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20 科別.骨科.復健
搜尋
健保給付
共找到
1080
筆 文章
-
-
2019-12-19 癌症.肺癌
治療肺腺癌 國外建議免疫藥物列第一線
醫療科技改變病人的命運,免疫藥物於五年前問市,提供病人治療另一種選擇。台大醫院新竹分院教學研究部主任、胸腔內科主治醫師柯政昌指出,過去肺腺癌第四期患者若只接受傳統化學治療,五年存活期平均3%到6%,現在單用免疫藥物,五年存活期可增加到23.2%,若搭配化療,效果更顯著。肺腺癌第四期看到療效一名年過70歲阿公,六年前罹患肺腺癌第四期,傳統化療效果不佳,兩年半前接受免疫藥物搭配口服化療藥,如今還能趴趴走享受含飴弄孫的樂趣。收治該名個案的柯政昌說,免疫藥物療法搭配化療或電療,讓癌細胞釋放出腫瘤抗原,免疫細胞就能辨識而發動攻擊,此時加上免疫療法藥物,效果會更好。這些年的治療經驗讓柯政昌感受很深,民國95年以前,他不忍看到肺癌患者因化療效果不佳而絕望,婉拒治療病人,直到標靶藥物上市,才開始投入癌症治療。他說:「看著患者病懨懨來就診,治療一年後帶著自己種的香蕉來送我,真的覺得這就是當醫師最大的成就感,新藥治療改變一個病人與家庭的命運。」健保4月開放名額從醫師心態轉變就能看見這些年治癌藥物的進步。今年4月癌症免疫療法納入健保,健保署以一年經費八億元,有條件給付八種癌別、11種適應症,開放800個名額。以非小細胞肺癌為例,為了使效果更好,患者使用前需檢測生物標記(PD-L1),必須高於50%,才能用藥。柯政昌說,實際上非小細胞癌生物標記表現高者,大概僅有兩成,多達四成是腫瘤不具特殊基因表現的野生型患者,這些患者沒有標靶藥物可用,只能接受化療,平均存活期10.7個月,但加上免疫藥物可延長到22個月,幾乎可延長一年壽命,對病人極有意義,但自費金額昂貴,大多數病人負擔不起,喪失治療機會。醫界:希望條件放寬醫界認同健保給付對病人幫忙很大,但希望經費可以擴大,條件可以放寬。柯政昌說,免疫藥物在病人體力好的時候使用效果最佳,國外已建議列為第一線治療,但台灣很多時候得在化療失敗後才能使用,影響效果。另外,他建議放寬治療三個月後的評估方式,納入病人臨床症狀表現,不是只有影像,因為腫瘤經電療會結疤,影像上看來沒有縮小,會被認為治療沒有進步,影響繼續給付,若病人喪失治療機會,十分可惜。健保署:全面檢視成果對此,健保署長李伯璋指出,對於民眾有益的治療方法,健保署一定爭取納入給付,但健保資源有限,必須減少不必要的浪費,才能把資源用在刀口上。健保也會檢視免疫療法納入給付的成果,若提前用藥有更好的效果,可考慮提前給付,但若效果不佳,則將資源留給更需要的人。
-
2019-12-17 科別.腦部.神經
偏頭痛到底會不會好?醫師來解答!
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神經科第一大失能疾病-偏頭痛,原因在於,嚴重頭痛問題發作時,讓患者什麼都不想做,不但情緒飽受影響、生活品質低落,也導致工作進度落後,影響經濟產能。據統計,偏頭痛盛行率約10~15%,目前國內約有200萬名患者,男女都有,男性約4.5%,女性則佔15%,女性較男性多3倍,而女性之所以為偏頭痛大宗,可能與女性每個月荷爾蒙週期性變化所引發。奇美醫學中心全人醫療科主任暨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林高章表示,當頭痛成為慢性偏頭痛時,只能用「痛不欲生」形容,患者都曉得,發作時,就算喝完整瓶止痛藥水仍止不住痛,因此合併憂鬱症患者不在少數,甚至興起自殺念頭。過去,偏頭痛從只是一種症狀,但因為影響層面廣泛,已轉變為是種疾病,由於容易反覆發作,被歸為慢性疾病,可以領3個月慢箋。目前,偏頭痛已有新治療方式,不再只是依賴止痛藥物止痛。林高章進一步說明,研究發現,偏頭痛主要是腦內胜肽蛋白CGRP(Calcitonin-Gene Related Peptide)造成三叉神經核活化,刺激大腦皮質興奮所產生,出現包括視覺模糊、頭痛、嘔心和倦怠等症狀。因此,若能使用CGRP拮抗劑將該物質阻斷後,頭痛緩解率高達50~70%,有一成的患者,甚至在治療期間內完全不痛,可說是偏頭痛患者,以及飽受合併症(如憂鬱、慢性疼痛等)所苦者的一大福音。林高章表示,目前,CGRP拮抗劑剛通過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TFDA)核准進口,該針劑每月皮下注射一次,健保暫不給付。但可預測的是,未來它可以改善病人痛不欲生的情況,讓偏頭痛可以得到好的緩解。此外,除了藥物治療,目前也有肉毒桿菌素注射可以治療偏頭痛,也無健保給付。林高章解釋,劑量為155u注射在頭部四周31處,單次費用約3~4萬不等,且每3個月必需再次注射。他提醒,偏頭痛藥物治療固然可以減少發作頻率、強度、次數,但是如要避免疾病惡化,良好的作息及生活習慣,如適度運動、充足水分和好的睡眠,都是避免誘發偏頭痛發作不可或缺的自我管理處方。(諮詢專家/奇美醫學中心全人醫療科主任暨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暨台灣頭痛學會理事長 林高章)
-
2019-12-16 醫聲.罕見疾病
罕病健保給付/給付罕病奇蹟之藥 健保署長:和病友一樣焦慮
生命無價,大部分人都同意。如果非得喊價,花多少錢挽救一條生命,才符合成本效益?這看似冷酷的問題,卻是各國健保決定給付藥品的主要考量,罕病藥物因此經常失去給付機會。健保共擬會將於本周舉行,討論是否給付脊髓性肌肉萎縮症患者新藥。罕病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表示,這是目前數十位孩子重拾生命尊嚴的唯一有效藥品,盼望共擬會考量孩子福祉,因為健保精神就是在保障「萬一」,而罕病就是這萬分之一的機率。健保署長李伯璋、副署長蔡淑鈴表示,台灣的市場規模小,對藥商協廠的難度也較高,正努力說服藥廠與健保署達成風險分攤協議,「健保署和病友一樣焦慮」。台大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楊銘欽表示,罕病藥費不影響到其他總額分配,但因健保財務壓力仍影響罕病新藥納入給付,愈來愈難也愈來愈慢。
-
2019-12-16 醫聲.罕見疾病
爭取罕藥/肌萎病友盼 給付罕病奇蹟之藥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患者最近走上街頭,因為藥物 「Spinraza」能挽救逐漸死亡的神經元細胞,讓他們即使只有一根手指還能動,也能表達自己,「藥改善的不僅是生命,而是活下去的方式」,但藥費昂貴,健保給付尚待討論。病友請命,罕病家庭為大家承擔遺傳風險,如今有藥可用,需要社會支持。罕病基金會才過廿歲生日,這也是廿年來再度有病友為用藥走上街頭。Spinraza能讓神經細胞死亡按下停止鍵,被稱為奇蹟之藥,美國從二○一六年通過。台大醫院基因學部主治醫師簡穎秀表示,全台至少約四十名患者符合用藥、平均一年需近四億元,但能讓患者和與一般孩子般成長,脫離被禁錮的人生。快三歲的「妞妞」熱情揮手,很難想像她是出生就被宣判活不過六個月的SMA寶寶。妞妞三個月大時成為全台第一位藥廠贊助「恩慈療法」個案,小小一支針反轉一家命運,一年注射三劑,配合居家復健,讓原本只能躺著、連吞口水都臉色發黑的妞妞能夠坐起來、小口進食、喊爸爸媽媽,努力學走路,一切就像奇蹟。藥有多「神奇」,來不及用藥的遺憾就有多深。劉爸爸的兩個兒子都患有SMA,廿年前確診後,他跑遍全台,試過各種方法都徒勞無功,眼睜睜看著兒子漸漸無法行走,尤其今年讀大一的小兒子連用手按鈕的力氣都失去了。最近看到及時用藥找回行動力的小病友,劉爸哽咽:「我真的好想把兒子塞回去重生一次。」台大醫院基因學部暨小兒部主治醫師胡務亮表示,Spinraza是治療SMA首選,美國之後,歐盟、加拿大等陸細馬過審查與保險給付,台灣從最初共同參與研發計畫至今,卻因藥價等因素遲遲未納入健保。胡務亮和簡穎秀一同為SMA病童請命,建議健保能同意急迫性最高的第一、二型嚴重型患者,立即給藥治療,至於其他型別使用藥物,也希望社會保留開放討論的空間。
-
2019-12-16 科別.罕見疾病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分四型 全台患者四百人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是因第五號染色體基因變異,使脊髓前角運動神經元漸進性退化,肌肉逐漸軟弱無力、萎縮的一種罕見疾病。台大醫院基因學部暨小兒部主治醫師胡務亮表示,發生率為一萬分之一到二萬分之一間,每一到兩萬名新生兒就有一人罹病,全台逾四百患者。SMA共分四型,第一型嬰兒期發病,情況最嚴重,第二型是一歲以前發病,愈小發病,退化愈快,第一型和第二型合計七成,孩子可能出生一、兩個月內很正常,但四肢漸漸不能動、呼吸跟吞嚥困難,若不治療,可能在兩歲前死亡;第三型與第四型較晚發病,有些患者可能在十歲或廿歲後才發病。目前治療SMA,其他藥物效果有限,Spinraza是首選,症狀出現前給藥效果最佳,但藥費高昂,平均每人每年約需一千萬元,美國於二○一六年通過,確定第五號染色體缺失患者皆可使用,兩年內陸續歐盟、加拿大等也通過審查與保險給付。台灣最初就是共同研發計畫的參與者,因藥價等因素遲未納入健保給付。
-
2019-12-16 醫聲.罕見疾病
罕病健保給付/SMA病友期待健保保障「萬一」 罕病就是這萬分之一
