,增加百分比高達13.26;死亡率而言,自107年的11.76%、108年的13.1%,逐漸攀升至109年的14.8%,可見攝護腺癌對國人的威脅性正在逐漸提升。何謂攝護腺癌?想要了解攝護腺癌,我們得先知道何謂攝護腺,攝護腺又稱為前列腺,是男性生殖系統特有的器官,其外形似一顆胡桃,位於膀胱出口下方、直腸前方,並裹著尿道,可分為周邊區、移行區、中央區、前纖維肌瘤基質等,有7成的攝護腺癌發生於周邊區。攝護腺的功能包括製造液體以構成精液的一部分、調控尿液與精液的排出,以及分泌睪固酮。40歲以上的男性就有發生攝護腺癌的可能,好發年齡則為50歲,蒲永孝教授分析,以40歲以上的男性來說 ,大約有1/3的人,其攝護腺中已經有癌細胞的存在;到了80歲,則約有一半的人,攝護腺中就藏有癌細胞;活到100歲,則大約90%的男性都有了癌細胞,罹患風險隨著年齡的增加而提升。除了年齡以外,家族遺傳也是危險因子之一,有15%的攝護腺癌和家族遺傳以及基因有關,舉例來說,假設爸爸或兄弟患有攝護腺癌,則罹患攝護腺癌的機率為一般人的2倍;若爸爸與兄弟皆患有攝護腺癌,罹患風險則增為4倍;若家族有人在55歲前罹患攝護腺癌,則罹患攝護腺癌的機率增為5倍。由此可見,年齡和家族遺傳為攝護腺癌重要的決定性因子。另外,研究發現目前有8種基因與攝護腺癌有關。此外,身體發炎與感染也被認為與攝護腺癌存有一定的相關性,例如有性病史或攝護腺炎的男性,罹患攝護腺癌的機率也較高。其他可能的影響因素包括高脂的飲食習慣,也可能會提高攝護腺癌的發生率及死亡率。攝護腺癌的症狀有哪些?攝護腺癌早期症狀並不明顯,因此當症狀出現時,癌症可能已經進展到中晚期,臨床上也有患者完全沒有出現症狀。攝護腺癌可能出現的症狀如下:.尿急.排尿困難、力道較弱.尿流變細.尿速減低.尿完後滴尿.尿流斷斷續續.膀胱無法排空之感.夜尿.血尿.精液帶血.射精疼痛攝護腺癌第一~四期的風險為何?第一期:沒有症狀,也無法由肛門指診檢查出來,通常是因為接受治療良性肥大所切除的攝護腺組織,在顯微鏡檢發現。此期的腫瘤侷限在攝護腺內,並無擴散到攝護腺以外的器官或淋巴結。第二期:肛門指診摸到硬結或血液檢驗發現異常,但侷限在攝護腺內。第三期:癌症已侵犯到攝護腺周圍的組織,包括周圍的儲精囊或鄰近攝護腺的組織,超出攝護腺的包膜。第四期:癌症已經轉移,侵犯到鄰近器官淋巴結、骨頭或其他組織。不同期數的存活率各是多少?第一期、第二期:不管是手術或放射線治療,都有8-9成以上的長期存活率。第三期:經過手術、放射線治療及荷爾蒙治療後,5-7成可有10年存活率。第四期:如果只有淋巴腺轉移病人,平均存活率應可大於5-6年以上;轉移至骨骼或其他器官則平均存活率約2-3年。參考資料: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攝護腺初期、中期、末期症狀與治療方式說明國泰綜合醫院—攝護腺癌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攝護腺癌 年長男性的夢魘臺中榮民總醫院—在做過攝護腺切片後,醫師告訴我得到攝護腺癌。聽人家說癌症是不治之症,我還能活多久呢?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6-07 醫療.中醫
腦部退化常見的危險因子,你中了幾項?中醫師分享保養穴位
經常忘東忘西、注意力不集中,小心是「大腦老化」。隨著年齡增長,會出現正常的老化徵兆,包括輕微健忘、容易分心、動作變慢等,但如果持續記憶力減退和認知功能下降,就要注意可能是不正常的腦部退化,易造成失智症。腦部退化常見的危險因子,你中了幾項?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林舜穀說,現代人生活步調快速,不良習慣會加速大腦衰退,腦部退化常見的危險因子包括用眼過度、長期壓力、血壓不穩、無法安睡、腦部發炎。想護腦,先從這五項關鍵因素著手,林舜穀表示,避免讓大腦長期處於不利健康的環境,另可針對危險因子找到相對應的穴位刺激按摩,增加血液循環,有效幫助預防失智症。一、用眼過度長期用眼過度,可能對認知功能產生負面影響,林舜穀提到,視覺疲勞和眼睛疲勞會干擾大腦處理視覺信息的效率,進而影響記憶力和注意力。視覺上的疲勞感常伴隨著頭痛、眼部疼痛,無法集中注意力。此外長時間使用電子設備(特別是夜間)會降低睡眠質量,因為藍光干擾人體生物鐘,易損害記憶力、注意力和決策能力。建議穴位:腦戶穴位於頭枕部正中線後,約髮際上2.5寸處,是傳統中醫中的重要穴位之一。刺激腦戶穴可緩解用眼疲勞,透過減輕眼睛疲勞和視覺壓力,改善整體的精神狀態。二、長期壓力長期壓力對認知功能有負面影響,林舜穀強調,持續的壓力會讓大腦中的皮質醇水平升高,這種壓力激素在高濃度下會損害海馬體,導致記憶力減退及學習能力下降。長期壓力也會影響前額葉皮層的功能,這個區域負責計劃、決策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壓力會降低專注力和工作效率,另引發焦慮和抑鬱等情緒問題。建議穴位:腦空穴功效在於清熱止痛,腦空穴位於後頭部枕骨外側隆凸處旁開2.25寸,刺激穴位可以放鬆神經系統,減少皮質醇的分泌,進而減輕壓力對海馬體和前額葉皮層的損害。三、血壓不穩血壓劇烈波動會對大腦血管造成傷害,增加腦血管病變風險,例如:中風和小血管病變,進一步影響大腦的血流供應,導致腦細胞缺氧。高血壓會加速動脈硬化、降低血管彈性,影響大腦各區域的正常血流;低血壓則可能導致大腦供血不足,引起頭暈、注意力不集中和反應遲鈍;血壓不穩還會對心臟和腎臟造成負擔。建議穴位:通天穴位於前髮際正中直上4寸、旁開1.5寸,有穩定血壓的作用。刺激通天穴可促進血液循環、調節血壓。林舜穀表示,穩定的血壓有助於保持大腦供血充足;通天穴的刺激還能提高情緒穩定性。四、無法安睡持續睡眠不足會讓大腦無法獲得足夠的休息和修復,直接影響到記憶力、學習能力。長期失眠還會引發焦慮、抑鬱,以及削弱免疫系統,增加慢性病風險,損害整體健康狀況。建議穴位:神門穴位於手腕處,腕掌橫紋上、小指一側的按壓凹陷處。這個穴位可以放鬆神經系統,減少焦慮和壓力,從而改善失眠問題。有了足夠睡眠,可讓大腦進行修復和記憶鞏固,提升注意力、記憶力和認知功能。五、腦部發炎當大腦長期處於發炎狀態時,免疫系統會不斷釋放炎性細胞因子,損傷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細胞,導致大腦結構和功能的改變。首先,炎症會損害海馬體;其次,慢性炎症會影響前額葉皮層的功能;慢性炎症也會促進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發展,例如:阿茲海默症和巴金森病,這些疾病會進一步加劇認知功能的下降。建議穴位:腦清穴位在解溪穴上二橫指,脛骨外緣。可使大腦清醒,故名「腦清」。按摩這個穴位有助於改善腦部慢性發炎症狀,並減少神經細胞的損傷和死亡,從而保護大腦結構和功能。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6-07 醫療.呼吸胸腔
免疫負債來襲 呼吸道融合病毒重擊「虎牙」兩端族群
疫情解封後、口罩也跟著解禁,社區感染一波波,醫師發現解封後小小孩子成了免疫負債的重災區。疾管署預防接種諮詢小組召集人、台灣疫苗推動協會名譽理事長李秉穎指出,其中以呼吸道融合病毒(RSV)對孩子的影響最大,一般而言3歲以下小孩約有8至9成會感染過一次,但在疫情封閉1至2歲的小小孩並沒感染也沒有抗體,成了解封後免疫負債的最大宗族群。而近年已有多家藥廠針RSV兩大族群開發疫苗,以保護5歲以下及65歲以上老人。台灣疫苗推動協會6月1日及2日在台南舉辦2024「疫苗菁英訓練營」,會中聚集了全國的感染科專家及相關研究人員,疾管署署長莊人祥、台南市衛生局長李翠鳯特地前往致詞,連已退休的小兒感染科大老、衛福部前部長林奏延也出席會議。會議中除了聚焦討論流感疫苗、流行性腦膜炎疫苗、腸病毒71型疫苗外,多位專家發表RSV對老人及小孩的危害,疫苗能帶來的效益進行討論。馬偕兒童醫院兒童感染科主任紀鑫指出,RSV的好發年齡在整個分佈猶如兩顆虎牙,即5歲以下、65歲以上特別高,65歲以上長者住院率比50到64歲民眾高出數倍,且17%會住進ICU(加護病房),若民眾本身罹患慢性腎臟病、氣喘等,也會加重病情,尤其COPD(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高達8成患者病況加劇,這兩個族群都有被低估、疾病負擔更應重視的情況。理論上,RSV溫帶地區在初冬及早春流行,台灣大約有兩個流行高峰,一個在3到5月,另一個落在8月至10月,但李秉穎統計疫情期病毒及傳染病流行的概況,發現RSV、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都大幅減少,水痘及日本腦炎則沒有因疫情封閉期間有減少情形,這是因為水痘與日本腦炎的傳染途徑與新冠病毒有些不同。去年9月疾管署還特別提醒RSV流行期提早到來,比起過往早了快兩個月,研討論現場包括李秉穎、紀鑫及成大醫院一般小兒科病房主任沈靜芬等多位專家皆認為,RSV的流行高峰,因疫情關係有提早來到造成小高峰,而這似乎與免疫負債有關。李秉穎舉2021年英格蘭發表的一篇侵襲性肺炎鏈球菌因免疫負債在各年齡層的病例數報告,發現一歲以下小孩增加10.63倍、1到4歲增加3.22倍、5-9歲增加1.02倍,15歲以上反而減少,這表示免疫負債在小小孩發生的比率最高,而這也能在兒童感染RSV身上看到,因為8至9成孩子在3歲前會感染過一次RSV,但疫情期間2歲以下的孩子被防疫措施保護著沒受到感染,因此免疫負債最明顯。鑑於全球RSV預防的未滿足醫療需求,WHO已經啟動全世界RSV監測系統,並描述了單株抗體與RSV疫苗的研發。目前健保署已針對早產兒及兩歲以下合併支氣管肺發育不全的重症孩子,給予單株抗體藥物治療,彰濱秀傳紀念醫院兒科副部主任李俊毅指出,這可明顯降低45%的住院率,需要輔助氧氣治療的總天數降低7成。而明年預計也還有新的單株抗體將引進國內。至於目前60歲以上老人或孕婦,在台灣即將有RSV疫苗可以自費接種,針對60歲以上成人及一項慢性病受試者,保護力可達近9成5。另外,mRNA技術應用在RSV疫苗則在美國剛取得核准上市,沈靜芬指出,經由3萬人的臨床試驗數據顯示,有氣喘、肺炎、呼吸喘的60歲以上民眾有8成的保護力,70歲以上效果更好,可達9成5以上,兩個症狀的保護力也比三個症狀的保護力好,但接種的副作用,5成為頭痛肌肉痠痛。
