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19 橘世代.健康橘
搜尋
幻覺
共找到
227
筆 文章
-
-
2020-05-28 科別.腦部.神經
經常頭痛是腦中風前兆嗎?醫師:6個改變要提高警覺
你也是頭痛一族嗎?研究報告指出,頭痛是現代上班族常見的困擾,卻也是長期被忽視的疾病,許多人只要一頭痛就擔心是不是患了腦瘤?長安醫院神經內科&神經整合治療中心主任林邵臻表示,頭痛的定義很廣泛,有些人一頭痛會突然單邊沒力氣,有人頭痛會先頭暈,這些都算是頭痛,只是伴隨不同症狀。一般來說,腦瘤或腦中風的病人,除非腦壓升高,才容易引發頭痛反應,在臨床表現上,腦瘤是慢慢形成的,少部分病人會頭痛外,還可能伴隨嚴重噁心、嘔吐,或合併半邊手腳無力、意識不清、說話困難等症狀。林邵臻進一步說明,現代人的頭痛問題,很多是因為其他病症所導致,例如眼壓過高的青光眼、感冒或慢性鼻竇炎導致頭痛、剛拔牙或頸椎退化也會造成頭痛,高血壓引起的頭痛,通常血壓都要非常高,才會感覺頭不舒服、頭悶、有點痛的不適。頭痛分為原發型與續發型,前者是沒有原因的頭痛,後者續發型可能是因為外傷、血管有狀況,或是藥物過度使用、感染以及結構上的問題。林邵臻指出,不管是哪一型頭痛,應就醫檢查診斷,才能真正把頭痛解決,降低頭痛影響正常生活的機率。依國際頭痛分類,沒有原因的頭痛就屬「原發型頭痛」,一部分會遺傳,有的病人症狀會比較明顯,可能因為睡眠、作息、飲食、女性荷爾蒙等因素,會誘發「偏頭痛」;「原發型慢性每日頭痛」是指每月病人頭痛頻繁至少15天,在一般人口的盛行率為4~5%,在頭痛門診的比例為1~44%,最常見的「偏頭痛」就是這類,誘發因子很多,壓力是其中一種,酒精、咖啡因、檸檬酸的食物,也都是誘發因子。林邵臻提醒,有很多偏頭痛的病人會狂吃止痛藥忍到太晚才就診,導致「偏頭痛重積狀態」,產生一種使人極度失能的偏頭痛,若發作持續超過72小時,就需要住院治療。其他常見的頭痛類型,像是「叢發性頭痛」,症狀是絕對固定於單側發作的劇痛;而「緊縮型頭痛」的典型症狀,為雙側壓迫或緊縮性頭痛;「外在壓力性頭痛」則是因持續施於顱周軟組織的壓迫或牽引所導致的頭痛,例如頭綁緊帶子、戴帽子或安全帽、游泳或潛水時戴的護目鏡等。若自覺頭痛時,有伴隨類似中風的症狀,例如走路不平衡、視覺受損,或整個人突然感覺不太一樣,尤其有頭痛病史的人,更要注意頭痛的位置、嚴重程度、痛的形態是否有改變,才能有效防範急性血管堵塞與破裂造成腦中風。除了一般原發性頭痛,林邵臻指出,也有可能是身體發出的警訊,尤以小孩跟老年人是屬於腦部長腫瘤機率較高的族群,通常小孩患有先天性腦瘤的機率不是沒有,會反應在走路有問題、反應變慢、發展遲緩等表現,其中又因癲癇發作就診發現腦部有腫瘤最為常見。在診斷上,要區別頭痛、腦中風與腦瘤,除了問診外,也可輔以腦波、腦部電腦斷層、核磁共振等檢查,來協助釐清最根本的問題。基本上,經常性頭痛「很少」直接代表就是罹患了腦中風和腦瘤,大部分的腦中風跟腦瘤都會伴隨其他症狀,例如失智、記憶力障礙、步態改變、個性改變、幻覺、不自主抖動、單邊越來越沒力、視野缺損、講話越來越慢、大舌頭、吞嚥困難等。腦中風常見的症狀是「臉歪」,尤其是在下臉部1/4的位置,患者會不自覺流口水、有吞嚥困難或是單側手腳麻或是沒力。如果是小腦中風,就會導致平衡系統出現問題;也曾有病人因為單邊眼睛看不見就診,經診斷是腦部視覺區中風所致;一般腦中風的症狀很少包括「經常性頭痛」,因為腦部血管出血導致明顯頭痛的比例較血管塞住為多。林邵臻說,一般腦瘤有分先天與不明原因、其他部位轉移等因素,後天型動脈瘤可能會因為血壓較高或血管結構有問題而導致,因此,平常多注意血壓,可預防動脈瘤及腦血管急性破裂;而頭痛是一種非常主觀的感覺,醫師通常都會以許多客觀症狀,加以判定是否為腦部的問題,可能是因哪些疾病或生活習慣所致,才能對症下藥。延伸閱讀: 每年奪走上萬條人命! 你一定要知道的6項腦中風檢查 全身不只腦部會中風! 身體4部位血管不通也會默默要命
-
2020-05-27 科別.腦部.神經
不自覺手抖?小心巴金森氏症
許多人有手抖的困擾,特別是拿筷子、寫字的時候,更有人會不自覺的手抖。嚴重的手抖會造成生活上的不便,也常造成社交時的尷尬場面。而老年人出現手抖,是身體健康出了什麼問題?手部顫抖的原因有很多種,巴金森氏症是其中一種常見造成手部顫抖的神經退化疾病。其實顫抖是一種蠻常見的症狀,在醫院門診也經常遇到這類困擾的病患來諮詢,想了解到底是什麼問題造成的。顫抖 常從單側肢體開始巴金森氏症大多數病人於五十至六十歲之間發病,不過,也有少數有家族遺傳的病人在年輕時就發病。此疾病的特色,包含手腳會不由自主地顫抖、肢體僵硬、面部較無表情、行動變得緩慢、走路變得不穩、平衡變差容易跌倒。值得注意的是,患者在靜止時就會有顫抖的情形,而且通常從單側肢體開始出現。會造成這些症狀,是因為中腦的黑質組織內的多巴胺細胞退化死亡,導致大腦中缺乏多巴胺,也就造成肢體顫抖,身體僵直、行動緩慢的症狀。而隨著神經退化的數量越多,症狀也越嚴重,但目前分泌多巴胺的神經細胞退化的真正機轉仍不清楚。藥物治療 後期易生副作用在巴金森氏症疾病初期,主要是藥物治療,以短效型及長效型的多巴胺藥物為主,以彌補神經退化所減少的分泌量。在疾病初期藥物通常效果不錯,但隨著疾病的進展,症狀會越來越明顯,所需使用的藥量也會增加,便容易產生藥物相關的副作用,包括幻覺、惡心、腸胃不適,甚至全身不自主的肢體異動症等。後期 可考慮外科手術治療在巴金森氏症疾病後期,如果藥物治療的效果不佳,或是產生嚴重的藥物副作用,可考慮外科手術治療,以改善病患之生活品質。這類的治療,主要包含傳統的腦部燒灼術,以及後續發展出的腦部深層刺激器植入手術。其中腦部深層刺激器植入手術,可將微小電極植入蒼白球、視丘及視丘下核等區域,電極通電後可調控局部神經細胞的功能,以達到症狀改善的目的,同時也可以減少口服藥物的用量。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目前巴金森氏症有越來越多治療的選擇,要有正面的心態,並配合醫師的治療計畫及衛教,可以大幅改善病友的生活品質。若民眾有手抖的困擾或是上述提到的其他情況,應盡快尋找合格的神經內科門診諮詢。
