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13 焦點.健康知識+
搜尋
免疫細胞
共找到
401
筆 文章
-
-
2024-12-04 焦點.元氣新聞
AI新藥開發/對抗實體癌大突破- CAR001(CAR-T)進入臨床試驗-癌症治療現曙光
實體腫瘤占九成癌症病人數,基因變異性大,基因突變的型態更複雜,除了傳統的手術、化療、放療與標靶外,由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攜手再生醫療廠長聖生技所研發的異體、非病毒基改的多靶向「CAR.BiTE-GDT 細胞治療」簡稱CAR001,就像一台車裝上導航系統,能直搗癌細胞黃龍,並同時號召周遭免疫細胞進行攻擊;在大腸直腸癌、三陰性乳癌、肺癌、腦癌的動物實驗顯示,能殺死九成癌細胞,研究成果已刊登於科學研究權威國際期刊《先進科學(Advanced Science)》。目前該治療已獲得食藥署核准,進行臨床第一及2a期試驗,未來正式上市有望增加臨床實體腫瘤治療選項。CAR001新藥與目前已上市自體CAR-T細胞免疫療法類似,皆透過改造身體免疫細胞,輸入癌症患者體內來對付體內的癌細胞;但已上市自體CAR-T是透過病毒改造患者自己的T細胞,也因靶向單一不適用於實體腫瘤,目前以血液癌症為主,同時患者本身的免疫細胞品質也影響治療成效。抗癌三箭:多靶向、異體、非病毒基改具醫師背景的長聖生技總經理黃文良表示,新藥結合2種作用機制,能多靶向全面擊殺癌細胞。實體腫瘤會製造HLA-G、PD-L1等免疫干擾因子來抑制免疫細胞,因此新藥將分泌BiTE(雙導向T細胞活化抗體),一端抓住T細胞、另一端抓住帶有PD-L1的癌細胞,引導T細胞精準消滅癌細胞,不誤殺、傷及周遭正常細胞,減少治療副作用;針對HLA-G陽性或PD-L1、HLA-G雙陰性的癌細胞,新藥改造的T細胞是GDT細胞,即使癌細胞靶點變異或丟失,也逃不掉它的辨識與擊殺。在大腸直腸癌、三陰性乳癌、肺癌的動物實驗中,能打擊九成以上癌細胞,延長3至5倍存活期,對腦癌也有一定的治療效果。美國FDA去年11月也正式要求更新CAR-T治療的黑框警告,提醒引發續發性癌症的風險,黃文良解釋,不同於現今是以病毒為載體進行基因編輯,CAR001新藥採用mRNA技術基因改造,品質及安全性佳,減少引發續發性癌症且因使用GDT細胞其先天細胞特性能降低神經毒性症狀症候群(ICANS)等副作用風險;因此美國與台灣FDA僅要求追蹤接受治療的患者2年,遠低於既有CAR-T治療的15年,大幅縮短13年追蹤時間。此外,CAR-T細胞須依不同患者的T細胞做客製化改造,製備時間約一個月,增加跟時間賽跑的癌症患者壓力,且治療費用在美國超過1千4百多萬元,去年台灣健保給付價也要819萬元;但CAR001新藥取自健康人細胞,可大規模製備細胞,大幅降低製備時間與成本,提升藥物可近性。CAR-T與新藥比較新藥進入臨床試驗 癌患有機會藉再生雙法提早用藥黃文良表示,目前新藥已獲食藥署核准,進行臨床第一及2a期臨床試驗,現已收案3位受試者,CAR001 臨床試驗的第一組病患已成功通過安全性監察委員會(Safety Monitoring Committee, SMC)的安全性評估,這顯示 CAR001 的細胞治療在安全性上具備良好基礎。目前試驗已順利進入第二組病患階段,整體臨床試驗進展順利。若接續完成二期臨床試驗,並經審查風險效益,具安全性及初步療效,就有機會依照「再生醫療法」、「再生醫療製劑管理條例」,取得暫時性藥證,讓具急迫性的癌症患者先行用藥。CAR001新藥也獲醫藥品查驗中心(CDE)指標案件輔導,將加速推進新藥臨床試驗至藥品上市;至於恩慈療法,則可能待明年第一季子法出爐,才能做進一步的規劃,「如果成功的話,有機會延長癌症患者生命,在健康的狀態下活得更久。」延伸閱讀AI新藥開發 外泌體抗癌重大突破 /中國醫大附醫與聖安生醫研發「靶向性外泌體」 突破腦血屏障 治癌具雙重優勢腦神經退化治療有解?「外泌體」可望瞄準病灶「神救援」
-
2024-12-03 焦點.元氣新聞
AI新藥開發/外泌體抗癌重大突破 中國醫大附醫與聖安生醫研發「靶向性外泌體」 突破腦血屏障 治癌具雙重優勢
外泌體被認為有濳力成為台灣生技產業的另一座護國神山,但目前仍在研發階段,僅開放用於醫美,但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與聖安生醫產學合作,研發可用於抗癌的「靶向性外泌體」,透過此載體可突破腦血屏障、腫瘤微環境障礙,而靶頭又能與癌細胞免疫檢查點結合,若研發成功,用於治療癌症將具有雙重優勢。聖安生醫副總何慧君表示,坊間許多生技公司將外泌體運用醫美、養生、調理身體功能,但與新藥研發相較,兩者在技術、法規上的層次截然不同,如能運用於癌藥遞送載體,有機會提升現有癌藥的療效及安全性,造福更多癌友。聖安生醫研發出「SOB100 HLA-G靶向性外泌體」,HLA-G是專一表現在胎盤的抗原,具有保護胎兒不被母體免疫細胞攻擊的特性,HLA-G也大量表現在癌細胞上,SOB100是帶有辨識HLA-G的奈米級抗體(VHH) ,對HLA-G具有靶向性及高度專一性。此外,研究團隊在外泌體內另添加了抗癌藥物,讓此外泌體跳脫醫美、養生等現有領域,成為抗癌藥物新希望。何慧君指出,研究團隊透過母細胞基因改植,研發出奈米級抗體,在外泌體表面產生針對癌細胞的抗原,而這是一般組織所沒有的抗原,比如HLA-G,這也是「靶向性外泌體」,具有特高的專一性,可以精準地打中癌細胞,直接命中免疫檢查點,有機會運用於乳癌、肺癌、腦癌、胰臟癌、大腸直腸癌等腫瘤治療。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總院長周德陽表示,這個靶向HLA-G的外泌體,臨床研究證實,精準靶向治療不會造成腦毒性、腎毒性或是心臟毒性,可說是精準醫療最佳範例。再者,大部分藥物均可比照辦理,毒性較強的藥物放進此載體,均可精準送至某個目標,劑量變少,副作用隨之降低。何慧君說,「SOB100 HLA-G靶向性外泌體」可視為抗癌藥物的載體,因為幾乎所有腫瘤都會大量表現HLA-G,而外泌體因具有穿越腦血屏障的能力,除了腦癌,對於乳癌、肺癌等容易轉移至腦部的癌症來說,也深具研發潛力。周德陽表示,問世多年的微脂體也具有靶向治療特色,相較之下,缺點不少,例如容易產生抗體,部分患者用藥後,可能出現過敏反應、肝毒性。周德陽強調,外泌體為人體細胞產物,比較不會引發排斥、過敏反應,且降低抗癌藥物副作用,讓更多癌友得以接受完整治療,提高療效。這一兩年來,聖安生醫進一步研發「奈米三特異性抗體抗癌藥物(SOA101)」,以AI運算進行結構設計的抗體藥物,何慧君以「左三、右三」來描述此新藥精準能力,除了一處T細胞,還有兩處癌細胞免疫檢查點,左右開弓,一次抓到三個靶心,初步研究發現,對於乳癌、肺癌、頭頸癌、大腸癌、卵巢癌等實體腫瘤,具有不錯治療效果。更將SOA101上其中一個HLA-G抗體應用在外泌體的改質上,成為靶向性外泌體。何慧君說,「靶向性外泌體」既是可以裝填任何抗癌藥物的載體,而外層具有奈米特異性抗體等特性,擁有良好的穿透性,細胞研究發現,利用此特性,可使用更少化療藥物、標靶藥物、免疫療法,降低毒性,在有效性及安全性之間取得最佳的平衡點。周德陽表示,小紅莓(艾黴素、Doxorubicin)雖是傳統化療藥物,早已過了專利期,但抗癌效果不錯,缺點在於心臟毒性較高,不少癌友因此心臟心肌受損,或感覺神經異常,因副作用偏高,以致不少癌友聞之色變,明明是很好的抗癌藥物,卻無法使用。研究證實,利用「靶向性外泌體」載體,裝載Doxorubicin,可能使乳癌患者接受傳統化療藥物「小紅莓」治療時,只需原本的四分之一劑量,大幅降低此藥物對於心臟及神經等毒性,減少副作用。周德陽說,「只需要一點點就可以達到更好的療效,這就是外泌體厲害的地方。」何慧君指出,以此載體裝入核酸藥物,可有機會降低現有抗癌藥物的復發機率,甚至賦予抗癌藥物新生命,提高治療效果。目前相關癌症新藥試驗正在送審中,預計明年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等醫學中心進行一期、二期臨床試驗。延伸閱讀殺癌新技術 新CAR-T動物試驗上國際期刊 這三癌治療現曙光腦神經退化治療有解?「外泌體」可望瞄準病灶「神救援」
-
2024-11-22 焦點.健康知識+
容易感冒與不易感冒的人差別在哪?想加速康復靠它可抑制病毒
入秋後天氣逐漸轉涼,民眾也要多注意溫差,不要感冒了。日本山田養蜂場健康科學研發部的經理松崎英典就教大家如何從日常習慣中預防感冒,並在感冒時加速復原的方法。容易感冒與不容易感冒的人差別在哪?入秋後空氣乾燥,容易引起感冒等傳染病的病毒會變得更加活躍,然而,可以發現有些人是反覆感冒,有些人卻好像比較不容易生病。差別其實就在於「免疫力」,如果免疫系統很強,就算病毒侵入身體,也不太可能導致感冒,如果真的感冒康復速度也非常快。由於目前沒有針對感冒病毒的特效藥,感冒藥只是減緩症狀而非殺死病毒,因此要保護身體免於感冒侵害,最好的方式還是增強免疫力。會降低免疫力的日常習慣松崎表示民眾可以先反思一下自己的日常生活模式,如果有以下壞習慣,就可能降低身體的免疫力。1.沒有做足身體保暖當身體變冷時,血管會收縮,當血液流動變差時,就會影響體內營養素和氧氣的輸送,進而導致健康問題,松崎指出,體溫每下降1度,免疫力就會下降30%。因此預防感冒要先改善血液循環,例如避免吃讓身體寒涼的食物,也要特別注意頸部、手腕和腳踝等部位的保暖,因為這些地方都有主要血管。2.睡眠不足睡眠不足會減少免疫細胞的數量,並且降低抗氧化能力,容易使人體產生活性氧,過多的活性氧會傷害免疫系統,因此最好每天睡足7~8小時。 3.飲食不均衡不均衡的飲食習慣會使腸道環境惡化,腸道中存在大量的免疫細胞,被稱為「免疫的核心」,因此應盡量避免攝取過多的動物性蛋白質和脂肪。增強身體免疫力的習慣除了改掉上述壞習慣之外,也建議試著養成以下習慣增加身體抵抗力:1.適度出汗的運動 運動可以增強免疫系統,但要注意是可以持續進行而不會過度勞累的運動,建議平常沒有健身習慣的人先從簡單的走路或伸展運動開始。2.改善睡眠品質 睡得好免疫力就會提升,改善睡眠品質的關鍵是調整生理時鐘,可以先從固定起床時間開始,並養成白天起床後到外頭曬一下太陽的習慣。 3.每天泡澡15分鐘 洗澡時泡在浴缸裡可以提高核心體溫,建議用40度左右的熱水浸泡15分鐘,脖子以下都要浸泡在熱水裡,可以改善血液循環、增加免疫力。4.均衡飲食營養均衡的飲食可以維持健康、提升免疫力。除了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三大營養素外,也建議多補充乳酸菌和膳食纖維,有助於改善腸道環境。另外食用生薑等溫補食物有助於預防感冒。 5.多笑快樂的人似乎也看起來容光煥發、神采奕奕,壓力確實會影響身體激素分泌,可能導致免疫系統的保護功能下降,除了和朋友進行一場愉快的聊天、看搞笑節目之外,微笑或是模仿笑聲也有增強免疫力的效果。感冒了如何更快康復?當感冒發生時,必須確保睡眠充足、多多休息,也盡量吃些營養清淡、容易消化的食物。此外,由蜜蜂產出的天然蜂膠也可以加速身體恢復,松崎表示,蜂膠有助於提升腸道免疫力、還具有抑制流感病毒的作用,因此除了採取日常預防措施之外,在抵抗力較弱的非常時期也可以補充蜂膠這類保健食品。資料來源:halmek
-
2024-11-18 焦點.健康知識+
吃花生會助長癌細胞擴散?醫師詳解吃花生真正風險
