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0 醫療.心臟血管
搜尋
安眠藥
共找到
276
筆 文章
-
-
2024-11-09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人云、亦云、馬雲,到底要聽誰的?
老王失眠,晚上老是睡不著,遍求名醫,每人說法都不一樣。西醫:我開安眠藥給你,你試看看。吃了幾次還是睡不著。聽人家說,這要從中醫調理生理試試,於是去看了中醫。中醫開了藥說:這個中藥,可調理你的身心,溫和沒副作用,你試試。吃了幾個月還是沒效。最後求教於一個100歲的長者,長者說:有三招。第一招:換藥吃看看。第二招:換床睡看看。第三招:換人睡看看。果然用了第三招以後就好睡了。生了病,就像睡不著一樣,很多人會遍訪名醫,求教左鄰右舍、好友或三姑六婆。現在網路發達,資訊取得容易,但也因此常會不知所云,到底哪一個才對?術業有專攻,當然第一個要請教專家,尤其醫療科技那麼進步,醫師即使萬能,會的專業也只是醫學許多科中的一種而已,因此一定要找到最專門的醫師。其次,每個醫師個性不同,有些醫師生性保守,會請你再觀察,有些醫師會請你直接開刀切除。不管如何,把病人當成自己家人的醫師,較資深的醫師,較仁心的醫師,生性較客觀的醫師,大概就是你要找的醫師。例如肝臟長了一個三公分的腫瘤,如果在幾十年前大概只有手術切除一途,慢慢地,栓塞治療出現,可以放導管將肝癌的血管堵死,使腫瘤壞死,也可以用電燒的方法將腫瘤熱死,也可以用冷凍方法將腫瘤凍死,如果以上方法不適宜,最近幾年還有免疫療法,有30%的病人可以達到有效地控制。到底如何是好,常讓病人無所適從。一般人得了肝腫瘤通常第一步會去打聽別的病人怎麼做,就是人云亦云,照著別人說的方法去做,但對方可能是一面之詞或非專家,所說的不一定適用於自己,此時有人會開玩笑的建議你去找馬雲看看。馬雲代表是專家,大陸網路行銷的高手,他的話對於企業而言大概是對的,但醫療就不一定對了。因此一定要找真正的專家求智慧,根據自己腫瘤的特性去治療,才不會耽誤了自己的身家性命。●欲知正確肝病新知,請追蹤「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及「好心肝.好健康」Facebook粉絲專頁。肝基會出版會刊及肝病治療手冊,歡迎來電索閱。若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免費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相關資訊。
-
2024-11-08 醫療.精神.身心
失眠要看醫生嗎?睡眠門診在看什麼?睡眠醫學專家告訴你:這9大族群可進行5個檢查
睡眠障礙一直是困擾不少人的健康問題,但卻不知道要掛哪一科...其實專家建議,可以前往睡眠門診諮詢!什麼是睡眠門診?思維睡眠醫學中心總院長江秉穎醫師為您解析睡眠門診是什麼。什麼是睡眠門診?只要有急、慢性失眠(持續時間少於一個月者為急性失眠,超過一個月以上就稱慢性失眠)、睡眠呼吸中止、週期性肢動症、夢遊、快速動眼期行為異常、異睡症、猝睡症、時差、輪班工作等問題者,若影響平日生活作息者,都可以前往睡眠門診諮詢。 在門診中,醫師除了會依據睡眠障礙的症狀做診斷,還會安排各種檢測,以確定睡眠問題的具體原因。透過確定的診斷,醫師可以針對疾病進行治療。 根據思維診所衛教資訊顯示,睡眠門診會進行以下檢查: 1. 整夜睡眠多項生理檢查於醫療院所逕行檢查,檢查內容包括腦 波圖、眼動圖、下顎肌電圖、心電圖、口鼻呼吸氣流、胸腹呼吸動作、血中含氧濃度、睡覺姿勢等。 2. 連續正壓呼吸器測定 連續正壓呼吸器測定包含整夜睡眠多項生理檢查與配戴正壓呼吸器進行壓力檢定。在整晚的檢查期間,睡眠技師根據儀器顯示的訊號調整受檢者最適當壓力以消除各種影響睡眠之呼吸事件。 3. 白天多次入眠檢查檢查前請填寫愛普沃斯嗜睡量表(Epworth Sleepiness Scale),接著進行5次短暫睡眠測試。每次的檢查時間約為20至35分鐘,每次檢查時間相隔2小時。檢查項目包含腦波圖、眼動圖、下顎肌電圖、心電圖。 4. 24小時血氧監測使用24小時血氧監測器進行居家檢測。先記錄2小時正常非睡眠狀態、無劇烈運動時的血氧濃度,再全程記錄睡覺時血中氧氣濃度。 5. 腕錶式睡眠記錄器配戴腕錶型活動記錄器,進行6-7天居家檢測生理睡眠週期。睡眠障礙的風險?睡眠障礙不僅影響失眠,長期下來還可能導致慢性病的發生,如心臟病、高血壓、中風、三高、失智等。若沒有解決睡眠障礙的根本原因,僅使用藥物壓抑症狀,慢性病還是會持續發生。 另外,「睡眠呼吸中止症」也是種睡眠障礙,睡眠呼吸中止症會導致睡眠中缺氧,白天精神無法保持良好,重要的是,由於呼吸無法放鬆,睡眠結構可能會受到影響。如果出現呼吸中止,不僅會導致缺氧和睡眠結構不完整,還會影響白天的精神狀態 除了造成心血管問題和認知功能不佳外,睡眠障礙還可能導致肥胖問題。睡眠不足或睡眠品質差時,人們更傾向於通過進食來補充能量。此外,睡眠障礙還可能影響身體的內分泌和神經系統,造成飢餓激素上升、飽滿感素下降,以及腎上腺皮質醇水平升高,這些因素都會促使脂肪堆積和胰島素抗性的形成,進而導致中央性肥胖和代謝異常,使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疾病的風險增加。失眠就吃安眠藥?小心潛藏的風險在面對入睡困難時,許多人可能想到最簡單的解決方法就是「服用安眠藥」,根據統計,2022年健保給付安眠藥為11.2億顆,但安眠藥也可能對人體造成潛在危害。根據美國睡眠基金會的數據,連續使用安眠藥3到6個月以上,可能增加失智風險高達三成;而超過六個月以上到一年,失智的風險甚至可能增加到兩倍。此外,安眠藥的長期使用也可能使惡性腫瘤(如腦癌、食道癌、胰臟癌等)的風險增加近2倍。 江秉穎說「睡眠障礙其實比心臟病還要複雜!」也因安眠藥屬於管制藥物,包括抗憂鬱、抗焦慮和鎮靜劑等,開藥只是治標而非治本。對於睡眠問題,正確的診斷非常重要,而非直接服用安眠藥。 責任編輯:陳宛欣核稿編輯:林勻熙延伸閱讀: 一直拉肚子怎麼辦?6警訊快就醫!一表區分急性和慢性腹瀉,教你7型態大便分類法 40歲後,三成女人會漏尿!3個「下半身運動」:預防漏尿、內臟下垂,從此不虛冷
-
2024-10-24 失智.大腦健康
預防阿茲海默症的飲食策略 提升神經生長因子的關鍵方法
神經滋養因子(Neurotrophic Factors)包括神經生長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 NGF)、腦衍生神經滋養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神經滋養素3(Neurotrophin3)、神經滋養素4/5(Neurotrophin4/5),以及刺激TrK型蛋白催化酶受體蛋白等。1991年,Crutcher及Weingartner等人發現神經生長因子蛋白(NGF protein)及神經生長因子信使核糖核酸(mRNA)在年老的老鼠腦內減少。1991年Fisher等人使用神經生長因子餵食年老的動物,刺激其海馬迴中隔路徑的膽鹼激素遺傳表現型(cholinergic phenotype)改善執行功能。1994年Hefti認為使用神經滋養因子治療是對神經的一種保護,並進行臨床實驗來治療周邊感覺神經病變、側索硬化性肌萎縮症、阿茲海默症。前瞻性的研究神經滋養因子將反轉神經細胞體合成機轉的萎縮,以及神經突觸節狀物的萎縮,重新建立失去的神經突觸的互相接觸。神經生長因子藉著各種身心活動的刺激,從神經樹狀突纖維往神經細胞體傳送化學訊號給基因組,再刺激神經軸突的增長及變大,來代償凋零而不能再生的其他神經細胞功能,並且活化海馬迴神經幹細胞,恢復海馬迴調節壓力、學習及儲存記憶力的功能,進而降低認知功能的頹退。《新約聖經・馬太福音》第13章12節中寫到:「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這就是「用進廢退」的道理。頭腦越用越靈光,神經突觸變大,不用則越來越萎縮。趁早養成生活好習慣可以預防阿茲海默症的發生,而罹患失智症後才改善生活習慣,有如逆水行舟,雖然辛苦些,但延緩失智症惡化的復健措施,永遠不嫌太遲。預防阿茲海默症的良好習慣1.提升內因性神經生長因子:例如學習訓練、頭腦體操、身體運動、充足睡眠、心理治療(包括藝術治療、音樂治療、舞蹈治療、園藝治療、娛樂治療、懷舊治療、人際互動、教會的團契活動等)。2.提升外因性神經生長因子:例如環境的刺激、陽光、精油按摩、抗精神病藥物、抗憂鬱劑、薑黃素、戒菸、戒安眠藥等。3.抗氧化食物:包括綠色蔬菜、地中海飲食、植物油、深海魚油Omega3、DHA及EPA、兒茶素、紅酒、咖啡、維他命E、維他命C等,降低b類澱粉蛋白的凝聚,減少神經類澱粉斑塊的數量,延緩阿茲海默症的嚴重程度。抗氧化食物
-
2024-10-03 焦點.用藥停看聽
吃藥常見5類NG飲品及5地雷食物!看似無害的蘋果汁及燕麥都可能影響藥效
吃藥要小心藥物間會有交互作用,其實食物和藥品也可能產生交互作用,千萬不可輕忽。口服藥和食物都是經過消化道吸收與代謝,所以有些食物的成分可能會導致藥效減弱或增加副作用。更應注意的是,吃藥最好是搭配喝白開水,NG飲品要避免。吃藥常見5類NG飲品1.含咖啡因飲料咖啡、可樂、茶、巧克力、提神飲料等含咖啡因飲料,易與多種藥物產生交互作用。咖啡因可能增強氣管擴張劑效果,或讓安眠藥效力變差;可能減少某些精神用藥和抗心律不整藥的代謝,增加藥品副作用風險;抗生素、降血壓藥等藥物會減緩咖啡因代謝,提高咖啡因副作用發生。建議服藥期間避免大量飲用咖啡因飲料,以免影響藥效和增加副作用。2.酒精酒精與多種藥物同時使用,可能對健康造成嚴重影響。飲酒會增加降血糖藥物發生低血糖風險;長期飲酒會提高止痛藥的肝毒性;酒精會加強安眠藥、抗憂鬱藥、止吐藥等中樞神經抑制藥物的作用,使運動協調能力變差。建議服藥期間避免大量飲酒,以免加重藥物副作用。3.葡萄柚、柚子(汁)葡萄柚和柚子會干擾體內酵素對藥品的代謝而過度增強藥效,提高副作用風險。特別是部分降血脂藥、降血壓藥、心律不整藥、安眠藥和免疫抑制劑等藥物,影響特別顯著。建議在用藥期間避免食用葡萄柚與柚子(汁),以降低風險。4.牛奶、鈣片、含鐵鎂鈣的綜合維他命牛奶、鈣片及含鐵、鎂、鈣的綜合維他命食品,與某些抗生素、骨質疏鬆藥或甲狀腺素藥物結合後,會使腸胃難以吸收藥品,進而降低藥效。建議將這類食品與藥品服用時間間隔2至4小時,以確保藥物發揮正常效力。5.其他飲料蘋果汁和柳橙汁看似無害,卻會影響抗組織胺劑和骨質疏鬆藥的吸收,從而降低療效,建議與藥物至少間隔2至4小時食用。諾麗果汁、洋甘菊茶、蔓越莓汁則可能干擾抗凝血藥物作用,導致凝血功能異常,增加出血風險。因此,服用warfarin等抗凝血藥物時,應謹慎服用這些飲品,並嚴密監測凝血狀況。5大地雷食物要留意1.燕麥、麥麩燕麥和麥麩會減少藥品吸收、降低藥效,特別是服用部分降血脂藥時,建議與燕麥、麥麩間隔2至4小時,以免影響藥效。2.高鉀食物香蕉、綠色葉菜類、菇類等高鉀食物,對某些藥品可能產生嚴重影響,特別是腎功能不全的病人,可能引發高血壓或心臟功能異常。當高鉀食物與抗生素、利尿劑或降血壓等藥物同時食用時,血鉀濃度會過高,造成高血壓或嚴重影響心臟功能。3.富含酪胺食物一些經過發酵或醃漬的加工品,例如起司、優格、香腸、紅酒等富含酪胺,與某些抗結核藥物或抗憂鬱藥同時服用時,可能引起血壓升高帶來危險。這種交互作用被稱為乳酪效應(cheese effect),因此在服用相關藥物時,應避免大量食用這類食物。4.富含維他命K的食物菠菜,花椰菜、蘆筍、肝臟等富含維他命K食物,可能削弱抗凝血藥物的效果,導致血管栓塞。建議這類食物定量食用,避免經常變化食用量,以確保藥效穩定。5.紅麴、納豆紅麴和納豆具有降血脂功能,與降血脂藥、抗病毒藥等藥物併用時,可能增加肌肉痠痛或橫紋肌溶解風險,甚至導致急性腎衰竭。因此,服用降血脂藥物的人應避免食用。就醫時,請務必主動告知醫療人員正在服用的保健食品、營養品、中草藥或其他藥物,由醫師及藥師檢視是否有交互作用。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9-29 失智.像極了失智
戒菸、控制三高!相較退化性失智症 血管性失智能從病因預防
