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28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搜尋
尿道
共找到
685
筆 文章
-
-
2021-10-27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腰痛是腎臟病嗎?醫:不可大意 4種人最容易洗腎
腰痛起來時,除了閃到腰,許多人也會擔心是否是腎臟出問題,甚至擔心是否可能需要洗腎,不少人會前往腎臟科檢查。長庚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顏宗海醫師表示,雖然腰痛多與肌肉、骨骼等結構性原因有關,但若出現相關症狀還是得要留意腎臟疾病的可能。 腰痛3大類型。腎臟病少見,但不可大意! 顏宗海醫師表示,診間不乏腰痛前來腎臟科就診的民眾,不過多數檢查發現是和肌肉拉傷有關,也就是常聽到的閃到腰,又或者是骨骼的問題,如椎間盤突出。腰痛可分成三大類型,包括和骨骼、肌肉、神經有關的結構性疼痛;與發炎、疾病、免疫疾病有關的發炎性疼痛,例如僵直性脊椎炎、乾癬性關節炎等;以及臟器性疼痛,包括了民眾常聽說、常會擔心的腎臟問題。當中以結構性和發炎性最為常見,臟器性雖然較為少見,但一樣不可大意。 腰痛是腎臟病嗎?醫:留意相關合併症狀。 腎盂腎炎:顏宗海醫師表示,腎臟疾病繁多,與腰痛有關的較常見包括了急性腎盂腎炎、腎結石、腎臟腫瘤等。主要和泌尿道感染有關,腎臟屬於上泌尿道,下泌尿道受到感染若嚴重,就會侵襲到腎臟,因此此問題也較常見出現在女性族群身上。也因泌尿道感染,患者常會出現發燒、噁心、想吐等症狀,更嚴重可能出現血尿。 腎結石:腎結石則好發於男性族群,主要和飲食習慣有關,因飲食不當、飲水不足等原因,使得礦物質結晶沉積在腎臟當中,久而久之形成結石,最常見的結石為草酸鈣結石,若結石卡住輸尿管會引起腎水腫,進而造成劇烈疼痛。腎結石主要症狀包括了排尿疼痛、尿量減少、血尿,若合併泌尿道感染也可能出現發燒、噁心、想吐等症狀。 腎臟癌:至於腎臟癌,各年齡層皆有可能發生,不過通常較常出現在年長族群身上,致病的原因如多數癌症,與遺傳、菸酒、肥胖、疾病有關。因是癌症的關係,腎臟癌除了腰痛、血尿等泌尿道症狀之外,患者也容易出現常見與癌症有關的症狀,如體重不明下降、食慾不振、容易貧血等症狀,若轉移到他處,則也會出現相關症狀,如骨轉移出現骨痛。 顏宗海醫師提醒,雖然腰痛多與肌肉、骨骼有關,但若出現這些不尋常的症狀,萬不可輕忽認為只是閃到腰或其他問題,應盡早就醫檢查,以避免誤判而延誤就醫。 4種人最容易洗腎!早檢查、遵照醫囑最重要 說到腎臟疾病,不論是因為腰痛而懷疑,又或者已經過檢查確診,民眾往往最擔心的就是洗腎。對此顏宗海醫師表示,上述3種與腰痛有關的腎臟疾病,僅有嚴重的腎結石所造成的雙側腎水腫才有可能進入到洗腎這個階段。常見引起洗腎的原因並不會造成腰痛,根據衛生主管機管統計資料相關病因包括糖尿病、高血壓、腎絲球腎炎、多囊性腎臟病等疾病,其中又以糖尿病最為大宗。 顏宗海醫師表示,這些疾病雖有所不同,但會走到洗腎都有個共通點,就是未妥善治療或控制原有的疾病。例如許多民眾日常出現疼痛就吃止痛藥而不就醫治療,又或者就醫治療後因各種聽來的迷思而不吃藥、自行停藥,包括認為吃藥傷身體、吃久了變藥罐子、藥吃多了會傷腎,或是聽信各種來路不明的偏方、親朋好友介紹的民俗療法,這些都可能導致延誤治療、疾病不受控制、惡化等,最終導致洗腎,舉例來說,這些情況就常見出現在糖尿病患者身上。 提醒民眾,不論是否發現的症狀為腰痛,任何疾病都應盡早檢查找出原因,找出原因後也要確實的接受治療,以避免惡化或出現合併症。 《延伸閱讀》 .睡覺躺平會背痛,側躺就沒事?醫指常見2原因,4招有助改善! .為什麼會腰痛?一張圖看懂!醫:6情況早就醫,七成易復發。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0-21 新聞.杏林.診間
醫奉31/林俊龍:災難現場不缺席 推遠距智慧醫療
今年4月2日花蓮太魯閣號火車出軌,事故發生未久,一位高大的白髮白袍醫師隨即抵達清水隧道口現場,忙於搶救的年輕醫護如同吃了定心丸。他是佛教慈濟醫療法人的執行長林俊龍,以多次大型災難的醫療經驗,配合現場指揮官,協調大量傷患的檢傷與急救。不顧自己78歲之齡,從上午十點多至下午三、四點,確定已無生還者後,林俊龍方才離去。自費自假海外救人自美返回台灣26年,帶領台灣7家慈濟醫院的林俊龍,參與過無數場災難救助及貧病義診。台灣的921大地震、納莉風災、尼伯特風災、八八風災、阿里山森林火車翻覆、普悠瑪號列車脫軌,無役不與;海外的巴布亞紐幾內亞強震、南亞海嘯、緬甸風災、約旦敘利亞難民義診,他自費自假前往。本著「苦難的人走不出來,有福的人走進去」的精神,成為困頓者的救難菩薩。林俊龍專攻心臟內科,台大醫學系畢業後留美,一待25年。期間有次回台探親,偶然目睹慈濟證嚴法師的言行,解開「怎麼沒有佛教醫院」的疑問,決心追隨。1995年因緣俱足,在52歲的盛年返台,至遙遠的花蓮定居,進入慈濟醫療體系,開啟林俊龍的人生下半場。改善慈濟醫療流程花蓮地形狹長,從鄉下到市區不但搭車要兩、三個小時,大眾運輸又不便,很多病患得搭計程車到醫院看病,來回車費就要三千元左右。有些病患因為「路途遙遠、車資太貴負擔不起」,想要放棄治療,林俊龍於是設計「半日診」,改善醫療流程。「醫師必須把病人的福祉放在自己的利益之上」,這是林俊龍奉行的座右銘。他以半日診為例:「醫院只需要稍微改變作法,病人就有莫大好處。」固然治療疾病很重要,但醫師主要是醫人,他會以「人」為本,以病人為中心來思考,達成全人醫療。訓練「健康守門人」偏鄉長者較缺乏健康觀念,林俊龍開創「健康柑仔店」概念。帶著醫師深入社區、村落,以歌仔戲、手語等趣味方式,提醒低鹽、低糖、低油飲食等知識,培養鄉親照顧自己健康的識能。林俊龍曾承擔嘉義大林慈濟醫院的興建,並任創院院長。嘉義和花蓮幅員廣大,醫療資源分布不均,林俊龍因地制宜,推動「遠距智慧醫療」,譬如以視訊會診、以資通訊科技強化日照中心的品質。還有一個「健康福祉整合照護示範場域推動計畫」,涵蓋花蓮和台東十多個鄉鎮,在各村里訓練「健康守門人」,到家戶為長輩量血壓、血糖;再與醫院、衛生所、長照據點串連,建構起家庭健康防護網。致力推廣科學素食林俊龍茹素超過30年,致力推廣「科學素食」觀念。他說,人的疾病受到遺傳基因、環境後天影響,後天因素中又以「吃」占最大宗。他請慈濟吃素和不吃素的志工幫忙,在年齡差不多的前提下,發現吃素者很少得糖尿病,白內障、尿道發炎和膽結石等疾病也幾乎沒有。這是從醫學研究與科學數據,佐證吃素好處。在林俊龍的執業經驗中,心血管疾病最可怕。要預防心血管疾病,非得從飲食、運動、戒菸酒著手,其中飲食是最重要的因子。像他茹素後,感覺生理機能改善不少,以前常有的胃腸不適也沒有了。檢傷分類協助搶救林俊龍強調,在大型災難現場,分秒必爭,檢傷分類非常重要,準確分配送往哪間醫院,才能讓醫療資源發揮最大功效,及時挽救更多生命。今年4月的太魯閣火車事故的檢傷分類處理,是一有傷患被消防隊抬出來,林俊龍迅速協助檢視傷勢及脈搏,分辨為輕傷、中傷還是重傷;重傷需開刀送加護病房者,請救護車送到慈濟醫院,中傷者送門諾醫院,輕傷則送國軍花蓮總醫院。林俊龍認為,坐而言不如起而行,醫學是應用科學,自當以身作則改革醫院制度。只要能夠幫助病患,那份成就感的喜悅,即是支持他奉獻所學的動力來源。第31屆醫療奉獻獎 特別報導 個人獎林俊龍小檔案年齡:78歲出生地:新北市學歷:台灣大學醫學系現職:佛教慈濟醫療法人執行長、慈濟基金會國際慈濟人醫會總召集人、台灣健康醫院學會常務理事、台灣素食營養學會榮譽理事長、佛教慈濟大學醫學院副教授經歷:花蓮慈濟醫院院長、大林慈濟醫院院長、台灣健康醫院學會理事長、健康促進醫院與環境友善國際委員會主席、國際醫療無害組織亞洲區區域諮詢委員主要事蹟:●推動偏鄉遠距智慧醫療●參與國內外大小義診●推廣健康促進醫院提升民眾衛教知識
-
2021-10-21 癌症.其他癌症
影/45歲上班族血尿半年 照出1公分大「膀胱癌」
台中市45歲郭男如廁伴有血尿,卻因工作忙碌,半年後才就醫,診所診斷為腎結石,到光田綜合醫院進一步檢查,發現膀胱處有多顆0.5至1公分大小的膀胱腫瘤,罹患早期「膀胱癌」,所幸術後追蹤,未再復發。光田綜合醫院泌尿科醫師丁原田表示,一般而言腫瘤、發炎、結石都會出現血尿,民眾千萬要警覺,這也可能是癌症的前兆,最常發生在膀胱癌、腎盂癌、輸尿管癌以及腎臟癌,因為不是感染發炎,是慢慢形成的惡性腫瘤,因此通常是「無痛性血尿」。45歲郭男工作忙碌,知道有血尿問題,但延遲半年才到診所就醫,診所診斷為腎結石,郭男到光田醫院治療結石問題,院方進一步腎臟泌尿系統的全面檢查,超音波掃瞄時,卻意外發現膀胱處有多顆0.5至1公分大小的膀胱腫瘤,病理化驗結果確認是早期膀胱癌,經內視鏡手術切除腫瘤,所幸目前追蹤未再復發。丁原田提醒,發現血尿唯一辦法就是立即就醫檢查,有些人因為不以為意,吃了止血相關藥物,血尿暫時止住,但隱藏在背後的問題卻沒有解決,丁更呼籲,民眾不要吃來路不明偏方藥物,恐惡化病情。72歲江姓阿嬤因為血尿問題,診所看病吃消炎藥,血尿情形暫時止住,偶爾還是會有血尿,就這樣持續一年多,直至血尿頻率增多,察覺不對勁,到光田綜合醫院經丁原田詳細問診檢查,才發現已罹患膀胱癌第二期,建議切除膀胱,防止癌細胞持續擴散惡化。丁原田呼籲,疾病所造成的泌尿道出血,起初可能是偶發性,隨著病情的變化,出血的頻率會漸增,民眾要有警覺性,尤其是無痛性的血尿,有些人因為血尿自動消失就不去檢查,輕忽了癌症的威脅,錯過診斷時效。
-
2021-10-21 養生.聰明飲食
搶救腦霧健忘症!10大超級健腦好食物專家教你這樣吃
腦霧、健忘、注意力不集中,現代人在外在工作壓力與內在精神壓力雙重夾擊下,使得記性越來越差、腦子越來越不管用,而且隨著年紀越大,情況更趨嚴重。根據研究,人類的腦細胞活性在20歲左右是顛峰,之後大腦內部的神經傳導物質乙醯膽鹼和促進腦細胞活化的營養素,就會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減少。透過均衡且多元的飲食攝取,能幫助你調整情緒、改善記憶、增進專注力。日常生活中該多吃哪些食物?這些食物又有哪些營養成分?雙和醫院營養室營養師米詩宇為你解答。※超級健腦食物1:香蕉重要成分:纖維、葡萄糖、色胺酸香蕉提供的葡萄糖在膳食纖維影響下,可讓血糖平穩上升,避免血糖快速飆升造成頭暈、注意力不集中情形。而色胺酸及維生素B6能幫助大腦製造合成血清素,血清素是能幫助調解情緒的神經傳遞物質,讓身體感受到放鬆、愉悅、幸福,因此具有「快樂荷爾蒙」之稱。但因香蕉熱量高,建議每日1、2根即可。※超級健腦食物 2:藍莓重要成分:花青素富含維生素E、A、B、纖維、果膠,以及鉀、鐵、鋅等礦物質,有「抗氧化發電機」之稱的藍莓,可以幫助減少DNA的損傷,所含花青素能保護腦部神經、進而改善記憶力。除此之外,藍莓也能防止泌尿道感染,水溶性花青素具有活化視網膜功效,也可以強化視力,防止眼球疲勞。※超級健腦食物3:奇異果或柳橙重要成分:維生素C壓力大分泌腎上腺素,尤其緊張時脫水、水分不足,平時多吃含維生素C、水分高的水果,如奇異果、柳橙等,可以緩解緊張的情緒,是抗壓力的好食物。維生素C對血液保護很重要,是良好抗氧化劑。※超級健腦食物4:雞蛋重要成分:維生素A、E、B群、卵磷脂及膽鹼蛋黃富含卵磷脂及膽鹼,幫助人體合成神經傳導物質、保護神經纖維細胞及改善大腦功能。維生素E具有特別強的抗氧化功能,能保護腦部細胞,避免被自由基攻擊,皆有助於提升認知能力、增強記憶力、預防腦部衰退。此外,雞蛋中也有豐富的維生素A、B6、B12、葉酸和鋅等活化腦力很重要的營養素。※超級健腦食物5:牛奶重要成分:鈣、色胺酸牛奶含大量的鈣質,鈣有安定神經作用,可以使肌肉放鬆並且維持心跳規律。而牛奶也含色胺酸,色胺酸又稱為天然助眠劑,能夠安定神經幫助入睡。若有睡眠障礙,不妨在睡前來杯熱牛奶吧。※超級健腦食物6:深海魚重要成分:EPA、DHA、Omega-3鮭魚、鮪魚、沙丁魚、鯖魚等富含EPA和DHA,EPA能增加血清素分泌,影響腦神經傳導,對神經系統有助益,且能改善憂鬰症,建議每週吃2至3次,如果無法或不喜歡吃魚也可吃魚油來攝取。魚油中的Omega-3脂肪酸,是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每天補充含有2,085毫克EPA 的魚油,受試學生的發炎指標就降低14%,焦慮程度也同時降低了20%。※超級健腦食物7:深綠色蔬菜重要成分:高纖、類胡蘿蔔素、維生素C、鎂深綠色蔬菜含纖維素、維生素C、類胡蘿蔔素,可以抗氧化、抑制發炎反應,如菠菜、青花菜、芥藍菜、空心菜等。而顏色越深的綠色蔬菜,植化素多,營養價值高。其中鎂可以讓人神經放鬆,不緊張、心情舒暢。建議每週至少攝取6份以上。※超級健腦食物8:南瓜重要成分:類胡蘿蔔素、鋅豐富的類胡蘿蔔素,具有抗氧化作用,能降低心臟病的發生率。且南瓜籽中所含的鋅,有助於腦部發育,使大腦更加活躍,如果攝取不足,會造成記憶力不集中或是記憶力衰退。※超級健腦食物9:全榖雜糧重要成分:纖維、維生素B群、維生素E全榖雜糧是指加工程度低的穀物,例如糙米、燕麥、大麥、蕎麥等。 維生素B群為正常腦部功能和生理生化代謝所必需,能夠調整神經傳導物質,並幫助腦細胞發育,消除煩躁不安功能。豐富的膳食纖維,降低膽固醇促進血管健康。而維生素E具有抗氧化功能,能保護細胞避免遭傷害,具有保護血管,改善血液循環功能。因此每日應以未精製全榖雜糧當主食。※超級健腦食物10:堅果類重要成分:不飽和脂肪酸、維生素E、鎂、鋅核桃、堅果類食物具有不飽和脂肪酸、維生素E等營養素,具有活化腦部細胞,防止細胞發炎並維持細胞膜健康的重要功能。鎂鋅與身體能量代謝有關,缺乏時較易出現疲倦、情緒低落、無力。但須注意堅果熱量高,每天1湯匙即可,且須避免過度調味的堅果,例如麻辣口味或裹糖粉等。★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10-20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影/髖部骨折第一年死亡率20% 醫師提醒骨鬆唱給你聽
