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5 新聞.長期照護
搜尋
失智症
共找到
1624
筆 文章
-
-
2020-07-14 新聞.長期照護
AI預測情緒 北榮長照變聰明
資訊AI科技大數據與傳統長照可撞出哪些火花呢?透過人臉辨識系統持續追蹤日照個案的表情變化,就能預估失智症的精神症狀;而床墊與科技結合,只要機構住民起身,床墊即時警示,減少長者跌倒風險,也可透過床墊材質防疫與防褥瘡。台北榮總日照中心「遊詣居」聯手廣達集團,開展上述創新智慧照護科技,昨天舉行實物捐贈儀式。台北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表示,這次與廣達集團及交通大學合作,協力解決許多照護場域的「痛點」,盼能藉由科技解決問題,資通訊科技有助醫療與長照品質提升,生醫與資通訊科技應該強強聯手,提升競爭力。遊詣居日照中心的創新科技,包括人臉辨識、紅外線體溫感測、長者肢體姿態與活動量估計系統、室內活動軌跡定位,以及將於榮民醫院護理之家使用的智慧床墊系統。陳亮恭表示,目前多數人臉辨識技術可做門禁管制與體溫偵測,但北榮利用AI技術,以一年的時間蒐集23位長者資料,累計一點五萬筆表情資料,與長者認知情緒症狀進行比對,發現可預測長者負向情緒和整體照顧負荷,未來將結合人臉辨識與肢體活動量資料,偵測失智長者細微步態變化與身心衰退,即時提供照護團隊修正照顧計畫。另外,許多長輩長期臥床,傳統床墊材質易藏病菌,且易發生褥瘡,榮民醫院護理之家規畫全面採用智慧床墊,選擇抗菌防疫材質,改善長輩臥床時皮膚受壓狀況,並結合床墊壓力感測技術,長輩起身時可及時警示,護理人員便可前往攙扶,有效降低跌倒率。陳亮恭指出,退輔會十五家醫院均設置日照,榮院多設有護理之家,未來將擴大科技發展與導入,以全體系思維提升長照品質,照顧全國高齡長者。
-
2020-07-13 新聞.健康知識+
影/國衛院發現 幹細胞「外泌體」可修復受損神經細胞
幹細胞治療有新突破。腦損傷與神經退化疾病,就目前科學所知是不可逆的症狀,而多數神經退化疾病與腦損傷會引起失智,在台灣估計已經有超過27萬的失智人口。國家衛生研究院研究發現,使用幹細胞的「外泌體」,可修復受損神經細胞,找到治療相關疾病的新方法。研究團隊指出,外泌體不具有細胞,不會有異體排斥的問題,可說是再生醫療的一大新希望。國衛院院長梁賡義表示,近年來民眾因為高齡、慢性病外,各種程度的碰撞、不正常的生活習慣、高血壓、糖尿病、長期的壓力及心理疾病等,都是造成腦損傷或退化的可能因素。雖近年來多項臨床研究已顯示,幹細胞有望修復神經系統損傷,但因需以手術植入幹細胞,故仍須面臨細胞植入造成的併發症和形成異位組織的隱憂。國衛院細胞與系統醫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李華容,與其研究團隊歷經七年研究,發現利用特殊技術刺激間質幹細胞,可分離出具有修復細胞功能的「幹細胞外泌體」(Stem Cell-derived Exosomes),並從中鑑定出促使腦神經再生及腦部功能恢復的活性物質。李華容說,細胞外泌體是細胞用來和外界溝通的一種工具,在不同環境下所裝載的訊息也不同,以特殊技術刺激廣泛存在於骨髓、脂肪裡的間質幹細胞,可分離出具有修復不正常細胞缺失功能的「幹細胞外泌體」。過去以為是外泌體只是細胞代謝的廢棄物,但後來發現外泌體有分子小、再生修復、傳遞細胞間訊息等好處。李華容說,團隊研究對大腦受損的小鼠進行實驗,注射幹細胞的「外泌體」,觀察到受損的神經細胞可以長出突觸,神經細胞的數量可以恢復到原本的6成,顛覆以前神經受損無法再生的困境。此系列研究已分別於2019、2020年發表於國際再生醫學權威期刊《STEM CELLS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並獲得國外媒體專欄報導。李華容表示,目前幹細胞外泌體的研究範圍雖僅限於治療神經相關疾病,但未來可望用於治療退化性疾病、組織或器官損傷、細胞缺陷、神經退化性疾病、腦與脊髓創傷、中風、學習障礙、巴金森氏症、心肌梗塞、肌肉萎縮症等疾病。
-
2020-07-13 科別.腦部.神經
巴金森氏症病發時不只會手抖!5非典型症狀別當正常
60多歲的林先生,因右邊的肩膀容易痠痛,到醫院骨科部就診,被診斷是頸椎退化合併五十肩,但治療後症狀仍未改善,直到上一次回診時,醫師發現林先生的右手會抖,建議轉至神經內科門診追蹤。陪診的林太太向醫師表示,最近先生反應、動作越來越慢,跟以前不一樣,睡眠不安穩,寫字也不太靈活,經評估後,診斷為巴金森氏症,給予藥物治療後,肩膀緊繃痠痛的情形好很多,手抖動的情況也改善。奇美醫學中心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李佳維表示,巴金森氏症是僅次於失智症第二常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起因於大腦控制精細動作的基底核當中的多巴胺神經元退化所造成。一般對於巴金森氏症的印象多半侷限於典型的運動功能障礙,例如:肢體顫抖、肢體僵硬、動作緩慢、步態不穩。然而,在這些症狀之前,可能已經有長期便秘、疲倦、憂鬱、焦慮、失眠等非運動功能障礙的問題。因此,病人在確診前通常已經跑過其他科別,也有可能因為肢體的僵硬誤以為是五十肩或是頸椎退化而延遲確診。現代科學證實了「腸腦軸(Gut-brain axis)」的存在,證實腸道和腦部之間有雙向溝通的管道,腸道的菌落會影響腦部的運作。有一假說認為,巴金森氏症的病因是人體接觸環境毒素後,先造成嗅覺和腸道神經的退化,再由支配腸胃道的神經往大腦蔓延,進而影響到腦部的運作,此假說也應證之前所提,巴金森氏症病人在有動作障礙的症狀之前常有便秘的困擾。李佳維提醒,若是經過症狀的自我觀察懷疑是罹患巴金森氏症時,應至腦神經內科就醫檢查。因其診斷及治療需要長期固定跟著一位醫師配合,切莫因為焦慮而到處求診,恐造成醫師無法調整藥物,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能讓症狀減緩,以擁有較好的生活品質!延伸閱讀: 年紀越大腦力越差? 日常這10件小事都在悄悄破壞腦力 20歲後大腦開始衰老! 吃飯時多吃10種食物延緩腦初老
-
2020-07-1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夏日防疫 長者口罩戴不住怎辦?
世界衛生組織日前證實新冠肺炎有空氣傳播的可能,但因近一兩周台灣進入酷暑,已有不少人難耐高溫「脫罩」而隱藏危機。甫出版國內第一本「長照防疫最想問」手冊的新竹市衛生局長王宗曦提醒,高齡是新冠肺炎最重要的重症風險因子,且銀髮長者、失智症者抵抗力弱,家人必須格外關心其防疫措施,可善用手冊內專家叮嚀的技巧,防範感染機率。「長照防疫最想問」手冊網羅超過20位專家建議,精心整理出防疫包重點。成大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白明奇表示,疫情期間,他問失智者家屬「患者可以配合、戴得住口罩嗎?」,約九成家屬回答可以;但問到失智者本人知不知道為什麼大家都戴起口罩時,有些阿茲海默症患者會陷入沉默或回答不知道。這代表即使每天有大量的疫情資訊,但因失智種類和嚴重性不同,對事件性記憶的能力也不同。因此,若失智者不了解疫情的嚴重性時,照顧者該如何落實防疫措施?白明奇建議,每天可撥出十分鐘解說一遍提醒事項、可以自製醒目的標語和宜人的圖案以便隨時提醒。長庚北院區失智症中心主任徐文俊強調,失智者的理解力或許只有常人的七八成,但仍保有一定的理解力。因此勸說其戴口罩時,家屬要「耐心重複、不凶不責備、不能假設他聽不懂」。他建議,若長者不願戴好口罩,周遭的人戴好口罩一樣可以對失智者達到防疫效果。中央疫情指揮中心也觀察到,近期因疫情穩定,發現少數民眾進醫院不戴口罩防護,王宗曦提醒長者進出醫院務必戴口罩、勤洗手,切勿因疫情回穩而鬆懈自我保護措施。例如針對有需要進醫院回診的慢病長者,高雄縣醫師公會理事長王宏育建議回診防疫措施,包括三高等慢病長者要做好個人防護;初期發病且病情穩定者,可優先到社區診所照護,且就醫之前,可先致電詢問診所人潮,選擇離峰時間前往;若至醫院務必戴口罩,離開醫院後正確洗手,確保手部衛生。王宗曦提醒,防疫要從良好的衛生習慣做起,遵守咳嗽禮節和「內、外、夾、弓、大、立、完」手部衛生,以及掌握五前、五後洗手關鍵時機。詳細的防疫措施均收錄於「長照防疫最想問」手冊,歡迎有興趣的民眾可向衛生局及三個行政區衛生所索取,可電洽(03)5355191。另也提供電子書版本,可上衛生局官網及「udn讀書吧」免費閱讀。※立即閱讀《長照防疫最想問》:http://reading.udn.com/v2/bookDesc.do?id=163857
-
2020-07-08 失智.失智資源
失智據點/老學童上學防失智 桃園醫院醫師深入鄉里教醫療知識
隨著高齡化社會來臨,失智人口也逐年攀升,為預防長者失智失能,參與社區活動是良好的選擇。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持續協助桃園市近13個社區關懷據點,安排院內各醫療科醫師、營養師、物理治療師、藥劑等專業講師,前往據點為爺爺奶奶上課,增加長輩對疾病的認知。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社區預防護理長劉美玲表示,俗語說「要活就要動」,不只身體要活動,腦袋更要動一動,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社區關懷照顧據點,希望結合政府及社區資源,讓居家的長輩不孤單,白天兒女外出上班時,能有一個可以與人互動、一起學習的地方,最重要的是能達到減緩失智失能的目的。桃園醫院協助桃園市近13個社區關懷據點,安排院內各醫療科醫師為爺爺奶奶上課,例如認識常見慢性疾病高血壓、糖尿病,了解何謂心肌梗塞、退化性關節炎、為什麼爺爺容易攝護腺肥大、奶奶比較會發生泌尿道感染、居家安全如何防跌、用藥安全等,不僅有對醫療的深度了解,同時還安排園藝治療、毛巾操運動、預防五十肩、媽媽手等健身操活動,讓社區長輩多認識自己的健康。劉美玲指出,若家中長輩每天在家看著天花板或門外發呆,不如到社區關懷照顧據點或社區發展協會多活動,倘若不知道住家附近有無這樣的社區據點或愛心協會,可詢問市政府社會局或所屬社區的里長。桃園醫院目前服務的據點,包含桃園區龍岡社區關懷據點、中聖里、中泰里、中原里關懷據點、護國宮愛心基金會,八德區高明里關懷據點與白鷺社區發展協會,中壢區中山里、復華里關懷據點等。劉美玲表示,她常跟里長們說「生活在這樣社區的長輩真的很幸福,希望退休後也可以搬來這些社區養老呢」她說,能協助社區長輩生活得更有品質,並找回他們昔日的笑容,是非常榮幸的事。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
2020-07-07 科別.腦部.神經
便祕、憂鬱...可能是巴金氏症的前兆
