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12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搜尋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
共找到
73
筆 文章
-
-
2022-04-12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空汙世代】肺功能檢測論壇/「吹好吹滿」才有效 肺功能檢測重品質
頭痛兩天或心臟有異樣,很多民眾都會立刻求醫,但負責呼吸功能的肺,如果出現咳、痰、喘或因缺氧而疲累,卻常被人誤認是感冒或體力不好,「過兩天就沒事」,再加上肺功能檢查不像量血壓血糖那麼方便,結果導致肺部疾病確診時,多半已是晚期且不可逆轉,為台灣帶來龐大的醫療支出。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王鶴健表示,早期揪出病灶可降低長期的沉重負擔,他並提出三大策略:肺功能檢測早期篩檢、確保肺功能檢測品質、建立屬於台灣的監測數值。延伸閱讀:什麼是「肺功能檢測」? 不是照胸腔X光就夠了嗎?王鶴健說,每個人的肺功能資本不一樣,有人天生肺功能異常得好,有人先天不佳,每人一生至少應做一次肺功能檢測,建立肺功能履歷,了解自己的資本有多少,若肺功能異常,就會有警覺,減少後天傷害,再加上定期追蹤就診,即可常保肺部健康。他更建議廿到卅歲族群,先確認自身肺功能是否屬於先天異常,一旦建立肺部健康履歷,即可提升對肺疾症狀的自覺。延伸閱讀:【空汙世代】肺功能檢測論壇/專家:25歲應測肺功能 建立健康履歷一般人常以為只有透過X光、抽血或電腦斷層,才能揪出肺部病灶。王鶴健表示,其實只要做肺功能檢測,採用肺量計,透過呼出的氣流量來監測肺功能,就是診斷COPD最準確可靠的方法,也有助於評估肺部疾病的嚴重度、進展及預後。王鶴健提醒,肺功能檢測無侵入性,而且過程簡單,但負責檢測的醫事人員教育訓練很重要,一定要指導受測者「吹好吹滿」,才能確保檢測品質。延伸閱讀:【空汙世代】肺功能檢測論壇/關注肺老化 避免呼吸器相伴餘生以COPD的患者來說,當患者吸飽氣後吐出,用力呼氣的肺活量(FVC)以及用力呼氣一秒量(FEV1)的比值小於七十%時,即顯示肺有阻塞。另外,FEV1數值大於八十%代表著輕度阻塞、八十%到五十%間屬於中度、五十%到卅%屬於重度、小於卅%屬於極重度。王鶴健也指出,肺功能比值是以FVC與FEV1兩者相較,目前的比值標準是根據國外資訊,但肺功能受性別、年齡、身高、種族等因素影響,台灣應訂定屬於台灣人的標準值。延伸閱讀:【空汙世代】肺功能檢測論壇/提升存活率 專家促建跨部會單位
-
2021-11-18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肺阻塞易與感冒混淆 咳痰喘逾三週要注意!醫教「一分鐘登階」檢測肺功能
新冠肺炎襲捲全球,全民肺部健康意識抬頭,其中肺阻塞(COPD)對於肺部的威脅不容忽視!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全球每十秒鐘就有一人死於肺阻塞,每年死亡人數高達三百萬人,遠超過新冠肺炎一年內近兩百萬人的死亡人數。呼籲常暴露於菸害、廢氣、空汙、粉塵等危險因子的族群應提高警覺,日常可透過「一分鐘登階」自我檢測肺功能,若一分鐘無法爬完80階階梯(約四層樓),且合併持續三週以上的咳、痰、喘症狀,則可能有肺阻塞風險,建議盡快至醫療院所就醫安排X光及肺功能檢查,確保肺部健康。 肺阻塞如同身處廢氣中 及早就醫延緩肺功能下降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暨台大醫院內科部王鶴健理事長表示,肺阻塞疾病照護在政府及學會推廣疾病衛教及肺阻塞之整合型照護計劃下,已從十大死因排行中下降至第八位;根據統計,台灣四十歲以上國人肺阻塞盛行率約6.1%至9.5%,但就診率僅2.1%。為了讓民眾更了解肺阻塞,學會除了發展「一分鐘登階」評估肺阻塞風險,今年更邀請民眾票選具象化視覺,最終以「肺阻塞如同隨時身處在汽機車廢氣中,讓人喘不過氣」讓民眾最有感,提醒大家只要有相關症狀應立即就醫檢查。 以為只是單純老化?你認識肺阻塞嗎?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公共事務召集人、台大醫院內科加護病房暨呼吸照護中心主任古世基表示,最新調查發現,逾4成民眾不認識肺阻塞,有近5成出現持續三週以上咳、痰、喘等疑似症狀也不會尋求醫療協助。多數民眾認為症狀沒有很嚴重、不會影響日常生活,甚至視為年紀增長的正常現象。 由於肺阻塞初期較無明顯症狀,甚至容易和一般感冒混淆,但感冒的症狀並不會持續出現;此外因應疫情期間大家有配戴口罩的習慣,在日常運動、走路、爬樓梯都可能會有戴不住口罩的問題,而肺阻塞患者因肺功能相對較差,配戴口罩時較一般人更容易出現頭暈、頭痛等症狀,導致難以長期配戴口罩。 一分鐘登階+咳痰喘初步評估 遠離肺阻塞威脅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呼吸道疾病委員、彰化基督教醫院林慶雄副院長指出,肺部功能一旦損傷幾乎無法逆轉,當肺阻塞發生重度急性惡化,兩個月內死亡率更高達20%。現行肺阻塞診斷主要以肺功能機器進行檢測,較耗時且需專業人員操作,為了幫助肺功能篩檢能更為普及,學會目前正積極發展肺阻塞簡易篩檢方式,希望找出更多早期患者,及早介入治療。鼓勵平時透過「一分鐘登階」進行自我肺功能檢測,若一分鐘無法爬完80階階梯(約四層樓),且合併持續三週以上的咳、痰、喘症狀,則可能有肺阻塞風險,務必及早就醫檢查開始治療。 30階以下:若爬不到30階就喘到爬不下去,可能是肺阻塞高風險族群,建議盡快至醫療院所適當科別檢查 30-50階:可能是肺阻塞中度風險族群,請持續注意肺部健康 50-80階:是肺阻塞低風險族群,請繼續往超越80階邁進 《延伸閱讀》 .喘咳痰3周當心肺阻塞避免肺功能惡化醫:及早就醫、正確用藥是關鍵 .咳、痰、喘小心肺阻塞?1分鐘自我測試肺功能好壞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1-17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噴錯氣喘藥物 恐增死亡風險
天氣轉涼,氣溫變化大,氣喘容易發作。亞東醫院胸腔內科教授鄭世隆提醒,許多病患常依賴緩解型吸入劑,反不利於病情控制,甚至增加死亡風險;規則就醫和使用吸入型類固醇才能「治本」,確實改善氣喘症狀。鄭世隆分享,曾有一名47歲氣喘病患每當氣喘發作,便就近至藥局購買緩解用吸入劑來緩解症狀,而未使用醫師開立的吸入型類固醇。在長期過度使用之下,某日天氣轉涼,氣喘急性發作緊急送醫,到院插管急救仍宣告不治。鄭世隆說,氣喘是氣管發炎造成的慢性呼吸道疾病,而緩解型藥物為短效的氣管擴張劑,患者一噴之後氣管打開,便會感覺較舒服,但氣管發炎狀況仍在,使用時間一久,遇到過敏原或天冷時,氣喘就會發作更厲害。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王鶴健表示,緩解用吸入劑僅能在急性發作時短暫緩解,無法根治氣管發炎,甚至容易過度依賴用量愈來愈大,應以吸入型類固醇等控制型藥物作為平時的保養,以抑制氣管發炎的情況。根據研究,一年使用三瓶以上的緩解型吸入劑,會提高氣喘嚴重發作風險;一年使用12瓶以上將增加死亡風險。根據健保資料分析,台灣逾三成患者每年使用超過三支緩解用吸入劑。王鶴健說,氣喘的治療以三個月起跳,但很多患者以為自己症狀緩解就等於痊癒,而不再治療;或是因為使用短效的緩解型吸入劑獲得暫時的舒緩,而未規律服用吸入型類固醇。事實上,一瓶緩解型吸入劑約可噴200至300次,如能按時使用「治本」的吸入型類固醇,將氣喘控制好,一年甚至用不到一瓶。鄭世隆表示,若氣喘控制得當,經由醫師評估也有可能將類固醇等控制型藥物的劑量減半,甚至可能不需再使用藥物。
-
2021-11-16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天冷氣喘易發作 醫師提醒用對藥物才能治本
天氣轉涼,氣溫變化大容易導致氣喘發作。但亞東醫院胸腔內科教授鄭世隆提醒,許多病患常依賴緩解型吸入劑,反不利於病情控制,甚至增加死亡風險;規則就醫和使用吸入型類固醇才能「治本」,確實改善氣喘症狀。鄭世隆分享,曾有一名47歲氣喘病患每當氣喘發作便就近至藥局購買緩解用吸入劑來緩解症狀,而未使用醫師開立的吸入型類固醇。在長期過度使用之下,某日天氣轉涼氣喘急性發作緊急送醫,到院插管急救仍宣告不治。他說,氣喘發生主要是因為氣管發炎造成的慢性呼吸道疾病,而緩解型藥物為短效的氣管擴張劑,患者一噴之後氣管打開,便會感覺較舒服,但氣管發炎狀況仍在,久而久之一遇到過敏源或天冷時,氣喘就會發作更厲害。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王鶴健表示,「緩解用吸入劑就像滅火器」,僅能在急性發作時短暫緩解,無法根本治療氣管發炎,甚至容易過度依賴用量越來越大。需以吸入型類固醇等控制型藥物作為平時的保養,以抑制氣管發炎的情況。但根據研究,一年使用三瓶以上的緩解型吸入劑,會提高氣喘嚴重發作風險;一年使用12瓶以上將增加死亡風險。根據健保資料分析,台灣逾三成患者每年使用超過三支緩解用吸入劑。王鶴健說,氣喘的治療以三個月起跳,但很多患者以為自己症狀緩解就等於痊癒,而不再治療;或是因為使用短效的緩解型吸入劑獲得暫時的舒緩,而未規律服用吸入型類固醇。但事實上,一瓶緩解型吸入劑約可噴200至300次,如能按時使用「治本」的吸入型類固醇,將氣喘控制好,一年甚至用不到一瓶。鄭世隆也表示,若氣喘控制得當,經由醫師評估也有可能將類固醇等控制型藥物的劑量減半,甚至可能不需再使用藥物而為降低台灣氣喘急診住院率、優化氣喘醫療給付改善方案與政策,衛福部健保署、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診所協會全聯會與AZ公司也簽署為期兩年的「健康肺氣喘神盾計劃」合作備忘錄,盼能透過基層診所加強氣喘照護收案,減少氣喘住院急診率。
-
