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24 失智.像極了失智
搜尋
年輕型失智症
共找到
46
筆 文章
-
-
2024-07-16 失智.Podcast
【Podcast】EP.11守護台灣失智症家庭超過三十年 湯麗玉談國際新觀念、新作法及新興治療
Bill Yeates是一名年輕型的失智症患者,同時也是全球失智者聯盟的倡議者,他在2024年國際失智症全球大會上,以自己為例,分享失智者維持積極生活型態的策略,他罹患失智症後不僅維持游泳興趣,本身還是一名救生員,更勇敢參加游泳競賽挑戰自己。「失智好好生活」Podcast第十一集邀請台灣失智症協會顧問湯麗玉擔任嘉賓,暢談今年四月份到波蘭參加國際失智症全球大會的見聞,分享了令人欽佩的失智者故事,Bill Yeates以正向心態面對疾病,即使失智還是要盡己所能,把能力發揮到最好,縱然游泳比賽沒有得到原本期待的名次,對他而言卻絕對是一項意義非凡的成就。主持人陳韻如表示,「很多人覺得罹患失智症就像世界末日,但其實失智症不是完全失去生活自理能力。」FINGER 2.0精準預防策略國際失智症協會成立至今四十年,長期關注失智者及照顧者和家人,每兩年舉辦一次的國際研討會,更是全球關注的重要大事。湯麗玉強調,如果沒有國際失智症協會,就沒有WHO所公告的全球失智症行動計畫,也不會有台灣正在做的失智症政策綱領2.0,可見其重要性,而每年國際研討會都提供最新相關研究,今年的亮點在於預防,尤其是芬蘭著名的FINGER研究。Miia Kivipelto教授的FINGER研究至今持續十一年,證明多元介入措施可以有效預防失智症,目前全球已有64個國家參與,湯麗玉特別解釋,FINGER研究以五根手指頭表示不同的預防措施,包括運動、動腦、互動 營養以及控制心血管的危險因子,並喊出「Never too late, never too early.」呼籲大家當下開始預防失智症,不要自恃年輕而忽略其重要性,根據Miia Kivipelto教授以及許多研究者的觀點,其實從小就要開始健腦預防。每個人都有最適合的預防方式此外還有一個重要概念「No one size fits all.」意即沒有一種方式適合全部的人, FINGER研究在不同國家的作法也不盡相同。如今,FINGER研究推出2.0精準預防策略,也就是設計出屬於自己的預防策略,「從自己的興趣開始著手,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例如台灣失智症協會的顧問惠美姊喜歡繪畫與唱歌,對她來說從事這兩件事不但能感到快樂,同時還能延緩失智,以唱歌為例,按照節拍把歌詞唱出來,就是一項很好的認知訓練。」湯麗玉特別提到今年的另一個亮點,由各國代表成立全球失智專家小組,其中大多數都是失智者本人,台灣失智症協會的顧問惠美姊就是成員之一,未來關於失智症的政策都可徵詢失智者的意見。關注多元性別及年輕型失智者的子女今年國際研討會的關注重點還包括多元性別議題,以及年輕型失智者的子女。湯麗玉分享,台灣失智症協會也曾遇過家庭照顧者向他們尋求幫助,照顧者本身為同志,每次居服員到府服務前,都必須將彩虹旗等物品收起來,以免引起相關提問,這將是台灣失智症協會未來會更關注的議題。此外,需要幫助的還有年輕型失智者的子女,美國的羅倫佐之家(Lorenzo’s House)針對年輕型失智者服務,尤其關注失智者的子女,因為當父親或母親罹患失智症,對全家來說是都很大的衝擊,往往大人都很困難面對,更何況是正處在兒少階段的子女,今年暑假,台灣失智症協會針對青少年舉辦相關戲劇療癒,在專業人士協助下,透過演出的方式,讓子女體會失智的父親或母親生病歷程的辛苦,透過同理父母來達到療癒。最後,主持人陳韻如與來賓湯麗玉提醒大家善用政府資源,有任何困難請撥打全國失智症關懷專線0800-474-580(失智時,我幫您)。本集節目專訪台灣失智症協會顧問湯麗玉分享失智症國際新知,帶來最新失智症預防方式,完整內容請收聽「失智好好生活」Podcast第十一集《守護台灣失智症家庭超過三十年,湯麗玉談國際新觀念、新作法及新興治療》。本集重點:✎FINGER 2.0失智症的精準預防策略✎現在開始選一個最適合自己的預防方式✎失智者參加游泳競賽,他如何辦到?✎當失智症照顧者是多元性別✎關注年輕型失智者的子女失智好好生活Podcast節目收聽平台:🎧SoundOn:https://reurl.cc/NQVOpp🎧Apple Podcast:https://reurl.cc/Zep8rM🎧KKBOX:https://reurl.cc/NQVOAp🎧Spotify:https://reurl.cc/lQGnoY⭐歡迎按讚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團,並將你的經歷還有故事留言或私訊我們:https://www.facebook.com/ntcdementia⭐更多關於失智症的第一手資訊,都在元氣網「失智」頻道:https://health.udn.com/health/cate/10691
-
2024-06-14 失智.失智資源
為年輕型失智症的青少年照顧者開創希望的平台
年輕型失智症是指65歲以下確定診斷的患者,目前以50歲左右發病的比例偏高。由於正處於生命的壯年期或事業的上升期,卻因為疾病必須轉換角色或離開職場,對個人和家庭都會造成影響和衝擊。一般而言,他們的照顧者身分有父母、兄弟姊妹、配偶和未成年的子女,而且是後兩者居多。目前全世界有大約400萬的年輕型失智者,如果一個家庭有4個人,受到影響的家人就有1600萬人之多。在2024年4月下旬舉辦的國際失智症大會中,來自非洲波札那失智症協會的代表,分享了這個群族在她的國家的困境。在非洲大部分地區,民眾還未正確的認識這個疾病。所以照顧在社會中,一直影響兒童和年輕人。為了照顧父母或家裡的老人,他們必須停止原來的生活。這種犧牲,會導致放棄抱負和夢想。因為,在照護旅程結束時,沒有為他們提供任何支持,重新融入社會。另外,瑞典的研究指出: 健康和社會照顧的專業人員描述了與年輕型失智症父母同住的兒童和年輕人,是一個被遺忘的群體。並強調他們在缺乏適當的支援服務可供運用的情況下,更會因為擔心同儕的排斥,所以不願意尋求諮商和協助。所以,建議:1.為這個族群倡議2.投入關注3.了解現況的複雜度4.建立信任和關係。美國芝加哥的羅倫佐之家(Lorenzo’s House),就呼應了上面的需求而建立的一項新服務。在第一天的大會中,創辦人 Diana Cose小姐說,當她的先生被確診為年輕型失智症的時候,兩個兒子一個9歲,一個13歲。就像大多數類似的家庭一樣:他們徬徨、絕望和情緒陷入低谷。是小孩的提醒,讓她站起來面對挑戰。因為,對於父母親患有年輕型失智症的青少年來說,他們的旅程也同樣是很艱難的。所以,Cose小姐在2021年以小額貸款,在自家的客廳架起了一個網路平台。以先生的姓,建構「羅倫佐之家」,開放給正在經歷父親或母親得到失智症的年輕小孩,讓他們獲得知能、情緒支持和互相鼓勵的管道,減少孤獨和照亮生命。至今有美國45州、全球9個國家,共2000多人,串在一起參加線上課程。三個核心的服務包括: (1)媒合MATCH:幫助照顧者以一對一的方式配對,建立互相了解和支持的同儕關係(2)俱樂部CLUBS:安全方便的虛擬空間,分享故事、交換資源和找尋合適的社區(3)高峰會SUMMITS: 全球年輕人的虛擬活動場域,為他們提供教育和生命的正能量在MATCH 計劃中,將年輕型失智症的家庭成員與失智者聯結起來。依據家庭指引的過程,提供有用的照顧者標準以進行明智的匹配,考量重點包括:家庭結構、性格、狀況、階段等。在很安全的青少年和成人俱樂部裡CLUBS,練習正念、共同交流照顧故事、分享策略和建立社區的空間。擴展大腦健康知識,並建立不斷成長的青年聯盟。青年高峰會SUMMITS是一年一度的單日虛擬體驗,將全球兒童、青少年和年輕人團結起來。並得到加拿大失智症協會、國際失智症協會和倫敦經濟學院的支持。2024年估近會有200名青少年參加,分享作為一個患有年輕型失智症的家庭,他們所經歷的個人故事。也正因為有了這一個支持年輕人學習、交流和發聲的場域,他們才能夠有機會表達和爭取照顧上所需要的正義與公平。來自各行各業的專業人士利用他們的才能和努力,擴大了 Lorenzo’s House 的使命,甚至加入包括對國家失智症政策建言的行列。另外,也邀請那些其本人或親人處於病情後期階段的夥伴,或者失智者已經過逝的家人,加入照亮小組“Shine On”。結合音樂、運動和社區,組成一種面對面的互動體驗,其中音樂和表達已經點燃芝加哥北區的歡樂,並於 2024 年擴展到南區。羅倫佐之家是一個非營利的小團體,最初懷抱著以協助年輕型失智症的子女和家庭走出孤獨無依為宏願。由於符合了隱性群組青少年的照顧需求,而且掌握了網路平台的方便性和有效性,就在短短3年多的努力下,點亮了全球無數青少年的希望和生命之光。相信所有不管在現場或線上參加國際大會的人,都會因為他們的投入和付出,備受感動。同時,志同道合的家庭聯盟不斷壯大,除了讓家人關係更緊密和堅固,他們也更有能力延伸去鼓舞其他家庭的成員,大家團結一致走出不再需要孤軍奮鬥的旅程。本屆大會的主題是:「失智症: 洞見、創新和激勵」 (Dementia: Insights, Innovation, Inspiration),「羅倫佐之家」做了非常切題的示範。有興趣的夥伴可以上網,進一步參考他們的服務: http://lorenzoshouse.org
-
2024-04-25 失智.Podcast
【Podcast】EP6.生活比吃藥重要!失智者日常活動的聰明安排
除了帶失智家人到醫院尋求藥物治療或參加專業機構的非藥物治療課程之外,他們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家中度過。然而,若因擔心失智症者走失而完全避免戶外活動,將對他們的身心造成重大傷害。如何為失智家人規劃豐富有意義的日常生活,以減緩病情惡化?當精心安排的活動未能引起失智症者的興趣時,又該如何協助他們?這些都是照顧者經常面臨的問題。最新一集《失智好好生活》Podcast邀請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社區職能治療師/延希職能治療所所長 柯宏勳,從專業職能治療的角度,探討非藥物治療的各種解決方案。為照顧家庭提供實用的建議,幫助失智症者延緩病程,迎接更有品質的生活。日常生活即是非藥物治療主持人陳韻如分享一段「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的真實故事,一名83歲的奶奶在疫情警戒時確診失智症,當時她記憶錯亂,連原本拿手的煮飯技能也忘了。家屬除了定期回診,也嘗試給她吃保健品,另外,也給奶奶畫數字油畫,一天畫一點,畫了20幾幅,現在也回到可以再下廚的狀態。讓失智症者做有興趣的日常活動,有助延緩失智病程,甚至讓失智症者恢復昔日的生活技能,可見非藥物治療的活動安排,對失智症治療具正面效果。陳韻如提出,照顧者精心安排各項活動,想讓失智症者能夠參與,但卻遭到拒絕,或是愛面子不願走出去,究竟哪些日常活動安排適合失智症者?「藥物以外的照顧的方法都算非藥物治療」,柯宏勳所長在節目中強調,活動安排是非藥治療中很重要的方法,但「非藥物治療需要照顧者的引導技巧」卻常被忽略。「其實活動可以有深淺不同層級,生活中的食衣住行、興趣專長,都可以拿來作活動安排」。透過導引了解失智症者的人生故事懷舊、音樂、園藝治療是常見的非藥物治療,柯宏勳還在節目中分享,如何透過讓失智症者聆聽老歌,創造與失智症者溝通的話題,成功引導失智症者說出自身背景,他表示「非藥物治療是蒐集資料的概念」,將失智症者的人生故事引導出來,對於安排活動是很好的線索。為失智症者安排活動的目的是希望他們更好,但常常會把活動變成上課,反而降低失智症者的參與意願。當失智症者參與活動的意願不高時,建議換個方式引導他們,譬如進行拼圖遊戲時,可以跟失智症者說「我們要不要試著把它完成」,甚至可以用請教的態度,避免失智症者興趣缺缺。活動「少量多餐」 多鼓勵失智症者失智症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據衛福部統計,國內65歲以前發病的「年輕型失智症」患者已突破1.2萬人。柯宏勳表示,年輕型失智症者的活動安排跟非藥物治療,原則其實與失智長者一樣,年輕型失智症者的體力都還很好,活動安排可以多一些與體能有關的元素。失智症者因為認知功能減退,大腦的注意力不容易持久,在活動安排上,柯宏勳建議採取「少量多餐的概念」,活動進行到一半時,安排休息時間,讓失智症者起身動一動,再回來完成活動。另外,也可以把日曆、時鐘掛在顯眼處,藉以輔助失智症者現實導向的問題,也能變成活動的媒材。「多給失智症者鼓勵」,柯宏勳表示活動設計的目的是引導失智症者願意參與,願意參與就是一個很好的開始,即使過程中有做不好的地方,也別忘了多鼓勵,增加失智症者再次參與活動的意願。本集重點:✎失智照顧者的真實故事:8旬失智奶奶靠非藥物治療 重捨煮菜技能✎哪些日常活動安排適合失智症者? ✎如何安排失智症者有興趣的活動?如何鼓勵失智症者參與活動?✎年輕型失智症者的活動如何安排?一項活動的時間多久? 失智好好生活Podcast節目收聽平台🎧SoundOn:https:https://reurl.cc/6vDYkr🎧Spotify:https:https://reurl.cc/xaE44V🎧KKBOX:https:https://reurl.cc/ezm77Q🎧Apple:https://reurl.cc/5v2ZZq⭐歡迎按讚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團,並將你的經歷還有故事留言或私訊我們:https://www.facebook.com/ntcdementia⭐更多關於失智症的第一手資訊,都在元氣網「失智」頻道:https://health.udn.com/health/cate/10691
-
2024-01-28 焦點.長期照護
林依瑩:讓大家喜歡老 才是長壽社會的終極目標
「他好奇問我:台灣老人都喜歡打扮年輕上台跳舞嗎?」伯拉罕共生照顧勞動合作社創辦人林依瑩笑著回憶起好幾年前那場小巨蛋的長者活動,當天一名來台參訪的丹麥學者這樣問她,這個提問猶如一記棒喝,提醒著她,邁入超高齡的台灣,那麼多高齡者專屬的活動,是不是都過於童稚化?林依瑩觀察,同樣是「法定老人」,但六十五歲到一百歲涵蓋了好幾個世代,各世代成長背景與生活歷練不同,課程內容設計也要隨之調整。首先認識老 就可自在享老新一代長輩成長於台灣經濟起飛年代,受過很好的教育,對該怎麼過退休生活很有想法,若活動只停留在健診、量血壓、健康操或團康,無法滿足他們。要發展出讓老人覺得有價值的活動,才能吸引新一代的老人。林依瑩歷來的工作都跟「老」有關,曾任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十二年,期間催生「不老騎士」,卸任台中市副市長後,投入達觀部落的長照工作,考取證照成為第一線的照服員,以失能長輩為主要照顧對象。她說出長期服務長輩的觀察,「變老,就像四季變化一樣自然,當我們認識老,就可以自在享受老的境界。」長壽社會的孩子應從小就要認識、親近長輩,心態上要喜歡老人,才有可能觀察跟學習如何變老。她以自己為例,在四代同堂的大家庭成長,被阿嬤一手帶大,加上跟著擔任村幹事的父親做社區服務,經常有機會親近老人,她看到很多老人家即使拄著拐杖也要做事,自己阿嬤年紀很大時仍然會去田間挖番薯,邊挖邊跟路過的人閒聊,但如果找不到事做就只能在門邊打盹,「所以我從小就知道老人要有事做。」任職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期間出國參訪,在中國大陸的「為愛長征」活動,遇見一名七十一歲的阿嬤以三○五天走完八千里路,在日本看見老人退休協會從大阪步行千里到東京,對老人的感動在她心中滋養成行動,促使她帶一群平均八十一歲的不老騎士機車環島,讓大家具體相信老可以這麼精采,「錄取的阿公阿嬤一整年都特別健康,他們擔心一生病就無法環島。」擔任第一線照服員,林依瑩看見失能造成的限制但也看到突破,「身體衰老只是生理現象,但心是自由的,不會因此而改變。」在台灣大部分人聽到氣切都很絕望,但部落有一名氣切阿公從最嚴重的失能八級進步到二級,現在不但自己出門買菜,閒暇時還能射箭自娛,證明了從健康、亞健康甚至到失能,心態正向就能擁有美好老後生活。看身心狀態 不看年齡數字投入老人服務工作卅多年,見過熱血圓夢的老人,也見過長照復能的老人,林依瑩對於「變老」的學習,都來自這些前輩。她認為變老看的不是年齡數字,而是身心狀態。就像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的創辦人郭東曜,退休後移民夏威夷不是休閒養老,而是去開創新的任務為教會服務,縱使視力退化無法開車也不會當成阻礙。而她自己理想的老後生活是子孫滿堂,育有三名子女的林依瑩,卅七歲才生第一胎,老二老三各在她卅九歲、四十二歲時出生,按照結婚平均年齡不斷延後的趨勢推估,很有可能將近七十歲抱孫。「維持好身心狀態,七十歲帶孫子沒問題啊。」林依瑩笑開懷,彷彿已看到子孫滿堂的未來。長壽社會 林依瑩:打造系統性學老伯拉罕共生照顧勞動合作社創辦人林依瑩為時代力量不分區立委候選人第一位,儘管因政黨得票率未跨過百分之五未能進國會,但她於選後表示,希望大家能早點學老、開心學老、幸福到老,期待政府更重視學老的推動,打造一個系統性學老的社會支持體系。林依瑩認為長壽社會最積極正向的照顧有兩種作法,一是學習,一是社會要開創主流價值,提供年長者更多參與機會,有舞台展現。不老騎士在國際間大放異彩時,曾有學者指出標榜不老,反而是歧視老,但林依瑩認為把老跟其他正向元素結合,讓大家喜歡老,才是長壽社會的終極目標。她任職台中市副市長期間,推動老派系列活動,直接把老融入時尚街拍、影像展、嘻哈熱舞等活動,引領民眾思考老的樣態與魅力。林依瑩在部落推「百歲小學堂」,教老人家認字點餐、買車票,隨堂考就是獨立完成買票搭火車的任務,這類課程設計是為了解決部落老人不識字所造成的日常生活限制,「新的老人學經歷生活背景不同,十年後百歲小學堂可能要變成哈佛菁英堂才有人願意來上課。」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是台灣非常好的高齡政策,實施將滿廿年,她當台中市副市長時,思考規畫不限定場地的行動據點,立意在於更靈活運用各種場域,例如她曾看過一群長輩在百貨公司聚會,規定成員都要戴帽子出席,為了一頂帽子必須設計整套穿搭,展現創意活力。坊間也有許多新穎的活動,她提到自己父親報名參加蘇帆海洋基金會的不老水手課程,是學習也是人生新挑戰。突破限制 翻轉失能新契機要不是膝蓋退化,可能沒有不老騎士的誕生。伯拉罕共生照顧勞動合作社創辦人林依瑩受到中日老人步行千里的感動,原本的構想是在台灣舉辦同性質活動,但當時八十七歲的不老騎士團長賴清炎,說自己「膝蓋退化了不要走路,我們來騎摩托車。」不輕易放棄而是轉變方向,反而創造不老騎士環島佳話。莞爾的是,當林依瑩邀請日本老人退休協會共襄盛舉時,反而被他們以騎車太危險為理由婉拒。投入長照工作多年,林依瑩看見失能造成的限制但也看到突破,去年日本早發性失智症患者丹野智文來台演講,丹野智文原是汽車銷售業務員,卅九歲確診阿茲海默年輕型失智症,這十年來他積極分享經驗、推動失智友善,不但出書、成立陪伴組織,更成為國際年輕失智者推廣代表。他受林依瑩之邀參訪部落時提到,初期回診醫師都是對著他太太說明病情,儘管他就坐在醫師面前。這是大部分人面對失能者的方式,林依瑩強調,嚴格來說戴眼鏡也是失能的一種,但是我們不會因為對方近視就認為他無法自理,「尤其在科技及輔具的協助下,依然可以完成很多想做的事。」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很早就推出老人體驗活動,設計彭祖體驗包以老化眼鏡、音阻耳塞、駝背背帶等裝備,讓參與者感受到身體衰退至八十歲的情況,立意在於體諒老人家生活的不便進而產生同理心。林依瑩印象深刻的是十年前香港一位會計系大四學生,專程到台灣參加老人體驗活動,回港參加社會企業提案大賽獲得第一名,後來成立「歷耆者」社會企業,為學校、企業及長照機構舉辦專業的老人體驗活動,找出長者的身心靈需要。社會愈來愈長壽,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前所未有的經驗,但同時也能抓住新的機會,「引導大家看到社會的不足,就能開創新契機。」
