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06 癌症.肺癌
搜尋
基因檢測
共找到
347
筆 文章
-
-
2023-09-23 醫聲.醫聲要聞
三年疫情促成公衛師法,陳秀熙盼公私合作留著人才
三年多的Covid-19疫情,萬物被病毒囚禁,卻喚起了民眾對公共衛生的意識,在這場百年大疫裡,造成1千多萬國人染疫、19多萬國人死亡,這也間接促成了台灣討論20年的公衛師法於通過,日前更成立的台北公共衛生師公會,成了亞洲先驅,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認為,公衛師扮演著政府、醫界、民眾間的橋樑,未來期許透過公私夥伴合作關係,投入AI大數據朝智能健康照護邁進,留住台灣公衛人才也守住全民健康。對於公衛師這份新興職業,外界或許仍有些陌生,陳秀熙介紹,專業概括了出生到死亡,成人健檢、預防保健到慢性疾病照護等,各領域展現出對公衛師的需求。他舉例,長照機構配置醫療人員、社工師,缺少了串接協調雙方的公衛師角色,長輩的運動健康、飲食營養、口腔衛生,甚至是慢性病或癌症的處方籤用藥及醫療轉介等工作,「繁忙的健保業務中,彌補人口老化的市場。」再到近年講求的職場健康,陳秀熙也說,現有職業安全衛生管理師之外,需要公衛師穿梭各個部門之間,相輔相成,得以綜觀職場整體員工的健康,像是健康檢查、身心靈壓力及職場憂鬱等預防醫學角度,進一步擴大到環境保護等面向。不僅如此,婦幼保護、校園衛生、食安等領域也得插旗防守。陳秀熙說,特別是在新興傳染病期間,公衛師兼負健康促進、流行病學分析、衛教管理等專業,面對疫情時,能協助基層醫療院所、各層級醫院進行公共衛生傳染病調查,透過大數據分析後的報告,提供醫療政策管理者、政府部門制定政策的指引;而後疫情時代,則是因應大流行之前,提出緊急應變的重要指南。公衛師的觸角必需天羅地網涵蓋各方,舉辦二年的公共衛生師證照國考,誕生出197位的公衛師,不過,陳秀熙認為,以台灣人口而論,應該要達到350人,然而,公衛缺乏的是專業人力需求,「相較於政策管理、全民健保,對於公衛的投資過少,光從疫苗的投資就能看出與國外差異。」他建議,政府應該攜手民間企業,建立合作夥伴關係,善用跨領域投資衛生健康,也創造出公衛師的人力需求,藉此也能吸引公衛專業背景的年輕人走入AI技術的晶片,好比台積電投資健康產業,研發出基因檢測、早期篩檢等前端預防的服務,「政府要因應時事配合智慧健康產業,便能創造雙贏。」也得以留住流向歐美市場的公衛人才。談到對於台灣公衛師的願景,陳秀熙直言就是結合AI智慧健康,台灣擁有AI大數據優勢,如果公私部門、民意代表及醫療端和公衛師伸出合作的手,追上起步20多年的歐美國家不嫌太晚,他認為,「我們花了20年對話、溝通,促成了公衛師法,現在是要真正實現民眾、政府、醫療端跨接,公衛師願意努力,守住國內並與國際衛生接軌。」
-
2023-09-22 醫聲.癌症防治
次世代基因定序將納保 癌友最擔心相應藥物是否給付
衛福部健保署署長石崇良日前宣布,預計明年要將癌症次世代基金定序(NGS)納入健保給付。隨精準醫療進展,NGS可找出癌症病人致癌驅動基因,讓醫師據以使用相應的標靶藥物治療患者。肺癌是標靶治療發展最快的癌別之一,台灣癌症基金會與台灣肺癌研究學會今年對肺癌病友進行調查,發現癌友對NGS的認知雖有提升,但有8成病友擔心,檢測出致癌基因後,是否有健保給付的相應藥物可用。根據衛福部國健署癌症登記報告,肺癌死亡率長年高居國人死因之冠。非小細胞肺癌致癌驅動基因多元,傳統基因檢測如桑格定序等,是檢測單點基因,病人須反覆檢測才能找到正確的致癌驅動基因。NGS則可一次檢測數十至數百種突變位點。台灣癌症基金會與台灣肺癌研究學會3月針對肺癌病友及家屬進行「醫療檢測認知調查」,共回收132份問卷,受試者肺癌類別非小細胞肺癌占75%,小細胞肺癌占1成,非小細胞肺癌病人有84%正接受治療。調查結果顯示,有81%病友聽過NGS,多數是經病友團體及醫師告知。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表示,與2021年調查結果相比,民眾對NGS認知提升3.5倍,當年僅有23%病友聽過NGS。調查中也詢問病友願意自費負擔多少NGS費用,有6成病人願意自費4萬元以下受檢,足見價格愈親民,才能讓更多病家受惠。另外,8成病友表示,經NGS檢測後,希望能盡快找到治療方式,卻也擔心檢測後雖有相應的治療藥物,健保卻不予給付。「NGS明年納保將是癌症醫療一大進展,但哪些突變位點應納入優先給付,仍須專家探討。」台灣肺癌研究學會理事、台北醫學大學副校長李岡遠表示,若病人都能獲健保支持接受NGS檢測,除減少病人經濟負擔,臨床醫師也能更精準投藥,改變病人需要先接受治療成效相對不佳、且副作用嚴重的治療,才能接受新型治療的現況,也能減少醫療資源浪費,對降低健保藥費負擔是一大福音。蔡麗娟表示,台灣肺癌研究學會與台灣癌症基金會將於11月出版「晚期非小細胞肺癌-基因檢測與精準醫療」衛教手冊,內容包含肺癌的致病驅動基因分類,與現行相對應的標靶藥物資訊,除強化肺癌病友及家屬對基因檢測及相關治療的認知,也讓醫療人員能獲得最新肺癌基因檢測、治療資訊。
-
2023-09-06 癌症.大腸直腸癌
貧血、腹痛竟是腸癌!大腸鏡篩檢懶人包
「有沒有可能下一次檢查就變陰性?搞錯了?」馬偕紀念醫院大腸直腸外科暨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理事長劉建國醫師指出,國健署目前針對50-74歲民眾補助每兩年一次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幫助民眾可透過偵測出糞便中微量的出血反應、腺瘤性息肉。但常常糞便潛血檢測結果若為陽性,許多民眾會希望醫師再做一次,並懷疑是否可能檢驗有錯。劉建國醫師建議,「若為陽性,請直接做大腸鏡檢查,最保險!」根據統計,早期的大腸癌如果妥善治療,存活率高達90%以上。但腫瘤長在腸道不同處,病徵表現不同,「若貧血非痔瘡出血或月經過多造成,各種檢查亦無法解釋,要懷疑是否為口徑較大的右邊盲腸有腫瘤持續出血所造成;若是腫瘤長在口徑較狹窄的左邊大腸,即可能因腸道阻塞會有排便習慣改變,並且腹痛或有解便解不乾淨『裡急後重』的狀況;若腫瘤長在最後一段的直腸,除解不乾淨,也會合併糞便出現鮮血,此時用直腸鏡即可診斷是痔瘡或直腸癌。但糞便潛血檢查就是早期篩檢的指標。」台灣每天都有47人確診大腸直腸癌,大腸直腸癌已蟬聯台灣癌症榜首14年,劉建國醫師說明,「就像是抹片做得多、子宮頸癌人數會增加,但可以提早發現及早治療,若能將糞便潛血檢查從原本補助50歲以上,降低至40歲起即補助,整體國人罹患大腸癌的比率到一個階段時,就會往下掉。數據顯示,每2年一次糞便潛血篩檢可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若再輔以大腸鏡檢查,相信可以幫助更多國人。」劉建國醫師指出,「超過八成的大腸直腸癌與大腸息肉相關,若是增生性息肉會像細胞增生自然脫落,但若是腺性息肉,不僅不會脫落,還會越長越大,甚至從良性變成惡性,因此僅能透過大腸鏡檢查,及早發現並移除息肉,才可有效降低癌症風險!」研究指出,家中如果有一位一等親罹患大腸直腸癌,其罹患大腸直腸癌的風險比一般大眾多2到3倍,「臨床上會建議一等親若有大腸直腸癌,子女30歲以前就要接受首次大腸鏡的篩檢,並且定期到醫院接受大腸鏡檢查,若有發現較大息肉可以當下移除,更建議次年要再回來進行大腸鏡檢查追蹤。」目前大腸鏡檢查除了健保給付施打一針麻醉劑,民眾若怕痛,目前也有採朦朧麻醉民眾可在半夢半醒之間檢查的「減痛大腸鏡」,或像是完全睡著的「無痛大腸鏡」,就不用擔心民眾因為害怕而邊檢查邊痛苦地叫,或過程中因會扭動而導致難以讓醫師好好檢查。雖然需要自費,但幾千塊不僅可以降低罹癌風險,醒來時也已經移除息肉,換取無價的健康。劉建國醫師指出,目前臨床治療技術持續精進,以基因檢測決定個人化治療的同時,以多專科團隊合作擬定治療策略,即便是確診大腸直腸癌,晚期病人也有機會恢復健康。「曾有一位五十多歲的國小老師,確診時已是第四期大腸癌,有肝臟轉移不能立刻開刀,不然整個肝臟都要切掉…腸道因腫瘤阻塞,先放『大腸支架』撐開腸壁狹窄處以有效疏通堵塞,並進行標靶治療。不僅肝臟腫瘤縮小至可以手術切除,甚至也因腸道腫瘤縮小後,支架無須再撐開任何空間,已自行掉出體外。術後持續進行標靶一陣子、輔以口服化療。持續定期以電腦斷層追蹤已經超過五年,恢復正常生活。」【大腸癌懶人包】衛教傳送門>>立刻點擊M-TW-00004180
-
2023-08-16 醫聲.癌症防治
47萬青壯年罹癌,被迫離職零收入,台勞動產值年損8千億/年輕癌友1
「我們有些青壯癌友是躺在病床上,被迫簽下自願離職證明,結果不但沒工作、沒收入,失業補助也領不到…」台灣年輕病友協會分析衛生福利部、行政院主計處資料發現,全台20到64歲勞動人口中,罹癌人數約47萬人,當這些人因為罹癌而無法工作或被迫辭職,全台每月流失的勞動力產值達682億元,如果離開職場時間達12個月,全台流失的勞動力產值就上看8千億元。該協會副理事長劉桓睿表示,上述青壯年癌友遭遇的情況,事實上十分普遍,由於癌友需要接受治療,加上病痛折磨,在心力交瘁當下,根本無法與資方據理力爭,也沒有體力、精神打官司,最後只好躺在病床上被迫簽自願離職證明,許多癌友是家庭經濟支柱,家庭收入也出現極大破口。癌症攻擊青壯族群 正蠶食台灣勞動生產力台灣年輕病友協會在今(112)年8月12日舉行的2023青年健康論壇上,以「病得起的未來」為主題針對青壯年因罹癌失去經濟來源、勞動生產力,以及高齡化、少子化所帶來的健保財務挑戰等議題進行系列討論。劉桓睿指出,癌症為我國十大死因首位,每年約5萬人因癌症而失去生命,其中25-44歲與45-64歲的死因首位都是癌症,代表癌症正以肉眼看不見的方式蠶食台灣的勞動生產力。期待透過「加強癌症預防政策」、「增加健康投資」、「產官聯手友善病友」等解方確保健保財務永續運作,並維持國家競爭力。20多家企業 響應《病友友善職場宣言》在這次論壇當中,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立法委員吳玉琴、時代力量秘書長李兆立、健保署蔡淑鈴副署長與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行政副院長周穎政等皆蒞臨現場。活動中,鄭文燦頒發感謝狀給二十多家響應《病友友善職場宣言》的企業代表,這些企業單位也宣告共同為打造癌友友善職場而努力,此外,鄭文燦也簽署《抗病保台,搶救國家競爭力》宣言,希望未來可更有效地預防青壯年族群罹癌,青壯年病友也可獲得最佳治療選項,且可順利回歸職場、社會。面對醫療4C挑戰 需全方位思考解方鄭文燦表示,克服癌症挑戰是人類在醫療、健康與公衛領域上的重要課題,今年政府面對醫療4C挑戰,也就是「CPI物價指數上升造成醫療成本提高」,「Covid-19新冠後讓中西醫支出增加」、「C肝滅除計畫的政策資源挹注」與「Cancer癌症新藥、新科技的醫療支出增加」。鄭文燦進一步指出,在民國111年,癌症醫療花費已達1334億元,佔健保總額的六分之一,像基因檢測、癌症治療免疫療法加標靶藥物等,都是重要趨勢,未來會把病人的權益放在第一位,先針對新藥、新療法推動暫時性支付,之後,觀察藥品、療程效果兩年,再根據觀察結果進行調整,進而提升藥品可近性。吳玉琴提醒,在肝炎、乳癌與大腸癌等疾病年輕化的議題上,希望未來可以下修乳癌、大腸癌等癌症篩檢年齡,提高國家健康投資幅度,從前端做起,預防癌症的發生,即使發現癌症病灶,也能及早治療,減少後續龐大醫藥、照護支出。打造更好醫療、支持環境 才能挽救國家競爭力時代力量秘書長李兆立表示,新藥研發日新月異,但目前政策腳步因財務限制無法跟上新藥發展趨勢,若要接軌國際腳步,相關流程的優化和病友的參與都是重要條件,減輕癌友的家庭經濟負擔、減緩國家勞動力的流失等,也都是重要課題。透過打造更好的醫療、支持環境,才能達到抗病保台、挽救國家競爭力目標。台灣年輕病友協會劉桓睿強調,產業界、官方應攜手合作,幫助青壯年族群積極接受篩檢、預防癌症發生,期待當青壯年族群遭遇癌症侵襲,可獲得最佳治療策略的支持,職場生涯、經濟來源也可不中斷,並擁有更具體的保障。
-
2023-08-09 焦點.元氣新聞
珊卓布拉克男友漸凍症逝!漸凍症平均壽命僅3年 從這部位退化最快1年內過世
影壇天后珊卓布拉克痛失至愛!與她交往8年、已經像是夫妻的攝影師男友布萊恩藍道,驚傳隱瞞各界在對抗漸凍症,卻仍回天乏術,享年57歲。專家表示,漸凍症患者大多近60歲左右發病,平均壽命約3年,若先從呼吸肌群退化,最快1年內可能離世。根據漸凍人協會數據,台灣每年新增病患至少460人,以盛行率6至8/100000來看,總罹病人數可能在1500人上下。新光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林冠佑表示,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ALS)分為原發性與家族遺傳,家族遺傳通常發病年齡較早,但人數少;約9成漸凍症屬於為原發性,致病原因不明,導致運動神經開始退化,發病年齡大約60至65歲左右。漸凍症患者 平均壽命僅3年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又稱漸凍症,林冠佑解釋,人的神經分為感覺神經、運動神經,此疾病可怕在於,會使運動神經退化,像是肌肉逐漸萎縮、沒力,但感覺神經仍正常。而漸凍症患者平均壽命為3年,當中會因不同型態有壽命長短差異,像是有些患者可以活很久,但有些患者半年、一年就需要呼吸器協助,甚至不幸離世。林冠佑表示,身體肌肉分為吞嚥、肢體與呼吸,造成漸凍症患者致命原因主要與呼吸、感染有關,因此有說法是,先從吞嚥肌群退化的患者,進食受影響使得營養不佳,疾病惡化速度較快,加上影響呼吸,壽命也就更短,但仍要看每個人退化部位及速度的不同。臨床上觀察,較多先從肢體開始,例如單手先沒力、萎縮,但起初沒有發現,到後面影響呼吸,則走向漸凍症晚期。漸凍症目前無法治癒針對漸凍症治療,林冠佑表示,目前漸凍症無法治癒,僅有2、3種藥物可延緩患者使用呼吸器時機。近年基因治療發展下,也可協助漸凍症治療,但漸凍症相關基因突變多達10至20種,台灣常見有4種基因,患者須先經過基因檢測,符合當中1種基因,才有相對應藥物可治療,其他基因目前也無藥可用,現行藥物大多是抗發炎、抗氧化,目前沒有可以協助復原運動神經的藥物。「漸凍症」大致分四種類型 (1)脊髓側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80%病人屬於這型,所以也有人將「漸凍症」稱之為ALS,其實並不完全相等。(2)漸進延髓麻痺(Progressive Bulbar Palsy),這類型病人約佔5%。(3)漸進性肌萎縮症(Progressive Muscular Atrophy)這種類型約佔5~10%。(4)原發性側索硬化(Primary Lateral Sclerosis),這種類型比較少見,進展也比較緩慢,甚至不會致命,但依然會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漸凍症危險因子(1)年齡,儘管該病可以在任何年齡發作,但通常出現在 55 至 75 歲之間。(2)性別,男性更容易罹患。(3)種族,所有種族和民族背景的人都可以得到,但更常見於高加索人和非西班牙裔。【疾病百科】運動神經元疾病(漸凍症)(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8-07 醫聲.癌症防治
