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25 癌症.抗癌新知
搜尋
台大癌醫中心
共找到
50
筆 文章
-
-
2021-03-21 醫聲.癌症防治
治癌新知/癌症論壇:CAR-T免疫細胞療法 挑戰治癒癌症
你知道最新的癌症治療是什麼呢?就是被認為可以治癒癌症的「CAR-T免疫細胞療法」,歐美已有四種產品上市,主要應用在血液性癌症,其中急性淋巴性白血球已有五年臨床經驗,病情緩解率可達九成,一半以上患者長期無病存活。在T細胞上裝導彈,精準消滅癌細胞。CAR-T又稱嵌合抗原受體式T細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s),一般是利用慢病毒來進行基因修飾,以基因轉殖工程把可以辨識癌細胞的單株抗體直接接到T細胞上面形成CAR,讓它變壯具有辨識、攻擊癌細胞能力,是專一性存活力強的基因修飾細胞。就像在T細胞裝上導彈,能精準找到癌細胞進行消滅。台大癌醫中心醫院血液腫瘤部兼任主治醫師、沛爾生醫技術長林建廷指出,相較於一般非基改免疫細胞,基改CAR-T免疫細胞療法在歐美已有三家廠商、四種產品上市,是具有科學性的免疫細胞療法,目前用於難治型或頑固型的血液性癌症,包含B細胞淋巴癌與B細胞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林建廷指出,CAR-T免疫細胞療法被認為有機會讓癌症痊癒,分析多年來的臨床報告,用於急性淋巴性細胞白血病B細胞型患者,九成患者有緩解,有一半以上長期無病存活;至於瀰漫型大B細胞淋巴癌患者,有六成的緩解率,其中一半是長時間無病存活,這種跳躍式的突破性治療,已顛覆我們對癌症治療的想像。免疫風暴已能控管,大幅提升安全性。由於治療的最大副作用就是擔心免疫風暴,早期臨床試驗期間還有人因此死亡。因此這些核准上市的產品都被嚴格追蹤副作用,至今已少有死亡個案報告。此外,醫界對免疫風暴的處置也愈來愈有經驗,加上已有解毒劑可以使用,讓治療安全性大幅增加。不過,CAR-T免疫細胞療法在台灣還沒有取得正式核准,因此,民眾要接受CAR-T免疫細胞療法只有三條路,一是赴國外治療,打一針費用約1400萬,二是參加目前正在進行的臨床試驗,三是接受恩慈療法。而台灣已有生技公司與醫院開始進行淋巴癌的臨床試驗;未來更多的臨床試驗則在規畫遞件申請。給癌友的一句話:「希望」是給永不放棄的人。
-
2021-03-20 癌症.抗癌新知
2021癌症論壇/治癌新曙光 CAR-T免疫細胞療法真的這麼神嗎?
癌症到底有沒有痊癒可能?在醫療科技跳躍式的推進下,被醫界認為最具可能性的「CAR-T免疫細胞療法」,歐美已有4種產品上市,主要應用在血液性癌症,其中急性淋巴性白血球(ALL)已有5年臨床經驗,病情緩解率可達9成,一半以上患者長期無病存活。目前台灣已有醫院開始進行臨床試驗,也有數例恩慈療法個案,正急起直追這項最新醫療科技。CAR-T又稱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s)。目前的非基改細胞療法是各自培養不同的免疫細胞,加入細胞激素後讓免疫細胞數量變多後再輸入體內;但CAR-T是利用慢病毒來進行基因修飾,把可以辨識癌細胞的單株抗體直接接到T細胞上面形成CAR,讓它變壯變大具有辨識、攻擊癌細胞的能力,是專一性存活力強的基因修飾細胞。這就像是在T細胞上裝上導彈,能精準的找到癌細胞進行消滅。台大癌醫中心醫院血液腫瘤部兼任主治醫師、沛爾生醫技術長林建廷指出,相較於一般非基改免疫細胞,基改CAR-T免疫細胞療法在歐美已有3家廠商4種產品上市,是具有科學性的免疫細胞療法。目前CAR-T免疫細胞療法適應症皆用在難治型或頑固型的血液性癌症,美國FDA在2017年8月最先核准諾華的產品上市,適應症是25歲以下復發或難治型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B細胞型;兩個月後吉利德的產品也被核准,是治療瀰漫型大B細胞淋巴瘤。林建廷指出,CAR-T免疫細胞療法被認為有機會讓癌症痊癒,分析多年來的臨床報告,用於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B細胞型患者,9成的患者症狀有緩解,有一半以上長期無病存活,以最早的藥物在臨床使用至今已有5年;至於瀰漫型大B細胞淋巴瘤患者,有6成的緩解率,其中有一半是長時間無病存活,這種跳躍式的突破治療,已顛覆我們對癌症治療的想像。為何CAR-T免疫細胞療法多以B細胞型的血液癌症為主,林建廷解釋,因為科學證據最充足,大部份的癌症專一性腫瘤抗原標記還不太清楚,但B細胞癌症帶有抗原CD19是很明確的,因此我們就在體外培養修飾專一度高的CD19 CAR-T,只要找出帶有CD19的B細胞就能準確攻擊。由於CAR-T免疫細胞療法是很新的治癌方式,施打劑量為何仍未有共識,林建廷指出,目前國際間傾向每公斤打入約10的6次方CART細胞,由於治療的最大副作用就是免疫風暴,因此劑量的拿捏很重要,加上施打前無法評估CAR-T會在體內複製分裂的倍數,因此,已上市的產品都被嚴格的追蹤副作用。目前全球至少已有數百至數千人接受CAR-T免疫細胞療法,核准使用後至今少有因副作用死亡個案報告,而醫界對免疫風暴的處理也愈來愈有經驗,加上目前已有解毒劑可以使用,因此,在輕度副作用發現時就能治療,讓治療安全性大幅增加。由於CAR-T免疫細胞療法打一劑1400萬台幣,為了避免副作用,在病人選擇就需更加謹慎,林建廷指出,目前醫界認為有兩種患者治療副作用較大,一是治療當下癌細胞多的人;另一種是LDH乳酸脫氫酶高,也間接反應癌細胞數是多的,就容易產生副作用。 今年預期還有國際藥廠的CAR-T產品上市,適應症有可能是多發性骨髓瘤。不過,CAR-T免疫細胞療法在台灣還沒有藥物取得正式核准,因此,民眾要接受CAR-T免疫細胞療法只有三條路,一是赴國外治療,二是參加目前正在進行的臨床試驗,三是接受恩慈療法。台灣已有生技公司與醫院開始進行淋巴癌的臨床試驗;而未來更多的的臨床試驗則正在規畫遞件申請。2021癌症高峰論壇請點https://bit.ly/3lvSNah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 癌症高峰論壇3月27日(六)、3月28日(日)10時起全程直播,請鎖定元氣網粉絲團直播留言抽總金額2萬元禮券!
