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18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搜尋
凝血
共找到
647
筆 文章
-
-
2020-06-18 癌症.癌友加油站
陪太太健檢,自己卻檢出罕見惡性胸腺癌!名醫林肇堂也慌了「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辦」
立即購書》.udn買東西:https://bit.ly/2YNNdW2.博客來:https://bit.ly/3fzwnRw 林肇堂是人生超級勝利組,顯赫的經歷,少人能及。二○一二年三月,因為陪太太健康檢查,林肇堂也「順便」進行胸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結果太太健康無事,人生的炸彈卻在林肇堂這一邊爆開,將天之驕子的生命震離了原本的軌道,從此改變了林肇堂一生的方向。「當我從雲端掉下來,我再也不是你看到的醫師。醫師也是人,我也是病人,我也會恐懼,我也會不知道怎麼辦。抗癌八年,如今,我學會正面看待世界。」良性變罕見惡性,台大群醫束手「老師,你胸部那邊有點問題,有一塊小小的結節。」林肇堂的學生,也是台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邱瀚模看了健康檢查後的影像,憂心地提醒老師。林肇堂很快就去找台大醫院的影像醫學部張允中教授。經驗豐富的他,看了電腦斷層掃描的影像很是輕鬆,「看起來像是胸腺的腫瘤,一顆,圓圓小小的,大約直徑二公分,沒有向外侵犯的跡象,不像是惡性。」一顆小小的胸腺瘤埋在胸口,卻是林肇堂心中沉重的石頭。林肇堂左思右想就是覺得不妥,進一步追問該怎麼辦?「你都沒有症狀,就不用理他,放鬆心情出國去,三個月後再回來檢查一次,如果沒有變大,未來每年追蹤一次就好了。」於是林肇堂就放心地到美國去參加消化醫學會,到了五月下旬才回台大醫院再作一次胸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跟第一次檢查結果一樣,腫瘤沒有變化。張教授建議再等等,追蹤吧!不行、不行,總是覺得不放心。林肇堂果斷決定,「這樣好了,如果開刀會不會很困難?」他找上了台大醫院胸腔外科陳晉興教授,他爽快地說,「這個手術很簡單,用胸腔鏡進去,一丶兩個小時就可以搞定。」手術確實簡單,第二天就可以下床活動,第三天就準備出院。切下來的腫瘤只有直徑約兩公分大小,邊緣完整,看起來像是良性的腫瘤。正當他收拾衣物準備出院的時候,病理科主任卻來了,說:「好像有點問題。」事實上,問題大了!病理報告顯示,腫瘤是惡性的!更糟的是,裡面的細胞混合兩種不一樣的癌細胞,一邊有神經內分泌癌細胞,另一邊是鱗狀上皮癌細胞。癌細胞又沒有莢膜,也就是說,有莢膜的癌細胞會被包裹起來,而沒有莢膜的癌細胞則比較不乖,具有侵略性。「我們也是第一次看到,胸腺裡面有兩種混合細胞癌。」林肇堂的情況棘手到連見多識廣的台大群醫都傻眼。「我們再來開會看看該怎麼辦!」病理科主任說。「怎麼辦,我也沒開過這種看起來是良性,結果是惡性的。」陳晉興教授也說。從準備出院到跌落谷底,從良性變成惡性。「我真的是慌了,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辦。」身為台大名醫的林肇堂坦然述說當時慌張的心情。美國缺乏經驗 日本專家:再開刀清乾淨!命運就掌握在不放棄的人手上。林肇堂想起在美國匹茲堡的學長關世藩醫師,他的老闆是美國胸腔病理學會的理事長。林肇堂聯繫後,立即將病理切片快遞到美國去,試著尋訪海外名醫的意見。經過再度確認,沒有期待中的翻轉消息,美國的病理專家也確定是混合瘤,而且預後不好,建議找腫瘤科與放射科,進行化學治療與放射治療。由於美國的健康檢查費用很昂貴,因此並不普及,幾乎不曾發現過這樣早期的胸腺癌。美國經驗裡,等到出現症狀的胸腺惡性瘤病患,往往都只剩下半年到一年的生命。不過,美國專家卻點出了一條道路。因為日本的健康檢查很盛行,臨床上,碰到意外發現早期胸腺惡性癌的機會大一點,建議往日本去找,日本德島大學的胸腔外科主任近滕和也(Kondo Kazuya)教授,可能曾經手術過這樣的病人。林肇堂尋尋覓覓,兩人火速建立了e-mail聯絡管道。近滕教授問了幾個問題「開刀之前判斷是良性還是惡性?」「開刀時,有沒有把整個腫瘤及周邊的縱膈腔清除乾淨?」「周圍的淋巴腺有沒有清除乾淨?」當然沒有啊!當時判斷是良性,只把那惱人的二公分腫瘤拿掉而已。近滕教授強烈建議,在兩周內,立即再度手術,不僅要把縱膈腔全部打開,可能剩餘的胸腺組織全部拿掉,淋巴腺清乾淨,甚至是心包膜外的東西都要拿掉,「全部弄乾淨!」手術之前,把全身總掃描一次,核磁共振、正子掃描統統來,務必確認身體其他的部位有無轉移,有轉移就一起開掉。如果錯過兩周黃金期,原本開刀的傷口會沾黏,導致再次手術的困難度,林肇堂毅然決定請陳晉興醫師二度執刀。陳晉興問,要用兩側胸腔鏡的微創手術,還是要鋸開胸骨進行開胸手術?林肇堂爽快回說:「我認命了,你卡打拚點,用開胸手術!」鋸開胸骨,三十公分刀疤畫過胸口第二次開刀住院,可就久了。林太太替他照了一張手術後的相片,胸前一條長長的紗布下面,正是鋸開胸骨以後,長達三十公分的手術傷口。如今,林肇堂打開衣襟,一條疤痕直直地畫過胸口。他說,開胸的傷口很大,那時候當然很痛苦,現在卻成了勳章。每天洗澡的時候,都再再地提醒著自己:「我生過病,留下這麼大的傷口,這個傷口改變了我的一生。」對林肇堂來說,開刀的傷口固然疼痛,更疼的是,從雲端掉下來成為病人的痛苦。「我一直是個健康寶寶,就這樣莫名得到一個癌症,莫名其妙地開了一次刀,莫名其妙地又開了第二次刀。未免也太倒楣了吧!然後呢?再來是什麼?」分析了第二次手術切下來的病理組織,確定沒有發現轉移的跡象。接下來改由台大醫院兩大腫瘤科權威醫師鄭安理教授與楊志新教授接棒治療。林肇堂感嘆說,平常是合作愉快的同事,怎麼我現在「掉下來」,變成他們的病人了。肺癌權威楊志新教授主張積極治療,接下來半年,林肇堂應取消所有演講與出國行程,每兩周做一次化學治療,以及六次的放射治療,胸腔、食道都在照射範圍。鄭安理教授則持反對意見,因為只是一個很早期的癌症,雖然擴散性很強,但是化學治療與放射治療之後,胸腔發生併發症與纖維化的風險更高,不如復發時,再治療也不遲。如何抉擇,他說:「我當然喜歡鄭安理教授的建議啊!我打死也不要現在就開始那麼複雜又辛苦的治療,所以我選了鄭安理教授。」反而鄭安理還提醒,楊志新才是胸腔腫瘤科專家喔!實情是短短不到一個月,雲霄飛車般的急劇變化,連林肇堂都快要撐不住了,他忍不住回嘴,「算了、算了,我應該不會那麼倒楣,到頭來,麻煩的事情怎麼補都補不完,我只是來作一個健康檢查而已耶,我就是很衰啦!」如蒙大赦的林肇堂,提著行李高高興興地「逃」出院了。當林肇堂在台大醫院掛號窗口等著領取重大傷病證明時,病人疑惑的問他,「林教授,你在這裡幹嘛?」「領重大傷病啊!」「嗄,醫師也會生病喔!」林肇堂從沒想過,人生如此戲劇化轉折,他一輩子以光耀台大醫院為志業,整天構思要如何在醫術精進,卻從一個醫界精銳突然變病人,這樣的摔落著實痛苦。出院後,林肇堂提出辭呈,當時他五十九歲。如今他釋然大笑、自我消遣說;「那時候好多人好高興喔!」因為他曾當過台大醫院副院長及內科主任,多少優秀後進等著往上爬,如果他繼續留在台大,後面的人機會渺茫。不過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他說,若不是早點離開台大醫院,怎會開啟在輔仁大學的另一個人生?林肇堂從台大退休後,到輔大擔任客座教授,初期只答應開一堂課,準備好好對抗這個意外的癌症。但在江漢聲校長力邀下,在二○一二年,同意擔任輔大醫學院院長,一路陪著輔大醫學系成長。林肇堂網羅許多醫界精英加入,二○一八年,輔大附醫也開始營運,得到在地居民信任,醫院運轉愈趨成熟。此時,中國醫藥大學蔡長海董事長向林肇堂招手,盛情難卻下,他答應轉任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消化醫學中心院長,致力提高中台灣腸胃醫學水準,也希望促成中國醫大與台大、輔大的交流,期待醫藥大學與綜合大學互相激盪出精采的火花。追溯罹病原因,恐長期造影檢查造成他回頭追尋自己罹患極罕見的惡性胸腺瘤原因。所有文獻報告都指出,胸腺瘤與暴露於放射線照射有關。他猜想,一九八三年到一九八四年間,擔任腸胃科總醫師時,連續兩年執行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造影術(ERCP)檢查,那是消化系醫師施行最困難的檢查,醫師必須在X光指引下,用胃腸內視鏡一直插到病人的十二指腸,再將造影劑注射到膽管、胰管內,以觀察膽管或胰管的構造。雖然當時都有穿很簡單的防護鉛衣,但脖子、胸口可能都暴露在放射線下而不自知。如今癌後七年,問林肇堂,回首當時作的醫療決定,是正確的嗎?會不會做得太多?會不會做得太少?他沒有猶疑地答說,因為人生永遠是一條單行道,只能選擇當機立斷。但不是草率地做出決定,要相信科學證據,信任專家,把握現有的知識,「Do my best」,然後就順其自然,等待結果,「Let it be」。如今,他每年接受一次全身健康檢查,每半年作一次胸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如果有一天回診,發現癌症復發或是已經轉移,我會很難過,但是不會驚訝,因為我已經準備好了。」原本醫師說只剩下半年,不僅度過五年存活期,如今到了第七年,女兒成家、又有了三個孫子,一切已經安排妥當。「我就像當年莫札特被黑衣人委託譜寫『安魂曲』。當有一天,那位黑衣人來敲門時,就是我該走的時候了,因為安魂曲是為自己譜的。我隨時等著黑衣人來敲門,因為我的人生很豐富丶很幸福。我會說:『原本我N年前就要死去的,又讓我多活了N年。啊,它終於來了。』」【抗癌力1】相信科學實證 服用四種藥物防癌林肇堂相信科學證據,使用「化學預防」策略,防堵癌威脅。他說,臨床上經常使用的四種常見藥物,就有預防癌症的效果。1.低劑量阿斯匹林(Aspirin):阿斯匹林是常用止痛藥,具有對抗血小板凝血功能的效果,常被用來降低心臟病和二度中風,也被證實有預防癌症的功效。防癌範圍包括食道癌、胰臟炎、腦癌、肺癌、胃癌、大腸癌及攝護腺癌等。如用於防癌需長期使用低劑量阿斯匹林,林肇堂也提醒,阿斯匹林靈有致胃潰瘍、胃出血風險。2.Metformin:是一種治療第二型糖尿病的老藥,已有文獻指出,癌細胞喜歡缺氧的微環境,此藥在動物實驗中,發現可降低癌細胞耗氧,使免疫T細胞恢復活力,因此被認為是防癌的老藥新用。林肇堂說,糖尿病病患用來預防癌症倒是一舉兩得。3.他汀類降血脂藥(Statin):Statin是一種降血脂的老藥,臨床上使用非常多,甚至曾經一度是史上最暢銷的處方用藥,Statin跟阿斯匹林一樣,似乎有「萬靈丹」的傾向,因為用的人多,交叉分析後發現,吃Statin的人,大腸癌、肺癌、攝護腺癌都有明顯降低趨勢。林肇堂說,因為他自己的血脂肪偏高,因此也吃Statin降血脂兼具防癌,一兼二顧。4.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具消炎、止痛作用,一般民眾可能在跌打損傷後會用到這類藥物,關節炎病患則可能長期使用。已有多篇報導說NSAIDs可用來預防胃癌丶大腸直腸癌、食道癌。它最常見的副作用是胃痛、胃出血,如果出現解黑便,就要停止使用,他自己就未長期使用NSAIDs來防癌。除了以上四種藥物,防癌新寵「薑黃素(curcumin)」也是林肇堂很感興趣的成分,薑黃素就是咖哩中的黃色成分,到東南亞一帶吃的黃色飯,就是添加了薑黃素。二十多年前,林肇堂就曾經參加薑黃素的相關研究,當時很多基礎研究確實證明,薑黃素具有預防癌症的功效。現在市面上已有許多薑黃素的健康食品,如果買不到薑黃粉,也可以多吃咖哩來防癌。【抗癌力2】早餐豐盛、應酬打包先吃蔬菜再吃飯肉罹癌後,林肇堂書桌放滿各種抗癌書,《十種抗癌食物》、《How I cure cancer》、《治好癌症的十種方法》……兒女想到就買一本,遠方的友人則寄來英文抗癌書,貼心的舉動讓林肇堂覺得溫暖。一度還出現各式果汁機,剛開始的三個月,每天都灌下不少生機飲食丶十穀米麥。現在那些榨汁機呢?他笑,都快生鏽了。親友分享民俗偏方時,好像都忘了他還是個「生性多疑」的醫師呢!醫師治病是要講求科學實證的,他坦言,跳脫原本生活太多的養生方法,根本沒辦法持續。林肇堂的防癌飲食策略是,降低蛋白質攝取,增加蔬果攝取。早餐吃得豐富,必然會準備優酪乳、優格、麥片丶麵包等;午餐通常不吃便當,多吃自己準備的饅頭、水果等簡單食物。此外,應酬前他會先吃一盤燙蔬菜,餐敘中面對美食,通常只吃到七分飽,剩下的重磅料理打包回家。林肇堂很明白,目前他對抗胸腺癌還算成功,但不代表不會再罹患其他癌症。身為腸胃科醫師,他格外注重預防大腸癌,吃飯的攝取順序是先吃很多蔬菜,再吃些飯丶麵,最後再吃點肉類。如此才能攝取足夠蔬菜,減少過多的蛋白質及碳水化合物攝取。運動部分,林肇堂選擇走路與游泳,雖然有些醫師打高爾夫健身,但他覺得自己沒時間打小白球。他隨身帶著計步器,常在台北地下街走路。如果一天沒有走到一萬步,晚上會再出門走一走。最新研究證實,有固定走路習慣比沒有走路習慣的人健康,最佳數字是一天走七千五百步就夠了,多走也不會更健康。不是走得愈快愈好,因為老年人走太快容易發生意外。林肇堂的游泳習慣數十年如一日,開刀之後,他自嘲胸前的刀疤讓他看起來比黑道大哥還凶猛,救生員常用「擔心」的眼神望著他,似乎希望這位開過大刀的老頭子不要在他的泳池內出事。林肇堂小檔案曾任台大醫院副院長、義大醫院副院長、義大醫學院院長、輔仁大學醫學院院長、台灣消化系醫學會理事長,台灣消化系內視鏡醫學會理事長,美國國家衛生院副研究員。他更是國內消化道科權威,致力於胃幽門螺旋桿菌及胃癌研究及治療,因此獲得二○一五年亞太消化醫學會馬歇爾及華倫胃腸學獎章。現任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消化醫學中心院長。書籍簡介書中深度採訪了12位名醫與公衛權威,他們或在臨床照顧病人,或在海外醫療團服務,或在深山海濱小鎮裡義診,或在擘畫國內醫療政策,或在致力提升全民公共衛生。在醫界的領域各有擅場。他們是,台大權威林肇堂醫師 、失智權威劉秀枝醫師、仁醫陳愷鴻醫師、無菸餐廳推手韓柏檉教授、不孕症名醫林禹宏醫師、肝臟移植專家林俊昌醫師、心身醫學領航者陳冠宇醫師、海外醫療團長廖學聰醫師、產科名醫陳樸、後山家醫守護者陳淑媜醫師、大砲衛生署長楊志良、健保創局總經理葉金川。當有一天,他們罹患癌症,當醫師變成了病人,為了鼓舞癌症病患,願意展現他們在生病過程中的驚愕、掙扎、脆弱與釋然。並無私的分享私房抗癌方法,用自身的抗癌歷程,殷切叮嚀也曾在泥沼中的癌症病患。用自身的抗癌歷程,展示遭遇逆境也能溫柔微笑以對的生命的教育。