便祕、憂鬱等中老年人常見的症狀,也可能是巴金森氏症的前兆,台南奇美醫學中心神經內科醫師李佳維指出,醫學已證實腸道和腦部之間有雙向溝通的管道,更有研究認為人體接觸環境毒素後,先造成嗅覺和腸道神經的退化,再由支配腸胃道的神經往大腦蔓延,而在臨床上不少巴金森氏患在出現手抖、步態不穩等肢體症狀前,已有便祕等症狀。一位60多歲男子至奇美求診,向醫師表示,表示兩年前右邊的肩膀容易痠痛,一直以為是頸椎退化合併五十肩,然而治療後仍未改善,直到最近開始手會抖,才轉到神經內科就醫。醫師發現,患者一坐下來,放在膝蓋上的右手指,微微繞小圈地顫抖,陪診的妻子也表示最近先生反應、動作越來越慢,跟以前不一樣,睡眠不安穩,寫字也不太靈活。李佳維評估後,認為可能是巴金森氏病,給予藥物治療後,肩膀緊繃酸痛的情形好了很多,右手抖動的部分也改善。李佳維表示,巴金森病是僅次於失智症第二常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起因於大腦控制精細動作的基底核當中的多巴胺神經元退化所造成。人們對於巴金森病的印象多半侷限於典型的運動功能障礙,例如:肢體顫抖、肢體僵硬、動作緩慢、步態不穩。然而在這些症狀之前,可能已經有長期便秘、疲倦、憂鬱、焦慮、失眠等非運動功能障礙的問題。因此病人在確診前通常已經跑過其他科別(腸胃科、身心科、復健科、骨科),也有可能因為肢體的僵硬誤以為是五十肩或是頸椎退化而延遲確診。他指出,現代科學證實了「腸腦軸(Gut-brain axis)」的存在,證實腸道和腦部之間有雙向溝通的管道,腸道的菌落會影響腦部的運作。有一假說認為巴金森病的病因是由於人體接觸環境毒素後,先造成嗅覺和腸道神經的退化,再由支配腸胃道的神經往大腦蔓延,進而影響到腦部的運作,此假說應證之前所提的,巴金森病人在有動作障礙的症狀之前常有便秘的困擾。李佳維表示,若是經過症狀的自我觀察懷疑自己罹患巴金森時,請至腦神經內科就醫讓醫師來診斷。巴金森的診斷及治療需要長期固定跟著一位醫師配合,切莫因為焦慮而到處求診,恐造成醫師無法調整藥物,並呼籲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讓症狀減緩,使病人擁有較好的生活品質。
-
2020-07-07 橘世代.好學橘
好歌喉一唱80年-不識字的8旬嬤,把家鄉記憶哼成曲
傳唱百年的恆春民謠,透過自由歌唱,表達對生長土地的真摯感情和生活記憶,88歲傳藝師陳英,沒想到從少女唱到老的民謠,不僅滋潤了她的生命,只有小學學歷又不識字,卻被尊稱「老師」,還榮獲去年度教育藝術教育貢獻獎,還到日本、美國傳唱,人生下半場充實又精彩。和恆春民謠結下不解情緣,住恆春鎮德和鄉下的陳英說,要感謝讓外界看見恆春民謠的陳達,爸爸和陳達是好友,陳達常帶著月琴到家裡彈唱交流,耳濡目染下,對「思想起」等曲調都很熟悉,也埋下了她與民謠的生命奇緣;在那個物質缺乏的年代,親朋好友相約彈唱民謠,盡情歡唱,和現代的KTV有異曲同工之妙,是當時最夯的農村娛樂。陳英日據時代出生,念完小學就到瓊麻廠當女工,農忙時節還要下田幫忙農事;她說,常與工作伙伴對唱,開心的時候唱,悲傷的時候也唱,隨口對唱功力就在那個時候練出來的,之後跟許天卻學彈月琴,又受張新傳、張文傑等人指導;從小唱到大的民謠裡,有著父母和手足親情的美麗身影、還有自己酸甜苦辣的人生歷練。恆春民謠分「思想起」、「四季春」、等6種曲調,陳英被譽為少數能完整詮釋6種曲調的「國寶級」大師,表達對出嫁女兒不捨的「牛母伴」,陳英18歲出嫁時和娘家人邊唱邊哭,她說,「永遠忘不了那感動的一幕幕,一定要傳承下去!」;唱歌就是生活的隨興,寫歌跟唱歌是抒發情懷的一種方式,就是把想說的話化為歌聲罷了。「恆春落山有破界,大透親像做風颱,無寒無熱好所在,貴賓度假對茲來」、「恆春民謠實在好,希望大家來給學,這是咱台灣一項寶,恆春才有別位無」,陳英抱著月琴彈唱,滿臉歲月刻畫出的皺紋,不識字的她擅長即興創作,讓人拍案叫絕的七句聯,傳遞著恆春半島最真實的人文與土地氣味, 充滿韻味的歌聲,讓人感受生命的張力。「要活就要動,接下傳承民謠任務,生活變得多采多姿,還可預防老人失智症呢!」投入教唱傳承的陳英,除了是官辦恆春民謠祭的要角,近兩年先後飛到美國、日本,將恆春民謠唱給世界聽,半年前因心律不整手術裝上支架,不久又復出,她笑說,民謠給她太多的人生驚喜,會開心唱到唱不動為止。【更多精選延伸閱讀↘↘↘】。73歲牙醫師精通4國語言 退而不休化身導覽員聊歷史。日本爺奶用科技當老師 4000名學生來自世界各地! 立即加入橘世代 50歲後的你想要怎麼樣的人生?還在煩惱退休、健康、生活嗎?加入「橘世代」找出屬於自己的老後生活,從現在開始為你自己的人生而活!>>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7-06 新聞.長期照護
中醫入長照/長者練五禽戲 一周脫掉護腰
政府積極推動長照,中醫也成為長期照護的一環,臨床顯示,中醫介入長照,可延緩認知功能惡化,降低失能速度,此外,長輩經常練習五禽戲、八段錦等拳術運動,也能改善腰痠背痛症狀。國內一項研究分析失智症患者因失能而入住護理之家或接受居家照顧等情況,純西醫照護個案平均失能時間為四點八年,中西醫合併治療個案則是七點六年。台北市中醫師公會理事長黃建榮表示,去年八月首創中醫長照社區關懷據點,今年六月擴增至六個長照據點,超過二千人次受惠,有長者每天打一分鐘五禽戲拳術,一個禮拜後便腰痛改善,不需使用護腰。「上醫治未病」黃建榮說,針對中老年人失能照護,中醫有很好預防功效,在失智初期,中醫可緩腦部退化速度維持認知功能,失智中期則可降低精神與行為症狀發作,失智末期則可透過中醫維持基本日常活動減少失能狀態。中醫提供以人為本的全人照護,尤其居家醫療,是自古就有的服務,春秋時的名醫扁鵲周游列國到處行醫,為此,中醫師公會積極推動具有中醫特色的長照服務。舉例來說,許多長照據點的長者都有腰腿痛等困擾,甚至常常戴著護腰。在中醫師指導五禽戲、八段錦等拳術運動後,長者每天操作一分鐘,只需一個禮拜,症狀大受改善,不需護腰。除了運動,中醫長照還帶領長者一起做茶飲、認識藥膳,和其他長照服務相較,不僅「動手動腳」,更多互動,也有醫療功效。黃建榮表示,希望未來能結合在地中醫診所,達到在地老化的目標,目前全國已有六個長照據點申請中醫師到點服務,而經過培訓可至各長照據點的中醫師約有二百人,未來將深入社區據點,延緩失智失能速度。
-
2020-07-05 新聞.長期照護
中醫入長照 長者五禽戲做一周脫護腰
政府積極推動長照,而中醫也納入長期照護的一環中,在長照據點針對社區長者,提供具中醫特色的預防醫學,以達到延緩失能的成效。台北市中醫師公會理事長黃建榮表示,自去年8月首創中醫長照社區關懷據點,今年6月擴增至六個長照據點,超過2000人次受惠;甚至有長者每天作一分鐘五禽戲的運動,一個禮拜後便腰痛改善,不需使用護腰。黃建榮表示,「上醫治未病」,針對中老年人失能的照護,中醫有很好的預防功效。在失智初期,中醫可緩腦部退化速度維持認知功能;失智中期可降低精神與行為症狀發作;失智末期則可透過中醫維持基本日常活動減少失能狀態。有研究指出失智症患者因失能而入住護理之家或接受居家照顧的情況發現,純西醫個案平均失能時間為4.8年,而中西醫合併治療個案則是7.6年。而中醫提供以人為本的全人照護,不像西醫需要多科、團隊一起出動。尤其居家醫療,是自古就有的事情,例如春秋時的名醫扁鵲周游列國到處行醫,因此中醫師公會也開始推動到各長照據點提供具中醫特色的長照服務。黃建榮說,許多長照據點的長者都有腰腿痛的問題,甚至常常戴著護腰。中醫提供五禽戲、八段錦等拳術運動,讓長者每天操作一分鐘,經過一個禮拜後便大有改善,不需要護腰。除了運動,中醫長照還帶領長者一起做茶飲、認識藥膳,和其他長照服務相較,不僅「動手動腳」有更多互動,也有醫療的功效。黃建榮表示,目前已有六個長照據點申請中醫師到點服務,經過培訓可至各長照據點的中醫師約200人。希望未來能結合在地中醫診所,達到在地老化的目標。
-
2020-07-04 橘世代.健康橘
開口大聲唱歌 訓練你的吞嚥力
「吞下去有這麼困難嗎?」一位失智者的太太每日都這樣問先生,三餐幾乎像打仗,照顧早已失去耐心。台灣聽力語言學會常務理事蕭麗君說,這是罹患失智或臥床長者常見的「吞嚥困難」,例如吞藥困難、食物卡喉、吃飯耗費時間過久、不明原因體重減輕等,都可能是吞嚥困難的潛藏症狀,也可能是長者已經無法辨識出食物所致。想要預防老後吞嚥困難,她鼓勵健康長者「多開口唱歌」,大聲、拉長秒數等變化,只要有趣好玩,連國歌都能唱,鍛鍊咽、喉、舌根等部位,增加肌力。桃園長庚失智症中心、桃園市失智共照中心、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共同主辦「2020長智論壇」,以「失智者的吞嚥照護」為主題展開實體活動與線上直播。桃園長庚失智症中心主任徐文俊表示,論壇貼心照顧到瘖啞人士的需求,由長庚團隊開發Zoom手語視訊服務,同步直譯內容。短短一個多小時共觸及3萬多人。湯匙下壓舌頭 冰涼食物刺激蕭麗君說,吞嚥困難指的是食物從口腔進入胃的過程發生困難,可能食物會錯跑進呼吸道,引發嗆咳,或食物往上跑到鼻腔、含在嘴巴遲遲吞不下,還有長者就算食物擺在眼前,也無法分泌唾液、沒有吃的欲望,又或手部操控能力出狀況,導致難以進食,必須尋求吞嚥訓練的專業協助,找回吞嚥能力。吞嚥困難症狀依據不同時期:口腔準備期、口腔期、咽部期、食道以及認知期,有不同的改善對策。蕭麗君舉例最常見的阿茲海默症,因長者記憶力衰退,無法認知食物,因此進食時可以用湯匙下壓舌頭,或用冰冰涼涼的食物稍作刺激,引發吞嚥的動作。失智難辨食材 不適合吃火鍋她以自身經驗為例,若家中有失智長者,吃火鍋就不是一個好的選擇,因為食材有生肉、蔬菜、湯水、調味料等各種選擇,太複雜,長者無法清楚認知哪些食材該如何食用,也會造成進食障礙。至於血管型失智症,則因為長者可能有偏癱、難維持用餐的動作,因此除了吞嚥訓練之外,愉悅的用餐環境、改為糊狀、濃稠狀等食物的質地,都有助於進食以及攝取營養。很多長者用餐時容易嗆咳,通常是出現在咽部期,但還有一種更危險的是「靜默式吸入」,指的是食物跑入呼吸道,長者不見得有明顯的嗆咳反應,照顧者必須觀察長者是否發生低燒、餵食過程意識不清楚、嗜睡、痰多等現象,必須到醫院做吞嚥攝影檢查,或胸部X光檢查是否有肺部浸潤現象。簡易訓練吞嚥運動「愈晚餵食糊狀食物愈好」,蕭麗君建議盡量增加長者自己進食的能力,例如平常多做簡易的口腔、咽部、舌根等運動,可以有效預防吞嚥障礙。一、活動度運動:舌頭盡量伸愈長愈好,往前、左、右、上活動。二、阻抗運動:1.在舌頭前方拿壓舌板往內推,讓舌頭盡量往外頂,接著朝左、右兩側、往上頂。2.嘴唇咬壓舌板後緊閉,以手試圖抽出壓舌板。以上的訓練次數要密集、數量足夠,才能有效訓練到肌力。三、喉部上抬運動:1.身體躺平,頭部抬起看腳尖,維持至少30秒到1分鐘,休息1分鐘,以上動作做3個輪迴。2.接著頭部抬起1秒後、躺下,共做30次。四、頭頸部放鬆:1.雙手抱頭看肚子,維持5秒鐘。2.放鬆。接著再做一次。活動詳情: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7755/4524289報名網址:https://reurl.cc/arMYeG更多吞嚥運動可參考「呷百二,吞嚥健康操」影片,有國、台語版。【延伸閱讀↘↘↘】。有圖/別讓「骨質疏鬆」摔壞生活,跟著治療師練骨力。你,65歲了嗎? 把握健康慢老4大重點 立即加入橘世代 50歲後的你想要怎麼樣的人生?還在煩惱退休、健康、生活嗎?加入「橘世代」找出屬於自己的老後生活,從現在開始為你自己的人生而活!>>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7-04 橘世代.健康橘
失智症的10大警訊!與失智症拔河該學的一門課
