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23 退休力.理財準備
搜尋
出遊
共找到
468
筆 文章
-
-
2021-12-2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北市旅客返家前驗出二例陽性 陳時中:社區影響小
國內執行春節專案上路,首批民眾已陸續返家檢疫,北市衛生局昨晚表示,驗出兩例陽性個案。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這兩例下午會列在境外移入,下午記者會統一報告,案例未進入社區就被攔截,對社區影響小。陳時中今日出席立法院備詢時,接受媒體採訪表示,國內數位接種證明與歐盟接軌,代表雙方「證明有效」,歐盟是很重要的據點,但是否有承認高端疫苗,各國採用的標準不同,將以各國規定為主,下周會公布疫苗證明申請事項。面對Omicron變異株成為國際主流株,未來春節能否出遊。陳時中說,「會在防疫強度之下,跟放鬆取得平衡,會盡量往這方面努力。」春節專案也會視「後七天、後十天」有沒有完整遵守為主。有民眾表示,自己在旅館完成檢疫要返家,但因防疫計程車不足,被迫多留16小時。陳時中說,目前防疫車輛由交通部做規畫和地方做協調。而有人反應電子圍籬簡訊失靈瘋狂提醒,也會由電信業者查詢了解。
-
2021-12-20 退休力.健康準備
退休力資源地圖/抱團勤健身 熟齡增壽不失智
▍退休力測驗:>>六種動物測退休力 看看你是那一種?健康力是退休準備最關鍵的能力,但每周運動五天、注意營養攝取,慢性病管理等,這些必須落地執行,難度頗高。打造退休力資源地圖,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指出,健康力的執行除了靠個人意志,社區支持十分重要,關渡醫院以關渡作為社區健康的實踐場域,開設關渡學苑,幫助在地居民健康長壽。年底試營運的關渡學苑,以五十歲以上民眾為對象,每班十五人,每周上課一次,課程包括有氧與阻抗運動、認知訓練、營養衛教、慢性病管理等,全部免費。初期在位於捷運復興崗與忠義站附近兩處場所開課,稱直營店,公布訊息後,名額瞬間秒殺。另有七處地點將和關渡既有的社區活動中心等據點合作,稱為「加盟店」,都在關渡居民散步可達處。「以往慢性病患的健康衛教在門診講完,也就講完了。」陳亮恭一直希望有個地方落實轉介的健康處方,為了規畫課程,費盡巧思。「長者常常專注力不足,聽話左耳進、右耳出,有時訊息沒有進入大腦,並非失智。」陳亮恭為學員提供記憶、抽象思考、專注力及認知訓練,如安排家人出遊行程等,透過遊戲學習。關渡學苑的課程以三個月一期,以十二周的訓練來養成習慣,最重要的是改變想法且願意執行,且必須持續。▍延伸閱讀:關渡學苑 Gandaulogy Academy
-
2021-12-16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顏面骨折常見5部位 醫師揭如何整形重建
年輕人喜歡騎摩托車出遊,但由於國內法令規定騎車須戴安全帽,所以降低了腦傷風險,但是,顏面外傷事故仍層出不窮。發生顏面外傷,除了交通事故外,職業傷害、運動傷害、打架等均可能為成因。顏面骨折診斷工具,除了使用傳統X光片外,在嚴重創傷時,以電腦斷層攝影為第一線診斷工具,不僅掃描速度快,影像可經由重組成為3D立體圖像,也有助於診斷及說明病情。另外,如果牽涉牙齒咬合問題時,全口牙齒X光片或錐狀射束電腦斷層掃描等檢查,對診斷也有莫大幫助。常見顏面骨折,分別為前額骨、鼻骨、上顎骨、眼眶骨、下顎骨等部位骨折。一、前額骨骨折:嚴重時可能發生氣腦或腦脊髓液外漏。二、鼻骨折:可能伴隨流鼻血、呼吸不順暢,造成鼻形扭曲變形。三、上顎骨骨折:可能會伴隨牙齒受傷,鼻竇空腔容易出血,斷裂亦可延伸至鄰近的顴骨,甚至眼眶等結構問題。四、眼眶骨骨折:眼眶為椎體結構,內有眼球,內壁和底部骨頭薄如蛋殼一樣,當眼眶骨發生骨折,可能造成眼眶容積變大,眼球位置往後縮或往下墜,造成兩眼沒在同一高度上而形成複視,或眼球活動受限。眼眶骨手術重建,可藉由3D列印模型塑造,內視鏡及術中導航系統協助更為精準的眼眶重建。五、下顎骨骨折:需使用齒列夾板及顎間固定術來協助咬合及固定,顳顎關節若是受傷,可能需要內視鏡輔助或開放性復位固定手術,協助恢復下顎及關節的完整性。發生顏面外傷,首重病人生命徵象的穩定,任何可能危及生命的傷害要先處理,之後再進行各項檢查評估,包含顱內狀況、視力及眼睛活動度、牙齒咬合、顏面神經功能、內外耳結構等。一般若無嚴重顱內創傷或危及生命安全,可考慮在受傷同一天進行骨折復位固定術,否則2至3天後軟組織會腫脹,需等一周腫脹消退後,才是較佳手術時機。預防勝於治療,但有時意外防不勝防,發生時切莫驚慌,讓整形外科專科醫師評估並進行後續的處理,才能將傷害降至最低。
-
2021-12-12 養生.聰明飲食
為何要賣不能吃的炸雞?師園鹽酥雞NFT到底在賣什麼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世界首個鹽酥雞NFT在2021年11月27日於台灣問世,引起轟動。其實,早在2021年3月開始,美國各大速食業者就默默進入NFT世界,用這新型的虛擬寶物吸引年輕、忠誠度低的消費者。NFT,這個新玩意,你可能聽過,但你「吃」過嗎?NFT(全名為Non-Fungible Token,中文為非同質化代幣)為是區塊鏈數位帳本上的資料單位,每個代幣代表一個獨特的數位資料,作為虛擬商品所有權的電子認證或憑證,可以代表數位檔案,如畫作、聲音、影片、遊戲中的專案或其他形式的創意作品。台灣發行世界首個鹽酥雞NFT台灣老字號鹽酥雞「師園鹽酥雞」在2021年11月27日於NFT交易平台OurSong上發行8款NFT,為全球全球首個鹽酥雞NFT。8款NFT包含鹽酥雞(紅、黑、黃)三種顏色、炸魷魚、杏鮑菇、香菇和四季豆、花椰菜等圖像,它們的初售價單款NFT大約為一顆 OSD(Oursong 幣),3天內最高NFT交易價已漲到超過5萬OSD(5萬美元),成長500倍。師園鹽酥雞推出 NFT ,有點像發行公開股票,讓喜愛該品牌的消費者支持品牌,同時也能引起討論。另外師園鹽酥雞提供 NFT 持有者一個福利,只要該 NFT 被交易(轉賣)一次,新的買家就可以到師園門市兌換對應的商品一份。2021年美國速食接連玩NFT:遊戲道具、收藏都能用美國速食業最早開玩NFT的就是墨西哥速食Taco Bell,在2021年3月開始販售5款GIF的NFT,作為收藏用,並將全數所得捐給基金會。美國漢堡王則在9月推出遊戲道具NFT,讓消費者闖關玩遊戲,若獲勝可換取漢堡,11月,美國速食大佬麥當勞麥紀念McRib 肋排堡40週年,推出NFT畫作,只不過麥當勞並沒有販售此產品,而是用推特抽獎活動選出10位幸運兒贈與。麥當勞表示:「只要擁有肋排堡NFT,你永遠也不用跟你最愛的三明治/漢堡道別。」有趣的是,雖說皆是所謂的「NFT」,各家速食品牌初期的策略並非大量販售或是獲得直接經濟回饋,而是透過抽獎、有限的販售帶動討論與注目,成為行銷獎勵機制的一環。現代消費者忠誠度較低,NFT養會員行銷專業媒體Marketing Dive 指出,現代年輕消費者越來越不喜歡廣告,而且品牌忠誠度低,在競爭激烈的速食業更是如此,因此必須更費力取得消費者好感。偉門智威智庫(Wunderman Thompson Intelligence)分析:「以往,大眾普遍喜歡買實體物品。後來,千禧世代反而更崇尚體驗,現在的最新一代反而更在乎『虛擬的擁有權』。」Marketing Dive呼應,這代年輕人他們對於這種限量的虛擬寶物很有興趣,再加上NFT的限量發售,飢餓行銷雙成對消費者很有幫助。因此,即便只件虛擬的作品,只要消費者參與其中的交易,就會因為有所投資,而對一個品牌產生忠誠度、更能帶動討論,更屬於當下「元宇宙」的討論。延伸閱讀▶SONY為何能提早佈局內容行銷?關鍵竟是45年前的一場官司!▶任天堂高層接手肯德基、奇波雷開虛擬餐廳!美國速食業紛紛切入電玩市場搶目光▶品牌形象全靠它!吉祥物如何拉近與消費者的距離?參考資料▶How intense interest in NFTs and other collectibles is shaping marketing▶Would you like fries with that? Fast-food chains are serving up NFTs▶Burger King's NFT strategy matures beyond stunts toward real engagement(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1-12-08 養生.人生智慧
