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0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搜尋
呼吸衰竭
共找到
300
筆 文章
-
-
2022-06-06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疫情高峰胸悶不想進醫院 70歲老翁差點出大事
端午過後,天氣進入炎夏,也是心血管疾病的好發時期,一名70歲老翁,最近胸悶多時,卻因為疫情嚴重,一直不想就醫,最後喘不過氣才就醫,發現冠狀動脈左前降支接近完全阻塞,導致心肌梗塞,經過心導管手術,目前已順利出院。台南市立安南醫院心臟科醫師黃成偉表示,可能受到疫情影響,有些人不舒服不願意進醫院,拖到沒辦法時,病況已經相當嚴重,反而增加治療困難與醫護負擔。李成偉提醒,近日台灣進入新冠肺炎疫情高峰期,加上接近夏季氣候漸漸炎熱,民眾在外辛勞工作,除了預防中暑跟防疫,有高血壓或心血管疾病的民眾,如果出現胸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噁心、冒冷汗、頭暈或暈厥等心臟病徵時,千萬不要避諱就醫。黃成偉指出,這名患者曾有主動脈剝離病史,上個月因胸悶症狀在家多日,因擔心疫情嚴重遲遲未就醫,後來因喘不過氣經救護車轉送至急診,才發現病情嚴重,經心臟醫療團隊以心導管鑽石旋磨手術處理並放置塗藥支架後,已順利出院。黃成偉說,有患者因為疫情,也不想到醫院拿藥而有停藥的情況,但有心血管疾病患者絕對不可擅自停藥,若停用抗血小板藥物則可能發生支架血栓或增加急性心肌梗塞之風險,停用心臟衰竭藥物也可能會出現肺積水呼吸衰竭等風險,停用降血壓藥嚴重時甚至可能引發腦出血或主動脈剝離。因此,再次呼籲有心血管疾病的朋友,切勿因擔心疫情而自行停止長期服用心血管藥物。時序即將進入夏季,黃成偉醫師也提醒大家,夏季高溫炎熱會導致身體水分蒸發讓血液變得濃稠,除了會引發中暑以外,如原本已有血管狹窄病人,容易出現冠狀動脈血栓,嚴重時恐怕會導致心肌梗塞,而脫水現象也會讓心跳加速,容易引發心律不整或心臟衰竭,因此民眾宜多注意水分補充,建議每公斤體重每天至少30cc。
-
2022-06-0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兒童死亡再增2例 最小個案1個月大男嬰在家死亡
國內今天新增240例新冠肺炎中重症個案、122例死亡個案。其中,死亡個案出現兩例兒童個案,皆於家中死亡,包括一例最小個案,為一個多月大男嬰。另外,也新增一名兒童重症個案,為九歲多男童,併發腦炎仍在住院治療中。指揮中心說,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死亡個案年齡介於0歲至90多歲,115人有慢性病、84人未接種滿三劑疫苗、71人超過80歲以上。其中,一名一個多月大男嬰本身早產,有肺部疾病,其同住家人確診。個案於5月24日發燒但未就醫,5月25日上午家人發現個案沒有反應、昏迷,有缺氧發紫的情形。由警察陪同到醫院採檢PCR陽性並確認無生命跡象,經過司法相驗診斷為新冠病毒感染及呼吸衰竭死亡。另一名為印尼籍五個月大女嬰,由母親友人照顧。5月14日發燒,自行服用退燒藥,15日發現女嬰已昏迷,有缺氧發紫情形,送醫已無生命跡象,經過行政相驗,死因為感染新冠肺炎合併心肺衰竭。這案在照顧部分還有通報社政、警政處理,目前先根據行政相驗結果列為新冠肺炎個案。另外,240例中重症個案,包括136例中症、104例重症。其中,一例9歲男童,無慢性病史。5月29日發燒至39至40度,快篩陽性,並且出現抽搐和意識變化。家長帶到急診懷疑腦炎,使用瑞德西韋、類固醇、降腦壓藥、抗癲癇藥等藥物治療,於一般病房治療無使用氧氣,生命徵象穩定,還在住院治療中。目前兒童重症累計29例,包含腦炎15例、肺炎六例、敗血症二例、哮吼二例、腦腫瘤共病一例、家中死亡三例;死亡個案增至12例。
-
2022-06-0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後疫情與病毒共存/長新冠就是新冠後遺症嗎?哪些人容易會有後遺症?染疫後會再次感染嗎?
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網站,截自五月三十一日的資料顯示,今年全台本土確定病例數累積已正式超過兩百萬人。隨著越來越多人染疫,後遺症問題也將陸續浮現,《元氣網》為大家整理新冠後遺症相關疑問,包括什麼是長新冠、後遺症有哪些症狀、哪些人更容易出現後遺症、是否會再次感染,以及不同變異株是否影響後遺症發生,以期在後疫情時代學習如何與病毒共存。什麼是長新冠?和新冠後遺症有何分別?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資料,大多數感染新冠病毒的人會完全康復,但有證據表明大約10%至20%的人,在從最初的疾病中恢復後會經歷各種中長期影響。這些中長期影響統稱為新冠後遺症(post COVID-19 condition)或長期新冠(long COVID)。此外,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定義,新冠長期症狀、長新冠、急性新冠後症狀、SARS CoV-2急性感染後遺症 (PASC) 、新冠長期影響和慢性新冠也都是指稱新冠後遺症。根據美國CDC五月二十四日發表的研究報告指出,從新冠肺炎康復的成年人(18至64歲)中,每五人就有一人會出現新冠後遺症,若是65歲以上的成年人,則每四人就有一人會出現後遺症。上述兩者間最常出現的狀況是呼吸道症狀以及肌肉骨骼的痠痛。新冠後遺症有哪些症狀?WHO在2021年10月發表臨床病例定義,表明新冠後遺症通常在初次病發後三個月出現,並持續至少兩個月,且無法以其他診斷來解釋。常見症狀包括疲勞、呼吸急促、認知功能障礙以及其他症狀,通常會對日常功能產生影響。症狀可能是從急性新冠發作中恢復後新出現的,也可能是從最初的疾病中持續存在的。症狀也可能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波動或複發。簡言之,新冠後遺症可能對每個人的影響都不一樣,時間也可能會持續數周、數月或數年。根據美國CDC資料顯示,患有新冠後遺症的人最常回報的症狀包括:一般症狀•干擾日常生活的疲倦或疲勞•體力或腦力勞動後症狀惡化(也稱為「勞動後倦怠」)•發燒呼吸和心臟症狀•呼吸困難或呼吸短促•咳嗽•胸部疼痛•心跳快或砰砰直跳(也稱為心悸)神經系統症狀•很難思考或集中注意力(有時稱為「腦霧」)•頭疼•睡眠問題•站起時頭暈(頭昏眼花)•身體發麻•嗅覺或味覺變化•憂鬱或焦慮消化系統症狀•腹瀉•腹痛其他症狀•關節或肌肉疼痛•皮疹•月經週期的變化另外有些人,尤其是新冠重症患者,在患病後會出現多器官影響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症狀持續數周或數月。多器官影響可能涉及許多身體系統,包括心臟、肺臟、腎臟、皮膚和大腦。由於這些影響,與未感染過新冠病毒的人相比,感染過新冠的人更有可能出現新的健康狀況,例如糖尿病、心臟病或神經系統疾病。哪些人更容易出現新冠後遺症?根據美國CDC資料指出,研究人員尚在努力瞭解哪些人或人群更有可能患上新冠後遺症及其原因。研究表明,某些人群可能更容易受到新冠後遺症的影響。以下是一些範例,而不是可能比其他人群更容易患上新冠後遺症的個人或群體的完整列表:•新冠重症患者,尤其是曾住院或需要重症監護的患者。•感染新冠病毒之前有已有慢性疾病的人。•未接種新冠疫苗的人。•在感染新冠病毒期間或之後出現多系統發炎症症候群 (MIS) 的人。•一些受到健康不平等影響的人,包括來自種族或少數族裔群體的人和失能者。即便新冠重症患者更容易出現新冠後遺症,但任何感染新冠病毒的人都可能出現新冠後遺症,甚至新冠輕症或無症狀感染者也會如此。另外根據《華盛頓郵報》報導,《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期刊五月二十五日的研究顯示,即便是接種過疫苗的人仍可能出現新冠後遺症。在初步診斷為感染新冠病毒六個月後,研究中接種疫苗的人出現新冠後遺症的風險僅略有降低15%。最大的好處似乎是減少血液凝固和肺部併發症。但就神經系統問題、腸胃道症狀、腎衰竭和其他疾病的長期風險而言,接種疫苗和未接種疫苗的人並沒有區別。感染新冠後會再次感染嗎?根據《紐約時報》報導,新冠病毒目前帶來的最大隱憂在於,病毒傳染力越來越強,更容易讓人被感染。