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07 焦點.長期照護
搜尋
志工
共找到
611
筆 文章
-
-
2024-11-06 醫療.精神.身心
老年憂鬱6警訊 延誤治療易失智
家中長輩上了年紀,常抱怨身體疼痛、胃口不佳,做什麼事都提不起勁,也變得悲觀、甚至不想活了!小心這是「老年憂鬱」的警訊,如果錯過黃金治療期,可能演變成失智症。振興醫院身心科醫師蔡佳芬表示,不少研究已證實,「當志工」可減少孤獨感,也提高自我價值和自信心。世界衛生組織估計,25%老年人曾感到社交孤立;國健署「111年老人狀況調查」也發現,65歲以上長者經常感覺沒有伴(孤獨)比率為4.39%。多項研究證實,寂寞孤獨對身心健康、生活品質及壽命有嚴重影響,成為全球健康問題。2022年發表於「老年社會工作期刊」的研究指出,從事志工服務,不僅讓人覺得人生有意義,還可以減少孤獨感,特別是每年從事志工服務超過100小時。蔡佳芬表示,中老年人參與社會活動可顯著延緩老化,尤其是志願服務,與人群連結可紓緩孤獨感,包括增加與人連結的機會,在產生利他的過程中,成就感及價值感更高;透過與他人互動,「一起」互動能產生歸屬感,增進心理健康,包括認識志同道合的朋友,不會與外界脫節。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年長者因周邊事物變少,或退休後與他人互動減少,產生孤獨感的機率比其他年齡層高。面對高齡孤獨,不妨多參加社大或樂齡中心開辦的多元課程,並學習LINE、fb 等網路社群維繫及擴展社交關係。葉雅馨提醒,長者晚期感到孤獨最大的原因,可能來自另一半離開。許多長輩在喪偶後變得鬱鬱寡歡,注意力和記憶力也跟著衰退,更需要子女陪伴。老年憂鬱別忌諱就醫,透過專業診斷能回復生活常軌,否則當症狀逐漸惡化,腦部神經也會受到損傷。老年憂鬱警訊1.常抱怨身體疼痛:檢查不出確切原因。2.情緒低落:常悶悶不樂,易怒、易焦慮。3.不想出門:提不起勁,不想外出社交或與親友互動。4.忘東忘西:對健忘感到不安,強調想不起來。5.體重減輕:不想吃東西,若體重一個月內減輕5%要注意。6.感到悲觀:覺得自己沒用,有時候會把「不想活」掛在嘴邊。
-
2024-11-03 養生.樂齡保養
為運動相聚、更挑戰自己 熟齡社團「中山六君子」備戰2025世壯運
有一群人,因為運動而聚在一起,但光是運動還不夠,他們還有野心挑戰比賽;他們不是年輕人,平均50歲起跳,更有人超過70,但年齡從來不是阻力。運動強健體魄,競賽考驗毅力,「志在參加」不是他們的選項,既然決定參賽,那就得拿個獎牌回來。熟齡人生,在運動場上依然精彩。「這球我來」、「你去那邊」……台北松山區清晨的操場並不寧靜,一群中年民眾正在備戰世界壯年運動會。他們是名為「中山六君子」的中山國中晨間運動社,幾乎每天相約練習,年齡在他們身上幾乎看不到影響。他們並非專業運動員,有的人甚至沒有什麼運動經驗,但憑藉著團隊友好的氣氛,運動已成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塊拼圖。40多人從半百到古稀,跑步、排球、騎車樣樣來。這群人多由附近社區民有里的居民組成,團員並沒有參加資格限制,人數不固定,目前約在40多人左右,然而大多年過半百,不少人已經退休,甚至古稀之年者也不在少數。王世雄今年71歲,團員總喊他「王董」,平時身分是內外銷貿易公司董事長,也是晨運社的發起人。他說,一開始大家各自在操場運動,久了也互相認識,但頂多互相點個頭,後來決定成立社團大家一起運動。中山六君子的運動多元,禮拜一跑步、禮拜二排球、禮拜三騎車、禮拜四跑步、禮拜五籃球、禮拜六排球等,因此練習場地後來也拓展到整個大台北,不只在中山國中。「安哥」張博安是創始成員之一,他自稱是個運動老頭,在40多歲的時候就是跑馬拉松,每天總想著跑步,接觸這幫朋友後,才擴及其他運動,70歲開始學游泳,更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取得救生員執照。從六人成軍,健身、競爭更要保持君子風度。「中山六君子」團隊起初是六個人,因為打籃球三對三鬥牛,恰好需要六人。但其實六君子是源自元朝畫家倪瓚的「六君子圖」,以松、柏、樟、槐、楠、榆六棵樹,象徵堅毅不搖、內外兼修的精神。王董說,一開始大家從籃球開始打,難免肢體碰撞,想在運動同時秉持君子風度,也希望朋友間彼此誠心、信用、正當、務實。「50歲以前我從不運動,連接送小孩上放學都搭計程車。」62歲的簡雪華,在50歲那年發現容易暈眩等初老症狀,便開始至中山國中操場運動,沒想到跑出興趣來,加入中山六君子社團後,跑步能力更是突飛猛進,從10公里、21公里,到現在連42公里的全程馬拉松也只是「小菜」一碟,曾在沖繩、艋舺參加賽事。身為家庭主婦,她笑說,本來煮完晚餐愛看八點檔電視劇,現在都不看了,選擇出門和中山六君子練球。排球最有挑戰,不想志在參加,更想取得名次。今年70歲的劉志崧,報名了七項世壯運項目,他60歲時加入社團至今,已超過10年,屬資深成員。曾在台塑公司服務20年,他回憶,當時只要是廠長級主管,都必須參加台塑運動會,跑五千公尺長跑項目,自己就曾與創辦人王永慶跑過步,在公司風氣中,養成運動的習慣。跟著中山六君子練排球後,在復健科診所就醫時,被醫師問到「打什麼球」,他回答排球時,把對方嚇到下巴快掉下來。中山六君子報名的世壯運項目中,排球最具挑戰性,為了確認目標,他們曾召開會議,決定「不要只是志在參加,要以取得名次為目標」,因此每人交出會費,找來總務管理資金、聘請專業教練,每日六點就集合,團練一小時至校園警衛現身趕人才離開,雖不像國家隊專業,但精神一點也不馬虎。退休後要有行動力,不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社團創辦人之一陳慶祥「祥哥」更是發下宏願說,「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可不行,退休後要有動力、自發性參加活動,才能達成目標。」「添哥」周再添對台灣爭取世壯運的過程頗有關注,他說,最終主辦單位在巴黎與台灣之間,決定要讓哪一個國家地區舉辦賽事,巴黎有奧運場地優勢,台灣則因曾經舉辦過世大運,最終決定由台灣主辦,這也是亞洲首次舉辦,且賽事涵蓋八成以上奧運項目,且不限資格,「人人都能當國手,不僅能讓自己更健康,更是一種國民外交,能讓世界看見台灣的名字。」晨運夫妻檔1-王世雄&黃淑娟:親切晨運阿伯,進公司變霸氣王董。人稱「王董」的王世雄,今年71歲,在民國100年時成立中山晨運社,近期轉型為中山六君子社團,以新北市世界壯年運動會為目標,正在密集訓練。說起話來中氣十足,在社團中呼風喚雨的他,是一家冷凍食品貿易公司董事長,過了法定退休年齡65歲,雖逐漸交棒兒子掌管公司事務,但也坦言很難真正放手,目前退而不休。公司交棒給兒子,他照樣每天進公司。中山六君子成員沒有幹部之分,但王世雄總是掌握大局,提醒大家何時開始暖身,何時準備收操離開學校。外型神似立法院前院長王金平,穿著一身運動裝束,看似平易近人,旁人透露,「王董夫婦」平時出席晚宴,可是全身昂貴禮服,氣勢鎮壓全場,與晨運時的「阿伯」樣貌差異甚大。「我們是做冷凍食品貿易,也賣寵物零食,包括雞、鴨、鹿肉、柳葉魚、鬼頭刀等,共廿多種產品。」與妻子黃淑娟白手起家,創設冷凍食品公司,王世雄雖認為「為公司永續經營,一定要交棒」,也開始讓兒子獨當一面,但談到公司產品,眼神中仍充滿熱忱。他坦言,自己大概很難完全放手,至今還是每天都會進公司,「運動完人生總要有個方向,年齡不是問題,心態才是。」退休投入志工,又變運動選手,與友同樂又能瘦身。王世雄與妻子黃淑娟結婚近40年,30多年前創業時,公司全部資產只有一台打字機,後因客戶拜訪所需,才開始尋覓辦公室,至今形成小具規模的冷凍食品公司。如今夫妻二人逐漸交棒兒子,黃淑娟說,看著兒子經營網路世界,感受到自己在數位時代中已難跟上腳步,但也在過程中學習到如何從外銷轉向國內市場,並與消費者實際接觸。今年已67歲的黃淑娟說,擔心退休後失去方向,自己投入慈濟基金會擔任志工,正好慈濟團隊投入明年新北世界壯年運動會行列,加上中山六君子成員、好友「添哥」極力推薦,因此決定從志工變成選手,報名排球等選項,不僅能參與難得的國際賽事,可與朋友同樂,還能瘦身,簡直一舉數得。晨運夫妻檔2-周再添&陳美莉:運動修身、上課修心,有能力想回饋社會。中山國中一帶運動風氣盛行,不少附近住戶都是操場運動常客,「再添美莉」夫妻檔也是其中一組人馬。周再添、陳美莉夫妻原先在中鼎集團上班,一個負責核反應爐的工程,一個則是公司會計。退休後,兩人「內外兼修」,不只運動籌備世壯運,也尋求宗教修心,更想趁著自己還有能力時回饋社會。從小就愛運動,古稀之年仍積極參與賽事。大家口中喊的「添哥」周再添,今年已71歲,正著手備戰明年世壯運籃球、田徑、排球共七項比賽。添哥年輕時就有運動習慣,學生時期因為個頭較小,校園籃球比賽上場機會不多;但是進入職場後,每周周末持續運動,是公司籃球社一員,曾拿下台北市捷運盃冠軍。61歲時因照顧媽媽離開職場,開始接觸中山國中晨運社,現在每天都是訓練時間。周再添說,不少人退休後少了生活重心,體力反而衰退,憂鬱也伴隨而來。自己除了運動、爬山外,也會跟太太一起去社區大學上課、念經、學佛,希望透過信仰減少心浮氣躁。陳美莉去年退休,起初只是陪著先生一起練習運動比賽、當世壯運志工,但看著社團運動氣氛融洽,也加入比賽,變成排球參戰選手。她說,自己運動幾乎是零基礎,一開始不敢加入,但看著大家凝聚力強烈,也投入訓練,從團體戰著手訓練。支持修法放寬退休年齡,減輕世代壓力、傳承經驗。在雙親過世後,兩人完成志工基本訓練,希望除了參加世壯運挑戰自己外,也可以回饋社會。身體健康無虞的他們認為,現行規定65歲就退休實在太早,支持修法放寬勞資雙方協商,延後退休年齡;一來減輕年輕人負擔,也讓經驗傳承不要中斷。周再添表示,現在高齡化社會來襲,年輕人要養老人實在很辛苦,自己經濟能力沒問題,也不計較收入多寡,希望在民間發揮力量。陳美莉也說,「我們照顧老人有經驗,照顧小孩也沒問題」,現在體力都還不錯,希望在世壯運之後朝照顧相關志工發展。投入志工、穩定運動,經濟穩定是不可或缺前提。陳美莉表示,單靠勞退等支應退休生活恐怕不太夠用,他們兩人利用被動收入,例如儲蓄型股票、ETF、基金,股票市場賺利差、分紅等理財。陳美莉說,從先生退休時開始準備兩人退休資本,雖然有點慢,幸好還來得及。小孩目前30多歲,已經建議他們及早開始規畫,建議一般民眾要提早20年計畫退休生活,把剩餘的資產、必須花費,不論金額大小筆都要詳盡規畫,自己安心、也不會造成下一代負擔。
-
2024-11-03 癌症.乳癌
確診乳癌要更冷靜 記住4重點並問醫師2個關鍵問題
