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25 焦點.元氣新聞
搜尋
人生
共找到
4894
筆 文章
-
-
2024-08-24 養生.家庭婚姻
新婚夫妻赴歐蜜月60天、回台灣竟秒離婚!原因曝光震驚全網
新婚夫妻常會出國度蜜月,享受專屬的兩人時光。對此,一名網友分享,公司一位女同事和老公去歐洲度蜜月60天,結果回台灣就立刻離婚,讓他超級錯愕。貼文一出後,引起廣大網友熱議。這名網友在社群平台「Threads」表示,公司一位女同事,婚後和老公去歐洲度蜜月60天,近期回台灣竟然就離婚了,因女同事認為「旅遊這麼簡單的事情都弄不好,不必浪費時間一起走下去」,讓他聽了超錯愕,同時又覺得如此果斷非常帥氣。貼文一出後,不少網友也認同該名女同事作法,紛紛表示「其實是真的,兩個人的小旅行專案都執行不來,人生太多其它地方都不能依賴」、「出國能脫離彼此舒適圈,看出經歷疲倦困乏後的本性,適不適合繼續走下去」、「其實我覺得這樣很好,因為馬上發現問題,也沒有新的生命誕生,及時止損」、「這樣很好,不合就不勉強」。此外,也有不少網友認為,旅行真的是感情照妖鏡,指出「我覺得60天就算是結婚很久的夫妻也可能會吵到離婚」、「突然覺得婚前應該先跟伴侶去海外長期旅行,能更快分辨出對方是否適合相伴一生」、「蜜月60天算是修行的程度了」、「不論跟誰出國旅遊60天,難免都會吵架」、「60天連神仙都會吵架哈哈」。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8-24 退休力.社會連結
母女情仇未解影響三代人!等不到母親道歉遷怒女兒,年過7旬「允許自己恨媽媽」
與母親的關係深深影響女性生命,但它不總是愛與支持。理應是你避風港的母親,卻是人生沒有自信、價值低落的原因,是生命一直隱隱作痛的源頭。母女關係,比我們理解得更複雜難懂。「你好像搞錯生氣的對象了。你最大的困擾是,無法好好表達你恨媽媽。」當鈺璽診所副院長、振興醫院特約醫師蔡佳芬對A這樣說時,年逾七十的A大哭,哭得像個無助的小孩:「可是我媽媽死了,永遠不會跟我道歉了。」A成長於重男輕女的家,她從年輕時就很努力,憑己力買了房結了婚,有兩個女兒,家庭幸福。幾年前,哥哥經商失敗,她數次拿錢幫哥哥,最後一次是癌末的媽媽在她面前跪下,求她一定要救哥哥,否則她死也不會瞑目。A答應了,瞞著家人,抵押了房子,幫哥哥還債。背負沉重房貸的A邀請女兒同住,一起付貸款,女兒在多年之後才知道,A早就把房子拿去抵押了,她們覺得被欺騙。每次母女衝突,女兒怪A把一切都給了別人,沒有顧慮她們。A怪女兒無情:「我辛苦一輩子,你們這樣對我!」甚至說:「我就是沒有兒子,今天才會這個下場。」在A自組的家庭中,看似沒有重男輕女的議題,卻因為她內化了這個價值,每有親子衝突,就常常拿投射出來的、不存在的兒子,來打擊女兒。複製重男輕女 傷害下一代重男輕女釀的痛,幾乎嬰兒潮世代女性的集體創傷。蔡佳芬觀察,許多人到了六、七十歲才第一次到精神科報導到,處理的卻是親子議題,其中很大部分是重男輕女創傷的世襲—承受重男輕女創傷的母親,將這樣的創傷帶給女兒。在A的故事中,憑自己的努力掙下的房子,是她的自信來源,當房子被抵押,她再度感覺自己一無所有、沒有價值,從兒時就累積的內在創傷再度顯現,逐漸引爆家庭的戰爭。不是媽媽最愛 學習接受它治療末了,A在好好述說自己的故事後,內心有過梳理,情緒也得釋放,她知道,天底下就是存在著不那麼愛子女的父母,而她就是遇到了,這不是她的錯。她也體認到,不要用母親犯的錯來處罰自己,甚至處罰女兒。面對再也不能罵媽媽、恨媽媽的不甘心,蔡佳芬說:「你可以恨你的母親,就算她死了。」怎麼恨?或許寫封信,燒給她;也可以仰天罵她。總之,在接納「媽媽這麼糟我還渴望她的愛」的自己之後,也放過自己,允許自己恨媽媽,透過一些儀式感的行動,表達這些情緒。百歲世代來臨,老後生活需要超前部署,歡迎大家填答「退休準備指標─六種動物測退休力」,定期檢視,評量退休攻略是否需要校正調整。● 六種動物測退休力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8-24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醫師是為病人或老婆而存在的?
已故的台灣肝病醫學的鼻祖宋瑞樓教授教學生的一句名言就是:「醫師是為病人而存在的!」許多年輕的醫師把這句話回去告訴老婆,通常老婆會不太高興,「你明明是為我而存在的!」醫師常處於兩難之間,常會感嘆忠孝不能兩全。從事社會工作的行業,而醫師本來就是為病人而存在的,例如消防隊員是為滅火而存在的,傘是為遮雨而存在的,問題是有些行業可以有時間上區隔,一下班就可以放下工作,而天晴了,雨傘也可以收起來,但有些工作,例如醫療,例如消防,就沒有時間的差異了。例如產婦半夜要生小孩,醫師也要從床上爬起來,拋開溫暖的被窩,拋開老婆的懷抱,趕緊到醫院為病人接生,又如腦神經外科醫師,又如心臟科醫師,病人生命通常在旦夕之間,一耽誤可能一條人命就沒有了。或者半夜起火了,打火兄弟也要劍及履及趕去滅火。由此觀之,有些職業是與家庭生活衝突的,奮不顧身為了救出火坑的人,可能會犧牲自己的生命。同樣的,醫師為了救人,日夜顛倒或疏忽了自己或家人的健康,也可能犧牲了自己及家人。醫師有沒有用心看病人,打火兄弟有沒有盡力救火坑中的災民,基本上是同樣的,都是攸關人命的。俗語說:「視病猶親」,在醫師年輕的時候,可能不容易體會,但當醫師自己本人或家人生病時就慢慢能體會箇中意義了。好友是好醫師,常常感嘆忠孝不能兩全,後來一位國學老師勸他,萬一老婆不高興,就告訴她自己是「移孝作忠」。但除了每年過年「安太歲」外,平常也要做好「安太座」的工作,如此,即使夜晚或假日去救人,老婆就比較不會抱怨,也就是比較能「忠孝兩全」了。問題是目前的健保制度,健保是不給付溫情費的,對病人的好與壞,病人感受得到,醫師自己也心知肚明,可是這點是無法用健保計量給付的,只能存乎個人的良知良能了。●欲知正確肝病新知,請追蹤「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及「好心肝.好健康」Facebook粉絲專頁。肝基會出版會刊及肝病治療手冊,歡迎來電索閱。若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免費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相關資訊。
-
2024-08-21 養生.家庭婚姻
英國跳水王子因為兒子一句話,5度征戰奧運!「織毛衣」圈粉全球的他,創立品牌背後藏洋蔥
2020年在東京奧運「一織成名」的英國「跳水王子」Tom Daley,因為在奧運會場織毛衣的認真模樣而爆紅,圈粉全世界!今年第5度再戰巴黎奧運的他,原本無意參加,卻因為兒子的一句話再次現身奧運,沒有意外,第一天他就開始織起毛衣,而起且還是巴黎奧運紀念毛衣!兒子一句話,再次現身奧運英國「跳水王子」Tom Daley,不管是在跳台上屏氣凝神的樣子,或是在場邊織毛線的認真模樣,真的讓人無法不關注!而他的感情生活一樣充滿亮點,19歲時公開同性戀的身分,並在2017年跟大20歲的編劇老公Dustin Black結婚,並透過代理孕母生下兩人的兒子,經常在社群平台上放閃的兩人,流露無比的幸福!原本無意參賽的他,再度為了兒子征戰2024巴黎奧運,因為兒子在一次旅遊中說出,「想看爸爸在奧運跳水」,讓跳水王子再度出動,代表英國隊5度爭戰奧運賽事。除此之外,他更擔任開幕式英國掌旗手的角色,一向活潑幽默的他,還跟搭檔在這次遊河方式進場的奧運開幕式中,詮釋鐵達尼號經典名場面,再度成為鏡頭焦點!跳水王子,「織毛衣」圈粉全球來自英國的Tom Daley除了他精緻的五官、壯碩的身材吸睛無數外,Tom Daley更是2020年東京奧運雙人10公尺跳台的金牌,以及世界錦標賽10米跳台項目的雙料世界冠軍!不過,除了奧運金牌的加持,Tom Daley更因為在奧運會場織毛衣而爆紅,圈粉全世界!為什麼會選擇織毛衣?就像所有運動員都會在比賽前,用不同方式調節自己的身心狀態,Tom Daley也不例外,他就坦承說到,對於編織有著高度的熱情,而且織毛衣可以讓自己保持平靜。創立了自己的毛衣品牌毫無意外的是,織毛衣織出心得來的Tom Daley,在東京奧運結束後就創立了自己的毛衣品牌「Made With Love By Tom Daley」,而第一個系列「1896」靈感更是來自奧運創始年份,讓粉絲無不感受到他對運動與毛線的熱忱。除此之外,品牌創立的背後更藏有洋蔥!原來Tom Daley的父親是世界上最支持他的人,令人遺憾的是,父親在2011年腦癌過世,而離世前最大的願望就是,希望看到兒子代表國家出征奧運,而Tom Daley也不負所望實現了父親的夢想。而品牌「Made With Love By Tom Daley」的靈感就是他對父親無盡的思念,希望能將更多的愛用針織的形式保留下來,而「Made With Love By Tom Daley」的所得也會拿來幫助慈善機構「The Brain Tumor Charity」,跟父親有著一樣病痛的人。巴黎奧運第一天,就開始織毛衣無論是在自己比賽前,或是到會場觀賽替隊友打氣,Tom Daley在現場織毛衣的畫面,看起來真的認真又可愛。就在巴黎奧運開始第一天,Tom Daley毫無意外開始啟動編織模式,被鏡頭捕捉到觀賞女子3公尺跳水比賽時,手上又開始織毛衣!而他也在出發巴黎奧運前,就將自己要編織的奧運紀念毛衣圖設計好了,充滿各種意義與巧思,已經讓人破不急待想看到他穿上成品了。延伸閱讀:.「終有一天我會在你的人生場景中缺席」一位罹癌母親教會我們的事.妻婚後默默付出,卻換來夫外遇找小三!專家點出婚姻手原因.無繳交期限!病危教師板書「最後的回家作業」:未來相遇時請告訴我你完成了※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4-08-20 養生.心理學解密
活著的意義是什麼?心理師:換成「這樣想」充滿無限可能
生活中有時可能會出現「活著的意義是什麼?」或「活著有什麼意義?」等想法,特別是長期遭遇挫折、或是幾經思考下覺得一切根本都沒意義等等。立翎心理諮商所郭禺廷諮商心理師提出觀點,也分享可以如何尋找。活著的意義究竟是什麼?先看集體意識賦予的意義。 世界賦予的意義:郭禺廷心理師表示,這個世界充滿賦予目標,有人視為夢想、有人視為競爭,就像一座蓋好的燈塔指引人們向前,讓人有個方向、形成一種生活的意義,到達後確實可能讓人快樂,而這快樂也是普遍的一種意義的存在。 當世界賦予的意義缺乏可能性:不過這也有可能讓人覺得「沒想達到那個目標顯得沒意義」,例如「人就是要XXX,人生才有意義」,那麼不這麼覺得的人可能就會感到「我不這麼覺得,那活著的意義是什麼?」,又或者可能出現「達成了,然後呢?」。又或是侷限於快樂。 受到祝福的侷限?郭禺廷心理師也舉例,其實常聽到的「要開心喔」、「要幸福唷」雖是出自美意、雖不用事事都這麼正確,不過也可以觀察是否對自己出現制約般的暗示,例如「我現在只是平穩,沒有到很幸福,是不是不好?」。 是不是太急著定調了?郭禺廷心理師也表示,其實當個案、親友敘述生活的一件事讓自己感覺相當有意義,例如喝杯奶茶,便會稍停於那時再多細嚐一下那份感覺。不過,若是很明確地定調自己活著的意義時,雖會很為對方開心有個目標,但也會不禁想知道是什麼使得如此確信?是什麼原因直接定錨?也會有些許的擔憂,這個意義達成了之後呢?如果這個意義沒達成或消失了呢? 活著的意義究竟是什麼?來看獨立思考呈現的意義。 獨立思考能看到...郭禺廷心理師表示,其實不論什麼原因而出現「活著有什麼意義?」、「活著的意義是什麼?」,都是一種思考的體現,可以看得越來越多、越來越廣,越來越多可能性。 也像潘朵拉的盒子:不過也因為如此,思考有時也像潘朵拉的盒子一般,看到、思考到許多當下較難以承受的事情或各種風險,因此陷入僵局,有得甚至深陷其中找不到出口。