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04 科別.牙科
搜尋
副作用
共找到
2834
筆 文章
-
-
2021-02-0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男性染新冠康復後可能長期不舉!德國醫師力勸打疫苗
德國一位知名泌尿科醫師兼兩性健康大師警告,新冠肺炎可能導致男性患者康復後出現「不舉」的後遺症,強烈建議民眾有疫苗就要趕緊去打。每日鏡報報導,男性勃起需要一氧化氮幫助生殖器的肌肉放鬆,同時確保氧氣打入組織,波藤帕醫師(Dr. Axel-Juerg Potempa)則指病毒引發的血管炎會干擾血管擴張與勃起硬度所需的一氧化氮活動,「還會抑制性激素、睾固酮與去氫表雄固酮(dehydroepiandrosterone)形成」。美國科學家格雷森(Dr. Dena Grayson)12月受訪就曾提出相似的看法,報導則指波藤帕醫師治療的患者中,約32名年紀在31歲至69歲間的患者曾經罹患新冠肺炎,現在都面臨生殖器勃起出問題的病症,目前主要採用威爾鋼等PDE5抑制劑治療。這些藥物都含有增加男性生殖器官血液供輸的蛋白質,但仍需要數月治療才可能改善。波藤帕醫師分析新冠病毒對男性患者的影響後認為,輕症並無法保證患者就能倖免於長期影響,因此避免不舉就成為一個接種新冠疫苗的強力理由,就算有副作用,「也明顯低於可能長期受苦於健康和性慾出問題」。
-
2021-02-03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醫病關係中的「語言」和「態度」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語言、態度在看病的重要」。一位年輕醫師在偶然的機會想起祖父當年啟發他對語言、文化與歷史的重視,而領會了用病人的母語看病的重要; 一位作家分享她從各種人生經驗,感受到醫師的態度與使用的語言對病人的重要;一位資深醫師利用床邊教學的機會,讓醫學生體會看病的態度與使用病人的母語看病的重要。希望這三篇文章可以促成臨床醫學教育在這方面的重視,進而改善台灣的醫病關係。 有一位知名的詩人,本業是臨床專科醫師,他非常具有台灣主體意識,但是他寫的詩卻遭到某些人質疑:「他為什麼不寫台語詩?」詩人有他自己的觀點,他說七十多年來,他的思考是華文的語言模式,雖然他的母語是台語,他的台語也講得很道地,但他為了掌握自己所熟悉的語韻,書寫時,他以華文寫詩。這位醫師在為醫學生上課時,常諄諄告誡他們「把台語學好」。他說:「畢竟說台語的台灣人佔很大多數,問診的時候你會說台語,無形中增加患者對你的信賴感,主訴他的病症時就會比較精確,這也有助於你下診斷。」我深深佩服這位仁醫。他看的是「生病的人」而不只是看「病」。但在實際的醫病門診對話上面,醫師是否因為有能力使用病患的母語,而能建立比較良好的醫病關係?恐怕不是絕對的。因為醫生和病人之間,除了語言之外,還有互動的態度問題。如果醫師在說明時使用較簡白的說詞(配合願意傾聽的態度);相對的,患者訴說自己的病情時要明確地讓醫生聽懂,這樣醫病關係就會有基本的平衡。最怕的是雙方的期待有落差,就會難以溝通,譬如:醫師使用艱深難懂的醫學術語,讓病人誤認為醫師高傲冷漠;而病人絮絮叨叨不知所云,醫師就很難進入狀況。因此而造成誤解,就比較冤枉了。我本人三年間罹患兩種癌症,醫師說明療程時我並不完全懂,哪種藥物療效和可能的副作用等等,聽來很複雜,但我看醫生這麼用心,他有他的專業思考和評估,那麼我就是全然信賴、盡量配合,做一個合作的乖病人。果然我安全度過難關。在化療期間,常有機會在不同科別的診間候診,聽到病患和醫師的對話。我的感覺是,可能台灣教育普及的關係,即使高齡的患者,醫生混雜著國語台語,說一些諸如藥要怎麼吃、吞服時如何給水等等,有些由子女陪伴或外勞帶來的長者,醫師有時還得加用英語說明呢!這些都不至於因語言不通造成不愉快。真正有問題的並不是語言的溝通,我曾經聽過有病人說:「我Google了,醫生你開的那個XXX藥,副作用好像會XXX,這樣吃好嗎?」令人瞠目結舌!可想而知醫師的心情會如何了。這,已經是觀念和態度的問題,而不單單是語言的問題了。醫病關係需要「關懷」與「信賴」並重,醫生是人不是神,世間也沒有「藥到病除」這種仙丹,醫療過程總是要經過病人主訴、醫師問診、看病理檢驗報告,然後醫生診斷、決定治療方針,還要評估預後。一切都有賴於語言溝通。走筆至此,回想起小時候先父在窮鄉僻壤行醫,漁港小鎮的60年代,居民南腔北調、多數是勞動人口,不只台語有好幾種腔調,連山東話、上海話、福州話都有,病患中曾經有一位「寧波人」更是一絕,完全雞同鴨講,互相都一個字也聽不懂,而醫生和病人,竟然能如水乳交融!不只醫病,甚至成為莫逆,令人讚嘆又莞爾。語言是溝通的工具,醫病之間的交流是否順暢?是否有意義?幾乎可以決定一大半的醫療效果。善用雙方都能體會的「語言」,加上傾聽和信賴的「態度」,用比較功利的看法,就是「醫病雙贏」最好的結果。
-
2021-02-02 癌症.抗癌新知
健保署:治療黑色素瘤、三陰性乳癌等新藥納健保給付
中央健康保險署今(2)日宣布,包括治療黑色素瘤、三陰性乳癌、前列腺癌、多發性硬化症、偏頭痛等之新成分新藥納入給付,以及抗黴菌劑、用於抗藥性細菌治療之抗生素新藥納入給付。健保署於去年12月17日召開「全民健康保險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訂會議」(以下簡稱藥物共擬會議),通過上述多項新藥納入健保給付案和給付規定擴增案。健保署指出,有關黑色素瘤,BRAF為皮膚黑色素瘤最常見的致癌基因(oncogene)之一,且臨床資料顯示臺灣BRAF突變的黑色素瘤病人,高達八成以上為V600E突變。這次藥物共擬會議同意將治療BRAF V600突變之雙標靶藥物dabrafenib/trametinib納入健保給付,可用於治療無法切除或轉移性惡性黑色素瘤,及惡性黑色素瘤病人術後輔助治療。BRAF發生致癌性突變會促使RAS/RAF/MEK/ERK途徑發生持續性活化;dabrafenib是一種RAF激酶抑制劑,而另一成分trametinib為MEK激酶抑制劑。由於dabrafenib和trametinib能抑制此路徑上的兩種激酶RAF及MEK,因此合併使用能有共同抑制的作用。此藥納入給付後五年內,預計每年約有30多至60多位病患受惠。有關三陰性乳癌,健保署指出,本次會議同意將第二個口服PARP抑制劑標靶藥物talazoparib納入健保給付,可用於治療BRCA1/2基因突變之接受化療失敗之三陰性乳癌。此藥納入給付後可增加臨床用藥選擇,預計五年內每年將有約40多至50多名病患受惠。此外,健保署這次會議亦同意其他多種新成分新藥納入健保給付,摘述如下:一、治療「高風險非轉移性去勢抗性前列腺癌(nmCRPC)」及「轉移性去勢敏感性前列腺癌(mCSPC)」之含apalutamide新成分新藥,對於「轉移性去勢敏感性前列腺癌(mCSPC)」之治療為新藥理機轉之用藥,可增加臨床用藥選擇,預計五年內每年將有400多至800多名病患受惠。二、治療次發展型多發性硬化症之含siponimod新成分新藥,為口服劑型可提升病人使用治療之方便性,預計五年內每年將有約40多至50多名病患受惠。三、用於預防成人偏頭痛之含galcanezumab新成分新藥,為新的治療機轉,預計五年內每年將有約400多至900多名病患受惠。四、治療侵犯性麴菌症及白黴菌症之含isavuconazole新成分新藥,特別是在治療麴菌感染方面,在肝臟、眼睛、皮膚及皮下組織之副作用較現有治療藥品小。五、對於抗藥性綠膿桿菌及抗藥性大腸桿菌具療效之含ceftolozane/tazobacctam成分抗菌劑,可減少carbapenems類抗生素使用,進而可能減緩抗生素抗藥性的散布,對於抗藥性細菌之治療具臨床重要性,預計五年內每年將有約1,000多至4,000多名病患受惠。六、治療癌因性疲憊症之含polysaccharides of astragalus membranaceus新成分新藥,在台灣為國際間第一個上市,預計每年約有500多名病患受惠。健保署表示,近年致力於合理分配有限之醫療資源,期盼健保給付於最有效益的治療,未來亦將持續與藥物共擬會議代表(含專家、醫界團體、付費者代表、病友團體及藥廠)一起努力,讓每個藥品給付均能達到最佳的效益。
-
2021-02-02 癌症.抗癌新知
治療癌疲勞、預防偏頭痛 多款高價新藥最快三月納給付
健保署今宣布已通過給付多款新藥,癌藥部分有四款,包括黑色素瘤的雙標靶藥、三陰性乳癌PARP抑制劑標靶藥、前列腺癌新成分口服藥、癌因性疲憊症的注射劑更是台灣自行開發、領先全球上市,一劑要價1萬2650元。可預防偏頭痛的單株抗體一針要價1萬1226元,也有給付,另也將給付多發性硬化症新藥,以及治療黴菌新藥、延緩抗藥性的抗生素。上述八種新藥最快三月起給付,未來五年大約2581人受惠。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表示,癌因性疲憊症常出現在癌症末期病人,不論透過休息等各種方式,都無法有效恢復體力,使人沒有辦法工作、照顧家庭。這次納入給付的癌因性疲憊症的治療用藥(polysaccharides of astragalus membranaceus),是台灣臨床醫學研究的重要突破,由馬偕醫院放射腫瘤科榮譽主治醫師賴允亮主持,以科學技術萃取傳統藥材、製成針劑並證實有效。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副組長黃兆杰指出,根據現有臨床試驗,這款新成分藥物對於乳癌患者效果較明顯,因此首波開放第四期乳癌患者使用,未來將根據更新試驗報告研議是否提供其他癌症。目前一劑給付1萬2650元,未來五年大約有1582人受惠,健保財務影響1.2約億元。北榮神經醫學中心主任王署君表示,偏頭痛主要與基因、環境、壓力相關,難以預防,是導致五十歲以下年輕人失能的首要非癌疾病。慢性偏頭痛的定義則是每個月頭痛15天,其中8天是嚴重的偏頭痛,並且持續三個月。這是非常痛苦的,加上患者正值具勞動生產力、需要育兒的年紀,疾病將衍生很大的社會損失。王署君表示,過去研究發現,慢性偏頭痛發作時,患者體內的CGRP神經胜肽會上升,若以單株抗體或受體拮抗劑減少這個神經胜肽,可以有效預防發作,就是這次納入給付新藥(galcanezumab)的原理。現有藥物雖然療效不錯,但總有一兩成患者沒效,需要嘗試昂貴的新藥,健保能給付,對病人是很好的消息。黃兆杰表示,這款預防偏頭痛的新藥是注射劑,每個月打一次,一劑給付1萬1226元,預估五年內大約930人受惠,健保財務影響約4870萬元。台灣黑色素瘤病人常見V600E突變,這次也同意給付雙標靶藥(dabrafenib/trametinib),預估五年內60位患者受惠,健保財務影響約9380萬元。王正旭表示,台灣的黑色素瘤患者特性與歐美不同,雙標靶可以提供更好的治療,臨床處理上更具優勢。這次納入給付的三陰性乳癌口服PARP抑制劑標靶藥物(talazoparib)、以及治療兩種類型前列腺癌的新藥理機轉藥物(apalutamide),預計五年內共近千人受惠,健保財務影響大約5.4億元。黃兆杰表示,免疫較差的病人可能會有被麴菌、黴菌感染、治療侵犯性麴菌症及白黴菌症的新藥(isavuconazole)也納入給付,對肝臟、眼睛、皮膚及皮下組織之副作用比現有藥品小。注射一劑9883元,膠囊一粒1325元,五年財務影響約1810萬元。對於抗藥性綠膿桿菌及抗藥性大腸桿菌具療效的抗菌劑(ceftolozane/tazobacctam),則可減少其他抗生素使用,進而減緩抗藥性散布,臨床重要性,一劑1792元,預計五年內約4000多名患者受惠,財務影響大約0.8億元。治療次發展型多發性硬化症的新藥(siponimod)為口服劑型,可提升使用方便性,預計五年內有50多名病患受惠,財務影響約490萬元。
-
2021-02-02 科別.皮膚
年輕女子異位性皮膚炎不成眠 對症治療兩周後不再癢
新北市一名23歲女性幼年期身上就常出現紅疹及抓痕,進入青春期後症狀變得更嚴重,尤其是月經前和考試前後。成年後由於皮膚反覆發作,呈現乾燥、脫屑、粗糙、色素沉澱、皮紋明顯及苔癬化,被診斷為異位性皮膚炎。土城醫院醫師楊靜宜醫表示,經過綜合評估,讓這名患者接受生物製劑治療和每月一周的濕敷療法,在治療兩周後全身癢感顯著減少,皮膚病灶也在治療後4個月大幅改善,讓她夜晚終得好眠。異位性皮膚炎是皮膚溼疹的一種,症狀有輕有重,通常只要掌握治療重點,並做好皮膚保溼的基本工作,避免接觸誘發因素,以正面放鬆的心態來面對疾病,症狀一定會好轉。這位女病患因為搔抓問題,引起細菌感染,傷口常有滲出液,也長期破壞睡眠品質,嚴重影響專注力與人際關係。楊靜宜指出,很多民眾誤以為異位性皮膚炎在西醫的治療只有類固醇,實際上異位性皮膚炎是在急性病症時以局部類固醇藥膏為主,醫師會依照症狀和患部調整適當強度的類固醇藥膏。口服類固醇通常只在病情極嚴重時短暫使用,長期服用有副作用,因此不建議長期服用,若真需要長期控制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會開立口服免疫調節劑或安排可以調節皮膚免疫環境特定波長(311nm)的紫外線B光照射的光照治療。院方這次選擇給予這名女患者生物製劑治療,在用藥兩周後,情況明顯改善,身體不再發癢,皮膚病的情形也在逐漸好轉,晚上終於能夠好好睡覺,目前仍持續治療中。楊靜宜提醒,很多患者會認為異位性皮膚炎是只要避免吃到特定食物即會改善,但實際上食物過敏和異位性皮膚炎是兩種不同的疾病,如果吃下特定食物,皮膚症狀並沒有惡化,就沒有問題;反而環境的塵蟎黴菌、汗水刺激是更常見的誘發因素。
-
2021-02-02 新聞.用藥停看聽
吃藥留意副作用 嗜睡恐影響開車
生病、不舒服時,需要吃藥,但有些藥物可能會影響注意力。常見服藥後恍神駕車導致車禍,或長輩半夜上廁所卻突然暈眩而跌倒重傷。農曆春節連假將至,許多民眾會安排旅遊活動,提醒大家如果要操作機器或開車前,應多留意平常服用的藥物是否會干擾注意力,以提升安全性。常見民眾出遊前會提早備妥暈車藥,但部分暈車藥可能引起嗜睡的副作用,因此服藥者如要輪流駕駛,務必仔細評估身體狀況。高血壓慢性病患者可能在睡前服用藥物,但常見民眾怕忘記吃藥或嫌麻煩就擅自改變吃藥時間,特別呼籲務必遵守醫師、藥師的用藥說明,不可輕忽服藥時間的重要性。當睡前服用這類藥物,半夜要上廁所時,可以先起身坐床邊,避免直接起身下床而發生暈眩跌倒的危險。每年過年大掃除期間,常遇到身體痠痛的民眾到社區藥局調劑藥物,處方箋常見含有肌肉鬆弛劑,此類藥物對放鬆過度緊繃的肌肉效果不錯,不過值得留意,有些肌肉鬆弛劑也可能讓少數人產生注意力減低的副作用。過年大吃大喝常會發生食物過敏或腸胃炎,治療緩解藥物也可能是含抗組織胺的藥物,其中第一代的抗組織胺藥物的嗜睡副作用較大,切勿輕忽而勉強駕車,易發生車禍意外。幫助睡眠的鎮靜安眠藥可分為短、中、長效,即便已長時間服用,只要隔天的工作或日常有調整,例如需要長途駕駛、操作機器等,建議提早與醫師、藥師討論用藥,確保能兼顧睡眠品質與隔天的精神狀況,多一分確認,少一分遺憾。
-
2021-02-02 養生.保健食品瘋
維生素D有利防癌、骨鬆、失智?醫教3招補好補滿,罹癌患者更要補