-
2020-06-12 養生.聰明飲食
心臟的健康是吃出來的!5 大天然護心食材,讓你擁有最強心臟
美食作為人們最為心動的,最具有誘惑的東西,總是帶給美食家不同的驚喜,那種吃到之後的滿足感讓我們心曠神怡,但是健康的安全信號會提醒我們身體的健康才最重要。心臟作為人體內最中心的位置,所以心臟的健康也是吃出來的。下面我們一起了解一下有益於心臟健康的食物有哪些:Omerga-3脂肪酸的食物Omega-3脂肪酸存在於多指魚類以及一些堅果和種子類,根據美國AHA的研究,它可以降低甘油三酯,降低高膽固醇人群的心律失常的風險。富含Omerga-3脂肪酸的食物有:三文魚、金槍魚、沙丁魚、核桃、杏仁、亞麻籽等;不過要注意的是堅果類雖然對心臟有好處,但是熱量太高,容易堆積脂肪,建議每天食用30g 。膳食纖維膳食纖維具有降低血清甘油三酯和膽固醇的作用,有一定的降壓作用,還可延緩因高血壓所引起的心血管合併症,多吃膳食纖維還是有好處的。多攝入蔬菜有利於降低人體的炎症反應,降低冠心病的發作風險。流行病學研究證明,多吃蔬菜的人心血管疾病死亡率較低,特別是缺血性的心髒病。其中十字花科蔬菜和深綠色葉菜的作用得到肯定。注意事項:綠葉蔬菜和富含維生素K的食物可能會限制某些藥物發揮它們應有的作用。例如抗凝血劑華法林!如果你正在服用華法林,並不意味著你應該把富含維生素K的蔬菜從你的飲食中完全去掉。據相關研究顯示,目前較合理的建議是讓患者繼續其平日飲食,避免偶然的過多攝入。漿果人們常吃藍莓和草莓,能降低心髒病的發病危險。藍莓、草莓等紅、藍、紫色漿果和蔬菜中所含的抗氧化劑花青素具有防止和修復細胞受損的作用;另外黑莓、草莓、枸杞中含有類黃酮,可以降低血壓,擴張血管,促進血液循環。枸杞還有抗凝血的作用,所以服用香豆素類(華法林)或氯吡格雷的人應該諮詢醫生,看他們是否需要限製或避免食用。而藍莓、蔓越莓等果汁也同樣可能影響部分藥物的效果,有疑問可以諮詢醫生或藥師。綠茶研究人員認為,綠茶之所以對降低心髒病死亡危險會有幫助,主要可能歸功於綠茶中所含有的天然抗氧化劑類黃酮。此前的一些研究結果表明,類黃酮有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病率和死亡率的作用。(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0-06-12 養生.聰明飲食
抗發炎、抗氧化!營養師教你這樣吃薑,遠離癌症、動脈硬化
家家戶戶炒菜不可或缺的「薑」是養生食材,富含植化素,薑辣素、薑油酮、薑烯酚,具有多種健康好處。不過,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吃薑,提醒民眾注意。在薑的各類營養素中,薑辣素是辣味的來源,隨著薑愈老而含量愈高,因此嫩薑不辣,老薑卻超辣。薑油酮、薑烯酚則是薑的香氣來源,且有溫暖身體的作用。 而生薑中的薑辣素在炮製過程受熱後,會轉變為薑烯酚或薑油酮等聚合物,增強了薑的效用。 吃薑養生!暖身、抗氧化、促代謝 郭綜合醫院營養科組長郭家伶表示,生薑肉性味辛溫,具有發表散寒、溫胃止嘔的功效;生薑皮富含精油、揮發油,性味辛涼,與生薑肉藥性正好相反,有利尿消腫的功效。 薑蘊含的營養素具有多種養生好處,包含有助於減少噁心嘔吐、抗發炎、抗氧化、暖身等,進而能幫助降低癌症、動脈硬化、心臟疾病等風險。 另一方面,郭家伶指出,當人體免疫細胞正常運作時,體溫為36.5℃~37.2℃,體溫每下降1℃,會使免疫力降低30%。現代人愛喝冷飲、吹冷氣,加上久坐、少運動,容易導致免疫力、身體血液循環變差,代謝功能也變慢。 薑酮醇、薑烯酚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使身體暖和;而在高溫多雨的夏季,薑還可以發揮袪溼散熱、幫助代謝的功能。 不過,也提醒民眾,適量吃薑之外,還需配合均衡飲食、適度運動、正常作息,才能真正吃出健康。 怎麼吃薑?磨泥、磨粉、切片變化多 至於薑要怎麼吃才好?郭家伶表示,可用於燉煮、翻炒、熬湯等,或使用磨泥器磨成薑泥(可過濾),直接加入飲品中,十分方便。 另外,也可以將老薑洗淨後帶皮切薄片,充分曬乾後,再用食物調理機打成薑粉,放入密封罐保存。 薑也不能吃過量!三種人不適合攝取 需要注意的是,薑也不能過量攝取。建議生薑的攝取量一天1克,勿超過10克;乾薑的攝取量則是一天1~2克,不超過2~3克。 此外,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吃薑。以下三種族群較不適合食用,提醒民眾注意,並事先諮詢醫師。 1. 體質陰虛的人,表現出來的症狀有手腳心發熱、手心有汗、經常口乾、口唇異常乾燥、皮膚乾燥、明顯有脫水症狀、脈博過速、心煩易怒、睡不好。 2. 內熱較重的人。如果有發高燒、肺熱燥咳、咳痰較黃、胃熱嘔吐、舌頭或臉部會異常潮紅、口臭、痔瘡出血、便祕等疾病。 3. 生薑與抗凝血西藥併用,會增加凝血時間,且有出血的風險,應特別小心。 ●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50歲看起來如30歲貴婦!每天花3分鐘做這件事,促進免疫力抗衰老.腰圍粗、肚子大,當心「脂肪肝」 白雁:做對運動,減少腹部脂肪、促進代謝.輕微咳嗽,卻已肺癌末期?50歲後注意,肺癌初期無症狀,4種人儘早檢查
-
2020-06-12 名人.潘懷宗
潘懷宗/6個不尋常的新冠肺炎症状
2020年5月7日美國科學家雜誌(The Scientist)知名記者克萊爾·賈維斯(Claire Jarvis)報導了一則新聞,內容提到愈來愈多不尋常的新冠肺炎症狀在病人身上被發現,於是醫學界不得不對這個新出現的疾病花更多的時間去了解。首先,在疾病的初期,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把發燒(fever)、咳嗽(cough)、和呼吸急促(shortness of breath)列為新冠肺炎的標準症狀。但該機構隨後發現到,反復寒顫(repeated shaking with chills)、肌肉疼痛(muscle pain)、頭痛(headache)、咽喉痛(sore throat)、以及嗅味覺喪失(loss of taste or smell)【註1】,也都可以是新冠病毒感染後的症狀。隨著全世界以驚人的速度增加感染人數的同時,醫學界也觀察到更多不尋常的症狀,而且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該疾病的症狀表現和患者的年齡、種族、體質都有一定的關聯性。雖然有的症狀相當少見,甚至有些症狀還不確定是否直接就和新冠病毒有關,但小心謹慎總是上策。6個不尋常的新冠肺炎症狀1.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ulti-system inflammatory syndrome)2020年5月4日,紐約市衛生局發出警告,有15名年齡在2到15歲之間的兒童,因多系統發炎症候群住院治療,懷疑可能與新冠肺炎有關,衛生局描述的症狀類似於中毒性休克(toxic shock)和川崎症(Kawasaki disease)的混和型。全部15位兒童都有發燒,其餘症狀尚有皮膚紅疹(skin rashes)、腹部疼痛(abdominal pain)、紅眼睛(red eyes)、和嘴唇破裂(cracked lips)等等。這些小孩的PCR核酸測試有些呈現陽性(4人),大部分卻呈現陰性(11人)。另外,在抗體檢測部分,有6位兒童呈現陽性,表示確實感染過新冠病毒。根據義大利的統計,兒童罹患新冠肺炎後出現多系統發炎的比例很低(約千分之一),因此在疫情初期除了沒有注意到這種出現在兒童身上的罕見症狀外,也不確定是否和新冠病毒有關,但因為出現這個症狀的有些兒童可能危及生命,所以必須特別注意。最近在英國就有一位14歲男孩因為多系統發炎而死在伊芙莉娜倫敦兒童醫院(Evelina London Children,s Hospital),全英國目前約有75~100位的兒童因為此症狀而接受治療中。2020年5月13日義大利貝加莫省(Bergamo)帕帕喬瓦尼第23醫院的兒科主任丹蒂加教授(Lorenzo D,Antiga)發表在柳葉刀的文章證明多系統發炎症狀和新冠病毒高度相關,因為該城市過去5年來,每三個月僅有一名兒童出現此免疫系統過度反應的症狀,而自從新冠病毒爆發後,每個月飆升至10位兒童出現此症狀,足足暴增了30倍。川崎症主要影響五歲以下幼童(infants),會導致急性全身性血管發炎,雖然急性死亡率不高(0.03%),但會導致後天性心臟病(原本20~25%),適當的治療可以預防潛在的致命性冠狀動脈瘤(降低到5%),目前產生的原因尚不清楚,但應該是被外來物感染後的免疫系統過度發炎反應所造成的。這次新冠病毒所導致類似川崎症的病例大幅度增加,卻是大部分來自學齡兒童(schoolchildren),而非來自嬰兒。自從第一個病例在英國報導以來,在美國、法國、西班牙、義大利和瑞士相繼又出現了相當多的病例。2.中風和血栓(Strokes and blood clots)科學家已經觀察到新冠肺炎和血管栓塞之間的關聯性【註2】,即使在醫學界認為是血管栓塞低危險的患者中也會因為感染新冠肺炎之後造成血管栓塞,特別是白種人。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最新報告中,研究人員描述了紐約市5名年齡在33歲至49歲之間的患者,他們因新冠肺炎入院時有嚴重的中風症狀。其中只有一個病人有中風病史,其他都沒有。另外,4月份在《血栓研究》期刊中發表的研究結果顯示,在荷蘭加護病房中有高達31%的新冠肺炎患者得到“血栓併發症”。另外,除腦部血管會阻塞外,肺部血管也不例外,愛爾蘭醫生發現新冠病毒感染可以導致肺部「數百個小阻塞」。這些血塊阻塞當然會損害肺臟功能,發生呼吸困難,導致血液中氧氣飽和度降低,許多器官承受低氧壓力,最終導致器官衰竭並死亡。2020年5月7日,美國西奈山醫院的心臟科主任法斯特醫生(Valentin Fuster)於《美國心臟病學院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發表了一篇論文,抗凝血藥物可以減少新冠患者體內的血栓形成(clotting),增加患者的存活率。這項研究顯示抗凝血藥物可能在新冠肺炎照護上扮演重要角色,可讓患者免於發生新冠肺炎的致命症狀,包括心臟病(heart attack)、中風(stroke)和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目前歐美醫界已經開始給予新冠病患預防性的抗凝血劑。3.新冠腳趾(COVID toes)新冠肺炎感染竟然會在腳趾頭出現類似凍傷的紅色或紫色的發炎性局部水腫,而且是好幾個指頭在一隻腳上或兩隻腳都有,尤其是好發在健康的年輕人(young adults)和十幾歲青少年(children teen)身上,病患主述相當疼痛,而且會有灼燒感和癢的感覺,皮膚科醫生建議,如果發現有新冠腳趾症狀的人,就算沒有其他新冠肺炎症狀,也應該進行新冠病毒篩檢。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醫學院皮膚科的福克斯醫生(Lindy Fox)說,每年到了寒冬,她通常會遇到4~5位的病人因為手指或腳趾頭凍傷來看診,可是這陣子新冠肺炎爆發,明明在春天接近夏天,熱得要命,卻有幾打的人跑來看凍傷,而且全都說這輩子從來沒有凍傷過。