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0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搜尋
均衡飲食
共找到
804
筆 文章
-
-
2020-06-04 養生.聰明飲食
喝拿鐵就不怕鈣流失? 真相恐怕恰好相反
現在上班族幾乎人手一杯咖啡,不僅幫助提神,同時也讓自己安定精神,開啟接下來一整天的工作疲勞,不過,你一定也看過,網路上至今仍常流傳,喝咖啡會造成骨質流失,也是造成骨質疏鬆的元凶之一,因此不少人會在咖啡中加入牛奶,想藉此補充鈣質,但真的有用嗎?食藥署在食藥闢謠專區中指出,過度攝取咖啡因,如咖啡、奶茶,會增加鈣質的流失,而鈣質流失的原因多元,且長期久坐辦公室、少曬太陽、缺乏運動且平時少喝牛奶者,極可能是骨質疏鬆的高危險群。 此外,世界衛生組織也建議,乳品與含咖啡因飲品應避免一同飲用,因為牛奶中的鈣質會與咖啡所含之草酸結合而排出體外,進而降低鈣質吸收。若要預防鈣質流失,衛福部建議,成人每日鈣攝取量為1000毫克,因此均衡飲食相當重要。在日常中中,也要多補充高鈣食物,除牛乳或乳製品外,亦可從小魚乾、豆製品、堅果類、蔬菜等食物獲得豐富鈣質,亦可藉由適度曬太陽,產生維生素D,幫助體內鈣質吸收;多運動,強化骨骼。 延伸閱讀: 咖啡渣別急著丟! 簡單加工還有這5個隱藏版用途 咖啡不僅能提神醒腦! 喝對杯數還能防6種癌
-
2020-06-03 養生.聰明飲食
端午節到營養師教你「+0冰菓粽」配方 冰涼消暑無負擔
端午節快到了,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營養師楊智凱特別研發「+0冰菓粽」配方,提供民眾疫情期間吃粽消暑的新選擇。材料可利用時令水果如香蕉、荔枝、芒果、火龍果等,吃起來消暑又無負擔,作法也十分簡單。營養師楊智凱說,以成人來說,男性一天所需熱量約1800大卡、女性約1500大卡。別看粽子這樣小小一顆,其熱量高達400至600大卡,民眾若要吃得盡興,很容易就超過成人1天所需攝取的熱量,此外端午期節天氣炎熱,或無適時補充水分,容易造成中暑甚至熱衰竭現象。石手民眾吃粽要把握以下原則,均衡飲食首先顧、選擇當令食更佳。糯米容易導致脹氣或引起消化不良,因此包粽子時可摻入紫米、糙米、燕麥或紅藜等全穀雜糧類減少糯米用量,除此之外也可添加南瓜、地瓜、山藥等根莖類來增加纖維質攝取。吃粽子也別忘了要補充蔬果,建議每日至少攝取3份的蔬菜及2份水果。可選用當令食材,新鮮又美味。其次,他建議,要避免高油重調味、天然提味更健康。粽子中餡料改成滷製而不拌炒,可以減少油脂的使用,調味時儘量少油、少鹽及戒糖。因粽子配料中的五花肉飽和脂肪含量較高,可以瘦肉、雞肉或海鮮、豆製品等來取代,粽子內餡大多已有調味,民眾食用時應儘量少蘸醬,以免鈉及糖過量攝取造成身體額外的負擔。楊智凱說,烹調餡料時可以大蒜及洋蔥等天然食材提味,不僅可減少調味料使用,其中大蒜素、硫化物更可調節人體免疫力。粽子熱量較高,也需要較多的時間來消化,建議一餐一顆為宜,且儘量避免餐餐食用。綠茶中富含之兒茶素, 除了具有抗氧化、加速血液循環效用外,亦能增強人體免疫力,且在兒茶素與親苯兒茶素分子的交互作用下,更能提高抵抗病毒之能力,一杯綠茶佐餐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每日建議補充2份水果,不僅能幫助消化,水果中所含的植化素與Vitamin C 也都能調節人體免疫力,增加抵抗感染的保護力。楊智凱提醒,民眾在準備餡料或採買粽子時,食材的清洗與保存方式也要注意。食材若是處理或保存不當,都有讓致病菌大量繁殖的風險,進而造成食安的疑慮。民眾或店家處理食材過程中,都務必遵守衛生安全,讓大家可以吃的安心,歡度端午佳節。楊智凱特別研發「+0冰菓粽」配方,提供民眾疫情期間吃粽消暑的新選擇。一、材料1.時令水果(夏季時令水果香蕉、荔枝、芒果、火龍果)3種共50g2.綠茶150ml3.吉利丁粉8g4.開水30ml二、作法1.將水果切丁備用2.將吉利丁粉加入冷開水中均勻攪拌,再以隔水加熱方式將吉利丁粉完全溶解3.將加入吉力丁粉之綠茶放涼至室溫後倒入耐熱袋4.將水果放入袋中成漏斗狀5.放入冷藏庫冷藏約4小時後,取出以棕葉包裹即完成三、營養素分析每一人份約 200公克每份熱量 71.5大卡蛋白質 9.6公克脂肪 0.1公克碳水化合物 8.9公克膳食纖維 0.6公克
-
2020-06-03 養生.聰明飲食
疫情讓人增胖 飲食、運動加生活習慣來改善
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許多民眾先前都避免出入人多的場合或宅在家中窩在沙發追劇、打遊戲,還因為焦慮、無聊愈吃愈多,許多人也停止原有規律的運動習慣,讓體重在不知不覺中增加,衛生福利部苗栗醫院營養師彭雅渂提醒民眾,隨疫情逐漸平緩,時序也已入夏,每天量體溫時,應該也要量測體脂和腰圍,讓宅在家也可遠離肥胖。苗栗醫院營養室組長彭雅渂表示,不少民眾有減重經驗,如何健康、有效減重,常是熱門討論話題,而宅在家的日子,該如運動和飲食來維持良好的體態和免疫力呢? 有幾個方法跟大家分享:一、均衡飲食、定時定量:依循國健署所提出「我的餐盤」口訣:「每天早晚一杯奶,每餐水果拳頭大,菜比水果多一點,飯跟蔬菜一樣多,豆魚蛋肉一掌心,堅果種子一茶匙」。如果希望效果好些,可適量減少飯量,並且有一餐吃全穀雜糧,水果可以選擇低GI的小番茄、芭樂、奇異果或蘋果等。二、飲食彩虹蔬果五七九:攝取足夠的維生素和微量營養素能有效提升免疫力,如柑橘類和紅色甜椒富含維生素C,葵花子和杏仁富含維生素E,地瓜和胡蘿蔔提供為生素A,雞蛋、燕麥、蘆筍及巴西堅果富含硒,豆類和南瓜子富含鋅,另外咖哩中的薑黃、深色植物中的花青素、核桃中的葉酸及大蒜等,都是可以安排在每日飲食中。三、充足的睡眠:睡眠不足容易感冒,適當充足的睡眠,不但可以讓身體好好休息,也是維持免疫力很重要的一環。固定起床時間,享受早晨的陽光可以校正體內的生理時鐘,讓睡眠能「順應晝夜節奏」;睡眠時間因人而異,約4-8小時不等,過長或過短都不好。四、適度的運動:可以從YOUTUBE搜尋能適合自己在家的運動,每天進行10-30分鐘不等的訓練,除了可以提升代謝率,又能使體態優美,還可以紓解壓力,一舉數得。五、充足的水分:每公斤體重需要30~50cc的水分,如體重50公斤,每天需攝取的水份至少為1500cc,每次約300cc,盡量喝白開水。六、嘴饞小撇步:先喝一杯水,只吃天然的零食,如原味優格加上少許的堅果、切丁水果和蔬菜,好吃又不怕過量。彭雅渂指出,世界衛生組織指出「肥胖是一種慢性疾病」,呼籲民眾重視肥胖對健康的危害,以上宅健康小資訊,請大家一起認真落實在生活中,就可以達到健康瘦身的目的,同時享受到瘦身帶來的諸多好處。
-
2020-06-03 橘世代.健康橘
在家收成!在小陽台用盆栽混植蔬菜/友好的番茄與羅勒
一盆混栽、四季共生,即使只有一坪大的小陽台,也能打造多元豐盛的菜園!想在家收成多樣的蔬菜,不是「綠手指」也能做到嗎?超過20年經驗的日本陽台菜園專家兼庭園設計師田中寧子老師,教你用「混植」栽種方法,不必撒農藥與化學肥料,以自己的小陽台示範,打造出真正能隨摘隨洗隨吃的菜園!「混植」,是在一個盆栽裡栽種兩種以上的植物,當植物的種類愈多,土裡的微生物就愈多樣,自然形成一個植物不易生病的世界。而且土壤變得肥沃,能促進植物吸收養分,本書作者鑽研混植栽培多年,並於自家陽台親身實踐,將能互利共生的蔬菜、香草、花卉種植在一起,打造實用又美觀的綠色小天地。田中寧子老師分享,打造能夠種植多樣蔬菜的混植環境,在盆器裡成功栽種蔬菜的重點就在「混植」。縱然是狹窄的陽台,也可以發生許多令人開心的事情,先來期待你的收成日吧。【因為陽台不太寬敞 才開始了省空間的混植】我曾在住家附近租了一塊田地當作菜園,當時陽台上植物的花期都已結束,也因疏苗的關係而把菜園裡的萵苣、青江菜帶回家種,於是很自然地開始「混植」蔬菜。即使是經過了二十年寒暑的今天,在我那不太寬敞的陽台裡,依舊把不同的蔬菜栽種在同一個盆器裡。青花菜的旁邊或許正種著蠶豆,而且除了蔬菜、花卉之外,也有許多香草類的植物。例如,番茄與共榮作物的羅勒。您是不是曾有過只種羅勒,葉子就被蟲子吃個精光的經驗呢?不過,要是和番茄一起種,番茄葉子的青草味就會趕跑紋白蝶和綠色毛毛蟲。【番茄和羅勒的友好關係 均衡地吸收土壤中的養分】蔬菜的成長過程中,有五項不可或缺的營養素:氮、磷酸、鉀、鈣、鎂。若要收穫大顆番茄果實,土壤中就需要很多的磷酸,可是,氮就嫌多了一點。於是,把需要氮才能長得茂盛的羅勒和番茄種在一起。組合果實蔬菜和葉子蔬菜,彼此均衡地吸收土壤中的營養素,一旦土壤中的環境平衡了,疾病與蟲害也會不可思議地減少。我在一邊栽種蔬菜一邊觀察自然的同時,發現到生物間就像一個循環,總是藉著某種力量連繫在一起,需要時常幫它們調和一下。回想一下山、森林、原野裡的生態,不也是一樣嗎?不會只存在相同的植物,在這樣的環境中一定有各式各樣的植物與生物共生,而這才是自然的環境。有了多樣性,就能彼此互助取得平衡,這也是拜大自然的力量所賜。即便不施肥,在光合作用與微生物的合作之下,草木就能生長。在一個盆器裡栽種生命循環不一的蔬菜、香草和花卉,也同時一起照顧野草,營造接近大自然的平衡。植物的種類愈多,除了植物之間的相乘效果,共生在根部周圍的微生物(根圈菌)也跟著產生多樣性,因此能發揮預防疾病、防止乾燥、阻擋寒害等作用,好處說也說不盡。一旦有了微生物幫忙,只要少許的肥料就行了,栽培管理上變得輕鬆許多。用一個盆器混植蔬菜、香草、花卉,真的是非常適切的栽種方法。【達人說:絕配的番茄與羅勒】番茄能幫助羅勒遠離害蟲,在養分的分配上也能互助合作。番茄要結出豐碩果實需要很多磷酸,而對番茄來說過量的氮,則可以供羅勒使用,讓葉子長得更茂盛、調整土壤中的平衡、預防病蟲害。※作者介紹:田中寧子庭園設計師、插畫家。擁有二十五年用盆栽種植蔬菜的家庭菜園經歷。經常受邀到大學與社區演講關於陽台種菜的知識,也開辦各式各樣的工作坊。於日本出版過多本著作。本文摘自《日日豐收的混植蔬菜盆栽》,蘋果屋出版社 2020/05/07出版【延伸閱讀↘↘↘】。少生病這樣吃! 9種日常食物讓你三餐吃出免疫力。均衡飲食有方法!美食圈教你煮出「天天蔬果579」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6-03 該看哪科.兒科