-
2023-12-12 失智.名人專家
跨海自述 英國醫師與失智共存14年
台灣二○二五年進入超高齡社會,根據失智症盛行率八%推估,至去年,全台失智人口超過卅二萬人;衛福部長照司數據顯示,有百分之七十四尚在極輕度、輕度失智階段,大有機會趁早延緩病程。為帶民眾打破失智世界的薄紗,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瑞智社會福利基金會舉辦「二○二三國際失智照護論壇」,由確診年輕型失智症的英國醫師珍妮芙.彼尤特(Dr. Jennifer Bute),以既是醫師又是患者的視角,自述失智者的真實世界,提出靈性照顧的重要性,因為失智者仍保有豐富的情感及行動能力,告訴大家如何「看見那個人,而非失智症」。「失智者(的靈性),一直都是存在,只是需要被找到。」七十七歲的珍妮芙.彼尤特是英國皇家全科醫師學院院士(FRCGP),曾擔任家庭醫師長達廿五年,她在二○○九年確診年輕型失智症。當知道健康出了狀況,便提早退休,將時間投注於翻轉社會大眾對失智症的看法。抗病鬥士開懷現身珍妮芙.彼尤特以「盼望永存:一位醫者的失智旅程」為題,在英國與論壇連線,發表演說。當她的笑聲與影像透過視訊現身大螢幕,全場近四百位民眾雀躍地向這位對抗失智症十四年的鬥士揮手致意,她流暢回覆提問,激勵許多人。她強調,「失智者是一個人,也一直是我們的家人。」只是被困在疾病當中,需要身邊人的理解、接納、肯定與欣賞,才有機會與外界、家人重新連結,建立「心」關係。失智者記憶衰退、逐漸認不得人、認不得路,在語詞的使用、圖像、空間的認知可能改變,而記憶也常不定期、不定時陷入過去某個人生階段,就好像進入一段「時空旅行」。照顧者該如何應對?珍妮芙.彼尤特形容,「這就像是拜訪朋友家,按門鈴無人回應,你是選擇放棄?還是另找方法?」她找到最容易觸及到失智者心靈的是音樂、唱歌、跳舞,笑聲也很有用,可以幫助失智者放鬆。但每一個失智者狀況不同,今天有效也許隔天就不管用,她鼓勵多嘗試。徐文俊分享靈性照顧瑞智基金會董事長、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徐文俊表示,從事失智症治療、照顧服務廿多年,最重要的是「人」、「家」及靈性照顧。藉由珍妮芙.彼尤特的經歷,他強調面對失智、高齡議題,人人都該更早學習靈性照顧。徐文俊說,「靈」是生命力量的來源,靈性是人類對生命、死亡、意義、價值等追求,尤其在身體虛弱、認知問題和身體障礙、慢性病、致命疾病的診斷和生命終結階段,轉向靈性或宗教價值觀、信仰,以協助理解正在發生的事,找到希望並為死亡做準備。透過靈性照顧、關懷,失智者、照顧者有機會重新審視彼此的關係、找尋生命的意義、價值,並與自我、家人、社區、大自然、至高者進行連結,面對重重挑戰,才能產生力量與勇氣。衛福部長照司長祝健芳表示,高齡政策白皮書中,靈性照顧主要在安寧照顧,以住宿機構為主,明年將獎勵機構培訓員工接受安寧教育課程以及加強居家安寧,幫助長者在臨終一刻心靈安定。台灣失智症協會顧問湯麗玉與珍妮芙.彼尤特有長期情誼,她觀察,珍妮芙.彼尤特雖是失智者,卻可以透過影片、網站平台有條理地分享失智者心路歷程,並闡述其信仰核心價值,這是很不簡單的任務,在珍妮芙心中,「失智症就像個禮物,讓大家多理解失智者、失智症,就像是上帝所賦予的任務」。而這樣的社交活動、互動刺激,也可幫助延緩失智退化,對社會帶來正面啟發,值得尊敬、學習。更多相關報導失智照顧/避免失智被詐騙 3招防淪肥羊失智照顧/國內8萬失智人口 未被長照傘覆蓋失智照顧/傾聽與對話 儲備靈性照顧能力
-
2023-12-09 失智.長期照護
失智論壇/照顧32萬失智者!專家傳授 財務、心靈、政策應成解方
台灣預估將於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根據失智症盛行率8%推估,截至去年(2022年)底,全台失智人口超過32萬人,該如何因應疾病帶來的生活變化?聯合報長期關注失智症議題,與瑞智社會福利基金會舉辦「2023國際失智照護論壇」,邀請失智症各領域專家與會,包括確診年輕型失智症的珍妮芙.彼尤特醫師,以既是醫師又是患者的視角,分享失智者的真實世界,告訴大家如何「看見那個人,而非失智症」,因為失智者仍保有豐富的情感及行動能力,即便失智也能幸福生活。2025年達成失智友善777衛福部長照司司長祝健芳致詞表示,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全球失智症發生速度,約每3秒就有1人罹病,「給人的感覺十分緊迫」。衛福部最新統計,國內失智症人數已達32萬人,如何找出失智症患者,並提供適當的長照協助,此為當務之急。祝健芳說,為妥適照顧失智者,衛福部積極推動「失智友善社區」,訂定2025年達到「失智友善777」目標,分別為全國民眾7%以上,對失智有正確認識及友善態度;罹患失智症7成以上人口,獲得診斷及服務,以及7成以上失智家庭照顧者獲得支持和訓練。呼籲民眾持續關心失智議題,並善用政府長照相關資源,減輕照顧壓力,照顧者更要有健康的身體,才能陪伴失智家人走更遠的路。聯合報健康事業部策略長洪淑惠表示,自己是以一名家屬及讀者的角色參與這場論壇,母親因為失智重度臥床,如果能早一點看到珍妮芙醫師訴說自己罹病的影片,可以更理解失智出現幻覺的狀況;看過影片後,更加理解「我不能只看到媽媽身上的失智症,應該看到她還是一個人、還是我的媽媽。」洪淑惠說,民眾對於失智症的理解及照顧已經比以前「好很多」,目前健康事業部旗下,全國最大的失智粉團「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共有14萬名粉絲,紀錄許多失智者、照顧者的甘與苦。透過「2023國際失智照護論壇」,讓大家更了解如何預防失智症、罹患失智症後如何應對。著重人、家及靈性照顧三大訴求瑞智基金會董事長、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徐文俊表示,從事失智症照顧服務20多年,認為最重要的是「人」、「家」及靈性照顧,讓失智症患者、家人得到更好的照顧及協助。失智者年齡多為65歲以上,常失去「已經建立好的智力與能力」,包括獨立生活能力,社會地位、尊嚴、職業功能與收入均因失智而瓦解。面對失智議題,靈性照顧十分重要。徐文俊說,「靈」是生命力量的來源,靈性是人類對生命、死亡、意義、價值等追求,尤其在身體虛弱、認知問題和身體障礙、慢性病、致命疾病的診斷和生命終結階段,轉向靈性或宗教價值觀、信仰,以協助理解正在發生的事,找到希望並為死亡做準備。既是醫師又是失智者 珍妮芙:正確引導能舒緩情緒身為英國皇家全科醫師學院院士(FRCGP),且曾擔任家庭醫師25年,過去也長時間參與醫學院學生培訓工作的珍妮芙.彼特尤(Dr. Jennifer Bute),在2009年確診罹患年輕型失智症,當意識到自己的健康、身體出了狀況,便選擇提早退休,將時間投注於翻轉社會大眾對失智症的看法,並對失智者、家人提出許多鼓勵、建議,論壇以「盼望永存;一位醫者的失智旅程」為題,運用影音方式進行分享。珍妮芙指出,「失智者的靈性,一直都存在」,只是被困在疾病當中,即使忘記各項人、事、物,還是能記得感受、情緒,且失智者也常反映照顧者、周遭人的情緒與回饋,當旁人出現激動情緒,失智者很容易跟著激動,反之,當照顧者、周遭的人情緒平緩,失智者的情緒自然也會穩定下來。珍妮芙強調,失智者、照顧者「都需要感受到被欣賞,也需要目標和價值」,若能「堅定地相信上帝、堅定不移地希望及毫不保留地愛」,在有感情、溫暖的環境中,失智者、照顧者都感受到被愛、被欣賞,一切就會朝正向發展,在愛當中,彼此也能找到快速充電、心靈平安、平靜的力量。專家:傾聽失智者的心聲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郭慈安說,該院成立台中第一家共照中心,從服務過程發現,許多家屬發現長輩罹患失智,要勸長輩到院就醫診斷十分困難,為此,中心研發許多創意的方法,這時就需要「傾聽失智者的心聲」。郭慈安說,隨著嬰兒潮世代的人口老化、教育程度增加,現在面臨的失智者不同以往,如85歲以上年長失智者,個性比較謙卑、樸素,許多決定都由子女負責,但現在失智者很有想法,多自行上網尋求檢測方法,或到醫院進行診斷,可是確診後卻會出現極大負面想法,此時,「他們的世界就會變得黑暗」,甚至做出傷害自己的事情。在國外有許多失智症患者組成自助團體,於網路直播分享,告訴大家失智者的心聲,如「我獨居、我單身、但我失智了,應該怎麼辦?」從中找到類似的夥伴,一起自救。建議家人、照顧者、醫護人員應要傾聽失智者的心聲,這是十分重要的。富邦人壽:避免金融剝削先了解法律爭取權益富邦人壽法律事務部律師陳力瑄分享金融剝削,中老年人成為詐騙分子覬覦目標,主要是抓住受害人接電話時的心理狀況,假冒機關人員登門入室、假借親友名義借錢周轉、半哄半騙購買金融產品等。而失智長輩因判斷力退化,容易被各種話術誘騙,提供個資或匯款、投資,甚至將房產便宜賣出或贈與他人。擔憂害怕失智長輩被騙怎麼辦?陳力瑄強調,可申請辦理「金融註記」保護失智者的財務安全,並防範被冒名或是不法操作。若長輩認知程度比一般人弱,但生活仍可自理,可聲請「輔助宣告」,由法院選出一位輔助人協助受輔助宣告的失智者行使法律上的行為。若是精神障礙或其他心智缺陷導致失智者無法對外表達,建議聲請「監護宣告」,由監護人擔任法定代理人,執行受監護宣告人的生活、護養療治及財產管理。「以人為本」的失智照顧 靠長期穩定陪伴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陳筠靜表示,失智照顧強調「以人為本」,家屬或照顧者應深入陪伴失智者,傾聽、同理並了解過往的生命歷程,可喚起正面情緒。關於確診失智的資源銜接,失智共照中心扮演重要角色,引導及協助家庭照顧者,提供照顧技能、轉介長照服務資源使用等。陳筠靜強調,盡量避免在家中孤軍奮鬥,多與其他家庭照護者相互交流,除了能得到很大的安慰,也有助於找到外部資源。尤其是年輕型失智者議題,經過職務再設計仍可持續在職場發揮所長,即使罹病了,在有意識能力時,多跟家人討論未來想過什麼樣的生活,及早規畫財務、預立醫療決定等。儲備靈性照顧能力 勿失智了才進行瑞智社會福利基金會顧問劉亮馨說,靈性照顧透過自我探索、信仰與自然的連結,幫助我們擁有心中持久的平安和滿足感,以及面對苦難的韌性、順應環境的彈性,連結各關係的「愛」。靈性照顧或靈性的儲備,不要等到確診失智了再來進行,特別是高齡者一定要有所準備,就像日常鍛鍊體力、存骨本,才能更有力量面對挑戰。劉亮馨以澳洲的高齡者靈性照顧指引為例,包含促進高齡者的健康和福祉,一直到生命後期所需的種種照顧,都要有靈性照顧貫穿其中。台灣已經將靈性照顧列入高齡者照顧的政策白皮書,政府的美意需要讓更多民眾知道,透過社會教育來增加民眾的靈性照顧識能。理性、理解、同理失智症 建立「愛」的連結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主編陳韻如以失智照顧「歷程」的概念分享,思考自己在病程前中後可能會遇到哪些事情,如此也有助於失智症家庭預作準備。不論處於哪個階段,一定要秉持理性、理解、同理,冷靜思考遇到的問題、有什麼解決方案。理解照顧者的身心狀態,並同理照顧上的難題,同理是溝通的第一步。陳韻如提到「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平台的案例,有位粉絲分享父親失智的經驗,雖然忘記另一半過世的時間點,卻仍舊感到悲痛、有情緒反應。若能同理從失智者的視角去看事情,才會明白他的世界發生了什麼事。面對失智症不是懼怕它,而是給予愛、陪伴與關懷。失智症是個禮物 分享自身故事影響大眾珍妮芙透過線上直播,與台灣失智症協會顧問湯麗玉進行對談,湯麗玉表示,在珍妮芙心中,「失智症就像個禮物,讓大家多理解失智者、失智症,就像是上帝所賦予的任務」。因為出現這個疾病,珍妮芙開始製作網路影音、經營粉絲團、網站,翻轉大家對失智症的觀念,也讓大家了解信仰在她身上所產生的影響,這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湯麗玉指出,珍妮芙本身是醫師,確診失智症後,常思考自己可以做什麼,藉由分享自己的故事、與其他人交流、互動,同時也延緩失智病程,從這點也可以了解,對於失智者來說,維持社交生活活躍,也是延緩失智退化重要關鍵。藉由論壇的交流、各領域專家經驗分享,2024年,聯合報將以失智症永續照護新未來的角度出發,從前段預防到照護,是心也是新,需要大家持續努力、一同推動。此次論壇由瑞智社會福利基金會、聯合報健康事業部主辦;贊助夥伴富邦人壽;行動響應夥伴吉晟生技、采鋐健康整合集團、皇嘉;以及各界夥伴共同參與,包括支持夥伴:台灣失智症協會、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倡議夥伴:元氣網、台灣安寧緩和醫學會、屏東基督教醫院、一粒麥子社福基金會、天主教失智老人社會福利基金會、切膚之愛社會福利基金會、畢嘉士基金會、醫療財團法人門諾醫院。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2-04 失智.新手照顧
2023國際失智照護論壇系列報導/年輕罹患失智症怎麼辦? 保持生活力 盡量維持身體功能
人類壽命不斷延長,活到100歲不是難事,難的是如何活得健康有品質。超過65歲之後,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會增加,但也有不少年輕型失智症患者,在得知確診的那一刻,可能都會想問「為什麼是我?」擔心生活有天翻地覆的變化。進入高齡社會,人人都可能失智,罹病了該怎麼辦?正值青壯年就業階段被診斷為年輕型失智,又該如何保住工作權利?台灣失智症協會顧問湯麗玉說,目前全台超過32萬名失智症患者中,約1.2萬人是年輕型失智症患者,其中近4成還在職,對其個人、配偶、子女、同事造成衝擊。配合醫師治療 罹病不一定失能年輕型失智者大多仍身體強健,除了性格轉變、情緒不穩、記憶衰退等症狀,最大的打擊是容易感到沮喪,因為平常輕而易舉能完成的事不再順手,需要他人協助提醒。湯麗玉表示,罹患失智症不代表一切將停滯或結束,在輕度失智(初期)應該好好維持住身體功能,有機會延緩病情退化速度,繼續創造精采的生活,千萬不要覺得沒有任何希望就放棄人生。湯麗玉強調,人生當中難免有所失去,面對失智症所帶來的轉變,要學習自我調適與接受。失智症是慢慢退化,並非一下子完全失能,罹病不一定就失能、也不等於失能。有些失智者原本的藝術、體育、文學天分很高,失智初期,行為表現也不輸一般人,只要配合醫師的治療方針、多參與社會事務、旁人多支持鼓勵,仍大有可為。許多人以為失智等於失業,透過勞動部的「職務再設計」計畫,可持續在職場發揮所長,減輕對家庭造成的經濟影響。失智不可怕 家屬要學會放手對失智者及其家人來說,部分家屬認為得到失智症很丟臉,可能導致就醫、治療不積極。湯麗玉說,失智並不可怕,對於疾病認知不足是引起焦慮的主因,家屬要調整互動溝通模式,學會放手、不追求照顧上的100分。她以著有「盼望永存:一位醫者的失智旅程」的英國醫師珍妮芙為例,她在63歲時診斷出失智,透過影片、書籍記錄與失智共融共好的歷程,鼓勵病友正視疾病、勇敢走出來。湯麗玉分享,珍妮芙將失智症當作恩典,從醫師及患者的角度公開個人經驗,表達出對於罹病的想法。講述確診年輕型失智症前後的生活改變、提供專業見解,說出失智者對人事物感到迷惘和求助的心聲。許多人不相信這是失智者的自白,能清楚論述生活點滴、寫出與疾病共存的見證,翻轉大眾對失智症的刻板印象。湯麗玉認為,珍妮芙無所畏懼面對種種困難,值得每個人學習,當病程到了後期,也要讓自己做個愛與被愛的失智者,建立起友善環境。「2023國際失智照護論壇」於12月8日舉辦,邀請到「盼望永存:一位醫者的失智旅程」作者珍妮芙‧彼尤特醫師線上分享年輕型失智者歷程。此次論壇由瑞智社會福利基金會、聯合報健康事業部主辦;贊助夥伴富邦人壽;行動響應夥伴吉晟生技、采鋐健康整合集團、皇嘉;以及各界夥伴共同參與,包括支持夥伴:台灣失智症協會、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倡議夥伴:元氣網、台灣安寧緩和醫學會、屏東基督教醫院、一粒麥子社福基金會、天主教失智老人社會福利基金會、切膚之愛社會福利基金會、畢嘉士基金會、醫療財團法人門諾醫院。
-
2023-11-24 焦點.元氣新聞
52歲科技主管拚過頭失智被迫離職! 透過「職務再設計」重返職場找回人生價值