光田綜合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嚴可倫表示,今天10月20日是世界骨質疏鬆日,骨質疏鬆沒有症狀,民眾往往不知情,直到不小心跌跤、骨折,才知道自己已經罹患骨質疏鬆症多時;骨折導致患者的活動量降低,隨之而來的併發症如肺炎、泌尿道感染等常常接踵而至;以髖部骨折為例,第一年的死亡率竟然高達20%,甚至一半的患者會發生失能的狀況。嚴可倫說,門診常常有病人會問:「嚴醫師啊,我最近常常腰酸背痛,不知道是不是有骨質疏鬆症?」這是民眾很普遍的誤解,醫師們對民眾衛教時,喜歡用「沉默的殺手」來形容骨質疏鬆症,但形容是殺手,有這麼可怕嗎?嚴可倫表示,常見的骨鬆骨折發生部位,有近端股骨(髖部)、脊椎骨(俗稱龍骨)、遠端橈骨(戴手表的位置)、以及近端肱骨(肩膀處),部分病人可以採取保守治療,其餘多半需要接受手術,對於金錢成本(就醫、耗材、看護等等費用)、時間成本(術後需有好一段時間的靜養)、人力成本(特別是脊椎或髖部骨折,移動、如廁、上上下下都需要旁人的照顧),都是極大的消耗。因為骨折導致患者的活動量降低,隨之而來的併發症如肺炎、泌尿道感染等常常接踵而至;以髖部骨折為例,第一年的死亡率竟然高達20%,比某些癌症都還要高,甚至一半的患者會發生失能的狀況。嚴可倫以輕鬆活潑的方式讓大家認識骨質疏鬆,對抗骨鬆,他用閩南語老歌改編、並拍攝短片,希望長輩們可以藉由耳熟能詳的旋律、幽默的歌詞與畫面,加深對骨質疏鬆的認識和提防,定期檢查、規則治療。
-
2021-10-20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排尿困難苦不堪言 男接受攝護腺動脈栓塞術後擺脫尿管
一名65歲男性,過去10年因攝護腺肥大造成急性尿滯留,一直有排尿困難、夜間頻尿,甚至出現血尿等困擾。因為無法排尿且抗拒開刀因而放置導尿管,曾反覆插拔尿管多次,漸漸無法完全脫離尿管,嚴重影響生活品質。長安醫院心臟血管科醫師鄭詩璁評估後,為他進行「攝護腺動脈栓塞術」手術,術後一周就完全擺脫尿管,正常解尿。患者說,傷口只有一個針孔大,且當天就可返家休息,一周後就完全擺脫尿管、正常解尿,後續追踨症狀也大大獲得改善,解決了他的心頭大患,真的非常開心,生活「就像從地獄到天堂!」鄭詩璁說,手術類似心導管手術,是從左手經由打針方式把細細的管子放進血管,並經過主動脈一路到達攝護腺,再進行栓塞手術;除了打針,管子通過血管時不會疼痛,並順利移除尿管,兩小時即可完成手術離開醫院。該院的攝護腺動脈栓塞術治療攝護腺肥大引發急性尿滯留放尿管成果,還曾受邀在2021亞洲血管外科學會大會中發表。鄭詩璁說,所謂急性尿滯留就是膀胱內脹滿了尿但突然解不出來,一般好發在男性,尤其原本就有攝護腺肥大且平常就有排尿障礙症狀者;最常見的併發症就是泌尿道感染,嚴重的話會造成腎臟感染,甚至腎臟功能受損。他提醒,通常年紀越大,攝護腺肥大會越明顯,若出現排尿不順、尿不出來的症狀,應盡早就醫檢查。若是藥物治療效果不好或抗拒開刀,可以考慮動脈栓塞術,安全、微創、不用開刀,也適合置放尿管的病患。
-
2021-10-17 癌症.抗癌新知
睪丸癌好發年輕男性 凍精能保生機
根據統計,台灣每七對夫妻就有一對不孕,少子化已經是國安危機,留下「生」機刻不容緩。而提到癌症病人生育權,第一聯想到的往往是女性,其實男性病人的生育權也不容忽視。台灣泌尿科醫學會理事長吳文正表示,常見的男性泌尿道癌症為攝護腺癌、膀胱癌、腎盂癌、腎細胞癌等,睪丸癌占很小比率,但因睪丸癌好發於年輕育齡男性,其他病人相對年齡較大,因此需保留睪丸癌病人生育力。放療、化療會嚴重傷害生殖細胞。據衛福部107年癌症登記,睪丸癌占男性癌症第20位、死亡排名第33位,當年初次診斷睪丸癌為277人,年齡中位數為31歲,臨床上睪丸癌治療成功率高達九成以上,這些數據顯示,這群病人年輕、存活率高、平均餘命長。病人在切除腫瘤後,還需要化療或放射線治療,甚至兩者合併使用,但生殖細胞生長速度快,深受藥物毒性影響,大量放射線更可能影響細胞、讓細胞壞死,因此化療後1到2年、放療後1年,可能都沒有精蟲、也不建議受孕。此外,睪丸癌病人的精蟲數量、活動力和形狀都較差,受孕率本就偏低,即使只拿掉一側睪丸、剩下健康的另一側又受化放療影響,更不容易受孕,因此建議手術後、化放療前先凍精保留「生」機。最怕醫師沒警覺、病人沒想到。吳文正說,通常病人剛得知罹癌時,往往因驚嚇只想活命,沒想到生育問題,此時醫師扮演關鍵角色,他在臨床上會提醒病人可以凍精,當作保本保險。「最大的問題是醫師沒警覺、病人沒想到。」吳文正說,因為睪丸手術是小手術,一般泌尿科診所就可以開刀,有時候醫師沒特別注意就動刀了。為了提醒醫師留意癌友生育議題,台灣泌尿科醫學會將由醫學會完成的「睪丸癌病人生育能力保護共識宣言」公告在醫學會官網上。吳文正也提醒,隱睪症者罹患睪丸癌機率比常人高百倍,而且位置越高、癌化機率就越大,腹腔內癌化機率高於鼠蹊部,因此隱睪症一定要處理。而睪丸癌只能靠自我檢查,如果摸到大小不一、形狀像釋迦或有硬塊,都建議盡早就醫。給癌友的一句話:建議睪丸癌病人手術後、化學治療或放射線治療前,先凍精保留「生」機。
-
2021-10-15 新聞.元氣新聞
美國前總統柯林頓驚傳「血液感染」住院!發言人證實
美國前總統柯林頓(Bill Clinton)12日疑因血液感染住進加護病房治療,與新冠病毒無關。柯林頓發言人表示,柯林頓目前正在好轉,且精神狀態良好。外媒報導,75歲的柯林頓12日住進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醫學中心(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 Medical Center)的加護病房治療,與新冠肺炎無關,疑似血液感染。柯林頓的私人主治醫師Lisa Bardack發聲明說,柯林頓被送進加護病房進行密切監測,並接受靜脈抗生素注射治療,經過兩天治療,狀況良好。柯林頓的發言人Angel Urena表示, 12日晚上柯林頓住進醫院,目前正在好轉,且精神狀態良好,可能15日就會出院。【中央社/14日電】美國前總統柯林頓的醫師今天表示,柯林頓因感染問題,正在加州一所醫院接受治療,2天下來反應良好。醫師說,柯林頓被診斷出罹患敗血症,可能是尿路感染引起。柯林頓(Bill Clinton)的發言人尤瑞尼亞(AngelUrena)表示,75歲的柯林頓12日晚間被送往加州大學爾灣醫學中心(UCI Medical Center),原因是與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無關的感染問題。尤瑞尼亞說:「他正在好轉,精神良好,且相當感激醫師、護理師和院方人員提供極佳的照護。」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引述醫師說法報導,柯林頓感到疲倦後就醫,被診斷罹患敗血症,醫師認為可能是尿路感染引起。柯林頓的醫師安明(Alpesh Amin)和巴達克(LisaBardack)透過聲明表示,他住進醫院接受密切觀察,醫師給了他靜脈抗生素和液體。聲明指出:「他留在醫院接受持續觀察。經過2天治療,他的白血球數量逐漸下滑,對抗生素的反應也良好。我們希望很快就能讓他回家。」民主黨籍的柯林頓於1993年到2001年擔任美國總統,過往曾有健康問題,包括2004年接受心臟繞道手術,2010年也因心臟動脈阻塞動手術,裝了2根支架。CNN報導,柯林頓這次住院與心臟問題無關。CNN還提到,柯林頓住在加護病房,主要是為了隱私;根據治療他的醫師說法,他並未用到呼吸器。
-
2021-10-15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吃太多肉、太鹹會導致腎結石? 醫師教你預防「腎結石」的6大方法
腎結石發作起來通常有劇烈腰痛、血尿、解尿困難等症狀,甚至一直嘔吐、發燒,沒有及時治療恐引發敗血症。在泌尿科門診常見病人,一手扶著腰,表情疼痛,緩緩地走進診間,要求打止痛藥,經過醫師安排檢查後,發現是結石卡在腎臟及輸尿管造成阻塞引起疼痛,而病人在接受治療並在石頭排出後,症狀才完全改善。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腎結石?是體質?還是水喝太少?其實除了上述的原因外,有些疾病也已證實容易造成腎結石的復發。腎結石常見的原因 ◎脫水長期在高溫下工作,大量流汗,無法補充適當水分,容易引發腎結石。腎結石顧名思義就是腎臟裡面長石頭,所以大量流汗時雖然有喝水,但沒有排足夠的尿液,仍然會因為尿液濃度太高而產生結晶,最終形成腎結石。◎糖尿病罹患糖尿病的病人,如果血糖控制不好,會減少尿液中原本可以抵抗腎結石的蛋白,也讓尿液更酸性,都是會讓腎結石越來越多因素。◎痛風痛風患者的血液中尿酸都偏高,有些甚至從腎臟代謝到尿液中的尿酸也偏高,而尿液中的尿酸會增加腎結石的聚集,讓腎結石形成更多。◎副甲狀腺腫瘤一般有副甲狀腺腫瘤的病人多數都沒有症狀,通常是因為抽血意外發現鈣離子超標,進一步檢查才發現有副甲狀腺腫瘤。特別是反覆發生腎結石的病患及20幾歲就有腎結石的患者,須注意血液及尿液中鈣離子的濃度,如果超標,則要檢查是否有副甲狀腺腫瘤。◎反覆腎臟感染腎臟反覆感染,會因為尿液中的發炎物質及被破壞的腎盂黏膜,吸引結晶聚集,形成腎結石。◎吃太鹹、太多肉吃太鹹會吃入太多納離子,鈉離子會導致對抗結石形成的能力降低;而吃太多肉會增加草酸鈣在腎臟形成結石。預防腎結石六大原則現代醫學強調預防勝於治療,要怎樣做才能對預防腎結石再發生呢?把握以下原則即可避免腎結石發生。一、多喝水:根據泌尿科醫學會的建議,好發腎結石的成年人每天至少需要排2500毫升的尿液才能減少腎結石的復發,換算成每天飲水量至少要3,000西西以上;正常人一般也建議至少要喝2,000西西以上的水,避免結石形成。二、少吃鹽:許多研究都證實,長期吃太鹹的食物會增加腎結石的發生率;根據美國國家糖尿病消化暨腎臟疾病研究機構建議,對於腎結石好發者,每日鹽的攝取量要少於一茶匙(約2,300毫克)的量。三、足夠鈣:吃鈣不足無法讓草酸形成草酸鈣由腸道排出,反而增加草酸吸收,在腎臟形成草酸鈣結石;美國泌尿科醫學會建議,成人每日鈣攝取量應1000-1200毫克,約250毫升牛奶4杯所提供的鈣量,由於正常飲食已有鈣的攝取,加上牛奶1~2杯即可獲得足夠的鈣。所以要提醒腎結石者好發者,不要刻意減少鈣的攝取,反而會增加結石生成。四、少吃肉:攝取太多動物性蛋白質會增加腎結石形成,尤其是草酸鈣、尿酸結石的患者更要注意。五、減少高草酸食物攝取:高草酸食物包括菠菜、甜菜、韭菜、秋葵、黃豆、杏仁、榛果、楊桃、紅茶、巧克力...等,容易腎結石的病患應少吃。六、控制糖尿病、痛風、反覆泌尿道感染:腎結石容易發生在有糖尿病、痛風、肥胖、代謝症候群的患者身上,如果這些患者有因腎結石造成疼痛,經過專科醫師治療恢復後,應積極控制血糖、尿酸、體重,並遵守多喝水、少吃鹽、足夠鈣、少吃肉及高草酸食物等5大原則,就能避免腎結石的覆發。醫師叮嚀腎結石的診斷除了照X光、超音波外,24小時尿液的分析與腎結石相關的血液檢驗,也是對診斷腎結石形成的原因很重要的依據。建議腎結石病患尋求泌尿專科醫師的協助,診斷腎結石形成的原因,並針對原因做改善,才能減少腎結石再發生,降低腎臟受傷的風險。
-
2021-10-13 名人.潘懷宗
潘懷宗/乙醯胺酚成分止痛藥熱銷!孕婦也適合服用嗎?
