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13 醫療.心臟血管
搜尋
失能
共找到
1070
筆 文章
-
-
2024-12-11 醫療.心臟血管
中風、失智、心肌梗塞、腎病、視網膜病變,居然都是輕忽這個問題造成 醫揭這沉默殺手最致命
台灣有近460萬人罹患高血壓,高血壓初期並無症狀,調查顯示國內18-39歲年輕人的高血壓盛行率為4.7%,亦即18-39歲台灣人有超過36萬人罹患高血壓,但調查自知率為34.2%,即有24萬人自己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壓,都是「被診斷」才知疾病找上身。影響血壓管理的4大障礙,包括誤認「老人才有高血壓,年輕人不用量」、「就診或不舒服才量」、「無症狀不用定期量」、「血壓計選擇及測量認知不足」。高血壓是許多疾病的危險因子,像腦中風、眼部病變、心血管疾病、慢性腎病等,109年衛生福利部死因統計顯示,國人因高血壓導致心血管疾病而死亡之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及高血壓性疾病等,分別在十大死因的第2位、第4位及第7位,合計一年就有超過3.9萬人死亡,即每4.4人死亡中就有1人是死於高血壓直接相關的三種疾病。高血壓帶來的致命危機有那些呢?◆ 血壓衝擊造成血流阻塞 造成心肌梗塞然而當血壓大的時候,血管壁持續受到愈高的壓力衝擊,血管壁可能出現微小的撕裂傷,而這些撕裂傷容易引起膽固醇的聚集,當愈來愈多膽固醇卡在血管,血管的通道就變窄,讓血液通行受阻。若這件事情發生在供應心臟的冠狀動脈,會引發心絞痛、心律不整,這就是一般我們講到的「心肌梗塞」。◆ 腎臟功能變差 導致洗腎 血管密集的區域一定會遭受高血壓帶來的破壞,而腎臟就是一個血流豐富的區域,很容易受到高血壓的影響。腎臟的功能是移除血液中的廢物、調解血量與壓力,製做尿液將廢物排出體外;為了達成這麼繁重的任務,腎臟裡面有密集的小型血管負責各樣工作,於是血壓高會讓負責過濾廢物的血管硬化、受傷,最後會讓腎臟失能衰竭需要洗腎。◆ 認知障礙、失智、中風長期高血壓讓血管不夠健康,腦部獲取到的血流變少,腦細胞沒法獲取到足量的氧氣、養分,腦細胞死亡速度變快,導致讓人的專注力下降、記憶力變差、很難好好思考,認知功能出現障礙,更嚴重一些會到血管型失智的程度。所以血管千萬要顧好,腦部才會健康。若是動脈粥狀硬化嚴重,血流直接被阻斷,患者有更多腦部功能區失能,就是平常我們說的「腦中風(梗塞型)」;萬一是高血壓導致了腦血管瘤破裂,則會出現出血性的腦中風。◆ 破壞視力與視神經眼睛構造內有許多細緻精密的血管。眼睛後方的視網膜區負責感光,當這附近的血管因高血壓受損,可能會造成視網膜出血,患者視力變得模糊,甚至完全看不到。而高血壓也會影響供應視神經的血管,讓患者視力變得更差。必知自己血壓數值 定期量血壓非常重要每個人都應知道自己的血壓是多少,若超過130/80 mmHg(毫米汞柱),或者出現頭痛、頭暈、流鼻血等症狀,更需小心是否血壓高。有人因血壓問題造成不明原因的全身不適,到醫院掛了急診、做了檢查,雖然不是嚴重的疾病,但檢查後發現,收縮壓/舒張壓竟已超過160/100 mmHg,這已經是高血壓第二期,有可能發生心臟病或中風,需要藥物控制。而讓人驚訝的是,這樣的急診病患經常發生在不滿40歲的人身上,若沒及早發現持續輕忽,也會伴隨高血脂及高血糖兩個問題,直接入列三高問題病患。國健署呼籲 : 高血壓患者的救命法寶 謹守「722原則」量血壓國民健康署建議,18歲以上民眾每年至少要量一次血壓,倘若自己或家人已罹患高血壓,除了要依照醫囑持續用藥,最好預防病變的方法就是天天量血壓。高血壓患者應牢記「722」量血壓密碼:「7」連續七天量測、「2」早上起床後、晚上睡覺前各量一次、「2」每次量兩遍,透過「定期量測」清楚掌握血壓變化狀況,是做好血壓管理的重要關鍵,而天天量做好相關紀錄,就醫回診時,就能提供醫師參考並能即早發現問題、減少併發症危機。量血壓贏獎金,加入WaCare高血壓防治網抽iPhone及Garmin手環!由國民健康署、台灣高血壓學會、WaCare(吉樂健康資訊科技)共同發展高血壓防治網,下載WaCare APP 後進入高血壓防治活動並完成報名,每月就抽Garmin健康心率手環,之後可隨時點開APP完成「每日血壓任務」,天天都有100元超商禮券可以抽;此外若完成「722量測任務」不用抽即可得100元超商禮券,還加碼抽iPhone15手機。現在就幫自己與家人加入高血壓照護活動網https://wacareweb.page.link/pbcR ,讓血壓得到妥善的控制,預防病變健康更加分。
-
2024-12-10 焦點.元氣新聞
台灣骨鬆骨折發生率亞洲第一 骨科醫師籲提前檢查盡早治療存骨本
骨質疏鬆是僅次於心血管的全球第二大流行疾病,世界衛生組織預估,2050年亞洲地區因骨質疏鬆導致髖關節骨折人數將高達325萬人,目前台灣骨質疏鬆導致骨折的發生率居亞洲第一。光田綜合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嚴可倫主講「保骨補鈣防鬆動,骨本升級無煩憂」 元氣講座,呼籲國人應重視骨質疏鬆慢性病,提早檢查、盡早治療,搭配均衡飲食、攝取鈣與維生素D、適當負重運動與肌力訓練,每日曬15分鐘太陽,製造可助鈣質吸收的維生素D,從年輕開始存骨本。 「骨質疏鬆症與肌少症就像一對鴛鴦大盜,骨質疏鬆讓骨質不堪一擊,肌少症則會提高跌倒風險,一旦跌倒骨折,輕則行動不便、重則失能,不僅失去行動自由,更耗損財富、拖累家人。」嚴可倫醫師表示,骨質疏鬆因初期無明顯症狀,多數患者是在發生跌倒骨折後,才在醫師要求下做骨密度檢查,進而發現疾病,通常病情都已相當棘手。 ◎沉默健康殺手 每30分鐘就有1人骨折骨質疏鬆又被稱為「無聲的流行病」與「沉默健康殺手」,根據統計,台灣每30分鐘就有一名患者因髖部骨折送醫,婦女罹患骨質疏鬆比例高達近4成,男性則是23.9%。嚴可倫醫師提醒,骨質疏鬆非老年人專利,35歲以後骨質開始流失,之後一路走下坡,經雙能量X光吸收儀(DXA)測量,T值在-1~-2.5之間屬於骨質缺乏,若低於-2.5則是骨質疏鬆。隨著年齡增長,特別是進入更年期的婦女,雌激素下降會加快骨質流失速度,要如何知道自己是否有骨質疏鬆症,除了藉由DXA做精準測量外,民眾也可參酌三三二骨鬆自我檢測原則,當發現身高突然比過去矮逾3公分、後頸與牆之間的距離大於3公分,肋骨最下緣與骨盆間的距離小於2公分就應提高警覺,及早就醫檢查。 ◎長期足量補鈣 吸收率與利用率成關鍵由於骨質疏鬆的防治重點在於及早儲備「骨本」,飲食方面,牛奶、起司等乳製品是最佳鈣質來源,偏偏東方飲食文化較少乳製品,導致國人普遍存在鈣質攝取不足情況。據統計,正常飲食情況下,國人從食物中攝取的鈣質只占5成,特別銀髮族的飲食量本來就比一般人少,醫師多會建議額外補充鈣,成為超前佈署保骨的重點。嚴可倫醫師表示,吸收率與利用率是決定鈣質發揮作用的關鍵,目前市售鈣片主要分為傳統結晶鈣與非晶鈣兩大類,前者以碳酸鈣、檸檬酸鈣最為常見,鈣含量雖高卻不易被人體吸收,碳酸鈣又容易產生二氧化碳導致脹氣,腸胃不佳患者較不建議攝取;非結晶鈣分子大小只有傳統結晶鈣的1/150,具高溶解、高吸收與高利用三大特色,不少骨科醫師從臨床經驗發現,長期且足量補充非晶鈣,可顯著提高骨密度,有效降低骨折風險。嚴可倫醫師說明,非晶鈣是目前唯一具「加速骨骼生長」的專利鈣,能促進成骨細胞強化骨質,若用蓋房子來比喻,等同買原料送工人,成骨細胞會把原料鈣帶入骨骼中,有效促進骨骼生長。 非晶鈣的潛力被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相中,做為太空人骨質改善計畫的良方。在外太空無重力環境,太空人的骨質流失速度是地球的十倍,平均每月流失1~2%骨密度,在眾多鈣補充劑中,非晶鈣可在太空環境下,有效增加骨質生成,透過雷蒙基金會提案,獲選參與NASA太空人骨質改善計畫合作。非晶鈣的問世,不僅是醫學科技的躍進,更是人類對抗骨質疏鬆的一大利器。嚴可倫醫師強調,健康是投資而非成本,及早投資自己的健康,從年輕開始透過飲食、運動、生活習慣,或實證有效的鈣質補充方案來照顧與維護骨本,才能讓老年生活更有保障。
-
2024-12-10 焦點.元氣新聞
妻子患水腦症竟遭殺害 醫揭3大症狀:長者有無「磁鐵步」是關鍵
新北市新莊區73歲林男長期照顧68歲罹患水腦症的邱姓妻子,疑似身心俱疲,昨天將妻子從床上抱起,從客廳14樓窗戶丟下,導致妻子當場死亡,犯案後到中平派出所自首,詢後被依殺人罪送辦,釀成這起長照悲歌。新光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張名鑫說,年長者的水腦症可能與腦腫瘤、腦出血有關,但多數為不明原因引起的常壓性水腦症,而常壓性水腦症於年長族群不並罕見,在門診中三不五時就會看到一例。張名鑫說,大腦會分泌腦脊髓液,並經由腦室的導水管排出至脊髓循環、回收利用,但當此循環系統被腫瘤阻塞,或是受腦部功能影響,分泌量過多或吸收量不足,甚至是不明原因,造成腦脊髓液無法正常排出,讓大腦被腦脊髓液壓迫後,引發大腦結構異常症狀。張名鑫指出,常壓性水腦症三大症狀,第一、智力衰退,可能出現判斷力、記憶力減退,做事情的能力下降;第二、走路不穩,就是患者走路時,腳步無法完全抬起,感覺是腳底是黏在地板上,且有如磁鐵黏在地板上,因此,有人形容是「磁鐵步」;第三、尿失禁。家人在照顧方面一定會十分困難,張名鑫說,如果患者出現智力退化,家人必須幫忙做很多照顧的工作,而走路不穩時,身邊可能需要有人攙扶,注意患者不要跌倒,因跌倒可能骨折、腦中血,甚至是尿失禁部分必須時常換尿布等,家人在照顧上,真的十分辛苦。張名鑫說,常壓性水腦症治療,需要透過外科手術,自大腦腦室置入導管,將過多的腦髓液引流到腹部,減輕大腦的壓力,如果能早一點發現、早一點治療,症狀輕微患者的智力退路、走路不穩、尿失禁等症狀可以獲得緩解,但若延誤治療,手術的效果恐會不好。★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 有失能失智照顧需要,請撥打1966長照服務專線
-
2024-12-10 焦點.長期照護
老老照顧又釀悲劇!呂秋遠籲旁觀者別只會比手畫腳,有問題通報社會局不是通報網友
新北市昨傳出老老照顧悲劇,73歲林姓老翁長期照顧68歲症臥病在床的妻子,疑因身心俱疲,昨將妻從住處丟下致死,涉嫌殺人罪聲押獲准。律師呂秋遠在臉書表示,網路出現公審聲音,林姓老翁應該為行為承擔罪責,可是對於照顧「維持現狀就是萬幸,只會更糟不會更好」的人來說,「不是他死,就是我死」這樣的念頭,經常出現在腦海裡,你知道嗎?照顧者請優先照顧自己 不要把責任一肩挑針對國內長照問題,呂秋遠表示,如果你是照顧者,請優先照顧自己。有多少能力做多少事,沒能力就一起想辦法,不要把責任一肩挑起。「你不是土地公,也不是媽祖婆,沒必要有求必應」。要懂得求救,不要擔心造成別人困擾。「你要是垮了,才會讓別人困擾,因為做事的人就是你」。如果求救以後,還是沒人願意分攤工作,可以請社會局介入。「沒人願意幫忙時,到法院訴訟,是一件必要的事」。呂秋遠表示,先聲請監護宣告,讓自己成為被照顧者的法定代理人。接著就可以跟其他人請求履行扶養義務。也可以讓帳目清楚,「不會有人一直叫,說誰吞了誰的錢」。旁觀者不要在旁邊比手畫腳對於旁觀者而言,呂秋遠表示,請不要在旁邊比手畫腳,嫌這個不好嫌那個不對。出錢的不代表就是老大,照顧者才是。「有本事你就自己來,出錢只是最基本的而已,因為照顧者的人生在這裡暫停,但是你的人生仍然繼續在走」。呂秋遠說,不要懷疑照顧者貪財,「就算他把長者的錢或房子『騙走』,問題也在於你」,不去照顧不去探視,然後懷疑照顧者居心不良,這是很不應該的事情。呂秋遠表示,如果不能親自照顧,多給照顧者支持,不論是錢或是時間。聽照顧者抱怨也是應該的,「靜靜的聆聽對於他而言,就已經是一種很大的安慰」。如果要說話,請記得溫柔一點,因為除非是實際的援助,否則給任何建議其實都是「何不食肉糜」。發現不當行為請通報社會局,不是上網通報網友如果非當事人,呂秋遠表示,發現鄰居或陌生人被霸凌,可以記錄下來,但是不要急著拍照、攝影上網。「你拍到的只是他們人生的百分之零點幾,卻可能毀了他們一生」。不要自掃門前雪,或許他人需要幫助,但不好意思開口,我們可以主動詢問對方是否需要協助。如果對方拒絕,請聯絡社會局協助處理。呂秋遠表示,要捐錢可以,「但是請透過社會局,他們會監督善款」,而且用在需要的地方。不要任意捐款或物資,有時候只會造成別人的困擾。「社會安全網是我們都應該幫忙的事」,呂秋遠表示,請支持長照系統的設計,我們都會變老,該繳的錢、該做的事,我們一起來努力。看到鄰居因為心力交瘁,而可能有不當行為,請記得通報社會局,不是上網通報網友,也不是事後公審這個人,我們希望悲劇,可以盡量減少,可以不要再發生。 ※ 有失能失智照顧需要,請撥打1966長照服務專線 ★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