-
2024-06-07 醫療.呼吸胸腔
未雨綢繆 流感疫苗不用打的用吸的?多種新劑型引關注
國人才經歷過兩年多的新冠疫情,對於下半年後秋冬疫情是否該未雨綢繆?專家認為新冠病毒雖然不停突變,但未來應該會感冒化;至於流感疫苗高劑量劑型及兒童的吸入劑,未來都有可能在台上市,尤其吸入劑類似自然免疫機轉,國外研究可增加兒童5%接種意願。台灣疫苗推動協會6月1日及2日在台南舉辦2024「疫苗菁英訓練營」,會中聚集了全國的感染科專家及相關研究人員,疾管署署長莊人祥、台南市衛生局長李翠鳯特地前往致詞,連已退休的小兒感染科大老、衛福部前部長林奏延也出席會議。會議中討論最多的就是每年都有公費接種政策的流感疫苗。馬偕兒童醫院醫務專員、兒童感染科權威邱南昌指出,美國從去年10月開始發現,小孩的流感有反撲情形,流感仍是造成重症及死亡的重要因素,而為了增加兒童疫苗的使用率,芬蘭研究發現,這種活性減毒吸入型流感疫苗可增加5%的施打率。由鼻子吸入活性減毒後的流感病毒株,醫界最擔心到達支氣管及肺部時會不會引發感染,邱南昌指出,鼻吸劑的流感疫苗有經過溫度改變的設計,在25到30度可以存活產生類似自然免疫的抗體,屬於長久免疫型式,但進入到肺部體內約37-39度就失去活效性,不用擔心肺部感染的可能;而產生IgA抗體及T細胞的免疫反應與肌肉注射相同,但IgG抗體的反應就稍慢。不過,吸入型的疫苗產生的副作用就類似感冒,會有流鼻水、鼻塞、喉嚨痛及少比例的發燒,在歐美的建議,則對於免疫疾病的孩子或是氣喘患者要小心使用。由於是活的減毒疫苗,擔心長輩因免疫力低下感染肺炎,因此,在設計之初就未納入65歲以上的長輩。另外,目前成人流感疫苗也開始往高劑量研究,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兒童感染科教授陳志榮指出,高劑量是以現行肌肉注射的4倍劑量,研究發現65歲以上接種者,會產生2倍的抗體,中和抗體也多1.5倍;至於副作用在4萬例的個案中發現,約有四分之一有發燒情形,其他如腸胃道症狀等;至於加佐劑的流流感疫苗則因加了增強免疫反應的佐劑,身體產生的免疫力會較傳統流感疫苗來得高一些。至於新冠病毒目前流行的情形,台灣疫苗推動協會名譽理事長李秉穎認為,未來一定會感冒化。而莊人祥則提醒,目前造成慢性病及高風險死亡者新冠病毒仍大於流感,還是不能掉以輕心。而不能放心的還有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由於變化快致死率高,又容易因群聚造成感染,台中榮總感染科主任陳伯彥提醒,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是由腦膜炎雙球菌所引,台灣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在軍中或大學宿舍發生群聚感染事件,雖然兒童仍是感染危險群,但學生族群也不容忽視,目前研究發現B型流性腦脊髓膜炎疫苗保護力可達7.5年,若有要前往國外留學的學生,可自費接種。另外,陳伯彥及台灣疫苗推動協會理事長黃玉成都建議,疾管署對於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的定義只承認細菌培養落後於國際標準,應將PCR(聚合酶連鎖反應)的檢測納入,可以早點確診,讓患者即早獲得健保給付進行治療。而莊人祥也同意納入討論。
-
2024-06-06 養生.保健食品瘋
褪黑激素可幫助睡眠嗎?與安眠藥有何不同?哪裡可以買到?
一提起「褪黑激素」(Melatonin),大多數人認為褪黑素就是一種天然助眠劑。實際上,褪黑激素是一種天然激素,主要由大腦中的小腺體松果體所產生,而松果體是身體內分泌系統的一部分。在服用褪黑激素補充劑前諮詢醫事人員,部分原因是這類補充劑不能解決很多可能影響睡眠的潛在健康問題,例如焦慮和其他疾病都會導致失眠,包括睡眠呼吸中止症、不寧腿症候群或憂鬱症等,而這些問題可能需要就醫。什麼是褪黑激素?大多數研究表明,褪黑激素有助於同步身體不同部位的晝夜節律(或稱生理時鐘)。晝夜節律指的是遵循24小時週期的身體、精神和行為變化。你的睡眠和清醒的週期是晝夜節律中重要的環節,這些自然過程主要對光線做出反應。你的松果體在夜間分泌褪黑激素的濃度最高,而在白天分泌的濃度最低。此外,褪黑激素也可以在實驗室合成,並作為膳食補充劑販售。褪黑激素有哪些其他作用?除了對睡眠的影響之外,松果體分泌的褪黑激素還有以下三種作用:1.調節月經週期褪黑激素也與女性荷爾蒙相互作用。研究表明,它有助於調節月經週期。2.防止神經病變褪黑激素還可以防止神經病變,也就是神經元功能的逐漸喪失。阿茲海默症和巴金森氏症等疾病都會出現神經退化性病變。3.抗衰老有研究發現,接受松果體手術切除的人會經歷加速老化過程。因此,一些科學家認為褪黑激素可能具有抗衰老特性。褪黑激素可以改善睡眠嗎?褪黑激素主要對身體的晝夜節律和睡眠與清醒週期中發揮作用。當身處黑暗時,松果體會釋放高濃度的褪黑激素,而當暴露在光線下時,松果體會減少褪黑激素的產生。你的血液中褪黑激素的含量在白天較低,而在夜間則達到最高。因此,褪黑激素通常被稱為「睡眠激素」。隨著褪黑素濃度的上升,皮質醇的濃度會下降,讓人進入夜間模式。換句話說,褪黑激素的作用在於調節入睡到醒來的整個週期時間,並幫助設定生理時鐘,告訴身體現在是一天中的什麼時間,並與外部世界同步。必須留意的是,褪黑激素的作用機制和安眠藥物大不相同,安眠藥主要是用於誘導或維持睡眠,而褪黑激素並不會讓你入睡,而是告訴身體該睡覺了。台灣的褪黑激素補充劑合法嗎?由於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不監管補充劑,因此合成褪黑激素並未正式獲得FDA批准用於任何目的或條件。至於在台灣,根據《藥事法》規定,褪黑激素產品屬藥品列管,所以目前台灣沒有合法可販售的食品級褪黑激素補充劑,擅自販售未經核准之藥品,屬違法行為。切勿購買來路不明的藥品自行使用,因療效及安全性並未經過確認,可能對健康產生危害。目前台灣已有核准的藥品級褪黑激素,可在經專科醫師評估後持處方箋購買。在服用褪黑激素補充劑之前,請務必諮詢醫事人員或藥劑師。什麼人不能吃褪黑激素補充劑?研究表明,補充褪黑激素可以在特定情況下改善睡眠,但並非適合所有人。在服用褪黑激素補充劑之前,必須了解與副作用和正確劑量相關的問題。此外也有研究顯示,31種補充劑中的褪黑激素含量從比廣告宣傳少83%到比廣告宣傳高478%不等。這意味著實際褪黑激素含量可能低於產品聲稱的含量,或遠高於標籤上的聲稱,這可能會導致副作用。美國醫學會期刊的研究曾指出,褪黑激素補充劑通常是安全,但並非完全沒有風險。不良反應包括頭痛、疲勞、頭暈、嘔吐、以及白天嗜睡。對於想要懷孕、懷孕中及產後哺乳的人來說,頻繁或高劑量服用褪黑激素補充劑可能不安全,最好不要在這段時間使用褪黑激素補充劑。睡前多久吃褪黑激素補充劑?褪黑激素補充劑時通常在睡前半小時服用,請搭配白開水並且不要與其他食物一起服用,在服用後將你的行動限制為準備睡覺所需的活動。有些褪黑激素補充劑可能會在吞嚥前咀嚼或溶解在口中,有些片劑或膠囊則必須整個吞服,不可切割、壓碎或咀嚼。請遵循包裝標籤上的說明,或按照醫事人員的指示服用。如果你錯過平常服用時間,請直接跳過該劑量。若快到下次服用時間,則只服用該劑量,不要服用雙倍或額外劑量。另外,褪黑素補充劑可能與某些類型的藥物發生相互作用,包括:.減緩血液凝固的抗凝血劑。.癲癇發作預防藥物。.避孕藥。.高血壓藥。.糖尿病藥物。.免疫抑制劑。.由肝臟分解代謝的藥物。【資料來源】.Cleveland Clinic: Melatonin.Cleveland Clinic: Melatonin Capsules or Tablets.Mayo Clinic: Is melatonin a helpful sleep aid — and what should I know about melatonin side effects?.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局說明含melatonin成分產品之管理原則.三軍總醫院:褪黑激素與安眠藥的使用.褪黑素不是安眠藥,如何正確使用它?.並非完全沒風險 權威期刊揭專家對褪黑激素補充劑的疑慮
-
2024-06-05 失智.非藥物治療
阿茲海默不可逆,「三動」延緩認知衰退!預防首重穩控血糖
阿茲海默症是一種慢性、不可逆的神經退化疾病,主要與腦部病變、遺傳基因有關。演出《雷神索爾》走紅的澳洲男星克里斯漢斯沃,因檢查時發現自己帶有2個ApoE4遺傳基因,宣布暫時息影。林口長庚醫院學術組副教授級主治醫師、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徐文俊表示,帶有風險基因≠罹病,民眾多注意控制三高、慢性病,可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失智症會遺傳嗎?「失智症會遺傳嗎?」研究顯示,阿茲海默症患者確實有家族關連,但是只有小於5%是因基因遺傳而得病,徐文俊說,失智症有部分遺傳性,但基因只能歸為先天是否容易生病的體質,最主要還是後天環境的影響,基因帶原不等於患者,風險高不等於生病。失智症中最常見的為阿茲海默症,可以透過血液檢測生物標記以及ApoE遺傳基因檢查,生物標記的診斷為重要的趨勢,不過即使進行藥物與非藥物治療,阿茲海默生物標記仍會存在、不會消失。徐文俊強調,阿茲海默症的發症原因與腦中累積類澱粉蛋白β有關,當檢測出大腦的異常蛋白濃度,可能開始發病。「大腦的糖尿病」阿茲海默症 穩控血糖很重要預防失智症要及早開始,徐文俊提到,阿茲海默症與胰島素的分泌有關,一定要穩定血糖控制。阿茲海默症被喻為是大腦的糖尿病,又稱「第三型糖尿病」,當血糖過高時,會造成腦部神經及腦血管內皮細胞病變。若是對阿茲海默症患者進行早期干預性治療,例如注射糖尿病藥物刺激調節血糖的荷爾蒙,這方式是否有效呢?徐文俊認為,這只能控制血糖,無法治標治本,要防治疾病發生或惡化,必須執行「健康生活型態」。「三動」延緩認知衰退徐文俊強調「三動」,藉由運動、腦動、互動延緩認知衰退,控制慢性病並穩定三高,再加上飲食,多吃抗氧化類的食物。運動:適當且規律的運動,是健康促進及疾病預防關鍵,建議每周進行2次以上的運動。腦動:多閱讀或課程學習、觸新事物,刺激大腦提升認知能力。互動:日常多參與社交活動,人際互動可促進語言能力、改善情緒。飲食方面,建議地中海飲食及麥得飲食,二種型態強調吃全穀類、堅果類、多蔬果及健康的油脂,都被證實能保護心血管健康。要特別注意,地中海飲食鼓勵攝取蔬菜、水果、豆類、全穀類,但不等於植物性飲食,其強調選擇魚類及海鮮。徐文俊提醒,植物性飲食容易維生素B12不足,可能影響紅血球製造和神經系統。(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6-05 養生.抗老養生