-
2020-05-15 科別.精神.身心
女病患妄想發生關係 台大醫院沒顧好判賠40萬
一名患思覺失調症的女子入住台大醫院竹東分院治療,她因情色幻想「一直想做愛」,和陳姓中年病友多次在病房廁所性交,女子母親接聽女兒電話聽到陳問「我們有關係,你忘記了嗎?」事件才曝光。女子由母親輔助,提損害賠償訴訟,要求陳和疏於照顧的院方賠償,台灣高等法院改判陳和台大竹東分院應賠償女子40萬元確定。受害的女子從高中二年級起就出現幻聽、妄想、失眠、在外遊蕩等症狀,2011年8月起陸續在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等醫院治療,皆被診斷為思覺失調症。她思考鬆散,聽幻覺與情色妄想明顯,也缺乏病識感,比其他思覺失調症患者容易出現性衝動。2016年3月間,女子因思覺失調症發作住進台大竹東院區。女子母親表示,陳多次違反女兒意願而強制性交,嚴重侵害女兒身體、健康和貞操權,也讓為人母者心痛不已,請求陳姓男子、台大竹東院區應賠償女兒和她各40萬元精神慰撫金。陳說,每次都是女方同意才發生性關係,況且新竹地檢署在調查妨害性自主案時,台大竹東分院就曾函覆檢方女子在性交時仍保有足夠的自主判斷能力。台大竹東院區主張和病患間無契約關係存在,醫護人員發現女子和異性病友互動增加時,主治醫師就囑咐應持續監看她不妥當行為,密切監護她的性衝動。 醫院表示,當女子違反規定與男病友間有肢體接觸時,醫護人員也依病室規定把她隔離、約束四肢,院方已盡防範監督和照顧義務。高院審理發現,醫院曾記下女子說「陳有問我要不要做愛,我就說好...有射在裡面」,可認2016年3月20日至29日間兩人發生3次性行為。女子在2013年間在北市醫松德院區治療時,因與異性過度親密,護理人員指正,她卻不以為意,還說「人家已經答應要和我結婚」。女子在其他醫院治療時,也會尾隨男性工作人員巡房、主動擁抱病友或親吻臉頰。女子曾向台大竹東院區說「很喜歡陳、想和他結婚」,她表示「一直想做愛」。高院認為,女子因長期受病症影響,認知功能沒康復,未來回復的可能性很低,但陳姓男子卻趁此性交,不法侵害女方的身體和貞操;陳雖以自己是中度精神病患抗辯,但高院認為說法不可採。而台大竹東院區醫護人員沒有提醒陳要與女子保持適當的互動距離,甚至在發現兩人有親密接觸後也沒約束陳,高院認為醫院未盡保護責任。高院判陳姓男子和台大竹東院區各賠女子40萬元,但如其中一人給付,另一人免為給付。至於女子母親求償部分,因對陳起訴已逾2年時效,陳不用賠償。
-
2020-05-15 科別.精神.身心
沒顧好「想做愛的女病患」致失身 台大醫院得賠40萬
一名患思覺失調症的女子入住台大醫院竹東分院治療,她因情色幻想「一直想做愛」,和陳姓中年病友多次在病房廁所性交,女子母親有回接聽女兒電話,陳問「我們有關係,你忘記了嗎?」,事件才曝光。女子由母親輔助,提損害賠償訴訟,要求陳和疏於照顧的院方賠償,台灣高等法院改判陳和台大竹東分院應賠償女子40萬元確定。受害的女子從高中二年級起就出現幻聽、大妄想、失眠、在外遊蕩等症狀,2011年8月起陸續在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等醫院治療,皆被診斷為思覺失調症。她思考鬆散,聽幻覺與情色妄想明顯,也缺乏病識感,還比其他思覺失調症患者容易出現性衝動。2016年3月間,女子因思覺失調症發作而住進台大竹東院區。女子母親表示,陳多次違反女兒意願而強制性交,嚴重侵害女兒身體、健康和貞操權,也讓為人母者心痛不已,因此請求陳姓男子、台大竹東院區應賠償女兒和她各40萬元精神慰撫金。陳則說,每次都是女方同意才發生性關係,況且新竹地檢署在調查妨害性自主案時,台大竹東分院就曾函覆檢方女子在性交時仍保有足夠的自主判斷能力。台大竹東院區主張和病患間無契約關係存在,況且醫護人員發現女子和異性病友互動增加時,主治醫師就囑咐應持續監看她不妥當的行為,密切監護她的性衝動。 醫院表示,當女子違反規定與男病友間有肢體接觸時,醫護人員也依病室規定把她隔離、約束四肢,院方已盡防範監督和照顧義務。高院審理發現,醫院曾記下女子說「陳有問我要不要做愛,我就說好...有射在裡面」,可認2016年3月20日至29日間兩人發生3次性行為。女子在2013年間在北市醫松德院區治療時,因與異性過度親密,護理人員指正,她卻不以為意,還說「人家已經答應要和我結婚」。女子在其他醫院治療時,也會尾隨男性工作人員巡房、主動擁抱病友或親吻臉頰。女子曾向台大竹東院區說「很喜歡陳、想和他結婚」,她表示「一直想做愛」。高院認為,女子因長期受病症影響,認知功能沒康復,未來回復的可能性很低,但陳姓男子卻趁此性交,不法侵害女方的身體和貞操;陳雖以自己是中度精神病患抗辯,但高院認為說法不可採。而台大竹東院區醫護人員沒有提醒陳要與女子保持適當的互動距離,甚至在發現兩人有親密接觸後也沒約束陳,致使女病患遭性侵3次,高院認為醫院未盡保護責任。高院判陳姓男子和台大竹東院區各賠女子40萬元,但如其中一人給付,另一人免為給付。至於女子母親求償部分,因對陳起訴已逾2年時效,陳不用賠償;醫院與受害者母親也無醫療契約,不存在債權債務關係。
-
2020-05-11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思覺失調症」輿論翻騰 常見誤解有哪些?
