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炎
胃炎是指胃黏膜發炎或糜爛出血的症狀。可分為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兩種。
- 症狀: 上腹部疼痛 上腹部灼熱感 胸悶 胃痛 胃酸過多 胃脹 胃悶 易有飢餓感 溢酸 打嗝 噁心 嘔吐 消化不良 食欲不振 腹瀉 便秘 吐血 黑便 血便
- 併發症: 消化道出血 胃食道逆流 胃下垂 胃穿孔 胃潰瘍 十二指腸潰瘍 胃癌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胃炎是指胃黏膜發炎或糜爛出血的症狀。可分為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兩種。
硬皮症是一種免疫系統疾病並不會透過任何形式傳染。其特性為結締組織過度增生,導致皮膚、血管壁纖維化、硬化及失去彈性,因而被稱為硬皮症。雷諾氏現象是硬皮症患者身上常出現的現象,包括手指、腳趾的不正常痙孿、缺血,以及對於低溫和情緒低潮變得敏感等症狀,都是來自於雷諾氏現象。硬皮症十分少見,每十萬人中僅有3-5人會罹患此疾病,其中又以20-50歲的女性身上最容易發生,女性患病機率比男性多達7倍。
妊娠糖尿病是指女性在懷孕前沒有糖尿病,懷孕期間因荷爾蒙變化,出現高血糖的症狀。生產後,血糖值恢復到正常範圍,發生率約為1%~3%。
闌尾位於人體的右下腹部,一邊相連著盲腸,另一邊閉塞,因此較易累積細菌,造成感染,即「闌尾炎」。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食道、胃、十二指腸,發生的出血,稱為「上消化道出血」。
膽結石是因膽汁中的膽固醇濃度增加,致使膽汁過於濃稠,逐漸形成結晶所造成。依發生位置可分為膽囊結石及膽管結石。膽結石形成後,不會自行溶解消失。
消化道可分為「上消化道」及「下消化道」。上消化道是指口腔、食道、胃到十二指腸。下消化道是指十二指腸以下到直腸。當其中任一器官發生病變而導致出血時,就是消化道出血。
胃下垂是指胃的下端處,有一小彎角,位置偏低,是一種功能性疾病。因胃的平滑肌乏力或韌帶鬆弛,而無法將胃固定在正常的位置所致。
膽囊息肉是指膽囊內壁黏膜上突起的增生組織,在超音波影像上,呈小結節狀或乳頭狀隆起物,多數病患沒有不適感,通常在例行健檢或是膽結石術後才發現膽囊息肉。可分為良性或惡性病變,大部分的膽囊息肉為良性病變,部分尺寸較大的息肉可能是惡性腫瘤。
膽囊炎的主因是因膽結石阻塞膽囊出口,引起發炎,為膽結石最常見的併發症。通常是先用抗生素治療,若病情仍無法控制,則須以手術做膽囊切除,以免有後遺症。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有上腹痛、上腹悶脹、食欲不振、噁心、嘔吐感等,上腹部不適的症狀,經檢查並未有器質性病變(如消化性潰瘍、胃癌等)。且症狀會持續或反覆發作,不易根治。
因胃黏膜被破壞,黏膜的再生能力下降,使胃黏膜有發炎、充血、局部糜爛等現象, 導致急性胃炎。急性胃炎經過治療後,症狀會改善或消失,但有時也會變成慢性胃炎。
胃炎是因胃黏膜對酸的抵抗力降低,造成胃黏膜發炎或糜爛出血的現象。慢性胃炎則是胃黏膜反覆發炎,長期有胃部不適、灼熱的症狀。
十二指腸潰瘍是因為十二指腸黏膜被胃液侵蝕,造成黏膜受損,產生糜爛的現象,是消化性潰瘍的一種。
心臟的主要功能是透過收縮與舒張,將血液輸往全身各臟器、部位使用。當這個功能因為某些因素,如心臟疾病等,受到影響或減弱時,無力輸出足夠的血液量供給各器官需求,使身體出現不適,就稱為心臟衰竭。
胃屬於消化系統的一部份,在上腹部中間偏左的位置。胃病是胃多種症狀的統稱。
胰臟炎是胰臟的發炎性疾病。胰臟是一個長而扁平的器官,位於上腹部,正確的位置位於胃與十二指腸的後方。胰臟中最主要的構造稱之為胰腺,胰腺可以分泌幫助消化澱粉、蛋白質與脂肪的外分泌酵素與調節血糖的內分泌胰島素。 胰臟發炎可以是急性的或慢性的,急性胰臟炎意味着胰臟因某種因素受到重大傷害而受損,其病程緊急且持續數天至數周;慢性胰臟炎則因毒素等相關因子造成胰臟慢性受損,其病程漸進而且持續多年,並且難以緩解。任何一種形式的胰臟炎都很嚴重,並可能導致併發症。 急性胰臟炎相關的症狀以急性上腹痛為主,飲食會加劇這樣的疼痛感,一旦產生急性胰臟炎,上腹痛便無法緩解,此類持續性的上腹痛會持續到數小時至數天,直至胰臟修復至一定程度為止。慢性胰臟炎的症狀則有三種,其一是慢性陣發性的上腹痛,飲食亦會加劇這樣的疼痛,但通常不緊急,並且劇烈程度亦不像急性胰臟炎這般嚴重;其二則是消化酵素分泌不全引起的腹瀉、腹脹、消化不良與體重減輕;最後則是胰島素分泌不足產生的糖尿病。 主要以上腹部疼痛為主、偶而會合併有擴散到背部的轉移痛、嚴重的胰臟炎按壓上腹部時會有明顯的壓痛。嚴重的個案甚至可能產生類似敗血症休克的狀態,亦即發燒、意識不清、血壓下降、尿量減少與多重器官衰竭。最嚴重的個案甚至可能在數天內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