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23 焦點.用藥停看聽
搜尋
巴比妥
共找到
12
筆 文章
-
-
2024-03-08 醫聲.Podcast
🎧|失眠吃安眠藥,種類分哪些?要怎麼吃?掛哪一科?睡眠專家一次告訴你!
國人失眠問題日益嚴重,根據健保署最新統計,2022年有453.5萬人使用安眠藥,等同每五人就有一人使用,一年總用量更突破11億顆,專家表示,若沒有遵從醫囑使用安眠藥,恐有成癮、夢遊、反彈性失眠等副作用;另研究指出,有需要時再使用安眠藥,可減藥一半以上,用藥更安全。🎧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暨睡眠中心主任李信謙指出,數據如此呈現,可從供需角度開始思考,台灣安眠藥管制較國外寬鬆,雖有利於睡眠障礙患者就醫,但無形中可能造成濫用;根據社區流行病學,安眠藥使用人數的增加速度大於失眠人數,且即使是短期睡眠障礙,民眾依舊偏好使用安眠藥。失眠要找根本原因 嚴重者找睡眠專科、身心科、神經內科醫師「只有一成五左右的失眠患者找不到原因,其餘一半是跟精神情緒有關,另一半則是身體疾病所致。」李信謙說,失眠患者最需要自助,可透過睡眠日記紀錄一天做的事、睡眠狀況等,確認真正問題所在,像是曾有位長輩聽聞沒有睡飽八小時會導致失智,因此即便原先自然睡就已七小時,仍使用安眠藥長達六年,結果久了反而對安眠藥上癮。若民眾真有失眠等睡眠障礙,可至各醫療院所就醫,狀況嚴重者更能直接向睡眠專科醫師求助,但若安眠藥所需劑量大,就得由身心科或神經內科醫師開立。李信謙表示,第一代安眠藥屬於巴比妥鹽類,極易成癮,且有效劑量與毒性劑量相近,也就是吃一顆有效果,兩顆就會致死。而目前常見的安眠藥則分為苯二氮平類(BZDs)與非苯二氮平類(non-BZDs),前者雖不易致死,但也容易成癮,不僅可能越吃越多,長期吃也會傷腦、傷智力,影響白天的運動能力與精神;後者安全性較高,屬於短效藥,半衰期短、效果迅速,服藥後短時間就能睡著,但同樣有成癮問題,且曾有夢遊者不可再使用。另一種新安眠藥「食慾素受體(Orexin)拮抗劑」,可阻斷食慾素系統活化產生的清醒反應,達到安眠的效果,成癮性低,但相關副作用待觀察;常見於感冒藥的抗組織胺僅能解決短暫、輕微的失眠;民眾補充標榜入眠的保健食品則需多注意,「真的有完成嚴謹臨床試驗的不多。」對嚴重失眠患者較無幫助。安眠藥使用要遵從醫囑 需要時使用可減少用量「民眾如果沒有遵從醫囑使用安眠藥,可能出現藥物習慣性,安眠藥越吃越多,戒斷時更可能有生理或心理的症狀。」李信謙說,戒斷症狀裡較擔心反彈性失眠,意即患者已經到了沒有安眠藥就睡不著的程度,必須要靠醫療介入。李信謙指出,使用安眠藥除了遵從醫囑,也以使用時間短為目標,如要長期使用,劑量越低越好,甚至國外研究顯示,在隔天有重要會議等必要時刻才使用,將可減藥一半以上,有助於睡眠品質及避免成癮;此外,使用安眠藥時,不可與酒精、其他藥物一同服用,睡眠呼吸中止症或重症肌無力患者更不可再使用安眠藥,否則反而讓呼吸受阻。3/15世界睡眠日 每天多睡15分鐘改善睡眠品質也減碳為提倡睡眠的重要性,每年會將日夜等長的春分前後訂定為世界睡眠日,今年落在3月15日,「我們發現失眠患者不是不能睡,而是生活緊湊,不甘心睡覺。」李信謙鼓勵民眾每天多睡15分鐘,不僅可改善睡眠品質,也能幫助減碳,讓睡眠不再是難事,還能一舉兩得。李信謙小檔案現職: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睡眠研究中心主任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主任暨專任主治醫師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副教授學歷: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 碩士臺北醫學院醫學系學士經歷:雙和醫院精神科主任臺灣睡眠醫學學會理事臺北醫學大學萬芳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周佩怡音訊剪輯:周佩怡腳本撰寫:周佩怡音訊錄製:許凱婷特別感謝: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
2023-07-20 醫聲.醫聲要聞
苯巴比妥複方藥納4級管制 基層醫師開立意願恐降低
食藥署日前預告「苯巴比妥」及「氯二氮平」複方製劑修正「管制藥品分級及品項」草案,將2款藥物納入第4級管制藥品,最快9月上路。但基層醫師反映,部分複方苯巴比妥藥品患者使用效果好,納管後每顆都要設置簿冊,民眾、診所都怕惹上麻煩,預計用完庫存後不再開立。新北幼兒園餵藥案偵結不起訴,但事件引發國人對苯巴比妥類鎮靜藥物的關注,食藥署表示,鑒於苯巴比妥及氯二氮平複方製劑可能造成幼童的傷害,納入第4級管制,新制上路後,持有苯巴比妥複方製劑及氯二氮平複方製劑的醫療院所,必須依規定申請管制藥品登記證,詳細記載使用量,定期申報。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開業小兒科醫師詹前俊指出,巴比妥藥物第4級納管相當合理,但苯巴比妥的複方藥物納管有些矯枉過正,病患有時只是胃痙攣,需要鎮定,並且指名用習慣的苯巴比妥藥品,用量很小;但納入第4級管制藥品以後,只要拿1顆,病患都要簽名以示負責,都怕惹上麻煩,降低用藥意願。詹前俊表示,目前診所裡仍有半瓶苯巴比妥複方藥,目前預計用罄後就不再補貨,即使新制上路前有剩,基層醫師開立相關處方箋的意願也很低,恐怕最後都得銷毀。若真的有需要苯巴比妥複方藥物的病患,可能得去大醫院找,這也無益分級醫療。「政府應跟基層醫師討論一下,管制藥品可以彈性調整。」詹前俊建議,不少病患在基層診所看病看習慣了,對部分苯巴比妥複方藥物也用慣了,指名只要某款藥,新制上路後恐怕損及病患權益,針對部分的腸胃科用藥,應再斟酌納管。
-
2023-06-27 醫聲.健保改革
血汗醫護怒:最討厭共體時艱! 缺工未來恐致居家住院