截肢男穿義肢環島58天 忍痛面對缺陷「原來我可以」
左腳截肢僅剩5分之一的26歲青年陳鴻鑫,去年10月6日從新北市蘆洲出發,著義肢環島58天,因雙腿不適,僅能日行6公里,沿途飽覽台灣美景,感受台灣這片土地的溫度,環島過程的疼痛,他形容是在面對「缺陷」,忍痛也要走完。陳鴻鑫說,他希望用環島告訴自己「原來我可以!」突如其來的意外 失去了左腳陳鴻鑫4年前與好友騎車出遊,卻迎面撞上轎車,坐在後座的他摔入稻田中,左腳變形嚴重,原本撿回一命,但傷口卻染上食肉菌,一度命危,急救醒來後,左腳卻僅剩5分之1。他說,截肢不像失戀,至少失戀了心靈上還有地方可以補充,但少了左腳,每天24小時都必須面對,1個人時常陷入同樣的惡性循環,走不出截肢的漩渦。熱愛運動的陳鴻鑫,接受不了截肢的打擊,不敢接近球場,碰到有光的地方會抗拒,身體缺陷一度讓他想結束生命,幸好有著親友、家人的鼓勵,加上復健期間,碰到狀況比他糟糕,年紀比他大的「同類」,都有辦法克服截肢帶來的缺陷,終於讓他勇敢跨出去,「希望為自己重新活一次」。靠著義肢環島58天 一天僅能步行6公里車禍前,陳鴻鑫就有一個徒步環島的美夢,因為傷口較大,復健、重建就花了超過2年,習慣了與義肢為伍的日子,才有機會規畫自己的環島夢。今年10月工作告一段落後,陳鴻鑫揹著簡單行囊,從蘆洲的家中出發,逆時針徒步搭配火車環島,踩踏台灣土地,重新感受社會人情味,環島58天來,終於抵達宜蘭,整個旅程進入最後一哩路。回憶環島辛苦,陳鴻鑫滿是血淚,他說,因為傷口是人工植皮,稍微摩擦就會破皮、出血,出發第一天就受傷,穿著義肢一天僅能步行6公里,找到定點等傷口復原後,繼續下一段路。環島期間,整日與左腳傷口為伍,但過程他形容是面對自己的「缺陷」,忍痛也要將這段路走完。陳鴻鑫說,截肢後他體認到「失去才懂得珍惜」,環島過程是挑戰也是測試,他4年來第一次勇敢跨出去,做一件喜歡的事情,再痛、再累也不會嫌,希望用環島告訴自己「你可以!」
-
2021-12-0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青少年打第二劑疫苗影響學測 專家:間隔12周仍應接種
台大醫院感染科前醫師林氏璧今天接受節目訪問表示,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開放青少年打BNT第二劑疫苗,不代表疑慮完全解除,因心肌炎主要發生在接種第二劑後,且整體要觀察28天較為保險,因此有家長擔心明年1月學測考試會受到影響。專家表示,青少年仍有染疫風險,如今年5月國內疫情爆發,就有許多學生染疫,因此春節前間隔12周就打會比較好一點。指揮中心疫苗諮詢小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今天參與「企業新冠流感打擊聯盟」活動時受訪說,春節期間防疫旅館不足,因此入境管制上有一些鬆綁,對社區疫情會是個考驗,尤其是學生族群染疫,不只是停班、停課,還有家庭照顧問題等,雖然青少年染疫後不太會引發重症,仍必須做適當防範,因此與第一劑間隔12周以上,就可接種第二劑。李秉穎說,所以做這樣的決定,因為間隔12周也很久了,心肌炎發生率並未明顯上升,若再延長時間,好像也沒有好處,學生都要放寒假了,間隔太久沒打,也會讓人擔心防護網會不會出現破洞,因此時間到就打會比較好一點。李秉穎指出,接種第二劑疫苗後,體內免疫力上升比較快,產生抗體不需兩周時間,建議學生於春節前接種第二劑即可,以降低社區感染風險。李秉穎認為,春節期間若要管制人潮出遊措施「其實很難」,也不容易限制,如跨年活動或現在正進行的中華職棒總冠軍賽,大規模人潮聚集、流動上沒有太大差別,說不定職棒總冠軍賽的人與人社交距離,比起跨年活動還要更近,因此參與類似大規模人潮活動時,呼籲大家還是要戴好口罩。至於,春節期間,關於入境者7+7檢疫措施。李秉穎提醒,入境者應嚴格遵守7天自主健康管理,不守規定的人若自行外出或聚餐,將可能形成防疫破口,「人情之常」就是只和家人團聚。
-
2021-11-24 新聞.元氣新聞
將萊劑比喻保健食品 陳時中:真正的意思還是要問主委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日前接受民進黨Podcast節目「耳朵出遊不出油」訪問表示,「給豬吃萊克多巴胺,好比是人平常吃三餐外,還是會吃一些保健食品」引發爭議。衛福部部長陳時中今天到立法院參與會議前,被外界詢問對陳吉仲說法是否恰當。陳時中表示,有看了一下相關的報導,陳吉仲應該是比喻「豬吃這個(萊劑多巴胺) 和人吃這個(維他命)」做一個類比,但還是要問一下主委,「他(陳吉仲)真正的意思是怎樣」。陳吉仲將萊劑比喻為保健食品,引發外界譁然。陳吉仲昨天深夜也在臉書貼出訪問逐字稿,解釋他沒有說過萊劑是人類的保健食品,以避免後續相關類比造成誤解,未來也會在進行政策說明時力求表達更加精確。
-
2021-11-20 養生.人生智慧
「你過的是你的人生嗎?」 第三人生對李偉文來說是禮物,也是追求夢想的另一個起點!
如果65歲退休,按現在平均壽命81歲計算,大約還有近20年的時光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思好好過!熱愛生活的李偉文,早已啟動退休進行式,秉持著「一生玩不夠」的座右銘,第三人生擘畫了玩樂藍圖,其中也包括學習、放下,依著自己步調,在每個當下都怡然自得。採訪這天,李偉文笑著說:「今天是我的60歲生日!」在很巧合的時間談人生下半場,感觸特別多。這位集眾多角色於一身的牙醫,與自然生態攝影家徐仁修聯手催生荒野保護協會,同時身兼親子教育作家,很早就開始推廣「提早規畫退休」的理念。「退休」指的是一種進行式,不管任何年紀,都要抱持退休的心情來過生活,做好財務規畫、安老居住,唯有提前準備,才能開創美好第三人生。追劇放空也很好 保持作息規律李偉文觀察,因為社群媒體發達,民眾看到親朋好友退休後過得光鮮亮麗,擔心自己沒有繼續活出精采,反而變得不快樂。「千萬不要有比較的心態!」他認為第三人生的重點是重新探索自己,而非活在他人的標準,退休並不是人生的結束,而是迎向另一美好階段的開始。「退休後要做什麼?」是許多上班族的煩惱,李偉文建議培養多元興趣,或重拾年輕時的愛好,避免生活頓失重心、無所適從。日本電影《退而不休》描述一名白領菁英退休後,面對身心理的各種轉變,調適過程有諸多不順,反映熟齡族邁入第三人生的現狀。電影非常寫實,雖然退休後完全自由,可以隨興起床、吃飯和睡覺,但懶散度日久了,容易產生自我懷疑:這樣日復一日有什麼意義?李偉文笑說追劇放空的日子也很好,但要保持作息規律,感覺每天活得有意義,千萬不要毫無計畫地虛度光陰。莫在意別人眼光 重新探索內心「你過的是你的人生嗎?」李偉文點出退休族的迷惘,退休的生命轉折讓人感到不安,因為失去工作上的角色後,也少了原來的社會認同。他以阿德勒心理學說明:「每個人都有人生的課題,沒有必要去在意別人怎麼看我們,做好自己、做個自己喜歡的樣子,重塑態度觀看世界的角度就會變得不一樣。」進入到熟齡期,應該回到探索內心,而第三人生有了許多時間自我覺察,再次啟動對生活的喜悅和熱情。這是一個溫故知新的階段,退休後還能做好多事,朝著喜歡的方向挖掘自己,未來還有無限可能。人可老心不能老 提早5年準備退休是門需要學習的課題,李偉文經常分享自己的觀點,高齡化已是全球趨勢,早在大學時期就已經思考熟年社會、退休規畫、朋友共老等議題。他建議大家在退休前5-10年開始著手準備,免得退休這天真的到來,反而不知道該做什麼事。「我看過很多人剛退休時,變成『沙發馬鈴薯』,短暫放縱一下還可以,懶散久了容易對周圍事物失去興趣。」李偉文以朋友為例,把「喜歡旅遊」當成興趣,玩了一年半載,心靈漸漸空虛,不知不覺陷入衰老的歷程。歲數可以變老,但心態不能老,人生積存的美好歲月不應白白浪費。「好好經營朋友」 好友揪團自建老人公寓活了大半輩子,曾經庸庸碌碌忙著工作,來不及欣賞身邊的美好;退休後,正好有大把時間享受生活。李偉文鼓勵大家,除了心情放鬆、視野放寬,不妨也追求自我實現,退休後是再學習的黃金時期,參與活動有機會交到志同道合的新朋友。不論參加什麼活動,沒有好壞的定義,只有回饋的價值。李偉文不斷提醒自己珍惜生命時光,致力追求「慈悲與智慧」,透過大量閱讀啟發自己,號召朋友一起當志工、從事社會服務,雖然常被朋友笑不務正業,但這些都是創造自我價值的關鍵心法。退休只是職涯的結束,並非生命的終點,長達20年的退休時光,除了財富與健康計畫,也要好好經營朋友。李偉文提倡好友揪團預備退休,人際關係是豐富老年生活的泉源,人世間最幸福的事情,莫過於與家人、好友一起慢慢變老。50歲後,他和朋友組成「蝸行」團隊,共同集資,自建一棟老人公寓,為老年的理想生活做準備。蝸行團隊偶爾相約出遊,聯繫在地公益團體邊玩邊回饋捐款,「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要有價值與意義,人生隨時充滿正能量!」第三人生對李偉文來說,是禮物,也是追求夢想的另一個起點。