依照衛福部的統計,台灣65歲以上的老人有大約28萬人,正在遭受失智症的困擾。這個數字占所有老人人口將近8%,而且隨著台灣邁向高齡化社會持續升高。或許你會覺得失智症離自己還很遙遠,但只要稍微留意,就不難發現,可能自己的家人親友,或者生活圈裡面,有人正為了失智症所苦;不論是他自己有失智症的問題,或者是他沒有失智,但正在照顧有失智症的家人,他們可能都正在努力地與失智症拔河。所以認識失智症,不只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更深的去愛,去理解我們的家人、朋友,以及共同面對失智症挑戰的台灣社會。不要嚇自己 健忘與失智不同對於失智症,大家還是有過多似是而非的認知,你是否因為自己常常忘東忘西,就懷疑自己得了失智症呢?到底健忘、老化跟失智之間的差異在哪裡?千萬不要因為記性不好就自己嚇自己,失智症遺忘事情當時的一片空白,跟一時記不起事情可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萬一真的有失智的跡象,你也可以透過所謂「失智症10大警訊」及早發現,不要覺得失智症就是無藥可醫的絕症,按照失智症的類型不同,在醫學上仍然有延緩跟改善,甚至痊癒的可能。如果你是失智患者的照顧者或是親友,我想先跟你說一聲辛苦了,陪伴失智者往往是好幾年,甚至是10幾年的漫長過程,從說服失智者就醫開始,直到建立起穩固的社會支持體系,都有很多要注意的事情與眉角,台灣其實是有很多社區以及醫療資源可以使用的,你可以打1966專線詢問。或者你是失智者周圍的親朋好友,你可以怎樣協助主要照顧者,而不會讓對方覺得壓力過大呢?一個家族如果要照顧失智者,要怎樣建立起良好的溝通管道?這些看似微小的問題,都會是每個照顧者或是身邊的親朋好友,日常必須面對的難題。包容與接納 不要怕家醜外揚在一個家族裡面,最常見的就是因為每個家庭成員,對於失智長輩病症的不了解、想法不一致,造成溝通上的誤會。舉個例子來說,家族裡面只有大兒子與失智症的母親同住,所以最了解母親的情況,如果媽媽因為失智症短期記憶喪失的關係,向其他沒有同住的兒女抱怨,大兒子都沒有給她吃東西,就很有可能會造成家庭關係的破裂與失衡。想要化解這樣的誤會,需要的不只是醫藥上的投入,更需要家人之間緊密的溝通,清楚的交代並且具有同理心;我們還要突破華人社會傳統的「家醜不外揚」的觀念。失智症會讓我們學會,在愛裡互相包容與接納。失智症並不只是失智者或是主要照顧者的功課而已,而是我們所有人都必須了解的人生課題。希望在變老之前,我們都能夠學會這一個課題。音頻資訊《變老之前,最該記得的一門課》 10集有聲音頻作者: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神經內科部失智症科主任出版:一刻鯨選×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延伸閱讀↘↘↘】。你是健忘還是早期失智?「失智症篩檢量表」測測看。口不擇言、開黃腔、摸人屁 ─ 注意!可能是初期失智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
-
2020-07-0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長照防疫最想問」新竹首發 王宗曦:抗疫從顧好長輩開始
新冠肺炎疫情趨緩,民眾逐漸恢復正常生活,但長輩抵抗力差,防疫意識應落實為日常。新竹市衛生局長王宗曦指出,抗疫從顧好長輩開始。專家提醒,長照機構應注意自然通風,降低傳染病發生,工作人員則要勤洗手、戴口罩,保護自己和對方。重要的是,人與人互動是有溫度的,應在良好互動下,建立家屬遵守防疫規範的標準作業流程。新竹市政府暨出版「長照防疫最想問」工具書後,王宗曦再於日前力邀專家權威辦理討論會,出席者有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李秉穎、台灣長照醫學會理事長劉伯恩、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愛福家協會總幹事涂心寧等人,與全市多達56位長照負責人或主管,交流防疫之道。此外,也邀請台大醫院北護分院院長黃國晉、台灣居家服務策略聯盟理事長林金立、高雄縣醫師公會理事長王宏育、台大醫院新竹分院感染科主任郭漢岳,事先預錄影片,說明長照防疫知識建立的重要性。「長照工作人員最重要的還是勤洗手和戴口罩。」李秉穎說,工作人員常在不同家戶間移動,應保護自己與被照顧者的安全。涂心寧則指出,長照各類機構都應注意「開窗」,自然的通風換氣,可降低長者罹患傳染病的風險,建議每20分鐘要開窗1到2分鐘。若空間使用的是中央空調,也要確保外界氣體交換,可以二氧化碳濃度不超過1000ppm作為指標量測。此外,長照機構會因應防疫需求訂定探視規則。但劉伯恩提醒,人與人的互動是有溫度的,防疫相關規範均應建立在家屬能與長者保有良好互動下來執行。戴口罩已是全民運動,但失智長者較難配合。湯麗玉建議,可邀與失智長者最親近的「重要關係人」來勸說,提升長者意願。王宗曦表示,感謝長照機構在防疫期間,把長輩健康照顧好。為協助長照ABC單位及失智據點防疫,出版「長照防疫最想問」工具書,把疑問化為知識,傳承給照顧長輩的人。印刷限量1500本,民眾可向新竹市衛生局及三個行政區衛生所索取,請電洽03-535-5191。另可上衛生局官網及udn讀書吧免費閱讀電子書。
-
2020-06-29 科別.精神.身心
韓劇「精神病」男星盼不到家人關愛致病 醫師談機轉
韓劇「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中的主配角金秀賢、郭東延上周末於劇中一脫引發話題,不僅是因為男星好體格,郭東延飾演的國會議員之子權起道,因著全家族成員的高學歷、爸爸的高要求被逼得喘不過氣,更感到不被愛,伴隨而來的心理壓力間接引起躁鬱症與露體癖,他在劇中一個偶然契機自我揭露,一席話令觀眾心疼。三軍總醫院精神部兼任主治醫師楊聰財說明,精神疾病的起因可分為生理、心理、環境三大構面,被稱作「躁鬱症」的雙極性情感疾患,被認為與遺傳、生理因素較相關,不過心理因素與環境刺激仍有可能誘發致病。當一個人腦神經傳導物質運作系統效率較低、本身就難負荷過大壓力,而情緒壓力卻排山倒海而來,且無周遭人的傾聽支持時,就有可能在多種不利條件中失衡與發病。郭東延飾演的國會議員之子權起道,其父母兄姊、近親遠親都是最高學府法學院畢業的菁英,他自述只有自己天生資質差,這不是他的錯,卻因此被瞧不起、當作透明人。「希望爸爸多看我一眼,所以瘋狂鬧事,結果真的發瘋了」。楊聰財說,放眼社會,有不計其數學歷不高卻投身各個領域、造福社會的人,家長不必因為孩子現階段學業成績不佳而感到焦慮,干擾親子互動,更影響孩子的自信、人際關係與人生發展。劇中的權起道還有俗稱「暴露狂」的露體癖,這個疾病的致病機轉截然不同。楊聰財說,這個疾病被認為源於孩子三到五歲的「性蕾期」,這個階段的孩子初認識性器官,家人可能基於玩笑、看著孩子的性器官稱「羞羞臉」,或者基於管教恐嚇「不乖就剪掉」,少數孩子可能因此留下被稱為「閹割恐懼」的陰影,日後藉由暴露下體來刺激他人產生驚訝表情,藉此肯定自己。因此,家長要稍稍留意言行,避免無心但不當的玩笑話造成孩子長遠的陰影。楊聰財在臨床上看到,精神疾病最常見的初期症狀是睡眠障礙,再來就是情緒變化。如果周遭有人一周內半數時間順不著、連續達三個月,甚至出現情緒起伏大、不容易控制、難與周遭人相處,就應該盡快就醫接受評估。不過對許多人來說,很難跟家人朋友開口表示「你好像生病了」、「你好像需要看醫生」,說了對方也未必聽得進去。對此,楊聰財建議可從睡眠障礙問題切入,可告訴該名個案「睡眠不好可能會影響老化、慢性病、失智症,因此要盡早去看醫生」。若是面對無病識感、堅持不願就醫但狀況明顯有異的個案,家屬可嘗試問問看精神心理專業人員還有哪些因應方法。楊聰財臨床上曾運用過的方式包括為家屬處方醫療檢查、邀請目標個案陪同,陪同就醫的同時,醫師再順勢評估與治療該名個案。面對狀況極不穩定卻未就醫的個案,他說,現在也有滴劑可帶回加入飲食中,協助患者緩和情緒,之後再討論下一步治療。楊聰財說,精神疾病的治療包括藥物治療與非藥物治療,後者由醫師、心理師或其他醫療團隊成員協助個案建立自信、降低對外界過度在意、減少比較與計較、學習以正向心理學角度看待事情等。他強調,個案積極接受治療,同時有周遭親友給予支持,精神疾病是有機會康復,而且復原機率很大,患者與家屬千萬別放棄。
-
2020-06-28 養生.樂活人生
社交孤立會要人命!為什麼年長者不再建立新關係?
【文、圖/摘自如果出版《老年的意義:我和那些老人共處的一年》,作者約翰.利蘭】大家對老年有個特別有害的迷思:認為老年人不再工作,也沒有性生活了,在美國,這幾乎是最貶低人的兩件事。然而這兩種說法都未必是真的。年長者之間的愛,是許多人覺得噁心的話題,尤其牽涉到性的時候──如果那老年人正巧是你父母(很可能就是),那就加倍噁心。皮膚鬆弛,骨骼脆弱,循環不良,記憶的空白愈來愈嚴重──「維多利亞的祕密」內衣廣告或青春浪漫電影裡歌頌的,恐怕不是這些事。我母親那一代的人很少看到自己父母老年再婚或約會,許多人到八、九十歲為止的戀愛經驗都很有限。他們早早結婚,之後共度餘生。芝加哥大學一個名為「國家社交生活、健康及老化計畫」(National Social Life, Health, and Aging Project)的研究發現,七十五到八十五歲的女性五人之中只有一人說自己人生中有超過兩名性伴侶,而男性則是兩人中有一人。如果現在新的戀情要在他們的年齡層中占有一席之地,他們必須在沒有角色模範、毫無頭緒的情況下自己摸索。嬰兒潮的人從前造就了一波性革命,而社會學家期待他們帶來劇變,然而有些長者其實一直享有活躍的性生活。二○一○年,印第安納大學性健康促進中心(Center for Sexual Health Promotion)的研究人員提出,八十多歲的男人和女人之中,有百分之二十到三十的性生活仍然活躍。(特別是七十歲或以上的男人替人口交的情況多於接受口交,而女人這兩種情形都不多,很可能是因為女人活得比伴侶長。)不過隨著年紀增長,性可能導致新的麻煩。八十五歲之後,四分之一以上的人說他們有些認知困難。和失智症患者發生性行為,會引起是否為合意性交的問題;愈來愈多人的壽命增長,進入那個範圍,而我們才剛開始設法處理這問題。有失智症的人時常流落到護理之家,而許多護理之家拖拖拉拉,並未積極針對住戶想進行性行為的情況,替職員草擬正式的因應政策,更不用說和住戶與家屬溝通他們的方針了。所以性變得像死亡一樣──雖然會發生,但沒人談論,至少不會公開說。海倫和霍伊住的機構「河谷區的希伯來之家」是其中的特例(其他許多方面也是)。一九九○年代以來,希伯來之家的一個政策是促進住戶之間建立親密關係(包括阿茲海默症患者),並允許住戶觀看情色書籍或影片。護理人員會藉由住戶的一些行為改變(例如食欲低落),留意到他們在人際關係中不快樂(而且員工每月舉辦活動來追悼過世的成員,這在安養機構中更罕見了)。最近,希伯來之家新增了一個約會服務,稱為銀髮之約(G-Date,grandparentdate),不過不大成功:最近的數據顯示,希伯來之家的八百七十名住戶中,只有大約四十人有對象。許多人曾長期照顧病榻上的伴侶,情感耗竭,不想再經歷一次。露絲.威利格也很熟悉這種經驗。我開始拜訪她時,她的丈夫已經過世二十一年,這段期間她從沒約會過。我問她,她在老年必須放棄什麼事,她沉默一下,然後說:「最明顯的當然是性,不過我沒那麼介意。我以前很喜歡散步的,現在不行了。」她表明她比較懷念散步。老年學家時常擔心像露絲這樣的人,他們獨居,而且選擇不參與團體活動,包括他們從前喜歡的活動。多娜.M.科拉多(Donna M. Corrado)是紐約市老人局(Department for the Aging)局長,她說:「社交孤立會要人命。不出門、不好好吃東西、不服藥的人活不長。」我探訪露絲的時候,她時常提到考慮要出去玩或去上運動課,最後總是打消念頭。對她來說,離開從前的公寓後,愉快的社交生活就一去不復返了。然而也可能是人們隨著年歲漸長,就這麼對某些社會接觸喪失興趣,將自己的精力用在他們覺得比較有意義的人和關係上。露絲有時會擔心她的孩子或孫子女,但她從來沒提過她覺得寂寞。社會學家將這種情形視為某種規劃──年長者剩下的時間有限,他們會用會支持自己的人來填滿,不再掛念令他們疲備或需索無度的人。年長者不再建立新關係,而是更依賴他們現有的關係。與其尋找伴侶,不如維持強力的社會連結,而且也只有本質上正向的社會連結才有價值;處於糟糕的關係中,或是和惡親戚相處,對年長者和年輕人一樣不好。蘿拉.卡斯騰森寫得好:「爛關係造成的損害,可能大於好關係造成的益處。」