2021-11-12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肺阻塞、新冠肺炎「雙重打擊」 50歲男肺結疤、戴鼻管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每10秒就有1人死於肺阻塞(COPD),好發族群為40歲以上男性,危險因子包括菸害、空汙、粉塵、廢氣等。而新冠肺炎肆虐全球,若本身肺阻塞又確診新冠肺炎,對肺部即是「雙重打擊」,肺部幾乎纖維化,醫師提醒,若民眾出現三周以上咳、痰、喘問題,應儘速就醫,且應儘早完整接種新冠疫苗,降低重症死亡機率。11月17日為世界肺阻塞日,國民健康署攜手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舉辦「每年近5000人慢性肺阻塞疾病死亡 立即戒菸 遠離咳、痰、喘」記者會。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台大癌醫中心副院長王鶴健表示,根據統計,國人40歲以上肺阻塞盛行率約6.1%至9.5%,但就診率僅2.1%,仍有許多潛在患者流連在外。2021年「後疫情時代咳痰喘」調查,針對1112名40歲以上且有暴露於危險因子的民眾,調查結果顯示,有4成高風險族群不認識肺阻塞。而有6成高風險族群曾連續3周出現咳痰喘症狀,當中近5成的人沒有尋求醫療資源,認為症狀沒有影響日常生活、年紀大很正常。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公共事務召集人、台大醫院內科加護病房暨呼吸照護中心主任古世基表示,肺阻塞初期較無明顯症狀,容易和一般感冒混淆,但感冒症狀不會持續出現。肺阻塞患者因肺功能較差,戴口罩更容易頭暈、頭痛,更容易「罩」不住。肺阻塞依照風險、症狀及惡化病史,分為四種族群,GroupA為症狀少、風險低,GroupB症狀多、風險低,GroupC症狀少、風險高,GroupD症狀多、風險高。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呼吸道疾病委員、彰化基督教醫院副院長林慶雄指出,肺部功能一旦損傷,幾乎無法逆轉,且肺阻塞發生重度急性惡化時,兩個月內死亡率高達20%。古世基表示,一名66歲退休病患,過去為了應酬每天2包菸,菸齡超過20年,退休後出現咳、痰、喘症狀,尤其天氣變化呼吸更急促,運動、生活日常嚴重影響,就醫診斷為肺阻塞合併過敏體質,透過藥物、肺復原運動及戒菸,肺功能獲得改善,運動耐力也提升。古世基說,若肺阻塞又確診新冠肺炎,等於是「雙重打擊」。他分享,一名50多歲男性個案,本土疫情爆發時確診,他本身肺阻塞輕微,但確診新冠一周後呼吸衰竭,送急診插管進加護病房,經2周治療後拔管,肺部仍結疤、纖維化,即便出院,一活動仍容易掉血氧到85%,低於最低正常值90%,這類患者需門診、肺復原協助復健,也建議家中準備血氧偵測儀,若血氧過低需戴氧氣鼻管,絕不可能恢復到過往狀態。王鶴健指出,為落實肺阻塞篩檢生活化,鼓勵民眾平時透過「一分鐘登階」進行自我肺功能檢測,若一分鐘無法爬完80階階梯、約四層樓,且合併三周以上咳、痰、喘症狀,可能有肺阻塞風險,建議盡快到醫療院所就醫,安排X光及肺功能檢查。林慶雄說,依照患者風險程度給予整合性照護,以藥物與非藥物治療(如戒菸、營養補充、運動、肺復原運動)雙廣齊下,維持患者肺功能。古世基表示,以國際統計來說,確診新冠肺炎的危險因子,除了高齡外,排序第一為心血管疾病,第二名則是糖尿病,第三則是慢性呼吸道疾病、肥胖等,呼籲民眾「疫苗一定要打」,可減低重症機率。一分鐘登階指標:1.「30階以下」:若爬不到30階就喘到爬不下去,可能是肺阻塞高風險族群,建議盡快至醫療院所適當科別檢查。2.「30至50階」:可能是肺阻塞中度風險族群,請持續注意肺部健康。3.「50至80階」:是肺阻塞低風險族群,請繼續往超越80階邁進。
-
2021-11-12 焦點.元氣新聞
幫陳時中戒菸?國健署長說「若他願意」醫強烈建議「要戒」
衛福部長陳時中遭爆赴私人聚會時,未帶口罩喝酒、唱歌,疑似還在室內抽菸。身為菸害防制法的主管機關國民健康署,近期適逢世界肺阻塞日,攜手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今舉辦記者會活動,呼籲國人「立即戒菸,遠離咳痰喘」,署長吳昭軍受訪時表示,若部長願意的話,可以協助部長戒菸,但要不要戒菸「看他」,至於會不會考慮邀部長當戒菸大使,他則說「要問他意見,也不一定要邀他」。被問及是否協助陳時中戒菸時,吳昭軍說,國健署提供民眾3000多家戒菸服務,當然可以借助一些心理或藥物幫忙。至於有無打算介入協助部長戒菸?他說「他願意的話我們就會,戒菸本來就是這樣,要不要戒菸要看他」,至於是否邀請部長擔任戒菸大使?他說「要問他的意見,戒菸單位也不一定要邀請他」。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癌醫中心副院長王鶴健說,國內的確有許多像部長一樣的民眾,多半以「靈感」、「舒壓」為說詞來吸菸,會吸進2000、3000種易致癌化學物質,可能造成肺阻塞、肺部損傷、血管阻塞、腦中風等心血管疾病,也會引發糖尿病、腎臟功能不好,不僅肺部是全身性影響。王鶴健說,台灣戒菸非常便利,有心要戒菸,健保還會幫你出錢,給你兩次戒菸機會。他認為,戒菸若沒有心理準備,成功率很低,為了國家的未來,就醫師的立場當然要鼓勵部長戒菸,維護健康,今日記者會「部長應該也要來」。
-
2021-07-2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免疫力低更需疫苗護體 癌友掌握6大原則安全打疫苗
「醫師,我現在正在化療,可以打COVID-19疫苗嗎?」「我想打疫苗,但哪一個廠牌適合呢?」這是臨床醫師最近最常被問到的問題,由於有些癌患正處在治療階段,擔心病情又怕染疫,非常焦慮。治療癌症的醫師皆認為,癌症病人只要與主治醫師討論評估後,都能打疫苗護體。基隆長庚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王正旭指出,COVID-19疫苗18歲以上都可以接種,癌症患者也不例外。雖然患者免疫力較差,接種疫苗後得到的保護力沒有一般人高,但相較於感染COVID-19導致重症的機會,接種疫苗還是利大於弊。日前全癌症病友連線與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還共同呼籲,希望指揮中心將第九類的罕病及重大傷病施打順序提前,不能讓取得重大傷病的癌友在頻繁進出醫院、冒著染疫的風險下接受治療。積極鼓勵癌症患者接種COVID-19疫苗的原因,台大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梁金銅解釋,以大腸直腸癌患者為例,在治療期間及開刀後6個月內,仍屬於生病期,需積極接受後續治療,這段期間患者免疫力低,若不幸染疫很容易導致重症,因此更需要打疫苗護體。美國國家癌症資訊網絡(NCCN)在2021年6月9日所發佈的「癌症與COVID-19接種」(Cancer and COVID-19 Vaccination)明確建議,治療中的癌症病人,在主治醫師評估且建議施打新冠疫苗後,要施打疫苗給予保護力。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台灣肺癌學會、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還特地針對肺癌患者發出疫苗接種建議。醫學會指出,肺癌患者比一般人更容易發展成肺炎重症,因此,只要患者治療穩定,都適合接種COVID-19疫苗。我是癌末患者醫師建議:身體虛弱恐無法承擔疫苗副作用,建議不打。什麼情形得緩打或不能打疫苗,梁金銅認為,曾發生任何疫苗過敏者就不適合接種。王正旭則建議,若癌症患者身體太過虛弱,又有心臟及肺臟積水,已到了支持療法的癌末患者,疫苗產生的副作用對患者的身體是很大負擔,也建議不要接種COVID-19疫苗。我正接受化學、標靶治療醫師建議:只要白血球未下降太多,化療後一到兩周可施打。接受化學治療或標靶治療時,梁金銅認為,只要患者的白血球沒有降低很多,都可正常施打。若民眾擔心,王正旭則建議打完化療一到兩周後,再接種疫苗比較適當,若發生白血球下降等狀況則暫緩施打。我準備接受手術醫師建議:非急症者可先打疫苗再手術;急診刀待手術完穩定,再進行評估。手術的患者怎麼辦?肺癌相關醫學會建議,避免手術前後一周內接種。不過,目前醫療降載,很多醫院規定急診刀才能立即開刀,因此,梁金銅建議,屬於第一、二期的,仍等待手術安排者,可以先打疫苗,兩周後即可開刀手術;若是三期以上的急診刀患者,就先手術切除癌症病灶,但因手術後是身體最虛弱的時候,會希望患者在病情穩定出院後,再接受疫苗接種。我正進行骨髓移植、免疫療法醫師建議:骨髓移植三個月後再打疫苗;細胞免疫療法無嚴重反應者隨時可施打。王正旭提醒,血液性癌症若正進行骨髓移植期間,必需等治療三個月後再施打疫苗。至於正在接受細胞免疫療法的病友,治療期間除非有嚴重免疫反應,例如嚴重腹瀉需暫緩施打,不然,任何時間接種都沒問題;接受CAR-T免疫治療的患者,則需在完成治療後3個月再打疫苗。我該選哪一種疫苗?醫師建議:有肥胖、心血管疾病、血液問題,建議以mRNA疫苗為優先,但仍需與醫生討論評估。疫苗的選擇,基本上已核准使用的疫苗都適合癌患。不過梁金銅建議,大腸直腸癌患者多較年長,若又有肥胖及心臟血管問題,建議優先選擇mRNA疫苗。另外,有血液問題血小板低下或血栓史,也可以以mRNA疫苗為主。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創辦人、曾是乳癌患者的林葳婕指出,癌友對於疫苗的訊息過於片段,在面對眾多訊息時,最好的方式就是與主治醫師討論,不要自己嚇自己。癌友接種COVID-19疫苗的6大原則1. 身體虛弱的癌末患者建議不打。2. 預計開始接受化療或正等待手術者,建議先接種疫苗。3. 手術後建議待身體恢復(如出院)再接種疫苗。4. 化學治療或標靶治療期間,若白血球下降太多,需暫時緩打。5. 目前獲准的COVID-19疫苗都不含活性病毒,都適合癌友。6. 接種疫苗前與主治醫師討論評估。
-
2021-07-2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疫情嚴峻!癌症接力治療刻不容緩 三大學會籲肺癌患者盡快施打疫苗