「失智也能重回職場!」雲林縣52歲陳姓男子曾是意氣風發的科技主管,手下多名員工由他指揮,工作拚得有聲有色,是大家眼中前途無量的科技男,不料去年出現失憶併發重度憂鬱,被迫離開20多年職場,今年初被鑑定罹患年輕型失智症,在家休養1年多,最近在虎尾就業中心協助下重回職場,從高科技變成毛巾廠的操作員,「我要守住老公的價值!」妻子一句話讓他眼眶泛紅,化為重新出發的動力。52歲陳姓男子罹年輕型失智症 休養後重返職場去年還是知名科技公司高階主管的陳男,投入科技業20多年,原準備迎接美好退休生活,不料,去年卻出現記憶減退併發重度憂鬱,被迫提早離職,今年3月更被鑑定罹患年輕型失智症,在家休養一段時間後,今年9月虎尾就業中心協助他到毛巾工廠上班,重返職場。「他是個很有能力的人,我一定要守護他的價值」,他的太太不忍老公從原本的高階工作,轉換成現今揮汗的基層工作,但她堅持把老公回推回職場,就是希望藉由工作減緩智力退化,老婆一番話,在旁的他聽了不忍眼眶泛淚。「加油!我也會陪你走下去」,好心老闆一句話,讓他笑開懷,老闆說,比剛來時進步很多,甚至下了班還能跟太太一起去夾娃娃。陳的主治醫師說,上班工作對失智症而言有如兩面刃,過度工作或壓力太大,或者不上班缺乏社交互動,兩者都可能造成加速病情惡化,所以找一份「合適的工作」對失智者變得相對重要。因此,虎尾就業中心與其家人、雇主多次溝通、評估後,運用「職場學習及再適應計畫」及「僱用獎助措施」,幫他安排毛巾打包整理工作;新環境和新工作起先也曾讓他焦慮,但經過2個多月學習適應,如今已駕輕就熟,問他累不累,「還好啦!肖年頭家對我很好!」他抹去汗珠慶幸自己遇到好老闆。「職務再設計」協助失智者就業虎尾就業中心說,陳的工作雖單純但難免偶而出現健忘,為讓他適應,就業中心延長了職場學習時間並引入「職務再設計」資源,透過「工作清單」與「圖像卡」協助他完成任務;尤其老闆經常從旁鼓勵,讓他安心且愈加進步。勞動力發展署雲嘉南分署長劉邦棟表示,醫學統計全球每3秒就有1人罹失智症;國內失智人口也有增加之勢,衛福部資料顯示,失智症人口中年輕型失智(65歲前)約占9%,有時因未退休即失智造成家庭衝擊,因此,勞動部推動職務再設計,協助失智者就業。劉邦棟說,大家普遍認為失智就無法再工作,其實輕度失智只要經過認知功能治療或訓練,還是可重回職場,適當的工作也有助於延緩病況;勞動部希望透過多方合作破除企業對失智者的刻板印象,提供更多、更精準的職業,相關資訊洽詢虎尾就業中心(05)6330422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1-23 慢病好日子.慢病專欄
地方名人堂【台中市】代謝症候群收案率全台第一 曾梓展:盼中央提高民眾參與各項篩檢誘因
台中市的高齡政策在媒體評比中常位居六都第一,市府衛生局近年積極提升長照服務的質與量,不但整合資源成立單一窗口更加便民,還導入數位科技,首創全國第一個長照APP,同時開辦全台第一個年輕型失智社區服務據點,為64歲以下的失智者設計課程,延緩失智惡化,減輕家庭與社會的負擔。台中衛生局局長曾梓展表示,長照服務是台中市的重點政策,市府投入的經費 與服務據點數都是全國第一,2020年率先全國推動「長照服務大躍進」專案,整合社政、衛政長照服務,成立長照單一窗口,並優化各項長照作業流程,大幅提升行政效率,也因此奪得當年行政院頒發的「政府服務獎」。全國首創長照APP 預約服務更方便因應高齡社會,台中市不斷擴大長照服務能量,今年預計的服務量高達8.9萬人。在質的方面,曾梓展說,台中市2020年領先全國推出「台中市長照即時通APP」,民眾可透過APP清楚了解申請長照服務的進度、補助額度及剩餘額度,有效運用長照服務的四包錢:「照顧及專業服務」、「交通接送服務」、「輔具服務及居家無障礙環境改善服務」、「喘息服務」等四項補助。去年「台中市長照即時通APP」2.0版新增交通接送服務,方便民眾用APP預約長照交通車。曾梓展表示,未來希望讓長照服務再擴充,把退休的健康長者也納入服務範圍,而數位工具、人工智慧是未來的大趨勢,也將積極運用於長照,台中市府將累積大數據,做為未來更新參考,減輕失能者與照顧家屬的負擔。全台第一家年輕型失智症服務據點 助病友重返職場由於長照對象中有相當比率的失智症患者,台中市的長照服務特別對失智者規劃設置失智據點、共照中心與照顧者喘息服務等。曾梓展表示,失智症照護是台中市健康政策的重點,中央提出2025年前要達到失智友善777的目標(即7成以上患者獲得診斷及服務、7成以上照顧者獲得支持訓練、7%以上民眾對失智症有正確認識及友善態度),台中市都已提前達標。更特別的是,針對65歲以下的失智症患者,台中市於2020年8月設置全台第一家公辦的年輕型失智社區服務據點「向上清活小屋」,為極輕度或輕度年輕型失智症者及家屬,量身訂做專屬課程,提供照顧服務,延緩退化。曾梓展表示,年輕型失智社區服務據點目前收治約20人,成效很不錯,據點服務包括了職能評估,對適合投入職場的輕度失智者,衛生局會結合勞工局展開職業訓練和就職轉介。 代謝症候群檢測收案逾8000例 除了長照之外,代謝症候群防治也是台中市衛生局關注的重點。曾梓展說,配合健保署推動的「全民健康保險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截至今年6月,台中市已有281家診所辦理代謝症候群檢測,服務超過8000位市民,診所的家數與收案件數都是全國之冠。 曾梓展指出,依據國民健康署2017-2020年國民營養健康調查,20-64歲民眾代謝症候群盛行率為24.8%,但目前成人健康檢查是針對40 歲至64歲民眾,20-39歲青壯年不太會主動去做健檢,因此他們若出現代謝症候群也很難被發現。台中市衛生局建議中央政策規畫配套政策,讓學校的學生健檢和企業的勞工健檢,都包含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的檢查項目,再把教育部和勞動部藉由成更完整嚴密的資料整合、串接、提醒,建置慢性病照護網絡,即可提早篩出年輕的病人,盡快轉介到醫療院所,展開追蹤與治療,以免未來惡化。肺健康政策 多管齊下揪早期肺病患者肺癌防治是台中市衛生局的另一項重要政策。曾梓展說,肺癌是是國人十大癌症死因首位,之所以死亡率高,主要與肺癌被診斷出來的期別有關係,以前的肺癌患者都是有症狀才就醫檢查,以致發現得太晚,有五成受檢者檢測時已發現是第四期,第一期者還不到一成。所幸近年隨著肺癌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檢查(簡稱LDCT)的普遍,很多民眾會在早期檢測,較易找出肺癌零期患者,第一期的患者也從一成提高到三成,可以提早治療。曾梓展表示,配合國健署針對肺癌高風險族群提供的免費LDCT篩檢計畫,台中市已篩驗8011名高風險族群,共檢出80人確罹患肺癌,檢出率 1.2%。另外,台中市政府為體恤警消人員辛勞,2019年起啟動補助警消人員LDCT篩檢計畫,後來再增加環保清潔與下水道工程人員。曾梓展說,至今已篩檢近5586人,為免出現偽陽性問題,衛生局會邀請專家對異常者進行二次判讀及確認,發現確診肺癌人數計36人。除肺癌篩檢,因應慢性阻塞性肺病等肺功能健康問題,台中市更在2019年連續五年,針對40歲以上市民推行肺功能檢查,目前已累計7236人。雖然篩檢成效不錯,但曾梓展認為,不論是LDCT篩檢或代謝症候群等檢測,受檢者都是被動參與,也就是在衛生單位與醫療院所頻頻呼籲和催促之下,才肯做檢查,建議中央透過減免健保費的方式,提高民眾主動參與各種健康篩檢的意願,才能盡早發現疾病,在輕症時展開治療,也有助於降低未來健保對重症的高額給付,減少健保支出。【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3-11-20 失智.名人專家
2023國際失智照護論壇系列報導/失智症靈性照顧 重啟另一段生命旅程
家人診斷出失智,下一步該怎麼辦?應該注意什麼才能穩定目前的生活?失智者都沒有病識感嗎?當總是忘了帶鑰匙把自己關在門外,身邊的人提醒已經說過好幾次了…這樣的挫折感該如何因應?穩定諮詢與紓壓 調整家屬照顧需求進入失智歷程後,誰都無法預知病程的長短,其伴隨的精神變化與行為改變,對個人及家庭都產生壓力。對失智者和家屬來說,支持與陪伴,是降低疾病衝擊與延緩病情的最佳良方。穩定的諮詢與紓壓管道,可協助了解可能面臨的挑戰,並幫助身心準備,調整適切的照顧模式,以因應病情變化與需求。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陳筠靜表示,失智症需要全人照顧,包括醫療介入、照護服務、社會參與及生活安排,而心理與靈性支持也是關鍵。靈性照顧重視自我統合,探索個人需求,協助發揮其能力與潛能,有助於緩解失智帶來的困境,降低失落並體會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失智者處在不同生涯階段,會面臨到不同的個人生命發展中的任務與調適,失智者以年長族群居多,但國內32萬名失智者中,有超過1萬人是65歲以下的年輕型失智者,他們可能在職場與家庭中都還身負重任,更需要個別化的理解,依需求協助服務設計與陪伴生涯規畫,避免整個家庭如骨牌效應倒下。照顧重視個別性 助患者身心靈復能陳筠靜說,「以人為本」的靈性照顧重視個別性,過往的生命歷程、興趣喜好、親密關係,對每個人都深具意義。深入陪伴失智者,透過傾聽、理解、接納、同理,將可進一步幫助身心靈「復能」,從表達、展現能力與關係連結中保有尊嚴與生活樂趣。陳筠靜強調,失智者與照顧者的內在聲音相當重要,鼓勵家庭在照顧過程中積極溝通、討論與陪伴,尊重失智者的自主性與自立精神,也要善用資源,讓失智家庭所受的影響降到最低。失智家人不必急著放棄自己的生活,失智症是另一段互相扶持的生命旅程的開始,過程有所起伏,但不會全然都是負面,也可能帶來不同的生命意義。失智症是每個人都可能罹患的疾病,聯合報將於台北市集思交通部國際會議中心舉辦「2023國際失智照護論壇」,邀請各領域專家到場專題演講生活應變、靈性需求、財務規畫,包含確診年輕型失智症的珍妮芙.彼尤特醫師分享失智照護知識與技巧。「2023國際失智照護論壇」於12月8日舉辦,邀請到「盼望永存:一位醫者的失智旅程」作者珍妮芙‧彼尤特醫師線上分享年輕型失智者歷程。此次論壇由瑞智社會福利基金會、聯合報健康事業部主辦;贊助夥伴富邦人壽;行動響應夥伴吉晟生技、采鋐健康整合集團、皇嘉;以及各界夥伴共同參與,包括支持夥伴:台灣失智症協會、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倡議夥伴:元氣網、台灣安寧緩和醫學會、屏東基督教醫院、一粒麥子社福基金會、天主教失智老人社會福利基金會、切膚之愛社會福利基金會、畢嘉士基金會、醫療財團法人門諾醫院。【報名已額滿】2023國際失智照護論壇●時間:12月8日(五)下午2時至5時●地點:集思交通部國際會議中心集會堂(台北市杭州南路一段24號5樓)●報名:https://bit.ly/3QO85bz
-
2023-11-13 失智.新手照顧
2023國際失智照護論壇系列報導/靈性關懷 找回失智者生命價值
照顧失智家人,除了照顧技巧,還需要靈性關懷,所謂「靈性」指的是人與自己、人與人、人與大自然、甚至是人與宗教信仰,連結各關係的「愛」,能帶來光與溫暖,進到失智症者內心的世界,感覺自己並不孤單,也不會因生病而被遺棄,能夠被理解包容。以愛為本的靈性關懷 早期階段就應介入瑞智社會福利基金會顧問、靈性關懷師劉亮馨說,失智症攸關醫療照護,亦是對社會造成衝擊的公衛議題,需要多面向介入關懷,從正視失智者的需求,到照顧者的心靈支持。開始於安寧療護的靈性關懷,強調罹病之後的身心靈照顧,協助患者找到生命的意義、目的,進而超越。靈性關懷是全人照顧的重要一環,涵蓋全人的需求,在陪伴失智症者及照顧者面對疾病時,協助將徬徨無助轉為喜樂、寛恕,更有力量與失智同行。當摯愛的家人面臨失智,該如何協助他們走完人生?抑或是自己面對疾病的不可逆,要怎麼走過生命幽谷?劉亮馨表示,失智症是一種「會破壞連結和關係」的病症。建議用以人為本的照護方法包含生活型態、人際互動的協助,強調從傾聽想法、發現需求、理解失智症者的內心世界。失智症的照護在初期非常重要,除了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靈性關懷也要早期介入,提供心理支持及關愛,家庭關係就會變好。觸摸、擁抱喚起回憶 打造失智友善照顧劉亮馨強調,許多家庭承受著照顧失智症者的辛苦,靈性是促使個體與自己、人、自然、至高者的和諧關係,讓家人找回愛的聯繫,修復彼此的關係。她舉例,林志玲就曾在接受蔡康永專訪時淚崩:「媽媽不認得我了。」因為失智症惡化,雖然坐在母親的身旁,卻覺得距離好遙遠。這是失智症家屬都有的失落感,但可以重新建立連結,用觸摸、擁抱等外界刺激喚起回憶,深入「愛」的本質,宛如失智的溫柔處方。著作「盼望永存:一位醫者的失智旅程」的英國醫師珍妮芙.彼尤特,是一名年輕型失智症者,因為本身的信仰與愛,活出不一樣的生命歷程。即使罹病仍到處演講,她的家人在一旁悉心守護與照顧,不怕麻煩、無限包容,更有勇氣與失智同行。失智症者的記憶或許消散,在愛與陪伴下仍能綻放光彩,呼應靈性關懷教育,即使生病了,也能蘊生新的生命價值。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瑞智基金會合作舉辦「2023國際失智照護論壇」,邀請各領域專家到場專題演講,包含確診年輕型失智症者的珍妮芙.彼尤特醫師分享失智照護知識與技巧。失智症者年輕化是另一隱憂,對家庭及社會衝擊極大,該如何預防及控制,聽聽專家怎麼說。【報名已額滿】2023國際失智照護論壇 (12月8日舉辦)失智症已成為公共衛生首要議題,聯合報將於台北市集思交通部國際會議中心舉辦「2023國際失智照護論壇」,邀請各領域專家到場專題演講,包含確診年輕型失智症的珍妮芙‧彼尤特醫師將分享失智照護知識與技巧。失智症年輕化是一大隱憂,對家庭及社會衝擊極大,該如何預防及控制,聽聽專家怎麼說。●報名:https://bit.ly/3QO85bz
-
2023-11-06 失智.新手照顧
2023國際失智照護論壇系列報導/失智照護5階段 擬訂計畫打長照硬仗
台灣65歲以上老年人口超過400萬人,依失智症盛行率8%推估,加上年輕型失智症,全台逾30萬失智人口,代表至少有超過60萬個失智家庭,且數字持續增加,未來每個人都可能面臨失智照護問題。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常務理事郭慈安說,失智症者照護過程漫長,約分五個階段,失智症者及家屬在各階段需有不同應變,要學習「當個聰明照顧者」,善用社會、民間資源減輕重擔,家人接力互助完成長程賽事。家屬要先了解失智症目前病程,並安排資源,才能擬訂照顧計畫表,打好長照硬仗。善用資源 學當聰明照顧者失智前期將面對頻繁進出醫院的「預備照顧期」,到確診的「新手照顧期」,家屬除了要開始接受事實外,也需要知道各階段的病程,將出現哪些照護問題。若持續處於懷疑家人罹病,不願面對,全家可能會都籠罩在情緒低氣壓下,只會更勞心勞力。全台有114家「失智共同照護中心」,可幫助家屬提出最適切的照顧計畫。及早規畫 年輕也會患失智「年輕型失智症者」近年備受關注,郭慈安表示,年輕型失智症者還有工作能力,可透過勞動部「職務再設計」計畫調整工作內容,仍能穩定在職場工作,且有助於延緩病程,因此一定要尋求專業諮詢輔導,協助留在原公司或是媒合就業機會。郭慈安說,年輕型失智症者不易被發現、診斷,民眾對於疾病症狀的敏感度要提高,年輕時要懂得及早規畫未來,如預先安排好長照、失能險等保單,避免家人承受龐大經濟壓力。「2023國際失智照護論壇」於12月8日舉辦,邀請到「盼望永存:一位醫者的失智旅程」作者珍妮芙‧彼尤特醫師線上分享年輕型失智者歷程。此次論壇由瑞智社會福利基金會、聯合報健康事業部主辦;贊助夥伴富邦人壽;行動響應夥伴吉晟生技、采鋐健康整合集團、皇嘉;以及各界夥伴共同參與,包括支持夥伴:台灣失智症協會、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倡議夥伴:元氣網、台灣安寧緩和醫學會、屏東基督教醫院、一粒麥子社福基金會、天主教失智老人社會福利基金會、切膚之愛社會福利基金會、畢嘉士基金會、醫療財團法人門諾醫院。【報名已額滿】2023國際失智照護論壇 (12月8日舉辦)失智症已成為公共衛生首要議題,聯合報將於台北市集思交通部國際會議中心舉辦「2023國際失智照護論壇」,邀請各領域專家到場專題演講,包含確診年輕型失智症的珍妮芙‧彼尤特醫師將分享失智照護知識與技巧。失智症年輕化是一大隱憂,對家庭及社會衝擊極大,該如何預防及控制,聽聽專家怎麼說。●報名:https://bit.ly/3QO85bz
-
2023-11-03 失智.名人專家
2023國際失智照護論壇系列報導/了解失智症 輕度認知障礙有機會逆轉
確診失智症後,無論是自己或家人,必然會走向一段可能充滿迷惘、害怕的歷程,旁觀者可能不解失智者的各種迷惑行為,但其實他只是困在自己的世界裡,希望家屬或照顧者能走進他的世界,透過靈性關懷給予愛、陪伴與指引。以平均存活8至12年的病程來計算,失智症除了疾病本身,還可能帶來沉重的照護費用及家庭關係、日常生活問題。瑞智基金會董事長、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徐文俊表示,失智症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政府及民眾要及早做好準備,幫助家屬減輕照顧負擔,也維持患者有尊嚴、有品質的生活。失智新藥 僅適用初期患者目前沒有任何藥物可以完全治癒失智症,健保署通過的幾種藥物,主要為「膽鹼酯酶抑制劑」與「非競爭性NMDA接受體阻斷劑」,可以改善認知功能、延緩退化速度。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於今年7月批准第一款可延緩阿茲海默症的新藥,其作用為清除大腦內的β類澱粉蛋白,可減緩惡化速度,被視為治療曙光。失智新藥有望於2025年在台核發,徐文俊說,其適應症限於阿茲海默症初期的病患,一年治療費用高達26500美元,整個療程為18個月。後續還有許多醫療量能、健保財務、公共識能等問題待解決,並非「失智有藥醫」這麼簡單。據健保署去年就醫統計,有1.2萬名患者是65歲以下的「年輕型失智症」,他們的問題更為困難,新藥對於他們或許更有意義。注意警訊 日常生活要三動失智症新藥僅適用於「早期」及輕度認知障礙,民眾應及早發現、及早介入治療。徐文俊強調,輕度認知障礙進展到輕度阿茲海默症,大約5至10年時間,55歲就要注意十大警訊,若是在輕度認知障礙階段即接受治療,有機會恢復正常的認知能力。日常生活要維持三動(運動、腦動、互動),增加大腦保護因子、避免失智危險因子。如果真的失智了,該怎麼辦?徐文俊建議,經由專業醫師診斷開立藥物搭配非藥物治療,並規畫未來不同病程的照護計畫,以及盡早進行財產與信託保護財務。照顧失智者是一條漫長且艱辛的過程,預立醫療計畫、靈性照顧也是重要議題,鼓勵民眾盡早採取防範措施,尤其是失智者認知功能狀況尚良好時,依需要和意願合理分配資源。【報名已額滿】2023國際失智照護論壇 (12月8日舉辦)失智症已成為公共衛生首要議題,聯合報將於台北市集思交通部國際會議中心舉辦「2023國際失智照護論壇」,邀請各領域專家到場專題演講,包含確診年輕型失智症的珍妮芙‧彼尤特醫師將分享失智照護知識與技巧。失智症年輕化是一大隱憂,對家庭及社會衝擊極大,該如何預防及控制,聽聽專家怎麼說。●報名:https://bit.ly/3QO85bz