【編者按】最近嘉義鐵路殺警案的一審宣判,引起台灣社會的震撼以及各方人士的異議紛紛,也凸顯了司法精神醫學的專業判斷要讓社會大眾了解,仍有很長的艱辛路要走。我們即時登載三位精神科醫師發表他們的看法:一位精神科醫師第一時間來稿,表達他對這事件可能加深社會對精神病人誤解的隱憂,而指出矯正錯誤的觀念、歧視、汙名化是台灣社會應該努力的方向。我們接著邀請兩位這方面的專家學者:一位資深精神科醫師介紹早期如何發展台灣精神鑑定工作的拓荒史,並語重心長地呼籲,提升精神醫療的門診、住院及社區醫療的完整性,可以降低此傷害;一位中生代參與司法精神鑑定工作多年的精神科醫師提出其呼籲:要達到社會安全網之理想,需要多層次與多部門之防制觀點,而不是只有精神醫療系統之努力就可以做到。希望我們的共同努力,可以提升社會大眾對精神疾病的認識,消除因不了解引起的恐懼與偏見,也幫忙台灣社會大眾以及非專長於這方面的醫護人員更了解這錯綜複雜的專業問題。我們多從新聞社會事件、戲劇認識思覺失調症,看到的往往是片面的資訊,因此對疾病常充斥著誤解,對多數正在努力治療的病友而言是一大衝擊。其實思覺失調症透過治療,有機會幫助病友回到原本的生活,但首先需要對疾病有正確的態度,看看以下常見的迷思你中了幾個? ●從新聞報導中覺得思覺失調症病友都具有危險性?●路上看到自言自語、行為怪異的人,都沒辦法治療了?●不願意服藥的病友就醫也沒辦法醫治?●病人不想看病,只能選擇關在家裡?減少疾病汙名 是大眾幫助病友的第一步期發生的隨機殺人案,兇嫌稱自己有多個人格、思覺失調症等精神疾病,同時辯護律師也以精神障礙為由,認為兇嫌並非故意殺人。雖然兇嫌已遭羈押等待偵查以及後續的司法判決,然而此事件再度引起社會大眾對於思覺失調症患者的擔憂,例如是不是如同新聞中兇嫌所述,會無法控制自己、會傷害別人等。事實上,思覺失調症與暴力攻擊或是犯罪間的關聯性並不是如此。過往許多重要研究,如發表於《美國醫學會雜誌》中瑞典1973至2006年國家醫療及法律追蹤資料顯示,沒有合併物質濫用的思覺失調症與一般人相較僅微幅增加暴力的可能,而與患者自身的手足相比則沒有顯著增加暴力風險。在另一篇統合分析研究中,結論也提及物質濫用是在思覺失調症中明顯增加暴力的危險因子,應著重於防範或治療合併的物質濫用上,如酒癮或是毒癮等。但即使如此,思覺失調症患者在一些被渲染的社會事件中,還是容易被冠上不定時炸彈、具有不穩定性等汙名化的說詞。不論藥物再好 不願穩定用藥 治療效果大打折扣回到疾病本身,「思覺失調症」是一個大腦的疾病,主要的症狀有幻覺及妄想等。症狀嚴重時患者會認為有人要加害於自己,感覺被跟蹤監視,或持續受到視或聽幻覺的干擾,自言自語、莫名傻笑等。但疾病的表現也可能有許多其他的症狀,如患者開始變得畏懼社交、關在自己房間、過度執著於非邏輯性的思考、學業或是工作的能力變差、顯得多疑防備、舉止打扮怪異或是日常生活喪失動力等等。近年醫療的進步,抗精神病藥物能夠改善許多症狀,並減少過往藥物帶來的副作用,有非常多患者在固定治療下可以回歸社會、重返職場或是校園。但不管是效果多好的藥物,如果患者抗拒,不願意接受持續的治療協助,恢復穩定的可能性就會大打折扣。臨床上常會看到患者因無法盡早診斷或治療,錯失較佳的重拾正常生活的機會,或是中斷治療後因為症狀復發而失去工作或是喪失原本好不容易的重新建立的人際互動。而有些情況則是家屬太過害怕與患者起衝突,不敢勸說患者治療或是叮嚀服藥,只好看著患者症狀漸漸變得嚴重,再次發病。協助病友有方法 認識治療選擇、建立互信關係研究資料顯示,讓患者「充分了解藥物資訊」及「良好的醫病關係」是規律治療的關鍵。例如藥物有許多種選擇,從一日需要服用多次的口服藥、一日服用一次的口服藥物、兩周一次、一個月一次到三個月一次的長效針劑都是可以使用的治療選項,治療目標是讓患者在藥物協助下維持腦部神經傳導的穩定及改善認知功能。由於思覺失調症治療是一個長遠的過程,正如許多慢性疾病,醫師與病友及家屬間的互信關係在治療上是相當重要的一環。曾經遇到有年輕的患者,經過半年的治療症狀仍然起伏不定,患者在診間很少說話,常常都是家屬代為發言,有幾次家人也提到患者都忘記服藥。但在一次患者單獨前來的機會下,才發現家屬常認為病患本身很懶散,對事情都不願用心,患者被責備後就更不願意配合治療。之後經過幾次與家屬溝通,告知缺乏動力其實是症狀的一種,鼓勵患者多與家屬對談,也設立一些生活目標讓家屬感受到患者有努力達標。家人關係間漸漸支持性變多,而患者改接受長效針治療也明顯減少忘了服藥的狀況,症狀獲得相當改善。困難就醫者 可與醫師討論居家治療目前在幫助思覺失調症病患康復的就醫部分,除了急性發病或是危急狀況下,考量急性病房住院治療以外,其他包含精神科門診治療,讓患者回診時讓醫師了解病情變化,透過敘述日常生活的情況來評估恢復的狀態,是否需要調整治療等;若是患者抗拒到醫院或是常無法規律治療而復發,也可與醫師討論居家治療的可能性。居家治療是藉由醫師直接到社區中訪視患者,討論治療方案,促進穩定服藥或是固定施打長效針劑,以達到降低復發及減少精神症狀之影響;若是病症已經大幅進步,但日常生活、人際互動或是工作能力尚未恢復,日間留院或是社區復健中心的安排,可協助患者練習生活技巧、團體互動能力、調整生活型態,患者作為學員固定參加精神復健活動,練習漸進融入社區或工作職位。思覺失調症治療是一種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及造成失能的腦部疾病,而治療則是一條蜿蜒的漫漫長路,家庭間互相的協助與關懷,患者的治療意願及主動配合,增加協助的社會資源,支持團體,在這條治療的路上都是重要的角色,也期待未來透過越來越多的復原病友,能讓社會大眾了解精神疾病本身並不可怕,進而減少錯誤的觀念、歧視或是汙名化。
-
2020-05-0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病毒太狡詐!從頭到腳都攻擊 連醫師也摸不透
67歲的盧梭(Garvon Russell)因身體不適,到紐約市一家醫院掛急診,結果確診感染新冠病毒;但他的身體從頭到腳都遭病毒攻擊,令醫師不解。盧梭對抗病魔期間,出現肺浸潤、血管缺氧、腎衰竭、左腳血栓塞而臃腫等症狀;已退休的他兩周後幸運出院,說道:「住院期間很無聊。」隨著新冠肺炎患者人數增加,醫師也在學習新冠病毒如何從感染肺部,可能造成肺炎和急性呼吸窘迫症;有些病患則像盧梭會出現較嚴重的症狀,病毒轉移並攻擊腦部、腎臟、心臟、血管和消化系統。部分病患會出現突發性中風、肺栓塞或心臟病症狀,也有人腎衰竭或腸道發炎。病毒也會感染神經系統,引發痙攣、產生幻覺或失去味覺和嗅覺,造成孕婦流產等。新冠病毒的影響遠超過醫師對病毒感染的認知,紐約-長老會醫院/哥倫比亞大學厄文醫學中心(NYP/CUIMC)腎臟學醫師瑪雅‧拉奧(Maya Rao)說: 「新冠病毒似乎攻擊許多系統,我們不清楚每個人會發生的症狀。」拉奧正在醫治出現腎衰竭症狀的新冠肺炎確診病患。波士頓貝斯以色列醫院(BIDMC)神經學醫師薩林(Magdy Selim)收治出現中風症狀確診病患;他說:「有時候,每個嚴重的感染看起來都類似這種,但並非所有症狀都發生在同一名患者身上,這些是病入膏肓的病人。」部分年輕的病患的症狀表現不明顯,身體也相對健康;部分兒童則出現類似「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的症狀,出現心臟和腸道急性發炎。嚴重發炎是大多數新冠肺炎嚴重病例的普遍臨床症狀,可能造成血栓塞等併發症,就算是年輕力壯的病患也會因為迅速且廣泛的栓塞導致中風和肺栓塞。荷蘭一篇發表於「血栓形成研究」(Thrombosis Research)期刊的報告顯示,49%入住加護病房的新冠肺炎確診患者出現栓塞併發症,大多為肺栓塞但也有部分中風病例;出現前述併發症的病患,死亡機率為出現其他併發症病患的5.4倍。研究第一作者、萊登大學醫學中心(LUMC)內科與血管藥物專家克洛克(Erik Klok)說:「我們對於所見情況相當訝異,這不是一般流感會出現的情況。」研究中訪問的33歲的確診病患賽琴‧亞歷山卓(Sagine Alexandre)沒有中風病史,她的復原情況良好,不僅左臂恢復力氣,還能下床走動;她自4月1日住院起就沒再親自見過家人,「缺乏親友陪伴,很難對抗病魔,多虧了視訊電話,那是我(接受治療期間)所擁有的全部。」
-
2020-05-06 科別.精神.身心
曾被質疑裝病「這種人我看多了」!林奕含走了三年後的社會,對憂鬱症的偏誤是否前進了一點?