這對許多人而言是危險的,因此可能好好跟著社會的思維前進就好,不需要多想,畢竟前人都是這麼走的。 思考本身就是一種意義:不過回過頭來看,光是思考「活著有什麼意義」、「活著的意義是什麼」,其實就是一種相當不錯的意義呈現方式。正如「我思故我在」,因為獨立思考而更了解自己、更深刻地感覺到個人存在,雖然會有負擔的代價,但也能讓可能性越來越多。 活著的意義究竟是什麼?換成「這樣想」充滿無限可能! 「活著的意義」的本質: 郭禺廷心理師表示,活著的意義從本質上來看,可為各種體驗下自我認同的呈現,可如喜怒哀樂等各種感受,沒有特定的答案。如前述可以被賦予、也可以有方法的探索,也可說是趨近於無限大,因為充滿各種可能性。 原來這些都可以是意義:其實生活的意義不單單僅限於實現目標所帶來的感受,設立目標、實踐過程也都可以是意義,當中的各種情緒、想法也都是。 就像享受規劃、旅程、目的地,即便是走錯路、抵達其他地點。設立目標可以循著世界、也可以慢慢尋找屬於自己的答案、沒有也無所謂,也可以是邊走邊看。實踐過程可以是好好享受當下,同樣也可以持續邊走邊看,也可以換條路走。而實現目標之後的快樂往往相當明確,不過若感到空虛這其實也是一種意義,可能意味著「我不屬於這裡」也意味著「或許可以走走看其他的路」。就像享受規劃旅程,享受旅途過程、路途阻饒,享受到達目的地或走錯目的地看到預期外的景色,這些都可以是意義。 不用怕推翻過去的思維、不用特別說明思維變化。就算推翻過去自己的思維也不用感到害怕,因為這正是可能性的體現,往後也可能再出現更新的思維。也不用特別在意或向他人說明、證明,因為可能性本就是會時常變化、日益更新,而較難理解、較難說明。 換個方向想:「我有哪些可能性?」在思考「活著的意義」時,或許可以換成這樣想,同樣的意思,但也更具有方向性,而且具有彈性,不論是世界賦予的意義,或是獨立思考的意義,不論在哪個階段以哪個方向進行,都能讓思考在進入僵局時,讓可能性帶出新的意義。 負面思考活著的意義時,先休息,這也是一種前進: 郭禺廷心理師表示,負面情緒容易出現負面思考,這種情況下建議就先想著可以怎麼好好休息就好,雖然是休息但也是在前進,正如休息是為了走更遠的路,就算沒前進也無所謂。可例如耍廢、逛街、看電視等等,任何能讓自己休息的事情,以利沉澱、避免負面思維抹去了各種可能性。也可多和能夠理解、試著理解的朋友聊聊。待狀態恢復後再繼續思考也不遲。 卡關了?讓專業的幫你引導、梳理!也鼓勵若是持續感到困擾、悲傷、找不到答案、陷入僵局、看不到可能性等等,可與受過專業訓練的心理師、諮商師聊聊,透過專業引導、梳理思緒,幫助自己可以看到屬於自己的答案、以及更多可能性。 《延伸閱讀》 .我會成功嗎?大家怎成功的?心理師4步驟「從心」相信自己! .「感謝」能帶來更多好運?!怎麼感謝有方法!心理師深度解析。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8-20 焦點.長期照護
農曆七月出現幻覺、看到鬼? 注意脫水造成「譫妄」,醫給照護4指引
正逢農曆七月,家中長輩不斷嚷嚷「看到鬼」,讓家屬及照顧者心生恐懼,尤其是當長輩對著空氣講話,心中更是一陣發毛,被認為是「中邪」。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治醫師陳亮宇表示,可以先釐清是因為夏天脫水引發的譫妄,還是失智精神行為症狀,不要直接反駁或斥責,可能讓溝通障礙更嚴重。譫妄為急性症狀 身體缺水、感染發燒都可能出現譫妄是一種急性症狀,當身體缺水、感染發燒、服用新藥物,特別是精神科藥物時,特別容易引起譫妄。陳亮宇說,長輩發生譫妄的機率較高,主要原因可能是大腦老化,或是腦中風、失智症、巴金森病等腦損傷,均可能有不同程度的譫妄。譫妄的誘因非常多,陳亮宇建議,家屬應先檢查患者本身就有的生理疾病,或是因環境照明導致日夜感覺失調錯亂。另外,老年人就算活動量很少,也容易有脫水情形,喝水不足或營養不良缺乏鉀、鈉,易產生幻覺、昏睡、意識改變等。如果感到極度口渴、顏色變深、頭暈不適,症狀超過24小時就該看醫生了。有些長輩因為腦神經退化,視力變模糊,會將掛起來的衣物誤認為是人影,或是把鏡子中反射的影像看成是別人,直呼「房間裡有人闖進來!」陳亮宇提到,視覺系統年老退化是自然的現象,照顧者不要正面反駁,順著話題詢問看到了什麼,安撫焦慮不安,避免讓長輩情緒變得激動。譫妄若情況持續 應警覺是失智症前兆如果情況持續,應警覺是失智症前兆,視、聽幻覺是失智症的症狀之一。陳亮宇分享,患者常會述說看到已逝的親人、聽到不存在的聲音,這些都是他們腦中過去的記憶,照顧者可以試著先帶長輩出門走走、轉移話題,暫時隔離會誘發行為異常的人事物。陳亮宇提醒,若發現長輩日常生活功能表現有異,建議立即就醫,早期診斷出失智症,可及早介入延緩病情惡化。長輩譫妄及失智照護4招1.改善生活的場域環境,讓長輩有安全感,房間擺設要明亮,不要直接看到鏡子。2.建立規律的作息,減少白天午睡的時間,避免日夜顛倒;另可增加平日活動。3.多喝水,身體脫水會造成譫妄;失智長輩因感知退化不知道口渴,不自覺陷入脫水狀態。4.多和長輩對話及相處,引導分享興趣、人生故事,給予溫暖的陪伴。【疾病百科】譫妄症
-
2024-08-19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尋尋覓覓媒體資訊大海中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媒體對精神健康的影響」。這次很榮幸能邀請到「精神健康基金會」董事長胡海國教授就這重要的議題,由他邀請關心這議題的學者分別寫出他們的看法。胡董事長本身以「精神病理學」的專長點出沈浸於「數位網路媒體的資訊大海」對精神健康的影響,並提出個人「精神樂活」的觀點。基金會精神健康指數組召集人楊聰財醫師肯定媒體在健康和精神健康報導的關鍵角色,但更強調其責任不僅僅是提供信息,更是要以負責任和倫理的方式來影響和引導公眾的健康行為和態度。大學通識中心的張松年教授以從事教學與輔導的觀察,點出網路媒體對青少年心理健康造成的負面影響。他語重心長地指出:「停止嘲諷批評,結合有志之士,同道中人,找到這些需要幫助的學子,提供真實、安全與溫暖的連結機會,使他們重新擁有自信、人際與目標,自然能抵擋網路的負面誘惑,進而再影響更多需要幫助的年輕生命。」早期到日本旅行,看到日本人人手上一本書,當時有人說台灣人不如日本人用功。事隔幾年,在日本旅行發現日本人人低頭看手機,時至今日的台灣,不管男女老少,不管是在飯局中或坐捷運、搭公車,人手一機,低頭看手機是非常普遍,不輸日本人了。精神病理的觀點:看來當代數位、網路媒體訊息的流通通暢,資訊跨時空,在寰宇裡通行無阻,時時刻刻抓住人的注意力。連走在斑馬線上,走在馬路上,也都專注且認真看手機的資訊,甚至邊看邊聽耳機,阻斷對外界危險信息的警覺,把自己陷入意外事件的高危險群,也不自知。更有甚者,晚上捨不得睡覺,而拼命看手機,尋覓於媒體資訊大海中,使自己陷入無止境的忙碌狀態,剝奪應有的休息與睡眠時間,腦力耗竭,腦的精神功能受損而不自知。正如抽煙喝酒一樣,這種專注重複行為,俱有好奇心滿足感,也會有愉快感受。這種專注的行為,主要是觸動腦內的酬賞系統,在腦神經細胞與神經廻路的可塑性塑造下,會形成一道強而有力、具固執性的酬賞性、追求快速愉快的神經迴路。這種強化的神經迴路,包含「愉快反應中心」的活性。這種愉快感受易與消退,所以要趕快再加碼刺激(繼續專注看手機,尋覓資訊),才能得到原來所期待的愉快感受。為維持這種煙火般,一見即逝的愉快,就得花長長的時間,才能維持那所期待的愉快。這就是網路成癮了。這是在數位媒體資訊大海中尋尋覓覓,最不友善的後果了。在數位網路媒體上資訊大海中尋尋覓覓的時間增長了,容易在尋覓的過程中,碰到動心的訊息,而容易受詐騙廣告或詐騙投資或其他詐騙訊息的誘惑、恐嚇,造成無可挽回的金錢損失。有些人在人生失意,心情低落,對人生充滿負性思考,若在網路上花太多時間尋尋覓覓的當下,就可能會碰到同樣俱負面思考的訊息,觸發負性思考的共鳴,而相約集體行動,不但無法獲取溫暖而正向的導引,反而增強負性思考的強度,而無法自拔呢!時而有所聞的集體結束生命的聚會,大概就是這種情況的後果了。在網路上尋尋覓覓時,對有長期身體不適或精神困擾如失眠,則最容易被一些健康食品那「似是而非」的廣告說詞所吸引而不得不去多加注意,最後付諸行動,損失不少錢財。服用所謂的許多健康食品,不只病情沒有好轉,甚至失去早期就醫、早期治療的黃金時機。在數位網路媒體的資訊大海中尋尋覓覓時,很難避免受假訊息的迷惑、吸引,因而特別注意這些訊息,進而吸收、相信,然後運用這些假訊息於日常生活中,而隨假信息起舞,不只害己也害人。例如,在COVID-19爆發時,接受新冠病毒疫苗注射相關的假訊息,致使不少人不打疫苗,而失去身體保護力。也有政治或社會活動相關的假訊息,例如台灣COVID-19初爆發時在國際上購買疫苗,在網路上流傳官員行賄的似是而非的網路假訊息,在廣為傳遞之下,造成社會攪擾不安的社會事件。這些也常常在假信息的洗禮中,引導一個人表現出盲從的行徑,事後造成無限遺憾。據研究(Science科學雜誌,2024年384期,p959到960、p978到979)顯示「似是而非地錯誤引導他人思考與判斷」的假信息比「完全捏造」的假訊息,更具有影響力。在數位網路資訊大海中尋尋覓覓時,那些似是而非的信息,值得我們更加小心,以免被誤導。這也是數位網路時代的當代人,要多多加強心智操練,以標認普遍的「似是而非」的信息,這是當代人為求明智生活,求得平安幸福,避免被假訊息所騙或傷害的新挑戰囉。根據衛福部2024年7月16日公布「數位網路性別暴力狀況調查報告」有驚人的發現。近六成以上的上網民眾,有過性別暴力的受害經驗,其中又以「騷擾、羞辱、攻擊、跟蹤或肉搜」等樣態最普遍。其中八成受害網民的身心狀況,因此受到不良影響。這也是花太多時間,在數位網路媒體資訊大海中尋尋覓覓的可能傷害呢!人生有限,一天可資知運用的時間也有限。一個人一天要工作8小時,睡眠8小時,其他8小時要有多樣的人生活動,包括做工作的準備與家人、朋友聚會、身體照顧和健康活動以及適當休息,另外當然也要有上網尋求媒體資訊的時間。因此實際上可資用在數位網路媒體尋覓資訊的時間也是有限的。但我們常常聽到一般人說每天上網幾個小時甚至5到6小時。可見因為上網在數位媒體資訊中尋覓尋尋覓覓,會佔用平常生活中太多的時間,因而減少了人生中與家人、朋友互動,功課的準備,小說的閱讀,個人衛生健康照顧,運動等等的時間。這大概是生活中一直感到時間不夠用,每天匆忙過日,行事匆忙,製造性急反應、過度壓力感受,凡事不能從容,易於不耐煩,人際互動容易不協調,甚至在人際互動中失落,精神功能失調,精神不集中,工作表現不如預期,喪失信心,情緒低落。或許這就是當代社會,甚至青少年,好發憂鬱現象的潛在原因吧!精神樂活的觀點:出生在網路媒體時代的人,擁有豐富的網路資訊,好似散步在滿滿果實的森林中,口渴了、飢餓了,隨時伸手可得到可以解渴、可以充飢的果實,真是實質的富有。然而一個人面對這種富有,可以有兩種反應。其一、是對這種滿滿的富有感到十分的滿足,靜靜的享有這種滿足,而人生止步,虛度歲月,停滯不前。其二、是把這種資訊的富有,看作人生發展的資源與工具,他因而一生中裝備齊全,構建人生道路(可能是曲曲折折的道路),開疆闢土,資源豐富,勇往直前走出自我的一片天。最近在媒體資訊裡很轟動的「范斯」先生,他出生於網路時代,頂著悲苦的年幼歲月,但是他抬頭挺胸,踏實地走出人生的每一步,現在更是美國副總統候選人之一。顯然,他出生在網路資訊豐富的時代,而他能善用豐富媒體資訊,在煙花似的網路媒體時代,沒有迷失,而能把持自我人生方向,走出堅實人生道路的典型案例。以我的經驗來說,難免我也和所有人一樣好奇於多元豐富的數位網路媒體資訊,它既豐富又方便。我使用的機會也很多。我在生活步調上,一直順從自然法則,也就是每一天生命有24小時可用,一年就是365天(精健道第6道)。我也深深體會在有限的生命裡,要構建一個有節奏的生活(精健道第3道),每天生活有充實的各種項目的活動,但是維持在從容不忙的生活腳步中。