2024-12-09 焦點.元氣新聞
「治療性運動有療效」X「居家科技輔具有智慧」 — 物理治療快閃出擊
2024臺灣醫療科技展登場!中華民國物理治療師公會全國聯合會透過精彩舞台劇「疼痛解憂事務所」,向大眾傳達:「動作問題要找物理治療師」的觀念,隨著醫學與科技的進步,物理治療師的服務面向也趨向多元,無論是運動傷害、腰痠背痛,或是五十肩等,都能透過系統化評估、精準的物理治療,達到最佳的改善效果。物理治療師公會全聯會楊政峯理事長表示,「很多人坐下後沒辦法站起來、平衡感不好、容易跌倒……,會想到要吃營養一點,卻不曉得其實自己需要的是治療性運動,由專業物理治療師透過系統化評估,針對個別需要對應不同的運動課表,達到減輕疼痛、提升身體自主性等效果。」若是失能的對象,則透過輔具來協助提升功能。近期,衛福部長照司也推出相關政策預告草案,期望幫助民眾運用智慧科技輔具,提升自主生活功能。長照規劃導入智慧科技輔具,三年補助6萬元衛福部長照司副司長吳希文也蒞臨現場,說明物理治療結合智慧科技輔具,將為長照對象及家庭帶來新的曙光。吳副司長表示,賴清德總統積極推動「健康台灣」、「AI智慧科技島」,有助醫療與智慧科技產業結合且蓬勃發展,將智慧科技照護導入長照應用,對於個案自主生活、減輕照顧負擔,都非常有幫助。目前政府現有的長照給付制度,已包括傳統輔具,如:拐杖、輪椅、氣墊床等,以及居家環境改善項目,補助額度是三年4萬元,而新的長照給付預告草案增加智慧科技輔具項目,採全租賃方式,提供三年6萬元補助額度。兩者僅能擇一補助。傳統輔具/智慧科技輔具,該選哪一種?為什麼智慧科技輔具要採全租賃方式?民眾如何判斷哪一種補助較適合自己?吳副司長解釋,由於長照失能個案因為病情進展,每個階段會有不同需求,採取租賃方式可讓個案在每個階段選擇合適的輔具,在使用上提供較多彈性,也讓資源能夠有效地循環再利用。衛福部也會擬定前端申請、後續回收清潔消毒等配套措施,提供民眾完整、便利的服務。至於民眾該選擇傳統輔具,還是智慧科技輔具?需仰賴專業人員評估,物理治療師在這時候就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智慧科技輔具項目眾多,包含移位類、移動類、排泄類、居家照顧床類、安全看視類等,使用前除了要透過甲類輔具評估人員(包含物理治療師等)專業評估、精準掌握個案需求,也要考量家屬在使用上的知能、環境是否能夠配合等,決定哪一種輔具較適合現況。超高齡社會長照服務好幫手因應超高齡社會來襲,智慧科技輔具不只應用於個人和家庭,衛福部也積極將科技輔具導入日間照顧中心和住宿機構。藉由各式獎助方式,鼓勵日間照顧中心運用科技輔具,增加照顧作業行政效率、優化照顧服務品質、減輕工作人員照顧負擔及減少職業傷害。住宿機構自今年開始鼓勵機構建構照顧資訊系統,透過運用智慧輔助照顧科技(如:行動感知、照護支援、移動支援、入浴支援、排泄支援等),達到品質指標,也可獲得獎勵金。政府民間攜手,以全新的照顧服務模式,共同促進台灣社會長照服務品質和效率提升。
-
2024-12-04 失智.失智專題
2024失智永續論壇/新診斷新治療 2025將是失智症照護元年
「明年是失智症照護元年,是充滿希望的一年。」聯合報健康事業部營運長吳貞瑩於今日在政大公企中心舉辦的「2024失智症永續照護新未來國際論壇」,以阿茲海默症新藥問世、早期精準診斷,定調明年將是失智症照護充滿希望的一年。「2024失智症永續照護新未來國際論壇」由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富邦人壽、嘉義縣衛生局、奇美食品、元氣網、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台灣失智症協會、全齡樂遊健康促進發展協會、若晨室內裝修有限公司、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失智共照中心、創智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合作,在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之際,邀請各領域專家分享失智症早期診斷到照護的最新趨勢。衛福部長照司專門委員王玲玲表示,據國衛院調查,113年65歲以上失智症者高達35萬人,因應失智症人口增加,衛福部正在修訂「失智症政策綱領3.0」,及早規畫失智社區照護方案,減輕家屬照顧負荷。王玲玲說,她本身是失智症家屬,歷經十多年的照顧漫漫長路,對失智照顧議題的推動感同身受,感謝社會對於接受失智症者付出很多努力,包括臨床專家、台灣失智症協會等,為打造延緩失能的社區而努力,希望民眾認識失智症,每個人只要多關心社區長者,對營造失智友善社區就是很大的助益。聯合報健康事業部營運長吳貞瑩表示,明年在阿茲海默症新藥上有更多選擇,也更重視早期篩檢診斷,包括阿茲海默症期別以及基因檢測等,賴清德總統的健康台灣也提出精準照護失智,針對各種歷程提供更多精準的治療與照護。因此,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將明年定調為失智症照護元年,是充滿希望的一年。吳貞瑩表示,做為媒體,除了將艱深的醫學知識轉譯為一般大眾可以理解的訊息傳播出去,明年「元氣網」將有AI小幫手提供個人化問答與方案,及與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合作的新書《這樣生活不失智》等,陪伴大家共同防治失智症。此次論壇邀請曾出版《失智母親眼中的世界》的東京都立松澤醫院齋藤正彥名譽院長,線上分享如何透過失智症母親齋藤玲子,來理解失智症者的精神行為及需求,並以醫師與兒子的雙重視角,讓每位照顧者、子女在面對父母失智時,都能同理、應對。論壇中,嘉義縣衛生局局長趙紋華分享地方推動失智照護與資源整合的經驗;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陳筠靜與顧問曾清芳探討失智者的日常生活與家庭照顧計畫;一森診所記憶健腦中心、北榮神經內科醫師王培寧介紹早期診斷與治療的最新進展;富邦人壽法律事務部律師陳明賢則解析實用的財產安全策略。今年論壇的報名踴躍,現場座無虛席,感受到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民眾對於老後相關議題的關心與重視。除了論壇講座以外,現場還設置以失智預防到照護為主題的攤位,提供極早期失智症篩檢、友善室內環境設計諮詢、健腦遊戲及銀髮友善食品試吃等互動體驗。
-
2024-11-29 醫療.骨科.復健
哪種運動對骨鬆較有幫助?骨科醫:選「身體重心往下壓」的運動
光田綜合醫院骨科醫師嚴可倫日前在台中大甲中正紀念堂的骨質疏鬆衛教講座,聽講者多,他提醒民眾重視骨質疏鬆問題,除了留住骨本,也要重視肌力的訓練;許多人關心哪種運動對骨鬆較有幫助,嚴可倫醫師建議「身體重心往下壓」的運動,對骨鬆會有幫助。骨鬆患者 小小的碰撞就會骨折嚴可倫醫師表示,他9月底曾在一天就遇到4位女性長輩因骨鬆,導致小小的碰撞、跌倒就骨折,而後續的骨科手術、復健,甚至因骨折帶來的臥床、失能,都能使一個家庭在經濟上面臨重大考驗。他說若加上醫藥費看護費,長輩因骨折引起的臥床失能,至少需讓每個家庭每個月多花3萬以上,而長輩失能的時間,還可能長達7年以上,一個家庭照顧一位失能臥床的長輩,是一筆非常沉重的負擔,中間耗費的心力,更是難以估算。嚴可倫表示,身在醫療第一線,他每天幾乎都能看到骨鬆患者在跌倒失能後,患者與家屬在照顧與經濟上的各種掙扎,因此意識到骨質疏鬆的問題,將大大影響老後的生活品質,他提醒民眾盡早重視骨鬆的問題,若已出現骨鬆症狀的民眾,定期檢測,提早用藥,減緩骨質的流失與惡化。培養肌力 哪種運動對骨鬆較有幫助?嚴可倫提醒除了存住骨本外,肌力的培養也很重要,尤其當骨質已逐漸流失時,肌力的訓練能維持長輩較佳的活動度,減低跌倒的風險,他鼓勵民眾培養肌力,預防肌少症的出現,就能減低骨折的發生。現場許多人踴躍提問,有民眾問到在運動上,腳踏車、游泳跟爬山等,哪種運動對骨鬆較有幫助?嚴可倫醫師建議「身體重心往下壓」的運動,對骨鬆都會有幫助,像爬山因重心是下壓的,就會比踩腳踏車跟游泳好。攝取維生素D 早上8點及下午4點日曬最好 也有民眾詢問鈣片的選擇,嚴可倫介紹不同種類的鈣片,也解析各種優缺點,比如碳酸鈣易引發脹氣等問題,但也未必人人都會出現副作用,他認為只要經濟能負擔,服用後又沒有太多副作用,就是適合的鈣片。他說維生素D的攝取也很重要,目前攝取維生素D,還是以日曬的方式最佳,有民眾詢問如何曬得「剛剛好」;嚴可倫建議可在早上8點及下午4點,這2個日照較溫和的時間,到外面曬曬太陽15分鐘,就能讓人體合成足夠的維他命D。
-
2024-11-28 失智.Podcast
【Podcast】Ep20.嘉義縣縣長翁章梁全力打造「在嘉安老」 創新失智照護體系引領全國
嘉義縣人口老化比率全國第一,提早進入超高齡社會,失智失能的挑戰嚴峻,但嘉義縣已超前「失智友善777」目標,失智確診率來到87.73%。五星級首長、嘉義縣縣長翁章梁接受專訪時特別強調加強民眾認識失智症。翁章梁說巡視地方常遇到長者有疑似失智徵兆,自己也曾陪伴失智症母親六年多,認為應提升對失智症防治觀念。因此他上任之初便親自主持跨局處聯繫會議,推動失智教育向下紮根、醫療銜接照顧資源的一條龍快診等創新服務,實現在嘉安老。嘉義縣失智症現況與挑戰據統計,嘉義縣65歲以上人口中,失智症的盛行率達到8%,截至6月,確診失智症患者已達8,686人,確診率為87.73%。翁章梁表示,嘉義縣失智防治透過三段模式:宣導、診斷、照護,不僅讓失智症確診率提高,面對失智症防治照護政策綱領2.0「2025失智友善777」目標,即7成失智症確診率、7成家庭獲得支持與訓練,及7%縣民對失智症有正確認識,翁章梁說,嘉義縣已在111 年底提前達標「失智友善888」,讓更多人受惠。嘉義縣整合醫療、衛生所與長照資源,將家戶、社區與醫療資源無縫連接。其中獨創「失智整合照護模式」,結合長庚醫院、長庚科大與社區資源,從失智預防到醫療照護提供完整服務。111年,縣府在資源最匱乏的六腳鄉試辦「失智整合照護計畫」,從普篩到個案管理,針對拒絕、沒有病識感及交通不便到醫院就診的個案,由長庚醫療團隊到社區定點和家訪評估、確診服務以及個案管理,已成功篩檢1,223人,確診107 人。此模式又擴展延伸至鹿草鄉和義竹鄉,為更多失智長者提供在地照護。此外,嘉義縣還在長庚、慈濟、灣橋3 處共照中心提供有「一條龍快診服務」,縮短檢查到確診的時間。除了診斷、嘉義縣的照護網路綿密。目前有29 處失智據點、273 處C 據點或社區關懷據點; 28家日照中心以及溪口互助家庭等;中埔設立第一處失智團體家屋之外,還將持續布建到東石及大林。翁章梁因曾照顧罹患失智症母親多年,對失智症家屬的照顧壓力格外同理。他記憶深刻的是,母親在家收拾行李想回少女時的老家,慶幸自己有機會在身邊照護,直到母親離世前都還記得他名字。他認為,提高對失智症的認識以及預防更重要。因此在嘉義縣小學中推行「長照向下扎根計畫」,讓孩子從小認識失智症;同時推出「阿好嬸長照舞台劇」,透過社區劇場的方式寓教於樂,讓長照與失智症議題深入社區。結合故宮南院融合藝術醫療開發「今牌人生2.0」認知牌教具,在失智據點由種子培訓教師教授,激發長者感官統合及提升自我表達能力。另外,嘉義縣首創與郵政單位合作「綠衣失智友善天使」,郵務士在日常工作中通報疑似失智的個案,形成社區發現和轉介的關鍵一環;對工廠、警察、公車司機等進行失智症教育培訓,提升各行各業對失智友善意識。嘉義縣連續二年與大愛電視台合作,以大林慈濟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曹汶龍醫師為背景,推出口碑極佳戲劇《你好,我是誰》,推廣失智症防治知識。另在失智月期間舉辦「阿姨上學了」電影賞析、失智運動會等活動,將失智症預防和體能訓練結合,促進社會的正向參與。廣告本集重點:✎嘉義縣失智症現況與挑戰✎嘉義縣創新醫療與社區整合模式✎多元教育與社會參與推廣失智友善失智好好生活Podcast節目收聽平台:🎧SoundOn:https://lihi.cc/zt3g9🎧Apple Podcast:https://lihi.cc/exfrW🎧KKBOX:https://lihi.cc/kqH7E🎧Spotify:https://lihi.cc/fQZC0⭐歡迎按讚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團,並將你的經歷還有故事留言或私訊我們:https://www.facebook.com/ntcdementia⭐更多關於失智症的第一手資訊,都在元氣網「失智」頻道:https://health.udn.com/health/cate/10691
