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0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搜尋
喝水
共找到
1443
筆 文章
-
-
2021-08-05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罹心臟病打疫苗後猛喝水 老翁竟肺積水
罹患心臟病的張姓老翁在打完COVID-19疫苗後回家猛喝水,幾天後開始咳嗽會喘,被診斷為肺積水;醫師指出,心臟與腎臟不好的人,短時間內不能喝太多水,要慢慢喝,避開肺積水風險。衛福部立彰化醫院心臟科主任何東錦接受媒體聯訪時說,日前有一名75歲罹患心臟病的張姓老翁來醫院接種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苗,張姓老翁接種完疫苗回到家後,想起鄰居提醒打完疫苗要多喝水,於是只要有空就喝水,一次大概喝1公升。何東錦說,老翁喝水喝了幾天後就開始咳嗽,晚上睡覺時也咳,只能坐著才有辦法睡覺,感覺胸部會喘會痛,老翁原本以為是疫苗副作用,後來是看到小腿出現水腫,才趕快就醫住院。何東錦指出,老翁是因為喝了太多水引起的肺水腫;他解釋,心臟就跟幫浦一樣,不斷收縮把肺部含有氧氣的血打到全身,心臟病患的心臟較無力,如果在短時間內喝太多水,會來不及把水分送到腎臟排除,容易發生肺積水,呼籲心臟病患者接種完疫苗後,如果要多喝水,也要慢慢拉長時間喝,讓心臟有足夠的時間,才不會肺積水。彰化醫院腎臟內科主任蔡旻叡則說,嚴重腎臟病變需要洗腎的病人打完疫苗後也不能喝太多水,因為他們的腎臟沒辦法像正常腎臟功能的人可以隨時自我調節,排除多餘水分,萬一喝太多水,也可能產生全身性水腫,使得體內水分太多造成肺積水。
-
2021-08-04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炎夏出汗多…泌尿科醫師提醒多喝水 減少尿路結石機率
炎夏時尿路結石發生機率升高,一旦發生會突然感到劇烈腰痛,痛到讓人臉色發白、冷汗直冒、坐立難安。衛福部基隆醫院泌尿科主任許汶蒼提醒民眾,夏天多喝水,少憋尿,調整飲食,多運動。如果察覺結石可就醫,現代體外震波碎石機器設計精密,可有效協助解除病症。許汶蒼表示,腎臟製造尿液後,經由輸尿管到膀胱,再經尿道排出體外,尿路結石就是在泌尿道內產生的結晶物質。引起尿路結石的主因包括尿液減少,夏季如果出汗多、喝水少,或是常腹瀉機率會提高。此外個人體質因素或經常尿滯留,長期大量飲用乳類,吃過多的肉類、動物內臟、海鮮也是危險因子。許汶蒼說,尿路結石的症狀也括腰部鈍痛或腎部絞痛,可能反射到男性睪丸,女性膀胱。有人會胃腸不適導致腹脹、下痢、反胃、嘔吐,或是出現尿急、排尿不順、發燒或發冷,嚴重者出現血尿。基隆醫院新成立泌尿科整合醫療中心,對面就是體外震波碎石中心。民眾求診經醫師評估可能是結石問題,可立即安排尿液檢查及超音波、放射診斷科檢查。必要時電腦斷層、靜脈注射泌尿道顯影檢查,診斷結石位置,當天安排震波擊碎石頭成細小沙粒。患者接受體外震波碎石術後應多喝開水,每天維持2000C.C以上,以利碎石排出。碎石經過輸尿管排出體外時,部分病人會產生腎絞痛或輕微血尿,可用藥物及大量飲水來控制。若有嚴重腎絞痛、高燒、嚴重血尿等異常現象,則要立即就醫。
-
2021-08-0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羅紹和自曝打過AZ仍持續工作的五大不適 這項很罕見
從事慈善事業備受肯定的前國防部發言人羅紹和日前施打AZ疫苗,他在臉書分享自已強忍施打後的不適,勉力工作的歷程。而歷經各項工作下來,羅紹和發現自己的視力模糊、雙眼浮腫、頭痛加遽、臉色暗沉,「甚至肛門出血」,醫界朋友提醒我趕快回家休息,如果狀況沒有改善就得送急診了。現任安得烈慈善協會執行長的羅紹和日前在臉書貼文分享自己打過疫苗的心得,他說,「或許每一個人的狀況不盡然相同」。羅紹和表示,「星期三上午,終於輪到我去打疫苗了,一早排隊打了AZ,上午,身體沒有什麼感覺,但中午之後,頭開始有點昏沉,按照醫生的囑咐,應該好好休息,可是下午有退輔會馮主委的參訪行程,主委是一百分的老長官,我再怎麼不舒服,也不能失禮,必須親自接待。」他說,做簡報時,一直感覺自己有點精神恍惚,而且聲音沙啞,但是他努力地做完簡報,引導主委參訪及解說,任務一結束,有一種難以形容的疲累感,頭也隱隱作痛,我只好回家,吞了一顆普拿疼,躺著休息,傍晚,狀況才得緩解,但到了半夜,又開始頭痛不舒服。羅紹和說,身體不舒服,只要有足夠的休息,或許可以舒解,偏偏星期四上午8點至12點,他在某單位預排了4小時的課程,本想請假,另找時間補課,但是他的個性向來不喜歡自己的事造成主辦單位的困擾,於是忍著不舒服去上課。以前都是直挺挺的站著授課,但是這一次,幾乎是軟趴趴的坐著授課,還好事前做好準備,不會因為身體不舒服而耽誤了學員的課程。羅紹和說,課程結束,又趕回協會參加台灣科大EMBA獅子會的捐贈儀式,活動結束後,發現自己的視力模糊、雙眼浮腫、頭痛加遽、臉色暗沈,甚至肛門出血。打電話請教醫界朋友,對方提醒自己趕快回家休息,如果狀況沒有改善就得送急診了,朋友的話讓他心情緊張,心想壯志未酬、志業未竟,實在心有不甘,於是乖乖的回家休息,並且吞下第二顆普拿疼,還好,星期五早上,狀況逐漸穩定了。他回頭看看前二天的照片,面露疲態、眼睛浮腫、黑眼圈明顯。羅紹和表示,他的醫界朋友說,像他這樣上了年紀、長期疲勞的人,注射完疫苗,除了多喝水,也需要足夠的休息,不能過於疲累,同時也要力求心情的平穩平靜。但是,也有很多人說,年齡越輕,打AZ的反應越大,對過去二天的經歷,自己似乎應該感到高興才對。
-
2021-08-01 養生.生活智慧王
朱慧芳/手工飯碗
對大部分的人來說,購買現成的碗盤來用是天經地義的事,市面上各種材質、花色、價格的碗盤應有盡有任君挑選。我的朋友當中,有的專挑精緻的骨瓷,有的堅持要用摔不破的康寧餐具,也有少數幾位會做手拉胚,燒出來的盤子和咖啡杯很有個人風格。最特別的是曾經在知名琉璃A工廠工作過的阿飛,他連喝水的玻璃杯都自己吹,我的個人水杯就是請他吹的。在我家,最常被誇讚,也是每天一定會用到的飯碗,則是到陶藝家林維隆的工作室挑選的。當廚房道具狂遇上親民陶藝家,飯碗一個一個搬回家。幾年前,在霧峰開設私廚的江朝富,帶我去拜訪同樣位在林家花園附近的陶藝工作室參觀,原本抱著看看就走的想法出發,結果變成看看就不想走,走時抱著一箱厚重的陶碗陶盤,走後又再度回去添購了好幾趟,還欲罷不能。說起來,都要怪林維隆個性太好,隨興開價,而且他的作品多屬日常用物,每件都是獨一無二的職人手作,對喜歡在廚房裡搞些儀式感的道具狂,有著不買會死的吸引力。相較之下,去到氣氛凝靜,彷彿有朵朵祥雲在空氣中漂浮的展示間,會讓我不好意思開口詢價,怕問了不買更尷尬。陶藝家林維隆比較像是親切的好鄰居,他會直接說這個是燒壞的、那個不夠完美……平常都是太太在經手,今天老婆不在家隨便賣……我那天挑的幾只碗,據他說都是燒失敗的天目茶碗,但我覺得拿在手中當飯碗剛剛好,而且價格親民使用起來不會有壓力感。我好奇的請他拿幾只「成功」的作品讓我開眼界,坦白說,沒有被陶藝薰陶過的我,實在看不出多大的差異。每一件職人作品,都訴說著那人、那事。年初,古藝術收藏與鑑定大師許和義教授到我家用餐,主動問起桌上的碗盤茶具出自何處,隨即把餐桌當課桌,開始職業級的講評。大師的點撥似乎起了關鍵化學變化,我似乎開了天眼般對其中幾只飯碗另眼相看,也開始在飯前飯後欣賞釉色的美妙變化,讓在家用餐的趣味提升不少。這些飯碗原先都是為了燒出天目茶碗塑型,而且各個都是手作不是套模,所以大小和造型不太一致。我把其中較小的挑出來,讓來到家裡的小客人使用,但通常會讓他們的家長擔心孩子拿不穩,更擔心孩子會打破。其實,天目碗經過高溫燒成,特別厚實不易破裂,很適合孩子使用。從生活中習慣陶碗的質感,也算是培養生活美學素養吧。使用職人作品時,可以看到,並觸摸到作者的簽名,感受「一日之所需,百工斯為備」的溫暖連結之外,也不禁懷想起那人、那事。例如手上這只柴燒茶杯,是美國籍的陶藝家夏沂汾(Evan Shaw)第一次到我家時帶來的伴手。在那之後,我們又請託他做了幾件作品,件件都讓我愛不釋手。而今,他人雖已走遠,留下的作品卻在日常生活中,與我們對話。快速改變廚房和餐桌質感的方式,就是更換鍋具和餐具。但這事很難一步到位,我也是經歷了一些摸索,透過朋友的帶領和學習,才找到讓自己用起來順心滿意的鍋碗瓢盆和杯子。今天單是聊家裡的飯碗,就已讓我記憶超載,日後有機會再來說說鍋子的故事吧。
-
2021-08-01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別擔心降血壓藥「要吃一輩子」 血壓是控制心血管疾病關鍵