-
2021-11-14 該看哪科.巴金森病
巴金森病治療/藥物、運動雙管齊下 延緩巴金森病效果明顯
你知道什麼是巴金森病嗎?巴金森病有哪些症狀以及治療方法?自己是得到巴金森病的高風險族群嗎?聯合報於110年10月份在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FB社團舉辦「巴金森病疾病問題大募集」問卷調查活動,以下彙整關於巴金森病,民眾最想知道的問題,邀請成大神經部主治醫師簡崇曜解惑!Q:哪些治療方法可以延緩巴金森病病程?巴金森病患者需「藥物治療」、「規律運動」雙管齊下,才能獲得改善。成大神經部主治醫師簡崇曜指出,若肢體抖動及僵硬程度,未造成日常生活困擾,就不用提高用藥量。此時,規律運動、積極復健,有助於延緩神經流失及退化,效果比只用藥的患者還要好。運動時,必須達到一定強度,一周運動三次,每次30分鐘,感覺到流汗、小累、有喘等程度,簡崇曜建議,「最好可以做自己愛的運動,如果不愛打太極,就改打球,重點是要願意長期作自己喜愛的運動,且項目愈多元愈好。」Q:藥物治療巴金森病,可改善手抖、動作慢等動作障礙,但部分患者出現憂鬱、便秘、睡眠障礙,這是藥物的副作用嗎?除手抖、動作遲緩外,巴金森病患者也常有憂鬱、焦慮、便祕、嗅覺遲鈍等問題,或出現姿勢性低血壓,如突然坐起身,就覺得頭暈,有時合併睡眠障礙,但這些症狀並不全然與藥物副作用有關。臨床透過通用量表,進行手指開合點、重複踏腳,搭配個案主述等方式來評估病情程度,至於如何判讀為藥物副作用,簡崇曜指出,患者服藥完後,若感覺腹部脹氣、噁心感,或者頭暈、姿勢性低血壓、白天嗜睡等原有症狀更為明顯時,務必再回診時,主動告知醫師,作為調整藥物的重要參考。Q:照顧者平常應如何照顧和幫助病友?可以申請長照資源嗎?剛診斷為巴金森病的病友常因想不開而憂鬱加深,此時家屬陪伴非常重要。簡崇曜指出,曾遇過一名熱愛出國旅遊的患者,確診後鬱鬱寡歡,整天宅在家裡,在好友的邀請下,每周外出釣魚,即便拿釣魚竿時,手抖無力,但同伴不以為意,時常結伴出遊,他情緒逐漸穩定,恢復原本開朗個性。簡崇曜提醒,巴金森憂鬱跟一般憂鬱症不一樣,對吃藥的反應也不同,建議民眾與神經科或身心科醫師充分討論病情,規律用藥,也能舒緩照顧者身心壓力。照護壓力沉重,家屬容易與病友起爭執,心力交瘁,簡崇曜表示,政府提供長照申請、聘僱看護申請、輔具等社會福利資源,有需要者可至衛福部網站及各縣市社會局查詢。對於疾病認識與照護資源,也可以上「台灣巴金森之友協會」網站搜尋。根據台灣巴金森之友協會提供長照資源申請資格:申請身心障礙手冊:經藥物適當治療,並且須追蹤至少六個月後,仍遺存足以影響生活機能之障礙者,並符合相對應之巴金森病等級、量表。申請聘僱看護:1.受看護人持有經社政機構核發之身心障礙手冊,且屬「特定身心障礙項目」重度級以上者,不需再經醫師診斷,可經長期照護管理中心推介媒合聘請外籍看護。詳情請洽各縣市長期照顧管理中心。2.經醫療機構以團隊方式(至少一位醫師及一位醫事人員、臨床心理師或社工人員),所作的專業評估,並開具病症暨失能診斷證明書,認定被看護人需全日二十四小時照護者。)Q:對於罹患巴金森病的病友,建議用什麼態度面對巴金森病?病人有機會重返正常生活嗎?簡崇曜表示,病人應認知「這是不會痊癒,不會完全好的病」,可以視為糖尿病慢性疾病,一開始症狀還不明顯,透過藥物就可控制病情,但須持之以恆,定期回診,規律用藥,就能延緩疾病惡化速度,讓嚴重併發症較晚再顯現。簡崇曜說,沒人說罹患糖尿病,就不能出國旅遊,四處遊玩,頂多飲食習慣要注意,巴金森病也是如此,只要藥物控制得當,沒有什麼是不能做,就連打新冠疫苗也是可以的。每個患者病程不一,有人過了十年,仍保有良好智力與認知功能,仍可以繼續學術研究,但也有病友罹病五年就走路困難、平衡出現問題。每個病人狀況不一樣,調藥速度也不同,簡崇曜提醒,病友不要過於焦慮,擔心病情,不可自我設限,認為自己生病了,就只能關在家,應該盡情享受人生,活得更精彩。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建議,50歲以上民眾每個月8號都做一次「巴金森病手指操」自我檢測若罹患巴金森病,想要了解更多與巴金森病和平共存的資訊,包括罹病後如何復健、日常照護與飲食推薦等,歡迎加入「幸福巴士」巴金森FB社團
-
2021-11-09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長痔瘡是什麼原因?該如何治療及預防?圖表詳解痔瘡1至4級症狀
● 久坐久站、作息不正常,易痔瘡發作● 分內痔、外痔及混合痔● 多喝水、多吃高纖蔬果、溫水坐浴古人云「十人九痔」所言不假,不論男女老少都有痔瘡困擾,端看「何時發作」。大腸直腸科醫師提醒,除了天生人體構造因素外,久坐久站、飲食作息不正常的人,都可能誘發痔瘡發作。痔瘡是指肛門附近的血管組織增生,最常發生在靜脈,因此也稱為肛門部位的靜脈曲張。痔瘡生成原因,包括久坐、久站、因便祕常用力排便、懷孕導致腹壓增加、肛門括約肌功能過分亢進,需很用力才能排便等,都可能隨著每次排便,讓這些血管組織逐步向外突出,形成痔瘡。書田診所大腸直腸科主任醫師徐弘表示,痔瘡屬於天生,以人類胚胎發育歷程來看,直腸末端連接肛門處有3條動脈,等於已存在3個內痔,分別在肛門順時鐘方向的3點、7點及11點等3處。即便每個人都有內痔,但不一定發作,台灣痔瘡盛行率不超過5%,大部分人一輩子不會有痔瘡困擾。久站肛門靜脈血管膨脹易發作痔瘡發作與靜脈構造有關。靜脈分兩種,包括有瓣膜及無瓣膜,人類過去是四條腿走路,身體軀幹與地面平行,因此手腳靜脈有靜脈瓣,包括小指頭、小腿等,靜脈瓣可防止血液逆流,讓血液可對抗地心引力,順利回流心臟。而心臟、腹腔等內臟血管沒有靜脈瓣,無法防止血液逆流,當人久站時,血液容易往下沉積,造成肛門靜脈血管膨脹、積血滯留,進而引起痔瘡發作。痔瘡分內痔與外痔,徐弘指出,直腸與肛門中間有一條齒狀線,以內叫「內痔」,以外叫「外痔」,內外皆有則是「混合痔」。內痔以嚴重程度區分為四級,第一級是內痔未掉出肛門口,無症狀;第二級是內痔排便時會掉出肛門口,在便後會自行縮回肛門口內;第三級是內痔在排便時掉出肛門口,卻無法自行縮回,須靠外力推回肛門口內;第四級是內痔脫出肛門外,無法推回,亦即脫肛。外痔平常有肉塊凸在外,些微搔癢,若外痔急性發作時,外痔內的血管破裂,造成皮下出血,會形成血栓硬塊,患者會感到劇烈疼痛、坐立不安,但每個人狀況不同,有些人外痔僅一處,嚴重甚至「一整圈」,疼痛感也差距甚大。拒辛辣熬夜 如廁速戰速決不良的飲食生活作息,可能讓痔瘡發作。徐弘表示,經常久站的行業如超商店員、老師、理髮師等,或是民眾放長假頻繁出遊、嗜吃辛辣食物、過度飲酒、熬夜打牌等,都可能增加急性痔瘡發作機率。建議民眾應避免久坐或久站,維持健康飲食,有適當活動,上廁所應「速戰速決」,不要久蹲久坐。痔瘡治療以保守療法為主,多喝水、多吃高纖維蔬果、溫水坐浴、局部塗抹痔瘡藥膏,徐弘指出,若患者解便輕度流血,會給予肛門塞劑或藥包,由患者自行塞進肛門,但若塞的角度不正確,藥劑或塞管恐戳破直腸壁,導致肛門膿瘍,用藥需非常小心。臨床上內痔常用橡皮圈結紮,痔瘡根部綁起阻斷血液循環,讓組織壞死自然脫落。外痔或嚴重混合痔需視情況開刀,復元時間也較久,須交由臨床醫師判斷。徐弘提醒,民眾常因解便流血,才發覺痔瘡問題,政府推行四大免費癌症篩檢,呼籲民眾應定期做大腸鏡篩檢,若發現大腸長息肉、糞便潛血陽性等,應儘早近一步檢查,尤其家族曾有大腸癌病史的民眾應及早發現。
-
2021-10-31 新聞.元氣新聞
王必勝緋聞對象駁斥「每月6萬」傳聞 衛福部盼低調再低調
