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30 醫療.牙科
搜尋
壞菌
共找到
122
筆 文章
-
-
2024-09-22 養生.保健食品瘋
益生菌可改善慢性腎臟病?腎臟醫學會不忍了!發聲明稿這麼說
昨天(2024-9-18)一位素昧平生但頗受我尊重的腎臟科醫師用電郵與我聯絡,談到兩位經常被我批評的「名醫」。對於其中一位他說:「台灣腎臟醫學會受不了XXX亂搞,日前發了一份公告,但是還是沒有勇氣直接指名道姓。他的行為對於我們循規蹈矩的腎臟科醫師影響很大。病人在接受血液透析治療同時看著他的益生菌廣告,幾乎每天都有病人問我有沒有効果,如果我說沒有,病人就反問我他也是腎臟科醫師。廣告看久了,還真的有病人瞞著我偷偷去買,白白浪費錢。最常見唯一功効"排便順暢"」。我點擊他寄來的連結,看到下面這份2024-8-30發布的聲明稿。然後我自己又看到腎臟醫學會在2024-9-6發表的益生菌與慢性腎臟病(CKD) – 勿相信不實廣告。台灣腎臟醫學會 聲明稿:針對本會會員及其代言產品涉及不實宣傳,本會在此鄭重聲明。發布日期:2024/08/30發布機關:腎臟醫學會台灣腎臟醫學會 聲明稿針對本會會員及其代言產品涉及不實宣傳,偏頗解釋小型醫學期刊與案例,並以廣告手法誇大食品的效果,已受主管機關多次開罰。本會在此鄭重聲明如下:1.堅持醫學倫理:作為醫療專業人員,所有醫師必須遵守醫學倫理,以病人福祉為最優先考量,避免任何可能誤導甚至傷害病人的行為。醫師應本於專業,提供具有嚴謹科學證據的診療建議,而非以商業利益或個人私利為導向。2.拒絕不實廣告:任何涉及醫療或健康相關的宣傳內容,均須以真實、客觀的科學證據為依據。對於未經大型嚴謹醫學驗證的輔助食品與療法,不應誇大其效果或宣稱具有療效,更不得以此取代正規醫學治療。3.強烈譴責違規行為:本會會員以不實廣告誇大宣傳輔助食品功效,嚴重悖離醫學倫理之虞,民眾誤信不僅延誤病情,且可能引發嚴重後果甚至危及性命,對病人健康造成傷害。本會對此行為予以強烈譴責。4.遵守醫學規範:呼籲所有醫師應謹守專業操守,遵循醫學規範,確保提供的治療建議符合現代醫學標準,並經過嚴格的科學驗證。5.呼籲大眾警惕:大眾在選擇任何宣稱具有健康功效之產品時,應謹慎查詢相關資訊是否正確,並遵循專業醫師的建議,避免受到不實廣告的誤導。本會將繼續致力於維護醫學倫理及專業標準,並持續監督與嚴格要求本會會員醫師,在行醫過程中秉持誠信為病患提供最佳的醫療照護。台灣腎臟醫學會日期:113年8月30日益生菌與慢性腎臟病(CKD) – 勿相信不實廣告發布日期:2024/09/06發布機關:腎臟醫學會益生菌補充劑可以改善慢性腎臟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患者的腎功能甚至預防或逆轉洗腎嗎?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先了解腸腎軸這個概念,簡單講就是CKD病人有較高比例會因為腸道微菌叢失調(壞菌多),蛋白質能量消耗(營養不良)以及腸上皮的血流和能量供應不足,增加上皮通透性,導致「腸漏」。這樣的狀況會讓從嘴巴吃下肚的蛋白質分解成胺基酸後,被這些過多的壞菌分解成尿毒素,腸漏又會使得這些尿毒素和細菌產生的內毒素容易進入血液,因為腎功能不好,無法有效排除而累積導致全身性發炎與器官(心,腎,血管等)的傷害。而蛋白質能量消耗更會惡化這些狀況而形成一個惡性循環。由上述的說明可以知道微菌叢失調只是「腸腎軸」致病機轉中的一個惡化條件。益生菌的使用對於腸道的保健已深植人心,但對於單獨使用益生菌或是號稱腎臟病專用的益生菌能否力挽狂瀾帶來逆轉腎或減少洗腎的效果,目前並無大型嚴謹的臨床研究來支持這樣的結論。現在CKD病人使用益生菌效益的證據主要來源於ㄧ些小規模CKD病人短期使用的經驗,來自動物實驗的研究更是佔大部分,更遑論因無顯著效益而沒有發表的研究,相信也不在少數。況且各個不同研究結果的異質性很高,所以才需要更多大規模的臨床研究來進一步支持益生菌或何種配方及用量在治療CKD的療效。未來還有一段漫漫長路要走,千萬不要相信過度誇大的廣告效益,現階段還是將CKD病人使用益生菌的角色放在改善便秘、腹瀉、消化不良等生活品質指標是比較合理且務實的做法。更重要的是配合專業腎臟科醫師的治療和建議,以免錯失護腎良機。原文:腎臟醫學會聲明稿→益生菌改善腎臟病?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8-08 醫療.巴金森病
說話小聲 吃飯卡卡 巴金森病吞嚥障礙藏致命危機 專家建議2練習防肌肉退化
「許多巴金森病友等到發生吸入性肺炎送醫後,才發現其實早有吞嚥障礙的症狀。」台中榮民總醫院復健醫學部語言治療師黃瑄湄表示,巴金森病的動作障礙不只影響身體肌肉動作,也會導致說話、呼吸及吞嚥功能退化,輕則講話小聲、含糊不清,重則進食嗆咳,造成吸入性肺炎釀致命風險;建議出現症狀時及早向神經內科醫師反應,轉介復健科醫師和語言治療師評估,安排臨床吞嚥評估和吞嚥攝影檢查,藉由提早積極訓練肌肉,幫助延緩退化的速度。同時,維持良好的口腔清潔,避免細菌因為嗆咳到肺造成嚴重吸入性肺炎。不只影響肢體動作 說話吃飯困境加速退化巴金森病是僅次於阿茲海默症的第二大腦神經退化疾病,國際研究指出,病友多於55至60歲間發病。典型的動作障礙常見手抖、小碎步與走路不平衡等,但隨病程發展,語言、呼吸及吞嚥功能也可能開始退化。黃瑄湄分享,口腔肌肉與控制說話的發聲系統有關,也會同步影響肺活量、喉嚨肌肉和聲帶動作。一旦退化,病患就會出現說話小聲、難調整語速、感覺話堵在嘴裡或字擠在一起等狀況。然而,更大的危機是口腔與喉嚨肌肉退化引起的吞嚥障礙。吞嚥功能退化時可能使巴金森病友容易流口水,進食速度慢,喝水、進食易嗆到,食物卡在喉嚨或有異物感,也無力咳出,這些不僅減少病患喝水、進食意願,長久下來也會導致營養不良,體重下降,甚至罹患肌少症。後期,病友們可能會因為反覆的嗆咳,而將液體、食物以及口咽部的致病菌帶入肺部,抵抗力降低而造成吸入性肺炎,嚴重便會造成死亡。睡不好嗆咳更危險 坐姿與口腔清潔要到位黃瑄湄說,部分巴金森病友會合併有睡眠障礙症狀,因此,若病友已出現吞嚥困難的狀況,再加上睡眠品質不佳導致日夜顛倒,在用餐時一半睡著,都會增加嗆咳風險,另外分心吃飯配電視也應要避免。建議巴友在用餐時姿勢應要穩正,精神要好,若有意識到異物,才能及時咳出。她也補充,口腔不潔也是巴金森病友可能發生肺炎的原因之一。因口腔與腸胃道一樣有分好、壞菌,巴金森病友可能因口腔、喉部肌肉退化造成食物殘留仔在口腔和咽部,病友們往往不易察覺殘留在口腔、喉嚨的食物,時間久了這些殘留就容易滋生細菌。若平時少注意口腔清潔,形成牙菌斑或造成蛀牙疼痛,此時嗆咳將使壞菌進入肺部,引發吸入性肺炎,增加死亡風險。自我觀察變化 還可提早開始練習肌肉強度「大部分病患不容易判斷自己的病況,一旦有相關症狀,就應及時向醫師反應。」黃瑄湄表示,出現吞嚥障礙的巴金森病友經由神經內科醫師轉介至復健科後,語言治療師會進行臨床吞嚥評估以及吞嚥影像檢查,又分螢光吞嚥攝影檢查(VFSS)或吞嚥內視鏡檢查(FEES),觀察吞嚥過程是哪部分有異狀,再交由語言治療師針對困難進行客製化訓練。黃瑄湄分享,曾在一場巴金森病友會中透過「紅綠燈」方式,請巴金森病友自評吞嚥功能的狀況,透過後續檢查,發現大部分病友都高估自身狀況,甚至沒有察覺自己已出現吞嚥困難的症狀,她建議,病友與家屬可以透過觀察日常中的細微變化,不放過任何蛛絲馬跡,一旦出現說話變小聲、吞嚥問題,提早與主治醫師反應進行後續治療與控制。也鼓勵在還未出現症狀時,病友平時可在家可以透過幾式簡單的日常練習,鍛鍊口腔與喉嚨肌肉的強度,延緩肌肉退化的速度:●吞嚥練習:第一式:「微笑」練習:把嘴角向兩旁拉開,拉得愈開愈好,維持 5 秒鐘。第二式:「吐舌」練習:把舌頭往前伸,伸得愈遠愈好,維持 5 秒鐘。 第三式:「123 喝水」練習:喝水時頭保持直立,先喝一口水,用力含著,數到 3 用力吞。●發聲練習第一式:張大嘴型念出「妹密賣摸姆」,每個音都誇大嘴形,拉高音調,想像自己的聲音可以投射到非常遠的地方,總共練習 5次。第二式:張大嘴型發出「阿」的聲音,並拉長聲音5秒,同樣想像自己的聲音傳得很遠,總共練習 5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巴金森病88問》一書,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全書集結8大主題:疾病診斷、動作障礙、非動作障礙、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心理調適、照護資源等,提供給需要的民眾。📖免費閱讀>>>《巴金森病88問》【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您加入
-
2024-06-09 癌症.抗癌新知
我沒有不良生活習慣,為什麼還會得癌症?研究曝與3件事有關
42歲的英國凱特王妃公開自己正在接受癌症治療。過去,癌症的發生率與年齡增長相關,近年來年輕人罹癌卻大幅增加,儘管早發性癌症(定義為18-49歲)僅占總病例一小部分,但其發病率與死亡率在全球顯著增加。專家正在找出原因,初步認為與飲食生活習慣、環境改變、還有仍不明確的風險因子,如抗生素使用造成腸道菌變化等相關。近20年來,早發性癌症患者增加79%。去年發表在英國醫學期刊旗下腫瘤學刊物《BMJ Oncology》的一項大規模分析,1990年至2019年間,早發性癌症增加了79%,同期死於早發性癌症的人數則增加28%,比率最高的是北美、大洋洲(包括澳洲、紐西蘭和夏威夷)和西歐。早發性癌症患者的預後往往較差,五年存活率偏低,可能歸因於早發腫瘤的分子差異,使癌細胞更可能快速轉移。「研究指出,早發癌症特別是乳腺癌、結直腸癌(大腸癌)、胰臟癌、甲狀腺癌和生殖器官癌症,發病率在近幾年持續上升。」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早發性癌症研究計畫主任Veda Giri博士說,年輕癌友面臨長期的身體影響,加上還有生育、照顧孩子的責任,治療期間會很艱難。在英國,常見的早發性癌症包括乳癌、肺癌和結直腸癌等。生活習慣因子紅肉多、纖維少、鈉攝取過量,還有菸酒與肥胖。為什麼早發性癌症呈上升趨勢?一項頗具公信力的研究,來自2019年英國愛丁堡大學,他們與國際流行病學家一起研究了204個地區、29種早發性癌症的發生率。研究人員得出的結論是:紅肉多和鈉含量高,水果和纖維含量低的飲食,以及飲酒和吸菸,是最主要風險因子。另外,肥胖也確定是罹癌主要風險之一,因肥胖與慢性發炎和氧化壓力相關,會導致DNA損傷,進而導致癌症。環境變化因子1. 室外空氣汙染,是早發肺癌重要因子。但光是這些原因,不足以解釋罹癌年齡下降。著名腫瘤學家、白金漢大學醫學院創始院長Karol Sikora教授認為,「雖然生活方式與癌症息息相關,但有些生活習慣良好的年輕人也罹患癌症,在他們身上找不到上述危險因子。」關於這一點,《BMJ Oncology》2023年一項研究指出,室外空氣汙染是早發性氣管癌、支氣管癌和肺癌 (TBL)的重要危險因子。2. 人類飲食變化,改變腸道菌叢的平衡。Sikora教授指出,所謂「群體效應(cohort effect),意味1960年後出生的世代,比此年分之前出生的人,罹患結直腸癌的風險更高。可能肇因於某些共同行為與共同接觸的環境因素。其中一個可能性,是腸道微生物組成的變化,今年1月發表在《英國癌症雜誌(the 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的一項最新研究,從1,687名患者的結直腸腫瘤中取出特定的有害菌種,其微生物特徵與對照組的晚發型不同。該研究的首席研究員墨爾本大學結直腸腫瘤基因組學實驗室負責人Daniel Buchanan副教授說,「結直腸癌發病率增加的潛在原因之一,與我們腸道微生物組成的變化有關。」過去幾十年,人類的飲食、生活方式和環境發生變化,可能改變細菌類型,以及腸道中的好壞菌平衡。3. 抗生素過度使用,引起腸道微生物變化。該研究也將病例的增加與抗生素使用增加做了連結。2022年《英國癌症雜誌》發表的一項研究,分析英國7,500多個結直腸癌病例的數據,發現所有年齡層的患者,都與使用抗生素存在關聯,尤其是在早發患者身上。研究人員得出結論:抗生素引起的腸道微生物變化可能是永久性,且會影響免疫系統對抗細胞癌變的能力。4. 晚生育的男女,孩子罹患兒科癌症的風險增加。社會變遷也可能是早發癌症的原因之一。越來越多女性延遲生育年齡,根據《美國流行病學雜誌(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2017年的報導,與20-24歲女性生育的孩子相比,年齡較大的女性所生育的孩子,罹患兒科癌症的風險高出13-36%;年紀較大才生育的男性,也同樣有上述風險。但此風險是否持續到孩子成年,仍是未知。遺傳是禍首嗎?基因缺陷引起的癌症,多維持固定比率。關於早發性癌症,「基因」是罪魁禍首嗎?事實上,由基因缺陷引起的癌症,比其他因素引起的少很多,例如結直腸癌。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醫學消化疾病教授Xavier Llor表示,只有約10%的早發性結直腸癌病例與基因相關。雖然與基因相關的癌症,例如與胃癌和卵巢癌相關的林奇症候群(Lynch syndrome),確實是年輕患者比老年患者更常見的原因,但這類型腸癌的數量,多年來維持固定比率,無法解釋早發性癌症突然大幅增加。「我們得出結論,早發性癌症增加的潛在因素,與環境和生活方式最相關。」Xavier Llor教授說。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5-29 養生.聰明飲食
有便祕宿便怎麼辦?營養師激推「10大順暢食物」助排便順暢!毛豆、燕麥、地瓜葉都有效
你有便秘問題嗎?是否有累積好幾天的宿便在腸胃裡?有試過吃了哪些特定食物後,讓排便更順暢?營養師高敏敏認證「十大順暢食材」的整腸食物,讓你解便秘、排宿便,順暢不卡關!「十大順暢食材」讓你順暢不卡關1.燕麥:富含水溶性膳食纖維,可軟化糞便、促進排便。2.地瓜:富含膳食纖維,可幫助清除宿便。3.無糖優格:豐富的益生菌,可幫助調節腸道菌叢,促進腸胃蠕動。4.菇類:富含水溶性膳食纖維,可軟化糞便,使腸道菌叢健康。5.地瓜葉:豐富的膳食纖維,可軟化糞便,幫助糞便排出。6.毛豆:豐富的膳食纖維,可刺激腸胃蠕動。7.海藻:高黏度的多醣體,可以幫助排便順暢。8.火龍果:富含果膠,能促進腸胃蠕動,幫助排便。9.奇異果:水溶性膳食纖維,幫助軟化糞便,有機酸幫助腸道健康。10香蕉:不可溶性纖維,可幫助軟化糞便。便秘剋星的4大必吃食物除此上面提到的十大順暢食物之外,高敏敏還推薦便秘剋星的4大必吃食物。1.白開水:成人一天要喝至少2000c.c.的水量,腸道就像滑水道,如果沒有水,你的便便就衝不下來,所以每天都要補充適量的水分,沒事多喝水有異腸道健康。2.天然纖維:不會被腸道消化的天然纖維,吸水後會膨脹幫助推出糞便,建議平日可以多吃蔬果來補充膳食纖維。3.好菌食物:好菌能抑制壞菌,優酪乳中充滿了對腸胃有益的好菌,多喝優酪乳補充腸道生力軍,抑制壞菌生長,調節消化道機能。4.好油脂:好的油脂可以潤滑腸道,讓糞便更滑順。看完以上營養師認證的順暢助排便食物,哪些「順暢食物」你也又感,吃了馬上能排便順暢?高敏敏提醒,其實想要打造腸胃「順暢滑水道」,不僅要充足水分和纖維,也需要好菌和好油脂,幫助好菌定殖/繁殖,才能抑制有害菌,提升腸道保護力。除此之外,當然也要搭配良好的運動習慣,來幫助腸胃動起來;長期養成這些好習慣,幫你便秘卡關說再見,讓腸道不再有累積好幾天的宿便問題!