29歲的娃娃:以為是纖維囊腫 結果是三陰性乳癌二期每位乳癌患者都讓我心疼,尤其年紀輕輕就罹癌的病友。在聽到確診那一剎那、哭得無法控制的時候,我都希望自己成為她遭逢生命海嘯時,能夠抓到暫且棲身的浮木。娃娃就是一位令我印象深刻的患者。在29歲那年,娃娃先是摸到自己胸部有個腫塊,但她認為自己高中時也曾長過良性纖維腺瘤,這次應該也是。她沒多想,只是趁著公司健檢,順便做了胸部超音波檢查。那天在健檢的時候,醫師觸診一摸就覺得是不規則形狀,囑咐娃娃要盡快去做進一步檢查。結果一到大醫院,醫師在門診檢查後立刻幫娃娃做了切片,並要她一周後回診看報告。娃娃說,那個時候她還是很有信心,覺得應該不會有事,因為之前有良性纖維腺瘤的經驗,自己又這麼年輕,絕對不會這麼倒楣的。然而,天不從她願。回醫院看報告那天,她的號碼到了,卻被一再跳過、延後。她看到後面號碼出來的好幾位患者,都確診乳癌,她已緊張到快哭了。當她終於進入診間,醫師抬頭先問了一句:「妳是一個人來嗎?」這時候,她的眼淚已經不由自主地奪眶而出。那天,醫師到底都說了些什麼,娃娃說:「我幾乎沒有印象了,因為哭到腦中一片空白。」只記得有位志工媽媽帶她下樓去辦了重大傷病卡,恍恍惚惚回到家,就開始上網瘋狂搜尋各種跟乳癌有關的資料。後來她來到北榮乳醫中心求診,先是想要聽取第二意見,接著決定在這裡接受治療,我因此成為她的個管師。娃娃的故事很長,但我要說的是,歷經化療、乳房全切除、乳房重建,接著為期一年的口服化療藥物後,在追蹤期的第三年,娃娃發現自己懷孕了!她順利生下了一位可愛的女孩,現在還在備孕,準備生第二胎,一路陪著她走過治療歷程的我,真的非常為她開心。像娃娃這樣,因為摸到腫塊發現乳癌的患者愈來愈多。不過許多女性也跟娃娃想法一樣,「我這麼年輕,乳癌不會找上我。」我想告訴大家,乳癌不會敲鑼打鼓找上門,看到、摸到胸部異常,務必就醫檢查,即使沒有症狀,45歲到69歲婦女定期接受乳癌篩檢,是讓癌細胞早期現蹤的最佳方式(國健署自2025年擴大乳癌篩檢年齡從40至74歲)。根據衛福部國健署最新發布的癌症登記報告,在2021年所有確診的17,432位乳癌(包含原位癌)病友年齡,從20歲到超過85歲都有。震驚之下,我該問醫師什麼呢?即使在懷疑罹患乳癌前,就已經先查詢相關知識,自以為已經做好了功課,但多數患者在聆聽醫師講述診斷與建議醫療措施時,就算頭腦沒有因為震驚與害怕而一片空白,在冷靜狀態下要立即聽懂醫師全部建議,也實在不容易。主要原因是,現今乳癌治療組合運用多元,對癌友來說,是比以往更複雜許多的醫療選擇。台北榮民總醫院副院長、乳房外科曾令民醫師就常說,要學習做個冷靜的聰明病人,對日後的醫療決策大有幫助。記住4個重點:1.聽懂或記下醫師的解釋建議聽報告時找親朋好友陪同,在醫師解釋病情及說明治療建議時,幫忙記下重點或者在醫師同意下進行錄音。包括乳癌分期、分型(如荷爾蒙接受體和HER2是陰性還是陽性等),或請個管師協助說明。2.問2個關鍵問題● 以我目前的狀態,國際的治療準則建議?● 以醫師的臨床實務,會怎麼建議?只要遵循國際的準則,不違背臨床實務的情況下,基本上醫師都會依病人狀況做出最佳的治療規劃。3.可尋求其他醫師的第二意見、求證治療建議必要時,可把乳房攝影光碟、病理報告等相關檢查資料準備齊全,去徵詢其他醫師的第二意見。4.要理智,不要陷入「最新就是最好的治療」迷思醫學是個實證科學,必須經過嚴謹的大型臨床試驗追蹤病友成效才能推到臨床實務應用。例如,有一個很有名的抗血管新生藥物剛推出的時候,臨床試驗發現對晚期乳癌等有很好的療效,提升了無病存活率,讓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2004年加速對此藥的核准進度;於2008年核准用在治療轉移性乳癌;不過,後來臨床試驗實驗結果顯示,接受Avastin的病人,與標準化療的病人相比較,存活時間相似。知己知彼,百戰百勝。記住這4個重點,就能幫助自己找到最適合的治療。
-
2024-11-01 焦點.健康你我他
如何照護老寶貝/扮老萊子逗老媽 老小孩當嬰兒顧
家母今年86歲,身體還算硬朗,唯有行動大不如前。她從小在後媽的籐條下長大,還要與其所生的5個弟妹在家裡爭取立足之地,很可能造成她的個性獨立堅強,卻以自我為中心,與他人格格不入的現象。母親說,她9歲時罹患怪病,差點「抬去埋」,被家人帶去廟裡求神問卜,還吃了香灰,才僥倖撿回一條命。在我的記憶裡,只要她遇見生活與工作上不順遂,就會往算命館跑,連醫師的話也聽不進去,這種上一輩的傳統習俗,於先父早逝後,成為我們母子之間的「結」。母親還有超級潔癖,不允許長照的送餐志工進入屋內,只能將餐盒擺放在前院廊下的桌子上,然後按門鈴3次提示,我白天上班,偶爾碰見志工阿姊,只能再三感謝並致歉。其他的生活摩擦不時爆發,嘗試各種方法未見改善之後,我認為不應該再有期待,做兒子的乾脆逆來順受,把她當作嬰兒般照料,只要能吃、能喝、能睡,其他都不重要。一有時間就陪她聊聊天,就像嬰兒醒了之後,大人逗一逗的日常。母親退休前主要從事幼教工作,能彈能唱,頗為自豪。每到假日我便扮演老萊子,用吉他伴奏,和她一起合唱老歌,尤其是「群星會」年代的歌曲。每回短短一、兩個小時,能聽見她宏亮的歌聲,能看見她眼中綻放的光芒,是最歡樂的時光。
-
2024-11-01 活動.活動最前線
獨居長者的幸福好朋友!老盟「孤獨處方箋」研討會11/23舉辦
王奶奶(化名)的子女都在外地工作,老伴離開之後,她成了名符其實的獨居老人,加上行動不方便減少外出,漸漸地跟社會脫節。幸好社區的「幸福獨居好朋友」經常來陪伴她,有一次還號召好多人到家裡包水餃,把王奶奶的客廳變成一個小型的社區據點,她的好朋友變多了,心也不再封閉,原來獨居也可以很幸福。人口老化是全球趨勢,伴隨而來的是家庭結構改變、獨居長者愈來愈多。根據內政部統計,截至2023年底,台灣65歲以上人口已超過429萬人,65歲以上獨居人口也隨之增長,根據估算獨老比率為15.6%,推估至少有67萬名像王奶奶這樣的獨居長者。老人福利推動聯盟長年關注「獨居長者」及「社區共好」議題,協助全國偏鄉社區老人開發照顧模組,自2022年開始推展「孤獨處方箋暨社區共好」實驗方案,今年邁入第三個年頭,至今已與全國各地共20個社區發展協會共同開發,並推動「幸福獨居好朋友」互助服務模組,不但培育在地的中高齡及高齡者成為半專業志工,更建立自助、互助與共助的安全互助型社區網絡。遠親不如近鄰,隨著人口老化與勞動力的逐漸流失,營造社區在地互助系統是重要解方。老盟祕書長張淑卿表示,孤獨處方箋就像是傳統農業社會鄰里間互相關懷,由行動能力尚佳的長者擔任幸福獨居好朋友,兩兩一組去拜訪及陪伴比較行動能力較弱的獨居長者,解決常見的日常生活問題與孤寂感,將原本掉鍊的社會連結再度串連起來。今年,老盟特別邀請本年度參與投入的全國11個社區夥伴,於11月23日辦理「2024孤獨處方箋及偏鄉共好暨高齡人才再運用」研討會暨成果分享交流會,透過論壇議題的分享以及各方專家與社區代表的共同討論,激發「高齡好人才,社區正精彩」互助服務模組的推動,更深化社區共好與孤獨處方箋的願景,盼每個社區都能成為長者在地幸福安老的好所在,更期待透過此場盛會,將此議題分享及大力推廣至全國社區,促使社會大眾共同關心此議題!時間:113年11月23日(星期六)09:30-16:30地點:台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401會議廳(中正區徐州路2號)報名連結:https://forms.gle/rmLV9bHNFAenjYbH9詳細資訊參考連結(老盟官方網站):https://www.oldpeople.org.tw/pop/pages/e708c344d855403a89855991586d489c(*)本場研討會報名名額上限150名:本活動以本年度老盟合作社區優先錄取,剩餘名額開放有興趣未來與本聯盟合作及進一步了解此議題之社區夥伴報名;本聯盟保有最終錄取資格審查及決定權。
-
2024-10-31 焦點.健康你我他
我是高年級實習生/跟小朋友說故事 收到禮物好感動
剛退休時周休7日,睡到自然醒,讀書、畫畫、寫作、運動,歲月靜好,心中有點不踏實。雖不擅交際,但也不願孤老下半生,想找個刺激的差事來挑戰一下。思量之後,還有什麼比在滿室書香中給小朋友說故事更好的差事呢?報名後經過甄試獲錄取,接受線上6小時志工基礎訓練。我花一整天狠作筆記並通過考試,對服務內涵及倫理更深入了解,接著是兩天的特殊集中訓練。培訓講師使出渾身解數帶領我們認識繪本及說故事技巧,之後到現場歷練,先觀摩、實習,老師傾囊相授,再參與試用4次。初上台時,幾十雙眼睛看著我,腦袋瞬間當機,想挖個洞鑽進去。半年後,正式粉墨登場。從一開始的唱跳走音、同手同腳,逐漸融入故事角色,一下是大野狼,一下是小貓咪,不時來個假摔、裝可憐的浮誇動作,一場演出下來,汗流浹背,情緒高漲。除廣蒐資料、熟記劇情、反覆演練外,最考驗的是現場發生爭吵或喧嘩,需要反應靈活,見招拆招,3秒內抓回注意力。一連串的挑戰,從跌跌撞撞、自我懷疑能力不足,到漸入佳境,身體大腦不斷被活化,造就2.0版的我。收到小粉絲送給我手繪的圖畫,滿滿是愛心,讓我感動不已。燈光猶在,幕尚未拉下。人生後半場,仍能保有動力更新自己,真是太幸福了。
-
2024-10-18 焦點.元氣新聞
瀑布旁的瑜珈課!在八仙山國家森林遊樂區感受森林療癒力
上過很多次瑜伽課,但是在瀑布旁絕對是第一次。課程一開始,森林療癒師蔡惠君帶大家盤坐在瑜珈墊上,嗅聞掌心的精油氣味,耳邊聽到的是不遠處傳來的瀑布聲,感覺到緊繃的身體開始放鬆,平時因為工作和生活瑣事而產生的焦慮和煩躁,似乎也跟著心靈沉澱而抒放下來。這場由林業保育署舉辦的兩天一夜森林療癒活動,把大家從台北一路帶到位於台中市和平區的八仙山國家森林遊樂區,當遊覽車從台中市區開始駛進山區,放眼望去山巒堆疊,綠境中有溪流瀑布,心情也開始不同。活動前,先為每位學員進行身心狀態量測,量血壓、脈搏以及填寫POMS情緒問卷,預計活動結束後再次測量,觀察前後差距。儘管森林療癒已經有太多科學實證,但親自體驗還是很有新鮮感。專門提供森林療癒服務的「森林邦」創辦人洪志遠說,近年來多元照顧在台灣愈來愈盛行,但其他療癒活動像是園藝療癒、音樂療癒、藝術療癒等都是在室內進行,唯有森林療癒是把人從室內帶開,帶到森林裡進行,而這就是森林療癒的獨特之處。五葉松創意料理 品嘗大自然賜予的美味「森林療癒」在歐美日已行之有年,但對台灣民眾來說可能還有點陌生,森林療癒就是應用森林環境,讓人與自然連結,增進健康的自然照護方式。品嚐大自然所賜予的美味食物,也是森林療癒的重要一環,因此課程開始前,先在園區涼亭內享用森林午餐,由當地業者「泰雅原舞工坊」提供五葉松創意料理,五葉松粉末與米飯一起烹煮,散發出類似海苔的香氣,口感清爽,還有非常開胃的五葉松蜜辣椒醬,可以沾麵包或拌飯,也可以搭配蔬菜,飯後喝一瓶冰鎮五葉松汁,感到神清氣爽。森林療癒師蔡惠君:卸下科技業外衣走進大自然林業保育署自106年開始推廣,110年推動森林療癒師認證制度,至今已培訓50位認證森林療癒師投入產業發展,這次八仙山的活動分別由兩位首批獲得認證的森林療癒師來帶領。第一天下午由認證森林療癒師蔡惠君帶活動,她首先要學員們脫掉鞋襪,一開始大家都有點猶豫,但在老師帶領下,很快地大家就像回到小時候,反璞歸真,赤腳踩在草地上、土地上以及石頭上,感受不同的觸感,等大家放鬆之後,開始進行「人體照相機」遊戲。「人體照相機」是用雙眼當快門,把照片存在腦海裡。來到山林間,蔡惠君希望大家不用一直盯著手機,因此兩兩一組,一人蒙住眼睛扮演人體照相機,另一人擔任攝影師,攝影師可以帶著人體照相機在園區找景,當決定要拍照時,人體照相機才能拿下眼罩看攝影師想拍的畫面,之後互換角色,進行一段時間後,老師請大家回到涼亭,讓每個人畫下剛才自己最喜歡的畫面。當眼睛被蒙住時,其他感官會特別強烈,尤其是腳下觸覺以及聽覺,而這也是蔡惠君想要讓大家體驗的感受。第二個體驗是森林瑜珈,場地就在園區的觀溪平台,一邊聽瀑布聲一邊放鬆身心,看蔡惠君熟稔地伸展肢體,很難想像她過去在科技業擔任業務,每天穿著套裝高跟鞋衝刺事業,但她說,看似光鮮亮麗的生活,實則長期高壓忙碌,直到發現健康出問題,才決心改變生活。辭職後,原本就熱愛運動的她,轉職為健身教練,並參加荒野保護協會擔任志工老師,去年看到林業保育署的培育計畫,立刻加入森林療癒師的行列。森林療癒師宋麗柑:用「心」去看大自然八仙山國家森林遊樂區,因為其主峰海拔2366公尺,約為八千日尺,因而取其日文諧音「八仙」,區內林木茂密,氣候清爽宜人,十文溪與佳保溪匯流其間,園區內的溪水源自深山的森林,水質清澈,這裡也是山鳥們的樂園,有非常豐富的鳥類生態,青背山雀、赤腹山雀等都是常見的鳥類,園區內的竹林也非常清幽美麗。經過一夜好眠,第二天由森林療癒師宋麗柑帶領大家五感重啟。「閉上雙眼,聆聽周遭聲音,慢慢把心靜下來。」宋麗柑在林業保育署台中分署擔任志工九年,平時喜歡登山及賞鳥,說話時輕聲細語,帶起活動優雅自信,很難想像她年屆六十,已經有一個小學四年級的孫女,可見森林療癒師能夠吸納各年齡層、不同背景的人才加入。擔任生態導覽志工多年的她,認為生態旅遊和森林療癒活動大不相同,生態旅遊是比較理性、傳遞知識的,而森林療癒則是重視感覺,用「心」去看大自然,參加森林療癒活動不用知道每棵樹的種類名稱,而是要觀察所處環境,感受陽光及綠意。很多人置身山林卻不知如何感受大自然,因此森林療癒師的任務就是帶領大家去感受,例如運用教具在大自然中尋找各種不同形狀的植物,過程中感受大自然的奧妙。兩天一夜的活動,每天活動後都會再次進行身心狀態量測,看到血壓和脈搏微降,似乎開始了解何謂森林的療癒力。百場森林療癒活動現正報名中林業保育署表示,森林療癒是在優質且完善規劃的森林環境中,透過森林療癒師的引導,讓參與者運用身體的五感體驗自然,吸收芬多精,感受森林生命力,藉由療癒活動與森林環境深度結合,達到穩定血壓、提升免疫力、調節自律神經等預防保健效果,同時也讓參與者能重新認識和尊重自然環境,提高社會大眾對於森林生態系多元服務價值與生物多樣性保育的認同。林業保育署正與各領域有意發展森林療癒業務之公私部門共同合作,由認證森林療癒師設計帶領一年百場以上的森林療癒活動,開放企業員工、醫護人員、樂齡長者及一般民眾報名付費體驗,有興趣者可至台灣山林悠遊網報名:https://recreation.forest.gov.tw/Event/ForestTherapy負離子存起來!百條步道秘笈延伸閱讀專家簡文仁推薦登山步道!走入山林享受健康生活走進山林 簡單易行的預防失智處方箋