不光是福克斯醫生,在波士頓麻州綜合醫院負責遠程醫療診所(Telemedicine clinic)的全球健康皮膚科主任弗里曼醫生(Esther Freeman)說,她的門診幾乎都是來看腳趾頭的,因為腫起來,會痛,又不知道為什麼,病人多到她認為應該專門開一個腳趾頭門診,一點也不誇張。過去已知病毒感染就可能會引起小血管發炎,導致類似的凍傷的紅紫色水腫,專家認為這就可以用來解釋新冠腳趾的發生原因。所幸這樣的症狀會在1~2周後消失,病人並沒有出現生命危險。目前正在邀集有這樣症狀的病人,進行持續性的PCR篩檢,以便了解症狀與病毒存在之間的關係。由於新冠病患有時也會服用多種藥物,所以當出現新冠腳趾的症狀時,也要能鑑別診斷出到底是藥物引起的,還是新冠病毒引起的。4.沉默的缺氧(Silent hypoxia)呼吸困難是新冠肺炎的典型症狀,但也有許多輕症患者完全沒有抱怨呼吸困難或急促,可是等到第一次就醫時,醫生才發現病人已經嚴重缺氧。新罕布夏州里托鎮地區醫院急診室列維坦醫生(Richard Levitan)說,有些病人第一次到達醫院時,他的血氧含量就低於50%,遠低於正常人的95~100%之間,而只要低於90%就屬異常。照理說患者應該已經神智不清,甚至昏迷不醒才對,但病患自己卻完全察覺不到,還能繼續跟門診護理師聊天,等到醫生看到X光片發現病患已有嚴重肺炎,甚至某些病患需要人工呼吸器維生,這種狀況醫學界稱之為「沉默的缺氧」。因此,醫生建議在家隔離的輕症新冠患者,應該使用小型的血氧檢測儀(留在美國定居的潘老師同學說,美國的網站上都有在賣),監測血氧濃度,避免憾事發生。科學家目前也正在加緊腳步,研究為什麼新冠病毒會導致這種異常的沉默缺氧。另外,急診室醫生建議,所有已經診斷出新冠肺炎的住院患者,不論病人有沒有抱怨呼吸困難或急促,在入院後的前14天內,每天都要使用脈搏血氧儀,以定期檢查他們的氧氣水平。他們還建議所有咳嗽,疲倦和發燒的疑似病人都應進行脈搏血氧儀監測,即使他們尚未進行病毒檢測,或者是他們的拭子檢測呈現陰性,因為這些檢測的準確率並非100%。通過這樣做,就可以在肺部損傷嚴重之前就識別出並及早治療,就可以降低美國目前的死亡率。 5.腸胃道問題(Gastrointestinal issues)2020年4月份,加州史丹佛大學的研究人員在《胃腸病學》期刊上發表了一篇針對116名新冠肺炎患者的研究,發現總共有32%的人出現胃腸道的症狀,其中包括食欲不振(22%)、噁心嘔吐(22%)、和腹瀉(12%)。已知新冠病毒會利用人類的ACE2受體來感染人類細胞,因為ACE2在胃腸道和身體的其他部位廣泛分布,所以可以解釋為什麼有些人在感染新冠肺炎之後,會出現腸胃道的症狀。當有腸胃道症狀時,用PCR測糞便的樣本時,就應該會呈現陽性,與沒有腸胃道症狀的人相比,體內清除病毒的時間會比較長,而且由於營養吸收較差、食慾不好,要特別注意營養補充。研究人員表示,在他們目前的患者中,所有患者都是在出現胃腸道症狀之前,先出現呼吸道症狀,而目前尚未發現患者在出現呼吸道症狀之前就出現胃腸道症狀。因此,如果出現呼吸道症狀的患者,緊接著又出現了腸胃道的症狀,就大大提高了患者得到新冠肺炎的機率。但相反的,如果你只是單純的腸胃道症狀,就不要自己嚇自己,以為是新冠病毒,窮擔心。6.譫妄症(Delirium)譫妄症是一種急性專注力及認知功能障礙的病症,在老年人中,有發現新冠肺炎患者伴隨著“迷失方向”和“感到困惑”的症狀。英國倫敦大學醫學院精神病學教授羅傑斯醫生(Jonathan Rogers)表示因冠狀病毒而住院治療的重症患者,出院後約1/3的人出現譫妄症、意識模糊、和躁動等的精神疾病,他在醫學期刊(Lancet Psychiatry)中,針對SARS和MERS兩種冠狀病毒的病人進行了回顧型研究,發現確實有這樣的傾向。但目前針對3550名新冠肺炎患者,大部分尚未出現精神問題,仍需要進一步的研究。洛桑大學醫院的研究人員在《瑞士醫學雜誌》中發佈了用於診斷老年新冠肺炎的臨床指南。他們強調老年人得新冠肺炎的常見症狀包括發燒、胃腸道疾病、跌倒、以及譫妄症。另外,老年患者的尿路感染和譫妄症之間的關聯性也需要加以注意。【註1】嗅味覺喪失是新冠肺炎患者大腦被感染的警訊。【註2】大量血管阻塞是白人新冠肺炎死亡原因之一。
-
2020-06-12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人道救援3/嚴重再生性不良貧血 不移植就等死
骨髓是人體內的造血工廠,不論是紅血球、白血球和血小板都由這個工廠製造;「再生性不良貧血就是骨髓不長細胞了。」莉娜的主治醫師,台北榮總兒童血液腫瘤科醫師顏秀如解釋著。顏秀如表示,人之所以可以好好活著,因為血液中的紅血球可以幫忙攜帶氧氣、白血球避免人體感染,以及血小板可以幫忙凝血。一旦罹患再生不良性貧血,因為骨髓不再造血,不論紅血球、白血球和血小板都會越來越少,因此會出現貧血、出血、感染、發熱等症狀。「紅血球和血小板減少還可以用輸血增加數量,但白血球減少就會有感染風險。」顏秀如表示,輕度和中度的再生性不良貧血過一段時間有可能自行復原,但像莉娜屬於重度患者,便很難自行復原,需要醫療介入。顏秀如說,再生性不良貧血的發生原因不明,七成沒有原因、二至三成發現過去曾得過不明性肝炎,極少數為先天性、藥物、輻射等造成。過去對於這樣的疾病僅能靠輸血,但最後可能因白血球數量低落,感染致死。現在醫療進步,可靠骨髓、周邊造血幹細胞或臍帶血移植的方式,讓病患重新再生造血細胞。而這也是嚴重再生性貧血患者唯一痊癒的方式。然而,要移植必須先做「人類白血球抗原(HLA)」的配對,以兄弟姊妹找到全合的機會最高,約四分之一的機會,且移植後痊癒機會可達八、九成。若是沒有兄弟姊妹可以配對,也可利用慈濟的骨髓庫進行配對,但要找到全合要靠運氣,若檢測六個位點都相合,便算配對成功。雖然台灣人從慈濟骨髓庫找到可配對的機率約有七成,不算低,但顏秀如說,因為骨髓庫蒐集的仍以台灣人和新住民為主,莉娜身為印尼人,和台灣的血統、基因不同,因此要找到相合的骨髓捐贈者並不容易。而再生性不良貧血,一旦嚴重到開始規則輸血,最好越快進行移植越好,否則時間越久,移植後捐者造血幹細胞被排斥掉的機會越大。莉娜自十月發現疾病,二月開始規則輸血以來,事實上已經過了三個月。顏秀如坦言,也曾想過讓莉娜乾脆回印尼治療,但遍查印尼的資料,發現當地在做移植手術的醫師少之又少,且多以自體移植為主。若放任莉娜回印尼,無疑是等死,因此決定希望透過人道方式,讓莉娜的兩個妹妹從印尼到台灣來進行配對,進而移植。所幸,莉娜五歲的妹妹經過配對後全合,顏秀如說,妹妹將待檢疫隔離後,預計六月底、七月初抽取幹細胞,並在收集當天隨即進行手術。至於莉娜則將在移植前14天先住院檢查,後續接著隔離及接受化療,等待移植。如果順利,移植後14天至21天可便可長出血球,並將持續觀察是否有感染或排斥的情形。
-
2020-06-10 橘世代.健康橘
金鐘視帝腦中風驟逝 醫:預防兩大隱形殺手從「限鹽」開始!
55歲「金鐘視帝」吳朋奉因突發的腦中風猝逝,衛福部嘉義醫院心臟內科醫師黃英和提醒橘世代,引發腦中風兩大隱形殺手分別「高血壓」和「心房顫動」,不可不注意,要從飲食、戒菸酒和運動等方式預防,更勝於治療。腦中風是指腦血管因阻塞或破裂造成腦部功能受損,常見的症狀包括突發性的臉歪嘴斜、某一邊的肢體無力、還有說話不清楚等,嚴重者可能導致長期臥床或死亡。根據民國107年衛生福利部的統計,腦血管疾病死亡人數為11520人,為國人十大死因第4位,目前有血栓溶解劑及顱內血管取栓等先進療法可以減少中風的傷害,但仍然有許多患者因錯失了治療的黃金時間,而留下了或多或少的後遺症。依據國民健康署調查,18歲以上國人平均每4人中就有1位罹患高血壓,且高血壓盛行率是隨年齡增加而上升。相對於正常120/80毫米汞柱的血壓,收縮壓每上升20毫米汞柱、舒張壓每上升10毫米汞柱,包含中風的各項心血管疾病風險便增加一倍。民眾除了平時養成在家量血壓的良好習慣外,可也建議限鹽, 一天只攝取2到4公克的鹽,限制飲酒量男性每天小於30公克,女性則小於20公克,還有減重,每減少1公斤體重,減少1毫米汞柱的血壓值。其他還有戒菸、 多吃蔬果,乳製品及全榖堅果類,減少飽和脂肪的攝取量,一周也至少運動3到4天,每次40分鐘。另外引發腦中風的還有心房顫動,是老年人最常見的疾病,特徵是脈搏完全不規則,時快時慢,但是患者卻不一定有感覺。心房顫動容易造成心臟內血栓,當血栓打出去到腦血管時便形成腦中風。60歲以上的族群中,每100人就有4人罹患心房顫動,到了80歲以上,盛行率提高10%,民眾平時量血壓時,如有脈搏不規則的狀況,請至心臟內科門診求診,醫師安排立即做心電圖,10分鐘內就可確認是否有心房顫動的情形。除了日常的控制血壓血糖之外,依照個別的中風風險,醫師可能會開立抗凝血藥物來加強中風的預防。在適當的治療之下,心房顫動患者的中風風險可以減少一半。【更多熟齡健康大小事↘↘↘】。降血壓藥反引發高血糖!藥師:這兩種藥物最容易影響血糖失控。家中長輩突然血壓過低 千萬不能拖!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6-09 科別.皮膚
美白產品別亂擦 小心愈抹愈黑
夏天到了,又到女孩們開始美白大作戰的時候。但你知道嗎?有些美白產品可不能亂擦,白天使用小心會愈擦愈黑。開業皮膚科醫師趙昭明表示,雖然並非所有美白產品都不能在白天使用,但許多產品因為含有光敏感性的美白成分,容易導致色素沈澱和不均的現象,因此最好在晚間使用。美白保養品的始祖成分,醫療用「對苯二酚」對光的穩定度低,容易變質,因此不建議在白天使用,但卻讓人誤以為所有美白保養品都不能在白天使用。趙昭明表示,「對苯二酚」常見於三合一去斑膏,但屬於藥品,不能使用於化粧品中。因其具光敏感性,僅能一天一次於晚上使用;白天外出時,最好使用防曬係數高的防曬用品,或撐傘戴帽防曬,避免色素沉澱。加上「對苯二酚」可能造成皮膚刺激、紅腫,因此使用幾個月後便需停用。常見的A酸也具光敏感性,建議於晚間使用。但趙昭明說,並非所有美白產品都只能在晚間使用,在食藥署核可用於一般化妝品的12種美白成分中,有些屬於維生素C的衍生物,則不論白天、晚上皆可使用。而常見於美白化妝品的成分「傳明酸」,許多醫學文獻證實使用口服方式對於肝斑具美白功效。趙昭明則說,「傳明酸」核准使用在化妝品上以外用為主,而口服和針劑方式則是「藥品仿單核准適應症外的使用」(off-label use),其原本核可的功能為促進凝血。倘若「傳明酸」要以口服或針劑方式使用,須事先與醫師溝通討論,確定無相關用藥禁忌症才能使用;若有靜脈栓塞、血栓、腎功能不佳等病史的民眾,則不宜使用。食藥署也提醒,使用美白產品如果產生敏感刺激或紅腫熱痛,此時應先立刻停用,尋求皮膚專科醫師的協助,以免後續皮膚發炎反應造成皮膚反黑,後悔莫及。
-
2020-06-09 科別.消化系統
體溫飆高會引發猛爆性肝炎? 醫師:少見,但有可能
媒體報導,名模林又立上節目時曾透露,之前參加三鐵接力賽時昏倒在跑道上,被緊急送醫,當時體溫飆到攝氏41度,還引發猛爆性肝炎。當她醒來後醫師詢問「妳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嗎?」林又立當下不僅說不出話,也只能聽懂5個字,也認不得一旁的朋友,只說「你好面熟!」體溫過高真的會引起猛爆性肝炎嗎?所謂猛爆性肝炎指的是因為某些原因突然發生肝細胞大量壞死,致使肝功能大量喪失。肝組織損傷太多,以致肝臟合成和代謝解毒的功能失靈,由於體內腸道細菌分解蛋白質產生的氨(俗稱阿摩尼亞)無法被代謝排出,含氨物質會隨血液到達腦部,傷害中樞神經,所以患者會開始出現俗稱肝昏迷的肝腦病變。 當出現肝性腦病變時,患者會出現情緒及性格改變、睡眠形態改變、及意識混亂等現象。好心肝門診中心副院長林姿伶醫師表示,在台灣,引起猛爆性肝炎的主因是B型肝炎病毒,其他肝炎病毒引起的較少。此外,也有一些病例是因為過量使用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類的止痛藥,以及食用不明草藥、偏方或是補藥引起。由於某些偏方具有肝毒性,或者是個人體質問題而發生肝毒性,進而引發猛爆性肝炎。 至於因為中暑或體溫過高引發肝臟急性發炎甚至猛爆性肝炎的案例也偶爾可見,嚴重時常伴隨多重器官衰竭。因為腦細胞以及肝細胞對於體溫的變化非常敏感,體溫飆高會影響全身多處器官,包括腎臟、心肌、橫紋肌、腸胃道等,都會產生熱傷害。全身性的發炎反應會誘發進一步的呼吸衰竭、休克以及凝血障礙等。而因為休克及血液大量供給皮膚以散熱的關係,肝臟進一步會受到缺血性的傷害,此時需要趕緊降溫、給予支持性療法。所幸經此治療後,大多數的病人都能痊癒,但偶爾還是可以見到因為嚴重肝衰竭、肝腦病變,需要緊急進行肝臟移植的案例。 【本文轉載自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好心肝會刊》第89期(2020-01-15出版),原文連結】
-
2020-06-08 科別.皮膚
美白保養品你真的用對了嗎 當心皮膚反黑!