-
2024-05-06 焦點.元氣新聞
私密處老是發炎?婦科醫師1招輕鬆保養,補充對的私密益生菌
天氣轉熱、高溫潮濕,「妹妹」又在鬧公主病?陰道發炎和感染,是婦產科求診者常見的問題,疼痛、搔癢、異味等不舒服的感覺去了又來、反反覆覆,真的讓人好崩潰!到底該如何保養才能真正見效?萬芳醫院婦產科主任王樂明醫師表示,來求診的病人最常見就是陰道發炎問題,因此,如何去改善此問題,並且做好日常保養,避免反覆發炎感染,會是女性朋友需特別注意的!私密處問題,元凶竟是「微生物」?「大多數的陰道感染,都和細菌微生物相關。」王樂明醫師說明,我們生活在大自然環境中,一定會和外界有所接觸,為了避免受到微生物或外界細菌影響,人體會有一個平衡、對抗的機制,例如:我們的表皮會有皮膚,抵擋細菌入侵,而陰道環境它會建立一個微生物保護機制,這些微生物,就是所謂的「好的益生菌」,它會像「警察」一樣在陰道站崗駐守,阻止「壞人」入侵,同時也抑制致病的微生物病原菌,像是加德納菌、鏈球菌、念珠菌、葡萄球菌……等黏附在陰道內。「微生物是陰道的防護機制,好的益生菌可預防陰道感染,反過來說,當陰道好菌式微時,壞的微生物一增加,就容易產生感染的現象。」多吃蔓越莓可紓解私密處問題?你要確定欸...網路盛傳「私密處問題要多吃蔓越莓」,這真的有用嗎?王樂明醫師表示,有些病人來到門診之前,已經試過喝蔓越莓一個月了,但最後還是選擇來看醫生。補充蔓越莓某種程度上對保養是有助益的,但若已經覺得不舒服了,尤其是陰道,吃蔓越莓並不會減輕症狀。王樂明醫師呼籲女性朋友,「生病時盡早就醫,才是真正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如何挑選私密益生菌,加強私密處防護?王樂明醫師也建議有私密處困擾的女性朋友,可以使用好的益生菌作為日常保養,例如專利認證的卷曲乳酸桿菌 (IP174178),它是天然存在健康女性的私密優勢菌,可維持陰道的健康並提供保護力!卷曲乳酸桿菌可藉由產生乳酸,維持陰道弱酸性,讓壞菌不易生長,也會產生抑菌素以及形成生物防護膜,阻止壞菌黏附,保護陰道不受壞菌侵害!王樂明醫師認為,IP174178卷曲乳酸桿菌對於女性陰道健康相當有助益,平時維持好陰道內的菌相平衡,就能降低感染、復發的機率,輕鬆自在的做好私密保養與呵護!。如果想了解更多「卷曲乳酸桿菌」對陰道的幫助,可點選以下連結:https://www.physioflor.com.tw
-
2024-05-05 醫療.婦產科
停經後骨鬆機率增15至20% 緩解更年期症狀首要任務是運動
女性到了中年免不了面臨更年期的煩惱,我國婦女平均45歲進入更年期,50歲停經;隨之而來的是女性荷爾蒙缺乏,除了帶來生理上的不適,心理上的衝擊也不小。馬偕婦產部婦女泌尿學科主任劉蕙瑄表示,更年期婦女多數都會感到不舒服,若是更年期帶來的不適感已影響到日常生活,可以額外補充保養品或是考慮尋求醫療協助。45歲後荷爾蒙高高低低,失眠燥熱又心悸。在開始步入更年期,到完全停經前,身體內的荷爾蒙濃度並非漸漸消失,而是呈現時而上升、時而下降,不斷改變的狀態。劉蕙瑄說,更年期婦女的荷爾蒙不是完全不足,排卵功能尚未完全停止,月經周期會變得不規則,出血量有時候很少、有時候則很大。而停經後則是已經缺乏雌激素,此時僅靠皮下脂肪製造些許荷爾蒙。劉蕙瑄表示,荷爾蒙劇烈波動再加上雌激素調控比較差,可能出現盜汗、突然燥熱等更年期症候群。再者,荷爾蒙不足也會影響睡眠品質,連帶讓心情不穩定,甚至出現心悸等,都是典型的更年期症狀。泌尿道感染最常見,菌落改變導致反覆發炎。隨著荷爾蒙流失,身體容易出現膽固醇升高、泌尿道、骨質疏鬆、心血管等疾病。劉蕙瑄指出,更年期婦女求診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就是泌尿道感染,女性因為生理構造,尿道較短本來就比男性容易感染;再加上缺乏雌激素,會讓泌尿生殖道的菌落發生改變,從原先呈弱酸性的環境(pH值3.8至4.2)轉為偏中性,且泌尿粘膜萎縮讓細菌更容易感染。若是平常喝水不足又長期憋尿,恐加劇泌尿道感染風險。而反覆膀胱發炎也是更年期常見症狀,劉蕙瑄說,若半年超過兩次以上泌尿道感染,或是一年有超過三次感染,在尿液檢查中看到白血球上升,並且排除其他可能原因,即為反覆膀胱發炎。後續需要追溯生活習慣,或是做細菌培養確認是否為特殊菌種感染。不憋尿、避免便祕可減少壞菌,補充蔓越莓、甘露糖。劉蕙瑄提醒,平常要多喝水,養成良好排尿習慣,不要憋尿;同時長期便祕也會影響腸道菌落,恐會造成壞菌旺盛、引發泌尿道發炎。因此,平常除了注意清潔保養,排便習慣也很重要。也可以吃針對泌尿道的益生菌,維持良好的泌尿生殖道菌落。若是沒有乳癌相關病史或荷爾蒙禁忌症,可以考慮使用低劑量雌激素藥膏擦拭外陰部。另外,蔓越莓及甘露糖也能讓泌尿道粘膜保持光滑,幫助細菌排出,進而減少發炎機會。七、八成婦女都會因為更年期感到不適,沒有特別表達的人大部分都只是在「忍耐」。劉蕙瑄表示,首要改善更年期症候群就是要「運動」,每個禮拜至少要2至3次,一次至少30分鐘。不只可以增加心肺功能,也增強肌耐力,有助於改善身體盜汗跟燥熱情況。再者,運動會增加激素分泌,例如:多巴胺、血清素與正腎上腺素等,讓心情愉快,亦可幫助睡眠。多喝水、睡飽飽都能抗衰老,還要定期檢查。劉蕙瑄分享,抗衰老的道理跟疾病預防一樣,不只適度運動,水分攝取也很重要,一天攝取應該達1500至2000毫升;睡眠也要充足,建議每天睡七至九小時。除了日常保養外,定期檢查也很重要。劉蕙瑄指出,大部分必要檢查國健署都已經涵蓋,包含30歲以上每年做一次子宮頸抹片檢查;45歲以上每2年一次乳房攝影;50歲以上每2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另外,有餘裕者或是高風險族群,也可考慮自費檢查,如停經後建議可二年左右做一次骨密度檢查;以及針對肺癌的低劑量電腦斷層等。身材瘦弱、少曬太陽者,練核心肌群且要補鈣補D。骨質疏鬆症好發在亞洲女性,特別是停經後三年內發生骨質疏鬆的機率提升15至20%。「女性35歲以後就應該開始存骨本」,特別是長期吃類固醇、身材瘦弱者、較少曬太陽、少運動,曾經骨折,或是家族有骨質疏鬆病史者更必須注意。訓練核心肌群的運動,同時也可以保護容易骨折的脊椎,讓其更有支撐力,亦可透過股四頭肌訓練保護膝蓋及大腿骨。攝取足夠的鈣質跟維他命D也很重要,一天建議應攝取1000毫克的鈣質,但根據統計,平均我國成人每日從飲食中可攝取的鈣質僅約500至600毫克,除了靠多吃深色蔬菜、魚類、芝麻等食物外,不足的部分可靠鈣片補充。建議做的定期檢查● 子宮頸抹片檢查(公費):30歲以上每年一次● 乳房攝影(公費):45歲以上每兩年一次● 糞便潛血檢查(公費):50歲以上每兩年一次● 骨密度檢查(自費):停經後每兩年一次● 肺癌低劑量電腦斷層:高風險族群公費一般人自費劉蕙瑄醫師小檔案● 年齡:45歲● 現職:馬偕紀念醫院婦產部婦女泌尿學科主任● 經歷:亞太婦女泌尿暨骨盆醫學會(APUGA)執行秘書長● 給患者的一句話:女生要學會獨處,最好每一天都要留時間跟自己獨處。● 粉專:女生漏尿的二三事-劉蕙瑄醫師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4-27 焦點.健康知識+
為什麼我容易生病?人體免疫系統失守所致!營養師曝「做好1件事」提升免疫力
我們人體的免疫系統就像一支訓練有素的軍隊,裡面有著扮演各種角色的士兵,透過層層把關,來保護我們的身體免於外來病原體等微生物的侵害、維持身體健康,而這些保護我們的動作稱為免疫反應,在人體內可以分為「先天性免疫」及「後天性免疫」。先天性免疫先天性免疫是指不需要先接觸過抗原、病菌、或是微生物就能作用,是我們與生俱來就擁有的抵抗力,具有「非專一性」,意思是只要有外來病菌或微生物入侵,就會觸發的保護機制,這種保護機制是很即時且沒有記憶性的,下次再遇到相同的外來物入侵仍然會啟動一樣的保護機制。對於人體而言,有以下這些先天性免疫的器官或反應: .皮膚:皮膚可以說是病原體及微生物入侵的第一道防線,這種物理性屏障可以初步隔絕掉環境中散落在空氣裡的病原體,若真的不慎接觸到也能延緩他們真正進入人體內。 .黏膜屏障:我們體內大部分「有開口」的地方都有黏膜屏障保護我們,黏膜上可能會有絨毛、纖毛,透過擺動可以將外來物排出;也能分泌黏稠的體液,例如口水、淚水,用物理性的方式將外來物沖刷出去,而這些體液裡面可能含有酶、鹽分或一些化學物質,能夠加速排出這些外來物。 .吞噬作用:當有病原體或微生物入侵時,進入到血液、淋巴、內臟時就會被經過特化的白血球快速殺死、吞噬、並排出,它們會分工合作,有的負責開先鋒、有的負責大範圍掃射、有的可以再進化變成更強大的士兵。這些白血球像是一般軍隊,只要辨識出是外來的入侵物種就會一律消滅。 .發炎反應:在執行的免疫作用時,由於聚集了大量的白血球分泌多種激素,因此身體會有紅、腫、熱、痛的狀況出現,稱作發炎反應。發炎雖然會感到不適,但卻是身體自我保護的一種機制喔!透過發炎反應能夠阻止病原體繼續透過傷口進入身體或擴散,並且會持續直到白血球將入侵的病原體完全清除之後,發炎的才會慢慢消失。後天性免疫後天性免疫必須在接觸過抗原、經過刺激之後才會產生的免疫反應。它是具有高度的專一性及記憶性的,在與特定病原體接觸過後,產生能專門對抗它的免疫反應,而下次再遇到相同病原體時,因為已經有記憶因此可以更快速、更強力的執行該免疫反應。 前面提到先天性免疫的白血球就像是一般軍隊,只要辨識出是外來的病原體或微生物就會一律消滅。那麼執行後天性免疫的細胞就像是「特種部隊」,它們經過更加嚴格的訓練,特別針對頑強的勁敵進行有效的攻擊。在人體內主要可以分為細胞免疫及體液免疫,分別由T細胞及B細胞這兩支特種部隊來負責。 .細胞免疫:通常會接續著先天性免疫的吞噬作用,主要由活化後的T細胞來進行。人體內有多種不同功能的T細胞,彼此之間分工合作,目的是讓受到感染的細胞產生細胞凋亡。例如:輔助型T細胞在受刺激後可以活化其他白血球、胞毒型T細胞會辨識遭到特定病原體感染的細胞並加以破壞等等。 .體液免疫:體液免疫主要是由活化後的B細胞來負責,B細胞在活化之後能夠產生大量的「抗體」,抗體可以中和毒素、讓病原體失去感染能力、強化吞噬作用等等,這些抗體就像是飛彈一樣,可以進入血液、組織、淋巴液裡面來執行免疫反應,因此體液免疫又可以稱為「抗體免疫」。 無論是細胞免疫還是體液免疫,在執行時都會產生一群「記憶細胞」,日後如果再遇到相同的抗原時,這些記憶細胞就可以快速的活化並且執行免疫反應,再次激起的反應可以更強大、持續更久的時間。像我們預防接種疫苗就是使用這個原理,利用疫苗事先在免疫系統留下對抗的記憶,日後若有遭遇到特定的疾病,就可以產生更強大的防護力喔!重要的防線-腸道看完上面的內容,有沒有對人體的免疫反應有初步的瞭解了呢?其實除了上面介紹的免疫系統,隨著近年來越來越多研究發現,「腸道」其實也在我們的免疫功能上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喔! 腸道是人體吸收養分最重要的器官,上面包含了許多褶皺以及絨毛來增加吸收的表面積,因此腸道的表面積可以達到200~300平方公尺。在好吸收的同時,也有很大的機會接觸到許多外來的病原體以及微生物,因此,為了抵抗這些外來的微生物,腸道內聚集了人體70%的免疫細胞,在免疫調節上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我們也可以把腸道比喻成訓練軍隊的軍事重地。 除了免疫細胞之外,腸道最重要的就是它擁有高達100兆個腸道菌組成的腸道菌叢,這些腸道菌本身的功能以及產生的多種代謝物都深深地影響著人體的代謝、免疫、吸收、神經等等。 腸道菌叢會與免疫系統互相調節:免疫系統維持腸道菌叢的生態、避免病原體生長,腸道菌叢則維持免疫系統的成熟,提供足夠的免疫細胞進行反應。腸道菌叢是瞬息萬變的,為一個動態的平衡,受到環境、壓力、飲食、生活習慣、遺傳、腸道免疫等因素的影響,每個人的菌叢也都截然不同。 在正常情況下,腸道菌叢可以與免疫系統互相調節,所以不會造成失衡的情況。然而,如果受到環境、壓力、飲食、生活習慣、遺傳、腸道免疫等因素,造成好菌減少、壞菌變多、或是腸道菌的多樣性下降,就有可能會造成腸道菌叢失衡,進而導致免疫失調,而引發疾病、感染等等。因此,維持腸道的健康是讓免疫系統正常運作非常重要的一環喔! 人體的免疫系統對於維持我們健康是非常重要的,它不眠不休的工作,隨時做好準備抵抗外來入侵的病原體及微生物。而透過健康的飲食及生活習慣,我們可以創造良好的腸道環境來維持免疫系統的正常運作,因此,提升免疫力的關鍵其實掌握在我們自己手裡,我們也可以優先改善腸道菌叢來協助免疫系統增強保護力
-
2024-04-26 焦點.元氣新聞
益生菌「菌數」愈多愈好?300億益生菌夠嗎?2024市售8款高菌數益生菌推薦!