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3年,各國的醫護人員都相當吃緊,台灣更是屢傳護理師過勞,護病比屢創新高。疫情3年後,台灣的醫護人力逐漸出走,五月底更因此出現醫療量能不足,導致急診壅塞,內科病房一床難求,非緊急手術被迫延後執行,癌友至少得等兩周才有機會住院治療,掛號婦產科、兒科醫師也不一定搶到號,偏鄉更為重災區。專家預言,疫後醫護人力減少,若再加上少子化風暴,未來關床、關門診將成常態,以後看診、住院恐成難事,更可預想未來除非是極為嚴重的疾病才能住院,其餘恐以「居家住院」模式代替。醫護荒加劇 專家憂等床時間恐拉更長「即使有病房,病床也得降載開設。」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表示,目前外科系如骨科、心臟內科處理外傷、心導管較為急性,住院時間也短,沒有等候病床的問題;但內科,如腎臟科、感染科、胸腔科、肝膽腸胃科,因為病人數多,疫情過後,長輩逐漸回到醫院追蹤原本的慢性病,相較去年同期成長5%,才導致內科性疾病等候時間拉長,但不至於造成急診壅塞;主要是病房區,在醫護人力不足的情況下,為保持醫療品質、病人安全,遂維持護病比上限。「疫情最嚴峻的3年,醫護人員都堅守崗位。」洪子仁指出,今年出現一波醫護人員離職潮,主要是挺過疫情三年後,醫護人員希望暫時性休息,尤其國境開放後,國外進修、旅遊的計畫都重新銜接上了,但較過往而言,整體離職率增幅並不大。洪子仁表示,今年離職潮需要關注的重點,在於「新進醫事人員減少」,離職人員多了一點、新進人員少了一點,「一加一減」之下導致醫療人力荒。洪說,今年參加國立護理大學畢業典禮時,也發現護理畢業生也有所減少,早在疫情前就因少子化,檢驗、藥學、藥劑、營養學領域人才都在減少,醫療人力自然緊縮。「衛福部要思考,醫事人員不願進入醫療產業的現象。」洪子仁指出,疫情後醫療人員承擔的風險又與待遇不成比例,醫院也想要調高人員待遇,但這兩年健保點值不斷下降,醫院經營成本不斷墊高,沒辦法提供足夠的拉力吸引新血進入醫療產業。若醫護人力荒不斷持續,洪子仁說,目前內科疾病等床時間約在3至5天,若醫護荒加劇,將來內科疾病待床時間恐怕將拉得更長,大型醫院一床難求的情形將比過去更嚴峻。台大調查急診滯留率 超過24小時逾4成六月上旬北部大醫院急診壅塞成為熱門話題,當時衛福部次長王必勝對外稱「醫事司有監測,沒看到急診量升高」、「已致電各大醫院院長,都說一切正常。」衛福部此番回應,卻惹惱第一線急診醫師。近期醫院間流傳一張衛福部調查各大醫學中心1到4月急診滯留率的表單,雖然多數醫院還沒填完,但台大醫院自填數據顯示1到4月無論24小時或48小時,等待住院的病人在急診滯留比率節節上升,增幅已高達3成。以4月為例,台大急診等待住院的病人有44.8%等超過24小時才有床,其中有25%更是等待超過48小時才能離開急診、住進病房。某醫學中心不具名急診醫師表示,衛福部根本沒有任何有效方法可掌握各大醫院急診是否壅塞,只會信口開河,或是讓各院院長說了算,講出來的話跟基層感受落差極大,基層聽了只是覺得憤怒。他質疑,哪個院長會在評鑑前後講真話、承認醫院人力緊繃、一床難求?如果衛福部一直都能有效監測,何必要私下發表單調查?調查還叫醫院自填,誰知上報的數據是真的假的? 台大醫院急診部主任黃建華澄清,這不是衛福部調查,是醫學中心協會內部調查的資料。不過衛福部也有在關注一床難求問題,20日下午就臨時召開一個線上會議,了解各醫療體系的現況,確實有些醫院都回報護理人力不足造成病床減少,再加上全國疫情上升,醫院多少會有內部確診,這也為醫院人力調度增添不少難度。至於台大醫院,黃建華表示,台大沒有護理力不足或因此減少病床,急診看到等住院病人滯留較久,主因是一月春節後從門診回來等待住院的病人漸漸都回來了,門診等住院的病人,不見得比較不緊急, 像是癌症要化療,不做也不行。就算台大醫院的急診沒有明明該從門診等床卻故意要從急診來的病人,但病床就是這麼多,門診等床的人多了,急診也會受到影響,要等比較久。黃建華分析,往年過年後急診人數都會逐月上升,大約到四月底結束爬升,不過今年比較特別,不但看到上升幅度高於往年,更特別是的五月持續上升到五月底,這也可能與五月氣溫酷熱有關,媒體六月初也有關注報導。進入六月至今,急診人潮有在減少,可能與連日雨天降溫有關,也可能是比較急著需要住院的都已經收住院了。醫事司副司長劉玉菁表示,近期急診壅塞仍與疫情相關,據監測,急診就診人數平日約為2萬人次、假日為2.5萬人次,近期因疫情仍處於高原期,急診就診人數有稍微增加,加上民眾大多習慣,當遇到滿床時,寧可繼續在急診等候,不願轉至他院,也讓滯留率增加。「滯留急診的新冠確診病人也變多了。」黃建華提醒,新冠改成第四類法定傳染病之後,等床的順位也沒有那高,跟其他疾病一樣,需要花時間調度床位,會在急診滯留比較久。他呼籲,如果確診症狀不嚴重,請不要來醫學中心的急診,這邊很壅塞了。建議可以前往地區醫院或區域醫院,疫情過了這麼久時間,大家都有經驗、會處理,希望不會有些醫院不想再收確診的人,一直把病人轉出來。護理師出走1700人 最討厭聽共體時艱資料顯示,臨床護理人力需求愈來愈高,但護理人員執業率低,加上疫後一波離職潮,讓醫院空缺率從以往約5%,今年達6.5%。近日幼兒園餵藥疑雲,新北市府喊話幫全台幼童採檢巴比妥,中央要新北「注意醫療量能、急診人力不足」,然而中央這番話,看在眾護理師眼裡很不是滋味。工會批評,護理勞動環境長期辛苦、薪資條件差,自去年底至今已超過1700多位護理師離職,且護理師最討厭聽到就是「共體時艱」。據護理師公會全聯會統計,目前領有護理師執照人數約31萬人,執業護理人員約18.6萬人,執業率僅58%,不到6成。但臨床對護理人力的需求,愈來愈高,全國病床數105年開設16.3萬多張,到110年已擴增至17萬張,還不包含各院新增各項業務,如出院準備計畫、器官勸募、預立醫療等業務,統統需要護理人力。某醫學中心不具名急診醫師說,七月部分負擔要漲價,有感覺到某些人想趁漲價前,趕快來急診排住院處理。也有感受到,一個人來待床、住院,身邊完全沒有看護或家屬的病人,有愈來愈多的趨勢,這些人多半是社會底層弱勢族群,照護資源也是他們弱勢的一環,結果護理人員工作量大增,除了醫療照護,還要把屎把尿。急診滯留率提升,燒出護理人力不足問題。衛福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司長蔡淑鳳說,今年醫院空缺率比以往高,確實近2年受疫情影響,護理師離職的人數比往年多,再加上去年護理人員考照人數大幅下降,與往年相比足足少了1000多人考照,「離開的人多、投入的人變少」,才讓人力缺口變大。「愈來愈多護理人員發現,這個工作真的好爛啊。」一名與護理師結婚的醫師表示,院方把人力充足當作「做功德」,人力不足就要大家共體時艱,但工作量這麼大,出了事還要扛責任,隨便跟其他工作一比,就知道當護理師有多難賺,有理智的人都會選擇其他工作,收入更好也不會這麼累。護理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紀淑靜說,10年前就曾疾呼「護理缺工將成國安問題」,如今人力匱乏已到火燒屁股,即使現在替護理師加薪,也不一定有人願意到工時長又高壓的環境服務,現在願意在第一線多是資深護理師,再過幾年就要退休,醫院沒有照顧資源,可預想未來除非是極為嚴重的疾病才能住院,其餘恐以「居家住院」模式代替。台灣護師醫療產業工會理事長陳玉鳳表示,有別以往大專院校護理科系幾乎滿招,近年護理系招不滿、醫院招不到護理師、護理師持續離職,因為醫療環境對護理師不友善,無法吸引新鮮人加入,其實醫院大可以透過加薪,改善護理師薪資水平,但高層稱沒賺錢,要大家「共體時艱」,卻頻蓋新大樓。據勞基法規定,勞工每天工時不超過8小時,每周不超過40小時,多餘須給加班費。陳玉鳳說,部分醫療機構無視法規,用「負時數」等結算制度,例如今天少上4小時,就登記「負4」負時數,若加班6小時則登記「加6」,來回抵銷後時數變「加2」,醫院此做法除無視護理師勞權,且因為制度模糊,不斷有工會會員發生勞資爭議,醫院不願如實給加班費,且拿不出打卡紀錄單,嚴重侵害護理師勞動權益。