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15 新聞.長期照護
搜尋
助聽器
共找到
86
筆 文章
-
-
2022-03-12 該看哪科.耳鼻喉
跟長輩溝通有困難,當心是聽力退化!專家:做好3招溝通技巧,讓長輩看懂聽懂更無礙
當長輩變得難溝通時,並非是固執、耳根子硬,或許是聽力出了問題;這時家人多一點的陪伴、鼓勵與耐心,用對方法減少溝通障礙。一份由華科慈善基金會公布的「高齡聽力篩檢報告」顯示,國內65歲以上的長者失能性聽損盛行率達40%,高於世界衛生組織所發布的33%。聽力受損的傷害不小,不只會造成溝通障礙,是導致長輩與社會隔離的主因,甚至有愈來愈多的研究實證指出,聽損會提高失智風險因子;台灣已進入高齡化社會,讓有聽損困擾或配戴助聽器的長輩也能和一般人一樣溝通無礙,非常重要。愛耳行動 避免超音量超時台北市聽力師公會秘書長黃詠耀指出,老年性聽損是生理自然的退化歷程,從年輕開始養成好習慣,或許可以讓自己晚一些進入聽損的困境。首先,避免超量超時聆聽行為:關鍵為管理聆聽音量與時間。運行中的交通工具、施工中機具、工廠產線、卡拉OK、夜店、演唱會、電影院等都是生活中聲音相對較大的情境。最被忽略的是聆聽耳機,尤其到吵雜環境中不知不覺調高音量特別危險。這些外在因素一點一滴慢慢的傷害聽力,因此必須養成良好的聆聽管理,例如:聆聽耳機遵循音量不超過60%、聆聽時間少於60分鐘,並且少暴露在噪音量大的環境等,是保養的第一步。其次,控制心血管功能:供應內耳養分的血管細微,相當敏感,若血壓、血脂、血糖控制不當、糖尿病等,發生聽力損失的機率也較高;因此若能好好控制三高,對維護聽力有一定的幫助。黃詠耀說,所有對於血液循環不佳的生活型態都要盡量避免,包括避免飲食過於重口味、過油,維持好的睡眠品質與運動習慣。此外,壓力也是導致突發性聽損的原因,通常發生於單側,一旦發現突然聽不到、不平衡、耳鳴等,務必及早就醫治療。視線範圍 讓長輩看清嘴型 聽力損失通常很難被察覺,這時候需要家人多一點觀察與關心,若發現家人在一隻手臂距離一般音量說話時,對方常說「蛤?」、「聽不清楚」,或雞同鴨講,可能就是聽力損失的徵兆。建議與聽損長輩溝通前,可以先去除背景干擾聲音,如電視、收音機、洗衣機等,同時盡量在長輩視線範圍內,讓他能清楚看見嘴型、表情,並放慢說話語速,溝通的效果會愈好。黃詠耀提醒,每個人都有一個聆聽泡泡模型,即以頭部為中心向外延伸圍繞的距離;聽力正常者聆聽泡泡超過半徑3公尺,而對於聽損者來說建議小於1.5公尺,距離愈遠、聆聽效果愈差,理想的溝通應保持一個手臂展開的距離。當然更重要的是要讓對方聽得懂自己說的話,包括可以一個字一個字慢慢說、聽不懂的語詞可以換句話說。溝通技巧 濃縮3招更無礙聽:讓他聽清楚,保持耐心慢慢說,聽損長輩的聆聽解析度較差,放慢語速、減低背景噪音干擾,有助於提升溝通。見:讓他看見你,保持耐心別大吼;保持理想溝通距離,並讓他看見你的嘴型、表情,更有助於溝通。愛:我們常在提高音量跟聽損長輩溝通時,不自覺語氣急促、表情猙獰,反容易被誤解,導致溝通效率更不理想。保持同理心,友善的對待,溝通無障礙。戴助聽器 聽能復健至少需3個月對於聽損長輩來說,最有效率的介入方案是選配合適的聽覺輔具,從選配助聽器到有良好聆聽成效,是一段專業的聽覺復能過程,包括聽能評估、選配、驗證、適應、訓練等。黃詠耀指出,一段專業的聽覺復能歷程通常需要3到6個月,建立合理的期待,得到家人的支持才能達到良好的聆聽成效。好消息是,針對有聽損的族群,國內已有提供「助聽器銀行」服務的基金會與醫院,透過聽力師的專業服務,提供14天免費試戴,並可提供相關的諮詢與支持服務,讓有聽損困擾的長輩不再溝通有「礙」。
-
2022-03-03 該看哪科.耳鼻喉
戴口罩難判讀 聽損裝電子耳 重獲新「聲」
53歲鍾教授在45歲時聽力受損,戴上助聽器也聽不清楚,影響教學、生活,疫情期間人人戴口罩,他原本還能利用讀唇語來判讀對方的意思也被口罩阻礙了,就醫診斷為「極重度感音型聽損」,經手術在右耳裝了人工電子耳才重獲新「聲」,開心迎接新的人生。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全方位聽覺健康中心副院長陳光超說,聽損者即使戴助聽器,也常利用靠近音源,加上讀唇來理解對話內容,戴口罩會降低音量也阻隔嘴型和表情,線上視訊聲音透過電子設備播出後容易失真,這對聽損者的處境更是雪上加霜。陳光超指出,疫情以來,眾多聽損個案因為戴口罩,出現聽不清楚,導致工作出錯、溝通困難,甚至引發社交退縮及情緒不穩,許多聽力損失的學生只能放棄視訊課程。個案求診人數大幅上升,人工耳蝸(人工電子耳)可為安全有效的治療選擇。鍾教授表示,八年前常重複問問題,被家人誤會沒有認真聆聽,連心愛的鸚鵡叫聲也聽不到,才驚覺聽力受損,連帶影響生活、教學,尤其疫情爆發後,口罩阻擋他利用讀唇語判讀,導致生活相當不便。鍾教授是先選擇中醫針灸延緩聽力受損,但疫情造成生活諸多不便,即使戴助聽器也聽不清楚,每次學生發問或與店員對話,常聽錯,整天都在祈禱別人不要跟我講話、學生不要問問題。陳光超指出,人工耳蝸是重度聽力損失(聽力損失大於70分貝)的治療首選,其內部接受器與電極須由耳科醫師手術植入內耳,外部線圈與聲音處理器在術後由聽力師開機及調整,與助聽器相比,可提供更清晰的語音並降低環境噪音。
-
2022-03-03 該看哪科.耳鼻喉
今天是國際愛耳日 醫籲突發性耳聾不可輕忽
聽力損失對個人的生活有嚴重的影響,但據醫師指出,導致突發性耳聾的成因未定,臨床上,觸發的可能因子包括內耳血管病變、內耳損傷、病毒感染、自體免疫疾病、新陳代謝疾病,或是精神壓力過大等,千萬不可輕忽,應提早求醫,以免影響日常生活。今天是國際愛耳日,台中榮總上午舉辦「為愛聆聽-世界聽力日公益活動」,除了展示從聽力篩檢、輔具、手術等各種解決方案,並與科林助聽器公司合作,由科林捐助30支助聽器給符合補助的病人,希望透過這樣的方式能幫助更多的病人重回有聲的世界。耳鼻喉頭頸部主任王仲祺說,世界有超過10億年輕人正暴露在永久聽損風險之下,世界衛生組織呼籲的聽力預防保健服務措施有一、疫苗注射,例如注射德國麻疹疫苗減少染病感染,造成聽力損失。二、新生兒聽力篩檢。三、孕期保健。四、中耳炎治療。五、遺傳諮詢。六、職場噪音及娛樂場所噪音防治。七、不當使用耳機。八、避免或減少使用耳毒性藥物等。他說,台中市一位國小女老師上課時發現漸漸無法聽見學生聲音,診斷發現因雙耳皆為重中度聽力受損,聽力並持續惡化,即使戴了助聽器,上課或與學生互動仍倍感困難,加上疫情下人人戴口罩,讓溝通更困難。所幸後來在台中榮總接受電子耳手術手術及復健,現在已可以重新輕鬆地上課,重拾人生自信心。澄清醫院中港院區耳鼻喉科醫師郭哲宏也舉例說,一位43歲的男性機械操作員,5年前因左耳出現耳鳴而求診,經醫師診斷為「單側突發性耳聾」,沒想到最近家庭與工作的雙重壓力,長期難以入眠,右耳又聽不到聲音,並伴隨頭暈。他說,經檢查並排除患有聽神經瘤的可能後,診斷右耳為嚴重「單側突發性耳聾」,安排住院一周,施打靜脈類固醇,並且進行耳內注射手術,穩定改善出院後,轉為口服類固醇,並重回職場。郭哲宏說,除了類固醇治療外,亦可輔以PRP高濃度血小板血漿耳內注射,做多元的新式治療方式的選項之一。若病人初期有耳鳴、耳閉塞感,單邊聽力不清楚,以及輕微頭暈症狀時,千萬不能掉以輕心,錯失治療期有可能對聽力造成不可逆性的傷害,甚至恐因突發性耳聾而永久喪失聽力。
-
2022-03-02 該看哪科.耳鼻喉
疫情另類受害者!聽損教授裝電子耳開心迎新「聲」
53歲鍾姓教授在45歲時聽力受損,戴上助聽器也聽不清楚,影響教學、生活,疫情期間人人戴口罩,他原本還能利用讀唇語來判讀對方的意思也被口罩阻礙了,後向醫師陳光超求診,被診斷為極重度感音型聽損,經右耳手術,透過電子耳重獲新「聲」,生活方便多了,開心迎接新的人生。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全方位聽覺健康中心副院長陳光超說明,聽損者即使戴助聽器,也常利用靠近音源,加上讀唇來理解對話內容,戴口罩會降低音量也阻隔嘴型和表情,線上視訊聲音透過電子設備播出後容易失真,這對聽損者的處境更是雪上加霜。陳光超指出,疫情以來,眾多聽損個案因為人人戴口罩,出現聽不清楚,導致工作出錯、溝通困難,甚至引發社交退縮及情緒不穩,許多聽力損失的學生更是只能放棄視訊課程。個案求診人數大幅上升,人工耳蝸(人工電子耳)可為安全有效的治療選擇。鍾姓教授表示,8年前因常重複問問題,被家人誤會沒有認真聆聽,連心愛的鸚鵡叫聲也聽不到,才驚覺聽力受損,連帶影響生活、教學,尤其疫情爆發後,口罩阻擋他利用讀唇語判讀,生活更感不便。鍾姓教授指出,他一開始選擇中醫針灸延緩聽力受損,但疫情造成生活諸多不便,即使戴助聽器也聽不清楚,每次學生發問或店員跟我說話,常常聽錯,整天都在祈禱別人不要跟我講話、學生不要問問題,「早知道就聽醫師的話植入人工耳蝸,就不會這麼痛苦了。」陳光超說明,該中心團隊已為千名個案植入人工耳蝸,人工耳蝸是重度聽力損失(聽力損失大於70分貝)的治療首選,內部接受器與電極須由耳科醫師手術植入內耳,外部線圈與聲音處理器在術後由聽力師開機及調整;與助聽器相比,可提供更清晰的語音並降低環境噪音。
-
2022-02-26 該看哪科.耳鼻喉
長輩聽力變差別忽視,當心加速失智症的發生!醫:按照聽力分貝挑選助聽器或人工電子耳