衛福部醫福會執行長王必勝婚外情事件延燒,自由時報今報導,王必勝婚外期對象林小姐控訴,外界流傳的「每月6萬元生活費」、稱呼「老公」等不是事實,是遭不明網友惡意在IG上用對話「釣魚」陷害。林小姐向自由時報記者表示,爆料者多月前以「Phoebe Baby」的假IG帳號,主動以討論嬰兒食品的事情為由與她聊天,她也當作是普通網友亂聊天,表示「網路上跟陌生網友聊天,當然不會講真的內容」。林小姐說,她的生活很簡樸,與5個家人同住舊公寓,名牌包也是自己買的,至於出遊打卡照片,都有家人和朋友一起,她希望惡意攻擊扭曲可以停止,媒體刊登爆料者不實的對話截圖也沒經過當事人同意。林小姐認為,根本沒有「Phoebe Baby」這個人,控訴這群爆料者用幾個月時間蒐集並設計她,「網路真的很可怕」。她也表示,非常抱歉造成王醫師和他的家人這麼大的困擾,她誠心向他們致歉。最後說,她和王必勝「真的只是朋友」,對於外界紛擾不願多談。王必勝現也擔任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曾說,目前沒有要任何更動王必勝職務的計畫,指揮中心及醫福會還非常需要他。就了解衛福部內部氛圍的知情人士說,衛福部內部仍認為,王必勝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防疫有功,不希望就此折損人才,希望他現在能專心在防疫公務上,並淡化私領域的爭議,行事低調再低調。王必勝對於緋聞對象現身新聞有何回應,王僅回覆記者兩字「沒有」表達心聲。
-
2021-10-26 新聞.元氣新聞
王必勝不倫戀重傷指揮中心 羅一鈞說話了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衛福部醫福會執行長王必勝醫師傳出不倫戀,已婚的他育有二女,卻與小他15歲的林姓護理師外遇,並持續多年,該女甚至疑似又替王產下一女,王也常抽空前往探視。對此,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說,王必勝目前心情平穩。與王必勝同樣為醫療應變組副組長、有「國民女婿」稱號的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針對媒體詢問,王必勝遭爆料外遇傳聞,是否給予關心,羅一鈞回應,他(王必勝)本人已經有對外說明,部長陳時中今天在花博也接受媒體採訪回應,王是我們的副組長,負責集中檢疫所調度,當中個案確診收治安置,都如常進行。羅一鈞表示,我們今天有電話聯繫,他的心情平穩,會全力把防疫做好,不會受報導影響。鏡週刊獨家報導指出,王平日也會前往林女板橋的住處,開車載母女倆出遊,互動看起來就像一家人親暱。此外,林女除了和女兒同住外,也和父母及二個弟弟住在一起。王和林女兩人相識多年,林女曾是台北榮民總醫院的護理師,王必勝當年則在北榮擔任胸腔部主治醫師、國際醫療中心及醫療品質管理中心主任、醫企部副主任。據了解,林女平常就很喜歡在IG上po出各種名牌包及到處旅遊吃美食的照片,而她旅遊的時間、地點,對照之下,都與王必勝的出差行程吻合,所以不倫戀才露餡。
-
2021-10-22 癌症.大腸直腸癌
年年潛血檢查無異狀 36歲男血便一查竟是3期腸癌
36歲蔡姓男子有大腸癌家族史,相當警覺,每年都做大便潛血檢查,今年5月出現血便就醫,確診為大腸癌第3期,他積極治療,接受手術切除腫瘤,恢復良好;另一名61歲蔣姓退役飛官也因家族病史每年做糞便潛血檢查,食欲降低數月就醫確診為第4期大腸癌且轉移到肝臟,手術加上術後快速恢復療程(ERAS),術後4天出院,如今接受化療,可與妻子出遊。醫師提醒,有大腸癌家族史,建議除了做糞便潛血檢查,建議加做大腸鏡篩檢。台中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任蔣鋒帆說,大腸癌症狀不典型,包括血便、排便習慣改變、大便變細、腹瀉、不明原因貧血,但8成是無症狀,目前國健署提供50到74歲民眾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建議有家族史、愛吃紅肉、刺激性食物等高風險因子,應提前至少5到10年做大腸鏡檢查。蔣鋒帆以蔣姓病患為例,因蔣姓病患升結腸腫瘤,且癌轉移侵襲70%的肝臟,評估有腸阻塞及出血風險,選擇開刀,接受機器手臂手術加上ERAS療程,術前營養評估及補充、不禁食、減少麻醉,大幅減少感染、肺炎等風險,術後幾乎不痛,快速恢復,術後4天出院。中榮大腸直腸科醫師林俊余說,ERAS療程包括術前營養評及補充,術中麻醉止痛及術後清除管路,讓患者保持好體力開刀,術後恢復更好。
-
2021-10-15 該看哪科.婦產科
她透露不想生女兒原因有洋蔥 引共鳴:擔憂勝過開心
生男好還是生女好,不少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一名女網友在《Dcard》發文,透露自己不想生女兒的想法,她也解釋自己不是重男輕女,而是以過來人的經驗認為當女生太辛苦了,如果生女兒,自己反而會時時刻刻替她操心,貼文一出引起眾多網友共鳴。原PO說其實自己是非常喜歡女兒的,女生又乖又可愛,還可以買一堆衣服打扮得漂漂亮亮的,雖然如此,但她覺得當女生太辛苦了,如果長大交男朋友三更半夜出遊,當媽的一顆心就會揪著,憂心女兒會不會遭到欺負、被載安不安全等等,畢竟這些都是自己曾經走過的路。等到有一天結婚了,在家當了20年的公主,要到一個沒有家人的屋簷下生活,面對各種難題時,委屈只能自己吞,也不敢回娘家,只因為怕家人擔心。到了要生孩子時,懷孕的不適、生產的痛、照顧孩子的辛苦,這種感覺只有媽媽能體會,自己也會替女兒感到欣慰,「當年我的那個小女孩,也成為了媽媽」。文末,原PO感性地告訴所有的女孩子,「請記得媽媽永遠是最愛妳的,孩子妳終究是媽媽身上掉下來的一塊肉,請好好愛自己」;她也提醒各位男性,「嘿!那個男的決定娶了她,那是我的心我的肝,請好好對待她,答應她的承諾請你遵守,別讓她感到一點委屈」。貼文引起許多人共鳴,「我也好喜歡女兒,但是想到以後她會不會被欺負、懷孕生小孩等等的,就覺得還是生兒子好了」、「以前都不懂的事現在才懂,我媽過說過好幾次不要太早結婚,結果都沒在聽,某晚語重心長的說『妳被欺負怎麼辦』,氣死我了有夠催淚」、「我也是!想要女兒又杞人憂天,真的是女兒又為她擔心了」、「真的,知道懷的是女孩時是很開心,但擔憂勝過開心。我有私心希望是男孩,不是因為我重男輕女,而是覺得女孩要承受的太多」。但也有人持不同看法,「男人只是習慣承受忍耐,不是一直抱怨就真的比較弱勢欸,拜託一下別誤解,這樣上面因為這種原因生的男孩很可憐」、「男孩子晚歸爸媽也會擔心吧,女孩子結婚為什麼一定要去男方家住?這根本陋習,而且現代人也不一定要生小孩吧」、「這是甚麼雙標,講的好像男孩子就不辛苦一樣」、「老實說除了力氣小和生理期等因素,我看不出來年輕世代的女生哪裡弱勢」。
-
2021-10-13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一天打4針大喊吃不消!她改口服藥+1天1針快樂出遊
台中62歲葉姓糖尿女病患近2年因血糖控制不佳,一天打4次胰島素注射,加上嚴重小腿抽筋副作用讓她很抗拒,控制血糖無奈成效不佳,出現腳底冰涼、麻等周邊神經病變,體重過重,經向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新陳代謝科醫師郭佳茵求診後,改為口服藥加一天打一劑促效劑,配合運動、控制飲食,半年下來解決長期困擾,減重3公斤,看起來年輕許多,還可以開心旅遊了。郭佳茵說,考量葉姓女病患對胰島素注射一天打4次,嚴重影響生活,以飲食、運動控制但仍血糖降不下來,加上患者無法抗拒甜食,建議患者改服藥加上每天在午餐前打一針促效劑,搭配飲食、生活習慣調整,半年下來糖化血色素有明顯進步,不再小腿抽筋,體重減輕3公斤,親友認為她近期看起來健康、年輕許多。郭佳茵說,近年來糖尿病的藥物有了突破性的進展,其中GLP-1受體促進劑除了控制血糖,可保護腎臟、心臟和控制體重。藥物的使用必須考量患者的肝腎功能、是否有禁忌症,或是不能忍受之副作用,因此必須與醫師仔細討論,依病患身體狀況做最適宜的選擇。郭佳茵說明,糖尿病控制不佳所造成的糖尿病腎病變才是國人洗腎的主因之一,更會導致神經血管病變,如中風、心臟病、眼部視網膜病變,腎臟尿蛋白病變等;過去糖尿病患者聽到需要打針治療就避之唯恐不及,現今正確的觀念是糖尿病藥物包含胰島素等針劑,並不會傷害腎臟功能,建議患者好好與醫師充分溝通相互配合,才能真正達到自由自主的理想生活。
-