-
2024-10-17 焦點.健康你我他
我是高年級實習生/志工變長照講師 教學創新獲好評
公職服務34年退休,再進入私校帶護專實習生至106年退休,想當醫院志工回饋社會,但多家醫院規定65歲以上不能當新進志工,很幸運在居家附近衛生所當志工,衛生所學妹說有長照2.0 Level 1免費訓練課程,我就參加訓練並通過,從此展開照服員訓班講師生涯。照服員訓練課程以二度就業中年人居多,課程結束須通過勞委會丙級照服員考試才有證照,多年來考試方式加上疫情影響改為線上上課,最後筆試,技術考一天。因此我也改變教學技巧,以相關考題做前測及討論,為了學習效果,課程會有時事影片播放,課後廣場舞讓學員動一下。期盼學員能夠順利通過拿到證照,展開他們的事業。近年長照人力需求增多,學員也多了不少年輕人及男性,前測試題幾乎滿分,我的教學還加入有獎贈答抽考題,抽到的學員介紹自己及回答問題,增加學員間彼此認識及學習效果,109年起照服員比照醫護人員6年需修滿120學分換證照,需有更多專業課程訓練。10年了,學員都記得我是阿賴老師,遇到都會主動打招呼,還說上我的課不會打瞌睡,他們能有穩定收入,生活充實快樂。期盼我這個高年級實習生能持續學習,跟上社會需求改變教學技巧,培育更多長照人力。
-
2024-10-16 焦點.健康你我他
我是高年級實習生/為視障者錄製有聲書 身障當志工感同身受
身為身障者,對於各種障別同胞面對人生挑戰時的奮鬥精神與勇氣,既敬佩又感同身受。當我有能力時,也極樂意助一臂之力。自幼不良於行,膝關節嚴重磨損,長滿骨刺,復因前一年股骨粉碎性骨折,手術失敗而未知。退休後,經骨科醫師施以膝關節置換術,至少需靜養半年,好友見我在家閒著無聊,又喜歡閱讀,建議我可擔任國立台灣圖書館視障資料中心的志工。於是我接受建議,參加志工訓練網路課程合格後,選擇書籍依既定規格在家用電腦打好字後,以電子郵件寄給負責人,由她安排校對後製等事宜。身體康復後,我到視障資料中心擔任志工,發現製作有聲書也很有趣。我選妥書籍,事先閱讀確認每個字的正確讀法,在家朗讀順暢,避免吃螺絲,進而學習以抑揚頓挫表達文章中的情感,再到視障中心隔音效果極佳的錄音室中錄製,完成時好有成就感。視障資料中心給志工選書的權利。根據我的閱讀習慣,製作點字書時,常選擇說理性強的書籍,方便讀者看不懂時可反覆閱讀;相對地,製作有聲書時,我偏好情感豐富、想像力強的文學作品,以便盡情地用聲音詮釋作品,與作者共鳴。感謝視障資料中心提供機會,讓我能自得其樂地與所敬重者分享知識與閱讀的喜悅。
-
2024-10-15 焦點.健康你我他
我是高年級實習生/退休自由卻好孤獨 賣炸雞找到第二春
退職後,計畫與好友爬山、旅遊或當志工,到長青學苑上課,但覺得非長久之計。離開有框架的日子,好似自由,卻終日與孤獨的靈魂戰鬥,胡思亂想,有著惶恐不安「等死」感覺,因此揚起重返職場的念頭。然而,已到法定老人的年齡,工作不好找,再則聽命於人,低聲下氣非我所願。此時忽遇好友有一組炸雞器材要出售,於是勾起我自行創業的決心。我開始尋師學藝,炸雞得從控制油溫與時間、食材挑選與醃漬學起,果真成了高年級實習生。學成後,在住家附近的學區開了炸雞店,堅持每日更換新油,選用新鮮食材,炸出美味炸雞。我大學讀行銷管理,學以致用,炸雞是療癒全世界的美味聖品,善用行銷策略,穩固客人的忠誠度與回購率,果然生意蒸蒸日上。偶爾聽到客人說:「我們家買炸雞一定在這家買」、「我是台南來買的」等肯定的評論,成就感爆表。二度就業的心情,是緊張、新鮮、戰戰兢兢。每天開店時,我會換上笑臉的面具,畢竟笑臉迎財,經營一家有溫度的店。我再次找到人生的平衡點,也非常珍惜職業的第二春。人生只有一回,把生命活得淋漓盡致,寧願戰死沙場,不輕易卸甲歸田,不「坐以待斃」,不「善罷甘休」,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滿天,不負時光不負己,不愧身而為人的福分。
-
2024-10-14 焦點.健康你我他
我是高年級實習生/退休不只吃喝玩樂 擔任「問安老天使」
退休10年,前幾年跟著朋友爬山、旅遊、聚餐,生活充實又愜意,直到一位朋友說,「退休生活不能只是吃喝玩樂,生命有限,要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此話當頭棒喝敲點了我,我便開始思考過不一樣的退休生活。正想著如何做更有意義的事,就收到華山基金會招募「問安志工」訊息,我馬上報名參加。雖然是無給職工作,但還是要接受志工基礎訓練及職前訓練,如今已上線一年多,服務過數百位獨居長輩。打電話向獨居長輩問安,看似簡單,其實不然。特別是遇到沉默不語,或是滔滔不絕卻抱怨不斷的長輩,剛開始會不知所措,幸好前輩們都熱心分享經驗,基金會也為新手擬定SOP,順利解決我可能遭遇的問題。擔任問安志工充滿酸甜苦辣,每一位獨居長輩都有不足為外人道的故事。有時候聽著忍不住會掉下同情的眼淚,也遇過樂觀豁達的長者,話匣子一打開,訴說著過往的豐功偉績,甚至已經做好獨自面對未來的規畫。長期經驗積累下來,感覺每一位獨居長輩就是一本內容豐富的書本,對我來說也像是一位老師,預先為我示範年老可能的遭遇,我奉獻服務,其實收穫最多的是自己。基金會暱稱問安志工是「天使」,我則是「問安老天使」,我願意,我付出,我快樂。
-
2024-10-11 焦點.健康你我他
我是高年級實習生/退休後復健科助人 我是老奶奶的手套
我50歲退休,在嬰兒之家當志工媽媽期間,有位在榮民醫院當志工的朋友問我:「醫院門診有缺護理師,要不要去應徵?」我想如果上班彈性是可以的,就寄了履歷表,經過面試,即開始在榮民醫院的門診上班。退休前,我在婦產科服務,當時接觸的都是孕婦、產婦和小嬰兒,準備迎接新生命的人們臉上總是充滿希望。然而,現在服務的復健科,幾乎都是身上帶著傷痛的患者,看到的是一張張愁苦衰弱的病容。有一天中午準備休診時,看見坐在輪椅上的馬奶奶還在候診區,我趕忙打電話到護理之家請工作人員來接奶奶。等待接送的時候,我問:「奶奶,您肚子餓嗎?您的手好冷,您覺得冷嗎?」我握住奶奶瘦弱的雙手,奶奶沒有回答,她的身體一直抖,溫柔無力的看著我,直到人員來接她。「我買了一副手套要送給奶奶,可以保暖。」我向醫師同事說。醫師說:「奶奶不缺手套,缺的是親情。」我還是決定要送手套給奶奶。送手套給奶奶時,奶奶說:「我有手套,不用送我。」奶奶一樣溫柔的看著我,握住我的雙手,輕輕撫摸著說:「妳的手好熱,好溫暖,年輕真好。」奶奶沒有收下我的手套,但每次奶奶來復健,我的雙手就是手套,溫暖她冰冷瘦弱的雙手。
-
2024-10-10 焦點.健康你我他
我是高年級實習生/從志工到抄表員 再就業開創新局
軍旅退休後,到小孩學校做導護,醫院當志工,午休後慢跑健身。小孩就業後家庭負擔減輕,生活卻頓失重心,檢討深思,決定嘗試再就業第二春。剛好在台電委外抄表公司任職抄表總管理員的學長,需要一位郊區助理管理員,我主動求職上陣。新手學習郊區抄表勤務、找沒有地址只有地號的電表,正當漸入佳境之際,忽聞任總管理員的學長,因故要離職,公司礙於台電要求,必須找有經驗的人接替,我就被推上區處總管抄表勤務。抄表員擁有抄表技術與找表能耐,資歷深經驗豐,對抄表勤務有自己看法與堅持。我深入研究職場特質後,針對抄表員難以抄表,如電表位置複雜危險(草叢、有狗及蟲蜂等)、住戶長期不在電表鎖在屋內等,透過台電表務主管會辦相關技術單位逐一排除,再運用各種手段與長期不在住戶約抄等,抄表率提高,獎金就增多,以服務代替管理,培養感情也提升管理角色。婚喪與開會餐飲需要,月薪會扣繳公費。為求公允,在抄表講習會議上,我律定支用項目與標準舉手表決,會後使用有依可循,定期公布使用明細,公開透明獲得大家認同。兩年後公司沒有競標退場,由於我與台電各處室良性互動,熱誠服務的抄表管理,離職時驚喜獲得熱烈歡送,高年級實習精彩且獲益良多。
-
2024-10-04 焦點.健康你我他
我是高年級實習生/退休兼2份志工 每天動腦防失智
一次聽演講,講者說現代人愈來愈長壽,致命殺手已非三高,而是憂鬱、自閉、失智,要破除新殺手的利器,就是要和人多說話、多聊天,說話可活躍大腦,保持思維敏捷,還可增強記憶力、讓臉部肌肉運動、鍛鍊咽喉器官等好處。十幾年前我退休了,緊鑼密鼓的安排各國旅遊,以圓我環遊世界的夢想,跟團、搭郵輪或和親友自助旅行都好,馬不停蹄玩了兩年,正準備休息一陣子,正好有開補習班的朋友找我幫忙,於是我又重操舊業做了幾年,後來因為身體出了點狀況,所以辭職在家調養。閒了幾年後,覺得身體健康已恢復,可以出來回饋社會,經由受訓,我即到長青中心擔任運動志工、法院的郵局志工。運動志工純屬服務性質,沒有津貼,但可藉機鍛鍊身體,預防肌少症,多認識新朋友,增加聊天機會;法院郵局志工因每天要幫忙把需寄出的刑事、民事掛號信件編碼、蓋郵戳、貼掛號標籤、按照信件重量計費等,每天少則數百件,多則上千件,所以會補助些許車馬費,雖然為數不多,但可每天動腦,預防失智也不錯。現在我年近70,兩周前做了一項高齡測試,百分等級97,表示我這高年級實習生維持得還不錯。所以敬告各位同輩:我們年紀雖不小,但經驗與能力還是能有所貢獻的,勇敢面對,努力走出來吧。
-
2024-10-03 焦點.健康你我他
我是高年級實習生/協會業務一手包 練就一身本領
服役軍旅20年後,懷抱回饋社會之心,擔任醫院急診室及弱勢團體的志工,增廣人生閱歷外,也種下了出任協會總幹事的因緣。某次身障團體舉辦園遊會,我主動載送人員、飲品和器材,對方感受到我的熱心,爾後都邀我參加活動。當年我開書局直到結束營業,總幹事因行動不便、年歲漸大,希望我能接替。我在部隊負責經理補給,但並非社工出身,因此婉拒好意,然而總幹事三顧茅廬,見他坐在輪椅的身軀,委實不忍,就答應了他,也成為退伍後的另一個實習生涯。當時協會常設兩個編制,復康巴士駕駛和行政文書處理(多由身障朋友擔任)。我到任後分飾兩角,擔任司機並不困難,舉凡到縣內做家庭訪視,載會員參加會議、訓練手工藝和身障運動大會,都由我開車接送,當時從宜蘭、新竹、雲林到台南、屏東,幾乎跑遍全省。比較棘手的是行政業務,我對電腦操作不熟稔,因此從辦理會員入會,到申請輪椅、座墊、氣墊床、電動床等輔具,報名模範母親選拔、製作文宣、承辦卡拉OK比賽、紙黏土技藝班,向政府申請補助及勸募禮品,都在摸索中逐漸上手。爾後因報考研究所而離職,回顧這幾年經驗,讓我體會到在身障團體工作,必須練就文武雙全的本領,具有愛心、耐心和同理心,才能勝任這項職務。
-
2024-10-03 養生.運動健身
跟著風機去旅行!達德能源美女董事長推薦四條自行車低碳路線