防疫勤洗手 腸病毒、流感大減
新冠肺炎疫情逐漸趨緩,因防疫強調戴口罩與勤洗手,不但校園腸病毒大幅下降,連流感都大減,台南去年3至5月所轄學校腸病毒是1099人,今年同期是133人,嘉義市各國中小學及幼兒園,統計3月至5月罹患腸病毒人數為25人,但去年同期罹患腸病毒人數為146人。嘉義縣2月至今只有19人,去年同期139人。疾管署歷年監測資料顯示,腸病毒疫情約自每年3月下旬開始上升,於5月底至6月中達到高峰後緩降,後於9月分開學後會再度出現一波流行,但今年夏季未呈現往年高峰。「今年還未傳出腸病毒!」嘉義市大同國小校長盧淑娟說,從新冠肺炎疫情開始以來,都維持量體溫、勤洗手、戴口罩等防疫,飛沫、接觸傳染減少,不僅未出現腸病毒,連感冒都變少。衛福部嘉義醫院感染科醫師廖忠信表示,今年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學校及相關單位都提高衛生教育宣導,家長及老師也督促小朋友多洗手,使得今年腸病毒發生率不如往年多。廖忠信提醒,疫情趨緩,還是要留意腸病毒預防措施,包括注意個人衛生、眼耳鼻口不要隨意觸摸、居家環境的清潔及通風、均衡飲食、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兒童玩具也要常清洗,當然最重要的不二法門「還是勤洗手保健康」。雲林縣教育處體育保健科表示,今年1月至5月止腸病毒通報人數為30人,去年同期146人。台東縣衛生局表示,1月間有1052人次因腸病毒就醫,4月底剩288人次,今年4月病例數是去年同期的一半。
-
2020-06-03 癌症.抗癌新知
癌症人口續增 生活型態與老化所致
癌症人數仍在持續增加中,我國十大癌症發生人數前三依序為大腸癌、肺癌和女性乳癌,其中大腸癌和乳癌也是106年統計以來癌症發生人數增長最多的二種癌症。此外,衛福部國健署癌症防治組長林莉茹宣導男性應盡快戒菸、檳榔與酒,以降低口腔癌前病變與癌症風險,並建議定期接受四癌篩檢。乳癌、大腸癌可篩檢據國健署篩檢資料,106年篩檢乳癌、大腸癌個案數較前一年各增約4.8萬人及2.2萬人,經篩檢發現的乳癌、大腸癌個案數則較前一年增約800多人及200多人,可及早就醫。比較男性及女性十大癌症標準化發生率性別比差異較大的癌症別中,男性食道癌及口腔癌標準化發生率,分別為女性14.2倍和10.7倍,與男性嚼食檳榔、吸菸、飲酒人數遠高於女性有關,國健署建議透過戒菸、檳榔、酒來降低口腔癌前病變與癌症風險,定期篩檢也可降低26%口腔癌死亡風險。依國健署統計資料分析顯示,子宮頸抹片檢查可降低約70%死亡率;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可降低約41%死亡率;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可降低約35%死亡率;定期接受口腔黏膜檢查,可降低有嚼檳榔吸菸習慣之男性26%死亡風險,因此建議定期接受子宮頸癌、乳癌、大腸癌和口腔癌等四癌篩檢。防癌從預防篩檢做起癌症的發生更可能因為十年長期的不良生活習慣所造成,世衛組織指出,定期篩檢可避免3-5成癌症的發生,癌症篩檢可有效降低癌症死亡率並提高存活率。國健署長王英偉鼓勵全民一同實踐防癌生活,把握生活健康五原則:「戒菸檳酒」、「均衡飲食」、「規律運動」、「體重控制」和「定期篩檢」。另外,45至69歲婦女、40至44歲二等血親內曾罹患乳癌之婦女,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30歲以上婦女,建議3年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50至未滿75歲民眾,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30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或吸菸者、18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原住民,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更多精采內容,詳見】
-
2020-06-02 科別.兒科
腸病毒未呈現往年高峰 醫師仍提醒要勤洗手
嘉義市各公立國中小學及公立幼兒園今年3月至5月罹患腸病毒人數為25人,但去年同期罹患腸病毒人數為146人,衛福部嘉義醫院感染科醫師廖忠信分析,今年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學校及相關單位都提高衛生教育宣導,家長及老師也督促小朋友多洗手,反而使今年腸病毒的發生率不如往年多。依據疾管署歷年監測資料顯示,腸病毒疫情約自每年3月下旬開始上升,於5月底至6月中達到高峰後緩降,後於9月分開學後會再度出現一波流行,但今年夏季未呈現往年高峰。廖忠信表示,腸病毒存在自然環境中,約有60到70種型類別,其中71型最為嚴重,易造成重症,一般來說,成人在生活環境中從小感染到大,已有免疫力,所以症狀較不明顯,但嬰幼童則因為免疫力較弱,感染後症狀較為嚴重。腸病毒可以引發多種疾病,其中很多是沒有症狀的感染,或類似輕微的感冒症狀,對小朋友來說較嚴重的症狀為手足口病、皰疹性咽峽炎、發燒、倦怠等等。廖忠信仍提醒家長,在目前國內新冠肺炎疫情趨緩之際,還是要留意腸病毒相關預防措施,包括注意個人衛生、眼耳鼻口不要隨意觸摸、居家環境的清潔及通風、均衡飲食、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兒童玩具常清洗,當然最重要的不二法門,還是勤洗手,保健康。
-
2020-05-31 名人.楊定一
楊定一/感恩身體的功課: 讓身心徹底整合的運動
現代社會的分工既細緻又多元,每一個人隨時都要上緊發條,扮演多重的角色。為了追求生活的效率,我們可以說是把自己、把最忠實的身體完全交給頭腦來指揮。而且,只要觀察自己就會發現,一天下來如果會覺得累,主要是心累。我們不光是身體忙不完,頭腦裡的思緒、種種煩惱、顧慮、擔心、盤算是怎麼也停不下來。可以這麼說,現代人好像都過著「煩惱優先」的生活。雖然有這個身體,但我們卻完全以念頭為主。而只要身體還可以運作,我們也就可以忘記它的存在。我們會以極大的毅力久坐不動,來處理種種「重要」的煩惱,直到這個身體不那麼好用了──僵硬、痠痛、腫脹、渾身不對勁,才會去注意它。無形中,我們好像跟身體有了隔閡。而重新和身體親近、和自己親近,也成了現代人好需要的一堂功課。正因如此,無論遇到的朋友所面對的是疾病、心裡的糾結或人生的難關,我過去總是把握任何機會鼓勵他們投入運動。即使再忙碌,還是至少抽出10分鐘、15分鐘的空檔來運動,而讓重心從頭腦落回身體。是這樣,除了最早在《真原醫》歸納出有氧、健身、拉伸三個原則,對運動作全方位說明外,後來我也進一步帶出螺旋舞和結構調整運動的作品,希望解開長期因為姿勢不良,加上重力和老化的影響,而在脊椎和結構累積的過多壓力。在這些項目中,結構調整的運動可說是最簡單、最溫和的,坐著、躺著都能做。藉由四肢在不同角度反轉、停留和共振,放鬆連結全身的筋膜組織,自然也就可以把壓力解開,而讓結構回復平衡。最重要的是,結構調整運動,只要做,就會得到效果。許多朋友也告訴我,透過這麼簡單的運動,就連其他慢性的不舒服都得到改善。然而,我後來也體會到現代人的煩惱太重、久坐不動的習慣太深,需要更多協助才能夠規律地投入。於是,我又請同仁完成一套「感恩身體的功課」,希望邀請大家帶著感恩而享受的心情,順著旁白的引導和國內音樂家原創的音樂,跟著影片的示範,在不知不覺中完成每天的結構調整運動。運動會帶來好心情,而記得這個好心情,也自然會讓我們愛運動。我常提醒身邊的朋友,面對困難,不需要硬碰硬。一樣地,面對身體的不舒服,更不需要用煩惱、壓力和緊張去面對。正向、輕鬆、不費力,才是我們培養任何健康習慣最重要的關鍵。舉例來說,透過「感恩身體的功課」來做結構調整,並不是針對不對勁的部位著手,只是輕輕鬆鬆從其他部位把身體累積的壓力挪開。給它一個空間,身體本來就有的智慧和療癒力反而能幫助自己恢復、調整,重新做徹底的整合。我在《真原醫》強調的重點,也都是從身心整合出發。規律的生活和均衡飲食、運動、睡眠、感恩心、服務心,都是為了回到身心的均衡,讓身體和意識同步共振。身心一致,念頭和行為一致,從能量的角度來說,這樣的運作是最不費力的,而自然反映生命的快樂。面對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其實都可以做感恩的功課,很誠懇地帶上一個感恩的念頭,讓它成為一個動態的靜心和祈禱。我們全身心投入,這樣的靜心和祈禱自然也就成為一種享受。熟練了,生命的每一個角落、每一個時光,自然成為我們最美的窗口──讓我們誠懇面對自己、面對身體、面對生命,不費力地體會內在的和諧與神聖。
-
2020-05-31 科別.骨科.復健
想要讓膝關節勇健 復健專科醫師說這條肌肉最重要