生命無價,大部分人都同意。如果非得喊個價,花多少錢去挽救一條生命,才符合成本效益?這看似冷酷的問題,是世界各國健保決定是否給付藥品的主要考量,但藥價高昂的罕病藥物卻經常因此失去得到給付的機會。健保署審查新藥給付,主要是根據「ICER(incremental cost-effectiveness ratio)」,由醫藥品查驗中心參考藥廠提供資料、實證研究報告、各國給付情形提出,而健保專家會議和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訂會議,參考這報告作出給付與否的決議台大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楊銘欽表示,ICER是新療法和現有療法成本和效益差異的比值,分子是「新藥價格貴多少」,分母是「新藥讓一個人多了幾年有品質的生命」,若小於三個「人均國內生產毛額(GDP)」,就代表新療法符合成本效益,納入給付較無爭議。但楊銘欽表示,這種計算方式不適合評估罕病用藥,因為新藥比既有療法貴太多,ICER值很難小於三個GDP,因此2013年至2018年中,共擬會拒絕給付罕病用藥最大宗的理由就是「不符合成本效益」。楊銘欽指出,健保的罕病藥品支出總金額逐年成長,但近幾年罕病藥品支出的增幅卻逐年下降,從民國103年20%降到107年的10%,102年以後納入給付的罕病藥品只有個位數。楊銘欽表示,雖然罕病藥品是獨立預算,藥費並不影響到其他總額的點數,但健保財務壓力仍影響到罕病新藥納入給付,是愈來愈難、愈來愈慢。本周共擬會將討論脊髓性肌肉萎縮症患者新藥,根據醫藥品查驗中心提出的「醫療科技評估(HTA)」報告,台灣第一年用藥人數約30人,費用3.7億元,第五年是51人,費用約是4.3億元。針對早發型個案,新藥可顯著改善運動功能達41%,顯著增加30%無惡化存活率,降低47%死亡或永久性使用呼吸器的風險。報告中並未計算出台灣的ICER值,但引用蘇格蘭計算結果和結論:「即便新藥不具有高成本效益比,但對於改善第一型SMA的預期壽命結果是滿意的,且目前沒有其他有效治療,因此可接受在經濟分析中更高的不確定性。」衛福部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健保署知道這個藥有效,為了讓更多病人能用藥,正努力與藥廠協商價格,「健保署和病友一樣焦慮。」根據醫藥品查驗中心提出的醫療科技評估報告,健保署副署長蔡淑鈴表示,雖然世界各國都看起來比台灣還要大方,其實各國實際支付藥價比檯面低,因為各國都與藥廠談妥了機密的風險分攤方案,達成財務或療效結果的某些協議。楊銘欽表示,風險分攤協議有許多做法,例如要求藥廠登錄每位用藥的病友,並且對於用藥療效做持續追蹤評估,在一定時間內若未達成預期的療效,就要按比率退回所申報的藥費。蔡淑鈴表示,相較於其他達成協議的國家,台灣因為市場規模小,協商難度高。現正努力說服藥廠與健保署達成風險分攤協議,希望盡快跟上其他先進國家腳步,回應SMA病友迫切需求。罕病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表示,這是目前數十位孩子重拾生命尊嚴的唯一能用的有效藥品,誠摯盼望這次共擬會能夠考量這些孩子的福祉,健保和藥廠能夠取得最好的共識,因為健保的精神就是在於保障「萬一」,而罕病就是這萬分之一的機率。
-
2019-12-15 癌症.大腸直腸癌
該怎麼選擇大腸癌治療方式?專家用一張圖表解析
大腸癌是預後相對良好的癌症,治療效果不錯。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暨萬芳醫院癌症中心教授賴基銘表示,大腸直腸癌第二期且屬復發高風險的患者,以及第三期患者,均需使用輔助性化學治療。臨床上透過多種藥物組合治療,第二期與第三期患者術後,通常使用簡稱為FOLFOX的藥物組合,包含Folinic acid、Fluorouracil與Oxaliplatin等三種成分藥物,健保給付每兩周一次、共12次。遠端轉移 標靶提升治療效果第四期大腸直腸癌,癌細胞轉移至遠端器官,此時需要化療合併標靶藥物。標靶藥物讓治療反應率從三、四成提升至五、六成。在第四期的第一線治療中,不論KRAS基因有無突變,可用抑制血管新生的標靶藥物合併FOLFIRI組合,包括Folinic acid、5-FU與IrInotecan等三種成分藥物;若KRAS基因未突變,也可用抑制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的標靶藥物,合併FOLFIRI或FOLFOX組合。第二線治療使用抑制血管新生的標靶藥物,合併FOLFIRI組合。第三線治療中,無論KRAS基因有無突變,可單使用多重激酶的小分子抑制劑標靶藥物,或者單使用第三代5-FU口服化療藥;若KRAS基因未突變,也可用抑制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的標靶藥物,合併FOLFIRI組合。藥物反應 與患者體能有關部分患者一確診就是第四期、不曾化療,此時化療選用FOLFOX組合或FOLFIRI組合均可,同樣搭配血管新生抑制劑為第一線療法,不過健保只給付FOLFIRI與血管新生抑制劑的組合。僅有約四成晚期患者能順利讓腫瘤縮小一半以上,目前難以預測患者化療的效果。臨床觀察,男女的化療反應率沒有差異,但年長者、失能臥床者的化療反應率往往較差。研究:搭配熱療 增加療效國外研究顯示,患者同時接受化療與腫瘤熱療法(Hyperthermia),可增加化療藥物反應率。賴基銘表示,熱療法適用腫瘤在骨盆腔或後腹腔患者,由機器從體外聚焦加熱,腫瘤在攝氏43度以上開始死亡,溫度愈高,凋亡時間愈快。再者,腫瘤附近區域升溫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讓化療藥物容易被吸收,提升療效。臨床建議,腫瘤在骨盆腔與下腹腔的患者,可考慮自費在化療前後兩小時、甚至化療時使用熱療法,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增加藥物穿透性,提升療效。至於治療後復發,又可分為局部復發與遠端轉移。賴基銘表示,理論上,局部復發患者可能需要先切除轉移腫瘤,再進行局部放療;遠端轉移患者則需要進行化療。但醫界普遍認為,即使乍看無遠端轉移,很可能是尚未觀察到,仍建議化療。若先前未作過化療,FOLFOX或FOLFIRI均可選擇,若用過其中一種,應嘗試另種組合。接受免疫療法 去年僅兩位另外,對於近年倍受矚目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賴基銘表示,對大腸直腸癌患者來說,需帶有基因型「MSI-H(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high)才有治療效果,反應率約一成五,由於患者人數少,約占所有療法都失敗的5%至10%,臨床應用也少,根據去年度衛福部國健署癌症登記報告,全台僅兩名女性接受免疫治療。
-
2019-12-13 性愛.性福教戰
是否早洩 須符3條件
研究顯示,有五分之一女性曾因在意男友早洩而分手,台灣男性學醫學會理事長張宏江提醒,早洩不是慢性病,也和年齡無關,高達三分之一男性都有經驗,如果狀況頻繁卻放任不處理,很容易造成心理壓力、影響親密關係。建議男性勇敢就醫、積極治療。練氣功吃補品 未必改善張宏江表示,2015年有跨國研究針對義大利、墨西哥、南韓各約500名女性調查,發現義大利女性23%、墨西哥38%、南韓18%曾因性生活有早洩問題而「放生」男友。亞太地區調查發現,八成的早洩男先嘗試偏方,認為早洩只是身體不好,靠練氣功、運動、吃補品就能改善,即便無效,還是會持續嘗試長達二至三年半,才會相信這些做法根本沒用。發現傳統療法沒用,終於走進診間,男性對於早洩還是難以啟齒。張宏江說,他常遇到男性在診間顧左右而言他,先用一些「晚上尿比較多」或不舉、冷感之類的話題,來試探醫師和護理師的反應,話題繞一大圈,才趁護理師暫時離席小聲說「最近比較快…」。失去自信 逃避感情關係張宏江表示,早洩可以改善,若放任不管可能導致親密關係及雙方心理健康受損。男性擔憂表現不好,影響伴侶滿足,甚至失去自信、逃避感情關係、衍生憂鬱症;女性則誤以為男性對自己沒興趣,擔心是自己的問題,不滿意卻又擔心傷害對方感受。他曾經治療一名卅多歲企業接班人,雖然勃起正常也很想生小孩,卻因早洩導致性生活不和諧,丈夫寧願自慰也不想做愛,夫妻關係降至冰點,經過藥物治療及三個月門診追蹤,夫妻一起接受會談和教育,終於恢復正常滿意的性生活。攝護腺發炎 會導致早洩張宏江表示,早洩的診斷必須同時符合三項條件:無法控制太快射精、造成心理壓力、造成性生活雙方困擾。導致早洩的常見原因包括攝護腺發炎,發炎物質導致局部神經過度敏感而容易早洩,也有人因為勃起功能障礙,因擔心勃起時間不夠長,衍生心理壓力而早洩。治療攝護腺發炎、勃起功能障礙的同時,早洩也有多種療法可試。張宏江表示,目前實證支持的療法包括行為療法、心理治療,延長射精時間的麻醉型軟膏或噴霧,還有抑制血清素回收的口服藥。行為療法需要伴侶共同努力,學習在性行為過程中控制射精的小技巧,例如在快射精前捏住龜頭,或改用男性被動的體位。早洩服藥  先與醫師討論口服藥可以提高大腦血清素濃度,調節神經反應,在性行為前一小時服用,大約用藥六至十二次後,射精的前驅時間可延長至三分鐘以上,有效改善性生活滿意度,不過,早洩治療用藥尚無健保給付。此外,早洩用藥會增強抗凝血劑作用,用藥者需注意水分攝取,否則易出現低血壓或暈眩等副作用。張宏江建議,服用其他藥物或慢性病的患者,用藥前應該與醫師及藥師討論。張宏江提醒,早洩患者出現勃起功能障礙風險也高,根據今年調查937位平均41歲男性,發現早洩同時罹患勃起功能障礙風險,是非早洩者12.7倍。張宏江說,勃起功能障礙發生率隨年齡增加,可以在疲軟狀態射精,但影響性生活滿意度,更重要的是可能代表本身有糖尿病而不自覺。張宏江表示,糖尿病衍生的神經及血管病變,是勃起功能障礙的重要成因,許多年輕人已有糖尿病不自覺,勃起功能障礙是值得留意的警訊,建議勃起功能障礙患者一併檢查血糖,把血糖控制好,才能治本。
-
2019-12-12 新聞.杏林.診間
「醫界雷公」陳楷模辭世 享壽91歲
國泰醫院發表聲明,前任院長陳楷模12月6日辭世,享壽91歲。院方轉達家屬低調治喪心願,代表家屬感謝媒體及外界關心。陳楷模在醫界有雷公之稱,12月17日舉行告別式。陳楷模曾任國泰醫院院長、總統府資政,也是台中監獄受刑人陳水扁擔任總統時,為總統醫療小組召集人,早年參與連體嬰忠仁、忠義分割手術、創立全台第一個乳癌病友團體,晚年不改雷公本色,批判健保給付制度使外科醫療無法傳承,讓外科手術死亡病例增加。1929年出生的陳楷模,在醫界輩分極高,國內許多外科名醫都是他的學生,包括亞東醫院前院長朱樹勳、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親民黨副主席張昭雄、林口長庚醫院前院長陳敏夫及滯留海外未歸的新光醫院副院長黃芳彥等。張金堅是陳楷模指導的第一位博士班學生。張金堅回憶,陳楷模處事兇悍,要求嚴格,說話大聲,罵人大聲,所以被稱為雷公,但因個性耿直,行事有原則,在台大期間扮演改革者,曾任台大醫院急診處、麻醉科和外科主任,推動國內心臟及肝臟移植,把骨科從外科部獨立出來。陳楷模早年與陳水扁家關係極深,吳淑珍發生車禍,從中部轉診至台大時,雙腳已經不能動,胸腔受傷,有生命危險。許多醫師對於要不要動刀,感到猶疑,陳楷模決定救人優先,從此奠定與扁家的長年友誼。陳楷模在陳水扁任總統時,批判醫界手術、檢驗浮濫亂象,認為這樣下去健保絕對會倒。國內第一個乳癌病友團體,由陳楷模發起,1986年3月成立,就是現在台大真善美俱樂部的前身。
-
2019-12-11 科別.骨科.復健
皮膚長乾癬竟是關節炎「乾癬性關節炎」和一般關節痠痛怎區分?