你認為精神疾病者應該長什麼樣子?如果是你的小孩,你的家人有過心理創傷,你願意相信她支持她陪伴她到最後一刻嗎?作家林奕含逝世屆滿三周年(1991年3月16日-2017年4月27日),雖稱為作家,但她僅正式發表過一本《房思琪的初戀樂園》,書封寫道「改編自真人真事」,影射她個人遭受權勢性侵的經歷,著作出版不滿三個月,林亦含在台北松山區的住處輕生,台灣社會因而掀起一段喧囂吵嚷,《印刻文學生活誌》稱林為「太短暫的美麗生命」。對「房思琪們」而言,初戀是一場慢性謀殺《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女主角房思琪在13歲時,與年長40多歲的補習班老師李國華被迫發生「非自願性行為」,此後她強迫自己「愛上老師」以逃避自己被害的事實。書中的李國華,後經調查是林奕含敬重的補教名師陳國星。2017年4月30日,台南地檢署偵辦林奕含輕生是否因補教名師陳國星涉嫌妨害性自主案,8月22日,台南地檢署經過百日偵查後認定除告發人主觀臆測之指述外,查無其他客觀積極證據可資佐證,宣布全案不起訴。無論真實情況為何,林奕含的確長年受憂鬱症與偏頭痛所苦,她在2016年4月曾公開致詞:如果今天婚禮我可以成為一個「新人」,我想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我想要成為一個對他人痛苦有更多想像力的人……我想要成為可以實質上幫助精神病去污名化的人。2020年4月,三四年又過去了,台灣社會對憂鬱症、精神疾病者的看法是否有所改變呢?回顧林奕含4年前在婚禮上致詞的內容,也許可以讓我們重新有不一樣的想法。為方便閱讀,會在段落置入標題讓讀者方便分段檢視。25歲時,林奕含婚禮的致詞內容嗨大家好,我是今天的新娘,我叫林奕含,然後新郎在這邊,他叫B。今天是一個喜氣的日子所以我理應說一些喜氣洋洋的話,但是很不幸地我這個人本身就沒有什麼喜氣。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台灣的婚禮開始了一個習慣,就是新人常常要準備一些表演來自娛娛人,但是很不幸地我沒有任何才藝,我不會唱歌不會跳舞,我不會拉小提琴不會吹長笛,事實上我這個人什麼都不會,但我會寫兩個字,所以我今天來說幾句話。噢然後我要告訴大家,雖然我們兩個好像很早結婚,但是我沒有懷孕,我只是比較胖而已。接下來講的內容可能會比較嚴肅,我今年差幾天就滿二十五歲了,我從高中二年級大概十六七歲的時候就得了重度憂鬱症。準確一點來說是,我從高中二年級開始了我與重度憂鬱症共生的人生,後來遇到了一些事情,又在這上面加上了 PTSD,所謂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如何形容重鬱症?重鬱症這件事情,它很像是失去一條腿或者是失去一雙眼睛,人人都會告訴你說,你只要去聽音樂啊你只要去爬山啊,你去散心啦你跟朋友聊聊天啊,但我知道不是那樣的,我失去了快樂這個能力,就像有人失去了他的眼睛然後再也拿不回來一樣。但與其說是快樂,說得更準確一點就是熱情,我失去了吃東西的熱情,我失去了與人交際的熱情,以致於到最後我失去了對生命的熱情。症狀有哪些?有些症狀是或許你們比較可以想像的,我常常會哭泣,然後脾氣變得非常暴躁,然後我會自殘;另外一些是你們或許沒有辦法想像的,我會幻覺,我會幻聽,我會解離,然後我自殺很多次,進過加護病房或是精神病房。(編按:生病與治療影響她的日常生活,無法正常上學,敘述略)如何形容解離,即「思覺失調症」?對我來說解離的經驗是比吃一百顆普拿疼,然後被推進去加護病房裡面洗胃還要痛苦的一個經驗。從中文系休學的前幾個月,我常常解離,還有另外一個症狀是沒有辦法識字,我知道這聽起來很荒謬,對,但是我打開書我沒有一個字看得懂,身為一個從小就如此愛慕崇拜文字的人來說是很挫折的一件事。當然在這樣的情況下我沒有辦法參加期末考,那時候正值期末考,我的那時候中文系的系主任就把我叫過去講話,我請我的醫生開了一張診斷證明,然後我就影印了很多份寄給各個教授,跟他們解釋說我為什麼沒有辦法參加期末考。大眾的偏誤就像心頭刃:系主任的一句話這時候系主任與助教就坐在那個辦公室裡面,助教在那邊看著我,然後他說「精神病的學生我看多了,自殘啊自殺啊,我看你這樣蠻好蠻正常的」;然後這時候我的系主任對我說了九個字,這九個字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他拎起我的診斷書然後問我說「你從哪裡拿到這個的?」當下的我我覺得我很懦弱,我就回答他說我從醫院,但我真的很後悔我沒有跟他說:主任,我沒有笨到在一個,活在一個對精神病普遍存在著扁平的想像的社會裡用一張精神病的診斷書去逃避區區一個期末考試,然後你問我從哪裡拿到的,從我的屁眼啦對,我很想這樣說但是我沒有。所以我要問的是,他是用什麼東西來診斷我?是用我的坐姿?我的洋裝?我的唇膏?或是我的口齒來診斷我嗎?這個社會對精神疾患者的想像是什麼?或我們說得難聽一點,這個社會對精神疾患者的期待是什麼?是不是我今天衣衫襤褸,然後口齒不清,然後六十天沒有洗澡去找他,他就會相信我真的有精神病?又或者他覺得精神病根本不是病呢?請設想一下,今天你有一個晚輩他得了白血病,你絕對不會跟他說,欸我早就跟你講,你不要跟有得白血病的人來往不然你自己也會得白血病,不會這樣說吧?……你也更不會對他說,為什麼大家的白血球都可以乖乖的?你的白血球就是不乖呢?要白血球乖乖的很難嗎?這些話聽起來多麼地荒謬,可是這些就是我這麼多年來聽到最多的一些話。父母關係、戀愛、朋友一個一個離去這個疾病它剝削了我曾經引以為傲的一切,比如說我曾經沒有縫隙的與我父母之間的關係,或者是我原本可能一帆風順的戀愛,或是隨著生病的時間越來越長,朋友一個一個地離去,甚至是我沒有辦法念書,天知道我有多麼地想要一張大學文憑。結婚、夫妻關係的意義是什麼?跟B在一起的這幾年,他教我最大的一件事情其實只有兩個字,就是平等。我從來都是誰誰誰的女兒、誰誰誰的學生、誰誰誰的病人,但我從來不是我自己,我所擁有的只有我和我的病而已。跟B在一起的時候我是他女朋友,但不是他「的」女朋友;我是他未婚妻,但不是他「的」未婚妻;我願意成為他老婆,但我不是他「的」老婆;我坐享他的愛,但是我不會把它視為理所當然。今天在這個場合,如果要說什麼B是全世界最體貼我的人啦,全世界最了解我的人啦,全世界對我最好的人啦,然後我要用盡心力去愛他經營我們的感情啦,我覺得這些都是廢話,因為不然我們也不會站在這裡。(編按:介紹新人一詞的來源敘述略)林奕含對「新人」的定義、新婚願望如果今天我是新人,如果我可以是新人,如果我可以成為新人,如果我可以成為一個新的人,那麼我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我想要成為一個對他人的痛苦有更多的想像力的人,我想要成為可以告訴那些恨不得得精神病的孩子們這種願望是不對的的那種人,我想要成為可以讓無論有錢或沒有錢的人都毫無顧忌地去看病的那種人,我想要成為可以實質上幫助精神病去汙名化的那種人。
