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14 癌症.乳癌
搜尋
免疫療法
共找到
225
筆 文章
-
-
2020-05-12 癌症.其他癌症
腎臟癌早期很少讓人感到不舒服 6常見症狀要注意
根據癌症登記年報,在2014年時,腎惡性腫瘤發生率排名於男性為第14位,女性為第17位;腎臟癌死亡率的排行於男性則為第14位,女性為第16位。一年中台灣初次診斷為腎臟癌的患者約有1400人左右。要討論腎臟癌,還是得先來看看腎臟在哪裡。腎臟是一對如豆子型狀的器官,大小約莫拳頭一般,分別位在脊柱的左右兩邊,腰部附近,因此台語稱為「腰子」。順帶一提,腎臟上方有一團小的腺體,我們稱為腎上腺。腎臟是人體內重要器官,能過濾血液、移除多餘的水分、廢物、鹽分,因而製造出尿液排出體外,同時也能調控血壓和製造紅血球生成素。雖然我們有一對腎臟,但萬一只剩下一顆腎臟時,常常也是可以存活的狀況,所以你才會聽到有人能去「捐腎」或「賣腎」,也就是大部分時候一顆腎臟也行得通。然而萬一兩側腎臟都失能,則會帶來大麻煩,關於這部分,就請看「急性腎衰竭」及「慢性腎衰竭」兩篇文章介紹了解。腎臟癌多數是「腎細胞癌」,無論在男性或女性個案都佔了九成以上,我們以下的介紹就以腎細胞癌為主。腎臟癌早期很少會讓人感到不舒服,通常都是等到癌症愈長愈大時才會出現症狀。常見的症狀如下:● 血尿:尿液顏色可能變成深咖啡色、血色、或淡粉紅色。但出現血尿並不是就一定罹患癌症了,血尿的原因還很多,請看「血尿原因很多種,小心檢查莫輕忽」這篇懶人包。● 總是無法改善的單側腰部與背部疼痛● 發現腰部單側有腫塊 ● 胃口不佳與疲憊● 莫名發燒,找不到感染源● 貧血與腳踝腫脹罹患腎臟癌的危險因子:● 年紀大:腎臟癌患者通常超過四十歲● 抽菸:抽菸者罹患腎臟癌的機會是不抽菸者的兩倍,且菸吸的愈多,罹患腎臟癌的機率就愈大。若曾抽菸但戒菸的話,罹腎臟癌機率會逐漸降低,但要戒了很多年才會與不抽菸者相當。● 體重過重:肥胖者的荷爾蒙分泌會有所改變,因而提高了腎臟癌的機率● 慢性腎衰竭及長期洗腎● 家族史:假如兄弟姊妹曾有腎臟癌的話,那罹患腎臟癌的機率就會比較高,這可能與基因遺傳和家人間共同生活環境都有關係。● 曾在工作中大量暴露有機溶劑、苯、石綿、鎘金屬、部份除草劑等化學物質會提高腎臟癌的機率。但由於腎臟位置比較深層,觸診並不容易發現腫塊,因此腎臟癌是個可以默默地生長,長到很大,卻不會帶來太多不舒服的癌症。然而,腎臟癌的發生機率不那麼高,因此目前研究顯示,在沒有症狀時定期篩檢沒有特別好處,並不建議沒有危險因子的人接受腎臟癌定期篩檢,除非是有特殊遺傳性疾病者及長期洗腎這些問題時,就可以與醫師討論是否要定期檢查。懷疑罹患腎臟癌後的檢查,以驗血、驗尿、影像檢查(包括電腦斷層、核磁共振、腎盂造影等)、與切片為主,醫師會判斷腎臟癌分期,決定治療方向。● 第一期 腫瘤在小於七公分以內,而且腫瘤範圍僅限於腎臟● 第二期,腫瘤大於七公分,但腫瘤範圍仍僅限於腎臟● 第三期,腫瘤侵犯超過腎臟,影響其他周邊血管、脂肪組織及淋巴結● 第四期,腫瘤侵犯周遭小腸、胰臟組織,或已轉移到骨頭、肝臟、肺臟等遠處器官除了腎臟癌分期以外,以下狀況也會讓醫師預測患者的預後較不好!● 抽血看到LDH數值高● 血鈣上升● 貧血● 從診斷到需要化療、標靶治療、免疫療法等全身性治療的時間不到一年● 腎臟癌轉移兩處以上手術通常是治療腎臟癌的第一步。不想開刀卻想治癒腎臟癌,幾乎可說是不可能的任務。手術時,醫師除了移除惡性腫瘤外,也會盡量維持腎臟功能。根除性腎臟切除是是最常做的手術方式,除了移除單側腎臟外,還會將腎上腺、附近的淋巴結、及周遭組織一併移除。現在這樣的切除手術可用直接開腹、腹腔鏡方式、或機器人手臂(達文西系統)等達到。假設腎臟癌已經侵犯到腎臟靜脈及下腔靜脈等大血管,就會提升手術的複雜程度。手術之後,患者就少掉一顆腎臟,大部分都還是能靠著剩下那顆腎臟過生活即可,不用洗腎。 另外,若腫瘤較小,還不到四公分時就被找到,且是單一腫瘤的腎臟癌,則可以考慮腎臟部分切除,不拿掉整個腎臟。但如果腎臟癌的位置在太靠近腎臟中間就不適合。手術無法清除癌組織時,可以考慮用冷凍或射頻燒灼等方式將腫瘤凍死或煮熟致死。手術前也可以考慮用動脈血管栓塞方式,減少癌細胞的血流養分供應,促使腫瘤縮小。腎臟癌的全身性療法包括了標靶治療、生物製劑、及化療。標靶治療能夠盡量針對腫瘤本身做破壞,而減少傷害其它身體組織。生物製劑的訴求是加強身體免疫系統的攻擊反抗能力。化學治療也有一定的幫助。雖然目前醫學並不完全清楚為什麼有些患者會罹患腎臟癌,但是「戒菸、維持適當體重、控制高血壓、減少暴露於有害化學物質之中」應該是能預防腎臟癌的幾個策略。原文:
-
2020-04-22 癌症.抗癌新知
如導彈一般!林口長庚醫院團隊新技術 精準殲滅癌細胞
科技部今天發表一項癌症創新療法,由林口長庚醫院特聘講座教授游正博團隊所開發,學者將胜肽分子作為抗癌藥物的載體,「如同導彈一般」,可精準鎖定癌細胞,避免傳統療法可能傷及正常細胞的副作用。科技部「再生醫學科技發展計畫」及「新型態產學研鏈結計畫-價創計畫」支持下,林口長庚醫院特聘講座教授游正博團隊,打造全球首創的導彈式癌症專一性標靶胜肽技術平台,利用胜肽與癌細胞結合的特性,只要搭配合適的抗癌藥物,即可精準鎖定癌細胞。團隊指出,此療法與現今癌症治療法,如化學療法等,有顯著不同之處,例如此療法可適用多種癌症治療,其如同導彈一般」的專一性可以減少副作用。游正博也說,這項療法已可廣泛辨識包括肝癌、乳癌、大腸癌等11種癌症,堪稱「以一概全」,具有廣效性及安全性,將來也可壓低製藥成本,減少患者負擔。研究團隊目前正在研發適用於臨床多種癌症的創新癌症免疫療法。團隊去年也成立新創公司,先集中全力於1、2種癌症,再拓展到數個癌症市場的高占有率。但游正博也強調,距離實際應用,還有很長一段路。
-
2020-04-19 癌症.卵巢.子宮
個人化的治療非常重要 國內卵巢癌5年存活率達4成
卵巢癌曾超越子宮頸癌,成為國人十大癌症死因中第十位,是女性癌症的一大殺手。婦科權威醫師提醒,第一次的腫瘤減積手術極為關鍵,務求把癌腫瘤清除徹底。而隨著免疫與標靶藥物的進展,個人化的卵巢癌治療非常重要。各項婦科檢查 別忘關照卵巢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暨亞洲婦癌研究團體榮譽理事長賴瓊慧指出,臨床上,卵巢癌患者症狀沒有特異性,因此往往缺乏警覺,內膜異位症與巧克力囊腫的患者也是卵巢癌的高危險群。雖然目前卵巢癌沒有公認有效的篩檢工具,仍建議婦女定期超音波檢查、骨盆腔底檢查、CA-125檢查,每年的子宮頸抹片檢查時,也別忘了關照卵巢。中華民國婦癌醫學會理事長、雙和醫院副院長賴鴻政指出,巧克力囊腫多數是良性,但是若陰道超音波顯示,巧克力囊腫內皮有不規則突起或有異常高的CA-125,有可能是亞洲人較常見的亮細胞卵巢癌的風險。賴鴻政指出,臨床上,常常接到轉診來的患者巧克力囊腫腹腔鏡手術完,才發現是卵巢癌,卻因為先前的手術沒做好減少癌細胞擴散的準備,導致後續抗癌手術的困難與治療效果。減積手術成果 存活期關鍵過去認為,BRCA1、BRCA2基因變異較常出現在歐美女性,這個迷思已被打破。賴瓊慧說,BRCA1、BRCA2基因變異所導致的卵巢癌,亞洲女性與歐美女性占比無分軒輊,約占國內卵巢癌患者的一成到一成五,因此家族中有乳癌、卵巢癌、子宮內膜癌,家族男性有攝護腺癌的女性,都必須格外注意。對於已經確診的卵巢癌病患,賴鴻政指出,卵巢癌患者第一次的減積手術是影響病患存活期的最關鍵因素,手術的目的是徹底清除癌腫瘤,卵巢癌手術最好能做到R0程度,也就是完全切除所有可見的腫瘤,並且手術切除邊緣乾淨。賴鴻政説,卵巢癌手術在臨床上非常困難,若腫瘤的生長位置不好,或是在橫膈腔位置,侵襲到輸尿管等,非常不容易拿乾淨,往往得動用一般外科、直腸外科、泌尿外科醫師團隊共同手術。新藥研發緩慢 合併治療增效果目前健保也給付腹腔溫熱化學治療,也就是進行廓清手術同時,以加溫至42至43℃的化療藥劑在腹腔內循環灌洗。賴瓊慧說,術前化學治療有效果且減積手術可做到R0-R1程度,利用高溫的物理傷害,化療藥劑可以穿透3mm以內破壞看不見的殘存癌細胞,以達到更徹底的清除效果。不過賴鴻政呼籲,腹腔溫熱化學治療有延長手術時間與術後照顧的風險,應該審慎評估。醫師坦言,手術之所以重要,正是因為卵巢癌的新藥研發進度緩慢。賴瓊慧說,卵巢癌的化療以鉑類化合物為主,但自從2006年後,卵巢癌幾乎沒有新的化學藥問世。近幾年,終於有標靶藥物出現,包括血管新生抑制劑,作用是抑制供應腫瘤養分的血管,令其萎縮。另一種是PARP酵素抑制劑,主要功效為抑制腫瘤細胞進行修復的過程。賴鴻政指出,免疫治療在卵巢癌上的運用,單獨使用的效果並不顯著,需與其他藥物合併使用,很多臨床實驗正進行中。