今年三十多歲的蕭先生,職業是一名駕駛,身為乾癬患者的他,由於病徵僅限額頭四周,平時以瀏海蓋住掩人耳目,倒也不以為意,直到近日正值籌備婚禮的倒數階段,他突然發指甲邊緣陸續出現紅疹,嚴重影響外觀及信心,蕭先生這才就醫檢查。經醫師替蕭先生進行X光及超音波檢查後,確診為「乾癬性關節炎」。原以為是皮膚問題不以為意,現在卻併發關節炎,讓蕭先生轉而積極接受治療,起初半年先以口服藥物,但治療效果並不理想,所幸置換生物製劑後,病症獲得改善。生物製劑是針對全身作用,可治療乾癬、皮膚、指甲、關節,且施打生物製劑可以預防日後相關共病發生的機率。罹患乾癬一定會併發乾癬性關節炎嗎?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皮膚科林聖堯醫師指出,近年來發現,乾癬罹患關節炎的患者其實不在少數,雖然乾癬患者不一定會併發乾癬性關節炎,但是一旦罹病,關節炎會持續進展,若未及早發現治療,恐造成骨頭、關節造成持續且不可逆的傷害。醫師提醒,如出現指甲病徵、早上起床下背痛、關節疼痛等皆是乾癬性關節炎的疑似病癥,建議應諮詢專科醫師著手進一步檢查,以評估其乾癬性關節炎風險。乾癬性關節炎初期常會有哪些症狀? 林聖堯醫師指出,乾癬性關節炎可能不會痛,醫師會從指甲有沒有變化開始診斷,初期指甲變化會有點類似灰指甲;再來指甲表面會有小小的坑洞,這是蠻特異性的表現。指甲坑洞有時需要比較強一點的光線,或者不同角度去觀察才會看的到。接著檢查指甲邊緣有沒有紅疹,若有的話,可能離指甲最近的關節按壓會疼痛。 醫師會詢問早上起床會不會腰痠背痛,主要是中間偏下的下背痛,隨著時間接近中午,症狀會逐漸緩解。大部分關節疼痛的患者並不會馬上跟乾癬聯想在一起,最近遇過一個案例以為自己是足底筋膜炎,但其實是乾癬性關節炎,因乾癬性關節炎有時在阿基里斯肌腱附著點會有發炎現象。如有這些症狀會懷疑是否為乾癬性關節炎,不過還是需要進一步抽血、觸診、X光檢查、超音波檢查。乾癬性關節炎和一般的關節痠痛要如何區分?林聖堯醫師解釋,判斷上會看關節炎發作的部位,類風濕性關節炎是雙側對稱為主,乾癬性關節炎通常是單邊;其次,乾癬性關節炎有好發部位,如阿基里斯腱、離指甲最近的指關節、手肘、肩膀、腳踝等皆較常見,若按壓感到疼痛,醫師將安排進一步的檢查。 乾癬性關節炎能否根治?變形關節能否復原?「乾癬性關節炎可以控制,傳統藥物通常效果不錯,但若反應不佳的患者就需要使用新的藥物,例如生物製劑。」林聖堯醫師說,「乾癬性關節炎若未積極治療,2年內高達47%會出現不可逆的關節變形,破壞速度比類風濕性關節炎還快。且關節變形一旦發生就無法恢復,症狀會一直存在,甚至若沒有治療會更加嚴重,所以醫師會建議及早診斷及早治療,將症狀降到最低,控制在穩定狀況。」皮膚乾癬跟乾癬性關節炎可同時治療,通常患者會主動就醫是希望將皮膚乾癬治療好,因乾癬範圍太大會影響外觀讓患者自信心受損。民眾平時可多注意早上起床會不會下背痛,有沒有其他關節會疼痛等,若懷疑是乾癬性關節炎,應盡快就診治療。除了乾癬性關節炎,乾癬還有哪些常見的共病?林聖堯醫師強調,乾癬並非單純皮膚病,而是「全身性的發炎疾病」所以千萬不能輕忽!因為有發炎因子在體內循環,可能會攻擊皮膚、關節、腸胃道、心血管、甚至眼睛,所以乾癬患者可能出現皮膚表現、關節炎,部分患者會有腸胃道症狀,像是腸躁症、潰瘍性腸炎(Ulcerative Colitis),或眼睛症狀,如虹彩炎。大部分都是先有乾癬,才併發其他症狀。乾癬性關節炎的治療方式有哪些?是否需長期治療?治療乾癬性關節炎一般先由口服藥開始,有免疫抑制劑、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NSAIDs),治療一段時間後,若效果不彰的話,方可申請生物製劑治療,乾癬性關節炎需長期治療。目前要申請通過才有健保給付,自費使用的價格會比較高。飲食習慣、抽菸、喝酒是否對乾癬性關節炎有影響?林聖堯醫師提醒,抽菸、喝酒會讓乾癬惡化,務必要避免。且應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不要熬夜,千萬不能因有生物製劑治療就持續抽菸、喝酒、熬夜,這樣很可能讓症狀再次惡化。飲食上會建議減少糖分攝取。據動物實驗顯示,給予高糖、高脂(西方)飲食的那組老鼠,乾癬惡化最明顯。 一般建議乾癬患者飲食應保持清淡、少油、少糖,不要隨意進補,有加米酒的料理也盡量避免。至於患者很在意的蝦蟹類,目前未有明確證據顯示會令乾癬惡化,故這部分不用刻意忌口。林聖堯醫師呼籲由於肥胖恐造成乾癬惡化,不只治療效果變差,也容易造成三高的問題,建議大家應培養規律運動習慣,並維持理想體重。最重要的是與醫師密切配合,才能穩定病情,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化癬為夷)!原文:乾癬性關節炎,保養重點看清楚搜尋附近的診所:內科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
-
2019-12-11 醫聲.肝病清除
C肝篩檢/拚C肝治療 別忘了B肝
C肝新藥上市翻轉過去治療困難,讓「消除C肝」成為重點政策,但台灣肝病醫療策進會提醒,別讓肝病治療顧C肝、失B肝。專家指出,B肝健保用藥條件對部分患者較嚴苛,無肝硬化者治療三年後也必須無條件停止給付,臨床偶見患者停藥後嚴重急性發作,期望健保能放寬給付條件。健保署長李伯璋指出,B肝和C肝防治一樣重要,B肝無法治癒,部分患者必須持續投藥,但由於施行新生兒接種疫苗政策,B肝新病人有減少的趨勢。李伯璋指出,歡迎相關學會提出B肝給付修正建議,健保署將進一步討論。B、C肝防治一樣重要肝策會長高嘉宏說,過去C肝只能用干擾素,加上口服抗病毒藥物雷巴威林輔助,步驟多且副作用高。直到全新口服藥物上市,各期別C肝患者皆可治療,副作用少且病人接受度高,療程二至三個月,治癒率甚至高達98%。高嘉宏說,C肝治療因此成為重要話題,健保從有條件給付新藥,轉變為是否肝臟纖維化,只要C肝病毒陽性,就可納入治療對象。肝策會也將推動多年的「全民回肝」計畫改為「全篩全治救肝單」,擴大C肝篩檢與治療。另外,衛福部長陳時中喊出「2025消除C肝」,不只醫學中心動起來,串聯鄰近基層診所的雙向轉診制度,共同投入C肝治療。今年稅制調整後,基層診所也積極參與。衛福部明年更擬編82億元,造福六萬名感染者。找出感染者 需地方援手但找出感染者是篩檢工作的挑戰。高嘉宏說,C肝病人以高齡者為大宗,當交通不便又無人接送,他們不可能走進醫療院所做篩檢。有醫院安排「外展門診」,希望提供一站式篩檢,抽血後立即看結果,確定感染就開藥。「這其實相當辛苦。」高嘉宏解釋,外展門診需要人力,若沒有抽血驗到病毒陽性,也無法獲得健保給付。此外,深入村里家戶其實更好,但對醫院團隊是艱困挑戰,有賴地方政府奧援。高嘉宏建議,應再多編列媒體預算,宣導C肝治療的重要,且宣導必須「接地氣」,有人力、有錢、有正確衛教資訊,才有可能找到隱藏在社區或偏鄉的感染者,達成消除C肝願景。但高嘉宏也指出,即便衛福部編列不少C肝治療預算,大部分投注於昂貴的藥物給付,而非預防篩檢和個案管理的支持。以台大醫院團隊為例,個管師僅一人,但必須追蹤將近八千名的B、C肝患者。此外,有的地方政府和民間團體為篩檢派出人力、付出財力,但篩檢資料仍需好好整理運用,避免重複篩檢的浪費。健保給付 對部分患者嚴苛消除C肝固然重要,但高嘉宏提醒,B肝治療也不可忽略。高嘉宏指出,B肝與C肝治療條件不同,B肝目前僅能藥物控制、無法治癒,但健保給付對部分患者嚴苛,例如要求患者肝功能指數(GPT)大於兩倍以上,且超過三個月。患者若纖維化明顯,但肝臟發炎情形不高,很難達到給付條件。此外,健保給付也規定部分患者治療三年後,若無肝硬化即無條件停藥。「臨床偶見患者停藥後嚴重的急性發作,甚至發生猛爆性肝炎。」停藥後 3至4成復發高嘉宏說,認真服藥的患者大多不會復發,但停藥半年,臨床發現有三至四成復發風險。若病人擔心復發改自費用藥,每月至少三千元,長期對患者是負擔。他建議修正健保給付條件,例如B肝表面抗原低到一定程度再停藥,降低復發風險。除了不要顧C肝、失B肝,高嘉宏也特別提到「脂肪肝」防治,由於與生活皆習慣較有關係,有必要從減重、飲食控制和運動處方下手,降低脂肪肝對健康的危害。高嘉宏說,「這是我們的長遠目標:打造一個沒有肝病的美麗島。」 編輯推薦 別再將錢尿到馬桶裡!維他命只是創造「很貴的尿液」 羽絨衣手洗還是丟洗衣機?日本家事達人:脫完水放這個,衣物更快乾
-
2019-12-11 科別.感染科
管理抗生素 2關鍵步驟
抗藥性細菌比率不斷上升,抗生素管理是重要手段。感染症醫學會將抗生素處方複核制列為重要政策,希望健保可以給付急重症病人感控費用。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黃立民指出,希望各大醫院更加落實感控政策,也希望抗生素處方能事先複核,並提高健保給付;韓國已實行病人自付感控費用,在台灣可行性不高,希望健保針對重症病房,給付病人日支感控費。疾管署在醫院推動「台灣國家級抗生素管理計畫」,藉由電腦醫囑提示、感染科醫師審核把關,讓第一線臨床醫師選擇最適合的抗生素。黃立民說,台大即針對有疑義的抗生素處方雙向討論。林口長庚採取「抗生素線上審核系統」,醫師開立管制性抗生素處方,在等待細菌培養結果期間,電腦系統會通知管理醫師在四十八小時內審核,若審核不通過,管理醫師會詳述原因及建議用藥。二○一三年到二○一七年,林口長庚每年平均審核十萬九千四百八十七件抗生素處方,建議修改比率為百分之十五點二,其中有八成一醫師會修正處方,二成八將抗生素降階使用,一成六甚至停用。林口長庚感染科主治醫師黃景泰指出,即時溝通、雙向回饋,可在確保病人安全前提下使用抗生素。