為什麼維他命D對身體如此重要?江坤俊醫師表示,維他命D對人體而言是相當重要的維生素之一,人體幾乎所有的細胞都受到維他命D調控,補充維他命D對身體而言可說是健康的最高投資。例如我們常聽到孩子若想長高就不能缺少維他命D;長輩若想防骨鬆也得補維他命D,除此之外,若想遠離過敏、癌症、老人失智的風險,維他命D也得至少補充到正常值。而也有不少研究發現,癌症的發生率和體內血液中的維他命D成反比;換句話說維生素D濃度越低,罹癌的機率也就偏高,且患者的預後也就越差。為什麼現代人普遍缺乏維他命D?大多數的人補充維他命D主要都是藉由日曬取得,而這也是為什麼大多數的人都會有維他命D缺乏的原因之一,因為現代人大多都拚命的防曬。而雖然攝取途徑最大宗是日曬,但也還有其他的方法,也就是透過食物及補充劑攝取。不過腸胃道對於維他命D吸收並不好,因此主要還是以日曬為主。3種維他命D攝取來源在台灣若想靠日曬獲取維他命D,需要特別注意紫外線問題,尤其是在中南部一年之中有一半以上的時間紫外線超標,若沒有做好防曬,曬個15~20分鐘左右便容易曬傷,長期下來反而提早老化並且增加皮膚癌的風險。但若想攝取維他命D,在日曬時也不宜擦防曬油,江坤俊醫師建議,若想在避免紫外線傷害及攝取維他命D間做平衡,最好的方式就是選對的時間進行日曬,而一日當中最好的時間就是在11:00~13:00時,陽光直射穿越大氣層時最短距離的時段。每次以15~20分鐘即可不建議久曬,因為久曬並不會使維他命D的濃度身高,反而可能因為皮膚曬黑而阻擋陽光。在飲食上動物性的維生素D3作用比植物性的維生素D2強,而含有維他命D的食物最常見的就是魚類,例如像是鮭魚;其他像是牛奶、植物、藻類、木耳也都含有維他命D的存在。而值得注意的是,木耳100g就約有2000IU的維他命D,平時就可以多加攝取,不過若是想光靠單一食物還是遠遠不夠的,況且食物雖然攝取得到但量非常少。若民眾想要以補充劑來攝取維他命D的話,最關心的莫過於有哪些選擇?如何挑選?江坤俊醫師表示,不論是錠劑、膠囊或是滴劑其效果因人而異,因此在挑選種類時可以多加觀察自己適合哪一種。那麼要怎麼知道自己適合哪一種?方法很簡單,在補充後觀察血中的維他命D濃度是否有增加,若有增加即代表該款維他命D對腸胃道的吸收是較好的。確診癌症更要開始補充維他命D江坤俊醫師也表示,任何的癌症都可以透過補充維他命D來預防,但因每種癌症各不相同,所需的維他命D濃度不同。而維生素D也早已被證實會增強很多化療藥物的效果,並且降低副作用。因此醫師建議如遇癌症確診,就開始補充維他命D,並且每天至少2000IU,在化療完畢之後也繼續補充以預防復發,將維他命D視為日常照護的一部份為佳。資訊來源:江坤俊醫師《每日好D【實踐版】江坤俊醫師的日日補D計畫》(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2-01 科別.皮膚
不只皮膚癢!醫:別把異位性皮膚炎當單純皮膚病
王先生是異位性皮膚炎的老病患,從5歲開始便反覆發作,發作時往往導致皮膚搔癢難耐。畢業之後從事美髮業,經常要替客人洗頭髮、染頭髮,頻繁接觸洗染用品讓異位性皮膚炎症狀更加嚴重。當症狀加劇時,王先生曾使用口服類固醇,甚至注射類固醇進行治療。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新竹分院皮膚部主治醫師邱顯鎰回憶,患者被轉診過來時,皮膚狀況非常差,全身嚴重發炎,還會糜爛、滲液,屬於重度異位性皮膚炎。一問之下才知道患者竟曾使用偏方一段時間,雖然病情持續惡化,但密醫卻宣稱「皮膚在排毒」。邱顯鎰醫師強調,「當病情加重時,一定要盡快就醫,這不是排毒,是真的在惡化。」王先生依照醫師建議開始接受照光、口服藥等治療方式,後續也使用了生物製劑,邱顯鎰醫師說,「治療一段時間後,患者的狀況改善了,生活品質也進步很多,讓他感到相當開心。」搔癢難耐,身心都煎熬邱顯鎰醫師表示,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會反覆發作的慢性過敏性發炎疾病,患者的皮膚會乾燥、敏感、搔癢,而無可避免地持續抓癢,甚至抓到破皮流血。到了晚上,搔癢的狀況還可能加劇,嚴重干擾睡眠品質。異位性皮膚炎症狀大多在嬰幼兒時期開始出現,約80%患者是在五歲以前發病,不過仍然有可能在任何年紀發生。邱顯鎰醫師指出,異位性皮膚炎是兒童最常見的皮膚疾病之一,有些患者在進入國中之後,病情會好轉,但也有部分患者的異位性皮膚炎症狀會持續到成年甚至更加嚴重。異位性皮膚炎的病灶分布會隨著年齡而有所不同,孩童時期較常分布於頸部、四肢屈側;青少年和成年患者通常在臉部、頸部、前胸、背部較為嚴重。臨床上會將異位性皮膚炎區分為輕度、中度、重度。若僅有輕微的皮膚症狀,如輕度紅疹、皮膚乾燥、脫屑,無論面積大小,皆屬於「輕度」。若有嚴重發炎反應的皮膚症狀,如紅疹、丘疹、糜爛、苔癬化等,會依其分布面積及嚴重度做為EASI評估標準[1]。EASI評分0-6,屬於「輕度」。EASI評分7-19,屬於「中度」。EASI評分20-72,屬於「重度」。醫師會根據患者的嚴重程度來選擇不同的治療方式,像接力一般,循序漸進。 不只皮膚癢,中度至重度異位性皮膚炎與心血管疾病高度相關邱顯鎰醫師說明,中度至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後續常會出現氣喘、過敏性鼻炎,被稱為「過敏進行式」。因為持續搔癢及嚴重皮膚病灶,患者的課業、工作、社交、生活品質皆大受影響,也容易失眠,並出現焦慮、憂鬱等情緒障礙。除了過敏相關問題,有研究發現,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有較高機會出現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2]。由於患者的皮膚會慢性發炎,而各種發炎因子可能對心血管健康[3]、血糖代謝造成負面影響,中度至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有較高機率出現體重過重、第二型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心血管疾病、代謝症候群等問題[4]。邱顯鎰醫師提醒,不要把異位性皮膚炎當成單純的皮膚病,患者務必積極與醫師密切配合,把病情控制穩定。接力治療,對抗中度至重度異位性皮膚炎邱顯鎰醫師表示,目前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建議從幾個方向著手,包括「基礎治療」、「局部治療」、「全身系統性治療」,治療如同接力賽般,在不同的階段安排不同的棒次。「基礎治療」非常重要,可以幫助維持皮膚完整性、角質層含水量,患者必須規律使用保濕劑、補充水分,且盡量避免接觸刺激物。「局部治療」包括使用保濕劑、類固醇藥膏、免疫抑制劑藥膏。類固醇藥膏可以抑制發炎反應,但是要依照醫師指示使用,以減少副作用的發生。免疫抑制劑藥膏具有抗發炎及免疫抑制作用,較沒有類固醇藥品的相關副作用。中度至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病灶面積較廣、較嚴重,可能會需要搭配「全身系統性治療」來控制病情。「全身系統性治療」包括照光治療、口服免疫抑制劑,以及近幾年開發出來的生物製劑。「患者對生物製劑較為陌生」,邱顯鎰醫師進一步解釋,「生物製劑是種單株抗體,可以用來抑制中度至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患者體內過度活化的發炎因子、調節免疫系統。」根據研究,約半數中度至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在使用生物製劑16周後,病灶面積及嚴重程度改善達75% [5]。與傳統藥物相比較,生物製劑突破以往治療困境,治療成效好,且不用經過肝腎代謝,使用上較不受肝臟、腎臟功能的影響。目前健保對於生物製劑採有條件給付,當患者病情符合條件時,醫師便能提出申請,對中度至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患者來說,是一大福音。貼心小提醒邱顯鎰醫師叮嚀,中度至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生活作息要規律、飲食要均衡,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也請遵守「四不」:不要抽菸、不要喝酒、不要熬夜、不要任意進補,以減少免疫失調的機率。中度至重度異位性皮膚炎並非單純的皮膚疾病,嚴重搔癢除了會影響患者的課業、工作、社交、生活品質,還可能衍生焦慮、憂鬱、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多種共病。患者與家屬要與醫師密切配合,學習正確的照護方式,積極且規律接受治療,才能穩定病情、提升生活品質!參考資料:1. How to Use EASI(2016) | Harmonising Outcome Measures for Eczema2. Strom MA, Fishbein AB, Paller AS, Silverberg JI. Association between atopic dermatitis and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in U.S. children and adults. Br J Dermatol. 2016 Nov;175(5):920-929. doi: 10.1111/bjd.14697. Epub 2016 Aug 28. PMID: 27105659; PMCID: PMC5216180.3. Ascott A, Mulick A, Yu AM, et al. Atopic eczema and major cardiovascular outcome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population-based studies. 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19;143(5):1821-1829. doi:10.1016/j.jaci.2018.11.0304. Kok WL, Yew YW, Thng TG. Comorbidities Associated with Severity of Atopic Dermatitis in Young Adult Males: A National Cohort Study. Acta Derm Venereol. 2019 Jun 1;99(7):652-656. doi: 10.2340/00015555-3175. PMID: 30896778.5. Two Phase 3 Trials of Dupilumab versus Placebo in Atopic Dermatitis. N Engl J Med. 2016 Dec 15;375(24):2335-2348.原文:
-
2021-02-01 科別.兒科
發燒該多穿衣服or少穿? 醫曝「正確答案」多數人都錯了
「唉呀~寶貝的身體怎麼那麼燙啊?」發燒的孩子病懨懨的躺在病床,還真是急慌了爸比媽咪的心。爸媽只要一發現孩子發燒,就怕頭腦也會跟著燒壞,變成智能不足,所以都急著退燒,但這其實是對發燒症狀認識不清,以訛傳訛所造成的不正確觀念。高燒不會燒壞腦 體溫過高是常見小兒發燒主因小兒科醫師盧英仁表示,通常小孩得了腦炎、腦膜炎或先天性感染等真正影響腦部的感染疾病時,才會導致腦細胞受損,而發燒只不過是伴隨這些疾病的一個症狀罷 了。通常41℃以下的發燒不會對腦神經組織直接造成傷害,極度高燒有時會使意識出現程度不等的異常,但目前沒有任何證據顯示,高燒本身會對神經組織造成永久性的傷害。為什麼會發燒?盧英仁說明,一旦人體因感染等各種疾病出現發炎反應時,發炎反應製造出的小分子會作用在體溫調節中樞,因而造成體溫的定位點上升,若是上升過於異常就是發燒。此外,另一種常見的小兒發燒,多半是身體沒有發炎、體溫定位點也沒有上升, 但因為身體熱量太多且來不及散熱而使體溫上升,這種情形稱為「體溫過高」;此種原因的發生,多半是太過保護孩子的爸媽,即便在炎熱的環境下,總是怕孩子著涼,依然給予多重衣服或包裹得很緊等。幼兒發燒的反應 這些情況別大意倘若當時幼兒體溫並未達到正常的體溫標準,就會感覺很冷、不自主地出現肌肉顫抖(以增加身體熱量,並讓四肢 血管收縮以減少熱量喪失)等症狀,因此,出現體溫升高卻手腳冰冷的迥異現象。盧英仁特別提醒,新生兒、小於3個月的嬰兒、先天性心臟病兒童、免疫缺損病童等發燒幼童,爸比媽咪千萬不可以掉以輕心,尤其若高燒超過41℃、發燒合併紫斑症狀的話,也要盡快帶給醫師診治。 幼兒發燒別驚慌 發燒照護4招倘若幼兒體溫上升的原因不是發炎性疾病,而是衣服穿太多或中暑之類的高體溫,對人體並沒有幫助,隨時都可予以退燒。至於是身體發炎反應而引起的發燒,盧英仁建議,若體溫並未太高,也沒有引起特殊的不舒服感時,就不需要積極退燒(尤其當體溫還沒超過39℃以上的時候)。爸比媽咪面對三更半夜時,幼兒突然的發燒不要驚慌,最好是先用溫度計(肛溫較佳)量一下體溫並記錄,才能送醫後,協助醫師判定症狀。若是安撫後,孩子比較能夠安穩入睡,就讓他好好休息睡到天亮;倘若孩子仍持續吵鬧不安,爸比媽咪可依照下述醫師建議的步驟處理,待天亮立即就醫診治:第1招、補充水分發燒時首先要補充水分,最簡單的方法是多喝水。盧英仁指出,尤其二歲以下的嬰幼兒有時會因水分攝取不夠,引起所謂「脫水熱」;由此可知,發燒需要多補充水分。此外,退燒後的人體流汗會散發體內多餘熱量,並因大量流汗而導致脫水,所以更應注意水分、電解質的適度補充。第2招、輕微發燒可躺冰枕若小孩體溫於38.5℃以下,可先行給予睡冰枕、洗溫水澡等方式來幫助退燒。值得提醒的是,因為酒精快速揮發散熱,會引起表層血管急速收縮,反而有礙散熱,所以,傳統老一輩使用酒精來擦澡的方式,並不適合作為退燒用途,以免產生不當的副作用。第3招、勿穿著厚重衣物發燒幼兒的衣服穿著和平常一樣即可,不用特別添加衣服,以免流汗太多反而更易脫水。此外,穿著的衣服應減少,才可幫助散熱,有出汗的話,可以用毛巾擦拭乾淨,以免幼兒著涼造成病情更加惡化 第4招、視情況給常備藥當小兒輕微發燒(體溫>38.5℃)時, 有非常嚴重的不舒服,那就先給予口服退燒藥 (如小兒普拿疼)。若吃完藥後發燒仍然持續,可讓孩子洗溫水澡;若是服藥後1小時, 仍然沒有流汗或退燒情形,則可加強給予栓劑。小於5歲的嬰幼兒發燒常伴隨有熱痙攣(抽筋)的併發症,尤其是最常發生於6個月∼5歲的小孩。若是發燒溫度超過 38.5℃,並在24小時內發生熱痙攣,且每次抽搐時間不超過15分鐘,一般都是良性的;本身若是熱痙攣體質的小孩,則應在發燒初期就服用退燒藥,並立刻就醫。盧英仁表示,口服退燒藥與栓劑兩者的效果一 樣,只差吸收速度不同;小朋友不建議打退燒針來退燒,因為曾有小朋友打退燒針導致過敏性休克而致死的案例。正確量體溫 肛溫最接近身體內部真正溫度傳統習慣以「摸皮膚」來判斷有沒有發燒的方法很不準確,體溫計量出來的體溫比較正確,而測量的方法則包括肛溫、口溫、腋溫、背溫、耳溫、額溫等,其中又以「肛溫」最接近身體內部真正的溫度。耳溫與肛溫的相關性很高,必要時可取代肛溫;但必須注意3個月大以下嬰兒的耳溫常不準確,5歲以上的孩童才能量口溫。由於口溫和腋溫容易受到皮膚黏膜及血管收縮的影響而偏低,所以,口溫平均比肛溫低0.5℃,腋溫平均比肛溫低 0.8℃。用額溫槍或紅外線測量發燒的皮膚表面,常有嚴重低估真正體溫的現象,並不建議常規使用;盧英仁建議,1個月大以下或體重很低的新生兒,可考慮量肛溫。延伸閱讀: ·量體溫有眉角! 一張圖秒懂5種測量方式發燒標準 ·發燒別急著吃退燒藥! 分3階段處置才能加速康復
-
2021-01-29 新聞.生命智慧
幫癌末先生辦生前告別式!尹亞蘭:珍惜每個當下,人生很多事沒辦法「等一下」
