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3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搜尋
住院
共找到
3966
筆 文章
-
-
2020-03-3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台大公衛學者發表研究 新冠肺炎純靠症狀篩檢效果有限
新冠肺炎延燒,台大公衛學院教授林先和今天在台大公衛學院的記者會上發表「台灣本土接觸者追蹤分析」。他指出,根據台灣接觸者的追蹤研究,發現新冠病毒傳播力的時間變化趨勢和SARS不同,是在症狀出現早期最高,而後隨時間遞減;純靠症狀篩檢效果有限,需要更廣泛的防治手段林先和表示,新冠病毒傳播時間趨勢與SARS非常不同,因此需要不同的防治思考策略。SARS是在患者症狀出現第五天之後,才開始有明顯的傳播力,因此利用症狀篩檢跟隔離病患,有明顯成效。但新冠病毒早期症狀多半輕微且不明顯,卻在症狀早期甚至在症狀出現之前就有很高的傳播力,純靠症狀篩檢效果有限,需要更廣泛的防治手段僅聚焦在有發燒感冒症狀的人,容易出現漏洞。此一發現與國外病毒學研究一致,也與先前的流行病學觀察吻合。世界衛生組織因此主張,接觸者調查應從指標個案症狀出現日之前開始調查。林先和指出,新冠肺炎病毒的實際可傳播期間,可能發生在主要症狀七到十天之內,前輕症患者的住院期間都遠高於此。未來如果發現大量病患,可考慮在症狀出現兩周後,將輕症患者從負壓病房傳至一般病房,減輕醫療體系負擔。隨著疫情升溫,林先和建議,應考慮近距離接觸都要戴口罩,尤其是室內,全面性的「社交距離」應該拉大。
-
2020-03-3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台大公衛建議擴大檢疫 若不做社交距離一人一月傳400人
台大公共衛生學院今天舉行記者會,依據全球對新冠肺炎疫情的預估和我國疫情資料的分析,提出台灣在社區傳染期的防疫需求。台大公衛學院副院長陳秀熙表示,只要台灣能像南韓將快篩成本從一人1500元降低到600元,就能讓擴大檢疫的整體成本低於症狀檢疫。他建議政府擴大檢疫,措施包括採入境者全面檢疫、在社區設置「一病特區監測站」進行快篩檢測,讓感染者早做分流。台大公衛學院院長詹長權分析保持「社交距離」的功效;根據研究,若人與人之間未保持一公尺以上的社交距離,感染新冠肺炎者可在五到六天傳給二點五人;如果讓人與人保持社交距離,便可減少七成五的傳染。政府若不做社交距離的控制,一個人一個月可傳給400人;做控制,一個月只會傳給2個人。陳秀熙表示,台灣目前執行的是症狀檢疫,一天檢測量為1500到2000人。美國和南韓、德國則採擴大全面檢疫,美國在短短一周內篩檢80萬人,迅速降低死亡率。以不同的防疫措施介入作成效模擬,發現症狀檢疫可將致死率降低到78%、擴大檢疫則可降至89%。陳秀熙分析擴大檢疫與症狀檢疫的差別。擴大檢疫可以找出無症狀者、輕微症狀者,提高個人居家隔離警戒,避免進入急性呼吸窘迫症,杜絕社區爆發流行。缺點是需較多人力與物力部署監測站採檢,而輕症者住院也會增加醫療負擔。再計算兩者的成本。若快篩成本為1500元,每減少一個感染人數,擴大檢疫得花98萬元;症狀檢疫則為37萬,台灣可以負擔。但若能像南韓將快篩成本減少至600元,擴大檢疫的整體花費反而比症狀檢疫更省錢。陳秀熙以新加坡設置「疫病特區監測站」為例,新加坡徵收五星級飯店作為隔離場所,收容從英美返國的新加坡人民。並在873個基層診所設置檢測站,免費發放三個月的個人防護物資、六周預防藥物,並做發燒篩檢和病人分流。
-
2020-03-3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名家破解新冠肺炎/張上淳:無法保證不發生大規模院內群聚 但確定不會再封院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說,他無法保證台灣不會爆發新冠肺炎大規模院內群聚,唯一能確定的是,不會再出現「封院」,與十七年前SARS和平醫院感染相較,這次院內感染完全且即時掌握感染者,成功守住防線。SARS學教訓 醫院感控一流二○○三年國內爆發SARS,時任台大醫院感染管制小組負責人張上淳,站在前線領著醫護人員禦敵,短短幾個月瘦了十五公斤,還兩度發燒,以為染煞,自我隔離。此時,鄰近台大的和平醫院卻因一名染煞洗衣工,爆發大型院內感染。當時連疫調都還沒開始,和平醫院就突然封院,之後台大醫院也發生了院內感染,感染源為一名去過和平醫院就診的獨居老人,所幸處置妥當,雖有多名台大護理人員感染,沒有人死亡。在與SARS病毒對抗戰役中,台灣付出了慘痛的代價,也學到寶貴的經驗,張上淳說,這次新冠肺炎院內感染事件能完美結案,證明我國現行防疫作為、醫院感控已達世界一流水準。全數追回採檢 院內感染未擴散二月廿九日確定爆發院內感染,三月廿一日指揮中心研判,這此院內感染事件已控制,並未社區擴散。張上淳細數這廿一天總總,衛生單位第一時間要求關閉住院病房、全數搬離住院病患,並對全數病房工作人員、病患及陪病者進行調查、隔離及擴大採檢。張上淳難掩自豪地說,凡是可能在感染期間出沒該區域的人,全數追回採檢,果真找出兩名確診者,分別是已出院的同樓層、不同病房的病人家屬及另一名同樓層、不同病房的患者。與封城不同 封院會讓照護崩盤他感嘆,和平醫院未及時掌握已染病洗衣工,導致疫情擴散,部分染病卻不自知的患者又轉院,造成疫情不斷擴大,最後導致「封院」。張上淳不諱言地說,這次新冠院內群聚,他反對封院,理由是「封院和武漢封城不一樣,會讓支撐醫院的醫護畏懼、情緒崩潰,進而造成照護崩盤。」新冠肺炎是否可能使台灣醫院封院?張上淳說,「台灣絕對不會再做出這樣的決定」,即使未來出現嚴重院內感染,屆時可能封閉整棟醫院大樓,不讓新患者入院,將住院病患全數安置指定區域採檢,撤離醫護人員隔離採檢,如同這次院內感染事件減災模式擴大版,但不會封院。
-
2020-03-29 養生.抗老養生
挽救肝苦人40年!肝病權威許金川:人生要爆笑,不要爆肝
有「台灣阿肝」之稱的許金川,個性如同電影「阿甘正傳」的主角,踏實又樂觀。身為台大醫學院內科名譽教授、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董事長,扭轉國人的肝病是一條辛苦且漫長的路,而他72歲了,行醫逾40年,至今沒想過要退休,只想著再更努力一點,更多「肝苦人」就不必這麼苦了。名醫領帶不超過50元,以父親木工的精神行醫沒有例外,許金川現身時,總是一身整齊的襯衫配上領帶,這是他表達尊重的方式。事實上,他有好幾條領帶輪流搭配,圖樣花色各異,卻有個共同點——價格都不超過50元。不僅如此,名醫身上的行頭,也全然不見名牌,他穿著舊皮鞋,幾百元的襯衫,西裝破損也捨不得換,如此勤儉,卻總是笑口常開,因為比起清苦的童年,現在的日子,已經好過太多。許金川來自屏東東港的貧寒家庭,家中7個孩子,連肚子也填不飽,他對念書特別勤奮,深刻體會民間故事敘述的情景:「鑿壁借光的故事是真的」,鄉下孩子竟一路考上台大醫科。父親是一名木工,手腳俐落,而他似乎也遺傳這方面的天分。擔任住院醫師時,學習到「超音波」醫學時,邊動手邊觀察,竟可以早期發現肝癌,讓他立志走向肝膽腸胃科。愛喝飲料埋下糖尿病病因,同理患者心情許金川求學時如拚命三郎,自述「喜歡打破沙鍋問到底」,他認為看病重在經驗累積,如同麵包師傅,不跟在老教授身邊虛心求教,等於放棄大好學習機會,因此,再晚再累都值得。而他在當醫師時,也同時體會身為病人的感受。當年在台大醫學院讀博士班,自恃年輕力壯,常熬夜趕功課,肚子一餓就灌飲料,裡頭添加的都是高果糖成分,當時卻缺乏危機意識,連喝了幾年,加上日常飲食毫不忌口,種下糖尿病的危險因子。他常自嘲:「40歲以前都不吃藥,50歲吃5顆,60歲吃6顆,再依此類推。」因此,對於慢性病患者,特別能將心比心,還會從口袋掏出藥來,告訴患者說:「我們吃一樣的藥欸,你要放心。」把病人當作老師,如福爾摩斯觀人相他把病人當作是自己的老師,「自己養細胞要花很多時間,病人照顧好自己,再來讓我們看,就有學習。」許金川回想,行醫後學習的第一課,不是專業技術,反而是「人際溝通」。求學時自己性格木訥,加上念男校,根本不敢和女孩子說話,畢業後卻發現,護理師都是女生,如果不敢溝通,自己有再好的學識,工作也是困難重重。他特別喜歡觀察周遭的人,尤其用在看診上,更容易讓患者安心,「就像福爾摩斯探案,要觀人相,了解是何方人物、誰陪你來、有哪些疾病、在煩惱什麼?每個人是活生生一本書。」但也有碰壁的時候,一名中年肝硬化患者,許金川多次問診,對方都愛理不理,緊皺著眉頭,看診結束時,卻聽他猛然冒出一句:「醫生你明明看起來比我老,還叫我歐吉桑。」事後一看,該名患者78歲,確實年紀比自己大一些,許金川這才醒悟:「有些人並不一定接受自己年齡。」對他來說,這都是持續學習的經驗。看過太多肝苦人,與恩師創立肝基會許金川沒有宗教信仰,但常把改編自國父的名言掛在嘴邊:「保肝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如同他人生最大的使命感。許金川看過無數「肝苦人」,與恩師「台灣肝炎之父」宋瑞樓教授,合創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推動肝病篩檢與研究,勤快下鄉舉辦上千場衛教講座,目前已幫60萬人免費檢查,揪出不少高危險群。創立基金會像創業,從醫師到管理者,他坦言是「被迫成長」,有點阿Q精神地說:「遇到困難不要埋怨,這是在考驗你的智慧。」所以別人很難看見他的愁容,而他也很容易欣賞別人的長處。他形容,許多病友都是「貴人」,為他解答醫學以外的疑難雜症,「我們再努力,也只是360行的其中一行,一定要謙卑。」接著開啟了順口溜模式:「人就是要謙卑、謙卑、再謙卑,謙卑(千杯)不醉。」周圍又是一陣爆笑。