將血管新生抑制劑與免疫檢查抑制劑合併使用,初步報告顯示,即使是對鉑金類藥物敏感的卵巢癌,反應率都能到六成。賴鴻政強調,許多相對罕見的卵巢癌,傳統化療效果不好,免疫藥物與標靶藥物的應用,或許能有意外的效果。個人化的治療,在卵巢癌非常重要。至於時下正夯的細胞療法,賴鴻政持保留態度,他呼籲,不少病患對細胞療法抱高度期待,私下尋求細胞治療,甚至在診所、旅館偷打,但是療效不明確,病患務必謹慎與醫師討論,才決定要不要進行。不要放棄國內卵巢癌五年存活率達四成根據研究,其他國家卵巢癌約七成五在晚期發現,國內有近半數是在早期發現,且國內卵巢癌的五年存活率達到四成,卵巢癌治療過程雖然艱辛,賴瓊慧呼籲,不要放棄。她曾收治一名40歲的旅美患者,初次發病已經是大量腹水、脖子淋巴腺腫大,在美國第一次化療緩解。停藥八個月再發,且腹腔腫瘤巨大,淋巴腺到處都是轉移,才回台治療。經過減積手術,配合密集化療與放射治療,得到完全緩解,回美國繼續工作。十個月後,骨盆腔再發,第二次手術切除直腸與大腸,頸部淋巴腺也發現腫瘤,進行三線化學治療,頸部淋巴腺切除也進行加強放射治療。過了兩年,使用血管新生抑制劑,病情穩定維持一段時間後,腋下淋巴又發現腫瘤蹤跡,再度切除化療。此時被查出有BRCA基因突變,進行標靶PARP酵素抑制劑恩慈治療,再度得到緩解。去年在肺部再發,進行手術切除,合併免疫治療與化療,然後以PARP酵素抑制劑為維持性治療。十年的抗癌路,多次再發,該病患將自己照顧得很好,仍舊可以維持上班,與卵巢癌共存。
-
2020-03-28 癌症.抗癌新知
癌友治療年花1108億元 每6元健保經費1元用於抗癌
你知道每六元健保經費,就有一元用於癌症治療,隨著嬰兒潮世代老化,罹癌人口逐漸增加,去年全國癌症治療人數高達75.5萬人,如何預防及有效治療癌症,成為醫界及全民關注議題。健保署署長李伯璋上午出席「2020精準防癌高峰數位論壇」,發表「從大數據看癌症治療趨勢」,他指出,台灣罹癌總人數及新確診人數逐年增加,癌症治療醫療費用愈來愈高,以醫療檢查占比最高,其次為藥費。108年癌症資料顯示,癌友治療人數達75.7萬人,用在癌友健保支出金額高達1108億元,等於每六元健保預算,就有一元用在癌友身上,藥費289億元,其中標靶藥物171億元,占比最高。另外,去年4月起,開始給付免疫療法,針對八大癌友、11項適應症,截至3月25日,總共給付1793名癌友,其中以肺癌病友446人最多。但整體評估,僅兩成有反應率。李伯璋表示,AI大數據跨進癌症醫療領域,精準分析出國內各大醫院治療癌症病友的數據,舉例來說,台大、林口長庚在乳癌治療上成果特別優異,進一步分析,療程中用了哪些藥物、癌友存活期延長的原因,就能提升國內治療品質。李伯璋說,在癌症治療上,精準醫療有其必要性,但新藥費用昂貴,健保署必須更積極開源節流,在節流方面,現在透過雲端影像,癌友至另一醫院尋求第二意見,不必再重新檢查,節省影象檢查費用,並減少病患輻射風險。李伯璋指出,台灣全民健保舉世聞名,可說是全世界做最好的醫療保險制度,但醫界相當不滿意,認為醫師及醫院權益遭到健保壓榨,但健保財務衝擊,癌症支出費用明顯成長,相信透過大數據、精準醫療,能讓健保穩定,永續經營。
-
2020-03-28 癌症.抗癌新知
台大醫發表全基因篩檢演說 盼健保納給付
「癌症與螃蟹之間有什麼關係?」、「全基因篩檢對於癌症治療有什麼好處?」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梁逸歆上午出席「2020精準防癌高峰數位論壇」,專題發表「透過基因檢測打造個人化癌症醫療」,以深入淺出方式讓民眾了解基因檢測的重要性。梁逸歆指出,以前對於惡性腫瘤不清楚,那時以為腫瘤就像是螃蟹爬在人類身上,吃出大洞,癌症英文Cancer就是從螃蟹Crab一詞而來。提到癌症治療,大家都會聯想到化學治療,梁逸歆說,化療已經發展60年,到現在大部分人都還以為是化學藥物治療,但用詞不夠精準,應該正名為「細胞毒殺治療」,透過藥物阻止癌細胞分裂、繁殖。梁逸歆說,許多人對於化療都存有迷思偏見,認為「好壞通殺」,事實上,正常細胞對於化療的耐受性較高,但仍會出現許多副作用,只能說「這是為了治療癌症所付出的代價」。為此,標靶治療應運而生,瞄準特別基因受體,阻斷癌細胞傳遞訊息,讓壞東西不再分裂、繁殖,透過基因篩檢,選擇最佳的藥物,這就是癌症精準治療的起源。