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18 科別.心臟血管
搜尋
併發症
共找到
1605
筆 文章
-
-
2021-03-1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世界首例!佛州孕婦打疫苗 新生兒帶抗體
佛州一名第一線女性醫護人員在妊娠第36周接種莫德納(Moderna)新冠疫苗第一劑三周後,產下女嬰;醫師檢查嬰兒臍帶血,發現新生兒對新冠肺炎擁有抗體,咸信此為孕婦接種疫苗而讓初生兒也具備新冠抗體的第一例。佛州大西洋大學(Florida Atlantic University)婦產科醫師吉伯特(Paul Gilbert)、若德尼克(Chad Rudnick)撰寫的報告指出,該孕婦接種疫苗第一劑後接受檢測,她體內出現抗體,認為抗體可能通過胎盤,讓胎兒也擁有新冠抵抗力。女嬰出生後,醫師們檢查她的臍帶血,看看有沒疫苗而衍生的新冠抗體,另做一般如血型等檢查發現,女嬰身上擁有新冠「IgG」抗體;這型抗體出現在罹患新冠而復元的病人身上,顯示嬰兒對新冠病毒具備一定的抵抗力。 即將付印的論文先發表在「medRxiv」網站,往後再發表於其他正式期刊;論文指出,新生兒懷胎期滿、健康且活力十足。來源:WKOW 27 NEWS YouTube 頻道吉伯特醫師指出,就他們所知,孕婦接種新冠疫苗,而生下也有抗體的嬰生,這是世上第一例;不過,目前尚不清楚抗體保護力多強、效力能多久。雖說以往報告已指出,孕婦懷孕期感染新冠病毒,生下來的嬰兒會有抗體,但妊娠期接種新冠疫苗也具相同效果,咸信佛州本案例為首見。吉伯特及若德尼克稱,自己的研究很幸運,能發現沒測到新冠陽性但接種新冠疫苗的孕婦並追蹤,很快推出研究成果。但兩位醫師指出,還要進一步研究,才能判定是否有最佳期間,供孕婦接種疫苗,而把最強新冠抵抗力傳給胎兒。當前問世的新冠疫苗,實驗期間均排除孕婦受測,所以必須進一步研究,才能得知孕婦接種疫苗的影響;雖說專家認為懷孕期接種疫苗安全無虞,不會增加併發症,但仍要時間才能蒐集到完整實驗數據,公之於世。
-
2021-03-17 癌症.其他癌症
2021癌症論壇/癌症併發骨轉移 打保骨針控制病灶
● 當癌症出現遠端轉移,最常見骨轉移● 癌症骨轉移初期鮮少症狀,病患應定期接受檢查● 骨轉移標靶藥物治本,降低癌細胞造成骨骼脆弱65歲的王伯伯某天搬重物時傷及腰椎導致骨折,因合併有貧血,就醫確診為多發性骨髓瘤,且竟已併發骨轉移。經化學治療之後,以保骨針治療4個月,從原先僅能坐著輪椅,到可以拄著拐杖走進診間,其後完成自體骨髓移植,在歷經2年的治療,骨轉移病灶獲得控制,如今行走自如。病理性骨折 才知骨轉移當癌症遠端轉移至骨頭,在癌症分期上已屬晚期,許多類似於王伯伯的病患,在骨質嚴重流失,發生病理性骨折之後,才確診罹癌。然而,骨轉移可說是癌症最常發生轉移的部位之一,其中又以肺癌、攝護腺癌、乳癌及多發性骨髓瘤最容易併發骨轉移。國家衛生研究院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共同舉辦「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癌症高峰論壇」,亞東醫院腫瘤科暨血液科主任林世強將以「晚期癌友噬骨痛,精準打擊骨轉移惡性循環」為題,深入介紹骨轉移治療策略。癌細胞阻擋骨頭新生林世強表示,由於骨骼製造與消耗的平衡機制,仰賴造骨及蝕骨細胞,一旦癌細胞入侵,不間斷地刺激造骨細胞,會促使造骨細胞分泌過量的訊號,此訊號會造成蝕骨細胞過度活化,加速骨質流失,且癌細胞也會抑制造骨細胞,阻擋骨頭新生,此平衡機制長久下來被破壞,病患就會感到骨頭疼痛,甚至發生病理性骨折,一旦脊椎塌陷壓迫下半身神經,恐造成癱瘓。用藥讓蝕骨細胞休眠不過,隨著癌症治療朝向精準化,骨轉移的治療已有標靶藥物,俗稱「保骨針」,為一種單株抗體。林世強說,以往骨轉移治療會先針對症狀進行控制,給予止痛藥物,並以局部性放射線治療控制疼痛,如發生病理性骨折則採取手術治療,但比起疼痛控制,標靶藥物更能直接從源頭下手。標靶藥物的作用機制,在於能精準地阻斷活化蝕骨細胞的訊號,促使蝕骨細胞進入休眠期,保護骨骼不再被破壞,並預防再發生後續骨轉移的併發症。多補充鈣質及維生素D只是在骨轉移初期,由於症狀不明顯,病患難以自覺。林世強表示,病患如出現腰痠背痛、手腳無力等徵兆,應於回診時告知醫師,以利安排進一步檢查;若病患尚未併發骨轉移,也應定期進行血液及影像學檢查。除藥物支持之外,骨轉移的病患於日常飲食應多補充鈣質及維生素D,且勿以為骨轉移後就不適宜運動,在醫囑下可適當進行游泳、騎腳踏車等緩和運動。副作用下齒槽骨可能壞死臨床發現,使用骨轉移標靶藥物的副作用,可能造成下齒槽骨壞死,因此病患在接受治療前,應先前往牙科治療蛀牙、牙周病等,治療期間維持口腔衛生,避免拔牙等侵入性的牙科治療。醫學辭典/骨轉移人體的骨髓是個充滿血液的器官,癌細胞會透過血液及淋巴系統擴散,如在骨頭部位形成病灶,代表癌症遠端轉移至骨骼,稱為骨轉移。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 癌症高峰論壇3月27日(六)、3月28日(日)10時起全程直播,請鎖定元氣網粉絲團直播留言抽總金額2萬元禮券!
-
2021-03-16 新聞.用藥停看聽
又有降血糖藥回收 「扣糖緩釋錠」自主回收1600萬顆
受致癌物NDMA不純物的事件影響,又有降血糖藥物自行下架。衛福部食藥署公布,十全實業公司製造的「扣糖緩釋錠 500 毫克」自主回收全批號藥物,共54批、1600萬顆,是國內第五款因NDMA自主下架的藥品。食藥署藥品組科長洪國登表示,十全實業並未食藥署說明下架原因,僅表示基於風險考量而將藥品下架。之前國際爆發藥物被NDMA汙染,食藥署去年七月底曾宣布36款含「雷尼替丁(Ranitidine)」的胃藥可能含NDMA,從8月1日起全面禁用,之後汙染物風波延燒到含二甲雙胍(metformin)成分糖尿病用藥。當時食藥署便針對含去年曾針對市售二甲雙胍藥物進行抽樣,並要求含metformin的藥品都得逐批檢驗,確認在每日最大使用劑量下,NDMA都能符合攝取最大容許量96ng/日的標準。洪國登表示,當時的抽驗並未發現有藥品不合格,但業者可能基於製成殘留疑慮,將這類藥品停止下架。「扣糖緩釋錠 500 毫克」在國內年用量約500萬劑,相關藥品每年用量10億顆,以此來說,占量不大。這次自主下架全批號產品共有54批、1600萬顆,實際上在市面流通僅約三成。食藥署已要求廠商應於110年4月11日前完成回收作業,並請各醫療院所、藥商、藥局配合辦理回收作業,立即停止調劑、供應。洪國登提醒,民眾勿擅自停藥,應和醫師討論。尤其糖尿病用藥Metformin所帶來的效益遠大於其可能存在NDMA的風險,倘如擅自停藥,可能導致血糖控制不佳,進而產生糖尿病各項急性或慢性併發症,例如:神經病變、眼睛病變、腎臟病變,甚至昏迷及死亡等。
-
2021-03-15 科別.眼部
小二童近視暴增百度 醫曝台灣小孩近視2尖峰時段
寒假、228連假結束,各校陸續完成視力檢查,南投縣一名小學二年級王姓女童近期赴衛福部南投醫院眼科複檢,因為她的近視竟在寒假失控爆增100度,令家長崩潰;醫師呼籲家長不能輕忽近視,更必須積極協助孩子防範及治療。南投醫院指出,根據台大醫院眼科林隆光教授等人針對台灣民眾近視發生年齡及近視進行速度作縱系列之研究,發覺近視產生後就會以一定的速度增加,其中國人近視發生的年齡有兩個尖峰時段,一個是7至8歲,另一個則為13至14歲。由此可知,小學期間是近視度數增加的高峰期,而連假期間更易導致孩童近視度數暴增,王姓女童就是因為開學後視力檢查異常,學校發放視力健康檢查複檢通知單,才由家長帶至該院眼科求診,檢查後發現度數整個失控,暴增100度。南投醫院眼科主任何建賢也說,一般而言,小一至小四平均每年增加100至125度,小四至國三平均增加75至100度,高中後速度減緩平均50至75度,大學後則約為每年增加25度,所以愈早產生近視將來變成高度近視的機會也就愈大。王姓女童在短短一個多月時間就暴增100度,等於是每年增加度數平均值,經診治詢問,這才知道她在年節和寒假期間,長時間的看電視、玩手機或電動玩具,又沒按時滴點控制度數的散瞳劑,造成近視度數加速暴增,這絕對不是好事。何表示,近視在近年來已被明確定義為疾病,而近視度數增加,重新配置眼鏡,不僅花錢更恐形成高度近視,衍生視網膜剝離、黃斑部病變、青光眼、白內障等併發症,若不注意可能會失明,家長不能輕忽,更必須積極協助孩子防範及治療。而清明連假將至,南投醫院提醒,3C產品易導致長時間及近距離用眼,嚴重違反近視防治原則,建議家長多陪小孩從事戶外活動,限制小孩閱讀及使用電子產品時間,理想狀況應每半小時就休息10分鐘,有助降低近視過早發生或度數增加。
-
2021-03-14 科別.皮膚
運動咖以為得帶狀皰疹急奔醫 原來是過敏引發濕疹