陳玉鳳說,一般護理師月薪大約3.6萬元至4.5萬元,若加上夜班費、加班費,頂多到5、6萬元。而居家服務員月薪有四萬初,且幾乎都是上白天班8小時,換算每小時工資約200至250元起跳,若加上加班費,月薪可達6萬。她表示,每個人薪資本就有高低差,但考績、獎勵金機制若未透明化,在惡劣的護理環境,最後淪為主管喜好,甚至職場霸凌,醫院給這樣的薪資與待遇很難留住護理人才,最後倒霉的就是病人。2人顧百張床 護理師疫後轉當按摩師疫後全球都掀起醫護離職潮,台灣也不例外,台灣護師醫療產業工會調查從去年底至今已超過1700百多名護理師離職,於東部擔任護理師超過10年的陳傳翔也是其中一人,他說離職原因是「與醫院經營理念不合」。新冠疫情爆發,陳傳翔堅守第一線,他說,自己不想對不起台灣民眾。未知的病毒,從上到下都驚慌失措,衛福部下令,但衛生局無法同步,使第一線只有「亂」可以形容。當患者到院就醫沒辦法如預期獲得醫療服務,他們永遠是被罵的那一群人。疫情期間,兔寶寶裝(即防疫隔離衣)光穿脫就得花10幾分鐘,他也說未喊過累。在偏鄉服務,人不多,都住在同個鎮上,團隊凝聚力高,心心念念都是居民的健康,雖然院內感染曾讓他與另一名同事顧全院100多床患者,他仍堅守崗位,只是疫後,醫院經營的方針開始改變,第一線的醫事人員也得開始承擔「經營壓力」,與醫院理念愈來愈不合,近期選擇離開努力10多年的職場,轉任當按摩師。陳傳翔說,願意留在第一線護理師都是對照顧患者有熱忱的人,他也是,即使過勞且高壓,都能維持繼續工作的動力,只是醫院對待員工的方式愈來愈差,像是政府發放的1天1萬的防疫津貼,院方設下「20年內分期給付」的規定,3年來,他約累積破百萬的金額,醫院寧願投資醫材設備也不願給護理師更好待遇,如今他離職,離職前僅領近20萬防疫津貼,剩餘的津貼一毛都拿不到,對於院方的對待方式,他絕對不會再回頭擔任護理師。蔡淑鳳表示,現階段希望可以增加應屆護理相關科系的畢業生投入職場的意願,或排除投入障礙,畢竟應屆畢業生是護理人力的重要來源。目前護理人員領照通過率約7到8成,但領到執照後僅有4成願意投入職場。因此無論是考照率或是就業率都得排除困難,協助提升機率。癌症病友掛不到號 重金請代排仍苦等「沒想到疫情之後,等床的時間更長。」台灣癌症基金會癌友關懷中心主任游懿群說,疫情前,癌友化療計畫因防疫措施嚴苛受到限制,沒辦法在預期的時間內,入院治療,至少得等一周左右,但近期不曉得是癌症患者回籠就醫,還是照顧人力不足,開不出床,原本以為疫情後不用等,現在等3、4天算快,等一到二周算是常態,有些患者急著治療,最後靠「鈔」能力,自費住院就醫。護理師離職潮,除發生關床問題,同時重症患者仰賴的個管師也受影響,多數個管師是由護理師轉任,台灣年輕病友協會理事長潘怡伶說,重症患者現在不只面臨等床問題,少了個管師也讓病友面對疾病時無所適從,她說,不提未來,就現在光是掛號,就讓患者耗費心力,不少人得花錢找人「代排」才有辦法爭取到更好的醫療資源。「一般患者遇到重大疾病,心中有太多問題,除了醫師以外能仰賴的就是個管師。」潘怡伶指出,根據自身經驗,大醫院的個管師時常人力不足,能在每位病患身上花的時間相當有限;一旦醫護人力吃緊,個管師更忙不過來,包含癌症在內的重症病患,恐深陷無所適從的焦慮中。潘怡伶表示,床位爆滿的現象以醫學中心較常見,且過去就已存在,門診也是人滿為患,她自己曾為幫母親排隊掛號,天還未亮就在台大醫院門口守候,且因現場掛號名額只有一位,有些患者家屬還須一一詢問隊伍中民眾要掛的科別,以免白跑一趟。潘怡伶說,曾有癌友反應,自己因掛不進某醫師門診,選擇上網購平台花錢請人「代排」。未來如果醫護人力持續不足,擠門診、擠床位情境會更常發生。潘怡伶指出,若醫療人力減少,在護病比、醫病比的規範下,醫院床數可能減少,擔心影響重症患者接受治療的機會,應從制度面反思,醫護人員在高壓、高危險的工作環境中,是否獲得相應的報酬,各界共同尋求解方,讓醫護人員願意留任。也要落實分級醫療,讓重症患者獲得必要的治療資源。健保體制下,大醫院一直在處理「不急、不重、不難」患者,洪子仁說,分級醫療的觀念也需要民眾配合,健保上路後,民眾大病小病都往大型醫學中心跑,導致地區醫院有床卻收不到病人,而醫學中心一床難求;因此醫院間的雙向轉診也得更加落實,讓病人都能夠得到妥善的照顧。台北醫學大學董事長陳瑞杰也說,大醫院以後真的沒辦法再收小病。光是疫情後,病床數就不足因應需求,之後高齡化讓癌症、慢性病患者增加,少子化讓進入醫療院所的人力再縮減,大醫院關床、關門診是一定會發生的事。相信短時間內政府難以改善人力荒,醫院只能自救,透過智慧醫療的導入嘗試優化流程減少人力的耗損,增加留任率。兒科婦產醫萎縮 掛號也不一定搶到號 醫護人力缺乏程度,也有科別之分。醫師總體人數雖增加,但部分科別醫師人數逐漸萎縮,兒科醫師從五年來減少64人、婦產科少43人,外科持平,內科人數增加110人,現在已有不少大醫院兒科醫師奔波支援門診,衛福部長薛瑞元曾說,憂心10年後,國內沒有醫師可以看兒科重症患者,要就醫只能出國求診。據衛福部統計,兒科醫師人數105年至110年,人數從1737人降至1673人,婦產科從1015人降至972人。設置兒科的醫療院所,110年與100年相比,少了141家、婦產科少了100家。一位不願具名的醫師表示,六都周邊的衛星城市,要隨便找一家兒科或婦產科,愈來愈難,到處林立的是牙科、復健所等,醫院的兒科、婦產科門診現在都已經愈來愈少,隨便舉個小孩性早熟要找專門的醫師,一個月前掛號也不一定搶得到號。台北市醫師公會常務理事洪德仁說,醫師每年以2%的比例增加,疫情並沒有讓醫師出現離職潮,但守在第一線3年,承受各類壓力,從內外婦兒急等五大科轉做醫美、老人科的機率是有可能增加的。偏鄉醫療資源不足 就醫可近性重中之重 「偏鄉地區醫療資源不足,當地民眾更是不能生病的一群人。」高雄縣醫師公會理事長王宏育表示,全國約有5萬名醫師,換算平均約每500位國人就有一名醫師提供醫療服務,在台北市可能是300市民就有一名醫師,但在偏鄉地區如高雄市內門區1.4萬人僅3名醫師,平均每4000多人才有一名醫師,偏鄉民眾真的是不能生病的一群人。王宏育說,號稱「內門媽祖婆」的吳惠芳醫師已70多歲,現在還定期自行開車從高雄市區到內門區提供居家醫療服務,每看一次健保給付1553點,但這在都會區也是一樣金額,反觀美國愈是偏遠地區,醫師待遇愈高,都會區醫師的待遇反而較低,原因是偏鄉地區病人分佈很廣,平時病人又不多,必須提升醫師收入,讓醫師願意留在偏鄉服務。長年從事偏鄉醫療的嘉義縣醫師公會理事長徐超群說,全國人口老化最嚴重的是雲林縣及嘉義縣,偏鄉長者醫療問題很多,可能是長時間農作、捕魚出現的腰痠背痛,或是常有的三高等慢性病,如何讓醫師在偏鄉地區服務,增加醫療可近性為重中之重。徐超群說,受限偏鄉病人少,醫療處置給付又與都會區相同,許多醫師不願到偏鄉服務,即便有愛心、醫德的醫師,可能也不願意到偏鄉服務。雖然衛福部已針對偏鄉地區進行「全民健康保險山地離島地區醫療給付效益提昇計畫」(IDS計畫),或針對較不偏遠的「不山不市」(諧音不三不四)地區則採巡迴醫療計畫,或鼓勵醫師到偏遠地區開業給予獎勵金,但這些獎勵計畫仍顯不足。