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03 養生.抗老養生
搜尋
急救
共找到
1053
筆 文章
-
-
2020-05-01 科別.心臟血管
宅在家少動恐增加中風機率! 中醫師:留意3要點可預防
不知道大家身邊有沒有本身有高血壓、高血脂的長輩,近期因為不想進出醫院看診拿藥,就沒有好好吃藥控制慢性病,加上減少出門都宅在家,長時間久坐加上活動量低,這些原因都可能增加腦中風發生的機率。王咨翔醫師說明,中風好發於40到60歲的族群,而患者常有血脂高、動脈硬化等心血管疾病。依中醫理論,中風可以分為閉證與脫證兩類:閉證:突然中風時,患者猝倒、不省人事,顏面潮紅。此為風火挾痰濁上擾,導致臟腑功能失常的閉證。中醫治療會在百會穴及委中穴放血拔罐,幫助改善腦壓。但注意務必在專業醫師判斷下才可進行,切勿自行放血。脫證:突然昏倒,目合口開,汗出如油,脈微欲絕。治療上會以回陽固脫為先,並針灸氣海穴及關元穴 來培補元氣。如果是屬於中風的高危險群,平常也可以透過針灸足三里穴來補臟腑之虧損,幫助預防中風、改善高血壓。醫師也提醒,要預防腦中風,最重要除了控制慢性病 以外,日常中也要留意以下幾點:1.少吃高鹽食物當鈉的攝取量過多時,會導致體內水分失衡,使血壓升高。另外建議可以多吃保護心血管的食物,像是芹菜、燕麥、蘑菇等等。2.多運動適度運動可以幫助高血壓患者降低血壓,但記得運動是要循序漸進的~如果突然提高強度,也可能導致心肺功能承受不住,突然爆血管喔。3.充足的睡眠長期睡眠品質差,血壓就容易偏高。建議不要熬夜,要有充足且良好的睡眠。腦中風除了在第一時間送醫急救外,在治療和術後恢復上,適時透過中醫介入,更能縮短恢復期,幫助患者擁有更好的生活品質。來源出處:扶原中醫診所台中院區
-
2020-05-01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痛失怙恃有感 陪家人渡過難關的矛盾與掙扎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喪親之痛」。一位老醫師分享自己如何在父母過世時,以文章宣洩心中鬱積的回憶與遺憾,而走出憂傷深谷;一位安寧照護的資深護理師細數年輕的女兒過世前,自己在護理師和母親的角色中「拔河」的心路歷程;長期旅居國外的學者則在經歷一年之間父母雙亡的打擊,寫出他的心得。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本文作者係台灣精神醫學先驅葉英堃教授之子。葉英堃教授曾為台北市立療養院創院院長(後改制為台北市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並在他領導下,使得該院成為全台最先進、最有影響力的精神醫療機構之一。葉英堃教授專業生涯中走過的足跡,正是台灣精神醫學發展的縮影;他對「人」的尊重與關懷,守護精神病患的人權,更是台灣精神醫學的人文典範。收到父親學生的兩封來信,經過幾天的沉澱,我心情終於平靜一些,開始寫信或打電話向特地來參加我母親告別式的親友道謝。但我每天看他寫的兩篇文章,卻不知要如何來表達我的感動與感謝。因為他許多話都直接說中了我的心情。父親與母親過逝,都是同樣的悲痛,但心情卻不同。對父親,我充滿崇敬之心,對母親則永遠是個小孩。但父親離開後,母親還在,心靈還有所寄託,而且一直有一種「必須代替父親來保護母親」的責任感,因此不會覺得那麼空虛。母親繼之走後,這種心情的寄託,以及用以自我安慰的「責任感」也沒有了,茫然不知所措,那種感覺真是難以形容。我父親並不迷信宗教,但晚年很注重祭拜祖先。他曾說:「醫生學的是生命科學,人死後什麼都沒有,一切都是空的,這是『知識』;但人死後有天國,有上帝,有西方世界等等,這是『智慧』,醫生照顧病人要能兩者並用。」或許祭拜祖先就是他運用他的所謂「智慧」來照顧他自己心靈的一部分吧!所以,在我父親還未做「對年」與「合爐」這段期間 (就在不久前),我每天早上起來,也點一柱香來祭拜他。默禱時,都是請他要保佑母親,渡過難關。這幾天,我每天點香,祭拜的卻換成我的母親,覺得難以置信,有時忘了,竟還繼續祈求祖先保佑我的母親。其實我自己心裡很明白,這種祈求既違反「知識」,也沒有「智慧」。因為父親氣切後,母親的身體狀況也跟著變化,已經沉寂很久的兩個腫瘤又開始蠢動,阿滋海默症也日亦明顯。腫瘤科醫師已告知,以母親的年紀與身體狀況,電療,化療和手術都已不能再進行,唯有希望復發的速度能因年紀而進行緩慢,並盡可能減少她可能的痛苦。至於阿滋海默症,現在的醫藥也只能減緩,而無法治癒。既然如此,我所謂「渡過難關」到底是什麼意思?我自己也不知道。而我母親最大的痛苦,並不是身體的問題,而是每天望穿秋水,等不到和她相處近七十年,說好要長相廝守、相互照顧的夫婿來到她的病床邊探視她、安慰她。她所希望的就是趕快再到他的身旁照顧他,也向他訴說這些日子的思念之苦。所以,我對祖先的祈禱,到底是為了我的母親,還是為我自己?這其中的「智慧」是什麼呢?母親終究還是離開了,「知識」告訴我,現在只能運用「智慧」,我也盡量如此。但最難過的是,當為她做完「尾七」後,法師說:「你母親已經功德圓滿,前往西方世界,從此不再受輪迴之苦。」我忽然想到,那是不是說,我們母子在世之緣也就此結束了?不禁悲痛淚下。我更不明白的是,明明我的人生已經缺了一大塊,為何叫做「圓滿」呢?我知道我的想法是不理智的,這應該不是我父親所說的「智慧」,但人到底還是感情的動物,母子親情是很難用理智來理解。賴其萬醫師在「父親的老,病,死」文中提到,醫師們詢問要不要為他父親「施行心肺復甦術」時,他心中的矛盾與掙扎。這種心情,我完全可以了解。對我父親的氣切,簽署我母親「不急救」的文件,我都經過同樣的掙扎。我的結論是,不論是「切或不切」、「簽或不簽」,最後都一定有後悔。我也瞭解到,每人每家的情況都不一樣,我無法把我自己的經驗轉移給他人,更沒有能力能用我自己的經驗來來替別人做「正確的選擇」。每個人都只有一對父母,所以也都只有一次這種生死的經驗,這種經驗又無法完全承傳或學習,我想,人道與醫學人文的探討,應該還有很大的空間吧!或許,隨著醫學技術不斷的發展,這種探討的空間,也像宇宙一樣,不斷的擴張,永無止境。看到別人從父母過世中走出所寫的文章,不但對我有極大的安慰,也讓我知道,不能整日心神不寧,應該向他人學習,為父母寫下一些紀念的文章,希望也能成為別人的安慰。
-
2020-04-29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 什麼是善終? 一位護理師母親和死亡的相遇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喪親之痛」。一位老醫師分享自己如何在父母過世時,以文章宣洩心中鬱積的回憶與遺憾,而走出憂傷深谷;一位安寧照護的資深護理師細數年輕的女兒過世前,自己在護理師和母親的角色中「拔河」的心路歷程;長期旅居國外的學者則在經歷一年之間父母雙亡的打擊,寫出他的心得。2019年10月我的女兒因紅斑性狼瘡合併敗血症過世!孩子住院期間,我不斷地在護理師和母親的角色中拔河,閉上眼,孩子受苦的模樣歷歷在目,我無法想像自己讓孩子經歷我在護理職涯中最無法接受的狀況——插管、洗腎、葉克膜、電擊、全身水腫皮膚破損,四肢末稍發紺壞死,最後肺出血離開。 我問自己什麼是善終?為什麼我讓自己的孩子經歷這些臨床上痛苦的醫療處置?孩子剛過世的第一個月我不斷檢討自己,每天做夢的情境都是在加護病房,耳邊都是生理監視器的警示聲;這一個月我很少哭,因為我覺得身為護理師我沒把孩子照顧好,直到某天早晨我在女兒房間窗外,看見陽光與藍天白雲時,我才停下來感受陽光,如同孩子的名字—家晨—家裡第一個晨起的陽光,充滿溫暖和希望。而此時窗外的陽光和白雲,似乎告訴我——孩子妳一直都在……我慢慢停下苛責自己的聲音,進入時光隧道回想過去陪伴病人經歷死亡的一切……大三暑假實習時,我照顧一位不知道病情的末期肝癌病人,在照顧病人的一個月中,我花了很多時間跟家屬溝通,終於家屬願意讓我跟病人談談病情,於是我跟病人約定下一次實習時到空中花園散步喝咖啡;實習前,多次和指導老師沙盤推演如何跟病人談病情,如何在病人情緒低落時陪伴病人。但病人在約定的前一天因為食道靜脈曲張出血而死亡;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感受到與死亡擦身而過的巨大威力,我為不能赴約而充滿遺憾,更遺憾病人來不及跟家人說再見。因著這份遺憾,畢業後,我進入安寧病房工作,也期許自己未來可以讓每位病人能遠離痛苦,當疾病無法治癒時,病人和家屬能做好心理準備,彼此能互相道愛、道別後再離開,在安寧病房工作的自己,與團隊一起為每一段即將進入死亡的旅程做準備,雖然病人的離開仍讓我不捨,但是當病人在家屬陪伴下平靜的闔上雙眼時,我都感謝上天給我機會成為護理師,有幸參與每個病人和家庭最重要的時刻。此時,我覺得死亡可以在醫療團隊努力下成為一段美麗而平安的旅程。 護理師職涯的第二階段,我進入血液腫瘤科與血液幹細胞移植病房,在這裡的死亡常讓我措手不及,曾經我和醫療夥伴們為家屬的盼望,違背病人的意願,勸一位18歲的大男孩插管,家屬期待插管後有機會跟淋巴癌賽跑,讓移植的抗腫瘤效應產生效用;我也曾在病人簽署DNR後,因家屬在病人突然停止呼吸時,跪下來哭著要我們救病人,於是,啟動急救團隊開始急救,當壓著病人胸口同時,我的心也在淌血,心裡不斷吶喊對不起,也懇求老天爺讓家屬願意喊停;但這過程讓我在最後面對病人死亡時,心裡充滿著自責與矛盾。這段期間是我護理職涯的黑暗期,我無法接受自己在病人虛弱的身上執行這些侵入性治療。我常想家屬為什麼捨得病人受苦,我覺得來不及說再見的遺憾讓死亡變得好悲傷。 2015年,單位的護理師因診斷白血病進行血液幹細胞移植,但移植過程並不順利,長達三個月的三至四級急性排斥,讓她好幾次想放棄治療,她開始想簽署DNR,不要讓先生在面臨緊急的關頭要做困難的決定;但是,當她想到7歲的女兒時,求生的鬥志油然而生,交雜的複雜思緒突然找到支撐點,她決定為了女兒和先生放手一搏。還記得在她肺部出血的前一天,我們一起聊著孩子和她的未來和理想,隔天早上就因著大出血插管進加護病房,雖然她的先生很不捨她受的苦,也來不及說再見,但是我知道這是她想要的,因為她隨時為死亡做準備,也隨時為侵入性治療做預備。我陪著她經歷診斷、復發以及移植,最後和她的先生、以及所有她帶過的護理師們陪伴著她——我們的好夥伴,眼見著不斷地從氣管內管冒出的血,以及逐漸流逝的生命,在旁的我們不斷在她耳邊輕聲道別,直到monitor上的心跳停止;到現在每一個畫面仍在我腦海裡深深印記著。 溫暖的陽光把我的記憶拉到孩子進加護病房前的情境,意識混亂的孩子勉強唱完一句讚美的、孩子最喜樂的詩歌,接著拉起我的右手跟我打勾勾,不斷向著我比愛心……當時的我好害怕,因為孩子好喘、意識很混亂,我好害怕失去孩子,於是我也不斷告訴孩子,天父爸爸很愛你,媽媽好愛你,爸爸和弟弟都好愛你,孩子還是不斷比著愛心,直到意識昏迷。在加護病房中,孩子的血壓非常不穩定,但是孩子意志堅定地努力著,但是後續止不住的肺出血,再度讓我好害怕。孩子雖然血壓很低,還是努力回應著我和爸爸,我能做的就是在每次有限的會客時間裡,不斷在孩子的手心寫著愛,不斷跟孩子說媽媽跟爸爸好愛你,不斷為你禱告,孩子努力到最後一秒,當醫師宣告孩子的心跳停止時,我看著如同沈睡中的孩子,表情沒有恐懼……我知道此時孩子帶著爸比和媽咪的愛回到天父懷裡。 我想因著孩子的努力和勇敢,我不想放棄所有治療的可能,這麼痛的處置都沒有讓我的孩子放棄,我怎麼可以輕言放棄,雖然加護病房的護理師們勸我放手,拿著DNR要我考慮,但是我仍然堅定的決定努力到最後一刻。經歷女兒生病的歷程後,靜下心來回顧過去面對死亡的經驗,我想我對善終有了重新的詮釋和想法。坦白說,失去女兒的傷痛是一輩子無法抹去的,但是女兒的生命歷程告訴我,我們應該站在病人與家屬的角度思索生命的意義,此時全程的陪伴與同理反而至關重要,因為病人可以在醫療團隊支持中選擇自己想要的姿態與家屬彼此陪伴,雖然死亡看起來是結束,但是支持和陪伴可以讓生命的故事持續延續。孩子喜歡寫詩,她留下來的作品讓我驚豔,也是每天支持我的重要力量:青衣裡的那片白鳥兒群飛,他是跟隨在旁的朋友。天空泛著蔚藍,他是零星點綴的彩紙。宛若縷縷輕煙,宛若朵朵木棉花,白如凝脂,灰如塵,掉下晶瑩淚珠,染上一抹紅, 透出一片霞妖嬈至月明。抬頭看著陽光和白雲時,我知道愛藍天白雲的孩子,可能頑皮的幻化成朵朵木棉花,有時如同晶瑩淚珠,或是美麗的彩霞,在每天的每一時刻活在我的心裡,陪著我直到某天我們相見的時刻。