提到2020年初榮獲「吳尊賢愛心獎」公益服務獎項,他直言原本要婉拒,並沒有期待再拿任何獎項,但轉念一想,「可以宣傳肝病防治理念,讓更多人知道」,又把全數獎金分別捐給恩師宋瑞樓和連文彬教授的基金會。疫苗口服藥上市,仍有百萬肝苦人許金川回顧,在醫療資源匱乏的年代,肝病在台灣有「國病」之稱,到了1986年,出現一個重要轉折點,宋瑞樓推動新生兒施打「B肝疫苗」全面上路,使帶原者逐步降到1%以下,但至今仍不能掉以輕心。「肝苦人還會持續一陣子」,許金川解釋,對「肝硬化」患者而言,即使把病毒消滅,肝臟已經產生質變,「泥土已經變質,容易長雜草,你把蟲害消滅,可是土地破壞已經造成。」目前能根除C肝的口服藥已經上市,但他推斷,若要明顯減少肝硬化和肝癌患者,至少要等到10、20年後。以往看過許多家庭,因為一人罹患肝病,全家都被經濟、照顧等重擔拖垮,他看著心痛,卻提醒自己看診時要「過濾情感」,哀傷情緒先往後擺,才能做出對病人最好的專業判斷。肝臟無痛易被忽略,提倡主動篩檢肝臟問題總是來得無聲無息,因此特別難以招架,許金川感歎:「我想是上帝造人沒想到,所以忘了在肝臟裝感覺細胞。」如有年輕力壯者,偏偏就是肝臟功能特別差;打過疫苗,卻沒產生抗體的也有。因此,若等到出現症狀時,才開始防治肝病,通常為時已晚。在疾病之前人人平等,誰也無法鐵齒,他強調:「肝病不痛不癢容易忽略,教科書上該教的觀念是定期篩檢。」許金川提出:「用愛保肝」,對比曾流行一時的口號「用愛發電」被視為空談,他說的用愛保肝,卻是警世提醒。正因為醫師不是神,醫護力量終究有限,他說的「愛」代表及時關懷與行動,即使是一般民眾,若能提醒周遭親友:去做超音波檢查吧!或許就能揪出病因。習慣記笑話在手機裡,人應該爆笑不爆肝許金川有獨特的幽默感,遇到嚴肅的大老闆,挺著一個大肚腩,他會摸摸對方的肚子,說:「小心脂肪肝喔」,下一秒,老闆也會不好意思地笑著,快速卸下心防。他常把「帥哥、美女」掛在嘴邊,遇到老奶奶,先談:「有幾個孫子啊」,眼前是中年婦女,他誇:「髮型很漂亮哪」。簡直像見招拆招的聊天高手,也讓許多人才發現,做檢查不是這麼可怕,醫病之間的距離,也不是這麼遙遠。許金川的手機裡,有個專門記載笑話的紀錄,內容推陳出新,嚴肅的肝病話題也變得生動起來,他認為,「要用爆笑的方式,讓人記得不能爆肝」:「別人用過的棉被,即使再新,心裡的疙瘩還是一直存在;感染過B肝,即使有了抗體,同樣也要心存警惕,記住自己還是肝癌危險群。」「『維他命』就是維持他人的生命,幹嘛要吃?要維持自己的生命,就要保肝,新鮮均衡飲食,其他別亂吃!」「為何說『扶不起的阿斗』?答案是因為阿斗太胖了。同樣的C肝患者,肥胖者也容易產生肝癌,讓旁邊的人都很辛苦。」工作樂在其中,快樂態度會傳染72歲的許金川,把「肝苦人」的苦,視為自己的責任,「退休」2字還不在目前的生涯規劃中。他說,自己對「到處去玩」並沒有興趣,也不喜歡舟車勞頓。真要說,最大的興趣或許就是工作,如今每週看診,仍樂在其中,尤以鉅細靡遺的問診著稱,「一個病人沒用心看,就只是應付。」他不改認真態度。「就像2個開計程車的司機,一個每天抱怨載到奧客,一個心想怎麼有那麼好的工作,能帶自己去不同地方,還有錢賺。你要當哪一種人?」他反問。他常開自己玩笑,在捷運上被讓座也不以為意,「我現在年紀不小,常常過目即忘,助理都暗示我要去做失智測驗。」看待年齡,他其實很豁達,認為「造物者都安排好了」,肝臟或其他器官都放了隱形的密碼,時間到了自然就會衰退。許金川的英文名字呼應「川」字,取作「Water」,他自嘲:「我是從水溝跑出來的髒水啦。」其實他保有清澈的眼光,深入民間底層,看透百姓疾苦,因而這水,川流不息,流入惡土與乾涸之處,終能帶來盎然生機。原文:挽救肝苦人40年!肝病權威許金川:人生要爆笑,不要爆肝
-
2020-03-28 新聞.科普好健康
新冠恐礙嗅、味覺 醫師病患別輕忽
新冠肺炎全球大爆發,出現許多「無症狀」或「輕症」感染者。美國耳鼻喉頭頸外科醫學會日前發表最新研究顯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症狀,除了最常見的發燒、乾咳、倦怠、痰等典型呼吸道症狀外,還會發生無嗅覺、嗅覺低下及味覺障礙等非典型症狀。因此,不只是一般民眾,甚至醫師也有可能輕忽這些非典型症狀。嗅覺消失 大咖球星確診美國NBA首名確診感染新冠肺炎的球員─爵士隊的球員魯迪.戈貝爾(Rudy Gobert),在推特(Twitter)上表示,「我認為嗅覺變差和味覺變差一定是新冠肺炎的症狀之一,我已經連續四天聞不到任何味道了,請問有人也有相同的經驗嗎?」由此可見新冠肺炎患者會有嗅覺和味覺變差等症狀。美國耳鼻喉頭頸外科醫學會即建議,如果突然發生無嗅覺、嗅覺低下、味覺障礙等三種症狀,沒有其他常見的典型呼吸道症狀,且經由耳鼻喉專科醫師確診沒有過敏性鼻炎、急性鼻竇炎或是慢性鼻竇炎的人,應該考慮主動自我隔離,同時接受實驗室檢測是否受到新冠病毒的感染。新冠肺炎 四大指標症狀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發表2月前往中國大陸考察的報告顯示,新冠肺炎確診患者的前四名典型症狀,分別是發燒(87.9%)、乾咳(67.7%)、倦怠(38.1%)、痰(33.4%);約有一成的病人症狀,則是呼吸急促、肌肉或是關節痛、喉嚨痛、頭痛、發冷等;少數低於一成的病人,則會有惡心、嘔吐、鼻塞、腹瀉、咳血、結膜充血等相關症狀。美國知名的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的醫學研究文章指出,新冠肺炎患者最常見的病症為「發燒」,在剛入院時約有43.8%的病人發燒,而在整個住院的過程中約有88.7%的病人會有發燒症狀;另外,約有67.8%的病人有咳嗽症狀。衛福部疾管署也公告說明,依據中國大陸衞生部門公布的新冠肺炎病患資料,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時,臨床表現為發燒、四肢無力,呼吸道症狀以乾咳為主,有些患者可能出現呼吸困難或其他肺炎症狀。病症更嚴重時,可能進展到嚴重肺炎、呼吸道窘迫症候群或多重器官衰竭、休克等。在耳鼻喉科門診中,常會有病患因為嗅覺變差而就診,成人的嗅覺喪失或是嗅覺變差的最常見原因,大多是因為先前的病毒感染所導致,其機轉可能是病毒破壞了嗅覺的黏膜,或是影響了嗅覺相關神經,因此可以合理的推測,新型冠狀病毒的感染,可能會造成嗅覺變差和味覺變差,但這仍需要更多的醫學研究和證據來證實此理論。非典型症狀 更應該重視若民眾突然發生無嗅覺、嗅覺低下、味覺障礙等症狀,而不是典型的呼吸道症狀時,就容易被病患及醫師忽視可能是遭到新冠病毒的感染。在無症狀及輕症患者愈來愈多的情況下,我們更應該重視這些非典型症狀,以避免無症狀及輕症患者造成的傳播感染。
-
2020-03-28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財經大老外籍媳婦確診吵要吃漢堡 陳時中:醫院非旅館
近日傳出一名財經界大老外籍媳婦,在回台後確診新冠肺炎,在台治療期間,卻傳出在負壓隔離病房,卻因飲食習慣差異,習館吃西食的她吃不慣醫院中式餐點,在病房大鬧要吃漢堡,甚至有醫師為她外出買漢堡,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回應,醫院不是旅館,不會讓鬧事當沒事。陳時中表示,醫院治療應兼顧病人心情,能夠做相信醫護人員都會盡量去完成,但不得妨礙醫院秩序。強調若要求不合理者,將會依據妨害醫院秩序的相關法條「加重處分」,陳時中表示,不會讓住院的病人「鬧事當沒事」。
-
2020-03-2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張上淳4張圖表解析 台灣235名確診病例樣貌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26日)公布新冠肺炎確診個案分析報告,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就台灣235名確診病人解析,男女分布為女略多於男,年齡分布介於4至88歲間,中位數為32歲,高危險群約占12%。性別女133,男102。年齡分布年齡4至88歲,中位數為32歲,高危險群(65歲)約占12%。病例來源232例中,38例本土個案(16%)及194例境外移入,美國境外移入最多41人,占21%、英國32人,占16%,其次是法國19人,占10%、土耳其16人,占8%,和西班牙14人,占7%。嚴重程度依照WHO嚴重度分類,無併發症輕症個案最多有173例(73.6%),其中11人無症狀,輕度肺炎有48例(20.4%),嚴重肺炎則有14例(6%),其中七位使用呼吸器。病例現況28位出院,205人住院中,2位死亡。發病到第一套檢體轉陰為3到49天,中位數19.5天,到第二套或第三套檢體轉陰則是8到53天。但等候期中大部分病人狀況良好,有些人也完全沒有症狀。
-
2020-03-27 科別.新陳代謝
「控糖321」原則 遠離糖尿病導致心、腎併發症
