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17 科別.心臟血管
搜尋
心肌梗塞
共找到
1176
筆 文章
-
-
2020-08-16 科別.心臟血管
健康醫點靈/耳垂摺痕 提防心血管疾病風險
前總統李登輝高齡辭世,前天火化,新聞大量放送,當年照片頻頻在媒體上曝光,耳垂上的斜切摺痕,引發關注。這道有如皺紋般的摺痕,早年曾有研究發現,這摺痕可能潛藏心血管疾病、心肌梗塞的風險,但醫師表示,不會以此做為診斷依據。耳垂上這道斜線,叫做「法蘭克徵象」(Frank sign),也有稱「冠心溝」。李登輝生前因血管阻塞,體內至少放置12支血管支架,堪稱台灣置放支架數量數一數二的名人,他還曾赴日做心臟手術,裝支架,有醫師細心發現,早在李裝心臟支架前,耳垂就已見斜線。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心臟血管內科主任江碩儒說,早年確實有此研究,發表在國際知名醫學期刊上,有一定比率的心血管疾病患者,耳垂會出現摺痕。學理上也解釋得通,心血管阻塞、動脈硬化的人,因結締組織有問題,易導致血管病變、狹窄,耳垂也有結締組織,斜痕意味那裡的軟組織較脆弱,統計上心血管疾病的比率也較高。不過,江碩儒說,心血管病變的原因很多,包括血糖、膽固醇、飲食、基因、抽菸等,年齡也在內,至於耳垂摺痕,高矮胖瘦、年齡、皮膚光澤等都有影響,不能拿耳垂摺痕做診斷工具。不能據以診斷,可視為警訊?「可當參考依據。」江碩儒說,若又覺得身體不舒服、心臟不適,或有心律不整的感覺,可以提醒自己到醫院看診、檢查。江碩儒門診病人太多,不會刻意去看心血管疾病患者耳垂有無摺痕。但他認為,上了年紀的人皺紋多,摺痕、皺紋不易判別,年輕人反倒較好預測,理論上,年輕皮膚較飽滿,一旦出現摺痕,反而要比較注意。醫師建議,與其看耳朵有無摺痕,不如做好自我健康管理、定期做健檢,避免心血管疾病上身。一旦出現心臟病徵兆,如胸悶不舒服、心律不整、心悸、感覺心臟亂跳,或覺得喘、呼吸困難、頭暈,冒冷汗,甚至突然短暫失去意識,應盡速就醫。另外,肥胖、血壓高、膽固醇高和血脂高等,也都是心血管疾病相關因子。
-
2020-08-15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糖尿病避「甜」,護心肝避「鹹」
許金川(台大醫學院名譽教授、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董事長)老婆傳老公:「你要好好避『嫌』啊!」老公:「我有糖尿病,應該避甜,怎麼叫我要避鹹?」老婆:「你身旁美女那麼多,要小心不要有瓜田李下之嫌!」長久以來,糖尿病的病人要避甜,少吃甜食,而心臟不好或肝硬化有腹水的病友要少吃鹹,是傳統醫學教科書必教的課。糖尿病病友的血糖自動控制系統失調,可能胰臟功能不好,胰島素分泌不足,可能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性降低,血液中的糖分無法進入細胞中,血液中的糖分過高,人體組織浸泡在糖水之中,長久以後,容易動脈硬化,容易腎臟病,容易視網膜病變,容易下肢血管堵住,容易心臟血管堵住引起心肌梗塞或下肢黑掉而必須截肢,或眼睛失明,前總統蔣經國先生就是一個例子。國內糖尿病人口眾多,可能四至五個成人就有一個血糖過高,原因除了先天遺傳之外,後天失調亦是主因,例如常喝含糖飲料,飲食過度或缺乏運動,都會種下糖尿病的誘因。至於避「鹹」,少吃太鹹的食物,以減少水分滯留在血液內,減少血液容積,減少心臟負荷,是傳統上對心衰竭病人治療的一個要求,而肝硬化末期病人,水分滯留在體內,減少鹽分攝取可以減少腹水及下肢水腫。但近幾十年來由於利尿劑的進步,可以將體內多餘鹽分、水分排出,因此避鹹就不是那麼重要了。●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及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好心肝會刊91期已出刊,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 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0-08-15 科別.呼吸胸腔
騎車騎到斷片 睡眠呼吸中止症惹禍
一睜開眼睛就想睡,38歲的徐姓工程師白天也嗜睡,數次騎車騎到「斷片」,險些發生車禍。他擔心過勞睡不飽,假日加碼睡超過8小時,醒來仍擺脫不了倦怠感,就醫才發現是「重度睡眠呼吸中止症」惹禍。新光醫院胸腔內科暨睡眠中心主任林嘉謨表示,徐姓工程師檢測睡眠呼吸障礙缺氧指數,每小時缺氧次數高達43.2次,屬於重度睡眠呼吸障礙,臨床表現也都是典型的睡眠呼吸障礙的症狀。依指標建議,每小時缺氧超過5次屬於輕度、超過15次屬於中度、超過30次屬於重度,臨床上還曾見過每小時缺氧超過130次的患者。林嘉謨指出,嚴重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不僅白天嗜睡,心肌梗塞、中風等發生機率也會增加,每小時缺氧超過130次的患者,同步檢測血氧濃度可能僅有60%,遠低於正常血氧濃度99%。若是偶爾一、二次低血氧,身體還能夠適應,但如果每天處於低血氧狀態,出現高血壓、心律不整、腦中風、心肌梗塞、心衰竭等機率,比一般人高出許多。林嘉謨說,全台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推估有45萬多人,症狀輕重不一,但潛在患者恐遠高於推估。如果有睡覺時鼾聲如雷、打呼頻率不規律、愈睡愈累、夜尿超過2次、張嘴呼吸等5大症狀,皆可能是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患者。他進一步解釋,睡覺時若用肺部力量呼吸,胸內壓力刺激分泌利尿荷爾蒙,導致睡眠期間容易想上廁所,部分男性多以為是攝護腺病變,若經過泌尿科診斷並無異狀,就得懷疑是睡眠引起。林嘉謨表示,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治療,多以正壓呼吸器為主,礙於必須要戴氧氣罩,許多患者在睡覺期間,常會不小心拉掉面罩,也使治療接受度不高,目前已有負壓吸舌機,睡眠期間將舌頭擺在對的位置,讓人體可以自然呼吸。
-
2020-08-15 科別.呼吸胸腔
工程師騎車騎到斷片 竟是睡眠呼吸中止症惹禍
一睜開眼睛就想睡,38歲的徐姓工程師,白天也時常感到嗜睡,先前還數次發生騎車騎到「斷片」情形,險些發生車禍,擔心是過勞睡不飽導致,假日加碼睡超過8小時,醒來仍擺脫不了倦怠感,就醫才發現是「重度睡眠呼吸中止症」惹禍。新光醫院胸腔內科暨睡眠中心主任林嘉謨表示,徐姓工程師檢測睡眠呼吸障礙缺氧指數,每小時缺氧次數高達43.2次,屬於重度睡眠呼吸障礙,加上臨床表現都是典型的睡眠呼吸障礙的症狀。依指標建議,每小時缺氧超過5次屬於輕度、超過15次屬於中度、超過30次屬於重度,臨床上還曾見過每小時缺氧超過130次的患者。林嘉謨表示,嚴重的睡眠呼吸中止症不僅會使白天出現嗜睡感,也會增加心肌梗塞、中風等機率,就以每小時缺氧超過130次的患者而言,當時同步檢測血氧濃度僅有60%,與正常血氧濃度99%相差甚遠,偶爾一、二次低血氧身體還能夠適應,但睡眠是每天必定會做的事,每天的血氧都處於低血氧的狀態,對於心血管是一大傷害,因此連帶出現高血壓、心律不整、腦中風、心肌梗塞、心衰竭等機率比一般人高上許多。林嘉謨表示,我國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患者推估有45萬多人,輕重不一,但潛在的患者恐怕遠高於推估數字,他呼籲睡覺時有出現鼾聲如雷、打呼頻率不規律、愈睡愈累、夜尿超過2次、張嘴呼吸等五大症狀,皆容易是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患者。他解釋,夜尿與睡眠呼吸中止症的關係為睡眠時若是用肺部力量呼吸,而不是自然透過肺壓呼吸,胸內壓力會刺激分泌心房利尿荷爾蒙,也導致睡眠期間容易想上廁所,部分男性初步多會以為是攝護腺病變,若經過泌尿科診斷並無異狀,就得懷疑是睡眠引起。林嘉謨表示,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治療多以正壓呼吸器為主,礙於必須要戴氧氣罩,許多患者在睡覺期間,常會不小心拉掉面罩,也使治療接受度不高,目前已有負壓吸舌機,睡眠期間將舌頭擺在對的位置,讓人體可以自然呼吸。
-
2020-08-14 科別.腦部.神經
阿茲海默症可防,這19條建議請細讀!
