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1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搜尋
冠狀病毒
共找到
1771
筆 文章
-
-
2020-06-1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短期商務客新制 莊人祥:符規定台灣人也適用
22日起,短期商務客入境可有條件縮短居家檢疫,外界好奇是否適用台灣人。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今天說,只要符合低、中低風險國家規定且可提供商務需求證明,同樣適用。國內武漢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趨緩,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將於22日開放低、中低風險國家商務旅客來台,有媒體好奇該規定是否只適用外國人,台灣人若有短期來台需求是否適用。莊人祥指出,根據指揮中心規定,只要符合可入境人士的條件,加上從低、中低風險國家來台,而且可以提供相關商務需求證明,同樣適用商務人士短期來台規定,但如果民眾只是要回台處理家事或旅遊等,則必須依規定完成14天居家檢疫。此外,台北市長柯文哲今天表示,台北市先前曾有超過1萬人同時居家檢疫,險些搞垮民政及衛生系統,呼籲政府對境外商務人士改採集中檢疫。莊人祥下午在記者會中表示,基本上,隔離檢疫工作在集中檢疫所、防疫旅館都可運用,但集中檢疫所比較陽春,因此會以入住防疫旅館為主。莊人祥說,防疫旅館在商務上,不僅價格選擇較多,加上商務人士在5到7天的居家檢疫期間,可在防疫旅館開會,但居家檢疫期間不可離開防疫旅館,隨時都要戴口罩,自主健康管理期間也要依照指示進行,不可搭大眾交通工具。
-
2020-06-1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邱文達談台灣防疫成功6關鍵 登美國公衛期刊
台灣武漢肺炎防疫成果全球有目共睹,前衛福部長邱文達撰文分享台灣防疫成功的6大關鍵因素,SARS防疫經驗及超前部署的防疫措施等都扮演關鍵角色,登上美國頂尖公衛期刊。北醫前校長、前衛福部長邱文達和美國同仁共同撰寫主編專欄,刊登於頂尖的「美國公共衛生雜誌」(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以實地觀察經驗,分享台灣防疫成功的6大關鍵因素。文中提到,台灣2003年面臨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疫情衝擊時,共造成346人確診、73人死亡,占全球病例4.3%、死亡病例也占10%;反觀這次武漢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截至4月1日,全台僅329例確診、5人死亡,遠低於全球確診、死亡病例數。台灣這次能有如此耀眼的防疫成果,有賴6大關鍵因素,分別為SARS抗疫經驗及應變系統、及早啟動的防疫措施、以健保卡串連出入境資料、疫情資訊透明化、口罩配發措施、社會的凝聚力及國際孤立的危機感等。SARS抗疫經驗及應變系統方面,台灣在SARS疫情過後,各大醫療院所都設有發燒篩檢站,並設有1100間負壓隔離病房,後來接連發生的H1N1、H7N9、登革熱等疫情,也讓疾管署築起流行病應變系統,才能在武漢肺炎來襲的第一時間,及時因應。不只如此,疾管署早在去年12月31日得知中國武漢爆發不明原因肺炎時,就啟動登機檢疫措施,1月起陸續對中港澳入境者採取居家檢疫,逐步管制入境者身分;各學校、餐廳、辦公場所也開始量測體溫、消毒雙手,並訂定室內1.5公尺、室外1公尺的社交距離規定。為避免隱藏境外移入者造成醫院群聚感染、癱瘓醫療體系,台灣更結合涵蓋率99.8%的健保體系,將出入境資料串連健保體系,以利醫師第一時間找出高風險患者。台灣自1月22日爆發首例武漢肺炎確診個案後,衛福部長陳時中每天親自主持記者會,逐一說明每個個案的狀況,呼籲民眾提高警覺,並降低民眾恐慌,在這次防疫中扮演關鍵角色。在口罩政策方面,台灣人因歷經過去各種疫情,早已深知戴口罩、勤洗手對防疫的重要性,政府也早在1月24日就禁止醫用口罩出口,確保防疫資源,並且從1月28日起逐步啟動口罩配發制度,甚至以健保卡啟動實名制措施,同時增設口罩產線,日產口罩達千萬片,甚至援贈美國、歐盟等國。由於台灣非世界衛生組織(WHO)會員,面對武漢肺炎疫情只能單打獨鬥,但也因此激起台灣人的防疫意識。綜上所述,正因有這一系列的防疫措施,台灣才能在大量海外民眾返國潮時,及時守住社區防線,至今未出現大規模社區傳播,顯示保持警惕對於防止病毒傳播至關重要。
-
2020-06-1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宏都拉斯總統確診 台灣贈1萬份快篩助友邦抗疫
友邦宏都拉斯總統葉南德茲武漢肺炎確診,當地疫情持續擴大。外交部今天表示,已與凌越生醫公司談妥,將提供宏國1萬份快篩試劑,最快今天即可送出。葉南德茲(Juan Orlando Hernandez)16日確定罹患武漢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外交部昨天說,已於第一時間轉達總統蔡英文及外交部長吳釗燮的誠摯關懷;台灣也將持續在物資和技術層面協助防疫,盼宏國人民早日恢復正常生活。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海司長俞大㵢上午在例行記者會表示,葉南德茲正接受治療、遠距上班,夫人葉安娜(Ana Garcia de Hernandez)則為無症狀感染,正居家隔離。俞大㵢說,昨天相關消息獲媒體關注時,拉美司正好與凌越生醫洽談合作事宜。為協助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區友邦抗疫,凌越生醫將無償提供兩萬份台灣製、10分鐘可取得測試結果、準確度達90%以上、已獲認證的抗體快篩試劑,其中1萬份將優先供應宏都拉斯,最快今天、最晚明天就會送出;其餘1萬份試劑則預定提供瓜地馬拉及貝里斯。俞大㵢說,台灣持續協助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區友邦抗疫,包括醫用口罩、N95口罩、防護衣、核酸分析儀暨試劑、奎寧藥錠、熱像儀及額溫槍等物資陸續送達,台灣也將透過視訊分享相關經驗,未來並將與凌越生醫洽談包括採購試劑等合作方式。宏都拉斯目前有超過1萬例武漢肺炎確診,其中超過330人不治。
-
2020-06-1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加坡研究團隊發現5抗體 可望用於治療新冠肺炎
新冠肺炎重創全球,至今疫苗尚未問世。不過,新加坡國防研究機構團隊已發現5種抗體可望發展成有效療方,加速患者康復;最快未來幾個月內就可開始人體臨床試驗。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俗稱新冠肺炎)肆虐全球,新加坡累計確診人數破4萬1000,目前累計26人病故。「海峽時報」(The Straits Times)今天報導,新加坡國防研究機構「DSO國家實驗室」(DSONational Laboratories)研發團隊已發現5種抗體,可能可以中和2019冠狀病毒。藉由與病毒用來進入細胞的結構結合,中和抗體可阻止病毒感染患者的細胞。DSO國家實驗室表示,旗下研究團隊自從3月以來,從康復患者的血液樣本中,檢查了免疫細胞產生的數以十萬計抗體。這些樣本由新加坡國家傳染病中心提供。DSO首席科學家暨實驗室主任康拉德.陳(ConradChan)表示,康復者體內取得的抗體可將其保護力轉給接受者,這將有助任何患者對抗感染,並加速康復。計畫主責人韓森(Brendon Hanson)表示,正嘗試利用新加坡過去幾年累積的經驗,建立本地將抗體研發從實驗階段進到臨床階段的能量,並將此用於治療新冠肺炎患者。DSO發現的5種抗體中,最具發展性的是AOD01,等取得新加坡衛生科學局核可後,可能未來幾個月內就可開始人體試驗。DSO表示,雖然目前仍在實驗階段,但在疫苗出現前,這項發現仍是新加坡對抗新冠肺炎的重要里程碑。DSO指出,擴大使用這項抗體治療病患所需的製造能力已就位,就待臨床試驗順利完成。韓森也說,待臨床試驗完成且成功後,希望可以快速將實驗室的正面結果轉化成有效的治療方式。