在台灣,糖尿病在主要死因排行榜上有名,每年有將近一萬人死於糖尿病。由於糖尿病會導致多種併發症,例如腎臟病變、心臟衰竭等,加總起來恐怕有更多患者的死因能夠與糖尿病扯上關係。以腎臟衰竭來說,患者需要終身洗腎,最終可能死於相關併發症,而在洗腎患者中約有四至五成是因糖尿病造成的腎臟病變。根據統計,在60歲的族群中,有糖尿病及心肌梗塞病史的患者,壽命會比一般人少12年 。愈年輕罹患糖尿病,損失的壽命也會愈多!血糖超標,問題多多葡萄糖是血液中不可或缺的成分,能供給我們身體運作所需要的能量,但是當血糖超標時,便會對健康造成負面影響。當血糖過高時,患者可能會出現吃多、喝多、尿多等症狀,雖然吃很多,體重卻持續減輕。但是要提醒大家,許多患者平時沒有明顯症狀,直到驗血才驚覺血糖超標。繼之而來的神經病變,讓人手腳發麻、刺痛,甚至走路不穩。超過六成的第二型糖尿病患有視網膜病變,導致視力模糊、持續惡化,更是20-65歲人口中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糖尿病亦讓傷口癒合愈來愈差,由於糖尿病足而必須截肢的患者不在少數。因為糖尿病導致腎臟病變的患者很多,可能以「蛋白尿」來表現,很多人會認為尿尿有泡泡才算蛋白尿,其實不盡然,初期的微量白蛋白尿不一定會看到明顯泡泡,往往需要驗尿才會發現,此時腎臟早就已經有損傷。蛋白尿愈多,代表腎臟受損愈厲害,也愈有機會進入腎臟衰竭而洗腎的階段。血糖超標對心臟的影響更不該忽視,畢竟腎臟衰竭時還能夠仰賴血液透析,而心臟衰竭時,就很容易導致死亡,根據研究顯示,心臟衰竭的五年死亡率甚至高於某些癌症(例如攝護腺癌或乳癌),故有心臟癌的俗稱。我們的心臟需要持續跳動推動全身血液循環,過高的血糖可能使心肌產生病變,心臟功能愈來愈差,患者容易疲倦、容易喘、運動耐受力每況愈下。糖尿病患族群中約有15-20%合併有心臟衰竭。而伴隨有心臟衰竭的糖尿病患,死亡率更增加十倍。相信大家都很熟悉糖化血色素(HbA1c),對糖尿病患而言,糖化血色素每增加1%,心臟衰竭風險就增加8% 。看完這一系列併發症,不難理解高血糖會在「台灣慢性病危險因子排名」中高居第一名。無論是否感到不舒服,都要積極控糖。多重機轉,幫助控糖我們體內的血糖主要由胰島素來調控,每當進食後,血糖上升時,胰臟裡的β细胞便會分泌胰島素,胰島素能促使血糖進入細胞。有部分藥物便是透過刺激胰臟分泌胰島素來控制血糖,例如磺醯尿素類藥物(Sulfonylurea),使用上要注意低血糖的發生。然而,有許多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的胰臟可以分泌胰島素,只是身體細胞對胰島素敏感性降低,對胰島素反應較差,所以可以使用增加胰島素敏感性的藥物,例如雙胍類藥物(Biguanide)。很多人可能不曉得,我們的腎臟也能發揮控制血糖的作用。腎臟中的腎絲球每天會過濾出約160-180克葡萄糖,這些葡萄糖會在近端腎小管被吸收,回到血液循環。吸收腎絲球過濾液中葡萄糖的任務主要由第2型鈉-葡萄糖轉運蛋白(SGLT2,sodium-glucose cotransporter 2)負責。了解這個機轉,便能使用藥物幫助控糖。第2型鈉-葡萄糖轉運蛋白抑制劑類藥品(SGLT2 inhibitor)的控糖機轉與胰島素無關。其藉由抑制SGLT2的作用,降低腎臟對腎絲球過濾液中葡萄糖的再吸收,這些多餘的葡萄糖就會經由尿液排出體外,有助控制血糖。控糖藥物中,SGLT2屬於低血糖發生風險較低的藥物之一。由於糖尿病患本身即有較高風險發生生殖泌尿道感染,SGLT2i以尿液排糖時可能增加生殖泌尿道感染發生風險,但這些都有有效的預防方式。所以使用時須攝取足量水分及切勿憋尿,且如廁時要注意私密處清潔。控制血糖,照顧心腎大家已經曉得,血糖超標會對心臟、腎臟造成危害,可能導致心臟衰竭、腎臟衰竭,所以在控制血糖的同時,減少心臟、腎臟相關併發症亦是醫師們相當關注的議題。近期許多研究也更關注於新型血糖藥對心血管併發症及腎臟併發症的影響。根據涵蓋六個國家,超過三十萬名第二型糖尿病患的真實世界研究發現 ,和其他口服降血糖藥相比較,使用SGLT2抑制劑類藥物的糖尿病患,觀察到較低的心臟衰竭住院及死亡風險。由於陸續有大型研究發現類似結果,所以也開始有臨床試驗在進行,想了解是否有機會將此類藥物運用於心臟衰竭的治療。糖尿病腎病變方面,研究人員於五個國家,共六萬五千餘名第二型糖尿病患進行真實世界研究。研究結果顯示,相較其他口服降血糖藥,使用SGLT2抑制劑類藥物的患者,有觀察到腎臟功能減退速度較慢,以及較低的末期腎病變發生。另外,無論糖尿病患的腎絲球過濾率(eGFR)、血糖達標與否、有無合併心血管疾病,對腎臟的相關指標變化,皆觀察到相似的狀況 。美國糖尿病學會發布的「2020年版糖尿病醫療照護指引」指出,治療第二型糖尿病的第一線用藥為雙胍類藥物,針對有高風險或已經合併有心臟衰竭或慢性腎病變之糖尿病患者,無論此時血糖達標與否,第二線則優先建議使用新興控糖藥物如口服的SGLT2抑制劑或注射型的GLP-1受體促效劑 。以兼顧心腎的思維下達到血糖控制。血糖迷思要破解!迷思一:糖尿病控制只需要注意HbA1c就好了?正解:糖尿病患除了積極控糖,也要定期驗尿及注意心臟狀況。時時牢記「控糖321」原則,才能遠離心臟衰竭、腎病變等大小血管併發症發生。●血糖監控3指標:HbA1c、餐前(空腹)血糖、餐後2小時血糖。●腎臟功能2注意:定期驗尿確認蛋白尿(UACR)、腎絲球過濾率(eGFR)指數變化。●心臟衰竭1預防:莫因尚未發生心血管疾病或沒有相關症狀而輕忽高死亡風險的心衰竭併發症發生。迷思二:吃血糖藥會洗腎?正解:很多糖尿病患會進展到腎臟衰竭而需要洗腎,主要原因是「血糖超標傷害腎臟」,所以要規則服藥把血糖控制好才能保護腎臟。如果遇到家人抱持這種迷思,一定要認真告訴他,「不控制血糖,最容易洗腎!」貼心小提醒血糖超標已經是極為常見的問題,可能沒有明顯症狀,卻會悄悄侵蝕心臟、腎臟、眼睛等器官,奪走我們的健康。做好飲食控制、規律運動、遵照醫師指示服藥,在照顧血糖的同時,也應該要顧腎、護心!原文:
-
2020-03-2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分析:美國疫情6月前難趨緩 未來4月恐奪逾8萬命
根據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School of Medicine)資料分析,新冠肺炎疫情接下來4個月恐會在美國奪去逾8萬1000人生命,且6月前疫情恐難消退。路透社報導,全美住院病患人數預估將在4月第2週飆上顛峰,部分州的時間點可能會略遲。根據這項分析報告,7月底仍可能還有人會死於新冠肺炎,不過死亡人數最晚6月會低於一天10人的流行疫情標準。這項運用政府、醫院和其他來源資料的分析預測,美國新冠肺炎病故人數範圍甚廣,從最少約3萬8000人到最多約16萬2000人。領導這項研究的華盛頓大學健康計量評估研究中心(Institute for Health Metrics and Evaluation)主任莫瑞(Christopher Murray)表示,造成數字出現如此大差距的原因,部分是由於病毒在不同地區傳播速率迥異,專家仍在想辦法解釋原因。莫瑞說,這代表擴大社交距離措施實施的時間可能需要比原先預估的還長,不過若美國能對病人實施更有效率的篩檢和隔離檢疫措施,那麼最終也許可以放寬相關限制。這項分析也凸顯醫院將面臨的沉重負擔。疫情顛峰期間,患者人數可能比可用病床數量多6萬4000,且需要使用約2萬台呼吸器。紐約市等疫情重災區的呼吸器已經逐漸出現短缺。莫瑞表示,病毒在加州擴散速度趨緩,代表病患人數高峰點可能落在4月底,加州的擴大社交距離措施將有必要延長實施。他還說,路易斯安那州和喬治亞州預估將出現高傳染率,可能對當地醫療系統形成特別沉重的負擔。這項分析是在假設人人都有密切遵守聯邦、各州與地方政府防疫措施的情況下做出。莫瑞在聲明中表示:「民眾如果愈來愈沒遵守保持社交距離措施或其他預防措施,大流行疫情趨勢將出現變化,而且是嚴重惡化。」根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資料,目前美國累計確診病例8萬5505例,1290人死亡。
-
2020-03-27 科別.心臟血管
心臟不好腎臟會跟著受傷?研究點出關鍵分析
心臟病和腎臟病之間有關係嗎?1項新研究發現,曾罹患過心臟疾病,可能會增加腎衰竭風險。發表在《美國腎臟病學雜誌》(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Nephrology)上的1項分析顯示,有心臟衰竭、心房顫動、冠心病和中風病史的人,日後發生腎臟衰竭的機率比沒有心臟病史的人多出10倍。研究的作者Kunihiro Matsushita表示,在進行研究的17年內,研究人員觀察了眾多參與者,其中有2,589人因心血管疾病住院;住院患者中有1,337名是因為心房顫動、1,269名為心臟衰竭問題、696名冠心病,還有559名中風。約有210名發展成腎衰竭。作者發現,重大心血管疾病與腎衰竭的關聯性較高,其中又以心臟衰竭最為顯著。因心臟衰竭而住院的研究參與者罹患腎衰竭的風險,是其他沒有心血管疾病參與者的11.4倍。 作者認為心臟疾病和腎衰竭是雙向的,美國國家腎臟基金會也將心臟和腎臟之間比喻為共生關係,也就是說,心臟為人體提供充滿氧氣的血液,而腎臟則是負責清除血液中多餘的廢物和水份,但生病的心臟可能難以提供腎臟運作時所需的血液。 (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防中風、降心臟病風險 5種清血管食物現在起要常吃 別再放任肚子大起來! 8危險因子都可能讓你走上洗腎人生
-
2020-03-26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喝純酒精防新冠肺炎 伊斯坦堡至少30死20送醫
土耳其第一大城伊斯坦堡過去兩週有至少30人飲用純酒精而喪生,另外20人住院治療。當局指出,大部分來自土庫曼的這些人以為這麼做可以預防新冠肺炎。「每日晨報」(Daily Sabah)報導,當局指出,大部分為土庫曼人的這些人在身上塗抹酒精並飲用,藉以預防俗稱武漢肺炎的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住院的20人情況危急。隨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喝私酒或純酒精而導致死傷的情況有增加趨勢。媒體報導,在暫時無法洗手的情況下,將酒精塗抹在皮膚上,可以殺死冠狀病毒。此一訊息遭到誤解,本來為了自我保護,卻造成誤飲過量純酒精而喪命的憾事。在新冠肺炎疫情嚴峻的伊朗,自6日以來已有至少194人因不當飲用酒精而死亡、逾1000人中毒。