為要每天生活的節奏是美妙的,除了「定時上床起床」外,也要能隨時體會時時刻刻當下的「定與靜」,使我的心境能「寧靜致遠」而心境不亂。為了要每天生活的節奏是豐富的,我努力用心生活,對週遭也多加專注關懷,能把自己和週邊生活環境建立連結,豐富自我的人生內涵和意義(精健道第9道)(參考資料 1)。下面是依我的人生態度與看法,面對數位/網路媒體豐富的資訊環境,我所採取的「要與不要」的做法,或許可以給讀者做一些參考的切入點。畢竟有這麼豐富的資訊,我們身在其中,如何善加利用也是當代人的一種重要的生活技巧。如果沒有良好的生活技巧,我也建議讀者或許要,多加思考,並進行行為的改變,來適應於現代資訊豐富的時代。這種「思考與行為改變」,也就是我常常在提倡的精神健壯之道(精健道)的心腦操練(參考資料 2)了。面對資訊大海時,我的「要與不要」如下:一、我每天要看一份報紙(放棄娛樂版)。在文字報導中,細細思索,與撰文記者的心聲產生互動,對種種社會事件多加體會,我偶爾會把心得放在我的fb上和朋友們分享,一起討論。報紙的文字報導,也可以和網路上所獲得的相對應訊息互作印證。二、我安排每天中午、下午和晚上三個大約30分鐘左右的時段,利用手機或iPad上網進行下列幾項活動。(一),社交群組信息的互動,在fb上發表一些生活點滴的經驗和感想,作為提升精神正向發展的見證,也提供網路上有緣認識的朋友們參考和討論,助益精神生活豐富性與精彩度。(二),在網路資訊大海中尋覓一些世間的新鮮事,盡可能地了解網路媒體上關注的社會或世界事件,和某些有趣逸事,地方采風⋯等等。(三) 另外,在工作的時候,會碰到一些資訊的需求,我也會隨時上網,查一下所需資訊的內容,達到隨時解惑的目標。心情也因而感到通暢呢!三、我會在晚間電視媒體看一段世界與台灣的新聞報導,使自己和週遭的社會與世界有心境上的連結(避免新聞的單一來源)。四、晚間我也會看一段(不必看完整片)電影影片,尤其喜歡拍片場景有地景風光的電影(而不只是在房間裡面拍攝的電影),也喜歡故事內容是有關人文風情、家庭故事或傳記類型的內容,讓心境多一些影音藝術的激發,使生活不落入現實生活的庸俗性。五、在一天充實的活動安排中,若在活動的轉接空檔有較長時間,或者在有空閒的時候,我會喜歡閱讀一些書籍來的資訊,包括宗教的、人文化的、哲學的、腦與人生相關的、文學的、傳記的、甚至於武俠小說的篇章,也是很有趣的資訊上之體會。六、我會嚴格的要求自己不要用手機的時段是:在平時與家人用餐的時間、出外聚會或者和朋友聚餐。我盡量全神貫注在當下的餐飲風味與當下的話題。我會專注在家人間、朋友間相互的情感交流,享有那一份溫暖與互相的給予,盡量體會家人、朋友相聚時,話題上的互動,達到生活上經驗的分享和情感的交流。如此,可以有效地豐富自我人生內在的感受,這是在數位網路媒體資訊大海中尋尋覓覓,所得不到的。當然,為安全起見,我絕不在走路中,看手機。七、我也絕不想經由數位網路媒體資訊出現的方便性與誘惑性去追求財富。要的話,就要找銀行裡的投資理財專業人員。八、我對數位網路媒體資訊所提供的有關種種報導(包括種種社會事件),我不會單線性的接納,我不會直接轉傳朋友或家人。我會以多元性的分析、整合,再做整體性的了解,避免陷入「似是而非」假信息的中毒陷阱。綜合上述,在數位網路媒體資訊很豐富的時代,我們每天生活在這樣的場景裡,我一直認為,每一個人要保持著鮮明的自我人生生活態度與方向,才可以發揮善用媒體資訊的方法,不只擁有資訊的豐富性,更可以把資訊轉為自己人生的資產與人生發展的工具。我一向的生活態度是,在有限人生中,每天生活有節奏,生活充實而不忙;在節奏生活裡的片片刻刻,均可以隨時感受定與靜,而心思不亂。在節奏的生活裡,隨時關心周遭環境人事物,建立與工作環境,社會和大自然環境的心境連結,拓展人生的寛廣度。在這樣的人生架構裡,當代數位網路豐富的資訊,是我經營豐富人生的資本,是我經營精彩生活的工具。我也建議讀者們,可以試著以這種正向的態度,來面對眼前數位網路媒體時代的多元、豐富資訊之海。参考資料1:胡海國,精健道。精神健康基金會,2022年5刷。2:胡海國,心腦操練-人生新主張。精神健康基金會,2012年07 初版。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8-19 活動.精彩回顧
第三人生記者會暨樂齡幸福五安新藍圖論壇(已額滿)
台灣將於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根據國發會預測,至2050年,65歲以上人口將達766萬。隨著獨居長者比例上升及家庭結構變化,高齡社會中的無依弱勢長者往往被忽視。然而,這些長者的權益應由誰來保障?長者面臨的問題包括照護疏忽、遺棄、受虐、侵權,甚至可能因人力短缺而忽視其需求,或遭受詐騙侵害。我們應全面關注長者權益,並創造自主、自立及共融的健康長壽時代新藍圖。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老盟)今年成立30周年,將持續與各界共同推動高齡政策。老盟將聚焦於「安適、安康、安心、安居、安全」五部曲,並於9月13日舉辦「老盟30人權為師:第三人生記者會暨樂齡幸福五安新藍圖」論壇,探討高齡人權的未來。五部曲主張:●安適:應減少或消除年齡歧視,保障高齡者的基本人權,包含參與社會活動與公民決策,確保長者在友善的環境受到尊重且安定舒適。●安康:健康是快樂生活的核心。需提升社會對高齡者健康識能及相關醫療與照顧服務資源的可及性,培養高齡者健康自主能力以善用資源並促進積極社會參與與健康老化。●安心:經濟安全是安心生活的基礎高齡者因生理變化面臨醫療與長照費用增加的挑戰。應加強推廣財務識能、平等參與就業市場並增加醫療與長照資源等相關支持,創造安心第三人生 。●安居:協助高齡者從不便的環境轉移到友善住宅,並提供安全舒適且交通便利的居住條件確保適合的生活環境,及增加豐富的社區活動和社交機會。●安全:打造高齡者安全生活環境,透過社區協力與世代共融活動活化高齡者專長與能力,重建自我價值,落實老人保護,維護高齡者尊嚴,打造安全幸福的第三人生 。樂齡幸福五部曲強調全面保障長者生活,翻轉高齡平權,提倡《老人福利法》的修法是關鍵,建議更名《高齡者權益保障法》。本次擬修訂範圍除在概念上首重老人獨立性與主體性角色,並引入健康老化、活躍老化之概念,從健康、參與、安全等面向依序出發進行規範;在體例之安排上,先從老人身心健康及權益之維護出發,藉由支持服務維繫高齡者之自主性與獨立性,進一步強化其社會參與,繼而保障其經濟安全及保護服務措施,最後則針對服務提供者進行規範。活動上半場將由老盟終身代言人郎祖筠主持,並邀請樂齡代表及表演團體分享如何展現自我、活出精彩的第三人生。下半場則以論壇形式邀請各領域專家探討如何構建樂齡五安新藍圖,主題包括長者人權政策與國際趨勢、避免孤獨的心理健康、長者財務安全與預防詐騙、高齡人生的典範故事。最後,由老盟秘書長張淑卿主持綜合座談。活動開放免費報名,為自己和台灣未來展現高齡韌性。參加全程活動者還可免費獲贈知名品牌洗衣精及餐盒。活動資訊:●主題:老盟30人權為師:第三人生記者會暨樂齡幸福五安新藍圖論壇●時間:9月13日(五)上午10:00(09:30開始報到)●地點:南港展覽館一館4樓403會議室(台北市南港區經貿二路1號)●免費報名連結:https://forms.gle/y1nQVXmtSjFWLYGFA已額滿指導單位: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主辦單位: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公益夥伴:桃園縣私立啟新社福會、富邦人壽股份有限公司、社團法人中華社會福利聯合勸募協會
-
2024-08-19 焦點.元氣新聞
全台病患約1200人 血友病新藥1劑1億元健保署評估納健保
打一針,藥費居然破億元,A型、B型血友病細胞治療針劑陸續獲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核准,只需打一針,就有機會痊癒,不過,藥價分別為三○○萬、三五○萬美元,被喻為有史以來最昂貴的單次性治療藥物。目前健保署正與藥廠初步交換意見,評估納入健保的可行性。六月十四日為世界捐血人日,血液基金會及中華捐血人運動協會舉辦「感恩茶會暨五十周紀念新書發表會」,當時健保署長石崇良致詞時透露,可能核准一劑近億元的針劑治療,超過現有「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一劑四九○○萬元紀錄。據統計,目前全國B型血友病患共一九六人,為控制病情每周施打一至二次第九凝血因子針劑,每人每年藥費約五○○萬至七○○萬元。至於A型血友病患者,人數約千人,每人每年藥費也在五○○至七○○萬之間。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長黃育文說,病友須持續治療,否則易造成關節內自發性出血,將引發關節腫脹、疼痛,還可能導致病友癱瘓,不良於行。黃育文指出,基因治療問世,透過藥物彌補基因缺陷,恢復喪失的凝血功能,這有可能是一勞永逸的治療,有助提升病人生活品質,不過,新藥是否納入健保,需接受「醫療科技評估」(HTA)等程序,該藥物目前在台灣人體臨床試驗僅三、四年,還無法確定是否終身有效。上個月健保署曾與藥廠、血友病友團體舉辦座談會,一名出席這場會議的醫師表示,初步協議為打完一針後,由健保署分期付款,均攤十年,期間如果藥效變差,患者需改打現有凝血因子製劑,健保就不予給付,目前就看藥廠是否同意這種給付方式。據了解,藥廠代表到健保署詢問相關申請健保給付程序時表示,三五○萬美元是美國售價,在不同地區會有不同的藥價,換句話說,在台實際藥費仍有空間可談。健保署副署長龐一鳴表示,日前廠商送交平行審查機制所需資料,將依程序處理,健保署相當重視此款細胞治療藥物,正在審慎評估中。黃育文表示,正考量病患人數、回診次數、住院費用及病人生活品質等因素,以及評估藥費分攤方式,與藥廠協商一個試算方案。此外,為了公平照顧所有病人,將邀請英國「國家健康暨照護卓越研究院」(NICE)及日本等國專家討論細節,希望未來支付標準能與國際接軌。台大、高醫10人試用血友病新藥 9人穩定台大醫院、高醫附醫均參與這款破天價的臨床試驗,台大收治六名患者、高醫收治四名病友,施打迄今三、四年,目前僅有高醫一名患者因凝血因子濃度低於正常值,退出臨床試驗,其餘受試者情況穩定。台大醫院血友病中心主任周聖傑表示,B型、A型血友病基因治療要價不菲,考量健保財務因素,研判需再等半年至一年,才有機會納保。周聖傑指出,血友病基因治療針劑是將一種不會致病的「腺相關病毒」作為載體,將凝血因子DNA送入肝臟細胞,讓其製造凝血因子,解決患者凝血因子不足問題。針對該項基因治療,台大共收治六名成年患者,分別接受不同藥廠血友病細胞治療針劑臨床試驗,目前狀況穩定,無須再施打凝血因子。周聖傑說,該基因治療研發至今十三年,大部分參與臨床試驗的病人至今仍有療效,但也有病人因不明原因失去藥效,是否「終生有效」,需進一步觀察。高雄醫學大學應用基因體研究中心主任、高醫附醫小而血液腫瘤科主任邱世欣表示,該院於四、五年前參與這項臨床試驗,收治四名血友病患者,截至目前為主,成效顯著,其中三人體內凝血因子濃度與正常人差不多,另一人則因濃度逐漸降低,需定期施打健保給付的凝血因子製劑。「很開心有這樣的救命藥物,讓血友病患者擁有與一般人相同的生活品質。」輔大醫學院數據科學中心執行長蒲若芳表示,血友病患多為年輕族群,未來基因療法有可能一次性解決病情,甚至治癒,但費用屬於天價,或許可繼續採用現行每周施打凝血因子製劑方式,就健保署如何評估整體社會價值及成本效益。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表示,健保署考慮給付血友病基因治療針劑,一旦成真,這將是破天價的藥物,昂貴新藥問世,大幅增加醫療支出,這已是未來趨勢,但健保給付始終無法符合病友需求,病家如需自費治療,勢必陷入「要錢或要命」等兩難困境。醫改會執行長林雅惠指出,健保財務有限,高價、低價藥物勢必互相排擠,呼籲健保署儘速擬定「醫藥科技評估」(HTA)機制,綜合評估治療效果、財務衝擊,以及縮短病人住院天數、檢驗檢查,與生活品質等因素,而新藥經費或許可以多元化,包括,社會募款、稅收補助、健保支應等。