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又稱撲熱息痛(Paracetamol)屬於指示用藥(OTC),民眾可以在藥房輕易買到,是止痛與退燒的常用藥物。常見商品名稱為必理痛(香港)、普拿疼(台灣)、必理通(中國大陸)、斑納杜(新馬)以及泰諾(Tylenol;美國)。而由於乙醯胺酚這個化合物的專利早已經過期(非專利藥),任何廠商都能夠生產這個藥物(學名藥),目前大約有 600 多種不同的商品名稱在市面上流通,它們除了成分一樣外,連止痛/退燒的效果也一樣,所以筆者首先提醒大家,大可不必單獨鍾情於某一品牌,更不必去排隊購買而造成缺貨。孕婦服用乙醯胺酚過多 對胎兒負面影響大?2021 年 9 月 23 日在國際知名期刊《自然回顧:內分泌學》雜誌上,刊出了一篇綜合整理性的評論文章,主要作者是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生物系以及格拉斯崔魯普醫院(Rigshospitalet Glostrup;丹麥最大醫院) 頭痛中心的克里斯滕森教授(David Kristensen),他們回顧了1995年至2020年間發表有關乙醯胺酚在人類和動物方面的研究,特別針對那些在婦女懷孕期間使用乙醯胺酚的情況,得出了此藥可能會阻礙胎兒在子宮內的發育,且將數十項研究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ADHD)、自閉症、女孩語言延遲和智商下降連結起來,由於得到了91 位科學家的聯署支持,所以,他們敦促各地的衛生機構儘可能地將風險告知醫務人員和準媽媽們。但這樣重要的結論立即吹皺了一池春水,有些科學家抱持著不同的看法,立刻跳出來發言,認為這篇回顧論文的內容,不足以得出這樣的結論,而這樣的言論除了不必要外,更會增加孕婦的焦慮。英國每日郵報健康版記者克雷格女士(Emily Craig)為此也特別撰寫專文,大篇幅報導了這項爭論議題,筆者於是為文替讀者整理如下,供大家參考。另外,歐洲藥品管理局(EMA)和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都認為它可以在懷孕期間使用(B級;註1),所以乙醯胺酚應該是孕婦鎮痛解熱的首選藥物。但這次瑞典的克里斯滕森教授在自然雜誌上寫道,研究表明乙醯胺酚的廣泛使用與兒童認知、學習或行為障礙的人數上升有關。加上,乙醯胺酚可能與泌尿生殖系統疾病有關,例如隱睾症、尿道下裂(當尿道開口不在陰莖尖端時)和睪丸癌。其他如性早熟、精子數量減少和生育能力下降也與乙醯胺酚有關。所以論文作者們說,如果母親在懷孕期間服用乙醯胺酚過多,像是服用的劑量愈高和較長的服用時間,都會增加負面的影響。因此,他們具體建議,應該告訴準媽媽在懷孕期間如何限制其使用次數和劑量。同時呼籲歐洲藥品管理局和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應該審查目前所有的可用數據,以便給出最新的建議。對於一般人來說,根據藥盒上的推薦劑量服用乙醯胺酚是相當安全的,屬第一線的鎮痛解熱劑,除非不慎使用過高劑量,或同時飲酒,才有可能導致肝衰竭,若有肝臟疾病的患者仍可使用,只是服用劑量必須減少。乙醯胺酚除止痛和解熱的效果外,並無明顯抗發炎的作用,所以和另一個民眾常用的消炎鎮痛藥物---非類固醇抗發炎藥(NSAID),分別屬於不同種類的藥物。非類固醇抗發炎藥更要小心非類固醇抗發炎藥有很多不同的成分,其中最為人熟知的是布洛芬(Ibuprofen), 布洛芬相對於經痛、偏頭痛和關節炎方面,比起乙醯胺酚來得效果顯著些,大約60%的人在使用後,症狀會有所改善。但常見副作用有腸胃不舒服或紅疹(藥物過敏),長期使用也可能導致胃腸道出血。另外,布洛芬可能會提高心臟衰竭、腎衰竭及肝衰竭的風險,也有可能會使哮喘加重。妊娠早期使用布洛芬的安全性未明(須小心),但在懷孕後期用藥有證據顯示有害,因此屬於不建議用藥(B/D級;註1),孕婦不要自行使用這類的止痛藥,雖然同樣是指示用藥,而乙醯胺酚則是相對安全許多。布洛芬專利權過期後,市面上出現多種商品名,例如布洛芬(Brufen)、芬必得(Fenbid)、安舒疼(Advil)、美林(Motrin)、諾羅芬(Nurofen)和Eve等等。乙醯胺酚仍是孕婦止痛退燒首選 英國國民保健署(NHS)表示乙醯胺酚是懷孕期間可以安全服用的,並將其描述為準媽媽們的「首選」止痛藥。大約一半的英國準媽媽報告在懷孕期間服用乙醯胺酚,而這一數字在美國更高達 65%。衛生主管說,只有某些人需要特別小心,例如有肝臟或腎臟問題的患者以及服用癲癇藥物的患者。美國和歐盟的官方藥物管理單位表示(FDA & EMA),此研究未能證明乙醯胺酚有任何與胎兒出生缺陷有關的風險。愛丁堡大學胎兒醫學專家斯托克博士認為,這篇論文不會改變關於懷孕期間使用乙醯胺酚的建議。她說,該團隊在整合現有證據方面做得很好,但不幸的是,大部分證據不足以得出任何結論,即懷孕期間使用乙醯胺酚,尤其是偶爾使用,應該不會導致胎兒發育問題。乙醯胺酚可有效減輕疼痛和發燒,因此仍然是孕婦在需要時應使用的重要藥物。孕期任何用藥沒有絕對安全總而言之,無論懷孕與否,任何人都不應該也不必要隨意地服用藥物,或服用時間超過必要時間,甚至服用比需要更高的劑量。筆者要說的是,乙醯胺酚多年來一直被孕婦使用,也並未對發育中的嬰兒造成任何明顯的有害影響。因此,該藥物仍然被推薦為「孕婦止痛退燒的首選,但也絕不可能說任何藥物在懷孕期間使用絕對安全,所以,建議準媽媽使用有效的最低劑量的乙醯胺酚,並且僅在她們需要服用的時間內使用。根據目前的證據,如果在懷孕期間大量使用並且長時間使用,才有可能對後代產生不良後果,偶爾或短期使用的風險則很小。若有任何擔憂,請諮詢妳的醫生。註1:A級:人體試驗已經證實,對胎兒是安全的藥物。這類藥物不多,維他命即屬此類。B級:沒有證據顯示對胎兒有危險性。許多常用藥物即屬此類,例如乙醯胺酚(普拿疼成分)。C級:動物試驗顯示對胎兒有不良影響,但人體試驗尚未進行。某些抗精神症狀藥物如 Lorazepam、Haloperidol即屬此類,在使用上就要小心諮詢。D級:有足夠的證據顯示對胎兒有危險性,除非此類藥物對孕婦絕對有益,才可使用。例如抗癲癇藥物Carbamazepine及Phenytoin。X級:動物或人體試驗均顯示會造成胎兒異常。這類藥物對孕婦是絕對禁忌。如治療青春痘藥物A酸(Isotretinoin)、沙利竇邁、降膽固醇藥物等。B/D:在懷孕前6個月內,對胎兒可能有不良影響。在妊娠最後3 個月有致畸胎危險性,禁止使用。
-
2021-10-04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歹活或是好死,值得深思
【編者按】這星期有三位不同背景的專家學者應邀回應幾週前在「醫病平台」專欄發表的文章「如果時光倒轉,我會堅持放回父親的鼻胃管嗎?」。一位在醫院負責「預立醫療照護諮商門診」的身心科醫師、一位大學醫院老年醫學專科醫師以及一位當年推動台灣「病人自主權利法」的前立法委員,分別寫出他們對生命末期的深入看法。我們誠懇地希望這三篇文章可以讓社會大眾與醫界同仁對這議題有更深一層的認識,並歡迎有更多對這方面的繼續探討。一個新觀念要能讓社會接受,就是要經過多面向、充分的、深入的討論,才可能有深遠的影響。就如羅醫師所說,期盼大家的努力能鼓勵高齡者本身、高齡者的家屬,以及臨床工作人員,主動進行預立醫療照護計畫之討論,並簽署相關預立醫療決定,以便能獲得符合其心願的照護與治療方式,有機會提供高齡者這份珍貴與愛的禮物。「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拜讀了八月蔡教授的文章談到進入高齡化社會,衰、老、死是不可避免的過程,以及台灣現況是平均餘命增加之外,「不健康餘命」也增加近一個月,代表部分長壽者不一定生活品質好。因此社會大眾與醫學界更需如何對年長者達到「善終」有更多的討論,期待能有依照個人與各個家庭的共識及想法。賴教授分享了照顧高齡父親的親身經歷,做為人子的為難與掙扎,令人十分動容。二位教授的文章讓我想分享一些在臨床的經驗與想法,斗膽狗尾續貂一下。記得被會診過一位年長的女士,雖然數年前罹患癌症,在經過治療後癌症已然痊癒,並沒有轉移復發。反倒是出現失智的症狀已經有兩年以上,在失智症門診規則追蹤治療。近半年行動能力、吞嚥、語言等都明顯退化,因為反覆的尿道感染或是吸入性肺炎一直進進出出醫院。因為住院時經常有譫妄的症狀,所以會診我去協助處理躁動及睡眠障礙的問題。初次看阿嬤時,她的精神還不錯,很客氣地請我坐下,感謝我去看她。她的先生,一位忠厚寡言的老先生,在一旁微笑陪伴著。我試著幫阿嬤評估她的精神狀態以及認知功能,確認她確實在夜間因譫妄而無法有好的睡眠,記憶力及判斷力也明顯有障礙。結束會談時,我感謝阿嬤的配合,願意花一些時間讓我完成評估。她笑著稱讚我很好,特別來探望她,要我代她向我爸媽問好(原來她把我錯認是她鄰居的兒子),然後說下次我再來時要親自下廚,請我吃她做的雞肉(她錯把病房認為是她家了)。跟阿嬤道別後,我請在旁邊露出尷尬笑容的阿公到病房外,阿公連忙道歉,說她太太近年常把人認錯,希望我不要見怪。我安慰阿公,說明這些是失智症的症狀,阿公說他知道,神經內科的醫師跟他說明過。接下來我請教他是否了解阿嬤頻繁進出醫院的原因,以及他對於治療的想法。阿公又露出不好意思但是又有些憂愁的表情說,他們夫妻倆都沒讀什麼書,這些事情都是兒子跟醫師一起討論決定的,不過他也知道老伴的病情會逐漸地惡化,這幾次住院時,主治醫師都有說明,至於細節還是兒子比較清楚。後來阿嬤再接下來的幾個月住院的頻率越來越頻繁,意識狀況也越來越差,清醒的時間很短。照顧的團隊開始跟阿嬤的家人討論轉向緩和安寧照顧的可能性,只不過阿嬤的兒子說什麼都不願意,終於在一次敗血性休克而轉入加護病房之後,他同意轉入緩和安寧病房照顧。不過問題來了,他除了同意不施行心肺復甦術,其他的部分,如後線抗生素的使用,鼻胃管、導尿管、靜脈營養等,他都要安寧緩和團隊做到最足。緩和安寧團隊很為難,因為隨著阿嬤整體狀況日漸惡化,已經無法自行翻身,身體也開始出現壓瘡。倒不是嫌棄阿嬤難照顧,而是用盡人工的方法讓阿嬤的身體活著,實在跟緩和安寧照顧希望保持病人最佳生命品質的目標有出入。阿嬤的兒子在醫師想跟他約時間討論治療計畫時,常常因工作關係無法出席,只在電話中要求所有可以讓阿嬤延長生命的治療都要繼續。安寧照顧團隊終於在一次阿嬤超長期住院後約到她的兒子來討論,醫師先解釋了目前的治療恐怕除了維持住阿嬤的呼吸血壓心跳之外,也造成了阿嬤水腫,身上多處褥瘡,也感染了抗藥性的細菌,更重要的是,阿嬤恐怕再也不會清醒與家人互動。我清楚記得那一幕,阿嬤的兒子涕淚縱橫的說:「我知道你們要說什麼,可是我寧願每天還是可以看到媽媽,即使她不會跟我說話,也不要一個死掉的媽媽!」安寧緩和團隊了解這是一位十分悲傷的兒子,對於母親的生命即將逝去無法接受。