統計顯示,第一波Omicron變種病毒肆虐期間曾被感染的民眾,如今因為在美國流傳的Omicron亞型變異株BA.2或BA2.12.1,以及在南非流傳的Omicron變異株BA.4及BA.5,紛紛出現二度感染。研究人員指出,二度感染的患者在今年當中,可能會有三度感染或四度感染,少數染疫患者症狀恐將持續數月甚至數年,也就是變成新冠後遺症。《紐時》報導,如此狀況並非科學家原先所預期。專家學者之前的看法是,民眾接種新冠疫苗或曾經染疫之後獲得的抵抗力,將足以避免遭到病毒再次感染。然而,Omicron的出現,讓專家原本對抵抗力抱持的希望因此破滅。與之前幾種變種病毒不同的是,Omicron與後續衍生的下一代變種病毒,已經演進成能夠穿透人體抵抗力。就算已經打了好幾劑新冠疫苗的民眾,同樣都可以多次遭到病毒感染。如同《新科學人》分析所示,丹麥的一項研究表明,初次感染後的90天內可能會再次感染。研究人員對再感染問題如此感興趣的一個原因是擔心反覆感染新冠病毒可能會對人們的健康造成不斷累積的傷害。不過研究表明,隨後的冠狀病毒發作不如第一次嚴重。例如卡達的研究發現,與初次感染相比,第二次感染與住院或死亡的機率降低90%有關。不同變異株會影響新冠後遺症的發生嗎?根據《healthline》報導,美國總統首席醫療顧問安東尼·佛奇(Anthony Fauci)在一次專訪中指出,無論發生什麼變種病毒,都可能發生新冠後遺症。沒有證據表明Delta或Beta或現在的Omicron之間有任何區別。至於不同變異株是否會產生不同後遺症?健保署去年調查,根據國內外研究報告,確診新冠肺炎後60天的亞急性期期間,仍有30至60%的人症狀持續出現,其中以疲倦(53.1%)、喘(22.9至43.4%)、關節痛(27.3%)、胸痛(21.7%)、咳嗽(15.4%)、嗅覺味覺異常(13.1%)等為主要後遺症。而根據國內臨床資料顯示,去年5月國內流行Alpha變異株,較多重症肺炎、呼吸衰竭甚至插管,康復後仍持續喘、胸悶、呼吸困難,甚至還有「房事不順」。近期國內流行Omicron,以輕症居多,但出現後遺症狀況仍不少,包括慢性疲勞、注意力無法集中、情緒低落、睡眠障礙等。
-
2022-05-3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未打疫苗染疫從鬼門關前救回 醫師籲注意Omicron轉重症
新北有名未打疫苗者染疫,後來還缺氧昏迷,緊急送醫後獲救且康復中。台北慈濟醫院內科加護病房主任蘇文麟提醒,Omicron這波疫情雖然很多輕症,但仍有機會轉為重症,預防勝於治療,呼籲民眾接種疫苗,有重症風險者若有相關情況也須及早篩檢,把握黃金治療時期。新北一名55歲王先生平時身體狀況良好,但因患有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擔心風險及副作用而未施打疫苗,後來不幸染疫後,王先生出現隱形缺氧、呼吸困難,家人緊急撥打119,在救護車上測得血氧濃度僅有35%,送至急診室時已陷入昏迷。台北慈濟醫院表示,王先生到院後緊急插管,並由心臟血管外科團隊裝上葉克膜於專責加護病房照護,第13天成功撤除葉克膜並拔管,目前病況穩定轉至專責一般病房,觀察一周即可出院。蘇文麟指出,雖然Omicron相較先前的Alpha和Delta變異株重症率與死亡率較低,但隨著確診人數越來越多,仍有一定數量的患者會發展為重症,尤其是高齡及慢性病等共病、肥胖、免疫低下者,屬於新冠肺炎重症高風險群,一旦染疫需特別注意,謹慎以待。蘇文麟表示,即使染疫者絕大多數為輕症與無症狀,但仍有萬分之7的機率轉為重症,這些重症患者一樣會出現肺部浸潤、白化的現象,且可能快速惡化,產生隱形缺氧、急性呼吸窘迫症、呼吸衰竭,甚至引發多重器官衰竭導致死亡,像近來指揮中心也公布重症死亡率高達8成。蘇文麟說明,重症患者往往會有缺氧情形,初期可使用高流量濕化鼻導管氧氣治療(HFNO),搭配清醒俯臥治療,改善氧合狀況;但若持續甚至惡化,則須藉由插管外接呼吸器維持血氧濃度,甚至是裝置葉克膜維生;值得慶幸的是,現在除照護經驗豐富,也有更多藥物可供選擇。醫院自4月疫情爆發以來已收治51位重症患者,其中高達九成仍未完整接種三劑疫苗、3成完全未接種疫苗,蘇文麟呼籲,預防勝於治療,接種疫苗能形成一定保護力,即使染疫也較不容易發展為重症,而有重症風險因子的民眾,若有接觸史或症狀應及早篩檢,把握黃金治療時期。
-
2022-05-2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兒科醫:病毒侵童腦部 恐傷多種器官
國內已累計九例兒童確診後引發腦炎重症,指揮中心昨提醒,兒童感染新冠病毒恐引起四大腦部病變,包括病毒直接侵犯、細胞激素風暴、血管內皮細胞受傷、其他器官受損導致代謝異常,兒科醫師更憂心,若病毒攻擊兒童腦部引發腦炎,恐留下後遺症。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邱南昌表示,憂心兒童感染新冠病毒會攻擊腦部,且病毒可能引起細胞激素風暴,傷害多器官組織,另擔心病毒傷及內皮細胞,透過血液滲透引起全身性反應,包括腦部、肝臟、腎臟或其他器官受傷,尤其肝、腎主導體內新陳代謝,若受損恐影響運作。邱南昌指出,新冠病毒感染除引起神經系統問題,也可能產生呼吸道、哮吼症、敗血症等,孩子染疫發燒也最讓家長憂心,他提醒,孩子染疫有六成會發燒,但若超過四十一度代表溫度調節中樞異常,且燒太久也需注意;若持續嘔吐可能是腦病變。台灣兒科醫學會秘書長彭純芝表示,孩童確診不一定只會發燒,也可能合併肺炎引起呼吸衰竭、腦炎等,或引發哮吼,若孩子有咳嗽、聲音較粗但沒有呼吸困難,家長毋須急忙送急診,可在家讓孩子保持舒服,避免孩子過於哭鬧,讓喉部過度緊縮,恐讓病況惡化。林口長庚兒童一般醫學科主治醫師吳昌騰表示,熱性痙孿好發六個月到五歲孩童,發作時間於十五分鐘內,孩子可能上一秒在玩,下一秒突然全身抽搐、四肢抖動。
-
2022-05-2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今年已逾千人染疫亡 累計兒童10死、20重症
國內疫情維持高原期,昨天新增八萬八三五例本土案例,中重症四○八例、一二七例死亡,中重症及死亡病例人數再創新高,今年本土死亡人數累計已達一○五八例,其中有十例為兒童。目前確診三天內死亡案例約為百分之四十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這些患者轉變為重症速度快,涉及醫院治療,將進行分析報告。住院人數少於出院首見昨天本土病例中,快篩陽性確診占七成三。陳時中表示,疫情發展至今,昨天首度出現住院病患人數少於出院病患,空床率從三成增加至三成三左右,急診人數就醫人數約兩萬五千人,也是這段時間相對低點。他認為,應是快篩陽即確診政策上路後,稍微減輕醫院與急診的壓力。先前預估疫情將在五月下旬達高峰,陳時中表示,原先預估高峰落在五月廿二日,單日確診數低推估為十萬、中推估十五萬、高推估廿萬。但從五月十八日增加八萬五千多例,十九日達九萬例,廿七日增九萬四千多例,昨天又退回至八萬多例,確診個案大多在八、九萬例間浮動,疫情處於高原期,未來發展還要觀察。20重症童 9腦炎6肺炎國內昨增四○八例中重症案例,今年中重症已累計四四三九例,其中兒童重症個案廿例,當中九例為腦炎、六例肺炎、二例敗血症、一例哮吼症、一例家中死亡、一例腦腫瘤。昨新增兩例兒童死亡個案,分別為六歲及五歲男童,死因分別為腦腫瘤併發神經休克、肺炎併呼吸衰竭,國內至今累計十例兒童死亡案例。針對兒童染疫,衛福部疾管署昨舉行「兒童新冠病毒感染警訊症狀與急診處置」線上研討會,衛福部前部長林奏延表示,兒童醫療不能照大人思維,因為兒童治療不只要把他救活,而是要「沒有後遺症」,應及早找出治療時間點。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邱南昌昨天表示,兒童感染新冠病毒恐引起腦部病變,憂心病毒直接侵犯、免疫系統過度反應引起細胞激素風暴、血管內皮細胞受傷、其他器官受損導致代謝異常,呼籲家長別挑廠牌,盡早帶孩子接種疫苗。單日致死率達千分之1.5昨單日致死率達千分之一點五,是否偏高?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每天公布的死亡病例都以回溯方式計算,重症及死亡會落後確診數一至兩周,死亡率都超過千分之一,但這樣無法看出實際狀況,應觀察長期趨勢,以今年一百七十多萬確診個案,死亡案例一○五八例,致死率為萬分之六。指揮中心廿三日公布統計指出,個案從染疫到死亡,有四成七落在三天內,三成三落在三天到七天。陳時中表示,三天內死亡的個案很可能很快就併發重症,不適合使用口服抗病毒藥物,最近會分析死亡相關數據,再提出報告。國內長照機構染疫死亡約占二成七,指揮中心昨宣布,免費提供機構住民及工作人員每人三劑快篩試劑;另新增遊民及獨居長者領取免費快篩,估計約有八十一萬人受惠。