「關節」是兩個骨頭的交界處,若將中間的軟組織視為「安全氣囊」、肌肉則像「支柱」,避免骨頭硬碰硬造成傷害,但兩者皆會逐年退化。復健專科醫師陳相宏說,肌肉可靠後天訓練,建議透過運動、攝取蛋白質,保護關節;無法鍛鍊的軟組織及肌肉,可適時補充保養品。陳相宏說,肌肉連帶在關節周圍,可穩定並支撐關節、帶動關節動作,肌肉夠強壯,就可接受反作用力,分散關節壓力、減輕關節承受全身體重負擔,減少關節間磨損;反之,肌肉太弱、失去支撐功能,膝關節長期承擔所有活動時帶來的壓力,磨損劇烈恐加速退化、造成疼痛。肌肉流失 隨年齡增長加劇肌肉夠不夠「給力」,對關節究竟有多大的影響,陳相宏以承受全身體重的膝關節為例,他說,即使膝關節周圍肌肉夠強,膝關節在上樓梯時,就需承受二倍體重的壓力、下樓梯需負擔四倍體重;若肌肉無力,膝關節在上下樓梯時,所承受壓力將飆升至一個人體重的四倍到七倍。更可怕的是,年過40歲後,人體肌肉質量每十年下降8%,一到70歲以後,流失速度更加快到每十年減少15%。因此,陳相宏提醒.鍛鍊肌肉與膝蓋關節保養相輔相成,透過運動強化肌肉,尤其是鍛鍊人體最大、最有力的肌肉之一「股四頭肌」,對保護關節最重要。抬腿訓練 有痠痛感才到位人類演化後,動作以前行居多,所有起始動作皆由股四頭肌負責,甚至膝關節周圍超過半數肌肉與「股四頭肌」有關,換句話說,加強股四頭肌,就能有效減輕膝蓋的負擔。陳相宏建議,平時沒有運動習慣者,可先以抬腿、伸腿等方式鍛鍊,「需有痠痛感才算訓練到位。」陳相宏說,肌力訓練一周最多三天就好,每天約10到20分鐘,抬腿、伸腿可以各50次為一組,重複做兩組約100次左右。若運動後,腿部無痠痛感,可嘗試在腳踝綁一公斤沙袋,每組中間就要休息30秒至1分鐘,適度的休息對於保護膝關節也是非常重要,提醒運動前別忘暖身。強化訓練 試試深蹲、馬步希望進一步強化訓練者,也可嘗試小幅度深蹲、馬步,每次微蹲5至10秒,在戶外快走、騎腳踏車也是不錯的選擇。但陳相宏提醒,腿痠程度若維持一至兩天都還在正常範圍內,但如果持續三天以上仍感到不適,可能就是運動過量,需微幅調整,執行運動計畫前建議與醫師討論。筋骨痠痛者 多缺乏維生素D陳相宏也提醒,別小看維生素D對維持肌肉生理重要性,他發現慢性筋骨痠痛的患者,半數維生素D偏低,容易肌肉疲勞,降低運動意願,進入惡性循環。解決的根本之道是多運動,在早晨或傍晚每天約曬太陽十至十五分鐘,但若半年不見起色,建議與醫師討論服用保健品可能性。除了肌肉,軟骨也是保持膝關節健康關鍵,陳相宏說明,民眾可透過補充軟骨素維持軟骨水分;具抗發炎效果的II型膠原蛋白,可避免自身免疫系統攻擊軟骨,維持軟骨彈性;另外,存於軟骨關節液的蛋白聚醣,則具有潤滑效果。補充營養素 建議諮詢醫師陳相宏也說,上面提到的這些民眾常聽聞、與保養關節有關的營養素,本來就會在人體肌肉細胞自行生成,但隨著年齡增長,有些營養素可能停止製造,有些營養素流失速度會漸漸比生成、吸收更快,慢慢越來越難獲取。近年來,民眾越來越崇尚「天然ㄟ尚好」,多想藉飲食補充II型膠原蛋白、軟骨素、咪唑胜肽化合物等營養成分,但陳相宏說,這些營養從大自然食材攝取有限,除了均衡飲食外,可與醫師商討,適當補充保健品,「等於補充原物料」。但不建議自行購買,以免花大錢,卻得不到好效果。
-
2020-05-28 橘世代.健康橘
少生病這樣吃! 9種日常食物讓你三餐吃出免疫力
從小到大我們都被教導,只有營養吃的夠,維持健康的身心,才會有良好的免疫力避免生病。尤其全世界都在對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當下,無不使得人心惶惶,自己所能做的不多,做好防疫工作、保護自己與家人的健康,才能免於傳染或是被別人感染,成功對抗病毒的侵襲。對抗疾病中當然「預防勝於治療」,飲食當然也成為防疫重要關鍵,唯有攝取足夠的營養,才足以提升自身的免疫能力!身體免疫系統發動對抗外來病菌的戰爭!第一道防線:皮膚、黏膜人體外表無一處沒有皮膚覆蓋保護,呼吸道、腸胃道這些體內也充滿黏膜,做為對抗疾病的第一道防線,除了氣體、水分、以及像是精油等少數極小分子外,外來不明病毒細菌想侵入人體沒有那麼簡單。不過當表皮、黏膜組織出現破口,病毒細菌趁機進入體內時,體內第二道防線就會啟動防禦機制。第二道防線:先天性免疫系統免疫系統堪稱是人體的警備,主要工作是預防及對抗疾病,其中有嗜中性球、巨噬細胞、自然殺手細胞等負責這類防禦,免疫系統不需經過訓練,具有立即對應外來的不明感染源,包括引發局部發炎反應(紅、熱、腫、痛),缺點是無法對於特定的病原細菌做出選擇性反應。第三道防線:後天性免疫系統後天免疫有兩種,一種是產生抗體的B細胞主導的體液免疫,以及T細胞主導的細胞免疫系統,共同特性是透過對於特定病源菌產生抗體,識別攻擊外來的病毒細胞。體內免疫系統間的平衡十分重要,要如何維持免疫平衡,是個關鍵又重要的課題。除了許多營養素與免疫系統正常運作有密切關係,不過只要能夠日常均衡飲食,並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就能維持身體有足夠的防禦能力!吃對食物才能提升免疫力?身體所需的維生素及礦物質,其實有很多是人體無法自行合成,必須得透過攝取食物來補充,才有辦法維持良好的免疫力平衡。1. 維生素A:主要作用在維持眼睛、鼻子、口腔、肺部及腸胃道的黏膜功能,增強第一道防護能力,減少並避免外界病菌原入侵體內,根據醫學研究指出,身體內維生素A不足會讓體內的殺手T細胞減少,影響到身體免疫功能正常運作。最簡便的維生素A來源就是蛋黃,另外在深綠色及深黃色的蔬菜當中也能找到維生素A的蹤影。2. 維生素B:維生素B會參與體內的胺基酸代謝過程,比方維生素B6會參與白血球的合成,是身體製造免疫細胞的重要來源之一。3. 維生素C:具有抗氧化功能的維生素C,具有清除造成體內氧化壓力的自由基,更能刺激白血球的吞噬作用、抗體的行程,增強人體的免疫功能。只要是新鮮蔬果中都富含豐富的維生素C。4. 維生素E:發揮抗氧化、抗發炎功效的維生素E,能清除體內過多的過氧化物及自由基,進而防止體內細胞遭受傷害。5. 鎂:除了在許多酵素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鎂更是製造細胞的重要原料來源,除了促進蛋白質合成,對免疫細胞合成佔有重要地位,更會影響正常發展、功能與分布。鎂最常在堅果類、全榖類食品、綠葉蔬菜中被發現。6. 鋅:作用於調節複製DNA蛋白質,讓細胞得以正常複製,想當然增生免疫細胞也有其功能。獲取鋅的主要來源是來自海鮮食品。7. Omega-3:人體有許多無法自行合成的必需脂肪酸,Omega-3就是一例,功用是在體內降低介白素-6(IL-6)、促發炎激素(TNF)的生成,降低體內發炎反應狀態。想增強免疫力就要吃這9種食物1.蛋/瘦肉:我們都知道蛋白質是構成身體細胞的主要部分,除此外免疫系統也需要蛋白質維持正常運作,日常飲食中均衡攝取豐富的蛋白質來源就變得十分重要。2.深海魚:許多朋友喜愛食用深海魚類,但很少人知道這些魚類富含omega-3脂肪,比方鮭魚、鮪魚、鯖魚等,每週只需攝取200-300公克的魚,就達到攝取Omega-3脂肪酸所需的量。3.深色蔬菜:從以上得知深色蔬菜,富含多種人體必需而無法自行合成的維生素,還對於免疫系統正常發揮具有重要的作用地位。4.綠色蔬菜:像是花椰菜、菠菜、空心菜,富含維生素A、維生素B、維生素C、維生素E等具有調節免疫功能效果的物質,盡可能多食用沒有壞處。5.紅色蔬菜:包含紅椒、黃椒、紅蘿蔔等等,皆飽含維生素A前身的β-胡蘿蔔素,對於建構人體第一條對外防禦線佔有十分重要地位。6.奇異果:含有豐富維生素的奇異果,具有很好的抗氧化功效。7.菌藻類:香菇、木耳,或是其他菇類中含有豐富的多醣體,據醫學研究顯示,多醣體具有調節身體免疫功能的重要任務。8.生薑:含有薑辣素的生薑,除了促進血液循環,還能提高身體代謝效率。9.大蒜:大蒜富含的大蒜素及硫化合物,除了提高免疫細胞中T細胞及巨噬細胞的活性外,還可以增強免疫系統的活躍度。破壞免疫力就是這些壞習慣!1.嗜吃甜食、油炸物生活中攝取過量脂肪及甜食,除了影響身體免疫系統功能外,甜食會影響人體製造白血球效率外,更會影響活動能力,導致降低身體抵抗疾病的能力。還有要注意脂肪種類的攝取,比方說攝取過量的omega-6脂肪酸 (玉米油、葵花籽油) ,不僅會抑制淋巴球作用,還會減弱體內免疫力。如果改攝取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較多的油脂,其中含有多量的omega-3脂肪酸,這類食品包括橄欖油,花生油比較優良油品,也可採不同油脂交換使用。2.長期睡眠不足幾乎每個人都有過的熬夜晚睡、睡眠不足、睡眠品質差的經驗,隔天幾乎都會影響精神,除此外身體代謝功能也會大受影響,一旦累積疲勞、精神不濟狀況持續,又沒有調整好休息時間,免疫力下降也就不意外。3.沒有運動習慣當身體處於低度運動活動狀態,會出現代謝循環低下的情況,更可能影響免疫系統正常表現。保持日常規律且適當的運動習慣,對於提升身體免疫力有正面的幫助。據研究報告顯示,保持運動會增加免疫細胞的活動力,有助於有效清除入侵體內的病原細菌等惡性物質。規律運動更能增加血液中的含氧量,維持免疫系統最佳狀態抵禦外來威脅。4.抽菸、過量飲酒諸如抽菸及過量飲酒這些不良生活習慣,變相增加身體的氧化壓力以及慢性發炎的威脅,這些習慣過程中產生的過氧化物及自由基,也是破壞身體免疫細胞的元兇之一,會讓免疫系統功能下降。聰明的大家看到這邊,都能猜出該如何抵禦現代社會層出不窮的未知病毒。是的,唯有提高自身與家人的免疫能力,在維持健康的生活形態下,充分攝取營養並保持固定的運動習慣,戒除危害健康的習慣,這樣不管甚麼樣的病毒風暴來襲,身體都能具有基本的防禦能力,如此才談得上該如何應對,否則就會陷入與周遭相同的恐慌情緒之中了,祝福大家能夠安然度過病毒侵襲風暴。本文摘自《SuperFIT 極 度 塑 身》【健康精選延伸閱讀↘↘↘】。營養多不一定好!有些營養,你的體質無法吸收。均衡飲食有方法!美食圈教你煮出「天天蔬果579」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5-27 新聞.健康知識+
胡蘿蔔吃太多會導致維生素A中毒? 是真的嗎
維生素A是維持人體正常視覺功能、生長發育及組織分化所必需之脂溶性維生素。正常成人對維生素A的上限攝取量是每日3,000微克視網醇當量。每日均衡飲食且適量攝取維生素A有益身體健康,但攝取過量會怎麼樣呢?有一說法稱「胡蘿蔔(紅蘿蔔)吃太多,會導致維生素A中毒」,這是真的嗎?攝取過量 會有維生素A造成的急毒性症狀食藥署表示,長期食用大量動物肝臟、魚肝油或服用高劑量補充劑為造成維生素 A 中毒之主要成因。一般維生素A造成之急毒性症狀,會有噁心、嘔吐、頭痛、腦脊髓液壓力增大、暈眩、視力模糊及肌肉不協調等現象。非肝臟病變 過量維生素A會自然排除若不小心攝取過量的維生素A,只要確定不是肝臟病變引起的黃疸,停止食用過量維生素A及經治療後,堆積在體內的維生素A就會自然排除。食藥署提醒,民眾應該保持均衡飲食,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適當運動並維持理想體重,建立正確的營養攝取觀念,才能維持身體健康。如有身體不適,應適時就醫並遵醫囑治療,勿聽信偏方或謠言而延誤就醫時機。原文引用自:食品藥物管理署
-
2020-05-26 橘世代.健康橘
為什麼總是減肥失敗?原來是「胰島素抗阻」惹的禍!