高雄30歲上班族詹小姐,假日揪朋友一起爬山,穿上新買的時尚感運動內衣就出發,流了一身汗。她正高興達到運動減重效果,沒想到胸罩邊條和肩帶等部位,當晚癢到受不了、抓得又紅又腫,難以入眠,以為是近日工作壓力大又引發帶狀皰疹,趕緊就醫。經皮膚科醫師診斷,原來是對衣服過敏引起的「接觸性濕疹」,給予藥膏及服用抗過敏藥物治療。「穿合身款運動衣褲,要更注意質料及排汗功能。」阮綜合醫院皮膚科醫師劉昭宏表示,雖然還未入夏,南台灣白天高溫已經有攝氏25以上。年輕男女常喜歡穿較合身型運動裝展現體態,但有些衣著若未清洗就直接穿上作健身、瑜珈,衣服上的福馬林、防皺劑、染色劑等化學藥劑,在大量流汗後,容易造成皮膚過敏反應;且合身型衣物也會因為不斷與皮膚磨擦,而導致鬆緊帶處、關節摩擦處或是胯下等身體皺褶部位,產生汗疹、濕疹。 劉昭宏表示,因為對衣物質料過敏加上大量流汗導致的「濕疹」,在皮膚和衣物摩擦部位會明顯呈現大片紅腫,磨擦或搔抓破皮而有刺癢感;「汗疹」則是因汗腺阻塞的發炎反應,在大量流汗的部位,如胸口、胯下、屁股、背部等,觸摸會有顆粒狀粗糙感。至於汗疹、濕疹一起冒出者,局部上有刺痛感,甚至起水泡。有患者就誤以為這是帶狀皰疹。劉昭宏說,不管是汗疹、濕疹,沒有造成過敏者,通常多休息減少流汗,穿寬鬆衣物、吹冷氣或風扇讓體溫下降,一般在3天至1周內會逐漸恢復。但肥胖、糖尿病或是免疫力低下者,就要小心抓破皮,造成細菌、黴菌感染,甚至引起併發症。若水泡、紅疹刺激過敏發作,而引起異位性皮膚炎,就得長期吃抗過敏藥物。近來民眾健身風氣很盛,皮膚科患者中受汗疹、濕疹困擾的「運動咖」也更多見。劉昭宏建議民眾購買衣物後,先將殘留化學成分清洗過再穿,民眾運動後發現身上有紅疹,宜暫時避免流汗,換穿寬鬆衣服,待皮膚逐漸恢復正常後再運動。
-
2021-03-14 科別.骨科.復健
高齡髖關節骨折一年再住院率達64.5% 醫師教你這麼做
高齡患者發生髖關節骨折後,整體治療結果皆不盡理想,文獻指出一年死亡率高達18%至39%,再住院率達64.5%,對側髖關節再骨折機率也比一般沒發生過髖關節骨折患者高出2至5倍,其他包括併發症,肢體功能及認知功能的衰退都比年輕患者差,對家庭、整體醫療照護系統及社會照護造成嚴重負擔。對於照護困難,台中榮總骨科醫師陳志輝歸納影響因素如下:一、多重用藥病人:此類病人的合併症及用藥病史複雜,病人在不可預期的狀況下發生骨折被送至急診,很難在急診短暫時間內完全掌控病人的身體狀況。此時,高齡醫學科醫師配合健保雲端藥歷,在急診當下及早介入評估,並加入麻醉團隊,在術前將病人身體狀況迅速最佳化,術後由高齡醫學醫師與骨科醫師共同組成照護團隊,分別照護合併症及骨科手術後狀況,將可以避免併發症,並減低醫療負擔。二、未落實骨質疏鬆治療:這類脆弱性骨折的病人在手術治療後,據統計僅有8.4%的病人曾接受骨質疏鬆的評估,而接受骨質疏鬆治療女性患者只有4.6%,男性更低至2.8%,若在接受髖關節骨折手術後,積極評估骨質疏鬆的狀況,並開始介入治療,將可降低再骨折機率。三、失智及術後瞻妄皆會影響手術後照護:高齡長者罹患失智症的比率很高,且多數早期失智症病人並未被確診,造成術後發生瞻妄的機率提高。而文獻報導指出,65歲以上髖關節骨折病人,有14%至24%的病人在抵達急診之後就會發生瞻妄,15%至53%的比率在術後會發生瞻妄,一旦發生瞻妄,將造成術後指導困難、臥床時間延長及相關併發症比率提高,並延長住院天數。徜若高齡整合團隊可早期進行失智的診斷及治療,將可以降低30%至50%的發生率,也可早期有效控制瞻妄情形,連帶降低住院天數與醫療費用、提升病人復健意願及避免心智功能衰退。四、未進行有效疼痛控制:未良好控制病人的術後疼痛,將影響病人復健意願,並提升臥床相關併發症,也會延長臥床時間及住院天數,但不當的疼痛藥物,亦會造成術後瞻妄。因此,從急診開始,完整且有系統的疼痛控制計畫,包括手術時麻醉方式及麻醉藥物的選擇,將可有效的避免手術後因為疼痛引起的瞻妄,增加病人積極復健的意願。五、手術時機延遲過久:手術時機延遲過久將會造成疼痛、瞻妄及臥床等不良影響,高齡髖關節骨折病人的手術若延遲超過48小時,據文獻報導其30日死亡率將提高41%,一年死亡率將提升32%,若骨折病人在抵達急診後,及早有專業團隊介入評估,術前檢查及手術排程皆優先安排,將等待時間縮短,有助於手術後的預後。而要解決上述的問題,需要多部門及多科別的合作,分別從手術技術、內科合併症的照護,疼痛控制,麻醉選擇,骨質疏鬆治療,復健指導等面相共同介入。對於想進一步了解的人,台中榮總明天有3場精彩的醫師演講,尤其歡迎50歲以上停經女性,65歲以上男性參加,現場同時提供免費骨質篩檢。地點在台中榮總門診大樓前棟2樓大廳。
-
2021-03-13 科別.泌尿腎臟
逾半慢性腎病患者輕忽三高控制 腎利黃金8守則應落實
每年3月的第2個星期四是世界腎臟日(World Kidney Day),為呼籲慢性腎臟病患者的自我疾病管理之能力重要性,國際腎臟醫學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Nephrology, ISN)與國際腎臟基金會(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Kidney Foundation, IFKF)共同訂定今年3月11日世界腎臟日主題為「積極面對腎臟病,復康豐富人生(Living Well with Kidney Disease)」,強調勿忽視三高對腎臟疾病之影響,鼓勵病人與家屬應參與專業團隊衛教照護指導,提升自我健康管理的能力,以增進健康生活品質。逾半慢性腎臟病病人 不注意三高控制依據國民健康署「96年台灣地區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之追蹤調查研究」,國內20歲以上成人每10位就有1位患有慢性腎臟疾病。慢性腎臟病發展至後期需要洗腎,108年健保門診透析治療花費達533億元,約占健保總預算6.9%。國民健康署賈淑麗代理署長強調,高血壓、糖尿病及高血脂(即三高)不僅是造成慢性腎臟病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慢性腎臟病的併發症,呼籲已經罹患高血壓、糖尿病的民眾更應該依照醫師處方正確用藥,妥善治療,才不會因為長期血壓、血糖過高,嚴重傷害腎臟,而走上洗腎之路。根據國民健康署106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結果,顯示有5成以上(56.0%)的慢性腎臟病人沒有注意量血壓,5成以上(51.0%)沒有注意測血糖,6成以上(64.7%)沒有注意測量膽固醇。此外,在規則服藥控制三高患者,除糖尿病病人有9成以上規律服藥外,在高血壓與高血脂的按醫囑用藥部份僅占5至7成,且更令人憂心的是,越年輕的慢性腎臟病人越不注意測量三高及規律用藥重要性。腎臟病、三高不是中老年人的專利,年輕的患者也需要留意三高的問題,勿輕忽,應與專業人員討論,配合適當的疾病自我管理,養成規則用藥與三高監測之健康行為,才是「謹腎顧腎」之道。善用成人健檢 及早發現三高及慢性腎臟病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108年40歲以上民眾成人預防保健服務利用情形,其中男性受檢民眾占42.2%,女性占57.8%。針對男性利用服務少於女性之情形,健康署提醒全國男性朋友,在顧經濟之餘,可多利用由健康署免費提供的成人預防保健服務(40歲以上未滿65歲之民眾,每3年提供1次,65歲以上則可每年提供1次),及早發現自己三高及慢性腎臟病的問題,以能及早介入與控制。落實腎臟保健 掌握8項黃金守則血糖、血壓與血脂的良好控制是預防和治療早期糖尿病腎臟病變之根本。國際腎臟醫學會與國際腎臟基金會共同提出腎臟保健的8項黃金守則,簡單來說,就是三高控制、健康飲食、規律運動、體重控制、避免服用不當藥物、多喝水、不抽菸及定期檢查腎功能。賈淑麗呼籲,血糖、血壓過高,會損害腎臟!服用偏方、草藥、來路不明藥品也會傷腎!積極配合醫療團隊,採取藥物、飲食、運動三管齊下的正規治療,將血糖、血壓控制在理想範圍,就能擁有「腎」利人生。★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03-13 新聞.健康知識+
魚刺卡喉、誤吞棗核…別再喝醋、吞飯!專家建議正確處置方法
許多人在燉煮雞湯食補時,都會加入幾顆紅棗、枸杞提味,但隨之而來,被棗核卡喉的狀況也時有發生。近日,就有67歲的婦人吃紅棗時誤吞棗核,最終經手術,才取出棗核。收治個案的彰化基督教醫院急診觀察室主任倪渟淵表示,患者主訴在吃紅棗時不小心將棗核吞入,從此就一直覺得喉嚨卡卡的有異物感,雖曾前往診所求治,可是沒有改善,而改至醫院求診。 安排X光檢查,發現咽後間隙有空氣,懷疑食道破裂;隨即安排電腦斷層,看到食道卡有2.6公分棗核,造成周圍有膿瘍的情形。經會診耳鼻喉科及胸腔外科進行手術取出棗核,病人順利康復出院。誤食異物時,該如何處置呢?倪渟淵指出,若發生誤食棗核等,且異物卡在食道的情況,應及時到醫院就診,千萬不可用吞飯、吞饅頭等偏方,想強行咽下,恐造成食道損傷,不可不慎。 他進一步說明,常見的呼吸道異物梗塞原因,包括:咀嚼、吞嚥食物時講話或大笑,使食物誤入呼吸道;小孩誤食小物品,異物進入氣道;昏迷或酒醉的人,將嘔吐物誤入氣道;臉部受傷後,假牙或血塊阻塞上氣道。此外,老人家因年紀大,有失智症或退化問題,也常有誤食異物的情形發生;3歲以下幼兒,因食道較為狹窄,吃花生、果凍、麻糬、年糕等零食,也可能造成異物梗塞;吃飯時一不注意,也會造成魚刺之類等異物,被吞到消化道裡。被魚刺梗到,第一件事該這樣做!而一般人被魚刺哽到時,常會先嘗試一些偏方,例如,喝醋可以把魚骨頭軟化、溶蝕掉;多吞幾口白飯,用白飯黏附魚刺,就能將魚刺吞下。倪渟淵說,事實上,這些都是危險動作,可能讓魚刺掉入食道,引起嚴重併發症。倪渟淵表示,最正確的處理方是立刻停止進食、先輕咳幾下,看是否可藉由振動力量將哽得不深的魚刺咳出來,如果輕咳後魚刺還是掉不出來,就應該立即就醫掛急診,請耳鼻喉科醫師協助夾除最安全。他強調,不然魚刺可能會卡得更深,或卡在食道中,增加後續醫師處理的困難。至於喝醋的偏方,更不可能將魚刺溶解掉,如果醋能輕易溶解魚刺,那其他食道、消化道是否也會被溶掉?預防呼吸道梗塞 該怎麼做呢?彰化基督教醫院血管醫學防治中心主任暨營養師蔡玲貞表示,紅棗、黑棗的棗核非常的尖銳,不小心吞下的時候,它會通過食道,進入消化道;若卡住時,卡到哪傷到哪,所以食用時要特別小心。倪渟淵提醒,家有老人時,進食一定要小心,務必將食物切成小塊,讓長者慢慢進食;有孩子時,除了注意食用易哽住的食物,也要小心容易吞食的異物,擺放至高處,避免讓小朋友不小心拿取、放進嘴裡,造成異物梗塞。他說明,異物梗塞的表情,通常是張開口,然後兩手抓住喉嚨。當呼吸道部份梗塞時,患者仍有呼吸,但有的會激烈咳嗽;完全梗塞時,會漸漸出現呼吸困難、咳嗽無力、臉色發紫。別再拍背,而是施行「哈姆立克急救法」處理方法,則是鼓勵患者彎腰低頭,用力咳嗽,將異物咳出,若實在咳不出,表示異物可能已經掉入支氣管,應立即送醫。切記,勿用拍背法,避免讓異物掉入氣管更深處。萬一無法咳出異物,須立即撥打119求救,且即刻施行「哈姆立克急救法」,試著將異物推擠出來。若梗塞者因缺氧不支倒地、神智不清,除了打119求救外,並應立即給予心肺復甦術施救,每個循環後,檢查是否恢復呼吸及意識,有異物立即清出。若兒童發生異物梗塞,可採跪姿與膝同高,環抱腹部實施。若自己梗到,現場無人相助,可一手握拳抵住劍突下方,一手置於其上環抱拳,兩手用力向內向上推,重複數次;或找一個固定物,如椅背、桌面、廚房檯面等,高度約與腰際相當,保持拳頭在劍突下方位置,放置於椅背及身體之間,身體前傾用力抵靠椅背,重複數次直到異物吐出為止。 諮詢專家/彰化基督教醫院急診觀察室主任 倪渟淵、彰化基督教醫院血管醫學防治中心主任暨營養師 蔡玲貞
