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27 醫療.皮膚
搜尋
免疫力低下
共找到
222
筆 文章
-
-
2021-07-2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個人的小風險,社會的大安全
最近人們見面的問候語,不知不覺從「 吃飽沒?吃什麼?」改為「打了沒?打什麼? 」。人只要有可選擇性,必然會有分別心,這就是人性。最簡單的例子,讓小朋友去超市不限價格任意選購冰淇淋,眼花撩亂琳瑯滿目, 當然很容易產生選擇困難。人們做選擇通常是多重因子考慮,最後選擇卻常常是非理性的。品牌效應、印象分數必然會浮現,甚至關鍵時刻的一句話,瞬間改變原先的選項,決策可能是隨機動態,所以說: 計畫趕不上變化!就個人選擇疫苗而言,最關心的不外乎是安全性及保護性。以安全性而言,其實疫苗沒這麼可怕, 各疫苗嚴重副作用的發生機率都是在百萬分到十萬分之幾,與中樂透頭獎機率相當。永遠沒有人知道那個疫苗對自己最安全,這與個人體質相關,只能避開已知特殊風險(血栓、懷孕、免疫力低下等)。對於99%的一般人應該用平常心去面對。黑貓白貓能抓耗子的就是好貓!有實戰經驗國際認證的疫苗就是好疫苗,趕快去預約「女王牌」、「拜登牌」都好,不要再挑了。至於疫苗保護力有三個面向:防感染、防重症、防傳播。美國約翰霍普金斯流行病專家艾達佳(Amesh Adalja)指出疫苗的目的,不是為了零感染,而是「降低病毒造成的重症率、住院率和死亡率。」。評價疫苗的保護力,效力數據不是唯一標準,在防感染的數據雖然有70%~90% 效力(Efficacy)差異,但效力評估與人體三期試驗時, 當地的疫情嚴重度有關,是無法直接做相比的。所以, WHO 認定 50% 效力就及格,70%就是好疫苗。後來AZ與BNT在英國同時PK,其效果(Effectiveness )顯示其實是相當的。目前國際認證的疫苗在「防重病」都超過90%保護力,相差無幾。內布拉斯加大學公衛系教授布雷梅傑(Brett-Major)指出:「即便是效力(efficacy)中等的疫苗,在真實世界中的防護效果(effectiveness),也都還不錯。」。不要期待完美的疫苗(安全性100%且保護力100%),請接受安全性99.99%,重病保護力95~99%的疫苗, 這就是你的最佳選擇。目前英國每日確診達5萬人,但住院率及死亡率並未明顯提升,因此政府決定全面解封,顯示疫苗在防重病的效果。雖然打完疫苗還是有感染的報導,也就是所謂的「突破性感染」( breakthrough),其定義為完整注射兩劑疫苗,14天以後被感染新冠病毒。以美國CDC報告,全美完成注射有一億六千萬人,突破性感染住院為十萬分之三,比例極低! 且死亡率更僅百萬分之七。也就是疫苗防重病及死亡是比防感染的效果來得好, 而對於整個國家社會來講,「防重病、防死亡」不正是我們防疫的終極目標!而從社會保護力來看,「防傳播」是重點。重症患者減少表示在被感染者體內的病毒數低,也就是傳播力低(CT值偏高)。媒體不斷的報導,變種病毒導致現有的疫苗保護力下降,造成很多民眾的憂慮。其實除了透過二代疫苗研發之外,增加現有疫苗的覆蓋率也是對抗變種病毒的手段之一,因為接觸風險會降低(R值下降)。疫苗最大的效益是群體免疫,而不是個人的保護力,真正的保護力不全然只是靠個人身上的好疫苗,而是周遭所有人與環境,在大我的保護傘之下,小我的風險也自然會下降,也就是「助人是最好的助己( Help ourselves by helping people)。」 在這場對抗新冠疫情的戰爭中,沒有人可以獨善其身,只有整個大環境好了, 自己才可能好! 小至社會、大至國家及全球,道理都是一樣的!目前國內疫情控制算是穩定中,防疫策略已經翻篇了,早日解封是當務之急,也是全民共識,但前提是全民施打率達到7~8成。扣除12歲以下250萬人及特殊疾病人士,剩下2,000萬人中需要1,650~1,880萬人完成兩劑施打,也就是幾乎所有國民必須「全島一命」參與,獻出手臂是全民應盡的義務。其次,在疫苗供貨順利情況下,每天就算施打20~24萬劑,還需要130~150天,讓我們一起加油。 期待今年底跨年倒數,可以一起舉杯慶祝「告別新冠,迎接重生」!
-
2021-07-1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到餐廳吃飯坐哪最能遠離病毒?已接種疫苗坐哪還有影響嗎?
「微解封」一場空?民眾期待的餐廳用餐規定放寬,在各縣市政府擔心疫情仍不穩之際,紛紛收回,讓準備大啖美食的人期待落空。未來若三級警戒解除,外出用餐的安全性到底如何?這個問題的答案有點複雜。科學家仍在對新冠病毒的傳播方式進行更深入的暸解,更不用說餐廳通常有複雜的通風系統,且每家都不同。密西根州立大學骨科醫學院醫學副教授Peter Gulick提醒,如果餐廳使用循環空調系統,必須小心的是,病毒可能從這張桌子被帶到另一張桌子。特別是在你還沒有接種疫苗的情況下。以下是專家對於外出用餐的建議。戶外用餐區最安全,良好空氣對流可稀釋氣溶膠微粒。新冠病毒要靠空氣傳播,當感染者咳嗽、打噴嚏甚至只是說話時,氣溶膠就會漂浮在空氣中。良好的空氣對流可以稀釋並吹走這些微粒。因此,戶外用餐是最安全的選擇。醫療保健公司Grand Rounds Health的流行病學家Tista Ghosh建議,如果在室內用餐,最好坐在敞開的門或窗戶附近,新鮮空氣會稀釋病毒顆粒。選擇餐桌之前,除了看餐桌間的距離、門窗是否開啟,建議也詢問餐廳如何處理通風問題。通風系統清潔了嗎?有沒有便攜式空氣淨化器都要考慮。注意空調出風口,避免坐在進氣口處。空調在病毒傳播可能扮演關鍵角色。美國疾病管制局去年七月發表,關於一家中國餐館爆發新冠肺炎的研究中,一名感染者的病毒傳播給幾英尺外的人,可能是因為被傳染者坐在空調進氣口附近。這個例子顯示通風的重要性,畢竟用餐時沒辦法戴著口罩。阿斯彭研究所(Aspen Institute)食品與社會計畫執行主任Corby Kummer建議避免坐在進氣口附近,進氣口通常位於牆上或天花板。如果是空調是室外循環,坐靠近通風口是可以的,建議入座前先詢問。他認為坐在靠廚房附近或許是不錯的選擇,因為建築法規要求廚房必須有強大的排氣系統,將空氣向上通風,因此廚房通常有更好的通風。避開人流多的地方和吧台,避免與人交談。Gulick提醒,靠近廚房或許通風較好,但此區也是人員進出流量大的區域,他認為坐在較少人流的區域更安全,即使他已接種疫苗,但用餐時仍會堅持坐在較偏僻的座位。另外,坐在吧台絕不是好主意,儘管你想一個人靜靜喝一杯,但通常坐在吧台會拉近人與人間的距離,常免不了交談。我已經接種疫苗 坐在哪裡有差嗎?根據美國CDC說法,已接種新冠疫苗的人不太可能重症住院或死於新冠肺炎。早期研究發現,疫苗可以防止沒有症狀的人將病毒傳播給他人。但免疫力低下的人仍可能攜帶病毒,因為他們的抗體水平較低。還有一些未知數,例如疫苗的免疫力程序多久,是否需加強注射。儘管已接種疫苗,仍要留意可能未接種的客人或餐廳人員。出門前權衡自己的風險,不要放鬆警惕,室內用餐務必遵守餐廳關於座位和戴口罩的安全規定。資料來源/美國赫芬頓郵報
-
2021-07-15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男性下體腫痛 小心罹患致死率高佛尼爾氏壞死症
嘉義7旬侯姓老翁生殖器周邊腫痛,不以為意,1週後症狀加劇,身體虛弱無力,送醫急診,發現有敗血症休克併發急性腎衰竭跡象,診斷罹患佛尼爾氏壞死症,緊急手術保住一命。台中榮總嘉義分院今天表示,侯姓老翁日前覺得生殖器周邊有點腫痛,初期不以為意,1週後突然身體感到非常虛弱無力,且生殖器鼠蹊部越來越腫痛,送急診就醫,檢查發現有敗血症休克併發急性腎衰竭跡象,情況危急,經診斷是死亡率極高的佛尼爾氏壞死症。台中榮總嘉義分院外科醫師黃奕豪表示,當時緊急為老翁進行清創手術,因鼠蹊部傷口與肛門十分接近,避免造成感染,泌尿科醫師每2小時協助沖洗及治療,後續並進行3次清創手術後,患者的敗血症痊癒且腎功能恢復到正常值。黃奕豪指出,後續以活動式真空抽吸裝置,保護患者傷口避免感染,且便於活動復建,最後患者不但完全治癒,且行動自如,也沒有留下後遺症。黃奕豪說,佛尼爾氏壞死症其實就是一種發生在男性生殖器官的壞死性筋膜炎,致死率相當高,如果沒有緊急進行清創手術,死亡率幾乎百分百,即使妥善治療死亡率平均仍為20%至30%;好發於糖尿病及其他免疫力低下患者,男女罹患比例是10:1。黃奕豪提醒民眾,佛尼爾氏壞死症不僅病況快速發作,致死率也高,一旦發現會陰部或生殖器官附近有腫脹與疼痛、壞死等症狀,應立即就醫,避免錯過治療時機。
-
2021-07-14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嘉義70歲男下體痛一周竟休克 醫師曝這病不治恐致死
嘉義地區70多歲侯姓男子日前常覺下體附近有點腫痛,經過1周後,身體虛弱無力、鼠蹊部愈來愈腫痛,到台中榮總嘉義分院急診,更有敗血症休克併發急性腎衰竭跡象,經診斷罹患「佛尼爾氏壞死症」,外科、泌尿科立即緊急手術清創,下體雖有20公分傷口,但最後痊癒也能行動自如。嘉榮外科醫師黃奕豪指出,佛尼爾氏壞死症的患病者以男性為主,男女比例約10比1,年齡則介於30歲至60歲之間,並好發於糖尿病及其他免疫力低下者,或肛門廔管病患,若沒緊急進行清創手術,死亡率高達100%,即使妥善治療死亡率平均仍有20%至30%。侯姓男子當時由黃奕豪、泌尿外科醫師賴谷順聯合手術,黃奕豪說,患者鼠蹊部至生殖器的傷口,與肛門僅5公分距離,因糞便很容易造成傷口2次感染,再加上若本身免疫力不佳會更嚴重,所以泌尿科醫師每2小時協助沖洗、先後3次清創後,他的敗血症痊癒與腎功能恢復正常值,不過仍留約20公分從臀部至鼠蹊再到生殖器的傷口。黃奕豪另替侯姓男子裝活動式真空抽吸的裝置,以塑膠膜保護敷料,緊密貼合使傷口降低疼痛,活動式真空抽吸裝置也可攜帶,便於進行復健,另調整他的糖尿病注射用藥,改為口服新藥,減少低血糖虛弱的可能。侯姓男子一度面臨死亡到完全治癒,沒留什麼後遺症,對院方相當感激;黃奕豪提醒,佛尼爾氏壞死症病況快速發作,一旦會陰部或生殖器官附近有腫脹與疼痛、壞死等現象,建議立即就醫以免錯過治療時機。
-
2021-06-29 新聞.健康知識+
健康與生活型態息息相關 提升身體免疫力養成4個好習慣