-
2020-04-24 新聞.杏林.診間
我的經驗/頭暈就診 才知血壓高
前陣子經常頭暈,朋友介紹我到一間中醫診所就醫,掛號後,一量血壓,沒想到超過正常值很多。中醫師看到那樣的數字,提醒我要注意血壓偏高問題,他知道我有遺傳的因素,因此絕對不是舟車勞頓造成的,他還建議我要看西醫。中醫師說,有血壓偏高情形就要注意,萬一突然血壓飆高,會相當危險,許多人都是因為這樣而喪失急救的時間。雖然我還年輕,但是已有頭暈、高血壓症狀,已經要注意了,中醫只能幫我開護住血管通路的藥,建議我要到西醫診所看診,然後拿藥,雙管齊下才會有好的改善效果。中醫師還補充一點,如果血壓持續居高不下,就得去大醫院檢查看看,才能確認真實的狀況。我便聽從醫囑,到家中附近的西醫診所看診,首先血壓偏高,後來醫師就開了一些輕微的降血壓藥給我吃,約莫吃了一個禮拜,第二次去的時候,血壓已經慢慢正常。而醫師一再強調,要固定量血壓,才能了解自己血壓真正的變化。在這個期間,我覺得自己一些頭暈不適的症狀有慢慢的改善,可能是中西醫雙管齊下,身體狀況好很多。以前血壓高的時候,總覺得是一時的,沒想太多,因而時常出現頭暈的症狀。現在我下定決心要治療高血壓,理解那是遺傳導致,再加上本身的體質,所以,要好好聽從醫師指示,徹底改變生活習慣,才能健健康康。
-
2020-04-24 科別.骨科.復健
打球扭傷怎麼辦?急診醫師教你急救處置
在打球時會受傷並不奇怪,一不小心就可能發生,為了未雨綢繆,先來瞭解受傷時該如何處理,快來看看東京都內醫院急診科的中島侑子醫師,教導球友萬一受傷時該如何應對。骨折和扭傷的最佳療法:「休息」 初期處置得當才能快快痊癒!中島侑子醫師表示,如果跌倒導致手腳骨折,這種程度的傷誰都看得出來很嚴重;但如果只是有點痛或腫,有些人可能會忍痛繼續打球;如果疼痛持續了一段時間,輕則可能扭傷,重則可能有骨裂,但不管是什麼狀況,最佳的治療方式就是休息,「換句話說,逞強繼續運動的話,傷是不會好的。」如果痛的地方腫起來,最重要的就是先冰敷。醫師解釋,用冷凍過的瓶裝水來敷就行,冰敷10-15分鐘,休息一下再繼續。患部在腳上時要立刻脫鞋,先確認傷的位置與浮腫程度。將患處抬到超過心臟的高度,休息不動也很有效。除此之外,也有患者是因為過度練習或場合不當,造成肋骨疲勞性骨折。由於疲勞性骨折與肌肉痠痛不容易分辨,因此一旦疼痛持續數天,建議前往醫院接受檢查。「如果是撞到樹幹或石頭受傷時,有流血情況,就要先進行止血。用流動的水清洗,並拿手邊扭乾的毛巾或手帕壓住傷口。」中島侑子醫師說,只要沒有傷到大動脈,十到二十分鐘左右就會止血。如果是被生鏽的鐵絲傷到,由於會有感染破傷風的風險,應該前往醫院處理。球場上各種傷勢的正確處理方法以一定時間間隔冰敷患部:冰敷腫起來的部位,感到快要沒有知覺的時候就先暫停,等感覺恢復再重新冰敷。止血與減緩浮腫:腫起來或流血的處理重點,就在於減少該部位的血液流量,可將患處抬高到比心臟高的位置休息。資料來源:https://www.albagolf.com.tw/zh-tw(文章授權提供/ALBA 阿路巴高爾夫雜誌)
-
2020-04-22 科別.骨科.復健
比腕力太用力 健身教練手臂骨折
一名24歲健身教練因為好玩,就跟朋友比腕力,沒想到用力過度,右手臂斷了造成嚴重骨折,到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急救,經過X光檢查,確診為「右上臂肱骨螺旋性移位骨折」。中國醫大新竹附設醫院骨科主任王鍵元立即為患者開刀,以「開放復位鋼釘固定」手術,經過將近一周觀察休養,病患出院,必須持續復健3個月,才能恢復正常生活作息。健身教練表示,「今後不敢再玩了,要好好復健。」王鍵元指出,病患是一名健身教練,肌肉非常結實有厚度,再加上橈神經圍繞右肱骨,增加了「開放復位鋼釘固定」手術的困難度。橈神經如果受傷,就不能比讚,手腕也不能往上,因此,開刀必須非常小心。手術時必須先將橈神經分離,再將鈦合金材質的鎖定加壓骨板,固定在橈神經下的肱骨斷裂處,由於怕再次拔釘手術傷及橈神經,骨折癒合後,鈦合金骨板也不用取出,留在原位。王鍵元表示,人體骨頭比較能承受「壓力」,比較不能承受「扭力」,因此,大聯盟曾有投手因為投球用力過當,本身肌肉力量過大,引發骨折,提醒民眾千萬不要玩比腕力危險動作,只要稍微施力不當,就可能造成骨折。
-
2020-04-18 橘世代.健康橘
郭慧娟:引進死亡咖啡館聊生死 正面看待人生最後一哩路
「爸爸是2011年2月1日過世」,事隔多年,郭慧娟回首當時的慌亂、措手不及,仍歷歷在目。那年1月底,郭父因肝指數上升住院,醫生判斷是小病評估2天就可出院,「沒想到爸爸卻陷入昏迷」,郭慧娟憶述,醫生問「要不要插鼻胃管?」她想起爸爸曾交代不要插管急救,「但是不插管他就走了!」經天人交戰,她決定請醫生插管。插管後,郭父昏迷的狀況並未改善,郭慧娟和家人討論後跟醫生說:「就順其自然吧!」簽下不施予心肺復甦術。郭父從病倒到離世不到1周。父親主動談死 家人不留遺憾「生命這堂課真的很沉重、很難」,郭慧娟說,「我們很幸運,爸爸曾有跟我談」。時間回到2008,郭父當時70幾歲,有慢性病但還算健朗。郭慧娟說,每當爸爸主動提起身後事,「我將來骨灰想要用撒的」,弟弟都馬上說:「不要想那麼多啦,你會呷百二啦!」幾次之後,郭慧娟好奇「爸爸有話沒講完,要找機會問他」,怕尷尬,她跟爸爸說,「我要做研究,你可以讓我訪談嗎?」父女坐下來開始聊了一個半小時。郭父講希望的臨終醫療、期待的安葬方式,還說走的時候不想穿壽衣,想穿某一套西裝,西裝放在某個櫃子裡...。郭慧娟才知道,原來爸爸都在想,想得好清楚。3年後,郭父送醫到離世,雖然過程慌亂,許多事需要短時間做判斷,但媽媽與弟弟信任她,而她也明瞭父親想要什麼樣的生命尊嚴,「我們家幾乎是沒有遺憾,非常圓滿」。辦活動聊死亡 結合互動桌遊「爸爸是我做生死教育的導師」,回想起當年處理父親身後事,郭慧娟很感恩。其實郭慧娟一直是國內「談生論死」領域的先驅。郭慧娟身兼內政部「現代國民喪禮」編撰委員、「現代國民婚禮」主筆、殯喪業「禮儀師證照考試」教科書編撰,以及「台灣殯喪業資訊網」的總編輯,是台灣的「禮俗權威」。長期關注並推動生死教育的她,2014年從英國引進「死亡咖啡館」,力推「我們一起聊死亡」,希望打破國人避諱談論死亡的禁忌,勇敢承擔生命失落。5年多來,辦了300多場活動,輔以自行研發的桌遊、戲劇,讓參與者正面看待人生最後一哩路。捍衛生命尊嚴 身後事無禁忌引進生命咖啡館、從事生死教育6、7年,郭慧娟聽聞太多因為至親離世而生的遺憾。有學員流淚跟她說,父母先後過世已經夠難過了,沒想到兄弟姊妹為了爭產,從此不相往來,「爸媽沒了,連兄弟姊妹也沒了」,她因此得了憂鬱症。「生命的功課很複雜」,郭慧娟感嘆,坦然面對可以降低許多遺憾。也有老人家跟郭慧娟說,到了一定年齡總是想著:「不知道會活到哪天?」但無法跟家人談身後事,感到很孤單。郭慧娟表示,「人生到最後,我的孩子、家人可以陪伴我,知道我在想什麼,該交代的都交代了,那種交代不純粹是『我說你執行』,而是你們懂我,了解我想要的生命尊嚴、我對生命的態度」;談死亡不僅是為防止遺憾,更是積極的帶來人生下半場的圓滿感受。學會善待自己 不會等到下次聆聽、處理「生死交錯時刻」的議題,預為死亡做準備,成為郭慧娟的生活日常。對她來說,面對死亡,就是學習如何快樂活在當下。郭慧娟不久前開車載媽媽出遊,媽媽看見路邊有個市集,「看起來很有趣」,她想要停車被媽媽阻止:「下次再來好了。」過陣子媽媽想起,「我們去找找」,結果開車繞了好多圈,怎麼都找不到,郭慧娟說,生命有限,想吃的東西立刻去吃、想說的話要馬上去說,「我不會等下一次,因為,很可能沒有下一次;因為不知道明天會怎麼樣,所以要善待自己、善待身邊的人、樂於分享、重視每件想做的事」。「我以前不是這樣的人。不會,也不懂。」郭慧娟笑著說。改變台灣社會「談生死」氛圍的同時,或許改變最深刻的是自己,她因此更認識生命、更懂得珍惜。死亡咖啡館 談死不忌諱「死亡咖啡館」活動2010年從英國開始,用一種坦然、正面態度討論生命和死亡的話題,這個理念獲得世界各地響應。台灣在2014年由郭慧娟引進,但這幾年因應需求,台灣的形式持續成長變形。從一開始的單場分享活動,發展出工作坊、系列課程的其他面向,例如:臨終關懷、悲傷輔導等,這兩年還導入桌遊與戲劇,做種子教師培訓。【從容老後系列】。郭慧娟:引進死亡咖啡館聊生死 正面看待人生最後一哩路。談 死 亡 的8個時機 聆聽是最好的溝通。人生最後一件大事 超前面對不遺憾。身後事安排你須知的5件事 有備無患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4-1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肺炎無症狀感染者必知五件事 醫師認為超重要
新冠肺炎疫情中,最讓防疫專家擔憂的是無症狀感染者,可能因此成為防疫重要的破口,台南市立安南醫院副院長許秉毅指出,根據醫界現有研究,無症狀感染者的比率約占所有感染者的5-18%,而且雖然其傳染力可能比有症狀者低一點,但因為沒有症狀容易被忽略,在社區裡趴趴走,傳染力是不可小覷的。胃腸肝膽科醫師許秉毅並整理了最近有關新冠病毒無症狀感染者「你必須知道的5件事」,他指出,國內近期新增的個案中,台師大第二名確診男大生是沒有症狀的,而案382男性病患也是無症狀的。整體而言,目前國內新冠病毒的受感染者中,有21例沒有症狀,約佔了5.5%。面對新冠病毒「無症狀感染者」的存在,民眾必須知道以下5件事,才能更知道如何不被病毒纏身 :1. 何謂新冠病毒的「無症狀感染者」?所謂新冠病毒的「無症狀感染者」是指:受新冠病毒感染的人雖然沒有出現任何身體不適 (例如咳嗽、流鼻水、發燒、腹瀉、嗅覺喪失等症狀), 但卻在身上取出之檢體 (如痰液、咽喉分泌物、口水、糞便)中發現有新冠病毒的存在。因此,在新冠病毒流行期間,與人講話時,即使對方沒有任何臨床症狀,仍然不能排除是新冠病毒的被感染者,最好能夠與其保持適當的社交距離或戴口罩講話。2. 有多少比例的人受到新冠病毒感染後,不會產生症狀?目前是研究顯示 : 有5%到18% 的新冠病毒感染者是沒有症狀的。 (由一篇來自北京急救醫學中心的報告顯示 :有5% 的新冠病毒感染者是沒有症狀的 ; 而由最近Mizumoto 等學者在「歐洲監測期刊」上的一項研究顯示:日本鑽石公主號上的遊客與船員經大量篩檢後,所發現受感染的遊客或船員中,有18% 是沒有症狀的 !)3. 無症狀感染者會有傳染性嗎?無症狀的感染者的確具有傳染性喔!(有一篇來自山東大學的報告顯示:有一位至武漢旅遊返回北京的新冠病毒受感染者,雖然從頭到尾未有任何症狀,卻把身上新冠病毒病毒傳染給4位家人。而這4位受害的家人中,有3位有明顯的症狀,有1位也是無症狀的!)4. 無症狀的感染者傳染性比有症狀的感染者低嗎?有關這個問題目前並沒有很好的研究。(一般認為無症狀的感染者傳染性要比有症狀的感染者低一些!但值得注意的是:無症狀的感染者不易讓自己與他人產生警戒心,反而容易成為家族與社區傳染的「隱形炸彈」!)5. 無症狀的感染者隔離14天夠嗎?這個問題目前也沒有很好的答案。(但有研究顯示:有一位無症狀的感染者,在第一次被發現罹患新冠病毒感染後,到了第15天,身上取出之檢體中仍有新冠病毒之存在。因此,無症狀的感染者隔離14天後,還是可能具有傳染性!)