-
2020-04-17 橘世代.健康橘
哈佛醫給失智妻的情書「她認我是陌生人,要我滾」
前言:當一個在醫學、人類學、公共衛生等領域備受敬重的精神科醫師,成為失智症妻子的照顧者,會發生什麼事?哈佛醫學院精神醫學與醫療人類學教授教授凱博文,寫下了他照顧失智妻子瓊安(漢學學者)十幾年的故事,他描述自己如何踏上照護之路,以及照護妻子時學習到,照護所涵蓋的領域之廣,遠遠超出醫學的範疇,而且不時令人氣餒。「滾!給我滾!」我的妻子,瓊安,正對著她床邊的陌生人瘋狂地尖叫和拍打。她非常地激動和恐懼。「離開這裡,滾出去!」但那個被她視為陌生人的人是我,與她結縭超過四十年的丈夫。瓊安剛從午睡中醒來。這時是二〇〇九年夏季,地點在麻塞諸塞州的劍橋。我們在住了二十七年的家中臥室裡。我試著讓聲音保持冷靜,同時隱藏心中湧出的恐慌。「我是妳丈夫,亞瑟。不要這麼生氣,我是跟妳一起在這裡的!」「你不是!你不是亞瑟!你是冒牌貨!給我滾!快!」她顫抖著嘶吼,高度警戒,就像隻困在陷阱裡的動物。我試盡我所能想到的各種方法要讓她冷靜下來,並且向她證明我是她丈夫,但她不為所動,拒絕承認我是誰,變得越來越頑固,越來越生氣。我開始懷疑這是不是真的,還是我做了場噩夢。瓊安只感到驚恐,深陷在讓她極端恐懼的幻覺中。這種情況之前發生過,是去年在阿姆斯特丹一家的飯店裡,但我依然對她的胡言亂語束手無策。瓊安幾乎全盲,並且因為罹患了非典型的早發性阿茲海默症而失智。這樣極度折磨人的狀況是卡普格拉綜合症(Capgras syndrome)的典型發作情況 ,這是一種有時會發生在罹患神經性病症患者身上的妄想症。患者會將與她親近的人物,甚至是她所存在的物理空間,誤認為是虛假、不真實的。以瓊安為例,她的妄想症最常出現的模式是偶爾、短暫持續,然後馬上忘記,但是對於親近她的人而言,它可是會將世界扯得支離破碎的-就像是一段花費數十年時間才鑄造出來的牽繫,在一瞬間就粉碎了。我是個受過專業訓練的精神科醫師。我應該有方法應付這樣的狀況。但在當下這一刻,我只是個震驚而絕望的丈夫。這次的場面就像第一次發生時一樣,延續了可怕的數小時。在那段時間,我得退避到屋內的其他地方,直到症狀發作完畢而她恢復冷靜。然而,我同時也是一個照顧者-瓊安的主要照顧者。有好幾次我試著和她閒話家常,但她拒絕了我。最後,我讓她相信我是另外一個人,是來幫助她的。「這樣啊,那趕走這個冒牌貨,把我真正的丈夫找來。」她哀求著說。之後,她對這件事表現出無所謂的態度。隔天,她完全否認發生過這樣的事。截至這個時候,我已經照顧了她八年之久。我幫助她洗澡、更衣並且為她帶路。我也幫助她吃飯,而且漸漸地也得為她解釋周遭的一切。我是個平凡的家庭照顧者,在美國有超過五千萬名家庭照顧者,而我是其中之一。身為醫師與醫療人類學家,我將職業生涯投身於專業照護與研究。針對這項主題,我具有客觀的專業知識,但同時間,我也身為一個平凡的參與者而埋首其中,每天都從中學習。從每次的經驗中,尤其是我擔任家庭照顧者十年間的可怕經驗,讓我對於照護工作有了更深的理解。我發現,照護是一種人類發展的過程。在我們社會中經常會發現,男孩的教養讓他變得粗心大意,女孩則是細心體貼。青少年和年輕男性得花上很長的時間,才能學會關心其他人,然後才會變得體貼而且有同情心,最後才能勝任照護工作。對於女性來說,要求她們成為照顧者的社會壓力和文化期待要大上許多,而這並不表示照護工作對她們來說是天性或比較容易。女性也要經過培養才能成為照顧者。照護是以關係為中心。給予照護和接受照護是一種分享禮物的過程,在這過程中我們給予並接受關心、肯定、實質的協助、情感上的支持、道德上的團結一致,以及持續不變的生命意義,一份複雜而不完整的意義。照護是行動、實踐和表現。它經常是一種反應。它是在各種不同狀況與情境下,針對他人與我們本身的需要而持續出現的反應。照護是陪伴某人度過他們驚慌與傷痛的經驗。它是協助、保護,以及為了避免陷入進一步的困難而未雨綢繆。照護攸關著照顧者與被照顧者的活生生的臨現(vital presence)-存在個體所本有的生命力與充實感。照護的行動會從我們內在召喚出臨現的能力。照護不會隨著死亡終結,反而讓我們積極守護記憶。我學到照護意味著著恐懼和驚惶、自我懷疑和絕望的時刻-但其中也有深刻的人性連結、真誠與坦誠、充滿意義與喜悅的片刻。我也學到照護所涵蓋的領域之廣,遠遠超出醫學的範疇。照護或許是最無所不在的一項人類活動,卻也可能是最吃力的一項活動,而且不時令人氣餒。它也是一項攸關人類存在意義的活動,透過這樣的活動,我們才得以完全了解、發揮人性的光輝。照護中最微不足道的時刻-擦乾汗濕的額頭,換掉弄髒的床單,安撫煩憂不安的人,在所愛的人生命結束時輕吻她的臉頰-我們或許便表現出最美好的自己。它能為照護者與被他所照護的那個人帶來救贖。照護可以為生活的藝術提供智慧。照護是一項困難、有時枯燥又沉悶無趣的工作,但它會與情感、道德、甚至是宗教意義彼此共鳴。了解實際的照護工作的意義,或許能有助於我們迎接這份挑戰、繼續堅持下去,並忍受試煉,而且它也會讓我們更堅強,以面對生活帶來的其他考驗。挑戰會日益增加。我相信,我們正在經歷一段高品質的照護受到嚴重威脅的危險時期,不管是在家庭內、在醫療專業中、在醫院與老人之家中,或是在我們的整個社會中。在充滿了僵固、憎恨、暴力和譏諷的政治氣氛中,反照護的風氣大行其道,而且經費少到幾乎無法觸及需要的人,使得照護工作遭受破壞,甚至可能被錯認成軟弱與傷感。它當然兩者皆非。照護是將家庭、社群與社會凝聚在一起的人性黏著劑。照顧教導我們的是不同的故事,告訴我們如何生活,我們又是什麼樣的人。但是在美國以至世界各地,照護的聲量被湮沒,價值被貶低,成了經濟與效率下的犧牲品,對家庭與專業醫療保健人員的苛求越來越多,給他們的資源卻越來越少,而且面臨在醫療保健中被排除重要性的危機。表達人類經驗、關乎人們的苦痛和療癒-我們共同的存在基礎-的道德語言,正在遭受扼殺,最壞的狀況下甚至可能消失殆盡。我們必須做好準備,好對自己提出令人難受的質問,去挑戰制度中的假定和「醫療保健論戰」所設定的前提。採取行動的時刻到了。這本書便是我針對照護工作以及它為何至關重要的原因,所提出的一份證詞。【本文摘自《照護的靈魂》,心靈工坊 2020/03/18 出版】【關於「失智」一定要知道的事↘↘↘】。張曼娟:「長照2.0應該留給更需要的人!」 沒想到,這真的不只是錢的問題...。張曼娟:照顧者才懂的旅程「辛苦也幸福」。失智者的家 9個細節別忽略 光線、舊物不能少