-
2020-03-25 癌症.癌友加油站
憂鬱擊挎癌友 還好一窩小貓救了她
「喵~喵~喵」剛進葉容君家門,一個黑影快速地從眼前逃走,牠探了探頭打量著這群不速之客,等攝影記者開始架設相機,貓仔一溜煙不見了。葉容君談起家這兩隻神祕的貓寶貝,微笑著說,「當我癌症化療造成視力下降時,又突然面臨父親中風離世,我無法接受一個在生病期間天天照顧我的父親就這樣不見了,我罹患了憂鬱症把自己鎖住出不來,但一群貓咪救了我。」「我每天打開窗戶時,就聽到一群剛出生的小貓在樓下喵喵叫,那個聲音非常療癒,我就跟兒子試著去看看牠們。」就這樣一個過程,讓葉容君覺得自己非走出來不可,她去看身心科、去學拼布藝術,讓自己生活有重心,慢慢走出父親離世痛。這段過往幾乎是22年的罹癌過程中讓她最難熬的階段,葉容君54歲,在32歲結婚第8年時罹患了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當時兩個兒子還小,一個是小一生及一個是幼稚園,早上開早餐店還得接送孩子上下課,生活的重心全在家人,這麼幸福樂觀的人在生病的一瞬間並沒意識到危機即將來臨。「民國87年9月我身體開始不舒服,三天兩頭就感冒,到診所看病打針,醫師警覺性的抽血,發現血液報告有問題,還提醒我要到大醫院檢查,但我就一直拖到年底,直到有一天喉嚨痛到不行,才到三總汀洲院區看門診,沒想到看完診後被要求立刻住院。」葉君容傻笑地說,當時還沒意識到危機,只擔心摩拖車會被拖吊。其實,葉容君當天幾乎是拖著身體到急診,一躺在病床上就昏迷了,醒來時就被告知是白血病要化療,「我當時都還搞不清楚,也沒有太過震驚,先生還問我要不要哭一下,但我哭不出來,我的直覺就是要化療就化療吧!」只是她沒想到骨髓移植前的化療,產生的副作用幾乎將她折磨到不成人形。子宮大量出血、泌尿道排斥、水晶乳化造成白內障、乾燥症…這些都是葉容君面臨到的困境,還好她在家人的陪伴下一一克服,還被醫師誇讚是模範病人,「我都遵照醫囑也沒任何忌諱,自己還參加新藥試驗,家人在治療期間當然也希望我可以試試民俗療法,我都全部拒絕,因為配合治療還被安排去鼓勵其他做化療的病友們。」不只是好病人,在生病期間葉容君還努力扮演著好媽媽的角色,擔心自己「來日不多」,只要身體好轉就帶著孩子出去玩,拚命地要留下懷念的影像。現在回想起來,她直說,「我覺得我有點蠢,沒有讓孩子參與我住院治療的過程,只想到不能因為生病影響孩子,忘了共同參與生命的過程。」天性樂觀的她,也曾問主治醫師「我這麼開朗樂觀,怎麼會是我呢?」結果被醫師的一句話打醒:「就是你們這樣子才會生病,因為壓力都沒有釋放。」葉容君才茅塞頓開,她確實把家人放在第一位,忘了自己是誰;生病後她陸續找回自己,開始學做菜考廚師證照、畫畫、唱歌。採訪末尾,她拿出剛學會的畫作,認真的描述學習過程,自己都覺得不可思議;拿出一大袋的方巾,開始試範頭巾綁法,她沒有隱藏目前唯一可以辨識出癌友身份的表徵-滿頭稀疏的頭髮,她不介意,她開懷大笑,癌症對她來說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卻也是找回自我的時光。
-
2020-03-25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美國從新冠狀病毒防疫成敗學教訓
【編者按】這幾個月來世界各地籠罩在「新冠肺炎」的陰影下,台灣因為地理位置,更是飽受驚惶。非常感謝政府及時成立「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各種防疫與安定人心的措施使社會大眾受益匪淺。醫病平台本週也以這主題邀請三位醫師寫出他們的看法:一位剛退休的資深醫師回憶2003年台灣經歷SARS的洗練,並對目前如火如荼的疫情寫出他的看法;一位在美國行醫多年的癌症專科醫師分享目前美國的疫情以及社會大眾的反應;一位資深身心科醫師分享「疫情中的身心安頓之道」。我們更期待可以接到更多的社會大眾與我們分享他們心得。川普身為全球首富國家的總統,他的愚腐、經常發表不實言論及挑撥種族及黨派岐異的行為,早已經是舉世皆知的美國奇觀。因為美國穩固的政治系統,在他三年多來的總統任期,雖然風波不斷,整個國家也就這樣搖搖欲墜地度過來了。川普總統的民調支持率,不管他多少令人傻眼的行為,仍然維持在40-45%。但是新冠狀病毒防疫的敗筆,會不會是川普的阿基里斯脚踵(Achilles’ heel)?這兩天,接連接到台灣親友關心我的安危、又對美國的新冠狀病毒防疫措施到底出了哪些問題感到好奇。我將以醫療工作者親身經歷觀察的美國現象做描述分析,希望從中學習教訓。首先,世界衛生組織將新冠狀病毒感染所造成的疾病定名為 COVID-19,而造成 COVID-19 的病毒叫做 SARS-CoV-2,以別於十多年前造成 SARS 的另一個冠狀病毒。川普持續用「中國病毒」的做法遭到媒體及醫界的指責。我想「武漢肺炎」或「武漢病毒」這樣的名稱雖然好像只是反應整個病情的源頭,應該盡量不要使用,以避免一些陰謀論及有種族岐視偏見的人對飽受疫情摧殘的武漢及整個中國雪上加霜的傷害。川普政府應對防控 COVID-19 疫情的嚴重決策錯誤1.缺乏危機意識2月26日,拜臨床醫師鍥而不捨的堅持,美國證實首例「社區傳播(community spread)」的COVID-19。這位女病人據説已經住院一段時間,病情始終沒有好轉。照顧她的醫師幾度向疾病管制中心 (Center of Disease Control, CDC)請求做新冠狀病毒檢驗,都因為這個病人沒有旅遊史而被拒絕了。終於在醫師的持續堅持下,CDC同意檢驗,證實第一例非國外旅遊感染的COVID-19。當天,全美報告的COVID-19 只有十五例,沒有死亡病例。川普總統在2月26日傍晚首度召開防控 COVID-19 疫情的記者會。但是除了指定彭斯副總統做疫情指揮中心主持人之外,他自拍肩膀,誇讚自己史無前例地禁止所有中國飛美的航班,為美國當時的低COVID-19疫情自居高功。川普總統特地提出每年因流行性感冒(influenza)的死亡人數成千上萬,暗示大眾別大驚小怪。美國流行病學專家指出一旦開始有社區傳播病例, COVID-19 將會在美國大流行。媒體對新冠狀病毒疫情的報導急速地白熱化。川普總統最關心的股票市塲開始像雲霄飛車般暴跌又回漲,他怪罪説是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們的社會主義主張,引發市場不安、造成股票下跌。CDC專家指出COVID-19的大流行是必然的(inevitable),問題是會在什麼時候爆發。川普説他不同意這樣的説法;在毫無科學根據下,他説是只要等到四月,天氣轉暖,這個病毒就會奇蹟般地消失了。川普的支持者怪罪COVID-19只是民主黨及媒體藉以搬倒川普政府的騙術(hoax)。川普總統也親自搧動這樣的陰謀論。今天,3月19日,距離2月26日首例社區傳播COVID-19不到一個月的時間,美國的CDC報告病例劇升至超過9,000例,死亡病例149名。股市道瓊工業指數狂跌到低於20,000點。總算,在今天白宮的例行疫情進展記者會上,川普的態度有了180度的大轉變。承認這個流行病可能持續到七、八月,並且做出多項截止病毒傳播的措施,包括關閉酒吧、餐廳、以及各種室內、室外的集會及活動,並且建議大眾迴避任何十人以上的人群。2.缺乏及時檢驗機會美國人跟全世界其他國家的人一樣疑惑不解,為什麼這個全球首富國家,只有有限的SARS-CoV-2檢驗(test kit)?美國是個資本主義社會,卻又是很有法理法治的國家。一個新檢驗工具要經過嚴格的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的要求,才能取得臨床使用執照。之後,檢驗廠商如果沒有察覺到有利的商機,也可能缺乏大量製造的動機。在這種地步狀況下,英明、有遠見的政府應該領導鼓勵檢驗工具的製備,以應不時之需。自從COVID-19在武漢爆發,到美國的首例社區傳播病例,美國有將近兩個月的時間,制定檢驗流程與工具;但是直到今天,SARS-CoV-2檢驗仍然嚴重短缺。許多醫學界傳染病科專家不停疾呼,我們需要大量的檢驗任何有嫌疑症狀的病人,才能有效地隔離已受感染的人,進一步遏止病毒的持續傳播。缺乏及時大量檢驗社會大眾,可能導致美國成為下一個義大利式的COVID-19大爆發的國家。我相信川普政府的缺乏危機意識,是造成美國仍然嚴重短缺診斷工具的主要原因之一。除了檢驗(test kit)不足之外,CDC僵化的規定造成醫師及病人在尋求檢驗時,困難重重。第一個社區傳播病例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筆者的腫瘤科診所一位護士最近剛剛從印尼峇里島旅遊回來。她銷假上班十天後開始發燒咳嗽,CDC起初説她並不符合SARS-CoV-2檢驗的條件(不清楚她不合檢驗條件的原因是因為印尼不是疫區,或是她已經回美國兩週之久),但是最後協商的結果,因為她的疾病會波及許多免疫功能受抑制的癌症病人,同意對她做檢驗。果然,她的檢驗結果是陽性。我們的診所在週日上午接獲她的檢驗結果,所有的醫師護士立即動員,與麻州的公共衛生部開會做出隔離所有護理人員及關閉化療中心兩週的決定,通知所有已經約診的病人,並且依據病人病情的急迫程度,安排到其他化療中心接受治療。這位護士週三晚開始生病,週四就醫,一來一往無法立即做檢驗,在沒有結果的情況之下,其他護士也許有人被她傳染、但尚未發病,她們在週四及週五繼續上班治療病人,可能造成更多感染病例。這個事件説明了及時檢驗的重要性。美國社會對COVID-19疫情的反應與作為1.自發性地保持社交距離(social distancing)最近一週內,美國人朗朗上口的一個辭語就是保持社交距離。這是除了勤洗手之外,防止新冠狀病毒繼續傳播的最有效方法。洗手是個人的衛生習慣,人與人之間如何辦到保持社交距離卻不是個人的努力及能力所能成就的。