當被人問到「你的身體健康嗎」時,你會怎麼回答呢? 有人會回答:「因為沒有不舒服的地方,目前應該算是健康吧」,也有些人或許會說:「雖然肚子上有點贅肉,但身體還算健康」、「健康檢查顯示有血糖值偏高的問題,但我精神好得很」。然而上述這些答案,都只是自己「覺得」自己很健康而已,這和實際上健不健康毫無任何關係。 所謂的「健康」,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我認為,健康的狀態就是,體內每個細胞都能充滿元氣地活動起來。那麼「細胞缺乏元氣」又是什麼意思呢?細胞要做的事情其實非常單純,只有「吸收所需的養分」和「排出不需要的東西」這兩件事。 當無法吸收所需的養分或排出不需要的東西時,細胞就會出現異常。而細胞出現異常的終極形態,就是癌細胞。 癌細胞會無視體內細胞之間的連結網絡,肆無忌憚地增殖。人體中每天都會出現引發異常的細胞(也就是癌細胞的源頭),在免疫功能正常的情況下,這些異常的細胞會被立刻消滅。 因此只要我們能保持正常的免疫力,理論上是不會罹患癌症的。 過去我長年任職於大學醫院和癌症中心,工作內容以進行大腸癌手術為主。當我和住院患者進行訪談時,發現有許多人在三至四年之內,都曾經歷工作過勞、壓力過大、離婚、與人死別和失去寵物等具有心理衝擊的事情。 雖然有些人的癌細胞增殖速度較快,但一般來說,癌細胞要長到肉眼能看到的大小並被診斷出來,通常需要十年以上的時間。 也就是說被診斷出罹癌的人,在癌細胞增殖十年以上的期間裡,免疫功能並未妥善發揮作用。 身體由你每天的生活塑造而成 那麼,造成人體免疫功能低下的原因是什麼呢? 2008年,美國最負盛名的「安德森癌症中心」(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曾發表一篇名為〈只要改變生活型態就能預防癌症〉的論文。 到目前為止,癌症一直被認為是高度受到遺傳基因影響的疾病。但這篇論文告訴我們,癌症是一種「生活型態病」,有90至95%的癌症只要改變生活型態,就可以防範未然。然而,像這類的論文,在日本幾乎是乏人問津。 如果免疫力低下的結果是得到癌症的話,那麼採行預防癌症的生活方式和提高免疫功能,就可以有效預防癌症。 那我們該如何改變生活方式呢?方法就是全面修正飲食習慣、運動、睡眠和壓力管理。 •你是否總是不停地在吃東西呢? •你每天都有做運動嗎? •你有沒有犧牲睡眠,該休息的時候不休息,把時間花在玩樂上呢? •你能夠妥善處理自己承受的壓力嗎? 改變生活型態需要花點時間,不能操之過急。而且,如果只靠服用健康食品或營養補充品,是不會帶來正向改變的。 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 想要擁有健康的身體,必須要有健康的腸內環境才行。 目前身材屬於肥胖或累積大量內臟脂肪的人,他們的體內正在慢性發炎中,並處於發生高血壓、糖尿病和脂質代謝異常的高風險狀態下。我真希望他們能注意到自己的生活型態已經造成腸內環境惡化,而且使免疫力無法正常發揮。 這裡要介紹如何改善激素(荷爾蒙)異常,並同步改善腸內環境,讓大家能夠健康瘦下來,打造一個不用擔心受到傳染病攻擊的身體。這個方法已經有一百多位我線上健康教室的學員正在實踐了。 「雖然想要減肥,但就是無法堅持下去......」 「體重才剛往下掉,卻又馬上復胖回來......」 「已經報名健身房課程了,卻沒去過幾次......」 「儘管已經決定要多走路了,但因為覺得麻煩,結果還是選擇開車......」 明明已經決定好目標卻經常半途而廢。雖然剛開始的時候也想過要努力試試,可是想持之以恆卻很困難,原因就是出在沒有「把行動習慣化」。在大多數的情況下,挑戰之所以會失敗,是因為我們想要的改變,和至今的生活型態差異過大有關。 先改善生活習慣,才能有效改善腸道健康 改變長久固定的生活型態,是大腦最討厭的事情。原因在於,當我們想要這麼做之後所採取的行動,就是有意識大幅增加大腦負擔的行為。 我們在一天之中的行為,約有50%是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完成的。例如:每天早上我們喝咖啡或刷牙並不需要特別思考,因為這對大腦來說是幾乎沒有任何負擔。 在無意識之下所做的行為稱做「習慣化的行為」。有意識去做的行為和習慣化的行為,這兩者在腦中處理的部位並不相同。 有意識的行為,是由頭部前方的前額葉皮質來掌管;習慣化的行為,則由位於腦中心部位的基底核來處理。因此,由前額葉皮質掌管的行為,我們可以藉由語言說明及表達,自己為什麼想要做這件事。不過由基底核處理的行為,我們則很難加以解釋,因為這是在無意識且沒有壓力的情況下所完成的。 因此,當你想要養成某種習慣時,就必須改變腦中處理行為的部位,使它變成習慣化才行。 為了擁有健康的身體,我們必須得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健康的生活習慣涵蓋了「飲食」、「運動」、「睡眠」、「壓力管理」這四個要素。只要把這四個要素變成自己的生活習慣,身體就會慢慢地開始發生變化。 培養運動習慣,就可克服感冒 預防感冒除了做日光浴之外,運動也是一種不錯的方法。 有研究報告指出,從事中度負荷運動(例如:每天步行20至30分鐘、每隔1天上健身房1次、每週騎2至3次自行車)的人,得到感冒的風險可以降低23%。即使感冒,也會早3、5天康復。 若想利用運動來預防感冒,有運動習慣的人效果會比較好。美國做過一項針對一千個人的研究,內容是調查運動的頻率和在秋冬季節時,出現流鼻水以及咳嗽等症狀天數之間的關係。幾乎沒有運動的人在3個月中,有9天會出現感冒症狀,與之相對的是每週做5次運動以上的人,3個月中則只有5天會出現症狀。或許這個差異並不大,但有做運動的那一組人病情比較輕,較不會為感冒所苦。 想改善慢性發炎,就要定期運動 每次做運動時,我們的身體都會出現引起發炎的反應。 運動對身體來說其實是一種壓力,會使白血球的數量和引起發炎物質(細胞激素)增加。藉由運動讓體內的發炎物質定期增加,反而可以強化人體抑制炎症的機制,讓日後再接觸到相同的刺激時,也不會輕易出現發炎的症狀,讓我們的身體更結實。 當我們運動時,肌肉會分泌出「肌肉激素」(myokine),這種激素具有抑制肌肉發炎的作用,此外,還有促進脂肪分解、預防動脈硬化、改善肌肉的胰島素抗性的效果。 然而,若是體內有慢性發炎的情況時,遇到像外敵入侵這種關鍵時刻的話,會使免疫力無法完全發揮實力。透過運動來改善慢性發炎的症狀,就能提高免疫力。 定期運動帶來的好處,在身材精實的人身上會比身材肥胖者感覺明顯,由此可知,從提升免疫力的觀點來看,在日常生活中甩掉脂肪是非常重要的。
-
2021-06-24 養生.聰明飲食
抗疫飲食3關鍵,抗病毒、抗發炎、抗氧化!營養師:這7類營養素有幫助
台灣疫情尚未解除警戒,雖疫苗正陸續到位,民眾也開始接種,但多數民眾還得再等上一些日子,在此之前民眾該如何自保?嫚嫚營養師表示,除了做好日常的防疫措施外,也可以透過飲食的方式強化身體的保護力! 抗疫飲食3關鍵,抗病毒、抗發炎、抗氧化! 嫚嫚營養師表示,病毒感染時,身體的免疫系統首當其衝,它會先破壞免疫系統再進一步攻陷人體,人體免疫力低下時就會產生發炎反應,也就會產生各種症狀。因此「防疫飲食」抗病毒就會是首要關鍵,其次是抗發炎、抗氧化,以達對抗病毒的目的,而這些營養廣泛存在於各種常見食材上,民眾可在飲食均衡的前提下適度攝取。 7類營養素助防疫、提升保護力! 維生素C:有助人體製造抗體、白血球,預防感染、抗氧化、維持呼吸道黏膜健康。常見存在於蔬菜、水果上,不過維生素C容易受到光熱、氧氣破壞,蔬菜烹煮後含量較低,建議多以水果為主,如柑橘、芭樂、奇異果、草莓、藍莓等。也提醒蔬菜和水果兩者不可互相取代,應均衡攝取。 維生素D:可刺激免疫細胞,加速免疫細胞發展,鞏固免疫系統運作,並降低呼吸系統感染風險。最好的攝取方式就是曬太陽,建議現在居家防疫,可在窗邊適度的曬太陽,但不宜過久。食物方面補充效益較低,如欲從食材攝取,建議可選擇曬過太陽的香菇,不過不少香菇是風乾製成較難以判斷。而鮭魚、蛋黃也都含有維生素D,但含量較少。 鋅:有利維持免疫系統發育、正常運作,並有助嗅味覺維持正常,年長者常見常見因鋅缺乏而嗅味覺異常,可多加留意。此營養常見於各種海鮮、豆類、全穀類、南瓜籽上。 硒:硒是非常重要的微量礦物質,存在於免疫細胞當中,使免疫細胞正常運作,並有助維持淋巴細胞活性、促進抗體形成。常見存在於芝麻、大蒜、蘑菇、海鮮類、燕麥上。 益生菌:益生菌對人體、腸道健康相當重要,人體免疫細胞有7成存在於腸道周圍,益生菌有助腸道健康,調節免疫系統。不過透過食物補充的益生菌,在於腸道約一至兩週,無法長期存活,需要持續補充,可透過無糖優格、無糖優酪乳等進行攝取,同時也需補充益生質幫助益生菌生長,也就是膳食纖維。 薑黃素:有助抗菌、抗真菌、抗病毒、抗發炎、抗氧化等,並有利抑制病毒進入人體細胞、複製。現也有不少研究認為薑黃素可能是將來開發成藥物、營養食品的明日之星之一。不過也正因薑黃素對身體益處相當知名,日本也有不少研究發現,許多注重養生者反而有藥物性肝損傷的情況,當中過量補充薑黃的族群就佔了整體原因的1/4,應特別留意。另外,肝功能、脂肪肝者應避免攝取薑黃素,以避免加重肝臟負擔。薑黃素為脂溶性植化素,飯後再食用效率會較容易吸收。存在於薑黃,不存在於薑,兩者不同,普遍也存在於加入薑黃製作的咖哩, 槲皮素(又稱洋蔥素):有助抗病毒,包括RNA病毒及DNA病毒,並抑制病毒進細胞、降低複製可能,減少發炎因子產生。其可利用率比薑黃素還高,目前也有不少研究認為槲皮素可能將是製作對抗新冠肺炎藥物。槲皮素廣泛存在於各種蔬果,包括洋蔥、青蔥、番茄、蘆筍、青花椰菜、葡萄、蘋果、草莓、藍莓、蔓越莓等莓果類。 良好習慣更有助防疫,對疫苗有打、沒打皆有益! 嫚嫚營養師提醒,透過食物營養有助於增加身體的保護力,但不可視其為藥物,飲食上還是得注意營養均衡,蔬菜、蛋白質、澱粉比例建議以2:1:1,蔬果以多元多色為佳,以利攝取多元營養而非單一。平時也應補充足夠的水分,一日建議攝取自身體重乘以40的水份,如60公斤者一日喝2400 ml毫升/cc。適度的運動、良好的睡眠及作息,並時時做好防疫措施,如此才更有助於防範病毒侵擾,而這樣的吃法、生活方式,不論是對打完疫苗或還沒打疫苗者都相當有幫助! 《延伸閱讀》 .打完疫苗喝雞湯助維持免疫力!營養師教接種後飲食3重點。 .維生素C助增強抵抗力 前10名排行第一名是芭樂!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6-23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 「天災」難料、「人禍」可躲:與新冠疫難共存一年的雜感