從統計數據可以看出長輩對於配戴助聽器有多排斥:一項調查研究顯示,每5位需要配戴助聽器的人,只有1人願意配戴;另一項研究則發現,從專業建議需要選配助聽器到實際上願意試,平均要耗費約7年時間。為什麼即便是聽不清楚、聽不到,長輩仍然不想配戴助聽器?到底該不該幫長輩選配?配戴聽覺輔助器如助聽器或人工電子耳,不只能幫助長者聽得見,其實也在協助他們改善生活品質、遠離失智風險!聽力變差 心智功能退化更快對於聽力已經受損的長輩,該不該配戴助聽器?他們為什麼不想配戴?振興醫院聽覺醫學中心主任力博宏從門診觀察,聽力問題對長輩來說,似乎是不認為需要被矯正的疾病;再加上若配戴助聽器就好像被貼上「我老了」的標籤,更是常見的排斥理由。「有趣的是,如果跟別人說話時經常要旁人重複講一次,又或者戴上老花眼鏡看東西,難道就不顯老嗎?」力博宏說,經濟問題也是許多長輩考量的重點,甚至有些長輩會認為「反正年紀大了,聽不清楚或聽不到就算了!」或者有「戴了也沒用、反而更吵」等舊觀念而心生抗拒。實際上,近幾年陸續有研究發現,如果長期聽力受損、大腦的刺激減少,心智功能退化會比一般人快;實證更發現,聽損與失智症的發生有一定的關聯性。所以,在可以幫助長輩聽得見、聽清楚下,若又能幫助改善社交關係、生活品質,進一步遠離失智風險,配戴確實有其必要性。輔助設備 按照聽力分貝挑選在科技進步下,輔助聽力的設備已相當先進,不只強調舒適度、也具有多功能性,若能仔細挑選並練習使用,對恢復聽力有很大的幫助。力博宏指出,臨床診斷若發現聽力只剩40至50分貝左右時,會建議長輩先配戴助聽器;但若能聽到70分貝以上的聲音時,助聽器的幫助就不大,可進一步考慮使用人工電子耳。相較電子耳 助聽器有刺耳聲兩者有何差別?助聽器的原理,有點類似麥克風的概念,音量如果調得太大聲,確實會有刺耳的現象,尤其是聽力受損已經很嚴重時,會放大倍率,所以即使只有細微聲響,也會變得很大聲。而人工電子耳是透過微小電流直接刺激聽覺神經,等於繞過損害的聽覺細胞,不會有所謂的大小聲或麥克風效應,能讓聽損狀況嚴重的人,恢復到與正常人一樣,「雖然一開始聽到的聲音會像機器人的金屬聲,但因長輩大腦已有語言能力,會自行轉化並慢慢適應。」只是人工電子耳需要以手術植入,年長者恐怕會更抗拒。戴助聽器 需要時間練習無論是配戴助聽器或人工電子耳,都需要時間學習。振興醫院聽覺醫學中心主任力博宏說,當聽力慢慢退化時,有很長一段時間無法正常接收聲音,大腦也會慢慢習慣沒有聲音的狀態,戴上助聽器後的確會幫忙找回聲音,但大腦仍需要一段時間重建聽覺記憶。「適應需要時間,不能把戴助聽器當作手機,期待它一開機就能使用的很滿意。」他建議選配助聽器前仍要先到醫院做詳細的聽力檢查,針對聽損的程度與類型挑選適合的助聽設備,並且要由選配師或聽力師協助設定以及後續追蹤、調整。更重要的是,無論是配戴助聽器或人工電子耳,都需要時間練習,在練習的過程中若有挫折不要灰心、也不要放棄,慢慢習慣後自然就能再次享受世界的聲音。
-
2022-02-18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聽不到患者說話才知自己聽損,植入電子耳恢復自信心
沉浸在耳機音樂的時光,是我最舒服的時刻,但漸漸地聲音愈放愈大,當自己在做鼾聲研究時,豪放地將聲音開到自己最適合的音量時,周邊的同事摀著耳朵紛紛走避,我才意識到我的聽力出現了問題。那一年是2012年,事後,我逐漸發現尖銳的聲音,如電鈴聲,開始聽不見,還用自己一定太專心工作當藉口,未正視這個問題,頂多簡單做一些防噪,開始減重,但卻還是持續熬夜工作、放大音量生活。聽損影響生活 有時讀唇形2020年5月,那時因為疫情,每位患者都必須戴上口罩,身為耳鼻喉科醫師的我,遇上一位聲音沙啞的患者,患者講話吃力,說出來的話都是氣音,那時我坐在診間,完全不曉得患者當下正在說話,直到患者大聲說一句「醫師你是不是聽不到?」,我才聽到聲音,意識到原來我的聽力已經惡化到這種程度。其實早在2020年2月,我就發現自己的聽力快速下降,但沒有做太多的作為,認為只要放大音量,還是可以正常生活,沒想到聽損早就影響生活。某些時候讀別人的唇形,已經漸漸取代了聽到聲音,就如同5月這位患者,當他戴上口罩後,我根本不曉得他在說話,當時的狀況不僅很窘,也讓我極度挫折。對方講十句 只聽清一句因為5月的事件,我才去配戴助聽器,那時候的聽力檢查,我的成績只有12%,簡單來說,對方講十句話,我只能聽清楚一句話,屬於嚴重的感音性聽損。我還記得當年10月,我去申請「重度聽障」,那是我從來沒想過的一件事。雖然有聽損家族史,但家族史並不會這麼直接造成我聽損,過去的我總認為聽損應該到了60到70歲才會來,反正那時候配戴助聽器也不算少見,也不是一件羞恥的事情。那些原本以為的事情,都在自己50歲的時候一股腦的侵襲來,一拳拳重擊讓自己重新調整自己。別等嚴重聽損 再配助聽器當自己成為真正的病人的當下,才知道生病的感覺,即使我是一位耳鼻喉科的醫師,綜觀病情,知道聽損總有一天會來,沒想到來襲後,才知道生病的模樣。過去總會跟病人說,你現在聽損還沒有到嚴重,配戴助聽器需要自費,可能可以再評估,但現在我都會說「千萬別等到嚴重聽損再來配戴助聽器」,那不只會影響你的生活,連心理都會受影響。配戴助聽器後,我的高頻聽力,語言辨析力還是不及格,而且還愈來愈嚴重,即使助聽器校正,高頻轉為中低頻,還是無法增加自己的語言辨析度,我的老師吳哲民告訴我,趁還沒全聾的時候,植入人工電子耳,別等到後續聽不到,腦部減少刺激後,讓自己退化速度變得更快。植入電子耳 恢復自信心2021年在老師的執刀下植入人工電子耳,目前僅植入左耳單耳,術後第三天,我就開始工作,替患者動刀,逼自己快點重新適應,那次手術的經驗,護理師都是直接把所需的儀器放在我眼前,最後順利完成手術,那次手術也讓自己恢復自信心。植入後一周,第一次開頻,那聲音不是立體的,感覺很奇怪,但漸漸地開始有高有低,那時心中的喜悅,完全沒辦法言喻。接受治療 唱歌不再飆破音我從來沒想過自己會在50歲時領到身障手冊,特別是自己很愛聽歌,也很愛唱歌,植入人工電子耳後的人生,飆高音的時候,不再像以前一樣會飄走破音。面對自己生病,從不願面對,或是自己認為很久以後才會面臨問題,到開始接受治療、復健,這一路需要感謝的人非常多,我也非常希望自己走過這一遭之後,能透過自己的經驗給予更多患者面對疾病的鼓勵。李立昂小檔案:現職:長庚醫療財團法人林口總院耳鼻喉部教授級主治醫師兼喉科主任年齡:51歲出生地:台北市學歷:陽明交通腦科所博士班進修、長庚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醫學教育組碩士、高雄醫學大學醫學士專長:耳鼻喉科學、睡眠醫學、感染醫學、醫學教育、頭頸部癌症、腫瘤免疫興趣:騎腳踏車、唱歌經歷:●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耳鼻喉部喉科主任●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耳鼻喉部喉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長庚大學醫學系暨臨床醫學研究所兼任教授●台灣音聲研究會秘書長●前台灣睡眠醫學學會秘書長●國際外科學會台灣分會理事●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耳鼻喉部住院醫師、總醫師、主治醫師
-
2022-02-17 該看哪科.耳鼻喉
常暈眩、耳鳴竟是耳屎太多?醫指8種人易堆積,4步安全清潔
為什麼會有耳屎,真的需要挖嗎? 耳屎或耳垢其實是正常每個人的耳朵內都會產生的東西,主要發生於耳道較外段,由代謝的皮屑、毛髮、加上腺體的分泌物混合而成的。這些或多或少、或乾或濕的耳屎有著濕潤與抗菌、吸附皮屑與灰塵等功能,其實是保護我們耳道的重要因子。 正常來說,透過咀嚼活動與先天耳朵表皮的作用,耳屎、耳垢是會自然慢慢排出體外的,對大多數的人而言不需特別挖耳清潔。但少部份的人因為特殊狀況,或是自己使用工具不當清潔將耳屎耳垢更深的推入,則可能會有耳屎耳垢堆積甚至阻塞的情形,造成耳朵的進一步傷害。 耳屎乾溼、顏色有何不同?2種情況盡早就醫! 台灣一般人常說的濕耳、油耳的耳屎比較容易是淡黃色、蜂蜜蠟黃色或橘褐色,通常會比較黏稠聚集成團;而乾耳的耳屎比較淡,有點灰白色,通常比較是片狀的。通常顏色較深的耳屎是比較陳舊的耳垢,接觸較久的空氣也含有較多灰塵。 多數的亞洲人基因還是偏向乾耳為主,不過門診仍有不少人有濕耳的困擾。若是耳屎耳垢的顏色呈現黃綠色,或是有濃稠液體的流出,乾涸在枕頭上,這可能有感染的現象需要就醫;而若呈現黑色、深紅色,代表耳朵可能有受傷,也應該要尋求醫療協助檢查。 耳屎太多易阻塞,當心暈眩、耳痛、聽力下降! 多數人的耳屎耳垢可以正常排除,當耳屎堆積阻塞時,可能會有疼痛感、悶脹感、聽力下降損失、耳鳴聽到嗡鳴聲、耳內有分泌物或臭味,也有可能合併暈眩。包括使用助聽器、戴耳塞或耳機、耳朵毛髮旺盛、皮膚容易脫屑、不當使用掏耳棒、老人家或是先天耳道狹窄的病人,都有更高的機會因為耳垢、耳屎堆積栓塞堵塞造成耳朵的症狀。當感覺有以上耳朵相關症狀時,或是無法表達症狀的幼童、老人或身體障礙的病人,應該請專業的耳鼻喉科醫師診視,透過一般耳鏡或是配有專業耳朵內視鏡的設備,即可確診耳屎耳垢堆積的狀況,更能透過專業的介入,清除堆積堵塞的耳垢與耳屎。 耳屎堆積阻塞易暈眩、耳鳴,安全有效清耳屎這樣做! 1.清潔耳朵耳廓而非伸進耳朵耳道:當耳屎已經堆積時,不當的清潔可能會將耳屎、耳垢更往耳朵深處推,因此用柔軟的毛巾輕柔清潔耳廓與耳道開口即可。 2.使用耳屎清潔溶解液:除了專業醫師開立的處方以外,使用乾淨的礦物油、嬰兒油、甘油、生理食鹽水甚至過氧化氫溶液3-5天,都可以有效地分解或軟化耳屎耳垢,以利後續的治療。但對於中耳外耳炎、耳膜穿孔、感染耳痛或是流膿,則不適合使用這些耳屎清潔溶解的液體。 3.生理食鹽水或稀釋過氧化氫灌洗:在耳屎耳垢軟化分解後,利用乾淨的水或生理食鹽水,以及20ml沖洗針筒輕輕放置在耳道外上方,用等體溫的液體溫柔灌洗,可以將軟化的耳屎耳垢輕柔地洗出,避免進一步的傷害。 4.專業人員配上專業器械的取出:上述的方法雖然可以在家操作,然而若是擔心耳內可能的感染,或是對於比較困難取出的耳屎耳垢,可以在訓練有素的專業醫療人員的診視下,透過特別耳用的器械可以將耳屎耳垢夾出、吸出,並且觀察耳膜是否有感染或破損的跡象。 注意保養、小心清潔,才能用健康乾淨的耳朵 耳垢耳屎其實是能抗菌保溼的耳朵守門員,一般狀況下並不需要特別清潔,若非有特殊症狀發生,過度的清潔反而會將耳垢推入更易造成阻塞,甚至會造成耳道壁與耳膜的傷害,得不償失。自行清潔盡量在外耳即可,在安全環境下輕柔緩慢為原則,避免過度用力或深入。 至於如坊間很多吸耳屎的小工具,在很多人身上都沒有效果,頂多只能吸些皮屑;傳統耳燭雖能去濕,但無法吸出耳屎耳垢。若真的時常有耳屎耳垢堆積的問題,建議每3-6個月或甚至12個月,尋找專業耳鼻喉科醫師或是有認證的治療師,做審慎的檢視與治療,才是安全又有效的方法! 《延伸閱讀》 .頭暈4類型一張圖了解!醫:成因各不同,3情況盡早就醫! .抬頭、翻身突然暈眩 耳石脫落症相關症狀盡早就醫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2-01-25 該看哪科.兒科
音樂療育結合聽語復健 台大攜手兒慈守護兒童聽力