你可以先知道: (1)傳言所指的研究出處,為細胞實驗、動物實驗,不能推論為人體也是同樣情況,傳言說法易誤導。 (2)研究的二大條件是「罹癌」、「大量花生」,一般民眾不受影響,而癌症患者若擔心,則少吃、適量即可。網傳「花生,會加速癌細胞轉移?」的貼文圖卡,部分貼文提到有研究顯示,癌症患者吃花生後,癌細胞更易黏附在血管、促進腫瘤細胞轉移擴散。但專家表示,該研究為細胞實驗、動物實驗,不代表人體也是同樣的情況,每年全世界各地的研究機構都會提出大量的各種體外實驗結果,民眾對於各式各樣的體外實驗結果,當作提醒、參考即可,不用因此恐慌而使日常生活處處受限。 專家表示,該研究有「罹癌」、「吃大量花生」二大條件,並不影響一般人、適量花生也不用擔心,而且也有其他國際研究顯示花生對癌症死亡率沒有顯著影響,一般民眾與其擔心吃「大量花生」會促進「癌症患者」體內癌細胞擴散,還不如注意花生、花生製品易受黃麴毒素污染的問題,還比較切身、實際;而癌症患者如果還是會擔心此一問題,而可以減少次數、每次都少量食用即可。 吃花生會助癌細胞擴散? 原始謠傳版本: 有研究顯示,癌症患者攝入花生後,,會令癌細胞更易粘附在血管,促進腫瘤細胞轉移擴散 主要在社群平台流傳這樣的圖卡: 查證解釋: 研究出自小鼠實驗 並非人體傳言提到「有研究顯示,癌症患者吃花生會促進癌細胞擴散」。MyGoPen 查詢 PubMed 資料庫,2021 年《癌變》期刊登載「攝取花生後,血液循環中花生凝集素促進內皮細胞分泌促進轉移的細胞因子」研究,該團隊指出花生凝集素 (PNA) 是花生中的一種碳水化合物結合蛋白,約佔花生重量的 0.15%,PNA 具有很強的耐烹飪和消化能力,食用花生後可在血液中快速檢測到,而該團隊在早先的研究中針對健康志願者進行研究,也發現吃大劑量、250 克的花生一小時後,血液中會測到高濃度的 PNA,而吃低劑量、25 到 35 克的花生,則 PNA 濃度低。 柳朋馳指出,傳言出處的這篇 2021 年的研究,實驗是讓罹癌的小鼠攝入花生後,PNA 迅速進入血液循環、並且和血管壁的內皮細胞產生相互作用,繼而產生兩種細胞因子、「介素 6」(IL-6)和單核細胞趨化蛋白(MCP-1 ),這兩種細胞因子可以幫助腫瘤細胞從一個地方轉移到另一個地方。 柳朋馳表示,癌細胞在增長的過程,第一個會面臨到的問題就是能不能黏附到新生血管上,讓血流帶走、轉移去遠端,第二件事情則是癌細胞必須躲避免疫細胞的偵測,人體血流內的白血球發現變異的癌細胞會進行圍堵撲殺,MCP-1和細胞的黏附、脫離有關,而介白素 1 和介白素 6 都跟免疫系統有關;研究的圖表中明白寫到 in vitro and in mice,就清楚表明這只是細胞實驗、以及動物實驗,並沒有進行到在人體上研究的階段。傳言並未說清楚僅僅只是「體外實驗」,網傳說法易誤導。 利物浦大學立場審慎保留 民眾也毋需恐慌柳朋馳強調,民眾看到這樣的研究其實不用恐慌,該研究團隊出自英國利物浦大學,利物浦大學官網的新聞稿中,引述論文其中一名作者的說法「雖然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調查,但這些研究表明癌症患者頻繁食用花生可能會增加轉移擴散的風險」、「但美國的一項大型研究報告認為,食用花生對癌症死亡率沒有顯著影響」,而利物浦大學新聞稿的最後也再次強調「癌症患者大量食用花生對生存可能產生的影響,需要再進一步的流行病學研究」,柳朋馳指出,上述的學術陳述都顯示這個研究的結論,包括發表團隊的本身成員,都持審慎保留的態度。 柳朋馳進一步解釋,這項研究結論的限定條件有兩個,一是癌症患者,二是大量食用花生,而且研究團隊找到了人體吃花生一小時後可觀察到 PNA 短暫地變高,也在動物中找到了 PNA 跟細胞激素有關,但卻沒有辦法解釋吃花生之後,PNA 的高峰與介白素 6、MCP-1 有絕對的關聯性,這個斷點似乎還沒有辦法有效連結起來;而且該研究是針對癌細胞轉移,臨床上除了少數病例腫瘤很小就快速轉移,大部分的情況都要腫瘤要大到一定程度才會轉移,所以總結上述各種資訊,民眾其實並不需要因此恐慌或是不敢吃花生。 柳朋馳強調,花生含有油脂、澱粉、植物性蛋白質, 過去醫界提到花生時,最直接的就是提醒民眾台灣氣後高溫潮濕、花生保存不易,容易有「黃麴毒素」的風險,而花生也有過敏原、高油脂等問題,如果擔心這些問題就適度減少花生的攝取量即可。結論 總結而言,傳言所說的研究,其實只是細胞實驗、動物實驗,這些體外實驗都不能擴大、延伸為人體也是一樣的情況,對於體外實驗的結果,民眾可以當做提醒、參考即可,毋需因此恐慌或是不敢吃花生。 而且研究是針對罹癌的實驗小鼠,吃花生後 PNA 會提高、與血管壁內皮細胞發生作用而促進癌細胞擴散,前提包括「罹癌」、「大量花生」,因此一般民眾不用擔心、而適量的花生也不需要因而不敢吃。(本文轉載自《MyGoPen》查證參考:https://www.mygopen.com/2024/11/peanut.html)
-
2024-11-17 醫療.風溼過敏免疫
反覆感冒、咳嗽未必免疫力差 4個好習慣有助支持健康免疫系統
氣溫變化大,感冒頻繁不易痊癒、過敏嚴重、倦怠感揮之不去,可能都是免疫力下降的警訊。身體的免疫細胞擔當「保家衛國」的任務,太弱容易被各種病菌入侵,太強可能起內鬨打起細胞內戰。在各種病毒肆虐的環境中,如何適當強化免疫力?免疫系統是人體健康的關鍵,不過「免疫力」和人們口語常說的「抵抗力」不完全相同,抵抗力可以視作免疫力的泛稱。以過敏為例,表現出來的症狀,是反覆感冒、咳嗽、流鼻水,醫師指出,「但是他們的免疫力沒有比人家差」,生病只是「身體這次作戰輸了」,下次再碰到這個病菌的抵抗力就上升。均衡飲食、充足睡眠、規律運動和壓力管理,都是提升抵抗力的方式。被病毒侵犯如「更新病毒碼」,能提升抵抗能力。秋冬天氣變化,免疫力較容易下降嗎?中華民國免疫學會理事長葉國偉認為「不會」,免疫力下降應該是指個人的體質,精確來說,「免疫力差」應該是指患者「免疫功能有問題」。每個人都有免疫力,少數罕病個案,是基因等先天因素導致免疫力缺損,遭受病毒或細菌強烈攻擊時,可能完全無抵抗能力,因此引發敗血症等。葉國偉表示,免疫力是我們身體的免疫系統,有很多不同的細胞,一般來說,是當身體遇到外來病菌侵犯的時候,細胞會趕快製造出對抗外來侵害的「武器」,作戰贏了當然就不會生病,輸了就會產生疾病症狀,但也代表身體再遇到同個病毒就不會生病、下次的對抗能力會提升,就像是家長常說陪孩子「更新病毒碼」。孩子常咳嗽、流鼻水,過敏症狀可能被誤為免疫力差。有些小朋友常感冒、咳嗽、流鼻水,家長就會認為孩子免疫力比較差,但其實有時候是過敏症狀。葉國偉指出,以過敏症族群為例,表現出來可能是反覆感冒、咳嗽、流鼻水,但是他們的免疫力沒有比人家差,而是身體出現的過敏症狀被誤會成免疫力差。常有人說,高壓忙碌會造成免疫力或抵抗力低下,因而容易生病。葉國偉說,有可能是生活作息改變,壓力大的確會影響身體對抗病菌的侵犯,「抵抗力」變弱就容易生病,未必是「免疫系統」出問題;而且抵抗力變差有時候是暫時性的,只要調整好作息、壓力解除,這些症狀自然就會減少。免疫系統與生俱來,過強可能侵犯正常細胞。葉國偉表示,身體的免疫系統是與生俱來,多數人都有正常的免疫系統,僅少部分的人有免疫缺損,如抗體缺乏、嚴重的複合型免疫功能缺乏等,可能比一般人更容易遭受病毒或細菌的強烈攻擊,甚至對於病毒完全沒有抵抗能力,或在出生幾個月後,被嚴重的細菌感染,導致敗血症甚至死亡。不過,免疫能力也可能在後天受到影響,例如愛滋病就屬於「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AIDS),病毒感染會造成患者的免疫能力整個被壓制,容易受到感染。不過,免疫系統太強也不好,會讓身體喪失辨識病源的能力,可能發生攻擊自己身體正常細胞的「自體免疫疾病」。帶狀疱疹病毒活化 多因老化致免疫力下降談到免疫力減弱,常讓人聯想到俗稱「皮蛇」的帶狀疱疹,書田診所皮膚科主任醫師蔡長祐說,水痘帶狀疱疹病毒活化引起的皮膚病,好發於冬季至早春,通常在過度勞累、緊張、季節變換之際發生,與免疫功能低下有關。隨著年紀增長所導致的免疫力下降,是水痘帶狀疱疹病毒再次活化的重要因素。治療方面,使用抗病毒藥、藥膏敷料及減緩神經痛藥物,主要目的是抑制病毒繁殖及水泡擴散,並避免傷口感染以及後續神經痛。預防帶狀疱疹,需要良好的免疫力,施打帶狀疱疹疫苗是提升抵抗力的方式之一。蔡長祐提醒,罹患過帶狀疱疹不代表終身免疫,當人體抵抗力下降,還是有可能復發,特別是50歲以上、慢性病患者或生活作息不正常、壓力大等免疫力較差者,都是高危險族群,應維持健康的生活型態、充足睡眠、調適壓力及接種疫苗,都有助於提升免疫力。感冒頻繁不易痊癒、過敏嚴重、倦怠感揮之不去,都可能是免疫力變弱的警訊,就好像身體內的士兵,要抵抗入侵身體的病菌,可透過調整生活作息、規律運動、釋放壓力等,飲食也是重要的關鍵,包含國健署「我的餐盤」所列的六大類食物。參考「我的餐盤」口訣,盡量攝取原型食物。對於提升免疫力的食物,營養師公會全聯會理事李哲佑說,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質等巨量營養素都不能缺乏,可參考衛福部國健署推出的「我的餐盤」,口訣包含早晚一杯奶、每餐水果拳頭大、菜比水果多一點、飯跟蔬菜一樣多、豆魚蛋肉一掌心、堅果種子一茶匙。很多民眾可能會認為,直接吃維生素保健品更方便,但營養師建議應該先補充巨量營養素,並建議從「原型食物」中攝取,如南瓜、馬鈴薯、地瓜等,之後才是維生素C、D和鋅、硒等微量元素,其中鋅、硒可從海鮮類取得;維生素C可從蔬果等攝取;維生素D則能藉由菇類或牛奶等補充。攝取植化素抗氧化:茄紅素、花青素、葉黃素。除了維生素、礦物質、蛋白質外,有抗氧化功能的植化素也很重要。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說,包含葉黃素、葉綠素等,都能免於自由基的發炎反應,間接提升免疫功能。許惠玉說,常見的植化素如茄紅素,協助人體清除導致老化與眾多疾病的自由基,具有增強人體的免疫力、減少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降低紫外線對皮膚的傷害等作用,可從番茄、紅椒、胡蘿蔔等獲取;花青素可抗氧化、抗發炎、預防罹患癌症,以及增強血管的彈性,預防心臟疾病、舒緩過敏症狀等,可藉由紫高麗菜、茄子、紫菜等獲得。增加腸道好菌、睡個好覺,都能增強免疫力。李哲佑說,很多研究都傾向維持腸道健康,免疫力會增加。因為腸道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除了補充益生菌,增加腸道菌叢的多樣性、生態平衡,更重要的是日常飲食,腸道容易發炎的人,通常是加工製品攝取過多、原型食物吃太少。除了飲食,充足的睡眠也和抵抗病菌有關。李哲佑表示,常見於蛋白質食物的酪胺酸如奶製品等,屬於褪黑激素的原料,建議在睡前約30分鐘至1個小時,可以喝一杯溫牛奶;其餘如最近熱門的GABA也可助眠,常見於糙米、發酵的茶等,但建議不要太晚吃這類食物,以免反而影響睡眠。長期規律運動,再忙都要給自己15分鐘動一動。除了食物,長期規律運動也相當重要。中華民國免疫學會理事長葉國偉說,最基本的「健走」簡單又省錢,也可以騎腳踏車,或稍微提高強度,跑步或爬郊山,也可以到健身房運動,「我自己以前也很少運動,現在一天不運動很難過。」有時候覺得工作很累,就要有點「強迫自己」動起來,每天至少半小時,如果真的很忙,15分鐘稍微伸展也好,好過直接坐在沙發上休息。葉國偉說,有時候結束工作很累,也會有想偷懶的時候,但他會強迫自己至少騎半小時的腳踏車,能換來身心舒暢。他也建議民眾,運動不要只做一兩天,就因為肌肉痠痛想放棄;短時間的運動累積起來雖然也有好處,但不建議每次只動個3、5分鐘,因為5分鐘內的運動,通常只是在熱身而已,持續較長時間可以讓心肺功能更提升。每個人對壓力的適應能力不一樣,葉國偉表示,小朋友可能因為考試或學業因素,上班族則因工作節奏帶來壓力,會導致睡不好或亂吃東西而營養不均,進而衍生失眠等慢性問題。如果因為工作或學業壓力,覺得自己的免疫力稍微減弱,就要找到自己的壓力來源並改善,例如正向思考,或把自己的時間管理做得更好。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1-17 養生.聰明飲食
強化免疫系統的關鍵營養素 專家推薦10種最佳食物增強免疫力