-
2021-03-13 科別.新陳代謝
糖尿病足併發症嚴重恐截肢! 1張圖教你做好居家護理
糖尿病人常會有足部併發症,其風險因子包括糖尿病神經病變、周邊血管疾病、足部變形、足部受力改變、視力不佳等。一旦潰瘍惡化、足部感染或有周邊血管疾病,將成為截肢的主要因子。國泰綜合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醫師陳瑜忻說明,一旦病人因為糖尿病足潰瘍住院,治療需整合包括內科代謝與感染的控制、血管科對於周邊血管的診斷與治療、傷口照護、外科系的清創,以及復健科的輔具與減壓處置。這對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屬乃至整個社會來說,都是很大的資源負擔,所以做好平時的足部護理,及早發現問題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減少合併症的發生。糖尿病足部潰瘍 因長期血糖控制不佳造成神經病變糖尿病足部潰瘍的原因,主要是長期血糖控制不佳,造成感覺運動神經病變,又稱糖尿病神經病變與周邊動脈血管疾病。足部容易受傷卻不自覺,造成傷口不易癒合。陳瑜忻解釋,糖尿病神經病變主要是以周邊神經症狀為主,它影響到周邊的感覺、運動與自主神經。60歲以上的糖尿病患者,超過50%都有不同程度表現的周邊神經症狀。影響最深的,就是足部感覺喪失,進而失去保護作用。糖尿病血管病變,是因為高血糖、胰島素抗性影響血管管壁的內皮細胞功能,進而引起血管收縮及粥狀硬化斑逐漸形成。而長期高血糖也會傷害內皮細胞,加速血管壁粥狀硬化形成。另一方面,由於血小板及其他凝固因子功能異常,容易吸附在血管壁上,也會造成血栓斑塊,逐漸堵塞血管壁。糖尿病足部居家護理 應牢記4要點▸足部檢查:洗澡時,檢查足部皮膚有無水泡、雞眼、厚繭、發紅或裂傷現象,視力不佳時可用鏡子輔助,或請家人協助觀察,如有發現上述情形,應請教醫護人員,請勿自行拿刀片、剪刀處理,以免出現傷口。▸足部清洗:每天以溫水及中性肥皂洗淨,水溫不可過燙,以手腕或溫度計測水溫(約40°C),需特別注意指縫間的清潔。擦乾後再以綿羊油或不含酒精成分的乳液擦拭皮膚,防止乾燥脫皮,但不可以將乳液塗抹在趾縫間,太多腳汗時也不宜用爽身粉,避免阻塞毛孔。▸鞋襪之選擇:宜選擇棉質、吸汗、柔軟及保暖的襪子,避免穿尼龍襪,襪頭不可以過緊,會壓迫腳踝影響循環。穿鞋應穿襪,並每天更換襪子,保持腳部清潔。購鞋時最好在下午或黃昏時刻,因為腳的尺寸會比早晨稍大,若左右腳尺寸不同,應以較大的為標準。盡量選擇軟內襯、厚膠底、附鞋帶或魔術貼的鞋,鞋頭硬較能保護腳,不可打赤腳、穿夾腳拖、涼鞋、拖鞋外出,高跟鞋也會導致腳底壓力受力不均,形成厚繭。穿著新鞋時不要穿太久,先試穿1至2小時,待適應後再加長時間,若穿鞋後發現有起水泡,表示不宜再穿。穿鞋前要檢查鞋內是否有異物。▸修剪指甲:先將指甲泡溫水,變軟之後再進行修剪。趾甲面勿短於甲床底部,只做平剪,勿剪入甲角處,若發生崁入性趾甲或硬厚甲勿自行處理,應找外科或皮膚科醫師治療。糖尿病足部日常照護要注意 定期檢查不能省陳瑜忻提醒,抽菸會增加糖尿病大小血管病變的風險、增加胰島素的阻抗、影響血糖控制引發脂質代謝異常、增加壞膽固醇、降低好膽固醇、誘發發炎反應,引起動脈粥狀硬化、增加糖尿病患者視網膜病變的風險,因此有菸癮的糖尿病患者死亡率較高,最好及早戒菸。此外,糖尿病足部日常照護需要注意以下事項:1.坐時勿雙腳交叉於膝蓋上,避免影響下肢循環。2.不要用熱水泡腳。3.冬天寒冷時可穿厚襪子保暖,勿使用熱水袋、電熱毯保暖,以免燙傷。4.下肢有水泡、皮膚紅腫、感染、傷口、皮膚病等病症時,勿自行處理或敷藥草,應立即就醫。最後,建議糖尿病患者可每年安排1次至就診醫療院所檢查,以了解足部照護情形,檢查項目包含:(1)糖尿病足部結構與外觀檢查:觀察有無變形。(2)糖尿病足部感覺檢查:單股尼龍纖維檢查、震動感覺檢查。(3)糖尿病足部下肢循環檢查:足部動脈脈搏檢查、足部超音波檢查、足部血管攝影。★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03-12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生死自在——談預立醫療決定
【編者按】這星期「醫病平台」的主題是「生前預立醫療決定」,一位非醫學背景的教授寫出他在「病人自主權利法」通過之後,與家人討論他對生老病死的看法,決定簽署這重要文件的心路歷程 ;而在醫院負責「預立醫療照護諮商門診」的兩位專業人員,一位社工師及一位身心科醫師,除了幫忙他走完簽署這文件的全程,並在我們的邀請下,分別寫出他們的想法以及在這諮商工作所扮演的角色。希望這三篇文章可以幫忙社會大眾更瞭解「病人自主權利法」。我在醫院負責預立醫療照護諮商門診,很高興賴先生以意願人的角度,分享親身的經驗與心得。賴先生文章中提到的「生得健康」、「老得快樂」、「病得短暫」、「死得乾脆」,我想是面對人生不可避免生老病死過程,理想的目標吧!近代醫療的進步,使得我們的疾病控制得好,生命也得以延長。但是這些急救的技術與延長生命的措施有時也造成不幸。我們都看過有些植物人,藉著人工營養可以維持生命徵象超過十年以上,可是早已無法說話表達自己的意願,必須臥床而完全依賴別人的照顧,有時因吸入性肺炎或是褥瘡感染而必須進出醫院。常會聽到家屬,特別是主要照顧者說,實在是不忍心看到病人這樣長期受苦,如果病人早點走了,不僅病人不用再活受罪,而且對家人都是比較好的結果。我想賴先生看到好友生病到去世的歷程,一定有很深的感觸。我想大多數的人都不希望在生命的末期,是經過漫長的痛苦才結束生命。但是很可惜,當我們病重時,常常是意識昏沉,以至於無法表達自己的意願,何況如果是昏迷、植物人、極重度失智症,更是如此。因此現行的臨床情境,是由家人代為決定。可是除非病人本人在事前就有清楚明確的交代家人他的意願,否則家人會陷入兩難。理智上知道這些維生醫療以及人工營養,只是維持了病人的呼吸、血壓、心跳,但是不可能讓病人再好起來了,反而是讓病人三不五時出現感染、肺炎、水腫等等併發症,應該是讓病人順其自然地離開比較好;可是情感上,卻是無法做出這樣的決定,因為如果停掉了維生醫療或是人工營養,就好像是自己殺死了病人一樣。所以在現實上,不少家屬還是選擇繼續維持原有的醫療,可是看著病人受的折磨,內心的矛盾也無法消除。病人自主權利法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讓我們在事情還沒發生,意識清楚時,可以預先表達萬一有一天我們陷入無法逆轉的昏迷、永久植物人、極重度失智症,或是疾病走到末期,我們自己無法明確表達對於維生醫療或是人工營養的決定時,提前說明自己的選擇,不必再讓家人陷入抉擇的困難。雖然說病人自主權利法的目的,就是要保障病人對於醫療選擇自主決定的權力,可是以台灣的民情,家人往往對於醫療決策有重大的影響力。所以在進行預立醫療決定的諮商時,原則上希望至少有一位二等親陪同。記得有個媽媽帶著女兒與兒子一同前來進行預立醫療照護諮商,女兒對於媽媽的選擇十分了解與贊同,可是兒子就大為反對。他說如果到時候媽媽真的維生醫療與人工營養都不要,他會覺得自己沒有盡力,也怕親戚朋友會覺得他不孝。這就是預立醫療照護諮商,要有親人一起來的重要之處。因為不論當時是否可以達到共識,諮商時是開啟溝通對話的機會,讓意願人與家人都有機會,了解彼此對於萬一陷入長期昏迷或生命晚期照顧的想法,而在平時這個重要議題卻是個禁忌,從來沒有討論過。因此,我們團隊中除了醫師護理師之外,還有社工師與心理師,協助整個家庭彼此對話、傾聽、了解。「生得健康」、「老得快樂」這二項或許可以操之在我;可是「病得短暫」、「死得乾脆」,變數很多,有時不一定能如我們所願,如果沒有預先準備,就不一定能達到我們想要的。所以很佩服賴先生與他的家人,能夠參加預立醫療照護諮商,進而完成預立醫療決定,未來一定可以生死自在。
-
2021-03-11 科別.泌尿腎臟
腎病患者不吃三高藥 醫師:恐「傷腎、傷心 」