-
2024-08-18 養生.營養食譜
鴻時代/重見後山日先照
再次拜訪花蓮,少了遊覽車團,褪去了吵雜與窮忙,總算可以靜下心來慢慢享受一趟山海戀。跟藝術留白的意境一樣,留白是一種藝術,也是一種人生態度。花蓮市在都市更新後去蕪存菁的香謝大道,入夜後像時空走廊,邊走邊聊很是浪漫,周遭凝聚人文咖啡館及高端聚會場所,我挺喜歡現在重新洗滌過靈魂的花蓮印象。將軍府重現往日美好,a2水岸環繞異國風情。迴繞在大山大海間的聚落,充滿日式風味的木造建築,讓人彷彿漫步在日本京都。位在美崙溪畔的日式建築群,為建於1930年代的軍官眷舍,在日治時期隸屬於臺灣步兵第二聯隊第三大隊,二戰後作為中華民國國軍眷舍。這個日式建築群耗費多年修繕後,終於在今年得以重現昔日美好。被賦予新生命的老社區,臨近美崙溪的出海口,向晚時分在地人常常來這裡散步。此宿舍群又被在地民眾稱為「將軍府」,結合園內的百年老樹,移步易景,姿態萬千,有一秒到京都的感覺。走訪將軍府內的「定置漁場三代目」餐廳,木結構房子工法繁複,都是匠心獨具的心血結晶。建議在有天光的時候,來此品茗或用餐,更能感受木造房舍光影之美。這家餐廳以海鮮聞名,「龍蝦西施泡飯」湯鮮味美,夾帶米香,每天都有新鮮的魚獲送到主廚手中,是名符其實的產地即餐桌的美味料理。另一個新的花蓮網美景點,是位在壽豐鄉的a2水岸景觀園區。園區可乘船遊湖,遊艇在湖中央如一葉扁舟,寧靜致遠,河道兩旁植滿落羽松森林,湖面倒映遠山近林,很有異國風情,坐落其間猶如童話小屋的星巴克咖啡館,引眾人朝聖。社區媽媽的魔法料理,鮮食不必濃妝豔抹。太平洋是花蓮人的冰箱,除了平常少見的原住民料理,也有符合大眾口味、隱藏在巷弄裡面的美食據點。開店超過20年的「莊太太家常現炒小吃店」,是花蓮吉安鄉在地人公認最紅的私廚,由莊太太親自掌廚煮炒,兩個兒子默契十足成為最得利的助手,遞上一道道滿滿媽媽味道的料理。這裡的菜色強調不需用濃油赤醬濃妝豔抹,嚴選食材、新鮮誠食的品質是唯一口碑。連原住民喜歡的巴吉魯(麵包果)和情人的眼淚(雨後菇),平常大城市難得一見的在地食材都吃得到,煮湯或清炒都野味十足,不吃肉也可以很享受。紅喉和白斬閹雞是要預訂的必點限量人氣招牌菜,紅喉蒸破布子肉質鮮嫩媲美豆腐;炒海瓜子不用太多醬油奪味,只用點糖色讓貝類的鮮甜呈現純甜然的味之素;鮮蚵仔湯用的是雞湯。每一道菜都是同中求異,簡單卻又不尋常。在這裡,還有最經濟的五星級什錦麵,一人食也可以不寂寞。飯後沿著溪流慢步,很有在日本福岡博多運河旁怡情自然的感覺,到花蓮跟當地人學著過優質的慢生活,自在又快活。花東縱谷打造友善耕作環境,為土地重新把脈。「東豐拾穗」是由返鄉十大傑出青年曾國旗與太太王宜蕾為地方創生的食農作物品牌,玉里鎮是花蓮地區種植水稻面積最大的鄉鎮,由於鎮內無工業及人為汙染,氣候條件適宜,所生產稻米廣受全國各地民眾喜愛。玉里鎮稻米(有機米)產銷班第一班是該區唯一生產有機米的產銷班,配合良好的環境、優良的栽培技術及嚴謹的生產履歷制度,稻米品質一直名列前茅。以完全的友善耕作,為土地重新把脈、養生調息。除了有機稻米,還有黃豆、黑豆、黑麥等雜糧,將花東縱谷打造成有機生產的第一品牌。有趣的是,很多年輕人都是因為喜歡他們家生產、獲獎無數的柚香黑麥啤酒,才重新開始認識這個品牌。旅行中喚醒五感,在濃濃檜木香中入睡。出外旅遊認床導致睡眠品質不佳是很多人有過的經驗。位在吉安的「檜木居」,負責人王幸麗與夫婿因緣際會從嘉義移居花蓮,從木材工廠二代轉型的精緻民宿,因為懷念從小熟悉的扁柏精油氣味,以台灣檜木打造房間,走進室內就被海拔1500公尺以上的檜木精油包覆,充滿香氣。最讓我驚訝的是,洗沐是自有品牌,也充滿濃濃檜木香,成分單純台灣製造。民宿主人深知睡眠品質的重要性,選用比照五星級酒店高品質床墊、純棉質料的寢具,難得一覺到被鬧鐘叫醒。檜木居讓我體驗五感喚醒的重要性,主人擅於園藝,在庭院廊道種滿鹿角蕨,如置身森林。
-
2024-08-18 退休力.自在獨立
長女的代價!故事到我這一代應該有所不同 彭蕙仙過來人建議:3大關鍵改善母女關係
作家彭蕙仙的女兒羅晴是長女也是獨生女,羅晴曾跟媽媽說,她很訝異,媽媽在高壓嚴厲打罵教育下長大,成為母親後,竟然用尊重孩子身心、自由發展的蒙特梭利教育法對待她。彭蕙仙在中年之後開始閱讀與母女關係有關的書,在讀到「長女情結」時,有被理解、不孤單的感覺,心想著,如果早一點讀到就好了!以前的她覺得自己是全世界最倒楣的人,在和母親的糾葛中痛苦不堪,後來才知道,原來這世上有許多女性因為長女身分,上演著相仿的人生,她並不是唯一因此受苦的人。媽媽對待方式帶來的痛苦,讓她有意識地在對女兒時不要重蹈覆轍。因為她相信,「故事到我這一代應該有所不同」。這個信念來自於一本北歐的小說。故事的原型是作家及她的媽媽、外婆三代的故事,在這部三代女人的故事裡,彭蕙仙看到作者擁有很多與她類似的情結。小說的主角,也就是身為三代的孫女,是個大學生,她說:「可是,故事到了我這一代,應該有所不同了。因為我是一個有知識,而且有能力改變的人。」這段話成了彭蕙仙思想的啟蒙—她的媽媽因為生命經驗的局限,成為和母親相似的媽媽,但她是受過教育、有能力的世代,故事應該從她開始不同。改變並沒有像是揮舞魔法棒瞬間發生,但卻讓她從被逼迫的、受害者的設定中解放,轉換成為一個有能力扭轉局勢的角色。爾後人生在每個可以改變的微時刻,她沒有馬上拒絕,願意停頓、思考,做一些不一樣的事。和媽媽和好並不表示認同媽媽做法,母親造成的負面影響仍然存在,但她已經長出能量面對這些傷痛,甚至能夠超越,不再被捆綁。療癒長女情結 多愛自己一點心理學的研究中,長女是所有孩子中最容易過度認同母親,忘記自己的需求和發展的孩子,也比較容易焦慮、得到憂鬱症,而且長女情結會世代遺傳,對此沒有意識的長女,成為母親之後,也會用同樣到方式對待孩子,造成長女情結的世襲。鈺璽診所副院長、振興醫院特約醫師蔡佳芬,專長是老人精神醫學。她觀察,許多沒有兒子,卻重男輕女的家庭,媽媽會對長女說:「我把你當兒子栽培。」但卻沒有把長女當兒子愛,甚至把沒有生兒子的失落,與對兒子的期待,加諸長女身上,造成母女間的糾葛。她建議為此所苦的長女們,不要過度付出,多留點餘裕愛自己。同時不要期待父母改變,唯一能夠改變的,只有自己。她提醒,不控訴父母加諸身上的苦、不為此掙扎,並不表示同意這些是對的,而是我們已經大到足以明白,無論原生家庭給的是對是錯,我們都已經不是得仰賴父母才得以存活的孩子,我們已經長大,有能力為自己努力,走上新的人生。過來人建議 3大關鍵改善母女關係彭蕙仙身邊有許多長女朋友,每次聚會,都免不了吐槽起自己的媽媽,相互取暖。前幾年,朋友們發現彭蕙仙不太一樣了,有時好奇,彭蕙仙就會分享自己做了哪些事,但她深知,母女關係如何解只有自己知道,每個人的故事與處境不同,人際關係並不存在「有為者亦若是」的道理。對她來說,做到以下三件事,才讓她有機會和母親和好:拉開物理空間:彭蕙仙建議不要住在同一個屋簷下,即便母親生活無法自理,也要想辦法找人來照顧,在外面租個小套房,用最少的代價,換取每日自己的時間與空間,撐出空間給自己,才有空間對媽媽。拉開心理空間:心理上告訴自己,媽媽只是你所有人際關係「之一」,不是全部。若遇到掌控欲很強的媽媽,你也有很大決定權,從她的掌控感中逃出,有意識去調整自己的人際關係。換個框架看媽媽:其實人是很立體的,如果媽媽只是方法不好,不是打從心裡不愛這個孩子,換個框架之後會發現,媽媽其實做了許多愛你的事,只是方法拙劣。彭蕙仙分享,她在改變看媽媽的框架後,發現媽媽喜歡潑冷水不是針對她,比較不會敏感於媽媽的冷言冷語,還願意讚美媽媽、牽媽媽手、抱媽媽、嘗試跟媽媽聊天。自己先改變,就有機會改變兩人的關係。百歲世代來臨,老後生活需要超前部署,歡迎大家填答「退休準備指標─六種動物測退休力」,定期檢視,評量退休攻略是否需要校正調整。● 六種動物測退休力責任編輯:陳學梅★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
2024-08-17 養生.家庭婚姻
這款婆婆太可怕!要媳婦生小孩過繼給小叔,說嫁給她兒是三生有幸,不准兒幫忙媳婦…奇葩行為網友齊罵
婆媳問題,千古難解,如果老公挺老婆還可以忍耐,但如果老公不挺,站在婆婆那一邊,婚姻大概也飄飄遙遙了。婆婆總喜歡說,嫁來我們家就是一家人,但實際上,媳婦就是外人,是來服侍老公、服侍公婆的。Dcard一篇文章〈奇葩婆婆和我的黑化史〉,一位媳婦終於和高高在上、不把媳婦當人看的婆婆決裂,看得過癮,不禁想,何不早鬧翻?來看看這位婆婆有多奇葩。> > >原PO文章事件一:要媳婦生孩子過繼給小叔我生完寶寶之後家族聚會變得很熱鬧,大家都很喜歡逗逗我家的外向活潑寶寶,婆婆非常喜歡小孫女但還是會說要生男的。我跟老公考量能給孩子的資源後,雙方都同意沒有要生第二胎,所以很明確的告知婆婆這個打算,希望打破她那個一直打不破的二胎願景。與此同時,小叔不婚不生但有一個長跑多年的女友,婆婆不知道哪根筋不對,居然要我們生一個過繼給小叔?小叔和女友從來沒有想要小孩,我們也不打算生二胎,完全不能理解這個想法是怎麼來的。婆婆還非常理直氣壯:反正你們是因為錢不生二胎,小叔和女友幫你們養就解決了。小叔的女友直接傻眼到不知道做什麼反應。老公跟小叔當下各自拉著另一半轉頭走人,我臨走前實在沒忍住,跟婆婆說:「媽,要不您自己生一個?」事件二:嫁給我兒子是你三生有幸婆婆很喜歡有意無意稱讚她兒子多麼優秀,我能跟她的皇子結婚是三生有幸,時不時對我說一些:妳的眼光很好耶!:妳嫁進來很有福氣!:之前幫你們合八字的時候,老師說我兒子是妳的貴人!我都會笑咪咪的回:哇喔太巧了吧?您兒子眼光也超好福氣滿滿才跟我結婚:我跟您兒子是彼此的貴人啦~婆婆就會秒臭臉安靜不說話。事件三:不准兒子幫媳婦的忙剛開始婆婆還想著要做皇后享福,每次去婆家聚會吃飯就想下馬威,當我傭人不停使喚我做這個做那個。老公看不下去會跟著我一起或是阻止婆婆,婆婆還會拉住老公說這是媳婦該做的。事情發生過兩三次之後,我就跟老公套好,老公會跟婆婆說我做不好他來幫忙。想當然又會被婆婆拉住,那我就理所當然開始我的「做不好」,例如洗碗不小心打破某套昂貴瓷盤中的一件,不小心煮出人神共憤的難吃年夜飯,打掃的時候不小心打翻整桶的漂白水。我每次都會特別誠懇的道歉並賠償,然後下次再犯。在不停輪迴後的某一次,婆婆受不了崩潰爆發。至此,我獲得了永恆的安寧,什麼事都不會輪到我。事件四:從祖宗罵到下一代,為了妳好才罵妳婆婆使喚我去泡茶,我拿了最貴的紅茶葉用熱牛奶泡開。婆婆目瞪口呆問我是什麼,我說是奶茶,我們年輕人都喝這個,還很貼心的問她需不要需要加糖。婆婆終於忍無可忍崩潰爆發(上述的事件三),指著我從祖宗罵到下一代,想得到的想不到的難聽話都吐出來了,我猜全是平常憋了很久的心裡話......婆婆爆發後的隔天跟我抬頭不見低頭見,後來跑來打圓場,跟我說:「媽媽昨天有些激動了,說的都是氣話,不要放在心上。要不是把妳當自己女兒,也不會這樣罵妳,都是為了妳好才這樣的,妳能明白媽媽的苦心嗎?」原PO之後就真的把婆婆當媽媽,吃完飯碗放在水槽就走,坐在客廳看電視邊蹺腳邊問:「媽~能不能幫我切一下水果?謝謝。」婆婆氣炸不演了,說嫁進來的媳婦就是外人,以後都不准回來了。自此,原PO再也沒有去過婆家。 這樣的婆婆有把媳婦當成家人嗎?根本是把媳婦當成工具人。有多少婆婆都是這樣?說話之前從不想想媳婦聽的會有什麼心情。或許對真正的外人還客氣多了,對自己媳婦就是一副高高在上、理所當然的樣子。就像原PO的婆婆,她就是真的認為原PO嫁給她兒子是三生有幸,所以應該感激涕零,作牛作馬來報恩。有這樣的婆婆,只能說早鬧翻早好。延伸閱讀:.「終有一天我會在你的人生場景中缺席」一位罹癌母親教會我們的事.妻婚後默默付出,卻換來夫外遇找小三!專家點出婚姻手原因.無繳交期限!病危教師板書「最後的回家作業」:未來相遇時請告訴我你完成了※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4-08-17 退休力.自在獨立