近日,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內科鬱金泰教授團隊聯合該領域國內外知名學者組成的專家組,在國際權威期刊發表了全球首個阿茲海默症循證預防國際指南,引發業內外的高度關注,不僅國內媒體廣泛跟進,多家國外媒體也做了大篇幅報導。究其原因,阿茲海默症已成為人類健康的主要威脅之一,且全球尚無特效療法能阻止或逆轉病情的進展。那麼,這份全球首個阿茲海默症循證預防指南到底提出了哪些生活上可採納的建議?為什麼提出這些建議?鬱金泰臨床團隊集合相關專家的建議,對這版預防指南進行了解讀,主要用來回答:第一,推薦了什麼(What);第二,為什麼推薦(Why);第三,怎樣實施(How )。阿茲海默症,俗稱「老年癡呆」,隨著老齡化進程加速,患病群體會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流行病學研究表明,阿茲海默症是可以預防的,有效控制危險因素、合理利用保護因素可以顯著降低阿茲海默症的發病率和患病率。遺憾的是,尚無針對這一嚴重威脅人類健康腦重大疾病的國際循證醫學證據來指導臨床實踐。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的臨床研究團隊聯合國內外知名學者,制定了全球首個阿茲海默症循證預防國際指南,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國際頂尖雜誌《英國醫學雜誌》子刊。研究人員根據循證醫學標準,最終形成瞭如下建議,希望對廣大讀者有所提示。1.體重管理推薦理由:65歲以下人群應維持正常體重指數(BMI),通過合理均衡體育鍛煉、熱量攝入及正規行為計劃,以期使BMI達到並保持在18.5-24.9公斤/平方米範圍內(比如,一個人身高1.6米,體重50公斤,那麼其BMI指數是50/1.6的平方=19.53,即在推薦範圍內);65歲以上人群則不宜太瘦,65歲以上人群若出現體重減輕趨勢,應密切監測其認知功能狀態。原因分析:中年超重和肥胖患者體內脂肪代謝產物可能造成腦Aβ沉積增多,還會引起高血壓等慢性疾病,使阿茲海默症風險增高約64%。老年體重下降可能是腦內病理沉積的阿茲海默症臨床前期表現,體重變化更小的老年人,阿茲海默症的風險降低約40%。措施建議:65歲以下超重和肥胖人群通過科學合理的飲食和運動將BMI控制在30以下,65歲以上人群增加優質蛋白攝入,保持BMI大於27,有可能降低阿茲海默症發病風險。同時,老年人應定期監測體重、體脂率等指標,若出現較大波動,密切關注認知功能改變。2.體育鍛煉推薦理由:每個人尤其是65歲以上者,均應堅持定期體育鍛煉。原因分析:體育鍛煉能通過改善平衡、減少跌倒次數等提高老年人認知功能,也可促進神經再生、減少腦內Aβ沉積,長期堅持有氧運動還可以增加海馬體積。措施建議:特定範圍(0-2000 kcal/週或0-45 MET-h/週)內的體育鍛煉對阿茲海默症預防有益處,運動量每增加500 kcal/週或10 MET-h/週,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將降低約10%。建議中老年人多進行有氧運動,根據體檢結果及自身勞動能力,選擇合適的鍛煉方法,安排合理的運動強度。3.認知活動推薦理由:多從事刺激性腦力活動。原因分析:認知刺激活動能使癡呆發病風險降低50%,即使在有癡呆遺傳易感性的個體中也是如此。認知刺激活動參與得越多,腦儲備越高,癡呆風險越低。措施建議:多參與認知刺激活動,如閱讀、下棋、學習新技術、玩腦認知訓練遊戲等,不僅能有效預防癡呆,還可以提高總體生活質量和社會參與度。4.煙草推薦理由:不要吸煙,也要避免接觸環境中的煙草煙霧,對吸煙人群應向其提供諮詢服務、尼古丁替代治療及其他藥物治療來配合行為計劃或正規戒菸計劃。原因分析:煙草中含有神經毒素,可直接損傷神經元,造成認知功能下降,使阿茲海默症患病風險增加約40%。規範的戒菸管理與治療,可使阿茲海默症新發病例顯著降低。二手煙也增加患病風險。措施建議:對未吸煙人群,不要吸煙,要避免接觸環境中的二手煙。對吸煙人群,應鼓勵其戒菸,主動向醫務人員諮詢尋求幫助,制訂正規戒菸計劃。對有頑固煙癮者,可使用尼古丁替代治療及其他藥物治療來幫助其戒斷。5.睡眠推薦理由:保證充足良好的睡眠,出現睡眠障礙時要諮詢醫生或及時治療。原因分析:睡眠障礙會導致大腦無法有效清除腦內有毒代謝廢物(如Aβ和tau蛋白),使阿茲海默症患病風險增加約70%。睡眠時間與阿茲海默症呈U型關係,夜間睡眠不足(10小時)均可增加阿茲海默症發生風險;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失眠、日間功能障礙(如白天經常犯困)、在床時間過多等也會增加阿茲海默症發生風險。措施建議:保持日間精力充沛和適當的夜間睡眠時長(不少於4小時,不超過10小時),保證良好睡眠質量,積極治療失眠、呼吸暫停綜合徵等睡眠障礙疾病。6.糖尿病推薦理由: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罹患糖尿病,對糖尿病患者應密切監測其認知功能減退情況。原因分析:糖尿病患者外周胰島素抵抗狀態會造成腦內胰島素含量減少,干擾Aβ清除,使阿茲海默症患病風險增加約70%。即使未達到糖尿病診斷標準,血糖、糖化血紅蛋白、胰島素水平異常也會增加癡呆風險,其中空腹血糖水平大於7.75mmol/L時,癡呆風險增加20%,規範的降糖治療有可能降低癡呆的發病風險。措施建議:早期篩查血糖異常的人群,對其進行生活方式乾預,積極預防糖尿病。糖尿病患者應遵醫囑服藥,將各項指標控制在正常範圍內,同時應密切監測其認知功能的改變。7.腦血管疾病推薦理由: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用藥,維持腦血管系統良好狀態,避免罹患動脈粥樣硬化、腦低灌注或其他腦血管疾病;對卒中患者,尤其是腦微出血患者,應密切監測其認知功能改變,並採取有效的預防措施保護其認知功能。原因分析:腦血管疾病會造成腦內低灌注,引起神經元缺血損傷,使阿茲海默症患病風險增加40%,其中腦微出血可使阿茲海默症患病風險增加70%。措施建議:中老年易感人群應通過藥物和生活方式的改變,控制好腦血管病危險因素,如吸煙、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腦血管病患者要積極防治。8.頭部外傷推薦理由:保護頭部,避免外傷。原因分析:65歲以後的頭部外傷會使阿茲海默症發病風險增加35%,且發生次數越多、損傷程度越重,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就越大。頭部外傷可直接損傷腦結構,還可通過氧化應激途徑介導腦損傷。措施建議:建議中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盡量避免跌倒和頭部撞擊,盡量避免危險性場景,如接觸類運動等,在高危情境下盡可能採取佩戴頭盔等保護措施。9.衰弱推薦理由:晚年保持健康強壯的體魄;對於越來越衰弱的人群,應密切監測其認知功能狀態。原因分析:衰弱是指由各種因素引起的與年齡相關的機體儲備和功能的下降,可造成機體對內外應激的反應能力下降,有可能引起阿茲海默症相關的蛋白沉積等,使阿茲海默症患病風險增加約39%。措施建議:75歲以上老年人應從飲食中充分攝取蛋白質、維生素以及多種礦物質,有規律進行有氧運動,定期檢查身體活動量和認知機能,預防感染,遵醫囑服藥。10.高血壓推薦理由:65歲以下人群應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罹患高血壓。原因分析:中年時期(≤65歲)患有高血壓,阿茲海默症的發生風險增加38%。中年收縮壓/舒張壓分別超過130/90mmHg時,癡呆的風險顯著上升。高血壓可以導致動脈硬化、慢性腦灌注不足和微循環障礙,誘導阿茲海默症相關的病理改變。措施建議:對中年血壓正常人群,建議定期監測血壓,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如戒菸限酒、減少鈉鹽攝入),避免情緒激動,積極預防高血壓。高血壓病人,按照醫生建議血壓控制水平,避免血壓波動過大。11.直立性低血壓推薦理由:對於直立性低血壓患者,應密切監測其認知功能狀態。原因分析:直立性低血壓表現為站立後收縮壓較平臥位時下降20mmHg或舒張壓下降10mmHg。患有直立性低血壓的老年人,阿茲海默症發生風險增加18%。體位性的血壓下降可以導致短暫的腦灌注不足,進而導致微循環障礙,誘發阿茲海默症的病理髮生。措施建議:直立性低血壓患者要積極尋找和去除導致直立性低血壓產生和惡化的原因,如藥物作用、脫水、感染和自主神經功能障礙。增加鹽和液體攝入,加用腹帶和壓力襪等措施幫助改善血壓。必要時,可使用短效升壓藥替代治療。12.抑鬱推薦理由: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態,對已有抑鬱症狀的患者,密切監測其認知功能狀態。原因分析:抑鬱是阿茲海默症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抑鬱可通過影響阿茲海默症病理、激素、神經生長因子、海馬體積等,使阿茲海默症患病風險增加約23%。措施建議:學會自我調節、合理傾訴來排解消極情緒和負性思維,建立積極的心理應對方法。抑鬱患者要積極求醫,可嘗試用正念冥想、有氧運動、心理治療等結合抗抑鬱藥物治療。13.心房顫動推薦理由:維持心血管系統的良好狀態,房顫患者需用藥物治療。原因分析:房顫可以導緻小動脈低灌注和毛細血管高壓狀態,引起腦灌注不足,使阿茲海默症的發病風險增加63%。以華法林為主的抗凝治療可以使癡呆風險降低29%。措施建議:房顫患者要積極地在醫生指導下使用抗凝藥物治療,而對於藥物有效性以及安全性的選擇上,應當遵照醫囑執行,可以適當選擇新型口服抗凝藥。14.精神緊張推薦理由:放鬆心情,平時避免過度緊張。原因分析:精神緊張會引起體內激素水平升高,誘發腦內炎症、增加Aβ和tau蛋白沉積,導致海馬結構和功能損害,使阿茲海默症患病風險增加約56%。措施建議:保持積極向上、樂觀的心態。精神或軀體高度緊張或出現明顯焦慮症狀時,可在醫生指導下進行自我調適、放鬆訓練、冥想訓練、認知行為治療、音樂療法、物理或藥物治療。