-
2024-11-26 醫聲.慢病防治
糖尿病重擔/年齡分佈兩極化 黃建寧: 疾病管理更困難
根據預測,2030年台灣糖尿病患將超過300萬人,糖尿病帶來多種併發症與共病,有慢性病之母稱號,每年醫療花費402億元,常居健保支出第三名,亦是十大死因之五,加上疾病年輕化趨勢、超高齡社會衝擊,總統賴清德在健康台灣願景中,推出「888計畫」,希望從前端開始防治三高。專家樂見政府投入資源與心力,但糖尿病年輕化及老化後產生的共病負擔,都增添糖尿病管理困難帶來更棘手的挑戰。糖尿病併發症、共病多 病患年紀兩極化 糖尿病好發於40歲後,易造成腦中風、糖尿病足等大血管病變,與眼睛、腎臟、神經等小血管病變。目前台灣糖友約三成合併心血管疾病、兩成多合併慢性腎臟病,48%洗腎者與糖尿病有關;研究也顯示,糖友罹患癌症的風險較健康人高20至30%,約20%癌友同時患有糖尿病,兩病亦會互相影響,提高死亡率。台灣是亞洲肥胖大國,糖尿病盛行率逐年上升,每年新發個案高達16至18萬,且年紀分佈朝兩極化發展,明年超高齡社會全台將有近半糖友、約125萬人為高齡者,健保資料庫也預測,2000年至2045年間,19歲以下糖友將增加9倍,6至39歲糖友增加3.7倍。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暨中山醫學大學校長黃建寧表示,中高齡糖友易出現認知功能下降,如失智風險增加1.3倍,及營養不均導致肌少症、衰弱、跌倒失能,死亡率比癌友高;年輕糖友則因罹患共病時間長,醫囑遵從率較低,死亡率比中高齡糖友還高,40歲以上糖友死亡率比健康人高1.5至2倍,年輕糖友則比健康人高4倍。2030三高防治888計畫 專家提解方盼達標為減少以糖尿病為首的慢性病損害國人健康,我國從1997年起推動糖尿病共同照顧護網,強調以人為中心、跨科別共照,現已納入半數糖友;今年健康台灣論壇也提出三高防治「888計畫」:讓八成三高患者加入照護網、八成加入照護網的人接受生活習慣諮商、三高控制率達8成。目前全國三高患者約534萬人,已收案照護約301萬、占五成六,還有233萬未被收案管理;若要三高達標率均為八成,就須至少51.2%糖友三高控制率同時達標,但目前仍未達20%。黃建寧說,除了須提高國人健康識能及糖友診斷率,血糖、血壓控制標準可再嚴格,並完善轉銜制度,例如國、高中校護交接糖友病況,政府完整掌握勞檢、健檢數據;另糖尿病高危險族群如家族史、妊娠糖尿病、肥胖,更應接受生活習慣諮商,義務教育也應規劃慢病衛教課程,儘早讓孩童及民眾知道罹病後果。為了達標,6月健保署亦啟動慢性病風險管理機制,與Google合作推出「AI醫療照護研究計畫」,先試行糖尿病管理,結合「大家醫計畫」,建構疾病風險分級及預測模型開發。另外,在藥物的發展上,已不只能控制血糖,還能保護心腎、減少共病風險及死亡率。黃建寧指出,應讓糖友及時用藥,希望政策上可以多加支持,政府也可定期監測治療效果與品質,從預防端到治療端,讓台灣有機會成為世界糖尿病防治標桿竿。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與台灣禮來共同倡議
-
2024-11-26 醫聲.慢病防治
糖尿病重擔/強化三高防治 AI神隊友 助糖尿病分級照護
總統賴清德的健康台灣政策中,最為關鍵的就是三高防治「888計畫」。衛福部健保署長石崇良說,台灣人口快速高齡化,將面臨醫療支出與失能人口持續增加的兩大困境,「888計畫」期盼藉由運動、飲食、生活習慣等三面向來控制三高。至於慢性病中疾病負擔最重的糖尿病,仍有68萬人位處照護網的邊緣,健保署也預計利用疾病分級模式,未來分派這些人到各級醫院,接受完整照護。三高防治「888計畫」將八成三高病人加入照護網、照護網內八成三高患者接受生活型態醫療,讓三高控制率達到八成,台灣約有534萬名三高患者,40歲以上的患者就有510餘萬人,其中65歲以上占了五成,成了超高齡社會的隱憂。石崇良說,八成慢性病患納入共照網,主要期盼發現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前期病人,初級預防早在2022年6月推動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截至九月底參與院所2759家,收案數達25.6萬人,去年銜接大家醫計畫後,提供個案管理計畫,降低患者急重症及失能、死亡的機會。其次是提供共照網內的八成個案生活型態醫療,但評估量表仍以西方生活為主,石崇良舉例,像國人不懂地中海飲食,也不會上教堂進行社交活動,台灣或許可納入白沙屯拱天宮媽祖進香活動等,目前正研擬本土化評估指標,並培力指導員教導民眾如何過得健康。最後經「生活型態醫學」教導個案,其中八成達到三高控制。未來更會採人工智慧(AI)將個案的疾病風險分級,石崇良指出,如目前已制定糖尿病及動脈粥狀硬化心血管疾病患者分級標準及照護指引,預計明年上路。最新三高防治「888計畫」也整合家醫計畫、大家醫計畫及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不過,經統計,三高患者中以糖尿病的疾病負擔最大,經健保署統計,約有68萬糖尿病病人尚未被家醫計畫或糖尿病論質計酬照護計畫(P4P)中,為照護網的邊緣人,健保署正利用疾病分級模式,後續會依其嚴重程度,分配予相對的醫療院所收案。石崇良表示,慢性病人未來管理會把健康資訊放入個人健保「健康存摺APP」,方便家庭醫師追蹤,也會推薦住家附近的醫師成為個人家庭醫師,並強化預防保健、健康促進等初級照護政策,以減少重病及失能情形。
-
2024-11-26 醫聲.慢病防治
糖尿病重擔/糖友將破300萬 專家建議設「健康儲金」鼓勵改變生活型態
為了管理慢性病,政府提出三高防治「888計畫」,希望可以落實健康台灣政策,其中糖尿病帶來多種併發症與共病,有慢性病之母之稱,實際上,據國際糖尿病聯盟預測,2030年,台灣糖尿病患者將飆破300萬人,加上成人肥胖率高達五成,加劇糖尿病管理困難。專家們認為,糖尿病的疾病負擔沉重,近年又有年輕化、高齡化的趨勢,雙箭重壓慢性病控制不易,除了繼續提升國人健康識能,必要時提供藥物支持,也應設計「健康儲金」概念,鼓勵民眾從事生活型態的改變。糖友年輕化 死亡率高出4倍糖尿病每年新發個案高達16至18萬人,由於易引發大、小血管病變等併發症與腎臟病、高血壓等共病,每年醫療花費402億元,常居健保支出第三名,成為慢性病之最。依據全球疾病負擔研究,台灣糖尿病負擔比高達6%,台灣洗腎人口眾多,其中有近半數是糖尿病引起。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暨中山醫學大學校長黃建寧提醍,明年進入超高齡社會,全台近半糖友、約125萬人為高齡者,由於中高齡糖友失智風險增加1.3倍,加上營養不均導致肌少症、衰弱、跌倒失能,死亡率比癌友高;糖尿病還得面臨年輕化的現象,19歲以下糖友增加9倍,造成罹患共病時間長,醫囑遵從率又較低,死亡率比中高齡糖友還高,40歲以上糖友死亡率比健康人高1.5至2倍,年輕糖友則高出4倍。三高收案照護 目前僅五成六為減緩慢性病對健康衝擊,政府提供跨科別全人照顧,最新三高防治「888計畫」整合家醫計畫、大家醫計畫及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期盼2030年八成三高患者加入照護網,其中八成接受生活習慣諮商,最後三高控制率達八成。檢視國內各項指標,全國三高患者約534萬人,已收案照護約301萬人、占五成六,還有2333萬人未被收案管理,目前三高的控制標準,以國內現行疾病臨床照護指引為依據,黃建寧指出,若達標率均為八成,就須至少51.2%糖友同時達標,但目前仍未達20%。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理事長黃振國也分享,血糖控制並不容易,一位罹患廿多年糖尿病的退休教授,都以口服藥控制血糖,糖化血色素長年高達10%,在不斷的衛教下終於接受施打胰島素,糖化血色素才控制在6%標準內。黃建寧認為,現已有藥物能控制血糖,並保護心腎、減少共病風險及死亡率,盼政策能多加支持,一起對抗300萬糖友大關的難題。慢性病的管理也已由疾病治療轉變為積極的疾病預防與健康促進,台灣是亞洲第一胖,18歲以上過重及肥胖比率高達五成,衛福部早在2023年推出新陳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將三高及腰圍BMI超標者納為收案標準。黃振國認為,肥胖最難控制,初期減重時若與設定目標有落差,適當借助藥物幫忙,後續再靠飲食及運動維持,可增加民眾信心,減少挫折感。中醫及地區醫院 將納大家醫目前衛福部正在推動大家醫制度並朝全人整合照護前進,也欲納入中醫師及地區醫院,黃振國也說,政府應推出配套計畫,提升全人照護相關的醫師教育訓練及實務運作,且建立未來可折抵部分負擔金額的儲蓄金概念,鼓勵民眾改變生活,醫病共同推動健康台灣。
-
2024-11-22 失智.非藥物治療
旋律聲中看見希望!音樂療癒打開失智症家庭的心房