-
2020-06-1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傳鮭魚成北京新疫情感染源頭 張上淳:機會很小
北京傳出在鮭魚砧板上驗出新冠肺炎病毒,且為歐洲病毒株,讓外界擔心病毒透過魚傳播。病毒專家張上淳今天表示,除非進口的魚有相當程度汙染,否則透過魚傳播機會小。北京地區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捲土重來,陸媒報導,這次確診病例大多和新發地批發市場有關,不僅有在鮭魚砧板上驗出病毒,加上病毒疑為歐洲株,讓外界擔心進口鮭魚成為病毒感染源,引發民眾恐慌。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今天下午在記者會中表示,目前指揮中心對於北京疫情的訊息,除了少數來自中國政府,其餘多數訊息都是從相關報導看到。張上淳說,北京最初出現群聚個案時大多和北京的新發地市場有關,經環境採檢後,不只在鮭魚砧板,很多地方都驗出陽性結果,他認為隱藏的確診個案造成環境汙染可能性比較大。至於鮭魚砧板為何出現陽性反應,張上淳坦言有2種可能性,一是在同環境中,有很多人帶有病毒,導致環境被汙染;其次就是鮭魚造成砧板被汙染,按理來說,鮭魚沒有肺部組織,應該不會感染新冠肺炎,因此有可能是鮭魚輸出國處理人員造成魚的表面汙染。張上淳說,出口的魚貨大多是冷凍保存,確實可以延長病毒存活時間,但如果是透過魚把病毒帶到其他國家去,解凍後再汙染到裝盛的器皿或食品,必須有相當程度汙染才會造成接觸者也被感染,風險相對小,必須有更明確的證據證實。張上淳指出,由於各國人來人往,每個國家都可能發現其他國家的病毒株,無法單以鮭魚砧板上驗出歐洲病毒株來證明病毒的傳播途徑。
-
2020-06-1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新冠肺炎候選疫苗 美國從14種刪減至7種
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HHS)今天表示,川普政府已把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新冠肺炎)候選疫苗名單從14種縮減為7種。路透社報導,白宮為加速疫苗研發,5月宣布一項政府支持與資助的「神速行動」(Operation WarpSpeed)計畫。「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本月稍早報導,白宮已選出5家最有可能生產疫苗的廠商,其中包括莫德納公司(Moderna Inc)、阿斯特捷利康公司(AstraZeneca Plc)與輝瑞大藥廠(Pfizer Inc)等。美國正計劃展開涵蓋10萬至15萬名志願者的大規模臨床試驗,目標是要在今年底前研發出疫苗。為能趕上目標時間,美國政府預計7月就要展開中期階段試驗。
-
2020-06-1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中國專家:北京新冠疫情時間可能往前推一個月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昨天表示,北京市最新的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可能不是5月底、6月初才出現的,時間可能要往前推一個月。陸媒財新網今天報導,中國全國政協16日在上海針對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機制展開專題調研,高福在這次會中作了上述表示。高福說,北京市這場疫情很可能不是6月初、5月底才出現的,很可能要提前推一個月,「這裡面已經有好多無症狀感染或輕型病人,才使得環境裡能有這麼多的病毒」。不過,高福指出,這是目前的推測,還需要進一步驗證。對於北京這波疫情起於何時的問題,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15日接受央視節目專訪時則提出了不同觀點。吳尊友表示,目前還不是很確定疫情開始的時間,不過「從目前發現的病例來看,他們曝露的時間、出現感染的時間最早應該在5月底前後」。吳尊友認為,北京市的疫情應該是在早期就已及時發現了,因為「第一,幾乎所有病例都指向一個來源—新發地市場,說明它還在早期,沒有造成廣泛的傳播」。此外,吳尊友說,「目前從北京的病例特徵來看,還沒有觀察到明顯的家庭聚集性傳播,也沒有觀察到病人就診在醫院發生交叉傳播」。一般來說,病毒離開活體就很難再增值,但最新研究發現,2019冠狀病毒在陰暗潮濕的環境有一定潛伏能力。對此,高福說,「新冠病毒會在一些陰暗潮濕、比較污染、不好的環境裡潛伏下來,這是大家沒有想到的,潛伏下來以後,它在一定的時間內再突然暴露給好多人」。吳尊友此前也表示,北京這次新發地市場的疫情和當初在武漢華南海鮮市場出現的疫情都發生在農貿、海鮮市場,有一定的相似性。吳尊友說,「這裡有沒有共同的規律,我們也在思考、分析、探索。這一類的市場,有一個特點就是,潮濕、陰冷的地方可能適合病毒生存」。北京市這波疫情傳播快速,從11日到昨天24時,共新增137例確診患者。
-
2020-06-1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英國研究:全球有1/5人口 恐染COVID-19重症
根據今天公布的研究分析,估計全球逾20%人口(約17億人),因罹患肥胖和心臟毛病等基礎疾病,而有感染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重症的風險。法新社報導,因既有疾病受苦的患者,感染新型冠狀病毒重症的風險特別高。第一波新冠病毒疫情已在全球奪走超過42萬人性命。英國倫敦大學衛生暨熱帶醫學院(London Schoolof Hygiene and Tropical Medicine)一個專家團隊分析包括糖尿病、肺部疾病與愛滋病毒等全球數據,來估算多少人會有感染COVID-19重症的較高風險。研究人員發現,多達1/5民眾擁有至少一項基礎疾病,讓他們的處境更危險。儘管並非所有感染者都會發展成重症,但研究人員表示,全球約4%人口(約3億5000萬人),病情可能會嚴重到需要住院治療。研究人員克拉克(Andrew Clark)說:「隨著各國逐漸解封,但病毒仍在傳播,政府得想辦法保護最脆弱族群免於感染。」他說:「這可能涉及建議有基礎疾患民眾,採取對應自身風險層級的社交距離限制。」克拉克表示,當疫苗問世後,這項研究或許有助於政府決定那些族群應優先施打疫苗。
-
2020-06-1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高雄15學生鼻病毒感染 醫憂心:台灣個人防護已鬆懈
高雄市一所中學班級有15名學生日前出現疑似上呼吸道群聚感染,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昨表示,採檢送驗後排除流感、新冠病毒,4支檢體中有3支為鼻病毒陽性,應該就是一般感冒。名醫陳志金表示,這起事件顯示台灣的個人防護已經在鬆懈,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嚴峻的情況下,令人感到擔憂。ICU重症醫師陳志金14日在臉書上談及新冠肺炎時表示,雖然台灣已經一段時間沒有新增病例,媒體報導全球的疫情不再熱絡,但全球疫情仍然嚴峻,可能即將突破800萬人確診,每天大約新增12萬至14萬例,美國已超過214萬例,日增2.4萬例,孟加拉確診人數已經超越中國,中國則新增了57例。陳志金認為,台灣學校的鼻病毒群聚感染事件「顯示個人防護已經在鬆懈」,加上新健保政策引發爭議,如何維持台灣良好的防疫成果,「令人擔憂」。高雄衛生局12日接獲一所學校通報,一個班級內15名學生疑似出現上呼吸道感染症狀,經衛生局緊急抽樣採檢,14日確認為「鼻病毒」,也就是一般的感冒病毒感染;莊人祥說,一般感冒不是鼻病毒就是冠狀病毒,鼻病毒比冠狀病毒更常見,是最常見的感冒病毒之一。患者要在家多休息、避免出入公共場所,其他學生可以正常上學。