現代人生活忙碌,為了讓身體維持在良好的狀態,補充益生菌已經成為許多人日常習慣的一環,是促進消化、調整體質,幫助順暢的好方法。過去幾年,市面上的益生菌品牌如雨後春筍般冒出,究竟消費者在選購益生菌時需要注意什麼?各廠牌頻頻強調的「菌數」,真的是愈多愈好嗎?300億菌數夠不夠?本篇提供完整益生菌選購攻略,讓你真正把錢花在刀口上!「益生菌」與「益生質」比一比常聽到「益生菌」和「益生質」,兩者有什麼不同?我們的身體就像是一座堡壘,足量的好菌,加上充沛體力,讓我們可以抵禦外來的攻擊。因此,若想提升保護力,就少不了益生菌大軍來助陣。益生菌(Probiotics)和益生質(Prebiotics,又被稱作益生元)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益生菌是支援最前線的士兵,專門負責抵抗壞菌(例如:沙門氏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益生質則是留守城堡的補給單位。益生菌藉由吃進益生質,讓自己更強壯,方能持續作戰。根據國際益生菌協會(International Probiotics Association)和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定義,益生菌是一種「能在足夠數量下,有益於宿主健康的活菌」,佐以益生質的超級助攻,在蔬果攝取不足或特別需要補充營養的日子裡,有助維持良好生理機能、促進消化、解決囤積等。乳酸菌是益生菌嗎?常見的菌種有哪些?一提到「好菌」,許多人第一個會想到的就是「乳酸菌」,那麼,乳酸菌是益生菌的一種嗎?答案是「部分正確」,益生菌確實是乳酸菌的一部份,卻不是每一種乳酸菌都是益生菌。乳酸菌有成千上萬株,唯有經過研究認證、確認有效性和穩定性的菌種,才會被稱為「益生菌」。常見的益生菌有六大菌種:「A菌」的成員有嗜酸乳酸桿菌,「B菌」有比菲德氏菌(屬於雙歧桿菌大家族的一員)、雷特氏B菌,「C菌」有乾酪乳酸桿菌,「LP菌」有副乾酪乳桿菌,「LGG菌」有鼠李糖乳桿菌,「F菌」有發酵乳桿菌。依照不同的菌種及菌株有不同功效,對身體的益處包括調節菌叢、調節生理機能、改善敏感體質、幫助消化等。益生菌真的那麼神奇?益生菌功效一次看以上提到的益生菌,皆是存在於人體內最主要的益生菌,也是最具平衡身體機能功效的好菌。益生菌的諸多益處如下:【益生菌功效1】幫助順暢,減少囤積負擔對於經常外食或三餐不規律,受排便問題困擾的人來說,直接補充益生菌是維持消化道菌叢平衡最有效率的方式,還可以減輕油膩感和飲食不均帶來的不適,達到幫助排便順暢的功效。【益生菌功效2】維持消化道機能,身心更加舒服愉快補充適量益生菌可幫助維持消化道機能,保持良好狀態,維持正常運作,體感更舒適。當囤積壓力減輕、餐後消化更輕鬆之餘,狀態好思緒自然清晰,心情也會更好。相反的,若菌叢失調,可能會帶來情緒低落、睡不好等困擾,因此忙碌的現代人十分適合每天補充足量的益生菌作為日常保養。【益生菌功效3】調整體質,促進新陳代謝,增強保護力菌叢生態平衡,就是健康的最佳防線。若要打造超強體質,強化舒敏,減緩換季溫差不適感,長期補充益生菌可以為健康打底,讓優良好菌成為最強的前線士兵!挑選益生菌,一定要問的四個問題【益生菌挑選原則1】益生菌的「菌數」有多少?購買益生菌的重要判斷標準就是「菌數」,市面上可以看見的100億、300億、1,000億,代表的是益生菌的「活菌數量」。食用的菌數過低,很可能沒有任何效果,一般來說,每日攝取最少不低於10億,並建議挑選至少300億到1000億菌數的益生菌,更有機會看到期待的效果。【益生菌挑選原則2】益生菌的來源是哪裡?益生菌的功能與益生菌來源息息相關,有些品牌採用低成本的植物來源,或許在實驗報告數字上是好的,但在人體效果卻大打折扣,實際的保養效果可能相當有限,建議選用百分之百全人體來源的益生菌,才能達到較好的效果。【益生菌挑選原則3】與益生菌存活率相關──有沒有包埋技術?包埋技術是一種嚴格包裹的過程,如同讓益生菌穿上防護服,不被外在環境(酸鹼)傷害,減低益生菌受損的程度。採用專利包埋技術的益生菌可以較順利通過胃酸膽鹽,存活率比較高、也較能維持益生菌活性,否則若沒有成功抵達目的地,吃下去的益生菌就白費了。【益生菌挑選原則4】有沒有經過人體實驗證實?選擇經過人體實測證實有感的益生菌,品質和效果較有保障,確保吃下肚的益生菌都能在體內發揮效用。若有專利、學術報告等認證與佐證,更能保障益生菌功效,也才能吃得安心、有感。高菌數益生菌品牌評比,這八款超推!【益生菌推薦品牌1】大研生醫 1000億益生菌粉包● 菌數:1000億● 主菌株:AP126®、AP91®、AP32®、AP02®、AP77®、AP112®、AP101®● 其他成分:果寡糖、麥芽糊精、菊糖● 認證:有● 包埋技術:有● 實驗等級:千人專科實測足量添加1000億活菌,維持消化道機能超有力!「全人體來源」1000億益生菌,無添加香料色素,獲A.A. Clean Label 100%無添加驗證。高規格研發七支專利菌株和千人專科實證,專利多層包埋技術,添加多元益生質,通過環境測長達7小時實測,酸鹼環境都不怕,穩定維持活菌數。全方位解決生活困擾,舒敏、順暢更有感。產品連結【益生菌推薦品牌2】大研生醫 舒敏益生菌膠囊● 菌數:300億● 主菌株:AP86®、AP88®、AP31®、AP13®、AP11®● 其他成分:果寡糖● 認證:有● 包埋技術:有● 實驗等級:近千人專科實驗台灣唯一榮獲IPRO益生菌品質世界級肯定,連續榮獲世界金獎、SNQ國家品質標章認證。採用五種國際文獻實證的益生菌,近千人臨床專科研究,榮獲七國專利符合亞洲人的益生菌艦隊。適合亞洲人的益生菌完美駐紮消化道,調整細菌叢生態,打開健康保護傘,有效調整體質,提升舒敏保護力。產品連結【益生菌推薦品牌3】義美生醫 常順軍益生菌● 菌數:250億● 主菌株:IMC501®、IMC502 ®等4支優質菌種● 其他成分:歐洲水萃苣纖維、凍乾藍莓果粉● 認證:有嚴選專研發酵技術歷史悠久的義大利廠牌益生菌,採用菊苣纖維熱水萃取法,不使用有機溶劑,避免有害物質殘留。每包有250億菌數,百分之百無食品添加物,搭配歐洲水萃菊苣纖維,佐以凍乾藍莓果粉調味,這是一款全家人都可以安心食用的益生菌!產品連結【益生菌推薦品牌4】營養師輕食 台灣01益生菌● 菌數:300億● 主菌株:TW01、M1、LP28、BAL06、LRH113、LC122、BL986、LA1063、BB14● 其他成分:果寡糖、乳酸菌● 認證:有● 包埋技術:有標榜「台灣人的益生菌」,專為台灣人的體質設計和打造的益生菌,首創氮氣充填保鮮技術,大幅提升益生菌存活率。經過上千次篩選而找到有效活菌株,100億以上的嗜酸乳桿菌和後生元克菲爾乳桿菌,加上益生元果寡醣助攻,打造全年齡適用的益生菌。產品連結【益生菌推薦品牌5】BHK’s 300億益生菌膠囊菌數:300億主菌株:LP28、LRH113、專利克菲爾益生菌(LRH10、LPC12、LF26、BL986、LA1063、ST30、LH43)其他成分:麥芽糊精、植物膠囊(羥丙基甲基纖維素、水、結蘭膠)、微結晶狀α-纖維素、果寡糖粉、硬脂酸鎂認證:有包埋技術:有實驗等級:專科實驗革命性黃金組合:益生菌X後生元,打造好菌最好的公式,輕鬆調整體質與維持消化道機能。雙專利複合益生菌、SYNTEK® thorough製程、益生元x後生元的雙效配方,無添加合成色素與人工香料。產品連結【益生菌推薦品牌6】台塑生醫 醫之方舒暢益生菌● 菌數:300億● 主菌種:比菲德氏-龍根菌、雷特氏B菌、嗜酸乳桿菌、分歧雙叉桿菌、乳酸球菌亞種、凱氏乳桿菌...等等● 其他成分:鳳梨酵素、白腎豆、柿子抽出物、大豆發酵萃取物、牛蒡萃取物、酵素水解小麥蛋白● 認證:通過不含西藥、大腸桿菌、重金屬、塑化劑等國家檢驗標準● 包埋技術:有由台塑和長庚體系等三方團隊把關,採用三包埋防護技術,提升菌種存活率;三種順暢營養素,鳳梨酵素、白腎豆、柿子抽出物促進消化。短雙歧桿菌、植物乳桿菌、雙歧桿菌等好菌,兼顧六大食物種類,一次提供所需的營養!產品連結【益生菌推薦品牌7】金博氏 保衛菌機能益生菌● 菌數:300億● 主菌種:羅依氏乳桿菌、鼠李醣乳桿菌、副乾酪乳桿菌、嗜酸乳桿菌、長雙歧桿菌、乳雙歧桿菌、短雙歧桿菌、乾酪乳桿菌、植物乳桿菌、嗜熱鏈球菌● 其他成分:菊糖、褐藻礁糖、酵母萃取物● 認證:有● 包埋技術:有市售300億菌數的十大益生菌搭配組合,業界85%高純度葡聚多醣體M-Gard®,擁獲歐、美、日等國270項世界專利。專利益生菌三層包埋技術與純天然褐藻醣膠,讓存活率和保護力同步升級,不含添加物讓食用更安心。產品連結【益生菌推薦品牌8】悠活原力|300億純淨益生菌● 菌數:300億● 主菌株:GMNL-296、GMNL277● 其他成分:菊醣、玉米來源可溶性纖維、果寡糖、綜合消化酵素● 認證:專利認證菌種、食品無添加驗證悠活原力是榮獲國際Anti Additive食品無添加協會 A.A. 無添加三星驗證的益生菌品牌,無任何添加物、兩項專利菌(發酵乳桿菌、乾酪乳桿菌)、五個順暢好菌、八大酵素與三大益菌生,有助調節體質,適合各年齡層食用。產品連結
-
2024-04-20 焦點.健康知識+
醫生開的「抗生素」有副作用嗎?沒症狀就可停吃?忘記按時服用怎麼辦?「10抗生素QA」一次看
我們常會聽到醫生要開「抗生素」這種藥,抗生素通常會用在中耳炎、陰道炎、尿道炎、腸胃炎等被細菌感染的疾病,可以幫忙去除我們身上的壞細菌。但現在有越來越多種類的抗生素,針對抗生素的使用方式,你的觀念正確嗎?像是抗生素可以空腹吃嗎?抗生素藥膏做什麼用?忘記按時服用抗生素時該怎麼辦?什麼叫「抗藥性」?關於「抗生素」的疑問專家一次解答!抗生素有副作用,能不碰就不要碰? 過度害怕副作用或抗藥性,能不吃就不吃,甚至認為抗生素會影響身體免疫力而拒絕醫師處方,是一大迷思。藥師王怡茹表示,適當而節制地使用抗生素,在使用者身上並不會出現抗藥性問題,例如手術或拔牙前後的預防全身感染用法,或是確定為細菌感染時的治療性使用等,並不需排斥使用。有些人用藥的前幾天會有輕微腹瀉症狀,其實是抗生素重新調整腸胃道菌叢分佈,讓壞菌透過腹瀉方式排出體外,此時多補充水分即可。透過臨床醫療人員與民眾本身於使用期間的監測與注意,可以降低副作用的發生風險。但若出現嚴重水瀉或是脫水,請儘速就醫。少部分病人使用抗生素後可能會出現局部紅腫熱痛、皮膚紅疹等過敏反應,極少數會出現過敏性休克,最嚴重甚至危急生命。所以在服用抗生素期間,需隨時注意身體反應與變化,當出現過敏症狀,請將服用藥物的藥名、成分記錄下來,症狀嚴重時及早就醫,以免延誤治療時機。吃抗生素有什麼禁忌嗎?可分為幾類來討論:1.四環黴素類四環黴素類的抗生素是非常廣泛使用的抗生素,大家熟知的「抗生素不要跟制酸劑、牛奶或鐵劑一起吃」,指的就是四環黴素類的抗生素。因為制酸劑、牛奶、鐵劑中都含有二價、三價的金屬離子,會跟抗生素結合,減少吸收與療效,最好相隔2小時再吃。四環黴素類的抗生素應用範圍非常廣,最常見是用在青春痘的口服藥物;再來,瘧疾、鼠疫、退伍軍人症,或是一般常見的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等,都可以使用四環黴素。但隨著抗藥性的增加,四環黴素已漸漸不是最廣泛使用的第一線抗生素。2.環丙沙星環丙沙星(ciprofloxacin)抗生素多用在治療腹部疾病,例如腸胃炎、傷寒,還有骨骼及關節感染,甚至是腦膜炎的預防性投藥等;但副作用可能引起腹部痙攣,或是肌肉不適,如果跟咖啡、茶類一起喝,會影響咖啡因的代謝,造成心悸,建議配服白開水最好。3. 甲硝唑類甲硝唑類(Metronidazole)的抗生素,對於細菌性陰道炎、白帶、骨盆腔炎、心內膜炎、阿米巴痢疾等疾病作用特別好,台灣最常見的藥物像是服立治兒(Flagyl),簡單來說,主要是拿來治療生殖道、腸道等地方的細菌感染。而甲硝唑會干擾酒精的氧化作用,導致乙醛聚集,出現戒酒樣症候群(disulfiram-like),也就是服用戒酒藥物時的症狀, 出現頭痛、流汗、潮紅、噁心嘔吐甚至嚴重低血壓、昏厥的情況;所以在服用甲硝唑的前後3天,建議不要喝酒、也不要碰含酒精的食物。4.采福適膜衣錠(Linezolid、ZYVOX)是一種人工合成的新抗生素,針對已有抗藥性的各種細菌作為新一代可殺菌的抗生素,所以多半應用在醫院型的感染,如醫院型肺炎等;另外也會用在皮膚感染、複雜性皮膚感染、併發菌血症的疾病等。不過采福適會抑制酪胺酸代謝,酪胺酸是一種胺基酸,可到腦內產生多巴胺,給人愉快的感覺。如果代謝不良會導致頭痛、血壓上升,肌肉運動不良的問題,所以在療程中,要避免吃含有酪胺酸的食物,如紅酒、啤酒、臘肉香腸、巧克力、起士乳酪。什麼叫「抗藥性」?抗生素是人類用以對抗細菌、抑制細菌生長的化學物質,但未感染而濫用、選錯抗生素、未完成療程或藥量不足等不當使用抗生素的情形,會導致原先可以殺死的細菌變得更難被消滅,是造成抗藥性細菌的主因。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表示,根據感染管制與抗藥性監測管理系統最新一季監視報告,新冠疫情期間醫院加護病房檢出的抗藥性病原菌占比普遍升高,其中,又以區域醫院加護病房增幅較大。推測與抗生素新藥補給不足、替代藥物效果未達預期等有關。林口長庚醫院兒童感染科邱政洵教授指出,若放任細菌抗藥性的盛行率持續惡化,估計到西元2050年,全球每年將有1千萬人死於抗藥性病原感染,相當全年因為癌症死亡的人數;台灣屆時每年也估計將有超過3.3萬人因此喪命,相當於2021年6大癌症的死亡總和目前常見的「抗藥性細菌」有哪些?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克雷伯氏肺炎菌(Klebsiella pneumoniae)、綠膿桿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與屎腸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鮑氏不動桿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腸內菌屬(Enterobacter species),取其英文字首合稱為「ESKAPE」,是全球公認的6大恐面臨無藥可用的抗藥菌。抗生素和消炎藥一樣嗎?不一樣,抗生素跟一般的消炎止痛藥不同。藥師王怡茹表示,並非所有的發炎都可以用抗生素來當作消炎藥,也不是所有的發燒都一定要用它才有效。服用不必要的抗生素不但會造成身體的負擔,身體內的正常菌叢還可能受到抗生素的摧殘,免疫能力變得越來越差。每一次生病需不需要吃抗生素,應該要服用那一種,都需要經過醫師根據不同病癥、化驗結果、臨床經驗來決定,千萬不可以認為抗生素「有病治病、無病強身」,就自行隨意服用。如何避免產生抗藥性?根據衛生署藥物食品安全週報資料,為了減緩抗藥性病菌的產生,衛生署有提供「三不政策」建議:1.不自行購買抗生素抗生素是處方藥物,一定要由醫師處方才可使用。2.不主動要求抗生素是用來對付細菌的,所以要在確定細菌感染時才有療效。如果只是感冒,有90%的感冒都不是細菌感染,不用抗生素也可以自然痊癒。3.不隨便停藥抗生素治療針對不同的細菌及目的,有一定的療程,一旦需要使用抗生素來治療,就要按時服藥,直到藥物吃完為止,以維持藥物在體內的足夠濃度,以免製造出抗藥性細菌而讓它伺機而起。 抗生素可以空腹吃嗎?根據宏恩綜合醫院的衛教文章,一般抗生素以空腹服用(飯前1小時或飯後2小時)之吸收效果較好,若會對胃部造成刺激,則可與食物一起服用。什麼時候可以用「抗生素藥膏」?皮膚表面有許多益菌定殖,藥師廖偉呈表示,若傷口沒有感染風險時,千萬不要濫用抗生素藥膏。尤其不少民眾,只要皮膚有傷口,就塗四環黴素外用膏(廣效型抗生素),將皮膚表面本來定殖的好菌全都殺光,事實上,不當的使用抗生素藥膏是有可能造成細菌抗藥性,同時也會破壞皮膚正常菌叢,造成更多皮膚問題。正確的傷口護理第一步是由內而外清洗傷口,最好以大量無菌生理食鹽水沖洗,目的是減少傷口細菌,清楚評估傷口性質。若是乾淨的傷口,使用生理食鹽水清潔乾淨即可,再以適當的敷料覆蓋。若是較髒的傷口用1%水溶性的優碘由內往外將優碘擦拭乾淨,待30秒消毒,再用生理食鹽水由內往外將優碘擦拭乾淨。若是有感染或已發炎的傷口,請依專業人員指示使用適當的抗生素藥膏,千萬別自行拿藥膏亂塗。醫生說抗生素要按時吃,忘記服用時怎麼辦?根據衛福部疾管署的資料,如果想起時已忘記服藥,儘快服用藥物即可;若已接近下次服藥時間(超過2次服藥時間的中間點),則跳過不用,下次再恢復正常時間服藥即可(除非有醫師特別指示,否則請勿自行使用雙倍量)。感冒可以請醫生開抗生素吃嗎?不可主動要求醫師開立抗生素。通常上呼吸道的感染大多數是由病毒感染所引起,常見的症狀如咳嗽、喉嚨痛、打噴嚏、流鼻水,抗生素只對細菌性感染有效,對於病毒性感冒並沒有效。一般而言,對於病毒性感冒,只需要症狀治療即可,並不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療。若是細菌感染引起的感冒,則需經醫師評估後,再給予抗生素使用。延伸閱讀: 還在吃超商麵包當正餐?害你變胖又覺得累!小心吃出痰濕體質,營養師教你不踩雷的挑麵包攻略 為什麼一堆人跑步減肥都沒瘦?因為他們在減肥撞牆期時,少做了這件事...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3-12 養生.聰明飲食