兒童聽損的發生率約千分之三,一旦發生是許多家長的痛。早期診斷、治療及復健極為重要,中華民國兒童慈善協會今捐贈160萬元給台大兒童醫院,將聚焦音樂療育對聽損兒童的效益評估,希望結合音樂療育與聽語復健,提升照護。在台大接受聽力檢查的總人次,2019年起已超過2萬,自2018年起,於台大接受電子耳植入手術皆每年超過50例。但許多孩子配戴助聽器或接受人工電子耳手術後,只能到少數機構接受聽能技巧訓練,對於合併多重問題的孩子,可能難與醫院或後續語言治療訓練配合。台大兒童醫院與中華民國兒童慈善協會合作,自2018起成立「兒童聽力守護計畫」,今年邁入第四年。主要是為了讓聽損兒童及時得到適切的復健及治療,協助培育聽語專業人才及新型檢查儀器購置,並與台大耳鼻喉部及復健部組建成合作團隊,納入所有在台大接受聽損評估的兒童個案,提供完整的聽能及語言復健訓練。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聽覺是五官中較易受到損傷的感官,在台大吳振吉教授及台大兒醫團隊的努力下,聽損治療在醫學上已有相當的進展。」他表示,聽損兒童除了醫學需求,也需要社會支持,感謝兒童慈善協會提供台大醫院長期性的支持,透過聽力守護計畫嘉惠眾多聽損兒童。台大特聘教授吳美環表示,聽力守護計畫延續長達四年,透過雙方團隊努力,達到一加一大於二的成效。兒童慈善協會深耕聽損兒童音樂律動課程逾廿年,每年有將近200名聽損孩童接受課程訓練。藉由奧福音樂律動課程讓聽損兒童也能無礙的演奏樂器,並在生活中享受音樂的美好。兒童慈善協會理事長洪珮珮表示,依據多年觀察和經驗,透過樂曲旋律的變化、節奏的快慢、音頻的高低等提升了聽損孩子聽的敏感度,進而使得口語表達力、學習能力、認知理解力和人際關係均有非常大的進展,希望音樂療育可以納入聽損兒童聽語復健的項目之一。吳振吉表示,過去研究證實,即使經過密集的聽語復健,聽損兒童在辨別頻譜特徵、音素分類及噪音中語音感知等方面,與正常兒童仍存在差距。而越來越多的研究亦顯示,由於音樂感知及語音感知在人類認知處理上存在緊密連結,且音樂訓練有助於改善語音及語言處理,近年國外已漸有將「音樂訓練」應用於聽損兒童之復健療程。初期結果顯示,「音樂訓練」藉由提供複雜的聽覺刺激以及感知和行動之間的緊密相互作用,可以增強聽覺徑路自上而下的聽覺處理,並在多個層面誘導大腦可塑性,進而提升聽損兒童在聽能及語言上之整體表現。相關研究成果預期將兼具學術及實用價值,可望進一步優化現有兒童聽損之聽語訓練及復健模式。
-
2021-12-11 該看哪科.耳鼻喉
老了一定重聽? 聽損徵兆別大意
別以為老了聽不到、聽不清楚只是小事,或只開心「耳根終於清淨多了」;聽損後可能出現的社交障礙、溝通斷線,以致產生憂鬱、畏縮,甚至失能失智等問題,更需要被關注。初期症狀不明顯 電話電鈴聽不清一般來說,當聽力損失超過25分貝時就稱為聽力障礙,可能會影響日常生活與旁人的溝通,最容易出現的徵兆是,例如反覆詢問「你說什麼」、「再說一次」;或者電話電鈴聲音聽不清楚、打招呼視而不見等等。絕大多數的聽力受損都是漸進式的,初期症狀都不明顯,自己也不太能發現;通常都是透過旁人的反應、抱怨才會察覺;但確實有些長輩不願意承認自己的聽力有問題,「很多人認為聽不到無關緊要,或嫌就醫麻煩,反正人老了就會如此,不必在意等等。」其實這是錯誤觀念,有些會造成聽力受損的疾病,經過治療是有機會恢復聽力的。林口長庚醫院耳鼻喉部陳錦國醫師表示,耳朵的構造複雜,包括外耳、中耳、內耳,甚至連接聽神經到大腦,只要有一個出問題都可能影響聽力;當然也可能是後天疾病造成,如耳屎、進水、耳膜破洞或穿孔、中耳積水,甚至是聽骨硬化、聽神經衰退或長腦瘤,以及少部分的人會出現突發性耳聾、梅尼爾氏症等等。老年反應慢半拍 部分耳疾可治療很多人會問,老了聽不清楚不是很自然的事嗎?應該不用治療吧!陳錦國說,臨床上確實經常遇到年長者過去聽力都很正常,是近半年來才覺得怪怪的。總以為是老了就直接配戴助聽器;後來仔細檢查才發現是中耳積水造成,「對於可以治療的耳疾,不處理或只配戴助聽器,反而會錯失治療機會。」他提醒,如果是突然發生的聽不到、聽不清楚,通常與疾病有關,只要盡早尋求專業協助,醫師會先排除上述會影響聽力的疾病,通常是有機會挽回失去的聽力。「只是老年人多半反應慢或者很認命,這就需要家人溝通並從旁觀察。」畢竟,如今已有研究發現,聽力受損造成日後的失智失能機率高,必須提高警覺。聽不到 會眩暈… 照顧長輩該留意當患者出現聽力困擾時,臨床需要接受詳細的聽力評估,包括病史與理學檢查,醫師會需要知道聽力喪失是何時開始的?是有噪音聽不清楚或是安靜場所也聽不到?耳朵有沒有分泌物或會不會痛?曾經有感染過嗎?有沒有耳鳴、眩暈等現象?家人也有這種狀況嗎?最近有無服用什麼藥物等等。林口長庚醫院耳鼻喉部陳錦國醫師說,就診時醫師會把能夠去除的耳垢、耳屎等先處理,之後再做聽力檢查,分析是否有中耳腔的問題,若只是單純的神經問題,再進一步區分聽力受損的嚴重程度。「大部分的聽力受損是可以被治療的,若無法治療,會建議先配戴助聽器試試;或者進一步選擇人工電子耳。」他提醒,聽力受損問題可大可小,尤其是年長者很需要家人關心,晚輩或身旁的親友可多加觀察留意;或者坊間也有許多可透過裝置使用的聽力篩檢APP,雖然準確度不一,但可居家嘗試。一旦發現有異樣,也應及早求診進一步評估診斷較好。
-
2021-12-04 新聞.長期照護
高齡聽力障礙會增加跌倒與失智風險! 醫:聽力40分貝須戴助聽器
從50、60歲開始,聽力就會慢慢從高頻往下掉,一開始可能只分不清子音如ㄐ、ㄑ、ㄒ的字詞;聽損是一個漸進式的過程,若不及時處理,最終會完全聽不懂或聽不到旁人說些什麼。會造成聽力受損的原因很多,包括有先天性結構異常或因疾病、細菌或病毒感染、藥物、老化或噪音環境影響等等;如果根據耳朵受影響的部位區分,聽損還可以分成3大類型:傳導性聽力損失、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與混合性聽力損失。3類型聽損 漸進式退化對於長者來說,常見的聽損類型以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為主,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耳鼻喉科主治醫師兼任主任楊宗翰指出,隨著年齡愈大,內耳會慢慢退化,感覺細胞或神經纖維也會漸漸凋零、萎縮甚至壞死。這時聲音雖然還能從外耳進入,卻沒辦法順利轉換成訊號,傳達給大腦,就會造成聽力受損。傳導性聽力損失多是因為外耳或中耳損傷,像是受到感染、耳垢堵塞、鼓膜穿孔,以及中耳積水、聽小骨硬化等,讓聲音傳導路徑受到阻斷,但內耳的毛細胞和聽神經還是正常的。一般來說,這類聽損多半屬輕症,可以透過治療獲得改善。混合性聽力損失簡單來說是結合上述兩者特質,楊宗翰說,如果曾在年輕時罹患中耳炎或聽小骨本身有海綿狀的組織卡住而形成耳硬化症,加上年齡增長沒有處理好時,也可能會導致混合性聽力損失。聽損變嚴重 失去溝通力感音神經性聽損會隨著年齡愈大、聽力愈差。楊宗翰表示,一旦內耳毛細胞受損就無法再生,所以失去的聽力也無法復原,「這過程是漸進式的,等到狀況愈來愈嚴重時,不只聽力及語音辨識能力都會下降,也會失去與旁人正常溝通」。這時就可能影響失智與失能,「有7%的失智與聽力受損有關」,他進一步指出,聽力不好的人比較容易足不出戶,少了社交、活力也不好時,慢慢就不想動腦,閉鎖在自己的世界裡。而除了失智外,失去聽力也可能增加跌倒、意外發生的機率。聽力40分貝 須戴助聽器因為老年退化而出現的聽力受損,通常會從高頻的聲音開始受影響,好比說高頻的子音如英文的d、k、t等子音,以及注音的ㄕ、ㄒ、ㄑ等都聽不清楚。所以當有人說「秋」就會聽成「優」,若說「蝦」會聽成「壓」。楊宗翰表示,年齡到了50、60歲左右,就會從原本可聽到的8千赫茲開始往下掉,並漸漸地掉到500到1000赫茲;當降到2000赫茲時,就會開始聽不清楚,因為子音就在這個位置,「這時,會只聽到聲音,卻不知道旁人在說什麼」。此外,一般正常的聽力是在25分貝左右,若超過25分貝,數值愈高,就表示聽損的程度愈嚴重;而當只能聽到40分貝的聲音時,通常就會建議該配戴助聽器了。楊宗翰提醒,對於有配戴助聽器需求的長者,現在已可以透過慈善基金會所提供的免費試戴方案,讓長者及早學習掌控助聽器;但更重要的是,若有聽力問題,務必及早求診以進一步診治。
-
2021-11-29 失智.非藥物治療
預防方法/遠離6大危險因子 1/3的失智症可預防
全球失智症人口增長,台灣失智症人口約28萬人,預估尚未被診斷的失智者將近13萬人。專家呼籲,避免發展成失智症,除了應及早診斷、治療,預防失智更重要,民眾應遠離三高、菸酒、頭部外傷、憂鬱、聽力障礙、空氣汙染等危險因子。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資料,失智症危險因子共有五大項,分別為三高、頭部外傷、抽菸、憂鬱及聽力障礙。台北榮總失智症治療及研究中心主任王培寧表示,根據2017年研究顯示,遠離失智症危險因子下,有三分之一的失智症可預防。2020年最新失智症預防研究更發現,控制注意中年時期頭部傷害、減少飲酒傷害及老年後避免空氣汙染等三項危險因子下,預防失智症更提升至四成。三高未控制 失智風險高三高包括高血壓、高膽固醇、高血糖,王培寧說,三高若沒有控制好,可能增加罹患阿茲海默症風險,容易出現記憶、認知衰退,尤其血壓超標,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是一般人的五倍。空汙影響 認知功能差近年研究觀察,「空氣汙染」成為新的失智症危險因子,王培寧指出,空汙引發失智症以PM2.5影響最大,包括工廠、燃燒、油煙皆為PM2.5來源,不只影響肺部,也影響大腦健康。國外研究指出,空氣汙染嚴重區域,民眾的認知功能較差,長期追蹤也發現,民眾認知退化速度也較快。聽力受損 憂鬱機率增不只中老年人需要預防失智症,世界衛生組織(WHO)提醒,全球11億的年輕人頻繁使用耳機,未來將面臨「聽力受損」,聽力不好會造成大腦負荷,認知問題也影響大腦結構,造成社交疏離感,恐增加失智、憂鬱、跌倒機率。2021年美國阿茲海默研究中心最新發表,戴助聽器可減少三成機率進展為失智症,若本身已是失智者,戴助聽器退化速度也變慢。老年憂鬰 不處理會失智有些老年人因「憂鬰症」影響認知功能,出現類似「失智」情況,造成「假性失智」,若沒有好好治療,假性失智也可能會退化成真的失智,是失智症的早期徵兆之一。罹新冠肺炎 恐提早失智新冠肺炎肆虐全球,王培寧表示,國外研究發現,年輕型失智症相較老年型失智症,確診新冠肺炎機率更高,若原先已輕度失智者,恐因長期新冠後遺症(long COVID)加速退化,提前進展到失智症。王培寧說,感染新冠病毒引起中風、癲癇、肝腎功能等急性期問題,也引發長期新冠後遺症,尤其新冠病毒會攻擊人體內ACE2受體,其受體在大腦中廣泛分布,而導致大腦、認知功能受傷害,專家也警告,感染新冠肺炎恐提早失智、快速退化。新藥問世 治療輕度失智王培寧提醒,預防失智症,早期診斷、治療很重要,但並非所有失智症都屬於阿茲海默症,臨床診斷時,除了觀察認知功能,也可透過生物標記來判定。美國FDA今年通過阿茲海默症新藥,適用於輕度認知障礙到輕度阿茲海默症早期患者,試驗中受試者在高劑量、連續14個月使用才有顯著效果,但高劑量恐有局部腦水腫、發炎、微出血反應等副作用。