疫情下,爸爸疏於照顧自己身體,心血管相關疾病隨時可能成為健康的未爆彈。建議體貼的家人陪伴父親到醫院作抽血檢查,確認相關數值有無異常。每個月量1次體重,並提醒父親「規則服藥」的重要,就算不敢至醫院回診,也可利用線上診療資源,減少染疫風險,兼顧健康。近一年心梗患者併發症增加,顯示延誤治療。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嚴峻考驗下,診間不乏心血管病人發作的案例。一名60多歲的高血壓男性患者,自本土疫情爆發後,心想症狀緩和,並未規則服藥,導致血壓控制不佳,發生腦中風,右手不靈活,嚴重影響日常生活。還有一名40幾歲男性,未依時間回診追蹤,竟突然胸悶送急診,經檢查發現有2條血管堵塞,緊急做心導管支架。台大醫院心臟內科教授、心臟檢查室主任王宗道指出,近一年心肌梗塞患者有心臟破裂等併發症的發生率提高2到3倍,顯示治療時間延誤,且最近一年需要緊急開刀的狀況也變多。擔心染疫而不回診,恐致嚴重後果。王宗道表示,再怎麼希望避免染疫,也不可延誤就醫時間,只要完成疫苗接種或是就診時配戴口罩,就有一定的防護效果,「該來回診就要來」,或是選擇視訊診療,降低染疫風險。引起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很多,有三高(血壓、血脂、血糖)、肥胖及抽菸等,危險因子愈多,愈容易造成血管堵塞。因此,平時應養成監測上述數值的習慣。做好血壓管理,是控制心血管疾病關鍵。血壓是血液流動時衝擊血管壁所引起的壓力,要想預防心血管疾病發作,首要穩定血管的狀態,做好血壓管理是關鍵,應規則服藥、定期量測血壓,以穩定病況。居家血壓量測「722原則」可協助監測自身血壓,7代表連續7天量測血壓,每天量測2回 (早晚),每回2次,每次間隔1分鐘,再各取早上、晚上數值的中間值。按時服藥非常重要,別擔心「要吃一輩子」。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理事長、馬偕醫院總院副院長葉宏一表示,近期因為疫情關係,規則服藥的患者比率降低,通常每3個月要回醫院拿藥,但防疫警戒2個月,約三分之一的患者沒有至醫院領藥。除非患者自行至診所拿藥,否則沒有按時服藥,一旦血壓控制不好,容易冠心病復發,甚至發生中風、心肌梗塞。為何許多患者服藥配合度不佳?王宗道表示,「因為沒有釐清吃藥的目的。」服用降血壓藥物,是要觀察有無控制好血壓,吃藥並非要吃一輩子,當體重下降,有機會減少劑量。他並提醒,除了謹遵醫囑,自己也要掌握身體的狀況,隨時提醒自己要認真服藥。兩個月活動量減少、體重增加,出門防跌跤。為避免延誤治療時間,需留意心血管疾病徵兆。王宗道表示,心臟疾病的症狀不只會胸痛,還會容易喘、胸悶、胸口有壓迫感、身體變重、會累、後頸部難受,甚至會冒冷汗,出現上述症狀應趕緊就醫。隨著天氣愈趨炎熱,葉宏一提醒,有心血管疾病者要多喝水,避免血液濃稠。王宗道則指出,飲食部分應少吃加工食品,多吃自然食物,以均衡健康為原則。
-
2021-08-01 該看哪科.皮膚
嘴唇破皮、脫屑=罹癌警訊! 皮膚科醫師曝「高危險群」
炎炎夏日是紫外線高峰期,做好全身防曬的同時,你唇部皮膚忽略了嗎?唇部防曬沒做好 影響美觀且有罹癌疑慮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皮膚科李宗儒醫師說明,唇部皮膚的含水量與屏障功能較低,若沒有做好防曬措施,不僅水分易流失,還可能導致乾裂、黯沈與老化,甚至有皮膚病變及癌化的可能。唇部未做防曬 罹患光性唇炎機率增唇部防曬,除了預防曬黑、曬傷與老化,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預防皮膚癌。尤其下嘴唇面積較大也較突出,容易長期曝露於紫外線的傷害,如未做防曬,會提高日光性唇炎(癌前病變)的機率,並增加皮膚罹癌的風險。李宗儒指出,這種皮膚病變常見於日曬部位,且膚色較白、有家族史、抽菸、長期服用免疫抑制劑以及不注重防曬的人都是高危險群;當唇部有不易癒合的傷口,反覆破皮及脫屑等症狀出現時,應提高警覺,並儘速至皮膚科進一步檢查,確認有無罹患皮膚癌(尤其是鱗狀細胞癌)的可能。SPF與PA越高越好?塗抹頻率與塗抹量更重要食藥署表示,防曬產品經常以SPF及PA來標示產品的防曬效果,這是為了防止來自紫外線中的短波UVB和長波UVA所設計。SPF是針對UVB的防曬指標,SPF15表示能延長15倍皮膚曬傷、曬紅的時間;SPF50則是延長50倍。PA是阻隔UVA的防護指標,代表能延緩皮膚曬黑的能力,其數值以「+」表示,最高可至4個+號,也是延後曬黑的倍數概念。原則上SPF與PA的防曬係數越高,阻隔紫外線的功效越強。但若是經常舐唇、易流汗或塗抹不足,即使使用防曬係數高的產品,仍要頻繁補擦,且厚厚塗抹至足夠量,才能達到理想的防曬效果。挑選防曬護唇膏 幾點原則要謹記防曬劑的成分作用原理分為物理性與化學性。物理性作用較不易引起過敏,但缺點是容易有泛白厚重現象;化學性作用使用後較清爽不油膩,但要注意敏感或刺激問題。若想要安全性高的防曬護唇膏,可從天然有機、成分單純與物理性成分三點著手。李宗儒強調,防曬護唇膏裡常見的一些化學成分,只要在安全劑量內,無需過度擔心;若使用含潤色效果及香味的防曬護唇膏,應確實清潔乾淨,避免成分停留唇部太久而造成皮膚傷害。延伸閱讀: ·嘴唇乾到脫皮、流血? 喝水抿嘴恐更嚴重!換季護唇這樣做 ·你的累嘴唇先知道! 得過還是會復發,4習慣擊退口唇疱疹
-
2021-07-31 新聞.元氣新聞
3月才差點中風!康康身體又出狀況「痛整晚」緊急就醫
康康今年3月差點中風,他聽醫生的話改變生活型態,連頭髮都不再染,幾乎天天運動,成功減重並找回健康。他因為疫情多了許多在家的時間,每天都努力用居家健身器材運動、跑步,結果忘記補充水分,竟導致「腎結石的石頭卡在輸尿管下不來」。康康今天在臉書發文,用自己的狀況提醒有運動習慣的民眾,不要輕忽喝水的重要性。他因為結石卡住,整晚疼痛不已,已經到哀號「我的媽呀!痛死我了」的程度。今天經過打針治療,康康終於可以好好喘口氣,感謝醫生對他的「救命之恩」。但屋漏偏逢連夜雨,他擺脫疼痛後準備回家,發現車子已經被拖走,無奈大嘆:「真的是麻雀有夠雖小。」不過他也慶幸太太一直陪伴在旁,成為他最大的力量。「再次證明什麼都是假的,身體健康最重要!疫情趕快過去!大家一起加油。」
-
2021-07-31 新聞.元氣新聞
醫師整理「看奧運前必做8件事」 引千網友暴動:我心律不整!
東京奧運的各項比賽正如火如荼的進行中,精彩的賽事都讓許多坐在電視機前的觀眾一起緊張,對此,ICU醫生陳志金則在臉書上盤點看奧運賽事前必做的「8件事」,引起近千名網友回應贊同。陳志金在個人臉書上發文分享「觀看奧運比賽注意事項」,前3個重點分別是:「 開場前,請先將膀胱排空,以免滲尿」、「關緊門窗,以免吵到鄰居、或小嬰兒」、「選擇講評比較安靜的那一台」。除此之外,陳志金也列出下面5重點「必要時,準備兩台電視,時間強碰的比賽,真的很為難」、「心臟病、高血壓者,要記得吃藥,或者與你的醫師討論,是否選擇看賽後比數就好?」、「勿邊看邊吃,以免哽到,連喝水也可能會嗆到」、「叫喊前,請先確認你身邊都是支持同一隊的人,以免樂極生悲」、「保護你的大腿,以免被拍打,尤其是坐在太座旁」。其中,讓最多網友感同身受的是第三點,「第三點真的超級重要」、「選擇主播安靜一點的那台真的很重要!太吵的很煩」、「講評真的很吵,連小學生都說為什麼要一直講話」。更有網友紛紛表示「對!醫生,我看得心律不整,喉嚨痛」、「真的,我老公說我太激動了!」「完全就是這種情境」、「剛剛差點憋到快尿道感染了」。另外,也有網友補充其他「看奧運的注意事項」,「貴重、易碎物品請移往安全區域」、「請保護看不懂比賽的嬰兒、寵物,以免受到驚嚇」、「帶賽的,去旁邊看重播就好」、「加一個,炒菜時不要看羽球賽或桌球賽,會情不自禁拿菜鏟揮起來」。
-
2021-07-30 養生.聰明飲食
熱到懶洋洋精神變不好? 5種日本人最愛夏日提神飲食