如果你還記得,前一陣子搶購消毒酒精、甚至連酒精棉片都在目標之列,不過那是糖尿病患者必須醫療用品,他們每天都需要打的胰島素針。很多人其實都不知道胰島素到底是什麼,在我們身體內到底能夠發揮什麼作用,以及因為這個不管是缺乏或是太多,會對身體造成的影響,相信很多人想知道,但是從來沒有管道可以一次了解的!這次營養師就要特別為了所有朋友,從頭到尾徹底解說這個在身體中不容忽視的東西。首先當然是要了解胰島素吧!其實說白這是一種蛋白質激素,主要是由胰臟內的胰島β細胞分泌出來,在肝臟、肌肉、脂肪組織都會發現這激素的蹤影,正確來說這並不是一種能夠由飲食中得到的物質,必須經由身體自行分泌。什麼是胰島素,對於身體的影響是?這個激素的作用是什麼呢?主要負責調節碳水化合物與脂肪代謝的任務,讓血液內醣分得到平衡、儲存,提供身體活動時能量來源與補充體力之用。甚至肝臟、骨骼細胞可以將血液中的葡萄糖作為能量來源,這樣看下來對於身體的作用來說,胰島素絕對是不可缺少的要角。簡單來說有三個作用:●讓細胞膜上的葡萄糖轉換進入細胞,控制進入肌肉與脂肪組織的數量。●通過胺基酸(組成蛋白質的基本單位)吸收達到DNA複製和蛋白質合成。●透過蛋白質的變構作用,比方說與其他蛋白質結合後,結構產生變化後適應變化,這過程又稱別構作用。營養師肯定有一大群朋友有聽沒有懂,想了想於是用更白話的方式來說明好了!不然大家捧著頭就在痛了!●胰島素可以促進肝臟與肌肉細胞的葡萄糖轉化過程,假使胰島素過低就會導致過多醣原留在血液,控制血糖濃度就是治療糖尿病患者的重要方式!●能夠增強脂肪酸的合成,促進血液中脂肪酸轉換為三酸甘油酯。●能夠降低蛋白、脂肪降解,減低葡萄糖合成速度。由這些就可以知道,胰島素其實是我們身體各部位血糖濃度控制的重要關鍵,沒有或是失衡的話,就會有一連串的身體問題產生。什麼是「胰島素阻抗」,又有哪些症狀?也許有些朋友聽過胰島素阻抗,但是這個醫學專有名詞實在太難理解了?你不認為嗎?營養師找一個最容易理解的說法給你看看:這個起因是由於「不適合與過量的碳水化合物」進入血液,造成體內血糖大幅攀升,逼得為了讓血液平衡胰臟要分泌更多胰島素送往全身,才能保證血糖值穩定,不過這是理想情況,當細胞糖分已經飽和,就會出現這個情況。說起來很複雜對吧!營養師以大家一定搭乘過的大眾交通工具,不管是捷運、公車、火車、高鐵都一樣,當前面說到血液中的數值過高,大家都知道會對身體有所危害,胰臟也知道,所以就會分泌胰島素企圖達成平衡,但是細胞就像是車廂,葡萄糖與胰島素都是乘客,但由於車廂早已被葡萄糖佔滿、不管是座位還是站位,都是滿滿為患,即使胰臟分泌再多,也沒辦法進入細胞車廂,不僅葡萄糖數值降不下來,胰島素也被擋在外面無法進入平衡,我們日常會稱之為車廂過於擁擠無法乘車,在這裡有個專有名詞就是「胰島素阻抗」。過去醫學總認為這個情況是源於胰島素損壞,使得細胞無法張開細胞膜接收,使得糖分滯留在細胞中。不過最近的醫學報告顯示,並非是胰島素受損,而是細胞內早早就充滿葡萄糖,毫無空間容納胰島素進來作平衡,因此在身體檢測報告中通常會出現「高血糖」與「高胰島素」的狀況,這就是胰島素阻抗的前夕。說了這麼多,終於要說到正題「胰島素阻抗」,會有這樣情況醫學界可說是莫衷一是,遺傳、體脂肪、甚至不運動的生活習慣,都被認為是發病原因,沒有一個能夠給出有力而正確的答案。胰島素阻抗判定不是抽血就能搞定通常發生胰島素阻抗會伴隨幾個明顯症狀:●肥胖●高血糖●高血壓●高尿酸●血脂紊亂等上述狀況。這些情況在醫學上都被統稱為「胰島素阻抗症候群」。舉個例子來說,一個體重過重的人,身體細胞對於胰島素並不敏感,甚至遲鈍,根據研究,相較於肌肉細胞,脂肪細胞對於胰島素阻抗的抵抗能力更大。根據一項相關醫學報告指出,高血糖只是胰島素抗阻的病徵之一,有九成的病患其實並沒有高血糖病徵,但是在Joseph Kraft的統計數據中,幾乎有這方面疾病的患者,都有著心血管疾病的問題存在。有項胰島抗阻計算公式可以提供給大家,了解就好,畢竟這是醫學專家的領域:HOMA-IR = 空腹胰島素(μU/mL)r空腹血糖值(mmol/L)/22.5,關於這點,營養師查了許多文獻,發現更多是應用在糖尿病前期發生的監控上。胰島素公式的價值在哪?主要是藉由空腹葡萄糖、空腹胰島素、及C-peptide三種數據的應用,提供醫學上臨床有價值參考數據,能夠有效即時篩檢、預測出胰島素阻抗的受試者,病理上糖尿病和冠心病等高危險族群能及早發現,以低醣、低脂飲食方式控制,配合有效減重措施的執行,降低代謝性綜合徵候群及高血脂和心血管疾病等相關併發症的風險如何預防或是減輕胰島素阻抗?既然我們知道肥胖是胰島素阻抗的一個明顯症狀,想要逆轉就得從自己做起,以免三高(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心血管疾病、脂肪肝等疾病上身。這點就要從幾個方面下手,下面就是營養師跟教練給你的好建議喔!1. 要建立保持健康的生活型態首先就是現代人最容易出現的久坐型態,在生活中建立規律的生活習慣,比方說一週三天、每次維持三十分鐘以上的運動量(因為前三十分鐘是無法消耗身體熱量的),藉著運動除了增加肌肉、減少脂肪外,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身體對於胰島素的敏感性,改善阻抗問題後才能有效降低血糖過高情況。第二是要有好的生活作息規律,戒除晚睡晚起的惡習,早睡早起並擁有好品質的6-8小時睡眠,避免不正常壓力使胰島素分泌異常情況發生!假使您已經是胰島素阻抗,而且肥胖症狀已經出現在你身上,這時候該做的不是藥物控制,而是先從減輕體重著手,這點SuperFIT的教練都能夠針對不同的學員情況,給予不同的訓練內容,以圖幫助達到目標。2. 丟掉不良飲食習慣,重建健康飲食首先應該是現代人最難以達到的均衡飲食與三餐定時定量。不知道有多少比例的朋友三餐都是在外,想要營養均衡就得自己想辦法,例如額外吃幾份水果、少吃不營養的油炸類食物,避免因為生活習慣不正常導致三餐時間紊亂,這會讓身體不容易建立一個良好的循環。不攝取過量的碳水化合物,如果你知道碳水化合物分解以後是多醣類,分解到最後就會變成單醣類的葡萄糖,假使攝取過量,想要改變胰島素阻抗也是不太現實的幻想。但是完全禁止也是不行,最好的方式就是將攝取量平均分配在三餐之中,讓身體有餘裕去代謝掉多餘的血糖。盡可能多攝取高纖維食物,像是少澱粉的蔬菜、水果,或是沒有經過精製的全榖類食品,都是能夠延緩或是減少血糖上升的情況。這些飲食方式由我們專業的SuperFIT營養師團隊針對你的情況來做建議!本文摘自《SuperFIT 極度塑身》【健康精選延伸閱讀↘↘↘】。血糖失控竟成為「眼睛」殺手 醫:務必牢記三個「防盲」觀念。清明吃春捲引血糖飆! 醫師:遵守5招顧健康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5-22 橘世代.健康橘
40+要注意腎功能! 五字訣「自檢是否有腎臟病徵兆」
根據衛生福利部健保署統計,2018年醫療支出前10大疾病,慢性腎病排名第一,年花健保約新台幣513億元,國內洗腎人數突破9萬人大關,造成腎病主因之一,是隨著年齡增長,器官功能衰退。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腎臟科主任楊雅斐指出,腎臟功能有排泄體內廢物、調節酸鹼度、維持體液電解質、維持骨質平衡等,年紀超過40歲,腎功能每年退化1%,水分與電解質改變協調能力較差,再加上銀髮族經常合併其他慢性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等,都會讓老化衰退的腎臟更容易受到傷害。楊雅斐表示,由於早期腎臟病不會有臨床症狀、很難被早期診斷,民眾可透過五字口訣「泡、水、高、貧、倦」,注意是否有腎臟病徵兆。「泡」指的是泡沫尿,通常小便出現泡泡,代表腎絲球過濾白蛋白的功能受到損害;「水」則是水腫,體內調節水分或鹽分的能力變差,就容易水腫;「高」是高血壓,可能造成腎功能惡化,而腎衰竭引起高血壓,因此必須定期量血壓;「貧」指的是貧血,隨著腎功能的惡化,腎臟會無法製造足量的造血荷爾蒙,進而引發貧血;「倦」則是疲倦,腎臟功能不佳會造成體力的負擔,容易感到倦怠,若是出現長期倦怠就要注意。若出現上述症狀,應去醫院進一步檢查,醫師會安排抽血、驗尿與腎臟超音波的檢查,透過抽血可得知肌酸酐、尿素氮與腎絲球過濾率,評估腎臟功能,驗尿可評估是否有血尿、蛋白尿的情形,超音波則可評估腎臟是否有結構異常、變形或有結石等病變。在飲食方面,腎病患者禁吃楊桃,因楊桃含有神經毒素,慢性腎臟病患食用後,可能出現噁心、打嗝、嘔吐,甚至意識不輕而昏迷。應盡量少鹽、少油、少調味,選擇富含纖維質的食物,養成定時定量的飲食習慣。在藥物方面,因長輩常合併多種慢性疾病,需同時服用多種藥物,就醫時可主動告知醫師目前服用的藥物,不亂吃來路不明的藥物。楊雅斐也建議家人可製作健康手冊,紀錄就醫狀況,以免長輩記性不好,容易忘記醫囑。另外,也提醒40歲以上民眾,每3年一次有免費健康檢查,65歲以上每年一次免費健康檢查,透過血液肌酸酐和尿蛋白的檢測,才能早期發現及治療。【健康精選延伸閱讀↘↘↘】。均衡飲食有方法!美食圈教你煮出「天天蔬果579」。在家運動/5招助脊椎減壓、心肺強化、增強免疫! 立即加入橘世代 50歲後的你想要怎麼樣的人生?還在煩惱退休、健康、生活嗎?加入「橘世代」找出屬於自己的老後生活,從現在開始為你自己的人生而活!>>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5-21 科別.消化系統
