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21 科別.泌尿腎臟
搜尋
內視鏡
共找到
656
筆 文章
-
-
2020-08-20 橘世代.健康橘
腎結石不再是長者專利 醫師建議3種方式徹底清除
根據研究,國內平均每10人中有1人有結石問題,男性又比女性高出2至3倍,甚至有人戲稱「讓男人嚐到生產疼痛經驗」的腎結石。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泌尿科主治醫師陳嘉宏指出,過去較常出現在40歲以上中年者,但近年來越多年輕人也有腎結石困擾,除了透過4指標自我檢查外,也能利用3種方式清除腎結石。結石較常見的是輸尿管結石,約占75%至85%,其次為腎結石,約占15%,近年來有越來越多年輕人因4種壞習慣,包含不吃早餐、缺乏飲水及運動、飲食不當、夜生活過度成為腎結石高危險群。陳嘉宏指出,上班族生活節奏快,長期不吃或不正常吃早餐會導致膽汁長期淤積在膽囊,影響胃酸分泌、膽汁排出,誘發胃炎、膽、腎結石;大量進食醣類及含草酸類食物也會增加腎結石問題。很多上班族,尤其女性,因承受龐大競爭壓力,坐在辦公室的時間都很長,嚴重缺乏運動、造成脂肪過量儲存、工作緊張少喝水,甚至不喝;另外,大量喝酒或是飲用咖啡也會引發腎結石。陳嘉宏表示,腎臟有結石生成時,若石頭靜靜待在原地不動,通常不會有任何不適症狀,許多人都是在健檢時做超音波檢查意外發現,若病患有疼痛感、反覆感染、持續變大、影響腎功能等4種情況,就要積極處理。通常病患被告知有腎結石後,一定會問,「需要去做震波碎石嗎?」陳嘉宏表示,目前清除腎結石最常使用的體外震波碎石術、經皮腎造廔取石術、軟式輸尿管鏡碎石術等3種方式,各有優缺點。陳嘉宏分析,體外震波碎石術是使用X光或超音波定位,再以體外震波打碎,優點是非侵入性治療,門診就可施作,免住院,缺點是無法處理超過2公分、太硬的結石,沉在下腎盞的結石,也不易擊碎及排出。肥胖者震波穿透距離較遠,碎石效果不理想;正服用抗凝血劑的病人不適合做體外震波,可能引發出血;孕婦也不能做,可能傷害到胎兒。經皮腎造廔取石術又稱「鑽洞取石」,從後腰部打洞放入導管,經導管使用超音波或雷射擊碎結石,再用取石鉗夾出碎石。優點是可處理2公分以上較大結石,清除也較為徹底,缺點是會留傷口,又因腎臟血液豐富,術後需放置引流管引流血水,疼痛感強烈、恢復期長,需住院約5至7天。若結石不只1顆且分散,就須多打幾個洞。而軟式輸尿管鏡碎石術則為近10年發展出的方法,主要處理2公分上下的結石,針對體外震波不易定位的結石也能擊碎,若同時有好幾顆結石甚至是兩側腎臟結石,都可一併處理。軟式輸尿管鏡是一種可彎曲270度的內視鏡,從膀胱經輸尿管到腎臟,搭配雷射及取石網,將腎結石打碎撈出。優點是沒有傷口、恢復快,住院3天就可出院,缺點為器械精密,需部分負擔、有輸尿管狹窄問題、無法全身麻醉、心肺功能不佳的人不適合。陳嘉宏舉例,一名病患阿海長期受腎結石所苦,雖做過體外震波,但結石太硬又卡在腎臟深處,改做軟式輸尿管鏡碎石術後才取出結石,完全不留傷口,術後沒幾天就可正常上班,一舉解決多年困擾。儘管這3種方式為目前常用清除腎結石的手術,但陳嘉宏提醒,每天攝取足夠水分,才是預防結石的不二法則,結石最怕細菌感染,最壞情況可能產生敗血症。精選延伸閱讀↘↘↘。排出咖啡色尿液!8點檔男星忍痛一流!結石忍8年...。喝豆漿會養大子宮肌瘤?手術摘除後是否會復發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8-17 科別.耳鼻喉
大吃大喝後嘔吐正常?醫:發生這事死亡率幾近100%
65歲楊先生日前與許久未見的親友相約吃火鍋、喝酒,一個晚上大吃大喝,相談甚歡,返家後因酒醉不適,如廁嘔吐,但胸口卻突然一陣劇痛,慘叫一聲後便不省人事。家人發現他遲遲沒出來,前往查看,才趕忙將昏迷的他送至醫院急診,施予急救並緊急照會胸腔外科,診斷為「自發性食道破裂」,且已引發敗血性休克,立即執行緊急手術搶救。自發性食道破裂 易發生在大吃大喝且酗酒後嘔吐食道上接咽喉、下接胃,是具有輸送食物功能,由肌肉組成的通道,長約20至25公分。台北慈濟醫院胸腔外科程建博主任指出,「食道破裂」多見於胃鏡、食道鏡等侵入性檢查處置造成的傷害,而「自發性食道破裂」則較少見,一般容易發生在大吃大喝且酗酒後嘔吐的人。因食道下段左後方的生理結構較薄,當吃進過多食物及酒精,腸胃蠕動變差,胃部膨脹,一旦嘔吐,喉嚨緊縮、胃部壓力往上擠壓,食道壓力劇增,即有破裂風險。然而,食道破裂的診斷必須倚賴病人的病史及胸腔影像檢查,當肺部影像發現肋膜腔有積氣、積水時,加上病人有大吃大喝、嘔吐等病史,醫師便會強烈懷疑食道破裂,進而造成食物從胃流到胸腔內的可能。以楊先生為例,程建博主任先以內視鏡檢查病人胸腔內部的狀況,在肋間開一約5公分的小傷口,清除食物、油漬、胃液,再以生理食鹽水大量沖洗整個胸腔,確定乾淨無殘留物,才能進行修補。考量術後病患無法由口進食,在手術時為他做一空腸造廔,以方便灌食、提供營養;術後,放置胃管引流,密切觀察是否有癒合不佳的滲漏情形;十天後,再行食道攝影,確定沒有滲漏、逆流、狹窄,即能採軟質、流質飲食;一個月後則能恢復正常飲食。食道破裂未即時治療 死亡率幾近100%程建博提醒,食道破裂若未即時發現而拖延治療時機,恐因食物、胃液積聚胸腔內,引起嚴重發炎反應,甚至導致敗血症,死亡率幾近100%。因此,在大量進食、酗酒、嘔吐後胸口劇烈疼痛、不適,即懷疑食道破裂可能,須盡早就醫,施予手術治療治療、修補,以提高治療成功的機會。最重要的一點,則是應盡量避免暴飲暴食與酗酒,以免因此造成腹脹嘔吐而傷及食道,危及生命。延伸閱讀: 「火燒心」未必跟胃有關! 盤點8大症狀恐是心臟血管出問題 食道癌最愛這3樣東西! 除了戒掉,日常還要做這些事預防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0-08-16 科別.骨科.復健
健保大數據/頸椎椎間盤病變 4大醫療院所
三軍總醫院頸椎手術選擇多 內視鏡全台少有全國「頸椎椎間盤病變」門診就診人數,由骨科聞名的三軍總醫院奪冠,成為排行榜前三名中唯一的醫學中心。三軍總醫院脊椎骨科主治醫師陳秋銘分析,可能與三總在頸椎手術治療方面,相較於其他醫院有更多元手術選擇有關,甚至連目前台灣少有人在做的頸椎內視鏡都可提供服務。陳秋銘解釋,三總頸椎手術方式選擇多,可以為患者提供最適合的手術,治療滿意度高,做出口碑。再加上三總本身就以骨科聞名,自然吸引不少頸椎、肩膀、後背疼痛的患者就醫。另外,國軍弟兄負重容易出現腰椎椎間盤突出問題,到三總就診,可能也會連帶發現頸椎問題。一般醫療院所執行人工頸椎手術多為脊椎融合術、頸椎椎間盤切除術或微創手術。陳秋銘說,頸椎內視鏡手術相對上述傳統手術是較新穎的方式,國內很少有醫院有在做,但三總有培訓相關專業醫師及設備。頸椎內視鏡手術雖無健保給付,但術後傷口僅1公分,是現有頸椎手術中最微創。但頸椎內視鏡手術並非每位患者都適用,陳秋銘表示,內視鏡手術專門治療頸椎椎間盤突出,且可否使用全視病灶位置而定,椎間盤突出位置在後外側才適合。若是椎間盤突出在前位或有頸椎狹窄問題,陳秋銘建議選擇傳統手術,如脊椎融合術、頸椎椎間盤切除術等較為合適。患者在選擇手術方法前,務必與骨科醫師討論。 林口長庚避免頸椎疾病 不要墊高枕頭治療頸椎椎間盤病變手術以脊椎融合術、椎間盤切除術為主要手術方式,而這兩種手術執行數都由林口長庚奪下冠軍。林口長庚骨科部脊椎科主任賴伯亮表示,頸椎椎間盤病變隨著人口老化加上「低頭」的不良習慣,加速疾病的發生,其餘的原因多為外傷所致。頸椎椎間盤病變最常使用的兩種手術為脊椎融合術、椎間盤切除術,兩種皆是從脖子前側的頸椎周邊肌肉畫開傷口,脊椎融合術則是利用顯微鏡放置人工墊片或是患者自身骨頭,以放鬆肌肉,改善神經狹窄導致的四肢麻痛感。椎間盤切除術則是磨掉椎間盤突出處,再視需求植入人工椎間盤。賴伯亮表示,林口長庚對於這兩種手術都有專門團隊,包含腦神經外科、脊椎科醫師等,主要的顯微鏡設備足夠,且複雜的頸椎椎間盤病變,也都能搭配不同的團隊處理。賴伯亮表示,頸椎椎間盤病變常被誤為五十肩,常有診斷錯誤,導致開錯位置送來林口長庚協助的案例。他呼籲,民眾盡可能預防頸椎椎間盤病變,降低低頭看手機、電腦的時間,特別是不要墊高枕頭,頭部跟身體呈現「L型」,此舉是頸椎椎間盤病變患者最常做的動作。當手部、肩頸麻痛感超過兩個月,透過復健等方式都沒辦法改善,就得懷疑是其他疾病引起。高雄七賢脊椎外科全程顯微手術 確保病患安全高雄七賢脊椎外科醫院是全台第一家獲衛福部核准創設的脊椎外科醫院,醫療設備比照醫學中心等級,吸引不少患者求治。院長黃旭霖表示,醫院除以高頻熱凝療法治療頸椎問題,更採用顯微手術置換人工頸椎,安全性更高。3C產品盛行,低頭族增多,不只年輕人滑手機滑到頸椎出毛病,銀髮個案也愈來愈多。有人因頸椎退化或壓迫神經,痛到手臂乏力,最終接受人工頸椎置換,七賢脊椎外科一個月就開幾十台刀。副院長蔡東翰表示,頸椎有七節,統管的神經系統僅次於大腦。一般頸椎造成的病變約可分為神經根型、脊髓型、自主神經型多種,輕則手麻、畏光、頭痛、胸悶,嚴重的會下肢癱瘓,多數醫院只注意到神經根型、脊髓型症狀,七賢脊椎外科則注意到較少被關照的交感神經型,解決許多病患困擾。院長黃旭霖表示,醫院除器械設備及「護病比」比照醫學中心等級,更網羅神經外科專業團隊。脊椎治療部分發展無鋼釘手術,開頸椎也採用顯微鏡手術,全程在顯微鏡底下操作,病人安全更有保障。黃旭霖說,過去置換人工頸椎,是將椎間盤切除再融進骨塊,骨塊分為自費及健保給付;另種選擇是換上陶瓷等材質的「活動關節」,不過費用偏高。不管哪種,手術時間及安全性都差不多,患者可視經濟能力決定。新北市佑達骨外科診所找到問題根源 才能對症解痛根據健保署資料統計,位在新北市永和區的佑達骨外科診所,是基層診所頸椎椎間盤病變門診人數第一名。院長蔡宗穎表示,診治上會先了解病患不舒服的臨床徵狀,再從病痛的源頭治療,如果單純治療疼痛部位,並沒有解決病患的問題。「許多病患照了X光片無異狀,但身體還是不舒服。」蔡宗穎指出,一般民眾就診都會照X光,若無大礙醫師就會開藥、叮囑多休息。但很多問題並不是靠吃藥就能解決,身體的軟組織或韌帶受傷,無法靠X光找出來。蔡宗穎說,除了X光,還會配合超音波檢查,例如,病患腳踝扭傷,還會有撕裂傷,就可透過超音波定位出受傷確切位置,增加治療效果。他舉例,上班族因長時間久坐,覺得膝蓋不舒服,但其實根本問題是在臀部,因骨盆不穩造成臀部的薦髂韌帶受傷,因為不舒服進而改用大腿外側筋膜活動,才導致膝蓋磨損疼痛。他說,如果是扁平足治療,會看足弓是否對稱,但問題在於小腿肚筋太緊、有沾黏,或足弓不正內翻導致腳背延長,筋膜才會被拉扯。病患感覺到「疼痛」是結果,醫師要像偵探一樣找病痛源頭。蔡宗穎表示,只有10%的病患需要手術治療。一般診所會建議病患多休息,但他認為,要找到病患的「弱連結」,加強比較弱的部位,讓筋膜放鬆,搭配物理治療等一條龍治療,讓關節活動穩定度更好,進而得到改善,這也是診所的治療特色。
-
2020-08-14 科別.骨科.復健
腰酸背痛別輕忽,有可能是椎間盤突出 8種方式可治療!