-
2020-04-11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刮痧安全嗎?中醫教4類病症適合、8大族群禁止
刮痧是以中醫經絡腧穴為理論指導,通過特製的刮痧器具和相應的手法,蘸取一定的介質,在體表進行反復刮動,使皮膚局部出現紅色粟粒狀或暗紅色出血點等「出痧」變化,從而達到活血透痧的作用,適合醫療及家庭保健。下面為大家介紹幾種常見病的刮痧治療方法。便秘 偶爾便秘可以用刮痧來解決。拿起刮痧板,伸出食指,刮離大拇指近的這一側,從虎口一直刮到食指尖,每側100下,大人、孩子都管用。對於習慣性便秘者,可以在刮食指的基礎上,加刮下腹部和腰骶部,方向是從上往下。心悸 心悸、心慌、胸悶,醫生說您得了冠心病。那還能刮痧嗎?刮痧有助於緩解上述症狀。首先刮拭前胸,從中間往兩側刮,然後把手掌心朝上,刮兩個胳膊的內側,從上往下一直刮到手腕。如果有人幫忙,還可以從上往下刮發病時後背疼痛的位置(俗稱後心)。這個方法不管是保健還是急救,都可以用。但如果發病後,不論含服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或者刮痧都不能緩解,一定要及時就醫。視覺疲勞上班不離電腦,下班不離手機,我們常有眼幹、眼澀、視物模糊等視疲勞症狀。大家還記得小時候的眼保健操嗎?與此類似,我們可以拿起刮痧板來輪刮眼眶,先刮眼周,然後颳風池穴附近那一片,再刮虎口的合穀穴,最後刮小腿外側。不用刮出痧,每個部位刮20下即可。此種方法不但能防治視疲勞,還能改善魚尾紋、祛黑眼圈、美容養顏、瘦小腿。腰椎間盤突出 腰椎間盤突出越來越年輕化,去醫院檢查排除壓迫脊髓、椎管內腫瘤等疾病,可以嘗試通過刮痧、針灸、理療等保守治療來改善。很多輕症者可以在家進行刮痧,首先是從上往下刮腰部疼痛的地方,即哪疼刮哪;然後根據腿部疼痛部位的不同,選擇刮腿後側還是外側,也是從上往下,哪疼刮哪。如果家裡有氣罐,還可以在疼痛點上拔罐。一般一周刮2次~3次,兩周就能緩解。但如果症狀較重,甚至影響走路和日常生活,建議到醫院進行系統治療。刮痧禁忌凡有病源之處,刮痧數分鐘其表面則輕紅、紅花朵點,重則成塊,甚至青黑塊皰。如無病痛,一般無反應,亦無痛感。刮痧時不要追求出痧而過於用力,以免傷害皮膚,或者造成感染。刮痧後1天~2天局部出現輕微疼痛、癢感等屬正常現象,出痧後30分鐘忌洗涼水澡。夏季出痧部位忌風扇或空調直吹,冬季應注意保暖。對於孕婦、皮膚高度過敏或局部破損、有出血傾向、身體極度虛弱、嚴重心衰、腫瘤及嚴重免疫系統疾病、白血病患者,均應禁刮或慎刮。
-
2020-04-11 橘世代.健康橘
張曼娟:人生很少有事情可以自己作主,生死大事自己作主,簡直太奢華、太幸福了!
出發前,張曼娟問「我們要去哪裡?」輕微失智的母親答:「去醫院,決定自己要怎麼走。」張曼娟和父母期待這天很久了,他們老早打了電話去醫院預約時段,要去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時間約好後,老人家不時提醒張曼娟別忘記這件事,當天一早,父母親穿戴得整齊漂亮,3人歡喜到了醫院。「預立醫療決定書」是在2019年初「病人自主權利法」上路後,給予末期病人的醫療保障,確保簽署人在生命最後一哩路,能夠選擇與決定醫療方式。為了確保簽署者及親人都了解「預立醫療決定書」的內容,當事人在簽署前,必須帶著2名二親等內的親屬一起諮商,簽署時也需要2個見證人。張曼娟一家3口一起諮商、互為見證人,完成了人生大事。「人生很少有事情可以自己作主,如果在這生死大事上可以自己作主,簡直太奢華、太幸福了!」張曼娟如是說。生離與死別是人間最難受的,許多人諮商時,談到生死交關時刻要急救或是放手,都會不捨地流下眼淚。「我們沒有,沒有傷心」。張曼娟形容整個過程像是辦喜事,她心裡漾起「圓滿」的感覺:「當年爸媽迎接我來這個世界,現在他們又幫我簽了這個」,張曼娟把此當成父母送給她的禮物。其實,在好幾年前,張曼娟和父母都已經簽署了「預立安寧緩和醫療暨維生醫療抉擇意願書」。先是張曼娟與工作夥伴互為見證簽署,而後將簽署書帶回家放在餐桌上,什麼話也沒說。父親看完後開心地說:「這個太好了!我們必須要簽」,因為父親有幾位插管或臥床的朋友,每次父親探視他們回來就痛哭,不只一次跟張曼娟說:「如果我有天發生這樣的事,我絕對不要插管,也不要急救,躺在那裡,比死還難過。」因此,病主法立法前,張曼娟和父親就很關注,立法後雖然沒有馬上行動,倒是有些朋友先去簽了,張曼娟還會拿著決定書,和父母一條條討論,對於自己或家人在生命末期需要做醫療決定、期待什麼醫療行為,3人很有共識。張曼娟不僅和父母討論「怎麼走?」也聊死後期望在什麼儀式下「被送走」,他們討論各種可能性,跟彼此約定好,死後要用簡單的儀式,不需要告別式,希望是樹葬。能夠如此「日常」的討論死亡,張曼娟說,她受到道家思想影響很深,相信生老病死就像春夏秋冬四季更迭一樣自然,因此對死亡毫無畏懼。若是摯愛過世,張曼娟也會非常悲傷, 但卻不會悔恨,「我每次和摯愛的人相處,我覺得我已經沒有遺憾了」。認真去愛、瀟灑離開,這是張曼娟面對生死的態度。 【張曼娟系列報導】。張曼娟:沒有一個時刻讓我覺得,此刻最好。張曼娟:「長照2.0應該留給更需要的人!」 沒想到,這真的不只是錢的問題...。張曼娟:照顧者才懂的旅程「辛苦也幸福」。「一間小屋與友為鄰」張曼娟:無子老後,不憂不懼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4-1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台灣醫師發明防疫箱全球爆紅 遭仿冒牟利 潘孟安來協助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第一線醫護人員時刻受到病毒威脅;花蓮門諾醫院賴賢勇、恆春旅遊醫院邱豑慶等3名醫師,月前在網路分享有效的防飛沬「插管防疫箱」設計圖,收到各國醫護熱情回響,卻被人仿冒來營利;邱再研發普及化的低成本、拋棄式的防疫箱,卻苦無廠商資源,縣長潘孟安被邱的無私分享和熱情感動,主動協助媒合廠商,取名「台灣BOX」的防疫箱下周即可量產。花蓮門諾醫院麻醉科醫師賴賢勇今年2月時在臉書分享自己設計的簡易型「防疫箱」,用透明壓克力製成防護板,連接手套、攝影鏡頭,直接罩在患者頭部治療,以降低遭患者飛沫噴到的風險,成本約2000元,在無負壓隔離設備環境中可做氣管插管急救,可隔離95%以上病毒,已有20多國採用,並發文感謝「無私的分享」;恆旅麻醉科主任邱豑慶和在台中執業的黃致遠受學長啟發跟進設計改良版,也在臉書分享設計圖。邱豑慶說,簡單又有效的「插管防疫箱」設計圖分享後,有天接到推銷訊息,赫見他們設計的產品被人仿冒販售營利,開價3、4000元;又因為國外疫情嚴重,這個設計還被國外拿來做研究,登上新英格蘭雜誌,後來的發展不出所料,英美等國都出現想要註冊專利或牟利的人,甚至有英國人命名為「倫敦box」,還好有網友強調是正港的「MIT」。他說,這是要讓第一線醫療人員都平安,本來就不是營利的,「現在賭一口氣也要撐下去,要把它降低成本,變成平價、可拋棄,幫助更多人,但為了防專利蟑瑯,特別在美國申請註冊」;最近除了跑工廠也寫信給政治人物闡明理念,試圖尋求協助,都石沉大海,直到周一接到潘孟安來電,起初以為是推銷貸款電話掛斷,幸好第二通接通,促成這椿美事。「救人如救火、防疫要和時間賽跑!」潘孟安說,醫師自掏腰包開發防護箱免費送醫療體系,還幫國家做醫療外交,令人感動,縣府團隊動員分工合作尋找合適廠商,上市公司恩德科技公司受到感動願意投入模組化生產,每套成本可降至千元內,最快下周就能量產,單日生產1200套,產能最高可達1萬套。潘孟安說,先拼出「台灣BOX」首批產量出來,優先供應屏東及全台各地醫療院所,衛生局將透過麻醉醫師公會、急診醫師公會等系統調查了解需求數量,縣府也將協助拍攝教學影片並翻譯成多國語言,未來提供給各國醫護人員使用。
-
2020-04-05 癌症.抗癌新知
當病患進入癌症末期 誰來做安寧療護的決定?