達德能源董事長曾葳葳在今年的Energy Taiwan 台灣國際智慧能源展,以新穎角度提出「跟著風機去旅行」的概念,一改過去大多數人對於再生能源設施的冷硬印象,希望民眾在旅行中感受到風力發電與自然環境人文的和諧共存,並且認識風能對永續發展的貢獻。「在龜殼公園的風機附近,可以看到台灣特有的植物大安水蓑衣,每年夏末到初秋期間會開出紫色小花,附近還有一條留給螃蟹的風機秘境,有中華沙蟹、無齒螳臂蟹…」細數幾座風機周遭的生態景點,曾葳葳說,達德能源目前在台灣西部海岸線已建置207座陸域風機,北從林口,南至雲林,風機不僅滿足綠電需求,風能形象也逐漸融入在地,例如台中大安風機附近的超商門口就佇立著微型風機模型,風機圖像也成為當地農會產品的包裝設計。因此,達德能源推薦以下四條結合風機與自行車道的低碳路線,邀請民眾體驗不一樣的旅遊方式。竹南海風漁港之旅:崎頂車站→龍鳳漁港→竹南濱海自然公園,騎自行車全程約三十分鐘,走走逛逛約一、兩個小時。騎著自行車從崎頂車站出發,沿著台61線風機群往南,御風而行,首先來到龍鳳漁港。緊鄰台61線的龍鳳漁港是一座天然漁港,鄰近海域大多為礁石質地,底棲魚類相當豐富,漁獲量也相對的穩定,是苗栗縣第一個假日魚市,造訪此處可享用海鮮美食,餐後,不妨在漁港沙灘上欣賞夕陽餘暉,感受竹南的漁港風情。曾葳葳提到,附近還有一個達德能源認養的龍鳳海洋驛站,結合海巡署的鯨豚救援專業,帶領民眾認識海洋文化,共同推廣海洋和綠能的永續意識。離開驛站,騎自行車沿「綠光海風」自行車道前行,途中可見竹南永能風場,看著運轉中的風機一路往南,路線尾聲來到竹南濱海自然公園,此處有一整片歷史悠久的木麻黃防風林,最南邊就是長青之森、親子之森以及假日之森,是當地人閒暇時的健行場所,還可在此觀察昆蟲生態。通霄白沙屯古蹟文化之旅:白沙屯拱天宮→白沙屯車站→通霄日落大道→通霄神社,騎自行車全程約四十分鐘,適合對歷史人文和攝影有興趣的人。以白沙屯拱天宮作為起始點,這條路線將循著宗教與歷史的軌跡前進,體驗當地古蹟文化之旅。每年「白沙屯媽祖徒步進香」吸引無數香燈腳徒步跟隨,值得一提的是,達德能源已連續多年參與白沙屯媽祖進香活動,還出動太陽能手機充電站,服務追隨媽祖的香燈腳們,「太陽能手機充電站是以環境教育中心志工大哥的螃蟹車改裝,螃蟹車本來就使用太陽能發電,為此還加裝充電設備。」曾葳葳說,媽祖信仰是早期海區居民的心靈寄託,台灣西海岸的風力資源讓達德能源的好幾座風機正好坐落在各地媽祖廟附近。這條路線途經達德通霄風場,民眾可仔細觀察這裡的風機群,為融入當地地景,底部都做了綠色漸層塗裝。路線結尾就停在通霄最著名的歷史古蹟通霄神社,日治時期台灣各地興建的神社多達200座,後來大多被拆毀,只有少數保存較為完整,通霄神社是其中之一,來此可感受到日本神明建築的氛圍。台中大安風機探索之旅:大安濱海樂園→達德能源環境教育中心→南埔海堤,騎自行車約二十分鐘,推薦親子共遊,也適合想了解風能以及生態愛好者。這條就是可以見到大安水蓑衣的路線,結合潮間帶生態觀察與風機探索,也是與達德能源建立深厚連結的地區。從大安濱海樂園騎自行車出發,不到十分鐘便到達德能源環境教育中心,是經環境部認證的台灣第一座以風能為主題的環境教育設施場所。「這條路線很適合爸媽遛小孩。」曾葳葳說,龜殼公園的第15號風機是獨一無二的教學風機,全台只有這一座風機可以打開讓民眾進去參觀,近距離觀察及了解風電運作的原理,「孩子們沿著樓梯走上去時都很興奮,覺得超酷的,還會抱著塔筒聽風機運轉的聲音。」在大安濱海樂園往南的路上可以看到台灣特有的植物大安水蓑衣,大安水蓑衣是日本人早田文藏於1920年發表,是國寶級瀕臨絕種植物,每年約莫在夏末或秋季開花,紫色花瓣,花期從九月到翌年二月。此外,這裡還有一條留給螃蟹的風機秘境,過去這一帶並不是螃蟹棲息地,但因為鋪路設置風機,路邊產生沙堆,螃蟹就聚集過來,有中華沙蟹、無齒螳臂蟹等,其中無齒螳臂蟹多達三百多隻,是很美好的意外收穫。最後來到南埔,南埔鷺鷥林時常有愛鳥人士在清晨或是黃昏來賞鳥亭,可見鷺鷥群聚飛舞的盛況。這條路線途經十座以上風機,周遭可見當地居民散步遊憩,綠能早已與生活融為一體。雲林崙背綠色隧道樂活之旅:雲156縣道→雲11鄉道→豐榮綠色隧道(雲154縣道),騎自行車全程約四十分鐘,適合喜歡慢活氣氛以及喜歡大自然的人。這條路線由雲林156縣道往西出發,再沿著雲11鄉道往北騎,來到豐榮綠色隧道,隧道全長1.6公里,樹叢間望出去可以看到六座風機正在運轉,是達德能源在去年五月正式啟動的新源風場,也是目前台灣最大的陸域風機。雲林縣崙背鄉是台灣四大酪農專區之一,鄉內有千巧谷牛樂園牧場、吉利兒農牧場,不只有鮮乳,更是盛產洋香瓜之地。豐榮綠色隧道不但可以騎自行車,也適合健走,達德能源前不久就曾在此舉辦500MW綠能里程碑活動,邀請當地長者及師生在綠色隧道一起進行北歐式健走,特別的是,活動當天大家拿的健走杖還是達德能源特別與在地合作,以雲林在地經濟竹製成。走吧,跟著風機去旅行達德能源董事長曾葳葳同時也是兩個孩子的媽媽,住在台北的她,假日會開車帶著孩子到觀音風場,一家人在沙灘上休憩玩耍,與不遠處的風機相連成一幅美好畫面,綠能,自然而然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她透露,平時沒有刻意灌輸再生能源的觀念,但有一次孩子們參加繪畫活動,當時才五歲的孩子,自己發揮創意把太陽能板畫在海面上,讓她驚訝又感動,就像每一處風機所在地的民眾,往往不經意就帶來回饋,甚至主動問她可否在自己家鄉架設風機,都是她持續前進的動力。這次提出「跟著風機去旅行」,曾葳葳認為一趟美好的旅行要包含自然、文化、教育和體驗等四個核心的元素。風機運用「自然」的力量發電,無論是風機與海岸線的融合,還是風機與生態的共存,都能讓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更親近風機;其次,風機所在地與當地歷史人文緊密聯繫,期待大家旅遊同時了解當地「文化」;旅程中認識風力發電及其對環境的影響,提升大眾的環保意識,寓「教」於樂;最後,「體驗」是旅行的靈魂,無論是沿著風機旁的自行車道騎踏,還是參與當地的活動,這些互動性的體驗都能讓旅行更加生動有趣。以風機的概念來規畫旅行,一共四條結合綠能與地方特色的路線,趁著初秋涼爽的好時節,何不說走就走!
-
2024-09-29 失智.像極了失智
失智防治對策/花蓮縣長照APP及時通報 失智量表族語也能通
花蓮縣失能者推估1萬3千人,遍布13鄉鎮市社區,如何讓民眾主動通報是個難題。花蓮縣衛生局開發「長照馬上報APP」,只要簡單輸入疑似患者的姓名與聯絡方式,就能直接通報衛生局長期照護科,再由照顧管理專員前往訪視;為服務部落長者,特地將失智篩檢量表翻譯成四族族語,提升篩檢效果。發現疑似失智走失,APP直接通報衛生局。花蓮縣衛生局長期照護科長黃秀茹表示,現在手機很方便,幾乎人手一機,因此民國106年向中央申請計畫,設計長照馬上報APP,隔年上路,只要醫療院所、村里長、巡守隊及一般民眾,發現有失能者需要幫忙,即可用APP通報衛生局,自107年到現在有2,061名透過此方式通報。花蓮縣長照中心分站分布13鄉鎮,只要接到失能者通報,由照顧管理專員約時間,到個案家裡訪視並追蹤病況等,引進各項長照資源。照顧管理專員涵蓋率高,高達108.17%,縣內各角落都能照顧得到。為了讓長照馬上報APP更普及,衛生局於村里長、長期照護護推動委員會等相關聯緊會議,除了推廣長照及認識失智症等課程,並協助於村里長手機上裝置長照馬上報APP。而警方每年都有民防訓練,由巡守隊在各社區巡邏,遇到疑似走失、行為異常長者,都可以用APP通報轉介;巡守隊年度訓練請專業人員了解失智症,成為協助通報者,也等於是第一線人員協助初篩,避免出現誤報。科長黃秀茹說,以前要通報失智症只能打電話,甚至打錯單位需要轉接,等待時間一長,往往降低民眾通報的意願,現在只要手機一鍵按出去,衛生局就收到了,十分方便,大家都說「CP值很高」。失智量表翻譯成四族語,生活化更能溝通。另外,花蓮原住民占四分之一人口,許多部落長輩母語比較聽得懂,為了初步檢測是否有失智,以辨識有無現實感、空間感與計算能力,衛生局請會族語的工作人員、志工將失智量表翻譯成阿美族、撒奇萊雅、太魯閣族、布農族族語,用生活化聊天的方式詢問,像是今天是幾月幾號星期幾、現在位處哪裡及簡單的減法計算,如「100-7=多少」等。不過有些部落老人家無法理解減法的意思,黃秀茹說,這時可以用長輩常吃的檳榔舉例,詢問檳榔多少顆、多少錢,假設有10顆檳榔,吃了3顆,還剩下幾顆,透過生活化的東西,了解有無正常的計算能力,也避免偽陽性。
-
2024-09-29 失智.像極了失智
失智防治對策/台南市從公車到市場 6大場域友善失智者
隨著高齡化社會來臨,台南市積極推動失智友善支持環境,從預防、延緩到篩檢及照護,透過跨局處合作,提前實現「2025失智友善777」目標,為市民創造更加友善與包容的生活環境。台南市衛生局表示,全市初估約有超過2.9萬名失智者,意味著近3萬個家庭正面臨失智症挑戰,而依據中央「失智症防治照護政策綱領暨行動方案」,台南訂定「失智防治行動方案」,以失智者及其家庭為核心,結合各局處、醫療院所及在地失智友善組織等資源,共同推動六大失智友善場域,建立失智友善照護網絡,提供全方位的照護服務。食衣住行各大場域,守護失智者。其中,六大失智友善場域包含在2022年與工務局合作的「失智友善住宅」,納入優良公寓評選,針對保全、警衛及住戶進行專業教育訓練,目前已有51家大樓與物業管理公司參與;「失智友善大眾運輸」則由大台南公車、轉運站及15個火車站加入失智友善組織,提供友善乘車環境與服務。另外,還有「失智友善金融」與金融機構合作,透過VR實境訓練守護長者一生積蓄;「失智友善校園」從小灌輸尊老、敬老觀念,幫助孩子們理解失智症及培養同理心;「失智友善市場」則透過營養師指導失智者及其照護者,選購合適的食材,培養健康飲食習慣;「失智友善藝文」邀請失智者參與藝文單位志工行列,展現「失智不失志」的精神。推動早期篩檢策略,及早診斷照護。衛生局指出,失智症雖然無法治癒,但早期篩檢與介入能有效延緩病程進展,因此近年也積極推動早期篩檢策略,結合「行動醫院・全民健檢」,運用AD-8篩檢工具對市民進行失智症篩檢,至今已篩檢超過19萬人,並成功轉介49名失智者接受專業醫療及照護服務。此外,針對基層醫事人員辦理失智友善教育訓練,提升醫療人員在門診中及早發現失智症的能力,同步也對里幹事進行篩檢工具與教育訓練,結合獨居老人訪視服務,進一步提升篩檢覆蓋率,幫助更多失智者及早獲得診斷與照護資源。
-
2024-09-22 焦點.元氣新聞
老盟30周年高齡五安、平權翻轉 描繪高齡社會新藍圖
老人福利推動聯盟(老盟)成立30周年,特於9月13日在南港展覽館一館舉辦「老盟30人權為師:第三人生記者會暨樂齡幸福五安新藍圖論壇」,與專家共同探討高齡人權的未來發展,並強調全面保障長者生活,翻轉高齡平權,提倡《老人福利法》修法,建議更名為《高齡者權益保障法》,讓每位長者都能在第三人生活得精彩,成為國家資產而非負擔。衛生福利部部長邱泰源致詞時表示,建構「活得久、過得好、健康有活力」的第三人生,是老盟此次活動為每一位長者所描繪的美好藍圖,在這一階段,希望每位長者都能保持身心健康,並在社會中持續發揮價值與貢獻。超高齡社會的長照需求增加,現行的長照2.0將於2026年結束,長照3.0特別重視醫療跟長照的結合,以社區為基礎,建立以人為中心的整合性照顧體系,讓長者更健康的享受人生。政務委員陳時中也談到,希望把長照打造成希望工程而不是老人工程,讓更多年輕人、社會力進到長照產業。「第三人生」是重新發現自我、回饋社會的重要階段,而健康則是這一階段最重要的基石,要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關注長者的需求與權益,確保他們在安全、有尊嚴及在社會能充分照顧其需求的情況下生活。從交通到就業,長者權益仍面臨諸多不平等。根據國發會預測,台灣將於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至2050年,65歲以上人口將達766萬。但老盟秘書長張淑卿指出,長者生活存在許多困難,在行動權與交通權方面,現有的大眾交通工具設計常見不符合需求或數量不足,例如低底盤設計公車有利於長輩,數量卻不夠;在社會參與上,儘管鼓勵長者擔任志工,但許多志工計畫的意外保險設有年齡限制,使得高齡者參與受限;就業權方面,雖然憲法保障每個人的工作權,但高齡者在求職市場上常被忽視,難以獲得工作機會。老人住所電梯比率僅13.67%,出入障礙重重。屏東科技大學永續健康照護中心研究員、衛福部前次長李麗芬表示,根據111年老人狀況調查報告,老人住所有電梯設備的比率只有13.67%,可見無障礙環境仍有很大進步空間,除了硬體環境以外,資訊應該也要無障礙,才能讓長者自立生活。她提醒,高齡歧視要透過世代共融的方式來消弭,不要再強調高齡少子化社會的威脅,而是要讓孩童理解社會人口組成的特色,不同年齡有不同需求,這才是正確的人口教育。長者應留意投資詐騙及金融剝削。富邦人壽法律事務部律師許華堯提醒長者留意財務安全,近年投資詐騙多,最常見的是成立投資群組,誘騙民眾在不明投資網站進行操作,發現不對勁時,詐騙集團早就落跑。因此,看到投資群組一定要提高警覺,有疑慮應打165專線查證,不要購買未經主管機關核准的金融商品。長者要注意的還有金融剝削,是指包裹在合法外衣下的行為,例如遊說長者把早年保單解約,購買新推出的保單。第三人生以身心健康為基石,打造長照希望工程。長者退休後的「第三人生」要活力老化,必須公私協力一起促成。衛生福利部心理健康司司長陳亮妤表示,健康老化的多元需求包含生理、心理及社會三方面,目前65歲以上長者三項都達到的比率只占24%。年紀愈大憂鬱症盛行率愈高,影響心理健康的危險因子除了年齡以外,還包括居住在低城市化地區,且本身是主要照顧者。目前心理健康司在全國已經布建51處社區心理衛生中心,預計明年底會增加到71處,並邀請高齡者下載心情溫度計APP,可定期檢測心理健康。老盟將持續與各界共同推動高齡政策,並透過樂齡幸福五部曲創造一個自主、自立及共融的健康長壽時代。