圖/癌友福音次世代基因定序明年納健保 一張圖帶你看懂
次世代基因定序(NGS)發展蓬勃,一次可執行多個基因檢測,加速確定癌症患者治療方向,衛福部健保署宣布明年將次世代基因定序納保。專家表示,相當樂見健保將基因定序納入給付「給健保署按100個讚」,但提醒政府,我國已落後日韓四年,現在要急起直追;過度篩檢恐也會造成民眾恐慌,建議組成專家小組,決定檢驗的基因套組,避免過度篩檢。林口長庚醫院免疫腫瘤學卓越中心主任張文震表示,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曾形容,基因檢測就像是「先檢測你的血型,再給你輸血」,先確認自己的癌症基因型別後,再給予相對應藥物;相較於韓國2018年、日本2019年皆在政府支持下,開始給付次世代基因定序,我國相較日韓「已經落後4年」,很高興健保署納入健保給付,但現在絕對要急起直追,一刻不能等。財團法人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表示,現行部分癌症用藥有健保給付,但條件是病友須符合基因型別標的,過去病友得先「驗身」,先到醫院自費做基因檢測,確認符合癌症基因標的、取得檢驗報告後,才能申請健保給付;而人體基因數龐大,仍有許多未知型別,許多癌友為求一線生機,即使不清楚型別是否與藥物吻合,仍抱持「試試看」心情用藥,但以臨床觀點上,並不一定能達到治療效果。王正旭表示,過往癌症治療邏輯是依序檢查,先檢查常見的基因別,若無相符才會檢查第二、第三項,需歷經較久檢查時間,腫瘤細胞都可能再突變;且每一次檢測都會耗用檢體,用畢後得重新採檢,但每次採集檢體對病人都是風險。未來次世代基因定序若更加普及,一次檢驗能針對多項癌症基因做整合式檢查,有助於臨床端加速診斷,精準用藥。張文震說,現行檢測常見癌症基因型別約40、50種,包括肺癌、乳癌等,檢測費用約落在6萬元上下,健保署或許可考慮補助一人終生一次3萬元檢測費,檢測項目則由臨床醫師決定;當檢測人數增加,或許也能將檢測價格再壓低,連自費市場的價格也能更親民。 防過度篩檢釀恐慌 應組專家小組決定基因套組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表示,檢驗次世代基因定序基本款是50到60個基因起跳,最多一次可以檢驗324個基因,健保署給付定序的基因項目,必須要抓好輪廓,過度定序反而會引起恐慌。「精準醫療的精神,就是精準找到標的,並給予合適藥物。」王正旭表示,基因檢測依照疾病、部位不同,費用從數千至數十萬院皆有,健保署或許可以考量優先給付臨床上已找出明確癌症位點、以及後續有可使用藥物的項目,像是肺癌有數種明確基因型突變,透過基因定序可一次取得完整資訊,精準用藥達到最好效果,也讓醫療資源做最有效利用,省去不必要的藥物使用。好萊塢女星安潔莉納裘莉,檢驗出帶有乳癌基因BRCA1及BRCA2,預防性切除乳房、卵巢。不過賴基銘提醒,有些基因即使已知突變會引發疾病,但並沒有相對應的藥物研發,患者得知基因變異也無法接受治療。賴基銘表示,健保署應成立專家小組,針對不同的癌種,規畫出「基本款」、「高配款」的基因檢測套組,價格能降低,讓健保經費可以花在刀口上。(責任編輯:周佩怡)
-
2023-07-31 癌症.肺癌
晚期肺癌慢病化妥善治療 追求最佳存活期
肺癌連續13年霸榜國人癌症死因首位,由於早期症狀不明顯,甚至有些病患診斷時已經是晚期肺腺癌卻無任何症狀,是因為例行性身體健康檢查才意外發現。面對空汙世代,元氣講座邀請彰化基督教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林俊維談「空汙世代:我們與肺癌距離」,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胸腔科醫師鄭文建分享「肺癌慢病化、追求最佳存活期治療策略」。政府自2009年推出一連串菸害防制措施,台灣吸菸人口已顯著下降,但肺癌發生率卻逐年上升,這代表台灣肺癌來源不只有吸菸。近年來,「不吸菸的肺癌怎麼來的?」引起熱議,醫學研究證實空汙對健康有危害。室外活動前先注意空品,室內空汙也不能忽略。林俊維以台中市賞景勝地「望高寮」的視野為例,白天由望高寮遠眺台中市區多是灰濛濛一片,但大雨過後,建築物與遠山清晰可見,主要是空汙所導致。建議外出時可參考環保署空氣品質監測網,決定是否從事戶外活動。室外空汙來源有工廠、汽機車排放廢氣、露天燃燒稻草與廢棄物等,但室內空汙卻常被忽略,包括炒菜油煙、燒香、抽菸(二手菸、三手菸)等。空汙中的有害物質主要來自於燃燒所形成,包含硫氧化物(SOx)、氮氧化物(NOx)及細懸浮微粒(PM2.5)。PM2.5是指直徑小於2.5微米的粒狀物,常帶有戴奧辛及其他有毒物質,目前已被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列為第一類致癌物。不吸菸卻罹肺癌,亞洲人基因對空汙特別敏感。PM2.5經由鼻腔吸入體內,產生發炎,影響全身,不但會造成氣喘、肺阻塞病友發作或惡化,帶有肺癌基因者,長期接觸下也可能會激發肺癌的發生,亦可能會造成三高、腎臟病、婦科,和新生兒健康等問題。國內本土性研究顯示,2014年,PM2.5造成全台6282人死亡,其中肺癌居第三,有1252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研究,空汙相關導致死亡疾病中,肺癌居第5位,占7%;今年國際期刊《Nature》研究發現,空汙會造成身體持續慢性炎症,進而導致肺癌的發生,在研究中無論身處於英國、韓國或台灣,都顯示空汙的嚴重程度與表皮生長因子驅動的肺癌發生率成正比,其中更發現台灣人比英國人更容易受到空汙影響。低劑量電腦斷層,揪出早期肺癌的利器。林俊維說,不要輕忽咳嗽等呼吸道症狀,若經一般治療不見改善,應前往醫院尋求診治。目前研究證實,胸部X光檢查對於肺癌的篩檢是無效的,利用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才能有效提升早期肺癌的診斷。台灣自去年7月起,已將肺癌高危險族群,包括有家族史、重度吸菸者列入公費篩檢對象。他也舉例,一位70歲女性,睡覺時突發性短暫的左胸痛延伸到後背,先去心臟內科就診,意外發現1.5公分肺部腫瘤,手術切除後證實是第一期的肺腺癌。另有一名60歲男性病患,平時並無身體不適,肺部X光檢查也沒發現異狀,因有肝癌病史而接受定期腹部電腦斷層追蹤,在去年發現有1.5公分新生的肺部腫瘤,檢查證實是第3B期的肺腺癌。因此針對高危險的民眾,定期肺癌篩檢很重要,才能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目標。晚期肺癌妥善擬定治療計畫,可大幅提升存活期。隨著醫療進步,肺癌的治療武器也越來越多元。鄭文建分享,台灣最常見肺癌類型為肺腺癌,占71%。根據肺癌期別,第一、二期屬於早期,可採手術切除、放療;第三期可能合併淋巴結轉移,需會診外科、甚至放射腫瘤科醫師擬定治療計畫,透過術前治療縮小腫瘤,再手術切除;而晚期患者可採化療、免疫療法,以及標靶治療。肺癌晚期如何變慢性治療?鄭文建指出,可透過基因檢測,找出可治療致癌驅動基因,目前已找到9種,其中台灣有55%驗到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基因突變(EGFR)。癌細胞生長好比車輛的煞車系統失靈,若要抑制其生長,必需找到能關閉腫瘤訊號傳遞的「鑰匙」,即為標靶藥物,研究證實透過標靶藥物精準治療,可大幅提升存活期。鄭文建說明,臨床證實EGFR標靶藥物第二代優於第一代,而第一、二代抗藥後以產生T790基因突變為主,第三代可以克服T790基因突變,健保有條件給付。因此,醫師多可依據可能的抗藥結果來決定標靶治療策略,以國人最常見的EGFR基因突變為例,如可採接續標靶治療,則有機會延長存活期。此外,國內多家大型醫院證實,標靶藥物合併手術,或合併放射線治療可延長存活期,接續標靶藥物後,還有免疫治療的機會。他建議,晚期病患可和醫師多討論評估,使用標靶藥物,或合併手術或放射線治療,提升治療效果。最後,鄭文建也提醒標靶藥物常見的副作用有皮膚乾燥搔癢、甲溝炎、皮疹、腸胃不適或腹瀉、心臟毒性(第三代)等,建議患者應立即回診妥善且積極處理,才有機會最大化藥物的治療效果。
-
2023-07-30 醫療.百病漫談
健保大數據/電腦斷層、磁振造影 61至70歲影像檢查做最多
影像醫學在電腦斷層掃描儀(CT)和磁振造影儀(MRI)的發明後,對於癌症等相關疾病篩檢及診斷提供極大助益。哪些疾病的診斷需要用到這些檢查?哪一科的使用量最多?檢查上有哪些禁忌?今天的「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分析國人在兩種影像檢查的使用頻率及時機,讓您在上檢查檯前,有更深入的了解。科技帶動醫療進步,為讓疾病更加明確被診斷,許多醫師替病人執行手術、治療前,多會安排民眾做相關檢查,而除了理學、血液生化檢查以外,影像檢查也被廣泛運用。健保署資料庫大數據分析,電腦斷層(CT)申報量從107年221萬多人次,到111年有259萬人次使用;而磁振造影(MRI)申報量也從107年84萬人次,增加至111年98萬人次,使用量雙雙增長。要求準確、避免糾紛,臨床上更依賴影像檢查。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數據僅是一種表現,背後涵蓋許多原因。過去醫師靠臨床表現即可診斷,準確率大約八至九成,隨著醫病關係改變,病患要求「百分百準確」,加上不時出現的醫病糾紛,都讓臨床更加依賴影像檢查。此外,愈來愈多的癌症病人,治療後持續存活,甚至成為慢性病型態,需要定期追蹤,避免癌細胞復發,也讓臨床檢查人次提升。石崇良表示,兩種影像檢查皆無侵入性,使用上各有優點。像急診要判別急性腦中風,多優先選擇電腦斷層,不僅速度快且普及;而磁振造影的好處則是看得更為清楚,沒有孰優孰劣問題。不過兩種檢查仍各有風險,電腦斷層有輻射線風險,也有部分患者會對顯影劑過敏,不應頻繁檢查;磁振造影則不適合體內放有金屬支架者,會影響磁場走位,另因檢查時間約半小時,幽閉恐懼症者也不適合做磁振造影。急診病人為突發性,多仰賴影像檢查佐證。經分析,急診醫學科使用影像檢查較多,胸腔科、腫瘤相關科別緊追在後。石崇良表示,定期在門診追蹤的病人,屬於連續性、有過往病歷病史可以參考,且病患跟醫師長期醫病關係穩定,但急診病人大多屬於突發性,可參考的資料不足,要短時間診斷疾病有其困難度、複雜度,也擔心誤診、沒被診斷出,醫病關係相較薄弱,因此大多仰賴影像檢查來佐證。無論是電腦斷層或是磁振造影,使用年齡層皆以61至70歲居冠。石崇良表示,65歲以上長者使用醫療費用占全年健保總額40%,等於16%高齡人口就用掉四成的健保資源。因為隨著年紀增加,共病也會變多,包括三高、心腦血管疾病、癌症等,隨著高齡浪潮來襲,社會面臨極大挑戰,因此健康政策中,維持健康老化、良好生活型態、預防疾病,像是從飲食、運動、睡眠層面著手,才能避免共病發生增加醫療負擔。預測型檢測有爭議,可能過度治療或讓民眾憂心。今年七月健保署調增部分負擔,石崇良表示,此次僅增加藥物部分負擔,並未增收檢查、檢驗項目部分負擔,因為希望讓新制上路,觀察半年時間了解其成效,後續也會重新評估,是否需增加檢驗部分負擔。目前也正在分析影像檢驗使用量,到底是源自醫療端還是病人端,未來單價較高如每次約四至六千元的電腦斷層,都會考量是否納入部分負擔,部分負擔制度就是希望以不增加保費為前提,為全民看緊荷包。國健署為揪出早期肺癌,去年起針對特定族群推動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石崇良表示,雖篩檢可以揪出早期肺癌,但若篩出偽陽性或不正常結節,反讓民眾掛心,認為體內有「不定時炸彈」,會希望醫師早點開刀,若開刀後發現是偽陽性,反成為過度治療,甚至是醫療浪費;若不開刀,後續則加入「長期追蹤」行列,甚至頻繁檢查,一樣用到健保資源。「預測型檢測是有爭議的。」石崇良認為,近年健檢風氣盛行,有些民眾原本快樂正常過日子,卻因健檢測出「疑似」有病,反而提心吊膽,造成負面影響。以基因檢測來說,即使測出帶有疾病基因,但不一定會發病,且世界上目前無藥可醫,「那是否需要讓病人知道?」他認為,或許未來醫療數據搭配人工智慧(AI),可以更精確讓民眾知道疾病「追蹤頻率」,無需頻繁跑醫院,也不會被科技侵蝕生活。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7-18 醫療.泌尿腎臟
破除3大常見慢性腎臟病症狀迷思 血尿、腰痛和小腿水腫都必須確認病因