慢性發炎都是自己吃出來的!5種飲食惡習趕快改掉
「腸道」被稱作是人體第二個大腦,負責「消化、吸收、防禦免疫」三大功能;而腸道的腸道黏膜就像是人體的皮膚,扮演屏蔽、保護的功能,腸道黏膜若被破壞產生發炎現象,在體內發生過敏反應,「腸漏症」就會找上門。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營養師潘富子表示,「腸漏症」從名稱上看來,感覺上就是腸子破了一個洞一樣,事實上是指原本緊密排列的腸道細胞黏膜,受到了不均衡飲食、飲酒、長期服用消炎藥物等因素,破壞使腸道黏膜細胞產生間隙,這時候細菌、病毒、未被消化完全的食物大分子(麩質、蛋白質等)等,就會從這些縫隙滲入血液及淋巴液內,進而引發體內免疫球蛋白G的慢性過敏。體內血液的免疫系統一旦感覺到有外物入侵就會派出抗體去捉捕消滅,使得體內產生發炎情況,後續可能接連引發一連串的「免疫失調」,如:皮膚容易發癢過敏、乾癬、濕疹、慢性疲勞、肌肉疼痛、類風濕性關節發炎、腹瀉、水腫、慢性食物不耐症等問題。其實,日常生活中這5種飲食惡習都是地雷,小心容易誘發腸漏症,造成免疫漏洞:1、喜歡吃就拼命吃:看到愛吃的就不節制,造成容易暴飲暴食,突然大量食物在吃下肚後,有可能造成酵素不足,讓食物分解不完全,未被分解完全的大分子就容易刺激腸黏膜,形成腸漏。2、只吃菜不吃主食:部分想減肥的人認為減少澱粉的攝取可幫助瘦身,在用餐時就只吃菜不吃飯,其實是錯誤的觀念,吃主食若和動物性蛋白質、蔬菜搭配,可防止血糖值的快速上升,避免引發胰島素抗阻。3、注意特定過敏食物:依據每個人的體質不同,需避免攝取容易引起過敏反應的食物,可能會引發過敏的食物如:牛奶、奇異果、含麩質食物等。4、愛吃高油脂、高熱量食物:長期吃太多精緻澱粉、精製糖、高油脂或反式脂肪食物,如炸雞、披薩、漢堡等垃圾食物,容易破壞腸道的菌相,提高腸黏膜發炎機率。5、長期服用藥物:長期服用或過度依賴藥物,如抗生素、消炎藥、胃藥等,都有可能破壞腸黏膜屏障。延伸閱讀: 大口吃肉也能瘦身? 營養師點名3健康疑慮別忽略 無油=健康? 錯誤觀念快丟掉!吃對護心、抗發炎
-
2020-05-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疫情之下 專家提醒:長輩沒有染病不等於健康
自五月起,家屬可有條件探視長照機構的長輩,疫情之下,長輩的心理健康的危害,更勝於生理,台大醫院老人醫學部主任陳永銘表示,心理衝擊不會在一時半刻顯露,輕則睡眠障礙,重則焦慮、憂鬱,國內未有詳細的研究,但政府必須正視。台北經營管理研究院與中華亞健康協會,今舉辦「從疫情談老年人健康的維護」座談會。陳永銘表示,長輩是染疫後致死的高風險群,但台灣疫情發展受到控制,相對於生理健康,應該要更關注在心理健康,尤其是相對弱勢的長者,如獨居、經濟弱勢、入住安養院等,受到的衝擊將比一般社區內長者大。陳永銘說,國外疫情嚴峻,不少養護中心已成疫情重災區,子女完全沒辦法訪視,最多僅能隔著一道玻璃,暫時一解相思之苦,沒有子女的長輩,在減少社交刺激以及疫情的心理壓力下,陸續出現憂鬱與焦慮的症狀。對於沒有子女的長輩,機構及政府協助格外重要,陳永銘建議,機構應該要增設更多課程,讓住在機構的長輩度過這段期間,而獨居在家的長輩,政府也應該加派社工多做關懷,避免漣漪效應。台北經營管理學院院長陳明璋表示,除了心理健康,生理健康也應開始養成,台灣長者營養狀況差,牙口不佳導致鮮少吃肉,蛋白質補充不足,蛋類、牛奶也攝取不足,無論是因應新興傳染病或是其他各種的疾病,都建議均衡飲食、保持運動、多曬太陽、多喝水才能維持健康。
-
2020-05-13 養生.保健食品瘋
B群不只有助提神!藥師提醒4種常用維生素功效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新冠肺炎疫情當前,專家們都強調「提升免疫力」是防疫之道,民眾如果想補充營養素,藥師徐愛婷提醒,少不了維生素A、B、C以及鋅。維生素B、C等水溶性保健品空腹吃吸收率更好;維生素A是脂溶性保健品,餐後服用更理想。比起保健品,藥師更建議民眾直接吃新鮮蔬果。維生素A有助於維持身體各部位黏膜的健康及完整性;可以多吃紅黃綠色蔬果,如胡蘿蔔、地瓜、菠菜。維生素B除了能消除疲勞,對預防感染、紅血球生長、消化機能與心血管健康都有幫助,蛤蜊就富含維生素B,也能多吃青花菜、酪梨、雞蛋及乳製品等等。維生素C是抗氧化的重要營養素,有助於提高免疫力,除了大家熟知的柑橘類,芭樂、紅甜椒都有相當高含量的維生素C。鋅對黏膜生成、傷口癒合作用的重要元素,對增進食慾、增強免疫很重要,牡蠣、紅肉、腰果、芝麻等是豐富的鋅元素食物來源。藥師提醒,保健食品適量即可,多吃無益,建議培養定時服用習慣才不會容易漏吃,狂吃特定保健品或食物也可能會讓營養失調,均衡飲食才是最重要的。(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累了就吃B群? 還不夠!切記4補充要點才能起作用 吃完藥馬上躺平? 2習慣恐造成食道潰瘍、損傷
-
2020-05-12 癌症.大腸直腸癌
別小看家族史!1招降低罹患大腸癌風險
57歲的白先生,沒生過什麼大病,沒有不良飲食偏好,體態也維持的很好,計畫再過3年就要退休,好好享受生活。近期由子女安排到醫院健康檢查,以確認身體健康狀態,退休後才能安心到處遊玩。透過無痛舒眠大腸內視鏡檢查,發現腸道內有幾處大小不一的瘜肉,其中包含一顆約1.2公分大小的腺瘤性瘜肉,經病理化驗後確認為具有癌化風險的管狀腺瘤性瘜肉。在報告解說過程中,得知對健康相當有自信的白先生,原本沒想到要安排健康檢查,要不是孩子一直以祖父就是因大腸癌過世,當時發現確診為大腸癌已是末期,錯失了黃金治療時間,有家族史前例才成功說服他來健檢。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梁程超指出,形成大腸癌的原因大多與不均衡飲食及不良生活習慣相關。飲食上,由於國人飲食習慣西化,飲食攝取偏向高蛋白、高脂肪、低纖維等,都會增加大腸癌的發生機率;生活上,要注意的是肥胖、不運動、抽菸、經常喝酒等不良生活習慣,另外,還需注意的就是有無腸道相關病史或家族史。梁程超進一步說明,雖然家族病史在大腸癌發生率中佔比僅約5%,但家族病史就是一個確定的危險因素!若家族中有相關病史者,罹患大腸癌風險會高於無家族病史2~4倍的機率。梁程超提醒,有大腸癌家族病史一定要儘早檢查,不要輕忽腸胃不適、排便不順或血便,才不會延誤治療。他特別針對不同族群提出做大腸篩檢的建議如下:1.一般民眾:由於大腸癌好發於50歲以後,且初期無任何明顯症狀。民眾在50歲開始,可安排國健署所提供的每2年一次的糞便潛血檢查,若檢查結果有異常,後續需安排進一步的大腸鏡檢查;若糞便潛血檢查結果無異常,可安排每2~5年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2.不均衡飲食(高油、低纖、高熱量、愛吃紅肉、燒烤、加工肉類等)、無運動習慣、有抽菸或經常喝酒者。若有符合上述其中一種情況,就是屬於罹患大腸癌的危險族群。建議民眾可提前至40歲開始,每2~5年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3.一等親有相關病史(腸癌或瘜肉)或有家族性相關病史(腸癌或瘜肉)者:建議需在40歲開始,每年定期自主安排大腸鏡檢查。
-
2020-05-10 橘世代.健康橘
圖解居家運動操/4個步驟跟著做,有椅子就能運動!