【編者按】這星期我們邀請三位在美國執業多年的醫師朋友分享一年來經歷新冠肺炎大流行的心得。神經科符教授曾經因為照顧病人而被感染,語重心長地說:「希望大家不要驚慌,感染新冠病毒並非絕症,絕大部分病人會完全痊癒。但是應該減少感染的機會,注射疫苗,對自己、親人或社會都好。」精神科林教授指出:新冠病毒所引發的免疫反應,「過」與「不足」,都可能加重病情,甚而致命。「天災」難料,需要的是如實看待、盡力因應。「人禍」如何減免,如何在過度與不足的反應之間取得平衡,則有賴於我們的智慧。癌症專家胡醫師由一位癌症病人的故事,說出她對新冠疫情對癌症病人的影響,感染新冠病毒的死亡風險、癌症篩檢率降低、癌症期別升高以及存活率下降。去年年初,當武漢封城,千餘萬人口被強制隔離的時候,少數明眼人或已感覺到「山雨欲來」,東亞以外的世界,卻仍懵懵懂懂,幾無防備。不久疫情在美國東西兩岸併發,急速蔓延,這才發現舉國各地的公衛系統支離破碎,面對來勢洶洶的疫情,完全無力招架。物資短缺、民眾缺乏共識加上政府決策的搖擺不定,導致最基本、最有效的「檢測—追蹤—隔離」政策無從開展。等到疫情發展到醫院人滿為患、急診及加護病房一床難求的時候,病毒已無從根除,只好以延緩其擴散為目標,關閉學校、餐廳、遊樂場所,控制公共交通工具的使用,鼓勵居家工作。這種半強制、半自發的隔離政策,經過一年有餘,民眾的忍耐及經濟的蕭條已達極限。因而儘管病毒持續蔓延,美歐各國已陸續開放,寄望的是已感染人數的增加,加上疫苗的逐漸普及,帶來足夠的群體免疫力。經過這一整年整個社會的幾近停擺,三至四千萬人染病(大於10%)、六十萬人(0.2%)死亡之後,大多數人居然還能謹守崗位、盡己之力;醫護人員不屈不饒、鞠躬盡瘁;救護車日夜加班;米糧蔬果照常收成運送;郵件遞送,更加有效;賑災濟貧的組織,紛紛出現。凡此種種,在在顯示美國這極端個人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國家,還是有她的韌性與自助助人的優良傳統。但是這ㄧ年的動盪對個人及群體的影響,的確是非常的巨大。生離死別、自由的剝奪,導致許多人身陷於無端的恐懼、憂鬱、躁動不安。酗酒、家暴、自殘等等,層出不窮。滿天的謠言,加上有心人士的刻意煽動,引發更多的族群抗爭。街頭暴力、隨機殺人的事件,更使舉國陷於長期的混亂、恐慌。疫情起伏影響人心,人心的波動影響行為、行為影響疫情(拒絕、反抗帶口罩、洗手及保持距離的規定、搶購囤積、隱匿病情、私自聚會等),造成惡性循環。拜兩個世紀以來公衛、醫療知識與制度的突飛猛進之賜,我們常不免誤以為感染疾病已成明日黃花,「理應」絕跡,更遑論大流行。因此新冠病毒的到來,猝不及防。很多人拒絕相信其危險性,更多的人惶惶然有如面對世界末日。其實包括「病毒」的微生物永遠會是世界的一部分。它們與人類的關係,淵遠流長,絕大多數是共存共榮。就因如此,人類基因體內才會有那麼多遠古鉗入的微生物基因,有些甚至成了我們賴以生存的要件,例如粒線體(mitochondrion),細胞內的「能源工廠」;我們每個人內外全身,也有無數不僅無害,甚且有益健康的微生物。然而不同的動物所「習以為常」的微生物各自不同,一旦生態改變、或貪食野味,我們的身體接觸「素不相謀」的微生物的機會大增。它們在新的宿主體內得以肆意繁殖、破壞,免疫力低下的老、病人群,首先遭殃。另一方面,某些「正常人」的免疫系統又可能過度反應,「焦土作戰」、兩敗俱傷。新冠病毒之所以可怕,一部分正是它的「新」。它所引發的免疫反應,「過」與「不足」,都可能加重病情,甚而致命。這看似「弔詭」的關係,其實更適用於檢驗我們對疫情的反應。警覺不足與過分警覺,都會增加疫情對我們的危害。在這兩者之間,如何拿捏,在個人及社會層面上,正是我們最大的挑戰。警覺不足,如一年前的美國及最近的印度、巴西,門戶洞開,病毒長驅直入。過度警覺,過分擔憂,為了「不怕一萬,就怕萬一」而竭力追求零機率、絕對安全,則如杞人憂天,導致精疲力竭、灰心喪志,甚而怨天尤人、互相攻訐、自相殘殺。新冠病毒是「天災」。因恐慌而自我設限、寸步難行,或藉端洩憤於他人,則是「人禍」。「天災」難料,需要的是如實看待、盡力因應。「人禍」如何減免,如何在過度與不足的反應之間取得平衡,則有賴於我們的智慧。當然,害怕就是害怕,我們的情緒,常常不服管教。但是我們還是可以從認知與行為的層面著手,接受這世界上沒有「萬無一失」的保證之事實。我們唯有「竭盡所能」,以最適合自己的方式,去面對恐懼。這場「天災」顛覆了我們一向習慣的生活,適應自非易事。但是「窮則變、變則通」,它或許也有可能帶給我們一個調整腳步與方向的機會。比如說許多公司、機構這一年因疫情不得已而讓許多員工在家工作,卻發現他們的效率反而更好;也有人則因隔離在家而發現自己潛在的才能,諸如廚藝、園藝、歌唱、寫作等等;有的人也許「日理萬機」,疏忽了親情關懷,現在才終於找到時間。這些想法,也許會被批評為阿Q精神,但是更可能成為「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一個實例。疫情再下來如何發展,沒有人可以預料。在疫苗還沒有普及,尚未達到群體免疫的目標之前,危機當然還會一直存在。可知的是,唯有健全公衛體系,有效執行「檢測—追蹤—隔離」政策,才能阻斷病毒的傳播到最低的程度。當然,新冠病毒已是全球的考驗,除非全世界各地都盡快得到有效疫苗的保護,否則不是如1918年「西班牙流感」大流行,最後以犧牲數千萬人命收場,就是病毒演化成不斷出現比較不具殺傷力的新變種,與一般流感混雜,年年捲土重來。不論結局如何,我們唯有繼續期待全球的有識之士認真尋找人類與自然環境(包括人與微生物及人與其他動物)的平衡點,也寄望舉世的華人不再貪食野味、不再輕信「食補」的迷思,庶己得以減免「新」新冠病毒的威脅。我們也必須持續保持警覺,維護健全的公衛體系、偵測機制及緊急應變的能量與基礎(如防疫器材的儲備、疫苗的研發、民眾的有效宣導方式等)。「病毒」及其他微生物,是敵亦是友,我們在個人、地區與全球的層面,都需要正視、尊重它們,才有可能繼續與之「共存共榮」。
-
2021-06-1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LINE影片傳4種人不能打疫苗?教授指正:內容誤導
昨天(2021-6-10)在臉書上看到《糖尿病筆記》發表的一篇文章,配圖如下:這篇文章的第一段是:剛剛家人的群組傳了這個影片內容,是江坤俊醫師說哪些人不能打疫苗,但是裡面內容錯誤一堆,會誤導很多人,在這邊要出來講,不然江坤俊的影片會害死很多人。事實上,近幾天來我的讀者,親友,同學,以及臉書朋友也都有傳來那個影片,而我給他們的回覆是:「沒辦法,普羅大眾追捧偽科學,不屑真科學」。我也傳給他們一篇我在2021-1-8發表的普羅大眾追捧偽科學,不屑真科學。傳給我影片的人之中有一位是腎臟科醫師,他說:「一直在傳播不正確的訊息,還有上萬人按贊! 是什麼免疫力低下,洗腎病人不能打疫苗????我們病人如果拒打、又是破口。很多腎臟科的都遇到病人拿那個來問。」這位腎臟科醫師說的沒錯,美國CDC有發表一篇COVID-19 Vaccine: What Public Health Jurisdictions and Dialysis Partners Need to Know(新冠疫苗:公共衛生司法管轄區和透析合作夥伴需要知道什麼)。它的第一個小標題是Vaccinating Dialysis Patients and Healthcare Personnel Is Critical(為洗腎患者和醫護人員接種疫苗至關重要)。另一位臉書朋友魏正宗醫師是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醫研副總院長,臨床試驗中心主任,中藥臨床試驗中心主任,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他也在我的臉書留言:「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聲明稿:近日有網路上及病友間傳聞,指稱類風濕關節炎及紅斑狼瘡病友不宜打AZ或JJ疫苗,本學會謹此聲明,目前並無證據顯示自體免疫疾病的患者不能接受那一種特定的疫苗,免疫風濕病友施打疫苗準則請參照本學會所公佈之說明。」魏醫師所提供的連結是http://www.rheumatology.org.tw/health/health_covid19.asp。一位我們舊金山灣區台灣僑社著名的婦產科醫師也在看到這個影片之後傳來一篇文章COVID-19 vaccines highly immunogenic in pregnant and lactating women, study shows(研究表明新冠疫苗對孕婦和哺乳期婦女具有高度免疫原性)。它的最後一段是:「我們的數據表明,mRNA 疫苗對孕婦和哺乳期婦女具有高度免疫原性,接種疫苗的婦女可能會通過臍帶血和母乳喂養將抗體轉移給嬰兒。這些發現與該領域的其他數據一起,支持在孕婦和哺乳期婦女中使用新冠疫苗。」今天我看到《糖尿病筆記》更新說TVBS已經下架該影片,而江醫師也已經po更正文。但是,由於該影片仍在流傳,所以我希望我的這篇文章能夠促使大家不要再傳了。原文:4種人不能打疫苗的迴響
-
2021-06-0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陳其邁宣布:75歲長者、洗腎病患疫苗接種順位提前
高雄市新近分配2.7萬劑疫苗,在各院醫護人員通力協助下以3天半時間打完28876劑,接種率達107%,高雄市陳其邁今午主持防疫記者會,更決議將75歲以上長輩及洗腎病患等高風險族群的接種順位往前提升,快速建立集體免疫力。陳其邁表示,高市從6月2日至4日已替第一線2萬8876名防疫人員完成接種,這波疫苗很快完成施打,但他也再拜託尚未接種的醫護,疫苗到位時應加速接種,因為接下來接種的對象會再擴增很多。高市府專家學者成員之一的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院長鍾飲文表示,高市配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的規畫,接下來會把安養構、養護中心等人員提前到接種的第5順位,原排序第8類的75歲長輩則提前到第6順位,洗腎患者也提前到第5類施打。鍾飲文說明,這波疫情自4鳥20日爆發至今,國內有60家長照機構人員染疫,47人確診,病患多達133人,這一族群多屬慢性病患,長期免疫力低下,也有許多共病及系統係疾病,一旦感染確診,死亡率很高。鍾表示,另據統計,這波新冠肺炎,老人罹患重症的比例偏高,除此,洗腎病患也是高危險群,高市有99家洗腎機構,病患約1萬人,每周洗腎3次,每次4小時,與醫護人員接觸頻繁,罹患新冠肺炎的盛行率是22倍,死亡率3.6倍,若確診將會衝擊醫療能量,因此列為優先施打。他建議,長照機構限制訪客、禁止院際支援交流、每日須稽查防疫作為,新住民入住、出院、轉入及返院者 ,都要再做PCR。除此,全市含住宿型長照機構、精神護理之家、呼吸病房等241家長照機構,務必落實防疫,避免人員流動, 避住民在相同空間共餐。陳其邁則重申,長照機構人員負責人務必要求工作人員快篩,若不篩檢,「負責人要負責」。至於市內99家洗腎中心,則會在下波疫苗位時施打,「絕對打好、打滿」。
-
2021-06-02 癌症.抗癌新知
癌症都是養出來的!日本醫師教你「做3件事」,降低9成罹癌風險
