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15 科別.心臟血管
搜尋
心室顫動
共找到
46
筆 文章
-
-
2020-10-09 養生.聰明飲食
狂嗑黑色甘草糖恐致死?FDA:40歲以上每天食用2盎司可能會使你心律不整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黑色甘草糖中的「甘草素(glycyrrhizin)」,是屬於食品添加物中甜味劑的一種。大量長期食用甘草素會造成體內血鉀濃度下降,有的人可能會心律不整、高血壓、浮腫、嗜睡、心臟衰竭。吃過帶有濃厚八角味的黑色「甘草糖」嗎?這種亞洲人普遍無法接受、但歐洲人卻超愛的糖果,狂吃竟然有可能致命?根據全球知名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於2020年9月23日所發表的最新研究報告指出,有一居住於美國馬薩諸塞州、沒有心臟病家族病史的54歲男子連續三週吃了大量的黑色甘草糖後,引發突發性心臟驟停,在到達醫院的32小時後死亡。為什麼這種糖果竟有引發致死的危機?連續食用大量的的甘草糖可能會致命據研究報告指出,該名男子身體健康,沒有心臟病、呼吸系統、腎臟、神經系統或內分泌疾病的家族病史。但他卻有不良的飲食習慣,每天都要吃上1、2袋軟糖,且在發病前3週改變了平時吃的糖果類型,由水果風味的軟糖轉為甘草糖。研究報告作者Elazer R. Edelman教授最終診斷,他是因為食用過量甘草、造成的假性醛固酮增多症(Pseudohyperaldosteronism),並發生心室顫動(ventricular fibrillation)導致心臟驟停。甘草糖中的甘草素會造成血鉀濃度下降雖然該死亡案例是屬於較極端的案例,但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也曾指出:「如果您年滿40歲,每天至少吃兩盎司的甘草糖至少兩週,可能會使您心律不整。」黑色甘草糖中的「甘草素(glycyrrhizin)」,是屬於食品添加物中甜味劑的一種。大量長期食用甘草素會造成體內血鉀濃度下降,有的人可能會心律不整、高血壓、浮腫、嗜睡、心臟衰竭。但只要停止食用黑甘草,血鉀濃度通常就會恢復,不會造成永久性的健康問題。FDA建議:不要一次吃大量的甘草糖!不過FDA也指出,即使很多美國製造的「甘草」或「甘草風味」的產品實際上不含有甘草成分,而是以帶有甘草甜味的茴香油取而代之。但如果你真的對甘草糖情有獨鍾,FDA仍建議,無論你多大年紀,都不要一次吃大量的甘草糖;如果真的吃了很多,產生心律不整或肌肉無力的症狀,請立即停止食用並就醫。此外,FDA也提醒,甘草也可能與某些藥物、藥草、膳食補充劑發生交互作用,建議需長期服用藥物者,在食用甘草糖前也最好先諮詢醫療專業人員,以確保食用的安全性。延伸閱讀▶吃杏仁也戰南北?這種杏仁你可不能當零食吃!▶夢幻稀有糖?低熱量且不會造成蛀牙的「阿洛酮糖」!▶美國FDA警告:小心狗狗食用低糖食品!含有木糖醇嚴重會致死!參考資料▶Case 30-2020: A 54-Year-Old Man with Sudden Cardiac Arrest▶Black Licorice: Trick or Treat?(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0-09-29 科別.心臟血管
運動後猝死為什麼常發生在年輕人?心臟科權威曝:1原因很容易沒注意
一般民眾對肥厚性心肌病變並不熟悉,但年輕人、小孩、甚至運動員,在運動後猝死的新聞常有耳聞。心臟外科權威振興醫院魏崢院長表示,這疾病常發生在有家族病史的人身上,體檢時只要加上心臟超音波檢查就能發現。心肌異常增厚影響血流 好發有家族病史者肥厚性心肌病變分兩類,非阻塞型肥厚性心肌病變,是因為心臟肌肉變得異常肥厚,血液在腔室內的容量變小,以致打出去的血液量也減少;阻塞型肥厚性心肌病變則是因為腔室變小後,血液滯留腔室內無法打出,因此患者常常突然就暈倒、猝死。患者常見症狀包括胸痛及心室性心搏過速的心律不整等問題。魏崢院長強調,肥厚性心肌病變尤其容易發生在有家族史的人身上,因此呼籲有家族病史的民眾最好到醫院接受心臟超音波檢查。這項檢查別忽略! 非阻塞型也能開刀「民眾在做體檢的時候,往往會忽略掉這一個診斷。」魏崢院長說,心臟超音波是發現心肌肥厚最簡單的檢查,另外,透過核磁共振檢查,就能從影像看出心肌肥厚的程度,若要確診,還需要做到切片檢查。整體而言,心肌肥厚患者發生率約有1%。大部分病情輕微的病人以藥物治療,就有機會一輩子得到控制,但很多嚴重的阻塞型心肌肥厚患者必須接受開刀治療。魏崢院長表示,非阻塞型的心肌肥厚過去被認為不能開刀,如今的技術已經能把太厚的肌肉切除,恢復心臟腔室正常的空間大小。心肌肥厚誘發致命性心律不整 植入式去顫器防猝死發現疾病初始,醫師必須先用精確的影像鑑別診斷確診,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還要了解患者是否伴隨心律不整,以往是否曾有心室顫動、心搏過速等情形。 「心臟血打不出去,心肌肥厚的地方就變得缺氧,」魏崢院長解釋,缺氧情形會造成嚴重的心室顫動,這種情況需要電擊急救才能免於死亡。另一種情況則是患者發生心律不整當下,只覺得短時間內頭暈,不至於昏倒,後來檢查才發現原來有心律不整,因此這兩種患者就會建議安裝植入式去顫器,預防心律不整造成的猝死。 院長補充,心肌肥厚手術後,雖然症狀就能緩解,但仍需定期追蹤,對心律不整的症狀也要特別留意。
-
2020-08-05 科別.心臟血管
倒地10分鐘就危險!5種人最容易猝死...感冒太久沒好也要當心
平常一些心臟疾病的潛在徵象,包括氣促、胸悶、暈厥、心悸等,都可能是在猝死發生前的警告徵象,這些徵兆正在提醒我們,要盡早就醫做進一步的檢查,尤其45歲以下的民眾,一定要注意家族病史,家裡如果有猝死的病史,那麼就要特別小心,因為這是造成45歲以下猝死的關鍵因素;此外,如果感冒許久未好,則要小心「心肌炎」發生的可能性,這也是導致猝死的危險因子。1、主動脈瓣狹窄患者(Aortic stenosis):如果心臟主動脈瓣狹窄甚至打不開,那麼心臟也就會可能因此停止跳動。一般如果是中重度以上的就可能會發生猝死。2、左主冠狀動脈狹窄患者:由於左主冠狀動脈掌管心臟2/3的血量,如果發生狹窄甚至完全阻塞,那麼就會發生猝死的情形。因此,針對中重度以上左主冠狀動脈狹窄(unprotected left main coronary artery)的患者,要小心預防猝死的發生。3、心臟收縮功能不佳者:收縮重度變差,也是猝死的可能原因之一。由於「心臟收縮分率」的正常值在60左右,代表心臟每次收縮時能將60的血液打出去,表示心臟功能正常。如果一個人的收縮分率低於20,其心臟所打出的血液量只有正常值的三分之一,也就是心跳必須加快,才能平衡身體的需求;這樣的病人每年約有30~50可能會引起致命性的心律不整及猝死。4、有過猝死病史者:曾經有過猝死病史的患者,再發生猝死的機率相對也會變高。以冠狀動脈的問題為例,並不一定都是心肌梗塞所造成,也有可能是其中一條冠狀動脈血管阻塞得很厲害沒有處理好或是雖然之前的問題點處理掉,但心臟已經結痂,有一個不穩定的點在那邊,由於心臟本身是會傳電,每次通過這個結痂點就會從這個地方跳電而產生致命性心律不整,這些狀況都會再次造成猝死的可能。出現猝死徵兆應立即就醫檢查 心臟停止1分鐘CPR搶救回來機率高預防猝死最有效的做法,就是找出可能引起的原因並加以矯正。而如果週遭的親朋好友有類似好發猝死的徵兆時,務必提醒及早就醫檢查,而如果是屬於猝死的高危險族群,甚至曾經有過猝死經驗者,家人或朋友更應有心肺復甦術(CPR)的急救能力,以備在第一時間進行搶救。CPR的急救真的是很重要,當心臟停止1分鐘後開始進行有效的急救,急救回來的機率比較高,如果心臟停止超過10分鐘以上,其實是很難救回來的。國外的院外心跳停止,心室顫動的比例很高,通常用電擊的方式是可以急救回來而國內一方面,因為國人心室顫動占院外心跳停止比例較國外少,因而是要靠有效CPR的急救。延伸閱讀: 猝死前身體有警訊! 必知心臟4求救信號才能救命 沒有心臟病史卻突猝死? 心臟權威魏崢解析
-
2020-06-17 科別.心臟血管
心臟衰竭知多少 有些潛在危險因子可透過飲食運動來改善!