筆者的醫療機構兩週前公佈禁止任何僱員參與任何會議。無法取消的會議報名費用,可以得到全額補貼。兩天前,我就有這麼一個去不成的癌症醫學會議,但是主辦機構也及時因應這個social distancing的需求,讓報名人可以上網的方式與會。我最感到欽佩的social distancing措施是美國職業籃球聯盟在第一個球員診斷COVID-19後,立刻果斷地宣佈中止整個球季的球賽。職業籃球聯盟的經濟損失相信是億萬元不在話下,而他們的舉動也讓其他的運動聯盟相繼跟進。這些舉動完全出自社會責任感,而不是由政府下令強迫執行的結果,是美國一般大眾有公德心的表現。2.我們唯一需要畏懼的是畏懼本身自從COVID-19在武漢蔓延,在美國的中國人開始去藥局及超市搶購口罩、衛生紙、瓶裝水等等。雖然政府及媒體不斷呼籲沒有生病的人不需要戴口罩,所有民生用品也不會短缺,大家卻因為恐慌而一窩蜂地跟著瘋狂搶購。我在美國住了二十多年,第一次看到超級市場的架上被搜購一空的現象。筆者的癌症診所雖然化療中心因為護理人員被隔離的緣故而暫時關閉,但是門診的部分仍然繼續有需要諮詢看診的病人。我的醫師同事當中,卻有幾個人説是「don’t feel comfortable going into the office to work(沒有安全感去上班)」。當一些秘書人員今天照常上班,卻發現幾個醫師不來上班了,士氣受到打擊。他們問,難到我們的安危比不上醫師的安危嗎?我忍不住這樣對我的同事們呼籲。SARS-CoV-2 靠呼吸飛沫(respiratory droplets)傳播,與人保持一至兩公尺的距離,勤洗手,避免揉眼睛、摸鼻子、摸嘴巴,經常清潔桌面、門把、電腦鍵盤,這些手可能觸摸的呼吸飛沫停駐處;如果遵行這些原則,應該就能保護自己也保護別人不受感染。我也這樣與同事共勉。恐慌比病毒更具傳染性。羅斯福總統在1933年就職演説裡的一句鼓勵陷於經濟恐慌的國人的一句千古名言,對今天的病毒恐慌是最好的提醒。「我們唯一需要畏懼的是畏懼本身。(Only thing we have to fear is fear itself.)」結語命運未明的COVID-19 疫情,全世界可能陷入經濟蕭條,許多人可能破產失業。在這樣烏雲密佈的氛圍,我看到的曙光是我們學習養成了自身保健的良好習慣,也看到許多溫暖人心的小故事,例如義大利歌劇男高音在陽台高歌,娛樂鼓舞被禁止出門的苦悶鄰居;餐廳免費提供並送餐點到被隔離在家的老人家;房東自動取消被迫暫停營業的商家的租金,好讓業主及他們的僱員不至於面臨破產或失業;美國職籃明星球員捐錢支助因為球季中止而面臨失業的球場清潔工的生計。一個新的口號誕生了——「socially connected」。在這個艱難的時刻,雖然我們在肉體上採取隔離(social distancing),心靈及精神上要比平常更加的親密。希望這個橫掃全球的疫情不會造成永久的國界封鎖,而是教導我們合作互助才是防疫更有效的手段。
-
2020-03-25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張上淳連日缺席記者會 陳時中:會轉告大家很想念他
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么兒請假赴美風波後,張上淳連日未出席指揮中心例行記者會,今天記者會有記者詢問張是否離開指揮中心團隊,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強調,張上淳沒有離開,也不會離開我們的團隊,我會跟他說大家很想念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頒布醫護人員禁止出國相關規定,不過近日陸續有媒體報導,現職為台大感染科住院醫師的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么兒,3月初請假去美國獲准。美國雖不在禁止前往的國家之列,此事一出,掀起醫界不滿聲浪,批評是特權出國、打擊士氣。
-
2020-03-23 新聞.長期照護
照顧者需要喘息 不必一肩扛
母親失智,淑芬一肩扛起照顧責任。看著媽媽日漸衰老,口裡念著舊時記憶,經常吵著要回家,開始不認得她,疲累的淑芬滿腹哀傷,卻無從述說。世華與美真結縭30年,長久以來,世華專心工作,美真則照顧家庭、孩子。後來,美真罹患癌症,開始住院治療,世華奔波於工作、醫院與家庭,生活一團亂,他心中說不出的哀傷,只能強自壓抑。面對上述情境,照顧者常產生許多複雜又矛盾的情感,如悲傷、難過、懊悔、罪惡、憤怒等。想要扛起照顧的責任,有時又想逃得遠遠的,裝作一切都沒發生;想找人訴說心情,往往又不知從何說起,最後乾脆閉口不談。照顧者該如何協助自己度過陪病時刻?有以下兩點建議:1、接納自己的複雜情緒,同時也尊重、理解其他家庭成員的情緒。負面矛盾的情感不是帶走力量的惡魔,「反抗」這些情緒,才會讓人消耗更多的能量。有人習慣躲起來哭一哭,有人習慣找人聊天分享。找個屬於自己的時間,即便是十分鐘、一小時都好,讓自己能好好感受心情,並以自己習慣的方式照顧自己的心情,或許是外出購物喘口氣,或是找朋友聊聊,抑或放空一陣子。遇到家人生病,家中每個成員的心情、感受、行為都不同,這些情緒反應無所謂對或錯,例如:悲傷幫忙才是在乎家人,逃避不管事、繼續過自己生活的就是不負責,未必如此。尊重、理解每個人在家人生病時都有自己的失落歷程,才能互相給予情緒上的支持,而非互相責怪與怨懟。2、重新規畫家庭角色與分工,向外尋求協助。照顧者不需要把所有責任扛在自己肩上,與其他家庭成員一同坐下來討論未來家庭事務分工,如誰倒垃圾、買菜做飯、打掃環境、接送小孩、照護方式(家人排班、請外籍看護等)都很重要。這對不習慣溝通與求助的華人家庭而言,是個不容易的過程,許多人都會擔心產生誤解衝突,因而心生放棄念頭。照護病人是長期抗戰,壓力負荷會影響照顧者與病人的相處,例如,因為太累就對病人發脾氣。所以,照顧者要記得關愛自己,了解自己力量有限,即便向外尋求親友與社會資源協助很麻煩,但引進外援,能使自己在照顧病人與維持原有生活中,取得較佳的平衡點,進而持續穩定地提供照護。在照顧生病家屬的路上,若發現自己不知如何與家人溝通協調、找不到人可以討論、食欲明顯改變、睡眠困難、無法放鬆、容易生氣厭煩時,建議尋求專業人員協助,讓自己在沉重的照顧負荷上喘口氣,找回生活的平衡點,才能更有力量去支持生病的家屬,達到雙贏局面。
-
2020-03-23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出國爭議燒到指揮中心 張上淳兩兒急發道歉聲明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頒布醫護人員禁止出國相關規定,不過近日陸續有媒體報導,現職為台大感染科住院醫師的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的么兒,3月初請假去美國看球賽獲准。當時美國雖不在禁止前往的國家之列,但此事一出,掀起醫界不滿聲浪,批評是特權出國、打擊士氣。張上淳今也罕見缺席指揮中心例行記者會。面對此次風波,張上淳兩名兒子於今晚分別發表聲明,以下為聲明原文。出國么兒聲明表示:我這次出國造成社會一些紛擾,在此做一些說明。對於我的行程安排,身為醫療人員,應該有更為嚴謹的態度,此事引起社會負面觀感,表示最深的歉意。我的輪休是早已排定,並於2月中依醫院出國請假規定提出申請獲淮,出國前還詢問了人事室是否可以出國,在得到許可後,才按照計畫於3月4日出國。當時美國疫情狀況還好,但到美國後,得知疫情有新的變化,也因此決定提早回國,取消後半段行程,完全沒有滑雪行程。取消出國行程之長子聲明表示:首先,為我取消出國行程仍受到錯誤的報導,而在非公開的臉書上表達了過度的情緒反應,內容確有不妥,貼文後五分鐘便立即下架。我為我一時的情緒反應言詞,深表抱歉,也深自檢討。我們的敵人是病毒,期待大家同心協力抵抗病毒,迎向美好的明天。
-
2020-03-22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專家之子控禁出國違憲 陳時中:年輕人有年輕人的想法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頒布醫護人員禁止出國相關規定,不過近日有陸續有媒體報導,現職為台大感染科住院醫師的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的么兒,在3月初請假去美國看球賽獲准,當時美國不在禁止前往的國家之列,但此事一出,掀起醫界不滿聲浪,批評是特權出國、打擊士氣。張上淳今也罕見缺席指揮中心例行記者會。對此,指揮官陳時中表示,2月23日發表過希望禁止醫護人員出國,當時是針對旅遊疫情建議第一、二級。張醫師出國時美國未列旅遊疫情等級,是回國時列為二級,張醫師也做了居家檢疫的規格,做相關隔離,問題不大,沒有違反規定。另針對張批評禁出國違憲,陳時中說,這樣的政策被多所批評,可以理解「年輕人就有年輕人的想法」,台灣是言論自由。不過陳時中認為,「那個時間點那樣講,或許這時間點就不會這樣講」,因為當時宣布的措施,現在回頭看很多考量並非全無道理,確實是封掉了很多潛在的傷害。如果大量醫護人員出國,也會增加境外移入病例增加的風險。
-