-
2020-06-1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研究:降血壓藥不會增加新冠病毒感染風險
一份新研究為全球高血壓病患提供可靠證據,部分專家擔心抗高血壓藥恐增加感染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的風險並不會發生。路透社報導,自從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4月通報,65歲以上的新型冠狀病毒住院患者高達72%罹患高血壓後,血管收縮素轉化脢抑制劑(ACEI)與血管收縮素受體阻斷劑(ARB)這兩款降壓藥便受到嚴格檢視。部分專家認為,ACEI與ARB會觸發跟新型冠狀病毒攻擊肺部活動一樣的生物途徑。英國牛津大學研究人員先前曾建議部分患者停止服用這兩種藥物,直到醫界更了解它們的風險;然而部分專家則持反對意見,認為患者應該繼續服用藥物。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University)藥物安全與藥效中心一位專家甚至稱「這是最重要的臨床問題之一」。這份今天公開發表的新研究發現,服用降壓藥ACEI或ARB在感染COVID-19或住院的機率上,和其他第一線降壓藥物相比,並沒有臨床上顯著增加的風險。研究作者建議,患者不該停用藥物來預防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目前全球逾765萬人染疫,超過42萬人病故。研究共同作者、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生物統計學家蘇恰德(Marc Suchard)說:「研究結果相當可靠。關於感染COVID-19的風險,無論是服用ACEI還是ARB,都和其他第一線降壓藥一樣安全。」這份研究分析美國與西班牙110萬名服用降壓藥患者的電子病歷,不過研究尚未經同儕審查。
-
2020-06-1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好處大於風險 世衛:染新冠肺炎母親仍可為嬰兒哺乳
世界衛生組織(WHO)今天表示,感染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新冠肺炎)的母親一般來說應繼續哺乳,不應該與嬰兒分離,因為染疫婦女哺乳的好處大於風險。世衛秘書長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在視訊記者會上指出,世衛已徹底調查婦女哺乳時傳染2019冠狀病毒疾病給嬰兒的風險。他指稱:「我們知道孩童感染2019冠狀病毒疾病的風險相對較低,但孩童患有其他眾多疾病和病症的風險很高,而這些疾病和病症可透過哺乳來預防。」譚德塞還說:「基於現有證據,世衛的建議是,哺乳的好處大於傳染2019冠狀病毒疾病的任何潛在風險。」譚德塞提到:「疑似或確診感染2019冠狀病毒疾病的母親,應受鼓勵開始繼續哺乳,且不應與她們的嬰兒分離,除非母親身體非常不適。」世衛生育健康及研究高級顧問巴納吉(AnshuBanerjee)在記者會表示,目前為止,未在母乳中發現導致2019冠狀病毒疾病的活體病毒。
-
2020-06-1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全美漸解封 佛奇:病例增未追蹤疫情恐失控
美國國家過敏與傳染病研究院(NIAID)主任佛奇今天警告,部分州傳出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住院病例攀升的現象,如果沒有健全的疫調追蹤機制,疫情恐會失控。佛奇(Anthony Fauci)告訴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隨著防疫封鎖措施逐漸解除,重新恢復經濟活動,美國勢必會出現新增病例攀升。佛奇說:「當你開始看到住院病例攀升,這就是警訊,顯示你正朝著錯誤方向前進。」根據路透社統計,美國死亡病例超過11萬4000人。美國約有6州出現越來越多的染疫患者占滿醫院病床的情況。德州和北卡羅來納州今天通報疫情爆發以來最高的住院率,但這兩州的官員都表示,他們的染疫死亡率最低。然而佛奇強調,住院病例攀升趨勢是令人擔憂的警訊,代表解封的速度可能要稍微慢一點。俄勒岡州州長布朗(Kate Brown)表示,她將暫時中止各郡的解封申請。俄勒岡州昨天新增病例創單日新高。民主黨籍的布朗說:「基本上,這是全州的黃色燈號(警戒),先暫時踩煞車一週後,再考慮進一步解封。」猶他州共和黨籍州長赫柏特(Gary Herbert)今天下令在調查新增病例飆升之際,暫停州內大部分的解封行動。赫柏特說:「我不希望前進一步後,又得倒退一步。」赫柏特表示,這項命令將持續到26日。
-
2020-06-1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世衛:當前COVID-19疫情美洲最嚴重
世界衛生組織(WHO)今天表示,美洲地區目前是全球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的重災區,全球前10大疫情重災區,北美和南美就占了4國。路透社報導,世衛緊急應變計畫首席專家萊恩(Mike Ryan)表示,新型冠狀病毒在中美洲與南美洲「高度活躍」,他也特別強調巴西和墨西哥的疫情。萊恩在記者會指出,巴西目前局勢令人憂心,特別是人口稠密的都市;巴西已成全球疫情新熱點。萊恩表示,巴西的醫療系統「仍然吃緊」,一些加護病房的情況已瀕臨界點,超過9成的占床率對醫療體系形成莫大壓力。而另一方面,世衛表示墨西哥近13萬人感染,逾1萬5000人病故。據路透社統計,巴西是全球疫情第2嚴重國家,超過80萬人感染與4萬1000人身亡。不過巴西與墨西哥疫情仍不及美國嚴重,美國有超過200萬人確診、11萬4000人病歿。世衛祕書長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說:「我們擔心的地方在於,儘管歐洲感染病例正在下降,但在其他地區仍持續增加。而歐洲還不能真正高枕無憂,原因在於疫情仍有可能復燃。」
-
2020-06-1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德國研究:戴口罩可降達4成COVID-19感染增長
德國研究人員發現,有效佩戴口罩,可減少達40%的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傳染增長率。另一刊於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的研究指出,口罩遠比社交距離和居家隔離重要。據在波昂的「勞動經濟學研究所」(Institute ofLabor Economics)所發布的報告,耶納市(Jena)早在4月6日就要求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時須戴口罩,人口10萬8000人的耶納市之後新增確診便驟減。反觀耶納市所在的圖林根(Thuringia)邦,周邊大部分地區與德國其他地方都是在好幾天甚至好幾週之後才採取口罩政策,疫情仍在這些地區擴散。研究人員拿耶納市4月6日前、後的發展軌跡為對照組,另拿其他城鎮所做的加權平均樣本當控制組,兩組的人口、地方衛照體系與4月6日前的疫情狀況都設定為相類似。報告指出,分析發現耶納市強制口罩配戴措施10天後,累計確診數減少2.3%到13%;再綜合研究裡各種可信預估後,研究人員得出「口罩可減少約40%的每日新增確診通報數」。研究人員表示,他們的研究應是首份佐證口罩能有效防疫的分析,他們的結論是,口罩顯已成為非常實惠的防疫手段。有鑑可能有人質疑口罩種類會否有影響,研究人員強調,德國各地下達口罩令時並未規範口罩種類,研究結果自然也是從各式各樣的口罩而來。此外,路透社報導,另有一項新研究顯示,在全球一些COVID-19疫情熱點要求配戴口罩政策後,確有助預防數以萬計人染病。這份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PNAS)的研究指出,在預防新型冠狀病毒傳播與感染上,戴口罩的重要性遠大於社交距離和居家隔離政策。研究人員發現,自從4月6日在北義大利與4月17日在紐約市實施口罩政策後,感染趨勢出現戲劇化改變。這兩地都是全球疫情重災區。研究人員估算,光是這項保護性措施就大幅降低感染率:從4月6日到5月9日,義大利因此有超過7萬8000人得免於感染;從4月17日到5月9日,紐約市多達逾6萬6000人得免於感染。當紐約市實施戴口罩政策後,每日新增感染率降至約3%,相較於此,美國其他地區的新增感染率仍持續上升。研究人員表示,像社交距離、居家隔離與消毒手部等直接接觸的預防性措施,都在義大利和紐約市的口罩政策前就已實施,但這些措施只能有助減少直接接觸的病毒傳播,口罩卻能有助預防空氣傳播。研究人員說,這顯示「新型冠狀病毒的主要傳播途徑是空氣傳播」。