最近除了防疫外,相信另一件很多人都知道的就是藝人劉真的離世。大家在報導中可能看到是因為術後的心臟衰竭引起。事件後有不少民眾來門診詢問:醫師,我很容易上氣不接下氣,這是不是心臟沒力?心臟沒力是不是都要動手術?怎樣才能避免心臟沒力?希望以下的基本介紹可以解除讀者的諸多疑惑。 心臟衰竭是統稱在一群病狀下,當心臟功能不足以滿足身體的需求時即可稱之。最常見引起心衰竭的主要原因是由於心臟功能衰退異常所造成,包括心臟肌肉病變,冠狀動脈病變阻塞,心臟瓣膜病變,大血管病變等;除了心臟本身的問題外,若是身體的代謝或需求異常超過正常心臟負荷,也有可能引起心衰竭,例如:甲狀腺亢進、重度貧血、嚴重缺乏維生素B1、懷孕等。隨著醫學科技的進步,人口老化的問題日益顯著,心衰竭的發生率及盛行率不但沒有減少,反而逐年上升。下列統整了一些民眾常見的疑惑。一定要心臟沒力才能算是心臟衰竭?大家以往印象中都喜歡把心臟比喻作幫浦(pump),自然而然以為只要幫浦夠力就不會是心臟衰竭,其實這種觀念已經修正,心臟不僅要加壓收縮,將血液打入大血管進行循環,其實在收縮之後的舒張期也是同等重要,這時期心臟並不是被動式放鬆,而是需要消耗能量使心室內壓急速下降,產生類似抽吸的力量,讓心房等上游的血液可以平順的流入心室,心室再週而復始的收縮循環。近年來有相當多的研究顯示即使心臟收縮功能正常,但是舒張期嚴重異常,也會引成心臟衰竭。這狀況常發生在老年人、女性、過度肥胖、高血壓、糖尿病病患。上述的相關因子中,肥胖、高血壓、糖尿病等問題是可以及早積極控制或預防的,尤其民眾若是忌諱就醫,以為高血壓或是糖尿病必須一輩子藥物治療,或是沒有身體不適就不用看醫生而逃避,反而等到併發症產生才就醫,往往適得其反,需要更多藥物輔助治療也只能部份緩解症狀,更是為時已晚。糖尿病病患是心臟衰竭的高危險族群,根據國外的統計數據,即使將血壓、肥胖程度、膽固醇等因子校正之後,糖尿病病患仍然比沒有糖尿病者有更高發生心臟衰竭的風險,這點重要性不能不強調。心臟衰竭是否都會有症狀 ? 有那些常見症狀 ? 其實心臟衰竭的症狀要視病情的潛在病因及進行速度、控制與否而定,通常心臟衰竭的症狀包括:累、喘、腫,容易呼吸急促,倦怠,體能衰退,下肢水腫等現象。紐約心臟學會(NYHA)將心臟衰竭依症狀嚴重程度分成四級:●第一級:正常活動時不會呼吸困難●第二級:正常的活動時感覺有呼吸困難●第三級:輕度活動就呼吸困難●第四級:休息時也會覺得呼吸困難心臟衰竭患者在病情惡化時症狀可以嚴重至第四級,但如果治療得當,可以恢復至無症狀或維持在第一至二級的輕症。若進展快速或惡化嚴重甚至出現意識改變,盜汗、呼吸困難、四肢冰冷、發紺、尿液減少等重大症狀出現時,往往已經病況危急,需要緊急救治。心臟衰竭要如何診斷?當然除了症狀主訴參考及基本身體檢查評估之外,還要包括:心電圖、胸部X光、基本血液、生化檢驗、核子醫學檢查、核磁共振成像、電腦斷層、心肺運動功能測試、心臟超音波等,都可以提供診斷依據、追蹤評估、以及需不需要進一步治療之參考。 心臟衰竭要如何預防與治療 在討論心臟衰竭要如何治療之前,一定要先談心臟衰竭要如何預防,因為有些心臟衰竭的潛在危險因子,是可以通過飲食、運動及戒除不良習慣(如:酗酒抽菸)等來改善,其他諸如:高血壓、糖尿病、甲狀腺亢進的良好控制,達到治療目標,也可以減緩心臟衰竭的發生。至於慢性心臟衰竭要如何治療,包括:非藥物、藥物治療及介入性治療,三者需要相輔相成,以減少病情惡化,降低反覆再住院率。非藥物的基本治療準則,首先是適當體重的監測,尤其要避免體重的暴增,例如三天之中增加貳公斤以上,就是警告訊號,必須回診以調節利 尿劑等劑量,其中鹽分及水分過量攝取往往是關鍵所在,所以心臟衰竭明顯時,必須限制鹽分及水分攝取量,不要有輕微不適就去要求大量點滴靜脈注射。 慢性心臟衰竭的病患應該積極的戒除抽煙及酗酒等重大惡習,才能避免病情加速惡化或引起併發症。避免非必要的長途飛行,尤其是前往過度寒冷,過度高溫等極端氣候地區之前,應該先與醫師商量討論,避免過高風險。小心避免特殊藥物服用會增添心臟病發生風險,即使是(非心臟科)醫師處方用藥例如: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心律不整藥、抗憂鬱藥物等,服用的必須性與劑量,最好先與心臟專科醫師咨詢之後再開始。 對於控制較穩定的心衰竭病人,應該要積極地進行適當運動,以不增加不適為基本原則;但是對於較急性發作或是心衰竭控制不良惡化的病人,反而必須儘量臥床休息,減少或限制活動。 用來治療心臟衰竭的口服藥物,包括:乙型阻斷劑、血管加壓素轉換酶抑制劑(簡稱ACEI)、血管加壓素阻斷劑(簡稱ARB)、醛固酮拮抗劑(簡稱MRA)、血管張力素受體併腦啡肽酶抑制劑(簡稱ARNI)等。美國心臟學會(AHA)將心臟衰竭依疾病嚴重程度分成ABCD四個階段,並且根據不同嚴重程度制定其最佳治療策略。心臟衰竭依疾病嚴重程度分成ABCD四個階段●A階段:高危險群心衰竭患者(高血壓、糖尿病、動脈硬化疾病、肥胖、代謝症候群,接受具心臟毒性的藥物治療的患者、及有家族性心肌病變的患者)但尚無結構性的心臟變化。治療:生活方式調整(戒菸、戒酒、減重、運動、控制血壓/血糖/血脂肪),及對糖尿病或有心血管疾病的病患使用ACEI/ARB類的藥物治療。●B階段:已有結構性心臟變化,(陳舊性心肌梗塞、瓣膜疾病、左心室收縮功能低下、左心室肥大)但尚未有心衰竭症狀。治療:建議ACEI/ARB,對於具陳舊性心肌梗塞、左心室收縮功能低下的病患加上Beta-blocker使用。●C階段:具結構性心臟變化,並已有心衰竭的症狀。治療:ACEI/ARB/ARNI,及併用Beta-blocker及利尿劑,仍無法控制症狀時就要考慮加上毛地黃,及其他血管擴張劑。