小廷是個有運動習慣的年輕男性,一次重量訓練後忽然感覺到腰酸背痛,起初認為只是訓練過量不以為意,認為只要休息自然會好轉,然而休息超過一個月不見改善,後續更有下肢無力、痠麻等症狀甚至影響正常生活作息,至醫院就診才發現竟是椎間盤突出...淺談椎間盤突出(HIVD)脊椎骨與脊椎骨之間有軟骨充當緩衝墊,這種軟骨就稱為椎間盤。椎間盤構造又分為內部的髓核與外圍的環狀纖維,當外圍環狀纖維產生破裂,造成髓核突出或者椎間盤變形、移位或破裂就會壓迫到附近的脊髓與脊神經,稱為椎間盤突出,可能就會造成患者症狀不適。突發性的椎間盤突出以青壯年者居多,有人統計20-50歲者達70%以上;男性多於女性(約4-6:1)。造成椎間盤突出的原因與危險因子 ●年紀:好發於20-50歲●姿勢不正確、彎腰駝背、滑手機頸椎前傾●肥胖:體重過重,腹部突出導致腰椎壓力承受增大●腹肌背肌肌力不足或健身姿勢不正確:肌肉無力導致椎間盤支撐力不足壓力過大,容易造成椎間盤突出椎間盤突出的症狀下背疼痛是椎間盤病人來求診最常見主訴,然而並非有下背痛的患者皆有椎間盤突出,較常見的特徵症狀有●有明顯舒緩與加重因子:噴嚏、咳嗽、彎腰加劇、躺下舒服●合併有神經症狀:疼痛輻射至腿足、小腿、大腿後側有抽搐痛、患肢皮膚上發麻、感覺異常、下肢遲鈍、深部肌腱反射減弱、坐骨神經痛●長期症狀造成姿勢上的變異:向健側傾斜、站立時骨盆傾斜●如病程拉長則有晚期症狀:背後看起來扁平、腿部肌肉無力萎縮、反射消失。疾病如何診斷病人來求診後,診間內會理學檢查作初步診斷,常會發現有: ●坐骨神經上深部觸診會感壓痛●受影響神經根皮節之客觀性感覺喪失●仰臥直抬腿測試(Single leg raise test; SLRT):仰臥在床上將腿伸直,抬起其中一腳,抬起的過程中讓臀部緊貼在床上。正常抬起的角度可至70度以上,如果抬起角度於30-70度時出現明顯的疼痛加重,可能是椎間盤突出。●影像檢查包含: X光片、脊椎攝影、核磁共振攝影(MRI)、電腦斷層掃描(CT)等,醫師會依照病患之症狀與診斷安排適當的影像學檢查。 治療方式●保守治療:椎間盤突出的治療多從完整的非手術治療計畫下開始,如非手術治療的復原不佳或持續惡化則需要手術治療。約80%的椎間盤突出可在保守治療下有良好預後●休息:在急性期盡量臥床休息、減少平時活動量,減少患部承受負重的活動。藉著減少患部承受正常負重的活動所形成的壓力,來緩解疼痛,同時減少髓鞘內壓力,如此通常可使突出之椎間盤自刺激神經根的位置上離開。纖維環裂縫可能形成疤組織,因此可以防止椎間盤繼續突出。●藥物治療:適當止痛藥物可以緩解疼痛、鬆弛肌肉,減緩病患急性期不適。除了使用藥物外還可以配合深部超音波熱療法與局部熱敷來緩解疼痛、鬆弛肌肉●物理治療:在急性期疼痛緩減後,可進行適當的運動訓練背部肌肉、核心肌群等,如仰臥起坐、將骨盆抬高及膝胸運動等幫助椎間盤穩定脊椎穩定度●矯正姿勢:養成正確的姿勢(包括站姿、坐姿與行走姿勢),減少復發的機會●運動:動作應平穩緩慢,不可快速,持之以恆才有效。在做運動時,如果疼痛增加或症狀變明顯應馬上停止該運動●手術治療:當個案對保守療法不發生反應時,或是神經功能障礙日趨嚴重造成運動或感覺麻痺、括約肌控制能力喪失、垂足、疼痛嚴重,影響到個案之日常生活以及工作時,則必須採用手術治療來緩解病況。研究統計指出,手術治療有90%左右的成功率。●微創內視鏡脊椎手術: 隨著醫療進步與符合現代人生活需求,目前針對椎間盤突出使用微創內視鏡手術已經成為趨勢。相較傳統手術的優勢包含:傷口小破壞少、失血量少、住院與復健期縮短與併發症較低等好處。目前常用技術有單通道內視鏡手術與雙通道內視鏡手術,傷口約在1公分左右(一塊硬幣直徑約2公分),都能達到良好的手術效果。 小突出大影響多數病患可以保守治療治癒,然而對保守治療效果不彰或嚴重個案仍需要手術介入。本院脊椎骨科是台灣最早鑽研脊椎內視鏡手術的先驅之一,長期致力於發展微創脊椎手術,透過小傷口微破壞解決大問題、嘉惠病人。不僅於老年患者,椎間盤突出也是年輕人下背疼痛的常見原因之一;小小的椎間盤突出就可能造成病患極大的症狀與生活困擾。各位朋友如有下背痛的問題或者擔心有椎間盤突出的情形,請洽專業醫師尋求完整的治療計畫,也歡迎到本院骨科部脊椎外科讓我們為您做進一步的診療與諮詢。
-
2020-08-14 科別.耳鼻喉
喉嚨卡卡、常清痰...症狀與胃食道逆流相似! 但「這病」光坐著就難受
喉嚨常感到有異物感、喉嚨很卡、持續有痰,且常要清痰?甚至是聲音開始出現沙啞,是不是喉嚨有長腫瘤?又或者是胃食道逆流惹的禍?當心!這些症狀都是咽喉逆流症(LPR)造成的。咽喉逆流症坐著就有逆流感受 胃食道逆流躺著症狀才明顯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耳鼻喉科主治醫師上官瑋娟解釋,相較於胃食道逆流症狀,咽喉逆流症患者坐著就會有咽喉逆流感受,而胃食道逆流病患是躺著症狀才較明顯。上官瑋娟說,咽喉逆流症的病因,有些學者認為是上食道括約肌問題,且咽喉逆流約佔耳鼻喉科門診10%病患人數。而胃酸逆流通常是由於含酸性物質,除了鹽酸之外還含有酶(特別是胃蛋白酶)、食物殘渣、膽酸和細菌。逆流發作也可能涉及液態胃內容物,特別是在食道下部,咽喉逆流有學者提出主要是氣態之細小氣態膠體(aerosol),暫時性的下食道括約肌鬆弛也可能誘發此情形,一旦氣態膠體到達喉咽,就很容易接近鼻腔、鼻咽和下呼吸道。 治療咽喉逆流症 藥物無效才考慮手術 咽喉逆流症的診斷,大多數患者是根據臨床症狀、內視鏡檢查進行診斷,並輔以消化道酸鹼值監測(pH monitor)。門診上可用軟式或硬式喉鏡檢查喉咽部位,在喉鏡下,常會有喉咽部位的紅斑或水腫;而Belafsky等學者提出咽喉逆流症狀評量分數 (RSI)大於13以上及咽喉逆流內視鏡檢查評量分數(RFS)大於七分以上,亦可以輔助臨床醫師進行診斷。 針對咽喉逆流症的治療,上官瑋娟指出,應先從飲食及生活習慣調整,如戒菸、減少酒精、碳酸飲料、咖啡,以及高脂肪食物攝取,而在睡覺時可讓床頭抬高,還有餐後三小時內避免躺下來。除此之外,透過藥物減少逆流的次數以及改善食道功能;一切都無效時,才考慮進行外科手術治療。 咽喉逆流症狀評量分數Reflux Symptom Index (RSI) 聲音沙啞或有嗓音問題 0 1 2 3 4 5 清喉嚨習慣 0 1 2 3 4 5 過多的喉嚨分泌物或鼻涕倒流 0 1 2 3 4 5 吞食物、液體、藥丸有困難 0 1 2 3 4 5 吃完飯或躺平時會咳嗽 0 1 2 3 4 5 呼吸困難或有窒息感 0 1 2 3 4 5 令人討厭的或困擾的咳嗽 0 1 2 3 4 5 喉嚨有異物感 0 1 2 3 4 5 胸痛、心灼熱感、消化不良、或胃酸上升 0 1 2 3 4 5 依症狀嚴重度區分:0分-無此問題;5分-此問題極嚴重參考文獻:Belafsky PC, Postma GN, Koufman JA.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of the Reflux Symptom Index (RSI). J Voice 2002; 16: 274–77.  延伸閱讀: 咖啡、甜食不是「火燒心」唯一凶手! 飯後2行為也NG 打嗝也與胃食道逆流有關! 防症狀加劇4習慣要躲開
-
2020-08-09 科別.呼吸胸腔
咳血遲遲未癒,竟是這原因導致!
年約六旬的黃女士,自述咳血、喘的症狀長達10年,一直被當作支氣管擴張症治療。一次電腦斷層檢查意外發現左下肺葉3公分黑影,追蹤近2年又長到1倍大,同時咳血次數增加、肺部也反覆發炎感染,必須住院打抗生素治療。 因病情未能好轉,轉而到臺中慈濟醫院詢問第二意見。胸腔外科主治醫師柯志霖推斷黑影疑似腫瘤或肺膿瘍,為求謹慎,安排電腦斷層動脈血管攝影,驚見病人左下肺與橫膈膜間,存在一條異常血管,確認為「游離肺」。柯志霖表示,「游離肺」是先天肺部發育異常疾病,分為「肺外游離肺」及「肺內游離肺」」。「肺外游離肺」通常發生新生兒,因症狀明顯易被診斷;「肺內游離肺」則發生在成人居多。「肺內游離肺」的患者近8成是肺臟除了肺動脈供應血液,還多出一條胸主動脈分支的血管。由於主動脈血壓血流大,以致肺臟積血,進而產生咳血、喘、肺部反覆發炎等症狀。柯志霖指出,黃女士的游離肺個案之所以「極為罕見」,是因為大多數游離肺病人致病的血管是從胸主動脈過來,而黃女士致病機轉則是因胃的左胃動脈跑上來到肺臟形成游離肺。他解釋,一般人胸主動脈進入腹腔後會分支為左胃動脈,但患者的左胃動脈卻又出現異常分支,並在腹腔繞了一個髮夾彎,經橫膈膜鑽回胸腔進入肺臟,多出來的血管使肺部出現多種症狀。柯志霖採用單孔式胸腔內視鏡微創手術,替病患切除左下肺葉,縫合左胃動脈血管,處理胸腔多處沾黏,手術歷經4小時完成,手術傷口直徑約4公分,出血少、恢復快,切除病灶後不再有咳血症狀,已經能享受大口呼吸的暢快。他強調,引起咳血病因很多,通常是咳嗽太用力,口腔或咽喉的黏膜破裂而出血,一般人不需要特別擔心。
-
2020-08-05 癌症.抗癌新知
關於癌症治療迷思!醫師是依個人喜好選擇治療方法嗎?