台灣罹患腎臟病人口約12%,超過200萬人,當中有9萬人需洗腎。許多人出現血尿、腰痛、小腿水腫等症狀時,都會先懷疑自己是否罹患腎臟病,醫師指出,上述症狀可能與腎臟病相關,但必須經過檢查確認病因,若是慢性病、自體免疫疾病等引發的腎臟病,患者應做好本身疾病控制,無腎臟疾病的一般民眾,應維持健康生活型態,多喝水、多運動並定期健檢,才能遠離疾病風險。血尿並非都是腎臟病 須先檢查、評估治療「看到紅色的尿不一定就是血尿。」三軍總醫院腎功能室主任、腎臟科主治醫師許舜能表示,民眾若吃紅龍果、甜菜或使用抗生素、抗結核藥物等,都可能使尿液變紅色、橘色,而女性生理期經血混入小便也會造成血尿,並不一定都是腎臟病引起,必須進一步接受檢查,包括以試紙檢驗出潛血陽性,或顯微鏡下可見尿中有紅血球。許舜能表示,如果確定有血尿問題,須配合泌尿系統X光檢查、腎臟超音波,以及血液生化及尿液細胞學檢查。若為男性,還要考慮前列腺相關的檢查。更進一步的評估,包括靜脈腎盂攝影或電腦斷層、核磁共振造影,或腎臟穿刺切刺或膀胱鏡、輸尿管鏡等較為侵入性的檢查。根據不同的病因,改善血尿方式也有差異。許舜能表示,如為原發性腎絲球腎炎,須接受類固醇或免疫抑制藥物治療;糖尿病、高血壓、自體免疫疾病等造成的腎絲球病變,應做好疾病控制及治療;多囊腎、IgA腎病變及亞伯氏症候群等遺傳或家族性疾病,需做家族病史分析甚至基因檢測。另外,泌尿系統感染造成的血尿,須使用抗生素治療;尿路結構異常或結石、或腎泌尿系統的惡性腫瘤、外傷如車禍或外力撞擊等造成血尿,需接受檢查、評估,予以藥物或手術等適當治療。若經過詳細檢查,仍查不到血尿的原因,則應定期每三至六個月追蹤複查。腰痛合併其他症狀 有可能慢性腎臟病找上門許舜能指出,常見導致慢性腎臟病的糖尿病、高血壓、腎絲球腎炎、多囊性腎臟病等「不會造成腰痛」,一般腰痛大多是肌肉、關節及神經等結構性原因,或自體免疫相關疾病如僵直性脊椎炎。當腰痛還合併其他症狀,就要留意罹患腎臟疾病的可能性,常見引起腰痛的腎臟疾病有急性腎盂腎炎、腎結石及腎臟腫瘤等。1.急性腎盂腎炎通常好發在女性身上,主要和泌尿道感染有關,嚴重時會侵襲腎臟。患者除腰痛外,常合併出現發燒、噁心、噁吐及血尿等症狀。2.腎結石則好發於男性,主因是飲食習慣、飲水不足,使得礦物質結晶沉積在腎臟中,若結石卡住輸尿管,會引起腎水腫,進而造成劇烈腰痛。腎結石合併症狀還包括排尿疼痛、尿量減少、血尿等。3.腎臟腫瘤各年齡層都可能發生。許舜能表示,致病原因與遺傳、菸酒、肥胖、慢性疾病有關。腎臟腫瘤除會出現腰痛、血尿等症狀,患者也會出現體重不明下降、食欲不振等癌症相關症狀,當癌細胞轉移至他處時,也會出現相關症狀。許舜能表示,無論腰痛是否與腎臟疾病相關,都應儘早就醫檢查、治療。下肢水腫合併泡泡尿 未妥善處理恐洗腎許舜能表示,只要鹽分、水分攝取超過尿液和流汗排除量,就可能導致水腫。常見導致小腿水腫原因多,包括心肝腎及甲狀腺相關疾病,降血壓、消炎止痛劑、糖尿病及避孕藥物的副作用,連久坐、靜脈曲張、栓塞(血管阻塞)或蜂窩組織炎都有機會引起。腎臟相關疾病引起的水腫:1.「慢性腎臟病」有關的水腫,主因是腎功能嚴重衰退,水分及鹽分排除不易,容易引起小腿水腫。2.「腎病症候群」因大量蛋白尿,導致血中蛋白質太低,血管中的水分因而堆積於血管外之組織,而導致水腫。許舜能提醒;下肢水腫如果合併有泡泡尿,需注意可能是糖尿病腎病變、或慢性腎絲球腎炎所致,如果未妥善處理,最終可能導致洗腎。許舜能說,民眾以手指按壓腳踝旁的皮膚,若凹陷超過0.6公分,且超過10秒無法回復,即是中重度水腫。若有慢性疾病者出現水腫,必須定期驗血、驗尿,必要時加做超音波等檢查;無腎臟病史的成人若有水腫,除了多喝水、多運動、規律生活外,不使用來路不明偏方及藥物、不抽煙,並定期做健康檢查。【延伸閱讀】.避免糖尿病、腎臟病惡化,5招教你顧糖腎(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7-15 養生.家庭婚姻
哪個爸媽忍心看孩子兩三個月得輸血一次?罕病父親紀錄醫療旅程:「他會好,我會撐下來!」
柊威是個兩三個月就需要輸血一次的孩子,這罕見的鐮刀型貧血,改變了台灣爸爸John和美國媽媽英莉的一生,但也讓夫妻倆看見這世間更多的愛。相信每個爸媽都是一樣,懷孕的時候,每一次的產檢,都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每一次醫師說「沒問題」,就像過了一關一樣,心裡鬆了一口氣。但John與他的美國老婆英莉萬萬沒料到,明明是健健康康的孩子(柊威),一歲之前連小感冒也沒有,卻在一歲三個月要去露營前的一個禮拜,拉肚子、發燒到39℃。原以為只是小感冒,卻不期然這是一場長期抗戰的開始。當醫師也無法告訴你為什麼……還記得露營那一天,John與老婆簡單地拿了腸胃藥,就去露營了。但這個只要有得玩,就算是小病小痛也會忘記的孩子,卻在那三天兩夜間哭鬧不休,甚至連爸爸的安慰抱抱都抗拒,跟之前健康開心的樣子宛如天壤之別……回到平地後,他們馬上把柊威帶去急診,一抽血,發現血紅素只有4點多(出生後六個月至兩歲之間,若血色素低於11g/dl,或是血球容積低於33%,須進一步評估)!醫師也緊張了起來,但檢查也找不到原因,只好等輸完血,柊威回復活力之後,便回家觀察。接下來八個月的時間,柊威就像裝上電池的兔子一般,然而,輸血帶給他的活力用盡之後,就會變回一個病懨懨的小孩。John說:「每隔一兩個月,他的健康狀況就會慢慢走下坡。一開始會有黃疸、拉肚子、發燒等徵狀,體力變差,常常哭鬧、想睡覺。尤其那時才一歲多,不知道怎麼表達。醫師找不到理由,我們的爸媽甚至以為孩子中邪了!阿媽還燒符水,帶到醫院來幫孩子洗澡,拿衣服到廟裡過香。」直到後來,老婆帶柊威回美國,又出現一樣的狀況,這位在美國的亞洲醫師做電泳判讀後,才發現他是鐮刀型和地中海的混合貧血。「台灣產檢是針對地中海貧血,但我的老婆是美國黑人,有鐮刀型貧血的基因。在亞洲很少有這樣的病例。」原來孩子當時哭著用手指著關節,是關節痛、內臟痛。因為鐮刀型貧血的細胞還容易堵塞毛細血管,引起局部缺氧,所以容易產生四肢關節、內臟疼痛。John不捨地說:「而且痛起來,真的是非常地痛。」 兩三個月就得輸血一次鐮刀型貧血目前還找不到解方,因此,柊威只得兩三個月就輸血一次,以此續命活著。每次帶柊威去輸血,針一下去,孩子還是會哭鬧,還要乖乖坐在那邊等待輸血兩三個小時。哪個爸媽能忍心看著孩子,一輩子都要過著兩三個月輸血的生活?為了延緩下一次再輸血的時間,John與孩子活得小心翼翼:「我們要做到兩件事,一是孩子儘量不生病,否則血紅素便會一下子掉很快;二是要維持飲食均衡、保持健康。」而為了在柊威一有狀況的時候,第一時間帶他去醫院,太太放棄了原有的高薪工作,全心全意地照顧孩子。除了全家的經濟壓力,太太還有對自我成就的犧牲。雖說為了孩子,什麼都願意做,但內心的挫折感卻難以避免。「媽媽愛孩子,當然有很多不放心。我太太又為了柊威做了很多功課,每件事都親力親為。但她其實不是個家庭主婦型的女人。工作成就才是她的自信來源。所以在美國帶孩子的期間,她有很多的自我懷疑。我們也難免爭吵,彼此都說出離婚的喪氣話……」對於治療孩子,兩人有不一樣的看法:「因為希望孩子不要一輩子過著輸血的人生,我贊成骨髓移殖。但是即便是來自爸媽的骨髓,都只有50%的成功機率。而太太希望能用飲食或自然療法,讓孩子好過一點。常常在壓力最大的時候,她會負氣說:你不用管我們了,我們自己想辦法。」照顧病兒的壓力,讓兩人都對未來充滿茫然。不得已的辦法:生一個弟弟不過,John也苦笑說:離婚僅是氣話,因為若要提高骨髓移植成功的機率,最好的方法,就是移植兄弟姊妹的骨髓。因此,儘管哭過、愛過、吵過,愛孩子的兩人,還是要以孩子的生命為重,懷抱著試管嬰兒的一線希望,繼續當夫妻。「因為我們的小朋友是混血兒,讓尋找骨髓移植更加困難。而且當初我們也沒有想到要留臍帶血,所以最好的骨髓移植人選,就是兄弟姊妹。如果基因檢測後配對可以,就有希望了!」截至目前,他們共取卵三次,每一次都花了七、八十萬,只是還沒有可植入的胚胎,這讓跟時間賽跑(因為孩子在五、六歲的時候,進行骨髓移植得排斥性最低)的兩人感到壓力山大。但John樂觀地說,還好台灣還有試管這條路走,如果在美國,他根本想都不敢想!因為美國做試管嬰兒簡直是天價!幸運找到有耐心、同理心的醫師回想這一路求醫的跌跌撞撞,John卻說,有太多要感謝的人。「去年九月,我們找到了榮總顏秀如醫師。她剛開始也是對鐮刀型貧血無法可解,但卻非常樂於溝通。譬如我們拿醫學文獻去找她討論,顏醫師都會回去仔細看完後,下次看診跟我們解答。她的心胸也很開放,願意跟我們一起嘗試、找方法。」遇到這樣有同理心的醫師並不容易,太太曾經在美國遇到醫師說:「我每天都要看很多病人,不可能無時無刻照看你的小朋友。」儘管是事實,但對病童的家長來說,卻是令人心碎的答案。而顏醫師常常花一兩個鐘頭與他們討論,就算錯過了午餐時間也不在意。經過了顏醫師的努力和建議,現在的John至少不用等孩子病懨懨才準備輸血,可以觀察孩子的脾臟有沒有腫大,以提前做好準備。世間有愛,70個人願意長期輸血對像柊威這樣需要長期輸血的小朋友來說,若每次輸血的血型都不同,身體會產生愈來愈多的抗體。若是同一個輸血來源,較能減緩身體排斥的現象。有次,John在天母社團裡面,詢問有沒有人願意持續輸血。而這個人若有意願還不夠,還得要專程跑到榮總做兩次檢測,之後還要每半年跑榮總輸血,是件不容易的事。但沒想到,短短一個禮拜,就有將近一百個人私訊詢問!最後,還有七十個人實際去做檢查。平時最討厭麻煩別人的John,對這些善心人士伸出的援手,滿懷感動。他說:「我以後拍紀錄片,這些人都要被列在片尾的感謝名單中。」拍紀錄片帶孩子登百岳,紀錄醫療旅程去年年底,John萌生拍攝紀錄片的念頭。最初的想法很單純,只想要當作家庭紀錄。他想起之前高中爬雪山,登到山頂往下看,那映入眼簾的壯闊美景,讓人心曠神怡。現在,他也想讓孩子看到這樣的景色。拍攝的過程中,他也與老婆一起看了許多國外罕病兒家庭的紀錄片,於是萌生一個想法:想藉由這支紀錄片,與罕病兒家庭彼此打氣。「和孩子爬山,當他走不動的時候,我會揹他。同時會鼓勵他:自己也要努力。但我會陪著你,一起爬到頂端。這一條登頂的路程,走走停停,一路說說笑笑、彼此打氣,就像我們走的醫療路,是吧!」這一路上,需要很多的堅持。John說:「我老婆是看到柊威的笑容,就會振作起來,覺得可以再繼續;而我相反,我是每當他睡著的時候,就會呆呆望著他,覺得這麼可愛的傢伙,我怎麼捨得放?」他一邊企劃著紀錄片拍攝事宜,一邊想著:柊威,能不能也看到我一路走來,看到的好風景?這強大的愛,成為一個信念。John說:「他會好,我會撐下來。」聽到這裡,我們的鼻子也酸了,祝禱奇蹟發生,柊威在不久的將來能夠順利移植骨髓,成為不需要輸血,也能一直活蹦亂跳的孩子!延伸閱讀:.癌逝妻子留下紙條!其中「一句話」讓人動容 每年做1件事不留遺憾.無繳交期限!病危教師板書「最後的回家作業」:未來相遇時請告訴我你完成了.李安:「我從不教孩子孝順」,孝順是一種情緒勒索?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7-14 醫聲.醫聲要聞
罕病SMA藥物一劑4900萬 精準醫療協會籲健保給付篩檢
精準健康是趨勢,台灣精準醫療產業協會徵詢產、官、學、研、醫、病六大領域專家意見,提出「2023精準健康產業政策白皮書」 ,推動包含以精準健康優化醫療配置、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納入健保給付、推動大型群體基因體定序計畫、優化醫療機構申請實驗室開發檢測(LDTs)、打造健康大數據永續基礎等五大政策建議方向,期待政府與產業開拓精準健康下一步。台灣精準醫療產業協會理事長蔡政憲說,精準醫療可以更全面分析個別病患基因變異的相互關係,舉例來說,罕病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早期幾乎無藥可醫,目前雖有新治療方法,但治療費用昂貴,目前台灣約有400多位病友;若以SMA發病率預估,約每1萬多名新生兒中就有1人可能罹患SMA,如能普及先行檢測預防,就可節省後續的治療與照顧費用,而目前僅彰化縣補助篩檢費用。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說,如今人口老化、醫療需求提高,精準醫療更顯重要,白皮書中提及的項目,部分政府已經著手進行,包含研擬相關法規,照顧國人健康、保護國人個資,同時推動健康大數據發展,兼顧醫學倫理。期待未來可導入最新科技,持續推動生醫、精準醫療等攸關患者權益方案,保障病人獲得最優治療權益。台灣精準醫療產業協會榮譽理事長李鍾熙表示,精準健康發展需仰賴大量數據才能實現,台灣目前已有數位、AI、半導體科技等「護國神山」,應善用科技優勢並結合生醫產業發展環境,推動更具前瞻性的大型群體基因定序計畫,找出國人罹病風險因素及對應基因,將可治病於未病、打造另一座護國神山。台大醫院癌醫中心醫院院長楊志新說,次世代基因檢測等癌症基因檢測,已是許多癌症治療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項目,希望健保可儘快趕上國際水準。台灣醫療支出只占GDP的6.1%,歐美及先進國家多在8%以上,期望政府、私人保險,與民眾都可重視精準健康,雖然感覺初期花費較高昂,但可有效省去後續的龐大醫療開銷。台中榮總醫學研究部轉譯醫學研究科主任陳一銘表示,中榮與多家大型資訊科技公司、學術研究機構簽訂合作備忘錄,推動跨域協作經驗,透過智慧醫材與精準醫療,打造全方位醫學中心,讓醫療再進化,不僅只是解決人類的病痛,更讓疾病成為可以被管理的風險。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說,癌友對於精準檢測與治療可近性非常有限,近期著重倡議台灣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CDF),期待本案可快速過關,造福更多癌友。台灣病友聯盟理事長吳鴻來表示,期待優化健康資源能多配置於精準醫療,也提醒未來應該更落實民眾衛教,讓民眾了解健康數據蒐集用意與未來可能應用,讓精準醫療可有更長足進展。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法律學院長陳鋕雄說,許多檢測涉及高敏感度的基因資料,政府需設立專責機構及相應法規管理,強化資料分享的可信任性。
-
2023-07-05 醫聲.癌症防治
大學生罹晚期肺癌去世 免費癌篩早期發現治癒率達9成