許多美白保養品的廣告詞,宣稱用了之後即可擁有白皙動人的皮膚,你相信嗎?究竟美白保養品要花多久時間才能發揮作用?有哪些使用限制呢?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邀請臺北榮總桃園分院皮膚科陳彥達醫師,為大家解說肌膚美白的正確關鍵!14天徹底亮白?廣告詞誇大 「美白成分須先吸收至皮膚中,累積一定濃度後才會發揮效果,過程需要3至4週以上時間,且因體質而異,不是廣告宣稱的14天就能見效。」陳彥達醫師說明,美白是一輩子的事,唯有長期做好防曬與美白保養,才能維持皮膚中的黑色素穩定,達到美白效果。白天不能擦美白保養品? 美白保養品的始祖成分:醫療用的「對苯二酚」對光的穩定度低,容易變質,因此不建議在白天使用含有對苯二酚的外用美白藥品,但卻容易讓人誤以為,所有美白保養品都不能在白天使用。對苯二酚是藥品成分,我國禁用於化粧品中,民眾使用美白保養品依產品使用方式,只要不過度曝曬,即可在白天使用。為加速皮膚角質代謝加快美白效果,有些美白保養品會添加水楊酸、果酸等酸類成分,有較高機率使肌膚更加敏感、容易曬傷,若含有以上成分的產品,就不適合白天使用。沒感覺就是好?小心越擦越黑食藥署提醒,使用美白產品如果產生敏感刺激或紅腫熱痛,此時應先立刻停用,尋求皮膚專科醫師的協助,以免後續皮膚發炎反應造成皮膚反黑,後悔莫及。口服傳明酸美白合法嗎?陳彥達表示,有許多醫學文獻證實,口服傳明酸對於肝斑的美白功效,在仿單上記載的主要功能為促進凝血,並未記載可供美白,所以使用於美白治療,屬於法令規範的「藥品仿單核准適應症外的使用」,仍是合法的,但須事先與醫師溝通討論,確定無相關用藥禁忌症才能使用:有血栓、心肌梗塞、心律不整及腎功能不佳等病史者,不宜使用口服傳明酸美白。而傳明酸美白仍以外用優先,若不見效,在體質合適且與醫師充分溝通後,再由醫師開立處方用於美白。原文引用自: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2020-06-05 科別.耳鼻喉
矯正鼻中膈彎曲 鼻挺變型男
32歲顏先生長期流鼻水、打噴嚏、鼻塞,不僅影響睡眠,甚至有記憶以來就是用嘴巴呼吸,更因為下塌的鼻頭和明顯的鼻駝峰,讓他一直對外貌沒有自信。就醫檢查後,顏先生發現自己鼻中膈彎曲,經手術治療,從此呼吸暢通,鼻子也更帥氣。三軍總醫院耳鼻喉科曁醫美中心主治醫師孫萬烜表示,鼻中膈彎曲導致鼻頭支撐力道不夠,也使鼻頭塌陷,是耳鼻喉科常見疾病,尤其常見於面部較扁平的亞洲人,除鼻子症狀,也可能出現眼睛紅、眼睛癢、流眼淚、喉嚨癢、慢性咳嗽、黑眼圈、習慣性張嘴呼吸、睡覺打呼、嚴重者睡眠不足,注意力無法集中。孫萬烜也說,鼻駝峰則經常造成患者對自身外型沒有自信,產生駝峰鼻,可能與鼻骨與軟骨間接合或遺傳、外傷撞擊等因素有關,若患者也想調整外型,在一般鼻中膈手術中被視為廢棄物的軟骨,可成為雕塑鼻外型最好材料。孫萬烜表示,顏先生經手術後,鼻中膈彎曲得到矯正,呼吸順暢,不再有鼻塞流鼻水打噴嚏和眼睛癢等症狀,睡覺也不會打呼,工作更有精神。更讓他滿意的是,鼻頭尖挺、鼻駝峰線條修正後,讓他工作上增加客戶好感,也更有自信交朋友。鼻中膈彎曲所造成的鼻塞等問題,不會突然出現,建議症狀持續三個月以上,排除急性感冒後,可就醫檢查,若藥物治療無效或期望從根本解決問題,可選擇手術。但孫萬烜提醒,雖多數人都可接受鼻中膈彎曲手術,但年長者或凝血功能不佳者不建議嘗試。
-
2020-06-05 科別.耳鼻喉
有記憶以來只能用嘴之呼吸術 30歲男手術治鼻塞變型男
32歲顏先生長期有流鼻水、打噴嚏、鼻塞,甚至經常性流鼻水,不僅影響睡眠,甚至有記憶以來就是用嘴巴呼吸,更因為下塌的鼻頭和明顯的鼻駝峰讓顏先生一直對外貌不自信,就醫檢查發現,顏先生有鼻中隔彎曲問題,經手術治療,從此有了呼吸暢通、更帥氣美麗的鼻子。三軍總醫院耳鼻喉科曁醫美中心主治醫師孫萬烜表示,顏先生有嚴重的鼻孔處鼻中膈彎曲,且因為鼻中膈彎曲導致鼻頭支撐力道不夠,也導致鼻外觀上鼻頭塌陷問題。顏先生除想改善長期鼻塞導致諸多症狀外,也能同時改善鼻頭塌陷和鼻駝峰太過明等鼻外觀問題。孫萬烜表示,鼻中膈彎曲是耳鼻喉常見的疾病,尤其亞洲人的面部比較扁平,更容易出現問題,除造成鼻子的症狀外,眼睛紅、眼睛癢、流眼淚、喉嚨癢、慢性咳嗽、黑眼圈、習慣性張嘴呼吸、睡覺打呼、嚴重到睡眠不足,平常生活注意力無法集中。孫萬烜也說,鼻駝峰則經常造成患者對自身外型不自信感來源,會產生駝峰鼻之處,是鼻骨與軟骨間兩骨接合,可能與遺傳或撞擊等因素有關,若患者除追求解決鼻子裡面的問題,也想調整外型,在一般鼻中膈手術中被視為廢棄物的軟骨是雕塑鼻外型最好的材料。孫萬烜表示,顏先生經過一次到位手術後,不但鼻中膈彎曲完整矯正,呼吸變順暢,不再有鼻塞流鼻水打噴嚏和眼睛癢等症狀,睡覺也不會打呼,工作更有精神。更讓他滿意的是,鼻頭尖挺、鼻駝峰線條修正後,讓他有工作上增加客戶好感,也更有自信交朋友。鼻中隔彎曲所造成的鼻塞等問題,不會是短期突然出現,若建議症狀持續三個月以上,排除急性感冒可能性後,可就醫檢查,若藥物治療無效或期望從根本解決問題者,可選擇手術,但孫萬烜提醒,雖鼻中隔彎曲手術多數人都可執行,但不建議年長者或凝血功能者嘗試。
-
2020-05-31 養生.聰明飲食
你是低溫一族? 營養師提醒靠這一味可提溫
防疫期間全民量體溫,你是否每次測量時,體溫都偏低,屬於「低溫一族」?台南市郭綜合醫院營養科組長郭家伶表示,現代人喜歡喝冰飲、吹冷氣,又缺乏運動,都可能造成代謝循環差、體溫偏低,而料理中常見的薑,其實有活絡代謝的作用,適當使用,可以促進循環。郭家伶表示,「量體溫」是間接檢測免疫力最簡單的方法,當免疫細胞正常運作時,體溫為36.5℃到37.2℃,體溫每下降1℃,會使免疫力降低30%。體內溫度若低於35℃,自然殺手細胞及B淋巴細胞活性皆會降低,當體溫過低時,除了代表免疫功能變差之外,會造成身體血液循環變差,代謝功能也變慢,更容易有腦梗塞、糖尿病、肩膀痠痛、頭痛等毛病。她表示,防疫期間,進出醫院的人都要量測體溫,雖然額溫可能受到量測距離、額部的溼度等因素影響,但不少人怎麼測量,體溫就是偏低,經常會低於36.5度,甚至36度以下。特別是女性或是代謝循環較差的老人會有體溫偏低的情況。而薑當中含有的薑酮醇、薑烯酚是提升體溫的關鍵成分,兩者都有促進血液循環,使身體暖和的效果。加熱乾燥後的乾薑,薑烯酚含量會變高,可刺激腸胃、活絡內臟運作。吃下生薑後,身體會從末稍開始變暖,尤其是在高溫多雨的夏季。薑發揮袪溼散熱助代謝的功能,也體現了「冬吃蘿蔔,夏吃薑,不勞醫師開處方」這句諺語的含意。郭家伶表示,東方人以薑為藥的歷史已有2000多年,薑是藥食同源的最佳代表。薑的價值就在於其所含的植化素,薑辣素、薑油酮、薑烯酚。薑辣素是辣味的來源,薑辣素隨著薑越老而含量越高,所以嫩薑不辣老薑超辣。薑油酮及薑烯酚提供香氣來源及溫暖身體。生薑中薑辣素在炮製過程受熱會轉變為薑烯酚或薑油酮等聚合物,更增強了薑的藥效。而薑除了可以溫暖身體之外,還有以下的功用:一、減少噁心嘔吐、動暈症及改善胃腸道蠕動遲緩薑的揮發油也具阻斷5-羥基色胺的接受器,故薑能能有效降低化療、術後及妊娠引起的噁心和嘔吐,動暈症及胃腸道蠕動遲緩等症狀,證明了薑有“嘔家聖藥”之稱。二、抗氧化能抑制巨噬細胞過量生成一氧化氮,降低自由基對組織的破壞,因此可預防癌症、動脈硬化、心臟疾病等疾病。三、抑制腫瘤的發展薑辣素、薑油酮、薑烯酚在生化代謝上,干擾腫瘤細胞的基因表現、阻礙腫瘤細胞生長週期路徑、抑制血管內皮細胞因子的活性、促進腫瘤細胞凋亡以達到抑制腫瘤的發展。四、抗發炎薑辣素及薑烯酚具有抑制人類淋巴細胞中環氧合酶的表現,使發炎物質,前列腺素濃度降低。能緩解大腿軟骨關節炎、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的發炎及疼痛。薑的使用方法生薑肉性味辛溫,具有發表散寒、溫胃止嘔的功效,還有解魚蟹之毒。而生薑皮富含精油、揮發油,性味辛涼,與生薑肉藥性正好相反,有利尿消腫的功效。可用於燉煮、翻炒、熬湯等,或使用磨泥器磨成薑泥(可過濾),可直接加入飲品中,十分方便,也可以將老薑洗淨後帶皮切薄片,並平鋪於竹篩上(不可疊放)曬乾。曬到充分乾燥後,再用食物調理機打成薑粉,放入密封罐保存。薑的安全攝取量生薑攝取量:每天1克,不要超過10克;乾薑攝取量:每天1到2克,不要超過2到3克。要特別留意,以下是不太適合吃薑的人1、體質陰虛的人,表現出來的症狀有手腳心發熱、手心有汗、經常口乾、口唇異常乾燥、皮膚乾燥、明顯有脫水症狀、脈博過速、心煩易怒、睡不好。2、內熱較重的人。如果有發高燒、肺熱燥咳、咳痰較黃、胃熱嘔吐、舌頭或臉部會異常潮紅、口臭、痔瘡出血、便秘等疾病。3、生薑與抗凝血西藥併用,會增加凝血時間和出血的危風險。
-
2020-05-31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健康醫點靈/中醫美顏微針 恢復好臉色
人到中年,臉上難免出現細紋,也容易有臉部暗沉的困擾,一般人都會尋求整型外科醫美,其實,中醫也有美顏的好選擇。花蓮慈濟醫院中醫師陳中奎說,中醫美顏微針搭配中醫經絡系統,可以疏通經絡,刺激血管擴張,恢復原來的好氣色,在韓國美容醫學已廣泛使用,北部都會地區也逐漸流行。陳中奎說,中醫美顏微針施針的穴位,以臉部分布範圍最廣的陽明胃經為主,透過針灸,可以刺激血管擴張、表皮下的基底層細胞及其下層組織,並加強氣血、淋巴循環,活化皮下纖維母細胞,促使膠原蛋白再生及活化彈力纖維,讓皮膚恢復原來的水嫩及彈性。中醫美顏微針療程約需1小時,和目前常用的整型手術相比,具有無痛、傷口小、出血少、復原快、施術時間短,且安全性高的優點,起針後,馬上就能上妝,完全不影響日常生活,搭配敷面膜,還可以延長水嫩效果。陳中奎說,美顏微針可有效減少魚尾紋、額頭細紋,讓臉部緊實,也有改善氣色、黑眼圈等功效,還可以預防肌肉鬆弛。花蓮慈濟醫院中醫部提供自費中醫美顏特別門診。但醫師提醒,不是每人都適合此療程,如果皮膚易嚴重過敏,或有凝血功能異常、臉部有開放性傷口等,進行療程前須先做評估。
-
2020-05-29 科別.泌尿腎臟
5慢性病注意! 常腰痛、右腹痛未就醫,恐洗腎一輩子
62歲王先生長期患有高血壓,偶爾會心悸,某天右下腹部突然劇烈疼痛,趕往急診就醫,經腹部電腦斷層影像檢查,確診為右側腎動脈梗塞,也就是俗稱的「腎臟中風」。在服用抗凝血藥物住院觀察,待病情穩定後,轉介至心臟科安排心律不整電燒,所幸及時搶救,王先生的腎臟功能未受損,門診追蹤恢復狀況也十分良好。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陳虹志表示,因為腹部內臟較多,且造成右側腹痛的常見原因十分多元,包括膽囊炎、急性腎臟炎、大腸憩室炎、胰臟炎或胃十二指腸潰瘍等,而腎動脈梗塞發生的機率較低,約1%至2%,往往需要透過血管攝影或電腦斷層才能確診,故腎動脈梗塞通常很難在第一時間診斷與治療。腎動脈梗塞在臨床上不易診斷,但通常好發於年長、長期患有高血壓或心血管疾病、心律不整與糖尿病族群,有些人會出現持續性腰痛或下背痛、血壓突然飆高等症狀,但多數患者都不自覺;一旦沒有及時治療或預防再發生,往往會造成慢性腎臟病,長期下來造成末期腎病,提高洗腎的機率。陳虹志提醒,對一般人而言,若是腎臟超音波影像出現邊緣不規則,或缺損情形、腎功能惡化速度較快,反覆腰痛排除一般細菌感染情形,又有年長、心血管疾病、心律不整等危險因子時,建議都需由醫師進行評估、治療與預防。 延伸閱讀: 外食鹽份易過量! 家醫科醫師教你簡單算有無超標 天熱泌尿道易發炎! 4NG衛生習慣超多人都在做
-
2020-05-28 科別.呼吸胸腔
電子菸傷身 WHO建議:「從嚴管制!」