「芒種」養生5件事!飲食、生活不節制 2器官最易出問題
6月5日是24節氣裡的「芒種」,天氣漸熱,夏天真的來了。 「四月芒種雨,五月無乾土,六月火燒埔」,意指如果芒種日下雨,就會連著下到五月;「芒種夏至,檨仔(芒果)落蒂」,指的是台灣南部的芒果,在芒種後上市;「芒種逢雷美亦然,端陽有雨是豐年」,意思則是,芒種的雨水,是豐收的預兆。此時西瓜、芒果、鳳梨和荔枝正當令,西瓜甜又多汁,但「凡瓜皆涼」,體質虛寒者,吃太多瓜類,晚上可能腹瀉,最好淺嘗即止;芒果、荔枝屬熱性水果,吃了易上火,糖尿病等慢性病者,更應注意甜分不宜攝取過多。此外,夏天常待冷氣房裡,出去又接觸熱空氣,容易產生風熱型感冒,症狀不是怕冷,而是頭暈,或鼻子感覺不適。熱也會讓人產生濕氣,濕熱就得清熱,才能利濕,如果不是虛寒體質的人,可喝椰子汁、苦茶、青草茶、檸檬汁,但一樣需視身體狀況適可而止。「芒種」飲食5原則芒種時節,正值炎炎夏日,酷暑難耐,因此飲食上要特別注意清淡和降溫防中暑:1.清淡飲食:炎熱天氣應以清淡的食物為主,避免油膩和辛辣食品,以免加重體內火氣。多吃新鮮蔬果,如西瓜、黃瓜、絲瓜等,有助於降溫解暑。2.多喝水:高溫容易導致身體脫水,因此要注意補充足夠的水分。飲用涼茶、綠茶、菊花茶等也有助於清熱解暑,但要避免過量的咖啡因。3.適量粗糧:粗糧富含膳食纖維,有助於促進消化和排毒,穩定血糖。可以適量食用糙米、全麥麵包等粗糧食品。4.海鮮不要吃太多:芒種時節要適度減少海鮮的攝入,因為海鮮容易助火,容易引發口腔潰瘍等問題。5.補充維生素:多吃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如柳丁、柚子、草莓等,有助於增強免疫力,抵抗各種疾病。「芒種」日常養生5件事除了飲食上的調整,芒種時節還需要注意生活習慣,以保持身心健康和平衡:1.適當運動:早晚氣溫較為涼爽,是適合運動的時間段。可以選擇在清晨或傍晚進行散步、慢跑等戶外活動,可增強體質和改善心情。2.午休養神:午後的陽光較為強烈,人體容易疲勞。適當的午休可以幫助恢復體力,保持精力充沛。3.避免過度勞累:避免過度勞累,也要避免中午高溫時的戶外活動及工作。4.防曬措施:夏日紫外線輻射強烈。外出時要做好防曬措施,如塗抹防曬霜、戴帽子、穿長袖衣物等。5.保持心情愉快:心情愉快有助於調節內分泌,增強免疫力。冥想、瑜伽等可幫助放鬆身心。「芒種」中醫養生中醫提醒,芒種時節要注意心臟、小腸相關器官的調理:1.心臟養護:要保持良好的情緒,避免情緒過於激動或抑鬱。適當的有氧運動,如散步、太極拳等,有助於保持心臟健康。2.小腸調理:芒種時節容易引發消化不良等問題,要注意細嚼慢嚥,避免吃太飽、暴飲暴食,也避免生冷食物,以免傷害脾胃。【資料來源】.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ChatGPT
-
2024-06-03 醫療.心臟血管
血壓多少算正常?醫:控制在「這數值」減3成心血管疾病
80歲李奶奶平時身體還算硬朗,最近因為氣溫巨幅變化,開始感到容易頭暈、胸悶、肩頸僵硬痠痛、容易疲倦等症狀,起初以為是感冒,然而在服藥後依舊未見改善,某天甚至在家中昏倒,家人驚覺事態不對,緊急送醫治療。就醫時發現李奶奶血壓飆破200/120毫米汞柱,且檢查發現高血壓同時誘發中風及心肌梗塞發作⋯⋯高血壓是最常見的慢性病之一,很多人聽到高血壓以為只是醫學專有名詞,認為它與自身毫無相干,其實它離我們很近。在過往,高血壓常被認為跟年長者畫上等號,但近年因國人飲食逐漸西化,再加上年輕族群喜愛重油、重鹹、重口味、高熱量甜食等食物的關係,高血壓已走向年輕化。高血壓為慢性疾病共病因子根據2022年衛福部國人死因統計顯示,國人與高血壓密不可分之心血管疾病而死亡之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及高血壓性疾病,分別在前10大死因中佔第2位、第5位及第7位,合計1年就有超過4.4萬人死亡,總和年增率高達20.8%。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陳玠宇指出,血壓是指血液由心臟輸出時,在動脈管壁內所產生的壓力,同時也會受到年齡、運動、體重、抽菸或情緒等因素影響。當血管壁愈硬化、狹窄或愈緊繃時,血壓也會愈高,高血壓是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血脂異常以及腎臟病等慢性疾病的共病危險因子。高血壓診斷數值根據美國2017年高血壓指引,正式將高血壓診斷數值下修到130/80毫米汞柱,起因於此數值下修可以得到臨床上較多好處的心血管死亡與併發症風險下降。台灣高血壓學會與心臟學會在歷經多次文獻分析與專家討論後,也採用「130/80毫米汞柱」為高血壓診斷的準則,並且強調居家血壓量測的重要性。居家量測血壓的方式採用「7-2-2」準則法:7:連續7天量測。2:早上起床後、晚上睡覺前各量1次。2:每次量2遍,透過「定期量測」清楚掌握血壓變化狀況,是做好血壓管理的重要關鍵。高血壓研究:收縮壓控制130毫米以下根據2021年發表於《新英格蘭醫學期刊》(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的老年高血壓研究指出,針對60~80歲華裔族群,若血壓嚴格控制在110~130毫米汞柱對比130~150毫米汞柱,發現嚴格控制血壓可減少近3成的心血管事件風險。根據2021年的白袍性高血壓研究數據,白袍性高血壓(診間高壓、居家低壓),若發現未給予治療的這類病患,增加36%心臟病風險、增加33%死亡風險、心血管疾病的死亡風險則增加109%;隱匿性高血壓(診間低壓、居家高壓),增加1.88倍的心血管死亡風險、增加2.17倍的中風風險,以及增加183%的死亡風險。根據2023年西班牙前瞻性研究,發現針對收縮壓在130以上之年齡相對年輕(平均年齡44.8歲)之無心血管疾病的成年人,收縮壓介於130~139毫米汞柱族群與收縮壓小於120毫米汞柱族群相比,後續心血管事件(心血管併發症及死亡)風險度增加65%,而收縮壓大於140毫米汞柱的族群與小於120毫米汞柱相比則風險度增加82%。此外,研究發現在收縮壓介於130~139毫米汞柱族群中,一開始心血管風險度較高者較風險度較低者,後續發生心血管事件風險度增加3.85倍,心血管併發症及全因性死亡風險度則增加3.43倍,也因此,嚴格將收縮壓控制在130毫米汞柱以下也具長期預後臨床價值。陳玠宇指出,平日若無養成量血壓的習慣,往往無法在第一時間點察覺高血壓的存在,但傷害卻往往累積於無形,一旦當持續累積一段時間後,便會開始產生明顯的症狀與併發症,甚至導致無可挽回的結局,因此,維持血壓標準穩定很重要。【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uho.com.tw/article-63695.html】
-
2024-06-03 名人.精華區
張鴻仁/健保會不會倒?健保如何永續?
許多人擔心「全民健保會不會倒」,擔心等到老了需要健保時,這高達90%支持率的制度會不會就「破產了」。但是這個問題對多年前領導第三波健保改革的黃煌雄(時任監察委員)而言,有一個更高的理想,他希望下一代都可以享受這麼好的健保制度,很認真問「健保如何永續」?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釐清一個重要觀念,首先,全民健保是「隨收隨付」,且「當期結算」,所以沒有「寅吃卯糧,債留子孫」的問題,這和國民年金、勞保不同,最壞的情況和台電相同,政府不敢漲價,一年虧了幾千億。哪個政府會讓健保倒?假設真的發生了,依健保法必須調漲費率,但是我們都知道,政府很怕漲價,非不得已不漲,所以最後還是會漲。因此,執政黨有下台危機,但健保沒有會倒的問題,因為健保是一個制度,不是「營利事業」,可以被改革,甚至廢除,但沒有破產(倒)的問題。而九成的滿意度,哪個民選政府會讓健保「倒」?更進一步思考,大家擔心少子化,以目前「薪資稅」為主要收入來源的健保無法「永續」。這要有一個前提,就是我們大家心中想永續的健保到底是什麼? 是政府以及許多嘗過歐美大陸高價醫療苦頭的海外人士眼中的健保,還是等不到癌症新藥和急診室病床,以及因為血汗低薪讓醫院找不到護理人員的健保?如果我們相信健保世界第一,以現在的經常性醫療保健支出水準(大約7%GDP,含長照),當然沒有永續的問題,只有政治問題。假設有一天健保支出破兩兆,會發生什麼事?首先在往每年「兩兆」這個天文數字前進的途中,有許多衛福部長,甚至行政院長下台。您一定會說怎麼可能會到兩兆?我們來算一下,目前我國GDP大約22兆,大家應該同意AI時代,加上台商回流,我們已進入經濟成長另一個階段,也正式跨過高所得國家的門檻。健保永續 問題不在錢不夠推估台灣2030年GDP會超過30兆,維持GDP占比7%,醫療保健支出(包括長照)在2.25兆左右。其中全民健保如占總醫療保健支出55%,到了2030年,全民健保支出1年約1兆2千億左右,預估每年健保成長率5%,持續維持這個水準即可達成每年健保支出2兆元,遑論若國民所得4萬美金左右,大多數醫療保健GDP占比在10%左右。從以上分析,台灣健保的現況,當然可以千秋萬世,除非發生戰爭或經濟體系垮了。健保永續的問題,不是錢不夠,是大家不願意替別人出錢,但保險就是8成只生小病的人,替2成重病和複雜慢性病人出錢。健保的品質才是問題健保當然可以永續,只是以現狀永續,下一代的醫護人員是不贊成的,那時候健保會長什麼樣子,讓我們拭目以待。全民健保會不會倒,能不能永續?這不是問題,問題是我們希望下一代的子孫有什麼樣的健保?這個答案很大部分在於我們願意花多少錢在健康照護上。