蛋白質含量比較多且糖份較少 營養師推薦這2種優格最健康
吃優格好處多,營養師娜迪歐(Jamie Nadeau)表示,雖然任何優格都屬優質飲食,但希臘優格與冰島優格(skyr)是最健康的選擇,因為它們糖分較少、蛋白質較多。她說,由於製作方式,使這兩種優格的蛋白質含量較高,但具體份量各品牌略有不同。希臘優格和冰島優格有更多蛋白質今日美國報(US Today)報導,希臘優格是普通優格經過濾後去除乳清或液體。這樣製作出來的優格更稠凝,味道更香濃;由於密度更高,它比一般未經過濾的優格含有更多蛋白質。冰島優格同樣經過過濾,比普通優格需要更多的牛奶,因此這種濃稠的優格是高蛋白之選。例如,100克原味優格約含有3.5克蛋白質,同樣份量的希臘優格含有9克蛋白質,冰島優格則含有10克。優格最好添加脂肪與纖維娜迪歐指出,如果不喜歡希臘優格與冰島優格的濃稠,也不用擔心,因為所有優格都對健康有益,可依個人喜好選一種口感佳、會繼續想吃的。她說,無論選哪一種優格,最好添加些脂肪與纖維,使它成為營養均衡的膳食,例如水果(即使是冷凍的)、麥片、穀麥、花生醬或杏仁醬。優格既是健康的零食,也可當作正餐的一部分。營養專家指出,優格含有鈣、磷、鋅、硒、碘、核黃素、維生素B5與B12。2020年的一項研究發現,經常吃優格的人飲食品質較佳,肥胖風險更低,纖維、鈣、鎂、鉀與維生素D的攝取量也較高。優格還含有益生菌,有助於腸道健康。益生菌是天然存在於腸道中的活性微生物,也存在於食品、保健食品與美容產品中。專家表示,益生菌能對抗壞菌,維持腸道中好菌的數量。優格的唯一要注意的是含糖量,所幸市售原味優格與含糖優格一樣容易找到。娜迪歐說,她總是查看標籤上添加糖的含量,因為通常都很高,有些希臘優格的添加糖甚至高達18克。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3-10 養生.保健食品瘋
健康人吃益生菌可能弊大於利?專家教這樣吃有助腸道細菌平衡
益生菌是保健食品中常銷熱賣的商品之一,但專家認為,對於健康的人來說,益生菌提供的好處不多,而且可能弊大於利。研究顯示,服用益生菌可以改變微生物群的組成,減少腸道中的微生物多樣性,這與許多健康問題、抗生素效果有關。部分人可能從服用益生菌中受益,包括患有胃腸道疾病的人。研究發現,益生菌可以減少腸躁症和發炎性腸道疾病的症狀,還可以預防旅行者腹瀉,減少抗生素藥物的一些副作用。但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有更可靠的方法來滋養腸道微生物群。首先,吃各種蔬菜、堅果、種子、豆類和全穀物,為腸道微生物提供所需的膳食纖維,以促進其生長。研究人員發現,吃發酵食品,如優酪乳、酸菜、泡菜和克菲爾(kefir)酸奶,其中含有益生菌和其他有益化合物,對健康和腸道微生物群有正面效果。益生菌可能擠掉好的微生物科學研究顯示,擁有多樣化的腸道微生物群的人往往能更健康地老去、罹患較少的疾病。腸道中的微生物可以一起工作,也可以相互競爭。有時腸道中好菌和壞菌的比例會失去平衡,這種情況被稱為菌群失調。雖然有許多品牌的益生菌,但多數只含數量有限的細菌菌株,休斯頓德克薩斯大學教授科恩Lorenzo Cohen說,服用集中劑量的幾株細菌會破壞腸道平衡。他說,擁有太多的好菌,會在無意中創造某種形式的菌群失調,不僅擠掉了壞東西,也擠掉了其他可以創造高度微生物多樣性的好東西。發酵食品可增微生物多樣性那麼應該怎麼做比較好呢?如果正服用抗生素,或者有消化道疾病,應該和醫師討論服用益生菌是否有意義;如果是的話,怎麼選擇產品。如果有嚴重的疾病或免疫系統受損,醫師可能會建議別吃益生菌,因為有發生感染的風險。一些醫師傾向建議在飲食中添加發酵食品,而不是服用益生菌。華盛頓大學醫學中心胃腸病學家達曼說,發酵食品就像大自然的益生菌。發酵食品的好處之一是,它們不僅含有益生菌(活性微生物),還含有益生元(可促進微生物生長)和後生元(能產生和益生菌相似的功能)。在「細胞」雜誌上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讓人們在10周內每天吃發酵食品,可以降低他們的炎症水平,增加腸道微生物的多樣性。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2-17 養生.聰明飲食
調節血糖血脂、減少癌症發生率...盤點膳食纖維5大好處! 一圖看「膳食纖維食物排行榜」
每每談到健康飲食,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以下簡稱衛福部、國健署)或是各大醫院提出的飲食教育中,都會倡導「三蔬兩果」的概念,呼籲大家每天至少要吃到三份蔬菜和兩份水果,還有搭配未精緻的全穀類或根莖類食物(如燕麥、蓮藕)來取代精緻澱粉。在這些飲食建議之中,其實都隱藏著一個重要的原則-那就是「攝取足量的膳食纖維」!究竟膳食纖維是什麼?膳食纖維好處又有些哪些呢?就讓健康設計家品牌營養師Sean來一一為你解答!膳食纖維是什麼?膳食纖維(Dietary fiber)指的是可食且無法被人體小腸酵素消化的碳水化合物及木質素(Lignin)等物質,人體雖然無法直接吸收利用這些物質來產生能量,但它們卻是人體不可或缺的營養素,能為我們的健康帶來許多非常重要的好處,因此每天都需要攝取足量的膳食纖維以來維持身體健康。膳食纖維可分為「水溶性膳食纖維」及「非水溶性膳食纖維」兩大類,依據他們的特性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功能:.水溶性膳食纖維:水溶性膳食纖維的成分包括:果膠(Pectin)、樹膠(Gums)、菊苣纖維(Inulin)、寡糖…等都屬於這類,通常存在於質地較軟嫩、黏稠的食物中,例如秋葵、木耳等。水溶性膳食纖維主要功能是幫助調節血糖與血脂、增加飽足感等。.非水溶性膳食纖維:非水溶性膳食纖維的成分包括:木質素、纖維素(Cellulose)、幾丁質(Chitin)…等。多存在於質地較堅硬、粗糙的食物中,例如地瓜葉、糙米等。非水溶性膳食纖維主要功能可以幫助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便等。膳食纖維對身體的好處究竟膳食纖維好處有哪些?為什麼它對我們的健康這麼重要呢?Sean在這裡幫大家統整了五大膳食纖維好處,一起來看看吧!1.調節餐後血糖正常狀態下,我們用餐後,食物中的澱粉會被消化產生單醣(Monosaccharide),隨後經由腸道吸收進體內,這時血糖會開始上升,接著身體會分泌胰島素(Insulin)來促進細胞對醣的攝取,幫助血糖回到正常的水平,避免呈現高血糖狀態。但對於精緻糖攝取過量的族群或糖尿病患者而言,血糖容易控制不佳而產生劇烈的波動,造成身體的負擔。這時候膳食纖維(特別是水溶性膳食纖維)就非常重要,它能與食物混和,減緩醣類吸收的速率,避免血糖快速上升,因此對調節餐後血糖有著非常大的益處。2.調節血脂膽汁(Bile)是一種含膽固醇(Cholesterol)的消化液,在我們人體消化食物的過程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它在體內會不停地回收再利用。而當有飲食中有攝取膳食纖維時,它會與膽汁結合,增加膽汁排出體外的量。這時肝臟為了補充被排出的膽汁,就會消耗血液中更多的膽固醇來製造膽汁,因此就可以降低血膽固醇及血脂的濃度,達到調節血脂的功效。此外,膳食纖維本身也可以幫助減少飲食中油脂吸收,同樣具有幫助降低血脂的效果。3.增加飽足感、幫助排便水溶性膳食纖維進入體內後,會在體內吸水膨脹,進而延緩胃排空的時間,達到延長飽足感及減少進食量的效果,因此有助於體重控制。而非水溶性膳食纖維則具有刺激腸胃蠕動、增加糞便體積、改變糞便質地等作用,可以使排便更順暢。而在腸道蠕動的過程中,也可以將附著在腸道內的廢物與糞便一併排出,避免它囤積在體內,維持腸道健康。4.作為益菌生(Prebiotic)益菌生(Prebiotics),又稱益生質、益生元,是指可以促進益生菌生長的物質,我們可以把益菌生理解成益生菌的食物,可以幫助益生菌在我們的腸道順利生長。有些膳食纖維例如菊苣纖維、果寡糖(Fructooligosaccharide)等,在進入腸道後不僅能發揮自身膳食纖維的功能,也可作為益菌生存在,提供益生菌成長所需的養分。而有助於益生菌製造對身體有益的短鏈脂肪酸(Short Chain Fatty Acid, SCFA)等物質,不僅能將腸道打造成對好菌有利的生長環境,還能同時抑制壞菌增生,進一步幫助腸道健康。5.減少癌症發生率常年以來,癌症一直都是國人十大死因之首,所以健康飲食的目的,有很大一部份是在預防癌症的發生。而根據流行病學、動物及臨床等一系列研究結果,都得出一個結論:攝取足量的高纖食物,如蔬菜、水果、全穀類等,不但能預防大腸直腸癌,還可以降低罹患乳癌、食道癌、胃癌、攝護腺癌、子宮內膜癌以及卵巢癌的風險。這是因為膳食纖維能夠稀釋腸道中有害物的濃度、幫助糞便加速排出;也可調節免疫反應、對抗發炎、維持腸道細胞健康、抑制致癌細胞增生等功能。膳食纖維一天要吃多少?根據衛福部國健署及各大醫院的飲食指南建議,膳食纖維一天應攝取約25~35克,換算起來大約是每天3份蔬菜及2份水果。然而,最新的國民營養調查中發現,國人不論性別或年齡層,我們每日膳食纖維的攝取量皆全部未達標準!能夠每天吃到3份蔬菜的人更是不到2成!若長期膳食纖維攝取不足,都容易會提高日後罹患心血管疾病、癌症等慢性病的風險。因此接下來Sean就要帶大家一起認識高膳食纖維食物有哪些!富含膳食纖維食物有哪些?在衛福部國健署定義的六大類食物中,高膳食纖維食物多存在於全穀雜糧類、蔬菜類及水果類。那我們日常飲食中有哪些食物是屬於高膳食纖維食物呢?一起來看看吧!.全榖雜糧類:紅豆、綠豆、燕麥、紅藜、玉米、糙米、蓮藕、南瓜、地瓜、芋頭.蔬菜類:黑木耳、海帶芽、牛蒡、黑豆芽、香菇、秋葵、地瓜葉、紅莧菜、苦瓜、菠菜.水果類:黑棗、百香果、紅心芭樂、榴槤、奇異果、釋迦、柳丁、草莓、小番茄、橘子 膳食纖維好處眾多,使它成為健康飲食中重要的一環,因此建議大家每天都要攝取到足夠的膳食纖維喔!不知道大家在看完文章後,有沒有更認識膳食纖維了呢?貼心叮嚀:除了養成多吃蔬果,補充膳食纖維的習慣外,也別忘了要多喝水喔!水不僅是維持體內液體平衡、促進新陳代謝的重要推手外,還可以滋潤腸道,幫助膳食纖維充分發揮作用,讓你每天的生活都能輕窈順暢!延伸閱讀:.咖啡會加速鈣質流失?紅茶、牛奶能預防骨鬆?做好6件事趁早存骨本.降低血脂、降膽固醇、延緩血糖上升...膳食纖維5好處一次看!.糖尿病怎麼有效控糖?專家曝扭轉關鍵時刻,「3撇步+9種食物」幫你控制血糖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2-16 醫療.泌尿腎臟
護墊會增加私密處感染風險?醫指「4疑慮」能避免使用盡量避免,3招降感染風險
護墊可說是女性日常必備用品,不過許多情況反而增加感染風險。專長婦科治療、私密處治療的星幸福美學診所洪若霓醫師指出疑慮,也建議可用其他方式替代,日常也注意保養,更有助私密處健康!護墊日常真的非用不可嗎?首先了解護墊的主要功用。 洪若霓醫師表示,護墊對於女性最主要的功用,在於能吸收少量的經血和分泌物,女性經期快結束時經血量較少,或是一般女性一日也大約會產生2-5C.C.的分泌物,就可以使用護墊吸收以達到私密處乾爽舒適,並且能避免衣物汙損。另外也有許多女性有漏尿的問題,護墊也可以吸收少樣的漏尿,維持私密處乾爽。 護墊會增加私密處感染風險?醫指4疑慮,能避免使用盡量避免。 洪若霓醫師指出,雖說目前沒有醫學研究證實健康的人使用護墊一定會造成私密處感染,不過國際婦產科專家共識仍不建議女性「每天」使用護墊。在婦產科診間也常遇到反覆私密處感染的病人,停止每天使用護墊後感染就獲得控制。洪若霓醫師頻繁使用護墊會有以下風險: 風險1:潮濕悶熱使用護墊會讓私密處更不透氣、溫度濕度提升,形成溫暖潮濕的環境,提供細菌黴菌合適生長的環境,暴露在過多的壞菌中,使得陰道感染風險上升。 風險2:化學物質護墊多少都可能有添加抗菌抑菌成分、香料等化學物質,可能會破壞私密處原有的益生菌及酸鹼值平衡,使陰道感染風險上升。 風險3:皮膚問題皮膚長時間接觸護墊,可能會造成外陰濕疹、毛囊炎、接觸性皮膚炎等皮膚問題,頻繁搔抓會造成皮膚傷口進而引發細菌感染。 風險4:環境荷爾蒙越來越多研究證實,衛生用品不論廠牌,或多或少都含有不同的環境荷爾蒙,每天使用可能會暴露在過多的環境賀爾蒙當中,可能會對健康造成影響。 簡單取代護墊降感染風險。使用護墊注意細節更健康! 能不用最好:洪若霓醫師表示,女性若能不使用護墊自然是最好,以維持私密處通風乾爽,避免提供細菌黴菌滋生的環境。若覺得私密處有潮濕感可以使用透氣性佳的棉質內褲或四角褲。棉質布料可以吸收分泌物維持私密處乾爽,可視個人情況替換內褲頻率,感到潮濕就換新的。 護墊並非完全不能採用:護墊並非完全不能用,但避免天天使用,真的分泌物比較多的時候再用就好,護墊的挑選也要注意,要挑選透氣、棉質的護墊,沒有香味、沒有標榜抗菌成份的為佳,越少化學物質的越好,避免影響到私密處原本的保護機制。建議不論分泌物多寡,2-3個小時就更換護墊,避免細菌黴菌滋生。 私密處保持乾爽、良好生活,更助避免私密處感染顧健康! 除了為自己選擇更好的內褲與正確使用護墊之外,洪若霓醫師也建議有私密處感染困擾的朋友,平常多留意以正確方式清潔私密處,避免使用刺激性較強的清潔產品、避免陰道灌洗。平常避免過度使用抗生素破壞私密處菌叢,也可定期使用私密處專用的益生菌當作保養。日常保持良好作息、營養均衡、適度紓壓,維持自身免疫力也很重要,以減少感染的風險。 《延伸閱讀》 .陰道感染好不舒服?中醫:少用護墊、別過度清潔! .私密處痘痘別亂擠!醫指8原因未必是痘痘,4情況速就醫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1-04 醫療.消化系統
男童長期便秘竟是腸黏膜沒修好引起「腸漏症」!補充「3營養素」可改善!