15.教育推薦理由:早年應盡可能多地接受教育。原因分析:在30歲以前接受更高的學校教育能使阿茲海默症發病風險降低51%,受教育的年限每增加1年,阿茲海默症患病風險降低7%。提高教育水平可能通過改善個人生活方式、社會經濟水平、增加認知儲備等減少癡呆的風險。措施建議:建議在30歲以前接受更高水平的學校教育(>6-15年),至少接受中學教育,以預防和減少晚年癡呆的發生。終身教育也被證明能夠預防癡呆。16.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推薦理由:定期檢測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對於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應用維生素B和/或葉酸治療,同時密切監測其認知功能狀態。原因分析: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13 mmol/L)可介導血管損傷,導致腦組織缺血,並通過促進Aβ和tau蛋白沉積,使阿茲海默症患病風險增加67%。措施建議: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患者,可通過服用維生素B和/或葉酸治療,將同型半胱氨酸控制在5-15 mmol/L範圍內。17.維生素C推薦理由:飲食攝入或額外補充維生素C可能會有幫助。原因分析:維生素C作為一種抗氧化劑,可以對抗氧化應激損傷導致的阿茲海默症神經退行性改變。額外補充維生素C可以顯著降低16%的阿茲海默症風險發生。措施建議:建議中老年人多攝入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18.雌激素替代療法推薦理由:對絕經後婦女,不建議應用雌激素替代療法預防阿茲海默症。原因分析:綜合多項研究,雌激素替代療法並不能降低阿茲海默症風險,反而可能會加劇阿茲海默症進展,特別是療程超過10年者,因此不推薦。19.乙醯膽鹼酯酶抑制劑推薦理由:對於認知損害的患者,不建議應用乙醯膽鹼酯酶抑制劑預防阿茲海默症。原因分析:乙醯膽鹼酯酶抑制劑雖然可以改善阿茲海默症的臨床症狀,但是12項臨床研究匯總結果發現,乙醯膽鹼酯酶抑制劑並不能降低阿茲海默症的發生風險,因此不推薦。專家組還對其他的阿茲海默症風險因素做了評價,包括社會關係、飲食模式(如地中海飲食、DASH飲食、MIND飲食等)、魚類攝入、非甾體類抗炎藥、骨質疏鬆症、心力衰竭、心肌梗塞、飲酒、飲茶、喝咖啡、殺蟲劑暴露、飲水中含矽過量等。雖然這些因素目前證據級別不夠高,並未作出推薦,但將來隨著阿茲海默症相關危險因素和預防臨床研究不斷進展,指南推薦的相關內容和級別還會不斷變化。(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0-08-13 科別.呼吸胸腔
運動會喘很正常? 不見得!4種人都需要心肺復健
心肺復健不只適用心肺疾病的患者!台灣心肺復健醫學會常務理事、台北榮民總醫院復健部周正亮主任表示,心肺復健服務對象非常廣泛,不論是正常人或是疾病的人都適用,只需前往復健科進行「運動心肺功能測試」,就能得到一張適合自己的運動處方。周正亮鼓勵所有民眾都要積極活動,維持良好的運動習慣不僅可以提升日常生活品質,還能降低疾病的惡化與復發。 心肺復健是什麽? 個別化的運動處方周正亮表示,心肺復健主要是針對個人的狀況以及運動危險因子做一個詳細的評估,根據個別化評估的結果,提出一個適當的運動處方及活動的建議量。個人在安全活動範圍下,提升健康體適能和增加心肺的耐力,同時改善心肺疾病相關的危險因子。心肺復健不見得能改善所有的心肺疾病,卻可以提升生活品質,降低疾病惡化風險。心肺復健適用於誰?適用族群不分年齡心肺復健服務對象非常廣泛,不論正常人或疾病的人皆適用。周正亮指出,一般人多以為心肺復健只限於心肺疾病的患者,這是錯誤的觀念,廣義來說,心肺復健可以適用於正常人,只要通過心肺復健的介入和評估,一般民眾也能得知自己的健康體適能和適宜的運動活動量;若是心肺復健的病人,則可以在疾病的限制下找出合理的運動處方,得到安全且有效的運動訓練。針對常見心肺復健的族群,周正亮歸類以下幾類:1、健康正常人:依照個人活動量,提出合理的評估和健康體適能。周正亮說明,不少人認為喘一定是心臟問題,如果活動中出現喘的感覺,不一定皆由心臟引起,有些則是肺臟或周邊血液循環不足,比如貧血、血氧功能不足,跑步就會喘,甚至是心理因素引起的假喘,一定要經過客觀的臨床測試,釐清造成喘的原因。2、兒童心臟病:兒童心臟疾病不開刀的情況下,不代表完全不能動,建議藉由心肺復健的評估和訓練,依據個別狀況予以適當的運動量及合理安全的生活指導。周主任提到,不少兒童因為心臟病的緣故,從小只能待在一旁不能與同學一起參與運動體能的互動,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的發展。3、心肺疾病者:心肌梗塞、心衰竭、心臟手術、心臟節律器、人工心臟、慢性肺阻塞疾病、氣喘、器官移植後等,心肺開完刀患者,可以藉由心肺復健提升活動耐受力。4、呼吸無力者:從精神上的呼吸無力到需要呼吸器力量的介入,都需要心肺復健來改善生活品質。比如漸凍人,高位頸脊髓損傷到後來需要呼吸器協助,復健團隊也會教導病人如何正確的咳痰以減輕疼痛。 心肺復健好處多 維持最佳生活品質 周正亮表示,心肺復健好處多,不僅能增加健康體適能、增加肌耐力、提升生活品質,還能改善血脂肪過高、血醣過高、血壓變化太大等問題。周正亮強調,運動就是良藥,而且不分年齡,鼓勵民眾不論生病與否都要積極活動,才能終身得到運動的好處。 (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心臟衰竭要運動? 別懷疑!想養心真的該動 肺阻塞症喘不過氣? 這項運動要常做
-
2020-08-09 科別.泌尿腎臟
別把錯推給更年期!男性不舉可能是6大疾病最早警訊
一名年約50歲男子,近幾年因雄風不振而到醫院求診,經醫師檢查發現,其並非單純勃起功能障礙,進而轉介至心臟內科裝設支架,並合併藥物治療後,目前已恢復正常性生活。40歲男性高達5成有勃起功能障礙 求診率卻僅10%根據美國麻塞諸塞州男性老化研究,40歲以上男性高達5成有勃起功能障礙,而台灣40歲至70歲的男性,高達52%的人有功能障礙勃起,其中僅10%尋求治療,求診率偏低。北醫附醫泌尿科陳偉傑醫師解釋,隨著年歲增長,男性會因為睪固酮減少而出現更年期症狀,包括情緒低落、體力變差、性慾低下、勃起功能障礙等等,男性若出現勃起功能障礙,往往以為是自己年紀大了,忽略潛藏的疾病。勃起功能障礙 恐是心血管疾病早期警訊陳偉傑醫師說,勃起功能障礙是心血管疾病、攝護腺疾病、血脂異常、糖尿病、憂鬱症和高血壓等疾病最早出現的警訊,影響的不只是性福人生,若有症狀應及早就醫。以心血管疾病為例,血管疾病內皮功能的異常反應會造成心臟血管疾病和勃起異常,調查顯示,接受繞道手術的男性中,57%先前有勃起障礙,而心肌梗塞的住院男性病患,64%曾有勃起障礙。罹患心臟疾病者勃起障礙惡化 可視為心臟疾病惡化指標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泌尿科羅詩修醫師指出,研究團隊針對57位有勃起障礙之健康男性,檢驗血中血脂濃度,並透過陰莖都卜勒超音波檢查發現,其中60%膽固醇異常、超過90%的都卜勒超音波顯示有動脈疾病;而在40%膽固醇正常的男性中,也有83%的都卜勒超音波出現動脈血流不足。由此可知,勃起功能是血管健康,尤其是內皮功能的一項指標,勃起功能出現障礙代表內皮功能異常,臨床上後續即可能出現血脂異常,而罹患心臟疾病的男性病患,若勃起障礙惡化,也可視為心臟疾病惡化的一項指標。攝護腺肥大不可忽視 出現症狀應盡快就醫另外,攝護腺肥大也是類似情況,根據研究,同一年齡層中,攝護腺症狀愈嚴重的男性,其性功能障礙亦愈嚴重。陳偉傑醫師分析,可能是血中一氧化氮濃度減少,加上骨盆腔動脈粥樣硬化,導致勃起功能出現障礙。若出現勃起功能障礙的症狀,應及早就醫治療,目前臨床上有藥物、低能量體外震波等治療方式,不僅會有較好的生活品質、增加男性的自信心、改善勃起障礙所導致之憂鬱症,更重要的是找出潛藏的健康危機。延伸閱讀: 撐不到3分鐘就算早洩! 原因竟跟大腦有關? 小酌怡情助性? 每天一杯男勃起障礙、女不孕
-
2020-08-08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肝病看不出來 診斷才知罹癌
女病人去急診處,主訴呼吸困難、嘴麻、手麻,去了一會兒,醫師都不過來。病人老公:「我老婆都快呼吸不過來了,怎麼醫師都還不趕快來看,反而去看隔壁看起來很平和都不會叫的病人?」護理人員:「隔壁的伯伯是心肌梗塞,快沒心跳了!」有些病,看起來很急,但不礙事,例如前述病人就是典型的歇斯底里症病人,病人及家屬都以為很危急,其實看在醫師眼裡,心知肚明。但有些病,例如心肌梗塞,除了發病開始會胸悶或胸痛之外,之後不會大喊大叫,處置要及時,否則可能有生命危險。有些病例如肝病,外型看不出來,可以照常爬山下海、打高爾夫球,但可能肝已經硬化了或長了肝癌。這是因為肝臟內部沒有痛覺神經,加上只要有四分之一正常的肝臟還在,就可以維持人體正常的生理機能之故。因此,看病首要確定診斷,而要診斷,除醫師要有豐富的經驗之外,凡我愛肝愛身之士平常也要多吸收正確的保健知識,才不會延誤醫療,造成不幸。●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好心肝會刊91期已出,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0-08-06 新聞.健康知識+
高溫炎熱 醫師建議戶外工作者喝水量要增倍
天氣炎熱,氣象局針對中彰投連續多日發布高溫警報,彰化縣衛生局統計今年7月已有7人熱到送醫院急診醫院也發現高溫導致急性腦中風、與急性心肌梗塞的患者增加,建議在外工作或活動的民眾多補充水分。高溫炎熱各地氣溫創下新高,彰化縣衛生局醫指出,中央氣象局在7月就針對彰化發布19次高溫警報,明顯比去年熱,患者送醫時大都是冒冷汗、暈眩、無力,有的意識改變,大都是長時間在外工作的民眾,彰化縣埔心鄉36歲陳姓男子7月21日凌晨被送醫時體溫高達42.5度,意識不清且有抽搐現象,轉往彰化基督教醫院救治,住進加護病房。彰基副院長周志中指出,這段時間熱衰竭的人較多, 人感到懶懶的、不舒服但體溫不一定高,熱中暑則是最嚴重的熱傷害,患者體溫通常高於攝氏40度以上,且意識不清,全身通紅、脈搏起初變快,必須趕快送醫急救,建議上午10點至下午2點間避免外出,出門也最好要撐傘,可降溫3到5度,一般人一天需喝2千cc的水,若在外戶外工作或運動者,每天應該補充水分應增為2倍。