編按:當生命走到盡頭,該如何面對?前高雄民生醫院院長蘇健裕,48歲那年確診第4期大腸癌。積極抗癌4年,仍無法完全治癒。太太尹亞蘭決定幫他辦一場生前告別式,在人生最後的時光,向這輩子最重要的親朋好友道謝、道愛,不留遺憾。「大家好,我是蘇健裕。蘇東坡的蘇,健康的健,富裕的裕。從姓名大家可以知道父母對我的期待,……很可惜我的健康沒有做好,但我覺得我心靈相當富有。」2018年的春天,高雄市立民生醫院前院長蘇健裕在服務22年的醫院舉辦了自己的生前告別式。在人生結束前的最後一週,和親人、朋友好好說再見。55年次的蘇健裕是泌尿科醫師,他32歲成為泌尿科主任,46歲就當上市立醫院院長,原有大好的前途。然而,48歲那年,上天卻對他開了個玩笑。他確診大腸癌,且發現時已是末期。一生皆以救人為職志的醫師,如何面對自己的疾病,乃至於死亡?抗癌4年動大手術6次 從「努力活下來」到「希望能好走」太太尹亞蘭回憶,其實早在確診前,先生的病就已有徵兆。蘇健裕熱愛美食,假日常帶孩子們上餐廳享用大餐。牛肉、燒烤、火鍋、炸雞,都是他的心頭好。醫師工作壓力大,他平時很少喝水,也不太運動。當腹瀉等早期大腸癌症狀出現時,他仍不以為意,一直到大量血便才驚覺事態嚴重。尹亞蘭還記得,蘇健裕到直腸外科初診那天,是夫妻倆原先預計展開遊輪旅行的前夕。沒想到一檢查,就發現直徑3公分的息肉腫瘤。進一步檢查結果顯示,大腸癌是最嚴重的第4期,且癌細胞已轉移到肝臟。接下來的日子,遊輪之旅變成了醫院之旅。尹亞蘭細數近4年的抗癌時間,先生打過數不清的標靶和化療藥物,接受了6次大型手術。隨著病況惡化,他的直腸、肝、肺都開過刀。幾乎是能開的刀都開了、能用的藥都用了,但仍無法阻止癌細胞轉移。即使是醫師,在病痛面前也和常人一樣脆弱。尹亞蘭提到,某些癌症治療藥物會引發嚴重副作用。治療期間,蘇健裕的雙腳曾長滿水泡,腳掌一接觸地面就疼痛,連洗澡都只能用爬行前進。痛到流淚的他曾忍不住問:「這種日子還要過多久?」讓家人心疼不已。「他是一個非常愛面子的人,卻要過這樣的生活。」尹亞蘭說。到了癌症後期,先生的突發狀況愈來愈多:藥物副作用導致嚴重出血、主動脈剝離、手術後敗血性休克、呼吸衰竭。他開始頻繁發燒、出院不久就再度住院,甚至一度昏迷失去意識。最後一次回診,醫師提到日本有新療法正在進行臨床試驗,問他想不想自費接受治療?蘇健裕婉拒了。根據醫學統計,第4期大腸癌患者的平均壽命是29個月,而當時他已經抗癌超過40個月。「他努力過了。」尹亞蘭說。辦一場人生的畢業典禮 送給家人最後的禮物從事護理工作的尹亞蘭,本身也擁有生死學碩士學位,對安寧療護相當熟悉。平時在家,夫妻倆就不時會討論臨終議題。2017年,在化療副作用最嚴重那段日子,蘇健裕曾告訴太太:「我病危的時候不要急救、骨灰要跟阿公阿嬤放在一起。」他也提到想開同學會,再見一次人生各階段的好友。2018年2月,蘇健裕的癌症治療告一段落,轉入安寧病房。但當尹亞蘭提議舉行生前告別式時,蘇健裕卻反而猶豫了起來:「不要啦,同學分散在台灣各處,還要麻煩人家大費周章來看我。」正好當時,電影《與神同行》在台灣火紅。故事提到,人死後要到陰間受審。遺憾都圓滿了,才能順利轉世。尹亞蘭以此勸進先生:「你幫別人那麼多,卻沒給人家機會道謝。如果有人遺憾怎麼辦?他以後可能沒辦法上天堂!」同事也加入說服的行列:「院長,喪禮都是穿黑色衣服,生前告別式才可以穿美美的。要為我們這些愛漂亮的人著想呀!」費了一番工夫,才改變蘇建裕的想法。決定舉辦生前告別式後,尹亞蘭動員家族中的孩子分頭進行準備。她負責借場地、聯繫朋友、收集舊照片、獎狀。孩子們則發揮所長,有人寫流程、有人買點心、有人負責做影片、建立群組……。告別式的主題則訂為「快轉人生」,帶大家回顧蘇健裕短暫卻精采的一生。生前告別式當天,現場來了200多人,包括蘇健裕從國中到大學的同學、醫院共事過的同事。大家一一上台,和他分享往事,說出最後的感謝。會場也貼心設置了卡片區,讓無法到場、不好意思開口的人以文字表達心情。此外,既然是人生的畢業典禮,自然少不了畢業證書。尹亞蘭認為,先生此生不論是學業、事業、愛情、家庭,都有好成績。唯一不及格的就只有健康學分。經過近4年的積極補考,家人決定予以通過。這份畢業證書由公婆在典禮上親自頒發,代表家人認可他的努力,也接受他即將離開的事實。「不是只有要離開的人會遺憾,家人也會。」尹亞蘭說。她在安寧病房常看到懊悔的家屬,平時忙於工作、學業,無法時時陪在患者身邊。到了臨終階段,才驚覺自己什麼都來不及做,患者就已經要走了。在籌備生前告別式的過程中,一家人同心協力,孩子們也能為爸爸盡自己的心力。另外,即使親如家人,彼此仍有不知道的事。尹亞蘭說,在告別式上,先生從小到大的好友都來了。人的一生,就是由這些大大小小的緣分所組成。「我們大學認識,他過去的人生我沒參與到。透過健裕的朋友,我們才知道他在其他人心中的形象,更完整地理解他。」這場告別式,其實是屬於全家人的寶貴回憶。人生並不總是「還有時間」 把握每個當下道歉、道愛、道謝尹亞蘭說,在先生罹癌以前,一家5口各有生活重心。想做什麼事,總覺得「還有時間」,不必急於一時。一場大病,讓全家人意識到「快沒時間」,感情更加緊密。她形容,過往蘇健裕個性有些急躁、說一不二,也常和父母吵架。但罹癌後,他們搬回家與公婆同住,先生的脾氣變得柔軟許多。他開始喜歡陪在爸媽身邊,就算什麼事也不做,只是一起看連續劇閒聊也開心。有次病危送醫,他在上救護車前特地握住爸媽的手,說:「我這次去可能就回不來了,沒有辦法照顧爸爸媽媽,很抱歉。」父母也體諒地回答:「治療的這些日子,你很勇敢也辛苦了,知道你已經盡力,我們以你為榮。」生命剩餘的時間愈來愈少,讓平凡的日常也有了特別的意義。尹亞蘭回憶,先生常嫌她開車技術不佳,卻每次都愛念又愛跟。有次她載女兒回大學宿舍。女兒下車後,先生特別叮嚀她晚點再離開:「我要看著我女兒走那段路。」夫妻倆就這樣待在車上,看著女兒微笑說再見,背影慢慢地走遠。為人父母的愛,盡在無言之中。尹亞蘭也笑說,先生生病後更常對她道謝了。「醫學系的學生都很聰明,他以前都覺得我很笨!」生病前,家中大小事都是先生負責,其他人只要配合即可。然而,一場病改變了兩人的相處模式。為了照顧先生,尹亞蘭選擇留職停薪。三餐、盥洗、推輪椅,全部親力親為。「生病後,健裕開始意識到自己需要別人幫忙,不是什麼事情都能自己完成。」生前告別式的最後,蘇健裕在安寧照顧團隊的鼓勵下上台獻花給太太,謝謝她長期以來無怨無悔地付出。「我心情也很激動。對先生來說,人生最後沒有感謝我,他會遺憾吧!」尹亞蘭說。告別式後的一個禮拜,蘇健裕就在睡夢中安詳離開了。此生最後一句話,是對太太說:「我好愛你。」人無法決定生死間的長度 但可以自己創造深度很多人認為,癌症到了末期無法積極治療,住進安寧病房也只是「等死」。但尹亞蘭提出不一樣的看法:「其實,我們所有人都在朝死亡邁進不是嗎?」人無法控制生與死之間的長度,但可以自己創造深度。她說起蘇健裕人生最後一段日子,「他想做什麼,我們都盡量支持。」好比,先生因藥物副作用腳掌水泡、不良於行那段期間,仍堅持到醫院看診。儘管公婆不贊同,尹亞蘭仍每天接送先生往返醫院,甚至推著輪椅送他去開會。即使是在病中,也能貢獻專業,發揮自己的價值。此外,大腸癌的患者裝上人工腸造口後很難自行沖澡。但在蘇健裕生前最後一年,全家一起去了趟家族旅行,造訪台南關子嶺的溫泉旅館。尹亞蘭幫他以塑膠袋包裹腹部的造口,讓他完成沖澡、泡湯的夢想。「連溫泉都讓他泡了,他最後的願望應該都實現了。」她笑說。當然,還是有來不及的事情。2人當年安排好的遊輪之旅,始終沒有機會成行;結婚時說好的白頭偕老,如今承諾已無法履行。「人生的遺憾只能盡量減少,不可能完全沒有。」尹亞蘭說,「但現在的遺憾,也許能讓我們以後更努力。」蘇健裕過世後,尹亞蘭開始到安寧病房當志工,陪伴患者實現人生最後的夢想。有人想到日本旅行卻無法出國,志工們就放風景影片讓他觀賞。有人惦記著失聯多年的兒子,最終靠著一紙存證信函才找到人。尹亞蘭感歎,在安寧病房,每分每秒都不能浪費。「你今天才想到要做什麼事,他可能明天就出院了。」對現在的她而言,圓滿的人生就是「該做的事趕快做」。人生來到下半場,工作退休、先生走了、孩子也大了。有生以來第一次,她不必照顧任何人,生活多了不少空閒。走過低潮,她整理先生的日記和自身做為照顧者的心得,集結成書發表,希望能提供病友參考。她也笑說以前總是依賴先生,從沒考慮過自己想做什麼。現在,「我要踏出去,開始找自己。」她說起最後一次夢到先生的情景,「他變得又高、又帥。我想踮起腳尖看他,他說:『我都長高了,妳也要加油喔!』」雖然未來會發生什麼事無從預測,但可以確定的是,屬於她的生命旅程才正要展開。原文:幫癌末先生辦生前告別式!尹亞蘭:珍惜每個當下,人生很多事沒辦法「等一下」
-
2021-01-27 癌症.食道癌
苦茶油伴麵線緩解胃食道逆流?看醫師正解!
當吞嚥食物時,你也會感到喉嚨卡卡嗎?小心除了可能是胃食道逆流引起,也恐是食道癌徵兆。一名50歲婦人日前進食時感到喉嚨卡卡,且帶有點沙啞,起初以為是胃食道逆流導致,自行吃了好幾個月的苦茶油伴麵線,以為能改善症狀,沒想到卻開始有嗆咳症狀,就醫檢查發現食道有顆有顆約8公分的腫瘤,經切片及安排相關檢查後確診為食道癌第三期,經由醫師進行食道支架放置術後,也同步進行電療及化療等療程。食道癌初期症狀不明顯 發現多已是晚期當吞嚥食物時,你也會感到喉嚨卡卡嗎?小心除了可能是胃食道逆流引起,也恐是食道癌徵兆。南投醫院院長、肝膽腸胃科醫師洪弘昌指出,食道癌初期無明顯症狀,但等到出現喉嚨異物感、吞嚥疼痛、吞嚥困難,甚至上腹部灼熱感、體重減輕等症狀時,大多都已是晚期,不得輕忽嚴重性。支架置放舒緩吞嚥困難 助癌患完成化療療程洪弘昌醫師解釋,若晚期的食道癌無法接受手術治療時,可採以在食道腫瘤壓迫處放置支架,藉由撐開緩解腫瘤導致的食道狹窄,不僅能舒緩吞嚥困難,也在不影響外觀下,順利進食;尤其癌症患者得接受化療所引起的噁心、嘔吐等副作用,這時更應攝取足夠的迎想,才有體力去面對化療及放療,完成整個療程,並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養成良好飲食習慣 遠離食道癌找上門此外,臨床上目前也並無醫學證實,苦茶油伴麵線能幫助減緩胃食道逆流,尤其麵線屬於澱粉類,進入身體後會轉換成酸性物質,並無改善症狀功效。洪弘昌院長強調,平時除了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包括少吃含有亞硝酸鹽等醃製品、少吃刺激性食物、戒菸酒檳榔、均衡飲食等,若出現不適症狀時也應盡快就醫,才能把握黃金治療期。(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3個飲食習慣超傷食道! 你可能天天都在吃 ·出現吞嚥困難多已是食道癌末期! 醫勸「3個飲食惡習」快改
-
2021-01-27 新聞.用藥停看聽
閃到腰、肩頸僵硬…過度服用肌肉鬆弛劑,小心「鬆」過頭!
「肌肉鬆弛劑」是醫療院所可能開立的藥物,不論是因運動所造成的骨骼肌肉痠痛、關節扭傷、肌腱發炎,或是工作或搬運過程中,因姿勢不良而閃到腰、拉傷挫傷,或是長期緊繃壓力大、久坐辦公、肩頸僵硬所引發的腰痠背痛等情形,都可能以肌肉鬆弛相關的藥物來緩解疼痛。 「肌肉鬆弛劑」顧名思義就是可以使肌肉放鬆的藥物,透過干擾神經肌肉末端的神經傳導,減輕肌肉緊張痙攣、過度反射所引起的疼痛、僵硬和緊繃不適,讓過度使用的肌肉得到休息。 在服用肌肉鬆弛劑之後,肌肉會呈現放鬆無力的狀態,精神上也容易產生疲倦嗜睡、視線模糊、反射運動能力下降及專注力降低的狀況;尤其年長者更容易因此發生跌倒的意外,所以在行動上一定要特別留意,不論是駕駛交通工具、搬重物或是操作精密機械,都不可掉以輕心。 在診斷病人酸痛的成因與部位後,醫師會開立不同的肌肉鬆弛劑,每一種肌肉鬆弛劑的機制、注意事項與副作用都不相同。以下為五種常見的肌肉鬆弛劑及藥物使用須知。 5種常見肌肉鬆弛劑 (1)Baclofen常用的中樞性肌肉鬆弛劑,結構近似於神經傳導物質GABA,能抑制脊髓反射,使緊張或痙攣的肌肉得到鬆弛。因此,Baclofen的適應症限於脊髓和大腦疾病或損傷引起的肌肉痙攣。常見副作用有疲勞、短暫性昏睡、肌無力,可能有呼吸困難或頭暈的狀況。特別注意的是,長期連續使用Baclofen後,若突然停藥可能產生躁動不安、精神混亂、錯亂幻覺、譫妄甚至癲癇的情形,若有神經疾病相關病史者需特別小心。 (2)ChlorzoxazoneChlorzoxazone是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的肌肉鬆弛劑,不會影響正常肌肉的功能,對腦幹也幾乎不產生作用,因此對精神、神經、呼吸、循環系統等正常生理機能的影響較少。主要可減輕骨骼肌痙攣、急性肌肉疼痛,對於肌肉緊張、神經肌肉異常收縮等都有幫助。服用這個藥物時,可能會導致排出橘紅色的尿液,此為正常現象不用太過擔心。 (3)TizanidineTizanidine是中樞型肌肉鬆弛劑,除了肌肉鬆弛的作用,亦有中樞鎮痛效果。主要抑制脊髓中樞的興奮型神經傳導物質NMDA的訊號,對於肌肉痙攣的疼痛及神經系統疾病引起痙攣的症狀都有幫助。需特別注意的是,Tizanidine可能造成低血壓、頭暈眼花的副作用,若同時使用其他降血壓的慢性病藥物,應主動告知醫師。 (4)MephenoxaloneMephenoxalone是藉由阻斷神經傳導及抑制骨骼肌肉反射的方式,進而達到放鬆肌肉並緩解痙攣的效果,主要可減緩由脊髓或肌肉痙攣引起的疼痛,針對大部分肌肉疼痛、僵硬不適的狀況都能有效緩解,恢復正常的生活機能。除了作為肌肉鬆弛劑,也有緩和神經、放鬆精神效果,能改善精神緊張、神經質、神經焦慮的症狀,可作為輕度抗焦慮及精神安定劑處方。需特別注意相關的交互作用,例如酒精、部分鎮靜安眠類藥物、抗組織胺藥物,可能會加重嗜睡、倦怠、無力等副作用,不可同時服用。服用後如有昏昏欲睡的情形,請勿駕駛或動用機械等。 (5)TolperisoneTolperisone主要用於緩解脊髓損傷、外傷術後、腦中風後遺症、腦性麻痺、多發性硬化症及其他疾病等引起的肌肉痙攣及緊張。此藥物有強烈的酸苦味,因此服用時務必要「整粒吞服」,若剝半或咬碎可能會造成舌頭痲痺的不適感,請服用者特別留意。 由於肌肉鬆弛藥品屬於「醫師處方藥物」,過量或長時間服用都有風險。尤其肝腎功能不佳的患者有調整劑量之必要,與酒精、鎮靜安眠、抗憂鬱等藥物的交互作用也需要特別留意,千萬別因為想快速解決痠痛問題,而任意服用他人給予的藥品,才可避免不必要的風險。 《延伸閱讀》 .活動不多卻老腰痠背痛?恐怕是手機滑太久了,醫教3招放鬆身體救筋膜! .下床一踩地腳就痛?許嘉麟醫師簡單3招在家改善足底筋膜炎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1-27 癌症.乳癌
好累!乳癌化療重度疲憊有解 醫師:藥物運動一起來
癌症連38年蟬聯國人十大死因之首,全民聞癌色變,九成癌友最難熬過「癌疲憊」,更是化療過程第一大敵。台灣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基隆長庚醫院癌症中心主任王正旭表示,「癌因性疲憊症」盛行率高達96%,但在醫療照護過程中,僅三成病人曾獲得處置,值得正視。根據國健署癌症登記報告,乳癌每年新增人數14,217人,平均不到37分鐘就有1位女性罹癌 ,是國人第三大癌症,也是女性癌症第一名,早期乳癌5年存活率超過9成,但四期病友存活率不到兩成,如何完成化療展開癌後人生,備受考驗。王正旭表示,癌因性疲憊症與嘔吐、掉髮等化療副作用不同,但若病人累到不願再接受治療,或因為本身相關數值低下,都可能導致無法繼續治療,少數病友甚至曾出現輕生念頭。臨床上,碰到癌疲憊副作用的癌患,可根據「癌因性疲憊症治療指引」分為「非藥物」和「藥物」處置,王正旭指出,小於四分為輕度階段,只要透過認知療法如運動、飲食得以改善;但一旦惡化到4分以上就是中重度疲憊,治療指引建議加上藥物治療。王正旭表示,過往的癌疲憊並沒有治療藥物,近日有一款國人自行研發藥物獲健保,可提供乳癌四期患者使用,有助提升癌友生活品質、幫助抗癌順利。
-
2021-01-26 醫療.心臟血管
慢病最愛問【抗凝血劑】小藥師健康營養資訊:什麼?服用抗凝血劑不能吃火鍋?