5月中旬爆發本土大規模疫情,儘管醫院採取高規格防疫措施,但許多癌友仍擔心感染而不敢就醫,彰化基督教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黃國揚表示,癌症治療有如一場棒球比賽,除了慎選先發投手(第一線藥物)、中繼投手(第二線藥物),更重要的是,球賽不能中途喊卡,否則人生恐提早出局。黃國揚說,晚期EGFR肺癌病友如採用「接續型雙標靶」接力治療,能拉長整體存活時間,就像棒球比賽取決優質的先發投手,讓後續優秀的中繼投手接替上場,終局能贏得球賽。前台灣大學校長、中研院士楊泮池所率領研究團隊,於今年1月發表一項台灣本土大規模研究成果,分析1.2萬名55至75歲、胸部X光正常的受試者,儘管不抽菸或已戒菸逾15年,仍有2.6%檢出肺癌,遠高於美國1.1%及歐洲的0.9%。在300多名被確診為肺癌的受試者中,96.5%為零期或第一期病患。黃國揚指出,該項研究點出了我國四大肺癌高風險族群,分別為三等親內有肺癌家族史、接觸二手菸、有慢性肺疾病史及烹飪時沒有使用抽油煙機者。在治療上,因為篩檢儀器的進步,加上國人健診意願較高,愈來愈多早期肺癌病患能夠接受手術切除,不過,臨床上初確診晚期肺癌的病患依然多於早期。在討論治療策略時,大部分晚期肺癌病患關注於治療的整體存活期有多長、藥物有效的時間、治療副作用,及健保有無提供給付,如何降低經濟負擔。肺腺癌新增人數逐年增加,不抽菸者罹患肺癌的機率似乎更高,所幸在導致肺癌的驅動基因統計發現,亞洲族群肺癌患者帶有EGFR基因突變比率達55%,而歐美族群僅有20%到30%,顯示更多亞洲癌友適合接受EGFR標靶藥物治療。以70歲張奶奶為例,幾年前因呼吸急喘而就醫,意外確診為肺腺癌第四期,合併肋膜積水,所幸她基因檢測為EGFR基因突變,在醫師評估下,第一線治療採取第二代口服標靶藥物後,腫瘤逐漸縮小。但持續用藥兩年後,腫瘤復發,出現抗藥性,不幸中的大幸是,張奶奶的抗藥性屬於EGFR的T790M基因突變,還可接力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治療,至今超過3年,只需定期回診拿藥,如同治療慢性病。黃國揚表示,張奶奶治療策略為「接續型雙標靶」組合,於第一線治療時先採用第二代EGFR標靶藥物,出現抗藥性後,如為T790M基因突變,可接力第三代標靶藥物,一棒接一棒接力治療。臨床數據顯示,亞洲人總存活期中位數為44.8個月。「晚期肺癌治療就像一場棒球比賽」黃國揚說,第一線藥物治療的選擇,如同在棒球賽裡的先發投手,盡可能地讓對方打不到球,創造贏面。待先發投手疲乏,藥物失效時,中繼投手登場,投予第二線藥物治療,此時接力治療追求目標為延長整體存活期,盼在九局下半的局面裡取得漂亮分數,而關鍵就取決於先發投手的強弱。黃國揚指出,部分年長病患在選擇藥物時,在乎副作用問題,建議確診晚期肺癌時,癌友應考量自身狀況,積極與醫師溝通,擬定最佳治療策略,積極抗癌。爆發本土大規模社區感染後,許多癌友未能定期就醫,依照原訂的治療策略用藥,黃國揚表示,這就像是棒球場上突然掀起一股巨風亂流,提醒患者務必固定回診,不可中斷治療。由於肺癌病人染疫後容易惡化為肺炎重症,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台灣肺癌學會、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齊聲呼籲,肺癌病友應該醫師評估下,盡速接種疫苗。正在接受化學治療的病患,可在任何時間接種疫苗。如擔心化學治療副作用與疫苗副作用不容易區別,可以錯開施打的時間。
-
2021-07-1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衛福部購550台HFNC全數到貨 配發97家醫院
衛福部緊急採購500台HFNC救治新冠肺炎患者,廠商也無償提供50台,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今天證實,550台HFNC已全數配發到全台97家醫院,以部立醫院占大宗。藝人賈永婕向企業界募得數百台高流量氧氣鼻導管全配系統(HFNC)捐贈給醫院救治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患者,獲得外界一致讚揚,HFNC也被冠上「救命神器」之稱。因應疫情,衛福部斥資新台幣1億元緊急採購500台HFNC,協助醫院救治患者,廠商也無償提供50台,共550台HFNC,可供1.1萬人次使用。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今天表示,550台HFNC皆已交貨,且配送至全台97家醫院。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公共事務工作小組召集人、台大醫院內科加護病房主任古世基告訴中央社記者,衛福部採購的HFNC分2階段配送,第1階段到貨200台,優先配發給先前疫情嚴峻的雙北地區,如亞東、雙和等收治眾多重症患者的醫院。後續第2階段配發,古世基表示,醫學會建議以開設醫院專責加護病房的病床數為基準,因應未來可能發生的疫情與收治量能,類似超前部署的概念,而部立醫院肩負收治確診患者重任,可能因此分配較多。依照衛福部規畫的HFNC配送計畫,550台HFNC以部立桃園醫院(含新屋分院)配得48台最多,其次為部立台北醫院42台、部立台南醫院30台;醫療資源相對匱乏的3離島也都有配發HFNC。衛福部次長石崇良說,配給部立醫院的HFNC,可方便醫院間調度使用。主管部立醫院的醫福會執行長王必勝說,HFNC可有效提升染疫患者血液中的含氧量,有助降低演變為重症,這次採購案主要由衛福部進行,部立醫院分配量之所以比較多,一方面是部立醫院收治大量染疫患者、需求較多,另一方面也協助代管,未來若該地區有其他醫院申請該機器時,可就近快速配發。古世基進一步解釋,新冠肺炎患者會發生缺氧性呼吸衰竭,簡易型高流量氧氣治療僅提供乾燥空氣,患者吸入後喉嚨乾,痰液更不易咳出;而HFNC則是優化的供氧設備,可提供加溫加濕、且含氧比例精準的氣體,患者臨床治療反應較佳。「但不能過度神化HFNC。」古世基強調,並非所有新冠肺炎患者都須使用HFNC,部分患者送到急診就很嚴重,必須立即插管;而即便用了HFNC,固然有一定比例降低插管風險,但也非百分百,若病況快速惡化仍要快速插管治療。
-
2021-07-07 焦點.元氣新聞
年輕人電子煙使用率升高近2倍 醫師憂「成分不知啥更恐怖」
青少年電子煙使用率上升,小心嘗試就成癮,後患無窮。國健署今公布最新調查吸菸行為調查結果,發現18歲以上國人的電子煙使用率由2018年的0.6%增加至2020年的1.7%,升高近2倍;且主力使用族群集中在年輕男女身上。國健署去年針對全國25306名18歲以上的國人進行吸菸行為調查,男性10867人,女性14439人。結果顯示,40歲以下為電子煙的主要使用族群,其中以26歲到30歲男性(6.3%)、21歲到25歲女性(4.6%)占比最高。此外,併用電子煙與紙菸比率,也從2018年的0.5%,上升至2020年的0.9%。電子煙含許多致癌物質,成分絕對不比菸草單純,配壞肺的速度可能比傳統紙煙還要快。高雄榮總家醫科主治醫師薛光傑說,2019年爆發新冠肺炎前,開始出現使用電子菸的死亡案例,加拿大有青少年僅使用5個月就需要換肺,更有美國青少女吸食4個月就要插管。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王鶴健表示,電子菸添加物眾多,「放的成分不知是什麼更恐怖」,之前有收治過年輕患者,因為突然喘、呼吸衰竭,入住到加護病房,經醫師詢問才知有電子菸史。針對國人使用電子煙的原因,國健署菸害防制組簡任技正呂孟穎表示,年輕族群還是以「好奇」為主,其次是有吸紙菸者誤信網路傳言以為可以戒菸。對於年輕人因為好奇嘗試,而不知行爲的嚴重程度,薛光傑強調,「沒什麼好嘗試的,有可能一試就成癮」,從小教導青少年「責任感」與「保護自己」的認知是重要根本,「讓他們了解如果發生事情,會影響自己的未來與周遭關心他的人,要好好珍惜自己」。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1-04-28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短效吸入劑只治標,錯誤用藥死亡風險高!氣喘日常保健6法
●氣喘若未正確治療,急性發作有可能休克●國人每10人就有1人有氣喘問題●吸入型類固醇是治本,短效急救吸入劑是治標氣喘若未正確治療,急性發作時,恐危及生命風險。最新「台灣氣喘短效急救吸入劑使用與住院急診風險」研究指出,每年使用短效急救吸入劑超過3支以上的氣喘病患,相較於每年使用短效急救吸入劑2支以下的病患,未來一年發生氣喘急性惡化的死亡風險高出9成。短效吸入劑 愈用愈沒效一名39歲女性氣喘患者,不敢使用吸入型類固醇,每次氣喘發作僅使用短效急救吸入劑,當下覺得氣管舒張、呼吸順暢,一年下來竟使用3支以上,直到嚴重感冒引起急性氣喘發作、差點休克,送醫急救插管治療後,才發現已錯誤用藥多時。台灣每10人就有1人有氣喘問題,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台大癌醫中心醫院副院長暨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王鶴健表示,氣管發炎時使用短效急救吸入劑就像用滅火器,只是短暫緩解,無法根本治療氣管發炎,甚至會愈用愈沒效。反覆使用 恐致氣喘惡化 王鶴健與耕莘醫院胸腔內科主任王誠一分析2001年到2015年健保資料庫中,近21萬8千多名氣喘病患的用藥習慣。研究發現,每年使用短效急救吸入劑超過3支以上的氣喘病患高達16%,相較於每年使用短效急救吸入劑2支以下的病患,未來一年發生氣喘急性惡化的風險高出7成2,死亡風險更高出9成。保守估計,過度依賴短效急救吸入劑患者的比率可能高達3成以上,除健保用藥外,病患自費購買的現象也很普遍。「吸入型類固醇是治本,短效急救吸入劑是治標。」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呼吸道委員會副主委、亞東醫院胸腔內科教授鄭世隆表示,臨床觀察,每10位患者中約有8位長期只使用短效急救吸入劑,但短效急救吸入劑僅能暫時緩解緊縮的氣管,雖當下覺得呼吸順暢,但氣管一下子就會再度緊縮,並未緩解過敏發炎反應,反覆使用恐導致氣喘惡化。吸入式類固醇 相對安全鄭世隆指出,過去民眾普遍認為使用類固醇會導致青光眼、白內障、變胖、骨質疏鬆及免疫力下降等,而短效急救吸入劑的價錢便宜、取得方便,因此很多人害怕使用吸入型類固醇。氣喘標準治療使用吸入式類固醇,吸1年的劑量等同於1至2顆口服類固醇,劑量相當低,且經特殊設計,可以直接於肺部吸收,安全且有效,能控制過敏氣喘的發炎反應,規則服藥1個月,病況穩定後,就可降低吸入劑量,不會發生坊間說的全身性副作用。減少接觸塵蟎、寵物貓狗除規則用藥,鄭世隆提醒,氣喘患者預防急性發作,應減少接觸過敏原,如塵蟎、寵物貓狗,當面臨空汙、溫差大時,應避免外出;運動還能提升免疫力,但「不可以為有運動就不用藥」,小心氣管發炎反應不降反升。