-
2020-06-1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台灣防疫有目共睹 美專家評全球前段班
台灣防疫成果再獲國際肯定。美國政治學家布瑞莫在時代雜誌撰文,稱讚台灣超前部署,並以手機定位落實居家隔離與檢疫,防疫作為令人欽佩,表現在全球排在前段班。布瑞莫(Ian Bremmer)為政治風險諮詢組織「歐亞集團」(Eurasia Group)總裁,也是時代雜誌(TIME)外交事務專欄作家。文章列舉多個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因應表現傑出的國家,開頭就提到台灣。布瑞莫寫道,台灣鄰近疫情發源地,及早加強邊境管制、禁止醫用口罩出口,並運用接觸者追蹤與手機定位找出患者、確保居家隔離與檢疫者遵守防疫規定,有效防堵疫情,不像部分國家為控制疫情而讓經濟大規模停擺數週。他提到,台灣實行全民健康保險,公共衛生官員每天疫情簡報,商家為持續營業而積極防疫,包括提供乾洗手液、顧客入店前量體溫。外界普遍認為,台灣政府集中化疫情因應措施令人信服。布瑞莫表示,台灣防疫有成源於了解中國,並吸取2003年對抗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的經驗。台灣有效防堵疫情之餘積極援外,向疫情嚴重國家提供口罩等醫療物資。文章寫道,台灣防疫表現令人欽佩,中國卻質疑台灣援外是爭取盟友支持台獨而大表不滿,台灣使用手機定位追蹤居家隔離與檢疫者也引發隱私疑慮。但到目前為止,台灣疫情因應表現仍在全球排在前段班。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統計,全球2019冠狀病毒疾病確診病例超過757萬例,42.3萬人染疫身亡。台灣確診病例僅443例,7人死亡。6月以來,拉丁美洲淪為全球疫情重災區。布瑞莫表示,疫情正邁入新階段,回顧疫情初期因應表現優秀的國家,可作為其他國家遵循的範例,也能評估哪些國家已為疫情新階段做好準備。歐亞集團團隊以3大面向評估各國疫情因應表現,包括醫療管理、政治因應、財政政策因應。台灣在文章中被歸類為鄰近與前線國家,排在新加坡與韓國前面。紐西蘭與澳洲在大洋洲疫情因應表現傑出,加拿大在七大工業國集團(G7)中表現最棒,德國得到「榮譽獎」,冰島與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為「小而美」典範,希臘與阿根廷防疫表現優於預期。
-
2020-06-12 名人.潘懷宗
潘懷宗/6個不尋常的新冠肺炎症状
2020年5月7日美國科學家雜誌(The Scientist)知名記者克萊爾·賈維斯(Claire Jarvis)報導了一則新聞,內容提到愈來愈多不尋常的新冠肺炎症狀在病人身上被發現,於是醫學界不得不對這個新出現的疾病花更多的時間去了解。首先,在疾病的初期,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把發燒(fever)、咳嗽(cough)、和呼吸急促(shortness of breath)列為新冠肺炎的標準症狀。但該機構隨後發現到,反復寒顫(repeated shaking with chills)、肌肉疼痛(muscle pain)、頭痛(headache)、咽喉痛(sore throat)、以及嗅味覺喪失(loss of taste or smell)【註1】,也都可以是新冠病毒感染後的症狀。隨著全世界以驚人的速度增加感染人數的同時,醫學界也觀察到更多不尋常的症狀,而且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該疾病的症狀表現和患者的年齡、種族、體質都有一定的關聯性。雖然有的症狀相當少見,甚至有些症狀還不確定是否直接就和新冠病毒有關,但小心謹慎總是上策。6個不尋常的新冠肺炎症狀1.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ulti-system inflammatory syndrome)2020年5月4日,紐約市衛生局發出警告,有15名年齡在2到15歲之間的兒童,因多系統發炎症候群住院治療,懷疑可能與新冠肺炎有關,衛生局描述的症狀類似於中毒性休克(toxic shock)和川崎症(Kawasaki disease)的混和型。全部15位兒童都有發燒,其餘症狀尚有皮膚紅疹(skin rashes)、腹部疼痛(abdominal pain)、紅眼睛(red eyes)、和嘴唇破裂(cracked lips)等等。這些小孩的PCR核酸測試有些呈現陽性(4人),大部分卻呈現陰性(11人)。另外,在抗體檢測部分,有6位兒童呈現陽性,表示確實感染過新冠病毒。根據義大利的統計,兒童罹患新冠肺炎後出現多系統發炎的比例很低(約千分之一),因此在疫情初期除了沒有注意到這種出現在兒童身上的罕見症狀外,也不確定是否和新冠病毒有關,但因為出現這個症狀的有些兒童可能危及生命,所以必須特別注意。最近在英國就有一位14歲男孩因為多系統發炎而死在伊芙莉娜倫敦兒童醫院(Evelina London Children,s Hospital),全英國目前約有75~100位的兒童因為此症狀而接受治療中。2020年5月13日義大利貝加莫省(Bergamo)帕帕喬瓦尼第23醫院的兒科主任丹蒂加教授(Lorenzo D,Antiga)發表在柳葉刀的文章證明多系統發炎症狀和新冠病毒高度相關,因為該城市過去5年來,每三個月僅有一名兒童出現此免疫系統過度反應的症狀,而自從新冠病毒爆發後,每個月飆升至10位兒童出現此症狀,足足暴增了30倍。川崎症主要影響五歲以下幼童(infants),會導致急性全身性血管發炎,雖然急性死亡率不高(0.03%),但會導致後天性心臟病(原本20~25%),適當的治療可以預防潛在的致命性冠狀動脈瘤(降低到5%),目前產生的原因尚不清楚,但應該是被外來物感染後的免疫系統過度發炎反應所造成的。這次新冠病毒所導致類似川崎症的病例大幅度增加,卻是大部分來自學齡兒童(schoolchildren),而非來自嬰兒。自從第一個病例在英國報導以來,在美國、法國、西班牙、義大利和瑞士相繼又出現了相當多的病例。2.中風和血栓(Strokes and blood clots)科學家已經觀察到新冠肺炎和血管栓塞之間的關聯性【註2】,即使在醫學界認為是血管栓塞低危險的患者中也會因為感染新冠肺炎之後造成血管栓塞,特別是白種人。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最新報告中,研究人員描述了紐約市5名年齡在33歲至49歲之間的患者,他們因新冠肺炎入院時有嚴重的中風症狀。其中只有一個病人有中風病史,其他都沒有。另外,4月份在《血栓研究》期刊中發表的研究結果顯示,在荷蘭加護病房中有高達31%的新冠肺炎患者得到“血栓併發症”。另外,除腦部血管會阻塞外,肺部血管也不例外,愛爾蘭醫生發現新冠病毒感染可以導致肺部「數百個小阻塞」。這些血塊阻塞當然會損害肺臟功能,發生呼吸困難,導致血液中氧氣飽和度降低,許多器官承受低氧壓力,最終導致器官衰竭並死亡。2020年5月7日,美國西奈山醫院的心臟科主任法斯特醫生(Valentin Fuster)於《美國心臟病學院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發表了一篇論文,抗凝血藥物可以減少新冠患者體內的血栓形成(clotting),增加患者的存活率。