對於心臟收縮無法同步的患者可以考慮心臟再同步治療(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CRT)使心臟能夠同步收縮進而改善心臟功能,減少死亡率。對於發生心室頻脈/心室顫動的病人,可以裝置植入式心臟去顫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ICD)以減少猝死的危險。●D階段:末期心衰竭,經藥物治療後於休息狀態下仍有心衰竭症狀,以致需要特別的介入性治療。治療:重度心臟衰竭的死亡率相當高,四年存活率以往不到一半,比部份癌症更可怕,需結合非藥物與藥物以延長存活,改善生活品質。當心臟功能已經很差,藥物反應不好,就需要考慮心臟移植。而在等待合適的捐贈者期間,可以使用葉克膜(簡稱ECMO)或左心室輔助裝置(簡稱LVAD)。這些方法均用於支撐或延長壽命,ECMO及LVAD使用時間有限以及有其風險存在,往往是為了待心臟衰竭改善(例如:心肌炎)或是等到合適捐贈者(要在捐贈名單排隊等待)。 以上簡單介紹心臟衰竭給各位。如果你的心臟很健康,請好好愛護它。如果你的心臟已經有衰竭現象,請善待它,除了生活方式調整及非藥物治療,請規則服藥並定期回診由專業醫療團隊幫你追蹤評估以作最佳藥物治療及評估有無其他介入性治療之需要,避免走向心臟功能持續惡化的不歸路。
-
2020-05-13 養生.聰明飲食
腎臟功能不好 醫師提醒夏天吃這些蔬果要小心
聯新國際醫院腎臟科主任林盈光表示,夏天高溫炎熱,吃下香甜多汁的水果讓人心曠神怡,但是有些水果的含鉀量高,腎臟功能不好的民眾不可以一次吃太多。桃園市吳先生日前因為肺炎住院,家人熬煮十全中藥湯幫他補身體,喝兩碗湯又吃兩顆橘子,半小時之後突然感到胸悶而失去意識,所幸搶救得宜,經過急救及心臟電擊後恢復心跳與意識。吳先生原本就有慢性腎臟病,醫師研判因為血液中的鉀離子飆高引發心室顫動,身體不舒服昏眩。林盈光醫師表示,中藥湯裡的藥材屬於植物類,而植物含有鉀離子,熬煮出來的中藥湯雖然是補品精華,但裡頭所含的鉀離子很高,再加上橘子的含鉀量也高,吳先生是因為血鉀過高,引發身體不適。醫師說,從食物攝取的鉀離子,90%需經由尿液排出,但是慢性腎臟病患的腎臟排鉀能力變差,如果飲食沒有忌口,很容易會造成血中的鉀離子濃度上升。一旦血鉀濃度過高,可能會出現四肢無力、頭暈等情況,嚴重恐造成心律不整,甚至猝死,不可不慎。林盈光醫師提醒,除了中藥材之外,很多夏天水果的鉀離子含量偏高,像是哈密瓜、香瓜、火龍果、百香果、香蕉、奇異果、榴槤、木瓜、荔枝等,腎功能不佳的民眾應該要多注意,不可一次吃太多。另外,精力湯雖然營養價值高,但是屬於高鉀、高磷的食物,透析病患應避免食用。精力湯食材裡的腰果、核桃、杏仁、卵磷脂、小麥胚芽及啤酒酵母粉都是高磷食物,加上生鮮蔬菜未經水煮去鉀,以及水果直接打成汁(高鉀),所以精力湯是一種高磷、高鉀的食物,應多加注意。含鉀量比較高的蔬菜有紅莧菜、空心菜、菠菜、地瓜葉、綠花椰菜等葉菜類,以及番茄、草菇、金針菇、紫菜、豆類製品、堅果類等,建議洗腎病人先川燙後再吃;還有,川燙的水因為有溶出的鉀離子,所以不要食用。腎功能不好的民眾也應避免以低鈉鹽或低鹽醬油取代一般的鹽或醬油,所謂低鈉鹽或低鹽醬油,其低鈉的成分就是以鉀來代替,也就是「鈉低鉀高」,故低鈉鹽和低鹽醬油都是屬於高鉀食物,特別是血液透析病患常有高鉀血症的現象,因此不宜當作一般的調味料。
-
2020-05-08 科別.呼吸胸腔
肺炎奪命! 除了咳嗽,還有四個症狀
頻繁的咳嗽或者是輕微的喘息,很多時候都無法及時注意,可能會覺得這是小感冒,或是隨著年齡增長出現的變化。然而,這些看似尋常的小症狀,往往都是肺部疾病的徵兆。若不提高警覺,最後就會變成嚴重的肺部疾病,其中影響我們最大的疾病,包括肺癌、支氣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肺炎,以及肺結核。了解一些肺部疾病的早期徵兆,可以幫助我們及早預防疾病的發生。除了咳嗽,肺炎還有四個症狀◆慢性咳嗽咳嗽是身體正常的保護機制,它可以幫助呼吸道清除被吸入的煙、塵或異物,保持呼吸道暢通及維持肺臟功能。所謂的「土水師怕抓漏,醫師怕看咳嗽」,這是因為咳嗽的原因很多,從抽菸、感冒,到肺結核、肺炎、肺癌等,甚至胃食道逆流等非呼吸道、肺部相關疾病都有可能,所以不容易診斷,也就不容易醫治。一般人最感到困擾的是「慢性咳嗽」,所謂的「慢性」指的是咳嗽症狀已經超過三個禮拜,而且經過治療仍沒有見效。這是一個重要的早期症狀,預示著你的呼吸系統已經有些問題了,需要特別注意。◆多痰痰是抵抗感染或防禦刺激對肺部損傷的屏障,也是一種警告信號。當有細菌進入肺臟,人體想要與之對抗的話,就是轉化成痰再咳出來,一般來說經常運動、肺活量好的人,就比較容易把痰咳出來,反之,咳不出來時,就很容易積痰,造成肺部發炎。痰液的顏色是評斷肺部健康與否的指標之一。一般痰液呈現白色泡沫狀,就可能是慢性支氣管炎;若帶有黃色可能是細菌性感染所造成;假使痰液中含有血絲,常見於肺結核、肺癌患者。◆呼吸困難喘不過氣只是因為年紀變大、體力變差?呼吸困難是一種需要比平常更用力,才能吸到空氣的症狀,令人感到十分痛苦。長時間有呼吸困難的狀況,可能就是慢性病的徵兆,例如潛在的心臟、肺部或肥胖疾病。細菌、病毒感染是喘氣、呼吸困難的原因之一,其中不乏可能致死的肺炎、肺結核,需多加注意!◆胸痛只要一呼吸就會痛?常見胸痛原因有心臟血管、肺臟、腸胃等因素,因此胸痛不只是心臟病的徵兆,也可能與肺部疾病有關。當肺部疾病影響到肋膜就會引起胸痛,甚至會感到呼吸困難,在這之前可能不會有明顯的痛感,容易被忽略,因此應留意胸痛症狀,同時可能伴隨咳嗽、易喘、呼吸困難等症狀,如果發現自己變得易喘,或是慢性咳嗽三週以上,還開始有胸痛的情形,須趕緊就診。◆胸悶總是覺得胸口悶悶的,但不會疼痛,像是被什麼東西壓住一樣!