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女生,身材比較瘦小,每次照顧父親時都覺得很吃力。 想問大家覺得照顧過程中哪些部分壓力最大? 如沐浴、餵食、外出、就醫等。
失智症照顧者該如何排解照顧者的身心壓力?專業心理師建議這樣做。 第一招:飲食簡單化但不隨便。 第二招:好好睡覺,就寢不胡思亂想。 第三招:抽空運動,非勞動。 第四招:定期找人聊聊,釋放心中垃圾。 第五招:給自己留時間。 第六招:信仰 第七招:能扶持的群體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用藥和照護
失智症照顧者該如何排解照顧者的身心壓力?專業心理師建議這樣做。 第一招:飲食簡單化但不隨便。 第二招:好好睡覺,就寢不胡思亂想。 第三招:抽空運動,非勞動。 第四招:定期找人聊聊,釋放心中垃圾。 第五招:給自己留時間。 第六招:信仰 第七招:能扶持的群體
用藥和照護
照顧失智症患者勞心又勞力,長期積累的疲憊和壓力,可能還會讓照顧者變得脾氣暴躁、情緒崩潰,甚至產生侍病憂鬱。 什麼是「侍病憂鬱」呢?心理師李汶軒解釋,長時間照顧失智症患者,卻沒有先妥善照顧自己,久而久之累積生理性疲累和精神性疲勞,產生了失落、無助、挫折、焦慮等負面想法,最後可能情緒憂鬱、甚至演變成憂鬱症。 如何紓解負面情緒 ●保持正面樂觀態度 ●別一個人扛下全責 ●善用喘息服務資源 ●注意攝取均衡營養 ●維持規律運動習慣 對抗憂鬱可掌握五種營養素的飲食來源: ●魚油、深海魚油 ●褪黑激素 ●色胺酸 ●維生素B群 ●礦物質鈣、鎂、鉀營養素
穿著和衛生
若失智者不方便洗澡,在家裡照顧時,建議家人可使用便盆椅、洗澡椅等類的輔具,盡量讓他坐著沐浴,有些洗澡椅設計有上掀扶手、軟質的椅墊,方便家屬移動失智者,比較不會在浴室跌倒,同時也保護照顧者以免受傷。 另外,如失智者一時之間不願意配合,可以依失智者的狀況彈性調整洗澡方式,例如坐著洗、站著洗、分段洗、在房間擦澡,可以不用天天洗澡。時間分配也可以彈性調整,例如以一個星期為單位,每天輪流洗身體的某一部位,洗頭髮另外安排時段,使用免沖洗肥皂以及可以穿插擦澡的方式。 為顧及尊嚴,失智者不喜歡在家人面前赤身裸體,即便是親密的子女,也不容易讓失智者配合,家屬要有長期抗戰的心理準備。
用藥和照護
照顧失智症患者容易持續忽視心理壓力和身體出現的警訊,最後可能是自己先累倒。長期積累的疲憊和壓力,可能還會讓照顧者變得脾氣暴躁、情緒崩潰,甚至產生「侍病憂鬱」。 照顧者可與其他親友說明責任分攤,別把照顧的責任都一肩扛,如果出現侍病憂鬱,尋求身心科協助,進行身心壓力評估。 政府提供的長照2.0補助及服務也能多加利用,利用長照地圖,尋找居住的鄉鎮市區的長照服務,即便所住的區域並未提供,也可透過各區轉送服務,送至符合需求的長照機構。 可以撥打長照專線1966,照管中心會派照管專員到府評估失能等級;在想要休息的時候,也可申請喘息服務,也能好好照顧自己。
用藥和照護
政府提供的《長照2.0》,整合照顧及專業服務、交通接送服務、輔具與居家無障礙環境改善服務和喘息服務,又總稱為「長照四包錢」,也就是四種給付項目有提供補助。 以失智症患者來說,《長照2.0》有居家服務可申請,但居家復能服務更適合失智症患者個案訓練及照顧者的照護技巧教導、心理減壓等。 如果失智症患者在申請政府資源未能符合條件時,還有其他非正式照顧資源可以利用,例如台灣失智症協會的瑞智互助家庭、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資源的居家服務、慈濟長照據點,線上照護社團也是資源利用的方式之一,如:「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臉書粉絲團。
穿著和衛生