-
2021-03-19 新聞.杏林.診間
專業觀點/手術中途醒來 未必麻醉不完全
裝置心律調節器採全身麻醉,卻在手術完成前一小時痛醒,讀者覺得是麻醉深度太淺導致,但其實可能是「醒了才感覺到疼痛」。施行麻醉的深度因不同手術而不同,讀者接受的麻醉深度應屬「重度鎮靜」,採行全身麻醉。「手術中途醒來不一定代表麻醉不完全」,可能是麻醉醫師判斷,需讓患者在某個期間清醒,或預估不需麻醉那麼久,但當患者清醒後感覺不適,麻醉醫師可憑專業判斷,再次進行麻醉。通常,若採局部麻醉,術前醫師會告知患者,遇有不適,主動說出或舉手表達。讀者去年更換節律器電池時,即採局部麻醉且能與醫師對話,但手術後期又再次感到疼痛,因此局部麻醉後期若真的感覺不適,可以跟外科醫師溝通,不需忍痛。每個患者的麻醉方式都是量身打造,患者可以告知自身需求,與醫師討論,若患者在手術時醒來會很害怕,完全不希望中間醒來,建議未來要動手術時,應向醫師表達過去經驗並溝通,交由醫師判斷。
-
2021-03-16 癌症.抗癌新知
全癌解碼 癌症高峰論壇重磅登場
為了從精準醫療走向精準健康,國家級抗癌戰略型計畫已經展開。「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癌症高峰論壇」將於3月27日、28日進行直播論壇,國內22位癌症領域權威,將從國家級抗癌計畫、健保給付、癌症根除計畫,到臨床端最新的基因檢測、標靶、免疫、疫苗、細胞、消融療法,以及刊登於國際期刊的本土肺癌大數據風險預測模型,結合十大病友團體共同直播,一起邁入精準治療時代。「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癌症高峰論壇」由聯合報與國家衛生研究院、中央健保署、國民健康署共同舉辦,兩天論壇中,國家衛生研究院長梁賡義將楬櫫國家級「從精準醫療到精準健康」計畫,健保署長李伯璋主講「健保給付策略大公開」、國健署說明「癌症防治國家政策」、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名譽研究員熊昭報告「癌症風險及預後預測—健康大數據之應用」,期以國家政策的力量,共同抗癌。精準醫療 暢談4大主題精準醫療的四大主題,分別為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所長陳立宗提出「消化道癌治療現況與給付建議」、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職業醫學科主任暨內科部副部長王金洲談「肺癌治療策略解密,精準治療續命關鍵」、亞東紀念醫院腫瘤科暨血液科主任林世強談「晚期癌友噬骨痛 精準打擊骨轉移惡性循環」、和信醫院副院長陳啟明談「要切除?化療嗎?乳癌的基因檢測與精準治療 」,從臨床端提供治癌策略。抗癌新希望 通盤解析近年癌症治療工具大躍進,國內腦瘤暨幹細胞權威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將通盤解析「免疫、標靶、疫苗,抗癌新希望」、國衛院癌研所研究員奇美醫學中心醫研部長李健逢「解構基因,築構希望: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敲開機會的門」、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婦癌科醫師周宏學說明「基因檢測配合精準醫療延緩癌症復發機率」、成大醫院內科部醫師林建中詳述「聽懂醫師說的第一線治療,肺癌標靶治療新趨勢」、新光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兼一般醫學科主任徐培菘主講「免疫療法里程碑,三期肺癌挑戰根治」、台大癌醫中心醫院血液腫瘤部兼任主治醫師林建廷首度公布「治癌未來式 CART免疫療法」、台北慈濟醫院研究部臨床試驗中心主任黃俊耀談「肺癌整體治療策略,精準超前部署」。疫苗、飲食等 做好防癌「癌症真的可以預防」,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賴瓊慧主講「透過預防醫學消除HPV相關癌症」、台大醫院癌症微創介入治療中心主任黃凱文說明「台灣肝癌戰役教我們的一堂課:早期診斷與微創治療」、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報告「防癌自我掌握,日行蔬果彩虹579」、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臨床毒物中心兼任護理師譚敦慈傳授「輕鬆防癌這樣做」,透過飲食、生活方式、疫苗,以及早期診斷,做好防癌工作。抗癌的病患如何與癌共存好生活?5% Design Action創辦人楊振甫主講「健康領域導入數位工具,提升癌症照護品質」、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董事長方俊凱詳述「癌症慢病,心理治療助你走長路」、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營養治療科營養師吳益銘說明「完成癌症治療的關鍵營養」,全方位陪伴癌友。病友團體 直播抗癌訊息論壇也讓國內病友團體大集結,計有十個病友團體參與將於粉絲團直播,包括我們都有病、中華民國癌病腫瘤患者扶助協會、台灣癌症基金會、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癌症希望基金會、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乳癌防治基金會、肺長壽社團、抗癌戰友會,及聯合報系元氣網粉絲團、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粉絲團,共同將最新的抗癌訊息送到民眾眼前。朱俐靜、邰肇玫 抗癌經驗知名歌手朱俐靜將首度完整分享「罹癌是改變人生的大好機會,教我放鬆跟身體對話」,以「如果」紅遍大街小巷的民歌手邰肇玫將以「癌後愛上自己的每一面,才能幫人打氣」分享漂亮抗癌的心路歷程。論壇開放民眾提問,鎖定您關注的講者,於播出時留言提問。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 癌症高峰論壇3月27日(六)、3月28日(日)10時起全程直播,請鎖定元氣網粉絲團直播留言抽總金額2萬元禮券!