-
2020-03-24 科別.精神.身心
20歲少女罹病後打亂人生規劃 朋友陪伴度過難關
她是Shane,今年20歲,曾就讀北一女數理資優班,目前在商務公司擔任行銷。同時也是一名情感型思覺失調症患者。高二以前,她的人生規劃是一條清晰的道路,以生科為志業,目標是成為中研院的研究員或大學教授——17歲時,生病卻攪動了這一切。我還以為我有陰陽眼Shane從5歲時開始就有幻聽、10歲出現幻覺。「我大概知道,自己會感受到一些別人聽不到或看不到的事物,但我一直以為,是我有陰陽眼。」Shane笑著說。從小Shane就自認是個努力又認真的人,幻聽和幻覺,不至於影響她的日常生活——於課業上、滑板社、科展競賽及課外活動,Shane一直都有出色的表現。但是到高二時,她突然就覺得沒辦法了。情感型思覺失調思覺失調症,為大腦在處理思考與記憶的功能損毀,導致患者容易出現幻覺、幻聽,及認知功能的下降。從「我們與惡的距離」這齣戲,就能窺見一二。但Shane的狀況,卻又有些不同,她是「情感型思覺失調」。除了上述的症狀之外,情感型還會綜合憂鬱症或躁鬱症的症狀,而Shane的狀況,比較偏向憂鬱症。我有時候覺得自己滿衰小的「當時最讓我困擾的是我躺在床上沒有辦法唸書。」「因為我對自我要求很高,不能忍受自己在床上耍廢。我明明手腳沒有斷掉,但就是站不起來、也睡不著。」「我覺得自己很爛、很廢,怎麼可以這麼頹喪?但當意識到自己真的沒有辦法時,我很生氣、很絕望。」生病打亂她的人生規劃,後來她休學了一年,復學後考進了志願生科系,一個星期就又休學了。我永遠沒有辦法想像半年後的我會幹嘛這些改變,不過是Shane三年間的冰山一隅。她說從前的自己,是一個有明確人生規劃的人。但17歲以後,她便永遠沒有辦法想像,半年後的自己會幹嘛。連自己的髮型都無法預測。「基本上我的朋友對於我的打扮,已經不會再受到驚嚇了。他們已經習慣我的生活、正在做的事情、或是穿著髮型,都是一直在變動的人。」變動中的不變 友情無價 講到朋友時,Shane臉上的烏雲瞬間散開。她說高中休學那年,是朋友們經常找她耍廢、騎車載她出去玩,她才能找到維持繼續活下去的念頭。去年7月,Shane覺察自己的精神狀況惡化,到精神病院住了一個禮拜,朋友們為了能夠輪流陪伴她,還開了一個共用行事曆,將探病時間排得滿滿的,所有時段都有不同人陪伴她。「我都有點不好意思,大家給我很多愛。」「一路上從狀況很糟到現在,支撐我到現在還沒有死掉的,是我的朋友們。」Shane這麼說著時,眼神裡看起來,也充滿著愛。(本文摘錄自布克文化出版《我們都有病》) 關於新書/我們都有病逃避,有什麼關係?致為病拚搏的年輕世代 「我有病,我驕傲」、「我沒病,挺有病」我們是台灣年輕病友社群,我們都有病! 淋巴癌、骨肉癌、胰臟癌、血癌、恐慌症、思覺失調症、愛滋病、紅斑性狼瘡⋯⋯48個病友故事集 本書獻給:所有病友、照顧者、及關注醫病議題的朋友。生病後的人生,過程或許會讓你感到痛,但也可能讓你看過從沒預料到的風景。 本書一共收錄48篇關於疾病的故事,集結癌症、精神疾患、罕病、照顧者、一線醫病人員的真實分享。 「最討厭別人叫我正向樂觀,我選擇用憤怒面對疾病。」有病友這麼分享。「身為醫生,我是不是少關心病友一點,會比較好?」有醫生曾經迷惘。「照顧家人的耐心,消磨速度比外人想像中的更快。」有照顧者這樣自白。 這本書,不是呼籲大家一定要堅強樂觀面對疾病的心靈雞湯。而是希望讀者能從中找到,與疾病和平共處的靈感、或是態度。希望你們喜歡這本書,也希望這些故事,能為你們帶來勇氣和力量 : .購書請至>>https://is.gd/8Qi3Lq
-
2020-03-22 失智.像極了失智
家人疑失智 建議及早就診評估
醫界推估台灣失智人口超過27萬人,衛生福利部金門醫院精神科主任曾杏榕建議如果家屬有疑慮,可帶長者到醫院診斷評估,才能及早規畫治療。「醫師,我爸爸最近晚上都不睡覺,在房間走來走去」、「婆婆懷疑我在飯菜中下毒,最近都不吃我煮的東西」…如果發現家中長者有類似情況,可能已罹患失智症。2018年台灣65歲以上人口比重突破14%,從高齡化社會跨入「高齡社會」,推估2026年超過20%會邁入超高齡社會。醫界指65歲以上老人失智盛行率為8%,失智人口推估目前已超過27萬人,但民眾對失智症了解仍相當有限,常誤認失智症是正常老化一部分,而非疾病,普遍缺乏對失智症危險因子的認知,常導致延誤就醫。曾杏榕表示,失智症除造成記憶功能減退,常會合併其他行為與精神症狀,包括情緒起伏變大、睡眠情形惡化、妄想或幻覺等,將造成患者生活功能退化及家屬照顧的沉重負擔。曾杏榕說,如果家中有疑似失智症患者,建議及早至醫院精神科或神經科就診,藉由醫院團隊完整評估,可及早介入失智症治療,協助辨識失智症的危險因子,減輕患者失智症行為與精神症狀。符合失智症藥物適應症患者也可獲得藥物治療,延緩失智症進程。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
2020-02-24 科別.精神.身心
學測後有幻覺…高中生患思覺失調
高中剛畢業的小安,成績向來是數一數二,但學測後無法集中精神,經常覺得有人在談論他,讓他愈來愈煩躁,也害怕出門,還好父親及時發現,在家人建議下就醫,才知是患了思覺失調症。罹患思覺失調症的人可能會有不同症狀,嚴重度也因病程有所不同。症狀有多種不同表現:妄想、幻覺、言行異常、自閉思想、缺少感情、日常生活功能減退或無法自理、注意力無法集中、判斷能力降低、無法解決問題、憂鬱、焦慮、絕望、激動、有自殺念頭、社交及工作困難。真正成因至今未能確定,但主因為腦中神經傳遞物質多巴胺(dopamine)失調,多在壓力下發病,故生活壓力、心理創傷和個人適應力較弱等可能是疾病的誘因。患者需定期就醫並按時服藥,並了解藥物作用與副作用、與醫護人員建立緊密關係,持續追蹤症狀、需要時作個別或團體心理治療,定期運動、攝取均衡飲食、參與職業輔導、錢財管理等,都有助於患者疾病穩定、症狀改善。思覺失調症會慢性化,通常需要長期或終生治療;除藥物治療外,家人朋友陪伴支持亦是康復的重要條件。對於照顧及陪伴病人有幾項重點:溝通要簡單、明確、有耐性、不要與病人爭辯妄想內容、適度地尊重病人退縮的人際需求及給予獨處安靜時間、了解病人的疾病行為勿對病人產生不好的情緒。也應注意病人是否有配合治療,若藥物有明顯副作用、身體不適或有突發狀況,應立即就醫。對藥物或疾病有任何疑問,可隨時向醫師詢問。家屬如能早期發現病人的問題並及早介入處理,可讓病人有較大機會維持正常生活。