-
2024-09-21 失智.長期照護
失智照顧減少「孤獨死」!日本監控水電、丹麥推協作住宅
少子化加上超高齡化,獨居人口增加,也讓政府需要直接面對獨居風險,日本警察廳近期公布今年一到三月「孤獨死」的最新數據,多達二點一萬名獨居者在自宅過世,其中六十五歲以上長者占八成。台灣雖未有相關調查與統計,但不少新聞事件陸續報導,國內獨居者死亡事件愈來愈多。專家指出,獨居風險不只是失智,包含意外身亡等,都需要正視。台灣目前的人口結構發展與日本的走勢極為相似,高齡者愈來愈多,且獨居者也隨之增加,日本早在多年前就發現「孤獨死」現象,雖然日本政府尚未明確定義「孤獨死」與「孤立死」,但兩者皆指離世時無任何人照顧,遺體往往在過世多時候才被發現。該現象也揭開「獨居風險」的面紗。許多研究皆顯示,獨居者生理、心理與非獨居者相比,較容易產生焦慮、抑鬱等心理問題,也因為健康狀態不易被他人察覺,也增加心臟病發、腦中風致死風險,社家署副署長周道君表示,台灣的獨老並不是每一個健康狀況都不佳,近年發現許多獨老的生活狀態比非獨居者還好,他們過得好,最關鍵的因素是「擁有良好的社交生活」。目前日本政府面對獨居戶,採取「科技與社會服務結合」,監測獨居戶的水電繳交的狀態,一旦異常就會主動通知社區內的社工,並透過非政府組織定期探視獨老。英國則推動社區活動,增加鄰里之間探視機會,另成立「孤獨基金」支持志工團體,讓他們提供獨老的心理支持服務;丹麥則推出協作住宅,讓原本是獨居戶的長者,可以集中生活,不僅降低孤獨感也能達到守望相助的效果。填問卷抽好禮 預防養出啃老兒高齡父母擔心養兒啃老,生活無以為繼;仍在教養子女的父母也焦慮,難以判斷相信支持與放縱寵溺的界線,害怕養出啃老兒。啃老是可以預防的、被兒孫啃食的人生也有機會按下停損鍵,歡迎您分享自身啃老困境,以及教養路上的焦慮,將有機會抽好禮。數位版看這裡 如何察覺失智症獨居老人出事才知已失智 從日本、歐洲看怎降低孤獨死在台灣獨居已經愈來愈普遍,許多單身年輕人,也開始崇尚獨居生活,不婚不生也讓獨居年輕化,但卻也埋下獨居隱憂,各國對於獨居都意識到具有風險,現階段雖大多僅針對六十五歲以上高齡者做關懷訪視,但漸漸地,年輕人的獨居課題也引發關注,避免年輕獨居者提早面臨獨居風險,各國皆在想方設法改善現況。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9-13 失智.名人專家
老盟30週年推動「高齡五安 平權翻轉」 描繪高齡社會新藍圖
隨著平均壽命的延長,百歲人生已不再是難事,這意味著長者在退休後,需重新思考並設計屬於自己的「第三人生」,積極規劃健康、財務、人際關係與娛樂等生活。今年適逢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老盟)成立30週年,特別於9月13日在南港展覽館一館舉辦「老盟30人權為師:第三人生記者會暨樂齡幸福五安新藍圖論壇」,聚焦「安適、安康、安心、安居、安全」五部曲,與專家共同探討高齡人權的未來發展。長者權益仍面臨諸多不平等根據國發會預測,臺灣將於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至2050年,65歲以上人口將達766萬。然而,在長者權益的方面,仍面臨諸多不平等。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張淑卿秘書長指出,在行動權與交通權方面,現有的大眾交通工具設計常見不符合高齡者的需求或數量規劃上明顯不足,例如低底盤設計公車有利於長輩,但卻有數量不足的問題;在社會參與上,儘管鼓勵長者擔任志工,但許多志工計畫的意外保險設有年齡限制,使得高齡者參與受限;就業權方面,雖然憲法保障每個人的工作權,但高齡者在求職市場上常被忽視,難以獲得工作機會。老盟30週年活動的與會貴賓包括中華民國行政院陳時中政務委員、衛生福利部邱泰源部長、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周道君副署長、衛生福利部心理健康司陳亮妤司長、中華民國立法委員王正旭委員、中華民國立法委員林月琴委員、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李若綺執行長、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倡議委員會李麗芬委員、社團法人愛福家協會涂心寧總幹事及老盟終身代言人郎祖筠、各領域專家與樂齡代表。陳時中:把長照打造成希望工程陳時中致詞時表示,年齡結構改變超快速,希望把長照打造成希望工程而不是老人工程,讓更多年輕人、社會力進到長照產業。長者並非社會的負擔,他們仍然能夠發揮價值。「第三人生」象徵著在退休後開啟的新篇章,是重新發現自我、回饋社會的重要階段,而健康則是這一階段最重要的基石。然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關注長者的需求與權益,確保他們在安全、有尊嚴及在社會能充分照顧其需求的情況下生活。要實現高齡社會的美好願景,需要你我共同努力,正如老盟所倡議的「五安」,這不僅是為了長者,也是為了打造每個人未來充實且意義非凡的第三人生。他希望以後沒有老人這個分類,只有健康和不健康這兩類,希望未來大家都做一個快樂健康人。邱泰源:建立樂齡幸福的超高齡社會邱泰源表示,滿足長者的需求並保障各項權益,讓他們能夠安心生活,是整個社會共同的責任。2025年台灣將正式進入超高齡社會。面對高齡與少子化的挑戰,必須更加關注如何確保每一位國民在不同人生階段都能獲得全面且有尊嚴的照護。「活得久、過得好、健康有活力」的第三人生,也是老盟此次活動為每一位長者所描繪的美好藍圖。在這一階段,希望每位長者都能保持身心健康,並在社會中持續發揮價值與貢獻,建立樂齡幸福的超高齡社會。安適、安康、安心、安居、安全五部曲老盟理事長方力脩表示,老人福利工作老盟已耕耘三十年,未來還要努力下一個三十年,老人不是國家的負擔而是資產,由政府及全民共同努力打造高齡善良的社會,共同創造快樂健康有智慧且有尊嚴的老人福利國。政策倡導委員會召集人黃松林教授表示,老盟聚焦於「安適、安康、安心、安居、安全」五部曲,分別主張減少或消除年齡歧視,保障高齡者的基本人權;提升高齡者健康識能及相關醫療與照顧服務資源的可及性;加強推廣財務識能及平等參與就業市場與增加醫療長照資源等相關支持;提供安全舒適且交通便利的居住條件;透過社區協力及世代共融活動,活化高齡者專長與能力,重建自我價值。70歲照顧百歲雙親樂齡代表黃志亮照顧一百歲父親,一百零二歲母親,認為老人也要跟童子軍一樣智仁勇。現年70多歲的他,始終透過學習來不斷提升自己。他分享過去連自己的英文名字都不會寫,但如今卻能與外籍看護溝通,這對他而言是一項重要的突破。黃志亮強調,優雅老化至關重要,不應成為年輕人眼中的「怪阿伯」。此外,保持身體健康同樣不可忽視,要避免成為子女的負擔。另一位77歲的樂齡代表林玉燕認為年齡不是問題,重要的是心態,更現場獻唱一曲自創樂齡歌曲,人生五十才開始,六十還是小孩而,七十青春正當時,八十滿滿是,九十歡喜笑咪咪。林玉燕於活動中分享第三人生故事,並表示,「變老不代表變弱」,年長者需要家人和社會的關心,哪怕只是一句關懷的話語,也能帶來很大安慰,與長者溝通需要耐心。「退休後才是生命最美好的開始。」林玉燕說,因為可以全心全意投入自己的夢想,追求更豐富人生。老盟將持續與各界共同推動高齡政策,並透過樂齡幸福五部曲強調全面保障長者生活,翻轉高齡平權,提倡《老人福利法》修法,並建議更名為《高齡者權益保障法》。創造一個自主、自立及共融的健康長壽時代,讓每位長者都能在第三人生活得精彩,成為國家資產而非負擔,需要政府、全民共同努力。
-
2024-09-10 焦點.健康你我他
缺牙怎麼辦?/妻子手巧有耐心 無牙老媽好口福
到醫院掛號領老媽的慢箋,見牆上貼了「長者三好一巧飲食」衛教單張,簡單明瞭,惟獨缺了「負責任有良心的好廚師」,若缺少備餐的一雙巧手,一切皆枉然。幾年前老媽牙齒就掉光了,重度失智且咀嚼功能退化,如何料理一餐營養均衡又兼顧衛生的食物,每天考驗著妻子的耐性與能力。與其裝活動假牙,不如在料理方式或口味上下功夫,從構思、採買、分裝、保存再到洗切下鍋,完食後的清洗善後工作,都需耗費時間精力。市售十穀米的維生素、礦物質含量高,但硬度也較高,浸泡時間比較久,通常吃過中餐後就洗米泡水,傍晚再混合洗過的白米一起煮成軟飯,才適合老人之口。根莖類如蘿蔔、馬鈴薯、地瓜、南瓜、山藥等,則切成小塊配合不同的蒸煮時間,以達軟爛程度;魚類會選擇肉質軟嫩少刺的種類,清蒸為主;絞肉蒸蛋是桌上常見食物;吻仔魚鈣質豐富,可與葉菜類混在蛋液裡一起煎煮;纖維較粗的葉菜類則混合排骨湯,一起打成濃湯喝;水果除了香蕉、木瓜,磨碎的水果泥或布丁等甜點,都方便入口。老人和小孩一樣,都會吃得滿桌滿地,吃一餐飯像打一場仗,老人要時刻攙扶,居家看護收費昂貴不是沒有道理。有位志工朋友請了外、本籍看護日夜顧老人,飲食則由兩位媳婦發落,真是有福氣的長輩。
-
2024-09-09 癌症.癌友故事
《希望之花》多了一個家.靜靜的故事