7歲的陳小弟弟長期便秘,排便常常排出一顆顆硬硬圓圓的「羊仔便」,儘管已做過兒童健檢,透過過敏原報告盡量避開可能過敏原,腸胃不適的症狀卻始終沒改善緩解,甚至第二次複檢224項急、慢性食物過敏原檢項時,出現較前一次更多的過敏原。聯青診所副院長蘇聖傑醫師提醒:兒童腸黏膜沒有確實修復,腸漏症的情況沒有改善,因此過敏反應才無法緩解。腸漏症怎麼辦?2招合併才能有效改善腸漏症人體腸道除消化、吸收食物營養,其中腸道黏膜更是身體重要的屏障,能避免細菌、有害物質從腸道縫隙滲透到血液中。蘇聖傑解釋,陳小弟弟的情況,就是因為腸黏膜受損,才形成「腸漏症」,所以無法阻止過敏原、毒素或其他有害物質滲透進血液中。因此,不管如何小心謹慎避開過敏原,患者還是有便秘、腹部不適的原因,甚至因為腸道黏膜的屏障大開,導致體內過敏原越來越多。不少人想到腸漏症,都以為是因為有特定過敏原導致腸道通透性增加,才會造成便秘、腹瀉、皮膚癢等問題。其實腸漏正的疾病源頭:也可能是因為壓力、藥物、酒精、放射線等其他因素,導致腸黏膜的修復速度趕不上破損速度,就會導致腸漏症。如果食物未被完全分解,當中的蛋白分子就有可能會從縫隙進入血液,引發全身性的過敏反應。這也解釋為何陳小弟弟回診時,過敏原不減反增?因為吃什麼食物都會穿透腸道黏膜,自然會使身體產生抗體、發生發炎反應。如果患者有腸漏症時,並非僅要避免吃入過敏原就好,更應該要積極修復腸黏膜,使腸道屏障完整,也有助於改善腸道健康。修復腸黏膜需要多種營養素的合作,有效促進腸道健康想要修復腸黏膜,最重要的是想辦法增加腸黏膜的修復能力。從不同面向提供腸道支援,例如:補充修復腸道黏膜的營養品,如麩醯胺酸、益生質、益生菌等,來支持黏膜細胞的修復。就如同燙傷時會使用人工皮覆蓋傷口、避免傷口暴露感染,腸黏膜同樣也需要有營養素的支援,以利生成、穩定腸道黏膜。修復腸黏膜的三種營養素:1. 益生菌:增加腸道內好菌數目、減少致病壞菌數,協助修補腸漏,調節腸黏膜淋巴組織,降低過敏反應。2. 益生質:簡單來說就是益生菌的食物,協助益生菌快速生長,發揮益生菌的生理作用。3. 麩醯胺酸:協助修復腸道黏膜細胞的破損,改善腸漏症。蘇聖傑也提醒,除修復腸黏膜外,更重要是平時養成良好的生活型態,預防腸道黏膜受傷,建議飲食上減少攝取過多的精緻加工食品、注意三餐營養均衡,養成固定的運動習慣,並做好壓力管理,才能有效顧好「腸」健康。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12-21 養生.聰明飲食
常吃醃漬物易致癌,但泡菜反有助腸道健康!營養師分析吃「韓式泡菜」4優點與3注意
韓式泡菜常見於各種美食,是韓式料理、台式小吃的靈魂腳色。常吃泡菜到底好不好?研究發現,醃漬物容易導致癌症,可是透過發酵製成的韓式泡菜,反而有助腸道健康,降低慢性病發生。1、有益腸道健康與台式與日式的醃漬泡菜不同,韓式泡菜利用發酵而成,富含乳酸菌的一種健康食物。研究發現,發酵後的韓式泡菜每公克約有107~109 CFU/g(菌數形成單位),依台灣國內相關規定,每罐乳酸、發酵乳等含菌量都需要大於或等於107 CFU/ml,可見發酵後的泡菜乳酸菌含量是和優酪乳相當。研究進一步指出,乳酸菌在辣椒、蒜、生薑、大蔥、蝦醬等又辣又嗆的調味料還能活下來,代表其對人體消化液是具有很強的抵抗力,比較能夠存活到腸子裡。乳酸菌對身體的好處相當多,包括促進腸道健康、增強免疫力、降低身體反應等,而且透過「競爭性抑制」作用,可減少壞菌在腸道生長的數量;乳酸菌產乳酸的特性,不利壞菌生存,又更進一步降低壞菌數量。2、有助身體抗氧化韓式泡菜其作法是將清洗後的白菜、黃瓜、蘿蔔等天然食材,加入大量的辣椒、蔥、薑、蒜搗成泥,再加進各種蔬果,特別是十字花科蔬菜,與蘋果、水梨、糯米粥等至少15種材料下去進行攪拌混合;在常溫下讓其自然發酵(或額外添加乳酸菌)製成。因此富含許多天然植化素,如胡蘿蔔素、辣椒素、槲皮素、葉綠素、葉黃素、有機硫化物等,這些植化素有助對抗自由基、抗氧化,甚至能互相作用,促進維生素B群及維生素C的吸收。3、活性化合物有助減脂我們之所以罹患高血壓、高血脂、心臟病、冠狀動脈硬化等問題,罪魁禍首就是壞的膽固醇啟動血小板作用,黏附在血管導致;研究發現,適量吃天然發酵之韓式泡菜,因其含有一種獨特,名為fHDMPPA的活性化合物,可抑制低密度脂蛋白氧化,也就是所謂的壞的膽固醇,間接減少動脈粥狀硬化問題。4、促進血液循環因為韓式泡菜添加高量的辣椒、蔥、薑、蒜等辛香料,能促進胃液分泌、幫助消化、止吐,還有助於血液循環,加快脂肪在體內燃燒的速度。提醒讀者,儘管辛香料有非常多好處,大量食用反而會傷害胃,使胃酸分泌過多,並破壞神經末稍的感覺,所以要適量使用。Q:聽說常吃醃漬物會致癌,韓式泡菜會嗎?韓國人罹患胃癌的比例高,很多人將常吃泡菜與胃癌聯想。事實上,韓式泡菜以發酵方法製成,不會有醃漬物常見的致癌物亞硝酸鹽及硝酸鹽,故不會有致癌疑慮。研究發現,韓國人胃癌比例高,與他們食用泡菜食搭配燒酒、飲用熱湯、炸物有關。食用韓式泡菜注意事項 1、不要空腹吃韓式泡菜刺激的辛香料添加較多,空腹吃容易傷胃。2、一周不超過三次建議韓式泡菜每次半碗,約100克。3、慢性病患需慎吃高血壓、心臟病、腎臟病患者要注意泡菜的含鈉量。(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1-30 焦點.元氣新聞
異膚患者邊睡邊抓難入眠? 當心陷免疫惡性循環
紅疹、搔癢、抓不停,讓異膚患者「抓狂」。早有研究顯示,異膚患者不只受皮膚症狀困擾,連晚上睡覺也不得安寧,成大醫院皮膚科教授王德華說,充足、優質的睡眠對免疫系統有益,但異膚患者夜深人靜更容易感覺皮膚癢,往往睡不安穩,邊睡邊抓、體無完膚。應盡快學會正確照護,穩定治療、止癢,以免身體陷反覆發炎的惡性循環。王德華說,搔癢對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生活造成莫大困擾,癢了忍不住要抓,但抓又會增加皮膚的過敏反應,小朋友甚至會用痛來解決癢,抓破皮膚、流血流湯。晚上睡覺時因為沒有其他事情分散注意力,更容易感受皮膚如針刺的癢,病童睡不安穩,家長眼看小孩痛苦,又不能幫忙分擔,心情焦慮也難以入眠,全家人的生活都被打亂。皮膚菌叢失衡 壞菌入侵釀嚴重發炎反應異位性皮膚炎的發作與體質有關,也與皮膚表面菌叢有關。王德華解釋,人體皮膚表面會有很多菌叢,健康的人皮膚菌叢均衡,好壞菌相互制衡;但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皮膚菌叢多樣性會降低,壞菌多於好菌。尤其異膚患者容易搔抓,壞菌會從傷口入侵,最常見的就是金黃色葡萄球菌,會讓發炎反應更嚴重,加劇異膚症狀。當異膚發作時,不快點止癢,就會落入癢、搔、抓的惡性循環。王德華說,異膚急性發作時,必須盡快用藥物壓制皮膚狀況,通常會給予含類固醇的外用藥膏。但因異膚治療急不得,體質並非一朝一夕可改,一般建議至少治療3個月。而類固醇藥膏又不建議用太長時間,因此在皮膚症狀比較穩定後,可改用不含類固醇的藥膏維持治療,如磷酸雙酯酶4型抑制劑(PDE4-inhibitor)或鈣調磷酸酶抑制劑(calcineurin inhibitor),有助維持膚況、降低敏感搔癢,且長期使用也不用擔心副作用。此外,台灣多數異膚患者都是輕症病人,通常只要治療一段時間、學會照顧皮膚,很多病人都可以控制得很好。避開過敏源 依症狀、季節慎選保濕劑基礎治療是異膚階梯式治療的基石,包含保濕、避免過敏源與刺激。王德華說,誘發異位性皮膚炎發生的風險因子包含食物(如牛奶、蛋、海鮮)、塵蟎、貓狗毛屑、溫度、汗水、壓力等刺激物。異膚患者應盡量避開過敏源,還要學會基礎保養,適度使用保濕劑增加皮膚水分,幫助皮膚構築防禦長城。異膚患者常不知道該買乳液還是乳霜;王德華說,皮膚嚴重乾燥時要選保濕效果佳的產品,不要一罐一整年用到底,應該因症狀、季節不同有所轉換。乳液質地比較清爽,適用於皮膚不太乾燥的夏季;如果使用保濕產品時感覺一天得擦很多次才有效果,建議選用霜狀產品。王德華也說,台灣有一部份異膚患者症狀較為嚴重,尤其有些青少年課業壓力大,異膚症狀難控制,可能因外觀改變、社交退縮、影響人際互動,甚至有年輕人長年都只穿長袖遮掩病灶。現在異膚治療已經有很多新武器,嚴重的異膚患者也不要輕言放棄,可多跟醫師討論最適合的治療方案。
-
2023-11-25 養生.保健食品瘋
想顧腸道健康,不只有益生菌!益菌生、後生元也同樣重要,營養師告訴你三者差異
隨著健康意識逐漸普及,越來越多人會選擇自己信賴的保健食品來讓健康更加分。如果提到幫助消化、維護腸道健康、幫助排便順暢的保健食品,相信有許多人都會想到「益生菌」!但對腸道健康有益的其實不只有益生菌,它的好朋友-「益菌生」及「後生元」也同樣重要喔!你知道這些名詞代表什麼意思嗎?就讓【PrimePlus健康設計家】品牌營養師Sean來為你解答!益生菌、益菌生、後生元介紹一次看簡單地來說,「益生菌(Probiotics)」就是對身體健康有幫助的細菌啦!我們常在優酪乳瓶上的營養標示中所看到的「副乾酪乳酸桿菌」、「嗜酸乳桿菌」、「比菲德氏龍根菌」…等等,都是所謂的益生菌。而「益菌生(Prebiotics)」是指可以促進益生菌生長的物質,概念就如同人類要吃飯喝水一樣,我們可以把益菌生理解成益生菌的食物,可以幫助益生菌在我們的腸道順利生長。一般常見的益菌生有菊苣纖維、菊糖、乳寡糖、果寡糖等。「後生元(Postbiotics)」則是為益生菌在腸道中生長代謝後所產出對人體有益的物質。典型的例子如胜肽或丙酸、丁酸等短鏈脂肪酸,它們具有抑制壞菌及調節生理的功能。所以綜觀來說,益生菌、益菌生、後生元能發揮相輔相成的效果,不僅能維護腸道健康,研究顯示也具有增強免疫力,緩解過敏及感冒症狀等助益。 益生菌需要面對的挑戰雖然益生菌具有許多保健效益,但它在為你的身體帶來保健效益之前,得先經過三個大考驗,分別是:.製造及保存考驗:益生菌在工廠製造加工或運輸保存時,容易受到環境及溫度的影響而被破壞,因此產品中的活性益生菌數量會隨時間逐漸減少。.胃腸道考驗:食用益生菌後,它們還得先經過胃腸道中消化液的酸鹼與酵素分解考驗後,才能成功抵達腸道。若傳統益生菌沒有經過特殊的保護處理,到了腸道時,還有活性的菌體也已經大幅減少了。.定殖考驗:益生菌好不容易抵達腸道後,還得與腸道中其他壞菌爭地盤,戰勝壞菌並成功「落腳」後才能開始慢慢發揮功能。正因為如此,科學家們也開發出許多如熱封存或益生菌包埋等先進的技術,來增加益生菌對環境的抵抗力。腸道除了作為消化系統的一部分以外,其實還分布著非常多的神經、淋巴及免疫細胞,而常被許多醫師視為是「人體第二個大腦」,同樣掌管著人體的神經、代謝、內分泌及免疫系統,所以腸道健康與多種生理機能的運作有著高度關連。希望透過今天的文章,能幫助你更加了解這些對我們腸道健康有益的物質!在文章的最後,就讓Sean和大家分享一些購買益生菌保健食品的小訣竅吧~首先,我們應盡量選擇有明確標示菌數含量的產品;再來,有些廠商會選擇使用人工香料來增加益生菌的口味及香氣,但這些食品添加物卻是人體不必要的成分,因此建議選擇無添加或少添加的產品;最後則可以檢查一下產品中是否有包含益菌生或後生元的成分,它們能對身體健康帶來強而有力的幫助喔!就讓我們從顧好自己的腸胃開始,打造更美好的健康生活囉! 延伸閱讀:.高血壓是沉默殺手!把握得舒飲食5原則+居家量測722法則.「彩虹飲食法」怎麼吃?遠離癌症、心血管疾病 5色蔬果神奇功效.糖尿病怎麼有效控糖?專家曝扭轉關鍵時刻,「3撇步+9種食物」幫你控制血糖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9-17 醫療.中醫
夏天私密處搔癢難耐,該避免吃什麼?中醫推7種食物加強保養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夏天悶熱女性常因私密處搔癢不舒服就診,在情緒壓力大、抽菸、喝酒、熬夜、衣著太緊、肉吃太多、刺激性沐浴用品、少喝水及愛喝含糖飲料,更容易造成私密處容易搔癢,可從飲食、生活、中藥三管齊下,來保養、增加私密處的健康。今(2023)年夏天、真的超級熱的,女性病患因為私密處搔癢不舒服、就診的,也比往年多,該如何保養、增加私密處的健康,阿利博士跟大家分享飲食生活中藥三管齊下。什麼樣的飲食或生活會造成容易私密處容易搔癢?常見的有9種因素:情緒壓力大、抽菸、喝酒、熬夜、衣著太緊、肉吃太多、刺激性沐浴用品、少喝水及愛喝含糖飲料。私密處保養食物有哪些?以下7種食物建議多吃1、無糖優格優格含有乳酸菌,可以維持陰道的正常菌群平衡,這些益生菌有助抑制有害細菌的生長,進而預防陰道感染,無糖或低糖的優格都相當不錯。2、蔓越莓市面上有許多蔓越莓的保養私密處健康食品,是因為蔓越莓可以維持女生尿道健康,原理是內含的「前花青素」、可以使細菌不容易附著在私密處。阿利建議、可以平時多食用新鮮的蔓越莓或喝蔓越莓汁,就可獲得健康。3、大蒜大蒜雖然味道很重,但是超強的抗菌食物,可以抑制壞菌在陰道內繁殖,如果擔心味道太重、建議可以用黑蒜頭。4、高纖維食物多吃蔬菜、多吃高纖維食物、就能有助身體健康、減少私密處感染,好的高纖維食物,阿利推薦胡蘿蔔、蘆筍、菠菜、南瓜等。5、堅果堅果有豐富微量元素與維生素E、不僅可以增加私密處健康,還可以預防陰道乾澀,阿利最推薦胡桃與南瓜子。6、益生菌市面保健品常用嗜酸乳桿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與鼠李糖乳桿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原理就是利用好菌趕走陰道壞菌的概念,含有這種益生菌的保健食品、不妨先諮詢您的婦產科醫師,應該有一定的幫助的。7、高維生素C的水果例如鳳梨與奇異果,其中有高含量維生素C可以提升黏膜的防護力,減少發炎、維持私密處的健康。影響私密處健康 這5種食物建議少吃1、糖分過多的食物糖分過多、會導致陰道內細菌失衡,增加感染風險。2、加工食品加工食品通常含有高量的鹽、糖和反式脂肪,攝取過多、會降低私密處免疫功能、增加感染的可能性。3、咖啡和茶過多的咖啡因、會利尿、導致體内水分丢失、使私密部位過度乾燥與搔癢。4、酒精過多酒精、會減低免疫功能、使私密部位容易感染。5、辛辣食物燒烤炸辣、容易上火、刺激私密部位的黏膜,導致搔癢。生活習慣有哪些要注意?1、私密處要保持乾淨保持私密處清爽、最重要。除了每日清潔務必做好,上完大號時也應由前往後擦拭,避免細菌跑到陰道造成感染。分泌物本身會有淡淡的味道,不要使用香水、精油等芳香產品,若是生理期間應頻繁更換衛生棉。2、衣褲穿著要寬鬆舒適不要穿過緊的褲子,以免私密處過於悶熱,在家時、可以不穿內褲,穿睡裙或睡袍即可。內褲、選擇純棉是最好的選擇,穿過的內褲也建議使用專用洗滌劑手洗,內褲也應每3~6個月就淘汰換新。3、規律生活習慣維持規律作息、每日睡眠充足,不要太過勞累以免降低免疫力。4、管理壓力學會應對壓力和情绪,別把工作壓力、帶回家。5、多做下列運動多做骨盆腔肌肉鍛鍊(例如凱格爾運動),多騎自行車、多做瑜伽與游泳。中醫可如何改善私密處搔癢?正規治療、是必須根據病人的體質而「辨證論治」,一般常見搔癢類型有下列四種:1、第一型:白帶量多、顏色黃、有臭味、舌苔黃膩、月經量增多或延長,這是屬於「肝火」體質,可以用龍膽草、山藥、芡實、白果、黃柏、車前子來改善。2、第二型:病患白帶量多、色白如蛋清、無味道,兼有全身容易怕冷、頻尿,這種「脾虛」型的白帶可以用蒼朮、白朮、山藥、人參、柴胡、車前子等中藥來改善。3、第三型:白帶量多、顏色黃稠,甚至夾有血絲,味道臭甚,大便秘結,有時兼有發燒、小腹疼痛,可以用當歸、白芍、生地、阿膠、丹皮、黃柏、香附等中藥來改善這種「濕熱」的體質。4、第四型:病患長時期白帶,量多、色白清冷如水,兼有腰膝酸軟、頭暈耳鳴,這種「腎虛」型的白帶則需要山茱萸、熟地、杜仲、沙苑蒺藜、芡實等補腎的中藥來改善。中醫也有外用治療?坐浴能快速減緩搔癢感中醫也常用坐浴方式來改善搔癢,常用中藥:明礬、貫眾、蛇床子、苦參根、百部、土茯苓、黃柏。1、將藥材裝於棉袋中,用3000c.c.水煮30分鐘,放涼約40℃倒入水盆。2、於洗完澡後坐浴約10~15分鐘,坐浴後直接擦乾不用再沖洗,持續5至7天。透過中藥坐浴的方式,能夠較快速緩解陰部搔癢困擾,因為藥液直接浸入陰道,使藥液較長時間作用於感染發炎部位,並借助熱力,促使皮膚粘膜吸收,能輔助改變陰道環境、舒緩私密部位異味、搔癢等不適反應。蔓越莓、益生菌與甘露糖也可保護私密處!夏天熱、私密處保養其實也不難,只要飲食生活中藥三管齊下,就能有不錯的保健效果,另外,市面上有些保健食品,如果含有蔓越莓、益生菌或甘露糖的,不妨先諮詢一下您的醫師,應該也會有不錯的幫助的。延伸閱讀▶蔓越莓為何被譽為「美洲的紅寶石」?除了預防泌尿道感染 它還有這4大功效!▶紅茶菇,你哪位?康普茶自古由日本引進、曾為女性時尚收藏物▶女性保健聖品「蔓越莓」 不僅可預防尿道炎、還能活化腸道益菌?(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9-06 癌症.胃癌
為何會得胃癌?從胃幽門桿菌感染看5大進程!胃癌早期難發現,必做一關鍵檢測
幽門桿菌是造成胃癌的重要危險因子之一。根據國健署統計,胃癌患者中8到9成曾感染幽門桿菌,且患有幽門桿菌的人罹患胃癌的風險比沒有感染者高出6倍。聯安診所肝膽腸胃科主任徐兆甸表示,感染幽門桿菌者,一定要「提早」注意、盡快治療,因胃幽門桿菌只會惡化,不會自行好轉。胃癌與幽門螺旋桿菌的關係最近一位54歲林先生看診,主訴3年前疫情開始時就常覺得胃部不舒服,且容易胃食道逆流,但因疫情拖到現在才就醫,未料,胃鏡檢查發現,他有幽門桿菌感染跡象,也有嚴重十二指腸潰瘍、胃潰瘍,甚至胃癌早已進展到末期。目前20歲以上成年人幽門桿菌盛行率為30%,感染後有90%的人患有慢性胃炎,10%的人會發生反覆的胃和十二指腸潰瘍。徐兆甸說,慢性胃炎發炎久了,可能形成「萎縮性胃炎」,胃黏膜可能變性產生「胃黏膜小腸化生」,若這階段還沒有殺死幽門桿菌,就可能進展成「胃癌」。胃幽門桿菌感染之後導致胃癌的5大進程:正常胃黏膜→慢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胃黏膜小腸化生→胃癌檢測幽門桿菌首推胃鏡+呼氣檢測多數罹患幽門桿菌者並無明顯症狀,徐兆甸指出,想知道是否罹患幽門桿菌,一定要透過檢測才能診斷。現有幽門桿菌主要有四種檢測方法:1. 胃鏡:觀察胃部的組織型態是否有異狀。胃幽門桿菌感染後導致胃癌,可以由內視鏡發現5大進程,只要在未進展到胃癌之前,一發現幽門桿菌就給予殺菌治療,就可以避免往胃癌的方向走。2. 呼氣測試:最安全的檢測方式,準確性高達97%,能判斷現在是否處於感染狀態,也可以用於殺菌後是否成功的依據。3. 血液檢查:主要檢查血清中是否有幽門桿菌的抗體,但無法判斷現在是否正處於感染狀態。4. 糞便篩檢:能檢測糞便中的幽門桿菌抗原,且能判斷是否處於感染狀態。五大胃癌高風險族群,建議主動篩檢幽門桿菌罹患胃癌有5大高風險族群,建議應主動篩檢幽門桿菌,遠離胃癌風險:1. 有腸胃道疾病者:罹患慢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胃黏膜小腸化生,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者,都應及早檢測幽門桿菌。2. 常吃醃漬、高鹽飲食者:醫學研究,醃漬物、高鹽飲食者易罹患胃癌,建議飲食習慣喜吃醃漬物、高鹽飲食者應盡量少吃,且注意幽門桿菌與胃癌風險。3. 吸菸者:菸草的尼古丁與焦油會刺激胃部,增加胃炎與胃潰瘍的發生率,因此吸菸者也是罹患胃癌的高風險族群。4. 一等親有胃癌病史:家族一等親曾有胃癌病史者,罹患胃癌機率比一般人高2至3倍,因此若家族史中有一等親曾有胃癌病史,千萬別輕忽篩檢。5. 曾有過胃部切除手術者:胃部切除手術會導致黏膜的完整性受損,因此容易罹患胃癌。由於幽門桿菌是透過唾液與糞便傳染,徐兆甸指出,預防之道最重要是勤洗手,避免用手吃東西,且用餐時採用公筷母匙。幽門桿菌是壞菌,徐兆甸強調,唯有殺菌才能避免症狀惡化,並有效預防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及胃癌。目前殺幽門桿菌的藥,必須使用3種不同機轉的抗生素,才能達到90%以上的根除率。記得至少每年追蹤胃鏡,確認胃幽門桿菌感染後導致胃癌的5大進程有沒有惡化。胃癌如何預防?1.飲食多樣化,不偏食,注意營養成分的搭配。2.多吃維生素C含量豐富的食物,如新鮮蔬菜和水果。3.多吃大蒜,生蒜為佳。4.多吃維生素A豐富的食物,如動物肝臟、紅蘿蔔、蛋黃等。5.不吃發霉食物。6.忌暴飲暴食,少食鹽漬、炸烤食物。7.不吸菸、不酗酒。8.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生活有規律,避免過度疲勞。9.培養樂觀的情緒,保持良好的心情。資料來源/元氣網疾病百科(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9-03 養生.保健食品瘋
維生素K有什麼功效?哪些食物含有維生素K?不能和什麼一起吃?