一名平時不與人互動的中度失智症者,每次參加音樂療癒活動不是悶不吭聲,就是故意唱反調,有一回聽見《酒干倘賣無》,忽然眼眶一紅,當音樂療癒師賴香芸詢問大家想起什麼時,出乎意料的,他敞開心扉回答:「我好想爸爸,他對我很好。」賴香芸說,即使是認知功能很弱的長輩,只要音樂選對了,也可能瞬間清醒,因為曾經熟悉的旋律觸動了他的心。畢業於輔大音樂研究所,賴香芸的專長為音樂治療介入失智症、思覺失調症等相關研究,多年來,以音樂療癒活動照顧過許多患者及其家屬,她表示,每次走進教室,準備樂器跟教具時就會開始觀察學員情緒,也會聆聽他們聊天對話內容,才能更快融入其中。若是初次帶的班,上課前會先了解他們的文化背景、學經歷,「因為音樂跟文化有很深連結,要先了解學員背後的生命故事,用他們熟悉的音樂去喚起記憶,才能有良好互動。」音樂療癒是失智症家庭的情感橋梁近年來坊間愈來愈多以熟齡為對象的音樂課,但音樂療癒活動與之不同,音樂療癒的重點不是傳授新技能,而是以音樂為媒介,去陪伴和照顧長輩,並且藉此鼓勵他們與人互動、從而維持身體功能。此外,音樂療癒不只是照顧失智症者或照顧者,還要成為他們之間的情感橋樑。有一名年約五六十歲的早發型失智症男性患者,女兒尚在中學階段,無法接受生病後的父親。這名患者由於曾中風過,影響身體功能,課堂上許多動作都跟不上或沒辦法做到,有一次課程邀請家屬一起參與,賴香云發現他的妻女有點抗拒與患者親近,於是她主動拉起女兒的手走過去,「爸爸是因為生病,所以不知道該怎麼做,你只要像這樣,把手伸出來先做,爸爸就會跟著一起做了。」清唱+拍撫 讓躁動中的長輩靜下來失智症者經常沒有元氣,注意力渙散,這時就要用他們耳熟能詳的曲子帶動情緒,像是《高山青》、《四季紅》無等節奏感強的歌曲,可以讓參與度較低的長輩感興趣,「曲子要有記憶點,不然失智症者會認為課堂上播放的音樂與他無關。」當長輩躁動的時候,唱一首他平時喜歡的歌曲,賴香芸強調:「不是播放音樂,而是自己清唱。」因為躁動時不會注意到聲音,播放音樂只會成為背景聲音,沒有任何功能,唱的同時可以牽著長輩的手,輕輕拍撫,就像小嬰兒哭泣時給予的安慰一般,透過肢體接觸搭配熟悉的旋律,轉移他的注意力。很多人不習慣或不喜歡清唱,但賴香芸認為,清唱是非常單純的人聲,沒有經過混音,對於腦神經疾病的人來說,會比較精準接收到照顧者給的訊息。此外,安撫躁動的長輩不必要求他固定在位子上,照顧者可以牽起長輩的手陪著走走。及時稱讚+鼓勵分享 讓長輩喜歡上課賴香芸說,帶音樂療癒活動跟寫文章一樣要有起承轉合,中間會設計一些比較讓人亢奮的動作,運用長者熟悉的旋律將歌詞改編,再加上動作,當她觀察到個案對某些旋律特別有反應時,會隨機調整上課內容,每個團體唱歌速度不同,如果是健康、亞健康學員,就會彈輕快活潑一點。賴香芸上課從聊天開始,帶長輩們做伸展操,讓他們感到身心放鬆、沒有壓力,她經常邊彈吉他邊唱歌,每次從《歡迎歌》開啟,由《再見歌》收尾。「有些長輩非常可愛,課程開始前我還在準備教具,就會聽到有人開始唱歡迎歌,我就會回頭稱讚他們。」音樂療癒活動最重要的是及時稱讚,長輩們會很有成就感,也能鼓勵他們持續進步。也要給長輩時間說話,鼓勵他們多分享自己的感受,過程中也要適時給予回應。幫長輩創造一個前進的動力帶失智症長輩上課,有幾項關鍵重點,首先是要尊重,不要把長輩當成孩童,即使生病,也要顧及長輩尊嚴。此外,跟他們溝通時要放慢速度,語速太快會讓長輩聽不懂,聽不懂就跟不上,幾次沒跟到,某些功能就開始退化,「其實只要放慢速度,長輩聽懂了之後就會配合。」有些長輩不喜歡動,或擔心亂動會跌倒受傷,她會自己先示範,例如拿自己當範例,跟長輩說自己腰酸背痛,站起來動一動會比較舒服,「我覺得需要幫長輩創造動機,而不是去規定他們一定要跟著我做。」有動機時,事情就會做得特別好,功能就不容易掉下來,如果硬性規定,他們即使身體照做了,心靈沒有跟上,效果也有限。所以,要幫長輩創造一個前進的動力。願意社交+多參與活動 失智症延緩效果好賴香芸曾做過一項研究,對象是輕度認知障礙者共39名,觀察他們的退化情形,為期兩年。這群原本程度差不多的長輩,兩年後情況大不同,有些人可以維持狀態,但有些人卻迅速惡化,她觀察到一個有趣的現象,「社交能力愈好、對活動接受度愈大的長輩,失智症延緩效果愈好。」她也鼓勵自己的爸媽多到據點或機構上課,剛開始,爸媽都同進同出,媽媽是傳統家庭主婦,擔心自己講錯話會被先生否定,平時總是不發表任何意見,直到某次兩人因故分開上課,賴香芸這才發現,原來媽媽很有想法而且富有文藝氣息,之後媽媽愈來愈開朗,展開自己的社交生活。這個意外的發現提供給每一對老夫老妻借鏡,也希望長輩走出家門多參加活動,不是只有失能、失智症者,也包含健康、亞健康長輩,敞開心扉拓展社交生活,邁向身心健康的高齡化社會。新北市政府衛生局關心您 廣告
-
2024-11-15 失智.Podcast
【Podcast】Ep19.七十四歲兒子照顧九十六歲母親,推理小說家葉桑把失智母親當女兒寵愛
將年老的失智母親當成今生的女兒來疼愛,她是他的一生。在最新一集的《失智好好生活》Podcast中,74歲的推理小說家葉桑分享了他照顧96歲失智母親的24年歷程。即便自己也步入老年,他依然選擇陪伴和守護母親,用愛撐起這段漫長的時光。隨著台灣失智症人數持續攀升,許多退休年齡的子女,尤其是沒有兄弟姊妹的獨生子女,正肩負著照護失智父母的重擔。內政部的數據顯示,截至去年6月底,全台有超過51萬人面臨「老老照顧」的困境。未來,這或許是你我都可能面對的挑戰。獨子身兼三職 照顧失智母葉桑是位獨子,在父親過世後,單身的他責無旁貸地扛起照顧失智母親的責任,同時還兼顧寫作和ISO稽核員的工作。失智症者的症狀會隨著病程發展而改變,這對照顧者是一大考驗,主持人陳韻如相當好奇,他如何在如此繁忙的生活中,同時承擔起照顧失智母親的責任。葉桑強調,社會資源對於失智照護至關重要,一定要對社會提出需要協助的訊號。高齡照顧者常見困境老老照顧不容易,長年單打獨鬥的他,以過來人的經驗分享,強調與失智者建立情感連結是持續照顧的關鍵。他表示:「我與母親之間的感情始終如一,我絕不會放棄她。」高齡照顧者常見的困難包括體力和財力的不足,因此需要申請社會資源來協助照顧。葉桑住在傳統公寓的五樓,由於母親行動不便,他後來通過家照據點申請爬梯機,方便母親就醫,讓他的照顧工作變得更加輕鬆。失智照顧是一場沒有終點的馬拉松,除了繁瑣的日常照顧,還要安撫他們的精神狀態,長期下來照顧者容易身心俱疲。葉桑在照顧失智母親的過程中,經歷了三個階段的壓力,從最初的重複進食到後來的失能照顧。隨著母親罹患「失語症」,他無法理解母親的表達,讓他感到無比無力和挫折。失智母親是今生的女兒葉桑的母親並非生母,雖然彼此無血緣,卻甘苦與共長達24年的照顧關係,葉桑透露在父親墓碑前允諾照顧母親,這個諾言成為他照顧母親的信念,他將年老的母親當成今生的女兒疼愛,隨著母親的失智病程,他對待母親的態度從朋友到女兒,最後母親完全失能,他將母親當成寵物無條件的愛她,更多葉桑與母親的動人故事,請收聽本集節目。本集重點:✎如何照顧年邁母親,同時身兼三職?✎情感連結是長期照顧的關鍵?高齡照顧者如何克服體力與財力困境?✎照顧無血緣媽媽,背後有暖心原因!?失智好好生活Podcast節目收聽平台:🎧SoundOn:https://lihi.cc/11HLm🎧Apple Podcast:https://lihi.cc/1OHl1🎧KKBOX:https://lihi.cc/ReIRA🎧Spotify:https://lihi.cc/H2jM7⭐歡迎按讚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團,並將你的經歷還有故事留言或私訊我們:https://www.facebook.com/ntcdementia⭐更多關於失智症的第一手資訊,都在元氣網「失智」頻道:https://health.udn.com/health/cate/10691
-
2024-11-15 焦點.健康知識+
體重減輕多少不正常?不明原因體重下降當心可能是這十種疾病!
減重許多人一直嘗試努力卻不見得做的到的事。而如果沒有刻意減肥,體重卻明顯下降,這樣的情況並不尋常,可能暗示潛在的健康問題,從癌症、胃腸道到心理健康都有可能。體重減輕多少是不正常?由於荷爾蒙、水分滯留和其他生理心理因素,體重每天可能會變化0.5~1公斤以內。體重明顯下降的情況並不常見,但在不改變飲食量、不加強身體活動或不嘗試減肥的情況下,當體重在半年內減少5到10公斤,或是原來體重的5至10%時,便屬於不正常,此時體重減輕已成為問題。根據《Health Day》訪問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臨床營養學部高級營養師Christine Goukasian指出,「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是一個危險信號」,雖然並非所有情況都不正常,但任何持續或不尋常的症狀也暗示著潛在的健康問題,從癌症、胃腸道到心理健康障礙都有可能。《元氣網》以下整理來自各醫師的診斷說法、《Health Day》的研究數據,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可能是以下這些疾病。癌症根據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數據,這是無意中體重減輕的第一大原因,大約十分之四的癌症診斷都是這樣開始的。體重下降不僅是晚期癌症的徵兆,患有早期腸癌、胰臟癌、胃癌和肺癌、淋巴癌等癌症患者的體重也會減輕。腸胃及消化道疾病10% 到 20% 的意外體重減輕歸因於飲食失調導致腸胃道問題,例如慢性腹瀉、發炎性腸道疾病、消化道潰瘍、麩質過敏(麩質不耐症)或過度使用瀉藥等。身體消瘦伴隨腹瀉,食欲差,消化功能差,有可能是消化性潰瘍、便秘、結腸炎、發炎性腸道疾病、消化道潰瘍、麩質過敏(麩質不耐症)等消化道疾病,或過度使用瀉藥導致。甲狀腺亢進國泰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黃莉棋曾受訪表示,女生如果沒有執行減重計畫,體重卻不明原因減輕,很可能是罹患甲狀腺亢進。甲狀腺亢進多發生在年輕女性,通常是家族遺傳,但並非每一個人都會發病,誘發因素多與「壓力」有關。厭食症甲狀腺亢進症狀以手抖、容易喘、心悸、盜汗、體重減輕作為表現。甲狀腺亢進症狀較難察覺,等到出現明顯的手抖、心悸等,往往已經超過三個月以上,且即使是體重減輕,也常被認為是一件「開心的事」,不會被在意而錯過就醫時機。因此,大多數的甲狀腺亢進患者都是健康檢查時才會被揪出。糖尿病黃莉棋指出,另一種體重減輕最常見的原因則是糖尿病,糖尿病典型的症狀為「三多一少」,吃多、喝多、尿多和體重減輕。糖尿病病人胰島素分泌異常,使葡萄糖進入細胞的作用喪失,身體容易無法獲得足夠能量,以致於體重減輕。糖尿病前期的病人,通常不會有體重減輕的症狀,而是正式進入糖尿病後才會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焦慮、憂鬱、強迫症、厭食症和壓力等心理健康問題也可能影響食欲。營養師指出,如果你對吃飯或睡覺沒有太多興趣,以至於錯過了吃飯,那麼你就會減肥。而一些用於治療精神健康障礙的藥物也可能會影響食欲、味覺和嗅覺,並導致體重減輕。牙口問題例如牙齦疾病、假牙不合、吞嚥困難,味覺退化等問題,都可能造成進食不舒服,導致食欲減退。肌少症/衰弱症體重不明原因下降,活動力變差,有可能是衰弱症或肌少症前兆。肌少症好發在營養不良、缺乏運動、糖尿病友等年長族群。這些失能前的表徵,除了及早診斷,最好落實規律運動,及配合補充蛋白質,以延緩疾病發生。每周333─運動3次、每次30分鐘、每次每分鐘最高心跳數達130下,有助延緩體能衰弱、至少保住肌肉不流失。神經系統疾病除了老化之外,65以上老年人體重變輕,還可能潛藏如腦中風、失智症、帕金森氏症、老人憂鬱症等風險,這些藉由影響身體活動、情緒、感覺及認知,近一步導致食欲、吞嚥及食物攝取能力下降。其他疾病其他還包括慢性感染或發炎疾病,如肺結核、愛滋病、自體免疫疾病等,以及心、肺、腎、神經系統的疾病、藥物的副作用,皆有可能導致體重減輕。體重驟降該看哪一科?大家平時應多關注自身的身體狀況,養成定期量測體重、血糖與血壓的習慣,才能早期發現異常揪出疾病。若莫名其妙的體重減輕,一定要找出病因,如果就醫仍找不出原因,可以先觀察一二個月,若體重有回升跡象可以解除警報;但若是其他疾病引起,疾病則會慢慢「現出原形」,一旦出現其他症狀就要盡快就醫。至於體重驟降該看哪一科?建議可以先看家醫科,讓醫師藉由問診找出問題,而不是去做健康檢查。【參考資料】.《Health Day》.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11-13 醫療.感染科
肺炎鏈球菌感染創5年新高 醫籲3高風險族群快打疫苗