不過,標靶治療也有其侷限性,例如,被驗出有A基因突變,可以使用A標靶藥物,B基因突變則可選擇B標靶藥物,但如果都沒有突變變異,那該怎麼辦?是真的沒有突變?還是沒有檢驗到?近十年來,免疫治療成為最夯的癌症治療,起初研究發現,只要體內帶有MSI-H基因,不管哪一種癌種,對於免疫治療都具有不錯的反應率,研究證實,反應範圍不少,至少包括18種癌症,包括,子宮內膜癌、大腸癌、胃癌、直腸癌等。相較之下,NTRK融合/錯位基因突變,則常見於罕見癌,梁逸歆指出,這話講起來有些繞口,但卻是如此,像是罕見的幼兒腫瘤、分泌性乳癌、甲狀腺癌等。但事實上,在常見癌症病友身上,NTRK融合/錯位基因也可能突變,但機率相當低,例如,大腸癌病友僅有0.2%,等於1000名患者只有兩人此基因變異,免疫療法可能就是這兩人的救命藥物。梁逸歆說,如果單從投資報酬率來看,癌友檢驗NTRK融合/ 錯位基因突變,因為機率極低,因此,絕大部分癌友不可能篩檢此基因,但沒有篩檢,就可能關閉了一扇希望之窗。此外,傳統基因檢測耗時,缺點不少,例如,篩檢一次約需近十天工作天,平均篩檢一次,約等兩周才得知結果,梁逸歆說,等於浪費了癌友兩周寶貴的生命,如果一併計算切片取樣時間,則延誤治療風險更大。為此,包括歐美、日本等先進國家,都已改為全方位癌症基因檢測,梁逸歆說,全方位篩檢只需一次篩檢,就能取得很多資料,可說是提供診斷、預測用藥的捷徑,梁逸歆說,如果全方位癌症基因檢測也能在台灣逐漸普及,且納入健保給付,相信對於癌友來說,將是一大福音。梁逸歆指出,日韓兩國從去年開始支付癌友全基因篩檢,原因在於蒐集大數據,作為日後癌症治療研究基礎,全基因檢測費用仍需要自付,希望健保給付也能逐步納入給付。防疫待在家,抗癌新知線上看。
-
2020-03-22 癌症.乳癌
台大醫院/基因檢測 精準用藥大大提升治療成效
乳癌治療 4大特色醫療院所儘管乳房外科手術人數略少於林口長庚醫院,但台大醫院在乳癌治療成績仍位居全國醫療院所之首,接受放療以及標靶藥物、免疫療法的癌友人數最多。這也代表,至台大醫院就醫的乳癌患者大都已到中晚期,治療難度較高。國健署一項調查發現,台大醫院所收治的乳癌患者五年存活率高於全國平均,台大外科部主任、乳房醫學中心主任黃俊升表示,近兩、三年來,郭台銘先生所屬永齡基金會捐贈全基因篩檢,嘉惠許多乳癌病友,更能精準用藥。黃俊升指出,基因檢測技術日益精進,乳癌已經進入精準醫療,標靶、免疫療法等抗癌武器愈來愈多,提升治療成效,也更有機會抗癌成功。舉例來說,透過全基因檢測,得以精準預測荷爾蒙受體陽性、標靶受體陰性的癌友們化療的反應率,如果細胞分化不錯,腫瘤又小,就有很高機率可以不用化療。反之,如果細胞分化不良,腫瘤又較大,淋巴數目多,就建議化療。黃俊升分析,對於許多乳癌患者來說,化療是一大折磨,現在只要接受全基因檢測,就能預估化療的必要性。目前台大正著手進行臨床研究,希望基因檢測結果也能用來評估放療的必要性。目前這項篩檢無須自費。
-
2020-03-22 癌症.乳癌
依照期別、腫瘤特性 醫師教你如何量身訂作乳癌治療
乳癌長年高居我國女性癌症發生率之首,慶幸的是,當代醫療技術持續演進,目前第O期到第三期多能治癒,第四期也有機會當作慢性病控制。同時,有越來越多醫院的西醫部門與中醫部門合作,幫助患者減緩治療過程中的不適,使生活品質提升。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乳房外科主任暨乳癌團隊召集人王文科說明,乳癌組織中,是否有動情激素受體(ER)、黃體激素受體(PR)或第二型人類上皮細胞生長因子受體(HER2),決定是否有荷爾蒙或標靶藥物可用。三種受體均為陰性的三陰性乳癌是預後較差的亞型,這種癌別對於荷爾蒙藥物、抗HER2標靶藥物均無效,因此患者只能採化療,少數人則嘗試透過免疫療法續命。O期乳癌(原位癌)是最早期的乳癌,目前治療原則是切除病灶合併放療,或進行單純性乳房全切除手術。針對荷爾蒙受體陽性者,術後給予抗荷爾蒙藥物以預防復發。針對第一、二期的乳癌,多數會先開刀拿掉癌細胞、進行腋下淋巴結的切片或廓清術,術後綜合評估腫瘤性質、病人身體狀態、復發風險等,給予量身訂作的個人化精準醫療:1.荷爾蒙治療:適用對象為荷爾蒙受體陽性者。台灣乳癌患者當中,高達三分之二腫瘤帶有荷爾蒙受體,這群人均可接受長期的荷爾蒙療法,像是阻斷受體、使癌細胞缺乏生長來源的雌激素受體調節劑,或是使用芳香酶抑制劑、中樞生成抑制劑等來阻止其他荷爾蒙轉化成女性荷爾蒙。