台灣人口快速老化,失智症人口不斷增加,與「年齡」相關的退化性失智(阿茲海默症)患者人數占比最多,此外,還有因三高等危險因子造成的血管性失智。失智症除了早期診斷、及早用藥治療,其他輔助治療也很重要,能幫助長輩延緩失能失智。今天的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帶您了解國內失智人口的就醫情況,為自己的老年生活超前部署。65歲以上436萬人口中,有23萬人失智。衛福部健保署統計,110年至112年台灣因失智症就醫的患者,由110年22萬5,576人,上升至112年25萬3,697人,短短三年間增加近3萬人。失智症區分為退化性失智症(阿茲海默症)、血管性失智症及其他類別失智症共三類,健保署長石崇良說,血管性失智症是較能預防的失智症類別。全台65歲以上民眾共436萬人,其中有23萬人失智,比率落在5%至6%間;而血管性失智症,占總體失智症患者約10%。石崇良表示,相較於退化性失智症隨年紀增長而發生,血管性失智症可由病因著手防治,包括抽菸、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均是風險因子。失智症的共病,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居前三位。健保署統計,112年診斷為失智症病人的共病情形,失智症患者因原發性高血壓就診者高達113萬5,872人次,因脂蛋白代謝疾患及其他血脂症就醫者達94萬6,622人次,因第二型糖尿病就醫者88萬2,944人次;血管性失智症患者因原發性高血壓就醫者達10萬259人次,因第二型糖尿病就醫者達9萬8,029人次,因脂蛋白代謝疾患及其他血脂症就醫者為7萬624人次。石崇良表示,血管性失智症預防的風險因子,與衛福部三高防治「888計畫」不謀而合,該計畫目標為80%三高病人加入照護網、80%收案病人接受生活習慣諮商,以及80%收案病人達到三高控制,藉由預防三高,協助民眾落實心血管疾病管理,也可連帶減少血管性失智症罹病風險。值得注意的是,失智症患者比率一直是女性高於男性,但三高等風險因子,卻是男性高於女性。石崇良表示,就失智症成因及風險因子來看,並無男性高於女性的狀況,研判有可能是罹患失智症的男性,較少進入醫療體系,他鼓勵民眾不要諱疾忌醫,如有發現記憶力衰退等失智徵兆,應積極就醫。門診整合照護計畫,跨領域提供衛教資訊。石崇良表示,健保署推動門診整合照護計畫,協助患者經由整合照護門診模式就診,患者除接受醫師評估病況,也提供團體諮商,並整合社工師、護理師、衛教師、營養師等專業人員,提供衛教資訊,協助失智者做藥物諮詢,同時進行量表評估等,提供患者完善的治療環境。「失智症患者的家庭支持很重要。」石崇良表示,家庭諮詢是衛福部門診整合照護計畫重點之一,與一般疾病針對病人本身衛教不同,失智症患者因認知功能受影響,對於衛教知識接受程度不一,醫事人員必須教導家屬如何照顧失智患者,並提供合適資源,協助失智症家屬照顧患者。重度失智、失能患者,可善用居家醫療照護計畫。石崇良表示,居家醫療照護計畫是另一項失智患者可用的資源,健保署統計,112年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畫收案人數共8萬5,092人,其中有1萬8,367人收案原因包含失智症,此計畫主要針對較重度失智,或進入失能階段的患者。重度失智症患者家屬照護負荷較大,石崇良表示,嚴重失智症患者已無有效藥物,治療上以生活照顧為主,居家整合醫療照護計畫結合長照服務,可由居服員到府協助長者做關節運動、失能訓練,或協助長者沐浴;醫師、護理師則可在長者家中開藥,讓家屬、患者不用再奔波往返醫院、診所,減輕照護患者帶來的壓力。失智與高齡最相關65歲後人數急升,女多於男。國內高齡化趨勢明顯,衛福部健保署統計,近三年失智症患者人數連續成長,性別上「女多於男」,而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失智症風險因子,卻是「男多於女」。新光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劉子洋表示,這是流行病學統計現象,目前並無明確原因,有些學者認為,與女性荷爾蒙有關聯,不過,失智症最大的危險因子仍是「年齡」。失智患者逐年增加,85歲後達到高峰。健保署統計資料顯示,失智症就醫人數從110年的22萬5,576人、111年的23萬9,124人到112年的25萬3,697人,就醫人數逐年增加,符合高齡社會的趨勢。從性別來看,女性明顯多於男性,112年的女性失智患者15萬9,451人,遠高於男性9萬4,246人,一般推測與女性平均餘命較高有關。而「高齡」是失智症的最大危險因子,從年齡層來看,65歲後患者人數急遽上升,85歲後達到高峰。劉子洋表示,隨著年紀增長,大腦容易有類澱粉、濤蛋白(Tau)堆積,導致罹患阿茲海默症風險增加,65歲以上的罹病風險,每五年增加一倍。至於年輕型失智患者,因類澱粉堆積的情況少,失智症型別與高齡失智者不同,血管性、額顳葉型、路易氏體失智症等非典型失智症比率較高。年輕失智症的存在,讓民眾擔憂是否與遺傳有關。劉子洋說,許多民眾發現家中長輩罹患失智症後,擔心自己是否會因遺傳而罹病,不過,失智症並不會遺傳,僅少數患者因特定基因導致發病,這些患者通常發病年紀早,50多歲就出現症狀,多數罹患的是較罕見型態的失智症。退化性失智占多數,血管性失智約10%。依失智症類型區分,血管性失智症患者占比10%,最大宗的失智症類別仍為退化性失智症(阿茲海默症)。劉子洋說,血管性失智症用白話說明,其實就是「無聲中風」,常見的腦中風會導致患者瞬間癱瘓、昏迷等,且病程發展迅速,一天內就必須送醫、住院;血管型失智症同樣是血管阻塞,但發生在大腦深層,不易出現明顯症狀,經年累月卻會造成患者行動、認知受到影響。劉子洋說,血管性失智症的預防,與心血管疾病無異,透過三高控制、運動、飲食、戒菸等,可預防血管性失智症,而這些生活型態控制,也有助預防退化性失智症,不過,退化性失智症還必須著重人際互動、社交生活等「動腦」層面。睡眠呼吸中止族群,可能出現類似失智症狀。少部分患者,出現專注力差、心情不好、脾氣變差、睡眠品質不佳等情況,症狀表現經過評估,可能符合失智症條件,實際上並非失智症。劉子洋說,有些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族群,晚上沒睡好,白天打瞌睡,導致記憶力變差,出現類似失智症症狀表現,但不是大腦萎縮導致,在就醫改善呼吸狀況後,症狀就會改善。除退化性、血管性失智症以外,根據健保署統計,其他類失智症患者,包括用藥、飲酒導致的失智症,每年約170人上下。劉子洋表示,失智症是一種表象,經由外觀及量表評估,觀察患者是否有記憶力退化、言語不流暢、情緒波動改變等,認定是否為「失智狀態」,要區分型別時,則會進一步進行腦部掃描等,觀察患者腦部萎縮栓塞比率。「罕見失智症類型,還包括大腦對維生素吸收不良,或安眠藥重複用藥,導致患者神情呆滯,類似失智症表現,酗酒、吸毒導致大腦白質退化等,也會出現類似失智症表現。」劉子洋說,這些患者往往相當年輕,有時40多歲就「很呆、很頓」,甚至合併癲癇發作,症狀很類似巴金森氏症,臨床診斷時必須排除其他病因。醫學中心患者最多,應回歸診所照護。失智症患者增加、遍布社區,但健保署統計,各縣市民眾就醫情況,仍以醫院層級最高的醫學中心人數最多,基層診所就醫人數反而最少。劉子洋表示,台灣健保就醫方便,但失智症是「很普遍、很生活化」的疾病,理應在社區解決,較合理的趨勢應是患者首次診斷,或較為困難的案例在大醫院進行,後續再回到社區的失智症共照中心等,接受照顧服務。劉子洋說,雖有新藥即將上市,但失智症是必須回到生活層面照顧的疾病,臨床上會鼓勵患者多運動、加強腦部訓練,這些必須與患者本身的生活環境結合,因此失智症共照中心、照護據點等,多設置在鄰里間的教會、學校、里長辦公室附近,貼近民眾生活圈,提高失智者走出家門,接受長照資源的意願。
-
2024-09-09 焦點.長期照護
可能造成跌倒的內外因素有這些 居家防跌網保護年長者免摔倒
老人家最怕摔,摔一次帶來的問題就一大堆。根據國外研究顯示,每年約有三分之一的老人發生跌倒事件,在台灣發生率為五分之一;在長照機構或護理之家中,跌倒發生機率更高,超過一半的失能長者每年跌倒至少一次,且女性跌倒風險高於男性。跌倒已成為威脅老人健康安全的隱形殺手。老人自身疾病造成跌倒造成老人家跌倒原因,可分為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內在因素是指老人自身疾病引起的問題所造成的跌倒,包括視力不好、手腳不靈活、糖尿病患神經病變,或罹患巴金森氏症後平衡感不佳等。家中環境不佳也會致禍影響跌倒的外在因素,主要來自環境與藥物,環境包括地板濕滑、雜物堆積、走道光線不足等,都容易導致老人家跌倒。藥物的影響不容小覷,尤其是安眠藥,研究顯示有服用安眠藥習慣的老人,跌倒風險比沒服用者高出許多。建議老年人應避免依賴藥物來改善睡眠;抗憂鬱、抗焦慮、抗癲癇等藥物,降血壓藥可能造成病人姿勢性低血壓,也都會增加跌倒機率,因此,在分析病人跌倒原因時,首先應詢問是否服用這些藥物。跌倒後可能導致輕微至嚴重的傷害,包括骨折、腦出血、甚至死亡。全球每30秒就有一人因跌倒而死亡,統計顯示,每100位跌倒者中有50人無恙,10人受輕微傷害,大約5至10%會受重傷害。就有80多歲長者原本很健康,卻因為更換家中燈泡不慎摔落,導致腦出血住院,長者實應避免危險活動。跌倒後要小心腦內出血一旦長者不小心跌倒後,應立即檢查有無受傷,若有受傷應立即送急診而非門診。急診能迅速緊急處理傷口,並評估是否需進一步安排檢查,尤其是在有撞擊頭部情況下,當下也許無外傷出血,但可能經過一兩個月後才發現腦內已有一大片血塊,這是種潛在危險,需早期發現及治療;如果老人家跌倒出現手腳無力、行走不穩、劇烈頭痛等症狀,應立即就醫,避免延誤治療。預防長者跌倒要從源頭解決,首先應釐清發生跌倒的原因,除了詢問本人以外,也應向現場目擊者瞭解情況。此外,也要詢問長者的疾病史,看看是否有易引起昏倒跌倒的疾病,例如貧血、低血壓。腳無力應多訓練肌耐力對於站不穩或腳無力的老人,可以透過平衡與肌力訓練改善,尋求復健科醫師、物理治療師及職能治療師的幫助,以提升平衡感與肌耐力;如果因白內障等視力問題造成跌倒,則應盡速就醫治療;老人家應增加攝取鈣及維生素D,並到戶外曬太陽,來增進骨力。外在因素方面,應檢視藥物使用狀況,避免使用易造成跌倒的藥物。家中環境安全也需檢視,例如清理地面雜物或雜線、自身鞋子止滑效果適當,太滑或太粗糙都容易造成跌倒;環境中增設扶手及無障礙設施,是預防老人跌倒好方法。其實不只是長者,只要家中有虛弱、行動不便的家人,都應該一起來來預防跌倒,共同建構一個防跌保護網,為家人提供一個更安全、更有保障的生活環境。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9-02 焦點.健康知識+
午後總想來杯手搖飲小確幸?戒糖8個好處 助減重、穩血糖還能改善精神狀態
在忙碌的午後來一杯冰涼的手搖或甜蜜的小點,總讓人心情舒暢,是專屬自己的放鬆時刻。然而,隨著健康意識抬頭,不少人也發現經常攝取精緻糖可能對身體造成諸多危害,因而呼籲減少日常飲食的糖分,不僅能讓身體更健康,對心靈方面也有正面影響。接下來就一起來看看「戒糖」後會迎來哪些改變吧!《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本次透過《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追蹤近三個月內「戒糖好處」話題的網路聲量表現,帶您了解網友熱議的戒糖好處排行。「控制體重」少吃精緻糖是關鍵 觀察近三個月內網友針對「戒糖好處」相關話題的討論,可以發現「控制體重」最受關注。無論是早餐店奶茶還是手搖,不少人都習慣每天來一杯飲料,但這也容易讓人在無形中攝取過多的糖分與熱量,導致體重難以控制,成為許多人的困擾。不少營養師指出,「好好控糖」是減重路途上的一大助力,然而在已經習慣以糖作為能量來源的情況下,「當然不可能每個人一開始就可以適應去戒糖」,建議可以「試著從减糖開始做起,慢慢的停止吃糖」,認為「循序漸進」是成功的秘訣。也有網友大方分享結果,「戒糖之後的確是瘦了,也沒那麼容易水腫」,還有人分享自己的戒糖小撇步,說道「就是別碰精緻澱粉跟加工品,像麵條、麵包、燕麥奶、牛奶類跟甜點」、「飲料能不喝就不喝,不然就喝無糖茶」等,強調不吃精緻糖和添加糖是關鍵。戒糖助降低「心血管疾病」潛在風險此外,戒糖也能幫助「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糖容易使血壓飆高,長期過量攝取可能對心臟造成負擔,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更有研究指出,高糖飲食者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風險較一般人高出三倍。就有網友發現自己異常嗜甜但並無肥胖問題,詢問是否應該戒糖,引起熱烈討論。有人提醒,「目前不胖不代表以後不會胖」,且相比容易發現的「肥胖」,「心血管疾病也是要重視的潛在危險」,呼籲還是儘早戒糖,以免造成難以挽回的後果。「精神狀態變好」也是許多人有共鳴的好處之一而「精神狀態變好」是另一個備受熱議的好處之一。糖分在攝入後會分解成葡萄糖,提供大腦能量,因此許多人認為糖能改善心情、幫助紓壓,不過當糖分被胰島素代謝後,反而可能使精神更差,網友便表示「澱粉類跟甜的東西就是天然的安眠藥」,吃多了反而容易使人整天昏昏欲睡;也有醫生提醒甜食吃多了可能「會讓孩子不專心及躁動」,若發現自己經常感到精神不濟、專注力不佳,不妨重新檢視自己的飲食是否含有過多糖分。「戒糖」是一條漫漫長路,不必心急突然完全不吃糖,不妨試著循序漸進,從減糖開始,慢慢減少食用甜食,並降低飲料甜度,也不必對自己過度嚴苛,放鬆心態,才能吃得健康也吃得快樂喔!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9-02 醫療.精神.身心
年長者誘發憂鬱症常見3原因!醫:存好「3三本錢」 不怕老了病來磨