作家彭蕙仙身為長女,與母親從相殺到相愛!靠第三代點醒化解母女情仇
「你們不是同一個媽吧?」作家彭蕙仙是家中四姊妹的長女,與同是作家的小妹彭菊仙有許多共同朋友,朋友們常常在認識彭家姊妹許久後驚覺,原來兩人同一個媽媽!她們描述的母親是那麼的不同—彭蕙仙的媽媽嚴厲、不假辭色,對孩子要求極高;彭菊仙筆下的媽媽則慈愛、憨厚可愛,是個對女兒寵愛信任的母親。彭蕙仙苦笑,不止小妹,其他妹妹都曾經不諒解她對媽媽的負面情緒。說起與母親的愛恨情仇,彭蕙仙血淚斑斑。兒時常被揍不說,大學畢業後,媽媽強迫她考公務員,第一年落榜,大罵她是故意的,第二年沒上,言詞更激烈:「你可以去死了!」她真的想不開差點輕生。離婚後回家 與母親衝突加劇好不容易長大了,彭蕙仙早早結了婚離開家,沒想到兩年後又離了婚回了家。她帶著未滿一歲的女兒,和剛喪偶的媽媽同住,初衷是彼此照顧,但是交錯著離婚、喪偶、更年期這些生命的失落,讓原本就高張力的母女關係,衝突加溫。媽媽對女兒離婚的失望,變成難聽的話,她跟鄰居說:「我怎麼命那麼苦,生一個女兒來離婚。」生活裡的每件小事都能引起軒然大波,彭蕙仙幾度從家裡衝出來,淚流滿面走在馬路上,想著若被車撞死,人生一了百了有多好。那些年,彭蕙仙無數次想搬出去住,好幾次已經找好房子,付了訂金。媽媽得知後便軟硬兼施要她留下來,承諾會改脾氣,若彭蕙仙不為所動就以死相逼:「你搬出去我就死給你看。」母女「相殺」的日子維持了廿幾年。和媽媽和解的契機,起於二妹搬回家與媽媽同住,彭蕙仙順理成章搬離家,拉開母女的距離。在家裡住了一陣子的二妹也感受到母女同住的不易,有次跟彭蕙仙說:「大姊對不起,我以前真的不知道原來媽媽這樣。」妹妹的歉意,讓她第一次感覺被理解,軟化了她的防衛。女兒一句話 她看到媽媽的愛也是差不多的時間點,女兒羅晴某次聊天說到:「你有沒有想過,一個人數十年來照顧家人的三餐,從來沒有漏掉一餐,你有沒有覺得(外婆)很了不起?」原是話家常,卻像當頭棒喝敲醒彭蕙仙,她自問:為何我未曾從這個角度看母親?她發現,即便媽媽做了許多好的事,她卻只選擇看見她的壞。女兒的話改變了她看媽媽的框架。例如以前媽媽嫌她不會打扮,會到傳統市場買衣服給她,過去她覺得這是羞辱、是媽媽看不起她。換了視角之後,她想著七十幾歲的老太太會在市場買菜時,惦記要幫五十幾歲的女兒買衣服,點滴都是疼愛。她變得願意跟媽媽拉手、抱抱;她願意跟媽媽談心,即便媽媽不一定完全聽得懂;她會在媽媽穿新衣時讚美媽媽好漂亮。媽媽感受到這個從年輕時就很難駕馭、脾氣很大的長女變得可親可近,母女間流動的,不再是劍拔弩張的暴戾之氣,而是溫暖輕柔的母女之情。成年之後的彭蕙仙和媽媽同住了廿幾年,是待在家裡、陪伴媽媽最久的孩子,「表示跟媽媽的關係是我人生的功課」,對她來說這一切彷彿是上帝的安排,她非常感謝,在媽媽離世前,完成了與媽媽的和解,她們擁有好幾年的美好回憶,母女關係不只有相殺,還有相愛。她的人生因此迎來前所未有的輕盈與明亮。百歲世代來臨,老後生活需要超前部署,歡迎大家填答「退休準備指標─六種動物測退休力」,定期檢視,評量退休攻略是否需要校正調整。● 六種動物測退休力責任編輯:陳學梅★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
2024-08-16 養生.家庭婚姻
狗狗半夜衝嬰兒房,媽媽才驚覺寶寶沒呼吸!網留言分享毛孩暖心英勇事蹟
狗狗除了是人類最好的朋友,在某些關鍵時刻,他們還有可能成為救人一命的「英雄」喔!許多人都聽過「狗狗是非常具有靈性」的說法,坊間關於狗狗靈性的故事也不少,甚至還有科學依據能夠佐證,狗狗是真的比人類更容易先發現一些即將發生的事情!由於狗狗天生的生理構造,使得他們有敏銳的嗅覺和聽力,所以他們經常可以比人類更早發現病症或是天災的出現。去年12月,美國波士頓作家凱莉安德魯(Kelly Andrew)就曾在推特分享,關於她們家的「狗狗英雄」Henry,在半夜救女兒一命的故事。狗狗不斷跑到嬰兒房吵鬧,提醒媽媽「寶寶沒有呼吸」凱莉在推文中寫道:「昨天晚上,我家狗狗Henry不斷跑到嬰兒房吵鬧。當時寶寶因為身體不舒服的關係,已經在嬰兒床上躺了2天,而我也被狗狗一直闖進嬰兒房的搗蛋行為氣壞了。沒想到,當我進到嬰兒房時,才發現女兒已經沒有了呼吸,隨後便趕緊抱著孩子前往醫院搶救。」凱莉也在文末表示,當天晚上她們一家三口都在醫院裡度過,她無法想像若不是Henry不斷闖進嬰兒房,試圖引起她的注意,她的寶貝女兒很有可能就救不回來了。毛孩英勇的暖心事蹟!而凱莉的推文也引起許多曾經有相同經驗的網友留言分享。有網友說:「我的兩隻狗狗很喜歡奶奶,有天晚上,他們突然從我的床上跳下來並爬到樓梯上,用我從來沒聽過的叫聲,持續叫了10 分鐘,過了20分鐘之後,我就接到奶奶去世的消息。」另一名網友也分享,「我家狗狗Champ不斷發出叫聲試圖引起我媽的注意,這才發現我爸已經暈倒在地,沒有呼吸。醫護人員還說,如果再晚一點發現,我爸爸可能就已經不在了。」除了上述提到有關狗狗的英勇事蹟之外,也有網友分享自家貓咪的暖心事蹟。一名網友表示,「當我的老公在地下室隔離的時候,我的貓都會陪我度過每個夜晚,彷彿他知道我很難過,試圖想安慰我。」,也有網友說:「我家漂亮但脾氣拗的貓咪,除了我女兒之外,不喜歡親近任何人,可是當我得了COVID在隔離時,他在我的床上陪了我4天,直到我感覺好多了,他才離開。」不論是貓咪或是狗狗,其實都是用他們的一生,全心全意地在陪伴我們,當主人遇到危險時,也總是第一個想辦法求救和找人幫忙。你家的毛小孩也有類似英勇或暖心的事蹟嗎?延伸閱讀:.「終有一天我會在你的人生場景中缺席」一位罹癌母親教會我們的事.帶著愛犬去旅行/長腫瘤被宣告剩2年壽命,主人帶環島留下珍貴回憶.無繳交期限!病危教師板書「最後的回家作業」:未來相遇時請告訴我你完成了※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4-08-16 醫療.精神.身心
17歲確診思覺失調!當年醫師的一句話讓我勇敢走過29年
「如果你不會害怕,那麼就要勇敢地接受它。」這是我當年被確診後,醫師跟我說的一段話,至今我記得牢牢的。在那次確診後回家,我一個人蒙在棉被裡大哭,默默地承受了這一切。我不是一個害怕生病的人,17歲前只要生病了,我都會跟媽媽拿健保卡,一個人到診所就醫。世事難料,這一生既然跟這樣難醫治的疾病結下了緣分,就在一次發作之後,被朋友帶去醫院治療,當時雖然很不安,但是天性樂觀的我,心想「也許老天爺看我太忙了,要我休息、度假、享福啊」。發病時幻聽幻影過去此疾病稱為「精神分裂」,現今改稱「思覺失調」。17歲那年,我突然感覺自己的生活變得不一樣,不斷地聽到有人在耳邊說話,常看到神明和王母娘娘的身影,我不敢跟家人說,我只知道我大概要去看醫師了,我求助於教會的大姊姊,從此展開了我的治療之路。那時我在一家幼稚園工作,卻因為生病離職了,隔年母親也生病,我必須在家照顧她,但我隱瞞了我生病的事情,經常家中、醫院兩頭跑,搞得身心俱疲。也常想我是否應該再就醫,可是當時的我連出門都懶,因此中斷治療一年多。隔年母親往生,全家都深陷在悲痛中,爸爸和哥哥都忙碌地為媽媽策畫追思會,而我卻把是否再就醫的事放在心上,在爸爸和哥哥恢復工作之後,我又踏上了治療的路程。這麼多年來,我一直為自己的健康努力,26歲那年,因為病情的不穩定而發作,竟要從自家5樓跳下去,在大家的勸阻下將我強制送醫,那一年是我人生轉變的開始,我告訴自己「將來我的人生,一定要變得不一樣,變得光彩奪目」。康復之家找到愛29年來,我不斷地嘗試新的用藥,也在醫院社工介紹下,來到彰化縣康復之家,多年來在這裡受到照顧,有時會想家,但很快就調適過來,我在這裡住了18個年頭,每一天康復之家就像一個小型社會,每一個住民都是生命的鬥士,雖然我是一個病人,但我也想要活出自己,讓自己的生命有光彩。如今的我,依然有病,依然有幻聽幻覺,但我知道必須要勇敢,我也算堅強,住院時、在康復之家,我也交到許多好朋友,大家雖然身心不健康,但是都有一顆勇敢的心,面對病魔、面對未來都有不一樣的挑戰,縱使我們還需要治療,吃藥或打針,但我還是希望自己再勇敢一點,也因為我的勇敢,不會再害怕了。專業觀點/思覺失調盡早治療 可避免疾病惡化【整理/記者黃妙雲】精神分裂症因長期被汙名化,使許多患者不願就醫,台灣2014年正名為「思覺失調症」。這是一種慢性且重大的疾病,與腦內功能運作失常有關,好發於青少年晚期及成年初期。思覺失調症臨床症狀,包括知覺、思維、情感、行為等功能性障礙,特別是與一般人的現實有明顯脫節,以幻聽最常見,或病患深受聽覺的控制,按照某個聲音去殺人或自殺等,也可能出現被害妄想,總覺得有人在某處監視他並打算加害於他,因而過度恐慌,可能重複一些怪異的舉止,突然間表現得很退縮、不與任何人互動,某些患者還會出現暴力的攻擊行為、傻笑、大哭。早期症狀可能包含了睡眠型態的改變,如突然難以入睡、多夢,或容易受驚醒等,情緒上的變化,對人際關係和周遭事物變得不理不睬,失去原本的熱情,行徑逐漸變得難以理解、怪異、愛發愣,思考障礙,失去組織語言的能力,開始胡言亂語、言語片段等,這些初期症狀若可及早注意,將能盡早處置而避免疾病的惡化。在治療上,思覺失調症往往需要長期用藥來調整腦部化學物的濃度,再佐以心理治療、家庭治療、環境治療與精神復健等方式,以改善精神官能異常的症狀。(資料來源/元氣網疾病百科)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8-15 退休力.理財準備
你可能不想聽但必須知道的事 財務專家分享3個「逆耳」忠告
格蘭特(Don Grant)擔任理財規畫師近20年,一直在就金錢問題與人們進行「艱鉅」的溝通;在第一次與客戶見面時,他總是說,「我會告訴你一些你可能不想聽但必須知道的事」。以下是格蘭特在接受「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訪問時,分享了客戶最不想聽到、但卻最實際的三大理財建議。1.沒有存夠錢在堪薩斯州富通顧問公司(Fortis Advisors)擔任投資顧問的格蘭特,經常與不同人生階段的客戶打交道,那些接近退休年齡者都不樂意聽到他們不能隨心所欲地離開職場。格蘭特說,他不得不建議一些人繼續工作幾年;當儲蓄不足時,就無法靠這些錢過活,實現退休的願望。格蘭特說,如果有孩子,還需準備他們的教育基金,無論孩子表現多麼優秀、是否可申請獎學金,但不能認為退休儲蓄足夠支應這些費用。他建議參與529 計畫,至少存足孩子大學學費的60%。2.承受更多風險當市場下跌時,可能會想把投資套現,但千萬不要。格蘭特指出,平均每四年股市就會進入熊市,但從谷底翻升的平均時間約為400天;所以要堅持到底。格蘭特說,必須相信股市與其他市場的過往歷史,這樣就不會破產。他說,要堅持持投資、承擔風險,才能實現自己的目標。對於小型企業來說,這種風險代表願意將投資延伸到公司以外的領域。格蘭特表示,當客戶把錢交在他手上時,會希望將它們放到定存(CD),但疫情期間證明了為何企業必須分散投資;小商家遭受的打擊最大,如果經濟不景氣,便需從另一處獲利。3.購屋負擔比想像的重無論是想買第一棟或是換個夢想中的房子,需要考慮的不僅是房貸問題。雖然擁有自己的房子讓人備感自豪,但是當把周末花在修理陽台、堵漏、修剪草坪或更換屋頂時,這也是在耗費時間與金錢。格蘭特說,這是一項資產,但當它不能創造任何收入時,就是一種「消耗」。格蘭特仍然鼓勵購屋自住,但他會要求客戶記住:衡量買得起的房子之外,還必須想到未來管理與維護的問題。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8-15 失智.Podcast
【Podcast】EP.13助你一臂之力!智慧科技如何貼心老後生活?