我國十大死因有6項(惡性腫瘤、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肺炎、慢性下呼吸道疾病)直接與吸菸有關,另4項與吸菸間接有關。近年菸商刻意採用各種行銷手法,設計新穎造型或添加不同香味料的產品,吸引青少年使用,已對青少年形成新的健康危機。世界衛生組織(WHO)將今年5月31日世界無菸日主題訂為「保護年輕族群免於菸商操控,並預防他們使用菸品與尼古丁商品」。108年調查我國青少年電子煙使用率為4.2%,較107年(2.7%)增加1.5%,增幅超過五成,推估超過5.7萬名青少年使用電子煙,國民健康署結合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全國家長會長聯盟及醫師代表,共同呼籲為了國家未來競爭力,請各界支持打擊電子煙害,一起守護青少年健康!美國近3千名因電子煙患肺病 WHO建議:「從嚴管制!」 多數電子煙含有尼古丁易致成癮,更有爆炸、致癌等風險,已有國外研究顯示學生吸食後會導致氣喘盛行率上升及上學缺課率增加,經常吸食會使腦中葡萄糖的數量減少,也會破壞凝血因子,比吸菸者更容易引起中風與出血。根據2018年美國國家科學工程與醫學研究院報告發現,使用電子煙的青少年、年輕人會增加使用菸品的風險,成為持續吸菸者並導致咳嗽、氣喘症狀惡化;青少年若曾在2年內吸過電子煙,其嘗試紙菸的機會是沒有吸過電子煙青少年的6倍。依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表示,截至2020年2月18日有2807名因使用電子煙而造成呼吸道疾病之危害,甚至釀成死亡案例共68位,其中近8成的患者都小於35歲5。有鑑於電子煙對健康危害的嚴重性,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各國針對電子煙應「從嚴管制」。教育及衛生部門與家長攜手守護青少年 陳木榮醫師表示青少年對成癮性物質之警覺低,紙菸中若添加不同口味,掩蓋菸草辛辣的刺激味,更容易吸引青少年因好奇接觸或誤以為加入各種口味之加味菸較無危害,而持續使用甚至上癮,嚴重影響健康。全國家長會長聯盟潘品睿理事長呼籲,家長應多關心青春期的孩子,教導孩子勇敢向菸(煙)說不,作自己的主人。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學務校安組林良慶組長表示除持續落實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全面禁止吸菸外,已將電子煙議題納入推動校園菸害及藥物濫用防制內容,讓學生獲知正確資訊,更要求各級學校納入校規規範管理,嚴禁教職員工生攜帶及吸用。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表示,電子煙在我國是非法產品,目前若查獲之電子煙含毒品,涉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若含尼古丁或宣稱療效則依藥事法辦理,皆有刑責;若似菸品形狀,依菸害防制法第14條規定,最高處5萬元罰鍰。吸用電子煙是吸菸、毒品的入門磚,菸商以酷炫吸引青少年接觸或讓其誤以為較無危害而持續使用,導致成癮。基於保護兒少健康權之立場,政府正積極推動「菸害防制法」修法,期強化對此類新興菸品的管制法源。 面對菸商為吸引青少年使用而不斷推陳出新於菸品及尼古丁產品,需要各界共同攜手,為青少年築起拒菸的防護網,避免青少年被菸(煙)操控未來。記者邱宜君/即時報導而有些煙癮族戒不了菸又擔心罹癌,便以電子菸取代香菸,認為電子菸對身體危害比較少,不過這個理由已經站不住腳。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委託紐約大學的最新動物研究觀察到,電子菸煙霧會導致實驗鼠罹癌。台灣醫界菸害防制聯盟理事長顏啟華表示,美國近期爆發一千多例與電子菸相關的嚴重肺病,已導致19人死亡,引發恐慌,美國各州政府紛紛宣布禁售加味電子煙或禁止所有電子煙。現有研究已證實電子煙會引發心臟病、哮喘、過敏、癲癇、肺部發炎等等疾病,且同樣存有二手及三手菸的健康危害,此動物研究則是首篇證實電子煙致癌。台北榮民總醫院家醫部賴志冠醫師則指出,根據今年初美國南加州大學發表在《國際分子科學雜誌》上的研究報告,電子煙吸食者的口腔組織變化是和吸菸者相同的,可能進一步癌化。賴志冠估計,至少還需要十年以上的研究,才能論定電子煙對健康的危害程度。戒菸資源:◎免費戒菸諮詢專線:0800-63-63-63◎洽地方政府衛生局(所)接受戒菸諮詢或服務,可免費索取戒菸教戰手冊◎全國超過4,000家戒菸服務合約醫事機構(查詢電話:02-2351-0120)※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原文引用自:國民健康署
-
2020-05-27 新聞.用藥停看聽
葡萄糖胺治療退化性關節炎? 這6大族群要注意
吃葡萄糖胺保骨本?關節沒力,吃葡萄糖胺更給力?市售葡萄糖胺琳琅滿目,從葡萄糖胺液、葡萄糖胺錠,甚至擦的葡萄糖胺都有,標榜可以減少關節摩擦力、增加關節潤滑或舒緩關節炎等,卻也讓民眾陷入「食用葡萄糖胺可以治療退化性關節炎」等迷思,誤以為葡萄糖胺可以取代正規治療。葡萄糖胺是什麼?葡萄糖胺是人體組織中的胺基酸單醣,它是軟骨基質及關節液的主成分之一,具有抗氧化及抗發炎作用,人體可以自行生成,還可以提供關節保護,但隨著年齡增長,體內葡萄糖胺合成速度不及消耗速度,會因缺乏葡萄糖胺造成關節退化與磨損。葡萄糖胺製造時分成硫酸鹽類(glucosamine sulfate)、鹽酸鹽類(glucosamine hydrochloride)及N-乙醯葡萄糖胺(N-acetylglucosamine)等三種型式,其中「硫酸鹽葡萄糖胺」較能有效減緩關節疼痛,被衛生福利部列為處方用藥,但鹽酸鹽類與N-乙醯葡萄糖胺尚無研究證實其醫療功效,目前列為食品管理,依法不得宣稱其療效。然而,消基會在抽查市售22件標有葡萄糖胺成分產品,包括7件液體飲品、11件固體(錠狀、膠囊及散劑)及4件奶粉,其中5件未標示葡萄糖胺鹽酸鹽含量,讓消費者無從得知攝取量,違反《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22條,有混淆消費者之虞。要如何聰明攝取葡萄糖胺?根據人體實驗結果,硫酸鹽類葡萄糖胺每人每天攝取1500毫克即可,多食無益,還必須搭配低衝擊性有氧運動,例如游泳、散步及騎腳踏車等非跳、蹲類型運動,或者體重控制,才能強化關節力量、活動度及減緩膝關節退化。6大族群服用前建議先徵詢醫師攝取葡萄糖胺類產品的副作用並不常見,但是有少數人攝取後會有腸胃道症狀,包括腹痛、腹瀉、噁心、胃灼熱等,或者是過敏反應如血管水腫、氣喘及光敏感等,尤其針對海鮮過敏者、使用抗凝血劑者、服用糖尿病藥物者、眼壓過高者、高血壓患者及肝腎功能不全者六大族群,應先徵詢醫師建議後再使用。呼籲民眾使用葡萄糖胺類產品時,必須注意產品包裝成分、諮詢醫師或藥師建議,若出現腹痛、噁心及過敏等非預期反應症狀,應立即停用、就醫,並且透過「全國健康食品及膠囊錠狀食品非預期反應通報系統」專線(02)2358-7343進行通報。本文經授權摘自《藥害救濟基金會》原文請點此
-
2020-05-25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不只新冠肺炎造成嗅覺異常!還有8種狀況都可能發生
國內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雖已逐漸趨緩,但大家仍須遵守防疫新生活運動。新冠肺炎伴隨的症狀多,如發燒、四肢無力、呼吸道症狀,也有部分病人出現味嗅覺的異常,對此,嘉義長庚醫院中醫科吳清源主任表示,藉由平日按摩特定穴位,可達到身體保養及緩解改善味嗅覺異常症狀之效。味嗅覺為人體的基本感覺,味覺是食物中的化學分子與口腔黏膜表面的味蕾結合,由上皮細胞經人體的第七、九、十對腦神經傳遞到大腦皮質而產生;嗅覺則是鼻腔頂端的嗅覺上皮感受空氣中的氣味分子後,經第一對腦神經傳遞到大腦而產生,當這兩者路徑出現問題就會產生味覺或嗅覺的異常。然而,造成味嗅覺異常的疾病,包括老化、乾燥症、糖尿病、胃食道逆流、鼻過敏、鼻腫瘤、上呼吸道感染等,也可能因為藥物的副作用而產生。若要改善嗅味覺異常症狀,中醫較常採用的穴位包括:百會、印堂、迎香、合谷、列缺、內關、足三里、三陰交等。吳清源說明,百會有助醒腦開竅,升提陽氣;印堂針對鼻炎也有改善效果;迎香可緩解鼻塞、多涕,改善不聞香臭的問題;合谷能清泄肺氣,開關通竅;列缺可宣肺平喘;內關能寧心和胃;足三里為保健常用穴,可調理脾胃;三陰交則能健脾理氣。穴位的按摩手法,是以指腹揉壓穴位處,按壓至有些微痠脹感,每個穴位平均操作時間約5~10分鐘,一次按壓50下,一日可執行2~3次。吳清源提醒,當皮膚出現局部感染或發炎狀況,或是身體狀況虛弱如空腹或較無力時應避免進行穴位按摩。針對病人有服用抗凝血劑或易出血傾向,或有全身性發炎的系統性疾病或自體免疫疾病,則應特別注意穴位按摩的力道;另外,日常生活應避免過度勞累,保持輕鬆愉快的心情,也應盡量少碰生冷飲料及烤炸辣等刺激性食物。穴位按摩主要是藉由疏通經絡,促進血液循環,以達到改善症狀或預防保健的效果,但不管是穴位的選取或是按摩的力道與頻率,應事先經醫療人員指導之後方能開始進行,以免對身體造成不必要的傷害。延伸閱讀: 為何新冠肺炎會造成味嗅覺喪失? 張上淳點出原因 喪失嗅覺會喪命! 跟這3原因脫離不了關係
-
2020-05-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症狀新變化 免疫發炎恐引中風
新冠肺炎病徵多變,由血液疾病引發的中風、肺栓塞等,頻繁在重症病患身上發現。臨床發現,至少有30%的新冠肺炎重症病患有血栓現象,進而導致中風、心肌梗塞等死因,專家認為,這是由於免疫防禦機制所引發的發炎反應,使得許多病患即使沒有明顯呼吸道症狀,也苦於中風、血栓等。免疫機制引發血栓《科學人》報導,科學家們試圖從千奇百怪的病症中,找出主要的病症,目前有兩個比較可能的關鍵病症。第一個是因免疫系統對外來病毒的入侵所導致的發炎反應,而這樣的防禦機制導致了第二個症狀肇因:血栓的形成,這可以解釋為何許多新冠肺炎患者即使沒有呼吸道症狀,卻有血管阻塞的現象,而血管阻塞會引發如肺栓塞、中風等症狀。有些患者沒有明顯呼吸道症狀,卻受其他病症所苦,如腳趾有病變或疼痛的腫塊,再來是近期歐美國家大量出現在兒童病患身上、疑似川崎氏症的高燒、起疹子、紅眼、腫脹疼痛等。「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一個呼吸道疾病病毒,在臨床上竟然會衍生出這麼多種複雜的病症。」美國貝勒醫學院的國家熱帶醫學院院長霍泰茲表示。中風、肺栓塞根據全世界的統計,包括中國、法國、義大利和美國,雖然尚不知道出現血管症狀的頻率,但有些評估數據認為至少有30%的重症患者都是因為血管症狀所致,甚至在部分病例中,30歲到40歲的患者出現中風的機率大增。然而,血管相關的症狀並不是新冠肺炎獨有的現象,史丹佛大學的小兒傳染病教授馬爾多納多表示,過去患有敗血症的患者,整個血管中都會有異常凝血,「不尋常的是,血液阻塞的現象在新冠肺炎患者中,出現得頻率非常高。」蘇黎世大學醫學院的心臟病專家魯斯基茨卡說,「肺是主要戰場,但這可以說是一個血管疾病。」【更多精采內容,詳見】
-
2020-05-14 科別.泌尿腎臟
健身教練為包莖所苦又怕見血 醫師動手術助他婚姻性福
一名29歲健身教練從小為包莖所苦,每當勃起就感到疼痛,雖然身材高大壯碩,但因暈針及害怕見血,以致遲遲不願接受治療。直到遇見決定共度終生對象,才至泌尿科諮詢,並選擇接受「微創包皮槍環切術」不僅術後幾無疼痛感,且傷口癒合迅速,這才讓他揮別心中的負擔。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男性性功能中心主任邱鴻傑指出,這名健身教練雖渾身肌肉,但每逢打疫苗、抽血總是會暈針,甚至看到皮肉傷還會害怕到無法自行換藥。也因為對疼痛的耐受度極低,即便從小自知包皮過長,常導致勃起疼痛,當完全勃起狀態,龜頭仍舊無法露出;但因心理恐懼,遲遲不願正視問題。日前因為遇到共度終生的對象,為了自己與另一半的性福,才願意就診。因為考量他對疼痛及見血的奈受度,故建議選擇微創包皮槍環切術治療,不僅術後傷口疼痛少,且一周時間即復原。邱鴻傑說,包莖是指包皮口過小,當包皮向後拉時,無法露出陰莖頭,正常男性1歲前包莖程度約99%,18歲約只剩下1-2%。但仍有部份男性成年後仍為包莖所苦,除了勃起時會感到不適或疼痛,進而影響性功能;當包皮肥厚過長,容易解完後滴尿,造成異味,若再加上衛生習慣不佳,導致龜頭發炎,常影響日常生活,恐須手術治療。他說,傳統割包皮手術除了手術時間超過30分鐘,術後容易因傷口疼痛出血、縫合處難以平整,必須多次換藥,但是微創包皮槍環切術透過吻合器套入包皮,同步進行切割與吻合,手術時間僅約5分鐘;除輕微疼痛與微量出血,縫合釘約1至2周會自動脫落,無須返院拆線,照護相當方便。但是,並非所有人都適合這項手術,若包皮與龜頭無法分開、患嚴重包皮炎、矽膠縫合圈無法套住包皮,或有凝血功能問題者,則術前需與醫師充分討論,再決定適合的治療方式。
-
2020-05-12 新聞.用藥停看聽
飲酒藥不要? 酒後服用8類藥恐引風險