2.放射線治療:適用對象為乳房部分切除、有腋窩淋巴結轉移或局部晚期的患者。放療中的高能量射線可進一步消滅術後可能殘餘在乳房或周邊的微量癌細胞。放射治療是使用高能量的X光對身體進行照射,過去乳癌治療以乳房全部切除為主,後來較早期的乳癌可接受部分乳房切除術。研究發現,放射治療可降低患側乳房復發風險,也能延長病患的存活。放射治療通常安排在化學治療之後進行。乳癌患者何時需要接受放射線治療?三軍總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醫師趙興隆指出,根據「 NCCN Breast cancer treatment guideline」,下列情況建議做放療,一是接受乳房保留手術的患者,二是腋下淋巴結感染,再來就是腫瘤分期T3及T4的患者。另外,腫瘤大小在3至5公分,即使接受乳房全切除,若危險因子過多,也應與醫師討論是否接受放射治療。3.化學治療:一般而言,腫瘤越大、惡性度越高及淋巴擴散的程度越大者,身體潛藏微小轉移癌細胞的機會越高。小紅莓類與紫杉醇類等化療藥物有助殺死可能潛藏的癌細胞,提高痊癒機會。4.標靶治療:目前早期乳癌的輔助性標靶治療藥物以抗HER2標靶藥物為主,大約兩成至三成的患者有HER2過度表現、容易發生癌症轉移或復發,合併使用化療藥物可減少約四成的乳癌復發率。三陰性乳癌 術前化療縮腫瘤部分早期乳癌的患者,尤其HER2陽性以及三陰性乳癌,臨床上常會將化療或合併標靶治療拉至手術前執行(又稱前導性化學治療),如此可事先將腫瘤縮小以增加乳房保留機率、減少腋窩淋巴切除的程度,且能觀察藥物對癌細胞療效。實證資料顯示,第二期HER2陽性患者接受術前化療與雙標靶藥物治療,五至六成的患者腫瘤可全消;三陰性乳癌患者接受術前化療,有四成患者的腫瘤全消。四期患者 以症狀治療為主當乳癌腫瘤走到第三期,也就是腫瘤直徑大於五公分、乳房表面呈潰瘍或橘皮狀、淋巴結有多顆轉移等,此時HER2陽性乳癌、三陰性乳癌以及腫瘤過大而無法直接開刀的患者等,可接受術前化療或合併標靶治療,術後再評估是否接受其他輔助性治療。當乳癌腫瘤走到第四期,也就是惡性腫瘤轉移至骨骼、肝臟、肺臟和腦部等遠處部位時,開刀就不是首選,而會針對癌細胞特性給予化療,但同時也以延後或減少化療使用為目標,以維持患者的生活品質。
-
2020-03-22 癌症.乳癌
乳癌候選人是妳?乳房外科醫:這些習慣都是致癌因子
乳癌嚴重威脅國內女性建康,每年新增一萬五千多名乳癌患者,且年輕族群罹癌比率愈來愈高。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曾令民提醒,抽菸、喝酒、肥胖、不運動、家族史、不良生活形態為致癌因子,如果這些危險因子都集合在一身,幾乎可說是乳癌候選人。乳癌五大類型 致病因素多樣曾令民指出,常見的乳癌五大類型,包括,管腔細胞A型、管腔細胞B1型、管腔細胞B2型、HER2陽性類型,以及三陰性乳癌。前三者均屬於荷爾蒙陽性受體範疇,約占所有乳癌的六成五,至於治療棘手的三陰性乳癌則約占一成五。國民健康署統計報告顯示,乳癌危險因子眾多,包含,初經早、停經晚、未曾生育、30歲後才生第一胎、未曾哺乳,以及具有乳癌家族史者、罹患卵巢癌或子宮內膜癌等。至於與生活型態有關的危險因子,則以抽菸、飲酒、不健康飲食及缺乏運動為主。天天一罐啤酒 罹癌機率飆升曾令民說,抽菸與喝酒和乳癌息息相關,如果染上菸酒習慣的年紀愈輕,則罹癌風險愈大。以飲酒為例,一項長期追蹤研究發現,如果長時間持續七天內飲用三瓶罐裝啤酒,則乳癌風險會比不喝酒者高出一成五。如果天天喝一瓶罐裝啤酒,則罹癌風險再加上一成,喝得愈多,風險愈高。曾令民解釋,攝取過多酒精,主要影響荷爾蒙受體陽性的乳癌病友,因為酒精會增加體內雌激素濃度,破壞DNA結構。再者,酒精熱量極高,如經常飲酒,難免肥胖,這更提高罹癌風險。BMI大於35 風險增加近六成研究顯示,與正常體位女性相較,體重過重及肥胖的女性乳癌罹患風險較高,當身體質量指數(BMI)大於25,罹患乳癌風險增加一成七;BMI大於30,罹患乳癌風險則增加三成七;BMI大於35,則罹癌風險增加近六成。曾令民進一步分析,肥胖時間點與乳癌型別也有關連性。如果是停經前肥胖,則罹患三陰性乳癌的風險較高;停經後肥胖,以荷爾蒙受體陽性型別的風險較高。