當被人問到「你的身體健康嗎」時,你會怎麼回答呢?有人會回答:「因為沒有不舒服的地方,目前應該算是健康吧」,也有些人或許會說:「雖然肚子上有點贅肉,但身體還算健康」、「健康檢查顯示有血糖值偏高的問題,但我精神好得很」。然而上述這些答案,都只是自己「覺得」自己很健康而已,這和實際上健不健康毫無任何關係。所謂的「健康」,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我認為,健康的狀態就是,體內每個細胞都能充滿元氣地活動起來。那麼「細胞缺乏元氣」又是什麼意思呢?細胞要做的事情其實非常單純,只有「吸收所需的養分」和「排出不需要的東西」這兩件事。當無法吸收所需的養分或排出不需要的東西時,細胞就會出現異常。而細胞出現異常的終極形態,就是癌細胞。癌細胞會無視體內細胞之間的連結網絡,肆無忌憚地增殖。人體中每天都會出現引發異常的細胞(也就是癌細胞的源頭),在免疫功能正常的情況下,這些異常的細胞會被立刻消滅。因此只要我們能保持正常的免疫力,理論上是不會罹患癌症的。過去我長年任職於大學醫院和癌症中心,工作內容以進行大腸癌手術為主。當我和住院患者進行訪談時,發現有許多人在三至四年之內,都曾經歷工作過勞、壓力過大、離婚、與人死別和失去寵物等具有心理衝擊的事情。雖然有些人的癌細胞增殖速度較快,但一般來說,癌細胞要長到肉眼能看到的大小並被診斷出來,通常需要十年以上的時間。也就是說被診斷出罹癌的人,在癌細胞增殖十年以上的期間裡,免疫功能並未妥善發揮作用。身體由你每天的生活塑造而成那麼,造成人體免疫功能低下的原因是什麼呢?二〇〇八年,美國最負盛名的「安德森癌症中心」(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曾發表一篇名為〈只要改變生活型態就能預防癌症〉的論文。到目前為止,癌症一直被認為是高度受到遺傳基因影響的疾病。但這篇論文告訴我們,癌症是一種「生活型態病」,有九〇至九五%的癌症只要改變生活型態,就可以防範未然。然而,像這類的論文,在日本幾乎是乏人問津。如果免疫力低下的結果是得到癌症的話,那麼採行預防癌症的生活方式和提高免疫功能,就可以有效預防癌症。那我們該如何改變生活方式呢?方法就是全面修正飲食習慣、運動、睡眠和壓力管理。・你是否總是不停地在吃東西呢?・你每天都有做運動嗎?・你有沒有犧牲睡眠,該休息的時候不休息,把時間花在玩樂上呢?・你能夠妥善處理自己承受的壓力嗎?改變生活型態需要花點時間,不能操之過急。而且,如果只靠服用健康食品或營養補充品,是不會帶來正向改變的。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想要擁有健康的身體,必須要有健康的腸內環境才行。目前身材屬於肥胖或累積大量內臟脂肪的人,他們的體內正在慢性發炎中,並處於發生高血壓、糖尿病和脂質代謝異常的高風險狀態下。我真希望他們能注意到自己的生活型態已經造成腸內環境惡化,而且使免疫力無法正常發揮。這裡要介紹如何改善激素(荷爾蒙)異常,並同步改善腸內環境,讓大家能夠健康瘦下來,打造一個不用擔心受到傳染病攻擊的身體。這個方法已經有一百多位我線上健康教室的學員正在實踐了。「雖然想要減肥,但就是無法堅持下去......」「體重才剛往下掉,卻又馬上復胖回來......」「已經報名健身房課程了,卻沒去過幾次......」「儘管已經決定要多走路了,但因為覺得麻煩,結果還是選擇開車......」明明已經決定好目標卻經常半途而廢。雖然剛開始的時候也想過要努力試試,可是想持之以恆卻很困難,原因就是出在沒有「把行動習慣化」。在大多數的情況下,挑戰之所以會失敗,是因為我們想要的改變,和至今的生活型態差異過大有關。先改善生活習慣,才能有效改善腸道健康改變長久固定的生活型態,是大腦最討厭的事情。原因在於,當我們想要這麼做之後所採取的行動,就是有意識大幅增加大腦負擔的行為。我們在一天之中的行為,約有五〇%是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完成的。例如:每天早上我們喝咖啡或刷牙並不需要特別思考,因為這對大腦來說是幾乎沒有任何負擔。在無意識之下所做的行為稱做「習慣化的行為」。有意識去做的行為和習慣化的行為,這兩者在腦中處理的部位並不相同。有意識的行為,是由頭部前方的前額葉皮質來掌管;習慣化的行為,則由位於腦中心部位的基底核來處理。因此,由前額葉皮質掌管的行為,我們可以藉由語言說明及表達,自己為什麼想要做這件事。不過由基底核處理的行為,我們則很難加以解釋,因為這是在無意識且沒有壓力的情況下所完成的。因此,當你想要養成某種習慣時,就必須改變腦中處理行為的部位,使它變成習慣化才行。為了擁有健康的身體,我們必須得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健康的生活習慣涵蓋了「飲食」、「運動」、「睡眠」、「壓力管理」這四個要素。只要把這四個要素變成自己的生活習慣,身體就會慢慢地開始發生變化。培養運動習慣,就可克服感冒預防感冒除了做日光浴之外,運動也是一種不錯的方法。有研究報告指出,從事中度負荷運動(例如:每天步行二十至三十分鐘、每隔一天上健身房一次、每週騎兩至三次自行車)的人,得到感冒的風險可以降低二三%。即使感冒,也會早三.五天康復。若想利用運動來預防感冒,有運動習慣的人效果會比較好。美國做過一項針對一千個人的研究,內容是調查運動的頻率和在秋冬季節時,出現流鼻水以及咳嗽等症狀天數之間的關係。幾乎沒有運動的人在三個月中,有九天會出現感冒症狀,與之相對的是每週做五次運動以上的人,三個月中則只有五天會出現症狀。或許這個差異並不大,但有做運動的那一組人病情比較輕,較不會為感冒所苦。想改善慢性發炎,就要定期運動每次做運動時,我們的身體都會出現引起發炎的反應。運動對身體來說其實是一種壓力,會使白血球的數量和引起發炎物質(細胞激素)增加。藉由運動讓體內的發炎物質定期增加,反而可以強化人體抑制炎症的機制,讓日後再接觸到相同的刺激時,也不會輕易出現發炎的症狀,讓我們的身體更結實。當我們運動時,肌肉會分泌出「肌肉激素」(myokine),這種激素具有抑制肌肉發炎的作用,此外,還有促進脂肪分解、預防動脈硬化、改善肌肉的胰島素抗性的效果。然而,若是體內有慢性發炎的情況時,遇到像外敵入侵這種關鍵時刻的話,會使免疫力無法完全發揮實力。透過運動來改善慢性發炎的症狀,就能提高免疫力。定期運動帶來的好處,在身材精實的人身上會比身材肥胖者感覺明顯,由此可知,從提升免疫力的觀點來看,在日常生活中甩掉脂肪是非常重要的。書籍介紹書名:吃不胖的免疫力飲食法:吃對食物╳調整腸道╳168斷食法,一定健康瘦下來作者: 石黑成治 譯者: 林巍翰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1/03/23作者簡介/石黑成治(Ishiguro Seiji)消化外科醫師、健康教練。一九七三年生於名古屋市,一九九七年畢業於名古屋大學醫學系。曾在日本國立癌研究中心中央醫院接受大腸癌外科治療的訓練。任職於名古屋大學醫學系附屬醫院、愛知縣癌症中心中央醫院、愛知醫科大學醫院等單位。二〇一八年起以健康教練的身分開始推廣預防醫學。為了普及改善腸內環境和不依賴藥物的健康法,透過電子雜誌、YouTube、Instagram和Facebook等媒介,分享容易理解的知識和資訊。目前YouTube上的Dr.Ishiguro頻道,訂閱人數已達12萬多人(二〇二一年二月為止)。譯者簡介/林巍翰畢業於清華大學和關西外國語專門學校。赴日留學工作數年後於二〇一七年返台。以日語筆譯為志業,目前已出版譯作十餘本,領域涵蓋人文史地、心理勵志和科普類書籍。希望自己的譯作能為讀者提供更良好的閱讀體驗,成為中文世界值得信賴的日文譯者。延伸閱讀: 「沒想到我也會是死亡候選人」餓了就吃泡麵、喝汽水...台大教授的罹癌懺悔:我養出自己的4公分腫瘤
-
2021-05-2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癌症病人可以(或需要)打新冠肺炎疫苗?名醫專業分享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國內兒童血腫及骨髓移植權威巫康熙分享,癌症病人可以(需要)打新冠肺炎疫苗嗎?日前他在臉書上發表「化療病患打新冠肺炎疫苗」的看法,引起很大的迴響,其中有位加拿大的臨床藥師提供他很多的文獻和建議,也分享他們慘痛的寶貴經驗,他結合文獻和國外經驗,盼提供他的專業,一島同心,戰勝這疫情。巫康熙認為,新冠病毒疫苗較新,雖有很多的未知,但目前世界大多數的作法,認為癌症病患是可以打新冠肺炎疫苗的,且施打的順序僅次於第一線人員,每個癌症病人情況差異很大,在施打新冠肺炎疫苗前,建議與你的主治醫師討論。巫康熙說,癌症病患需要施打新冠肺炎疫苗嗎? 首先必須先了解病患接受的治療是否會造成免疫力低下?低下的嚴重度如何?如化學治療通常會造成病患的免疫力低下,但每種癌症所接受的化療不同,造成的低下程度也不同,每位接受化療的病患,差異性很大(case by case),抵抗力愈低,感染新冠肺炎後,所造成的併發症和死亡率愈高,但非常特別的是,抵抗力愈低的病患,在病患施打疫苗後,所産生的效果也愈差,但部分抵抗力總比沒有抵抗力好。巫康熙指出,目前全世界每個國家(或地區)疫情和被感染的風險也不相同,在抵抗力低下的癌症病人,雖打疫苗後可能無法產生足夠的抵抗力,但這些病患因抵抗力低下,感染新冠病毒,有較高的危險性,所以在高風險和疫苗足夠的地方(如美國、加拿大、英國…等),將這些病患施打的順序,排得相當前面(prioritized),以保護這些病患。目前台灣疫苗有限,因此建議先將疫苗先給第一線的人員施打,抵抗力低下的癌症病患,最重要的就是保護自己不要被感染,之後待疫苗足夠時,建議政府也能讓癌症病患列入優先施打的行列中。他說明,癌症病患施打新冠肺炎疫苗安全嗎?目前雖無絕對的定論,但一般而言,因目前大多的新冠肺炎疫苗「不是活性」疫苗,所以癌症病患在排除藥物交互作用和其它因素後,打疫苗的風險理論上和大家應是相同,沒有百分之百安全的疫苗,但抵抗力低下的癌症病患感染新冠肺炎所造成的危險,一定遠高於施打疫苗的風險。另外,家中有抵抗力低下的癌症病患,可打新冠疫苗嗎?他認為,通常施打活性疫苗後,我們會建議施打疫苗後的人和抵抗力低下的癌症病人隔離一陣子,以避免疫苗病毒傳染給這些病患。但是因為目前大多的新冠肺炎疫苗「不是活性」疫苗,不會傳給化療中抵抗力低下的病人,而為了不把新冠肺炎傳染給抵抗力低下,正在化療的病人,家中有化療病患的人,更應該施打疫苗。
-
2021-05-28 新聞.健康知識+
舌苔該刷嗎?用牙刷刷?西醫詳解:這些警訊恐是癌