-
2021-04-27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氣喘錯誤用藥險休克 醫:短效急救吸入劑無法根本治療
氣喘若未正確治療,恐因急性發作,救治不及逝世,亞洲歌姬鄧麗君便是如此。39歲女性氣喘患者不敢使用吸入型類固醇,每每發作僅使用短效急救吸入劑,一吸便覺氣管舒張、呼吸順暢,沒想到一年下來竟使用超過3支,直到嚴重感冒引發急性氣喘發作,差點休克,才緊急送醫插管治療,發現自己長期未正確治療氣喘。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呼吸道委員會副主委、亞東醫院胸腔內科教授鄭世隆表示,過度使用短效急救吸入劑,恐導致氣管發炎反應更嚴重,吸入型類固醇的類固醇含量低,且能實際解決氣管發炎問題,通常穩定用藥1個月後,病況漸穩定,可降低治療劑量。我國每10人就有1人有氣喘問題,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王鶴健表示,「氣管發炎時使用短效急救吸入劑就像滅火器,只是短暫緩解,無法根本治療氣管發炎,甚至會越用越沒效」。王鶴健與耕莘醫院胸腔內科主任王誠一分析2001年到2015年健保資料庫中,近21萬8千多名氣喘病患的用藥習慣,探討「台灣氣喘短效急救吸入劑使用與住院急診風險」。研究發現,每年使用短效急救吸入劑超過3支以上的氣喘病患高達16%,相較每年使用短效急救吸入劑2支以下的病患,未來一年發生氣喘急性惡化的風險高出7成2,死亡風險更高出9成,王鶴健保守估計,過度依賴短效急救吸入劑患者的比例可能高達3成以上;除健保用藥外,病人自費購買短效急救吸入劑的現象也很普遍。「吸入型類固醇是治本,短效急救吸入劑是治標。」鄭世隆表示,臨床門診觀察,轉診患者中,每10位約有8位長期只使用短效,患者因為覺得一吸就有效,而不使用類固醇,但短效急救吸入劑只能短時間緩解氣管緊縮、打開氣管,雖當下覺得呼吸順暢,但氣管一下子就會再度緊縮,因未緩解過敏發炎反應,反覆使用短效急救吸入劑,恐增加氣管收縮,加劇發炎,導致氣喘惡化。為何氣喘患者常使用短效急救吸入劑,而不使用吸入型類固醇?鄭世隆表示,短效的價錢便宜、取得方便,吸入型類固醇則相對昂貴,且過去民眾普遍認為使用類固醇會導致青光眼、白內障、變胖、骨質疏鬆及免疫力下降等,因此害怕使用吸入型類固醇。鄭世隆說明,氣喘治療所使用的類固醇是吸入式的,吸1年的劑量才會等同於1至2顆口服類固醇,劑量相當低,且經特殊設計,可以直接於肺部吸收,安全且有效,能控制過敏氣喘的發炎反應,規則服藥1個月,病況穩定後,就可以降低吸入劑量,不會發生坊間說的全身性副作用。
-
2021-04-22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防空汙,外出要戴防霾口罩嗎?胸腔科醫破解迷思
●防空汙,外出要戴防霾口罩●選用醫療級口罩CP值最高,可防飛沫、阻擋病菌與粉塵●對抗PM2.5,N95口罩最有力,有效阻擋達95%以上最近空汙頻拉警報,為了防疫,加上對抗細懸浮微粒PM2.5侵襲,外出第一步就是「戴口罩」。市面上口罩種類不少,花色更是五花八門,雖已有專門的防霾口罩,但不一定需要所謂帝王級口罩,胸腔科醫師分析,CP值最高還是大家常戴的「醫療級」口罩。紙口罩、布口罩 只能防塵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出版「空氣汙染與肺部健康」手冊指出,戴口罩是防空汙的初級防線,目前市面口罩約有六種,分別為紙口罩、布口罩、活性碳、醫療級、N95以及經濟部CNS15980認證可防PM2.5的防霾口罩,其中,防霾口罩可根據PM2.5濃度分A、B、C、D四等級。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高雄長庚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林孟志分析說,紙口罩、布口罩對PM2.5防禦零效果,戴上去只能阻止大粒灰塵或物理性防曬;至於活性碳口罩,無論有沒有過濾層,抵擋PM2.5的效率差,雖然不貴,容易取得,實用效果仍有待科學驗證,建議呼吸道過敏時可使用。醫療級口罩 相對適合「CP值最高的是醫療級口罩。」林孟志表示,醫療級口罩容易取得,有三層過濾層,除了可阻擋PM2.5,也能擋住飛沫傳染的病毒,即使防護力只有3、4成,但從一般人活動外出頻率來看,仍是相對適合的選擇,缺點是密合度不好,建議可外加一層布口罩,增加使用壽命,也能提高貼和度,阻絕效果同步提升。若要防止無孔不入的PM2.5,最有力的選擇應該是N95口罩,但林孟志認為,N95口罩呼吸阻力大,戴上後換氣不易,也不便宜、取得不易,對一般人來說,仍是「理想跟現實有點差距」的選項。標榜防霾 未取得認證經濟部標檢局2017年推出「防霾口罩檢測標準」,可讓民眾視空氣汙染狀況選擇佩戴的口罩,雖然立意佳,但林孟志提醒,目前許多標榜防霾市售口罩仍未取得認證,選購上務必要當心。林孟志表示,不是戴上帝王級的口罩就一定最好,雖然防霾PM2.5口罩依空品程度分成ABCD四級,但像台灣空汙嚴重的中南部,多半處於AQI150以下,PM2.5指數平均在30至50之間,民眾其實只要選擇佩戴C、D級口罩,就可獲得良好防護,並不用刻意選擇B級以上的口罩。口罩有壽命 一天換一個口罩也是有壽命的,林孟志說,隨著佩戴時間增加,接觸空氣抵擋力也會遞減,「正常來說,一天就要換一個」,在此前提下,要選用符合醫學、科學認可的口罩,買合理價格以及合理效益的口罩,才能跟空汙長期抗戰。
-
2021-03-19 科別.呼吸胸腔
吃什麼能減低空汙對身體傷害?胸腔科醫師:沒有!唯有這件事
人可以一天不吃東西,卻沒辦法一刻不呼吸,但最近空氣品質頻繁拉警報,面對這個無所不在的「恐怖份子」有何對策?醫師認為,對抗空汙,必須正視空汙結構,避免成為空汙製造者,建議多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目前沒有任何食物可解決空汙對身體的衝擊,唯有「多喝水」,可加速部分空氣汙染物質排出體內。 空汙不完全等於肺癌 只能說是危險因子高雄長庚醫院副院長、胸腔內科主治醫師林孟志指出,肺癌連續10年位居國人癌症死亡率第一名,不抽菸、沒有家族史的肺癌患者逐年增加,北醫於2019年發表研究,指國內南部肺癌患者大幅增加,疑與空汙有關。但至目前為止,醫界尚未發現空汙影響肺癌的確切病理機轉,「只能說是危險因子,要從危險到風險,兩者還沒有直接關連。」林孟志說。那麼,空汙何以提高肺癌的發生率?林孟志表示,各種空氣汙染源中,最直接影響肺部的就是PM2.5,顆粒大小只有毛髮的1/30,因為最快、最容易進入呼吸道,容易引起發炎反應。不只是肺癌,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甚至肺纖維化等,都可能因PM2.5濃度增加,增加罹病率或急性惡化。由林孟志擔任理事長的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去年針對「空氣汙染與肺部健康」出版長達64頁的照護手冊,裡面提及,2002年針對一百多萬個不抽菸的志願者追蹤16年以上,發現每增加10單位的PM2.5濃度,會增加8%的肺癌相關死亡率,隨時間增加,比率還會上升。該手冊編輯團隊之一的台中榮總胸腔內科醫師暨呼吸加護中心主任傅彬貴說明,空氣中的PM2.5拉高了肺癌發生危險,但從暴露到罹患肺癌,通常不是一天兩天,「起碼是十年以上」,以這樣的時間長度來看預防甚至解決空汙,其實相當從容。減少空汙 從自身做起傅彬貴認為,首先要正視空汙結構,就像打敗敵人要先摸清底細,台灣空汙來源只有三分之一來自境外,三分之二仍為島內,包括汽機車、地下工廠排放、火力發電廠都是主要汙染源,其中,影響肺癌的PM2.5主要來源是汽機車廢氣排放。許多民眾謾罵空汙的同時,可能也是摩托車汽車一族,「也要想想自己是不是製造空汙?」建議改騎電動車或搭乘大眾交通工具,是共同協助環境改善的行動配套。再者,改變環境才是終極之道,他建議政府可以1952年倫敦有名的空汙事件「倫敦霧霾」作借鏡,當時倫敦死了6千多人,後來透過抓源頭治本,花了80年才逆轉,台灣目前透過政策如電動車補助也在慢慢引導產業轉變,「是好的開始」。在根本環境尚未解決前,民眾如何與空汙相處?林孟志表示,若知道室外空汙不好,只有盡量減少外出時間,若外出,要防止無孔不入的PM2.5,最有力的選擇其實是N95口罩,只是要兼顧便利與防護力的平衡,醫療口罩或國家認證防霾口罩加上布口罩,或許是相對適合的選擇,目前政府正進行防空汙口罩認證,避免不實廣告造成大家的困擾。沒任何食物可解決空汙影響 唯有「多喝水」生活飲食方面,林孟志表示,目前並沒有任何食物可解決空汙對身體的衝擊,但「多喝水」可加速部分空氣汙染物質排出,攝取含維生素ACE的食物,可以抗發炎,魚油、微量元素如鐵鋅能幫助維持身體免疫機能,綠色蔬菜蔬果也是類似概念。「其實,把空汙跟肺癌發生的邏輯搞清楚,就不會自己嚇自己」,林孟志呼籲民眾,正確的認知,才有健康的心態。
-
2021-03-18 科別.呼吸胸腔
抗空汙該戴哪種口罩?這種CP值最高!醫師教再多一招提升阻絕效果