維生素A、B、C、D、E 是民眾較熟悉的人體必需維生素,但維生素K較少有人注意,營養師也少有機會做衛教,主要是因為維生素K容易從食物中攝取,甚至腸道中的細菌也能自行製造,僅有新生兒可能缺乏,一般人飲食均衡都不太會有維生素K不足的問題。維生素K的重要性有哪些?.與凝血功能相關.維護骨骼健康彰化基督教醫院營養師陳薇鈞說,維生素K作用有兩個,其一是凝血,維生素K是凝血功能的重要營養素,血液裡凝血作用需要透過凝血酶原、凝血相關蛋白質和鈣結合,進一步到凝血作用就需要充足維生素K,維生素K也可維護骨骼健康,骨骼在造骨細胞形成也需要維生素K才能建構。彰化秀傳醫院營養科組長楊雅雯也說,民眾大都知道維生素D對骨骼健康重要,但維生素K也很關鍵,可幫助骨質鈣化,長者要補充鈣質也可和維生素K食物一併補充。維生素K具凝血功能,因此缺乏會影響凝血時間,嚴重甚至出現大出血。誰容易缺乏維生素K?.新生兒.熟齡長者楊雅雯說,民眾只要正常進食大都不會缺乏,也不太需要另外補充,成年男性每日所需維生素K是120微克(μg),女性每日需要90微克。維生素K缺乏族群主要是新生兒與熟齡者。新生兒每天所需維生素K大約是2微克,新生兒食物主要來源是母乳,若母乳中缺乏維生素K,就會影響新生兒。陳薇鈞表示,新生兒會缺乏維生素K主要是吃得少,體內儲存量本來就較少,腸道菌落都也還沒建立,有時醫師評估住院中新生兒有需要,也會以靜脈注射維生素K。維生素K的食物來源有哪些?.K1→植物如綠色蔬菜.K2→微生物如發酵食品陳薇鈞說,維生素K與維生素A、維生素E一樣是脂溶性,維生素K依來源分為K1、K2、K3。K1來源是植物,像是綠色蔬菜;K2來自微生物,像是納豆、泡菜、起司等發酵食品;K3則是化學合成,但K3經研究毒性較高,現在市面上很少見。楊雅雯說,富含K1的蔬菜像是菠菜、萵苣、甘藍以及植物油、油菜籽油、大豆油、橄欖油等,K2除了發酵食物還有肉類包括雞、豬、動物內臟、肝臟及乳製品都有,特別的是K2也可由腸內菌製造。每天怎樣吃才有足夠維生素K,陳薇鈞指出,葉菜類每100克高麗菜就有108微克維生素K,一般店家燙青菜一盤就超過100克,等於每天吃一、兩盤就達到足夠攝取量。菠菜每100克有493微克維生素K,芥菜維生素K富含量更高,每100克有592微克,水果、肉製品雖然也有維生素K,但相對較少,像奇異果每100克有41微克維生素K。誰需要吃維生素K補充劑?.凝血異常的住院患者.施打抗生素影響腸道菌者陳薇鈞表示,維生素K屬油溶性,若像是胰臟癌進行切除手術後導致身體油脂吸收較差,多少會影響維生素K吸收,確實可以多加注意患者身體狀況,但即便如此,也很少開藥額外補充維生素K。雖然普通門診很少建議補充維生素K,但有的住院患者用抗凝血藥物過程監測到凝血功能異常,還是會適時補充維生素K。也有患者住院期間施打比較多抗生素,打太久而影響腸道好菌壞菌都沒有了,自生合成的K2較少就可能需要口服補充。吃太多維生素K食物,會造成血栓嗎?.口服不會造成過度凝血作用,注射須注意過敏、支氣管痙攣等副作用。維生素K補充分為口服和注射,民眾可能有疑問,若吃太多富含維生素K的食物,是否因為凝血太好會變血栓?陳薇鈞說,相關研究指出,即便一天攝取45毫克、也就是4萬5千微克也不會有血栓問題,因此口服吃進太多維生素K,不太會有問題。但維生素K注射是直接進到血液,若過量會產生副作用,像是過敏、支氣管痙攣,心臟停止等嚴重後果,因此藥師都會比較嚴謹。哪些藥物避免與維生素K一起吃?.服用抗凝血藥物,不要大量吃富含維生素K的食物。民眾服用抗凝血藥物期間,也不會建議完全不吃富含維生素K的食物,但不要大量吃,定量為佳,否則抗凝血藥物和維生素K有拮抗作用,藥的效果會被影響。楊雅雯也說,維生素K負責活化肝臟與血液中的凝血蛋白質,幫助維持血液正常的凝固作用,肝腎功能不好,若多補充維生素K小心有副作用;孕婦、哺乳婦額外補充也需要和醫師討論。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7-13 癌症.飲食與癌症
預防癌症到底該怎麼吃?針對肺癌、肝癌、大腸癌、乳癌的防癌食材一次看
擔心癌症上身嗎?台灣十大死因中,癌症已連續超過40年名列頭號殺手,若想遠離癌症,健康的「飲食」習慣不可或缺,但我們可以吃些什麼來預防癌症?而針對前幾大癌症的高風險族群,如肺癌、肝癌、大腸癌、乳癌等,又可以怎麼挑選適合的「防癌食物」?想預防肺癌請吃...一般會認為白色食物像是糖、鹽、麵粉等吃多容易有害健康。然而,白色水果、蔬菜這類的白色食物對於患有肺部或支氣管等疾病的人,則是有很大的益處。1.白色蔬果白色食物中所含的花黃素(anthoxanthine)具有溫熱性質,可緩解咳嗽、去痰。白色蔬果包括桔梗、蘿蔔、洋蔥、黃豆芽、梨子等,但因花黃素易溶解於水中,快速清洗後,最好在短時間內做好料理,避免浸泡在水中過久。2.優格《美國醫學會腫瘤期刊(JAMA Oncology)》中的一項研究發現,常吃優格或喝優酪乳和沒有攝食的人相比,罹患肺癌風險比較低。3.綠茶發表在美國癌症學院(American Academy of Cancer)的研究發現,每天喝5杯以上綠茶的人,可以降低肺癌的風險。4.全穀類、糙米維生素B可降低肺癌的風險,B群存在於全穀類、魚、瘦肉、雞蛋裡。糙米富含礦物質硒和維生素E ,可以增進肺部健康。5.花椰菜等十字花科蔬菜花椰菜和其他十字花科的蔬菜可以預防肺癌和改善阻塞性肺炎和氣喘的症狀。6.胡蘿蔔、紅紫色蔬菜富含β胡蘿蔔素的食物可以預防肺癌,包括胡蘿蔔、各式紅紫色的蔬菜如紫色高麗菜、茄子等。想預防肝癌請吃...肝病最主要的原因來自肝炎,當肝臟負擔過荷導致發炎,B型肝炎、C型肝炎持續超過半年,可能造成肝臟纖維化、壞死、肝功能異常,甚至肝硬化,有極高可能導致肝癌。另外高風險群也包括家族史、抽菸飲酒、糖尿病患者、肥胖以及生活作息不佳者。另外除了肝炎,近幾年也有一個危險因子逐年上升,那就是「脂肪肝」。脂肪肝其實不是油或脂肪吃太多才會有,愛喝酒、愛吃甜食或喝含糖飲料、減肥不當的人,也會使得身體營養不良、不均衡,讓脂肪在肝臟堆積。目前醫學上雖然沒有研究證明哪些食物可以預防肝癌,但以下列舉對保護肝臟有幫助的食物:1.優質脂肪健康的脂肪攝取可以支持細胞生長和保護器官,包括橄欖油、芥花籽油、酪梨、堅果類、瓜子類、魚類等。2.燕麥燕麥是增加膳食纖維的好方法,膳食纖維對維持良好消化至為重要。此外,燕麥中的水溶性膳食纖維β - 葡聚醣可以對抗發炎、幫助調節免疫系統,在針對小白鼠所做的實驗,燕麥中的 β - 葡聚醣可以幫助減少肝臟所儲存的脂肪,也對保護肝臟有所幫助。3.大蒜有研究發現,蒜素目前已被證實可以防止腫瘤增生、抑制致癌物亞硝胺的形成與代謝。但要注意,加熱之後會降低蒜中的抗癌有效成分,最好能將生蒜切薄片或拍碎後,放置常溫中10分鐘,讓空氣與之接觸,能讓蒜中的蒜胺酸、蒜酶轉化為蒜素,提高抗癌效用。4.葡萄和莓果類食物葡萄和莓果類食物是白藜蘆醇的理想來源,白藜蘆醇在細胞和動物研究中,證實具有抗胰臟癌的效果,可以壓抑癌細胞的生長、加速癌細胞死亡,另外莓果類食物也含有抗氧化劑和膳食纖維,有助預防癌症。5.咖啡咖啡之所以能減輕肝病惡化,據推論可能是喝咖啡較不會罹患糖尿病,而糖尿病與肝病,如脂肪肝息息相關;也有推論是咖啡能夠減輕人體內的發炎反應,和緩肝臟發炎,因此能夠減少肝臟纖維化及肝硬化的發生。第3種推論則是咖啡具有抗氧化作用,有助於減輕對肝臟的損害。想預防大腸癌請吃...大腸癌發生的原因之一,有不良的的飲食及生活習慣,建議可從改善飲食著手,多攝取富含膳食纖維的新鮮蔬果,促進排便,幫助腸道蠕動,減少食物停留腸道過久,而引發不好的變質機率。推薦以下幾種防癌食物:1.富含 Omega-3 的魚類營養師劉怡里指出,「魚類」如秋刀魚、鯖魚、虱目魚,皆含有豐富Omega-3脂肪酸,有抑制發炎的功效,其中秋刀魚的Omega-3含量高且價格便宜,加上此魚種屬於小型的深海魚,食用起來也很安全。不過秋刀魚內臟油脂含量高,建議避免攝取。2.番茄含有豐富β胡蘿蔔素的「番茄」,可以降低發炎反應,尤其煮熟、加了油進去的番茄,β胡蘿蔔素吸收更高。若不敢吃番茄的人也可以用地瓜葉、南瓜替代。3.燕麥或薏仁燕麥和薏仁都有黏黏滑滑的口感,具有水溶性膳食纖維,可幫助排便。4.豆類食物豆類食物中含有葉酸,具有修復的功能,若大腸癌病人痊癒,在事後預防也可以多攝取豆腐或豆干、豆皮(非油炸)等食物,補充葉酸。5.綠茶、薑黃「薑黃」有抑制發炎的功效,若不喜歡薑黃,也可以選擇以「綠茶」取代,咖啡因沒那麼高,一天可喝2杯。另外,想預防大腸癌要盡量避免這兩類食物:1.加工重組的食物加工重組的食物缺乏自然養分,雖然可以充飢,但長久攝取下來,身體的營養會變得不均衡。過多的紅肉攝取,會代謝出許多硫化物,破壞大腸中的生態,造成壞菌繁殖較快、益生菌不足。而非天然成分的奶茶、人造奶油等食物,會累積許多壞油脂在血管內,造成病變,同時破壞腸道修復,導致黏膜被破壞,長期發炎的腸道就有癌化、長瘜肉的可能。2.太過冰冷的食物冰冷的食物易影響血液循環,造成風險、病變,影響消化,不利於油脂的吸收,雖然身體會自行調節體溫,但太常吃冰冷的食物還是會影響消化的能力,建議不要太常吃。想預防乳癌請吃...有許多因素會導致乳癌,其中一個常見因素就是高脂肪、高熱量的飲食。健康的飲食雖然無法神奇地治癒乳癌,但根據研究,還是有些食物能有助降低罹患乳癌發生的機率。1.海藻類食物哈佛大學公衛研究人員指出,餵食海帶的老鼠比不吃者,產生乳癌的比率較低。同樣的,日本婦女罹患乳癌的比率是美國的1/3,也可能是因海帶吃得多的關係。海帶、綠藻含葉綠素,具抗癌作用,而它所含的維生素C及類胡蘿蔔素也可對抗自由基。2.大豆食物多吃如豆腐、味噌等大豆食物,大豆含genistein,為一種天然的植物性動情激素,能和乳房接受器結合,而減少乳房細胞接受器和致癌型式的動情激素結合。另外素食者也比一般人罹患乳癌的機率低,這可能與她們體內「脫氫異雄固酮(DHEA)」的值較高有關。DHEA全名為「脫氫異雄固酮」(dyhydroe-piandrosterone),是人體內最多的固醇類荷爾蒙,能夠轉換為男、女性五十種以上的荷爾蒙,因此也被稱為「超級荷爾蒙」。3.菇類多吃如香菇、舞茸、松菇、靈芝等菇類食物,舞茸能刺激免疫機能及抑制癌細胞的生長,舞茸的D-fraction,為舞茸中的活性成份,雖不能直接殺癌細胞,但可以活化免疫系統,來對抗乳癌。香菇含多醣類稱為lentinan,能活化免疫系統。靈芝的有效成份也為多醣體。4.十字花科蔬菜多吃如高麗菜、孢子甘藍、花椰菜、綠花菜、甘藍菜、白菜等十字花科蔬菜,生吃、川燙或蒸煮方式,是保留抗癌營養素最佳的烹調方法。十字花科蔬菜含硫化合物,稱為吲哚(indole),能經由減少身體的動情激素來避免誘發乳癌的生長。有研究指出,十字花科蔬菜能將身體中的動情激素由癌症誘發型轉成抗乳癌型,indole中的indole-3-carbinol具有抑制乳房癌細胞產生的功能。5.深海魚類每週至少吃3次深海魚,如鮪魚、鮭魚、鱈魚、沙丁魚。深海魚含Omega-3脂肪酸,會抑制前列腺素的作用,前列腺素會引起發炎反應,抑制免疫系統對癌細胞辨識的能力。在英國有針對24個歐洲國家之乳癌和結腸癌死亡率之研究,發現多吃動物性脂肪者容易得癌症,而魚消耗多的國家則癌症發生率較低。例如芬蘭,發現比起良性纖維瘤的患者,乳癌患者乳房組織的EPA、DHA含量較低。而在愛斯基摩,常吃高量的Omega-3脂肪酸者也較無乳癌發生。參考資料台灣癌症基金會網站資料延伸閱讀: 原來黑木耳加兩種料,就是最強的「血管清道夫」!16種食物清血排毒防中風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6-12 癌症.大腸直腸癌
大腸癌的糞便是什麼顏色?藍莓色大便又是什麼問題?名醫教你觀察糞便
大腸有機械性作用,也有化學性作用,但機械性作用更為重要。蠕動到了大腸就從變成分節運動,目的是要把被消化吸收掉、沒有營養成分而進到大腸的原便都排出體外,因為裡頭含有食物殘渣、纖維質等所有不能吸收的物質。大腸的排遺作用本身並沒有吸收營養的功能。而大腸最重要的功能是吸收水分,一天分泌上千毫升的腸液與胰液還要再加上喝下的水量,這些水分、電解質到了大腸部位都將回收,提供糞便裡細菌的養分,最後到肛門括約肌後排出。糞便最重要的成分是許多細菌,但是不見得都是壞菌,其中還包含一些無法消化的纖維質。所以經常聽聞要多吃青菜、水果,這是為了提供腸道菌叢的平衡,這些物質在口腔、胃、小腸都不能被消化,卻是糞便最重要的堆體資本,少了這些就容易引發大腸癌。大腸呈現ㄇ字型,全長約90至150公分,分成右、上、左共三段,分別是升結腸(上行結腸)、橫結腸(橫行結腸)與降結腸(下行結腸)。在升結腸的一端是盲腸,最末是闌尾,一般所稱的盲腸炎其實不是盲腸發炎,是闌尾發炎,因此會右下腹會相當疼痛。在降結腸的末端有轉彎處是乙狀結腸,呈現S型,通過這裡後才會進入直腸,直腸是肌肉最厚的地方,此處有俗稱大腸頭的括約肌。直腸最末端是肛門口括約肌,這一段約有10公分,也是容易發生腫瘤、癌症的部位。大腸癌發生在不同段會出現不同症狀,最不容易發現的部位是在盲腸及升結腸,預後的狀況最差;最容易發現的部位則是直腸,再來是直腸上方的乙狀結腸。若要及早發現大腸癌,觀察糞便是有效方式,下列不同的糞便狀況會呈現出不同腸子部位的狀況。一、糞便有鮮紅血覆蓋或流出鮮血:可能是痔瘡出血。因為痔瘡位置在最末端的肛門口,通常糞便前段是正常的黃褐色,到最後一段通過肛門時因血管磨破,所以覆蓋在糞便末段的血是鮮紅色,血色不會與糞便混合。而且可能肛門口還有出血,所以衛生紙擦拭時會見紅色鮮血。另一種情況則是上廁所時沒有解出糞便,卻排出鮮血,有可能是肛門口附近的痔瘡磨破所導致,以衛生紙擦拭時也會見紅色鮮血。二、糞便混合鮮血或解血便:可能是直腸、乙狀結腸、降結腸之癌症或出血病變。當腫瘤長在直腸造成直腸變狹窄時,病人會提到近兩、三個月的糞便比較細,像鉛筆一樣,有時沾血、有時沒沾血。經過檢查卻沒發現痔瘡,那麼就要懷疑可能是直腸癌。乙狀結腸癌的情況也一樣,特別是轉彎處,腸道孔徑變窄,糞便就會變細。三、藍莓色(暗紅色)糞便:可能是小腸、盲腸、升結腸的癌細胞所導致。盲腸與升結腸的管腔很大,裡頭是乳糜狀的原便浮在腫瘤上。