2020-03-22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防疫專家之子出國是依規一致准假?台大醫院遭質疑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頒布醫護人員禁止出國相關規定之後,醫界內部正反意見都有,不過大致氣氛還是接受限制。不過近日有陸續有媒體報導,現職為台大感染科住院醫師的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的么兒,在3月初請假去美國看球賽獲准,當時美國不在禁止前往的國家之列。醫界質疑,當時其他申請前往不在禁止國家名單的醫護人員,台大醫院是否都有按照一致標準准假。對此台大院方表示,請假前往未列旅遊警示的國家,院方拒絕是於法無據,同時期應該也有其他人請假獲准,但要待周一人事室上班,才能夠查到確切資料。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秘書長、台大醫院企業工會顧問陳亮甫表示,指揮中心公布醫護禁出國相關規定後,有些醫院有擴大範圍加強管理。至於台大醫院,按既有請假規定,員工只要出國,都得在假單報請核准,但禁出國的範圍則是緊跟政府旅遊疫情建議等級變化去調整,並未自行加嚴。因此如果該名醫師有如實報備,經手假單的單位主管和醫院人事室,都會知道他去美國。陳亮甫表示,就工會了解,台大醫院平常請假就不太好請,加上旅遊警示改得很快、不同部門主管標準不一等因素,很多人都是摸摸鼻子就自行取消行程。在這樣的背景下,成功出國、高調打卡的例子,因此格外受矚目。「今天最大的問題在於,當時台大醫院所有的出國申請,是否受到同樣的待遇?」陳亮甫說,台大醫院應該要說明清楚,院方當時的出國審核流程為何?該段時間有多少人申請去了非疫區或旅遊疫情警示一、二級地區?主管核准與否,是不是有一致的標準?陳亮甫表示,時下為了公共利益,社會大眾都同意可以限縮自己的權利。但如果有任何人在限制之下,損失機會或甚至是承受懲罰,也應該又保留一個機制,讓人有機會有主張自己權利、有路徑可以檢討這套限制。呼籲社會大眾接受限縮權力的同時,也應該要正向看待這樣的檢討機制。
-
2020-03-22 癌症.乳癌
各層級醫院乳癌手術人數 乳癌手術治療5大醫院
數據解讀從中西醫整合計畫的乳癌患者收案人數,可發現中小型醫院嶄露優勢。只有「特定癌症中醫門診加強照護計畫」集中於醫學中心,「西醫住院中醫輔助醫療計畫」及「癌症患者中醫門診延長照護計畫」的主力在區域醫院。
-
2020-03-22 癌症.乳癌
中國附醫/中西醫共同照護 提升癌患生活品質
乳癌治療 4大特色醫療院所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結合中西醫共同照護乳癌手術、放化療患者,患者因副作用降低、生活品質提高,進而願意接受完整療程。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任劉良智說,中國附醫乳房醫學中心診斷、收治的乳癌患者逐年增加,108年有近一千名乳癌患者來院尋求治療。劉良智指出,中國附醫在乳癌治療上,結合中西醫共同照護行之多年,配合衛福部施行「全民健康保險中醫癌症患者加強照護整合方案」。患者經西醫主治醫師評估,若建議同時接受中醫療法,門診患者即轉介至乳癌團隊中醫師門診;住院患者則會診乳癌團隊中醫師,由中醫師再次進行診察,運用中藥、針灸、穴位按壓及生活飲食衛教等,給予合適的治療。劉良智說明,院內統計參與照護整合方案的乳癌患者,每月門診最高約1000人次,住院最高約90人次。藉由中西醫師共同照護降低副作用,提高生活品質,進而能接受完整療程。劉良智說明,中國附醫乳房醫學中心擁有完備團隊,定期召開會議,針對患者病況作醫療意見討論。除中西合併外,還結合各領域專業人員,不論在手術、藥物及放射治療、復健、心理支持、營養建議及基因檢測諮詢等方面,都可以依據每位患者病況及需求,給予個人化且全方位的照護。
-
2020-03-22 癌症.乳癌
健保大數據/乳癌手術集中大型醫院 中西醫整合多在中小型醫院
台大醫院外科部主任、乳癌權威黃俊升表示,乳癌好發年齡在五十幾歲,比其他常見癌症年輕許多。而因為基因和生活環境等因素差異,台灣乳癌盛行率還是低於歐美,不過因為近年篩檢普及、整體壽命延長,台灣乳癌患者的年齡和人數增加,趨勢已與歐美無異。手術方式 局部略多於全切根據健保署統計,108年有1萬4245名乳癌患者接受乳房部分切除或全切除手術。乳癌患者幾乎都去區域級以上醫院動手術,其中半數在醫學中心,另外四成三在區域醫院,只有不到一成在地區醫院。手術方式以部分切除佔五成六,另外四成四是全切除。乳癌手術人數最多的醫學中心前五名依序為林口長庚、台大醫院、中國附醫、台北榮總、高雄附醫。區域醫院的部分,手術人數前五名的醫院依序是和信治癌、台北附醫、北市聯醫、澄清中港、新竹台大。地區醫院手術人數最多的是義大癌治療醫院、輔大附醫、亞大附醫、鹿港彰基、長安醫院、斗六成大、新竹國泰。根據健保大數據發現,目前乳癌患者接受乳房保留手術的比率略高於乳房全部切除。對於女性來說,保留乳房可能讓罹癌的傷痛稍微降低,但國防醫學院外科教授、三總乳房外科主治醫師俞志誠指出,不論是全部切除還是部分切除而保留乳房,最主要的考慮包括避免復發、是否適合接受放療等因素。俞志誠說明,過去美國乳癌患者接受乳房保留手術和全部切除手術的比例約七比三,但近年有拉平的趨勢,主要是部分患者接受磁振造影檢查後,發現乳房有多發性腫瘤,因此不建議接受乳房保留手術。對於應接受乳房保留還是全部切除手術,建議患者依個人狀況,詳細諮詢主治醫師後決定。藥物治療 去年高達10萬人在放射治療方面,108年有1萬1684名乳癌患者接受放射治療,醫學中心和區域醫院各占一半。醫學中心以台大醫院最多;區域醫院人數最多的是和信治癌醫院;地區醫院則是郭綜合及義大癌治療醫院。乳癌患者需要長期藥物治療,108年接受藥物治療人數高達10萬1803人,其中52%在醫學中心、47%在區域醫院、1%在地區醫院、0.5%在基層診所。黃俊升表示,七成乳癌病人是荷爾蒙受體陽性,要接受五到十年不等的荷爾蒙治療,荷爾蒙治療藥物相對便宜,不過這些人可用的標靶藥,給付範圍就受侷限。黃俊升指出,歐美日韓中等國都全面給付第一代標靶藥,台灣早期乳癌患者卻只有淋巴轉移才給付,不符條件的病人一年得自費80、90萬。第二代和第三代標靶藥也是類似情況。實證建議早期服藥,預後較好。術前化療 有增加趨勢分析108年乳癌患者領藥人次發現,化療藥占最多,其次是荷爾蒙治療藥物,再者是標靶藥、免疫治療藥物較少。俞志誠分析,過去乳癌患者診斷後,若能接受手術,通常就希望盡快拿掉癌細胞。但近年術前化療的比率增加,主要是先打化療,可以觀察腫瘤對於藥物的反應,而腫瘤治療後縮小,也讓患者接受乳房保留手術的機會增加。俞志誠指出,過去乳房腫瘤大於五分公才會建議做術前化療,現在對於三陰性乳癌患者、腫瘤大於二公分,或HER2陽性、腫瘤大於二公分患者,即建議接受術前化療。除了可觀察腫瘤對藥物的反應,也可減少不必要治療,他舉例,若三陰性乳癌患者先接受紫杉醇治療,效果不錯,也許就不用再打小紅莓。中醫輔助 改善治療副作用西醫治療過程常伴隨腸胃不適、眩暈、落髮、口腔潰瘍或癌性疼痛等副作用,健保署為此推動中西醫整合方案,去年度有兩千七百多名乳癌患者參與中醫門診加強照護計畫,另有近千名因癌症住院治療的患者接受中醫輔助醫療。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周宗翰表示,中醫能針對患者體質辨證論治,以中藥與針灸緩解不適且固本培元。李伯璋表示,中西醫整合方案近年來在病人端廣受好評,每年預算執行率超過百分百。今年健保會加碼通過經費,並且放寬領藥天數達56天。目前中西醫整合概念是「西醫為主,中醫為輔」,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同時不會延誤治療時間。縱觀中西醫整合計畫的乳癌患者收案人數,可發現中小型醫院嶄露專長優勢。只有「特定癌症中醫門診加強照護計畫」還集中於醫學中心,「西醫住院中醫輔助醫療計畫」及「癌症患者中醫門診延長照護計畫」的主力在區域醫院。
-
2020-03-2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川普稱瘧疾藥奎寧可治新冠肺炎 專家當場駁斥說沒效
用來治療瘧疾的羥氯奎寧對於新冠肺炎是否有效,美國總統川普在一場記者會與公衛專家佛奇各說各話,佛奇不認同川普認為瘧疾藥可治療新冠肺炎的樂觀言論,當場說沒有療效。美國國家過敏與傳染病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Allergy and Infectious Diseases)院長佛奇(Anthony Fauci)今天公開與川普爭論瘧疾藥對新冠肺炎是否具有療效。川普與佛奇在白宮每日疫情簡報上各執一詞的畫面就在電視上播出,記者就羥氯奎寧(hydroxychloroquine)能否用來預防新冠肺炎這項問題,輪流對佛奇與川普發問。佛奇直接表態:「沒效,答案就是不行。」他還肯定地說:「充其量就是傳聞,這沒有對照臨床試驗,因此話不能下定論。」輪到川普回答時,他認為新冠肺炎不會沒有靈丹可解,「也許有,也許沒有,要看看才知道。這是非常有效的藥,等著看吧。」川普堅持自己樂觀看法的同時,也避免直接挑戰佛奇。氯奎寧(Chloroquine)及羥氯奎寧都可以用來治療瘧疾,但近來中國與法國的部分研究者認為氯奎寧對新冠肺炎有效,因而給患者使用,但也有科學家認為需要更多的試驗才能證明氯奎寧安全、有效。就在川普連日的樂觀言論後,奈及利亞拉哥斯市(Lagos)當局今天指出,當地醫院出現使用氯奎寧的中毒病例。拉哥斯衛生當局官員阿沃柯亞(Ore Awokoya)表示,已出現2起中毒案例,患者目前在拉哥斯住院治療,且未來幾天中毒病例很可能越來越多。
-
2020-03-2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新冠肺炎不能自費採檢有原因 條件一次看懂