-
2024-06-03 醫療.精神.身心
長期失眠怎麼改善? 臨床心理師:有4症狀當心睡眠呼吸中止症
「一夜好眠」是許多人的心願,睡不好影響免疫力,增加罹患腦中風、心肌梗塞、失智症、慢性病的風險。根據統計,國人服用安眠類藥物比例逐年升高,每年用量已超過10億顆,吃多恐影響生活作息。好夢心理治療所臨床心理師吳家碩表示,失眠成因複雜,安眠藥並非萬靈丹,先透過其他方式改善,用藥應是治療失眠的最後一道防線。吳家碩說,目前非藥物介入的「失眠認知行為治療」,是運用各式助眠的行為技巧,以及認知上的調整等方式,核心順序上是「找原因,再處遇」,先從根本上找出失眠的主要原因,再對症下藥給予合適的睡眠管理方法。他以個案說明,因長期苦於失眠,嘗試過各式民間偏方卻未有療效,最後依賴助眠藥物。在透過失眠認知行為治療後,個案的心理焦慮得到緩解,睡眠品質也有改善。因為仍有半夜易醒和多夢的問題,經詳細的臨床評估和睡眠檢查,發現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經過心理和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治療,得到全面性的改善,逐步減少依賴助眠藥物。5招助眠技巧幫助入睡1.作息規律:先確立起床和就寢時間,建立生理上的規律性,固定時間把作息調整回來。2.適量運動:運動能有效幫助睡眠,只要持之以恆,任何形式都有益處。3.助眠飲食:多吃含有色胺酸的食物,例如蛋黃、牛奶、香蕉,幫助合成褪黑激素。4.呼吸放鬆:深吸深吐,讓氧氣徹底進入血液,放鬆交感神經。5.環境改造:打造舒適和安靜的寢室,並控制室內的溫度。吳家碩提到,臨床上協助個案解決失眠問題前,可同時透過睡眠檢測了解生理狀態,評估最適合的治療方式。如果沒有合併生理異常的單純失眠,失眠認知行為治療為最有效方法;若合併生理異常狀況,就需會診專科醫師治療才能有效改善失眠。以盛行率高達15%的睡眠呼吸中止症為例,常見症狀有:1.整夜多夢睡眠中快速動眼期階段肌肉張力更容易消失,因此呼吸暫停、醒來次數增加,導致個案感到晚上的夢特別多。2.半夜易醒呼吸道阻塞將造成身體缺氧,缺氧情況下大腦會主動喚醒自己進行呼吸,避免窒息身亡。3.白天疲勞、注意力不集中因為半夜多次醒來身體未獲得真正休息,將導致白天注意力不集中,疲倦想睡。4.自律神經失調呼吸若暫停超過10秒,胸內負壓將增加、影響心血管與自律神經功能。資深睡眠技師洪曉菁表示,睡眠呼吸中止症成因為呼吸道發生反覆性的塌陷,造成呼吸道狹窄或堵塞,使呼吸變淺、變得費力,好發於肥胖者、中年以上男性及更年期後女性。透過居家睡眠檢測,在家睡一晚即可獲取此症診斷參數AHI值(apnea-hypopnea index/平均每小時無通氣與低通氣次數),若AHI>5即表示罹患睡呼吸中止症應積極就醫接受治療。
-
2024-06-02 焦點.元氣新聞
若擴大老人免健保費 醫改會嘆「前方吃緊、後方緊吃」:加速健保破產
衛環委員會多名立委日前提案,綜合所得稅20%以下的65歲以上民眾可免繳健保費,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此舉恐讓健保收入短收400億元,形同讓受薪階級被拔兩層皮。醫療改革基金會執行長林雅惠表示,必須思考社會福利與社會保險間的界定標準,健保有社會保險的性質,必須思考財務公平性,否則恐讓健保加速破產。依老人福利法規定,老人或其法定扶養義務人就老人參加全民健康保險保險費、部分負擔費用或保險給付未涵蓋之醫療費用無力負擔者,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應予補助。國民黨立委提案,近一年綜所稅稅率未達20%者全面補助。林雅惠表示,台灣將面臨超高齡化社會的挑戰,同時還既存少子化問題,未來人口問題只會愈來愈嚴重。假設修法通過,每年新增補助健保費的對象會不只是會愈來愈多,而是「急速增加」,但健保主要收入來源的受薪階級人數卻漸漸減少,萬一此項法案若真的上路,健保收入可預期會愈來愈少,並會加速健保破產,「難道這對醫療院所、民眾會是一件好事?」政府每年應負擔的健保費用,不得少於每年度保費扣除法定收入後金額的36%。林雅惠說,政府負擔的36%是否要涵蓋社會福利,其範圍必須清楚,健保現在財源已經面臨「供不應求」的困境,繳交保費的人減少,但使用的人卻增加,可是許多團體卻只想著如何擴大補助,儼然讓健保成了提款機,形同「前方吃緊、後方緊吃」不斷加重民眾負擔的弔詭狀況。林雅惠質疑,政府應評估65至70歲族群,是否會因為健保費產生就醫障礙?依照現行狀況觀察,65歲到70歲族群面臨到的問題多為「照顧」議題,如自身的慢性病照顧、共病用藥管理等,而每個縣市祭出的補助以及福利措施不同,政府關注的是該族群的醫療問題,而不是僅靠補助健保費就能解決一切問題,她也強調,政府須界定「社會補助」跟「社會保險」,以及各縣市的健保補助標準。
-
2024-06-01 醫療.骨科.復健
女模常穿高跟鞋導致腳痛難竟是這疾病引起,微創手術矯正改善
1名女模特兒經常整天穿著高跟鞋,日前返家脫鞋後,大拇趾內側紅腫疼痛,以為是痛風發作,醫師檢查發現是「拇趾外翻」且嚴重到大拇趾已卡到第二趾下面,連第二趾都因為長期摩擦而長了硬皮。經採用微創手術矯正後,症狀才改善。拇趾外翻的好發年齡是幾歲?高危險群有哪些?亞洲大學附屬醫院骨科、足踝專科醫師蘇錦宏說,拇趾外翻是前足部最常見的變形問題,不僅會造成外觀困擾、買鞋不便,連走路都因疼痛影響儀態,是許多民眾的夢魘。大多數拇趾外翻是成年後才出現,平均年紀大約落在30歲左右,以女性較多,且多半雙腳都有,甚至會隨著年紀越來越嚴重。他說,拇趾外翻除遺傳因素外,平時常穿高跟鞋與尖頭皮鞋這類楦頭小的鞋子更是高風險族群。除此之外,扁平足、風濕病、關節鬆弛等問題也常會合併出現,症狀包括拇趾內側發炎紅腫痛、第二腳趾底部疼痛或是出現硬皮等。雖然不像慢性病需長期吃藥控制,每天走路的痛楚往往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可以說是小病造成大問題。拇趾外翻該如何治療?經X光檢查,女模第一蹠趾角度約40度,第一、第二蹠骨角度也大於15度,確認為嚴重拇趾外翻,討論後決定採用微創手術矯正治本。過程中,醫師先以特殊工具切骨矯正,將外翻的拇趾拉回到正常角度,合併周邊組織鬆緊度調整韌帶,之後再用可吸收的植入物材質加以固定,術後隔天即可下床。約3個月後即恢復原本生活步調,植入物約兩年後可吸收。蘇錦宏說,拇趾外翻角度越大不代表症狀就一定比較嚴重,有些人外型變形很明顯,卻完全沒有症狀,也有人看起來變形很輕微,走路完卻會紅腫痛到無法忍受。因此若有拇趾外翻症狀,建議要尋求專業骨足踝專科醫師評估,選擇最適合的處理方式。他說,如果症狀剛開始出現,不妨採取保守治療,如換穿寬楦頭而且有足弓支撐的鞋子,或者使用外翻矯正襪、矯正墊,或是蹠部墊等,如果有紅腫發炎狀況,也可服用消炎藥物及足部運動的肌力訓練改善,但相關問題已經嚴重到影響生活時,不要排斥就醫或手術,才能早日回復美足風采。元氣百科:提醒拇趾外翻該如何預防與保養?★要預防拇趾外翻,可在大拇趾與第二趾間使用分隔墊。★如果發現大拇趾外側關節有突出現象,則建議使用矯正器,固定大拇趾,避免變形更加嚴重。★輕微的拇指外翻的人建議穿寬楦頭的鞋,鞋側邊的皮要柔軟且是單皮;拇指外翻中度至嚴重的人,則建議用特殊鞋墊來控制足弓的內旋。→延伸閱讀 元氣百科 拇趾外翻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5-31 主題圈.慢病好日子
健保署推大家醫計畫 抓城市中的漏網邊緣人
糖尿病被喻為「萬病之源」,能否妥善預防照護,為慢性病管理成功與否的重要關鍵,聯合報元氣中心分析全國廿二個縣市二〇二二年「糖尿病共同照護網」、「初期腎臟病照護網」收案率,宜蘭縣、彰化縣、南投縣表現傑出,至於醫療資源相對充裕的六都,表現卻不盡理想,除了桃園,皆落在中後段,形成「城市中的偏鄉」奇特現象。隨著國人罹患慢性病人數愈來愈多,衛生署於民國八十五年在宜蘭縣試辦「糖尿病共同照護」計畫,這是台灣第一個推動共同照護網的地區,民國九十年持續推動「糖尿病(DM)品質支付服務方案」,全國廿二個縣市均已建構糖尿病共同照護網絡。血糖控制不佳可能導致腎臟功能衰退,病情嚴重者需長期洗腎,臨床統計,糖尿病已成為洗腎的主因,為此,衛福部於民國一百年推動「初期慢性腎臟病(CKD)醫療給付改善方案」。一一一年再推「糖尿病及初期慢性腎臟病(DKD)照護整合方案」,讓糖腎共病患者只需一次就醫,就可完成兩項疾病追蹤及照護。健保資料顯示,二〇二二年符合糖尿病收案人數為一六二萬三四三四人,納入糖尿病(DM)品質支付服務方案人數為九十七萬八一九八人,收案率約六成。符合初期慢性腎臟病收案條件人數一四三萬二七二七人,納入初期慢性腎臟病(CKD)醫療給付改善方案者四七萬四六七四人,收案率三成。健保統計,二〇二二年「糖尿病共同照護網」收案率,全國平均收案率為60%,前三名分別為宜蘭縣(67%)、桃園市(66%)、台東縣(65%),至於表現較差的縣市為澎湖縣(32%)、新竹縣(50%)、基隆市(50%)。相較之下,二〇二二年「初期腎臟病照護網」收案率明顯較低,全國平均為33%,前三名分別為桃園市(42%)、彰化縣(41%)、南投縣(41%)。表現略差的縣市則有澎湖縣(11%)、金門縣(11%)、台北市(13%)。該項統計發現,六都雖然擁有豐富醫療,但因病患人數眾多,以致不少糖尿病、腎臟病患者並未被「接住」納入共照網,接受完善慢性病預防、照護,而這些病患者雖住在城市中,但在醫療照護上,卻有如都市邊緣人,還不及於宜蘭、南投等縣市。