若腫瘤出血,原便混合均勻血紅素繼續往前推進,就會變成像藍莓或是蔓越莓的顏色。糞便不會變細,但是很明顯能看出糞便顏色與平常不同。這個部位發生的癌症必須特別留意,有可能癌細胞已經長的很大,糞便也不會有任何改變,甚至出血很厲害時自己也會忽略觀察、不曾察覺,不知不覺中就貧血了。所幸仍可以透過大腸鏡的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四、烏黑色糊狀(瀝清狀)糞便:可能是上消化道(口腔、食道、胃、小腸)的癌症或出血病變。糞便表面有油性光澤,有時帶有血腥味,與瀝青相似,所以又稱為瀝青便、柏油便。上消化道出血若比較慢一些,除了解出瀝青便之外,病人口中可能會吐出黑色或咖啡色的嘔吐物;若大量出血又急又快,可能會解出血便或甚至吐出鮮血。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很多,過去青壯年族群可能是因為感染幽門螺旋桿菌造成消化道潰瘍出血,但現在檢查與及早治療幽門螺旋桿菌己經非常普及化,使這類患者數減少許多。不過銀髮族要特別注意,使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或者抗凝血劑等預防中風以及心血管疾病藥物,反而成為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見原因之一。腸胃科醫師非常重視糞便的觀察,因為糞便能釋出重要警訊。除了留意自己的排便習慣之後,可以自我檢視身上有無其他病徵,像是臉上皮膚有無變黃、身上有無黴菌感染或念珠菌感染、吞嚥困難等。這些症狀可以整理後列表記下告訴醫師,都是自我診斷的小撇步。闌尾炎小知識闌尾發炎的原因是,從小腸經過迴盲瓣進入盲腸時,分節運動會一邊脫水一邊將食糜等原便推送而至盲腸。因重力關係會使部分物質如細菌掉入闌尾,若運動順暢會擠出,但如果不順暢(如有糞石或其他阻塞物),就會堆積在闌尾造成闌尾炎。另外,大腸中也有許多憩室(空間),若開口塞住了就會變成憩室炎。(本文摘錄自堡壘文化出版、林肇堂醫師著《腸保健康好胃來:台灣消化權威林肇堂教授,許你一個順暢人生》)
-
2023-06-06 醫療.婦產科
私密處搔癢怎麼辦,會自己好嗎?最常見搔癢原因是「它」!醫教吃4類食物改善
很多女性都有過「私密處搔癢」的經驗,尤其夏天悶熱、流汗,水分容易蒸發,導致排尿量減少,進而孳生細菌,這也是發癢的原因之一。這次《優活健康網》為讀者整理了關於私密處搔癢原因、私密處搔癢止癢、私密處搔癢改善方法等常見問題,幫助所有女性擺脫癢癢的困擾!私密處搔癢原因 隨著夏天來臨,悶熱的環境加上流汗,私密處容易滋生細菌而發癢。事實上,引起女性私密處搔癢原因,包括感染、過敏⋯等,甚至情緒不穩都可能引起外陰部搔癢,其中最常見的是搔癢原因為「念珠菌感染」(徽菌感染)。 念珠菌感染為婦女最常見的陰道炎,該菌普遍存在人類之消化道內(如口腔、直腸、肛門)及陰道內,屬於黴菌的一種,而黴菌的特色為不容易根治,且很容易復發,而其症狀有:.陰道搔癢:尤其在月經期間、排卵期間、同房後更癢 .其他症狀:燒灼感、局部酸痛、頻尿、小便疼痛或陰道痙攣私密處搔癢怎麼辦? 私密處搔癢是許多婦女會遇到的症狀,很多人都會選擇自行買藥膏塗抹,建議民眾,若是私密處出現搔癢、灼熱、疼痛、分泌物異常等症狀,應尋求專科醫師診治,千萬別亂塗抹藥品。 事實上,醫師通常會依細菌、黴菌或滴蟲等不同感染原因,開立口服或陰道用(栓劑、錠劑、乳膏)等合適的處方藥,因藥品不同,療程約在3~14天左右:.栓劑:通常呈子彈形狀。 .錠劑:比較像大顆的橢圓形藥丸。 .乳膏:通常會附上管狀的「輔助給藥器」,協助將藥膏推進至陰道內。那麼藥膏該如何使用呢?建議使用前應先洗淨雙手,平躺且將雙腿弓起,將栓劑、錠劑或乳膏推入陰道中約一個指節深度。投藥後應避免走動,以免藥品滑出。其中,栓劑極易軟化,請放在室溫陰涼乾燥處,並避免照射到光線。私密處癢會自己好嗎? 上文提及,私密處搔癢最常見的原因為念珠菌感染,該疾病的特色為不易根治,且很容易復發,所以不容易自己好,因此最好的方式還是尋求醫師協助。那麼治療期間該怎麼守護私密處呢?以下有幾點供民眾參考:.改掉沖洗陰道習慣 .少吃甜食 要有耐心,連續治療2週以上 .長期不癒者最好先生也要一起治療 .治療期間,夜間睡覺可考慮不穿內褲,保持外陰部透氣乾爽 .治療期間穿紙褲,穿完即丟,舊內褲日光殺菌或換新(透氣棉質內褲最好) .配合醫師指示每天睡前塞陰道片,早晚擦藥膏,必要時配合口服藥效果更好私密處癢吃什麼改善? 私密處搔癢的治療除了西醫治療以外,也可以透過中藥、飲食來改善症狀。名漾玉璽中醫診所院長王心湄指出,西醫一般以抗生素或塞劑等方式來進行治療,如果配合中醫則能進一步減輕症狀,調整體質,減少反覆感染之機率。 其中「白色念珠菌、陰道滴蟲」常用苦參根、白鮮皮、地膚子、蛇床子、赤茯苓、蛇床子、苦參根、百部、土茯苓等,根據個別狀況不同搭配使用。建議私密處感染的女性,平常飲食要減少食用冰品、酒類、奶類製品、油炸物與甜食,冰品會使身體累積濕氣,而其他則易生痰濕,阻礙循環,使身體濕熱加重。 此外,新竹國泰婦產部主治醫師張瑜芹指出,多吃高維生素C的水果,能減少細菌增生與發炎;另外優格、大蒜與堅果都能預防陰部感染的症狀:.鳳梨、奇異果:高維生素C的水果可以提升黏膜的防護力,減少發炎,維持私密處的弱酸性環境。 .蔓越莓:蔓越莓可以維持女生尿道與陰道健康,其中的前花青素可以使細菌不容易附著在私密處。 .優格:優格中天然的益生菌可以維持陰道菌叢生態,平衡私密處ph值,記得要選無糖的。 大蒜:大蒜是超強的抗菌食物,可以抑制壞菌在陰道內繁殖,減緩發炎症狀,記得是用吃的,不是擦的。 .堅果:堅果有豐富微量元素,其中的維生素E可以預防陰道乾澀。如何預防私密處搔癢? 想避免私密處感染或發炎,最好的方法就是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陰道發炎與日常生活作息有密切相關,若未從根本改善,就算治癒仍會反覆復發。針對私密處治療與日常保養方法,過度清潔恐越洗越癢,建議可從注意平常的穿著、盥洗用品與如廁習慣著手: .避免穿太過貼身的褲子,建議穿棉質衣物,並保持私密處乾爽與通風。 .不需特別使用陰道灌洗產品,過度沖洗反而會破壞陰道酸鹼環境恆定。 .如廁後,應該由前向後擦拭,避免將肛門細菌帶到陰道。 .均衡飲食,避免高糖食物與精緻甜點,並保持良好作息,提升免疫力。 .感染期間避免泡澡,儘量使用淋浴。 隨著女性的生理週期變化,有時會有透明至白色的分泌物,只要不感到搔癢或有特殊味道,都屬正常現象。提醒民眾,若私密處感染,應有耐心依照醫師、藥師指示完成整個療程,勿因害羞而延誤治療。【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uho.com.tw/article-60290.html】(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4-18 焦點.健康知識+
打嗝、嗝氣不一樣?愛嚼口香糖易嗝氣 打嗝超過48小時需注意
打嗝、嗝氣、放屁,都是常見的生理現象,也與腸胃道的氣體有關,這麼多的「氣」到底哪裡來的呢?「氣」太多造成困擾如何處理?一名年輕的電子公司老闆,進到診間後,不斷打嗝。需要時常與客戶開會甚至出國視察的他,打嗝已經嚴重造成工作與生活上的困擾。醫師詳細問診後,發現緊湊的工作步調以及龐大的壓力,讓他無法在正常時間好好吃飯,吃東西只能狼吞虎嚥,所幸透過飲食習慣改變並使用控制胃酸與消除緊張、壓力的藥物,便不再打嗝。現代人飲食西化、生活壓力大,下班喝酒應酬、深夜來點宵夜舒壓、週末聚會吃到飽⋯這種種不良的飲食習慣,常引起腸胃脹氣、嗝氣、放屁等症狀,這些「氣」若太多太頻繁,恐造成生活困擾,也可能是身體的警訊之一,除了該重新檢視生活習慣外,如果症狀持續一段時間未改善,可能需要進一步找醫師診斷。打嗝:打嗝原因多且複雜 「吃進去」的氣太多最常見打嗝是一種神經自主的反應,是因為身體控制橫膈膜的膈神經受到刺激,引發橫膈膜肌肉收縮,同時間聲帶緊閉,就會產生「嗝」的聲音。膈神經從中樞神經一路往下來到橫膈膜,這條路上若受到影響,就可能引發打嗝反應。例如吃太多將食道與胃撐大,連帶影響到膈神經;喝碳酸飲料、酒、嚼口香糖、含口含錠讓人不自覺會吞入過多空氣;胃酸逆流、喉頭發炎;亢奮、情緒起伏太大,甚至溫度變化也可能刺激膈神經引起打嗝。如果只是一時的打嗝,各地都有流傳一些偏方,在無害的情況下試試無妨,例如突然被嚇一跳、拿杯熱水慢慢將之吹涼等,然而,若打嗝情況持續48小時未見改善,仍建議就醫。在肝膽腸胃科,因打嗝求診以男性居多,這類型的病人往往因為工作壓力大、吃太快、胃酸逆流而打嗝不斷,造成困擾。在治療上,會建議改變不良的飲食生活習慣,並針對胃酸逆流跟精神壓力合併用藥,就能改善。打嗝超過48小時需注意然而少部分打嗝的成因可能比想像中複雜。若超過48小時尚未緩解稱為「持續性打嗝」,超過1個月以上,醫學定義為「頑固型打嗝」。病患胸腔、胸廓可能因為肌肉拉扯感到不適,甚至連喉嚨、頸部都不太舒服,無法順利吃飯、喝水,影響工作、睡眠。此時可能代表著有更嚴重的問題,需要進一步抽絲剝繭,或利用侵入性的檢查如腸胃鏡、抽血,甚至要轉介其他科別醫師來找出真正的病因,對症處理。頑固型打嗝有可能與代謝、藥物有關,例如有酗酒習慣導致長期營養不良而引起;糖尿病控制不好導致神經病變、肌肉病變;有腎臟病導致電解質不平衡,如低血鉀、低血鈉,常會抽筋,引起神經異常反應。藥物方面,如麻醉用藥、鎮定劑、化療用藥、類固醇,以及一些巴金森氏症的用藥;體內安裝心臟節律器的患者,其中的微弱電流也可能刺激膈神經引起打嗝。而頸部到胸廓的腫瘤,例如甲狀腺癌、食道癌,也可能刺激到膈神經;另外,打嗝也牽涉到迷走神經的自主反射,也可能是中樞神經出了問題,如腦中風、腦部感染發炎、外傷或腫瘤等。不過這類型的病人佔比不大,不必過度焦慮。隔氣:吃太快、愛聊天,吞進太多氣體嗝氣相對打嗝單純些,多半與飲食習慣不良,如吃太快、邊吃飯邊說話,吞進過多的氣體有關。也因此諸如嚼口香糖、口含錠、喝碳酸飲料、抽菸等行為都有可能不自覺吃進更多氣體,引起嗝氣。也有人是因為感染了幽門螺旋桿菌,導致胃出現功能上的異常、較為敏感,如同罹患腸胃炎一樣,時常感覺腹部脹脹的,想把氣排出來。少部分長輩因為假牙不適、牙口差,導致咀嚼功能不好,一口飯一直嚼、嚼不爛又一口吞,也可能吃進過多空氣導致時常想嗝氣。這樣的情況就必須找牙醫師處理口腔問題。有些門診病人因為覺得氣體很多,時常想要嗝掉氣,造成困擾而求診,醫師通常還是會先從病人的飲食習慣問起,再看看是否需要進一步安排胃鏡,檢查有沒有腸胃發炎或感染幽門螺旋桿菌。但嗝氣這種情況多半可以靠一些方法改善,例如飯後多走動,促進消化,讓氣體向下移動排出。相較氣體往上嗝出,氣體向下排是較好的方向,因為嗝氣可能排出的是食道中的氣體、也可能是來自胃部的氣體。若是從胃上來的氣,含有揮發性的酸性物質通過賁門到了食道,食道不像胃有黏膜保護,也很敏感,長期下來就有可能造成食道灼傷。排氣:產氣食物常是元兇排氣(放屁)的氣體來源除了吃東西連帶吃進去的空氣外,在腸道內,食物經過發酵後也會產生氣體,有時食物(尤其碳水化合物)消化不良、殘渣產氣,或者腸道內處於壞菌多、益生菌少的不平衡狀況、便秘等,都可能讓腸道的氣體過多,讓人感覺腹脹不舒服,又或者頻頻放屁。女性因為腸道附近有子宮與卵巢,腸道先天比起男性來得長,也更多彎曲,所以先天上較容易有脹氣問題,就像是折氣球,越長的氣球,彎折愈多氣就容易堵住,容易感到腹脹甚至便秘。如果時常覺得腹脹、頻繁放屁,首先可以檢視自己的飲食是否吃多了產氣的食物,以一週為單位,一樣樣排除,進而在平日飲食避開容易導致產氣的食物。太油的食物也需要避免,有時候肚子裡鼓鼓脹脹的未必是氣,而是吃進不好消化的食物,會讓腸道蠕動速度變慢,產生腹脹的感覺。許多民眾喜歡的無糖口香糖中含有的木糖醇或一些優酪乳、食品中添加的寡醣,分子較大,人體無法分解吸收,可能干擾腸道運作,容易產氣、引起腹脹,也需要格外留意。「氣」能夠有效排解倒還不是大問題,有時脹氣嚴重,不管怎麼動都無法讓氣排出,坐也不是、站也不是、走也不是,讓人難受。 如果患者只是單純脹氣問題,最常用的是消脹氣藥物例如Gascon,具有改變氣泡表面張力效果,讓氣泡凝結在一起,讓吸附在胃腸道的氣體比較可以透過打嗝或放屁等方式排出體外。坊間的益生菌或消脹氣的非處方用藥,偶爾使用無妨,但如果時常感到脹氣、頻繁放屁,造成不適,尤其如果嚴重腹痛、持續性的拉肚子、血便,排便習慣改變(如過去幾十年都是便秘,突然變成拉肚子),體重無原因下降,脹氣導致沒胃口、呼吸不順等,就要趕緊就醫,找出問題,例如是否是腸道發炎或腫瘤。雖然少數情況下,嚴重脹氣、無法放屁,可能與腫瘤堵塞住腸道有關,不過,脹氣、放屁並非大腸癌的危險因子,民眾不必過度焦慮。改善飲食習慣 腸胃順暢不生氣不管是打嗝、嗝氣或是脹氣、放屁,當頻率過高或嚴重程度大到造成身體不適時,就要注意,多半與自身飲食習慣、生活壓力有關,也是健康的警訊之一。除了就醫找出病因、接受治療外,若能先從改變一些生活習慣做起,包括慎選吃進口中的食物、減少吃讓自己容易產氣食物,避開碳酸飲料、酒精;不要邊吃飯邊聊天、飯後走動一下,相信能慢慢找回腸胃的平衡,腸保平安、「不生氣」。容易產氣的食物 蔬菜類:綠白花椰菜、高麗菜、紅白蘿蔔、大頭菜、大小白菜、芥蘭菜、洋蔥、蕈菇等。水果類:蘋果、西瓜、柑橘、果乾製品。蛋白質類:豆漿、豆腐、豆乾、牛奶、羊奶。澱粉:麵、麵包、芋頭、玉米、蓮藕、馬鈴薯、糯米;各種豆類,如紅豆、綠豆等。飲料:碳酸飲料、酒精、咖啡。其他:含寡醣、木糖醇的食品;油炸物、甜食。【本文轉載自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好心肝雜誌》第99期(2022-07-12出版),原文連結 】 (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4-17 癌症.乳癌
腸道細菌好壞也與乳癌有關 醫曝「這族群」最需注意