2021-10-11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和生命握手——記與L先生相處的時光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醫學生分享持續關懷病人與家屬的心得」。這幾年來,不少醫學教育文獻指出鼓勵醫學生在分科實習後,持續與照顧過的病人與家屬保持聯繫,可以更深入地學習疾病的醫學知識,以及同理病人與家屬因病而苦的感受。我們很高興這三位醫學生同意將他們的報告發表於「醫病平台」,希望透過文字的真情流露,社會大眾可以了解,醫學生在教學醫院的醫師指導下,參與病人的照護,使醫學生獲得實作經驗、病人得到貼心照護,達到雙贏的醫學教育願景。也唯有如此,我們才能繼續培育有愛心有能力的好醫師以照顧我們的全民。 第一次見到L先生是在五個月前的一次會診,我外科實習的第一個月。右胸擺著引流管的L先生戴著鼻導管氧氣,還是微微喘氣,高大的身材將病床上下擠滿,眼神空洞地聽著胸腔外科老師反覆解釋著肋膜剝除術的目的與風險。「手術不會切除腫瘤,我們只是希望可以清理胸腔的感染,爭取後續做化學治療或免疫治療的機會。」外科醫師如是說,病房內的家屬含著淚大力點頭,而L先生惶然的瞳孔沒有反射出任何疑問或期望,只是輕輕點頭。 L先生,三十四歲,三月以來開始久咳不癒,感覺呼吸有壓迫感時惡性胸水已經淹過他一半的右肺。在外院確診第四期肺癌,到我們醫院時,快速擴張領土的腫瘤也帶來難以壓制的膿胸感染,而這天討論的肋膜剝除術,就是我們希望能為他開出的一條通往癌症治療的路,又或者,度過眼前張牙舞爪的肺部感染。 後來聽說L先生的手術順利,終於可以出院,我在心裡默默地祝福他後續治療順利,後來幾輪換科實習,久了也沒有再追蹤他的消息。直到上個月在一般內科實習,在新入院病人清單上才又看見了他的名字。 這時的我才從病歷中知道那次出院後,他陸續接受放射線治療、四次全身性的化學治療,並在兩週前嘗試第一次的化學與免疫治療組合。這次入院的幾日前,他在家中走路時突然呼吸喘加劇,一直沒有改善,且右側髖關節骨轉移處的疼痛雖然正在接受放射線治療,卻也漸漸超出目前口服嗎啡劑量的控制。 X光上,原本右側的肺部空間被白色佔滿,推測原先還有部分功能的右上肺這次也塌陷了,L先生基本上只依靠左肺維持全身氧氣的交換,而這重要的左肺出現肉眼可見、腫瘤轉移的白點。電腦斷層進一步證實我們的猜測,除了右肺腫瘤持續擴大,在其他器官也出現新的轉移,伴隨而來的肺部感染也在影像上被發現。數個月來的治療並沒有讓癌症被壓制,肺部腫瘤仍然不客氣地佔據更多器官與養分。 住院第三天夜裡,L先生發起高燒、喘不過氣,斷斷續續的咳嗽伴隨濃痰,雖然立刻換上了後線抗生素,並改成利用非侵襲性正壓呼吸器輔助呼吸,因為感染及呼吸狀況的不樂觀,我們在隔日早上向L先生和他太太提出轉至加護病房插管治療的建議。L太太問:「插管可以治好的機會大嗎? 我可以跟他一起去加護病房嗎?」眼淚從她的眼眶不斷流出,她始終緊握丈夫的手而沒有抹去淚痕。我們說明以L先生目前的情況,希望插管維持呼吸的通暢,幫助他度過這次感染,不過對於之後順利拔管的把握坦白說僅有五成左右。雖然L先生十分年輕,但電腦斷層顯示肺部狀況,讓我們對靜脈輸注的抗生素療效無法有太高的期望,且加護病房規定家屬不能陪同。 「那個(插管)沒有用的啦……我們在這裡就好……」L先生拍了拍妻子的手,拒絕了插管,他說如果不能和家人待在一起,而且不能保證插管後可以拔管,在內科病房用現在的方式治療就好。病房裡,呼吸器規律地將氧氣打入他的肺部,只能看見一側胸口隨之起伏,他開始用力拍打右大腿骨轉移而痠痛不已的位置,扭動高大的身體,表情也糾結在一起。我們於是加開了一劑緩解喘和疼痛的嗎啡,遞給L太太一張衛生紙,即使不能夠吸乾她的淚水和心痛。 那個週末,我放心不下L先生的狀況於是去了醫院一趟,從病歷系統的生命徵象圖表中,看見雲霄飛車般上上下下的體溫,不斷拉高的止痛藥劑量,以及病患譫妄時所需要的鎮靜藥物使用。在護理站猶豫了一陣子要不要去病房看看L先生和他的太太,想著如果此刻不去,明天早上來還見得到嗎?也想著如果走進到病房,面對L太太的悲傷,我該說什麼、能做什麼以陪伴那樣的難過呢?後來我還是輕輕敲了L先生病房的門。 那天,使用了鎮靜藥物的L先生闔著眼在休息,L太太給我看了手機裡一家人出遊的照片,照片裡L先生單手抱著兩歲的兒子笑得非常開心。她說他們始終抱持希望,即使腫瘤科醫師說過治癒的機率不到一成,但腫瘤仍然在進展的消息,在那天把一直努力忍耐各種治療副作用的L先生擊垮了。L太太說起他們當年結婚沒有拍婚紗,計畫今年年底才要去拍全家福說起L先生的人生還有很多計畫,他有很多家人朋友,事業剛起步,三個孩子也都還正快速的成長,有很多想要一起去的地方。她說今天他們完成了DNR的簽署,但希望還要過很久很久才會用到,護理師詢問她假如真的到了要和L先生告別的時刻,希望用甚麼方式帶他回家,她不了解為什麼明明L先生還在接受治療,我們就開始提醒他要為L先生過世後的一切預做準備,她不想要準備,她希望一切都不需要,不需要和認識十七年的先生告別。 L太太看著L先生乾燥龜裂的嘴唇,告訴我他常抱怨正壓呼吸器勒住頭部很不舒服,一直想要喝水卻又怕嗆到。說著說著,淚水又流了下來,一面流淚一面說他們年初才和孩子們一起旅行,說好明年還要再去,淚中有笑,笑裡也有無法掩飾的悲傷。我坐在一旁輕輕抱著她,不曉得該說什麼,想著明天是否可以在來醫院前為L先生買一條護唇膏。 經過幾日的努力,L先生的感染狀況回到所謂「不穩定中的穩定」,他在白天裡清醒的時間增加了,在高濃度氧氣的輔助下可以維持血氧也不會覺得喘,鼻胃管的餵食和消化功能也都順暢。不過,高燒仍持續,氧氣無法再調降,腫瘤多處轉移的疼痛也開始日夜困擾著他。隨著住院時間的拉長,起初因為感染狀況略有起色的小小快樂,漸漸被身體上此起彼落的疼痛,以及無法出院的恐懼取代。 作為醫療端的我們,看著他體溫曲線並未隨著呼吸症狀改善而進步,且幾次嘗試能無法換成低濃度的氧氣面罩後,也意識到L先生的感染雖然可以維持現有治療,但他恢復到足以接受下一次腫瘤治療的機率微乎其微。甚至,略有風吹草動,勉強控制的感染仍有很高機率惡化成敗血性休克,奪去他的生命。這位年輕的病人,年輕的丈夫、爸爸,需要了解疾病作為敵軍幾乎奪走了大多數的戰場,我們已經和他一起守在最後一道城牆之下。 L先生在一天早上比著自己的右側胸口問我:「這個會好嗎?」我重複了老師們前幾日的解釋,告訴他我們正在使用後線抗生素治療感染,但目前針對腫瘤的治療只能暫緩,等情況若能更穩定再和腫瘤科醫師討論。L先生表示了解,沒有再多問,但眼神中有早已明白的無奈。後來回想起,我十分後悔自己當時沒有更多問一些他這麼問的原因,沒有詢問他真正在意的事情。即使我明白他那句「會好嗎」指的並不只是感染,但當時的我沒有勇氣進一步探詢他對疾病的想法和憂心。 每天早上我都會詢問L先生:「今天還好嗎?昨天睡的好嗎?有哪裡不舒服嗎?」而每一天,他都回答睡不好並指出新的疼痛點,右腹、右背、右大腿、左前胸、左肩等等位置輪流出現,有時用柑橘精油按摩可以改善,有時按壓一次PCA嗎啡可以緩解,有時卻需要額外的藥物才可以讓他暫時脫離疼痛的糾纏。他說他沒辦法好好睡覺,害怕晚上會突然無法呼吸,也怕晚上會又發起高燒,甚至就這麼離開,所以不敢睡覺,但醒著又會感到全身疼痛。 我們會診了身心科、復健科、社工師、心理師,也找安寧緩和團隊進行共照,為他的疼痛控制,以及面對疾病與死亡的焦慮提供協助。記得第一次,我們想L先生提起是否有考慮轉至安寧病房,有更完整的團隊可以進行更細緻的疼痛與症狀控制,也有更多醫護人力可以時時注意他的不適,但他和太太十分慌張地拒絕了,他們希望繼續在一般病房「治療」,隨後L先生抱怨起突然的疼痛,於是對話便中斷了。 後來幾次類似的對話,每當話題將要觸及L先生對疾病或死亡議題時,往往會被疼痛的問題打斷,讓當時的我十分困惑是我們給予的疼痛控制品質不佳,還是L先生心中也不願意深談或細想疾病進展與接近死亡的問題呢。心理師準備了相框讓他可以用貼紙裝飾,作為送給孩子的禮物,不過每日去都看到相框擺在窗邊遲遲沒有動靜。L先生的病房電視經常撥放著卡通,有時他看著便留下眼淚,L太太說那些都是小兒子在家裡經常看的,L先生很久沒有看到兒子非常想念,兩歲的孩子總是隔著視訊螢幕向爸爸媽媽討抱抱,掛了電話後心裡更加捨不得。 在照顧L先生大約半個月後,疾管署公布醫院即將放寬特殊病房探病限制的新聞,雖然一般病房仍尚未開放探病,但安寧病房可以每日固定時段有訪客探視。我們於是再次提起目前兩週的抗生素治療即將完成,但目前仍需要高濃度氧氣,無法進行腫瘤治療,疼痛控制仍不讓人滿意,是否考慮轉至安寧病房,讓更專業的團隊提供疼痛緩和的治療,並且能有更多家屬探病的機會。 聽見能和家人朋友見面,L先生抬起頭,和我們再次確認安寧病房是否還會給予抗生素、氧氣等治療,以及探病規定和一般病房的差別,然後堅定地說他希望轉去安寧病房。L太太也和我們分享她在網路上看見其他家屬分享在家人安寧病房接受照顧的故事,告訴我們她先前很不能接受安寧,以為那就是停止一切治療等待死亡,但她看了別人的分享,才漸漸了解安寧病房仍然可以進行需要的治療,還可以有洗澡機、有更多人一起照顧和關心她先生,若狀況穩定,也可以安排出院及居家安寧的照顧。