國健署推動高風險族群肺癌篩檢,提供每2年1次免費低劑量電腦斷層(簡稱LDCT)檢查,全國已有4萬9508位民眾接受檢查,並找出531名確診肺癌個案,但國健署預估高風險族群應有50萬人。國健署長吳昭軍表示,鼓勵民眾前來篩檢,早期篩出、治療。衛生福利部自去年7月1日起,將肺癌篩檢納入台灣第五癌篩檢,補助肺癌高風險族群每2年1次免費LDCT檢查。國健署今統計,111年7月1日至112年6月30日止,全國已有4萬9508位民眾接受檢查,找出531名確診肺癌個案,其中早期(0及1期)個案有452人,占85.1 %。衛福部長薛瑞元表示,過去沒有LDCT檢查時候,肺癌確診民眾有3成以上都是第3、4期,五年存活率較差外,需要接受的治療也較多、較貴,生活品質沒辦法達到太好,早期篩檢把肺癌找出來,有9成以上的治癒率,後續也無須標靶治療,對整體健保財務負擔、病患生活品質上,都相當有意義。吳昭軍表示,LDCT是目前唯一具國際實證,可以早期發現肺癌的篩檢工具,我國肺癌篩檢計畫實施週年以來,找出的肺癌個案有85.1%為早期,證實能有效於早期發現肺癌,有助提高肺癌存活率。公費補助LDCT肺癌篩檢服務已受檢民眾中,約9.2%經醫師評估有疑似異常之肺部結節,需定期檢查追蹤或進行確診程序。台灣肺癌學會理事長楊政達表示,臨床上個案面對癌篩也呈現兩極化反應。當患者篩出肺部有「異常結節」時,一類會驚慌失措,到各家醫院檢查,當聽到醫師說只要追蹤後,出現「假性安慰」開始掉以輕心;另一類則為鴕鳥心態,不將篩檢結果當一回事,或覺得癌症治療很麻煩而不想面對,錯失治療良機。薛瑞元表示,肺部結節多數為良性,檢查結果疑似異常的民眾,務必遵醫囑定期追蹤,以觀察結節有無新增或變化,若經醫師確診為肺癌者,更應配合治療計畫,儘早診治,爭取較大的復原機會。免費肺癌篩檢吸菸者不願篩 4期篩出治癒率剩1成肺癌是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癌症,台灣111年肺癌標準化死亡率為每十萬人21.8人,相較100年每十萬人26.0人,已下降16.2%,但仍然高居臺灣癌症死因第一位,占了111年所有癌症死亡人數的五分之一(19.4%)。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表示,肺癌患者存活率較低,主要原因是早期肺癌無明顯徵狀,而出現顯著症狀時,診斷已多為晚期。早期肺癌(0及1期)5年存活率達9成以上,但第4期就急降至1成,不同期別的存活率差距甚大。但109年臺灣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台灣每2個肺癌確診個案就有1個已經是第4期,晚期個案占6成以上,錯過早期治療機會。楊政達分享,一名18歲男性在大一新生健檢時發現肺部有陰影,但他沒有家族史、吸菸史,後續確診斷出「肺腺癌第四期」,當時2015年進行標靶治療,依舊不幸罹世。楊政達表示,家族史、吸菸史是最有實證的罹癌因子,但顯然還有其他未知的危險因子,國健署早期偵測都能夠累計資料庫,透過基因檢測,以利未來找出台灣人的某些危險基因,或許跟白種人不同,也能夠為往後的肺癌治療提供資料。國健署統計顯示,公費LDCT肺癌篩檢,找到531名肺癌個案中,有396人具肺癌家族史,118人為重度吸菸者,17人為同時具肺癌家族史之重度吸菸者。進一步分析肺癌偵測率(每100個完成篩檢流程的人,可找到的肺癌個案數),整體為1.1%,具肺癌家族史為1.4%,重度吸菸者為0.6%,同時具肺癌家族史之重度吸菸者為0.9%。國健署長吳昭軍表示,這顯示除吸菸外,肺癌家族史確實是國人重要的肺癌風險因子。「具肺癌家族史者,前來LDCT篩檢最為踴躍。」楊政達表示,吸菸者本身因為知道吸菸會增加罹癌風險,心理上會較不願意面對;但有家族史的民眾,會看到家人罹癌後的治療歷程,紛紛主動前來篩檢。國健署分析數據,將受檢者之診斷期別及風險因子進行交叉分析,具肺癌家族史有89.4%為早期,晚期(3及4期)僅占7.6%。與具肺癌家族史者相比,重度吸菸者早期比率稍低(71.2%),晚期比率較高(23.7%),但仍遠比109年國人肺癌期別分布佳(早期33.4%,晚期62.9%)。顯示重度吸菸者應儘早定期接受肺癌篩檢,若有肺部相關異常,應儘速就醫檢查,提高早期發現肺癌的機會。吳昭軍提醒,LDCT僅能早期發現肺癌,並不能降低肺癌的發生率,吸菸者戒菸10到15年,肺癌發生機會可減半。對於目前仍有吸菸的民眾,請多善用戒菸服務資源,增加戒菸成功的機率,同時遠離二、三手菸,並養成健康生活習慣,才能降低罹患肺癌風險。國健署肺癌早期偵測計畫,高風險族群對象包括:1.具肺癌家族史:50至74歲男性或45至74歲女性,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2.重度吸菸史:50至74歲且吸菸史達30包-年(備註)以上,戒菸未達15年之重度吸菸者。國民健康署與全國167家醫院合作,符合資格民眾可至國民健康署肺癌篩檢合約醫院預約及檢查(查詢網址https://gov.tw/ZUp)。(責任編輯:周佩怡)
-
2023-07-05 醫聲.癌症防治
等不到肺癌新藥納保 百萬退休金年底燒光/新藥納保3
「新藥納保我是等不到了,但仍希望政府加緊腳步,讓後人受益。」徐女士語氣中盡是無奈。不菸、不酒,愛好有機食品且有規律運動習慣的她,卻在2年前確診肺癌第四期,使用標靶藥物泰格莎治療後,又在去年底出現抗藥性,腫瘤範圍擴大且與靜脈沾黏、無法開刀切除。醫師說,能保住一命的方式只有使用泰格莎、德邁特雙標靶,後者雖在110年9月8日取得衛福部食藥署藥物許可證,但至今已過700天仍未納保。身為家庭主婦,她只能靠著先生微薄的退休金,每月自費10餘萬用藥,過著不知下個月還能否接受治療的日子。2021年5月,一次出遊後,徐女士發現自己「骨頭怪怪的」,脊椎、肋骨的劇痛,讓她夜夜失眠。使用藥膏、吃止痛藥均無顯著改善,徐女士到基隆三軍總醫院骨科檢查,骨科醫師原已認定僅是肌肉緊繃,卻在重看X光片後,發現胸腔黑影,要她趕緊檢查。經胸腔外科精密檢查後,確診肺癌第四期,且腫瘤已轉移到骨骼及腎上腺。因檢出EGFR基因突變,徐女士可以使用健保給付的標靶藥物治療,卻在使用一段時間後不幸出現抗藥性,腫瘤恢復到5公分之大。醫師告訴她,須把切片送至國外進行基因檢測,並考量徐女士家庭經濟狀況,安排送至費用較低、自費價格台幣6萬5000元的韓國進行檢驗,結果發現腫瘤出現另一種MET突變,須使用另一項標靶藥物才得以治療。徐女士家境小康,先生基層公務員退休,兒子也才剛出社會,薪水支應自身生活已無太多剩餘,龐大的醫藥費造成家庭經濟壓力,自己身心煎熬,還須擔心隨時到來的抗藥性,「有時想說乾脆放棄治療。」在先生的鼓勵下,她雖持續接受治療,但也做好抵押房產的準備。老母親已經80多歲,看著自己罹癌卻無藥可用,主動提出要掏出老本,甚至不惜賣掉房子,讓她相當不捨。徐女士說,台灣醫療制度表面上人人稱羨,但像她一樣的弱勢癌友,卻是有藥用不了,希望政府投入更多醫療預算,也要修改制度提高新藥可近性;自己奉行健康生活,罹癌絕非自願,可能與空氣、環境品質都有相關,政府應負起責任,照顧人民健康。
-
2023-07-05 醫聲.癌症防治
加速新藥審查 平行審查制最快明年元旦上路/新藥納保1
新藥納健保給付耗時過久為人詬病,過去10年間,癌症新藥從申請健保給付至生效,平均等待期為一般新藥兩倍,去年更達787天。為加速新藥納保,衛福部健保署與食藥署、醫藥品查驗中心合作,將推動平行審查機制,新藥申請藥證時,可同步申請健保給付,預計可將新藥給付時間從16個月縮短為12個月,新制預計明年一月上路。新藥必須通過藥品查驗登記才能在國內上市,以往從食藥署審查到核發藥證需200多天,取得藥證後,再申請健保給付。健保署副署長蔡淑鈴說,透過平行審查機制,以相同適應症同步申請健保給付,可加速「醫療科技評估」(HTA)審查,在新藥取得藥證後,即啟動「健保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訂會議」,讓藥物更快給付。「加速新藥納入健保給付,是為了病人著想。」蔡淑鈴說,外界認為,健保給付新藥速度太慢,健保署正研擬多元改善方案,包括癌症新藥基金(CDF)、研議平行審查機制等,透過改變審查流程,鼓勵廠商及早提出健保給付申請,希望新制明年一月順利上路。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執行長林雅惠說,健保署加速新藥健保給付前端審查機制,但癌症病人增加速度快、新藥價格昂貴,於後續專家諮詢會議、共擬會議審查新藥藥價、對健保財務衝擊,以及有無排擠其他藥品或醫療給付時,常受限於健保財源,導致新藥無法快速納保,健保署須擬定更多增加財源的配套措施,才有望解決新藥給付過慢。蔡淑鈴說,若採取「平行審查機制」,藥廠須準備HTA等資料,若一切順利,將於下半年邀集廠商說明,一併討論審查機制及所需的資料;若新藥無法取得藥證,即不可能通過健保給付,藥廠是否採用平行審查機制,完全看其意願,尊重藥廠決定。食藥署表示,國內藥品查驗登記審查機制依藥事法規範進行,但尊重健保署相關政策推動。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總監馬吟津說,目前癌症病人等待新藥納保的平均時間達787天,且即使通過給付,許多癌症新藥因健保財務考量,採限縮給付,導致逾7成癌症病人「看得到、吃不到」。馬吟津說,台灣癌症基金會服務癌友過程中,看到許多病人等不到新藥納入健保給付,生命默默流逝,這是新藥納保等待時間愈來愈長、納保後限縮給付導致的後果。病友期待,台灣新藥治療與給付應接軌國際,包括基因檢測、能大幅改善存活期的新型治療藥物與合併療法,都應該盡速納保,提升療效,帶來更好的生命價值。馬吟津說,審查時間與流程是影響健保給付快慢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健保新藥審核及查驗的關鍵,仍要考慮療效與安全性、是否有未滿足醫療須求,以及成本效益及財務衝擊等評估。因癌症新藥非常昂貴,健保考量財務衝擊,一直以「成本控制」為出發點思考醫療支出,導致新藥納保牛步的現況,故除了審查流程調整,增加新藥預算投入、國家整體醫療保健投資,才是最根本的解方。「當許多創新治療出現,國人對於健康水準已有更高期待,加速新藥給付就須用更前瞻思維看待。」馬吟津表示,除了給付規則應訂有更多配套作法,包括「健保法」、「癌症防治法」在內的醫療法規體制也應該與時俱進。國內癌症病友團體倡議多年,希望在健保體制外成立「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在提升治療可近性的同時,確保醫療平權。
-
2023-06-29 醫聲.領袖開講
雨後彩虹 白袍良醫/陳燕麟國三即確診肌肉萎縮 花11年走出黑暗森林 體況差但快樂
現任肌肉萎縮症病友協會理事長、三軍總醫院病理部主治醫師陳燕麟,國三確診罹患肌肉萎縮症。因為了解病友不喜歡與外界接觸,他期許作病友的「亮點」,因人都是群居動物,需要與他人互動。現任肌肉萎縮症病友協會理事長、三軍總醫院病理部主治醫師陳燕麟,國三確診罹患肌肉萎縮症。頂著一頭俐落短髮,熟稔操作輪椅自由移動的他,是一位醫師也是罕病病友,絲毫不見印象中病友的疲態。高三時 首度感到離死亡近為了持續投入肌肉萎縮症基因檢測相關研究,去年他從耕莘醫院來到三總,前年新婚後,他不再只是忘我地做醫學研究,日常跟著太太正常作息,臉上洋溢幸福笑容。肌肉萎縮症患者平均壽命70歲,雖不會立即有生命危險,但肌肉仍會持續萎縮、退化,這都是教科書說的事。陳燕麟在高三時,讀到呼吸肌肉章節,突然理解「若肌肉無力就無法呼吸,可能會掛掉」,讓他第一次感覺「距離死亡很近」,恐懼感油然而生,眼淚止不住,書也唸不下去,當晚哭了2至3個小時。心態轉變 體況差但快樂年輕時,陳燕麟會故作堅強,與同學開心出遊,但內心的壓力不時浮現,情緒來時偶會難過、憂鬱,「很像迷路在黑暗森林裡」,他曾自暴自棄,「既然身體都這樣,幹嘛還要努力」,或許是個性樂觀,總在低潮後很快站起。他形容,雖然常迷路在夜間的森林中,但也常會看見遠處「一個小亮點」,朝著那個小亮點走,就漸漸地走出黑暗森林了。陳燕麟坦言,近四年病情有明顯惡化,三年多前赴日進修,當時還能行走,返台後,雖然可以一隻手扶枴杖,另一邊由他人攙扶,但大多時間都是坐輪椅;今年,雙手、雙腳的力量變差了,跌倒機率增高,即使是被固定著,站立約5至10分鐘腿力便無法支撐,必須坐下休息。前後花了11年走出疾病憂慮,即使病況漸差,但他認為現在更快樂,全因心態上大幅轉變。期許自己 成為病友亮點陳燕麟擔任病友協會理事長,了解病友不喜歡與外界接觸,他期許作病友的「亮點」,因人都是群居動物,需要與他人互動。他接下來想做的,是有別於過去協會的病友活動都在同溫層內互動,希望結合禪繞畫、流體熊等趣味手作課程,融入生命教育課程,除了授課老師,也邀請病友當講師,開放一般親子家庭報名,讓民眾了解罕病,捐款收據還能抵稅,病友能獲得信心,手作講師有授課費,創造三贏局面。台灣雖有設置無障礙設施,但使用上仍然不便利,即使病友想外出,都可能成為阻礙。許多舊公寓沒有電梯,光從三樓下到一樓就有困難,而復康巴士班次難訂,要出門買東西也不容易。即使出門,但串連人行道的斜坡道,竟被放置許多三角錐,只是為了抵擋機車、腳踏車上騎樓,同時擋住了身心障礙者的動線,陳燕麟嘆了口氣,「對於已經沒動力的人來說,又再增加出門困難度。」雖然交通環境對身心障礙者仍不友善,現行醫學上肌肉萎縮症也沒有藥物可以治癒,但陳燕麟認為,這些事情有很多努力空間,對於病友本身來說,比起外在事物,更重要為了自己的心情而努力,「跨出自己的黑暗森林,可以感受到完全不同風景」,他除了以自身經驗鼓勵病友,也樂見近年愈來愈多輪椅族YouTuber出現,即便患有不同疾病,卻同樣為病友帶來激勵效果。產前檢測 未來研究重點部分罕見疾病患者,希望先對胎兒進行基因檢測,了解罹患遺傳或重大疾病機率。近期一名30多歲女性肌萎症患者來到陳燕麟門診,新婚的她希望和老公生下健康寶寶,但現行產前基因檢測無法有效偵測出她的肌萎症型別,只能期盼奇蹟出現。陳燕麟表示,來到三總,就是希望借助醫學中心資源,在肌肉萎縮症產前檢測上,做更多相關研究。身為肌萎症患者,讓他更能感同身受,帶著動力持續研究找辦法。陳燕麟小檔案●現職:三軍總醫院病理部主治醫師●年齡:41歲●罹患疾病:肢帶型肌肉萎縮症●發病時間:國三●症狀:手臂無法上舉超過五公分,腿部無力移動,以輪椅行動。●治療方式:有別裘馨氏肌肉失養症、脊髓性肌肉萎縮症有相關藥物可治療,肢帶型肌肉萎縮症目前無藥物可治療。想告訴病友的一句話:不要放棄希望走出疾病的黑暗森林,因為走出來的世界是不一樣的。(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6-19 醫聲.癌症防治