國衛院最新研究發現,年長者自殺深受身體及精神疾病影響。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林明憲說,俗話說久病厭世,這是老年人心情的寫照,特別是長年的疾病已造成身體失能、影響日常生活,這樣的情形更會讓人想早點解脫。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表示,老年人自殺原因於生理及心理因素無法完全分開,而心理因素誘發自殺意念,確實與老年憂鬱密切相關。林明憲說,臨床發現,許多老年人對自己的憂鬱情緒並不自知,往往是家人發現長輩情緒低落、沒有活力,或是食欲不振,體重突然減輕,往往在6個月內體重減輕原體重的10%應多加注意,提醒經排除身體疾病外,如發現長者出現憂鬱症狀,應盡速就醫檢查。老年人誘發憂鬱症常見3原因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秘書長黃柔嘉表示,老年人誘發憂鬱症常見三大原因,第一、生理識別:也就是說,當年輕時認識的朋友、老伴一一的離開人世,將引發老年人面臨死亡的焦慮,且又無人可以傾訴、訴說時,容易罹患憂鬱症。第二、久病不癒:即便不是現在常見的癌症,如退化性關節炎影響的不只是關節疼痛,更可能影響活動的自由度,尤其,許多老年人住在傳統公寓沒有電梯,無法走下樓梯外出,長期的孤獨造成情緒低落;另一方面,此時孩子已紛紛離家,平時只能用視訊、電話聯繫,但老人家多有重聽問題,聽不清楚孩子說話,心情會感到十分挫折,引發晚年憂鬱。第三、頓失重心:特別是退休人士,如果沒有自己的興趣,失去工作後,生活沒有重心,也容易引發憂鬱,因此現在的年輕人就是未來的老人,建議從年輕時就應培養興趣。若能從這三方面著手防治,應可降低老年人罹患憂鬱症及自殺風險。黃柔嘉在北市聯醫總院擔任諮商心理師6年來發現,如果老年人多增加外出的機會,可以大幅降低誘發憂鬱的機會。如有些長者心胸開放多參加共餐、社區老人課程,並建議家人可以多陪伴長者,不要讓長者感到孤單,子女可以多陪伴長輩外出,甚至邀請長輩一起採買蔬果等,讓長輩腦部多接受外界的刺激,以降低心情憂鬱及負面思考。因憂鬱需要就醫時 不要馬上掛精神科或身心科「當家中長輩因憂鬱需要就醫時,千萬不要馬上就到精神科或身心科就醫。」黃柔嘉說,此時應到家醫科、整合醫學科,避免長輩忌諱而不願就醫,反而讓病情持續惡化,而衛福部近年來推動長照,可以安排到宅心理諮商的服務,讓長者說出內心的話,有助降低憂鬱情緒。衛福部桃園療養院副院長李俊宏表示,年輕時可能忙於工作、家庭,許多年長者剛退休時都很開心,終於可以享受自己的生活,但過一段時間,突然發現生活頓失重心,心情直接受到衝擊;門診中許多退休族群談到,退休後發現時間好多,卻不知如何安排,只能一整天坐在家裡看電視,與自己當初的想法落差很大,內心感到莫名的恐慌,孤獨感更加強烈。李俊宏呼籲,當步入55至65歲間,就應開始準備及安排人生下半場的退休生活,包括退休的前後,自己在工作、生活的心情轉換,以及往後的日子怎麼去照顧自己,並維繫一個良好的社會生活,如主動參加長青學苑、銀髮社團等,而不要等到真正退休後卻無所適從。黃柔嘉說,近年來除關注老年憂鬱、自殺議題外,也開始注意家庭照顧者的心理健康,尤其現在許多家庭是老老照顧,呼籲照顧者可以為自己保留一個休息、喘息的時間,降低長期照顧所造成的心理負擔,避免成為下一個憂鬱、自殺的高風險族群。約四分之一老年人有憂鬱症狀 部份症狀與失智症類似國人隨著年齡增長,自殺率愈高。國衛院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副研究員級主治醫師吳其炘表示,衛福部近年統計,老年人自殺率已微微下降,但仍高於其他年齡層,且自殺人數持續上升,每年老年人自殺死亡約達900至1000多人,特別是國內人口老化快速,大家都還在適應老化的過程,社會、家庭仍缺乏相對的支持及準備。依衛福部最新統計,112年65歲以上老年人自殺高達1130人,衛福部桃園療養院副院長李俊宏表示,老年人原本就是自殺高風險族群,主因是受到身體及精神疾病影響,尤其是久病或失能患者,當明顯感受到身體老了,心情產生孤立、憂鬱,此時若又缺乏社會、家庭、親友等支持,無法獲得關心、照顧;此外,當老伴過世,依賴的人不在了,整個人也會陷入憂鬱,自殺風險相對提高。老年人的憂鬱議題值得重視,李俊宏說,依國外研究顯示,65歲以上老年人約四分之一都有憂鬱症狀,如思考、精神出現遲滯的情形,也就是少話、生活沒有動力、提不起勁、不想動,或是食欲減退等,其中也包含憂鬱症,這比例相當的高,原因是身體老化後,大腦也逐漸退化,造成腦神經荷爾蒙的失去平衡,影響大腦調節、認知功能等,增加罹患憂鬱的機會。李俊宏說,部分憂鬱症狀與失智症十分類似,當家人發現家中長輩有疑似憂鬱症狀,仍建議就醫檢查,釐清是否為失智症;老年人可能同時也飽受失眠、孤獨所苦,而造成酒精成癮、安眠藥物成癮等問題,且鰥寡孤獨是老年人常遇到的問題,隨著年齡愈來愈大,在情感及生活上,對於另一半的依賴也愈來愈重,一旦老伴過世,整個人就會陷入憂鬱,無形中增加了自殺風險。存好「三本錢」 不怕老了病來磨「俗話說,老了最怕病來磨。」李俊宏說,高齡醫學常提到一位老年人要存三大本錢,第一、要存好「老本」,讓自己老時經濟無憂,特別是如果老年人需要租屋,其實在台灣並不友善,許多房東不願意租給老年人,申請社會住宅又十分耗時,年輕時就應開始存好老本;第二、要存好「身本」,讓身體保持健康;第三、要存好「腦本」,隨時注意腦健康。國衛院最新研究指出,高血壓會影響老年人自殺?吳其炘指出,許多老人家十分擔心高血壓,進而影響情緒、生活品質,造成情緒低落、焦慮等問題,且高血壓控制不佳,更可能引發腦中風,在在增加自殺風險。至於消化性潰瘍增加老人家自殺風險。台大醫學院內科臨床教授邱瀚模說,已開發國家的老年人常見疾病,為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疾病、癌症、肺部疾病等,消化性潰瘍並非主要疾病,但因老人家患有腦部、心臟疾病時,必須需要服用阿斯匹林等抗朽血栓的藥物,但此類藥物容易造成消化性潰瘍,因此,臨床上許多醫師會開立藥物防止消化性潰瘍,而開立藥物就必須打入消化性潰瘍的診斷碼,藥物才能獲得健保給付。邱瀚模表示,消化性潰瘍目前治療效果都不錯,且一個人選擇自殺常是多元因素所致,如神經退化性疾病、憂鬱、失眠等都可能是選擇輕生的原因之一,因此必須了解其背後的原因,消化性潰瘍應不是長者自殺主因。★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8-21 養生.聰明飲食
柚子愈放愈好吃,放到「這種狀態」最可口多汁!選購文旦柚3秘訣
中秋節又快到了,又要準備吃烤肉、吃月餅了。不管是吃烤肉還是月餅,記得還要吃點水果,中秋節最應景的水果莫過於文旦柚。柚子一次最多吃半顆就好文旦屬於柚子的一種,根據農糧署臉書粉絲專頁「鮮享農YA - 農糧署」介紹,台灣常見柚子有四種,包括文旦、紅柚、白柚、西施柚。文旦柚富含膳食纖維、維他命C及多種礦物質等,可幫助腸胃道蠕動、改善便祕,並具降膽固醇及血壓作用,可以去除食物的油膩、助代謝。不過,柚子含水量高,又是高鉀水果,一不小心就容易吃過量,營養師劉怡里曾受訪提醒,一定要控制食用量,一次最多吃半顆4至5瓣即可,建議與親友一起食用,但腎臟功能受損的病人不宜食用,小孩、容易腹瀉的人不要吃太多。吃藥可以吃柚子嗎?吃柚子後可以吃藥嗎?更要注意的是,如有每天固定在吃慢性病藥物者,一定要謹慎評估吃柚子。食藥署藥物食品安全周報曾訪問杏安診所黃農茵醫師指出,包含抗凝血藥、降血壓藥、降血脂藥、心律不整藥、免疫抑制劑、鎮靜安眠藥、性功能障礙藥物、抗癲癇藥物等都可能受柚子影響。有些人會想說,是不是柚子、藥物二者間隔吃就沒問題?安南醫院副院長、消化內科醫師許秉毅曾受訪指出,因柚子抑制藥物代謝作用可長達數小時,甚至兩、三天,即使把「吃柚子」與「服藥」的時間錯開,也無法完全避免柚子與藥物產生交互作用。柚子放到「辭水」更多汁 選購文旦柚3秘訣文旦柚剛摘下來的時候,要放在陰涼通風處保存,放到辭水(水分自然蒸發)讓果皮由青綠色轉為黃綠色,此時果肉由硬變軟,感覺更多汁,口感也更為香甜可口。現在通常是在市場買,農糧署透露選購文旦柚小秘訣。而買回家同樣建議先放一陣子,柚子是耐放的水果,會愈放愈好吃。如果買回去是想要馬上吃的,記得挑選果皮呈淡黃色者;若要久放,則可挑選果皮呈淡綠色,置於通風陰涼處貯放,愈能顯現其風味。.果皮光滑、毛孔細緻.果實形狀勻稱不歪斜.重量400-600公克最佳也有人不愛買柚子,因為不會切。柚子雖然果皮厚,但其實並不難處理,農業部介紹最常見的切柚子方法:把柚子的頭部切下,直立放置柚子並五等分劃開外皮,再把柚子肉取下後就可以吃了。【參考資料】.《鮮享農YA - 農糧署》臉書粉絲專頁 .《農業部》臉書粉絲專頁 .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07-29 名人.精華區
黃金舜/預防藥駕 擺脫交通地獄
「酒後不開車」的觀念深植大部分國人心中,但大家容易忽略的是「藥駕危機」,如治療過敏性鼻炎、蕁麻疹等常用的抗組織胺等可能影響中樞神經導致專注程度、協調能力下降及嗜睡;眼科常用的散瞳劑因瞳孔放大導畏光等,此時若駕駛汽、機車等動力交通工具,亦將造成自身及其他用路人的危險。今年4月,新北市便有汽車駕駛疑似因服用感冒藥後頭暈、精神不濟,衝撞停等紅燈的多名機車騎士,導致6人受傷。安眠鎮靜藥遭濫用 冰山一角另外,我國安眠鎮靜類藥物遭濫用已是不可忽視的重大問題,依食藥署藥物濫用案件暨檢驗統計,苯二氮平類安眠鎮靜劑(Benzodiazepam, BZD)可用於助眠、抗焦慮及抗癲癇,常見藥物如成分為三氮二氮平(Alprazolam)的贊安諾(Xanax)、景安寧(Kinax),近10年盤據前10名,2021至2023年更位居第3名,僅次於長年高居1、2名的海洛因及(甲基)安非他命。此外,治療失眠的「非苯二氮平類(non-Benzodiazepam, non-BZD)」藥物,也常見濫用,如主要成分為唑吡坦或稱佐沛眠(Zolpidem),長年游移於第5至第8名間,以其為主要成分的蒂諾斯(Stilnox)更多次位居中、高齡藥物濫用通報的前5名。我國安眠藥服用人數達450萬,每年超過11.2億顆,食藥署數據恐僅為冰山一角。慢性病藥副作用 增交通風險除安眠鎮靜類藥物,更容易遭到忽視,但可能導致藥駕危險的便是各類慢性病藥物,2022年國人因慢性病就醫人數達1286萬人,等於每2人便有1位可能有慢性病,而常見的降血壓、降血脂藥物可能造成頭暈、疲倦及嗜睡等副作用,此時若有駕駛行為,都可能增加交通意外風險。根據「趨勢民意調查」,國內多達35%的駕駛,每周幾乎都會服用至少一種有危險駕駛疑慮的藥物,最常見者為安眠藥、降血壓藥及肌肉鬆弛劑,引發潛在的交通危機,以交通事故每年造成約3千人死亡計算,因「藥駕」造成事故比率約10%,亦即每年約有300人因藥駕導致交通意外喪命。人命無價,北市聯醫將藥品分為4級,由零級到3級,數字愈大風險愈高,抗憂鬱藥、部分降血糖藥物為2級,若服用後有駕駛需求,應先諮詢醫師或藥師;安眠藥、散瞳劑以及部分肌肉鬆弛劑則為第3級,服用各該類藥品後一定時間內勿駕駛汽、機車等動力交通工具,亦不應騎乘自行車。加強宣導 建立正確用藥觀念刑法第185-3條對酒駕設有罰則,對因服用藥物等行為導致的不能安全駕駛也有罰則,可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30萬元以下罰金。然而徒法不足以自行,相較近年對酒駕的執法力度,對藥駕卻並未有較細緻的執法規範,加上國人普遍未有正確用藥觀念,因此藥駕導致交通事故頻傳。政府應積極加強藥駕風險宣導,國人也應了解正確用藥觀念,多與社區藥局藥師作朋友,以理解自身所服用藥物可能的副作用及危險性,建立「用藥駕駛須謹慎」的觀念,以期杜絕藥駕導致的相關交通意外,持續朝擺脫台灣「交通地獄」的目標邁進。
-
2024-07-17 醫療.精神.身心
失眠有分「急性、慢性」!失眠多久沒處理,會變成慢性失眠?腦神經外科醫師傳授2大好眠撇步
累了一天,躺到床上準備睡覺,卻又翻來覆去睡不著...你失眠了嗎?壓力大到睡不著、長期失眠找不到改善方法,不只無法一夜好眠造成無精打采,甚至會影響白天工作效率。而且,很多人失眠會變成習慣、甚至養出壓力,造成「失眠焦慮」! 長期下來,就可能變成慢性失眠!根據台灣睡眠醫學學會調查發現,全台慢性失眠症盛行率為10.7%,等於每10個人就有1人為此所苦。到底什麼是慢性失眠?如何改善?可以吃安眠藥嗎?快由腦神經內科林志豪醫師告訴你:常見的失眠族群及狀況在門診中發現,女性和男性的失眠比例相當。但從中可以看見長輩失眠的比例較高,可能因為疾病如老人憂鬱,或是退休失去生活重心、作息改變(下午午覺睡太久等)導致。 另外,在婦產科中,也能發現懷孕、更年期等時期也特別容易引發失眠。更年期失眠的婦女不只更年期的睡眠障礙導致,還可能會遇到以下「空巢期」:孩子長大離家念書、工作,另一半變成像室友,這時就可能會有焦慮的情況。一旦焦慮再加上更年期不適,失眠就成為惡性循環。曾有位五十多歲患者有類似情況,再經過與孩子溝通後,患者的睡眠狀況有見好轉。慢性失眠是什麼?在搞懂慢性失眠前,先要了解失眠的定義: .一周當中有3天(以上)睡不好,如此狀況超過一個月,就是失眠。.一旦上述狀況超過三個月,便是「慢性失眠」。 急性失眠通常是壓力、身體不適等原因導致,若急性失眠的因素都去除,還是照樣失眠,就要找出其他可能原因,否則成為慢性失眠。很多人可能會有「失眠焦慮」的狀況,害怕晚上會睡不好、怕睡不好隔天早上沒精神...如此焦慮輪迴累積下,就可能變成慢性失眠。吃安眠藥的注意事項許多人會靠安眠藥來緩解失眠,安眠藥適當使用是很好的方法,但是過量是否會有風險?電視劇常會看到「吃大量安眠藥輕生」的環節,但這是真的嗎? 我們常講藥物有有效劑量與致死劑量,而安眠藥的致死劑量可能需要吃到一到兩千顆藥(現在的安眠藥多是第四、第五代,而風險較大的是第三代)。所以基本上,現在的安眠藥非常安全,但也並非能隨便吃,安眠藥若合併酒精、其他藥物一起吃,也可能會有其他風險。如何緩解失眠?想要有好的睡眠,營造睡眠環境及睡前儀式很重要,以下提供兩招,幫助緩解失眠問題: 一、規律的睡眠時間:尤其對於沒有良好睡眠的人,有規律的睡眠時間很重要。 二、睡眠儀式:找出適合自己的睡眠儀式,如聽音樂、燈光調暗、睡前一小時洗澡、加點助眠香氛、擦乳液按摩、冥想等等。 另外,肚子餓可能也會讓我們睡不好,所以可以適時吃、喝點東西,如有些人喝牛奶可以睡得更好,但也是因人而異。 延伸閱讀: 每次5分鐘,一瘦就是一輩子!韓國運動界女神:4動作「伸展+深蹲」28天就見效 為什麼有人「更年期」很明顯,有些人卻無感?婦產科醫師:關鍵差別在這兩件事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7-03 焦點.用藥停看聽
強效止痛藥中的鴉片類藥物是什麼?有那些副作用?使用注意事項有哪些?