-
2021-03-14 癌症.肺癌
「新國病」肺癌6成確診時已是末期 年奪近萬命
總統府前國策顧問邱垂亮因肺癌病逝,醫師表示,肺癌堪稱「台灣新國病」,每年有1.5萬人新確診且6成已是末期,不吸菸女性罹癌人數愈來愈多,呼籲速將低劑量電腦斷層納癌症篩檢項目。總統府前國策顧問邱垂亮去年初因肩膀痛到醫院檢查後發現是肺癌,今天於澳洲病逝,享壽84歲。台大癌醫中心醫院副院長陳晉興今天接受中央社記者電訪時表示,全台每年約有1萬5000多人新確診為肺癌,僅次於大腸癌,堪稱「台灣新國病」,同時也是癌症三冠王,死亡人數最多、確診時末期個案最多、健保癌症花費最高。陳晉興說,2019年全台有將近萬人因肺癌過世,高居國人10大癌症死因之首,比位居第2名的肝癌整整多出2000人,多達60%個案確診時已經是末期,早期診斷出肺癌的個案不足30%,每年也是健保最燒錢癌症第一名,每年醫療支出超過新台幣160億元。簡單來說,肺癌是花最多錢卻死最多人的癌症,陳晉興說,由於肺癌早期幾乎完全沒症狀,過去也缺乏有效的篩檢方式,而且治療藥物不僅貴、效果也很有限,所幸近年已有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最小能找出0.3公分的肺癌。陳晉興說,前台大校長、肺癌專家楊泮池近年針對全台1.2萬人進行LDCT篩檢計畫,收案對象包括有肺癌家族病史、不吸菸族群以及有廚房油煙暴露的族群,個案以女性居多,其中有2.6%被驗出肺癌,且多達95%是第一期,只要手術切除幾乎就能痊癒。他強調,腫瘤每長大1公分,平均得耗時5到10年,只要能在2公分以內找到,都算是第一期,只要及早發現都有機會手術切除,顯示篩檢重要性。近年因各縣市紛紛推動公費LDCT篩檢,門診上越來越多交通警察、環保隊員拿著電腦斷層報告來求診,陳晉興說,國健署今年6月也計劃將LDCT納入癌症篩檢項目,日前已邀國內專家討論篩檢對象,將鎖定已戒菸老菸槍、一等親有家族病史等2大族群,雖然經費有限,至少踏出肺癌篩檢第一步。說起肺癌,多數人第一時間會聯想到吸菸,但隨戒菸防治有成、吸菸族群減少,因吸菸引發的肺癌患者也變少,反倒是不吸菸的女性肺癌患者愈來愈多,陳晉興指出,為何有這種狀況,各界眾說紛紜,空污、油煙等都是可能因素,全球紛紛投入研究,唯有找出原因,才能真正讓發生率下降。想避免肺癌上身,陳晉興呼籲,有吸菸的民眾務必戒菸,一般民眾可以外出戴口罩、室內裝空氣清淨機來避免吸入污染物質,政府也應推廣LDCT公費篩檢,透過早期診斷、治療,不僅省了後續治療費用,也挽救民眾健康。此外,他也呼籲政府思考發展綠能政策,或以其他能源政策取代燒煤,都有助於減少肺癌發生。
-
2021-02-22 新聞.元氣新聞
全台第三家!台大癌醫質子系統 明年啟用
台大癌醫中心醫院本月廿日舉行質子治療系統吊裝典禮,質子治療設備裝置至最後階段,預計明年啟用。繼林口長庚、高雄長庚之後,台大癌醫中心醫院是第三家提供質子治療的醫院。台大癌醫中心醫院院長楊志新、台灣大學校長管中閔、永齡基金會創辦人郭台銘、衛福部次長石崇良等人均與會。郭台銘於致詞時指出,如果台灣希望有護國群山,生技產業是政府要支持發展的重點,台灣市場太小,必須走向世界市場,因此要有世界級的競爭力,需要政府政策引導與法令的鬆綁。楊志新指出,癌症高居國人死亡原因之首已長達數十年,隨醫療日新月異,癌症治療也有巨大進展,此次引進質子治療設備可用於治療兒童癌症、攝護腺癌、肺癌、肝膽癌、胰臟癌、腦瘤、不同部位的復發性腫瘤,可精準消滅癌化組織、降低對正常細胞的傷害,同時提高腫瘤控制率和減少副作用。台大癌醫中心醫院副院長王明鉅解釋,質子治療透過調控質子射束方向,精準在腫瘤內釋放能量以破壞癌細胞,降低正常組織不必要的傷害。台大癌醫榮譽院長鄭安理表示,將建構完整全方面放射治療環境,提供患者就醫的便利性。衛福部次長石崇良表示,已核准10家醫院可設置質子治療,林口長庚、高雄長庚已啟用,之後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及台大癌醫中心也將準備啟用。除了造福國內患者,也能幫助國際上有需要的癌症病患。石崇良指出,台灣癌症治療實力備受國際肯定,去年即便全球疫情嚴重,各國封鎖邊境,台灣去年每月平均開放30至50名國際重症患者來台治療,其中半數為癌症患者。
-
2021-02-03 癌症.抗癌新知
全癌基因檢測/楊志新:多基因檢測應建立模組 進行試辦計畫
癌症進入精準醫療年代,基因檢測會是所有癌症病患治療方向的明燈嗎?台大癌醫中心醫院院長楊志新認為,各癌症的生物特性不同,需視癌症有無驅動基因而定,品質把關上,需要有檢測準確度的資訊、即偽陽性及偽陰性,國家應成立檢測標準,協助病友把關。在NGS(次世代定序)即將納入健保給付時,建議健保署建立模式,進行試辦計畫,並蒐集病人治療結果比對。楊志新是國際知名的腫瘤內科肺癌專家,日前參加聯合報舉辦的「全癌基因檢測專家會議」,針對癌症病患需要什麼樣的基因檢測,以及檢測品質如何把關,發表建言。目前癌症治療中,以肺癌、血液腫瘤、腸胃道基質瘤最常使用基因檢測,因為有明確的驅動基因,例如肺腺癌只要檢測到EGFR或ALK突變,就代表幾乎這病人所有的癌細胞有同一個突變,給予標靶藥物治療的效果自然顯著。其他常見癌症如乳癌、大腸癌則往往驅動細胞生長的訊號多元,標靶治療可輔助醫師選擇藥物,但是單一標靶治療往往效果有限、必須再加化學治療增強功效。楊志新說,各種癌症的生物特性不同,基因檢測對選擇治療的貢獻有很大的差異。例如肺腺癌需依基因檢測分類,才給予最正確又有效的第一線處方,產生抗藥性時需要進行第二次基因檢測尋找抗藥機轉。大腸癌進行基因檢測可找到適合使用免疫治療的病人,或是不適合使用EGFR標靶治療的病人(KRas突變)。大多數癌症做基因檢測,都可能找到如NTRK等很罕見的基因突變,可給予有效標靶治療。但這類的突變往往只占千分之幾,是否有經費讓每個病人都做,必須事先規劃。 至於如何挑選基因檢測單位?楊志新說,次世代基因檢測(NGS)非常複雜且專業,例如EGFR有二十多個外因子片段,每家檢測公司檢驗的片段多寡不一,有些小片段發生突變的機率極少,或者以前沒有資料,檢測公司可能就不會去檢測,因而錯過驗出機會。因為驗愈多基因片段,費用就愈貴,而且腫瘤細胞的基因異質性高,各個腫瘤細胞,突變基因有可能不一樣,而且在取一塊組織檢測時,可能七八成都是正常細胞,如果次世代定序檢測次數(深度)不夠多,敏感性不足,驗出來的結果就不夠準確。