近日因疫情影響,一名梁姓民眾保持戶外運動的習慣,假日在家小酌怡情,某日喝酒時,一起服用醫師開立的NSAIDs類止痛消炎藥,緩解日前運動拉傷的疼痛感,沒想到竟然解黑便,嚇到趕緊就醫治療,經診斷為胃出血。大家可能會疑惑:怎麼會變得這麼嚴重呢?藥害救濟基金會特別整理酒精與藥品的交互作用,讓民眾了解酒精如何與藥品發生交互作用,哪些藥品與酒精併服可能會引起嚴重藥品不良反應,建立服藥不飲酒的正確觀念,確保用藥安全。問1:為什麼酒精不能跟藥品併服?當酒精(乙醇)進入人體後,會透過體內的乙醇去氫酶及Cytochrome P450酵素(以下簡稱CYP450酵素)代謝成乙醛,而乙醛是一種毒性物質,除了引起頭痛、心悸、嘔吐、宿醉,也有致癌的風險,乙醛須再透過酵素(乙醛去氫酶)代謝成乙酸,最後形成二氧化碳與水,排出體外。一旦飲酒時併用抑制乙醛去氫酶的藥品,可能影響酒精在體內的代謝,導致乙醛堆積,因而發生臉部潮紅、噁心、嘔吐、頭痛等類戒酒反應(Disulfiram-like reaction)。另外,因CYP450酵素同時也是人體內藥品代謝的主要酵素,而酒精也可能會抑制或誘導CYP450酵素;因此,當酒精與藥品併用時,可能會導致藥品在體內的代謝被抑制,因而增加藥品血中濃度,提高不良反應的發生風險和增強藥品毒性的可能。另一方面,長期飲酒也可能誘導CYP450酵素生成,促進藥品代謝,導致藥品血中濃度下降,因而無法達到預期的治療效果,此外,也可能使藥品較易轉換成毒性代謝物造成肝損傷。除了影響代謝,酒精與具中樞神經抑劑作用的藥品併用時,也可能發生協同(synergistic)的效果,增加中樞神經抑制的不良反應,比單獨用藥的影響更大,嚴重時可能有意識障礙、呼吸抑制等致命的風險。問2:臨床上,哪些藥品會跟酒精發生交互作用?依文獻發現,眾多藥品會與酒精產生交互作用,且影響程度不一,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您,若正在服用以下藥品,切勿飲酒,否則可能因交互影響而產生嚴重不良反應:1.止痛藥: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如ibuprofen、indomethacin、aspirin可能會增加腸胃道出血風險;鴉片類止痛藥如tramadol、codeine,會增加呼吸抑制的風險;中樞止痛藥如acetaminophen,會增加長期飲酒者肝毒性風險,甚至是造成嚴重肝傷害。2.鎮靜安眠藥:苯二氮平類(benzodiazepines)類如alprazolam、diazepam、lorazepam,非苯二氮平類(non-benzodiazepines)類如zaleplon、zolpidem、zopiclone,會增強中樞神經的抑制作用,減弱警覺性,發生暈眩、嗜睡、身體平衡與協調能力降低等症狀,在駕駛或操作機械時可能會發生危險,嚴重時甚至會抑制呼吸。3.抗憂鬱藥:三環抗憂鬱劑如amitriptyline、imipramine,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如sertraline、escitalopram,正腎上腺素和血清素調節劑如mirtazapine,可能會增強中樞神經抑制作用,容易發生鎮靜、暈眩、嗜睡等不良反應;正腎上腺素與血清回收抑制劑如duloxetine,可能出現嚴重的肝傷害;多巴胺與正腎上腺素回收抑制劑如bupropion,可能增加癲癇發生的風險。4.抗生素:metronidazole、co-trimoxazole、頭孢菌素類如cefamandole、cefoperazone、抗結核isoniazid併用酒精可能會產生類戒酒反應;而酒精也會增加isoniazid代謝而影響療效。5.降血糖藥:酒精併用metformin可能增加乳酸中毒的風險;併用胰島素則可能使血糖上升或下降,造成血糖控制不良;與sulfonylurea類如gliclazide、glimepiride、glipizide、glyburide併用,則可能增加低血糖發生的風險,而且還可能造成類戒酒反應。6.抗癲癇藥:phenytoin、巴比妥(barbiturates)類如phenobarbital併用酒精,會增強中樞神經的抑制作用;而長期飲酒可能使phenytoin無法達到足以控制癲癇的血中濃度,因而影響治療效果。7.心血管用藥:酒精併用降血壓藥物如lercanidipine、doxazosin,會增強血管擴張作用,可能出現嚴重低血壓風險;與verapamil 併用會抑制酒精的代謝,增加中樞神經抑制的不良反應。8.抗凝血劑:酒精併用warfarin可能使凝血時間延長或縮短,國際標準化比值(INR)可能升高或下降,因而增加出血的風險或影響治療效果。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您,飲酒要適量,時時警覺藥酒交互作用的潛在風險;服藥期間飲水不飲酒,避免不良反應發生的風險。一旦發生不良反應時,建議回診就醫,方能安心用藥,健康又有效 !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本文摘自藥害救濟基金會 原文請點此
-
2020-05-10 養生.聰明飲食
飲食均衡才是王道!《預防》雜誌推薦30種超級食物打造身體防禦力
這幾年「超級食物」席捲全球,何謂超級食物?牛津字典的定義是:「對健康非常有益,且含有豐富營養的食物。」雖然超級食物並非醫學名詞,也未經科學認證,但這些對健康有利的「原形食物」,確實有其營養價值。要提醒的是,超級食物有各自的營養強項,但並不代表狂吃其中一樣,就能獲得完整全面的營養,飲食均衡才是王道。以下是美國《預防》雜誌連續30天,列出的30種超級食物,提供給讀者參考。1.蘑菇對抗感染維生素D有助免疫系統調節白色蔬菜是礦物質「硒」的良好來源,能幫助白血球生成,增加人體抵抗各種感染的能力。在陽光下生長的野生蘑菇,還能提供身體維生素D,與降低咳嗽、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機率有關。研究顯示,維生素D對免疫系統調節有關鍵作用,可減緩身體的發炎反應,同時幫助免疫細胞提高強大的抗菌蛋白產量。烹調蘑菇時,建議以濕布或紙巾擦拭髒汙,用水洗會讓它吸取過多水分,影響口感。2.牛奶降低血壓喝全脂乳品反而不易發胖眾所周知,牛奶含鈣量高,是強健骨骼的重要來源。但你可能不知道,它還含有鉀和鎂等礦物質,可降低血壓並減少罹患高血壓的風險,對遠離心血管疾病有幫助。建議將牛奶加入得舒飲食(DASH,控制高血壓的飲食)的一部分。值得注意的是,研究發現,長期來看,食用全脂乳品反而比食用低脂乳品更能減少體重增加的機率。全脂牛奶甚至可減少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因為它會增加飽腹感,減少攝取含糖零食的機會。3.大蒜對抗感染和細菌保存蒜素,切碎靜置再烹調大蒜除了讓食物更香更美味,也對健康有利。一項針對40,000多名女性的研究發現,吃最多大蒜的人比吃最少大蒜的人患結腸癌的風險低50%。科學家認為,這很可能是由於大蒜中蒜素的抗氧化劑,可以對抗感染和細菌。進一步研究更發現,每周食用六瓣大蒜的結直腸癌患病率降低了30%,胃癌則降低50%。在另一項英國研究,研究人員提供參與者三個月的安慰劑或大蒜萃取物,測試結束後,服用大蒜萃取物的人,罹患感冒的機率降低三分之二。要提升大蒜益處,建議切碎或切片後,靜置10分鐘,再進行烹調,這樣有助保存蒜素的益處。4.全燕麥降低膽固醇水溶性纖維,維護心血管健康全燕麥(whole oats)是未精製的全穀物燕麥,跟加了糖的即食燕麥片不同。研究顯示,全燕麥富含能降低膽固醇的纖維,它們提供一種特殊水溶性纖維β-葡聚醣(beta-glucans),對心血管健康非常重要。明尼蘇達大學(University of Minnesota)食品科學與營養學教授兼研究員丹尼爾·加拉赫爾(Daniel Gallaher)說,想像β-葡聚醣是個長鍊,當它在身體移動時,會一併帶走膽固醇。挪威一項研究顯示,β-葡聚醣還有優於紫錐花的抗微生物和抗氧化能力。因此,人們普遍認為全燕麥片可增強免疫力,加速傷口癒合,甚至幫助維生素發揮更好的作用。另外,與許多麵包和麵食中的加工穀物不同,全燕麥可以穩定血糖。5.花椰菜抑制關節發炎增強免疫系統,預防類風濕關節炎提到營養豐富的食物,十字花科的花椰菜總是榜上有名。研究發現,花椰菜富含的蘿蔔硫素(sulforaphane),能抑制關節發炎。長得像小樹一樣的花椰菜還富含維生素C,可幫助預防類風濕關節炎、增強免疫系統並強化骨骼與血管。6.芝麻葉降血壓硝酸鹽轉化一氧化氮,通暢血管芝麻葉近年頗受歡迎,許多有機商店都有售。但因芝麻葉帶有輕微的苦味,人們吃生菜沙拉時,習慣選擇蘿蔓或捲心萵苣,常忽略芝麻葉。但芝麻菜是硝酸鹽最豐富的來源之一,其含量是萵苣的六倍。硝酸鹽有什麼好處?根據研究,進入人體後,硝酸鹽會轉化為一氧化氮,使血管變寬,促進血液流動,從而降低血壓。這種風味獨特的蔬菜,能使沙拉更添風味,可與其他生菜混合食用。吃不慣生菜的人,可以在菜餚完成後,丟進芝麻葉稍微汆燙一下。7.朝鮮薊降低膽固醇強力益生元,促進腸道有益菌生長朝鮮薊(artichoke)在台灣不是常見食材,但近年已有農場種植。研究顯示,每天增加5公克水溶性纖維攝取,可降低5%的膽固醇,而朝鮮薊正富含大量水溶性纖維。UNC Rex Nutrition Services的註冊營養師Shelly Wegman解釋:「可溶性纖維會形成一種凝膠狀物質,與膽固醇結合,幫助排出。」除了降低膽固醇,預防心血管疾病,水溶性纖維也有助降低結腸癌風險;也有專家認為,朝鮮薊中的維生素C有助預防乳腺癌。此外,它們還提供大量增強大腦功能的磷和葉酸(促進胎兒發育的關鍵)和鎂,促進骨骼健康。對有消化道問題的人來說,朝鮮薊是一種含益生元的強力食品,可促進腸道有益菌的生長。朝鮮薊也是低發酵碳水化合物(Low Fodmap),有助減少腹脹、消化不良和腸躁症等相關症狀。8.高麗菜抗癌保鑣富含β-胡蘿蔔素和蘿蔔硫素不管生的、發酵的、煮過的,高麗菜是抗癌保鑣。明尼蘇達大學食品科學教授兼研究員Daniel Gallaher說,這是因為它含有硫代葡萄糖苷(glucosinolates),改變了某些化合物在體內的代謝方式,減少癌症發生。高麗菜還富含纖維、維生素C和抗癌植物營養素,包括β-胡蘿蔔素和蘿蔔硫素。不管生吃或發酵成泡菜,簡單的蒸或烤,都能吃進健康元素。9.菠菜遠離感冒與流感核黃素與葉酸,維持免疫系統運作多吃菠菜,並不會像卡通「大力水手」那樣長出肌肉,但它能幫助你遠離一般感冒與流感。深綠色蔬菜是維生素B群,如核黃素(riboflavin)和葉酸的良好來源,他們在人體內擔綱警報器的角色,警告免疫系統有外敵正在入侵。一項澳大利亞研究發現,細菌和酵母菌通常利用維生素B群產生副產物,從而觸發免疫細胞識別感染源,並與之抗衡。10.綠茶減緩關節發炎抗氧化劑兒茶素,對抗多種疾病馬里蘭大學醫學中心表示,綠茶中的抗氧化劑有助預防癌症和冠心病、高膽固醇、糖尿病和肝病。關節炎基金會則稱,綠茶對關節炎的消炎作用,也一直被持續研究中。凱斯西儲大學(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研究人員發現,綠茶中的抗氧化劑-兒茶素,可降低造成關節損傷的酶活性。熱綠茶是最好的選擇,如果想充分攝入抗氧化劑,最好自己沖泡。建議直接飲用,不加牛奶或糖,以獲得最大的好處。11.球芽甘藍保護肝臟緩解關節疼痛並改善情緒肝臟在人體擔綱艱鉅的任務,除了負責分解並排除體內各種毒素,也合成人體所需蛋白質如白蛋白,及凝血相關因子。專家建議,吃球芽甘藍(抱子甘藍,brussels sprouts)可以為這個勤奮的器官加油打氣。球芽甘藍是十字花科蔬菜,也是蘿蔔硫素良好來源,研究顯示其對肝臟具保護作用。它還含必需纖維素和礦物質以及Omega-3脂肪酸,有助緩解關節疼痛並改善情緒。球芽甘藍近幾年在台灣部分超市也買得到。吃過的人會發現,無論生食或蒸煮,都會有苦味。最好的食用方式是,淋上些許橄欖油並撒上鹽巴,以烤箱烘烤,約400度烤30-45分鐘,可帶出其甜味同時去除苦味。12.紅色甜椒助傷口癒合維生素C豐富,提高鐵吸收率紅色甜椒富含維生素C,與幫助傷口癒合、改善免疫系統功能有關。它也能提高鐵的吸收率,並維持骨骼、軟骨與牙齒健康。明尼蘇達大學(University of Minnesota)食品科學與營養學教授兼研究員Daniel Gallaher說:「皮膚受傷時,身體需要維生素C才能產生新的膠原蛋白,幫助傷口癒合。」一杯切碎生紅椒的維生素C含量,高於每日建議攝取量一倍以上。相對於黃色、橙色或綠色甜椒,紅色品種除了是其中最甜的,維生素含量也相對多,尤其是維生素A。13.番薯照顧皮膚、抵禦病毒維生素A抗衰老,鉀有利血壓番薯(sweet potato)這種橘黃色根莖類,提供維生素B6和C,以及對心臟有益的纖維和錳。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說,中等大小的番薯,含有每日建議值維生素A的六倍,維生素A是具有抗衰老作用、並有助維持良好視力的抗氧化劑。傷口癒合後,維生素A還可以幫助防止感染。波士頓大學營養學臨床副教授Joan Salge Blake解釋:「維生素A對於維持皮膚結構健康很重要,缺乏維生素A,細菌和病毒會更容易進入人體。」美國心臟協會則說,地瓜富含鉀,鉀可減輕鈉對人體的影響,避免水分滯留和高血壓。14.酸櫻桃幫助一夜好眠減輕膝關節炎患者疼痛酸櫻桃(tart cherries)不像暗紫色的櫻桃品種般甜蜜,多被製成飲品或果乾。但如果你受疼痛、腫脹所苦,又面臨失眠,不妨嘗試看看。奧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研究人員發現,女性每天喝兩次酸櫻桃汁、連續三周,可明顯降低身體的發炎反應。另外,發表在《骨關節炎和軟骨》期刊上的研究,酸櫻桃汁可減輕部分膝關節炎患者的關節疼痛。劇烈運動後喝酸櫻桃汁,也可幫助肌肉更快恢復。對失眠的人來說,酸櫻桃也是促進好眠的一線希望。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研究人員發現,喝酸櫻桃汁與使用安慰劑的受試者相比,每晚平均睡眠時間增加84分鐘。酸櫻桃富含褪黑激素和色胺酸,色胺酸是人體用來產生更多褪黑激素的胺基酸。15.藍莓護心、穩定血糖降低罹患糖尿病風險談到超級食物,藍莓一定會列入榜單。藍紫色象徵它們含有豐富花青素,這些抗氧化劑有利心臟健康。新研究還證明,由於生物活性化合物可提升胰島素敏感性,因此藍莓有助穩定血糖。英國醫學期刊(BMJ)一項研究發現,吃藍莓的成年人,比不吃的人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降低26%。而且一杯藍莓僅含80大卡熱量。16.蔓越莓抗癌也護心纖維高於葡萄乾,還能保護牙齒健康雖然蔓越莓是否能對抗泌尿道感染仍有爭議,但蔓越莓還有許多益處。根據近期的研究,它可能有助抑制幾種癌症,包括胃癌、前列腺癌、膀胱癌、腦癌和乳腺癌。此外,蔓越莓的纖維含量比葡萄乾還高,並富含對心臟有益的抗氧化劑。別被它鮮紅的色澤嚇到,羅徹斯特大學醫學中心的科學家說,蔓越莓還可以阻止細菌附著在牙齒上,保護牙齒健康。加入沙拉、餅乾和燕麥片中,都是美味也健康的吃法。17.茄子幫助消化系統高纖熱量低,富含抗氧化劑可能因為顏色或口感的關係,很多人不敢吃茄子(eggplant),但它是一種非常傑出的農產品。