「藥師,我家裡還有上次就診沒吃完的強效止痛藥,最近家人傷口很痛,可以給他使用嗎?」經查後發現病人家中餘藥是含有Tramadol成分的鎮痛劑,屬於鴉片類(Opioid)管制藥品,不可隨意服用,有危害健康甚至觸法的風險。什麼是鴉片類藥品?藥品有哪些?有哪些醫療用途?臨床上常見的鴉片類藥品,包括Morphine、Fentanyl、Pethidine、Codeine、Tramadol等,被應用於止痛、麻醉誘導、鎮咳等多種醫療用途,這類藥物為管制藥品,使用上會有成癮性、影響精神,其進口、製造、販賣、使用皆受到管制藥品管理條例所規範,限用於醫學治療及科學研究等正當用途。常見鴉片類藥物:藥物百科中相關資訊 Morphine類藥物Fentanyl類藥物Pethidine類藥物Codeine類藥物Tramadol類藥物病人如果經醫師診斷需使用管制藥品,需持醫師開立的處方箋至藥局領藥。醫療機構針對管制藥品應詳實將每日的收支、銷毀、減損及結存登載於簿冊,以杜絕任何不法的流用行為。管制藥品與毒品為一體兩面,當鴉片類藥物遭到非法使用時則屬於毒品,即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民眾應多加重視管制藥品使用的正當性及毒品濫用所造成的危害風險。鴉片類藥物的副作用有哪些?使用上有那些注意須知如果不當使用鴉片類藥品,可能會讓使用者產生耐受性與生理、心理性依賴,該類藥物有呼吸抑制風險,尤其與酒精、鎮靜安眠藥或其他中樞神經抑制劑併用時,更可能加劇鎮靜、呼吸抑制、昏迷和死亡的風險。如於懷孕期間長期使用鴉片類藥品,則可能造成新生兒對於鴉片類藥品產生戒斷症候群,危害生命健康。民眾如果就醫後領取鴉片類藥品,應遵照醫囑指示使用,不宜自行增減藥量,如果在用藥期間出現疑似呼吸抑制的症狀,像是呼吸變慢、變淺或感到呼吸困難,應立即就醫。且應將藥物置放在孩童碰觸不到的地方,避免孩童誤食過量而致命。如有未使用完的管制藥品,不可隨意丟棄或轉讓、轉售,否則會觸犯毒品危害防制條例,建議可送到醫療院所回收銷毀。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6-30 名人.李偉文
李偉文/掛上捕夢網 求得一夜好眠
我們學科學的人,基本上是相信數字的,而且也知道通常官方公布的統計數字偏向保守,因此看到衛福部的資料說台灣有441萬人正在服用安眠藥,也就是五個人就有一個人為失眠所苦,這麼高的數字不免讓人驚恐;尤其還指出台灣有80%的中年人有睡眠障礙,台灣人一年吃掉十億顆的安眠藥……看來獲得一夜好眠似乎是愈來愈珍貴的禮物了。從櫃子找出「捕夢網」,這是很久以前到美國五大湖區旅行時,在禮品店買的。它是以細樹枝編成的小網子,印地安人在入睡前會懸掛在窗前,用來捕捉惡夢。傳說噩夢是由妖魔所引起,而妖魔會被網子上美麗的裝飾吸引,然後被纏繞在網絲上,不會打擾熟睡的人。當清晨太陽升起時,陽光會融化網上的惡夢,流入泥土中。若是枕頭邊沒有捕夢網沒關係,也有研究建議,在床頭櫃擺個盆栽可以幫助睡眠,比如常春藤能去除空氣中的黴菌;而蘆薈是淨化空氣最有效率的植物,能吸收並分解許多空汙成分,如清潔劑和塑膠製品裡的苯,以及各種塗料裡的甲醛。而且植物能增加空氣中濕度,讓呼吸道有問題的人睡得更安穩。雖然從小就聽聞的都市傳說告訴我們,睡不著就數羊,但研究證實,不僅沒用反而會讓人入睡時間平均慢10分鐘。睡前想什麼可以幫助入睡?研究證實,想些可以讓我們平靜、放輕鬆或愉快的畫面,比如大自然的風景或度假的場景,用這些美好的想像來取代腦海中那些令我們煩憂的負面念頭。身體內部的核心體溫降低,可以讓我們快速入眠且有較深且高品質的睡眠。所以睡前一到二小時沖個熱水澡(不能泡太久)或泡泡腳都有效,因為體表短暫的升溫會促進四肢的血液循環,幫助身體散熱而降低核心體溫(泡太久的澡,若是整個身體都熱起來,包括核心體溫也跟著升高,反而適得其反)。同樣的,讓體表溫暖暫時騙過身體多排熱來降低核心體溫的方法,在世界最著名的科學期刊《自然》就刊登過一篇文章指出,將雙腳弄暖,保證可以讓難以入睡的人更容易入眠,因為雙腳雙手及頸部的皮膚,是身體增加動脈血流來調整體溫最有效率的部分。至於房間的溫度大約在24度左右最理想,太熱會影響睡眠品質。也因為運動會增加核心體溫與基礎代謝率,因此睡前二個小時就不要再做劇烈運動,但是臨睡前可以做些和緩的伸展運動,或者靜坐深呼吸,讓身心都慢慢平靜下來。睡前兩小時也最好不要再吃東西,以免胃酸分泌而且增加腸胃負擔,甚至半夜引起胃食道逆流就糟了。也有人習慣睡前喝酒,認為比較容易入睡,雖說喝酒可以令人快速入睡,但卻會睡得不安穩,睡眠品質會變得比較差,因此睡前也盡量不要喝酒。睡覺時開燈或電視,會導致肥胖的危險。有研究追蹤4萬多位30歲到70歲的女性長達5年,睡覺時會開燈的人,體重平均增加5公斤以上。研究人員推測,非自然光會干擾身體的晝夜節律時鐘,影響了身體的荷爾蒙平衡。幾乎所有研究都證實,如果不想罹患或加重各種健康問題,我們每個晚上需要七到八小時高品質的睡眠,而且致死率最高的十多種疾病中,有過半數是與睡眠不足直接相關。所以一定要創造出好的環境條件,讓自己能夠睡個好覺。
-
2024-06-15 養生.生活智慧王
出國要帶什麼?超實用出國旅遊必備物品藥品清單 懶人免煩惱!
暑假即將到來,又是出國旅遊高峰。外出遊玩要玩的盡興,事前準備不可少。出國要帶什麼?行前準備事項有哪些?《元氣網》為您整理必備物品清單。常備及備用藥品1.上呼吸道疾病:綜合感冒藥、解熱止痛藥出去玩最怕身體突然出狀況,尤其如果是老人或小孩隨行,情況可能又更麻煩。而且出國就醫不方便又貴,所以最好自備一些備用藥品,如果有小問題吃點藥可以緩解症狀。2.腸胃疾病:胃酸抑制劑、腸胃藥、止瀉劑旅遊疾病中以吃壞肚子最常見,因此常聽見「旅遊者腹瀉」的名詞。人體到了新環境,會因為當地的水質、土質不同而出現反應,症狀輕微,只需要多休息補充水分,若是嚴重到嘔吐、水瀉,一定要盡速到醫院就醫。3.蕁麻疹或過敏性鼻炎等過敏病症:抗組胺劑、吸入劑…有過敏史民眾,到國內外旅遊的過敏病症,分為食物過敏、花粉過敏、環境過敏。食物過敏通常會呈現在皮膚,出現紅疹、皮膚癢等狀況;花粉過敏則會出現鼻塞、流鼻涕、胸悶等問題;環境過敏可能是天氣太冷或是環境太髒,同樣會有皮膚癢、流鼻涕等症狀。建議民眾攜帶抗組胺劑、吸入劑和腎上腺素注射器,可在問題發生後立即用藥。4.失眠、時差問題:習慣的枕頭、安眠藥有些人出去住飯店旅館會認床而失眠,若有認床問題的民眾,可以攜帶習慣的枕頭一起旅遊,或是睡前泡熱水澡。若是長期有失眠問題,事前記得找尋醫師開立安眠藥的處方。5.暈車藥容易暈車、暈船、暈機的人,應在上車、上船前半個小時到一小時先吃藥預防。6.慢性病用藥:長期控制病情的慢性病,尤其像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等患者,出國前須備足夠藥量,建議可多帶幾天份藥量,以免遺失或其他突然狀況。7.高山疾病:丹木斯、威而鋼如要去國外爬高山,一定注意預防高山症發作。常見用藥有丹木斯(Acetazolamide)、類固醇(Dexamethasone)、鈣離子阻斷劑(Nifedipine)和威而鋼(Sildenafil)等。以上藥品皆須由醫師謹慎評估後處方,建議行前先掛醫院旅遊醫學門診,確實依醫囑指示服用。8.登革熱:如果到衛生條件比較差的國家,止瀉藥、防蚊液備著比較安心。旅遊保險旅途中狀況難料,一般都會建議行前購買保險。建議的旅遊險包括:1.旅行險:最基本的就是旅行平安保險。2.旅平險+傷害醫療費用附加條款:保障旅遊期間受傷就醫衍生的醫療費用支出風險。3.旅平險+海外突發疾病醫療健康保險附約:保障在海外因突發疾病住院、門診或急診診療所需之費用風險。4.旅行不便險:保障因旅程取消、班機延誤、旅程更改、行李延誤、行李損失及旅行文件損失等相關風險。防疫用品近期新冠疫情再度捲土重來,Omicron變異株流行;而國人最常去的日本,最近「鏈球菌中毒休克症候群」患者也大增,致死率高達30%至70%。因此出遊若到人多的地方,仍要注意,口罩、酒精、乾洗手等用品最好隨身帶著。特別要提醒的是,酒精棉片或是濕紙巾如果要放到手提行李中,一樣受液體限制規定,建議只要帶會使用的數量就好,其他的需放入託運行李中。打疫苗如果你要到非洲國家,如肯亞觀賞動物大遷徙,可能需要先接種黃熱病疫苗、腦脊髓膜炎疫苗、傷寒疫苗、瘧疾預防用藥,通常人體需要大約二週的時間才能產生完整的抵抗力,建議提前做好準備。如不清楚欲前往的國家是否有流行疾病或疫情,是否需要施打疫苗,可先至疾管署查詢「國際旅遊疫情建議等級」,再評估是否前往,及行前注意事項。個人衛生用品近來環保意識盛行,有些旅館不提供衛生用品,因此牙刷、牙膏、刮鬍刀等最好備齊。還有免洗褲、個人慣用的化粧用品也不要忘記。個人安全防護用具去治安較差的國家,別忘了帶著個人安全警報器、防狼噴霧器,以備不時之需。其他防曬乳、曬後修復霜、行動電源、小型急救包、雨具等,不要漏了。務必注意,行動電源或鋰電池不可託運,請放隨身行李攜帶!出去玩還是有許多無法預期的事可能發生,出去國外也總是不像在國內方便,做最周全的準備,才能快快樂樂出門,平平安安回家。【參考資料及實用旅遊資訊】.《疾管署》國際旅遊與健康.《疾管署》國際旅遊保健資訊.《外交部領事局》旅外安全.《桃園國際機場》出國便利貼.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06-06 養生.保健食品瘋
褪黑激素可幫助睡眠嗎?與安眠藥有何不同?哪裡可以買到?