因此醫師向他說明,並不是現在就要把維持母親生命的治療全部停下來,醫療團隊也能同理他即將失去至親的痛,只是如果未來一、二週的治療,沒有辦法讓他的媽媽比現在更好,或許是必須好好思考調整治療策略,轉向以減少痛苦為目標的照顧了。在團隊溫暖同理的支持安慰下,二週後兒子同意讓媽媽減少激烈的治療手段,改為溫和的支持治療,阿嬤也在一週後安詳離世。其實阿嬤的例子天天在各醫療機構、養護機構上演,家屬當然不是故意要病人白白受苦,只是出於割捨不下的親情,或是礙於其他家屬不同意見(特別是不負責照顧的親戚最容易隨便扣上的「不孝」的帽子),所帶來的壓力。使得一些長者,因為身體功能逐漸惡化,必須使用現代醫療一切手段,讓呼吸、血壓、心跳維持住,卻不一定是有品質的活著。曾經問過一些家屬如果是他們自己遇到這種狀況他們會如何選擇,他們的答案相當耐人尋味。他們通常會說:「如果是我自己遇到,我不想這樣的活著,我會告訴醫師停止那些無效的醫療;可是我的父母親,我沒辦法幫他們做這樣的決定。」在2019年正式上路的病人自主權利法就是為了解決這樣的難題,希望我們每個人都可以預先為自己在生命末期預先做好醫療決定,以自己希望的方式接受醫療照顧,而不要把這樣的難題丟給我們的家人。又或是如預立醫療決定的選項之一,可以選擇「維持一段時間的治療」,之後再行決定。這個選項可以讓家人有時間思考與情緒緩衝,以便做最適切的決定。只是現行病人自主權利法所規範的適用時機相當嚴格,例如賴教授提到他的父親,意識清楚,也沒有重大身體系統的衰竭,恐怕仍無法適用。希望未來修法時能把適用時機,考慮到現在國民平均餘命延長,蔡教授提到的衰老死的事實考慮進去。由於病人自主權利法中沒有罰則,醫界中有個很無奈的笑話「死人不會告醫師,活人會」。因此在醫療現場的實務上,醫療團隊即使知道病人已經簽屬預立醫療決定,萬一病人意識不清病情也到了疾病末期,還是會與家屬再次討論與決定醫療方針,以避免後續的醫療糾紛。個人認為比較理想的做法是修改醫療法與醫師法,把病人自主權利法與安寧緩和條例修進去,避免疊床架屋互相矛盾,醫學教育也要把相關領域列為必修,如此全民都能受益。希望未來的修法能更臻完善,能落實病人自主的核心精神。
-
2021-10-03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為何會腰痛?一張圖看懂3類腰痛 2種腰痛即刻就醫
腰痛是日常常見的問題之一,在活動時就經常出現,但也多的是沒有動就在痛,讓人不禁懷疑該不會是腎臟或某個器官出問題,而置之不理的人也大有人在。 大灣健全診所家醫科王威傑醫師表示,腰痛的成因其實相當廣泛,大多預後良好,可惜的是許多人並未及時就醫,反而使得問題愈加嚴重,提醒民眾如有腰痛情況建議先檢查為佳,以利找出原因對症治療。 為什麼會腰痛?以感受區分3類型! 王威傑醫師指出,腰痛、背痛兩者位置非常接近,以民眾的感受兩者一起討論,大致可分成結構性、發炎性、以及非前述兩者的臟器性三種,三者的感受皆都會有所不同,可初步推測可能與何種原因有關。 結構性:先有個動作的腰痛。在一個姿勢或動作後開始疼痛,是民眾常見的腰痛情況之一,這是結構性疼痛常見的特徵,與身體結構有關,如骨骼、肌肉、神經異常等,醫學上稱機械性疼痛。此類型腰痛相當常見,在腰痛比例當中約佔7成,例如搬運重物肌肉拉傷閃到腰,或者是椎間盤突出壓到神經、脊椎狹窄等。 發炎性:不動比較痛的腰痛。也有一種腰痛,是在身體一段時間沒動後比較痛,例如早上剛起床時,但活動後便逐漸減緩,這種情況是發炎性疼痛的特徵,相較前者少見,約佔1~2成,多與身體發炎有關,例如發炎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乾癬性關節炎、或腸道的發炎性疾病等。亦有可能是因腫瘤所致,例如乳癌的骨轉移,因此若有乳癌病史後出現腰痛需多留意,特別是出現了不明原因體重減輕的症狀。 此情況通常會持續較久,往往會達3個月以上,好發於30歲上下的年輕族群,患者除了腰痛外也可能合併多處關節疼痛的情況。 臟器性:有不同症狀的腰痛。若腰痛伴隨著其他噁心、想吐、發燒等症狀,這往往是民眾最擔心與臟器有關的腰痛,與發炎性一樣較為少見,約在1~2成左右。 以腎臟來說,如腎盂腎炎,會是痛在腰的某一外側,離脊椎較遠,且幾乎都會有發燒的情況,有很高的機率出現噁心、嘔吐,通常在之前會有泌尿道等感染,進而演變成腰痛。 另外,也有可能是因為臟器內的結石所引起,例如腎結石,當結石卡住了輸尿管跟腎臟交接處或整個阻塞,便會引起疼痛,有結石病史或出現血尿者需留意。 除此之外也有幾個特殊情況,例如主動脈剝離,主動脈不僅在於心臟,也會通過腹腔,若腹腔的主動脈剝離,常見會有非常劇烈的疼痛,感受如撕裂一般這種情況就相當危險,需即刻就醫。而坊間俗稱「皮蛇」的帶狀皰疹,若出現在腰部,其因病毒是順著神經蔓延,因此會以刺痛、麻痛的方式呈現。 止痛藥沒效?醫指6種腰痛盡早就醫! 許多民眾出現腰痛時多會先觀察,或先吃止痛藥、貼藥膏等方式救急,不過王威傑醫師表示,這種方式未必每種腰痛都有效,腰痛的原因相當多,止痛藥等改善症狀的藥物,一般在結構性的腰痛才會有比較明顯的效果。例如日前就有民眾就診,表示酸痛貼布怎麼貼就是沒法改善腰痛,檢查發現是帶狀皰疹,酸痛貼布自然沒有用。 為了避免誤判錯過黃金治療期,王威傑醫師特別提醒部份情況應盡早就醫。除了痛得太久達到4週以外,也包括了上述「沒動比較痛」的發炎性疼痛,以及發作年齡小於20歲;以前沒有發作過,但在50歲以後出現;睡覺、平躺時背痛會加重;曾有乳癌等癌症病史等,這些族群都應及早就醫為佳。 劇烈疼痛或尿失禁,2種腰痛即刻就醫! 王威傑醫師表示,少數幾個特殊情況的腰痛需要即刻就醫。例如前述所提到因主動脈剝離所引起的非常劇烈的疼痛,以及若患者腰痛合併出現尿失禁、排尿不乾淨,或是雙腿內側至胯下有繞一圈的感覺異常或疼痛、進展很快的下肢無力,需即刻就醫,這很有可能是「馬尾症候群」,有急性壓迫的情況,可能因嚴重的創傷或供應脊椎的血流阻塞等引起,情況非同小可,需急救,否則可能無法恢復。腰痛復發率約7成,盡早檢查以利預防! 王威傑醫師表示,腰痛的預後通常狀況都很不錯,但多的是沒檢查、讓問題愈加嚴重。曾出現過腰痛,接下來一年之內再度出現的機率非常高,約有7成左右,原因在於問題往往還在、未獲得改善,因此容易復發、甚至更加嚴重,包括結構或疾病問題,或者是生活習慣,這些風險因素若沒有去除,復發機率自然高,提醒民眾出現腰痛時,盡早檢查為佳。 《延伸閱讀》 .常常腰痛是腎臟出問題?醫:不常喝水.常吃肉要小心! .年紀輕卻下背痛、腳後跟發炎,當心僵直性脊椎炎上身?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9-29 該看哪科.眼部
花青素攝取不足壞毛病上身 這7項你中了嗎?
「花青素」攝取不足,小心各種壞毛病上身!三峽恩主公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高銘鴻在臉書粉專「大禹治水 泌尿科 高銘鴻醫師」發文表示,當人體缺乏花青素時,容易導致疲倦想睡、視線不清、泌尿道發炎、神經發炎、健忘、注意力難以集中、腦筋遲鈍,若民眾想要抗發炎、顧健康,建議從原型食物來補充。優秀的花青素來源●全榖與豆類:吃全穀類也比精緻澱粉健康,有很多其他營養素能一次攝取到,如黑米、紫米、黑豆。●根莖類:茄子、紫玉米、紫洋蔥、紫山藥、紫蘿蔔、甜菜根,而紫洋蔥或茄子可以生食涼拌,減少花青素的流失量。●蔬菜類:紫甘藍、紫高麗菜、紫蘇、紅球甘藍●水果類:桑葚、蔓越莓、藍莓、葡萄、草莓、紅火龍果、櫻桃,需注意果汁不能取代水果,尤其市售果汁添加大量糖分,反而不健康。高銘鴻表示,花青素不耐高溫,建議生食或涼拌相關食物較佳;因其屬水溶性,沖洗會流失花青素營養,若想從上述蔬果補充,可以先沖洗蔬果再切。另外,花青素對鹼性較敏感、易變質,建議搭配酸性食物一起吃為佳。
-
2021-09-28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父患多囊腎病逝 24歲女子得遺傳 憂心洗腎幸見曙光
台中24歲黃姓女子的父親患有「自體顯性多囊腎」長期洗腎,多年前病逝,由於多囊腎屬遺傳疾病,黃女發現自己也罹患多囊腎第3期,年紀輕輕就可能洗腎,心情沉重。光田綜合醫院腎臟科給她服用新的口服藥物,大幅延緩洗腎時間;更結合國衛院引進基因檢測,有助慢性腎病患者及早診斷治療。多囊腎是遺傳性疾病,只要父母親其中一人得病,兒女罹病的機率是50%,光田綜合醫院腎臟內科主任王家良說,多囊腎患者出生時腎臟可能就有囊腫,但初期沒有明顯症狀難以察覺,普遍在30到40歲後,因腎功能逐漸退化,才會引起高血壓、背痛、腰痛、尿路結石、血尿、泌尿道感染等症狀,而檢查確定罹病已為時已晚。王家良表示,24歲黃女長期照顧多囊腎的父親,醫師提醒她有家族史應及早檢查,不料檢查發現自己也因遺傳基因罹患多囊腎,正值花樣年華的她,難以接受年紀輕輕就可能承受洗腎之苦。還好多囊腎治療已見曙光,在符合特定多囊腎病程下,健保署許可專案使用口服藥物,可以抑制腎臟水泡增長,讓腎功能惡化速度約延緩3成,越早服用越好;臨床上慢性腎臟病分為第1期到第5期,進入第5期就需要洗腎,根據研究患者在第2期開始持續服用藥物,可延緩7年洗腎;第3期可延緩4年洗腎;第4期可延緩1年左右。黃女的腎功能已退化到第3期,目前持續服用一個月的藥物,讓腎功能維持住,她慶幸自己早發現,及早接受口服藥物治療,可以延緩慢性腎病的惡化速度。光田綜合醫院與國衛院黃道揚醫師學術合作自體顯性多囊腎基因檢測,讓有腎病家族史患者,找出是否有自體顯性多囊腎基因變異,黃道揚表示,腎臟有囊腫常見,有時與自體顯性多囊腎也難以區分,基因檢測有助於疾病的診斷,以及優生的諮詢,患者應多喝水、少吃鹽、吃降血壓的藥,並經醫師評估服用新藥治療。光田綜合醫院副院長暨腎臟內科醫師張家築呼籲,多囊腎初期並沒有特別的症狀,容易被忽略,如果父母、親戚是多囊腎患者,建議民眾可到腎臟科檢查,利用腎臟超音波、抽血、驗尿、基因檢測來評估,持續追蹤腎臟的狀態及功能。
-
2021-09-27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震波碎石趕不上新結石速度 改治療法揮別年年痛不欲生