-
2020-08-05 科別.心臟血管
倒地10分鐘就危險!5種人最容易猝死...感冒太久沒好也要當心
平常一些心臟疾病的潛在徵象,包括氣促、胸悶、暈厥、心悸等,都可能是在猝死發生前的警告徵象,這些徵兆正在提醒我們,要盡早就醫做進一步的檢查,尤其45歲以下的民眾,一定要注意家族病史,家裡如果有猝死的病史,那麼就要特別小心,因為這是造成45歲以下猝死的關鍵因素;此外,如果感冒許久未好,則要小心「心肌炎」發生的可能性,這也是導致猝死的危險因子。1、主動脈瓣狹窄患者(Aortic stenosis):如果心臟主動脈瓣狹窄甚至打不開,那麼心臟也就會可能因此停止跳動。一般如果是中重度以上的就可能會發生猝死。2、左主冠狀動脈狹窄患者:由於左主冠狀動脈掌管心臟2/3的血量,如果發生狹窄甚至完全阻塞,那麼就會發生猝死的情形。因此,針對中重度以上左主冠狀動脈狹窄(unprotected left main coronary artery)的患者,要小心預防猝死的發生。3、心臟收縮功能不佳者:收縮重度變差,也是猝死的可能原因之一。由於「心臟收縮分率」的正常值在60左右,代表心臟每次收縮時能將60的血液打出去,表示心臟功能正常。如果一個人的收縮分率低於20,其心臟所打出的血液量只有正常值的三分之一,也就是心跳必須加快,才能平衡身體的需求;這樣的病人每年約有30~50可能會引起致命性的心律不整及猝死。4、有過猝死病史者:曾經有過猝死病史的患者,再發生猝死的機率相對也會變高。以冠狀動脈的問題為例,並不一定都是心肌梗塞所造成,也有可能是其中一條冠狀動脈血管阻塞得很厲害沒有處理好或是雖然之前的問題點處理掉,但心臟已經結痂,有一個不穩定的點在那邊,由於心臟本身是會傳電,每次通過這個結痂點就會從這個地方跳電而產生致命性心律不整,這些狀況都會再次造成猝死的可能。出現猝死徵兆應立即就醫檢查 心臟停止1分鐘CPR搶救回來機率高預防猝死最有效的做法,就是找出可能引起的原因並加以矯正。而如果週遭的親朋好友有類似好發猝死的徵兆時,務必提醒及早就醫檢查,而如果是屬於猝死的高危險族群,甚至曾經有過猝死經驗者,家人或朋友更應有心肺復甦術(CPR)的急救能力,以備在第一時間進行搶救。CPR的急救真的是很重要,當心臟停止1分鐘後開始進行有效的急救,急救回來的機率比較高,如果心臟停止超過10分鐘以上,其實是很難救回來的。國外的院外心跳停止,心室顫動的比例很高,通常用電擊的方式是可以急救回來而國內一方面,因為國人心室顫動占院外心跳停止比例較國外少,因而是要靠有效CPR的急救。延伸閱讀: 猝死前身體有警訊! 必知心臟4求救信號才能救命 沒有心臟病史卻突猝死? 心臟權威魏崢解析
-
2020-08-05 科別.泌尿腎臟
勃起障礙 恐為心血管警訊
才準備計畫退休的年紀,小弟弟也會跟著退休?隨著年紀的增長,男性會因為睪固酮減少,出現「男性更年期」的症狀,若是有勃起功能障礙,要小心可能是心血管疾病所引發。一名50歲的男子因勃起功能障礙就醫,意外發現心血管疾病。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羅詩修強調,勃起功能障礙常是心血管疾病的徵兆,研究顯示,我國40歲至70歲男性5成以上有勃起功能障礙,卻僅有1成求診,未能即時治療,揪出根本病因。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陳偉傑表示,40歲以上的男性面對勃起功能障礙,常會以為是「老化」正常現象,鮮少會主動就醫。常見造成勃起功能障礙的原因,很多是心血管疾病引起,根據調查顯示,接受繞道手術的男性中,57%曾有勃起障礙;心肌梗塞的住院男性病患中,64%曾有勃起障礙。羅詩修指出,有研究團隊針對57位有勃起障礙的男性,檢驗血中血脂濃度,60%的人膽固醇異常,透過陰莖都卜勒超音波檢查發現,超過90%的人有動脈疾病;而在40%膽固醇正常的男性中,也有83%的都卜勒超音波出現動脈血流不足。羅詩修表示,勃起功能是血管健康,也是內皮功能的指標之一,而罹患心臟疾病的男性病患,若勃起障礙惡化,也可視為心臟疾病惡化的一項指標。案例中的男子治療前,勃起功能指標量表只有11分,經檢查確認有高膽固醇及高血糖等心臟血管疾病,經裝設支架及藥物治療後,改善下肢功能,勃起功能達21分,恢復到正常值。羅詩修建議,若出現勃起功能障礙的症狀,應及早就醫治療,目前臨床上有藥物、低能量體外震波等治療方式,不僅會有較好的生活品質、增加男性的自信心,也可改善勃起障礙所導致的憂鬱症,更重要的是及早找出潛藏的健康危機。
-
2020-08-05 科別.泌尿腎臟
50歲小弟弟就軟趴趴 追根究底是「心血管」出包
才準備計畫退休的年紀,小弟弟也跟計畫退休,年僅50歲的男子,因勃起功能障礙就醫,意外發現是心血管疾病引起,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羅詩修強調,勃起功能障礙常是心血管疾病的徵兆,但根據研究顯示,我國40歲至70歲男性五成以上有勃起功能障礙,卻僅有一成求診,導致未能即時治療,揪出根本病因。隨著年紀的增長,男性會因為睪固酮減少,出現「男性更年期」的症狀,包含情緒低落、體力變差、性慾低下、不舉等症狀,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陳偉傑表示,40歲以上的男性,面對勃起功能障礙,常會以為是「老化」的正常現象,鮮少會主動就醫。陳偉傑表示,造成勃起功能障礙雖然有多種原因,但常見的原因仍是心血管疾病引起,根據調查顯示,接受繞道手術的男性中,57%先前有勃起障礙,而心肌梗塞的住院男性病患,64%曾有勃起障礙。羅詩修指出,有研究團隊針對57位有勃起障礙的男性,檢驗血中血脂濃度,並透過陰莖都卜勒超音波檢查發現,其中60%膽固醇異常、超過90%的都卜勒超音波顯示有動脈疾病;而在40%膽固醇正常的男性中,也有83%的都卜勒超音波出現動脈血流不足。羅詩修表示,顯示勃起功能是血管健康也是內皮功能的指標之一,而罹患心臟疾病的男性病患,若勃起障礙惡化,也可視為心臟疾病惡化的一項指標。羅詩修表示,案例中的男子治療前勃起功能指標量表只有11分,經檢查確認有高膽固醇及高血糖等心臟血管疾病,經裝設支架及藥物治療後,改善下肢功能,勃起功能達21分,恢復到正常值。羅詩修建議,若出現勃起功能障礙的症狀,應及早就醫治療,目前臨床上有藥物、低能量體外震波等治療方式,不僅會有較好的生活品質、增加男性的自信心、改善勃起障礙所導致的憂鬱症,更重要的是找出潛藏的健康危機。
-
2020-08-04 科別.泌尿腎臟
中老年男逾半數勃起障礙 恐藏疾病警訊勿輕忽
全台40至70歲男性逾半數有勃起功能障礙,卻僅1成就醫。北醫針對57名有勃起障礙者進行多項檢查,發現約6成膽固醇異常、逾9成有動脈疾病,凸顯勃起障礙恐成多種疾病警訊,勿輕忽。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泌尿科醫師羅詩修今天在記者會中表示,根據美國麻塞諸塞州男性老化研究顯示,40歲以上男性高達5成有勃起功能障礙;台灣40歲至70歲的男性中,也有高達52%的人有此問題,但其中僅10%尋求治療,求診率偏低。勃起功能障礙是許多男性難以說出口的惡夢,北醫附醫泌尿科醫師陳偉傑表示,隨著年歲增長,男性會因睪固酮減少而出現更年期症狀,包括情緒低落、體力變差、性慾低下、勃起功能障礙等,多數男性一旦出現勃起功能障礙,往往以為是自己年紀大了,忽略潛藏的疾病。陳偉傑說,以心血管疾病為例,血管疾病內皮功能的異常反應會造成心臟血管疾病和勃起異常,過去調查顯示,接受繞道手術的男性中,5成7先曾有勃起障礙,因心肌梗塞的住院男性病患也有6成4曾有勃起障礙。北醫研究團隊針對57名有勃起障礙的健康男性,檢驗血中血脂濃度並進行陰莖都卜勒超音波,結果顯示,多達6成患者膽固醇異常、超過9成有動脈疾病;即便膽固醇正常,也有8成3的受試者有動脈血流不足問題。羅詩修說,由此可知,勃起功能是血管健康的指標之一,勃起功能障礙可能代表內皮功能異常,臨床上後續即可能出現血脂異常,而原本就罹患心臟疾病的男性病患,若勃起障礙突然惡化,也可視為心臟疾病惡化的一項指標。一名年約50歲男子近年因勃起障礙就醫,檢查發現該男子下肢循環不好,還伴隨骨盆動脈狹窄、腳部長期麻痺水腫,更發現患者有高膽固醇及高血糖問題卻不自知,經轉介至心臟內科裝設支架並合併藥物治療後,男子已恢復正常性生活。羅詩修提醒,勃起功能障礙是心血管疾病、攝護腺疾病、血脂異常、糖尿病、憂鬱症和高血壓等疾病最早出現的警訊之一,中年男性若出現勃起功能障礙應及早就醫治療,臨床上有多種藥物、低能量體外震波等治療方式,不僅可改善生活品質、增加男性自信心,同時及早找出潛藏的健康危機。
-
2020-08-04 橘世代.健康橘
銀髮族「蛤蛤蛤」聽不清? 醫師曝:掏耳習慣很關鍵
上了年紀,聽力下降是銀髮族的常見困擾,但衛福部台北醫院耳鼻喉科醫師李家萱提醒,聽神經除了會隨年紀衰退,日常生活習慣及營養均衡也都是影響聽力的關鍵,其中不正確的掏耳朵習慣,恐使耳垢不斷淤積,造成耳朵悶塞,嚴重還會刺傷耳膜,變成重聽。56歲的陳小姐在家中跟家人說話時,常常不自覺越講越大聲,聽別人說話,也常常「蛤」了一聲,再請對方說一次,原本以為是說話太小聲的關係,沒想到這樣的情形卻越來越頻繁,這才發現自己聽力大不如前。李家萱指出,人的聽力大約從50歲開始下降,到了70歲後,更有8成民眾有明顯聽不清楚的現象,其中原因除了聽神經的自然衰退,不正確的掏耳朵習慣,更可能成為聽力的無形殺手。李家萱表示,耳朵內的耳垢分成乾性、濕性,如果屬於乾性,直接將棉花棒深入耳道三分之二、約2公分的地方,輕柔地慢慢往外掏即可,但萬一伸太裡面,或不小心被旁人撞到,穿刺到耳膜,恐造成耳膜發炎、破洞,聽力將立刻下降;濕性的耳垢則像是濕掉的泥巴狀,掏耳過程若持續把耳垢向內推,堆積在外耳道內側,長期可能造成耳朵悶塞。此外,銀髮族到理髮店修容時,經常會要求掏耳服務,在共用掏耳器情況下,恐造成徽菌感染,使耳朵搔癢難耐、分泌物變多、悶塞,甚至破壞聽力。李家萱說,許多人在聽力退化或受損的一開始並未察覺,當發現時,很可能已有一定程度的聽力障礙,造成說話音量越來越大聲,受到家人朋友提醒時,還會認為對方找碴或嫌棄,造成關係失和;因此,若發現自身或他人聽力異常或長期耳鳴,應盡速至耳鼻喉科檢查。李家萱提醒,維持良好聽力除了保護好耳朵,避免外傷、撞擊,也要做好日常保養,戒菸忌酒、避免熬夜,保持良好的血液循環;遠離高噪音環境、進入高噪音場所要戴耳塞;吃銀杏、補充維他命B、C。若耳朵不適、疼痛應立即就醫,才能預防及避免不可逆的聽力損失。 【更多健康精選延伸閱讀↘↘↘】。前胸痛到後背!「這些」症狀別輕忽,以免心肌梗塞找上門。熟女被3C綁架!手麻忍痛也要玩,小心最後肌肉萎縮!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7-30 科別.心臟血管