這項研究顯示抗凝血藥物可能在新冠肺炎照護上扮演重要角色,可讓患者免於發生新冠肺炎的致命症狀,包括心臟病(heart attack)、中風(stroke)和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目前歐美醫界已經開始給予新冠病患預防性的抗凝血劑。3.新冠腳趾(COVID toes)新冠肺炎感染竟然會在腳趾頭出現類似凍傷的紅色或紫色的發炎性局部水腫,而且是好幾個指頭在一隻腳上或兩隻腳都有,尤其是好發在健康的年輕人(young adults)和十幾歲青少年(children teen)身上,病患主述相當疼痛,而且會有灼燒感和癢的感覺,皮膚科醫生建議,如果發現有新冠腳趾症狀的人,就算沒有其他新冠肺炎症狀,也應該進行新冠病毒篩檢。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醫學院皮膚科的福克斯醫生(Lindy Fox)說,每年到了寒冬,她通常會遇到4~5位的病人因為手指或腳趾頭凍傷來看診,可是這陣子新冠肺炎爆發,明明在春天接近夏天,熱得要命,卻有幾打的人跑來看凍傷,而且全都說這輩子從來沒有凍傷過。不光是福克斯醫生,在波士頓麻州綜合醫院負責遠程醫療診所(Telemedicine clinic)的全球健康皮膚科主任弗里曼醫生(Esther Freeman)說,她的門診幾乎都是來看腳趾頭的,因為腫起來,會痛,又不知道為什麼,病人多到她認為應該專門開一個腳趾頭門診,一點也不誇張。過去已知病毒感染就可能會引起小血管發炎,導致類似的凍傷的紅紫色水腫,專家認為這就可以用來解釋新冠腳趾的發生原因。所幸這樣的症狀會在1~2周後消失,病人並沒有出現生命危險。目前正在邀集有這樣症狀的病人,進行持續性的PCR篩檢,以便了解症狀與病毒存在之間的關係。由於新冠病患有時也會服用多種藥物,所以當出現新冠腳趾的症狀時,也要能鑑別診斷出到底是藥物引起的,還是新冠病毒引起的。4.沉默的缺氧(Silent hypoxia)呼吸困難是新冠肺炎的典型症狀,但也有許多輕症患者完全沒有抱怨呼吸困難或急促,可是等到第一次就醫時,醫生才發現病人已經嚴重缺氧。新罕布夏州里托鎮地區醫院急診室列維坦醫生(Richard Levitan)說,有些病人第一次到達醫院時,他的血氧含量就低於50%,遠低於正常人的95~100%之間,而只要低於90%就屬異常。照理說患者應該已經神智不清,甚至昏迷不醒才對,但病患自己卻完全察覺不到,還能繼續跟門診護理師聊天,等到醫生看到X光片發現病患已有嚴重肺炎,甚至某些病患需要人工呼吸器維生,這種狀況醫學界稱之為「沉默的缺氧」。因此,醫生建議在家隔離的輕症新冠患者,應該使用小型的血氧檢測儀(留在美國定居的潘老師同學說,美國的網站上都有在賣),監測血氧濃度,避免憾事發生。科學家目前也正在加緊腳步,研究為什麼新冠病毒會導致這種異常的沉默缺氧。另外,急診室醫生建議,所有已經診斷出新冠肺炎的住院患者,不論病人有沒有抱怨呼吸困難或急促,在入院後的前14天內,每天都要使用脈搏血氧儀,以定期檢查他們的氧氣水平。他們還建議所有咳嗽,疲倦和發燒的疑似病人都應進行脈搏血氧儀監測,即使他們尚未進行病毒檢測,或者是他們的拭子檢測呈現陰性,因為這些檢測的準確率並非100%。通過這樣做,就可以在肺部損傷嚴重之前就識別出並及早治療,就可以降低美國目前的死亡率。 5.腸胃道問題(Gastrointestinal issues)2020年4月份,加州史丹佛大學的研究人員在《胃腸病學》期刊上發表了一篇針對116名新冠肺炎患者的研究,發現總共有32%的人出現胃腸道的症狀,其中包括食欲不振(22%)、噁心嘔吐(22%)、和腹瀉(12%)。已知新冠病毒會利用人類的ACE2受體來感染人類細胞,因為ACE2在胃腸道和身體的其他部位廣泛分布,所以可以解釋為什麼有些人在感染新冠肺炎之後,會出現腸胃道的症狀。當有腸胃道症狀時,用PCR測糞便的樣本時,就應該會呈現陽性,與沒有腸胃道症狀的人相比,體內清除病毒的時間會比較長,而且由於營養吸收較差、食慾不好,要特別注意營養補充。研究人員表示,在他們目前的患者中,所有患者都是在出現胃腸道症狀之前,先出現呼吸道症狀,而目前尚未發現患者在出現呼吸道症狀之前就出現胃腸道症狀。因此,如果出現呼吸道症狀的患者,緊接著又出現了腸胃道的症狀,就大大提高了患者得到新冠肺炎的機率。但相反的,如果你只是單純的腸胃道症狀,就不要自己嚇自己,以為是新冠病毒,窮擔心。6.譫妄症(Delirium)譫妄症是一種急性專注力及認知功能障礙的病症,在老年人中,有發現新冠肺炎患者伴隨著“迷失方向”和“感到困惑”的症狀。英國倫敦大學醫學院精神病學教授羅傑斯醫生(Jonathan Rogers)表示因冠狀病毒而住院治療的重症患者,出院後約1/3的人出現譫妄症、意識模糊、和躁動等的精神疾病,他在醫學期刊(Lancet Psychiatry)中,針對SARS和MERS兩種冠狀病毒的病人進行了回顧型研究,發現確實有這樣的傾向。但目前針對3550名新冠肺炎患者,大部分尚未出現精神問題,仍需要進一步的研究。洛桑大學醫院的研究人員在《瑞士醫學雜誌》中發佈了用於診斷老年新冠肺炎的臨床指南。他們強調老年人得新冠肺炎的常見症狀包括發燒、胃腸道疾病、跌倒、以及譫妄症。另外,老年患者的尿路感染和譫妄症之間的關聯性也需要加以注意。【註1】嗅味覺喪失是新冠肺炎患者大腦被感染的警訊。【註2】大量血管阻塞是白人新冠肺炎死亡原因之一。
-
2020-06-1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科學家警告:世衛防疫判斷 跟不上研究
幾位科學家九日警告,儘管世界衛生組織領導全球對抗新冠肺炎疫情,但世衛至今仍未能對迅速發展的研究發現進行評估判斷或清楚說明,以致世衛發表的防疫原則經常慢半拍或朝令夕改。世衛官員在八日的簡報會上宣稱,沒有症狀的人傳播冠狀病毒「非常罕見」。在研究人員一致反彈下,官員九日撤回了這一說法,宣稱是「誤解」。紐約時報報導,這並非世衛的評估第一次遭學界抨擊。幾乎所有科學家和政府好幾個月前就建議使用口罩防疫,世衛卻多次聲稱口罩可以阻止病毒傳播的證據太少,直到本月五日才建議公眾戴口罩。不少科學家懷疑,世衛先前不建議戴口罩並非基於科學理由,而是擔心缺貨影響醫護人員的口罩供應。世衛一再表示,飛沫或氣溶膠不是這次疫情傳播的重要因素,但愈來愈多證據表明它們可能就是。明尼蘇達大學的傳染病專家奧斯特霍姆說:「世衛在飛沫和氣溶膠問題上一直與世界上大多數國家脫節。」世衛傳統上採取謹慎態度來評估科學證據。但研究的步伐已經改變,現在科學家們經常在研究成果尚未通過同儕審核前,就趕緊發表可能有助防疫的初步研究。巨量的發現可能有助學界以破紀錄速度研發出疫苗以及其他進展。但拚命發表論文也導致混亂,甚至引人注目的結果被撤消。哈佛全球健康研究所所長賈哈說:「一方面,我確實想對世衛網開一面,因為在疫情不斷演變下很難準備評估。不過,我們確實依靠世衛為我們提供最佳科學數據和證據。」世衛的問題連自己人都出面批評。世衛國家和全球衛生法合作中心主任戈斯汀說,「世衛的首要責任是成為科學領導者。當他們提出的說法受到學界駁斥,又沒有任何正當理由或援引研究時,就會大大降低他們的可信度。」
-
2020-06-1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研究:中國若無圍堵措施 患者將增67倍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等學者近日發表文章指出,若無圍堵措施,中國大陸的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患者人數將增加67倍。高福以及疾控中心副主任馮子健團隊最近在國際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發表文章,回顧疫情的嚴重性和威脅。研究顯示,2019冠狀病毒疾病比季節性流感更嚴重、傳染性更強,前者基本再生數(R0)是後者的兩倍,後者通常僅1.8%的病例需要住院,但前者僅在中國就有過半病例需要住院。此外,流感的病死率(case fatality ratio)約為0.1%,而2019冠狀病毒疾病的病死率據估計在重災區湖北省為5.9%,湖北以外則為0.98%。文章並引用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的研究估計,經調整年齡後,中國全人群的感染死亡比(infectionfatality ratio)為0.66%。