-
2020-01-20 名人.陳亮恭
陳亮恭/失智照顧 穩定情緒是關鍵
陳先生是早期失智症的患者,原本個性較內向,罹病後也不太願意參與活動,生活起居仰賴陳太太照顧。而陳太太慣於以命令口吻,反覆叮嚀、指正或責罵「提醒」陳先生完成生活上的常軌。兩人在診間常有衝突,不是拌嘴,而是真的吵架。言語沒惡意 口氣遣詞是問題陳先生看診總以平穩口氣敘述他的生活,除了睡眠狀況,能吃能喝,天氣好會去運動。話還沒說完,陳太太就指著陳先生斥責「你說謊!你哪有出門!都是我跟在你身後收拾爛攤子」,陳先生跟著也回敬「妳不要吵!妳不要這麼囉唆!」你一言我一語,雙方音量漸大,陳先生露出暴躁的神情與舉措,陳太太憤怒地指責,就這樣不可開交。婚姻關係中,許多夫妻或許也有類似的情境,妻子常常整天不停提醒、告誡、指正生活上各種看不過去的部分,先生的生活習慣在她眼中總有各種不足需要修正。這些言語都沒有惡意,但遣詞造句與口氣都不太會讓人感受到關心,家庭中總有維持關係的機制,許多的先生學會充耳不聞以減少衝突。然而,當先生變成失智症患者後,不僅記憶變差,連情緒控制也變差,加上持續感受言語所造成的壓力,進而表現出許多情緒與精神症狀,持續的焦躁不安、被害妄想等等困難的症狀一一出籠。失智症的照顧需要很多技巧,照顧者理解並接受病患狀態是最基本的一步。由於記憶衰退,病患需要反覆提醒,回答過數次相同問題的人,容易喪失耐性,而病患由於忘記前面的對答,只覺得為何對方沒有耐性而兇悍,跟著自己的脾氣也上來,生活成為一個充滿壓力的情境。病患情緒難穩 恐生精神症狀病患情緒若難以平穩,許多表現逐漸變成困擾的精神症狀,照顧者若無法讓失智患者感受到自在的生活狀態,各種行為表現與精神症狀會成為最棘手的挑戰。我勸過陳太太很多次,但換個角度想,她的個性已經幾十年,也不是一朝一夕能改變,當看不慣的事情反覆發生,她也克制不住自己,雖然心裡沒有那個意思,但情況就是走向惡性循環。陳太太覺得很不甘心,為什麼大家都同情陳先生而一味要求她改,對於陳先生卻沒有責難,那個不甘的神情連同在眼眶打轉的眼淚,充分體現了她的委屈。讓失智者情緒平穩 最難挑戰然而,讓失智症患者處在一個情緒平穩而沒有壓力的狀態,是照護的關鍵,一旦病患在場域中感受到壓力,焦躁、不安、幻覺與妄想可能都會一一上場,這些部分正是失智照顧最困難的挑戰。失智照顧充滿困難,我一向對於失智病患的家庭照顧者充滿敬意。他們陷在無解的情緒困境中,不是外人幫得上忙,少動口是這個情境下關鍵一步,但心中過不去的關卡,也不是說說就能解決。(作者陳亮恭為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健康名人堂邀請國內外醫藥公共衛生專家分享健康觀點與視野,每周一刊出。
-
2020-01-13 科別.耳鼻喉
沒嗅覺非過敏性鼻炎導致 恐罹患嗅溝腦膜瘤!
50歲吳女士,喪失嗅覺已經2年多,以為是嚴重過敏性鼻炎所致,不以為意;近日,因為視力越來越模糊,輾轉到慈濟就醫。透過電腦斷層掃描發現,吳女士腦部長了顆6到7公分的腫瘤,診斷為「嗅溝腦膜瘤(Olfactory groove meningioma)」,緊急開腦做腫瘤切除手術,切片檢驗為良性。術後即恢復視力、嗅覺也逐漸復原,住院兩周後出院,預後良好。收治個案的台北慈濟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黃國烽指出,腦膜瘤是起源於蜘蛛膜顆粒細胞的原發性腫瘤。大部分腦膜瘤長得慢,可能默默地存在5~10年,被發現時通常已長得很大,其中97%屬良性,另3%可能表現出惡性特徵。長在前顱窩底篩板及其後方的腦膜瘤稱為嗅溝腦膜瘤,可分為單側或雙側,通常單側較多見,也可能出現單側腫瘤,再向對側延伸的狀況。而逐漸失去嗅覺,是嗅溝腦膜瘤的早期症狀。若單側無嗅覺,則可判斷腫瘤位置在單側,只是許多單側嗅覺障礙,會因另側代償而被忽略;但如果腫瘤已橫跨兩側,則雙側嗅覺都喪失,但容易與過敏性鼻炎症狀混淆。黃國烽表示,視力減退也是嗅溝腦膜瘤的常見症狀。因腦部腫瘤會讓顱內壓增高、視盤水腫和繼發性萎縮,使得視力減退;也可能向後發展直接壓迫視神經,造成單眼或雙眼視力障礙。再者,腫瘤會影響額葉功能,可能引起精神症狀,病人會出現興奮、幻覺和妄想等情形;也可能因顱內壓增高,表現出反應遲鈍和精神淡漠的狀況;少數患者還可能出現癲癇發作。嗅溝腦膜瘤其成因至今未明,大部分是隨機發生,少部分是家族遺傳基因所引發。黃國烽解釋,文獻資料顯示,嗅溝腦膜瘤的發生以女性居多,年齡以50到70歲最常見,因此醫界認為,停經及更年期的身體變化可能與其有關。嗅溝腦膜瘤的典型治療方式,為手術切除腫瘤。外科醫師會依腫瘤位置,選擇單側開腦或是雙側開腦進行手術。黃國烽提到,切除腫瘤過程中,需仔細將腫瘤與粘黏的腦部組織與四周神經分離,並應用顯微手術,更精準清除腫瘤,避免殘留及減少損傷。術後,患者應保持心情平靜,並以清淡飲食為主,遵照醫囑休養,預後狀況可以很好,並恢復正常生活。嗅溝腦膜瘤的症狀多是漸進式出現,也常與其他病症混淆,不易被發現而延誤治療。黃國烽提醒,應時時關注身體變化,一旦嗅覺或視力出現異常,或是家人朋友對你的精神狀態提出反映,務必提高警覺,若狀況持續未改善,甚至越趨嚴重,務必找專業醫師為您診斷治療,以避免發生不可挽救狀況。(諮詢專家/台北慈濟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 黃國烽)
-
2020-01-12 新聞.長期照護
精神疾病怕吵 接病友回家過年要輕聲細語別喧嘩