空汙頻拉警報,現在為了防疫,加上對抗「PM2.5」,外出第一步就是戴口罩。市面上口罩種類不少,花色更是五花八門,雖已有專門的防霾口罩,但不一定需要所謂帝王級口罩,胸腔科醫師分析,CP值最高其實是我們現在常戴的醫療級口罩。口罩種類多 醫療級口罩CP值最高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出版「空氣污染與肺部健康」手冊,指出戴口罩是防空汙的初級防線,目前市面口罩約分六種,分為紙口罩、布口罩、活性碳、醫療級、N95以及經濟部CNS15980認證可防PM2.5的防霾口罩,其中,防霾口罩可根據PM2.5濃度有A、B、C、D四等級。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高雄長庚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林孟志分析,紙口罩、布口罩對PM2.5完全零效果,戴上去只能阻止大粒灰塵或物理性防曬;至於活性炭口罩,無論有沒有過濾層,抵擋PM2.5的效率差,雖然不貴,容易取得,實用效果仍有待科學驗證,建議避免呼吸道過敏時可使用。「CP值最高的還是醫療級口罩。」,林孟志表示,醫療級口罩容易取得,有三層過濾層,除了PM2.5,也能擋住飛沫傳染的病毒,即使防護力只有3、4成,但從一般人活動外出頻率來看,仍是相對適合的選擇,缺點是密合度不好,建議可外加一層布口罩,增加使用壽命,也能提高貼和度,阻絕效果也能同步提升。防霾口罩分級 C-D級已夠用若要防止無孔不入的PM2.5,最有力的選擇應該是N95口罩,但林孟志認為,N95口罩呼吸阻力大,戴上後換氣不易,也不便宜、取得不易,對一般人來說,仍是「理想跟現實有點差距」的選項。至於經濟部標檢局2017年推出的「防霾口罩檢測標準」選用口罩,可讓民眾視空氣污染狀選擇佩戴,雖然立意佳,但林孟志提醒,目前許多標榜防霾市售口罩仍未認證,選購上務必更要當心。他更表示,不是戴上帝王級的口罩就一定最好,雖然防霾PM2.5口罩依空品程度分成ABCD四級,但像台灣空汙嚴重的中南部,多半處於AQI150以下,PM2.5指數平均在30-50之間,民眾其實只要選擇佩戴C-D級口罩,就可獲得良好防護,並不用刻意選擇B級以上的口罩。口罩有壽命 應一天換一個口罩也是有壽命的,林孟志表示,隨著佩戴時間增加,接觸空氣抵擋力也會遞減,「正常來說,一天就要換一個」,在此前提下,要符合醫學、科學認可的口罩,便宜沒效果買一堆沒用,昂貴的買下去還是得換,取合理價格以及合理效益才能跟空汙長期抗戰,也是務實之道。
-
2021-01-04 癌症.肺癌
鍾沛君疑肺癌今開刀 權威醫:一等親家族史及早篩檢
現年36歲台北市議員鍾沛君在臉書提到自己發現右肺異常,今天就要動手術,也提到自己在25歲時,媽媽和阿姨家接連被肺腺癌帶走。肺癌權威、台大癌醫中心醫院副院長陳晉興提醒,如果有一等親在45歲確診肺癌,建議可以提早在40歲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若能及早發現,5年存活率可高達百分百,如果發現有0.5到0.8公分的結節也不要緊張,建議3到6個月做一次追蹤。陳晉興表示,肺部結節可粗分為實心、非實心,非實心以毛玻璃病變為常見。典型毛玻璃病變惡性機率較高,但仍值得慶幸,因其八成是初期肺癌或癌前病變,如果是實心的就不一定,可能只是發炎、良性腫瘤,也可能是其他癌症轉移,原發肺癌也是原因之一。陳晉興表示,如果能透過篩檢在最初期發現,五年存活率高達百分百。如果是三公分以下而且沒有淋巴轉移的1a期,台大醫院的五年存活率有九成以上,全國平均也有八成;到了四公分以上或有遠端轉移的1b期,五年存活率也有六、七成。若到第二期,五年存活率就掉到五六成,第三期降到三、四成,第四期只剩下一成五到兩成。國健署日前公布最新癌症登記資料,指出女性罹患肺癌的人數首度超越大腸癌,推測女性罹患肺癌超越腸癌的主因是健康檢查比例增加,更多人採行LDCT篩檢有關,因此確診者有三成為初期肺癌。陳晉興說,肺癌早期確診比例提高是一個好現象,國健署委託台灣肺癌學會、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台灣胸腔外科醫學會、中華民國放射線醫學會,已擬定台灣肺癌的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建議。未來若能據此推行國家級篩檢計畫,將能更有效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國健署日前亦證實,考慮在今年上半年將LDCT增列為第五個公費癌症篩檢項目。陳晉興建議,如果由國家來推動篩檢計畫,因為經費有限,會優先補助高風險族群,例如50到55歲以上的老菸槍。另外,一等親罹患肺癌者也會建議要做,而且年齡要提早,比如媽媽45歲確診,女兒最好提早到40歲就做第一次篩檢。國家篩檢計畫開始前,如果自費去做,目前國內平均價格大約4000到6000元左右。
-
2020-12-17 醫聲.癌症防治
肺癌/肺癌防治論壇:經濟學人亞太報告 台灣缺肺癌國家級防治策略
肺癌是台灣十大癌症之首,每年有將近萬名國人死亡,二○一八年在亞太地區也有一百萬人死於肺癌,肺癌防治對各國都是沉重的壓力。電子煙管控 台灣表現中下經濟學人智庫(The Economist Intellgence Unit, EIU)於十二月十一日發表亞太區肺癌政策評比報告,台灣在肺癌治療及研究發展表現良好,但欠缺國家級肺癌防治計畫,在電子煙管控、病友政策參與表現中下,心理腫瘤照護則表現不足。有鑑於此,國內肺癌專家與病友團體齊聚一堂,共同為台灣肺癌防治未來政策方向建言;國內學者認為,應設國家級肺癌防治小組,民間也應成立智庫定期進行政策倡議,雙管齊下救肺癌,讓肺癌不再是國人的頭號癌症殺手。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十一日與台灣肺癌學會、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台灣癌症基金會及癌症希望基金會,共同舉辦「台灣肺癌智庫行動方案高峰會暨經濟學人智庫亞太區肺癌政策評比報告發表」。會中由經濟學人智庫全球衛生政策負責人David Humphreys,發表亞太區九個國家地區在肺癌政策五大面向的評比報告。David Humphreys說,台灣整體表現相當不錯,在臨床治療指引及癌症登記都拿到滿分,但欠缺肺癌國家防治計畫,在評比的九個國家地區中,只有澳洲有肺癌專屬防治計畫。防治小組 應拉高到政院級出席會議的衛福部次長石崇良指出,台灣十年肺癌死亡率從每十萬人口廿五點八降至廿二點八;五年存活率從二○○八年百分之十五點三增加到二○一七年的百分之卅,在亞太區僅次於澳洲及日本,肺癌是十大癌症之首,也是國家癌症防治計畫的重點任務。中研院士楊泮池說,衛福部過去發布的政策白皮書,設定二○二○年目標要讓癌症標準化死亡率下降百分之廿,二○一○年到二○一九年卻只降了百分之七點八,二○二五年要下降癌症過早死亡率百分之二十五。就必需先重視死亡率最高的肺癌,並實行有效防治策略,包括早期診斷、預防及晚期病患的精準治療。楊泮池及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林孟志都認為,政府應將肺癌防治小組拉高到行政院層級,讓產官學及媒體共同投入,「立即行動」才有機會降低肺癌死亡率,別讓未來五年的癌症防治策略再跳票,台灣也應有國家肺癌防治的智庫和政策討論平台。肺癌死亡曲線 盼加速翻轉另外,EIU也點出台灣電子煙管理有待加強。衛福部國健署署長王英偉指出,目前正在進行《菸害防制法》修法,將禁止電子煙輸入、製造、販售及廣告,預期立法院下個會期可以通過。心理支持不足部分,國健署已在十二月將肺癌先列入臨床治療指引中。至於氡氣管理也被EIU評比沒有明確的國家政策。原能會輻射防護處副處長高熙玫指出,原能會曾進行室內氡氣的調查,台灣室內每立方米十九點三貝克,遠低於WHO需要加強通風的標準每立方米三百貝克,近年也發現室內氡氣有增加情形,會持續監控。楊泮池認為,我們不是WHO會員國,資料只能從國際期刊而來,台灣做了不少研究但都沒有發表,未來應鼓勵期刊發表,提升台灣的國際能見度。與會專家也從預防到病友參與等,討論出六大策略行動方案,希望未來能定期倡議提供建言,加速翻轉肺癌死亡曲線。
-
2020-12-16 科別.呼吸胸腔
氣喘頻依賴短效急救吸入劑 恐有致命風險
患有氣喘的24歲男子,一天晚上天氣轉冷感覺胸悶,跑去泡澡,突然像被石頭壓住,喘不過來昏倒,緊急送醫後仍因腦部缺氧成了植物人。追溯用藥習慣,他長期氣管發炎未獲得控制,僅依賴短效支氣管擴張急救吸入劑,氣喘一直未受控制。台中榮總胸腔重症專科醫師傅彬貴提醒,氣喘患者一年只要使用三支以上短效支氣管擴張急救吸入劑,急性重症風險增加;使用12支以上,顯示氣喘未獲控制,有高風險致命可能。根據統計,台灣一年約有二百萬名氣喘患者,成年人盛行率11.6%,好發40至60歲族群,兒童盛行率約16%。氣喘病症通常分五階段,第一到第三階段占了80至85%。傅彬貴解釋,氣喘是發炎慢性病,會悶、痰、咳、喘,若依賴短效急救吸入劑,解決了「喘」,發炎卻沒有得到緩解,影響氣管通暢,如同血管長期被塞住,就會心肌梗塞、腦中風。控制氣喘,應使用吸入型類固醇,傅彬貴強調,「可長期保養氣喘患者的氣管黏膜,讓發炎反應降到最低」,比起口服類固醇,只有百分之一的吸入量,患者不要一聽到類固醇就害怕。傅彬貴提醒,寒流報到,冷氣團發威,如有悶、痰、咳三大症狀,常在季節交替時被當成感冒治療;另一高危險群就是「不知道自己是氣喘」,民眾若超過二至三周的呼吸症狀未痊癒、長期半夜咳嗽都是氣喘警訊,務必就醫治療。為了讓氣喘患者得以正確控制病情,目前全台已有400間氣喘認證照護機構加入衛福部健保署、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與中華民國診所協會全國聯合會推動的「健康肺氣喘卓越計畫」,共計3萬4000多名氣喘病患獲得醫學中心、診所雙向轉診的分級醫療+共照模式,也讓短效急救吸入劑整體使用率降低達25%。
-
2020-12-13 癌症.肺癌
仿妝夭后肺腺癌早逝 醫師呼籲避免移動汙染源
