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19 醫聲.癌症防治
搜尋
台中榮總
共找到
348
筆 文章
-
-
2024-11-19 醫聲.癌症防治
多發性骨髓瘤/重返職場 給癌友積極治療的力量
癌症疾病控制的好壞,不單只影響病人本身,也直接衝擊整個家庭。一名罹患多發性骨髓瘤九年的六十餘歲病人,退休前是一邊工作一邊賺醫藥費,因為他從發病隔年開始,目前已自費治療八年,雖然花費甚鉅,但迄今穩定用藥,仍可以維持生活及工作上的自主。癌症希望基金會副執行長嚴必文指出,這名病人除了穩定的薪資收入,在商業保險的支援下,多年來仍感受到龐大的經濟壓力,至今病情控制穩定且不需要依賴家人,沒有像其他多發性骨髓瘤病人反覆復發而放棄人生,反而是努力樂觀的活著,這就是病人對新藥可以帶來無疾病惡化存活期的最大期待,他們殷切期盼健保署可以重視新藥治療為病人帶來的價值。台中榮總血液腫瘤科主任滕傑林舉例,一位六十多歲國小女老師確診罹患晚期多發性骨髓瘤,連走路都困難,原以為必須提早退休,但在醫療團隊支持下,自費接受較新的四合一治療,疾病穩定控制後,女老師也打消退休念頭,重返校園教書。多發性骨髓瘤進展到晚期,由於癌細胞侵蝕,病患除了骨頭痠痛,骨骼也特別脆弱,很容易骨折,不少多發性骨髓瘤病患為高齡長者,一旦突然跌倒骨折、行動受限,往往全家就陷入一片混亂,病患身心也容易陷入低潮,甚至放棄生存希望。獨立自主的生活是病人所期盼,嚴必文指出,基金會曾針對卅九位多發性骨髓瘤病人收集意見,其中病人及家屬各占一半,調查中,病人最在意疼痛及虛弱無力,因為會導致無法行走及外出工作;家庭成員也得請假照顧及陪病,精神壓力及經濟壓力都很大。要減少照護壓力,滕傑林認為,首次第一階段治療至為重要,以前不能治,現在是好好治,治療前後對病人的影響及生活改善很全面。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秘書長蔡承宏則指出,回到職場是治療正向往上的力量,疾病雖不斷進展,但治療不只有疾病本身,是整個病程,好的治療放第一線及最後線,照護壓力差很大,政策應重新評量。
-
2024-11-19 醫聲.癌症防治
多發性骨髓瘤指引將出爐 盼補治療缺口
台灣即將在二○二五年進入超高齡社會,多發性骨髓瘤好發於六十至七十歲,一年約新增七百病患,因容易骨折、骨痛,隱形照顧成本衝擊癌友家庭。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將推出最新多發性骨髓瘤治療指引,鼓勵病人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並且接受完整治療。健保署長石崇良指出,未來健保給付新藥將根據國內治療指引,與專家共同盤整治療缺口。癌症希望基金會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共同舉辦「突破多發性骨髓瘤治療困境,邁向健康台灣新願景」專家會議,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血液腫瘤部主任柯博升表示,血液性癌症在治療上與實體腫瘤不同,希望初期就使用最好的治療方式,以多發性骨髓瘤為例,目前治療進展變化大,指引建議初診斷病患應先評估是否適合進行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且同步採用多重用藥策略。過去,多發性骨髓瘤的治療方式以蛋白酶體抑制劑、免疫調節劑、類固醇等三合一療法為主,近年來,三合一療法加單株抗體等四合一處方問世,國際治療建議也出現變動,國內治療指引認為,移植前的引導治療採四合一處方會優於三合一。台灣三成五病患 無法撐到二線治療「在國際治療指引上,只要三缺一、四缺一,全部就無效。」柯博升直言,目前對第一次診斷罹患多發性骨髓瘤的病患,三合一療法可獲得健保給付,但對於含單株抗體的四合一治療組合,健保給付僅用於復發後的第二線治療,初診斷病患若要遵循治療指引,就必須自費使用。癌症希望基金會副執行長嚴必文指出,根據統計,多發性骨髓瘤新藥須等待十四個月到廿個月不等,才能獲得健保給付,但等待期間,患者療程都受到限制,據台灣真實世界數據,約三成五病患無法撐到二線治療、二成三患者無法撐至三線治療,病患必須和時間賽跑。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秘書長蔡承宏說,以日本為例,只要新藥通過適應症,約一個半月即可納健保,蔡承宏及台中榮總血液腫瘤枓主任滕傑林都認為,若可縮短新藥納入健保等待時間,將減少病患「看得到卻吃不到藥」困境,還可協助患者回歸職場及自我照護,減輕家屬及醫護負擔。近年癌症醫療與藥費快速成長,造成健保沉重負擔,讓癌患「看得到用不到」。石崇良表示,健保將改變現行審核方式,持續盤點資源,且優先考慮將美國國家綜合癌症網絡(NCCN)等國際治療指引中的Catagory1(證據等級高)及「Preferred treatment」(高度建議)選項納入給付,若國內有治療指引,將與學會一起討論,盼補足治療缺口,讓更多病患受惠。十二月健保給付將新增多發性骨髓瘤等七癌基因檢測,以利醫師後續治療有更客觀依據。四合一用於第一線 健保給付協商中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組長黃育文補充,健保給付四合一藥物用於第一線,已進入藥品價量協商過程中,若有合理藥價,協商過程勢必較為順暢,期待盡快達到共識,造福病患。為了落實總統賴清德的健康台灣政策,除了藥物審查希望接軌國際治療指引,並減少國內指引的落差,健保署在擴充財源上也討論是否增加補充保費及第二層健保的可行性。嚴必文表示,病友團體也認同這樣的理念,癌症病患都想爭取延緩疾病復發,也希望生活不受影響,透過及早用藥,除了減少後續醫療耗用,也可維持生產力,在治療效益的排序上,希望可讓病患都獲得及時、適切的治療,以減少癌症家庭負擔。
-
2024-08-31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talk/李順安治療C肝,有700多人獲診療!61歲考博士班,擁8項醫療專科
李綜合醫療社團法人董事長李順安,在苗栗縣開業45年。年輕時見到街坊、親友因傳染病病故,許多人甚至來不及長大,因此萌生從醫夢,想救人脫離病苦。從一間診所到醫院、醫療集團,李順安旗下擁有苗栗縣苑裡、台中市大甲李綜合醫院及復健、安養、診所等8個機構,醫護員工上千人,除了與台中榮總簽訂醫療聯盟合作,也將與台大新竹分院簽約合作,增加服務量能,提升醫療水平,方便海線地區民眾就醫。李順安是苗栗縣苑裡鎮人,出生於民國30年代,當年醫藥及公共衛生環境不佳,許多人因病夭折,他開始有「從醫可以救人」志向,念醫學系成了主要目標,最終考取中山醫學系。醫學系昂貴學費,全靠父母親養豬及賣稻米才能繳交;寒暑假回鄉幫忙下田耕作,練就一身強健體魄,也為日後醫師日以繼夜工作,打下體能基礎。實習醫師階段,看到親友因骨折倍感痛苦,決定選擇走外科專科。返鄉開診所 24小時服務民國68年,他返鄉開業。當時海線地區的苑裡及通霄醫療資源相當缺乏,每天早、午、晚看診,加上夜間急診,天天24小時待命,一年365天看診,並有急診、開刀及婦產科接生、住診服務,可說是全台唯一有著24小時服務的診所。他說,開業前6年幾乎不是人過的生活,每天一大早就開始工作,每天100多位病人和每晚10幾位急診,每月30幾位接生,有時三天三夜幾乎沒什麼休息,鄉下老人家有的很早就到等著看病,還問「醫師,你怎麼那麼早起來」,他回「我昨晚一整晚還沒睡覺」。催生苗栗首家教學醫院蓋「苑裡李綜合醫院」貸款3200萬元,民國74年5月開業,當時是苗栗縣四大建築之一,每天有很多人從大甲或苗栗來求診,由於醫療團隊的努力,成為「苗栗縣第一家教學醫院」。因應人口老化,又成立「中華護理之家」服務失能及老年人口;後來也成立了「大甲李綜合醫院」,服務大甲、外埔、大安的鄉親。民國95年,李順安當選「第一屆中華民國醫師公會醫療奉獻獎」醫院組唯一的第一名,「這是有生以來最大的榮譽和肯定」。治C肝 對苑裡最大貢獻「我一生對苑裡、通霄最大的貢獻,就是治療C肝,有700多人獲診療。」他說,苑裡曾是全台C肝最嚴重地區,他所帶領的醫院團隊,挨家挨戶拜託鄉親出來篩檢,共篩檢兩萬多人,是全台灣篩檢率的第一名。李順安深知經營醫院,不能空有醫學專長,他50歲起退出第一線醫療,念醫管研究所,61歲再考博士班,65歲獲聘「台北醫學大學醫管系的助理教授」,更考過腫瘤專科,至今擁有8項醫療專科專長。「活到老、學到老」是李順安終身信念,更經常勉勵同仁「互相扶持、共同成長」,努力營造溫馨的就醫環境,善盡醫療社會責任,救人一命,就擁有無比成就感。李順安養生秘訣面對工作壓力,李順安常吃水果、喝咖啡紓壓,先冷靜努力思考,再和同仁或醫界好友討論。閒暇時,和家人到郊外或海邊走走踏青,尤其和家人共同用餐是很大的享受,得空最喜歡去日本及歐洲旅遊。李順安小檔案● 年齡:78歲● 專長:外科、內科、婦產科、小兒科、消化外科、家庭醫學科、外傷創傷科、腫瘤專科● 現職:李綜合醫療社團法人董事長● 學歷: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博士、陽明醫學大學醫管研究所碩士● 經歷: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兼任副教授、台北醫學大學部定助理教授、台灣醫院協會理事、苗栗縣醫事公會第16、17、24屆理事長● 給病人的一句話:預防勝於治療,定期健康檢查。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8-12 養生.聰明飲食
高膽固醇和高血脂的人更應多吃雞蛋和肥肉?醫師詳解膽固醇飲食正確觀念
你可以先知道: (1)傳言說「膽固醇高應該多吃雞蛋和肥肉」,但其實人體膽固醇超過 7 成是身體自行合成、其餘才是飲食,傳言說法缺乏背景、脈絡,易使人誤以為二者高度相關,傳言說法易生誤導。 (2)根據國健署官版衛教,高膽固醇食物包括五花肉、培根、奶精、豬油,適量的海鮮以及雞蛋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專家表示,雞蛋是指全蛋都吃,若是像傳言只說「蛋黃」,月餅、粽子、蛋黃酥中的鹹鴨蛋黃則都應該避免。網傳「膽固醇高、血脂高 應該多吃雞蛋和肥肉」影片,片中提到飲食最大誤區就是膽固醇高的人不能吃雞蛋黃、肥肉,人體用碳水化合物來去合成膽固醇,多餘的膽固醇會排走不會過量,真正過量的是碳水化合物。但專家表示,「高血脂症」分為「高膽固醇血症」、「高三酸甘油脂血症」、混合型等,高膽固醇血症患者不應該吃肥肉、全蛋則可依個人情況適量攝取,高膽固醇是高血脂的ㄧ種,蛋黃是雞蛋的一部分,傳言多處出現用詞混雜的情況,且缺乏背景及脈絡,傳言內容既有錯誤、也有易生誤導的不同部分。 高血脂應該吃肥肉雞蛋? 原始謠傳版本: 胆固醇应该多吃什么更健康 主要流傳這段影片 並在社群平台流傳: 查證解釋:人體合成膽固醇佔 7 成 並非都與飲食絕對相關 傳言提到「膽固醇高和血脂高的人,你就更應該多吃雞蛋和肥肉」。MyGoPen 致電諮詢新光醫院家醫科醫師柳朋馳,他表示這句話其實在學理上就存在謬誤,人體的膽固醇、也就是抽血驗到的膽固醇當中,基本上有 7 到 8 成是身體自己合成的,其他 2 到 3 成才是從飲食吃進去的,所以醫生常常會跟驗到高膽固醇血症的病人講,你也不用覺得一定是自己吃太油,也許是家族遺傳而導致的體質,所以這時候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執行飲食控制、運動介入,以區別是不是真的跟遺傳有關,如果這樣做之後血脂還是很高,就會考慮是家族遺傳因素、是否需要 PCSK-9 抑制劑等藥物介入等等,因為藥物能直接改善膽固醇的合成。傳言說膽固醇過高的人應該怎樣吃,並未釐清膽固醇過高是身體合成的問題、還是飲食的問題,傳言說法易生誤導。膽固醇飲食有「開根號」壓低效果 勿存僥倖心態傳言提到「膽固醇高和血脂高的人,你就更應該多吃.....」,柳朋馳解釋,過去有一些研究認為,膽固醇的飲食有類似「開根號」的概念,也就是說假如一個人吃了 100 毫克膽固醇、可能在體內就增加了 10 單位,但是要吃到 400 時,體內才會增加 20,也就是並非等比例的關係、比較像是開根號,這時候如果病人覺得吃了100毫克就會增加10,吃 900 才增加 30 比較划算,認為何必嚴格限制飲食,卻忽略了多增加的那個 10 或 20,對身體其實是加成的傷害,例如壞膽固醇減少 1%對於心血管的發生機率就會下降 1%,好的膽固醇增加 1% 對心血管的發生率就會下降 3%,所以每 1% 的高或低都很有意義,那個 10、20,可能就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可能就是誘發心血管事件的板機。 此外,柳朋馳也提醒,除了膽固醇飲食有開根號效果,要避免吃太多、數值卻開根號壓低的僥倖心態,高膽固醇飲食的過程當中還會連帶吃進其他更多的糖分、碳水化合物、熱量、鹽分等等,這些都是三高共病的來源。兩者不連動 狂吃還是繼續合成 柳朋馳強調,除了上述提到身體負責 7 到 8 成膽固醇的合成、這塊與飲食無關以外,兩者之間的連動性也式常被誤解的,假如一個人吃太油,身體合成的膽固醇是不是就會變少,答案是不會,身體不會去動態平衡膽固醇,以身體血液的酸鹼值為例,就是恆定在 7.5 的正負 0.5 之間,如果發生代謝性酸中毒,人體會用呼吸的方式把酸排掉,或用代謝的方式透過腎臟把酸性排掉,這才叫動態平衡,但是人體在膽固醇的部分,並沒有強大到能做到動態平衡,膽固醇太高並沒有蓋子,一個人狂吃的時候,雖然身體合成的膽固醇可能稍稍少一點、但是不會明顯降低,身體還是認真做工、繼續合成膽固醇,這種情況之下就會造成顯著性的高膽固醇血症。