50幾歲的賴先生為思覺失調症患者,退伍後出現幻聽幻覺,現實感相當差,多次發病,甚至暴力攻擊家人,近30年來,幾乎都住在醫院。父母親還在時,除夕一早總會到醫院幫他辦理請假手續,但父母親相繼病逝後,已無老家可回。最近,賴大哥到院探視他,並告知醫師,希望過年期間接弟弟至家裡團聚,這讓賴先生相當開心,逢人就說,「終於可以回家過年了!」最近醫療團隊頻頻向賴先生進行「行前教育」,提點各種注意事項,除了思覺失調口服藥物換成了長效針劑,還囑咐他回家後也要持續服用高血壓、高血脂等慢性疾病藥物,注意口腔衛生,才能開心過年。費心安排 患者也能過好年鹿港基督教醫院長青院區副院長邱南英表示,以往每逢農曆新年,許多家屬將精神疾病親人接回家過年,但部分患者回家後,可能未規律用藥,或是受到言語刺激,以致情緒激動,甚至出現暴力行為,被送至急診,因此,最近幾年返家過年的病友人數明顯減少。此外,許多精神疾病病友住院多年,父母已不在人世,兄弟姊妹也各自有家庭,擔心另一半生氣,不太願意接回長期住院的手足,這也使得過年繼續留院的病人越來越多。不過,也有折衷方案,一名50多歲女性病友同樣面臨沒有老家可回的窘境,但哥哥姊姊費心安排,在除夕前夕總會幫妹妹辦好請假手續,家人一起在餐廳享用大餐,並訂好飯店,讓她住上兩、三天,之後再陪著回到醫院。思覺失調、重度憂鬱 最怕環境變異邱南英表示,對於思覺失調、重度憂鬱症等精神疾病患者來說,過年回家團聚,可是一件大工程,因為返家容易,但人多嘴雜、互動頻繁,而病患的忍受度又低,家人一句無心的話,可能引爆地雷。此外,精神疾病患者請假回家,少了醫護人員在旁叮嚀,常會忘了吃藥,加上熬夜、生活作息不正常,原本平穩的病情很容易突然惡化。邱南英無奈地說,常見病人開心地坐車回家,但幾個小時後,又被家人送至醫院急診。邱南英說,精神疾病患者對環境因素很敏感,包括溫度、氣壓、晴天、陰天、雨天,任何一點外界的刺激,都可能讓情緒產生極大的變化,如同在平靜的湖面丟下一顆石頭,漣漪持續擴大,最後出現難以意料的激烈場景。親人互動 避免喧嘩吵鬧除了不可控制的環境因素,精神疾病患者與家人親友的互動,更須小心謹慎。以賴先生為例,住院之前,曾攻擊過哥哥,因此,家人在他面前,就不要提及暴力一事,講話盡量輕聲細語,避免刺激患者。由於長期住在機構,許多精神疾病患者相當怕吵,如果身處於喧嘩環境,情緒可能受影響,波動較大。精神科醫師楊聰財建議,家屬應該盡量保持安靜,調小電視音量。楊聰財提醒,家屬與病患家人互動時,應以平和及肯定的態度,即使患者很「盧」,也要耐住性子,不要口出惡言。除了在家休息,也可試著一起至戶外走走,多多曬曬太陽。規律用藥 作息正常禁菸酒邱南英指出,精神病病友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如為急性病友,每次只能請假四個小時;至於慢性病人,最多可以請假七天。過年前夕,如欲返家,醫療團隊都會給予「行前教育」,口頭約束。例如,生活作息正常,不可熬夜、抽菸、喝酒,最重要的是,務必規律用藥。所幸目前已有長效型針劑,如果擔心忘了用藥,只要換成針劑,血液中藥物濃度就可維持一段時間,發揮藥效。再者,住院病房嚴禁菸酒,有些病人回家後,忍不住抽菸、喝酒。邱南英說,菸酒可能與藥物產生交互作用,降低療效,家人應該多加防範,不讓病友接觸菸酒。邱南英說,如果精神疾病患者病情穩定,建議家人協助請假,陪同返家過年,只要做好準備,不提往事,全家團圓,都能過好年。萬一患者情緒不穩、行為異常,就應考慮提早回院,接受藥物等治療。精神疾病患者離院叮嚀1. 作息正常,規律服藥。2. 嚴禁菸酒,以免降低藥物療效。3. 盡量保持安靜,調小電視音量。4. 講話盡量輕聲細語,避免刺激患者。5. 互動謹慎,不提往事。6. 耐心應對,不要口出惡言。
-
2019-12-21 科別.精神.身心
你快樂嗎?用「幸福指標量表」測測你的幸福指數
作者/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主任 鐘國軒 整輯/黃慧玫 圖片設計/Kato健康,很多人認為就是沒有疾病。但從另一個角度而言,健康所指的是一個更積極的狀態。世界衛生組織(WHO),早在1948年就為健康下了一個定義:「健康不僅爲疾病或羸弱之消除,而是身體、心理與社會之完全健康狀態。」(英文原文:“Health is a state of complete physical, mental and social well-being and not merely the absence of disease or infirmity.")儘管如此,很多時候人們仍還是把重點放在有沒有病、病得多嚴重、如何治療疾病等等以疾病為中心的思維,而非以健康為導向的觀點。把憂鬱、焦慮、幻覺、妄想治療好是不夠的,身為精神醫療提供者,不能單單只看見精神的病態,更要以全人的角度,協助病人追求完全的健康安適。 以下這個量表,對於我們有多幸福,提供了一個簡易的評估觀點。我們都可以一起來看看自己的幸福指數有多少。 WHO-5幸福指標量表請針對以下五個句子,選出在過去兩週中最接近您的感受。請注意數字越高代表愈幸福。例如:如果在過去兩週內,有一半以上的時間,您感到愉悅且很有精神,請在右上角數字3的格子中打勾。將原始分數乘以4可以得到範圍0到100的百分比分數。百分比分數0分代表可能是最差的生活品質,反之100分代表可能是最佳的生活品質。說明:當原始分數低於13分或患者在五題中的任一題出現0到1分,建議施測憂鬱症(ICD-10)量表。原始分數低於13分顯示幸福感低落,並且是檢測ICD-10中憂鬱症之指標。
-
2019-12-17 科別.精神.身心
思覺失調症秋冬較易復發 醫:規律服藥重要
秋冬後日照時間縮短、氣溫變化大,精神疾病似乎更容易復發。一名40歲的女性患有思覺失調症,在家人陪伴下每月規律回診拿藥,病情控制還算穩定。不過最近她多次忘記服藥,且出現關係妄想,妄想工作職場男同事對她有好感,甚至幻聽他告白想結婚,嚴重影響工作。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自殺防治中心主任朱柏全表示,這不是單一個案,每年10月、11月臨床上觀察到不少精神疾病患者症狀復發,原因不明。一說是日照縮短,因為光線刺激會影響褪黑激素與血清素分泌,進而影響睡眠與情緒;另種說法是秋冬氣溫變化大,體質敏感者可能因此出現症狀。思覺失調症症狀可概分為三大類,一是妄想、幻覺等正性症狀,二是情感冷漠、社交退縮、缺乏動機等負性症狀,三是難專注、理解力降低等認知障礙。臨床上較常見患者在秋冬季出現負性症狀。朱柏全表示,規律服藥是控制疾病的重要關鍵。臨床上使用的長效針劑與口服藥成分相同,差別在於前者將藥品注射於肌肉、緩慢釋放,使藥物的血中濃度與療效較穩定,有兩周、每月、每三個月注射一次等三種劑型。上述個案近日經常忘記用藥,在注射長效針劑後,病情便漸漸獲得控制。在思覺失調症患者中,約三分之一的患者經治療能順利回歸社會,行為與一般人幾乎無異;約三分之一的患者能在穩定治療中保持60分的行為功能水準;另三分之一的療效較差一些。朱柏全表示,治療成效除了與穩定用藥有關,患者積極樂觀、家庭支持、善用社會資源等都是關鍵。病友與家屬可嘗試參加相關社團活動,如台中市歐啦身心健康關懷協會就提供病友與家屬不同課程,透過活動能獲得對疾病知識、營養照顧、社會資源等訊息,病友間與家屬間也能在康復路上為彼此打氣。
共
8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