免疫系統是身體的第一道防線,強化免疫系統有很多方式,包括規律運動和良好的睡眠品質,均衡的飲食也很重要,其中某些營養素更扮演關鍵角色。以下是美國註冊營養師Chelsea Rae Bourgeois推薦能增強免疫力的食物。柑橘類水果提到柑橘類水果,就會想到維生素C,身體的組織生長和修復,維生素C都扮演關鍵角色。它也是一種抗氧化劑,可對抗自由基,有助防癌和其他慢性病。身體無法自行產生維生素C,須由食物中攝取。紅色甜椒紅色甜椒比多數的柑橘類水果含有更多維生素C,且含有另一強大的抗氧化劑β-胡蘿蔔素,也是甜椒呈現鮮紅外觀的原因。β-胡蘿蔔素也是維生素A的前驅物,因此和皮膚、眼睛的健康也有相關。優格許多研究都指出腸道健康與整體的健康存在關聯,腸胃道住著複雜的微生物,與身體的免疫作用有很大關聯。吃優格等富含益生菌的食物,可以增加好菌,有助腸道菌叢多樣化。深綠色蔬菜冬季正值葉菜類盛產季,所有深綠色蔬菜都與健康的免疫系統相關,它們富含各種營養素和纖維質,滿足營養需求,也可改善腸道健康。研究顯示,經常食用深綠色蔬菜,可減少體內的氧化損傷和發炎。家禽類雞胸肉、火雞胸肉等家禽類富含維生素B6,對於T淋巴細胞和白血球的生成很重要,是免疫系統發揮最佳功能的關鍵之一。研究顯示,維生素B6缺乏與發炎相關。多脂魚類多數免疫細胞中都有維生素D受體,顯示維生素D與免疫系統正常運作密切相關。多脂魚類是補充維生素D的良好來源,根據國健署資料,每100克鯖魚含25.2微克、每100克鮭魚含11微克維生素D,都超過一日所需。堅果鋅能調節免疫系統內的信號通路,腰果、杏仁和松子等堅果是鋅的絕佳來源。薑薑的抗氧化和抗發炎特性已廣為人知,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等慢性健康問題的風險。研究發現,生薑可阻斷促發炎細胞激素(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並抑制導致體內發炎的氧化分子。薑黃薑黃含「薑黃素」,是一種生物活性化合物,有抗發炎、抗氧化特性。薑黃素與免疫系統中的細胞(如巨噬細胞和自然殺手細胞)共同作用,增強人體的防禦能力。大蒜大蒜含有多種與免疫相關的化合物,這些生物活性化合物透過其抗菌、抗發炎、抗氧化和神經保護特性,促進體內的各種生物過程。例如,支持大腦、腸道和心臟健康。此外,研究也指出,大蒜可以增強免疫反應並減少發炎。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1-08 養生.聰明飲食
67歲男胰臟癌四期仍活力滿滿「不覺得快死了」狂吃2種食物獲得醫師力讚
67歲的日本金融分析師森永卓郎去年底被診斷罹患胰臟癌四期,醫生甚至宣告了餘命,他接受了化療,一度徘徊在死亡邊緣。出院後開始非常恣意的生活,想吃什麼就吃什麼,想吃多少就吃多少,什麼都不用顧慮。現在他仍積極投入廣播節目的工作,還是十分有活力,每天照吃照睡。森永在廣播中分享當天的早餐,包括咖喱飯、狸蕎麥麵、溫泉蛋等,還自嘲好像有點吃太多。在眾多隨心所欲的進食中,森永特別提到兩種食物,第一個是優格,他表示罹癌前幾乎從來不吃優格,但生病後被醫師建議要攝取各式各樣的食物和營養,所以他開始吃優格。醫生告訴他每個優格都有不同的菌種,他每天換著吃不同種類的優格,從便宜到昂貴的都有,他笑稱每天這樣做其實滿辛苦的。第二種大量攝取的食物為肉類,森永表示本身很喜歡油膩的食物,包括五花肉、里肌肉、松阪豬等,現在面對最大的挑戰為不讓體重往下掉。在飲食中蔬菜變為次等角色,因為無法從中獲得太多營養。自從開始這種飲食方式後,森永自稱身體狀態變得非常好,甚至不覺得自己面臨死亡。長年鑽研老人醫療保健的精神科醫師和田秀樹非常認同森永的作法:「他做的很對,不光是癌症患者,高齡者不宜減肥,因為會削弱免疫系統」。和田指出罹癌者更要注意,因為癌細胞比正常細胞分裂更頻繁,會劇烈燃燒熱量,這就是癌症患者體重減輕的原因,陷入一個惡性循環;如果減肥會讓體力和免疫力下降,導致癌症病情惡化。老年人應為肉食主義而非素食主義和田長期倡導老年人應該多吃肉而非蔬菜,想提高免疫力就盡量吃自己喜歡的東西,當免疫力增強,不僅是癌症,所有疾病的風險都會降低。和田說自己有許多慢性病,包括糖尿病、高血壓等,他喜歡喝酒和吃油炸食品,然而自己擁有很強的免疫力,被檢測出三次新冠肺炎陽性,但每次都呈現無症狀。優格活化免疫細胞 多種類嘗試是好事優格具有很強的腸道調節作用,也能增強免疫力,有研究指出優格會活化「自然殺手細胞」(natural killer cell),有助殺死癌細胞。和田說自己每天早上也吃優格,還會加香料幫助血管擴張、改善血液循環。有些優格號稱可調節腸道細菌,還有些聲稱可活化免疫系統,因此攝取各式各樣的優格確實對健康有益;但和田認為不見得愈貴的優格愈好,但像森永一樣嘗試各式各樣的類型是不錯的方式。資料來源/女性SEVEN PLUS
-
2024-11-07 癌症.抗癌新知
費用高達200萬 細胞療法貴又療效不明
細胞治療或免疫治療費用昂貴,部分病患或病家貸款、賣房,但治療成效不明。消基會、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和台灣癌症免疫細胞協會呼籲衛福部,醫療院所應該定期公布相關治療資料,讓病患及家屬在資訊充分透明下,有所決定和選擇。消基會董事長吳榮達表示,目前衛福部核准通過細胞治療的案數為273個,費用在100萬至200多萬,費用驚人,但成效隱晦不明,衛福部僅在5月公布存活天數中位數,其他資訊一片空白。吳榮達指出,現階段僅4家診所通過衛福部審查,可執行再生療法,但網路上至少18家診所宣稱已獲得醫策會細胞治療品質認證,且醫療範圍寬廣,從皮膚疾病至癌症,均提供治療。呼籲衛福部制訂懲處機制,讓違規業者獲得懲戒及罰金。「細胞治療到底是神藥?還是潘朵拉的盒子?」台灣癌症免疫細胞協會理事長紀君霖要求衛福部公布更詳細的細胞治療結果數據資料,提供病患與家屬選擇參考,否則現有資訊難以證明細胞治療的確實效果。衛福部今年5月公布「特定細胞治療技術癌症部分結果摘要」,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執行長林雅惠說,網站資訊少,無比較相關治療的存活指標,病人無法從簡略的資料中判斷是否值得花錢買希望,這與民眾期待的落差太大。對此,衛福部醫事司副司長劉玉菁指出,目前細胞療法仍由特管辦法管理,再生醫療雙法雖已通過,但尚未上路,目前正研擬相關子法,力拚在年底前完成並公布,讓再生醫療雙法盡速上路;等完成子法後,就會討論再生醫療相關資訊如何公開、包括哪些內容等細節。林口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系主任張文震表示,細胞療法屬於正式藥證外,病患有實際需求,但卻沒有達到藥證的嚴格要求時,給予特別處理方式,理應讓民眾瞭解療效,但定期公布治療效果,於實務執行上有其困難。提醒患者,在選擇再生醫療之前,應與醫療團隊做好溝通,以免花大錢,卻換來虛幻的希望。
-
2024-10-31 焦點.元氣新聞
石英逝世/石英20年前猛爆性肝炎昏迷,兒捐肝救命!B肝帶原會怎樣,該多久追蹤一次?
曾參與民視多檔8點檔演出、近幾年已淡出演藝圈的資深藝人石英,經紀公司證實他27日因自然老化過世於台大癌醫中心,享壽82歲。石英子女們表示,父親在家人陪伴下安詳離世,也是藝人的石英女兒林千鈺稍早忍悲回覆記者:「我答應過爸爸會把媽媽照顧好。」家屬遵循石英遺願,身後事從簡,11月17日於台北市第二殯儀館舉辦追思告別式。石英40歲就檢查出B型肝炎帶原石英早在40歲時便檢查出B型肝炎帶原,但當時不以為意,還經常日夜顛倒拍戲,沒想到要保養肝臟,更沒有定期檢查。2000年發現肝裡有個小紅豆般的肝腫瘤,2001年檢查發現腫瘤有長大的現象,同年中秋節後切除1公分大的腫瘤。2002年5月因猛爆性肝炎呈現重度肝昏迷,後來兒子捐出近6成的肝臟,才讓石英及時從鬼門關前撿回一命。其實在檢查出肝腫瘤前,石英生活過得也算健康,菸酒不沾,當時石英老婆吳玲表示,石英的心律調節器裝了2年,還曾因氣胸開刀,可能是抗生素等藥物吃太多。換肝後的石英更重視養生,不熬夜、定期看醫生,身體逐漸恢復健康。雖然石英仍以82歲高齡自然老化逝世,大家仍應警愓B型肝炎帶原罹患肝病的高風險。B肝帶原一定會得肝病嗎?台灣罹患肝病的人很多,屬肝癌高度盛行國家,根據衛福部統計,因肝癌死亡的患者中,約70%為B型肝炎帶原者、20%為慢性C型肝炎感染者,B、C肝炎病患有20%會進展成肝硬化,每年有3至5%會有肝癌風險,即所謂的肝癌三部曲「肝炎─肝硬化─肝癌」。如果是B肝帶原者,最後就一定會得肝病嗎?其實不然。同樣是B肝帶原者,有人是「健康帶原者」,一輩子與病毒和平共存,也有人肝指數高高低低,成為慢性B型肝炎患者;有些慢性B型肝炎者,終其一生肝臟不會硬化,但也有人在數年或數十年後慢慢演變為肝硬化;肝硬化的病人,也有人沒有變成肝癌。每個人的狀況不盡相同,其生活與飲食習慣也會影響。只能說,B肝帶原者有較高的機率罹患肝硬化、肝癌,但絕不是必然。如何知道自己是不是B肝帶原者?B肝帶原多久追蹤一次?那要如何預防肝癌三部曲?首先當然要知道本身有無帶原。可至醫療院所檢驗「B肝表面抗原(HBsAg)」、「B肝表面抗體(Anti-HBs)」。凡B肝帶原每半年要定期追蹤與接受必要治療,包括肝指數、肝功能、腹部超音波、胎兒蛋白等檢查。衛福部指出,研究顯示,對35-59歲的B肝帶原和慢性肝炎者每6個月提供1次腹部超音波檢查,可以降低37%的肝癌死亡率。國內多位醫師研究結果顯示,B型肝炎、C型肝炎患者接受抗病毒藥物治療,約可降低6成以上肝癌發生。【延伸閱讀】我要怎麼知道我有沒有B肝帶原?慢性B肝沒關係嗎?一情況很嚴重,必要時需換肝B肝健康帶原者 仍可能罹患肝癌而即使是慢性肝炎抽血與腹部超音波正常的B肝健康帶原者,仍可能會罹患肝癌,全台約有兩百萬健康帶原者。根據台北榮總及陽明交通大學組成的榮陽交團隊在2022年發表的研究發現,B肝病毒突變可寄生肝臟,躲避免疫細胞,潛伏、引發肝癌。逾五十歲、男性、有家族肝病病史、體內可測到病毒者,就是肝癌高危險群。【參考資料】.衛福部.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10-30 養生.聰明飲食
建立身體防禦機制 專家建議秋冬備好8種食物暖身、降感染機率
秋意正濃,病毒數量也隨之增加。據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 (CDC) 資料,十月是流感盛行季節,許多人在此之前就開始出現喉嚨痛或鼻塞症狀,現在正是開始建立身體防禦機制的時候;而健康的免疫系統取決於優質睡眠、良好衛生習慣、壓力管理以及均衡飲食。網路媒體哈芬登郵報(Huffpost)報導,人體高達80%的免疫細胞存在於腸道,而專家也逐漸了解,吃的食物會影響腸道中獨特的微生物群,進而影響免疫系統。芝加哥醫師贊柏諾(Carlos Zambrano)表示,臨床證明缺乏某些關鍵營養素會削弱免疫力,增加感染機率。營養師雅米多(Toby Amidor)說,雖然沒有「神奇」食物或飲品可將免疫系統提升至極限,但即使加強一點也有幫助。以下是營養與傳染病專家在家中常備的食物:大蒜具抗發炎與增強免疫力特性,過敏、氣喘與免疫學家艾略特(Tania Elliott)表示,它能提升免疫系統中對抗病毒與細菌的某些化學物質,同時抑制發炎細胞。她說,雖然加熱會破壞大蒜部分功效,但壓碎或切碎可啟動其主要生物活性化合物。如果不想吃生蒜,可將它切碎,並在烹煮前放置10-15分鐘。辣椒食療專家拉普瑪(John La Puma)表示,柑橘是維生素C主要來源,但綠辣椒或紅辣椒同樣富含這強力抗氧化劑,在感冒時有助於抵抗細菌感染。他說,每天應吃兩次含維生素C 食物,身體才能充分吸收。另外,艾略特指出,辛辣食物含有辣椒素,這種化合物可以稀釋黏液,讓引起發炎的病毒與細菌不易孳生。薑與大蒜同樣具抗病毒、抗菌特性,對於預防或舒緩喉嚨痛特別有效。雅米多說,薑含具有消炎作用的化合物薑酚,研究顯示用量越多越好;可將新鮮的薑磨碎或切片,放入湯、菜餚、飲料或茶中,均可獲益。葵瓜籽雅米多說,她喜歡隨身攜帶當零食,它們是維生素E與多種與免疫力有關礦物質的來源。贊柏諾稱,缺乏足夠維生素E,會導致對抗病毒的白血球活性降低。葵花籽也富含鎂,研究顯示,缺乏這種礦物質與免疫細胞活性降低、氧化壓力與發炎增加有關。魚類罐頭拉普瑪表示,多數人都未攝取足夠維生素D,尤其在寒冷的冬季。哈佛大學研究人員發現,維生素D攝取不足者感染呼吸道疾病的機率高約40%。魚類罐頭是這類營養素的最佳來源之一,根據農業部資料,一份3.5盎司的罐頭魚可提供每日維生素D攝取量的三分之二。麥盧卡(Manuka)蜂蜜贊柏諾選擇的甜味劑是紐西蘭蜜蜂所生產的一種特殊蜂蜜。研究顯示,麥盧卡蜂蜜具抗菌功能,並含有一種有助止咳的天然化合物,比非處方感冒藥更有效。海鹽飲食中不宜攝取太多鹽分,但艾略特喜歡隨身攜帶粗海鹽來舒緩喉嚨痛。她說,感冒時用溫鹽水漱口,特別是海鹽,具消炎效果,有助洗去喉嚨中的病毒、細菌、過敏原和黏液,「越粗的鹽越好」。茶水份是支持免疫系統的重要部分,營養學家格拉斯曼(Glassman)說,但多數人往往不像夏天時喝那麼多水;她特別喜歡薑黃茶,含有可消炎的化合物薑黃素。拉普瑪喜歡綠茶,他說,研究顯示綠茶可降低感染流感病毒細胞所產生的病毒蛋白質。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0-19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新婚之夜,為何在馬桶上比在床上的時間還多?