-
2023-11-01 活動.活動最前線
免費報名!2023國際失智論壇:教你確診失智後快速應變法
「許多的誤解,來自不理解。」在社會大眾還稱失智症為「癡呆症」的那個年代,總以為失智者會毫無反應的坐在原地、望向遠方,且生活無法自理,需要依靠他人,直到人生落幕。但真是如此嗎?失智者或許不記得他們受到什麼樣的照顧,但對於照顧他的人流露感情;一個溫暖的微笑或觸摸,甚或無言的陪伴,都充滿愛的意涵,而照顧者在照顧歷程中,經由理解失智者的能力,適時賦予簡單的任務,營造豐富多彩的互動關係,讓他們獲得成就感並維護尊嚴與社會保持連結。近年來,失智照護有許多新發展,例如早期診斷、早期介入、延緩惡化、尋求資源訂定照護計劃。失智症雖可能會讓照顧者感到棘手、疲累,但「看見問題並尋求解決方案」才是讓照顧者與被照顧者雙方共好的關鍵。而疾病所引發的財物問題、照顧處理、家庭關係,除失智症家庭更會牽動至整個社會,需要全民共同關心及參與。在面對這些複雜問題的解方之一在於靈性照顧。從靈性切入,能夠改善生活品質,增強面對疾病的韌性,以致於獲得幸福感。「2023國際失智照護論壇」由瑞智社會福利基金會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主辦,邀請各領域專家分享失智症所需要的友善社會環境、民眾最想知道的年輕型與老年型失智症的差別,以及失智家庭的靈性照顧。本論壇將透過珍妮芙‧彼尤特醫師失智症的經歷,以「失智照護」為主題,進行專題演講與座談分享,在她著作《盼望永存:一位醫者的失智旅程》一書中,提及年輕型失智者迫切需要生涯規畫,尤其是職場、子女教育。彼尤特醫師以自身經歷分享失智者日常生活的真實面貌,扭轉一般大眾對失智症的歧見,表述失智者仍可以保有生活品質並發揮個人價值,藉由靈性的追求得到幸福感與喜樂的心。瑞智社會福利基金會董事長/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徐文俊將在「2023國際失智照護論壇」中講述如何同理、換位思考來認識失智者,並與失智症專家進行座談,與談者包括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常務理事郭慈安、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陳筠靜、瑞智社會福利基金會顧問/靈性關懷師劉亮馨、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主編陳韻如,共同討論確診失智症後能快速應變的方法與失智家庭靈性照顧,創造失智友善的社會,最後由台灣失智症協會顧問湯麗玉跟珍妮芙‧彼尤特醫師進行焦點對談。此次論壇由瑞智社會福利基金會、聯合報健康事業部主辦;贊助夥伴富邦人壽;行動響應夥伴吉晟生技、采鋐健康整合集團、皇嘉;以及各界夥伴共同參與,包括支持夥伴:台灣失智症協會、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倡議夥伴:元氣網、台灣安寧緩和醫學會、屏東基督教醫院、一粒麥子社福基金會、天主教失智老人社會福利基金會、切膚之愛社會福利基金會、畢嘉士基金會、醫療財團法人門諾醫院。【報名已額滿】2023國際失智照護論壇時間:2023年12月8日(周五)14:00-17:00(13:00開放報到)地點:集思交通部國際會議中心集會堂(台北市中正區杭州南路一段24號5樓)電話免費報名:(02)86925588轉分機5616或2698 蔡小姐網路報名:https://event-health.udn.com/campaign/2023dementia-112📘《盼望永存:一位醫者的失智旅程》購書點這裡👇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42529
-
2023-10-30 活動.精彩回顧
2023國際失智照護論壇 教你快速應變方法
失智了該怎麼辦?失智者還可以做什麼?被喻為比癌症更可怕的世紀疾病,照護費用花上近千萬元,造成家庭、社會沉重的經濟負擔。高齡化社會來臨,失智症患者也隨之增加,國際失智症協會(Alzheimer's Disease International ,ADI)統計,目前全球平均每3秒就有一人罹患失智症,失智家庭要面對各種照顧難題,包括病患精神行為異常、財務經濟壓力,應及早做規畫準備以及學習自我調適,可減少照顧過程的挫折及艱苦。失智症有些症狀讓人感到迷失又害怕,隨著全球失智時鐘不斷加快,每個人都擔心無藥可醫的大腦退化疾病會找上門。近年來,失智照護有許多新發展,關鍵是盡早治療改善症狀或是延緩惡化,尋求資源訂定照護計劃,可提昇日後失智者和照顧者的生活品質。失智症不只病症本身令人疲累,後續的財物、照顧處理、更牽動整個家庭乃至社會,是全民都需要面對的問題。失智症並非老年人的專利,一旦發生在中壯年身上,對患者及家人來說,更是無法承受的痛。由瑞智社會福利基金會、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所主辦的「2023國際失智照護論壇」,邀請各領域專家分享失智症所需要的友善社會環境、民眾最想知道的年輕型失智症與老年型失智症照護差別,以及失智者與照顧者的靈性照顧,幫助失智者與照顧者找到心靈寄託,有機會重回正常生活。「2023國際失智照護論壇」起於10多年前被診斷出失智的珍妮芙‧彼尤特醫師所著的《盼望永存:一位醫者的失智旅程》,書中提及年輕型失智者迫切需要生涯規畫,尤其是職場、子女教育。論壇以「失智。一家。人」為主題,年輕型失智症患者珍妮芙.彼尤特醫師以自身經歷分享失智者日常生活的真實面貌,扭轉一般大眾對失智症的歧見,表述失智者仍可以保有生活品質並發揮個人價值。瑞智社會福利基金會董事長/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徐文俊分享如何同理、換位思考失智者的處境,失智症專家包括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常務理事郭慈安、台灣失智症協會顧問湯麗玉、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陳筠靜、瑞智社會福利基金會靈性關懷師劉亮馨、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主編陳韻如,共同討論確診失智症後能快速應變的方法、如何創造失智友善的社會。2023國際失智照護論壇● 時間:2023年12月8日(五)14:00-17:00● 地點:集思交通部國際會議中心集會堂(台北市中正區杭州南路一段24號5樓)● 電話免費報名:(02)86925588轉分機5616或2698 蔡小姐
-
2023-09-24 醫聲.高齡社會
圖/年輕型失智症增 平均1.5年才確診/失智友善3
據健保署統計,去年因失智症就醫23.9萬人,其中以高齡者為大宗,不過有1.8萬人是未滿65歲的「年輕型失智症」,占失智就醫人口約7.7%,相當於每13名失智症就有1名不是老人。醫師提醒,年輕型失智症症狀與憂鬱症多重疊,包括情緒改變、注意力不集中等,恐因症狀出現,被迫提早離開職場,成為雙重打擊。曾在台電任職黃先生,50多歲時陸續出現憂鬱、沒元氣,原以為是憂鬱症,只要60歲退休離開職場就會好轉,但他退休後,陸續走失、記憶力不佳,經就醫才確診年輕型失智症,他的太太為了照顧先生也跟著退休,但因為理解失智症,太太讓他維持打桌球習慣,直到黃先生70歲左右才退化到影響語言功能。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徐文俊表示,失智症近年有年輕化趨勢,相關原因多,包括空氣汙染被視為失智症危險因子;民眾對失智症識能提升,也讓民眾願意及早就醫、診斷,過去我國失智症診斷率約30%,近年已提升至50%。徐文俊表示,年輕型失智症於65歲前發病,相較老年型失智症,病程發展更快,初期大多有壓力大、睡眠障礙、憂鬱、焦慮等表現,常被誤認是憂鬱症,或是工作能力不佳,導致延誤就醫,平均耗費一年半才確診。徐文俊說,台灣將邁入超高齡社會,失智症格外需要關注,在職場環境中,應協助年輕型失智症患者,他們通常是家庭的主要經濟支柱,且失智症的病程不同於中風等其他疾病,是逐步退化的病症,企業可思考如何給予協助,重新設計他們可持續發揮長才的職位,不該因員工罹患失智症就將他們辭退。(責任編輯:周佩怡)
-
2023-09-02 醫聲.高齡社會
侯友宜拋「80歲就廢巴氏量表」4項主張VS衛福部:無失能不補助/長照看護1
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日前提出「80歲就廢巴氏量表」等4大主張,藉此滿足長輩照顧需求,減輕家屬負擔,提升台灣長照產業競爭力。對此,衛福部長薛瑞元表示,未來申請外籍看護將朝多元認定,但衛福部政策主要著重於失能族群,而申請外籍看護工屬於移工政策一部分,如果勞動部要放寬到80歲以上皆可申請,衛福部也不反對。長者、照顧者、醫師三輸 侯拋4主張解壓侯友宜表示,大多數高齡長輩希望在宅養老,但衛福部統計,照顧家庭責任有6成落在女性身上,也有4成女性因為照顧老人家而被迫離開職場,對女性不公平。監察院也調查,僅2成國人願意接受照顧專業訓練後,投入長照工作,不只長照領域的本勞短缺,且價格昂貴,往往家屬每月5、6萬元也難聘雇到人,家屬申請外籍看護工,又面臨巴氏量表障礙,往往等到長輩重病、長期臥床,才能符合資格。侯友宜說,巴氏量表評估過程中,申請人為了過關,常出現造假狀況,負責評量的醫師壓力更大,而聘雇到外籍移工,又會出現逃跑等失聯問題,直到今年8月,全國看護移工與幫傭失聯已超過3萬人,佔失聯移工總數的36%,對家屬更是一大不便,甚至形成另一種壓力。侯友宜提出4大主張,包括:1.廢除80歲以上巴氏量表,長者可直接申請看護移工2.看護移工與長照體系整合,推動長照專業人力與知識介入,提高移工照護技能與品質,提升高齡長者照護品質,改善健康3.就業安定基金直接補助雇主聘用本國看護,提升薪資及工作環境,並提高本國勞工就業競爭力,減輕家屬負擔4.釋放家庭勞動力,減輕家庭照顧者的壓力與負擔,讓婦女重回職場,不必再為照顧家中長者而擔憂申請外籍看護將朝多元認定 2族群有其他標準薛瑞元表示,巴氏量表評分面向,包括身體自主性、自我照顧功能等,有些家屬因為各種原因,而有照顧需求,但被照顧者的身體功能標準尚未達標,巴氏量表申請不過,使得家屬求助無門,現在要將這些有需求、難申請巴氏量表的族群找出,用其他方式多元評估。薛瑞元舉例,像是失智症患者,無論高齡失智症或是年輕型失智症,在評估巴氏量表過程中,可以順利執行各類動作,但失智症病發時容易遊走、迷失,因此需要有人陪伴在旁,這時就有照顧需求,但在巴氏量表評估項目中「就是過不了」,這時可由神經科、精神科醫師,運用失智症診斷例如臨床失智評估量表(CDR)分數判定,達到標準分數後即可申請外籍看護來照顧。薛瑞元說,或有身心障礙手冊等其他身份別,在申請巴氏量表過程中也無法通過,但又有被照顧需求,這時也可以採取納入國際健康功能與身心障礙分類(ICF)評估,達到規定條件以上,即可不需要再用巴氏量表評估,這就是多元評估。針對侯友宜提出「70至79歲患有癌症二期以上長者,也可取消巴氏量表」,薛瑞元直言「不妥當」,因為用年齡區分是一件事,妥當性還可以討論,但用疾病類型跟疾病嚴重程度去判斷他是否有照顧需求,「不太妥」,他反問侯3個問題,包括「皮膚癌二期割掉就可以,為什麼可以申請外勞?」、「為什麼是70至79歲,40歲末期患者無法自理反而不能申請?」、「為什麼是癌症,中風病人更需要看護協助」。薛瑞元指出,像是皮膚癌二期患者,病灶就是皮膚表面上有一個2至3公分的癌細胞,侵犯程度為真皮,治療方式就是割除,割掉後「就跟一般人一樣好好的」,但他卻說癌症二期以上70至79歲可免巴氏量表評估來申請外籍看護,「我覺得這個不妥。」此外中風病人或許還更需要人家協助,應該回過頭看是否有照顧需求。衛福部不反對放寬申請看護 但無失能申請屬勞動權責 薛瑞元說,外籍看護工基本上屬於移工政策一部分,如果要放寬到80歲以上的民眾都可以申請,「衛福部也不反對」,不過衛福部多在處理一定失能等級以上的族群,並給予相關補助。薛瑞元說,至於80歲以上沒失能的,是否容許說可以申請外籍看護來照顧,部分不是衛福部權責範圍,衛福部注重追蹤的是,失能程度是否需要他人幫忙照顧,如果是法定年齡以上無論有無失能,都允許讓他請外籍看護的話,這就屬於勞動權責範圍。衛福部長照司回應,申請外籍看護工的條件,係依勞動部主管「外國人從事就業服務法第46條第1項第8款至第11款工作資格及審查標準」第18條規定辦理。長照司表示,鑑於多數醫事團體認為開立「病症暨失能診斷證明書」最大困難在於,個案狀況不同,僅看診1、2次很難確認病人實際照護需要,爰參考實務上身心障礙者鑑定作業辦法第7條規定特定疾病,病人於同一醫療機構持續由與所罹疾病相關科別診察至少3個月,始得向該醫療機構申請開立病症暨失能診斷書。長照司表示,為使民眾、醫療機構、長期照顧管理中心三方協力完成聘僱外籍家庭看護工之申請,將彙整衛福部及勞動部近期相關會議決議重點,函知勞動部、醫院團體、地方政府「申請聘僱外籍家庭看護工作被照顧者專業評估注意事項及評估流程」。(責任編輯:周佩怡)
-
2023-08-31 活動.活動最前線
【失智專線】全方位支援失智症照顧,歡迎隨時撥打諮詢!
隨著失智人口的增加,為幫助失智症家庭,台灣失智症協會長期以來除了提供免付費全國失智症關懷專線的服務外,也有提供其他多元的管道可以提問失智症照護諮詢服務,您可以透過以下管道得到幫助:一、全國失智症關懷專線-「電話諮詢」➤關懷專線:0800-474-580 (失智時,我幫您)➤服務時間:上班日 AM9-PM9,手機市話都能打!二、失智症社會支持中心-「線上求助」➤點我前往三、台灣失智症協會網站-「聯絡我們」➤點我前往四、台灣失智症協會網站-「電子信箱」➤E-mail:tada.tada@msa.hinet.net五、台灣失智症協會粉絲團-「訊息聯繫」➤台灣失智症協會➤Young記憶會館-年輕型失智症的一個家※其中若您有使用「線上求助」、「聯絡我們」或「協會E-mail」提問的民眾,諮詢專員將於上班日回覆給您,若您遲遲未收到本會的回覆,可能原因為郵件受阻擋或聯絡資訊填寫不完整(如電話號碼或E-mail不正確),導致本會無法主動與您聯繫,再請您使用「電話諮詢」或「臉書私訊」的方式與協會聯繫,謝謝! 【活動官網-2023失智症月展覽活動】 【延伸報導-國際失智症月「記憶的掛號信」感受失智者生命厚度】
-
2023-04-14 失智.大腦健康
現代人常見4件習以為常的事 可能讓你一步步走向失智
淡江大學前國際事務副校長王高成教授在昨日(12)傳出不幸事件,王高成留遺書表示因腦部病變,智能已失,無法進行教學、研究。專家指出,腦部病變原因眾多,但只要醫療及時介入,都有機會延緩惡化,甚至維持現狀。大家都怕得到「失智症」,因為它通常會是一個漫長的病程,自己生病更拖累身邊照顧的人。但怕不能解決問題,我們試著從幾個面向來檢視,是不是日常生活就犯了很多容易致病的錯!失智症和記憶力高度相關 維持健康生活減少罹病可能一般失智症發病年齡約在70至80歲,若早於65歲即稱為「年輕型失智症」,因為發生年紀早,常被懷疑是更年期、壓力大,或其他心理因素,所以常忽略及早發現。身心科醫師陳韋伶曾受訪指出,失智症和記憶力高度相關,特別是短期記憶,一轉頭即忘了要做的事;在職場上,原本很熟悉的工作及技能變得常出錯,還有言語或書寫出現困難,都可能是年輕型失智症的表現症狀。除了基因、遺傳等高風險遺傳因子,平常一定要維持健康生活習慣,以降低罹病可能性。檢視飲食習慣而現代人的飲食習慣,也常是致病原因,生活步調讓人們習慣吃太快、吃太多、吃太飽,都不利大腦功能。長期投入失智症研究的台北榮總一般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傅中玲就曾指出,吃太多導致肥胖,這是一種慢性發炎,對腦子比較不利,血壓和血糖也容易失控,誘發失智機會也高。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曾受訪指出,要維持腦力健康的「心智飲食」,應多攝取抗發炎食物,如鮭魚、蔬菜、水果、堅果,其中富含Omega3、植化素,以及維他命A、C、E,以對抗自由基,避免腦力衰退。心智飲食的食物須多樣化,建議每天吃15種以上食物,包括較多蔬果、未精製全榖、豆類及其製品等。此外還要避免傷害腦力的食物,如香腸、臘肉等加工紅肉,以及炸雞排、鹽酥雞等油炸食物,與精緻甜點、含糖飲料等。檢視運動習慣《國衛院電子報》960期指出「即使是少量的身體活動,也能降低憂鬱風險!」一文寫道,華爾街日報指出,當今沒有藥物治失智,最重要是靠運動,尤其在年輕時期就要養成運動習慣。但現實情況就是,確實很多人沒有運動習慣。因此對於沒有運動習慣的人,前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建議,「走路」是很好的入門運動,應把走路融入生活中。不過走路可不是你所想的隨興的走,根據杜克大學2019年曾在《JAMA網絡》雜誌發表過的一項研究指出,步行看似簡單,但實際上涉及人的骨骼、肌肉、視力和中樞神經系統之間的複雜相互作用。雖然人們的步伐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下降,但是速度下降也與心臟病、失智症到早期死亡的所有因素有關。因此走路時步伐要大、速度要快,至少要走到呼吸微喘的程度,比較能稱得上有運動到。台大醫院影像醫學部兼任主治醫師曾文毅則建議,每天應走7千步,搭配有氧運動及肌力訓練則更佳。檢視其他生活習慣現代人喜歡長時配戴耳機,且音量都開到很大,長期下來對於聽力可能造成損害。高雄長庚醫院耳鼻喉部鼻科副教授羅盛典曾受訪指出,聽力退化也會增加失智的風險,尤其長者。他更提醒,聽力損害是老化現象,且「聽力退化是不可逆的」。習慣晚睡、熬夜也是常見惡習。神經科專科醫師鄭淳予曾指出,臨床發現長期有睡眠障礙或不良的人,未來有1.68倍發生記憶力退化或阿茲海默症的現象,而這發現也於《Science》期刊的研究獲得佐證。現代人常見生活惡習1.愛吃傷腦食物:加工紅肉、油炸食物、精緻甜點、含糖飲料等。2.不愛運動。3.總是戴著耳機,甚至開很大聲。4.常熬夜晚睡。【參考資料】.淡大前副校長王高成逝,留遺書「腦部病變智能已失」!醫:高知識份子對失智更敏感.有助預防失智症、延緩記憶力衰退 研究建議中年人每周吃一份這類魚.別再說沒時間,每天15分鐘就有成效!這類運動最能預防憂鬱及失智.是健忘還是大腦開始退化?小心年輕型失智症.有效避免失智及維持腦力健康 專家教怎麼吃怎麼動讓腦袋更犀利.45歲族群走路速度是關鍵 這樣走的人大腦比較「老」