「醫師是依個人喜好選擇治療方法嗎?」我偶爾會被問到這個問題。事實上,醫師不會一開始就直接判斷「把它切除吧!」或是「給這名病人抗癌藥物試試看吧?」如同我在第一章談過的,切除手術的前提必須是「切掉後能痊癒嗎?若是能延長壽命的話就切除」。什麼情形的患者需要開刀?什麼情形的患者不需要開刀而是投以抗癌藥物治療?這些都是按照「指引」來決定。絕對不會是看醫師的心情或行事風格而決定。因此,投以抗癌藥物的治療也不會是按醫師的喜好來決定。而是根據世界上所有國家的研究結果來決定「這名患者是否適合抗癌藥物?如果適合,最好的抗癌藥物是什麼?」本章節將一五一十地跟大家談談癌症的治療方法是如何決定的?首先,先介紹癌症療法的種類。談到有關癌症的治療,所有相關書籍一定會羅列「三大療法」,並以這三大療法做為治療癌症的主要方法。1. 手術2. 抗癌藥物(=化學療法)3. 放射線治療除此之外還有「內視鏡治療」和「免疫療法」等各種治療方法,為了讓各位更容易了解,就以前述三種療法來思考。以下先簡單說明三種療法的差異。「手術」顧名思義是指「開刀切除不好的部分」,「抗癌藥物」則是以藥物消滅癌細胞,而「放射線」即是照射放射線消滅癌細胞。無論是哪一種治療方法都各有利弊,不過,接下來我將談談最重要的部分。那就是,「將這三種治療方法互相搭配使用時,根據癌症的種類不同就會有完全不同的搭配方法」。再者,「也會根據癌症發展到哪個階段進而改變其治療方式」。由於很少看到有相關書籍談論到這一點,因此,我想在這裡跟各位談一談。什麼是癌症的期數?在具體舉例說明之前,先解釋在醫學上用來表示癌症發展到哪個階段的「期數」。當我們罹患癌症時,一定會聽到醫師跟你說「你的某某癌是第X期」。期數的意思就是指「發展程度」,分0∼4期,0是最早期,4是末期。為方便讀取,通常會用阿拉伯數字的「1」「2」來記錄,不過最常用的還是羅馬數字的「Ⅰ」「Ⅱ」「Ⅲ」「Ⅳ」。一般人可能都不清楚,其實,期數會根據癌症的種類而有完全不同的規則。換言之,大腸癌有大腸癌專用的期數,胃癌有胃癌專用的期數。絕大部分都是世界通用的期數。早期癌症如何治療?那麼,「將這三種治療方法互相搭配使用時,根據癌症的種類不同就會有完全不同的搭配方法」是什麼意思呢?我以我的專門領域「大腸癌的治療」來說明。假設某位病患檢查出罹患了最早期的0期大腸癌。他的癌細胞只生長在大腸的最裡面(稱做黏膜的地方)。在淋巴結或是其他臟器都沒有發現癌細胞。因此這名病患的首要治療選項是「內視鏡治療」,這是一種利用大腸鏡進行治療的方式。內視鏡起初只是一種查看腸子內部的細長型鏡頭,而現在的內視鏡搭載多項功能,其功能之一就是從鏡頭的旁邊伸出一個像是圈圈的東西,從這裡釋放出電流並切除癌細胞或是瘜肉。這個圈狀物也能再收回到鏡頭旁邊。這名病患的癌症治療就到這裡結束。之後則是每隔數個月到一年,接受大腸鏡或是CT檢查來看看是否再度復發。第Ⅲ期癌症又該如何治療?至於大腸癌第Ⅲ期的患者又該如何進行治療呢?如上圖所示,癌細胞已經深深地長進大腸壁裡,而且也已轉移到旁邊的淋巴結。順道一提,轉移到旁邊的淋巴結時,通常還不適用於遠端轉移治療。當被診斷為第Ⅲ期時,無論是要在日本還是在全球任何一個國家接受治療,醫師會建議採取的方式是手術。那麼,為什麼不能做跟第0期一樣的內視鏡治療呢?關於這個問題有兩個理由。第一,因為癌細胞太過深入到大腸壁裡面,若是以內視鏡切除的話,會使腸子出現孔洞。腸子一旦破洞,腸子裡面的糞便會跑到整個腹腔造成腹膜炎。腹膜炎的病患,肚子會劇烈疼痛且發燒,放著不理會有致命的危險。第二個理由是,內視鏡無法切除遭到癌細胞轉移的淋巴結。但,淋巴結若是在癌細胞附近,開刀的時候就會一併摘除。如果轉移在可切除的範圍內,屬於第Ⅲ期;若是更遠的淋巴結轉移就是第Ⅳ期。手術結束後,醫師會將切除下來的腫瘤拿去做病理化驗。當化驗確定為第Ⅲ期時,會在術後的一、二個月,等身體恢復元氣時再開始使用抗癌藥物。這是因為「使用抗癌藥物會降低復發的機率」,此法也是透過大規模研究獲得的結果。因此,無論是哪一間醫院哪一個醫師,通常都會使用抗癌藥物。當然也有例外的情形:不想使用抗癌藥物的患者、癌症之外還有其他疾病導致全身狀況不佳的患者。前面已舉出大腸癌第0期與第Ⅲ期的具體例子,若是其他癌症又另當別論。像這樣的治療組合,主要還是依「指引」來進行。關於指引將在下一節繼續說明。本文出處/摘錄自蘋果屋出版《癌症醫師的真心話》
-
2020-08-04 該看哪科.婦產科
孕婦患尿結石易早產或提前破水 醫提醒需大量補水
夏天炎熱水份易快流失,近期因尿路結石的病人顯著增多。聖保祿醫院日前照護1位懷孕17周的尿路結石孕婦,過程為保護胎兒安全,不能使用X光、輻射照射等,經婦產科、泌尿科及麻醉科醫護團隊合作,母子均安。聖保祿醫院指出,一名家住中壢37歲的小文,婚後多年好不容易才懷孕,家人很開心要迎接新生命,不料懷孕17周的小文,卻出現發燒及右側腰痛不適,前往住家附近的婦產科診所就醫,醫師認為小文須上轉醫院,接受進一步檢查確認病因,小文轉而至醫學中心就醫,經檢查發現是尿路結石,須進行尿路碎石治療。不過醫學中心住院病床尚須等候,小文擔心病情會影響胎兒健康,希望能盡快接受尿路碎石治療,轉診至聖保祿醫院治療。聖保祿醫院泌尿科醫師張伸光表示,小文因右側輸尿管結石,造成尿路阻塞,曾高燒至39.5度,尿路結石不能輕忽,除了痛起來要人命,更有可能引發嚴重的併發症。孕婦的尿路結石治療,通常要避免流產,且注意不傷害胎兒,以超音波檢查為主,無法用X光攝影確認結石位置與大小,所有用藥都要小心。張伸光和小文家人共同討論治療方式,決定捨棄常見以X光定位的體外震波碎石法,而採取輸尿管鏡碎石法,以內視鏡方法將結石擊碎,再由多喝水由人體排出體外。治療過程麻醉科選用對胎兒影響較少的麻醉藥,婦產科則隨時監測胎心音,密切觀察胎兒變化。聖保祿醫院婦產科戴維琛醫師指出,經婦產科與泌尿科密切合作,已成功治療多位孕婦尿路結石的案例,有些結石比較小,採取大量喝水及藥物輔助治療,可順利將結石排出。他說,懷孕期的泌尿結石,常發生在懷孕第5至6個月,由於天氣炎熱,人體大量出汗、水分補充不足,尿液濃縮促進尿液中晶體沉澱,形成結石,結石會引起輸尿管阻塞,造成尿路感染風險增加10%至20%,引發早產或提前破水的機率約增加2到3倍。醫師呼籲,每個人日常都應該多喝水、多排尿,預防結石發生。懷孕時結石只要適當治療,可避免併發症,對寶寶也不會有太大影響,一旦發現腰痛、血尿、排尿疼痛、發燒等症狀出現時,應儘快就醫治療。
-
2020-08-04 科別.一般外科
騎車還在戴4分之3罩安全帽?他用自身經驗告訴你下場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26歲林姓男子和友人聚餐結束後,騎機車返家途中與自小客車對撞,送醫後發現顏面多處骨折,導致下顎骨喪失咬合能力且有持續出血風險,經內視鏡輔助進行左側下顎骨髁頭區骨折復位及固定手術,恢復期短且幾乎看不見疤痕,現已順利入伍從軍。林男表示,今年3月騎車行經彰化市郊與小貨車對撞,當時戴著4分之3罩安全帽、車速約50公里,撞擊當下向左前方飛出,因撞擊力道猛烈而短暫失去意識,醒來後發現自己滿嘴是血、感覺下顎多處位移,嘴巴打不開也無法言語,只能發出氣音。緊急送往彰化基督教醫院急診,X光檢查發現左側下顎骨髁頭區、右側下顎骨副聯合處骨折,導致下顎骨咬合喪失,無法行使正常咀嚼功能,加上下顎骨多處骨折有出血的風險。台灣發生顏面骨骨折與交通事故有關 以機車事故占大多數收治該病例的彰基口腔外科醫師林楠瑾表示,在台灣發生顏面骨骨折的原因多與交通事故有關,又以機車事故占大多數,尤其中彰地區的比例相當高。以下顎骨髁頭區而言,這幾年都占下顎骨骨折的20%至30%左右,需要開刀的案例約有6至7成,近幾年都從原本的「閉鎖式復位」轉為難度較高的「開放式復位」,使用骨釘骨板固定,以達到更好的術後功能,並減少術後上下顎間固定時間,達到更好的術後舒適度。但是有文獻指出,由耳前或耳後切線位置去接近斷裂處,短暫傷到顏面神經的機率仍有1%到10%,雖然多半都會在半年內恢復,但仍可能影響這段時間的生活品質。內視鏡輔助骨折復位及固定手術 降低顏面神經受傷機率因此,林楠瑾醫師此次即選擇以內視鏡進行骨折復位及固定手術,可大幅降低顏面神經受傷機率,並達到無疤痕手術目的。術後3天可出院,在2周後展開復健。此外,對於外科手術的輔助,彰基引進192切電腦斷層掃瞄儀,有利於醫師在手術後隨即為病人進行電腦斷層掃瞄及術中的手術導航,避免傷到重要器官或是解剖構造。林男表示,自己非常滿意手術結果,積極配合復健約2個月時間,現在口腔開闔程度與受傷前差異不大,且兩側也幾乎看不見手術疤痕。有感於這次車禍中,4分之3罩式安全帽無法充分保護效益,因此重新選購全罩式安全帽,希望未來騎車出入平安。林楠瑾提醒民眾,有台灣本土的研究指出,安全帽的選擇與交通安全有顯著關係,台灣機車事故中引起顏面骨骨折的傷患,幾乎全部都是配戴半罩式和4分之3罩式安全帽;由此可見,全罩式安全帽才能有效防護;政府未來應該就大眾運輸及交通安全法規進行宣導,努力降低機車交通事故的發生。(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兒童安全座椅降7成死亡率! 4使用小常識你對了嗎? 搭車不愛繫安全帶? 當心這危險讓你只能在輪椅上度過下半生
-
2020-08-03 科別.耳鼻喉
美國病童罹乳突炎 跨國遠距醫療微創內視鏡手術治療
一名7歲的孩童從小就有反覆性中耳炎及聽力損失的問題,去年發生嚴重的抗藥性細菌感染,在美國接受治療以為病情已獲得控制,隨後跟隨父母來台居住,沒想到耳朵繼續流膿、耳後部分紅腫熱痛,頭痛甚至聽損加劇,就醫後透過純音聽力檢查,耳咽管功能檢查及核磁共振檢查,確診為「反覆性中耳炎合併難治性乳突炎」,經醫師施以「中耳微創內視鏡併上隱窩乳突鑿開手術」及「耳咽管微創內視鏡手術」,病童耳朵已沒有流膿紅腫等問題,聽力也從原本的中重度聽損提升到輕度聽損。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耳鼻喉科主任王堂權表示,由於此病童在美國長期就診,為了更深入了解病童的病史,在家屬的同意下,利用「聽覺輔具之智慧遠距系統」平台,同步掌握病童在美國的病史、處置、檢查參數、助聽器的數據等,透過跨國會議以及會同感染科討論後,進行精準的微創手術。王堂權指出,乳突炎屬於中耳炎的併發症之一,中耳炎治療未果、中耳腔感染化膿、耳咽管長期功能不良,都是促使發病的原因,因乳突腔與腦組織只有薄薄的一層骨板分開,一旦發生乳突炎,若沒有立即治療,細菌就有機會進入腦部引起腦膜炎、腦膿瘍或腦靜脈竇栓塞等,嚴重者甚至可能死亡。「中耳暨乳突腔微創內視鏡手術」是經由外耳道自然孔進行手術,清除乳突腔發炎性肉芽及壞死組織,不像過去傳統手術需要剃頭髮及耳後切開6公分傷口,此手術利用內視鏡克服外耳道狹窄彎曲容易遮蔽視野的問題,也無外在傷口,術後不必頭部壓迫包紮,大幅降低術後頭部悶脹不適,耳後也不會出現麻木及疼痛感;「耳咽管微創內視鏡手術」,也是經由鼻腔自然孔手術,進行耳咽管功能重建,改善中耳腔及乳突腔的壓力調節機制,以及引流中耳腔積膿等問題。王堂權說,在合併以上兩種手術,讓病童沾黏阻塞的耳咽管得以暢通,也清除中耳及乳突腔的肉芽和壞死組織,重建耳朵的正常通氣機制及同步改善乳突腔的引流功能,目前病童聽力慢慢改善中。