和家人討論過後,L太太和其他的家人都很支持L先生想轉至安寧病房的想法,也順利地轉床,到另一間擁有不同側風景的病房。 在L先生轉至安寧病房後,我去探望過他兩次,幸運地都遇到他精神與心情都算不錯的時段。他愉快地和我談論昨天吃到了一直想吃的速食,而且L太太去便利商店大補貨,買了他喜歡的香草冰淇淋和果凍。他說昨天見到從小一起長大的堂兄弟,聊了很多,孩子們假日也會從台中過來台北看他。不過偶爾晚上會尿失禁,需要旁人幫忙清理讓他十分挫折。他和太太時不時會有小小鬥嘴,兩人笑著談論孩子們的學校的功課,談論颱風要來了但似乎不會放假。 病房的窗台擺著L先生和太太的合照,還有終於完成、送給三個孩子的相框,他為三個孩子選擇了不同的動物貼紙做裝飾,依照他們的個性,完成了可愛又繽紛的邊框,準備等孩子們來的時候可以合照,放進相框裡。 結束實習的那一天,我告訴L先生我要離開這家醫院,去下一站實習了,祝福他和太太都可以平安、保重,也感謝他們這段時間對我的親切和關心,讓我可以陪伴他們這段時間。輕輕摟了L太太的肩膀,也和L先生握了手,那天L先生的手十分溫暖、厚實、充滿力量,他們祝我未來順利、天天開心。 離開病房後,我忍不住落下眼淚,想起認識L先生和L太太的將近一個月,經歷的病情變化與安寧照顧的學習,都讓我意識到自己還有很多可以更細緻地照護病人的地方,也有可以更好地回應病人的焦慮與擔憂的時候。或許未來很難有機會再和L先生見面,但那一日他握住我的手的溫度,祝福我順利成為一位醫師的表情,我想,我永遠不會忘記。
-
2021-10-0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國慶連假高鐵違規站、景點人潮 陳時中:整體情勢樂觀
國慶連假首日自由座沒開放,但有民眾發現台灣高鐵車廂上仍有發現有人站著搭乘。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指出,現在沒有開放自由座,有可能有過站等情形屬於個案,會請高鐵妥善處理。然而各大景點多人出遊人潮聚集,憂疫情捲土重來。陳時中說,我們仍需要提高警覺,但整體情勢變化還是保持樂觀,以前的本土個案相較多,但從中秋節連假至今沒有新的疫情發生,希望大家口罩戴好,疫情穩定機會高。外界關心本土零確診連十日破功,新增一名本土女童確診。他指出,該名女童Ct值38,處於陰陰陽陽症狀,其他家屬報告剛出爐皆為陰性,看起來是舊案,列為本土個案,尚未找到感染源,但對社區影響很低。另外該名小孩僅一歲,目前沒有到幼兒園或托嬰中心也無保母,單純在家中的女童發現感染。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指出,針對該名染疫女童有匡列的三名家人中,其IgM陰性、IgG陽性,研判這四人感染較久,另有一名家人仍在採檢當中,研判跟之前本土疫情升溫後所殘留的舊案,但對社區影響小,另外三名血清陽性的家人中,有一名曾接種過一劑新冠疫苗。
-
2021-10-0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高嘉瑜外婆打疫苗後血栓 待醫師判斷關聯性
媒體報導,民進黨立委高嘉瑜的外婆日前施打第2劑莫德納疫苗後出現血栓等症狀。高嘉瑜今天受訪時表示,外婆的血栓在腦部,打完疫苗一週後出現恍惚等症狀,但無法直接連結症狀與接種疫苗有關,還需等待醫師判斷。媒體報導,高嘉瑜外婆日前施打第2劑莫德納(Moderna)疫苗,接種後不到一週時間出現血栓,有恍惚、記憶不好情況,也認不得家人,原本生活能夠自理如今需家人照顧。高嘉瑜接受記者電訪時,表示外婆血栓是在腦部,打完疫苗後精神狀況不太好、有點恍惚,而且有些事情記不太清楚,需要家人照顧。但她說,沒有辦法直接連結外婆的情況與施打疫苗有關,只能說是在接種後約一週出現相關症狀,詳細情形還需等待醫生判斷。高嘉瑜說,外婆是民國30年出生,已經80多歲,平常很健康,會去廟裡做志工,或做資源回收,也會到市場幫忙她發文宣,兩人甚至一起上過幾次節目,外婆一直以來身體狀況都蠻好的,也都會和家人一同出遊。高嘉瑜也對外婆的情況表示擔心,她說,外婆預計明天出院,希望能早日康復、不要留有後遺症。
-
2021-10-0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蘇貞昌:本周疫苗總到貨量將逾2,300萬劑 超越人口總數
行政院長蘇貞昌今(7)日於行政院會指出,今明兩天又分別會有三批疫苗到貨,預計本周累計疫苗到位數可望突破2,300萬劑,超過台灣總人口數,也因此希望民眾在防疫不鬆懈前提下,利用國慶連假放鬆心情,好好享用振興五倍券、大大消費。振興五倍券明日將開始正式領用,行政院發言人羅秉成今日於院會後記者會轉述指出,蘇揆在院會中,就振興五倍券提示表示,這次五倍券上路過程,第一,要感謝國人同胞配合,齊心合力,讓疫情受到相當程度穩定的控制,這包括連續的本土零確診。蘇揆說,目前疫苗接種率已經提升到58%,已經將近六成,除各地民眾正積極參與施打中,疫苗到貨情形也有相當進展。他說,今、明兩天分別會有三批疫苗到貨,預計本周累計疫苗到位數,可望突破2,300萬劑,超過台灣的人口總數。蘇揆表示,五倍券的數位綁定加預約紙本,也已將近1,600萬人,各部會推出的加碼券,總登錄人次更高達6,400萬。蘇揆提醒,自明天起,就是第一梯次五倍券正式領用時間,接下來又適逢三天國慶連假,可預見會有眾多民眾出遊或外出消費人潮,呼籲請國人同胞,在防疫不鬆懈的前提下,一樣要戴好口罩勤洗手,利用連假放鬆心情,好好享用五倍券、大大消費。
-
2021-10-04 新聞.健康知識+
勿信尿液解痛偏方!陽明山發生蜂螫事件 記住4要點自保
台北市陽明山登山步道昨日有民眾遭蜂螫傷,統計有11名女性、6名男性受傷送醫,但仍不減民眾上山遊憩興致,從早上9時至下午4時,依舊能看到二子坪停車場外長長排隊車潮,等待進場停車,陽管處提醒,民眾上山應避免使用香水、髮膠等會吸引群峰的氣味,北市動保處也指出4個遇到蜂群的自保要點。疫情趨緩加上氣溫晴朗炎熱,不少人趁著假日上山避暑、出遊,但昨日卻傳出有民眾行經陽明山二子坪步道附近時遭蜂螫傷,北市消防局表示,總計有11名女性、6名男性送醫。陽管處表示,除了昨日發生的意外,今年9月23日下午也有劇組在陽明山竹子湖附近的黑森林山區拍戲時,發生蜂螫事件,提醒民眾,每年夏、秋兩季為胡蜂類活動旺季,尤其秋天更是虎頭蜂防衛性強、特別敏感時期。民眾登山踏青應避免穿著鮮豔衣服及塗抹香味濃厚物品、食物包好密封,盡量穿著長袖衣褲,若遇蜂巢或蜂隻,應冷靜離開並勿揮舞、驅趕;若不幸被螫傷、出現疑似過敏反應,除離開現場外,應立即撥打119。北市動保處表示,日前已協助移除竹子湖叮咬事件的大型黑腹虎頭蜂巢,但昨日再次發生大屯南峰登山民眾遭蜂群攻擊事件,呼籲民眾前往山區登山請注意自身安全,登山前也需注意4個要點。第一,從事戶外活動時,不要任意進入草(樹)叢、不使用香水或具特殊氣味的用品,盡量穿著表面光滑及淺色的衣物,攜帶含有「DEET」(敵避、乙待妥、敵避胺)成分的防蚊蟲產品。第二,發現虎頭蜂在身旁打轉、盤旋,表示可能已進入虎頭蜂巢的警戒範圍內,請保持鎮靜,不可揮趕,緩慢安靜離開現場。第三,若遭巡守蜂螫叮或蜂群攻擊時,切記不要揮擊拍打,要用隨身衣物或背包保護頭、頸部,迅速向下風處或來程方向跑,以遠離蜂群警戒範圍約50至100公尺以上。第四,遠離蜂巢警戒範圍後,「被蜂螫叮的傷口,不要用尿液等偏方緩解疼痛」,應即通報119協助就醫。
-
2021-10-03 寵物.寵物故事
寵物知識+/開心認養…然後呢?浪浪收容所志工的沈重告白