王宏育指出,現在在偏鄉地區服務的醫師常換來換去,讓偏鄉地區民眾感覺自己是二等公民,尤其偏鄉地區最需要的是家醫科醫師,以進行全方面醫療,建議政府要從制度上幫助偏鄉,如提升偏鄉醫療給付,並呼籲大型醫院擴大認養偏鄉,並與偏鄉醫療診所建立醫療群,並協助偏鄉醫師進修,以在偏鄉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否則真的沒有醫師願意前往。徐超群說,偏鄉地區執業醫師多為內科、家醫科、耳鼻喉科,即便是小兒科、婦產科醫師為求生存,也必須看慢性病、感冒,因此,偏鄉地區缺的是醫師,什麼科別可能不是太重要。因此,衛福部應依都會、偏鄉不同地區也採分級醫療概念,給予差別性健保給付,鼓勵醫師到偏遠地區服務。另今年5月30日立法院通過「護理人員法」修正草案,明定未取得護理師資格或雇用未取得護理師資格者,當執行護理業務時均依法懲處。徐超群說,如此一來,將使偏鄉醫療護理師更顯不足、雪上加霜,同時增加醫師打針、換藥等醫療負擔,這對偏鄉醫療是一大衝擊,恐讓偏鄉醫療品質下降。爲解決偏鄉醫師、護理師不足,衛福部應提高醫師、護理師薪資,爲偏鄉地區留住醫療人才,不讓偏鄉民眾健康權益受損。(責任編輯:周佩怡)
-
2023-06-26 焦點.用藥停看聽
吃安眠藥會失智嗎?每日睡少於7小時反加速大腦老化!5招減少睡眠障礙
●每日少於7小時睡眠,易累積失智致病蛋白●熬夜傷身,隔天容易陷入「腦霧」狀態●失智者有睡眠障礙比率,比一般人更高幼兒園不當餵藥震驚社會,引起民眾恐慌。精神科、身心科診間近期頻繁被詢問:「我使用的藥物含有巴比妥嗎?」「長期吃安眠藥會失智嗎?」現代人工作壓力大、睡前習慣滑手機,容易發生睡眠障礙,若長期睡眠不足,身體沒有足夠時間清除腦中有害的β-澱粉樣蛋白,異常沉積會加劇罹患阿茲海默症,或使腦萎縮現象更嚴重。找出失眠原因 別亂吃藥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治醫師陳亮宇說,不少人飽受失眠所苦,最快、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吃安眠藥來幫助入睡,但一味服用,沒找出根本原因改善,可能會產生成癮性。民眾擔心的「安眠藥是否愈吃愈失智?」兩者有關聯但非因果關係。有些患者在失智確診前,已有焦慮、情緒不穩的症狀,因作息不正常而必須服藥幫助睡眠穩定。失眠一定要吃藥嗎?陳亮宇表示,藥物多少都有副作用,要慎重考量權衡得失,造成睡眠障礙的原因很多,應從日常習慣下手、養成適度運動,若身心已疲憊不堪,影響白天生活作息,可經由醫師看診開立低劑量藥物,治療輕度抑鬱及焦慮症狀。在正常劑量下,民眾不必太過擔心服用鎮靜安眠藥會導致失智症,若自行購買「助眠藥」,可能會吃出問題。適度用安眠藥 不是壞事隨著年紀漸長,褪黑激素分泌變少,睡眠品質也會愈來愈差,而失智症患者的睡眠時間混亂,是最令家屬頭痛的問題。陳亮宇指出,失智長輩晚上不睡覺,大多是照顧者造成的,主要是家人白天上班,失智者在家裡沒事做,只能看電視、打盹,到了晚上精神十足,且一起共進晚餐心情特別好,交感神經過度亢奮,整個睡眠節奏都亂掉了。適時、適度、適當使用安眠藥,並不是一件壞事。陳亮宇強調,睡不好會影響身心健康,加速大腦老化、慢性病惡化。熟齡長者因代謝較差,為避免長效型藥物增加白天嗜睡與跌倒風險,建議以短效安眠藥為主,例如:Z類鎮靜安眠藥品;睡前15至30分鐘服藥後,要立即躺床、勿再東摸西摸,尤其是滑手機,睡前還受到藍光刺激,可能會造成腦部對藥物的受器疲乏,變成藥量愈吃愈重。(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6-21 醫聲.醫聲要聞
苯巴比妥複方藥衛福部要納管 食藥署:將邀專家研議
新北幼兒園餵藥疑雲延燒,高雄市也透過管制藥品平台追查出4家診所醫師不當使用苯巴比妥等藥物情事。食藥署今舉行記者會說明,副署長陳惠芳表示,查獲到昨日為止,各地衛生局6196家次、 154家次違規,「沒有流向不明通報」;而先前衛福部次長王必勝表示,欲將複方苯巴比妥藥物納入管制藥品,食藥署也著手進行中。高雄市長陳其邁19日公布,高雄市「以藥追人」啟動聯合稽查,擴大清查全市2702家醫院、診所及藥局「以藥追人」,查出145家持有苯巴比妥,其中4名醫師涉不當使用,已裁定停業1至6個月,並開罰11萬至33萬不等。陳惠芳表示,地方衛生局截至昨日,稽查管制藥品6196家次,查獲154次違規,違規率2.49%,大部分為行政疏失,處方箋病例未蓋章、布冊未落實、進貨調劑漏登記、錯誤登記,或未依規定定期申報,經查後「皆無流向不明通報」。陳惠芳說明,高雄市衛生局6月19日通報,為6月17日稽查的不當使用,先前6月14日公佈的是6月10日稽查結果;6月15日食藥署也發函給地方衛生局,要求將「苯巴比妥」、「苯二氮平」藥物列入查核標的,若查獲非法流向,儘速通報。 王必勝昨於臉書上表示,目前行政院已成立專案小組,分別針對檢驗值判斷及疑慮複方藥納管、幼兒園託藥規範及相關識能提升、檢調多方徵詢並秉持獨立偵查原則等,進行討論處置。陳惠芳表示,食藥署召開「管制藥品管理諮議會」,先前針對苯巴比妥複方藥物決定不納管,同樣也是在該諮議會討論,為民國89年召開的會議;目前將找專家進行討論,目前正在敲定專家時間,再擇期舉行會議。
-
2023-06-12 焦點.元氣新聞
止咳藥、腸胃藥可能含有「巴比妥」?醫界:兒童藥水內從來沒有,市面感冒藥也不可能有
新北私幼餵藥案檢調持續偵辦中,不過目前幼童體內的「巴比妥」來源依舊不明。藥師表示,巴比妥類藥物不管是第三級或第四級管制,進出貨紀錄都要上傳到「管制藥品申報系統」。毒物醫師則說,苯巴比妥屬於巴比妥中的一種分類,大致有四種「超短效」、「短效」、「中效」、「長效」,複方藥物中也可能有苯巴比妥,但感冒藥中幾乎不可能。巴比妥鹽類分4大類 苯巴比妥屬「長效型」林口長庚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顏宗海表示,巴比妥鹽類是所有巴比妥藥物的大分類名稱,為「中樞神經抑制劑」,當中有許多不同的類別,大致上分成四種「超短效」、「短效」、「中效」、「長效」的藥物,而苯巴比妥屬於「長效型」,臨床上用於治療癲癇藥物,是傳統老藥,新藥問世後就已相當少見。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副發言人王明媛表示,不論是任何種類的巴比妥藥物,都屬於「管制藥物」,同時也一定是處方藥品,必須持有醫師處方箋才能領藥;藥局端在進出貨時也必定載明流向。取得巴比妥藥物需處方箋王明媛說,要拿到巴比妥,民眾需要先就醫,取得醫師處方,才能到藥局領藥;而藥局進貨時,也得取得巴比妥的進貨憑證,收到貨品也得驗收,並上傳食藥署的「管制藥品申報系統」,出貨時也得登記領用人姓名。兒童藥水內從來沒有巴比妥鹽類 市面感冒藥也不可能有「兒童藥水內從來都沒有巴比妥鹽類。」