夏天氣溫越來越高,總是感到疲倦、懶洋洋、心情鬱悶,特別在疫情期間只能待在家中,外出還要戴上口罩,讓人整個提不起勁!日本人認為夏天容易讓人覺得疲累,思考與行動力也變緩慢,日本人常以5種「食物」幫助身體在炎熱的夏天,能保有精神與元氣。水份、鹽份、維生素B、礦物質 喝味噌湯一次補充很多人會懷疑,炎熱夏天怎麼會建議喝熱湯?事實上,日本人最常吃的家常菜「味噌湯」,只要喝上一碗,就可以同時補充水份與鹽份外,維生素B與礦物質也能夠一起攝取。此外,夏天胃口不佳,味噌等發酵食品,正好可以幫助調整腸道環境,免疫力也可能跟著上升,好處多多。在冷氣房也會缺水 透明保特瓶提醒自己該喝水了夏天就算待在室內,吹冷氣容易讓空氣變得乾燥,導致水份流失,在辦公室的上班族經常喝咖啡代替水,覺得能提神與補水份,但事實上咖啡因容易利尿,反而更容易讓水份流失,覺得口渴直接喝「水」才是最好的方法,但在辦公室或室內,常常會忘記「喝水」,視覺刺激就非常重要。大罐保特瓶可以當作視覺刺激,提醒自己要喝水的道具,將1至2公升大容量保特瓶,裝滿水放在放在眼前,讓自己能夠看到就想到自己應該要補充水分,1天目標1至1.5公升,可是要記得喝水切記不要一口氣,當喉嚨覺得乾渴時,少量喝幾口,不要直接用嘴著瓶口牛飲。晚上肚子餓可能睡不著 毛豆營養又不會造成腸胃負擔為了不要中暑,每天能夠有好的睡眠相當重要,身體處於睡覺狀態得到休息並恢復精神,不過有時深夜肚子餓或吃飯比較晚,如果有便利商店開門,營養均衡的便當可能賣完,只剩下肉比較多的飯盒,或是更單調的三角飯團。其實,還有另一項選擇,就是便利商店賣的冷凍或冷藏毛豆,能夠給予飽足感,對腸胃的負擔也不會太大。睡前如果肚子餓,完全不吃東西可能會影響睡眠品質,吃一些毛豆對腸胃負擔不會太大,如果毛豆太單調,可以加上豆腐或納豆,由於毛豆富含維生素B1,可以讓身體比較有精神,減少因天氣熱而懶洋洋,把身體狀態調整好,預先準備食材,肚子微餓時就可以填肚子並補充營養。天氣熱食慾不好? 日式漢堡排滿足味蕾和鼻子不過,夏天炎熱不想吃東西,就算勉強自己吃點東西,身體精神可能難恢復,營養均衡也不容易兼顧。建議可以一個禮拜找一天工作比較不忙的日子,做個日式漢堡排是個不錯的選擇,或許對台灣人比較陌生,日式漢堡排是用牛絞肉,加上調味料拍打出牛排狀,用鐵板煎熟,能夠有牛肉香氣和美味,成本也不會太高。使用絞肉製作漢堡排,雖然油脂量可能會變高,但是吃起來會比較鬆軟,在比較沒有食慾的夏天,吃起來柔軟的食物比較容易下嚥,可以攝取到維生素與蛋白質等營養素,也能減少消化系統負擔;在炎熱夏天可能精神和胃口都不好,藉由美食好好補充營養,讓自己能夠更有體力。鰻魚有豐富維他命B與礦物質 蛤蜊與土雞蛋可以代替對日本人而言,夏天一定要吃的食物就是「鰻魚」,日本人認為食慾不好就容易變得懶洋洋,越疲倦睡眠品質也越差,食慾也跟著不好,如此負面循環,中暑風險就會大幅增高。雖然鰻魚價格比較高,但營養相當豐富,包含維他命B群、鐵質、礦物質鋅等,還有許多營養素可以一次攝取。另外,日本人也認為,7月下旬至8月上旬是一年天氣最熱的時期,天然捕撈的小蛤蜊,為了夏天產卵,在冬天時儲存了許多營養,可以拿來煮味噌湯喝,提振精神。還有土雞蛋,購買也相當容易,也能做成各式各樣的料理,幫助身體補充體力。★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07-29 新聞.用藥停看聽
女大生打AZ連吞5顆普拿疼 醫揭「每日安全劑量」吃多恐喪命
不少民眾可能因接種完AZ或莫德納疫苗產生的副作用,像是發燒或全身痠痛等,配上普拿疼來止痛退燒,家醫科醫師許書華就分享先前有1名女大生吞了5顆普拿疼,她認為服用過量會造成肝臟損傷,製圖讓民眾了解「每日安全劑量」。一名18歲的女大生日前分享自身經驗,表示打完AZ疫苗後出現發燒、關節痛、頭痛等症狀,陸續吞了5顆普拿疼仍止不住痛,提醒網友們注意後續副作用。醫師許書華看完此分享後在臉書表示,普拿疼裡頭的「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能止痛退燒,但服用過多的乙醯胺酚,恐怕導致肝臟損傷甚至死亡,一般建議最大日劑量不要超過4000 毫克(mg),而平常頻繁使用的人,應在安全前提下,「盡可能每天不要超過 3000毫克。」許書華提出5點提醒,並做出「每日安全劑量」表格。像是購買非處方的咳嗽、感冒或止痛藥物時,需觀察是否含有乙醯胺酚的成份,「一般常見劑量為325、500或650毫克」,其中服用到500或650毫克需格外小心;再來是不應再配其他含有乙醯胺酚的藥物,避免劑量過高;也須避免在服藥時飲酒或配上含酒精之飲料,避免加重藥品肝毒性。若不幸服藥過量,出現中毒症狀,早期發現也相當重要,許書華表示,大約過量服用後24小時內,可能會出現噁心、嘔吐、食慾不振、右上腹部疼痛,嚴重中毒時,皮膚可能會變黃及感到倦怠。「若能在中毒後8小時內給予解毒劑治療最有效。」最後她提醒,打疫苗不需要常規服用普拿疼,打完後有發燒再吃即可。不少網友看完後大讚許書華的分享相當實用,「立馬收藏起來」;也有人提出詢問,「大量喝水(一天3000c.c.)對AZ很有用,這是真的嗎?還是只是傳聞?」許書華回應,「可能是指發燒過程中人體排汗散熱,排汗愈多,水分流失愈多。需要適度補充水分。」
-
2021-07-29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連吞口水都會嗆到!醫師教你如何預防吸入性肺炎
●嗆咳易引起吸入性肺炎,威脅高齡長者生命●長者因吞嚥功能退化,容易引起嗆咳●嗆咳長者一旦咳嗽發燒,應立即就醫在邁入高齡社會之際,「吸入性肺炎」是威脅老人家生命的常見危險因子。所謂吸入性肺炎,是指因為嗆咳,使得食物、嘔吐物或嘴巴的分泌物等,在吞嚥過程因神經或肌肉不協調,會厭軟骨沒有關閉完全,誤跑到氣管而導致的肺炎。咳嗽功能不佳 難排出異物一般在喝水或飲食的過程中,因嗆咳致使水或食物錯跑到氣管時,不一定都會造成肺炎。正常人一有異物進入氣管,就會藉由咳嗽反應將異物排出,但年長者由於吞嚥功能退化及咳嗽反射能力下降,若有異物進入氣管後較難藉由咳嗽排除。有些長者因咳嗽功能不佳,一旦食物誤跑到氣管,沿著氣管進入肺部時,就會把人體口腔中的細菌帶入,造成感染而導致肺炎,或是因為吸入酸性食物或胃部分泌物造成化學性灼傷。尋求復健師幫忙 訓練吞嚥要如何預防老人吸入性肺炎?首先,可先確認其吞嚥功能是否正常,透過吞嚥攝影檢查,確認為神經、食道或是咽喉的問題。其次,可尋求復健部的語言及吞嚥治療師,進行相關的衛教和訓練,包含保持口腔清潔、進食時要坐正、少說話、進食後勿立即躺下、吃飯要小口,同時下巴要往下讓食道呈現直線狀,避免喝液體食物,改吃稠狀物,以免容易發生嗆咳。治療時,可先從家屬的闡述來辨別是否為吸入性肺炎,例如:病人喝牛奶時嗆到,導致發燒等症狀。對於容易嗆咳的病人,臨床上可能會建議幫他置放鼻胃管,以避免發生吸入性肺炎,但不建議為病人置放鼻胃管來作為預防吸入性肺炎的工具。因為這類病人可能連吞口水都會嗆到,因此,建議由語言治療師協助把病人的吞嚥功能調整復原,還有包含餵食的準則和其他注意事項,也可以請教語言治療師,以減少吸入性肺炎發生。肺炎發生太頻繁 做好因應此外,也要跟家屬建立共識,對於容易嗆咳的老人家,一旦咳嗽發燒,要立即送醫院,因為老人家得到肺炎的機率比別人高,也因為經常反覆肺炎,導致對某些抗生素已產生抗藥性,在一般門診使用一線抗生素治療效果有限,所以建議直接送急診醫治。如果病人得到肺炎次數太頻繁時,病人及家屬可與醫師討論相關DNR(Do-Not-Resuscitate不施行心肺復甦術)議題,讓病人與家屬提早做好後續的因應措施。
-
2021-07-29 該看哪科.傳統醫學
打完疫苗後更應該調理身體 中醫師鄒瑋倫分享舒緩副作用妙方
即便本土疫情趨緩,疫苗施打仍是很重要的事,但許多人打完疫苗後出現發燒、肌肉痠痛、頭痛等副作用,該怎麼緩解?元氣網粉絲團本月直播請到中醫師鄒瑋倫以過來人的經驗,公開她的舒緩副作用妙方,並教大家簡單提升免疫力撇步。鄒瑋倫表示自己是醫事人員,屬於公費疫苗施打的第一類,因此在本土疫情爆發前夕,就已經打了AZ疫苗。她原本預期身體不會有太大反應,結果打完疫苗後第十三個小時出現不適,幾乎是以爬的方式回家,而她的診所護士甚至有血尿、下半身無法動彈的狀況。如果施打疫苗後症狀劇烈該怎麼辦?鄒瑋倫認為施打疫苗應該順勢而為,打完疫苗該休息就休息,而非硬撐著去上班,若第二天有不適甚至可以考慮請假,這樣通常都能很快恢復。她建議打疫苗前需要評估自身狀況,像是前一晚失眠沒睡好,施打當天身體有不舒服的狀況,就先暫緩別硬碰硬逞強。施打疫苗後除了疲倦,疫苗手臂是最常見的症狀,有沒有簡單方式能緩解?鄒瑋倫建議,當症狀都已解除,只剩手臂腫脹不適時就別再吃止痛藥,可以從推天河水下手,把腎經的水推回身體裡,這也是氣功常見解熱的方式。此外還可以按摩曲池穴,讓代謝循環變快。打完疫苗後應該多喝水外,鄒瑋倫還建議可以多吃水果補充維他命C,也可以透過茶飲幫助身體代謝,例如青草茶、綠茶、烏龍茶都有解毒消炎的作用。不過她建議茶飲要在早上喝,而且茶飲也別泡太濃,避免影響身體生理時鐘。對抗新冠病毒打疫苗固然重要,鄒瑋倫指出維繫自身免疫功能也不能輕忽。除了吃飽睡好睡足,她認為穴位按摩促進經絡,也是很好保養免疫功能的方式。她建議一方面可藉由深呼吸,在吐氣之際敲打壇中穴化解鬱悶之氣,另一方面可以推章門穴疏肝理氣,有解鬱、養肝經及肝血的作用。由於台灣三級警戒持續兩個多月,許多人都變胖不少,該如何因應降級解封後恢復身材?鄒瑋倫表示很多上門的病人,在居家辦公期間胖了三到七公斤,並有脂肪肝和下肢水腫的情況,她建議可以按壓帶脈穴(肚臍旁)、風市穴(大腿外側)、四白穴(臉上)等穴位提高代謝循環。另外現在正值夏天最熱節氣,該怎麼吃可以讓身體更健康?鄒瑋倫表示,大暑到處暑這段期間是一年之中最悶熱的時候,有心血管問題、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患,或有皮膚濕疹過敏,經常中斷睡眠、做噩夢的病人,最常在這時候上門求診。因此,她推薦三款茶飲可以助改善兼顧免疫力。鄒瑋倫推薦的第一款居家防疫茶飲是清冠一號稀釋、改良版本,有助肺部代謝、降暑熱、解毒、抗病毒的效果。她特別提醒,沒有得新冠肺炎的人是不能喝清冠一號濃縮液,改喝稀釋或加減方的版本會安全很多。針對夏日養心消暑的部分,鄒瑋倫則推薦酸梅湯與青草茶兩款茶飲。酸梅湯對降肝指數、脂肪肝效果很好,並有助提振精神、防暑熱,比手搖飲更健康。而青草茶有固胃、開脾、除水、利尿的功效,對於解暑、解毒、消炎也很有幫助。三款茶飲之外,鄒瑋倫推薦三苦(苦瓜、蕎麥、A菜),三瓜(西瓜、哈密瓜、香瓜)和三湯(冬瓜湯、綠豆湯、雞湯),分別能鎮靜利尿、解毒消炎及緩解倦怠無力。由於台灣夏日濕度高,為了讓脾胃正常運作,避免脾胃、心臟因暑而傷,她也推薦麥門冬、五味子、雞湯,以便提氣、補氣及解熱。她也提醒刮痧容易耗氣,應該兩星期一次,若是經常刮痧容易導致氣虛,反而容易更加倦怠。