未來醫檢診所協助衛福部陽追計畫 落實癌症篩檢與發現
國內第一個由臨床病理專科醫師成立的「未來醫檢臨床病理科專科診所」正式開幕。由臨床病理大老孫建峰擔任院長,他指出,分子檢驗方法的進步與發展,讓長期隱身於實驗室、居於第二線的臨床病理科醫師,可以找到新角色,將大力協助衛福部的陽追計畫,真正落實癌症篩檢及早發現、早期治療的目標。根據衛福部公布111年十大死因,癌症時鐘再度快轉,平均每10分10秒就有一人因癌症離開人世,未來醫檢臨床病理科專科診所盼能與衛福部「陽追計畫」合作,協助篩檢陽性個案的轉診及確診。未來醫檢診所醫師陳冀寬指出,國內推動五大癌篩,國人若是透過LDCT檢查看到毛玻璃狀的徵兆,醫師其實無法給予太積極的建議,只能呼籲定期回診檢查,民眾或是惶惶不安等待,或是過度積極處置。他以當時的中研院副院長、現任行政院長陳建仁為例,陳建仁當時也是追蹤多年,當病兆惡化後,眾人迎來「期待已久」的變化,才進行手術切除。他期待,由臨床病理醫師組成的未來醫檢診所,與國內發達的生技產業結合,當民眾檢驗出初期的變化,或許考慮可以搭配檢測痰液中的基因檢測,近一步確認癌化的可能性,再決定緩和的健康促進、持續追蹤,或是更積極的處置手段。除了將科學化的健康風險分級評估,導入精準健康的領域,也將持續協助醫院代檢業務、藥廠人體實驗需求、民眾血緣親緣鑑定、預防醫學等。被稱為台灣輸血醫學之母的林媽利醫師昨天也出席並指出,大約在1980年代,她與孫建峰醫師都剛從美國回台,臨床病理科的醫師們不知道自己在台灣要扮演什麼角色,兩人經常討論,並在心裡有許多掙扎,很高興看到臨床病理醫師如今找到新的定位與角色。孫建峰說,目前的臨床病理科醫師在醫院,雖然是服務病人,但是「顧客」其實是其他專科醫師,如今,絕大多數的分子醫學檢測服務,都仰賴臨床實驗室開發的檢測技術LDTs,除了精準檢測,還需要醫師身份才有資格判讀,因此臨床病理科醫師找到了新定位,希望未來可以直接協助病患,結合政府與產業資源,成為新型態生技產業的領航者。
-
2023-06-16 失智.長期照護
失智後的金錢焦慮:「我這麼老了,身上還沒錢,不是很悲哀嗎?」
防疫期間,必須花更多時間陪孩子,於是我除了鼓勵他們多讀書外,自己也以身作則利用宅在家的時間多讀書,自日本翻譯而來的《誰都可以,就是想殺人──被逼入絕境的青少年心理》正是其中一本讀物。初看書名,我以為內容以驚嚇恐怖為導向,仔細閱讀後,發現書中談論的是日本發生的青少年殺人事件,內容意外地平實。從當媽的眼光來看,我深刻感受到書中談到的青少年犯案關鍵因素,是找不到自己存在的意義。他們長期被父母、兄弟姊妹、同學和同事視而不見,甚至轉向網路虛擬空間尋找虛擬友情時也被忽視了,於是在經年累月不被看見、也找不到自己生命意義的狀況下,以殺人來做最後的爆發。我特別注意到這些青少年殺人犯的普遍現象之一是,他們在成長過程中未能自主,大到選擇求學專業、小到每天吃什麼買什麼,主導權都抓在父母親手中,可說是父母親以愛為名把孩子保護得好好的。但就孩子的一方來看,他們如同被圈養般地長大,循此模式長大的他們,若表現不如父母或社會預期,面臨人際交流上的冷漠,馬上會造成他們極度的不適應。其實這些看來無可救藥的孩子們也不是一開始就麻木不仁的,他們在成長過程中,也曾好幾度想用不同的方法來吸引身旁眾人的關心和注意。書中的描述讓我頗有感觸,因為這也正是我以醫師身分照顧高齡患者時,不時與家屬談起的重要議題。我常告訴家屬:「你家長輩是老了、生病了沒錯,但沒有人會毫無理由地就對照顧他的人生氣,他的每一次怒氣,反映的是他的想法、感受被忽視,受到委屈了。」在候診區情緒失控的伯伯那天我在診間就遭遇到這樣的狀況。護理師緊張地跑進診間,請我務必讓張伯伯先進來看診,因為在外等候的他不知為何突然對陪同前來的家屬大吼大叫。幾乎情緒失控的他,引起等候區內的眾人騷動不安。於是我趕忙安排讓張伯伯下一個看診,但踏入診間的他卻是意料之外的溫和樣子,沒有一絲火爆脾氣,還在門口特意先朝我揮手打招呼後才走進來。我問候他:「張伯伯,你好嗎?」張伯伯馬上說:「不好意思,我今天沒有帶錢,但我會付錢的,你可以先幫我處理嗎?」我點頭:「當然沒有問題。但是伯伯,聽說你今天心情不好?」他露出羞赧的神情對我說:「不好意思啊,我其實是故意的啦。剛剛聲音太大,讓大家都嚇一跳。」我說:「可不可以跟我說,發生什麼事啦?」「我這麼老了,身上卻沒錢,不是很悲哀嗎?」他說:「今天我女兒跟我一起來醫院,偷偷跟你說喔,我是故意要在這麼多人面前給她一個下馬威的,所以我就對她大吼了。」我問:「伯伯啊,你那麼生氣,是受了什麼委屈嗎?」張伯伯說:「我這輩子只會賺錢、沒什麼花錢,現在我這麼老了,身上卻一點錢都沒有,連看門診都要拜託你幫我先處理繳費的事情,這不是很悲哀嗎?」他嘆口氣繼續說:「我覺得自己沒有對不起家人,我甚至給每個孩子一間房子,也出資幫他們結婚。現在我老了,每個月的錢只剩下一點勞保的錢進來,但我連影子都沒看到,錢就讓孩子們都拿走了。我一直忍耐著身上沒有錢這件事,但今天看診,覺得自己好悲哀,就忍不住大吼大叫,嚇壞大家了,真是很抱歉。」我問:「您現在感覺好些了嗎?」張伯伯沒回答,只顧著說:「請務必借我錢,我一定會拿來還的。」我安慰他:「您放心吧,我們會處理好的。」我請張伯伯先到診間外面等候,換他的女兒張小姐進來。張小姐頻頻為父親造成的騷動道歉,我請她不要介意,但希望她能說說家人與父親互動的狀況。張小姐愁眉苦臉地說:「我爸爸有失智跡象,所以我們都想保護他。」我問:「他有零用錢能買點自己想要的東西嗎?」張小姐說:「他需要什麼,只要跟我們說,我們都會給他買。陳醫師,我爸有失智跡象,錢放他身上不安全啦!」我深深嘆了一口氣:「其實啊,你爸頭腦算清楚,現在的他被你們控制得很痛苦啊。」我請張小姐坐下來聽我說長輩們的故事。即使病了,也仍有掌控金錢的欲望首先是黃伯伯的故事,他是由失智據點轉來的巴金森氏症患者,希望我可以幫忙開立診斷書,好讓家屬去申請財產監護宣告。病歷上顯示黃伯伯長期在我們醫院就醫,但對我來說,他是初次見面的患者。根據據點夥伴描述,他認知功能退化嚴重,已出現妄想和幻覺,平日總是情緒暴躁易怒。我做好要面對棘手狀況的心理準備,但當黃伯伯與陪他前來的太太進入診間,我見到的是一位情緒平和且應答自如的老先生,於是我問黃太太為什麼想辦理監護宣告。黃太太說:「方便我和兒子處理他的財產。」我問黃伯伯:「您怎麼想?」黃伯伯馬上回答:「我要自己管自己的錢。」黃太太轉頭對他說:「你已經確診巴金森氏症十年了,生活都需要我協助和幫忙。」接著,又轉回面對我,說:「他失能了,需要我協助。」我看看黃伯伯的認知功能檢測結果,在滿分一百的測驗裡,他有九十分的表現,表示目前認知功能算是挺好的。於是我對黃太太說:「巴金森氏症導致你先生肉體生病,但這不代表腦袋就無法判斷了。我相信一生賺來的金錢卻無法自己處理,對任何人來說都是痛苦的事情,請您體諒先生吧,畢竟是一家人啊。等未來真的走到那一步了,再去跟法院申請評估,好嗎?」自己拿錢去買東西,就是不一樣第二個故事的主角,是我長年熟悉的患者李爺爺,他總是客氣有禮,笑容滿面。那天李爺爺是在感情融洽的鄰居陪同下來就醫的。鄰居描述李爺爺的日常狀況,特別叮嚀我:「陳醫師啊,拜託你想辦法讓他記憶力好一點,不然他花了錢都不承認。他記憶力很差,但又堅持自己管錢。他會領十萬現金,花到剩六萬,轉頭就罵他太太說怎麼亂花錢。幸好,他每次花多少錢,大家都有請他簽名記錄,否則他太太就太委屈了。」一旁聽著的李爺爺笑著插嘴:「哪有這回事。」我問他:「您忘了自己花錢了啊?」他說:「我也不是故意的啦,我是有看到自己的簽名紀錄,可是還是會有點懷疑呢。」我半開玩笑地建議:「那麼您把錢給太太管好嗎?您需要什麼就叫她幫你買,如此一來就不會因為錢吵架啦。」李爺爺搖搖頭:「我知道我記憶力不好。可是,自己拿錢去買東西的感覺,就是不一樣。」我故作輕鬆:「不都是買東西嗎?把錢交給太太,您要什麼就像皇帝一樣,開口吩咐、東西就到手邊了。」李爺爺堅持說:「我就是覺得不一樣。我喜歡自己買,就算買一包餅乾,也喜歡自己買。」-----講完這兩個故事,我停下來看看張伯伯的女兒,她若有所思,安靜了一陣子後對我點點頭,說她理解我想要傳達的意思了。那天我看著這對父女轉身離開的背影,心中當然希望未來張伯伯不會再於候診區出現暴怒的場面,但更期盼的是我們社會上的照顧者們都能理解:照顧不是以愛為名的牢籠。只要是人,不論年紀與健康狀況,都有對自由生活的盼望,即便是家中櫥櫃已有滿滿的零食,但大家三不五時還是會想到街角商店或小攤子上晃晃、隨手買點小東西。愛不是圈養,長期照顧也需要自由,所以讓我們記得相互尊重吧,莫讓愛變質,反倒阻塞了彼此心意的傳達。乃菁醫師與你一起探索小自由帶來的快樂無論是失智症長輩或是年幼的孩子,大家都需要一點小自由,而不是完全被照顧到衣食無虞、無法做任何決定。飯來張口、茶來伸手,甚至連洗澡後要穿什麼衣服都有人替你決定、準備好的生活,應該不是每個人都喜歡或都能適應的。失智症是一個連續性的過程,剛得到失智症的時候,也許有一點健忘,但是整體來說都還算正常,況且也不是每件事都忘記。更何況在這持續的過程中,在沒被家人限制之前,長輩們一直以來身上總是有點錢,可以去菜市場逛逛,去超商買點小酒,甚至去神祕的地方買喜歡的東西(比如仙丹妙藥)。在他還沒有完全失智到喪失自主意識及自我想法的時候,我們應該試著跟他討論,他有哪些事情是希望自主的、哪些事情是希望被幫忙的,又有哪些事情是不希望被管理的等等。也許這樣,我們跟長輩的互動可以更美好。當然,有時候可能會重複購買,但我們也可以默默守候在身後,不干涉他們的選擇與自由購買的快樂。我們還可以跟他愛買、愛出沒的店家有個默契,固定去付錢或退換貨,來換取父母不被管轄的自由。本文節錄: 寶瓶文化《失智照護:那些被忽略的失智症患者心理需求及感受》延伸閱讀:.失智長者晚上失眠、白天嗜睡怎麼辦?醫:做好「這件事」,勝過加強用藥量.當「失智長輩」懷疑家人偷東西、看到不存在的人,怎麼辦?醫授4應對技巧.家中長輩患有失智症,該不該做基因檢測?早發性失智症5症狀一次看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6-14 失智.大腦健康
阿茲海默症患者福音!新藥Leqembi有助早期、輕度者延緩衰退,1年藥費2萬6500
聯邦食品藥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獨立諮詢專家針對阿茲海默症新藥Leqembi歷經一天討論後,同意核准該藥,預計下個月上市。FDA諮詢專家以6票對0票認可Leqembi為期18個月的臨床實驗結果,根據去年秋季公布的實驗數據,Leqembi不僅和其他藥物一樣可以改善阿茲海默症,而且具有延緩病程惡化的藥效。據了解,Leqembi是全球第一款經臨床實驗證明,針對阿茲海默症潛在生物特性、降低類澱粉蛋白(amyloid)沉積,適度減緩記憶力和思考衰退的藥物,FDA神經科學辦公室代理主任布拉契歐(Teresa Buracchio)強調Leqembi具有「臨床意義」,尤其針對輕度或早期罹病階段的患者,可以將疾病進程延緩約5至6個月,不過臨床數據也顯示,Leqembi無法逆轉阿茲海默症對患者造成的損害。另一方面,藥品資訊監督組織Pha r medOut協調員本西維嘉(Pa t r icia Bencivenga)以「效果無法發揮」為由,反對Leqembi取得FDA完全核准,強調新藥有包括腦腫脹和出血等嚴重副作用,甚至可能造成病情惡化。由美國百健(Biogen)與日本衛采(Eisai)藥廠共同研發的Leqembi,一年藥費高達2萬6500元,但可以明顯著改善患者生活;現年70歲、罹患早發性阿茲海默症的朵琳·蒙克斯(Doreen Monks)對於新藥寄予厚望:「我們只求一個擁有更多時間的機會,好讓我們繼續活在今天和明天。」據統計,全國約有650萬人罹患阿茲海默症,也是65歲以上長者第五大死因。延伸閱讀:.林志玲淚崩「媽媽不認得我了」!失智症三期別,中期日常生活已需協助.家中長輩患有失智症,該不該做基因檢測?早發性失智症5症狀一次看.輕度認知障礙也能回復到正常 名醫授簡單易行且不花費的方法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6-14 名人.潘懷宗
潘懷宗/全身癱瘓卻仍有感覺,漸凍人比植物人痛苦!FDA批准全球唯一「漸凍症」新藥 症狀出現前先治療