秋、冬來臨,病毒侵襲,肺炎病例增加,若合併細菌感染,死亡風險增加近3.4倍,「肺炎鏈球菌」是最主要的致病菌之一。疾管署統計,截至10月,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確診病例近200例,達5年來新高,65歲民眾感染個案逾六成。醫師提醒,19到64歲高風險族群未在公費肺炎鏈球菌接種對象之列,建議自費接種降低風險。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是第四類法定傳染疾病,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常務副秘書長張嘉興指出,肺炎造成每年死亡人數超過1萬人,長年高居台灣人10大死因第三名。台灣疫苗推動協會理事長李秉穎表示,肺炎鏈球菌無所不在,可能導致括鼻竇炎、中耳炎、支氣管炎、侵襲性肺炎、腦膜炎、骨髓炎、菌血症,嚴重可能導致死亡。張嘉興指出,未在政府公費補助施打範圍中的19至64歲風險慢性族群,包括糖尿病、慢性腎臟病、慢性心臟病、高飲酒量、吸菸、慢性肝病、慢性肺病、氣喘、感染HIV或其他免疫功能不全病症,及65歲含以上健康成人,罹患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風險最高可達17倍,若有多重共病,感染風險增9倍,更應保持警覺。張嘉興指出,台灣約有250萬名糖尿病患,由於免疫系統較弱,加上長期處於高血糖狀態,肺功能損傷風險是健康成人1.6倍,感染侵襲性肺炎鏈球菌的風險增加將近4倍,可能加重氣喘症狀,並引發多種嚴重併發症,如敗血症、腦膜炎等,甚至可能引發急性氣喘發作併發肺炎,死亡風險增3.71倍。另外,張嘉興說,台灣約有200萬名氣喘病患,致死案例達700例,感染侵襲性肺炎鏈球菌除了加重症狀,也會引發多重嚴重併發症,包括敗血症、腦膜炎等,引發急性氣喘病發肺炎,死亡風險增3.71倍。至於每年造成約超過5000人死亡的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盛行率約為6.1%,張嘉興提到,感染侵襲性肺炎鏈球菌除了加重肺功能衰退、疾病進程,也增加再次惡化、住院或死亡的風險。台灣腎臟醫學會祕書長、台北醫學大學萬芳醫院副院長許永和指出,台灣超過200名慢性腎臟病患者,罹患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約17.5%,其中40%末期腎病患者出院後約1個月內死亡,死因包括心因性死亡、終止透析、感染。李秉穎說,我國現行核准可供民眾選擇的肺炎鏈球菌疫苗有3種,包括最新型15價結合型疫苗(PCV15)、13價結合型疫苗(PCV13)以及23價多醣體疫苗(PPV23)。19歲以上至未滿65歲的成人慢性疾病族群,建議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遠離肺炎威脅。肺炎鏈球菌抗藥性高 對常見治療藥物高達六成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邱政洵指出,新冠疫情時,民眾遵守戴口罩、維持社交距離,呼吸道感染病例減少,但在2023年解封後再度回升,其中肺炎鏈球菌感染案例大幅增加,重回30年前,甚至更高。肺炎鏈球菌對於常見治療藥物抗藥性高達六成,預防勝於治療,建議民眾接種疫苗,盡量維持正常生活作息。邱政洵表示,肺炎鏈球菌的血清型,據外層莢膜上多醣體差異可分為92種以上,約30種會造成人類感染,常見的侵襲性感染血清型超過10種,最具威脅的是「肺炎鏈球菌血清型3」,因其堅硬的外殼讓免疫系統難以察覺並抵禦,多年來持續位居台灣成人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的前5大血清型。 慢性病患感染「肺炎鏈球菌血清型3」之後,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常務副秘書長張嘉興表示,成人糖尿病患者感染後,出現併發症機率56.5%、接受插管與手術43.5%、住進加護病房39.1%、死亡率26.1%;糖尿病有年輕化趨勢,20歲以下糖尿病發生率7年內快速成長40%,這群年輕人若感染「肺炎鏈球菌血清型3」也易使病況加重。張嘉興表示,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感染血清型3,除了加速肺功能衰退和疾病進程,也增加再次惡化、住院或死亡的風險。至於慢性腎病,台灣腎臟醫學會祕書長、台北醫學大學萬芳醫院副院長許永和說,患者感染「肺炎鏈球菌血清型3」,85.7%出現併發症、71.4%住進加護病房、42.9%插管或手術、14.3%死亡,台灣疫苗推動協會理事長李秉穎說,我國現行核准可供民眾選擇的肺炎鏈球菌疫苗有3種,包括最新型15價結合型疫苗(PCV15)、13價結合型疫苗(PCV13)以及23價多醣體疫苗(PPV23),所謂價數指的就是疫苗能預防多少種血清型,如15價可以預防15種血清型。邱政洵表示,台灣2013年提供部分兒童公費接種PCV13、2015年將其納入國家預防接種計畫,感染肺炎鏈球菌血清型3比率仍維持10%,目前對肺炎鏈球菌血清型3感染的臨床特徵、共病與預後仍未明。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張峰義指出,肺炎鏈球菌已被世界衛生組織點名,是為當前最需要被關注的15種超級細菌之一 ,台灣微生物抗藥性監測計畫顯示,超過10%肺炎鏈球菌對第一線抗生素(如盤尼西林)具高度抗藥性,而60%肺炎鏈球菌對於常見治療藥物(如克林黴素、紅黴素)具高度抗藥性,導致臨床上肺炎治療困難,預防勝於治療,鼓勵民眾打疫苗建立保護效果。張峰義也說,抗生素引發抗藥性也出現在社區,台灣明年邁入超高齡社會,全台有超過400萬名65歲以上老人,長照機構也有潛在風險。接種疫苗可預防感染肺炎鏈球菌感染症及相關併發症,「預防一定是上策,治療就要靠運氣,即使最後順利出院,也不代表恢復健康,而是疾病受到控制,但身體變差,恢復不到以往狀態,隨之而來的可能就是加劇老化與失能,死亡率因此上升。」
-
2024-11-10 退休力.退休力檢測
2024退休力論壇/陳亮恭:翻轉疾病定義與慢性病共存
隨人類壽命愈來愈長,老人定義必須改變。台北市立關渡醫院(北榮經營)院長陳亮恭說,面對長壽人生,民眾與醫師都必須有全新思維,醫療衛生進步,讓民眾可「活到罹患三種慢性病」,醫界對於「疾病」的認知與控制目標,也必須與時俱進。陳亮恭表示,台灣光復後70年間,民眾平均餘命從50歲上升至逾80歲,「人們一輩子都沒看過這麼多老人」,面對人口長壽、高齡化趨勢,從基本邏輯並必須改變,不能再依既有教科書、政府法規定義。根據日本研究,2007年世代長者,與2017年世代長者,在同樣歲數,走路速度、握力、體能、活動量等指標,明顯成長,「體能衰退的臨界點,已由65歲延後至75歲。」民眾到75歲之前仍很健康,但人體老化勢必導致慢性病發生機率增加。陳亮恭表示,隨醫療進步,許多疾病有了控制方式,也讓民眾愈來愈長壽,得了一個慢性病不會過世,還能再得第二、第三種慢性病,根據衛福部國健署,65歲以上民眾,同時罹患3項慢性病的比率達51.3%。「不過,民眾並未認為自己變得健康,台灣長者活得沒信心。」陳亮恭表示,根據調查,台灣長者高達7成擔心自身健康狀況,這與醫界習慣以疾病為民眾貼上標籤有關,但長壽時代,高齡者應習慣「與慢性病共存」,但民眾看待自身健康情況的眼光,不能再用疾病思維來思考,即使罹患多項慢性病,積極控制無法達標時,吃幾顆藥也無妨,不代表自己很不健康。陳亮恭表示,高齡帶來典範轉移,臨床上應從「關心疾病轉向關心功能」,疾病控制目標不是治癒,而是避免失能、失智;醫院經營者則要從被動等待病人來就醫,轉為主動出擊,走入社區管理民眾健康,避免民眾走入醫院,並導入科技,協助民眾進行健康管理。據健保數據,長者一年就醫次數達30餘次,平均一人身上共四、五十種診斷。陳亮恭表示,運用科技將疾病檢測數據進行整合,轉化為風險評估,並以生成式人工智慧(AI)與民眾互動,才能提供精準健康,例如,整合民眾健檢抽血數據,加上穿戴式裝置數據,可即時通知民眾與主治醫師心肌梗塞發生風險,示警民眾就醫。陳亮恭表示,自己與團隊已申請國科會計畫補助,將整合民眾問診、文字病例、影像、聲音等,並傳輸至生成式AI與民眾互動,利用公衛模型精準預估風險,近期也將與聯合知識庫合作,利用累積數十年的文字基礎與專家意見,貢獻民眾,提供民眾精準健康建議,日後民眾只要詢問AI「今天早上可以喝咖啡嗎?」這個連醫師都無法回答的問題,AI就能協助回應。
-
2024-11-09 退休力.來測你的退休力
2024退休力論壇/中信蔡安棋:「一百法則」配置退休金
「退休後的花費,比我們想像的更多!」在聯合報2024退休力論壇暨博覽會中,中國信託銀行專家團隊協理蔡安棋指出,曾遇到企業主,雖然高齡一百歲,仍想繼續掌握企業營運狀況。進入人生下半場,多數人可能面臨通膨降低購買力、身體狀況每況愈下、市場狀況波動劇烈、重大事件影響資產起伏等風險,或受到詐騙、不善管理、失智、失能等事件,皆可能對退休金規劃造成重大衝擊。蔡安棋解釋,民眾常仰賴的退休金來源包括定存利息、租金收入、股利收入與債券收入等,但這些很可能成為「退休金NG來源」,主要原因在於存款利息利率不一定可以抵抗通膨,以租金收入來說,管理與賦稅成本也容易逐年增加,在股利收入上,因企業各年度股利政策變動,股利收入也會起伏不定,而債券存續年期也不一定能支付退休永續金流,因此,一定要妥善規劃,避免後顧之憂。退休規劃應留意通膨怪獸,確保退休無虞!此外,蔡安棋也提醒,一般人以為退休時,一個月只要準備兩、三萬元即足夠,不過,根據主計處公布之家戶支出統計,若退休後要樂活生活,再考量10年通膨影響,一個月退休金至少要9.2萬至14.5萬元,即退休20年至少要準備3048萬元,且往後還有醫療、照顧費用、外籍看護費用等,而通膨怪獸更可能進一步侵蝕退休金準備,因此在財務規劃上,更要思考周全,並慎選專業團隊、適合策略。蔡安棋建議,在退休財務規畫上,可以用「一百法則」進行檢視、思考,也就是說,如果55歲退休,積極資產配置比率可達45%,若70歲退休,積極資產配置則須控制在30%,隨著年齡增加,風險性資產的比率也要調降。若是「必要」基本生活開銷、基本醫療,可用定存、還本險等進行規劃,若希望退休可以找找朋友喝咖啡、聊是非,或參加小型家族旅遊,可依這些「需要」選擇平衡型基金、債券等,若是有夢想「想要」實踐,則可考慮運用股票型基金積極參與市場,以成就人生夢想。老後醫療照顧,也要做好風險轉嫁或自留規劃「退休規劃、準備上,除了生活花費,也要留意醫療支出問題!」蔡安棋也建議,進行退休規劃,一定要進行醫療風險的轉嫁,這可區分為「頻繁」、「長期」與「大額」三方向,若是頻繁醫療需求,可優先考慮實支實付、意外實支型產品,以支付頻繁小額醫療支出。對於長期醫療需求,則要靠失能險補足這道缺口,若是大額醫療需求,像遭遇重大傷病、特定傷病、癌症等,建議「保大不保小」,像癌症險等,就可以納入考慮。此外,針對醫療風險,建議準備至少四百八十萬元準備金,且一定要專款專用,未來才比較有保障。選擇適合工具、產品,財務管理更有智慧蔡安棋也建議,中國信託銀行近來推出「保障管家」服務,可幫助該行客戶於網上迅速檢視自己的保單狀況,從保障健檢分析、所購買的保單品項與理賠、給付範圍查詢等,由於保單資訊可自動匯入,因此更可迅速掌握資訊,所有資訊也是一目瞭然。為了避免退休後遭詐騙、資金遭挪用,財富保全的規劃,也是重點。蔡安棋提醒,「退休安養信託的規劃、專款專用」都要納入考量,透過預簽型退休安養信託,可幫助建構退休防護網。最重要的是,一定要「顧好自己,再顧家人」,優先確認退休金流充足、永續與否,退休金要專款專用,並用於自己的退休生活;若有想照顧的人,可運用規畫分年贈與、預立遺囑或「傳承信託」等,依自己的意願、規劃,將資產傳承給所愛之人。
-
2024-11-07 慢病好日子.慢病預防
長者身體功能評估用LINE也行得通 六大重點功能 長者輕鬆上手