胸部劇烈撕裂疼痛 當心「主動脈剝離」 2天內死亡率高達5成
一名男子近日因感冒常感到疲倦不適,竟在凌晨睡眠中突感到背部劇烈疼痛、無法動彈,聯絡救護車送醫,緊急就醫才發現是「主動脈剝離」,所幸經治療已回家休養,醫師指出,主動脈剝離若無法及時就醫,2天內死亡率高達50%。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黃啟倫表示,日前有名男子到外出差,在睡夢中突然感覺背部劇烈疼痛,甚至無法動彈,到醫院就醫時測量血壓發現個案血壓偏高、左側肢體脈搏偏弱。再經電腦斷層檢查及心電圖檢查後排除腦中風及心肌梗塞等疾病,隨後確診為Type A型主動脈剝離,緊急動手術治療後目前已出院返家休養。黃啟倫解釋,主動脈剝離是不常見但致死性非常高的心臟血管疾病,常見年齡為60至70歲,男女比2比1,發病後每小時死亡率增加百分之一,2天內死亡率更高達50%,因此早期治療是降低死亡率最好的選擇。黃啟倫說,有9成民眾會胸痛,但是常會與急性心肌梗塞混淆不清,急性心肌梗塞引發的胸痛常為「壓迫性」的感覺,而主動脈剝離則為「劇烈性常伴隨著撕裂般」,且隨剝離範圍不同可能延伸至頸部、後背及腹部;另外有6成患者會出現合併高血壓症狀。主動脈剝離的治療方法有藥物與手術兩種,須由醫師評估後才能決定適當的治療策略,黃啟倫表示,想與主動脈剝離保持距離,平常就要做好預防保健,如定期健康檢查、控制血壓,飲食上避免高鹽、高膽固醇,勿暴飲暴食、生活作息正常、戒菸、控制體重。
-
2020-07-30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三七」就是「川七」? 別搞混!一個是藥材一個是食材
中醫藥裡有個藥材,能夠同時有止血與活血功效,在植物分類與人蔘類似,也就是三七(或稱生三七),在中藥材裡價格較高;然而,有另外1種植物,經常容易讓人與三七混淆,也就是食材川七(或稱三七葉),名稱很像但幾乎沒有關係。三七與人蔘是同屬植物 多用於心血管疾病 中醫師鄭愛蓮表示,三七經常用於心血管疾病,由於同時具有止血與活血功效,可以用於心血管疾病、心肌梗塞、胃出血、胃潰瘍病患,對應病患可以比較廣泛,但也因產量較少價格較貴,健保沒有給付。 鄭愛蓮指出,三七雖然外型看起來不像,但與人蔘是同屬植物,都有皂苷,可不同的是,人蔘多長在中國東北,三七主要生長在雲南與貴州一帶,也是知名中藥「雲南白藥」主要成分之一,台灣幾乎沒有生產,大部分都仰賴進口。三七使用需自費 不能用於補身體、需醫師評估調劑 由於價格較高,健保沒有給付三七,如果病人需要使用都需要自費,市場有40頭、60頭、80頭等大小差異,藥效來說沒有太大區別,主要不同就是體積大小,在醫生評估確定用量後,就會切片放入藥方中。 鄭愛蓮強調,不同於當歸、紅棗、枸杞等中藥材,三七不能用於補身體,必須在中醫師評估個人體質狀況下,調配出合適劑量,絕對不得擅自使用,因為三七有止血與活血功能,使用時必須非常小心,最好不要自行購買食用。川七與三七沒關係 絕大部分人都能使用 針對川七,鄭愛蓮解釋,川七在以往稱為三七葉,名稱跟三七很像,但2者之間沒有關係,大部分民眾多食用葉子,由於稍微有點苦味,因此餐廳經常跟麻油與枸杞一起烹調,由於有一點點活血化瘀作用,民間有人用於外敷。 鄭愛蓮補充說明,川七味道稍苦經常用麻油調味,加上薑等辛香料調整味道,基本上不會因體質不可以吃,絕大部分民眾都能享用。但麻油料理要特別小心,由於麻油本身熱量不低,攝取總量可能仍要小心注意。(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雙黃連可增加免疫力? 專業藥師告訴你真正作用 吃苦當吃補? 中藥加點「這味」不再苦口
-
2020-07-29 醫聲.數位健康
智慧醫院/廣達人才技術支援 台大醫院智慧醫療如虎添翼
如果能在病情惡化前,醫師就能夠得到預警,有機會挽救更多急重症病人的生命。這在過去幾乎是天方夜譚,但現在已是全球快速發展大數據與智慧醫療的現況。台大醫院也跟上這個趨勢,今與廣達電腦簽署合作備忘錄,雙方人才技術合作,與國際重要資料庫結合,成為未來醫療強大的後盾。廣達電腦董事長林百里表示,台大團隊是最強大的有最好的醫學院和醫師,過去兩年來廣達與醫學和科學兩大科學的合作,用廣達的技術去促成更多很好的科學發現和成果。現在延續過去兩年的合作,希望未來擴及更廣的面向,未來的幾年會有更美好的研究成果。台大醫院麻醉部主治醫師葉育彰表示,台大醫院2017至2018年和紐澳加護醫學會接觸,其資料庫有30年歷史、250萬筆資料。以澳洲為例,其政府支援下,其資料具有可比較性,提供當地醫療品質管理的重要指標,包括常見疾病的嚴重度、死亡率、住院天數等。葉育彰表示,台灣是第15個加入紐澳資料庫的國家,目前台大醫院每年有7000多筆重症加護資料,包括腦中風、心肌梗塞、腫瘤癌症等,經過一年多已建置一萬多筆資料。現在有15家醫院將採取與紐澳同樣的資料格式開始擴大建置資料庫。這15家院所包括台大醫院、台大新竹分院、台大雲林分院、部立雙和醫院、長庚醫療體系、萬芳醫院、亞東醫院、北醫、馬偕醫院、烏日林新醫院、中榮、中山附醫、高榮、高醫、奇美醫院。葉育彰表示,在廣達資訊人才及技術的協助下,台大醫院也將有能力提取並運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第三代、第四代資料庫(MIMIC)六萬筆珍貴數據。葉育彰說,MIMIC資料庫已經走到臨床應用階段,將人工智慧深度學習產生的判讀,以友善臨床人員的方式建置在醫療系統中,這也是台大醫院發展智慧醫療的重要目標。葉育彰表示,加護病房有24小時持續不斷的病人生命徵象數據更新,可以每隔幾小時就會整最新的醫療處置建議給醫師。例如幫助醫師可以在病人血壓掉之前30分鐘、病人腎功能出現危機之前八小時,就提前示警。智慧醫療也能提醒醫師,或許再做什麼檢查就能更確定診斷;繼續用利尿劑或開始洗腎的勝算比各是多少;這個病人可能要住院多久、存活率如何等。目的是讓醫師判斷下一步處置時,有更完整精確的資訊可參考。MIMIC資料庫已經發展到第四代,台灣追得上嗎?葉育彰表示,MIMIC六萬筆病人資料當中只有900個亞洲人,台灣若發展起來,亞洲人資料很快就會超越MIMIC,這有助全世界的醫學大數據庫具備更完整的內涵。在未來,智慧醫療將是輔助醫病溝通的重要參考、醫療品質提升的關鍵依據,也可望發展跨國外遠距醫療,讓世界各國的醫療人員成為彼此即時的團隊。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暨小兒部主治醫師胡務亮表示,人體的大數據就在基因之中,23染色體,兩萬個基因,30億個鹼基對。遺傳疾病診斷需要大量的電腦運算能力,因為做全基因體定序的資料,一個人的檔案就是200G,如果只做外顯子也要15G,要能隨時運算和存取,電腦永遠不夠用。胡務亮說,廣達電腦有強大的高密度儲存伺服器,台大醫院有專業團隊可做臨床判讀,目標是結合硬體和軟體,建立符合基因運算的系統,是基因醫學發展趨勢的必備基礎。台大醫院院長陳石池表示,台大與廣達還有很多合作計畫,在廣達強大的支援下,可望提升台灣醫療品質。台大醫院智慧醫療中心副主任李建璋表示,今年底的台灣科技展,台大醫院的主題就是智慧醫療,將呈現臨床應用成果。
-
2020-07-29 科別.精神.身心
這些病都是「氣」出來的!若不小心生氣時該怎麼辦?
生氣不利於家庭幸福、關係和睦跟工作的開展,也對健康有很大危害。老話說「氣大傷身」,很多疾病都與生氣有關,不信就來看看——為什麼你動不動會生氣或憤怒?「生氣」、「憤怒」是比較通俗的說法,而醫學上更多用「情緒波動」來形容。生氣在日常生活中是非常普遍的,出生幾個月的嬰兒就能開始感受到憤怒了,比如在他們無法得到想要的東西時,就會抗議地哭泣。人為什麼會有生氣這種情緒呢?憤怒作為一種情緒,其實是大有用處的,因為它為我們的祖先提供了一個進化優勢。就像「害怕」這種情緒會讓你對危險保持警惕一樣,憤怒讓你對不公正的情況保持警惕,它能夠激發你去對抗這種不公正。為了應對殘酷的環境,人體進化出了一種逃跑或戰鬥反應系統——交感神經系統。當你憤怒時,你的心跳、呼吸加速,消化系統放緩來為你儲存能量。同時,你的血管會擴張,將血液輸送到你的四肢。所有這些都能幫助我們的祖先去抗爭殘酷的、不宜生存的大自然環境。因此,憤怒是人類在進化中所保留的一種情緒表現。這些病都是氣出來的?●心血管疾病首先,生氣最直接危害的就是心血管:當人暴怒時,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分泌增多,血管收縮或冠狀動脈痙攣,血液粘稠度增加,因而容易導致心肌缺血、缺氧,從而引起心絞痛和心肌梗塞,甚至會出現心律失常,嚴重可導致心臟驟停、引發猝死。●心臟神經官能症如果長時間沉浸在不良情緒當中,甚至還可能會引發一種叫作心臟神經官能症的疾病。●其他疾病或症狀另外,經常性情緒波動還會引起一些其他疾病或症狀:1、胃腸疾病當人的情緒長期處在壓抑及應激狀態下時,會導致交感神經興奮,導致消化道黏膜組織缺血缺氧,長期會影響消化功能。2、肝臟疾病肝臟內分佈著豐富的交感神經,氣惱憂愁會直接導致肝細胞缺血,影響肝細胞的修復和再生。經常發怒的人,肝病發病機率會增加。3、呼吸性鹼中毒正常人大概1分鐘內呼吸15次,而人生氣時,呼吸次數可達30次以上。由於快速呼吸,大量的二氧化碳(酸性)被排出體外,造成呼吸性鹼中毒,出現胸悶、胸痛、呼吸困難、心悸、大汗、面色蒼白,面部口唇麻木及手足、全身抽搐等一系列中毒症狀。生氣的時候應該怎麼辦?我們在生氣時,總會有各種各樣的原因,比如這人吃飯吃東西時嘴發出聲、前面那輛車開得太慢了。但是要注意,並不是這些刺激讓我們生氣,而是我們對於這些原因的感受和理解。比如,同樣是遇到前面開車慢的,你並不會每次都很憤怒,而是依據自己當時的心境感受。調節情緒,可以嘗試以下辦法:1.有意識地改變自己的面部表情:比如可以暗示自己多微笑。2.轉移注意力:將自己的注意力從消極情緒轉到其他方面,感到憤怒時,不妨想想讓自己高興的事兒。3.深呼吸:通過平穩的呼氣、吸氣練習,能夠讓你波動的情緒慢慢穩定下來。一般性的怒火,在5-8次呼吸後可以平息下來。4.從生氣源頭解決:遇事用智慧面對,積極化解,而不是情緒。(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0-07-27 科別.心臟血管