藝人黃鴻升(小鬼)去年9月因主動脈剝離逝世,過去健檢時發現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及腎臟病史等。醫師指出,民眾不只要保「心」,也要保「腎」,腎臟病患者較一般人罹患心臟病機率恐高出6至7成,且腎臟功能嚴重受損患者中,更有9成患者罹患高血壓,呼籲外界小心「心腎症後群」。國民健康署代理署長賈淑麗表示,三高(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疾病是造成腎臟病的原因之一,也是慢性腎臟病的併發症,若不依照醫師處方正確用藥,恐走上洗腎之路。根據國健署2017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結果,有慢性腎病同時須要規則服用三高用藥的患者中,僅5至7成有按時服用降血壓、降血脂藥品;18至39歲有腎病且有高血脂問題的年輕族群,有高達6成沒有按時吃降血脂藥,40至64歲也超出5成未按時吃降血脂藥。國健署慢性病防治組組長吳建遠表示,年輕人由於身體狀況尚可,沒有危機感,因此即使在體檢時發現很多問題,也沒有繼續吃藥;雙和醫院院長、腎臟內科主治醫師吳麥斯也說,臨床上有很多年輕人健檢時發現有問題,也沒有再回診,若未及時治療,恐累積腎臟病危險因子,導致腎功能惡化。吳麥斯說明,有高血脂的患者更容易腎衰竭,因主責過濾的腎臟腎絲球負擔過大,導致腎絲球受損、腎功能下降;若有高血壓、高血糖問題,也會增加腎臟負擔。臨床上曾觀察到,有腎臟病史者,將來發生心血管疾病的機會高出5至6成、甚至更高,而三高患者也比一般人有更高的機會罹患腎臟病。吳麥斯指出,糖尿病患者若同時有高血壓、高血脂等問題卻沒有按時用藥控制,5年內就可能需要洗腎;腎臟疾病與心臟疾病是互為因果,兩者的健康情況若無法維持,擔心將來可能罹患兩者問題同時爆發的「心腎症候群」,建議有慢性腎臟病人若也有三高問題,務必注意量血壓、測血糖與膽固醇。吳建遠表示,民眾平常就應愛護腎臟,可控制三高、健康飲食、規律運動、控制體重、避免服用不當藥物、多喝水、不抽菸及定期檢查腎功能。吳麥斯說,三高患者、有腎臟病家族史、65歲以上長者是腎臟病高危險群,建議每半年做1次檢康檢查,其中已有在用藥的患者,建議每3個月回診1次,且應定期用藥控制。賈淑麗表示,國健署目前針對40歲以上未滿65歲民眾,提供每3年1次的成人健檢,65歲則每年提供1次,鼓勵40歲以上的民眾善用免費成人預防保健服務,及早發現三高及慢性腎臟病,以及早介入與控制。●「全台196家健康促進機構」: 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635&pid=1201●「慢性腎臟病健康管理手冊」: https://www.hpa.gov.tw/Pages/EBook.aspx?nodeid=1157●「腎臟保健黃金8守則」:1.三高控制2.健康飲食3.規律運動4.體重控制5.避免服用不當藥物6.多喝水7.不抽菸8.定期檢查腎功能
-
2021-03-11 科別.風溼過敏免疫
屁股疼痛誤認為得痔瘡 75歲阿嬤就醫才發現肛門長皮蛇
南投75歲廖姓阿嬤肛門疼痛難耐,坐立難安,她懷疑得痔瘡,求醫師開痔瘡藥膏,醫師建議肛門指診檢查,阿嬤相當排斥拒絕,直到醫師詳細說明才同意檢查,結果醫師發現她肛門右邊長一顆顆紅色小水泡延伸至會陰部,就是俗稱「皮蛇」的帶狀疱診,幸好及時治療,未發生大小便失禁等併發症。南投醫院大腸直腸肛門外科醫師廖師賢說,人體免疫力較低時,曾感染水痘民眾很容易引發帶狀疱疹。帶狀疱疹身體單側可能會出現紅疹、水泡或潰瘍,呈現擴散蔓延的樣態,是由帶狀疱疹病毒(VZV)所引起,多沿著神經分枝分佈的皮節長水痘。帶狀泡疹長在不同的部位,若不即時治療,可能會引發不同的併發症,例如發生在顏面時,可能造成視力受損、顏面神經麻痺;在耳朵附近會影響聽力;長在生殖器或肛門周邊時恐造成大小便失禁。廖師賢說,一般人肛門疼痛常以為是痔瘡,但肛裂、直腸腫瘤、帶狀皰疹、皮膚疾病及感染等可能造成肛門疼痛,但因為發生在私密部位,常有民眾因為羞於啟齒不願就醫。廖姓阿嬤就因為肛門疼痛相當尷尬,不願讓醫師檢查,只想以痔瘡藥膏治療,還好再三說明,她同意檢查,確診罹患帶狀泡疹,醫師安排住院並藥物治療,沒有留下後遺症。呼籲民眾身體私密處出現病症,還是得就醫治療確認病因,勿自行購買成藥治療,以免延誤治療,導致身體受損。
-
2021-03-08 科別.新陳代謝
過年血糖飆糖尿病惡化 原來是過量含糖飲料惹禍
過個年和連假後,有糖尿病患跟著家人喝含糖飲料,血糖飆高,導致頭暈和電解質失衡而住院,彰化醫院家醫科主任廖曜磐說,糖尿病患者容易渴,「口乾舌燥」就是病症,如果用含糖飲料來止渴,簡直是拿命開玩笑,愈喝愈渴,血糖飆高,可能導致併發症,甚至不到40歲就惡化到洗腎。彰化醫院衛教室個管師邱小佳說,經過農曆過年的含糖飲料催化,不少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及糖化血色素(HbA1c )飆升,甚至有患者指數都破表了,還不願就醫,他們發現近期幾起個案都是喝含糖飲料所引起。71歲的施老先生從原本穩定的HbA1c在7以下,飆到14.6,引發頭暈及電解質失衡,住院才緩解,施先生說,他看媳婦買了好多飲料放進冰箱,就想說解渴,連續10多天也才1天喝1瓶,沒想到那麼嚴重,出院後也從原本的口服藥需改為注射胰島素。另一名71歲黃先生的HbA1c從穩定的7左右,升高到11.1,他也是過年期間常和孫子一起喝飲料、可樂,他覺得喝飲料能解渴,就越喝越多,雖有一點頭暈無力,但也不願馬上回診。邱小佳說,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色素至少3個月應抽血檢驗一次,若突然升高,他們也會向患者追蹤諮詢,再如49歲賴先生的糖化血色素從7暴升到16.5,電話中已告訴他這是會有生命危險,要趕快住院治療,他卻說沒有不舒服,不想回診住院。邱小佳說,很多比較年輕的患者,對糖尿病漠視,沒有定時測血糖,飲食不節制,常造成血糖失控,有不少人還因此不到40歲就惡化到洗腎。廖曜磐說,高血糖有多樣化的表現,每個患者情況不一,只要血糖飆高就要治療,不能以「沒空」、「沒不舒服」來逃避,糖尿病患者必須將糖化血色素控制在7以下,數值一旦暴衝,恐造成電解質失衡、代謝性酸中毒或併發其他感染症,甚至神智不清、意識障礙、昏迷。彰化醫院營養室組長施璐筠說,市售含糖飲料加入糖和香料,讓人不知不覺就容易喝過量,世衛組織建議成人1天攝入糖量最多25克,建議還是喝白開水最好。
-
2021-03-07 科別.眼部
青光眼患者 最好別進電影院?
了解了青光眼的成因、治療後,還有一些疑惑難解嗎?我們邀請主治青光眼、白內障、一般眼科疾病的台中榮總眼科部部主任王俊元為讀者解惑。Q 有青光眼又有白內障的患者,若要做白內障手術,會否有風險?通常醫師會如何評估?醫師建議:隅角閉鎖型青光眼患者白內障形成時,可能壓迫隅角,這類患者建議積極作白內障手術治療。青光眼和白內障,看似獨立的疾病,卻又互相影響。由於青光眼多半發生在中、老年人,常合併有白內障的存在。白內障手術成功率高,有95%以上的病人術後視力恢復良好;不過,仍有少數人可能發生併發症,例如:角膜水腫、高眼壓、發炎、出血、感染等,合併有青光眼的病人風險較高。隅角閉鎖型青光眼患者,白內障形成時,水晶體會變大、變腫而向前壓迫隅角,阻礙房水流出,常易使青光眼加速惡化,這類患者也會建議積極做白內障手術治療,術後也有助於眼壓的控制。有些青光眼的患者,因為不敢接受白內障手術,導致水晶體過度成熟,引起急性青光眼發作,需緊急手術,反而增加白內障手術的困難度。白內障手術時機,醫師會先評估兩個部分,第一、白內障的嚴重程度,對視力及生活的影響;第二、白內障對青光眼眼壓的影響。若經醫師評估已符合白內障手術標準,接受白內障手術,不僅可以幫助青光眼的控制,也可享受白內障去除後所帶來的視力改善,一舉兩得。少數較嚴重的青光眼病患,醫師會考慮青光眼、白內障二合一手術。Q聽說運動可以改善眼壓?青光眼患者適合什麼運動?有沒有應該避免的運動?醫師建議:避免需憋氣的舉重等重訓動作,以免眼壓升高。建議青光眼病患「站著比坐著好,坐著比躺著好」。因為站著的眼壓比較低,躺著的時候眼壓比較高。適度的運動可以降低眼壓,也會分泌腦源性神經滋養因子,防止視神經受損。建議有氧運動,比如快走、慢跑、游泳、騎自行車,都是很好的運動。應避免無氧運動,例如舉重等重訓動作。也應避免眼壓上升的動作,如倒立、吹薩克斯風、小喇叭。Q現代人普遍用眼過度,3C使用時間長的人也會增加青光眼風險嗎?醫師建議:近距離使用3C產品,已經證實會使眼壓上升,使用30分鐘一定要休息。以前青光眼的患者以中老年人居多,現在有年輕化的趨勢。跟高度近視盛行與長期使用3C產品有關。根據調查,台灣民眾使用3C裝置,包含手機與平板電腦,時間很長,一天平均大於10小時。近距離使用3C產品,已經證實會使眼壓上升,增加青光眼的風險。長期使用3C產品所產生的藍光,也比較容易形成白內障。所以白內障有年輕化的趨勢,乾眼症的比例也持續上升。建議3C產品使用30分鐘,應該要休息5分鐘,避免長時間使用。Q青光眼患者最好別進電影院看電影?是因為光線反差大會使眼壓升高嗎?醫師建議:黑暗的電影院會使瞳孔放大,可能導致急性青光眼發生,高危險群需留意。在黑暗的電影院環境中,會使瞳孔放大,擠壓隅角,房水排出受阻,造成眼壓上升,可能導致青光眼急性發作。但是一般人發作的機會不高,並不是所有青光眼的病人都不能看電影。主要有一些高危險群的人要特別注意,例如本身有閉鎖性青光眼的患者,或者年紀大於55歲、遠視、身材比較嬌小的女性,比較容易發作。類似的情況,應盡量避免在黑暗中使用手機。
-
2021-03-07 科別.新陳代謝
愛吃甜食、油炸物易得糖尿病? 醫揭「關鍵原因」:小心還會傳給下一代