「藥師我要領慢箋。」「請稍等一下」「您的慢箋好囉!因為有服用抗凝血藥物,還是要注意飲食跟是否有出血狀況喔!」「過年很多人會吃火鍋圍爐,使用當歸、薑等鍋底暖身,還有最近流行的薑黃暖身體,但如果有服用抗凝血劑要注意是否有出血情況。」「薑黃我有在吃!最近容易手腳冰冷,我就每天兩匙薑黃粉有改善,但最近痔瘡發作上廁所有血,我還以為是薑黃太上火呢。」「建議你先停吃薑黃看看,保險起見,回診抽血追蹤一下喔。」「了解,謝謝藥師!」 目前台灣上市的口服抗凝血劑有傳統的華法林(warfarin)、新型的普栓達(dabigatran)、拜瑞妥(rivaroxaban)和艾必克凝(apixaban)。而傳統的抗凝血劑使用上的限制較多,飲食上要注意高維生素K食物例如深綠色的菠菜、綠花椰菜、高麗菜、還有活血的藥材例如薑黃、當歸,所以冬天常吃的暖身子火鍋中藥湯底就要小心,而且要定期追蹤凝血功能;新型抗凝血劑藥效較穩定、不受高維生素K食物影響,飲食限制較少,跟傳統抗凝血劑比起來,不用定期追蹤凝血功能,中大出血的風險也較低。不少病人誤以為服用新型抗凝血劑就沒有出血副作用,這是一個迷思。新型抗凝血劑還是會有出血副作用,像是牙齦出血、流鼻血、或是咳血、血便、血尿、腸胃出血(黑便)。無論服用傳統或新型抗凝血劑都要注意:1.飲食上還是要注意屬活血藥性的中藥材。例如當歸、銀杏、丹參、生薑、薑黃,還有常見的保健食品有抗凝血特性如魚油、Q10、薑黃等攝取。2.都不能擅自增加或減少服藥次數跟藥量。3.病人在日常生活中仍須小心注意,若有任何異常出血或不適狀況,都應該立刻與醫師或藥師諮詢。4.如果要動手術或拔牙,也要主動告知醫師目前有服用抗凝血藥物,確保自身用藥安全。【慢病報你知】根據衛福部統計,國人十大死因中慢性病佔最多項目。罹患慢性病的日子該怎麼過?慢病好日子有營養、運動、用藥、照護、治療五大主題,以專欄或影音輕鬆呈現,每個月不定期寄送,提供最生活化又最專業的資訊給你。聯合報和你一起好好過日子!🔔加入會員,訂閱電子報【精彩回顧】過年血糖大爆走 糖友怎麼辦年貨.平台:元氣網粉絲團.來賓:莊昕悅營養師、糖友周大哥
-
2021-01-26 新聞.用藥停看聽
痠痛找上門,別過度服用肌肉鬆弛劑 小心「鬆」過頭!
「肌肉鬆弛劑」是醫療院所可能開立的藥物,不論是因運動所造成的骨骼肌肉痠痛、關節扭傷、肌腱發炎,或是工作或搬運過程中,因姿勢不良而閃到腰、拉傷挫傷,或是長期緊繃壓力大、久坐辦公、肩頸僵硬所引發的腰痠背痛等情形,都可能以肌肉鬆弛相關的藥物來緩解疼痛。為了讓民眾更了解肌肉鬆弛劑的作用,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特別邀請衛教藥師甘誼文為大家進一步說明。甘誼文藥師指出,「肌肉鬆弛劑」顧名思義就是可以使肌肉放鬆的藥物,透過干擾神經肌肉末端的神經傳導,減輕肌肉緊張痙攣、過度反射所引起的疼痛、僵硬和緊繃不適,讓過度使用的肌肉得到休息。在服用肌肉鬆弛劑之後,肌肉會呈現放鬆無力的狀態,精神上也容易產生疲倦嗜睡、視線模糊、反射運動能力下降及專注力降低的狀況;尤其年長者更容易因此發生跌倒的意外,所以在行動上一定要特別留意,不論是駕駛交通工具、搬重物或是操作精密機械,都不可掉以輕心。肌肉鬆弛劑種類多,藥師說副作用大不同 您以為肌肉鬆弛劑只有一種嗎?甘誼文藥師指出,在診斷病人酸痛的成因與部位後,醫師會開立不同的肌肉鬆弛劑,每一種肌肉鬆弛劑的機制、注意事項與副作用都不相同。以下五種常見的肌肉鬆弛劑,食藥署也為民眾做進一步說明:(1)Baclofen商品名之一: Befon 倍鬆常用的中樞性肌肉鬆弛劑,結構近似於神經傳導物質GABA,能抑制脊髓反射,使緊張或痙攣的肌肉得到鬆弛。因此,Baclofen的適應症限於脊髓和大腦疾病或損傷引起的肌肉痙攣。常見副作用有疲勞、短暫性昏睡、肌無力,可能有呼吸困難或頭暈的狀況。特別注意的是,長期連續使用Baclofen後,若突然停藥可能產生躁動不安、精神混亂、錯亂幻覺、譫妄甚至癲癇的情形,若有神經疾病相關病史者需特別小心。(2)Chlorzoxazone商品名之一: Solaxin 舒肉筋新Chlorzoxazone是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的肌肉鬆弛劑,不會影響正常肌肉的功能,對腦幹也幾乎不產生作用,因此對精神、神經、呼吸、循環系統等正常生理機能的影響較少。主要可減輕骨骼肌痙攣、急性肌肉疼痛,對於肌肉緊張、神經肌肉異常收縮等都有幫助。服用這個藥物時,可能會導致排出橘紅色的尿液,此為正常現象不用太過擔心。(3)Tizanidine商品名之一: Sirdalud 鬆得樂Tizanidine是中樞型肌肉鬆弛劑,除了肌肉鬆弛的作用,亦有中樞鎮痛效果。主要抑制脊髓中樞的興奮型神經傳導物質NMDA的訊號,對於肌肉痙攣的疼痛及神經系統疾病引起痙攣的症狀都有幫助。需特別注意的是,Tizanidine可能造成低血壓、頭暈眼花的副作用,若同時使用其他降血壓的慢性病藥物,應主動告知醫師。(4)Mephenoxalone商品名之一: Mephenoxalone 美飛舒肌Mephenoxalone是藉由阻斷神經傳導及抑制骨骼肌肉反射的方式,進而達到放鬆肌肉並緩解痙攣的效果,主要可減緩由脊髓或肌肉痙攣引起的疼痛,針對大部分肌肉疼痛、僵硬不適的狀況都能有效緩解,恢復正常的生活機能。除了作為肌肉鬆弛劑,也有緩和神經、放鬆精神效果,能改善精神緊張、神經質、神經焦慮的症狀,可作為輕度抗焦慮及精神安定劑處方。需特別注意相關的交互作用,例如酒精、部分鎮靜安眠類藥物、抗組織胺藥物,可能會加重嗜睡、倦怠、無力等副作用,不可同時服用。服用後如有昏昏欲睡的情形,請勿駕駛或動用機械等。(5)Tolperisone商品名之一: Userm悠縮莫Tolperisone主要用於緩解脊髓損傷、外傷術後、腦中風後遺症、腦性麻痺、多發性硬化症及其他疾病等引起的肌肉痙攣及緊張。此藥物有強烈的酸苦味,因此服用時務必要「整粒吞服」,若剝半或咬碎可能會造成舌頭痲痺的不適感,請服用者特別留意。食藥署也提醒民眾,肌肉鬆弛藥品屬於「醫師處方藥物」,過量或長時間服用都有風險。尤其肝腎功能不佳的患者有調整劑量之必要,與酒精、鎮靜安眠、抗憂鬱等藥物的交互作用也需要特別留意,千萬別因為想快速解決痠痛問題,而任意服用他人給予的藥品,才可避免不必要的風險。原文引用自: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2021-01-25 焦點.元氣新聞
研究:愷他命取樂死亡率高近5倍 女性自殺風險增
國衛院一份追蹤近4萬名愷他命(K他命)初犯者研究發現,娛樂使用愷他命者,3年內再犯率達39.5%,死亡率比同齡者高4.9倍,且死於自殺、暴力毆打風險增,對女性影響更明顯。年輕人使用愷他命及混用其他新興毒品成近年嚴重議題。國家衛生研究院神經及精神醫學研究中心主任陳為堅今天上午在記者會表示,愷他命主要作用是腦中神經傳導物質NMDA受體的拮抗劑,是一種解離型麻醉藥,可用於戰場、天災等緊急醫療狀態。但使用後會出現解離效用,常讓患者清醒後抱怨有不愉快的夢、意識模糊、幻覺等。這些副作用卻被一些人當成所謂的「K洞」新奇經驗。陳為堅說,從2000年後,隨著年輕人銳舞潮流的盛行,愷他命開始被當成娛樂性藥物使用,尤其是在東亞地區。台灣從2000年開始,也發現青少年、年輕成人愷他命娛樂性使用有增加的趨勢。目前政府對愷他命使用者的裁罰,對持有20公克以下者,除了罰金,還要參加4到8小時毒品防治講習,政府也建立相關受罰者資料庫。國衛院最新研究以受罰者資料庫中去識別的資料,追蹤2009年至2016年3萬9178名愷他命使用者初犯,釐清再犯率與相關死亡統計。陳為堅表示,研究團隊發現,受行政裁罰的愷他命初犯者,3年內再次因使用愷他命受罰的機率高達33.85%;若合併計算一、二級毒品者,3年內的再犯率更高達39.95%。更令研究團隊驚訝的是,與全國死亡資料比對後發現,這些愷他命使用者在初犯3年內的死亡率,若與一般人口中同年齡、同性別者的死亡率相比(標準化死亡比)高達4.9倍。陳為堅說,進一步分析死亡原因,愷他命初犯者3年內因身體疾病死亡的標準化死亡比並不太高,反而是一些非自然死因的標準化死亡較高,像是最常見的自殺為13.4倍、藥物過量者有21.3倍與暴力毆打20.7倍等。陳為堅解釋,愷他命使用者會死亡可能不是藥物本身的作用,而是因用藥後產生幻覺、心情受影響、容易憂鬱等,導致非自然死亡的風險增加。若以性別分析,陳為堅說,愷他命的初犯者大部分是男性,但研究發現,女性愷他命初犯者3年內非自然死因的標準化死亡比為19倍,自殺更是高達31.4倍,愷他命引起的情緒問題、暴力毆打等,女性危害都比男性更甚,這是值得研究的問題。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成癮防治科主治醫師黃名琪在記者會表示,長期使用愷他命對身體造成危害,如心跳加快、血壓上升,膀胱炎、膀胱萎縮、頻繁如廁,也容易腹部絞痛、胃口下降,甚至為了止痛必須增加愷他命用量。此外,黃名琪指出,使用愷他命也會影響中樞神經系統,會成癮、認知功能損害、短期與長期記憶缺損,出現幻覺或妄想,有解離現象和憂鬱。黃名琪說,要戒除愷他命需要專業協助,很多人以為可以靠意志力,但有超過一半以上的愷他命使用者合併憂鬱等精神問題,必須先處理這些共病,有助減少患者再陷入使用愷他命的無限迴圈。陳為堅表示,此研究發現,初犯者3年內再犯率高,顯示現行對三、四級毒品的行政裁罰有改進空間,參加講習效果不好。另外,目前醫學文獻不太顯示愷他命是高危險藥物,很多人認為好玩、體驗一下沒關係,但研究發現死亡率其實會大幅增加,應不斷提醒,納入預防衛教教材,應有助減少年輕人嚐鮮誤入陷阱。 請珍惜生命,再給自己一次機會。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
2021-01-24 科別.心臟血管
全球4千多萬人都中! 醫揭「3危險症狀」恐害中風、失智
一名47歲王老師喜好戶外運動,但去年開始感到心悸不適,運動時氣喘吁吁,工作及情緒大受影響,原本以藥物治療,卻遲不見效,經轉診詳細檢查後,發現為心室早期收縮及心房顫動所致,安排接受心導管電氣消融術治療,症狀大幅改善,且過程中不需使用X光,大幅降低輻射風險。 心悸、喘、疲倦 是心房顫動主要症狀在2016年全球約有4千多萬人有心房顫動的問題,主要症狀為心悸、喘、疲倦,且可能造成中風、心衰竭、失智症、憂鬱、生活品質下降、住院次數增加,甚至提升1.5至3.5倍死亡率。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心律不整醫療團隊醫師莊傑貿表示,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心律不整,此疾病初期為陣發性心房顫動,若無積極治療,則可能演變為持續性,接著變成永久性心房顫動,若到了最後階段才積極治療,恐效果不彰。 治療心房顫動 分心跳控制及節律控制2種莊傑貿強調,心房顫動治療方式可分為心跳控制及節律控制,前者可改善當下症狀,但無法終止心房顫動疾病的惡化;後者可有效遏止心房顫動惡化,並改善症狀,但要使用藥物達到長期節律控制相當困難,且可能產生藥物副作用。因此,使用導管電燒可有效達到長期節律控制,且效果是藥物的4-5倍。導管治療心房顫動通常要使用大量X光輻射來定位及監控導管的位置,X光透視時間往往超過30分鐘,令患者擔心是否造成輻射傷害,而使用心臟內超音波或經食道超音波加上3D定位導航系統,可以減少X光透視時間,甚至不用使用任何X光,即可完成導管治療。 無輻射導管治療 減少癌化、基因突變風險莊傑貿提到,透過無輻射導管治療心律不整,可以減少病患癌化及產生基因突變的風險,也可以讓執行導管的醫師、技術員、麻醉團隊免於輻射暴露,進而減少罹患白內障、腦癌、甲狀腺病變的機率,且導管中不用穿著沉重的鉛衣,也減少醫療人員骨骼關節因負重產生的職業傷害,如:椎間盤突出,可謂一舉數得。延伸閱讀: ·你的心臟健康嗎? 從這8地方check隱藏毛病 ·心房顫動中風的機率是一般人5倍! 5個常被忽略的小毛病都是重要警訊
-
2021-01-23 科別.泌尿腎臟
1晚小便10次站馬桶前就2滴 男人40要留意攝護腺肥大
65歲張先生去屆齡退休,工作漸漸交給年輕人,但白天覺得越來越疲倦,去年底突然發現晚上跑廁所次數增加,1個晚上曾經小便10次,等同躺床30分鐘就要起身,卻又常常站在馬桶前,小便出不來就是出不來,就只有2至3滴,僅有尿意但沒有尿液,接受解查才發現攝護腺肥大導致膀胱容積減少。攝護腺肥大40歲就漸漸開始 小便變慢夜尿越來越頻繁振興醫院泌尿部主治醫師楊景偉表示,攝護腺起初肥大時,剛開始會影響小便速度,臨床中曾有40多歲病患求診,原因發現自己小便開始不如以往,排不乾淨、流量變小,而部分攝護腺肥大患者,若沒有即時治療病況越來越嚴重,就有可能發展到晚上頻尿,個案張先生1晚小便10次,可以說幾乎沒有休息機會。楊景偉補充,膀胱收縮力降低,尿容積減少會引起夜間頻尿,男性最常見因攝護腺肥大,造成膀胱容積減少增加夜尿;同時,心理性原因例如憂鬱症或焦慮症,有時對膀胱裡尿液特別敏感,即使少量尿量仍要排空才能安心入睡,這是因情緒焦慮引起。症狀輕微先調整生活習慣 症狀嚴重可服藥或手術改善楊景偉建議,症狀輕微者建議從生活習慣調整開始,睡前4小時內儘量少喝水與攝取刺激性飲料、茶、咖啡、酒精、含水含糖過多的水果等,考慮以漱口代替喝水,養成睡前先將尿液排空的習慣,改善睡眠環境與平日緊張、焦慮、憂鬱等情緒問題,規律運動、減肥,對夜尿都有幫助。楊景偉補充,護腺肥大引起尿路阻塞可用交感神經抑制劑或合併第五型還原酶抑制劑治療,可改善夜尿症狀;夜間尿多症病患可用合成抗利尿激素治療,讓水份晚上留在體內,減少夜尿排出;有睡眠障礙者可服用短效的安眠藥來改善睡眠;至於嚴重的攝護腺肥大阻塞,需要透過手術治療,才能澈底改善臨床症狀。夜尿常被忽視 找對原因才能完整評估楊景偉醫師提醒,夜尿是容易被忽視的臨床症狀,治療方式應找到夜尿原因,針對可能面向完整評估,並以提升生活品質為目的,了解符合病患的期待,對症下藥避免因藥物引起不良副作用。★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01-22 養生.聰明飲食