-
2023-01-06 失智.照顧喘息
「39歲怎麼可能得失智症?」從發病到再就業,一位年輕型失智症者的分享
電影《我想念我自己》描述女主角罹患早發型的阿茲海默症,在人生最巔峰時,逐漸遺忘身邊的人事物,除了絕望無助,還能做些什麼?失智症平均好發於65歲以上的長者,除了記憶力減退,注意力、反應力、語言能力、空間概念也跟著下降,各項認知功能退化,漸漸影響人際關係與日常生活。若65歲以前發病,則稱為年輕型失智症,又名「早發型失智症」,許多患者剛開始並非典型記憶功能缺損,診斷較為困難,平均約1.5年,甚至4、5年才被確診。現年48歲的丹野智文,跟電影《我想念我自己》的女主角一樣,事業正值高峰之際卻健康失衡!他在39歲被診斷出阿茲海默症,時任豐田汽車銷售員,業績經常名列前茅,在職場可說是意氣風發。丹野智文說,得知罹病噩耗十分惶恐,害怕遺忘所有的事情、失去自主生活的能力,包括無法勝任引以為傲的工作。而在確診前5年,隱約感覺記憶力大不如前,當下沒有多想,勤著做筆記提醒自己日常大小事,直到有一天,突然叫不出同事的名字,甚至被主管斥責簡單的事情也出錯,決定求診就醫,多次評估、看了好幾次醫生才確定病因。【什麼是年輕型失智】65歲以前發病,病因較多樣化,初期有明顯的精神症狀及個性改變,常被誤認為壓力大、情緒問題,因而不易被診斷。【年輕型失智與一般失智有什麼不同】1.發病時間:以65歲為區隔2.病程症狀:年輕型失智症通常症狀較嚴重、惡化程度快,且對藥物反應較差3.失智類型:年輕型失智症主要為阿茲海默症、額顳葉型保有工作為失智者帶來安全感、延緩病情「明明還很年輕,怎麼可能得了失智症?」丹野智文難以相信,更害怕人生就此完了,但看到家人擔心的模樣,決定與疾病共存,公開病情希望得到社會的支持和幫助。公司主管了解狀況後,協助從汽車業務轉為內勤文書工作,維持穩定的工作和薪水。他也積極投入失智症倡議並參加日本失智症陪伴「RUN TOMO」活動,樂觀態度受邀擔任日本RUN TOMO大使,到世界各國失智症相關研討會分享個人經歷。丹野智文認為,失智並不是失能,大眾也不要用「失智了還能做什麼」來侷限生病後的職涯發展,而是應該塑造友善的環境,讓失智症患者繼續發揮人生價值。公司的認同對於正值中壯年卻突然罹病的年輕型失智者非常重要,友善的職場環境有助於穩定身心安全,目前日本有一半的公司接受、認同失智者,大約50%的患者可以保有工作,即使確診仍可活出尊嚴。隨著失智人口逐年增加,失智是日本老年人需要照護的第一名,日本厚生勞動省全面推動「認知症施策推進綜合計畫」,加強宣導得了失智症也可以跟一般人過相同生活。「預防失智,不如做好失智的準備。」丹野智文說,失智症已不是老年人專利,失智者發病有年輕化趨勢,期待企業透過「職務再設計」讓患者續留職場,照顧者也可以維持原有的工作,避免長照悲歌。【認知症與失智症】失智症(Dementia)俗稱老人癡呆症,屬於持續性且不可逆的認知功能下降腦部疾病,為了保有高齡者的尊嚴,日本厚生勞動省於2004年將「癡呆症」統一更名為「認知症」。提供年輕型失智者工作機會與照顧服務綜觀國內,衛生福利部統計推估2022年我國失智人口將超過30萬人,其中,年輕型失智者大約1.2萬人,且有增加的跡象,政府應加強營造多元包容的社會,協助失智症患者續留職場工作,減低對家庭經濟的衝擊。台灣失智症協會所成立的「Young記憶會館」,於2018年開幕迄今,藉由工作讓年輕型失智症患者找回重返職場的感覺,努力學習新技能、不放棄工作機會。2020年,台中市首創全台年輕型失智服務據點「向上清活小屋」,以「互助家庭、共同生活」的型態呵護年輕患者、協助重返社會。年輕型失智症患者的情緒及照護需求與老年人、一般失智症患者不同,若溝通不良容易惱羞成怒,而不同病程的患者也應該被區隔對待,據點特別量身打造的專屬認知課程和多元服務,另引入志工協助,分享緩解衝突的經驗,彼此學習照顧技巧及紓解壓力。失智症是每個人都可能罹患的疾病,早期最明顯的病徵為記憶力衰退,一旦失智症上身,漸進性的認知功能退化不可逆,其病程平均約8至10年,甚至超過15年。當中壯年族群罹患失智症,因年齡不符合「老人福利」的規範,如果無法工作也沒有社會福利的支援,全靠家庭支持,最後造成照顧者沉重的負擔。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於2020年3月推出「推動職務再設計服務計畫」,協助年輕型失智者就業,把工作當成一種「復健」,維持良好社會參與。【得了失智症該怎麼辦】1.多運動、多動腦、吃健康食物,延緩病症惡化速度。2.參加相關機構的服務,年輕型患者不一定適合跟長輩一起懷舊治療,應量身打造多元課程。3.增加人際互動,延緩記憶與認知功能的退化,同時減輕家庭照顧者的壓力。💡面對罹患失智症後的認知、體能退化,感到束手無策?跟著一起做,提早預防、保養運動訓練,從內而外改善失智症患者的身心機能與健康▶點此立即觀看免費線上課程人生不到半百,得了失智症離開職場,退化速度將會加快,也會成為家人沉重的負擔。年輕型失智者應正視自己的病症,經過治療及職務再設計勝任工作,依然能在職場貢獻一己之力。
-
2023-01-02 失智.大腦健康
晚上睡太少、午覺睡太多都會提高失智風險!專家教你如何睡得剛剛好
編按:睡眠好壞,和日後罹患失智的機率密切相關!近年研究顯示,夜間睡眠剝奪、白天睡眠頻率過高的人,日後罹患失智的比例偏高。大腦無法再生,失智預防非常重要。怎麼睡,才能保護大腦?現在,正是失智症最受關注的時刻!據國際失智症協會統計,平均每3秒就有1人罹患失智症,《全球失智症報告》也推估到2050年,全球預計有1億5千2百萬人失智,足見失智人口成長之快。轉回國內,衛福部研究結果顯示,65歲以上老人失智症盛行率為7.78%,且每增加5歲,盛行率呈現倍增趨勢。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失智症並非是老人專利,有些病患在65歲之前便已發病,被稱為早發性失智症(early-onset dementia)或是年輕型失智症(young onset dementia)。近年知名電影《我想念我自己》中的主角愛麗絲,就是被醫生診斷為年輕型且是遺傳性PSI基因變異的阿茲海默症者。國衛院神經及精神研究中心研究員、衛福部草屯療養院院長藍祚鴻,近10年來投入失智症及憂鬱症臨床治療。他表示,失智症是一種「日積月累」的疾病,因此,年輕時養成的生活方式不可不慎。其中,睡眠習慣好壞,就會影響未來的失智風險高低。睡眠剝奪讓小白鼠細胞中毒!睡眠不足,就是減少自己的記憶老本藍祚鴻指出,儘管尚未有失智與睡眠的直接研究,但曾經有過失智症的動物實驗,就是透過「睡眠剝奪」的行為介入來研究小白鼠失智情況。研究結果發現,不睡眠時,老鼠腦中類澱粉蛋白的清除功能變差,腦脊液與間質液交換,清除大腦運作時所累積的代謝廢物速度變慢,大腦修補受損神經細胞和組織的功能也變差。從外顯現象來看,原本元氣滿滿的小白鼠呈現呆滯狀,活動力不如以往。「經年累月下來,大腦細胞變少、無法代償,等於就是『細胞中毒』,」藍祚鴻說明。雖然尚未有人體實驗,但人在睡眠時,與學習有關的激素會分泌,包括血清張素、正腎上腺素和生長激素。缺乏睡眠,會影響注意力和執行能力,使反應速度變慢。學理上也證實,年輕時的睡眠品質不佳,會造成類澱粉蛋白(Beta amyloid)在神經細胞上沉積,增加年老後失智症的機率。「雖然數據上還看不出年輕、早發性失智症比例的變高,或說睡眠直接影響失智,但那是因為年輕人不夠老,樣本數還不夠。」藍祚鴻觀察,「從臨床來看,造成失智症的每一項危險因子影響都超過50%以上,睡眠異常就是一項。」他指出,除了睡不夠以外,睡眠周期不穩定,例如有時早睡、有時晚睡,也會影響褪黑激素分泌。「大腦是有可塑性的,但不喜歡一直變動,因為改變會耗費資源,且多變易多錯。」此外,睡前滑手機,藍光會影響大腦神經連結,活性降低,自然也會睡不好。因此,常熬夜的人,可能慢慢地正在吃掉「記憶老本」而不得知!白天睡太多,日後失智機率愈高!午睡20分剛剛好,一夜好眠才是護腦關鍵睡不夠會提高失智風險,那睡太多呢?今(2022)年一篇發表於著名期刊《Alzheimer’s & Dementia》的研究,在14年內追蹤1,401位受試者,發現在白天9點到晚上7點這段時間,睡覺頻率愈高的人,一年後認知功能退步、日後罹患失智症的機率將可能愈高。可以說,早在認知功能退化等失智的主要症狀還未出現以前,不正常的睡眠習慣或熬夜,就可能是罹患失智的早期徵兆。藍祚鴻提醒,相較於失智,午睡跟老人家的死亡率相關性較高。常常睡一睡,就在夢中離世了;但如果一個人白天睡太久,的確會干擾到晚上睡眠的質量。夜間正常睡眠才能幫助記憶穩定,整合白天發生的訊息,進而激發創造力和解決問題能力,還能延緩認知功能老化。那麼,究竟睡多久是適當的?「50歲上下的族群,白天睡20分鐘就夠了!」藍祚鴻的回答有點出人意表。回想學生時期的午睡,不是至少半小時嗎?他的理由很容易理解:「定時定量」。白天睡多了,晚上就容易睡不著。藍祚鴻建議,想預防失智,白天應適度運動、保持快樂心情,「多參與社交活動,繞圈圈式的思考,容易讓腦子退化、且產生自發性焦慮。」此外,不要喝酒、有慢性病等共病者要注意用藥,有些副作用可能導致睡眠中斷。晚上,儘量在12點前入睡,不要當夜貓子,也為自己營造一個安靜的睡眠環境。他以自己為例,從睡前半小時開始,就不看手機。將手機放置在離床一公尺遠處,讓自己看不到手機閃動光源,避免影響睡眠品質。他再三強調固定睡眠的重要,「大腦設計是先天配備,不可逆的,而研究顯示,工作需輪值夜班者,罹患三高、慢性病者也較多。」最後,藍祚鴻也提到,「失智的本質即在於:東西用久就會壞掉。大腦一輩子就那麼(轉)一輪迴,不會再生。大腦非電腦,腦力有限。一旦生病,只能減緩或減少症狀。很多保健食品不見得能預防失智。如果真的睡不著,根據醫師的醫囑,適當使用安眠藥不可怕。」好好睡,就是最好的護腦方式!家人罹患早發性失智症,怎麼辦?照顧早發性失智患者 4面向小撇步早發性失智症病患退化速度較快,病理特徵較為明顯,許多人具有家族性或遺傳性,一半以上病患容易出現幻覺或妄想等精神症狀。且早發性失智症多為家庭中流砥柱,經濟主要來源;一旦確診,對於照顧者來說是一大衝擊。照顧年輕、早發性失智症者,可從四面向提早思索:1. 工作面依照病情跟工作單位討論職位調動,甚至於安排退休;病患也要避免駕駛車輛或操作危險器材。2. 經濟面開始籌措安養費用,及有效利用社會福利補助。3. 法律面建議在疾病初期,患者仍保有大部份知能時,事先安排法定代理人、甚至預立遺囑,避免日後產生不必要的法律或財務糾紛。4. 心理面對於照顧者來說,迎面衝擊一下子承接不住,可能產生憂鬱、絕望、否認、煩悶、甚至罪惡感(如因遺傳性基因造成),若情況嚴重時得輔以藥物治療。原文:晚上睡太少、午覺睡太多,都會提高失智風險!藍祚鴻院長:如何睡得剛剛好,才能正確護腦?
-
2022-12-15 失智.長期照護
擁有一個博士學位、兩個碩士學位的媽媽,得知罹患失智症時,哭著說:「為什麼是我?」
「2022年國際失智症協會亞太區域會議暨國際研討會」今年於12月8日至9日於國內舉行,今年由台灣失智症協會主辦,日前圓滿落幕。在閉幕式演講中,年輕型失智症患者家屬張康筠分享,母親57歲就因失智提早離開職場,全家12年陪伴她走過失智症的過程。母親失智讓全家人不捨,但她說:「我以媽媽為榮。」把公司公文帶回家問家人,說自己看不懂,才驚覺事情不對!張康筠在演講中提到:過去,擁有高教育程度的女性相對少;但當時母親就有兩個碩士和一個博士,在工作上是精明果斷的指揮者,表現非常出色。因此,很難將母親與失智症聯想在一起。所以當母親開始找不到東西、常問家人相同問題,大家都當作只是年紀大、健忘而不以為意。直到有次母親把公司的公文帶回家問父親,說看不懂,大家才嚇了一跳。因為以母親27年的工作資歷,怎麼可能看不懂。後來才知道,原來母親當時已經常常錯過公司會議時間,公司聚餐時也會因找不到熟悉的聚餐地點,甚至是迷路,導致無法獨自前往。「最不能接受失智的人就是母親自己。」張康筠說,母親在2010年提早於57歲退休,到台大醫院就醫,正式被診斷為「年輕型阿茲海默症」。雖然母親有病識感,但由於個性好強,各種自己以前都可以輕鬆掌握的事物,現在都漸漸失去掌握,母親開始變得很沒自信,也難以接受自己還這麼年輕、一直這麼優秀卻會失智,有天晚上還哭著問家人「為什麼是我?」家人都很不捨。張康筠表示,儘管如此,母親仍鼓起勇氣面對。在主治醫師、台大醫院神經部主任邱銘章的邀請下,在2013年失智症國際年度大會上分享個人病程經驗,也是第一個公開分享自己失智症經驗的失智症患者。「我非常以她為榮,不論是生病前或生病後,都非常努力完成每一件事情。」疾病惡化不是病患的錯,是必經的過程張康筠說,母親每天早上去國父紀念館打太極拳,到社區中心找課程參與,例如音樂欣賞班、書法班、歌唱班,也參加失智症協會辦的活動,去運動中心參加運動課程。為了多陪伴母親,原本忙於工作和學業的一家人,全都放慢了腳步,特別安排時間陪媽媽到處遊山玩水。坐郵輪、看美國優勝美地國家公園、去日本泡溫泉吃美食、去加州納帕酒莊和紅酒,留下許多珍貴回憶。直到2016年,張康筠回憶,母親忽然病程惡化,夜不成眠、白天大聲叫罵,對於音量很敏感且容易因此生氣、變得沉默寡言、出門需要輪椅代步,生活起居也需要協助。這是家人感到最挫折的一年,甚至懷疑自己是否做錯了什麼,還好主治醫師邱銘章一直陪伴著他們,告訴他們這就是病程的必經之路,不是因為他們做錯什麼。張康筠表示,後來家人學習改變照顧模式、讓生活步調更加單純,減少不必要的複雜刺激。例如避免帶母親去容易引起她情緒的地方、參加知覺統合課、天氣好就去公園走走,三五好友不定期在家裡聚會等。經過種種努力,母親病情也漸漸恢復平穩,也能坐著輪椅跟全家人一起去台灣各地小旅行,直到現在,雖然母親病情已經進入重度失智,但每當看到母親美麗的微笑,就會覺得這些年都是值得的。年輕型失智症越來越多,政府、家屬與社會該如何協作?失智症不是65歲以上長者的專利,有少數是65歲以下的「年輕型失智症」,這些病人和家屬面臨許多獨特的挑戰。「希望有更多適合年輕失智症患者的資源!」張康筠說,母親剛退休時,曾經報名家附近社區大學針對剛退休的社會人士所開的課程,但因為這些課程不是針對失智症患者設計,難易度不適合,母親漸漸感受到壓力和挫折,就不願意去上課了。後來改找專為失智症患者設計的課程,到了現場卻發現同學都是70、80歲以上的老爺爺、老奶奶,年僅50幾歲的母親無法獲得認同感,也不想再去。張康筠表示,這些年來,在尋找適合的課程過程中有不少碰壁的經驗,但很幸運一家人是住在台北市,可以取得很多好的資源和服務。希望未來政府能夠更放寬資源取得的年齡限制,也希望有更多民間團體投入,發展出更多適合年輕失智症患者的課程,幫助他們得到認同感、維持現有能力、發揮尚存功能,也讓家屬獲得喘息空間和支持團體。
-
2022-11-30 失智.照顧喘息
年輕型失智者遭逢人生劇變該怎麼辦?
如果在我們還年輕的時候被診斷失智,你會怎麼做?彼尤特醫生用自身經歷訴說她的故事,罹患失智症後依然到處演講,即使找不到會場、找不到講稿卻仍勇敢面對,繼續向前。她依舊是一個真實的人,只是被失智症困住了。「失智」並不意味著失去盼望、失去目標、失去快樂的資格,也不是生命的終點。學會了解它、面對它、接受它,因為它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對它一無所知。失去控制與尋找意義對我影響最深遠的兩件事,就是我到任何地方都會迷路,以及不認得人。然而,凸顯出我病情嚴重的關鍵時刻,是在一次我主持病例研討會的時候。當時參加這場研討會的人,包括警察和社會服務處等不同機構的專業人士。我一開始先歡迎每個人,然後轉向在我右邊的人,請他自我介紹,因為我們從未見過面。他說:「可是珍妮芙,我認識妳二十年了!」我完全不知道他是誰,但我裝作沒聽到,繼續介紹下一位來賓,我說:「嗯,我也不認識妳!」她吃驚地回答:「妳說這話是什麼意思?」真糟糕!我竟然不認識會議廳裡的人。我覺得自己走到了盡頭。我再也不能這樣下去了!於是,我去找我的家庭醫師。他是一位非常優秀的醫師,我們曾在幾個相同的醫學委員會共事過,彼此很熟。他看出我的確有異樣,而且因為我短暫性腦缺血發作,他把我送回到我的心臟科醫師那裡(當時我拒絕再去看我的神經內科醫師)。這位心臟科醫師名叫德瑞克.瓦樂(Derek Waller),他是全國知名且備受尊重的資深醫師;他很了解我,他意識到事有蹊蹺。他後來告訴我,他知道我得了失智症,於是鼓勵我去看第二位神經內科醫師。我不願意,因為我不想再次受到羞辱;不過,他說服了我。神經內科醫師安排我做磁振造影(MRI)和單光子射出電腦斷層造影(SPECT)檢查,他也認為有不對勁的地方,可是他沒有打算要作出診斷,因為他們並不想失去我這樣一位好醫師!我想這是一種讚賞,不過對我卻一點幫助也沒有。在這個階段,我的閱讀變得很吃力,而且當醫療保險公司的代表在電話中唸書面文字給我聽時,我以為他在講中文,我完全崩潰了!於是我請求轉介給一位神經心理學家。我花了兩天的時間看這位神經心理學家,她說我的聰明才智讓我有能力掩飾病情。她的解釋是,我使用非語言和上下文語境來解決問題,不過我的顳葉是「有問題」的。她無法肯定,繼續工作對我是不是安全。她知道我的第二位神經內科醫師還沒有為我作出診斷,於是建議我去看彼得.蓋瑞德醫師(Dr. Peter Garrard)。蓋瑞德醫師是在年輕型失智症方面很有名的神經科醫師。他曾在一次全國性的電視節目中,描述了自己如何從名人使用的語言,例如從英國前首相哈羅德.威爾遜(Harold Wilson)的演講,以及英國作家艾瑞斯.梅鐸(Iris Murdoch)的作品中,辨識出他們有失智症的初期症狀。有意思的是,我的孩子們說,他們在這段期間留意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我的字彙量縮減,而且我開始會用錯字。我的女兒艾莉森在大學研讀心理學,她對我使用不正確的字非常感興趣。有一次,在我們家的花園裡,我說,能看到horseshoes(馬蹄鐵,譯註:按字面直譯是「馬鞋」)真好。其實我想說的是一種開花植物foxgloves(毛地黃,譯註:按字面直譯是「狐狸手套」)。現在我們知道,字詞在我們的腦裡是按主題、意義和情緒分類歸檔的,所以我當時只不過是從檔案架上選錯字:以「馬」代替「狐狸」,以「鞋」代替「手套」。而當我用錯字時,艾莉森經常可以猜到我想說的字。閱讀對我仍頗具挑戰性,因為我必須把每個字逐字閱讀,從上下文中抽離,真的很辛苦。然而,每個新的困難,都是一次尋找新的應變機制的機會。問題總有解決的方法,不過有時我仍會覺得沮喪。正如我先前提過,無論我們發現自己落入如何黯淡的光景,都仍然能有出人意外的喜樂。有一天,我在教會裡對一個朋友說,我整個人正在解體,感覺很辛苦。她說,她的祖母把東西拆開,是為了要把它們製作成新的東西,讓它們依然能發揮功能。這番話真的大大地鼓勵了我——我覺得自己或許還有一些用處!