-
2019-12-11 科別.感染科
避免抗藥性/抗生素預付概念 國外討論可行性
健保大數據統計,基層診所是開立部分抗生素最多的地方,但簡表申報只占二成多。在民眾不知情或未依醫囑使用抗生素,衍生抗藥性問題愈來愈多,長年下來恐無藥可用。健保署今年出版「走向雲端,醫病雙贏─健保改革日記」中,明確點出簡表申報用藥量比實際藥量落差大,以口服氟化恩菎類抗生素(fluoroquinolones)為例,二○一五到二○一七年用量,銷售量最高是「ofloxacin」口服錠劑兩百毫克,三年總銷售量六千四百萬顆,診所銷售量為四千三百萬顆,占總量六成七,特約藥局為一千七百萬顆,占二成六,地區醫院約三百萬顆,占百分之五,醫學中心約十五萬顆,占百分之零二,區域醫院為廿二萬顆,占百分之零三。但近三年健保申報醫令量,與藥商銷售量剛好相反,醫學中心為六成六、區域醫院九成四、地區醫院百分之一八、基層診所二成三、特約藥局只有百分之十四,基層診所用量最大,申報量卻幾乎倒數。健保署長李伯璋認為,簡表免除審查,直接給付固定額度,六成六診所處方箋用簡表申報,但制度已造成藥物管理及民眾用藥漏洞,近年醫界屢次反應抗生素抗藥性問題。簡表申報是否廢除?李伯璋表示將持續與醫事團體溝通,抗生素用藥得靠「教育」,醫學會要給治療指引,在健保給付新藥上請感染科醫師審核,醫界反應奎諾酮類的抗生素應放寬使用,也傾向彈性處理。避免細菌強大到無藥可醫,藥廠又不願投入研發,有些國家未雨繆謀,英國國民健康署(NHS)與國家健康與照顧卓越研究院(NICE),正測試抗生素預付概念,就像Netflix的訂閱支付模式,透過認購預付促進藥廠開發新藥,美國FDA也在研究監控及補貼津貼的方式。李伯璋指出,台灣尚未有相關計畫,有待長遠規畫。推薦閱讀:● 避免抗藥性/管理抗生素雙管齊下 處方複核增感控費用● 避免抗藥性/社區黴漿菌抗藥性增 院內超級細菌隱身
-
2019-12-11 醫療.感染科
避免抗藥性/管理抗生素雙管齊下 處方複核增感控費用
抗藥性細菌比率不斷上升,抗生素管理是重要手段。雖然感染控制已列醫院評鑑,但各大醫院採行精實政策。衛福部疾管署已與醫學會合作推出抗生素使用指引,感染症醫學會則將抗生素處方複核制列為重要政策,希望健保可以給付急重症病人感控費用。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黃立民指出,抗藥性細菌需積極面對,目前有兩大重點,一是希望各大醫院更加落實感控政策,二是希望抗生素處方能事先複核,並提高健保給付;韓國已實行病人自付感控費用,但在台灣的可行性不高,希望健保針對急重症病房,給付日支感控費用。疾管署在醫院推動台灣國家級抗生素管理計畫(ASP),藉由電腦醫囑提示、感染科醫師審核等把關,在充分佐證下,讓第一線臨床醫師選擇最適合的抗生素。黃立民說,目前台大針對有疑義的抗生素處方進行雙向溝通討論。林口長庚則採「抗生素線上審核系統」,當醫師開立管制性抗生素處方時,輸入資料後,在等待細菌培養結果出爐期間,電腦系統會通知管理醫師在四十八小時內審核,若審核不通過,管理醫師會詳述原因及建議用藥。從二○一三年到二○一七年,林口長庚每年平均進行十萬九千四百八十七件抗生素處方審核,審核醫師建議修改比率為百分之十五點二,約一萬六千六百十二件,其中逾八成一原處方醫師會遵從管理醫師建議修正,修正處方中有二成八會將抗生素降階使用,一成六甚至停止抗生素使用。林口長庚內科部感染科主治醫師黃景泰指出,即時溝通、雙向回饋,可在確保病人安全前提下,使用抗生素可適時降階、及時停藥。推薦閱讀:● 避免抗藥性/社區黴漿菌抗藥性增 院內超級細菌隱身● 避免抗藥性/抗生素預付概念 國外討論可行性
-
2019-12-09 癌症.抗癌新知
預防性治療 淋巴癌患者B肝復發機率大降
淋巴癌患者若同時帶有B肝,治療過程中恐有B肝再度復發機率。國衛院、台大醫院團隊共同合作發現,若在淋巴癌治療初期進行預防性B肝抗病毒治療,既能大幅降低B肝復發率,從常規的20%降至2.5%。若以每年治療1234名患者估算,每年約可省下1200萬元。台灣癌症登記資料顯示,每年約3500人罹患淋巴癌,為國人癌症十大死因第九名。淋巴癌於初期症狀與感冒相似,像是發燒、咳嗽等,容易輕忽。目前淋巴癌常見的治療方式為化學治療,如果患者為B型肝炎帶原者,則需同時接受預防性抗病毒治療,來避免因病毒活化而引發猛爆性肝炎或肝衰竭等併發症。如果這些淋巴癌患者曾感染過B肝但目前已非帶原者,約有10%至30%在治療淋巴癌的過程中,會導致B肝再次復發,嚴重者甚至會引發肝功能失代償、造成死亡。研究團隊針對曾感染過B肝的淋巴癌患者,提出「常規B型肝炎病毒量檢測」及「預防性B型肝炎抗病毒治療」兩種改善策略。計畫主持人、國衛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鄒小蕙表示,前者是先透過定期追蹤B型肝炎病毒量,等B肝復發再進行B肝抗病毒治療;後者則是在進行淋巴癌化學治療時,同時安排預防性B肝抗病毒治療,分短期六個月及長期一年兩種療程,觀察其差異。結果發現,比起常規治療策略,預防性的治療策略對短期療程的患者B肝復發機率,從常規的20%大幅降低至2.5%外,也遠低於現行策略的55%,且每人一年能省下9480元醫療費用。鄒小蕙說,若能能採取主動的預防策略,及早進行預防性B型肝炎抗病毒治療,就能讓淋巴癌患者免受B型肝炎復發之苦,希望供政府單位未來在健保給付討論時,政策上的參考。
-
2019-12-08 科別.耳鼻喉
為何過敏容易在清晨發作?耳鼻喉科醫師教你改善方式
一起床就哈啾連連,為什麼過敏特別容易在清晨發作,有無改善方式?衛福部嘉義醫院耳鼻喉科醫師張耕閤說,許多過敏性鼻炎的症狀容易在清晨或早上起床時發生,小孩若症狀嚴重,甚至會因為鼻炎造成鼻水倒流,整個晚上持續夜咳,父母與小孩都無法安眠。鼻涕倒流夜咳 嚴重影響睡眠造成夜間症狀的原因,像是晚上溫差變化,造成鼻腔黏膜刺激;枕頭棉被中的塵蟎等過敏原,也可能刺激鼻腔黏膜。以上兩者容易造成鼻黏膜腫脹導致鼻塞,鼻水分泌變多,躺著睡覺時,鼻水往後倒流到咽喉,導致咳嗽。如果鼻水倒流導致夜咳,可以服用抗組織胺,或者加上類固醇鼻噴劑使用。但有些患者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或服藥後鼻水反而變黏稠,塞在鼻腔後端,更不舒服,這時可以考慮使用洗鼻的方式清除鼻腔分泌物,尤其是小孩子夜咳,常常對藥物治療反應較差,洗鼻後呼吸通暢,減少過敏原刺激,有需要的時候可以考慮輔以藥物或噴劑。清潔注意死角 可用防被套張耕閤說,一般常見的過敏原,以健保給付的36項過敏原為例,分為「食物性過敏原」與「吸入性過敏原」兩大類。食物性過敏原像是螃蟹、蝦子、蛋黃、蛋白等等;吸入性過敏原像是蟑螂、塵蟎、貓毛、狗毛等動物掉落的皮屑、排泄物等,因為很輕,會飄在空氣中,被鼻腔吸入造成過敏反應產生。日常生活如何避開這些過敏原?張耕閤建議,根據過敏原的種類,在環境清潔上可以加強改善,可使用抗塵蟎被套、抗塵蟎清潔噴劑和空氣清淨機等,以減少過敏原的刺激。另外,電風扇葉片上、冷氣機出風口、洗衣機水槽旁的空間,都是容易積存過敏原的地方,應定期清潔。使用空氣清淨機也可以減少漂浮在空氣中的過敏原。溫差過敏患者 注意溫度設定張耕閤說,一般季節交替時較容易出現鼻過敏症狀,要看患者屬於哪種類型。有人對於某種特定過敏原過敏,如季節轉變會有花粉的問題,有人則是單純因為溫差變化,造成鼻黏膜反應,也有人兩者都有,這部份可以配合抽血檢驗、理學檢查還有病史詢問等來判斷。溫差變化所造成鼻炎較難預防,但像是夏天進入冷氣房中睡覺時,可以先將溫度設定高一點,如27度,等5到10分鐘已經習慣這個溫度後,再往下調整,鼻腔因溫差造成的症狀也可以因此改善。如果是因為過敏原刺激,可以考慮使用洗鼻方式來保健鼻腔,減少吸入性過敏原存留在鼻腔造成的影響,外出戴口罩可減少吸入性過敏原的刺激。洗鼻方式保健 清除過敏原張耕閤與長庚醫院中西醫藥研發團隊合力研發出「精研草本淨鼻法」,利用天然具抗發炎的草本素材,經過基礎研究調配出最佳組合,製作而成的草本洗鼻液,其外觀金黃透明,口感甘甜味道清香,使用此草本洗鼻液洗鼻,除了本身具有的物理性清潔效果外,洗鼻後殘留在鼻腔的草本精華,還可以持續舒緩鼻腔,讓療效持續。張耕閤說,使用草本液洗鼻,還能將鼻腔黏稠分泌物以及所沾附的細菌、灰塵及過敏原清除掉,有效改善鼻塞鼻倒流症狀,藉由「先軟化分泌物再清潔之」的洗鼻過程,重建呼吸道健康。抽血測過敏原 五歲後較準確過敏患者有必要抽血檢測過敏原嗎?張耕閤說,如果有鼻炎相關症狀,在診斷時可以考慮作抽血檢測過敏指數與可能的過敏原,配合理學檢查還有臨床症狀,可以較精確的診斷患者是否為過敏性鼻炎,三歲以上可以作此檢查,五歲後再作準確度更高。抽血檢測可知道患者對哪些食物性或吸入性過敏原有反應,依照反應的強度一般分成四個等級,第四級為最高級,最強烈,更需要避免接觸造成過敏症狀的食物或物質等。至於非過敏性鼻炎就不是因為過敏原的刺激,常見的原因是溫差變化造成物理性受體的刺激、化學物質的直接刺激,像是空汙粉塵、煙、油漆等化學物質等,還有就是藥物造成的副作用。
-
2019-12-04 科別.泌尿腎臟
「洗腎王國」在台灣 5字口訣「泡水高貧倦」可防腎病