浴室的溫度、水溫是讓失智症患者願意洗澡的原因之一,除了營造環境氛圍,要多鼓勵、讚美失智症患者,讓心情保持愉快。如果長輩不願意洗澡,要先找出心理因素,可能是過去曾在浴室滑倒受傷,或不認得照顧者,以為陌生人要往他身上潑水,產生被侵犯的感覺等。若每次洗澡都像打仗一樣,其實也不見得需要天天洗,也可以擦澡替代。 「善意的謊言」可增加洗澡誘因,例如哄騙要去找最愛的孫子、兒子,或是出門吃喜酒等,要洗乾淨才能出門。如果長輩當下心情不佳,可以等有意願、順著喜好規勸,不要責罵強迫,不然很容易發脾氣更糟! 失智照顧要養成規律作息,記得在固定的時間帶去洗澡,久了就能刺激大腦的生理時鐘。
非動作障礙
[專家解答]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臨床神經暨行為醫學中心主任 林靜嫻 購物衝動、囤積症背後可能有各自不同的原因。包括心理層面與疾病進程退化的結果。 巴友如果以前不會有購物衝動,但罹病後,開始出現購物衝動,其中1個可能是服用高劑量多巴胺受體促效劑引起的副作用,臨床上稱為「衝動性控制障礙疾病」(ICD),這類衝動巴友無法自我控制,但可以及早警覺,與醫師溝通,透過調整藥物改善。 囤積症也可能是病程退化導致的認知功能退化所引起,因此需要及時跟醫師討論,進行認知功能檢測;也有可能是因為合併心理的問題,例如焦慮症所引起,因此除了醫師之外,也需要家屬、親友等的支持、理解與陪伴。 家屬能協助巴友的面向有3大部分:1是理解巴金森病是慢性病,如同高血壓、糖尿病,藉著規則服藥與規則運動,可以有效改善症狀、控制病情,建議巴友要對治療有信心,建立規律的生活與運動作息,也請家屬花時間陪伴幫助巴友有效遵從醫囑,並找到喜歡的運動持之以恆。 2是觀察巴友的行為與情緒變化,如果有出現購物衝動、囤積症等行為,需即時與主治醫師反應,討論是否需要進一步作認知功能檢查、或是調整藥物。 3則是鼓勵巴友運動,實證醫學已證明規則運動能有效延緩巴金森病的進程,改善巴友的生活品質。 建議家屬一開始先嘗試帶巴友外出走走,增加戶外活動的頻率,也可以先參加醫院的巴友團體,或是社區的運動活動,只要願意開始外出走動,體力就會進步許多,後續再嘗試鼓勵維持規律運動。 如果巴友不願意出家門,也能在家陪伴他們做簡易的運動,例如伸展體操等,找出喜歡的運動,最重要的是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
用藥和照護
「家庭照顧者孤立最危險」,許多照顧者不會向外求援,可以善用政府提供的《長照2.0》,整合照顧及專業服務、交通接送服務、輔具與居家無障礙環境改善服務和喘息服務,又總稱為「長照四包錢」,也就是四種給付項目有提供補助。 以失智症患者來說,《長照2.0》有居家服務可申請,但居家復能服務更適合失智症患者個案訓練及照顧者的照護技巧教導、心理減壓等。 如果失智症患者未符合政府資源的申請條件,還有其他非正式照顧資源可以利用,例如台灣失智症協會的瑞智互助家庭、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資源的居家服務、慈濟長照據點,線上照護社團也是資源利用的方式之一,如:「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臉書粉絲團。
生活起居
[專家解答]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臨床神經暨行為醫學中心主任 林靜嫻 無論是工作、家庭、生活都會有壓力,很難完全避免,家屬能協助巴友的是找尋舒壓方式。得先釐清婆媳關係緊繃真的是巴友的壓力來源,如果是,可以嘗試在親屬緊張關係中找尋平衡點,建議可以直接面對問題,逐一找出解方。 目前沒有任何科學實證顯示壓力會使巴金森病惡化。但壓力確實會影響到身心健康,感覺壓力影響到心情時,可以透過一些舒壓的方式,如做運動、瑜伽、冥想或是自己有興趣的活動等。 國際上有進行過巴金森病的大規模臨床試驗,實證醫學指出巴友如果可以規律的運動,特別是低度的有氧運動,如太極拳、瑜伽等,巴金森病友的動作障礙、心理壓力,甚至是認知功能障礙發生的時間,都能大幅減緩。