一提起「褪黑激素」(Melatonin),大多數人認為褪黑素就是一種天然助眠劑。實際上,褪黑激素是一種天然激素,主要由大腦中的小腺體松果體所產生,而松果體是身體內分泌系統的一部分。在服用褪黑激素補充劑前諮詢醫事人員,部分原因是這類補充劑不能解決很多可能影響睡眠的潛在健康問題,例如焦慮和其他疾病都會導致失眠,包括睡眠呼吸中止症、不寧腿症候群或憂鬱症等,而這些問題可能需要就醫。什麼是褪黑激素?大多數研究表明,褪黑激素有助於同步身體不同部位的晝夜節律(或稱生理時鐘)。晝夜節律指的是遵循24小時週期的身體、精神和行為變化。你的睡眠和清醒的週期是晝夜節律中重要的環節,這些自然過程主要對光線做出反應。你的松果體在夜間分泌褪黑激素的濃度最高,而在白天分泌的濃度最低。此外,褪黑激素也可以在實驗室合成,並作為膳食補充劑販售。褪黑激素有哪些其他作用?除了對睡眠的影響之外,松果體分泌的褪黑激素還有以下三種作用:1.調節月經週期褪黑激素也與女性荷爾蒙相互作用。研究表明,它有助於調節月經週期。2.防止神經病變褪黑激素還可以防止神經病變,也就是神經元功能的逐漸喪失。阿茲海默症和巴金森氏症等疾病都會出現神經退化性病變。3.抗衰老有研究發現,接受松果體手術切除的人會經歷加速老化過程。因此,一些科學家認為褪黑激素可能具有抗衰老特性。褪黑激素可以改善睡眠嗎?褪黑激素主要對身體的晝夜節律和睡眠與清醒週期中發揮作用。當身處黑暗時,松果體會釋放高濃度的褪黑激素,而當暴露在光線下時,松果體會減少褪黑激素的產生。你的血液中褪黑激素的含量在白天較低,而在夜間則達到最高。因此,褪黑激素通常被稱為「睡眠激素」。隨著褪黑素濃度的上升,皮質醇的濃度會下降,讓人進入夜間模式。換句話說,褪黑激素的作用在於調節入睡到醒來的整個週期時間,並幫助設定生理時鐘,告訴身體現在是一天中的什麼時間,並與外部世界同步。必須留意的是,褪黑激素的作用機制和安眠藥物大不相同,安眠藥主要是用於誘導或維持睡眠,而褪黑激素並不會讓你入睡,而是告訴身體該睡覺了。台灣的褪黑激素補充劑合法嗎?由於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不監管補充劑,因此合成褪黑激素並未正式獲得FDA批准用於任何目的或條件。至於在台灣,根據《藥事法》規定,褪黑激素產品屬藥品列管,所以目前台灣沒有合法可販售的食品級褪黑激素補充劑,擅自販售未經核准之藥品,屬違法行為。切勿購買來路不明的藥品自行使用,因療效及安全性並未經過確認,可能對健康產生危害。目前台灣已有核准的藥品級褪黑激素,可在經專科醫師評估後持處方箋購買。在服用褪黑激素補充劑之前,請務必諮詢醫事人員或藥劑師。什麼人不能吃褪黑激素補充劑?研究表明,補充褪黑激素可以在特定情況下改善睡眠,但並非適合所有人。在服用褪黑激素補充劑之前,必須了解與副作用和正確劑量相關的問題。此外也有研究顯示,31種補充劑中的褪黑激素含量從比廣告宣傳少83%到比廣告宣傳高478%不等。這意味著實際褪黑激素含量可能低於產品聲稱的含量,或遠高於標籤上的聲稱,這可能會導致副作用。美國醫學會期刊的研究曾指出,褪黑激素補充劑通常是安全,但並非完全沒有風險。不良反應包括頭痛、疲勞、頭暈、嘔吐、以及白天嗜睡。對於想要懷孕、懷孕中及產後哺乳的人來說,頻繁或高劑量服用褪黑激素補充劑可能不安全,最好不要在這段時間使用褪黑激素補充劑。睡前多久吃褪黑激素補充劑?褪黑激素補充劑時通常在睡前半小時服用,請搭配白開水並且不要與其他食物一起服用,在服用後將你的行動限制為準備睡覺所需的活動。有些褪黑激素補充劑可能會在吞嚥前咀嚼或溶解在口中,有些片劑或膠囊則必須整個吞服,不可切割、壓碎或咀嚼。請遵循包裝標籤上的說明,或按照醫事人員的指示服用。如果你錯過平常服用時間,請直接跳過該劑量。若快到下次服用時間,則只服用該劑量,不要服用雙倍或額外劑量。另外,褪黑素補充劑可能與某些類型的藥物發生相互作用,包括:.減緩血液凝固的抗凝血劑。.癲癇發作預防藥物。.避孕藥。.高血壓藥。.糖尿病藥物。.免疫抑制劑。.由肝臟分解代謝的藥物。【資料來源】.Cleveland Clinic: Melatonin.Cleveland Clinic: Melatonin Capsules or Tablets.Mayo Clinic: Is melatonin a helpful sleep aid — and what should I know about melatonin side effects?.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局說明含melatonin成分產品之管理原則.三軍總醫院:褪黑激素與安眠藥的使用.褪黑素不是安眠藥,如何正確使用它?.並非完全沒風險 權威期刊揭專家對褪黑激素補充劑的疑慮
-
2024-06-03 醫療.精神.身心
長期失眠怎麼改善? 臨床心理師:有4症狀當心睡眠呼吸中止症
「一夜好眠」是許多人的心願,睡不好影響免疫力,增加罹患腦中風、心肌梗塞、失智症、慢性病的風險。根據統計,國人服用安眠類藥物比例逐年升高,每年用量已超過10億顆,吃多恐影響生活作息。好夢心理治療所臨床心理師吳家碩表示,失眠成因複雜,安眠藥並非萬靈丹,先透過其他方式改善,用藥應是治療失眠的最後一道防線。吳家碩說,目前非藥物介入的「失眠認知行為治療」,是運用各式助眠的行為技巧,以及認知上的調整等方式,核心順序上是「找原因,再處遇」,先從根本上找出失眠的主要原因,再對症下藥給予合適的睡眠管理方法。他以個案說明,因長期苦於失眠,嘗試過各式民間偏方卻未有療效,最後依賴助眠藥物。在透過失眠認知行為治療後,個案的心理焦慮得到緩解,睡眠品質也有改善。因為仍有半夜易醒和多夢的問題,經詳細的臨床評估和睡眠檢查,發現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經過心理和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治療,得到全面性的改善,逐步減少依賴助眠藥物。5招助眠技巧幫助入睡1.作息規律:先確立起床和就寢時間,建立生理上的規律性,固定時間把作息調整回來。2.適量運動:運動能有效幫助睡眠,只要持之以恆,任何形式都有益處。3.助眠飲食:多吃含有色胺酸的食物,例如蛋黃、牛奶、香蕉,幫助合成褪黑激素。4.呼吸放鬆:深吸深吐,讓氧氣徹底進入血液,放鬆交感神經。5.環境改造:打造舒適和安靜的寢室,並控制室內的溫度。吳家碩提到,臨床上協助個案解決失眠問題前,可同時透過睡眠檢測了解生理狀態,評估最適合的治療方式。如果沒有合併生理異常的單純失眠,失眠認知行為治療為最有效方法;若合併生理異常狀況,就需會診專科醫師治療才能有效改善失眠。以盛行率高達15%的睡眠呼吸中止症為例,常見症狀有:1.整夜多夢睡眠中快速動眼期階段肌肉張力更容易消失,因此呼吸暫停、醒來次數增加,導致個案感到晚上的夢特別多。2.半夜易醒呼吸道阻塞將造成身體缺氧,缺氧情況下大腦會主動喚醒自己進行呼吸,避免窒息身亡。3.白天疲勞、注意力不集中因為半夜多次醒來身體未獲得真正休息,將導致白天注意力不集中,疲倦想睡。4.自律神經失調呼吸若暫停超過10秒,胸內負壓將增加、影響心血管與自律神經功能。資深睡眠技師洪曉菁表示,睡眠呼吸中止症成因為呼吸道發生反覆性的塌陷,造成呼吸道狹窄或堵塞,使呼吸變淺、變得費力,好發於肥胖者、中年以上男性及更年期後女性。透過居家睡眠檢測,在家睡一晚即可獲取此症診斷參數AHI值(apnea-hypopnea index/平均每小時無通氣與低通氣次數),若AHI>5即表示罹患睡呼吸中止症應積極就醫接受治療。
-
2024-05-31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平衡於濫用與癌症疼痛之間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疼痛控制藥物的濫用」,由三位國內在這方面的權威分享他們的看法。非常難得的是這三位學者是在同一所大學醫學院七年的「同窗」,又是進入同一所大學附設醫院接受精神科住院醫師訓練的「同門」,而後各自走入不同的學術領域、不同性質的單位服務,但他們相約對他們所共同關切的,也是目前醫學、社會、各國政府所重視的主題,在「醫病平台」由不同角度分享他們的看法,希望他們的用心可以使醫界與社會大眾對這主題有更深入的了解。→那些不舒坦的事情→傾聽疼痛作為一位在癌症醫院工作的精神科醫師,經常碰到病人提出來的問題,就是我們開的藥物會不會成癮,吃久了就戒不掉,這其中包括安眠藥與類鴉片止痛劑(opioid analgesics),尤其後者近幾年來不但是病人關切的要點,成為主管機關稽核的對象,也屢屢登上國際新聞的版面。以美國為首的國家,近幾年來對於類鴉片止痛劑的管制,甚至被稱為近代的鴉片戰爭。為什麼類鴉片止痛劑的使用會成為國際焦點呢?這必須要從美國的長期觀察談起,他們發現如果以類鴉片止痛劑過量致死的數據看起來,過去幾十年不斷成長,第一波增長與類鴉片止痛劑開立增加有關,第二波增長與海洛因走私氾濫有關,第三波也是最大的增幅,則與過去十年來合成類鴉片止痛劑(例如吩坦尼(fentanyl)的推出與普及有關。合成類鴉片止痛劑使用的快速增長,美國政府全面檢討後鎖定多方元凶,例如普渡藥廠的不當宣傳,各疼痛醫學會的推波助瀾,甚至也認為過去治療指引中,將疼痛列為第五個生命徵象(前四項為體溫、脈搏、呼吸、血壓),是一個有所意圖的錯誤決定。此外,怪罪中國政府在防止吩坦尼原料非法進入美國沒有盡力,也是近期美中交鋒的重點項目。類鴉片止痛劑,或稱成癮性麻醉藥品,包括嗎啡(morphine)、可待因(codeine)、鴉片(opium)、配西汀(pethidine)、阿華吩坦尼(alfentanil)、吩坦尼(fentanyl)、羥二氫可待因酮(oxycodone)、二氫嗎啡酮(hydromorphone)及丁基原啡因(buprenorphine)等成分之第一級至第三級管制藥品。在癌症的治療當中,特別是晚期癌症病人,經常有不受控的癌症多處蔓延,例如癌細胞轉移到骨頭,可以說是難以忍受。因此臨床醫師陷入一個兩難的情境,一個是開立最後一線的止痛劑,也就是類鴉片止痛劑,協助病人度過難關;另一個是避免其濫用,儘量不開立或是減少使用這一類的藥物。這樣的困境,不能只看作病人與醫師之間的拔河,不見得病人是喊痛要求多開類鴉片止痛劑,而醫師是把關的那一方;有時候剛好反過來,病人害怕成癮,即便醫師開立了藥物並且苦口婆心勸他使用,病人還是自己打折扣不按時使用。在管理層次而言,為了類鴉片止痛劑的管制與癌症疼痛控制,每個癌症中心也都成立了管制藥品委員會,以及癌症疼痛多科整合診治團隊,我碰巧同時是這兩個小組的成員,同時要面臨管理與倡導兩個不同的立場。以精神科醫師的觀點來看,到底什麼樣的使用才能算是藥物濫用、依賴、或成癮呢?過去幾十年來國際精神醫學專家的共識,認為所有物質濫用的核心症狀是類似的,因此並非依照各種成癮性物質(包括香菸、酒精、鎮定劑、類鴉片止痛劑)個別使用的量來定義濫用或依賴,而是探討其使用上,是否出現控制使用的困難,用量逐步增加(所謂的耐受性),少用時會不舒服(所謂的戒斷症狀),同時影響到其各方面的功能。大多數人不願意承認自己無法控制某種物質的使用,因此有一套臨床上常用的問句,英文的字首剛好拼成CAGE(牢籠)這個單字,分別是:C代表cut down減量(您是否曾經覺得需要減少飲酒或物質使用?)、A代表annoyed惱怒(人們是否因為批評你酗酒或物質使用而惹惱你?)、G代表guilty feeling罪惡感(您是否曾因飲酒或物質使用而有罪惡感?)、以及E代表eye opener眼睛一張開就使用的人(您是否曾經覺得早上第一件事就是需要喝酒或物質使用來穩定神經或擺脫宿醉?)值得大家參考。以台灣主管機關的管控來說,目前主要的監控,在於非癌症病人長期使用的個案通報,衛生福利部訂立有「醫師為非癌症慢性頑固疼痛病人長期處方成癮性麻醉藥品使用指引暨管理注意事項」,也就是說癌症已經全面控制,或是一開始就不是因癌症而使用的族群,仍然需要超過兩周以上的時間使用類鴉片止痛劑,各醫療院所需要儘量減少此類的使用、轉介適當的疼痛團隊成員評估,疼痛團隊通常由麻醉科、神經科、精神科、神經外科、以及其他相關科別的疼痛專家組成,同時需要向衛生福利部定期通報作說明。另一方面來說,我們也需要減少臨床上因為過於擔心類鴉片止痛劑濫用,而對於癌症病人的疼痛使用不足、過早減量、或減量過快,反而造成病人出現醫源性的藥物戒斷症狀,原本可以在適當的劑量調整下,脫離類鴉片止痛劑的使用,卻因劑量調整太快而出現不適,反而讓病人使用時間拖長。整體來說,在癌症病人使用類鴉片止痛劑作癌症止痛,與控制避免類鴉片止痛劑成癮,將會一直成為倫理、法律、臨床、社會、以及醫病關係的重要議題,值得大家持續關注。5/27 那些不舒坦的事情5/29 傾聽疼痛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5-15 醫療.腦部.神經
身體有狀況檢查不出原因,怎麼辦?是自律神經失調?醫師告訴你如何檢查、改善、治療?