診間,來了一對男女。我看了男的一眼,滿虛弱的,默默無語。「我們昨天新婚之夜!」女的說話了。原來是新娘子帶新郎來看診。「是不是昨夜太激情了、虛脫了,不然怎麼那麼累!」我心裏想,「這樣怎麼會來看診?」女:「昨夜,他在馬桶上的時間,比在床上的時間還多!」「以前會拉肚子嗎?」我問了病人。病人:「不會。」「有吃什麼食物嗎?」「沒有。」我再仔細問,「有吃麵食嗎?有吃生食嗎?」女的仔細想了想:「就是只吃了一碗麵。」我點了點頭,心裡有了答案。病人:「可是煮熟的呀?」「麵是煮熟的,可是加的蔥薑蒜通常都是生的!」這是常見的食物中毒的案例,因為天氣炎熱,傳統麵食的做法,麵有煮過,但是添加的蔥蒜或其他的佐料等都是生的,而且可能放了很久,如保存不當,細菌孳生,引起急性腸胃炎,這種病例屢見不鮮。食物汙染了細菌,細菌在腸道內繁殖,釋出毒素,刺激胃的快速蠕動,如果在胃就會嘔吐,引起急性胃腸炎;如果是在腸子就拉了出去,引起急性腸胃炎。通常食物中毒引起的嘔吐或腹瀉,一兩天就會好,但也有長達一星期的。還有些細菌會引起發冷、發燒,甚至引起便血,必須服用抗生素治療才能治癒,不可輕忽。此外,也有些細菌,會將腸壁中的水分一直排出去,引起嚴重腹瀉,例如霍亂弧菌,嚴重者會休克,甚至脫水而死。事實上,會腹瀉有很多原因,大人通常是食物中毒之外,小孩則通常是病毒感染所引起。此外,大人還有可能是自體免疫疾病所引起,就是俗稱的「網內互打」,自己的免疫細胞攻擊自己的腸胃道,引起便血、腹瀉、腹痛,此時就必須服用抗自體免疫藥物治療。此外,如果腹瀉持續沒有改善,最怕的是大腸長了腫瘤,爛掉了,引起大便習慣改變、便血、便祕或腹瀉,此時就必須小心謹慎趕緊求醫診斷,驗血、驗大便,甚至做大腸鏡檢查,以防萬一。俗話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出言不遜,可能會惹大禍,衛生習慣不好,好吃生食,或誤食不潔食物,不僅新婚之夜不能盡興,也可能會影響健康,甚至危及生命。●欲知正確肝病新知,請追蹤「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及「好心肝.好健康」Facebook粉絲專頁。肝基會出版會刊及肝病治療手冊,歡迎來電索閱。若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免費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相關資訊。
-
2024-10-10 焦點.健康知識+
《黑白大廚》觀眾眼睛大啖美食!研究證實:光看料理節目都可能變胖
最近在Netflix播出的韓國實境節目《黑白大廚:料理階級大戰》掀起超高討論度,俗話說民以食為天,以美食和料理為題材的內容一直都很受歡迎。不過經常收看跟食物有關的影音,即使沒真正吃到也可能間接使人變胖。「呼吸都會胖」連用眼睛看也會胖?《細胞代謝》(Cell Metabolism) 期刊指出,瑞士巴塞爾大學研究團隊發現,美食的影像和氣味會刺激大腦內的特定免疫細胞「小膠質細胞」,分泌名為IL1B的炎症因子。正常進食時,自主神經系統會傳遞IL1B促進胰島素分泌,對糖尿病患者而言,過度分泌炎症因子會導致慢性炎症,進而損害胰腺中生產胰島素的細胞。研究中也發現美食的視覺和嗅覺刺激會讓人流口水,流口水是胰島素分泌過程中的一環,胰島素的功能之一是促使身體細胞吸收血糖。如果還沒進食,只因看了美食照就提早分泌胰島素,血糖降低後讓人飢餓;當真正開始進食時恐會攝取更多,讓血糖更快轉成熱量並儲存於細胞。收看吃播也會讓腸胃加班?醫師指出,深夜收看吃播節目,其影像和聲音會刺激人體感官神經,促使胃酸分泌,這時候本該休息的胃部被迫「強制加班」,長期這樣容易引起消化系統功能紊亂;如果胃酸過多會損傷胃黏膜和十二指腸黏膜,造成胃食道逆流、消化性潰瘍、消化不良、慢性等消化道疾病。仿效大廚讓自身體型也變「大」了美國康乃爾大學曾針對500位平均27歲的女性做過調查,這些人之中一部分愛看美食節目,另一部分則不愛。研究結果顯示,愛看美食節目的人平均體重74.5公斤,不看的人則為69.4公斤。研究人員猜測,觀眾易把美食節目的廚師或明星當作權威,儘管他們為了節目效果在做菜時「用料過剩」,民眾會不知不覺把他們當作標準,進而影響自己做飯的行為,這個道理源自於人類行為易受權威人士影響。
-
2024-09-10 醫療.兒科
8歲頭暈2天突說不出話 竟是腦炎
孩童突然頭暈、嗜睡、活動力變差,小心可能罹患腦炎。一名8歲女童連續2天頭暈,第3天出現嚴重嗜睡且無法言語,送醫後電腦斷層檢查發現,有輕微腦水腫,轉入加護病房給予降壓藥與預防性抗生素及抗病毒藥物治療,後續檢查診斷女童是腦部遭到感染,造成腦病變,經與中醫合併治療及積極復健,住院一個月後活蹦亂跳的出院。馬偕兒童醫院兒童神經科主治醫師黃佳雲說,腦炎可能是身體對病毒或細菌感染的正常或過度反應,也可能是自體免疫因素導致體內免疫細胞攻擊健康組織所致;腦炎預後很難評估,有些患者對治療反應良好、有些可能出現癲癇和更長期的學習問題,也可能導致永久性損傷或有致命的危險。該名女童自急診轉入加護病房後,經給予高劑量類固醇及靜脈免疫球蛋白,因腦波有異常放電現象,也採取預防性抗癲癇藥,經腦部磁振攝影疑似發現雙側大腦,右側橋腦及部分胼胝體等多處影像增強,懷疑是「急性播散性腦脊髓炎(ADEM)」,治療後,除在病房安排復健外,同時會診中醫科進行針灸治療。女童住院時一度只能靠鼻胃管進食,脊髓磁振攝影也顯示有急性橫斷性脊髓炎,在進行血漿置換後肢體動作逐漸好轉,住院一個月期間接受中西醫及復健合併治療的情況下,病情獲得改善。馬偕醫院中醫部針傷科主任王宏銘說,女病童進入加護病房後即合併中醫針灸治療,針對腦炎造成意識不清,施以「開竅醒神」穴位、腳底「湧泉穴」,針對手腳無力狀況,以「足三里穴」及「合谷穴」等合併治療,一周三次,一次15至20分鐘。黃佳雲說,腦炎一開始可能出現非特異性症狀,但家長應注意孩童有無發燒、頭痛、對光敏感度、頸部僵硬、皮疹、惡心、嘔吐,以及活力或食欲喪失、嗜睡、意識混亂或產生幻覺、說話困難、行走困難、癲癇發作等症狀。因腦炎通常是由病毒引起的,也需要注意與病毒感染的其他症狀,例如上呼吸道感染或胃腸道問題,如腹瀉、惡心、嘔吐或皮疹。
-
2024-08-13 醫療.風溼過敏免疫
精準治療全身型紅斑性狼瘡:從目標導向到疾病修飾的新策略
全身型紅斑性狼瘡的病因全身型紅斑性狼瘡(SLE)是一種典型的自體免疫疾病,自體免疫疾病就是自己的免疫細胞本身會對抗病原菌外,也會對自己的身體(自體)發生免疫發炎反應,最終導致破壞自己身體的疾病。SLE其特徵在於存在對抗自身抗原的自體抗體(autoantibody),病人體內最常見的抗體是抗核抗體(antinuclear antibody, ANA)和抗雙股去氧核糖核酸抗體(Anti-double-stranded DNA, anti-dsDNA)。這些自體抗體容易形成免疫複合物(immune complex)而吸引許多發炎細胞,長期慢性發炎的結果導致多重器官系統的損壞。雖然幾乎每個器官都可能受到影響,最常見的是皮膚、關節、腎臟、血液細胞、血管和中樞神經系統。SLE 病人從出現症狀到確立診斷的時間是不一定的,平均需要幾個月到幾年左右。全身型紅斑性狼瘡的疾病活性在尚未發病、尚無症狀的前臨床期(preclinical phase),病人體內會先出現一些自體抗體,例如抗核抗體(ANA),慢慢地會開始出現全身型紅斑性狼瘡特有的自體抗體,例如抗雙股去氧核糖核酸抗體(anti-dsDNA),這個時候也因為特定的臨床症狀(通常是侵犯器官)而確立診斷。眾多自體抗體在血液中形成免疫複合物導致器官侵犯與器官功能受損,這個情況屬於一種發炎反應、通稱為疾病活性,可以依賴實驗室檢驗與臨床症狀進行測量與評估。更甚著,隨著病程中持續不斷的使用類固醇與其他的免疫抑制劑,這些治療不僅導致器官受損更會造成許多的併發症(例如免疫力下降造成容易感染)。全身型紅斑性狼瘡的疾病活性,因為是變化多端且難以預測,特別的是兒童全身型紅斑性狼瘡尤其是高疾病活性與侵犯重要器官(腎臟與腦部),因此,對醫生來說是很大的挑戰,對病人來說更是不可承受之重。根據疾病活性的病程來區分:●大約70%的病人是屬於復發與緩解交替出現病程(relapsing-remitting course)●10%的病人是屬於持續活躍模式(persistently active pattern)●10%的病人是屬於長期緩解模式(chronic quiescent pattern)●而僅有少數人則是單相模式(monophasic pattern)、就是緩解後就長期地不再出現活性上升。根據一個針對成人全身型紅斑性狼瘡的研究,一開始疾病活性的嚴重度有超過一半以上(56%)是輕度的,然而在持續追蹤超過三年以後,這些輕度的病人會逐漸演變為中度嚴重度或重度嚴重度,最後的分布大約是輕度28.4%、中度33.1%、重度38.5%,這個研究暗示著在全身型紅斑性狼瘡疾病初期沒那麼嚴重的時候,我們的早期介入若可改善病程的可能性。SLE的精準治療策略為了早期介入這個目的,近年來針對全身型紅斑性狼瘡的治療有了新的因應策略:(1) 目標導向治療(Treat-to-Target Strategy):這是一種主動的、目標導向的治療方法,旨在達到並維持低疾病活動度,控制疾病(器官受損)狀態、減緩器官損害,以實現長期緩解。(2) 疾病修飾療法(Disease-Modifying Therapy):使用可以減緩或改變疾病自然進程的藥物,目的也是儘量減少疾病活性,防止疾病活性導致的長期器官損害。這些策略通常是互補的:疾病修飾劑對控制全身性發炎與減緩器官損害至關重要,而靶向治療策略有助於控制疾病復發並維持緩解。那麼,目前有哪些藥物可以減少疾病活性、預防長期器官損害甚至改變全身型紅斑性狼瘡自然進程呢?藥物主要是 Mycophenolate mofetil,生物製劑包括莎芙諾 (學名Anifrolumab),奔麗生(學名Belimumab),莫須瘤(學名Rituximab)。生物製劑比傳統的類固醇藥物和其他的免疫抑制劑來說,主要的好處是精準的矯正調控全身型紅斑性狼瘡病人特定的致病機轉,例如Anifrolumab主要是阻斷干擾素(interferon)的訊息傳遞,Belimumab是抑制產生自體抗體B淋巴球的存活,Rituximab則是清除產生自體抗體B淋巴球;這樣子的作用模式可以大幅減少藥物副作用並維持低疾病活性、減緩器官損害以達到預期的長期緩解。結論全身型紅斑性狼瘡(SLE)是一種症狀複雜且疾病活性難以預測的自體免疫疾病,其治療需要綜合考量疾病活性和器官受損情況。目標導向治療和疾病修飾療法的結合使用,為SLE患者提供更為有效和精準的治療方案,有助於減少疾病活性,防止長期器官損害,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與長期預後。希望通過學術臨床研究和實際臨床經驗的不斷累積,能有越來越多不同作用機轉的生物製劑,未來能在長期控制與改善病程層面為SLE患者帶來更多的精準治療。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8-11 醫療.風溼過敏免疫
大林慈濟醫院過敏免疫風濕中心 一站式服務把複雜疾病變簡單
嘉義大林慈濟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成立已有18年,2006年9月1日成立的「過敏免疫風濕中心」(簡稱風免中心),患者遍及海內外,每月看診高達5000人次。醫療陣容與量能更不容小覷,院長賴寧生領銜專科及住院醫師共10人,中心內打造30坪專屬風濕免疫關節患者的復健中心、個案管理中心及衛教中心,是雲嘉地區軟硬體最齊全的過敏免疫風濕病中心。影響多重器官,需透過個管師整合各科治療。賴寧生表示,大林慈濟求診患者年齡層普遍較高,常有慢性病併發問題,需透過個案管理師協助整合醫療資訊,如免疫疾病患者骨折需要住院開刀,風濕科醫師會與骨科醫師討論,讓主治醫師了解患者需要哪些特別的處置。賴寧生說,風濕免疫疾病是免疫細胞造成的病變,免疫細胞隨著血液循環到處跑,影響很多器官、造成全身性病變,每個人表現出的症狀不同。它對某個器官的影響持續一陣子可能就消失了,但不久後又影響另一器官,表現出其他症狀,相當複雜,需要長期持續追蹤、治療。他強調,與風濕免疫疾病共處是場長期抗戰,病患和周遭親友都需要了解這項疾病。因此大林慈濟成立病友會,至今24年,「要用家庭的力量來支持、照護病患。」推動基層醫師繼續教育,及時轉診風免病患。「不僅病患與家屬需要衛教,非風免科醫師也需要。」賴寧生說,醫學分科很細,醫師各有專長,對其他領域的了解有限,需要彼此交流、學習,最終受益的還是病患。如年輕人下背痛、眼睛的虹彩炎都有可能是僵直性脊椎炎導致,但這些病患一開始可能不是看風濕免疫科,但若主治醫師了解這些都有可能是僵直性脊椎炎的相關症狀,就知道要轉診給風濕免疫科,讓病患得到適當的治療。賴寧生說,醫病關係不是只有在醫院的診間或病房,更需要延伸到他們回家後的日常生活,因此基層診所的醫師格外重要。他舉例,病人發燒了,第一個想到的是到居家附近診所或衛生所就診,如果基層醫師不了解風濕免疫疾病及用藥,貿然建議停掉類固醇或免疫制劑,「如果疾病正在活動期就停藥,恐怕讓病情加劇。」我們有義務幫助基層醫師更了解風濕免疫疾病。因此,大林慈濟醫院過敏免疫風濕中心與嘉義縣市、雲林縣的醫師公會合辦基層醫師繼續教育,使病患照護動線可以由醫院延續到基層診所。重視器官侷限型免疫症,跨科合作療效更佳。有些免疫細胞造成全身性的病變,但有些免疫細胞有「歸屬感」,只影響單一器官,稱為「器官侷限型免疫症」。比如它只攻擊皮膚、破壞黑色素細胞,造成一塊塊白斑,病患通常去看皮膚科;免疫細胞若只攻擊血小板,臨床上只看得到血小板過低,沒有其他症狀,病患在血液科就診,卻不知根源在免疫系統;免疫細胞若攻擊腦部血管,臨床表現是腦中風,病人會去掛急診、神經科,「但若沒有用藥物調節免疫功能,很可能會第二次中風」。賴寧生指出,大林慈濟醫院特別重視這類器官侷限型免疫症,由原主治醫師與風濕免疫科的醫師一起看病患,用藥物調節免疫系統,幫助他們得到更好的預後。他舉例,一位在台北醫學中心看診的多發性硬化症患者,原看神經科,但因緣際會在大林慈濟醫院檢查出免疫系統異常,同時接受風濕免疫科的治療後,多發性硬化症引起的神經症狀慢慢減輕,用藥也愈來愈少。「以前認為多發性硬化症會造成不斷的中風、無法避免,但加入免疫系統的治療後,中風的機率愈來愈低。」整合醫院、社區資訊,提高病人生活品質。提供「一站式服務」的大林慈濟過敏免疫風濕中心,為在地特色臨床醫療中心,開設風濕專科門診、過敏免疫科門診、免疫病特別診以及小兒過敏門診,結合門診復健治療、超音波檢查、中醫風免疼痛,更整合醫院內部資訊、外部社區,提供完整有效的全人醫療,協助患者早期發現疾病,以提高過敏免疫風濕病患生活品質及生命的延續。病人不再為病所苦、生活品質改善,是醫院成立特色中心最主要的宗旨。醫療亮點● 10名專科與住院醫師服務病患。● 30坪專屬風免患者復健中心、個案管理中心及衛教中心。● 成立病友會,凝聚照護力量。● 推動基層醫師繼續教育,發現病症及時轉診。● 治療器官侷限型免疫症,跨科合作用藥更精準。● 一站式服務,提供完整有效的全人醫療。