-
2020-06-27 養生.聰明飲食
肥胖、不孕、老化又易累...恐是「糖化」惹的禍!日醫教這樣吃對「限醣飲食」
吃醣不好的理由 造成血糖值上升,引發生活習慣病會直接造成血糖值上升的唯有醣類。從食物中攝取到的醣類會在體內被分解為葡萄糖。隨著血液中的葡萄糖增加,血糖值也跟著上升。於是,身體為了讓上升的血糖值下降會分泌一種荷爾蒙,就是胰島素。若是胰島素的分泌不足以致血糖值無法下降,就是「糖尿病」。醣類攝取過剩被認為是造成糖尿病的主要原因,特別是在糖尿病中占有9成以上的「二型糖尿病」,只要不過度攝取醣類就不會發生。醣類一旦攝取過剩就會造成血管受損。血管透過膽固醇的運作進行修復,可是如果醣類攝取過剩的情況一直持續,血管就來不及修復。血管一旦持續受傷、變硬,就會造成動脈硬化。硬化了的血管若不施予較高的壓力血液就無法流通,這也是造成高血壓的原因。血管劣化對腦部也會造成不良影響。血管破損會導致血流減少、阻塞,引發慢性的腦缺血,造成末稍的腦細胞壞死。於是就演變成為失智症。根據調查統計的結果我們也了解到,注射胰島素的病患容易罹患阿茲海默型的失智症。胰島素存在體內的量一旦過多,會導致引發阿茲海默型失智症的「類澱粉蛋白β(Amyloid beta)」不易被人體分解而殘留在人體內。也有調查結果証實,糖尿病病患罹患阿茲海默型失智症的風險是正常人的2倍,注射胰島素的人則為4倍。事實上,詢問失智症患者的飲食習慣會發現幾乎都是醣類食物。有不少失智症患者都是只吃大量的醣類,把配菜剩下來不吃。一旦罹患了失智症,人會變得更想攝取醣類。進入人體的醣類也會助長癌細胞的生長。因為醣類(葡萄糖)會成為癌細胞的能量來源,成為癌細胞的養份。醣類攝取過剩會引發以生活習慣為首的種種疾病。所以,「醣類是危險份子」。吃醣不好的理由:讓胃停止運作也許一般人都會認為「吃了太油膩的食物會積在胃裡無法消化」,但其實比起脂肪,醣類對胃造成的負擔更嚴重。怎麼說呢?因為醣類會讓胃停止蠕動。這就是所謂的「糖反射」。一旦攝取了像是白飯、麵包等以醣類為主要成份的食物,大約5分鐘的時間胃部會完全停止蠕動。5分鐘後為了讓胃的蠕動繼續受到抑制,為了讓醣類繼續留在胃裡,胃會持續地分泌胃酸。於是消化器的內部受到損傷,也造成了逆流性食道炎。我以前大量攝取醣類的那段日子,自己就得了逆流性食道炎。大家都以為粥和烏龍麵好消化,但其實它們都是醣類,所以也一樣會引起糖反射。「生病的時候吃粥好消化」是個迷信。這反而會造成胃腸的負擔。順便一提,肉吃進肚子裡大約30分鐘就從胃消失了。蛋和優格比起白飯是更有助於消化的食品。吃醣不好的理由:造成氧化和糖化-->等於老化身體的各個部位包含肌肉、骨骼、血液、皮膚和黏膜等等,都是由蛋白質組成的。大家可能不太曉得,過多的醣類會造成體內的蛋白質劣化。一旦過度攝取醣類讓血糖值居高不下,過剩的葡萄糖會附著在蛋白質上,這就是所謂的「糖化」作用。同時間,細胞內會因為胰島素的運作產生活性氧,在體內引發「氧化」作用。活性氧附著在體內的蛋白質等處引發「氧化」相當於「身體生鏽」,而糖化相當於「身體燒焦」。蛋白質一旦糖化後會失去其彈力和活性而劣化,結果更加速了身體的老化。比方說,血管一旦糖化就很容易引起動脈硬化。肌膚的膠原蛋白一旦糖化,肌膚就會失去張力和彈性,導致鬆弛或是皺紋增加。換句話說,醣類攝取得越多就會老化得越快。所以說,喜歡甜食的人不論外表或是身體,其老化的速度都會比一般人要快上1倍。針對女性的限醣飲食先從缺鐵和缺乏蛋白質開始著手!女性的話,先將身體所需的鐵補足之後再開始限醣會更容易。停經前的女性因為每月月經週期血液大量流失,幾乎都有缺鐵性貧血的狀況。身體一旦缺鐵,就只能靠醣類來做為熱能的來源。以醣類為主的熱能供應效率超低,很快就會出現能量短缺的情形,於是對醣類的慾求會變得更為強烈。結果醣類攝取過量,身體缺鐵的狀況更嚴重......往往會陷入這樣的惡性循環中。要終止這樣的惡性循環,首先要做的就是充份地攝取鐵。而且還必須同時攝取與鐵相結合,可以將鐵貯存在體內的蛋白質。在用餐時,請一定要有一樣富含鐵質和蛋白質的食物,而且第一口從它開始吃起。女性常見的惡性循環肥胖一旦醣類攝取過量,身體會為了降低血糖值而分泌胰島素,這會開啟身體的肥胖機制,讓血液中的葡萄糖轉變成為脂肪貯存在體內。身體因為缺乏鐵質和蛋白質導致熱量的代謝率下降,這些脂肪會越加囤積,更加快肥胖的速度。不孕一旦身體因缺鐵和缺乏蛋白質而貧血的情況一直持續,卵巢老化的速度也會加快。而且,近來也已經證實因飯後血糖升高而造成的胰島素大量分泌與導致不孕的「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有關。營養失調和醣類攝取過量與不孕也有關連。肌膚粗糙不吃肉類、魚類、蛋類的人一驗血幾乎都是呈現蛋白質嚴重缺乏的狀態。這類的人因為皮膚的原料不足,所以肌膚會顯得暗沉粗糙。容易疲累一旦攝取過多醣類導致血糖值忽高忽低,身體會感覺疲勞、愛睏以及頭暈腦脹。而且也會有焦慮不安等精神方面的負面影響。血糖值忽高忽低坐雲霄飛車會讓人身心俱疲,乏累不堪。女性一天的蛋白質建議攝取量是⋯⋯肉300克(約40克蛋白質)+蛋3顆(約20克蛋白質)=蛋白質60克吃不了這麼多食物的人一天飲用2次乳清蛋白, 每次20克=即可攝取到40克的蛋白質, 再加上3顆蛋(約 20克蛋白質) ,或是160克的肉類(約20克蛋白質) 即可達成!西式炒蛋【材料】蛋3顆、鮮奶油3大匙、奶油15克、鹽、胡椒各少許【作法】① 將雞蛋打入碗裡,加入鹽、胡椒和鮮奶油攪拌均勻。② 將奶油放入平底鍋中, 開偏弱的中火加熱,將步驟1的材料倒入鍋中。③ 用木製的鍋鏟翻炒攪拌一邊加熱,到蛋液快到凝固時關火,用容器盛起。書籍介紹日本名醫最強減醣金字塔:最神效限醣瘦身法,越吃越健康新觀念作者:水野雅登出版社:幸福文化出版日期:2020/05/20作者簡介/日本知名糖尿病內科醫師水野雅登(Mizuno Masato)糖尿病內科醫師,現任AKIBA水野診所院長。2003年取得醫師執照,並完成醫籍登記;2019/2/13開設AKIBA水野診所,擔任院長。水野醫師的雙親本身就有糖尿病史,之後他自己也因健康亮起紅燈,開始實施以限醣飲食為主的治療,效果奇佳。應用於實際診療後,成功使多名糖尿病患不再需要施打胰島素(其中甚至有人每日注射量高達97單位);在他的臨床門診中,共有84例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完全斷開胰島素注射。後續他更透過部落格、Facebook、Twitter和巡迴演講等形式,全力推廣「蛋白脂質飲食法」及「零胰島素治療法」等資訊。現在亦同時實踐治療癌症的維生素生酮療法。《糖質オフ大全科》、《少吃點藥,血糖值照樣穩妥當》等。延伸閱讀: 病人原本可能不會死的...一個麻醉醫師的真心話:碰到這一種外科醫師,你真的要多打聽一下
-
2020-06-25 科別.消化系統
榮總研究: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 失智症風險較高
台北榮民總醫院研究團隊的研究報告指出,罹患包括潰瘍性結腸炎和克隆氏症在內的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出現失智症的風險是沒有罹患這些疾病患者的兩倍以上。法新社報導,刊登在英國醫學期刊「消化道」(Gut)的榮總團隊研究顯示,發炎性腸道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患者罹患各種失智症的年紀,較非發炎性腸道疾病者大約早了7年。儘管發炎性腸道疾病的成因不明,許多研究指向和自體免疫有關,導致腸道廣泛性持續發生發炎反應。台北榮總精神科醫師陳牧宏領導的研究團隊,蒐集分析1742名在1998年至2011年間被診斷罹患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或克隆氏症(Crohn'sdisease)的45歲以上患者資料。研究人員針對這些患者進行長達16年的追蹤,且跟1萬7420名在性別、年齡、醫療便利性、收入和其他健康問題等因素相當、但不是發炎性腸道疾病的患者進行比較。研究發現,在這段觀察期間,有5.5%的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罹患阿茲海默症在內等失智症,非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的對照組僅有1.5%。此外,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罹患失智症的年齡較對照組平均早了7年。研究人員將可能的混淆因素納入考量後發現,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是對照組的兩倍以上,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則是高出6倍,男女患者皆然。但研究人員指出,這是一項觀察型研究,發炎性腸道疾病與失智症的因果關係只能推論而無法驗證。同時有其他研究顯示,發炎性腸道疾病可能與巴金森氏症(Parkinson's Disease)有關。
-
2020-06-24 科別.精神.身心
總在半夜驚醒就難入睡? 調整5行為一覺到天亮
62歲的林經理業務繁忙,每日就寢時間超過凌晨12時,躺在床上還是忍不住在想隔天待處理事項,等真正入睡時已是一小時後,加上不時做夢轉醒、醒後再度失眠,長期精神狀況不佳、影響工作效率,在開車途中也頻打瞌睡,進而到醫院求診。 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中醫科賴博政醫師指出,失眠是門診常見疾病,原因很多,例如工作、壓力、家庭、人際關係等因素所造成;精神上的過度反應、身體諸多疾病或疼痛、不當使用藥物都會使睡眠品質變差。一般成年人有20%有睡眠問題,老年人甚至高達30%,長期失眠會導致情緒不穩定、記憶力下降、學習效率變低,通常伴隨精神無法集中、暈眩、疲勞倦怠,若無法好好休息,會使身體處於慢性發炎狀態,長期未改善會造成內分泌失調、免疫力下降,並提高罹患慢性病的風險,例如:高血壓、腦血管疾病、失智症風險,因此,若失眠狀況在一週內超過三天,並且持續兩到三個月以上,建議就醫診療。中醫認為,失眠主要由於臟腑陰陽失調、氣血不和,導致心神不寧,賴博政建議,可透過調整五大生活作息,幫助緩解失眠症狀:1. 保持心情愉快,培養規律運動的習慣,不讓自己過於緊張及焦慮。2. 中午午睡不超過30分鐘,避免晚上睡不著。3. 下午4點後,禁止或減少喝刺激性飲料,如咖啡、濃茶或酒類。4. 睡前不吃宵夜、不喝過多水、不做刺激性活動或看電視滑手機,避免半夜醒來跑廁所,並減少影視光線及聲音對腦部的剌激。5. 晚上11點前就寢,建立固定時間睡眠的習慣,也可做放鬆身心的活動,例如打坐或冥想,另外可使用眼罩及耳塞幫助入睡。延伸閱讀: 失眠不只是睡不著! 5種睡眠習慣都會搞壞心情、傷身體 夜晚總難安穩入睡? 檢視你的日常飲食清單是不是有這些
-
2020-06-24 養生.抗老養生
婉拒國民黨補選徵召/徹夜開刀,隔天演講還元氣飽滿!「超人」陳肇隆這樣養體力