台灣人罹患腎臟病比例世界第一,被稱「洗腎王國」,腎臟病也是健保給付最花錢的疾病。宜蘭縣政府與國際扶輪社、腎臟病防治基金會合作展開預防計畫,這周日在宜蘭市中山國小小巨蛋(和睦路)提供300位民眾免費腎臟病篩檢,安排專科醫師講座。衛福部資料顯示,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為國人2018年十大死因第九名,台灣洗腎人口高達9萬人,末期腎臟病的盛行率和發生率皆為世界第一,給付慢性腎臟病高達513.78億元,占健保總額近7%,就醫人數36萬4000人,醫療費用一年燒掉449億元,相當可觀。今天在腎臟病防治宣導會中,財團法人腎臟病防治基金會表示,腎臟病是不可逆的,難以治癒,只能盡量減緩惡化的速度,所以民眾要記得5字口訣「泡水高貧倦」。泡指的是泡泡尿,尿尿結束之後會有尿蛋白浮在水面上,水腫是因為腎臟病的尿排不出去,所以會造成全身水腫,此外容易伴隨著高血壓,而且因為腎臟病影響血紅素的生成,所以也容易貧血,毒素累積更造成整個人疲倦。民眾必須謹記這五大症狀,一旦出現,馬上找醫生治療,避免惡化成腎臟疾病。「出奇制腎、百戰百勝」免費腎臟病篩檢暨衛教講座本月8日登場,活動由國際扶輪3490地區主辦,備有早餐給空腹抽血與驗尿篩檢民眾,還準備許多贈品與抽獎品,讓全程參與活動的民眾進行搶答抽獎。民眾完成抽血及驗尿後,一個月內會收到財團法人腎臟病防治基金會寄發的篩檢結果報告,若有異常並導入電話關懷系統,協助民眾就近到醫療院所就醫及追蹤個案狀況。當天也安排衛教宣導講座,邀請羅東博愛醫院內科部兼腎臟內科主任陳俊達及財團法人腎臟病防治基金會吳苡璉衛教師講「腎利人生」、「旗開得腎」,穿插有獎徵答。
-
2019-12-03 醫聲.罕見疾病
罕病健保給付/男換腎誘發罕見尿毒症 腎又衰竭
一名50多歲男子因腎衰竭,長年飽受洗腎之苦,姊姊捐腎相救,移植後手術成功,他小便順暢,但關傷口時移植腎竟出現局部淤斑,經緊急處理後病情穩定,移植腎切片檢查卻發現,竟是罕病「非典型溶血性尿毒症候群(aHUS)」,雖積極治療,腎臟仍惡化衰竭。台中榮總腎臟科主任陳呈旭表示,非典型溶血性尿毒症候群是一種先天補體系統病變的疾病,當人體面臨外來刺激時,補體系統會活化反應,但aHUS患者天生缺乏補體調控因子,因此補體系統啟動後會異常活化,嚴重造成全身性血管內皮受損,導致器官衰竭。一般來說,感染、懷孕、手術、補體缺乏,都可能誘發aHUS,該名患者可能因換腎手術,捐贈者異體抗原呈現給他(受贈者)免疫系統,促使補體系統活化,因缺乏調控剎車造成惡化。陳呈旭表示,aHUS尚未發作時無法察覺,一旦發生血管內皮破壞,會造成血管壞到哪、栓塞到哪,除腎臟外,嚴重還會造成心臟衰竭、腦中風等急重症。aHUS天價藥費納給付治療上,傳統僅能靠血漿置換術等支持性療法(俗稱的換血),但有時療效不佳。這幾年,注射型藥物「末端補體抑制劑」問世,可抑制補體系統,控制疾病進程,有效降低洗腎率及死亡率,但一年藥費高達千萬元,「賣房子也不夠付」,健保6月將該藥納入給付 。陳呈旭提醒,末端補體抑制劑可能造成免疫力下降,患者在接受治療前,務必先接種腦膜炎、肺炎鏈球菌疫苗,減少伺機性感染風險。
-
2019-12-03 新聞.健康知識+
定期全身健檢無法減少死亡率?醫師4點詳盡分析
近日演藝圈最大的新聞是,男星高以翔不幸在工作時猝逝。其中有個報導的標題是:「高以翔驚傳猝逝!經紀公司老闆痛哭:才剛做健康檢查」。坦白說就算不是剛做完健檢,這樣年輕健康的人突然猝逝很難不令人感到意外。但這篇新聞的下標確實點出了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定期身體健康檢查,是否真的能降低死亡率呢?健檢到底有沒有用?這個問題不僅很難三言兩語下結論,而且也非常敏感。筆者本人平常也會在醫院的健檢中心工作。如果說健檢當然有用,好像是在變相推銷。但假如說健檢沒用,引起的爭議就更大了。我們今天要討論的主題並非健檢是否絕對必要,而是試著解答前面這個單純的問題。當然在最後,我們會根據問題的答案,給大家一個行動的參考。定期健檢與總死亡率:鐵證如山我們做健康檢查的目的,不外乎就是八個字:「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小問題早點解決,才不會變成大問題,在病入膏肓之前阻止一切惡化的機會,這很合理吧?既然人人都是因為「怕死」才做檢查,所以當我們要給健康檢查的績效給一個標準,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死亡率。如果接受檢查的人,死亡率可以獲得改善,那就代表健康檢查提供了正面的保護作用。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不難找,因為已經有很多醫學文獻探討過了。在 2012 年,權威的考科藍系統回顧(Cochrane systematic review)做了一篇收錄 14 篇研究,多達十八萬參與者的統合分析(全文連結在此),結論是不論是總死亡率、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比如心臟病、腦中風)、甚至癌症死亡率,三者都缺乏顯著的差異。如果細看資料,這些指標不只是沒有達到統計學的顯著,風險值(risk ratio)都只在 0.99 到 1.03 之間,可以說基本上是有做沒做都完全一樣。而在這個研究中,接受健檢後最顯著的變化則是得到的診斷增加了 20%。這個意思是說,大約每五個人就有一位,在做完健康檢查會被告知有建議要追蹤處理的「異常」。即便如此,這個成果卻無法因而改善死亡率。看到這邊大家可能會想,所以健檢做跟不做都沒差囉?甚至還會有人忿忿不平的覺得這些錢好像都丟到了水裡。上段我們只交代科學研究的結論,但我們還需要去考慮背後的理由,才能知道之後該怎麼做。之所以健檢沒有辦法減少死亡率,有幾個主要的原因:1.百尺竿頭,難以進步:通常做健檢的人都以中年以下族群為主,而且經濟也比較好,可以說這些人身體本來就相對健康。在一次檢查中,找到性命攸關的問題,並且剛好又能夠處理,這樣的機率並不高。2.不是每種病都能「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這段話其實有兩個前提,就是這個病很容易被早期診斷,而且發現後還能夠有效治療。以大腸癌為例,早期大腸癌很容易藉由糞便檢查與大腸鏡探測得到,也可以經由內視鏡或手術切除痊癒。但像是許多人聞風色變的胰臟癌,目前醫學上仍然沒有一個公認的定期檢查可以有效篩檢。即使是相對早期的胰臟癌,也比大腸癌難對付的多;而且胰臟癌手術更是大刀中的大刀,這些因素使得胰臟癌並不存在早診早治的條件。3.人都會死,但死因各有不同:糞便潛血與大腸鏡可以減少大腸癌的死亡率,這是有堅實科學證據的。但即使躲過台灣排名第一的癌症,後面還有十幾種癌虎視眈眈;而惡性腫瘤雖然是十大死因第一名,但排行榜上也還有九種磨刀霍霍。用另一個方式來比喻,,我們不能因為買了一張樂透,就期待變成郭台銘。4.最簡單的道理做起來最難:事實上,健康檢查確實可以提醒我們許多重要的事情,但如果知道自己血壓偏高、開始有糖尿病,卻不願意在生活或醫療上做出相對應的改變,那意義仍然有限。很少有什麼健康的問題是簡單一場手術就解決,反而常常需要嚴格的自律才有效。前面看起來好像要降低死亡率難如登天,但其實比如戒菸、減重,這兩個動作就能確實有效的降低總死亡率,比任何補藥或健康食品更有效,只是說來容易做來難。理解「健檢」與「篩檢」的不同:前者像保險,後者能保命說了這麼多,也要平衡報導。筆者認為健檢就像是個人保險,只要能根據自己的需要跟預算去做安排,就會發揮它最大的作用;但如果期待靠買保險來賺錢,那很可能會因此失望。保險公司定價前早就精算過,大多數人買了特定保險可能永遠不會有需要理賠的那天;但對於買保險的個人,期待的是萬一天塌下來有得撐住。我們一定都聽過,身邊的朋友家人有在做了健檢之後找出問題成功治療的案例。和茫茫人海相比,這種故事發生的比例可能無法撼動統計上的趨勢。但如果真的遇到了,這種價值也不是當初檢查的費用可以衡量。秉持合理的期望跟心理準備,在可負擔範圍內去安排檢查,對個人來說還是很有意義的。還有一點必須特別強調。前面提到的健檢是大範圍,針對整體健康狀況的概略檢查;但對於有特定風險的民眾,確實存在一些可以大幅減少特定死亡率的篩檢措施。這就好像騎車戴安全帽、開車繫安全帶;針對特定的場合有些方法可以大幅提升安全跟意外的存活率。這種篩檢其實不少,比方:●50 歲以上民眾的定期糞便篩檢●21 歲以上女性接受子宮頸抹片●45 歲以上女性接受乳房攝影(有乳癌家族史則提前)●有 B 型、 C 型肝炎帶原、或是慢性肝病,在門診追蹤肝功能與超音波並治療這些措施在台灣都有健保給付或政府補助,幾乎不用付出什麼代價,卻可以減少相關疾病的死亡率。有點像是統一發票,不用付一毛錢,還有機會抽到大獎(只是還要花時間對發票,而且我從來都沒中過大獎)。認真的說,如果對健康在意的朋友,應該要非常重視這些篩檢。當然上面提到的只是其中一部分,比方對長期吸菸的中年人,低劑量電腦斷層也能增加早期肺癌的偵測率;這部分並沒有固定健保給付,但在自費健檢卻沒有任何限制。這邊做個小結,個人化、針對風險與經濟狀況量身打造的健康檢查,有它一定的價值,但也有它的極限。任何人都可能遇到不幸的意外事件,壽命也常常受到體質和基因的約束。但大多數的狀況,良好的生活習慣與自律,還有在真正遇到狀況時願意做出改變的動機,才是常保健康的最佳心態。有些看似毫不起眼的定期追蹤或篩檢,也可以小兵立大功,達到救人一命的效果。原文:葉人豪醫師部落格
-
2019-12-03 醫聲.罕見疾病
罕病健保給付/健保給付千萬藥費 非典型溶血性尿毒症病患福音