-
2022-05-2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今年逾千人染疫亡!今127死亡含2男童 因腦水腫、腦腫瘤不治
國內今新增408例中重症個案,127例死亡個案,包括293例中症、115例重症,確診數及死亡數雙雙創單日新高。指揮中心統計,今年累計至今本土確診中重症個案4439例、死亡數1058例。今新增2例兒童死亡個案,為6歲男童及5歲男童,死因分別為腦腫瘤併發神經休克、肺炎併呼吸衰竭。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今127例死亡個案中,年齡介於小於10歲到90多歲,特別說明2名小於10歲的死亡個案。羅一鈞表示,6歲男童為5月13日曾提報的中症個案,後續因轉為重度及死亡。先前並不知他有任何慢性病史,在5月8日出現嘔吐、腹痛,且低燒37.7度,送急診採檢PCR確診,5月9日出現意識改變、發燒、抽搐、缺氧等,緊急插管住進加護病房治療。羅一鈞指出,原懷疑6歲男童是腦炎,但5月10日經電腦斷層檢查,發現男童小腦有腫瘤壓迫腦幹,導致腦水腫,經切片確認為惡性腫瘤,因此後續住院同步治療新冠肺炎及腫瘤引起的腦壓升高。但遺憾是病程併發嚴重神經性休克,生命跡象難以維持,不幸於5月21日過世,死因診斷腦腫瘤併發神經性休克,而新冠肺炎不是主要死因,歸類在共病。另一名5歲男童死亡個案,羅一鈞表示,5歲男童有肌肉系統疾病,是先前曾公布過的個案,5月17日出現腿痛、昏厥,經確診染疫由醫院收治,因出現肺炎、呼吸衰竭惡化,不幸於5月19日過世,死亡診斷為肺炎併呼吸衰竭。目前累計10例兒童確診死亡個案,包括5例腦炎、2例肺炎、1例敗血症、1例家中死亡、1例共病(腦腫瘤)。今新增1名兒童重症個案,羅一鈞表示,一名7歲男童有先天性代謝性疾病,5月24日發燒到39.1度,出現間歇性抽搐達15分鐘,有步態不穩、眼神跟走路偏右,加上呼吸喘、無法言語,送急診時發生意識變化,經PCR檢驗陽性。羅一鈞指出,7歲男童因有神經學變化,一度懷疑腦炎,有插管住進加護病房,穩定生命跡象,使用瑞德西韋等藥物治療,好消息是在治療後恢復不錯,5月27日已拔管移除呼吸器,目前還在醫院病房觀察中。目前兒童確診重症個案累計20例,包括9例腦炎、6例肺炎、2例敗血症、1例哮吼、1例家中死亡、1例腦腫瘤。羅一鈞表示,另一位20多歲年輕重症個案,本身有神經系統疾病,染疫後出現肺炎跟呼吸窘迫,目前在加護病房插管治療當中。
-
2022-05-2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兒科醫盼升「三級警戒」防海嘯 林奏延:兒童醫療不要用大人思維
許多家長憂心孩童確診發燒,急忙衝急診,林口長庚醫院兒童一般醫學科主治醫師吳昌騰指出,發燒是小朋友抵抗疾病侵犯的免疫力表現,若溫度過高到41或42度,可能導致調節中樞失衡,不利生理發展,家長除了讓孩子降溫、身體較舒緩,更重要是「找出發燒原因」,無需專注在降溫到正常溫度。臺灣兒科醫學會秘書長彭純芝表示,許多家長關注孩子確診發燒的問題,呼籲家長不用恐慌,人體體溫中樞會調節,正常在37度上下,當生病時,體溫中樞會被誤判,因此身體產生很多熱量、溫度上升,若溫度超過40度,就要擔心病毒感染是否傷害腦部中樞,導致設定異常溫度,極可能是腦炎警訊。彭純芝說,孩童新冠確診不一定只有發燒,更要注意是否嚴重合併其他問題,像是否併發肺炎引起呼吸衰竭、或腦炎等,建議家長可用正確觀念面對體溫,適當使用退燒藥水或塞劑。彭純芝說,孩子確診可能引發哮吼,包括咳嗽、聲音較粗,但沒有呼吸困難的話,不用到送急診程度,家長在家裡讓孩子保持舒服即可,若孩子過於哭鬧,喉部容易緊縮導致惡化。此外孩童確診抽搐、熱性經孿等狀況出現,吳昌騰表示,熱性經孿好發於6個月到5歲孩童,發作時間少於15分鐘,會全身抽搐,可能上一秒在玩,下一秒突然抽筋,在小兒科是常見疾病,發作時會四肢抖動、眼睛上吊、嘴唇發紺等,不過24小時內只會發生一次,若發生2次以上需注意,而18歲以下孩童也可能抽搐,都要特別注意。林奏延:不只要救活 還要沒後遺症衛福部前部長林奏延表示,兒童醫療不能照大人思維,應及早找出治療時間點,此外兒童治療並不只要把他救活,而是要「沒有後遺症」的治療。也認為兒童確診應提前在急診給予藥物治療,避免因為急診雍塞錯過搶救時機。臺灣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李宏昌表示,近期兒童重症增加很多,很多兒科醫師憂心忡忡,紛紛表示希望學會向指揮中心建議恢復三級警戒,而非二級,但國家有政策考量,他認為,1、2歲孩子不會自己跑到外面感染新冠,大多是大人帶回來的病毒,建議家中有1、2歲孩童,可自己在家升三級,像是戴口罩,不要把病毒傳給小孩。衛福部次長石崇良表示,衛福部緊急醫療應變中心(EOC)可協助各醫院取得加護病床資訊,協助轉診;目前也開放5至11歲孩童施打疫苗,若已經染疫的孩子,建議感染後間隔3個月施打疫苗。針對疑似腦炎確診兒童,目前指引中已列入藥物治療皆有公費給付,不會有健保給付問題,也提醒臨床醫師,若發現退燒藥水或塞劑缺貨,可上食藥署平台通報,可即時進行了解介入處理。
-
2022-05-2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今年染疫亡近千例!今增126死 12歲男童肺炎併呼吸衰竭病歿
國內確診死亡數連續3天創新高,繼5月25日增76死、5月26日增104死,今5月27日增加126死。指揮中心指出,新增126例死亡中,年紀最小為12歲男童,死因爲肺炎併呼吸衰竭。今新增343例中重症,也新增1例兒童重症,為5歲女童,染疫後疑似腦炎、呼吸窘迫,目前正在加護病房治療中。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今年中重症已超過4000位,其中931例死亡,輕症/無症狀比例99.75%,中症比例0.18%,重症比例0.07%。今新增死亡126例,年齡介於12歲至超過90歲,當中有慢性病者共113人,其中85人沒有施打三劑疫苗,年齡超過80歲有73位。羅一鈞說,死亡病例中最小為12歲男童,未接種疫苗、有遺傳性神經系統疾病,長期臥床使用呼吸器,染疫後出現發燒、肺炎,死因為肺炎併呼吸衰竭過世,有簽署DNR(不實施心肺復甦術),他是第8例兒童死亡個案。目前統計8例兒童死亡個案,有5腦炎,1肺炎(今新增男童),1敗血症,1家中死亡。今新增343例中重症個案,包括中症227例、重症116例。重症新增1名兒童個案,為5歲女童,有發展性疾患,5月21日發燒後,5月22日快篩陽性,因嘔吐、全身痙攣、意識喪失等症狀緊急送醫,體溫37.6度,檢查疑似腦炎及呼吸窘迫插管住加護病房,經多重藥物治療後病況改善,5月24日已拔管移除呼吸器,續住加護病房中,使用高流量氧氣鼻管輔助呼吸。羅一鈞表示,目前兒童重症共18人,包括8腦炎,6肺炎,2敗血症,1哮吼,1家中死亡。羅一鈞表示,今年本土個案累計161萬例,年齡層分佈以70、80、90多歲個案最多,年齡層出現中重症比其他年齡層高,中重症比例依序為1.39%、4.79%、10.6%,整體來講,高齡長者染疫威脅比其他年齡層高,鼓勵長者打疫苗,打1、2、3劑打滿打好,降低重症風險。
-
2022-05-2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微溫、吐瀉、譫妄、跌倒 老年人染疫 注意四大非典症狀
新冠肺炎確診人數居高不下,臨床醫師發現,許多老年人染疫後的症狀表現與年輕人不一樣,常見微溫、吐瀉、譫妄、跌倒等四大非典型症狀,千萬不可輕忽。哈佛大學流行病學博士、台大醫院急診部臨床副教授李建璋於臉書指出,一位老人因跌倒髖關節骨折,必須開刀處理,開刀前檢驗PCR發現陽性;另一位老人昏迷懷疑中風,安排住院時也意外發現PCR陽性;還有一位洗腎長者,突然呼吸喘發作,胸部X光片顯示肺水腫,安排洗腎時也是PCR陽性,這樣的案例在急診室愈來愈多。李建璋表示,脆弱老年人得到COVID-19的時候,往往不是以發燒、喉嚨痛、咳嗽為主要症狀表現,上面三個案都是COVID-19年長感染者的主要表現,這些非典型表現歸納出以下四大症狀。一、微溫:老年人的發燒並不是青壯年的38.3℃,美國感染科學會認定,老人口溫37.8℃一次,或是37.2℃二次,就是發燒,是一個強力的感染證據。二、吐瀉:很多老年人經年久咳不止,因此咳嗽和喉嚨痛並不容易辨識新產生的新冠,很多時候是以呼吸喘、甚至直接呼吸衰竭表現,還算是典型症狀;相對的,非典型的腸胃道症狀具有特異性,在新冠肺炎流行期間,若老人持續發生嘔吐或是腹瀉,也是新冠肺炎的一種表現症狀。三、譫妄:超高齡長者、巴金森或是失智症患者、或是曾經中風的病患,感染新冠時可能產生急性腦功能障礙,會以譫妄的形式表現,譫妄是一種突發性認知障礙,以胡言亂語或是妄想症狀表現。四、跌倒:對於孱弱的老人,長期肌少肌弱,全身性的感染造成的倦怠衰弱,往往會發生跌倒、甚至是外傷性腦出血表現。李建璋說,如果家中老人發生上述四大症狀,應先使用快篩檢驗,陽性就盡早投藥,如果快篩陰性,症狀依然沒有好轉,立即就醫尋求PCR診斷。李建璋認為,如果老人出現新冠非典型症狀,才是典型症狀,千萬不可掉以輕心,應盡速就醫診斷。