-
2020-08-02 科別.消化系統
健康醫點靈/喉嚨卡卡 可能胃酸逆流咽喉
「喝咖啡、吃甜食,又讓你胃食道逆流了嗎?」廣告強力放送,許多人對胃食道逆流已不再陌生,卻可能不知道,胃酸逆流不只會侵蝕食道,還可能出現「咽喉逆流症」。若覺得喉嚨卡卡,怎麼清都清不乾淨,要當心可能是胃酸逆流咽喉作怪。咽喉逆流患者在耳鼻喉科很常見,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耳鼻喉科主治醫師上官瑋娟說,門診中這類患者約占一成。患者求診,常因喉嚨有異物感、感覺很卡,或總覺得有痰,常擔心是否長了腫瘤,讓東西卡在喉嚨裡,希望進一步檢查。上官瑋娟說,也有患者出現聲音沙啞、呼吸不順等症狀,或吞藥丸、喝液體時有些困難,患者不易聯想到和咽喉逆流有關。咽喉逆流症,就是胃酸或胃的內含物逆流到咽喉,造成不適。食道有上、下兩個括約肌,下食道括約肌出問題,導致胃食道逆流,若上食道括約肌功能異常,就是咽喉逆流。她說,食道括約肌出了問題,讓胃酸或胃內容物出現在不該出現的位置,會刺激、侵蝕黏膜,由於咽喉較脆弱,耐酸性不如食道,或像胃壁那般強韌,咽喉逆流患者不見會出現胃食道逆流症狀,如胸口灼熱、火燒心等。此外,胃食道逆流患者躺著症狀較明顯,咽喉逆流症坐著就會有症狀。以喉頭內視鏡檢查咽喉逆流患者,可見喉咽部位有紅斑、水腫,甚至出現肉芽組織等。上官瑋娟說,若長期放任不管,可能出現病變,或有肉芽組織,治療上就比較困難。「生活型態的改變還是首選,不要把藥物治療跳到前面。」她建議,先從生活型態調整做起,戒菸、減少高脂肪食物攝取,少喝咖啡、茶、酒精、碳酸性等,睡覺時要墊高頭部,餐後3小時內避免躺下,並控制體重、避免飲食過量和肥胖等,有助改善症狀,再評估是否要合併藥物治療。
-
2020-08-01 新聞.健康知識+
如何改善「吞嚥困難」?慎防吸入性肺炎試試這2個動作
前總統李登輝今年2月因喝牛奶嗆咳導致吸入性肺炎住院,於7月30日病逝。其實這就是長照醫學常見的「吞嚥困難」問題。一般會產生吞嚥困難的人,以年紀較大者、口腔肌少症及口腔衰弱症候群者居多,其他如中風、巴金森氏症、外傷後運動神經元受傷的患者也不少。根據統計,國內因吞嚥困難需要鼻胃管灌食的病患約30萬人,隨著超高齡社會的到來,未來一定會出現更多吞嚥困難的病例。常見產生吞嚥困難的原因,除了神經系統受損外,最常見的是負責吞嚥的相關肌肉群功能障礙所引起,包括咽喉肌群、上食道括約肌及咀嚼肌群等。吞嚥困難症狀,除了明顯的吞嚥動作遲緩外,初期會出現流口水、高頻率嗆咳、口腔後殘存食物增加及用餐時間增加等症狀。臨床的診斷,除了傳統的吞嚥功能檢測外,現在有電子螢光吞嚥攝影及電子鼻咽內視鏡檢查,特別是在失智者作鑑定時,可以正確的排除偽陰性的誤診率。隨著年紀的增加,吞嚥障礙的比率一定會大幅的成長,因為吞嚥障礙所引起的吸入性肺炎,更是許多長者的夢魘,甚至因嗆咳導致窒息而猝死者也是常見的案例。對於如何預防及治療,都是長照醫學的一大課題。治療的團隊,除了耳鼻喉科醫師外,尚包括口腔外科醫師、復健科醫師及語言治療師等具專業長照專科的醫療人員。早期的預防是防治的王道,平常可以多做改善口腔肌少症的健口操及口頸部的按摩運動,其他如藉著食物含水量的調整也是改善吞嚥困難的方案之一。
-
2020-07-31 癌症.抗癌新知
揪出消化道癌前病變 三總成立內視鏡檢查區增受檢人數
大腸癌是我國罹癌人數第一位已超過十年,但據國健署數據發現,早期癌的治癒率和5年存活率都可超過8成5,三軍總醫院今成立「健康管理中心內視鏡檢查專區」,民眾進行腸胃道癌症篩檢後,可快速查詢高精準性檢驗報告,早期辨識消化道黏膜層或黏膜下層癌化病灶。三總「健康管理中心內視鏡檢查專區」今上午舉行揭幕儀式,,由三總院長蔡建松主持揭牌典禮,蔡建松在致詞時表示,三總健康管理中心自民國95年成立以來,每月平均健康檢查人數約3千人次,現在完成內視鏡檢查專區擴建,受檢人數有望再攀升。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吳立偉指出,大腸癌連續十二年位居國人十大癌症排行之首。主要的原因是因為來自飲食習慣的改變,現代人飲食西化,吃的東西趨於高蛋白、高脂肪、低纖維,易引發炎症性或息肉性大腸疾病。因此,有消化道疾病家族史者,更應定期受檢,才能長保健康。吳立偉說,隨著消化道內視鏡檢查技術成熟,只要內視鏡檢查方法得宜,內視鏡檢查不再是受檢者的夢魘,搭配廣視野角度的內視鏡,將有效率的偵測黏膜病變並減少角度調節而帶給受檢者的不舒感。吳立偉表示,內視鏡檢查儀器也進步到能智能彎曲,可使大腸鏡更順暢地穿過結腸的急彎處,當進入大腸遭遇阻力時,可利用壓力使插入管自動彎曲以調節適應結腸的輪廓,降低病人不適應和過速插入盲腸的風險。另外,吳立偉也提及,窄頻色帶攝影技術是運用血紅素會吸收特定波長的特性,將表層黏膜組織的細小微血管突顯出來,利用光線變頻使波長窄化,可突顯大腸微血管及細微黏膜形態構造,藉以早期辨識消化道黏膜層或黏膜下層癌化病灶,讓早期消化道腫瘤無所遁形。
-
2020-07-30 科別.呼吸胸腔
老翁被芒果樹幹砸中胸部 疼痛就醫幸運發現肺部腫瘤
苗栗一名70歲蔡姓老翁上個月在家裡農忙時,不慎被芒果樹幹打到胸部,期間雖多次就醫,胸部悶痛始終未見改善,因此轉往衛生福利部苗栗醫院求診,胸腔外科醫師檢查除發現肋骨有1根骨折,還「意外」發現右上肺葉有1公分的小結節,老翁日前住院接受內視鏡微創手術,組織切片經病理檢驗確診是惡性腫瘤。院方表示,這起病例幸好及早發現、及早切除,患者恢復良好,已順利康復出院,且不需要追加化學治療或放射線治療,將持續於門診接受追蹤。衛福部苗栗醫院胸腔外科主任連允昌指出,這名老翁因胸部「意外」被樹枝挫傷就醫,透過低劑量電腦斷層詳細檢查後又「意外」發現右肺葉上的小結節,且研判屬惡性腫瘤的機率高,但因考量結節貼近血管,無法事先取樣,加上患者年紀大,經向家屬說明與討論後,決定採行內視鏡手術,並於術中送冷凍切片進行病理檢驗,迅速確診為惡性腫瘤。連允昌指出,內視鏡手術與傳統手術的差異在於內視鏡手術傷口小,約4-5公分,相對地疼痛也較小,通常術後一周內就能出院;若傳統胸腔手術傷口約30公分左右,住院也需要2到3周才能出院。另外,胸腔外科手術在術後最擔心病人因怕疼痛,不敢深呼吸、咳痰等動作,導致肺炎發生,而內視鏡手術有傷口小、疼痛減輕特點,可以有效降低併發肺炎的風險。他表示,肺癌是國人10大癌症死因之首,且肺癌早期症狀不明顯,確診時多已是無法施行手術的3、4期,由於肺內大部分都是空氣,針對沒有症狀的腫瘤,可善用低劑量電腦斷層進行掃描,就能清楚發現;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可檢測0.2毫米以上的小腫瘤,民眾如有長期抽菸病史、肺癌家族史或暴露在石綿瓦環境(礦工、玻璃工、石綿瓦工人等)及45歲以上者,建議應每年定期進行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以免延誤病情。
-
2020-07-30 科別.骨科.復健
機車安全帽「罩不住」 小心車禍顏面骨骨折
彰化市26歲林姓男子今年3月騎機車戴4分之3罩安全帽與小貨車發生車禍,造成顏面多處骨折。彰化基督教醫院口腔外科醫師林楠瑾說,有台灣本土的研究指出,機車事故引起顏面骨骨折的傷患,幾乎全部都是配戴半罩式和4分之3罩式安全帽,建議全罩式安全帽才可以有效防護顏面骨骨折。26歲林姓男子被撞擊飛出後,因力道猛烈而短暫失去意識,醒來後發現自己滿嘴是血、感覺下顎多處位移,嘴巴打不開也無法言語,只能發出氣音,醫師以急診刀進行治療。收治的彰基口腔外科林楠瑾醫師表示,以下顎骨髁頭區骨折而言,這幾年都占下顎骨骨折的20-30%左右,其中需要開刀的案例約有6至7成,他選擇困難度較高的經口內視鏡輔助,為林男進行左側下顎骨髁頭區骨折復位以及固定手術,手術時間約3.5小時順利完成手術,3天出院且在術後兩週展開復健。林男對於術後狀況,非常滿意,他說,積極配合復健,每天用手撐開上下顎大概10分鐘,經過兩個月時間,現在口腔開闔程度幾乎與受傷前差異不大,且兩側也幾乎看不見手術疤痕。交通事故是顏面骨骨折的主因,又以機車事故占大多數,而台灣常見的安全帽區分為半罩式、4分之3罩式及全罩式安全帽,機車事故引起的顏面骨骨折中傷患,幾乎全部都是配戴半罩式和4分之3罩式安全帽,全罩式安全帽確實可以有效防護顏面骨骨折;政府未來應該進行宣導,努力降低機車交通事故。林男對於術後狀況,非常滿意,他說,積極配合復健,每天用手撐開上下顎大概10分鐘,經過兩個月時間,現在口腔開闔程度幾乎與受傷前差異不大,且兩側也幾乎看不見手術疤痕。他說,有感於這次車禍中,4分之3罩式安全帽無法充分保護效益,導致顏面及下顎骨折,家人特地為他選購全罩式安全帽,能做更有效防護。
-
2020-07-26 癌症.頭頸癌
頭頸癌專題/想和太太拌嘴 喉癌患者 半年學會食道語
7月27日是「世界頭頸癌日」,台灣2017年新增約萬名新病人。頭頸部的相關癌症,包括人數最多的口腔癌,及鼻咽癌、口咽癌、喉癌等。病人術後不只外觀改變,有些還會影響到吞嚥、說話等功能,加上多為家庭經濟支柱,罹癌後身心衝擊可想而知。日前,聯合報與台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舉辦一場「無聲話語頭頸部癌 醫護相挺專家共識會」,台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理事長婁培人指出,「我們是要幫這群無聲無息的患者發聲,喚醒外界重視他們的權益。」我們前往無喉者復聲協會採訪喉癌患者邱慶輝學習食道語的過程,雖然他外表靦腆,卻有顆熱情的心。邱慶輝的太太劉小姐笑著抱怨,「他現在吵架都吵贏我耶!比我還會講話,他就是想要跟我鬥嘴鼓,才在半年內就把食道語學會了……」在大太陽底下,兩人配合記者的要求,手牽著手一起在公園散步,「好吧,我們就『假掰』一下好了……」夫妻倆又是一陣笑。這對老夫老妻對於牽手扮恩愛雖然有點不適應,但一路的拌嘴倒也是愛的表現。或許大家會認為,說話不是很簡單嗎?但對邱慶輝來說,因為癌症得把喉嚨切除成了無喉患者,要「說話」是很難的,得重新學習「食道語」,氣音加上低頻的語調,你得靠近耳旁才聽得懂邱慶輝在說什麼。太太鼓勵 讓他走出家門邱慶輝一年多前,開始覺得喉嚨不舒服,去診所看病以為是感冒,在看了幾家醫療院所之後,病情一直沒有起色,後來經由內視鏡檢查才發現喉嚨長腫瘤。「確診喉癌,接受治療後,我擔心自己以後不能說話了。」開始治療後,邱慶輝就躱在家裡不出門。即使學了食道語,有時連便利商店都不敢去,人多的地方更是害怕。這麼沮喪的心情太太全看在眼裡,「我告訴他,雖然現在講話比較不方便,但在醫院你會看到更多臥床的、生病的,他們比我們更不方便,日子還是要過,要趕快回歸正常生活!」