日本知名紀錄片「多桑的待辦事項」,工作長達四十年的砂田知昭,正計畫迎接退休後的第二人生,不料迎面而來的,竟是胃癌末期噩耗。他寫下十項待辦事項,陪孫女玩、籌備告別式、與母親一起家族旅行、受洗、第一次對老婆說我愛妳等,由兒女一項一項幫父親完成。影片中的砂田知昭,態度正面、從容,規畫著如何無憾「終活」,但這卻不是安寧醫護人員在臨床上的常見場景。父母生命最終章的規畫,該由誰主導?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現實卻是萬般複雜且困難重重。希望他活著 卻不知他活得辛苦許多末期病患身體虛弱,甚至意識不清,難以表達對醫療處置的想法,常要靠家人代為決定,對家屬來說,是沉重的壓力。就算父母神智清醒,也可能陷入「兒女希望父母活著,卻不知道他們活得很辛苦」。「若父母有意識,當然要看父母的想法。」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社區安寧發展中心主任孫文榮說,很多急救治療,往往不是出自病人意願,反倒是因孩子有社會負擔,甚至顧忌旁人說法,要求急救治療。子女的關懷點不見得和病人相同,整個家庭應相互討論、溝通。安寧療護 不等同放棄等死孫文榮說,一位罹患胸腺癌的老師,因腫瘤包住主動脈,無法手術,只能化療。他不只吐得厲害,手指頭痛得無法忍受,讓他直言想砍掉,孫文榮直言,化療的痛苦,不是子女完全看得到或可以分擔,只有親身經歷才能體會。「病人自主,當然是這樣。」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安寧療護科主任吳森棋說,身體是病人的,有知情選擇和決定的權利,「病人自主權利法」就是為解決這樣的問題。儘管國內推動安寧療護多年,但孫榮文坦言,仍有家屬無法接受或存在誤解,就有家屬以「斷水斷電,自生自滅」來形容,以為安寧等同放棄、等死,什麼也不做。控制症狀 讓患者身心舒適末期病人的定義,是指存活期六個月以內。即便如此,吳森棋說,WHO對安寧療護的定義仍包括「積極」這兩字,但是將治療的目標從疾病轉向症狀,積極的控制症狀、緩解不適並增加生活品質。不再做的是無效醫療,和疾病無謂地搏鬥。吳森棋說,安寧療護包括五全照顧,即全人、全家、全程、全隊及全社區照顧,以病人為主、家屬為輔,醫療人員則是協助者的角色,協助患者安祥、有尊嚴地走完人生最後一程。目前,全國安寧病房約有七、八百床,經常處在滿床狀態。很多子女無法接受安寧療護,擔心父母進了安寧病房,自此沒機會再活著踏出病房,只能等死。吳森棋說,很多人都誤解,以為安寧病房是住到過世的地方,但「安寧病房還是急性病房」,在疼痛控制和症狀穩定後,就可以出院返家,不是一路住到往生。有許多人不解,病人明明在末期狀態,卻無法持續在醫院中治療。但在醫師眼裡,醫院能雖讓家屬安心,卻不一定是最適合患者的地點,吳森棋說,大部分的末期病人都想回家。害怕病情變化大末期病人想回家 家人多怕怕雖然接受「居家安寧療護」的人增多,孫文榮坦言,仍有許多家屬擔心沒辦法照顧、處理,不敢接病人回家,即使長輩希望回到自家熟悉的環境,也因不想增加家人負擔,無法如願。實際上,想回家的人比現況更多。由於末期病人的狀態不像一般慢性病人,出院後疾病變化較大,也因狀況較一般病人複雜,需要提早準備,以因應各種可能。孫文榮說,這時,安寧療護團隊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除了在硬體上給予建議,如是否要製氧機、電動床等,還包括餵食、清潔等身體照顧,呼吸困難、疼痛、發燒等症狀控制和病情變化如何因應,患者瀕臨死亡、往生時該如何處理,以及病人往生後的家屬悲傷輔導等。他說,隨時隨地能找到照護團隊,往往也能讓家屬更為安心。
-
2020-04-0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疫情增溫慢性病患怕回診?醫:該回診還是要回診
新冠肺炎疫情嚴峻,很多慢性病患者因抵抗力弱,擔心到醫院回診反而增加感染風險,不如如何是好。台中市衛生局長曾梓展認為,慢性病患者回診主要是讓醫師檢查身體狀況、評估病情、調整藥物,建議該回診還 是要回診比較妥適,不想進醫院,可轉介到基層診所追蹤,也提醒民眾防疫期進入醫療院所,請配合防疫措施戴口罩、量體溫,攜帶健保卡並配合調查旅遊史等。50歲林姓高血脂患者因新冠肺炎疫情增溫,超過回診日仍不敢到醫院回診抽血檢查,後拖了十多天,才轉介到診所抽血追蹤;另一名90多歲糖尿病阿嬤的家屬更是擔憂,因為阿嬤身體不好,走路都要人攙扶,抵抗力特別弱,不知如何是好。童綜合醫院急診部緊急救護科主任黃泰霖說,慢性疾病處方箋3個月開立藥物一次,是為了可以回診讓醫師檢查身體狀況、評估病情、調整藥物,患者無論是長者還是壯年,都應三個月回診一次,由主治醫師檢視,若疫情期間有所擔憂,也應由主治醫師診視後再調整回診時間,對民眾健康有保障。回診進入醫院也無須過度恐慌,戴好口罩、不隨意觸摸口鼻、做好洗手或消毒動作等,避免因害怕到醫院就醫導致病情更嚴重。黃泰霖建議,慢性病患者平時除了按時服藥,也要保養身體,飲食控制與正常作息,定時量測血壓、血糖,才能避免三個月回診日前因為身體不適或變化而需要提前就醫。另外,民眾領取慢箋,可到醫院設置慢箋得來速,不用進醫院,也可以選擇鄰近藥局領。
-
2020-04-0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防疫期兒童一發燒就送急診?急診醫良心建議:母湯喔!
新冠肺炎疫情嚴峻,台灣兒童急診醫學會理事長吳漢屏觀察,防疫期間,一般急診就診較去年同期少三成,兒童急診少五成,但還是有家長因為孩子一發燒、咳嗽送急診,有的是太緊張,也有的是因為「比較快」、「不用等」,令人傻眼。他建議,防疫期兒童若不是病況嚴重、需緊急救護,或有接觸史、旅遊史而出現呼吸道症、發燒,小病優先選擇至診所就醫。吳漢屏提醒家長,雖然疫情期間,醫院病患分流,但急診醫護人員也要協助新型冠狀病毒採檢,應盡量減少到醫院兒童急診就醫的頻率,目前在台灣兒童急診室,需要做新型冠狀病毒篩檢的兒童遠比成人急診室少,兒童感染源絕大多是親人傳染,建議有接觸史、旅遊史出現呼吸道症狀或發燒的兒童,可經由兒童急診來做相關檢測。很多家長詢問「兒童什麼情況該送急診?」吳漢屏說明,例如若發燒超過三天,或到診所就醫、吃了退燒藥,仍出現呼吸急促、呼吸特別費力、走路會喘,或精神萎靡、活力下降、缺氧發疳口唇、手指和腳趾呈紫藍色等異常現象,盡速送醫。一名急診醫師私下分享,有家長發現孩子一發燒很緊張,沒有接觸史、旅遊史,連忙送孩子到急診,結果急診的處置和基層診所完全一樣,這名就醫的兒童吃了退燒藥後就退燒、人也有活力,但讓自己和孩子增加感染風險。
-
2020-03-25 科別.心臟血管
劉真醫藥費高達500萬?心臟外科醫師一筆一筆來分析
國標舞女王劉真周日晚間病逝,傳出醫療費用高達五百多萬元,醫師表示,如果傳統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置放葉克膜、右冠狀動脈支架、心室輔助器、開顱減壓手術等治療項目符合適應症條件,都有健保給付;但若是選用特殊牛心瓣膜、特殊塗藥心臟支架,或是不符合使用條件而置放葉克膜、心室輔助器等則必須自費,醫療費用的確會很高。台安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袁明琦指出,由於劉真是年輕患者,不適合採行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TAVI),因此選擇傳統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目前此傳統手術健保有給付,所使用的瓣膜則是金屬瓣膜或豬心瓣膜,但如果家屬決定選擇使用特殊的瓣膜如牛心瓣膜,就必須自費,費用約為8萬元至10萬元。倘若心臟手術過程發生意外時,必須置放「葉克膜」急救搶救時,也會有健保給付,但不能使用太久,葉克膜只是讓心臟、肺臟暫時休息一下,一般只能使用一至二周左右,但若是沒機會救命、不符合急救搶救條件而使用時,則必須自費,費用約為12萬元至20萬元。此外,劉真置放了右冠狀動脈支架,也是有健保給付的,但若是選用塗藥心臟支架的話,就必須自費,一支支架約為7、8萬元至10多萬元不等。袁明琦進一步解釋,裝了葉克膜後,如果暫時無法等到換心,可以做一個橋梁手術,也就是裝置「心室輔助器」具有幫浦功能,幫助心臟運作,但是必須在患者清醒或單一器官無法恢復等條件下,才會有健保給付,否則必須自費,費用在150萬元至500萬元不等。不過,裝了「心室輔助器」並非萬能,袁明琦強調,發生血栓、腦中風的風險大,一旦發生了腦栓塞出血,必須進行開顱減壓手術,而此項手術也是有健保給付的,但腦部引流管選擇很多,有健保或自費的,須由患者家屬與醫師討論後再決定使用材質。
-
2020-03-23 科別.腦部.神經
劉真來不及換心病逝!裝心室輔助器卻提高腦出血風險,認識最嚴重的急性腦血管病
【03/23編按:即時新聞更新,國標舞女王劉真,於上月進行主動脈狹窄置換瓣膜手術,因心臟功能不佳緊急裝上葉克膜搶救,之後換裝心室輔助器等待換心,卻仍於22日晚上病逝,享年44歲。】認識腦出血(腦溢血)自發性腦出血指的是非外力、外傷導致的腦出血,腦溢血又稱腦出血,它起病急驟、病情兇險、死亡率非常高,是急性腦血管病中最嚴重的一種,為中老年人致死性疾病之一。除了劉真因為避免血栓形成而搭配使用抗凝血劑,造成腦出險狀況,一般而言腦出血的原因主要與腦血管的病變、硬化有關。而血管病變又與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壓、血管的老化、吸煙等密切相關。腦出血症狀患者常常會因情緒激動、費勁用力時突然發病,表現為失語、偏癱,重者意識不清,半數以上患者伴有頭痛、嘔吐。若是小範圍的腦出血,通常人體會自行吸收,但若範圍太大或發生的部位不佳,就會需要開顱。常見的腦出血手術有開顱手術、血塊清除、顱骨減壓手術等等。嚴重腦出血會怎樣?由於蔣永孝醫師並不清楚劉真老師的實際病情,僅以醫學專業做原則性的說明,他表示腦是一個封閉空間,若無法清除出血部位的血塊,腦內就會像壓力鍋,腦壓越來越大,最終造成腦功能的損傷,甚至完全喪失功能。44歲的國標女王劉真,近日因先天性主動脈狹窄問題進行心臟手術,2月19日傳出手術過程有突發狀況,心跳一度停止,裝上葉克膜。目前,劉真仍在台北榮總加護病房,經紀人也對外呼籲,希望大家一起幫劉真老師集氣加油。當媽媽的心情2018年劉真因宣傳公益活動,接受媽媽經的專訪,當時女兒年僅兩歲,她還算是新手媽媽,氣色紅潤的推廣大家一起來做瑜珈。受訪時劉真提到,當媽媽之後最快樂的事情,就是可以跟自己的女兒分享任何事;她認為當媽媽其實並不辛苦,但是會無時無刻擔心自己的孩子,「這是真的,什麼事都擔心。」劉真坦承自己在當媽媽之前,是很重視自我實現的人,「我覺得我很做自己,有什麼夢想或是想做的事,我幾乎就會去做,沒有什麼顧忌。」但是,有了女兒之後,她不再無所顧忌,凡事更加小心翼翼,她表示為了寶寶,媽媽要一直很健康,才能夠好好照顧孩子,「像我以前是不會去打流感疫苗的人,但是有了寶寶之後,寶寶打我自己也會打,因為就會覺得自己的健康很重要。」那時,她也謝謝老公辛龍,一直很包容,讓她能做自己,還提到很感謝自己的爸爸媽媽一直以來給予很多的愛,「我也希望我自己能帶著這麼多的愛去傳給我的小孩。」