頭暈、頭痛、胃痛、心悸…,許多人身體出現問題檢查不出原因,有時醫生會說「你這個可能是自律神經失調」,對許多人而言就像個都市傳說。其實自律神經失調是可透過檢查評估的。聯安預防醫學機構 聯安診所 健康管理中心主任 洪育忠醫師一一說明。身體有狀況,檢查不出原因?原來是自律神經失調在作怪? 自律神經:身體的油門、剎車洪育忠醫師表示,自律神經是一種不受大腦控制、不受自我意識控制的神經,調節血液循環、內臟器官、免疫系統等運作,可分成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前者就像是身體的油門,在壓力狀態下亢奮;後者則像是剎車系統,在休息時刻下身體放鬆。兩者需平衡、避免失調。 當油門、剎車失靈時:影響自律神經最主要的關鍵在於壓力,當長期受壓力影響自律神經就可能失調,雖然不是一種疾病,但也會使得身體運作出現問題,包括心跳加速/變慢、呼吸急速/減緩、便祕/腹瀉、頭痛、頭暈、胃痛、耳鳴、免疫系統失衡而容易生病等,各器官也都可能出現問題引起相關症狀。 較容易自律神經失調的人:自律神經失調較常見於敏感、容易受外界影響、生活壓力大、生活節奏快或有慢性過敏的人群。因此當出現這些症狀時,建議前往檢查了解原因,以避免自律神經失調而長期影響身體健康或有潛在的疾病。 自律神經失調也能檢查出來?怎麼檢查?需要做些什麼? 先依症狀到相關科別檢查:洪育忠醫師表示,身體出現症狀建議先到症狀的相關科別進行檢查,例如耳鳴先看耳鼻喉科、神經內科,腸胃症狀先看腸胃科。若遲遲沒有改善可再詢問是否進行其他科別檢查、轉診。如果都檢查不出原因,接著可考慮到身心科、健檢中心等檢查是否自律神經失調。 自律神經失調檢查:自律神經失調可由「自律神經分析儀」或稱「心跳變異律分析儀」進行評估,在安靜舒適的環境當中平躺於床,手腳夾上檢測器,閉目養神並放鬆,因人而異進行約10分鐘檢測。經由測量心律對自律神經的影響等要素,分析自律神經的強弱、年齡、功能、平衡等,依此評估身體不尋常的症狀是否有較高的可能性是因自律神經失調所引起。從臨床經驗來看準確度約有7成。如有需要也會再討論後,安排如慢性食物過敏、腎上腺皮質壓力分析等檢查。整體而言,重點在找出最確切的可能原因並改善。 重點:找出症狀的原因並改善。由於各種因素都有可能影響心律,例如檢查當下正在感冒、或是前一天剛好沒睡好等等,這或多或少也會影響到心律、自律神經檢查。也因此檢查次序會如前述建議,先抽絲剝繭、釐清是否有潛在疾病,以免先檢查自律神經但其實有疾病存在。若檢查無恙、自律神經失調引起的可能性高,就可透過藥物等方式針對自律神經失調進行治療。 醫教6招改善自律神經失調,紓壓、飲食、睡眠,多管齊下! 排除壓力:洪育忠醫師指出,由於自律神經失調影響的最大關鍵在於壓力,若排除壓力來源自然是好,但壓力往往不是說停就能停,例如檢查完之後也還得繼續上班。因此會建議透過日常可主動安排或介入的方式進行治療及改善,包括適度紓壓、飲食調整、良好睡眠等。 適度紓壓:日常可養成簡單、輕鬆的運動習慣,能微喘即可,例如競走,每天約30分鐘左右。也可以透過簡單的腹式呼吸、瑜珈、冥想、芳療等方式紓壓。 飲食調整:飲食方面多以原型食物為主,多攝取含有色胺酸、血清素、多巴胺、鈣、鎂、鋅、維生素B、維生素C等營養,有利自律神經穩定,食材常見如牛奶、深綠色蔬菜、香蕉、堅果類、糙米、豆漿等豆類、深海魚等。日常也盡量避免烤、炸、辣等易使身體發炎食物。 良好睡眠:可安排自己規律的在晚上10點就先把燈調暗,放下手機、避免受3C產品的藍光等相關刺激,並在11點就寢,避免晚睡。平時也可營造只休息、不做其他任何事情的睡眠空間,讓身體習慣。 藥物治療&心理治療:若自律神經失調較嚴重、平常也感覺得到相當大的壓力或憂鬱等負面情緒,或是有身心疾病等,視情況醫師也會開立抗憂鬱劑、鎮定劑、安眠藥等相關藥物進行輔助治療,並也建議安排心理諮商了解背後原因並予以改善。 透過各種主動安排的方式,多管齊下解除或降緩壓力,更有助自律神經平穩、恢復舒適自在的生活,也降低身體不適或間接引起疾病的風險。 《延伸閱讀》 .生病卻檢查不出原因?心理師教6觀察,可能是「罹病焦慮症」。 .壓力來襲,讓自律神經措手不及?專家淺談自律神經失調用藥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5-13 醫療.精神.身心
失眠困擾持續一個月要就醫!預防失眠7招,在房間裡只能做2件事
睡眠占據人一生中至少三分之一時間,據健保署統計,全台高達約145萬人因失眠困擾就醫,很多人「不吃安眠藥」就睡不著,不僅影響生活品質,身心健康也堪慮。醫師表示,如果失眠情況持續超過一個月得注意,應該就醫治療改善。國泰醫院精神科醫師單家祁表示,臨床上「單純失眠」的病患不到2成,常會合併焦慮、憂鬱等其他共病,且許多患者「不自覺」。若因情緒導致失眠,要自我覺察會有點難,可從辨識憂鬱的情緒開始,只要類似憂鬱的症狀持續2周,就可能符合憂鬱症診斷,即為失眠原凶之一。新光醫院睡眠中心主任林嘉謨說,如果每周3天以上在床上30分鐘睡不著,且持續一個月以上,但其生活、工作型態無法改變時,建議到醫院尋求醫療協助。別在床上看電視、讀書認知行為治療,可以幫助失眠患者重拾良好的睡眠。單家祁強調,床的功能除了睡覺、性行為外,不要在臥室、床上看電視、讀書、打報告等,避免讓大腦的制約錯亂,床與睡眠的連結性變差;也不要為了「追求好眠」,準備很多食補、補藥來助眠,更不可拉高對睡眠的期待,否則易使焦慮情緒上升,躺上床就開始想一定要好好睡覺、注意「自己放鬆了沒」,如此反而沒辦法好好入眠。台灣安眠藥的使用量相當大,健保署統計,台灣一年安眠藥用量突破10億顆,不少人「沒吃藥就睡不著」。單家祁指出,安眠藥、鎮靜劑會使人成癮,但上癮與否還是得看個人體質,有些人用藥習慣不佳,吃一顆睡不著,短時間內又再吞了第二顆、第三顆藥,就會成為潛在的藥物濫用者。有時患者對於藥物的依賴是來自於「如果不吃藥就睡不著」的焦慮,一旦醫師提出減藥就開始「預期性焦慮」。褪黑激素 需有醫師處方也有不少人會使用像褪黑激素等營養品來幫助睡眠,單家祁說,褪黑激素是人體大腦中會產生的正常物質,主要是告訴大腦「夜晚來了」進行作息調節,常用在出差、出遊調節時差上,但台灣目前僅有醫藥級的褪黑激素,需要醫師處方才可使用。如果想要睡得好,良好的運動、飲食等生活習慣建立相當重要,但是要注意「時間點」,否則會適得其反。單家祁表示,劇烈運動不建議傍晚過後進行,一來神經系統開始亢奮,核心體溫也會上升,多數人會因此更睡不著;也不建議睡前泡澡,睡前不宜讓體溫過度升高,會影響睡眠品質。夜貓族 也要睡飽6小時林嘉謨建議,晚上10點至12點應準備就寢,即使是夜貓族,也要睡飽6小時以上,讓身體休息比較完全。若為了紓壓,運動確實是一種方式,但睡前3小時勿進行劇烈運動;不要在睡前一小時洗熱水澡,以免洗完澡精神又好起來;飲食調整方面,一天不要喝超過2杯咖啡、茶飲,下午後盡量不要飲用。預防失眠7招1.作息規律、上床起床時間都固定,盡可能不睡午覺2.睡覺時環境保持舒適、溫度與亮度適宜,房間通風且寧靜3.少喝含酒精類及咖啡因飲料;睡前可喝熱牛奶,幫助入眠4.每日適度運動有助於睡眠,避免在傍晚過後做運動5.保持臥房只從事睡覺或性愛活動6.睡前一個半小時遠離聲光刺激,不要吃得過飽7.不帶壓力和焦慮上床資料來源/元氣網疾病百科
-
2024-05-12 醫療.骨科.復健
剛睡醒勿馬上站起應放慢動作 治療師揭年長者易跌倒最大原因
長者發生跌倒,輕者挫傷、瘀青,嚴重者骨折、失能,致生活品質下降。跌倒隱藏各種風險,只是滑一跤,卻可能嚴重到需住院開刀,台灣職能治療學會副秘書長黃上育表示,老年人容易跌倒的最大主因是「肌力不足」,平常應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延緩肌肉的流失。老化因素︱肌肉流失 平衡力下降、反應變慢跌倒是老年人事故傷害第二大死因,「保命防跌」已經成為重要的健康課題,尤其步入高齡化社會,跌倒發生原因相當複雜。黃上育說,年長者跌倒的因素很多,年紀愈大愈容易跌倒,因為肌肉力量減少,走路長一點時間就覺得發抖無力,步伐也跟著不穩。其次是協調能力,平衡能力下降也是老人家跌倒的因素之一,當視力衰退異常時,會影響本體感覺和前庭功能的配合,有些人會失去立體感,難以評估自身與物品的距離。黃上育強調,年紀大了,反應能力本來就會變慢,面對突發狀況,來不及啟動身體下一個動作,加上肌肉流失,即使想跨出大腿保持平衡也覺得力不從心。「運動」是降低跌倒風險的良方,可練習深蹲、弓箭步、登階有氧,鍛鍊下肢肌肉外,同時也有助於訓練心肺功能。老年人行動不靈活易跌倒,若有骨質疏鬆會大大增加骨折風險,常見骨折處為髖部、腰椎和手腕,髖部骨折劇痛難耐,最容易帶來嚴重併發症,日常運動可以延緩身體機能退化,建議養成規律運動習慣。疾病與藥物因素︱疾病影響步態 藥物也易致跌除了身體正常老化,血壓、血糖波動也會引發頭暈,讓步態不協調。黃上育說,高血壓引發頭痛、低血糖會眼花暈眩;而本身有偏頭痛病史的人,上了年紀也容易跌倒,因為痛覺影響其他感官的敏感度。另外,中風、巴金森氏症會產生運動功能障礙,身體不自覺偏移重心,才會一再跌倒。年長者要留意用藥安全,安眠藥、降血壓藥、抗憂鬱藥物會讓注意力下降、肌肉無力,服用後應休息或立即就寢,否則易增加跌倒的機率。服用慢性病藥物的長輩,就診時要請醫師協助評估用藥,避免藥物交互作用。防跌解方︱3種訓練 加強肌力、預防骨鬆1.深蹲:可強化肌力和平衡力,「長輩版深蹲」可先雙手扶著椅子,雙腿與肩同寬,慢慢蹲下、起立。2.弓箭步:一腳在前、一腳在後,扶著牆壁改變前後腳姿勢,訓練平衡感、穩定行動力。3.登階有氧:利用踏台進行有變化性的爬樓梯動作,若膝蓋、髖關節不適,可改騎單車、游泳。睡醒易跌︱放慢動作 光線要夠黃上育提醒,睡醒馬上站起來容易頭昏眼花,最容易發生跌倒意外,要放慢動作,讓體溫慢慢回升、促進血液回流。以下是剛起床容易跌倒的原因,務必提醒長輩留意:1.血糖波動大:躺床一整夜,突然坐起身,容易發生姿勢性低血壓。2.神經反應慢:大腦神經尚未完全清醒,未恢復所有的控制肢體功能。3.肌肉僵硬:睡覺姿勢錯誤,醒來關節或肌肉僵硬,身體卡卡不靈活。4.室內光線昏暗:半睡半醒起床如廁,光線昏暗、動作急被絆倒。如何降低跌倒的危險因子?1.肌力訓練:運動已被認定能有效預防跌倒,適當運動可鍛練肌肉、骨骼,保持關節靈活度,並防止骨質疏鬆。2.安全用藥:勿自行購買安眠藥,有睡眠問題或其他慢性疾病,請醫師評估用藥。將正在吃的藥單或藥袋帶去給醫師看。3.環境設計:行走動線勿堆放雜物,注意保持臥室及廁所光線充足,廁所通道加裝小夜燈。4.衛浴乾燥:使用抽風或吹風設備保持乾燥,浴室地板要加上止滑設計。5.使用輔具:選擇合適的輔具,材質勿太重,避免移動不便。請本人親自去試用,或選擇可以調整高度的枴杖或助行器。6.適當穿著:衣物要合身,褲管不過長,應穿包覆的鞋面並有防滑的鞋底。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5-11 焦點.健康你我他
老夫老妻還需性愛?/你性福嗎?摸摸身旁老伴心安之處是吾家
「我姓胡!」「你性福?」諧音梗。是玩笑也不全然,職場上常見初次見面的自我介紹,性福、幸福,國人多害羞,尤其是性事,嘴上不說,卻多往性福上聯想。年輕時,愛吹牛,說自己是一夜七次郎;年老了,也老實了,仍是七次郎一夜。一樣的源頭與範圍,以前是粗壯、現在是攝護腺肥大,外出穿著厚大紙尿褲,下身顯得威武,卻有苦說不出。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旦夕禍福,說的是無常,但對身體而言,卻是正常。年輕時壯盛豔麗,到了年老也有老的暮色風景,尤其越過了美景無限的夕陽,來到星光微曦的夜晚。肌膚不再緊實Q彈,手臂不再粗壯有力,但握著老伴起皺的手,仍如以往,是習慣,更是一種知覺多了一個手臂,就是多了一個天然又順手的拐杖。夜晚睡覺時,沒有纏綿悱惻,只有斷斷續續的問身旁老伴:「藥,吃了沒?」「身體,好些了沒?」「下床,要慢,動作要分解。」幸福的是,我還不需要吃安眠藥。躺在床上,摸摸身旁老伴,心安之處是吾家,老伴就是自己心安之地。陰晴圓缺的月,是人的短視;真實的月球,永遠都在。
-
2024-05-05 醫療.婦產科
調整飲食、洋蔥穿搭 醫建議從2方面緩解更年期失眠、熱潮紅