每個女人都是獨一無二的花。以月光的凝視灌溉,在屬於自己的花期裡,靜靜地盛開出最美好的色彩花香,最動人的容顏姿態,疏影凝露暗香浮...癌症介入,成為她們人生中的分水嶺,生命變得和過去很不相同。接連不斷的打擊靜靜來自中國,與台灣夫婿結婚後,因為喜歡台灣生活的步調,已在臺北定居二十多年。然而卻在短短幾年之間,人生接連發生劇變──在公公離世過後,接著是重度身障的婆婆失智,最親密的丈夫在疫情期間因疫苗反應不良而過世。然後,是自己也生病了,罹患乳癌。初見面,這位有著一雙明亮雙眸、秀麗五官,身形不算嬌小的山東女子,常常低下頭,氣微聲弱的,時不時還因耳鳴流鼻水而必須停頓休息,仍專注仔細回覆每個問題。「生病了以後,女生最在意的外貌、長頭髮,什麼都沒有了...」她語氣平和,緩緩地說。「以前我很愛漂亮,我覺得自己很美、很強,我就是有自信。我學過很多技能,什麼都會、什麼都能做,家裡壞的東西我都會修,也可以自己出去賺錢,老娘沒再怕的!我不覺得需要去依靠老公,我曾經以為自己什麼都可以獨自面對。」可以想像過去的她,自帶著強大氣勢的瀟灑,而此時眼前的她,卻讓人依稀能透視到那千瘡百孔光芒黯淡的內心。丈夫過世無疑是她人生中的最大打擊,而今每每看到外面現實的世界,回想起來才發覺自己過去從不曾在意的日常,原來一直以來點點滴滴都是丈夫的體貼與呵護。「心裡空蕩蕩的,在他走了之後,才知道原來他有多愛我,是他教會了我如何去愛人。」靜靜回顧以往,談起了丈夫:「過馬路時,他總會牽起我的手;走在街道上,他自然就會伸出手把我撥到內側護著;我吃飯從來不用擔心,因為他都會知道我要吃什麼;生理期來的時候,會主動買熱熱的巧克力給我喝...以前為什麼我完全沒有注意到?為什麼會覺得這些都那麼理所當然?我覺得自己很對不起他。以前每分每秒不珍惜的,現在想起都覺得很珍貴。」懊悔沒有好好照顧自己關於罹癌,靜靜仍處在自責的情緒裡。「生了這個病,我只怪我自己。如果我當時可以照顧好自己,我覺得應該不會這樣子。」要是一切能夠重來,她說,一定會多愛自己一點。由於婆婆重度殘障又失智,還經常需要洗腎,當丈夫也倒下時,和婆婆兩人還曾同時住院。也許是自以為的強大,靜靜毫無顧忌地一手扛起照顧婆婆與丈夫的所有大小事情,對自己生活飲食卻一點也不在意,忽略了應該要好好照顧自己。在丈夫過世後整個人失去重心,所有力量都被抽走,接著就是面對自己生病的打擊。「剛確診癌症的時候,我的腦袋裡一片空白,想著自己是不是就要這樣死掉了?只會一直哭一直哭,醫生跟我講解五年存活率、要怎麼治療什麼的,我完全聽不進去。」後來在乳房外科就診,看到了診間外面陳列一本本小小的希望手冊,靜靜拿了一些回家,就只是為了想看看自己還有沒有救,也上網查了很多資料,她滿腦子想的都是該拿這個病怎麼辦?想知道治療之後會發生什麼事?「如果我死了,我的父母怎麼辦?」除了害怕面對治療、害怕死亡,尤其最讓靜靜害怕的,是讓爸媽傷心難過的這件事。所以她決定選擇隱瞞病情,不讓故鄉的父母知情。但是在手術過後,醫師告知將準備開始化療之時,靜靜又陷入另一層憂慮:「化療的副作用要怎麼撐過去?一旦掉了頭髮,跟爸媽視訊就會被看到,他們如果知道了怎麼辦?」她著急地只想立刻找一頂假髮來戴,絕不能讓爸媽看到她因為化療而落髮的模樣。找到希望的感覺回到家再度看到桌上的希望小手冊,靜靜這次終於注意到手冊內頁訊息。基金會竟然也可以借到假髮,而且原來希望小站就近在咫尺,台北就有。她很快的來到希望小站,才知道需先預約這項服務,所幸小站的工作人員看她急切的樣子,特別請她留下來等候,願意用額外的時間為她服務。靜靜當天不但借到了假髮,也在小站人員的解說建議下,直接先行將頭髮剃光。這是靜靜和希望小站第一次的接觸,那種有人在乎、有人關心的感覺,讓她得以好好收拾情緒,感覺到這世界還有溫情。是多久才接受疾病,開始面對?聽到這個問題,靜靜停頓了好一陣子,很吃力地才從嘴裡慢慢吐出兩個字:很久。「因為我無法想像,我心裡其實是不能接受的。真的是在很久、很久之後,我才能慢慢接受這個疾病。我曾經坐在沙發上對著牆壁,讓電視開著,腦袋一片空白不知道該怎麼辦。這裡只有我一個人,沒有任何人能幫我。但是即使是如此,我仍然不想讓爸媽知道,一直到現在,每個禮拜還是戴著假髮、表現得很堅強、假裝沒事的跟他們視訊。現在,我在等著頭髮趕快長出來,想趕快回去看看他們。」而化療所有的副作用都沒有放過靜靜,第一次打化療就讓她整整四天下不了床,種種不適卻只能自己承受,因為家裡連一個幫忙倒水給她的人都沒有,只憑著希望小站提供的營養品每天喝一罐度過。靜靜特別感謝那段時間希望小站志工的關懷問候。「我就這樣一個人在家裡難受,直到有人來電話跟我聊天,好像才跟外界有了連結。尤其是志工打來的電話,每天都問我心情好不好,問我有沒有吃東西,叫我想吃什麼就吃什麼...才發覺到這裡有人在關心我,那種溫暖真的就像家人一樣。」希望小站的志工也察覺到靜靜似乎一直消沉下去,便主動提及小站裡舉辦的免費課程,鼓勵她去嘗試看看。「一開始我根本不想出門、很抗拒,在志工的不斷勸說之下,才勉強自己出來看看。第一節課上的就是眼球老師的課程,在那裏很快就認識其他癌友,她們常常送我小東西、做餅乾跟我分享...我心裡其實很訝異,她們根本就不認識我,還這樣對我好,不知不覺就和她們變成了朋友,從此我才真正愛上、喜歡來到希望小站,只要看到有喜歡的課程,我就來上課,因為來這裡就可以看到這些人,我喜歡有人陪伴。」這一步,開啟了靜靜難捨希望小站的因緣。多了一個家靜靜不再只是躲在家裡把心事憋在心裡,她開始會期待走出家門,到希望小站上課學習,無論是冥想、繪畫、心靈成長各種課程都感覺到有所啟發:卡卡老師教導要面對自己、接受自己,眼球老師教導以繪畫來抒發情感...更重要的是,可以與朋友們分享心情也分享資源。「面對疾病有時是很個人的事,很多感覺是沒辦法跟家人說的,家人也不會懂。我覺得希望小站對我來說,就是多了一個家的感覺。別人感受不到的,這裡的人都曾經體驗過;別人不了解的,她們都能懂。這樣的共感共鳴不會給彼此負擔,但是能帶給我很大很大的安慰。」希望小站讓靜靜覺得自己多了一個家、找到了同伴;在這裡,她也逐漸獲得更多正確的資訊,慢慢理解到只要好好接受治療,即使罹癌也可以好好活著。聊到這裡,她臉上終於舒展笑容:「我現在知道,可以把這疾病當作慢性病看待,所以比較不沮喪了,我會努力好好地活著。如果沒有希望基金會,我不會發現身邊有很多人都可以幫你,我不會懂得勇敢面對,我知道自己不可能是現在這樣子。」「好感謝當初那本小小的希望手冊,給了我一個小窗口,幫助我找到希望。」靜靜最後這麼告訴我。
-
2024-08-30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醫生,我的藥沒有效?在地知識與跨文化理解——北印度公立醫院田野觀察紀實
【編者按】本週三篇文章的共同點是「醫療溫馨的一面」。一位長照營養師分享一位病人的女兒在她的指導下成功地加入照護母親的表現。一位童年時感染腦炎,引起頑固型癲癇與重度智障病人的母親分享她如何在醫師的鼓勵下,全家人首次一起出國旅遊,成功地走出陰霾,而領悟了一位心理諮商師說的一句話:「別讓擔憂限制了我們的人生。」一位台灣醫學院醫學人文老師敘述她到北印度公立醫院所見所聞,分享在地知識與跨文化理解的心得,並親眼見證台灣年輕學生參加海外服務的熱忱。七月初赴北印度拉達克進行高原醫療人類學田野工作,在海拔3500公尺以上的城市行動,時刻都能感受到自己身體的存在,無論是爬坡兩步就氣喘如牛、抑或皮膚對抗乾燥且強烈的紫外線產生的過敏反應。此行中途兩次奔赴首府列城(Leh)SNM Hospital,一次為報導人的母親因急性眼疾自兩百多公里外的藏斯卡(Zanskar)送來市中心、另一次則是陪同前往探視被送至急診室的台灣國際志工學生。對於印度公立醫院醫療現場、及其中在地知識與跨文化理解,兩次歷程提供了參與觀察(participate observation)與反思的機會。七月九日當天原與報導人拉莫師父約定好參觀正在籌備中的私人療養院,報導人來自拉達克比丘尼協會(Ladakh Nun Association),該協會創辦人Dr. Palmo本身即是一位藏醫,關注婦女權益、精神健康與安寧醫療,登記為NGO便是希望佛教與社區能更加融合,寺院中的各項活動皆開放民眾參與,參與者多為女性。Dr. Palmo說,拉達克仍舊是一個保守的父權社會,婦女在婚姻中所面對的挫折、困頓、尤其照護臨終老人成為重大壓力來源之一,這些原因促使她年前獲贈一片土地後,興起建造一座綜合療養中心(Dr. Palmo使用「healing」這個詞彙)的念頭,提供婦女喘息、調整身心平衡的處所。參觀途中拉莫師父突然接到一通電話,她的母親被緊急送來列城,在長途跋涉近十小時後,將在半小時後抵達。我詢問能否一同前往照護眼睛受傷的母親,獲允後一同跳上車。抵達SNM醫院前棟門診大樓,拉莫的大哥、大嫂及母親已在眼科門診外等待,遊牧民族的穿著、風塵撲撲的面色,母親戴著太陽眼鏡看不出受傷的狀況,但十小時的求醫路程是在台灣無法想像的「偏鄉」距離。我想起邱仁輝醫師在《挖蟲草的女孩》一書中曾提及,青康藏高原的醫師對他說:「我出門看個病人馬上回來」,而這一去便是兩天。時間與空間距離的差異是醫療重要的考量之一,台灣交通便利,經常使人忘了這一點。拉莫師父留下來陪伴家人,另一位安莫師父陪我四處走走。SNM Hospital全名為索南諾布紀念醫院(Sonam Nurboo Memorial Hospital),位於列城市中心,是拉達克地區最大的公立醫院,也是唯一的一間。院名紀念Sonam Nurboo(1909-1980),他生於列城,1930年代前往英國攻讀工程學位,是拉達克第一人,返國後旋即遇上巴基斯坦襲擊,他運用專業修築了一座臨時軍用機場,使拉達克繞過農業和工業時代直接進入現代化社會,爾後帶領建設邊境道路、入閣擔任工程、電力及事務部長,1961年獲頒國家級蓮花士勳章。院內人聲鼎沸,但自有一套系統、亂中有序,反倒不覺得擁擠,且相當窗明几淨。門診分布在一、二樓,共有十二科:泌尿科、兒童發展障礙科(Paediatric Handicap)、藏醫科/阿育吠陀科(Amchi / Ayush)、眼科、兒科、病理科與血庫、影像放射科、牙科、骨科、一般外科、耳鼻喉科、精神科與戒癮中心(Psychiatry & De-addiction)。門診大樓一樓右側設有會診諮詢處(consultant),大排長龍,目測約有八十多人極有秩序地分成三列隊伍;左側則是藥局。由於是公立醫院,醫療費用由印度政府負擔,民眾幾乎不需付費,醫師開立的處方若醫院藥局有,可免費領取,如無,則自行到院外藥房購買。在眼科、外科及兒科的候診區域中,也發現各診療室一旁設有門診手術室、注射室,與台灣不同,這裡的病人毋需走太遠便可完成整套治療流程;機械設備亦相當完善,包括最新CT掃描、MRI、陰道鏡、內視鏡、超音波心動圖、C形臂等,都可在走廊上看見這些暗示著醫療高科技服務的宣傳海報。門診大樓的另一側是住院大樓,目前共有一百五十個床位、中央供暖,實屬健全。該院目前在印度醫療體系中列為第二級分區醫院(Sub-Divisional Hospital)。根據印度2017年的〈國家衛生政策報告〉(National Policy Report)指出,全印度私立醫療體系掌握大多數醫療資源,占整體醫療支出之74%,且掌握全國約62.4%的病床、80%的醫師、26%的護士與78%的救護車服務。一般對於印度醫療系統的印象也多是貧富懸殊、公立醫院吵雜擁擠、水平不高,如需進一步治療,仍需去私立醫院,而大部份費用需自付。但若加上文化與社會條件,針對拉達克醫療的初步觀察則提供另一種思考面向。上文所提及拉達克女尼協會的療養中心屬私人機構,她們曾來台灣參訪慈濟,對於建立一所富含佛教義涵在其中的醫療機構深具信心。而SNM雖是公立醫院,整體管理卻有條不紊,雖然進一步資料仍需深究,但這或許也與拉達克社會的藏傳佛教文化基底有關,反映出極高的道德規範與決策準則(當然也得考慮拉達克於2019年升格為United Territory後獲注大量資源):對於「病苦」的人性(humanities)思維而非成本計算與管理,在政府負擔全額醫療費用一事上,不分拉達克人、流亡藏人或外國人皆同。醫院的官網這麼說:「我們的願景是成為本地的第三級護理醫院(District Hospital),擁有最先進的設施,以最少的轉診量治療各種疾病,並擁有最先進的研究設施,無論病人的種姓、信仰或膚色,將提供最好的醫療治療與嚴格的道德原則以及關懷和同情心的文化。」(https://www.snmhospitalleh.com/about)幾天後的傍晚時分,我正在列城的頂樓咖啡館遠眺喜馬拉雅風景、訪談流亡詩人,即將結束時接獲訊息,幾位來自台灣的國際志工學生因高山症被送至SNM醫院急診室,我隨同帶隊老師一同前往探視。急診室位在醫院後側,計程車一路長驅至底,下車後找到三名台灣學生,個個面色慘白、高燒不退,他們已接受急診醫師診斷,正坐在一旁等待打針叫號,幸而有當地拉達克友人相伴,解決語言及行政程序問題。與台灣急診室不同,這裡並無檢傷分級分流的措施,病人進來後先在急診門診室排隊、醫師依序看診、開於處方簽,一旁簾子拉起來護理師就在裡頭注射藥劑,一個接一個,並不推擠叫囂。空間上也與台灣急診室常見的開放空間不同,這裡屬於「三進式」:第一進是門診,用來確認病況,如需病床(如吊點滴)或進一步處置,便往內移至下一進,這個空間容納了大約二十張病床,用布簾隔開,如需再更進一步治療,再往內移至第三進,這裡有許小房間、房間內有不同儀器,有些正嘎嘎作響。