2023年4月25日麻薩諸塞州劍橋市百健公司(Biogen Inc.)宣布,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准 QALSODY™(tofersen)100 mg/15mL 注射針劑用於治療《超氧化物歧化酶 1》 (SOD1) 基因突變的「漸凍症」患者,該適應症在加速過程下獲得批准。該藥筆者將其翻譯成「托福僧」,這將是全世界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針對「漸凍症」遺傳原因的治療藥物,標誌著不僅僅是科學上的進步,更將為這種無情疾病的治癒前景鋪平了道路。全身癱瘓卻仍有感覺 「漸凍人比「植物人」痛苦全球有超過200,000人患有運動神經元疾病(Motor Neuron Disease; 俗稱「漸凍症」),是一種罕見疾病,罹患此病的患者由於中樞神經系統的運動神經細胞快速死亡,因此神經系統無法再向肌肉發送信號,就會導致肌肉變弱萎縮並停止工作,所以會在2~3年內漸進式的出現: 手/腿/腳無力、無法保持良好姿勢、行走困難、肌肉抽搐或痙攣、四肢癱瘓、言語不清、進食/吞嚥困難、最後可能無法呼吸,這時候需要裝上呼吸器,才能夠維持生命。但是他們的感覺神經依然完好如初,冷、熱、痛、癢都能敏銳感覺,而且意識清楚,像這樣的「漸凍人」,當然比起「植物人」來,更加的痛苦。由於此病早期症狀並不明顯,病患平均需要一年的時間才能得到正確的診斷,在確定診斷後的三到五年內就可能因為呼吸衰竭而死亡,但也有大約10%的患者,病程進展較緩慢(疾病類型不同),還能有10多年以上的壽命。「漸凍症」大致分四種類型 (1)脊髓側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80%病人屬於這型,所以也有人將「漸凍症」稱之為ALS,其實並不完全相等。(2)漸進延髓麻痺(Progressive Bulbar Palsy),這類型病人約佔5%。(3)漸進性肌萎縮症(Progressive Muscular Atrophy)這種類型約佔5~10%。(4)原發性側索硬化(Primary Lateral Sclerosis),這種類型比較少見,進展也比較緩慢,甚至不會致命,但依然會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漸凍症的危險因子(1)年齡,儘管該病可以在任何年齡發作,但通常出現在 55 至 75 歲之間。(2)性別,男性更容易罹患。(3)種族,所有種族和民族背景的人都可以得到,但更常見於高加索人和非西班牙裔。大多數的「漸凍症」被認為是散發性,沒有任何家族遺傳的關聯性,雖經科學家努力找尋致病原因,90%~95%仍然原因不明,但是大約有10% 的「漸凍症」被認為是有家族遺傳性的,且其中20%是和21號染色體上一個「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SOD1)的突變有關,所以SOD1基因突變的漸凍人,就約佔全部漸凍人的2%左右。SOD1基因負責製造出一種含有銅和鋅的酵素(蛋白質),這個酵素可以有效分解體內有毒分子(超氧自由基)。在美國約有330 人被確診是因為SOD1基因變異所造成的,當帶有此變異基因後,不僅對個人是致命的打擊,甚至會對家族內幾代人都會產生毀滅性的影響。 【疾病百科】運動神經元疾病(漸凍症)「漸凍症」無法治癒?醫學界尚無治癒「漸凍症」的方法,雖然在1995年上市第一個名為「銳利得」(Rilutek)的藥物,後於2017年又通過第二個「伊達拉奉」(Edaravone) 藥物,去年9月(2022年)通過第三個藥物「雷利夫里奧」(Relyvrio),但這三個藥都僅僅只能延緩疾病的進展時間,無法治癒或阻止疾病,因此科學界極需開發新藥來幫助患者扭轉劣勢。在患有 SOD1變異的漸凍人體內,會產生一種有毒形式的SOD1蛋白質,這種有毒形式的 SOD1 蛋白質,就會導致運動神經元退化和死亡,而「托福僧」可以阻止/減少SOD1有毒蛋白的產生,進而阻止疾病的進展。第一個獲FDA批准的漸凍症治療藥物這次FDA批准此藥,主要是根據「托福僧」臨床3期的試驗結果,該結果也已經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上。這是一項為期28週的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的臨床研究,參與對象為23~78歲因「漸凍症」導致虛弱且經基因實驗室證實存在SOD1突變的患者。108名患者被隨機以 2:1 比例接受「托福僧」100 mg (n=72) 或安慰劑 (n=36) 治療,期間同時允許患者使用「銳利得」and/or「依達拉奉」,總計有62%的患者服用「銳利得」,8%的患者服用「依達拉奉」。結果顯示,使用「托福僧」的患者,其血漿中神經絲(Neurofilament)的水平大幅度減少了40%~50%,而神經絲是神經元損傷和死亡的標誌,較高的水平與臨床功能快速下降和存活時間變短高度相關,另外,在安慰劑組中神經絲的濃度則是增加了12%。此外,在腦脊髓液中的SOD1 蛋白水平在「托福僧」治療組中降低了 35%,而在相應的安慰劑組中則是降低了2%。「托福僧」是以脊髓鞘內給藥方式(Intrathecally)進行注射,開始時先以14天的間隔,給予三次負荷劑量(loading dose),隨後每28天再給予一次維持劑量。百健公司自己在新聞稿中也承認,利用修訂後的漸凍人功能評定量表,進行評分後,「托福僧」並未在此次的試驗中,達到初始設定具統計意義的臨床效益。但是,研究人員也確實發現藥物可以讓患者的運動功能、呼吸功能、肌肉力量和生活質量下降較少,而不具統計意義的原因可能是28週的試驗時間太短,不足以觀察到藥物對疾病進展的影響所致,因此,這也是第一個基於生物標誌物(非直接由臨床效益)獲得批准的漸凍症治療藥物。參與「托福僧」治療的患者,最常見的不良反應(≥10%)是疼痛、疲勞、關節痛、腦脊髓液中白細胞增加和肌痛。但如果出現嚴重的神經系統個案事件(包括脊髓炎、神經根炎、視乳頭水腫、顱內壓升高和無菌性腦膜炎),就必須立即診斷檢查和治療,甚至可能需要中斷或終止治療。FDA的周邊和中樞神經系統藥物諮詢委員會認為「托福僧」在降低血漿中神經絲濃度的能力“相當可能”為 SOD1-漸凍人提供預防上的臨床益處(但目前尚未證明),這是治療「漸凍症」領域向前邁出的巨大一步,因為在該領域中,尤其是在發病的早期,如果能夠將血中神經絲的水平高低,當作疾病發展的指標,並且給予控制的話,就能阻止疾病的進展,讓病人保留在發病初期的運動功能,雖然,截至目前為止,神經絲作為疾病標誌物的適當性,尚須根據更多的臨床數據進行評估。但此次FDA加速批准「托福僧」的動作,也標誌著FDA原則上同意,即神經絲可以用來預測 SOD1-漸凍症臨床益處的替代標記物,這一重要的決定,將進一步加速漸凍症往後創新藥物的開發。出現症狀前就治療 可望阻止疾病出現在美國,若因為家人被診斷出SOD1「漸凍症」後,就可以自行選擇接受基因檢測,如果確定真的是攜帶了 SOD1的變異基因時,現階段就可以立即加入「托福僧」的臨床試驗,讓他們在出現症狀前,就進行治療,期望可以阻止疾病的出現,或大大減緩其發作時間,或進展速度,這將會是病人的一大福音。參考文獻1.2023年4月26日,在《今日醫學新聞》網站,記者佩爾克(Corrie Pelc)專題報導“ALS treatment: FDA approves drug tofersen for specific type of the disease”。2.Miller TM et al. Trial of 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 Tofersen for SOD1 ALS. N Engl J Med. 2022;387:1099-110. doi: 10.1056/NEJMoa2204705.
-
2023-05-25 焦點.元氣新聞
罕見基因突變肺癌 基因檢測助精準治療
根據110年衛福部國人死因統計結果,癌症已經蟬聯40年榜首,其中肺癌更是連續多年成為癌症死因第一名。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胸腔內科王金洲醫師指出,肺癌可分為小細胞肺癌與非小細胞肺癌,小細胞肺癌佔了約15%,非小細胞肺癌佔約85%,而非小細胞肺癌中的腺細胞肺癌就是所謂的肺腺癌,約佔50%。罕見基因突變類型多 透過基因檢測精準治療肺腺癌的基因突變包含ALK、EGFR、ROS1、RET等,其中以EGFR基因突變最常見,約佔55%,而ALK基因突變約佔5%,其他則相對稀少,約佔1至2%。王金洲醫師指出,早期肺腺癌的治療以手術、化療、放療為主,現在醫學進步已有許多治療武器可以運用,罕見基因突變肺癌已經走向精準治療,建議先透過基因檢測確認是否有EGFR跟ALK基因突變,再根據基因突變的類型精準治療,若沒有發現基因突變,則建議使用化療或加上免疫藥物來增加治療效果。王金洲醫師表示,目前已有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可以一次全面性檢測,就算是非常少見的基因突變也能檢測出來,舉例來說,EGFR基因突變中罕見的20位點插入突變過去使用傳統基因檢測方式很難有效檢出,若檢測出是此類基因突變,目前有針劑與口服劑型的藥物可以選擇,皆能達到不錯的療效,也建議患者選擇前與醫師多討論,像是可以針對用藥方式是否方便等面向做出對自己較合適的選擇。選擇合適標靶藥物 ALK基因突變治療效果佳王金洲醫師舉例,過去ALK 基因突變的晚期肺腺癌病人,存活期大約只有半年,但現在不斷有新的標靶藥物問世,接受治療後很高機率存活其可達5年以上。目前在台灣,針對ALK基因突變除了第一代之外,還有第二代、第三代標靶藥物可以使用。第一代一開始治療效果不錯,但是能控制的時間比較短,平均約8至11個月,而且有一定比例出現腦轉移的情況,目前最常被運用的應是第二代的,第二代對於腦部的控制效果較好,且相對第一代控制時間更長,對於已使用過第一代和第二代標靶藥物的患者,再去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也有不錯的效果。標靶藥物該如何選擇呢? 王金洲醫師建議可以針對三大重點進行評估,第一,確認是否有腦轉移,是否選擇腦部穿透較好的藥物。第二,副作用,不同藥物副作用不相同,有些藥物可能產生肌肉痠痛或是腸胃道的副作用,有些是肝功能損傷、認知或情緒功能受損等副作用,患者可以考量自己本身的身體狀況。第三則,考量用藥方便性,有些藥物一天吃一顆,有些藥物一天要吃到好幾顆。定期安排肺癌篩檢 早期發現把握黃金治療期王金洲醫師呼籲,肺腺癌早期並沒有明顯症狀,出現症狀往往都已是第四期,這時治療效果有限,建議民眾從四十歲開始定期安排肺癌篩檢,透過低劑量電腦斷層找出問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若是已經確診為肺腺癌,建議找到相對的基因突變,把握黃金治療期。完整影片請點擊觀賞【肺癌會客室-了解罕見基因突變肺癌】
-
2023-05-24 失智.長期照護
當「失智長輩」懷疑家人偷東西、看到不存在的人,怎麼辦?醫傳授4大應對技巧
失智長輩的精神行為症狀,常會導致家庭衝突。失智症是大腦認知功能退化的疾病,通常會伴隨著一些「精神行為症狀」,包括出現妄想、幻聽幻覺,例如懷疑家人偷東西、或是一直說在家裡看到已故的親人等。麻煩的是,當失智者有這些症狀時,家屬通常不知道如何應對,稍微弄不好就與失智者發生衝突,讓家庭關係變得更糟。土城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失智症治療專家徐榮隆提醒,如果家中長輩有任何異常行為,而且反覆發生超過兩個禮拜,就要趕快找到原因,建議可以就醫接受診斷。這些精神行為症狀雖然透過服用藥物可以改善,但家屬也要學習正確應對失智長輩的方式,才能避免不必要的衝突,和失智長輩建立正向的關係。徐榮隆指出,失智症常見的精神行為症狀包括妄想、幻聽幻覺、情緒不穩、情緒低落等,詳細說明如下:一、妄想妄想是患者有錯誤的想法,而且堅持這個想法,即使給他證據,他仍然沒有辦法理解,還是堅持錯誤的信念。失智者常見的妄想包括:‧懷疑家人偷東西‧懷疑配偶不貞,例如太太懷疑老公在外面有女人‧明明在家,卻堅信自己不是在家‧堅信自己的親人不是他的親人‧另一種妄想反映了患者的期待,例如常說有名人、國王請他吃飯。應對策略:由於失智者的判斷力已經下降,家屬切記不要試圖用理性的方法去說服失智者,也不要去挫折他,因為這只會讓他更生氣。正確的方法應該是,可以試著用感性的方法,讓病人得到情感的支持,並解決病人真正焦慮的核心。例如,婆婆覺得自己的錢被媳婦偷,可以跟他說:「你是不是很擔心錢不見了?」並向他保證:「就算你沒有錢,我們還是會照顧你。」讓患者得到安全感。對於反映了患者「期待」的妄想,可以多稱讚患者,給他尊榮感,請他分享過去光榮的成就,給他情感上的支持。二、幻聽幻覺幻聽幻覺是患者受到不存在的人、事、物、聲音的刺激。常見的幻聽幻覺包括:‧看到不存在的人‧看到奇怪的動物,例如看到地上都是螞蟻‧聽到附近有聲音,例如聽到有人唱歌、放收音機應對策略:家屬要訴諸感性來回應患者,切記不要直接否定患者。可以詢問他為什麼會看到、聽到這些事物。例如看到已故親人的臉,可以問他,為什麼是這個親人?是不是很懷念這個親人?他跟你的關係是什麼,讓患者抒發他的感受。失智長輩如果出現妄想、幻聽幻覺,切記不要否定他、挫折他,而是要給予長輩情感支持。三、情緒不穩常見的情緒不穩例如突然生氣、發脾氣、情緒起伏變化大。例如失智長輩吃飯、洗澡時突然發脾氣。應對策略:通常會有情緒不穩定的現象是患者受到某個刺激,這個刺激可能是特定場合、特定時間或其他因素。家屬要仔細觀察病人,找到刺激的來源,並避開這個刺激。如果無法避開這些刺激,可以服用穩定情緒的藥物。通常這個現象會反覆發生,家屬要仔細觀察,注意患者是不是在特定時間或環境下,情緒比較暴躁。例如有個個案是,失智長輩吃早餐總是發脾氣,因為家屬急著要出門,一直催促患者吃飯,讓患者情緒激動。但後來仔細觀察,發現失智長輩在早餐時一直打瞌睡,才知道他早上雖然醒來了,但還是想睡覺,被家屬急著催促吃早餐才會發脾氣。找到原因後,家屬可以讓失智長輩晚一點用早餐,來解決這個問題。四、其他情緒問題其他情緒問題包括:‧情緒低落‧憂鬱‧焦慮不安‧患者可能會哭泣,對一切事物失去興趣,或是常常擔心事情、沒有安全感,影響到他的飲食、睡眠。失智長輩也可能會有情緒低落、憂鬱的症狀。家屬可以多給予患者支持與鼓勵,讓他有自尊心跟尊榮感,並找到患者焦慮的核心,給予安慰與支持。另外,適度服用抗憂鬱藥物,也可以幫助患者舒緩情緒。總地來說,當失智長輩出現精神行為症狀時,最重要的是「不要直接否定患者」,因為失智者對「對」、「錯」已經失去理性判斷的能力,如果糾結在失智者的「對」、「錯」上,只會陷入證明的漩渦,讓家庭衝突越演越烈。家屬要做的是,給予患者「正向的情感支持」,看到失智長輩在這些妄想、幻聽幻覺、情緒困擾背後真正擔心、焦慮的是什麼,並予以安撫。徐榮隆建議,可以想辦法一天讓長輩開心三次,多講笑話、讚美長輩,或帶他吃喜歡的東西,讓他心情愉悅。讓失智長輩維持比較好的人際、情緒、家庭關係,才能讓他有健康的生活,在照顧上也比較輕鬆。延伸閱讀:.協助長輩起身好困難?學會這幾招,起身、移位更省力!.失智患者初期夜上廁所易跌倒 預防半夜跌倒撇步大公開.家中長輩有失智症,該不該做基因檢測?早發性失智症5症狀一次看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5-22 癌症.肺癌
研究:用「這招」喚醒免疫細胞 可壓制肺癌腫瘤復發、作亂