藥物抑制膽固醇合成、吸收 未見排出的機轉 傳言提到「如果有足夠的膽固醇攝取,多餘的部分會排走、不會過量」。但柳朋馳指出,以目前臨床上使用的降血脂藥物當中,並沒有看到哪一個藥物的機轉是把膽固醇排出去,但是在高血糖、糖尿病用藥中,SGLT-2 類的藥物就是避免人體腎臟主動回收尿液中的糖份,讓多餘的糖份能順利排出體外,降膽固醇藥物還沒有找到類似的機轉,目前的膽固醇藥物都只能抑制合成、抑制吸收,並沒有看到有哪個藥物能促進排除膽固醇。 MyGoPen 查詢具代表性的公開資料,根據國健署於 2023 年「 血脂異常一定就是膽固醇高嗎?」的闢謠,提到膽固醇可分為「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膽固醇會附著在血管壁上導致動脈硬化,高密度膽固醇會將膽固醇從週邊組織輸送到肝臟代謝儲存,對動脈血管有保護作用。傳言說多餘的膽固醇會排走,對照低密度、高密度膽固醇在人體的運作情況,網傳影片描述排走的說法語意不詳、應為錯誤說法。膽固醇來源主要靠飲食 非常缺乏才跟碳水有關 傳言提到「膽固醇一般用碳水化合物去合成....真正過量的就是碳水化合物」。柳朋馳強調,基本上碳水化合物吃進人體後會先轉成三酸甘油脂,三酸甘油脂可以進而做結構式的改變,變成膽固醇的來源,可是大部分膽固醇來源其實是從飲食中直接獲得,所以傳言的說法其實跳了很多的步驟、也沒有說清楚前提,例如高膽固醇血症的病人,醫生不會要他碳水化合物吃少一點,只會告訴他高膽固醇的東西像內臟類、帶殼海鮮類不要吃太多,但是如果是三酸甘油脂高的病人,醫師就會跟病人說甜食、澱粉不能吃太多、油炸的不能吃太多,因為這些就都和碳水化合物有關,碳水化合物吃進去之後不會直接儲存成碳水化合物的形態,會先轉成肝醣或者是三酸甘油脂來儲存,除非當膽固醇的攝取來源真的非常缺乏時,人體才會把三酸甘油脂拿出來用、拿去轉換成膽固醇類。傳言說「膽固醇一般用碳水化合物去合成」、「真正過量的是碳水化合物」都是錯誤的說法。蛋白、蛋黃各有營養 應依病患情況調整 傳言說「最大誤區是膽固醇高的人不能吃雞蛋黃,還有肥肉」、「膽固醇高更應該多吃雞蛋和肥肉」。柳朋馳強調,雞蛋的蛋白富含蛋白質,但是蛋黃有卵磷酯、維他命,礦物質,蛋黃除了很營養、也有油脂,每百克的蛋黃含有 1177 毫克的膽固醇,吃全蛋會比只吃蛋黃好,而且會單吃蛋黃通常是月餅、粽子、蛋黃酥裡的鴨蛋黃,還會吃下很多糖分、熱量,傳言只看一個點、挑一項東西出來講,卻沒有全面性的觀察、持平的比較優缺點,並且沒有依病人的狀況而有調整,傳言說法易生誤導。結論 總結而言,傳言說「膽固醇高和血脂高的人,你就更應該多吃雞蛋和肥肉」。但其實人體的膽固醇有高達 7 成是身體自行合成、其餘才是飲食攝入。此外,體內合成的膽固醇也不太會因為飲食膽固醇已狂吃增加、合成膽固醇就減少,兩者不具有連動性,傳言的說法會讓人以為兩者高度相關,傳言既沒有說清楚疾病的背景知識、也沒有解釋相關的脈絡,傳言說法錯誤、易生誤導。資料來源: 國健署 - #闢謠【吃素就不會有高血脂問題?】 血脂異常一定就是膽固醇高嗎? #破解迷思 海鮮含有高量的膽固醇,該避之唯恐不及? 台中榮總 認識高血脂 諮詢專家: 新光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 - 柳朋馳(本文轉載自《MyGoPen》查證參考:https://www.mygopen.com/2024/08/cholesterol.html)(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8-07 焦點.元氣新聞
拚加快肺纖維化新藥研發 中榮、百靈佳殷格翰簽臨床試驗MOU
「肺纖維化」急性惡化死亡率逾50%,既有治療僅延緩惡化,新藥研發進程亟待臨床合作推動。台中榮民總醫院與百靈佳殷格翰藥廠昨日簽訂臨床試驗合作備忘錄(MOU),台中榮總院長陳適安表示,中榮以病人為中心,除了引進高科技醫療設備與技術,更著眼於「急、重、罕、難」等醫學領域,發展新興治療與研究,期能幫助患者解決問題,與百靈佳殷格翰的發展不謀而合。2021年,台中榮總成立尖端醫療、智慧醫療、細胞治療暨再生醫學等委員會,並獲得全球最佳智慧醫院認證。2024年起,更積極投入臨床試驗,不僅建置臨床試驗病房、優化合約審查與試驗媒合機制,也將資訊化導入臨床試驗,發展分散式臨床試驗,並通過衛福部2024年至2027年卓越臨床試驗中心計畫。百靈佳殷格翰總經理邱建誌指出,與中榮的臨床試驗合作中,涵蓋早期臨床試驗,疾病領域跨及肺纖維化、癌症與自體免疫等疾病,透過整合雙方的優勢與資源,加速投入國際早期臨床試驗,提升台灣在新藥開發的影響力。未來將聚焦六大專科領域:胸腔科─漸進性纖維化間質性肺病、糖心腎共病、腫瘤、思覺失調症、免疫、眼科等。中榮於2021年成立間質性肺病整合照護中心,照護病人數為全國之冠,台中榮總間質性肺病整合照護中心主任傅彬貴指出,肺纖維化是非常棘手的疾病,但目前通過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的藥物只有兩種,漸進性肺纖維化全球僅有一種藥物可使用,亟須開發新的治療藥物。近年百靈佳殷格翰在肺纖維化新機轉藥物第二期臨床試驗成效優異,具抗纖維化、抗發炎作用,有助延緩肺功能持續退化。中榮更與基層醫療發展早期肺纖維化篩檢與轉介服務,提供病友早期診療,並獲得參加新藥臨床試驗的機會。而在肺纖維化新機轉治療第三期臨床試驗收案,中榮收案數更高居全球試驗中心排名前3%。此次簽署合作協議,雙方將合作發展智慧臨床試驗,包括受試者篩選、簽署同意書、居家訪視、遠端生理參數採集、優化臨床試驗流程等,將創新研發的能量最大化,造福更多病患。
-
2024-07-25 焦點.元氣新聞
亞太醫院專科排名 我兒科表現佳
美國「新聞周刊」近期公布亞太地區醫院專科排名,在九大科別中,台灣以血液腫瘤科表現最強,共八家醫院擠入百大;排名最佳科別為兒科領域,台大兒醫排名第十六名;綜觀分析,台大位居台灣醫界龍頭,在九大科別評比中,均擠進百大排行。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表示,台灣醫療體系優質,在艱困的健保體制下,仍持續提升病人安全、醫療品質,並投入醫療技術研究創新,實力應受肯定,醫院評比雖值得參考,但專家意見占比高,難免會有主觀成分,尤其對國際專家而言,「印象分數很重要」,台灣醫療水準絕對不輸南韓,但排名卻落後,這與國家形象、國際交流有關。吳明賢說,台大醫院在服務、教學、研究等實力上,絕不比東京大學差,但欠缺國際宣傳;他常鼓勵院內同仁,「對內」持續強化教學服務創新,「對外」應積極參與國際會議,憑實力站上國際舞台,將有助提升國家形象、醫療體系能見度,這就會反映在國際評比排名。這分亞太地區醫院九大專科排行榜,分別為心臟外科(台大三十四名)、心臟內科(台大廿七名)、神經內科(台大十八名)、神經外科(台大三十六名)、血液腫瘤科(台大十九名)、骨科(台大十八名)、胸腔科(台大六十四名)、兒科(台大兒童醫院十六名)、內分泌科(台大四十八名)。在九大專科中,台灣醫院在血液腫瘤科領域表現最為突出,共有八家擠進百大,分別為台大醫院(十九名)、林口長庚(四十五名)、和信醫院(四十九名)、台北榮總(五十五名)、高雄長庚(七十七名)、台中榮總(八十名)、成大醫院(九十名)、台大癌醫(九十一名)等。至於胸腔科,則表現較不理想,僅台大擠進百大醫院,名列六十四,而前三名依次為三星醫學中心(南韓)、亞洲醫學中心(南韓)、東大附醫(日本)。新聞周刊這分調查報告中,分別評比了澳洲、印度、印尼、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南韓、台灣、泰國等。因亞太地區將邁入高齡化社會,希望這分醫院評比結果,成為民眾選擇醫院時的重要參考資訊。對於這項結果,台北榮總副院長李偉強表示,心臟內科、神經外科為該院長久以來的強項,但排名卻不盡理想,心內科六十三名、神經外科四十九名。原因應該在參與這分線上調查的受訪者,以南韓、日本人居多,對台灣各醫院專科熟悉度有待商榷。長庚醫療財團法人行政中心執行長游進邦表示,美國新聞周刊的排名,其評比的專家以及計分的項目等,皆未明確公布,各國專家的人數恐是決定此次排名的關鍵,因此這次排名結果,內部會納入參考,也會討論與台灣幾家醫院在次專科上的差距。名列台灣最佳專科排名 台大兒科醫嘆:人力嚴重斷層美國「新聞周刊」公布亞太醫院專科排名,台灣在九大科別中,排名最佳的為兒科,台大兒醫位居第十六名,台大小兒科特聘教授黃立民說,「我們排名前面是預期當中,也是不錯的一件事」。「現在反映的是舊日時光,因兒科醫師人力出現斷層,等經驗豐富的主治醫師逐漸離開第一線,恐後繼無人。黃立民表示,台灣在小兒心臟科、小兒感染科、小兒風濕免疫等兒科領域上,國際競爭力超強,而神經科、血液腫瘤、遺傳學等科別,也能跟得上國際腳步,有待加強的是遺傳科,次專科醫師人數仍不多。整體來說,兒科醫師人力、素質與產出的教學研究及成果等,均處於領先地位。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小兒科教授黃高彬點出台灣兒科排名表現優異的三大原因,分別為「孩子生得少,父母相當重視幼兒健康」、「家長對於幼兒疫苗的接受度很高,即使費用相對高的自費疫苗,也願意花錢接種」、「台灣的健保制度涵蓋大部分小兒醫療」。「兒科醫師人力嚴重斷層,挑戰相當大。」黃立民說,目前經驗豐富的兒科醫師約五十至六十歲,卅到四十歲中壯年醫師已經不多,卅歲以下的兒科住院醫師人更少,憂心十年、廿年後台灣兒科可能青黃不接。針對政府對兒科醫師祭出諸多獎勵措施,黃立民認為成效不彰,因醫師花很多時間診治「重難罕」等病童,但沒能獲得應有的加給,平均薪水遜於其他科別醫師。黃高彬表示,孩子生得少,讓許多家長容易緊張,寶寶半夜發燒、拉肚子,常直奔急診,讓兒科醫師工作沉重,較難吸引新世代醫師。醫策會:台灣醫院評鑑 可納病人回饋「新聞周刊」最新亞太專科醫院排名報告首次將PROMs(Patient Reported Outcome Measures)「實施調查」列入評比項目中,醫策會新任執行長方震中表示,其中包括「病人自我報告評量調查」,這很可能成為日後國內醫院評鑑的重要參考,讓醫院了解病人看診治療後的整體滿意度、是否推薦該醫院,以及對醫療護理的回饋。方震中強調,台灣某些醫院專科照護護得患者肯定,具有很高知名度,其手術及照護水準在國內排名數一數二,希望未來台灣醫院評鑑項目也能增加疾病別的指標認證。國內未有一家醫院專科能進入亞太醫院專科排名前十,方震中認為,原因在於台灣醫院醫療資訊的公開透明化尚待加強,如果公開資訊不夠多,就無法讓人做出客觀的評比。這次亞太地區最佳專科醫院排名的評分標準眾多,包括同儕調查、病人滿意度、醫院品質指標等數據,健保署前署長李伯璋表示,台灣的醫療可近性很高,水準也不輸先進國家,患者對醫療的滿意度高達九成。但在專科領域上,整體來看,確實弱了一點,而這也是健保改革為何非做不可的原因,調整各科支付標準,讓各專科醫師可以發揮所長,致力於臨床研究或是手術技巧。
-
2024-07-18 醫療.骨科.復健
為老年健康「存骨本」 醫師建議3要領運動、高鈣、日曬
76歲張姓婦人感覺自己身高變矮,常感腰酸背痛,沒有特別在意,直到有次半夜起身要上廁所時跌傷,送至台中榮總嘉義分院,經X光檢查發現髖骨骨折,且嚴重骨質疏鬆症,經緊急開刀,針劑藥物治療增加骨質生成,衛教補充高鈣食物、多運動等,近1年後,骨密度質提高,背痛感減輕,生活品質變好。為老年健康「存骨本」醫師建議3要領,多運動、攝取高鈣食物及適度日曬。台中榮總嘉義分院骨科主任孫弘諺醫師表示,骨質疏鬆症是骨頭內部鈣質日漸減少,形成許多孔洞,使骨骼變的疏鬆脆弱的病症。通常在早期沒有明顯症狀,但可以從身高變矮、駝背等變化觀察到有骨質疏鬆的症狀,嚴重時容易發生脊椎壓迫性骨折引起的腰酸背痛背痛、關節變形,遇到輕微碰撞或跌倒也容易導致骨折。台灣65歲以上的男女性人口中,每10人即有3人罹患骨質疏鬆症,其中又以停經、更年期後的女性占大多數,雖然骨質疏鬆是沉默的疾病,但如果沒有提前預防或置之不理,很可能導致嚴重疼痛、骨折殘疾,造成活動受限、生活品質下降等問題,因此提醒民眾要有「存骨本」的概念,為老年健康打下基礎。醫師孫弘諺表示,造成骨質疏鬆的風險因子很多,一般而言,女性與同齡男性相比骨密度較低,尤其是早於40歲停經、歷經更年期或兩側卵巢切除的女性很容易發生骨質疏鬆。但一般大眾無論男女,若長期缺乏運動、長期抽菸、飲酒過量,飲食缺鈣,都會引發骨質快速流失。雖然骨質疏鬆症不會遺傳,但家族中若有人曾經罹病,自己發生骨鬆、骨折的機率也會提高;此外,體型瘦小、骨骼小的人,還有因氣喘、免疫風濕等疾病需服用類固醇藥物的病患,骨骼相對脆弱,也是骨質疏鬆症高風險族群。孫弘諺表示,適度的作一些對抗地心引力的荷重運動,能夠提升骨質密度並增強肌力,改善身體的協調平衡,降低跌倒骨折的風險。例如爬樓梯、健走、慢跑、跳繩、球類運動、登山等。平時多攝取鈣質、維生素D3、乳品及蛋白質,全素者也可以多吃豆類、未過度加工豆製品、黑芝麻、紫菜、綠色蔬菜等補充鈣質,保持適當體重,不吸菸、節制飲酒,並避免過度飲用咖啡。孫弘諺提醒,可透過每天上午10點前或下午2點後的適當日曬10至20分鐘(注意不要曬傷),幫助體內維生素D3轉化,促進腸道吸收鈣質以合成骨鈣,也可幫助預防多種慢性疾病風險。希望民眾依循荷重運動、攝取高鈣食物、適度曬太陽的原則,從年輕時就多存骨本,充實自己的健康存摺。
-
2024-06-27 醫聲.癌症防治
傳統療法治多發性骨髓瘤 3成5患者撐不到移植