停經前肥胖 三陰性乳癌惡性高曾令民說,三陰性乳癌惡性高,具有發現晚、易復發、易轉移等特點,且無相對應的標靶藥物可用,傳統上僅能使用化療,如化療失效,患者就無藥可用。近幾年,化療搭配免疫療法,可延長平均存活期逾兩年,但健保尚未給付,藥費昂貴,絕非一般家庭所能負擔。因此,曾令民強烈建議停經前的女性,務必好好控制體重,不要讓自己過重、肥胖,且應戒菸、少喝酒、少熬夜,生活作息正常,才降低罹患三陰性乳癌的風險。罹癌後仍肥胖 更容易復發值得注意的是,罹癌之後,如果繼續肥胖,治療後復發風險也偏高。研究發現,與一般體型癌友相較,BMI大於30的胖胖癌友死亡風險高出三成八,日後遠端轉移風險更是高達五成。「肥胖嚴重危及女性建康。」曾令民建議,婦女朋友應維持健康體位(18.5≦BMI<24),透過飲食控制、養成運動習慣來維持正常體重。國外研究發現,有規律運動習慣的女性,罹患乳癌的機率要比不愛運動者降低二至四成。近四成乳癌 可以預防研究證實,近四成乳癌是可以預防的。曾令民說,「女性應該把預防乳癌當成一輩子的要務。」盡量遠離危險因子,還需配合定期篩檢。目前國健署針對45至69歲及40至44歲具乳癌家族史的女性,提供每兩年一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符合資格者,應該踴躍受檢。國健署署長王英偉強調,拒菸、避免飲酒、均衡飲食、規律運動及維持健康體位等健康生活型態,有助於預防乳癌。預防乳癌應從日常生活做起,唯有養成健康的生活型態,適時釋放身心壓力,才能遠離乳癌風險。
-
2020-03-09 癌症.肺癌
肺癌健保免疫治療 醫病團體籲擬定優先順序
肺癌多年為我國癌症死亡排行之首,衛福部民國108年4月將肺癌等八種癌別,納入健保免疫療法,累積近一年臨床實證,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有效率超過三成,讓晚期肺癌患者視免疫療法為最後一線生機。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台灣肺癌學會、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以及台灣癌症基金會等多次開會討論,希望就現有醫學臨床實證資料,擬定優先治療順序,擴增晚期肺癌患者的治療涵蓋率,讓每名患者都有機會用藥。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理事長賴俊良說,目前給付標準應該更有效率,健保給付免疫用藥條件保守,以致於去年八億多預算未能全數消化。依照臨床研究,許多對於免疫療法有效的癌友不見得能納入。醫學會及醫病團體呼籲健保放寬免疫治療的規定,第一順位為使用於二線、三線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依照藥物本身的臨床適應症即可,不用考慮PD-L1表現量多寡,才能照顧更多的晚期癌友。第二順位是復發率及死亡率均偏高的「癌王」小細胞肺癌。賴俊良表示,國內研究證實,癌王患者如能在第一線使用免疫藥物合併化療,就能延長復發時間及存活期,這群患者人數較少,如納入給付,對健保財務衝擊較小。第三順位為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第一線用藥,免疫療法合併化療,因人數較多,所以放在最後順位。賴俊良說,健保署參考泰國、南韓等國的作法,與藥廠議價,先不測生物標記,只要符合疾病條件先准許用藥。用藥三個月後如有效,由健保給付。如無效,由藥廠埋單,節省健保財務壓力。
-
2020-03-01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B、C肝病友 揮之不去的肝癌夢魘