在基因檢測的現場,經常出現「忽陰忽陽」的結果。楊志新指出,NGS的準確性與檢驗深度有直接相關,對同一個檢體進行350次到1000次的檢測,深度才夠,檢驗結果的正確性就會提高,如果以較少的檢驗次數降低成本,品質就會受到考驗,進而影響臨床選擇用藥的準確度。楊志新坦言,NGS的檢測細節非常複雜,不僅是病人無法判斷,恐怕連醫師也無法得知品質如何,基因檢測的品質需要國家介入認證。國外已有病友團體發起研究,以自身的力量監督品質,盼國內病友展現力量。長年擔任國際臨床實驗主持人,建立許多晚期肺癌治療指引的楊志新,也以研究的角度切入,他說,國內的基因檢測受限於經費,風氣不盛,已影響國家治療及研究癌症的競爭力。他舉例,最近國際藥廠正針對肺癌HER—2突變基因的患者進行臨床實驗,但台灣並沒有針對肺癌病人進行常規性的HER—2突變檢查,現在要找病人就如同大海撈針,使病患錯失加入新藥臨床實驗的機會。其他競爭的國家因普遍使用次世代定序,早就知道哪些肺腺癌病人有HER2突變,自然很快地就把可參加的名額占滿了。他說,參加臨床試驗也是節省醫療費的方法之一,病患使用研發中的藥物、恩慈療法,不論是檢查費用、癌症藥物費用都由藥廠吸收,藥物不僅幫助病人延長生命二到三年,國內健保署又不必付費,數年來至少替健保署省了數十億元。他舉例具體說明,如2013年和台灣各醫學中心開始參與肺癌標靶藥物泰格沙的第一期到第三期的臨床試驗,是全球最早讓病人使用到此新藥的醫師,當時都是免費的,而且藥物可以供給到對病人沒效為止。現在泰格沙已有健保給付,每個病人每年要用掉將近兩百萬,因此,只要患者能參加臨床試驗,就可以讓病人及早使用到有效藥物,也能幫政府省下非常多錢。楊志新建議,目前健保已給付單基因檢驗,現在要建立多基因檢測給付,可進行試辦計畫,再從試辦計畫的結果來做調整,也考慮讓病人部份負擔,或許是比較快的方式。至於基因檢測會不會有個資保護的隱憂,楊志新認為,病患檢測的報告進入病歷中,無論是臨床治療或研究使用,本來就受到保護,況且基因檢測只是驗腫瘤基因突變,並非體基因檢測,因此不須過度擔心。他提醒,若擔心基因檢測公司資料外洩,導致病患未來保單漲價或是被拒保,則需要政府規範。
-
2021-02-03 癌症.抗癌新知
NGS擬納健保給付 準確性是關鍵
癌症治療進入精準時代,過去對症下藥,未來將變成對基因用藥,基因檢測就像是「先偷看答案再治療」,尤其次世代定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具有產量大、速度快等優點,成為首選的檢測工具,健保署也有意將此納入給付,並以給付手段促使基因檢驗須具準確性。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日前舉辦「全癌基因檢測專家會議」,邀請健保署及醫界代表、統計學家等,討論NGS納入健保可行性與效益評估。健保署長李伯璋指出,NGS的給付是精準醫療的重要工具,正研擬給付策略,讓癌症治療效率最佳化,近期內將廣徵各界意見。長庚大學臨床資訊與醫學統計研究中心特聘教授張啟仁指出,根據國外研究顯示,使用基因檢測再進行治療的癌症病患,在存活月數、無病存活期和反應率,都明顯優於沒有基因檢測的癌症病患。多人平均分攤 費用可望降低國內癌患自費檢測NGS,價格從數萬到十多萬元都有,台灣分子醫學會常務監事、元鼎診所院長曾嶔元指出,NGS開機上機有固定成本,就像包場概念,愈多人做平均分攤費用就愈低,健保給付後因為量大,成本可降低。此外,檢測的基因數量、難易度等也會影響成本,曾嶔元表示,一次檢測三百多種基因的模組價格高於檢測二十種的模組,不過目前有對應治療藥物的癌症基因僅約二十個,無論健保給付哪種模組,都應涵蓋這二十個有藥可用的基因。中國附醫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柯道維也建議,臨床上有明確證據且有對應的藥物,就應列入NGS檢驗項目,而且檢驗愈早做愈好,新診斷癌症就給付,「先偷看答案再來治療」,得到的預後會最好。有利病人加入國際臨床試驗台大癌醫中心醫院院長楊志新及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梁逸歆指出,國際癌症基因檢測和台大醫院癌症基因檢測指引,都建議應至少檢測證據力最強或次強的基因,但有些罕見基因如NTRK和MSI-H,在各癌別都有,且對藥物反應效果好,但現今不會做罕見基因常規檢測,這些癌患就錯失治療機會,所以納入的基因愈多對患者愈有利,即便目前無藥可用,但可能國外有臨床試驗中的新藥,台灣患者就能搶到一線生機的入場票。楊志新說,國內基因檢測進度較慢,例如現在國際新藥試驗正在找HER-2突變基因的肺癌病患,但台灣沒列入常規檢測,要找病人就得大海撈針,導致無法與國際接軌;而病患若參與臨床試驗可節省醫療、檢驗費,不僅幫助病人延命,幾年下來也替健保省下數億元。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組長戴雪詠回應,NGS檢測希望納入具有強烈證據顯示的致癌基因,以及已有治療藥物的基因,或是進入臨床試驗藥物對應的基因,讓給付策略兼具未來性。政府監督業者 把關檢測品質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理事長、大林慈濟醫院副院長賴俊良則表示,較合理的給付雖然是檢測證據力強的基因,但商品化的模組已取得認證無法任意更動,所以若可用現成商品,但給付價格不變也可考慮。楊志新也說,現有商品不管驗八十個基因或三個,費用都一樣,因為模組已建立好,要客製化反而貴。曾嶔元指出,NGS也有偽陰性和偽陽性風險,現有的NGS檢測尚未比照體外診斷醫療器材(In Vitro Diagnostic Devices,IVD)提供數據,健保署應透過給付手段建立標準,促使業者符合規定。楊志新強調,基因檢測品質很重要,而醫師和病人都無法確認檢測的準確性,必須仰賴國家把關。柯道維建議,應像日本一樣成立「癌症基因體及進階治療中心」以監督檢測品質。戴雪詠回應,將用IVD標準要求NGS檢測,並由食藥署審核,實驗室則要有美國或台灣病理學會認證,同時要有專科醫師簽發報告,確認信度與效度。對於檢驗是否開放部分負擔,曾嶔元指出,根據調查,合理的費用為六萬元以下,而台灣癌症基金會的調查也發現,癌症病患願意自費一到三萬元,或許能為健保給付找出一個方向。李伯璋則指出,健保需要永續經營,雖然癌症用藥昂貴,健保署仍秉持「該給就給,能省要省」的態度,否則就算提高健保費率,未來仍會碰到財務問題。