-
2024-07-06 養生.保健食品瘋
哪些人需要吃維他命D?究竟要吃多少才夠了?除了飲食,適度曬太陽也能補充
炎炎夏日來臨,每天都非常炎熱,很多人恨不得每天都待在冷氣房內不出門,但其實適度的曬太陽,能幫助我們促進維他命D的合成。目前已有越來越多文獻在探討維他命D對於許多疾病的正面效果,使得它成為近年來醫學界、營養界的新寵。根據國民營養調查,國人普遍維他命D攝取不足,已經被列為國人最容易缺乏的營養素之一,有鑑於維他命D在維持人體健康上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國健署在「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DRIs)第八版」中,提高了維他命D的建議攝取量,希望民眾可以提高標準來攝取。今天《健康設計家》品牌營養師就來帶你認識一下維他命D到底有什麼厲害的!維他命D的小檔案 維他命D(Vitamin D)是一種脂溶性維他命,結構與類固醇很類似,在人體內主要為D2及D3兩種類型,含量很少但卻是維持身體健康的重要營養素喔!比較特別的是,維他命D除了靠食物獲取之外,也是少數人體可以自行合成的維生素!獲取維他命D的途徑主要有兩種:1.陽光照射皮膚維他命D又被稱為「陽光維他命」,原因是當皮膚受到太陽照射時,存在於皮膚表層的7-脫氫膽固醇(7-dehydrocholesterol)會轉化成前維他命D3(Previtamin D3)後,接著再轉變成維他命D3(Vitamin D3,Cholecalciferol,膽鈣化醇)。2.食物來源攝取維他命D2及D3分別來自不同生物:•維他命D2(Vitamin D2,Ergocalciferol,麥角鈣醇):存在於植物、酵母、真菌等•維他命D3:存在於動物組織內維他命D2及D3兩者都沒有生理活性,在體內需要經過肝、腎的轉換才能變成具有生理功能的活化型維他命D,因此,如果肝臟或腎臟出問題,很有可能會影響到體內維他命D的活化喔!維他命D的生理功能 維他命D在人體的角色類似固醇類賀爾蒙,具有多種不同的生理功能,主要是透過專一的受體去調節身體各個器官組織的功能,因此它的功能可以說是遍佈全身各處:.促進鈣吸收、調節血中鈣磷平衡維他命D可以透過促進小腸內的鈣、磷吸收率,與甲狀腺素及副甲狀腺素共同維持血中的鈣磷平衡。若沒有維他命D,飲食中的鈣只有10~15%能被吸收,而在維他命D的協助下吸收率可以達到30~40%。.維持骨骼、牙齒健康維他命D可以作用於負責骨骼重塑的成骨細胞(Osteoblast),幫助骨質形成,因此對於預防及改善骨質疏鬆症是有效果的喔!.可影響不同組織的細胞分化、增生、生長研究發現維他命D在人體的心臟、腦、皮膚、肌肉及免疫系統中,皆有獨特的訊息傳導機制,可以影響細胞基因的表現,調節細胞分化與增長,進而調節生理功能。另外,有研究顯示維他命D可以幫助預防癌症主要也是這個原因喔!.保護心血管、腎臟等器官前面提到許多器官內都存有維他命D的受體,當這些器官內的細胞受到疾病、氧化壓力等傷害時,維他命D可以調節體內的生理反應來保護我們的器官組織。.參與免疫調節作用維他命D可以調節免疫細胞,進而能防止感染及自體免疫疾病(例如:多發性硬化症),也可以調節發炎反應。.預防呼吸道傳染病維他命D可以增強呼吸道抵抗病菌的能力,進而維持呼吸道的健康,再加上有調節免疫的功能,因此維他命D成為現在COVID-19肆虐時主要的研究目標之一。.慢性病的預防及改善維他命D已被證實能夠改善許多慢性疾病,包括: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等,而維持體內良好的維他命D濃度同時也能預防這些疾病的發生喔! 維他命D的來源 1.適度日曬適度日曬是人體重要的維他命D的來源。衛福部建議可以露出臉部、手臂等部位接受曝曬,但要避開陽光直射的時段,最好在早上10點以前或下午2點以後(適用於台灣),是陽光充足但不是最強烈的時候,曝曬時不要擦防曬乳,大約曬10到20分鐘,身體就可以合成足量的維他命D囉!2.食物攝取維他命D的食物來源主要來自於動物性食品,如:魚類、雞蛋、肝臟、牛肉等,而植物性來源則有香菇、木耳等等。 那維他命D究竟要吃多少呢?我們從DRIs第八版中擷取維生素D的建議攝取量提供給大家,評估自己是否有需要再額外補充時可以當作參考喔!維他命D的缺乏症 透過檢測血液中的25(OH)D濃度可以得知身體中的維他命D狀態,一般≧50 nmol/L為充足,<30 nmol/L則為缺乏。而維他命D缺乏所造成的骨骼礦化不足,在嬰幼兒為「佝僂症」,在成人則為「骨軟化症」。另外,有些特殊族群例如:老年人、肝臟衰竭、患有吸收不良之症狀者、服用糖皮質類固醇者…等等,可能因為生理功能下降、藥物交互作用等原因,需要特別考量是否有需要額外補充喔!看完上面介紹的維他命D,大家有沒有覺得維他命D是很厲害的一種營養素呢?除了我們熟知的可以提升骨本之外,對於許多疾病及促進身體健康也有效果。若平日大多都在室內辦公的上班族,或缺乏日曬的族群,也可以透過飲食來維持自己體內維他命D的濃度喔!如果有需要額外補充則要遵守適量原則,過度補充脂溶性維他命可能造成危害。若有其他的疑問,也一定要諮詢醫師或營養師的建議再進行補充喔! 延伸閱讀:.咖啡會加速鈣質流失?紅茶、牛奶能預防骨鬆?做好6件事趁早存骨本.降低血脂、降膽固醇、延緩血糖上升...膳食纖維5好處一次看!.糖尿病怎麼有效控糖?專家曝扭轉關鍵時刻,「3撇步+9種食物」幫你控制血糖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7-05 醫聲.醫聲
免疫治療帶來「長尾效應」,癌症長期存活不是夢
「研究已證明免疫治療的確有效,其中,約有七分之一的病患,疾病並沒有惡化、復發,長期存活了下來…」在台灣年輕病友協會所舉辦的「2024癌症免疫治療論壇」上,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腫瘤科主任周文其談到免疫治療、免疫合併療法的運用,援引上述數據,台大醫院內科部胸腔科副主任何肇基、長庚紀念醫院外科部副部長趙盈凱對於研究顯示癌症腫瘤有治癒可能性,也充滿期待。周文其以膽道癌為例,他分析,雖然膽道癌病患的人數並不多,盛行率較低,但治療選項相對較少,而晚期不可切除膽道癌的病患,五年存活率低於10%,目前對於膽道癌治療,國際治療指引首選免疫合併化學治療,這樣的作法,可破壞癌細胞偽裝機制,免疫細胞得以辨識癌細胞,再進行消滅,因此腫瘤可明顯縮小,並增加存活期。免疫合併化療,可明顯延長存活期根據2022年一項臨床試驗數據顯示,免疫合併化學治療,確實可幫助延長膽道癌病患存活期,其中,最令人期待之處在於,研究追蹤也發現,有部分病患接受免疫治療後,疾病一直沒有惡化、復發,存活率維持穩定,不像其他治療方式,經過一段時間,存活率就會往下掉,而這樣的情況,稱為「長尾效應」,期待透過免疫合併化學治療,病患生命可以一直延續下去。此外,針對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的治療,何肇基表示,在第三期病患中,約有30-50%的病患無法接受手術治療,許多研究數據顯示,這類病患若能接受鞏固治療,也就是病患在接受同步放射線治療、化療後,再追加一年的免疫治療,不僅可降低45%疾病復發風險,還可增加根治的可能性,且病患的「無疾病惡化存活期」也明顯延長。運用適合治療策略,有助消滅微轉移癌細胞趙盈凱提到,在肺癌存活率上,台灣落後日、韓等國,研究發現,若病患進入第二、三期,且還能透過手術切除腫瘤,此時,在手術前進行化療加免疫治療,相較於過去手術加化療,可進一步減少疾病復發,疾病無惡化存活期更從20.8個月延長到31.6個月,等於多增加一年無病存活的時間,而透過這樣的治療模式,也可清除微轉移癌細胞,即使影像學還沒顯現、偵測到微轉移癌細胞,照樣可以捷足先登、發揮效果。周文其、何肇基與趙盈凱皆希望病患有機會接受免疫治療、免疫加化學治療等選項所帶來的種種好處,從存活期的延長、生活品質的改善到復發率的降低,都可讓病患的抗癌之路更順暢,癌症根治的希望也可明顯增加。
-
2024-06-22 養生.聰明飲食
如何養成不生病體質?營養師認證多吃10種食材及3方法,吃出最佳免疫力
近期新冠確診數又上升了,該如何遠離這些病毒呢?我們可以從「增強自我免疫力」開始!提升身體自我保護的能力,來抵抗外來的攻擊。首先最重要的一定是維持「均衡的飲食」以及「健康的作息」,讓生理機能都能正常運作後,再加上營養師Evelyn為你介紹的10種可以增強免疫力的食材,就能讓你由內而外、防疫技能點滿!10種增強免疫力食材1. 大蒜大家都聽過大蒜對身體好,因為大蒜裡面含有「蒜素(allicin)」,具有抗氧化、抗癌、增強免疫力、維持心血管健康的作用,是大蒜諸多保健功效的來源。但其實蒜素並不是本來就存在於大蒜裡的,而是將大蒜切碎以後,讓裡面的蒜氨酸接觸到空氣,再與蒜氨酸酶作用完全才會產生我們所熟知的「蒜素」,然而蒜素並不耐長時間的高溫,像是煮湯或是長時間燉煮都會使蒜素分解。所以大蒜最保健的吃法是「切碎生吃」唷!但這邊還是要提醒大家,大蒜雖然好處多多,但仍屬刺激性食材,適量食用才不會對身體造成傷害,建議一天最多2-3瓣就好囉!2. 薑如果經常感冒,有可能是身體慢性發炎造成免疫力低下惹的禍!生薑裡面具有多種抗氧化劑,例如薑辣素(gingerol),可以減少自由基對於身體的氧化破壞,也能減少發炎物質的產生、降低身體的發炎反應,在感冒前或感冒時食用都可以達到不錯的效果!但這邊一樣要提醒大家,薑也是屬於比較刺激性的食物,也有抗凝血的效果,所以適量食用即可唷!3. 咖哩咖哩中主要的成分「薑黃(curcuma)」是咖哩成為近期新寵的原因,薑黃裡面的「薑黃素(curcumin)」不僅具有強大的抗氧化能力、還能提升免疫力、預防失智、甚至抗癌,除此之外,咖哩裡面添加了許多辛香料,例如:印度咖哩常添加薑、大蒜、紅辣椒粉、荳蔻等,這些辛香料有助於幫助消化、舒緩上呼吸道的不適症狀,因此咖哩其實是很適合防疫期間吃的料理唷!4. 菇類菇類裡面有豐富的水溶性膳食纖維,蛋白質量也較其他蔬菜高,維生素及礦物質的含量也非常多種,從數千年前就開始被當作重要的藥用食材。許多研究都已經證實菇類具有抗發炎、抗氧化的功效,也能調節免疫、代謝功能,對於人體的好處是很多的唷!5. 菠菜說到菠菜,大家一定不陌生大力水手卜派,遇到麻煩時只要吃菠菜就能變得力大無窮,可以英雄救美!其實菠菜雖然沒有像卡通描述的一樣這麼「神奇」,但會有這樣的設定並不是沒有原因的唷!菠菜裡面富含大量的葉酸、鐵、鉀、維生素A、維生素C、維生素K,是營養密度非常高的蔬菜,能夠減少氧化廢物、調節身體的多種代謝途徑,對於維持心血管健康、加速新陳代謝、抗癌、抗氧化都有很大的幫助唷!看到這裡,你是不是也想來一罐菠菜了呢?6. 藍莓藍莓是花青素(anthocyanidins)含量非常高的水果,雖然在台灣本土的藍莓非常稀少,進口價格會比較昂貴一些,但絕對是值得的!多項研究都顯示藍莓裡的花青素有非常強的抗氧化能力,能夠清除自由基、降低對身體的破壞,另外,它也能調節發炎物質,對於抗發炎也有顯著的功效。近年來也有諸多研究證實藍莓對於抗癌、改善泌尿道感染、調節血糖血脂、預防骨質疏鬆症等都有不錯的效果,許多學者也因此稱藍莓為「超級水果」!7. 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維生素C在我們體內的抗氧化作用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在防疫期間也是不可或缺的。我們身邊有許多水果是富含維生素C的唷!根據台灣食品成分資料庫分析,其實同樣重量富含最多維生素的水果不是柳丁、也不是檸檬、橘子,而是芭樂!其次是釋迦、龍眼、棗子跟奇異果,並不是越酸的水果維生素C就越多唷~如果你想省時,或有額外補充的需求,也可以選擇維生素C的補充劑或保健食品喔!8. 綠茶兒茶素(catechin)是綠茶裡面最重要的保健成分之一,相較於紅茶、烏龍茶等茶種,綠茶因為沒有經過發酵所以保留了較多的兒茶素。兒茶素除了有抗氧化、抗發炎、抗癌、抗微生物的特性之外,隨著綠茶在世界各的推廣,許多研究也證實它具有多種抗菌、抗病毒的特性,對於預防感冒、防止傳染疾病的擴散是非常有益處的。在這個疫情肆虐的時期,大家不妨也來杯無糖綠茶吧!9. 優格、優酪乳優格、優酪乳裡面含大量的益生菌,能夠協助保護我們的腸道。腸黏膜上的微生物跟細菌,可以說是非常龐大的一批免疫軍團唷!透過優格、優酪乳攝取大量好菌以顧好腸內的菌叢,腸黏膜組織才能獲得完整的保護,進而有助於免疫系統的功能!所以提升免疫力可以從改善腸道菌叢開始!這邊給大家一個小建議,吃優格、優酪乳時可以搭配一些水溶性膳食纖維或寡醣等,可以作為益生質提供益生菌的養分,相輔相成的搭配才能更完善的保護腸道唷! 另外也要提醒大家,在購買時要盡量選擇無糖或低糖的優格、優酪乳,才不會一不小心又吃進去太多精製糖唷!10. 優質蛋白質前面提到均衡飲食是提升免疫力的首要重點,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質都要均衡攝取,但這邊要特別介紹蛋白質是因為它是構成身體所有細胞的主要原料之一,包含重要的免疫細胞。豆魚蛋肉類都是富含蛋白質的食物,構成蛋白質的胺基酸有9種是人體無法自行製造而必須靠飲食獲得的必需胺基酸(essential amino acid),而富含越多種必需胺基酸的蛋白質食物,營養價值就越高,我們稱之為「優質蛋白質」,動物性來源的蛋白質都屬於優質蛋白質,如魚肉、牛肉、豬肉,而植物性蛋白質只有「黃豆類製品」才是優質蛋白質唷!這邊建議每一餐吃一個手掌大小的蛋白質,既能提供身體足夠的蛋白質又不會過量!增強免疫力的三大原則看完以上介紹的10種增強免疫力的食材,你發現了嗎?其實要符合能增強免疫力的食材不外乎三個原則:1.抗氧化及抗發炎2.改善腸道菌叢3.足夠的優質蛋白質 掌握這三個原則之外,最重要的是前面所提到的維持均衡的飲食、良好的生活作息,如此一來,透過改善自己的身體狀況、提升免疫力,才能更有效的提升自己的健康喔! 延伸閱讀:.咖啡會加速鈣質流失?紅茶、牛奶能預防骨鬆?做好6件事趁早存骨本.降低血脂、降膽固醇、延緩血糖上升...膳食纖維5好處一次看!.糖尿病怎麼有效控糖?專家曝扭轉關鍵時刻,「3撇步+9種食物」幫你控制血糖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6-18 醫療.泌尿腎臟
為什麼會水腫?5步驟判斷水腫程度,5招減少水腫不適!