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黃建寧表示,六都看似資源豐富,但患者相對較多,一家醫學中心如照護一、兩萬名糖尿病患者,就需要眾多衛教師、營養師,但基於人事成本考量,各縣市足額專業人員的聘僱,可能反映在收案率數字的高低。人口老化,慢性病患者愈來愈多,健保統計,去年慢性病就醫人數達一二八六萬人,平均每兩人就有一人罹患慢性病,且共病比率偏高,逾七百萬人罹患兩種以上慢性病,光是慢病健保支出費用就超過兩千多億元。為此,健保署預定明年推行「大家醫計畫」,整合各項品質績效量測指標系統、落實品質改善試辦計畫(P4P),整合糖尿病(DM)、初期腎臟病(CKD)、糖腎共照(DKD)、氣喘(Ashma)等以病患為中心的共同照護計畫。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大家醫計畫」係以「病人為中心」,整合原先家醫計畫與糖尿病共照網、慢性腎病等論質計酬計畫,讓病人可以接受完整的醫療服務。其中以糖尿病患為第一優先對象,透過健保資訊系統找出正接受治療、但未加入家醫計畫及論質計酬等計畫的糖友,由衛生單位指派與該病人互動最密切的醫師,擔任其家庭醫師。此外,將以人工智慧(AI)預測風險,例如透過「綠、黃、橘、紅」等不同燈號,給予不同的風險預測,建立預測模型。例如,風險預測為橘燈的病人,就應嚴格控制血糖,否則就可能走向紅燈。此時,應由家庭醫師進行管理,給予醫療及衛教。未來健康存摺將加入相關資訊,病人可以查閱,得知警訊,逐步學會照顧自己,石崇良表示,如果病人能夠做好自我照顧,規律用藥,並從飲食、運動等著手,就可能在半年、一年後,燈號由橘轉黃,甚至轉綠。
-
2024-05-31 醫聲.領袖開講
防疫英雄藥師的日常/許有杉:想一輩子健康,2種醫療人員一定要認識
藥師小檔案姓名:許有杉年齡:61歲執業地點:美康藥局(新北市新莊區)最想跟民眾說的一句話:每個人都需要一位社區藥師朋友來守護健康一場百年大疫讓社區藥師價值被看見新冠疫情期間,社區藥師無役不與,全台8千多家藥局,其中健保特約藥局6千多家,一萬多名藥師為這場新興傳染病戰役中的幕後防疫英雄。新北市藥師公會理事長許有杉說,一場百年大疫讓社區藥師的價值被看見,藥師守護百姓健康的奉獻被肯定,社會地位、被信賴感也提升了,台灣的社區藥局、藥師是防疫尖兵。新北市藥師公會有4800多名會員,公會人數規模僅次於台北市,但新北社區藥局開業數達1300多家,家數是各縣市之最。疫情一開始,民眾搶購止痛藥、感冒藥物、退燒藥物,口罩,口罩實名制上路後,每天開門營業,就必須面對排隊人龍,此外,販售快篩試劑,部分藥師更在「視訊看診」時擔起送藥到府的重責大任。許有杉說,防疫視同作戰,在凝聚共識前,組織內難免有雜音,但全聯會頭人很有魄力推動,藥師們也願意發揮使命感,為百姓健康付出,各地都有令人感動的藥師扮演防疫英雄的故事,有人顧不得有孕在身、正在抗癌,仍挺在第一線幫忙包口罩、送抗病毒藥。許有杉回顧說,他身旁至少有三位新北藥師在工作過程遭感染,有一名公會前幹部、資深藥師染重症身故,當時公會也介入幫忙,協助幫忙移轉處方箋、管制藥品等,公會會員間充分互助,展現大家庭的情感和凝聚力。站在第一線面對眾多疑似確診者,是否擔心自己被感染?許有杉說,他不曾確診,但也可能是曾確診而未察覺,他雖然是公會理事長,但他很樂於幫忙在第一線補位,曾在颱風天、雨天等天候惡劣時刻,幫忙送藥到淡水、雙溪及瑞芳等地,照顧偏鄉、獨老長輩,他樂於帶頭做,和會員們共患難、榮辱與共。疫後醫護人員人力缺乏問題浮出水面而疫後醫護人員人力缺乏問題浮出水面,許有杉指出,藥師訓練需5至6年,剛畢業藥師的月薪可達6至7萬元,有些北部醫院找不到藥師,月薪加碼開到7萬左右;若已有處方、調劑2年以上經驗,月薪8萬起跳、年薪破百不是問題,因此雖然大環境醫護人力不足,但仍有7成藥學系畢業生從事藥師,學以致用。如今疫情結束,回歸正常生活,許有杉說,經歷疫情考驗,各行各業充分體會到全島一命,他觀察,社區藥師的社會地位在疫情後提升了,還有民眾感動地說,社區藥師守護我們健康,對社區藥局認同感增加,社區藥局有賣的商品就會在藥局買,以行動支持社區藥局。2種醫療人員一定要認識:家庭醫師及家庭藥師許有杉說,醫院、醫學中心的藥師訓練會更細膩、注重學術專業,而社區藥局較像是家醫科醫師,想一輩子健康2種醫療人員一定要認識,一是家庭醫師,二則是家庭藥師。尤其疫後社區藥師有更多臨床經驗,把關用藥安全,民眾會更願意把小病留在社區藥局,用小錢自我照顧,別去佔用健保資源,省下的健保資源用在長照,才能改善並追趕上歐美長照標準。台灣社區藥局密度高,堪稱是民眾的好鄰居。許說,從疫情便可看出,台灣社區藥局文化是很願意犧牲奉獻,且藥師被更多民眾肯定後,藥師服務需求增加,尤其高齡化社會來臨,銀髮族需求暴增,藥局應提供多元化服務,除健保處方調劑外,也可有居家長照、遠距醫療、慢性病管理、公共衛生、用藥安全宣導等,成為社區健康中心。不過在藥師供給有限,銷售商品種類又提高情況下,許認為,藥局急需整合產業,包括導入經營管理系統、處方簽調劑系統,雲端藥歷APP等,由大數據分析提高醫藥產業價值,提升用戶便利性。許也提到,台灣用藥量大,台灣人平均用藥量是美國人的7.2倍,主因是健保「吃到飽」,因此健保署推動分級醫療、部分負擔,透過部分負擔制度減少藥物浪費。而藥師對民眾用藥把關能發揮一定力量,執行公衛任務可以承擔更大責任,面對高齡化、少子化挑戰,社區藥師能展現更大能量,將照顧心力擴及到每個角落。「大家一起投入才有話語權!」許有杉投入藥師公會領域近30年,擔任理事長邁入第4年,他希望帶領各個世代會員一起努力,讓社會大眾對藥師這一行有更多認同及理解,擦亮藥師的光。
-
2024-05-30 醫聲.領袖開講
防疫英雄藥師的日常/黃彥儒:家庭藥師都會持續守護民眾一家人的健康
藥師小檔案姓名:黃彥儒年齡:39執業地點:保德明水藥局(北市中山區)最想跟民眾說的一句話:不論何時,家庭藥師都會持續守護民眾一家人的健康。藥師對民眾來說,過往只是到藥局買成藥時,交付藥品的人,但新冠疫情過後,更加融入民眾生活的方方面面。藥師公會全聯會發言人、社區藥局開業藥師黃彥儒表示,疫情前大家來買藥都叫他「老闆」,但經過疫情期間長期陪伴,大家開始改口叫他「藥師」,民眾對藥師的信任度愈來愈高,如今藥局也成為「類社區關懷據點」。藥局成「類社區關懷據點」新冠肺炎疫情三年,台灣能夠將損害控制下來,泰半仰賴醫事人員的戮力付出,替台灣人民守在第一線,而藥師從疫情剛開始的口罩實名制,到快篩實名制,再到送藥到府服務,無不看到藥師的忙碌身影。黃彥儒表示,疫情剛爆出來的時候相當辛苦,防疫物資吃緊,藥師每天不僅要發口罩,即使發完了,藥局打烊後還是要留下來加班幫忙「包口罩」。口罩實名制規定每人每天只有二片口罩,不論下雨天還是烈日當頭,民眾都要在藥局外排隊,一旦買不到就容易產生怨氣,甚至被說「藥局私自把口罩藏起來了。」面對許多委屈,藥師都只能忍下來。黃彥儒說,剛開始確實處理了相關紛爭,但後續透過提前公告,志工也幫忙告知民眾可以排隊只到哪裡就沒有口罩,才減少了許多不必要的紛爭。疫情初期,資訊系統也成為困擾之一。黃彥儒說,口罩實名制透過健保VPN系統,起出使用量太大,光是登入健保系統都要當機三到五分鐘,不少藥局是老藥師親自執業,確實也出現科技落差,需要協助他們熟悉相關系統操作。另外則是每天疫情變化莫測,也考驗藥師們的組織動員能力。黃彥儒指出,當時國人每天都會準時收看疫情指揮中心下午二點的記者會直播,中央為了統一政策發布,許多政策都是在記者會上公布,而民眾收到資訊後就會跑到藥局,希望可以領快篩、領口罩。黃彥儒說,為了讓藥師們及時同步資訊,藥師公會全聯會平時就經營各縣市藥師公會的關係,透過LINE群組發布,再由各縣市的藥師公會理事長發布到各區的藥師群組中,一方面透過公文系統、一方面私下群組聯繫,多管齊下,才讓資訊能夠及時同步,端賴平素建立起來的多方管道。而許多人悉知的送藥到府,其實不僅在疫情期間提供這項服務,疫情前黃彥儒就在社區送藥。他表示,由於藥局的「轄區」涵蓋北市部分山區,而不少高齡長者住在山上,若沒有提供送藥服務,恐怕長者們領藥都要勞師動眾,若長輩自己來領藥,也擔心他們出現危險。為高齡長者送藥到府黃彥儒分享,曾有一對八、九十歲的老夫妻,兩人都有慢性疾病,又住在較偏遠的山上社區,每次領藥都得開車下山一趟;後來爺爺罹患失智症,記憶功能逐步退化,有次夫妻倆開車過來,只是下車領個藥,老奶奶卻始終等不到丈夫回到車上。一回到藥局詢問,原來,爺爺領藥後走出門就忘了自己是開車來的,逕自離開藥局要走路回家。經過這次事件,黃彥儒便開始著手送藥到府的服務,固定每周四到山上,替這對老夫妻,同時還有社區內其他高齡住民,甚至有許多獨居長者,直接送藥到他們手上,避免舟車勞頓。新冠疫情過後,民眾跟社區藥局的距離更加親近。黃彥儒相當有感,過往民眾都以為慢性病處方箋只能到醫院領,甚至覺得藥局的藥跟醫院不同,但疫情長期陪伴,讓民眾有機會了解,處方箋的藥品都有「健保碼」,藥局不能給不一樣的藥品,才有愈來愈多民眾就近在社區藥局領藥,不再搭車一、兩小時回醫院。同時也讓黃彥儒相當感動的,過往民眾進入藥局都是因為頭痛、感冒買成藥,都叫他「老闆」,經過疫情,民眾知道經過藥師專業確認、親自調劑,才能取得適合自己的藥品,現在民眾都叫他「藥師」。這一聲藥師,讓他覺得疫情期間的辛勤付出,有讓民眾確實感受到。甚至疫情期間來幫忙的志工,現在每天只要有空就會來藥局跟藥師們互動,藥局忙碌時,也會跟顧客聊天、幫忙轉介需求,讓藥局更加有了人情味。黃彥儒也很開心藥局能夠成為社區的關懷據點,持續陪伴住民,也提供更多元的服務。
-
2024-05-29 醫聲.領袖開講
防疫英雄藥師的日常/鄭文柏:當您需「藥」我們都在