隨著超高齡化浪潮來襲,臺灣預計於明(2025)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的到來,如何讓家中長輩的身體功能維持且健康的老化呢?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身心功能可以透過適當的介入策略而維持或回復,進而預防及延緩失能的發生,並明確點出「認知、行動、營養、視力、聽力及憂鬱(情緒)」是維持生活品質不可或缺之六項能力。國民健康署提供「長者量六力」自我身體功能評估服務。為提升量六力服務的可近性,國民健康署已建置「長者量六力」Line官方帳號,民眾透過手機就可以進行長輩居家自我評估,可早期發現異常,及早介入措施,鼓勵家屬協助長者自評,更能發揮預防及延緩失能的最大效益。「長者量六力」Line官方帳號為長輩關心的節慶提供健康訊息之圖片,讓長者輕鬆轉傳,並藉由設計互動遊戲,進行檢測身體之功能,實用又有趣。「長者量六力」Line官方帳號設計六大重點功能如下:一、一機多人註冊一支手機可註冊5名長者,若長輩無智慧型手機也不必擔心,可經由家屬協助註冊後,即可線上評估。二、多元語音評估有國語、台語、客語及英語,讓不識字及不方便閱讀的長者,選擇熟悉的語言進行評估。三、健康資訊分類依據長者六力進行健康資訊分類,有助於長輩輕鬆瀏覽,並定期推播健康資訊。四、資源地圖運用透過資源地圖的整合,方便查詢居家附近的功能評估及社區課程(活動)之服務據點。五、連結直播課程國民健康署與WaCare遠距健康合作,集結醫師、營養師、藥師、心理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等六力領域的專家直播授課,若自評結果異常,系統會主動推播近期的衛教與運動課程,也可以直接查詢相關課程。六、健康資料連結若評估發現異常,請點選資源地圖查詢居家附近有提供長者功能評估的醫療院所,請專業醫護人員協助長者檢視或評估異常的原因,並提供「長者量六力」註冊資料的個人代碼,將評估結果連結到個人的評測紀錄中,方便長者進行自我健康管理。【慢病主題館】名家專欄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國民健康署以提升健康識能,力行健康生活型態;普及預防保健服務,推廣有效預防及篩檢;提升健康照護品質,改善慢性病控制及預後;營造友善支持環境,增進健康選擇及公平等4大方向,規劃及推動生育健康、婦幼健康、兒童及青少年健康、中老年健康、菸品及檳榔等健康危害防制、癌症、心血管疾病及其他主要非傳染病防治、國民健康監測與研究發展及特殊健康議題等健康促進業務,協同地方政府衛生局所、各級醫療院所,並結合民間團體力量,共同實踐健康政策,為全民打造健康優質的生活環境。官方網站|粉絲專頁|更多文章【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4-11-06 醫療.骨科.復健
馬拉松國手運動後中風 復健4個月能走路!醫教如何在家中做有效的復健
68歲的中華民國馬拉松協會秘書長盧瑞山,曾是馬拉松國手、運動管理學系教授,今年4月中旬運動完回家,感到一陣頭痛欲裂,躺臥沙發休息突發中風;醒來後,竟躺在醫院病床上,一度無法吞嚥、大小便無法自理,他非常沮喪:「從沒想過自己會中風。」但他積極復健,在復健醫療團隊協助下,現在已能獨立行走,重拾健康。中風與致病因子、遺傳有關內湖國泰診所院長塗雅雯表示,一般人認為勤運動有助預防疾病,但是中風跟致病危險因子有關,並非「多運動就不會生病」。以盧瑞山為例,常年有運動習慣、自豪體力不錯,但有心臟病家族史,也裝過心臟支架,因此心血管疾病會導致中風機率增加。台灣的腦中風發生率,每年約為3萬人,除了致死風險外,腦中風最怕的就是失能問題。塗雅雯說,近十年來,腦中風的治療與照顧有很大的進展,包括在黃金治療時間內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盡速讓阻塞的血管恢復循環順暢。打通腦血管是第一步,最重要的是銜接復健照護。塗雅雯強調,中風復健計畫應客製化,經醫師評估可強化受損失能的部位。「復健愈早開始愈好,黃金期是腦中風後6個月內,又以前3個月最明顯。」在病情穩定後,即可進行復健評估和治療,確保病人降低長期失能的風險,其最大目標為重建自立生活能力。盧瑞山分享,中風後一度無法自理生活,還要放鼻胃管、尿管、坐輪椅,但他憑著一股「想要過正常生活」的信念以及運動家精神積極復健,逐步拔除掉身上所有管路,也從拄著拐杖行走,到現在已經可以不靠輔具走上7至8公里。「雖然無法用跑的,但很高興恢復行走能力。」他更鼓勵其他病友,「中風並非永遠倒下」。復健逾半年 易進入停滯期塗雅雯提到,中風後的復健特別重要,但是超過半年後,容易進入停滯期。部分患者也會因為失能情況,出現輕重程度不同的「中風後憂鬱症」,其原因包括中風對大腦的影響,可能導致化學物質的變化,出現心情低落、胃口變差、失眠等症狀。目前的中風復健,是由各專科組成的治療團隊合併智慧醫療科技,依據患者的恢復情況,在不同階段調整復健策略。塗雅雯表示,復健要保持正確姿勢才有用,團隊會定期依個案的步行狀態給予指導,是否用錯肌群、出力錯誤等,避免大腦存取錯的「肌肉記憶」。中風患者在家中該如何進行復健?塗雅雯指出,如果已經恢復到能行走,可加強行進速度、訓練心肺功能,並搭配太極拳鍛鍊平衡能力;肢體功能仍協調不佳者,建議可進行簡單的墊上瑜伽動作。
-
2024-11-02 焦點.健康你我他
如何照護老寶貝/謝外籍看護大愛 陪伴我的老媽媽
母親90歲後體力虛弱,肢體失能,日常生活無法自理,需要24小時照護,只得請外籍看護支援。起初母親拒絕陌生人照顧,極力反對與排斥,但兒女都有點歲數了,無法長期承擔照顧工作,最後總算勉強答應。第一位照顧外籍看護來自印尼,不會閩南語,只會簡單國語,造成溝通上的困擾,加上吃不慣她烹調食物的口味,母親常食欲不振,堅持在村子裡另請一位歐巴桑來煮飯,雖然增加開銷,但只要能讓母親開心,我們都願意做。家裡的外籍看護來來去去已換了3、4位,母親漸漸習慣,她們認真學習台式料理,照顧母親體貼細心,跟我們相處像家人一樣親近,我們也放下心頭的大石。美國社會學教授薩托表示,「未來照顧年長父母的時間,可能會比撫養一個小孩長大的時間還長。」醫學科技的進步,延長人類的壽命,需要照顧老年的時間會愈來愈長。我的母親民國8年生,今年105歲,為人子女要盡孝道陪伴,讓她安享晚年。雖然她已經不認得我是誰了,但是總不停地問我「吃飽沒?」握住她的雙手,溫暖的傳遞,母親一定能感受到。外籍看護離鄉背井來照顧沒有血緣的長輩,這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人間大愛,人與人的相遇都是緣分,應真心相待有緣的人,讓愛溫暖人間。
-
2024-10-30 退休力.理財準備
2024退休力論壇/退休醫療照顧費該準備多少?專家提醒需納入10年通膨影響
根據中國信託銀行發布的「2024台灣家庭理財暨世代退休大調查」顯示,5成民眾認為退休後每個月僅有3萬元以下的現金可供生活使用;不過,據主計處2023年最新家戶收支調查資料則顯示,因通膨影響,每個月家戶支出中位數已上調增加1萬至7萬元。計算醫療照護費 需納10年通膨影響中國信託銀行專家團隊協理蔡安棋分析,在計算退休後的醫療、照顧費用之時,若將10年通膨影響納入考量,並以衛福部統計65歲以上族群每年平均醫療支出約58,600元為基礎,加上外籍看護費用每月約3萬元,20年累積下來,約需要3,048萬元,比去年試算金額2,808萬元足足增加240萬元。蔡安棋指出,若要準備足夠退休金,建議先定錨、釐清退休目標中的「必要、需要與想要」,以「必要」退休生活開支來說,建議用定存或還本險打造「穩定、永續金流」;對於所「需要」的育樂或健康保健,建議以平衡型基金、投資型保單或固定收益型工具等提升金流效率。退休後「想要」實踐的目標,則可以藉由股票型標的積極參與市場。蔡安棋建議,民眾可以參考「100法則」適當地規畫資產配置,100法則是指用100減去一個人的實際年齡作為風險性資產的比重,也提醒隨著年紀增加,應定期檢視、降低風險性資產比重。確保退休醫療保障 至少準備480萬元「年紀愈大,選擇愈少,建議醫療保障,要及早檢視。」蔡安棋表示,在退休前,可先透過「實支實付險」轉嫁小額、頻繁醫療支出;接著是「保大不保小」,可投保失能險、癌症險,以避免罹病、失能導致經濟中斷。退休後,若醫療保障不足,則建議民眾需至少準備約480萬元的醫療照顧費用,以支應不健康餘命下的外籍看護、生活基本開銷,計算方式為每月4萬元,以10年為準備的基礎,甚至可設置醫療專戶,確保以專款專用方式支付往後醫療開銷、照顧需求。樂齡族常憂慮「不知道財產要先給還是後給好?」「要如何公平分配財富,才能維持家庭和諧?」蔡安棋建議,要先顧好自己,再顧家人。對於老後照顧,要先確保自己的退休金流是否充足、永續,可以藉由「安養信託」,防止他人覬覦、挪用自身財產,確保退休金專款專用於自己的退休生活;若有想照顧的人,則可考慮規畫分年贈與、預立遺囑或「傳承信託」,依照自己的想法,把資產傳給珍愛的人。蔡安棋強調,無論如何選擇,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各項策略的特點,必須慎選專業團隊規畫、執行,較有保障。以中信銀團隊為例,在專業上常持續精進,並匯集各界專家,結合金控與外部資源,提供全方位理財服務,即使面對跨域、跨國籍、跨代傳承問題,也能提供專業協助,讓樂齡族群減少後顧之憂,更能享受、選擇自己所愛生活。2024退休力論壇延遲轉大人──XYZ的人生使用說明書 時間:11月9日(六)上午10時到下午4時地點:政大公企中心 台北市大安區金華街187號門票:888元報名:02-8692-5588轉2622或5616udn售票網購票連結(現場憑門票享千元好禮):https://tickets.udnfunlife.com/application/UTK02/UTK0201_.aspx?PRODUCT_ID=P0O0JKP3
-
2024-10-30 退休力.理財準備
有公司團保,可以不用再買個人保險嗎?理財顧問分析買保險3原則
最近在做財務規劃諮詢時,討論到保險及費用支出時,民眾提出疑問:「顧問,我公司有提供團保,也有提供自費加選的保障方案可選擇,這樣我是不是可以把需要的保障內容在公司團保做加保,取消我個人險的保障,來節省保費支出?」財務規劃的第一步就是須要先整理出來財務資訊,包含:財務目標及想達成的時間、家庭的收入支出表及資產負債表、目前的投資項目及投保保障內容等等,通常當民眾無法如期如願達成財務目標時,就須要做一些財務上的調整,想辦法開源節流降低支出,而民眾最常想調降的就是保險費支出。保險是保以防萬一風險控管在財務規劃裡面是很重要的一環,但是在風險發生之前,大部分的民眾對風險是無感的。就如同颱風沒來之前,公園路樹看起來都高大挺拔,各個鬱鬱蒼蒼;但是颱風過後,端看此次颱風瞬間最強的風速、累積雨量、停留的時間等等,結果可能造成土石鬆動,又或者是樹根原本就沒扎很深、樹木已經有病蟲害、枝葉沒有修剪造成阻力太大等等原因,總是會有一些樹木因颱風而傾倒,造成民眾財物損失甚至傷亡發生,這些損失民眾都是始料未及的。針對個人風險管理也是一樣的,在人身風險發生前民眾無法預知,就像在生病之前,民眾無法確定自己何時會生病?會生什麼病?這個病會有多嚴重?對自己的健康及財務會有多大的影響?意外事故也是如此。所以財務規劃時,風險管理就成為很重要的一環,因為我們無法預知風險何時會發生、影響會有多大,所以顧問會建議要透過保險規劃,將風險轉嫁給保險公司,保障萬一風險發生時,家中的財務經濟不要被嚴重影響,而影響到原本的財務目標。為開源節流,以公司團保取代個人保險?通常在財務評估後無法如期完成想要的財務目標時,我們就必須盤點資源,看有哪些財務項目可以調整。首先是收支項目的開源節流,此時通常民眾會思考是否可以減少保費支出。每個人購買保險的原因不同,大部分的人是在意外事故還沒發生,身體還很健康時,因為不確定未來風險何時會發生,所以事先購買保險來轉嫁風險,以作為財務的防護網,大部分的民眾繳了多年的保費後,甚麼事情也沒發生,多年的保費就這麼繳掉了。現在既然要開源節流,民眾就提出討論:「保險是為了以防萬一,不能為了節省支出,把保險取消掉,但是我公司有提供免費員工團保,也有提供不同的自費加選保障的方案可選擇,保費比我買的個人保險便宜,我是否可以把需要的保障內容透過公司團保補足來取代個人保險,以節省保費支出?」 保險應該怎麼買才是最好的?沒有絕對的定論。