腎結石疼痛指數僅次於生產,彰化縣多名腎結石患者年年都有腎結石新生成,位置幾乎相同,令患者每年都要「痛不欲生」一到兩次,經檢查發現,體外震波震碎結石,碎石粒留在體內導致同一位置容易再生結合,採軟式輸尿管鏡手術徹底推摧毀殘石並排出,降低結石復發率。衛福部彰化醫院泌尿科醫師蔡卓榮今天表示,30歲李姓和32歲邱姓的兩名患者反復生成腎結石,因健保規定依人體可以接受的能量,1年最多體外震波5次,李姓患者每年追蹤檢查,兩側腎臟結合多達7至8顆,0.5至2公分,他一年可接受兩次震波,每次結束等下一次再「震」,腎臟已又冒出一堆結石,再生成腎結石的速度「體外震波施打都趕不上」。邱姓患者的右腎每半年同一位置長出1個結石,大概2公分大,接受體外震波碎石,半年後追蹤又會見到好像從沒處理過的結石,邱姓患者不禁懷疑「體外震波到底有沒有打掉結石?」其實有,但新長出位置一樣,為何總在同樣地方,他想不透。蔡卓榮說,幾乎相同位置反覆長出結石,這可能是體外震波時都會殘存碎石,這些殘存小碎石成為結成更大結石的基地,被稱為「核種」,周而復始很快地又堆積成結石。研究指出腎結石5年內復發機率高達5成,令病者苦不堪言,蔡卓榮和病患討論後,不要再用體外震波處理,改採軟式輸尿管鏡手術,用大約1公尺長的軟式管子從尿道進入,經過膀胱、輸尿管一直到腎臟,透過可彎曲的管路打碎石頭後再取出或使其排出,比起體外震波,軟式輸尿管鏡可將石頭打得更碎,不留下一點殘石,降低殘石成為再結石的基地。蔡卓榮表示,經過半年觀察,李姓和邱姓患者還沒長出新結石,雖不能保證以後都不會再長結石,至少改善短時間相同位置再結石的機率,他已叮嚀病人要多喝水防止結石再生成,除非有心臟或腎臟方面的疾病必須控制用水量,一般人就是要多喝水,避免缺水而導致結石。
-
2021-09-27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皙福先生與夫人結縭60年,確因癌末比她先一步離世 悟出「讓我們珍惜活著的每一天!」
Tell me, what is it you plan to do with your one wild and precious life? Mary Oliver【編者按】這星期我們難得的收到了三篇來自不同背景的醫師寫出他們「跨越醫病之間的高牆」的經驗。一位在美國行醫多年的癌症專家寫出與一位老年癌末病人溫馨的互動,悟出「讓我們珍惜活著的每一天」。另一位醫師因為遇到相當有主見、不容易與醫護人員溝通的病人,使他想到「為什麼不考慮誠心接納,順著病人的主張來進行,再加上持續耐心和關懷,設法探索他的內心世界?」。最後一位醫師生病後,自己注意到身體變化,提醒醫療團隊考慮其他可能性,同時也要避免妄作推斷,誤導主治醫師或醫療團隊,才能做一個稱職的病人。皙福先生皙福先生有嚴重的貧血,白血球數也低,去年初夏骨髓檢查發現是「骨髓增生不良」(myelodysplasia)而且骨髓裡的芽細胞(blasts)數量已經瀕臨血癌的程度。皙福先生剛過81歲生日,過去得過攝護腺癌及黑色素瘤,都是開刀痊癒。骨髓增生不良卻是一個很難纏的病。一年多前,我跟皙福先生第一次討論化療建議與治療計畫時,剛好我的同事有個病人跟先生年紀相仿、氣質相近(耳聰目明又手不離卷),也住在同一個鎮;貝克先生患有血癌已經接受化療半年左右。取得雙方的同意後,我介紹他們認識,可以交流經驗。皙福先生每週至少來我們的診所一次做抽血檢驗,化療一個月打五天。一開始,一個月要輸血一兩次,病情也保持穩定了一年左右。皙福先生的夫人因為失智,已經在離他家隔街的一個療養院住了幾年了。他們有三個子女,都住在離他們驅車可至的城鎮。皙福先生非常的獨立,也非常能幹。有一回,因為腹谷溝疝氣卡住,疼痛不堪,在急診室過了一晚,所幸,那段腸子又慢慢縮回腹腔,也迴避了緊急開刀的需求。因為他的血液疾病,開刀的風險很高,外科醫生建議他買一種專門設計給腹谷溝疝氣穿戴的護帶,防止腸子再掉出來。皙福先生從網路訂購護帶,發現不好用,把貨品退還,換了另一個護帶,又不合用,返返複複至少四次才找到一個有效又好用的護帶;之後,疝氣的問題再也沒有發作。這樣的耐心與堅持,讓我非常的欽佩。皙福先生來門診時,總是帶著他的iPad 以及從圖書館借的書。他使用iPad記錄他的病史資料進程,也經常搜尋閱讀相關醫療資訊。他也很會適當的使用他的iPhone 或iPad與他的醫師聯絡。記得一年前,他的小腿上有個傷口,皮膚有點發紅;因為事情發生在週末,在電話上問了他的症狀後,我建議他照個照片,把影像傳給我看,再決定需不需要用抗生素。透過這種方式,在過去一年,我們迴避跑急症室的一般做法,處理了舉凡小傷口,尿道感染及輕微便血的狀況。我的iPhone有好幾張他傳給我的大便上有小量凝固鮮血的照片!我特別欣喜的是皙福先生的好奇心及好學的態度。每次我跟他解釋病情,包括骨髓的正常功能、為什麼他的血球數很低,正常的血球壽命,以及輸注的紅血球能維持多久等等。他總是聽得很專注,也提問很好的問題。我們也常常交換我們正在閱讀的非醫療書籍的心得,以及點到為止的嘲弄川普政府的種種荒誕事蹟。今年的四月初,他向我請了兩個禮拜的假,搭飛機去亞利桑那州去處理(賣掉)他在那裡的一個房子。他跟他的夫人過去每年到那裡過冬,他要去把一些家庭照片及紀念品,裝上他的舊車子開回新罕布夏州;那是將近4300公里的距離!「阿隆(皙福先生的名字),你確定要自己一個人開車嗎?為什麼不坐飛機回來呢?」「沒問題的。我想把我的舊車開回來送給要去上大學的孫子。我跟我太太過去都是開車往還,聽有聲書也容意打發時間,累了就找旅店休息。」我們安排在他出發前輸血,回來後回診驗血,也都平安無事。今年的五月及六月,皙福先生兩度在化療一週後因發高燒住院。特別是六月那一次,他有大腸桿菌的尿道炎及菌血症;剛住院時因為意識不清,生命徵象不穩定而住入加護病房。幸好他對抗生素的反應很好,一兩天後就度過危機,但是體力也耗損了不少。有一天,我去醫院看他,皙福先生完全不知道我前幾天也天天訪視他。當我跟他説明發生了什麼事,他看著我眼淚盈眶地説:「I don’t know what I do without you.」(我不知道沒有你要怎麼辦!)之後,皙福先生的骨髓切片檢查跟以前沒有什麼變化,但是我判斷他的骨髓疾病已經惡化,輸血需求增加、感染症變嚴重,血小板數也下滑。皙福先生在波士頓的 Dana Farber Cancer Institute的腫瘤諮詢醫師跟我討論後,建議換一個新上市的口服藥。一週前,我跟皙福先生説明換藥的理由(病情已經惡化)、治療的目標(穩定血球數,減少輸血需求)。我也很坦誠地告訴他,如果我們很幸運的話,他也許還可以有一年左右的存活期。通常醫生在告訴病人他們有限的生命時,接下來常常用的一句話是“Get your affairs in order.”(把身後的事都交代好)。我説不出口。停了一陣子後。皙福先生凝視著我,平靜地説他昨天已經去找他的律師安排一些事情。我們又討論了這個疾病惡化時常見的併發症,及致死因素;許多病人是因為嚴重感染而過世。面對著這位我很尊敬喜歡的病人講這些很傷感,但不得不説的事,雖然表面上卻必需很平靜、專業,像在給學生上課一樣,心裡其實很難過。我給他一份這個新藥的資訊,並且説明藥價可能會非常昂貴,我們的社工師會幫他找財務協助,大約會花幾個星期的時間才能拿到這個藥(Ivosidenib, an IDH1 inhibitor)。昨天,皙福先生回來他每週定期的驗血。我們發現Ivosidenib的自費價格每個月超過3000美元,社工師還在努力尋找財務支援。這樣天價的治療,任何有點思考能力的人都會問「值得嗎?」。皙福先生自己讀了一些資訊,也思索了許多問題。他的第一個質疑是 Ivosidenib用在血癌的臨床實驗,病人的中存活期(median survival,50%病人的存活)是13個月。我上週告訴他如果我們很幸運的話,他的存活期還可能有一年左右,用不用藥似乎沒有什麼差別。我告訴他,這個藥可能會減少他的輸血需求(65%病人用藥後不再依賴輸血),存活期也有可能遠超過13個月。他也可以選擇支持療法,也就是不用藥物,只接受輸血。當血小板數很低,輸血的需求到了一週兩三次的情況,有的病人可能選擇安寧治療。「記得貝克先生嗎?他在藥物治療失效後,選擇放棄輸血,只做居家安寧。」我説。「是嗎?」雖然他們只見過一次面,皙福先生記得這位儒雅的病友。「因為嚴重貧血,體力會很虛弱,沒有行動能力,甚至會呼吸困難。安寧護士會用嗎啡讓病人保持舒適,慢慢地睡著離去。」我們談了居家安寧需要有家人全天候陪伴,住院安寧可能有病房費的負擔。皙福先生早已想好這個問題。他太太的療養院也有安寧病房,經濟上也沒有問題。之後,我們沉默了一陣子。「 Are you sad or emotional? 」(你很難過嗎?)我問。其實,我是在説我自己,因為我捨不得這位像知己般的病人離開。我們都眼淚盈眶。他沒回答,只是伸出手跟我碰拳(fist bump,因為疫情期間,人們迴避握手或擁抱)。不朽人生前兩天開車時,在公共電台聽到一則感人的故事。一位第一次懷孕的媽媽莎霞,在生產前就知道她的同卵雙胞胎,一個是健康的,另一個患有無腦症。醫生告訴她,無腦症的孩子可能會胎死腹中,或出生不久後就死去。她悲傷的心情可以想見;到底自己做錯了什麼,吃了什麼不該吃的東西,或做了什麼不該做的事,才導致胎兒的異常發展嗎?她的無腦症兒子出生後六天過世。她跟她先生同意將孩子的一些器官組織捐給學術基構做研究。捐贈的同意書説明家屬將來沒有權利尋求研究結果或任何賠償。兩年半後,她的兒子有一天問她,弟弟是不是在天堂裡?他在那裡快樂嗎?這樣的童言讓她有個衝動,想知道她去逝的孩子現在怎麼樣了。剛好過了幾天之後,她到波士頓出差。她知道兒子的眼角膜是捐給哈佛大學的研究機構,就打了電話過去,説明了自己的身分,請求一個造訪研究室的機會。接線生愣了一會兒,因為她從來沒有接到過類似的請求,但是她很熱心的幫忙,莎霞造訪了哈佛;帶她參觀的人也引她見到眼角膜研究室主任。他跟她解釋,新生兒的眼角膜細胞比成人的細胞有再生能力,但是器官的來源很稀罕、珍貴。「妳兒子的眼角膜細胞在我們研究室裡生長著。將來會造福很多人。」那一刻,莎霞覺得她的心幾乎要跳出她的胸口!「我的兒子在人間!」 「他在哈佛,他進了長春藤大學!」之後,莎霞全家人又陸續造訪了其他研究機構,去了解兒子的臍帶血細胞、視網膜及肝臟都用於哪些研究。誰知這個只「活著」六天的生命,變成永恆不朽呢!人生好走當我們告別人間,房子、車子甚至傳家珠寶可以留給子孫後代;但是詩人Mary Oliver問我們 What have we done with our one wild and precious life?皙福先生留給他的家人和我的至寶,將是他的智慧、精神與思想價值。後記當我告知皙福先生我以中文寫了他的故事,他問我能不能給他一個英文版。看了我特別為他寫的英文翻譯後,他寫了很長的電訊給我。他和他的夫人結縭60年,她很依賴他,也很需要他的陪伴(companionship)。皙福先生覺得自己很有福氣,生在很好的家庭;他跟他的夫人旅遍世界;他們有很好的兒女子孫,一生結識了許多好友;真是沒有什麼遺憾了。他卻從沒料到他會先他的夫人一步離世。他並不懼怕死亡,而是捨不得她孤單。我告訴他我完全了解他的心情。我在網路找到林覺民與妻訣別書的中英對照,傳給皙福先生。他傳給我 Sullivan Ballou letter ,一封美國內戰陣亡軍官寫給他即將喪夫的妻子的告別信。那幾天,我的心滿溢著感動,為人間的真情摯愛哽咽無語。適逢美國紀念911恐攻二十週年,許多電視節目回顧那轉眼間灰飛煙滅的無數生命,令人感念生死的無常。不管年輕健壯或老病潺弱,我們在塵世的日子總是有限的,因此,讓我們珍惜活著的每一天,live our one wild and precious life as well as it can be.