-
2022-10-27 失智.大腦健康
不是只有上了年紀才會失智! 「極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8題中2題建議檢查
台灣在2018年轉為高齡社會,推估將於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而失智人口也逐年攀升。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的推估,65歲以上的老人約每13人即有1位失智者,而80歲以上的老人則約每5人即有1位失智者。何謂失智症?失智症是一群症狀的集合,不只是記憶力的減退,還包括語言能力、視覺空間能力、注意力、執行功能、社會認知、定向感、計算能力、抽象思考等各方面的功能退化。舉例來說,若是家中長輩出現像是判斷力變差、興趣降低或不愛出門、重複相同問題、處理個人財物或使用日常生活工具出現問題也有可能是失智的表現。另外失智同時也可能伴隨個性改變、憂鬱焦慮、行為障礙、重複現象、漫遊、幻覺、妄想、睡眠障礙等情形。老了一定會失智嗎?失智症是一種疾病,而不是正常的老化。在正常老化的過程中,能力減弱的速度是非常緩慢的,並且到一定程度後就會停在某一種狀態。一般而言,在65歲後,長輩的記憶力才會有較明顯的減退,然而在掌握概念和技巧方面的事物仍能保持良好的學習能力,或是透過重複練習來改善。失智症患者的記憶力則會隨著時間越來越差,即使經過提醒也還是想不起來、無法勝任過去熟悉的事物或技能,導致影響到日常生活。不是只有上了年紀才會失智儘管年齡增加,失智的機率升高,但也有65歲前就罹患失智的「年輕型失智症」,遺傳的因子較為強烈。患者通常症狀較嚴重、退化速度快、對藥物反應較差、容易有較多精神情緒行為症狀。由於病人較年輕,往往對家庭造成較大的影響。失智的發生原因很多,大致可以分為三類1.退化性:包括阿茲海默氏症、額顳葉型失智症、路易氏體失智症、帕金森氏症失智症等,異常蛋白長期沉積在患者腦部而引發病變。而以阿茲海默氏症為最大宗,約佔六成以上。2.血管性:可能是大血管破裂或梗塞引發中風;也可能是細小血管長期慢性梗塞。3.可逆性:有部分失智症是可逆性的,例如中毒、低血糖、甲狀腺功能低下、貧血、缺乏維生素B12或葉酸、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水腦、腦部外傷或腫瘤等。失智症診斷主要有三個步驟,問診、認知功能檢查、抽血檢查及腦部影像。近年來亦有生物標記的發展,增加診斷正確率如磁振造影、腦脊髓液檢測、類澱粉蛋白正子攝影、葡萄糖正子攝影、基因檢測等。治療失智症‧非藥物治療在使用藥物治療之前可以先嘗試非藥物治療。例如調整為熟悉的環境、結構的活動安排、認知訓練、懷舊治療、園藝光照治療、音樂治療、芳香療法、動物輔助治療、藝術治療等非藥物照顧方法,也能改善失智患者的情緒與精神行為症狀。‧藥物治療藥物治療方面,目前可以用來治療失智症延緩退化的藥物包含乙醯膽鹼酶抑制劑及麩氨酸NMDA受體之拮抗劑。前者主要經由增加腦內傳導物質乙醯膽鹼的濃度來改善認知症狀,包含Donepezil、rivastigmine、galantamine,後者則是減少麩氨酸所造成之神經毒性而降低腦細胞的受損的memantine。除了針對認知功能治療的藥物之外,醫師也會依患者狀況給予其他類藥物治療相關的情緒與精神行為症狀。此外全世界仍積極研究失智症的相關治療,例如以β-澱粉樣蛋白為清除目標的單株抗體Aducanumab或是非侵入性的腦刺激術等。隨著平均壽命的延長,失智人口比例逐年增加。雖然失智會使人的功能逐漸喪失,但透過及時診斷並給予治療,仍有許多患者能保持現有的能力,延緩退化。極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AD-8)可由個案或家屬檢測幾年來在以下這些事情上有否改變?並將結果記錄下來(有改變得1分,無改變或不知道得0分)。□得分≧2分,需安排進一步確診□得分<2分,建議每年至少進行1次失智症篩檢※此量表僅提供失智症初步篩檢用,請儘早至本院精神科門診做進一步檢查。
-
2022-09-29 失智.像極了失智
是健忘還是大腦開始退化?小心年輕型失智症
工作精明幹練的王小姐,45歲就升職當上部門經理,處理繁雜工作井然有序,樂於追求自我成長。但是最近熟悉的業務頻頻出錯,連應酬場合也會叫不出客戶的名字。同仁發現異狀,建議就診找出原因,結果醫師直言可能是失智症,王小姐很難接受,驚恐老年人疾病怎麼會提前找上門?●失智不是老人病 出現警訊要及早就醫別以為老年人才會失智!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統計,全台近30萬已確診的失智人口中,其中有1萬4000多人屬於年輕型失智症。什麼是年輕型失智症?其症狀跟一般失智又有什麼相異之處?身心科醫師陳韋伶說,一般失智症發病年齡約在70至80歲,若早於65歲即稱為「年輕型失智症」;而認知功能衰退的症狀並沒有不同,一樣有精神症狀與個性行為改變,最大衝擊是生活多層面的影響。現代人工作繁忙、精神壓力過大,容易忽略年輕型失智症的發病警訊,可能因為病因複雜掛了許多科別,延遲確診時間。陳韋伶提醒,若個性、行為、工作能力與過去有明顯改變,留意可能是失智症徵兆,出現下列症狀要小心。【年輕型失智症的十大警訊】一、記憶衰退:跟健忘不太一樣,常會突然「斷電」忘記下一步要做什麼,到了會影響工作的程度。二、個性改變:原本溫和的個性變得易怒、不耐煩甚至多疑,自己也感覺到心情焦慮,但無法控制情緒。三、溝通困難:表達言不及義,包括書寫也出現問題,說話或書寫不如以往流暢,有人際溝通障礙。四、容易出錯:原本擅長的工作或熟悉的日常事務、活動已無法順利完成。五、時地混淆:因為認知功能開始衰退,不時會忘記時間、忘記自己在哪裡,頻繁出現迷路。六、判斷變差:做出錯誤或不合理的決定,例如採購數量、品項不對,或專案內容不合常理。七、社交退縮:語言表達能力減弱而減少與外界的互動,導致變得退縮、被動。八、被害妄想:常弄丟物品或擺回不正確的位置,因找不到而指責別人亂拿、丟竊。九、空間混淆:難以理解視覺影像和空間的關係,無法判斷物體距離遠近,出現駕駛困難。十、決策障礙:無法訂定工作的策略與規劃,容易因注意力不集中而犯下判斷失準的錯誤。●不只阿茲海默症!失智症還有分類型失智症有很多種類型,65歲以上的失智症患者,主要是阿茲海默症和血管性失智症;65歲以下的年輕型失智症,除了阿茲海默症,可能因疾病、頭部創傷、意外事件缺氧而認知功能惡化。其他還包括額顳葉型失智症、路易氏體失智症,以及營養失調、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等誘發病因,陳韋伶表示,要找出病因對症下藥,幫助患者和家屬預做準備,因應失智症帶來的生活影響。【失智症的類型與症狀】👉阿茲海默症:大腦神經細胞退化所造成的失智症,記憶明顯衰退,對人事時地物的辨別認知出現障礙。👉血管性失智症:因腦血管疾病所導致,主要表徵為動作及反應遲緩、身體平衡動作不佳等,合併精神症狀。👉路易氏體失智症:經常出現幻覺、妄想等精神行為,因多發系統萎縮,容易身體僵硬、走路不穩、重複跌倒。👉額顳葉型失智症:管控行為和情緒的額葉出現障礙,常出現焦慮緊張與憂鬱,早期症狀為情緒異常、人格改變。●年輕型失智症不易發現 記憶力大幅減退是警訊電影《我想念我自己》描述擔任大學教授的女主角因罹患阿茲海默症,逐漸失去工作與生活能力,劇情帶出年輕型失智症病程早中晚期的明顯變化。年輕型失智症因為發生年紀早,常被懷疑是更年期、壓力大,或其他心理因素,所以常忽略及早發現。失智症和記憶力高度相關,特別是短期記憶,一轉頭即忘了要做的事;在職場上,原本很熟悉的工作及技能變得常出錯,還有言語或書寫出現困難,都可能是年輕型失智症的表現症狀。陳韋伶叮嚀,65歲以下發生阿茲海默症,大多是因為基因、遺傳,若家族存在高風險遺傳因子,一定要維持健康生活習慣,降低罹病可能性。【如何預防失智症提早來報到】✅改變生活不良習慣:改善抽菸、熬夜等壞習慣,充足睡眠有助於修復過勞的大腦,同時代謝清除對大腦不利的有害物質。✅控制原本的疾病:中風患者要預防二次中風,避免腦部血液循環不良導致腦細胞死亡,引發血管型失智症。✅釋放過多的壓力:長期過度用腦、精神壓力大,易累積β類澱粉蛋白影響記憶,提升失智症風險。✅建立規律運動:運動可以預防腦部的海馬迴萎縮,同時促進血液循環代謝掉β類澱粉蛋白。●失智症不可逆 積極治療可延緩退化失智症屬於持續性、漸進式的腦神經退化疾病,不單只有記憶力減退,認知功能會直接影響人際關係與生活自理能力,整個病程大約15至20年,最後因長期臥床、出現併發症而離開人世。但年輕型失智症的退化速度通常較快、症狀多樣化,且對藥物的反應較差;陳韋伶強調,一定要正視失智症問題,積極治療可延緩退化,加強社交互動、學習新事物,使大腦繼續活化。誰說年紀大才會失智?生活作息不正常、有抽菸和酗酒等習慣,就會增加罹患失智症的機率。失智症絕對不是老年人的專利,雖然無法治癒,但是可以用各種方式改善症狀,發現親友行為異常,應及早陪伴就醫獲得正確的診斷及治療,延緩病情惡化。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
2022-06-19 失智.失智資源
點亮年輕失智者的生命故事!Young記憶會館,年輕失智者的家
到Young Coffee那天,外場服務的是邱孟暉和吳正邦。邱孟暉熱絡地和來客聊天:「第一次來嗎?喜歡這裡嗎?」送咖啡時看見記者在翻看年輕失智者的生命故事書,熱烈地說:「我也有做一本,我帶妳去看。」轉身卻看見電視牆在播年輕失智者的報導,忘記了剛剛說要去哪裡。12年前,53歲的運輸業老闆邱孟暉因心律不整突然倒下,昏迷幾天醒來後認不得妻子莊素玫,也忘了如何寫字、洗澡、穿衣。莊素玫以為這是中風後遺症,做了一年復健不見起色,才踏進神經科檢查,確診為血管型失智症。喝咖啡時,吳正邦靦腆端著磅蛋糕來銷售,話不多,思索好久才說:「這很好吃。」旁人拼湊解釋才知道,這是吳正邦手作烘焙坊「記憶甜屋」的磅蛋糕,周末會在此寄賣。52歲先生罹病 家人陷入慌亂吳正邦52歲時也是因為中風失智,確診那天,他和太太陳欣儀在醫院抱著痛哭。正邦因為生病,不但無法工作,還需要課程和照顧,欣儀為了工作維持收入,讓正邦去失智日照中心。正邦努力了好幾天,置身七、八十歲長者之中,一起做復健,進行懷舊唱歌畫畫,身體強健本應還有大好職涯、還能對家庭社會貢獻的他感覺難堪,不願再去。欣儀發現失智資源都是為老人家設計,年輕失智者身心狀態、家庭的挑戰截然不同。尋覓許久,找到Young Coffee,「我第一通電話就是會珍姐接的,一講兩個小時,像是抓到浮木,終於有人懂我。」陳欣儀的慌亂孤單迷惘是所有年輕失智者家屬的共同處境。根據失智症協會推估,台灣65歲以上失智約30萬人。失智症是大眾熟知的老年疾病,但非老人專屬,估算45-64歲的年輕型失智症也有11,324人。處理無SOP 依照狀況邊做邊學「這和老年失智樣貌不同,老人家失智時多數是家裡依賴人口、是需要被照顧的。年輕型會覺得我要去工作啊!他們要面對失去工作、家庭衝突等問題,教養孩子及照顧父母的壓力。」失智症協會副秘書長李會珍解釋。李會珍就是陳欣儀說的,電話另一頭彷彿大海中浮木的「會珍姐」。李會珍服務年輕型失智個案多年,是家屬眼中的俠女,她坦言,年輕型失智樣貌太多元複雜,幾乎沒有處理的標準流程,到現在她仍得邊做邊學。例如幾年前協會接到一通電話,一位50幾歲、社經地位佳、在公司任要職的女性表示,她失智症初期、單親撫養3歲多的孩子,因為父母已逝,身邊也沒什麼親人,來詢問後續孩子可以有哪些安排?一年半後,這位女性已經退化到無法獨立生活,需要入住機構。一年半的時間,協會陪伴女性就醫、協助她順利退休、為她找了機構、也辦理了孩子的出養,每個問題都來得又快又急,「我們很多個案都是這樣,在你來不及想如何因應時,就被迫要做決定。」最年輕45歲 Young Coffee如浮木來到Young Coffee,每個人都有苦澀的故事。目前最年輕的個案是66年次的,有人確診時,雙胞胎女兒才出生。更有人因診斷不易,在還未確診前就被貼上精神有問題、偷懶不負責、脾氣壞不體貼的標籤,被迫離職、離婚。因此Young Coffee看起來是間咖啡店,實則是年輕失智者與家屬的學習與喘息空間,也是協會協助年輕失智家庭面對困境的基地。「善仁已經不認識我,完全無法自理了。」劉鳳蓮也是年輕失智者的家屬,先生林善仁54歲失智,初期也曾在Young Coffee服務、上課,但失智彷若一場漫長的告別,鳳蓮的細心呵護、用心照顧都敵不過失智症為善仁寫下的生命劇本。就算早就知道結局,但鳳蓮說起來仍不免失落與揪心。不過也不全然是失落。幼時因病腦傷、肢體接近失能,領有殘障手冊的劉鳳蓮,生命裡一直是被照顧的角色,卻因林善仁的病而堅強,即便現在善仁已重度,鳳蓮也是一有機會就發聲爭取年輕型失智症的資源、專屬照護機構,她說這些資源善仁用不到了,卻能讓更多處境相同的家庭,在茫茫大海中抓到浮木,靠岸喘息。年輕型失智症 病程快易延誤年輕型失智症患者在65歲以前發病,病程發展快,初期症狀多是失眠、憂鬱、焦慮,易延誤就醫或誤診。其發病時多數仍在職場,承擔家中經濟重擔,發病後家人因要照顧辭去工作,受到衝擊的除了本人及配偶,還有未成年子女,甚至父母、手足。年輕失智症服務 還有哪些據點?台中、台北都有專屬服務除了「Young Coffee記憶會館」外,2020年,台中市衛生局也設立了年輕型失智社區服務據點「向上清活小屋」,而台北「奇岩日照中心」除了服務65歲以上失能長者,也服務50歲以上失智症者。Young記憶會館 年輕失智者的家周末是對外開放的咖啡館,由年輕失智者擔任外場服務及備餐,透過職務再設計,讓失智者也能發揮能力參與工作,延緩退化。平日則為年輕失智者提供知覺統合、肌力訓練、戲劇治療、音樂體驗的課程,也是家屬喘息與諮詢的空間。是國內最早的年輕失智者家庭據點。咖啡館開放時間:每周六10:00~16:00,請先於「Young記憶會館」粉絲專頁預約。地點:台北市大安區泰順街2巷4號
-
2022-05-19 失智.新手照顧
失智症是什麼?日常警訊、如何預防都看這一篇
「最近總是忘東忘西,還非常容易恍神」、「記得臉卻叫不出名字,只能說出那個誰」、「情緒好像陰晴不定甚至出現憂鬱的情形」、「變得不愛出門,且活動力降低」當自己或家人出現異常行為或症狀時,一定會懷疑是否罹患了某項疾病,上網搜尋相關知識,卻出現失智症、腦霧等關鍵字,究竟什麼是失智症?與腦霧又有何差別呢?失智症是一群症狀的組合,它的症狀不單純只有記憶力減退,還與許多疾病有著相同、類似的症狀,並且容易令人混淆。然而除疾病本身,照顧者還會在平均8-10年的病程當中,面臨照護、身心壓力、經濟等問題,那麼遇到這些問題時該怎麼辦呢?從認識失智症、日常照顧技巧、資源使用,到與新冠肺炎、腦霧的關聯,以下分成15個重點帶你循序漸進找到解答。👇點擊下方可以直接前往想看的內容👇➡️什麼是失智症?➡️失智症可以預防嗎?➡️預警可能是失智症的10大症狀?➡️為什麼會罹患失智症?➡️哪些人是失智症高風險群?➡️年輕人也會罹患失智症嗎?➡️失智症該看哪一科?➡️確診失智症後,可能出現哪些症狀?➡️這些疾病像極了失智?➡️失智症的治療方式是什麼?➡️失智症可以延緩嗎?➡️常見的照護問題有哪些?➡️失智症照顧有資源可以用嗎?➡️新冠肺炎會引發失智症嗎?➡️出現「腦霧」就是失智了嗎?什麼是失智症?失智症不是單一項疾病,而是一群症狀的組合,大腦功能漸進退化並好發於老年人,但退化的速度不一定,且非一些民眾誤解的正常老化現象。初期最明顯的為記憶力衰退,特別是記不住日常、最近且立即的事物,其他像是語言、算術、空間感、時間概念、抽象思考、社交能力、判斷力等也會出現障礙,產生異常行為,過去熟悉的工作無法勝任,嚴重影響日常起居,伴隨這些行為的心態很可能變得疑心病重、被害妄想、憂鬱、焦慮、容易與他人起衝突。 失智症可以預防嗎?失智症是可以預防的。隨著研究的進展,我們逐漸瞭解有助於預防或延緩失智症的因子,因此更應積極地在生活中增加大腦保護因子(趨吉)如多動腦、多運動、均衡飲食、多社會互動、維持健康體重;同時減少危險因子(避凶),如預防三高、避免頭部外傷、不抽菸、遠離憂鬱,以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而世界衛生組織(WHO)新公布降低認知缺損與失智風險的12個面向中, 還包括多運動、不吸菸、營養均衡、少喝酒、認知促進、社交互動、體重管理、高血壓管理、高血糖管理、高血脂管理、不憂鬱、聽力喪失管理等方法,也是從「從生活型態介入」預防失智的最有效的方式,研究還發現,可以透過「調整生活型態」降低四成的失智風險。想要調整生活型態,可以從以下幾個面向著手:●運動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對預防失智有幫助,因為運動可以刺激腦部分泌神經營養因子(BDNF),其中又以能促進心跳率上升的「有氧運動」幫助最大,而以養成肌肉為目的的重訓,幫助就比較有限。就算沒有刻意運動,平時如果養成正確的「走路習慣」,也能減低認知功能衰退的風險。日本一份研究顯示,步伐小的人,在未來很容易出現認知功能衰退,而步伐大的人,認知功能則不易衰退,而且風險差異很明顯,居然高達3.39倍!接著來了解一下,大步走路的好處:(1)刺激神經迴路:大步走路能夠刺激腦與腳之間的神經傳導。除了腦通往腳的運動指令之外,腳回報腦的資訊交換也會變得活絡,有助於活化腦。(2)找回肌肉的活力:能夠更加頻繁地使用平常沒在用的肌肉。尤其是大腿與小腿的肌肉、背脊與腳相連的肌肉等,這些大肌群都可以活動到。(3)提升心肺功能:大步走路拉高了運動強度,使血液循環更好,也增加了進入肺臟的空氣量。營養和氧氣也能夠送到身體每個角落的細胞上。(4)使血管有彈性:利用肌肉的收縮與伸展,刺激肌肉包夾的血管,藉此增加血管的彈性。(5)使心情正面積極:大步走路,背部自然就會挺直,視線也會自然抬高。這樣的姿勢改變,能夠給人年輕有活力的印象,使人心情轉好,變得積極正向。●飲食飲食也能有效預防失智,很多人應該都聽過「地中海飲食」,這類飲食強調多攝取堅果、深綠蔬菜和魚類,其中堅果的油脂相較於動物性油脂來說,對心血管的健康是比較好的。還有一種是「麥德飲食」,它是以預防失智症為目的的飲食型態,結合了「地中海飲食」和預防高血壓的「德舒飲食」的特色。具體建議為攝取10種含不飽和脂肪酸、抗氧化成分的護腦食物:全穀類、綠色蔬菜、其他種類蔬菜、雞肉、魚類、堅果、莓果、豆類、紅酒、橄欖油等。此外,紅肉、奶油、甜點、起司和速食等不健康的食物,則須限制攝取。※另外也有研究指出咖哩、薑黃素、蘑菇、多喝茶與吃魚等,都對預防失智有幫助。還有一項比較意外的防失智食物是「口香糖」,因為嚼口香糖的動作可讓海馬迴的刺激增加,活化腦部功能、防止腦部衰弱。