-
2021-07-2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打完疫苗怎麼吃? 營養師建議火龍果、鮮魚、香菇雞湯
國內防疫降為二級,也越來越多民眾開始打疫苗,打完後不少民眾身體反應激烈,常戲稱出現不適、發燒的感覺是「疫苗認證的年輕人」,但打完疫苗應該怎麼吃?補充那些營養素?營養師表示,除了多喝水攝取水分外,現在盛產的水果、魚類也能補出施打疫苗後的身體能量。榮新診所營養師李婉萍表示,他自己在打完疫苗後,連續三天高燒39.2度,全身無力更別說要煮食,因此要恢復體力以及營養,她考量容易取得、台灣人常吃、烹飪容易,現在很多盛產的食材,甚至便利商店就有賣,方便取得,全民施打疫苗,打完以後會累和疲憊,補充營養最好。她推薦多喝水,一天2000cc 分次喝,但李婉萍說,知道打完疫苗要多喝水,但她自己喝到後來,有點喝不下,甚至有點想吐,因此建議可以喝椰子水或檸檬汁,現在檸檬盛產,取得方便,價格平實,補充適量電解質,民眾也比較喝得下去。李婉萍說,夏季是台灣水果盛產的季節,芭樂、火龍果、鳳梨、百香果都是推薦品項,芭樂、百香果主要補充維生素C,且纖維質高,三分之一芭樂、兩個百香果就有三碗高麗菜的纖維質,相對於不愛吃蔬菜的民眾來說,就多水果吧;而火龍果是因為富含甜菜色素(紅),加上夏天冰冰涼涼的,特別是打完疫苗後若出現高燒不舒服,冰涼多汁的水果比較容易入口。她表示,打完疫苗容易沒有胃口,但就算沒胃口也需要體力,可以吃蛋補充熱量與蛋白質;若有點體力可以煮食,也可以煮點香菇雞湯,虱目魚粥,蛋白質含料很高,除了鮮魚有EPA、DHA等綜合性蛋白質多外,現在超商就可以買到虱目魚片,超級方便取得容易煮,或煮香菇雞湯補充營養,這些國產食材都很容易買,煮食也不麻煩,很適合民眾補充營養與體力。
-
2021-07-28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夏天是結石好發季節!醫師曝一天該喝多少飲水量
●夏天是結石好發季節 今年高峰期提早報到●男性結石發生率高,常見腰痛、下腹痛、血尿症狀●預防尿路結石,多喝水、不憋尿、少吃大魚大肉夏天是結石好發的季節,像是腎結石、輸尿管結石、膀胱結石等尿路結石問題很容易發作或復發,當結石發作,常令人痛不欲生。書田診所泌尿科主任醫師杜元博表示,今年結石患者增加很多,高峰期提早報到,提前至5月底及6月,與氣溫升高、疫情下久坐不動有關。男性發生率 為女性2至3倍一名40多歲男性工程師曾患結石,疫情期間居家辦公,常久坐、憋尿、不運動,導致結石再次發作,引起劇烈腰痛,吃止痛藥也沒有效果,忍痛2周就醫檢查發現1公分結石,經2次體外震波碎石術,才成功排出結石。台灣尿路結石盛行率高達10至15%,男性的發生率是女性的2至3倍。腎臟、輸尿管、膀胱、尿道是人體代謝水分的必經之路,當其中任何一處出現沉積性的結晶體,堵塞管道,就發生尿路結石。卡在輸尿管 解尿痛且血尿不同位置結石,即腎結石、輸尿管結石、膀胱結石、尿道結石,症狀也有差異。振興醫院泌尿外科主治醫師楊景偉說,腎結石患者不太會有疼痛感,除非病況惡化至發炎程度。當結石掉入輸尿管,卡在輸尿管的結石發作,會出現血尿、解尿疼痛、腎臟水腫、發燒、惡心、嘔吐等症狀,若結石在上段輸尿管則易引起腰痛,發生在中段是腹痛,結石在下段會下腹痛。膀胱結石通常好發於攝護腺肥大、脊椎開過刀、脊神經受損、臥床、使用導尿管尿等長期解尿困難的族群,當結石正好卡在膀胱和尿道連接處,可能有排尿困難、中斷等症狀。有尿道結石者,尿道疼痛、血尿症狀更明顯,且會排尿不順、尿流變細等。反覆泌尿道感染 應速就醫楊景偉表示,為避免結石卡在泌尿道內,造成反覆性泌尿道感染,甚至引起腎臟衰竭及敗血性休克等,一旦有腰痛、下腹痛、血尿等症狀,應盡速就醫檢查診斷及治療。如果腎結石直徑大於2.5公分、輸尿管結石大於0.5公分、膀胱結石大於1公分,會使用經皮穿腎取石、內視鏡等手術治療,較小的結石則以體外震波碎石術為主;尿道結石通常症狀嚴重,會直接使用內視鏡治療,立即取出結石。少憋尿適度運動 定期追蹤尿路結石復發率高達5至8成,杜元博表示,預防結石發生或避免復發,除了要定期追蹤外,平常要少憋尿、保持適度的運動,更要多喝水,每日至少攝取2500㏄的水,也要少喝啤酒、濃茶、濃咖啡等;也要少吃或避免一次吃太多草酸、鈣質或尿酸含量高的食物,如豆腐、牛奶、紅肉、菠菜、豆芽菜、沙丁魚等。
-
2021-07-2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何時吃止痛藥緩解疫苗接種不適?免疫科醫這麼說
打疫苗怕怕!到底該不該事先預防吃消炎藥?打之後不舒服又該怎麼處理?免疫科醫師告訴你解方,無須心慌慌。作者/醫藥記者/梁少珊記者實測打疫苗後反應,打完AZ疫苗十一個小時後,開始出現嚴重疲倦、想吐、肌肉痠痛、接種的左手疼痛等症狀,第十八個小時後,記者開始發燒,最高燒到38.5度,覺得身體快「裂解」。許多民眾擔心接種後症狀,紛紛開始「囤藥」,甚至接種前預先投藥。記者實測打AZ記錄。 常見的非處方止痛藥分為兩類,分別是「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NSAIDS)」(布洛芬)以及「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如普拿疼),兩者對於一般疼痛都有止痛效果。到底該吃哪種藥?以及怎麼吃?什麼時候吃?接種後不舒服 吃普拿疼為主快打站的熱血免疫科醫師林恆圭認為,雖然用藥尚無定論,但還是以普拿疼為主,這也是大部分醫學會的建議。早前美國民眾打完疫苗後,產生不舒服反應,所以他們預防性的吃消炎止痛藥。可是後來陸續開打之後,醫學會紛紛針對此提出建議。 參考美國風濕病醫學會的建議,因為他們是對免疫方面最了解的一群專家,風濕類疾病跟免疫相關。「打疫苗前一天不要預先投藥,打(疫苗)之後看症狀,打完之後如果很不舒服,先多休息多喝水,但如果真的忍耐不了,影響到生活作息,不管是普拿疼,或者是其他消炎止痛類的藥,有需要再服用。」林恆圭補充。打疫苗後服用 不影響抗體產生至於坊間謠傳,吃普拿疼會影響抗體生成?林恆圭表示,接種後不舒服吃,不至於影響抗體生成。他都跟病人說:「沒差,吃一顆藥而已,哪會影響抗體生成那麼多?」林恆圭透露,觀察自己身邊的醫事人員,當然這是很小規模的觀察,這些醫事人員打完疫苗也是不舒服啊,普拿疼有在吃,後來他們去抽血,抗體也是高到不行。 關於打疫苗,民眾真的不用過於驚慌,打完後不舒服,再考慮用藥,或者求助醫師幫忙。
-
2021-07-27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夏天忘記做這事 小心成為血栓高危險群
很多人常常因為「不渴」而忽略喝水,醫師提醒,炎炎夏日身體易缺水,造成血液濃稠,對有血管相關病史的患者來說,若不補充水份,將增加血管栓塞的風險。國泰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廖品雯表示,一般人都以為天氣寒冷易中風,其實夏季中風風險也不小。她解釋,血管栓塞來自身體缺水或血管循環狀況不佳,很多中風患者的脫水正是因為身處冷氣房,感覺不熱不渴所以不喝水,也有一些長者因為行動不便或是如廁困難而不願多喝水,結果反而引發血管栓塞。廖品雯表示,天熱流汗、水分會從皮膚流失,當血管水份不夠時就會塞住。建議每天應該要喝體重(公斤)X30的水量。例如體重60公斤者,每天應喝足1800cc的水量。對曾經中風的患者而言,五年內再度中風的比率高達三成;與健康人相比,再面臨中風機率也高達九倍;因此有中風病史者一定要規律服用預防血管栓塞的藥物,避免再度中風。然而中風後最常見的就是動作障礙,需要大量且持續的復健訓練,很多病人在服藥期間因無法立即改善手腳不靈活的病情,便自行停藥,卻不知會造成再中風的機率大增。廖品雯也發現,臨床上部分患者服用某些預防血管栓塞的藥物後,出現腸胃不適副作用,症狀包括火燒心、反胃、脹氣、拉肚子,嚴重者會解血便或黑便,這些多半發生在有腸胃道潰瘍、腎臟肝臟病變、或年長者身上,建議患者有症狀應該和醫師討論,以評估是否調整換藥,不可自行停藥,否則將有再中風的危險。她最近收治一位平常都準時回診拿藥,卻二度中風的患者 ꓼ 追問才知,原來患者因為吃藥會拉肚子,所以吃藥很不規律,甚至亂停藥,以致病情無法有效控制,最後不幸導致再度中風。MAT-TW-2100567-1.0-07/2021