你有水腫的經驗嗎?像是久坐或站立一段時間後,腿部可能會出現腫脹的情形。然而,身體部位也可能因過度使用或受傷而腫脹,甚至是潛在疾病的徵兆。因此,不可輕忽水腫的發生。什麼原因造成水腫?身體一半以上是由水組成的,其中大部分在血液中流動。另外,水也構成淋巴液,淋巴液穿過淋巴系統,淋巴系統由產生、儲存和攜帶免疫細胞的組織和器官組成。當體液積聚在一處時,就會導致腫脹,這就稱為水腫。身體任何部位都可能出現水腫,例如腳、腿、腳踝、手,抑或是臉。它可以出現在一個地方,也可以同時出現在身體的多個部位。水腫很常見,因為與這種情況相關的原因有很多,而輕度水腫會自行消失。水腫可能影響任何人,像是懷孕可能會因嬰兒的重量而導致腿部和腳踝腫脹。另一方面,吃太多鹽會導致水分滯留。或者某些藥物也可能造成水腫,例如治療高血壓的藥物。水腫也可能是嚴重疾病的徵兆,一種危險的血栓類型稱為深部靜脈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 DVT),可導致突然水腫。另外,心臟、肝臟或腎臟問題也會導致腫脹。身體創傷也會引發水腫。例如最常由癌症手術引起淋巴水腫,即是一種由淋巴系統損傷引起的水腫。如何判斷是不是水腫?除了到醫院檢查之外,也可透過以下步驟初步判斷水腫情況:1.按壓小腿脛前、足背、內踝(腳踝內側)。2.檢視水腫的部位,例如雙腳有無水腫。3.用食指指腹下壓5秒後放開。4.觀察水腫處皮膚凹陷深度。5.評估凹陷深度,以判斷水腫嚴重度。當以指腹按壓腫脹處的局部有凹陷現象時,稱之為凹陷性水腫,可依凹陷程度區分為一到四級水腫:.第一級水腫:輕微壓陷,深度約2毫米。 .第二級水腫:壓下深度約4毫米。.第三級水腫:壓下深度約6毫米,回彈時間介於10至20秒。.第四級水腫:壓下深度約8毫米,回彈時間大於30秒。如何減少水腫引起的不適?水腫會導致身體的某些部位腫脹,這可能會妨礙你完成日常任務。如果你有水腫的話,以下方式可幫助減少腫脹引起的不適:1.穿著寬鬆的衣服和鞋子,例外情況是醫師建議穿壓力衣。2.如果腿部有水腫,坐著或躺著時將腳抬起。如果可以的話,將它們保持在心臟上方。3.輕度地鍛鍊,嘗試移動身體腫脹部位可幫助緩解症狀。4.限制飲食中的鹽分,鹽中的鈉會導致體液滯留。5.依醫囑服用藥物。【資料來源】.NIH: When Body Parts Swell.Cleveland Clinic: Edema.台中榮總:認識水腫及日常生活照護
-
2024-06-10 名人.精華區
閻雲/癌細胞躲免疫細胞竟做出「這牆」防禦,科學家表示破解此牆可望闢抗癌新道路!
美國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研究發現,癌細胞釋放的酸濃度,要比以前知道的還高得多,甚至會形成一道「酸牆」(Acid Wall)阻止人體免疫細胞攻擊。這篇研究今年三月發表在「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自然生物醫學工程)」期刊,這個全新發現,可望為未來開發抗癌藥物開啟新的途徑。近一個世紀來,我們已經知道腫瘤組織呈酸性狀態,但腫瘤組織雖呈酸性,也只比體內大多數健康組織酸一點。比如說,靜止時人體肌肉平均pH值7.4,呈弱鹼性,惡性腫瘤平均pH值為6.8,呈弱酸性。根據顯像研究,測出腫瘤酸度不均幾年前,這篇論文作者、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Harold C. Simmons 綜合癌症中心和生物醫學工程、細胞生物學系教授高金明(Jinming Gau),就和同事設計了可在特定酸度下發光的奈米粒子,其中pegsitacinine這種螢光顯像分子的奈米成分,可在pH5.3的腫瘤中發出明亮螢光,已通過第二期臨床試驗,成為癌症手術的影像引導工具。2023年,pegsitacinine獲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的突破性療法認定,加快了具有潛力藥物的開發及審查速度。但高金明和研究團隊目前還不清楚,為什麼pegsitacinine會在腫瘤組織中發出螢光,因為腫瘤的酸度被認為太溫和,無法觸發其活化。研究團隊利用pegsitacinine探針,針對從人類和小鼠取得的肺癌、乳癌、黑色素瘤和膠質母細胞瘤等多種單一癌細胞,進行顯像研究,結果發現pegsitacinine探針會在這些癌細胞的一側發光,在另一側則不會發光,顯示這些癌細胞的酸度並不均勻,由乳酸分泌引起,這些乳酸是癌細胞在消化葡萄糖或血糖後產生的廢棄物。癌細胞用酸牆 阻免疫細胞當研究團隊在腫瘤組織中進行類似實驗時,螢光影像顯示,癌細胞會優先將酸從鄰近的癌細胞泵打出來,並進入癌細胞外的環境,在腫瘤邊緣形成酸度較高的區域,進而出現一道隱形的酸牆。進一步從人類腫瘤樣本中發現,這道酸牆使得腫瘤組織內幾乎找不到CD8+ T細胞,而CD8+ T細胞是已知可以對抗癌細胞的免疫細胞。研究團隊在酸度增加到pH5.3的培養皿中,一起培養癌細胞和CD8+ T細胞,發現CD8+ T細胞在3小時內死亡,而癌細胞卻都活得好好的,顯示在較高的酸度下,免疫細胞的攻擊可能會受到阻礙,當然傷害不了癌細胞。也就是說,癌細胞可以透過酸牆來保護自己。癌細胞的這項特質,雖可保護自己,卻也讓科學家找到破解它的潛在治療方法,未來可透過藥物把腫瘤組織周圍的乳酸轉化為乳酸鹽,降低酸度;或在腫瘤內釋放化療藥物的pH敏感藥物載體,調整周圍環境酸度,打破那道酸牆,好讓免疫細胞進去攻擊並殺死癌細胞。這個透過改變腫瘤周圍酸性環境的全新方法,可能讓我們多一種對付癌細胞的新武器,在抗癌戰役中多一分勝算。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6-04 養生.抗老養生
8種生活習慣有助延緩衰老 專家教你如何分段實踐健康長壽目標
研究指出,8種生活習慣可以通過減緩生物衰老和降低罹患心臟病的風險來延長壽命,這而些習慣可以透過一些緩慢、可控的步驟逐步養成及實現。健康行為可以延緩衰老根據一項發表在《美國心臟協會雜誌》(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的研究表明,改變生活一些行為可以減緩生物衰老及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進而達到長壽目標。研究小組分析5,682名成年人的數據,其中一半以上為女性(56%),平均年齡56歲,除了進行體格檢查和實驗室測試外,還對這些人進行了採訪。研究使用美國心臟協會的「Life's Essential 8」工具進行評估,目的在於瞭解「DNA甲基化」過程,DNA甲基化的改變會影響基因表達,最終影響細胞衰老過程。研究人員分析發現,在Life's Essential 8的得分越高,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就越低。【註】甲基化影響基因表達的開關,除了在DNA的製造、維持和修復中扮演關鍵角色外,它還在免疫細胞的正常形成、荷爾蒙代謝和解毒代謝等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看詳細UTHealth Houston心血管醫學助理教授Khashayar Hematpour醫學博士解釋,人類衰老的其一主因是,隨著時間的推移,DNA通過與其他分子結合而發生變化。而對心臟健康的行為可能逆轉DNA甲基化,從而逆轉衰老過程。Life's Essential 8 四種行為:.每晚睡眠時間.是否抽菸.體能鍛鍊量.吃的好不好四項臨床測量:.體重指數(BMI).血糖.膽固醇.血壓健康行為可以分段實踐健康保健顧問、醫學博士Kubanych Takyrbashev則指出,運動是可以誘導DNA甲基化模式發生積極變化、延緩衰老的一個例子。均衡飲食也是,在飲食中發現的某些營養素,如多酚和omega-3脂肪酸,已被證明可以通過表觀遺傳機制調節基因表達。然而,對很多人來說,「長壽的健康生活」似乎是很遙遠的目標,例如他們總會說沒時間運動、偶爾就是想吃好吃邪惡的垃圾食物…。佛羅里達州傑克遜維爾 Healthy Outlook 的主治醫師、醫學博士Michael O. McKinney建議,從較容易做的分段小目標著手,透過緩慢、可控的步驟,逐步養成健康習慣。例如每周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步行、騎自行車或游泳,這樣一個運動目標太大、太達達成,就分成每周5次、1次30分鐘。8種健康生活習慣1.每周至少一次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可改成每周5次、1次30分鐘進行。2.嘗試在日常生活中加入更多體能活動,例如趁午休步行、不搭電梯改走樓梯等。3.多吃全食物,如水果、蔬菜、全穀物、瘦肉蛋白,堅果和酪梨等健康脂肪。4.減少加工食品、含糖飲料以及過量的紅肉。5.戒菸6.將壓力管理納入日常生活,每天花幾分鐘練習正念。7.透過瑜伽、冥想和深呼吸幫助緩解焦慮。8.定期檢查膽固醇、和血糖。只要慢慢地將上述這些行為融入你的日常生活,持續養成習慣,可望大大改善心血管健康,並可能逆轉部分細胞衰老。【參考資料】.《healthline》8 Lifestyle Factors May Slow Aging, Reduce Risk of Death .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06-01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要發憤圖強,或發糞塗牆?
古人常用來勉勵別人的話就是要「發憤圖強」,常常是在失敗之後,自己勉勵自己或別人用來給你加油的古典金句。現代人的時間緊湊,競爭厲害,要出人頭地也不容易,要發憤圖強沒那種大志,於是乎另一個感情的出處就是「發糞塗牆」,把解下的大號塗在牆上,好好出一番悶氣!以心理學來講,失敗了,發憤圖強,讓一個人發揮潛能,正向的努力、再努力,總有一天會出頭天,有成功的一天。但如果一再努力,還是失敗了,有人就會受不了打擊,於是憤世嫉俗,歸罪於種種不公平、受到歧視或怨天尤人,嚴重者破壞公物,將大便塗在牆壁上以洩恨。在醫學上,人體的各器官功能平常都是各司其職的,成一個平衡狀態,例如消化道負責食物吸收,心臟負責血液供應,肝臟負責解毒,肺部負責呼吸,腎臟負責排毒,腦部負責思考,也是指揮官;免疫系統例如白血球用來吞噬外來細菌病毒等,大家和平協調之下,肉身可以使用幾十年,而且隨著醫藥的進步,百年人瑞愈來愈多。人體的器官系統,正常時候的發憤圖強是可以保護我們的,例如平常血液內的白血球,每毫升約4千個到8千個,如果碰到細菌或病毒感染,人體的白血球就會「發憤圖強」動員起來,可能增加到一萬以上或更多,愈多表示發炎愈厲害,需要動員更多的警察來消滅敵人。但如果病人製造出來的都是不成熟的白血球,沒有殺敵功能,更有甚者,如果製造出很多甚至無限制,那就是白血病了。一大堆不成熟沒功能的警察也殺不了菌,甚至讓人敗血症死亡,就是發糞塗牆的一個例子。免疫系統的白血球除了可以發憤圖強殺菌外,也可以用來殺死癌細胞,這是近年來醫學界治療癌症的新發現,就是上帝造人本來就有可以殺死癌細胞的免疫系統,但人體的癌症會把免疫細胞這個功能抑制掉了,讓自己坐大,危害生命。近年的醫學研究,可以利用免疫製劑將免疫細胞活化起來,讓它發憤圖強,恢復它殺害癌細胞的功能,是近年來癌症治療的新突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些免疫細胞除了可以發憤圖強用來吞噬細菌、治療癌症之外,有時也會抓狂「發糞塗牆」隨便攻擊自己的器官系統,甚至危害生命,就是把自己的器官當舶來品來看,鳴鼓而擊之。嚴重者造成紅斑性狼瘡等重症,輕者造成乾眼症或類風濕性關節炎等,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好比小孩將大小便亂塗一團一樣,讓老媽疲於奔命,這種疾病現在雖然有藥物可以控制,但總讓病人不得安寧,醫師不得休息,都不是好事。正常的發憤圖強是值得鼓勵的也是好事,但破壞性的發糞塗牆會干擾到人,會影響自己生命,既不利己又害人,不是好榜樣。●欲知正確肝病新知,請追蹤「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及「好心肝.好健康」Facebook粉絲專頁。肝基會出版會刊及肝病治療手冊,歡迎來電索閱。若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免費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相關資訊。
-
2024-05-26 癌症.其他癌症
50歲後突患糖尿病?稍一不慎6原因恐讓你成為胰臟癌高危險群
胰臟癌令人聞之色變,除了病程快、容易侵襲其他組織外,最可怕的是「初期通常沒有明顯症狀」,等到發現不對勁就診時,多數腫瘤已經超過2公分,有轉移現象,治癒的機率相對較低,五年存活率約5-10%。胰臟位置隱密、初期無明顯症狀,病變難發現。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梁程超說,胰臟癌擴散速度快,約有80%的患者無法開刀,因為周邊血管、淋巴結、神經分布密集,切除腫瘤非常困難。從胰臟的結構和位置來看,因位在腹部深處,是一個狹長型腺體,鄰近腸胃消化系統,不適症狀常與胃病混淆。胰臟癌病變不易偵測,初期僅是反胃、消化不良、胃痛、食欲不佳等症狀。梁程超表示,常見病人主訴胃痛、腹痛,不舒服症狀時好時壞,自行購買成藥緩解,而到院就醫時,腹部超音波也難以發現病灶,因為胰臟位置隱身在腸胃道之後,不易看清楚全貌。胰臟癌症狀有哪些?.黃疸、皮膚變黃:腫瘤壓迫到膽管,或癌細胞侵襲到肝臟,黃疸指數飆升。.腹痛、背痛:若發生在胰臟的體部及尾部,會出現上腹、肚臍周邊疼痛,延伸到背部。.明顯暴瘦:腫瘤壓迫到腸胃,吸收能力變差,影響食欲。.糞便異常:小腸吸收障礙導致大便浮油,或膽管堵塞,糞便變成灰白色。黃疸症狀、糞便變灰白色,兩大觀察胰臟癌重要指標。當腫瘤變大時,會壓迫到腸道、膽管,前者會有噁心、嘔吐,伴隨著體重明顯減輕;後者則會出現黃疸、茶色尿、鞏膜變黃、皮膚變黃及搔癢。而膽管因為被堵塞無法排出膽汁,糞便會變成灰白色,梁程超提醒,糞便顏色也是觀察健康狀況的指標之一。另外,50歲後罹患糖尿病者,要特別提高警覺。梁程超強調,沒有家族史、飲食也正常的人,中年後忽然發生糖尿病是一個重要警訊,胰臟癌所分泌的物質,會引發血糖上升,兩者有很大的關係。誰是胰臟癌高危險群?1.吸菸、酗酒:癮君子的罹患機率是一般人2-3倍,喝酒會加速身體發炎反應。2.肥胖者:腹部脂肪會讓胰臟三酸甘油酯沉積,進一步造成脂肪胰。3.糖尿病:多數糖尿病患者有肥胖問題,血糖值增加,胰臟癌風險也增加。4.胰臟炎:胰液分泌不出去,影響消化道分解食物。5.飲食不均衡:經常攝取肉類及高糖、高脂肪食物,會增加胰臟發炎風險。6.工作環境:長時間接觸化學藥品,在化工廠、石油、石化業工作者,較易罹患胰臟癌。內視鏡超音波、磁振造影最能明確看到胰臟癌病灶。胰臟癌不易早期察覺,建議養成定期健康檢查的習慣,包括抽血、腹部超音波、內視鏡超音波、癌症腫瘤標記檢驗以及電腦斷層攝影、磁振造影。