👉延伸閱讀:防失智「10大超級護腦食物」出爐! 營養師:還有5種傷腦飲食要少碰●生活除了運動、飲食,平時生活的方式也很重要,多做一些能動腦的活動,改掉會影響身體的壞習慣,就能有效預防失智。(1)學習新事物:想預防或減緩失智,不只要「溫故」,更重要的是「知新」。因為大腦只有在學習新事物時,才會增加神經突觸間的連結。像養成閱讀、玩填字遊戲之類的習慣就很不錯,看到不認識的字也記得去查一查,讓你在吸收新知識之餘,也能訓練大腦。也可以依個人興趣,玩玩麻將、桌遊等需要動腦的遊戲,都有助腦力健康。(2)保持社交活動:多參與社交活動可以降低失智風險,在與人交談、認識新朋友的過程中,有助於增加大腦血液灌流量,降低失智發病風險。互動時也能感受到愉悅、舒適、支持等正向情緒,提升安全感、歸屬感與自信心,所以非常鼓勵長輩們平時多參與同學會、社團、宗教活動等等。如果已罹患失智症,保持社交互動也對穩定病情有幫助,而獨居的失智者,病程則惡化的比較快。(3)充分的睡眠:睡眠和失智症之間有著密切關聯,人的大腦中有個「膠淋巴系統」,就像清潔隊一樣,可以帶走腦中的代謝廢物,包括類澱粉蛋白、tau蛋白等和阿茲海默症相關的毒素。而膠淋巴系統為我們「洗腦」的時間,就是晚上睡覺時的非快速動眼睡眠時期,所以每天至少要有7個半小時的睡眠比較足夠。●五感訓練記憶是由感覺器官刺激大腦而成,活絡身體的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嗅覺,刺激五種感官活性,享受健腦的小遊戲,健忘、失智才不會找上門。這裡推薦幾個結合了生活例行公事的小遊戲給大家:(1)五感訓練:日常生活中,我們透過眼、耳、舌、鼻、皮膚來感知外界的刺激。活動身體可以促進我們五感的活性。同時,適當的運動對預防失智和恢復認知功能也有很大的幫助。👉競速折衣服這個訓練同時要求計畫能力、手指活動能力,以及迅速執行能力等各項高度的能力。能夠順利完成較高難度的課題,除了訓練效果之外,還能獲得成就感。步驟一:檢視收進來的衣服,先思考何種順序折疊起來比較迅速,並設下完成目標時間。步驟二:照著預想的順序儘速進行,並測量是否能在時間內完成。聽覺訓練:五感之中,聽覺的衰退最容易被忽略。大多數的人會認為「輕微的重聽對生活不會有太大影響」。其實,聽力衰退是失智症的重大危險因子,因為聽力一旦衰退,與人溝通的機會會連帶大幅減少。當家人將失智的初期症狀誤解成單純的重聽時,可能延誤發現長者病情的時機。而老人家又可能因為誤會家人而迴避溝通,更會加速聽力的惡化。所以聽力衰退的嚴重性絕對不容輕忽。👉聆聽不同硬幣的聲音這個訓練要求的是辨別聲音細微差別的能力。像10元和5元之間,就只有非常細微的不同,需要相當敏銳的聽覺才能辨別。老化造成的聽力衰退會先從高音頻開始,硬幣掉落的聲音就屬於高音頻的聲音,如果聽不清楚,可以早期發現自己聽覺的衰退。步驟一:準備1元、5元、10元、50元硬幣各一個。請同伴逐一丟到桌上,試著聆聽並記住聲音的差別。步驟二:請同伴任選其中一枚丟到桌上,然後猜猜是哪一種硬幣。一人時也可以自己嘗試。(3)觸覺訓練:維持觸覺與預防失智症有什麼關係?一般來說,活動手指本身就有預防失智症的功效,而且活動手指還能鍛練腦部、活化人類最基本的功能。靈活運用手指是人類這種雙腳站立的動物特有的「高層次功能」,一旦罹患失智症,這些高層次功能會受到嚴重的傷害,所以在健康的時候鼓勵長者多多活動手指、步行走動,有助於維持這些高層次功能。👉計算發票金額大腦先理解數字的意義,再活動手指敲打計算機鍵盤,兩件事同時進行會給予大腦絕佳的刺激。若能嘗試運用非慣用手,效果更佳。※使用算盤計算訓練效果倍增,對以前習慣使用算盤的長者來說,還能發揮懷舊療法的效果。●穴位按摩中醫師也建議,平時用梳子、刮痧板或雙手手指按摩全頭頭皮、後頸部,可以促進血液循環、保養腦力。每次按摩約10至15分鐘,每天進行4次,以促進血液循環,因頭部布滿穴道,不需特別針對何種穴道進行按摩,就有提神醒腦功效。預警可能是失智症的10大症狀?若自己、家人或身邊的親友,於日常生活中出現以下10種症狀、情境,就要提高警覺、意識可能為失智症的警訊,並立即就醫確診。👉延伸閱讀:重複問題、情緒轉變、頻問你是誰...家屬從這些行為發現失智前兆失智10大警訊症狀Infogram為什麼會罹患失智症?失智症主要是因為腦細胞退化、死亡,引起腦部萎縮、大腦皮質功能喪失。造成失智症的原因很多,大致也可區分為兩類,分別為可逆性失智症、不可逆性失智症,類型如下:🧠可逆性的失智症:由特定因素所引起,因此若能加以改善這些原因,失智症狀將可望恢復,這類型的失智症可能源自:●腦部創傷:像是常壓性水腦症、因外傷造成腦震盪、腦挫傷、顱內血腫或硬腦膜、及腦部長腫瘤等。●中樞神經遭受感染:如愛滋病毒、梅毒螺旋體等,都可能侵犯大腦中樞神經,造成腦機能受損引發失智。●自體免疫疾病:如紅斑性狼瘡合併腦炎。●營養不均:缺乏葉酸、維生素B1、B2、B6、B12等營養素。●代謝失調:與甲狀腺功能低下、糖尿病、肝功能、腎功能異常有關、或體內電解質的失衡。●有毒物質的侵害:藥物中毒、酒精中毒、重金屬汙染如鋁製食器的使用等。●憂鬱症、長期壓力大引發的假性失智。🧠不可逆性的失智症:腦部因先天的老化或後天的疾病,導致持續性的大腦退化、病變,以目前的醫療僅能延緩,無法治癒,部分血管性失智症甚至有可能惡化,包括:(1)退化性失智症,如:●阿茲海默症:1906年由德國Alois Alzheimer醫師發現並命名,是最常見的失智症。阿茲海默型失智症的特性為兩種以上認知功能障礙,主要以記憶力不好,經過暗示也想不起來,但並無意識障礙,屬進行性退化;患者的腦部的海馬區會退化及萎縮,逐漸蔓延到高級皮質區,神經細胞受到破壞,腦解剖可發現腦內有異常老年斑塊及神經纖維糾結。美國前故總統雷根即罹患此症。我國失智症的種類與西方國家類似,以阿茲海默氏症為最多(約60%),其次為血管性失智症(約30%)。●額顳葉型失智症:腦部障礙以侵犯額葉及顳葉為主,特性為早期即出現人格變化,無法調整行為以致有不適切之行為反應及活動。或早期就出現語言障礙,如表達困難、命名困難等,都有進行性退化現象。●路易氏體失智症:特性為除認知功能障礙外,重複地無法解釋的跌倒、時好時壞起伏變化大、對抗精神藥物十分敏感、鮮明的視或聽幻覺、每次發作持續數周至數月。另外還有巴金森氏病、進行性上核神經麻痺症與合併其他中樞神經系統退化性之病變。(2)血管性失智症:腦中風、多發性血梗塞失智症、心衰竭引起缺氧症等。(3)嚴重創傷:拳擊性失智症、頭顱大腦傷害等。(4)特殊感染:後天免疫不全症候群、進行性多發性血腦病變等。哪些人是失智症高風險群?●六十五歲以上的高齡人士。●具有失智症家族病史的人,父母親或兄弟姊妹曾患有阿茲海默症等退化性失智症或血管性失智症,相對一般人病發的風險較高。●巴金森氏症患者,罹患失智症的風險較一般同齡者高。●罹患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者,或曾有中風病史與家族史的人,引發血管性失智症的可能性也高。尤其中風患者是高危險群。●腦部曾受創傷或感染的人。●長期處於憂鬱,極少參與社交活動的人。●長期抽菸的人,認知功能退化的速度較快。※除了上述的這些,女性族群罹患失智症的比例也偏高,可能是因為整體族群平均壽命較長,年齡越大、風險也隨之增加,另外也可能與更年期後缺少雌激素有關。還有研究顯示教育程度也有影響,不識字、教育程度較低的人,罹患失智症風險比教育程度較高的人高。👉延伸閱讀:遠離6大危險因子 1/3的失智症可預防年輕人也會罹患失智症嗎?雖然失智症患者大多年齡偏長,但青壯年人口也可能失智,如果在65歲以前發病,就是所謂的「年輕型失智症」。相較於老年型失智症,年輕型的病程發展更快,由於初期症狀經常是憂鬱、焦慮、壓力大、睡眠障礙等,所以容易被忽略,而導致延誤就醫,平均要耗費1.5年才有辦法確診。「年輕型失智症」發病時大多還在職場服務,所以「職場功能」會先被影響,像是業務頻頻出包、懷疑同事偷東西、焦慮挫折、易怒而失眠等,而他們通常家中上有老、下有小,是家中主要經濟來源,因為確診失智症被迫退休,除了心理壓力,也會有嚴重經濟壓力。👉延伸閱讀:在65歲以前發病!年輕型失智症早期症狀10大警訊年輕型失智VS.老年型失智對「年輕型失智症」有基礎認識後,來看看它與老年型失智症在病程發展、患者家庭情況、照顧方面有什麼不同。年輕型失智VS.老年型失智Infogram失智症該看哪一科?治療失智症的醫療機關有診所和大型醫院,當剛出現症狀時,可以先前往診所求助,診所醫師就像家庭醫師,能進行比較仔細的診療,而且一有不對勁,就能接受診察。但要更確實的診斷,還是得去大型醫院,至於能治療失智症的科別,主要分成以下幾類:●腦神經外科(腦部手術的專家):可以根據失智症的原因提供療效絕佳的治療方式。●精神科、身心醫學科(腦部與心理的專家):在這裡能進行與憂鬱症的鑑別診斷、行為或心理療法等。●神經內科(腦、脊髓、神經、肌肉等方面的專家):可進行與其他神經疾病的鑑別診斷。●老年醫學科:有的醫院設有「健忘門診」,當不知道要看哪一科時,可以先去「健忘門診」接受診察,讓醫師確認是不是失智症,確認後再請醫師轉介專門醫院或其他科。確診失智症後,可能出現哪些症狀?當確診為失智症後,早期出現的病症會以認知功能障礙為主,而認知功能症狀包含5大面向。●記憶:早期失智症病人會有記憶喪失的現象,像是忘記近期重大的事件,而且連提示都無法回想起來,這種情形還會持續惡化。●語言:某些病人的症狀表現以語言功能障礙為主,他們常無法說出物品的正確名稱,而以替代詞代替,逐漸減少語言表達,整體溝通能力變弱。有些病人則是理解力下降,也因此被誤以為重聽。●推理和判斷:病人的判斷力大不如前,做決定變得猶豫不決,會無法了解生活中潛在的危險、處理複雜的事,或解決突發的小狀況。●視空間:在視覺上,病人可能無法辨識熟人的面孔或認不得物品。在空間上,病人可能認不得周圍環境,而常有迷路的狀況。●個性和行為:病人的個性會有巨大轉變,像是變得退縮、被動,或出現重複行為、不恰當的社會行為等等。※失智症是一種會不斷退化的疾病,但因為罹病原因、每個人的狀況不同,退化的速度也不一定。最早期出現的是輕度認知障礙或及早期失智症,接下來會歷經輕度(初期)、中度(中期)、重度(晚期)這些病程,因此也能從病程看失智症症狀的嚴重程度。●輕度(初期):記憶力、語言能力、判斷力等已經出現問題,對工作和社交能力造成影響,無法處理太複雜的事物,情緒、行為也有所轉變,但大部份日常生活仍可自理,時常因症狀輕微而延誤就醫。●中度(中期):記憶、認知功能、生活能力等更退化,能明顯發現異狀,需要仰賴他人協助,才能處理日常生活瑣事。由於尚有行動力,走失的機會增加,生活中也有吃壞掉的食物、藏東西、日夜顛倒等狀況出現,反而增加照顧的困難度。●重度(晚期):幾乎認不得自己和家人,認知與日常生活功能更是嚴重退化,只會講簡單的字句,行動能力、吞嚥能力也退化,基本上要完全仰賴他人照顧。👉延伸閱讀:記憶力變差、詞不達意就是失智?10項真實「失智症症狀」大公開這些疾病像極了失智?●其實沒有失智當你出現忘東忘西、講不出想要的話⋯類似失智症的症狀時,並不一定就是得了失智症,有可能只是健忘、過度擔心、正常老化,或是舌尖現象和失語症,還有一個可能是輕度認知障礙,這是介於正常認知與失智症之間的時期,雖然不一定會持續惡化,但每年有10%至15%的人轉變為失智症,需要定期追蹤。●假性失智另一種可能是由憂鬱症引起的假性失智,症狀有認知功能障礙、妄想、譫妄,在服用抗憂鬱症藥物之後,就可能痊癒。但得到假性失智復原後,發生失智症的比率也比較高。假性失智5大危險因子:(1)憂鬱症(2)長期睡眠障礙(3)藥物副作用(4)缺乏維生素B(5)甲狀腺功能異常(低下)●巴金森氏病、失智症傻傻分不清?很多民眾常分不清楚巴金森氏病與失智症,兩者都是腦部疾病,雖然某些症狀相似,但發病初期的病症還是不太一樣。巴金森氏病是退化性的動作疾病,主要的臨床表現是肢體僵硬、動作困難、手腳不自主的震顫抖動、步態不穩等運動方面的障礙,動作障礙也包括反應慢、表情淡默等表現,也很容易合併輕度憂鬱。約有三到四成的巴金森氏病病患到了後期,會出現失智症的狀況,所以兩項疾病常讓人分不清。巴金森氏病目前同樣無法根治,但早期確診,及早用藥,可改善患者生活品質,延緩神經退化。失智症的治療方式是什麼?●藥物治療:目前還沒有能根治失智症的藥物,只能用來延緩病情惡化而已。輕、中度的阿茲海默症患者常使用乙醯膽鹼酶抑制劑治療,乙醯膽鹼酶抑制劑包括Donepezil(愛憶欣)、Rivastigmine(憶思能)、Galantamine(利憶靈)三種,它們的療效與副作用其實沒有明顯差異,建議依患者的反應情況來選擇。中、重度的阿茲海默症患者建議使用NMDA受體拮抗劑治療。當患者對藥物的順從性不佳、產生無法忍受的副作用,或是在用藥後退化速度反而比治療前快,以及病程進入末期的時候,就能考慮停止藥物治療。阿茲海默症之外的巴金森氏症合併失智症、退化性失智症,則藥物效用比較不大。至於血管型失智症,可以使用預防腦中風的抗凝血、抗血小板藥物,來避免情況惡化。●非藥物療法:由於目前並沒有可以根治失智症的藥物,所以常會搭配非藥物治療一起進行。常見的非藥物治療有以下幾種:(1)認知活動:失智症患者會出現認知障礙問題,所以希望藉由設計過的團體活動,來訓練專注力、邏輯力、計算能力等,以維持現有狀態、延緩退化。(2)藝術創作:藝術創作被運用在治療方面已經不陌生,而在失智症患者身上也能施行。以團體方式進行藝術創作治療,可以釋放情緒、鍛鍊專注力、刺激感官,也可與團體成員互動並獲得成就感。(3)音樂團體:音樂包含旋律、節奏、創作等能,讓患者沉浸其中,感受歡愉又正向的力量,也能與其他參與者建立互動。(4)懷舊治療:失智症患者會從近期的記憶開始喪失,反而古早的記憶還是能記的很清楚,所以可以透過過去的照片、音樂、物品…來勾起他們的回憶,並鼓勵分享個人經驗,以活絡腦部活動、表達能力等。(5)運動團體:失智症患者隨者病程發展,身體動作也會跟著衰退,但還是可以透過運動來維持體能,改善平衡感、肌力等等,並透過團體活動增加人際互動。(6)現時定向感治療:失智症患者因疾病會喪失對現實的感知,像是分不清時間、地點、天氣、季節等等。現時定向感治療便透過情境式安排,讓患者感受周遭真實情況。(7)其它:其他還有遊戲、娃娃、舞蹈、園藝等多種非藥物治療方式,家人也可以陪伴患者一同進行團體活動,多增進與患者的互動,來延緩病情惡化。失智症可以延緩嗎?如果自己或親友就診後,發現得了失智症,除了請專業人員進行失智症治療和照護,平時要做些什麼,才能對延緩失智症產生幫助呢?建議可以從三個面向進行,理解患者行為、陪患者動腦和運動、幫他補充營養,讓失智症患者也能開心生活、有尊嚴地過每一天。●理解患者行為:「我又沒生病,為什麼要看病?」許多失智症患者缺乏病識感,無自我察覺的意識,常否認自己逐漸喪失記憶、認知能力,拒絕旁人給予協助,導致延誤失智症的治療時機,藉由釐清、理解失智症患者的行為思路,了解他們在病程中可能發生的症狀,進而引導、安撫失智症患者,有效幫助患者和家屬因應病症帶來的生活變化。●腦部、身體的訓練:失智症是腦部的疾病,以記憶力減退為主要表徵,後續伴隨著大腦其他的認知功能(如判斷能力、定向感、注意力、語言能力、執行力等)異常,建議可結合運動和動腦的認知訓練,許多研究都證實,運動能刺激腦部神經再生,促進大腦血液循環,延緩腦部退化,加上聊天或者類似懷舊治療等,讓患者可以回想過去的情境、記憶,活化腦部認知功能。●靠飲食補充所需營養:失智症患者腦部受損、神經記憶障礙,讓他們對於食物失去了興趣,吃飯時忘記正在做什麼而突然停下,怎麼餵都不願意進食,建議找出患者進食上有困難的原因,以對症下藥,解決營養素攝取不夠而產生營養不足現象,維持身體機能,更能好好享受餐點。👉延伸閱讀:有效避免失智及維持腦力健康 專家教怎麼吃怎麼動讓腦袋更犀利常見的照護問題有哪些?失智症發病之後,病情會隨著時間逐漸惡化,從一開始的記憶力喪失、輕微認知障礙⋯⋯,到後來漸漸失去自理能力,如何照顧失智症患者也就成了一大難題。到底該如何照顧失智症患者?●照護選擇方案(1)家庭照顧:家中有失智症患者時,要選擇留在家裡自行照顧或送安養機構是一大難題。留在家裡照顧的話,盡量不要把重擔都丟一個人身上,可以用寫照顧日記等方式留下記錄,建立起「交班機制」,方便其他人接手,輪流照顧失智者。(2)聘請看護:許多家庭也會聘請本國、外籍看護協助照顧失智者,但不管是看護或家人,都需要對基本的失智症照護有了解,像是失智症的基本病症、照顧技巧、精神行為症狀的處理、日常活動安排等等。(3)送安養機構:當長輩失智狀況越來越嚴重,家人也逐漸超過照顧負擔時,其實可以考慮送安養機構。因為有時候長輩已出現較複雜的照護需求與失能,待在家不一定好,送失智安養照護讓專業的來,反而能獲得更好的照護,重拾生活品質。※挑選安養機構前,首先要認識機構類型,失智、失能者可選擇護理之家、長照機構、安養中心。經由醫生評估長輩的健康狀況後,家人一起討論,挑選最合適的照顧方式。透過多方管道蒐集機構資訊,包括有經驗的親友、相關團體機構、政府單位評鑑的合法立案機構等。●出現精神行為症狀常見的「精神症狀」如妄想、幻覺、錯認;行為症狀如重複行為、迷路、攻擊、日夜顛倒、漫遊、貪食,或是出現譫妄、日落症候群;而情緒上則可能出現,如焦慮、憂鬱、淡漠等症狀。照顧者可就幾個常見的精神行為症狀,有基礎認識,未來若遇到相關問題時,就能理解病患行為,並透過合適的方式解決、應對。(1)重複行為:失智症患者常出現言語、行為的重複,像是重複提問同樣的問題,或是一直重複說一樣的話,非常考驗照顧者的耐心。當遇到失智者重複發問時,照顧者可以用以下三步驟應對,👉步驟1:確認當下照顧的目標為何。👉步驟2:第一次詳盡回答,第二次簡潔回答,不超過五個字。👉步驟3:提供新的刺激,轉換情境。除了言語也能出現重複進食的情形,因為失智者的記憶、判斷力喪失,使得他們忘了自己吃過東西,而反覆吵鬧、生氣。若家中失智者忘記吃過飯,還要求吃正餐,可以先嘗試用委婉的口氣提醒,再搭配時鐘、自己製作失智者的生活作息表,讓他知道目前的時程已過正餐時間。也可透過別的活動轉移其注意力,讓失智者不要一直在「吃東西」上鑽牛角尖。若轉移注意力方式無效,則透過少量多餐方式將正餐分次提供,在控制一日熱量前提下,滿足失智者「吃」的需求。(2)日落症候群:黃昏症候群又稱日落症候群,它並不是一種疾病或診斷,而是一群行為的總稱。多好發在包含阿茲海默失智症等各種失智症患者或意識混亂長者身上,在傍晚或夜晚來臨前,患者出現行為或意識上的混亂,或是原有的精神行為症狀變得更嚴重,包括躁動、踱步、攻擊、不安、焦慮、沮喪、遊走、注意力不集中、尖叫、幻覺等症狀。若長輩出現相關症狀,家屬可紀錄時間及表現行為,透過調整作息,觀察症狀是否改善,或尋求醫療協助。以下介紹6種可以改善日落症候群的方法,✅解除失智者的生理需求,包括飢餓、口渴、疼痛、想排泄等。