胸悶可能是心臟造成的問題,但是當肺臟的氧氣量不夠時,也會產生胸悶的現象,如:肺積水、氣胸等情形,因為壓迫到了肺臟而吸不到氧氣,就會感覺胸悶;如果積水量不多或氣胸情況不嚴重,就可能會延遲就醫。以下為容易患病的危險因子或高危險群:˙上呼吸道感染(感冒)˙抽菸˙空氣汙染˙長期臥床˙營養不良˙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心臟病、腎臟病、癌症等)˙吸入帶有病菌的異物(如:食物、液體等)防疫安心.自救抗病肺炎位居國人十大死因第三名,若能及早就醫,治癒率愈高,若沒有好好醫治,可能會產生嚴重的併發症,如心肺衰竭等,不可不慎!(本文摘自博思智庫《超強心肺免疫力:養心淨肺抗病排毒》)書籍簡介 功能醫學權威醫師、營養師聯手進駐你家,提供強健心肺功能的營養飲食與生活提案!★呼吸道門戶,竟成萬病之源? ──隱形殺手躲在呼吸道源頭,防堵自淨,減少百病威脅……。☆過勞世代,心室顫動高猝死? ──補血顧氣,遠離冠心症、中風、心衰竭、心肌梗塞、自體免疫疾病……。★呼吸困難,原來是肺發火!──避免肺阻塞、肺纖維化、肺氣腫……。
-
2020-05-08 科別.呼吸胸腔
細菌.病毒性肺炎 嚴重者致呼吸衰竭? 6習慣預防肺炎侵害
在所有呼吸道疾病中,影響我們最大的還是肺炎莫屬,它是我們十大死因的第三位,其中大多數為六十五歲以上的年長者,但其他年齡層的人也不可以掉以輕心!一旦發生感冒或抵抗力下降時,肺炎就有可能趁虛而入,若沒有好好醫治,後續可能會產生嚴重的併發症。細菌、病毒性肺炎,嚴重者致呼吸衰竭?肺部發炎會令肺泡囊內充滿膿和水,使氧氣不能進入血液,影響到氣體交換,當血液中的含氧量減低時,身體的細胞不能正常運作,最後引發呼吸衰竭、敗血症,最終導致死亡。肺炎是指致病原入侵下呼吸道導致的肺部發炎反應,以「細菌性」和「病毒性」為比較常見的肺炎類型,比較少數的肺炎病患是因為真菌或寄生蟲所引起。◆細菌性肺炎:受到肺炎鏈球菌等典型細菌等病菌跑到肺臟當中,引起肺臟的感染,一年四季都可能發生,冬季到春季為主要流行季節。以老年人、幼童、慢性病患者最容易受到感染,不過細菌感染的肺炎可以靠施打疫苗預防。◆病毒性肺炎:奪走多條人命的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MERS(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感染症),以及二○一九年底爆發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就是病毒性肺炎。◆吸入性肺炎:吸入被細菌污染的口咽部或胃的分泌物,所造成的肺部感染,常見的包括在嘔吐後吸入嘔吐物或胃酸,或是因吞嚥功能障礙,將分泌物反覆吸入肺裡。年長者常因器官功能退化、共病症多、服用藥物增加、長期臥床、鼻胃管餵食及營養狀況不良等,成為吸入性肺炎的危險族群。為了防止吸入性肺炎,年長者進食時,最好採取坐正,同時將頭稍向前傾,這種姿勢的吞嚥功能最好,有些中風患者無法坐起身體,便可以讓他斜躺約六十度,避免嗆到。同時還要注意進食後三十分鐘不要躺下,以免發生食道逆流,導致吸入性肺炎。另外,食物調理成易吞嚥的形式,保持口腔清潔、吃飯時不說話,都可以有效避免產生吸入性肺炎。除了疫苗之外,想要想要預防細菌、病毒入侵肺部,減少微生物進入呼吸道、並提升個人抵抗力,要從生活做起,你可以這麼做:少與病菌接觸、戴口罩、保持環境通風、均衡飲食、保持運動習慣,以及戒菸!肺炎常來得又急又快,讓人防不勝防,重要的是平時應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攝取足夠營養、多運動,增強自身抵抗力,才能抵擋細菌、病毒的威脅。(本文摘自博思智庫《超強心肺免疫力:養心淨肺抗病排毒》)書籍簡介 功能醫學權威醫師、營養師聯手進駐你家,提供強健心肺功能的營養飲食與生活提案!★呼吸道門戶,竟成萬病之源? ──隱形殺手躲在呼吸道源頭,防堵自淨,減少百病威脅……。☆過勞世代,心室顫動高猝死? ──補血顧氣,遠離冠心症、中風、心衰竭、心肌梗塞、自體免疫疾病……。★呼吸困難,原來是肺發火!──避免肺阻塞、肺纖維化、肺氣腫……。
-
2020-05-06 科別.呼吸胸腔
流感併發重症恐致死 預防6方法告訴你
新聞報導:「本季流感重症近千人創五年新高!」一旦發生流感,若未及時接受治療,可能引起各種併發症,不可不慎!最常見為肺炎、中耳炎、腦膜炎、器官衰竭等,更嚴重的話,甚至須要進入加護病房進行插管治療,尤其是高危險群(六十五歲以上長者、嬰幼兒、慢性病患者、心血管疾病患者、免疫功能不全者)出現嚴重重症機率高,更應該少出入公眾場所,小心謹慎面對季節流感。久病不癒,不可忽視的併發症流感併發重症的機率較高,若是症狀持續了兩週,還是沒有好轉的跡象,就要小心病毒是否擴散到其他呼吸器官,造成感染,引發併發症。一旦發生併發症,治療會更加棘手,且有一定的死亡率,需要特別注意。◆鼻竇炎:化膿性鼻涕、發高燒、鼻塞、頭痛。當鼻炎(鼻涕、流鼻涕、鼻塞)的症狀超過十天,不僅沒有好轉,還出現黃綠色的濃稠鼻涕、嗅覺改變,再加上三十九度的高燒,甚至頭痛的情形,多半是原本的感冒病毒感染後,細菌造成二度感染的「急性鼻竇炎」了。◆支氣管炎:久咳、咳出濃黃痰、發燒、呼吸喘感冒若久久不癒,反覆咳嗽,還感覺胸骨後方有刺痛感,到底怎麼回事?當咳出的痰變得厚重、濃黃,再加上發燒、呼吸有喘鳴的現象,就要提高警覺,盡快就醫照X光診斷是否為支氣管炎了。◆中耳炎:耳鳴、高燒不退、耳朵疼痛中耳炎是因為病毒從鼻腔或咽喉,經由歐氏管進入中耳腔,造成中耳的感染。耳朵內有阻塞感,甚至出現聽不見的情況,也會引起耳朵疼痛、耳膜紅腫,還可能合併發燒、全身疲倦、頭痛等症狀。