這篇研究文章表示,自疫情初始至今,中國採取兩種應對策略,分別是圍堵及壓制。圍堵策略適用於疫情早期,此時病例尚集中於局部地區,採取特定措施可阻斷人際傳播以及向其他區域擴散。圍堵策略的核心措施則是積極發現並管理病例,對密切接觸者進行追蹤並隔離醫學觀察,必要時限制局部地區的人員流動。文章說,中國國務院建立聯防聯控機制領導並協調各部門,能夠快速動員各類必要資源,可以及時地大規模調配醫療資源。例如兩天之內在武漢建成3間方艙醫院,以及將3間P3移動實驗室從其他城市轉移到武漢,使當地病毒檢測能力在2月達到每天3.5萬人次。文章表示,透過研究模型估計,如果沒有圍堵措施,中國的患者數目將增加67倍,而發現並隔離病例、追蹤和隔離醫學觀察密切接觸者是圍堵策略的最有效措施,比旅行限制和減少接觸的措施更為有效,能夠避免更多的人員感染。文章進一步指出,當疫情在多個地區呈不同程度的爆發、而透過圍堵策略難以將傳播限制在局部地區時,就要採用壓制策略。壓制策略的核心措施與圍堵相似,並且在成功進行圍堵後也應立即實施壓制策略,以鞏固成果、防止外來病例移入,避免重新出現社區傳播。據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官網,截至昨天午夜,中國大陸累計8萬3046例確診病例,累計死亡病例4634例。
-
2020-06-1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疫情穩民眾鬆懈 陳時中:到醫院務必戴口罩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宣布,台灣新冠肺炎確診個案維持443例,已有431人解除隔離。指揮官陳時中說,近日發現有些民眾鬆懈,提醒到醫療院所一定要戴口罩。指揮中心邀請桌球選手江宏傑擔任防疫大使,陳時中說,民眾可能看膩了「防疫五月天」,邀請帥哥來吸睛。江宏傑在記者會表示,疫情讓大家深刻感受生活不便,很榮幸擔任防疫大使,希望大家一起身體力行、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下午記者會宣布,近日台灣沒有新增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俗稱新冠肺炎)確診個案,全台維持443例確診,分別為352例境外移入,55例本土病例及36例敦睦艦隊。確診個案中7人死亡,431人解除隔離,其餘持續住院隔離中。陳時中表示,國際疫情還是很嚴峻,全球累計720萬8264例確診,民眾要持續內化防疫新生活措施,民眾應做好手部衛生與咳嗽禮節;出門若無法保持社交距離時,請全程佩戴口罩。陳時中說,近日也觀察民眾有些鬆懈,到醫院沒戴口罩,呼籲民眾不要輕忽,到醫療院所一定要戴口罩。記者會現場有農委會提供的鴨蛋,及彰化立委陳素月提供的葡萄數箱。
-
2020-06-1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不再三採陰!發病達10天症狀緩解 二採陰解隔離
新冠肺炎確診病人康復解除隔離將有新的標準,指揮中心考量國際研究結果,將確診者解隔離條件從現行三採陰改為二採陰,且需符合發病已達10天且症狀緩解至少3天。台灣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平穩,截至目前,累計443例確診個案,除7人不幸死亡,截至9日已有431人已經解隔離,只剩5人還未符合現行連續3次呼吸道檢體檢驗新型冠狀病毒陰性。在疫情之初,台灣確診者的解隔離標準和國際一致,經二次採檢陰性就能解除;不過,很快就發現國際有很多案例是解隔離後又再復陽,指揮中心就將解隔離條件「升級」為三採陰,為國際最嚴格。不過,韓國研究顯示,確診者二採陰後,儘管後續出現時陰時陽,也不具傳染力;台灣疾病管制署和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合作研究也發現,確診者發病以一週內傳染力最高,發病一週後接觸者都沒被傳染。顯見三採陰的解隔離標準有檢討空間。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成員、長庚醫院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黃玉成接受中央社記者採訪時表示,專家很早就注意這個問題,但因台灣病床數、醫療資源都夠,大家謹慎,怕確診者復陽造成社會恐慌,決定採取高標準。黃玉成說,目前已知,德國有一篇論文顯示,確診者發病8天後,就無法培養出活的病毒,意即不具傳染力;有的國家解隔離標準是發病8天或10天後,就認為沒有傳染力,沒必要隔離。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日前已開會決議,修訂確診個案的解隔離條件,必須同時符合下列3項條件,第一住院隔離到症狀緩解至少3天;連續2次呼吸道檢體(間隔至少24小時採檢)檢驗SARS-CoV-2(新型冠狀病毒)為陰性;距離發病日已達10天(無症狀者距首次採檢陽性已達10天)。新修訂的規定上網公告後即施行。
-
2020-06-1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中醫治療本月納入新冠肺炎指引 平均8至10天可改善病情
中藥也有助治療新冠肺炎。新冠肺炎全球疫情未減,中國、韓國紛紛投入中藥療法研發。國內研究團隊發現,多數患者展開中醫介入治療後,有助緩解發燒,穩定心跳、血壓。而衛福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所擬《新型冠狀病毒病中醫臨床分期治療指引》,也已通過衛福部審核,並於6月1日公告。中醫師公會全聯會,今上午舉行「中醫參與新冠肺炎治療及中醫防疫新生活」記者會,並高呼「中醫Can Help」。國家中醫藥研究所所長蘇奕彰指出,研究團隊沿用2003年SARS治療經驗,針對輕症、重症、微重症、恢復期等四時期訂定4種處方,平均8天至10天可改善新冠肺炎病情。蘇奕彰說,我國中醫藥國家隊研發,今年4月起在三總等國內幾家有中醫部的大型醫院,運用臨床用藥基礎研究,展開中西醫合併治療;發現中藥能改善病情、阻斷新冠肺炎朝重症發展,同時減少重症後肺纖維化等併發症,並緩解失眠、憂鬱、焦慮、腸胃及發燒等症狀。蘇奕彰進一步說,團隊也發現,某些中藥成分能與新冠病毒上的棘蛋白結合,可阻斷開鎖程序,不讓病毒複製,並抑制重症者「細胞激素風暴」,防止免疫系統失控、避免病毒感染。而針對中醫治療新冠肺炎,國家中醫研究所也曾多次討論,今年5月6日時,研商中醫納入《新型冠狀病毒病臨床處置暫行指引》並進行專家會議,而通過後於6月1日公告《新型冠狀病毒病中醫臨床分期治療指引》,內容也針對輕症、重症、微重症、恢復期等四時期訂定4種處方。蘇奕彰說,在上述多款中藥材能抗病毒複方中,其中「黃芩」在抗病毒占了重要角色,有清熱、瀉火解毒作用,是重要藥材之一,另外也發現2種中藥材有免疫調節功能。而在臨床也發現,患者同意中醫介入治療後,輕症患者平均8~10天就可以三採陰性出院。三總中醫部主任黃怡嘉也分享收治案例,表示分別收治年約七旬重症患者,本身有高血壓、胃潰瘍等共病,住院時出現發燒、咳嗽、血氧下降等問題,同樣有服用奎寧藥物,但出現心律不整、胸悶等問題,之後採用中西合併治療,症狀改善並於9天後解除隔離。
-
2020-06-0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全球日增病例創新高 世衛:離疫情結束還很早