-
2021-11-28 該看哪科.耳鼻喉
健保大數據/聽力損失治療特色院所
全國醫院No.1高雄榮總/前庭復健治療 專為暈眩病患開設台北榮總利用一滴血、一滴唾液的基因檢測方式快速篩出先天性聽損新生兒;高雄榮總耳科團隊在南台灣的表現也不遑多讓。據健保署統計,高榮109年治療聽損人數達8,406人,全國第一,其中治療暈眩的前庭復健更是獨到,獲許多求診病患信任。高榮耳鼻喉部下設內視鏡室、超音波檢查室、聽力檢查室、語言治療室、前庭功能檢查室等,2012年引進達文西機器手臂等先進設備,每月門診量近3,500人。其中耳科近十年來在耳內視鏡微創手術及先天性聽損兒人工電子耳的植入領域,有長足進步。耳科主任林明毅表示,耳科分耳內科及耳外科,耳內科處理聽力、暈眩等問題,耳外科則對耳膜破損或膽脂瘤等進行手術。針對日益增多的暈眩病患開設「暈眩門診」,執行耳內平衡檢查,前庭復健是專為暈眩病人開發的特殊治療,是高榮特色治療之一。目前高榮內耳暈眩檢查儀器與世界同步,領先國內醫學中心。因應高齡化,高榮耳科對於老年聽損及職業性聽損的病患也十分關注,早先一步發展成人電子耳植入術,林明毅說,政府只針對小兒先天性聽障病患補助裝設人工電子耳,其實在國外,老人聽損病患的需求反而是大宗。全國醫院No.2台中榮總/門診配置耳用顯微鏡 大大提升治療成效根據健保數據,台中榮民總醫院去年治療聽損人數全國第二,共8,196人。台中榮總耳鼻喉部耳科主治醫師郭隸德表示,該院聽力檢查流程線上化、每個門診配置耳用顯微鏡,不斷提升醫療服務品質;小兒先天聽損方面,建立一條龍治療模式,從出生開始由婦幼團隊初篩雙重把關,並與台大基因分子診斷實驗室合作。郭隸德說,台中榮總近年將聽力流程線上化,縮短病人等候時間,也讓檢查流程更有效率,大幅提升醫療管理及病人滿意度。耳用顯微鏡一般是在手術房才有的配備,為提升治療成效,在每個門診配置耳用顯微鏡,縮短治療時間並提高成功率及滿意度。郭隸德說明,耳科手術近年來不斷追求傷口更小及治療更加便利,在3D耳內視鏡手術輔助下,讓耳科手術相對傳統方式,傷口更小、時間更短、住院比率更低。在小兒先天聽損方面,從出生開始由婦幼團隊初篩,針對可能有問題的嬰兒到耳科門診做複篩,雙重把關。對於先天性聽損的嬰幼兒,和台大基因分子診斷實驗室合作,針對國人常見的30個聽損基因作檢測。另外,也協助需執行人工電子耳的患者申請社會資源補助,並可專案申請院內惠康基金會補助。全國醫院No.3光田綜合醫院/理學檢查加同理問診 才能找出聽損原因健保署109年資料顯示,光田綜合醫院聽損治療人數6,705人,居全國第三、區域醫院第一。該院開辦「耳鳴特別門診」20多年來,在國內外頗負盛名,甚至有遠從德國、丹麥跨海就醫的患者。「別輕易判耳朵死刑!」光田綜合醫院耳鼻喉頭頸部部長賴仁淙說,許多病患在外院被診斷無法手術治療,一輩子只能戴助聽器,因而感到絕望,到該院仔細檢查後,才發現並非不治之症。除了完整的理學檢查和病史詢問,患者最需要的是「有同理心的解釋」。賴仁淙說,聽力損失原因很多,除了聆聽患者症狀主訴,還要用心了解生活型態、情緒及病史,才能找出病因。他舉例,由於暈眩症狀相似,只要民眾看診主訴頭暈,許多醫師即認定是梅尼爾氏症。但根據光田醫院調查,求診病人中只有十分之一是真正的梅尼爾氏症,必須經由聽力檢查及詳細的病史詢問才可判定。2008年光田領先引進鈦金屬材質人工聽小骨,具有質地輕巧、堅韌、生物相容性高等特性,能為病患量身訂做最適合的人工聽小骨,目前累積成功案例領先醫學中心。其中置換鐙骨手術是最精密的手術之一,精通此項手術的耳外科醫師在國內屈指可數。全國醫院No.4台北榮總/治療聽神經瘤 側顱底手術 全台唯一據健保署資料統計,109年台北榮民總醫院聽損治療人數為全國第四,5,422人。北榮耳鼻喉頭頸醫學部耳科主治醫師王懋哲與北榮神經外科主任許秉權,自2011年起聯手進行側顱底手術,為患者切除聽神經瘤治療聽損,10年來已完成300多例手術。現在北榮已有許多年輕醫師願意投入耳科困難手術。王懋哲指出,聽神經瘤是良性腫瘤,生長速度緩慢,若患者聽力未受腫瘤影響、腫瘤小於3公分,或經評估患者有生之年腫瘤不會超過3公分,不見得要手術。據統計,約6成腫瘤不太會長大,但若腫瘤達3公分以上,恐壓迫腦幹,才須手術治療。北榮為全台唯一採用側顱底手術治療聽神經瘤,近年來全台相關患者都會到北榮治療。王懋哲說,目前該院每年治療超過50名患者,幾乎每個月都會進行相關手術。其餘慢性中耳炎引起的耳膜破損、聽小骨修補等手術,仍為耳科最常見的手術項目。王懋哲說,聽神經瘤不分男女也不分年齡,曾收治20多歲患者的聽神經瘤已長到近5公分,並出現腫瘤壓迫腦幹的走路不穩症狀,才被確診,手術切除腫瘤。提醒出現單側耳鳴、聽力變差,應懷疑可能罹患聽神經瘤,必須盡速就醫檢查。
-
2021-11-28 該看哪科.耳鼻喉
聽損治療方式/幼兒嚴重聽損須在5歲前 植入人工電子耳
先天發育不良或後天因素引起的聽力損失,除了配戴助聽器,還有其他治療方式嗎?台北榮總耳鼻喉頭頸醫學部耳科主治醫師王懋哲說,聲音是種能量,首先傳到耳朵骨膜引起震動,並經過聽小骨傳到中耳,再由耳蝸絨毛細胞感應震動,把聲音動量轉為電能,最後為神經訊號透過聽神經,傳遞至腦幹聽覺皮質。骨膜或聽小骨缺損引發的聽力損失,稱為傳導性聽損;而耳蝸絨毛細胞、聽神經、腦幹聽覺皮質缺損,或是聽神經瘤、腦膜瘤壓迫聽神經或腦幹造成的聽損,則為感覺神經性聽損。目前手術治療聽損方式,包括骨膜修補手術、聽小骨置換手術、鐙骨置換手術、側顱底手術及人工電子耳,術前須經醫師評估,選擇最合適的手術方式。1. 骨膜修補手術常用於慢性中耳炎患者,國內最常見手術。王懋哲說,骨膜修補手術常用於慢性中耳炎患者,此類患者上呼吸道反覆感染後,細菌會隨著耳咽管進入耳內,並導致耳膜破洞。此時需使用耳朵前方側臉或耳朵後方頭皮的筋膜,以取代骨膜進行修補。此為目前國內最常見的手術方式。2. 聽小骨重建術若缺損程度大,需置換人工聽小骨。主要是治療慢性中耳炎、先天聽小骨鏈異常或不明原因引起的聽小骨缺損。手術依缺損程度,可採用自己的聽小骨一部分或是耳朵軟骨,雕磨成需要修補的形狀後,重新接回受損聽小骨的位置,但如果缺損程度大,則要直接置換成鈦金屬材質的人工聽小骨。3. 鐙骨置換術耳硬化症亞洲患者很少,手術台灣少見。為針對聽小骨硬化症,又稱耳硬化症患者,因鐙骨底板硬化無法傳導聲音,手術會在硬化的鐙骨足板上鑽小洞,置入人工聽小骨取代硬化的鐙骨功能,再把硬化的鐙骨取出。因耳硬化症好發於白種人,亞洲人患者很少,目前這類手術已越來越少,台灣耳科醫師一生手術患者約八十至一百人已是最多,但在歐洲可能一年患者就有這麼多。4. 側顱底手術用於處理過大的聽神經瘤、腦膜瘤。王懋哲說,聽神經瘤、腦膜瘤患者常有耳鳴、聽不到症狀,一旦腫瘤大於三公分可能會壓破腦幹,引起走路不穩症狀,嚴重時更會危及生命。手術是切開患側耳朵後方的腦殼,如此手術空間比較大,可以看清楚位在小腦與腦幹間的病灶位置,以利直接摘除腫瘤,又可避免在手術過程傷害到顏面神經及周遭血管。5. 人工電子耳嚴重聽損幼兒須在五歲前植入,並搭配語言治療。國內新生兒好發雙耳全聾的重度聽損比率約為千分之一至三,新生兒出生後會進行聽力篩檢,一旦發現嚴重聽損,須在六個月內確診,以利幼兒長到一歲後、體重達十公斤時植入人工電子耳。王懋哲說,人類大腦必須在五歲前接收到聲音的刺激,否則無法發展語言,因此患有嚴重聽損的幼兒須在五歲前植入人工電子耳,並搭配語言治療,往後才能說話。振興醫院耳鼻喉部聽覺科主任力博宏說,人工電子耳手術方式是於耳後腦殼經微創手術打開約2.5公分傷口,將電極順著耳蝸的形狀植入耳蝸,並利用耳朵外的聲音處理器接收聲音,再以電訊號方式經聽神經傳至腦幹,重新建立傳導途徑。因手術傷口小,可讓人工電子耳於24小時開機,加快聽損幼兒語言復健的時間。力博宏說,植入人工電子耳後,該院會加入人工智慧概念,以降低環境噪音對人工電子耳的影響,隨後進行聽語復健時,還會加入音樂治療課程,讓聽損兒的聽語復健更加順利。目前健保給付未滿18歲單側電子耳,力博宏說,「雙耳聆聽,天賦人權」是從醫以來的信念,仍呼籲健保署對於雙耳嚴重聽損的聽損兒,可以同時給付雙耳人工電子耳,以利提升聽損兒的生活品質。除了幼兒,成人也可能因耳蝸絨毛細胞受噪音傷害造成聽損;服用抗生素、癌症化療藥物及治療肺結核等耳毒性藥物,或是暴露於有害重金屬等,都可能造成雙耳全聾,必須植入人工電子耳。不過目前健保特材並未提供成人人工電子耳給付,單側自費就需花費近百萬元。
-
2021-11-28 該看哪科.耳鼻喉
聽損治療方式/及時選配助聽器 降低失智風險
聽不到旁人對話、馬路車輛聲,即便未達中重度聽損,也可能需要助聽器。尤其不少老年人聽力退化,卻不自覺有聽損問題,常常聽錯、難與外界溝通,甚至因此自我封閉,已有研究證實,聽力退化未及時解決,可能會增加失智風險。專家表示,配戴助聽器不能完全恢復聽力,但可改善溝通,建議有需求的民眾應盡量配戴。雙耳只聽得到55分貝以上,建議配戴助聽器。新光醫院耳鼻喉頭頸外科主治醫師徐英碩表示,正常人可聽到30分貝以下聲音;若單邊耳只能聽30至55分貝,可用另一邊耳聽,生活不會受影響;若雙側聽損嚴重,只能聽超過55分貝以上,語音頻率介於20赫茲到2000赫茲都聽不到,就可能需要使用助聽器。台大醫院耳鼻喉部主治醫師及臨床教授劉殿楨表示,聽損主要可分為感音神經性聽損與傳導性聽損。感音神經性聽損是內耳問題,逾八、九成患者屬此類型聽損,發生原因包括先天、噪音、老化或藥物等引起,目前多以助聽器改善,無法治療。傳導性聽損則是中耳問題,僅佔所有聽損一成,可透過手術、藥物治療,或配戴助聽器改善。耳內型雖較隱密,但重度聽損只能使用耳掛型。至於助聽器的選配,資深聽力師黃銘緯表示,助聽器以外型來分,主要有耳掛型和耳內型,可依照使用者需求挑選。注重外觀者可以選耳內型或迷你耳掛型,較不易被發現。有嚴重聽損的兒童或中重度以上聽損者,則需配戴傳統耳掛式助聽器,功率較大聽得更清楚,孩童成長過程耳朵形狀會改變,只要訂做不同耳模更換,不需花大錢換全新助聽器。徐英碩指出,傳統的耳內型助聽器,因為像戴耳機,久戴會有悶塞感、有回音;新一代開放型助聽器,體積較小可放在外耳道,周圍仍有空間,可接收到部分環境音,這類助聽器較無悶塞感,也較能久戴。另外,有些人耳朵容易流汗、潮濕、敏感、耳屎容易塞住,使用開放型助聽器能減少不適感。