病友變志工 過來人經驗傳承走出家門後,人生總有一番風景。邱慶輝夫婦是對可愛、幽默的歡喜冤家,太太每次都會陪先生從桃園千里迢迢到台北當志工,假日兩人也會四處遊玩,人生因病而翻轉。在協會裡他是個認真的小老師,「你先把空氣吞進去,再把氣送回食道,就像是喝汽水一樣的感覺,趁著空氣來到食道時,開始練習發出聲音。」文字上難以形容的食道語,得靠患者志工帶著病友一個字一個字的練習。這比幼兒學習說話還要難。學習食道語 復健重要一環先生在旁邊指導病友,劉小姐也忙著跟其他的家屬說,「家人的支持很重要,班主任跟我說,『若可以吵架,會學得特別快』,這讓老公找到動機了,哈哈哈……」班主任林家修生病後也曾經在家待了一年,他特別嘉獎慶輝,別人要花一年才學會食道語,他半年就學會了,病友復健的動力就是來自家人的支持。副祕書長張先生也說,協會的志工都是病友,以自身故事鼓勵大家走出來,而學會說話就是走出門的第一步。中華民國無喉者復聲協會理事長、台北榮總耳鼻喉頭頸醫學部主任朱本元指出,很多患者以為手術後就成了啞巴,其實不然,「我的外公就是無喉者,手術後活了20年,而學習食道語就是復健相當重要的一部份,也是走入社會的第一步。」一個拉一個 走出無聲世界無法說出自己的需求,讓無喉者成了弱勢中的弱勢。朱本元提及,目前協會有四個語言訓練班,確實不夠,加上多數醫院都沒有語言訓練班,患者治療後的復健也難接上,「因此,我們除了將協會會員列冊追蹤,也將主動到大型醫院設立語言訓練班,很多已學會食道語的患者都願意貢獻一己之力。」朱本元殷切地說,「我們需要把患者一個拉一個走出來,團結力量大,才能對外發聲。」學食道語 原理像打嗝台北榮總耳鼻喉頭頸醫學部語言治療師王麗美指出,一般說話時需要有三個要素,空氣、震動及構音,就是肺部先吸入空氣後呼出,氣流通過狹窄的喉嚨聲門產生震動,再經由口腔構音,並產生共鳴後把聲音放大。但無喉患者把喉嚨切掉後,發聲的震動來源就不見了,因此食道狹窄的地方就成為新的聲門。王麗美解釋,患者必需把空氣吞進去到食道上方,就立刻把空氣打出來,再利用嘴巴把想說的話說出來。至於如何把空氣吞進去?王麗美建議利用喝水練習,把水及空氣一起吞到食道上方,打嗝出來,發出「呃」的聲音,就是練習食道語的第一步,大概半年就可以比較自然的發聲了。
-
2020-07-22 科別.消化系統
腸道不健康會讓人焦慮 每天吃這種水果有助改善情緒
現代人工作忙碌,女性上班族喜歡團購珍奶等含糖飲、蛋糕當作下午茶,常吃甜食不只容易變胖,也可能使腸道不順。董氏基金會今年2月針對1068位15至69歲國人進行身體快樂指數網路調查,發現腸道順暢力和水果攝取量相關,進一步分析腸道順暢者,發現每日吃足2份水果的比率是吃不到1份者的四倍。董氏食品營養中心專員游芷欣表示,據國健署「2013至2016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顯示,國人普遍飲食不均、膳食纖維攝取不足,在全穀類、蔬菜等含較多膳食纖維的食物中,19歲以上國人超過8成攝取量不足,尤其水果較難入菜,更容易忽略攝取;還有超過4成民眾天天喝含糖飲料。董氏2019年調查也發現,國小學童攝取越多零食、油炸物、含糖飲料,越容易亂發脾氣、肚子不舒服。台北榮總胃腸肝膽科、內視鏡診斷暨治療中心主治醫師王彥博表示,腸道菌叢及腸道環境的不穩定,可能引發健康問題,包括腸躁症、腹瀉、便祕等腸胃功能性障礙,同時也影響免疫力、自律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等,影響身心平衡。王彥博說,據加拿大2013年研究指出,腸道菌叢改變會影響類焦慮及憂鬱行為。腦與腸有著雙向影響的密切性稱為「腦腸軸」,腸道健康、飲食與身心狀況密切相關;紐西蘭奧塔哥大學研究發現,每日食用兩顆黃金奇異果,對情緒有顯著的正面影響,提升31%活力感,改善負面情況。董氏營養師尤宣文提醒,民眾每日應至少攝取25至31克膳食纖維,日常飲食中要吃足2份水果,以水果取代高油、高糖點心,補充高營養密度、富含膳食纖維、酵素、植化素的水果,像是奇異果、木瓜、鳳梨、藍莓、葡萄和柳橙等,並均衡飲食,以維持身心健康。
-
2020-07-22 養生.聰明飲食
上班族腸道不順 下午茶啖珍奶配蛋糕不如吃奇異果和木瓜
現代人工作忙碌,上班族女性喜歡團購珍奶等含糖飲、蛋糕當作下午茶,但常吃不只可能變胖,也可能使腸道不順。董氏基金會今年2月對1068位15至69歲國人進行身體快樂指數網路調查,發現腸道順暢力和水果攝取量相關,進一步分析腸道順暢者,每日吃足2份水果的比率是吃不到1份者的四倍。董氏食品營養中心專員游芷欣表示,據國健署「2013至2016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顯示,國人飲食不均、膳食纖維攝取不足,在全穀類、蔬菜等含較多膳食纖維的食物中,19歲以上國人只有不到2成攝取足量,尤其水果較難入菜,更容易忽略攝取;此外,有超過4成民眾天天喝含糖飲料。董氏2019年調查亦發現,國小學童攝取越多零食、油炸物、含糖飲料,越容易亂發脾氣、肚子不舒服,且呈顯著正相關。北榮胃腸肝膽科、內視鏡診斷暨治療中心主治醫師王彥博表示,腸道菌叢及腸道環境的不穩定,可能引發健康問題:包括腸躁症、腹瀉、便秘等腸胃功能性障礙,同時也影響免疫力、腸道菌落多元性經由自律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等,影響身心平衡。王彥博說,據加拿大2013年研究指出,腸道菌叢改變會影響類焦慮及憂鬱行為。腦與腸有著雙向影響的密切性稱為「腦腸軸」,腸道健康、飲食與身心狀況密切相關;紐西蘭奧塔哥大學研究發現,每日食用兩顆黃金奇異果,對情緒有顯著的正面影響,提升31%活力感;改善負面情況。董氏營養師尤宣文提醒,民眾每日應至少攝取25至31克膳食纖維,日常飲食中要吃足2份水果,以水果取代高油、高糖點心,補充高營養密度、富含膳食纖維、酵素、植化素的水果,像是奇異果、木瓜、鳳梨、藍莓、葡萄和柳橙等,並均衡飲食,來維持身心健康。
-
2020-07-21 癌症.肺癌
咳嗽數月不以為意 就醫發現是肺腺癌
陳姓女子咳嗽數月,因不是特別嚴重,認為是輕微感冒,不以為意,後來得知肺癌已連續9年蟬聯十大癌症之首後,決定到嘉義基督教醫院檢查,經胸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發現一顆0.9公分的肺結節,最後確診為第一期肺腺癌,所幸及早發現切除,目前恢復順利,接受院方密切追蹤中。嘉基指出,胸腔外科當時判讀陳女的斷層掃描呈現「毛玻璃狀病灶合併中心部分實質化」,為早期肺癌的機率相當大,排除遠處轉移、接受電磁支氣管鏡導航行術前定位與單切口螢光胸腔內視鏡,行肺部分切除後,陳女恢復順利,第二天便出院。嘉基胸腔外科主任醫師張家銘表示, 民眾長時間咳嗽建議到院檢查,謹慎處理,早期肺癌大多無症狀,要以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才能提供比傳統X光片更佳解析度的篩檢,但肺部小結節或腫瘤,良、惡性有不太相近的影像表現,還需要醫師專業判斷,非所有肺結節都需要立即手術切除。近年來肺癌進入精準醫療,如晚期肺癌根據腫瘤基因檢測,透過抽血採取微量腫瘤的DNA,進行次世代基因定序,來判斷是否以標靶藥物或者免疫治療,大幅改善以往只有化學治療產生的不佳效果。張家銘說,在治療過程中動態追蹤抗藥性,並調整藥物,為病人提供適切完整的治療照護計畫,手術治療近年來強調微創,更少、更小的傷口與疼痛,如篩檢出小於一公分毛玻璃狀的一期肺癌甚至零期原位癌,更可使手術切除的範圍縮小,減少病患肺部損失,術後恢復更快。張家銘說,越小的肺病灶切片越困難,且胸腔鏡手術與傳統手術不同,無需倚賴醫師的手部觸覺,以先進的定位方式,如同導航系統般,讓外科醫師快速得知病灶的位置。例如術前電腦斷層導引、複合手術室使用電腦斷層或新穎的電磁支氣管鏡,經胸部穿刺給予染色定位後,直接進行胸腔鏡手術切除,配合尖端的超高4K畫質的螢光內視鏡系統,外科醫師拿捏切除的範圍、深度、精準度與時效性大幅提升。
-
2020-07-21 科別.泌尿腎臟
夏天猛灌「水」竟腎結石?醫師:咖啡、茶別當水喝
最近天氣炎熱,腎結石好發於工作型態易流汗,體質尿酸偏高,水喝得少、啤酒喝多了的族群;台中一名35歲女上班族整天待在室內,一天喝2杯咖啡,也把茶當水喝,以為「水喝很多」,直到腰痛、下腹痛就醫,腎結石超過1公分,才發現是喝太多利尿的飲料所致,經接受體外震波碎石後,擺脫腰痠痛的夢魘。台中台安醫院泌尿科醫師簡佑全說明,這名女患者把咖啡、茶當水喝,咖啡和茶都利尿,卻很少喝白開水,長期下來身體處於缺水狀態,也是腎結石高危險群。女患者經衛教後,每天出門都會帶一瓶2000CC白開水出門,適時補充。簡佑全說明,水份補充夠不夠?可以看排尿顏色,淡黃色OK,深黃色代表水喝不夠。成人至少一天適量補充2000公升水。肉類攝取適量,啤酒、火鍋類高湯普林高都要少喝。中央健康保險署資料統計,國人泌尿道結石的盛行率約9.5%到9.6%,也就是大約每十人就有一人。簡佑全說,生得結石風險約女生的2~3倍,且好發於30~50歲,在炎熱的天氣或是易流失水分的工作環境會增加結石的機會,近年來屢屢飆破紀錄的高溫更是助長尿路結石的發生。民眾若足量喝水,可以減少結石發作。而近年來,更因飲食西化及肉類攝取的比例日增,尿酸型結石的比率節節高升,甚至可以高達2成的尿路結石是尿酸型結石。他指出,輸尿管的管徑約0.5公分,保守治療易排出小於0.5公分的結石,大約有近五成機會自行排出;輸尿管結石直徑超過0.6公分建議採用介入性治療如體外震波碎石或內視鏡手術治療,其中體外震波碎石沒有傷口、不用麻醉,不用住院,門診處置即可,約一到二周回診。
-
2020-07-19 科別.新陳代謝
健保大數據/甲狀腺疾病治療 4大醫療院所