◆肺炎:高燒不退、咳嗽加劇、呼吸急促、痰液帶血絲因為細菌或病毒引起的肺部發炎,主要是肺泡受到影響,常見的症狀包括高燒不退、呼吸急促、呼吸困難、有痰的咳嗽、胸痛。肺炎往往是根據症狀以及醫生聽診,評估是否有異音來判斷,再加上胸部X光,查看是否有浸潤的現象。若確診為肺炎後,就必須使用抗生素進行治療,病情嚴重的話,就需要住院治療了。◆心肌炎:心搏過速、胸痛、心悸、昏厥、氣喘心臟肌肉受到病毒、細菌、毒素等侵犯,或自身免疫反應引起,導致心臟肌肉發炎甚至壞死,臨床症狀多變,從沒有症狀到猝死都有可能。較常見的症狀,包含沒有原因的心跳加快、腹痛或嘔吐等腸胃道症狀;其他症狀諸如:胸痛、心悸、氣喘、發燒、心雜音等。一開始症狀不明顯,初期類似感冒或腸胃炎,看似輕微的感冒或腸胃炎,卻可能演變成致命性的心肌炎。防堵疾病破口,預防小秘訣告訴你當有人罹患流感時,若沒有良好的防護配套措施,病毒便會隨著感染者的活動範圍持續往外擴散,造成另一波疫情。病毒的傳染途徑,主要透過感染者咳嗽或打噴嚏時產生的飛沫,將病毒散播給周圍,甚至是三米之外的其他人,當空氣不流通的密閉空間,更容易造成傳染。由於流感病毒可以短暫存活在物體表面,所以也可能透過接觸進行傳播,最常見的是手接觸到物體表面上的黏液,再觸碰自己的口、鼻或眼睛而感染。想要預防不小心被感染的情況,平時就要注意自身衛生習慣,多洗手、出入人多密閉的公共場合時,就要戴口罩,避免被傳染;當早晚溫差變化大時,就要注意穿著、充分休息,身體太累就會導致抵抗力降低,難以抵禦病毒的侵襲;均衡飲食也是老生常談,卻很少人真正做到。流行病毒預防6方法1.戴牢口罩:在密閉空間必戴,防止人與人之間的飛沫傳染。2.掩住口鼻:打噴嚏時,以手帕或衣袖遮掩口鼻,避免飛沫傳染。3.勤加洗手:濕洗手一分鐘,乾洗手三十秒,降低接觸傳染機率。4.不亂碰觸:雙手不碰眼口鼻,避免接觸感染。5.避免擁擠:減少去人潮擁擠的室內場所。6.良好作息:睡眠充足、多運動、均衡飲食,增加免疫力。 (本文摘自博思智庫《超強心肺免疫力:養心淨肺抗病排毒》)書籍簡介功能醫學權威醫師、營養師聯手進駐你家,提供強健心肺功能的營養飲食與生活提案!★呼吸道門戶,竟成萬病之源? ──隱形殺手躲在呼吸道源頭,防堵自淨,減少百病威脅……。☆過勞世代,心室顫動高猝死? ──補血顧氣,遠離冠心症、中風、心衰竭、心肌梗塞、自體免疫疾病……。★呼吸困難,原來是肺發火!──避免肺阻塞、肺纖維化、肺氣腫……。
-
2020-02-25 科別.心臟血管
稍微動一下就累或心悸?看看你的心衰功能性在哪一級
心臟像馬達一樣,持續把血液打出去供全身器官使用。光田綜合醫院心臟內科黃世忠醫師表示,心臟衰竭的定義就是,從心臟打出去的血液供應不足,無法滿足全身器官的需求。這是一個供需的問題,供需失衡就會出現各種問題。造成心臟衰竭最常見的原因是「缺血性心臟病」,也就是大家熟悉的心絞痛、心肌梗塞,另外還有心律不整、高血壓、瓣膜性心臟病等。心臟瓣膜的功能是讓血液朝一定方向推進,倘若瓣膜打不開,或者瓣膜關不攏,皆會影響心臟功能。所謂的心臟肌肉病變,是心肌纖維化導致心臟無力收縮,例如擴張性心肌病變,心臟變成很大顆、很無力。先天性心臟病、高血糖、高血脂、嚴重貧血、甲狀腺機能亢進、或者有心臟疾病家族史,都可能造成心臟衰竭。 為什麼心臟變大顆卻反而沒有力量呢?黃世忠醫師解釋道,正常時候血液從心臟打出去,然後由靜脈系統回流到心臟,要把血液打出去之前心臟要先放鬆,放鬆到要收縮前的狀態,叫做舒張末期,心臟內的血液若是100c.c.,用力收縮把血液打出去後可能只剩下30c.c.,也就是一次把70c.c.的血打出去。一般人正常心跳大約每分鐘70跳,每一分鐘的心輸出量就是70 X 70 = 4900c.c.。當一個人的心臟沒力之後會代償,舒張時有更多血液回到心臟,比如說現在心臟擴大了,可以容納120c.c.血液,每次收縮還是打70c.c.出去,心臟裡留下50c.c.,我們會計算一個心臟功能的指標,叫做「左心室射出分率」,射出分率的意思就是原來100c.c.把血打出去後剩下30c.c.,射出分率就是70/100 = 70%。心臟擴大以後,同樣打出70c.c.,射出分率就變成70/120 = 58%。雖然心臟變大顆,但是心臟功能卻愈來愈差,射出分率漸漸從70%、60%、50%,變成剩下20%。因為心臟變大顆是把心肌纖維撐開,收縮力道比原來差很多。心臟衰竭初期通常有哪些表現?黃世忠醫師指出,心臟衰竭症狀常見的有幾種,一個是呼吸困難。呼吸困難的程度不同,初期是休息的時候沒事,但是活動的時候會出現困難。原來爬三層樓不會喘,現在爬三層樓會喘,因為活動的時候身體需要較多血液供應,來不及供應就會喘,活動受限制。心臟衰竭導致肺部積水的時候患者沒辦法躺平,要坐起來比較舒服,叫「端坐呼吸」。有時候是已經睡著了但在半夜喘醒,這叫做「陣發性夜間呼吸困難」。若肺部積水很嚴重,患者連坐著不動也會喘。肺部積水還可能造成持續性咳嗽,尤其是夜間咳嗽,患者的痰通常比較稀,甚至出現粉紅色帶點血液,跟肺部感染、肺炎、感冒那種濃稠的黃痰不一樣。 患者會出現體液滯留,多餘的水分就滯留在體內,最常見的是下肢水腫,壓下去就會凹陷,有時候不只下肢水腫,還會往上腫到大腿、會陰部、腹部。如果水分滯留於腹腔內,可能造成腹水、肚子會脹,腸子也都腫腫脹脹,胃口就不好。當一個人出現水腫,體重會明顯增加,可能超過4-5公斤,就是4000-5000c.c.的水分。我們會請病患每天量體重,如果體重多一公斤,隔一天又多一公斤,通常都是水分滯留,長肉不可能長這麼快。如果已經出現水腫,就表示已有4-5公斤的水在體內。因為心臟要推動全身血液循環,心臟衰竭時病患會疲倦無力,很容易累。當心臟血液供應不足時可能會出現心絞痛,若腦部血液供應不足,還可能神智不清。