助聽器也有等級區別,黃銘緯指出,單邊助聽器價格從數千元至16萬元都有。現在助聽器多半是數位式,若以新型迷你耳掛型來說,北部地區配一副助聽器約10萬元左右,即可具備充電、藍芽等功能,若定期每3個月回廠保養,除濕、清除耳垢等,一副助聽器使用3至5年沒問題。聽力障礙造成生活困擾,也容易自我封閉。聽力障礙者未即時處理,可能對生活造成極大困擾。曾有一名阿公長期重聽,某天阿嬤帶孫要到汐止找朋友,阿公誤聽「要去游泳」,結果傍晚阿嬤和孫子沒回家,阿公急忙跑去游泳池,驚慌之下到處找不到人,後來才知搞了大烏龍。阿公歷經此事後,乖乖到醫院做聽力評估並配戴助聽器。此外,也有長輩電視開很大聲,影響家人生活,吵到鄰居,甚至聽不到門鈴、在外面也聽不到車子喇叭聲,就怕出意外,被家人「壓著」到門診配助聽器。黃銘緯表示,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只要發現聽損,就應該配戴助聽器。有研究顯示,若老年人缺乏聽覺刺激,少了與外界溝通橋樑,聽力受損者出現失智症機率是一般人的8倍。配戴助聽器常見迷思迷思1:聽說戴助聽器很吵、讓人很不舒服。專家解析:不舒服、不想戴多因沒接受專業檢測。助聽器能幫助溝通,減少聽力損失的速度,但民眾對助聽器接受度卻不高,先進國家中甚至只有一成的聽損者配戴。黃銘緯說,過去很多人沒有透過專業檢查,配了陽春型助聽器覺得不舒服、不好用,從此不願使用。劉殿楨指出,陽春型助聽器在吵雜環境下,環境音同時被放大,辨音仍差,對聽力改善有限,也讓使用者覺得不適。他建議,患者須接受專業助聽器選配,才能找到配戴舒適、效果也好的助聽配備。迷思2:等領到身心障礙證明,享有補助資格,再配助聽器就好。專家解析:及早配戴可減少聽力損失,保有生活品質。有人認為要等到領身心障礙證明,享有補助資格後,才需要配戴助聽器。黃銘緯表示,這是錯誤觀念,在患者聽力還未達重度損害時,配戴助聽器可減少聽力損失,也可有較佳生活品質,避免孤老、封閉或失智。劉殿楨表示,雖然助聽器無法完全恢復聽力,但可以輔助、改善溝通,建議無法透過其他治療方式改善的患者,盡量配戴。
-
2021-11-28 該看哪科.耳鼻喉
環境太吵千萬別戴耳機 耳科醫:耳機不要連續使用超過1小時
「你說什麼?我聽不清楚!」聽損的原因很多,有先天也有後天因素。先天性因素包括先天耳道閉鎖等,較難預防;但後天成人聽損則可依照聽損類型和原因加以預防。傳導性聽損台北榮總耳科主任黃啟原表示,耳朵的構造分為外耳、中耳和內耳。傳導性聽損通常發生在外耳、中耳,例如聽小骨沾黏、耳膜破損、中耳積水等。成因:慢性中耳炎佔半數以上。馬偕醫學院聽力暨語言治療系系主任林鴻清表示,慢性中耳炎是常見導致後天聽損的原因,尤其傳導性聽損病例中,中耳炎就佔一半以上。若未改善不良衛生習慣,且未好好治療,可能導致耳膜感染、破洞,而長期反覆感染流膿,也可能進一步使得聽小骨沾黏,造成聽力下降。黃啟原解釋,小朋友因為耳鼻喉的距離較短,容易因為感冒而引發急性中耳炎,但現在醫療發達,急性中耳炎90%不會造成聽損後遺症,然而若因為耳咽管結構、體質因素,造成容易反覆發炎,就會成為慢性中耳炎。慢性中耳炎除了造成傳導性聽損外,細菌跑進內耳也會造成感音神經細胞受損,成為混合型聽損。預防:減少感冒、有耳朵悶塞感即刻就醫。要預防慢性中耳炎造成的聽損,除了照顧好自己的身體,減少感冒外,若有鼻竇炎或鼻炎等容易造成慢性中耳炎的疾病,應特別注意,鼻子過敏一周以上、耳朵有悶塞的感覺時,一定要到耳鼻喉科就醫做進一步檢查。感音性神經聽損成因:多因老化或長期暴露噪音環境,藥物也會影響。感音性神經聽損主要是內耳的感音神經受損,例如因老化神經細胞減少,或是長期暴露在噪音環境下而造成神經損傷等。由於感音性聽損常見因噪音、老化和藥物對神經細胞傷害造成。林鴻清表示,有些癌症用藥如Cisplatin,或是抗生素如鏈黴素具有內耳毒性,因此治療過程中應監控聽力。預防1:避免長時間或在嘈雜環境使用耳機。關於職場的噪音傷害,黃啟原表示,現在工廠等工作場域已訂有規範,包括工作場域的噪音監測、噪音時間暴露和配戴合適的降噪裝備如耳罩等。但最令人擔心的,是民眾長時間戴耳機聽音樂、玩遊戲,音量過大不自覺而造成聽力逐漸下降。他提醒,耳機不要連續使用超過一小時,且不要在嘈雜的環境使用,避免將音量調太大聲;若是環境較嘈雜,可選用降噪耳機。預防2:老化聽損難預防,但可及早介入延緩退化速度。老化是自然現象,較難預防聽損的發生。但老年聽損若未能及早介入,神經刺激愈少,罹患失智症風險愈大,若能及早配戴助聽器,有助於延緩聽覺神經細胞凋零,延緩失智的發生。黃啟源表示,聽力老化是緩慢的過程,並非「一夕之間」忽然聽不見。通常聽力老化會先從高音頻、小分貝聲音開始,因此50歲以上成人最好一年做一次聽力檢查;若發現長輩聽不到燒開水的「嗶嗶聲」,也要注意可能有聽力退化的現象。林鴻清表示,若發現家中長輩在溝通上需要重複說明兩、三次,可能或多或少已有聽損,造成溝通障礙,應至醫療院所檢查聽力,並選配合適的助聽器。但林鴻清也認為,目前聽力檢查多集中在醫學中心,診所無法做精密的檢查,政府應透過補助或是支付標準的改變,讓聽力檢查更為普及,以減少聽損的發生。混合型聽損混合型聽損可能中耳構造和內耳神經皆造成傷害,而造成聽損。例如中耳炎導致傳導性聽力損失,同時又因長期處於噪音環境中、或細菌入侵內耳,而引起感音神經細胞受損。不要亂挖耳朵耳垢塞住聽不清 找醫師幫你清臨床上也常見因為耳垢塞住造成聽不清楚的個案,通常只要將耳垢挖除即可。黃啟原提醒,耳垢通常會隨著新陳代謝自行排出,有些人習於挖耳朵,反而又將耳垢往回塞,造成堵塞。如果因耳垢造成聽力下降,最好到耳鼻喉科由醫師以專業器具清除。
-
2021-11-28 該看哪科.耳鼻喉
健保大數據/感音性神經聽損最多 集中於60到69歲
聽不到別人說話,總把「蛤?」當作口頭禪,當心是聽力已經受損。根據健保署統計,109年因聽損就醫的患者多達11萬3,530人,集中在60到69歲,共2萬5,175人,男女發生率相當。耳鼻喉科醫師分析,被診斷為聽損的患者,已經接受手術或是助聽器協助,僅需定期回診,不需要每隔幾個月就醫,但健保數據顯示,台灣聽損患者的盛行率恐怕相當高,加上近年年輕族群長時間使用耳機,聽力損失不自覺,也都讓聽損不只是長者的專利。感音性神經聽損高齡患者最多,傳導性聽損集中於幼童與老年。109年被診斷為傳導性聽損人數為6,756人、感音性神經聽損7萬9,015人、混合型聽損4,805人、突發性聽損3萬1,112人。傳導性聽損年齡分布以0歲到19歲以及60歲到69歲為大宗;感音性神經聽損則是60到69歲人數最多;混合型聽損也是60歲到69歲最多;突發性聽損發生年齡較平均,不過從40歲以後人數開始微微增加,同樣在60到69歲達人數高峰。振興醫院耳鼻喉部主治醫師張智惠表示,傳導性聽損患者在臨床上確實多集中在上述兩大年齡層,她分析與發生原因有關。導致傳導性聽損的原因有中耳炎、中耳積水、耳膜破洞、耳垢阻塞、聽小骨斷裂等,依照聽損嚴重度以及發生原因,藉由藥物或是手術改善聽力。突發性聽損與年齡無關,壓力、睡眠會影響發生率。張智惠分析,傳導性聽損患者隨著年紀增長,發生機率愈高,因為年長者免疫力較差,容易引發感染,而60歲到69歲的族群,還能自行就醫,也讓這年齡層的就醫人數相對多。而19歲以下孩子,較多屬於聽小骨受傷所引起的傳導性聽損。感音性神經聽損則是因為年紀漸長,導致神經退化機率增加;混合型聽損是指同時有感音性神經聽損與傳導性聽損,發生原因則是兩者的總和。至於突發性聽損,張智惠表示各年齡層都可能發生,與年齡沒有絕對關係,數據顯示40歲以上人數開始增加,可能與免疫力、壓力有關。她解釋,睡眠、壓力、荷爾蒙及耳朵健康程度,都是影響突發性聽損的原因,不是因為年邁才發生。突發性聽損多發生單側,其餘聽損多是雙側同時有。根據健保資料庫統計,傳導性聽損、感音性神經聽損、混合型聽損患者,多是「雙側聽損」,但突發性聽損多為「單側聽損」,不過「未明示側性」(指無法辨別哪一耳聽損)人數遠高於雙側或是單側的人數。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耳鼻喉科主任林哲玄表示,臨床上傳導性聽損、感音性神經聽損、混合型聽損患者確實是「雙側」同時發生較多,突發性聽損多為「單側」,未明示側性並不是真的沒辦法辨別哪一邊的耳朵聽損,而是大多數醫師初次問診懷疑是聽損後,必須先填診斷碼,再由聽力檢查確定聽損情況,等到檢查出爐再回診,醫師大多不會改診斷碼,導致未明示側性的人數最多。張智惠表示,傳導性聽損、感音性神經聽損、混合型聽損都與「發炎」、「退化」有關,通常都是雙側一起來。突發性聽損有一半以上原因不明,其他找得到原因的,通常是病毒感染,或自體免疫疾病所致,有時候是因為鼻咽部單側有病灶引起,因此通常是從「單側」開始發生。106年納入給付 107年執行者多人工電子耳 需求並未遞減根據健保署統計107年到109年的聽損相關手術執行人數、件數,神經性聽損以人工電子耳手術為主。依照現行健保給付規定,人工電子耳手術給付符合特定適應症之兒童、成人,而電子耳特材依現行給付規定限未滿18歲患者使用。107年人數為365人、108年為198人、109年為172人。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特材支付科科長張淑雅分析,過去人工電子耳是由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補助單耳,從106年7月人工電子耳納入健保給付開始,原本已植入單耳的兒童,會再接受第二耳植入,因此106-107年執行人數較高,108年以後因原先個案多已植入第二耳,所以後續以新發個案為主,故執行人數趨於穩定,並不是沒有裝設人工電子耳需求。
-
2021-11-28 該看哪科.耳鼻喉