舌苔的狀態與健康息息相關,除了飲食、日常習慣以外,異常的舌苔也可能為營養不良或是感染、罹癌的警訊,建議民眾平常可多加觀察,如有疑慮盡早就醫。 舌苔與飲食、日常有關,留意異常恐為健康警訊! 一般舌苔 台南市立醫院家醫科盧泰潤醫師表示,舌苔的結構主要由上皮細胞以及口水、細菌、食物細屑所組成,一般正常的舌苔會呈現為白色並且薄薄的,若有感冒、生病或是水分攝取減少、食慾下降等情況容易導致舌苔受到沖刷的機會減少,也就容易越積越厚,形成較為厚重的白色舌苔。 除了白色舌苔,一般也常見黃色舌苔,或是較為少見的黑色舌苔,除了前述提到沖刷機會減少的原因以外,三者多與日常生活、飲食習慣息息相關。白色含渣量較高的牛奶、豆漿,容易出現白色舌苔;咖啡等黃棕色就容易出現黃色的舌苔;若有吃墨魚等黑色食物則容易出現黑色舌苔。生活習慣如抽菸皆可能引起上述的顏色。 營養不良 許多養生的民眾,飲食多以素食為主,舌頭上容易出現完全沒有舌苔的情況。盧泰潤醫師提醒,沒有舌苔並不是健康的指標,可能正反映著身體缺乏營養,最常見的原因就是萎縮性舌炎。萎縮性舌炎除了沒有舌苔,舌頭也會比常人光滑,且顏色較為紅潤,外觀看似牛肉一般,故也稱作「牛肉舌」,這種情況常見出現在素食者身上,是一種維生素B12缺乏的表現。雖萎縮性舌炎、沒有舌苔對身體不會帶來危害,但是為一個警訊,長期缺乏維生素B12容易出現貧血、手腳麻木、易喘、疲勞等情況,也容易影響健康。 感染警訊 白色舌苔若是呈現相當厚重的情況,除了檢視自己的生活習慣,建議也盡早檢查為佳,因為口腔鍊珠菌感染也可能使得白色舌苔增厚,此為黴菌感染,容易出現在免疫力低下者身上。 紅色的舌苔,在小孩身上較為常見,多為鍊球菌感染所引起猩紅熱,常會與一般的舌苔混雜在一起,外觀如草莓,也稱為「草莓舌」。若成人是出現紅色的舌苔,則要小心可能為癌前病變的徵兆。 罹癌警訊 盧泰潤醫師表示,當成人出現紅色或白色的舌苔,若有出現左右不對稱、形狀不規則、甚至是出現潰瘍等情況,這往往恐怕不是一般的舌苔,而是口腔白斑、口腔紅斑,為口腔癌癌前病變的徵兆,若未妥善處理,將來就會發展成口腔癌,兩者位置未必只會出現在舌頭上,也可能出現在口腔黏膜等處,提醒有抽菸、檳榔等不良習慣者要多加注意,若發現此情況應盡早就醫檢查。 別再用牙刷刷舌苔,不明舌苔應先保留! 盧泰潤醫師表示,舌苔過厚容易有口臭的情況出現,口臭約有5成左右是由舌苔所形成,若有口臭可先透過軟毛刷、舌苔刷、溫鹽水、速口水、沖牙器等較溫和適當的方式清潔,約一周一次。避免過度頻繁清洗或使用牙刷清潔,以免對舌頭而言太過刺激,不僅容易使舌頭上皮細胞過度增生更容易長舌苔,也容易傷到味蕾,久了使舌頭麻木、味覺減退、食慾下降。而若是發現不明的舌苔則建議先不要自行清除,將其保留並盡早就醫,如此更有利檢查時釐清原因。 《延伸閱讀》 .從7種尿液看健康,顏色變化、泡泡多、有螞蟻一次詳解! .從7種大便看健康狀況 醫:4種情況應盡早檢查。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5-2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嗜睡、嘴破、消化不良...恐是免疫力下降!專家曝「自損免疫力5行為」
目前新冠肺炎有很多都是無症狀患者,也不是每個患者都會以發燒來表現症狀,表現出來的症狀包括腹瀉、味覺異常、嗅覺異常,表現出病毒很可怕的侵犯神經系統,這時免疫力低下、老年人或是患有慢性疾病的患者就容易產生重症。免疫系統清除病原體 新冠肺炎難以預防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周宗翰表示,免疫系統就有如人體的保全系統,主要作用是幫助身體辨認病毒,進而藉由啟動免疫器官生產免疫細胞來清除病原體,而中醫的免疫系統便是人體的「正氣」,一旦正氣充足,外來的邪氣就不容易侵犯干擾人體,五臟六腑便能夠有正常的生理活動,並具有抵抗外邪以及促進自我修復的能力。周宗翰說,當正邪相爭的時候,正常身體會有發熱的情況產生,這是代表正氣正在作用,努力抗邪外出,所以患者發燒是因為免疫系統偵測到病毒,正邪相爭而產生的結果,發燒有助於免疫系統的增強以消滅病菌,但是新冠肺炎病毒如果隱藏讓免疫系統找不到,便不會有發燒的現象,這也是新冠肺炎難以預防的原因。遠離感染源 調節跟平衡自身免疫力要預防新冠肺炎,就是遠離感染源,但是感染源不知道何時會出現在我們身邊,這時調節跟平衡自身免疫力,抵抗病毒入侵身體就是第一要務,當身體出現容易疲勞、睡眠品質差、消化不良、精神萎靡都是免疫力下降的警訊,而女性朋友更容易檢視出自己的免疫力是否足夠,如果在月經前容易頭痛、嘴破,常有感冒疲勞的經前症候群症狀,代表自身的免疫力是處於不佳的狀態。NG行為易惹病上身 遵守「三要二遠離」原則現代人多熬夜、睡眠不足,再加上飲食不節制等NG行為,都會造成正氣只減不增,再加上對於新冠肺炎過度恐慌、情緒壓力大,在調節免疫方面也會出問題,種種因素加起來,便會給外邪一個侵犯人體的好機會,產生各式各樣的疾病。周宗翰建議,要遵守下列「三要二遠離」的原則:1、要有充足的睡眠:研究顯示,睡眠時間越少、品質越差的人,免疫力會較睡眠充足的人來得低下。2、要有規律運動的習慣:運動可有助於免疫相關的細胞激素的分泌,因此建議可以每周進行2-3次的中強度運動,提升免疫細胞的功能。3、要均衡攝取各種營養:可多攝取蛋白質,幫助白血球、抗體的製造。飲食中也可酌量加一些大蒜、洋蔥等辛香類食物,以強化免疫系統的作用。4、遠離壓力源:若長期處在負面情緒及壓力底下,會使得免疫細胞的數量減少,並打亂免疫平衡。5、遠離疑似感染源:避免群聚,遵從指揮盡量減少去人多的地方。延伸閱讀: ·居家防疫避免發胖、提升免疫力 營養師列「必備9大高CP值食物」:你買對嗎? ·防疫、強化免疫力,維生素D怎麼補? 專家曝「3捷徑」每天都能做 
-
2021-05-24 癌症.抗癌新知
疫情發燒 醫師提醒癌症患者:勿停止治療且應接種疫苗
疫情發燒,有醫師發現癌症病人開始自主暫緩或中斷療程,非常不利於治療。台中市長安醫院胸腔內科醫師許人文就提醒,肺癌病患一定要持續與醫師保持聯繫,除非醫生說可以停止或延遲服藥,否則請繼續治療,千萬不宜自行中斷治療,引起癌症擴散或復發。他也建議,因癌症患者免疫力低下,若有機會接種,更需要施打疫苗來保護自己。許人文指出,癌症患者因為接受各種化學藥物治療,免疫力降低,以肺癌患者為例,有些人年齡較高,與醫院接觸頻繁,極易遭受新冠肺炎病毒的感染。也因此,有患者在恐懼之下選擇暫緩療程,或延後手術治療,這將使得癌細胞擴散遠處轉移,或可能因中斷化學藥物與標靶免疫藥物治療,使得癌症再度復發反撲。他說,已有研究顯示,有癌症病史的人感染新冠肺炎後,因重症住院與死亡風險比沒有罹癌的人高1.35到2.31倍。因此,建議癌症患者應接種新冠疫苗保護自己,且施打前應與醫生討論接種的時間點;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步驟,因為在治療癌症周期之間,化學療法或放射療法,可能減弱免疫反應並降低疫苗的效力。
-
2021-05-2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如何照護家中新冠確診者?出現6大症狀速就醫
若家中或同住者有Covid-19確診病患,在尚未安排住院前,可以怎麼做? 照顧病患 提供病患生活所需,提醒多休息與喝水,可視醫囑服用藥物,或於發燒時服用退燒藥劑。 大多數病患為輕症,休息數天後症狀可自行恢復,請等候衛生單位通知,惟需注意症狀是否惡化。 若出現以下症狀時,請立即聯繫119、衛生局或撥打1922。喘、呼吸困難、持續胸痛、胸悶、意識不清、皮膚或嘴唇、指甲床發青。 保護自己 若本身是Covid-19重症高風險族群,包括65歲以上,免疫力低下或有潛在疾病等,請不要直接照顧確診病患。 照顧過程中,盡量避免與Covid-19確診病患直接接觸。確診者在家中請一人一室,盡量不要離開並使用不同衛浴設備。 若需共用空間,應開窗確保空氣流通,如需共用衛浴設備,請於浴廁備妥稀釋後的漂白水或酒精,於每次使用完後進行消毒。 禁止訪客。Covid-19確診者與照顧者均不應和同住者以外的人接觸。 避免與確診者共餐、共用物品。 確診者使用過的餐具應以洗潔劑清洗,清洗時戴手套,並於清洗完畢後進行手部衛生,使用肥皂和水洗手,或使用酒精消毒。 手部衛生及佩戴口罩或手套 照顧者若需進入確診病患房間時,雙方均須佩戴口罩。 確診病患若離開個人房間,或身邊有其他家人時,雙方均須佩戴口罩。 接觸可能被確診者血液或體液汙染之物品或表面時,另須佩戴手套 請使用稀釋後漂白水或酒精清潔確診者經常觸摸的物品表面,若確診者可自理,可交由確診者清潔其所處的隔離環境。 照顧確診者前後均需執行手部衛生,使用肥皂和水洗手,或使用酒精。 注意經常且正確洗手,避免以手觸碰口、鼻、眼睛等。 健康監測 照顧者本身若為確診者之密切接觸者,與確診個案於其症狀發生前3天至隔離前曾有共同用餐、居住或未佩戴口罩下,面對面15分鐘以上的接觸,不得外出。 照顧者在照顧期間,亦須注意自己的健康狀況,監測是否出現發燒、咳嗽、呼吸急促等Covid-19感染相關症狀。 照顧期間結束,應自最後一次與確診病患接觸日起居家隔離14天。 《延伸閱讀》 .高壓防疫生活引頭痛、失眠、胃痛 楊聰財5招改善「新冠壓力症候群」! .防疫在家動一動,防椎間盤突出!醫教簡單3伸展有助防範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5-01 新聞.健康知識+
外出用山泉水洗手,竟吃下寄生蟲!專家提醒使用山泉水這動作沒做小心染病
全台鬧水荒,甘霖遲未至,讓中南部面臨缺水危機。讓人開始思考,除了節約用水,是否能開發新的水源,也因此,使得鑿井業近日爆紅,訂單甚至排到6個月之後。而也有人想到,是否可運用山區豐沛的山泉水,緩解限水困境。全台水荒,喝山泉水就好?專家分享,過去就有不少人習慣到山區汲取山泉水返家燒開泡茶飲用,但有人直接飲用後,隔天開始出現腹痛、腹瀉、發燒等症狀,赴醫檢查,才發現為阿米巴性痢疾併肝膿瘍所致,經由抗生素治療約2個月才痊癒。收治個案的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陳政國提醒,山泉水因富含礦物質,喝起來甘甜,許多人至山區享受芬多精之餘,口渴時,也不禁掬一把山泉水來解渴。但山泉水務必煮沸後才能飲用,以免發生嚴重併發症。他說明,由於山泉水微生物偏多,且可能遭受動物排泄物汙染,常見為志賀氏菌、大腸桿菌、鉤端螺旋體菌、阿米巴原蟲等菌種,會使患者出現腹瀉、嘔吐、發燒、體重減輕、貧血等症狀,嚴重時更可能造成血便、肝膿瘍、腎衰竭、敗血症等,不可不慎。陳政國指出,腸道寄生蟲感染途徑主要為「經口食入」,如生吃、生飲、飯前便後不洗手等行為,都可能接觸到蟲卵而經口食入。過去他也曾經遇過患者在山區剝橘子前,用山泉水洗手,卻不慎吃下鉤狀螺旋體菌。返家後出現發燒、手腳無力、眼結膜充血、食慾不振、噁心嘔吐、血尿等症狀,最後演變為肝腎衰竭,經緊急洗腎、輸血治療才搶回一命。免疫力低下的族群,如糖尿病友、癌症患者、年長者、小孩等,更不能輕忽生飲山泉水的嚴重性;雖然免疫力正常的成人,感染腸道寄生蟲大多症狀輕微,但寄生蟲具傳染力,若出現疑似寄生蟲感染症狀,應立即赴醫檢查及治療。 諮詢專家/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 陳政國 未煮沸飲用,恐引發疾病山泉水連洗手都需注意!