-
2022-05-2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染疫後無症狀、輕症,還需擔心後遺症嗎?中醫觀點:5成患者會出現這種病
自2019年爆發新冠疫情至今已進入第四年,從一開始的武漢病毒株到最新變異病毒株Omicron成為全球主流,病毒株不斷變身,傳染力更強,但在疫苗施打與自然免疫力普遍增強、治療藥物與照護方式進步下,重症與死亡率已明顯降低;無症狀及輕症患者增多。不過,隨之而來的疑問是:染疫後可能出現的新冠長期症狀(long COVID)嗎?無症狀或輕症患者,有必要接受治療或追蹤觀察嗎?染疫後,long COVID是現代醫學的挑戰根據世界醫學權威雜誌《刺胳針》(LANCET)曾於2021年8月28日報導指出,long COVID是現代醫學的頭號挑戰。而於世界衛生組織2021年10月所公佈的臨床定義,long COVID通常發生在已確診或可能被新冠病毒感染的人身上,且通常會在染疫後三個月內出現、持續至少兩個月,並且無法由其他診斷解釋。這些症狀中,又以極度疲倦、胸悶、記憶力衰退等症狀最為常見,但個人的症狀與嚴重程度會和個人疾病史有關。台灣中醫臨床醫學會理事長陳麒方副教授就提醒,若染疫後三個月出現有稍微喘的現象,可以找中西醫治療,但也無須過度緊張、不用急著擠到急診求診,中醫或西醫(胸腔內科、心臟科、或家醫科等)都會依照病情的輕重程度,給予最適宜的治療。中醫觀點:染疫後對健康的影響程度不一中醫將流行性傳染疾病稱為「外感時疫」,陳麒方說,隨著新冠疫情在不同地區、不同時期的流行與轉變,會有不同的病理特性。「若依據毒性強弱與人體正氣(免疫)反應,一旦染疫無論是從輕症到中、重症,會有不同程度的病理表現。」通常,輕症會出現疲憊、低熱(稍微發燒);中症會有咽喉乾痛、鼻塞、流鼻涕、喘促其他下呼吸道症狀;重症則是呼吸衰竭甚至到嚴重感染的敗血症症狀。他進一步解釋,Omicron病毒株因為多數狀況發生在上呼吸道,所以醫學上稱為輕症,但這波輕症會很不舒服,有時會伴有腸胃道症狀。等到轉變成下呼吸道感染時就變成肺炎,「中症若出現喘的症狀,會需要戴氧氣罩,現行治療為施打瑞德西韋;若演變到呼吸衰竭需要插管的重症,即需由醫院專責照顧。」至於染疫後無症狀者,從目前國際上的研究顯示,染疫卻無症狀者(意指身上存有病毒者)中,約有一半的人會出現long COVID,也就是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後遺症,如有明顯的肺活量變差、易喘、肺部組織輕微纖維化、心臟瓣膜損傷等等,因此,所有除了任何可能的症狀治療外,也需要密切追蹤觀察,以預防後遺症的產生。陳麒方表示,從今本《內經》生理模型上來看,女性約莫21至42歲、男性約莫24至48歲,這群人因為正氣(免疫力較好)旺,若沒有慢性病,即使是染疫若無症狀,事實上是可以不用特別治療的,「但是除了這族群之外的染疫者,若染疫當下屬於無症狀感染者,再過約兩、三個月左右,出現有疲憊、喘等症狀時,就要特別注意了。」 清冠一號如何用才正確?目前國內對於新冠染疫後的治療,除了政府採購的兩種口服藥物(輝瑞的 Paxlovid 、默沙東的莫納皮拉韋)、與針劑藥物(瑞德西韋)外,還有國內自行研發的清冠一號,是目前討論度最高的四種藥物。大家或許都知道前三種藥物是屬於處方藥,必須經過醫師診斷後才可使用,唯獨對中藥清冠一號的服用方式存有疑慮,甚至坊間還有不少民眾以團購清冠當作預防保養使用的族群。對此,陳麒方慎重澄清:「清冠一號並非預防保健使用。」他指出,中醫診療是「生了病的人」、西醫是處理「人所生的病」,兩者鎖定的目標不同,臨床模式也不大一樣。「在國內目前衛生福利部所公告的輕症確診,於中醫診斷發病當下是屬於熱性病體質的人,是可以使用當作參考藥品(衛部中字第1111860617號函說明清冠一號非預防藥)。」在臨床門診治療上,無論是大人、小孩,處方劑量、品項也會有所不同,實在不能輕率自行服用。其實中醫治療新冠肺炎是從《傷寒論》、《千金方》、《溫疫論》所記載的古方來化解疫毒,針對疾病證候(Syndromes)來對症下藥,可使用的藥方很多,還包括柴胡解毒湯、敗毒散、銀翹散、麻杏石甘湯、麥門冬湯、白虎湯或青龍湯系列等都有可能。對於清冠一號的使用時機,陳麒方說,一般必須等到醫師看診確認後再使用最好,不過臨床上有遇過特殊情況,像是有個病友在快篩陽性、在等待預約PCR檢測前,就先由中醫師介入視訊看診,「在中醫師及時給予適合當下證候的處方後,隔天PCR檢測結果顯示為陰性。」他解釋,中醫可以在發病前針對體質給予保健用藥,尤其在症狀還沒有很嚴重的情況下,是有機會在第一時間給予治療並紓緩不適症狀的。染疫後的保健之道在進入後疫情時代,全球染病人數超過五億,在未知染疫後可能對健康的影響到底有多大之際,仍應該小心保護自己不受感染;倘若不幸染疫,也要尋找合格的醫療院所開立適合的處方。陳麒方建議,從中醫觀點看養生,要謹守少食、多喝水、多運動、少憂慮、睡好、適度放鬆等。「病毒不可怕,過度的恐懼反而糟糕。」他提醒,網路流傳常喝清冠或某些飲品可以提升抵抗力,但從學理來說最好不要輕易嘗試,否則若偏性太過(太寒或太熱),喝了容易腹瀉反而讓氣更虛弱、自身免疫變差,病毒更容易找上門。若民眾擔心疫情嚴重不想出門,也可以透過視訊遠距醫療的方式,請醫師幫忙判斷適合用什麼藥物,簡單又方便。此外,平日則要注重清潔,選擇合適的醫療模式,切勿亂服保健品,反而阻礙身體氣血運行,勞財又傷身,就不是你我所樂見的了!延伸閱讀: 。買不到清冠一號沒關係!亞東醫院中醫師教你對5症狀來下藥,有效縮短病程 。兒童染疫恐留後遺症! 美兒科協會列「長新冠11症狀」:注意力不集中、疲倦都在內
-
2022-05-2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今新增191例中重症76例死亡個案 又有6歲童腦炎重症
國內今天新增191例新冠肺炎中重症個案,其中122例為中症、69例重症;另有76例死亡個案。重症個案又新增一例兒童腦炎個案,為昨天雲林傳出的六歲男童。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兒童重症累計15例,年齡介於八個月至10歲,七例為腦炎;五例死亡,其中四例為腦炎。羅一鈞表示,死亡個案年齡介於30至90多歲,31例未接種疫苗,年齡超過80歲有50人。死亡個案中,30多歲有兩位,一位為30多歲女性,曾接種一劑疫苗、具慢性心血管疾病史,染疫後因敗血性休克、肺炎過世,另一例30多歲男性,為染疫後呼吸衰竭、癌症惡化過世。至於重症中又出現一例6歲男童腦炎,為昨天雲林縣說明21日收治的確診個案。羅一鈞表示,個案有氣喘、過敏性鼻炎病史,5月21日其他家人確診。個案21日晚上發燒至39度,出現寒顫、食慾不振症狀,4小時後進入深夜出現嘔吐、抽搐症狀而緊急送醫,急診量體溫42.7度,血壓偏低,緊急快篩是確診陽性,轉送到另外一家醫院發現肺炎跟腦水腫,併發腦炎、肺炎,現在加護病房使用類固醇、免疫調節劑、瑞德西韋等藥物治療。羅一鈞表示,腦炎個案有五至十歲個案,兒童疫苗五歲以上即可接種,希望家長可以考慮替兒童接種疫苗增加保護力。
-
2022-05-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潛在新冠肺炎死亡黑數 專家曝老年人4大症狀不可輕忽