在台灣,肺癌的發生率不是最高,死亡率卻長年高居第一!國泰綜合醫院呼吸胸腔科兼顧問醫師、臺北榮民總醫院教授及教職醫師蔡俊明表示,這種現象代表肺癌治療不易,手術後仍可能復發、甚至發生癌細胞轉移。肺癌病患能開刀 是福氣!根據《109年癌症登記報告》,肺癌發生率排名第三,新發個案16,370人;死亡率高居首位,死亡人數9,629人,疾病威脅甚巨。蔡俊明教授表示,過去無法手術的晚期患者佔多數,而隨著篩檢工具與政策進步,早期患者比例已達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這些患者可經由手術切除腫瘤、根治疾病。不過,仍不少患者擔心手術後容易復發、多受苦。對此,蔡俊明教授解釋,肺癌復發率較高的原因在於診斷時間過晚,癌細胞在治療前就已局部轉移,在治療後的復發率也較高。癌細胞讓免疫軍團昏睡 就能趁機作亂蔡俊明教授說明,「PD-1/PD-L1免疫檢查點」是讓癌細胞肆虐的重要原因,免疫檢查點是免疫系統的正常組成部分,它們的作用是防止免疫反應過於強烈,破壞健康的細胞。而奸詐的癌細胞會過度活化PD-1/PD-L1,就好像踩住剎車,讓免疫細胞昏睡不醒、無法行動。蔡俊明教授表明,針對沒有基因突變的病人,若使用「PD-1/PD-L1免疫抑制劑」就可以解開剎車、喚醒免疫細胞,使其恢復戰力,進而減少癌症復發機率,透過這類免疫療法,可延長患者的無疾病存活期,甚至達到治癒。做免疫檢查點測試 早期治療更精準免疫療法過去多使用於晚期患者,「不過,近年研究顯示,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在術後使用免疫療法作為輔助性治療,也能取得優異的疾病控制成效。」蔡俊明教授進一步分享,在標準的治療流程中,患者在術後需接受化療,若再加上輔助性免疫療法,可顯著降低疾病復發或死亡風險。蔡俊明教授表示,雖肺癌仍是十大死亡癌症之首,但只要及早發現,都有機會穩定控制。「為了最大化治療的成效,基因檢測是非常重要的一環。」蔡教授進一步解釋,以早期肺癌來說,針對沒有基因突變的病人,PD-L1表現量越高,代表免疫檢查點在癌症進程中影響越大,此類患者在術後使用免疫療法作為輔助治療,可發揮較佳的疾病控制成效、降低疾病復發率,因此蔡教授鼓勵早期診斷、無基因突變的患者做PD-L1免疫檢查點檢測,了解自己的疾病狀態,幫助醫師對症下藥。70多歲阿伯積極面對 疾病控制佳在蔡俊明教授豐富的臨床經驗中,有一名七十多歲的阿伯令他印象深刻,這位阿伯在接受例行健康檢查時,發現肺部有兩公分腫瘤,且癌細胞已有局部轉移現象,心情非常沮喪。好在發現時病程尚在可手術切除的階段,此外,阿伯也透過免疫檢查點測試,發現PD-L1表現量偏高,因此在手術及術後化療後選擇接續使用免疫療法,治療至今已超過一年,病情控制相當穩定,心情也更加開朗。「現在的治療方式越來越進步,希望患者都能樣積極、正向面對。」蔡俊明教授呼籲患者要穩定用藥、持續追蹤,千萬不要諱疾忌醫或中途放棄;此外,一般大眾更要定期進行健康檢查,以期及早消滅癌細胞,提升治癒的機率。(此文章由公益夥伴羅氏贊助 M-TW-00003630)
-
2023-05-22 失智.大腦健康
家中長輩患有失智症,該不該做基因檢測?早發性失智症5症狀一次看
【本文重點】漫威英雄「雷神索爾」克里斯漢斯沃擔心遺傳父母的「ApoE4基因」會造成未來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因此宣布暫時息影。阿茲海默症是一種不可逆的神經退化性疾病,大多好發於65歲以上族群,但有少數患者是早發性失智症,與基因變異有關。家族病史是阿茲海默症的危險因子之一,如果有家族成員超過2位以上失智者,可以考慮做基因檢測的評估。檢測出異常時,應提前做好預防,並且要及早規畫財務與生活安排,降低失智纏身的風險。--by ChatGPT漫威英雄「雷神索爾」克里斯漢斯沃宣布暫時息影,因為健康檢查赫然發現遺傳父母的「ApoE4基因」,擔心未來會罹患阿茲海默症,先暫緩演藝工作。也有不少人擔憂:家中長輩患有失智症,該不該做基因檢測呢?檢測出異常 做好預防台北榮民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主治醫師陳亮宇說,阿茲海默症是一種不可逆的神經退化性疾病,大多好發於65歲以上族群,少數患者為基因變異而在65歲以下發病,又稱「早發性失智症」。失智症確實具有部分遺傳性,但9成以上的阿茲海默症為散發性,危險因子除了家族病史外,年齡、腦部創傷、慢性發炎、心血管疾病、不良生活習慣等亦是發病、惡化的主因,諸多因素導致大腦堆積沉澱大量的β類澱粉蛋白,損傷腦細胞。家人失智,該不該做基因檢測?陳亮宇表示,家族成員超過2位以上失智者,可做檢測的評估效益。目前會遺傳的阿茲海默症,只有小於5%是因基因而發病,大部分還是多重因子所引起,因此,一旦檢測出異常時,應提前做好預防,從飲食、運動、健康管理做起。然而,檢測正常也不保證一定沒事,長期處於壓力、睡眠品質不良、生活作息不正常的人,容易增加罹患失智症風險,尤其熬夜傷身又傷腦,沒有充足的時間讓大腦把有毒物質排出。財務與生活 及早安排如果帶有失智基因的人,能否先進行治療呢?陳亮宇解釋說,基因治療有限尚待突破,也許改變天生上的障礙,但也可能產生其他強烈副作用。檢驗結果僅供罹病機率參考,無法作為診斷的生物標記。不論有沒有失智基因,預防失智趨吉避凶都要做!陳亮宇指出,有相關基因或家族病史,更要及早規畫財務與生活安排,包括積極參加活動及社會參與,要多強化各類人際社交,降低失智纏身的風險,也有助於延緩失智病情。失智症不是正常的老化,更不是老人的專利!研究發現,阿茲海默症的發病年齡愈低,跟家族遺傳有較高關聯。陳亮宇提醒,早發性失智症常被忽略而延誤診斷,且病程進展較快,當發現親友人格明顯改變或行為異常,一定要進一步就醫。若40、50歲發病,後續還有30年餘命,應該跟家人討論日常照顧、臨終選擇等,並且盡可能維持原來的工作,或跟公司協調工作複雜度,避免因為人生職涯中斷而陷入負面情緒,導致認知衰退更嚴重。失智症是正常老化嗎?出現哪些徵兆該注意?你覺得居住的城市失智友善嗎?元氣網舉辦「失智症識能與友善環境滿意度大調查」,邀你一起來看我們與失智友善的距離。基因檢測前 先做測驗經常忘東忘西是健忘還是失智?3分鐘小測驗教你分辨健忘與失智。
-
2023-04-30 癌症.抗癌新知
從納健保給付後連續霸榜三年 花費最多金額的癌症用藥是它
【本文重點】台灣健保藥費逐年增加,去年申請費用達2,316億元,成長率達4.7%,主因是新藥、癌藥、罕藥占比提高。其中,癌症治療藥「泰格莎」三年來為健保財務重擔,卻成為肺腺癌突破生存期長、延長患者生命最為有效的藥物,但健保署為降低負擔,改為只給付已經造成腦轉移的患者。治療乳癌的「賀癌平」因推出生物相似藥,價格重打,去年給付費用下降到十大昂貴癌藥的第四名,而治療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基利克」則被譽為最值得投資的藥品,可以將慢性病轉化為穩定病。--by ChatGPT健保藥費逐年增加,去年申請費用已達到2,316億元,占整體健保費用的27.3%。近五年藥費成長率達4.7%,主要與新藥、癌藥、罕藥占率逐年提高有關,去年癌藥就多達392億元,占整體健保藥費的16.9%,其次是新藥占13.1%,罕藥3.4%。健保署依照給付金額,統計近五年十大癌藥排名,107年排名第一為治療乳癌的標靶藥物「賀癌平凍晶注射劑」,給付金額高達21億多元,單劑給付金額為4萬3,436元;108年則由電影《我不是藥神》中,提到治療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標靶藥物「基利克膜衣錠100毫克」為首位,總給付金額為15億多元,一顆給付價格為474元。109年至111年位居首位的都是治療肺腺癌的藥物「泰格莎膜衣錠80毫克」,健保總給付金額分別為18億多元、41億多元、31億多元,一顆給付價格為3,418元。單泰格莎一款藥物,去年給付的藥費就占整體健保藥費的1.3%。肺癌用藥-泰格莎109年納健保給付後,連續霸榜三年。「泰格莎問世後,只要講到肺癌,幾乎沒有人在談論其他藥。」林口長庚醫院免疫腫瘤學卓越中心主任張文震表示,泰格莎適用肺腺癌EGFR基因突變的患者,台灣約有55%的肺腺癌病患屬於該類型的基因突變。肺癌長年位居我國十大癌症之首,每年約有1.5萬人為新確診個案,早已成為台灣的新國病。張文震說,台灣肺腺癌患者多,又加上泰格莎單顆價格高,依照療程每天都需要吃一顆,泰格莎的基本療程就是19個月,一位符合使用泰格莎健保給付條件的患者,基本價就是195萬元。張文震表示,泰格莎問世之前,治療肺癌的藥物,無惡化存活期僅有3個月,意指服藥後只能控制病情3個月,3個月後肺癌仍舊復發,即使搭配化療或是其他的治療方法,肺癌整體的無惡化存活期都難以突破12個月。但泰格莎一問世,就讓無惡化存活期達到19個月,肺腺癌的患者終於有了治療轉機,坊間也俗稱泰格莎為「天使藥」。泰格莎納入健保給付,造福非常多的肺腺癌患者,但卻造成健保財務嚴重負擔。因此健保署初期給付泰格莎的條件,是以肺腺癌尚未造成腦轉移的患者為主,但依據最新臨床實證,給付條件緊急轉彎,改為肺腺癌已經造成腦轉移的患者,讓可給付的患者大幅下降,好降低健保財務負擔。張文震表示,健保署不該事事以錢為優先,應該考量民眾的生命價值,泰格莎有助於肺腺癌的患者延長生命,就不該如此限縮條件。他說,健保給付條件是在111年開始調整,因此111年與110年相比,從41億降到31億,如果再看今年的資料,泰格莎應該不會繼續守著十大昂貴癌藥「第一名」的寶座。乳癌用藥-賀癌平一劑要價4萬多元,因生物相似藥而退出前三名。賀癌平凍晶注射劑為一款乳癌標靶藥物,主要治療對象是乳癌HER2陽性的患者,患者若能早期使用,能降低30%的復發率。林口長庚醫院腫瘤科講師級主治醫師彭夢婷表示,賀癌平的使用方式,平均施打時間為一年,依照患者的需求,有些人可能要施打二到三年,每三周需施打一次,每次要價4萬多元,一年約需施打18次,一年燒掉近70萬元。彭夢婷表示,台灣每年新的乳癌確診個案約有1.4萬人,其中25%屬於HER2陽性,如果保守估計每位患者都只施打一年,大約就花掉超過2億,還不包含賀癌平合併化療使用的患者。高單價且患者人數眾多,賀癌平卻在短短幾年內被踢出最燒錢十大癌藥的前三名,彭夢婷分析,原因與生產賀癌平的羅氏藥廠,為了對抗生物相似藥,推出賀癌平的另外一種劑型「賀癌平皮下注射劑」有關。彭夢婷解釋,生物相似藥就像是標靶藥物的學名藥,但生物相似藥與學名藥最大的不同,生物相似藥有做第三期臨床試驗,證明效果與原廠藥一致;目前台灣健保署也給付2到3款與賀癌平成分一致的生物相似藥,價格是賀癌平的7.5折左右,希望搶市占率。為此,羅氏藥廠才推出賀癌平皮下注射劑,價格與生物相似藥類似,但施打的時間僅3分鐘,不像原本的劑型得在醫院打滿30分鐘才能離開。而國人大多有原廠迷思,羅氏藥廠雖然自家產品互打,讓原本位居第一位的賀癌平凍晶注射劑,受到自家新劑型影響,使用率下降,但若將賀癌平兩種劑型給付費用加總,去年就拿到18億的給付金額。白血病用藥-基利克被譽為「最值得投資的藥品」,九成患者免於死亡。電影《我不是藥神》中,主角偷渡印度走私仿冒藥品,只為了救白血病友的真實故事,當中提到的昂貴藥品就是「基利克」。基利克是全球第一款標靶藥物,北醫附醫血液腫瘤科專任主治醫師高志平說,還沒有一款標靶藥物的研發,效果比基利克好,基利克是他認為健保署「最值得投資的藥品」。基利克主要是治療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患者平時並無明顯症狀,生活都能與正常人一樣,但患者平均只能活四到五年,主要是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有高達九成會轉為急性白血病,即使尋求骨髓移植,仍然非常難治,當患者轉為急性白血病100%會死亡。基利克的問世,則讓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患者,變成真正的慢性病。林口長庚醫院血液科一般級主治醫師施宣任表示,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不多,每年新診斷案例大約是200到300人,但基利克問世20年,讓慢性骨髓性白血病變成慢性病後,不斷累積患者,長期下來人數也相當可觀。基利克需每天服用,一天4顆,一天就需要花費2000元在藥費上。基利克原則上需服用一輩子,但國外已有文獻顯示,使用基利克超過五年,且其中有兩年的基因檢測完全沒問題,可以嘗試停藥,未來相信藥費有機會再降低。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4-30 癌症.抗癌新知
癌藥之需求怎麼補也補不完 健保署要做「癌篩」還得「追陽」
