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人們見面的問候語,不知不覺從「 吃飽沒?吃什麼?」改為「打了沒?打什麼? 」。人只要有可選擇性,必然會有分別心,這就是人性。最簡單的例子,讓小朋友去超市不限價格任意選購冰淇淋,眼花撩亂琳瑯滿目, 當然很容易產生選擇困難。
人們做選擇通常是多重因子考慮,最後選擇卻常常是非理性的。品牌效應、印象分數必然會浮現,甚至關鍵時刻的一句話,瞬間改變原先的選項,決策可能是隨機動態,所以說: 計畫趕不上變化!
就個人選擇疫苗而言,最關心的不外乎是安全性及保護性。以安全性而言,其實疫苗沒這麼可怕, 各疫苗嚴重副作用的發生機率都是在百萬分到十萬分之幾,與中樂透頭獎機率相當。永遠沒有人知道那個疫苗對自己最安全,這與個人體質相關,只能避開已知特殊風險(血栓、懷孕、免疫力低下等)。對於99%的一般人應該用平常心去面對。黑貓白貓能抓耗子的就是好貓!有實戰經驗國際認證的疫苗就是好疫苗,趕快去預約「女王牌」、「拜登牌」都好,不要再挑了。
至於疫苗保護力有三個面向:防感染、防重症、防傳播。美國約翰霍普金斯流行病專家艾達佳(Amesh Adalja)指出疫苗的目的,不是為了零感染,而是「降低病毒造成的重症率、住院率和死亡率。」。評價疫苗的保護力,效力數據不是唯一標準,在防感染的數據雖然有70%~90% 效力(Efficacy)差異,但效力評估與人體三期試驗時, 當地的疫情嚴重度有關,是無法直接做相比的。所以, WHO 認定 50% 效力就及格,70%就是好疫苗。後來AZ與BNT在英國同時PK,其效果(Effectiveness )顯示其實是相當的。目前國際認證的疫苗在「防重病」都超過90%保護力,相差無幾。內布拉斯加大學公衛系教授布雷梅傑(Brett-Major)指出:「即便是效力(efficacy)中等的疫苗,在真實世界中的防護效果(effectiveness),也都還不錯。」。不要期待完美的疫苗(安全性100%且保護力100%),請接受安全性99.99%,重病保護力95~99%的疫苗, 這就是你的最佳選擇。
目前英國每日確診達5萬人,但住院率及死亡率並未明顯提升,因此政府決定全面解封,顯示疫苗在防重病的效果。雖然打完疫苗還是有感染的報導,也就是所謂的「突破性感染」( breakthrough),其定義為完整注射兩劑疫苗,14天以後被感染新冠病毒。以美國CDC報告,全美完成注射有一億六千萬人,突破性感染住院為十萬分之三,比例極低! 且死亡率更僅百萬分之七。也就是疫苗防重病及死亡是比防感染的效果來得好, 而對於整個國家社會來講,「防重病、防死亡」不正是我們防疫的終極目標!
而從社會保護力來看,「防傳播」是重點。重症患者減少表示在被感染者體內的病毒數低,也就是傳播力低(CT值偏高)。媒體不斷的報導,變種病毒導致現有的疫苗保護力下降,造成很多民眾的憂慮。其實除了透過二代疫苗研發之外,增加現有疫苗的覆蓋率也是對抗變種病毒的手段之一,因為接觸風險會降低(R值下降)。疫苗最大的效益是群體免疫,而不是個人的保護力,真正的保護力不全然只是靠個人身上的好疫苗,而是周遭所有人與環境,在大我的保護傘之下,小我的風險也自然會下降,也就是「助人是最好的助己( Help ourselves by helping people)。」 在這場對抗新冠疫情的戰爭中,沒有人可以獨善其身,只有整個大環境好了, 自己才可能好! 小至社會、大至國家及全球,道理都是一樣的!
目前國內疫情控制算是穩定中,防疫策略已經翻篇了,早日解封是當務之急,也是全民共識,但前提是全民施打率達到7~8成。扣除12歲以下250萬人及特殊疾病人士,剩下2,000萬人中需要1,650~1,880萬人完成兩劑施打,也就是幾乎所有國民必須「全島一命」參與,獻出手臂是全民應盡的義務。其次,在疫苗供貨順利情況下,每天就算施打20~24萬劑,還需要130~150天,讓我們一起加油。 期待今年底跨年倒數,可以一起舉杯慶祝「告別新冠,迎接重生」!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