新冠肺炎確診人數居高不下,衛福部次長石崇良表示,疫情走向與病毒共存,疾病樣態正在改變,以往醫院多收治新冠重症患者,但現在已轉為原有重症患者被驗出確診,且症狀多為無症狀或輕症,顯示染疫病人已普遍化。臨床醫師觀察,許多患者可能因骨折、中風或洗腎時被確診,提醒應多關注老年人染疫後主要表現,這些非典型表現歸納起來有微溫、吐瀉、譫妄、跌倒四大症狀。哈佛大學流行病學博士、台大醫院急診部臨床副教授李建璋於臉書發文,指出潛在的COVID死亡黑數。他說,一位老人因為跌倒髖關節骨折,需要緊急開刀處理,開刀前檢驗的PCR結果意外發現COVID陽性,另一位老人意識昏迷懷疑中風,安排住院的時候,也意外發現COVID陽性,還有一位老人,長年洗腎,突然發作呼吸喘,胸部X光片顯示肺水腫,安排洗腎的時候,也發現PCR陽性,這樣的案例在急診室越來越頻繁,這些都是意外和巧合嗎?主診斷是髖關節骨折、中風、水份過多? 還是COVID ?李建璋說,如果這些患者不幸過世,死亡的主因,會被歸類成COVID嗎?大家在談論確診的統計黑數,死亡人數也存在著類似困難判斷的情況,現在死亡人數的判定主診斷是COVID才歸為COVID,但是其他診斷是COVID的死亡案例死因就由判定解決,除了呼吸衰竭為主的案例,上述案例有可能被排除在COVID死亡人數之外,但是他們的過世都和COVID無關嗎?李建璋表示,脆弱老年人得到COVID的時候,往往不是以發燒、喉嚨痛、咳嗽為主要症狀表現,上面的3個案例都是COVID 在老人的主要表現,這些非典型表現歸納起來有四大症狀。第一、微溫:老人的發燒並不是青壯年的38.3度C,美國感染科學會認定,老人口溫37.8度C一次,或是37.2度C二次,就是發燒,是一個強力的感染證據。第二、吐瀉:很多老人經年久咳不止,用咳嗽和喉嚨痛很不容易辨識新產生的新冠,很多的時候是以呼吸喘甚至直接呼吸衰竭表現,這些表現還算典型,相對的非典型的腸胃道症狀具有特異性,在流行期間,老人持續的嘔吐或是腹瀉,也是新冠的一種表現。第三、譫妄:超高齡長者、巴金森或是失智症患者、或者是曾經中風的病患,感染新冠時可能產生急性腦功能障礙,以譫妄的形式表現,譫妄是一種突發性認知障礙,以胡言亂語或是妄想症狀表現。第四、跌倒:對於孱弱的老人,長期肌少肌弱,全身性的感染造成的倦怠衰落往往用跌倒,甚至是外傷性腦出血表現。他說,如果家中的老人有新發生的上述四大症狀,先使用快篩檢驗,陽性就可以盡早投藥,如果快篩陰性,症狀依然沒有好轉,切記莫延,應就醫尋求PCR診斷,因為快篩診斷通常是在病毒量高的時候才會呈現陽性,初期會有30%到40的偽陰性。他說,在老人,非典才是典型,統計死亡人數的時候要把上述的因素考慮進去,才能夠完整的反應COVID的死亡人數。
-
2022-05-2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確診者康復留下新冠後遺症 疲倦健忘、房事不順超困擾
去年5月國內流行Alpha變異株,較多重症肺炎、呼吸衰竭甚至插管,康復後仍持續喘、胸悶、呼吸困難,甚至還有「房事不順」。近期國內流行Omicron,以輕症居多,但出現「長新冠後遺症」(long COVID)狀況仍不少,包括慢性疲勞、注意力無法集中、情緒低落、睡眠障礙等。健保署去年調查,根據國內外研究報告,確診新冠肺炎後60天的亞急性期期間,仍有30至60%的人症狀持續出現,其中以疲倦(53.1%)、喘(22.9至43.4%)、關節痛(27.3%)、胸痛(21.7%)、咳嗽(15.4%)、嗅覺味覺異常(13.1%)等為主要後遺症。染Alpha肺纖維化 康復後仍喘胸悶60多歲女性去年5月確診,屬重症患者,當時插管使用呼吸器,後續產生成人呼吸窘迫症候群,返家休養不到2天,因嚴重呼吸喘,再度送急診,血氧濃度掉到80%,屬於嚴重肺纖維化,後續透過肺復原、高流量鼻導管復健,慢慢從臥床進步到脫離氧氣,目前恢復正常生活,但仍時常胸悶,走一點路就會喘。40多歲的男性工程師,長期派駐越南工作,先前在越南確診新冠肺炎中症,於當地住院就醫,並使用氧氣,出院後出現擔憂、緊張、焦慮、脾氣暴躁、注意力難集中,甚至和太太的「房事」也辦不成,嚴重影響生活品質,目前返台於新冠門診追蹤治療。69歲復康巴士司機,去年確診重症、插管甚至氣切,住院近3個月,一度肢體無力必須臥床,生活無法自理,經過2輪、共20次的自費高壓氧治療,從原先癱在床上,現在能自己騎摩托車回診,治療上看見很好的效果。Delta、Omicron輕症留後遺症 健忘體力差36歲女性工程師,近期確診雖為輕症,但後續出現注意力無法集中、記憶力明顯退步,同事上一秒講的事,她下一秒就忘了,經過高壓氧治療,改善注意力及記憶力。39歲的現役男性軍人,每年度須通過體能測驗,包括3000公尺、仰臥起坐、伏地挺身等,卻因確診新冠肺炎中症,即便康復,但體力大不如前,無法通過體能測驗,只能用游泳、競走替代項目測驗,造成工作、生活上極大困擾。30多歲護理師和先生先後確診,先生屬於中重症個案,有接受高壓氧治療,但護理師本身自覺輕症、狀況良好,沒想到經過整合門診心肺功能檢查,發現她走路時血氧時常低於90%,屬於低血氧症,代表肺部已損傷,如果沒有檢查,根本不知道自己有低血氧危機。三軍總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劉佳鑫表示,三總整合門診自開辦以來已收382位個案,初步分析,康復者約有2成有呼吸道症狀。目前門診正在追蹤129位新冠康復者,協助治療及復健,但「長新冠」目前無專門治療方法,接受高壓氧治療是現階段是一種選擇,但必須自費。劉佳鑫表示,除了康復者自述症狀,整合門診會安排全面評估,像胸腔內科會做6分鐘走路測試、肺功能檢查、呼吸困難指標評估;家醫科做骨密度檢查、微量元素檢查;復健科提供心肺運動功能測試;身心科醫師會檢測是否憂鬱、焦慮、失眠等身心狀況評估;營養師也會投入營養評估等。劉佳鑫提醒,近期Omicron確診個案多屬無症狀或輕症患者,沒有明顯肺炎或重症,但確診者康復後常出現疲倦、注意力無法集中、情緒低落、睡眠障礙等,最令人擔心的,民眾誤以為是「原有症狀」而不以為意。若確診後1個月症狀持續,就要小心是長新冠後遺症,建議可到新冠整合門診追蹤治療。
-
2022-05-2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死亡+42 10歲童列死亡統計 累計5童死
國內中重症今天新增251例,包括中症198例、重症53例;確診個案中有42例死亡個案。其中,死亡個案再增一例兒童個案,為前幾天公布的10歲男童。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兒童死亡個案累計至五例,42例死亡個案年齡介於10多歲至90多歲,22人為80歲以上,39人有慢性病史,16人未接種疫苗。其中一例為5月22日公布的10歲重症男童。該名男童無慢性病史,出現腦炎併多重器官異常。個案5月13日開始出現發燒、頭暈、嘔吐等症狀,當天至診所就醫時評估良好而返家療養,隔天出現意識變化,使用快篩楊姓,合併肌肉抽蓄緊急送急診,體溫高達40.1,發現肺部影像有輕微肺炎、頭部電腦斷層發現嚴重腦水腫也有心律不整、血氧下降等,緊急插管送加護病房發現多器官指數異常,曾使用瑞德西韋和神經系統用藥救治,5月18日不治。羅一鈞表示,累計兒童重症14,經過審查研判與新冠肺炎有關死亡共5例,其中4例腦炎,1例為在家死亡後經法醫研判為新冠肺炎。另有一名個案為20多歲男,無接種疫苗,本身有神經系統疾病,染疫後呼吸衰竭,不幸過世。53例重症個案中,17例未接種疫苗。其中一例為20多歲,有神經系統疾病,長期使用呼吸器,曾接種過一劑疫苗。出現肺炎、泌尿道感染併敗血症。
-
2022-05-2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快速死亡多 醫:主因檢測不便
疫情嚴峻,確診當天或隔天死亡、死後才確診比率達死亡個案四成一,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黃立民表示,比率偏高代表診斷不及時,太晚確診、壓縮可治療時間。中華民國防疫學會理事長王任賢也指出,一般重症死亡個案應治療七至十四天內死亡,二至七天內死亡就可能是太晚診斷及投藥,須檢討。「如果一開始就重症,那也無法投藥。」指揮官陳時中認為與投藥無關;他說,口服抗病毒藥物適應症為輕症、沒有用氧氣,個案一天內死亡,可能已經使用各種急救措施,但仍無法給予口服抗病毒藥物。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補充,很多中重症個案住院時仍可給予瑞德西韋等藥物治療,如發病速度較快,送醫評估已達到中重症以上,需用氧氣,就不是口服藥對象。「台灣快速死亡和死後確診個案比率確實有點太高」,黃立民說,治療時間一壓縮,急重症醫療人員壓力更大,可能還來不及施以醫療,人就走了。延遲診斷主因為檢測不夠方便,比如日前長照機構因急缺快篩,導致感染人數暴增;其次為民眾或照顧者對疾病認知不足,或覺採檢程序太麻煩,不想到院檢驗。只要讓確診及治療變得容易,才能讓快速死亡或死後確診等比率降下來。林口長庚副院長邱政洵表示,部分重症兒童病程極快,若出現腦炎,往往五天內去世。此外,非腦炎的重症兒童,例如,哮吼、患有癌症、正接受免疫製劑治療等兒童,也可能因為染疫,而出現缺氧、敗血症和呼吸衰竭而快速死亡。提醒家長應提高警覺,染疫幼兒如有腦炎前導症狀、哮吼,一定盡快送急診;第一線醫護人員也要有所警覺,及早給予對應的治療。
-
2022-05-2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死亡快速 專家:流程麻煩、兒童重症多是關鍵