-
2021-09-24 新聞.杏林.診間
洪建德:不能吃米食是大錯特錯!一個快樂健康的糖尿病人要先「回歸正常人的三餐飲食型態」
萬物為師 自成一格父親的藝術的基因,讓洪建德小學一年級使用透視法畫出立體菱形牛車,小學二年級調出三次色,雖然天分突出,但媽媽卻擔心:「繪畫沒法養家糊口,許多畫家窮苦潦倒一輩子。」這是天下母親的牽掛,也因此,高中美術得到高雄中學全最高九十八分後暫時封筆去聯考。背負著家人的期待,洪建德順利通過考試,成為新科的醫學生,對未來充滿憧憬的他思考,「怎麼樣才能算是一個好醫師呢?」洪建德決定先把語言學好。「我大一開始學德文,還學了語源學,研究拉丁文。」但這只是第一步,他沒有暑假,硬是把高雄美國新聞處人文書籍借回家看了個遍,「跟考試沒關係,只是單純覺得要把醫師當好就要看那些書,畢竟在古希臘,醫師本來就是受到宗教、文化、科學影響,從人文中誕生出來的嘛。」讀到大五,洪建德抱著做好事順便練德文的心理,參與了羅東博愛醫院范龍鳳醫師的無酬實習,結果德文沒練到幾句,卻被范醫師全心奉獻的精神深深震撼:「范醫師一整天開了十幾台刀,胸部、消化系統與泌尿道什麼都會,幾乎沒有休息。」這段暑假的插曲,雖然沒有讓洪建德追隨恩師腳步踏上外科之路,但傳教士的奉獻精神卻早已紮根心中,發芽長大。大學醫科畢業進入榮總當住院醫師,一個月值十八天二十四小時班,沒有排班的日子,不是在研究醫學專業,就是準備德國公費留學考試。1982年,洪建德獲得德國學術交流總署(DAAD)獎學金攻讀博士學位。約翰固騰堡大學建立於1477年,以麥茵茲市的人文代表人物Johannes Gutenberg(發明印刷術之人)而命名。在這座知名的古城中,路邊的一條河,轉角的一塊石頭,都充滿了歲月與人文的痕跡。浸淫在如此的環境中,洪建德讀書之餘也沒有空手而歸,他研究德國的歷史文化、民族習性,觀察公衛系統,並思索健康法規與制度演化,「該怎麼把這樣的精神帶回台灣?」學術夙夜匪懈,修養日日精進,洪建德自德國回來後,也一直專心在實驗室研究領域裡。不但成為陽明醫學院最年輕的副教授及內科部新陳代謝科專科醫師,並完整了糖尿病的治療與訓練,成立台灣第一個有預防醫學觀念的糖尿病中心。後到台北市立陽明醫院兼任台北病理中心臨床病理部主任,不僅診治數萬糖尿病人,病人轉介也遍及全球,發表學術論文高達200餘篇。目前在書田診所新陳代謝科服務的他說:「這個世界上,每一天都在進步,都要吸收新知識,以及判斷如何吸收,從哪一個源頭吸收。有那麼多垃圾資訊進來,哪些才有益真實的,無處不考驗現代人。」米飯才是糖尿病救星新陳代謝科醫師做甚麼?「根據病人陪伴家屬提供的資訊,開立檢驗,解釋病人的狀況,決定治療計劃,再衛教自我監測和照顧。」不在廟堂上念經說教,而是在第一線現場對於醫禪如一的均衡飲食摩頂放踵,吃米飯血糖會比較穩定。所以,賢慧的醫生娘每天早起為洪建德準備早餐,慈悲為懷,承襲兩千年來祖先吃素的習慣,以米飯與大豆、青菜、芝麻、海苔、醬菜平衡葷素比例外,食物里程數也跟著減少。為什麼一定要開伙?「外食便宜又變化,自己煮又累又吸油煙,」然而材料不一樣,處理方式、添加物、醬油味精與火爐都不一樣,洪建德和妻子有共識的認定,會煮的人才有辦法在外食時懂得點菜,洪家天天傳出飯菜香,規律自潔的以身作則。洪建德說,病人問診三五年毫髮無損,並非有仙丹妙藥,而是長期醫病的兩人三腳,用心在看不見的細節,一切唯科學,如履薄冰,長期監測爾爾,有如滴水穿石的鈞力,得到健康永駐的滿足與快樂。「身體需要的熱量有40%~75%來自醣類,怎可看到米飯就反彈?」先學會怎麼吃,減重增肌與美容,三高控制都水到渠成。他再三叮嚀,一個快樂健康的糖尿病人先eat 3 meals normally,「回歸正常人的三餐飲食型態」,吃長效的米飯澱粉血糖才會穩定,均衡三餐,營養足夠,糖尿病人不能吃米食是大錯特錯。推廣米食而得到「功在糧政」的獎牌,是因戰亂的1950年代美援麵食,以致影響糧食自給率,米食從1967年的每人每年141 公斤遞降為68公斤。負責督導農政的謝東閔前副總統診治時表達警覺不安,於是,洪建德一口答應當志工,上山下海演講或米食試吃,或各種活動,無役不與的請假前去,向社會大眾誠實說明米食的健康。「每100公克才有6.5公克的蛋白質,高筋麵粉卻有11.6公克,但多出來的是品質不好、缺乏離胺酸的麩蛋白質。米的澱粉能緩慢且和諧的被消化,不易造成血糖不穩定。」醫生的話要聽。他交代糖尿病人適當吃米飯,不太會很快消化而肚子餓,或血糖升太快不利治療。一位大姐求診時說早餐吃五穀雜糧饅頭,營養均衡而且血糖不高,他馬上提醒,「其實剛好相反!吃雜糧饅頭飯後兩個小時血糖會很高,但之後血糖再降低,可能十點鐘就餓到快昏倒。」洪建德每天在粉絲專頁「糖尿病心法.洪建德」中分享菜色、宣導正確的飲食觀念,讓醫療不再只是診間內的5分鐘,真正走入病人生活。(圖/糖尿病心法.洪建德)他總苦口婆心做衛教,「先當好一個健康人(first to be a healthy man)」才是重點。許多糖尿病人的無厘頭經驗與醫療人員求好心切,造成病人不敢吃正餐而營養不良,或食慾不滿足而憂鬱,或因無法跟家人共餐而失去社交生活,「正常吃喝,規則運動。所以做好一個人,才能繼續活下去。」(本文獲《醫學有故事》授權刊登,更多內容請看>>精采全文)
-
2021-09-23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血糖控制不穩,足部、口腔都可能感染!糖尿病患日常飲食、運動指南
現代人因工作忙碌及壓力大,在飲食、營養的攝取,以及在生活型態上愈來愈不健康,長期下來造成身體沉重的負擔,進而引起不可逆的慢性疾病,糖尿病就是其中之一。近幾年來,糖尿病的盛行率更是逐年升高,而且還有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到底,什麼是糖尿病呢?一般而言,我們所吃進去的澱粉類食物,會經由胰臟所分泌的胰島素而轉變成為葡萄糖,做為身體熱能。然而糖尿病患者,則因為無法製造足夠的胰島素或因胰島素產生阻抗作用,使得葡萄糖無法進入細胞,進而造成血糖濃度過高,形成糖尿病。引起糖尿病的原因除了遺傳因子之外,其他例如肥胖、飲食不均衡、缺乏運動、懷孕、壓力等等,也都可能促使糖尿病的發生。糖尿病的症狀:糖尿病患者通常在發病初期並沒有太明顯的症狀,大多是在健康檢查,或是因併發症就醫後才發現。糖尿病患者常出現的症狀為:三多(吃多、喝多、尿多)、疲勞與四肢無力、視力模糊、體重減輕或傷口不易癒合等。糖尿病的日常生活照顧如果確診為糖尿病,日常生活的照顧就顯得非常重要!只要生活照顧做得好,一樣能擁有愉快和健康的生活品質。另外,日漸重視自己健康、改變生活型態的患者,也能遠離其他慢性病的困擾。◆ 飲食-可尋求營養師的專業協助:糖尿病患者如果體重過重的話,建議可借助營養師的幫忙,依據目前的病症、身高體重、日常活動量、飲食習慣以及所使用的藥物等等,計算一日所需的熱量,並設計出適合的菜單,在營養師的專業協助下,患者也比較能配合。除了營養師的協助以及特製的菜單外,患者也須建立正確的飲食原則,並且一步步地改善。-定時定量的進食。-少油、少糖、少鹽。-盡量避免精緻或高膽固醇的食物,例如內臟、蟹黃、魚卵、蝦卵、明蝦、花枝等等。-多攝取纖維質較高的食物,例如全穀類、蔬菜、甜度較低的水果。-烹煮時,多以清燉、水煮、烤(避免過多的醬)、燒、蒸、拌的方式;減少煎及炸的烹調方法。◆ 運動-每週至少要做三次有氧運動:建議每日於飯後的一到二小時間進行,以有氧運動類為佳,例如散步、慢跑、有氧舞蹈、騎腳踏車等。如果無法每日進行運動,那麼一周至少三次,每次維持30~60分鐘。運動時需穿著適當的鞋子,好保護足部;請記得在運動的前後,需要做好充足的暖身與收操動作,以避免運動傷害。應隨身攜帶糖果及識別卡,如果發生低血糖的情況,才能及時處理。◆ 出現低血糖的症狀時,該怎麼處理呢?低血糖患者會有飢餓感、全身無力、冒冷汗、頭暈眼花、心跳加速、手腳發抖、緊張焦躁、嘴唇發麻等症狀,若未加留意,會導致嚴重低血糖,進而產生:注意力無法集中、坐立不安、視力模糊、複視、失去定向感,甚至會抽筋及昏迷等等。因此,須留意目前的低血糖症狀,並在症狀出現時,立即攝取可以快速吸收的含糖食物,例如方糖、果汁、汽水、巧克力等;若進食後5~10分鐘還是沒有改善,須立即送醫。◆ 皮膚的照顧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如果控制不穩,容易會有皮膚癢的狀況,為避免因皮膚癢抓傷皮膚而造成感染,平時就應保持雙手的乾淨,清洗手時應用中性清潔品,並定期修剪指甲,避免指甲過長或過短;洗澡後或乾癢的情況發生時應塗抹乳液。如果皮膚有小傷口,需進行消毒並以消毒紗布覆蓋,保持傷口乾燥;傷口較大時,務必就醫請專業醫護人員評估是否有感染的狀況。如果傷口出現紅腫或是久未癒合,也需就醫檢查是否感染,切勿尋求秘方、自行處理。◆ 口腔的照顧糖尿病患者的抵抗力差,且唾液分泌較少,對於清除口內雜物的能力也降低,以致容易有牙周病的情況,所以需要特別留意口腔保健。在每次進食後,最好能刷牙、漱口,或使用牙線,以清潔口腔,並定期就醫檢查牙齒,避免牙周病的發生。◆ 預防泌尿道感染糖尿病患者因血糖高,泌尿道或是會陰部,較容易感染及搔癢感。建議每次如廁後應以溫水沖洗,並前後擦乾,保持乾淨與乾燥。◆ 足部護理忽略足部的照顧,可能會引起其他慢性病併發症,也是患者需要住院治療的院原因之一,所以請大家了解足部護理的重點與原則:1. 清潔足部時,水溫溫度不宜過熱,照顧者可先用手或手肘試水溫,避免燙傷。 2. 維持每日清潔並檢查足部,像是腳趾間、足底有無膿庖、紅腫、傷口、瘀青等,若有發現任何異狀,應立即請醫師處理。 3. 清洗後使用乾淨的毛巾擦拭乾淨,以保持乾燥,特別是腳趾之間。 4. 皮膚過於乾燥時(尤其是腳後跟),可使用乳液。 5. 修剪腳趾甲時,可先將腳泡在溫水中,軟化指甲,切勿修剪過短造成傷口,趾甲邊勿挖肉,以防甲溝炎;可運用鈍頭挫刀,磨光指甲兩側邊緣。 6. 鞋子需大小適中,請避免穿過窄的鞋子,以免腳受擠壓而受傷。 7. 外出時避免穿著拖鞋、涼鞋,以免造成踢傷。糖尿病可能因知覺遲鈍,未及時發現受傷,進而造成傷口的感染與惡化。糖尿病雖然是不可逆的慢性疾病,但是只要保持上述所提到的良好生活習慣,一樣可以維持健康快樂的生活!
-
2021-09-11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腎衰竭=喪失腎臟功能要洗腎?專科醫曝「1情況」不需要
急性腎衰竭引發原因又分為腎前性、腎性,及腎後性,其中腎前性包括敗血症造成的低血壓、腹瀉,或其他原因造成的脫水、心臟衰竭等,腎性則是腎毒性藥物、腎絲球腎炎等,而腎後性則多由泌尿道阻塞引起。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腹膜透析室主任林軒任指出,並非所有急性腎衰竭都需緊急透析治療,若未危及生命或造成其他器官衰竭,則可先了解病因,除非已經影響生命,就需考慮短期透析,避免其他器官惡化。腹膜透析治療急性腎衰竭 患者術後脫離洗腎命運一名76歲老翁,因脊椎感染造成膿瘍導致食慾不振,後續因敗血性休克被送往急診,到院時發現血液中尿素氮、肌酐酸飆高,確診為敗血症引起急性腎衰竭,且恐出現危及生命的代謝性酸中毒,因此緊急接受腹膜透析矯正治療,所幸治療後四天已脫離洗腎,一週後也成功拔除腹膜透析導管。急性腎衰竭及早確診 有機會恢復腎功能當時老翁的家屬聽聞是腎衰竭,一度擔憂父親是否會喪失腎臟功能,需終身透析。林軒任主任說明,急性腎衰竭與慢性腎衰竭不同,急性腎衰竭若能及早診斷找出病因,對症治療就有機會能回復或脫離透析,尤其在過去緊急透析治療上,都以血液透析為主,主要因短期血液透析的導管為雙腔靜脈導管,置放快速且能立即使用,但若患者進入長期透析,需要放希克氏管及動靜脈廔管,必須再進行透析導管置放手術。出現急性腎衰竭 把握黃金治療期避免造成遺憾但目前已能藉由床邊腹膜透析植管方式,不僅僅需局部麻醉且能快速置放腹膜透析導管,即使患者日後需長期透析,也不須另外置放導管,原有導管即可終身使用,若患者腎臟功能恢復也能直接拔除。林軒任醫師提醒,一旦出現急性腎衰竭時,務必要把握治療黃金時間,千萬別拒絕洗腎,改採以偏方治療,以免造成終身得洗腎遺憾。
-
2021-09-04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夜間頻尿導致摔倒與骨折風險增加 這類輔助可以幫上忙