心臟衰竭患者的死亡原因通常有兩個,一個就是心臟衰竭持續惡化,最後死於心臟衰竭,另一個是心律不整,他可能突然出現心室顫動或是心室頻脈,心臟就停掉,造成猝死。究竟是老了體力差?還是心臟衰竭?黃世忠醫師提醒道,容易感到疲倦或走路會喘時,很多人會覺得自己老了、體力變差,其實我們可以由幾點來區分,第一是呼吸,如果是端坐呼吸、躺下去容易喘、睡覺時枕頭要墊很高、陣發性夜間呼吸困難,這些較像心臟衰竭。下肢出現水腫也不是老化的現象。心臟衰竭患者晚上睡覺會比較頻尿,因為心臟輸出量不足,白天腎臟製造的尿量比較少,到了晚上平躺睡覺,腎臟血流量增加,尿量就會相對增加。然而夜間頻尿跟攝護腺肥大的症狀相似,所以要綜合幾個症狀來評估。心臟衰竭分四級黃世忠醫師表示,美國紐約心臟學會把心臟衰竭分成四個等級,這是依照身體活動會不會受到限制來分級。心臟衰竭第一級,身體活動幾乎沒有受到什麼限制,從事日常活動不會引起疲倦、心悸、呼吸困難、心絞痛等症狀,心臟衰竭第一級幾乎沒有症狀。心臟衰竭第二級,活動輕微受到限制,從事日常活動大概沒有什麼問題,譬如說爬一、兩層樓梯、掃地、吃飯、洗澡等都沒有問題,但是做劇烈運動的時候,就可能出現呼吸困難、疲倦、心絞痛等症狀。 心臟衰竭第三級,活動受到限制更嚴重,只要從事日常活動可能都有困難,但是他休息的時候可以緩解,只要不動休息,症狀可以緩解。患者可能連刷牙、吃飯、洗澡都會有症狀,只能躺著休息。心臟衰竭第四級,患者連在休息狀態也會出現呼吸困難,胸悶、心絞痛這些症狀,幾乎沒辦法做任何活動。心臟衰竭第四級的患者通常都會住院,至於第一級的病患常常自己不曉得,因為不太有感覺,而不會就醫。好好治療,心臟功能有機會進步黃世忠醫師回憶道,曾經有位患者因為喘、腳水腫去就醫,這才發現心臟功能已經很差,射出分率大概只有20%,心臟很大,可能要考慮心臟移植,然而換心不容易,器官來源非常有限,所以他覺得沒什麼機會。其實,心臟衰竭的治療近年來有長足進展,這位患者在接受幾個月的治療後,他的心臟射出分率就從20%漸漸增加到30、40、50%,我就告訴他說應該不用換心了,他也可以回到日常活動,從原來心臟衰竭第三期到第四期,回到大概第一期,看起來跟一般人沒有兩樣。貼心小提醒黃世忠醫師再次強調,若有躺著會喘、半夜突然喘醒、半夜一直起來尿尿、咳個不停等症狀,可能要考慮是心臟衰竭的問題,務必盡早就醫,盡早接受治療。原文:最近容易累?比較喘?竟是心臟功能出狀況搜尋附近的診所:心臟內科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
-
2020-02-23 新聞.科普好健康
為何會暈倒? 猝死風險有徵兆
一名10歲小女生,在聽到鞭炮聲響後暈倒,家人以為她嚇暈。直到有一次,在學校暈倒後心室顫動發作,經學校老師急救得宜,消防隊抵達後使用自動去顫器電擊後恢復心律。事後經診斷為QT延長症候群,與家長討論後,為小女生裝上體內去顫器,同時用服用藥物治療,以避免類似事件再度發生。神經心因性暈厥 約8成暈倒正式的醫學名稱應該叫「暈厥(syncope)」,定義是腦部血循下降導致意識喪失以及姿態張力下降,然後事後自動地恢復。高達三分之一的人在一生中會有暈厥的經驗,同時15%在21歲之前曾體驗暈厥。雖然暈厥如此常見,通常是良性,但仍然經常引起醫師及家屬的焦慮,擔心是否有潛在疾病及心因性猝死的可能性。常見暈厥原因為神經心因性暈厥,占全部病例75至80%,屬於良性狀態,通常與長時間站立、突然的姿態改變,或站著淋溫水浴有關,發作前會覺得惡心、暈眩、視野變小(管狀視覺),同時臉色蒼白,意識喪失的時間通常很短,且醒來後不太有殘留症狀。家族有心臟病史 要留意雖然如此,也可能是其他原因引起的暈厥,如心肌病變、心律不整等心因性原因、癲癇、外傷等神經性原因、低血糖、腎上腺不足引起之液體失衡、厭食症等代謝性原因、以及環境精神因素,如中暑、焦慮症、過度換氣、偽病、轉化症等,部分帶有猝死風險,仍需要小心鑑別診斷,適時介入,以免發生遺憾。帶有危險性的暈厥包括下列幾種,運動時暈厥,劇烈運動或用力時引發,心因性的可能大增;噪音或情緒引發暈厥,此時須高度懷疑是否有遺傳性心律不整,如QT延長症候群;暈厥時有大小便失禁,代表可能曾經心跳停止;有先天性心臟病、曾接受開心手術、曾罹患川崎病等病患,也要特別注意。家族成員有心室心律不整病史,包括QT延長症候群、布魯蓋達氏症候群、兒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心室頻脈、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變等;一、二等親內有五十歲前不明原因或心因性猝死,一、二等親內有人罹患心肌病變,一、二等親內有五十歲前罹患心臟衰竭,這些狀況須轉介兒童心臟科醫師評估。心電圖、超音波 找病因暈厥的病患建議接受的檢查包括基本的理學檢查,了解是否呼吸過快或心跳過快,是否心跳不規律,是否有任何形式心雜音。心電圖是必要檢查,重點在檢查QT間距延長,是否有右心肥大、心房或心室早期收縮、傳導阻斷、沃夫巴金森懷特(WPW)症候群、特殊心電圖型式如布魯格達氏症候群。心臟超音波檢查則視情況需要安排,可以排除心肌病變、瓣膜疾病等。最常見之神經心因性暈厥,一般的處理原則包括適量水分及鹽分補充、避免咖啡因、於長期站立時鼓勵動一動腳趾與作下肢等長收縮,即在小腿不動的情況下,收縮小腿肌肉,以增加下肢靜脈回流等。年輕人心因性猝死的機會相當低,約為0.4-1/每十萬人年,但往往隱藏在狀似平常的暈厥事件中。詳細病史、家族史詢問及理學檢查,可以篩檢出高危險病患予以轉介。根據美國報告,常規心電圖檢查約有百分之四左右的異常發現率,應屬必要常規檢查。若病人於暈厥時有大小便失禁,代表可能曾經心跳停止,更須仔細評估觀察;其他任何其他的前驅症狀不能以神經心因性暈厥來解釋,須轉介心臟科醫師評估。