「多發性骨髓瘤像癌細胞界小強,生命力頑強,很難殲滅!」高雄長庚血液腫瘤科副科主任王銘崇指出,多發性骨髓瘤的癌細胞分裂較慢,傳統藥物針對癌細胞分裂較快特性作用,治療效果不佳,需搭配多種藥物,才能達到較好治療效果。研究顯示,台灣有三成五的多發性骨髓瘤患者無緣進入二線治療,每年平均有60名可移植病人無法撐到二線用藥。每次疾病復發,治療深度更差,治療效果更不好,疾病緩解期也更短,治療更棘手。6月中於2024歐洲血液學協會(EHA)年會所發表的最新研究顯示,若治療多發性骨髓瘤第一線用藥即採用蛋白酶體抑制劑、免疫調節劑、類固醇所組成的三合一療法加單株抗體藥物,也就是四合一療法,病患的疾病無惡化存活期中位數可從4.5年延長至7年,疾病死亡風險也降低近四成。台中榮總血液腫瘤科主任滕傑林表示,現行國際治療指引已將四合一療法列為第一線治療,相較於三合一療法,四合一療法可讓八成病人的「疾病無惡化存活期」拉長至三到五年。王銘崇解釋,治療多發性骨髓瘤,需經引導治療、鞏固治療與維持治療,當引導治療順利,病患身體狀況適合,即可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目前治療困境之一為傳統藥物的效果不夠好,他常鼓勵病患治療要達九十分,也就是要達到「很好的部分反應率(VGPR)」,移植效果較好。從研究來看,四合一療法的確適合用於第一線治療,但在臨床應用上還有其他組合,須視個別情況選適合療程。延伸閱讀:多發性骨髓瘤好發高齡 侵犯骨頭併發症多 醫籲療法接軌國際
-
2024-06-27 醫聲.癌症防治
多發性骨髓瘤好發高齡 侵犯骨頭併發症多 醫籲療法接軌國際
台灣將邁入超高齡社會,而多發性骨髓瘤好發族群為60至80歲長輩,年齡越大,發生率越高,已成隱憂。台中榮總血液腫瘤科主任滕傑林、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指出,面對多發性骨髓瘤侵襲,不少長輩病患承受骨痛之苦,甚至臥床、行走不便,隨超高齡社會到來,病患將日漸增多,若採用國際治療指引建議四合一藥物組合,病患有望翻轉命運,不過因健保給付條件受限,導致多數長輩病患無法如願,希望未來透過更多治療選項,重新有「生活主控權」。滕傑林分析,多發性骨髓瘤為骨髓內漿細胞出現癌病變,常引發骨痛、骨折、腎衰竭,除了無法行走,還面臨洗腎風險,造成家庭照護負擔。據高雄長庚血液腫瘤科副科主任王銘崇觀察,不少年長病患因骨痛、骨折臥床而無法出門回診,治療中斷,加上傳統治療效果欠佳、治療深度不足,致使病患飽受症狀、死亡陰影折磨。病情反覆發作 行動困難需照護蔡麗娟發現,多發性骨髓瘤病患多為年長者,病情反覆發作,容易失去行動力,且需更多照護人力,此時得請看護,或家人須離開職場照護,對整體家庭造成極大衝擊。「治療不只疾病控制,主要希望病人拿回原本的生活方式。」滕傑林說,曾醫治一名62歲罹患多發性骨髓瘤女老師,當時她坐輪椅進診間,因貧血、骨頭變形造成劇痛,行走困難。傳統上會先使用蛋白酶體抑制劑、免疫調節劑及類固醇等三合一療法,再進行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不過多數病患約二到三年就可能復發。自費最新療法 控制病情返職場由於女老師家人希望她接受最新療法,因此雖沒有健保支持,卻選擇依最新國際治療指引建議,在第一線三合一療法額外自費加入單株抗體藥物,形成四合一療法,治療之後,她的疾病獲控制,便接受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骨痛、貧血好轉,原本想退休的她,又可回校園教書。目前,在治療多發性骨髓瘤藥物上,健保給付藥物包括免疫調節劑、蛋白酶體抑制劑、類固醇、單株抗體、化療等,第一線治療以免疫調節劑、蛋白酶抑制劑與類固醇為主,單株抗體則列為第二線治療。談到相關健保給付政策,滕傑林直言,要把好的治療放第一線而非後線,才能拉長疾病無惡化存活期。王銘崇表示,「趕快控制癌細胞,就可減少越往後期惡化,藥物使用越多窘境。」在健保給付上,可考慮依病患用藥效果作給付評估條件。跟上國際 健保署給付審議中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認為,若能跟上國際治療指引腳步,將單株抗體等藥物納入第一線選項,讓治療深度進一步優化,對年長病患的行動力、存活期提升與減少照護人力需求等,都能帶來正向好處。對此,衛福部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副組長張惠萍表示,目前健保給付兩款單株抗體藥物,為依據藥效實證資料及病人需求列為第二線用藥,目前也已經有藥廠提出將藥物列為第一線使用申請,正在進行審議。張惠萍說,為達到癌症治療接軌國際的目標,正持續加速癌症新藥納入健保給付,除了採行暫時性支付制度、編列專款預算,也針對癌症新藥執行醫療科技評估(HTA),並追蹤藥物成效,定期檢討給付規定,以求資源合理分配。此外,在暫時性支付制度上,截至今年六月,已收載六項癌症新藥,並擴增兩項癌藥給付範圍,其中亦包含血液腫瘤用藥,原則給付兩年。健保署後續也將蒐集真實世界資料、臨床數據,以決定是否回歸健保給付。延伸閱讀:傳統療法治多發性骨髓瘤 3成5患者撐不到移植
-
2024-06-26 醫聲.高齡社會
骨鬆未爆彈2/癌友、腎友、素食者成高危險群 整合科別降死亡率
骨鬆與失能、跌倒有顯著相關。台中榮總從七年前開始整合14科別,透過資訊系統、種子醫師找出攝護腺癌、乳癌及腎病患者等高風險族群,進行早篩早治,減少髖關節骨折照護住院天數近三成,死亡率降低0.7%。前台中榮總骨質疏鬆防治中心執行長、李綜合醫院體系總院長李旭東表示,高齡是骨鬆風險之一,考量患者仍有其他疾病,應在原科別診治,因此整合院內14個科別,培養種子醫師找出疑似個案,再透過跨團隊共照模式治療追蹤。中心服務人次,從成立初期到去年已倍數成長,可見需求殷切,骨鬆照護收案量達1740名患者,其中攝護腺癌480名、佔二成八最多,其次是腎移植、乳癌。李旭東指出,上述兩種癌症會使用荷爾蒙治療,腎移植常合併低血磷問題,均會造成骨質流失,其他高危險群還有透析、類風濕關節炎、紅斑性狼瘡等。在共照模式下,攝護腺癌患骨密度辨識率增加二成五,去除疫情影響,骨鬆藥物使用率提升一成,高齡髖關節骨折患者活動功能進步,也降低藥物併發症發生率。李旭東說,此模式成功關鍵在骨鬆照護深化於各科別,加上AI系統提早示警骨鬆風險,讓醫護可快速找到骨鬆患者,進行治療。另外,專家也提醒,台灣素食者約兩成,尤其長輩口味清淡,蛋白質攝取不足,易成骨鬆高危險群,也須留意。
-
2024-06-18 醫療.泌尿腎臟
為什麼會水腫?5步驟判斷水腫程度,5招減少水腫不適!
你有水腫的經驗嗎?像是久坐或站立一段時間後,腿部可能會出現腫脹的情形。然而,身體部位也可能因過度使用或受傷而腫脹,甚至是潛在疾病的徵兆。因此,不可輕忽水腫的發生。什麼原因造成水腫?身體一半以上是由水組成的,其中大部分在血液中流動。另外,水也構成淋巴液,淋巴液穿過淋巴系統,淋巴系統由產生、儲存和攜帶免疫細胞的組織和器官組成。當體液積聚在一處時,就會導致腫脹,這就稱為水腫。身體任何部位都可能出現水腫,例如腳、腿、腳踝、手,抑或是臉。它可以出現在一個地方,也可以同時出現在身體的多個部位。水腫很常見,因為與這種情況相關的原因有很多,而輕度水腫會自行消失。水腫可能影響任何人,像是懷孕可能會因嬰兒的重量而導致腿部和腳踝腫脹。另一方面,吃太多鹽會導致水分滯留。或者某些藥物也可能造成水腫,例如治療高血壓的藥物。水腫也可能是嚴重疾病的徵兆,一種危險的血栓類型稱為深部靜脈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 DVT),可導致突然水腫。另外,心臟、肝臟或腎臟問題也會導致腫脹。身體創傷也會引發水腫。例如最常由癌症手術引起淋巴水腫,即是一種由淋巴系統損傷引起的水腫。如何判斷是不是水腫?除了到醫院檢查之外,也可透過以下步驟初步判斷水腫情況:1.按壓小腿脛前、足背、內踝(腳踝內側)。2.檢視水腫的部位,例如雙腳有無水腫。3.用食指指腹下壓5秒後放開。4.觀察水腫處皮膚凹陷深度。5.評估凹陷深度,以判斷水腫嚴重度。當以指腹按壓腫脹處的局部有凹陷現象時,稱之為凹陷性水腫,可依凹陷程度區分為一到四級水腫:.第一級水腫:輕微壓陷,深度約2毫米。 .第二級水腫:壓下深度約4毫米。.第三級水腫:壓下深度約6毫米,回彈時間介於10至20秒。.第四級水腫:壓下深度約8毫米,回彈時間大於30秒。如何減少水腫引起的不適?水腫會導致身體的某些部位腫脹,這可能會妨礙你完成日常任務。如果你有水腫的話,以下方式可幫助減少腫脹引起的不適:1.穿著寬鬆的衣服和鞋子,例外情況是醫師建議穿壓力衣。2.如果腿部有水腫,坐著或躺著時將腳抬起。如果可以的話,將它們保持在心臟上方。3.輕度地鍛鍊,嘗試移動身體腫脹部位可幫助緩解症狀。4.限制飲食中的鹽分,鹽中的鈉會導致體液滯留。5.依醫囑服用藥物。【資料來源】.NIH: When Body Parts Swell.Cleveland Clinic: Edema.台中榮總:認識水腫及日常生活照護
-
2024-06-18 醫療.精神.身心
吞嚥困難,鄭弘儀懷疑自己得咽喉癌!看了兩家結果檢查出「這種病」
主持人鄭弘儀日前在「新聞挖挖哇」節目驚吐曾懷疑自己罹患咽喉癌,看了二個醫生,才發現自己其實是得了焦慮症。他吃了9個月的藥,中間又一度復發,現在總算康復。吞嚥困難以為咽喉癌 看了兩家醫院才知是焦慮症鄭弘儀在節目中指出,之前他因為吞嚥困難,「吃葡萄或竹筍,到這邊都吞不下去…」。加上他們有咽喉癌家族病史,家裡阿公曾罹患咽喉癌,所以鄭弘儀說,當他出現吞嚥困難時,第一時間就想到自己是不是也罹癌了。後來鄭弘儀就醫檢查,醫生檢查了他的頭、鼻子、耳朵和喉嚨,甚至還有心臟,卻都沒查出任何問題。醫生說他得的應該是焦慮症,鄭弘儀卻跟醫生說「我想說你應該是看錯了」。鄭弘儀又去另一家看,也說他是焦慮症。看了兩家後,「我就確定了。」鄭弘儀坦言,身為公眾人物到精神科就醫是很大的壓力,後來吃了9個月的藥,中間曾經又一度復發,但他表示現在焦慮症已經康復。咽喉癌屬於頭頸癌 被稱「最短命的癌症」咽喉癌泛指在喉嚨(咽癌)或喉頭(喉癌)中發生的癌症,屬於頭頸癌的一種。頭頸癌依原發部位不同,包含口腔癌、鼻咽癌、口咽癌、下咽癌、喉癌等。台北榮總口腔外科主治醫師楊政杰曾受訪指出,其他癌症好發年齡多在中年或老年後,但頭頸癌發生時間更早,近年來,口腔癌年齡更下降到中壯年。台灣男性罹患頭頸癌的死亡年齡平均中位數是59歲,因發病年齡較輕,平均餘命比起一般男性國人減少近18.3歲,又稱為「最短命的癌症」。【延伸閱讀】最短命癌症!醫:頭頸癌發病時間早 死亡平均59歲現代人罹癌的比率之高,家族史更是不少人的夢魘,因此現在有些人會透過基因檢測,看有沒有遺傳家族癌症相關基因,藉此預防及調整生活。以鼻咽癌而言,根據研究,若家族中有人得鼻咽癌,家人得鼻咽癌的機率會高出6-10倍,若是一等親有人得鼻咽癌,機率升高至60-100倍。焦慮症可試著靠腹式呼吸、瑜伽改善所幸鄭弘儀得的不是癌症,是焦慮症!根據元氣網疾病百科指出,焦慮症是一種具有持久性焦慮、恐懼、緊張情緒,致使人體神經活動異常,伴隨運動性不安及軀體不適等特徵的精神疾病,臨床症狀有:無端緊張、恐慌、煩躁易怒、心悸、呼吸困難等。以心理認知治療為主,體諒並協助患者分析移除焦慮的來源,同時搭配服用適量的抗焦慮藥物、多補充維他命B群及鈣片,多練習腹式呼吸、瑜伽等放鬆身心的運動也可改善焦慮病症。【延伸閱讀】疾病百科/焦慮症【參考資料】.《新聞挖挖哇!》YouTube .台中榮總.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06-17 醫療.指甲.足部
愛撕手皮容易誘發「甲溝炎」,不處理恐變蜂窩性組織炎!改穿五指襪、按摩...9方法預防
現代人愛美、重視穿搭,走在路上到處可見高跟鞋和皮鞋,走了一整天,居然發現腳趾頭腫痛,脫鞋一看腳指甲,發現不太對勁,竟然紅腫疼痛,原來是指甲嵌進肉裡了,造成「甲溝炎」。台中榮總傳統醫學科孫筱茹醫師說明,指甲嵌進肉裡,造成甲溝的發紅、腫脹,疼痛,甚至化膿,滲出組織液,是許多人難以忍受的惡夢。尤其是經常做家事,接觸水或清潔劑等化學物質的人可能會反覆的發作甲溝炎,形成慢性的疼痛。 甲溝炎症狀郭育宏皮膚專科診所說明,甲溝炎依據持續時間的長短,可以分為急性甲溝炎和慢性甲溝炎(超過6週): 急性甲溝炎症狀:臨床上會看到指甲兩側及後方的甲褶發出現紅腫熱痛情形,較嚴重者也可能出現膿皰。如果有咬手指、吸手指、撕指甲附近的皮膚、喜歡把指甲剪很短的習慣或者有箝甲情形,都很容易併發急性甲溝炎。 慢性甲溝炎症狀:甲褶會出現發紅腫脹、甲褶與指甲交界處的甲床表皮萎縮消失,甚至影響到指甲導致變型。甲溝炎的原因根據上述,我們可以知道甲溝炎有急性與慢性之分,其原因也有不同,不過較常見的是急性甲溝炎。三軍總醫院醫世代電子報以下分別介紹急性與慢性甲溝炎原因:急性甲溝炎原因●指甲修太短,導致傷到指甲週邊皮膚組織、咬指甲、吸手指、撕指頭四周翹起的乾掉的皮刺。●崁甲、穿不合腳的鞋子、由於扁平足導致大腳趾承受的力量過大。●當指頭有小傷口或接觸刺激性物質後,甲褶原有的屏障保護功能被破壞,就可能使得平常就居住在皮膚上的致病細菌(如金黃色葡萄球菌、化膿性鏈球菌……等)進入指甲週邊的軟組織,進而造成感染發炎。●有些人平時有咬指甲或吸手指的習慣的話,也可能被口腔菌叢裡的細菌感染。慢性甲溝炎原因 原因為重複接觸刺激性物質或過敏原所導致的甲溝慢性發炎(如食物、化學藥劑、不潔淨的水…..等)。因此市場肉販、廚師、農夫、醫護人員或家庭主夫/主婦等職業特別容易罹患此疾病。患者之後也可能續發黴菌或細菌感染。 慢性甲溝炎也可能出現在罹患發炎性皮膚疾病的人身上,如:異位性皮膚炎、汗皰疹、各種濕疹,或乾癬患者。 藥物:標靶治療藥物。症狀輕微的甲溝炎是會自己好的,大約需要3-5天就會自行消腫,但是必須注意患部的照顧,如果拖著不看醫生,又沒有好好照顧,嚴重的話會演變成蜂窩性組織炎。 甲溝炎自救方法日本皮膚科診所大木皮膚科說明,處理向內生長的腳趾甲,最簡單與保守治療方法,是用手指支撐指甲的前部並將其向上提起,同時輕輕地將側甲的疼痛皮膚向下推。建議針對指甲還未嚴重內捲的輕微甲溝炎,可以先泡水10~20分鐘軟化指甲,再將米粒大小的棉花球塞入指甲與甲肉之間的縫隙,藉此緩和指甲對甲肉的壓迫。 甲溝炎預防9要點 甲溝炎治療後並不代表這場戰役已經勝利了,仁愛醫院說明,治療後仍需聽從醫師的指示進行指甲保養,才不會讓嵌甲、甲溝炎又再次復發,以下會介紹常見的指甲保養方式:1、避免穿不適當的鞋子(不合腳、高跟鞋、皮鞋、勃肯拖鞋等)2、避免高衝擊性的動作。3、洗完澡後,使用專用擦腳的毛巾,確實擦乾吸乾,保持足部乾爽。4、每天擦指緣油、足霜滋潤皮膚,避免皮膚「乾燥」導致硬皮增生的惡性循環。5、每天撥指肉30秒/次,3-5組。幫助柔軟並放鬆指緣邊的皮膚。6、3-4週定期磨除過厚腳底皮,避免形成硬繭、雞眼。7、穿鞋要穿襪8、建議改穿運動五趾襪,避免趾頭過度擠壓變形,還可以預防跑者選手水泡發生。9、指甲修剪要以直角狀為準,不可太長太短或過度修剪側邊。(如下圖所示)正確剪指甲方式。(圖/翻攝自仁愛醫院。) 延伸閱讀: 一直拉肚子怎麼辦?6警訊快就醫!一表區分急性和慢性腹瀉,教你7型態大便分類法