一名50多歲男子因腎衰竭,長年飽受洗腎之苦,獲姊姊捐腎相救。手術成功,小便如泉水般湧出,但關傷口時移植腎竟然出現局部淤斑,移植腎切片卻檢查發現,這竟是罕病「非典型溶血性尿毒症候群(aHUS)」,雖積極血漿置換、藥物治療,腎臟仍惡化衰竭。台中榮總腎臟科主任陳呈旭表示,非典型溶血性尿毒症候群是一種先天補體系統病變的疾病,當人體面臨外來刺激時,補體系統會活化反應。但aHUS患者天生缺乏補體調控因子,因此補體系統啟動後會異常活化,嚴重造成全身性血管內皮受損,導致器官衰竭。一般來說,感染、懷孕、手術、補體缺乏,都可能誘發aHUS。以該名中年男子為例,可能是因換腎手術,捐贈者異體抗原呈現給他(受贈者)免疫系統,促使補體系統活化,因缺乏調控煞車而造成惡化。陳呈旭表示,aHUS在尚未發作時無法察覺,一旦發生血管內皮破壞,造成「血管壞到哪,血管栓塞到哪」,除腎臟外,嚴重造成心臟衰竭、腦中風等急重症,被送至醫院,難以第一時間確診。陳呈旭提醒,若患者檢驗呈現血小板下降、溶血反應、器官受到侵害時,應進一步篩檢,做血液及基因檢查,釐清血栓性紫斑症與aHUS,早日發現、對症治療,把傷害減到最小。在治療上,傳統僅能靠血漿置換術等支持性療法,也就是俗稱「換血」,但有時療效不佳。這幾年,注射型藥物「末端補體抑制劑」問世,可抑制補體系統,控制疾病進程,有效降低洗腎率及死亡率,但一年藥費高達千萬元,「賣房子也不夠付」,所幸健保已於今6月將該藥納入給付 。儘管「末端補體抑制劑」治療效果不錯,但陳呈旭提醒,此藥可能造成免疫力下降,患者在接受治療前,務必先接種腦膜炎、肺炎鏈球菌疫苗,減少伺機性感染風險。
-
2019-12-03 科別.皮膚
乾癬老治不好 新療法改善病灶
乾癬難以根治,但生物製劑出現讓治療出現進展。一名全身長期受乾癬所苦的男導遊,原本再熱也穿長袖長褲帶團,以免病灶嚇壞團員,直到申請使用生物製劑後,病灶改善幾乎達100%,讓他不再避諱穿短褲短袖,生活和工作都更開心。收治個案的高雄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林尚宏表示,乾癬為皮膚免疫異常的發炎性疾病,當傳統外用藥、內服藥或照光治療對於乾癬療效不佳,生物製劑治療提供一線契機。近年生物製劑的出現是乾癬治療的一大進展。研究發現,抑制特定的發炎激素,例如TNF-α、介白素17(IL-17)或介白素-23(IL-23)等,有助治療乾癬。生物製劑即是以基因工程製成的單株抗體,可精準標記發炎激素,進行專一性的抑制作用。林尚宏說,生物製劑治療前需適當評估,因細胞激素為免疫系統中的一部分,當使用生物製劑治療時有可能增加感染風險,例如活化肺結核、B型肝炎或C型肝炎等。隨著研發突飛猛進,生物製劑也有新突破。林尚宏指出,目前知道介白素-23可調控Th17細胞分泌介白素-17,是乾癬致病主要的機轉,因此抑制上游的介白素-23或下游介白素-17的新型生物製劑,可用來治療中重度乾癬患者。臨床顯示,新型生物製劑注射16周後,約八至九成病人可達到75%的病灶改善,約六至七成病人可達90%改善,另有四至五成病人可達100%改善。林尚宏說,個案男子即是那半數獲得100%改善的患者。只是目前的生物製劑使用,健保申請為有條件給付。林尚宏表示,病人必須符合是乾癬診斷超過半年,且在接受兩種口服藥(各三個月)及照光治療超過三個月,療效仍不佳且病灶超過體表面積10%,才可申請健保給付的生物製劑。林尚宏提醒,現在的乾癬治療有很多藥物可以選擇,生物製劑也帶來好的病灶改善,但也需要患者配合醫師處方、維持正常作息、體重控制以及不要喝酒,才能維持療效,避免再次「點燃」發炎因子,使病灶捲土重來。
-
2019-11-29 科別.風溼過敏免疫
早上起床關節僵硬又疼痛 當心「自體免疫關節炎」
在免疫風濕病裡,關節炎是常見的表現,例如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乾癬性關節炎等。台大醫院免疫風濕科謝松洲醫師表示,大部分的風濕病都是從20歲以後或者青春期以後開始增加,類風濕性關節炎在30-50歲比較常見,僵直性脊椎炎可能是20歲左右就開始。大部分的風濕病都是女性比較多,像類風濕性關節炎可能會有6-8成的患者是女性,至於僵直性脊椎炎則有超過一半是男性。患者經常以反覆關節疼痛來表現,早晨起床時會感到僵硬不適,倘若沒有好好控制,會導致關節變形,影響工作和生活品質。針對類風濕性關節炎、乾癬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目前的治療方式大概有哪些?謝松洲醫師說明道,針對類風濕性關節炎、乾癬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等自體免疫疾病,目前治療是以傳統免疫調節藥物為主,但是傳統免疫調節藥物對部分疾病的效果較有限,對於疾病活性比較高的病患可能沒辦法控制得很穩定。從1990年代開始有各種生物製劑被開發出來,生物製劑的治療效果好,但是成本比較高,在健保給付方面就相對受限,由於藥物成本差距很大,所以基本上會以傳統免疫調節藥物為主。不過因為很多患者沒有在疾病早期就接受治療,如果疾病進展到一定程度後,疾病活性比較高又持續比較久,傳統免疫調節藥物的效果就比較有限,而需要藉助於標靶治療的生物製劑,會稱作「標靶治療」是因為藥理作用上能更精準地調控,會稱作「生物製劑」的是因為這類藥物得靠生物技術來製造,和經由化學反應合成的藥物不同。自體免疫疾病剛開始的時候患者經常會以為只是受傷或過勞疼痛,往往要到症狀較嚴重或持續一段時間才就醫。類風濕性關節炎如果疾病活性高,3-6個月關節就開始受損、變形,能夠愈早把疾病控制下來,後續產生破壞的風險就比較少。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在懷孕前,需要注意什麼?風濕病患者中女性占比較多數,在過去因為類風濕性關節炎控制不好,想要懷孕就比較困難,現在的治療進步很多,患者懷孕生育的比例相對以前高很多。懷孕過程中,免疫系統會做很多調控,容易讓病情出現變化,像紅斑性狼瘡在懷孕過程中復發惡化的機率比較高,至於類風濕性關節炎有部分患者在懷孕期間關節炎會較為改善,但有些患者還是有持續性關節炎。謝松洲醫師提醒道,乾癬性關節炎跟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用藥,有些在懷孕期間不適合使用,所以若準備懷孕,回診時務必告知醫師,才能事先調整藥物。懷孕期間停藥對患者有什麼影響?現在對免疫風濕病的治療觀念是希望病情愈平穩愈好,除非疾病已經穩定很長的時間,不然醫師還是會建議要維持一些基本用藥。有些患者因為擔心藥物影響胎兒所以擅自停藥,對病情穩定反而不利,尤其在懷孕期間這些疾病活性可能會改變,一定要密切追蹤。醫師會依照疾病活性,選擇適合懷孕期間使用的藥物。有些病患準備懷孕,就因為擔心而停藥,雖然病情不見得馬上就出現變化,但可能在幾個月後疾病惡化又剛好懷孕,幾個因素加在一起對健康的衝擊就很大。有些患者覺得藥物不安全就一直忍耐,可是關節變形了其實就回不來,懷孕期間所累積的破壞到後來即使病情控制好了可能也無法恢復。免疫系統在懷孕期間有較多變數,醫師會建議病患比平常更密切追蹤。懷孕期間停藥對胎兒有什麼影響?接受治療期間可以哺乳嗎?謝松洲醫師強調,媽媽的狀況愈穩定,懷孕期間就會愈平穩順利,媽媽如果疾病不穩定對胎兒一定有影響。健康是整體的,不可能媽媽疾病活性很高,胎兒卻完全不受影響。懷孕生產後,患者都很關心哺乳的問題,現在已經確認有些藥可以哺乳,有些藥則不建議。能否哺乳需要做相關研究,有臨床資料佐證,以確保安全性,傳統免疫調節藥物和生物製劑皆有能夠安全使用的藥物[1]。只要跟醫師好好討論,選擇合適的藥物,讓懷孕、哺乳期間病情都能穩定控制。除了使用藥物之外,日常生活及飲食上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項呢?謝松洲醫師道,自體疾病患者誘發的因素不見得一樣,但是基本上自體疾病患者的免疫系統比較容易失衡,所以相對來說,我們都是希望他們生活愈平穩愈好,飲食愈均衡愈好,休息睡眠時間一定要足夠。有些自體免疫疾病的病患會為了健康去吃一些保健食品,但是如果體質不適合反而容易讓免疫系統失衡。維持適度運動訓練肌力是需要的,不過小心別造成運動傷害,受傷也是讓關節炎持續不好的因素。提醒大家,如果有一個症狀持續超過2-3周以上,或者反覆發作就要特別注意,有些人經常腳跟痛,就以為是運動傷害,可是一起運動的人並沒那麼容易運動傷害,其實這可能就是風濕免疫疾病開始的警訊,平日要仔細觀察,如果症狀反反覆覆,持續時間愈來愈長,就要留意是否有這方面的問題。原文:早上起床關節僵硬又疼痛,當心自體免疫關節炎搜尋附近的診所:內科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
-
2019-11-27 科別.消化系統
腹痛腹瀉以為是腸躁症?當心罹「潰瘍性結腸炎」