從預防的角度出發,讓長者提早適應科技工具,維持自主生活的能力,降低被照顧的需求,讓年長者、家屬和照顧者的人生有不一樣的可能。台灣將在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隨著少子化影響,以及人口結構老化,你會擔心未來的照護資源不足嗎?應對這個挑戰,許多廠商也紛紛投入資源,開發智慧化的產品,希望透過科技的創新幫助年長者、失智症者的生活品質,讓他們能夠在有尊嚴和關懷的環境下安享晚年。最新一集《失智好好生活》Podcast邀請樂齡網總經理張慶光,分享科技如何為年長者、失智症者以及照顧者提供解決方案。尤其AI跟智慧科技應用在長照、失智症的照護已是未來趨勢,透過日益越新的科技,減輕家屬和照顧者的壓力,提升年長者跟失智症者的生活品質。科技療癒長者不孤獨主持人陳韻如分享2則將科技運用在失智症照護的國際新聞,分別是澳洲療養院使用AI虛擬人陪伴失智症者,以及美國研究發現,透過VR可以誘發失智症者與照顧者間更深度的對話。陳韻如提到,「陪伴」是失智症照顧關係的重點,尤其「孤獨」又被稱為二十一世紀老人的黑死病,長期孤獨會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造成深遠的影響,如何陪伴年長者就成為重要課題。張慶光總經理提到,少子化加上現代人生活步調快,通常沒時間好好陪伴家中的長輩,尤其新冠疫情期間不方便探望年長者,許多長輩在家裡其實很孤單,覺得自己不被需要、沒有什麼存在的價值。日本開發很多陪伴的療癒系產品,例如電子孫子,觸碰它會發出類似嬰兒講話的聲音,如果不碰它一段時間,它會主動發出聲音關心長者,就像有一位貼心的孫子在身旁,日本也將電子金孫應用在日本專門收容失智症長輩的中心,確實能幫助長輩情緒安撫的作用,適合需要陪伴的年長者。挑選長者輔具去標籤化隨著年紀漸長,身體機能跟著退化,而退化是人體自然的現象,如:白頭髮、老花等,目前90%以上的退化,都可以找到對應的產品來幫助生活不受影響。許多長輩因聽力退化,不願與旁人交談,長此以往下,削減大腦的認知功能。戴助聽器又讓長輩覺得自己「被標籤化」,張慶光總經理建議可以用輔聽器,它的大小跟手機一樣,不用一直戴著,想聽時才把輔聽器拿到耳邊。輔助商品大多是子女替父母購買,但長輩不一定會接受,張慶光總經理表示,多數長輩的生活年代較節省,捨不得子女花錢,但身體退化產生的需求騙不了人,可以直接帶長輩到門市體驗,實際感受商品為生活帶來的改善。他也提醒,幫長輩選購商品時,盡量「去標籤化」,譬如有些長輩不喜歡拿拐杖,改拿雨傘,但雨傘的支撐力不佳,反而增加受傷風險,他建議可以改用「藏杖傘」,有支撐效果及標準檢驗,給長輩使用更安心。從預防出發 提升長者自主生活能力除了身體自然老化,有些疾病引起的身體功能退化,造成基礎生活的困擾,如帕金森氏症導致患者手抖,無法自主進食,可以藉由防手震湯匙改善,湯匙安裝陀螺儀,即使長輩手抖,都能維持湯在平衡的狀態,讓長輩可以自行用餐。另外,帕金森氏症的患者會有步態凍結的情況,就是走路時腳被困在地上,一種走路拖地的現象,也是造成跌倒的主因,可使用陪步光學器,藉由視覺提醒,讓病友有信心地踏出腳步,提高生活的自信心。目前的社會和政府強調照顧年長者,但眼看超高齡社會明年就來了,照護人力始終無法滿足需求,張慶光總經理認為應該從預防的角度出發,「目標是長者不需要被照顧,或減少被照顧」,透過適合的輔具,讓長者提早適應科技工具,維持自主生活的能力,降低被照顧的需求,讓年長者、家屬和照顧者的人生有不一樣的可能。完整內容請收聽「失智好好生活」Podcast第十三集《助你一臂之力!智慧科技如何貼心老後生活?》。本集重點:✎國際透過科技陪伴失智長者✎療癒系產品安撫者長情緒✎子女該如何為長輩挑選輔助商品✎如何善用輔具維持長者自主生活失智好好生活Podcast節目收聽平台:🎧SoundOn:https://reurl.cc/Gpoj3W🎧Apple Podcast:https://reurl.cc/OrpMO7🎧KKBOX:https://reurl.cc/VMjz95🎧Spotify:https://reurl.cc/WNkxnD⭐歡迎按讚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團,並將你的經歷還有故事留言或私訊我們:https://www.facebook.com/ntcdementia⭐更多關於失智症的第一手資訊,都在元氣網「失智」頻道:https://health.udn.com/health/cate/10691
-
2024-08-14 醫聲.癌症防治
肺癌圓桌會議/晚期肺癌治療缺口共同找解方 健保署:明年五十億暫時性支性可彈性討論
賴清德總統宣示二0三0年要降低癌症死亡率三分之一,肺癌是十大癌症死因之首,約半數患者發現時已屬晚期,「如何減少晚期肺癌的死亡率成」了重中之重,醫界指出,由於目前健保給付未能接軌國際,病人自費情形大幅增加,造成臨床上用藥困境,專家們也希望與政府攜手找出肺癌治療接軌國際,且更積極策略解方。晚期肺癌五年存活率僅一成,日前台灣癌症基金會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共同舉辦「肺癌治療接軌國際,迎戰台彎國病新策略」圓桌會議,與會專家提出多方建議,期待醫界、病團與官方共同努力,依醫療平權精神,達成總統宣示目標。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理事長賴俊良指出,要降低癌症死亡率必須得先降低晚期患者的死亡,這與早期患者的長期存活概念是不同,以死亡人數最多的肺癌為例,目前一年約一萬多人辭世,第四期患者又佔了一半以上,若要減少三分之一,須挽救三千人生命,因此補足晚期治療缺口是第一重要任務。談到晚期肺癌治療缺口,新竹臺大分院院長余忠仁指出,以人數佔比最多的EGFR基因突變為例,標準治療是第一線就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相較於過去傳統化療時代,病患平均存活期可從八到十個月延長至三年半到四年,但目前健保給付只有十分之一的病人可用藥;至於沒有驅動基因者要用免疫藥物,給付上也有條件限制,若無法獲得給付病人就得自費。新藥使用階級化隱憂與會者分享一名律師在疫情期間罹患肺腺癌,且帶有EGFR突變基因、已腦轉移,雖然國際治療指引建議,晚期肺癌、帶EGFR基因突變患者應以第三代標靶藥物為一線用藥,但當時台灣仍未給付,由於患者沒錢可自費用藥,採取其他治療方式後不久即過世,賴俊良也提到自己曾自掏腰包,幫職場同僚付自費藥物經驗。站在第一線面對病人,臨床醫師還是希望政府可以有更積極的作為,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陳育民直言,讓帶有EGFR基因突變的晚期肺癌患者可及時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是非常急迫的問題,當病人沒有接受國際標準治療,不僅無法參與後續新的臨床試驗、失去使用新藥機會,未來新藥適應症皆要銜接標準療法,病人過去未接受標準治療,等於從適應症就被排除在外,勢必影響病人往後使用新藥權益。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張文震指出,台灣肺癌病人的五年存活率皆低於日韓,依該基金會調查,六成五的患者有自費醫療經驗,當越來越多病人自費用藥,而經濟能力較差病人無力負擔自費藥物,治療權益就會受影響,並帶來醫療平權階級化隱憂。此外,若第一線治療沒有接軌國際,也影響醫師臨床用藥經驗,且無法累積更多本土真實世界數據,這樣的結果,恐造成研究報告無法投稿至國際期刊,不僅削弱醫界研究量能,對台灣整體生醫產業競爭力、新藥使用經驗傳承等都將帶來巨大衝擊。余忠仁也提醒,除了當下最迫切的晚期治療缺口需要補足,目前也觀察到,許多先進國家的給付趨勢已提前至第三期,這群患者術後復發、轉移的風險很高,五年存活率只有三成。有EGFR驅動基因者若及早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復發風險可降低八成,這群患者約佔一成,財務衝擊相對較小,可惜目前仍面臨新藥給付空窗,其治療急迫性不容忽視,建議政府超前部署,逐步編列財源,並往前期治療給付邁進。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也建議,政府在評估新藥給付時,應跳脫健保總額框架限制,比照國際治療指引,並檢視實證醫學證據,作為癌症新藥引入、給付規劃的參考。對於因財物衝擊大、健保未能給付而療效明確,且已經被國際治療指引列為標準治療,並能有效降低復發、延長存活的新藥,應優先考慮列為癌症新藥基金適用項目,才能及時貼近癌友急迫性用藥需求。盼政府投入更多資源對此,健保署署長石崇良指出,針對肺癌第一線用藥是否接軌國際治療,明年預計有五十億的暫時性支付專款,預算上會有彈性,對於有臨床迫切需求的藥品,將與專家討論出優先順序,希望把錢花在刀口上。實際上,癌藥花費已佔健保醫療支出六分之一,平均成長率百分之九,皆高於同期健保醫療總額成長率,新藥新科技預算也達歷史最高。在會議上,與會專家皆肯定目前政府的用心,特別是針對癌症新藥的引進、給付,也已逐步規劃相關制度,以補足癌症新藥財源缺口。專家們認為,若要達成總統的宣示目標,也期待政府可以投入更多預算,包括拉高醫療健康投資佔比,讓抗癌戰役可以有更多的彈藥、資源。另外,根據台灣癌症基金會調查,對於癌症新藥,部分民眾願意平均每月付二到三萬元自費額度。不過,石崇良也指出,由於癌症病患屬重大傷病,治療無法部份負擔,因此,這部份須要修法。與會專家們也認為,民眾須建立使用者付費觀念,若需要修法,也希望可以凝聚共識,逐步規畫。
-
2024-08-14 失智.失智資源
「愛笑寶貝志工團」讓長輩們破冰 透過老老互助發現人生新價值
人多的地方通常比較熱鬧,但有個地方就算人多,往往也安靜的讓人感到絕望。這就是我這些年來勤跑養老院的感受。在養老院,一排排坐在輪椅上的長輩,圍在大廳看電視,很少看到交頭接耳聊天的人,明明很多人卻很安靜,難道他們都不聊天的嗎?我訪問過一名失親的老大姐,她說:「都沒有人跟我說話,我好孤單。」她唯一的快樂,就是每星期去美容院洗頭時,老闆娘親切的跟她聊天的時光。我們鼓勵她多和鄰座的住民聊天,但她拒絕,因為說不上話。原本我以為她需要先改變態度,才能改善這個孤單的狀況,但後來發現那群圍在電視機前的長輩們,到底有幾個是沒有失智、失語、憂鬱?幾乎沒人知道。彼此也沒有相互熟悉的機會,很難奢望這群長輩們彼此多互動。過去,生活能自理的長輩願意住到養老院的,畢竟是少數,一旦住進養老院,要交到好朋友更是不容易。因此在養老院的長輩,心裡孤單寂寞在所難免。他們的不語,其實呈現出對生命的無奈與無力。難道住在養老院裡就會變得沒有未來,沒有想法,沒有動力嗎?其實不然。在一次養老院的服務中,一位看起來還稍微年輕的大哥,因中風後不良於行,也坐在輪椅上。在我靠近他的時候,他告訴我,坐在他旁邊的長輩已經失明;我馬上改變互動方式,牽起這位失明長輩的手,讓他能感受我們的熱情。當下我意識到,這些長輩們不是刻意要孤僻,只是缺乏牽動彼此互動的氣氛與機 會。我們既然勤練了愛笑瑜伽,如果能把歡樂帶進養老院內,或許就能改變死寂的氣氛,也讓我的愛笑老寶貝們能發揮愛心、展現自信。我曾參加老人福利聯盟獨立倡導人計劃,獨自到養老院探視沒家屬的機構住民,對環境越來越熟悉之後,我鼓起勇氣帶著據點的長輩還有我阿娘,一起到養老院服務,並成立了「愛笑寶貝志工團」。為什麼叫「寶貝」呢? 一群能為別人服務的老人,能服務別人就是福氣,他們不僅懂得對自己笑是智慧,更懂得對別人笑是慈悲,當然是寶貝。愛笑寶貝志工團,用生命影響生命長輩搬去養老院是為了生活可以有人照顧,但心理層面上的孤單、寂寞,對未來的無力感,院內的工作人員、看護們卻幫不了忙。因此我希望愛笑寶貝志工 團進到機構裡,不只是表演給機構住民看,希望更進一步透過簡單的大笑動作、一起玩遊戲、一起唱歌,帶起更多互動,產生更多連結。有些機構住民其實原本就很活潑,也有專長,例如跳舞、唱歌、吹奏樂器,但平常沒有表現的機會,我們就會特別安排,讓他們可以好好展現自己,與大家同樂。每次握到機構長輩冰冷的手,我都會加碼再給他們溫暖的笑容、笑聲、握手、拍手、擁抱,我相信任何人在這樣的直接接觸下,都能感受到溫暖的。到養老機構服務的愛笑寶貝志工團成員,也都是上了年紀的長輩,更能體會機構住民的苦悶。除了身體很 健朗的志工,也有罹患帕金森氏症、或是剛從中風康復不久,仍須倚靠拐杖才能 行走的長輩,甚至得到癌症的長輩,年齡最大的成員已經83歲;他們都以自身經驗,鼓勵那些同樣遭受病痛折磨的長輩,不要放棄希望,勇敢活下去,並且勇於接納老化,保有赤子之心。這些愛笑寶貝在鼓舞他人過程中,自己似乎也更加有活力。甚至還發生過,有人開懷到忘記把枴杖帶回家的趣事。在我們服務結束要離開前,經常出現雙方都掉下眼淚的情況。當我們再次走進到訪過的機構,有住民對我們微笑認出我們,努力地舉著已經無力的雙手,用微弱的聲音跟著「 Ho Ho Ha Ha Ha 」,甚至收到住民親手寫的感謝卡。每當愛笑寶貝志工團大笑時,院內的長輩們也一起大笑起來,那份感動難以用言語形容。正所謂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我希望我們彼此都能找到繼續活著的動力,並擁抱人生。