世界衛生組織(WHO)今天表示,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單日新增病例來到新高,不僅全球疫情惡化,中美洲也還未達高峰,各國應繼續推動防疫措施。世衛秘書長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在線上簡報中表示,7日全球通報超過13萬6000起新病例,為迄今最高單日增幅,近75%出自10個國家,多來自美洲和南亞。法新社彙整的官方數據顯示,自中國去年12月底爆發疫情以來,新型冠狀病毒在全球造成40萬3000多人喪生,至少700萬人感染。疫情先蔓延至東亞,之後來到歐洲,如今肆虐於美洲。譚德塞在日內瓦說:「儘管歐洲情況好轉,全球局勢卻轉壞。」「過去10天有9天的通報病例超過10萬起,昨天就有超過13.6萬件,是至今以來最高單日增幅。」譚德塞表示,在情況好轉的國家,「如今最大威脅是志得意滿」,還說「全球多數人仍輕易就能感染病毒」。「疫情迄今6個多月,還沒到任何一國可以鬆懈的時候。」至於有關中國的問題,世衛突發衛生事件執行主任萊恩(Mike Ryan)表示,針對疫情因應作為的回溯性研究可以先緩緩,「目前應該聚焦在當下該做什麼來避免第二波流行」。萊恩同時表示,包括瓜地馬拉在內的中美洲各國感染人數仍在增加,且這是「複雜」的流行病。他說「這是高度關切的時刻」,呼籲當地發揮強大政府領導力,國際社會也應予以支持。巴西如今是全球疫情熱點之一,據全國衛生局長委員會(Conass)數據,境內確診數累計70萬7412起,為世界第2高,僅次於美國;3萬7134人病故則是全球第3高,上週超越義大利,目前僅次於美國和英國。WHO冠狀病毒研究部門的范科霍芙(Maria vanKerkhove)表示,南美洲必須要有一套「全面性措施」,並說距離疫情結束「還很早」。
-
2020-06-09 科別.精神.身心
防疫與社會氛圍 思覺失調症病友可能陷復發困境
精神科醫師觀察,近日社會事件和防疫氛圍,可能讓思覺失調症病友疏忽就醫,但中斷容易復發,且可能導致腦部不可逆損傷。呼籲家屬注意病友身心狀態和用藥,社會也應友善對待。一名20多歲思覺失調症病友,因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影響,暫時不用上班;而家人無意間的碎念,讓他煩躁、焦慮,出現漏藥、睡眠品質不佳等狀況,加重幻聽的症狀,更是惡性循環。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部主任兼基隆分院院長葉啟斌說,在疫情期間,思覺失調症病友生活步調被打亂,加上近日一些社會事件,也讓思覺失調症受矚目,社會不友善、不理解的氛圍,可能加重病友焦慮、拒絕承認疾病、不願就醫的藉口。台北市心生活協會觀察也發現,許多病友因疫情影響放無薪假,少了規律上下班作息,白天活動量降低,思考、體力下降,導致晚上失眠,腦部無法充分休息,提高妄想、幻聽等症狀復發機率。葉啟斌說,中斷用藥或不穩定接受治療的病友,復發率會是穩定治療者的5倍,更可能導致腦部不可逆的損傷惡化。只要能穩定用藥,口服以及長效針劑都是好選擇,副作用已不像過去第一代藥物一樣難以忍受,病友可跟醫師討論。葉啟斌呼籲,家屬應特別注意病友的身心狀態,觀察是否有焦慮、不安等症狀,且需要注意其用藥情形,避免疾病復發。病友需要被鼓勵,也期盼社會給予友善支持。
-
2020-06-08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台灣擊退疫情關鍵 BBC:口罩地圖和一粒卡臣
台灣昨天正式迎來解封日,英國廣播公司(BBC)一則專文以當局借助科技和幽默闢謠的角度,探討台灣防疫關鍵。文中說,台灣有往返中國武漢市的直飛航班,近2400萬人口又大多集中在稠密的都市區,抗疫前景看似相當嚴峻,不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迄今僅在台灣釀成7死,台灣也未進入全面封鎖階段。領導層認為,口罩在防疫方面扮演重要角色,但並非基於大家可能想到的原因。台灣數位政委唐鳳解釋說,戴口罩的主要好處在於,第一提醒民眾正確洗手,第二保護大家不要碰觸口鼻。自1950年代起,台灣民眾都會基於衛生和其他因素戴口罩,然而新型冠狀病毒傳播,引發一波恐慌性購買潮。為了平衡需求,當局實施口罩配給制,同時擴大生產量,從每天產製200萬枚增加到2000萬枚。民眾在藥局及衛生所外大排長龍買口罩,恐增加感染風險,因此,政府主張應該公開每個販售地點的庫存數量。唐鳳領軍建置「口罩供需資訊平台」,提供健保特約藥局登錄進貨及銷售等資訊,供民眾查詢,接著又與民間工程師合作推出即時口罩地圖,列出販售地點的庫存等最新資訊,幫助民眾在住家或工作地點附近買到口罩。隨著口罩地圖愈來愈受歡迎,更多民間電腦高手加入行列,為平台增添更多功能,像是為視力障礙的使用者提供語音服務,總計有超過1000萬人使用口罩地圖應用程式(App)。唐鳳表示,這些日子以來只有少數人沒戴口罩,而他們如今也因「感受到社會壓力」而戴上口罩。這則專文還說,台灣擊退疫情的關鍵不僅只於此。前副總統、知名流行病學家陳建仁3日透過視訊告訴英國國會議員,精心設計的追蹤疫情系統以及對入境旅客實施嚴格隔離措施,也發揮了重要作用。他還說,台灣「高度民主」的特質,加上衛生部門官員為贏得公眾信任所做的努力,都是台灣抗疫成功的關鍵。先前在全球疫情延燒,口罩一罩難求之際,有關口罩生產會造成衛生紙原物料短缺等假消息層出不窮,引發民眾瘋搶衛生紙亂象。行政院長蘇貞昌在闢謠文宣中,以圖表說明口罩與衛生紙的原料和產地並不相同,還用一張扭屁股的背影照,幽默表示「咱只有一粒卡臣」(我們只有一個屁股),呼籲民眾勿信謠言,不要囤貨。唐鳳表示,政府「幽默應對謠言」的策略,讓蘇貞昌的「一粒卡臣」文宣爆紅。唐鳳說:「很可能大多數人在聽聞謠言之前,就先看到了闢謠訊息。那他們就有了群體免疫,或者說,就這起案例而言,對愚蠢(的謠言)免疫。」
-
2020-06-0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新冠肺炎抗疫總回顧 影響決策8事件
新冠肺炎延燒全球,從1月21日台灣出現首起病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一次次面臨突襲,關關難過、關關過,到今天放心解封,民眾能接近正常生活,歷經8個重大事件影響決策。1、登機檢疫 防疫視同作戰去年12月,中國武漢傳出疑似冠狀病毒感染的不明肺炎案例,那時還沒有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俗稱新冠肺炎)這個名詞,衛福部疾病管制署跨年夜獲得中方證實疫情,啟動登機檢疫,防範境外移入病例。隨後派人赴武漢實地探查疫情後,以電郵向世衛示警。隨著疫情發展,開設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防疫團隊從加嚴邊境檢疫,防堵於境外,繼而拉起醫院防線,切斷院內感染,再擴大疫調追查零星案例源頭,撲滅星星之火,築起社區防火牆,防疫措施一層包著一層。2、武漢封城 台胞身分註記包機返台時間拉回到1月23日小年夜,凌晨2時天還沒亮,整座城市的人們還在睡夢中,武漢市疫情防控指揮部宣布上午10時起正式封城,公共運輸全面暫停、無特殊原因不得離開武漢,恐慌情緒一觸即發。各國紛紛派出專機撤僑,台灣頻頻向陸方提出包機要求,卻未獲回應,數百名台灣民眾受困當地,甚至出現藥品短缺,幾經協調,總算在2月初傳來好消息,2月3日深夜出動首班包機,載回200多名台商返台。考量疫區風險,指揮中心對湖北武漢台人進行身分註記,要求只能以包機形式返台,避免個別擅自回台成為防疫破口;建立下機後的消毒、發燒篩檢等作業流程,有症狀者通通由救護車送醫治療,其他由專車送往集中檢疫所,原則一人一室,專人提供三餐、垃圾按照感染性廢棄物高標準處理,建立起包機、集中檢疫模式。3、口罩實名制 國家隊成軍預購再升級在疫情期間,口罩、酒精、額溫槍等防疫物資十分搶手,行政院長蘇貞昌1月24日宣布管制醫療口罩輸出時,雖然指揮中心釋出防疫庫存,仍見民眾在超商排隊搶購,為解決口罩短缺,政府以公權力徵用口罩,並由經濟部協調廠商擴建口罩生產線,口罩國家隊成軍。2月6日購買口罩實名制上路,民眾可在健保特約藥局及部分衛生所限量購買,之後進化為口罩實名制2.0及3.0,增加了網路通路、超商預購,口罩漸漸供應無虞,在6月1日開放內外銷自由買賣。4、郵輪災難 三採陰解隔離防復陽曾停泊基隆港的「鑽石公主號遊輪」傳出有20多名乘客確診,郵輪可能淪為病毒溫床,載著病毒散布世界各地,指揮中心於是在2月6日宣布禁止國際郵輪靠泊台灣港口。但此時以基隆為母港的「寶瓶星號」正準備從日本外海返港基隆,船上1700多名台灣人,指揮中心強調一定會讓台灣人回來,但只要有1人確診新冠肺炎,必須全員留船隔離14天。寶瓶星號返抵基隆港那天,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親自登船信心喊話,防疫團隊共對128名有發燒、中國旅遊史、旅遊史不明及外國人進行採檢,全船旅客歷經9小時等待,檢驗結果全數陰性,陳時中開心公布「這一仗我們打贏了」,全民信心大振。