薑黃護心好食材!營養師:小心副作用,建議這樣吃最好
近來,越來越多知名人士因心血管疾病而病逝,許多人甚至因此無預期的過世,讓人惋惜!社會大眾開始關心自己的心血管健康,擔心心臟疾病來得無聲無息,徒留遺憾。而如何預防心血管疾病上身呢?許多人認為,除了吃藥,更容易而安全的健康投資是吃保健品,也因此使得訴求具有通血路、顧心臟的成分,人氣始終居高不下。本次,邀請郵政醫院營養師黃淑惠來談談「薑黃」到底能不能護心呢?過去,薑黃都做為香料使用,近年來,卻成為熱門的保健食品成分。黃淑惠表示,其營養關鍵來自於薑黃素(curcumin)。研究指出,薑黃素的絕佳抗氧化能力,能有效清除自由基,減少癌症、心血管疾病、失智症等的發生。薑黃素能抑制膽固醇形成,預防心血管疾病。從肥胖動物實驗發現,於飲食中添加1~5%的薑黃粉,4週後可顯著降低血液中的低密度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濃度,同時增加高密度膽固醇含量,有效預防血栓形成,避免動脈粥狀硬化。她進一步說明,薑黃素亦是天然抗發炎成分,能抑制細胞內發炎物質(TNF α)的生成,降低發炎反應,預防多種慢性疾病;進而預防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所造成的心血管併發症。每天該攝取多少薑黃素量呢?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成人一天攝取量以每公斤體重使用0~3mg來計算。以體重60公斤的成人來計算,每日建議攝取量為不超過180mg。而薑黃素是一種脂溶性的營養素,建議飯後食用,效果較佳;薑黃粉則與油脂混合,添加在食物中幫助吸收;此外,與黑胡椒一起服用,胡椒鹼亦可提高薑黃素的吸收率。黃淑惠提醒,因薑黃素有些許副作用,如噁心、嘔吐、腹瀉、皮膚過敏等。另外,懷孕、哺乳及15歲以下孩童應避免服用;有貧血、膽管堵塞、腎臟疾病、胃潰瘍、手術前的人不適合食用。不如從飲食中攝取,例如,薑黃、咖哩、薑、芥末等富含薑黃素的好食物來補充。薑黃粉的味道嗆而不辣,拿來做成燉飯、炒飯或醃肉的去腥劑,都是不錯的料理方式。
-
2021-01-20 科別.腦部.神經
肌張力不全無法走路 腦部刺激術恢復行動力
「肌張力不全症」病人常有眼瞼痙攣或斜頸等症狀,嚴重者無法走路。20歲王姓病友發病時一度在地上爬行,40歲陳姓病友走路則要靠手推車輔助,兩人分別接受「深腦部刺激手術」後,都恢復了行動力,也可拿筆寫字。高雄長庚醫院「帕金森氏病中心」成立十年,利用深腦部刺激手術治療帕金森氏患者,近年更應用在「難治型肌張力不全症」患者身上。神經內科醫師陳盈發表示,此病症是腦部神經功能異常引起的不自主動作障礙,每萬人有一點五至二人罹病,輕症如眼瞼痙攣或斜頸,可靠打肉毒桿菌治療,重症者進行深腦部刺激手術,目前完成五例手術。陳盈發指出,病患若長期服藥,常出現嗜睡、注意力不集中等副作用,不同於帕金森氏病患者,手術在病患腦部蒼白核放置晶片,藉電極刺激可達到緩解病患動作障礙的效果,使用充電式電池,年限15年,自費150萬元。王姓病友與陳姓病友在二年前陸續完成手術,王姓病友原本嚴重到無法走路,幾乎只能癱在床上,三餐靠餵食;陳姓病友則是軀幹會不自主往後仰,走路靠輔助器,異常走路姿態引人側目。擔任檢驗員的陳姓病友說,他在32歲出現動作遲緩,被醫師診斷為肌張力不足及帕金森症候群綜合症,發病後走路靠助行器,連寫字都有困難,手術完成後行動自如,同事看他跟正常人沒兩樣,很多工作回到他身上,「壓力變很大,花一段時間才適應」,但這個改變讓他開心。
-
2021-01-20 名人.潘懷宗
潘懷宗/劍橋女大生跳機身亡,異常行為元凶竟是抗生素?真的是這樣嗎?
根據英國每日郵報記者哈根先生(Pat Hagan)在2020年12月29日的一則報導,某些抗生素的使用可能與自殺的念頭有關,真的是這樣嗎?英國近期有則新聞,是關於一位青春年華、活潑可愛的19歲劍橋大學女大生阿拉娜·庫特蘭(Alana Cutland),在2019年7月從馬達加斯加上空5,000英尺的輕型飛機上跳下,自殺身亡。攻讀生物自然科學的阿拉娜,當時正在該島進行實習研究,沒想到突然出現精神異常,表現偏執且變得孤僻。她的父母接到訊息後,非常擔心且立刻替她安排好了航班回家,當她自行開啟飛機門跳下時,這架小型飛機正將她送往主要機場。驗屍官湯姆·奧斯本(Tom Osborne)諮詢了曾在2013年報告過多喜黴素(Doxycycline)與精神症狀相關的三個罕見案例的精神科Healy醫師,懷疑該學生的死亡可能與她正在服用的抗生素多喜黴素相關。儘管此藥從未在任何藥物仿單上被提出有過自殺念頭或幻覺的副作用,他仍強烈懷疑此藥有產生思覺失調的副作用,因而寫信給英國國家藥品和保健產品監管局(MHRA),要求對多喜黴素這個抗生素重新進行評估審查。英國國家MHRA雖然已經開始調查該藥的安全性,但尚未做出結論,因果關係更待醫學界進一步釐清。多喜黴素(Doxycycline),除了可以治療青春痘,也可以用來治療各種類型的感染,像牙齒感染、肺部感染、以及性傳染性疾病。如果您正要去旅行,它還可以拿來預防瘧疾,用途相當廣泛。英國東約克郡赫爾市(Hull),貝基·古德溫小姐(Becky Goodwin)很清楚地記得她情緒到達最低點的那一刻。當天這位30歲的年輕媽媽才剛剛向36歲的丈夫湯姆(Tom)和他們7歲以及4歲的孩子們揮手說再見,因為他們要出去遛狗。才一轉頭,她就無緣無故的不知道為什麼,完全失控地哭了起來。接著,就上樓去洗手間,從櫃子裡拿出一把剪刀直接考慮自殺,了結生命,而且深深地相信丈夫和孩子們就算沒有了她,生活也會過得比現在更好。正要自殺的那一瞬間,房子外面信箱蓋一開一關的尖銳聲音,驚醒了她,阻止了自殺動作,瞬間將她拉回到了現實,因為剛好有個工讀生在樓下的信箱裡放了一張傳單。貝基(Becky)恰巧從電視上看到劍橋女大學生自殺案中驗屍官的懷疑,因此她自認為這都是因為她也服用了多喜黴素的關係。貝基從青春期開始就飽受嚴重痘痘的困擾,因此從三月份開始接受多喜黴素治療,但已在六月份停藥。其中她接受了十次心理治療,精神狀態雖有所改善,但並沒有完全復原。目前,沒有任何一位醫療人員確認她的狀況跟她服用的多喜黴素相關,只是貝基看到驗屍官對劍橋女大生之死的推測後,心中的警鈴大作,遂向記者吐露。 與此同時,來自英格蘭東北部的另一名匿名的25歲女孩,也認為她在服用多喜黴素後產生了自殺的念頭。她在2018年吃過家庭醫生開立的多喜黴素,皮膚狀況好轉不少。但她最近一年半以來的精神健康狀態卻盪到谷底,甚至常常想要自殺,多次致電自殺求助熱線(按:依原報導推估,她產生精神狀態前可能已經停藥)。當時接受驗屍官諮詢的精神科Healy醫師表示:“我個人知道四五個服用多喜黴素後感到焦慮的案例,症狀都在停藥後就獲得改善。我認為劍橋大學阿蘭娜同學,則是一個非常極端的例子。多數醫師認為多喜黴素是無礙的,但對於某些特定的人來說,它卻有可能需要注意。因此我認為這個藥物要有謹慎的警語提醒民眾有這個可能性,當正在服用這個藥物的民眾遭遇到精神狀況時,應該立即停藥。”從這幾個案例,我們可以像驗屍官一樣下結論嗎?其實還不行。美國喬治亞州奧古斯塔大學(Augusta University)的科學家們,曾經針對抗生素與其精神異常副作用進行了大規模的研究。某些抗生素與急性思覺失調有關,而四環黴素類中的米諾環素(Minocycline)則反而可能改善一些思覺失調的症狀。他們先從美國藥物食品管理局的不良事件通報系統中,收集了最近八年的數據,再以米諾環素為基準去比較各種抗生素產生思覺失調這項副作用的可能機率(odds ratio)。結果發現,23種抗生素中,思覺失調約佔所有被通報副作用的1.6%,多喜黴素則是0.9%(共91例)。可能機率比米諾環素高的抗生素依次有巨環類、氟喹諾酮類、頭孢菌素、四環黴素類以及盤尼西林類。若是依照美國Clinical.com的統計,從2008到2018年間,多喜黴素每年平均有七百萬次的處方來估計,多喜黴素被報告有類似思覺失調症狀的機率換算起來僅約為百萬分之一左右。然而這類藥物不良事件的通報資格不限醫師、病患,因此症狀歸類可能不盡精確,亦有可能高估或低估。奧古斯塔大學的研究人員認為,精神異常有可能是抗生素治療罕見的副作用之一,值得留意並再確定。但絕對不是不可以使用的藥物,甚至在很多時候,還是第一線用藥,請大家務必了解,並聽從醫生指示服用。劍橋女大生真的是因為服用抗生素產生精神症狀而自殺嗎?因果關係仍待釐清。貝基與匿名女孩的自殺念頭,真的是服用多喜黴素導致的?還是因為嚴重痘痘所造成的憂鬱呢?則值得進一步探討。事實上,長期的研究顯示,嚴重的痘痘與憂鬱症甚至自殺傾向有相關。有一段很長的時間,口服A酸(isotretinoin)被認為有可能與痘痘病人的憂鬱與自殺傾向相關,在藥物仿單中也加註了相關警語。然而,口服A酸通常用在最嚴重的痘痘病人身上,究竟是這群病人因為嚴重的痘痘造成憂鬱甚至動了自殺的念頭,還是因為口服A酸造成這樣的反應?在科學上要確認因果關係,並不是單純依靠一兩個案例,或單一醫師意見就足夠。醫學研究者們經歷了十年的時間,使用了包括國家疾病資料庫、統合分析等研究方式整合了超過30個大小研究後,才確定還給口服A酸一個公道:口服A酸並不會增加憂鬱症的發生率,痤瘡的治療甚至有助於改善憂鬱的症狀。因此,貝基與匿名女孩的自殺念頭到底是藥物導致,還是嚴重痘痘所引發,或者是別的原因,有待進一步的科學驗證。至於為什麼抗生素會引起精神異常,也需要更深入的探討,個人認為,其中一個比較可能的原因,就是抗生素會殺死腸道內大量的益菌,所以給了壞菌增多坐大的機會,最後非常罕見的產生了精神異常。那我們應該如何保護自己呢?第一是不自行濫用抗生素,第二是聽從醫師的指示服藥,第三加強患者及家屬的衛教,對抗生素副作用的認識以及副作用症狀的監測,以便早期識別和處理。用藥時一旦有任何的不適,則應立即告訴醫生。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
2021-01-20 養生.抗老養生
「大寒」各種病毒活躍 多吃這類食物抵禦風寒邪氣
1月20日是24節氣的「大寒」。最近氣溫驟降,民眾對「大寒」威力有感覺了。在「立春」之前天氣酷寒,尤其在大陸北方,那種風雪飄飛,刺骨寒心的冷,更可以體會這節氣為何叫「大寒」了。大寒是一年中最後一個節氣,與立春相交接,所以飲食上與小寒也略有不同。此時也是年尾調整身體最重要的時刻,進補量應逐漸減少,以順應季節變化。古有「大寒大寒,防風禦寒,早喝人參、黃酒,晚服杞菊地黃丸」,這是古時農民在田裡勞動一年,到了冬末農閒為儲備來春體力的生活寫照。但現代人營養過剩,飲食高油、高糖,熱量常過多,高血壓、糖尿病患者宜注意熱量攝取,以免血壓、血糖飆高。在大寒的進補上,應適當地加進一些具有升散性質的食物為適應春天升發特性做準備。秀傳紀念醫院中醫部主任李維哲指出,「冬不藏精,春必病溫」,即寒冬時新陳代謝減緩,免疫力隨之下降,這時應做好冬季養生,養精蓄銳,培養明年健康體質根本。生活作息上應注意「早臥晚起,必待日光」,即早起運動的人,應看到太陽露臉,氣溫稍微回溫,並做好保暖防護再出門,免得溫差過大而受寒,或發生高血壓、中風、心肌梗塞等意外。不要吃冰冷的食物或喝冰涼飲料,涼性的菜蔬水果亦不宜多吃,才不會使人裡外皆寒,陽氣喪失。乾冷氣候,皮膚的水分與脂肪含量減少,皮膚變得乾燥敏感甚至皸裂,可多吃些含黏液質食物,如蜂蜜、木耳、海參、蹄筋等。如果患有冬季搔癢症,小腿紅癢脫屑,則宜塗抹乳液加以保養。大寒期間尤其是各種病毒最活躍的時節,也是感冒等呼吸道傳染性疾病高發期,應適當多吃一些溫散風寒的食物以防禦風寒邪氣的侵擾。日常飲食中常用的具有辛溫解表、發散風寒的食物有紫蘇葉、生姜、大蔥、辣椒、花椒、桂皮等。李維哲指出,感冒伴隨喉嚨痛、咳嗽時應避免吃補品,否則不僅會咳得更嚴重,聲音還會沙啞。「虛者補之,實者瀉之」,也就是說進補適合對象的體質是虛性的;而火氣大、咽乾口苦、嘴巴破、便秘等,體質過度亢進者屬實性體質,則需要處以瀉火法或涼補法。依中醫辨證原則,補氣類如人參、黃耆、白等;養陰補血類如生地、阿膠、當歸等。不少人認為既是補品,就有益無害,多多益善或補不得法,結果反而產生副作用。雖然冬日嚴寒,人體需要更多的能量來抵禦寒邪,藥膳宜溫補而忌寒涼。進補是要補體質虛的人,應依體質進補,一般體質大體分為燥熱與寒冷兩種體質。燥熱體質進補後會口乾舌燥的人,可以多喝開水,吃點綠豆湯、冬瓜湯等。另外,進補或吃火鍋去「大寒」時,飲食要有節制,切忌暴飲暴食。吃火鍋要適可而止,應該適量吃些饅頭、麵條、麵線等易消化的食物,隨時要注意胃腸保養。若能注意好年節前「大寒」的養生法則,那麼待陽氣升發的春季,人體新陳代謝開始旺盛,就可以過個稱心如意的牛年了。【諮詢/秀傳紀念醫院中醫部主任李維哲,記者張耀懋報導;出處/2009/01/17聯合報】(編註:文中受訪者職稱或有變更,敬請包涵)
-
2021-01-18 焦點.健康知識+
糖尿病老藥成抗老神藥?教授:一件事比吃藥有效