王明媛指出,感冒藥水內幾乎找不到巴比妥,兒童藥水內若含有巴比妥,一定是另外加進去的,若有人是透過醫師處方箋取得,則必定是非法管道;就醫紀錄中也會載明相關紀錄,都可以追蹤。顏宗海指出,超短效性的巴比妥由於脂溶性很高,很快的分佈到大腦及其他組織內,通常用在麻醉上,長效類如「苯巴比妥」則因為結構分佈穩定,常用於治療癲癇,只要6到10公克(血液濃度60ug/ml)就足以致死,併用酒精或其他中樞神經抑制劑,致死劑量更低。顏宗海也說,複方藥物中確實部分含有苯巴比妥,例如「"阿德比"腸可朗錠」、「"華興"惠諾助寧錠」、「"黃氏"腸衛錠」等腸胃藥中,確實都有苯巴比妥成分,以及一些呼吸道用藥中也會有。「不論是否為管制藥品,都得要有醫師處方。」顏宗海表示,市面上的感冒藥已不可能有巴比妥成分,即使複方的腸胃藥品不是管制藥品,但要使用到仍需要醫師處方箋,不可能隨意讓民眾購得。認識巴比妥「中樞神經抑制劑」巴比妥鹽類是所有巴比妥藥物的大分類名稱,分4大類:「超短效」、「短效」、「中效」、「長效」。苯巴比妥屬於「長效型」,臨床上用於治療癲癇藥物。.短期副作用:感覺頭暈、昏昏欲睡和不穩定、言語不清、低血壓.長期副作用:噁心、嘔吐或便秘,感覺勞累了,煩躁易怒,心情抑鬱,注意力不集中,肝功能的暫時性變化,身體軟組織發生變化 (症狀包括關節疼痛或手掌或底部等區域增厚的腳)。 .戒斷症狀:苯巴比妥屬於可以上癮的藥品。 隨著身體依賴,如果藥品突然停止或服用量急劇減少,會出現戒斷症狀。戒斷症狀可能包括:焦慮,心率加快,出汗,困惑,譫妄、抽搐,甚至可能導致死亡。資料來源:林口長庚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顏宗海、旅美藥學人龔麗蘋和曾滄濱藥師、疾管署專家:「巴比妥」檢驗數值低 可能有偽陽性【記者沈能元、李成蔭/連線報導】苯巴比妥臨床上用於治療癲癇,台北榮總職業醫學及臨床毒物部主任楊振昌表示,癲癇病友血液中「巴比妥」濃度在十到四十微克間為正常治療劑量濃度,濃度過高就須立即啟動治療或洗腎;為盡快釐清事件真相讓幼童家長安心,北榮著手研發毛髮檢驗方法,預估最快三個月,最慢不超過六個月就可得到精準數據。林口長庚醫院檢驗醫學部主任闕宗熙也指出,就目前驗出的微量殘留來看,不會對孩童造成傷害;血液物質太多,數值低時的判讀要很小心,不是測到就代表有藥物反應,需臨床醫師詢問,讓家長小孩都描述,較能積極判定,再來追蹤。他說,藥物停留在血液的時間比尿液久,檢測也較全面,但驗血、驗尿數據只能判讀檢測當下及後續會不會有傷害,不能判定有沒有被下藥,推測整個用藥情況還是要檢測毛髮才能判定,但毛髮檢測因長度有極限,洗髮、剪髮都可能影響,沒那麼普遍,難度也更高。(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6-08 焦點.元氣新聞
幼童被餵食安眠藥!顏宗海:「巴比妥」屬處方藥也是3級毒品 恐成癮、危及生命
新北市板橋區某私立幼兒園遭爆餵食幼童安眠藥,家長帶受害幼童自行檢驗,卻驗出有「巴比妥(Barbiturates)」及「苯二氮平類(Benzodiazepines)」等藥物殘留。目前該幼兒園已被新北市教育局以違反幼兒教育及照顧法,裁定6月12日起廢止私立幼兒園的設立許可,裁處最高罰鍰15萬元。而由於該幼兒園屬於吉的堡教育集團加盟體系,吉的堡也已聲明表示與該園停止合作。板橋私托餵藥案 醫:「巴比妥」恐成癮、危及生命【中央社】新北市板橋區某私立幼兒園疑發生教保員餵幼童藥案,已有17名家長報案,幼兒檢驗報告含「巴比妥」藥物,醫師表示,這是醫院處方藥,同時是3級毒品,恐成癮,過量使用會危及生命。3名家長5月14日前往新北市政府警察局海山分局報案,指就讀板橋某幼兒園子女自今年2月至4月間,有情緒易怒及自殘等行為,並稱遭老師餵食不明藥物及遭到不當體罰等,5月15日接獲教保人員疑有餵食管制藥品事件,就立即啟動「重大兒虐案件司法早期介入機制」。民進黨籍立委張宏陸日前表示,這次受害幼兒檢驗報告含有「巴比妥」藥物。林口長庚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顏宗海今天中午接受媒體聯訪時表示,「巴比妥」有雙重身分,是醫院處方藥,也是法務部歸類3級毒品,屬中樞神經抑制劑,醫院早期作為抗癲癇藥物,但因副作用,再加上已有更新、更好藥物,如今臨床很少使用。※有巴比妥的藥品》藥品資料庫※有苯二氮平類的藥品》藥品資料庫顏宗海說,現階段僅剩下治療嚴重癲癇或開刀房麻醉會使用,「巴比妥」是管制藥物,一般民眾理論上是拿不到,若將成人藥物給孩童食用,就會過量,可能出現嗜睡,甚至抑制呼吸,釀生命危險。長期服用會成癮,甚至因耐受性越用越多,突然不再服用,將出現戒斷症、坐立不安。顏宗海表示,「巴比妥」在成人身上代謝,一般來說,血液偵測3天內都有用,驗髮最長3個月內可在偵測到。以現有資料看,受害孩子不需要藥物治療,不要再讓孩子接觸藥物後,未來幾個月都需要在兒科門診追蹤,以利觀察孩子是否有後遺症。巴比妥、苯二氮平類,會成癮嗎巴比妥(Barbiturates)此類藥物因會抑制中樞神經,造成意識障礙,偶爾有欣快感。長期使用會產生耐受性、依賴性及出現嗜睡、步履不穩、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和判斷力減退等症狀。服用過量會造成嗜睡、意識不清、昏迷、眼球顫動、運動失調、低血壓、呼吸抑制等嚴重症狀,甚至致死。(資料來源/衛福部食藥署)苯二氮平類(Benzodiazepines)施用後之副作用包括嗜睡、噁心、嘔吐、記憶力障礙、反彈性失眠(rebound Insomnia)、精神恍惚、運動失調、呼吸抑制等。使用過量患者,大都呈現肌肉過度鬆弛及深度睡眠狀態,較少造成死亡,惟若與酒精或其它中樞神經抑制劑併用,則危險性大為提高,亦有許多濫用者因精神恍惚造成意外或因吸入嘔吐物而致死。(資料來源/法務部)新北幼兒園餵藥巴比妥 部立台北醫院單一窗口免費處理【聯合報/李青縈、陳雨鑫/台北即時報導】新北市板橋私立吉的堡加盟店某幼兒園傳出餵藥事件,已在幼童身上驗出「巴比妥」的藥物反應。衛福部次長王必勝8日在指出,已經規劃單一窗口並且責成部立台北醫院負責兒童檢驗、追蹤醫療等費用,由部立醫院負擔費用,家長不用負擔。王必勝表示,該事件爆發後,家長們一定非常擔心孩子後續的狀況,包含孩子是否會出現行為的異常等,衛福部今天決定成立專線處理 (02)22765566轉2536,並委由部立台北醫院協助治療,其餘還有替孩子做檢驗檢查,了解孩子是否還有其他異狀等,如果家長有其他需求,該專線也會協助引薦,如心理諮商師、相關的兒童醫學等。癲癇用藥「巴比妥」屬於管制藥品,該幼兒園如何取得該藥物,王必勝表示,檢調正在調查中,衛福部將會配合檢調調查。他說,家長們一定非常擔心,他自己也非常心疼孩子們。王必勝說,檢驗、治療等費用會由部立醫院負擔;而衛福部若是有幼兒名冊會主動聯繫家長,若無法聯繫則希望家長透過專線主動聯繫。(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2-09-14 焦點.生死議題
尚盧高達選擇安樂死離世!安樂死分3種 哪些國家合法?如何執行?