-
2021-02-03 癌症.抗癌新知
全癌基因檢測/基因檢測 3方面加強保密保資
次世代定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可檢測多種癌症突變或驅動基因,但檢測結果恐涉及個人隱私。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理事長賴俊良認為,個資保護可以從醫院、檢測公司和商業保險三方面著手。賴俊良指出,醫院因為個資法、病歷保密,照目前規範走可以不必擔心;檢測公司若要納入健保,也應要求它依循醫院方式進行保密。但商業保險公司因為屬於給付單位,拿到原始資料後,可能針對檢測結果調高保費,或影響到個案家族成員的保費,這部分就需要特別保護。台大癌醫中心醫院院長楊志新也認為,病患檢測的報告進入病歷中,無論是臨床治療或研究使用,本來就受到保護,但若擔心基因檢測公司資料外洩,導致病患未來保單漲價或是被拒保,則需要政府規範。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梁逸歆則表示,原始資料對研究有重要性,也可作為參加國際臨床試驗的資料庫,或許可參考健保資料庫加密方式,用既有的個資保護方式應該就足夠。
-
2021-02-03 癌症.抗癌新知
全癌基因檢測/健保擬給付癌症次世代定序 關鍵在準確
癌症治療進入精準時代,過去對症下藥,未來將變成對基因用藥。基因檢測就像是「先偷看答案再治療」,尤其次世代定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具有產量大、速度快等優點,成為首選的檢測工具,健保署也有意將此納入給付,並以給付手段促使基因檢驗須具準確性。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日前舉辦「全癌基因檢測專家會議」,邀請健保署及醫界代表、統計學家等,討論NGS納入健保可行性與效益評估。健保署長李伯璋指出,NGS的給付是精準醫療的重要工具,正研擬給付策略,讓癌症治療效率最佳化,近期內將廣徵各界意見。長庚大學臨床資訊與醫學統計研究所中心特聘教授張啟仁指出,根據國外研究,使用基因檢測再進行治療的癌症病患,在存活月數、無病存活期和反應率,都明顯優於沒有基因檢測的癌症病患。國內癌患自費檢測NGS,價格從數萬元到十多萬元都有,台灣分子醫學會常務監事、元鼎診所院長曾嶔元指出,NGS開機上機就有固定成本,就像包場的概念,愈多人做平均分攤費用就愈低,健保給付後因為量大,成本可降低。此外,檢測的基因數量、難易度等也會影響成本,曾嶔元說,一次檢測300多種基因的模組價格高於檢測20種的模組,不過目前有對應治療藥物的癌症基因僅約二十個,無論健保給付哪種模組,都應涵蓋這二十個有藥可用的基因。中國附醫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柯道維也建議,臨床上有明確證據且有對應的藥物,就應列入NGS檢驗項目,而且檢驗越早做越好,新診斷癌症就給付,「先偷看答案再來治療」,得到的預後會最好。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梁逸歆指出,國際癌症基因檢測和台大醫院癌症基因檢測指引,都建議應至少檢測證據力最強或次強的基因,但有些罕見基因如NTRK和MSI-H,在各癌別都有,且對藥物反應效果好,但現今不會做罕見基因常規檢測,這些癌患就錯失治療機會,所以納入的基因越多對患者越有利,即便目前無藥可用,但可能國外有臨床試驗中的新藥,台灣患者就能搶到一線生機的入場票。台大癌醫中心醫院院長楊志新指出,國內基因檢測進度較慢,例如現在國際新藥試驗,正在找HER-2突變基因的肺癌病患,但台灣沒列入常規檢測,要找病人就得大海撈針,導致無法與國際接軌;而病患若參與臨床試驗可節省醫療、檢驗費,不僅幫助病人延命,幾年下來也替健保省下數億元。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組長戴雪詠回應,NGS檢測希望納入具有強烈證據顯示的致癌基因,以及已有治療藥物的基因,或是進入臨床試驗藥物對應的基因,讓給付策略兼具未來性。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理事長、大林慈濟醫院副院長賴俊良則表示,較合理的給付雖然是檢測證據力強的基因,但商品化的模組已取得認證無法任意更動,所以若可用現成商品,但給付價格不變也可考慮。楊志新也說,現有商品不管驗80個基因或3個,費用都一樣,因為模組已經建立好,要客製化反而貴。曾嶔元指出,NGS也有偽陰性和偽陽性風險,現有的NGS檢測尚未比照體外診斷醫療器材(In Vitro Diagnostic Devices,IVD)提供數據,健保署應透過給付手段建立標準,促使業者符合規定。楊志新強調,基因檢測品質很重要,而醫師和病人都無法確認檢測的準確性,必須仰賴國家把關。柯道維建議,應像日本一樣成立「癌症基因體及進階治療中心」以監督檢測品質。戴雪詠回應,將用IVD標準要求NGS檢測,並由食藥署審核,實驗室則要有美國或台灣病理學會認證,同時要有專科醫師簽發報告,確認信度與效度。對於檢驗是否開放部分負擔,曾嶔元指出,根據調查,合理的費用為六萬元以下,而台灣癌症基金會的調查也發現,癌症病患願意自費一到三萬元,或許能為健保給付找出一個方向。李伯璋則指出,健保需要永續經營,雖然癌症用藥昂貴,健保署仍秉持「該給就給,能省要省」的態度,否則就算提高健保費率,未來仍會碰到財務問題。
-
2021-01-05 新聞.元氣新聞
鍾沛君肺部手術順利 醫籲及早篩檢