新冠肺炎增溫,很多人為了防疫宅在家,減少出門運動,但又想到很多研究證實適度運動能增強免疫力,尤其橘世代規律的運動更是不可少,相當兩難。童綜合醫院物理治療師陳佑昇設計一套椅子運動,隨時隨地就地取材,想到就做。若宅在家,也可跟電視、網路教學,跳健康操、做八段錦、學氣功、伸展操等。陳佑昇說,防疫期間,除了戴口罩、勤洗手,維持適當的社交距離,如何簡單運動就成為一大課題。他提醒,橘世代想提升免疫力,均衡飲食、睡眠充足、規律且健康生活習慣、定時運動缺一不可,其中,運動不宜過度激烈,尤其是從事體操等伸展運動,動作要慢並量力而為;運動頻率可依衛福部「333運動法」,就是指每周至少運動3次,每次至少運動3分鐘,且每次運動後心跳需達每分鐘130次以上。椅子運動四步驟一、扶高背椅半蹲:先站立,腰挺直半蹲,膝蓋彎曲高於90度,再恢復站姿;蹲下、站起算1下,早晚各25下。二、坐椅子舉水瓶:單手往側邊伸直,吸氣上舉水瓶直到高過頭頂,吐氣放下,換手,每次5分鐘,也可往前伸直舉水瓶,也是每次5分鐘。三、腿伸直手摸腳:椅子坐1/3,一腳伸直踩地,翹起腳尖,再以手摸腳尖,再換腳做,各3分鐘。四、抬腿伸展:椅子坐1/3,一腳踩地,膝蓋呈90度,然後膝蓋打直抬腿,翹起腳尖撐10秒,左右腿各15個。【健康精選延伸閱讀↘↘↘】。只要一張椅子兩瓶礦泉水 在家也能輕鬆練肌力!。坐椅子就能拉筋 防疫不悶!熟齡族在家活絡筋骨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5-10 養生.營養食譜
煮給媽吃這樣最健康 營養師不藏私菜單全公開
新冠肺炎疫情稍稍趨緩,不過為維護民眾及病人的健康,不少醫療院所仍有相關陪病限制及探病人數,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護理之家,為了讓住民媽媽們感受母親節的過節氣氛,特別由營養師打造一份母親節套餐。營養師不藏私、公開菜單,讓宅在家中的子女也能替媽媽準備一桌營養均衡的母親節大餐。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護理之家護理長張觀如表示,一年一度的母親節到來,今年雖無法像往年一樣舉辦大型慶祝活動,特別與醫院營養科攜手合作,特別為長期住護理之家的媽媽設計母親節套餐。桃園醫院營養科營養師涂秀蓮說,桃醫護理之家的住民年紀多數大於65歲,為長者居多,因此在這組母親節套餐菜色上,設計概念考量食物質地、配合當令食材與均衡飲食,規畫出清蒸魚、地瓜條、蒜香地瓜葉及冬瓜蛤蜊湯,甜點部分則選擇,芝麻奶酪、水果、酸甜開胃桑甚汁等菜色。涂秀蓮解釋,主菜以清蒸大比目魚即俗稱的圓鱈,肉質較軟嫩,容易入口,並以用地瓜條取代白米飯,增加纖維質與β胡蘿蔔素攝取量,蔬菜則使用營養豐富的地瓜葉,另外,湯品因蛤蜊中豐富的鋅,可以讓長者維持舌頭對味覺的靈敏度,清爽的冬瓜也增加纖維的攝取。甜點推出芝麻奶酪,以鮮奶製作加入芝麻粉增加鈣質與香氣,酸甜開胃的桑椹汁更蘊藏豐富的花青素及植化素等抗氧化物,豐富的B群及維生素C也是民眾不可或缺的微量營養素,再搭配飯後水果哈密瓜。涂秀蓮指出,這套母親節套餐特色具有輕鬆吃、易咀嚼、增食慾、增健康、營養均衡菜單,不僅簡單易做,也推薦給目前宅在家中的子女們,在家為媽媽準備一份母親節套餐。
-
2020-05-10 科別.消化系統
慢性發炎與腸道有關! 5種NG飲食你常做嗎?
腸道被稱作是人體第2個大腦,負責消化、吸收、防禦免疫等3大功能;而腸道黏膜就像是人體的皮膚,扮演屏蔽、保護的功能。腸道黏膜若被破壞造成發炎,在體內發生過敏反應,腸漏症就會找上門。 32歲的林小姐一直都有容易拉肚子的困擾,日前來到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安排健檢,做了腸胃篩檢後並無發現異常,其它的檢查項目結果也在正常範圍。但在進行營養諮詢時,醫師才發現她不愛吃蔬菜,1周最多只吃約1個拳頭的份量,不良的飲食習慣造成她嚴重缺乏植物纖維、植化素等營養素,而出現腸漏症狀,也難怪四肢纖細的她,肚子卻很大,除了容易腹瀉外,也常脹氣不適。腸漏症是指原本緊密排列的腸道細胞黏膜,因為不均衡飲食、飲酒、長期服用消炎藥物等因素而受到破壞,導致細胞產生間隙,這時候細菌、病毒、未被消化完全的食物大分子(麩質、蛋白質等),就會從縫隙中滲入血液及淋巴液內,進而引發體內免疫球蛋白G的慢性過敏,體內血液的免疫系統一旦感覺到外物入侵就會派出抗體去捉捕消滅,使得體內產生發炎情況,後續可能引發一連串的免疫失調,如:皮膚容易發癢過敏、乾癬、溼疹、慢性疲勞、肌肉疼痛、類風溼性關節發炎、腹瀉、水腫、慢性食物不耐症等問題。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營養師潘富子提出幾項飲食惡習,提醒民眾趕快檢視一下自己是否中了這幾項地雷,小心容易誘發腸漏症!1.喜歡吃就拼命吃:看到自己愛吃的食物就不節制,容易造成暴飲暴食,大量食物突然吃下肚,可能使酵素不足,讓食物分解不完全,未被分解完全的大分子就容易刺激腸黏膜,形成腸漏。2.只吃菜不吃主食:部分想減肥的人認為減少澱粉攝取可幫助瘦身,在用餐時就只吃菜不吃飯,其實是錯誤觀念。吃主食若和動物性蛋白質、蔬菜搭配,可防止血糖值快速上升,避免引發胰島素抗阻。3.注意特定過敏食物:依據每個人體質不同,需避免攝取容易引起過敏反應的食物如:牛奶、奇異果、含麩質食物等。4.愛吃高油脂、高熱量食物:長期吃太多精緻澱粉、精製糖、高油脂或反式脂肪食物如炸雞、披薩、漢堡等垃圾食物,容易破壞腸道菌相,提高腸黏膜發炎機率。5.長期服用藥物:長期服用或過度依賴藥物如抗生素、消炎藥、胃藥等,都有可能破壞腸黏膜屏障。潘富子提醒,新冠肺炎防疫期間除需要特別留意避免感染外,在生活中個人衛生清潔、均衡飲食及生活作息都要養成良好習慣,也別忘了定期安排健康檢查以確實做到健康管理。 (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平均每天41人確診大腸癌! 醫師說這項檢查一定得做 腹痛是胃潰瘍還是十二指腸潰瘍? 教你從痛的時間點分辨
-
2020-05-08 科別.呼吸胸腔
細菌.病毒性肺炎 嚴重者致呼吸衰竭? 6習慣預防肺炎侵害
在所有呼吸道疾病中,影響我們最大的還是肺炎莫屬,它是我們十大死因的第三位,其中大多數為六十五歲以上的年長者,但其他年齡層的人也不可以掉以輕心!一旦發生感冒或抵抗力下降時,肺炎就有可能趁虛而入,若沒有好好醫治,後續可能會產生嚴重的併發症。細菌、病毒性肺炎,嚴重者致呼吸衰竭?肺部發炎會令肺泡囊內充滿膿和水,使氧氣不能進入血液,影響到氣體交換,當血液中的含氧量減低時,身體的細胞不能正常運作,最後引發呼吸衰竭、敗血症,最終導致死亡。肺炎是指致病原入侵下呼吸道導致的肺部發炎反應,以「細菌性」和「病毒性」為比較常見的肺炎類型,比較少數的肺炎病患是因為真菌或寄生蟲所引起。◆細菌性肺炎:受到肺炎鏈球菌等典型細菌等病菌跑到肺臟當中,引起肺臟的感染,一年四季都可能發生,冬季到春季為主要流行季節。以老年人、幼童、慢性病患者最容易受到感染,不過細菌感染的肺炎可以靠施打疫苗預防。◆病毒性肺炎:奪走多條人命的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MERS(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感染症),以及二○一九年底爆發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就是病毒性肺炎。◆吸入性肺炎:吸入被細菌污染的口咽部或胃的分泌物,所造成的肺部感染,常見的包括在嘔吐後吸入嘔吐物或胃酸,或是因吞嚥功能障礙,將分泌物反覆吸入肺裡。年長者常因器官功能退化、共病症多、服用藥物增加、長期臥床、鼻胃管餵食及營養狀況不良等,成為吸入性肺炎的危險族群。為了防止吸入性肺炎,年長者進食時,最好採取坐正,同時將頭稍向前傾,這種姿勢的吞嚥功能最好,有些中風患者無法坐起身體,便可以讓他斜躺約六十度,避免嗆到。同時還要注意進食後三十分鐘不要躺下,以免發生食道逆流,導致吸入性肺炎。另外,食物調理成易吞嚥的形式,保持口腔清潔、吃飯時不說話,都可以有效避免產生吸入性肺炎。除了疫苗之外,想要想要預防細菌、病毒入侵肺部,減少微生物進入呼吸道、並提升個人抵抗力,要從生活做起,你可以這麼做:少與病菌接觸、戴口罩、保持環境通風、均衡飲食、保持運動習慣,以及戒菸!肺炎常來得又急又快,讓人防不勝防,重要的是平時應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攝取足夠營養、多運動,增強自身抵抗力,才能抵擋細菌、病毒的威脅。(本文摘自博思智庫《超強心肺免疫力:養心淨肺抗病排毒》)書籍簡介 功能醫學權威醫師、營養師聯手進駐你家,提供強健心肺功能的營養飲食與生活提案!★呼吸道門戶,竟成萬病之源? ──隱形殺手躲在呼吸道源頭,防堵自淨,減少百病威脅……。☆過勞世代,心室顫動高猝死? ──補血顧氣,遠離冠心症、中風、心衰竭、心肌梗塞、自體免疫疾病……。★呼吸困難,原來是肺發火!──避免肺阻塞、肺纖維化、肺氣腫……。