台大醫院傳統手術占九成 有給付、切除效率佳台大醫院去年甲狀腺癌手術人數居全國之冠,台大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陳坤源,就是專精於甲狀腺外科。陳坤源表示,甲狀腺癌手術要全身麻醉,台大執行的傳統手術占九成,雖會在頸部留下疤痕,但手術比較有效率,雙側全切只要兩小時,手術費也有健保給付,如果使用特殊器械,才需要自費五到六萬。陳坤源表示,如果在意美觀,也有傷口更小的經口內視鏡甲狀腺手術和達文西機器人手術,不過因為手術時間要四、五個小時且花費更高,僅少數人使用。無論選擇何種手術,甲狀腺手術的頸部傷口癒合快,只要貼好美容膠帶,通常隔天就能碰水。術後一周也鼓勵病人多動,幫助頸部活動度維持正常、減少傷口沾黏。陳坤源表示,醫學中心外科分工較細,像內分泌外科處理的範圍就包括甲狀腺、副甲狀腺、腎上腺、胰臟。目前台大醫院共有三位一般外科醫師專門做甲狀腺手術。另外,台大醫院有內外科合作的傳統,內外科都有專精甲狀腺疾病的醫師。針對病情較複雜的病人,會先到內科徹底檢查,內科醫師確定開刀對病人有幫助,再轉外科;外科開完刀後,病人還需要長期追蹤,這方面也是內外科一起做。陳坤源表示,甲狀腺癌病人都會擔心復發,不過甲狀腺癌比較特別的一點是,若術後復發淋巴結轉移,趕快把復發的地方拿掉,大部分病人還能活非常久。林口長庚醫院從檢查到判讀 由新陳代謝科醫師執行根據健保署統計,108年診斷出最多甲狀腺結節的醫院為林口長庚。林口長庚醫院新陳代謝科主任劉鳳炫分析,應與醫院執行超音波、穿刺細胞學檢查,到最後報告判讀都由新陳代謝科醫師執行有關。他也說,有部分甲狀腺結節求診的患者,在他院健檢發現後,改至林口長庚尋求第二意見,多因認為醫學中心儀器較完備。甲狀腺結節是良性或惡性,一般會透過患者陳述,依據生長的速度、吞嚥、聲音變化、結節硬度、是否固定來做初步判斷。以最惡性的甲狀腺未分化癌而言,生長速度快,一個月內就會腫大,腫塊硬度較硬且較為固定,不會感到疼痛。劉鳳炫說,多發性的甲狀腺結節多屬良性;若是單側的甲狀腺結節又符合上述狀況,多為癌症。不過有些又硬又會痛的甲狀腺結節,很可能是亞急性甲狀腺炎,該疾病可透過服藥改善,屬於病毒性感染,透過超音波可以確認。甲狀腺結節的診斷,以超音波、穿刺細胞學檢查為主,劉鳳炫說,林口長庚執行頸部超音波、穿刺都是由醫師執行,對於後續的治療也能及時告知患者,讓患者安心。傳統甲狀腺手術會在頸部開一道傷口,近年內科引進消融術,針的大小約在10mm以下,傷口小且門診即可手術,不過此為自費手術,仍須由醫師評估後才能執行。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三公分以上結節 建議開刀積極治療健保大數據分析,108年甲狀腺結節患者治療人數,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高居全國區域醫院之冠。北市聯醫仁愛院區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任楊文萍表示,女性患者占了七、八成,但因近年做健檢的人變多,或因一親等有家族史而檢查,男性患者人數較過去多。楊文萍說,到門診的甲狀結節、甲狀腺癌患者大致有三種,一是自己發現或別人告知甲狀腺腫大,其次是健檢發現異常,第三種就是其他醫療院所轉診來的患者。衛福部106年癌症登記報告,十大癌症發生人數,甲狀腺癌排名第七,女性甲狀腺癌更高居第四。楊文萍說,甲狀腺結節若為惡性,須手術治療;而良性結節依臨床治療指引,若直徑(含)超過三公分建議開刀,除避免未來細胞突變風險,由於脖子空間有限,結節過大恐壓迫氣管或食道,需積極治療。不過若是「毒性甲狀腺結節」,除了細胞增生,還會分泌過多甲狀腺素,出現手抖、心悸、體重減輕等症狀,若藥物治療後仍發作,手術和放射性同位素碘131通常是首選治療方法。楊文萍說,第一次發現甲狀腺結節,若直徑逾一公分,經檢查為良性,建議三個月後追蹤第一次,評估形狀、是否變大,若無惡性變化,半年後追蹤一次,後續定期一年追蹤一次即可。遠東聯合診所名醫駐診 有疑慮 當場做檢查這家診所很厲害,一年收治六千多名甲狀腺結節患者,排名全國第八,收治人數多於國內多數醫學中心、區域醫院。關鍵原因為該診所主治醫師為台大醫學院內科名譽教授張天鈞。健保大數據顯示,遠東聯合診所儘管規模不大,但108年共收治6311名甲狀腺結節患者,該診所內科專任主治醫師張天鈞說,「祕訣在於快、專業、用好藥。」雖然張天鈞在台大醫院仍有門診,但以老病友為主,新病人幾乎掛不上號。他在遠東診所開診後,許多患者慕名而來,仍舊滿號。張天鈞指出,在大醫院看診,病人通常無法在當天完成相關檢查,必須醫師開出檢查單據等待數日或一兩周,才能接受檢查。相較之下,遠東診所機動性較強,只要有需要、有疑慮,當場就可以執行超音波,甚至穿刺檢查,相當有效率,大幅降低等待時間。再者,診所用藥比照醫學中心等級,以原廠藥為主,讓病友安心。張天鈞強調,女性與老年為甲狀腺疾病高風險族群,女性如果出現月經不規則、懷孕容易流產、胎兒畸型,甚至不孕等問題,務必到院檢查甲狀腺功能。至於老年人的甲狀腺疾病,因症狀不典型,例如皮膚變皺、頭髮稀疏、常打瞌睡等,幾乎都是老人病,以致大部分患者無法即時就醫。醫師常以「足踝肌腱反射測試」,確認到底是老化或是甲狀腺機能低下。如發現老人家精神與體力變差,應至內科接受甲狀腺低下檢查。
-
2020-07-19 癌症.抗癌新知
「做越詳細的癌症檢查,越能找出疾病?」癌症醫師的真心話:你該知道的2種篩檢壞處
做癌症篩檢有壞處嗎?不少人似乎都對癌症篩檢有所誤解,其實篩檢有好處也有壞處。「做越詳細的檢查,越能明確找出疾病,這樣不是比較好嗎?」、「年輕的人都該去做篩檢比較好吧?」多數人大概都有這種想法,事實上這2個問題的答案都是「NO」。決定該不該做癌症篩檢,必須看「將利弊放到天秤上衡量後,哪一個分量比較重。」而經過評估之後的結果會「隨著個人有不同答案」,這一點相當重要。也就是說,非常有可能因為各自的價值觀不同,而出現完全相反的結論。所以接下來我會先分析癌症篩檢的利與弊,最後再從我的價值觀出發,說出我個人心中的結論。篩檢可及早發現癌症並治療我們就先從癌症篩檢的好處開始說吧。做篩檢的好處是「有助於預防因癌症而死亡」。面對癌症,原則上只要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就能夠治癒,但是,當病情「超過某一個時間點,即便醫師是華佗再世,有一手最精湛的醫術也束手無策」。那麼這個時間點落在哪裡呢?很遺憾地,醫界也無法明確指出「就是這個時候」。受到每位罹癌患者自身的條件、患者所得的癌症種類、或療法不斷進化的影響,都會出現不同的結果。不過我們可以大致預者測出一個時間。以我的專業領域大腸癌為例,處於第Ⅰ期的患若接受標準治療,5年後還能存活的機率超過97%,而到了第Ⅱ期就變成90%,到第Ⅲ期會降至84%,然後一旦變成第Ⅳ期,狀況會急轉直下,竟驚人地僅剩20%左右而已。沒錯,癌症發展到第Ⅳ期,狀況會急遽惡化。不只是大腸癌有這個狀況,很多種癌症也是如此,這並不意外,因為癌症分期的設定一方面也是反應生存率。更深入解說的話,大部分癌症第Ⅳ期通常是指「已出現遠端轉移」的情況。遠端轉移的意思是「癌細胞從原先出現癌症的內臟器官,轉移到遠離該處之部位的狀態。」乍聽之下會讓人覺得「很惡質」吧。那我們要如何估算癌細胞的惡性程度呢?大家肯定都希望能有這樣的檢查,其實現代醫學手上正握有2種武器。第一種是「觀察疾病發展」這項武器。做法是透過時間觀察,推測「癌症擴展速度」有多快。例如,即使都是原只有1公分的癌細胞,1個月就長到5公分並轉移到其他器官的癌症,比經過2年只變大成1.2公分的癌症更難對付。一旦發現癌症,最好不要放著不管,絕對要馬上治療。可是,由於各類檢查所需時間以及患者工作的緣故,有可能會晚1、2個月才進行治療,我有時會因此發現增生異常快速的癌細胞,無意間見識到它們的惡性程度。另一種是名為「病理檢查」的武器。做法是取出要調查的癌細胞,用顯微鏡觀察該細胞,推測它的惡性程度。目前有些針對乳癌等癌症的治療法,會因「病理檢查」結果而有所修正。癌症篩檢是透過定期檢查,讓我們知道體內是否出現癌症,所以這對極度惡性的癌細胞發揮不了太大的作用。即使你每隔1年都會做篩檢,若不幸罹患了發病半年就惡化到無法處理的癌症,那這個篩檢就不具效益了。可是現在的醫學仍無法確定「誰會有多大機率罹患惡性癌症」,因此才用年齡做為區隔,讓全民一起接受檢查。其中也許會有人幸運及早發現病症,接受治療並恢復健康,這便是做癌症篩檢的好處。癌症篩檢少為人知的害處那麼做癌症篩檢對身體又有什麼樣的危害呢?1. 過度診斷、過度治療第一個可能的壞處是「過度診斷」與「過度治療」。如同名稱上的「過度」2個字,兩者指的是本來沒有問題的人卻在接受檢查之後反倒產生壞處。舉個實際範例來解釋,如乳癌篩檢項目中的乳房攝影檢查,這種檢查會使用X光來拍攝乳房。假設有一個人經過篩檢後「發現疑為癌症的腫塊」,接著到醫院做詳細檢查接受診斷,同時進行抽血、超音波、MRI(磁振造影)等檢查手續。他可能會得到一份報告表示「現在看起來屬於良性,馬上就能治癒」,或者「有可能是惡性腫塊,要做穿刺切片檢查。」所謂穿刺切片檢查,便是用針刺入可疑腫塊,取出約1公釐的腫塊,放到顯微鏡下觀察是否含有癌細胞或癌組織。若是確診為癌症,就要著手進行手術或抗癌藥物治療,如果確定不是癌症,那醫師就會說:「沒有問題,太好了。」事情就此平安落幕。倘若這個人沒有接受篩檢,事情會有何不同呢?那麼他就不需要去醫院看診,也不必聽從醫師的指示做各種檢查,更不需要受針刺等這類皮肉痛。上述的情況就是過度診斷,如果事情到此告一段落倒是還好,如果報告顯示「無法否定是惡性腫瘤」,當事人就必須動手術,只不過手術刀一下,也有機率得到「這是良性腫瘤」的結果,這就是過度治療。不同的人對於這件事的態度有極大差異,有人認為自己很幸運,相對地也有人會覺得這樣豈不是從頭到尾都是白費工夫。2. 因癌症篩檢引發的併發症第2個壞處是因為篩檢而引發的併發症,所謂的併發症就是「因為進行檢查或治療而發生不好的狀況。」雖說機率不定,但世上所有的治療或檢查都有一定比率會觸發併發症,有些是2人之中就有1人會發生,也有些機率比被隕石擊中還低(例如因接種流感疫苗而死亡),情況各有不同。癌症篩檢是一種身體檢查,因此也會有伴隨檢查而發生併發症的風險。以胃癌篩檢為例,胃癌篩檢分別有胃鏡與上腸胃道檢查的方式。日本於2016年發表的全國調查報告指出(2008到2012年間),胃鏡檢查會引發的併發症之中,因檢查前的準備(如鎮靜劑等等)引起併發症的比例約是36,000人中會出現1人(0.0028%),而總死亡人數紀錄為9人,比例是2百萬人中才會出現1人(0.00005%)。另外胃鏡檢查(包含切片檢查)引起併發症的比例,約是7,000人之中會出現1人(0.014%),其併發症狀為出血或是腸胃道、食道出現破洞。由上述可見,接受胃鏡檢查而死亡的可能性並非為零,並且也會引起併發症。儘管機率不高,但確實有一定程度的病例。避免採取無科學根據的篩檢還有另一個重點,「依照每個人所居住地區不同,可能會接收到不同的癌症篩檢建議,在這之中也有地方會採用並建議民眾接受尚無確切科學實證的檢查。」有關這一點,很多書籍或是報章雜誌都很少提及。是否決定接受癌症篩檢會分成3大階段。第1階段是國家。首先國家會決定提出哪一種癌症篩檢建議,由編定篩檢指引的專家團隊相互討論,擬定篩檢用的指引標準。第2階段為縣市鄉鎮。也就是各地區的自治團體將自行判斷「要採取哪種篩檢,或排除哪一些篩檢。」而最後階段就是你個人。在收到你所居住之縣市鄉鎮發布的宣傳單後,再自己判斷要不要接受篩檢。此部分需要注意的是第2階段。實際上有很多縣市鄉鎮自行判斷並建議民眾的篩檢,並不是國家對策型篩檢指引中所建議的項目。以下引述自日本的國家資料:「實施未列入國家癌症篩檢指引之檢查項目的市區町村,共占全國的86.5%(1496/1730)」(2017年市區町村癌症篩檢的實施狀況調查統計結果)。其中大部分為前列腺癌篩檢(1411個自治團體),此外還有子宮體癌(501個自治團體)、卵巢癌(94個自治團體)、口腔癌(64個自治團體)、甲狀腺癌(63個自治團體)等等。有關目前實際現況便陳述到此,下面是我的個人意見。