卅六歲台北市議員鍾沛君昨因右肺異常增生變化接受手術,晚間透過辦公室表示手術順利完成,她術前在臉書貼文敘述發現自己疑似罹患家族病史肺腺癌的心路歷程。肺癌權威、台大癌醫中心醫院副院長陳晉興說,如有一等親在四十五歲確診肺癌,應在四十歲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及早發現的五年存活率為百分百。「廿五歲那年,肺腺癌接連帶走媽媽和阿姨後,我總在跟時間賽跑,我知道家族裡的我們,餘生都必須對抗那道看不見卻如影隨形的『終點線』。十年來,我從不接受醫生口中『不可對抗的命運』,我堅信命是由我,絕不由天…這一次是無常先來。」鍾沛君在臉書上說,例行年度健檢發現右肺異常增生變化,醫師建議立刻動刀,「我知道該踏上另一場冒險了。」陳晉興表示,媽媽若四十五歲確診肺癌,子女最好在四十歲做第一次LDCT篩檢,五年存活率百分百,若三公分以下、沒淋巴轉移,台大醫院五年存活率有九成以上,全國平均也有八成;四公分以上或遠端轉移,五年存活率六、七成。到第二期,五年存活率掉到五、六成,第三期降到三、四成,第四期只剩下一成五到兩成。國健署日前公布癌症登記資料,女性罹肺癌人數首度超越大腸癌,推測與LDCT普及有關;三成確診者為初期,因此考慮今年上半年將LDCT增列為第五個公費癌症篩檢項目。國內LDCT自費平均價格四到六千元。
-
2021-01-04 癌症.肺癌
議員鍾沛君疑肺癌今開刀 吳淡如也驚爆「疑似肺癌前期」
現年36歲台北市議員鍾沛君在臉書提到自己發現右肺異常,今天就要動手術,也提到自己在25歲時,媽媽和阿姨家接連被肺腺癌帶走。而吳淡如元旦時也在臉書PO文提到,「本來疑似肺癌前期,還好最後台大最厲害的醫師說我沒事。」台北市議員鍾沛君在其臉書提到,她25歲那年,肺腺癌接連帶走她的媽媽和阿姨,沒想到10年後自己於電腦斷層發現右肺異常增生變化,今天(1/4)將動手術,希望能重生。而知名作家兼主持人吳淡如元旦上午也在臉書PO文回顧2020年,其中她提到,「去年一年都很健康,連一次感冒都沒有,本來疑似肺癌前期,呵呵台大最厲害的醫師說我沒事。」她欣喜表示,如果這個不值得高興,還有什麼值得高興?而事實上,吳淡如的母親4年前也因肺腺癌離世。根據衛福部國健署最新癌症登記報告顯示,民國一○七年女性肺癌發生人數首度超過大腸癌。肺癌權威、台大癌醫中心醫院副院長陳晉興也提醒,如果有一等親在45歲確診肺癌,建議可以提早在40歲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若能及早發現,5年存活率可高達百分百,如果發現有0.5到0.8公分的結節也不要緊張,建議3到6個月做一次追蹤。國健署也考慮優先讓有抽菸的中高齡者,一親等有肺癌家族史者,優先補助篩檢。
-
2021-01-04 癌症.肺癌
鍾沛君疑肺癌今開刀 權威醫:一等親家族史及早篩檢
現年36歲台北市議員鍾沛君在臉書提到自己發現右肺異常,今天就要動手術,也提到自己在25歲時,媽媽和阿姨家接連被肺腺癌帶走。肺癌權威、台大癌醫中心醫院副院長陳晉興提醒,如果有一等親在45歲確診肺癌,建議可以提早在40歲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若能及早發現,5年存活率可高達百分百,如果發現有0.5到0.8公分的結節也不要緊張,建議3到6個月做一次追蹤。陳晉興表示,肺部結節可粗分為實心、非實心,非實心以毛玻璃病變為常見。典型毛玻璃病變惡性機率較高,但仍值得慶幸,因其八成是初期肺癌或癌前病變,如果是實心的就不一定,可能只是發炎、良性腫瘤,也可能是其他癌症轉移,原發肺癌也是原因之一。陳晉興表示,如果能透過篩檢在最初期發現,五年存活率高達百分百。如果是三公分以下而且沒有淋巴轉移的1a期,台大醫院的五年存活率有九成以上,全國平均也有八成;到了四公分以上或有遠端轉移的1b期,五年存活率也有六、七成。若到第二期,五年存活率就掉到五六成,第三期降到三、四成,第四期只剩下一成五到兩成。國健署日前公布最新癌症登記資料,指出女性罹患肺癌的人數首度超越大腸癌,推測女性罹患肺癌超越腸癌的主因是健康檢查比例增加,更多人採行LDCT篩檢有關,因此確診者有三成為初期肺癌。陳晉興說,肺癌早期確診比例提高是一個好現象,國健署委託台灣肺癌學會、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台灣胸腔外科醫學會、中華民國放射線醫學會,已擬定台灣肺癌的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建議。未來若能據此推行國家級篩檢計畫,將能更有效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國健署日前亦證實,考慮在今年上半年將LDCT增列為第五個公費癌症篩檢項目。陳晉興建議,如果由國家來推動篩檢計畫,因為經費有限,會優先補助高風險族群,例如50到55歲以上的老菸槍。另外,一等親罹患肺癌者也會建議要做,而且年齡要提早,比如媽媽45歲確診,女兒最好提早到40歲就做第一次篩檢。國家篩檢計畫開始前,如果自費去做,目前國內平均價格大約4000到6000元左右。
-
2020-12-19 醫聲.院長講堂
養生祕訣/楊志新正常作息、按時吃飯 主張個體化健檢
台大癌醫中心醫院(台大癌醫)院長楊志新說,自己沒有特別養生之道,只有「正常作息、正常三餐、不喝酒」三點,並且會做醫院安排的例行健檢。他認為,理想的健檢應該是個體化的精準健檢,這將是台大癌醫希望發展的健檢模式。很多醫師一大早就要開會,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但到了醫院公務繁重,一忙起來就不吃午餐。楊志新打趣說,可以不吃午餐的醫師或許胃比較好,但他不會刻意這樣做,他都會按時吃三餐,除了不喝酒,並沒有其他特殊飲食習慣,也不挑食,醫院餐廳有什麼就吃什麼。楊志新指出,年輕時值班就得熬夜,是沒辦法的事,即便已是資深主治醫師,他不會刻意早睡,但也不會常熬夜,幾點睡覺就是隨興而為。「可能是隸屬於內科,不像外科那樣固定清早八點就要開會,比較沒有早起的壓力。」每年做一次台大醫院安排的全身健檢,楊志新對於健康檢查頗有想法。他認為,現在的健檢太過於制式化,每年重複做,其實並非必要,健檢應該要「個體化」,這也是以後台大癌醫要做的。例如,若家族裡一堆人都有心血管疾病、膽固醇高等,他就需要多做心血管方面檢查;如果沒有家族史,或許可以兩、三年檢查一次。畢竟健檢是非健保的個人醫療花費,如果每年做一大堆不需要年年做的檢查,只是浪費錢而已,最重要的東西可能反而沒做到。實踐個體化的預防和治療,勢必要更細膩的醫病溝通。楊志新說,癌症治療變得越來越複雜,現在有效治療這麼多,類似藥物也有很多種,選哪一種牽涉到預算、副作用、回診頻率,每個人的需求都不太一樣。其實過去20幾年來,楊志新團隊始終抱持的原則,是盡可能幫助人了解這是一個複雜的狀況,有幾種不同的做法,再與病人一起做決策。