茄子被認定為蔬菜,但從技術上來說其實是一種水果,其大小和顏色範圍從深紫色到白色,從水滴狀到棒球狀都有。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表示,茄子熱量低,是纖維的極佳來源,已被證實有助消化和控制膽固醇。它還含有大量抗氧化劑,一直以來被證實可以減緩發炎反應。將茄子切成薄片,撒上鹽巴使其出水,可以減少苦味。靜置約30分鐘,沖洗並瀝乾水分,經過處理的茄子會更嫩,並且可防止烹飪時吸收過多油脂。18.蛋黃對抗脂肪肝膽鹼協助肝臟代謝脂肪有些人因為害怕膽固醇升高,視蛋如大敵,事實上,蛋能增加人體的好膽固醇,幫助抵禦壞膽固醇。此外,肝其實也很需要蛋黃的關愛。蛋黃富含膽鹼(choline),是一種必需營養素,在協助肝臟代謝脂肪有重要的作用,當肝臟中存在過多脂肪與膽固醇,會增加罹患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風險,這種疾病與代謝症候群息息相關。人體每日需要425毫克的膽鹼,而光是一顆雞蛋,就佔其中35%。除了雞蛋,在綠花椰菜、球芽甘藍和花生醬中也可攝取到膽鹼。19.胡蘿蔔幫助抵抗感染維生素A護眼第一名想要保護視力,橘色食物是最佳選擇。其中胡蘿蔔含維生素A,是維護眼睛健康不可或缺。此外,維生素A還能幫助身體抵抗感染。研究顯示,虛弱的人甚至在發生維生素A缺乏的常見症狀之前(如乾眼症),感染的風險就已大大提升。除了維生素A,胡蘿蔔還有許多營養成分,它也是膳食纖維、維生素C、B6以及鉀和猛等必需礦物質的主要來源。20.鮭魚抗發炎減輕疼痛Omega-3保護心臟與大腦這種魚類富含Omega-3脂肪酸,研究顯示,它具有抗發炎特性,可以幫助預防類風濕性關節炎,並減輕患者疼痛。此外,Omega-3也被證實可以保護心臟,這就是為什麼美國心臟協會建議每周至少食用兩份含優質脂肪的魚類,例如鮭魚。同時,一種名為DHA的特定類型Omega-3與大腦健康有關,攝取不足似乎更容易罹患阿茲海默症。21.巴西堅果高硒預防肝癌每天一兩顆,補足礦物質硒對肝臟健康至關重要,2016年,一項針對47萬7千名成年人進行的研究發現,體內硒含量最高的人,罹患肝癌的可能性,比硒含量最低的人,降低5至10倍。原因之一是,在肝臟中,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可抑制過氧化物與自由基的生成,從而保護肝臟,阻止肝細胞壞死。而硒是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發揮活性的重要組成成分。巴西堅果是獲取硒元素的重要管道,只要一到兩顆,就能提供每日所需礦物質。要提醒的是,這對堅果過敏的人不適合。22.薑緩解頭痛、胃痛偏頭痛救星,緩解噁心感在緩解頭痛和胃部不適等日常狀況,薑具有強大的功效。研究顯示,薑粉可有效治療偏頭痛,因為其抗發炎特性,可以自然地模擬阿斯匹林,還有助於緩解經常伴隨頭痛的噁心感。不管使用生薑粉、飲薑茶,或在料理中入生薑,都有相同的效果。23.扁豆穩定血糖纖維含量高,熱量低不起眼的小扁豆(lentils),可以是你維持精力充沛的祕密。這種豆類的纖維含量很高,從而減慢人體將碳水化合物從血液中轉化為葡萄糖的過程,可以幫助血糖穩定,避免忽高忽低。扁豆的熱量也很低,並且富含礦物質和維生素。怎麼吃扁豆?將3杯水搭配1杯扁豆,煮沸,蓋緊鍋蓋小火煮15-20分鐘,不斷攪拌直到扁豆變軟。要確保使用夠大的鍋子,因為煮熟後的扁豆會膨脹一至兩倍。可搭配沙拉當主食食用,獲得更飽滿的膳食纖維。24.芝麻油增添骨密度鋅含量高,可縮短感冒病程從芝麻中提取的芝麻油,通常用作食用油或調味料。其中富含對人體有利的植物固醇(phytosterols),可減少人體低密度膽固醇(LDL,又稱壞膽固醇)生成。芝麻油的其他好處,包括促進骨骼健康與提高免疫力,因為其鋅含量高,它是一種可以縮短感冒病程,並改善骨質密度的礦物質。芝麻油豐富的堅果味,可以為菜餚增添獨特風味,當作食用油烹調或當調味料輕灑,都很美味。25.核桃降低失智風險減緩經前症候群,比巧克力有效核桃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包含Omega-3,已被反覆證實有利心血管健康。此外,核桃中的抗氧化劑,可對抗與年齡有關的認知能力下降,甚至能降低包括阿茲海默症等神經退行性疾病的風險。長期以來,核桃被認為與記憶力和大腦功能相關,尤其作為地中海飲食一部份食用。2014年發表在《營養學雜誌》(Journal of Nutrition)的一篇評論指出,增強大腦功能歸功於特定的一組抗氧化劑(多酚化合物),它們能消彌腦細胞的發炎狀態。如果你有經前症候群,你該吃的不是巧克力,而是核桃。僅僅1盎司(約28公克)核桃,就含有每日建議攝取量近50%的錳,和約11%的鎂,這兩種礦物質有助緩解情緒波動、失眠、胃部不適和下背疼痛等症狀。26.肉桂控制血糖多酚化合物,提升胰島素敏感性這種溫暖的香料,不僅可為料理增添合宜的甜味,也對健康有幫助。肉桂含多酚化合物,被認為有助控制血糖。實際上,有相關研究指出,每天食用1/2茶匙肉桂,可以使細胞對胰島素更敏感,如此一來,身體無需產生過多胰島素,就能將葡萄糖從血液移轉到細胞中。這可以穩定控制血糖值,並幫助對付胰島素阻抗,減少第二型糖尿病的威脅。最常見到的食用方式,是在甜點上撒一點肉桂,不過因此而吃進過多甜食並非好事。事實上,肉桂也可以是鹹味食物的增味劑,例如肉類、節瓜或番茄醬。加到飲品裡也非常適合,咖啡或茶都很速配。27.咖啡改善長期記憶咖啡因可預防偏頭痛一杯咖啡不僅可以喚醒你,還有其他益處。研究證實,咖啡可以減緩與年齡有關的記憶力和注意力下降。最近一項研究發現,每天喝兩杯咖啡也可以改善長期記憶。不只如此,含咖啡因的咖啡,還可以預防偏頭痛。而頭痛時,在服用阿斯匹林之後來杯咖啡,也能減輕痛苦,研究人員表示,綜合鎮痛作用比單獨使用阿斯匹林的療效高40%。28.杏仁抑制偏頭痛注意攝取份量,避免肥胖所有種類的堅果,都是良好脂肪和蛋白質的來源。對容易偏頭痛的人來說,堅果中的的杏仁,可能是不錯的選擇。研究發現,容易發生偏頭痛的人,體內通常缺乏鎂離子,而杏仁是富含鎂的堅果。杏仁還可以幫助降低膽固醇,甚至降低罹患結腸癌風險。只是攝取杏仁務必注意分量,過量攝取會讓卡路里和脂肪暴增,造成肥胖。五顆杏仁果約含45大卡熱量。29.黑巧克力保護心臟類黃酮,身體的抗氧化劑吃巧克力覺得罪惡嗎?事實上,只要你選擇黑巧克力,它就可以成為健康飲食的一部分。黑巧克力是類黃酮(flavonoid)的極佳來源,類黃酮在身體中扮演著抗氧化劑的角色,研究顯示,與降低血壓、預防心血管疾病有關。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大衛·格芬醫學院的醫學副教授Adrienne Youdim說:「每天食用10片巧克力,就可以看到它對心臟的益處。」為了避免攝取過多卡路里,建議一天攝取1盎司(約28公克)的黑巧克力。30.腰果平撫發炎傷口加強皮膚細胞再生腰果富含維生素E和B6,研究顯示,有助對抗心臟疾病。腰果也有利控制血糖,降低糖尿病風險。此外,它是鋅的重要來源,鋅對傷口的癒合非常重要。波士頓大學營養學臨床副教授Joan Salge Blake說:「鋅能降低傷口發炎狀況,並有助產生蛋白質,增強皮膚細胞再生。」
-
2020-05-0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突破新冠病毒研究:抗凝血劑治療可提升存活率
根據「美國心臟病學會期刊」 (JACC)6日發表的研究報告指出,透過紐約市2733名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治療紀錄中,初步發現使用抗凝血劑有機會增加存活的機會。該研究報告的作者之一,同時也是紐約西奈山醫院(Mount Sinai hospital)的主任醫師福斯特(Valentin Fuster)表示,這項觀察是透過病例審查和嚴格且廣泛的的隨機研究所獲得的結果;該研究目前顯示,使用抗凝血劑治療新冠肺炎是有希望的。福斯特說:「我的意見很保守,但我必須說我認為有希望,這替我們對新冠肺炎的研究開啟一扇門。」自3月以來歐洲和美國就相繼傳出一些患者出現血栓病症,血液呈現凝膠或半固體的狀態;病患的驗屍報告中顯示,一些死於突發性休克的屍體肺部中帶有微凝血塊,反而沒有出現典型症狀造成的損傷。「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上個月發表的一項報告顯示,有五名30歲至40歲新冠肺炎的患者被列為異常案例,他們都出現嚴重中風的症狀。儘管如此,根據西奈山醫院自3月14日至4月11日之間的研究,針對各家分院沒有使用呼吸器的病患中,使用抗凝血劑治療的患者死亡率,和未使用抗凝血劑患者的死亡率相去不遠,但使用抗凝血劑者可存活較久,中位數介於14天至21天。另外一項重要的研究也發現,使用抗凝血劑是相對安全的治療,由於抗凝血劑可能產生嚴重的副作用,包括血液出現抗凝血物或血流不止,但研究結果顯示無論是否使用抗凝血劑,這些副作用在患者身上並沒有相對嚴重的結果。福斯特根據研究的結果表示,幾天前醫院開始改變新冠肺炎的治療標準程序,並開始提供患者更高劑量的抗凝血劑。
-
2020-05-08 科別.腦部.神經
恐傷語言、認知功能引發失智!醫籲做好這些事防二次中風
「中風後,約1/10的病友在一年內中風復發!」花蓮慈濟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認知暨老年神經科主任羅彥宇提醒,門診中,約1/10的病友第一次中風時,症狀輕微,對生活影響不大,但因為不注意飲食、生活、沒控制三高,也沒規律服用預防中風藥物,導致中風復發,而第二次中風就可能傷害到語言、認知功能,甚至引發血管型失智,記憶、認知能力皆大幅退化。中風復發,連行走、講話都困難腦中風分為缺血性腦中風與出血性腦中風,在台灣,缺血性腦中風病友(又稱腦梗塞)約佔八成,根據羅彥宇主任的臨床經驗顯示,七成與粥狀動脈硬化有關,其他多為心房顫動等心因性因素造成,依中風位置不同,症狀輕重也有很大差異,當出現二度、三度中風,患者症狀往往加重,有時連行走、講話都有困難。羅彥宇主任表示,預防腦中風復發,根據不同中風原因、種類,預防策略也不太一樣。對於粥狀動脈硬化造成的缺血性腦中風,患者需要規律使用抗血小板藥物,預防血栓出現,不過門診中,常遇到患者因藥物不良反應或自覺不需要吃藥而擅自停用藥物,導致復發風險直線攀升,令人非常憂心。羅彥宇主任分析,目前抗血小板藥物以阿斯匹靈為第一線用藥,但有些病患用藥後飽受胃潰瘍、胃痛、牙齦出血等不良反應之苦,對中風復發又缺乏危機意識,因而不願繼續用藥,此時可考慮改換其他較新型抗血小板藥物,減少藥物不良反應機率,同時避免腦中風夢魘再度發生。使用抗血小板藥物,需經專業評估羅彥宇主任也曾遇到少數患者,雖規律服用阿斯匹靈,卻還是腦中風復發,當他檢查患者血小板功能驚覺,患者身體似乎對阿斯匹靈沒反應,而這類患者也必須使用較新型抗血小板藥物,才能真正達到預防中風復發目的。羅彥宇主任補充,國外研究發現,如果是粥狀動脈硬化造成缺血性腦中風,在復原初期,病患同時使用阿斯匹靈與較新型抗血小板藥物,更能有效降低中風復發風險,而不良反應發生率並沒有因兩種藥物併用而明顯增加,而無論使用哪種藥物,都必須經過專業醫師評估,患者不宜自行停用或增減藥物。羅彥宇主任叮嚀,近年也有不少腦中風病例是心房顫動等心因性因素引起,這類患者務必要定期監測心跳頻率,也要規律服用抗凝血藥物,血壓、血脂、血糖等三高指數更要嚴格控制,腦中風威脅才不會如影隨形。
-
2020-05-07 科別.血液.淋巴
一直掉頭髮、容易累…醫:貧血有14症狀,多吃這些食物補營養