-
2024-06-07 醫療.呼吸胸腔
未雨綢繆 流感疫苗不用打的用吸的?多種新劑型引關注
國人才經歷過兩年多的新冠疫情,對於下半年後秋冬疫情是否該未雨綢繆?專家認為新冠病毒雖然不停突變,但未來應該會感冒化;至於流感疫苗高劑量劑型及兒童的吸入劑,未來都有可能在台上市,尤其吸入劑類似自然免疫機轉,國外研究可增加兒童5%接種意願。台灣疫苗推動協會6月1日及2日在台南舉辦2024「疫苗菁英訓練營」,會中聚集了全國的感染科專家及相關研究人員,疾管署署長莊人祥、台南市衛生局長李翠鳯特地前往致詞,連已退休的小兒感染科大老、衛福部前部長林奏延也出席會議。會議中討論最多的就是每年都有公費接種政策的流感疫苗。馬偕兒童醫院醫務專員、兒童感染科權威邱南昌指出,美國從去年10月開始發現,小孩的流感有反撲情形,流感仍是造成重症及死亡的重要因素,而為了增加兒童疫苗的使用率,芬蘭研究發現,這種活性減毒吸入型流感疫苗可增加5%的施打率。由鼻子吸入活性減毒後的流感病毒株,醫界最擔心到達支氣管及肺部時會不會引發感染,邱南昌指出,鼻吸劑的流感疫苗有經過溫度改變的設計,在25到30度可以存活產生類似自然免疫的抗體,屬於長久免疫型式,但進入到肺部體內約37-39度就失去活效性,不用擔心肺部感染的可能;而產生IgA抗體及T細胞的免疫反應與肌肉注射相同,但IgG抗體的反應就稍慢。不過,吸入型的疫苗產生的副作用就類似感冒,會有流鼻水、鼻塞、喉嚨痛及少比例的發燒,在歐美的建議,則對於免疫疾病的孩子或是氣喘患者要小心使用。由於是活的減毒疫苗,擔心長輩因免疫力低下感染肺炎,因此,在設計之初就未納入65歲以上的長輩。另外,目前成人流感疫苗也開始往高劑量研究,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兒童感染科教授陳志榮指出,高劑量是以現行肌肉注射的4倍劑量,研究發現65歲以上接種者,會產生2倍的抗體,中和抗體也多1.5倍;至於副作用在4萬例的個案中發現,約有四分之一有發燒情形,其他如腸胃道症狀等;至於加佐劑的流流感疫苗則因加了增強免疫反應的佐劑,身體產生的免疫力會較傳統流感疫苗來得高一些。至於新冠病毒目前流行的情形,台灣疫苗推動協會名譽理事長李秉穎認為,未來一定會感冒化。而莊人祥則提醒,目前造成慢性病及高風險死亡者新冠病毒仍大於流感,還是不能掉以輕心。而不能放心的還有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由於變化快致死率高,又容易因群聚造成感染,台中榮總感染科主任陳伯彥提醒,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是由腦膜炎雙球菌所引,台灣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在軍中或大學宿舍發生群聚感染事件,雖然兒童仍是感染危險群,但學生族群也不容忽視,目前研究發現B型流性腦脊髓膜炎疫苗保護力可達7.5年,若有要前往國外留學的學生,可自費接種。另外,陳伯彥及台灣疫苗推動協會理事長黃玉成都建議,疾管署對於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的定義只承認細菌培養落後於國際標準,應將PCR(聚合酶連鎖反應)的檢測納入,可以早點確診,讓患者即早獲得健保給付進行治療。而莊人祥也同意納入討論。
-
2024-05-16 醫聲.醫聲要聞
永續健康論壇1/超高齡社會來襲!醫療、科技待整合 法規應與時俱進
五二○新政府上台後,面對超高齡社會、少子化、醫護缺工的夾擊,智慧醫療輔助醫護工作,成為提升病人安全的重要發展,透過遠距醫療也可消弭偏鄉醫療差距,達到健康平權。然而法規未全、健保補助、軟體產業缺乏、醫科文化不相容,成為智慧醫院落地的四大挑戰,急需整合。今年適逢高醫大70周年,高醫大邀集優秀校友們共同舉辦「2024永續健康未來醫療趨勢論壇」,由高雄醫學大學、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中華民國高雄醫學大學校友總會、天晟醫院主辦;台灣醫務管理學會、台灣醫事法律學會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協辦,齊討論智慧醫療科技、大病人小醫院、友善醫療環境等議題。準衛福部長邱泰源指出,在科技持續努力下,也永遠守護以人為本。財團法人私立高雄醫學大學董事會董事長陳建志、前立委暨天成醫療體系創辦人張育美也指出,疫後加速了醫療科技的整合,數位醫療成為重要發展,也可促進醫療平權改善就醫環境,但目前礙於法規限制、各醫院系統各行其是,待持續整合。明年台灣就邁入超高齡社會,高雄醫學大學校長楊俊毓提及,老年人口的增加及照護人力的不足,將成為現代社會重大挑戰,新冠疫情使得台灣在科技與照顧領域的結合成為顯學,智慧醫療將更有效率地照顧民眾健康。清華大學與高醫大即將共同打造智慧醫院,清華大學校長高為元指出,以智慧醫院與轉譯醫學為主的跨域合作,聯手打造達九百床規模的醫院,平時可為急性一般病床使用,疫情時可轉為防疫專責病房。健保署長石崇良指出,利用數位科技推動的大家醫整合照護計畫已啟動,透過疾病風險模型,將病患分流到各級醫療院所就醫,提升照護品質。高醫大持續於偏鄉服務,消除C肝的經歷也獲醫療奉獻獎。陳建志表示,醫界應思考如何提升醫療資源有效應用、運用數位科技完成醫療轉型,並透過遠距技術消弭偏鄉醫療差距。事實上,智慧醫療科技不只可協助醫師手術,還能對疾病預警、照護及追蹤,在管理上也省力不少。台中榮總曾是國際認證台灣第一家的智慧醫院,院長陳適安指出,推行智慧醫療,是要將風險降到最低,中榮與陽明交大攜手研發的「Healthcare GPT」,其中一個是Call center AI,預計六、七月開始可提供民眾即時線上文字回答,讓弱勢、超高齡族群也能感受到智慧醫療的效率。台灣醫療及科技產業聞名全球,智慧醫院卻屈指可數。張育美指出,醫療端提出問題,科技要幫忙解決問題,兩者相容才能對人民產生最好的幫助,但美國跟台灣都沒有成功,原因在於臨床路徑與科技尚無法結合,仍需努力。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院長王照元指出,AI無論如何應用,都要先收集資料整合再發展,才能落地應用,且系統要相容才能讓AI更有效益,目前AI已能生成病歷,但並不合法,法規如何與時俱進也是重要課題。美國的癌症中心曾試圖引進AI系統,卻因與現有的SOP有落差而失敗,十年前,美國FDA規定,軟體應用在醫學上都必須設監測機制,未來如何在保障病患隱私的同時,有效利用數據進行管理和研究,都需要遵守國際法規。「健康台灣推動聯盟」成員、醫師公會全聯會副理事長陳相國表示,目前面臨「受限法規,醫療數據取得困難」、「健保補助有限,醫院缺乏推廣誘因」、「台灣缺乏軟體產業」與「醫界與科技業文化大不同」四大挑戰,期待透過基礎建設、遠距長照、居家在宅醫療的施行,讓「高齡照護不是夢」。中華民國高雄醫學大學校友總會理事長謝尚廷、榮譽理事長藍傳盛、輔導理事長梁明聖都說,高醫大優秀校友在醫療場域各有所長,共同維護民眾健康。
-
2024-05-15 醫療.消化系統
每10就1人受腸躁症所苦,台中榮總分享透過「這飲食原則」協助患者改善腹脹、腹瀉等問題
台中市1名24歲男性,長期受腸躁症所苦,幾乎天天腹瀉,腹部常不適,心情也因而常受影響。後來經台中榮總胃腸肝膽科醫師林穎正與營養室團隊為他調整飲食,把原先喜歡吃的加工食品、炸物、泡麵、含糖飲料以及乳製品等等,用「低腹敏食物」例如米食、無乳糖飲料取代,症狀才大幅改善,心情因而穩定,飲食品質也提升。什麼是「腸躁症」?引起的原因有哪些?林穎正說,腸躁症是一種慢性腸道功能障礙,特徵是經常有腹部不適、脹氣、便秘、腹瀉症狀,或是交替發作,盛行率大約在10%左右,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疾病。但是,它沒有特定的生理學異常,也不會導致結構性的腸道損傷,只是一種功能性障礙。他說,腸躁症確切的原因尚不明確,可能因素包括腸道運動不規則、神經系統過度敏感、腸菌異常、生活方式、飲食、壓力和精神健康等。腸躁症與飲食有關嗎?能透過飲食改善嗎?病人可能對特定食物、感染或壓力等因素更為敏感。大多數的腸躁症病人認為症狀跟飲食有關連性,甚至自行進行飲食調整,這和低「腹敏飲食」有關。什麼是腹敏食物?林穎正說,腹敏食物是一群在腸道難消化的短鏈碳水化合物,通常是由10個以內的單醣(半乳糖、果糖、葡萄糖)串聯而成的,包括果聚糖、半乳寡醣、乳糖、果糖、山梨糖醇及甘露醇等,它們不容易被腸道消化、吸收,因此滯留在腸道中發酵產生氣體,因而導致脹氣。低腹敏飲食就是透過限制腹敏含量高的食物,可減少氣體產生和腸道不適的飲食方法。文獻資料顯示,超過7成的腸躁症患者,可以透過低腹敏飲食達到顯著的改善。不論是整體腸道症狀、生活品質、排便習慣,甚至連焦慮憂鬱也可以好轉。元氣百科提供預防「腸躁症」的小撇步:●少吃高油脂及刺激性食物,或是像糯米等較難消化的食物,儘量避免食用乳製品。●飲食宜儘量清淡,多攝取富含纖維質的蔬菜水果,適量攝取蛋白質,少食用易產氣的食物。●生活作息規律、不要過度勞累、避免熬夜。●養成每日運動的習慣,強化腸胃機能,提升身體免疫力。●培養樂觀的態度,保持愉快心情,減輕工作壓力,尋找適當抒發情緒的方式。●適量補充益生菌、乳酸菌或比菲德氏菌,可減緩腸躁症的症狀。●定期身體健康檢查,早期發現問題,早期治療。→資料來源:元氣百科 腸躁症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5-13 醫療.精神.身心
「馴鹿寶貝」爆紅!失控的跟蹤騷擾是一種病 醫教5招打破精神控制
爆紅的Netflix影集「馴鹿寶貝」,以真人真事改編,許多人可能會對男主角的行為深感不解:遲遲過了半年才報案,為什麼不立即阻止跟蹤者的病態騷擾?台中榮總精神部醫師陳韋伶表示,一般人被跟蹤騷擾通常會報警處理,但「馴鹿寶貝」中的男主角因為渴望掌聲、被崇拜,把女主角的跟蹤當成是自信來源,兩個人在無形中各取所需,發展出荒謬卻又真實的人生。被跟蹤者童年經歷「補償心態」 錯把行為合理化陳韋伶說,男主角任由女主角語音留言、發推文、傳臉書私訊,甚至寄了逾4萬封電子郵件,原因是童年的經歷產生「補償心態」,潛意識把錯誤的行為合理化。雖然中間曾經一度想要告訴友人,覺得這個女性怪怪的,但又害怕世俗眼光,因為大多人數對被跟蹤騷擾者都有既定刻板印象,包括以女性居多、被害者有優於他人的內外在條件。男主角出於自卑心理,也害怕不被他人相信,因此與跟蹤狂展開一段扭曲且複雜的關係。陳韋伶強調,若當事人陷入「找藉口合理不正常的舉止」,應該找信任的親友傾訴,或是心理諮商請求專業幫助,正視事情愈滾愈大的原因。迷戀關心某人時想要跟蹤對方 源於情感的不安全感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當迷戀或是非常關心某人時,會想要跟蹤對方,可能源於情感的不安全感、控制欲,或是對彼此關係的強烈需求。若有人表現出對被跟蹤或被騷擾的喜好,反映了複雜的心理動機;一些人可能感受到被注意的需求,或者將這種錯誤行為解讀為重視和需求。這些現象可能源自於對關注、愛或者重要性的深層需求,甚至是對於自我價值感或安全感缺乏的一種補償。楊聰財表示,這些行為並不健康,要如何減少一直想去跟蹤別人,或者是騷擾別人?5招打破精神控制1.自我反思與認知:了解自己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行為,是否有情感上的需求或心理上的困擾,要意識到這些行為對他人的不良影響是非常重要的。2.尋求專業幫助:如果覺得自己難以控制跟蹤衝動,建議尋求精神科醫生或團隊的幫助,提供專業的治療或諮詢,幫助管理自己的行為。3.發展健康的興趣與社交:培養健康的興趣和愛好,多參加社交活動,有助於轉移注意力,減少不當行為的出現。4.設立界限:自己設立清晰的界限,學會尊重他人的隱私和空間。當有衝動想要跟蹤或騷擾他人時,提醒自己這些行為的後果和對他人的傷害。5.記錄自己的行為:保持寫日記的習慣,記錄自己的感受和行為,有時透過寫作可以幫助理解自己的行為模式和觸發因素。透過上述這些方法,可以逐步改善自己的行為,建立更健康的人際互動模式。
-
2024-05-06 癌症.其他癌症
胰臟癌生長擴散速度快 可能3個月內急遽惡化!AI輔助揪出早期腫瘤