-
2020-12-19 醫聲.院長講堂
院長講堂/大部分的死亡都是癌症導致! 楊志新爭取癌患試用新藥,給病人最新最好的治療
台大癌醫中心醫院(台大癌醫)設立目標是「成為世界級的癌症醫學中心」,經過十年規畫和建設,去年七月正式營運。院長楊志新期盼,台大癌醫能助病友就醫並有機會使用新藥。成為癌症臨床試驗重鎮今年八月接任台大癌醫中心醫院院長的腫瘤內科部教授楊志新專長做臨床試驗,是台灣學術論文被全球引用最多的醫師,也是最早確立亞洲肺腺癌標靶藥療效的頂尖學者。接任院長後,他決心帶領台大癌醫成為台灣癌症臨床試驗重鎮,爭取癌症病人免費試用最新藥物的機會。給病人最新最好的治療「為了給病人最新最好的治療,世界上所有重要的癌症中心,臨床試驗一定是最重要的業務。」楊志新在台大總院帶領腫瘤團隊20幾年,最關切的是如何「讓病人輕鬆一點。」當時在台大醫院就建立了「多科一起看癌症病人」的傳統,像肺癌門診的診間裡,可能集結了內科、胸腔內科、放射腫瘤科等科別。因此台大癌醫最初就規劃要給病人一個輕鬆舒適的就醫環境。台大癌醫除了延續原本同診間就有多科一起看病人的傳統,更解決了內、外科會診不易的問題。現在負責內科的楊志新和外科教授陳晉興的門診同一時間,而且診間就安排在對門,若病人需要會診另一科,走個兩步就到了。楊志新表示,肺癌中心有好幾個門診,診間有共通的後走廊,平常門關起來,維護病人隱私,需要會診時打開門就可以走到對面去。判斷若需開刀馬上加號楊志新說,如此一來,醫師省去重新找病人影像資料的時間,內、外科醫師可以直接討論病人的治療計畫。若外科醫師判斷需開刀,馬上幫病人加號,當天就看,很有效率。目前乳醫中心運作較久,科別完整,包括婦產科,可同時做完婦科檢查,病人相當多。之後肺癌中心、頭頸癌中心、攝護腺癌中心等單位的科別也都會陸續完備。後期延長有品質生命癌症一直是台灣最重要的疾病,大部分的死亡都是癌症導致。楊志新表示,從早期的預防和發現,中期給予治癒性治療,到後期適當延長有品質的生命,同時要持續將病人和家屬的期待做最好的調和,每個階段有不同任務,台大癌醫都能做好。楊志新小檔案專長:基礎腫瘤醫學、臨床腫瘤醫學、抗癌藥物發展、化學藥物抗藥性、臨床試驗、藥品上市研發現職:台大癌醫中心醫院院長學歷:台大醫學系學士、台大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經歷: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任、台大腫瘤醫學研究所所長、台大醫院臨床試驗中心主任給病人的一句話希望如果發現身體有任何異狀,趕快尋求醫師協助和接受正確的治療。如果對於癌症治療有任何不同的想法,請務必和醫師討論,千萬不要到處找偏方,一定要尋求正規醫療,相信在您和醫師合作的情況下,一定能得到最好的醫療。
-
2020-12-17 醫聲.癌症防治
肺癌/肺癌防治論壇:新藥給付嚴 專家:應調部分負擔
在經濟學人智庫(EIU)發表的亞太區肺癌政策評比,台灣在肺癌新藥及檢測健保給付表現中等需要加強。由於國內肺癌患者半數以上都是晚期,也造成治療難度增加,近年癌症新藥治療效果明顯提升,但受健保財務影響,給付條件嚴格。健保署長李伯璋認為,解決健保財源,針對部分負擔大家應該坐下來談談。台大癌醫中心醫院院長楊志新說,過去標靶藥物未問世前,化療的中位存活期為九到十二個月,五年存活率百分之一到百分之三,標靶藥物出現後,帶來新的治療突破,依不同藥物五年存活率可提高到百分之三十到五十,目前台灣已核准七種標靶藥物上市。對肺癌患者有突變基因者而言,有相對應的標靶藥物使用,沒有基因突變者該怎麼辦呢?免疫藥物就是另一種選擇。楊志新指出,在美國已有四個免疫藥物核准,針對PD-1/PD—L1抑制劑的免疫藥物,台灣僅給付PD-L1生物標記高表現量的患者,而國際治療趨勢是免疫藥物加上化學治療,至今仍未給付。楊志新表示,這類患者占四期肺癌患者的百分之十五到二十,一線使用免疫藥物五年存活率可達百分之三十二,與使用EGFR標靶治療是一樣的,若無使用免疫藥物,存活率可能就在百分之一到二,還好去年健保納入給付,但其實很多國家早在二○一六年就開始使用,台灣還是太慢。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理事長賴俊良認為,新藥治療確實可拉高患者存活率,但健保給付失衡是更大危機,若給付無法與國際臨床指引接軌,未來病人存活表現將更不理想。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理事長陳立宗也認為,未來癌症可能會像糖尿病等慢性病般長期治療,但國家是否能負擔這麼大的醫療費用。陳立宗及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都認為,台灣應該要針對部分負擔制度作調整,甚至思考納入商業保險,才有辦法真正幫助到患者。李伯璋表示,台灣在談論部分負擔的過程都是被動的,而錢永遠都不夠用,需要與各界探討部分負擔議題。檢測部分,台灣病理學會理事長賴瓊如說,次世代基因定序檢驗可望協助病人找到適合自己的藥,實現個人化醫療,目前仍需病人自費檢測,雖然健保財務負擔大,仍希望早日納入健保給付。台灣免疫暨腫瘤學會理事長張文震認為,檢驗需有國家標準,配合法規擬定,一起結合檢測機構打造國家隊的概念。另外,他也憂心台灣給付條件若無法與國際臨床指引一致,未來將影響病人參與臨床試驗機會,連帶影響台灣在國際臨床試驗的競爭力。
-
2020-10-30 癌症.癌友加油站
新藥給付/健保限縮 不利新藥試驗