-
2021-07-24 醫聲.領袖開講
鄭舜平養生祕訣/固定運動,不吃炸物及消夜
從年輕時就保有運動習慣的鄭舜平,擅長運動傷害的治療。現代人生活忙碌,運動量大多不足,建議應利用零碎時間運動,例如搭電梯改走樓梯,或是游泳、快走及爬山等難度不高但需肺活量的運動。鄭舜平平時會游泳、跑步,假日則和家人到陽明山或石碇皇帝殿等地爬山,保持運動習慣。他常演講跟運動傷害有關的主題,所以更要身體力行,「面對病人、民眾時,才具有說服力。」除了不吃炸物外,鄭舜平飲食不忌口,會多吃蔬果及堅果類,三餐規律,每餐都會吃飽,如果忙到比較晚,也不吃消夜,頂多喝水。他說,像鹹酥雞等都是高熱量食物,不但對身體不好,還會養成吃消夜的壞習慣。根據統計,台灣只有30%的人有規律運動習慣,鄭舜平指出,大多數人工作忙碌,下班回家只想當「沙發馬鈴薯」,躺在沙發上看電視吃零食,且隨著年紀增長,基礎代謝率也會降低,只有透過運動,才不會慢慢發胖。「運動是維持身材的不二法門。」鄭舜平建議,可先從改變生活習慣做起,例如搭電梯改為爬樓梯,利用瑣碎時間運動,或是做核心肌群運動,也可達到運動效果。「踏出運動的第一步很重要」,可選擇快走、慢跑、騎腳踏車、打球等難度較低運動,找到同伴一起運動更好,即便太累也會有人拉著自己去運動。
-
2021-07-24 該看哪科.耳鼻喉
吃太辣小心加速聲帶老化! 出現3異常狀況快就醫
許多人吃飯一定要有辣,從小辣、中辣、到大辣步步上升,然而辣度太強很容易刺激食道與腸胃外,胃酸逆流也容易發生腐蝕灼傷,聲帶健康恐怕也會受影響,讓聲音聽起來沙啞或低沉,振興醫院耳鼻喉部嗓音中心主治醫師張智惠提醒,如果感覺講話容易疲倦、沙啞感、異常低沉,趕快找專業醫生治療。 吃太辣小心加快聲帶老化 胃食道逆流容易傷害聲帶張智惠表示,聲帶位置在氣管上緣,正位於我們喉部很重要的位置。大致上可分3層,最底層是聲帶肌肉,中間是彈性型及膠原蛋白固有層,最外層則是黏膜上皮。我們喉部也有一個重要的構造就是會厭軟骨,平時放鬆讓空氣流通到氣管與肺部,吃東西或喝水會擋住氣管,將食物導入食道,不會掉入氣管中造成嗆咳,像個安全蓋的構造。有時胃食道逆流,胃酸跑到咽喉部,聲帶就有可能受到傷害。吃太辣小心可能導致聲帶傷害加快老化;張智惠解釋,太辣的食物容易刺激腸胃,容易有大量胃酸發生胃食道逆流,胃酸如果逆流到更上方的咽喉接觸到聲帶,有發炎與傷害風險,藉由內視鏡觀察,可以看出異狀,損傷不嚴重可以利用醫療手段治療,但長期性受傷,就很容易有不可逆損害,聲音就不如以往。口咽部肌肉不協調吃東西容易嗆到 聲帶首當其衝張智惠也提到,吃東西時口腔及咽喉部肌肉不協調,吞下食物當下,會厭軟骨沒能即時收縮,食物就容易跑到氣管引發嗆咳,首當其衝就是聲帶,如果帶辣食物不小心接觸到聲帶,刺激發炎屢次發生,聲帶在長期受傷與修復過程下,黏膜上皮容易硬化彈性就慢慢變差,聲音也就不如以往,可能就混濁或低沉,說話或唱歌就沒有之前好聽。張智惠補充說明,保護聲帶最好保持飲食清淡,睡前2個小時最好不要吃辣的食物,減少咽喉胃酸逆流發生,也能避在辣對食道與聲帶刺激,當發現自己講話容易沙啞,也常有喉嚨清痰,或是交談時容易感覺喉嚨疲倦,唱歌時有「鎖喉現像」高低音會卡卡的,就要趕快找尋專科醫師檢查,及時檢查降低傷害。辣刺激容易誘發水腫與發炎 飲食清淡減少胃食道逆流保護聲帶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主任醫師邱展賢表示,辣刺激容易水腫,例如吃完麻辣鍋,很多人都覺得嘴唇發腫,說話比較沙啞,胸口不舒服,都可能是水腫導致,並且在咀嚼或吸氣同時,辣油可能跟著氣流接觸到聲帶,所以聲帶受刺激水腫,另外胃壁接觸到辣時,也會促使胃酸分泌,增加胃食道逆流機會。邱展賢補充,當胃食道逆流發生,在食道上可以說是雙重傷害,胃酸腐蝕加上辣物質刺激,很容易讓人感覺到不舒服,特別是黏膜破壞和水腫,有些人訓練到能夠吃很辣,也不見得會不舒服,原因在長期刺激下,食道與胃壁增厚,但如果聲帶增厚,聲音也就會變差,聲音變啞或低沉就很難避免。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 延伸閱讀: ·吃太辣小心得痔瘡!多少算是適量? 胃出現「1狀況」就該停 ·聲音6跡象恐出賣你的年齡! 說話大聲、說太快都NG
-
2021-07-23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防疫宅在家父母要小心!12歲童誤食32顆巴克球險腸穿孔
防疫期間,兒童宅在家要特別注意!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院肝膽腸胃科醫師胡書瑋今天說,一名12歲男童在家拋玩成串俗稱「巴克球」的強力磁鐵珠,受到驚嚇不小心誤吞32顆巴克球緊急送醫,醫師發現巴克球竟全數在胃中竟吸附成戒指狀,趕緊以胃鏡異物夾取出,否則一旦磁球跑到腸道,隔著腸壁相吸、夾住腸壁,或是磁球吸附成一團巨球,甚至會腸壞死、腸穿孔。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兒童肝膽腸胃科主任陳安琪建議家長,當孩子疑似吞入異物而呼吸困難時,務必先以哈姆立克急救法暢通呼吸道,無論該物品是否有危害,都應盡速就醫,以免異物通過十二指腸增加取出異物的難度及增加併發症的機會。送醫時應將異物殘餘的部分或相同的物品或可能誤食的材料包裝一起帶到醫院。陳安琪說明,孩子誤食異物後,一直到醫師評估前,都不應再喝水及進食,因為一來可能需要立刻進行麻醉,以胃鏡取出異物,二來異物可能損傷或阻塞食道,此時若再進食會造成二度傷害,或嗆到而造成吸入性肺炎。胡書瑋說明,巴克球2009在美上市以來,陸續傳出誤食案例,全球逾2900例誤食案例,平均誤食年齡為7歲,日本有逾120件,台灣每年也有零星案例,院內有4例,全數都順利移除,沒有併發症並出院。陳安琪認為,國內兒童誤食事件最常見是錢幣,紐扣也常見被誤食,可怕是尖銳的別針,一旦吞進去對胃腸傷害很大,還有鏍絲釘也曾被誤吞過,有牙科根管治療時牙針也會誤吞,最可怕是水銀電池,一旦誤食會灼傷食道,引發縱膈腔發炎而有生命危險。
-
2021-07-23 養生.聰明飲食
吃塊冰鎮西瓜也會發生心梗?炎熱夏天,醫師教你吃冰鎮食品的正確方式
昨日大暑,將迎來一年中最炎熱的日子。當外面被燒烤成一片火爐時,此刻躲進冷氣房,喝杯冷飲、吃冰西瓜,盡情享受“冰炎兩重天”的刺激。但隨之而來的可能是猝不及防的健康危險!專家提醒,吃冰鎮食品時,請注意一點!此前一則新聞報導稱,35歲的鄒先生連續工作15個小時後,喝冰水、吃冰西瓜出現持續性胸痛,得了急性心梗住進了醫院。當晚,鄒先生回到家又累又渴,便從冰箱裡拿出昨天沒吃完的半塊冰西瓜吃了兩口,不久便開始持續性胸痛,且不斷加重。張先生趕緊打車來到附近醫院急診科就診,經檢查被診斷為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吃塊冰鎮西瓜也會發生心梗?這種情況會不會只是個例外?上海遠大心胸醫院宋賀主任解釋,這是因為食道與心臟的左心房連著,當西瓜通過食道時,冰涼的刺激會使冠狀動脈發生一過性的收縮。如果此時冠狀動脈存在粥樣斑塊,兩個斑塊可能相逢,造成動脈堵塞,這時心梗就發生了。除了吃冰西瓜,炎熱的夏季人們還喜歡喝冰飲料來解暑。據報導,張爺爺為了給兒子買到心儀的新房,在烈日下跑了幾家樓盤,口乾舌燥的他到便利店買了一瓶冷凍飲料,咕嚕咕嚕幾大口就喝完了。結果,剛喝下肚,張大爺便感到心臟一陣陣猛烈的痛感襲來。由於有冠心病病史,家屬連忙把張大爺送到醫院救治。檢查結果是血壓波動從而引發的心肌梗死。「通常大家都認為冬天是心血管疾病的高發季節,其實夏季也是心血管的危險季節。」宋主任解釋,夏季空氣濕度增高,氣壓相對偏低,空氣含氧量下降,人體出汗太多,總的循環血量減少,血液變得粘稠,很容易發生心血管病變。專家提醒,在炎熱的夏天,不能採取過激的降溫手段,如洗澡沖涼、大量喝冷飲、直接吹空調,這些都可能導致危險的發生。打開吃冰鎮食品的正確方式夏季出汗多,如不及時補充水分,又很容易脫水。那麼,酷暑季節,應該如何正確吃冰西瓜以及冷飲才不傷身呢?1.飯前空腹、剛吃完飯後都不宜吃冰鎮食品。一般可選在飯後30分鐘或午睡後喝為宜,含冰塊的冷飲宜下午3點左右喝為好,此時人體陽氣最旺,不易傷害人體。2.不要一次連續吃雪糕、冰棒超過2支;喝冷飲每次以150毫升左右為宜,瓶裝飲料1次別超過半瓶。3.冰箱不是保險箱,一般家庭冰箱無法有效起到殺滅某些病菌的效果。所以,無論是冰西瓜或是冷飲在冰箱中放得過久,品質和安全性會降低。總之,夏季喝水一定要注意少量多次的原則,切忌出汗後大口飲水。(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1-07-23 該看哪科.傳統醫學
你的「濕氣」重不重?一張表自我檢測!口水多、舌苔厚...中醫師:有超過6項,你就是重度濕氣!