女性一生中面臨不同階段的生理變化,步入中年後,更年期來臨,隨荷爾蒙失去,面臨健康威脅。台大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華筱玲表示,有患者自更年期開始,直到七、八十歲,數十年間均受相關症狀所苦。更年期是必然現象,建議女性盡己所能調適,多從事能讓自己快樂的活動,不必勉強自己回到更年期以前的生理、心理狀況。早期、過度期、絕經期三階段,有些人長達數十年。華筱玲說,更年期可依照月經的狀況分為更年期早期、過度期、絕經期三個階段。更年期早期,婦女月經開始不規則,有時兩次月經時間拉長,有時變得更密集,都有可能;來到過度期,女性雌激素下降,月經不規則情況加劇,甚至會二、三個月才來一次月經;絕經期則是超過一年不來月經,此時體內雌激素降至20單位以下,卵巢指數FSH(促濾泡激素)則明顯上升。月經常見的症狀,包括熱潮紅、夜間盜汗驚醒、心悸、失眠、口乾舌燥、頻尿、尿路感染等,更會伴隨情緒低落、情緒不穩、易怒、憂鬱、焦慮等心理症狀。坊間有論者說,更年期女性比較容易生氣,華筱玲表示,其背後原因是荷爾蒙對大腦造成影響,就連平時情緒狀況良好的人,在更年期期間也會受影響,但表現形式多元,除了易怒之外,憂鬱悲傷也很常見。開誠布公告知家人,請親友體諒,支持陪伴度難關。華筱玲指出,更年期是自然的生理過程,但面對身體狀況不如從前的情況,心中難免要預作準備,「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建議女性從事較有樂趣的活動,設法讓自己快樂一點。同時,可以開誠布公告知家人自己已經進入更年期的事實,請周遭親友多加體諒,好的支持系統是陪伴女性度過更年期的關鍵之一。熱潮紅、夜間難以入眠是女性更年期在生理層面最大的挑戰之一。華筱玲建議,更年期女性可以多攝取紅豆、當歸、山藥、月見草油等,這些食物含有類似雌激素的化學結構,也被稱為植物性荷爾蒙,有助於改善睡眠品質;熱潮紅通常是一陣、一陣的方式出現,來得快、去得也快,建議女性可採洋蔥式穿搭,並選擇棉質、麻質等較為通風的衣料,在室內時建議以風扇讓空氣流通,有必要時也可開冷氣。鈣片、維他命D、運動保骨質,荷爾蒙藥物輔助。除了更年期本身帶來的症狀,荷爾蒙流失也會導致女性衰老、皮膚乾燥鬆弛、粘膜乾燥、陰部、尿道、泌尿生殖系統也會乾燥不適,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提升,體重控制困難,肌肉無力,骨質流失導致腰痠背痛等多種情況。華筱玲表示,更年期女性應盡量戒酒、戒菸,並多攝取鈣片、維他命D,少喝咖啡、茶等容易讓骨質流失的食品。華筱玲說,自己月經開始不規則時,先是出現睡不好、熱潮紅的典型症狀,但當時月經狀況還好,觀察一陣子之後,其他症狀加重,除開始調整飲食習慣以外,也開始服用鈣片、維他命D。在驗血檢測雌激素之後,服用荷爾蒙一段時間,直到症狀緩解才停藥,但仍持續運動避免骨質流失、肌少症等狀況,這些生活習慣延續至今。陰道荷爾蒙藥膏或塞劑,可提升性欲、緩解不適。許多民眾關心,過了更年期是否還能從事性行為?華筱玲表示,婦女在更年期後還是可以從事性行為,但因容易有粘膜乾燥等情況,建議使用陰道荷爾蒙藥膏或塞劑,除可改善乾燥問題,也可以幫助提升性欲。另外,進入更年期後,許多疾病問題可能相繼出現。華筱玲建議,每一至二年接受全身健檢,並定期接受癌症相關篩檢,透過凱格爾運動避免子宮陰道脫垂,注意保養生殖泌尿道,定期接受心血管相關疾病檢查等;而更年期女性免疫力下降,包含新冠疫苗在內,部分疫苗需要施打追加劑。更年期吃不吃荷爾蒙藥?吃多久?更年期要不要補充荷爾蒙藥物?讓很多女性遲疑。「若症狀不明顯,就不一定要吃荷爾蒙。」華筱玲表示,是否抽血檢查、服用荷爾蒙藥物需視個案而定,不過有些民眾即使雌激素還在正常範圍,也會有較為嚴重的症狀,可與醫師討論是否用藥。至於用藥時間,有些民眾吃一、二年就停藥,或者斷斷續續服用;也有人一停藥就不舒服,以鎮靜安眠藥、抗憂鬱藥物幫助睡眠、熱潮紅仍效果有限,最後持續用藥至七、八十歲。如何緩解更年期失眠、熱潮紅?● 飲食:多攝取紅豆、當歸、山藥、月見草油等植物性荷爾蒙,有助於改善睡眠品質。● 衣著:採方便穿脫的洋蔥式穿搭,選擇棉質、麻質等較為通風的衣料。室內以風扇讓空氣流通或開冷氣。華筱玲醫師小檔案● 現職:台大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 經歷:台大醫學院教授● 給患者的一句話:盡己所能,人生不同階段有不同狀況,不必勉強自己跟之前狀況一樣。
-
2024-04-12 性愛.性福教戰
早上沒有升旗要當心!從「晨勃」看健康,泌尿醫曝關鍵6原因
大部分男性在睡眠中或早晨剛睡醒時,陰莖會有自發性的勃起反應,是夜間陰莖勃起(Nocturnal penile tumescence, NPT),也就是大家所說的晨勃、晨間勃起。一般來說晨勃一晚約會有三到五次,尤其在快速眼動期,至今原因尚未有定論。泌尿科醫師高銘鴻表示晨勃是性健康的指標之一,若你持續沒有晨勃,也許該注意一下你的身體健康和勃起情況。造成早上沒有晨勃的6大原因晨勃是性健康的指標之一,高銘鴻整理幾個可能造成你早上沒有升旗6大原因:原因1:三高有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以及糖尿病、心血管功能異常,等都可能影響勃起功能。原因2:睡不好睡眠中斷的話,夜間勃起頻率當然會受到影響。原因3:藥物副作用服用某些安眠藥、利尿劑、胃藥、抗憂鬱藥物等,也有可能會影響勃起功能。原因4:抽菸、酗酒抽菸有可能會助長動脈硬化的不良影響,使得血管擴張擴張困難,造成不舉 的情況,抽菸者罹患勃起功能障礙的機率比不抽菸者還高上很多。而長期酗酒者經研究發現會有勃起能力下降、精液產量降低和精子數量減少的情形。原因5:老化男人隨著年紀增長,導致睪固酮等男性荷爾蒙減少,使夜間勃起次數減少。原因6:白天已經有充足勃起若你白天已經有充足的「自我訓練」,身體會需要休息,因此夜間勃起次數自然就會減少了。高銘鴻提醒,上述6大可能造成你早上沒有升旗的原因,平時要留意。雖然晨勃和雄風不振沒有必然關係,但如果持續沒有晨勃,也許該注意一下你的身體健康和勃起情況。如果真的覺得狀況很不好或很擔心的話,建議去醫院找泌尿科醫師檢查一下,找出問題原因,並對症下藥。延伸閱讀:.晨勃又想尿尿該怎麼辦?醫教4招化解:這是一個幸福的困擾.不升旗藏警訊/「晨勃」不再問候 慢性病恐已上身.外國研究:勃起功能障礙藥物,有機會減少阿茲海默症風險
-
2024-04-01 焦點.健康知識+
9個傷肝NG壞習慣!吃太好營養過剩、愛生氣都很傷
有句話說:「肝若好,人生是彩色的;肝若不好,人生是黑白的!」可見肝臟之於人體的重要性。肝臟是人體最大的臟器,有「體內化工廠」之稱,擁有人體生命活動不可或缺的3大功能:代謝、解毒、形成膽汁。 根據衛福部統計,每年約1萬3千人死於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肝臟是人體重要的器官,擔負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舉凡排毒、製造消化酵素、幫助膽固醇的製造與排出、製造荷爾蒙等,都需要肝臟的幫忙;不過,肝臟卻是人體最沉默的器官,只有病到無法再負荷,才可能出現症狀,也因此,許多人發現肝臟疾病時,都已經為時已晚了。 哪些習慣容易傷肝?常聽到長輩告誡,經常熬夜很傷肝,的確,熬夜的話,肝臟無法在需要修復的時間點,得到完整的修復;康寧醫院營養師陳詩婷表示,其實除了睡眠不足之外,喝酒、吃太多藥、飲食不拘、暴飲暴食、吸到二手菸、吃不新鮮的食物等,都是常見的傷肝行為。 1、飲酒過量過去經常聽到小酌有益健康一說,不過,陳詩婷說明,2023年刊登在《美國醫學會網路開放期刊》(JAMA Network Open)的研究指出,少量飲酒並不能防止各種原因的死亡,只有將飲酒量降到零,才能避免酒精對身體的危害。 陳詩婷更說,過量飲酒會導致肝細胞損傷,長期喝酒,輕者會引發脂肪肝,重者則演變成酒精性肝硬化,最終發展成肝癌。尤其是缺乏乙醛去氫酶(ALDH2)的民眾,無法將有毒的乙醛代謝成乙酸,導致臉紅、心跳加速、頭痛、宿醉等狀況,造成的傷害還是全身性的。 2、有抽菸習慣或常接觸二手菸香菸含尼古丁、焦油等致癌物,會影響紅血球的帶氧能力,導致人體的新陳代謝受到很大的干擾,進而影響肝臟的健康;陳詩婷說,菸還含有N-亞硝基降菸鹼、甲醛、乙醛等有毒及致癌物質,會對身體的免疫反應產生改變。國內外許多流行病學研究資料顯示,若有抽菸習慣,未來變化成肝癌的機會,比不抽菸的人高出1.2至2倍之間。 值得注意的是,經常接觸到二手菸、三手菸的人,同樣也可能會造成肝細胞的癌化;也會對B型肝炎、C型肝炎的治療有很大的影響,原因就是香菸減緩體內鐵離子的運輸,以及紅血球的帶氧能力,進而影響肝炎的治療成效。 3、常吃加工食品加工品通常添加許多防腐劑、人工色素、人工甜味劑等食品添加物,這些物質通通都需要肝臟代謝,譬如一種名為蔗糖素的人工甜味劑,就被證實會傷肝;常見的防腐劑如苯甲酸和己二烯酸,也被證實,會導致肝臟和腎臟損傷;而去水醋酸則可能增加致癌風險。 4、常吃油炸物愛吃油炸物也是非常傷肝的行為。陳詩婷解釋,油炸物一來油脂含量高,很容易讓身體吃進過多熱量,導致脂肪肝;二來,因為食物與高溫油炸的交互作用,很容易產生致癌物質,肝臟就得花好一番功夫來解毒;假使一周內有吃到四到五次的油炸物,通常肝臟就已經開始無法負擔,長期下來,則會進展成脂肪肝、肝炎、肝硬化等疾病。 5、營養過剩現代人飲食太過豐富,三餐經常大魚大肉,經常會在不知不覺間,吃進很多高熱量、高糖的食物,反而缺乏膳食纖維及微量元素的補充,而這些過剩且精緻化的熱量,經常會在肝臟堆積成脂肪肝,嚴重的脂肪肝,更會損害到肝臟的功能。 6、藥物吃太多尤其是脂溶性的藥物,譬如人工荷爾蒙、類固醇、止痛藥、避孕藥、雌激素、抗生素、降血壓藥、降尿酸藥、安眠藥等藥物,通常都會存在一定程度的肝毒性;長期吃西藥的民眾,最好每隔3個月做一次肝功能檢查,尤其本身有B型或C型肝炎帶原、長期飲酒等族群,更建議每個月做一次檢查。 7、長期睡眠不足中醫認為,肝系統有兩個作用,一是收藏血液,二是幫助調暢全身氣血運行;《黃帝內經》記載:「人臥則血歸於肝」,晚上的11點到3點間,正是肝膽兩臟腑氣血最旺盛的時間。 換言之,人在睡眠時,人體有較多的血液回流肝臟,促進肝臟的新陳代謝與排毒;熬夜時,肝臟的血液滋養相對不足,長時間下來,就有可能造成肝過勞,引起虛火上炎症狀,例如牙齦腫痛、易生口瘡、心慌、口苦、眼睛乾澀、眼白發黃、失眠等狀況。所以,建議晚睡族應盡量調整作息時間,最好每晚11點前入睡,以便讓肝臟有效排毒。 8、常吃不新鮮或發霉食物台灣氣候比較潮濕,如果乾料沒有保存好,很容易造成黴菌感染,尤其黃麴毒素的孳生,是目前所知最強的生物致癌劑,僅僅只需1毫克的黃麴黴素就具致癌效果,特別是肝癌的發生。陳詩婷說,黃麴毒素最容易來自變質的穀類、玉米、豆類、堅果類、咖啡豆等食物,甚至是竹筷沒有清洗乾淨,都被發現有黃麴毒素的感染;所以,如果發現豆穀類、堅果類味道聞起來不太對或是味道發苦,也最好別碰,因為這個苦味的來源,就是來自發霉的黃麴毒素。 很多人以為煮熟,黃麴毒素就會被消滅,其實這是錯誤的認知。因為黃麴毒素有極高的熱安定性,儘管高溫200℃,還是無法被消滅;所以,選購食品時,特別是穀類、堅果類,務必確認味道新鮮,包裝完整,一旦發現味道不太對勁,甚至有肉眼可見的發霉,為了安全起見,最好整包丟掉,因為黃麴菌的黴菌孢子可能早已汙染整包食物了。 9、愛生氣、發怒或心情不好情緒的穩定和身體的狀態息息相關。中醫認為,人體每個臟器都有自己的特色,透過升降來維持身體的平衡,而生氣、發怒等壞情緒,會讓身體運行的氣往上衝,導致腦部血管壓力增加、刺激交感神經,並使腸胃的血流量減少,而影響全身的健康。 正所謂「怒傷肝」,經常發怒、愛生氣對肝臟的傷害最大。因為肝臟的血除了幫忙調和血液外,也會幫助各臟腑的氣疏通,要是經常生氣,肝氣長期積壓阻滯的狀態下,除了傷肝,更會造成內分泌紊亂、免疫系統下降,以及罹患各種腸胃疾病。(本文摘自493期) 延伸閱讀: ·春天吃「4種食物」對關節好!復健科醫激推 這1款菜還有助鈣補在對的地方 ·不只打噴嚏!「春季過敏12跡象」曝:流鼻血、胸悶中了 醫推每天起床喝1飲品
-
2024-03-23 焦點.用藥停看聽
汪小菲指控大小S濫用的「使蒂諾斯」是什麼?曾經號稱助眠神藥,為何如今取得不易
汪小菲和大S離婚後風波不斷,昨天晚間再衝警局控大小S濫用藥物。兩年前,汪小菲的母親張蘭也曾指控小S每天吃20顆「思諾思」。思諾思即是「Stilnox」,台灣稱作「使蒂諾斯」,是治療失眠的短效藥物,上市時是號稱不容易產生依賴,因此被很高的期待,但上市後使用發現,仍可能成癮且有戒斷症狀,有人使用後還會失憶。「使蒂諾斯」是什麼?「使蒂諾斯(Stilnox)」主要成分為ZOLPIDEM TARTRATE,是一種非苯二氮平類安眠藥,雖然在臨床經常使用,但必須有醫師處方,在國內屬於第四級管制藥品,並不容易取得。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副教授級主治醫師張家銘表示,過去認為非苯二氮平類安眠藥比較不會成癮,但上市後的臨床經驗發現,並非如此。張家銘說明,早年使用的安眠藥是巴比妥類,因為副作用強,現在已經不再用於治療失眠。近年較最常被使用的鎮靜安眠藥物是苯二氮平類(BZD),安全有效,也可以用來治療焦慮、恐慌等,但長期使用可能會有依賴性、耐受性,不用則會出現戒斷症狀。非苯二氮平類安眠藥是短效安眠藥,同時也快速發揮藥效,張家銘說,過去的安眠藥必須服用後廿到卅分才發揮藥效,吃了之後,「要等一陣子」才會睡著。但非苯二氮平類安眠藥不同,服用後很快就入眠,加上又是短效,可以不用每天吃,也不容易產生依賴和戒斷症狀,一開始被認為是理想的安眠藥。非苯二氮平類安眠藥 長期使用未必比較安全不過,根據藥品上市後資料,發現有人服用後還是產生了依賴性,張家銘說明,因為速效,所以大腦很快就關機,有人對這種馬上就能夠入睡的感覺產生了依賴;再加上藥效短,大約一至三小時,有人睡醒之後又吃第二顆、第三顆,甚至愈吃多愈多顆。還有人睡到一半起來吃東西,打電話找朋友、回信電郵,甚至夢遊,但自己完全不記得,出現失憶症狀。有人醒來發現床邊怎麼有吃了一半的食物,有人被朋友告知半夜曾經通過電話。張家銘說,後來有愈來愈多證據顯示,非苯二氮平類安眠藥長期使用未必比較安全。曾經號稱助眠神藥,為何如今取得不易張家銘表示,考量患者使用安全,經過精神科醫學會與健保署多次研商,目前臨床醫師開立使蒂諾斯有所限制,每位患者每天用量最多不能超過兩顆,醫師如果想開更多的量,醫院電腦隨即跳出警示,醫師就算想多開都不行;也無法重覆拿藥,如果在A醫院已經拿到藥物,到B醫院就無法再取得藥物。張家銘指出,國內醫療院所對管制藥品管理嚴格,使蒂諾斯屬第四級管制藥品,取得不易。網路上有人以Stilnox為名販賣「藥品」,但根據我國法令,藥品不得在網路販售,更別說是制藥品,民眾切勿購買,以免購買成分不明的藥物,不但沒有藥效,還可能傷身。根據食藥署「食藥好文網」,說明鎮靜安眠藥物依藥效時間可以分為短效、中效、長效型三大類,每個人需要的安眠藥類型都不同。很難入睡,但睡著後可以一覺到天亮的人,適合服用短效安眠藥;若是夜裡多次醒來或者太早醒來,無法維持正常的睡眠長度,比較適合使用中效或長效型安眠藥。安眠藥種類短效安眠藥・功能:發揮作用時間快、藥效短,適合用來幫助入睡困難的人提前入睡。・商品名舉例:使蒂諾斯(Stilnox)・作用時間:服用後約0.5小時發揮作用,半衰期約2.4小時。・副作用:夢遊、健忘。・注意事項:(1)部分使用者會在服藥後無意識地做一些事情,例如吃東西、打電話,甚至出門遊蕩,但是隔天清醒後卻完全記不得。基於安全考量,應於臨睡前坐在床上服藥,並確保之後7至8小時的睡眠期間不受干擾。(2)不宜長期使用。(3)禁用對象:睡眠呼吸暫止症候群者、嚴重肝功能不全者等。參考資料:藥物百科/使蒂諾斯、食藥好文網「安眠藥這樣吃,有效又不傷身!」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3-19 焦點.用藥停看聽