有「癌王」之稱的胰臟癌,於110年癌症登記報告首次擠進國人十大癌症發生率前十大,而致死率也是目前癌症中最高;在美國,胰臟癌是排名第二大死亡的癌症,僅次於肺癌。胰臟癌無早期症狀 生長及擴散速度快台大內視鏡光學診斷暨治療中心主任廖偉智表示,胰臟癌無早期症狀,且生長及擴散速度快,發現時多已經是晚期,不能積極治療,5年存活率僅10%。廖偉智於台中榮總所舉辦的「2024台灣智慧醫療聯盟計畫成果發表會」分享,胰臟癌難以早期發現的原因包含初期症狀不明顯、CT影像難以肉眼辨識,因為有些檢查顯示跟良性病變相似。而且胰臟位在人體臟器正中間,導致診斷不易,若沒有及早揪出病灶,常錯過寶貴的治療時間。廖偉智強調,胰臟癌來勢洶洶,可能在3個月內就急遽惡化,從早期演變為晚期無法治療的棘手狀況,癌細胞快速轉移到周圍組織、遠端器官。近年台大醫院開發世界首創「胰臟癌人工智慧偵測模型」,可偵測到小於2公分的早期胰臟癌,偵測率高達9成,人工智慧輔助讓篩檢工具大躍進。胰臟癌人工智慧偵測模型 可偵測小於2公分腫瘤胰臟癌需要早期發現才能早期治療,一旦腫瘤超過2公分,要先化療或放療縮小腫瘤,再進行切除,可藉由手術得到根治的機會。廖偉智提醒,抽菸、喝酒、家族遺傳、肥胖、少運動、糖尿病、慢性胰臟炎等,都是誘發癌症的危險因子。尤其菸酒會增加胰臟發炎機率,若經常發炎,則容易產生癌病變。糖尿病患者得到胰臟癌的風險也比較高,廖偉智呼籲,日常要做好體重控制、血糖管理,避免胰臟快速或大量分泌胰島素,避免高油、高糖、高鹽飲食增加胰臟負擔。疾病百科/胰臟癌胰腺癌為由胰臟細胞生長出來的惡性腫瘤,是一個高度惡性的疾病,約90%的病人無法以手術根除治療,因爲胰腺位於腹膜後,惡性腫瘤藏在體内,通常在晚期才被發現以致患者存活率極低。》看完整百科
-
2024-04-18 慢病好日子.最新活動
生醫獨角獸/清大團隊整合生物晶片平台 輔助醫師用藥判斷 縮短6倍藥物篩選時間
根據統計,抗腫瘤藥物在進入人體臨床實驗前,就有三到四成失敗,主要原因為缺乏體外模擬的結果運用在人體上的療效評估。但部分癌症病程很快,如胰臟癌,可能在短時間內便惡化擴散,醫師篩選治療藥物並拿捏劑量,讓病人獲得合適治療成為挑戰,因此縮短藥效驗證時間便是一大重點。由國立清華大學化學工程學系副教授黃振煌實驗室團隊與蔚流生物晶片團隊攜手打造的「MedSelect抗癌藥物臨床前藥效檢測/臨床用藥指引平台」,即是透過生物晶片的概念,將生物體內的環境縮小到奈米的尺度放置於晶片上,將每個晶片當作一個生物體,能在藥物進行動物實驗或人體測試之前,先測試藥物治療的效果。計畫主持人黃振煌分享,平台建立的契機因是他具有化工輔修的背景,在一次就醫過程中他了解到每位病人會因個體差異,使用同樣的藥物的效果都不一樣,為協助讓病人更快獲得適切的治療,故投入此創新計畫。也因符合百靈佳殷格翰藥廠精神,獲得本年度獨角獸生醫新創加乘計畫的支持。模擬腫瘤環境 輔助醫師用藥判斷黃振煌說,團隊與台大、中國附醫、台中榮總等醫院合作,在病人同意後,取得腫瘤檢體後,將其放在生物晶片上,模擬和體內腫瘤高度相似的環境,搭配自動化培養暨觀察系統,得以執行準確及全面的藥物療效分析,輔助醫師用藥的判斷,拿捏所需劑量。應用在新藥開發上,倘若治療前皆能先篩選或評估有效的藥物組合與劑量,著實對現有的治療是一大躍進,此計畫也獲得百靈佳殷格翰德國總部及跨國團隊的青睞,並從89件獨角獸2.0生醫新創加乘計畫中脫穎而出,期待能透過數位健康技術為全球人民創造健康福祉。把這項技術運用在新藥研發的領域,這就像是把「2D」的平面設計圖「3D化」,先把縮小的人體組織建構出來,黃振煌解釋,藥物開發傳統從平面2D的細胞培養開始,然而人體組織是立體3D,運用將流體微小化以精確控制的微流體技術模擬人體的血液循環,搭配晶片讓藥物由外逐漸擴散至腫瘤細胞內,得以模擬藥物運用在實體腫瘤的情況,達到最真實的測試效果。化工結合生醫 推進可能MedSelect平台整合了生物環境、環境模擬以及自動化培養暨觀察系統,具有使用者友善的控制介面,可以控制或維持溫度、濕度及二氧化碳濃度,於培養的同時進行影像記錄,即時觀察腫瘤細胞對藥物的局部反應,黃振煌比喻,有如「將每個晶片當作一隻實驗動物」,運用於新藥開發時,實驗動物能減量到傳統方式的8%用量。然而,將體外模擬的結果,應用於臨床治療上,還有許多挑戰要克服。例如,腫瘤內部為缺氧的環境,有些藥物在有氧的環境較有效、有些則在缺氧環境較有效。結合臨床資源 期待正向改變黃振煌也說,和醫療單位的合作也是很大的挑戰,由於每位病患的檢體情況各異,各醫師手術過程也不盡相同,例如在接到病人要開刀的通知後,為了確保檢體的「新鮮」程度,團隊成員必須馬上迅速帶回處理,因此需要和臨床持續溝通,並建立標準化程序。「我們的學生很優秀,他們其實去台積電工作,第一年、第二年的薪水都比我高!」黃振煌笑道,語中帶有後生可畏的驕傲,「不過,我們團隊成員對技術研發抱持著熱情,並有興趣創業,我們團隊開發的起因,是為病人與醫師的迫切需求,希望能夠帶來改變,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影片來源/百靈佳殷格翰藥廠)團隊介紹由國立清華大學化學工程學系黃振煌副教授所率領,研發團隊成員有穆宣佑、林雅慧等人,臨床顧問包括台中榮民總醫院腫瘤科周政緯醫師、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新竹分院麻醉部文寄銘主任等。曾獲選國科會萌芽計畫、2023年未來科技獎。 獨角獸2.0生醫新創加乘計畫為百靈佳殷格翰主辦,為了能帶領著民眾的生活走向更美好、更健康的方向邁進,秉持企業主張「Life Forward」持續鼓勵台灣生醫新創發展,今年辦理「獨角獸2.0生醫新創加乘行動計畫」,共收到89件新創計畫,並由德國總部遴選出6組團隊。投稿計畫中,約六成聚焦癌症、數位科技領域,並以發展創新突破性藥物、新興發展技術為台灣,甚至全球患者爭取最大的健康福祉,更期待藉此也能讓國際看見台灣生醫實力。【獨角獸系列報導】其他獲獎團隊看這裡:📍百靈佳殷格翰「獨角獸計畫2.0」 6台灣新創團隊獲獎 接軌國際生醫發展📍北醫團隊開發AI平台 助攻國際新藥研發快速通關📍腦損傷患者迎來新契機 清大團隊開發促進腦神經再生藥物📍 解開「漸凍症」面紗 中研院團隊研發抗體 攻克治療瓶頸📍分散式臨床試驗革新 友元醫材創一條龍系統助推進📍新源生技開發次世代眼藥 降低上百萬黃斑部病變、乾眼症失明風險
-
2024-04-15 醫聲.癌症防治
2024癌症論壇/專家解釋癌症治療與感染問題,其中乳癌治療已朝向「NESS」方向,期待讓病人活久活好!
癌症治療日新月異,連無法治癒的多發性骨髓瘤患者也有機會存活10年以上,而部分癌症治療成效提升,讓癌友開始關注治療後生活品質的問題,但現在手術技術進步,有助於術後疼痛控制與恢復期縮短、乳癌外觀與感知恢復,只要癌友遵從「NESS」照護建議並做好感染預防,即可過上常人生活。聯合報連續第6年與國衛院攜手舉行癌症論壇活動,今年論壇主題是「Love & Care友善抗癌行動」,今天繼續第二天的議程。連續兩天活動中,超過20名重磅級專家、學者登台分享最新癌症相關政策、治療趨勢等最新資訊,現場300多名民眾也熱情參與。百年難解的癌症—多發性骨髓瘤:健保治療選擇多元但仍有改善的空間多發性骨髓瘤是個百年的疾病,易有貧血、骨頭痛、血鈣高、腎功能差等併發症,平均發病年齡65歲,每年約有700位新病人。近年的治療突飛猛進,傳統治療加上anti-CD38單株抗體一線治療,有八成的病人在3年期間無疾病惡化,目前健保給付在二線用藥,台中榮總血液腫瘤科主任滕傑林指出,希望未來健保可以往前給付,讓新的治療可以在第一時間就能使用到。至於難治性的多發性骨髓瘤,現在也有最新的anti-BCMA,讓病人有2至3年的存活時間,目前核准使用在後線治療,仍未健保給付。滕傑林指出,以前對於多發性骨髓瘤病患僅能耐心、關心以待,但現在4小時內就可診斷出來,只要好好治療,未來平均活10年以上也不成問題,希望健保政策可以多支持病人。肺癌手術持續優化:從微創手術、機器人手術平台,提升病人手術品質肺癌的手術治療技術日新月異,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胸腔外科副教授、胸腔暨心臟血管外科系主治醫師吳青峰指出,台灣目前近九成肺癌手術可進行內視鏡單孔微創手術,傷口明顯較原先的四孔、三孔手術小,具疼痛減輕、復原迅速等好處;若再搭配機器人手術平台,就能解決器械自由度不足,難以如手臂般操作指使、二維視野導致立體感協調喪失、主刀醫師可能因沒有運動習慣或體力不濟而手抖、疲勞等問題,進一步提升病人的手術品質,有的病患術後12小時即可下床走路,還可神智清楚、開心比YA。乳癌治療走向新思維:「乳癌患者不只要活得久,更要活得好。」,重視康復者生活品質台灣乳癌發生率非常高,每十萬人口發生率為81人。台北長庚醫院一般外科及乳房外科主治醫師周旭桓表示,隨著乳癌手術的演進及精進,目前多針對不同病人需求,擬定個體化治療策略,以兼顧患者術後生活品質與療效;而為及早發現乳癌,乳癌篩檢很重要,但現在僅有4成的人進行篩檢。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台大醫學院榮譽教授張金堅指出,目前從第一期到第三期的乳癌病患,多數可成為「康復者」,但後續仍要面對諸多問題。根據2022、2023年羅東博愛醫院與乳癌防治基金會所進行的兩份調查報告顯示,近五成病患面臨睡不好的問題,約四成病患體重控制不良,約五成病患對自己的身體意象,感受不好,另有四到五成病患欠缺運動與良好的運動習慣;此外,乳癌病友也常有經濟負擔沉重、親子關係、性生活、夫妻生活出問題、周邊神經不適、傷口麻木、疼痛、淋巴水腫等多種問題。「乳癌患者不只要活得久,更要活得好。」周旭桓說,早期乳癌5年存活率已高達98%,因此術後外觀也成為癌友選擇治療的考量之一;乳癌治療以手術切除腫瘤為主,並搭配化療、放療等,早期手術多採用乳癌全切除,但現在乳房不一定要全部切除,因研究發現乳癌保留手術與乳癌全切除存活率並無差異,因此治療前須先評估患者適用何者。周旭桓指出,長庚醫院發展內視鏡微創乳頭保留全切除手術、達文西乳頭保留全切除手術,造成的傷口較小,且可藏在較隱匿的位置;清除乳癌後,可接著施作自體脂肪皮瓣重建手術,術後外觀更自然,也無義乳莢膜攣縮的問題;自體神經重建手術則可恢復乳房感知,讓癌友術後生活品質更好。張金堅也認為,醫院應提升高階癌症品質認證,企業、社會出錢出力支持「提升乳癌康復者生活品質」相關計畫,乳癌病友、康復者則朝NESS方向努力,也就是均衡飲食,適當補充營養(Nutrition)、規律運動(Exercise)、充足睡眠(Sound Sleep)、紓解壓力(Stress Management);希望未來在癌症病患治療後的品質照護上,可全方位涵括各層面,只要該措施有實證證據有效,就應該納入,讓治療、照護體系更符合癌友需求。論壇也邀請三年前罹患乳癌第二至第三期的演員朱芯儀,分享個人罹癌心路歷程。當時她治療後味覺改變,曾經愛吃的食物也味同嚼蠟,但仍要求自己正常攝取營養,並且排除過敏源,建議癌友可喝精力湯補充養分,只要營養充足就能撐過治療期間。癌友術後易免疫低下,恐增感染風險 癌友接受治療後免疫力低下,若被感染將前功盡棄,以新冠肺炎為例,癌友重症風險較健康人增加1.56至2.32倍,死亡風險增加1.66至2.87倍,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理事長陳宜君建議,癌友除了維持手部衛生,也應接種新冠、流感、肺炎鏈球菌等疫苗。在飲食上,癌友可能因治療傷及粘膜,增加感染風險,故應避免食用益生菌或生菜沙拉等帶菌食物;有使用制酸劑、胃藥或年紀大的癌友需特別注意飲食衛生,避免胃酸減少導致沙門氏菌長驅直入。陳宜君也提醒,黴菌是潛藏在癌友生活環境裡的大敵,因此癌友須保持環境乾燥,飼養寵物、從事農務或園藝、周遭建物整修時,應配戴口罩,降低侵襲性黴菌感染風險。此外,如果癌友咳嗽、打噴嚏、拉肚子等症狀輕微,只需症狀治療減少不適感,出現尿道感染等局部感染症狀,就應及早就醫,避免接續出現發燒、畏寒、心跳加快等全身性發炎反應,引發敗血症。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4-03 醫聲.癌症防治
2024癌症論壇/多發性骨髓瘤治療完整 存活期倍增減少醫療照護負擔
血液性癌症近年的治療大有進展,多發性骨髓瘤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一名住在恆春的難治性多發性骨髓瘤患者,因疾病併發症侵襲骨頭加上腫瘤壓迫,每次北上到台中看診,都要坐輪椅,使用了anti-BCMA類的新藥後,阻止了病況惡化,患者已經可以正常走進門診。」台中榮總血液腫瘤科主任滕傑林興奮地說。多發性骨髓瘤是體內漿細胞出現病變所引起,以多發性病變和影響血液系統為特徵,會引起骨折、高血鈣及腎衰竭等併發症。滕傑林指出,初診斷的病人, 2/3 有骨頭疼痛,另外1/3已有腎臟併發症,病況惡化到連自主生活都很難;傳統治療病人約2到3年的存活率,但近年藥物發展快速,5成的患者存活率可延長到5年。多發性骨髓瘤難治 需配合醫療團隊、及早用藥由於99% 的漿細胞具有B 細胞成熟抗原(B-cell maturation antigen,BCMA),最新的藥物就是作用在此,與 CD3 (+) T 細胞接受體結合後殺死癌細胞,目前被核准用於曾接受四線治療的難治型或復發型患者,三分之一難治型的病患可以得到完全緩解,目前仍未健保給付。實際上,多發性骨髓瘤的是一個治不好、但要好好治療的疾病。滕傑林指出,新診斷的患者,第一線用藥後只有一成的機會成為難治型;使用到第二線用藥後,難治的比例從一成升到三至四成,到了第三線用藥後,難治型增加到6成。新藥的加入可以大幅提升病人的生活品質,減少後遺症產生的醫療及照護成本,但台灣健保經費有限,獲得給付的時間落後日韓一到兩年,各界應思考如何解決健保財務的困難,讓病人更早使用到藥物,達到最好的效益。在等待新藥的同時,滕傑林強調,多發性骨髓瘤雖然無法治癒,但只要病人與醫療團隊合作定期追蹤,出現復發跡象即早介入治療,病情都能獲得控制,以台中榮總為例,會由醫療團隊的個管師與病人追蹤,互相加LINE,讓患者隨時隨地可以找得到醫護人員,建立病人的安全感很重要,這也可以減少患者失聯的機會。「友善抗癌,心願大聲說」:患者要縮小治療期待的差距,必須先學會當個病人,吸收正確的知識;而政府的資源須合理分配,即使是擴大資源也要民眾配合,例如增加部份負擔可能性。更多內容請點2024癌症論壇線上策展網頁
-
2024-03-22 醫療.消化系統
咖啡當水喝,心臟刺痛查不出心臟疾病,卻查出另3種病!