新冠肺炎延燒,不少人希望普篩、自費採檢,指揮中心都未點頭,主要就是擔心偽陰性患者成防疫破口,但對於有疑似症狀者也採取相當寬鬆的採檢條件,避免任何漏網之魚。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延燒全球,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雖大幅放寬採檢條件,但隨疫情延燒,很多民眾即便沒有出國,看著連日飆升的確診數字也感到心驚驚,不少民眾希望比照韓國全面篩檢,也有人開放自費採檢的聲浪傳出。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多次強調,不會跟進韓國普篩,尤其台灣疫情仍在可控制範圍內,普篩、自費篩檢只會增加「偽陰性」個案,不僅不利防疫,反而可能造成防疫漏洞。他以鑽石公主號郵輪為例,日本最初篩檢部分個案,發現旅客陽性率相當高,因此決定對全船旅客進行篩檢,有部分旅客檢驗當下可能因病毒量低、得到陰性的結果,也就是所謂的「偽陰性」患者,這些人自認安全便到處趴趴走,一旦病毒量變高,反而成為傳播者,導致全船有近2成旅客感染。正因如此,經專家多次討論,仍將採檢條件鎖定為高風險對象,並大幅放寬採檢條件,疑似症狀者(非確診者)也依風險高低分為2大類進行通報,分別是風險較低的「疑似新冠病毒感染」通報以及風險較高的「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通報。指揮中心社區防疫組副組長莊人祥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說,「疑似新冠病毒感染」有2點通報定義,一是曾接觸來自國外有發燒或呼吸道症狀人士且醫師高度懷疑為新冠肺炎者,二是有發燒、呼吸道症狀群聚者。醫師收治這兩類患者後,可進行一次咽喉擦拭液採檢,沒有肺炎的患者採檢後可直接回家自主健康管理,檢驗結果出爐前不可外出,若檢驗結果為陰性則繼續自主健康管理,若檢驗結果為陽性則立即住院隔離。至於一開始就有肺炎者,或從旅遊疫情建議第三級國家返台且出現發燒、呼吸道症狀者,一律以「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通報,按照原本規定,患者出現症狀後必須立即住院隔離,等待二次採檢陰性後,才能回家繼續居家檢疫。莊人祥說,考量國內境外移入病例數激增,指揮中心已將全球旅遊疫情建議提升至第三級,即全球均為新冠肺炎疫區,為了避免症狀輕微的疑似病例塞爆醫院,已立即調整相關規定,凡是無肺炎、經醫師評估不需住院者,而且家中同住者沒有老年人、心肺疾病患者等高風險族群,只要到醫院進行一次採檢,就可直接回家居家檢疫或隔離,採檢後就能直接回家隔離或檢疫,除非確診或症狀惡化才需住院或安排二採。
-
2020-03-22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新冠肺炎疫情失控川普怪中國 美媒揭政府把預警當耳邊風
美國總統川普與官員近日接連批評中國隱匿新冠肺炎疫情,連累美國。但美國媒體揭露,美國情報圈早在1、2月就提出警告,甚至去年做過模擬演習,只是全都進不到川普耳裡。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俗稱新冠肺炎)大流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統計,全美這波疫情死亡已達260例,確診者直逼2萬例。華盛頓郵報引述知情官員披露,美國情報圈1、2月就接連提出全球疫情危機的機密預警,但川普與國會議員不當回事,未能及時採取有助遏止疫情蔓延的行動。● 情報圈1月即示警 川普與國會全當耳邊風情報單位的報告雖未預估疫情入侵美國的時間,也未建議衛生官員採取哪些步驟,但有追蹤中國與之後其他國家的疫情擴散情況,並警告說,中方似有淡化疫情嚴重性之嫌。報告勾勒出全球大流行特點的初步樣貌,恐須各國政府迅速採取防疫行動,但川普照樣在公開與私下淡化美國人可能面臨的威脅,國會議員們在3月前也毫無警覺。接觸過這份情報圈早就呈送行政部門及國會報告的不具名官員說,情報單位「自1月起就提出警告,川普也許沒想到會變成這樣,政府裡一堆人卻早有所料,但他們就是沒法讓川普拿出行動。整個體系已亮紅燈」。衛生部長艾薩(Alex Azar)今天在白宮的記者簡報會表示,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官員今年1月3日與中方對口接觸時,就曾被提醒關於病毒的初步報告。看過報告的官員說,情報圈在1月底到2月初不斷拉高提醒分貝,當時,包括國家情報總監(DNI)辦公室與中央情報局(CIA)的每日簡報等多數情報匯報,都與COVID-19有關。但在白宮內部,幕僚們苦於沒法讓川普認真看待。知情人士說,艾薩到1月18日前都未能與川普討論新型冠狀病毒,等他終於有機會與川普通電話,川普還打斷他,詢問有關電子菸何時能重新上市等問題。到了2月25日,當CDC高階官員梅森尼爾(NancyMessonnier)告訴媒體,新型冠狀病毒很可能已在美國社區之間傳播、民眾日常生活恐被嚴重打亂後,結束出訪印度行程、在返國路上的川普還打電話給艾薩,抱怨梅森尼爾嚇壞股市。● 演習揭露防疫缺失 美國仍無動作紐約時報也披露,疫情爆炸前,美國政府就做過多次演習,結果均顯示美國沒準備好因應像新型冠狀病毒這類大流行,但政府依然少有動作。紐時指出,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去年1到8月,執行代號「紅色疫災」(Crimson Contagion)的系列演習,模擬因應流感大流行。演習劇本是中國爆發呼吸道病毒疫情,因發燒旅客搭機而快速在全球擴散,美國首先在芝加哥發現病毒,世界衛生組織(WHO)在47天後宣告大流行,但為時已晚,美國估計會有1.1億人染病、770萬人住院、58.6萬人病死。演習結果寫在一份去年10月的報告初稿裡,先前並未公開,內容徹底顯出聯邦政府面對一場攸關生死的疫情時,缺乏資金、準備不足與部門間難以協作的弱點。報告還點出部門間互踢皮球、各州官員與醫院搞不清楚手上有哪些設備,各州與各大城在學校停課措施上也各行其是。演習還揭露比官僚體制更嚴重的問題,像是美國無法快速生產更多必要醫療設備、應援物資與藥品,包括抗病毒藥物、針頭、注射器、N95口罩與呼吸機等。川普18日才在記者會中喊冤,「沒人料到(疫情)數字會嚴重至此」。然而紐時打臉川普說,事實上,政府早就想到了。
-
2020-03-2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輕症改一採 黃立民:未來防疫應從「防堵」轉「減災」
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所有入境者只要出現發燒、咳嗽等症狀,都會被列為疑似病例,必須住院採檢。為防疑似個案塞爆醫院,指揮中心對醫界發出通函,昨宣布修訂「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通報個案處理流程」,未來經通報但無肺炎、經醫師評估不需住院的輕症患者,僅需一次採檢,即可居家檢疫或隔離;另因國內流感疫情已逐漸趨緩,通報個案也不必再做流感快篩。對此,台大醫院小兒部主任、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黃立民今下午受訪表示,隨新冠肺炎疫情發展,未來防疫重點應從「防堵」轉為「減災」,建議開始調查感染率,如在北、中、南部找民眾捐血檢驗抗體,來掌握國內感染狀況。黃立民說,近日確診患者增加,過去凡是疑似病例,通報採檢期間都要住院隔離,但隨全球疫情升溫、通報個案與採檢數暴增,醫院已開始出現擁擠狀況。若讓輕症患者一採就出院,的確可讓醫院空出空間。他說台灣近日禁止外籍人士入台等相關作為,都是防堵境外移入,但擴大篩檢應該也要同步進行,如可對社區以捐血的方式來定期普查,以便得知多少人有抗體,進而揪出近一個月感染者,可每隔一段時間、一至兩個月做一次,才知道陽性率有沒有提升。不過輕症採檢從兩次縮短為一次,是否可能「先陰後陽」造成防疫破口?黃立民雖說有可能,但他也強調「這是一種妥協」 ,因為民眾一開始症狀不嚴重,若真要完整採檢,應要採三次才更嚴謹,但隨著通報人數變多,還是要以檢驗量能吃得下來為考量。【相關閱讀】‧獨/建議醫界取消對輕症者二採及住院隔離 昨已上路
-
2020-03-2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世衛警告病毒不僅威脅長者 年輕人也無法倖免
世界衛生組織(WHO)秘書長譚德塞今天嚴肅警告,2019冠狀病毒疾病雖然對高齡者是最大打擊,但年輕人也無法倖免,注意這種病毒能讓人住院數週甚至可能危及生命。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今晚在日內瓦世衛總部記者會上發出嚴肅警告,面對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武漢肺炎)威脅,年輕人並非不會被感染。他說要給年輕人訊息是「你並非無敵」,這種病毒可能讓你住院數週,甚至危及生命。由於武漢肺炎至今死亡案例,多為慢性疾病高齡患者,但今天譚德塞示警儘管高齡者受到最大打擊,但年輕人卻無法倖免;此外許多國家數據顯示,50歲以下的病患也有很大比例需要住院治療。此外,譚德塞繼3月18日在向各國駐日內瓦代表團簡報時稱,中國沒有本土新增病例,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外,今天他進一步表示,武漢為世界其他地區帶來希望,顯示即使是最嚴峻的形勢也可以扭轉。由於愈來愈多國家要求民眾待在家中,並關閉酒吧、咖啡廳、餐廳等公共場合,他說此時許多人生活正在發生巨大變化,建議民眾要多注意飲食、避免飲酒、不要吸菸、在家做一些瑜伽或運動、並提到如果感到焦慮,每天一至兩次從可靠來源獲取訊息,不要看太多新聞。
-
2020-03-21 橘世代.健康橘
退休教授自組「共老圈」 鄰居全是老朋友!