【本文重點】衛福部表示,健保財源年年虧損,即使已調高保費仍無法抵擋赤字,因此最快今年七月將調整健保部分負擔,落實分級醫療和降低醫療浪費,同時強化癌症篩檢和追蹤陽性者治療,並找出早期癌症患者,精準使用標靶藥物,減少重複用藥比率。此外,推動家庭醫師制度協助解決慢性病患者重複就醫問題,並規畫補位健保,讓商業保險能彌補健保所無法涵蓋的部分。健保署強調,未來健保的收支預算都會加入「預防」以及「精準」的兩大概念。--by ChatGPT高齡化社會到來,加上癌症患者年年增加,健保藥費支出不斷提高,面臨極大挑戰。今天的「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從近五年健保給付20大藥品金額的排名變化,探討癌症用藥現況與重複用藥的問題。健保財源年年虧損,110年已調高健保保費,仍無法抵擋赤字,衛福部最快今年七月調整健保部分負擔,期待落實分級醫療,也期待降低醫療浪費。健保署近年盤點健保總額支出,藥費支出不斷提高,其中癌症新藥之藥費成長有相當大貢獻度。新癌藥之需求,不能長期用砍價彌平缺口。健保署署長石崇良表示,健保的藥品支出不可能長期著眼於「砍價」,高齡化將增加慢性病患人數,同時也會增加癌症罹患率,癌藥又綁定高價新藥問題,預防疾病的發生以及把藥物給付花費在刀口上,將是健保署未來的重點方向。「健保設立的目的是幫助國人獲得健康、延長壽命。」石崇良表示,全球藥價高漲,現代的醫療環境已和過去不一樣,醫療及藥費隨著新藥科技的發展,只會愈來愈貴。長期以來,健保以砍藥價、節省支出求最大利益當做目標,未來健保的收入與支出都會加入「預防」以及「精準」的兩大概念。全球癌症人口眾多,癌症用藥是各國新藥研發的重頭戲,具有療效的藥品,都是價格最為昂貴的產品。石崇良說,癌藥的價格不是只有今年高,未來可預期每一年都會上漲,每年政府編列千億預算,就算提高到上兆都可能沒辦法收載所有藥物,「癌藥之需求怎麼補也補不完。」篩出早期癌,用藥少、效果好,基因檢測助精準用藥。既然現在最昂貴的藥品為癌藥,在提供給付之下,有沒有可能達到最少成本的給付金額?石崇良認為「有」,愈早期發現的癌症,用藥量少、效果最好,等到第三期、第四期才治療,不但藥費負擔大,也可能需要長時間使用。因此目前當務之急,是找出早期癌症的患者,或是降低癌症的發生率。健保署也與國健署合作,不僅要做「癌篩」,還得「追陽(癌症確診者)」,用政府的力量幫助患者治療。石崇良說,新冠疫情證實NPI措施(即勤洗手、戴口罩等),避免染疫,才是守下台灣疫情的關鍵,同理,「強化健康生活」得加強火力去做。如何精準使用標靶藥物,也是未來重點。標靶藥物占所有癌藥花費的最大宗,用藥涉及基因檢測,如果已明確知道標靶藥物針對某一種基因突變,有最好的治療效果,次世代基因定序以及標靶的費用,就能納入健保給付,其餘則不在此限。加速推動家庭醫師制,避免增加重複用藥比率。少子化加上高齡化,未來的健保會呈現:支付健保費的人口愈來愈少,使用健保的人愈來愈多。石崇良說,台灣健保為單一保險人制,保險的範疇已明顯愈來愈受限,未來也將由政府主導,以「商保」(即商業保險)補位「健保」,將健保沒辦法顧及的部分,列出補位健保的商保保單,特別是要打破商保對高齡者、疾病的投保限制,讓60歲以上使用醫療最大宗的族群,能真正用到補位健保的商保。高齡化帶動慢性病患者人數,石崇良說,每年慢性病就醫次數高得嚇人,一個人不只有一種慢性病,高血壓看A醫師拿一次藥、高血脂看B醫師也拿一次藥,不只健保醫療費用增加,重複用藥機率也增加。針對該問題最好的解方,就是所有慢性病都只看一位醫師就好,即推動慢性病家庭醫師制度,但目前僅有400萬名多重慢性病的患者有家庭醫師,未來目標希望能讓600萬名患者擁有自己的家庭醫師。強化民眾觀念/同成分、同劑型、同價格 原廠藥和學名藥一樣好健保署盤點近五年健保給付金額前20大藥品,全數都是原廠藥。石崇良表示,近年台灣缺藥其實不是真的沒藥,而是缺原廠藥,從藥品排名可窺見一二。醫師以及患者對原廠藥相對信任,也讓使用率高於學名藥。已經過專利期的原廠藥,現在都已採三同原則:同成分、同劑型、同價格,加上學名藥廠都符合最高規格的PIC/S GMP,品質與原廠藥一樣好,也希望可以改變民眾觀念。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4-25 醫聲.癌症防治
癌症的秘密就在「這件事」,NGS基因檢測已獲美核准,精準治療仍需政府合作
未來,無論是基因檢測或基因治療,都是醫學重大發展。日前國內技公司自行研發440個癌症基因檢測套組,獲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體外診斷醫療器材許可,林口長庚醫院免疫腫瘤學卓越中心主任張文震認為,這實屬不易,不只實驗室要符合國際標準,檢測出來的品質也得跟上國際水準,這對台灣產業界帶來一劑強心針,也代表台灣實力不容小覷,希望政府能挹注更多資源在基因治療的相關領域,快步跟上國際趨勢。惡性腫瘤的秘密來自於基因突變,如何檢測癌症突變點至關重要「基因是上帝創造人類的秘密。」張文震說,DNA上的基因透過轉錄、轉譯成蛋白質去執行特定功能或影響性狀,如果是不正常突變的基因加上後天環境作用,可能轉變成惡性腫瘤。看似揭開了基因內藏的密碼,面紗底下卻又是繁雜的網絡,基因多點觸發下產生不同結果,成了另一道難題。他說,人體內有2萬5千到3萬個基因,排列組合後的數據非常龐大,即便人類的知識量足夠,仍需要儀器技術到位才能解答基因調控等問題,這也是各個基因檢測公司相繼研發出不同檢測癌症突變點設備原因,「人類如同螞蟻,走在漆黑的螢幕上試著自己維修。」台灣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NGS)檢驗套組通過FDA,精準醫療發展起飛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NGS)協助癌症診斷確立用藥,檢測的套組從幾十個基因到數百個基因,以國內生技公司獲得美國體外診斷醫療器材許可的檢測套組,一次可驗440個基因,同時間把已知或與癌症相關的基因全都露,但費用相對較高。張文震指出,真正可觀的花費是當基因檢後找出相對應的對物後,若沒有健保給付,一年可能動輒幾百萬元到幾十萬元不等,因此,會建議病人先與醫師討論治療方針,再來決定基因檢測要驗哪些項目。醫學界打開了基因密碼,也確實有罕見疾病開始利用基因療法進行醫治,改造免疫細胞的CAR-T也被核准用在部份的血癌患者身上。未來,基因檢測及治療一定是醫學上最重要的發展,也是真正的精準醫療新世代。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早在2015年便看準基因與醫療效益,大舉投入資金研究,鄰近的南韓同樣以政府為首扶植,跑得速度非常快。張文震覺得,台灣政府高層也提及精準醫療的重要性,但是追隨歐巴馬的談話,目前設有《特管法》也開始有相關的法律,但都是以「管理」及「避免出錯」的角度出發,這從醫學治病的角度來看很重要,但對於基因相關的產業是否有規畫,覺得整合的腳步應該要快一點,讓產業單打獨鬥,難打國際杯。建設國際標準的基因檢測實驗?建立本土的基因資料庫刻不容緩!張文震舉例他在黑色素瘤領域專研30多年的經驗指出,澳洲黑色素瘤的風險因子之一為紫外線,因此診斷的方式就是看身上痣的數量及外觀來判斷,但亞洲國家沒人以這樣的標準來判斷,而台灣黑色素瘤患病者多為務農且病兆長在鮮少曝曬陽光的手掌腳底,疾病特性與澳洲完全不同,「顯見是完全是不一樣的疾病」,除了外在環境帶有差異外,或許所有答案是在基因。而民眾最關心的未來是否可以利用基因檢測來預防疾疾病,張文震認為,目前基因檢測仍停留在癌症患者或家族史的民眾,多數學者專家認為,對健康人擅自揭開未知的領域會徒增恐懼,但從人類醫療史來看,對人類健康有助益,都有走下去的意義,未來基因測將會更廣泛。
-
2023-04-24 醫聲.罕見疾病
搶救TTP之8/她得怪病8年發作4次 皮下出血險要命
血栓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症(TTP)雖然是個極罕見的血液疾病,致命又帶有不確定性,我們就像「深海中無聲吶喊的海天使」;但隨著疾病衛教資訊增加,許多病友陸續現身,讓我們知道自己不是孤身一人。現在即將舉辦的病友會,我們想邀請大家一起共襄盛舉,彼此分享與交流,減少面對疾病的茫然驚慌,也歡迎提供您寶貴的生命經驗,讓彼此做最佳的後援!●時間:3/30 14:00-16:20●地點:Happ.小樹屋|大葉桉分館2樓(台北市中山區民權西路20號2樓)●報名連結:https://reurl.cc/G4nnjD音樂教室裡悠揚琴聲響起,「這首歌的歌詞講述起風浪時,有神與你一起。」詩歌《安靜》是陳姓國中音樂老師的心靈寄託,但這平靜的生活卻得來不易。8年前陳小姐開始出現血小板數量急降、皮下出血、泡泡尿等症狀,怪病纏身甚至危及生命,當時被診斷為免疫性疾病——紅斑性狼瘡(SLE),但病情起伏不定,後來有醫師覺得很像另一個免疫性疾病先天性血栓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症(TTP)的症狀,在採取相關治療後,已一年沒有發病。這曲折離奇的看病過程,讓她顯得無奈,最大的願望就是希望不要再發病就行。【關心TTP病友,請加入「十三分之一罕見血液病友聯誼會」粉絲團】血小皮劇減皮膚出現紅斑 怪病讓她8年進出醫院無數次陳小姐第一次發病早在2014年7月,此前半年她身體就已有異狀,不僅長期感冒、發高燒,還陸續出現左腎積水、血小板數急降、皮下出血。「當時腎臟科醫師先以腎毒為由,進行血漿置換術(換血),他們說,『我們先救妳的命,再來查原因。』但一直無法找出確切原因。」腎臟科醫師找不出病因後,她改看免疫風濕科,在不同診間來回奔波,最後被診斷罹患紅斑性狼瘡,並開始吃類固醇控制病情,但病情仍起起伏伏。「我都覺得莫名奇妙,即使是被診斷為紅斑性狼瘡,但連醫師都說我跟一般的紅斑性狼瘡患者不同⋯⋯。」直到去年5月第四次病發,血小板數量只剩1萬多非常危急,免疫風濕科醫師緊急照會血液科醫師討論病情,「最後醫師說,我雖然罹患紅斑性狼瘡,但發病的時候,是以TTP的方式來表現,因此改用TTP的治療方式。」現在陳小姐固定兩個月回診一次,且每天吃一顆免疫抑制劑;若發病,則每天進行一次換血,並施打抗癌單株抗體藥物。紅斑性狼瘡?血栓性血小板低下性紫斑症?陳小姐的病情目前被免疫風濕科醫師診斷為非典型的紅斑性狼瘡患者,台大醫院內科部血液科主治醫師周聖傑卻認為,雖然紅斑性狼瘡與後天性TTP皆為免疫失調導致而成,臨床上的確常見兩者合併出現,但陳小姐僅30多歲就一直反覆發病,也可能是罹患先天性TTP。由於紅斑性狼瘡與TTP的鑑別診斷不易,最能精準診斷的方式就是基因檢測,但因要價不菲,他建議懷疑的患者可先檢驗血液中的ADAMTS13酵素,確認其是否受抗體影響而活性低落,導致全身各處微小血管形成血栓。尤其先天性TTP患者天生缺乏ADAMTS13酵素,容易反覆發病,因此懷疑的患者更須特別在非發病時,檢驗ADAMTS13酵素。如為先天性TTP,患者就不需使用免疫抑制藥物,但得每二至三周補充一次冷凍血漿,終生皆如此,以防復發。TTP是發生率百萬分之一、可能多次復發的罕見血液疾病,患者一發病,將出現血管內溶血、血小板低下等症狀,部分患者甚至發生發燒、神經學症狀、腎功能異常等,需在短時間內給予治療,如換血、免疫抑制劑,但患者常因診斷不易而陷入危險中。2步驟判斷就醫與否 建議紀錄發病前後身心狀況由於TTP的診斷困難,「有無可能提早發現異常提早治療?」常陪伴陳小姐就醫、被醫師頒發「最佳警覺獎」的李小姐(化名)分享,若尿液顏色持續不正常或出現尿泡,患者應開始警惕,身上再出現邊緣模糊的紅斑,且快速增加、擴大,就應盡快就醫,最好的方式是紀錄每次病發前後的生、心理狀態,追蹤病情發展。為了與自己的疾病和平共處,陳小姐注意到每次病發前,都會身體疲倦、情緒波動大,因此她除了盡力維持作息正常,配戴智能手錶監控自身健康數值,力求完美的她,也開始學會放寬心,「自己不放寬心,就是身體出問題,除了自己不舒服,愛你、關心你的人也會難過。」期望透過多管齊下,能繼續控制病情。
-
2023-04-18 癌症.乳癌
乳癌治療後定期回診仍會復發?3關鍵因素易復發,醫建議做3件事
歌仔戲資深花旦兼製作人郭美珠,十多年前診斷乳癌並切除右乳,近期乳癌復發,需切除左乳,讓她十分崩潰。國內乳癌治療進步,早期乳癌5年存活率達八成以上,但許多復發患者抱怨,定期回診,為何還會復發?長庚醫院乳房外科顧問級主治醫師陳訓徹說,乳癌復發與三大因素有關,包別是期別、類型和治療態度。。【延伸閱讀】.郭美珠乳癌復發 !「雙乳全切除」崩潰:半條命快沒了定期回診為何乳癌還會復發?衛福部110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女性乳癌排名第四,當年死亡人數2913人。陳訓徹說,國內乳癌治療進步,零期、一期乳癌治療後5年存活率高達九成,二期乳癌5年存活率也達八成,但仍有部分乳癌患者復發,轉移至肺部、腦部等,臨床上遇到有許多復發患者抱怨,都有「定期回診」,為何乳癌還會復發?影響乳癌復發3因素陳訓徹說,影響乳癌復發三大因素:一、乳癌期別為二期以上,復發機會比零期、一期高,隨著愈接近晚期癌症,復發機會更高。二.乳癌類型如為三陰性,雖然化療效果好,但治療後二、三年的復發機會高;若是管腔A或管腔B類型,復發機會相對較低。三、患者若治療態度不積極,不願聽從醫囑進行必要的治療,也會增加乳癌復發機會。3招避免乳癌復發如何避免乳癌復發?陳訓徹建議做到以下三件事:一、首先要定期檢查,雖然乳癌會不會復發和有無定期回診關係不大,可是定期回診仍十分重要,不論是透過乳房X光攝影、乳房超音波檢查,一旦乳癌復發,可以早期發現、治療。二、隨時觀察自己乳房有無出現腫塊、分泌物或皮膚潰瘍等症狀,以利早期發現、治療。三,罹患乳癌後,一定要依醫囑進行治療,若是晚期乳癌可透過基因檢測,採用針對基因突變的藥物進行治療。回診除乳房攝影 必要時加做肺部、腦部影像檢查陳訓徹說,以往乳癌患者定期回診時,只進行乳房攝影檢查,但現在可經醫師評估,依患者病情進行必要的抽血或肺部、腦部等影像檢查,及早發現轉移病灶,立即加以治療,如以往乳癌復發或轉移治療後,五年存活率僅7至10%,但現在已提高至30%。陳訓徹曾收治一名乳癌女子出現頭暈、頭痛症狀,研判有可能腦部轉移情形,立即進行腦部檢查,確實發現癌細胞病灶,立即手術把病灶切除,患者因此延長存達廿年,過去如果發現較晚,病人可能活不過五年,但現在可透過手術、化療、標靶治療等,延長患者存活期。【延伸閱讀】.疾病百科/乳癌(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4-17 醫聲.癌症防治
2023癌症論壇/黃柏翔:精準診斷能算病改運
「精準治療最核心的概念,是更能精準分類癌別。」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黃柏翔表示,相較於傳統醫療根據部位、期別分類癌症,且只用一體適用的治療,透過人的基因或蛋白質檢測,來預防或診斷疾病,並選擇適合藥物、療程,就是精準治療的核心,所以又稱「個人化治療」。目前最新檢測方法則已進展到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NGS)。黃柏翔指出,過去癌症治療會根據粗略的分類,給予一體適用的治療,但其實該治療對部分病患可能無效,甚至造成嚴重副作用,「基因檢測、精準診斷與治療如同算命與改運。」透過基因篩檢,找出各癌症特殊的生物標記,算出後續治療成效,再量身打造出適合治療,例如細胞中的DNA一旦受損,有專門機制修復,其中BRCA扮演重要角色,而BRCA基因突變有關的乳癌、卵巢癌、前列腺癌、胰臟癌,可適用PARP抑制劑,用對藥,就有機會提升存活率。至於何時接受基因篩檢?黃柏翔說,不同階段都有適合的時機點,癌友可與醫師多討論。另一方面,有癌症家族史、目前尚未罹癌的民眾,若經濟允許,他認為也可去基因醫學相關科別詢問,「不過之後如何預防仍有待醫療發展。」👉🏻【更多精彩內容】2023癌症高峰論壇線上策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