【2020/06/23編按】高雄市長補選,國民黨確定由李眉蓁出戰,不過傳出在此前,黨中央極積徵詢醫界重量級人物陳肇隆,但陳的太太反對,後來婉拒。陳肇隆是台灣及亞洲肝臟移植的開拓者,醫技自不在話下,而體力也是一流,歸因於他長久以來貫徹日行萬步,體能訓練的成果。名醫過人的毅力及獨特的養身之道,都值得我們學習。【2018-01-07 聯合報/記者李樹人/報導】你今年許下的健康承諾是什麼?減肥?戒菸?運動?醫界人士平時為促進全民的健康努力,卻往往忽略自己的身心狀態。忙碌的他們是怎麼照顧自己,你一定也很好奇,元氣周報開年專訪,看看閣員醫師們有沒有身體力行健康守則。想要健康、長壽,就應該善用科技。對於有「亞洲換肝之父」美名的高雄長庚名譽院長陳肇隆來說,手機及特殊APP正是他維持身材、檢視運動量的健康小幫手。每晚睡覺前,他總會打開手機APP,看看當天是否日行萬步,如果還不到一萬步,二話不說,套上運動衣、穿上球鞋,就在自家社區走了起來,陳肇隆說,「如果沒能走到一萬步,就不睡覺。」凌晨四點下刀 隔天演講元氣飽滿不管出現在哪個場合,陳肇隆總是神采奕奕,活力十足,高雄長庚移植團隊私下稱他「老大」、「超人」。明明徹夜開刀,一站就是7、8個小時,凌晨四點多才下刀,小睡之下,出席八點多活動,現場演講時,整個人還是充滿元氣,思緒清晰。現年67歲的陳肇隆,外表比實際年齡年輕,即使在手術台連續幾個小時開刀,仍不見疲態。他認為,這是長久以來貫徹日行萬步,體能訓練的成果,養成習慣後,除了體力變好,整個人心平氣和,遇到煩事、雜事時,也變得更有耐心。APP隨時計步 機場候機走不停每天走一萬步,看似簡單,但對行程滿檔的陳肇隆來說,可是充滿挑戰。為了保持這項紀錄,就算在機場候機,他也會繞著候機室不停行走。為了減少腳部壓力,他特地挑選了彈性佳的氣墊皮鞋,可以不費力的快走,出席正式場合時,也可上台。他說「晚上睡前打開APP,看看當天行走的總步數,超過萬步,呈現綠色,才會放心地睡覺。」最近一兩年高雄空汙嚴重,陳肇隆下載空氣品質監測APP,每天出門前打開手機,看看當天空氣品質,如果AQI超過100,他就會戴上口罩,抵禦空汙。如果AQI超過140,他盡量不在戶外,趁著空閒時,在院區兩棟大樓之間走路,一圈約一千步,花上半小時,走上幾圈,當天運動量就可達標。自種地瓜葉 力行地中海飲食最常出現在陳家餐桌上的菜餚,不是昂貴的餐點,而是新鮮翠綠的地瓜葉,這也是讓他充滿元氣的小祕訣。在手術室救人無數的靈活雙手,回到家之後,則成了綠手指,在自家庭園種植青菜、樹苗,而地瓜葉就是陳肇隆的最愛。陳肇隆說,地瓜葉生長速度快,較少蟲害,種植時不需使用殺蟲劑,相當適合居家種植,隨時可以吃到新鮮、含有豐富纖維的蔬菜。煮法簡單天然,用熱水汆燙,淋上一些蒜醬,就相當好吃。陳肇隆指出,越來越多研究證實,地中海飲食可以有效預防心血管疾病及失智症,這些年來,他身體力行,盡量少吃紅肉,多吃海鮮及新鮮蔬果、堅果、大蒜,並以橄欖油取代其他油品。每天一萬步,加上地瓜葉等清淡飲食,這讓身高182公分的陳肇隆,始終維持好身材,體重介於70至75公斤之間,BMI低於24,如果自覺腰帶緊了一點,就增加運動量,減少熱量攝取。挖洞能紓壓熱中種樹 萬棵樹苗留後人●如何常保身心健康?除了運動、飲食,肝臟移植權威陳肇隆還喜歡種樹,從栽種小樹苗中,領悟出待人處事的真理,就是不藏私、大方與人分享,跟活體肝臟移植技術一樣,只要有人願意學,他就大公無私地傳授。陳肇隆指出,儘管卸下行政職務,但工作時間仍然超長,每周兩天門診、三天開刀,門診量動輒一兩百人,每年海內外演講接近百場,數十場示範開刀,生活如此忙碌,但他還是熱中於種樹,因為動手挖洞、培育及植栽樹苗,能讓他紓壓,徹底放鬆放空。陳肇隆十幾年前就在自家旁的空地種植樹苗圃,在他細心栽培下,現在隨時都有一萬棵以上的樹苗,只要長到可以移植的高度,他大方送人,或移植到高雄長庚醫院院區內空地,幾年下來,醫院充滿綠意,有如公園。「前人種樹,後人乘涼」陳肇隆說,這就是他人生的座右銘,任何小事,只要對環境、社會有些幫助,他就願意去做,在醫界如此,在日常生活也是如此。陳肇隆小檔案年齡:67歲現任:高雄長庚榮譽院長、中國大陸工程院院士自我健康期許:持續日行萬步,清淡飲食,嚴格控制體重。
-
2020-06-22 新聞.長期照護
鬱卒體衰,8旬嬤竟失能1個月!長者衰弱7警訊別輕忽
家住宜蘭礁溪的80多歲王奶奶,患有糖尿病,生活自理不成問題,每次回診都很有精神地走入診間。但上個月被診斷心血管阻塞,她被突如其來的消息擊潰,開始憂鬱、沒有胃口,家人一開始沒有注意,一個月後,社區診所醫師見到王奶奶竟坐著輪椅,呈現失能狀態。王奶奶的故事是輕忽衰弱導致的悲歌,衛福部國健署透過「長者衰弱評估」數據推估,台灣有近3萬名長輩可能成為下一位「王奶奶」。目前國內85歲以上長者每4人有1人可能衰弱,以去年39萬名85歲以上長者計算,我國可能衰弱的長者約為9.7萬人,其中恐有三成不自知。根據國健署108年「長者衰弱評估」篩檢結果顯示,20萬名65歲以上社區長者中,65至74歲長者有8.2%出現衰弱前期,1.3%為衰弱狀態;75至84歲長者有15%出現衰弱前期,3%為衰弱狀態;85歲以上長者有26.9%出現衰弱前期,6.9%為衰弱狀態。有很多細微跡象是衰弱警訊,但常被「我老了才這樣、很正常」為由選擇忽視,國健署長王英偉表示,長輩過去一年若曾有跌倒經驗、體重突然減少3公斤以上、長期服用多種慢性病藥物、有憂鬱症、失智症、營養不良或慢性病者,都是衰弱高風險族群。有衰弱狀態長者常因視力、聽力、肌力、平衡感變差,或服用多種藥物及營養不良,增加跌倒風險,導致骨折、失能,甚至臥床不起。開業診所醫師吳震世表示,長輩一旦臥床,平均餘命恐剩7年;反之,及早發現衰弱狀態,尋求社區資源幫助,長輩可多享受14年以上健康老年生活。吳震世指出,若家屬能及早發現王奶奶有憂鬱等衰弱前期徵兆,可帶著她到診所診斷,轉介至心理諮商診所或由社工協助,改善其憂鬱情緒,避免王奶奶因吃不下引起營養不良,減少罹患肌少症及摔倒風險,降低失能機會。國健署以世界衛生組織(WHO)去年公布新版高齡整合照護指南為基礎,製作「長者健康整合式評估」,包含認知功能、行動能力、營養、視力、聽力、憂鬱等。民眾在家就能替長輩評估,若有任何1項異常就是衰弱前期、符合2項即為衰弱。該評估中的認知功能包含記憶力與定向力,民眾可詢問長輩「今天是幾號?」;行動能力則依是否能在14秒內,雙手抱胸連續起立坐下5次進行評估;營養狀況是以過去三個月體重是否突然減少3公斤以上為標準;若過去2周覺得心情低落沮喪、沒有希望則有憂鬱可能。吳震世提醒,評估項目只要有一項異常,應就近尋求社區診所或醫院的家庭醫學科、老年醫學科,做進一步評估,衛生局所也可提供如長者運動課程、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營養推廣中心、失智友善社區等,預防及延緩長者失能。
-
2020-06-20 新聞.健康知識+
家中長輩健康出現警訊?國際最新8項評估報您知,若有任1項異常需尋求醫師做進一步評估!
您過去1年是否曾跌倒、體重突然減少3公斤以上,或對任何事情都提不起興趣?如果有的話,要小心可能是衰弱的徵兆。除此之外,有失智症、憂鬱症、營養不良和慢性疾病的長者,也容易有衰弱的風險。「衰弱」不是疾病,而是一種狀態,如果能夠提早發現家中長者健康異常的狀態,盡快尋求社區資源的幫助,才能夠預防及延緩衰弱情形的發生。 85歲以上長者每4人有1人可能衰弱依據國民健康署108年「長者衰弱評估」篩檢結果,20萬名65歲以上社區長者中,65-74歲長者有8.2%出現衰弱前期,1.3%為衰弱狀態;75-84歲長者有15%出現衰弱前期,3%為衰弱狀態;85歲以上長者有26.9%出現衰弱前期,6.9%為衰弱狀態。結果顯示年齡越高衰弱比率越高,有衰弱狀態的長者更容因為視力、聽力、肌力、平衡感變差,或服用鎮定藥物、多種藥物,而增加跌倒的機會,以致骨折、失能、住院。家中長輩健康出現警訊?國際最新功能評估報您知為達健康老化的目標,世界衛生組織(WHO)於108年公布新版的高齡整合照護指南(Integrated Care for Older People Guidlines,ICOPE),以社區為基礎,發展以人為中心的整合照護服務模式,提出長者健康整合式評估,早期發現長者功能衰退,以延緩衰弱與失能,維持及改善老年人身體功能與心理健康。「長者健康整合式評估」包含認知功能、行動能力、營養、視力、聽力、憂鬱等6大項目。認知功能包含記憶力與定向力(如:今天是幾號?);行動能力如:是否能在14秒內,雙手抱胸連續起立坐下5次;營養狀況如過去三個月體重突然減少3公斤以上;憂鬱情形如過去2週覺得心情低落沮喪、沒有希望等。民眾在家中可以透過這6項功能評估,了解長者是否有健康警訊。長者健康整合式評估量表(1) 記憶力:說出 3 項物品,例如:鉛筆、汽車、書,請長者重複,並記住,問完第 2 題後再詢問一次。(2) 定向力:詢問長者「今天的日期?」(含年月日)「您現在在哪裡?」(3) 椅子起身測試:14 秒內,可以雙手抱胸,連續起立坐下五次。(4) 在過去三個月,您的體重是否在無意中減輕了 3 公斤以上?(5) 您是否曾經食慾不振?(6) 您的眼睛是否有任何問題:看遠方、看近或閱讀上有困難、有眼睛疾病、或有正在治療的疾病 (如高血壓或糖尿病等慢性疾病)?(7) 請跟著我唸 6、1、9,是否兩耳都聽得到(8) 過去兩週,您是否感覺情緒低落、沮喪或沒有希望?過去兩週,您是否感覺做事情失去興趣或樂趣?評估發現異常,可以找哪些資源幫助?如果發現評估結果有任1項異常,可就近尋求社區診所或醫院的家庭醫學科、老年醫學科,做進一步評估。除此之外,衛生局所也可提供民眾有關健康促進的社區資源,例如:長者運動相關課程、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營養推廣中心、失智友善社區等,讓長者獲得完整照顧,並預防及延緩長者失能,擁有獨立自主的生活能力。原文引用自:國民健康署
-
2020-06-20 科別.耳鼻喉
四成65歲以上長者聽障 應即早治療避免社交障礙
65歲以上的長者聽力障礙高達40%,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與亞洲大學聽語系今天到田中頂潭社區為長輩進行聽力篩檢,亞洲大學聽語系系主任盛華表示,老人家的聽力障礙會讓他們和別人溝通容易有障礙,甚至造成他們走不出去,所以及早發現聽力問題,才能提早治療,避免影響其社交活動。「阿嬤,阿嬤」無論志工叫得再大聲,阿嬤還是頭也不回地往前走,頂潭社區理事長蕭萬福說,這種情況可說是社區中日常,也是長輩們嚴重的聽力危機。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田中志工站關懷的83歲林阿公也是多年前就有退化和重聽情形,因為和人溝通較吃力,參加社區活動時都很困擾,林阿公說,因為連接電話都聽不到,所以現在只要電話響,他就把電話拿起再掛掉,親友就會知道他在家,不過後來他也學會自己按摩耳朵來延緩聽力減退。根據PSA華科事業群慈善基金會2019年的聽力篩檢報告顯示,65歲以上的長者失能性聽損盛行率高達40%,不但會造成長輩產生溝通困難問題,老人家更會有孤獨、憂鬱、缺乏安全感,甚至會提高失智症罹患率。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在華科慈善基金會公益支持與亞洲大學聽語系協助下,今天除了在頂潭社區幫長輩做聽力篩檢,結果現場九成長輩有聽損問題,活動也透過互動和講座方式,希望能協助輕中度聽力損失的長輩即早就醫,並勸長輩不能忽視聽力問題,因為只要正確的耳朵清潔觀念、降低長期曝露在噪音中、睡眠充足、避免過勞、每年定期接受聽力篩檢即可預防聽損。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彰化服務處處長施淑莉也提醒,若發現家中長輩常講話很大聲、電話響了很久都不接或看電視音量調很大聲等,都可能潛藏聽力損失危機,可協助長輩就醫,並配戴適合的助聽輔具,才能避免長輩因聽力障礙的疏離感。