「今早到大林沒買到新鮮豆腐皮及肉粿,中午的醃篤鮮配茼蒿竟然很對味…」,這段彷彿是小農團購的對話,其實來自曹爸的共老圈,這個手機群組命名為「長江一號」,成員幾乎全是退休教授,就住在曹爸玻璃屋步行可及之處。曹爸以他和鄰居中正大學中文系教授朱鳳玉為始,經營「共老圈」,附近至少有5戶、10多位人家加入,相隔300公尺內,建起了相似的玻璃屋設計。曹爸說,共老圈是這群住家在附近的朋友,是每晚可以散步喝茶、是住院會燉雞湯來看你、是出遠門可以放鑰匙幫忙照顧家的朋友。尤其朱教授好客,幾戶人家經常聚在一處泡茶、相濡以沫,老了無法期待子女來照顧,有了共老圈,在家也能自在老去,不一定要住到養老村。共老也是共容,曹爸在臉書以「結新網」為題寫下,「人老了,記憶就會退,這是自然。把生活簡單化,朋友定點化,好好築一個共老窩。共享,共容。大家一起結一個網,用破網結成的新網。破網不必補,共同拼湊在一起,成為一個光鮮亮麗的新網。」漸漸地,曹爸的共老圈吸引了醫院內3、40歲的中年同事也到附近購屋。更妙的是,共老圈不但「共老」,還「共孫」。說起兒孫輩,曹爸立刻亮出手機群組,原來共老圈一戶人家傳來孫子天真攀爬的影片,逗樂曹爸。曹爸眼神超有愛,他笑說,共老圈當中的兩戶人家已經生了孫子,有時來家裡四處玩,都當是自己家,無拘無束,「孫子也可以共咧」。因為照顧母親的真實經驗,曹爸的共老圈愈滾愈大。曹爸居住所在的三興村還有200位老人家,多數種植鳳梨,當中約有20位失智,緊接著他想推動健康互助友善社區。事實上,曹爸也早早走入社區推動「互助家庭」,將共老的概念擴及十幾個家庭,失智長者玩遊戲的同時,家屬則聚集一起做菜、彈烏克麗麗紓壓,在曹爸的共老圈,失智不再是屏障。【關於更多「共老」指南↘↘↘】。伴失智母三遷 他造玻璃屋陪9旬母「童言童語」。放下完美主義 梁秀琴存入健康「共老」本錢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3-21 科別.腦部.神經
腦中風患者要降血壓? 醫師點出普遍3大迷思
58歲的張先生是一位公務員,先前因有高血壓及糖尿病,但都因為公務繁忙而疏於照顧自己的身體,二個月前有一天清晨起床,他突然覺得右側肢體無力、講話不清楚,被送至本院的急診室,經神經醫學部醫師診斷確定有左側大腦中風,隨而住至本院的神經醫學部病房治療及觀察。漢銘基督教醫院副院長暨神經醫學部主治醫師林志明表示,張先生於住院期間手腳及講話功能逐漸恢復,但是血壓卻一直很高,經過一個星期治療,血壓收縮壓仍一直在160~170mmHg之間,家屬一直很緊張,詢問主治醫師是否有好好降血壓來治療病人;神經醫學部主治醫師回覆說有會診心臟血管內科,並且綜合其建議增加了2~3種降血壓藥物。以上情況常見於腦中風患者,尤其家屬又看見血壓居高不下,常膽心是否會「爆血管」有腦出血的情形發生,針對此個案有幾個臨床議題。1. 腦中風初期是否要「很」積極降血壓呢?在腦中風初期有所謂的「反應性高血壓」,也就是說因腦部血管栓塞的關係,血壓會較高以利血流「灌流」主腦部,這種情況是好的且有利於腦部的復原,這種情況通常會持續5~7天左右,所以若血壓有偏高,可以不用太緊張而急著降血壓,除非已經非常高(收縮壓>180mmHg)且病人臨床出現有頭痛、嗜睡、神經學症狀加重等,才需緊急降血壓。2. 頑固型高血壓如何處理? 「慢慢」降別心急 有些病人之前有高血壓,但都沒有好好控制,在腦中風時兩者同時加乘,這時不管用什麼血壓藥於病人身上,血壓都居高不下,這時處理的原則仍然類似上述(一)的情況,不用心急血壓「慢慢」降,只是頑固型高血壓會需要比較長的時間來降血壓,大約1~2個月的時間,這告訴我們不管是什麼疾病,平時都要好好保養控制,不要等到它失控才一發不可收拾。3. 腦中風位置於腦幹、小腦 不建議血壓降太低 在腦中風的位置一般可分為前腦循環及後腦循環中風,若腦中風的位置是發生在後腦循環,例如腦幹、小腦,不建議血壓降太低,這是因為根據統計,後腦循環的中風比較容易會再次腦中風,尤其中風後前三個月內,比前腦循環的機率高,所以會採用比較「保守」性治療方法,且不建議病人做激烈性的活動。總之,腦中風患者的血壓控制是一門學問,也需要病人與醫師在治療及控制上作良性溝通,這樣病情才容易控制,也避免再次中風的機會。(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每年奪走上萬條人命! 你一定要知道的6項腦中風檢查 中風不只會嘴歪眼斜 6情況也是常見後遺症 
-
2020-03-20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 新陳代謝醫師 未料39歲得第一型糖尿病
口述/好心肝門診中心新陳代謝科特聘主治醫師「我是新陳代謝科醫師,沒想到在39歲時會得了第一型糖尿病,確診時的確感到很驚訝,但也很感恩,因為我懂得糖尿病,若是其他人罹患了糖尿病,還真的會不知所措。」我是晚發型第一型糖尿病,可能是當時的工作與家庭生活過於忙碌,導致身體免疫力改變,因而發病。與免疫力不正常有關第一型糖尿病與免疫力不正常有關,很少會有遺傳,家裡並沒有任何人罹患糖尿病,但我在35歲到39歲期間,在醫院的工作非常忙碌,先生是眼科醫師,又剛好外調台中榮總,必須一人帶三個小孩,且最小小孩才剛生,因此可能是過分勞累造成免疫力變差,進而罹患第一型糖尿病。回憶起33年前發病之初,我出現了標準第一型糖尿病症狀,在發病前三周,曾感覺身體不舒服,肚子隱隱作痛;生病前二周,則明顯沒有體力。在被確診那天,我在基隆長庚醫院看門診,整天完全沒體力,以為感冒了,一天都沒吃東西,還跑到急診打了一瓶點滴,未料打完後竟然吐了。沒辦法開車回家,只好請住院醫師幫忙開車載我回家,卻是不斷上廁所、多尿,我還和住院醫師說:「整天沒吃東西,尿還這麼多,會不會是糖尿病?」結果真的說中了。用「秤」精密計算飲食我在急診處一驗血糖值在380mg/dL以上,尿裡酮酸強烈反映,確診得了第一型糖尿病,當晚就住院治療了。「發病過程很意外,家裡並沒有人罹患糖尿病,沒想到39歲竟得了第一型糖尿病,真的很shock!」當時因為要調胰島素注射劑量,我住院二周才出院,出院在家休息一個月,除了繼續調胰島素劑量外,我積極學習「飲食控制」。吃東西斤斤計較,用「秤」精密計算飲食,吃飯時要秤吃多少的飯?飯多重?蛋白質的肉類魚蛋豆腐的量加在一起秤有多重?唯有蔬菜不秤,其他依營養師告知怎麼吃就怎麼吃,一個月後回醫院上班就不用秤了,用眼睛看就知道大概吃多少分量了。常教導病人該怎麼吃?「所以我的糖尿病飲食控制觀念很正確,我常會教導病人該怎麼吃?」我的血糖控制不能說有100分,以糖化血色素(HbA1C)來說,90至95分是有的。目前糖化血色素在6.7%、6.8%左右,而糖尿病的糖化血色素是以7%為標準,我都不會超標,一直維持在6.5%至7%之間,因為是第一型糖尿病,血糖變化性比較大,也沒辦法控制到6%至6.5%。第一型糖尿病人必須好好調控胰島素,我在民國77年生病,78年間就有多次胰島素注射概念進來台灣,我是全台灣用多次胰島素注射的第一人,且用胰島素筆注射相當方便。在門診中,常遇到病人不敢打胰島素,我會當場拿出我隨身帶的胰島素針示範扎針,他們看到我輕鬆注射也就接受了。三餐吃飯都要打胰島素正常人胰島素分泌,從早到晚不吃東西都要有一個基礎胰島素,所以一天打很多次的人一定要注射基礎胰島素。除了注射基礎胰島素外,三餐吃飯都要打胰島素,基礎胰島素的打法可以一天打一次或兩次,我是每天早晚各打一次,但如果我晚上游泳回到家裡才打針,晚上的基礎胰島素劑量就會減少,若是照平常劑量注射的話,半夜就易發生低血糖。糖尿病人飲食控制很重要。首要學習飲食量的控制,例如吃什麼食物是熱量少的或是零卡,也很鼓勵病人喝清湯例如蔬菜蛋花湯,第一型糖尿病人可吃瘦肉,海鮮則建議吃油少或沒膽固醇的魚和海參,少吃膽固醇高的蝦蟹。一有低血糖就吃方糖因為用藥問題,第一型糖尿病人容易發生低血糖問題,必須嚴格測血糖,我一天會測7、8次血糖,但過去一個月平均會發生5、6次半夜低血糖狀況,現在因有新的胰島素推出,已很少發生低血糖了。「我隨身都會攜帶方糖,只要一有低血糖時,立即吃下方糖,曾有一次連續吃下10顆方糖,5分鐘後身體就恢復正常了。」因此,我都會請糖友隨身帶著方糖或糖水,以備低血糖的發生之需。現職:●好心肝門診中心新陳代謝科特聘主治醫師●基隆長庚醫院新陳代謝科資深顧問級主治醫師年齡:72歲學歷:台灣大學醫學系畢業專長:●糖尿病及合併症●甲狀腺疾病 ●甲狀腺細胞學●骨質疏鬆症 ●各種內分泌疾病經歷:●基隆長庚醫院新陳代謝科主任●林口長庚醫院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台大醫院內科住院醫師【問卷】請分享您的「控糖故事」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