健保大數據/65歲以上長者 每3人就有1人聽力損傷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約有3.6億人聽力損傷,特別是65歲以上的長者,大約每三人就有一人聽力損傷。根據健保署109年的統計,國內60歲以上被診斷為聽力損傷的人數,就達6萬1,256人。今天的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帶您深入了解國內聽損人口的治療狀況,作為就醫與預防聽損的參考。聽損的型態大致可粗分為四種,傳導性聽損、感音性聽損、混合型聽損、突發性聽損。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聽力損傷將成為未來超高齡化社會需要被關注的問題。後天聽力損傷像「溫水煮青蛙」,患者常不自覺。健保資料顯示,國內聽損年齡分為兩大區塊,0到19歲以及60歲以上。李伯璋表示,新生兒的先天性聽力損傷,發生率大約是千分之三到千分之四;高齡者出現聽損,則是因為老化、感染等因素,只是相較於新生兒,長輩面對聽損,常常會自認「老了就是聽不見」,等到嚴重影響社交才就醫。李伯璋表示,後天的聽力損傷就像是「溫水煮青蛙」,慢慢發生,患者常不自覺。一旦發現電視音量愈開愈大,別人講話愈來愈聽不到,就得注意聽力是否出現問題,及早就醫。這類因為老化所導致的聽損,需要及早使用助聽器或是治療,才能降低失智或是意外等風險。聽損患者以無業(退休)、榮民、低收入戶最多。根據健保署資料,分析109年聽損患者投保的行業別,以「地區人口、榮民、低收入戶」最多。李伯璋表示,地區人口是指沒有職業、已退休、投保單位在地方公所等,是健保投保人數最多的行業別。地區人口的年齡層也相對其他行業別高,因此聽損的機率也增加。聽損確診需靠聽力檢查,大醫院設備較充足。109年各層級醫院診斷聽損人數排名,以醫學中心最多,區域醫院次之,地區醫院位居第三,基層診所排在第四。李伯璋表示,並不是基層診所沒有能力診斷聽力損傷,而是聽力損傷的確診,大多需要搭配聽力檢查、耳朵功能檢查等,加上後續配戴助聽器也需要聽語師協助,診所大多沒有資源聘請這些專業人力。至於聽損患者人數變化,根據健保署統計,107年至109年0到19歲被診斷為聽損的人數,依序為7,346人、8,085人、7,146人,人數於109年減少,推測與疫情不敢就醫或少子化有關。人工電子耳目前給付未滿18歲單耳,雙耳給付將列評估。李伯璋表示,聽力對於小朋友而言,是刺激腦部發展的重要關鍵之一。健保署從103年開始討論,106年納入給付,訂定提供給未滿18歲聽損的孩子,可植入單耳的人工電子耳植入體以及聲音處理器,每一組支付點數為58萬左右。每人終生只能申報一組。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特材支付科科長張淑雅表示,過去曾討論過要擴及每一個年齡層,但費用太龐大,光是提供未滿18歲聽損孩子單耳的人工電子耳,106年估算就達到1.65億,每年約280組,因此僅提供給18歲以下民眾。張淑雅表示,108年有專科醫學會提出,健保署應給付雙耳,近期委由財團法人醫藥品查驗中心(CDE)協助進行HTA科技醫療評估,最快今年下半年會重啟討論。李伯璋表示,健保署的財政一直是需要被考量的議題,但他也多次表態,人工電子耳的給付應該雙耳最完整,雖然支付費用很高,但提供給民眾最需要的醫療,是健保署最主要的責任。
-
2021-11-12 該看哪科.耳鼻喉
小五生為聽損妹留言發聲 盼靠助聽器聽清楚家人聲音
「我終於聽清楚媽媽的聲音了!」今年就讀三重某國小的胡小妹妹,自2歲時因罹患中耳炎開刀住院治療,自此左耳聽力受損,在家人相處和學校學習深感困擾,胡的姊姊上粉絲專頁留言求助,透過新北市好日子愛心大平台的媒合,終於靠著迷你型助聽器,聽清楚外界和最愛的家人的聲音。新北市社會局的粉絲專頁,最近貼出科林助聽器支持新北市好日子愛心大平台的貼文,願意為聽覺障礙又經濟弱勢的市民提供協助,小妹妹的姊姊看到後,上粉絲專頁留言,希望能尋求協助。經由社會局、輔具中心、學校特教老師和科林助聽器公司共同會合協商,科林公司願意全力贊助所有費用。昨天(11日)下午,胡媽媽帶著小妹妹到科林三重門市選配裝戴,聽力師施治渝再度仔細測試、使用教學、選配由丹麥進口最適宜的迷你機型,胡小妹妹戴上助聽器後,可以雙耳聆聽音樂,相當開心。社會局了解後得知,越南籍的胡媽媽因家庭因素,獨立撫養3名女兒,原本在火鍋店上班,但受疫情影響,火鍋店生意頓挫,連帶她沒有收入,生活陷困,幸好有申請到3萬元生活補助,目前在一家早餐店工作,月薪2萬元,勉強撫養3個小孩。社會局長張錦麗表示,科林助聽器公司為響應「好日子愛心大平台」,專案捐贈200萬元的助聽器,以供經濟弱勢且有聽覺障礙的學生及兒童,胡小妹妹家人看到相關訊息後,由就讀國小5年級的姐姐主動上網留言,為妹妹發聲,透過新北市輔具中心的追蹤和協助,終於圓滿達成胡小妹妹的心願,三重社福中心後續並為胡家申請中低收入,每月有6千多元的弱勢兒少生活補助。
-
2021-11-06 新聞.科普好健康
聽見「啵啵啵」,當心是搏動性耳鳴! 醫:發生原因有4種,這些方法可診斷治療
如果整天會聽見跟心跳同步「噗、噗、噗」的聲響,或是聽見一陣急促的「啵、啵、啵」,接著又沒了,過一會兒又來了,小心可能發生「搏動性耳鳴」。搏動性耳鳴多數安全搏動性耳鳴也可能是腦部血管產生病變,例如顱內動靜脈畸形、動脈狹窄、動靜脈瘻管、動脈瘤等所引起,或是海綿靜脈竇發生栓塞所導致。但只有少數患者會有危險性耳鳴的發現,絕大多數人是安全的,但聲音是從哪裡來呢?血管搏動、血液流動或肌肉收縮的物理力學,要轉變成聽覺需經兩個途徑:一是傳進中耳,震動聽小骨鏈,傳進內耳產生訊息,經由聽神經傳進腦幹,從「腹側」耳蝸神經核傳進聽覺神經路徑;二是經由血管內皮或肌肉肌膜周圍的感覺神經末梢,再由三叉神經或頸部脊神經傳進腦幹,從「背側」耳蝸神經核傳進聽覺神經路徑,之後再傳到位於腦幹前方的上橄欖核,再向上傳遞。發生原因有4種原因一:聽力障礙在正常狀況下,背側耳蝸神經核會讓腹側耳蝸神經核的訊息優先通行,但是聽力障礙者,例如中耳負壓造成傳導性聽力障礙、老年性聽神經退化或噪音性聽力受損者,因為腹側耳蝸神經核缺乏從內耳傳來的聽覺訊息,只好允許背側耳蝸神經核的訊息傳進聽覺路徑,即使沒有血管病變,也會聽見自己的心跳聲,有的人則是聽見耳咽管肌、腭肌、頸部或咀嚼肌群痙攣的聲音,頻率不同於心跳,較為安全。原因二:睡眠不足在正常狀態下,對於極少量傳進聽覺路徑的動脈搏動或血流聲,大腦會自動解讀為安全且無意義的聽覺訊號,將之抑制掉。倘若患者睡眠不足,大腦一直處於過度活躍卻失調的狀態,暫時失去過濾的功能,就會出現搏動性耳鳴。原因三:動脈扭曲當基底動脈或椎動脈發生變形扭曲或管徑擴大,在搏動時,拍擊前方腦幹,干擾上橄欖核內的聽覺路徑,會使原本應該持續傳遞的聽覺訊號變得斷斷續續,稱為「陣發性聽覺症候群」。原因四:顱底頸椎關節退化椎動脈走在頸椎兩側突起內的動脈孔內,在進入顱底前,會先向上會通過一個環狀轉折,稱為椎動脈環。如何診斷治療如果顱底頸椎關節(包括枕骨環椎關節、環椎軸椎關節、關節囊)萎縮或硬化,無法緩衝該動脈環的搏動,直接震動顱底骨,傳進顳骨,震動聽小骨,導致聽覺出現搏動性耳鳴。在診療搏動性耳鳴時,醫師會安排聽力檢查、中耳分析、X光、超音波、腦波、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甚至是血管造影,設法排除「危險性耳鳴」。如果最後確認是安全的耳鳴,則會給予乙型受器調節劑控制血管搏動,安排物理治療鬆弛頸椎關節及肌肉,配戴助聽器加強聽力,建議充足睡眠、適度運動,試圖減輕病症。
-
2021-10-1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長期新冠後遺症 確診者恐提早失智、快速退化
全球失智症人口增長,專家提醒,年輕型失智症相較老年型失智症,確診新冠肺炎機率更高,若原先已輕度失智者,恐因長期新冠(long COVID)加速退化,提前進展到失智症。台北榮總失智症治療及研究中心主任王培寧今出席台灣失智症聯合學術研討會,針對失智症診斷、治療、預防,以及新冠肺炎對於失智症影響做分析。她表示,失智者確診新冠機率較一般人高,在國外研究中,年輕型失智症相較老年型失智症,得到新冠肺炎危險性更高。王培寧表示,感染新冠病毒引起中風、癲癇、肝腎功能等急性期問題,也引發長期新冠後遺症,尤其新冠病毒會攻擊人體內ACE2受體,其受體在大腦中廣泛分布,而導致大腦、認知功能受傷害,專家也警告,感染新冠肺炎恐提早失智、快速退化。預防失智早期診斷很重要,王培寧說,並非所有失智症都屬於阿茲海默症,診斷時除了看認知功能,也要透過生物標記來判定,近年生物標記的血液診斷更加精確,相較用傳統免疫方式預測影響疾病的腦內類澱粉沉澱,正確率僅六成,若改以質譜分析,正確率可高達八成。王培寧說,除了透過血液檢測患者腦內類澱粉蛋白沉積外,也正發展更多生物標記種類,包括發炎、免疫、血管因子、突觸功能等,若只用單生物標記,正確率僅八成,若用多生物標記,正確率可提高到八成,2021年發表一篇文章提到,失智症早期臨床診斷中,若用生物標記加上危險因子,以及年齡、性別等,正確率可高達九成。美國FDA今年通過可延緩阿茲海默症的新藥「Aducanumab」,王培寧表示,新藥雖可讓大腦中類澱粉斑減少,但在臨床試驗上,受試者以高劑量、連續14個月情況下才有顯著效果,憂心高劑量導致副作用,包括局部腦水腫、發炎、微出血反應等,且新藥價格不菲。王培寧表示,美國今年7月提出新藥臨床使用建議,用於輕度認知障礙到輕度阿茲海默早期患者,注射藥物前須先做磁振造影(MRI)檢查,確認腦內是否有病變,每月注射一次,每兩個月增加劑量,預計半年左右調到最高劑量,配合藥物注射,每三個月要做一次MRI檢查,注意有無副作用產生。早期診斷外,預防失智也很重要。王培寧表示,根據2017年研究,注意危險因子之下,失智症有三分之一可預防。2020年則提升到四成失智症可預防,可控制危險因子增加三項,包括注意中年時期頭部傷害、減少飲酒傷害,以及老年後注意空氣汙染。2017年研究中,特別點出「聽力」為失智症危險因子。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11億年輕人面臨聽力受損,恐增加失智、憂鬱、跌倒機率,聽力不好造成大腦負荷,認知問題也影響大腦結構,造成社交疏離感。2021年美國阿茲海默研究中心最新發表,戴助聽器可減少三成機率進展為失智症,若本身已是失智者,戴助聽器退化速度也變慢。2020年最新失智症預防研究,提出「空氣汙染」危險因子,王培寧指出,近年空汙問題影響失智症,以PM2.5影響最大,包括工廠、燃燒、油煙皆為PM2.5來源,不只影響肺部,也影響大腦健康。國外研究指出,空氣汙染嚴重區域,民眾的認知功能較差,長期追蹤後發現,認知退化也較快,呼籲民眾面對失智症,需早期診斷、治療,並注意預防。
-
2021-10-07 該看哪科.耳鼻喉
聽損未就醫失智風險大 醫建議及早配戴助聽器