新冠肺炎本土疫情持續嚴峻,根據統計四月以來公佈的死亡個案,約四成死者確診後快速死亡或根本來不及確診。專家指出,主要是治療流程麻煩,影響原本疾病無法接受常規治療、預後變差,另外這波疫情很多為兒童重症,因此除了腦炎外,非腦炎的重症病程也很快,家長和第一線醫護應注意相關症狀,「及早反應、早期診斷 、快速治療」。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黃立民表示,快速死亡和死後確診的比例有點太高,代表「診斷不及時」,壓縮到可以治療的時間。治療時間一壓縮,急重症醫療人員壓力更大,也可能醫療還來不及上場,人就走了。黃立民分析,延遲診斷原因包括檢測不夠方便,比如日前長照機構反映急缺快篩,是可能原因;民眾或照顧者對疾病認知不足,或覺得程序太麻煩就不想驗。找到原因就要改善,讓診斷變容易,才能將快速死亡或死後確診的比例降下來。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秘書長陳亮甫表示,有愈來愈多病人原本就有其他疾病需要住院治療,卻因為驗出確診,治療流程變得很麻煩,影響到原本疾病無法接受常規治療,預後也變差。為了減少這種不利病人的情況,第一線都在努力減少簡化流程,最直接的作法就是讓確診過的醫護人員去照顧確診者、確診過的外科醫師去開刀。林口長庚副院長邱政洵則表示,很多病程快的多是兒童重症,尤其若出現腦炎,往往都在五天內去世。目前指揮中心也注意到這件事,包括舉行研討會、訂立指引,並在記者會上宣導前導症狀提醒家長和第一線醫護注意,都是好的一步。他也提醒,另外也有一群非腦炎的重症兒童,包括出現哮吼、患有癌症、正接受免疫製劑治療等兒童,也可能因為染疫,出現缺氧、敗血症和呼吸衰竭而快速死亡。邱政洵表示,這次看到很多小朋友,尤其小嬰兒因為新冠的上呼吸道症狀導致咽喉腫脹,而出現哮吼。過去小嬰兒出現哮吼往往打一針類固醇,就有很好的消腫效,但這次卻出現許多要插管的狀況,光是林口長庚就救治了近三名這樣的小朋友。而這些小朋友重症住院如果能夠及早使用瑞德西韋、免疫球蛋白或類固醇等適當藥物治療,仍有機會就活。因此若有潛在疾病的小朋友一定要特別注意,若出現腦炎前導症狀、哮吼等,一定要盡快送急診,第一線醫護人員也要有所警覺,及早給予對應的治療。不過邱政洵也直言,新加坡雖有兒童重症個案,卻無兒童死亡個案,主要就在該國很重視兒童疫苗的涵蓋率。由於兒童個案無法使用Paxlovid或莫納皮拉韋等口服藥物,因此一但染疫就會非常麻煩。而我國兒童疫苗接種落後,莫德納開打多時,卻有很多人不願接種在等BNT,「這是錯誤的」;偏偏BNT又延遲交貨,導致兒童接種率不佳。他表示,接種疫苗可預防重症,雖然五歲以下兒童尚無法接種疫苗,但如果哥哥姊姊接種,就多一層保護,避免兒童密切接觸染疫;尤其現在看到也出現10歲的腦炎個案,因此應儘早將兒童疫苗接種率拉上來才行。
-
2022-05-2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接種疫苗對兒童有什麼好處?未打疫苗染Omicron可能發生哪些重症?詳解兒童疫苗常見疑問
5至11歲輝瑞兒童疫苗將於周三(5/25)正式開打,但許多家長仍猶豫要不要讓孩子接種疫苗。兒童感染專家表示,國內兒童染疫比率約占二成,雖然感染症狀大多是輕症,且比成人輕微,但仍有部分可能併發腦炎、腦病變、心肌炎、肺炎、呼吸衰竭或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等重症。兒童接種疫苗可降低九成新冠肺炎嚴重度表現,專家強調「先打先好」,家長應盡速帶孩子打疫苗。Q:兒童未打疫苗染疫,可能發生哪些重症?● 上呼吸道嚴重發炎致呼吸困難、腦炎、多系統發炎症候群。台大兒童醫院長黃立民分析,沒打疫苗的兒童感染新冠病毒後,可能有兩種較嚴重症狀,一是「上呼吸道感染」,因上呼吸道嚴重發炎、腫脹,導致呼吸困難;第二種是腦炎,目前港台都出現染疫兒童併發腦炎的個案。而染疫經過二至六周,也可能產生MIS-C,引發心臟、肺、血管、腎臟、消化系統、大腦、皮膚或眼睛等器官及組織嚴重受損,部分孩童重症、死亡皆是來自此疾病。國衛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副研究員級主治醫師齊嘉鈺說,根據指揮中心公布今年各年齡層確診者人數與占比,12歲以下兒童疫疫風險與其他年齡層無異,愈來愈多國家發現染疫兒童中出現MIS-C,依國外統計,MIS-C發生機率約為萬分之三,且三至六成患者會住進加護病房,死亡率在2%至10%之間,這也是許多國家開始為5至11歲兒童施打新冠疫苗的原因。Q:接種疫苗對兒童有什麼好處?● 三大好處:降低住院率、重症率、預防MIS-C。依兒童疫苗臨床試驗,接種疫苗後有三大好處。黃立民說,首先是降低兒童住院率、重症率及預防MIS-C,尤其北北基桃的兒童病床幾乎全部滿床,家長應盡速帶孩子打疫苗,建立完整保護力。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邱政洵說,觀察各項研究和統計,支持兒童要接種疫苗,他能理解家長對孩子打疫苗會猶豫,但美國統計指出,5至11歲沒打疫苗的孩童,感染Omicron後的住院率是打過疫苗的兩倍。接種疫苗不僅能預防多種併發症、重症及死亡風險,同時也能減少兒童隔離、學校停課、父母缺勤等狀況,避免因停課影響孩子心理健康或教育差距。Q:目前有兒童有哪些疫苗可選擇?● 輝瑞兒童疫苗資料最完整,歐盟已核准莫德納用於兒童。黃立民表示,目前共有兩款兒童疫苗可以使用,其中輝瑞兒童疫苗資料最完整,不僅臨床試驗證實保護效果達九成,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也已核准5歲至11歲兒童接種,目前包括美國、英國、加拿大、澳洲、歐盟、日本、南韓、香港、澳門、新加坡等開放兒童接種。另一款是莫德納半劑量疫苗,目前歐盟已通過核准用於6歲至11歲兒童,開放施打的國家有歐盟、英國、澳洲、加拿大。林口長庚醫院兒童感染科主任謝育嘉說,輝瑞兒童疫苗主要用於5至11歲兒童,劑量是成人的三分之一,打滿兩劑保護力約90.7%;莫德納疫苗則是6至11歲兒童的替代選擇,劑量是成人的二分之一。Q:兒童施打兩款疫苗,可能出現什麼副作用?● 心肌炎、心包膜炎機率較青少年低,且症狀輕微、可逆轉。關於兩款疫苗的副作用,黃立民說,兒童接種後,約10%至20%會出現接種部位疼痛或腫痛、發紅,以及疲勞、頭痛等,僅約十萬分之一可能出現心肌炎、心包膜炎等個案,但症狀輕微且短期、可逆轉,發生率比青少年低。為有效降低孩子染疫重症風險,他呼籲「先打先好」,讓孩子及早獲得保護力,如果對莫德納兒童疫苗有疑慮,建議可選劑量較少的輝瑞兒童疫苗。黃立民說,患有氣喘、肥胖、糖尿病、先天性心臟病、免疫、神經系統疾病、癲癇症等危險因子的兒童,確診後重症風險較高;又或需要出入人多聚集場所、無法保持社交距離與衛生習慣的孩童,此類族群兒童施打疫苗後,明顯減少重症死亡的風險。Q:mRNA疫苗會對基因造成影響嗎?● 目前無足夠證據,可先打一劑度過疫情嚴峻時期。很多家長擔心屬於mRNA疫苗的輝瑞、莫德納兒童疫苗,可能對孩子基因造成影響。黃立民表示,由於mRNA疫苗僅使用2年,但對於這些顧慮,至今沒有新證據證實有這樣的風險,且先進國家也維持讓兒童接種疫苗。他認為可先打一劑度過疫情嚴峻時期,未來以蛋白疫苗作為每年例行接種的疫苗,安全性更高。
-
2022-05-2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中重症+237例、49病歿 30多歲患者死亡、3人都沒打疫苗
新冠肺炎疫情嚴峻,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新增237例中重症,其中198例中症,39例重症,今年1月至今,中重症患者累計2261人,其中431人死亡,輕症無症狀占99.78%。羅一鈞說,今49例死亡個案中,其中48人有慢性病,一人沒有慢性病,有打兩劑,有21人沒有打任何1劑疫苗。年齡方面,今天個案是從90多歲到30多歲都有,其中24人是超過80歲,年紀最輕是30多歲有3人,2男1女,且都沒有接種過疫苗,並都有慢性疾病,包括神經系統,慢性腎病等,染疫後有肺炎或是呼吸衰竭併發症過世。羅一鈞說,現在整體死亡個案集中在慢性病長者,其中一半是未接種疫苗長者,提醒長者要接種疫苗。羅一鈞說,大家關心醫院床位數,今起把台北、新北床數列出來,中央與地方用一樣系統,列出會是一致的,目前全國登記空床47.5%,台北、新北因病例數多,約30%至34%左右,其餘集中檢疫所在4成上下。他說,醫護人員可能認為有床,但很多醫護人員確診在家休息,或被匡列接觸者採取0+7或是3+4,可能臨床上是有床位,但無人可以執行醫療照護,或是病床有人出院要清消,空床數代表空床的情形,而目前醫療量能沒有到崩潰情形。他表示,據與第一線醫師了解,疫情壓力還在,但就是床位入住跟出院,沒有壅塞到大排長龍,要等很久的時間是常態發生,現在北部疫情是在高峰階段,中南部慢慢攀升,全國床位也要跨區來調度。羅一鈞說,同年齡層中重度死亡個案數等,我們累計本土病例超過100萬後,現在以70歲以上中重症比例還是較高族群,70多歲比例1.3%,80多歲4.7%,90多歲10.5%,致死率整體是0.04%,90多歲就到2.7%,希望長者快打疫苗最好打到三劑疫苗比較安全。