知名部落客「仿妝夭后Yui」因仿妝迪士尼公主、反派、甄嬛等人聲名大噪,半年前宣布罹患肺腺癌第四期,經6個月治療不幸於本月11日逝世,享年僅37歲。Yui不菸不酒生活正常,為何罹癌?引發年輕女性肺腺癌致命恐慌。吸菸被視為是肺癌最主要的危險因子,但在台灣,不吸菸肺癌患者卻逾半數。高雄長庚醫院副院長、高雄長庚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林孟志表示,肺癌死亡率已連10年居國內癌症之首,在亞洲,特別在台灣,不抽菸女性罹患肺腺癌比率逐年上升,近來醫界開始研究女性基因是否比男性更易受空汙、環境等致癌物影響。今年七月,中研院與台大團隊合作,找出五大癌細胞突變特徵,研究登上國際期刊細胞(Cell)封面。團隊分析國內一〇三名肺癌患者,找出包括APOBEC突變的五大癌細胞突變特徵,再比對國外致癌突變特徵資料庫,發現這五種突變相關的因子,可能與食品添加物、防腐劑、空汙、油煙有關,顯示肺癌不只與吸入性物質有關聯,可能也受飲食影響。2020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年會於今日舉行,國內胸腔內外科醫師、學者也針對肺癌發生原因、家族史、室外空汙、過敏原進行討論。林孟志特別請大家注意移動汙染源,他指出:「台灣南北汙染來源不同,不單純只有PM2.5,戴奧辛、二手菸等都造成空氣汙染。」做好個人健康促進是最基本的預防。「這次新冠肺炎讓大家都戴口罩,也降低呼吸道相關疾病的發生率」。至於篩檢,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被視為有效的檢測工具,如何運用做好早期發現、早期預防,林孟志建議與醫師討論,高風險群建議接受篩檢。過去醫界從個人健康管理角度建議,如果沒有肺癌危險因子,建議40歲時可做一次LDCT篩檢;若有肺癌家族史,則建議提早至30歲,之後視狀況每2、3年做一次。
-
2020-12-09 養生.抗老養生
日行一萬步、地中海飲食...原來「4大胸腔內科名醫」靠這4方法清肺毒、養好肺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延燒至今,全球已飆破6,200萬人染疫,至少146萬人死於此疫,尤其在疫情最嚴重的美國地區,甚至創下24小時內新增診逾10萬人的空前紀錄。台灣猶如平行時空,「就是因為我們超前部署,並阻絕境外人士入台,台灣才能如此幸運與安全。」雙和醫院研究副院長、胸腔內科主治醫師李岡遠表示,台灣的挑戰將會在「下一次開國門」之時,在這之前,大家都要好好照顧好自己的肺。「正常作息、均衡飲食、維持運動習慣,這三點就是保健肺部的最好方式。」說起來雖是老生常談,但胸腔內科權威們,都會怎麼做?首先,是「日行一萬步」。台大醫學院附設癌醫中心醫院副院長王鶴健,最喜歡的是爬山,「我喜歡一個人運動,通常我會在假日早上運動,若空氣品質不錯,就去爬山二、三小時。平日的話,就是努力一天走一萬步。」若比較有空,他也會提早兩站從捷運下車,走路到醫院。第二步就是均衡飲食,尤其是「地中海飲食法」,抗發炎、長壽也能保護心血管。「多吃魚跟蔬菜類,我盡量每天都會吃小型魚類,像是鯖魚、秋刀魚,清蒸或乾煎都可,偶爾嘴饞、餓的時候就吃點堅果、蕃薯或香蕉。」台北榮民總醫院胸腔內科主任彭殿王,則是要求自己每日上午五點半起床,做四十分鐘瑜伽,練習頻率呼吸、深吸吐納,訓練肌肉柔軟度及強度;假日改去大安森林公園,走一萬步,維持下肢肌力。「到公園、山林裡,深呼吸時,同時也可以做一些伸展,讓胸部擴到最大、吸氣吸到最飽的程度,再緩緩吐氣,這就能讓我們的胸腔得到最大的伸展。」彭殿王說,無論是瑜伽、甩手操,或是單純轉轉身子,都對胸腔健康很有幫助。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高雄長庚醫院副院長林孟志更建議,家中應隨時準備一台空氣清淨機,日常及運動時要隨時監測空氣品質,只在「空氣品質指標 」(AQI)為「良好」時出門運動,並以「平衡運動」為主,例如瑜伽、八段錦、太極拳、跑步、靜坐、游泳等,運動時要達到「最適心跳數」。「最適心跳數」計算公式:(200-年紀)*0.6~0.8,在此區間內都可保養完,接著也要定期幫肺部排毒。「肺部是人體每天與外界接觸最多的器官,若是將人體肺泡薄膜全部攤開,能鋪滿一座標準網球場。」李岡遠說,日常他常吃富含抗氧化物質的食物,就是為了替肺部排解毒素。尤其飲食首重「多元」,多吃蔬菜好,但不要只吃同一種,最好要常補充顏色深、味道苦的,裡頭含有礦物質及稀有元素,例如紫色萵苣、紅鳳菜等,平日少見且稀有的特別蔬菜;再來則是補充魚油,尤其是大型魚類的。若不小心罹患呼吸道疾病時,也可吃「鋅錠」,鋅能夠避免病毒於呼吸道增生、繁殖,並能效遏止病毒附著在喉嚨及鼻腔的粘膜上,有效抵抗病毒。不過,李岡遠也補充說,這雖然尚未有科學實證,但是臨床上有不少研究發現,吃「鋅錠」對於預防流感有幫助,可作為一種日常保健方式。李岡遠認為,疫情在未來勢必會流感化、常態化,除了等待疫苗上市,民眾平日一定要做好保健準備,正常作息、均衡飲食、維持運動習慣,將自己的身體照顧好,「只要準備好,即使秋冬真的爆發了第二波,也就不用太擔心了。」延伸閱讀: 凸肚子該慢跑、胖小腹要爬樓梯...健身教練教你:一天一個動作,7天腰瘦6公分
-
2020-12-06 醫療.自體免疫
慢病放大鏡【肺纖維化】為了多吸一口氣 肺纖維化及早治療
人活著就是憑著一口氣,如果氣虛、容易喘,甚至喘不過氣,無法吸到一口氣,就可能沒了,這對肺纖維化病友來說,可是極為深刻的人生寫照。>>延伸閱讀/認識失控的肺纖維化肺纖維化患者預後差,存活率低,比癌症可怕。值得注意的是,自體免疫疾病患者為肺纖維化高風險族群,台大醫院免疫風濕過敏科主任謝松洲指出,紅斑性狼瘡、多發性肌炎、皮肌炎均為自體免疫疾病,病友罹患「菜瓜布肺」的比率遠高於一般民眾。謝松洲以紅斑性狼瘡為例,該疾病以關節疼痛、皮膚斑疹為主,病友容易合併身心症狀、乾燥症與嚴重危及呼吸功能的肺部纖維化。但病友常忽略肺功能變差的狀況,即使一動就喘,也常以為是變胖或缺乏運動導致。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林孟志指出,除了大眾熟知俗稱「菜瓜布肺」的特發性肺纖維化之外,因自體免疫疾病導致的肺纖維化,也屬於一種少見的間質性肺炎,肺部會逐漸纖維化,使肺葉組織出現間質性肺炎現象,患者預後相當差,存活率之低,比一般癌症還要可怕。傳統治療效果有限,呼吸衰竭須仰賴氧氣瓶。肺纖維化的傳統治療效果相當有限,以往在確診後,如同宣判死刑,患者呼吸功能逐漸惡化,進而呼吸衰竭必須仰賴氧氣瓶,最後因吸不到空氣而死亡。其早期病變以肺泡壁發炎為主,病徵為容易喘、胸悶、呼吸不順、呼吸急促及乾咳,患者常被誤診為氣喘、心臟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到了中期肺部組織纖維化,患者明顯消瘦、食欲不振、呼吸困難,有病人半年內瘦了十多公斤,喘到無法爬樓梯才就醫,但許多醫師對此疾病不夠瞭解,導致許多病人到處求診,掛了急診、家醫科、胸腔科、心臟內科後最終才確診,卻幾乎都已經到了晚期。晚期肺泡壁失去彈性,質地有如菜瓜布。到了晚期,肺泡壁如混凝土般堅硬、失去彈性,透過內視鏡觀察,質地有如菜瓜布,因此被稱為「菜瓜布肺」。在治療上,肺纖維化患者肺功能會在數年內逐漸惡化,傳統使用類固醇、化痰藥、抗凝血劑及免疫抑制劑,或許可能暫時緩解症狀,但此疾病為不可逆的,傳統治療效果極為有限。新藥問世,延緩惡化速度,提高生活品質。所幸最近幾年肺纖維化治療上出現突破進展,新藥問世,臨床研究發現被用來治療特發性肺纖維化,可降低五成肺功能受損速度,更能減少六成八急性惡化機率,雖然無法治癒,但能延緩惡化速度,且提高病人生活品質,死亡風險則降低四成三,部分患者用藥1至2周,可改善咳嗽症狀。美國、歐盟幾年前就已陸續核准新藥上市,台灣則在2017年3月給付新型治療特發性肺纖維化呼吸道藥物。林孟志表示,由於該藥物價格昂貴,給付條件嚴格,肺功能太好或太差都不符合規定。不過,今年藥物已獲健保核准,除治療過去已取得適應症的特發性肺纖維化外,不論造成肺部纖維化的原因為何,只要纖維化會持續進展,均可使用藥物延緩病程,為長年無藥可醫的自體免疫病或其他原因引起的漸進性纖維化間質性肺病患者帶來一線曙光。謝松洲說,自體免疫疾病治療以類固醇、抗發炎藥物、免疫抑制劑為主,在醫師指示下規律用藥,免疫系統就會逐漸恢復正常,但如果肺部纖維化,就須積極治療。一般民眾如何預防肺纖維化1.積極治療胃食道逆流林孟志指出,由於多數的「菜瓜布肺」致病原因仍不明,一般認為與基因遺傳、抽菸、胃食道逆流有關,建議民眾戒菸,並積極治療胃食道逆流。2.危險環境從業人員木工、美髮業、裝潢工人等長期暴露在粉塵、化學物質危險環境的從業人員,屬於高風險族群,務必提高警覺。3.注意症狀積極就醫如乾咳超過2個月,合併易喘、呼吸困難等症狀就應積極就醫。【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94愛你慣粉絲團
-
2020-12-06 慢病好日子.慢性呼吸道疾病
慢病主題館【肺纖維化】自體免疫5大風險族群 嚴防肺纖維化
國內自體免疫疾病患者超過12萬人,深陷肺纖維化風險,尤其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乾燥症、皮肌炎和硬皮症患者更是五大高風險族群。醫師指出,除治療疾病本身之外,建議定期接受肺功能檢測,有望在間質性肺病階段就開始治療,避免肺纖維化擴大蔓延。>>延伸閱讀/認識失控的肺纖維化自體免疫疾病患者,近10年人數成長73%。根據衛福部相關數據顯示,國內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年增四千例,近10年患者人數成長73%。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蔡長祐指出,自體免疫疾病位居十大傷病第三名,僅次於癌症、精神疾患。蔡長祐解釋,自體免疫疾病會被列為重大傷病,是因原本負責對抗外來疾病、存在於自體免疫系統中的抗體和細胞基數,因未知的原因開始攻擊自身,同時也會侵犯到重要器官造成傷害,尤其肺部是人體關鍵的呼吸器官,不得不慎。振興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李信興指出,自體免疫疾病包含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乾燥症、皮肌炎和硬皮症等,除表面皮膚症狀外,很容易會有「內傷」,看不見的傷害潛藏在內臟器官,近來引發肺部共病的間質性肺病受到關注。間質性肺病長期缺氧、肺功能惡化恐致死。