醫師:「你都跟誰散步?」病人:「我每天跟太太散步。」醫師:「我終於知道你得憂鬱症的原因了!」憂鬱症的原因目前還不是很清楚,得憂鬱症的病人辛苦,家人也很辛苦。由此觀之,嚴重的憂鬱症可以說是一種心靈的癌症,不容易治療。癌症的治療最近幾十年來進步很多,傳統上,癌症治療只有手術切除,之後有化療,但副作用大,成效不彰。一、二十年來發展標靶療法,使癌症治療有突破性的進展。近年來,免疫療法的出現,又使病人多了一線希望。對肝癌而言,目前為止,手術切除仍是最好的根治方法。如果腫瘤小,在三公分以下,通常電燒療法也可以把腫瘤消滅乾淨。如果腫瘤太大或肝硬化厲害,不適合開刀,栓塞療法是其次的選擇,如果以上方法都不適合,免疫療法是不錯的選擇,但通常只有20%左右有效。對國內高達二、三百萬的B、C肝病友而言,B、C肝病毒的夢魘就像憂鬱症病人心靈的陰影一樣,揮之不去,因為即使C肝病毒已經消滅治療成功,或B肝病毒量已被抗病毒藥物治療控制,但肝臟已產生質變,隨時都有可能發生肝癌,這種陰影只有在肝移植換新肝之後,才能去除。因此,根本之道還是在於敬B、C肝而遠之,有了B、C肝要定期追蹤、及時治療,以免形成肝硬化,有了肝硬化更要定期檢查以免肝癌坐大不自知。●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好心肝會刊89期已出,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0-02-26 癌症.肺癌
小細胞肺癌症狀不明顯 易當作感冒
存活期短、棘手的小細胞肺癌,有「癌中之王」稱號。國內肺癌權威、台大醫院新竹生醫園區分院院長余忠仁表示,小細胞肺癌的傳統治療,只有化療,五年後存活率低,僅6%。張姓患者菸齡超過30年,他最近一年來,總是頻頻咳嗽,聲音沙啞。直到他的另一半提醒,才去就醫,一開始以為只是菸咳,直到出現胸痛,走路容易喘,他驚覺不對勁,這才就醫。影像檢查證實,已是晚期小細胞肺癌。小細胞肺癌主要是因為抽菸所引起,早期症狀不明顯,頂多只有咳嗽、喉嚨沙啞、胸悶,容易被當作感冒,或其他呼吸道疾病。患者自身也容易忽略病情,疏於就醫,導致逾七成確診時,早已轉移擴散,甚至超過九成無法開刀。余忠仁指出,過去三、四十年以來,小細胞肺癌臨床治療研究陷入瓶頸,僅有化療可用,一開始用藥,療效確實顯著,腫瘤縮小,但容易復發,而且平均存活期相當短。他說,近年來,免疫藥物為眾多晚期小細胞肺癌病友,開啟了一線生機。余忠仁指出,研究顯示,患者使用雙化療的一年存活率,僅近四成,但若免疫藥物合併雙化療藥物三個月後,先停用化療藥物,免疫藥物持續使用,一年平均存活率可逾五成。如果病患接受治療後反應良好的話,建議持續使用。醫盼藥物納給付余忠仁指出,小細胞肺癌患者人數相對較少,聲音當然較小,但惡性高,治療選項又少,其實亟需免疫治療。余忠仁說,國內外的臨床研究均已證實免疫療法的反應率及有效率,希望健保能夠盡速將小細胞肺癌的免疫治療藥物納入給付,可望減輕癌友及其家庭的經濟負擔。
-
2020-02-19 癌症.血癌
研發沉寂20年 血癌治療不再絕望
癌症盤據十大死因之首已30多年,其中血癌是特別的一種分類。台北榮總內科部血液科醫師高冠鈞表示,血癌不像肺癌、大腸癌等,由於人體全身都有血液,一旦血液內出現癌細胞,治療方法於其他癌症不同。高冠鈞表示,血癌可分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慢性淋巴性白血病。在慢性白血病的部分,病程也比較和緩,從發病到死亡,至少5至6年以上的時間,屬於廣義的血癌;狹義的血癌則是指急性白血病,包括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和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好發於孩童,成人血癌則多數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依據世界性流行病學統計,每10萬人約3至4人罹患血癌,65歲以上則增加到萬分之一,北榮則每年接獲新診斷案例約50人。高冠鈞指出,過去血癌的治療「還滿讓人絕望的」,尤其對年紀大的老人家,治療指引中以60歲為分界,60歲以下的年輕病人還可以化療、骨髓移植等標準治療;60歲以上的長者,則建議安寧治療或參加臨床試驗,讓病人嘗試新藥。然而,肺癌、肝癌、大腸癌等,2000年以後都陸續有標靶藥、免疫療法等,血癌的新藥研發卻沉寂了20年,直到3、4年前,美國FDA才核准兩種標靶藥。高冠鈞表示,2019年台灣引進其中一款,目前文獻發現合併治療效果良好,反應率約在六至九成,包括對化療反應不佳的年輕病人,以及超過70歲不適合化療及骨髓移植的年長病人。除了可合併治療外,也可單純使用在急性骨髓性白血病人,是一種治療新選擇。至於副作用,高冠鈞依據北榮的使用經驗表示,部分病人可能會出現和化療一樣的惡心、嘔吐、血球下降等症狀。
-
2020-02-18 癌症.血癌