-
2019-12-26 科別.心臟血管
癮君子洗腎猝倒見異象 醫護救回一命決定戒菸
臺北榮民總醫院桃園分院院長盧星華今天為一位在醫院洗腎的病友「慶生」,主治醫師吳靜如和醫護人員送上向日葵,祝他離開黑暗,迎向重生及美好的未來,更能如同向日葵般開心地有著微笑人生。男子洗腎時猝倒無心跳呼吸,經急救並進行緊急心導管手術及冠狀動脈支架置放,術後恢復良好。他透露急救和手術過程中失去意識和意識不清的時候,一度看見「異象」,包括過去洗腎時熟識的醫護人員,當時這些人不在他身邊,從鬼門關前掉頭命被救回來,他決定徹底戒菸。臺北榮民總醫院桃園分院心臟內科吳靜如醫師表示,這位男性病患53歲,長期吸菸,有洗腎、糖尿病、痛風等慢性疾病,曾因冠狀動脈疾病合併急性心肌梗塞接受支架置放手術。患者洗腎時突然失去意識無心跳呼吸,醫師研判為急性心肌梗塞復發,經心肺復甦術急救後,心電圖顯示有惡性心室顫動,合併嚴重心因性休克。心臟內外科團隊立即搶救,緊急置放經皮心肺功能維生輔助系統(小葉克膜)後,接從桃園分院轉至台北榮民總醫院進行緊急冠狀動脈支架置放等心導管手術,術後恢復良好,也順利脫離呼吸器及心肺維生輔助系統,目前仍在桃園分院常規洗腎中。吳靜如指出,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統計,最近10多年心臟疾病持續盤踞國人10大死因之第2位,107年死亡人數高達2萬1569人,較106年上升4.5%。國人普遍瞭解吸菸可能導致癌症,但不可輕忽的是,吸菸也是導致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險因子之一。吳靜如說,香菸含有許多可能危害心血管疾病的物質,包括尼古丁、一氧化碳以及自由基等,會使血管內皮細胞功能受損,導致發炎反應,增加氧化壓力,造成動脈粥狀硬化,提高血管栓塞的機率。根據統計,吸菸的人罹患冠狀動脈疾病的機率比吸菸的人增加50%,吸菸者在第一次急性心肌梗塞後,若仍持續吸菸,未來再次心肌梗塞的機率高達戒菸者的近三。冠狀動脈疾病患者若戒菸,也可減少36%死亡的風險。國民健康署統計,罹患急性心肌梗塞的男性病患中,74.5%曾經吸菸,在發病後仍持續吸菸者更高達38.5%。若病患能在第一次急性心肌梗塞後立刻戒菸,再次梗塞的風險能降低到與非吸菸者相同。戒菸對於降低心肌梗塞之復發非常重要,卻容易被一般民眾忽略。吳靜如醫師建議心血管病患戒菸,尤其是急性心肌梗塞的病友,可至各醫療院所之戒菸門診就診,利用國民健康署提供之二代戒菸服務,或政府設立之免費戒菸服務專線0800636363關懷諮詢,提高戒菸成功率。吳靜如醫師呼籲,為了您的健康,再次叮嚀有菸癮的民眾,吸菸傷肺又傷心,戒菸,要從「心開始」。
-
2019-12-12 科別.心臟血管
誤把胸悶痛當胃病 新婚少婦度完蜜月返國突休克
台中一名34歲王小姐,日前才剛新婚和丈夫出國度蜜月,不料回台3天後突然休克,家人緊急CPR、救護人員執行AED電擊後,送往光田綜合醫院大甲院區確診是心肌梗塞,緊急施做心導管手術與低溫治療,成功挽救一命。光田綜合醫院重症醫學暨心臟內科醫師柯君樺表示,病人到院檢查發現心臟左前降枝冠狀動脈完全堵塞,右冠狀動脈血栓,經心臟內科黃世忠主任醫師率領心導管團隊搶救,在50分鐘內完成左前降枝冠狀動脈疏通手術、穩定心血管狀況,續進入低溫治療後逐漸清醒,再經2周治療檢查右冠狀動脈血栓也已消失,未來持續復健、服藥和回診追蹤即可。柯君樺說,病患身材纖細、不菸不酒、家族沒有三高及心血管病史,加上女性停經前還有女性荷爾蒙保護心血管,年輕女性罹患心血管疾病十分少見。事後評估病患心肌梗塞的風險可能來自於高壓繁忙的工作和籌辦婚事勞累,蠟燭兩頭燒下讓身體不堪負荷,以及蜜月往返台灣、北歐的急遽溫差變化,上述因素都可能引起冠狀動脈內的斑塊脫落形成血栓,堵塞血管致心臟缺血引起致命性心室顫動。呼籲現代人生活壓力大,年輕族群也要注意健康。王小姐說,3個月前她在逛街時突然感覺胸口悶痛,隔天仍覺得不舒服,就像一把火從上腹部燒到胸口,和胃食道逆流的「火燒心」症狀相似,因此誤判自己是胃食道逆流到診所就診,吃藥2個月後未改善,還已安排要進一步做胃鏡檢查,沒想到胃鏡還沒做就先休克倒下,病源竟是心血管。王小姐的先生回想,發病當天,妻子自午夜起已感覺到身體不適,先是胸口悶痛到無法躺平休息、凌晨3點起床吃胃藥,然後清晨6點多時起床走動,突然趴倒在床上發出怪異的聲音,叫她無回應,仔細一看妻子全臉發紫,趕忙撥打119求援。光田綜合醫院急診醫學部醫師黃植謙指出,患者到院時生命跡象微弱,經插管搶救穩定其生命徵象。一般狀況下年輕患者突發性意識昏迷休克到院,大多原因是腦動脈瘤破裂或胸主動脈瘤破裂,而患者在快速檢查確認為心肌梗塞,即時啟動急性心肌梗塞緊急醫療小組救命。柯君樺呼籲,疾病症狀多變,有時胃食道逆流症狀和心肌梗塞部分相似,令民眾混淆誤判,須仰賴專業醫師才能辨別。若民眾和病患一樣非心血管危險族群,卻因胸悶、胸痛,就醫治療腸胃後無明顯改善,甚至症狀愈來愈嚴重時,可至大醫院檢查排除心血管疾病;若本身是心血管高危險族群,如三高族群、有抽菸、肥胖、年長或停經後的女性,有胸悶、胸痛時更要有所警覺,才能預防面臨心血管猝死危險。光田綜合醫院大甲院區心臟內科暨內科加護病房主任吳星輝提醒,現代人飲食習慣多偏好高脂、高熱量飲食,同時沒有良好、規律性的運動習慣,都是心血管疾病年齡層越來越下降的原因,過去醫院收治過最年輕的患者是28歲有抽菸及高血脂的男性。
-
2019-12-04 科別.心臟血管
秋冬好發心梗!注意心臟4核心症狀,減少運動性猝死