法國新浪潮電影大師尚盧高達去世,享耆壽91歲(>>看詳細新聞)。國內外媒體報導指稱,尚盧高達非因疾病死亡,而是自己選擇以安樂死方式離開人世。高達的家屬透過律師對外聲明:高達是在瑞士執行了協助自殺的手術。而台灣民眾最熟知的安樂死案例,即2018年資深體育主播傅達仁因胰臟癌末期,同樣選擇前往瑞士安樂死。上述二人所在的法國與台灣,目前都未合法通過主動安樂死。無痛苦的死亡…安樂死分3種安樂死源自希臘文euthanasia,原意為「好的死亡」或「無痛苦的死亡」。大致可粗略分為三類:.主動/積極安樂死(active):由醫師對患者施以致命藥物或採取某種措施,加速病人死亡。.被動/消極安樂死(passive):由醫師移除維持病人生命狀態的維生系統。.協助自殺(assisted suicide procedure):由醫師提供致命藥劑,患者自行施打。安樂死在哪些國家合法根據維基百科對於「安樂死」的定義撰寫,目前世界各國對三種安樂死方式的立法情況如下:.已立法容許主動安樂死的國家及地區:歐洲: 荷蘭、 比利時、 盧森堡、 西班牙(醫師需親自注射)南美洲: 哥倫比亞(醫師不得親自注射,需由病人自行服藥).已立法容許被動安樂死的國家及地區:歐洲: 英國、 愛爾蘭、 芬蘭、 挪威、 法國、 西班牙、 奧地利、 希臘、 丹麥、 瑞典亞洲: 南韓、 印度.已立法容許協助自殺的國家及地區歐洲: 德國、瑞士、 西班牙北美洲:美國部分州(華府、加州、奧勒岡州、科羅拉多州、佛蒙特州、華盛頓州、蒙大拿州、夏威夷州、紐澤西州)、 加拿大大洋洲: 澳洲(維多利亞州、西澳州)各國執行安樂死概況瑞士瑞士容許允許協助自殺,前提是,協助的人必須「出於無私的動機」。加拿大與美國奧勒岡、華盛頓、佛蒙特、蒙大拿州也允許只適用於末期病人的協助自殺。《尊嚴》(Dignitas)是一家位於瑞士、專門幫助罹患絕症和有嚴重身心理疾病的患者,在合格醫師和護士的協助下安樂死的機構。2018年,傅達仁因胰臟癌末痛苦,在國內尋求安樂死未果前往瑞士安樂死,即是在此機構《尊嚴》執行。根據維基百科資料指出,應瑞士法院要求,他們只在精神科醫師完善鑑定病人,並建立深入的醫療報告後,才會進行協助自殺。使用下列步驟協助安樂死:先口服止吐劑;半小時或一小時後,將粉狀的戊巴比妥(一種鎮靜催眠藥)溶於水或果汁中,並服下足以致死的高劑量。 有需要的話,可以使用吸管。過量的戊巴比妥會抑制中樞神經系統,使得服用者在五分鐘內睡著。該人呼吸會變得愈來愈淺,直到停止呼吸。通常來說,從麻醉到完全昏迷會在服藥後三十分鐘以內發生。荷蘭荷蘭是全球第一個國家可以合法安樂死,2002年成為全球第一個醫師可以合法協助民眾死亡的國家。不管是醫師主動造成患者死亡,或者是醫師開致命藥物協助病患自殺,這兩類安樂死都受到荷蘭政府允許。荷蘭規定當事人必須年滿12歲。比利時比利時2002年允許成人安樂死,2014年解除安樂死的年齡限制,成為全球唯一規定任何年齡兒童都可選擇安樂死的國家,但需經當事人的父母同意。根據比利時的法律,兒童接受安樂死的先決條件包括:病情進入末期,面臨「無法忍受的肉體痛苦」,以及曾經多次提出接受安樂死的要求,但因精神疾病問題而產生的痛苦不在此列。有關方面必須指定一名合格醫師執行安樂死,方法包括由一名合格醫師為末期病人注射致命藥劑,以結束病人承受的痛苦。加拿大加拿大魁北克省於2014年通過准許末期病人在醫師協助之下自殺合法化,這項死亡權法案名叫「尊重臨終照護法」,只適用魁北克成年居民,有三大要目:擴大舒緩痛苦的照護;醫師應如何使痛苦的病患鎮定,直至他們自然死亡;如何協助希望結束痛苦的病人。台灣推動病主法 以安寧醫療善終台灣發展安寧照護多年,2000年制訂《安寧緩和醫療條例》,一開始適用範圍限末期病人,經多次修法,2009年通過了非癌症末期病患也可以接受安寧緩和的健保醫療,並進一步放寬安寧緩和醫療給付對象,讓更多非癌症病人可以得到安寧緩和的醫療照顧。2019年施行《病人自主權利法》,病主法適用範圍擴及5種情況,包括末期病人、不可逆轉之昏迷、永久植物人、極重度失智、或其他疾病痛苦難以承受、無法治癒且無其他合適之醫療解決方法之疾病,例如泡泡龍症、漸凍人等。只要年滿20歲在清醒時可以預立醫囑,自主選擇想要或不要機械式維生系統、人工營養或流體餵養等醫療作為並註記,日後萬一派上用場就依照當事人的意願辦理。預立醫囑須由1名二等親內親屬及1名指定醫療委任代理人,陪同當事人到指定醫院進行相關程序。【參考資料】.聯合知識庫.維基百科:安樂死.維基百科:尊嚴 (瑞士機構).安寧緩和醫療給付對象放寛 末期衰弱老年病人等適用.選擇安樂死 最後這麼多人後悔了
-
2021-02-16 新聞.用藥停看聽
安眠藥不是你的「救命稻草」 你需要靠兩種方法才能治標又治本!