不過梁程超說,單靠抽血檢測、腹部超音波,還是無法百分百偵測早期胰臟癌,腫瘤標記也有偽陽性、偽陰性;電腦斷層雖然可以看到腫瘤,但是對小於1公分、甚至2公分的腫瘤,只能看到胰管擴張,無法定位腫瘤。目前,內視鏡超音波是最有效確診胰臟癌的工具,利用做胃鏡時,檢查消化道附近的器官,可以看到臟器表面以及利用聲波的變化了解腸胃道黏膜壁下的病灶。磁振造影檢查不具輻射線,可360度無死角完整評估胰臟,但檢查時間久且費用昂貴,較適合高風險族群。梁程超說,胰臟癌有年輕化的趨勢,有些人可能沒有典型症狀,他分享門診的臨床經驗,醫院每年都會透過健檢找出確診個案,患者雖然不解為什麼會罹病,但定期檢查追蹤是最重要的預防之道。胰臟癌治療趨勢:先用藥再開刀,以手術移除為目標。胰臟癌是惡性腫瘤中的大魔王,有「癌王」之稱,國健署於112年公布的十大癌症發生率,胰臟癌首次入榜,但死亡率長年高居第7、8名。胰臟的位置在腹部深處,鄰近肝、膽、腸、脾,躲在胃的後方,一般的超音波和胃鏡檢查很難發現異狀,等到上腹部疼痛或背痛、體重明顯減輕、黃疸等症狀出現,就醫診斷已是癌症晚期。胰臟腺癌約占90%,屬外分泌腫瘤、惡性度大。台北榮民總醫院一般外科主任石宜銘表示,胰臟癌與吸菸、高脂飲食有關,歐美發生率為癌症排行榜的前三名,台灣近年來有逐年增加的趨勢。胰臟屬於消化系統,是人體唯一具有內分泌與外分泌功能的器官;胰臟癌的分類主要有「外分泌腫瘤」和「內分泌腫瘤」。胰臟的外分泌細胞負責製造胰汁,內分泌細胞則生產胰島素,協調身體的新陳代謝。目前胰臟腺癌為大宗,約占90%,是從外分泌系統長出來,侵襲性非常強、具高擴散能力;少部分則為神經內分泌腫瘤,病程稍微緩慢些,這類癌症相較沒那麼惡性。胰臟周邊器官組織多,易侵犯轉移,治療需多科整合。已故蘋果電腦創辦人賈伯斯,即是罹患比較少見的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手術方式較為單純,預後比胰臟腺癌好上許多。胰臟腺癌大多長在胰臟頭部,連接十二指腸,胰臟尾部則與脾臟相連接,附近還有許多淋巴、血管、神經,手術非常困難。胰臟癌的治療,就像「打群仗」一樣,要多科整合,接受外科手術切除、放射線治療及藥物治療。石宜銘說,胰臟癌治癒率低,且很難在早期發現病症,尤其,癌細胞很容易侵犯到旁邊的分泌胰腺體,只要一擴散到周邊組織或器官,就會一發不可收拾。胰臟癌七成好發在胰頭,切除重建手術複雜且困難。手術是癌症治療的根基,胰臟癌根據腫瘤部位的不同,大致可歸為二大類手術方式。長在胰臟頭部的位置,要接受「胰頭十二指腸切除術」,醫界又稱「惠普式手術」(Whipple);長在胰體部(中央)或尾部的腫瘤,要進行「胰尾切除手術」。胰頭十二指腸切除術除了切除胰頭,還有十二指腸、膽囊、下端膽管等,同時進行胰管腸胃道、膽道腸管的大範圍重建手術,複雜且困難。許多病友會詢問:為什麼要切除那麼多器官?因為胰頭部位被十二指腸環繞一圈,而且膽道系統與胰臟關係緊密,這些器官的供血系統又是同一套,必須一起摘除。不幸的是,有七成左右的胰臟癌好發在胰頭。以複方組合化療縮小胰臟腫瘤,再以手術移除。胰臟癌令人聞之色變,很多患者連刀都開不了。石宜銘說,治療以手術移除腫瘤為目標,若侵犯嚴重,可先以化療藥物縮小腫瘤,或是接受重粒子治療後再開刀。「先用藥、再開刀」是近年來治療趨勢,以複方組合化療找出最有效的方式,想辦法把腫瘤縮小;術後必須接受加強性化療,降低復發的風險。胰臟癌治療方式.手術治療:剖腹手術、腹腔鏡手術、達文西手術。達文西機器手臂微創手術的優點是傷口小、復原快;傳統剖腹手術的效果不會比較差,只是癌細胞已經有明顯侵犯、遠處轉移,就不適用達文西手術。.放射線治療:光子治療、質子治療、重粒子治療。光子治療(高能量X光放射線)是目前的標準治療方式;質子治療使用質子束來照射病變組織;重粒子治療利用高強度的放射線能量,殺死癌細胞。.藥物治療:化學治療、標靶藥物。藥物治療在胰臟癌的效果不佳;化療藥物種類多,會針對基因突變特性使用2至3種藥物合併治療。.免疫細胞治療:包含藥物、細胞療法、疫苗。研究仍在起步中,而且費用高昂。.細胞治療:目前應用尚未有很好的證據證明有效。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5-17 焦點.健康知識+
睡不好跟甲基化失衡有關?甲基化過度或不足都會有問題 日常3件事助調節
現代人常有睡不好的困擾,除了壓力大、生活習慣紊亂,也可能跟「甲基化」失衡有關。甲基化對於大眾來說是一個較陌生的名詞,聯安預防醫學機構 聯青診所副院長 蘇聖傑表示,甲基化影響基因表達的開關,除了在DNA的製造、維持和修復中扮演關鍵角色外,它還在免疫細胞的正常形成、荷爾蒙代謝和解毒代謝等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甲基化影響睡眠 男女原因有別甲基化還直接影響睡眠所需的神經傳導物質,例如血清素和褪黑激素的合成,與睡眠品質息息相關。如果甲基化代謝失衡,易導致神經傳導物質的合成受阻,包括褪黑激素減少、生理調節失衡。蘇聖傑比喻,甲基化代謝異常就像小磨坊缺乏小麥而運轉不順,無法順利生產麵粉。從臨床經驗來看,影響睡眠的甲基化代謝問題,需考慮男女原因有別。甲基化不足造成女性睡眠問題易受女性荷爾蒙異常影響;男性則因為組織胺代謝異常,進而干擾神經免疫系統。蘇聖傑提到,人體需要甲基化運轉的機制相當多,當甲基化代謝疲於應付女性荷爾蒙異常或是過敏反應,就無法充分供應合成神經傳導物質,夜晚睡眠多次中斷、睡不安穩。甲基化過度或不足都會有問題蘇聖傑強調,甲基化的功能如同運轉複雜齒輪構造的核心位置,如果有失衡情形,健康狀態也就不甚理想,讓身體處在「亞健康」的狀態,可能致使有睡眠品質不佳、長期焦慮、疲倦乏力等問題。部分症狀藥物治療或許可以提供短期緩解,但長期使用可能導致藥物依賴,或沒有解決根本問題而引發心血管疾病、代謝症候群、消化系統疾病及精神疾病等。甲基化過度或不足,易有專注力不佳、經常頭痛、憂鬱、身體不明原因疼痛、缺乏動力、睡眠障礙、經常焦慮等症狀,可透過甲基化代謝分析找出問題,盡早解決潛在健康風險。蘇聖傑建議,檢視以下生活型態,才能根本平衡甲基化代謝功能。3目標維持甲基化平衡1.作息是否規律:規律的作息能保持身體的生物節律和內分泌系統的穩定,生物節律失調可能會影響甲基化的基因表達調控。2.睡眠是否正常:高質量睡眠是身體修復和調節的重要時刻,良好的睡眠有助於維持甲基化所需的神經傳導物質,例如血清素和褪黑激素的合成和調節。3.運動是否足夠:適量的運動有助於調節新陳代謝和荷爾蒙正常,有助於維持甲基化的平衡,運動還可以緩解壓力和焦慮。
-
2024-05-14 醫療.心臟血管
午餐吃飽立刻睡或趴著睡?午睡真的有益健康但要避免4NG行為
你有睡午覺的習慣嗎?研究顯示,午休小憩好處多,包括恢復體能、提高學習能力等,對健康有正面影響。台安醫院心臟內科暨心導管室主任林謂文強調,適度的休息很重要,但午休不要超過1小時,以30分鐘為佳,只需「閉目養神」即可。許多人午餐後會昏昏欲睡,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林舜穀表示,這屬於正常的生理現象,一部分是因為白天消耗體能,導致午餐時段會特別想睡;另一原因是攝取的食物讓血糖升高,人體分泌大量胰島素來平衡,因此產生睡意。不過,林舜穀提醒,午睡不要超過60分鐘,否則會讓大腦進入深層睡眠階段,醒來後易有昏睡感,且影響夜晚的睡眠品質。林舜穀說,尤其午後有重要活動或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工作,應避免過長的午睡。此外,有嚴重失眠問題的人,過度依賴午睡會打亂夜間的睡眠模式。午睡有5大好處1.修復大腦系統白天小睡可促進大腦的海馬體,讓腦部清出儲存空間,加強工作及學習效率。林舜穀說,若是前一天晚睡、熬夜,午睡片刻能提振精神,對保持記憶功能有正面影響。2.降低心血管疾病睡眠不足容易引發高血壓,林謂文指出,因為身體原本要運作副交感神經,進入心跳變慢、體溫和血壓下降的休息狀態,但如果睡眠不足會刺激交感神經再度反應,因此適度休息很重要,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生機會。3.眼睛徹底休息午睡是讓眼睛徹底休息的好機會。尤其是一上午緊盯電腦,應闔上眼睛休息,讓睫狀肌得到充分放鬆,同時分泌淚腺滋潤眼球,減少眼睛疲勞及乾眼症發生。4.改善腦供血國際刊物「Heart」雜誌發布一項研究指出,偶爾午休每周1至2次的人,與完全沒有午睡習慣的人相比,中風或心衰竭發生的風險降低48%。5.提升免疫力在睡覺的過程中,可刺激身體裡的淋巴細胞,增強免疫細胞活性。「睡飽、吃好、多運動」是提升免疫力的基礎,透過午睡可以舒緩壓力、提高免疫力。4種午睡NG行為睡錯了也會造成身體傷害,包括胃食道逆流、增加失智風險、視網膜血管缺氧、晚上睡不著等問題,林舜穀提醒,應避免以下4大錯誤的午睡行為。1.吃飽睡吃飽立刻躺著,會讓胃腸的蠕動變慢、減少消化酵素分泌,易增加胃酸逆流的機會;最好餐後散步10幾分鐘再休息片刻。2.睡太久午睡可幫助睡眠不足的人維持記憶功能,但是睡太多反而會增加失智風險。國外研究顯示,午睡的時間愈長,未來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愈高;過度午睡與認知功能的下降可能有雙向影響,應調整老年人的日間睡眠休息習慣。3.趴著睡有人午睡後,會覺得眼冒金星或視線模糊,原來是趴睡姿勢,手肘直接壓著眼球,導致血流量不足有關,嚴重可能造成青光眼、黃斑部病變。建議靠在椅子上午睡,或使用午睡枕支撐頭部重量,避免眼疾上身。4.太晚睡午睡會影響夜間睡眠,不要超過下午4點才睡;已經晚睡了,瞇一下就好,否則2、3小時後就要吃晚餐,會打亂生活作息。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4-30 醫療.新陳代謝
喉嚨痛、脖子腫是感冒嗎?竟是「甲狀腺炎」惹禍!女比男風險高的甲狀腺炎QA一次看
一位30歲新手媽媽,在生產後約2個月左右開始出現心悸、手抖與體重減輕等症狀,本以為只是因為照顧小孩太累,因而不以為意;但在分娩後約6個月,這位媽媽開始感覺到體力越來越差且很容易怕冷,體重也漸漸增加,甚至出現2周胖快6公斤的狀況。驚覺不對之下,急至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科求診,才發現自己原來有甲狀腺賀爾蒙不足(甲狀腺低下)的問題,醫師診斷她為「產後甲狀腺炎」(Postpartum thyroiditis)。在接受甲狀腺賀爾蒙的初步補充與治療1個月後,她的疲憊感已大幅解除,體重也開始下降。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王舜禾說,「產後甲狀腺炎」屬於「自體免疫甲狀腺炎(Autoimmune thyroiditis)」家族,又稱「橋本氏甲狀腺炎(Hashimoto’s thyroiditis)」,發病原因常常是因為病人以前本來就有「自體免疫甲狀腺炎的體質」,生產後因免疫反彈被誘發並且加重。不過除了自體免疫甲狀腺炎,「甲狀腺炎」還可以分成哪些?症狀都一樣嗎?甲狀腺炎會自癒嗎?飲食上是否有什麼禁忌?甲狀腺炎是什麼?甲狀腺位在頸部喉結下方,正好在男生打領結的位置,大小、形狀也類似,是人體非常重要的內分泌器官,掌管體內新陳代謝、生長以及發育的功能,較常見的甲狀腺炎為「亞急性甲狀腺炎」以及「橋本氏甲狀腺炎」,兩者都好發於中年女性。亞急性甲狀腺炎的發病機制目前尚未明確,大部分是在感冒後發生,可能與病毒感染有關,患者的症狀包括心悸、盜汗、喉嚨痛、手抖等甲狀腺機能亢進(甲亢)症狀。橋本氏甲狀腺炎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可能與遺傳以及部分環境因子(碘攝取過多或是吸菸),患者體內會產生抗甲狀腺抗體,會破壞自己的甲狀腺組織,如果沒有調整飲食妥善治療,有可能會發展成甲狀腺癌。甲狀腺炎症狀有哪些?亞急性甲狀腺炎根據雲林基督教醫院衛教資料,亞急性甲狀腺炎最常見的症狀是在頸部甲狀腺的部位感覺疼痛,且可能併有發燒,頸部疼痛可延伸至耳朵、下巴或喉嚨,其他症狀包括聲音沙啞、吞嚥疼痛、倦怠、肌肉或關節酸痛。在發炎初期,因甲狀腺組織受破壞,可能釋放出甲狀腺荷爾蒙,而產生短期的甲狀腺亢進。病患因此出現心悸、怕熱、緊張等甲狀腺亢進的症狀。然而,之後卻又可能演變成暫時性的甲狀腺功能低下。絕大部份病人的甲狀腺機能最後會回復到正常。橋本氏甲狀腺炎內分泌新陳代謝科專科醫師林安琪表示,橋本氏甲狀腺炎多見於40~60歲的女性,女性患者約為男性的5~10倍。發病初期常無特殊症狀,常見症狀為硬且有多發性結節的甲狀腺腫。此外,亦可能合併甲狀腺功能異常的症狀。病人可能一開始只有甲狀腺腫,後來慢慢出現甲狀腺低下的症狀 (疲累、無力、怕冷、便祕、浮腫、皮膚及頭髮變乾變粗等) 。少數會出現甲狀腺亢進的症狀,如手抖、體重減輕、緊張、心悸、大便次數稱加,甚至凸眼等。甲狀腺炎的飲食禁忌?飲食禁忌主要針對橋本氏甲狀腺炎。臺大醫院新竹分院內科部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吳婉禎指出,橋本氏甲狀腺炎的治療以吃「低碘飲食」最重要,即避免多吃海中植物及海鮮,如海苔、海藻、海帶、紫菜、昆布等,包括昆布湯或昆布熬煮的火鍋湯底和拉麵湯;也可以考慮買無碘鹽,並減少外食機會;服用保健品時也要留意其含碘量。吳婉禎表示,透過飲食可降低病人甲狀腺腫、防止病程進展造成機能低下。若發生「甲狀腺機能低下症」則需給予甲狀腺素補充治療,大部份人需終生服用甲狀腺素,每天約100~200微克,建議飯前服用,服用劑量的調整需請教醫師,切勿自行調藥。甲狀腺炎如何診斷?王舜禾醫師表示,橋本氏甲狀腺炎(自體免疫甲狀腺炎)可以藉由抽血與超音波診斷。依過去的研究顯示,此類患者有9成以上有抗甲狀腺過氧化酶抗體(Anti-TPO Ab),因此可透過抽血來判斷是否有相關體質。因為甲狀腺可能曾經經歷反覆發炎,所以超音波下可見甲狀腺呈現不均勻回音(heterogeneous echogenicity),可以此來診斷。甲狀腺炎如何治療?亞急性甲狀腺炎根據雲林基督教醫院衛教資料,多數病人需服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來緩解症狀。若症狀較嚴重,也可能需服用皮質類固醇。一般而言,服用類固醇1天之內,就可大大改善症狀。1週後便可逐漸減少類固醇劑量,但少數較嚴重的病人可能需使用類固醇長達3個月或更久。除消炎藥物外,若病患進入甲狀腺機能低下期,也必須暫時服用甲狀腺素補充。若有甲狀腺亢進通常不需要治療,因為症狀常是短暫且輕微的。橋本氏甲狀腺炎治療方式同上述,飲食上改採低碘飲食,如果有出現甲狀腺機能低下,則需補充甲狀腺素。為什麼產後會發生甲狀腺炎?王舜禾醫師表示,在正常生理中,因為胎兒有一半基因來自於父親,為了防止母親的免疫細胞認為胎兒是外來物而導致攻擊胎兒,母體會在懷孕期間下調自體免疫力,形成免疫「容忍期」,但在分娩後母體免疫力會「大幅反彈」,因此有許多自體免疫疾病都容易在產後2~6個月內發生,而「產後甲狀腺炎」就是自體免疫疾病的其中一種。「產後甲狀腺炎」屬於自體免疫甲狀腺炎(Autoimmune thyroiditis)家族,發病原因常常是因為病人以前本來就有「自體免疫甲狀腺炎的體質」,生產後因免疫反彈被誘發並且加重。延伸閱讀: 手上冒出一粒粒小水泡,奇癢無比?皮膚科醫師:「汗皰疹」別擠破!水泡破掉會...