夜間頻尿是許多年長男性困擾,在2016年日本厚生勞動省國民生活基礎調查中,發現夜間頻尿會導致摔倒與骨折風險增加,日本東邦大學醫療中心大橋醫院泌尿科診診療部長關戶哲利提醒,一旦摔倒發生骨折,就必須仰賴他人照護生活無法自理,改善夜間頻尿就顯得非常重要。年長者夜間尿液調節功能差 攝護腺、心臟、糖尿病都可能是原因一般狀況下,身體為了睡眠時脫水會降低產出尿液,但年長者可能因尿量調節賀爾蒙分泌混亂、腎臟功能低下、攝護腺肥大等因素,讓晚上容易有尿液想上廁所,另外高血壓、心臟功能低下、糖尿病、呼吸終止症、鹽分攝取過多等,如果晚上尿量約占1天中3分之1,就能視為夜間頻尿。關戶哲利提醒,夜間頻尿原因很多,可能跟其他疾病有關連,如果症狀加劇約來困擾,一定要就醫檢查出可能原因,高血壓、心臟機能低下、糖尿病、睡眠呼吸終止症等,可能都與夜間頻尿有關,如果曾確診攝護腺肥大等泌尿道系統疾病,也會增加夜間排尿機會,最好先就醫檢查導致夜尿可能原因。改善夜間頻尿可先改善生活方式 準備好輔具也可上廁所夜間頻尿會根據原因不同,治療方式有差異,關戶哲利提醒「行為改善」也會有相當幫助,如果擔心鹽分攝取太多晚上就容易頻尿,飲食中就可以減少鹽量,如果改變日常生活仍然有困難,可以就醫尋求醫生協助,目前已經有藥物,能夠協助腎臟減少尿液產出,但使用劑量要由醫生判斷。高血壓、心臟功能低下、糖尿病、呼吸終止症等,如果夜間頻尿先治療主要疾病優先,再來記錄每日水分攝取量、排尿量、上廁所時間等,製作「排尿日誌」對於診斷與治療都會非常有幫助;關戶哲利提醒,善用輔具也可以減少,「去廁所」摔倒,例如便器椅等如廁輔助,也能減少晚間上廁所摔倒風險。心肺功能、下肢水腫、腎臟病 影響抗利尿激素分泌台灣榮欣診所副院長潘俊伸表示,夜間頻尿如果排除攝護腺問題,大腦、心臟、下肢水腫、睡眠品質等,都可能是發生原因,例如年長者心肺功能不好,心跳次數快,血流快腎臟工作增加,也就提升尿液生產量,睡覺時仍然不斷有尿,也就增加夜晚上廁所次數,想解決就要從心肺功能著手。潘俊伸接著說,熟睡時時大腦會分泌抗利尿激素,減少腎臟產出尿液,但心肺功能不好,會因缺氧大腦會受到影響,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如果有睡眠呼吸終止症,抗利尿激素分泌也會受到影響,年長者如果有夜尿困擾,如果排除攝護腺因素後,應該找出另外可能原因,才能減少夜尿而引起的意外風險。
-
2021-09-02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年紀輕輕高血壓 注意是否多囊腎
年紀輕輕出現高血壓,恐是「多囊腎」惹禍!根據統計,目前全台9.2萬洗腎人口,大多以為是糖尿病或飲食習慣引起,不過醫師指出,有2至3%洗腎病患罹患「多囊腎」遺傳疾病,常出現高血壓、腰部疼痛、血尿等症狀,若多囊腎患者感染新冠肺炎,恐因腎功能驟降引起重症與死亡。中華民國多囊腎腎友協會理事長、天主教輔仁大學附設醫院腎臟科醫師高芷華表示,多囊腎正式名稱為「自體顯性多囊性腎臟病」,又稱泡泡腎或PKD,為一種慢性腎臟病,有九成原因來自遺傳,男女遺傳機率相同,只要父母有一人患病,就有五成機率罹病,未來一定會發病。高芷華指出,多囊腎患者發病後進入病程,腎臟上會長出充滿體液、無功能的囊腫,就是俗稱的「水泡」,以平均每年超過5%速度變多變大,可能膨脹到正常腎臟的20倍。一般正常腎臟約12公分,多囊腎患者可能變大到20公分,造成腎功能下降,相較一般慢性腎臟病患平均67.3歲才洗腎,多囊腎病友約52歲就洗腎,提早了15年。國家衛生研究院暨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腎臟科醫師黃道揚表示,多囊腎發病初期多無症狀,但腎臟囊腫進入快速生長期後,會出現高血壓、腰部疼痛、血尿、泌尿道感染、腎結石等五大症狀,一旦腎臟受損,血壓調節功能就會降低,超過五成患者不到30歲就會出現高血壓,若沒有及時控制,有5至10%機率出現腦出血。台中榮總內科部腎臟科主任陳呈旭指出,多囊腎患者目前有口服藥物可抑制腎臟囊腫增長,有助於守住腎功能,延後洗腎時機點。高芷華提醒,感染新冠肺炎後,人體可能會發生細胞激素風暴,導致全身器官受傷害,多囊腎患者本身腎功能不佳,若不幸感染新冠肺炎,恐因腎功能驟降,引起重症或死亡,提醒患者務必主動打疫苗,平時也要穩定服藥、積極回診、多喝水,選擇低鹽飲食,降低血壓及腎臟負擔,控制血壓、血糖、血脂,避免激烈運動或撞擊腰部。
-
2021-09-01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年輕人高血壓別輕忽!患多囊腎52歲得洗腎染新冠恐致死
年紀輕輕出現高血壓,恐是「多囊腎」來惹禍!根據統計,目前全台9.2萬洗腎人口,大多以為是糖尿病、或飲食習慣引起,不過醫師指出,有2至3%洗腎病患罹患「多囊腎」遺傳疾病,常出現高血壓、腰部疼痛、血尿等症狀,若多囊腎患者感染新冠肺炎,恐因腎功能驟降引起重症與死亡。中華民國多囊腎腎友協會理事長、天主教輔仁大學附設醫院腎臟科醫師高芷華表示,多囊腎正式名稱為「自體顯性多囊性腎臟病」,又稱泡泡腎或PKD,為一種慢性腎臟病,有九成原因來自遺傳,男女遺傳機率相同,只要父母有一人患病,自己就有五成機率罹病,且未來一定會發病。高芷華指出,多囊腎患者發病後進入病程,腎臟上會長出充滿體液、無功能的囊腫,就是俗稱的「水泡」,以平均每年超過5%速度變多變大,可能膨脹到正常腎臟的20倍。她表示,一般正常腎臟約12公分,有些較小約9.5公分,多囊腎患者可能變大到20公分,造成腎功能下降,相較一般慢性腎臟病患平均67.3歲才洗腎,多囊腎病友約52歲就洗腎,足足提早了15年。國家衛生研究院暨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腎臟科醫師黃道揚表示,多囊腎發病初期大多無症狀,但腎臟囊腫進入快速生長期後,會出現高血壓、腰部疼痛、血尿、泌尿道感染、腎結石等五大症狀,一旦腎臟受損,血壓調節功能就會降低,超過五成患者不到30歲就會出現高血壓,若沒有及時控制,有5至10%機率出現腦出血。黃道揚說,巨大如「橄欖球」的腎臟,可能壓迫腹腔器官,導致長期腰痛,若擠壓到胃會降低食慾,營養不良引發肌少症。若囊腫破掉導致血尿、泌尿道感染,囊腫甚至會阻礙排尿,引發腎結石,他強調,多囊腎不僅衝擊腎功能,還會引起全身併發症,導致腦中風或死亡。建議若出現以上五症狀,應進行影像、血液、尿液、基因等四種檢查,特別是有家族史、腎臟有囊腫者或洗腎者等三類為高風險族群,須至腎臟科進一步檢查。台中榮民總醫院內科部腎臟科主任陳呈旭指出,多囊腎患者擔心將疾病基因遺傳下一代,中斷結婚或生子計畫,若年輕就開始洗腎,也會影響工作表現及生活,更有六成的患者陷入憂鬱。他表示,目前有口服藥物可抑制腎臟囊腫增長,有助於守住腎功能,延後洗腎時機點。有些患者服藥後會頻尿,多半可在服藥2至3周後習慣,也建議可早起服藥,延長最後一次服藥與睡眠間隔,解決夜間頻尿問題。一名44歲胡先生,22歲時確診多囊腎,阿嬤與父親皆為多囊腎患者,阿嬤發病後,因當時洗腎技術不普及,40歲因腎臟衰竭過世,父親則是52歲開始洗腎,61歲出現包囊性腹膜硬化症罕見副作用,69歲離世。目前胡先生透過藥物控制,治療2年半病況穩定。高芷華提醒,感染新冠肺炎後,人體可能會發生細胞激素風暴,導致全身器官受傷害,多囊腎患者本身腎功能不佳,若不幸感染新冠肺炎,恐因腎功能驟降,引起重症或死亡,提醒患者疫務必主動打疫苗,平時也要穩定服藥、積極回診、多喝水,選擇低鹽飲食,降低血壓及腎臟負擔,控制血壓、血糖、血脂,避免激烈運動或撞擊腰部。
-
2021-09-01 癌症.其他癌症
91歲嬤無痛血尿得泌尿道上皮細胞癌 達文西手術切腫瘤
91歲姚姓婦人因血尿就醫,檢查發現左側輸尿管腫瘤,診斷為泌尿道上皮細胞癌第三期,家屬很擔心阿嬤年事已高,無法承受治療。光田綜合醫院醫療團隊採以對患者傷口小、出血少、感染風險低的第四代達文西微創手術切除病灶,阿嬤術後一周即康復返家,至今將近一年未再復發,成功抗癌。光田綜合醫院泌尿外科主任盧智強表示,泌尿上皮癌涵蓋膀胱、腎盂、輸尿管等,是世界前十大常見的癌症之一,輸尿管腫瘤是上皮細胞癌的一種,隨著年紀越高發生機率越大,洗腎患者也是高風險族群。泌尿道上皮細胞癌初期症狀以無痛性血尿為主,其他可能包括因腫瘤阻塞而造成腎積水引起的腰痛,晚期症狀包含疲倦、貧血、體重減輕等;患者的兒子說,去年6月他開始發現媽媽食慾差,經常性頻尿且尿深,卻不以為意,因媽媽有糖尿病,同年9月到光田醫院回診時發現有血尿,立刻安排檢查。盧智強說明,患者先經腎臟科超音波發現腎臟腫脹,高度懷疑有癌細胞,電腦斷層進一步檢查後,確認左側輸尿管有腫瘤,再經內視鏡切片病理報告確定姚女士罹患泌尿道上皮細胞癌。盧智強強調,以往傳統手術切除腫瘤,傷口長達至少20到30公分,對高齡患者來說負擔風險很大,常因家屬拒絕接受手術而錯失治療良機,泌尿外科團隊輔以最新第四代達文西機械手臂系統,僅需4個1公分以下孔洞,即能精準切除腫瘤,10倍放大3D立體影像避免損害週遭血管神經,術後傷口小、出血少,感染風險大幅降低且復原快,對高齡者而言是相當安全的手術方式。依據衛福部公布的死因統計,台灣每年有3700人診斷出泌尿道上皮細胞癌,其中超過1400人死於這個疾病,威脅不可忽視,醫師提醒,當發現有無痛性血尿、腰痛等症狀,應及早就醫檢查,經專業醫療團隊評估,得到最妥善適合的治療方式。
-
2021-08-27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病人的需求究竟為何?」 請病人固定的回診,才能時刻看到病人的需求
【編者按】醫學教育大師奧斯勒教授曾說「學醫不看書就像沒有航海圖在茫茫大海上漂流,然而只看書不看病人就像卻從未出海航行。」(He who studies medicine without books sails an uncharted sea, but he who studies medicine without patients does not go to sea at all.)台灣醫學教育的困境是社會大眾對於醫學生參與自己或家人的照護還是有些心理上的障礙。「醫病平台」本週就以「年輕醫師與醫學生照護病人的學習心得」為主題,讓我們聆聽一位剛畢業的醫師與兩位五年級醫學生參與照護病人時想到些什麼,學到些什麼,了解這些經驗對他們將來的行醫會產生怎麼樣的影響。我們衷心希望作者的努力可以產生共鳴,導致更多社會大眾的積極參與醫學教育。唯有臨床醫護人員的投入以及病人、家屬的幫忙,我們才能培育更多更好的年輕醫師與醫學生,將來我們的子女生病時才能有更好的醫療照護。在癌症醫院實習的幾個月以來,見過一些新診斷癌症的病人。面對「癌症」這個如此具有衝擊性的診斷,有全力拚鬥、積極治療,也有產生猶豫、轉向另類療法的病人;這位病人便屬於後者。病人是一位丈夫、一位父親,也是七十來歲的晚期膀胱癌病人。他帶了幾份其他醫院的病歷過來,病歷上壓著的日期讓我隱隱感到不妙。原來病人一年多前就確診膀胱癌了。依照他當時的狀況,腫瘤侵犯肌肉層但還沒出現轉移,標準的治療是膀胱切除。那為什麼一年多前就發現的癌症,期間卻沒有接受任何治療,導致他現在嚴重血尿、血塊卡住尿道完全解不出尿液,而且腫瘤已經從原本的2公分大長到整個吃穿膀胱,無法再接受根除性治療,只能進行緩和性的腫瘤切除減輕症狀呢?學姊鼓勵我們去跟病人聊聊,聽聽他的想法。走進病房,病人自在的躺在病床上,沒有什麼焦慮的神情。「您好,我們是實習醫學生,這次住院期間會跟團隊一起照顧您。」這句自我介紹我們已經說過無數次了,這次開口卻有些緊張,不知道詢問病人他面對疾病的這些心路歷程,會不會影響到他的心情。我們先關心病人現在的狀況,詢問血尿的情形、平常吃、睡、排便的狀況,病人聲音宏亮、腦袋清晰,仔仔細細和我們描述了他的身體狀況。接著我們詢問病人一開始疾病是怎麼發現的、當時醫師提出什麼建議。「當時說要切掉膀胱。」病人很直接回答了我們,我們也順勢問了病人他的想法。「我不想切掉膀胱。」原來病人對於切除膀胱後的生活品質有疑慮,認為自己年紀也大了,活得很充實了,沒必要為了多活幾年在身上掛一個尿袋。但病人其實還是很在意自己的身體的,也並非就放任疾病不管,過去一年多,他持續接受自然治法。病人認為自然療法是有效果的,「做完會全身發熱,很舒暢的感覺。」「但血尿跟尿不出來的問題,他們就沒辦法解決了,我朋友說你們醫院很好,所以我就來這邊了。」可惜的是,腫瘤依舊持續長大,造成了這些病人描述的症狀,最後病人還是回到了西醫進行治療。描述生病的過程時,病人其實很平靜,依然用他宏亮的聲音清楚回答著我們的問題,女兒則靜靜坐在窗邊做著事情。接著幾天,主治醫師和病人討論後續的治療計劃。現在腫瘤已經吃穿膀胱了,切除膀胱也很難將腫瘤完全清乾淨,治療重點轉向了放射治療和化療。病人很快就同意進行後續這些治療,轉由內科團隊繼續照護。原來病人並不排斥西醫治療,那這一年多來,為什麼我們沒辦法讓病人早些開始治療呢?「病人的生活是什麼樣子?他覺得移除膀胱後生活品質不好在哪裡呢?」和同學與老師討論病人時,身心科王醫師的提問讓我愣住了。這麼重要的問題,我怎麼從沒想到要去問呢?原來我聽到病人描述擔心移除膀胱後生活品質不好,就以為我了解病人的想法了,卻沒意識到,我只不過是主觀上覺得身上掛著尿袋生活比較不方便,就將我自己的價值觀帶到病人的話中,而沒有去進一步了解病人更仔細的想法。跟病人討論治療計畫時,所有的選擇跟目標應該要圍繞著病人的需求。看見病人的需求,我們才可能跟病人進行有效的溝通;看見病人的需求,病人才可能了解他想要的人生。對於不接受醫師建議的病人,我們常常不知道怎麼跟病人溝通。這根本的原因或許是病人的需求跟我們以為的不同,或是病人本人也沒有很了解自己的需求,因此病人會猶豫、害怕,懷疑我們的治療能否帶來他想要的結果。當病人講出不想接受治療的原因時,若我們能慢下腳步,釐清他的意思,不只是醫療團隊能夠提出更適合病人的治療計畫,病人本身也有機會更清楚自己內心的想法。王醫師提醒我們,可以由談話中把病人的話重整,先表達出對病人說的話的贊同、鼓勵病人繼續表達,再更詳細釐清病人說的話是什麼意思,最後請病人回去想一下,寫下問題,再回來跟我們繼續討論,由過程中讓病人有機會「重新架構(reframe)」自己的想法,更清楚看到和表達出自己的需求。溝通的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是對於病人價值觀的尊重,畢竟身體跟人生都是病人的,我們的工作並不是要告訴病人怎麼樣決定才是好的,只是要協助病人,依據他的需要提出適合的治療方案。面對這位病人想要維持生活品質因此不願意切除膀胱的想法,同樣是實習醫學生的林同學覺得可以請其他已經切除膀胱的病人現身說法。或許當病人進一步了解切除膀胱後的生活樣貌時,他會覺得其實這樣的生活也是符合他的期待的,而發現帶著尿袋的日子與他所嚮往的生活品質並不違背。即便病人在我們了解他的需求和給予足夠的資訊後,認為我們提出的治療不符合他的期待,老師也提醒我們仍然要請病人回來回診,除了讓我們了解疾病的進展、可以持續與病人溝通外,也是傳遞給病人我們都在為他著想、無論他選擇什麼都會持續關心他的態度。畢竟人的想法會隨時間改變,也只有固定的回診,才能時刻看到病人的需求,讓病人有機會在與疾病共處的日子中,持續實踐自己在意的價值。病人對治療產生猶豫時,我們必須問自己的是:「病人的需求究竟為何?」身為醫學生,我們不見得在現階段有能力剖析出病人的想法,但至少要謹記這樣的原則,才能在未來需要獨當一面時,真正看見病人的需求。