台中一名40多歲男上班族,常覺得壓力大,為紓壓他把咖啡當開水喝,一天最高喝1000CC的黑咖啡。日前突然驚覺胸悶、心臟刺痛,擔心有冠狀動脈疾病,到大甲李綜合醫院就診,發現有嚴重的十二指腸潰瘍及輕微的胃潰瘍,藥物治療與飲食控制,已經逐漸恢復正常。咖啡當水喝 胃食道逆流「火燒心」讓心臟刺痛醫師安排抽血、心電圖、超音波檢查後都正常,在醫師建議下轉至肝膽腸胃科,經過評估疑似胃食道逆流,接受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發現有嚴重的十二指腸潰瘍及輕微的胃潰瘍,並檢測無幽門桿菌感染。大甲李綜合醫院的台中榮總肝膽胃腸科主治醫師彭彥鈞表示,患者就診時自述,胸口心臟部位會不定期的產生刺痛感,胸口也會悶痛,先前經過心臟科醫師進行相關心臟檢查,均沒有發現異狀,患者過去曾罹患食道逆流,同時表示下腹部偶有痛感,因此,進一步安排檢查。彭彥鈞表示,經過檢查,發現患者有嚴重的十二指腸潰瘍,腸壁至少有多處受到侵蝕,胃部也有輕微的發炎與潰瘍,先給予用藥治療,經過兩個多月的治療與後續追蹤,患者症狀已明顯改善。他說,有些患者胃食道逆流會伴隨胸痛,病徵與心絞痛的症狀類似,心臟造成的胸痛必須先做心臟科評估,是否需要心導管緊急治療,若經內視鏡診斷後胃食道逆流則給予藥物及用藥物、改善飲食與生活形態即可。心臟刺痛由胃食道逆流引起 更查出十二指腸潰瘍及胃潰瘍「心臟刺痛當下真的嚇死自己,立刻飛奔到醫院就診。」林姓患者透露,家中有三高家族病史,因此,當心臟產生刺痛感時,猶如針在刺的感受,完全不敢拖延,馬上先看心科,所幸沒相關檢查後都沒問題,才放下心中大石,但是刺痛感卻還在,經醫師建議改轉診肝膽胃腸科,沒想到,居然是胃食道逆流引起的「火燒心」心臟刺痛,進一步檢查還有十二指腸潰瘍及胃潰瘍。林男說,他每天到公司上班,一大早便先喝黑咖啡提神,喝完再續杯,幾乎已經到了把咖啡當開水喝的模式,工作忙起來,不自覺喝黑咖啡紓壓,有時一天喝了1000CC,偶爾搭配吃甜食,長時間下來,胃食道逆流症狀加重都不自知,經過醫師診斷後,先戒斷咖啡,調整飲食與生活模式,依照醫囑服藥,經過追蹤與治療,症狀才逐漸改善,也不再有心臟刺痛。彭彥鈞表示,患者可能工作壓力過大,情緒緊繃促使胃酸分泌,吃東西吃太快,再加上過量喝咖啡,形成壓力性潰瘍與胃食道逆流。胃酸逆流刺激胸口的食道產生灼熱,讓不少人誤認為心臟出問題,尤其咖啡、茶含有較多的咖啡因,會導致食道下端的括約肌鬆弛,更容易發生逆流,建議患者避免吃辣椒等刺激性的食物,才能舒緩病症。
-
2024-03-13 活動.精彩回顧
【免費報名】2024癌症論壇 LOVE&CARE 友善抗癌行動
|講座資訊|📍時間:DAY1:04月13日(六)上午10:00至16:00 (09:30開放入場)DAY2:04月14日(日)上午10:00至16:00 (09:30開放入場)📍地點:政大公企中心A2國際會議廳(台北市大安區金華街187號2樓)📍主辦單位:國家衛生研究院、中央健保署、國民健康署、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元氣網、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粉絲團📍報名人數:共計300名/天。📍網路報名:https://user153168.pse.is/5kn6zq📍電話報名:02-8692-5588 ext.5616(依網路報名優先順序決定錄取及備取順位,待主辦單位確認順序後,以簡訊發送報名成功通知為主)「我在術前和孩子約定,手握三下就是我愛你…」「我會勇敢面對,並做出改變!」即使面對癌細胞步步進逼,許多癌友的心中,依然有千絲萬縷的牽掛與盼望,每一份牽掛、每一個盼望,都為自己、身邊的人帶來更多力量,也帶來更多前進的動力。當您為了抗癌而努力前行,我們一直是在一起的,聯合報團隊已連續六年舉行癌症論壇活動,每年皆引起廣大迴響,在癌友的治療權益爭取與防治政策的倡議上,也發揮極大的影響力。今年,我們持續與國衛院、健保署、國健署,以及全世界的抗癌組織並肩作戰。為了響應UICC(國際抗癌聯盟)「縮小癌症照護差距」倡議,2024年癌症論壇「Love & Care友善抗癌行動」邀請多位重磅級專家、名人與病友團體攜手為打造友善抗癌環境發聲,台灣最大癌症論壇也將給予癌友與癌友家庭滿滿正能量!✅友善能量,帶來改變!4/13(六) 11:50 名人談癌/堅強筆下的背後故事!作家H的攝護腺癌治療之旅★ 一場艱困的攝護腺癌抗癌之旅,讓名作家H深深感受到醫護團隊的暖心、友善力量,面對癌細胞的無情,曾罹患重度憂鬱的他,沒有躱在角落,生命也因此出現改變…4/14(日) 13:35 名人談癌/保留那個快樂的自己 朱芯儀的抗癌過程★ 「我的勇敢,是因為你們,在絕望之處,播下盼望…」在藝人朱芯儀所寫的「保留那個快樂的自己」書中,她娓娓道來抗癌的歷程、轉變,她的勇敢、堅強與最深層的省思、自我對話,都成為了生命美好的見證。✅友善抗癌,從「」出發… 經過一連串的抗癌治療,社區、醫療團隊與病友團體的用心支持、鼓勵,持續讓癌友的心理療癒力量與運動習慣的累積逐漸壯大,而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與癌症希望基金會的暖心守護,更讓友善抗癌的力量從「心」出發,帶來更多正向改變。 中壯年癌友常面對「上有老、下有小」經濟重擔,對於友善職場的接納、經濟能力的提升,更是迫切。因此台灣癌症基金會與財務專家、學者將針對癌症病友回歸職場的支持與經濟力規劃等議題進行分享,這些資源、資訊都是抗癌重要後盾。✅友善防癌,科技協力! 癌症的篩檢、預防,可以盡早揪出癌細胞,建構縝密健康防護網,經由專家、學者深入淺出的比喻、講解,民眾對於癌症篩檢的資源、健康利益,將有更多的了解,對於自身健康的規劃,也會更有效率、方法。 全基因檢測與癌症的精準預防科技,為癌症防治帶來新的里程碑。台北榮總專家的演講,將引領民眾進入全基因檢測的世界,並帶來許多的深刻啟發。✅友善治療,點燃希望… 從精準治療到重粒子、質子治療,癌症治療科技的突飛猛進,不僅點燃癌友更多存活希望,也讓癌友的生活品質大幅提升,在林口長庚與花蓮慈濟醫院等多位專家的精彩說明下,目前最新的癌症治療趨勢將帶來新一波創新展望。 過去,乳癌、肺癌、多發性骨髓瘤與癌疲憊症等病友,常面臨許多治療上的挑戰,治療選項也非常多樣化,台大乳癌權威、台中榮總血液腫瘤科專家等,也將登場,透過最新觀念的分享,癌友就可以對治療有更多的掌握、自信。|議程資訊|*主辦單位保有最終修改、變更、活動解釋及取消本活動之權利。*因應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防疫措施,參與講座活動時請與會者務必自備口罩並全程配戴以及配合體溫測量。(現場恕不提供口罩,請自行攜帶)。*您知悉並同意聯合報股份有限公司為提供活動訊息相關服務及行銷宣傳目的,得於活動期間與結束三年內蒐集、處理及利用個資。您依照個人資料保護法享有的權利及權利行使的方式,請參考聯合報系(udngroup.com)隱私權聲明。
-
2024-02-08 焦點.元氣新聞
整理包/過年生病能去哪就醫?113年全台春節醫院急診門診資訊一覽
過年期間是流感、新冠肺炎等呼吸道疾病流行高峰,也有不少人因暴飲暴食引發腸胃炎,但多數醫療院所門診休診,大小症狀患者只得急診就醫。醫師提醒,過年通常天氣冷,要留意避免腸胃道出血、心臟衰竭、腦中風等疾病發生,飲食不要吃太鹹,洗澡時要保持空氣流通,慎防一氧化碳中毒,該就醫時還是要就醫,可透過衛福部中央健保署網站及App查詢醫療院所資訊。《元氣網》以下整理113年春節期間,各大醫院急診門診開診資訊。台北市》台北市春節醫療服務詳細查詢●國泰綜合醫院:2月9日(除夕)至2月13日(初四)門診休診,急診及住院服務照常。2月11日(初二)至2月13日(初四)上午加開春節特別門診(內科及小兒科各1診),2月14日(初五)門診恢復正常服務。●馬偕紀念醫院、淡水馬偕紀念醫院、馬偕兒童醫院農曆春節期間急診照常,門診休診日為2月9日至12日(除夕至初三),13日至14日(初四及初五)開設春節特別門診,2月15日(初六)起全面恢復正常門診。●台大醫院:2/9至2/12(除夕至初三)門診、檢查檢驗及領藥停止服務;2/13(初四)門診部分開診;2/14(初五)正常開診。●台北榮總:2/8-2/12(小年夜至初三)門診休診,但開設呼吸道傳染病特別門診,2/13(初四)開立春節門診但夜診暫停。●台北長庚紀念醫院:2/8(小年夜) 上、下午診正常看診,但夜診停診。2/9(除夕) 停診。2/10-2/14(初一至初五)加開呼吸道傳染病特別門診。2/15(初六) 門診恢復正常。●北醫附醫:2/8(小年夜)正常看診、2/9(除夕)門診休診、2/10-2/12(初一至初三)開設呼吸道傳染病特別門診、2/13(初四)起正常看診;健檢2/8正常服務、2/9-2/12(除夕至初三)暫停服務、2/13、14(初四、初五)提供諮詢服務、2/15起恢復正常;急診/住院24小時照常服務。●新光醫院:2/9-2/13(除夕至初四)門診休診,2/10-2/12(初一至初三)加開呼吸道傳染病特別門診,上午開設成人內科1診,下午開設小兒科1診。●振興醫院:2/9-2/11(除夕至初二)門診休診,2/12-2/13(初三、初四)開立內、外科上下午各1診綜合門診。●萬芳醫院:2/8(小年夜) 早、午診正常;夜診停診。2/9-2/12(除夕至初三)全日停診。2/13(初四)早、午診正常;夜診停診。2/14(初五)正常門診。新北市》新北市春節醫療服務詳細查詢●亞東醫院:2/9~2/12(除夕至初三)門診暫停服務,急診照常服務;2/10-2/12(初一至初三)提供類流感門診,服務時間為上午8點30分至下午4點30。2/13(初四)起恢復正常服務。●衛福部台北醫院:2/8全日門診,2/9-2/13 (除夕至初四)上午部分門診,2/14(初五)上午、下午門診正常,2/15(初六)全日正常門診,急診正常運作。防疫門診:初一到初三,內科上、下午各一診(含呼吸道專診),兒科上、下午各一診(呼吸道專診)。●新北市立土城醫院:2/8小年夜全日正常,2/9(除夕)全日停診,2/10-2/12上午、下午開設類流感特別門診;夜診停診。2/13上午開設特別門診;下午診、夜診停診。2/14(初五)正常。急診24小時正常服務。●輔大學醫院:2/9~2/12(除夕至初三)一般門診停診。2/9、2/12加開類流感門診;2/13(初四)起正常看診;急診24小時提供服務。●雙和醫院:除夕至初三休診,急診正常運作。2/9(除夕)上午加開類流感門診、下午、晚上停診。2/10~2/12(初一至初三)上午加開類流感門診、下午加開類流感門診、晚上停診。2/13(初四)起正常門診。基隆市》基隆市春節醫療服務詳細查詢●基隆長庚醫院:除夕至初三休診,初一至初三開設疫情門診,初三加開兒科門診。●衛福部基隆醫院:除夕、初三、初四上午都正常門診(流感特別門診);初一上午有內、外、兒、骨科、流感特別門診,只有初二全天休診,初五全天正常門診(流感特別門診)。.加開「兒科呼吸道傳染病」特別門診:初一下午、初二下午、初三下午.加開「內科呼吸道傳染病」特別門診:初一下午、初二上午、初三下午桃園市》桃園市春節醫療服務詳細查詢●部立桃園醫院:除夕至初五上午有內科、外科、婦科科、兒科;初一至初三有呼吸道傳染病特別門診。●聯新國際醫院:僅初一至初三有兒科呼吸道傳染病特別門診。新竹縣市》新竹市春節醫療服務詳細查詢●新竹市24小時急診不打烊及部分門診醫療:新竹台大、國泰、馬偕、市立馬偕兒童醫院、南門醫院、國軍新竹醫院●新竹市呼吸道傳染病特別門診:新竹台大、國泰、馬偕、市立馬偕兒童醫院》新竹縣春節醫療服務詳細查詢●新竹縣呼吸道傳染病特別門診:農曆春節初一至初三開設,包含新竹縣轄內的東元綜合醫院、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新竹臺大分院生醫醫院竹北院區、仁慈醫院及臺北榮民總醫院新竹分院。苗栗縣》苗栗縣春節醫療服務詳細查詢●衛生福利部苗栗醫院:2/9、2/10(除夕、初一)內科、外科上午門診;2/11(初二)休診;2/12(初三)內科、外科上下午門診;2/13、2/14(初四、初五)上午、下午正常門診。●為恭紀念醫院:2/9(除夕)上午正常門診;2/10~2/12(初一到初三)上、下午開設春節呼吸道傳染病特別門診;2/13(初四)恢復正常門診。●大千綜合醫院:2/9(除夕)內、外/骨、神外、復健、兒、婦產上午門診;2/10(初一)內、 外/骨、泌尿、兒上午門診;2/11(初二)休診;2/12(初三)內、外/骨上下午門診,泌尿、兒、婦產上午門診;2/13(初四)內、外/骨上下午門診,神外、兒、婦產上午門診。台中市》台中市春節醫療服務詳細查詢●呼吸道傳染病特別門診:台中市春節呼吸道特別門診醫院名單,詳細開診時間及相關資訊以各醫院網站公告為準。●地區醫院春節門診:113年台中市「地區醫院春節門診時間表」●台中榮總:2/8(小年夜)正常門診,除夕至初三休診,初四、初五部分特別門診,初六正常看診。●中國醫大附設醫院:2/9-2/12(除夕至初三)門診休診。2/13(初四)上午及下午正常門診,夜間停診。2/14(初五)上午及下午正常門診,夜間停診。2/15(初六)正常門診。●衛福部臺中醫院:2/8(小年夜)、2/14(初五)上下午正常門診,夜間停診;2/9(除夕)上午部分門診,下午、夜間停診;2/10-2/12(初一至初三)上午部分門診、下午小兒呼吸道傳染病特診,夜間停診;2/13(初四)上、下午部分門診,夜間停診;春節期間急診正常服務。●衛福部豐原醫院:除夕、初一、初三,上午春節特別門診(內外婦兒)。初四、初五,上、下午正常門診,晚上停診。初一至初三開設呼吸道感染特別門診。急診24小時正常服務。●澄清醫院中港院區:春節期間急診正常。2/9(除夕)門診下午休診。2/10(初一)、2/11(初二)門診休診。2/12(初三)部分門診。