濕為陰邪,好傷人體陽氣,因其性重濁黏滯,故易阻遏氣機,病多纏綿難癒。你的身體濕氣重?哪一些症狀代表你濕氣很重?身體濕氣檢測表1.全身無力常有人覺得自己全身提不起勁,頭整天昏昏沉沉的,腰好像背了一個大包袱,很沉重的感覺,兩條腿也好像綁了鉛條,上下樓梯都很困難。這些症狀和濕的關連很大,因為「濕性重著」,濕的特性會讓人覺得很有沉重的感覺,如果身體濕氣重,那可能是脾被濕給困住了,脾原本可以升發人體的清陽,一旦被濕困住了,清陽不升,人體就會產生全身乏力而且有沉重的感覺。有的人覺得自己明明睡很多,但是卻總是睡不飽,甚至愈睡愈累,這也是身體濕氣太重的緣故,濕容易讓人覺得困倦,睡更久反而會更累,如果每天早晨起床的時候覺得特別疲勞,頭發昏,打不起精神來,或是像穿了一件濕衣服一樣,渾身不清爽,人也懶得動彈︙︙那麼可以肯定你體內有濕了。中醫講「濕重如裹」,這種被緊緊包裹著的感覺就是身體對濕氣的感受,好像下雨天被淋了個渾身濕透似的那麼難受。2.肥胖,易胖體質有的人覺得自己的體重莫名其妙就增加很多,肚子也變大了,平時飲食都有在注意,明明沒有吃很多,體重卻一直上升,甚至感覺連喝水都會胖。其實身體大約70%都是水做的,所以有時候體重的增加並不是脂肪的增加,而是水分的代謝出了問題,一旦水液的代謝出現問題,輕則造成體重增加,重則會形成水腫。中醫文獻有「肥人多痰」的論點,不是我們所認識的感冒咳嗽有痰的「痰」,這裡所指的「痰濕」更廣泛,包括痰、水、組織液,還包括血液中的膽固醇、三酸甘油酯過高等。所以肥人多痰導致高血脂的基本原因,就是「痰濕中阻」,使血液運行速度減慢而造成,所以這種體質就容易罹患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中風等病。中醫認為水液的代謝與肺脾腎這三個臟腑最有關係,其中脾的運化水濕出了問題,就會造成肥胖。人體內脾主運化水濕,是津液代謝的樞紐,一旦脾虛不運化,就會產生痰濕,因此,有「脾為生痰之源」的說法。3.兩腿很重,小腿腫脹感常常有人會覺得自已的兩條腿好像灌了鉛一樣,沉重無比,但是按下去又沒有水腫的現象。大家有沒有發現一件事情,如果我們把毛巾弄濕掛起來,過了幾個小時,毛巾的上半部已經乾了,但是下半部卻還是濕的,這就是水往低處流的現象,在中醫來講就是「濕性趨下」的意思,人體也像毛巾一樣,當身體濕氣偏重時,白天站久了,水濕會往下,就會覺得兩條腿很累、很重。那如果是晚上,我們躺平睡覺,一到早上起床時,如果覺得腰背很酸重,那也有可能是濕在作怪,因為我們躺平的時候身體最下端的部位是腰,而不是兩條腿,所以濕氣重的人,才會一早睡醒就腰痠。若心臟、腎臟及其他檢查都正常,卻常常在下午過後水腫是什麼原因?一種可能是特發性(體質性)水腫,多發生在比較容易緊張的女性,下肢水腫早上不明顯,下午或晚上嚴重,上下午體重可相差一公斤以上,這時需限制鹽分及水分的攝取,穿彈性襪、常運動、抬高下肢,則可改善水腫情況。另一種是長時間坐或站立,例如長時間坐辦公桌,血液循環不良,體液較易滯留在下肢,造成水腫。中醫怎麼看水腫?水腫與中醫的肺、脾、腎三個臟腑最有關係。脾不僅可以運化水穀精微,也可以運化水液,把水液運輸到身體各處,供人體使用,也可以轉輸到肺和腎,再進一步排出體外。肺主通調水道,通調是輸通、調節的意思,水道是水液運行和排泄的道路,肺的宣發和肅降的功能,對水液的輸布運行和排泄起著輸通和調節的作用。腎氣的蒸騰和氣化作用可主導水液的代謝運輸,人體多餘的水,可藉由腎化為尿液排除體外,腎這方面的功能與西醫泌尿系統的功能相似。所以水腫在中醫看來有可能是肺脾或腎的臟腑功能失常,需進一步辨證治療。4.口水多,不口渴人有五液,五液指的是五種液體,這包括淚液、汗液、口水、鼻涕、唾液(較黏稠的口水),這五液分別由肝、心、脾、肺、腎五臟來控管。五臟中的「脾」是在管理口水的,如果脾虛,濕邪過盛,就容易出現口水過多的現象,這時只要調理好脾的功能,讓脾可以好好運化水濕,就可以改善口水過多的問題了。口水多的人有的也會有不喜歡喝水的現象,這類濕氣重的人喝的水往往比較少,比較不容易覺得口渴。5.痰多有些人長期咳嗽有痰,被西醫診斷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其實痰多是和本身的體質有關係的,所以有時單純使用止咳化痰藥效果不佳,如果單純使用化痰藥無法解決慢性咳痰,就必須調理身體的痰濕狀況,才能獲得根本解決,這時就必須調理脾胃功能了。為什麼痰濕和脾有關係呢?因為在中醫的認知裡,認為「肺為儲痰之器」、「脾為生痰之源」,所以急性期的咳嗽有痰,可以從肺來著手,慢性的咳嗽有痰,就必須從脾來下手了。唯有調理脾胃,健脾祛濕,才有辦法搞定棘手的咳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英文簡稱為COPD,COPD的人主要的表現是咳嗽,他們的咳嗽是慢性咳嗽,很難痊癒。追溯起來,大都有抽菸的病史,年輕的時候喜歡抽菸,一抽就是20年、30年、40年,抽煙時不覺得會怎樣,只是時間一久,幾年後才知道,抽菸其實對氣管及肺部的傷害很大。COPD的病人長期咳喘,嚴重者一走動就喘,有的人必須依賴氧氣來輔助呼吸。為避免呼吸道的傷害,吸菸者及早戒菸是很重要的一件事。6.大便粘馬桶每個人一天可以排便1∼2次是最理想的狀態,如果三天以上才排一次便,那就是便秘了。但是有的人的大便就是比較軟、不成形,甚至會很粘,容易粘馬桶。不方便觀察馬桶的,也可以觀察廁紙,正常的話一兩張紙就夠了,如果三五張紙反覆擦也擦不淨,也說明體內有濕了。體內有濕的情況下,大便溏軟不成形,總有排不淨的感覺。時間長了,宿便產生的毒素積留在體內,疾病也就離你不遠了。中醫的脾與消化功能有關,脾虛造成運化水穀的功能下降,這時水濕容易形成,一旦消化道較濕,排便就會較軟,較不成形,甚至會粘馬桶。另外,由於脾的運化水穀功能下降,造成消化能力變差,就算吃很少東西肚子也容易脹。7.濕疹濕疹發生的原因還不十分明確,它與皮膚過敏和遺傳有關。有少部分的人對奶類製品會過敏,也有人對羽毛、灰塵等物質敏感而引發濕疹。濕疹初起容易侵犯頭頸部及肘關節皮膚皺摺處,以群集的小水泡、丘疹皰為主,針尖到粟米大小。濕疹搔抓破皮,形成點狀的糜爛,滲出液體,乾燥後皮膚變成黃色的結痂斑片,若不治療容易反覆發作,範圍亦會逐漸擴大。濕疹在中醫與「脾」這個臟腑最有關係,由於脾主運化,脾可運化水穀亦可運化水液,一旦脾的運化水液的功能失常,在皮膚上就可能有濕疹的產生。夏季氣候炎熱、暑氣重,容易形成濕熱環境,當體內的濕氣過多,無法排出體外,濕熱蒸於皮膚之間,就形成了濕疹,所以夏季是好發的季節。8.婦女白帶多由於陰道需要一些津液的滋潤,所以有白帶的產生。一般正常的生理性白帶量不多,質清無色無味,唯獨在排卵期或月經來潮前量會稍多。而不正常的白帶,其質、量、顏色及氣味會有所變化,多數患者會感到底褲濕濕,且有分泌物以及不乾爽之感,白帶的顏色或白或黃,呈水或黏稠狀,或有腥臭味,有時也會伴隨著外陰部搔癢的症狀。民間有一句俗話:「十女九帶。」這說明了白帶常見於婦女,也頗受其困擾。根據白帶的顏色或品質可推測疾病的成因,大部分是感染所引起。如泡沫狀白帶有可能感染滴蟲性陰道炎,豆腐渣樣白帶通常是黴菌陰道炎,而成黃白色黏稠乳酪狀可能是念珠菌感染,黃色白帶有帶膿則有可能是細菌感染,白帶帶紅色在排除月經即將來潮的可能性之後,則必須懷疑是否為惡性腫瘤。因此若有白帶不正常的現象,最好還是至婦產科尋求診治。白帶與中醫的「濕」是最有關係的,中醫的理論認為濕流下焦,影響帶脈(中醫的經脈,通常與婦女疾病有關),而致帶下。中醫的「濕」有纏綿不易去除的特質,導致白帶在治療上無法快速根治,而且容易反覆發作,所以病患必須有恆心,並且設法改善體質因素,才可獲得療效。9.健康檢查有脂肪肝,或高脂血症的問題一般而言,大部分的高脂血患者沒有明顯的症狀表現,大多數的人是接受抽血檢驗後,才知道自己血中膽固醇或三酸甘油脂高於正常標準。研究發現,高脂血症和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有絕對的關係,還會引起繼發性的其他全身疾病,如動脈硬化、糖尿病、肥胖症、脂肪肝等。而血脂肪主要指的是膽固醇及三酸甘油脂,其中膽固醇正常值為130∼200mg/dl,三酸甘油脂正常值為男性50∼200mg/dl、女性35∼165mg/dl,值得注意的是每一家醫院或檢驗所的數值會有些微的差異,這是因為每家醫院用的試劑不同,如果數值在該家醫院的標準值內,就沒問題了。其實,人體血脂的增高,主要原因是攝取過多的含脂肪或含高膽固醇食物,或營養不均衡,都會讓血脂無法正常的代謝或排出。此外,高血壓、肥胖、嗜煙酒、糖尿病及有家族遺傳的人都是高脂血症的危險群。脂肪肝也是不正常的脂肪囤積在肝臟,造成肝臟無法正常發揮其正常生理功能,人就會容易疲勞倦怠。古代中醫並沒有「高脂血症」的名稱,中醫對高脂血症的看法屬於「痰濕」的範圍,認為是不正常的代謝產物沒有正常排出,囤積在身體,造成身體的負擔。10.舌苔厚上完廁所後我們通常就開始洗漱了,刷牙前不妨抽出幾秒鐘,對著鏡子看看自己的舌頭。健康的舌淡紅而潤澤,舌面有一層舌苔,薄白而清淨,乾濕適中,中醫會藉由舌診的判讀來觀察身體的狀態,舌苔指的是覆蓋在舌面上的一層薄垢,一般來說會是一層薄薄白色的舌苔,正常的舌苔是薄白苔,如果舌苔變厚了,可能代表的是身體的濕氣很重。除濕穴道介紹:豐隆穴•穴位找法: 位於膝蓋外側與腳外踝連線正中間點處。•治療功效:健脾化濕、促進代謝,紓解腸胃脹氣、打嗝。書籍介紹飲食決定去濕力:去濕中藥茶湯,補脾不生病作者:楊淑媚、蔡昆道出版社:幸福文化出版日期:2021/06/30延伸閱讀: 高端疫苗是最落後的技術?AZ可能致癌?「4大疫苗傳言」專家一次解析
-
2021-07-21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居家上班、少喝水、缺乏運動 小心尿路結石上身