人只要一肥胖,就會產生胰島素阻抗,胰島素分泌的品質會變差,但為了維持血糖平衡,胰臟就得不斷加倍做工分泌胰島素,最後日漸衰退,再也無法分泌足夠的胰島素,血液中的血糖會因此 上升,糖尿病就來報到了。糖尿病是吃出來的 年齡層有下降趨勢近10年來, 因飲食引起的糖尿病年齡有逐漸下降的趨勢。新陳代謝科醫師石光中表示,現在門診中偶爾可看到11、12歲的糖尿病患,主要因為青少年偏好高熱量飲食,愛吃炸雞、薯條等油炸食物,也愛吃蛋糕、喝含糖飲料等甜食或糖化食物,還有在電腦前久坐、少運動,造成過度肥胖,因而年輕小胖子得到第2型糖尿病的人數是第1型的6倍之多。 糖尿病典型症狀 多喝、多吃、多尿、體重減輕糖尿病的血糖通常都是慢慢高起來的,如果血糖只是超過到126mg/dl,身體多半不會有不舒服的情形,也因此大多數糖尿病初期病人是沒有症狀的,不少人還是經由健檢才發現自己已經罹患了糖尿病。若血糖沒有好好控制,當血糖值超過 200~300mg/dl時,由於血糖逐漸上升又 無法充分利用,腎臟於是會忙著將無法利 用的糖分排到尿液中,連帶體內的大量水 分也被排出,就會出現多喝、多吃、多尿及體重減輕「三多一少」的嚴重糖尿病典型症狀。 遺傳+飲食失控 易得第2型糖尿病多數民眾認為,糖尿病與遺傳有關,這必須要看是哪一型的糖尿病。石光中說明,第1型的糖尿病不會遺傳,因為其主要為病毒及自體免疫疾病短時間內攻擊所致;第2型糖尿病則會遺傳,若父母都有糖尿病,子女很難躲得過,對糖尿病來說,基因是可怕的因子,罹病只是遲早的問題,只要活得夠久,都會有這個問題出現,但飲食控制及運動可以延緩糖尿病的發生。雖然第1型糖尿病並非因飲食所引起,但仍需要飲食控制,有些病患發病時年齡還小,若正值青春期發育需要營養,這時多不會在飲食上限制太多,可以靠打多一點劑量的胰島素來平衡。 第1型糖尿病控制不佳 恐出現急性併發症第1型糖尿病如果控制得不好,較會出現糖尿病急性併發症的症狀,最怕酮酸中毒,這是一種代謝性的酸中毒,當人體無法使用血糖時,脂肪會大量的分解作為能量,導致副產物酮體的大量製造,同時體內因脫水無法有效將這些酮體排出,導致濃度變得過高因而中毒,嚴重時會有致命的危險。相較之下,第2型糖尿病比較不易有急性症狀出現,不致於突然出現酮酸中毒的情形,而是易有慢性症狀,例如剛開始會口乾舌燥、體重減輕、多喝、多吃及多尿等,但若處理不當,嚴重時仍會引起高血糖高滲透壓症候群,進而導致電解質不平衡、心律不整、意識喪失,甚至會休克。 低血糖發生原因多 隨時留意血糖狀況為上策「低血糖」是血糖低於60mg/dl,無法供應身體細胞在正常生理活動所需的能 量,患者會出現發抖、顫動、冒冷汗、心悸、脈搏加速、皮膚濕冷、臉色蒼白、有飢餓感、頭暈、全身無力等症狀,甚至昏迷,嚴重的低血糖會產生永久性腦損傷及後遺症,例如記憶力喪失、學習能力差等,還會致命,所以,不可輕忽低血糖帶來的危險。要預防低血糖,首要找出原因,探究是否口服降血糖藥、胰島素使用過量、延誤用餐時間、運動過度未補充食物、罹患腎臟及肝臟等疾病,或是為了減重而減少攝取熱量,而沒有同時減少口服降血糖藥及胰島素。石光中建議,糖尿病患最好隨身帶著血糖機,隨時注意自己的血糖狀況,有助於找出低血糖的原因,才能對症下藥,加以預防。 預防低血糖發生 日常飲食時間要注意糖尿病平時也要注意不可空腹運動,若大量或長時間運動前,需要進食點心,吃東西也要定時定量,不要間隔太久,熱量也吃得差不多最好,吃完東西後量血糖,看吃進東西是高GI值 (升糖指數)還是低GI值,並記錄下來,做為飲食參考。另服,用降血糖藥後不可相隔太久時間進食,生病時,如果食慾不好,飲食攝取量不足,需以補充水分及碳水化合物為主,記得隨身攜帶方糖或糖果,以備冒冷汗、全身無力,低血糖時服用,床頭也要放些糖,以備夜間低血糖時使用。 延伸閱讀: ·糖尿病服用降血糖藥會變胖? 醫師曝生活「1元凶」小心血糖狂掉 ·糖尿病打胰島素表示變嚴重了?長期使用傷肝腎? 沒這回事!醫師列3個需使用情況
-
2021-03-05 科別.腦部.神經
3個月飆胖16公斤 北榮鼻視鏡摘除腦腫瘤
36歲從事美髮業的翁小姐,一年半前體重莫名上升,「只喝水、沒吃東西都在胖」,短短3天就胖了5公斤,3個月就從49公斤飆到65公斤。一次搭機下降過程發生劇烈頭痛,就醫揪出腦內竟有6公分巨大腫瘤,確診為少見的「庫欣病」,北榮「經鼻內視鏡手術團隊」以不需開顱、微創鼻內視鏡手術,成功摘除翁小姐腦內的腫瘤。翁小姐說,發胖時出現月亮臉、皮膚粗糙、冒痘痘、毛髮增生等症狀,甚至四肢水腫及無力,被確診有巨大腫瘤在腦袋作祟,「自己都嚇哭了」。北榮新陳代謝科主任陳涵栩表示,庫欣病是一種內分泌與荷爾蒙障礙引起的腦瘤,發生率每年每百萬人口約10人,台灣每年約新增60至70個病患,男女比約5比1,是少見疾病,臨床多因「突然變胖」求診,患者會肌肉無力、皮肉較薄,伴隨骨質疏鬆。鼻內視鏡並非新創手術,台北榮總在104年由鼻頭頸科與一般神經外科醫師共同組成「經鼻內視鏡手術團隊」,至今已完成超過400例手術,庫欣病約占了10至15例。北榮一般神經外科醫師王緯欣指出,庫欣病目前無藥物治療,在所有腦下垂體腫瘤中最難診治,摘除過程跟「大小」無關,只要體內有一點點的殘餘,對內分泌影響都非常大,不單外表,還有血壓、血糖不穩等慢性病威脅。北榮鼻頭頸科主任藍敏英說,翁小姐術後幾乎未發生鼻部不適或嗅覺喪失等併發症,異常增高的荷爾蒙也很快下降,體重及臉型回復以往樣貌。原本腫瘤大到覆蓋鄰近血管及神經構造,要完全切除又保存內分泌及神經的功能難度相當高,此一成功案例因此獲得國際知名期刊「Neurosurgical Focus Video」封面刊登肯定。
-
2021-03-05 醫聲.肝病清除
C肝治療/專家帶來天大的好消息:2025年這種疾病會消失不見
常常聽到「肝若不好,人生是黑白的」這句廣告詞,的確,肝癌在國人10大癌症死因中常占據第一位或第二位,死於肝癌的病患中,約有70%的人為B型肝炎帶原者,但也有20%為慢性C型肝炎感染者,就算還沒有得到肝癌,B、C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肝炎、肝硬化及其併發症嚴重影響健康。新生兒全面接種B肝疫苗,大幅減少B肝患者數量大部分的人都知道熬夜喝酒,還有B、C型病毒性肝炎傷肝,但很多懷疑自己肝不好或抽血檢查發現肝指數異常到門診就診的病人並不知道自己過去有沒有檢驗過B肝或C肝。過去數十年來,台灣在國家公衛政策讓新生兒全面接種B肝疫苗後,大幅減少了B肝患者的數量,可是C型肝炎尚無有效的疫苗可用來預防,以前C肝治療療程需注射干擾素合併抗病毒藥物,副作用多且停藥半年後測不到病毒的治療成功率約7~9成。療科技突飛猛進,2025年滅絕台灣C肝直到近幾年隨著醫療科技的突飛猛進,藥廠研發出了治療C肝的全口服抗病毒藥物,降低藥物副作用同時大大提升了C肝的治癒率到九成以上,療程也只需要8到12周,儘管新藥上市藥價不斐,世界衛生組織還是喊出了2030年滅絕C肝的目標。台灣經健保介入和藥廠協商後,現在每年衛服部有提供一定名額全程給付C肝的全口服抗病毒藥,期望能在世衛組織的目標之前,提早於2025年滅絕台灣的C肝。 如何知道自己有沒有C肝?什麼樣的人會得到C肝?怎麼知道有沒有C肝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消化內科主治醫師陳奕霖表示,以C型肝炎來說,主要的感染途徑是經由血液傳播,像是通過輸血、共用針頭、未適當消毒的醫療器材等方式傳播、而與C型肝炎感染者發生性行為、共用沾血之個人器具(如刮鬍刀、牙刷、指甲剪、刮痧板)或經由母子垂直感染方式亦有可能發生感染。得到C型肝炎後有些人有如疲累、虛弱、腹部不適、沒胃口、體重減輕、精神沮喪或是有輕微的黃疸等症狀,但許多患者都是無症狀而不自覺,如果這期間肝臟有發炎,發炎之後肝細胞再生,就會有纖維組織產生,纖維化厲害就容易得到肝硬化。當然並不是每一位C型肝炎都會有肝硬化,約只有1/4的人會發展到肝硬化。及早治療C肝就能減緩肝臟發炎降低肝硬化及肝癌的機會。 注意喔!許多C肝患者沒有症狀陳奕霖說,因許多C肝患者沒有症狀,民眾若是有風險或不知道自己有沒有C肝的人,目前健保提供主動篩檢的管道,只要符合45歲到79歲的一般民眾及40歲到79歲之原住民的人就有終身一次B、C型肝炎篩檢的機會,檢驗出C型肝炎後,醫師會進一步評估肝臟纖維化的程度,肝臟殘存功能,和其他藥物有無交互作用而後選擇適合的用藥,用藥過程中也會監測療效及副作用,民眾只需配合定時服藥定期返診抽血追蹤,數十萬的藥費由健保給付。大家要知道,C肝是有藥可以治療的,因此治療一定要及時,提醒民眾早期篩檢早期治療,別等到身體嚴重不適才去就醫,錯失治療的黃金時間。延伸閱讀: 。宮廟神奇藥草抗武肺? 別被騙了!B肝婦誤信險喪命 。4飲食習慣都會養肥肝! 老生常談的叮嚀最重要
-
2021-03-05 新聞.長期照護
推廣長者用碗喝水 花蓮慈濟醫院發明防嗆咳7字訣
若家中長輩常有食物吞不下、喝水容易咳等症狀,就可能是嗆咳,花蓮慈濟醫院發明「防嗆咳7字訣」,引導長者安心吃喝,其中以碗取代杯子喝水可避免仰頭,減少嗆到機率。花蓮慈院指出,隨著年紀增長,容易發生口腔及咽喉的肌肉功能衰退、舌頭控制力下降,吞嚥協調功能也退化,導致食物或液體沒有進到食道,而跑進氣管引起嗆咳,若處理不當,可能導致營養不良,甚至引發吸入性肺炎或其他併發症等問題。花蓮慈濟醫院照護失智症長者的輕安居團隊與復健部語言治療師合作,透過個別評估與環境記錄嗆咳事件,了解吞嚥功能狀況,發明預防嗆咳7字訣「練、正、酸、湯、靜、五、碗」,指引長輩放心喝、開心吃。輕安居護理長陳巧菱解釋,「練」飯前吞嚥健康操,鍛練吞嚥肌群;「正」吃飯坐正收下巴;「酸」飯前喝一小口醋、梅汁或含一小口碎冰,增加唾液分泌;「湯」喝湯半飽吃飯慢;「靜」安靜專心吃;「五」使用5C.C的小湯匙,入口大小剛剛好;「碗」以碗就口頭低低,避免因使用杯子而仰頭喝水。陳巧菱說,7字訣在輕安居實施後,大大改善失智長輩嗆咳問題,目前輕安居團隊也走入花蓮市、吉安鄉及新城鄉等社區據點推廣「預防嗆咳7字訣」,透過7字訣概念傳遞,讓長者遠離嗆咳困擾。專師游亞歆說,在社區據點分享時,最引起長輩共鳴的就是「用碗喝水」,因使用杯子喝水要仰頭,容易嗆到,若用碗喝水,就能降低仰頭喝水的風險。長輩都說,原來預防嗆到這麼簡單。
-
2021-03-04 科別.腦部.神經
輕熟女成月亮臉!3個月飆胖16公斤 北榮搶救腦內風暴