案例一:保一總隊第一大隊51歲張姓警務員,2019年10月31日下午在三峽營區內運動時,忽然昏倒休克,他到院前失去呼吸心跳,急救後不治。據了解,張疑有心血管疾病,血壓時高時低,他今天下午在營區內自主運動時,忽然昏倒。其他同仁見狀立刻通報救護人員,但他送醫後仍回天乏術。案例二:警政署保五岡山園區,代為訓練2018年特考班學員,1名37歲的黃姓學員,2019年9月30日上午6點多進行晨訓時,跑1,500公尺,10分鐘後突然昏倒緊急送醫,到院時已經沒有呼吸心跳,搶救2個小時後宣告不治,讓家屬非常錯愕。案例三:高雄捷運公司賀姓副總經理於2019年9月28日清晨跑步後突然趴倒在地,經搶救送醫仍宣告不治,疑心肌梗塞!近期已發生多起跑步猝死的事故,有不少跑步愛好者有些疑惑,為什麼看起來很健康的人,跑步也會猝死呢?其實跑步時猝死為運動性猝死,其原因及可能潛在疾病有冠狀動脈疾病造成心肌梗塞、肥厚型心肌病、突發的惡性心律失常(如:心室顫動)、先天性心臟病、心肌炎、大面積肺栓塞、以及主動脈破裂等。運動本身會增加心臟負荷,長期運動的人群較普通人群,心臟的負荷比較重,這會形成心臟肥厚,易造成心肌缺血猝死比一般人群確實要高很多,但規律運動又有益於心血管。猝死前,身體發出哪些警訊?以心因性猝死而言,平常一些心臟疾病的潛在徵象,包括:氣促、胸悶、暈厥、心悸等,當意識到有可能會面臨猝死的問題時,就不能不對我們心臟的「四大核心症狀」有所了解,並隨時加以留意猝死發生前的警告徵象。這些徵兆正在提醒我們,要儘早就醫做進一步的檢查。預防猝死最有效的做法,就是找出可能引起的原因並加以矯正,而上述的警訊正在對我們透露「心臟」肯定存在著結構性的問題,可能是先天或是後天所造成。有可能是心肌梗塞等大結構的問題,使得心臟的收縮功能產生變異也可能是一些小結構出現了問題,如血管裡有非常微小的阻塞,必須進行基因分析等詳細檢查才會發現。在先前的研究中,與運動有關的心因性猝死的發生率在每10萬人年0.6至2.1之間,但平時沒症狀者確難事先辨別出;若運動時有異常症狀如胸口不適、頭暈、異常氣促等,必須赴醫院檢查是否有潛在疾病,已有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肥胖、家族病史等)者,在接受運度訓練前最好能先至醫院檢查是否已有心血管疾病,並接受適當治療,以免運動性猝死發生。面臨秋冬之際更是心肌梗塞好發季節,運動前需先有暖身活動,運動後也需注意保暖,以減少運動性猝死發生。
-
2019-12-01 新聞.健康知識+
未來罹患癌症風險可能增7倍!研究揭這些患者有隱憂
對於在心臟病發作中倖存下來的人來說,有一些令人擔憂的消息。1項新的研究表示,與心臟健康的人相比,曾經有過心臟病發作、心力衰竭或心律不整等疾病的人,罹癌風險增加了7倍以上,研究結果發表於美國心臟協會年會。這些發現基於1項長達數10年的研究,持續追蹤居住在麻州弗雷明翰小鎮居民的心臟健康。波士頓麻省總醫院的心臟病專家Lau和她的同事們注意到,許多心臟病患者同時也在對抗癌症。研究初期追蹤了12,700多人,這些人既沒有心臟病也沒有罹患癌症;但在研究的15年間,總共發生了1,670例癌症病例,主要與胃腸道癌、乳腺癌、攝護腺癌和肺癌有關。研究人員發現,造成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包括年齡、性別、高血壓和抽菸習慣等,皆與癌症有相關性。未來10年內,心血管疾病高危險群的罹癌可能性多出3倍以上。再者,在研究期間發生心血管疾病,包括心臟病、心力衰竭或心室顫動的人,與沒有心臟臟疾病的人相比,其罹患癌症的風險增加了7倍以上。同樣的,BNP(1種用於診斷心臟衰竭的指標)較高者更容易罹患癌症。西奈山Blavatnik家族切爾西醫學中心醫學助理教授Nicholas Rohs博士雖然沒有參與這項研究,但他補充說明心臟病患者患有許多炎症、免疫系統失調的機率也比較大,體內的激素變化多以及血氧含量比較低,這些問題都可能導致癌症的發生。Lau則表示,這個研究提醒了醫師們,應該要積極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不僅要預防心臟病,同時也要考慮未來罹患癌症的風險。★本文經《健康傳媒》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健康傳媒】
-
2019-11-28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高以翔猝死/預防勝於治療 中醫教日常保養防心因性猝死
近日藝人高以翔因在大陸長時間錄製節目時,體力不支倒地昏迷心臟驟停,經過一番搶救送醫後仍不幸逝世,享年35歲,令社會大眾不敢置信、深感惋惜,但同時也讓更多人開始深思要如何保養,避免心因性猝死。對此,顏明鴻中醫師表示,心因性猝死大部分是因心臟疾病在壓力疲勞下引發致命性心律不整,如心室顫動、心室頻脈,造成心臟驟停。中醫重視事前預防,有些時候偶發的胸悶、心悸、心痛,甚至是心律不整,大部分的人不會多以留意,但其實身體早已發出警訊。醫師補充說明,中醫經辨證論治診斷心臟陰陽氣血盛衰,在對證下藥來改善體質,對於偶發的胸悶、心悸、心痛、心律不整也就能獲得改善。最後,顏明鴻醫師也提供平日的保養方法:一、可搭配穴位按摩來進行保健:1.內關穴: 寧心安神、理氣止痛。2.勞宮穴: 清心火、安心神、強心,特別適合加班熬夜、喝酒應酬後火氣大的人。3.郄門穴: 養心護心,治心痛、心悸、胸痛。二、保健茶飲有些簡單常見的保健茶飲對虛證心臟不適也有幫助,可用蓮子15顆、柏子仁3g、黨蔘6g、紅棗3顆,加500c.c.水,大火煮沸後,小火煮30分鐘,濾渣即可。蓮子、柏子仁具有養心寧心的作用。黨蔘、紅棗則能幫助補氣健脾。本文取自圓扶原中醫診所
共
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