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林孟志解釋,所謂的間質性肺病,是因肺間質產生大量異常纖維,也就是疤痕組織,當疤痕組織愈變愈厚將影響肺部功能,而這種疤痕的醫學術語稱為肺纖維化。台北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劉志偉說,肺纖維化會使得肺泡無法正常膨脹縮小,導致肺部無法行使氣體交換功能,患者最終會因長期缺氧而引發肺功能惡化相關併發症,增加死亡風險。李信興說,自體免疫疾病引發的間質性肺病中,有三成機會將發展成漸進性纖維化間質性肺病,且肺纖維化是自體免疫疾病患者的死亡主因,尤其是硬皮症患者。合併肺纖維化,硬皮症患者比率最高。據統計資料顯示,硬皮症患者中有70%至80%會合併肺纖維化,比率最高;其次是皮肌炎及多發性肌炎,近50%的患者會合併間質性肺病;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中,則有10%會合併間質性肺病,十年存活率僅剩一般患者的一半。蔡長祐說,由於自體免疫疾病的症狀表現多樣,有些患者甚至還沒出現表面皮膚及肌肉發炎、關節腫脹等症狀,就先出現容易喘、累、乾咳的情形,輾轉在各科別就醫才確診,肺部纖維化已到某種程度。肺纖維化早期症狀其實有跡可循。林孟志說,若患者發現長達兩個月以上,持續「乾咳、容易喘、容易疲累」就需進一步就醫檢查、接受治療。定期進行肺功能檢測,後下背聽診趁早抓漏。不過,由於現代人缺少運動或自體免疫疾病患者身體不便,李信興說:「一般人如果不運動,一半的肺功能就夠用。」以家庭主婦或運動量少、類風濕性關節炎、皮肌炎等患者來說,由於關節或肌肉症狀影響,平常就很少活動,而且人其實用不到太多肺功能,因而難以發現早期症狀。李信興建議,自體免疫疾病患者每三至六個月可定期進行肺功能檢測,若需要進一步檢查,可一年進行一次高解析電腦斷層掃描(HRCT)確認肺纖維化的進展範圍。林孟志說,常見的肺功能檢查,會以聽診器聽診後背下肺葉,也會照胸部X光片檢查是否有出現毛陰影,其餘包含肺功能的吹氣檢查等,來判斷肺功能是否異常。台大醫院免疫風溼過敏科主任謝松洲則說,自體免疫病若存在與肺纖維化有關的抗體,可預期在未來三至五年內免疫系統會侵犯肺部。因此,自體免疫疾病患者愈早診斷用藥治療,可校正免疫失衡,避免器官併發症。【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0-11-28 科別.呼吸胸腔
肌肉關節痠痛多休息? 醫:愈睡恐愈累
肌肉關節痠痛、僵硬多休息,當心可能愈睡愈累。醫師指出,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經常會出現晨僵症狀,早上起床困難,甚至爬不起來,以為不下床繼續睡覺休息有助緩解卻是錯誤迷思,反而會愈休息愈累,建議多走動、外出曬太陽更有益。今天由聯合報、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中華民國風溼性關節之友協會共同舉辦「認識失控的肺纖維化─線上論壇暨自體免疫病友講座」,邀請名醫、病友分享自體免疫病引發的肺纖維化共病,呼籲患者及早發現症狀進行治療,延緩惡化。根據統計,國內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約10萬人,好發於30至50歲女性,振興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李信興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且持續發炎的關節疾病,會造成全身關節疼痛,尤其在早上關節僵硬最為嚴重,致病原因是免疫系統出了問題,開始攻擊關節滑膜及器官,光在美國就有130萬人罹病。特別是患者早上起床時容易關節僵硬,有時持續一小時就沒事,但有時卻會持續一整天,不少患者會以為爬不起床要多休息,但實際上卻會愈休息愈累,此時,建議患者更應該多活動、外出走動多曬太陽,反而有助緩解,恢復活力。李信興說,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方式會運用止痛藥、類固醇等藥物,生物製劑的運用則可緩解關節症狀持續及失能,若患者太晚接受治療,受傷的關節無法恢復,恐大幅增加未來失能程度,臨床上延後治療六個月,失能程度竟差上三倍,黃金治療期為前六個月。尤其關節症狀外,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也常見內臟器官病變,近來肺部損害造成的間質性肺病也備受關注。患者肺間質周邊會變厚、變硬,形成永久性的疤痕,也就是纖維化,導致氣體無法正常交換,呼吸變困難,長期缺氧將引發肺功能惡化。根據統計,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一旦併發肺纖維化,10年存活率僅剩一般患者的一半,建議患者定期進行肺部評估,每半年聽診後背下肺葉、肺功能檢測,一年進行一次高解析電腦斷層掃描觀察肺纖維化範圍。「認識失控的肺纖維化」線上論壇暨自體免疫病友講座,線上直播 https://www.facebook.com/healthudn/live/
-
2020-11-28 科別.呼吸胸腔
這個病真恐怖! 讓人面無表情且呼吸衰竭
步入中年後,林先生五官逐漸產生變化,嘴巴變小、鼻子越來越尖,嘴唇也變薄,面無表情,愈來愈像是漫畫中「無臉人」。此外,手掌沒力,拿東西時,都得並用雙手,原來他罹患的罕見的硬化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中華民國類風濕關節炎之友協會上午舉辦「認識失控的肺纖維化」線上論壇暨自體免疫病友講座,提醒自體免疫疾病患者應多注意自身肺功能狀況。林先生在線上座談時現身說法,他表示,罹病之後,自己變成面無表情,明明很開心,但卻笑不出來,身體容易疲累,一累講話就沒有聲音。此外,單手無力,吃東西時,牙齦常卡著殘渣,別人是飯後一根菸,他則是飯後一根牙籤。北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劉志偉表示,硬皮症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盛行率為十萬人中1.8人,好發於30至60歲,女生為男性的三倍,預估台灣約有2000多名病友。由於免疫系統失控,以致局部組織纖維化、不正常增生,以手掌血管為例,小動脈狹窄,血液灌流不足,手指發紅發紫,皮膚變硬,身體許多組織器官也逐漸硬化。劉志偉指出,硬化症患者心臟常出現心律不整、心肌梗塞,腎臟則會急性腎衰竭,腸胃道則是吞嚥困難、胃食道逆流、肺部則會肺高壓、肺部纖維化。劉志偉說,早期硬化症表現以浮腫為主,手指腳指腫脹,臉部也會腫脹,甚至皮膚劇癢,接著是硬化期,掉髮、皮膚乾燥以及面無表情,再來是萎縮期,嘴小、鼻子變尖、嘴唇變薄、手指萎縮且變尖,有如鷹爪。最後則是各器官受損,其中以肺部纖維影響最大,據統計,硬化症患者主要死因為肺功能衰竭。劉志偉說,「肺功能一去不回」,硬皮症患者合併肺部纖維化,如果沒有妥善治療,肺部功能將急速惡化。所幸新藥問世,目前適用於硬皮症患者合併肺部纖維化,可以延緩疾病惡化,且能有效預防44%肺功能下降。劉志偉提醒,硬皮症患者應該每半年回診一次,接受聽診,檢查背下肺葉功能,以及接受用力肺活量檢查。一年一次高階影像電腦斷層檢查,確定纖維化情況。「認識失控的肺纖維化」線上論壇暨自體免疫病友講座,線上直播 https://www.facebook.com/healthudn/live/
-
2020-11-28 醫療.慢病好日子
慢病主題館【肺纖維化】免疫疾病患者多共病 醫師提醒回診務必檢查肺功能
紅斑性狼瘡病友長年需與類固醇為伍,但長期用藥,常引發月亮臉、水牛肩,嚴重影響外觀,不少人因此自行停藥,紅斑性狼瘡病友李小姐出席聯合報線上論壇時現身說法,提醒病友們「千萬不要自己當醫師,以免病情急速惡化。」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中華民國類風濕關節炎之友協會今天舉辦「認識失控的肺纖維化」線上論壇暨自體免疫病友講座,提醒自體免疫疾病患者應多注意自身肺功能狀況。台大醫院免疫風濕過敏科主任謝松洲指出,紅斑性狼瘡、多發性肌炎、皮肌炎均為自體免疫疾病,其中以紅斑性狼瘡較為常見,且症狀最為典型,由於免疫系統失調,產生過度反應,產生有害的抗體,攻擊自身器官。紅斑性狼瘡好發於年輕女生,集中於15至45歲,一般來說,與遺傳關係較小,不超過一成,以環境因素居多,例如,紫外線刺激,或是病毒感染、口服藥物,而導致疾病發作。紅斑性狼瘡症狀以關節疼痛為主,以及皮膚斑疹,其餘表現為身心症狀、乾燥症,及嚴重危及呼吸功能的肺部纖維化。謝松洲說,肺部損傷容易被病友所忽略,一動就喘,常以為是變胖或是缺乏運動。至於多發性肌炎、皮肌炎則更為少見,人數相對較少,侵犯部位為肌肉、皮膚,主要表現為手關節紅斑,患者肢體無力,例如,起床時相當吃力,抬高手臂時也覺困難,患者常不以為意,直覺是年老退化,理所當然,因此,大部分患者確診時都已到晚期。謝松洲表示,多發性肌炎、皮肌炎等患者容易合併肺部纖維化,建議確診時,務必一併檢查肺功能。在治療上,一般透過類固醇來矯正免疫系統,但許多病友抱怨類固醇副作用大,而自行停藥,紅斑性狼瘡病友李小姐說,身旁就有不少病友在服用類固醇藥物一兩個月後,就中斷用藥,以致病情急速惡化,「千萬不要自己當醫師,覺得要不要繼續用藥。」謝松洲說,治療這類免疫疾病,以類固醇、抗發炎藥物、免疫抑制劑為主,在醫師指示下,規律用藥,免疫系統就會逐漸恢復正常,但如果肺部纖維化,就須積極治療,最近幾年,新藥問世,有效延緩肺部纖維化進展。「認識失控的肺纖維化」線上論壇暨自體免疫病友講座,線上直播 https://www.facebook.com/healthudn/live/【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94愛你慣粉絲團
-
2020-11-28 慢病好日子.慢性呼吸道疾病
慢病主題館【肺纖維化】認識失控的肺纖維化|口乾舌燥狂喝水! 未料肺功能也受損惡化