文/暮夏靈(收容所志工兼小編)引述台南市動物之家規定:於本市動物之家認養犬、貓者,如不擬繼續飼養,自認養日起 15 日內(含)送回動物之家,不予收費。根據上述規定,收容所認養出去的貓狗在認養後十五天內是可以退回的,我們可以將這段時間視為為試養期,但後面的「不予收費」並不表示只要付費超過時間也可以退,要視動物之家的收容燈號(註1)而定。台南市的兩間動物之間目前皆為紅燈,也就是說除了急難救助、危害公共安全及動保案件外,暫停一切收容作業,因此超過試養期間是不能退回的。通常我們將退回的情形稱為「退養」。身為一個在收容所粉專默默耕耘的志工兼小編,看過各式各樣退養人,符合期限規定的因為在合理的範圍內不討論,至於那些超過期限還想退的人也是百百種,而理由卻都相去不遠。通常表面上可以分成兩種類型:1.「是牠的問題」型:一直叫很吵、老是隨地大小便、會有攻擊行為、不好教。2.「是我的問題」型:我生活有困難、我覺得不適合、我想我還沒準備好。 但這兩種類型的內裡,卻都是撇清自己的責任。認養的寵物後會有的任何狀況,其實只要有認真考慮,基本上是可預期的,而事後說生活有困難、不適合或沒準備好,事實上也是因為沒有好好對自己的狀況進行評估。本文不評價這些理由中有多少是藉口,但這些人凸顯了一個嚴重的問題,那就是「衝動認養又不願面對。」所謂「認養」並不只是把牠們帶回家,也並不只是生活中開始有了寵物的陪伴,你還要開始要肩負起照顧這個生命的責任,你不僅要肩負起牠們吃喝拉撒和醫療的費用,也要面對牠們會帶來的所有麻煩和不便。但這些其實都是認養前就應該考慮的,更何況認養後大家都有兩週的時間可以思考自己到底行不行,然而那些退養者常常連規定都不清楚,就認養了那些自己或許還並不熟悉的貓狗。其實很現實的是,任何關係的建立都是一樣的,就像某些渴望擁有愛情的人們,常常會放大擁有的好處,卻選擇性的忽略必然的犧牲。與另一個人開始新的生活確實令人欣喜,但或許:1.你的自由會被限縮。2.你的個人時間和空間都會變少。3.你們是兩個不同的個體,如果很適合彼此,那麼非常恭喜,你非常幸運,但如果彼此的個性和生活習慣有很大的落差,你們就需要磨合,很快會從熱戀期進入陣痛期。4.你的錢會流失的很快,各種節日、出遊都可能需要花錢。5.你對他一見鐘情最後卻被生活消磨殆盡。而當你有了寵物之後,你可能感到非常期待與興奮,但或許:1.除非身邊有能幫忙的人,你很難隨意外出,或是離家太久,因為家裡有寵物在等你餵,需要你陪。你要不犧牲自己的時間;要不就犧牲自己的錢送旅館。2.你要空出時間遛狗逗貓,或是你一直以來都可以好好睡覺,但養寵物後牠們總在你睡覺時搗亂開趴,擾亂你的生活步調和作息。3.牠們如果原本就親人乖巧懂事,真的就恭喜你中大獎。但如果牠們不親人、愛搗蛋又不服管教,你需要花非常多心思去訓練和陪伴,直到你們都適應了有彼此的生活。4.你可能會忍不住買各種好吃好玩的給牠們,也可能因為牠們突如其來的一場病噴掉幾張到幾十張小朋友。5.你對牠一見鐘情最後被生活消磨殆盡。是不是其實很像呢?最大的不同在於:你和你的另一半都平等的擁有選擇權,就算沒有想太多,憑著喜歡和衝動就在一起,處不來也可以選擇分手。但浪浪們呢?牠們沒有選擇。能做選擇的,始終只有你。所以你理應對你的選擇負起責任。養不了了,也請你好好幫牠們找新的認養人。牠們的所有美好與缺陷,不管事前你是否有先去了解,無論你是沒有去了解就選擇認養,亦或是已知而仍選擇認養,你都必須承擔認養一個生命的責任,那難道不是做足功課和心理建設更好嗎?甚至於,你應該在踏入任何收容機構之前,就把這些事情都仔仔細細的想過一遍,再決定要不要做認養這件事,對嗎?希望大家是真的考慮清楚了才去做出認養的決定。其實我們的專頁時不時就會收到超時退養的訊息,有些人和他講明規定不允許,就會表示理解,自行尋找下一個認養者,然而也有些人態度強硬,不管規定如何就是要退,但當然,不行就是不行,不會有任何特例。我想說的是:有想放棄的念頭並不可恥,重要的是之後你會如何選擇。若你選擇放棄,請你負起責任幫牠找到家;如果你還願意努力,那麼世界都會幫你。你可以試著在各大論壇或是Facebook的社群上發問,或是參與相關講座,更加棘手的問題也可以求助專業的行為醫學團隊,只要願意找,飼主是可以透過許多管道尋求協助的。最後,想要認養寵物,請先審慎評估自己的情況:1.你有沒有足夠的耐心和責任感?2.你有沒有足夠的時間、空間和金錢?3.有沒有足夠的存款能夠應付緊急狀況(意外與疾病)?4.你的人際網絡中有沒有人能夠在你需要時提供支援?別讓牠們去承擔你的選擇帶來的後果。註:收容燈號:綠燈(安全水準):收容量未達85%,正常進行一切收容作業(急難救助、動保案件、危害公共安全、政府捕捉、飼主不擬續養、民眾拾獲送交)。黃燈(可容忍水準):收容量達85%但未達95%,不受理不擬續養及拾獲送交。紅燈(警戒水準):收容量達95%以上,除急難救助、動保案件及危害公共安全外,其餘皆不受理。本文轉載自暮夏靈,經原作者授權同意。
-
2021-09-2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交通部再鬆綁防疫措施 台高鐵付費區內可飲食
因應國內疫情趨緩,民眾逐步開始回復日常生活,為對應民眾生活需求,交通部配合行政院及指揮中心指示,滾動檢討相關防疫管理措施,在經行政院同意確認及指揮中心於2021年9月27日宣布,交部再鬆綁下列措施,並自即日起實施。交通部表示,一、考量現行台鐵及高鐵車站內非付費區已開放飲食,且為利乘車民眾於搭車前可於候車區用餐,故在維持基本防疫條件下,鬆綁台鐵及高鐵車站付費區(不含列車內)於維持適當社交距離下可開放飲食。二、由於現行作為交通車使用之遊覽車已可按核定座位數乘坐,且為配合提振國內旅遊及降低民眾出遊負擔,故在車內禁止飲食及全程配戴口罩、全面量體溫,以及落實清潔消毒等措施下,鬆綁遊覽車承載人數上限,讓遊覽車可依其核定座位數乘坐。由於在國人高度配合執行相關防疫措施及在各防疫工作人員辛苦執行勤務下,國內疫情持續趨緩穩定,為提振國內經濟及滿足民生需求,並迎接即將到來的國慶連假,交通部持續配合指揮中心檢討鬆綁相關防疫管理措施,但考量疫情仍在持續,交通部再次呼籲國人,無論在假期或在日常生活,請務必依指揮中心指示做好各項防疫措施,讓我們共同朝向警戒再降級之目標前進。
-
2021-09-2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再鬆綁!雙鐵車站付費區開放飲食 遊覽車不限制座位上限
因應國內疫情趨緩,民眾逐步開始回復日常生活。交通部今天說,配合行政院及指揮中心指示,滾動檢討相關防疫管理措施,在經行政院同意確認及指揮中心27日宣布,即起實施鬆綁措施,包含雙鐵車站付費區(不含列車內)於維持適當社交距離下可開放飲食,並取消遊覽車座位限制。交通部說,考量現行台鐵及高鐵車站內非付費區已開放飲食,且為利乘車民眾於搭車前可於候車區用餐,故在維持基本防疫條件下,鬆綁台鐵及高鐵車站付費區(不含列車內)於維持適當社交距離下可開放飲食。另外,交通部說,由於現行作為交通車使用之遊覽車已可按核定座位數乘坐,且為配合提振國內旅遊及降低民眾出遊負擔,故在車內禁止飲食及全程配戴口罩、全面量體溫,以及落實清潔消毒等措施下,鬆綁遊覽車承載人數上限,讓遊覽車可依其核定座位數乘坐。交通部說,由於在國人高度配合執行相關防疫措施及在各防疫工作人員辛苦執行勤務下,國內疫情持續趨緩穩定,為提振國內經濟及滿足民生需求,並迎接即將到來國慶連假,交通部持續配合指揮中心檢討鬆綁相關防疫管理措施,惟考量疫情仍在持續,再次呼籲國人,無論在假期或在日常生活,請務必依指揮中心指示做好各項防疫措施,讓我們共同朝向警戒再降級目標前進。
-
2021-09-2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連假四天出遊聚餐「收假該快篩嗎?」 醫師籲三類人注意
中秋連假四日,國內疫情維持在單日本土確診三例以內,中秋節當日為「+0」屬好消息。然而由於連假期間出遊人潮眾多,各縣市景點湧入旅遊人潮,也有跨縣市返鄉、聚餐及烤肉的民眾,如今已收假上學、上班,是否應該自我進行篩檢。醫師提醒,若在連假感染,近期都還屬於潛伏期內,太快篩檢恐怕驗不出結果,應注意五到七天內有無症狀出現,下周是疫情觀察的關鍵期。中國附醫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指出,在連假期間本應落實戴口罩、勤洗手及保持社交距離等措施,其中有三類高風險人需要特別留意自身狀況,例如有去人潮眾多且須要排隊的景點或名店,還有在人多的地方用餐、喝水及有跨縣市至親友家中烤肉或平常不常見面的親友家拜訪等,都要特別注意。對於目前國內疫情維持個位數案例,黃高彬表示,這幾天都沒有新的感染者出現,算是好現象,但是中秋節連假收假後仍要注意,若發生感染可能,病毒發病多於五到七天後,開始有明顯症狀,需要觀察下周二或三,是否有不適症狀出現,可自行篩檢或就醫。
-
2021-09-2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陳時中點名連假海邊口罩落實差 對社區影響待觀察
今天是中秋連假最後一天,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記者會特別點名連假期間憂心之處,民眾在海邊口罩落實度差,4天連假對社區疫情影響,恐有待觀察。陳時中下午在記者會中提及,國內中秋4天連假中就有2天沒有新增本土病例,尤其今天是中秋節,零本土蠻有意義,坦言很高興,再加上8月以來,除了幾波群聚造成單日確診人數達8至9人外,多數日子新增本土個案數多在5例以內,「這是好現象,希望持續」。國內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平穩,中秋連假期間,全台景點湧現人潮,陳時中多次提醒,可以放鬆出遊,不代表能讓防疫鬆懈下來,外出務必落實社交距離、戴口罩、勤洗手,但這段期間若出現社區傳播疫情,20日後也不排除再加嚴防疫措施。陳時中今天在記者會被媒體問及,如何看待中秋4天連假民眾防疫成績,他說,民眾沒戴口罩問題頻繁,尤其海邊最多,至於連假人流亂象多,是否要調整部分場域防疫措施,他僅說,目前暫無加嚴措施規劃,人潮對疫情影響需持續觀察。