潰瘍性結腸炎屬發炎性腸道疾病的一種,症狀為慢性、反覆性的腸道發炎。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胃腸內科王俊偉醫師表示,潰瘍性結腸炎致病機轉目前仍不明確,但可能與數種因素有關,第一是基因遺傳,第二是免疫系統失調,第三是腸道共生菌失衡,導致腸道黏膜持續發炎;另外,飲食、壓力等環境因素亦可能產生影響。據統計,相較於歐美地區,台灣潰瘍性結腸炎案例較少,但可能由於飲食西化(高油、高糖)的改變、抗生素的使用,造成盛行率和發生率逐年攀升。目前台灣平均每10萬人就有12人被診斷患有潰瘍性結腸炎,每年新增案例約350人左右。潰瘍性結腸炎好發在哪些族群?王俊偉醫師指出,潰瘍性結腸炎有兩大好發年齡高峰,最常見好發於20歲左右,第二個高峰在50~60歲左右,性別上男性患者比例會稍多一些。愈年輕罹患發炎性腸道疾病,治療愈困難,診斷也較不易,不少患者在發現時已有併發症產生。故若身上出現相關症狀,應及早至專科就診。 王俊偉醫師分享,有位令他印象深刻的55歲男性患者,確診前曾因反覆腹瀉問題困擾多年,因工作上需長時間開車,多年來僅靠自行服用成藥及朋友介紹的偏方來緩解症狀,但腹瀉程度隨著時間愈來愈嚴重,甚至影響到行車安全,有好幾次因急著找廁所而差點發生意外。後來經大腸鏡檢查發現整段大腸潰瘍發炎嚴重,經腸黏膜切片檢查後確診罹患潰瘍性結腸炎,依「達標治療(Treat-to-target)」的原則,使用傳統藥物合併生物製劑治療,目前症狀已大幅改善,也能放心回到工作崗位。潰瘍性結腸炎常見症狀有哪些?該如何診斷?王俊偉醫師解釋,患者最常抱怨會不斷腹瀉,甚至出現嚴重腹痛,因疾病會影響到腸道黏膜,有部分患者會解血便、黏液便,甚至伴隨體重減輕、發燒等。 這些症狀都會持續一段時間,因症狀類似大腸激躁症、急性腸胃炎,容易與其混淆,單靠臨床症狀較難明確診斷潰瘍性結腸炎,臨床上需綜合病史、臨床表現、血液和糞便檢驗、影像學檢查以及大腸鏡檢查併組織病理切片結果,來判斷是否為潰瘍性結腸炎。潰瘍性結腸炎有哪些治療方式?潰瘍性結腸炎的治療目標主要著重在抑制急性發炎,降低發炎造成的腸道破壞。對於輕度和中度的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會先以口服或浣腸劑型的抗發炎藥物治療,若成效不彰,會根據臨床狀況加上免疫調節劑或口服類固醇治療,口服類固醇的選擇會以腸道局部作用的劑型做短期使用。對於重度潰瘍性結腸炎或急性復發的患者,會以全身作用劑型的針劑類固醇合併抗發炎藥物或免疫調節劑同時治療,若前述藥物無效時,就須使用生物製劑治療,生物製劑對於潰瘍性結腸炎的療效好,可長期控制病情,但礙於藥價昂貴以及健保給付條件較嚴格,目前臨床上符合健保條件使用生物製劑治療的患者只占一小部分。另外,近年來國內外陸續有大小型臨床試驗使用微菌叢植入治療(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治療潰瘍性結腸炎,其療效和安全性尚待進一步的證實。王俊偉醫師提醒,潰瘍性結腸炎為慢性疾病,經過治療後即使症狀改善也不可任意停藥,就像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控制,應配合醫師視病況調整藥物劑量,長期服藥持續追蹤才能與疾病和平共處。日常生活建議培養良好習慣,如飲食作息正常、避免熬夜,讓免疫狀況維持穩定。延誤治療問題多,及早治療很重要延誤治療恐造成患者腸道出血,更甚者會導致嚴重貧血,出現其他腸道相關併發症,如腸阻塞、腸瘻管、腸穿孔等,部分患者可能因併發症需切除部分腸道。潰瘍性結腸炎有時也會伴隨腸道外的症狀,如關節炎、皮疹、虹彩炎、肝臟病變等共病,若能順利控制發炎狀況,這些腸道外症狀也可獲得改善。王俊偉醫師表示,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罹患腸道癌症的風險也遠高於一般人,一旦罹病超過十五年,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恐攀升至一般人的2倍,通常患者確診發炎性腸道疾病超過十年,都會建議每年定期做大腸鏡追蹤腸道黏膜狀況。潰瘍性結腸炎若能及早控制發炎,多數患者的生活品質皆可與常人無異,及早治療也可減少併發症產生,避免引發不可逆併發症而造成遺憾。潰瘍性結腸炎保養重點王俊偉醫師強調,生活規律很重要,可減少免疫系統絮亂,有助病情的穩定。至於飲食部分,應以均衡飲食為基礎,適當補充水分,因患者腸道較敏感,對某些食物耐受度較低,過於刺激性、油膩或易引起脹氣的食物都要盡量避免。此外,每個患者對食物敏感度、耐受性不同,醫師建議應確實紀錄容易引發胃腸道不適的食物,日後盡量避免攝取。 有些患者因腸道長期發炎已造成貧血,建議可多補充鐵質、葉酸(如動物內臟、貝類和綠色蔬菜);攝取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則有助腸黏膜修復。若有抽菸、喝酒、檳榔等習慣應盡量避免,因為這些習慣不只對腸道有害,對其他器官也會有影響。醫師貼心小提醒王俊偉醫師提醒,潰瘍性結腸炎初期症狀與腸躁症、腸胃炎類似,但若長期有慢性腹瀉、甚至偶有解血便的情形,務必盡早就醫,及早診斷及早治療,預後才會較佳。潰瘍性結腸炎屬於終身疾病,倘若確診罹病,也請務必配合醫師持續治療,切莫擅自停藥,如此一來才能讓病情穩定,避免併發症產生,也能有更好的生活品質。原文:別信偏方!改善潰瘍性結腸炎,醫師圖文解說 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
-
2019-11-26 癌症.抗癌新知
癌症非絕症 醫:基因篩檢精準治療可望延長存活率
一名婦人五年前發現罹患肺腺癌合併腎上腺轉移,接受化學治療出現掉髮、疲倦、食慾下降等副作用,且確診一年後腦部也發生轉移,認為治療無效又影響生活品質,要求不要繼續治療。後經過基因檢測,確診為她是ALK罕見行肺癌,透過對應的標靶藥物治療,現在病情控制良好。收治這名婦人的雙和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李岡遠表示,台灣一年新診斷肺癌病人約一萬三千名,其中非小細胞肺癌佔85%,又以肺腺癌最為常見。這類病人通常都沒有抽菸史,因基因突變導致腫瘤細胞增生。而產生治病基因突變包含EGFR、ALK、ROS1、BRAF等,其中又以EGFR基因突變佔50%至60%最常見。李岡遠表示,由於肺沒有痛覺神經,因此肺癌初期不痛、不喘也不會咳嗽,通常壓迫到神經產生症狀發現時,已是晚期。過去受限於檢測技術,未採取任何治療的病人平均存活四到六個月,採取化學治療平均也僅存活一年。但隨著技術提升,一旦透過檢測知道是哪些基因突變,便可以更精準使用相對應的標靶藥物,延長存活期三到四年。李岡遠表示,三種基因包括EGFR、ALK、ROS1都有健保給付檢測和標靶,建議病友及早就醫、透過檢測積極治療。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理事長林葳婕也表示,不要再聽到癌症就覺得是絕症,不同癌症的治療方式不同,以肺癌為例,確認突變的基因並且使用正確標靶藥物的精準醫療很重要。
-
2019-11-25 科別.婦科
健康@news/3成中年婦女尿失禁 治療方式多元
年近60的陳太太最愛包車出遊的里民活動,最近卻婉拒邀約不出門,朋友都很擔心。其實是因為她本來大笑咳嗽就漏尿,最近愈漏愈多,墊衛生棉還是會弄濕褲子。於是陳太太水也愈喝愈少,卻反覆泌尿道感染,她隨時都擔心旁人聞到尿味,開朗的個性也漸漸變得陰鬱。亞東醫院婦產部病房主任吳文毅表示,45歲以上婦女,十個人就有三個尿失禁,因為難以啟齒,真正就醫的婦女只有兩成,嚴重漏尿才願意治療,絕大多數輕中度尿失禁都在忍耐。吳文毅說,目前尿失禁治療有很多選擇,都有一定療效,鼓勵婦女積極就醫,重新擁抱自由自在的生活。應力性尿失禁 最常見吳文毅指出,尿失禁最常見的類型為「應力性尿失禁」,咳嗽、大笑、提重物引起腹部用力、腹壓上升,就會不自主漏尿。應力性尿失禁的主因是懷孕生產後,支撐膀胱頸及尿道的韌帶失去彈性,生產次數愈多,風險愈高。此外,停經後荷爾蒙改變也導致泌尿道粘膜萎縮,使泌尿道對管腔內水壓乘載能力變差,愈來愈鎖不住尿液。肥胖者因腹腔內脂肪及器官組織重量較重,也會加重應力性尿失禁症狀。非手術療法 也有幫助目前應力性尿失禁的非手術療法包括藥物治療、凱格爾運動、生理回饋控療法、電刺激、雷射。藥物治療採取三環抗憂鬱劑,屬於適應症外使用,此藥對於膀胱頸部受體有促進效果,可幫助膀胱頸這個守門員鎖住尿液,藥價不高且有健保給付。至於凱格爾運動和生理回饋療法、電刺激,經常併用,患者學會正確的收縮動作後,每天執行三次,每次包括收縮10秒的耐力訓練、快速收縮放鬆的動作,各15次。吳文毅表示,國內外研究報告顯示,持續三到六個月的運動訓練後,半數患者症狀顯著改善,但臨床觀察,持之以恆完成三到六個月療程的患者並不多。至於雷射治療,吳文毅表示,透過陰道放入探頭,將雷射往上照射於尿道下方組織,可刺激組織新生,讓尿道和膀胱更容易鎖住小便,每月需進行一次治療,共需治療二到三次,研究顯示一到兩年內都能維持七成效果。雷射劑量低,不需麻醉也不用住院,但目前沒有健保,每次需自費約一萬元。以雷射治療尿失禁需經相關訓練,應要找婦產科或泌尿科醫師施作。重度尿失禁 建議手術上述保守療法適合輕度尿失禁患者,如果是護墊漏尿測試顯示,一小時漏尿超過十公克,屬重度尿失禁,建議接受尿道中段懸吊手術,研究分析一萬兩千名接受治療的婦女,長達5年,維持八成療效;另有研究追蹤17年,八成以上患者認為療效還在。不過,如果還有生育需求,不建議接受這項手術。如何預防尿失禁1.維持理想體重,避免過重或肥胖2.少喝刺激性或利尿飲料,如酒精、咖啡3.好好治療慢性咳嗽4.練習凱格爾運動5.避免提重物及閉氣用力的動作6.勿憋尿7.避免便祕(諮詢╱亞東醫院婦產部病房主任吳文毅)
-
2019-11-25 新聞.科普好健康
攝護腺癌轉移 觀察多項指標