-
2021-04-26 養生.聰明飲食
吃菜減肥竟脫皮指甲斷與停經 營養師:關鍵2點要做到
多吃蔬菜減肥本是好事,但蔬菜吃太多竟壞處多多。一名25歲女性激烈減肥,一天只吃1顆水煮蛋,其他時間只吃小黃瓜、狂啃紅蘿蔔、生菜,持續3個月後,反覆感冒沒精神,還指甲斷裂、皮膚脫皮等,直到月經遲遲不來才至醫院求診。台安醫院預防醫學事業部營養師劉怡里表示,只吃蔬菜攝取膳食纖維、不攝取油脂,會影響荷爾蒙生成,導致月經週期不規律,吃生菜減肥時,還需補充澱粉、蛋白質、堅果類,防止免疫力低下;攝取膳食纖維時,適度攝取油脂可增加糞便潤滑度、刺激腸胃蠕動,避免便秘、腹脹、腸阻塞。夏天將至,民眾逐漸脫去厚重衣物,對此,劉怡里表示,想減肥調整體態的民眾需注意,一昧只吃蔬菜,恐致免疫力低下、骨質流失、指甲斷裂、皮膚脫皮、便秘、腹部脹氣。劉怡里說,之前有一名25歲女性激烈減肥,一天只吃1顆水煮蛋,其他時間只吃小黃瓜、狂啃紅蘿蔔、生菜等蔬果,持續超過3個月後,不僅指甲斷裂、皮膚脫皮,還便秘、腹部脹氣、反覆感冒沒精神,直到月經遲遲不來才至醫院求診,幸好飲食均衡調整後,已大幅改善。「愛吃蔬菜是好事,但營養不均衡,沒有搭配油脂萬萬不可」,若想正確攝取膳食纖維減肥,劉怡里建議,蔬菜含豐富膳食纖維,但只吃生菜減肥並不適當,還需搭配澱粉,如地瓜,以及攝取蛋白質,如水煮蛋、鮭魚、雞胸肉等,還可搭配含有油酯的堅果,如杏仁、亞麻子仁、黑芝麻及開心果等,才不會營養不均衡、便秘或腹脹等。不少女生為了減肥,常以生菜沙拉代替正餐,還認為沒有過油熱炒,減肥效果會更佳,結果反而會便秘,劉怡里進一步表示,這是因為「忽略油脂的攝取」,適量的油脂,可增加糞便潤滑度,也能刺激腸胃蠕動,才不會腸阻塞、便秘、腹部脹氣。對此,她建議,民眾中午、晚餐吃到的蔬菜,若其中一餐是吃「生菜」,另一餐可搭配「熟菜」,可加油炒菜,如橄欖油等;若不喜歡吃生菜,喜愛吃水煮的熟菜,可以一餐不加油,另一餐加油。
-
2021-04-16 該看哪科.傳統醫學
常腹瀉、傷口慢好…免疫力低下病毒易入侵!醫師教從生活型態5方面調整
李小姐過了 50 歲之後,老覺得時常感冒、腹瀉、莫名發熱、傷口不容易好、容易疲勞、一變天就渾身不舒服,三天兩頭往診所跑,雖短暫緩解,但很快症狀又找上來,不得已只好來大醫院就診,但檢驗結果並無明顯異常,在長期耗損體力的情況下,尋求中醫調理身體。幾種免疫力低下的症狀:1、腹瀉:腸道是免疫力重要的來源,又稱為人體的「第二個大腦」,人體有 70%的免疫細胞都存在於腸道中,同時約有 100兆的腸道益生菌,協助維持身體的免疫功能。2、莫名發熱:免疫力低下,會造成慢性發炎,使人容易處於低燒的狀況,身體常會有莫名的發熱感、覺得口乾舌燥。3、傷口不容易好:免疫系統內的血球也具有傷口修復的能力,傷口不容易癒合,除了代表傷口修復環境不佳,也可能細菌病毒仍存在表面。4、容易疲勞:免疫細胞也可幫助代謝廢物排除,代謝廢物堆積常會造成人體疲倦。5、一變天就渾身不舒服:當代謝廢物及發炎物質長期堆積在身體內,氣血循環也會因此運行不順,天氣變化則容易有全身不舒服或筋骨疼痛的症狀。6、容易感冒:免疫力代表身體的防禦力,免疫力低下則容易受病毒、細菌侵害。(參考資料:https://heho.com.tw/archives/75845)回到李小姐的狀況,經了解李小姐的症狀後,主要是工作型態無法正常用餐,時常有胃悶脹痛、噁心感,更減少了飲食量,疲倦的情況下又需打理家中事務,常常忙完後已經是深夜,隔天又需起床上班,睡眠不足,上班精神也差,整體營養氣血狀況均不足的狀況下,免疫力低下,因此時常有感冒症狀。面對感冒的症狀,給予增強營衛免疫力的桂枝湯,胃悶噁心的部分給予半夏降氣和胃,酌加少量大黃加強二便排除代謝廢物,使腸胃功能恢復,營養吸收足夠,且清除慢性發炎等代謝廢物,使免疫系統健康穩定。服完上藥之後,李小姐的胃口及精神都增加了,發熱感已無,睡眠品質增加,數月下來感冒的情況也減少許多,工作更有效率且注意力集中,再也不用三天兩頭就往診所報到,人看起來也健康年輕許多。也建議李小姐適當服用適合自己體質的中醫藥物或針灸校正偏差的體質。生活型態5調整此外,增強免疫力可透過生活型態調整來增強中醫臟腑功能,達到健康長壽,中醫的臟腑:與西醫的器官不同,是維持生理功能的統稱。心主血脈,肺司呼吸,脾主吸收運化;肝藏血,主疏泄,調節精神情志;腎藏精氣,主生殖,與水液代謝相關。所以透過以下的調整,可以幫助中醫臟腑的生理功能運化正常,維持健康。1、均衡的營養:脾胃臟腑功能主要能將營養吸收供給全身,充足的營養除可以維持免疫力,也可減少落髮、貧血等症狀。2、適度的運動:心臟主血脈循環,肺主呼吸也主身體防護免疫力,規律適度的運動,能預防感冒或病毒侵犯,也有較佳的抵抗力。3、放鬆的情緒:肝主疏泄,心主神明,心肝兩臟腑與情志、情緒相關,也與內分泌神經系統相關,不穩定的情緒影響心肝臟腑運作失常,長期下來也對免疫系統的衡定產生影響。4、規律的大小便:大小二便是身體的代謝廢物,水分的排除與腎臟腑的元氣相關,正常的解便則維持腸道免疫細胞的健康,與脾胃臟腑也有相關。5、足夠的睡眠:足夠的睡眠除可讓身體自我修復及放鬆,也可減少元氣的消耗,改善慢性疲倦,使臟腑功能運作合宜。(本文經臺中榮民總醫院授權刊登,摘錄自中榮醫訊月刊電子報第270期)
-
2021-03-25 養生.聰明飲食
難吃便當菜「電話線」海茸有大功效!研究發現可望解決化療併發症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台灣人熟知的便當菜「海茸」,因捲捲的外型被網友戲稱為「電話線」,不少人對其口感和味道有所意見,但目前有科學家發現,海茸其實富含一種新型態的岩藻醣,可望有效解決癌症治療過程中的併發症「白血球減少症」。台灣人記憶中的校園午餐或者是外送便當裡總有這麼一道菜,長得黑綠色、捲捲的,呈現出特別的螺旋狀,甚至曾有人謠傳它是蝸牛肉,近日因為漫畫家葉明軒繪出12種「難吃便當配菜」,而引發網路熱烈討論。其實,這道菜色的原材料稱之為「海茸」,是一種海藻,也就是大家俗稱的「電話線」。雖然對台灣人來說,它的價值就僅止於一道午餐菜色而已,也有不少人對於它的口感和味道不甚喜愛,但海茸其實有比這更高的價值所在。2021年3月,致力於食品多醣科技研究的專業期刊《Carbohydrate Polymers》中,科學家研究發現,海茸有望解決癌症療程中,進行放射線、化學治療時所伴隨的併發症:「白血球減少症」。這個成分,讓海茸有醫療價值、不再只是尋常菜海茸,它正式的名稱為「南極公牛藻」,學名是Durvillaea antarctica,是一種褐色的藻類,主要的產地在智利、與紐西蘭南部較寒冷的海域裡。而科學家發現,它能夠解決白血球減少症的主因,是由於海茸內部富含一種物質:「岩藻醣(L-fucose)」。新型岩藻醣,成白血球新力軍岩藻醣一般的來源,來自於無脊椎動物或是藻類的純化萃取,岩藻醣會因為不同來源、製備方式,而有不同的特性,而讓應用方式有所不同,因此,各類來源都值得開發研究。海茸可以說是岩藻醣比較新開發的來源,在結構上也是比較新型態的組成。由科學家從海茸中純化分離出來的新型岩藻醣,在環磷酰胺腫瘤治療法(一種化學治療法)中,經由動物實驗發現,可以成功激發造血功能與調解骨髓內的造血環境,並促進動物的白血球生長。因此,科學家認為由此可確定此類新型岩藻醣,可以促使人體在癌症治療過程中,有效地提升白血球的生產數量。減緩化療副作用:白血球減少症白血球減少症,是在癌症的放射線治療與化學治療過程中,最常見的併發症。這項併發症會導致免疫功能下降,或是讓身體多處因免疫力低下而感染,嚴重的話,會直接危及生命安全。也因為如此,能夠讓白血球維持在一定的水平之上,也就成為抗癌指標最重要的數值之一。而岩藻醣在過去十年間,由於其低毒性與高純度兩者特性,而備受生醫學界關注,尋求適當的來源、正確的提取方式,成為白血球減少症的一道曙光。供貨量與價格優勢,讓海茸成為抗癌新勢力也因為如此,開發穩定的天然來源,將可能會改寫正在為病痛所苦的人們,科學家目前也還在持續鑽研來自海茸中的岩藻醣該如何發揮更好的功效。不過由於海茸的供貨量穩定、價格便宜,勢必會成為新的一股抗癌勢力。延伸閱讀▶藻渣也能變黃金?水試所在麒麟菜中找到保健新商機▶替代蛋白持續創新!植物蛋白發展最強勢、昆蟲與海鮮蛋白興起▶蛋白質大革命!除了昆蟲、藻類,連空氣都能提供蛋白質?參考資料▶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 and effect on leukopenia of fucoidan from Durvillaea antarctica(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1-03-14 科別.皮膚
運動咖以為得帶狀皰疹急奔醫 原來是過敏引發濕疹
高雄30歲上班族詹小姐,假日揪朋友一起爬山,穿上新買的時尚感運動內衣就出發,流了一身汗。她正高興達到運動減重效果,沒想到胸罩邊條和肩帶等部位,當晚癢到受不了、抓得又紅又腫,難以入眠,以為是近日工作壓力大又引發帶狀皰疹,趕緊就醫。經皮膚科醫師診斷,原來是對衣服過敏引起的「接觸性濕疹」,給予藥膏及服用抗過敏藥物治療。「穿合身款運動衣褲,要更注意質料及排汗功能。」阮綜合醫院皮膚科醫師劉昭宏表示,雖然還未入夏,南台灣白天高溫已經有攝氏25以上。年輕男女常喜歡穿較合身型運動裝展現體態,但有些衣著若未清洗就直接穿上作健身、瑜珈,衣服上的福馬林、防皺劑、染色劑等化學藥劑,在大量流汗後,容易造成皮膚過敏反應;且合身型衣物也會因為不斷與皮膚磨擦,而導致鬆緊帶處、關節摩擦處或是胯下等身體皺褶部位,產生汗疹、濕疹。 劉昭宏表示,因為對衣物質料過敏加上大量流汗導致的「濕疹」,在皮膚和衣物摩擦部位會明顯呈現大片紅腫,磨擦或搔抓破皮而有刺癢感;「汗疹」則是因汗腺阻塞的發炎反應,在大量流汗的部位,如胸口、胯下、屁股、背部等,觸摸會有顆粒狀粗糙感。至於汗疹、濕疹一起冒出者,局部上有刺痛感,甚至起水泡。有患者就誤以為這是帶狀皰疹。劉昭宏說,不管是汗疹、濕疹,沒有造成過敏者,通常多休息減少流汗,穿寬鬆衣物、吹冷氣或風扇讓體溫下降,一般在3天至1周內會逐漸恢復。但肥胖、糖尿病或是免疫力低下者,就要小心抓破皮,造成細菌、黴菌感染,甚至引起併發症。若水泡、紅疹刺激過敏發作,而引起異位性皮膚炎,就得長期吃抗過敏藥物。近來民眾健身風氣很盛,皮膚科患者中受汗疹、濕疹困擾的「運動咖」也更多見。劉昭宏建議民眾購買衣物後,先將殘留化學成分清洗過再穿,民眾運動後發現身上有紅疹,宜暫時避免流汗,換穿寬鬆衣服,待皮膚逐漸恢復正常後再運動。
-
2021-03-03 醫聲.疫苗世代
HPV疫苗/女性要保護好自己! 如何減少或避免子宮頸癌的發生? 醫:確實做好3件事