-
2020-05-07 癌症.乳癌
預防乳癌從日常生活做起 4習慣養成護乳健康
乳癌為我國婦女癌症發生率第一位,且死亡率為女性癌症死因的第四位,每天約35人罹患乳癌,約6.6人死於乳癌,嚴重影響婦女健康及生活品質。但乳癌是可以預防的。美國癌症研究所(American Institute for Cancer Research, AICR)指出約4成的乳癌可藉由維持健康生活型態來預防,國民健康署提醒婦女朋友們,護乳健康應從養成「規律運動、均衡飲食、維持健康體位、不飲酒」等習慣開始。認識乳癌危險因子,近4成乳癌是可以預防的乳癌的危險因子包含:初經早、停經晚、未曾生育、30歲後才生第1胎、未曾哺乳,以及具有乳癌家族史者、得過乳癌、卵巢癌或子宮內膜癌等。與生活型態有關的危險因子則包含:抽菸、飲酒、不健康飲食及缺乏運動等。因此,女性們除了多加注意自己是否有上述所提及的乳癌風險外,也要從年輕時養成健康的生活型態,且適時釋放身心壓力。維持健康型態,預防乳癌並不難研究顯示,過重及肥胖者與正常體位者相比,有較高的乳癌罹患風險;當婦女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大於25,罹患乳癌風險會增加17%, BMI大於30,罹患乳癌風險則增加37%;BMI大於35,罹患乳癌風險將增加近6成。缺乏身體活動者亦有較高罹癌風險;有規律運動習慣的女性,其罹患乳癌的機率比不愛運動者降低2至4成,女性每週多運動1小時,約可降低6%罹患乳癌的機率。即便已經罹患乳癌,肥胖的病人亦被發現比健康體位的病人預後更差,復發機率也較高。因此國民健康署呼籲,婦女朋友應維持健康體位(18.5≦BMI<24)。 建議民眾要維持理想健康體位,均衡健康飲食,控制飲食份量、聰明選擇食材;除了避免零食及下午茶外,亦可應用國民健康署「我的餐盤」6口訣:每天早晚1杯奶、每餐水果拳頭大、菜比水果多一點、飯跟蔬菜一樣多、豆魚蛋肉一掌心、堅果種子一茶匙。同時,多走路、減少坐著的時間,將體能活動融入日常生活中。平時均衡健康飲食,保持規律的運動習慣,有助維持健康體位。不飲酒,降低健康危害2018年刺胳針醫學期刊(The Lancet)發表的研究顯示,飲酒是導致死亡或疾病的危險因子之一,且喝越多風險越高;包括口腔癌、鼻咽癌、食道癌、肝癌、乳癌等,即使少量飲酒,其得到乳癌的機會為不喝酒的1.04倍,過量飲酒得到乳癌的機會則為不喝酒的1.61倍。國民健康署呼籲民眾避免飲酒,才能降低各種因喝酒造成的健康危害。為了自身健康 將健康生活型態融入生活中拒菸、避免飲酒、均衡飲食、規律運動及維持健康體位等健康生活型態有助於預防乳癌,且容易做、平時可做,因此,國民健康署提醒每位女性朋友記得預防乳癌就從日常生活做起,養成健康的生活型態,並適時釋放身心壓力,增進健康。本文摘自國民健康署 原文請點此
-
2020-05-06 科別.呼吸胸腔
流感併發重症恐致死 預防6方法告訴你
新聞報導:「本季流感重症近千人創五年新高!」一旦發生流感,若未及時接受治療,可能引起各種併發症,不可不慎!最常見為肺炎、中耳炎、腦膜炎、器官衰竭等,更嚴重的話,甚至須要進入加護病房進行插管治療,尤其是高危險群(六十五歲以上長者、嬰幼兒、慢性病患者、心血管疾病患者、免疫功能不全者)出現嚴重重症機率高,更應該少出入公眾場所,小心謹慎面對季節流感。久病不癒,不可忽視的併發症流感併發重症的機率較高,若是症狀持續了兩週,還是沒有好轉的跡象,就要小心病毒是否擴散到其他呼吸器官,造成感染,引發併發症。一旦發生併發症,治療會更加棘手,且有一定的死亡率,需要特別注意。◆鼻竇炎:化膿性鼻涕、發高燒、鼻塞、頭痛。當鼻炎(鼻涕、流鼻涕、鼻塞)的症狀超過十天,不僅沒有好轉,還出現黃綠色的濃稠鼻涕、嗅覺改變,再加上三十九度的高燒,甚至頭痛的情形,多半是原本的感冒病毒感染後,細菌造成二度感染的「急性鼻竇炎」了。◆支氣管炎:久咳、咳出濃黃痰、發燒、呼吸喘感冒若久久不癒,反覆咳嗽,還感覺胸骨後方有刺痛感,到底怎麼回事?當咳出的痰變得厚重、濃黃,再加上發燒、呼吸有喘鳴的現象,就要提高警覺,盡快就醫照X光診斷是否為支氣管炎了。◆中耳炎:耳鳴、高燒不退、耳朵疼痛中耳炎是因為病毒從鼻腔或咽喉,經由歐氏管進入中耳腔,造成中耳的感染。耳朵內有阻塞感,甚至出現聽不見的情況,也會引起耳朵疼痛、耳膜紅腫,還可能合併發燒、全身疲倦、頭痛等症狀。◆肺炎:高燒不退、咳嗽加劇、呼吸急促、痰液帶血絲因為細菌或病毒引起的肺部發炎,主要是肺泡受到影響,常見的症狀包括高燒不退、呼吸急促、呼吸困難、有痰的咳嗽、胸痛。肺炎往往是根據症狀以及醫生聽診,評估是否有異音來判斷,再加上胸部X光,查看是否有浸潤的現象。若確診為肺炎後,就必須使用抗生素進行治療,病情嚴重的話,就需要住院治療了。◆心肌炎:心搏過速、胸痛、心悸、昏厥、氣喘心臟肌肉受到病毒、細菌、毒素等侵犯,或自身免疫反應引起,導致心臟肌肉發炎甚至壞死,臨床症狀多變,從沒有症狀到猝死都有可能。較常見的症狀,包含沒有原因的心跳加快、腹痛或嘔吐等腸胃道症狀;其他症狀諸如:胸痛、心悸、氣喘、發燒、心雜音等。一開始症狀不明顯,初期類似感冒或腸胃炎,看似輕微的感冒或腸胃炎,卻可能演變成致命性的心肌炎。防堵疾病破口,預防小秘訣告訴你當有人罹患流感時,若沒有良好的防護配套措施,病毒便會隨著感染者的活動範圍持續往外擴散,造成另一波疫情。病毒的傳染途徑,主要透過感染者咳嗽或打噴嚏時產生的飛沫,將病毒散播給周圍,甚至是三米之外的其他人,當空氣不流通的密閉空間,更容易造成傳染。由於流感病毒可以短暫存活在物體表面,所以也可能透過接觸進行傳播,最常見的是手接觸到物體表面上的黏液,再觸碰自己的口、鼻或眼睛而感染。想要預防不小心被感染的情況,平時就要注意自身衛生習慣,多洗手、出入人多密閉的公共場合時,就要戴口罩,避免被傳染;當早晚溫差變化大時,就要注意穿著、充分休息,身體太累就會導致抵抗力降低,難以抵禦病毒的侵襲;均衡飲食也是老生常談,卻很少人真正做到。流行病毒預防6方法1.戴牢口罩:在密閉空間必戴,防止人與人之間的飛沫傳染。2.掩住口鼻:打噴嚏時,以手帕或衣袖遮掩口鼻,避免飛沫傳染。3.勤加洗手:濕洗手一分鐘,乾洗手三十秒,降低接觸傳染機率。4.不亂碰觸:雙手不碰眼口鼻,避免接觸感染。5.避免擁擠:減少去人潮擁擠的室內場所。6.良好作息:睡眠充足、多運動、均衡飲食,增加免疫力。 (本文摘自博思智庫《超強心肺免疫力:養心淨肺抗病排毒》)書籍簡介功能醫學權威醫師、營養師聯手進駐你家,提供強健心肺功能的營養飲食與生活提案!★呼吸道門戶,竟成萬病之源? ──隱形殺手躲在呼吸道源頭,防堵自淨,減少百病威脅……。☆過勞世代,心室顫動高猝死? ──補血顧氣,遠離冠心症、中風、心衰竭、心肌梗塞、自體免疫疾病……。★呼吸困難,原來是肺發火!──避免肺阻塞、肺纖維化、肺氣腫……。
-
2020-05-05 養生.聰明飲食
防疫在家煮?營養師:3種可久放食物這樣料理更健康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讓許多民眾減少外出機會,不過不僅在家下廚次數增加,相對零食需求也提高,吃多了小心危害健康;台南市立醫院營養課營養師翁詩雲指出,像是罐頭、泡麵、零食等,都是許多民眾會存放的食物,但這些食物不僅高鹽、高油,且低纖維,因此建議食用時可掌握烹調與挑選技巧,就能吃得更健康。像是泡麵,因得利於保存,所以得減少水份採以油炸方式,民眾不妨在挑選時可選擇非油炸的麵體,減少攝入過多油脂;翁詩雲營養師表示,食用前也可先將麵體沖過一次熱水,也能減少油脂攝取,若有三高的民眾,則可將調味包減半加入,並可搭配蔬菜及蛋,讓飲食更為均衡營養。翁詩雲營養師進一步解釋,至於罐頭則可選擇水煮的鮪魚罐頭取代油漬的鮪魚罐頭,或利用番茄鯖魚罐頭煮麵食,多家點蔬菜,且不需另外再調味,即使在家嘴饞想吃零食,可多選擇無調味的堅果、蒟蒻條、蔬菜脆片等取代洋芋片、巧克力等較高熱量的點心,就可幫助身體減少攝取過多熱量。此外,若擔心蔬菜類無法久放,但又想減低至公共場所採買的次數,民眾可挑選像苦瓜、大黃瓜、小黃瓜、蘿蔔等存放時間較久的蔬果類,或乾木耳、海帶芽、乾香菇等乾燥蔬菜,也有助於提升纖維質及植化素攝取;翁詩雲營養師強調,只要掌握挑選食物及均衡飲食的烹調概念,減少攝取油炸與高熱量食品,在家同樣也能吃出營養與健康。(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外食族注定只能當胖子? 三餐這樣點讓你吃飽不吃胖 一個人吃飯會愈來愈胖? 研究告訴你答案
-
2020-05-04 養生.聰明飲食