-
2024-04-29 名人.好食課
一換季過敏性鼻炎就跟著來?一圖看懂如何從飲食改善換季過敏
一換季過敏性鼻炎有跟著來,到底要如何改善或緩解這些過敏症狀,好食課Lexie張宜臻營養師整理9項抗過敏營養+2大保健食品報你知!9大抗過敏營養根據《Nutrients》期刊2023年一篇文獻指出,飲食與過敏有著極大的關係,其中高熱量、高飽和脂肪酸、n-6脂肪酸、低蔬果攝取、高加工食品及低維生素ADE與鋅鐵會增加氣喘及過敏性鼻炎的風險,而攝取足夠的膳食纖維及一些微量營養素則可減經症狀或降低風險!.維生素A:可維持皮膚、黏膜完整性,幫助減少外來物入侵,也可刺激調節T細胞,幫助維持身體對過敏原的免疫耐受性。飲食可吃:豬肝、南瓜、地瓜、胡蘿蔔。.維生素D:具有調節免疫的作用,充足的維生素D可降低過敏性鼻炎風險及異味性皮膚炎的嚴重度。飲食可吃:雞蛋、鮭魚、鰻魚、強化牛奶、日曬乾香菇。.維生素E:具有抗發炎的功效,於動物實驗發現給予維生素E可降低組織胺78%,並減輕過敏性鼻炎與氣喘症狀。飲食可吃:堅果種子(葵瓜子、黑芝麻、花生、杏仁)、酪梨、全穀雜糧。.鋅:補充鋅可幫助降低身體發炎情形,並幫助調節型T細胞分化,缺乏鋅則會增加過敏疾病的風險。飲食可吃:牡蠣、牛肉、南瓜籽。.鐵:鐵除了與造血有關外,免疫細胞中也需要鐵來維持其活化狀態。飲食可吃:豬血、蛤蜊、紅莧菜、豬肝。.膳食纖維:膳食纖維可透過被腸道細菌代謝產生的短鏈脂肪酸(如:丁酸)來預防過敏性氣喘及異味性皮膚炎等過敏問題。飲食可吃:黑木耳、菠菜、地瓜葉、香菇、海帶、青椒。.ω-3脂肪酸:ω-3脂肪酸對於過敏性疾病具有一定的保護作用,補充ω-3脂肪酸可幫助改善皮膚屏障功能,減輕過敏性鼻炎症狀,也可減輕一些皮膚搔癢問題。飲食可吃:鯖魚、秋刀魚、亞麻籽油、核桃。.柚皮素:柚皮素主要存在於柑橘皮中,可抑制TSLP(一種細胞激素,會去誘導過敏性發炎),進而預防過敏性疾病。飲食可吃:柳丁、橘子、葡萄柚。.槲皮素:可降低發炎反應,減少血清中IgE和Th2相關細胞激素,降低發炎浸潤情形與過敏性鼻炎症狀。飲食可吃:洋蔥、青椒、蘆筍、莓果(蔓越莓、藍莓)。保健食品1.魚油:富含ω-3脂肪酸,其中這些脂肪在體內會代謝成具有特定抗發炎、減少過敏作用的前列腺素與白三烯素等,幫助我們改善過敏症狀!2.益生菌:好的腸道菌也能造就好體質,有些菌株具有過敏調節的功效,除了目前食藥署審核通過具輔助調整過敏體質功能的特定益生菌、優酪乳(總乳酸菌)等,也可觀察一下一些日常保健用的益生菌是否有副乾酪乳酸桿菌等調整體質功效!【本文獲好食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一張圖懂吃】改善換季過敏!飲食+保健這樣吃】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4-27 焦點.健康知識+
為什麼我容易生病?人體免疫系統失守所致!營養師曝「做好1件事」提升免疫力
我們人體的免疫系統就像一支訓練有素的軍隊,裡面有著扮演各種角色的士兵,透過層層把關,來保護我們的身體免於外來病原體等微生物的侵害、維持身體健康,而這些保護我們的動作稱為免疫反應,在人體內可以分為「先天性免疫」及「後天性免疫」。先天性免疫先天性免疫是指不需要先接觸過抗原、病菌、或是微生物就能作用,是我們與生俱來就擁有的抵抗力,具有「非專一性」,意思是只要有外來病菌或微生物入侵,就會觸發的保護機制,這種保護機制是很即時且沒有記憶性的,下次再遇到相同的外來物入侵仍然會啟動一樣的保護機制。對於人體而言,有以下這些先天性免疫的器官或反應: .皮膚:皮膚可以說是病原體及微生物入侵的第一道防線,這種物理性屏障可以初步隔絕掉環境中散落在空氣裡的病原體,若真的不慎接觸到也能延緩他們真正進入人體內。 .黏膜屏障:我們體內大部分「有開口」的地方都有黏膜屏障保護我們,黏膜上可能會有絨毛、纖毛,透過擺動可以將外來物排出;也能分泌黏稠的體液,例如口水、淚水,用物理性的方式將外來物沖刷出去,而這些體液裡面可能含有酶、鹽分或一些化學物質,能夠加速排出這些外來物。 .吞噬作用:當有病原體或微生物入侵時,進入到血液、淋巴、內臟時就會被經過特化的白血球快速殺死、吞噬、並排出,它們會分工合作,有的負責開先鋒、有的負責大範圍掃射、有的可以再進化變成更強大的士兵。這些白血球像是一般軍隊,只要辨識出是外來的入侵物種就會一律消滅。 .發炎反應:在執行的免疫作用時,由於聚集了大量的白血球分泌多種激素,因此身體會有紅、腫、熱、痛的狀況出現,稱作發炎反應。發炎雖然會感到不適,但卻是身體自我保護的一種機制喔!透過發炎反應能夠阻止病原體繼續透過傷口進入身體或擴散,並且會持續直到白血球將入侵的病原體完全清除之後,發炎的才會慢慢消失。後天性免疫後天性免疫必須在接觸過抗原、經過刺激之後才會產生的免疫反應。它是具有高度的專一性及記憶性的,在與特定病原體接觸過後,產生能專門對抗它的免疫反應,而下次再遇到相同病原體時,因為已經有記憶因此可以更快速、更強力的執行該免疫反應。 前面提到先天性免疫的白血球就像是一般軍隊,只要辨識出是外來的病原體或微生物就會一律消滅。那麼執行後天性免疫的細胞就像是「特種部隊」,它們經過更加嚴格的訓練,特別針對頑強的勁敵進行有效的攻擊。在人體內主要可以分為細胞免疫及體液免疫,分別由T細胞及B細胞這兩支特種部隊來負責。 .細胞免疫:通常會接續著先天性免疫的吞噬作用,主要由活化後的T細胞來進行。人體內有多種不同功能的T細胞,彼此之間分工合作,目的是讓受到感染的細胞產生細胞凋亡。例如:輔助型T細胞在受刺激後可以活化其他白血球、胞毒型T細胞會辨識遭到特定病原體感染的細胞並加以破壞等等。 .體液免疫:體液免疫主要是由活化後的B細胞來負責,B細胞在活化之後能夠產生大量的「抗體」,抗體可以中和毒素、讓病原體失去感染能力、強化吞噬作用等等,這些抗體就像是飛彈一樣,可以進入血液、組織、淋巴液裡面來執行免疫反應,因此體液免疫又可以稱為「抗體免疫」。 無論是細胞免疫還是體液免疫,在執行時都會產生一群「記憶細胞」,日後如果再遇到相同的抗原時,這些記憶細胞就可以快速的活化並且執行免疫反應,再次激起的反應可以更強大、持續更久的時間。像我們預防接種疫苗就是使用這個原理,利用疫苗事先在免疫系統留下對抗的記憶,日後若有遭遇到特定的疾病,就可以產生更強大的防護力喔!重要的防線-腸道看完上面的內容,有沒有對人體的免疫反應有初步的瞭解了呢?其實除了上面介紹的免疫系統,隨著近年來越來越多研究發現,「腸道」其實也在我們的免疫功能上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喔! 腸道是人體吸收養分最重要的器官,上面包含了許多褶皺以及絨毛來增加吸收的表面積,因此腸道的表面積可以達到200~300平方公尺。在好吸收的同時,也有很大的機會接觸到許多外來的病原體以及微生物,因此,為了抵抗這些外來的微生物,腸道內聚集了人體70%的免疫細胞,在免疫調節上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我們也可以把腸道比喻成訓練軍隊的軍事重地。 除了免疫細胞之外,腸道最重要的就是它擁有高達100兆個腸道菌組成的腸道菌叢,這些腸道菌本身的功能以及產生的多種代謝物都深深地影響著人體的代謝、免疫、吸收、神經等等。 腸道菌叢會與免疫系統互相調節:免疫系統維持腸道菌叢的生態、避免病原體生長,腸道菌叢則維持免疫系統的成熟,提供足夠的免疫細胞進行反應。腸道菌叢是瞬息萬變的,為一個動態的平衡,受到環境、壓力、飲食、生活習慣、遺傳、腸道免疫等因素的影響,每個人的菌叢也都截然不同。 在正常情況下,腸道菌叢可以與免疫系統互相調節,所以不會造成失衡的情況。然而,如果受到環境、壓力、飲食、生活習慣、遺傳、腸道免疫等因素,造成好菌減少、壞菌變多、或是腸道菌的多樣性下降,就有可能會造成腸道菌叢失衡,進而導致免疫失調,而引發疾病、感染等等。因此,維持腸道的健康是讓免疫系統正常運作非常重要的一環喔! 人體的免疫系統對於維持我們健康是非常重要的,它不眠不休的工作,隨時做好準備抵抗外來入侵的病原體及微生物。而透過健康的飲食及生活習慣,我們可以創造良好的腸道環境來維持免疫系統的正常運作,因此,提升免疫力的關鍵其實掌握在我們自己手裡,我們也可以優先改善腸道菌叢來協助免疫系統增強保護力
-
2024-04-23 醫療.眼部
免疫療法藥物誘發葡萄膜炎 她癌症治療成功後視力剩0.3
免疫細胞療法費用昂貴,治療效果雖不錯,但小心副作用。71歲朱女士3年多前確診輸尿管尿路上皮癌,經評估後,接受最新免疫療法,腫瘤明顯變小,卻陸續出現左眼視力模糊、頭痛、皮疹等症狀,左眼視力只剩0.3,眼科檢查證實為免疫療法藥物誘發非感染性葡萄膜炎。台北榮總眼科部葡萄膜炎及眼矯型科主任黃德光表示,葡萄膜炎為眼內組織發炎,症狀為視力模糊、嚴重不正常的飛蚊症,透過精密儀器,配合散瞳檢查,可發現患者角膜內皮上聚集眾多沉澱物,眼內發炎細胞增加,以及視網膜和脈絡膜產生病灶。臨床顯示,葡萄膜炎為已開發國家民眾失明的主要原因,常與全身疾病相關,包括自體免疫疾病(僵直性脊椎炎)、身體感染(帶狀疱疹),或與服用藥物相關。71歲朱女士即為用藥後引發葡萄膜炎典型個案,術後追蹤顯示,左眼視力0.3,雙眼輕微初期白內障,加上雙眼後葡萄膜炎,合併黃斑病變及嚴重漿液性視網膜剝離。經施以局部類固醇注射及藥水治療後,頭痛獲得改善,視力恢復正常,追蹤3年,迄今腎癌或眼睛葡萄膜炎均未復發。黃德光提醒,癌友及其他重症患者在治療後如果覺視力莫名變差,務必就醫,主動告知目前正在服用哪些藥物。→想看更多的葡萄膜炎資訊 責任編輯:辜子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