2/13(初四)門診全面正常。●台中亞大醫院:除夕上午前維持正常門診,初一到初三暫停門診,初四開設內、外、婦、兒科特別門診,初五起恢復正常門診;急診維持24小時正常運作。●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大慶院區-2/8(小年夜)正常門診,2/9-2/13(除夕至初四)春節特診或呼吸道傳染病特診,2/14(初五)正常門診、夜間休診。中興分區-除夕至初四休診,初五上下午正常門診、夜間休診。文心院區-小年夜至初二休診,初三至初五上午輪值開診,2/15(初六)3院區均正常門診。●林新醫院(惠中路):2/9(除夕)早上正常看診,下午/晚上休診。2/10-2/11(初一至初二)早、午、晩皆休診。2/12(初三):早上/下午部分門診,晩上休診。2/13(初四):恢復正常門診。急診中心24小時由專科醫師親自看診。2/10-2/12呼吸道傳染病疫情特別門診。2/12上午加開兒科專診。●烏日林新醫院:2/10(初一)上午8點至10點半,下午2點至4點孫若堯醫師(兒)。2/11(初二)上午8點至10點半廖立勤醫師(兒),下午2點至4點林敬業醫師(成人)。2/12(初三)上午8點至10點半許人文醫師(成人),下午2點至4點李榮基醫師(成人)。●光田綜合醫院:沙鹿總院-除夕上午正常門診,除夕下午至年初二全天休診,年初三早上部分門診,下午、晚上休診,初四恢復正常門診。大甲院區-除夕上午正常門診,除夕下午至年初二全天休診,年初三早上部分門診,下午、晚上休診,初四恢復正常門診。●梧棲童綜合醫院:2/8(小年夜)夜間休診,2/9(除夕)至2/13(初四)全面休診,2/14(初五)正常看診。急診不休診,24小時全天服務。2/10(初一)至2/12(初三)梧棲院區開設呼吸道特別門診。●台中慈濟醫院:2/9(除夕)至2/12(初三)全面休診。2/13(初四)上午(內、外、兒科),下午晚上休診。2/14(初五)正常看診。急診24小時正常服務。彰化縣》彰化縣春節醫療服務詳細查詢●彰化彰基醫學中心:除夕到初四暫停門診;急診24小時照常服務,除夕及初四特別開設骨科、成人耳鼻喉科暨呼吸道傳染病特別門診及兒童暨呼吸道傳染病特別門診。●彰化秀傳醫院:急診不打烊、24小時提供醫療服務。2/9-2/14(除夕至初五)上午部分門診,初一至初三上午及下午提供呼吸道傳染病特別門診。2/15(初六)恢復正常門診。南投縣市》南投縣春節醫療服務詳細查詢●台中榮總埔里分院:2/9(除夕)上午內外科;2/10(初一)及2/11(初二)上午類流感門診;2/12(初三)及2/13(初四)上午內外科;2/14(初五)正常門診。●衛福部南投醫院:2/9-2/13(除夕至初四)上午內兒科;2/10至2/12(初一至初三)上午及下午呼吸道特別門診;2/14(初五)正常門診。●南投基督教醫院:2/9(除夕)及2/10(初一)上午內外科;2/11(初二)休診;2/12(初三)及2/13(初四)上午內外科;2/14(初五)正常門診。●埔里基督教醫院:2/9(除夕)休診;2/10-2/12(初一至初三)上午及下午內科及類流感門診;2/13(初四)正常門診。●竹山秀傳醫院:2/9(除夕)上午神內、骨科及婦兒科;2/10(初一)至2/12(初三)上午及下午呼吸道特別門診;2/13(初四)上午胸腔內科、骨科、婦產科;2/14(初五)正常門診。雲林縣》雲林縣春節醫療服務詳細查詢●台大醫院雲林分院(斗六、虎尾院區):除夕至初三休診,初五恢復正常門診,初一至初三開設呼吸道傳染病特別門診服務。初四部份開診。●成大醫院斗六分院:除夕到初三休診,初一到初三上午、下午開設呼吸道傳染病特別門診服務,初四上午開設內、外科特別門診,初五恢復正常門診。●虎尾若瑟醫院:除夕至初三休診,初四恢復正常門診,初一至初三上午、下午開設呼吸道傳染病特別門診。嘉義縣市》嘉義縣春節醫療服務詳細查詢》嘉義市春節醫療服務詳細查詢●嘉義長庚醫院:2/10-2/14(初一至初五)提供春節特別門診服務,並自2/15(初六)起恢復正常看診。春節特別門診含呼吸道傳染相關疾病看診。●衛生福利部嘉義醫院:2/8(小年夜)、2/9(除夕)照常提供門急診住院服務。2/10(初一)上午內外科門急診,下午呼吸道傳染病特診。2/11(初二)上午、下午呼吸道傳染病特診。2/12(初三)上午內、外科、呼吸道傳染病特診,下午呼吸道傳染病特診。2/13(初四)上、下午正常急門診。2/14(初五)上、下午、夜間正常急門診。●嘉義大林慈濟醫院:2/10-2/12(初一至初三)開設呼吸道傳染病特別門診。2/9-2/12(除夕至初三)門診休診。2/13(初四)起恢復正常門診,醫療交通車恢復正常行駛。急診照常提供24小時醫療服務。●嘉義基督教醫院:2/9-2/12(除夕至初三)休診,急診照常服務。2/10-2/12(初一至初三)上午、下午小兒科及成人科開春節門診。2/13(初四)起恢復正常門診。台南縣市》台南市春節醫療服務詳細查詢●奇美醫療體系:類流感門診開設時間為2月10日至2月12日,早上下午各一診次。●台南成大醫院:除夕至初四門診休診。●高雄榮總台南分院:2/8(小年夜)門診正常,2/9-2/12(除夕至初三)休診,2/13-2/14(初四、初五)內科、外科上午特別門診 ,初一至初三呼吸道傳染病疫情特別門診。●台南市立醫院:2/9(除夕下午)-2/12(初三全日)暫停門診、抽血、領藥;2/10-2/12(初一至初三),上午9~12點,下午2~5點,特別開設呼吸道傳染病特別門診。●衛福部台南醫院:2/9(除夕)上午正常看診,初一內外科急門診,初二暫停門診,初三內外科急門診,2/13(初四)上午正常看診,2/14(初五)上下午正常看診。●衛生福利部胸腔病院:仁德院區、大同院區2/8-2/10(小年夜至大年初一)門診至中午,2/11(初二)休診,2/12(初三)門診至中午,2/13(初四)起全日正常看診。●衛生福利部嘉南療養院:2/8-2/10(小年夜至初一)門診至中午,2/11(初二)門診休診,2/12-2/14(初三至初五)門診至中午。春節年假期間,急診照常。●新樓醫院台南院區、麻豆院區、新樓安南診所:2/9-2/12(除夕至初三)門診休診;初一至初三開設呼吸道傳染病特別門診;2/13、2/1(4初四、初五)下午門診正常但沒夜診。●台南市立安南醫院:除夕到初三門診均休診,初四、初五門診正常;復健科從除夕至初三暫停治療服務。●台南郭綜合醫院:除夕到初三暫停門診;急診與住院照常服務。高雄市》高雄市春節醫療服務詳細查詢●高雄榮民總醫院:2/9-2/12(除夕至初三)門診休診;2/13(初四)、2/14(初五)上午內、外、婦、兒各1診;另於2/10-2/12(初一至初三)開設呼吸道傳染病特別門診,於急診室旁戶外慈濟組合屋現場看診,上午9至12點(成人),下午2至5點(兒);急診全年無休。●高雄長庚醫院:2/8(小年夜)上、下午部分門診照常,晚上休診;2/9(除夕)全院門診休診;2/10-2/12(初一至初三)門診休診,另設呼吸道傳染病特別門診;2/13-2/14(初四至初五) 上、下午部分門診照常。春節期間急診照常提供24小時服務。●高雄市立聯合醫院:2/8(小年夜)上午部分門診;2/9(除夕)上午部分門診;2/10-2/12(初一至初三)開設呼吸道特別門診,成人內科上、下午,兒科上午;2/13(初四)上午部分門診。復健治療2/8(小年夜)僅開放上午,2/9至2/13暫停服務;急診、住院24小時無休。●高雄市立小港醫院:2/9(除夕)門診休診;2/10(初一)上、下午開設呼吸道特別門診,2/11(初二)、2/12(初三)上午、晚開設呼吸道特別門診;2/13(初四)、2/14(初五)門診正常營運●衛福部旗山醫院:2/9(除夕)上午正常門診、下午及晚上休診;2/10-2/12(初一至初三)上午開設部分門診,下午及晚上休診;2/11(初二)門診休診;2/13(初四)、2/14(初五)上、下午門診,晚上休診。2/10(初一)至2/12(初三)開設呼吸道特別門診。●高醫附設中和紀念醫院:2/9-2/12(除夕至初三)一般門診、檢查診、健康檢查休診,急診及血液透析正常服務;2/10-2/12(初一至初三)開設類流感或急性呼吸道特別門診,2/10成人上午及夜診、小兒科上下午診,2/11成人下午及夜診、小兒科上午診,2/12成人下午診、小兒科上下午診。●國軍高雄總醫院:2/9(除夕)上午內科、外科各1診,下午休診;2/10-2/12(初一至初三)呼吸道傳染病特別門診上、下午各1診;2/13(初四) 上午內科、外科各1診,下午休診。●高雄市立鳳山醫院:2/8(小年夜)上、下午部分門診照常,晚上呼吸道傳染病特別門診;2/9-2/12(除夕至初三)門診休診,上、下午及晚上設呼吸道傳染病特別門診;2/13(初四) 上午風濕過敏免疫科、下午腎臟科、晚上呼吸道傳染病特別門診各1診;2/14(初五) 上午家醫科及中醫、下午腎臟科及胸腔科、晚上呼吸道傳染病特別門診各1診。●高雄市立中醫醫院:2/9-2/12(除夕至初三)門診休診;2/13(初四)上午開診,下午及晚上休診;2/14(初五)正常開診。●義大醫療體系醫院(義大醫院、義大癌症醫療醫院、義大大昌醫院):2/9(除夕)、2/12(初三)一般門診上午看診;2/10(初一)、2/11(初二)門診休診;2/13(初四)起恢復門診正常看診;急診24小時無休。●高雄阮綜合醫院:2/9(除夕)至2/12(初三)門診休診,急診全年無休,另開設呼吸道傳染病特別門診。屏東縣》屏東縣春節醫療服務詳細查詢●屏東榮民總醫院:2/9-2/11(除夕至初二)門診全日停診;2/12(初三)至2/14(初五)開設部分門診;2/15(初六)正常門診。急診不打烊。●衛福部屏東醫院:2/9(除夕)上午呼吸道疾病特別門診;2/10-2/12(初一至初三)上午、下午呼吸道疾病特別門診;2/13(初四)及2/14(初五)正常門診。急診不打烊。●屏東基督教醫院:2/9-2/12(除夕至初三)門診休診,2/10-2/12(初一至初三)開設呼吸道傳染病特別門診,2/13(初四)及2/14(初五)正常門診,急診不打烊。宜蘭縣》宜蘭縣春節醫療服務詳細查詢●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2/9-2/14(除夕至初五)門診休診,2/13-2/14(初四至初五)加開「放射腫瘤科」門診;急診室春節期間24小時照常看診;新民院區美沙冬給藥時段,2/9-2/14(除夕至初五)為上午8點至中午12點30分;新民復健治療2/9-2/14(除夕至初五)暫停服務。●羅東博愛醫院:2/8-2/14(小年夜至初五)休診7天,2/15(初六)恢復看診。●羅東聖母醫院:2/9-2/13(除夕至初四)門診休診,這段期間增設成人及小兒呼吸道特別門診,2/14(初五)門診正常看診,2/8、14日暫停健檢。花蓮縣市》花蓮縣春節醫療服務詳細查詢●花蓮慈濟醫院2月9日至12日上午均有門診●門諾醫院2月10日至12日全天開設「春節呼吸道傳染特別門診」●花蓮洗腎機構年節期間提供原服務腎友洗腎,不過8家醫院附設洗腎中心目前預約都已額滿,另外有6間獨立型洗腎診所,臨時有需求者建議先打電話確認是否能安排。●若假期間出現呼吸道症狀需就診時,可上花蓮縣衛生局網站(http://www.hlshb.gov.tw)或下載「全民健保行動快易通APP」查詢各醫院看診科別及時段。台東縣》台東縣春節醫療服務詳細查詢●部立台東醫院:除夕、初一全天及初二下午休診;有門診的有初二上午家醫科、晚間內科、初三上午內、泌尿、下午家醫科、初四上午家醫、牙、下午家醫、內科、初五上午家醫、內、精神、家醫科、下午外。另,除夕到初五上午均有流感門診。●台北榮總台東分院:小年夜上午、胸腔科、中醫科、下午身心科。初三上午腎藏科、初四下午骨科、初五上午泌尿科、骨科,餘無門診。●台東馬偕醫院:除夕至初五休診,初六全面開診。初三上午有類流感門診。急診全年不打烊。●台東基督教醫院:除夕至初三門診休診,但除夕上午加開特別門診,包括:內科、家醫科、外科、泌尿科小兒科等五個科別。初一至初三加開成人呼吸道特別門診。急診不打烊。澎湖縣》澎湖縣春節醫療服務詳細查詢●衛生福利部澎湖醫院:初一2月10日至初三2月12日開設『呼吸道傳染病特別門診』。●三軍總醫院澎湖分院:小年夜2月8日正常開診,除夕2月9日休診,初一2月10日至2月12日上下午開設「呼吸道傳染病特別門診」,2月13日恢復正常開診。》連江縣 春節醫療服務詳細查詢全民健保行動快易通│健康存摺」APP使用教學春節期間如果急症病情嚴重有就醫的需要,出門前記得先上網查詢。健保署已彙集全國特約醫療院所春節期間的每日看診時段,民眾可透過健保署全球資訊網(https://www.nhi.gov.tw)或「全民健保行動快易通│健康存摺」APP,查詢附近醫療院所看診時段及其他服務資訊,或撥打免費諮詢專線(0800-030598/02-4128-678,每日9時至17時),查詢春節假期期間醫療院所看診時段。查詢方式及步驟如下:1.健保署全球資訊網:首頁「春節假期 就醫安心」專區或首頁→健保服務→健保醫療服務→院所查詢→服務時段查詢服務功能。2.「全民健保行動快易通│健康存摺」APP:「院所查詢」專區,直接輸入院所名稱或依需求選擇欲查詢之縣市、鄉鎮市區、診療科別或服務時段等條件,即可查詢該院所開診情形。春節期間,如有牙齒健康方面的問題,國內部分醫院提供牙醫急診服務,讓春節期間,有口腔或牙痛急症的病人接受治療。春節期間牙醫急診相關資料請參考衛生福利部口腔健康司網頁資訊。春節期間如健保卡因遺失或毀損等因素,且未及申請補換發健保卡者,可持有效的身分證明文件正本(如身分證、駕照等),於各特約醫療院所填寫「例外就醫名冊」,即可用健保身分安心就醫,不影響任何就醫權益。【資料來源】.衛福部健保署 .全國各大醫院網站.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01-17 癌症.肝癌
免疫治療vs.口服標靶藥物 晚期肝癌如何選藥?