疾病治療
[專家解答]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新竹臺大分院神經部副主任 陳凱翔 巴友約有35%會合併出現憂鬱症狀。從臨床觀察,巴金森病友的憂鬱症狀與常見的憂鬱症不完全相似,巴友常主訴因動作不靈活、因病與家人關係改變等,開始悶悶不樂。 這類屬於巴金森病引起的憂鬱症狀,除了照顧者及親友的心理支持,也可選擇能同時治療巴金森病合併憂鬱症的藥物(如:多巴胺受體促效劑);或是搭配服用血清素藥物,不過,服用此類藥物須同時調整巴金森病藥物的劑量,避免出現血清素症候群。 雖然重複性經顱磁刺激術(rTMS)在憂鬱症的臨床治療建議上有一定角色,但在巴金森憂鬱症的治療上目前效果尚未明確,仍須等待臨床研究結果。 rTMS的副作用輕微,施作過程中有時候頭皮肌肉會收縮,因此治療過程像被橡皮筋彈到頭,有些巴友會反應輕微頭痛,另有些巴友也會反應會有耳鳴等暫時性症狀出現。若有癲癇病史、孕婦、具有植入式助聽器、具顱內血管瘤金屬夾等則不建議rTMS處理。
心理調適
[專家解答] 高雄長庚紀念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 林祖功 照顧上的難題建議可以先與家人討論,詢問家人需要的支援並尋求資源。依照敘述,巴友的情況應該屬於巴金森病較為晚期的病友,此時常見的症狀包含幻覺,尤其是視幻覺及其它的非動作障礙,在長期照顧上確實會造成主要照顧者的重大負擔。不論是實質上的替代喘息,或是心理上的支持都是必要的。 精神科研究,巴金森病的主要照顧者不論在身心靈上,都承受著無比的壓力, 因此必須要給予支持同理心,身為巴友的子女,雖然居住在外縣市,但也建議可以嘗試擔任照顧替手,幫媽媽喘息。畢竟照顧年老長者,仍需家人同心。另外可尋找外在資源,例如目前政府大力推廣的長照資源,或是聘僱看護,將照顧的重擔,部分由旁人協助。 面對巴金森病合併失智症,無論是出現幻聽、視幻覺,或是情緒反應的變化等,照顧者如果能多一點疾病演變過程的理解,在照顧上的難題就能少一點。除了選擇聘僱看護,目前政府也投入非常多的資源推動長照,可以嘗試打長照專線1966,詢問政府的長照資源可否介入。主動尋找資源,遠比老老照顧來得好。
非動作障礙
[專家解答] 奇美醫學中心臨床技能中心主任 楊浚銘 罹患巴金森病後,任何階段都可能出現悶悶不樂、焦慮、睡眠障礙,有些巴友確診前,就已經出現精神疾病症狀而未察覺,屬於疾病發展過程中常見的共病。就醫選擇上,無論找神經內科或是精神科都可以,但建議找熟悉巴金森病的醫師。 若巴友的情緒症狀非常輕微,例如心情低落、原本有興趣的事物變得完全沒興趣、生活毫無動力等,找原本的神經內科或精神科醫師即可,症狀可透過藥物或心理諮商師協助獲得改善。 若症狀已嚴重到有輕生念頭或會傷害他人,建議一定要找專長在巴金森病的醫師協助,抗焦慮、憂鬱藥物若使用量過高,可能增加巴金森病症狀,因此需要熟悉巴金森病的醫師,同時調整巴金森病及抗精神疾病藥物藥量。 巴友出現精神疾病症狀,不一定只有藥物可作為選擇。臨床上還有重複性經顱磁刺激術(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可幫助改善憂鬱症狀,但多用於「難治型憂鬱症」,需進一步跟醫師討論是否適用。 重複性經顱磁刺激術是利用電磁相生的原理,儀器產生短暫而強力的電磁脈衝,可快速且連續刺激腦部特定皮質區域,誘發神經迴路上的微量電流,幫助改善症狀。 其它非藥物的方式,則建議運動。運動能幫助改善心肺功能,延緩巴友肌肉萎縮速度,也能刺激腦中多巴胺分泌,增加愉快感,改善焦慮或是睡眠障礙等症狀。無論是什麼運動,都有助延續藥物效果,其中步行、慢跑、太極拳等有氧運動都有助於減緩情緒低落、行動不便、疲勞等症狀。但建議從簡單的開始,再慢慢調整困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