網友紛紛留言替劉真老師加油打氣,希望她為了寶貝女兒趕緊甦醒,平安康復。此外,劉真的病況曝光,也掀起大眾對「主動脈狹窄」的警覺心,為什麼主動脈瓣膜狹窄會帶來生命危險?葉克膜是什麼?什麼是主動脈狹窄?人體的心臟有4個瓣膜,主動脈瓣是其中之一。若瓣膜狹窄、變厚變硬,無法完全開啟,通過的血流量變少,心臟就必須更用力,才能讓血液通過狹窄的瓣膜開口,長久下來引發心臟衰竭。主動脈狹窄有哪些症狀?通常會出現喘不過氣、呼吸困難、胸痛、心律不整、心悸,甚至昏倒等症狀。一般來說,主動脈瓣膜狹窄多為先天性疾病,假如會影響生活品質,無法以藥物改善,就需要動手術,手術又會依照個人身體與病況不同,分為傳統開胸手術,微創手術及導管放置支架瓣膜手術等。另外,嚴重主動脈瓣膜狹窄一旦出現心絞痛、暈厥、心衰竭等症狀,僅使用藥物治療,不接受瓣膜置換術的話,1年死亡率高達50%,5年存活率幾乎為零。葉克膜是什麼?根據林志群律師粉專,專家指出,葉克膜是一種醫療急救設備,用在病患離開手術室之後,維持心肺功能的心肺支持機器,只能拿來暫時替代心臟功能,不能拿來治療疾病。坊間新聞寫「劉真動心臟手術,裝葉克膜搶救中」的說法可能有一點謬誤。正常狀況下,人體推動體內循環的沯浦是心臟,但是人在動心臟手術時,心臟無法持續跳動,要先停下來,這時候就需要「體外循環機」讓身體進行血液循環,提供身體器官必要的養分。不過,體外循環機是手術過程中使用的,使用葉克膜的時間,則是按照病患心肺功能維持的所需時間而定。根據華人健康網訪問心臟權威名醫,葉克膜並不是無限期的裝下去,一般最多使用2、3週,不過,也有例外超過100多天的案例。根據鏡週刊報導,有知情人士指出,劉真和辛龍夫妻倆其實一直有生一個兒子的想法,但是醫師評估劉真的心臟狀況,擔心她的身體難以負荷生二胎的風險,因此她才會選在日前低調入院開刀。
-
2020-03-17 新聞.器官捐贈移植
大學退休老師身後器捐延續愛 拯救5個家庭
68歲楊姓退休大學老師,日前顱內出血暈倒,家人送往大林慈濟醫院急救,手術後未好轉,家屬決定依其遺願捐贈器官,拯救了5個家庭。楊老師退休後,與妻子長年投入志工服務,日前清晨運動回家後,身體突然不適,妻子警覺有異樣,發現先生疑似中風、神智不清,送大林慈濟醫院救治。大林慈濟醫院腦神經外科醫師陳金城診斷楊老師為顱內出血,經手術搶救,情況並未好轉,家屬因此想圓楊老師的器捐的心願。大林慈濟醫院移植中心主任尹文耀表示,楊老師無法完成腦死的判定,與勸募團隊討論後,改以無心跳器官捐贈,捐出1肝、2腎、2眼角膜,不僅拯救了5個家庭,更為大林慈濟醫院無心跳器官捐贈的第一例。尹文耀表示,衛生福利部在民國106年12月26日發布「心臟停止死亡後器官捐贈作業參考指引」,供全國醫療機構作為施行參考,除了腦死患者可捐贈器官,適用符合安寧緩和醫療條例中的末期病人,只要病人或家屬同意撤除維生醫療且願意器捐者,在心跳停止5分鐘後可施行無心跳器捐。大林慈濟醫院表示,楊老師生前曾書寫七言詩,「慎行圓人生藍圖,慧觀自照知無常,器官捐贈延續愛,綻放生命煦光灑」,表達他器捐的心願。
-
2020-03-16 該看哪科.婦產科
植入性胎盤緊黏肌肉層 35歲女產雙胞胎大出血
新竹一名懷有雙胞胎的35歲婦人,懷孕27周檢查到子宮頸只剩下1公分伴隨子宮收縮,緊急入院安胎,33周剖腹生產,在醫師將胎盤取出時突大量出血,發現婦人的子宮因植入性胎盤而破了一個洞,造成血管破裂,醫師緊急將破洞與血管縫合止血,婦人也平安誕下一雙兒女。東元綜合醫院婦產部部長醫師田明訓表示,根據衛福部死因統計年報數據顯示,2017年孕產婦死亡率達到每10萬名就有12.2人死亡,創歷年新高,原因與高齡妊娠息息相關,隨著產婦年齡升高,妊娠併發症的風險與胎兒出生體重偏低的情形也隨之提升。田明訓指出,該名婦人在生產過程中因植入性胎盤附著在子宮壁上,侵犯穿透整個肌肉層,使得胎盤與子宮壁無法正常剝離,進而造成產後大出血。植入性胎盤在孕期中沒有很大的症狀,經常是在生產時才發現胎盤無法成功剝離,造成產婦大量出血。正常情況下胎盤會輕輕附著在子宮肌肉層上,胎盤與肌肉層中間有一層蛻膜組織,能緩衝胎盤與肌肉層,只要蛻膜出現異常、變薄或消失,就會發生植入性胎盤。發生植入性胎盤的原因,包括高齡妊娠、多胎次、前置胎盤、前胎剖腹生產或曾接受過子宮手術、先天子宮缺陷等,當出血量過大生命徵象不穩定時,恐需摘除子宮,甚至危及產婦性命。田明訓說,植入性胎盤的治療方法,除了當機立斷的縫合法、塞紗布壓迫法,還有結合放射科、麻醉科等跨科合作的「血管栓塞術」,血管栓塞術能確保產婦保留完整子宮,也能保住性命。田明訓也呼籲,懷有雙胞胎本身就屬高危險妊娠,務必選擇在設備完善的醫院進行生產,設備完善的醫院有充足的血庫可即時因應輸血,也可避免轉院過程中無法預測的風險。此外,醫院中有兒科團隊與新生兒加護病房也相當重要,能確保早產兒在第一時間得到良好的照護與急救。
-
2020-03-16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女兒燒到41.7度 台灣媽媽看英國防疫:人民被國家放生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歐美等地確診個案持續增加,英國累計確診數來到1372例,累計死亡數增至35人,一名在英國定居的台灣媽媽前天在臉書粉絲專頁「Nana媽咪 x Q踢派」寫下個人近日親身經歷,表示「對於英國無論是政府或是醫療已徹底失去信心,這輩子沒感到如此無助過」、「人民被國家放生,達爾文天擇說,失落的醫療體系。」英國宣布最新防疫措施,但內容太過薄弱,至少有三百多名英國與海外學者昨天簽署聯名信,對佛系應變措施深感憂心,英國目前病例增加幅度,可能在幾天內確診人數會達到上萬人,要求英國積極防疫;首相強生備受壓力,據傳英國政府可能在本周宣布提升防疫計畫,禁止群眾集會,但是否會有其他措施仍不得而知。一名居住在英國的台灣媽媽前天晚間11時許以「我的英國親身體驗 — COVID-19檢測」為題發表近日在英國的遭遇,內文提及英藉丈夫出現新冠肺炎症狀,一歲女兒Nana也出現相同症狀,並高燒至41.7度、無法停止咳嗽、食慾不振、情緒低迷、眼神空洞等,她帶女兒求醫並要求檢測被拒,醫生卻說不會對每個疑似病例做檢測。讓她無法置信的是英國認為「 發燒五天內算正常」,孩子的爸爸還讓孩子去上幼兒園,醫療專線被打爆,要她打給家庭醫生,家庭醫生要她自己去大醫院報到,大醫院又不准有新冠肺炎症狀的人進入,她跟孩子如同皮球般被踢來踢去;最後去了全蘇格蘭最大最專業的兒童專屬醫院,醫生仍不願做檢測,僅要求回家自行隔離。醫生告訴她「現在已經不是防疫的局勢,因為再過不久大部分的人都會感染,做檢測並不會改變醫院處理病患的方式,檢測完也是一樣叫你回家隔離,檢測完也是一樣叫你回家隔離;病毒並沒有藥可醫,必須讓身體自行做對抗,身體能撐過便過了」,所以她的先生以及女兒就回家,在家隔離7天。醫生告訴她,她既沒症狀又健康,可以繼續出門上班 ,無需隔離,相關種種經歷,讓來自台灣的她難以置信,表示只能靠她自己一個人了,她千萬不能生病!絕對不能倒下!「Nana媽咪 x Q踢派」臉書原文(當事人授權使用):我先生從上週六開始出現武漢肺炎症狀:咳嗽、發燒、頸部疼痛、呼吸急促困難、肺部附近疼痛、全身無力等等...全部症狀全部中。他近期無旅遊記錄,但不聽勸也不願意戴口罩,去盡了人多的場所:5-10個酒吧、演唱會、足球賽、Stand-up Comedy Show等等。打醫療急救111專線,電話那頭說「由於我們身邊沒有確認案例或我們並非從疫區回來,拒絕替我們做檢測」,並診斷說:「你應該沒感染,無須擔心。」Excuse me?現在非常時期「應該」不用確定嗎?隔天是週一,小哈利也開始一模一樣的症狀,有時高燒可至41.7度(但至少服用退燒藥後一小時可以降溫而非持續性高燒不止)、無法停止的咳嗽、食慾不振、情緒低迷、眼神空洞、走幾步路就跌倒(前所未見的完全撲街式跌)。當晚我下班帶她去了大醫院急診。英國醫生就是那樣只做基本檢查:體溫、心跳、血壓、喉嚨耳朵是否發炎、聽診前後胸腔確認呼吸是否清澈或有雜音,最後開了消炎藥以及抗生素讓我們帶回家。抗生素部分我們決定如果發燒持續五天再食用,畢竟對嬰兒來說副作用很強,也會影響日後發育,不到緊急的那一刻是萬萬不想使用的。為什麼說5天呢?英國這邊認為「 發燒五天內算正常」(Whaaaaat!那裡正常!?)不會特別替你診治,說是五天過後還不退燒才需要擔心或進行驗血等檢驗。週三早晨,爸爸覺得哈利看起來好多了決定帶她去上幼兒園。上班時幼兒園因為聯繫不上爸爸,換打給我說哈利發燒讓我去接孩子。通常若有需用藥會請家長離開前填寫同意書並簽名,早上老師不接受我們準備的退燒藥,要求我們從哈利的書包裡頭拿走。若小孩發燒會問家長是否願意讓孩子吃幼兒園準備的退燒藥,一旦服用了,爸媽就得同時間前往接送⋯我立刻丟下工作去帶小孩回家休息。週五,哈利爸極度不適請假在家顧小孩,原本他還堅持要讓哈利去上學,瘋了嗎他!?昨天是發燒第六天了⋯一天當中大概燒三次,退燒藥、消炎藥交叉餵,連抗生素都開始給了!上班期間,接收到先生寄來說哈利不太對勁的簡訊。我請先生帶她去醫院,他不願意;請他打111專線,他也不肯;他自認是已感染患者,反正沒有醫院會接納我們看診,看不看都無所謂(你自己就算了!女兒燒這麼多天你也無所謂?心中一把火抓起來)我馬上提早下班衝回家,一路上在電話裡 等候了一個多小時才接通,醫療專線已經爆了!醫療專線說,現在還是上班時間你們打過來沒用,請我們打給家庭醫師詢問,打給家庭醫師後又被說請自行到大醫院急診處報到,醫院急診門前貼了大大海報寫著:武漢肺炎症狀的人不准進入,請自行回家隔離。就這樣 被當皮球踢來踢去⋯已經急得像熱鍋上螞蟻的媽媽我眼淚不爭氣的掉了下來!沒有人要幫我、有誰能幫幫我?我心好痛,覺得好渺小、好無助。最後被一個比較佛心的醫師由電話轉介到sick kids hospital coronavirus suspect( #疑似病例)部門確診。但又經歷了幾番內心交戰與搏鬥,是否要冒著原本可能沒感染、但進去後帶著病出來的風險去報到,這是一個重大的決定⋯進去後,醫院已被分割成兩邊,一邊是給疑似病患進去的,另一邊是普通的急診。裡頭所有醫護人員都穿戴著口罩、手套、連身防護衣,把我們帶進了一間專屬的隔離房。先由一位護士進來幫哈利做基本檢查收集數據,再讓醫生進來看診。醫生原本是說要抽血當場送驗,但又折返回來說他覺得沒必要了,請我們回家自行隔離,也不幫哈利和爸爸做肺炎檢測。這下連哈利是什麼引起發燒都不知道了!肺炎?日本腦炎?玫瑰疹?還是其他?醫生說送血檢只能知道感染的病毒濃度高低,用來調整給藥的劑量而已,並不能清楚告訴我們感染源(為什麼台灣都檢驗得出來?);還說 既然已開始服用抗生素就更沒必要抽血了!順道一提,這是愛丁堡、不,是全蘇格蘭最大最專業的兒童專屬醫院喔⋯醫師坦白的說:政府如今已經請有症狀的民眾自我隔離,減緩並拖延病毒傳播的速度,而他們能做的就是 遵從政府的指示。而政府的指示也會繼續更新,醫院和人民都需要配合。醫生又說,現在已經不是防疫的局勢,因為再過不久大部分的人都會感染,做檢測並不會改變醫院處理病患的方式,檢測完也是一樣叫你回家隔離;病毒並沒有藥可醫,必須讓身體自行做對抗,身體能撐過便過了。(那請問復原後肺部纖維化呢??)醫生再說,目前本醫院的小朋友沒有確認案例;但也因為 已不對每個疑似病例做檢測,所以數據無法被100%信賴。我先生以及哈利被要求在家隔離7天,不上學不工作。但最神奇的來了~醫生說我既沒症狀又健康可以繼續出門上班 無需隔離。(可我跟被要求隔離的兩位近距離24/7小時接觸欸,你確定嗎醫生!?)醫生講解完後還問了一句:「Does it all make sense?」我先生居然回答:「Yeah it does.」等等,哪裡make sense了?哪裡都不make sense好嗎?感謝醫師的誠實相告,讓我覺得更加徬徨與疑惑了。最終,他們認為哈利尚有行動能力=還沒糟糕到需要住院,我們就被打發回家了,一樣沒有結果、得不到任何結論。對於英國無論是政府或是醫療已徹底失去信心,這輩子沒感到如此無助過。前天聽到首相的發言覺得心寒,直到親臨醫院的檢測經過才更感受到這血淋淋的事實:人民被國家放生,達爾文天擇說,失落的醫療體系。接下來就只能靠我自己一個人了,我一定要把長子跟長女顧好直到痊癒,我千萬不能生病!絕對不能倒下!體內的媽媽賀爾蒙加油給我力量!我一定可以的。