✅避免攝取咖啡、巧克力、茶、可樂等含有咖啡因食物,減少刺激。✅穩定失智者作息,白天可外出活動,適度消耗體力有助晚上好眠,午休時間不超過1小時。✅注意室內燈光,下午4點後打開室內燈光,讓環境維持明亮,並陪伴失智者做活動、到戶外走動,讓長輩注意力集中在活動本身,與長輩談話有眼神接觸。✅居家環境友善化,包括開關、插座顏色與牆壁呈對比,助快速識別。✅危險物品放置妥當、藥櫃上鎖,傍晚時間避免過多聲音,包括人聲、機器聲、電視聲等。(3)日夜顛倒:失智症患者因為大腦功能退化,逐漸失去分辨時間的能力,所以可能出現日夜顛倒的情況。加上患者對於環境刺激與外界噪音更加敏感,一點風吹草動就容易醒來,睡眠環境需要費心經營打造。※想改善睡眠障礙問題,最重要的是養成規律作息,照顧者可幫患者在白天安排活動、訓練肌力,曬太陽補充維他命D、激活人體免疫細胞。每天光照1小時,有助於改善神經、精神症狀。而在居家環境方面,營造舒適溫馨的睡眠氣氛,保持動線順暢、點一盞夜燈,避免半夜醒來踢到家具絆倒。●吞嚥嗆咳問題照顧者在準備失智者的飲食時,記得注意營養均衡和水分補充,讓他們從中攝取所需的營養素。若患者有吞嚥問題,記得避開一些不易咀嚼的食物,也不要固態、液體同時吃,才能避免嗆咳。由於失智症疾病的特性,會讓患者忘記用過餐,而再次吵著要吃飯,照顧者可以用話術轉移注意力,或改成少量多餐的方式提供,並幫他們固定用餐時間、位置,養成規律的飲食習慣。失智症患者如果有吞嚥與進食困難,長期下來可能會導致營養不良、體重下降、脫水、吸入性肺炎等進一步的問題發生。所以照顧者應該試著用一些技巧,來改善患者情形,但還是要依患者的情況做個別化的調整。常用的照顧技巧有:(1)根據專注力與情緒狀況作調整(2)環境的調整(3)姿勢及飲食調控(4)營養品的補充(5)輔具及肢體復健介入※若已經無法自行進食,就要靠外力供給營養,否則可能危害生命安全。有些患者會考慮使用鼻胃管,雖然費用較低,但放置過程痛苦,長期置放或重複插入會造成喉嚨黏膜受傷,或增加食道發炎、胃食道逆流、胃壁出血等風險。因此也可以考慮胃造口手術,降低鼻胃管灌食導致吸入性肺炎的機率,也不再因管線黏貼在臉上的「大象鼻」而感到自卑。👉延伸閱讀:失智者不吃東西是因為「吞嚥困難」?症狀跡象、照顧技巧一次學會●陪伴溝通技巧失智症患者因記憶力衰退、認知障礙等病症,使得他們經常重複說同樣的話,或不知道怎麼回應問題,所以照顧者在與他們溝通時,會面臨許多障礙。想要順利溝通,照顧者可以學習以下6個溝通與互動技巧:(1)互動時營造正向情緒,多鼓勵、肯定失智者,減少指責、否定。(2)失智者重複同樣的話時,避免提出這點,盡量耐心傾聽就好。(3)避免問開放式問題,多用是非題溝通。問題不要有太多選項,比較可以減少困惑。(4)講話時慢慢說,使用簡單字句表達,失智者比較能理解。(5)當失智者躁動不安時,可以改變話題或換一個地方,有機會讓他心情回穩,繼續談話。(6)不要以考試的方式詢問失智者,當他記憶出錯時,不要與他爭辯或逼他承認錯誤。🔔其它照護小提醒※穿衣冷熱感知:當失智者還具備基本自理能力時,還是建議讓他們自行穿脫、更衣,並給予他們選擇衣服的自主權。但因病情影響,失智者可能有冷熱不分、季節錯亂、硬要穿同一件衣服的狀況出現,這時照顧者就要從旁協助、引導,也可以多準備幾套同款衣物,來解決患者不肯更衣的問題。※居住空間規劃:當家中有失智者時,應該將室內改成無障礙空間,才能有效預防跌倒,為了讓失智者認得廁所、臥房等,可以加上一些鮮明的標示。想防止失智者誤食物品、藥品等,危險的東西應該上鎖放在櫃子內,廚房內的瓦斯總開關也建議關掉,並讓他們避開廚房,以免誤觸會引發火災的東西。為了預防走失,在出入口可以加裝感應式門鈴、風鈴等,以提醒照顧者注意。失智症照顧有資源可以用嗎?1、政府資源失智症目前無法痊癒,情況只會越來越惡化,因此長期的失智照護是一條漫長、艱辛的路,對患者本人與照顧者來說都是煎熬。但在長照的路上,照顧者並不是孤軍奮鬥,政府也有提供配套資源和長照服務的申請,來減輕照顧者的負擔,需要的時候可以多多利用。50歲以上的失智者屬於可以利用長照服務的族群之一,照顧者可以向各縣市長期照顧管理中心提出申請,或撥打1966長照服務專線。目前提供的長照服務可分為四包服務、四包錢:四包服務(1)照顧及專業服務:包含居家照顧、社區照顧、專業照顧,居家照顧可以請專業的照顧服務員,到家中協助失能者;社區照顧是將失能者送到指定單位接受服務;專業照顧提供失能個案整體性的照顧指導。(2)交通接送服務:提供交通工具接送失能者就醫或復健。(3)輔具與無障礙環境改善服務:提供拐杖、輪椅、居家用照顧床等生活輔具的購買與租賃,也提供斜坡道、可動式扶手等無障礙設施改善服務。(4)喘息服務:喘息服務有分社區、居家、機構三種,社區喘息服務是讓患者到日間照顧中心等機構接受照顧;居家喘息照顧提供半天3小時、全天6小時兩種服務時段,派照顧服務員到家中幫忙;機構喘息服務可安排患者到長照住宿式機構,接受短期的全天照顧、停留。四包錢以上四項服務都有提供補助,會由專人評估個案狀況與需求,擬定出照顧計畫和核定額度,再由個案管理員溝通協調。確診失智或疑似失智,還可以去失智共同照護中心、失智社區服務據點,尋求醫療、照護等多方面的諮詢協助。失智共同照護中心整合各項服務的跨領域平台,藉由個管師或跨團隊提供失智症個案不同階段所需要之生活照顧,與醫療照護之諮詢、服務、協調、轉介與追蹤,讓失智個案和家屬可以就近獲得服務資源。失智社區服務據點為了讓失智個案和照顧者能就近找到資源、使用服務,衛福部提倡廣設失智社區服務據點,以提升社區的服務量能,建立起社區照護模式。此外也鼓勵民間團體多設立據點,提供在地的初級預防照護服務。👉各縣市失智照護資源布建及聯絡資訊:https://1966.gov.tw/LTC/cp-4022-42471-201.html2、民間資源除政府資源,民間也有團體、企業等致力於將科技與長照服務結合,提供智慧化的長照服務,讓照顧者與患者更加便利。如加裝衛星定位系統的防走失服務、銀髮送餐、線上課程等。●銀髮防走失服務如果擔心失智的長者走失,除了可向各縣市政府申請「愛的手鍊」之後,現在市面上有越來越多可以避免長輩走失的主動定位裝置,例如電信業者推出的myAngel御守錶,除了可以當作手錶讓長者配戴,也有提供計步功能關心長者的活動狀況。若長者不幸走失,家人可透過APP立即得知長者的位置。另外,手錶的待機時間可以長達數日,不用擔心在尋找長者過程中,手錶會沒電而錯過搜救的機會,有效緩解家人害怕長者走失的壓力。●銀髮送餐有時候常常因為分身乏術無法替長者或家人張羅三餐,除了市面上很多的外送送餐服務以外,現在也有專門為長者打造的科技銀髮送餐服務「銀色大門」。透過手機APP,也可以點餐專門為長輩外送。銀色大門的特色是可以為長者特殊的飲食需求做調整,例如如果需要少鹽、低脂、高蛋白等餐食,銀色大門在能力所及的範圍內協助配合。●失智照護線上課程為預防長者失智、減緩失智後惡化的速度,民間許多協會及單位提供相關主題課程,並透過各種專業醫療知識,讓照顧者、家人理解如何預防延緩失智症。如WaCare遠距健康平台的APP或網站,能獲取關於失智、銀髮照護的線上課程,讓照顧者藉此接觸更多專業的醫療資訊、學習照護技巧。●Care U雲端居家照護系統失智症患者獨自在家或是只剩外籍看護協助時,若不慎跌倒或不當用火等意外發生,透過「一鍵」可即時提供救援,尤其針對遊走、外出的情形可透過無感的自動報案偵測等提醒功能,協助為失智症患者營造更安全的環境。●輔具照護相較於一般疾病照護,失智症病程、症狀複雜,且涉及的面向多元,隨著輕、中、重不同的症狀程度,如遊走行為、生活自理功能下降及情緒改變等,皆為失智症家庭常見的照顧難題,需要不同的專業照顧服務與輔具照顧資源介入,如個人衛星定位、離床警報器追蹤、生活照顧通用輔具及圖卡溝通對換輔具等,皆能大幅協助降低失智症患者與家屬生活上的種種困擾。3、預防走失失智症患者還有行動能力時,最常遇到的就是走失問題。走失常與失智症患者的「徘徊現象」有關,當他們發生徘徊,沒有被即時發現或得到幫助,就很容易發生走失、失蹤事件。至於「徘徊現象」為何會發生,常常是由於以下幾個原因:●習慣:有些長輩在罹患失智症後,還會維持以前的習慣,或者突然重新拾回以前的習慣,例如:「我要去工作」、「我必須去國小接兒子女兒」。●想念:會出現想要回老家的行為,但老家可能已經拆遷;或者突然想念起老朋友或沒回家的家人,決定親自去拜訪。●找不到正確方向:可能出現單純想要去廚房找東西吃,但是一路從自家大門出去越走越遠。●無目的徘徊:沒有特別的目的,無論在室內還是戶外都會來回游走,遇到阻礙會推開繼續遊走。為防止走失,可以在他們的身上佩戴防走失小物,如愛心手鍊、QR code布標、防水貼紙,或加裝具GPS定位的手機、手表等,也可自行至各縣市分局鑑識科或刑事鑑識中心,申請指紋捺印服務,警局會幫失智者捺印指紋建檔留存。家屬也可以自己幫失智者做名片讓他隨時帶在身上、不同衣物口袋,每隔一陣子就為他們拍近照。※愛的手鍊、防走失手鍊可以至失蹤老人協尋中心或當地社會局申請,台灣失智症協會等團體也有提供愛心布標等防走失小物。另外,也可向輔具資源中心申請衛星地位輔具,目前市面上已有非常多選擇,也可向社會局申請補助購置。※其他指紋建檔以及手鍊、布標申請資訊:👉內政部警政署:申請自願捺印指紋建檔👉失蹤老人協尋中心-愛的手鍊申請👉失智症社會支持中心-愛心布標申請新冠肺炎會引發失智症嗎?新冠肺炎和失智症之間可能有關聯,根據史丹佛大學醫學院在《自然》期刊中的研究發現,8名新冠病歿者的大腦,患者生前都沒有精神症狀,但腦組織中卻觀察到嚴重的發炎記號。而過去只有阿茲海默症、巴金森氏病這類「神經退化性疾病」,會產生同等嚴重的腦內發炎。牛津大學神經學教授馬蘇德‧侯賽因(Masud Husain)解釋說,有證據顯示新冠病毒可以進入大腦並造成直接傷害,還會有其他的間接影響,例如,影響血液凝結而導致中風。同時,身體在對新冠感染產生反應時引起的普通炎症,也會影響大腦。另外,染疫後很多人都出現了「長新冠」(Long COVID)後遺症,常見的後遺症包含疲倦、胸悶、胸痛及腦霧,其中「腦霧」最常被提出討論。「腦霧」顧名思義就是:「腦袋像是被濃霧蓋住。」,會出現健忘、失神、遲鈍等現象,與失智症很類似。出現「腦霧」就是失智了嗎?腦霧的三大核心症狀,就是專注力、理解力以及記憶力的下降,比較的基準是與過去的自己相比。出現腦霧並不等於失智,雖然腦神經有受到傷害,但如果採取類似預防失智症的作為,還是有機會改善、避免情況惡化。新冠病毒引起的腦霧,是由於病毒透過血液,穿越血腦屏障進入腦部,導致腦神經發炎,屬於永久性對腦神經的傷害。這個後遺症通常會在染疫後3個月發生,約二成五的染疫後康復者會出現腦霧後遺症。除非避免染疫,否則無法預防,染疫後,可透過良好的飲食、睡眠、運動習慣,讓傷害程度降低。腦霧也並非是新冠肺炎患者的專屬後遺症,會引發腦霧的疾病還包含睡眠呼吸中止症、甲狀腺內分泌異常、偏頭痛、功能性情緒障礙、纖維肌痛症、自律神經失調或是慢性疲憊症候群等等。👉延伸閱讀:腦霧和失智症息息相關!一張表讓你秒懂6大差異、學會逆轉更多失智相關資源提供您參考📍 衛福部長照專區📍 台灣失智症協會📍 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 財團法人法律扶助基金會📍 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
-
2021-11-29 失智.非藥物治療
預防方法/遠離6大危險因子 1/3的失智症可預防
全球失智症人口增長,台灣失智症人口約28萬人,預估尚未被診斷的失智者將近13萬人。專家呼籲,避免發展成失智症,除了應及早診斷、治療,預防失智更重要,民眾應遠離三高、菸酒、頭部外傷、憂鬱、聽力障礙、空氣汙染等危險因子。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資料,失智症危險因子共有五大項,分別為三高、頭部外傷、抽菸、憂鬱及聽力障礙。台北榮總失智症治療及研究中心主任王培寧表示,根據2017年研究顯示,遠離失智症危險因子下,有三分之一的失智症可預防。2020年最新失智症預防研究更發現,控制注意中年時期頭部傷害、減少飲酒傷害及老年後避免空氣汙染等三項危險因子下,預防失智症更提升至四成。三高未控制 失智風險高三高包括高血壓、高膽固醇、高血糖,王培寧說,三高若沒有控制好,可能增加罹患阿茲海默症風險,容易出現記憶、認知衰退,尤其血壓超標,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是一般人的五倍。空汙影響 認知功能差近年研究觀察,「空氣汙染」成為新的失智症危險因子,王培寧指出,空汙引發失智症以PM2.5影響最大,包括工廠、燃燒、油煙皆為PM2.5來源,不只影響肺部,也影響大腦健康。國外研究指出,空氣汙染嚴重區域,民眾的認知功能較差,長期追蹤也發現,民眾認知退化速度也較快。聽力受損 憂鬱機率增不只中老年人需要預防失智症,世界衛生組織(WHO)提醒,全球11億的年輕人頻繁使用耳機,未來將面臨「聽力受損」,聽力不好會造成大腦負荷,認知問題也影響大腦結構,造成社交疏離感,恐增加失智、憂鬱、跌倒機率。2021年美國阿茲海默研究中心最新發表,戴助聽器可減少三成機率進展為失智症,若本身已是失智者,戴助聽器退化速度也變慢。老年憂鬰 不處理會失智有些老年人因「憂鬰症」影響認知功能,出現類似「失智」情況,造成「假性失智」,若沒有好好治療,假性失智也可能會退化成真的失智,是失智症的早期徵兆之一。罹新冠肺炎 恐提早失智新冠肺炎肆虐全球,王培寧表示,國外研究發現,年輕型失智症相較老年型失智症,確診新冠肺炎機率更高,若原先已輕度失智者,恐因長期新冠後遺症(long COVID)加速退化,提前進展到失智症。王培寧說,感染新冠病毒引起中風、癲癇、肝腎功能等急性期問題,也引發長期新冠後遺症,尤其新冠病毒會攻擊人體內ACE2受體,其受體在大腦中廣泛分布,而導致大腦、認知功能受傷害,專家也警告,感染新冠肺炎恐提早失智、快速退化。新藥問世 治療輕度失智王培寧提醒,預防失智症,早期診斷、治療很重要,但並非所有失智症都屬於阿茲海默症,臨床診斷時,除了觀察認知功能,也可透過生物標記來判定。美國FDA今年通過阿茲海默症新藥,適用於輕度認知障礙到輕度阿茲海默症早期患者,試驗中受試者在高劑量、連續14個月使用才有顯著效果,但高劑量恐有局部腦水腫、發炎、微出血反應等副作用。
-
2021-11-21 失智.失智資源
臺中市超前部署 創設全臺首家年輕失智者據點
人口老化已是全球共同現象,也會伴隨失能及失智人口急遽上升,而失智者往往比失能者更難照顧。臺中市衛生局長曾梓展說,臺中市率先邁出照護失智者腳步,創設全臺首家年輕失智者據點,就是盼能讓失智者有機會回到社會及家庭繼續奉獻人生價值。臺中市新建設不斷,活力十足。然而至今年9月,臺中市65歲以上長者達40萬人,占總人口14.12%,以老年人失智症盛行率8%推算,臺中市罹患失智症人口大約3萬2千人。再依挪威研究,45歲到64歲失智症盛行率是千分之1.6,估算臺中市年輕型失智者約1,300人。年輕型失智 照顧者更艱辛年輕型失智者大多仍是家庭的經濟支柱,面臨的情緒及照護需求與老年人不同,且退化過程又較老年人快速,家屬照顧起來更為辛勞。曾梓展表示,臺中市政府超前部署,為這些年輕型失智者設想,希望幫家屬免於不斷尋找資源的困擾,由衛生局協助打造全臺第一家年輕型失智社區服務據點「向上清活小屋」,去年6月30日起開站。向上清活小屋每週提供三天服務,提供年輕型失智個案「認知促進、生活維持」課程,涵蓋延緩認知功能衰退的運動、認知訓練、學習新事物、靜坐(心靈沉澱)、生活功能促進、情感表達等六大課程;也提供家屬讀書會、支持團體、議題討論,每月由工作人員與個案及家屬討論下個月活動設計,量身訂做專屬年輕型失智者及其家屬課程。搶先訂定 失智行動計畫曾梓展指出,隨著失智人口逐年上升,臺中市政府重視失智症照護責任,在其長期照顧委員會下設立「失智照護網絡工作小組」,依「2017-2025全球失智症行動計畫」,制訂7大策略及14項行動方案,是全國第二個優先訂定失智症行動計畫的縣市。在臺中市各局處攜手合作,至今年已設置10處失智共同照護中心、36處失智社區服務據點、350家C據點長照站、2家失智團體家屋、49家日照中心、9家家庭照顧者支持服務據點,方便有需要的市民使用。有些失智者家庭,總是歷經一番波折,如出現懷疑家人偷東西或外出後找不到回家的路等行為,才知道親愛的長輩或伴侶失智了。因此,臺中市也強化長照失能等級評估的效能,請照顧管理專員至案家評估時,主動轉介疑似失智症個案給失智共同照護中心協助確診;並與警政單位合作,請警察局派員到失智據點及C據點長照站,主動提供長輩按捺指紋,減少失智長輩走失風險。若民眾發現家中長輩或親友有疑似失智症狀,可撥打1966長照服務專線,將有專人提供諮詢。年輕型失智者的伊甸園十月接近寒露的秋天,臺中市天空仍綻放著暖陽,位於北區華美街二段的臺中市年輕型失智社區服務據點—向上清活小屋,米色及鐵灰相間的外觀造型,宛如年輕失智者的一座伊甸園。多數人以為,失智症是老人專有疾病,其實年齡低於65歲罹患年輕型失智症不算罕見,光是向上清活小屋,就有14名年輕失智症學員來學習,更顯得此一需求值得重視。學員裡的「阿雄」,年方42歲,小孩仍就讀幼稚園,因車禍傷及腦部引發血管型失智症,出現認知功能的部分障礙;然而他仍保有部分過去擔任倉管工作的能力,據點工作人員買來組合家具要放在小屋使用,就由阿雄負責組裝,讓他充滿了成就感。「來!淑雲姐,來做空中小姐服務!」只見老師指導其中一位學員,用輪式推車將茶水分給每個人,她笑嘻嘻地端給大家,小屋裡的插花也是淑雲完成的。在這裡,更有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社會暨社會工作學系的實習生擔任失智者指導員,實踐所學專業。向上清活小屋也提供虛擬實境(VR)設備,帶著學員模擬旅遊或參加節慶活動,延緩病情惡化,期盼學員回家後還能做洗碗及打掃等家事。向上社福基金會專業資源中心主任陳秀美說,為融入在地情及資源,向上清活小屋在課程設計上,安排臺中植物園、科學博物館等參訪。「畢業照顧者」文英過去是一名護理師,照顧失智症的公公5年,後來公公過世,文英來到這裡以過來人家屬擔任志工,與其他家屬分享她的經驗,給予不少照顧者支持與安慰,深獲好評。有別於年長失智者的需求,年輕失智者要考量他們的生命史,避免活動孩童化及嬉鬧化,因此向上清活課程參考加拿大蒙特梭利模式,以「發揮潛能、共同生活、互助生活」為課程設計主軸,為年輕型失智症照護工作注入新的力量。臺中市政府衛生局 關心您廣告長照服務發展基金及菸品健康福利捐補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