以前晚期肝癌患者沒什麼有效的藥物,病人平均存活期大約半年,但近年來標靶藥物及免疫藥物的發明,也陸續獲得健保給付,平均存活期得以大大延長。目前肝癌的第一線治療藥物中,健保給付兩種口服標靶藥物,去年八月新增免疫治療組合,這三種第一線藥物治療,為病人帶來新的曙光。不過,治療得依個人而定,臨床上發現,對免疫治療組合有好的治療反應者大約只有30%,有些人用標靶藥物反而得到很好的反應。「一名80歲固執的肝癌患者,因癌症轉移至肋骨,嚴重疼痛才願意接受治療,在接受口服標靶藥物後,腫瘤迅速消失,且一直維持病情穩定控制。」台中榮總肝病中心主任李騰裕指出,藥物治療帶給病人良好的生活品質,這是過往無法想像的結果。李騰裕談及這名肝癌老病患印象深刻,不只肝臟有多顆腫瘤,肋骨的腫瘤最大高達十幾公分,經過口服標靶藥物治療後,腫瘤持續縮小,維持數年一直到過世,腫瘤都沒有再復發,而近年這樣的個案愈來愈多。免疫治療 並非適合所有患者健保新進給付的免疫治療組合,成了熱門的治療方式。李騰裕指出,門診裡有很多患者會前來詢問,其治療組合是免疫藥物加上抑制血管新生的標靶藥物,不過,並非所有的患者都適合使用,例如肝臟移植、免疫疾病、嚴重心血管疾病、需使用抗凝血劑、胃腸道有出血風險的患者都不建議使用。特別是肝癌患者若有合併胃食道靜脈曲張者,一旦惡化就容易大出血,用藥前需謹慎評估。目前第一線治療的三種藥物都有獲得健保給付,而新給付的免疫治療組合,因為費用昂貴,健保給付條件相對較嚴格。在治療追蹤的過程中,半年內若腫瘤沒有明顯縮小三成就會中止給付,若病人想繼續使用,就必須自費,一年的藥費可能高達上百萬元。因此,在藥物選擇前,患者應該先審慎評估可能面臨的情況。口服標靶藥 給付條件較寬鬆至於另一類的口服標靶藥物,則健保給付至藥物確定無效,腫瘤明顯進展才停止給付,比較沒有半年內必須腫瘤明顯縮小才繼續給付的限制,給付條件相對寬鬆。李騰裕指出,目前口服標靶藥物對肝癌的治療反應率也與免疫治療組合差不多,其中一種口服標靶藥物在反應率也可以超過三成。但也有人對免疫藥物治療無效,卻對標靶藥物有效的。面對病人治療上的期待,李騰裕建議,醫病雙方在選擇用藥前的評估很重要,特別是患者是否了解健保的給付條件規定。如果第一線藥物後續不符健保給付資格,就只能自費使用二線藥物或繼續自費使用原有藥物,得面臨龐大的醫療費用。他建議,可依照醫病共享決策的概念,事前讓病人清楚了解各項治療方式的差異、疾病控制率、健保給付條件、與可能的自費金額,共同決策做出有完整的、有延續性的治療計畫。
-
2024-01-03 癌症.抗癌新知
全台首例健保給付CAR-T治療在花蓮,寫下後山醫療里程碑
全台首例健保給付CAR-T治療,給付癌種是難治型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花蓮慈濟醫院昨天完成全台首例健保給付的CAR-T治療,張女士罹患難治型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抗癌9年幾乎年年復發。她先以低劑量化療進行「淋巴消除術」,昨天進行細胞回輸。這項治療方式原要價超過千萬元,經健保議價後每劑仍要819萬元。細胞回輸過程分秒必爭,自細胞實驗室取出後,由醫療團隊快步送至移植病房,解凍後於半小時內回輸患者體內。花蓮慈濟醫院幹細胞與精準醫療研發中心主任李啟誠說,正式回輸細胞前5日,病人先以低劑量化療進行淋巴消除術,體內白血球由3000降至700以下,維持體內合適環境,經2日休息後,才回輸細胞。自病人體內取出T細胞,送至藥廠瑞士總部改造後,以專機送回花蓮慈院的CAR-T細胞,共有4億顆、21毫升,保存於2片特殊鐵片之間,放置於該院地下室的細胞中心攝氏零下190度設備中,上午先送至移植病房辦公室解凍3分鐘,再以靜脈注射方式回輸病人體內,且從解凍至輸注完畢需在30分鐘內完成。過程由該院幹細胞與精準醫療研發中心免疫治療科副主任黃威翰執行。張女士於去年12月28日即住進移植病房,她的丈夫黃先生每日隔著病房玻璃陪伴。元旦兩人受訪表示,完全信任醫療團隊,樂觀看待治療過程,不擔心治療失敗機率。什麼是CAR-T細胞治療?那種癌症病人健保有補助CAR-T細胞治療?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表示,CAR-T細胞治療是近代癌症治療的最大突破之一,結合基因療法、細胞療法、免疫療法三項高科技醫療,也是許多復發癌症病友的重生希望,過去花東病人必須「盤山過嶺」至西部接受治療,現今情況翻轉,全台首例CAR-T治療不在台北,而在花蓮慈院進行,是東部醫療的一大里程碑。衛福部健保署自去年11月1日起給付CAR-T細胞治療,給付對象包括25歲以下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LL)與難治型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DLBCL)二類。健保署署長石崇良表示,截至昨天共有7例患者經事前審查核准用藥,分別為ALL 1例、DLBCL 6例。病例分布除花蓮慈院病人外,還有台大醫院4例,預計於近期執行;台中榮總2例,預計於本月下旬執行。另外,有5位病人正申請審查,分別為ALL 2例、DLBCL 3例。健保議價後全球新低,國際病人連帶受惠李啟誠說,2017年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准此項CAR-T治療,每劑要價逾1500萬元台幣,經健保議價後,每劑給付價為819萬元台幣,過去CAR-T治療最大的副作用是財務毒性,健保給付後病人經濟壓力緩解,該項治療用於B細胞淋巴癌成功率可達4成。本次健保給付後,因健保議價能力強,給付價格是全球新低,國際病人連帶受惠,申請至台灣治療。一名來自越南的13歲女病童,將於下周飛抵花蓮慈濟,自費接受CAR-T治療。李啟誠說,該病人罹患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經骨髓移植後仍復發,已無有效化療藥物可用,因越南尚無可處理CAR-T治療的人體細胞組織優良操作規範(GTP)實驗室,所以來台治療,將由花蓮慈院抽取患者T細胞後,送至藥廠在瑞士的實驗室進行改造。預期將可望帶動國際病人的風向,擴展台灣醫療在世界的版圖。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1-02 癌症.胃癌
愛吃醃漬食物易得胃癌?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才是主因,用餐一習慣很危險!
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公布的2021年癌症登記報告,胃癌排名第8名。可能大家對胃癌的既定觀念是吃太鹹或太多醃漬食物,這當然也是致癌因子,但其實胃癌有高達九成是因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如平常吃飯共用餐具就可能感染而不自知。且感染幽門螺旋桿菌不會馬上致癌易讓人輕忽,但殊不知若長期感染,少數人可能導致胃癌或胃淋巴瘤的發生。為什麼會得胃癌?致病因子以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為首衛福部國健署曾製作懶人包《殺菌保胃戰:認識胃癌元凶幽門螺旋桿菌》,內容指出胃癌發生原因很多,像是遺傳、不良生活習慣、逆流性食道炎、長期服用類固醇或消炎藥患者、有胃部疾患等,還包括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國健署指出,高達九成的胃癌患者曾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後將降低胃酸強度、使胃部發炎,慢性發炎可能進展成胃癌。飲食習慣與胃癌的發生有相當關係在不良生活習慣方面,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達文西手術微創中心主任彭正明曾受訪指出,根據流行病學的研究發現,飲食習慣與胃癌的發生有相當關係,喜歡吃醃漬、吃太鹹、加工類食品者,胃癌發生率較高;胃癌也與遺傳有關,有家族病史罹癌率高達23倍,男性、抽菸、喝酒罹癌率大增,50歲以上罹癌率也急速上升。多吃新鮮的水果與蔬菜可以減少胃癌風險,在日常飲食上可以「彩虹飲食」為原則,也就是挑選不同顏色的蔬果,不同種類的蔬果富含不同的維生素與礦物質,如此自然就可以均衡攝取到各種營養素。預防胃癌飲食原則:7少2多7類少吃.高鹽食物.醃製食物.燒烤肉類.加工食品.高油脂食物.精製糕餅.刺激性飲料包含咖啡、茶、酒精2類多吃.蔬菜.水果→均衡飲食最重要早期胃癌症狀不明顯 易與一般胃病混淆彭正明指出,早期胃癌症狀不明顯,包括消化不良、食欲下降、胃脹氣、腹脹等,易與一般胃病,如胃食道逆流、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等疾病混淆。而感染胃幽門螺旋桿菌可能引起缺鐵性貧血而頭暈,可能造成消化性潰瘍而胃痛、嘔吐、出血,可能造成慢性胃炎而有胃痛、胃脹、打嗝、消化不良等。台中榮總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王雅瑜、家庭醫學部醫師蘇致軒於《中榮醫訊》撰文指出,若是胃幽門桿菌感染,須持續進行幽門桿菌的治療:用潰瘍特效藥搭配2~3種抗生素,給予7~14天的治療,約有70-90%的殺菌成功率。完成幽門桿菌療程且停止抗生素與氫離子幫浦抑制劑滿一個月後,須再回診透過糞便幽門桿菌抗原檢測證實是否根除幽門桿菌。早期胃癌有機會靠手術切除病灶即可,較後期的胃癌則視情況搭配標靶治療、化學治療或免疫治療。預防胃癌 避免共用餐具最重要預防胃癌,先從預防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開始,而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通常是口沫傳染,因此很重要的是應避免共用餐具、改用公筷母匙。胃癌預防7招1、用餐前要洗手,避免共用餐具、改用公筷母匙;飲食細嚼慢嚥。2、避免吃到不乾淨的食物或飲水3、少吃醃漬、煙燻、過辣、刺激食物4、戒除菸、酒、檳榔5、多吃新鮮蔬菜水果6、避免過度緊繃的壓力7、四十歲起每一到二年接受胃鏡與胃幽門桿菌檢查,有家族病史、抽菸、喝酒者等高危險群,務必每年篩檢。【資料來源】.衛福部國健署 .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3-12-12 癌症.抗癌新知
化療一定會掉髮嗎?什麼癌會掉頭髮?癌症治療頭髮頭皮護理5策略
癌症病友在接受放療或化療的過程中常出現許多副作用,其中掉髮影響外貌、自尊,著實令人困擾,甚至有些患者還可以因此產生憂鬱症狀。但每一種癌症治療都會掉髮嗎?血液腫瘤科醫師指出,其實並不是每種癌症治療都會有掉髮後遺症!而且毛髮脫落也是短暫的過程,完成治療後大約2~3個月就會重新長出來。癌症掉髮原因掉髮主要是化學治療的後遺症,主要是受某些抗癌藥物的影響,對毛囊快速分裂細胞直接毒性損傷的結果。放射治療也可能讓被治療的身體部位掉毛髮。毛髮脫落指的也不止是頭髮,身上有毛髮的地方,如眉毛、腋毛、腿毛等,都可能脫落。不過通常治療引起的落髮是短暫的副作用,最重要還是先配合醫師進行治療,同時對頭髮和頭皮進行適當的護理和保養,或暫時戴上假髮,都是適當的治療應對。什麼癌會掉頭髮?多數人的刻版印象就是所有癌症治療都會掉髮?其實是與所選擇的化學藥劑和治療方案有關。癌患接受化療時若有用到紫杉醇類藥物就可能會有大量掉髮的副作用,所以像是乳癌、卵巢癌、子宮頸癌需要用到全身性藥物的患者,在接受治療的過程中常見掉髮問題。肺癌患者也是歐洲紫杉醇或太平洋紫杉類藥物比較容易掉髮。藥害救濟基金會指出,以乳癌為例,俗稱小紅莓的化療藥品(doxorubicin)打1至2個療程後,掉髮的發生率幾乎100%,但使用另一個化療藥品vinorelbine(如:溫諾平、威若賓),其不良反應主要為白血球低下及腸胃症狀,但幾乎不會嚴重掉髮。化療多久後開始掉髮通常掉髮會在治療後的2至3週開始,此期間頭皮也可能會較容易發癢或敏感,因此要注意在梳理和洗頭時要輕柔些。可在治療前先詢問醫師所使用的藥物會不會有掉髮副作用,如有可以事前做準備,如頭巾及帽子等。或者也有人事先就把頭髮剃掉,會先掉頭髮剪下來製作假髮。完成治療後大約2至3個月,最遲3至6個月後就會再重新長出。不過新長出的新頭髮,髮質及髮色可能跟原本的不太一樣,可能較捲或較直一點,也可能與原本不同顏色,不過時間愈久,頭髮會慢慢回到原本治療前的樣態。化療掉髮飲食既然癌症治療掉髮是短暫的副作用,因此頭髮的問題真的無需太擔心,只要在治療期間對頭髮和頭皮進行適當的護理和保養,也不需太頻髮的洗頭髮,注意使用溫和的洗髮精或洗髮乳進行頭皮的清潔,加強頭髮的滋潤與保濕即可。在飲食方面不太需要特別針對掉髮調整,但在重新長出頭髮的期間,可多補充一些幫助頭髮生長、維持頭皮毛囊健康的營養素。根據台灣癌症基金會衛教資料指出,例如吃富含蛋白質、銅、維生素E及卵磷脂的食物,如豆製品、魚類、雞蛋、芝麻、腰果等。但不要只吃特定某類食物,而是要多樣化食物來源,營養均衡,就能讓頭髮及毛囊健康。治療期間頭髮頭皮護理5策略1.避免物理性處置或化學性藥物所導致的頭髮損傷(例如漂白、染色、燙髮、使用捲髮器或燙髮捲)。2.化療期間應持續實施溫和護髮的策略,加強頭髮的滋潤與保濕。3.使用不太會吸附或抓住脆弱頭髮的緞面枕頭套,使用柔軟的刷子,只有在必要的時候洗頭髮而不需經常性的洗頭髮,並且使用溫和的洗髮精或洗髮乳進行頭皮的清潔。4.把頭髮剪短或打薄,短髮比長髮更能減緩因重力或拉扯及梳髮所導致的落髮。當頭髮開始脫落時,短髮的時候比較不會那麼明顯。5.嘗試戴假髮,假髮製作技術愈來愈進步,外觀看上去和真髮沒兩樣。將頭髮剃掉也更容易固定假髮或髮型。【資料來源】.台中榮總--心理調適~女性癌患面對掉髮的心理調適.台灣癌症防治網--化療引起落髮之治療與預防.台灣癌症基金會.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3-12-08 焦點.元氣新聞
性早熟人數增 疫情期間增幅達17% 男性也有成長趨勢
性早熟人數年年增加,彰濱秀傳紀念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吳貴華表示,受環境污染、壓力、檢查意識提升等多重因素影響,讓性早熟案例增加,性早熟不代表一定要接受藥物治療,但需經醫師評估,可透過調整作息、飲食、運動等,避免性早熟帶來的副作用影響未來生活。性早熟診斷標準為女性8歲前開始有胸部發育、出現陰毛、腋毛或10歲前來月經;男生9歲前開始有睪丸變大,出現陰毛、腋毛或聲音變粗變聲。據健保資料庫統計,2017年到2021年0到10歲因性早熟就醫人數,從1.4萬多人增至2.5萬多人,2020年到2021年的疫情期間,人數增幅達17.2%,其中女性人數增加超過9成。吳貴華表示,性早熟個案的比例,因為外觀容易發現,一直是女性高於男性,依過去的統計,女性發生性早熟的比例是男性的10倍以上,但近5年,男性性早熟案例也有增加趨勢。肥胖是造成性早熟關鍵原因 三大因素增早熟個案造成性早熟原因多元,可分為「飲食環境污染」、「疾病影響」、「檢查意識提升」等三大因素。最常見引起性早熟的原因以「肥胖」為主,當人體的脂肪細胞增加,脂肪細胞比較容易轉化為性賀爾蒙,讓身體提前進入到青春期。其餘被推斷可能會促使性早熟的因素,有環境污染,如塑化劑、生活壓力等。通常肥胖的孩子,骨齡可能超前一般孩子一到三歲。吳貴華表示,常見引起性早熟的疾病,有腎上腺素腫瘤、腦瘤、性腺腫瘤等,因疾病引起的性早熟,第二性徵的出現時間,大多會發生在7歲以前,較容易被察覺,不過因疾病引起的性早熟,占比例低,個案相對少。在她門診曾看過年紀最小的性早熟患者,是一位5歲8個月大的女孩,家長發現她的乳房突出就診,意外被發現是腎上腺素腫瘤引起的性早熟。其餘因素則是家長關注性早熟議題增加。吳貴華說,因少子化,以前生很多,家長大多沒有太過注意,但現在生得少,無論男女,家長關注度提高,也讓性早熟個案可以提早被發現。性早熟需及早評估 但非所有人都需針劑治療「不是所有性早熟都需要治療」吳貴華說,性早熟如果經過評估,沒有嚴重影響身高,又或是排除是疾病引起的性早熟,不需要每位患者都要使用到藥物治療,只是多數家長較容易擔心性早熟,加速生長板閉合,影響孩童成年身高。臨床上會採取「標的身高」協助觀察與評估性早熟的孩子,生長狀況是否受到影響。標的身高的計算方式為,兒子身高=(父親身高+母親身高+11)/2,其數值正負7.5公分都算正常;女兒身高=(父親身高+母親身高+11)/2,其數值正負6公分都算正常。而正確的推算,仍需要依靠骨齡檢查結果。吳貴華說,不少家長會不了解「測骨齡」才是預測身高的正式方式,事實上,測骨齡是要瞭解骨頭的成熟度,再透過骨齡粗估未來的身高,但並非是絕對值。經評估結果,如果性早熟已經讓孩子的生長板提前發育,且骨齡走向成熟,最終預測身高過低,在家長擔心性早熟的副作用前提下,就會建議施打抑賀爾蒙針。孩童性早熟施打抑賀爾蒙針若需要申請健保給付得先事前審查,通過比例不高,大多需要自費,有分為每個月施打的劑型與每三個月施打劑型,會依照孩子的反應觀察效果,施打抑賀爾蒙針可打到孩子骨頭生長板完全密合。不建議施打的對象是女生已經14歲、男生已經超過16歲。吳貴華醫師小檔案● 現任:彰濱秀傳紀念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彰濱秀傳紀念醫院小兒加護病房主治醫師● 學經歷:陽明醫學院畢業台北榮總小兒科醫師蘇澳榮院內科醫師台中榮總小兒科主治醫師兒童急診醫學次專科醫師兒科專科醫師● 專長:一般兒科疾病、小兒新陳代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