台灣已進入高齡社會,長者失聰攀升,聽力退化是緩慢過程,會漸漸聽不到很多細微的聲音,如果沒有及早介入,會忘記聲音的表現,選配助聽器便顯得相當重要。台北榮總耳科科主任黃啟原表示,選配助聽器需要經醫師、聽力師和選配師的評估後使用,才能真正彌補受損的聽力。隨著年齡老化,聽力會逐漸退化受損。黃啟原指出,許多長者以為自己是「一夕之間」就忽然聽不見,事實上可能很早期就聽不清楚,通常會先從高音頻、小分貝聲音開始聽不清楚,但仍可聽到中音頻和超過40分貝的談話聲。因此一旦聽不清楚交談聲音,代表聽損已經非常嚴重。早期聽損若未能及早介入,神經刺激愈少,罹患失智症風險愈大,若能及早配戴助聽器,有助於延緩聽覺神經細胞凋零。黃啟原說,若發現家中長輩聽不到燒水、門鈴等高音頻聲,或是電視聲音愈開愈大聲,就要注意可能已有聽損的疑慮,應到醫院進行詳細評估,是否需要配戴助聽器。黃啟原指出,聽力損失不是「大聲」就可以了,還牽涉到聽覺感受或是大腦反應快慢,因此需要評估究竟是「聽不到」、「聽不清楚」或是「聽不懂」,才能確認是否需要配戴助聽器,並依據需求和耳朵結構選擇適當的器材,例如耳內式或耳廓式助聽器。黃啟原提醒,剛配戴助聽器時,因與預期的聲音略有不同,因此通常會有二至三個月的適應期,因此需要由專業的醫師、聽力師和選配師來協助調整。許多聽損者常反應,「戴上助聽器後覺得環境嘈雜,只有與人交談時才會戴上,或只戴單耳。」黃啟原表示,研究顯示「雙耳配戴可提升訊噪比,字詞辨識可提升5至10分貝」,因此建議最好是長時間、雙耳配戴助聽器,但要採漸進式配戴策略,先從安靜環境開始配戴再到戶外。食藥署也提醒,消費者在購買助聽器時,應謹記「醫材安心三步驟,一認、二看、三會用」,「認」識助聽器是醫療器材、「看」清楚包裝上載明的醫療器材許可證字號或登錄字號及其標示,「正確使用」醫療器材,以確保買到合法安心的醫療器材。
-
2021-10-06 該看哪科.耳鼻喉
聽不見燒水聲? 醫:恐有聽損疑慮 快就醫評估
台灣已面臨高齡社會,長者失聰攀升,而聽力退化是緩慢過程,但過程中已漸漸聽不到很多細微的聲音,如果沒有及早介入,就會忘記聲音的表現,因此選配助聽器便顯得重要。台北榮總耳科科主任黃啟原表示,選配助聽器和選配眼鏡一樣,需要經醫師、聽力師和選配師的評估後使用,才真能彌補受損的聽力。黃啟原表示,隨著年齡老化,聽力也逐漸受損。但許多長者以為自己是「一夕之間」就忽然聽不見,但事實上可能很早期就開始聽不清楚,通常會先從高音頻、小分貝聲音開始聽不清楚,但仍可聽到中音頻和超過40分貝的談話聲。因此一但聽不清楚交談聲音,代表聽損已經非常嚴重。但早期聽損若未能及早介入,神經刺激越少,罹患失智症風險也就愈大,而及早配戴助聽器有助於延緩聽覺神經細胞凋零。因此,若發現家中長輩聽不到燒水、門鈴等高音頻聲,或是電視聲音越開越大,就要注意可能已有聽損的疑慮,需要到醫院進行詳細評估,是否需要配戴助聽器。黃啟原指出,由於聽力損失不是「大聲」就可以了,還牽涉聽覺感受細胞間少或是大腦反應快慢,因此需要評估究竟是「聽不到」、「聽不清楚」還是「聽不懂」,才能確認是否需要配戴助聽器;並依據需求和耳朵結構選擇適當的器材,例如耳內式或耳廓式助聽器。他也提醒,剛配戴助聽器時,因與預期的聲音略有不同,因此通常會有二至三個月的適應期,因此需要由專業的醫師、聽力師和選配師來協助調整。尤其許多聽損者常常表示,戴上助聽器後覺得環境嘈雜,因此只有與人交談時才會戴上,或只戴單耳。黃啟原表示, 為了能有完整的聲音接收環境,對周圍環境能有更好的感知,且根據研究雙耳配戴可提升訊噪比,字詞辨識可提升5至10分貝,因此最好是長時間、雙耳配戴。另外,也要採漸進式配戴策略,先從安靜環境開始配戴再到戶外。食藥署也提醒,消費者在購買助聽器時,應謹記「醫材安心三步驟,一認、二看、三會用」,「認」識助聽器是醫療器材、「看」清楚包裝上載明的醫療器材許可證字號或登錄字號及其標示,「正確使用」醫療器材,以確保買到合法安心的醫療器材。
-
2021-10-05 該看哪科.耳鼻喉
我們結婚吧!鐙骨硬化症女術後恢復聽力 答應男友求婚
「我聽到了,我們結婚吧!」台北31歲許姓女子與男友交往多年,卻因為少見鐙骨硬化症造成聽力障礙而自卑,遲遲不敢邁入人生下一步,光田綜合醫院耳鼻喉頭頸部部長賴仁淙為許女進行兩次手術,今年動完左耳手術後,她終於可以聽見,也答應男友的求婚。賴仁淙說,兩年前許女到診間時,哭著說她已有10年聽力障礙並持續退化,跑遍北部多家醫院都被診斷為梅尼爾氏症,無法手術治療,還要吃類固醇又吃利尿劑,被告知未來只能戴助聽器,也準備要申請殘障手冊,對人生感到非常絕望。賴仁淙聽完患者說法後察覺不太對勁,為她進行檢查,發現竟是「鐙骨硬化症」伴隨內耳水腫,與感音性聽力障礙梅尼爾氏症不同的是,鐙骨硬化症的傳導性聽力損失是可以透過手術治療,讓患者有機會恢復聽力,重拾對人生的希望。鐙骨是內耳聽小骨的最後一個骨頭,扮演著左右患者聽力的關鍵,負責聲波震動傳遞音源至內耳,患者因為鐙骨硬化導致聲音無法傳遞;「鐙骨硬化症」多為遺傳性,台灣平均每年只約有100人接受手術。賴仁淙表示,鐙骨是身體裡最迷你的小骨頭,因此是人體部位中最精密且困難度最高的手術,要在米粒般大小的鐙骨上面鑽一個洞,再放入一個像螞蟻大的人工鐙骨,同時不能傷害內耳組織,所以有一定的風險存在,嚴重可能就此一輩子聽不見。賴仁淙在術前,用輕鬆語氣對許女說:「先去拜拜擲筊,想好了再來手術。」 「沒想到,真的去擲筊了」賴仁淙說,許女兩年前先動了右耳手術,單耳從60分貝恢復到正常15分貝聽力後,今年又來動了左耳手術,術後當天即恢復接近一般人的聽力,她開心的流下喜悅與感動淚水;後來一次回診追蹤,隨口問了:「妳結婚了沒?」,許女開心回說「有呀!我終於跟我男朋友說『我聽到了!我們結婚吧!』」今年4月完成終生大事。賴仁淙強調,鐙骨硬化症往往因錯誤診斷,讓原本可以恢復聽力的患者從此對人生絕望,其實只要經過仔細檢查評估,部分傳導性聽力損失患者,還是有機會可以透過手術治療矯正聽力。
-
2021-09-06 新聞.元氣新聞
獨/未滿六歲聽損標準放寬!明年起助聽器補助一耳兩萬
衛福部預告修正「身心障礙者鑑定作業辦法」第八條附表二,首度明定未滿六歲輕度聽損標準,推估約有兩百到四百個孩子受惠,助聽器一耳可獲兩萬元補助。台大醫院耳鼻喉部主治醫師及臨床教授劉殿楨表示,這是個大好消息,孩子們過去因鑑定標準嚴格而無法獲得鑑定,明年一月新制上路後,對清寒家庭格外重要,更多孩子在語言發展黃金期能用助聽器,預後可能從不會講話變成會講話,學習品質、生活品質、人際關係都大幅提升。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聽能管理部總監、聽力師馬英娟表示,台灣身心障礙標準長期比國際嚴格,世界衛生組織定義「兒童失能性聽障」的聽力閾值為30分貝(30分貝以上才聽得見),台灣標準是48分貝。馬英娟表示,有些微聽損的孩子不到這麼嚴重,但確實聽不清楚也影響說話流利程度,卻因無法被認定而無法得到協助,有時連身邊親友觀感都會被無法鑑定所影響,覺得「不嚴重、沒關係」,否定了孩子真實的困境。以基金會服務的個案為例,當中就有三成是這些沒有被制度接住、被迫成為「黑數」的微聽損兒;因為是制度漏接的黑數,這些孩子確切的人數,連中央政府都沒有辦法統計。馬偕醫院耳鼻喉科教授醫師林鴻清表示,根據現行制度,如果是兩耳50到55分貝以下聽不到的孩子,才有機會獲得身障手冊及助聽器補助;明年起根據新制,目前預估40分貝以下聽不到的輕、中度聽損兒,也有機會過關,具有身障資格除了可以拿到助聽器補助。在過去,這些孩子因為拿不到補助,家裡若沒錢讓孩子裝助聽器,恐怕會錯過六歲以前聽語能力發展的關鍵期。劉殿楨表示,新生兒滿六個月之前,就能透過例行性的聽力檢查,早期偵測先天聽損,發生率大約是千分之三,機率並不低。其中三分之一為重度到極重度,需要電子耳,每年大約有一兩百人,另外三分之二是輕中度,每年大約兩百到四百人,需要的是助聽器。學齡前的聽損兒若有助聽器幫忙,預後將是「會講話和不會講話」的巨大差別,不只語言,對於孩子的學習、注意力、生活品質、人際互動,都有非常大的幫助。馬英娟表示,制度下修之後,這些孩子可望獲得一耳兩萬元的助聽器補助, 對於家庭經濟有很大的幫忙,而且每兩年可申請一次,以購買事實認定,實報實銷。不過目前六歲以上的鑑定標準,還時維持原訂的嚴格標準,也就是說,這些微聽損兒在六歲以上很可能都會喪失身心障礙資格及相關補助。馬英娟表示,這是社福財務的問題,還需要更多時間慢慢努力、逐步解決。劉殿楨透露,這次是因為有家長向時代力量的委員陳情,當時擔任時力立委的洪慈庸,邀請衛福部照護司、行政院ICF(國際健康功能與身心障礙分類系統)推動小組、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等相關團體,以及多位許多耳鼻喉科及聽力專家都極力爭取,包括他和高雄長庚耳鼻喉科主任黃仲鋒等多位醫師。經過討論和估算,確定放寬標準後,額外獲得鑑定的孩子人數並不多,給予補助帶來的財務負擔也不會排擠到其他需求者,因此順利通過。
-
2021-08-17 該看哪科.耳鼻喉
長輩重聽先檢查 評估佩戴助聽器
Q:如果老人家有重聽該怎麼辦?A:當發現長輩在家看電視、聽收音機時,聲音愈開愈大聲,或是溝通時,長輩會看對方的嘴形,以及對話時常有雞同鴨講之感,就是老人家重聽的跡象。這時應盡速至醫院釐清原因,進行聽力檢查,確認是中耳還是內耳出現問題,再評估是否需要佩戴助聽器。常見長輩發生重聽的原因,包括慢性中耳炎、膽脂瘤(又稱耳朵珍珠瘤)、長期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壓)控制不當、內耳問題等。肇因於外耳或中耳的問題,都可靠藥物或手術解決;若是內耳感覺器官或聽覺神經出現問題所引起的重聽,是無法透過手術與藥物治療的,最好的治療即是佩戴助聽器。選購適合的助聽器時,必須考慮個人經濟狀況、生活環境及掌握機器的能力。若是單純在家使用,可能不需要聽得非常清晰,不須用到太好的助聽器,外出洽公需要聆聽清楚者,就可能要考慮使用品質較好的助聽器。許多長輩首次佩戴助聽器時會很不習慣,不太會操作機器、不適應助聽器所傳送出來的聲音,這些都是影響長輩使用效果好壞的因素。諮詢╱新光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邱昱勳
-
2021-07-23 失智.大腦健康
失智警訊/年輕人容易重聽?聽力受損未矯正,小心大腦退化快!保護聽力避免3種NG行為