胸悶心悸誤為中暑 大熱天心肌梗塞發作
80歲林爺爺自認身體硬朗,時值炎熱夏季,某天在家看電視突然覺得一陣胸悶、心悸及頭昏,以為是天氣悶熱導致中暑,家人幫忙刮痧去暑,但幾小時過後,狀況並未改善,趕緊將林爺爺送醫檢查。一到醫院急診,做了心電圖檢查,赫然發現林爺爺根本不是中暑,而是急性前壁心肌梗塞發作。心肌梗塞救護團隊在一小時內將嚴重血栓阻塞的血管打通,並置放冠狀動脈塗藥支架,以維持血流暢通,把從鬼門關前走了一遭的林爺爺搶救回來。流汗脫水增加血液黏稠度 以往認為心肌梗塞好發秋冬時節,近年來在春夏兩季發作者也不在少數,且有愈來愈年輕化的趨勢。根據衛福部公布2019年國人十大死因排名,心臟疾病位居第二名,許多可以早期預防發作的心血管疾病仍高居不下,造成許多家庭重大打擊。大熱天也會心肌梗塞發作,若大量流汗脫水造成血液黏稠度增加,或進出冷氣房、室內外溫差大,易導致不穩定血管硬化斑塊破裂,都可能引發血栓而造成心血管阻塞。高風險族群須加強預防其實,辨識心血管疾病及加強高風險族群預防,就能避免憾事一再發生。若自身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三高問題,或是長期洗腎患者、抽菸、肥胖或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者等族群,都是臨床上好發心血管疾病的高風險族群,需多加留意。心血管疾病常見的症狀,包括:胸悶或胸痛,如胸口緊縮,重物壓迫感或絞痛、冒冷汗、呼吸快或覺得吸不到氣的喘、頭暈,嚴重甚至暈厥、昏倒、心悸,如心跳快或心跳重等,若有上述症狀,需尋求心臟專科醫師協助,及早找出病因,避免不必要的危險。把握黃金治療時間一旦發生無法緩解或加劇的症狀,如心肌梗塞發作,應把握黃金治療時間,速至急診尋求幫助,且須將堵塞的血管以心導管氣球擴張撐開血管並置放血管支架,以減少心臟缺血缺氧所產生的後遺症,如致命性心律不整、心臟衰竭或心臟破裂等。心血管疾病不分貧富或貴賤,唯有良好的慢性疾病控制、足夠的早期症狀辨識及盡早的就醫治療,才能避免憾事發生。
-
2020-07-26 橘世代.健康橘
前胸痛到後背!「這些」症狀別輕忽,以免心肌梗塞找上門
李小姐近兩個月來總覺得胸口悶,嚴重時甚至呼吸困難,痛的感覺傳到背部,上網一查,發現自己的症狀和心肌梗塞好像,相當擔憂。醫師指出,李小姐其實是因為工作壓力導致睡眠品質不佳,長期下來,出現自律神經失調,而引起胸痛。台東基督教醫院心臟內科吳寶榮醫師表示,李小姐不是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患者,也沒抽菸或身材肥胖,其胸痛常在休息時發生,並持續超過半小時甚至一小時。經心電圖及胸部X光檢查後,排除心臟問題,是工作壓力衍生胸痛問題,建議可至身心醫學科門診尋求協助。若是本身有慢性疾病呢?吳寶榮也遇過一名患有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的65歲婦人,在一般診所接受規律治療,卻在近一個禮拜出現呼吸困難,夜晚平躺睡覺時會有咳嗽及胸口緊緊的感覺。丈夫直覺情況不單純,立即陪同婦人到心臟內科門診就醫。經初步心電圖及胸部X光檢查後,確診為心肌梗塞併發心衰竭及肺水腫,立刻轉診至具有心導管設備的醫院,接受緊急心導管手術,及冠狀動脈塗藥支架置放術,目前已平安出院,接受門診追蹤及藥物控制。吳寶榮指出,上述兩個胸痛案例在門診都很常見。究竟胸痛是否為心臟病,需要先了解造成胸痛的原因,才能判斷,而胸痛的原因可簡單分為心因性、非心因性區分。心因性胸痛有哪些症狀?當心是心肌梗塞 心因性胸痛有可能是是冠狀動脈心臟病(心絞痛、心肌梗塞)、心肌炎、心包膜炎、主動脈剝離、主動脈狹窄、二尖瓣(三尖瓣)脫垂症候群等原因造成。其中,典型冠心症胸痛(心絞痛或心肌梗塞)症狀為,前胸靠近左側有壓迫感,或是重物擠壓感,有時合併呼吸困難的感覺。悶痛感可能會輻射到左肩、下巴、背部、頸部或左臂內側。非典型心絞痛是噁心、嘔吐、頭暈或昏厥、感覺異常等。症狀發生時間可從數分鐘到15~20分鐘不等,通常這種疼痛如果與活動(工作或運動)有關,可以在休息或使用藥物(如硝化甘油舌下含片)後症狀減輕。非心因性胸痛原因多,緊張憂鬱也有可能非心因性的胸痛有:一、肺部問題:例如肺炎、氣胸、氣喘。二、腸胃道問題:例如胃食道逆流、胃或十二指腸潰瘍、膽囊炎、胃穿孔等。三、胸廓肌肉神經疼痛:例如肌肉拉傷、帶狀泡疹引起的神經痛、挫傷或撞擊後的疼痛等。四、情緒問題:例如憂鬱、緊張或壓力可能會引發胸悶、胸痛,有時還會合併心悸或呼吸困難等症狀,最典型的就是換氣過度症候群。胸痛要不要就醫?2個關鍵點協助判斷如何自我評估是否需要盡快就醫或進一步檢查?1.胸痛的感覺及位置首先,從疼痛的感覺及位置來看,假使疼痛是刺刺的痛,集中在某一個點,或是有壓痛點,抑或伸展動作會加重疼痛,這些都比較像是肌肉神經的痛。通常適度休息或服用止痛、肌肉鬆弛藥物可緩解症狀。如果胸口正中央有灼熱或噁酸水,就偏向胃食道逆流等腸胃疾病。假使胸痛感覺像壓迫感,有呼吸困難或冒冷汗等心絞痛現象,疼痛範圍大約有一個拳頭大小,位置在胸口中間偏左,甚至會痛到下巴或左上臂,就要強烈懷疑與心臟血管狹窄有關,必須盡速就醫。 2.胸痛的時間其次是疼痛持續的時間,假使短暫幾秒鐘就消失,通常比較不是太大的問題,只需觀察。如果疼痛已經好幾個小時,甚至好幾天,完全沒有惡化跡象,比較傾向於非心因性的胸痛。一旦胸痛位置及範圍符合心絞痛的症狀,且持續5分鐘以上,並導致患者無法再繼續目前的活動或工作,且引起呼吸困難等加重病情的症狀,就要考慮前往急診就醫,必要時撥打119請求協助。 吳寶榮呼籲,有胸痛問題,應就醫請專科醫師檢查,才是上策。本文摘自《今周刊 幸福熟齡》|幸福熟齡延伸閱讀。頭暈頭痛,是中暑還是熱衰竭?牢記急救步驟、注意不曬太陽也中暑的6個原因。頭痛該吃止痛藥嗎? 林志豪醫師:破解4大常見迷思。拉血便、黑便是消化道出血!可能是大腸癌造成,出現6症狀要小心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
-
2020-07-26 科別.心臟血管
急性心肌梗塞年奪逾萬命 3縣市發生率最高
心臟病長年盤踞10大死因第二,108年全台有1.9萬人死於心臟病,急性心肌梗塞是主因,以花蓮縣發生率最高,其次為南投縣、基隆市。醫師呼籲出現「心痛喘、冒冷汗」,快叫救護車。多數民眾對「急性心肌梗塞」都不陌生,卻不見得明白這是個怎樣的疾病。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理事長黃瑞仁表示,心臟需要冠狀動脈供應大量的氧氣和養分,當冠狀動脈因血栓阻塞時,心臟缺乏氧氣及營養,心臟肌肉就會壞死,容易併發心律不整及心臟衰竭,危及患者生命。黃瑞仁指出,急性心肌梗塞根據心電圖型態分為3種類型,其中又以「ST上升型急性心肌梗塞」(STEMI)最為緊急,這類心肌梗塞患者的冠狀動脈已完全被阻塞,自梗塞的那一刻起,負責心臟收縮力的心臟肌肉就開始流失,必須緊急進行心導管手術打通血管。成大醫院心臟血管科主治醫師李貽恒指出,據統計,台灣小於55歲年輕族群的ST段上升型心肌梗塞發生率,近8年攀升近8%,每延遲30分鐘治療,一年後的死亡率將上升7.5%。正因如此,若能在到院前的救護車上,及早以心電圖做出診斷,提前給予雙重抗凝血藥物,同時通知醫院的心導管團隊,於到院時立刻進行緊急心導管手術,將有助於縮短治療所需的時間,早期打通血管,降低死亡率。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民國97年至107年全台各年齡層民眾心肌梗塞急診就診率逐年攀升,40至64歲中壯年族群平均增2成。高雄榮民總醫院重症醫學部主任黃偉春表示,107年全台共有1萬6000多人發生急性心肌梗塞,以發生人數來看,新北市2869人居冠,其次依序為台中市1737人、台北市1717人;但從每10萬人發生率來看,則以花蓮縣15.4人居冠,南投縣12.3人、基隆市12.1人。心肌梗塞治療分秒必爭,但多數患者即便自覺不適,卻仍選擇自行就醫。黃偉春說,過去曾對高雄地區心肌梗塞患者就醫方式進行調查,發現只有20%患者會叫救護車,其餘80%患者認為叫救護車不好意思,還是會選擇找家人來或甚至自行就醫,恐有30%患者會在就醫途中死亡。黃偉春呼籲民眾謹記救心救命口訣「心痛喘、冒冷汗,卡緊叫救護車」,當出現心痛、胸悶、噁心嘔吐、氣喘吁吁、冒冷汗症狀,代表很可能是心肌梗塞,必須立刻撥打119請救護車送醫,必要時才能救自己或救他人一命。
-
2020-07-25 科別.心臟血管
心肌梗塞發生率 花蓮最高 新北人數最多
近年不少名人命喪於心肌梗塞,根據衛福部統計,因急性心肌梗塞就醫,過去5年內增幅達35%,且有年輕化的趨勢。國內發生急性心肌梗塞縣市,花蓮縣發生率最高、新北市人數最多,為降低我國心肌梗塞致死風險,中華民國心臟醫學會昨將ST段上升型心肌梗塞納入治療指引。心臟疾病蟬聯國人十大死因第2名,急性心肌梗塞也是心臟病死亡重要原因之一。依照衛福部公布的2018年急診就診人數統計,約有1.6萬多人因急性心肌梗塞就醫,其中以新北市就醫人數最多,達2869人;花蓮縣發生率最高,每十萬人口就有15.4人因急性心肌梗塞就醫。台大醫院雲林分院院長、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理事長黃瑞仁表示,花蓮縣急性心肌梗塞發生率高,至今尚未找出原因,恐與生活習慣有關。急性心肌梗塞中,以「ST段上升型心肌梗塞」(STEMI)最致命,若能在發生的30分鐘內搶救,就能大幅提高存活率。ST段上升型心肌梗塞,係指心臟冠狀動脈因血栓阻塞讓心臟無法獲得氧氣和營養時,會引起心臟肌肉壞死,若完全被阻塞的話,心電圖中的ST段就會呈上升訊號,因此稱為ST段上升型心肌梗塞。根據研究顯示,ST段上升型心肌梗塞病患每延遲30分鐘治療,1年後的死亡率將上升7.5%,因此如果能在到院前的救護車上,就用心電圖早期診斷,並配合提前給予雙重抗血小板藥物,通知醫院協助到院時能立刻進行緊急心導管手術,就能大幅降低死亡率。黃瑞仁表示,心臟醫學會此次也修正心肌梗塞治療指引,並強調ST段上升型心肌梗塞方式,把握黃金治療時間。黃瑞仁提醒,平時要掌握救心救命口訣:「心痛喘、冒冷汗、卡緊叫救護車」,當有心痛、胸悶、惡心嘔吐、氣喘吁吁、冒冷汗時,可能就是心肌梗塞的症狀,應立即撥打119送醫急救。