藥師小檔案姓名:鄭文柏年齡:36歲執業地點:柏愛藥局最想跟民眾說的一句話:當您需「藥」我們都在。指揮中心去年五月正式解編,台灣走進後疫情時代,與新冠病毒持續共存,經歷疫情的三個年頭,社區藥局藥師扮演重要的角色,在面對未知的病毒傳播速率與明確方式時,肩負起發放口罩、調度酒精、送藥等責任,時至今日,最後一道強制佩戴的口罩令已於五月十九日起解除,回憶這段過往,柏愛藥局執行長、新北市藥師公會常務理事鄭文柏說:「辛苦,但為了國人的健康很值得」。與民眾的距離從關係密切到被迫拉遠疫情爆發初期,國人瘋搶口罩,各通路的貨源幾乎被搶光,無力搶口罩的民眾,在這場疫情之下儼然是「防疫弱勢」,政府在2020年2月6日宣布口罩實名制上路,藥師公會全聯會一聲令下,串連全台8000多家藥局,承攬起發放口罩的重責大任。鄭文柏說,一開始全聯會替社區藥局攬下這個業務時,很多社區藥師不滿,一是擔心疫情傳染、二是發放口罩時得處理民眾複雜的情緒,甚至多次發生插隊引起的衝突事件,回憶起疫情前幾年,發放口罩不只身體感到勞累,承受極高的情緒勞務。社區藥局過去與民眾關係密切,但疫情期間「人與人的距離」被迫拉遠,特別Omicon疫情爆發時,無論是調劑處方箋或販售口罩實名制,藥局對外僅剩一塊不到30乘以30公分的窗口,其餘都用玻璃遮蔽,曾有藥局周邊的居民說「沒辦法多聊兩句的藥局,不會再來光顧了」。不過科技的力量則稍稍改善距離限制,甚至現在也幫助了調劑慢箋的便利性。鄭文柏說,與社區民眾建立LINE群組,大概是疫情期間最重要的產物,為了降低接觸,民眾看完病,拿到慢箋會立刻透過LINE傳送內容,告知醫師開立的藥物,讓藥局提早準備,久而久之藥局還延伸出「提醒功能」,幫助提醒健忘的民眾,記得準時領藥。疫情之前,柏愛藥局就有「送藥服務」,鄭文柏記得,某次幫90多歲且視力僅剩三分之一的奶奶送藥時,順道問「奶奶,妳有打疫苗嗎?」奶奶搖頭,無奈地說長照陪伴服務額度用完了,沒人帶她去打。他當天馬上抓了空檔,聯繫醫療院所,開車載奶奶打完疫苗才完成送藥程序。鄭文柏說,還好當天有帶奶奶去打,因為過幾周奶奶就確診了,如果當時沒打疫苗,可能淪為重症案例。鄭文柏:後疫情時代藥師的專業重新被看見鄭文柏說,藥局提供送藥服務幅員廣大,最遠送到貢寮,送藥之後,需花費時間與長輩說明用藥方法,有時候長輩雖然有聽,但沒有懂。但也因為疫情建立起群組,以及提供視訊或電話諮詢,可以再和長輩確認用藥方式,也讓服藥遵從性變高,很多慢性病患也懂得用LINE問藥師問題,關係變得更親近。走過為期三年的疫情,鄭文柏一度是「天選之人」,但工作繁忙使免疫力變差,前年自天選之人名單被除名,呼吸道嚴重不適,喉嚨如同刀割,休息大約二周之後,症狀才轉好。他後續重回職場開始送藥時,更能理解罹病的不舒服,解釋藥物使用時更有耐心也更仔細告訴長輩,用藥的必要性。如今已是後疫情時代,鄭文柏說,疫情前會來藥局聊天,投資自身健康的民眾不僅回籠,還帶了更多人來,不少是口罩實名制時建立的好交情,還有更多以前鮮少看見的年輕人面孔。他最高興的是以前年輕人一踏進藥局,都會稱藥師為「老闆」,把藥師當作商人,疫情之後,紛紛都改口稱「藥師」,他很高與,這是藥師專業受到肯定。
-
2024-05-29 醫療.自體免疫
頻繁做惡夢 當心可能是「這些疾病」的前兆
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日前發表在電子臨床醫學(eClinicalMedicine)雜誌的一項新研究顯示,惡夢以及清醒時出現類似夢境幻覺的白日夢,可能是紅斑性狼瘡與類風濕性關節炎等自體免疫系統疾病的前兆。該研究主要作者、英國劍橋大學研究員史隆(Melanie Sloan)表示,這種不尋常的症狀可能是一種信號,預示某種已有的病症可能將急劇惡化或發作,需要接受治療。紅斑性狼瘡影響包括大腦在內的多重器官史隆指出,像紅斑性狼瘡這類疾病尤其如此,眾所周知這種病會影響包括大腦在內的多重器官,但在其他風濕病中也發現相同症狀模式,如類風濕性關節炎、乾燥症候群(又稱薛格連氏症候群)和硬皮症。紅斑性狼瘡是一種慢性病,人體免疫系統在失控下會攻擊健康組織,引起身體任何部位的發炎與疼痛,包括血球、大腦、心臟、關節,以及肌肉、腎臟、肝臟與肺部。史隆說,失智症前期所發生的認知問題,以及他們研究的許多其他神經精神症狀(NPS)會對人們的生活、工作、社交能力產生巨大影響,只能盡可能維持基本正常生活。她說,這些症狀通常看不見,目前醫學也無法檢測,但這不表示它們就不需要治療與幫助。一位加拿大患者表示,他的惡夢嚴重到令人恐怖的程度,有時甚至會持續到白天;最近幾年,他重複夢到有個連環殺手在追殺他,他的腿被抓住,即使是醒來後,也能感覺腿上彷彿有些東西。另一位英國病人描述他的惡夢,是他無法呼吸、有人坐在他的胸口上。還有人分享了在夢中出現非常驚悚的暴力場景。發炎性關節炎、自體免疫疾病…都會出現睡眠障礙雖然這類領域的研究還不多,但2019年3月的一項研究顯示,發炎性關節炎與其他自體免疫、炎症疾病的患者也會做惡夢和出現其他REM睡眠行為障礙,像是俗稱「鬼壓床」的睡眠癱瘓症。REM是快速動眼期(rapid eye movement)的簡稱,是人們做夢、處理白天發生的訊息與經驗、並將之儲存到記憶中的睡眠階段。這項新研究調查了400名醫生與676名紅斑性狼瘡患者,並深度訪談50名臨床醫生與69名系統性自體免疫風濕疾病(包括紅斑性狼瘡)患者。(本文經《世界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4-05-28 退休力.健康準備
什麼是「幸福荷爾蒙」?逆齡料理課營養師三妙招促進分泌
「我以為這只是單純料理課,沒想到還可以學到用營養改善情緒、提升免疫力的方法。」住台北市的80歲張女士,在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舉辦的「逆齡料理系列─讓心情變年輕 吃出免疫力」課堂上分享說,透過營養師教導,她才了解如何藉由營養攝取、調整生活來改善焦慮情緒。營養師蘇韋霖指出,想改善焦慮情緒,可以藉由「攝取含色胺酸等營養素食物」、「白天曬5到30分鐘太陽」、「節律運動」3妙招,幫助「幸福荷爾蒙」血清素分泌,當血清素分泌足夠的話,心情就會比較開朗、正向,免疫力自然就會提升。在逆齡料理課中,蘇韋霖首先分享影響情緒、免疫力背後的重要因素,說明哪些營養素、作法可以促進情緒健康,再教導學員如何用香蕉、高純度巧克力、燕麥片等製作口感滑潤的「低糖穀物麥片」等小點心,學員在課堂上實際動手製作,在說說笑笑間,也交到好朋友。心情開朗、正向 免疫力向上提升蘇韋霖分析,當一個人長時間處於慢性壓力之下,又因兒女、經濟等煩心事而情緒緊張、憂鬱,若加上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等慢性病糾纏,很容易造成身體氧化壓力,進而干擾身體免疫力,身體會加速老化,因此如果情緒能維持開朗、正向,經常紓壓,對免疫提升、平衡,就會很有好處。飲食運動3妙招 分泌「幸福荷爾蒙」「腎上腺素、多巴胺與血清素,是影響情緒、刺激交感神經作用的荷爾蒙。」蘇韋霖解釋,當一個人處於緊張狀態,便容易分泌腎上腺素,而多巴胺是「快樂荷爾蒙」,可讓心情保持愉悅,血清素則是「幸福荷爾蒙」,可幫助調節腎上腺素、多巴胺平衡,這些荷爾蒙、神經傳導物質正常運作、協同作用,情緒就會比較健康、平穩。以血清素為例,若要促進血清素分泌,蘇韋霖建議,飲食可食用含色胺酸等食物,像麥片含有豐富色胺酸、維生素B群、膳食纖維等,對整體身心健康有好處。血清素的分泌也與曬太陽、進行節律運動有關,節律運動是指健走等有規律節奏的運動,或腹式呼吸也是節律動作,當蘇韋霖引導學員進行腹式呼吸練習,所有人的情緒都逐漸穩定下來。課程結束後,有的學員因收穫很多,且在課堂上交到朋友,便決定繼續報名後續課程。在接下來課程中,蘇韋霖也會傳授「讓腸胃變年輕、吃出保護力」、「讓肝腎變年輕,吃出代謝力」與「讓血管變年輕,吃出抗老力」等飲食技巧,協助學員學習運用天然食材,朝逆齡、提升保護力、代謝力、抗老力等目標邁進。逆齡料理系列─打造愈吃愈年輕的餐桌課程時間:•6月02日(日)讓腸胃變年輕 吃出保護力•6月16日(日)讓肝腎變年輕 吃出代謝力•6月23日(日) 讓血管變年輕 吃出抗老力地點:台北市衡陽路72號3樓 (由捷運西門站4號出口沿衡陽路直行約5分鐘)洽詢:02-8692-5588轉5869報名網頁
-
2024-05-28 醫療.心臟血管
名廚「保師傅」曾秀保心室顫動逝 未能及時搶救往往猝死率高
名廚「保師傅」曾秀保因肺炎住院治療81天後,於25日發生「心室顫動」驟逝。台安醫院心臟內科暨心導管室主任林謂文說,心室顫動的猝死率很高,心室顫動是屬於嚴重瀕死狀況,等同心臟停止跳動、心臟沒有功能,必須立刻進行電擊、心肺復甦術(CPR)急救,但因為是突發心室顫動,往往令人措手不及而未能及時搶救。林謂文指出,心室顫動不是疾病,是心臟的心肌纖維異常放電,導致心臟收縮受到影響,心臟血液打不出來,因而全身血液循環中止,呈現嚴重瀕死狀況,必須在發生心室顫動當下,立即進行電擊及CPR急救,「重新開機」讓血液整流、停止跳動的心臟恢復跳動。林謂文說,常見心肌梗塞、心臟衰竭、心律不整、心搏過速等狀況突發心室顫動,進而出現心臟亂跳、心臟停止跳動現象。而聽聞保師傅因嚴重肺炎住院,容易引起敗血症,且因心臟失去功能曾裝上葉克膜,就可能發生多重器官衰竭,因而突發心室顫動而猝死。發生心室顫動搶救的關鍵,林謂文指出,除了發生時立刻急救速度外,還要看心室顫動誘發的原因是否可逆、所罹患的慢性病條件、是否有多重器官衰竭等因素,若突發心室顫動,除非當場及時搶救,幾乎都是回天乏術。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5-27 養生.抗老養生
60歲的人算老嗎?研究發現老年定義出現變化:這歲數才「老」
發表在最新一期的「Psychology and Aging」(心理學與老年化)期刊的一項新研究顯示,「老年」的定義正在改變,與先前的幾世代相比,現代人認為自己「老了」的時機比以前更晚。該研究由來自德國和美國的研究員完成,研究分析1萬4000多人的數據,他們在1911年至1974年期間出生,並且參與正在進行的德國老化調查,參與者要回答一簡單的問題:你會將幾歲的人稱之為老年人?該研究發現,60多歲的人認為「老年」從75歲左右開始,然而,這一看法在不同世代或出生隊列(birth cohorts)中有顯著的差異;出生較晚的人較有可能推遲他們認為「老」的年紀,尤其是1935年後出生的族群。換句話說,隨著時間過去,被視為「老」的門檻已經向上移動。研究作者、柏林洪堡大學(Humboldt University)維特斯汀(Markus Wettstein)博士說明:「預期壽命增加可能促成人們更晚意識到老年開始,此外,健康的某些方面隨著時間過去已經改善,因此,過去被視為老年的某個年齡層,如今可能已不再被認為是老年。」有幾個因素促使對「老年」的看法產生變化,包括隨著壽命延長,被視為老年的門檻自然愈來愈晚;退休年齡的變化也可能產生影響,在德國,退休年齡已經從65歲逐步提高,2031年將達到67歲。研究人員注意到,推遲老年年齡的趨勢在近數十年加速,但現在可能達到平穩期,雖然1911-1935年和1936-1951年出生的人群對於老年何時開始有非常不同的看法,但1936-1951年出生的人群和1952-1974年出生的人群之間沒有太大的差異,研究員推測,原因可能是預期壽命增長減緩。維特斯汀指出:「推遲老年年齡的趨勢不是線性的,未來不一定會持續下去。」研究還顯示一些有趣的人口學差異,如平均上,女性認為老年開始的時間比男性認為的時間晚兩年半,這一性別差異在年輕世代中甚至更大;前東德地區人民的預期壽命較低,與西德同齡人相比,他們認為的老年較早開始。除此之外,感覺孤獨、患有更多慢性病、自我評估健康狀況較差等也與認為老年較早開始相關。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5-27 名人.精華區