怎樣才算睡眠品質高?總是講失眠,很多人會問:老師,你怎麼說失眠,到到底什麼樣的睡眠才算是睡眠品質高呢?這裡,我提供一個標準。1.入睡快,在十分鐘左右入睡。2.睡眠深,呼吸深長不易驚醒。3.無起夜或很少起夜,無驚夢現象,醒後很快忘記夢境。4.起床快,早晨起床後精神好。5.白天頭腦清醒。工作效率高,不睏倦。有了這一個標準之後,很多人就經常拿著它對照自己的睡眠情況,一發現有不對,就著急忙慌,生怕自己會患上失眠症,因而匆匆給自己服下一粒安眠藥,好讓自己睡安穩。但事實上,這麼做是萬萬不可的。安眠藥不是你的「救命稻草」,一兩次的失眠並不能說明什麼問題,誰都可能會遇上,而長期的失眠也不能用安眠藥對付。從前面我們了解到,失眠有至少一半以上失眠患者是由焦慮症、憂鬱症等精神疾病引起,百分之十五的是由甲亢、冠心病以及用藥等方面的原因而引起,還有百分之十由呼吸暫停症候群、不寧腿症候群等引起。真正的原發性失眠只占失眠症患者的百分之十五,所以治療失眠並不是幾顆安眠藥就能解決的。問題是,當你向醫生傾訴你的痛苦時,大多數非專科醫生並不知道這一點,只要病人來訴說失眠的痛苦,他們都會開幾顆安眠藥。只對症不對因,其結果就是病人的失眠總不見好,吃藥就能睡,一停藥甚至比以前更糟糕,久而久之,就會形成惡性循環,導致藥物依賴。目前,治療失眠的藥大致分三種:成癮性、長效、短效。成癮性與長效的安眠藥均對健康有隱患。短效的即藥物的半衰期在五小時以內,服藥後藥物五小時內便排出體外,次日早晨病人醒後處於清醒狀態的,是理想的促進睡眠的藥物。臨床上最早用於失眠治療的藥品是安眠藥,以苯巴比妥一類的藥物為代表。這種藥物能直接阻擋外界的各種刺激衝動傳入大腦神經中樞,使沒有獲得刺激的神經細胞逐漸進入抑制狀態從而進入睡眠,說白了就是抑制中樞神經系統以引起類似於生理性的睡眠而催人入睡,副作用也是相當大,服用後有較多的不適且安全性很不可靠,因而醫生就改為病人開安定類藥物。最早的安定品種單一、副作用較小,其作用主要是安定神經而非催眠,但由於心神安定液就容易入睡,因此治療一般的失眠時就常用安定代替安眠藥。安定的作用是鎮定、鎮靜,所以這類藥物稱為「鎮定藥」。鎮定藥與安眠藥的基本性質相似,只是程度上的區別而已,所以藥理學上把催眠與鎮靜歸為同一個大類。現在的安定類藥品,可透過現代技術手段構造分子結構,其藥性已經變得十分強大,應用範圍也逐漸擴大,但是副作用也相應增加。例如個別體質不宜服用佳靜安定的患者不僅不能入睡,反而易於興奮,會出現多語、睡眠障礙、幻覺等症狀,這時就可能發生更大嚴重的藥物性失眠。對人體損害更大的是催眠鎮靜類藥物在發生作用和完成任務後,要想從體內排出,就必須先由肝臟進行分別解毒,然後再經過腎臟排出體外,如此一來,這類藥物在一定程度上會增加肝腎的負擔,嚴重時甚至可能導致肝腎中毒,影響到肝腎的功能。所以,肝腎功能不良者,須謹慎服用這類藥品。安眠藥的服藥原則我們都知道,身邊的人或者醫生都會忠告我們,不到萬不得已不應該求助安眠藥。如果是因為時差、親友過世、身體病痛等造成的暫時失眠,那麼幾個晚上、甚至幾個禮拜內服用安眠藥都是可以的。因為這些情況下,安眠藥可以說明你預防短期失眠惡化為長期失眠。但不管怎麼樣,你在服用安眠藥的時候,都不應該放棄改變那些影響失眠的思想與行為。你要盡量降低對安眠藥產生依賴的可能性,以下是幾點服藥原則:一、服用最低劑量,兩三個星期後停止服用,最多不超過四個星期。二、間歇性服藥,只有在連續兩晚睡不著的時候才可出此下策,絕不連續服用,這能保證你每星期吃藥不超過兩次。三、絕不增加劑量或超過醫生的指示,並一定要服用半衰期較短的安眠藥。俗話說「是藥三分毒」,把治療失眠的希望全部寄託在藥物上,是一個重大的錯誤。其實,在現代社會,失眠時一種常見病、高發病。大多數失眠完全可以透過患者的自我調理、改良作息規律來醫治。失眠時首先不必過度擔心,以平常心來看待,否則越是緊張、越是強行入睡,結果越容易適得其反。其次要找出並消除失眠的原因,對因疾病引起的失眠症狀,要及時求醫,不能認為失眠不過是小問題,算不了病而延誤治療的最佳時機。總之,病理學方法醫治失眠時「治標」,心理學方法醫治失眠才是「治本」,只有兩種方法共同使用才能治標又治本。※本文摘自《失眠的年代:即刻救援你的睡眠,不睡這個殺手就在你身邊》。 作者:許承翰、高紅敏出版社:清文華泉出版日期:2020/12/16
-
2020-12-18 科別.腦部.神經
偏頭痛需要做腦波檢查嗎? 醫:答案跟你想得不一樣!