關於我身為醫師的看法接下來的內容是基於我身為一名醫師的經驗所述,是以我的人生觀(不可否認會有偏頗之處)、執業經驗做為依據,因此我要先說明最不具科學根據(甚或是幾乎沒有根據)的部分。很可惜地,無論是什麼樣的人都只能依靠自己的經驗與知識來論斷一件事,此外,未來我的想法也有可能有所改變。更進一步來說,市面上許多談論癌症篩檢的書籍或雜誌,內容幾乎都是從作者的價值觀出發。換言之,若是主觀認為篩檢壞處較多的人就會說「癌症篩檢根本不像話」,而認為篩檢是利多於弊的人就會「建議要做篩檢」。那我個人又怎麼選擇呢?‧對策型篩檢部分,我會確實依照前述日本「以科學實證為基礎之癌症篩檢」指引,接受指引中建議的篩檢項目。‧不接受「以科學實證為基礎之癌症篩檢」指引中建議等級較低,亦或是目前尚無確切根據的篩檢項目。加上指引的建議有可能會更改,一定要隨時跟上最新資訊,一旦建議等級變動,就按照指引的推薦做法行事。我要事先聲明,我並沒有因宣傳篩檢而獲利,也許有人會說「少來了,你是癌症外科醫師,看到疑似癌症的患者應該很高興吧。」但我們醫師的薪水並不是看患者人數多寡而定,更何況醫院工作已經夠忙了,若能儘量減少癌症病患當然是好處多多。此外偷偷告訴大家,我並不是只靠當醫師做為經濟來源,也有寫作書籍的收入。至少「你是業界派來的間諜吧?」這種陰謀論並不適用在我身上。那麼追加補充,針對自主型篩檢,也就是一般身體健康檢查,我會怎麼做呢?以對策型篩檢講求的等級看來,自主型篩檢的科學實證根據並不足夠,因此基本上我不會做自主型篩檢。只不過我身上若罹患了自己專業領域的胃部或大腸部位的癌症,那就不能說什麼大話了,因此我打算每1到2年做1次胃鏡、大腸鏡檢查。加上我有胃食道逆流,雖然沒有惡化,但我也想藉此定期檢查看看是否有癌化現象。另外,若我的太太或家人都強烈要求我做檢查的話,我可能也會不情不願地答應吧。書籍介紹癌症醫師的真心話 :在患者面前不說的事實!從抗癌療法到醫病關係,患者&家屬必讀的第一本書作者:中山祐次郎出版社:蘋果屋出版日期:2020/06/23作者簡介中山祐次郎1980年出生。聖光學院高等學校畢業後重考兩次,考上鹿兒島大學醫學部。於都立駒込醫院實習後,在同所醫院擔任大腸外科醫師一職十年。2017年2〜3月擔任福島縣高野醫院院長,接著,擔任福島縣郡山市綜合南東北醫院外科主任。天天為病患施行大腸癌腹腔鏡手術、擴大手術等。具備消化器外科專門醫師、內視鏡外科技術認定醫師(大腸)、外科專門醫師、感染管理醫師、乳房X光攝影影像認定醫師、癌症治療認定醫師、醫師臨床實習指導醫師等資格。座右銘是「無論什麼時候死,都要不後悔地活著」。「日經商務online」和「Yahoo!新聞」等多家媒體都有專欄連載。共榮獲4次「Yahoo!新聞」個人連載的Most Valuable Article獎。於NHK「News Watch 9」提出關於在大學醫院的無給職醫師問題應以實名建議等醫療問題。著作有熱銷超過13萬本的《外科醫師的真心話》(中文版由世茂出版)等。延伸閱讀: 脂肪肝就是動脈硬化第一步!想維持乾淨血液,日本診所院長推薦5大食物
-
2020-07-19 癌症.其他癌症
台灣全切除率高於美國 治療甲狀腺癌到底要不要全切?
在甲狀腺癌治療上,手術是最主要方式。台大醫院雲林分院內科部主任王治元表示,關鍵是第一次開刀,開得越乾淨,後續的問題越單純。喉嚨有麻痺感 恐侵犯喉返神經羅東博愛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張家宸表示,若患者年齡小於14歲或60歲以上發生結節、且快速長大,有壓迫感或影響吞嚥、聲音明顯沙啞,可能是惡性的甲狀腺癌,若喉嚨有麻痺感,則癌細胞應已侵犯喉返神經。另外,若患者以前頸部照過X光、曾暴露在輻射線下,或結節超過4公分,也較有可能是惡性。傳統手術傷口大 內視鏡須自費張家宸說,一般良性結節不需手術,但若患者結節較大,或已壓迫到其他部位而產生不適,可透過內視鏡、射頻燒融術等手術方式處理,不過這類手術為自費,健保不給付。台北榮總甲狀腺醫學中心主任陳瑞裕表示,在甲狀腺癌手術治療上,可分為傳統與非傳統手術,兩類手術治療效果差不多。健保僅給付傳統手術,患者較省荷包,不過傳統手術傷口相對大,因此各醫院往往會建議患者加上少數自費醫療項目,如止血刀、神經偵測器等,以避免傷及喉返神經與聲帶。陳瑞裕說,如果是良性腫瘤或小於兩公分、惡性度不高的甲狀腺癌,或者在意傷口外觀或有蟹足腫體質者,也可考慮自費進行內視鏡微創手術。內視鏡微創手術可經口、經腋下、經乳暈、經耳後等處進入,患者可視自己想讓傷口落在哪個位置,同時尋找對於這項手術較熟練的醫師。多大該全切 國內執行標準嚴格甲狀腺切除術依病情需要,進行部份或全部切除。張家宸表示,如甲狀腺雙葉腫大或腫瘤病灶較嚴重,須進行全部切除。另外,如伴有頸部淋巴結轉移,還要切除頸部淋巴結。以最常見、占率約九成的乳突癌與濾泡癌來說,美國建議腫瘤大於4公分者要作全甲狀腺切除,台北榮總則將標準拉至2公分。陳瑞裕說,美國的標準較寬鬆,台灣雖無統一原則,但各醫院執行起來普遍較美國嚴格,一來是考量腫瘤越大越可能侵犯血管或發生淋巴轉移,二來是因為「台灣醫療便宜且就醫可近性高,民眾一有懷疑就想馬上拿掉,根本不會等腫瘤長大。」至於較小的腫瘤,過去同樣是切除全甲狀腺,不過現在有機會只切除長有腫瘤的甲狀腺單葉,因為臨床上發現拿掉單邊後鮮少復發,即使不幸復發,屆時再處理往往都來得及。全切患者 需進行放射碘治療不過即便手術後,也可能需搭配藥物治療。蕭炳昆說,術後針對高危險群,可給予放射性原子碘藥物治療,破壞癌細胞、清除可能殘存的甲狀腺組織,以免有復發可能。陳瑞裕說,甲狀腺對碘的親和力極強,正常的甲狀腺細胞對碘的親和力比其他細胞高出數百倍,即使是惡性腫瘤仍保有這種功能,因此術後患者可藉由口服藥物將碘-131帶進甲狀腺位置,並以弱穿透力破壞殘餘的癌細胞,且對於旁邊其他組織影響不大,未被吸收的放射碘也很快會經由尿液代謝。不過,只切除單葉甲狀腺的患者則不建議進行放射碘治療,因為沒被切除的健康甲狀腺對碘的親和力強,殘餘不多的惡性腫瘤親和力較弱,因此進行這項治療難以達到效果。術後副作用副甲狀腺功能低下 可服鈣片、維生素D改善關於甲狀腺手術的進行,張家宸表示,患者通常術前一天住院,於頸的中下部切開,把頸部肌肉撥開後,先定位及保留上喉神經與喉返神經(兩者為聲帶神經)及控制體內鈣濃度的副甲狀腺,再切除甲狀腺。術後併發症和副作用包括傷口出血、感染、血腫壓迫呼吸道、呼吸困難、聲音沙啞(音質改變)、神經麻木、副甲狀腺功能低下等。台大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陳坤源表示,音質改變是因手術容易影響到控制聲帶的神經,但一般來說,溝通講話功能都不會有問題,只是可能無法唱歌或大聲說話。至於副甲狀腺功能低下,可能導致手抽筋或麻痺,但只要每天服用一到兩顆市售高單位的鈣片及維生素D就可以改善。
-
2020-07-18 科別.泌尿腎臟
熟男排尿障礙及早治療 錯過用藥只能開刀
攝護腺肥大引起排尿困難,是50歲以上男性的惱人問題。美國統計,排尿障礙是年長男性前三大就診的原因,亞洲男性常輕忽這些症狀,到了尿不出來或腎臟功能受到影響時才去就診,只能接受手術治療,錯失可用服藥控制時間。55歲的王伯伯最近發現有頻尿、小便變細,甚至解尿困難,晚上睡覺時因急尿感要起床2至3次,影響睡眠品質。白天上班時,因小便解不乾淨,常跑廁所,造成工作上的困擾。就醫診斷原來是攝護腺肥大引起排尿障礙,經過服藥治療後,症狀大幅改善。許多原因可能造成泌尿道的症狀,如結石、神經或內科方面疾病的影響。如果排除這些問題,病患門診時,一般會安排指診、尿液檢查及抽血檢查攝護腺指數。指診可以初步評估攝護腺的大小及是否有摸到腫塊,再配合抽血檢驗攝護腺指數,可以偵測出是否有攝護腺癌的風險。如果服藥後症狀仍無法完全改善,可能會加做尿流速的檢查,或直接用下腹部或經直腸超音波來評估攝護腺的大小。目前治療攝護腺肥大的藥物主要有二種,一種是甲型交感神經阻斷劑,可以幫助攝護腺放鬆,作用效果快,通常服藥一周後會有明顯的改善,但可能有降低血壓的風險,造成頭暈的現象,它無法縮小攝護腺。另一種5-甲型還原酶抑制劑可減少男性荷爾蒙在攝護腺的作用,讓攝護腺縮小,但服藥後六個月攝護腺大小才會有明顯變化,卻可能影響性功能。如果服藥一段時間後,藥物的效果變差,或有反覆泌尿道感染或尿滯留等併發症,經過重新檢查評估後,可能必須以手術方式治療。常見的手術有二種,一是傳統內視鏡電刀刮除手術,使用電刀將攝護腺肥大壓迫到尿道的部分刮除,需住院5至7日,手術中出血及電解質不平衡的機率較高。另一是內視鏡雷射剜除手術,住院及拔除尿管的時間較短,出血及電解質不平衡的機會低,缺點是健保不給付。
-
2020-07-10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醫師,是一個需要經常自我反省的行業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醫者的自省」,由三位資深醫師誠懇道出行醫過程對某些特別個案的反思。婦產科醫師對癌症病人的延遲診斷、麻醉科醫師在生死關頭需作瞬間的抉擇、放射科醫師在醫院定期討論會主動提出自己認為需要檢討的錯誤。透過他們坦然追述專業的困難抉擇,希望社會大眾能更了解醫者的內心世界。醫師是個奇特的行業,照顧病人辛苦忙碌,做好是理所當然,如果出了狀況,除了自我反省,還必須接受同儕檢討,不僅為了提升醫療品質、也是醫學教育重要的一環。個中滋味,只有身歷其境的當下才能體會。畢業將近四十年,最感到驕傲的事,是許多自己無師自通,透過經驗、研究出來的醫療業務執行方法,因為醫療業務的確有此必要。舉例來說,以影像(電腦斷層)引導施行切片。二十多年前,有些胸腔科病人因為內視鏡檢查無法確認診斷,又不合適接受手術切片,處於進退失據的為難;因為癌症醫學的原則是,必須有正式病理診斷,才能開始治療。正好醫學雜誌發表可以用電腦斷層引導切片來實施,於是我們就開始嘗試,憑藉的是過去以超音波及螢光攝影實施切片的經驗為基礎,還有病理檢驗科的同仁的支持,才得以順利推展。幾年下來,逐步由胸腔拓展到腹部、骨盆腔、四肢及骨骼……最後也開始實施眼眶部位病灶的切片檢查。這部份的工作,為了讓受檢者沒有任何壓力,需要替病人麻醉、則需要麻醉科同事的協助。不到十年,我們也累積了將近十例的經驗,都順利完成,旁人都以為是藝高膽大,不過面對因檢查需承擔的麻醉風險,我卻始終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以最戒慎敬謹的心情處置。有一次,一位已接受治療多年的頭頸癌病人,發現視力衰退,磁共振造影發現右眼眶有異常病灶,懷疑復發,但必須排除感染發炎的可能性。臨床同仁十分猶疑,病人態度堅定,決定不管任何代價,要求切片檢查。即使到了諮詢室裡,我告知病人:曾經接受過放射線治療的病灶,因為治療可能改變解剖構造、血管分佈;我們以前沒有這樣的經驗,病人的態度依舊堅決,請我務必找到答案,解除痛苦。