郵輪事件看似落幕,卻傳出日本鑽石公主號乘客二次篩檢陰性出院後,又轉為陽性,國際間也頻頻出現「復陽」個案。由於病毒捉摸不定,為了避免復陽個案具傳染性,指揮中心依專家決議將解除隔離標準從二採陰性,升級為更嚴謹的三採陰性,將風險降到最低。5、媽祖不遶境 大型活動停辦或延期農曆3月媽祖遶境是宗教界一年一度的盛事,其中又以3月19日的大甲鎮瀾宮媽祖遶境規模最大,9天8夜將橫跨4縣市,每年吸引200萬人次參與,但當時國內出現零星社區感染,加上韓國教會爆發群聚感染的前車之鑑,醫師、專家、甚至陳時中都表態籲延期。原本堅決要辦的大甲鎮瀾宮態度逐漸軟化,2月底宣布暫停媽祖遶境,指揮中心隨後也公布公眾集會指引,呼籲人潮密集活動應考慮延期,此後各種大大小小的宗教活動、馬拉松相繼自主停辦,讓台灣至今不曾因集會活動出現群聚感染。6、歐美返台病例釀危機 入境一律檢疫大型活動取消雖然降低群聚感染風險,但3月中旬疫情迅速延燒至歐美各國,在海外旅遊民眾、留學生返台避難潮雙重夾擊之下,台灣在短短7天內暴增79例境外移入病例。為防漏網之魚成防疫破口,指揮中心3月18日宣布提高國境封關管制措施,限制外籍人士入境、所有入境民眾一律居家檢疫14天,此後境外移入病例總算逐漸獲得控制。4月初,一架3月底剛從美國紐約飛往台灣的中華航空班機CI011傳出機上9名乘客確診,指揮中心發現大事不妙,隨即對全機旅客、機組員進行採檢,該班機共有12人確診,均為出現疑似症狀者,所幸空服員、機組員均無人確診。外界注意到,在機上密閉空間工作的空服員恐成染疫高風險族群,國籍航空為了保護空服組員,不僅備有組員專用洗手間,也增添隔離衣、口罩、手套等防護裝備,指揮中心也宣布4月起,空服員執勤時須配戴外科口罩、護目裝備、防水隔離衣及防水手套。7、女公關染疫 酒店舞廳難復業此後國內疫情漸趨穩定,僅有零星本土病例,未料4月8日確診的30多歲家庭主婦,一夜間竟成了台北市酒店女公關,指揮中心考量娛樂場所無法落實社交距離,隔天火速宣布全台酒店、舞廳即日起無限期暫停營業。疫調人員抽絲剝繭、層層追查相關接觸者,截至4月22日監測期滿,這名女公關的接觸者無人染疫,陳時中這才鬆了一口氣,宣布此案結案。但是各縣市卻為了酒店舞廳何時能恢復營業、如何落實社交距離與實名制或實聯制的防疫配套,爭議許久。8、敦睦艦隊群聚 國軍亡羊補牢4月18日正當疫情快速降溫,國內連續2天沒有新增確診個案時,竟傳出剛完成任務從友邦帛琉返台的海軍敦睦艦隊有3人染疫,全艦人員立即召回採檢並集中檢疫,當時全艦隊700多人的假期已邁入第2天,而且散布在全台各縣市,全台民眾頓時陷入恐慌情緒,也讓軍艦未落實通報、無檢驗能力等問題浮出檯面。經艦上與陸上集中隔離檢疫、反覆檢驗抗體,指揮中心釐清個案全都集中在磐石艦上,專家研判病毒來自台灣,且艦上已出現4波感染。除36名病毒核酸檢驗陽性的確定病例,還有8名血清抗體陽性的極可能病例,耗時1個多月調查後,確定查無感染源,宣布結案。為防磐石艦群聚事件重演,國防部已採購17套小型PCR檢測儀,優先部署在執行長期偵巡任務的船艦、外離島,以及6所作戰區醫院,實施早期採檢及初步診斷,以利及時通報應處。
-
2020-06-0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衛福部總柴是真的 與陳時中合拍影片引討論
鼓勵民眾響應防疫新生活運動,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與衛福部狗明星「總柴」拍影片,呼籲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陳時中與總柴互動,引起網友熱烈討論,原來總柴是真的狗。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截至今天為止,成立已140天,總共開了164場記者會。隨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平穩,國內防疫解封,記者會也將從每天舉辦改為一週一次,每天牽動民眾情緒的記者會暫時劃下休止符。下午例行記者會結束後,指揮中心播放一支陳時中與衛生福利部臉書粉絲專頁小編的愛犬「總柴」合拍的影片。陳時中當場還自嘲,大家都注意狗,沒注意人。影片中,陳時中抱著總柴,呼籲民眾一起響應防疫新生活,落實4做法,肥皂勤洗手、保持社交安全距離、打噴嚏摀口鼻、正向防疫。陳時中說,總柴是衛福部小編的狗,非常乖。過去衛福部粉專貼文屢次以總柴當主角,不少網友在衛福部粉專驚呼:「咦?原來總柴是真的狗狗!!!我還以為是布偶」「會動的總柴出現了」「總柴是一隻真的狗,我一直以為只是圖樣而已,總柴太帥了。」
-
2020-06-0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千人以下宗教遶境解封 當地可實聯就能辦
今天開始台灣境內防疫解封,高雄旗山天后宮將在7月中舉辦遶境。疫情指揮中心副指揮官陳宗彥今天說,宗教遶境規模可在千人以下,且舉辦地在當地,有助實聯掌握狀況。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下午記者會宣布,台灣已連續56天(8週)沒有本土武漢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病例,國內防疫正式解封,但邊境仍要嚴管。有媒體提問,高雄旗山天后宮7月將辦遶境活動。副指揮官陳宗彥表示,從今天開始,遶境活動在1000人以下規模可舉辦,旗山天后宮遶境就在旗山當地,陣頭和神轎也都從當地來,原則沒有禁止,且參與民眾採報名制,都可以聯絡到相關的人士。陳宗彥說,有建議旗山天后宮,每天遶境的人數以1000人為原則,也比較好掌握實際參與人數。其他地方的宗教遶境,原則上沒有規定要事先報名,但希望參與人數在千人以下,且辦在當地。也有媒體提到,旅遊業者希望快點開放邊境,可賺外國人的錢。指揮官陳時中則說,開放邊境除了擔心台灣民眾到國外可能染疫,也怕外國人帶病進來,國際旅遊順序會排在比較後面;現在是國內旅遊業擴大內需的好時機,內需也是非常重要的經濟活動。至於後續疫情,陳時中說,嚴陣以待,指揮中心持續有相關監測,至少8成人做好個人防護,台灣就安全。
-
2020-06-0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全球近40萬人死…WHO更新防疫建議:疫區應戴口罩
隨著新冠疫情仍在全球延燒,已超過669萬人確診、近40萬人不治。世界衛生組織(WHO)5日更改防疫建議,呼籲在疫情嚴重的地區、以及難以維持社交距離的地區必須戴口罩。中央社引述法新社報導,世衛公布最新的「口罩使用」建議,像是「誰」應該戴口罩、「何時」應該戴口罩以及口罩的材質等。世衛祕書長譚德塞說:「鑒於最新證據顯示,世衛建議政府,應該鼓勵民眾若在容易傳播、或是無法保持社交距離的地方,像是大眾運輸工具、商店或其他密閉、擁擠的場所,應配戴口罩。」他並建議60歲以上和有潛在疾病的人,在無法保持社交距離時應佩戴口罩。世衛也提到,在疫情廣泛傳播區域,所有在醫療機構工作的人都應使用醫療口罩,而不再僅限於照顧確診病患的醫護人員。此外,口罩至少需有3層才能達到有效防護。這3層材質包括:棉製吸溼性良好的內層、不織布的過濾中間層以及聚酯纖維等製成的防水外層。不過世衛強調,光是使用口罩「無法保護人們免於感染新型冠狀病毒;而感染者應避免外出」。
-
2020-06-0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故宮搶先解封 南北院取消進場人數控管
6月7日防疫規範將鬆綁,故宮表示,從今天起故宮北、南院取消進場人數控管,但會視展場擁擠程度適度疏導遊客,以維持社交距離;觀眾進館仍會維持量體溫及酒精消毒措施。隨著國內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趨緩,並配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6月7日後擴大鬆綁生活防疫規範,讓許多藝文場館看到一線曙光。國立故宮博物院今天表示,即日起將取消進場人數控管,但會視展場擁擠程度適度疏導遊客,以維持社交距離。不過觀眾進館時,故宮仍會維持量體溫及酒精消毒措施,觀眾在場內如無法保持適當距離,將勸導戴口罩,而展場服務人員仍會配戴口罩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