子宮頸癌是台灣婦女常見的癌症之一,根據統計,我國每年新發生的子宮頸癌個案約有1,500人,因子宮頸癌死亡的個案約650人,分別為我國女性癌症發生率第八位與死亡率第七位。絕大部分子宮頸癌是經由性行為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所致,感染後多數會自行痊癒,但仍有部分女性會持續感染,可能會發生子宮頸癌前病變,甚至子宮頸癌。而子宮頸癌初期無聲無息,等到有出血相關症狀時大多已經晚期,所以施打疫苗、抹片檢查就格外重要。子宮頸癌發生原因子宮頸的細胞因感染高危險型HPV,長期受到刺激之下,子宮頸細胞會因此變得異常增生,近而可能轉變成子宮頸癌細胞。而HPV主要經由性接觸傳染,透過接觸皮膚、黏膜、體液或接觸帶有HPV的物品而感染。HPV可造成6癌1病,子宮頸癌、外陰癌、陰道癌、陰莖癌、肛門癌、口腔癌6種癌症;低致癌風險如HPV 6、11型不易演變成癌症,但可能造成性病菜花。誰容易感染HPV?男性經由性行為感染HPV相當普遍,多數不會有明顯症狀或不適,而不易發現;女性一生中約有5-7成機會感染HPV。通常9成HPV感染會在一年內消失,部分感染者會出現菜花或生殖器病變。HPV病毒的自清能力跟免疫力高低息息相關,一旦免疫力低下,長期反覆感染病毒,易致細胞病變癌化,進而演變成子宮頸癌前病變,也大幅增加罹患子宮頸癌風險。近年台灣發生親密接觸性行為的年齡層逐年下降,一旦感染HPV可能導致細胞病變,罹患子宮頸癌的風險也大增,臨床上發生子宮頸癌或子宮頸癌前病變有年輕化趨勢。認識HPV疫苗HPV疫苗為不活化疫苗,可誘發人體免疫反應產生抗體,預防七成子宮頸癌發生,然而因為疫苗尚未涵蓋所有病毒型別,所以定期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仍是必須的。目前子宮頸癌疫苗有二價、四價、九價三種,不論施打哪一種疫苗,皆能防護高致癌性的16及18型病毒,保護力約十年。美國、澳洲、歐盟等國均建議應針對青少女推動全面接種子宮頸癌疫苗,有些國家更建議男性也應施打。子宮頸抹片子宮頸抹片可以早期發現子宮頸癌前病變或子宮頸癌,定期規律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可降低60-90%子宮頸癌發生率。若抹片報告異常並不代表一定有細胞病變或罹癌,應接受進一步檢查確定病變程度。國民健康署提供30歲以上婦女每年一次免費子宮頸抹片檢查,若未滿30歲但已有性行為三年以上的年輕女性,可考慮選擇自費檢查,以確保健康。由於HPV感染後,需要10-20年甚至更久才進展為子宮頸癌,所以已無性生活或停經,仍須定期作抹片檢查。提醒您,為自己的健康也為了愛您的家人,請定期做子宮頸抹片。如何減少或避免子宮頸癌的發生◎避免過早性行為,安全性行為全程使用保險套可以減少感染HPV的機會。◎維持良好生活作息及充足營養,可維持較佳的免疫力,使身體清除病毒,避免反覆受到感染以及持續感染。◎施打子宮頸癌疫苗做前段的預防及自我防護,加上定期子宮頸抹片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
2021-01-25 養生.生活智慧王
內褲要用熱水洗?洗錯堆滿菌!快避開NG清洗動作
你是不是也有過這樣的經驗?明明沒有性行為,但陰道搔癢、分泌物好多,有異味,就醫被診斷罹患了「黴菌性陰道炎」,究竟感染從何而來?陰道發炎 分泌物出現異色要注意婦產科醫師劉惠珊表示,與私密處緊貼的內褲,若沒有正確清洗及晾曬,很可能會使得黴菌入侵,引起「陰道發炎」,尤其是免疫力低下的婦女特別容易發生。劉惠珊指出,正常女性的陰道酸鹼值應呈pH3.8~4.2的弱酸性,分泌物呈透明或是乳白色,而且幾乎沒有味道,頂多有點鳳梨微酸的味道,若以顯微鏡檢驗正常的陰道分泌物,只會看到屬於益生菌的乳桿菌。但是,當陰道發炎時,分泌物可能變成白色塊狀或黃綠色,且變得濃稠,散發出類似魚腥味的異味,患者的外陰部還可能會出現騷癢感或是灼熱、小便疼痛、性 交不適等症狀。正確清洗內衣褲避免黴菌感染 如廁擦拭要注意劉惠珊建議,一旦發現有陰道感染情況,要確保內褲清潔過程沒問題,最好是清洗後太陽曝曬後再穿,或是熱水煮過消毒,徹底消滅黴菌,但若常反覆感染,也可以考慮汰換掉內褲。另外,有些女性上班族因為感染問題相當困擾,如果不方便一直換內褲,不妨使 用「護墊」,但一定得勤換,每次上廁所時都要更換;小女孩因為沒有感染途徑, 比較不會感染,但要注意上完廁所擦拭時,不要從屁股往前擦,才不會把細菌從肛門帶到陰部,要從尿尿處向肛門處擦,才是正確的方法。貼身衣物避免大鍋洗 弱鹼性洗劑才給力與私密處接觸的內褲,清洗上該怎麼做才正確,以免惹「菌」上身?家事達人陳映如提及,應每天手洗,且使用pH值6~8弱鹼性的洗劑,清潔力會比較好;中性洗劑雖然溫和,但清潔力沒有那麼好,因此若同時要有洗淨力,又要保護衣物,建議選擇弱鹼性的洗劑。清洗用冷水、不要用熱水 活氧漂白水避免內褲變黃值得一提的是,不建議用熱水洗內褲,因為陰部的分泌物有蛋白質,遇熱會凝固,反而滲透到纖維內不易洗淨,用冷水洗即可。此外,而內褲穿久了,與陰部接觸的底面會變黃,這是因為分泌物裡面有乳酸菌,穿久了會有點泛黃,若介意可用活氧漂白 水(粉)加以洗淨,其中「過碳酸鈉」成分遇水分解為氧氣,能夠有效把髒污帶走。洗衣機清洗內衣褲 避免襪子一起攪和若覺得每天手洗內衣褲很麻煩,可以和其他衣物一起丟洗衣機,但最好2~3天內就洗,以免細菌大量孳生,要避免與襪子一起洗(襪子的細菌很多)。內褲若是蕾絲材質,建議用洗衣袋包著才不會傷到料子;另外,要注意洗衣槽的乾淨與否,因為洗衣機清洗不同衣物,可能有細菌附著其中,洗衣槽要定期 清潔,才不會讓細菌跑到內褲上面。內褲最好太陽曬乾 陰天不得已才烘乾在晾曬方面,陳映如表示,可以用曬的最好,陽光的紫外線可以殺菌,不要把內褲晾在房間或浴室,「風乾」無法殺滅細菌,尤其浴室潮濕,還可能孳生大量細菌,不利於健康;內褲不要反過來曬,會有灰塵,接觸身體那面若沾染到灰塵,再穿到私密處可 能會造成不適;若是陰雨天,沒有太陽,可考慮烘乾。鋼圈內衣最好手洗 材質不佳恐冒濕疹此外,若是鋼圈內衣,最好用手清洗,曬的時候倒過來,用夾子夾在罩杯下緣,內衣才不會變形,若懶得用手洗,記得用內衣專用的「球型洗衣袋」保護丟入洗衣機清洗,再用正確方式曬乾即可;雖然內衣不會接觸私密處,較無感染問題,但有人2、3天換1次,不一定天天洗,建議內衣選擇透氣材質,否則長時間穿著、悶著,有可能會長濕疹。內褲底部泛黃應換新 未經洗滌別穿上身除了清潔問題,陳映如建議,若是內褲的底部已嚴重泛黃,怎麼洗都不乾淨,且鬆緊帶變形,最好就換新。有人很節省,內褲已穿到長出一點一點的黴菌還不換新,很讓人捏把冷汗;內衣也是,有鋼圈的內衣如果已經變形,與胸形無法貼合,建議換新,以免胸部受擠壓或壓迫,造成不適,影響健康。此外,議內褲材質最好挑選棉質的,避免穿太緊身的內褲,造成悶熱、不透氣,容易感染。而新買的內衣褲未經洗滌就穿在身上,其經常使用化學添加劑,對人體的皮膚有刺激作用,建議買來都要洗過、曬過後才穿。延伸閱讀: ·穿鋼圈胸罩易得乳癌?無鋼圈內衣會讓胸部下垂、外擴? 醫師解析「胸罩迷思」 ·不穿內褲身體會出現什麼變化? 婦科教授曝1恐怖風險
-
2021-01-23 科別.牙科
假牙清潔不佳 老翁口腔出現灼燒感、白色斑塊
新竹一名75歲老翁佩戴假牙多年,日前口腔一直有灼燒感,口內也發現許多白色斑塊,經牙科醫師檢查發現是「口腔念珠菌」感染,原來是因為老翁進食後沒有取下清潔假牙習慣,且常常戴著假牙睡覺,經兩周抗黴菌藥物治療,以及加強清潔活動假牙後,灼燒感已改善恢復健康。榮總新竹分院牙科醫師王薏雯表示,口腔念珠菌症多為白色念珠菌的伺機性感染,白色念珠菌是一種真菌,為口腔黏膜中的正常菌叢,當患者免疫力低下或正常菌叢的平衡被打破,白色念珠菌大量增生形成白色斑塊,或導致黏膜脆弱出現紅色變化,症狀常為刺刺痛痛的灼燒感、容易口乾、不能吃太燙的食物等。此外,活動假牙與口腔黏膜接觸的時間頗長,若清潔狀況不佳,也容易導致口腔念珠菌感染,使得假牙覆蓋底下之黏膜呈現紅色的變化,稱為「義齒性口炎」。王薏雯也指出,除了年長者不良的口腔衛生或不乾淨的假牙、矯正器,長期服用抗生素,有嚴重腎臟病、癌症、糖尿病、肝硬化、愛滋病、器官移植等免疫功能不佳,都是可能造成口腔念珠菌的潛在原因。王薏雯提醒,正確的口腔清潔與每天正確清潔假牙,配合均衡的營養提升免疫力,並且定期口腔檢查,才能避免口腔念珠菌的感染。
-
2021-01-11 科別.耳鼻喉
喉嚨痛不一定是感冒!耳鼻喉科醫:幾種喉嚨痛別輕忽
喉嚨痛是相當常見的症狀,每當喉嚨痛時,大家通常會直接聯想到感冒,其實喉嚨痛的原因很多種,可不一定是感冒喔。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耳鼻喉科柯皓允醫師指出,喉嚨是呼吸道、消化道對外的通道,在呼吸、進食的過程中,容易接觸到病毒、細菌等各種病原體,若遭到感染便會出現喉嚨發炎、腫脹、疼痛。其中,感冒是喉嚨痛最常見的原因,以病毒感染為主。過於勞累、營養不良、免疫力低下等狀況,都會增加感染的機會。除了感染之外,胃食道逆流也可能導致喉嚨痛,因為胃酸的酸性較強,溢到喉嚨時,會對黏膜造成傷害,而時常感到喉嚨卡卡、有異物感、疼痛不適。如果生活環境、工作環境中有粉塵、花粉、香菸、揮發物質等,同樣會對喉嚨造成刺激,誘發發炎反應。部分民眾因為需要長時間講話、唱歌,若發音方式不正確或過度用力喊叫,皆可能導致黏膜損傷,而有喉嚨不適的狀況發生。緩解喉嚨痛,可以這樣做柯皓允醫師表示,出現喉嚨痛時,可以在日常生活做些調整,以緩解症狀。請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讓症狀惡化。最好不要抽菸或吸入二手菸,因為香菸中有大量有害物質,可能使黏膜發炎加劇。攝取充足水分會有幫助,對健康成年人來說,將體重乘以30,大約是每天需要的水量,但不要喝太熱或太冰的水。維持喉嚨濕潤,有助緩解不適。另外,也要注意空氣中的濕度、溫度要適中,過於乾燥也會讓喉嚨更不舒服。柯皓允醫師解釋,喉嚨痛患者就醫時,醫師會先了解狀況,評估可能的發生原因,才能對症下藥。若喉嚨痛有伴隨咳嗽、流鼻水、頭痛、肌肉痠痛等症狀,大多屬於病毒感染。能夠造成感冒的病毒有非常多種,大多沒有特效藥,得仰賴我們自身的免疫系統來對抗病毒,醫師會針對症狀表現來開立藥物,緩解不適。假使上呼吸道感染的病程延續好幾天,可能出現繼發性細菌感染,而開始呈現比較濃稠的痰液或鼻涕,這時才考慮使用抗生素。「是否使用抗生素,必須由醫師評估判斷,」柯皓允醫師提醒,「不要認為感冒就得吃抗生素,畢竟抗生素是針對細菌感染,濫用抗生素恐導致抗藥性,而且可能影響腸道菌叢。」除了口服止痛、消炎藥之外,柯皓允醫師表示,喉嚨噴劑也有助於緩解喉嚨痛,較常見的噴劑成分包括清潔消毒藥水、非類固醇止痛消炎藥,例如Benzydamine。噴灑這類喉嚨噴劑後,對黏膜有局部消炎、麻醉止痛的效果。在餐前使用,可緩解喉嚨不適,方便患者進食,有充足的營養才有好體力,能夠幫助患者復原。 因為喉嚨噴劑每次噴灑的量有限,相較於口服藥,對全身的影響較小,患者可以與醫師討論選擇合適的噴劑,並依照指示使用。「務必使用經食品藥物管理署核准的藥品,會比較有保障,」柯皓允醫師強調,「不要輕信偏方,例如使用鹽水或醋,對喉嚨非但沒有療效還可能有害。」這幾種喉嚨痛不尋常,千萬別輕忽大家都有喉嚨痛的經驗,且多數喉嚨痛會在幾天內漸漸緩解,然而,有部分喉嚨痛代表病情不單純,需要盡快就醫。柯皓允醫師提醒,「有一些喉嚨痛的警訊請特別留意,包括喉嚨疼痛經過幾天的治療依然沒有緩解、身體突然反覆發高燒、講話聲音改變、講話聲音好像含著滷蛋、吃東西完全吞不下去、感到呼吸困難等。」我們呼吸時,空氣都得經過喉嚨,如果會厭嚴重發炎、腫脹,可能影響呼吸,甚至有窒息的危險。假使發現脖子紅腫、疼痛,暗示可能有深頸部感染,必須立刻就醫治療,否則感染會迅速蔓延,恐併發敗血症,危及性命。用餐時若喉嚨哽到魚刺、蝦殼、骨頭等尖銳硬物,千萬不要嘗試吞白飯、喝醋、用手挖,這些土方法都只會讓狀況惡化。正確的處理方式是立刻就醫,讓耳鼻喉科醫師利用內視鏡進行檢查,確定異物的位置並小心移除。原文:
-
2021-01-06 科別.呼吸胸腔
男子非高風險族群 卻發生2次膿胸威脅
苗栗縣45歲劉姓男子感冒幾天沒有好,因胸痛到急診就醫,X光與電腦斷層掃描檢查發現他的左胸有許多發炎積膿液,確診為膿胸,特別的是他本身沒有慢性疾病,從事勞動工作,因此體力不差,並非是膿胸的高風險族群,但他在3年前就曾發生過一次右胸膿胸,沒想到這次竟換左胸,幸好在接受微創手術合併抗生素治療後,已順利康復出院。苗栗市千綜合醫院胸腔外科醫師楊絡勝表示,當胸腔內發生感染如肺炎、感冒、吃飯嗆到、久病臥床造成咳痰能力差等,且有肋膜腔發炎反應時,即可能產生肋膜積液甚至積膿,也就是「膿胸」,症狀有胸痛、咳嗽、發燒、呼吸急促等。膿胸的高風險族群多為免疫力低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高齡、長期臥床病人,像劉姓病患這類病人是少見案例。過去膿胸的治療方式為傳統手術或置放胸管,但傳統手術傷口大、復原慢,且膿胸病人大多身體虛弱或合併多種內科疾病,不適合接受傳統手術,因此以置放胸管治療為主。但研究發現,置放胸管治療的病人,重複再入院的機率比較高,易造成病人負擔。現行微創手術發達,胸腔內視鏡手術有傷口小、恢復快,且可縮短住院時間等優點,可成為膿胸病人的治療選擇之一。楊絡勝提醒,膿胸雖是較嚴重的感染疾病,但如果能及早診斷並治療,大部分病人都可治癒並恢復健康。因此,若有發燒、咳嗽、胸痛等症狀,尤其高危險族群,務必盡早就醫,讓醫師評估及治療。
-
2020-12-05 醫聲.疫苗世代
HPV疫苗/HPV可能引發6癌1病! 醫師建議:男女一起打疫苗是預防趨勢
預防HPV感染 接種疫苗是根本之道 衛福部最新10大死因統計報告顯示,子宮頸癌名列女性癌症第八,人類乳突病毒(HPV)為誘發子宮頸癌的主因,只要發生過性行為,就有可能被感染HPV,專家提醒,發生性行為時,應使用保險套,而最根本預防之道就是接種HPV疫苗。 台灣癌症基金會「2020 HPV認知及態度調查」報告顯示,33%受訪男女曾在毫無感情基礎下,與人進行性行為,其中以19至35歲族群的比率最高,如果發生性行為時,並未全程使用保險套,可能讓自己及性伴侶陷入HPV致癌風險中。 HPV與六種癌症有關 16型與18型最常見 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表示,在子宮頸癌的癌前病變個案中,每5人中就有一人是34歲以下的年輕女性,如果持續感染,一旦免疫力低下,就可能出現癌化的風險。 除了引發子宮頸癌,HPV還可能引發口咽癌、外陰癌、陰道癌、陰莖癌、肛門癌以及菜花,蔡麗娟強調,別以為只有女生必須預防HPV,男生也必須謹慎預防,減少罹癌及菜花風險。 HPV型別高達100多種,研究證實,第16、18、31、33、45、52及58型HPV屬於高危險型別,具有以高致癌風險,其中第16和18型最為常見,七成子宮頸癌患者就是感染這兩型病毒。如果感染其他高危險型別HPV,可能誘發肛門癌、外陰癌、陰道癌。 男女共同施打HPV疫苗 防治成效更好 WHO最近公佈2030年消除子宮頸癌的願景目標,以中低收入國家為宣導對象,而篩檢和疫苗接種對象皆鎖定在女性。但依照歐美先進國家防治經驗,男女施打疫苗,共同防治HPV,成效更好。 越來越多國家實施HPV疫苗男女共同施打防治計畫,蔡麗娟指出,截至目前為止,全球已有40個國家男女皆打,其中澳洲自2013年起,分階段實施男女公費施打HPV疫苗,成效卓越,預計2028年就能提前達到WHO清除子宮頸癌的目標。 蔡麗娟表示,台灣目前每十萬人口有7.9名女性被確診為子宮頸癌,距離清除子宮頸癌要小於4名的發生率,仍有一大段距離,政府、醫界與民眾均應加把勁。 此外,我國自2018年起,提供國一女生公費子宮頸癌疫苗接種,與歐美國家相較,起步較晚,且受限於經費預算,迄今公費接種對象只限於小女生,建議讓小男生也能列入公費接種範圍,免於HPV相關癌症及菜花等威脅,如此一來,才能加速達成2030年WHO清除子宮頸癌的目標。 《延伸閱讀》 .子宮頸癌地雷另一半也在其中?醫:非不可逆,早期發現存活率可達9成。 .HPV感染是口咽癌元兇?醫師建議:男女都要打疫苗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0-10-16 癌症.抗癌新知
癌友可打流感疫苗?醫師解析接種疫苗最好時機
今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流感疫苗變得超搶手,台中慈濟醫院接獲不少詢問「正接受治療的癌症病人,可以注射流感疫苗嗎?」外科部主任余政展表示,流感疫苗屬於不活化疫苗,既安全也有助於癌症病人減少罹患傳染病風險,增加更多保護力,該打還是要打,但依個別不同情形,建議仍應諮詢主治醫師,決定接種與否與適當時機。余政展指出,近日門診電話頻繁,多位癌友來電諮詢「剛診斷罹癌,可以打流感疫苗嗎?」、「正在化學治療,可以打流感疫苗嗎?」、「曾經治療過癌症,現在穩定追蹤,可以打流感疫苗嗎?」從癌友反應看出,不論是初診斷治療中還是已穩定追踨的階段,對是否接種疫苗仍充滿疑問。流感盛行高峰在冬天,余政展表示,孩童、老人、醫療院所工作者、慢性疾病、心血管疾病及免疫力低下等高危險族群,建議應預防接種以降低罹患流感機率;癌症病人的免疫功能,由於疾病本身以及接受化學治療或放射治療所受到影響,比一般人更容易得到傳染病,或是因感染而造成嚴重後果。余政展建議,接受口服或注射治療中的癌症病人,該打的疫苗還是要打,一般臨床做法依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建議的標準流程,接種疫苗最好的時機是在兩次治療的中間空檔、或準備接受治療前兩周注射流感疫苗效果最佳,但部份癌友量身訂定治療計劃,不見得都會一樣,如有疑慮仍應與主治醫師討論。今年符合接種公費流感疫苗對象包括:1.醫事人員。2.學生(國小、國中、高中、高職、五專一到三年級學生)。3. 50到64歲成人,65歲以上民眾。4.滿6個月以上到國小入學前幼兒。5.衛生防疫人員,安養、養護、長照機構,禽養業及動物防疫人員,孕婦及6個月內嬰兒的父母。6.幼兒園托育人員及托育機構專業人員(含社區公共托育家園)。7.具有潛在病者,包括高風險慢性病人、BMI大於30者、罕見疾病患者及重大傷病患者。
-
2020-10-16 科別.感染科
驚!左半邊顏面麻痺當中風 竟是皮蛇長進耳朵裡
南投縣55歲黃姓男子日前因左側偏頭疼、頭暈,去診所就醫拿藥,卻未見好轉,甚至出現左耳疼痛、長水泡,左半邊臉還麻痺,擔心中風才赴衛福部南投醫院門診,未料竟診出彌漫性帶狀皰疹感染,經住院施藥雖獲控制,但仍需復健治療。南投醫院指出,黃男起初以為頭疼、暈眩只是感冒,想說吃診所開的藥就好,沒想到,病況卻急轉直下,左耳疼痛,還冒出一顆顆小水泡,左半邊臉部也不受控制,甚至麻痺到沒有知覺,誤以為是中風,到院檢查才發現是帶狀疱疹感染所致。帶狀皰疹就是俗稱「皮蛇」,多為幼時感染全身性水痘後康復,但因水痘帶狀皰疹病毒VZV未消失躲在被根神經節,待年老或免疫下降時發作,因沿著神經分枝分佈的皮節長水痘,導致神經疼痛,嚴重恐影響器官正常機能,且產生後遺症。該院感染科主任廖嘉宏更表示,黃男不僅是一般帶狀皰疹,而是帶狀皰疹引發內耳前庭神經炎病變,更因免疫力低下,造成全身瀰漫性出疹,因此他的「皮蛇」不僅繞了一圈,而是全身都出診,還併發出現暈眩、左側顏面神經麻痺等後遺症。而帶狀皰疹多由單一神經節引起,一旦發作多於身體單側,但像黃姓患者這樣,兩側神經節甚至全身同時發作,相當少見,所幸他及時住院隔離,並施用抗病毒藥物,症狀迅速獲控制,但引發左側顏面神經麻痺的後遺症則需復健治療。但廖也說,帶狀皰疹所造成的後遺症,經復健後可能改善,但也可能終身受損,影響日常生活,因此建議成人尤其是50歲以上的民眾,應自費接種帶狀皰疹疫苗,以預防水痘病毒攻擊;南投醫院則表示,民眾可透過門診諮詢相關接種建議。
-
2020-10-13 新聞.健康知識+
按壓腋下會痛?恐是自律神經失調、心肌梗塞高風險群!專家教你「10秒這樣按」幫身體排毒
現代人長時間埋首案前,長期姿勢不良讓身體、肩頸都好~緊、好痛,不僅使血液循環惡化,還會影響淋巴循環!淋巴是什麼?淋巴系統是由淋巴、淋巴管與淋巴結所組成的循環系統。淋巴為富含白血球的透明液體,白血球為免疫系統的重要一角,透過淋巴循環可清除體內老廢物質、維持身體免疫力以抵抗病原體。在肌肉的協助之下,淋巴系統可以將液體輸送通過身體。按按腋下,會痛就可能是疾病高風險群因腫瘤、發炎、感染、手術或放射治療後都會導致局部淋巴循環不順、使淋巴液不正常堆積,引起發炎反應。按按腋下,會痛?那可能就表示腋下的淋巴已經阻塞了!而且還有可能引起自律神經失調、肩頸痠痛、頭痛、肌膚狀況變差、以及心肌梗塞(特別是腋下有硬塊)等等狀況。日本經絡整體師朝井麗華在其著作寫道,99%的人都有「腋下淋巴阻塞」的問題,而腋下有著淋巴結,是肩頸淋巴液聚集的地點。若姿勢不良,造成的肩頸僵硬、肌肉緊繃就會使腋下周遭的血液循環和淋巴循環變差。而「腋下淋巴阻塞」使腋下,及其周邊的肩頸、手臂、背,甚至內臟部位的血液流動不順、進而導致肌肉僵硬;血液不流通,易成手腳冰冷、內臟虛寒的體質;血液循環差,讓氣色變差、皮膚暗沉等等,肌膚也大受影響;而體內多餘的水分、老廢物質無法排出、造成身體浮腫;淋巴液中的白血球阻塞,造成免疫力低下、百病叢生。朝井麗華表示,若「腋下淋巴阻塞」,可以試試以下3招,不僅可以促進排毒,還能豐胸!(1)將右手的拇指放在左邊腋下中間,其他4根手指放在腋下後(2)像是抓住腋下般,輕輕揉捏至少10秒(3)4根手指再慢慢往下移動,並一個位置至少揉捏10秒還可以改善落枕落枕時,想要試著轉轉頭、動動身體來舒緩,但有可能越動越嚴重!朝井麗華認為,落枕並不是睡姿差、或是枕頭不適合,其實可能就是因為腋下、肩頸肌肉過於僵硬,進而拉傷脖子。因此可以試試以下3招,減緩落枕不適的狀況:(1)揉:將拇指以外的4隻手指頭併攏,揉捏落枕那側的腋下(2)順:按壓穴道「手三里」後馬上用手臂畫大圓(3)動:將落枕那邊的手臂打直、拳頭往天空舉起;接著將手肘往後拉伸10秒、且重複3回合延伸閱讀: 存活率不到10%,他卻把癌末當重感冒!43歲猛男CEO:別讓負能量,養大你的癌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