-
2020-07-23 新聞.生命智慧
親自照顧癌父一年仍留遺憾!急診室醫師田知學:經歷過才知放手有多難
田知學身為急診室醫師,看盡不知多少生死離別,可是唯有自己親自經歷,才知道放手有多難,把握當下又有多重要,所謂的「珍惜所愛」,沒有痛過,很難體會愛的可貴。去年藝人高以翔猝死的新聞令人惋惜,同時有部急救教學影片(註)在網路上瘋傳,一位五官深邃的急診室醫師示範如何在黃金急救4分鐘內,利用CPR(心肺復甦術)和AED(自動體外心臟除顫器)急救的4步驟。 她是田知學,來自南投縣信義鄉布農族,搶救生命是她的工作,愛護生命則是她的使命。 「我的專長就是『拆炸彈』!在急診室裡,有時候一個危機解除了,另一個危機馬上就響起警報。我能判斷的時間不多,快速地為患者做緊急處置,我就像是在生死線上工作的人。」 急診室彷彿地雷區,專長就是拆炸彈 「我記得有位年輕人說胸痛,沒多久就倒地昏倒。我們馬上撕開衣服,立刻用電擊、上點滴就救回來了。猝死都是在不知道的情況下發生,只有黃金4分鐘的急救時間,拖延太久會造成腦部缺氧。」 「而且年紀愈大,猝死的機會愈高,因為過了45歲的三高、肥胖多,但現在三高與肥胖問題的年紀又不斷提早,如果人人都知道怎麼判斷與急救,而且身邊就有AED設備,你可能救人一命,或是被人救你一命。」 在振興醫院急診室裡,忙進忙出的田知學,每分每秒都與時間賽跑,她還上節目、寫專欄,進衛福部協助推行原住民健康政策,到偏鄉宣導衛教知識;這麼奔波的她,同時是一位職業婦女,再忙都要為孩子準備便當。 她不只是位醫師,她相信這幾年陸續埋下關懷的種子,總有一天會成為護蔭眾人健康的巍巍大樹。 小朋友把她當偶像,再辛苦也會挺下去 「我很愛小孩子,本來我的第一志願是小兒科,但去了小兒癌症病房、加護病房後,我真的太不忍心,我會把情緒帶回家。」但在她開始上節目後,有原住民小朋友寫信給她,跟她說:「謝謝你,你是我們的偶像,你做得到,我們也做得到。」 孩子能受到鼓舞,給她前行莫大的動力,也讓她不停止前進偏鄉,用各種方式宣導衛教與急救觀念,即使路途有些阻礙,她也始終相信,「路,是人走出來的」。 「我認為我的抗壓性夠高,因此選擇急診醫學。每當心情低落時,我的紓壓方式就是『放空』,一個人在外面晃一晃、走一走,老公看我晚回家,就知道我在急診室遇到一些狀況。」 「有些病人進院時還有心跳,但很快地就可能病情急轉直下,離開了,家屬經常無法接受死亡的結局,我也必須去承接家屬的情緒,以及接受醫師仍可能救不回病人的事實。但即使如此,我能夠堅持下去,也是因為這裡(醫院)充滿令人感動的故事,我的人生意義,就在這裡。」 父親上的一堂生死課:眼淚因為愛而存在 「過去我在安寧病房工作時,有位長輩的家人彼此間在『演戲』,不想讓長輩知道他快往生。但有天,我跟病人聊天發現,其實他早就知道了。他說:『我知道我快離開了,我也知道他們在演戲,但因為我愛他們,我要假裝不知道。』」 「他是一位很有智慧的長輩,我很不忍心。我跟他說,我要調去其他單位,因為我不要跟你說再見。我邊說,邊哭得稀裡嘩啦。」 「他只是很慈愛地對我說:『有一天,你會是一位成熟的醫師,你就不會輕易地為病人掉淚。』他的話深深影響了我,這麼多年過去,我時常想起他。」 田知學感性地提到,面對親人過世,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當她的父親也罹患癌症時,了解膽囊癌嚴重性的她,再愛、再想讓父親留下,仍在一年多後就「送走」了父親、告別最愛的父親,她的這堂生命課,深刻地印記在她的生命裡,因愛而哭泣,也因愛而重生。(推薦閱讀:「我死都不插管!」父母逼簽放棄急救書 先問5個問題) 「過去我覺得很重要的,其實不重要;再重要的,我們可能抓不住。父親罹癌一年,父親說他並不怕死,我還是很煎熬。他離開後我很遺憾、自責,我不停想,我要學習原諒我自己嗎?我做不到,但我到底在害怕什麼?」 身為急診室醫師,看盡不知多少生死離別,可是唯有自己親自經歷,才知道放手有多難,把握當下又有多重要,所謂的「珍惜所愛」,沒有痛過,很難體會愛的可貴。 急診工作操勞,養生秘訣在於「一把穀物」 工作日夜奔波的她,有一個經得起時間考驗的養生秘訣,她剛上小學的孩子就是最好的驗證。 「我在他嬰兒的時候,就只給他吃『全食物』,副食品一定是親自製作,開始吃飯後,就天天吃纖維高的全穀類(像是糙米、燕麥等)。」 「現在我為他帶便當,也會幫自己帶一個全穀便當,只要一手掌穀類,營養比一盤蔬果還多,裡面有礦物質、維生素B、抗氧化劑等等,讓身體減少發炎,不容易中風、心肌梗塞,延長我們健康的壽命。」 「現在我的孩子反而不習慣吃加工食品,喝不慣濃縮果汁或其他加工品的味道。我也靠這長久的飲食習慣,維持自己健康的身體。」 我有一個夢:人人都會CPR,處處都有AED 工作繁重,如此拼命的田知學,給自己的一句名言是「你若想自己做不到,你就會做不到!」在她的努力之下,現在衛福部已經增設部落的AED設備,而她的口號「人人都會CPR,處處都有AED」,也藉著網路傳播給更多人;很愛小孩的她,還出了本童書繪本《為什麼不能去打獵》。 接下來,她仍會肩扛著使命,繼續往前行。這是她的女人40,美麗、自信,還有責任! 【註】影片請搜尋「必學CPR+AED急救4步驟」●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不愛運動較容易有糖尿病?白雁:每天3分鐘這樣做,活絡氣血、穩定血糖.牙痛就診,竟是口腔癌第一期!醫師:6大關鍵是警訊.子女會長大,我也會衰老!台大教授:傳承生命美好,才能讓我們的生命生生不息
-
2020-07-20 科別.心臟血管
「火燒心」不一定是胃食道逆流 可能是這致死疾病
身為房仲超級業務員的廖先生,工作表現相當亮眼,每月業績都是所屬區域的前三名。熱衷工作的他,長時間處於工作狀態,三餐飲食不定時,更別說要顧全營養均衡。如此的生活作息及飲食型態,使他一直飽受胃食道逆流、肥胖、消化不良等問題困擾。前陣子,開始偶爾有類似胃酸逆流產生的火燒心胸悶感,但他認為只是胃部老毛病,不放在心上。日前,進行健康檢查後,發現冠狀動脈鈣化指數分析(CAC score)分數為108,進一步安排心臟冠狀動脈血管攝影檢查,更發現左冠狀動脈前降枝已將近100%阻塞。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錢政平表示,心臟的動力來自主要三條冠狀動脈血管供應血液,這三條冠狀動脈其中任何一條出現堵塞,都會導致心肌缺乏氧氣和養分而受損,甚至造成心臟組織永久性壞死。因此,安排健康檢查掌握心臟血管健康狀態相當重要,越快發現、及早治療。一般人常以為「火燒心」是胃部問題徵兆!事實上,若有胸口出現廣泛性疼痛、呼吸急促、心律不整、冒冷汗、暈眩、嘔吐或是手痠麻、上腹部悶脹不適,都應該警覺是不是心臟血管也出了問題。錢政平提醒,急性心肌梗塞在發生時,完全沒有前兆,可能會突然失去意識、血壓下降,甚至休克。他呼籲,40歲以上男性、50歲以上女性、工作高壓力族群、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有抽菸習慣、心臟病病史或家族史(家族中若有罹患心血管疾病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比一般人多2~4倍),就是屬於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族群。若出現胸悶、胸痛症狀就應小心,建議可進行LDCT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冠狀動脈鈣化分析,初步了解血管鈣化、硬化情形,必要時再進行心臟血管攝影。提早發現、提早預防及治療心血管疾病,減少可能發生的遺憾。
-
2020-07-16 性愛.性福教戰
「馬上風」其實沒那麼容易 研究:這2件事才是高風險
【出處:2008-05-19/聯合報/B22版/元氣周報西斯SEX】(編註:文中受訪者職稱或有變更,敬請包涵)心臟High到掛 沒那麼容易啦雖說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風流,但應該沒有人想當風流鬼。而且性愛中發生中風或心肌梗塞而暴斃,俗稱「馬上風」,聽起來也實在不怎麼風光。不過,愈來愈多研究證實,馬上風並沒有想像中容易發生,尤其是性愛中的心肌梗塞。致死案例 85%是男性有關馬上風,法醫鼻祖宋慈在1247年發表「洗冤錄」中就有提到,他用的詞是「做過死」:凡男子做過太多精氣耗盡脫死於人身上者,真偽不可不察,真則陽不衰,偽者則痿。日本醫師上野正彥在所著的「男與女的悲傷屍體」中,紀錄他至少接觸170個馬上風致死案例,85%是男性,大部分死於心肌梗塞,女性則大多死於腦溢血。上野分析,馬上風的出事地點,以家裡和賓館居多,但也有不少案例發生在妓院、辦公室、公園、車子或大樓樓頂。上野說:「可能是他們怕被人看到,所以加緊辦事所致。」很多人以為馬上風年齡層偏高,但真正的危險群是30到40歲的中年人,上野說:「他們忘了自己早已力不從心。」生氣、做粗工 才是高危險不過,如果就整體數據來看,馬上風並不常見。性行為雖然有風險,但沒有想像中的高,根據美國內科醫學雜誌發表「性行為促發急性心肌梗塞」研究,以一千多名患者為對象,調查未致命心肌梗塞的發作時機,發現性行為確實會促發心肌梗塞,在所有原因中占0.9%。研究顯示,一位沒有心臟病的健康男士,一年內發生心肌梗塞的機率是1%,若每周都行房,風險將升高至1.01%。另一項針對1千多名心肌梗塞患者所做的研究顯示,僅1.5%在心肌梗塞前2小時曾有過性行為,而粗重工作(4.9%)及生氣(2.4%)都比性愛更容易引起急性心肌梗塞。你能做嗎? 爬樓梯評估不過,國內大部分的病患心臟病發作後,不敢行房,甚至擔心行房引發下一次心臟病發作。林口長庚泌尿科主醫師黃世聰說,不只病患擔心,有時連配偶也不贊成,畢竟做愛再美好,還是性命比較重要。但黃世聰說明,心臟病程度可以從輕微至嚴重,只要體力可以負荷、用藥又不衝突,性愛對心臟病患不是絕對禁忌。黃世聰說,很多人以為性行為是「劇烈運動」,其實,一般性行為的體力消耗大約是爬二到三層樓梯,若再激烈一些,可能就像打網球。所以,爬樓梯或許是個不錯的測試方法,如果一口氣可以爬完三至四樓,不需要視性愛為禁忌,但若連走路或上下樓梯都會喘,就更別說是性行為了。