終身保障可以有一輩子的保障不用擔心保障到期後風險發生時反而不在保障期間內,但是終身保障的保費高,如果無法支付高額保費而只買很低的額度,當風險發生時保障反而不足。定期保險保費便宜,但是保費會隨著年齡調漲,薪資上漲幅度應付通貨膨脹的速度都不夠了,老了之後如何還付得起高昂的保費?而且定期險有到期年限,如果年紀太大,風險才發生,到時候保險早就到期了,該怎麼辦?保險購買3原則保險該怎麼買雖然沒有定論,但是不變的原則是:.先求有保障、再求保障的完整度。.先保損失大的事故、再保損失小的事故。.先保現在可能發生的風險、再保未來可能發生的風險。所以如果預算足夠,想買終身保障當然沒有問題,但是當預算不足時,就必須仔細考量,該怎麼選擇。需要負擔家計的小資族或家庭責任沉重的族群,因為預算不足又需要高額的保障,通常會建議以選擇定期險為主,若未來財務結構調整或財務負擔減輕時,再視當時狀況是否延長定期險保障年限,或選擇終身保障。那如果公司團保有更低的保費負擔,是否建議先以公司團保取代個人保險呢?團保選擇權在你手上嗎?公司團保成立的原因,可能是雇主要轉嫁勞基法的雇主責任、民法上的損害賠償責任、提供員工福利、又或者是希望照顧員工來達成留才目的,不管原因如何,出發點及考慮因子都在雇主,員工一般來說沒有決定權,承辦單位也只有建議的權限,最後如何定奪還是取決於雇主。公司團保每年一約,所以公司團保有可能會在每年團保到期時,更換投保公司、投保保障內容、投保限制等等,也有可能因為公司的理賠率過高,原承辦的保險公司要求保費調整,或者不予續保等等變數。如果因為公司團保就取消掉自己的個人保險保障,萬一公司團保內容有變動時,是否要趕快再回頭調整自己的個人保險?但是保險公司只承受未發生的風險,如果要加保個人保險時,身體健康已經出現狀況,又或者保險事故已經發生,這時個人保險的加保申請有可能會被加費、批註除外、甚至拒保,這時就會發生公司團保內容已經調低或變動,但是個人保險無法調高或增加的窘境。另外要考慮的是,你會在同一家公司工作到退休嗎?如果答案是不一定,那你換的下一家公司,公司團保規格跟上一家相同嗎?一般人轉職考慮的是工作發展機會,甚少人是因為團保保障而轉職,因為收入及職涯發展,才是收支表上最根本的重要數字。公司團保、個人保險選擇的優劣比較由此可見,當我們考慮是否利用公司團保來取代個人保險以降低保費支出時,建議要考慮幾個面向:1.若將目前的個人保險調整為以有保證續約的定期險為主,保費是否在可接受範圍內?2.若仍考慮以團保取代個人保險,先向人資部門詢問:未來若離職時,員工團保內容是否可以不論員工身體狀況,允許員工同額成立個人保險保障?3.是否只以團保中屬於重大、單次事故的保障取代個人保險?例如:定期壽險,重大疾病險,意外身故及失能險等,至於醫療險盡量保留個人保險?4.如果以公司團保取代個人保險,可節省多少保費支出?比較一下對收支表的結餘影響與風險變動的影響,整體評估這樣的變動是否值得?財務規劃時,若財務資源足夠,財務目標可達成的確定性很高,代表收入支出是健康的,此時在風險轉嫁上面的規劃想要面面俱到,萬無一失當然沒有問題。但是若資源有限,我們只能在有限的資源中,盡力去完成財務目標,做一些取捨就在所難免。所以是否要以公司團保取代個人保險,並沒有標準的答案,每個人要依據自身的考量,謹守保險先求有再求好、先保現在再保以後,先保大再保小的原則,並考量團保取代個人保險的優劣等,務必事前三思,全盤考量過後再下決定,以確保風險安心無虞地轉嫁,保護家庭財務的安全。作者:陳瑀莘CFP®國際認證理財規劃顧問大專盃財富管理競賽輔導顧問暨專案講師榮獲2013保險信望愛獎優選最佳專業顧問獎(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10-29 醫療.腦部.神經
健保署腦中風3政策 搶救千人生命
「我當醫師不夠理解病人的苦,在成為家屬後才開始了解,遠離中風減少殘障,不能只是口號。」10月29日是世界腦中風日,台灣腦中風學會理事長連立明感慨的說,他的父親與岳父都在多年前中風,成為全台43.6萬名患者之一,面對中風家庭治療及復健的辛苦,他完全感同身受。天氣轉涼後,寒冷冬天即將來臨,也是中風的高危險季節。據統計,台灣每年約4萬人發生急性缺血性腦中風,日前由台灣腦中風學會、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與三軍總醫院共同舉辦「2024世界中風日在台北」活動,結合現場醫師健康講座、器官捐贈宣導、趣味闖關活動,傳遞腦中風預防觀念,現場超過千名民眾參與,聯合報慢病好日子也於現場設置攤位,進行腦中風最愛問的趣味闖關活動,一同關懷國人健康。連立明表示,中風是臥床失能主因之一,除了在急性期的第一線救治很重要之外,一旦出院後,若三高等危險因子控制不理想,很可能二次中風,因此患者出院後的控制更令人憂心,也需要家人一起監督。健保署自去年開始,陸續推出中風「減災」3支箭,一是血栓溶解劑自3小時內調整為4.5小時內使用;二為取栓手術自8小時內改為24小時內使用;今年7月起實施腦中風經動脈取栓術病人跨院合作照護計畫,目前已有381家醫院加入,預估今年成功救治腦中風患者人數,比去年增加900多人。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明年1月將推出腦中風患者出院個案管理計畫,追蹤病人用藥情況、三高控制,以降低再次中風機率。連立明建議腦中風患者出院個案管理計畫加入「健康台灣888計畫」,以利患者落實三高控制,以及減肥、戒菸、多運動,與持續追蹤心房顫動等,養成正確預防再次中風的方法,每年應可降低3.1%,約1200人再次中風的危機。
-
2024-10-28 退休力.社會連結
2024退休力論壇/熟男熟女二度婚戀 高愛倫:開誠布公最重要
「因為寂寞得太久,熟男熟女情開二度,可能比你想像得更義無反顧、更激烈。」銀色髮絲亮麗的作家高愛倫不怕再愛一次,但也選擇理性地相信愛情,她呼籲,中高齡二次婚戀一定要彼此開誠布公,具體聊期待與條件,甚至透過設定意定監護都是保護自己的好方法。媒體影劇人出身的高愛倫,擔任過民生報總監、大成報總編輯、星報總編輯,被稱為最受藝人信賴的媒體人,她不僅是金曲獎作詞入圍人,近年更以作者身分出版許多書籍,談人生、談憂鬱,更談愛情。在聯合報11月9日舉辦的「2024退休力論壇暨博覽會」,高愛倫將以「再上一堂愛情必修課」為題,分享中高齡婚戀的勇敢與慎重。在台灣,45歲以上中高齡女性超過500萬人,其中未婚、離婚、喪偶者占了四成,令人驚訝的是,據資料顯示,這些女性持續保持單身的意願很高,顯示在台灣要邁入超高齡社會的時刻,超單身成為許多人的實況。見面第三次 就要身分驗證今年71歲的高愛倫逆勢而行,她剛剛完成了婚姻登記手續,外號「185」的丈夫吳定南成為體貼溫柔的大山。她說,見面第三次,「185」就帶她見家人,她也坦率地問他要身分證驗明正身,問經濟狀況,雙方都以誠示人。「我的運氣很好,談戀愛絕對需要運氣,我們確定自己不會騙人,可是我們不確定別人會不會騙人。」高愛倫說,中高齡談感情一定要理性,因為中高齡婚戀,將牽扯更多的人生成本,「我們已經摔不起感情的傷。年輕時相愛是沒有成本的,只是付出了青春。然而,中年之後的婚戀,牽涉到社會地位、人生財富,一場失敗的戀愛就可能面臨身敗名裂、傾家蕩產的風險。」朋友圈找對象 易知根知底她建議,盡量在朋友圈裡找對象,知根知底較不容易碰到騙子,如果要在社團中找對象,也要是正派管理的團體。找伴侶最重要的是志同道合,為了給彼此安全感,開誠布公的談具體條件與期待,是非常重要的,雙方的信任感也比較容易建立。對於熟男熟女的婚戀,誠實很重要,高愛倫對「185」說,「我不會成為你的負擔,我沒有能力幫別人背負擔,如果你有財務問題,我有能力也不會幫助你,相對的,發現我有財務問題,你拔腿就跑,不要客氣。」不過,她說,或許是孤單、寂寞太久,當感情來的時候,這些熟男熟女陷入感情的速度與激烈的程度,叫人吃驚。她看到太多朋友陷入感情時,誰叫也叫不醒,好心提醒時,還落得一句「你們嫉妒我吧」。高愛倫以自身為例,她已設定了意定監護人,還不只一位。意定監護,也就是成年人透過委任契約,預先選任自己的監護人,以防自己未來因失能、失智而受監護宣告時,無法對監護人的人選表達意願。意定監護人不限於親友、配偶,「選一個真正對你好的人,不要期待、也不要考驗人性」。2024退休力論壇延遲轉大人──XYZ的人生使用說明書 時間:11月9日(六)上午10時到下午4時地點:政大公企中心 台北市大安區金華街187號門票:888元報名:02-8692-5588轉2622或5616udn售票網購票連結(現場憑門票享千元好禮):https://tickets.udnfunlife.com/application/UTK02/UTK0201_.aspx?PRODUCT_ID=P0O0JKP3
-
2024-10-26 焦點.健康知識+
你的生理年齡幾歲?單腳站立時間就能測 每少2.2秒增長10歲
除了各項數據指標,妙佑醫療機構(Mayo Clinic)的研究團隊表示,單腳站立就能測試生理年齡,根據團隊的統計數據,50歲的人平均可以維持平衡9秒,而80歲者平均能維持3秒。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根據妙佑醫療機構的數據,單腳站時50歲平均可維持9秒,60歲7秒、70歲4.5秒、80歲2.6秒。妙佑表示,單腳站需要身體在同一時間進行許多複雜的行為,耳朵裡有很多小器官保持平衡,眼睛提供視覺線索,身體和腿部的許多大肌群也參與其中。妙佑指出,單腳站可以測驗一個人骨骼、肌肉和神經的強壯程度,那些數據是衰弱症(frailty)的指標;衰弱會降低身體應對壓力和從疾病及跌倒中復原的能力,導致健康出問題。報導指出,妙佑診所團隊找了40位50歲至80歲的參與者進行一系列與運動相關的測試,受測者排除體重過重及患有會影響其平衡能力疾病者。在平衡測試中,受測者被要求單腳及雙腳站,雙腳站時向前看,一次睜眼一次閉眼,並將腳放在兩個測力板上,以測量腳對地面施加的力量;單腳測試時,物理治療師告訴參與者站直,雙臂以舒服的方式擺放,時間到了就用手抬起一條腿,看能維持多久。研究團隊發現,隨著年齡每增長十歲,一個人能單腳站立的時間會減少2.2秒,因此,若50歲的人能夠保持平衡15秒,那60歲的人能保持平衡12.8秒。除了平衡能力,受測者也進行力量和步履測試;測試結果顯示,走路方式不會隨著年紀增長而有太大改變,但平衡能力、握力和膝蓋力量會隨時間流逝而有變化,隨著年齡變化最大的是單腳平衡。報導指出,這份研究的結論是研究結果能幫助優化相關訓練計劃,改善長者的平衡和力量,讓高齡的失能延後出現或得以避免。
-
2024-10-25 醫聲.Podcast