-
2022-05-2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7重症童3合併腦炎「不太尋常」!家長牢記就醫5大警訊、送急診6大表徵
國內昨新增一九一例中重症案例,其中,重症案例中年紀最小為一名四歲女童,本身無慢性病史、未施打疫苗,發病當日發燒、咳嗽,感染新冠肺炎合併腦炎及多重器官衰竭,正在加護病房治療中。全國兒童確診重症增加至七例,該名女童為第三例兒童確診新冠肺炎併發腦炎個案,對此,專家直指「不太尋常」。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該名四歲女童發病當天出現發燒、咳嗽症狀,經家長帶往急診,即出現全身抽搐,立即收住院診治檢查,發現合併腦炎,影響呼吸、心跳及意識,且檢查過程中,發現肝臟、腎臟等多重器官數據異常,目前還在加護病房中治療。台大兒童醫院長黃立民表示,香港疫情嚴重僅出現兩名兒童腦炎個案,台灣短時間已累積三名個案「不太尋常,個案數太多了」。黃立民以流感為例,雖台灣及日本兒童感染流感易引發腦炎,但新冠肺炎期間,日本並沒有聽說兒童腦炎患者,指揮中心應盡快針對兒童腦炎案例進行研究分析。林口長庚副院長邱政洵表示,兒童染疫重症是很大的問題,因兒童無法使用口服抗病毒藥物,只能使用瑞德西韋,重症常併發腦炎、哮吼、呼吸衰竭等症狀,非常棘手。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科部主任張璽表示,兒童確診若引發病毒性腦炎,預後通常不佳,且嚴重腦炎死亡率達五成。五月廿五日起,五至十一歲兒童可接種新冠疫苗,黃立民建議,因兒童染疫仍有重症風險,建議符合資格兒童施打,且愈早打愈好。邱政洵表示,兒童接種疫苗,保護力可達八成八,接種七天後即具保護力。指揮中心呼籲,兒童確診需就醫的五大警訊表徵,包含發燒超過四十八小時或高燒大於卅九度合併冒冷汗、退燒後持續活動力不佳、退燒後持續呼吸急促或喘或胸悶胸痛、持續嘔吐或頭痛或腹痛、超過十二小時未進食或未解尿。須送急診的六大表徵,包括抽搐、意識不佳、呼吸困難或胸凹、唇色發白或發紫、血氧飽和度低於百分之九十、肢體冰冷合併皮膚斑駁或冒冷汗。
-
2022-05-1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醫療量能達極限、投藥太慢 專家:2大因素致重症死亡升高
國內本土個案昨暴衝至八萬五千多人,中重症死亡人數也隨之攀升,截至昨天為止,共累計四○九例重症病例,其中三二三人死亡,粗估重症死亡率達七成九,往前回推,五月一日粗估重症死亡率五成三,到六日變成六成,十二日來到六成八,可謂節節上升。專家認為,重症死亡升高,與醫療負荷量達到極限、投藥太慢等兩大因素有關。林口長庚副院長邱政洵表示,重症死亡個案大都以長者為主,集中於六十五歲以上,原因在於癌症、慢性疾病等共病。此外,新加坡疫情走得比台灣還快,但迄今仍無兒童重症死亡的個案,但台灣已有兩名幼兒死亡,可視為重大警訊。邱政洵說,第一線臨床觀察發現,染疫兒童無法使用口服抗病毒藥物,只能使用「瑞德西韋」,一旦重症,常併發腦炎、哮吼、呼吸衰竭等症狀,非常棘手。建議政府應該鼓勵兒童接種疫苗,研究證實,若兒童接種疫苗,保護力可達八成八,且接種七天後就有保護效果。邱政洵表示,除訂定幾歲兒童可住院、幾歲可住集中檢疫所外,指揮中心應該讓基層診所間負起第一線諮詢、看診等醫療工作,並以「防疫大作戰」等方式向家長宣導,真正達到輕重症分流的效果。前衛生署疾管局副局長施文儀表示,這樣數字雖少了時間等細節,但仍可從中推估,這波重症死亡率上升,原因在於醫療負荷量達到極限,以及給予口服抗病毒藥物時間太晚。最近指揮中心已經針對長照機構住民、六十五歲以上長者更改用藥指引,只要快篩陽性,即判定確診,迅速給藥,應可降低相關死亡率,再等一兩周後,就可從數字看到成績。此外,指揮中心應整理出輕症患者轉為中症、中症轉為重症甚至死亡等數字,就能清楚知道在哪個防疫環節上需要補強,才能減少悲劇發生。
-
2022-05-1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就醫暴增 90歲老太太苦等病床
基隆市一名須洗腎的九十歲老太太快篩陽性,前天深夜到基隆長庚醫院急診,家人在臉書發文,不捨她凌晨兩點半還在「急診室門口忍受風吹雨打」。長庚醫院昨表示,防疫期間民眾就醫需求暴增,請民眾體諒;老太太完成PCR採檢及診療後,凌晨兩點十三分安排到戶外帳觀察床位,下午一點五十一分收治住院。林姓男子前天凌晨上傳基隆長庚急診室外母親坐在輪椅上的背影,貼文稱老媽在凌晨兩點卅分依然在急診室門口忍受風吹雨打,正常人在這種天氣站三小時都受不了,何況是九十歲的洗腎患者。貼文被人轉傳到臉書「基隆人大小事」社團,引發網友關注。社群平台上也有人發文談及此事,談讓老人家坐在輪椅上淋著雨,吹著風的等待床位。醫療量能不足、床位不足,就不要一直講優先收治條件,根本淪為空談。基隆長庚醫院昨表示,老太太十七日凌晨○點二分到急診室就診,醫師十五分鐘後就完成診療作業與PCR檢測。昨凌晨二點十三分安排老太太到戶外帳觀察床位,下午一點五十一分完成收治住院作業,整體醫療作業並無延滯。此外,近日北部某公立醫院呼吸治療師爆料,呼吸衰竭重症患者若要插管或使用呼吸器,必須在負壓環境下執行,但近日醫院收治太多確診病人,逼得醫護只能在急診處、非專責環境下,讓患者使用呼吸器,不僅增加院內感染風險,一旁排隊採檢PCR的民眾也可能增加染疫危機。
-
2022-05-1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獨/重症患者急診戴呼吸器面罩 治療師曝:病毒全溢散開
本土疫情延燒,重症死亡確診者除感染新冠肺炎外,大多合併有呼吸衰竭,近日有醫療人員透露,因中重症患者太多,在急診就得先替患者插管、或使用非侵入性面罩式呼吸器,但急診沒有完整負壓隔離環境,使用面罩式呼吸器恐造成院內感染,在急診外排隊做PCR的民眾,也都有極高感染風險。北部某公立醫院呼吸治療師D先生透露,呼吸治療師的工作是在患者出現呼吸衰竭時,可提供呼吸器治療、給藥或胸腔照護復原等。在經醫師插管後使用呼吸器,或用非侵入性的治療方式,例如有「救命神器」之稱的高流量鼻導管及正壓呼吸器面罩等,不同通氣模式操作及調整。D先生表示,若呼吸衰竭的重症患者需要插管,必須在負壓隔離環境下執行,基本上插管後,管路連結上呼吸器,並不會造成逸散風險;不過面罩式則不同,因面罩與每個人臉尺寸不完全密合,機器高流速運轉下打出霧氣,病毒很容易從縫隙飄散出來,一定要在負壓環境下執行。D先生指出,近日卻因為醫院收治太多確診病人,患者在急診時須緊急使用呼吸器,部分家屬不願意插管,只好改用面罩呼吸器,但急診護理師並未明確告知,病人就是新冠肺炎確診者,讓呼吸治療師在急診直接讓患者使用面罩式呼吸器,增加院內醫護及其他患者的感染風險。「說穿了,就是醫療量能不足!」D先生表示,院內專責病房、專責加護病房、加護病房、一般病房幾乎收了300多位新冠肺炎確診患者,但還是不夠,急診也沒辦法設置更多負壓區域,又必須搶救中重症患者,但在非負壓環境使用面罩呼吸器不合規定,讓一線同仁無所適從。D先生直言,每每疫情升溫,醫院人力就相當吃緊,去年本土疫情爆發時,相較正常的8小時班,當時改成88班(12小時班),如今疫情嚴峻,近期護理部許多護理人員確診後,被迫開始上88班,呼吸治療師雖確診不多,但接下來恐難逃88班命運。讓D先生難以接受的是,去年政府承諾給予的防疫津貼,「到今年都還沒拿到」,呼吸治療師的防疫津貼是用獎金方式發放,時間並不固定,相較醫師、護理師皆有領取到防疫津貼,一樣守在防疫一線的呼吸治療師,連半毛都沒拿到,他呼籲中央重視全台2千多名呼吸治療師權益。
-
2022-05-1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中重症+61 死亡個案新增38例 以高齡為主