用藥助眠勿任意自調藥量 藥師提醒服安眠藥須知3大注意事項
現代人常因為壓力、環境或自身疾病等因素,產生睡眠障礙,多會使用安眠藥這類藥物來協助解決,不少人稱這類藥物為「睡覺藥」或「愛睏藥」。但提醒民眾使用治療睡眠障礙藥物時,有3大注意事項不可不知。重點1:當醫師開立多種安眠藥物時,不可只吃自己覺得有效的那顆藥物。一般來說,失眠治療藥物有2種,一是抗焦慮藥物,二是鎮靜安眠劑。醫師會根據每個病人的失眠狀況及自身精神狀態來開立適當藥物。常見難以入睡、睡眠難以維持、容易早醒等3種失眠型態,若是難以入睡者,醫師可能選擇速效的安眠劑;為了避免白天感到精神不濟或有昏沉現象,則會選擇在體內代謝較快或不具活性代謝物的藥物。醫師開立多種藥物是希望改善病友睡眠狀況及提供更好的睡眠品質,建議民眾除非出現明顯的藥物不良反應外,否則應遵從醫囑服藥,不要自行調整藥量。重點2:可透過認知─行為療法(CBTs)、建立良好睡眠衛生習慣方式改善睡眠品質。1.認知治療:避免產生影響睡眠的想法,例如不去想「我就是睡不著」;或限制自己在特定時間內思考令人煩心的事。2.行為改變:建立規律的睡眠與起床時間,或進行身心放鬆治療,如瑜伽、伸展肌肉。3.嘗試「矛盾意向法」:在無法入睡時,不要強烈告訴自己要馬上入睡,反而要不斷有「保持清醒」的想法,有助於減緩睡不著覺的焦慮感。4.睡眠衛生習慣:包括限制咖啡因、酒精和其他刺激物質的攝取、避免午休時間過長(大於1小時)、於晚餐前運動(避免靠近睡覺時間)、保持安靜、黑暗且舒適的睡眠環境、不要查看時間,以及避免在睡前進食大餐。重點3:家中如有過期或用不到的鎮靜安眠藥物,不可任意丟棄。此類藥品可能有成癮性以及濫用的風險,被歸列為四級或以上的管制藥品,需要特別管理,不可任意丟棄。如果家中有多餘藥品時,可至附近社區藥局或醫療院所進行回收。同時,也要注意藥品過剩的原因,是否因為病人服藥順從性不佳,在下次就診時可和醫師討論,以避免藥物囤積及健保資源的浪費。民眾在就診時,應多與醫師討論自身病況與用藥情形,或向藥師諮詢。即時做好藥物調整,讓自己每天都能精神奕奕更加健康。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3-13 焦點.用藥停看聽
安眠藥一吃就回不去了嗎?貿然停藥才危險 遵從醫囑不怕藥物成癮
Q:根據健保署統計,國人安眠藥用量有上升趨勢,2022年高達453萬5千多人使用健保安眠鎮定類藥物,這還不包括民眾自行到藥局購買助眠藥物。究竟安眠藥該怎麼吃?有哪些禁忌?過量會上癮嗎?A:安眠藥主要分為苯二氮平、非苯二氮平兩大類,需要醫師處方箋的管制藥品;一般藥局販售的助眠藥則屬於抗組織胺、肌肉鬆弛劑,作用範圍小。過去電視常上演主角服用大量安眠藥輕生的劇情,其實是錯誤觀念,現行安眠藥安全性極高,但仍要注意服用時間,避免與酒精、其他慢性病藥物並用產生交互作用。安眠藥的種類有短效型、中效型和長效型,須經由醫師評估開藥,並遵循處方劑量,勿擅自增減數量,貿然停藥可能出現焦慮、失眠、頭痛等戒斷症狀。有睡眠障礙的人,應於睡前15至30分鐘服用安眠藥,服藥後馬上躺床睡覺,不要再走來走去,以免藥效發揮時發生跌倒意外。許多人擔心吃了藥就回不去了,害怕藥物成癮,建議可與醫師討論適當的減藥或停藥,並找出失眠原因解決根本問題,經由專業睡眠諮詢,建立健康睡眠習慣。(責任編輯 葉姿岑)
-
2024-03-12 醫療.呼吸胸腔
6到7成的民眾睡覺會打呼,多嚴重該到醫院檢查?「這2族群」打呼易得睡眠呼吸中止症!
睡個好覺很重要,倒頭呼呼大睡未必是好事!不少人睡覺時會打呼或打鼾,恐是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前兆。汐止國泰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尹丹桂表示,約6、7成的人會有睡覺打呼問題,如果是肥胖者、心血管疾病患者等特定族群,容易發生睡眠呼吸中止症。睡覺打呼是睡眠中止症的前兆!引起打呼的原因有哪些?睡覺時會打呼或打鼾,有些人可能會出現夜尿、淺眠、睡眠品質不好等症狀,有人會難以呼吸、感到窒息,「枕邊人」被吵到引起糾紛等狀況。尹丹桂指出,打呼只是症狀,代表上呼吸道的鼻腔到喉部聲帶一段較為狹窄,可能是扁桃腺肥厚、舌頭往後掉、肥胖,或是女性更年期後肌肉鬆弛引起。打呼嚴重到何種程度需要睡眠檢查或治療?依照打呼的嚴重程度不一,患者不一定需要處理,重點在於是否發生睡眠呼吸中止症,或打呼是否造成缺氧。尹丹桂說,打呼與否往往需要靠旁人發現提醒,自身平常較難觀察到。依據國外調查睡眠呼吸中止症盛行率,約2~4%民眾受此所苦。睡眠呼吸中止症男性比女性多,更好發於肥胖、脖子粗、身體質量指數(BMI)27以上、年齡40歲以上,或是有心血管疾病、缺血性中風等慢性病患者。尹丹桂建議民眾如果有疑慮,可到醫院做「睡眠檢查」來確認是否有睡眠呼吸中止症,如果一個小時打呼沒有超過5次,對身體負擔並沒有那麼大,就不一定需要治療。睡眠檢查需要民眾來醫院睡一晚,透過身上貼偵測儀器、心電圖、腦波等多項生理檢查的綜合參數,來評估缺氧狀況、打呼次數等,得出「睡眠呼吸中止指數AHI」,依照分數分成輕度、中度及重度。有哪些疾病或狀況會讓睡眠呼吸中止症更嚴重?尹丹桂說,頸動脈狹窄者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比率較高,可能跟中樞型的睡眠呼吸中止症有關,是否跟血管硬化有關,仍未有明確定論。部分心臟科病人如果是年輕患者、血壓控制不好或是有肥胖等問題,會轉介到耳鼻喉科針對上呼吸道進行評估,透過睡眠檢查確診是否有睡眠呼吸中止症。如果有的話,心臟疾病和睡眠呼吸中止症必須一起治療,心臟科會進一步確認血壓、頸動脈等狀況,否則血壓會愈來愈難控制。一名20多歲男子BMI已達33(屬於中度肥胖),來到門診接受睡眠檢查,睡眠呼吸中止指數已達53,屬於重度睡眠呼吸中止症。尹丹桂說,患者先接受上呼吸道檢查,沒有上呼吸道肥厚問題,因此建議該患者積極減重並控制過敏,避免肥胖造成未來手術成功率降低。患者減重10公斤後,缺氧指數也下修到47,雖然離標準仍有距離,但已讓睡眠品質獲得改善。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治療選擇有哪些?改善睡眠呼吸中止症,尹丹桂指出,常見使用呼吸器治療,但會有額外管線在體外,不是每個患者都可以接受;或是施行懸壅垂顎咽整型手術(UPPP),也並非每個人都適用,尤其會考量太胖會降低手術成功率,因此建議先減重再手術。睡眠呼吸中止症沒有有效藥物可解決,服用助眠藥物會使得呼吸道肌肉更鬆弛,誘發睡眠呼吸中止症,反而睡不好。尹丹桂表示,有時因為鼻過敏鼻塞會使用鼻塞劑或抗組織胺,或是肌肉痠痛使用助眠效果的肌肉鬆弛藥物,亦或是喝酒讓肌肉放鬆等,都容易引起睡眠呼吸中止。建議民眾求診要回歸問題本身,例如身心科解決焦慮睡眠問題等。預防睡眠呼吸中止症7招●睡前不要做激烈活動,不要看書及電視。●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在床上不做睡眠以外的任何活動。●維他命B6和鉀離子多的食物有助睡眠,例如鮭魚、鮪魚、香蕉。●養成運動習慣,避免肥胖。●厚窗簾阻絕光線,有助入睡。●側睡睡姿,較不會引起呼吸道阻塞。●睡前避免喝酒及服用安眠藥。資料來源/元氣網疾病百科想看更多→元氣百科:睡眠呼吸中止症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3-08 醫聲.Podcast
🎧|失眠吃安眠藥,種類分哪些?要怎麼吃?掛哪一科?睡眠專家一次告訴你!
國人失眠問題日益嚴重,根據健保署最新統計,2022年有453.5萬人使用安眠藥,等同每五人就有一人使用,一年總用量更突破11億顆,專家表示,若沒有遵從醫囑使用安眠藥,恐有成癮、夢遊、反彈性失眠等副作用;另研究指出,有需要時再使用安眠藥,可減藥一半以上,用藥更安全。🎧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暨睡眠中心主任李信謙指出,數據如此呈現,可從供需角度開始思考,台灣安眠藥管制較國外寬鬆,雖有利於睡眠障礙患者就醫,但無形中可能造成濫用;根據社區流行病學,安眠藥使用人數的增加速度大於失眠人數,且即使是短期睡眠障礙,民眾依舊偏好使用安眠藥。失眠要找根本原因 嚴重者找睡眠專科、身心科、神經內科醫師「只有一成五左右的失眠患者找不到原因,其餘一半是跟精神情緒有關,另一半則是身體疾病所致。」李信謙說,失眠患者最需要自助,可透過睡眠日記紀錄一天做的事、睡眠狀況等,確認真正問題所在,像是曾有位長輩聽聞沒有睡飽八小時會導致失智,因此即便原先自然睡就已七小時,仍使用安眠藥長達六年,結果久了反而對安眠藥上癮。若民眾真有失眠等睡眠障礙,可至各醫療院所就醫,狀況嚴重者更能直接向睡眠專科醫師求助,但若安眠藥所需劑量大,就得由身心科或神經內科醫師開立。李信謙表示,第一代安眠藥屬於巴比妥鹽類,極易成癮,且有效劑量與毒性劑量相近,也就是吃一顆有效果,兩顆就會致死。而目前常見的安眠藥則分為苯二氮平類(BZDs)與非苯二氮平類(non-BZDs),前者雖不易致死,但也容易成癮,不僅可能越吃越多,長期吃也會傷腦、傷智力,影響白天的運動能力與精神;後者安全性較高,屬於短效藥,半衰期短、效果迅速,服藥後短時間就能睡著,但同樣有成癮問題,且曾有夢遊者不可再使用。另一種新安眠藥「食慾素受體(Orexin)拮抗劑」,可阻斷食慾素系統活化產生的清醒反應,達到安眠的效果,成癮性低,但相關副作用待觀察;常見於感冒藥的抗組織胺僅能解決短暫、輕微的失眠;民眾補充標榜入眠的保健食品則需多注意,「真的有完成嚴謹臨床試驗的不多。」對嚴重失眠患者較無幫助。安眠藥使用要遵從醫囑 需要時使用可減少用量「民眾如果沒有遵從醫囑使用安眠藥,可能出現藥物習慣性,安眠藥越吃越多,戒斷時更可能有生理或心理的症狀。」李信謙說,戒斷症狀裡較擔心反彈性失眠,意即患者已經到了沒有安眠藥就睡不著的程度,必須要靠醫療介入。李信謙指出,使用安眠藥除了遵從醫囑,也以使用時間短為目標,如要長期使用,劑量越低越好,甚至國外研究顯示,在隔天有重要會議等必要時刻才使用,將可減藥一半以上,有助於睡眠品質及避免成癮;此外,使用安眠藥時,不可與酒精、其他藥物一同服用,睡眠呼吸中止症或重症肌無力患者更不可再使用安眠藥,否則反而讓呼吸受阻。3/15世界睡眠日 每天多睡15分鐘改善睡眠品質也減碳為提倡睡眠的重要性,每年會將日夜等長的春分前後訂定為世界睡眠日,今年落在3月15日,「我們發現失眠患者不是不能睡,而是生活緊湊,不甘心睡覺。」李信謙鼓勵民眾每天多睡15分鐘,不僅可改善睡眠品質,也能幫助減碳,讓睡眠不再是難事,還能一舉兩得。李信謙小檔案現職: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睡眠研究中心主任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主任暨專任主治醫師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副教授學歷: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 碩士臺北醫學院醫學系學士經歷:雙和醫院精神科主任臺灣睡眠醫學學會理事臺北醫學大學萬芳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周佩怡音訊剪輯:周佩怡腳本撰寫:周佩怡音訊錄製:許凱婷特別感謝: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