-
2021-09-2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4天零確診降回2級露曙光 侯友宜23日將宣布
新北市挺過9月初Delta變異株在板橋某幼兒園跟某社區大樓爆發,連假4天全是零確診,市長侯友宜認為,現在疫情確實相對穩定,24日起能否有機會回到2級警戒,會在後天一併公布。侯友宜分析,從6日幼兒園出現確診案例後,到昨天社區篩檢快4萬人都沒人陽性,居家隔離者也在陸續解除隔離,明天將社區住戶解隔前最後1天,篩檢站與解隔狀況會是2個重要疫情指標,穩定就能讓市民安心。針對連假期間出遊狀況,侯友宜指出,上午有看到部分車潮往淡水移動,但目前都還未達警戒值,比起昨天中角灣國際衝浪中心達到人留量5成,擔心大家會到近郊沿海線走走,不過今天狀況好很多。對於烤肉有超過200件檢舉案,侯友宜表示,期間辛苦警察弟兄,也以規勸為主開罰為輔向民眾宣導,目前沒有碰到重大違規行為,也感謝市民配合,新北公有場所仍禁止烤肉。侯友宜說,明天會是最後1天觀察指標,詳細狀況與是否降回2級都會在後天正式說明,如果朝好的方向走,就可望回到2級,但仍有後續7天自主健康管理,要再追蹤監測。
-
2021-09-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獨/社區監測達標率
新冠肺炎疫情延燒全球已一年九個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年8月30日起終於啟動社區加強監測方案,希望全國82間基層定點醫師診所積極促成兩歲以上疑似症狀民眾快篩。預計每月共發下1萬份快篩試劑,希望每間診所每周回報至少100件檢驗結果,達成每周至少1萬件的監測目標。方案上路已逾兩周,但單周通報病例數卻都只有7、800人,達標率低於一成。基層醫師與實驗室主持人都擔憂,政府發現確診就採用高強度大範圍隔離,社會心理壓力過大,導致輕症或無症狀但有風險的民眾排斥檢測,診所也缺乏通報意願,恐無助於及早阻斷社區傳播鏈。專家也提醒,中秋連假大規模出遊,10到14天後就是一個考驗,到時候任何疑似症狀者都應採檢,希望民眾正向看待篩檢。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林應然表示,現在疫情比較緩和,症狀輕微的民眾就「不想面對」,如果症狀不嚴重又打過疫苗,民眾就更不想篩了。但是病毒存在於台灣社區,已經是既成的事實,所以可以看到最近確診的民眾,很多人都原本以為自己沒事,因為需要去陪病探病或做醫療檢查,不得不受檢,才被發現的。長庚醫院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表示,這幾天看到中秋連假出遊人潮,在外遊玩難免與人群接觸、比較難確實洗手,未來10到14天可能出現一波有疑似症狀的,到時候只要有疑似感冒症狀者,都應該要快篩,及早發現病例,才能控制疫情,不再出現重症病人湧進醫院的社區大流行。但令人擔心的是,現在除非是有出國、探病、就醫而被規定要篩檢,一般民眾對於快篩的態度相當負面。針對中央與地方對確診者周圍的人祭出大範圍的預防性強制隔離,施信如說,政府應三思這些措施的必要性。雖然Delta變異株傳播力強,但是嚴重度並未明顯提高,也已知如何治療、預防重症。即便Delta變異株沒有這麼恐怖,施信如表示,隔離政策卻是如此嚴苛,只要有確診就有很一大群人被強制隔離,這種隔離措施對某些身心較脆弱的人來說幾乎是難以承受的,像是被打入地獄一般。這樣一來,誰會願意做檢測?人們心理上一直把Delta變異株視為恐怖的致命病毒,「這樣是無法過日子的。」「快篩找到病人是好事情,」施信如表示,社會大眾需要調整心態,正向看待檢測,改變對確診者的態度,也要調整過度嚴苛的隔離政策。這樣在等待疫苗到貨和接種期間,才能有效利用檢測控制社區疫情。林應然則提醒,另一隱憂是流感疫苗打氣差。因為防疫措施間接減少流感疫情,民眾對於接種流感疫苗的重視度大減,相較往年9月下旬的預約人氣,今年目前預約流感疫苗人數都少了一半以上,剩下固定每年必接種流感疫苗的人還是會來。林應然提醒,今年流感疫苗供貨充裕,不同疫苗之間間隔一周就可以,民眾登記預約新冠肺炎疫苗之餘,也別忘了安排時間接種流感疫苗。
-
2021-09-20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女業務便秘20年 微創手術重建腸道「暢」快了
1名女業務員長期便秘,天天吃強效軟便劑仍「大」不出來,20年苦不堪言,台中慈濟醫院大腸直腸科主任邱建銘接獲病人求診,採用微創便秘術式重建腸道,終能讓業務員重拾「暢」快人生,也重拾笑容。42歲女業務員,因業績壓力大,自我要求也很高,她工作表現優異,但苦惱「便秘」,她自述用過各種偏方,可是效果卻愈來愈不明顯,生理問題的焦慮造成睡眠不足,加上工作壓力形成惡性循環,她說對人生愈來愈絕望。女業務員後來到台中慈濟醫院就醫,期待能藉手術徹底解決問題,主任邱建銘依他臨床經驗指出,大多數便秘病人的病因與自律神經失調、情緒壓力有關,只要改變生活作息與飲食習慣,9成以上的便秘都可以改善,並藉藥物控制緩解症狀。但經過長期追蹤,確認女業務員軟便藥物愈用愈重,藥物無法戒斷,屬於極少數真正需要開刀的族群,邱建銘決定幫她動刀,傳統便秘手術做法是切除所有大腸,只保留直腸,存在兩個最大缺點,除容易導致術後嚴重腹瀉或升高夜間滲便機會、沒有大腸腸內菌共生互動,也會影響身體抵抗力,邱建銘調整標準術式做法,保留1小段升結腸,利用腹腔鏡切除大部分的大腸,做升結腸與乙狀結腸吻合。回診時,女業務員滿臉笑容說,她從人生沒有希望的谷底,到如今可以早睡早起工作順利,順利休假出遊,感謝邱建銘主任幫她找回生命中的快樂。邱建銘表示,過去3年,針對長期追蹤已確認為「藥物治療無效」的19位病人做保留升結腸的便秘手術,雖然保留小段升結腸會讓手術變得相對複雜,但個案術後腹瀉、失禁、滲便副作用為零,便秘症狀百分百改善,同時完全不需要軟便劑的比例達8成4,長期觀察結果能降低手術後副作用,安全有效,治療效果更好。
-
2021-09-1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在辦公室工作比餐廳內用更危險?專家曝10個最易染疫之處
新冠疫情延燒至今仍未見休止的跡象,而傳染力比原始株強上數倍的Delta變異株讓突破性感染頻頻出現,更讓全球疫情雪上加霜。除了施打新冠疫苗之外,採取口罩社交距離等非藥物公衛防疫措施(NPI)也是重要的防疫手段,不過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在辦公室工作的染疫風險比在餐廳內用還高嗎?衛福部前部長邱文達在一份演講報告中引用網站Eat This, Not That!一篇文章,列出十個一般人最可能染疫的地方,其中在辦公室工作名列可能染疫風險第五名,而在餐廳內用則是第九名。許多專家表示,包括白宮首席防疫顧問佛奇(Dr. Anthony Fauci)在內,如果你與未戴口罩的同事共用辦公設備或聊天,而當中一名同事感染新冠,病毒很容易就傳遍整個辦公室。此外,休息室、自助餐廳及其他公共區域是大流行期間許多疫情爆發的源頭,即便在醫院的環境中也是如此。至於室內用餐在大流行期間通常最先受到限制是有原因的。當人們在吃喝時必須摘下口罩,而且在室內環境中,病毒比在室外更容易傳播。因此文章建議,坐在餐廳外面用餐或乾脆叫外賣會比較有保障。名列風險第一名的危險行為,當屬與生病的人接觸。若你和無法百分百確認無染疫的朋友或家人有聚在一起的計畫,文章建議你應該把活動取消。由於新冠肺炎症狀多樣化,如果在聚會之前沒有新冠檢測陰性證明,等於是將自己置於染疫風險中。以下是邱文達整理最容易染疫的地方前十名:1.與生病的人接觸2.去酒吧3.與朋友擁抱4.參加婚禮5.在辦公室工作6.在朋友家室內用餐7.與親戚或朋友出遊8.在自助吧用餐9.在餐廳室內用餐10.室內婚前聚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