切片處置當天是週五,為了謹慎起見,我們讓病人住院觀察,同時每天訪視,想不到週一做視力檢查時,竟發現視力退化、幾近於零。我的心情跌到谷底,進入天人交戰的境地。經過難熬的一晚,我決定主動提報M&M conference(Mortalty or Morbidity conference 發病率與死亡率討論會)檢討。這種討論會是針對臨床上病人死亡或發生併發症時,醫師們一起檢討醫療方面是否有犯錯的會議,目前台灣各大醫院都有這種自我改進的制度,防止錯誤再犯,以確保醫療品質的提升。事後檢討認為,病人視力退化,可能是局部水腫、讓原本脆弱的視神經血液循環失去平衡,而切片檢查可能是駱駝背上最後一根草。我個人認為身為資深醫師及老師,必須誠實面對自己的錯誤、檢討原因,這是平日教育後進的,如今必須實踐;另外,我也認為「不傷害病人」是我們踏入醫界時,宣誓過的首要責任,自己有必要接受同儕的檢視,為何不能做到?會議在不到兩週內舉行,這是這輩子以來最長的一個小時,報告事件的過程必須要誠實交待,回答同事們的質疑與問題必須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當時秉持的態度就是「求真求實」,我深信:如果這個時候無法面對這些,將會成為永遠的疤痕,永遠無法復原撫平!這當然也是要感謝幾位前輩師長的協助,讓我確信這麽做是最好的方式。會議接近尾聲時,我的結語是:我仍然會為病人的福祇做最好的努力,謙虛的接受檢討,最重要的是「必須堅守紀律--不傷害病人的紀律原則(Discipline-Do no harm)」。這時,才有機會掃視全場,我發現許多同事都在現場,顯然大家都關心也好奇,我是如何經過難關。大約一年左右,又有病人需要幫助,我接受了。在執行任務的過程中,許多影像數次湧上腦海,必須聚精會神來度過這些場景,當完成任務的當下,我知道,我已經過關了,上次的夢魘沒有將我擊退!我又找回勇氣,能面對自己的來時路。其後,我又執行幾次類似的切片工作,一下子又好幾年了。在行醫的路上,書本、老師是老師,病人也是老師,有時,自己也必須要求自己,教導自己;這樣子,才能繼續面對病人、學生。更重要的是面對自己,才有辦法繼續支持下去。我珍惜、也感謝學醫給予我的種種試鍊與學習。M&M,讓我懂得謙虛,一次就夠了。(本文轉載自民報醫病平台2016/9/20)
-
2020-07-07 科別.耳鼻喉
影/女大生耳膜穿孔痛到爆炸 術後終於可擁抱大海
20歲王姓大二女學生兒時因意外受傷右耳膜破一個洞,反覆發炎導致耳膜幾近全破,耳朵一旦進水往往感染就隨之而來,頻繁流膿,發作時耳朵像要「爆炸」,玩水只能在一旁羨慕,接受三次手術,耳膜仍然處於破洞狀態,半年前接受鼓室成型手術,利用自己的血做成纖維蛋白敷於耳膜破損部位,半年來沒有復發,王姓大二女學生說,三天前終於可以投入大海的擁抱。王姓大二女學生指出,她之前接受三次手術,但沒多久又復發,三次都採傳統手術,經歷切開、縫合、換藥與拆線等,加上頭暈、嘔吐以及往返醫院的奔波,父母幾乎放棄,去年底得知有新手術可在免除外部傷口,經由詳細諮詢後決定一試。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耳鼻喉醫師溫惟昇說,慢性化膿性中耳炎最困擾患者的是反覆流膿,甚至引發顏面神經麻痺或細菌侵犯腦部危及生命,傳統手術須將耳後頭髮剃除,約6公分傷口,術後以繃帶纏繞頭部防止出血,往往需住院三天以上,讓許多患者寧願忍受不適,遲遲未能下定決心接受治療。近年來內視鏡微創手術漸趨成熟,但仍需以1公分切口割取自身組織作為修補。溫惟昇說明,再生療法透過注射自體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RP)促進局部組織修復。抽取患者10cc血液,純化出高濃度血小板血漿與纖維蛋白,用於修補破損耳膜,並利用其富含生長因子促進修復,術後耳膜順利完全癒合,優勢在於能免除所有傷口,因此幾乎無疼痛。此外,不須剃髮、縫合與包紮,治療後可直接返家而不必住院,大幅縮短恢復時間,提升了患者的接受度,且成功率可達九成五,完全不亞於以往手術。
-
2020-07-07 科別.消化系統
胃食道逆流會變癌?醫師提醒這項警訊別不當一回事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壓力大,飲食時間不固定,讓你胃食道逆流?」這恐怕是許多台灣人的生活寫照。食道在胃酸長期刺激下,有可能出現異常黏膜組織「巴瑞特氏食道」(Barrett’s Esophagus)。如果即時發現即時處置,有機會在轉化成食道癌前,趁早消除異常組織,降低生命危害;但如果沒能即時發現,生活飲食習慣也沒改變,就有可能癌化並威脅性命。衛福部日前發布10大癌症死因,食道癌死亡人數排名占總癌症死亡人數第9位;而國健署公布最新的國人10大癌症發生率,食道癌是癌症死亡排名第10位,顯見食道癌對國人生命威脅之大。 新光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朱光恩表示,食道黏膜與胃部黏膜不同,無法承受胃酸高強度腐蝕,食道與胃部中間有賁門緊縮間隔,照理來說胃酸無法流到食道,但壓力大、飲食不正常、愛吃酸辣等因素,胃酸經常大量分泌流出賁門到食道,發生次數太多,食道黏膜細胞有可能在不斷傷害修復中,發生細胞變異。 朱光恩也說,不是所有胃食道逆流患者,都會出現「巴瑞特氏食道」,臨床上不是很常見,但是確診有「巴瑞特氏食道」,轉化成癌細胞機率就非常高,日後恐增加罹患食道癌的機率。原因在於「巴瑞特氏食道」黏膜與正常食道黏膜會產生競爭,加上胃酸持續傷害,癌症發生機率就立刻提升,但是「巴瑞特氏食道」沒有明顯症狀,只能仰賴檢查才能發現。 朱光恩解釋,大部分「巴瑞特氏食道」病患,不會有明顯症狀,多數是因胃食道逆流,接受為檢查時發現。檢查醫生必須非常有經驗,檢查時發現食道賁門附近,會有一些粉紅色異常組織,一旦發現會立刻切片檢查,大概3天就可以回醫院看檢驗報告。假使確定發現「巴瑞特氏食道」,會再約病人回診,用內視鏡電燒治療。 朱光恩強調,大部分接受電燒治療病患,不會有很大的風險,由內視鏡深入把異常黏膜燒掉,但如果範圍太大,則會轉介外科醫師執行手術。當異常黏膜去除後,正常黏膜就會慢慢恢復,剛開始幾天食道會有些不舒服,但這種不適的感覺會慢慢退去消失,患者除要服用一段時間藥物抑制胃酸外,本身生活形態與飲食習慣也應做改變。 朱光恩提醒,接受電燒去除「巴瑞特氏食道」(異常黏膜)患者,3個月後要在接受1次胃視鏡檢查,確認傷口恢復狀況,或有沒有其他異常黏膜,如果都正常就可以算完全康復,未來演化成食道癌風險也可說趨近於零。不過,若飲食依舊不控制,仍然喜歡吃重油、酸辣、味道重的食物,如果再加上吸菸,相同疾病可能會再反撲。(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咖啡、甜食不是「火燒心」唯一凶手! 飯後2行為也NG 胃食道逆流吃胃藥無效? 「這問題」恐讓你都白吃了 最新!國人10大死因糖尿病居第5位 糖友營養補充選對了嗎? 缺血性腦中風不分季節如未爆彈 炎炎夏日怎麼預防?
-
2020-07-02 癌症.其他癌症
八旬翁左耳抽痛被當中耳炎 轉介檢查竟是口咽癌第三期
彰化縣82歲張姓老翁今年初覺得左耳疼痛,起初被診斷為中耳炎,治癒中耳炎之後仍然抽痛,衛福部立彰化醫院使用正子造影掃描和切片,確診為口咽癌第三期,因錯過黃金治療期,目前一周5天化療和放射性治療控制病情。張姓老翁嚼食檳榔40年,吸菸60年,過了古稀之年,不嚼檳榔,偶而吸菸,部立彰化醫院耳鼻科主任許嘉方認為張翁罹患口咽癌與長期嚼檳榔和吸菸有關。許嘉方說,嚼檳榔者導致口腔癌機率是一般人的28倍,抽菸者則是18倍,若同時長期抽菸、嚼檳榔,罹患口腔癌機率飆升為一般人的89倍。張翁今年年初經常左耳抽痛,到診所看病被診斷為中耳炎,治療幾次未見改善,診所轉介到部立彰化醫院作進一步檢查。許嘉方表示,張翁左耳紅腫和有微量分泌物,確是中耳炎徵狀,於是對症治療,結果中耳炎好了大半但左耳依舊抽痛。許嘉方用內視鏡檢查,發現張翁左側口咽壁靠近扁桃腺下方有腫塊,經由正子造影掃描顯示腫塊約3公分大,切片證實為第三期口咽癌,因考慮張翁年事已高,無法承受長時間手術摘除腫瘤,於是安排一周5天化學治療和放射治療控制病情。張翁每次到醫院治療,都有兒子陪伴身旁。張翁的兒子表示,他父親年輕時嚼檳榔和吸菸,菸齡長達60年,年紀大了很少碰檳榔,偶而吸菸,現在確診罹癌,他和家人力勸父親別再吸菸,好好養病,家人也互相告誡別碰檳榔和香菸。許嘉方說,張翁的口咽癌長在口腔後側的,早期症狀不明顯,通常患者難以察覺,可能發生張翁這樣誤診的情況,等到出現吞嚥困難、出血或耳部轉移性疼痛等症狀,往往錯過黃金治療期。許嘉方又說,台灣的口咽癌、口腔癌等頭頸類癌症患者有年輕化趨勢,俗稱「香檳酒」也就是抽菸、嚼檳榔和喝酒,被視為罹患頭頸類癌症相當重要的因素,尤其九成的頭頸類癌症患者都有嚼檳啷習慣,國健署針對30歲以上嚼檳榔或吸菸民眾,每2年補助1次口腔黏膜檢查,以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成效。
-
2020-07-02 科別.泌尿腎臟
少喝水腎結石發作 新式軟式輸尿管鏡手術清石更仔細
67歲蔡姓男子多年一直有腎結石問題,多次到醫院施行體外震波碎石,效果不佳,最近因腹部劇痛急診,才發現腎結石長滿3公分,占據3分之1腎臟,經嘉義長庚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黃國財評估,建議接受新式軟式輸尿管鏡,搭配特殊吸石清導管技術及高能量雷射手術治療,術後隔天出院,一周後回診,腎功能回復正常,解決困擾多年腎結石問題。黃國財說,蔡姓患者因為輸尿管結石塞住,輸尿管更造成急性的腎臟損傷,腎結石多半無特別感覺,除非掉落輸尿管,才會產生疼痛,因此多數人不引以為意,也難以警覺到腎結石可能演變成「鹿角狀」結石,造成腎衰竭及反覆泌尿道感染的風險。過去針對鹿角結石,僅能採用經皮穿腎臟造廔取石手術,但術後有傷口且出血量大,術後仍有機會感染。軟式輸尿管鏡手術雖無傷口,卻也有一定機會術後感染,若能搭配特殊吸石清導管,降低手術時腎臟腔內壓力,能有效降低術後敗血症的機會。黃醫師指出,軟式輸尿管鏡有點類似胃鏡大腸鏡,只是更加精細,可提供清晰影像及270度隨意轉彎,再搭配高能量雷射,甚至能清除過去經皮穿腎取石術所無法清乾淨的石頭。他曾遇到過去體外震波一直無法解決的腎結石,經內視鏡才發現是腎結石大部分被腎臟包覆,術中經由雷射腎盂切開術,再經由雷射碎石,也能完全清除乾淨。結石成分多為草酸鈣及磷酸鈣,有結石體質的病人5年復發率約50%,黃國財醒民眾,須經飲食控制,減少大魚大肉,避免太鹹飲食,多攝取檸檬及柑橘類水果,每天保持飲水量至少2000CC,尤其正值夏季高溫,流汗量大幅增加,水分攝取更重要,更重要的是須定期回診追蹤,避免結石造成日後腎臟功能受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