國內乳癌患者逐年增加,好發原因除飲食西化外,也可能與腸道細菌有關。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乳房外科教授侯明鋒研究發現,腸道細菌不平衡,將影響女性荷爾蒙,一旦體內雌激素含量增加,進而增加罹患乳癌的風險。因此,除定期進行乳房篩檢、飲食少油外,還需注意腸道健康,才可遠離乳癌。衛福部110年最新國人十大死因統計,女性乳癌排名第四,當年死亡人數2913人。為了解腸道細菌對乳癌患者的影響,侯明鋒進行研究,蒐集267位女性的糞便細菌,包括四種族群,分別是未停經且未罹患乳癌女性50名,停經前即罹乳癌患者100名,非乳癌停經女性17名,停經後罹患乳癌患者100名。研究發現,原本經由肝臟代謝排出的雌激素,會被腸道內壞菌分泌的β-葡糖苷酸酶,水解後再吸收回到體內,造成體內雌激素含量增加,進而增加乳癌風險,但這樣情況主要發生在停經後的婦女。這項成果發表於「實驗及分子醫學(Experimental & Molecular Medicine)」期刊。近年來許多醫學研究發現,腸道細菌影響廣泛,甚至與許多疾病高度相關性。侯明鋒說,乳癌為女性最常見的疾病,建議女性應多注意腸道健康,增加腸道好菌。坊間指出,要增加腸道好菌應補充益生箘,但侯明鋒說,補充益生菌是否可遠離乳癌,目前沒有相關證據,必須要有更多的研究加以證實。乳癌如何預防1.定期自我乳房檢查:女性應每天稍加留意自我檢查乳房,一旦出現有疑似乳癌初期的症狀時,應該進一步的到醫院追蹤確認。2.每年定期至醫院接受專科醫師的學理檢查,並配合乳房超音波及乳房X光攝影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3.減少攝取高脂肪食物。4.多運動,心情放輕鬆,減低工作壓力。5.避免太晚生育。看完整:疾病百科/乳癌(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4-08 醫療.皮膚
汗味濃是身體發出健康警訊! 醫師曝「汗臭」背後真相,臭味主因「不是太多細菌」
流汗很正常,但有汗臭就不好了。很多人常說自己流汗後,味道相當濃烈且不好聞,或是自嘲自己在充滿男性的環境(通常是學校),只要有部分男性流汗,味道就不大好聞。這樣代表流汗不好嗎?為什麼我會有汗臭呢?醫師表示,流汗除了是一個調節體溫的方式,也是一個排出毒素的管道,像是重金屬;所以即使患者不喜歡運動,我也會建議他們去桑拿烤箱流汗,即使不是主動運動的流汗,被動地使汗水排出也會有效果。為什麼會有汗臭味?家醫科醫師李思賢在粉絲團「思思醫師,陪你健康的好朋友」表示,汗水主要由4個部分構成:水、礦物質、乳酸、尿素,其中的礦物質則包括鈉(最多)、鉀、鈣、鎂。 身體的汗腺主要分為小汗腺Eccrine sweat glands和頂漿腺Apocrine sweat glands兩種。 「小汗腺」分佈於我們全身,包括額頭、手掌、腳掌及其他大大小小的部位,終其一生調節我們的體溫,分泌的汗液是水和一些電解質,屬於水樣的汗,受到交感神經系統的調控。「頂漿腺」則分佈於腋下、乳頭、會陰部和頭皮,受到「性荷爾蒙」的刺激,所以在青春期之後會分泌特別旺盛,頂漿腺的汗液成分和小汗腺不一樣,屬於濃稠性的汗,含有更多的醣類、蛋白質和脂質。頂漿腺的汗液本身是沒有味道的,但在被皮膚的菌叢分解之後會產生各種味道,也就是我們俗稱的「體味」或是「汗臭味」。李思賢強調,不要因為有汗臭而過度清潔自己的皮膚,因為「汗臭」不是因為太多細菌,而是有太多「不對」的細菌。李思賢表示,我們的皮膚隨時都有成千上萬的細菌,是非常正常的生態系,但是不好的細菌會將汗腋分解出不好聞的成分,過度清潔或是隨意塗抹太多香水或是化學藥劑會破壞皮膚的好菌,反而讓壞菌過度生長,問題會越來越嚴重。汗腺可訓練 讓流汗效率增加3倍汗腺老化或退化是非常需要改善的問題,很多患者因為少動或是糖尿病造成神經損傷會導致流汗困難,久了就越來越流不出汗。 不只肌肉可以訓練,汗腺也是可以訓練的,藉由訓練可以讓你流汗的效率增加3倍。增加排汗的方法:增加運動的強度,像是高強度間歇性運動、補充足夠水分、保暖的衣物,可以蒸氣浴或是桑拿輔助流汗。不正常的流汗可能和血糖、甲狀腺、自律神經、荷爾蒙、生理期有關,需要找醫生幫忙鑑別診斷。★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4-07 醫療.消化系統
有吃菜還是便祕?糞便軟黏?醫解常見3問題,不是光吃菜就好!
許多人平常都有在吃蔬菜,卻還是會有排便問題,例如便祕、軟黏的糞便、一粒粒像羊糞便等不健康糞便的狀態。禾馨民權婦幼診所大腸直腸外科/痔瘡手術主治醫師鍾雲霓表示,蔬菜雖然是排便重要的一環,但排便也不能單靠蔬菜,若有排便問題可檢視日常飲食習慣,以利排便順暢。 蔬菜吃到撐了還是大不出來?醫:吃到撐不代表吃得夠! 蔬菜吃到撐≠吃得夠:鍾雲霓醫師表示,國健署建議成人每日需攝取25-30克蔬菜,很多人都認為自己吃得很多,但實際換算恐怕還不夠,特別是對於體性較瘦者、減肥者等族群。舉例來說,以體重45公斤和體重90公斤兩者比較,一般會認為45公斤者食量較小、吃得較少,所以蔬菜吃到15克左右就吃不下、就足夠,體重90公斤者食量較大就得吃到30克,但事實上驅動腸道所需要的膳食纖維兩者是一樣的。 蔬菜如何真的吃得夠?但是,食量較小的人確實也難以吃得下更多的蔬菜、膳食纖維攝取量也較難達標。因此醫師建議,此情況就可留意盡量挑選膳食纖維含量高的食材。一般而言,深綠色蔬菜膳食纖維會比白色蔬菜來得更多,同樣分量的菠菜就可比高麗菜高出2倍。另外,水煮過的蔬菜體積也會跟著縮水,同樣體積下能吃下的份量就比生菜來得多。 蔬菜量吃夠了,但還是便秘?醫:2種膳食纖維都要吃! 非水溶性:水溶性纖維=2:1膳食纖維也分非水溶性和水溶性,兩者有各自的作用。鍾雲霓醫師表示,非水溶性主要形成糞便的骨架,以助糞便於腸道蠕動推進,大多在蔬菜類吃得到;水溶性則可視為鑲在骨架中的晶體,濕滑促進腸道蠕動,可選擇水果類。兩者都不可或缺,一般會建議兩者比例2:1。 缺乏其中一種,容易...醫師表示,像是排便腸出現的兩種問題,一種就是大便很軟很黏,這種通常就是缺乏蔬菜的非水溶性纖維,因此難有骨架可支撐。一顆顆硬硬的像羊大便,通常就是缺乏水果類的水溶性膳食纖維。 奇異果有2:1的膳食纖維!有排便問題的民眾,可先試試奇異果,奇異果的膳食纖維確實很奇異,是少見非水溶性和水溶性配好2:1的蔬果,雖說便秘也有其他可能,不過若吃了奇異果真的改善便秘,那恐怕日常膳食纖維配置不佳所引起,可多留意蔬果比例配置。 2種膳食纖維都有吃還便祕?醫:糞便組成不只膳食纖維。 糞便的組成:糞便的組成關鍵也不只有膳食纖維,鍾雲霓醫師表示,糞便可包含了30%吸收不完或吸收剩下的殘渣、膳食纖維,以及30%好菌、壞菌、凋亡的腸道細胞及紅白血球,還有20%未完成吸收的礦物質,和20%油脂。從此來看,就可以了解光是吃蔬菜和水果是不夠的。 油脂也是潤滑關鍵:醫師說明,對於糞便的潤滑,油脂也很重要,許多健身、減重者常會有便秘的情況,很常見就是因為油脂攝取不夠。油脂也是必須營養來源,攝取不足除了影響身體健康,也容易出現便秘的情況。建議此族群可如在沙拉、拌炒青菜時加入橄欖油、葵花子油等健康植物油,攝取足夠的油脂。 水分也很重要:另外,喝水對排便的影響也很大,腸道也需要有水分才能夠順利推進糞便。診間許多民眾會和醫師說都有喝水,一天喝到1500c.c.,這樣的量其實非常少,一般最低標準會建議喝到2000 c.c.,能到2500 c.c.更好,最好能超過3000c.c.。特別是天氣熱的時候容易透過汗、尿排出水分,會需要更多水分。建議民眾,日常應注意水分補充,並將一天所需的水量分散於一日當中,別埋著頭努力喝。另也可吃仙草、愛玉、奶酪等果凍狀的水分,可減少水分被吸收轉移至膀胱變成尿意,讓水分更多留在腸道當中。 都做了,但就是便秘?若上述都有注意,但排便情況就是不盡理想、或自覺腸道不健康,建議可觀察是否平常也攝取了過多的自由基等刺激物質、有害物質,例如過多紅肉、手搖飲等含糖飲料、高脂肪、燒烤、炸物、辣物等。這類族群就會建議適度減量,不過不用完全不吃。 疾病影響的可能:當然,排便情況也有可能是受到疾病影響,若排便問題遲遲沒有辦法改善,可尋求醫師協助,檢查了解原因為何。特別是出現不尋常的症狀,例如排便習慣改變、發現血便、沒減重下體重減輕、時常貧血等,更要盡早就醫,以利防範腸癌。 《延伸閱讀》 .黏在馬桶上?四分之一成人有排便困難 出現3種「病態便秘」快就醫 .從7種大便看健康狀況 醫:4種情況應盡早檢查。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3-03-28 養生.聰明飲食
豆製品很健康?吃太多6類豆製品恐埋慢性病風險:臭豆腐愈臭愈要當心
【本文重點】六種豆製品,包括百頁豆腐、炸豆皮、油豆腐、豆棗、素肉以及臭豆腐,都有不同的健康風險。百頁豆腐高熱量、高膽固醇,炸豆皮營養素耗損,易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油豆腐則熱量是板豆腐的兩倍,高鹽、高糖也是問題,豆棗則幾乎沒有營養價值,常被驗出含防腐劑過量添加問題,攝取過量也不利健康。素肉則有高鹽、高油問題,長期攝取,不利心血管及肝腎健康。傳統臭豆腐原料多不經殺菌,易產生大腸桿菌等有害物質,加上調味料中的高鹽,也不利健康。--by ChatGPT吃豆製品很健康嗎?其實,並不見得。常見的百頁豆腐、豆棗、炸豆皮、臭豆腐、油豆腐、素肉等6類豆製品,因受到製程及加工方法的影響,若吃過量,恐埋下未來罹患慢性病風險。1.百頁豆腐百頁豆腐並不能算是豆製品,因為它的製程不是由豆漿加入凝固劑而成,而是使用沙拉油、大豆蛋白、修飾澱粉及各種調味料做成的。尤其百頁豆腐一半是油脂組成,熱量相當高,吃下肚容易發胖、有高膽固醇問題。2.炸豆皮炸豆皮口感雖然舒爽,但實際上非常油。它的製程是將浮在豆漿上頭的那層皮拿去油炸,以延長保存期限及增加口感,但豆皮的營養素卻被破壞殆盡,反覆油炸的油甚至出現反式脂肪,吃多易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最好還是選擇少加工的濕豆皮為佳。3.油豆腐小小的三角油豆腐是由傳統豆腐經過油炸後而成,外觀金黃酥脆,不易碎裂,但因為油豆腐炸過的關係,其熱量是同分量的板豆腐的兩倍,加上油豆腐絕大多數會用醬油、糖、鹽等調味料,做成紅燒或悶滷,其鹽分與糖分不容小覷,過量攝取不利整體健康。4.豆棗很多人吃稀飯習慣配一種甜甜的、橘色的豆棗,它是將豆乾切絲後,拿去油炸,再裹上糖、鹽、油、食用色素及各種添加物的多重加工食品,幾乎沒什麼營養價值,甚至常被驗出含防腐劑過量添加問題,攝取過量也不利健康。5.素肉素火腿、素肉、素魚等原料為大豆蛋白、麵筋、穀類、菇類等,再加上許多食物添加劑,如明膠、色素、香料等而成,不僅讓許多營養素流失,還有高鹽、高油問題,長期攝取,不利心血管及肝腎健康。6.臭豆腐傳統臭豆腐是採自然發酵,其原料大多是祕方,多半沒有經過殺菌,有相當高的機率產生其他壞菌,如大腸桿菌的交叉汙染;研究發現,臭豆腐愈臭,意味著有害身體的氨、揮發性胺類、屍鹼等物質更多,危害也愈大。而且不論是油炸或清蒸豆腐,加上泡菜及醬料,平均一份鹽量約10克,遠超過國民每日平均6公克的鹽攝取量。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3-27 醫療.消化系統
久坐也有事?10個習慣超虐肝!營養師提醒1類食物千萬別吃
護肝最好的方式就是不要傷害它!大部分肝病不一定會有明顯症狀,當有症狀時通常是很嚴重了! 10大傷肝壞習慣 你中幾項?把肝顧好好,人生過彩色!營養師程涵宇分享,護肝保肝最好辦法避免10大傷肝壞習慣: 1、喝酒肝臟負責代謝酒精,喝酒會提高肝炎、肝硬化及肝癌的風險。 2、肥胖肥胖導致肝臟脂肪累積,造成肝臟發炎及肝臟損傷。 3、亂吃藥亂吃藥指的是亂吃來路不明的藥,跟沒有照劑量在吃藥!像是來路不明的中藥、西藥,或是超量吃藥,甚至吃藥時跟酒精一起吃,就非常容易造成肝臟傷害。 4、高油飲食習慣特別是飽和脂肪(雞皮、肥肉)、紅肉(香腸、火腿)、反式脂肪會造成肝臟穀胱甘肽代謝受損,身體發炎氧化造成脂肪肝,導致肥胖和肝損傷。 5、含糖食物飲料高糖食物像是蛋糕、含糖氣泡飲料、含糖零食與脂肪肝有關,增加肝臟發炎反應。 6、發霉食物吃下肚食物放好久,來回加熱也無法消滅毒素,像是黃麴毒素加熱到高溫280℃才開始分解,一般加熱不易破壞其結構,黃麴毒素具超強致癌性,通常存在於保存不良的花生、穀類、堅果或豆類,長期大量食用被黃麴毒素污染的食物,發生肝癌的風險大幅增加。建議上述食物只要開封就要放進冰箱保存並且早早吃完不要買過量。 7、纖維吃太少益生元膳食纖維是不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存在於大蒜、蘆筍、韭菜、菊苣根和洋蔥中,能夠作為好菌的食物進而幫助抗發炎。當攝取不足及壞菌增加微生物代謝失調,在失調腸道環境中產生的乙醇和其他揮發性有機化合物 (VOC)也可能對肝臟產生毒性作用。 8、血脂血糖沒控制血脂高、胰島素阻抗增加了肝臟脂肪堆積,造成身體發炎反應、肝細胞受損。 9、睡眠≤5小時/天研究發現天睡眠時間≤5小時的人,發生脂肪肝風險的機率比每天睡眠時間≥7小時的人高 43%。(Predictors of metabolic-associated fatty liver disease (MAFLD) in adults: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in Northeastern Iran) 10、久坐少動《肝病學雜誌》研究針對140,000名韓國中年男性與女性,近35%的人為脂肪肝。研究發現,久坐與少動都與脂肪肝有關。【延伸閱讀】·吃白飯、玉米小心罹肝癌!營養師曝「1習慣害的」 高溫加熱也沒用 ·肝過勞有「20個警訊」!變胖、痠痛、睡不好都在內 美肝臟基金會授養肝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