在門診幾乎每天會發生及被問的事:「醫師,你確定我的頭痛不用做檢查嗎?」...因為偏頭痛病因症狀牽涉太廣,不是這篇文章能說清楚,只好縮小到特定的頭痛和特定的檢查詳加敘述,然而真的「偏頭痛,要做腦波嗎?」何謂偏頭痛偏頭痛是一種已知的特定疾病,並不是「偏一邊頭痛」的簡稱或別名。事實上,偏頭痛的頭痛部位,可以是中間或兩邊,甚至在臉上,不一定在頭的側邊。國際頭痛醫學會把偏頭痛分類為「原發性頭痛」,原發性的概念比較不容易解釋,但從相對的「次發性頭痛」來著手就比較容易理解。「次發性頭痛」是指病人有某種疾病,例如腦瘤,而這種疾病會造成頭痛。所以,偏頭痛作為一種原發性頭痛,意思是它不是潛藏另一種疾病造成,它自己就是一種疾病。偏頭痛的成因偏頭痛的成因還不清楚,但很可能是大腦出現「擴散性抑制」(spreading depression)造成。這種「擴散性抑制」是正常大腦都存在的現象,只是每個人敏感性不同;也就是說,一般人要在很大刺激下(例如:車禍、中風)才會出現,偏頭痛患者只要很小的刺激(例如:睡眠不足、月經)就會產生,有些甚至小到病人感覺不到(例如:排卵時的荷爾蒙變化)。所以,偏頭痛的病人固然會覺得頭痛在某些因素下產生,但有時又是無緣無故、自然產生的。大腦出現「擴散性抑制」敏感性不同,以致某些人特別容易偏頭痛,可能是先天(基因遺傳)和後天因素,共同作用導致。而這種基因遺傳,很可能是所謂「多基因遺傳」,所以很難確定父母會遺傳到哪一部份的基因給小孩。這種多基因、先天和後天交互作用的情形,事實上很常見。舉身高為例:父母的身高和小孩的身高絕對有關係(父母高的小孩比較高),但又不是絕對的(有些很高的父母生出很矮的小孩,反之亦然),並受到睡眠、運動、營養等因素影響。所以,很多病人聽到偏頭痛和基因有關,常常覺得自己的父母沒有偏頭痛,所以自己不是得偏頭痛,其實是因為作用的機制和參與的因素很多,有時候會覺得好像不成立,如果以統計學來分析,可以很清楚發現偏頭痛的遺傳性是存在的。如何診斷偏頭痛偏頭痛的診斷,目前都是根據國際頭痛學會所發佈的國際頭痛疾病分類第三版(The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Headahe Disorder, 3rd edition, ICHD-3):A.至少有5 次發作符合基準B-DB.頭痛發作持續4-72 小時C.頭痛至少具下列4 項特徵其中2項◎單側◎搏動性◎疼痛程度中或重度◎日常活動會使頭痛加劇或避免此類活動(如走路或爬樓梯)D.當頭痛發作時至少有下列1項:◎噁心及/或嘔吐◎畏光及怕吵E.沒有其他更合適的ICHD-3診斷如何治療偏頭痛偏頭痛要做甚麼檢查如果確定是偏頭痛,理論上是不需要做任何檢查,因為檢查也不會發現任何異常。問題是,即便病人的頭痛特徵都符合上述診斷要件,還是不能100%地說就是偏頭痛。如果真的有必要,醫師還是可能會安排像電腦斷層或磁振造影等檢查。一般而言,腦電波對於頭痛的診斷,是沒有幫助的。腦電波這種檢查,主要是針對癲癎,在某些特殊疾病也會有特殊發現(例如:狂牛症、肝性腦病變),但對於頭痛,要檢查出腦瘤或中風這些腦部問題,準確性實在是太低,不值得做。偏頭痛的治療-分為兩部分:止痛和預防◎止痛止痛比較容易了解,就是使用止痛藥。止痛藥可以分為一般止痛藥和偏頭痛專用止痛藥(例如:翠普登類藥物)。除非不得已,一般不建議使用鴉片類或巴比妥類藥物來止痛,因為這些藥物的成癮性比較高,而過於頻繁地使用止痛藥,可能會造成頭痛的進一步惡化。◎預防:預防分為生活中預防和用藥預防。生活中預防:首先要找出有甚麼引發因子,從而預防之。比較常見的包括:月經、壓力、睡眠、生病、天氣變化等等,也有些食物比較容易引發偏頭痛(譬如:巧克力、起司、柑橘類水果等等),但單一食物引發的比例都比較低(
-
2020-05-12 新聞.用藥停看聽
飲酒藥不要? 酒後服用8類藥恐引風險
近日因疫情影響,一名梁姓民眾保持戶外運動的習慣,假日在家小酌怡情,某日喝酒時,一起服用醫師開立的NSAIDs類止痛消炎藥,緩解日前運動拉傷的疼痛感,沒想到竟然解黑便,嚇到趕緊就醫治療,經診斷為胃出血。大家可能會疑惑:怎麼會變得這麼嚴重呢?藥害救濟基金會特別整理酒精與藥品的交互作用,讓民眾了解酒精如何與藥品發生交互作用,哪些藥品與酒精併服可能會引起嚴重藥品不良反應,建立服藥不飲酒的正確觀念,確保用藥安全。問1:為什麼酒精不能跟藥品併服?當酒精(乙醇)進入人體後,會透過體內的乙醇去氫酶及Cytochrome P450酵素(以下簡稱CYP450酵素)代謝成乙醛,而乙醛是一種毒性物質,除了引起頭痛、心悸、嘔吐、宿醉,也有致癌的風險,乙醛須再透過酵素(乙醛去氫酶)代謝成乙酸,最後形成二氧化碳與水,排出體外。一旦飲酒時併用抑制乙醛去氫酶的藥品,可能影響酒精在體內的代謝,導致乙醛堆積,因而發生臉部潮紅、噁心、嘔吐、頭痛等類戒酒反應(Disulfiram-like reaction)。另外,因CYP450酵素同時也是人體內藥品代謝的主要酵素,而酒精也可能會抑制或誘導CYP450酵素;因此,當酒精與藥品併用時,可能會導致藥品在體內的代謝被抑制,因而增加藥品血中濃度,提高不良反應的發生風險和增強藥品毒性的可能。另一方面,長期飲酒也可能誘導CYP450酵素生成,促進藥品代謝,導致藥品血中濃度下降,因而無法達到預期的治療效果,此外,也可能使藥品較易轉換成毒性代謝物造成肝損傷。除了影響代謝,酒精與具中樞神經抑劑作用的藥品併用時,也可能發生協同(synergistic)的效果,增加中樞神經抑制的不良反應,比單獨用藥的影響更大,嚴重時可能有意識障礙、呼吸抑制等致命的風險。問2:臨床上,哪些藥品會跟酒精發生交互作用?依文獻發現,眾多藥品會與酒精產生交互作用,且影響程度不一,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您,若正在服用以下藥品,切勿飲酒,否則可能因交互影響而產生嚴重不良反應:1.止痛藥: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如ibuprofen、indomethacin、aspirin可能會增加腸胃道出血風險;鴉片類止痛藥如tramadol、codeine,會增加呼吸抑制的風險;中樞止痛藥如acetaminophen,會增加長期飲酒者肝毒性風險,甚至是造成嚴重肝傷害。2.鎮靜安眠藥:苯二氮平類(benzodiazepines)類如alprazolam、diazepam、lorazepam,非苯二氮平類(non-benzodiazepines)類如zaleplon、zolpidem、zopiclone,會增強中樞神經的抑制作用,減弱警覺性,發生暈眩、嗜睡、身體平衡與協調能力降低等症狀,在駕駛或操作機械時可能會發生危險,嚴重時甚至會抑制呼吸。3.抗憂鬱藥:三環抗憂鬱劑如amitriptyline、imipramine,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如sertraline、escitalopram,正腎上腺素和血清素調節劑如mirtazapine,可能會增強中樞神經抑制作用,容易發生鎮靜、暈眩、嗜睡等不良反應;正腎上腺素與血清回收抑制劑如duloxetine,可能出現嚴重的肝傷害;多巴胺與正腎上腺素回收抑制劑如bupropion,可能增加癲癇發生的風險。4.抗生素:metronidazole、co-trimoxazole、頭孢菌素類如cefamandole、cefoperazone、抗結核isoniazid併用酒精可能會產生類戒酒反應;而酒精也會增加isoniazid代謝而影響療效。5.降血糖藥:酒精併用metformin可能增加乳酸中毒的風險;併用胰島素則可能使血糖上升或下降,造成血糖控制不良;與sulfonylurea類如gliclazide、glimepiride、glipizide、glyburide併用,則可能增加低血糖發生的風險,而且還可能造成類戒酒反應。6.抗癲癇藥:phenytoin、巴比妥(barbiturates)類如phenobarbital併用酒精,會增強中樞神經的抑制作用;而長期飲酒可能使phenytoin無法達到足以控制癲癇的血中濃度,因而影響治療效果。7.心血管用藥:酒精併用降血壓藥物如lercanidipine、doxazosin,會增強血管擴張作用,可能出現嚴重低血壓風險;與verapamil 併用會抑制酒精的代謝,增加中樞神經抑制的不良反應。8.抗凝血劑:酒精併用warfarin可能使凝血時間延長或縮短,國際標準化比值(INR)可能升高或下降,因而增加出血的風險或影響治療效果。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您,飲酒要適量,時時警覺藥酒交互作用的潛在風險;服藥期間飲水不飲酒,避免不良反應發生的風險。一旦發生不良反應時,建議回診就醫,方能安心用藥,健康又有效 !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本文摘自藥害救濟基金會 原文請點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