氣溫高、久坐不動,小心尿路結石上身。40多歲的陳姓男工程師一年多前因結石而就醫,最近疫情間居家辦公,久坐、常憋尿,少運動,突然復發,劇烈腰痛,難以入眠,至醫院檢查,發現一顆約一公分大小的結石。書田診所泌尿科主任醫師杜元博指出,尿路結石是指腎臟、輸尿管、膀胱、尿道產生結石,好發季節在夏天,因排汗量大,補水不足,容易形成結石。國內尿路結石疾病盛行率達10至15%,男性發生率為女性的2至3倍。杜元博說,「最近結石患者人數明顯增加,且提早報到。」,以往7、8月為罹病高峰,但今年從5月下旬起,迄今已收治許多尿結石患者,研判與氣溫升高,加上疫情期間,許多人居家防疫,久坐、少喝水,缺乏運動有關。該名工程師即為典型個案,疫情間在家辦公,久坐、常憋尿,且少運動,導致殘尿量高,尿液排出速度過慢,再度形成結石,歷經兩次體外震波碎石術,才成功擊碎結石。結石發作時,令人痛不欲生,不同位置有不同症狀,杜元博表示,為避免結石卡在泌尿道內,造成反覆性泌尿道感染,甚至腎臟衰竭及敗血性休克等,提醒民眾,若有腰痛、下腹痛、血尿等症狀,應盡速就醫。「尿路結石復發率達5至8成」杜元博建議,患者應定期回診追蹤,避免憋尿、保持適度運動,平日多喝水,每日至少攝取2500毫升開水,避免飲用少喝地下礦泉水、海洋深層水、啤酒、運動飲料、濃茶、濃咖啡。在飲食上,還應少吃豆腐、牛奶、紅肉、菠菜、豆芽菜、沙丁魚等含有豐富草酸、鈣質或尿酸含量高的食物。
-
2021-07-20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高溫外出沒喝水 8旬嬤差點心肌梗塞
國內迎來「微解封」,民眾在保持通風、社交距離下可以出門,現階段出門還需佩戴口罩,外出飲水不便。台灣老人急重症醫學會理事長葉宏一指出,日前一位80多歲有慢性病的阿嬤,早上出門運動,因疏於補充水分,運動時感到胸悶,就醫做心導管檢查發現已經血栓,這是心肌梗塞前兆,呼籲民眾多喝水,調節身體機能,若有症狀應盡速就醫。臨床上發現,夏季出現冠狀動脈阻塞或血栓,與喝水不足有關,葉宏一說,隨著氣溫升高,體表血管擴張,心臟負荷會增加,加上夏天流汗多,身體水分易蒸發,會讓血液變得濃稠,尤其老年人多半認為外出喝水容易頻尿,要找廁所不方便,就不補充水分,一旦飲水不足,就易導致冠狀動脈堵塞,嚴重時恐引發心肌梗塞。高溫對人體的危害不容小覷,葉宏一提醒,有高血壓或心血管疾病的民眾,如果出現胸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惡心、冒冷汗、頭暈或暈厥等心臟病徵時,不要避諱就醫。身體脫水會讓心跳加速,衛福部國健署說,缺水容易引發心律不整或心臟衰竭,長者、幼童及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人應特別注意,建議在中午11點至下午3點應避免到戶外活動,外出時盡量穿著輕便、通風、淺色衣物,穿戴帽子及太陽眼鏡,並隨身攜帶水。防疫期間保持涼爽和補充水分尤為重要,但心血管疾病合併腎臟病病友,補充水分需與醫師討論評估。國健署指出,更年期女性可能出現氣喘、背痛等非典型症狀,也可能是心臟病急性發作,此時務必迅速離開高溫的環境、設法降低自身體溫,如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等,補充加入少許鹽的冷開水或稀釋電解質飲料,在做好個人防護下,以最快的速度就醫。
-
2021-07-20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居家防疫竟便祕? 飲食5秘訣助順暢
● 居家防疫,發生便祕問題的人增加● 三天未排便可能是便祕● 攝取足夠膳食纖維、水分、油脂,可改善便祕居家防疫,很多人被便祕問題纏身!台安醫院營養師劉怡里表示,三級警戒後,許多人居家辦公,久坐不動、喝水少,又多訂購外食食用,蔬果攝取量不足,營養不均衡,作息時間也不正常、沒充足睡眠,導致便祕嚴重。4天才大號 她口臭冒痘痘40幾歲楊小姐,原本上班時的作息正常、每天排便正常,但居家辦公後,經常訂外送吃外食,蔬果攝取不多,常忘記喝水、熬夜追劇,造成3至4天才排便一次,臉上冒出好多痘痘、嘴巴好臭,經小孩提醒調整飲食生活作息,才緩解排便不順困擾。久坐少動少喝水 容易便祕一周排便次數少於3次,即是便祕。台大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梁金銅指出,飲食上纖維攝取不足、水喝太少、久坐、沒運動,以及有便意時忽略要去上廁所等,都是常見便祕發生的原因。防疫在家的長者,發生便祕問題更是增加不少,梁金銅表示,許多長者無法外出運動,活動量大幅降低,還有長期臥床的長者,都容易有大腸蠕動機能障礙問題,導致宿便滯留而發生便祕。若是便祕嚴重且持續存在時,建議應就醫檢查診斷。長時間滯留宿便 小心癌變便祕問題可大可小,但嚴重便祕一定要謹慎處置,避免引發大腸癌。梁金銅指出,長時間糞便囤積在體內會造成便祕,腸道易孳生壞菌、產生毒素,進而容易發生癌變。「當出現腸癌症狀通常都是二期了」,提醒民眾注意平日飲食,應多補充蔬果,以規律刺激腸道蠕動,做有效的消化吸收、解便,改善便秘情形,預防大腸癌發生。膳食纖維吃夠 有助腸蠕動怎麼「吃」才能改善便祕?劉怡里指出,除了要攝取足夠膳食纖維、水分、油脂外,還可以補充益生菌以及含寡醣的食物,以促進腸道蠕動,避免糞便堆積體內。建議可以多攝取高纖食物,澱粉類如帶皮南瓜、地瓜、燕麥及薏仁等;高纖蔬菜如菇類、牛蒡、地瓜葉等;高纖水果如柳丁、芭樂、水梨、聖女番茄、奇異果、黑棗等。體重60公斤 喝水至少1800CC劉怡里強調,每天一定要喝足夠的水,每人每日水分(含湯品、飲料)建議攝取量為體重乘以30㏄,例如體重60公斤的人,每天喝水至少1800㏄以上;在食物烹調料理時,可使用橄欖油、酪梨油或苦茶油,都是幫助潤滑腸道的好油脂。維護腸道健康,梁金銅指出,除了要注意飲食外,還要有良好的生活作息與運動習慣,疫情下更要適時調節壓力,保持心情愉悅,避免身心不平衡,影響腸胃蠕動造成便祕。
-
2021-07-19 寵物.照顧指南
寵物知識+/炎炎夏日喝白開水就好!有3種水別餵給毛小孩
炎熱的夏天「補充水分」是相當重要的事,不只是人類,寵物也需要多喝水,如果流失過多未補充很可能脫水致死。但並非什麼水都適合。要給毛小孩喝什麼樣的水?每天又必須補充多少才足夠?不宜給寵物喝的3種水1.礦泉水很多人習慣喝桶裝或瓶裝的礦泉水,也會順手倒給狗狗喝,但礦泉水對寵物並不好。因為礦泉水中含有較高的金屬離子,寵物長期飲用容易形成尿結石。2.自來水自來水本身含細菌和不乾淨的物質,又流經長長的管道,老舊管線易污染水質,不利健康。3.純淨水有些人偏好喝純淨水,徹底過濾後濾掉礦物質和微量元素,但無論是人或寵物,身體都還是需要適量礦物質,因此純水也不是太好的選擇。綜所上述,「白開水」是寵物最好的補水來源,經過淨水廠處理後的自來水再煮沸,是人類和毛小孩最安全健康的飲用水。貓狗一天要喝多少水?這是根據寵物的體型判斷,幼犬每公斤體重約需150ml的飲水量,而成犬每公斤體重要100ml的水,這是最低飲水量,如果是炎熱的季節或有運動,則要增加補充水分。如果發現狗狗的尿液變得非常黃、氣味很騷、眼皮下陷、牙齦乾澀等,那很可能就是需要補水了。至於貓咪基於天性,本身並不愛喝水,但貓每公斤仍需60ml的水,缺水容易導致腎臟病或泌尿道疾病,如果想要增加貓的飲水量,可利用餵溼食、食物掺水、保持水質乾淨、設置流動飲水器等,增加貓想喝水的欲望。
-
2021-07-19 新聞.長期照護
長者高溫外出忘記喝水 專家:嚴重恐致心肌梗塞
國內迎來「微解封」,民眾在保持通風、社交距離下可以出門放風,現階段出門還需佩戴口罩,外出飲水不便。專家分享,一名八旬有慢性病的老人,近期上午出門運動,因為疏於補充水分,出現胸悶不適症狀,就醫後經診斷發現已產生血栓,有心肌梗塞前兆,呼籲民眾多喝水,若有症狀快就醫。天氣熱飲水不足需注意,台灣老人急重症醫學會理事長葉宏一今天指出,隨著氣溫升高體表血管擴張,心臟負荷增加,再加上夏天流汗,身體水分蒸發讓血液變得濃稠,容易出現冠狀動脈堵塞,嚴重時恐會導致心肌梗塞。臨床上發現,夏季出現冠狀動脈阻塞或血栓,與喝水不足有關。葉宏一分享,一名80多歲、有慢性病的女性長者,利用夏天早上運動,因為沒什麼喝水,運動期間開始感到胸悶,就診做心導管發現已經血栓。他說,老人多半認為外出喝水導致頻尿,需要找廁所不方便,但夏天還是要多喝水,調節身體機能。脫水現象也會讓心跳加速,國健署也說,缺水容易引發心律不整或心臟衰竭,像是英國心臟基金會呼籲,長者、年幼小孩及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人應特別注意,熱對身體造成的傷害,在中午11點至下午3點應避免到戶外活動,外出時盡量穿著輕便、通風、淺色衣物,甚至穿戴帽子,及戴上太陽眼鏡並隨身攜帶水,疫情爆發期間保持涼爽和補充水分尤為重要,惟心血管疾病合併腎臟病病友,補充水分需與醫師討論評估。由於高溫對人體的危害不容小覷,葉宏一提醒,高血壓或心血管疾病的民眾,如果出現胸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噁心、冒冷汗、頭暈或暈厥等心臟病徵時,不要避諱就醫。另外,國健署也補充,更年期女性可能出現氣喘、背痛等非典型症狀,很有可能是心臟病急性發作,務必迅速離開高溫的環境、設法降低自身體溫,如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等,補充加入少許鹽的冷開水或稀釋電解質飲料,在做好個人防護下,以最快的速度就醫。
-
2021-07-19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熱過頭死亡率高達30%!尿液5顏色判斷是否中暑:出現這色就太晚了