陳小姐平時月經來潮時,血量、時間都正常,平日飲食習慣會吃葷食,並非素食者。日前,她有時會稍微頭暈、容易疲倦,最近一個月,開始心悸、走路會喘,非常疲累,甚至無法工作。就醫後發現,原來陳小姐有嚴重貧血不自知。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血液腫瘤科主任李治宇解釋,所謂貧血就是紅血球減少、血紅素減少的意思。 正常血紅素男性為14~18 ng/ml,女性為12~14 ng/ml,低於此數值就是貧血。 掉頭髮也算?貧血常見症狀有這些 貧血的常見症狀為頭暈、頭痛、虛弱、看起來臉色蒼白,走路會喘及心悸,嚴重者甚至昏厥或心臟衰竭。有些病人還有記憶力減退、免疫力減低、胃液減少、食慾差、容易掉頭髮、指甲變形的現象。貧血需找出原因,並加以治療。 以缺鐡性貧血為例,若由胃潰瘍所引起,則需治療胃潰痬,並補充鐡劑。若由胃癌出血所引起,則需手術開刀治療。若是胃切除、吸收不良則需補充鐵劑(口服不成則需靜脈注射)及維他命B12。若是長期素食,鐡質攝取不夠,則需補充鐡質;若是維他命B12攝取不夠,則需補充維他命B12。 補充鐵質、B12!貧血要吃這些食物 若是長期吃素,導致鐡質攝取不足,則需補充以下食物:蘋果、梨子、黑豆、葡萄柚、菠菜、肉類、肝臟類、豬血、豬血糕,否則素食者約5年後會發生缺鐵性貧血,約10年會合併維生素B12缺乏。 若是維生素B12攝取不夠,則需補充以下食物:肉類(紅肉、牛肉、肝臟、豬肝、牛肝)、豆科植物及穀類、蛋、牛奶。 為什麼貧血?吃素罹癌都是可能原因 常見缺鐵性貧血的原因,分為良性及惡性:良性: 消化性潰瘍(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痔瘡、胃次全切除術後、月經過多(子宮肌瘤或肌腺瘤引起)、飲食攝取不夠(長期吃素)。 惡性: 胃癌、大腸直腸癌、子宮頸癌、子宮內膜癌。 案例分析:胃切除吸收不良釀貧血 以上述案例中的陳小姐來說,經血液檢查發現,她的血紅素只有4.9g/dL(克/每百毫升),平均血球體積只有60(正常為80~100),因此住院做進一步檢查及治療。 理學檢查時,醫師發現陳小姐的腹部有一開刀疤痕,原來是5年前因肥胖做胃切除手術,胃只剩30c.c.,併有胃食道逆流。血液檢查則發現以下異常數值: 1. 鐵離子僅12 ug/dl(正常為50~150)2. 總鐵蛋白結合能力633(正常為250~400)3. 鐵蛋白4 ng/ml(正常為13-150)4. 血中維他命B12為79pg/mL(正常為211~946) 最後,醫師診斷陳小姐為「缺鐵性貧血伴維他命B12缺乏」,因此給予鐵劑及維他命B12靜脈注射治療。 依據血球大小分類,貧血種類有三種 李治宇醫師補充,血液成分主要為血球及血漿;血球是由骨髓所製造,包括紅血球、白血球及血小板。紅血球主施攜帶氧氣,白血球主施抵抗病菌,血小板主施凝固作用,缺一不可。 血漿內含有球蛋白、白蛋白、水、凝固因子及其他物質,主要功能是營養供應及凝血。 貧血分類依血球大小分為三種:小球性貧血: 平均血球體積100,為維他命B12或葉酸缺乏性貧血,即巨芽球性貧血。另外,老年人的骨髓生成不良症侯群所引起的貧血,也很常見。 正球性貧血: 平均血球體積80~100,為慢性腎衰竭、急性腸胃出血、慢性疾病如癌症、肺結核、紅斑性狼瘡、乳癌轉移等所引起的貧血。【本文出處】一直掉頭髮、容易累,原來是貧血?醫師公布貧血14症狀、吃這些食物補營養【延伸閱讀】.女人50歲燦爛如花,穿搭是次要,自信是首要!造型師4秘訣,輕鬆穿出美麗好身材.母親失去記憶...醫師卻無法診斷是不是失智症!女兒:分離,是隨時會發生的一種存在.他兒子兩年沒找工作、不談戀愛...一副要當「啃老族」的樣子!吳若權:人生最大的風險,就是你不冒險
-
2020-05-05 科別.骨科.復健
雙通道內視鏡手術治脊椎病 小傷口降低高齡者手術風險
85歲陳姓患者近半年右下肢非常的酸麻無力導致行動不便,女兒陪同到童綜合醫院骨科部醫師陳聖祺門診就醫,安排神經學檢查發現右下肢多重神經根分佈的位置出現麻痛及無力的症狀,經核磁共振掃瞄顯示第二至第五腰椎有嚴重的脊椎神經管狹窄症及神經壓迫。患者年紀大,有高血壓及其他心血管疾病且服用抗凝血劑,傳統脊椎手術恐怕造成他身體的過度負擔及失血過多,醫師陳聖祺決定採取雙通道內視鏡進行第二至第五腰椎的減壓手術。成功完成雙通道內視鏡脊椎手術後,患者沒有感覺傷口特別疼痛,當天就可以坐起來進食,隔天下床行走也沒有太大的困難,術後第三天引流管拔除後因行動自如,出院返家休養。1個月後門診追蹤,患者復原良好且已出門散步走動,術前右下肢酸麻無力感完全改善,也沒發生因為腰椎手術而感到下背疼痛或無力情況。醫師陳聖祺表示,雙通道內視鏡脊椎手術比一般脊椎微創手術的傷口更小,處理單節脊椎問題僅需二個約1公分的傷口,多節脊椎問題則僅需多個1公分的傷口。相較於傳統脊椎手術需要切開肌肉,導致一些病人術後有慢性背痛的問題,雙通道內視鏡脊椎手術是由X光機精確定位後,器械穿越過肌肉群及軟組織直達病灶,而非廣泛性的切除,大大的降低對其之破壞而達到手術出血量少、疼痛及復原時間的降低。一般病人術後當天或隔天即可下床行走,甚至一至二成的病患術後因傷口沒有太大的疼痛而拒絕使用任何止痛劑。內視鏡脊椎手術由於影像可將其視野放大到數十倍,安全性也更優於一般傳統脊椎手術。脊椎患者多為高齡長者,這些病人因常伴隨多重內科疾病而增加了脊椎手術的風險,童綜合醫院由國外引進雙通道內視鏡脊椎手術後,提供了不適合傳統手術的病人另一種治療的選擇。
-
2020-04-30 科別.眼部
眼白冒血塊非小事!伴隨6狀況恐「眼中風」
眼球結膜下出血雖然肉眼可見,看來怵目驚心,但其實是小問題眼球內出血則可能已嚴重出血,外觀仍正常無異,患者本身也沒有疼痛感,卻會影響眼睛視力。隨著老化或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的盛行,也增加中老年人發生眼出血的機率。書田診所眼科主任吳仁斌表示,若非外力撞擊或外傷引起的眼出血,最常見的是「結膜下出血」,這是眼球表面的微血管破裂,特別是中老年人熬夜、用力咳嗽,或是因便祕、上廁所時憋氣,當用力過後,照鏡子時發現眼白處像兔寶寶眼睛一樣紅紅的。還有些人則是因為服用了抗凝血藥物,稍微揉眼睛後就發現眼睛紅紅的。雖然眼睛結膜下出血,看起來有點嚇人,也會讓患者忐忑不安,但其實就像身上的烏青、瘀血一樣,不擦藥就會自行痊癒,結膜下出血經過一、兩週就會消失,不需要特別治療。而且因為結膜下出血的血管破裂是在眼白部位,與光線進入瞳孔的路徑無關,因此不會影響視力,患者頂多覺得眨眼時有異物感,有時候還是旁人告知才發現。不過,若眼球外觀看起來沒什麼異狀,但是卻有視力模糊的現象,則可能要考慮眼球內出血的問題。眼球構造複雜,常見的眼球內出血可分為視網膜的表面出血以及視網膜下出血,一般來說多是單獨於某一眼出現,較少兩隻眼睛一起發生。即使外觀沒有異樣,但只要出現了單側視野缺損,看東西扭曲變形、感覺眼前有閃光,或是覺得有飛蚊症、視力有些模糊,甚至視力急遽下降等症狀,一定要盡快找眼科醫師診斷,並且告知是否有慢性病史。除了散瞳視網膜檢查,必要時需進行超音波、眼部斷層掃描或螢光眼底攝影等檢查。眼球內出血更擔心發生所謂的「眼中風」,因為視網膜血管出血或阻塞,嚴重時會造成視網膜壞死,有失明的危機,尤其眼中風來得又急又快,沒有把握治療的黃金期,極可能導致視力的永久傷害。如果血管阻塞處位於視網膜週邊,對視力影響較小,但萬一阻塞處恰巧發生於正中央的黃斑部,因為這裡的感光細胞較多,日後視力很難完全恢復。除了視力不對勁時要有警覺心,平時要預防眼出血,醫師建議,由於國內三高疾病盛行率高,本身有高血壓、糖尿病的中老年人,一定要遵照醫囑按時服藥,好好控制血糖、血壓。有高度近視者,視網膜也比常人退化得嚴重,更是視網膜剝離的高危險群,也要特別留意。眼出血是眼睛老化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相關疾病,因此建議平時勿用眼過度,不少人的工作與電腦為伍,下了班又把看電視當主要娛樂,這種「白天看電腦、晚上看電視」的生活型態,對眼睛很不健康,也有損眼力。吳仁斌建議,休閒時間應多做戶外活動、晚上勿熬夜,有充足睡眠,讓眼睛獲得適當休息,要護眼還是得從日常作息做起;另外,多吃新鮮蔬果,維持均衡營養,如甘藍、花椰菜、南瓜、菠菜、葡萄、奇異果等飽含維他命、葉黃素等眼睛必要的營養素,也有助於眼睛的保健。(★本文經《常春月刊》授權刊登)
-
2020-04-28 科別.心臟血管
年輕人也會中風 高血壓成腦中風隱形殺手
一名62歲男性高血壓患者,因忙於事業,血壓一直控制得不好,直到日前低溫來襲時,他突然出現右側肢體癱瘓、無法行走的現象,經家人緊急送醫發現為左側大腦出血,所幸經過控制血壓與降腦壓藥物等治療下保住性命,但目前仍有肢體輕癱的後遺症,需長期復健治療。台北榮總新竹分院神經內科醫師尹居浩表示,腦中風有8成為缺血性中風(腦梗塞),2成為出血性中風(腦溢血),腦出血不只年長者會發生,在45歲以下「年輕型中風」族群中,腦出血的比率相對高,約占年輕患者的3成5左右,因此中壯年者都要小心。尹居浩分析,近年年輕型中風比例有變高趨勢,年輕型中風的主因,多與高血壓有關,高血壓是年輕型中風的隱形殺手,若民眾有高血壓且控制不好,可能造成血管壁硬化,到臨界點時爆掉就會腦出血,有運動習慣仍有風險。另一種常見的因素則是腦血管瘤或先天性血管異常,平時可能無症狀,但破裂出血時,就會出現突發性頭部劇痛;如果血管瘤壓迫到神經,也可能出現臉歪、手腳麻或無力等症狀。若患者本身凝血功能異常,或有血友病者,也有腦出血的可能。「若民眾本身有高血壓、慢性病、出現頭痛欲裂甚至臉歪、手腳麻感時得趕緊就醫,以免錯失黃金期」,尹居浩表示,腦中風或腦出血可預防,建議民眾平時注意血壓控制,飲食少油、少鹽、不酗酒;若經常性頭痛者,應到神經內科做詳細檢查;並維持良好生活型態、避免劇烈運動,以健走、散步等緩慢運動為主,以免血壓飆升;同時留意溫差大等天氣轉變,以免腦中風的發生。
-
2020-04-2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型冠狀病毒危險併發症 血栓風險高
41歲的美國百老匯男星兼電視演員尼克柯戴羅(Nick Cordero)感染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在加護病房待了近3週,最後醫師們不得不截除他的右腿。尼克柯戴羅的血流因血凝塊而受阻,這是2019冠狀病毒疾病另一項危險的併發症,已在中國、歐洲及美國的第一線報告中陸續出現。可以肯定的是,加護病房患者之中,會基於不同原因出現所謂「血栓事件」,但在2019冠狀病毒疾病患者身上的發生率遠高於其他預期。紐約大學朗格尼醫院(NYU Langone Hospital)重症照護醫師布羅斯納漢(Shari Brosnahan)告訴法新社:「我在加護病房曾有一些40歲的患者,他們手指裡有血塊,看起來像是要截掉,但除了病毒之外,沒別的原因需要截掉手指。」這些患者中,有一人的雙腳和雙手都苦於血流缺乏,布羅斯納漢預料截肢在所難免,否則血管會嚴重受損,最後四肢末端自行脫落。血塊的存在不只是對四肢危險而已,還可能進入肺部、心臟或腦部,並造成致命肺栓塞、心臟病及中風。「血栓形成研究」(Thrombosis Research)期刊近期刊登一份來自荷蘭的報告,研究員發現184名2019冠狀病毒疾病患者中,有31%患有血栓併發症,就算截肢等極端情況很罕見,這也是「非常高」的數字。紐約長老會醫院(New York-PresbyterianHospital)醫師比克德利(Behnood Bikdeli)組織一群國際專家研究這個議題,結果刊登在「美國心臟病學會期刊」(JACC)。比克德利說,專家發現,2019冠狀病毒疾病患者發生血栓的風險很高,可能需要預防性地接受血液稀釋劑,甚至在進行成像測試之前就要這麼做。專家們尚未完全釐清確切原因,但比克德利提出幾點可能的解釋。首先,症狀嚴重的2019冠狀病毒疾病患者通常也患有心臟或肺部潛在疾病,而這些疾病本身的血凝塊發生機率就比較高。其次,接受重症照護會讓患者更易形成血凝塊,因為他們長期待著不動,這就是為什麼專家鼓勵大家在長程班機上多多伸展活動。現在也已知道,2019冠狀病毒疾病與稱為「細胞激素風暴」(cytokine storm)的異常免疫反應有關,一些研究顯示,這種異常反應也與血凝塊發生機率較高有關。此外,新型冠狀病毒本身也可能造成血凝,這在其他病毒引發的疾病中已有先例。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上週發表一份報告提到,病毒可感染器官及血管的細胞內層,或稱內皮細胞層(endothelium)。理論上,這種現象也可能會干擾凝血過程。
-
2020-04-26 科別.心臟血管
年輕人的「隱形殺手」!年輕型中風多與高血壓有關
腦中風分為腦血管阻塞與腦出血兩大類,缺血性中風(又稱腦阻塞)約占八成,出血性中風(又稱腦出血)占約兩成。腦出血不只年長者會發生,中壯年者也都要小心。一名62歲、住北部的男企業家,本身就有高血壓,但因處事業巔峰、工作繁忙而忽視,血壓控制得並不好;而今年過年前一波寒流來襲,他突然出現右側肢體無力、癱瘓現象,經家人緊急送醫發現為腦出血,所幸以降血壓藥等藥物治療下保住性命,但目前仍需長期復健。神經內科醫師表示,會導致腦出血常和高血壓有關,但也可能是腦血管瘤破裂導致,且不只年長者,近年「年輕型中風」比例有變高趨勢,呼籲民眾本身有高血壓、慢性病、出現頭痛欲裂甚至臉歪、手腳麻感時得趕緊就醫,以免錯失黃金期。收治該企業家的榮總新竹分院神經內科主任尹居浩表示,腦中風主因供應腦部氧氣與養分的腦血管發生病變,腦組織缺氧壞死,所引起神經功能障礙。腦中風分為腦血管阻塞與腦出血兩大類,缺血性中風(又稱腦阻塞)約占八成,出血性中風(又稱腦出血)則占約兩成。尹居浩說,腦中風的發生率與年齡密切相關,三分之二的腦中風發生於65歲後,但腦中風可以發生在各個年齡層。特別的是,所謂的「年輕型中風」指的是45歲以下的腦中風,腦出血的比率相對高,約占年輕患者的三成五左右。尹居浩說,年輕型中風的主因,多與高血壓有關,高血壓是年輕人的「隱形殺手」,若本身就有高血壓且控制不好,造成血管壁硬化,到臨界點時爆掉,就會腦出血,而即便有運動習慣仍有風險。他說,另一種則是腦血管瘤或先天性血管異常,平時可能無症狀,但破裂出血時,就會出現突發性頭部劇痛,或是瘤壓迫到神經而出現臉歪、手腳麻或無力等症狀。若患者本身凝血能力較差,或有血友病者,也有腦出血的可能。不過尹居浩也說,腦出血時通常會先出現症狀,如手腳偏癱、說話漏風,加上劇烈頭痛等。如上述收治患者就有高血壓,並在外走動時突出現手腳偏癱,但所幸當時在醫院附近而送急診,但因發現血塊深、不宜開刀,故以降血壓、止血藥物等治療下保住性命,但手腳無力的後遺症仍在,目前仍需長期復健。該如何預防腦中風或腦出血?尹居浩說,建議民眾平時就應注意血壓,本身有高血壓者更應控制;再來是應定期健檢,有三高等慢性病者也須注意相關症狀。此外,若經常性頭痛者,應到神經內科做核磁共振、電腦斷層等詳細檢查;並維持良好的生活型態、避免劇烈運動,以健走、散步等緩慢運動為主,以免血壓飆升;並留意溫差大等天氣轉變,以免腦中風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