長期關注我網站的馬博士(Vincent Ma)在2020-12-30用臉書簡訊寄來兩篇文章,而它們都是關於《糖尿病老藥可能會變成抗老神藥》。這個糖尿病老藥的英文是metformin,中文是二甲雙胍(翻譯自化學名稱Dimethylbiguanide)。第一篇文章是2020-2-1發表在《康健雜誌》,作者是台北榮總醫師劉秀枝,標題是糖尿病老藥華麗轉身抗老?。它的第二段是:10多年來,動物實驗發現服用二甲雙胍不僅可延長線蟲與小鼠的生命、且較健康,但對果蠅與大鼠則無同樣作用。陸續的觀察性流行病學研究,發現服用二甲雙胍的糖尿病患者,比起服用其他降血糖藥物者,甚至沒有糖尿病的對照組,得癌症與心血管疾病的機率較低、存活率較高,因此掀起二甲雙胍的抗老化研究風潮。這篇文章也有提到一項即將要在美國進行的大型臨床試驗床試驗(Targeting Aging with Metformin,TAME),而這項試驗的目標是要探討二甲雙胍是否能預防與老化相關的各種疾病,如癌症、心血管疾病、失智症等。第二篇文章是2020-12-30馬博士用Evernote軟體發表的筆記,標題是抗衰老藥:長壽只是副產品,而裡面記錄的是北京大學醫師薄世寧的言論。這個標題的意思是,抗衰老藥的主要作用是能避免老化相關的疾病(如癌症、失智、心血管疾病),而延長壽命就只是副產品。這篇文章除了也有提到那個叫做TAME的臨床試驗之外,也指出(1)越來越多的動物實驗表明二甲雙胍能夠推遲衰老進程、延長壽命,(2)患了糖尿病堅持服用二甲雙胍的人,壽命比沒有糖尿病的人還長。首先,TAME臨床試驗是在2014年開始籌備,並且預定在2018年正式啟動,但是直至今日它還沒在官方的臨床試驗網站註冊,也還沒開始招募志願者(請看TAME官方網站)。至於為什麼會延宕到如此地步,目前沒有合理的解釋。不管如何,由於它的預定試驗期是6年,所以要看到結果至少還要等7年。可是,有人因為聽到這個消息就開始非法地吃這個需要醫師處方的藥,儼然把它當成保健品,殊不知這是具有危險性的(請看下面討論)。劉秀枝和薄世寧兩位醫師都有說《很多動物實驗表明二甲雙胍能夠延長壽命》,但事實是如此嗎?有一篇2019-9-13發表的綜述論文非常詳盡地回顧了關於二甲雙胍是否能延長壽命的動物實驗,請看Metformin and Aging: A Review(二甲雙胍與衰老:綜述)。它的引言是:「作為TAME試驗的支持證據,該研究的人員指出“二甲雙胍調節模型生物的衰老和健康期的生物機制”。 但是令我們感到沮喪的是,對於這樣的聲稱我們非但找不到太多的證據,反而是恰恰相反」。它接著說,關於線蟲模型,二甲雙胍是能延長壽命,但那是通過改變線蟲的食物(活體細菌),而不是線蟲本身;關於果蠅模型,二甲雙胍是有毒性,並且會減短壽命;關於小鼠模型,只有薄弱的證據顯示二甲雙胍能延長壽命。劉秀枝和薄世寧兩位醫師也都有說《糖尿病患服用二甲雙胍,壽命比沒有糖尿病的人還長。》。有關這一點我們來看一篇2019-2-12發表的綜述論文Taming expectations of metformin as a treatment to extend healthspan(削弱二甲雙胍作為延長健康期的療法的期望)。這篇論文的標題是語帶雙關:由於那個籌備了7年的臨床試驗是叫做Targeting Aging with Metformin(縮寫TAME),而TAME這個字的意思是《馴服》或《削弱》,所以這篇論文就是要勸告大家不要一廂情願地以為TAME這個臨床試驗會帶來什麼好消息。這篇論文說,被發現二甲雙胍會延長壽命的人都是患有糖尿病或是其他疾病。也就是說,二甲雙胍也許真的能延長患病的人的壽命,但是它卻不見得也能延長無病的人的壽命。事實上,很多研究發現,二甲雙胍對較重的病情較有作用,而對較輕的病情則幾乎沒有作用。更諷刺的是,早就有研究發現,生活形態的改變比二甲雙胍還更有效果。例如2002年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Reduction in the incidence of type 2 diabetes with lifestyle intervention or metformin(通過生活形態干預或二甲雙胍來降低2型糖尿病的發病率)。這項研究發現生活形態干預可以降低糖尿病的發生率58%,而二甲雙胍只能降低31%。另一例子是2015年發表在柳葉刀的Long-term effects of lifestyle intervention or metformin on diabetes development and microvascular complications over 15-year follow-up: the Diabetes Prevention Program Outcomes Study(在15年的隨訪中,生活形態干預或二甲雙胍對糖尿病發展和微血管併發症的長期影響:糖尿病預防計劃結果研究)。這項研究發現,在15年的追踪期間,生活形態干預可以降低糖尿病的發生率27%,而二甲雙胍只能降低18%。更令人擔憂的是,早就有研究發現,二甲雙胍會干擾運動對健康的好處。例如:2013年:Metformin modifies the exercise training effects on risk factors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t adults(二甲雙胍改變運動訓練對糖耐量受損成年人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的影響)。結論:二甲雙胍可能會削弱運動對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和代謝綜合徵嚴重程度的正面效果。2017年:Effect of metformin on exercise capacity in metabolic syndrome(二甲雙胍對代謝綜合徵運動能力的影響)。結論:二甲雙胍治療六週會顯著降低新診斷的代謝綜合徵患者的運動能力。2019年:Metformin blunts muscle hypertrophy in response to progressive resistance exercise training in older adults: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multicenter trial: The MASTERS trial(二甲雙胍會妨礙老年人進行性阻力訓練造成的肌肉肥大:一項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的多中心試驗:MASTERS試驗)。2020年:Long-term metformin treatment and risk of peripheral neuropathy in older Veterans(長期接受二甲雙胍治療和老年退伍軍人周圍神經病變的風險)。2020年:Risk of Anemia With Metformin Use in Type 2 Diabetes: A MASTERMIND Study(2型糖尿病患使用二甲雙胍引起的貧血風險:一項MASTERMIND研究)。綜上所述,(1)有關二甲雙胍能延長壽命的動物實驗證據是非常薄弱,(2)二甲雙胍對輕症患者的療效是非常有限,(3)二甲雙胍預防糖尿病的效果是遠不如生活形態干預,(4)二甲雙胍會削弱運動對健康的好處,(5)二甲雙胍有引發貧血和神經病變的風險。所以,總總資料顯示,就延長壽命或健康期而言,良好的生活習慣非但不會有不良副作用,而且一定會比二甲雙胍來得有效。折騰了個老半天,到頭來,真正的抗老神藥還是不抽煙,不酗酒,均衡飲食,有恆運動。原文:糖尿病老藥→抗老神藥?
-
2021-01-17 科別.心臟血管
低密度膽固醇越低越好?該用藥物保養心臟健康嗎
讀者Scott在2021-1-7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教授您好: 感謝您在這多元卻混擾的資訊時代中提供一個可信的參考依據. 請教您兩問題—–最近天下雜誌的文章,1.該內容認為LDL越低越好(The lower, the better), 因為可避免形成血栓. LDL是越低越好還是只要低於標準值即可?2.該心臟科洪醫師認為史他汀(Statins)類應作為心血管疾病初級預防(即使LDL低於標準也應 服用),也提供期刊證明, 不純粹只是個人意見(??), 好像史他汀(Statins)類既能治療也能預防用(當作保健食品使用)?? 真是如此嗎??這位讀者提供的文章是2020-12-16發表在《天下雜誌》,標題是:心臟健康也能超前部署?心臟科權威洪志凌:從降膽固醇做起!這篇文章的第一個小標題是《低密度膽固醇的唯一標準:越低越好!》,而在它下面的第一段是:「不要以為,低密度膽固醇130 mg/dL是正常。大型隨機取樣的臨床研究均證實,低密度膽固醇降越低,心血管事件發生率越少;近期還有研究(註1)指出,當低密度膽固醇低至20mg/dL,心血管事件發生率最少,這就表示沒有所謂的標準值了!」這是洪志凌醫師…再三叮囑聽眾的一番話。這段話裡的《註1》是一篇2017年發表的論文,標題是:Evolocumab and Clinical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依伏洛單抗和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臨床結果)。從這個標題就可看出,這項研究是針對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而做的,所以它所得到的結論並不見得就適用於一般民眾。這項研究的確是有發現《當低密度膽固醇低至20mg/dL,心血管事件發生率最少》,但這是針對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而言,所以不可以直接套用在一般人身上。還有,這篇論文既沒有說《這就表示沒有所謂的標準值了!》,也沒有說《低密度膽固醇的唯一標準:越低越好!》。根據美國心臟協會2018年發布的指南,成年人理想的低密度膽固醇水平是100mg/dL以下。由於這份指南是寫給專業人員看的,所以一般人可能看不懂。不過沒關係,克里夫蘭診所和哈佛大學都有做同樣的表示。那, 既然是《100mg/dL以下》,也就表示99mg/dL就算是《正常》或《健康》。所以,洪醫師說的《沒有所謂的標準值了》,是值得商榷的。至於《低密度膽固醇越低越好》這個說法,也是有點操之過急。畢竟,那篇2017年的論文所報導的最低點也還是有20mg/dL,何況那還是針對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事實上姑且不說《越好》,就算光是《是否有害》都還是個未知數。畢竟低密度膽固醇是負責運送膽固醇到各個細胞,所以如果缺乏低密度膽固醇,就有可能會使細胞無法正常運作。在還沒有確切證據之前,《低密度膽固醇越低越好》這個說法,就只是個人意見。《天下雜誌》那篇文章的最後一段是:「身為心臟內科權威,在照護心臟健康的超前部署上,洪志凌醫師不僅言教,更身體力行!他從30年前就開始服用史他汀類藥物,家人及兒女也都是透過藥物來保養心臟健康…」《史他汀類藥物》的英文是statins,而我在過去發表的文章裡是根據谷歌翻譯把它翻成《他汀類藥物》。不管如何,我在2018-6-22發表的非吃降膽固醇藥不可?就有討論一般人是否需要吃他汀類藥物來預防心臟病。我把重點拷貝如下:Rita Redberg是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心臟科教授/醫生,也是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的主編。她在2013-11-13在紐約時報發表Don’t Give More Patients Statins(不要給更多病人他汀類藥物)。(註:英文的Patients雖然是翻譯成“病人”,但它真正的意思是“相對於醫生的人“,可能有病,也可能無病)她也在2017年1月在美國醫學會期刊發表Statins for Primary Prevention:The Debate Is Intense, but the Data Are Weak(他汀類藥物用於一級預防:辯論很激烈,但數據很薄弱)。(註:”Primary Prevention”翻譯成“一級預防“,而它的意思是”沒病的人吃藥來避免疾病的發生“)她說,每100個無病的人在服用5年他汀類藥物之後,頂多就只有兩個會避免心臟病發作,而沒有人會因為服用他汀類藥物而活得更久”。也就是說,所謂的“預防“,實際上是預防不了什麼。可是,服用的人卻可能會有不良副作用。尤其是,很諷刺的,副作用之一是,血糖可能會上升。《美國預防服務工作隊》(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是一個由很多醫療專家組成的非牟利組織。它在2017-1-15發表Statin Use for the Primary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Adults: Recommendation Statement(他汀類藥物用於成人心血管疾病的一級預防:建議聲明)。這份聲明建議有心臟病風險的人吃他汀類藥物,但卻完全沒有說人人都需要吃。有一篇2019-10-16發表的論文更是強烈質疑人人都需要吃他汀類藥物的建議。請看Statins for primary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他汀類藥物之用於預防心血管疾病)。這篇論文有被Medscape Medical News(Medscape醫學新聞)做了深度報導。請看‘Low Value’ Care? More Controversy for Statins in Primary Prevention(“低價值”護理? 他汀類藥物在一級預防中的更多爭議)。從這個標題就可看出,他汀類藥物之用於預防心血管疾病,被認為是一種“低價值”護理。總之,這篇《天下雜誌》文章所說的《低密度膽固醇的唯一標準:越低越好!》,目前還缺乏確切的證據,而它所說的《用他汀類藥物來保養心臟健康》,是具有爭議性的。事實上目前唯一不具爭議性的保養心臟健康的方法是《良好的生活習慣》 – 不抽煙,不酗酒,均衡飲食,有恆運動。註1:另一位台灣醫師也曾錯誤解讀一項有關低密度膽固醇的研究。請看壞膽固醇應在15-50之間?。註2:他汀類藥物有所謂的反彈效應。也就是說,如果驟然停止服用,低密度膽固醇就會比服用前還高,而且是連心臟病發作的風險也會比以前高。請看多種西藥有反彈效應。原文:低密度膽固醇越低越好?他汀類藥物保養心臟?