一名中年男性長期感到口乾、舌乾,以為多喝水就沒事,某次至牙科就醫也未見改善,經建議至風濕免疫科確診乾燥症,沒想到同步檢查肺部狀況,肺功能竟僅剩三成,殊不知疾病已侵犯肺部,造成肺部纖維化,嚴重「內傷」。今天由聯合報、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中華民國風溼性關節之友協會共同舉辦「認識失控的肺纖維化─線上論壇暨自體免疫病友講座」,邀請名醫、病友分享自體免疫病引發的肺纖維化共病,呼籲患者及早發現症狀進行治療,延緩惡化。振興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李信興指出,自體免疫疾病包含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乾燥症、皮肌炎和硬皮症等,除表面皮膚症狀外,很容易會有「內傷」,看不見的傷害潛藏在內臟器官,近來引發肺部共病的間質性肺病受到關注。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林孟志指出,許多人知道新冠肺炎、空汙會損害肺部,但自體免疫病患者也是高風險群,當發生間質性肺病時,患者的肺間質會產生大量異常組織纖維,導致肺部無法進行正常氣體交換,甚至可能發展成漸進性纖維化間質性肺病導致肺纖維化,大增急性惡化機率也增加死亡率,五年存活率甚至低於肺癌。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蔡長祐說,當自體免疫統發生問題,本來是要對抗外來疾病,卻反過來對自身造成傷害時,就會產生自體免疫病,由於症狀表現包羅萬象,有些患者甚至還沒出現表面皮膚、關節、肌肉等症狀,就先出現容易喘、累、乾咳的情形,輾轉在各科別求醫才確診,自體免疫卻已侵犯肺部,纖維化到某種程度。台大醫院免疫風溼過敏科主任謝松洲認為,自體免疫病若存在與肺纖維化有關的抗體,可預期未來可能三至五年內會侵犯肺部,因此,自體免疫病愈早診斷用藥治療可校正免疫失衡,避免器官併發症。「除非有運動,一般人的肺功能一半就夠用」,李信興說,以家庭主婦或運動量少,以及類風濕性關節炎、皮肌炎患者等,因關節或肌肉症狀緣故,平常就很少活動,加上用不到太多肺功能,更難發現會喘的狀況,建議自體免疫病患者每三至六個月定期檢測肺功能,一年進行一次高解析電腦斷層檢查肺纖維化範圍。【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0-11-28 慢病好日子.慢性呼吸道疾病
慢病主題館【肺纖維化】認識失控的肺纖維化|壽星慶生吹不熄蠟燭 肺功能恐異常應盡速就醫
梳頭時,手無法舉高,坐上馬桶,如廁結束,居然站不起來,一名皮肌炎患者自覺肌肉無力,連走路都喘,到醫院接受肺功能檢查,發現肺部已經局部纖維化,如果再不治療,肺部可能「全組壞了了」。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中華民國類風濕關節炎之友協會上午舉辦「認識失控的肺纖維化」線上論壇暨自體免疫病友講座,提醒自體免疫疾病患者應多注意自身肺功能狀況。「自體免疫疾病共病多」振興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李信興指出,自體風濕免疫疾病包括類風溼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多發性肌炎、皮肌炎、乾燥症、硬皮症等,患者均容易出現共病,其中又以肺纖維化最需提高警覺。在自體免疫共病,最多患者為類風濕關節炎,其次為乾燥症,臨床顯示,約30%至50%的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合併肺纖維化,至於硬皮症合併肺纖維化的比率最高,七八成肺部功能變差。李信興提醒,自體免疫共病絕非只限於單一器官或是單一表現,因為這是全身性的疾病,可能引發看不見的「內傷」,例如,不可能只有關節出問題,包括眼睛、肺部都可能異常。李信興說,除了表徵病症之外,任何一種自體免疫疾病均會侵襲內部器官,一旦侵襲肺部,就可能造成肺纖維化(漸進性纖維化間質性肺病),建議自體免疫及病患務必定期進行肺功能檢查,如果容易喘,影響日常生活,建議接受「高解析電腦斷層影像檢查」(HRCT)。一般肺部檢查,包括胸部X光,以及吹氣檢測肺活量,另外,從日常生活中的變化也可看出端倪,例如,至KTV唱歌,習慣飆高音,但最近卻飆不上去。慶生時,連吹蠟燭都無法吹熄,這就代表肺功能異常。至於如何早期發現共病?台北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蔡長佑說,身體是一體的,自體免疫疾病患者身體各處都可出現病變,如果出現異常症狀,建議先至家醫科就醫。蔡長佑說,肺部就像是乾的海綿,一旦發炎時,如同浸了水變重,沒有彈性,此時就會容易喘,一走路或是爬樓梯,就會喘到不停,建議定期三個月做一次肺功能,如有異常,就安排高解析電腦斷層,這有助於確診。「認識失控的肺纖維化」線上論壇暨自體免疫病友講座,線上直播 https://www.facebook.com/healthudn/live/【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0-11-26 癌症.肺癌
揪早期肺癌 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最有效
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已被證實為最佳的肺癌篩檢工具,將納入國家篩檢。但每篩一次約花五千元,礙於經費不多,衛福部國健署預計明年六月先補助弱勢的高危險族群。專家建議,政府應多方籌款,例如空汙費、餐飲業雇主負擔等,以利擴大篩檢人數,達到早期治療肺癌目的。台灣癌症基金會今舉辦「肺癌存活率倍增倡議平台專家論壇」,邀集多名產官學者參與。上午第一場次以討論肺癌致病因子與建立健康生活型態為主,下午第二場次則是探討肺癌預防和建立肺癌高危險族群篩檢策略。中研院院士楊泮池表示,肺癌之所以多年蟬聯十大癌症死亡率之首,原因是早期癌症難發現。但早期診斷治療才是改善肺癌存活率的最好方法。LDCT是目前最好的篩檢工具,國健署主導的LDCT篩檢計畫即揪出94.8%的早期肺癌。只是,LDCT篩檢很可能出現偽陽性。台大醫學院附設癌醫中心醫院副院長陳晉興舉例,曾有一名60歲老菸槍篩出左邊肺部有0.9公分的結節,戒菸後3個月肺結節就消失,只是發炎而已,根本不必開刀。為此,國健署和台灣肺癌學會、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放射線醫學會和台灣胸腔外科醫學會已討論出台灣本土治療指引,0.8公分以上的肺結節最需要特別注意與追蹤,0.4至0.6公分可不必大驚小怪。為對付國病肺癌,國健署日前宣布最快明年六月把LDCT篩檢納入國家篩檢,但因經費有限,篩檢對象、補助額度還搞不定。電腦斷層這套篩檢工具的可近性也被質疑,除了醫院以外,診所和健檢中心無法做LDCT,不利偏鄉居民。國健署長王英偉表示,衛福部長陳時中與他討論過,研議先小規模從經濟弱勢的肺癌高危險族群開始補助,例如具有重度吸菸者或一等親肺癌家族史的中低收入戶。在籌到更多經費前,呼籲高危險族群的民眾自費篩檢也是一個方法。前副總統、中研院院士陳建仁說,肺癌的致病因子包含空氣汙染,目前環保署向工廠業者徵收的「空汙費」應考量挹注於肺癌篩檢。此外,特定職業例如廚師也是肺癌高危險群,政府也可考量讓餐飲業雇主負擔員工的肺癌篩檢費用。至於肺癌篩檢後,會有一定的病人進入追蹤與治療,陳建仁也建議健保署應提供相對應的給付,例如給付第二次或第三次的肺結節追蹤檢查費。「衛福部、環保署、雇主一起分工合作,會很有幫助。」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與台大公衛學院教授詹長權均認為,肺癌國篩的對象只針對重度吸菸者或一等親肺癌家族史的高危險族群並不合理,因研究證實國內有半數肺癌患者沒有抽菸,且空汙也是重要致癌因素,仍會使許多民眾潛藏肺癌不自知,建議擴大篩檢對象。國家衛生研究院特聘研究員熊昭表示,精算各程度風險族群的成本效益至關重要。她以2018年韓國醫院發表的研究為例,未提供特別風險設計的LDCT篩檢,肺癌檢出率為0.85%;中研院以同樣工具替吸菸者做篩檢,檢出率為2.6%,另以家族史做篩檢,檢出率為3.2%。目前肺癌風險族群推測模型已在建置中,未來可作為公費支持篩檢政策的參考。
-
2020-11-20 科別.呼吸胸腔
一分鐘爬不完2層樓? 小心你已經是「肺阻塞」的候選人
慢性下呼吸道疾病為108年台灣十大死因第7名,每年死亡人數超過6,000人,其中肺阻塞就超過5,000人。研究顯示,吸菸者罹患肺阻塞的風險與不吸菸者相比超過6倍,若童年在二手菸環境中生活達16至18年的民眾,成年後肺阻塞的死亡風險為沒有二手菸暴露者的1.31倍,未吸菸的成年人每周暴露於二手菸環境下超過10小時,有1.42倍的肺阻塞死亡風險。 肺阻塞與感冒相似 咳、痰、喘是典型症狀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最新的「國人肺阻塞現況及認知調查」,40歲以上的民眾有高達50%不清楚肺阻塞疾病,更有70%不知「咳、痰、喘」為肺阻塞症狀,容易與一般感冒混淆,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林孟志理事長建議,可藉由「肺阻塞一分鐘登階檢測」初步了解自身肺部情形,若屬高風險,應就醫尋求專業建議:.30階以下(2樓):肺阻塞高風險,建議儘早至胸腔內科檢查.30-50階(2-3樓):肺阻塞中風險,請持續注意肺部健康.50-80階(3-5樓):肺阻塞低風險,請繼續往超越80階邁進 預防肺阻塞 盡早戒菸是不二法門長期吸菸與二手菸會導致肺泡被破壞,造成肺阻塞。無論任何年齡或階段戒菸,都能改善身體健康狀況,國民健康署呼籲,善用免付費戒菸專線0800-636363,全國約4,000家戒菸合約醫事機構(醫院、診所及藥局)的戒菸服務,或洽各地衛生局所,透過專業、安全又有效的戒菸方法,為家人也為自己贏回健康的主導權。延伸閱讀: 每發作一次就像死一遍! 肺阻塞危險因子,除了吸菸還有這5項 慢性肺阻塞早期症狀與感冒相似! 2因素都會提高罹病風險,嚴重吃飯、穿衣都無法獨自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