兩位學生打完針坐在一旁休息,第三位卻遲遲不見叫號。經詢問,才知治療師(therapist)認為此學生的血壓過高,打此劑針藥不適合,因此找來第二位醫師,第二位醫師同意治療師的意見,因此和第一位醫師重新討論、把學生喚去重新量了一次血壓,又是一番等待。這裡的所有醫護人員都穿白袍,一時難以辨認誰是醫師、誰是護理人員,但看久了倒也能看出結構與系統:被圍著諮詢者是醫師,白袍較長;捧著治療盤快速奔走的是護理師,白短較短;掛著聽筒但著便服是治療師。人數比例大約是1:5:3。從今晚的學生案例及二小時的初步田野觀察,治療師扮演極重的角色,包括藥劑的確認、病床巡邏看診、以及隨時被家屬攔下問東問西。治療師與拉達克友人是朋友,我加入他們的談話,拉達克友人笑著說,治療師認為急診醫師來自德里,開的劑量適合平地大城市,但不適合拉達克,沒有考量海拔、地理環境與整體情況,充其量只是一台「開藥機器」;治療師則笑說,你們從台灣帶來的頭痛藥、感冒藥,在這裡都不會有效,你們的藥留著回去吃。我問,同樣都是Panadol,也會因地理環境不同而有不同效果嗎?治療師大笑走開。我想答案是肯定的,因為學生從台灣帶來的日常備藥的確完全起不了作用。我坐在牆邊的候診椅上,細細體會治療師那意味深長的笑。當談及醫療的跨文化理解時,我們經常討論不同族群、信仰、對身體與疾病的不同認知,卻鮮少思考用藥的跨文化差異。同樣的身體在不同的環境會對同樣的化學藥物產生不同的反應,如果認為普拿疼適用於全世界每一個角落,今天的案例告訴我們這樣的想法可能過於科學傲慢。我也不禁開始思考,我們究竟有多瞭解自己的身體呢?這群青春洋溢的學生滿懷理想、克服許多困難來到此地,卻在扺達後的第一週便辦起街舞工作坊、教拉達克小朋友最流行的舞步,劇烈運動換來的下場是需要不斷吸氧、一瓶一瓶的氧氣不斷被送進住宿,甚至有人短暫失明。接著隔天又翻越海拔5359公尺的卡東拉隘口(Khardungla pass)前往Nubra Valley,於是再度被送往醫院。一位學生自行判斷是急性高山症、緊張加上壓力在傍晚時刻忽然便癱軟不適、倒在被褥上爬不起來,工作人員緊急背著她送至急診室,檢查過後醫師淡淡地說,是恐慌症發作,學生聽及如此,笑了起來。台灣的健保便利,醫療資源濫用所見多有。拉達克公立醫院以善慈為本,醫療幾近免費,而我們的學生由於對於在地知識的匱乏、與自我身體理解的薄弱,途增折磨,值得當代科學教育反思。最後一名學生在接受十分鐘的噴霧藥劑治療、病床休息後重新測量血壓,穩定後打了針便獲允離開,帳單各為10盧比(約台幣3元)。離開醫院時,一位躺在擔架床上的男人被快速推走、滿臉是血。臉龐稍微恢復氣色的學生問我,老師妳怎麼都沒事?我也只能笑笑。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8-27 醫聲.高齡社會
台灣將迎超高齡社會 老盟秘書長張淑卿:長者5權不平等
台灣即將在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老盟)秘書長張淑卿表示,長者在行動權、交通安全、就業權、社會參與權、終生教育權、健康權和居住權等「五權」仍面臨諸多不平等,政府應多鼓勵支持高齡者學習第二或第三專長,並積極規畫退休後的「第三人生」。隨著平均壽命延長,活到百歲已不是難事,意味著長者退休後,應重新思考和設計屬於自己的「第三人生」,積極規畫健康、財務、人際關係和娛樂等生活。張淑卿強調,今年是老盟成立30周年,並聚焦「安全、安心、安養、安定、安居」五安,呼籲社會共同關注長者的權益與生活品質。大眾運輸設計 不符需求張淑卿指出,長者在「五權」方面仍面臨許多不平等。例如,在行動權、交通權上,現有的大眾交通工具設計常見不符合高齡者的需求或數量規劃上明顯不足,例如低底盤設計公車有利於長輩,但卻有數量不足的問題;在社會參與上,雖然鼓勵長者擔任志工,但許多志工計畫的意外保險設有年齡限制,使得高齡者參與受限;就業權方面,憲法雖保障每個人的工作權,但高齡者往往在求職市場上被忽視,難以獲得工作機會。應支持學習第二專長教育權也是未來的重要課題,張淑卿呼籲,政府應設立針對高齡者的入學管道,支持他們學習第二或第三專長,並積極參與終身學習。在居住權方面,老盟將持續關注高齡者的居住安全問題,並推動適合高齡者的友善住宅政策。張淑卿提到,當前社會對高齡者認知需轉變,長者不應被視為社會負擔,而是潛在的資產。尤其65歲以上的長者已高達438萬人,若他們能積極參與社會、發揮第二或第三技能,將為社會帶來新的動能和價值。「退休後 才是最美好開始」77歲的林玉燕,現為新北市社會局關懷據點的講師,她表示,「變老不代表變弱」,年長者需要家人和社會的關心,哪怕只是一句關懷的話語,也能帶來很大安慰,與長者溝通需要耐心,對於不熟悉3C產品的長輩,年輕人的指導和陪伴非常重要。她以自身經驗為例,在公共場合有時因聽力問題感到不便,這些困難需要更多包容與理解,社會應多提供讓長者參與的活動,並鼓勵長者多出門,參加社交活動,有助於增進健康和心理的舒適感。「退休後才是生命最美好的開始。」林玉燕說,因為可以全心全意投入自己的夢想,追求更豐富人生。她60歲退休,先到美國探親,之後前往法國與小女兒同住,但她並未止步於此,回台後,積極學習並考取證照,成為衛福部延緩失智失能的講師。這些經歷讓生活變得充實而有意義,健康狀況也隨之改善。保障長者權益 迎長壽時代林玉燕在關懷據點帶動長者學習與互動,並鼓勵大家培養興趣與休閒,從而延續活力與熱情。她堅信,退休依然可以充滿活力和樂趣,她以「幫助別人,可以成就自己」鼓勵長者,只要不斷學習,就能夠保持積極的生活態度。張淑卿強調,老盟將繼續倡議建立無齡社會,呼籲政府、社會及家屬共同努力,創造一個自主、自立及共融的健康長壽時代,讓每位長者都能在第三人生活得精彩,成為國家的資產,而非負擔。
-
2024-08-23 養生.運動健身
立委鍾佳濱服務處助理遭虎頭蜂攻擊亡!登山遇虎頭蜂怎麼辦?千萬別用力揮舞,3要點保命
【記者潘奕言/屏東即時報導】《聯合報》報導,屏東立委鍾佳濱服務處主辦的青年志工團橫越浸水營古道活動,22日下午在台東遭虎頭蜂攻擊,其中41歲的洪姓男子是服務處助理,為保護團員遭到虎頭蜂瘋狂攻擊,經搶救後仍不幸過世。台東縣消防局指出,這支20人登山團走浸水營古道從屏東到台東,到台東端加羅板部落出口附近時突遇虎頭蜂攻擊,團員紛紛逃離躲避,但有3人遭螫傷,2人意識清楚自行脫困。受傷最重的洪男緊急施打3支強心針,昨日晚上11時送至台東馬偕醫院急診,當時已呈現昏迷血壓低狀況,後經急救後仍未恢復生命,於今日凌晨2時42分宣告不治。【記者彭宣雅、葉德正、游明煌報導】遇虎頭蜂千萬別用力揮舞 保命三要點在山區遇到蜂群該怎麼辦?農委會引述「戶外作業虎頭蜂攻擊預防手冊」提出三要點,包括安靜閃避、衣物護頸、以及迅速離開,千萬別用力揮舞,以免引來更多蜂群,保護自身安全。農委會表示,涼爽的天氣,吸引許多登山愛好者,去欣賞森林之美,每年7到11月正是虎頭蜂活動高峰季節,很多人看到虎頭蜂,非常害怕於是瘋狂的揮牠,虎頭蜂其實是一種社會性昆蟲,具備完整的社會組織與蜂巢結構,因此,當蜂群遭受驚擾時,會因強烈的護巢行為而群起攻擊外來入侵者,所以遇到虎頭蜂,民眾千萬別大力揮舞。農委會建議,遇到虎頭蜂應該記得三要點:1、低身體,安靜地離開,勿揮打,以免引發蜂群的攻擊;2、遇攻擊時,應以衣物護住頭部,壓低身體,快速離開,儘量向順風方向離開,減輕引發氣流、殘留被螫者的費洛蒙訊息。3、若蜂群在追擊,附近的人很多, 應分散人群,迅速離開現場,被攻擊的人要快跑,沒被攻擊的人也要大步慢跑,盡量減少毒蜂的注意力,切勿邊跑邊揮動衣物,揮動衣物會造成強大氣流,使得在空中追擊的毒蜂更能認清目標,招來更多毒蜂追擊。秋季登山活動時 勿進入森林或小徑活動捕蜂達人陳耀基表示,秋季是虎頭蜂最凶惡的時候,蜂后此刻產下最後一批卵,即將進入冬季前,是虎頭蜂進入「生死存亡之秋」的關鍵階段,民眾若靠近,極可能引發蜂群傾巢而出防衛攻擊。遇到虎頭蜂攻擊,目前通常使用腎上腺素治療,但須醫院端或救護車上使用,一般民眾無法取得;建議事先噴灑含DEET(敵避)防蚊防蜂液防範。新北市動保處長楊淑方建議,民眾在秋季登山活動時,勿進入森林或小徑活動,避免喧譁。遇到1、2隻警戒虎頭蜂旋繞時,就要趕緊遠離,以衣服或手肘保護頭部,低身退出或繞路而行,以免引起蜂群圍攻,切勿試圖驅散,以免引來蜂群大軍。「要穿著淺色衣物並戴淺色帽子保護頭部」,楊淑方說,虎頭蜂攻擊目標多為黑色、具絨毛、正在移動的動物,人類受攻擊時,最嚴重的部位多為有頭髮覆蓋的頭部;因虎頭蜂喜歡吸食味道濃郁的樹汁及腐敗的果實汁液,登山千萬不要擦香水、化妝品,減少氣味吸引虎頭蜂覓食。新北瑞芳山區蜂螫最多 這些步道危險新北市消防局統計,蜂螫事件多發生於三芝、金山、烏來、瑞芳、深坑等地山區步道,其中又以瑞芳山區較多,像三貂嶺步道、幼坑瀑布步道、大粗坑步道、八分寮登山步道等。虎頭蜂範圍在平地至大約1500公尺山地以下,在步道沿線蜂巢最容易遭受到驚擾,蜂巢多在樹枝上、地窟內。被虎頭蜂螫咬該如何處理?若是不小心被虎頭蜂螫咬該如何處理,農委會表示,若被咬到傷口會有水泡、潰爛等,需小心避免感染;被蜂螫傷,會劇烈疼痛感、腫脹、搔癢,若要消除症狀,可冰敷患部減輕疼痛與腫脹症狀,暫時緩解疼痛感,同時,也需特別注意是否出現急性過敏症狀,如出現暈眩、心悸、呼吸困難、意識不清等症狀,就必須立刻送醫急救。農委會說,傷患處腫脹疼痛時,除了先「冰敷」,也可以使用抗組織胺藥膏,再到醫院請醫師詳細檢查,同時提醒,進入山區時,最好穿戴表面光滑及淺色衣帽, 避免深色、毛織品或表面粗糙的衣帽,才能好好保護自己。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8-20 焦點.元氣新聞
為了幫助更多肝病患者 何壽川與好心肝捐MRI、CT給台大醫院
曾是病友的同理心,知道肝病病友及家屬的無助與醫療檢測的局限,永豐餘學院院長何壽川特地捐贈磁振造影MRI及電腦斷層CT檢查儀器給好心肝,再共同捐贈給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新成立的健康大樓,預計年底將啟用。何壽川以病友身分出席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30周年慶祝活動,致詞時提起,自身罹患肝病的心情與經過。他說,在年輕時,民眾普遍對肝指數的數據無感,他看到健診報告數字呈現紅字,也不以為意,還藏起來怕家人擔心。直到某次拿到報告,以為又是檢測數字出錯,隨口請教醫師同學,結果當天立刻被要求住院治療,歷經開刀等數不清的療程,「發病時非常嚴重,那種辛苦不足為外人道。」何壽川說,「今天能活著站在這裡,內心除了感激還是感激,感謝許金川等醫護人員的全力醫治,以及其他病友的鼓勵打氣跟家屬的照護。」由於走過艱辛的治療之路,何壽川表示,大多數民眾跟他一樣均輕忽肝病的表徵,為此,他於30年前捐贈500萬元共同創建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並成為肝基會終身志工,追隨許金川醫師、宋瑞樓教授,共同推廣肝病防治。為了幫助更多肝病患者及其家屬,何壽川與好心肝基金會共同捐贈磁振造影(MRI)、電腦斷層(CT)等最新高階檢查儀器給台灣大學,供臨床研究及治療之用。最新MRI功能可快速縮短影像成形時間,且使影像更清晰;CT的能譜感應功能可呈現彩色影像,有助於影像判讀。何壽川指出,涓滴之流、眾志成城,之前播下的種子已長成參天大樹,治療且消滅肝病需要一代一代不斷往下走,藉由MRI及CT檢查儀器,讓門診轉化為精緻醫學與精準醫學,及早讓潛在肝病患者進行更有效的治療。永豐餘生技總經理何奕佳提到父親何壽川罹患肝病的日子時表示,過去30多年來,父親歷經無數次醫院的進出,並與醫師反覆討論的病情,深刻感受到肝病患者之煎熬。為了感念所有醫護人員的辛苦照料,父親擔任肝病基金會的重要贊助者、終身志工,希望幫助更多的肝疾患者。
-
2024-08-17 醫聲.肝病清除
對抗肝病的最新全民運動:「今年超了沒?」,核心2原則可預防肝癌與肝硬化!