防疫宅在家仍可健康吃 國健署教你3招用市售食品健康煮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蔓延,戴口罩、勤洗手已成為全民防疫運動;為避免人群接觸,增加感染風險,許多民眾從外食改成在家自行烹煮,但上班族常因下班晚時間有限,且採買食材、備料、烹煮等過程繁瑣又費時,為了解決許多民眾的困擾,國民健康署教您如何運用市售食品,快速煮出一頓兼顧營養、健康的餐點。攝取均衡飲食、養成良好生活習慣,才能加強身體免疫力,為抗疫做好準備!聰明挑 創意煮 吃得營養又健康一般民眾常會購買如冷凍水餃、調理包、泡麵及罐頭等食品放在家裡,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提醒依照「我的餐盤6口訣」,運用自己的掌心、拳頭掌握份量,再搭配以下小撇步,在家也能輕鬆健康吃一餐。國民健康署於107年公布「我的餐盤」圖像,將每日應攝取的六大類食物:全穀雜糧、豆魚蛋肉、蔬菜、水果、乳品與堅果種子以圖像呈現,並設計6句簡易口訣「每天早晚一杯奶、每餐水果拳頭大、菜比水果多一點、飯跟蔬菜一樣多、豆魚蛋肉一掌心、堅果種子一茶匙」,讓民眾利用拳頭、掌心即可暸解每餐六大類食物要吃的量。1.均衡搭配:市售的即食食品成分以精製澱粉、肉類居多,長期食用容易缺少蔬果、奶類等營養,所以食用時要記得搭配新鮮蔬果,不方便出門時可多利用如冷凍蔬菜、紅蘿蔔、白蘿蔔、洋蔥、乾香菇、乾海帶、鳳梨、蘋果等當季或保存期較長的蔬果,或以起司片代替奶類、無糖優格加堅果種子當作飯後甜點,才能餐餐均衡營養。2.聰明選購:購買時看清「營養成分標示」多比較,選擇油(脂肪)、鹽(鈉)、糖等成分含量低的食品,並以多樣原態(原型)食物如糙米、南瓜、深綠色蔬果等優先,適時用黃豆、毛豆、豆腐及海鮮類取代肉類,減少飽和脂肪並增加維生素、礦物質等各種營養素攝取,達到健康選聰明吃。3.健康烹調:烹調時多利用清蒸、水煮、滷及涼拌等,減少油炸、糖醋及勾芡等方式,像是烹調泡麵或調理食品時,將所附的油包和調味包減半、油炸麵在煮前先用熱水燙過,簡易去油,吃起來更健康無負擔。國民健康署提醒對於所購買的食材可依每次食用量先分裝再儲存,每次取出需要量即可;調理前後和飯前要用肥皂清洗雙手;切勿烹煮過多,如有剩菜請分裝密封,放入冷藏或冷凍,避免細菌滋生,並盡快食用完畢。防疫期間在家吃,也要注意食品衛生與安全,才能吃得健康,提升免疫力!簡單居家健康調理食譜原文:國民健康署
-
2020-05-03 該看哪科.婦產科
妊娠糖尿病媽媽謹記 這3類食物影響血糖
衛福部桃園醫院營養科主任范純美營養師表示,妊娠糖尿病的媽媽在孕期中,經常會覺得肚子餓又怕血糖飆高,不知如何控制飲食或選擇食物,更擔心嚴格的飲食控制是否影響肚子中的寶貝營養與健康;有妊娠糖尿病的媽媽一定要謹記,均衡飲食6大類食物含有醣類的食物,包括「全榖雜糧類」、「水果類」、「乳品類」,這3類是主要影響血糖的食物。蔡純美說,準媽媽必須適量攝取醣類食物,搭配優質蛋白質食物與膳食纖維,建議1天4到5餐少量多餐,這樣一來不僅可以穩定血糖還有飽足感。不過每位準媽媽的情況不一樣,血糖的控制需要清楚知道一天需要攝取多少醣類,以及點心餐次的分配,可以尋求營養師協助設計符合個人化需求的飲食,而懷孕中血糖的控制除了飲食,運動方面也可以選擇健走、游泳,並做每日血糖監測、飲食紀錄才能穩定控糖。
-
2020-04-30 橘世代.健康橘
均衡飲食有方法!美食圈教你煮出「天天蔬果579」
致力於「從產地到餐桌」的綠食行動、推廣「低溫烹調」,減少食物里程,落實「低碳理念」的喻碧芳,是餐飲名店「東雅小廚」的創辦人,出版多本料理書,最新著作是幸福出版的「食樂」,探討現代人最該注重的低溫、減醣、低碳、排毒減敏的安心料理。美食圈多稱她「喻姊」,喻碧芳近10多年來走遍台灣,探訪近百處小農,不厭其煩的建議「跟著季節吃食材」,除此,她還有套簡單的均衡攝取小撇步「常備蔬果盒」。喻碧芳說,現代人普遍營養不足,有很大的原因是「偏食」,其中,蔬果吃得不夠多,也是偏食的原因之一。政府提倡的天天蔬果579,只有7.4%的人達標,蔬果的植化物(素)、膳食纖維多,必須多樣化攝取,但一般人不僅攝取不均衡,還普遍「量」不足、「質」也不夠。為了讓大家均衡攝取蔬果,她的撇步是:利用低溫烹調的汆燙法,準備一些可保存3天至1周的「常備蔬果盒」。趁著周末假日空檔,選半天來製作,事先準備多個有蓋保鮮盒(也可利用家中容器),分別將蔬果汆燙、泡水、瀝乾水分,待冷卻後,放入保鮮盒分裝,冷藏保存(如果做的量多,也可放冷凍保存)。烹調、汆燙好的主食(裸麥、鷹嘴豆、黑豆、藜麥)及蛋白質(雞胸肉、水煮蛋)、根莖類蔬果等要分別放入,相同性質的蔬果盡量放一起,如此要取食或入菜就很方便。像是回到家,就可將保鮮盒內的食材,放入料理中或是生菜沙拉裡,既可充飢,也能當作小朋友放學後的最佳零食。喻碧芳說,第2天上班也可以取用製作成罐沙拉,當作午餐享用。【這樣吃才能健康又營養↘↘↘】。看牙齦知健康?! 「骨頭湯食譜」為營養打基礎。減脂之路卡關嗎?跟著營養師動吃動,靠3招大突破!。連皮帶籽營養滿分!認識「全食物」提升關鍵免疫力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4-2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面對新冠肺炎 中醫師:要思考被傳染後如何安然度過
新冠肺炎疫情讓民眾心驚驚,中醫師吳宏一說,現在要思考的不是如何才不會被傳染,而是被傳染後如何安然度過,疫情趨緩時反而是整備物資的時機。從中醫角度來看,基隆廣濟堂中醫診所醫師吳宏一說,容易感染新冠肺炎有部分誘因是體內的濕氣,食用生冷食物會造成濕邪,應盡量減少,薏苡仁湯可以去濕,他因此選擇作為兒子的健康甜點,但濕氣很難完全藉由食療從體內散去,建議有必要時還是要看醫生調理。另外,均衡飲食、適度運動、充足睡眠,不讓免疫力過低,就是預防新冠肺炎的最好方式。吳宏一的媽媽林月慎也是中醫師,她則建議擦精油在口鼻防護,或是透過運動、蒸腳、泡熱水澡增加身體熱能,應該也很好。然而,現在有關新冠肺炎的資訊很多,要從中判斷哪些是正確資訊,有哪些是有效建議,吳宏一表示,他在他們台大中醫師群組裡看到有人分享一支美國華裔一線醫生,治療幾十例新冠病人後歸結出的心得,很值得一看。這名華裔醫生在影片中指出,目前醫院雖無特效藥,但靠呼吸器和氧氣機還是能挽救一些生命,美國醫師都會告訴病人,呼吸急促再去醫院,輕症去醫院主要目的是吸氧,但大家對氧氣的耐受度不同,有少數人血氧即使非常低,也不會呼吸急促,但等到去醫院已來不及。新冠肺炎如今就像流感一樣,美國華裔醫生認為,民眾若出現發燒、咳嗽、喉嚨痛,就當成得了新冠肺炎或流感,自主在家隔離、測量血氧,確定血氧濃度大於95%,燒也退了,也許就不用看醫生。不過,新冠肺炎很可能在秋冬再度來襲,等這波疫情過去,先準備血氧儀、體溫計、Tylenol、口罩,做好再次居家隔離的準備。吳宏一說,他呼應美國華裔醫生的看法,疫情趨緩時反而是整備物資的時機,現在大家除了戴口罩勤洗手,要思考的不是如何才不會被傳染,而是被傳染後如何安然度過。
-
2020-04-27 養生.運動天地
假日運動反而不健康? 當心這些傷害悄上身
30歲陳小姐平日忙於工作,幾乎不太運動,但擔心自己身材走樣,又希望運動增強免疫力,來對抗新冠病毒入侵,而假日至游泳池瘋狂運動,沒想到,隔天起床,右膝蓋疼痛腫脹,無法走路。緊急就醫超音波檢查膝關節發現,她髕骨上方有異,用空針抽出30毫升的積水,確診為關節使用過度造成的運動傷害,台中慈濟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張瓊玟提醒,運動健身應當循序漸進,避免當「假日運動員」。張瓊玟表示,陳小姐平時沒有運動,一到假日卻超量游泳運動,加上暖身不足或運動姿勢等問題,導致膝關節發炎積水,而類似情況也常見於跑步運動,或是假日登山。平常缺乏運動,肌力不足,一旦過度運動,運動量過大,就可能導致肌肉或肌腱受傷,這就是俗稱的「假日運動員」,為運動傷害的高危險群。醫師提醒,平時就應建立固定運動習慣,不要全部集中在假日,周一至周五也可抽出時間運動。國民健康署建議「531」原則,每周平均運動5天,每天平均30分鐘,心跳達到每分鐘110次以上,只要運動程度達到微喘,但還能說話的強度。張瓊玟指出,想要減少運動傷害達到減重目的,還必須均衡飲食,適當補充蛋白質,供給身體肌肉所需基礎,此時,配合運動鍛鍊肌力,進而提高基礎代謝率,就能事半功倍。凡是萬事起頭難,建議想運動,卻沒有運動習慣的人,先找到適合樂趣的運動,然後呼朋引伴,找些朋友或志同道合的人一起運動,提升運動樂趣。此外,應該避免重複單一運動,才能減少運動傷害,可以安排不同運動方式,例如:有氧運動、肌力重量訓練、伸展活動等,對體能表現有加乘效果。(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健身房運動最好不要戴口罩? 疫情期間教你幾招自我保護 腳一踩就痛! 放鬆足底筋膜每天6動作有做有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