為防堵疫情擴散,全國持續維持疫情警戒第三級,民眾因減少外出,網購情形也相對增加,郵差、快遞、外送員等工作量暴增,不僅面臨送貨壓力更要長時間曝曬在太陽底下,若沒有適時作好防護措施,就可能因大量流汗造成脫水,進而引發熱衰竭甚至中暑,若處理不當,更會導致器官衰竭,甚至死亡,其死亡率超過30%。針對在戶外工作的外送人員,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醒,「預防熱傷害3要訣」,以提前預防熱傷害的發生:要訣1、保持涼爽1.裝備選擇‧穿著輕便、淺色、寬鬆、透氣的衣服,可適度搭配透氣輕薄長袖防曬衣物,但勿包覆過多,造成悶熱。‧選擇使用國家標準檢驗合格防曬或涼感產品,挑選商譽良好店家生產、中文標示清楚的產品。須長時間於陽光下活動時,應選擇防曬係數較高(如SPF 30或更高),同時具有 UVA(以★號或PA+號表示)防禦效果的防曬產品。‧選購太陽眼鏡時,應挑選具有商品檢驗及完整標示的產品,避免購買來路不明、水貨及仿冒品;護眼防曬係數(E-SPF,  Eye-Sun Protection Factor):係數分為5、10、25三類,數字越大效果越佳。另,開車時請勿佩戴顏色過深的深色太陽眼鏡,避免天色昏暗時影響行車視線,才能確保行車安全。(推薦閱讀:太陽眼鏡鏡片愈深愈好? 錯了!一次看懂怎麼挑選)2.身體降溫及散熱‧避免長時間高溫曝曬,應適當安排時間至陰涼通風處或有空調地方,讓身體適度降溫及散熱,並卸下易致身體悶熱物品,例如:安全帽及長袖防曬衣物等,幫助身體儘速散熱。‧可適時在身上噴灑冷水及搧風,加速身體降溫。要訣2、補充水分‧戶外工作者可每小時補充2-4 杯冷開水(1 杯為240c.c.),少量多次補充水分,大量流汗時可喝加少許鹽的冷水。‧不可補充含酒精及大量糖份的飲料、避免喝太過冰冷的水。‧如患有慢性病者(如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或腎臟病等),因散熱機能較差而不易排汗,對於環境的調節及應變能力較差。依疾病需求,定期量測血壓、血糖等,諮詢醫師用藥及適當水分攝取,並定期回診追蹤。‧可透過檢查尿液顏色來初估喝水量是否足夠,一般來說,大致可以將尿液顏色分成五種顏色,透明無色、透明黃色、黃色、烏龍茶色、濃茶色,分別代表不同情況:*透明無色:表示體內水分可能過多,不需要補充水分。*透明黃色(淺黃色):表示體內水分充足,可正常補充水分。*黃色:表示可能有一段時間未補充水分或有持續出汗之情形,需要持續補充水分。*烏龍茶色:表示身體可能已出現缺水狀態,要立即補充水分。*濃茶色:表示可能已1-2天完全沒有水分攝取,此時喝水可能對於腸胃吸收速度已經太慢,建議尋求醫療單位協助,以吊點滴的方式補充水分。要訣3、提高警覺‧隨時注意氣象局發布的天氣預報,儘量避免長時間待在高溫環境,並做好防護及適時降溫散熱。‧應隨時留意自己及身邊同事的身體狀況,如有不適切勿逞強,應先休息並儘快求助或送醫。‧雇主應加強宣導認識熱傷害的症狀及預防,以提升員工自我保護力。(推薦閱讀:熱到頭昏想吐! 刮痧解暑5件事沒注意超NG)出現熱傷害徵兆 應快就醫避免憾事發生國民健康署提醒,當發現身體疑似出現熱傷害徵兆時,如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加速,嚴重者會出現無法流汗、頭痛、頭暈、噁心、嘔吐,甚至神智混亂、抽筋、昏迷等症狀,務必迅速離開高溫的環境、設法降低體溫(如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等)、飲用加少許鹽的冷開水或稀釋的電解質飲料;若體溫持續上升、嘔吐、或意識持續不清,請以最快的速度就醫。延伸閱讀: ·吃冰塊、喝冰水可以消暑嗎? 醫列「解暑&上火食物」:吃錯中暑風險反增 ·天熱喝冰水、洗冷水澡易中風? 專家揭「爆血管真相」:2類人要注意
-
2021-07-1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施打體驗/新冠疫苗針細無感 僅手臂疼痛、退燒藥沒用上
政府已開放18歲以上民眾上網登記施打新冠疫苗意願,被列入屬於第七類接種對象的媒體第一線採訪人員,日前也分別完成接種。以下是他們打疫苗前後的經驗分享,提供給還未施打的讀者參考。正使用化療藥的我 打疫苗安全過關由於領有癌症重大傷病卡,也正在使用口服化療藥,在施打疫苗前特別緊張。趁著門診時特地詢問主治醫師台大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梁金銅,梁醫師認為疫苗不會影響病情,也不會增加副作用,反而可以保護體弱的自己,在病況穩定下要積極預約接種。施打疫苗前做足了功課,讓自己心安不少。施打莫德納疫苗後,手臂一碰就痛,甚至無法高舉雙手脫衣洗澡,但在冰敷後改善不少,而不少人會出現的發熱情形倒是沒發生,半顆退燒藥都沒吃。至於疲倦感大概持續了24小時,稍微休息一下即可。最近不少民眾在接種完莫德納疫苗後出現可以吸湯匙、刀叉等「磁力」,我也好奇試了一下,居然也可以「吸」住湯匙。不過,我發現與其說「吸」,不如說是「粘」上皮膚,皮膚只要有點汗液的粘性,就可以粘住湯匙,連沒接種的手臂都可以。請教皮膚科醫師後,正確答案與自己的感受差距不遠,台大皮膚科教授朱家瑜也在台大醫院臉書上解答,他指出會有吸附現象,是因為皮膚上的皮脂或分泌物造成的吸附現象,並非人體有磁力,世界各國的科學家都出來闢謠,包括美國疾病管制局(CDC)都駁斥相關謠言。拿到疫苗身分證 小黃卡好好保存媒體第一線採訪人員被列入疫苗接種的第七類人員,因此被報社選入呈送名單。疫情之中,早已對各種廠牌的疫苗做足功課,心中也有屬意的廠牌,但是被造冊人員並無選擇接種疫苗廠牌的權利,抱持著「輪到我、就去打」的心情前往接種疫苗。當日攜帶身分證、健保卡與員工證,前往台大醫院接種,甫出捷運站就看到明顯的指引告示,在每一個轉彎處都有人員指引、分流,在溽暑時節也貼心的搭設帳棚提供遮陽。從身分確認、填初診單、門診分流、掛號、量體溫、詢問病史到接種疫苗設有層層關卡。動線上,我們只要依序前進,由每一站的護理人員流動協助,因此接種秩序非常良好。接種人數也消化得非常快,整體接種時程約一小時就能完成。接種完成後,會領到一張「COVID-19疫苗接種紀錄卡」,除了個人資料貼紙外,上面載有接種的品牌、時間、主治醫師與接種單位。第二劑的接種預約日期欄位則還空著,我得謹記著保存好小黃卡,不知道是不是我未來的疫苗身分證呢?近日,陸續前往接種的記者同事多表示,數小時後出現接種部位疼痛,甚至疼到手舉不起來、當夜微燒、發燒、頭悶悶的痛,有點類似小感冒,疫苗副作用在二到三天後就消退。似乎年紀二十多歲的年輕同事,感受越發明顯,而我的「疫苗認證」應屬老年人,注射局部小小的疼痛兩天就恢復了。施打前胡思亂想 施打後輕鬆愉快過去主跑醫藥新聞時,常寫到流行性感冒重症的個案,每年一到十月就會注意公費流感疫苗的開放施打時程,一到符合自己資格時就會去施打。不過施打流感疫苗是在秋冬,而這次排到施打莫德納疫苗,卻是溽暑難耐的七月,在預約完成的等候日子,身心有點焦躁,喉嚨扁桃腺有點脹痛,也會胡思亂想:「會不會已經感染新冠肺炎了?」施打的這一天終於到來,我掛到台大醫院周一下午診的23號,早上上網看預約系統,雖然醫院13:30開打,但預約系統通知可於下午13:00到13:30報到。抵達醫院時是13:40,一到現場先抽號碼牌,同時拿著健保卡過卡,瞭解是否為初診,如果是初診必須趕快填初診單。還好我不是初診,確定有號碼時,變成45號,雖然號次延後,但台大醫院因人力和動線安排得好,沒有等多久就輪到我左手插腰、捲起衣袖被打一針。值得一提的是,在等待注射的過程中,台大護理師在現場不斷詢問:「有沒有高血壓?」由於沒有人回答有,不知道如回答有,是否就被帶開或另外加以問診?先前已施打的同事分享,新冠疫苗的針很細,個人感覺真的很細,連被蚊子叮到的感覺都不像。然而,當疫苗的液體灌注進手臂肌肉時,身體是有異物入侵感,但我猜是心理作用,並沒有生理不適。把握機會拍攝一些現場照片以備新聞之用,同事們也頻在群組提醒:「天熱快回家!」「記得多喝水喔!」回家後又收到家人及同事在群組詢問:「現在還好吧?」「有沒有什麼不舒服的感覺?」病毒雖可能摧殘人類,卻也拉近了人類群體的感情。到了第二天,我只有手臂微痠痛,並且還可舉起手臂,尚未出現所謂的「新冠手臂」呢。
-
2021-07-1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營養師:「營養照護」是戰勝新冠病毒癒後關鍵!加速康復可以這樣吃
連日來,本土新冠疫情有稍有趨緩,但如陳時中指揮官所言:「心情可以放鬆,防疫行動仍不能鬆懈」,然而,新冠確診者有5成以上是輕症或無症狀,在居家隔離等待康復的期間,該怎麼吃才有助戰勝病毒,早日恢復呢?營養師高敏敏指出,營養照護是戰勝病毒的重要癒後關鍵,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高熱量、高蛋白、充足水分攝取」,這飲食3關鍵將有助新冠確診者康復。 .增加熱量攝取約+250~500大卡/日—感染會增加體內壓力,應多吃高營養熱量密度的食物或飲品,才有足夠熱量對抗體內耗損: 1、少量多餐 就算不餓,也務必確保熱量足夠,減少對本體的耗損。2、吃酪梨、喝堅果飲 可透過油脂食物的攝取,提高能量進食。3、配方營養品 若食慾不振、身體不舒服,可視情況補充配方營養品,讓熱量、營養達到需求。.補充蛋白質營養—避免肌肉流失耗損使身體更虛弱、降低癒後恢復力:1、多吃蛋、肉、豆製品 以原型優質蛋白為主。2、 自製奶昔 可用豆漿、牛奶、優格+香蕉+堅果醬做高蛋白奶昔。3、蛋白質飲品 吃不下可利用高蛋白飲補充營養。 .水分補充足夠—發燒、流汗、咳嗽、腹瀉等,都會增加身體水分流失,為避免身體缺水、脫水、電解質失衡:1、少量多次喝水 避免身體缺水、痰越來越濃稠。2、自製水果水 把新鮮水果加進白開水中,替換不同味道的水份,避免味覺疲勞。3、喝電解質飲料 補充發燒、流汗、嘔吐、腹瀉之電解質。每日量體重 了解自己營養吸收狀態此外,高敏敏建議,每天盡可能的維持體重,因為體重是反應身體水分維持及營養狀態很直接的指標,除謹記以上營養原則,也要搭配多活動、多休息幫助更快恢復健康生活。最重要的還是確實的將口罩戴好、少出門、勤消毒,把自己跟周遭人事物都當成感染源、感染者,時刻提高警覺,一起加油渡難關! 文章授權刊登/常春月刊 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