攝護腺癌常被稱為老男人癌症,隨著人口老化,從歐美公衛流行病學趨勢看來,台灣攝護腺癌患者勢必逐年增加,由於大部分攝護腺癌發展緩慢,加上患者年紀較大,通常不建議積極治療。如何區分高風險、低風險?不過,並非所有攝護腺癌風險都一樣,小範圍、低風險的局部性攝護腺癌,可定期回診追蹤。但若是多處轉移,又被歸成高風險的轉移性攝護腺癌,病情進展快、藥物效果差,致死率較高,治療棘手。如何區分攝護腺癌屬高風險、低風險?必須觀察多項指標。目前醫界判定低風險攝護腺癌的指標相對單純,包含PSA指數分數小於十,格里森分數為六分且癌症期別限於第二期。至於最凶悍的高風險、轉移性攝護腺癌的指標就複雜許多,三個要素有兩項就符合:格里森分數大於等於八分、骨轉移多於三處、及內臟轉移,通常是肝臟、肺臟。如果符合高風險的轉移性攝護腺癌,除了標準的荷爾蒙治療外,建議及早加上其他適當治療。格里森分數愈高 有惡性傾向格里森分數根據組織切片腺體排列凌亂程度評分,排列愈亂,分數愈高,分數愈高就表示有高惡性傾向、治療效果較差、預後也較差。簡單來說,同時有好幾顆腫瘤,將比例面積最大與第二大者的切片分數相加,即為格里森分數總和。總和的每一邊最低分為三分,最高是五分,兩邊如果均為三分,加起來六分,這就是格里森分數最低的數值。但如果格里森分數大於等於八分,相對於六分和七分的癌病是比較不利的。一般來說,轉移性攝護腺癌的標準治療為荷爾蒙療法。平均兩年會出現類似抗藥性情形,稱為「去勢抗性轉移性攝護腺癌」,這是病情轉壞、加速惡化的轉捩點,這時建議加上紫杉醇化療或新一代荷爾蒙療法。新一代荷爾蒙療法 副作用低傳統荷爾蒙療法從內分泌腺體系統,如下視丘、腦下垂體、睪丸等下手,抑制睪丸、使其不製造男性荷爾蒙。新一代荷爾蒙療法則在細胞直接阻斷男性荷爾蒙,使血清中男性荷爾蒙濃度低到幾乎測不到。而新一代荷爾蒙療法藥物的副作用較化療藥物低,目前健保給付兩種藥物。已轉移的攝護腺癌,仍需區分是否為高風險的轉移性攝護腺癌。如已轉移至內臟、或骨轉移三至四處、或格里森分數大於等於八分,就必須更積極治療。國外臨床試驗顯示,這種病人提早在使用荷爾蒙療法時併用紫杉醇化療或新一代荷爾蒙藥物,可減緩病情惡化、生命延長及提升生活品質。是否治療 年齡也是重要依據而局部性(無轉移跡象)的攝護腺癌,由於腫瘤大小,和惡性度並非正相關,因此一般建議,每年接受切片,利用格里森分數來研判風險。最後,值得一提的是,治療攝護腺癌時,年齡也是擬定策略的重要依據,例如,80歲以上患者,考量預測存活期內是否因癌病造成生命、生活品質損失等。所以要一併考量病人是否有其他重大疾病。
-
2019-11-25 醫聲.罕見疾病
罕病健保給付/爭取SMA特效藥 罕病友:盼速給付
新藥效果佳、多國已納入給付,數十位爸媽帶著罕病童召開記者會,爭取將昂貴的新藥納入給付!綠委陳曼麗24日說,新型特效藥(Spinraza)已被證實有效,希望健保署能盡快將之納入給付品項,她將會陪同50多位SMA病友代表李怡潔至總統府陳情。健保署長李伯璋回應,健保署正與藥商議價中。SMA是目前嬰幼兒死亡率最高的遺傳性疾病。罕病SMA肌萎藥物爭取聯盟說明,SMA(Spenil Muscular Atrophy)就是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分為三期:6個月內發病確診的SMA患者,屬於最嚴重的一型患者,通常活不過兩歲;1.5歲~6歲間發病者,屬二型;成年人也可能發病,眾人熟知的物理學家霍金即是。李怡潔:盼全型給付「看到全台50多位SMA病友願意到立法院出席記者會,相當感動。」綠委陳曼麗表示,過往的藥效不佳,所以病友希望能用「特效藥」,而新藥(Spinraza)被研發出來後,可大幅改善病況,接受國外藥商免費供藥(人道救援「恩慈療法」)的柏麟,能在立法院現場,像一般小孩一樣蹦蹦跳跳,即是見證。「希望小英政府幫忙,將新藥排入12月份共凝會,並讓病友參與會議。」兩屆總統教育獎得主、脊髓萎縮症患者李怡潔說,病友希望能獲得全型給付,盼政府能給家屬一份希望,也給病患一個活下去的機會。針對健保署目前對該藥的重大疑慮「尚不確定藥物效果」,李怡潔請到接受藥廠免費藥物的小病友柏麟到現場,證明藥效,但藥廠的免費救援只是過渡期,還盼望小英政府能出手相助。罕病藥須由政府負擔SMA華語公益微電影《用心飛翔》導演施祥德表示,新藥上市已多年,我們台灣有領先全世界的SMA篩檢技術,卻沒有將特效藥納入健保,讓孩子的爸爸媽媽認為「預防勝於治療形同虛設」。他還說,重視人權的政府不能不聞不問,請政府重視罕病法立法精神。「罕病專用藥的藥價昂貴,一般家庭根本無法負擔,唯有政府才有能力支付,世界各國皆然。」障礙者權益促進會理事長劉俊麟表示,既然SMA已有藥可治療,且國外已有39國政府給付的案例可循,但台灣卻沒有認真展開討論,健保署過去一年對罕病團體的回應,一直都是「正與藥商議價」或「排議程」。「罕病的給付藥費由罕病專法(經費來源為菸捐)支出,不會擠壓到老百姓的健保費。」SMA病友家屬陳斌聖強調,政府可以等,但他們這些爸爸媽媽不能等,因為「預早治療效果愈好」,脊髓一旦側彎、關節一旦攣縮,都是功能性損壞,不像是肌肉可以吃藥復原。對此,健保署長李伯璋稍後回應,該藥國內目前只有一家廠商有,今年已找該藥廠就藥價部分談了3次,但議價未取得共識,進展趨緩。年底前會新增一家藥廠加入,相信將有更大的議價空間。【更多精采內容,詳見】
-
2019-11-24 醫聲.罕見疾病
爭取罕藥/爭取SMA肌萎藥物 罕病聯盟向總統府陳情
「蔡總統給藥救命!我們要活下去!」獲兩次總統教育獎的脊髓性肌肉萎縮症患者李怡潔,上午表達對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的治療藥物需求,希望健保署應將SMA藥物排入12月的共擬會討論外,政府相關單位盡早對該藥物進行全給付,她與十名罕病代表隨即赴總統府陳情。她今天在立委陳曼麗、拍攝SMA電影「用心飛翔」的導演施祥德,與50多名病友、家屬等組成的罕病SMA肌萎藥物爭取聯盟,上午表達對SMA治療藥物Spinraza的需求。聯盟表示,該藥美、日、港等國家都已獲給付,台灣卻遲遲未能納入健保,但小患者不能再等。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近日已跟署內內部討論,會將SMA治療藥物Spinraza排入12月中旬的共擬會議議程中,讓專家進行討論。該藥國內目前只有一家廠商有,今年已找該藥廠就藥價部分談三次,但價格部分未能取得共識而使進展趨緩。不過該藥年底前會新增一家藥廠加入,相信應該會有更大的空間可討論。柏麟媽媽現身說法表示,柏麟出生未滿一個月就確診為脊髓性肌肉萎縮症患者,五個月大、本該能稍微抬起頭,卻因肩頸無力而無法做到,也不太能翻身,再次回醫院檢查才發現已經發病。柏麟屬SMA最嚴重型,符合申請恩慈療法的資格,能在爭取健保給付的過程中,使用廠商免費治療藥物,柏麟接受治療至今已兩歲,現在已可正常走路、跑步,雖然偶爾會跌倒,但已讓她欣慰。李怡潔表示,Spinraza是全球首個治療SMA的藥物,2016年12月在美國上市,各國皆因治療的迫切性,在全球39個國家已獲給付,包含鄰近台灣的香港與日本也已給付。但台灣FDA通過該藥至今已過了快一年,卻仍在健保署卡關,遲遲無所進展。病友家長、台灣障礙者權益促進會理事長劉俊麟表示,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是嬰幼兒死亡率最高的遺傳性疾病,隨著時間,嚴重持續性的肌肉萎縮、無力,最終導致病患行走或進食困難,甚至無法呼吸。而目前全台估計,至少有400名SMA患者,像他自己就有兩個小孩因誤診,直到較大時才確認患有SMA。李伯璋說,健保署一直以來都是支持罕病患者相關藥物治療,只是因藥物價格討論仍有流程,非一時就能決定。此外,Spinraza雖國外都有給付,但並非像台灣健保般全數買單,如日本雖有給付、但採取部分負擔方式,因此不應拿來一起比較。
-
2019-11-18 癌症.肺癌
肺癌免疫療法 病友團體籲免除檢測「西瓜甜再付錢」
肺癌變成新國病,每年新增一萬三千多人,健保給付免疫療法,重燃晚期肺癌病友一線生機,但申請門檻嚴格,大部分二線晚期癌友連嘗試的機會都沒有。病友團體呼籲,健保署能與藥廠協商採「西瓜甜再付錢」機制,先讓病人用藥,如有反應,健保再開始給付。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表示,目前健保給付免疫療法可用於八種癌症、十一種適應症,在肺癌方面,不管是作為一線用藥或是二線用藥,均需檢測生物標記PD-L1,但這對二線患者來說,較不公平。「癌症治療應以病人為中心。」蔡麗娟說,二線晚期癌友歷經多次用藥,身心承受煎熬,此時再一次取樣檢驗,難度極高。即使身體能夠負荷,但採樣檢體品質往往不好、檢體不夠,而無法順利檢測。最近半年來,基金會接到不少類似求助電話,義工們也只能安慰,陪著一起哭。「健保給付肺癌病友免疫療法,條件過於苛刻。」台灣肺癌學會理事長、北榮一般胸腔科主任陳育民說,每年肺癌新增患者人數達一萬三千多人,截至目前為止,符合健保給付規定、實際用藥病友卻只有313人。陳育民說,在國外,肺癌患者在使用部分免疫藥物之前,根本不用測試PD-L1表現量,反觀台灣,連二線晚期病人都得在挨上一刀,才有機會跨入門檻。此外,基因變異的癌友使用標靶藥物,即使一兩年之後產生抗藥性,還是不符合申請條件。蔡麗娟說,「期盼健保放寬申請資格,多給癌友活下去的機會。」英國、澳洲、加拿大、泰國、南韓等國在給付免疫療法時,二線晚期肺癌病友並不用檢測PD-L1,而是直接用藥。健保經費有限,蔡麗娟建議,國內醫界參考臨床用藥經驗,擬定標準治療準則,一般只需幾個療程,就能知道是否適用免疫療法,如效果不錯,再由健保給付。而療效未知之前,則請藥廠自行吸收,錢應該花在刀口上,「西瓜甜,再付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