-
2020-03-13 新聞.健康知識+
誤觸、誤食75%防疫酒精 關鍵急救步驟要這樣做
COVID-19新型冠狀病毒延燒至今已經近兩個月,所有人都嚴陣以待,而防疫期間清潔專用75%酒精,醫師提醒,對酒精敏感人建議戴手套、如果不慎誤觸眼睛,一定要用水大量沖洗、如果小孩不慎誤食,吐掉酒精外還要喝大量開水,立即就醫,避免酒精中毒。酒精本身就有刺激性,豐原醫院皮膚科主任吳育欣指出,對於酒精比較敏感的民眾,建議戴手套使用酒精清潔物品,減少皮膚紅腫、脫皮等刺激,如果是手部清潔,仍以肥皂洗手為最佳。另外,酒精屬化學用品,若眼睛一旦誤觸,豐原醫院眼科主任呂姿瑢強調,一定要以大量的清水沖水,如果手邊有隱形眼鏡使用的生理食鹽水為最好,如果沒有生理食鹽水則用家中煮開過的冷水大量沖洗,立即移除在眼睛內的化學異物,沖洗過程中,千萬不要去揉眼眼,揉了恐造成眼睛其他外傷傷害。豐原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陳育佐表示,75%的清潔用酒精屬超高濃度酒精,比一般可食用的高粱酒38%、58%酒精濃度高出很多,如果小朋友不慎誤食,將酒精吐掉後,一定要喝大量的開水稀釋,立即送醫,因喝過量酒精恐造成酒精中毒。防疫期間,做好個人衛生及居家清潔外,最重要的是,清潔用的酒精、清潔劑等用品都要擺放適當位置,使用前先看清楚使用方式及警語,避免大人、小孩誤食、誤觸,才能減少不必要傷害。(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常用酒精搓手傷皮膚! 不想得富貴手最好用這方式潔手 春天常見6皮膚疾病! 皮膚科醫師親授防範攻略 
-
2020-03-09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病人未能善終,是醫師還是家屬的問題?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什麼是善終」。一位醫師在接受安寧照護的臨終病人的最後一刻,因為家屬的不忍而轉院追求那遙不可及的奇蹟,促使他自省並道出心得:「也許問題不在病人能不能善終,而在於不自覺的,我們已經把我們的主觀變成我們自認的客觀,不只表現在溝通解釋上,甚至到連善終都由我們來定義。」他也體悟到:「下次我會更用心聆聽,屏除成見,嘗試理解病人和家屬的處境,保持希望,和他們一起走過。」照顧同一位病人的醫學生,也提醒自己在習醫過程需要自我警惕,不能因為「知識」、「技術」的精進,而漸漸失去學生時代具有的「同理心」。我們也剛好收到一位安寧照護的醫師及時寄來:「選擇安寧不是放棄希望,更不是放棄生命,而是要以整體觀來看待病人,甚至包括家人。」希望這三篇文章可以讓我們對這議題有更深入的了解。A女士已經在加護病房待兩個星期了,昏迷,插管使用呼吸器,肝腎衰竭全身水腫,敗血症使用強心針升壓劑。 一早,A女士的先生和兒子急切的告訴我某大醫院通知有病床了,他們決心要轉院,這是唯一的希望。 A女士是一位七十多歲的國中退休老師,原本有些福態的臉現已泛黃憔悴,這個月初被診斷罹患第四期膽道癌,腫瘤已擴散至肝、肺及多處淋巴結。這個腫瘤來勢洶洶,住院前一個月A女士體力急速衰退,發現時大半的肝臟已被瀰漫性腫瘤佔據,住院期間幾乎完全臥床,連自己吃東西的力氣都沒有,需要先生半哄半騙的餵她,移身到床邊便盆也足以耗盡她剩餘的體力。 A女士很少說話,大部分都是先生代替陳述,有幾次我直接詢問A女士自己覺得如何,不出幾句話,先生總是很快的接續回答。我對A女士的病情,包括身體狀況,醫療影像和各種檢驗數據暸若指掌,不過我從來不知道她真的在想什麼,住院期間我沒有看A女士笑過,也沒看過她表達疼痛、不滿或憤怒,她的表情好像在擔心或回想著什麼,問她有什麼希望,她只說想回家,不過隨著病情進展,A女士更常出現的是空泛的眼神,需要叫她才能回神。 A女士住院期間還有感染、多種電解質不平衡、全身水腫及腹水,和營養不良,雖然我們盡力處理這些問題,她的體力衰弱似乎毫無改善,也因此腫瘤團隊認為目前無法進行抗癌治療,建議以安寧緩和照顧為主。A女士的兒子在網路上找到一份將免疫及標靶治療合併用於膽道癌的報導,是中國北京一家醫院的新嘗試,我們並不完全同意報導的療效,病人身體的狀況也無法承受其可能的副作用,還要考慮一劑十多萬元起跳的自費藥價,因此與家人討論後並未使用。 住院第三週,A女士似乎暫時穩定,安寧緩和團隊也參與共同照顧,目標是安排A女士轉至住家附近的醫院持續居家安寧,家人拿了病歷摘要,聽說也已經在準備後事。這時候我的不安終於稍稍解除,雖然A女士的病情讓人措手不及,但大家總算達成共識,之後應該能安穩的度過最後這一段日子。 三天後,A女士開始發燒並陷入昏迷,是新的黴菌感染合併敗血症。先生因病情急速變化而顯得很激動,這時他才告訴我們他兒子去請教過某大醫院的權威醫師,家人得到的訊息是有抗癌新藥可以嘗試,現在在等病床,他要求我們一定要盡全力救A女士,他決定撤回DNR (不急救) 同意書,於是A女士轉入了加護病房。 我輾轉聯絡到那位權威醫師並告訴他A女士的病況,他也不認為依目前狀況A女士能接受新藥治療,建議先處理敗血症,眼前不適合轉院,他會嘗試和家人聯絡。 A女士的病情持續惡化進入多重器官衰竭。 那一早,在先生和兒子的強烈堅持下,A女士轉院了。辦理離院手續時,先生一反往常負面的情緒,笑著謝謝我們。 後來得知A女士在當天就過世了。 病人未能善終,是醫師還是家屬的問題? 「問題在於溝通」,我想這是大多數人的回答,可是這樣的回答不能讓我們避免重複的事情發生,也無助於減少我心中的罪和痛。 醫師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在做出各種診斷:診斷疾病、診斷預後、診斷治療效果、診斷副作用,還有一項我們從來沒被教過的——診斷病人真正想要什麼。 醫學教育和臨床經驗的累積不斷加深我們醫師前項的診斷能力,但同時,不自覺的,我們也逐漸失去一個「普通人」在面臨生死病痛時應該會感到絕望、害怕、慌張和不理性的天性。我們以為憑藉科學和經驗,我們能客觀的判斷並給予最好的建議,尤其是在癌末病人生命終了前,當結局是這麼的確定不可改變時,所有積極治療都是無效不理性的。 不過病人和家人也許不是這麼想。 A女士過世後,我寫了一封信給A女士的先生和家人,和他們說對不起,讓A女士在最後的日子還經歷這麼多波折。一個月後,我都收到了回信,從回信的內容看來,家人確實是將轉院治療當成最大的心願,我可以感受到這最終的轉院,雖然在我們看來是如此得不恰當和多餘,對家人來說卻是達成了對病人的承諾。 我重新回想A女士和家人經歷的這一切,也許問題不在病人能不能善終,而在於不自覺的,我們已經把我們的主觀變成我們自認的客觀,不只表現在溝通解釋上,甚至到連善終都由我們來定義。 有了這一層體悟,是不是能避免類似的事情再度發生?我想大概不能,但是這回,我會更用心聆聽,屏除成見,嘗試理解病人和家屬的處境,保持希望,和他們一起走過。
-
2020-03-06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為自己做好善終的決定
【編者按】2018年以來,「醫病平台」曾邀請醫學倫理與法律專家討論「病人自主權立法」,並有幾位安寧照護的專家醫師撰文討論生命末期的照護。本週的主題是「《安寧緩和醫療條例》與《病人自主權利法》」,由參與推動台灣這兩個重要法律條文的楊玉欣前立法委員與我們分享這條例的時代背景以及她個人的看法,並有家醫科醫師與我們分享他參與「預立醫療照護諮商」門診的經驗,以及一位已簽署了「預立醫療決定」的志工分享她本身做這決定的心路歷程。我在北市聯醫中興院區擔任志工已經四年多了,主要工作是穿梭在診間,對有興趣了解的民眾宣導器官捐贈和安寧緩和意願書簽署。會來做志工,就是因為我自己對生命最後一哩路有很深的體悟。2011那年,我的丈夫在北市聯醫中興院區發現確診罹患肺腺癌末期。我陪著他一路對抗病魔,也是從那時候開始,我才第一次知道他對生死的看法。在他生病之前,我們從來沒有聊過關於死亡的事情,唯一的經驗是看到我婆婆八十八歲那年,在急診室對醫生喊:「阿彌陀佛,醫生你一定要救我!」但是急救了之後,婆婆多年來只能躺在床上靠著機器維生,我丈夫和我看了都覺得很不捨。抗癌的過程非常辛苦,他的身體狀況也越來越差。在2015年初,我丈夫自己決定拒絕了醫療。他跟我說:「從現在開始我不治療了,千萬不要再叫我吃藥、叫我做什麼治療。」同時他也拒絕抽痰,護理師要他張開嘴巴,他硬是咬著牙拒絕。我丈夫跟我說,看到自己的母親已經高齡九十二歲仍然臥床掛在機器上活著,他不願意自己也變成那樣。那一年剛好是八仙塵暴發生的時間,我的丈夫在拒絕醫療半年後離開了人世,並捐贈眼角膜跟皮膚,我想那時候很缺皮膚,丈夫這麼做也是幫助了許多人。在他離開之前,安寧小組和呼吸照護病房的醫護人員讓我們推著他的病床到母親的病床旁,他們握著手進行無聲的告別,那天我特地拍下了一張照片,隔天我丈夫便過世了,那真的是他們母子見的最後一面。我很感動,我們有機會這樣做好準備、好好說再見。我總是跟女兒說,爸爸是我們的老師。我今年要邁入七十二歲了,之前已經跟女兒一起去參加預立醫療照護諮商,簽下屬於我們的預立醫療決定。醫療團隊很細心地為我們講解幾種可能發生的疾病過程、還有我們可以決定的醫療選擇,聽完了他們的解說,我也跟醫療團隊討論我的選擇,並確定簽下我不希望接受維持生命治療、也不希望接受人工營養及流體餵養。我希望要走的那天不要有痛苦的急救跟機器維生,可以好好地跟家人說再見,也不要把決定的責任留給其他家人,要把握現在、為自己做決定。死亡是我們每個人都一定要面對的課題,如果沒有事先充分的認識跟選擇,只是迴避不談的話,那很有可能到最後我們都沒辦法以自己最想要的方式平安離開這個世界。儘早為自己做決定,除了是給自己一份安心,也是給家人最大的禮物。我的丈夫雖然離開了,但是我們沒有遺憾,想到的時候我會幫他擦拭家裡的抗癌鬥士獎盃、看著他的照片,想念他。上回我和女兒到日本旅遊,也帶了我丈夫的遺照一起去,我們在景點前帶著遺照一起合照,就像我丈夫也陪在我們身邊一樣。我相信他一直是的,一直都陪在我們身邊。做志工對我來說就是要把提早思考死亡的觀念讓更多人知道,我自己經歷過照顧丈夫、送他走的過程,也經歷過看著婆婆生不如死靠機器維生的過程,我希望能用我的經驗,告訴民眾我們一定要在人好好的時候就來簽預立醫療決定,不要造成未來子女的困擾,也不要造成自己的遺憾。圓滿生命的最後一哩路,需要我們主動參加預立醫療諮商,為自己做好善終的決定!