黃金舜/健保藥價沉痾 3建議改善供藥韌性
近日因永豐化學工業遭食藥署勒令關廠,導致用於各類手術、洗腎及民眾住院必須的生理食鹽水、葡萄糖等輸液出現缺藥危機,除了顯示健保藥價核價制度是沉痾的冰山一角,更顯示目前以藥證數量作為判斷藥品供應韌性的問題。我國自2013年起實施藥品費用支出目標制(DET),依據「全民健保藥品價格調整作業辦法」第13條規定,將藥品依據「新舊程度」分為三大類,每年檢討、調整專利期滿五年內第二大類之「次新藥」;每二年檢討、調整專利期內第一大類之「新藥」和專利期滿五年以上第三大類之「老藥」。犧牲老藥 影響8成病人權益然而每兩年調整「新藥」和「老藥」時,價格和費用往往呈現「新藥漲、老藥消」趨勢,意即犧牲老藥價格以支應新藥的增長費用或新增項目。老藥除包含慢性病藥物,影響約80%病人用藥權益外,更包含如本次缺藥的生理食鹽水、葡萄糖等輸液等被列為戰備物資的藥品,因為遭到不斷砍價,難以獲利,導致部分藥廠即使有藥證亦不願生產,導致寡占甚至獨占市場,一旦該藥廠無法供貨,即可能出現如本次的缺藥危機,相信類似問題將越來越嚴重。建議以下列方法改善:一、應重新審視目前核價時彼長此消形式,讓新藥與老藥核價制度脫鉤,新藥因情勢變動較為迅速,可縮短檢討及調整周期,每年檢討一次,依照與健保協定的價量機制做費用控管,以確保能夠符合最新的藥品市場變化,同時兼顧健保預算不致過度擴張的本意。二、對於老藥,因相關成本及市場供需較為穩定,且影響眾多須長期藥慢性病患權益,不宜過於頻繁地調整價格,應透過市場機制、合理藥價差逐步調整,取得藥證15年以上藥品,每二年檢討一次,20年以上三年檢討一次。必要藥品 應建價格示警機制三、對於已砍到被俗稱「糖果藥」的極低價格老藥,若國家定義為必要核心藥品,應建立價格示警機制,依照品質及需求調整地板價,以兼顧病人用藥權益及藥廠之合理利潤,使藥廠商能夠穩定供貨。現今以持有藥證的藥廠數量,評估藥品供應韌性並不準確,無論2022年的氧化鎂,或近日的各類輸液,皆有因藥價過低,導致國內持有藥證的廠商不願生產的,進而導致市場寡占,當該廠商無法或不願繼續供貨時,便產生缺藥危機。慢病老藥 三家以上藥廠供貨避免市場寡占甚至獨占,對於新藥外的「次新」及「老藥」,應每年依藥廠申報健保供貨,適度提出鼓勵增加其他藥廠生產或進口。對於持有藥證卻無生產情形,若無正當理由連續三年以上無生產,應取消其健保核價並收回藥證。針對慢性病老藥市場規模較大者,應透過輔導等機制,確保同時有三家以上藥廠供貨,增加藥品供應韌性。政府應全面檢討國內藥品供應韌性及健保藥價核定制度,當務之急是必須改變目前犧牲老藥價格以供應新藥的作法,並朝藥品獨立總額規畫,藥品與醫療本質不同,應將預算獨立,藥品部分亦因性質須分別設計核價制度,以確保醫、藥專業人員在協助病人對抗疾病時,能有充足的藥品供應,進一步確保國人生命、健康的權益。
-
2024-05-26 焦點.元氣新聞
111年國人健康餘命72.43歲「少活10.4個月」 醫揭原因籲做好3件事
衛福部最新公布,111年國人「健康平均餘命」為72.43歲,較110年73.30歲,國人少活約10.4個月,此創下自90年統計至今,減少最多歲數的年份。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說,111年正值新冠病毒變異株Omicron流行,並爆發社區疫情,造成許多罹患慢性病等共病患者合併染疫死亡,為避免流行病來襲時的生命流失,應做好到早期發現、盡速治療、接種疫苗三件事。健康平均餘命 男少活11.8個月、女少活8.64個月衛福部「健康平均餘命」定義,為身體健康不需依賴他人的平均期望存活年數,由疾病、功能障礙及死亡的存活曲線,分別計算各年齡別健康生命的存活率,與未罹患慢性疾病狀況下的平均餘命。衛福部最新統計,111年國人「健康平均餘命」為72.43歲,相較前一年、110年少活約10.4個月,其中男性健康平均餘命為69.92歲,較前一年70.90歲,少活約11.8個月;女性為75.07歲,較前一年75.79歲,少活約8.64個月。疾病來臨前做好3件事黃高彬說,111年正值變異株Omicron流行,造成許多罹患共病患者染疫死亡,若要避免流行病來襲時,減少生命的流失,必須做好三件事。首先,應隨時監控慢性疾病共病者的健康狀況,一旦發現染疫應盡速送醫治療;其次,治療時,應盡速使用抗病毒藥物,降低患者體內病毒量;第三,高風險族群應接種新冠疫苗,降低感染後引發重症及死亡風險。國內新冠疫情平緩 僅15%需使用抗病毒藥物至於國內目前新冠疫情情況?衛福部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表示,國內感染新冠病毒確診者,每周約新增1至2萬名個案,疫情平緩,確診者未出現明顯增加趨勢,而其中約15%、3000多人需要使用抗病毒藥物,但目前抗病毒藥物庫存約還有一年,民眾不需擔心。曾淑慧指出,依「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感染臨床處置指引」定義,染疫重症風險因子包括年齡≧65歲、癌症、糖尿病、慢性腎病、心血管疾病(不含高血壓)、慢性肺疾(間質性肺病、肺栓塞、肺高壓、氣管擴張、慢性阻塞性肺病)、結核病、慢性肝病(肝硬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與免疫性肝炎)。或是失能(注意力不足及過動症、腦性麻痺、先天性缺陷、發展或學習障礙、脊髓損傷)、精神疾病(情緒障礙、思覺失調症)、失智症、吸菸(或已戒菸者)、BMI≧30(或12-17歲兒童青少年 BMI 超過同齡第95百分位)、懷孕(或產後6周內)、影響免疫功能之疾病(HIV感染、先天性免疫不全、實體器官或血液幹細胞移植、使用類固醇或其他免疫抑制劑),吸菸(或已戒菸者)若同時具有任一其他風險因子,當民眾染疫後,就符合使用抗病毒藥物的條件,醫師應開立藥物救治病患。
-
2024-05-26 養生.營養食譜
牙醫師的廚房/少酸增甘多綠蔬 調養肝脾迎仲夏
立夏已過,溫度雖明顯上升,卻不時乍暖還寒。經常是一身疲憊,屢屢睏意上身。抓住春天的尾巴養肝,把握調養身體的好時機。肝臟對應五色中的「青」,故宜多吃綠色蔬菜,尤其帶點辛味,更能幫助陽氣的提升。海鮮&綠彩蔬十穀米雜炊 (3人份)本料理含兩大護肝明星菠菜與山茼蒿,還有號稱「抗氧化之母」的洋蔥,還有抗炎、降血壓功效的芹菜。將澱粉來源馬鈴薯置換為十穀米,搖身一變為雜炊,不僅營養價值更高,其中所含多種成分如薏仁、蓮子等都是去濕聖品。食材:綜合海鮮(蝦子15隻、透抽1條、蛤蜊16粒)、洋蔥1/2粒、芹菜4支、鴻禧菇1包、菠菜1把、山茼蒿1把、十穀米1杯、白酒100c.c.、水500~600c.c.作法:1. 洋蔥和芹菜切丁;菠菜和山茼蒿氽燙泡冰開水後切段;十穀米以電鍋烹煮。2. 平底鍋放一點油,開中火,放入蛤蜊炒一下。接著放進蝦子與透抽,倒入白酒並蓋上鍋蓋,煮到蛤蜊全開口即熄火,盛起備用。3. 平底鍋開中火,鍋裡加少許油,放入洋蔥、芹菜與鴻禧菇炒至香味四溢。4. 倒入水及煮熟的十穀米,轉中小火至水滾 。5. 接著把作法2海鮮加入,再放菠菜與茼蒿,並以鹽和黑胡椒調整味道後熄火。● 盛碗時可再加點辣椒粉或白胡椒粉更具風味。 紅黃綠蕨餅溫豆奶 (3人份)蕨餅是日本人最喜愛的夏日清涼甜點之一,搖身一變為滋補料理。以蓮藕粉取代傳統日式蕨粉,並用草莓、地瓜與綠茶分別製作三色和菓子,色彩美麗,口感更為Q軟,尤其營養滿滿。春天的茶飲首推綠茶,能抗發炎且消除疲勞。食材:草莓蕨餅:草莓50克(壓碎至泥狀)、豆漿100c.c.、砂糖20克(可不加)、蓮藕粉40克抹茶蕨餅:抹茶粉1大匙、砂糖40克、豆漿150c.c.、蓮藕粉40克地瓜蕨餅:黃地瓜50克(蒸熟搗成泥)、豆漿150克、蓮藕粉40克作法:1. 草莓蕨餅:鍋裡倒入豆漿、砂糖及蓮藕粉充分混合攪拌。開中小火且不斷攪拌至變成麻糬狀,煮到光澤出現後熄火。接著將三分之一碗的草莓泥倒進去混合,再徐徐倒入剩下的攪拌均勻。2. 蕨餅成形做法:● 方法一:準備一碗冰塊水以及兩支湯匙(先沾過水)。用其中一支湯匙挖出易吃的大小,放入冰塊水裡,接著用另外一隻湯匙刮下來,並放入原冰塊水裡繼續冷卻。剩下用同樣方式處理,先泡冰水冷卻較不會變硬。● 方法二:將蕨餅倒入耐熱容器,可以隔冰塊水冷卻,或直接放入冰箱裡冷藏1~2個小時。凝固好以後,用沾水的刀子將蕨餅切成小塊。3. 綠茶與地瓜蕨餅做法更簡易,可以一開始即將全部的食材混合攪拌,其餘做法與步驟1、2相同。● 乾濕兩吃樂趣多:做好的蕨餅可以放入溫豆漿內,亦可沾上自製的草莓醬享用。山藥&韭菜雞肉漢堡排 (2~3人份)山藥、毛豆與韭菜是健脾養胃的好食材。山藥不僅健脾胃,還是護腎良方,但因屬於澱粉類食物,糖尿病患者需要控制食量。號稱「蔬菜之王」的蘆筍可幫助肝臟排毒,而彩椒更名列維他命C含量前茅,可預防濾過性病毒、細菌的感染。食材:山藥100克、雞絞肉300克、胡蘿蔔50克、香菜3支、韭菜50克、毛豆50克、鹽1/4小匙、醬油1/2小匙白蘿蔔和風醬:清酒1大匙、醬油1大匙、味醂1大匙、白蘿蔔泥40克、太白粉1/2小匙、水1/2小匙配菜:紅黃椒各1粒、蘆筍180克、小番茄16粒、鹽和黑胡椒適量作法:1. 山藥磨成泥、胡蘿蔔切小丁後氽燙、香菜切末、韭菜切花、毛豆氽燙後切小丁。2. 絞肉餡加入鹽攪拌到黏度出來。接著加入山藥泥、韭菜、毛豆及胡蘿蔔,並加入醬油充分攪拌。3. 平底鍋開中小火,加少許的油,用湯匙將漢堡肉撈至鍋子裡,調整成扁圓形,煎至兩面金黃。4. 接著加入1~2大匙的水並蓋上鍋蓋,轉小火再悶約5分鐘即完成。5. 將醬汁全數充分混合(除太白粉)並倒入鍋中,開中小火待滾後即可熄火。放入太白粉充分攪拌,再開火使之勾芡,並淋在煎好的漢堡排上。6. 配菜如紅、黃椒、小番茄、蘆筍以平底鍋煎好,並撒上鹽和黑胡椒即可盛盤。