三十年,對於肝基會來說,是一段充滿愛與堅持的漫長歷程。這本書記錄的不僅是我們對抗肝病的歷史,更是一部充滿愛心與勇氣的篇章,見證了每一位肝基會成員、義工、患者暨家屬及全國愛心人士的無私付出。自2021年起,基金會更在全國愛心人士挹注支持下,推動全民腹超運動──「今年超了沒?」提醒民眾重視肝臟健康,希望加速肝病消失。 「財團法人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成立的宗旨緣由「我們是為病人而存在的!」、「病人有痛苦,我們要想辦法解決!」這是宋瑞樓教授對醫學後輩的教誨,在我學生時代即耳濡目染。也因為宋教授的叮嚀及教化,三、四十年前,長期面對許多肝病末期病人的痛苦及其家屬的辛酸,「解決病人的痛苦」這句話成為我午夜夢迴揮之不去的使命任務。感謝兩位貴人何壽川先生與陳由豪先生的愛心相助,以消滅肝病為宗旨的「財團法人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終於在三十年前成立了。 因為眾志成城,正確的保肝知識逐漸深入人心,加上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肝癌及肝硬化的死亡人數逐年降低,肝癌也終於由癌症死因的第一名退居第二名,慢性肝病及肝硬化也退出了國人十大死因之外。然而,仍然有許多病人因為我們努力不夠,發現得太晚而未能得救,以及因為醫療極限尚待突破,而未能獲得有效的治療。「病人的痛苦,要想辦法解決!」宋教授的遺訓提醒我們,要繼續努力,早日達成消滅肝病的使命,讓臺灣早日脫離肝病的魔咒。 透過保肝口號,倡議保肝政策消滅國病基金會也陸續推出各種琅琅上口的保肝口號,例如「肝病、國病、本土病」、「愛肝、保肝、好心肝」、「三分鐘免肝苦」,乃至全民腹超運動──「你今天超了沒?」等等。消滅國病的第一步就是「人人都要抽血驗B、C肝」。經由基金會長期的倡議與努力,政府逐漸積極參與保肝大業。例如B肝、C肝帶原者可以健保給付,至少每半年可以做一次的腹部超音坡及抽血檢驗。肝基會歷年倡議的政策里程碑:●2011年起在年齡限制下,開放民眾終生可以驗一次B肝、C肝。放寬B肝抗病毒藥物的使用。●2017年開始,C肝病人終於可以有條件健保給付免費服用口服C肝新藥。●2019年健保全面給付C肝新藥。基金會希望結合政府和社會力量,共同達到消滅肝病的目標。推動「今年超了沒?」全民腹超運動腹部超音波檢查無痛,是揪出肝臟等病灶的重要利器,尤其對肝病診斷價值更高。因此基金會自成立以來,就積極呼籲推動B、C肝病友一定要定期做腹部超音波。自2021年起,基金會更在全國愛心人士挹注支持下,推動全民腹超運動──「今年超了沒?」,在每年七月世界肝炎日前後,聯合台灣各大醫療院所,同時同步為全國民眾免費做腹部超音波檢查。連續四年,擴大連線,逐年從最初的12家、16家、24家,擴增至30家醫療院所,涵蓋全台並擴及離島,每次動員上百位肝膽腸胃專科醫師與六百多位護理人員與志工群,成為台灣新保肝運動,喚起國人正視腹部超波檢查的重要性。這項遍及全國的免費腹部超音波檢查服務,至2023年已服務9780人,檢查結果發現民眾肝癌高危險群(疑似肝癌與肝硬化)人數有304人,比例高達3%左右,且每年均有過半民眾有脂肪肝,實為重要警訊。肝基會盼以此建立重要觀念:●有B、C肝的民眾,至少每半年要接受超音波檢查。●40歲以上民眾,即使沒B、C肝也要每年「超」一次。民眾重視肝臟健康,就有希望加速肝病消失。基金會最後一順口溜提醒民眾──「不管你是班超、曹操、蔣光超,每年都要『超一次』」。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8-14 失智.失智資源
「愛笑寶貝志工團」讓長輩們破冰 透過老老互助發現人生新價值
人多的地方通常比較熱鬧,但有個地方就算人多,往往也安靜的讓人感到絕望。這就是我這些年來勤跑養老院的感受。在養老院,一排排坐在輪椅上的長輩,圍在大廳看電視,很少看到交頭接耳聊天的人,明明很多人卻很安靜,難道他們都不聊天的嗎?我訪問過一名失親的老大姐,她說:「都沒有人跟我說話,我好孤單。」她唯一的快樂,就是每星期去美容院洗頭時,老闆娘親切的跟她聊天的時光。我們鼓勵她多和鄰座的住民聊天,但她拒絕,因為說不上話。原本我以為她需要先改變態度,才能改善這個孤單的狀況,但後來發現那群圍在電視機前的長輩們,到底有幾個是沒有失智、失語、憂鬱?幾乎沒人知道。彼此也沒有相互熟悉的機會,很難奢望這群長輩們彼此多互動。過去,生活能自理的長輩願意住到養老院的,畢竟是少數,一旦住進養老院,要交到好朋友更是不容易。因此在養老院的長輩,心裡孤單寂寞在所難免。他們的不語,其實呈現出對生命的無奈與無力。難道住在養老院裡就會變得沒有未來,沒有想法,沒有動力嗎?其實不然。在一次養老院的服務中,一位看起來還稍微年輕的大哥,因中風後不良於行,也坐在輪椅上。在我靠近他的時候,他告訴我,坐在他旁邊的長輩已經失明;我馬上改變互動方式,牽起這位失明長輩的手,讓他能感受我們的熱情。當下我意識到,這些長輩們不是刻意要孤僻,只是缺乏牽動彼此互動的氣氛與機 會。我們既然勤練了愛笑瑜伽,如果能把歡樂帶進養老院內,或許就能改變死寂的氣氛,也讓我的愛笑老寶貝們能發揮愛心、展現自信。我曾參加老人福利聯盟獨立倡導人計劃,獨自到養老院探視沒家屬的機構住民,對環境越來越熟悉之後,我鼓起勇氣帶著據點的長輩還有我阿娘,一起到養老院服務,並成立了「愛笑寶貝志工團」。為什麼叫「寶貝」呢? 一群能為別人服務的老人,能服務別人就是福氣,他們不僅懂得對自己笑是智慧,更懂得對別人笑是慈悲,當然是寶貝。愛笑寶貝志工團,用生命影響生命長輩搬去養老院是為了生活可以有人照顧,但心理層面上的孤單、寂寞,對未來的無力感,院內的工作人員、看護們卻幫不了忙。因此我希望愛笑寶貝志工 團進到機構裡,不只是表演給機構住民看,希望更進一步透過簡單的大笑動作、一起玩遊戲、一起唱歌,帶起更多互動,產生更多連結。有些機構住民其實原本就很活潑,也有專長,例如跳舞、唱歌、吹奏樂器,但平常沒有表現的機會,我們就會特別安排,讓他們可以好好展現自己,與大家同樂。每次握到機構長輩冰冷的手,我都會加碼再給他們溫暖的笑容、笑聲、握手、拍手、擁抱,我相信任何人在這樣的直接接觸下,都能感受到溫暖的。到養老機構服務的愛笑寶貝志工團成員,也都是上了年紀的長輩,更能體會機構住民的苦悶。除了身體很 健朗的志工,也有罹患帕金森氏症、或是剛從中風康復不久,仍須倚靠拐杖才能 行走的長輩,甚至得到癌症的長輩,年齡最大的成員已經83歲;他們都以自身經驗,鼓勵那些同樣遭受病痛折磨的長輩,不要放棄希望,勇敢活下去,並且勇於接納老化,保有赤子之心。這些愛笑寶貝在鼓舞他人過程中,自己似乎也更加有活力。甚至還發生過,有人開懷到忘記把枴杖帶回家的趣事。在我們服務結束要離開前,經常出現雙方都掉下眼淚的情況。當我們再次走進到訪過的機構,有住民對我們微笑認出我們,努力地舉著已經無力的雙手,用微弱的聲音跟著「 Ho Ho Ha Ha Ha 」,甚至收到住民親手寫的感謝卡。每當愛笑寶貝志工團大笑時,院內的長輩們也一起大笑起來,那份感動難以用言語形容。正所謂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我希望我們彼此都能找到繼續活著的動力,並擁抱人生。草創初期,有愛笑寶貝志工團的成員為了不耽誤其他人的行動,而自行騎機 車前往服務地點,甚至有人提早自己先搭公車去熟悉路況,為了服務別人,他們真的突破許多困難。我很擔心老寶貝前往服務路上的交通安全,即使沒有任何政府計劃支持,我還是盡我所能,叫計程車接送老寶貝們。目前愛笑寶貝志工 團的成員超過三十位,固定服務單位超過二十五個,地點遍及新北與台北市,時常有許多單位不斷邀約。我很感謝已有企業看到志工團的努力,主動贊助支持。台灣一起夢想公益協會也幫忙發起募資計畫,期望能有更多支持者定期小額捐款,幫助愛笑寶貝志工團,讓更多的長輩也能被這股愛笑力感染,進而擁抱生命。「愛笑寶貝志工團」,以愛為出發、大笑當運動,走遍新北市各地的走遍各地養老機構、日照中心、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把愛笑力的種籽四處撒播。2016年成立至今,截至目前(2024年8月中),服務場次累計已將近 800 場,服務總人次更已經超過二萬。。愛笑力種子講師培訓計畫X愛笑力前進機構計畫如果您也想加入服務的行列並成為講師,可以參加由新北市社會局推出「社區動健康」系列方案,接受培訓成為在地中高齡志願服務人力,投入社區照顧關 懷據點、銀髮俱樂部、松年大學服務。社區動健康有七個方案,包含「肌耐力」、 「自癒力」、「護身力」、「智慧力」、「甩活力」、「心創力」及「愛笑力」,讓新北市的長輩都能再造「銀色奇肌」,期待能夠預防、延緩老人失智、失能,並活化 社區。其中「愛笑力」就是由我們新北市愛笑瑜伽協會來培訓,目前第一、二期的計畫已經結案,成功培訓出近百名愛笑力講師。由於成果相當豐碩,第三期的計 畫也已於2024年展開。講師除了在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服務,也配合前進機構 計畫,未來讓各據點的亞健康長輩學會愛笑瑜伽後,隨同愛笑力講師,一起進入當地的養老院服務,實現老老互助理念。很榮幸能有新北市社會局的大力支持。長輩不僅自己學會快樂,也能成為分享快樂的愛笑寶貝志工團成員,不斷複製協會的成功模式。我很期待,未來能讓更多新北市的長輩,不管在社區裡的照顧關懷據點,還是在日照中心學習,甚至在養老院接受照顧,他們都能學習愛笑瑜伽,感受「愛笑力」所帶來的好處與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