-
2020-06-18 新聞.健康知識+
用什麼鍋煮湯,決定你喝進什麼!顏宗海教你6種鍋具安心用法
食安事件一波接著一波,很多人擔心外食會有問題,於是自己回家開伙的機率變高了。不過,選用鍋具時還是要小心謹慎,否則用錯了,同樣會有食安上的疑慮。很多婆婆媽媽常問我,到底哪一種鍋具使用起來比較安全呢?其實各種鍋具都有優缺點,我的建議是不同的烹調方式要使用不同的鍋子,最好不要一鍋煮到底才安全。早期電鍋的內鍋幾乎都是鋁鍋,好處是質輕又便宜,因此廣受消費者歡迎。不過隨著消費者的健康意識抬頭,很多人擔心鋁鍋會釋出鋁,增加罹患阿茲海默症、失智症及骨頭病變的風險,因此現在很多家庭都已不用鋁鍋煮東西了。不過還是要提醒大家,如果外食時,觀察到老闆用鋁鍋來烹煮食物,建議最好不要購買來吃,因為鋁鍋如果遇到高溫、接觸酸性醬料或刮傷都可能讓鋁溶入食物裡,吃多了就會對健康造成影響。有些人會問我:「鋁鍋釋出的鋁只是微量,應該沒關係吧?」我通常會告訴他們,生活中到處充斥著鋁,例如胃藥、油條、麵包、麻辣鴨血裡都有鋁,由於鋁必須經由腎臟排出的,腎功能正常的人若攝取到金屬鋁,仍可順利排出體外,但腎功能差的病患吃到這些東西,可能會使鋁殘留體內。因此,鋁鍋能不用的話最好就不用。目前市面上販賣的電鍋內鍋已經較少出現鋁鍋,而以不鏽鋼鍋來取代,如果有預算上的考量,也有鍋子內層是不鏽鋼材質,外層及蓋子是鋁的產品。只要接觸到食物的部分不要使用鋁,就不至於對健康產生危害。不沾鍋外型美觀,食物也不會沾黏到鍋子上,烹調起來更輕鬆方便,造福了不少家庭主婦。不過不沾鍋塗層含有全氟烷化合物,因此要避免高溫烹調、少用酸性醬料或避免刮傷,才能降低致癌物全氟辛酸釋出,進而汙染到食物。例如可以使用不沾鍋來煮義大利麵,但高溫油炸雞排或炸豬排則不建議使用。陶瓷鍋漂亮、氣派,拿來燉煮食物,例如冬天的羊肉爐、薑母鴨,可以提升用餐的氣氛。不過陶瓷鍋通常色彩會較鮮豔豐富,這些色素可能會釋出鋁、鎘,一不小心就會把金屬一起吃下肚。建議選購不沾鍋時盡量以原色、素色為主,或鍋子外層有顏色沒關係,但跟食物接觸的內緣,則不能有色層。華人喜歡用大火快炒的方式烹調食物,鐵鍋耐高溫,是不錯的選擇。不過,鐵鍋的缺點是容易生鏽,若沒有每天使用,會產生氧化鐵或微生物汙染等問題,可能造成腸胃道刺激。此外,有些家庭會用鐵鍋來煮湯,煮完後並不會特別盛別的容器,而是將湯一直留在鐵鍋裡,要吃時才一碗一碗地舀。這種方式也會讓鐵跑出來,造成汙染。有些人認為鐵鍋釋出的鐵剛好可以幫身體補鐵,我並不贊同這樣的做法,因為這些從鍋子裡溶出來的鐵並不衛生,有可能遭受微生物汙染。要補鐵的話不妨多吃紅肉。跟鐵鍋的情況差不多,銅鍋的好處也是適合高溫烹調。我們去吃韓國烤肉時,會覺得火好像很小,但肉片一下子就烤熟,這是因為銅鍋發揮導熱快速的優點。不過銅鍋也是要避免刮傷,否則同樣會讓食物汙染到銅,過多的銅會提高罹患肝硬化的風險。跟前面幾種材質的鍋具比起來,不鏽鋼鍋相對安全,而且也很適合高溫烹調。不鏽鋼鍋依價格不同而有分等級,從貴到便宜依序是四○○、三○○及二○○系列。二○○系列多是工業用途,三○○及四○○則可使用於鍋具、餐具中。編號三○四系列的不鏽鋼鍋,含有18%鉻、8%鎳,耐高溫及強酸、強鹼,被公認是最安全的材質。二○○系列的不鏽鋼鍋,廠商因為成本的考量,可能用錳來取代鎳,若使用不慎、刮到會釋出錳,長期下來接觸會提高大腦神經退化疾病的風險。不管使用哪一種鍋具,都盡量不要使用金屬鏟子或用鋼刷來刷洗,才不會造成損傷,進而溶出重金屬。各種材質鍋具比一比書籍簡介書名:食品不安全的年代如何自保?顏宗海醫師教你怎麼吃最安心!作者:顏宗海出版社:平安文化出版日期:2016/03/28作者簡介/顏宗海 醫師國立台灣大學醫學學士、英國倫敦大學醫學博士。生於馬來西亞,畢業於台灣大學醫學系,並於英國倫敦大學取得醫學博士學位。在林口長庚醫院接受住院醫師訓練時,遇到影響他最深的老師,「俠醫」林杰樑醫師。顏醫師在林杰樑醫師門下專攻腎臟醫學與毒物學,發表過一百多篇國際期刊論文。在林杰樑醫師過世後,曾與他共事長達十八年的顏醫師延續恩師未完成的研究,並接棒成為媒體公認的「食安守護者」,積極傳授民眾正確的飲食觀念,希望打造業者良心、政府用心、民眾安心的健康社會。目前擔任衛福部健康食品審議小組委員、經濟部日常用品國家標準技術委員、台北市、桃園市及新竹市衛生局食安委員,現職為長庚醫院腎臟系臨床毒物科主任。延伸閱讀: 明明沒撞到,身上卻出現「不明瘀青」?中醫師:這3種部位,小心是癌症前兆!
-
2020-06-17 科別.腦部.神經
記憶斷片檢查腦部萎縮近三分之一 老翁存「腦本」沒失智
新北有70餘歲的陳姓老翁曾搭飛機轉機時,出現記憶斷片狀況,不知道自己是誰,也不清楚人在哪裡,回台後前往醫院檢查,失智症檢測量表仍獲得93分的高分表現,醫生進一步檢查才發現腦部萎縮三分之一,原來老翁喜好運動、學習新知,「存腦本」才避免失智惡化。亞東醫院一般神經科主任甄瑞興說,全球每3秒就有一名失智症患者產生,台灣失智老人去年統計超過28萬人,全球有認知功能障礙者已逼近5千萬人,每年更花超過8千億美元在失智老人的醫療照顧。甄瑞興說,存老本前要先「存腦本」,存腦本的方法就是多運動、多社交,與增加知能訓練,避免憂鬱、戒菸、治療三高、使用地中海飲食、避免使用類固醇消炎藥物等。甄瑞興也說,失智症成因包含退化性(阿茲海默症)、血管性、可逆性(可治療的腦部傷害)和假性失智症(憂鬱症)等,其中占6到7成的退化性失智症,過去臨床醫學藥物的研發證實療效不佳,建議透過運動、飲食、戒菸來改善。陳姓老翁被妻子帶往醫院檢查失智症,並接受失智症檢測量表測驗,滿分100分陳翁拿到93分,醫生認為沒有失智狀況,近一步檢查發現腦部萎縮三分之一,陳翁說自己喜歡書寫也愛運動,同時喜歡接受新知。新北社會局副局長林昭文也說,新北有超過59萬名長輩,盼藉由超過千處銀髮俱樂部,提升長輩的生活功能,發揮長輩的潛能,預防失智、延緩失能,應「在乎長輩還擁有的,而不是擔心他已失去的」。新北社會局去年就成立「新北市銀色知悠生-蒙特梭利中心」,也與社團法人台灣認知功能促進協會和亞東醫院合作,培訓各銀髮俱樂部的照顧人力。
-
2020-06-17 橘世代.健康橘
名人養生祕訣/張忠謀把健康當企業管、馬哈地不被美食誘惑!
二0一八年五月的馬來西亞大選中,前首相馬哈地(Tun Mahathir bin Mohamad)贏過現任首相納吉(Mohd Najib bin Abdul Razak),終結了國民陣線六十多年的執政,成為全世界年紀最大的國家領導人,是年他已九十三。最令人驚奇的是,這不是一場可以「躺著選」的大選,連隨身採訪記者都受不了馬哈地的滿檔行程,一天內趕赴多個城市演講、開會,體力不輸年輕人,且頭腦清楚,思慮敏捷。當然,人不是機器,使用了九十多年當然有耗損,比如說馬哈地有心臟病,常因心臟問題就診,又得過肺炎。但他重視養生,年輕時讀到的科學研究又說許多動物實驗都已證實,只要給予相對低的熱量食物,就可以增加壽命,於是除了不抽菸、不喝酒,沒有不良生活習慣,他最重要的養生方法就是對飲食相當節制,不管多好吃的東西都只吃一點點。此外,他從二十多歲開始工作至今六十多年,每天六點半起床,天天上班,即使十多年前卸任首相後,仍然天天進辦公室,維持固定作息。另一方面,馬哈地維持運動習慣,包括走路、健身與騎腳踏車。他也持續閱讀與寫作,鍛鍊大腦。更重要的是,他的情緒維持正向樂觀,比如大選那天開票到凌晨三點,結果已差不多底定了,馬哈地一現身記者會現場就拿自己的年齡開玩笑,對滿場等待的群眾說:「是的,是的,我還活著!」這種不忌諱的態度,或許正是他維持活力的原因。足以左右台灣股票指數的龍頭企業創辦人張忠謀同樣認真地把自己的健康當作企業般經營與管理。他的五大養生祕訣是:●第一,早睡早起,作息規律。這一點最重要,但也最難做到。●第二,不加班,不應酬。有道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這點除非是專業人士或自己就是大老闆,不然也不容易。●第三,持續運動,飲食清淡,維持一魚一肉的簡單菜色,烹調少油低鹽。●第四,閱讀搭配音樂紓壓。媒體稱這是張氏獨門祕方,在一天的不同時段讀不同類型的資料與書籍,搭配不同的音樂。●第五,有系統有計畫的終生學習。我猜所謂的有系統,大概是指大腦必須費點勁的困難學習。近年科學研究證實,只有這種挑戰大腦的認真學習,才會產生較多的神經連結,又稱「認知儲備」,能為大腦存摺多添點資產,以備將來大腦神經退化(失智症)時,有多的餘裕可以應付。這些道理講起來都不難,難在真正做到;真做得到,就會活出健康又令人羨慕的人生。日本著名的日野原重明醫師活到了一百零五歲,年過百歲仍應邀前往世界各地演講,過世前幾周還在安排下一趟出國行程;台大外文系齊邦媛教授八十五歲獨自住進養生村,花了五年撰寫自傳《巨流河》;美國大導演伍迪.艾倫(Woody Allen)六十歲以後給自己的功課是每年拍一部電影,至今八十多歲仍創作不歇;二十世紀大建築師萊特(Frank Lloyd Wright)最重要的代表作都在六、七十歲後才完成;華人世界引領風騷數十年的愛情教母瓊瑤,如今高齡八十多歲,仍然持續寫出許多感人的作品。前些世代的長壽名人,日本前首相岸信介的養生名訓是「不要跌倒,不要感冒,遠離人情世故」。著名的攝影大師郎靜山,在平均壽命才六十來歲的七○年代,歷經跌落山谷的車禍仍大難不死,活到百多歲,名言是「別人的事我多順從,自己的事不勉強」。這些名人最重要的典範是不會給自己的人生設限,認為七、八十歲就該坐在那裡養老,等別人來服侍,而是忘掉年齡,持續做自己辦得到的事,內心繼續燃燒著為世界貢獻智慧的熱情。這種熱情既能讓自己健康又快樂,生命也不會留下遺憾。本文摘自《李偉文的退休進行式2:50+的自在活,健康老》,時報出版 2020/04/21 出版【書摘試閱↘↘↘】。李偉文:在說「我願意」後,每個人其實需要「6個伴侶」 立即按讚 更多橘世代精彩內容不漏接!>>現在立即加入粉絲團
-
2020-06-16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搞不懂長照防疫?新竹市發表首本QA工具書 邀21名專家解惑
免疫系統較弱的年長者是罹患武漢肺炎的高風險族群,讓長照防疫成為防疫期間的重點工作。為此,新竹市衛生局蒐集民眾最想問的55個長照防疫問題,再邀21名專家解惑,最後將QA內容集結成《長照防疫最想問》工具書。無論未來面對何種疫情,民眾手邊都有參考資料可用。武漢肺炎疫情爆發後,歐美不少死亡病例來自長照機構或安養之家的院內感染,日本70歲喜劇演員志村健也是染疫6天後就過世,讓家有抵抗力較差的慢性病長者都繃緊神經。不過,照顧長輩的場域不同,包括有居家、社區、或長照機構,長照防疫重點殊異,且多數失智症患者更無法理解「為什麼要戴口罩」,實難配合各種防疫措施要求,讓家屬或照顧者相當頭痛。為此,新竹市衛生局從長照服務單位、照顧者、及網路等線上線下管道,搜羅民眾的長照防疫疑問,例如「體溫測量該以哪一種溫度指標最標準」、「失智症患者不願意戴上口罩,怎麼辦」等55題最真實的問題,再邀請感染症、高齡醫學、長期照顧、失智症照護等領域的21名專家協助解惑,最後集結成《長照防疫最想問》一書。新竹市衛生局長王宗曦表示,《長照防疫最想問》很可能是國內第一本以長輩、照顧者及長照工作人員防疫需求為出發點的工具書,雖然目前疫情趨緩,但其實生活中的感染源無所不在,在後疫情時代,應讓防疫知識落實為日常。王宗曦說,《長照防疫最想問》提供各種長照場域適用的防疫情境及標準作業程序,無論未來面對何種疫情,都能當作防疫的參考工具書使用。新竹市衛生局印刷限量1,500本《長照防疫最想問》工具書,有興趣民眾可向衛生局及三個行政區衛生所索取,可電洽(03)5355191。另也提供電子書版本,可上衛生局官網及「udn讀書吧」免費閱讀(https://lihi1.cc/l44hW)。(新竹市衛生局關心您 廣告)