-
2020-07-15 科別.腦部.神經
缺血性腦中風 黃金治療時間僅3小時
炎炎夏日,一名50歲的林先生在洗澡時突然左半身無力倒地不起,送醫初步判斷為腦中風,衛福部桃園醫院加護病房護理師張書華指出,靜脈血栓溶解劑治療是目前唯一被認為治療急性缺血性中風有效的藥物,但僅限於發病3小時內使用,能即時治療的患者有限,有待加強宣導「中風黃金救援時間」的觀念。林先生在洗澡過程中,因左半身無力倒地不起,妻子見狀趕緊撥打119救援,醫護人員在20分鐘到達,並依急性腦中風處置,確定發病時間並做完初步判斷為腦中風,將病人送上救護車後,立即與醫院急診室連絡,到院後經評估為發病2小時內,立即啟動急性腦中風團隊治療流程,包括請神經內科及神經外科專家會診。張書華表示,依據台灣腦中風學會,靜脈血栓溶解劑治療急性缺血性腦中風指引,使用靜脈血栓溶解劑治療(IV rt-PA thrombolysis)須在腦中風症狀發生3小時內,並需要經診斷為缺血性腦中風年齡須在18歲以上,桃園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江俊宜補充,目前使用靜脈注射rt-PA,已無年齡大於80歲的限制。,另外,在美國國衛院腦中風評估表(NIHSS)的分數須≧4且≦25分。靜脈血栓溶解劑治療還要排除臨床禁忌症,張書華說,若過去有顱內出血病史、近3個月有中風病史、嚴重頭部創傷、急性心肌梗塞,近14天曾動過大手術,近21天有胃腸道或泌尿道出血等都不適合,其他臨床禁忌症則以醫師的評估表為準。治療風險,有100為病人使用血栓溶解劑rt-PA治療,有6個病人可能引起腦部出血的危險,不過有研究顯示此種藥物並不會增加死亡率。、衛生福利部指出,腦中風測試「G+FAST」包括動眼 (Gaze)測試,請患者凝視前方筆尖,當筆尖移動時觀察眼球轉動情、 臉部(Face)測試,請患者露出牙齒,觀察嘴角兩側是否對稱、手臂(Arms)測試,請患者閉眼平舉雙手約10秒,觀察是否能兩側對稱平舉、言語(Speech)測試,請患者說一句話,評估言語功能是否正確且清晰、時間(Time),3項以上異常則為陽性反應。
-
2020-07-14 橘世代.健康橘
沾醬食物NG!預防三高,實用4大招立刻學起來
不良的生活習慣容易無形中造成我們所謂的三高,而三高又是什麼?人們常說的三高即為「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這三種慢性病是人中年後常見的疾病。看不見的敵人殺傷力總是最強,讓我們好好了解三高原因以及定義,趁早預防更勝於治療!高血壓的定義一般人正常的血壓為收縮壓120mm毫米汞柱以下或舒張壓80mm毫米汞柱以下,當收縮壓介於120~139mm毫米汞柱或舒張壓介於80~89mm毫米汞柱時已經達到高血壓的警示區。雖然對身體的影響並沒有那麼大,此階段也無需藥物控制,但是若不留心極有可能不小心就進入高血壓第一第二期的階段。第一期高血壓(輕度高血壓):收縮壓為140-159mm毫米汞柱或90-99mm毫米汞柱,即為進入第一期高血壓階段。第二期高血壓(中、重度高血壓):收縮壓為160mm毫米汞主含以上或舒張壓為100mm毫米汞柱含以上,即為第二期高血壓。高血壓容易引起眾多疾病,中風(腦血管疾病)、冠狀動脈疾病、心臟衰竭……等等。患有高血壓的患者罹患這謝慢性病的機率比一般人高出很多。高血糖的定義人的胰臟會在進食後分泌胰島素,調節身體裡的血糖濃度,當胰島素分泌不足或功能不良時,會造成身體內的血糖過高,即為高血糖族群,高血糖可能為囊尿病的前身,因此絕不可忽視。人體所攝取的糖分無法完全被妥善運用,無法直接利用葡萄糖的狀況下身體必須從脂肪中攝取能量,脂肪代謝的不完全形成酮體,造成酮體中毒和發展成高血糖高滲透壓症候群。高血脂的定義人的血液中,血脂包含膽固存和三酸甘油脂。膽固醇高於200mg/dl,三酸甘油脂高於130mg/dl 即被定義為高血脂症。又是為什麼會造成血脂過高?大部分都是過度的攝取總熱量以及脂肪和飲酒過度都易使血脂過高的狀況發生,罹患高血脂後容易併發高血壓高血糖等另外兩高身體問題,腦中風、甚至到至心臟病的產生,是不容忽視的一大身體警訊!實用4招 預防三高為了預防或控制三高,除了藥物之外,最根本可以從飲食以及運動做起!三高飲食控制其中的重點之一為(1)減少油炸物的攝取,以避免血脂的升高。(2)平常需沾醬料的食物也可降低食用頻率,醬料中的油脂和糖分更是高的可怕,減少攝取後不只血脂、血糖問題相對也可達到改善。(3)多攝取高纖食物,不但可以增加飽足感,相對的熱量也比一般食物來的低,同時也會減緩飯後血糖上升的速度。(4)適量的運動對於預防三高也非常重要,每周保持固定的中度運動,對於降低血壓有偌大的幫助!維持長期的運動可以增加肌肉以及血管的彈性,預防血脂過高堵塞血管造成種中風或引發心肌梗塞等相關症狀。了解三高原因後,及早的預防以及飲食的控制和保持良好的運動習慣都對身體有很大的幫助,除了外表可以保持好看的體態,身體裡面也保持健康的狀態,避免三高問題,人生幸福觸手可及!引用出處:高血壓分類表、高血壓六大併發症、糖尿病衛教之高血糖急症、高血脂症三軍榮總、三招輕鬆對抗三高 醫學專欄 本文轉載自《 SuperFIT 極 度 塑 身》【關於健康生活大小事↘↘↘】。膽固醇也有分好壞!醫師提醒:膽固醇不是越低越好。有圖/別讓「骨質疏鬆」摔壞生活,跟著治療師練骨力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
-
2020-07-14 科別.腦部.神經
腦損希望?外泌體可修復神經細胞
腦損傷與神經退化疾病,目前是不可逆的症狀,多數神經退化疾病與腦損傷會引起失智,台灣估計已有超過27萬名的失智人口。不過,國家衛生研究院最新研究發現,使用幹細胞的「外泌體」,可修復受損神經細胞,且不會有異體排斥的問題,可說是再生醫療的一大新希望。國衛院院長梁賡義表示,造成腦損傷或退化的可能因素,包括高齡、慢性病、各種程度的碰撞、高血壓、糖尿病、長期的壓力及心理疾病等。雖近年來多項臨床研究已顯示,幹細胞有望修復神經系統損傷,但必須以手術植入幹細胞,仍面臨細胞植入造成的併發症和形成異位組織的隱憂。國衛院細胞與系統醫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李華容與其研究團隊,歷經七年研究,發現利用特殊技術刺激間質幹細胞,可分離出具有修復細胞功能的「幹細胞外泌體」(Stem Cell-derived Exosomes),並從中鑑定出促使腦神經再生及腦部功能恢復的活性物質。李華容表示,細胞外泌體是細胞用來和外界溝通的一種工具,在不同環境下所裝載的訊息也不同,須以特殊技術刺激廣泛存在於骨髓、脂肪裡的間質幹細胞,再分離出具有修復不正常細胞缺失功能的「幹細胞外泌體」。過去以為外泌體只是細胞代謝的廢棄物,但後來發現外泌體具有分子小、再生修復、傳遞細胞間訊息等優點。李華容指出,研究團隊對大腦受損的小鼠注射幹細胞的「外泌體」,一周後觀察到受損的神經細胞可以長出突觸,一個月後神經細胞的數量可以恢復到原本的六成,顛覆以前神經受損無法再生的困境,且動物的認知、學習和記憶功能皆獲得改善。這項研究更連續在2019、2020年發表於國際再生醫學權威期刊《STEM CELLS Translational Medicine》。李華容說,雖然目前幹細胞外泌體的研究範圍,僅限於治療神經相關疾病,但未來可望用於治療退化性疾病、組織或器官損傷、細胞缺陷、神經退化性疾病、腦與脊髓創傷、中風、學習障礙、巴金森氏症、心肌梗塞、肌肉萎縮症等疾病。
-
2020-07-13 新聞.健康知識+
影/國衛院發現 幹細胞「外泌體」可修復受損神經細胞
幹細胞治療有新突破。腦損傷與神經退化疾病,就目前科學所知是不可逆的症狀,而多數神經退化疾病與腦損傷會引起失智,在台灣估計已經有超過27萬的失智人口。國家衛生研究院研究發現,使用幹細胞的「外泌體」,可修復受損神經細胞,找到治療相關疾病的新方法。研究團隊指出,外泌體不具有細胞,不會有異體排斥的問題,可說是再生醫療的一大新希望。國衛院院長梁賡義表示,近年來民眾因為高齡、慢性病外,各種程度的碰撞、不正常的生活習慣、高血壓、糖尿病、長期的壓力及心理疾病等,都是造成腦損傷或退化的可能因素。雖近年來多項臨床研究已顯示,幹細胞有望修復神經系統損傷,但因需以手術植入幹細胞,故仍須面臨細胞植入造成的併發症和形成異位組織的隱憂。國衛院細胞與系統醫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李華容,與其研究團隊歷經七年研究,發現利用特殊技術刺激間質幹細胞,可分離出具有修復細胞功能的「幹細胞外泌體」(Stem Cell-derived Exosomes),並從中鑑定出促使腦神經再生及腦部功能恢復的活性物質。李華容說,細胞外泌體是細胞用來和外界溝通的一種工具,在不同環境下所裝載的訊息也不同,以特殊技術刺激廣泛存在於骨髓、脂肪裡的間質幹細胞,可分離出具有修復不正常細胞缺失功能的「幹細胞外泌體」。過去以為是外泌體只是細胞代謝的廢棄物,但後來發現外泌體有分子小、再生修復、傳遞細胞間訊息等好處。李華容說,團隊研究對大腦受損的小鼠進行實驗,注射幹細胞的「外泌體」,觀察到受損的神經細胞可以長出突觸,神經細胞的數量可以恢復到原本的6成,顛覆以前神經受損無法再生的困境。此系列研究已分別於2019、2020年發表於國際再生醫學權威期刊《STEM CELLS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並獲得國外媒體專欄報導。李華容表示,目前幹細胞外泌體的研究範圍雖僅限於治療神經相關疾病,但未來可望用於治療退化性疾病、組織或器官損傷、細胞缺陷、神經退化性疾病、腦與脊髓創傷、中風、學習障礙、巴金森氏症、心肌梗塞、肌肉萎縮症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