草創初期,有愛笑寶貝志工團的成員為了不耽誤其他人的行動,而自行騎機 車前往服務地點,甚至有人提早自己先搭公車去熟悉路況,為了服務別人,他們真的突破許多困難。我很擔心老寶貝前往服務路上的交通安全,即使沒有任何政府計劃支持,我還是盡我所能,叫計程車接送老寶貝們。目前愛笑寶貝志工 團的成員超過三十位,固定服務單位超過二十五個,地點遍及新北與台北市,時常有許多單位不斷邀約。我很感謝已有企業看到志工團的努力,主動贊助支持。台灣一起夢想公益協會也幫忙發起募資計畫,期望能有更多支持者定期小額捐款,幫助愛笑寶貝志工團,讓更多的長輩也能被這股愛笑力感染,進而擁抱生命。「愛笑寶貝志工團」,以愛為出發、大笑當運動,走遍新北市各地的走遍各地養老機構、日照中心、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把愛笑力的種籽四處撒播。2016年成立至今,截至目前(2024年8月中),服務場次累計已將近 800 場,服務總人次更已經超過二萬。。愛笑力種子講師培訓計畫X愛笑力前進機構計畫如果您也想加入服務的行列並成為講師,可以參加由新北市社會局推出「社區動健康」系列方案,接受培訓成為在地中高齡志願服務人力,投入社區照顧關 懷據點、銀髮俱樂部、松年大學服務。社區動健康有七個方案,包含「肌耐力」、 「自癒力」、「護身力」、「智慧力」、「甩活力」、「心創力」及「愛笑力」,讓新北市的長輩都能再造「銀色奇肌」,期待能夠預防、延緩老人失智、失能,並活化 社區。其中「愛笑力」就是由我們新北市愛笑瑜伽協會來培訓,目前第一、二期的計畫已經結案,成功培訓出近百名愛笑力講師。由於成果相當豐碩,第三期的計 畫也已於2024年展開。講師除了在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服務,也配合前進機構 計畫,未來讓各據點的亞健康長輩學會愛笑瑜伽後,隨同愛笑力講師,一起進入當地的養老院服務,實現老老互助理念。很榮幸能有新北市社會局的大力支持。長輩不僅自己學會快樂,也能成為分享快樂的愛笑寶貝志工團成員,不斷複製協會的成功模式。我很期待,未來能讓更多新北市的長輩,不管在社區裡的照顧關懷據點,還是在日照中心學習,甚至在養老院接受照顧,他們都能學習愛笑瑜伽,感受「愛笑力」所帶來的好處與樂趣。
-
2024-08-14 醫療.腦部.神經
成大車禍,駕駛癲癇發作釀1死!癲癇是遺傳?生活習慣不佳也可能發病
台南12日下午發生一起重大車禍,54歲成大女職員從成功校區內行駛而出,突然高速連撞7車,事故造成1死4傷,一名準備接小孩回家的機車女騎士當場死亡。車輛暴衝的疑似為「癲癇發作」,肇事的女駕駛事後自述是因癲癇釀禍,發病時無法控制身體,腳踩油門直直往前撞。癲癇是遺傳?生活習慣不佳也可能發病癲癇最常見的發作型態是全身抽搐、四肢僵硬、雙眼上翻、失去意識等,症狀會依發作的腦部區域不同而異。林口長庚醫院神經內科系腦功能暨癲癇科主任鄭美雲表示,癲癇是一種常見、但不易察覺的神經疾病,如果生活習慣不佳,例如經常熬夜、過度壓力、過量喝酒、睡眠不足等,長期累積易讓大腦的神經元異常放電。鄭美雲說,大部分民眾以為癲癇是遺傳,出生即有癲癇的患者約10%,90%為後天因素,除了上述生活習慣,另一個罹患癲癇的原因是嚴重頭部外傷,也會產生異常放電。癲癇發作時該怎麼辦?癲癇又分為小發作、大發作,前者可能身體局部顫抖,但意識清楚;後者會全身抽搐、失去意識。鄭美雲提到,要診斷為癲癇,症狀為2次發作,發作時間間隔24小時以上,另加上腦波檢查是否不正常放電。確診後,需要長期服藥穩定病情,預防突然發作危及自己其他人生命安全。癲癇發作時該怎麼辦?亞東紀念醫院神經醫學部一般神經科主任黃彥翔表示,患者當下其實無法自己處置、控制僵硬或顫抖的四肢,旁人可協助移開會撞到頭部的物品,避免造成二次傷害。另外,要保持呼吸道暢通,將硬物塞到嘴巴內防咬到舌頭的錯誤迷思,可能會造成窒息。黃彥翔提醒,患者發作結束時,保持安靜休息即可慢慢恢復,通常持續約數十秒至3分鐘,很少超過5分鐘以及連續發作。若發作時間超過3分鐘,或是全身性大發作,有昏厥、失禁等症狀,應立即送醫治療,避免腦部嚴重傷害。除了服藥控制,黃彥翔提到,患者要避免日常開車、爬高等行為,癲癇發作時,會者本身不會有危險,但開車會傷及他人、爬高會從高處墜落。因發作大多是不可預期,應避免從事有危險性的活動。關於癲癇患者的開車權益,交通部修法於2020年9月開放輕症或可控制型癲癇症患者可以考取駕照。黃彥翔認為,這項規定立意良善,可促使患者良好控制病情,也改善日常生活習慣,癲癇症狀可以穩定控制、降低發作機會。醫:病人能不能開車是複雜問題【記者沈能元/台北即時報導】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癲癇科主治醫師尤香玉說,每當發生此類事件都滿嚴重的,「真的十分不幸」,往往也造成其他癲癇患者擔心自己病情,不知何時復發,醫師也會擔心開車、騎車的病人,是否會發生類似事件,但癲癇病人能不能開車是個複雜的問題,畢竟有病人將病情控制良好,也有開車、騎車的需要,不能一網打盡,要求所有病人不能開車。尤香玉說,她不是肇事駕駛的主治醫師,並不清楚當事人的病情,依國內現行規定,癲癇患者只要二年內病情沒有發作,可以經由醫師開立診斷書,讓患者考取駕照,該規定與日、韓相同,而美國因國土幅員遼闊,依各州不同規定,約6個月至1年沒有發作,就可以開車。每位癲癇患者病情不同,尤香玉說,該門診中也有人按時服藥控制病情,長達5、10年都沒有發作,但癲癇何時發作是無法預測的,且病情可能會起伏不定,患者應隨時注意自己的狀況,但如果領取駕照期間,癲癇發作了,就不應該再開車。尤香玉提醒,癲癇患者遇有三大情境,包括熬夜多天、很多天沒有按時吃藥、或是女性患者生理期時,為癲癇發作的危險時刻,呼籲此時應提高警覺,避免開車、騎車,以保護自己及他人的安全。【疾病百科】癲癇症(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8-14 癌症.癌友故事
連游月霞、賀一航都受騙!詐騙癌症末期可延命,專業律師解析詐騙慣用話術
誆癌末婦有延命術,一共詐騙得手440萬吳姓男子擔任某宗教社團理事長,被控與何姓女副理事長涉嫌於2023年2月間,向社團一名癌末戴姓婦人佯稱可施行「延命術」,助延續壽命5年,詐得戴婦440萬,戴婦2個月後仍因病過世,丈夫認為妻子受騙提告。新北地檢署依詐欺取財等罪起訴吳、何二人。該宗教社團法人登記地址在新北市,宣稱成立目的不分教別相互交流和諧團結,弘道益世倡行固有道德為宗旨。會務運作收入包括入會費、常年會費、事業費及會員捐款等。檢方起訴指出,吳姓男子在新北市開設中藥行,2023年2月上旬社團辦活動時,吳向經診斷已癌症末期的戴婦表示,可為其舉行延壽法會續命。戴婦同年2月18日由林姓丈夫陪同,與何女一起前往銀行提領440萬元現鈔,交何女再轉給吳男。吳男拿到錢後,其中176000元分給何女做報酬,二人再陪著戴女夫婦前往台南開基玉皇宮、嘉義九華山地藏庵,及設址於吳男中藥行樓上的宗教社團靈舍參拜,實際支付的食宿、交通花費,成本僅約40000元。2個月後,吳、何二人又以通訊軟體傳送含有海龍、海馬、冬蟲夏草的中藥散劑向戴婦推銷,稱藥劑為糖尿病特效方,可補腎、治手腳痠痛,在戴婦過世前一天晚上,成功說服她以1瓶95000元天價購買。隔天何女送藥給戴婦丈夫,但戴婦當天病故未食用,戴婦丈夫將藥退回未付錢,事後查看妻子手機,才知有「延命術」這件事,報警提告。醫療詐騙乘人之危 專家提醒勿亂投醫病急亂投醫心態者並不少見,前立委和知名藝人都曾上當;重症病患要避免「死馬當活馬醫」的心態遭有心人士利用,正信宗教也絕對不會趁人生病時獅子大開口。2014年間,自稱中國「長壽集團」總裁林姓男子,頂著北京台商協會副理事長光環,實則是個醫療詐騙集團首腦,四處向政商名流宣傳自家一劑高達20萬元針劑,佯稱可治療癌症、腎衰竭,甚至愛滋病。當時包括前立委游月霞、前立委廖本煙妻子,知名藝人賀一航、徐乃麟媽媽都曾上當,事後得知林男也曾接觸當時罹患大腸癌的秀場天王豬哥亮。林男詐騙行徑東窗事發後,賀、徐都曾被檢察官傳喚釐清案情,最後林男被依違反藥事法判刑5年,併科罰金300萬元,沒收不法所得1.4億元定讞。台北市政府前消費爭議調解委員廖芳萱律師說,常見醫療詐騙手法可分幾個階段:首先是質疑正規西醫醫療效果,接著提出自家祕方抗癌成功案例,碰到病患有所猶豫,就改用中西合併、兩種方案並進抗癌說詞;被害人如果已罹重病,則用「不如死馬當活馬醫」話術助攻,說服對方買下天價藥方。廖也說,有些神棍深知癌症患者內心徬徨無助,罹病後心中無數的為什麼?需要心靈上慰藉和支持,刻意透露病患可能造下罪孽或是惡靈纏身,需要神明力量來消災解厄,其實都只是為私利而鋪路,最終目的也就是騙人花錢消災。檢方認定二人涉嫌詐欺,吳男招牌曾宣稱是大陸陝西中醫藥學院畢業中醫師,事實上不具中醫師執照,且中藥宣稱具療效,卻未獲主管機關核發藥品許可證,涉犯藥事法製造、販賣偽藥,一併起訴。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8-13 養生.健康瘦身
心肌梗塞險奪命!名醫加護病房醒悟 這樣吃甩油20公斤逆轉人生
肥胖引發心肌梗塞?曾經擔任急診醫師的「初日診所」減重專科醫師陳威龍以自身經驗說明,這不是都市傳說。他14年前因工作忙碌又要兼顧博士論文,日夜顛倒、暴飲暴食,一年內胖了近10公斤,在實驗室突發心肌梗塞,幸好被學弟及時發現,緊急送醫撿回一命。作息紊亂多重壓力 35歲就與痛風為伍陳威龍回憶當時命懸一線,仍舊心有餘悸。他表示,因為長年作息紊亂跟多重壓力,35歲就與痛風為伍,尿酸數值偏高、血糖也偏高,體重也穩穩地站在80公斤以上。陳威龍分析自己的健康狀況,分別在學生時期、婚前、攻讀博士三個階段,讓健康亮紅燈。他說,自己從小愛吃甜點蛋糕,體重直升不以為意,直到高中為了參加聯誼、追女生,開始注重外表,半年瘦身20公斤。但陳威龍醫學院畢業進入醫院工作後,壓力大加上輪班,生活作息混亂,又經常在下班後和同事相約喝酒、吃消夜,導致體重快速反彈,猶如吹氣球,一口氣又胖回至82公斤。直到拍婚紗照時,才發現西裝褲穿不下,又開始減重。「婚後有小孩就又開始管不住嘴了。」陳威龍坦言,婚後當上主治醫師,也重返校園攻讀博士,多重壓力下,不只體重直線上升,尿酸、血糖也偏高,年僅35歲就經常痛風發作。有一天晚上,陳威龍在實驗室突發胸悶、胸痛,出現急性心肌梗塞癓兆,緊急送醫,一度發出病危通知,在加護病房住了一周,才轉至普通病房。鬼門關回來意識健康吃的重要 「211餐盤」戒精緻澱粉鬼門關前走一遭,陳威龍意識到「吃」對健康有重大影響,開始調整飲食習慣。過去早餐愛吃麵包、中餐與晚餐都要有澱粉等大量精緻碳水化合物,逐漸轉為低碳飲食;近4年來,受到初日診所院長宋晏仁影響,改為「211餐盤」,戒除精緻澱粉。211餐盤是將餐盤分為4等份,其中蔬菜占2份,占餐盤的二分之一,蛋白質和澱粉各占一等份,各占餐盤四分之一,也就是「蔬菜:蛋白質:澱粉 = 2:1:1」。【延伸閱讀】不用算熱量、不易復胖…「211餐盤」是什麼,為何一般人也適合吃?陳威龍分享,中午吃自助餐時,選擇大量青菜與雞胸肉,減少、甚至不吃米飯;晚餐時,若有門診,前一晚會請太太準備雞胸肉再搭配醫院的素食便當,補充葉菜類和蛋白質。在家吃飯時,以地中海飲食為主,如生菜沙拉佐橄欖油,攝取大量雞胸肉、魚類等優質蛋白質。不只正餐,陳威龍指出,以往他和太太到連鎖咖啡廳約會時,一定會點特大杯熱巧克力,現在全部改為無糖豆漿,偶爾才點杯糖分較少的卡布奇諾。陳威龍說,以前不知道一杯大杯熱巧克力含糖量高達80g,相當於16顆方糖,一周狂喝4杯以上,大病一場後才認真去了解食物的組成,並深入研究減重的相關知識以及方法。他強調,追求健康很重要,但找對方法更關鍵,呼籲大眾別把懊惱留在病床上。
-
2024-08-11 醫療.風溼過敏免疫
大林慈濟醫院過敏免疫風濕中心 一站式服務把複雜疾病變簡單