-
2020-03-0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鑽石公主號剛落幕,又有至尊公主號!遊輪旅遊還能不能參加?醫師分析3大風險
之前鑽石公主號遊輪因新冠肺炎疫情佔據媒體好長一段時間的版面,統計鑽石公主號乘客人數高達3,700人,半數為日本人,其餘來自台灣、香港、美國、加拿大、英國等56的國家,其中台灣人佔了22位。截至2月26日,鑽石公主號確診累計達705例,令人毛骨悚然。遊輪旅遊隱含的危機像鑽石公主號事件這樣的旅遊方式,一群乘客集中在一個與外界隔離且封閉的遊輪上旅遊,究竟隱含了什麼危機?如果傳染病像這次武漢肺炎一樣在郵輪上突然爆發開來,在船上的旅客究竟該如何自保?種種疑問也讓我們開始關注遊輪的旅遊安全議題。整起鑽石公主號遊輪事件之所以爆發,關鍵導火線發生在其中一個香港80歲男性的旅客上。該旅客先是在今年1月17日搭機到東京,1月19日出現咳嗽症狀,但仍於1月20日在日本橫濱登上鑽石公主號遊輪,乘船期間並未進行自主健康管理,自由自在地在船上使用各種公共設備,舉凡在餐廳用餐、洗三溫暖等等,並於1月25日在香港下船,6天後因發燒就醫,2月1日確診罹患武漢肺炎。遊輪旅遊潛藏的各種危機●首先,旅客食衣住行育樂都在同一艘封閉的船上疾病很容易因為透過接觸、飛沫、空氣等媒介傳染。根據目前的研究顯示,儘管武漢肺炎尚無出現空氣傳染為媒介的證據,遊輪使用的中央空調等設備也將成為其他空氣傳播疾病隱形的殺手,例如:細菌性腦膜炎、水痘、肺結核、麻疹、百日咳等。●其次,供應食物、飲水的餐廳,大眾使用公共澡堂的衛浴、廁所等成為了疾病的溫床倘若患有傳染疾病的旅客在使用自助餐、桌菜的時候未使用公筷母匙、打噴嚏時不慎將飛沫噴灑在菜餚上,其他健康的遊客也可能因此感染。健康的旅客在使用公共澡堂、廁所後,若未徹底洗手就吃東西或是揉眼睛都也可能因而感染特殊傳染性疾病,其中最惡名昭彰的就是可以藉由糞口傳染的A型肝炎、諾羅病毒、腸病毒、以及這次的武漢肺炎。●再者,在出發之前,遊輪公司不可能知道所有患者目前的健康狀況如詳細旅遊史、職業史、接觸史以及群聚史,哪位旅客可能成為這艘封閉遊輪的潛在感染源或是發生緊急醫療事件的不定時炸彈。在遊輪上的茫茫人海中,每一位旅客會在哪一個公共場所出現,接觸到其他的旅客也無法清楚掌握。就防疫的角度很難做到傳染源的圍堵。另外,倘若有遊客出現急性心肌梗塞、中風、主動脈剝離等需要急救的醫療事件,病患身處航行在海上的遊輪又將如何及時地獲得適當的醫療處置?參加遊輪旅注意4點最後,如果看完以上種種遊輪旅遊所潛埋的重重風險,我們仍嚮往參加遊輪旅遊應該注意什麼事情,以保障自身的健康安全呢?●在出發前我們須評估目前健康的狀況,包含是否有潛在疾病,也就是在旅途當中可能有不定時炸彈的情形,例如:免疫低下、痙攣疾病、未獲控制精神疾病、不穩定的心血管/腦血管疾病等等。●目前正在使用的藥物是否準備齊全,常規藥物的劑量是否已使用平穩,是否有需要特殊儲藏條件的藥物,例如:胰島素。●近期是否接受重大手術,仍處於高風險的術後狀態。●是否已接種常見疾病的疫苗。如果對旅遊醫學比較不清楚的旅客,建議可以到各大醫院家庭醫學科的旅遊醫學特別門診,進行旅遊前的健康諮詢、疫苗注射的建議以及服務,將各種潛在的健康風險降到最低。報名之前,我們應該仔細了解遊輪公司是否提供緊急醫療服務、遊輪上的公共衛生條件、清潔措施是否齊備。藉由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的網站搜尋最近有否有特殊大流行的疾病,並與遊輪公司了解此次旅客的國籍組成以及該國家盛行的傳染病。在遊輪上觀光的同時,我們應儘量避免出入人潮眾多的封閉空間,勤洗手,飲食及接觸口鼻前皆須徹底清潔手部。儘量避免使用大眾澡堂以及公共廁所。各種不同的旅遊形態本身就存在著各種不同面向的風險,我們在開心出遊之前,必須評估過自己可承受的健康風險到什麼程度,是否已經準備好各種應變方案,如此一來我們才能玩得儘量,開開心心地出門,平平安安地回家。
-
2020-03-0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名家破解新冠肺炎/抗百年大疫 王宗曦:透過案例解析「疫Q」
新冠肺炎在全球有大流行之勢,由於傳播力強,致死率不比SARS,專家預估未來可能朝向「流感化」發展。新竹市衛生局長王宗曦提醒,即使新冠肺炎日後可能成為另一個流感,在尚未找到治療藥物和疫苗前,還是應該全力圍堵,做好準備、爭取時間。王宗曦曾任駐美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衛生顧問,十七年前在疾管局,負責國內第一例境外移入SARS案例的疫情調查。王宗曦記得,當時患者居住的社區居民十分恐慌,她說明患者狀況和衛教時,發現連大樓電梯都沒人敢坐。全力支持醫護 全民配合規定王宗曦認為,SARS帶來的危機意識,讓目前對抗新冠肺炎取得不錯的成績,如果要說SARS教會我們的事,第一是必須全力支持醫護人員,因為醫護是我們對抗疫病最重要的戰力;另一個就是全民配合,居家隔離或檢疫,一定遵守相關規定,這樣的集體意識成為如今對抗新冠病毒的寶貴資產。與SARS不同,新冠病毒傳播力更強,但美國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所長佛奇(Anthony Fauci)日前表示,我們有幸在社群網路發達的時代,遠距會議、通訊診療與視訊辦公、電商,可幫助我們對抗疫病威脅,度過難關。理性做出判斷 切莫陷入恐慌此次世衛組織秘書長譚德塞表現備受質疑,但提到「我們要理性的態度分析事情,依照疫情做出判斷,而不是陷入恐慌。」王宗曦表示贊同。世衛組織最近希望所有國家針對四種狀況做準備,包括單一確診病例、群聚感染、社區傳播和持續且密集的社區傳播,面對四種情境,整合中央地方、醫院社區,進行一次到位的演習。王宗曦最近也請新竹市五家急救責任醫院進行相關演練。她發現,雖然目前未見大規模社區傳播,但醫護人員已為防疫盡了許多心力,例如支援機場檢疫等,更因責任感而倍感壓力,例如擔心萬一接觸確診病例而被隔離讓醫療量能減少,可能讓其他重病者無法得到照顧。在此時刻,全民應為辛苦的醫護人員多多打氣。透過案例解析 做好抗疫準備疫情持續進展,王宗曦援引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上周發表於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文章指出,新冠病毒平均一個感染者會傳染兩到三個人,且通過輕症甚至無症狀患者傳播,意味著控制困難度高於MERS和SARS。新冠病毒已對全世界造成嚴重威脅,主要基於兩個原因,除了已存在健康問題的老年人,新冠肺炎也造成健康成人死亡。目前數據顯示,新冠病毒病死率(case fatality risk)在百分之一左右,介於一九五七年流感大流行的百分之零點六,一九一八年百分之二之間,這說明它比典型的季節性流感要嚴重好幾倍。面對如此難纏的對手,王宗曦說,如世衛組織呼籲,在此決定性時刻,做對的事會有正面結果,反之,錯事會有負面結果。現在每一個案例、每一個群聚、無論是家庭或醫院,都可以累積我們防疫EQ(疫Q)或本錢,透過案例讓大家做好準備,才能面對這可能是百年一遇的疫病大流行。
-
2020-03-04 科別.心臟血管
劉真靠「人工心臟」撐著 等待換心續命
國標舞女王劉真在心臟主動脈瓣膜手術過程心臟驟停,經葉克膜搶救後再換裝人工心臟續命,多數人對人工心臟的認識有限,它分體內及體外兩種,早期植入體內的人工心臟,自費高達500萬元,雖讓等待換心的病患增加活命希望,卻不是人人負擔得起。高雄長庚醫院2年前收治一例急性心肌梗塞的澎湖青年,他休克倒下時,由父親緊急做心臟按摩救回,後送高雄長庚搶救。醫療團隊從他鼠蹊部打進一個主動脈幫浦輔助心臟,之後做繞道手術,沒想到拔管第5天心律不整,裝上葉克膜搶救12天,再換裝體外心室輔助器爭取續命,後來評估裝上人工心臟更能持久。當時裝人工心臟自費需500萬,家屬負擔不起,打算放棄之際,院方以專案向董事長王瑞慧爭取,獲同意全額給付,這名年輕人也因為裝上百萬級人工心臟,挺過8個月後幸運等到換心機會,至今健康良好。高雄長庚心臟外科主治醫師李芳艷表示,民眾心臟出問題送醫急救,必要時會先裝葉克膜,葉克膜不能使用過久,否則會產生感染等併發症。如果裝葉克膜心臟仍不見起色,下一站就是要裝心室輔助器。心室輔助器又分兩種,依美國FDA規範,體外的可使用一個月,置入體內的心室輔助器,協助病人心臟把血打到全身去,直至心臟回復功能就可移除。李芳艷說,人工心臟材質為鈦金屬,現已發展到第三代離心式,1顆用十幾年沒問題,第3代使用1000多例,兩年存活率將近8成。目前體外的心室輔助器健保可給付,體內的人工心臟,在健保挹注下也已降價。
-
2020-03-03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村官逼吞消毒片?22人送醫 發藥者:自己父母也吃了
湖北黃梅縣黃梅鎮向窯村2月28日向村民發放消毒片,疑似村官不清楚使用方法,要村民將消毒片服下,導致22人身體不適,經送醫急救已無大礙。網傳村官逼村民服藥,還要照相為證,發藥者叫屈,「自己父母也吃了」。綜合媒體報導,村官向14戶22人發放二氧化氯環境消毒片(俗稱泡騰片),村官剛好發到一半,就發現有村民出現不適,包括他自己的父母。事後22人被緊急送醫,目前均無大礙。網上流傳一份微信群聊天截圖,群組成員稱,黃梅縣人民醫院護士稱「正在搶救一批中毒的人,一個村20多個人,喝了消毒水,說村幹部發的,還要當面喝」,另一成員補充稱「口服過程中,組長還要拍照留痕紀錄」。對此,發送藥物的向窯村一組組長蔣建軍還原事情經過。他表示,27日下午,向窯村婦女主任、會計羅曉紅通知他到村委會領取防護物資,發放給村民,電話中未告知消毒泡騰片的用途及使用方法。28日上午,他和志願者開始在村裡發放,「要挨家挨戶測體溫,然後登記,順帶就發放這個藥片,沒有說要拍照留痕跡」。蔣建軍說,拿回來的藥片跟普通藥片差不多大,就是感覺要厚一些,「志願者也沒有給我說用途」。向窯村一組一共28戶,蔣建軍和三名志願者測體溫發放時,村民自己吞服,「只知道是泡騰片,有的人泡水喝了」。蔣建軍說,如果知道前面有「消毒」兩個字,肯定不會讓村民吞服,「藥片是塑料袋散裝回來的,沒有任何文字使用說明」。蔣建軍說,他自己也以為是預防新冠肺炎的藥物,準備給村民發放完後回家服用,「我父母一開始也吃了,前面才發過巴氏消毒水,哪曉得又發這樣的消毒片」。蔣建軍一行發放到一半時,有村民反應腹部不適。村民中有六人沒有吞下去,吐了出來,16個人吞服了。「14戶,22個人吃了,都不舒服」。蔣建軍說,以為是副作用,馬上通知村醫,「村醫才說是消毒片,不能吃」。隨後,村民被緊急送往黃梅縣人民醫院搶救,全村將已發放的消毒片收回。目前,入院22人身體狀況穩定,沒有生命危險,其中21人預計於2日出院,另外1人由於年紀偏大、身體患有其他疾病,將繼續留院觀察治療。
-
2020-03-02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看見困境,啟動改變:《病人自主權利法》的誕生與成長