-
2020-06-16 科別.腦部.神經
空氣污染會導致阿茲海默症?看看墨西哥城的悲劇
聯合國1992年將墨西哥城列為世界上污染最嚴重的大都市。2018年的一項研究顯示,墨西哥城大量30~40歲成人大腦中發現有典型阿茲海默症的病理表現(老年炎性斑),甚至在嬰幼兒的大腦內也有類似發現,研究人員把這個發現和大氣污染相關聯。幾年前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調查了1000萬名美國東北部50個不同城市的65歲以上患者,他們發現這些老人罹患神經變性病,包括阿茲海默症的幾率和暴露於一些特定的污染源劑量密切相關。其它來自英國、瑞典和臺灣的報導也支援這個說法。《阿茲海默症》雜誌主編、美國德州大學的神經生物學家George Perry指出:「在阿茲海默症的病因研究中,空氣污染已成為熱門話題。」墨西哥城的悲劇美國蒙大拿州的神經病學者Lilian Calderon-Garciduenas 調研了在墨西哥城嚴重污染區域的40隻野狗,有些動物已出現行為學改變,如不再認識自己的主人,不會做以前學過的技巧等。檢查發現,狗腦內有阿茲海默症的典型病理表現——斑塊。 她接著又開始研究同一嚴重污染區的居民,發現他們也多有同類斑塊病理表現,甚至在孩子或11個月大的嬰兒腦內都可發現。2018年英國醫學雜誌(BMJ)發表了一項研究,追蹤131000名50~79歲的倫敦居民,在八年的隨訪中他們發現,暴露於空氣污染時間最長的人也最容易患失智症。阿茲海默症和PM2.5的相關性尤其高。臺灣學者在一項10萬人的調查中也發現類似的相關性。瑞典學者指出與空氣污染相關的癡呆症患者和他們是否攜帶阿茲海默症易感基因無關。多倫多大學的學者在2017年1月的《柳葉刀》上報導:在660萬接受調查的安大略省居民中,居住在距離主路不到50米處(這些地方的細顆粒污染物濃度比距離150米左右的高出10倍以上)的居民,罹患失智症的幾率比生活在離主路200米以外的人高出12%。此類流行病學研究確有它的局限性,它很難設計、完成一項有對照組的污染源研究,因為長期使人們暴露於已知有害的污染環境是不人道的。但這個工作可以在動物實驗中完成。美國北達克塔州的神經生物學家Colin Combs2015年在飼養老鼠的籠子中灌入不同程度的污染空氣,他發現空氣污染程度越高、暴露時間越長對腦的損害越嚴重;神經病理檢查發現的斑塊和阿茲海默症頗為相似。2018年,洛杉磯的科研人員發現空氣污染中的重金屬不但能進入動物的腦內,而且它可以啟動一些特定基因而誘發神經變性病和癌症。PM2.5會損傷大腦研究人員推算,40%~65%的阿茲海默症風險來源於非遺傳性因素,如生活方式和生活環境。其中空氣污染是最重要的誘發因素。PM2.5來源於油、氣的燃燒,發電廠的排放、煤和木頭燃燒等。這些物質一旦被吸入到肺臟可被吸收入血。它會對呼吸和心血管系統造成嚴重損害,導致癌症、心臟病、腦卒中,甚至死亡。以前的醫學知識多認為這種有毒物質很少能進到腦內因為腦組織有血腦屏障保護,現在看來並非如此,PM2.5可以改變血腦屏障的通透性從而進入腦內。此外它也可經鼻腔黏膜沿嗅神經入腦。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暴露在這些空氣污染物中可以損傷大腦,加速認知老化,甚至還可能增加罹患阿爾茲海默病與其他癡呆疾病的風險。PM2.5危害大,但這些微小顆粒中什麼成分危害最大,這個問題很難回答。石油燃燒後釋放出來的污染顆粒有成百上千種成分,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等,這些物質在腦內聚集需要很長一段時間,這可能部分解釋了阿茲海默症為何多發于老人。有人會問,空氣污染PM2.5的水準有沒有安全區間?我們可能永遠也確定不了這個安全區間。遠離空氣污染 活得更「聰明」美國南加州大學流行病學家陳居泉教授專門研究空氣污染對大腦的影響,他指出雖然空氣污染中每個單一特殊物質對大腦的作用現在並不明朗,但多種成分混合的微小粒子污染物顯然和腦損傷、認知功能障礙有直接相關。陳居泉教授去年在《大腦》雜誌上發表的文章表明,空氣污染中的微小粒子和老年女性的神經病理改變和記憶力喪失密切相關。現已有多組資料表明,中老年人長期暴露於空氣污染是發生失智症的重要風險因素;青少年暴露於空氣污染是否會發展成癡呆症還需進一步研究。雖然阿茲海默症相關基因遺傳學研究眾多,但至今藥物治療效果甚微。大氣污染和阿茲海默症的相關性對疾病防治具有重大意義,這也是政府和相關部門嚴查嚴管空氣品質最重要的客觀依據。和遺傳基因變異不同,生活方式和生活環境是可以管控的。鍛煉身體可以增加腦血流,從而提高腦源性神經生長因數的水準,減少癡呆的發病率。控制大氣污染不光對減少呼吸、心腦血管病、癌症有重大作用,對於人類如何能活得更長、更「聰明」也具重大戰略意義。
-
2020-06-11 橘世代.健康橘
你是健忘還是早期失智?「失智症篩檢量表」測測看
據統計,目前全球約5000萬人罹患失智症,許多人都知道要提早預防、及早發現、早期診斷,但是這些口號能否落實,有賴全民認知教育,讓它成為日常知識。「台灣失智症協會」大力推動各項政策,希望播下預防種子,期盼與全民共同預約一個沒有失智的未來。由於人口高齡化已經成為全球的隱憂,再加上國際衛生組織的重視,關於「失智症」的影片、廣告、或是DM文宣處處可見,但若非有切身之痛,一般社會大眾仍然無法對失智症加以注意。別忘了,失智症並不是專屬於老年人的疾病,年輕型失智症也有可能找上您。失智者在失智症狀出現之前,可能就已經潛藏長達20年的腦部病變,所以,當您還在懷疑自己到底是健忘還是失智時,請花一點時間用「失智症篩檢量表」測測看吧!長期以來關注各項失智症議題的「台灣失智症協會」強調,除了結合政府、民間,以及各領域專業力量,為提升失智者及其家屬生活品質而努力外,倡導失智症預防相關衛教及建立失智友善社區,更是刻不容緩的要務。失智議題納課綱 成人分享學習2019年7月份上映了一部由日本暢銷繪本改編的同名電影《阿嬤,不要忘記我》,是以劇中孫子「小翼」的視角生動描繪出人生無可避免的老化、失智等難題。劇情敘述一位平日極為呵護孫兒的阿嬤,因為記憶力逐漸減退,漸漸地變成一個行為怪異的長輩,例如:任由心愛的植物枯萎、一次吃光一鍋果醬,或是忘記去接孫子、半夜吵著要外出等。種種行徑讓小翼因為害怕而與她日益疏遠,但是這段所有人都很辛苦的過程中,小翼也漸漸從大人口中認識了什麼是「失智症」,並且學會與失智的阿嬤相處。台灣失智症協會祕書長湯麗玉即以這部電影作為訪談的開始,她表示,這部電影點出了幾個議題,第一個是失智症,第二是照顧分配的問題,第三是學生霸凌的問題,第四是祖孫相處,第五是關於如何認識失智症的教育問題。認識失智症是現代很重要的課題,而且應該從小就開始。湯麗玉指出,根據統計顯示,失智程度為重度與中度者約占26%,輕度與極輕度的患者約有74%,所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相對可以減緩症狀惡化,為此,就必須趁早將失智症相關議題納入學齡孩童的課綱領域中。投入失智症領域已經將近30年的湯麗玉表示,家有失智者,無疑對整個家庭造成巨大的影響。失智症協會在2005年成立「瑞智學堂」,是專為輕度失智者及家屬設計的認知促進課程,目的是為了促進多元認知、延緩失智退化,成立至今已逾13萬人次參與。「其中『永遠記得您講座』必須具備失智者家屬身分者方可參加,經由演講與分組討論,家屬可以做經驗分享與交流,達到互相幫助的目的。其他可以自由參與的則有『家屬必修班』課程教導照顧技巧,提供相關資源與資訊,另外,『記憶咖啡講座』則由家屬擔任講者,著重對一般人做宣導,講者中有許多是已經卸下照顧責任的『畢業生』,他們會將照顧失智家人全程的經驗與大家分享,所以許多處於懷疑或是未確診階段的家屬,因為參加了記憶咖啡講座而解惑。」湯麗玉詳細地為我們說明,指出以不同的課程來教導社會大眾認識失智症,才能夠引領大家由未知的領域進而付出關心。許多人認為失智症是老年人才會罹患的疾病而漠不關心,然而年輕型失智症會對家庭造成更大的衝擊,湯麗玉舉出實際案例︰「有一位50多歲年輕型失智症病人,夫妻兩人經營一家公司,育有3名子女,後來因為公司財務每況愈下,妻子才驚覺先生已經罹患失智症,也因為罹病後的諸多脫序行為,造成孩子莫大的困擾,以致於必須接受學校輔導。這個家庭後來變成了低收入戶。」由此讓我們更加了解年輕型失智症對家庭的影響甚鉅,原本美好的世界會在瞬間瓦解,所以愈早對失智症有所認知,就愈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預防降低風險 訓練種子教師向下扎根湯麗玉認為,《阿嬤,不要忘記我》這部電影對小朋友來說是極佳的教材,若是小學老師在課堂上播放之後,將失智症的議題帶回課堂上,將可以成為孩子們參與討論的話題,因為影片或繪本對孩童來說,有聚焦吸睛的效果。她進一步說︰「不論是我們協會或是其他單位、坊間,都有很多與失智症相關的影片、繪本或是教材,甚至於我們的同仁將自製簡單的動畫影片帶到校園去做宣導,都引起熱烈的迴響。所以我們期望以培訓種子教師的概念,藉由老師的力量在各個學校推廣,或是訓練大專院校的學生對失智症有清楚的概念之後,亦可以協助映後座談或討論的活動,如此就有機會讓失智症的衛教在孩童心中深耕,進而帶到各個家庭開枝散葉。」由於少子化時代來臨,照顧人力逐年大幅減少,未來失智症照護已經無法單靠家庭,而將轉變為社區互助照顧的模式。根據統計,目前有95.9%的失智者在社區中生活,所以社區中的失智症病人需要我們共同來關心。對於友善社區的推動,湯麗玉樂觀其成:「因為現在每個縣市的衛生局都可以申請相關經費,來推動當地的友善社區,其中包括了友善天使、友善組織、友善商店等,大家多一點關懷、多一點協助,就會成為失智症病人與社會銜接最重要的橋梁。」失智症協會於2018年負責拍攝製作友善公車、友善警察,以及失智友善「大學生篇」等相關影片,做為各縣市宣導使用素材;他們也與正聲廣播電台合作製作一系列失智友善線上學習課程影片,由湯麗玉及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一般神經科主治醫師王培寧、台北榮總精神部主治醫師蔡佳芬主講,以每支2至3分鐘的短片,傳達有關失智症的知識與最直白的因應方法,希望大家共同來打造失智友善家園。「預防失智、降低失智風險並非熟齡後才開始注意,因為在顯現失智症狀前,大腦的病變已經累積了20年,所以在生活中要積極力行預防失智的種種方法,不論是良好的飲食或是生活習慣,都要從小就開始培養。」湯麗玉認為,對學生做教育宣導是很有價值的事情,亦可間接影響父母親了解「預防失智」的重要性,以防日後成為家人子女的負擔。去年9月28日~29日,失智症協在台北市華山文創園區舉辦一年一度的「國際失智症月」,鼓勵失智症者勇敢站出來,為自己發聲,也持續促進社會大眾對失智症的認識。失智症協會預計在2020年度將失智症宣導、友善社區及大學生做連結,希望有更多年輕人可以投入失智症相關宣導,因為現代年輕人的網路行銷、傳播資訊能力都不容小覷,若善加運用,必定會成為宣導失智友善、預防失智的強大生力軍。失智不是一個家庭的事,而是整個社會的事,唯有讓失智症的觀念更加普及,尤其是加強學生的知識推廣,才能夠防患於未然,整體社會亦可以提供失智症病人及其家屬友善的環境與有利的支持。讓大家心手相連,共同預約一個沒有失智的未來。更多精采內容,請見《熟年誌2019年9月號(NO.90)》【關於更多長照大小事↘↘↘】。張曼娟:照顧者才懂的旅程「辛苦也幸福」。善用長照2.0 寒溪部落同村共養共老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6-10 橘世代.好學橘
「孫子年輕,爺奶智慧」全家玩桌遊,鬥智看誰贏!