🎧|哪些人適合在家接受治療?健保署署長告訴你什麼是在宅急症照護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下稱健保署)今年7月1日推出「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讓因肺炎、尿路感染或軟組織感染而需要住院治療的居家個案、照護機構住民或失能不便外出就醫患者,可以選擇在家或照護機構內接受治療。試辦計畫已滿3個月了,到底成效如何?病人及醫療團隊都滿意嗎?健保署署長石崇良指出,在宅急症照護可減少患者因感染頻繁往返醫院及住家,還能跟長照資源結合,減少住院看護費用的負擔,目前看來初步成果很好,明年預計會擴大試辦計畫。🎧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超高齡社會來臨,失能者眾,根據健保署統計,居家照護個案中,約有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人每年住院一次以上,八成原因是肺炎、泌尿道、軟組織等感染症,舟車勞頓、寸步不離、工作請假是患者及照顧者的真實寫照。計畫減少就醫不便及費用 商保理賠條件討論中為減緩此現象,繼105年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畫後,健保署今年再推出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由加入計畫的醫療團隊,針對罹患上述三類感染症的居家醫療病人、照護機構住民、急診個案,評估收案並在家給予抗生素治療、衛教等,意即將住院場景搬進家中或照護機構,省去患者移動、重新適應環境的不便,也舒緩醫院壓力,讓「重症留院、輕症在家」治療。對於民眾擔心家中設備、照護知識不若醫院齊全,石崇良表示,試辦計畫除了有醫師、護理師、藥師、呼吸治療師組成的照護團隊,也可透過遠端生命徵象相關監控設備,即時監測患者生命徵象,若發生緊急狀況時有24小時諮詢服務,必要時由醫護人員緊急訪視或安排後送就醫,試辦計畫也連結長照資源,協助患者生活起居。「急性住院部分負擔10%以上,但居家照護僅5%。」石崇良說,加上可節省住院的看護費用,能減輕民眾的經濟負擔,且在宅急症照護結束後,長照服務仍可依需求延續;至於民眾擔心在宅急症照護是否不符商業保險理賠條件?目前健保署正與金管會、保險公司溝通中,有望比照白內障門診手術,給予理賠。試辦計畫九成個案可在宅完成治療 也減護理壓力試辦計畫上路至今三個多月,肺炎平均照護天數6.9天、尿路感染5天、軟組織感染5天,且近九成個案在家就能完成治療,僅少數病情嚴重者需透過綠色通道後送到醫院,顯見在宅急症照護的安全性。此外,石崇良說,疫情後疲勞、就業選擇多,造成護理人力吃緊,但試辦計畫提供彈性工時,讓護理師可以在照護空檔接送小孩、照顧長輩、處理家務等,兼顧工作、家庭與生活,是種多元職場發展;現在參與試辦計畫的醫事人員就有37%來自基層診所、居護所等,等於也減少醫院醫護壓力。未來安寧也適用 醫護夜間、假日給付將研議加成試辦計畫回饋佳,石崇良表示,明年預計將擴大收案範圍至安寧個案,如給予癌末病患感染、惡性體質、疼痛、營養等照顧,「他們不見得失能程度高,但免疫力差,到院反而容易感染、加重病情。」據統計,住院安寧與居家安寧共計3.3萬人,是未來在宅急症照護主要新增納入收案對象。為鼓勵更多醫護加入,石崇良說,將研議針對較辛苦的夜間、假日緊急訪視,給予給付加成;持續與產業界合作,發展商業模式,最大化遠距設備協作範圍;參考雲林加值方案,研擬設備租賃模式,由醫院或地方政府提供X光、超音波、心電圖等檢查設備給基層團隊,降低團隊加入計畫的資金門檻。目前已有161個團隊加入試辦計畫中,多數情形為團隊主動找尋適合的個案納入計畫,不過,民眾若覺得自己的家人也很適合,欲進一步了解該計畫照護小組與參與院所名單,可至健保署全球資訊網「全民健康保險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專區查詢。健保署將持續收集各界意見,優化民眾端的照護服務及醫護端的給付制度,期望實踐在地安養。石崇良小檔案現職: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署長經歷:衛生福利部常務次長衛生福利部醫事司司長學歷: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博士私立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蔡怡真、周佩怡音訊剪輯:風華錄音室腳本撰寫:周佩怡音訊錄製:風華錄音室特別感謝: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
-
2024-10-25 醫聲.醫聲要聞
美預測我國今年生育率全球墊底 陳時中:催生需千億元
美國中情局曾預測,台灣今年的生育率恐以1.11在全世界墊底。對於政府的催生成效,行政院政務委員陳時中昨(24)日參加歐洲商會2024友善家庭聯盟高峰會時表示,現金給付一定有效,只是給得不夠多,要能打動人心,推估要增加一千多億元經費,才能改善少子化問題,目前正蒐集更多國外經驗,研議相關政策,讓台灣人口結構可以改變。今年總人口是2340萬,明年邁入超高齡社會,根據日前國發會公布的人口推估結果,2028年工作人口降至三分之二以下,人口紅利時代已經結束,2070年總人口則不到1500萬人,減少近三分之一,屆時不僅一位青壯年養一位老年人,也出現勞動力短缺,社福支出增加。全球生育率下降,以台灣最為嚴重。陳時中表示,在他出生的年代,社會互助、家庭功能完整,生育率最高有7,但現代人晚婚、生小孩擔心經濟能力,每月還需付錢養小孩,壓力很大,進而喪失生育意願,拖到一定歲數後,再依靠人工生殖。陳時中說,台灣作為全球排名第14名的富有國家,可參考法國投資GDP於提升生育率。他說,撒錢無法提升生育率的說法,他並不認同。他認為,「是錢給的不夠多」,他建議,6歲以下國家養,以減輕年輕人的經濟負擔,甚至是「生小孩可賺錢」,扭轉現金給付無效的觀念。此外,提供臨時托育,讓父母有喘息機會、在職場上持續奮鬥;他推估,需增加一千多億元經費,才有辦法改善少子化。衛福部次長呂建德表示,前總統蔡英文上任前,家外送托率僅10.56%,成長至目前24%,期待未來達到OECD國家水準的36%;2021年也增加育嬰留職停薪薪資補助,與既有育嬰留職停薪津貼合計後,可獲得平均月投保薪資80%金額,也就是八成薪。台灣同時也面臨超高齡危機,如今是3.6名青壯年人口扶養每1名老年人口,2070年將減少為每1名青壯年人口即需扶養1名老人。陳時中說,想減輕年輕人壓力,讓他們有餘力生育,除了提高老人照顧率,也要降低老人失能率,這部分除了政府要努力,民眾也有責任,應從壯年開始從事健康促進。陳時中表示,養兒防老的觀念不復存在,生孩子不是個人的責任,而是國家的事情,由國家養大孩子,再繳稅給國家,將形成正向循環,為了國力平衡,國家要有決心推出人口政策,主動提供生育所需支持。
-
2024-10-17 焦點.杏林.診間
醫療奉獻獎/翻轉老人癡呆汙名 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帶失智者走進陽光
60多年前,一群來自比利時的修女來到台北萬華,開設診所、建立醫院,專為貧困者提供醫療服務。還促成第一個專門為失智症防治與照顧而設立的非營利組織「天主教失智老人社會福利基金會」,25年來推動將「老年癡呆症」正名為「失智症」,更為台灣失智症的照護與預防,帶來翻轉性的改變。新冠疫情爆發時,台北的「萬華」頓時登上熱搜關鍵字。在那段苦不堪言的期間,幸而有在地人伸出雙手,幫助弱勢者撐過疫情。在這個多老人多窮苦者的行政區,有一個矢志服務失智老人的基金會,從無到有推動失智防治宣導及服務,更創設全國第一間專責型失智症照顧中心。比利時修女來台 照護弱勢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執行長鄧世雄說,25年前基金會得以成立,自有土地和建物,多虧了一群比利時的修女。她們來到台灣,1959年時落腳萬華區開設診所,專門提供窮苦人家低廉甚至免費的醫療服務。為了有更好的醫療,修女從國外募款,覓地興建聖若瑟醫院,以照護婦幼為主。1981年修女們將醫院無償捐給天主教台北總教區,同時捐出永和一塊土地和部分基金興建永和耕莘醫院。兩年後醫院落成啟用,延續聖若瑟的愛人精神,繼續照顧弱勢。1979年進入耕莘醫院體系服務的鄧世雄醫師,很早就意識到台灣的老人長期照顧問題。1991年永和耕莘成立了國內第一所醫院附設的護理之家,提出全人、全程、全隊、全家的照護理念,也陸續接辦許多養護中心,建構包含機構、社區、居家等模式的長期照護網絡,更觀察到失智症是一個被嚴重忽略的棘手疾病。歧視字眼正名 獲立法支持30年前社會大眾對失智症非常陌生,醫療照護資源匱乏。1998年,天主教台北總教區、聖母聖心傳教修女會及永和耕莘醫院共同發起成立「天主教失智老人社會福利基金會」,是台灣第一個為失智症防治與照顧而設立的非營利組織,首要任務就是把帶有歧視的「老年癡呆症」,更名為「失智症」,獲得當時的衛生署長張博雅支持,立法正名。鄧世雄回憶,基金會草創時備極艱難,照顧失智長輩不同於一般的護理,還要能應對長輩的複雜精神行為症狀。為了深入理解患者需要什麼,學習世界各國失智症照護模式,尤其是非藥物治療,他們還派了一批永和耕莘醫院的護理師前往香港、日本、比利時等地作專業培訓,以內化成自身的技能。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在1998年9月21日國際失智症日舉辦成立大會,由當時副總統連戰、樞機主教單國璽擔任基金會榮譽董事長,與時任立法院長王金平等人共同揭開序幕,率先投入強化民眾對失智症的認識,積極進行議題倡導。郎雄曾代言 開辦記憶門診「不要再說他們是癡呆、老番顛。」鄧世雄感歎說,沒有照顧過失智者無法體會其中的辛苦,社會應對失智者及家屬多些關心和包容。在基金會服務多年的處長陳俊佑說,為了翻轉失智症被汙名化問題,基金會推動一系列活動,包括邀請老藝人郎雄擔任第一支公益廣告代言人、耕莘醫院開辦「記憶門診」、舉辦懷舊金曲慈善演唱會等,希望社會看見這群可愛的失智長輩,仍保有許多能力,不應該被遺忘遺棄。2000年,基金會創設國內第一家專責為失智症患者量身打造的「聖若瑟失智老人養護中心」落成,該中心也成為各界觀摩學習的典範。也開辦日間照顧中心,讓家屬有喘息時間,有安心休憩的港灣。基金會也疾呼,及早發現、及時治療失智症,獲政府重視列入老人健檢項目,帶動國際失智症協會推動各國失智症篩檢之風潮。拍攝紀錄片 成失智症教材基金會還拍了許多紀錄片,成為重要教材。聖若瑟失智老人養護中心處長王寶英說,有紀錄片能讓更多人透過真實的生活場景,知道什麼是失智症。基金會也倡議失智照護的四大目標:「認識他、找到他、關懷他、照顧他」。感於失智症預防的重要,基金會還出版各式預防及延緩失智的教材、書籍,也研發具實證預防與延緩認知功能下降效益之生活型態再設計團體課程,免費於全台各地訓練課程帶領人,引進全台各社區,帶領民眾學習從生活中預防失智症。25年過去了,在照顧老人的工作中,鄧世雄體會到:「當你真心地去幫忙、關懷弱勢朋友,只要你做得好,別人就會幫你。」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小檔案成立:1998年成立迄今,是台灣出現第一個以「失智症」為名的非營利組織,積極推動失智防治宣導及服務。服務事項:●機構服務2001年開始提供住宿型服務,達到安養、復健、娛樂、品質生活等照顧需求。●社區服務屬於長照A單位服務,符合長期照顧十年計畫2.0的個案,可擬定照顧服務計畫,多元課程延緩失能、失智。●失智宣導2003年開始推動「全國失智症宣導計畫」,透過創意宣導教材製作,讓社會大眾認識失智症。
-
2024-10-16 活動.活動最前線
【免費活動】2024世界中風日在台北 有獎徵答拿好禮
腦血管疾病位居112年國人10大死因第4位,台灣每年更約有4萬人因急性腦中風住院,亦是造成失能的主要原因之一,為推動中風防治,世界中風組織訂定每年的10月29日為世界中風日。社團法人台灣腦中風學會、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與三軍總醫院將於10月20日,在台北圓山花博的花海廣場舉辦「2024世界中風日在台北」,邀請民眾一起共襄盛舉!活動內容豐富,除了有專業的健康講座,讓健康意識落實於民眾的日常生活,現場還有有獎徵答,50台歐姆龍血壓計等你帶回家!現場設有超過20個攤位,邀請醫療院所與相關團體參與,以互動方式宣傳中風防治觀念,並設有闖關活動,千份闖關禮環保袋與環保餐具組,希望每位參與的民眾都能獲得精美獎品,滿載而歸。期待一起分享知識、互相鼓勵,為更健康的未來努力,遠離中風、減少失能,預防勝於治療,攜手打造一個更健康美好的環境。📍活動時間:10月20日(日) 上午09:00-12:00📍活動地點:圓山花博花海廣場(台北市中山區玉門街1號)📍活動對象:一般民眾📍主辦單位:社團法人台灣腦中風學會、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三軍總醫院※主辦單位保有活動內容異動之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