【編者按】2018年以來,「醫病平台」曾邀請醫學倫理與法律專家討論「病人自主權立法」,並有幾位安寧照護的專家醫師撰文討論生命末期的照護。本週的主題是「《安寧緩和醫療條例》與《病人自主權利法》」,由參與推動台灣這兩個重要法律條文的楊玉欣前立法委員與我們分享這條例的時代背景以及她個人的看法,並有家醫科醫師與我們分享他參與「預立醫療照護諮商」門診的經驗,以及一位已簽署了「預立醫療決定」的志工分享她本身做這決定的心路歷程。在我十九歲時,因為一次跌倒無法起身,發現罹患無藥可醫且最終會癱瘓的罕見疾病「三好氏遠端肌肉無力症」。我很清楚自己的生命正在倒數,而我最深的盼望,就是在有限的時間裡,幫助跟我一樣罹患重大疾病、在社會底層貧病交迫,掙扎著想要往前走的人。我參與罕見疾病基金會的籌備,開始探訪病友,了解他們的痛苦及渴望。令我感到痛心的是,幾乎每個人都跟我說過想自殺。病人談自殺、家屬也談自殺,在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情況下,許多病人日復一日在痛不欲生的疾病中飽受折磨,而家屬被迫需要放棄工作、放棄求學、放棄生活,長時間扛起照顧重任。體力上的勞苦不說,心理上也承受極大壓力,許多家屬擔心自己比病人早死、沒人承接照顧重責,怎麼辦?在漫長的疾病進程裡,要如何開口與病人討論病情、甚至是死亡?要怎麼在自己的辛苦和不捨、病人的痛苦和意願、疾病的殘酷和未知中,找到最理想的解套方法?我發現,最終極的是,所有受苦的病人和家屬都想問:「善終,是可能的嗎?」二十多年來,台灣陸續有多位專家倡議安寧療護理念,期盼能幫助病患減輕痛苦、在安寧照顧下安然逝去。他們深深體會,有尊嚴地走完最後一哩路,是所有病人的心願,也是台灣必須努力的方向。《安寧緩和醫療條例》制訂後,病人的善終之路仍有許多障礙需要突破,雖然於101年我協助修訂了撤除維生醫療的法律要件,讓末期病人在臨終時進行急救後,依賴維生醫療延長瀕死過程的醫療設施,可以由一位最近親屬出具意願書將之撤除,但安寧條例的服務對象仍僅限末期病人。此外,實務上儘管病人簽立意願書,危急時刻家人仍要求急救,造成許多家庭情感拉扯的困境。而醫護團隊大多不願意宣布病人已進入生命末期,也導致許多病人直到死亡前,都還在進行創傷性的治療或搶救。缺乏好的機制保障病人的知情、選擇與決定權、保護病人的自主意願,並且妥善處理個人與家人的關係。這些困境都成為了我推動《病人自主權利法》的動力。一開始,法案推動並不順利。大家不敢談死亡、不知道要怎樣去想死亡的事,更不知道應該如何制定死亡相關的機制。要如何鬆動醫療和法律體系存在已久的生命絕對保護原則?自主權和生命權的拉扯如何找出新的平衡點?社會又如何能翻轉觀念、接受以病人為主體的思考?面對這些議題爭論,加上牽涉利益問題之反對勢力的杯葛,在立法院的每天都是一場硬仗。除了奮力突圍,秉持初衷迎向每天的挑戰,我也深知要完成立法,不能只靠我一個人的力量。很幸運地,有孫效智教授努力協助向反對者解釋本法,而醫療領域專家更陸續大力發聲,包括趙可式教授、賴允亮教授、陳榮基教授、黃勝堅總院長、陳秀丹主任、黃曉峰主任、許正園主任、蔡甫昌主任、姚建安主任等等。他們看見病人的苦、體認每個生命對善終的盼望。帶著仁慈的心,這些醫者由臨床經驗反思、走向制度改革,目的無他,只盼醫療不只是醫治生理,更能幫助病人、家屬達致生死兩相安,陪伴他們以最美的姿態說再見。除了醫療界賢達們的參與,法律界也有楊秀儀教授、陳聰富教授、雷文玫教授、牛惠之教授、何建智教授、甘添貴教授等學者的指導,最終外子孫效智教授整併德國、美國、英國與荷比盧制度後,針對台灣本土文化特色起草整部法律,再與衛福部、法務部、司法院、醫師公會全聯會、病友團體、各黨團等單位進行數十場會議,最終修訂出現行法律版本,並在108年1月6日正式施行。其中在專業溝通上有柯文哲市長的大力支持,以及在立法院扮演關鍵角色的田秋堇委員、蘇清泉委員、劉建國委員、李貴敏委員、柯建銘委員以及當時還未擔任立委的邱泰源委員的協助。政府部門的邱文達部長、蔣丙煌部長、石崇良主秘、許銘能次長以及王宗曦司長等的參與。因為有他們的鼎力支持,才促成這部法律的誕生。回首這段艱辛的立法過程,我心中滿是感動與感謝,守護病人善終的目標終於再往前踏出了一步,我不禁想起早年接觸過無數囚禁於痛苦軀殼中的病人、以及他們的家人,那些掙扎和心願言猶在耳。是以《病人自主權利法》正式施行後,我仍持續不輟地參與相關推動工作,期望讓生命教育和善終觀念在社會上不斷地萌芽成長,引領台灣成為亞洲社會的典範。《病人自主權利法》主要是保障病人的知情權、選擇權及決定權,讓每個人都可以在意識清醒時,與家人一起到醫院進行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CP),討論自己的醫療照護意願,並簽署預立醫療決定(AD),預先為自己做好醫療決定。將來若遇到五種重大病情,醫師就可以依照你的醫療意願來照顧你,不用將這最困難、最痛苦的決定,留給心愛的家人。因此,它是每個人都應該自我負責的一份愛的行動。施行《病人自主權利法》一年以來,計有一千多位醫師、護理師、社工師、心理師參與由北台市立聯合醫院與病人自主研究中心聯合舉辦的二十一小時核心講師課程,深度學習本法的理念和實務,與我們共同研討交流臨床經驗。上百位醫護社心在一百多家醫療院所開出病主法的ACP門診、並有一萬多人自費簽署AD。但是從簽署數量與大眾認知度來看,都證明我們需要更多的努力,一方面讓更多民眾認識本法的內涵,並懂得行使權利、保護自己。另一方面也持續讓醫療人員深入學習、提供品質良好的諮商,確保大眾充分的「知」,其作出的決定才有意義。此外,如何移除預立醫療照護諮商的經濟門檻、並深化守護特殊弱勢族群的措施,也都是接來下需要非常努力的目標。從十九歲發病以來,感謝上天讓我經歷每一天,讓我有力量為病人做更多的事,更感謝在推動《病人自主權利法》的路上,有一群人一起為尊嚴的價值奮鬥!衷心期盼更多人協力參與這場為愛自主的社會運動,共同為這亞洲第一部守護善終的法律建構更為深刻細緻的內涵,讓「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的精神流淌於每個生命之中。善終不是夢,此刻更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的關注與行動!
-
2020-03-0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名家破解新冠肺炎/石崇良:醫護人員應比口罩更受重視
日本、南韓相繼出現院內感染後,國內也發生院內感染,醫護人員遭隔離。過去曾發生和平醫院院內感染導致封院,衛福部醫事司長石崇良表示,已展開動線及人員規畫管制,全面管控醫院進出人員、擴大設置專責病房等,力求守住醫院防線。當年和平醫院就是因為一名染病清潔工在醫院各區活動,造成多名接觸者遭感染、隔離。石崇良說,迎戰隨時可能出現的社區感染或院內感染,醫院工作模式有必要改變,避免院內醫護人員及外包人員跨區域工作,增加共同接觸確診個案風險,建議採取「照護區域區隔」。小組輪班 人員固定區域工作石崇良進一步說明,照護區域區隔,是指所有醫院內工作者在固定區域工作,以小組輪班取代大輪班,避免一名醫護人員同時須在A、B兩區移動。若未來限制醫院人員工作範圍,即使某區域出現確診者,只需負責該區小組隔離,其餘醫護人員仍可繼續上班。醫護人員 應比口罩更受重視石崇良回憶,當年SARS爆發,他正在台大醫院急診擔任醫師,當時院方不希望院內出現一確診者,就造成所有急診人力都成為接觸者而遭隔離或感染,於是分組上班,每組負責固定區域內患者,該組人員放假就由代班組別上陣。他直言,口罩不夠,盡快趕工生產或可解決,但醫護人員耗損無法補齊。盡管如此,當時爆發大規模社區感染,眾多患者湧進台大醫院急診,空間就這麼大,人數擁擠,感染者跟其他急重症患者混在一起,醫護人員一時之間無法分辨誰是感染者,以致出現交叉感染,最後失守,只能封閉急診;這也是台大創院百年,第一次封閉急診。防疫進化 醫療軟硬體勝當年回想抗煞,石崇良說,雖然當時不少醫護同仁累到倒下或染煞急救,但他不覺得害怕,因為病人實在太多,忙到不能多想些什麼。但回家後,從妻子憂心的眼神,才意識到SARS的恐怖。抗煞迄今十七年,醫療軟體硬體均進步許多,現階段防疫能力已不可同日而語。感染擴大 隔離病房將成關鍵迎戰將來可能發生的大規模社區感染,隔離病房也是重要關鍵。石崇良說,目前我國負壓隔離病房約一千五百床,一旦占床率高達八至九成,大型醫院將啟動專責病房,若隔離床數仍不敷供應,最後一步是選擇縣市中小型醫院,啟動專責醫院。石崇良指出,抗煞時間,國內臨時設置兩家專責醫院,包括國軍松山醫院及北市和平醫院,治療成效良好,集中患者接受治療,醫師、醫護人員也能專心救治,經驗相當寶貴,未來國內疫情若真有需要,也將比照辦理。
-
2020-02-29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武漢式焦慮!沒染疫卻進重症室 竟是得了「太擔心」的病
新冠肺炎令人聞之色變,社會到處瀰漫著不安與恐懼。疫情最嚴峻的武漢多人已有焦慮、失眠等心理問題。一名武漢的諮詢師表示,懷疑自己感染武漢肺炎的求助者愈來愈多,一名武漢本地人甚至太擔心得到新冠肺炎,自行服用治療藥物,導致身體出現異常被送入重症監護室。一場疫情的心理反應不能小覷。封城一個多月 武漢失眠的人變多了武漢已經封城一個多月,儘管大陸加大疫情的「正面」報導,但是隨著疫情發展,各種訊息撲面而來,有醫療人員面對媒體爆哭;有發燒咳嗽患者就診時被醫師判斷為「疑似病例患者」後,打給家人爆淚說「我不想死」;沒病的人在這樣的氛圍下也深怕自己染病,在身體出狀況前,心理得先面對「疑病症」的恐慌。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大陸開通448條免費心理援助熱線諮詢。武漢封城後,湖北心理諮詢師協會會長蕭勁松與心理諮詢師杜洺君開設疫情心理熱線,幫助民眾排憂解心理的難。杜洺君說現今的武漢市,「夜裡亮的燈更多了,許多人因為疫情而無法入睡」,這些無法入睡的人不是第一線抗疫的醫療人員,而是向他求助心理安撫的人。乏力、頭昏眼花...病名是「睡得太多」來電詢問的求助五花八門。杜洺君表示,他曾經接過一名做過心臟手術的老翁來電,由於行動不便加上疫情影響,這名老翁已經一個多月沒有下樓、多日失眠睡不著。老翁要求諮詢的時候能夠錄音,因為能夠聽諮詢的錄音檔助眠。另一名熱線諮詢師張曉接過一通求助者來電,對方說他感到乏力、頭昏眼花,深怕自己感染新冠肺炎,在張曉連番詢問「有沒有發熱現象?」、「最近一段間跟誰接觸過」等問題後,張曉幫這名求助者找到病因:只是「睡得太多」。太害怕染疫 自行服藥送醫急救最奇葩的是一名武漢女子因為太擔心自己得到新冠肺炎,而網購服用了硫酸羥氯喹片。這是大陸「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六版)」的藥物磷酸氯喹的「兄弟藥物」。這名女子一天之內服用18片,導致精神出現異常、心律失常等症狀,送往醫院急救。醫生表示,該女子未患新冠肺炎,家中也沒有確診或疑似新冠肺炎病例。新冠肺炎疫情之下,群眾容易恐慌,之前大陸民眾瘋搶雙黃連等藥物,即是心理作祟。看新聞就焦慮...強迫自己休息一下疫情爆發後,著名的醫學雜誌「柳葉刀」(台譯:刺胳針)精神疾病專刊呼籲在疫情之下,要及時提供心理健康護理,但至今為病人和醫務工作者提供心理健康護理的問題關注仍不足。大陸國家衛健委醫療專家組成員、心理衛生學家馬弘曾經接受新華社的專訪。對於有些人每天看到確診病例數都莫名緊張,認為自己乾咳、乏力與肌肉痠痛都認為自己可能得到新冠肺炎,且一直看新聞有莫名焦慮感,這時要怎麼辦?馬弘表示,有些「懷疑」症狀可以在家觀察兩天,但如果有持續加重的呼吸道症狀與發燒,就應當去醫院看診,沒有加重就待在家,待兩三天都沒有關係,哪都不用去。至於看新聞看得很緊張,他則建議,要每天強制自己放下手機一段時間,「每天至少有一段時間不看手機,就保證一個休息,保證一個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