36歲從事美髮業的翁小姐,愛美總維持美妙身材,然而,一年半前體重莫名直線上升,曾經三天就胖五公斤,「只喝水、沒吃東西都在胖」,最多一個月重達10公斤,3個月竟從49公斤飆到65公斤,平常就愛自拍的她,現在成了月亮臉,皮膚也變得粗糙冒痘痘還有毛髮增生,甚至四肢水腫及無力,後來在住家的南部醫院透過影像檢查找到腦下垂體竟有6公分巨大腫瘤,還包覆鄰近的大血管及神經構造,確診為少見的「庫欣病」,於是決定北上榮總,終於在鼻內視鏡手術團隊的協助下成功摘除這顆腦內不定時炸彈,連阿嬤都不可思議地說「開腦竟然可以從鼻子進去!」北榮新陳代謝科主任陳涵栩表示,庫欣病是一種內分泌與賀爾蒙障礙引起的腦瘤,發生率約每百萬新加十個,算是少見疾病,通常女男比例為5:1,台灣每年約新增60-70個病患;而由腦下垂體引起的庫欣病占三分之二,腎上腺約一成,也有癌症所引起,臨床門診多因「突然變胖」來求醫,然而,跟一般胖子的區別是,患者會肌肉無力、皮肉較薄伴隨骨質疏鬆。北榮一般神經外科醫師王緯欣表示,庫欣病目前沒有藥物治療,在所有腦下垂體腫瘤中最難以診治,摘除的過程跟大小無關,只要體內還有一點點的殘餘,對內分泌影響都會非常大,不單是外表,還有血壓、血糖等慢性病的健康威脅。北榮鼻頭頸科主任藍敏英表示,翁小姐術後幾乎未發生鼻部不適或嗅覺喪失等併發症,異常增高的賀爾蒙也很快下降,在新陳代謝科、鼻頭頸科及神經外科等多專科的追蹤下,體重及臉型回復以往樣貎,影像檢查亦無殘瘤,不須再接受輔助性的藥物及放射線治療。由於腦下垂體腫瘤及其他顱底腫瘤若有神經血管的侵犯,除傳統開顱手術外,要從鼻子的通道進行手術,難度是相當的高,要達到腫瘤完全切除又保存內分泌及神經的功能更是難上加難,此一案例因此獲得國際知名期刊Neurosurgical Focus Video封面刊登肯定。鼻內視鏡並非新創手術,北榮104年起由鼻頭頸科藍敏瑛主任與一般神經外科王緯歆醫師共同組成「經鼻內視鏡手術團隊」,與美國匹茲堡醫學中心合作,已完成超過400例手術,更共同發表10餘篇相關論文,其中,庫欣病手術個案約占了10至15例。
-
2021-03-04 科別.消化系統
男子挺台灣鳳梨大口吃 鳳梨卡食道差點窒息緊急就醫
大陸禁止台灣鳳梨輸入,國人紛紛力挺台灣鳳梨。南投縣47歲李姓男子也以行動支持,上周末騎單車休息時,買了鳳梨當場食用,大口吃下後鳳梨卻卡在食道入口,喝水也無法吞下如鯁在喉,趕緊到醫院急診,醫師以內視鏡將鳳梨夾出,才讓他如釋重負。南投醫院院長洪弘昌是肝膽腸胃科專家,當天得知患者狀況後,立即趕回醫院診療。洪弘昌說,李先生吃鳳梨時沒有細嚼就吞下,內視鏡檢查時發現5乘6公分的鳳梨塊卡在食道入口處,離口腔22公分,因為就在食道與氣管交接處稍有不慎,很可能窒息。洪弘昌說,食物噎到時應停止進食,實施哈姆立克急救法,並安排就醫由專業醫師協助。請勿聽信坊間喝醋、吞飯等方法,若自行處理不當可能會讓食物卡得更深,不易取出,若不慎嗆進氣管,恐引起吸入性肺炎,甚至引發併發症等。長者、幼童或吞嚥困難患者,應細嚼慢咽,家屬也盡量在旁陪同,安排相對細碎食物避免噎住。南投醫院營養室主任蔡秀雯說,鳳梨有豐富營養成分,例如幫助蛋白質分解之酵素、含有纖維及維生素C,每100公克鳳梨含熱量46卡、醣類11克、粗纖維1.4公克、含維他命A、C、B1、B6、E,並且有生物鹼、蛋白脢和類生物素等。洪弘昌說,鳳梨能夠幫助消化、增加腸內有益菌活動及排便順暢,減少致癌物質和腸壁接觸時間,是很好的腸道保健水果,民眾多吃新鮮鳳梨、蔬果對健康絕對加分。
-
2021-03-04 科別.泌尿腎臟
健檢查出腎臟血管肌肉脂肪瘤 醫師:逾4公分才需追蹤
一名45歲婦人健檢發現右腎有一顆2公分腫瘤,令她相當擔心,腎臟科進一步檢查是「腎臟血管肌肉脂肪瘤」,所幸目前並不會影響腎臟功能,只要定期回診追蹤腫瘤大小即可,這才讓婦人鬆了一口氣。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血液透析室主任林崇智指出,腎臟血管肌肉脂肪瘤是最常見的良性腎臟腫瘤,這種腫瘤主要是由血管上皮組織、肌肉組織、脂肪組織組成而命名,一般群眾發生率約0.5%到2%,多數患者並無臨床症狀,發生年齡大約是40至50歲左右,其中約有7成患者為中年女性。另外有小部分的腎臟血管肌肉脂肪瘤會合併一些罕見疾病發生,約有75%到85%結節性硬化症的病患及50%到60%淋巴血管平滑肌增生症的病患,會出現腎臟血管肌肉脂肪瘤,然而這兩種疾病臨床上較為罕見,大部分的腎臟血管肌肉脂肪瘤多為偶發性發生。他說,腎臟血管肌肉脂肪瘤臨床上大多無明顯症狀,也不會影響腎臟功能,但在少部分(腫瘤大於4公分以上)還是可能合併後腹腔出血,導致反覆後腰疼痛,血尿,甚至腫瘤或血腫壓迫正常腎臟組織,而造成腎功能異常等嚴重併發症,並可能危及性命,不可不慎。林崇智說,腎臟血管脂肪瘤臨床上診斷主要是經由包括腎臟超音波、腹部電腦斷層影像及腹部核磁共振等影像學的檢查發現,特點是包含明顯脂肪組織的腎臟腫瘤即可確診,少部分脂肪組織不明顯的腫瘤則須經由經皮腎臟切片做組織學的確定診斷。臨床上,小於4公分的腎臟血管脂肪瘤大多不需處理,只需要定期做影像學的追蹤即可,4公分以上則需較密集的追蹤。若是腫瘤變大,速度每年直徑增加大於0.5公分,就需要評估進一步治療,例如手術切除腎臟血管脂肪瘤,或透過腎動脈血管栓塞術治療,以預防腫瘤破裂出血造成腹腔感染。另外使用女性荷爾蒙補充的婦女,則須注意可能造成腎臟血管脂肪瘤變大及增加腹內出血併發症的風險。林崇智提醒,腎臟血管肌肉脂肪瘤屬於良性腫瘤,並不會危害生命或引起併發症,但是仍建議定期做腎臟超音波,追蹤大小和生長速度即可,民眾大可放心。
-
2021-03-04 科別.消化系統
便秘拖久腸潰瘍恐要命?醫:6纖維蔬果、床上翻滾助排便
現代人工時長壓力大,受便秘所苦者不在少數。新北市立聯合醫院消化內科蕭家仁醫師表示,老年人便秘可注意是否與藥物有關,如自行服用成藥、感冒藥、止咳藥,皆可能引起便秘。年輕人則要注意飲食習慣,曾有女大學生不吃蔬果,只吃肉類跟加工澱粉,連續2周無法排便,一照X光發現腸道滿是糞便,服用瀉藥也無法排出。經醫護人員用手指挖腸、灌腸,才將糞便清出來,之後改善飲食習慣,排便才逐漸恢復正常。 便秘最常見三大原因 哪些藥物與便秘有關? 蕭家仁醫師指出,一般便秘定義是指每周排便少於三次、需要很用力才能排便、糞便體積很小,都屬於便秘的範圍。最常見的便秘原因與生活作息、飲息型態有關,如纖維攝取太少、水份攝取不夠、運動量不足。此外,老年人因吃得少、活動量少,也是較容易便秘的族群。 藥物也可能是造成便秘的原因,如降血壓藥物中的鈣離子阻斷劑、感冒藥、止咳藥中的可達因,以及抗憂鬱、帕金森氏症藥物等,都可能讓腸道蠕動變慢、收縮力變弱。蕭家仁醫師提醒,會造成便秘的藥物並不少,惟須經由醫師評估後根據醫囑服用,盡量避免自行購買成藥。 便秘多久該看醫師?滿腹大便恐引發腸穿孔 一般人便秘多久需要看醫生?蕭家仁醫師說明,通常超過三天沒排便,已可能是身體有問題。倘若合併出現腹脹,更應盡快就醫。如果超過一周以上沒排便,或者以往排便很正常,近期忽然出現便秘,應該提高警覺。蕭家仁醫師提醒,忽然發生的排便異常,可能是大腸腫瘤徵兆,而且並不少見,不能掉以輕心。 此外,也曾有病人因長期便秘造成大便乾硬、壓迫腸道,導致腸道黏膜潰瘍變成腸穿孔,有可能引發腹膜炎,最嚴重的情況會危及性命,須及時開刀處理。也有病人便秘後引發暫時性腸阻塞,導致一吃東西就吐。這些併發症都是便秘未正確處理的可能風險。 靠瀉藥排便當心腸道不敏感 這些人勿亂用瀉藥 當發生便秘後,許多人會自行至藥局購買瀉藥。蕭家仁醫師提醒,市面上常見的刺激腸道蠕動藥物,是促使腸道神經活躍而幫助排便,但若長期使用,腸道神經敏感度降低,藥物劑量就需要愈吃愈重,甚至不吃藥腸道就不蠕動,導致產生依賴性。 此外,有些軟便藥中含有電解質,可能造成水份流失,有腎臟疾病或心臟功能較弱者,也不宜自行服用。孕婦也是易便秘族群,使用便秘藥前務必先諮詢專業醫師。 蕭家仁醫師指出,便秘時合併腹痛,就要當心可能與腸阻塞有關,這時貿然服用便秘藥,恐使阻塞更為嚴重,甚至引發腸穿孔、腸缺血等併發症。至於忽然發生的便秘,是大腸腫瘤的常見症狀之一,這類病人若自行服藥,因症狀緩解而未就醫檢查,有可能錯失早期發現癌症的機會。 許多民眾的便秘問題,往往不見得只是單純便秘,而是身體其他問題引起,需要進一步檢查才能釐清。蕭家仁醫師建議,便秘藥物應經由醫師評估,屬於藥物可解決的狀況再使用。 吃纖維刺激腸道蠕動 醫師推薦6蔬菜助排便 飲食中攝取足夠纖維,能夠幫助預防便秘。蕭家仁醫師說明,纖維能使糞便體積變大,刺激腸道的反射神經,增加蠕動,並且吸附腸道中有害物質。每日最好攝取5份蔬果的纖維量,一份約為一個手掌大小。同時也要注意攝取足夠水份,牙口不好的族群可將蔬果纖維切碎、攪碎後再吃。 蕭家仁醫師表示,攝取蔬果可以選擇高纖維、蛋白質較多的種類,例如菇類、豆芽菜、十字花科中的花椰菜、蘆筍。含有粗纖維的芹菜、蘿蔔也是不錯的纖維來源。這些蔬果除了增加纖維攝取量,也適合腸道中有益的細菌生長,能增加腸道益菌數量,幫助改善腸道菌相。 運動不足也是便秘元兇 床上翻滾幫助按摩腸道 較多人忽略的是運動量不足,也可能與便秘有關。蕭家仁醫師建議,每天走路步行20至30分鐘,就能夠幫助腸道蠕動。也可在床上練習翻滾動作:平躺時上半身左轉90度、回到原位後下半身左轉90度;上半身右轉90度、回到原位後下半身往右轉90度。轉完後再臥躺進行同樣練習,重複2-3次。這個動作能訓練腹部肌肉、按摩腸道,同時不會傷到脊椎。 《延伸閱讀》 .排便之計在於晨,中醫2招助改善便秘! .改善便秘、排解毒素,必知4大類膳食纖維資優生!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3-04 科別.新陳代謝
為什麼使用胰島素後血糖還是起伏不定?醫師告訴你控糖關健!