「我們不是沒有核准新藥,而是納入健保時間從一年延長到三、五年,這段空窗期民眾幾乎用不起新藥。」台大癌醫中心醫院院長楊志新擔心。癌症新藥爆發式成長,健保資源有限,新藥給付時間慢且條件相對嚴格,病人無法及時用藥,也將導致國內找不到符合臨床試驗收案條件病人,連帶影響新藥臨床試驗的引進。楊志新指出,依據「赫爾辛基宣言」,若病患參與新藥臨床研究,未來藥物上市後,必須提供給該地區病患持續使用。國際藥廠在某個區域進行臨床實驗時,會先考慮未來有沒有機會在該國核准給付,讓民眾有用藥機會。台灣臨床試驗品質向來為亞太地區翹楚,楊志新舉第三代肺癌標靶藥物為例,台灣二○一三年進行臨床試驗,收案數居世界之冠,但藥物引進落後歐美,連大陸都趕不上。該藥物到二○一七年才在台上市,二○二○年納入健保給付。此外,健保給付條件常跟不上國際臨床治療指引,例如免疫治療合併化學治療用於第四期第一線,已是國際晚期肺癌治療指引標準療法,但台灣去年才給付免疫藥物單一使用。台灣健保給付條件與國際臨床治療指引脫軌,將導致接受標準治療的病人減少,不容易找到符合臨床試驗收案的病人。
-
2020-10-08 癌症.血癌
跨國異體骨髓移植 台大癌醫中心救老翁一命
「謝謝台灣救我一命,我重生了。」來自香港的70歲曾先生去年確診血癌,急需骨髓移植,但香港因相關醫療資源不足,不允許60歲以上患者做骨髓移植,醫師推薦他出國求醫,卻又遭逢新冠肺炎疫情,出入境關卡重重。經過多方奔走,曾先生終於完成檢疫流程,於慈濟骨髓庫找到全合捐贈者,成為台大癌醫中心醫院跨國異體骨髓移植首例,談起這連串幸運,他忍不住哽咽落淚。台大癌醫血液腫瘤部病房主任柯博升表示,想來台灣做骨髓移植的病人很多,特別在2018年發表於醫學期刊《刺胳針》對全球195個國家的評比,台灣的血癌在照護品質及醫療可近性得到唯一滿分的殊榮。台大癌醫國際醫療中心護理師吳玫儀說,目前洽詢申請醫療簽證的幾乎都是骨髓移植,但因為各國出入境相關規定變嚴格,大部分都還得等上三、四個月,病人也很焦急。台大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劉家豪表示,異體移植就是靠捐贈者的免疫細胞來終身抗癌,捐贈者的免疫系統像巡邏的警車,終生在身體內巡邏,一看到癌細胞就殺掉。台灣過去20多年做了七千多例,台大就占了42%,人數遠高於其他醫院,移植成績也媲美國際,非親屬幹細胞移植5年存活率有六成。劉家豪指出,血癌發生率隨年齡增加,年長移植者愈來愈多,70歲以上的移植台大已做33例。50歲以上患者可用劑量減半的化療進行所謂「迷你移植」,技術純熟,5年無惡化存活率有七、八成。早年患者常在等配對,但近10年醫學已進步到「配對不合也能移植」,只要看準化療後病情緩解的時機進行移植,3年整體存活率將近六成。劉家豪說,國際醫療病人來台進行骨髓移植整個需要兩、三百萬元,移植後需要至少在台住半年,每周回診一次,台灣民眾因為有健保給付大部分費用,只需11萬到22萬元,就能享有國外病人求之不得的尖端醫療。柯博升表示,台大癌醫移植床數預計將於年底達到12床,超越台大總院,未來將達到30床。目前台大癌醫也在進行血癌的免疫恩慈療法,期待為病人帶來更多治療希望。
-
2020-10-02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王明鉅腳綁沙包 控糖練出好體力
口述/台大癌醫中心醫院副院長王明鉅我有代謝症候群好多年,過去七年血糖也是紅字。我不喝含糖飲,甜食都只吃一口,去年健檢血糖、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還是超標。醫師建議要更嚴格控制飲食、多運動,但我想用最無痛的方式讓運動融入生活裡,因此參考日本醫師的著作,開始全天候在兩個腳踝綁沙包,從0.5公斤開始,睡覺、洗澡和慢跑時才拿下來。年長運動切記「避免受傷」在我這個年紀,運動最重要的原則是「避免受傷」,我把運動進程放慢,走路到已經忘記有綁腿,才加一點點重量。從0.5公斤到現在2公斤,總共花了七個多月。腳踝鼓鼓的一圈,常引起許多人詢問,我也不介意分享妙方,還有臉友寫感謝信來,說他用這方法也瘦了很多。周末兩天我還會進行兩次負重走路,一次一小時,用散步的速度走,但背包加上手腳沙包,總共負重13公斤。三個多月前,我開始晨跑,風雨無阻,每天早上六點去中正紀念堂跑兩圈,40分鐘內跑完5公里,只有兩、三天因工作時間太早而沒跑。只要撐過前5分鐘撞牆期,就會愈跑愈順。跑完回家洗澡後上班,身體代謝變好,繼續冒汗到八點半,為了這個小困擾,我特別把內衣都換成排汗衫。體重回到昔當籃球隊長時飲食會注意選擇吃升糖指數較低的全穀類,因為有乳糖不耐症,喝的蛋白質來源以豆漿為主,有時候會加一點女兒為健身買的高蛋白粉,其他飲食就是盡量正常、營養均衡,沒有特別限制。發現這半年因為疫情,應酬聚餐大減,飲食控制更輕鬆,加上有運動,偶爾吃一點甜食,也沒有心理負擔。我曾經體重高達78公斤,糖化血色素超過7,經過這半年多努力,最近一次健檢發現體重已回到國一擔任籃球隊長時的63.8公斤,糖化血色素降到5.8,十年來最低。運動融入生活首重「方便」 健康管理的首要原則就是要「方便」,最有威力的因素是「耐心」和「時間」,所以運動一定要就近、融入生活,讓自己找不到藉口、養成習慣,持之以恆的做下去,一定會看到效果。體重目標達到了,現在我的重點是增肌、預防肌少症。在家裡買了兩個三公斤啞鈴、裝了一支門上單槓,不時上網搜尋影片,跟著做重量訓練。三年前我曾經去運動中心請教練上了20堂課,所以知道基本原則觀念,其中一個最重要的是「循序漸進、避免受傷」,加上不是要練很粗壯,所以絕不勉強自己,以低重量、高次數為訓練原則。批公文就舉腿鍛鍊腹肌因為腿上各一個兩公斤沙包,在辦公室批公文的時候,想到就把腿平舉起來,鍛鍊腹肌;在家裡看到啞鈴、單槓就去做個幾組運動。這段時間下來,體力進步顯著,得到一個意外的收穫,就是以前一下都做不到的引體向上,現在可以輕鬆拉個十下。今年59歲了,讀大學的女兒看到我可以做引體向上,都說我比她班上男同學還強。說來說去,其實就是決心啦。畢竟我只有兩個女兒,年紀愈大,我認為最重要的就是要照顧好自己,不要增加女兒的負擔,這是我最重要的初衷。王明鉅小檔案現職:•台大癌醫中心醫院副院長•台大醫院麻醉部主任年齡:59歲出生地:南投草屯牛屎崎學歷:台灣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專長:•心臟手術麻醉•醫院管理興趣:閱讀、處理困難的事、運動經歷:•台大醫院竹東分院院長•台大醫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