-
2021-01-16 新聞.杏林.診間
外科醫師變網紅擁34萬粉絲!江坤俊寫診間日記:遺憾的故事,能讓更多人不再遺憾
「一篇貼文感動上萬人!」這不是調侃或內容農場的發言,而是此刻仍在進行的真誠與真情。擁有34萬人臉書粉絲團的外科醫師江坤俊,堪稱醫師界的網紅,雖然每天行程滿滿,卻仍抽時間,親自寫出一篇篇診間日記。不跟網紅一樣為了拚業配而做這件事,江坤俊只是堅持初心──「當醫師可以救很多人,但在社群媒體上,可以影響更多人!分享這些故事,是讓『當下的遺憾,也許能讓他人不再遺憾』。」 成功故事要說,失敗更要說 「我記得在病房裡,有位罹癌的父親,總是趕著兒女別待在醫院、快點回家,也不願跟家人透露病情,直到最後癌末腫瘤大出血,家人才在加護病房知道父親罹癌。」 「他的兒子說,『你為何不早點告訴我們?我們為了你跟媽過好生活努力工作,可是現在我們的打拼算什麼?如果你早點跟我們說,我們還有半年可以相處,至少還有半年......』。」 「我的感觸很深,所以我在想,也許一次又一次的分享,能改變些什麼,這些分享不會都是成功的案例,也有失敗的。成功了,當然要把故事說出來,但許多失敗的原因,都是對正確治療有誤解、太晚進行治療。」江坤俊說。 病患不願治療,讓他最痛心 「就在上個月,一名50多歲的女性,左邊乳房有將近20公分爛化膿的腫瘤,像西瓜那麼大!我問是擺了多久了?她說2年多快3年。我再問,為何要怎麼久才要來治療?原來是她的鄰居罹癌時曾接受過化療,最後還是過世了,讓她打從心底拒絕化療。」 「我跟她說,你為什麼不看看成功案例?現在副作用已經大幅降低,很多人都是邊化療還能邊工作;再說腫瘤縮小後再開刀,乳房保存率有80以上,如果真的要重建乳房,現在的技術很先進,甚至比原本的更好看。」 江坤俊跟那病患說,這就跟偏方一樣,使用偏方的1000個人裡面,只要有5個人成功,就被大肆宣揚;如果走正規醫療,1000人只要有5個失敗,也會被大肆宣揚。 修護身體的同時,也要醫心 讓江坤俊感嘆的還不僅如此,對於「生病」這件事,許多病患糾結的是自己的生命歷程,於是人說「上醫醫心」,他在診間治療需要修護的身體,也寬慰了流淚的靈魂。 「曾經有位老阿嬤,身上腫瘤已經發出了異味才被兒子帶來,她說這是她該受的罪。因為老公在15年前過世,她覺得過去老公很不好,會罹癌是老公給她的懲罰,如果割掉腫瘤,就等於要放下對老公的虧欠了,她不要......。」 「也遇過一位40多歲的婦女,被老公攙扶著進來,她的腫瘤太大、一直在流血,血紅素低到只有4,走起路不斷地喘氣。我問她為何拖到現在才來?她說上心靈成長課程,告訴她之所以會有乳癌,是因為跟老公的關係不好;跟老公關係轉好後,乳癌才會好......。」 江坤俊說,心靈抒發不能代替正規治療,當醫師的要很有耐心地跟患者溝通,讓他們能把心結說出來。「沒有人的人生是一帆風順的,在你落入低潮時,你要有個人聽聽你的心情」。 罹癌想哭、會怨天尤人都很正常,跟親友說、跟病友說,還可以跟有耐心的醫護說,但一個星期後,一定要積極起來進行治療。「即使你努力,不一定可以成功,但不努力就完全沒機會了。」 面對死亡從未淡然,淚水難止 他總是熱血地鼓勵病患們積極求生,可是當患者病況不見好轉、或是急轉直下時,知性與感性兼具的他,也經常要對抗未知的壓力,但他選擇將不捨與不解,轉化成更強大動力,「因為我們無法預測生命,但我們要盡一切努力。」 江坤俊有時候用盡一切方法,好不容易看到轉機,但又因為突發的發燒、感染,讓治療打回原型,名知道病患很努力地想活著,可是就是控制不下來,這對他來說是很悲傷的事。 「在醫院會不斷見到死亡,有陣子我以為我的眼淚已經流乾,可是有天,一位本來就預期死亡的太太,我想我的情緒不會多太多波動,但她心臟停掉的那一刻,她女兒衝過去打她,哭喊著:『你不是答應我要好起來?』我一轉身就淚流,對於生死,感受還是很深刻,無法因為習慣就淡然。」 抓緊時間學習、宣導的江坤俊,比病患還要努力。他說要保證自己不犯錯,掌握最新醫療資訊來治療病患,因為一路走來,他只要讓大家相信一件事:「只要你不放棄自己,我也不會放棄你。」 ●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人際關係的矛盾都是從「我以為」來的!要讓自己變得更可愛,多些體貼、少點自以為.獨立的人,能專注有興趣的事,感受氣定神閒!50後的成熟,是一個人更能承載住自己.熟齡媽媽:我不圖子女養我,只求他們以後過得比我好
-
2021-01-15 新聞.生命智慧
「我們都沒有老過」…初老6現象,認識它、面對它、提防它!
網路有一篇小文章,叮嚀著「要好好地享受生活」,尤其是退休生活,怎麼做?令人逗笑的文章:他說名人有「兩會」—發布會和記者會;有錢人有「兩會」—董事會和招商會;普通人的「兩會」—約會和聚會;失敗的人也有「兩會」—這個不會、那個也不會;奮鬥上進的人有「兩會」—必須會、一定得會。退休的人則有「五會」:會走、會吃、會玩、會睡、會上網。文章裡強調,記住智慧的一句話:世界是你的,也是我的,但歸根究底是屬於「螃蟹」的!我好奇「螃蟹」是什麼意思?原來「螃蟹」是一種比喻,身體健康、活得久、不死的,在市場才永遠值錢!「螃蟹」就是提醒大家,氣長、氣好,一切才有意義。網路還有一篇小文:六十歲以後,如果你一不上網、二不歌舞、三不吃喝、四不隨便跑、五不亂花錢,養成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久而久之,你就會驚奇地發現自己「老年癡呆了」。玩笑中,這篇小文章暗藏洋蔥。有個老哽笑話,你或許聽過。一群大學同學畢業三十後,決定在A餐廳聚宴。選A,是因為女服務生很靚。十年後,六十歲的他們再度聚餐,又選了A,因為那裡的菜單有許多養生餐膳選項。再十年,七十歲的他們還是去了同樣餐館,這次的理由是那裡有無障礙空間,適合輪椅進出。又十年了,大家已經八十歲了,他們還是去了A,因為大家都不記得曾經去過了。第一次聽此「老化的魔咒方程式」,有閃淚,因為我偶爾也會翻閱養生菜單了。春荷淨靜,檢查自己的初老心理年紀漸長的人,一些生活的小笑話陸續浮現,也會開始自嘲這些事情:忘了眼鏡插放在頭頂上,卻到處找眼鏡;手機明明握在手上,卻心中一驚「我的手機不見了」;明明是尋常的日用品,卻一時想不起它的名稱;家裡才兩個兒子,卻老是叫錯名字……。生活中,不自覺地跟著同輩說著一些有關失智的笑話,其實,他們想表達的是「關於這個議題有點壓力,但是我怕!」但是,他們與晚輩相處,卻有強烈地防禦的念頭,「不想讓別人以為我們老」,他們還在抗拒承認自己的初老!今年五月,我去國稅局報稅,承辦的年輕工讀生,非常禮貌地稱呼我「阿北」,我「溫柔地強烈」抗議,希望她改稱「王先生」,同時內心只能軟弱想著「年輕人啊,以後,妳初老的時候會有報應。」當日常陸續出現一些小小糗事,多了一些矛盾的念頭時,其實我們應該自我意識到:初老已經近身,甚至乾脆「承認」初老了。我要問,承認了然後呢?我以為這時最好的第一步是「自我觀察」,因為「我們都沒有老過」,這些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新鮮現象,我們都是陌生的。簡單地說,我們要認識「什麼是初老」,要聰明地面對自己初老這個階段,學習如何與它和平相處,也要開始「小心提防」初老的副作用,不要讓年輕人覺得「你好煩好囉嗦」。更重要的是自己「樂在其中」,享受每個階段的人生風景,尤其是此刻。蘇東坡說「最是橙黃綠橘時」,應該是中年末,初老時。關於初老,大致上有以下幾種現象:一,開始「好為人師」。自覺多了許多生命領悟,對於閱讀來的「智慧結晶」,忍不住盛嘆,也嘆惜自己過去的錯失,於是開始截圖分享長輩文。一有機會,就置入行銷自己的生命經驗,大言不慚。事實上,我們年輕的時候,從不喜歡老生常談,聽厭別人的嘮叨老話。想想,儘管是顛撲不破的道理,現在年輕人那裡會喜歡你現在的嘮叨老話?再想想自己年輕時的「不聽老人言」,我們可曾在意過他們的苦口婆心?如果你現在覺悟出什麼人生大道理,先用不急著表達自己的心得,想清楚再分享吧! 二,膽子變小。電視直播緊張刺激的球賽,不敢看下去,會藉機轉台,然後悲觀地認為自己支持的球員或隊伍「會輸」。即使觀賞老電影,看到劇情中悲傷的一些片段還是「心存不忍」,眼眶泛淚。如果,情感戲太過激烈、情節悲慘的畫面,也會屢屢切換頻道,等到這一段劇情過了之後再轉回來。好笑的是,都已經看過幾次重播了,還是會不忍直視、不捨悲戚,對於人生的「大變」承受力降低了。哭點變低了,可能連自己都訝異。三,老歌情節。記得我年輕時,觀看著電視的歌唱節目,那位歌聲婉轉低沉,繞梁三日的女歌手,母親總會問「她是誰?」「蔡琴!」每次看她每次問。之後我看到很會唱的紀家盈,我也會問女兒「她是誰?」「她是家家,你已經問過好幾次了!」初老年紀的人,開始覺得「以前的比較雋永」,新人的音樂「聽不懂」。四,老兵情節。這個容易懂,「閣較講嘛講過去」,喜歡提當年勇。當然也會用「我吃的鹽、我過的橋」的態度面對眼前的年輕人,感嘆一代不如一代。結果,世代鴻溝成了世代的驕傲,甚至成了世代歧視。這裡要提醒,千萬不要落入「年紀的偏見」困局,要知道有偏見就有傲慢,「你會慢慢變成老賊!」年輕人對這樣的初老族也會有偏見與傲慢。工研院許友耕博士的六十五歲感言,他列出六點提醒自己。首先,他說:「不能自以為是,倚老賣老,如果過去真的有點成績,那多是時勢使然,別以為那幾招還管用。」五,對好東西的價值觀改變。對於好茶或是好酒的品質,有一些人開始變得很敏感,人生苦短,為何要浪費在次級品上?這個情結成了「品味的迷思」。對於有比較厲害功能的家電,價格的抗爭相對軟弱,不再掙扎。舉例,某個日本品牌的烤麵包機,烘烤時會釋放蒸氣,可以讓枯乾的麵包恢復成像是冬天曬過太陽的蓬鬆暖被,多段式的烘烤設計,煥然把它成了外酥內嫩的土司。這個高價商品,我曾經抗拒過,想想它是其他低階烤麵包機價格的三四倍耶!但是兩年後,我改變想法了,決定下手買它的理由是,反正明年我還是會想要擁有它,為什麼不現在就買了它?何況「歲月剩下不多」,多一年享受它,就是賺一年。其實,使用好東西的定義,花多一點錢背後的精神,就是「不過度消費」,買/用真正需要或耐用的東西,算是惜物吧!這個態度,在初老族的消費觀漸漸明顯。另一方面「斷捨離」生活哲學也大大流行,開始盤點已經不需要的物件,甚至積極響應。許友耕博士也說:「不要想買地蓋一間自己想要的房子,那會是災難。也別說辛苦了一輩子,買部好車犒賞自己。」至於「辛苦了一輩子」,哈哈,他特別聲稱「老實說,也沒什麼真正辛苦到。」不用太自戀。許友耕進一步說:「不要管那些資訊:人生必遊的十大景點、非吃不可的美食、必讀的三十本的好書……。」他的六十五歲感言,我以為就是關於生活品味與餘命管理必須「放在一起思考」了,取捨之間已經不能任性。六,出門配備。多了保溫杯,隨時需要外套,有些人則需要拐杖了。如果要去旅行、走長路則多了護膝。當然,大包小包的慢性病藥物成了標配。人生的殘值,該如何計算?二○一九年公視人生劇場,以「為黑暗世界點一盞燈」為概念,精選了四部作品:《大潮》、《盲人阿清》、《風中浮沉的花蕊》、《殘值》。作品都是藉由社會所造就的人性黑暗,述說人們如何找回人的價值與希望的微光。《殘值》主角阿濱是一位四十歲落魄的保險專員,事業幾番掙扎,他開始沉淪「詐保」,雖然見不得光,但是自覺在「救人」,他搖身成了一些人的經濟救星。在此同時,阿濱正走到人生的谷底,老婆要求離婚,兒子的監護權還得歸她,阿濱不想放棄這個家,更不想放棄「事業風光」的大好機會……。(本文節錄自有鹿文化出版《向夕陽敬酒:生命深秋時的智慧筆記》)
-
2021-01-14 失智.失智100問
走失問題/如何減少遊走症狀發生
接下來介紹的是,受到遊走症狀困擾的家庭,為減輕遊走症狀所嘗試的照護方式。對家屬而言,遊走是失智症照護最困難的症狀之一。由於周遭環境與病人性格等諸多因素影響,從沒出現一個方法,敢說絕對能減輕症狀,想想還真令人遺憾。 因此,製作小組採訪了許多醫療與照護專家,試著將實用的照顧原則歸納成以下六項要點。由於症狀各自不同,不敢說一定能減輕症狀,但值得參考,請您抱著觸類旁通的心情繼續閱讀吧。▎重點一:調整日夜節律、善用長照保險服務 半夜遊走是最令照護家屬苦惱的問題之一。 對罹患阿茲海默型失智症的人來說,由於掌握自己身在何處的定向能力減弱,一旦身處昏暗環境,無法看到周圍景物,很容易迷失方向找不到歸途。為了阻止夜間外出,照顧者常常夜不成眠,搞到疲累不堪。遇到這種情況,該如何是好?熊本大學的池田學教授,是研究遊走等失智症行為與精神症狀首屈一指的學者,他認為應該重視晝夜顛倒的現象。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重建晝夜節律。如果是白天,身處熟悉的環境,多半能自己找到回家的路。但在光線昏暗的夜裡,有時連健康的人都有困難。然而,即便是白天,失智患者認不出路,發生走失仍比比皆是,因此,我也會針對白天的種種狀況,試著列舉對策。」為了建立正常晝夜節律的家庭環境,可以嘗試下列方法:.上午出去曬曬太陽。.睡覺的時候,適度調整室溫及亮度。.白天小睡,以不超過二十分鐘為度。.適度運動。 此外,池田教授建議善用照護服務的短期留院(short stay),所謂短期留院,就是預先和養護機構講定,入住個一星期。 「由專業照護人員完全照顧,將白天睡眠時間減到最低,並適度消耗體力,夜裡自然容易入眠。以重建晝夜節律作為短期留院目標,同時讓家屬和個案管理師,向負責照顧的醫師等團隊人員,學習調整日夜節律的正確知識及照顧技巧。」 當然也有人經過短期留院,白天照樣睡覺、半夜起來踱方步,回家後當然一點兒改變也沒有。 家屬尋找照護機構協助時,一定要清楚告訴照顧團隊,這次短期留院的目的是為了調整長者的日夜作息,拜託照護機構著力於調整作息。 池田教授認為,「應該倡導使用治療導向的照護服務。讓患者待在安全的機構,為了通盤了解患者的症狀,改由專業人員提供照護。雖然,提供照護的家屬,由於充分了解被照顧者的生活型態與喜好,多半能發展出不錯的對應模式。不過,當家屬遇到無法搞定的狀況,卻不願找專業照顧者幫忙,還是叫人遺憾。」 善用長照保險提供的服務,也可以用來處理棘手的「黃昏症候群」。當夕陽西下,天還沒完全暗下來的時候,常有病人丟下一句「不回家準備晚餐不行」或是「該去上班了」,便頭也不回離開家門,因而走失。 遇到這種狀況,可以善用日間照護中心的延長服務,或是小規模多功能的居家養護服務。 一般的日間照護中心,會讓使用者在下午五點以前回到家,也就是下午三、四點左右離開照護中心。因此黃昏症候群好發時間,正好落在家屬接手照顧的時候。如果申請延長服務,讓長者在日間中心留到晚上七點左右,換言之,最混亂的時段,將由專業照護者守護。 近來,以照護事業所為根據地的小規模多功能的居家養護服務,既提供居家照顧,也提供住宿,由於照顧模式極有彈性頗受好評,各地陸續增加當中。這類服務機構,能夠針對個案狀況,彈性變更照護使用時數,也較能因應黃昏症候群。 想要利用這些照護服務,可以事先預約,也可以到住家附近的事業所諮詢,要是患者和個案管理師關係緊密,直接請他安排即可。▎重點二:房間和廁所加標示,夜間照明充足 當遊走症狀加劇,不只是外頭,連在家裡也會找不到路。年紀漸長,半夜上廁所次數增加,常搞得昏頭轉向,甚至無法成眠,最後變成日夜顛倒。照顧者不跟著起床不放心,不少人搞到精疲力竭,白天就跟著睡覺。 為了防止演變成這種狀況,房間和廁所門口可以貼上醒目、容易辨識的標示,減少在家中遊走的可能。用黑色麥克筆在A4大小的白紙上,寫下「廁所」等場所標示,再以膠帶黏貼門上,就算是大功告成。當然,用假花裝飾,或以其他視覺記號加以提醒,也能達到類似功效。 