血癌新藥開發沉寂20年 近年終於有新藥
癌症盤據十大死因之首已經30多年,人人聞之色變。然而血癌更是其中特別的一種分類。台北榮總內科部血液科醫師高冠鈞表示,血癌不像肺癌、大腸癌等有分期,由於人體全身都有血液,一旦血液內出現癌細胞,就已是第四期、末期了。所幸現在台灣已引進新藥,有機會讓血癌病人的病況達到緩解。高冠鈞表示,血癌可分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慢性淋巴性白血病。在慢性白血病的部分,病程也比較和緩,從發病到死亡,至少5-6年以上的時間,屬於廣義的血癌;狹義的血癌則是指急性白血病,包括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和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好發於孩童,成人血癌則多數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依據世界性流行病學統計,每10萬人約3至4人罹患血癌,65歲以上則增加到萬分之1,北榮則每年接獲到的新診斷案例約50人。高冠鈞指出,過去血癌的治療「還滿讓人絕望的」,尤其對年紀大的老人家,治療指引中以60歲為分界,60歲以下的年輕病人還可以化療、骨髓移植等標準治療;60歲以上的長者,則建議安寧治療或參加臨床試驗,讓病人嘗試新藥。然而,肺癌、肝癌、大腸癌等,2000年以後都陸續有標靶藥、免疫療法等,血癌的新藥研發卻沈寂了20年,直到3、4年前,美國FDA才核准兩種標靶藥。高冠鈞表示,2019年台灣引進其中一款新藥,目前文獻發現合併治療效果良好,反應率約在六至九成,包括對化療反應不佳的年輕病人,以及超過70歲不適合化療及骨髓移植的年長病人。除了可合併治療外,也可單純使用在急性骨髓性白血病人,是一種治療新選擇。至於新藥的副作用,高冠鈞依據北榮的使用經驗表示,部分病人可能會出現和化療一樣的噁心、嘔吐、血球下降等症狀。
-
2020-02-17 癌症.肺癌
免疫療法給付癌症 他感謝健保救他一命
「感謝健保救了我的命!」60多歲張先生為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第一線藥物無效之後,去年7月間幸運地通過健保免疫療法審核,迄今用藥半年多,腫瘤獲得控制,暫時無須化療,維持良好生活品質,甚至能夠工作,他說,「如果沒有這個藥,人應該早就沒了。」台灣健保制度舉世聞名,滿意度超高,最新一項調查發現,去年4月「癌症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納入給付」為國人最有感的健保政策,造福許多晚期癌友,在治療成效上,以晚期肺癌患者治療效果最佳,有效反應率近四成。台灣肺癌學會理事長、北榮胸腔部部主任陳育民指出,健保統計證實,晚期肺癌患者接受健保免疫療法後,病症好轉或穩定比率約三成六至三成九,而給付八種癌別總平均有效比率則為兩成五。陳育民說,國內晚期肺癌患者接受免疫療法後的有效率近四成,這與國外研究報告差不多。國內每年新增肺癌患者超過1萬,人數眾多,台灣肺癌學會為癌友請命,希望健保給付晚期肺癌的標準可以再放寬,造福更多病友。陳育民表示,檢測方式有必要滾動檢討,臨床顯示,即使有些病人生物標記(PD-L1)檢測量偏低,但用免疫療法之後,效果卻不錯。為節省健保支出,建議健保署與藥廠協商,在擴大給付範圍後,由藥廠負擔前面幾個療程藥費,如療效不錯,再由健保給付。陳育民指出,目前共有三種免疫療法藥物核准用於治療第四期肺癌,兩種藥物在患者用藥前,並不需要先檢測生物標記,健保應回歸原本藥物的適應症標準,減少許多病人及家屬因經濟因素無法最後一搏的遺憾。他說,目前在英國、韓國、澳洲、加拿大和泰國等國,二線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無需檢測PD-L1,即可使用免疫療法。泰國、韓國的患者則直接先使用免疫療法,有效者,健保再予以後續給付,藉此篩選出有效病人,並讓健保資源更精準地被運用。陳育民說,健保資源有限,建議依照治療急迫性,政府放寬晚期肺癌患者申請免疫藥物治療規定。
共
8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