👉別讓這些疾病提高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您需要知道的都在這▶「啥、什麼?」聊天互動常發出聽不清楚的問號,不斷需要對方重複,小心聽力正不知不覺中退化中!研究顯示,聽力損失與罹患失智症有因果關係,避開 3 個危險因子,再加上聽力師助攻,有很大的機會預防或延緩失智症。不少人都有長時間戴耳機的習慣,總是插著耳機聽音樂、通電話,音量過大、持續時間過長,這些都會對聽力造成傷害,有些人甚至出現耳鳴及聽力下降,嚴重的話還會出現耳聾,造成不可逆轉的聽力受損!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發佈首份《世界聽力報告》,估測到 2050 年,全球近 25 億人,即四分之一人口將經歷某種程度的聽力受損。聽力退化跟老花眼一樣,是每個人都可能會面臨的問題,聽力師黃詠耀表示,失智症常發生在 65 歲以後,但其實 15 至 20 年前就開始累積失智風險。若中年出現聽力退化障礙,即使是很輕微的程度,適時運用聽力輔具可大幅減少失智機率。「聽覺是溝通的主要感官媒介,影響接收情緒、活化大腦記憶。」黃詠耀解說聽覺對大腦的關聯性,若少了聲音刺激,大腦其他部位的活躍程度也會跟著降低。(推薦課程:你也常常聽不清楚嗎?聽力退化不治療,當心罹患失智症! 聽力師教你靠「這個」,讓聽力不再困擾)聽力受損導致認知功能衰減,危害比你想的嚴重聽力受損會造成哪些生活不便呢?黃詠耀指出,影響的層面非常廣泛,主要包含人際社交、身心疲累、容易跌倒。這些狀況累積成情緒問題,提高失智的風險,智能衰退速度也會加快。●人際社交:因為聽不清楚親友說話的內容,慢慢減少人際活動,接著出現缺乏自信、憂鬱,進而封閉自己。●身心疲累:聲音傳送到大腦的過程因為聽覺神經損傷而受阻,自動強化其它感官知覺來代償,容易產生疲勞。●容易跌倒:聽力受損減低了對環境的感知,影響平衡感及步態平穩,衍生跌倒的意外。黃詠耀另提到,失智症的常見症狀跟聽力受損很相像,長輩因為聽不到、聽不清楚而脾氣變得暴躁,談話時內容對不上,以及溝通方式產生變化,照顧者須多加留心是否為聽力問題。別逃避戴助聽器,透過復健重拾聽力跟聽力不好的人說話時,務必放慢速度、音量適中,配合臉部表情和肢體動作,千萬別放大音量像吵架般。對於聽力受損要有預防意識和及早因應,助聽器的介入越早越好,刺激大腦內的聽覺區域。配戴聽覺輔具前,可協請聽力師評估,並定期追蹤後續狀況調整需求。一般需要 2 至 3 個月配戴適應期,戴上助聽器之後,再進行聽能復健能讓效果更加乘!聽力退化除了年齡因素,也會因糖尿病、高血壓、中耳炎而誘發。建議平時應做好保健、提早發現病灶、定期前往醫院檢查,黃詠耀表示,保持正常作息,少菸、少酒、少糖,還要注意以下 3 種NG行為,才能有效避免聽力受損。1、過大音量:避免3C和家電產品的音量過大,尤其是使用耳機,適時讓耳朵休息。2、掏耳垢:耳垢能抑制細菌增長,過度清潔容易造成細菌感染,出力不當會造成耳部受傷。3、意外:廟會爆竹聲或車禍事故等,導致聽力受損。💡更多udn會員專屬健康影音課程,點此立即了解▶
-
2021-07-17 新聞.科普好健康
惱人耳鳴,戴助聽器可有效緩解! 醫師詳解耳鳴的種類
在耳鳴門診中,屢屢聽見我對患者說:「您聽力不好,應該要配戴耳機」、「要治好您的耳鳴,藥物效果頂多三分之一,剩下的得靠耳機」、「如果您不戴耳機,耳鳴會愈來愈重」等等。所謂「耳機」指的是助聽器,為何配戴助聽器可以治療耳鳴?所有耳鳴都適合配戴助聽器嗎?耳鳴種類1.代償性耳鳴又稱「聽障性耳鳴」。聽覺接收系統發生狀況,例如耳垢阻塞、中耳積液、耳蝸功能不良或聽神經老化,大腦(聽覺感應系統)接收不到基礎音量,腦幹(聽覺傳遞過濾系統)會啟動代償機制,減少抑制效應,加強聽毛細胞擺動、聽神經傳導及神經核放電,設法去強化已減弱的聽覺訊息,猶如聽廣播時,電台主持人講話太小聲時,聽者把音量轉大,收音機內雜七雜八的背景噪音也跟著呈現出來。2.發炎性耳鳴因為聽覺器官受到細菌或病毒的感染,或是受到毒素、過敏或發炎激素的侵犯而易引起發炎性耳鳴,例如過敏性耳蝸炎、化膿性中耳炎或聽神經炎等發生,耳蝸或聽神經會自動發出「求救」訊號,產生聽覺;若因此產生聽力障礙,會續發代償性耳鳴。3.轉化性耳鳴患者不停地把現實生活中的壓力、挫折、孤單及無奈轉嫁給耳鳴,藉此暫時逃避原本現實中的困境,結果使聽覺訊號在海馬迴內形成迴路,不斷地鑽牛角尖,使這迴路愈來愈強大,超越大腦伏隔核的控制,不僅耳鳴變大,整個大腦皮質也跟著活躍起來,形成「腦鳴」,衍生焦慮、恐慌及失眠。配戴助聽器的好處1.減輕代償性耳鳴,預防轉化性耳鳴助聽器可以對於聽力減弱的音頻,進行彌補及放大,使大腦接收到足夠的聽覺訊號,腦幹就不會啟動代償機制,更沒有機會在海馬迴內形成迴路。2.避免耳膜及聽小骨沾黏及硬化由於外耳、中耳及內耳血液循環均來自於外頸動脈,耳部發炎性疾病通常都會涉及耳膜及聽小骨關節,造成發炎性軟組織增生及附著。配戴助聽器可以加強耳膜或聽小骨關節的震動,進而避免沾黏及硬化,以免聽障加重。但須注意的是,突發性耳鳴大多是發炎性疾病,需先請醫師診治,以免配戴助聽器後音量愈調愈大。突發性耳聾(俗稱耳中風)會同時出現發炎性及代償性耳鳴,在治療時,若能同時配戴「暫時性」助聽器,可預防轉化性耳鳴。配戴助聽器初期,若出現「魔音傳腦」現象時,有可能是聽覺過敏,須諮詢選配師或請醫師治療。助聽器通常需要終生配戴,每日最好能連續戴超過10小時,只有在游泳、洗澡或睡覺時拿下。耳鳴大約會在兩、三個月內逐漸變小;在耳鳴消失後,患者通常會嘗試解下助聽器,但耳鳴可能會在數日或數周內復發,只好再戴回助聽器。
-
2021-07-12 新聞.健康知識+
戴口罩講話不清楚?專家曝不是提高音量就能解決
疫情期間,戴著口罩與人交流都是一個相當大的挑戰,不僅聲音量變低,對有聽力障礙的人更是不容易,戴上口罩互相對話時,如何清晰溝通,讓聆聽與被聆聽更容易? 戴口罩聲音量降低 比平時更難溝通 根據克里夫蘭醫學中心,Sydlowski博士說,首先戴口罩時會抑制聲音的音量,並導致高音的減少,就像單詞開頭和結尾的受氣流阻礙的輔音,好比體驗到了聽損的情況。其次,因為戴口罩比平時更難說話,通常會不自覺大聲說話,對於有聽力困擾的人,這些行為通常會導致雙方感到沮喪,實際上並沒有提高成功溝通的可能性。 緩慢清晰地說話 提高溝通的可能性「當有人沒有聽到我們的聲音時,自然傾向就是再次說同樣的話,也許更大聲。有時,通過重新措辭來澄清這種方式可以更有效地澄清遺漏的部分。不過,雖然稍微提高音量能夠越過障礙,但是戴口罩通常不是越大聲越好。博士補充,雖然口罩會遮住聲音,因此緩慢而清晰地說話,並真正說出單詞的開頭和結尾更有助溝通。 戴口罩在談話時 掌握清晰溝通的技巧 戴口罩時人們失去了很多視覺信息,當與有聽力困難的人交流時,朝他們的方向看而不是移開視線。值得注意的是,說話的時候看著某人讓他們知道你真的得到了他們的關注。博士建議,有許多高科技或助聽器可以提供聽損者幫助,以確保聽到談話的內容。 相關聽力困難者 善用工具協助聽力 聽力損失可能發生在生命的任何階段。因此,當你進行對話時,不要假設每個人都能聽到的聲音,博士說,當人們被告知需要助聽器時通常會感到尷尬,但是當聽力損失沒有得到適當治療時,會導致認知能力下降,而助聽器能幫助他們保持頭腦敏銳,了解與周圍的人保持聯繫的重要性。 遠距拉近通話距離 隨時要進行調整 聽力是正在發生變化的事情之一,這些變化影響著所有人,如何在距離較遠的情況下拉近通話距離,博士提醒,清晰的溝通主要是了解如何交談並相應地進行調整,因為我們都需要更有意識地去放慢語度和清晰地說話。(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長時間戴口罩口臭、臉鬆垮怎辦? 日本HNK授「實用解方」秒拯救 ·為什麼久戴口罩、護目鏡會頭痛? 醫揪「關鍵原因」:3方法可救
-
2021-05-06 活動.精彩回顧
輔具大展/全台最大規模輔具長照大展今開展!樂齡長照12問有解方
2021「台灣輔具暨長期照護大展(ATLife)」今天起至9日登場,主辦單位陽明交通大學ICF暨輔助科技研究中心主任李淑貞表示,這是一場「解決生活問題的展」,展會最大特點是發行全球首創「樂齡長照12大哉問」手冊,將提供許多長照相關衛教資訊,希望有長照需求的民眾前來參觀,可以找到他需要的東西,也可帶著問題來找答案。今年大展以「智慧樂齡、照護創新」為主軸,針對國人最需要的輔具及長照需求,規畫三大特色主題館及七大重點專區,包括智慧照顧專區、運動復健與樂活專區、行天下專區等,將展示輔具新科技的整合、智慧照護新觀念的運用及分享樂齡新趨勢。李淑貞指出,現場更有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等專業人員參與,將提供有關長照或輔具的專業諮詢服務。「樂齡長照12大哉問」刊載了國人最常見的長照需求問題,也是輔具需求者必備收藏的全產品型錄,涵蓋全方位生活,精準解決長照問題。哪些是12大樂齡長照需求?有哪些解方?李淑貞說明如下:Q1樂活與運動復健很多人老了不想動、不敢動、不會動,走不久、站不穩,容易跌倒受傷,甚至導致臥床、失能。其實要遠離這些問題,平時可透過運動復健、肌力訓練獲得改善。Q2居家自立生活好幫手吃飯、上廁所、洗澡、起身坐下、吃藥等生活大小事,想要省力又有效率,適當運用生活輔具,能讓您在家自立生活。Q3智慧照顧現在是科技時代,要善用科技,已有不少智慧科技導入長照整體照顧模式,讓您輕鬆照顧,減輕照顧負擔。Q4看不清楚、聽不見隨著年紀增長,如果出現視茫茫、耳重聽狀況時,這就是初期的老化,可使用放大鏡、配製老花眼鏡、擴視機等,以及輔聽器、助聽器等與世界重新互動。Q5居家無障礙住宅裝修家裡障礙重重,在家中活動會很危險,必須著手居家無障礙空間改善,如此能減輕照顧負擔,也可避免跌倒受傷意外。Q6行動問題與如何坐的好?行動不便,拐杖、助行器、助步車、輪椅、電動代步車等行動與擺位輔具適配選,才能減輕照顧負擔。Q7照顧與轉移位好辛苦經常抬舉、抱或背家人,容易傷腰、身體痠痛,透過電動床、移轉位輔具的使用,可以更省力,照顧與移轉位更輕鬆。Q8皮膚壓傷問題皮膚壓傷問題大,易造成傷口感染,引起併發症,必須慎選、用對減壓產品,包括氣墊床、床墊、坐墊等,以遠離皮膚潰爛。Q9義肢矯具護具鞋墊年長者常有身體痠痛、膝關節退化變形、無法受力等問題,要適當使用護具、鞋墊、支架、義肢等輔具,才能坐得更直、站得更久、活動到位。Q10上下樓梯與交通問題許多長輩上下樓梯很困擾,失能者要出門更是困難重重,不妨可選擇增設爬梯機、樓梯昇降椅等輔具,解決爬樓梯難題及交通障礙。Q11居家呼吸照護出院後回家的呼吸照護問題,就是要做好「醫養結合」,出院前醫院專業人員教導居家生活如何正確照顧,才能讓居家呼吸照護很簡單。Q12兒童輔具如何找兒童輔具百百種,應適配評估與試用。「ATLife台灣輔具暨長期照護大展」於5月6日至9日在於南港展覽館舉行,歡迎前往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