台灣糖尿病人口在2019年已逾230萬,幾乎每十人就有一人罹患糖尿病 ,儼然成為國人健康最大隱憂之一,胰島素明年即將邁入一百歲,已發展出多種治療選擇,其中新型胰島素突破過去治療困境,像是「全日加值型胰島素」幫助糖友全日控糖,同時達到穩定空腹與餐後血糖效果,減少使用上的不便,讓糖友得以兼顧生活品質、重拾治療信心。 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黃建寧理事長表示,糖尿病雖不至於立刻致命,但慢性併發症不容小覷,過去許多糖友因便利性不足與錯誤迷思,延誤胰島素治療時機,導致血糖控制無法達標,反而造成心血管疾病等共病風險增加;糖尿病衛教學會常務理事蔡世澤醫師進一步指出,糖友無須過度擔憂,近來胰島素治療日新月異,更多契合生理運作的胰島素紛紛問世,除有利穩妥控糖外,在使用上也更符合人性,增加糖友對於胰島素治療的整體接受度。 胰島素百年研發不間斷!使用更方便、兼顧空腹與餐後血糖、降低夜間低血糖風險糖尿病衛教學會常務理事蔡世澤醫師表示,胰島素發明至今不斷進步,早期的治療穩定血糖的時間僅能持續16-18小時,現在已有超過24小時穩定控糖的長效胰島素,也有可同時控制空腹及餐後血糖的胰島素,能讓糖友彈性選擇補充時間,並有效降低夜間低血糖風險。這些胰島素的演進,讓糖友生活更無負擔、安全更有保障,醫師在治療執行上也能更順手、達到優化血糖控制的目標。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黃建寧理事長醫師指出,過往糖友一天需補充二至四劑胰島素,或搭配使用口服藥,不僅容易忘記,出門在外更是執行不易,因此糖友常會自行減少使用次數,讓治療效果大打折扣外,更容易影響空腹及餐後血糖控制,長期下來除了有夜間低血糖風險,更會因而引發併發症,使得糖友健康狀況每況愈下,久而久之影響治療的決心與信心。 併發症成糖尿病糖友最大威脅!醫師建議:控糖與共病預防是重點,胰島素治療可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台灣糖尿病患者逐年增加,黃建寧理事長指出,綜觀全球糖尿病糖友約有六成為亞洲人 ,這與亞洲人飲食習慣、體質構造有關,呼籲民眾應多加注意,雖然近年來治療發展愈趨進步,疾病本身帶來的危害風險已大幅降低,但仍有多數病友曾因糖尿病併發症及其他共病而身陷險境 。台灣糖尿病年鑑數據顯示,糖尿病糖友死亡主因最大宗為惡性腫瘤與心血管疾病 ,更有約五成糖友死於心血管疾病 ,顯見糖尿病及其共病危險性不容忽視,因此,糖友治療應積極注重血糖控制外,共病預防及治療同樣重要。黃建寧理事長提醒,除先天因素,餐後血糖飆升引發波動更是造成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的主因,國際研究證實,對於高血糖糖友而言,及早補充胰島素以穩定控制血糖,可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建議糖友更應及早選擇適合的治療方式,積極控糖、降低併發症發生機率。 糖友胰島素使用素率僅一成多!新型胰島素使用便利、穩定控糖可望幫助糖友恢復治療信心台灣許多糖尿病患者在使用口服藥後控制血糖效果不良,經醫師評估後應接受胰島素,然而根據統計,國人僅有12%糖友胰島素使用,使用率遠低於歐美國家 !蔡世澤醫師指出,部分糖友對於胰島素仍存有誤解,例如誤解使用胰島素治療代表症狀加重,或日常生活不便,因而拒絕及時使用胰島素治療,導致控糖無法達標。明年適逢胰島素發明第一百年,不僅證實胰島素治療是有效且不可取代的治療方式,且能透過長效、穩定、更便利的方式,提供糖友們更友善安全的治療新選擇,也期望藉此增加糖友對於胰島素治療的接受度,黃建寧理事長呼籲,糖友可主動與醫師討論,依據需求與必要性,共同擬定最適合的治療方式,同時兼顧控糖與生活品質。 圖文創作:健談專家諮詢: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黃建寧理事長糖尿病衛教學會常務理事蔡世澤醫師本文經《健談》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1-03-0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莊人祥:我方至少聯繫一次以上 BNT繼續「已讀不回」
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上月17日在節目怨「有人不希望台灣太高興」,導致500萬劑BNT新冠疫苗卡關,不料BNT當晚透過電子郵件向外電承諾供我疫苗,但半個月間卻又不見下文,對此,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我方至少聯繫一次以上,但BNT公司持續「已讀不回」。BNT疫苗採購死灰復燃,陳時中當時說,既然BNT表達善意,「我們很歡迎」,日前說明的500萬劑合約內容已達共識,我方送交合約,原廠端延宕,希望繼續完成原合約,爭取原訂五百萬劑BNT疫苗,否認「晶片換疫苗」,即使台灣晶片受全世界歡迎,但與疫苗彼此為獨立事件。另外,據義大利最新報告,BNT疫苗對肥胖者效果不佳,莊人祥說,過去在流感併發症中,肥胖也是危險風險因子,肥胖導致癒後較差,疫苗表現才會不好;預防醫學辦公室防疫醫師林詠青也認為,原因需要進一步科學證據,還需考慮是否有其他慢性病,但應都與免疫功能有關係。
-
2021-03-02 該看哪科.婦產科
陳鎮川生子/非商業代孕立法 今年有譜
為推動代理孕母,歷經長年討論,衛福部國健署預計今年提出草案。婦產科醫學會理事長黃閔照表示,目前以「非商業代孕」為共識,另有關親權的保障、保障代孕者健康、承接孩子的責任等,都有初步共識。但同志婚姻是否適用代孕,因為爭議較大,婦產科醫學會建議,傳統夫妻代孕制度上路後,再逐步擴展到同志婚姻。衛福部國健署婦幼組簡任技正陳麗娟說,民國一○五年人工生殖法代理孕母部分,即已報行政院審議,但各團體意見不一,行政院退回重議。國健署多次邀集專家學者及各方代表開會討論,希望尋求最大共識,若有共識,將擬定草案,再召開專家會議,討論條文內容。黃閔照說,美國將代孕商業化,台灣則希望朝向利他無償方式,提供產檢、營養、保險等費用,避免弱勢年輕女性遭剝削。為保障代孕者健康,每人限制代孕一到兩次,且代孕者本身應具有「無併發症自然產經驗」。此外,為了避免委託方反悔、倒債等問題,規定全額經費信託,孩子出生後的親權立即歸於委託方,萬一孩子早產或出生後有問題,委託方必須負責。此外,如果委託方在代理孕母懷孕期間忽然死亡,或是拒絕承擔親權,孩子由誰承接,這也必須明文規定。代理孕母解禁推動人陳昭姿說,反對代孕制的人士常認為,「不能生,但可以收養」,但收養流程出錯、發生糾紛的機率更高;不孕者有權利在代孕和收養兩者間做選擇,而不該被限定只能走收養一途。民調顯示,社會大眾支持度高達八成以上,希望盡速通過立院三讀,上路後繼續爭取同志的代孕。
-
2021-03-01 科別.百病漫談
休假當沙發馬鈴薯?醫師警告2種人最好要稍微活動
雖然國內疫情看似趨緩,但連續假期許多人仍選擇待在家,而很多家族團聚最愛傳統桌遊「打麻將」!醫師提醒,高血壓、糖尿病人,千萬不要一坐下來就是八圈,切記上桌最久二小時就要起來走走,活絡肢體周邊血管,以免連莊大贏卻發生血栓、中風,甚至造成截肢遺憾。高血壓、糖尿病 最易發生血管阻塞臺中慈濟醫院心臟內科醫師楊峯菁指出,臨床經驗顯示,冬季氣溫通常較低,往往也是最容易樂極生悲的時刻。尤其是高血壓與糖尿病人,更容易發生血管阻塞,注意規律服藥外,也要維持健康生活形態,偏偏過節,總是生活作息最容易改變,出現不健康的生活型態最容易造成高血壓、高血糖與高血脂發作。糖尿病人不能久坐 當心併發症釀截肢楊峯菁提及,糖尿病人最重要的是預防各種併發症,其中最嚴重的結果之一就是截肢。一旦糖尿病人下肢出現傷口,代表血管已阻塞,造成不易癒合的傷口,建議這類病人為「保肢」應考慮預先做血管疏通治療,千萬不要放任傷口拖到愈來愈大,血管阻塞相當厲害的地步才就醫,以確保降低截肢率。高血壓飲食要注意 早晚量血壓不能忘另外,楊峯菁說,高血壓病史病人最好能維持「清淡飲食、早晚測量血壓」習慣,千萬不要一到假期,一下子吃太多肉類與鹽份,導致水份滯留身體,體重竄升,加上缺乏運動與攝取蔬果、作息不穩定,更容易血壓偏高。若在早晚量血壓發現數據較往常高一些,一、兩天後又恢復原狀,不妨維持原來藥物,並監控飲食清淡,觀察血壓是否回復正常;反之,血壓如持續居高不下,應如實記錄量測結果,回診時供醫師做為調藥參考。如有家族史 定期檢查為健康把關楊峯菁強調,不健康的生活型態最容易造成高血壓、高血糖與高血脂,三高問題除了是心血管容易阻塞的高危險因素,常見問題還有心肌梗塞、周邊血管與下肢動脈阻塞;即使沒有三高病史,如本身有家族史與抽菸、喝酒習慣,最好利用空檔,由醫師完成全面評估,為健康把關。延伸閱讀: ·這些病都跟久坐有關! 身體「1特徵」罹病機率爆增 ·坐太久靜脈血栓會奪命! 多發生在單腳,5種人都屬高危險族群
-
2021-02-28 科別.呼吸胸腔
氣喘生活照護/冷凍殺蟎再清洗 氣喘兒也能抱絨毛娃娃