-
2024-05-24 醫療.婦產科
分泌物看私密處健康!醫提醒特別留意這顏色 3情況及早檢查
女性朋友時常會出現許多不同顏色的分泌物,總讓人有些擔心是不是有什麼生理問題或疾病。國泰綜合醫院婦產科專任主治醫師蔡亞倫指出各顏色的可能原因,也提醒如有異樣別觀察太久,先進行檢查確保健康為佳。 從分泌物顏色看私密處健康!婦醫籲:要特別留意紅色系。 透明的:蔡亞倫醫師表示,女性的分泌物一般而言是呈現無色、無味、膠狀黏黏的。若是出現其他顏色、味道及型態,可能是某些生理因素或外在影響所引起,可多留意變化。 偏白黃色:白色、黃色:白色、呈現豆腐渣狀、白色塊狀的分泌物,常見因念珠菌感染所引起,多半是出自於陰部潮濕、悶熱、不通風等因素所致,通常不會有其他異味,不過多半會私密處癢,也可能發紅、發熱等症狀。另也可能以黃色呈現。此情況醫師多會以抗黴菌塞劑或口服藥物治療。 偏灰色:黃色、黃綠色、灰色黃色也可能是細菌感染所引起。陰部原本就會有正常菌叢,清潔不當或免疫力低下等因素,就可能發生細菌感染,最常見的菌種就是大腸桿菌。分泌物常見會伴隨魚腥味,以及紅、腫、痛等症狀。另也可能出現黃綠色、灰色等相似顏色。這種情況常會以抗生素塞劑或口服藥物治療。 偏綠色:黃色、黃綠色、綠色黃色的分泌物另也可能是滴蟲感染或披衣菌所致,主要因性病傳染所引起,常見伴隨有魚腥味,時常會感覺疼痛、灼熱,尤其是在排尿、性行為的時候。另也可能以黃綠色、綠色等相似顏色呈現。滴蟲感染也多會以抗生素塞劑或口服藥物治療。 紅色系:粉紅色、深紅色、深褐色粉紅色、深紅色、深褐色等紅色系列的分泌物,就需要特別多留意,尤其是在月經以外的時間,或感覺經期較長。這情況的分泌物液態、果凍狀、塊狀都有可能,味道多伴是血味,這意味著體內正有出血的情況,顏色較淺代表血較新,較深則代表在體內較久。可能原因可如荷爾蒙變化、子宮相關的息肉、糜爛、病毒感染等造成的異常出血,或是性行為摩擦使得陰部破皮出血,也可能是惡性腫瘤。可能原因非常多,可輕可重。尤其是停經後的女性若發現紅色系的分泌物更要特別留意,這不是月經又回來了。這種情況就得視當前的原因予以治療。 多種顏色不斷變化:顏色不斷變化也需要留意,這種情況常常讓人摸不著頭緒,但其實依著上述提到的顏色來看,可能就意味著有上述這些問題,例如有時候白色、有時候黃色、有時候又出現深褐色,可能是同時有念珠菌感染、細菌感染、子宮息肉等。 分泌物顏色相似容易混淆,醫籲3種情況還是盡早檢查。 3種情況盡早檢查:從上述可見,各顏色都可能有不同的原因,部分顏色也相近,每個人對顏色的主觀感覺也有所不同,還可能重複,較危險的紅色系也和月經相似容易混淆。 因此蔡亞倫醫師建議若發現顏色或形態不對、有不適症狀,還是盡早檢查確認為佳。考量到許多人也會再多觀察一下,醫師建議最多就觀察5-7天,因為就像皮膚受傷一樣,一般的受傷或發炎,差不多這些時間內就會好轉,若沒好轉恐怕代表有個問題需要解決,再等下去也難以自癒。 3大相關檢查、2種定期檢查:檢查方面,蔡亞倫醫師表示通常會先進行內診,溫和的將陰道撐開後檢查子宮頸。若檢查無異常,便會進一步安排超音波檢查,瞭解子宮卵巢等更深處。除此之外也可透過軟式子宮內視鏡進行檢查,將消毒過的長鏡頭探進至子宮、子宮內膜、輸卵管開口等深處,可上下左右的探查,了解是否有息肉、息肉狀態,甚至也可以了解是否有相關結構原因造成不孕。而檢查也建議做一年一次的子宮頸抹片檢查、至少三年一次的HPV檢測。 HPV疫苗防相關癌症:蔡亞倫醫師也呼籲盡早施打HPV疫苗,以防HPV病毒感染,這可防範因HPV引起的子宮頸癌、陰道癌、外陰癌等。也建議伴侶一起施打,於男性可防範陰莖癌。對於男女而言都可防範口腔癌、肛門癌、菜花。伴侶一起施打也可互相保護、避免彼此感染。 內在保養、外在潔淨護妹妹!助防婦科疾病、分泌物異常。 內在保養:檢查、治療後,日常保養也很重要,蔡亞倫醫師建議,內在保養最基本的就是多喝水,可藉由排尿清潔內陰,有助改善絕大多數的分泌物異常。多吃蔬果、養成飲食均衡的飲食習慣,適度紓壓、作息正常等維持良好的生活,也有助自律神經和免疫力穩定,減少感染或荷爾蒙異常等情況。 外在潔淨:日常需多注意私密處保持透氣乾爽,以及環境衛生;可多穿寬鬆的褲子或裙子,避免私密處直接接觸公共環境。私密處也需妥善清潔,可用私密處專用洗潔劑,成分越單純越好,但注意以淋水的方式清洗,避免直接沐浴乳、直接用水沖洗內陰。至於性行為務必戴上保險套、注意安全性行為。另外,許多感染恐怕也使得內褲、甚至洗衣機受到汙染,建議內褲最少半年換新一次,洗衣機也記得清洗或可請人清洗。 察覺異常盡早就醫檢查並治療,日常也養成良好的保養習慣,更有利私密處恢復健康、分泌物恢復正常! 《延伸閱讀》 .護墊別太常用易感染。婦醫教簡單3招降感染風險! .月經沒來、經血量異常?醫:月經異常3個月、停經後出血速就醫!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4-05-22 養生.聰明飲食
喝咖啡有益健康?重症醫警示:9類人不適合喝咖啡,1族群每天2杯「死亡風險增105%」
咖啡是許多人每日必喝的提神好幫手,其獨特的香氣和提神醒腦的效果深受人們喜愛!但並非人人都適合喝。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提醒,有「9類人不適合喝咖啡」,若喝了可能導致身體出狀況,嚴重恐會有死亡風險!9類人不適合喝咖啡咖啡作為一種廣泛流行的提神飲品,但並非所有人都適合飲用咖啡,黃軒警告有9類人不適合喝咖啡:1.高血壓的人日本研究指出,正常血壓高的民眾,和從不喝咖啡的人相比,每天喝1杯、≥2杯咖啡的人,其實心血管疾病風險分別降低了16%和25%。但是如果你沒有控制好自己的血壓,其實喝咖啡是有心血管疾病風險:1.高血壓在第一級(收縮壓 >140mmHg)的民眾,和從不喝咖啡的人相比,每天喝1杯、≥2杯咖啡的人,心血管疾病風險分別升高了16%和6%。2.那些嚴重高血壓(收縮壓>180mHg)民眾,和從不喝咖啡的人相比,每天喝1杯咖啡的人,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降低了26%;而每天喝≥2杯咖啡的人,風險則升高了105%。另一項發表在《美國心臟協會雜誌》的研究指出,患有嚴重高血壓(≥160/100 mmHg)的人群,每天喝2杯或以上的咖啡,可能會使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升高1倍多。所以,如果你的血壓偏高或控制不好,可能要考慮減少咖啡的攝入量。2.心律不整的人心律不整患者不適合飲用咖啡,因為咖啡因能夠刺激心臟,使心跳加快、血壓升高。對於已經存在心律不整的人來說,這可能會加重病情,甚至引發嚴重的後果。3.容易焦慮恐慌的人2022年瑞典的一項研究發現,五杯咖啡的咖啡因劑量,就會引起大部分恐慌症患者的恐慌開始發作。 研究還發現,咖啡因也使健康的成年人增加更多的焦慮情緒!患有恐慌或焦慮等情緒問題的人,也應謹慎飲用咖啡,因為咖啡因可能加劇這些情緒問題,導致焦慮、緊張等不適感加重。4.懐孕的人孕婦應謹慎飲用咖啡。根據研究,咖啡因攝入過多,可能會增加流產、早產和低出生體重的風險。雖然不是所有的孕婦都需要完全避免咖啡大多數健康專家和研究建議孕婦每天的咖啡因攝入量不應超過200毫克。這意味著,如果你是孕婦,最好限制自己的咖啡攝入量,或者選擇無咖啡因的飲品。5.火燒心的人火燒心的人,確實需避免飲用咖啡。咖啡含有咖啡因和其他酸性物質,這些成分可能會刺激胃酸分泌,從而加重胃酸逆流和火燒心的症狀。而咖啡中的酸性物質,還可能對食道黏膜造成進一步刺激,尤其是對於那些食道黏膜的人,更加重症狀。6.大腸激燥的人大腸激躁症患者確實應該小心咖啡的攝入,咖啡因可能會刺激腸道,導致腹痛、腹脹或是腹瀉。特別是對於腹瀉型的大腸激躁症患者,咖啡因可能會加劇症狀。除了咖啡因,咖啡中的其他成分,如多酚和植酸,也可能對腸道功能造成影響。研究發現,即使是低咖啡因或無咖啡因的咖啡,也可能引起大腸收縮,對於某些人來說,喝了咖啡後可能會有立即想上廁所的衝動。7.失眠的人睡眠障礙的人應避免飲用咖啡。咖啡中含有咖啡因,那是一種能夠刺激中樞神經系統的物質。對於已經存在睡眠障礙的人來說,咖啡因可能會加重失眠、多夢等症狀,進而影響睡眠品質。這些睡眠障礙的人群,應該避免在睡前幾小時內飲用咖啡,因為研究顯示,即使在睡前6小時內喝咖啡,也可能對睡眠質量造成嚴重影。咖啡因會減少深度睡眠階段,延長入睡所需時間,並可能導致整夜睡眠不足。8.缺鐵性貧血的人缺鐵性貧血患者需要注意咖啡的攝入。咖啡中含有的多酚、咖啡因、植酸等成分會與鐵結合,降低鐵的吸收率,從而影響非血紅素鐵的吸收。對於缺鐵性貧血患者來說,這可能會導致病情加重。9.未成年的人兒童及青少年不宜飲用咖啡。因為他們的神經系統尚未發育完全,對咖啡因的敏感性和代謝能力相對較低。飲用咖啡,可能易影響睡眠、情緒和學習能力,不利於其健康成長。看完以上「不適合喝咖啡的9類人」,你是以上不能喝咖啡的族群嗎?黃軒提醒,請記住在享受咖啡帶來的提神效果時,也要考慮到它咖啡可能帶來的健康風險。當然,如果你沒有以上問題,適量喝咖啡還是有好處,咖啡可以提神醒腦、增加代謝、甚至還有抗氧化、預防慢性病的效果!不過,喝咖啡要記得要適量,每天最多不要超過300毫克的咖啡因,大約是2-3杯咖啡的量即可,喝太多對身體健康也會有影響!延伸閱讀:.美式跟拿鐵哪個比較傷胃?每早一杯咖啡「少做1件事」竟致胃潰瘍.不要起床後馬上喝咖啡!英國醫師曝喝咖啡最佳時間:起床後「xx分鐘」.喝咖啡比手搖飲料健康?當心兩種咖啡熱量及糖分含量高得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