據說現在年輕人不太喜歡使用臉書,因為他們發現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有了臉書帳號。的確,不管是透過手機或電腦,已退休的熟齡族群如今花愈來愈多時間掛在網路上,再加上幾乎所有上了年紀的人最怕的都是失智症,導致許多打著預防失智症的電玩上市,每一款都說研究證明打電動可以預防或減緩失智症的進展。電玩是否真能預防失智症,目前國內外研究結論分歧甚大,可以說是尚未有定論。不要說坊間的遊戲效果讓人存疑,美國的莫魯斯實驗室經研究後推出了一款需付費才能使用,針對大腦訓練的電玩遊戲,宣稱能提升日常生活品質和延緩失智症的發生率,後來卻因效果不明顯而被使用者提告,並於二○一六年一月被法院判定敗訴,必須支付總金額高達二百萬美元的賠償。另一方面,比起一個人孤零零在手機或電腦螢幕玩遊戲,其他需要與別人一起玩的遊戲,不管是傳統的棋類、撲克牌類或麻將,乃至於近年很夯的桌遊,從古早的大富翁到現今各種設計得生動有趣、種類繁多的桌遊,因為多了與人的互動,對失智症才具有絕對明顯的改善效果。目前研究中,只有四個管道能夠確實有效地預防或延緩及改善失智症,也就是飲食、運動、多動腦的認知儲備、社交中的人際關係。桌遊包含了動腦與人際互動,有的桌遊還納入了運動設計,或是在遊戲中學習健康飲食相關知識,可以說是非常棒的娛樂與保健養生道具。現今也有很多單位,不管是社會企業或公益團體,乃至於社區樂齡中心或日照機構,陸續開辦了桌遊相關課程與活動。曾有社區發展協會發現里內住民的年紀愈來愈大,失智老人愈來愈多,培訓了一批中高年級的孩子,讓他們先熟玩桌遊,再試教幼稚園與低年級的小小孩,等具備一些教學經驗後,再請他們教導與陪伴長輩玩桌遊,這真是青銀交流最棒的模式。之所以使用這種看似複雜的做法,是因為教老人與教小小孩有類似之處,也就是不能太難,否則他們一直遇到障礙就會退縮、放棄,因此除了遊戲設計必須難易適中、循序漸進,遊戲的對象與氣氛也很重要。桌遊最棒的地方是可以根據我們想達到的目標挑選適合的遊戲,不管是記憶類、認知推理、邏輯思考、反應訓練,甚至是體能運動,都有設計得很有趣的桌遊可供選擇。有個台灣的設計團隊和職能治療師合作,開發了一款「回憶錄大富翁」桌遊,參加二○一六年美國史丹佛大學舉辦的銀髮設計比賽,拿下心智組首獎。這款桌遊的初始構想來自於失智症團體活動舉辦的懷舊療癒課程,在遊戲中結合了各種感官刺激與認知訓練,將懷舊相片、影片、音樂,甚至肢體動作都設計了進去,在職能治療師的引導下,一次可以提供五到六位失智長者一起玩,課程每周一次,共八次,開放各機構申請,有興趣的單位可以上網報名。除了這些比較專業的桌遊,沒有罹患失智症的我們,大可在家庭聚會時,全家人一起玩桌遊,絕對比大家各自滑手機、上網來得開心快樂,對家族情感的凝聚力更是大加分。本文摘自《李 偉 文的退休進行式2:50+的自在活,健康老》,時報出版 2020/04/21 出版【好學精選延伸閱讀↘↘↘】。日本爺奶用科技當老師 4000名學生來自世界各地!。73歲牙醫師精通4國語言 退而不休化身導覽員聊歷史 立即按讚 更多橘世代精彩內容不漏接!>>現在立即加入粉絲團
-
2020-06-06 失智.大腦健康
預防方法/發炎失智大腦都是自己養出來的!日本醫學教授公開10大NG生活習慣,你中了幾個?
失智原因是「炎症」、「營養不足」、「毒性物質」根據戴爾教授:阿茲海默症大概分為四型「1型(炎症性)」「2型(萎縮性)」「1.5型(糖毒性1型與2型的混合)」「3型(毒物性)」。在此重述造成阿茲海默症的3個原因:「炎症」「營養不足」「毒物性質」。總之,如果腦部發生炎症的同時,並陷入營養不足,再加上有毒物質蓄積時,腦部受到傷害,認知機能會持續不斷地變差。失智症由40歲開始!當失智症被診斷出時已是末期現在日本,失智症診斷以「是否需要照顧」為基準。即使有顯著認知機能退化,只要沒造成生活障礙,就不認定是失智症,而診斷為「輕度認知障礙(MCI)」。雖然MCI被認為是失智症的前一階段,事實上,因所有的症狀都已呈現,最好把它歸屬為「末期」失智症。當周圍的人都已感覺有出現症狀時,表示腦部的漏洞數目很多,且變大了。健忘是失智的開始單純的健忘不是疾病,和失智症不同。但我認為是認知機能退化的表徵!健忘最早大約從40歲開始。事實上,從40歲腦部逐漸開始出現漏洞,經過20~30年數目增加,漏洞漸漸擴大。過了60歲,症狀明顯出現時就有點太晚了。如果想預防阿茲海默症的話,建議從40歲起就要檢視生活習慣。如此這般你也會得失智症!每天的行動都是在腦部開漏洞得阿茲海默症是很容易的,其實,可以說很多日本人都正過著會得阿茲海默症的生活。早餐吃甜的丹麥麵包、沒刷牙就急著出門、通勤塞車充滿壓力、邊開車邊工作邊滑手機。午餐吃漢堡、為轉換心情抽根菸、工作休息時間喝罐裝甜咖啡、回家後以乾炸食品為下酒菜,喝罐裝氣泡酒當晚餐配酒、邊看手機邊上床就寢。過這樣的生活是猛然將自己推向阿茲海默症一途。但完全不過這樣生活的人又太少了。日本失智症病人數目的增加不足為奇。「造成失智症的一日生活」【早上】早餐吃丹麥甜麵包等(血糖急速上升,引起胰島素抵抗性。)沒刷牙就趕出門上班(口腔內增加的壞細菌會攻擊腦部)通勤塞車滿腹心理壓力(增加的皮質醇會傷害腦部的海馬)邊開車邊工作邊滑手機(運動不足,加上照不到陽光、維生素D不足。)【中午】午餐吃漢堡(攝取含豐富Omega-6的飲食,加速炎症的發生。)因胃悶悶的就服胃藥(降低胃酸會阻礙維生素及礦物質的吸收)工作休息時間喝罐裝甜咖啡(血糖值突然上升,引起胰島素抵抗。)【晚上】回家後以乾炸食品為下酒菜,喝罐裝氣泡酒當晚餐配酒(含大量反式脂肪酸及糖化終產物,血糖值也會上升)晚上喝酒後一根菸(數百種化學物質侵入腦部)邊看手機邊上床就寢(無法熟睡,持續腦部的炎症)避開原因以預防飲食為目標盡可能避免會引起腦部炎症、萎縮及有毒物質的有害食品,盡可能積極攝取對神經有解毒及再生功能食品。因為無法完全避開有害食品,就積極攝取對腦部有幫助的食品吧。在此將介紹有助預防失智症的代表食品。我們暴露在重金屬、擾亂內分泌的物質、黴菌等種種有害物質中。這些每天都會進入我們的身體。有害物質不可能完全隔絕在外,太在意這些物質的話,壓力會累積!與其如此,不如積極攝取能支援身體將有害物質排泄的食品。有害物質可隨著汗、尿、便等一起排出體外。運動充分地流汗,整頓腸內環境是一個比什麼都好的排毒方式。躲在冷氣房內不流汗地生活著,因壓力傾向便祕的人,身體一直繼續有害物質的囤積。我建議馬上改變你的生活方式。活用有解毒作用的食品在每天的飲食中,放入可促進有害物質排泄的解毒作用食品。植物會製造出各式各樣保護身體免於有害物質傷害的物質。其中具預防失智症的有效成分,本書特別嚴選介紹的是戴爾博士所推薦有強效的食品。將這些食品盡可能放入每日的飲食內,對失智症預防有助益。香菜──最強的排毒蔬菜將囤積在腦部的重金屬排出在亞洲料理中幾乎都會出現。有種特別強烈的香味,喜歡或討厭的人壁壘分明。是一種非常好的蔬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及礦物質。可以促進水銀和鉛等重金屬的排泄作用。所以被稱為最強的排毒蔬菜。除了對沙門氏菌和念珠菌等的抗菌作用之外,也有強力的抗氧化作用,也能消除胰島素抵抗性,具有種種健康效果。在動物實驗已確認對生殖器及腦部囤積的重金屬(鉛)有促進排出效果。也可以成為阿茲海默症預防的強力盟友。要積極攝取的食材代表。在日本也有溫室栽培,超市等整年都有販售。露天種植當季為3~6月。白花椰菜──生食可以更有效地攝取營養提到對健康有益的蔬菜來說,第一個想到的是青花椰菜。雖然白花椰菜讓人印象較模糊,其實,白花椰菜有不輸人的魅力。原本青花椰菜是由白花椰菜改良而來的。含有同樣的營養素,含有的量足與青花椰菜勢均力敵。但青花椰菜有苦味、發澀辣喉嚨,不加熱無法食用。維生素及酵素、植化素等都不耐熱,加熱調理時,營養素就減少了。相較之下,白花椰菜沒有這些缺點,直接就可以生食。可作成沙拉和泡菜食用,調理過程營養素損失少,可有效攝取營養素。加熱調理食用也可以,不過我們還是建議生食。酪梨──保護肝臟的麩胺基硫促進有害物質分解的麩胺基硫酪梨的魅力在於它含有豐富的麩胺基硫(Glutathione)。麩胺基硫是有3種胺基酸連結的物質,具強力的抗氧化作用。在體內也可以合成,抵抗活性氧來保護細胞。用於抗老化及注射來治療失智症,其擔負重要功能。食用酪梨即可攝取到麩胺基硫,酪梨含多量食物纖維及油脂,對改善便祕有很大效果。大便可以排泄體內的有害物質,逹到排毒作用。消除便祕,即是解毒效果的增加。此外,酪梨含防止老化及返老還童的維生素E,預防動脈硬化有幫助的油酸及豐富細胞原料的蛋白質,是營養的寶庫。書籍簡介書名:阿茲海默症革命:搶救失智的大腦作者:白澤卓二出版社:大樹林出版日期:2019/01/25語言:繁體中文作者簡介白澤卓二(Shirasawa Takuji)醫學博士。白澤抗老醫學研究所所長。御茶水健康長壽診所院長。1958年,生於神奈川縣。1982年千葉大學醫學院畢業後,經歷東京都老人綜合研究所老化基因體生物標記研究團隊領導,2007年到2015年擔任順天堂大學醫學研究所‧加齡制御醫學講座教授。壽命遺傳基因及阿茲海默症等研究專家。活躍於電視、雜誌、書籍等媒體,以容易瞭解的健康解說受到大眾歡迎的專家學者。著作‧監修:《使身體重生的「酮體」飲食法》、《Dr.白澤的用生酮飲食讓孩子頭腦一天變好》、《阿茲海默症的真實與終結》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