-
2021-08-26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健身男親密行為無力又腰疼 當心輸尿管結石作怪
42歲許先生平時愛運動健身,但過去一年與伴侶親密行為時常使不上力、腰部酸疼,擔心腎虧卻又礙於面子羞於就醫,直到近日檢查才發現是結石塞住輸尿管,腎臟已中度水腫。收治患者的書田診所泌尿科主治醫師張雲筑今天表示,國內泌尿道結石盛行率約7%至10%,好發年齡介於40歲到70歲,男性罹患腎結石機率是女性的3倍,危險因子包括遺傳、氣候、體質、飲食及飲水習慣等,有家族史者罹患結石的機率為一般人的3倍。張雲筑說,臨床觀察發現,近年結石年齡層有下降的趨勢,不少年輕人都有結石困擾,可能與飲食、生活型態改變有關,例如攝取過多酒精飲料、碳酸飲料,或是口味重鹹、熱愛甜食又不運動等,都可能增加結石風險。以茶或飲料代替白開水是現代人常見通病,恐成為結石幫凶。張雲筑說,夏天炎熱,人體排汗量會增加,若不積極補充水分,尿量減少會使尿液中的結石成分濃縮,造成結晶質的沉澱形成結石。張雲筑說,很多民眾習慣以茶代水,以為自己喝水量足夠,實際上喝下過多茶飲,不僅可能沒補到水,還增加泌尿道結石的風險,呼籲補充水分還是白開水最好。泌尿道結石別驚慌,張雲筑指出,輸尿管內小於0.5公分的結石,多能以藥物加上適當水分攝取,促進結石排出;大於0.5公分的結石,則考慮體外震波碎石術或硬式內視鏡手術處理。張雲筑提醒,民眾若出現腹背部絞痛、噁心嘔吐、血尿、尿路感染等結石症狀,或有頻尿、解尿困難、或陰囊的轉移痛等症狀,務必盡快就醫。此外,張雲筑也呼籲平時應多喝開水,補充水分還是以白開水為佳,三餐均衡,少吃甜食,避免攝取重鹹食物,養成運動的習慣,預防結石上身。
-
2021-08-24 該看哪科.婦科
婦人尿失禁困擾 醫用「尿道中段懸吊術」還她正常生活
一名55歲婦人長年忍受腹部下墜感、時常會感到尿急,還有頻尿困擾,常常一大笑、咳嗽後,褲子就濕一片,不僅不敢出門,連久站都會漏尿,嚴重影響日常生活,不得不使用尿布避免漏尿。她原本忌諱手術,後來因朋友介紹,到部立台中醫院婦產科就診;醫師林新旺透過骨盆腔檢查,確定她罹患了應力性尿失禁,經進行尿道中段懸吊術治療,終於獲得良好改善,不再漏尿。林新旺指出,應力性尿失禁,症狀輕者,可以用凱格爾骨盆底肌肉訓練的方式治療,大約6成有效;若症狀嚴重,則建議手術治療。所謂的尿道中段懸吊術,是經由閉孔在承受壓力最大的尿道中段,以無張力的懸吊帶,懸在尿道中段,與組織結合形成強硬的組織,平時對尿道不會造成張力,當腹壓產生時,稍微鬆弛的器官往下墜時,這個懸吊在就可以有效地支撐尿道,防止壓迫到膀胱。他說,這個手術除了傷口小、恢復快速,手術還能在20分鐘內完成,改善尿失禁成功率高達90%。林新旺說,20歲到45歲生育年齡女性,也會因懷孕和生產過度用力造成韌帶鬆弛,而導致尿失禁。其他高風險其他成因還包括慢性咳嗽、慢性肺部疾病造成腹部壓力增加、長期便祕、體重過重,以及搬重物勞力工作等,除了影響生活品質、性生活、併發皮膚紅癢、起水泡或潰瘍、泌尿道發炎感染,也很可能會對心理方面造成影響,比如自卑、憂鬱等,影響到人際和社交關係。他呼籲,婦女的尿失禁症狀以往常認為是一種自然老化的現象,所以老人家常常不予理會沒有積極的尋求治療。事實上,除了手術治療外,症狀輕徵者也選擇保守療法,包括凱格爾運動、骨盆電刺激、生物回饋運動、藥物等。其中,尤以加強核心肌群的訓練,促進脊椎深層與骨盆底肌間平衡與協調,可以有效減緩漏尿發生。林新旺提醒,尿失禁並不可怕,只要就醫治療並透過運動、體重與飲水控制,都是可以被改善治癒的。
-
2021-08-22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射精空包彈代表精盡人亡?泌尿科醫:當心糖尿病
小余長得精壯,今年35歲,由女友陪著來到診間。他的困擾是這兩周以來,射精時竟然都是「空包彈」。他說自己射精力道變弱,不但射程減少,力量也減弱,已有一段時間。逐漸地,整體射精量減少,甚至只有少量的精液「流」出。最令他擔憂的是這兩周竟然變「空包彈」(或稱「乾射」,dry ejaculation)。他常聽人說,所謂「精盡人亡」。小余滿心驚恐,深怕會有什麼不測。血糖嚴重超標,誘發糖尿病性神經病變。我請小余不必緊張,先確認他性功能狀況。小余表示,他的性慾並沒有特別改變,勃起功能也都正常。倒是最近因「空包彈」現象,心情上受到一些影響。「你有什麼慢性病或是長期服用的藥物嗎?特別是糖尿病。」「都沒有耶!」小余說。「你家人、長輩是否有糖尿病的情形?」我又問。「我母親!還有舅舅及外公他們都有糖尿病。我母親有尿毒症在定期洗腎。」「麻煩你先做個血液檢查,看看血糖、荷爾蒙狀況,小便也驗一下,我們再根據結果來討論。」等到檢驗結果出來,看了小余的數據,我向他解釋:「你的荷爾蒙指數都在正常範圍。但是血糖350(mg/dL)很高,且糖化血色素(HbA1c)高達13%。尿中糖分是4個+,表示你有糖尿病,我判斷你的『空包彈』症狀應該與糖尿病所誘發的糖尿病神經病變有關。我幫你轉診新陳代謝科作進一步鑑定,你一定要即刻開始控制血糖。」小余與女友理解了,也明白即刻妥善控制血糖的重要性。但許多年輕人跟小余一樣,從沒發現自己患有糖尿病,也沒想到高血糖會導致自己只能發射 「空包彈」甚至「禮砲」呀。空包彈能生小孩嗎?先從改善血糖做起。我了解小余的焦慮,並請他先不必擔心生育問題。我解釋:「像你這種情況,睪丸造精多半是正常的。控制血糖後,即使射精狀況無法百分之百復原,透過人工生殖技術,仍能順利懷孕。」「若血糖控制得宜,的確有機會改善射精。但完全恢復的可能性不到三分之一,你要有心理準備。」我接著說:「即使最終無法恢復射精,有兩種策略來解決生育問題。第一種是電激取精(electroejaculation),即應用直流電刺激骨盆腔肌肉,誘發收縮,使輸精管、儲精囊、攝護腺都能一起誘發蠕動及收縮,如此就可以促使精液排出。再將精液轉送到子宮腔中,以助卵子受精。這個技術以前經常用在瀕危物種收集精子的用途,例如大貓熊的取精;在人體,一般會用在脊髓損傷合併射精障礙的情況。」「第二種策略,是直接從睪丸或副睪中將精子取出,配合配偶取卵,以體外單精子卵胞質注射術(ICSI)方式的試管嬰兒技術,再將胚胎植入子宮,以完成受孕的結果。」但選擇哪種策略要考慮配偶年齡,卵巢功能、副作用、費用及風險等因素。小余與女友理解了,也明白即刻妥善控制血糖的重要性。但許多年輕人跟小余一樣,從沒發現自己患有糖尿病,也沒想到高血糖會導致自己只能發射 「空包彈」甚至「禮砲」呀。醫師講堂男性糖尿病神經病變 多從射精障礙開始要瞭解糖尿病引起射精障礙的原因,要從分析射精的機制開始。射精動作可分解成四個細節:第一個是「攝護腺收縮」,即先將膀胱頸關閉,使尿道形成一個封閉的管腔,同時使攝護腺液排泄到攝護腺尿道中。第二個動作是「輸精管的快速蠕動」,會將精子快速地從副睪尾端瞬間輸送經射精管排放到尿道中。第三個動作是「儲精囊收縮」,將儲精囊中的大量精漿經由射精管湧入尿道。最後一個動作就是球海綿體肌(bulbocavernosus muscle)間歇性的收縮,將尿道中滿滿的精漿擠壓噴出尿道。前三個動作都是藉由交感神經系統的神經所控制。從組織學上來看,交感神經是人體神經中神經鞘(nerve sheath)包覆最薄的神經。糖尿病所伴隨的神經病變常是從交感神經系統先出現障礙,其次才是副交感神經系統,再來是體神經。副交感神經主管「勃起功能」。而射精的最後一個動作(球海綿體肌收縮)是由體神經系統支配。因此男性糖尿病神經病變發病,大多是從「射精障礙」開始,射精量少,力道弱,到逆行性射精及乾射(俗稱空包彈)先行表現,其次就會加上勃起功能障礙,最後才是缺乏脈衝性的排精動作。
-
2021-08-2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998萬人次接種COVID-19疫苗 涵蓋率達39.46%
據指揮中心統計,全台累計998萬人次接種COVID-19疫苗,人口涵蓋率達39.46%;接種疫苗後死亡個案方面,已有144例解剖完畢,其中91例、63%與慢性病相關最多。根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最新統計,國內昨天新增2萬7359人次接種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苗,累計接種998萬5997人次,疫苗接種人口涵蓋率達39.46%,劑次人口比42.55%。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在疫苗接種後不良事件通報方面,共接獲78件不良事件通報,其中40件非嚴重事件、36件其他疑似嚴重不良事件、2件死亡;2名死亡個案均接種AZ疫苗,年齡介於41歲至54歲,於接種後1天至48天死亡。莊人祥說,在接種疫苗後死亡個案方面,今天再增4件解剖個案,看起來都跟慢性疾病有關。根據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累計144例接種疫苗後死亡解剖,其中91例與慢性病相關最多,7例疑似肺炎、6例嗆噎窒息、4例泌尿道感染、4例腦室和腦幹出血,6例待釐清。另外,還有2例頸椎骨折、2例胃穿孔併腹膜炎、2例主狀脈剝離、2例心肌梗塞、2例主動脈瘤破裂、2例肺水腫,以及呼吸道阻塞、氣管內有管灌倒流液體、咽喉炎、上消化道出血、肋膜炎、膽道化膿性感染、吸入性肺炎及心肺衰竭、腦實質舊出血併外傷性腦挫傷、化膿性肺炎、蜂窩性組織炎併發敗血症、一氧化碳中毒、腹主動脈偽動脈瘤破裂、心肌病變、缺血性腸壞死。
-
2021-08-19 該看哪科.傳統醫學
快開學了還尿床怎麼辦?中醫師:雷射針灸助擺脫困擾
小孩尿床改不掉怎麼辦?5歲張小弟發育慢,自幼玩太累常尿床,因白天偶有漏尿,身上總有尿騷味而自卑,接受行為治療以鬧鐘設定睡前提醒排尿改善有限,改接受中醫雷射針灸治療3療程獲改善,也擺脫尿騷味變得有自信;7歲王小妹體格壯實,怕熱汗多,情緒易怒,睡眠品質不好,接受藥物治療出現頭痛、腹痛,轉介中醫醫雷射針灸治療4個療程後,共48次,夜尿尿臭改善,體重下降,人也長高了。台中榮總傳統醫學科醫師楊雅媜說,根據統計,3歲孩子白天幾乎能控制排尿,但仍有16%5歲童會尿床。到了7歲剩下10%的小孩會尿床;到了10歲,還有5%的小孩會尿床。男孩尿床的比例幾乎是女孩的兩倍。楊雅媜指出,現代醫學認為造成小兒尿床常見原因,有成長成熟度較慢、膀胱容量較小、膀胱過動、泌尿道感染、便秘、睡眠問題、心理壓力以及其他疾病導致。在行為治療無效下,會聽從醫師建議服用迷你寧控制,但部份患者出現頭痛、腹痛、心律不整、情緒焦慮等副作用,改善有限。楊雅媜說明,中醫在針灸的治療基礎下,針對小兒體質搭配穴道(如三陰交、氣海、關元、足三里、百會、腎俞、命門穴),使用現代設備的無痛雷射針灸幫助下,經研究結果證實可有效改善尿床的發生率及每晚尿床的次數。採取的雷射針灸在穴道上的刺激調整,除了無痛、安全、速效,除幼童接受度大,也無服用藥物腹痛、頭痛、心律不整等副作用。對生長發育也可搭配中醫藥物,對幼童本身是中長程的體質調整及保健。楊雅媜建議父母,孩子幼兒期即應培養排尿及生活衛生習慣,生活作息要正常,不宜熬夜晚睡,避免食用過量的冰品、生冷瓜果、柑橘類或辛辣刺激之物損傷脾胃臟腑,可加強按摩百會、足三里、三陰交等穴道。楊雅媜說明,若孩子有尿床,應每天記錄尿床情形,每日晚飯後應控制飲水量,睡前提醒排尿,耐心教育,鼓勵孩子消除怕羞、緊張等情緒,建立信心。若孩子尿床頻率超過一周一到二次,宜就醫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