池田教授表示,「失智症患者因為時間和空間的辨識能力發生障礙,有時會無法理解一般的標示,在原地來回踱步,稍不留神,就會走失。不論是搞不清空間位置,還是大腦辨識能力下降,如果能適當加以提醒輔助,許多場合便不會出問題。」 因此,夜裡走廊和廁所的燈不能關,光線明亮比較容易辨識方位。就連一般人在明亮的環境裡行走,也比較不會跌倒。▎重點三:留心疼痛、想上廁所等不快的生理狀況,以及炎熱或寒冷的環境 由於失智者可能因為疼痛、搔癢等感覺引發遊走,故留心其身體狀況,並尋求改善也很重要。 愛知縣名古屋市的上飯田第一綜合醫院老人精神科主任鵜飼克行,在其合著的BPSD(失智症行為與精神症狀)初期因應策略專書提到,「當身體發癢、疼痛時,普通人也會變得焦躁不安。特別是失智症患者,有時無法溝通,如此一來,便會以行動的方式,也就是遊走症狀表現不安。」 肚子餓、想上廁所,或是有其他生理需求未被滿足的狀況,會引發遊走。再者,不舒適的環境同樣有可能,故須多加留意,像是房間會不會忽冷忽熱?會不會太嘈雜? 光線太刺眼? 或是有不好的氣味?當環境引發嗅覺、聽覺等五感上不快的感受,也可能誘發遊走。 遇到這種情形,必須仔細觀察當事人的表情與姿態,考慮可能發生的狀況。究竟是牙痛、長疹子,還是身體搔癢,狀況能越早搞清楚越好。每個人都有自己喜好的環境,身為最了解當事者的家屬能替長輩好好想想,將產生極大助益。 鵜飼先生的總結是,「當本人不瞭解周遭環境,一定會為了達成什麼目的而有所行動,必須預見其目的。身體狀況加上周遭環境的影響,會讓本人感到不安,進而發生遊走症狀。有時,就為了尋找同住的妻子為何不在家而走失。如何體察當事者內在意向,儘管困難,卻很重要。」▎重點四:花時間對話,試著了解其目的與理由 出聲叫喚像在遊走的當事者,並試著和他聊聊,去理解他真正的想法,就能找到解決方法。提出這種做法的是失智症照護研究訓練仙台中心的研究團隊,他們是個透過大學建教合作,著重於開發高齡失智患者實用照護方式的團隊。 以研究訓練部門主任阿部哲也為首的研究團隊,針對一千四百多家照護事業所進行問卷調查,歸納分析所有成功因應遊走症狀的案例,在二○一四年發行了實務因應方法的解說集,其主要讀者是缺乏失智症照護經驗,以及剛開始從事照護工作的人。 阿部先生談到書的宗旨,「蒐集專業照護人員在第一線施行有效的做法,成為一本照護知識的集結。符合當事人個性的照護固然重要,如果將實際對應方法用簡單易懂的方式呈現出來,照顧家屬看了,一定會產生觸類旁通的效果。」 解說集強調「對話」的方法與重要性,在當事人狀況許可,且不搞砸心情的前提下,提出類似「怎麼會這麼做」的詢問,試著找出行為背後的目的與理由,將有助於理解遊走發生的原因。 能確實防止遊走的對話,絕不是塘塞些藉口,必須找出遊走的根源,才能設定處置目標。例如,當詢問「為什麼想回去」,當事者若回答「這裡不是我家,我要回去」的時候,千萬不能劈頭加以阻止,而是鄭重探詢他的理由,運用身體語言等方式,顯示自己關心他的想法,試圖展開對話。持續以平和的態度對話,也能讓處於激動狀態的當事人漸漸接收到,自己正在家裡的訊息。 還有個重要技巧,就是適度使用感謝與讚賞的話語,像是「一直都很感謝你」「爸爸您能待在這裡,真是幫了我一個大忙」等。讓當事人感到自己在這個地方是被需要的,也可以減少他們的遊走行為。 秋田谷一先生是研究團隊成員之一,現任青森縣失智症照護督導,有超過十五年的第一線照護經驗,他認為「思索遊走行為這類問題,絕不能無視當事者的情緒。為什麼想到外頭,為什麼轉來轉去踱方步,一定要順著當事人的心情和理由去應對,才能讓他定下心來,自然而然減少遊走行為。因此,順著當事人心理去思考問題是很重要的。」接下來的對話技巧,很多場合都適用:.說明目前狀況,並預告即將發生的事情。.和當事人對話的時候,講話速度要不疾不徐。.不要站在正對面,擺出一副阻擋去路的對決姿態,可以站斜前方,不要讓對方有壓迫感。 秋田谷先生指出,「失智症患者的記憶殘缺不全,才會對所處環境感到不安,不斷以溫和的語氣與之交談,讓患者安心,時時都有待在自家的心情。」▎重點五:營造熟悉的環境和能定下心的場所 接著再介紹一項失智症照護研究訓練仙台中心的團隊推廣的理念,強調「熟悉的環境」和「能定下心的場所」的重要性。 失智症患者一旦遇到生病住院,或搬家改變環境,由於內心突然失去安定的感覺,往往會加重遊走症狀。這是對時間和環境的辨識能力下降,無法確定自己身在何處所致;一旦對環境失去熟悉感,就容易引起遊走。換言說,要是能待在熟悉的環境和能定得下心的場所,就能減少遊走的發生。 研究團隊成員之一的保坂昌之先生,是北海道社團福祉法人「安友會」所屬的老人特別養護之家主任,他表示,「失智患者不容易適應創新設計的生活用品。因此,詳細觀察當事者,再根據他的生活型態與日常行為,營造一個能讓他安心的空間,是很重要的。」接下來列舉實際做法:.平常使用的家具與日用品,不要隨意變更擺設。.喜愛觀葉植物的人,可以將室內布置成適合種植盆栽的環境。.沙發擺定後,在視線所及處懸掛闔家照,營造安定的氣氛。 該怎麼改造目前住家的環境,使之散發出熟稔的氣氛,營造成能定下心的場所?研究團隊把防止遊走和其他症狀的照護技巧,寫在名為「續篇:開始照顧失智患者(遊走、暴力與激動,想回老家)」的解說集裡,並公布在網路上。雖然是為了讓機構的照護人員建立正確觀念而寫,但通篇讀來幾乎沒有專門術語,且解說文字簡明易懂,自行在家照顧的家屬也容易理解。▎重點六:協助吃飯、換衣服與上廁所等日常起居,有助於情緒穩定 當失智者聚焦在日常生活困擾他的事情時,協助他解決困擾,同樣能減少遊走的發生。 這是神奈川縣三浦市的老人護理養護之家「油菜花苑」的松浦美知代護理長的臨床觀察小結。老人護理養護之家的設置,是為了幫助病人返家,因而提供了大量的復健醫療與照護服務;而「油菜花苑」是全國專門提供失智症照護的機構之一。二○一四年,能夠離開機構,重新回家生活的「在宅復歸率」,高達八五%。受病人遊走等行為與精神症狀所苦的家屬,因而對「油菜花苑」趨之若鶩。 松浦女士認為,「遊走行為有時是因生活不便而生。舉例來說,失智患者想一個人去廁所,因為找不著迷了路。反正,為了任何不做不行的事情動了起來,就有可能走失。如果照顧者只會罵人,讓當事人有被逼到走投無路的不好感覺,那發生遊走,也就不足為奇。」 因此,最具體的照護,就是當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進食」、「換衣服」和「上廁所」等行為發生困難時,即時給予支援,當事者得到幫助,情緒隨之安定,出現遊走症狀的機會,便大大減少。例如:.吃飯:可以嘗試在沒開動前,將餐具放置在視線內;吃到一半要是停住了,就把一些配菜放到主食上頭,促進食欲。.換衣服:搞不清楚穿脫順序時,可以先解開一個扣子,讓他跟著做,或是把脫下來的上衣拿到本人看不見的地方擺著,免得穿脫時弄得一團亂。.上廁所:找不到廁所發生失禁的人,會起身在走廊上走來走去,或將手擺在褲子前方擋著,若看到這些徵兆,可以試著引導當事人到廁所。 但是,只是傾聽,卻不去思索當事者的理由和遊走的連結原因,無法直接減少遊走的發生,一定要找出對策才有效。松浦女士接下來說了一段話,像是回答旁人的疑問。 「其實,我們單位的工作人員,過去曾主動糾集,一起在機構裡散步。這類自發性活動有不少好處,我們也因而改變提供當事者生活支援照顧的方式,想不到吵著要衝出大門到外頭去的人,真的減少很多。照顧者並非代替當事人打理進食、換衣服和上廁所等日常生活步驟,而是視當事人的能力予以協助。善用環境的改變,促使當事人發揮本身的能力。」 松浦女士再次強調,不要從照顧者的觀點,一昧地制止造成困擾的行為,必須從失智者的角度,思索其日常生活需要哪些協助。 「會不會是想上廁所?還是要換衣服?或是肚子餓了想找東西吃?我認為這些生活上的困難,都可能以遊走這樣的外顯行為表現出來。要是家屬什麼都不讓他做,也不給予協助,只是限制行動,我覺得將往不好的方向發展,是惡性循環的開始。」 遊走等行為與精神症狀,是許多原因交互影響的結果。如果能從生活中需要協助的行為著手,通常能收到極為正向的結果。 當內心出現「藥物治療沒效了嗎?」的疑問時,不妨以上述六個要點,作為解決問題的思考方向。現有藥物針對失智症引發遊走等具體症狀,至今仍無法證明有確切療效。 熊本大學的池田教授認為,「逼不得已而處方安眠藥等藥物,引起步態不穩等副作用,反而承擔了更多風險。」 關於藥物使用,基本原則就是儘可能不用。不過,藥物治療亦非毫無可取。目前臨床第一線就用了不少抗精神病藥等藥物,部份失智症患者的特定症狀,也確實獲得改善。 不過,用藥後狀況反而更加惡化的個案確實存在,必須高度留意。為此,日本在二○一三年制定藥物使用指引,呼籲相關醫師謹慎使用。因此,一旦考慮藥物治療,最好能由專治失智症的專科醫師確診,適度掌握疾病與症狀成因,再慎重考慮投藥。 還有兩個未定論的觀念,在此一併提出。 首先,遊走症狀不會持續發生。雖不會完全消失,高峰期大約半年至一年。隨著失智症病程發展,接著會出現對事物的興趣降低,趴趴走的衝動也會跟著下降,原先擔心的照護問題就不存在了。 另一個提醒是,一開始就要考慮有沒有可能出現遊走症狀。近來,失智症早期就醫的患者漸漸增加,建議預先請教醫師,未來可能出現哪些症狀。在還沒發生最令人苦惱的夜間遊走前,就和個案管理師談談可以採取哪些對策。大家一起預先設想,照護患者時可能發生的各種狀況,安心感也將油然而生。 再次強調,至今仍沒有任何對策,可以讓遊走症狀不再發生,但也不須過度絕望而直接放棄。雖然針對失智症的核心,也就是腦細胞發生退化引起記憶障礙等症狀,尚未發現根本治療的方法,但是遊走等行為與精神症狀,仍能針對個別狀況找到不錯的因應方式,換言之,是可以治療的。 雖未獲得嚴謹的臨床研究證實療效,確實有些被歸類為非藥物治療的方法是有效的。只不過,目前多在醫療院所和養護機構實施,並未推廣至居家照護,故無法在此詳述。 例如,一種稱為腦鍛練的電玩遊戲,針對認知功能中的記憶力進行操練,可視為某種形式的認知復健;又如透過美術及音樂活化腦部的藝術治療,這些非藥物療法都能豐富患者本人的生活,值得一試。 因為照護病人感到苦惱的家屬,不妨多方嘗試可行的策略。除了在家獨自努力,也可以諮詢醫院及長照機構的專業人員,必要時,積極活用長照服務的短期留院。如此一來,不但家屬負擔減輕,對失智患者本人,也將產生正面的影響。
-
2021-01-14 癌症.攝護腺癌
攝護腺癌可以不治療? 醫師分析「低度風險攝護腺癌」的治療選擇
攝護腺癌為台灣男性第五大癌症,每年有五千多名新診斷的病人。近年來由於廣泛地抽血檢查攝護腺特異抗原(prostate-specific antigen, PSA)指數,較多低度風險的攝護腺癌(腫瘤分化較良好且侷限在攝護腺內)被診斷出來。低度風險攝護腺癌通常疾病進展慢且無症狀,若採取觀察,經10年以上的追蹤,僅約5%的病人會死於此癌症。根除性治療對腫瘤的控制率高,可降低疾病惡化或遠端轉移的風險;但可能會造成一些副作用,對病人的生活品質造成影響。近年來,國際的治療指引有提倡「主動追蹤」,等到腫瘤有進展時再做根除治療,如此可延後副作用的發生。詳細的介紹如下: 攝護腺根除手術先將攝護腺完整切除並清除骨盆腔淋巴結,再將膀胱及尿道吻合,可得到完整的病理分期。手術前需評估身體狀況,如心肺功能、慢性病、麻醉風險等。手術可能引起的併發症包括短期或長期尿失禁及性功能障礙等。目前主流為達文西機器手臂輔助攝護腺根除手術(需自費),對憋尿及男性功能有較好的保留。體外放射治療從體外以高能量X光進行多角度照射以消滅腫瘤細胞。放射治療不用住院,但療程較長,需4-8週、每週治療5次、每次治療時間約10-20分鐘。急性副作用包括頻尿、解尿疼痛、腹瀉等,大多可用藥物改善症狀並於治療後緩解。少部分病人會有慢性副作用,如放射性膀胱炎、直腸炎、尿道狹窄等。主動追蹤適用在較低風險的攝護腺癌,目的是避免治療導致的副作用影響病人的生活品質。主動追蹤並不同於「完全不治療」,而是採定期的追蹤(肛門指診、抽血指數、影像檢查、定期再次切片等),等到確認腫瘤有惡化時再做根除治療,因此可以延後相關副作用出現的時間;若腫瘤持續穩定無進展,則病人可免除治療的過程及副作用(追蹤10年結果,約一半病人仍持續追蹤,不用接受到根除性治療) ;然而,接受該做法的病人會面臨腫瘤進展惡化的風險,可能造成心理壓力。低度風險攝護腺癌治療方法之比較表 綜合以上,低度風險攝護腺癌的病人可選擇根除性治療或主動追蹤,需要與泌尿科及腫瘤科醫師充分溝通,以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療法。若病人體能狀態不佳且預期餘命小於10年,也可考慮觀察。
-
2021-01-12 科別.新陳代謝
韓國女星朴信惠、IU的減肥菜單真的會瘦? 專科醫師揭「超悲劇下場」...小心更難瘦
網路上瘋傳各種韓國女星的減肥食譜,配上一張張身材火辣的照片,讓你也蠢蠢欲動想要嘗試了嗎?像人氣女演員朴信惠,每天小黃瓜一根、大白菜兩片、糙米飯半碗及低脂牛奶一杯;國民妹妹IU一天只吃一顆蘋果、兩條地瓜及一杯蛋白飲;韓劇一線女星黃正音甚至一天只吃未經調味的黑豆與豆腐。看完想必都替他們感到餓肚子了,難道減肥只能靠意志力一再節食嗎?瘦得很快 當心「溜溜球效應」新陳代謝科專門診所院長林怡君醫師說明,其實若執行這些減肥菜單,短期之內確實會瘦而且瘦得很快,因為符合減重需維持「熱量赤字」的概念,也就是人體的總熱量消耗多餘攝取,只是一般人沒辦法長期都吃那麼少的食物,一旦恢復原本的飲食習慣,體重也會迅速反彈,並且產生所謂的「溜溜球效應」,此種飲食方式會讓身體接收的營養素不夠,導致肌肉量減少、體脂肪相對增加、基礎代謝率下降,讓下一次減肥難上加難。認識食物 是瘦身的首要之務最理想的減重方式是透過調整飲食及運動達到「熱量負平衡」,長期穩定地讓每日總熱量消耗多餘攝取,以每週減輕0.5-1公斤的速度,前進至理想體重。因此林怡君醫師認為減重的首要任務是「認識食物」,除了能判斷每一項食物到底是澱粉、蛋白質還是油脂類等,辨別其加工方式外,更重要的是要學習計算熱量,並且盡量選擇原型食物、少碰加工食品。避免在選擇食物的過程中,做了錯誤的決定,例如多以精緻澱粉填飽肚子,捨棄了優質蛋白質,不但會讓體內血糖波動速度快、飽得快也餓得快,長期下來也會讓身體減掉肌肉而非脂肪。了解吃進嘴巴裡的每一口是什麼,就能簡單地在設定的熱量範圍內吃得飽又健康。 肥胖成因複雜 減重應求助專業再者,林怡君醫師指出肥胖不單只是因為沒有意志力而已,它其實也是一種慢性疾病,例如環境因素及多重基因影響,再加上現代環境、壓力等因素所造成的原發性肥胖。當然也有少數人是因為內分泌疾病或代謝障礙引起的繼發性肥胖,或是治療其他疾病過程中,藥物副作用所導致的肥胖,這些都需要專業醫師的釐清。以身體內分泌賀爾蒙的角度來看,若體內存在「胰島素阻抗」而有高胰島素血症,則不利於脂肪分解,容易造成脂肪累積,引發肥胖問題,繼而再增強「胰島素阻抗」,造成惡性循環。因此,若有需要減重的民眾,建議尋求專業醫療團隊,除了能找出肥胖的根本原因對症下藥外,還能提供正確且個人化的飲食計畫,以及適度的運動方針,必要時給予藥物輔助,將長期且能持續執行的減肥方式融入生活之中,才是維持健康及體態的最佳方法。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減重忌碰碳水化合物? 沒有這回事!不吃恐胖更快 減重失敗都是澱粉的錯? 誤會大了!是「它」在扯你後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