家有氣喘兒童,需要加倍照顧,但不准孩子抱絨毛娃娃,似乎有點說不過去。此外,氣喘兒可以吃冰品嗎?與同學玩耍奔跑有沒有關係?該不該接受類固醇治療?都是氣喘兒家長常見的疑問,醫師指出,家長只要花點心思,從旁指導,氣喘兒也能有健康快樂的童年。氣喘兒可以抱絨毛娃娃嗎?如何有效去除娃娃上的塵蟎?塵蟎是台灣最常見的過敏原,塵蟎濃度愈高,誘發氣喘機率愈高,小朋友喜愛的填充玩具易藏塵蟎,有些家長在娃娃外部套上一層塑膠套,有效阻絕塵蟎,但套上塑膠袋的絨毛毛失去溫暖的觸感,小朋友總哭訴不喜歡,該怎麼辦?小兒科診所醫師林應然表示,小朋友喜歡絨毛娃娃就是因其「毛毛」的觸感,很難接受塑膠袋包裹。他建議家長每隔一至兩周清洗娃娃一次,如果娃娃過於厚重,需用「熱」或「凍」,才能殺死塵蟎,而冷凍是最簡單的方式,清洗前先放進冷凍層過夜,塵蟎怕冷、會死掉,之後再進行清潔。至於平常建議不要抱著填充玩具睡覺,以免吸入塵蟎。類固醇副作用多,最好不要讓孩子使用?許多家長擔心孩子使用類固醇後,變胖、青光眼、白內障、高血壓、肌肉萎縮等,林應然說,「類固醇其實是治療氣喘機轉的重要藥物。」只要在醫師評估下用藥,就能有效減輕氣喘症狀,避免副作用。臨床顯示,口服、注射等劑型的類固醇不能久用,林應然指出,吸入性類固醇相對安全,因為類固醇含量很少,少到沒有必要談副作用,家長不要一提到類固醇就聯想到副作用。重要的是,避免誘發喘,家長應該注意家中環境,維持乾淨整潔,避免油漆、殺蟲劑、蚊香等刺激物質。氣喘兒絕對不可以碰冰品嗎?許多氣喘兒的家長擔心孩子吃冰誘發症狀,而不讓小朋友食用冰品,難道氣喘兒只能用眼睛吃冰淇淋嗎?林應然說「不盡然」,歐美地區普遍認為吃冰不會誘發氣喘;但亞洲人吃冰,較易咳嗽、誘發氣喘。若氣喘急性發作時,當然不能吃冰,但沒什麼狀況時,偶爾吃冰是沒關係,但不要吃太快、吃太多,一下子吞下大量冰品,冷卻食道,而食道跟氣管前端連接,恐連帶使氣管冷卻、收縮,類似氣喘發作。林應然建議,氣喘兒可以少量食用,先在口腔含一下,不要急著吞下去,如此一來,便可大幅降低氣喘發作風險。擔心誘發氣喘,氣喘兒最好不要運動?部分家長擔心運動誘發氣喘甚至嚴重併發症,而不讓小朋友上體育課。林應然說,「要讓小孩子過正常生活,運動是小孩生長很重要的一部分。」不能以為運動會誘發氣喘,就叫孩子不要運動。建議運動前先吸一些藥物,若做較劇烈運動,應採間歇性運動,「氣喘兒其實也可以過正常生活」。羅東博愛醫院醫療副院長邱國欽指出,病情控制良好的氣喘兒可多多運動,例如,游泳、瑜伽等,但運動前一定要暖身,減少刺激。至於運動時間及強度,以不超過各年齡層運動心跳為原則。計算方式為(220-年齡)×0.7。氣喘急性發作及溫差大或空汙嚴重時,均應避免運動,避免誘發氣喘。
-
2021-02-28 科別.呼吸胸腔
健保大數據/口罩戴得勤 去年氣喘人數大減
26年前,歌手鄧麗君因氣喘病逝泰國,女星崔愛蓮也因氣喘急性發作猝逝。過去氣喘曾令人聞風喪膽,現在治療氣喘有完善系統,已少聽聞死亡案例。氣喘是兒童最常見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之一,也是種文明病,但只要在幼兒時期正確治療,就有機會好轉。本期「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從全國氣喘就醫數據,分析相關治療與特色醫院,提供民眾就醫參考。新冠肺炎疫情雖擾亂全世界,但「勤洗手、戴口罩」衛生觀念建立,也意外讓部分疾病數下降,包含「氣喘」。健保資料庫顯示,107至108年全台診斷氣喘人數分別為61萬及64萬多人,但109年1至11月人數卻下降為50萬人,即使12月以當年每月平均人數計算,加總仍不到60萬人。多戴口罩,減少暴露在空汙環境中。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說,疫情確實使民眾不敢往醫院跑,但相信去年氣喘診斷人數下降,應與良好衛生習慣有關。現今工業社會,環境汙染難免,如多戴口罩,可有效減少暴露於誘發氣喘危險因子中,降低氣喘發作、就醫次數,「希望疫情過去,戴口罩的習慣可留下。」在台灣,每六名孩子中,就有一名有氣喘問題,包括李伯璋的外甥。「雖然台灣醫療可妥當照顧氣喘兒,但這些孩子和家長都很辛苦。」李伯璋分享,當初他姊姊為了改善孩子體質,常常帶著孩子往游泳池跑,適當運動提升孩子對運動的耐受性,現在外甥已經長大了,氣喘也幾乎得到控制。基層診所方便就近、快速解決氣喘問題。健保大數據顯示,109年1至11月主診斷為氣喘的門診、住診總件數達188.3萬件,不論醫學中心、區域醫院、地區醫院或診所,都是氣喘患者就醫選擇項目。李伯璋說,台灣基層診所也有很多氣喘專科醫師,對於優先選擇診所的氣喘患者而言,在基層可以就近、快速解決問題。李伯璋的論點在氣喘門診、住診件數分布可得到證實,診所門診件數最多,超過98萬件,同樣是可近性高的區域醫院僅次於診所,件數為37.8萬件,第三及第四分別為醫學中心及地區醫院,分別為28.9萬件及23萬件。選擇去門診等待時間較少的診所,符合民眾盡速處理氣喘問題的訴求。具氣喘知識並遵循醫囑,可妥善控制。目前氣喘治療已有完整系統,多透過門診定期追蹤就可妥善控制。據健保數據顯示,台灣109年1至11月氣喘急診比率為3.4%,住院比率1.3%,其中氣喘病人平均住院天數為6.8天,平均每次住院醫療費用大約為3萬元左右,但14天內因疾病再住院率卻仍有7.1%。李伯璋說,氣喘是一種慢性疾病,它會反覆發作,也可能自行緩解,不能自行緩解的患者若接受適當治療,通常可恢復;但若病況嚴重又未及時接受治療,則可能致命。患者本身是否具氣喘知識及遵從醫囑服藥,成為導致延緩治療或治療不足最重要的原因。為了提升氣喘患者照護能力及改善生活品質,健保署自2001年11月起,推動「氣喘醫療給付改善方案」,透過醫療團隊,給予完整且正確的衛教資訊,強化病患自我照護的能力,減少急症及併發症的發生。加強患者追蹤及衛教服務,可改善照護品質。李伯璋分享,據健保署最新資料顯示,108年參與該專案的氣喘患者,出院14天內再入院率為5.5%,明顯比整體氣喘患者的7.1%呈現初步成效。也證實加強氣喘患者追蹤管理及衛教服務,提供完整且連續性的照護模式,可改善氣喘患者照護品質。「長期而言,也能有助於整體醫療費用降低。」李伯璋提醒,氣喘患者應具備正確知識,並且在疾病惡化前,做到良好的疾病管理方式,即早掌握造成體質敏感因素,降低外在環境刺激,保持「勤洗手、戴口罩」好習慣。另外,許多氣喘兒家長會害怕讓孩子使用類固醇,李伯璋表示,類固醇藥物只是氣喘治療部分過程,依照醫囑使用,就不用怕副作用。他也建議,氣喘最怕急性發作造成危險,應讓患者隨身攜帶緩解型藥物,以備不時之需。
-
2021-02-2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新冠疫苗公費對象增 國手、空服員、防疫車隊司機受惠
我新冠肺炎疫苗優先接種對象從九大類擴增為十類,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公布,第一順位是33萬名醫護人員,再者是中央及地方政府防疫人員、高接觸風險第一線工作人員,但第四順位改為專案申請者,入因外交人員、代表國家出國運動員,另外,空服員、防疫計程車司機也名列其中受惠。順序第一者為「維持醫療量能」醫事人員,分別是醫療院所執業醫事人員及醫療院所非醫事人員(含集中檢疫所非醫事人員);第二順位是「維持防疫量能」中央及地方政府防疫人員,分別為維持防疫體系運作中央及地方政府重要官員、衛生單位第一線防疫人員。另外,港埠執行邊境管制海關檢查(Customs)、證照查驗(Immigration)、人員檢疫及動植物檢疫(Quarantine)、安全檢查及航空保安(Security)等第一線工作人員,實際執行救災、救護人員(指消防隊及民間救護車執行緊急救護技術第一線人員)也是第二順位。其他第二順位對象還包含.實際執行居家檢疫與居家隔離者關懷服務工作可能接觸前開對象第一線人員(含提送餐等服務之村里長或村里幹事、垃圾清運之環保人員、心理諮商及特殊狀況親訪等人員)、第一線海巡、岸巡人員、實施空中救護勤務人員。第三順位是「高接觸風險工作者」,其中明列國籍航空機組員、國際商船船員(含國籍船舶船員及權宜國籍船員)、防疫車隊駕駛、防疫旅宿實際執行居家檢疫工作第一線人員,及因應疫情防治經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認定有接種亟需對象。另外港埠CIQS以外的第一線作業人員也在第三順位,含於港埠入境旅客活動區域需接觸旅客第一線工作人員、執行港口各類船舶之碼頭裝卸倉儲、港埠設施及職安、環保管理巡查,引水等各項作業,須與外籍船員接觸等第一線工作人員。第四順位是這次新增的「因特殊情形必要出國者」,莊人祥強調,由各該主管機關提具需求說明、預估接種人數及時程,向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案申請。再視疫苗進口期程及供應量整體評估提供。如因外交或公務奉派出國人員、代表國家出國之運動員或選手等。其他順序延後一位,分別為維持社會運作之必要人員(警察、憲兵)、機構及社福照顧系統人員及其受照顧者(受照顧者、工作人員、居服員、社工人員、矯正機關工作人員)、維持國家安全正常運作必要人員(軍人、軍事機關及國安單位之文職人員)。再者才是感染後容易產生嚴重併發症或導致死亡的65歲以上長者、可能增加感染及疾病嚴重風險者(19-64歲具有易導致嚴重疾病高風險疾病者、罕見疾病及重大傷病),最後才是50-64歲成人。關於疫苗施打優先,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去年7月29日接種諮詢小組討論出一版新冠肺炎疫苗九大族群列出順序,經過半年討論有更新,已經於昨天上線,才會從九大類擴增為十大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