國內今天持續新增6萬多例新冠肺炎本土病例,另新增61例中重症個案,中症22人、重症39人。死亡個案38例,其中6例為先前已公布的中重症個案。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死亡個案年齡介於30至90多歲,指揮官陳時中表示,1月1日至今輕症無症狀者占99.79%、中症人數為1286人,占0.16%、重症及死亡共368人,占0.05%。羅一鈞表示,38例死亡個案中,有37例具慢性病史,一人沒慢性病但未接種疫苗,總計18人沒打過疫苗。年齡以高齡障者為主,最高90多歲,17人超過80歲。年紀較輕的兩位30多歲女性,本身都有癌症病史,未接種疫苗,因染疫合併呼吸衰竭,或癌症關係,不幸過世。另又一例40多歲男性具糖尿病、高血壓病史,染疫合併心肺衰竭過世。羅一鈞表示,整體來說死亡個案數成長狀況持平,重症跟死亡每天還是有增加,主要以沒打疫苗或只有一劑疫苗高齡長者為主。
-
2022-05-1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0+7上路!居家隔離幾乎解禁 專家憂染疫暴增
國內疫情嚴峻,昨新增六萬一六九七例本土個案、一四八例中重症個案、廿九例死亡個案,但指揮中心仍宣布今天零時起實施「○加七」居家隔離新制,確診者同住家人如打滿三劑疫苗,且快篩陰性,即可免隔離,採七天自主防疫,但因無任何查核機制,幾乎全面解禁親密接觸者居家隔離管制。國高中生7天自主管理免到校國高中生不適用「○加七」居家隔離措施,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確診者同住家人若是國高中生,七天自主管理期間仍需待在家中,不可到校上課。不過指揮中心昨晚表示,如果五月底國高中生接種完三劑疫苗,即適用新制。行政院長蘇貞昌昨在擴大防疫會議指出,為兼顧經濟並使民眾早日回到正常生活,政府持續放寬防疫措施,並力求集中醫療資源照顧中重症與高風險族群,且讓接種三劑疫苗者得免居隔對象從關鍵設施、醫護人員,擴及適用到確診者的同住家人,整個社會向正常生活再邁出一步。不過,專家學者認為,「○加七」是邁向流感化必經的階段,但重點是「實施的時間點」,如今疫情持續往高峰走,此時放寬居隔條件,染疫人數勢必暴增,對緊繃的醫療量能更是雪上加霜,未來隨確診人數增加、重症人數增多,會加重醫院負擔。29死16人未接種 逾百歲最高齡國內已連續五日本土病例突破六萬例,死亡個案也隨之增加,昨天新增廿九例死亡個案,僅一人沒有慢性病史,其中十六人未接種疫苗。截至昨天為止,這波疫情累計二四四人死亡。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昨天死亡個案中,最年輕者為廿多歲男性,罹患神經肌肉系統疾病,長期使用呼吸器,未接種過疫苗,病程約一周,死因為新冠肺炎併呼吸衰竭。最年長者為一百多歲女性,有糖尿病及神經系統疾病,曾接種三劑疫苗,染疫後出現呼吸衰竭過世,為疫情迄今最高齡死者。另外,長照機構住民及洗腎病患等染疫人數增加,指揮中心向默沙東藥廠追加訂購十萬人份口服藥物「莫納皮拉韋」,昨先到三點五萬人份。羅一鈞表示,「莫納皮拉韋」與其他藥品的交互作用較少,優先用於長照機構、洗腎中心,並適用於管灌患者。逾65歲篩陽 經醫師評估可用藥為加速高風險長者及時使用口服抗病毒物,預防中重症並減少死亡人數,陳時中昨宣布,明天(十八日)起六十五歲以上長者快篩陽性,可攜帶快篩檢測卡匣,就近至醫療院所、衛生所或透過遠距門診醫療,經醫師協助評估確認即視為確診,若醫師認為符合輝瑞抗病毒藥物(Paxlovid)用藥規範,即可直接用藥。快篩實名制實施已超過兩周,售出超過三千三百萬劑,陳時中表示,將視第一輪是否已達到滿足點,評估這兩天販售情形後,考慮下周起第二輪販售。
-
2022-05-1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長照機構致死率估1% 陳時中:不像香港、還算穩定
新冠肺炎疫情預估五月底達到最高峰,而長照機構染疫情況也受到外界關注。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大家印象深刻的香港疫情,第一波長照機構致死率高,但台灣沒有這樣的情形,還算是穩定。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今年迄今統計,包含長照、護理、精復、社福等住宿型機構共有638家出現住民或工作人員確診情況,累計1,697名工作人員確診、3305名住民確診。不過初步統計,目前有40多位死亡個案,幾乎都是高齡及慢性病長者,有簽署不急救同意書,而染疫新冠肺炎的死因,多為呼吸衰竭或敗血性休克。目前估計長照機構住民染疫人數近4000位,死亡個案42位,初步估計染疫致死率是1%。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模式預估五月中、五月末會達到最高峰,六月底疫情下降的機會是有可能,但無論如何現在不能放鬆,疫苗還是要打,年長者還是要注意接種,不論疫情如何只要社區有流行還是要打疫苗。
-
2022-05-1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中重症增148例 29死中16人未接種疫苗
國內今天新增6萬1697例本土個案,中重症個案新增148例,29例死亡個案。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死亡個案年齡分布自20多歲至90多歲,28人有慢性疾病史,其中未接種疫苗者共16人。指揮官陳時中表示,1月1日至今輕症無症狀者占99.79%、中症人數為1269人,占0.17%、重症及死亡共324人,占0.04%。羅一鈞表示,新增29例死亡個案,其中一位100多歲女性,本身有糖尿病神經系統疾病,曾接種三劑疫苗,染疫後出現呼吸衰竭等而過世。年紀最輕為20多歲男性,有神經肌肉系統疾病,未接種過疫苗,使用呼吸器,合併呼吸衰竭情形,有簽署DNR而放棄急救,病程約一周左右。另有一名40多歲男性,染疫後合併敗血休克合併糖尿病和酮酸中毒,病程快,發病就診當天過世後檢驗出陽性;該個案未接種疫苗,羅一鈞表示,148例的中重症個案仍以年長者居多,其中重症有11例未接種疫苗、中症有57例未接種疫苗。
-
2022-05-1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中重症增149例 死亡19例、8人未接種疫苗
國內今天新增6萬8732例本土個案,中重症個案新增149例,其中重症24例,包含19例死亡個案。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死亡個案年齡分布在70至90多歲,病程主要都是新冠肺炎合併呼吸衰竭為主。指揮官陳時中表示,1月1日至今輕症無症狀者占99.79%、中症人數為1151人,占0.17%、重症及死亡共294人,占0.04%。羅一鈞表示,死亡個案年齡都介於70至90多歲,病程主要都是新冠肺炎合併呼吸衰竭為主,也有一些出現缺血性腸炎或心肌梗塞等其他病症,每一位個案都有慢性病。疫苗接種情況則為13人未接種完三劑疫苗,其中8人未接種疫苗,呼籲長者特別是有慢性病的要接種兩劑以上最好打滿三劑加強保護力。
-
2022-05-1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中重症增130例 最年輕僅20多歲、呼吸衰竭亡
國內今天新增6萬3964例本土個案,40例死亡個案,中重症個案新增130例,其中重症38例。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新增中重症個案年齡分布在20至90多歲,有許多有慢性病,最年輕為一名20多歲男性。羅一鈞表示,這名20多歲男性有施打兩劑疫苗,本身有慢性神經系統疾病,長期使用呼吸系統,染疫後因呼吸衰竭、加重本身神經肌肉疾病而死亡;另外一名30多歲男性,本身有糖尿病跟慢性系統疾病,染疫後合併敗血性休克死亡,他沒有接種疫苗。羅一鈞說,一名40多歲也有神經系統疾病,一開始到急診求診,發現有代謝性酸中毒疾病,後來因為呼吸窘迫跟酸中毒過世,有接種二劑疫苗。羅一鈞表示,整體來講今天新增中重症個案,大多數是60歲以上,中症有20人沒接種疫苗、重症有14人沒接種疫苗。依照我國人口比,未接種疫苗比例少,但是中重症死亡個案中多數沒接種疫苗,呼籲大家接種疫苗,打疫苗會有較好保護力。指揮官陳時中表示,死亡40人有38人有重大疾病,18人有簽署放棄急救同意書(DNR),大家都盡力治療,但最後不幸往生;有2人沒有重大疾病,以接種紀錄來看有15人沒打疫苗,且年齡偏大,超過80歲以上有超過22人,年齡都偏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