嘉義大林慈濟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成立已有18年,2006年9月1日成立的「過敏免疫風濕中心」(簡稱風免中心),患者遍及海內外,每月看診高達5000人次。醫療陣容與量能更不容小覷,院長賴寧生領銜專科及住院醫師共10人,中心內打造30坪專屬風濕免疫關節患者的復健中心、個案管理中心及衛教中心,是雲嘉地區軟硬體最齊全的過敏免疫風濕病中心。影響多重器官,需透過個管師整合各科治療。賴寧生表示,大林慈濟求診患者年齡層普遍較高,常有慢性病併發問題,需透過個案管理師協助整合醫療資訊,如免疫疾病患者骨折需要住院開刀,風濕科醫師會與骨科醫師討論,讓主治醫師了解患者需要哪些特別的處置。賴寧生說,風濕免疫疾病是免疫細胞造成的病變,免疫細胞隨著血液循環到處跑,影響很多器官、造成全身性病變,每個人表現出的症狀不同。它對某個器官的影響持續一陣子可能就消失了,但不久後又影響另一器官,表現出其他症狀,相當複雜,需要長期持續追蹤、治療。他強調,與風濕免疫疾病共處是場長期抗戰,病患和周遭親友都需要了解這項疾病。因此大林慈濟成立病友會,至今24年,「要用家庭的力量來支持、照護病患。」推動基層醫師繼續教育,及時轉診風免病患。「不僅病患與家屬需要衛教,非風免科醫師也需要。」賴寧生說,醫學分科很細,醫師各有專長,對其他領域的了解有限,需要彼此交流、學習,最終受益的還是病患。如年輕人下背痛、眼睛的虹彩炎都有可能是僵直性脊椎炎導致,但這些病患一開始可能不是看風濕免疫科,但若主治醫師了解這些都有可能是僵直性脊椎炎的相關症狀,就知道要轉診給風濕免疫科,讓病患得到適當的治療。賴寧生說,醫病關係不是只有在醫院的診間或病房,更需要延伸到他們回家後的日常生活,因此基層診所的醫師格外重要。他舉例,病人發燒了,第一個想到的是到居家附近診所或衛生所就診,如果基層醫師不了解風濕免疫疾病及用藥,貿然建議停掉類固醇或免疫制劑,「如果疾病正在活動期就停藥,恐怕讓病情加劇。」我們有義務幫助基層醫師更了解風濕免疫疾病。因此,大林慈濟醫院過敏免疫風濕中心與嘉義縣市、雲林縣的醫師公會合辦基層醫師繼續教育,使病患照護動線可以由醫院延續到基層診所。重視器官侷限型免疫症,跨科合作療效更佳。有些免疫細胞造成全身性的病變,但有些免疫細胞有「歸屬感」,只影響單一器官,稱為「器官侷限型免疫症」。比如它只攻擊皮膚、破壞黑色素細胞,造成一塊塊白斑,病患通常去看皮膚科;免疫細胞若只攻擊血小板,臨床上只看得到血小板過低,沒有其他症狀,病患在血液科就診,卻不知根源在免疫系統;免疫細胞若攻擊腦部血管,臨床表現是腦中風,病人會去掛急診、神經科,「但若沒有用藥物調節免疫功能,很可能會第二次中風」。賴寧生指出,大林慈濟醫院特別重視這類器官侷限型免疫症,由原主治醫師與風濕免疫科的醫師一起看病患,用藥物調節免疫系統,幫助他們得到更好的預後。他舉例,一位在台北醫學中心看診的多發性硬化症患者,原看神經科,但因緣際會在大林慈濟醫院檢查出免疫系統異常,同時接受風濕免疫科的治療後,多發性硬化症引起的神經症狀慢慢減輕,用藥也愈來愈少。「以前認為多發性硬化症會造成不斷的中風、無法避免,但加入免疫系統的治療後,中風的機率愈來愈低。」整合醫院、社區資訊,提高病人生活品質。提供「一站式服務」的大林慈濟過敏免疫風濕中心,為在地特色臨床醫療中心,開設風濕專科門診、過敏免疫科門診、免疫病特別診以及小兒過敏門診,結合門診復健治療、超音波檢查、中醫風免疼痛,更整合醫院內部資訊、外部社區,提供完整有效的全人醫療,協助患者早期發現疾病,以提高過敏免疫風濕病患生活品質及生命的延續。病人不再為病所苦、生活品質改善,是醫院成立特色中心最主要的宗旨。醫療亮點● 10名專科與住院醫師服務病患。● 30坪專屬風免患者復健中心、個案管理中心及衛教中心。● 成立病友會,凝聚照護力量。● 推動基層醫師繼續教育,發現病症及時轉診。● 治療器官侷限型免疫症,跨科合作用藥更精準。● 一站式服務,提供完整有效的全人醫療。
-
2024-08-11 醫療.骨科.復健
蹲下去,站不起來?現在開始努力 雙腿肌力仍可逆
「腳步有力、行走順暢」是許多人在人生下半場的心願,物理治療師簡文仁在元氣講座「走起來!我的每一步,都是快樂的腳步!」分享,想要有健康的退休人生,具有行動力是最基本的,俗話說「每日一萬步、健康有保固」,讓自己具備行動力,就得維持肌力、關節力,才能在人生下半場,走得健康、走得遠、走得輕快,享受健康人生。抬腿、綁沙包、彈力帶,在家隨時都能練肌力。簡文仁說,腳步健康要看三大重點,第一腳的韌性要好,走起路來要很Q彈,第二腿部要有足夠肌肉,第三走起路來要有力。一個人的步態決定他是否健康,小孩走路都跳著走,但沒有力的長輩,走路都拖著走,但只要好好保養行動力,長輩也能跟孩子一樣「跳著走路」沒有負擔。許多長輩常會有「蹲下去、起不來」的困擾,簡文仁說,蹲下去起不來的關鍵原因是「肌力不足」,如果是「蹲不下去」,則是關節出了問題,不是關節不夠滋潤導致僵硬,就是關節受傷引起疼痛。簡文仁強調,不要認為現在自己蹲不下去,未來的人生就一輩子「掉漆」,他強調「健康是可逆的」,下肢的行動力取決於肌力、關節力,肌力需要透過運動,特別是負重訓練獲得。很多長輩會說:「我怎麼可能去舉重!」簡文仁建議用日常隨手可得的椅子或是牆壁,增加下肢的肌力運動,如靠牆坐空中椅子,或是坐在椅子上,雙腳向上抬,還可以在腿上綁沙包、使用彈力帶等,都能有助鍛鍊大腿股四頭肌,強健的股四頭肌可以減少關節負擔,降低磨損風險。安全補充保健食品,必須含「該有的成分」。簡文仁說,保持關節健康除了需要強健的肌肉保護,還需保持關節內的潤滑液。隨著年齡增長,飲食不均衡會減少潤滑液的分泌。很多人會問「到底要不要吃保健食品,增加關節潤滑效果?」他說,年輕時,他一定建議不用,飲食均衡就好:但年長者胃口開始不好、吸收能力也欠佳,可以適時補充安全的保健食品。他說,安全的保健食品意指產品「含有該有的成分」,有些產品標榜含葡萄糖胺,裡頭卻加入止痛藥的成分,讓退化性關節炎引起膝蓋疼痛的民眾,誤以為吃了保健食品之後,膝蓋就不會痛,認為是仙丹妙藥。保持關節潤滑,營養攝取要多元,搭配運動事半功倍。當飲食攝取不足時,如果要保持關節潤滑,可考慮補充如葡萄糖胺、軟骨素等保健食品,這些成分有助於增加關節滑液的分泌,維持關節健康。膝蓋的滋養需要記住「營養攝取要多元」,例如選擇複方的葡萄糖胺產品。除了潤滑關節,很多人常忽略肌肉營養的重要性,長輩胃口不好,蛋白質等營養素自然也難吸收,建議可以攝取一種叫做「咪唑胜肽」的成分,咪唑胜肽是一種由兩、三個氨基酸結合而成的細小分子,能讓肌肉獲得所需養分,此時再搭配負重運動,可達到事半功倍效果。若關節已嚴重退化,務必就醫治療,別想靠運動改善。很多長者已出現關節炎,關節炎分為骨性關節炎(退化性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和創傷性關節炎,適當運動可延後骨性關節炎的發生。但如果關節已經嚴重退化,「千萬別再問有哪一種運動可以改善」,盡快就醫透過手術等方式,讓疼痛或是已變形的關節獲得改善。簡文仁說,有關節炎的患者,一定要選擇最適合自己的運動。曾有一位患者因退化性關節炎就醫,醫師建議他游泳,然而,游泳池離家太遠,需要騎機車半小時,他每次游泳半小時,來回騎車就花一小時,膝蓋長時間彎曲,結果加重了關節負擔,使退化狀況更嚴重。曬太陽做簡單運動,增肌力也攝取維生素D。除了做好肌力訓練、滋潤關節,骨頭本身也要兼顧「骨本」,可多攝取鈣質、維生素D,平時可以趁太陽微微露臉時,外出對著太陽做簡單的運動。他也發明了一套「骨質疏鬆保鈣操」,單手繞頭一圈,單手結束後換另一手,再來兩手向上升直,先往左上方推、再往右上方推,雙腳在手向上推時微蹲,既可以做到伸展,也能做到腿部負重,又能曬到太陽,一兼二顧。簡文仁說,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適當的訓練和多元的營養補充,這樣才能確保我們在未來的生活中保持活動力和健康。通過及早介入、積極訓練和合理的營養補充,人們可以在任何年齡階段保持身體的最佳狀態,實現健康快樂的生活。
-
2024-08-11 名人.吳佳璇
吳佳璇/中年後的知識庫 帶你重啟幸福
上個月底,48歲的國際名廚江振誠宣布,2024年底將結束他在台北一手打造的RAW餐廳,轉型為廚藝學院。耳聞這家「台灣最難訂位」的餐廳久矣,一直無緣親臨。但我卻從江振誠退引的報導中,得知這裡是「一年換4到6次菜單,有如一年開4到6個餐廳」的料理殿堂,主廚與他的團隊在過去10年,就這樣瘋狂、持續地挑戰自己。江振誠的決定,讓我想起哈佛商學院教授亞瑟.布魯克斯所寫的《重啟人生》,這位研究幸福的社會科學家,在書中指出人生的成就並不是一直向上攀升,我們在職業生涯高峰過後,極可能遭遇低谷。多數人面對這種令人恐懼的狀況,多以否認和加倍努力來回應,卻常事與願違。作者融合了科學、哲學、神學與歷史等不同觀點,重新思考成功、失敗與死亡,並透過認識自我、將脆弱轉化為力量,以優雅和喜悅的態度,培養新的生活方式,接受生命的改變。《重啟人生》最重要的立論基礎,是心理學家卡泰爾(Raymond Cattell)提出人類具有兩種智力的學說,卡泰爾認為人類的流體智力(fluid intelligence)和晶體智力(crystalized intelligence)的巔峰,會出現在人生的不同時期。所謂的「流體智力」,是邏輯推理、彈性思考與解決新問題的能力,一流的新創者,通常具備很高的流體智力,且在成年早期達到高峰,並逐漸下降。至於「晶體智力」,則是運用過去累積知識庫存的能力,中年後將一路攀升,要到人生非常晚期才開始下降,這也是長輩的人生智慧,像是等待挖掘的礦山。布魯克斯教授要讀者抓住時機,重新打造職業生活,從憑恃流體智力轉而發揮晶體智力,持續活出有意義與價值的人生。從這個觀點看江振誠決定離開料理第一線,以及他宣示要讓RAW轉型為每年可以訓練10到20個米其林主廚的學院,不難預期他將充分發揮累積30多年的經驗,登上「晶體智力」曲線的高峰。然而,要打破越努力越不幸福的「奮鬥者詛咒」,往往需要捨棄,才會發現生活中真正重要的事情。首先,布魯克斯教授要我們「戒斷對於世俗成就的癮」,接著是以減法策略「反璞歸真」,以及更重視「情感與培養(深刻的)友誼」。乍看作者主張,似乎是老生常談,但擅長說故事的他透過自身經歷與縱橫人類歷史的個案研究,不只讀來趣味橫生,且充滿說服力。如果《重啟人生》讓您意猶未盡,建議繼續打開榮格分析師詹姆斯.霍利斯多年前出版的《中年之路》,他提醒讀者,要傾聽內心的聲音,跳脫「暫時性的人格」,也就是意識到從小被生活環境暗示、成長背景制約、以及我們無意識對父母的效法或反抗所塑造出來的人格對自己的影響。當一個人發展出向內觀看並承擔個人責任的能力,不再將自己的生活困境視為他人引起,而是一個可以「加以解決」的問題,改變才會發生,更加開闊的人生篇章,將隨之展開。【延伸閱讀】《重啟人生》亞瑟.布魯克斯著/許恬寧譯(2023)/天下雜誌出版《中年之路》詹姆斯.霍利斯著/鐘穎譯(2024)/楓樹林出版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8-11 退休力.自在獨立
找尋理想老後生活?「這概念」最重要!改裝老後居住空間,還能讓照顧者也減壓!
「面對改變很困難,但唯一不變的就是天天在變。」天主教失智症老人基金會社工主任陳俊佑服務過許多長輩,他說,每個人面對老的方式都不同,無論老後居住或照顧方式,最擔心不願意接受改變,或受限於自身習慣的長輩,建議及早培養適應力、找尋資源的能力。如何尋找理想老後的居住模式?陳俊佑說,找尋理想老後生活或居住模式,其實所有年齡層都一樣,必須懂得自己需要什麼、因應自身需求做出改變。偏偏「改變」這件事,對任何人來說都不簡單,更別說行為模式已經固化的長輩,光是要意識到自己需要調整,就已經不容易,要再適應新的行為模式,更是難上加難。曾有位八十多歲榮民伯伯,雙眼失明,他習慣獨居,即使看不到,還是有一套自己的方法可料理三餐。但社工發現,他家長期漏水漏電,萬一他不小心碰觸到積水處,馬上就有生命危險。某次他生病住院,社工在他出院後將他送到榮民之家,但他極不適應,不到一年就離世。每位長輩需求不同,唯有自己知道需要什麼,但所有人都無法預測未來,唯一可做足準備的是適應改變。例如,先了解其他人老後生活模式,如多數人因行動不便感到困擾,需要搬到一樓或有電梯的房子,就應思考如何因應,例如,先嘗試找一樓民宿或親友家,住上幾個月,讓自己有住一樓的體驗,增加適應力。陳俊佑指出,百歲世代,大家壽命愈來愈長,任何年齡層都應從現在開始培養適應力、找尋資源的能力,未來即使是獨老或是與子女同住、與老伴走完最後一段路,都能安心安適。為長者改裝室內空間 照顧者也減壓徐宛菱在長照領域工作多年,由於先生是室內設計工程專業,夫妻倆目前專為高齡及身障夥伴設計友善空間,客戶以退休族和長照使用者為主。她表示,空間改裝不只對長輩有好處,還可幫助照顧者。目前長照2.0也提供居家無障礙補助,以及施工期間的喘息服務,可多加利用。最常施作的改裝區域是浴室,若晨室內裝修公司專案經理徐宛菱曾遇過一名長輩,原本如廁需要家人協助,改裝後可以自己上廁所,心情截然不同。「廁所凌亂還會影響照顧者,不但有安全疑慮,還遇過居服員因此感到有壓力,造成服務困難。」徐宛菱表示,浴室改裝首先注意的是出入口高低差,馬桶旁加裝支撐幫助起坐,淋浴空間應可容納照顧者進入,倘若長輩有泡澡習慣,還可以改為開門式浴缸。廚房、臥室以及玄關也是重點。改變廚房流理台高度及省力緩衝式拉籃,提高長輩做菜意願。根據衛福部國健署106年調查,65歲以上長者最常跌倒的室內地點是臥室,所以建議增加臥室光線,及床鋪旁加設可攙扶設施;此外,很多人會把輪椅、助行器等輔具放在玄關,不但凌亂也影響進出動線,因此櫃子不只放鞋,還要規畫收納輔具。許多人剛退休時因身體健康、行動自如,室內改裝以美觀、設計感為主,徐宛菱提醒,應提前考量老年生活,打造一個自立空間,若獨居,也可安裝警報器等智能科技,遇到緊急情況直接按鈴可以一次打給多位家人,若有一天需要照顧者同住,浴室、臥室應可容納兩人,照顧者才可好好照顧及休息。數位版看這裡培養韌性 有助老後安居老後人生規畫,千萬別全仰賴子女,只有自己知道什麼樣的生活適合自己。如何增加韌性,培養老後適應力,來看看三位專家的三帖藥方。來測退休力百歲世代來臨,老後生活需要超前部署,歡迎大家填答「退休準備指標─六種動物測退休力」,定期檢視,評量退休攻略是否需要校正調整。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8-10 退休力.自在獨立
老後應提早布局打造專屬居所,日本研究長者需要XX年才能接受新屋!
超高齡加上少子女化的社會結構,近20年來,老後的主要照顧者已逐漸不再是「家人」,而是外籍看護或居服員,每一個人面對老後,不僅要開始建立「新家人關係」,且要從孩子們「離巢」,約六十歲,甚至更早就開始尋覓或打造適合自己的老後居所,提早思考自身需求及早布局,別等身體衰弱或邁向失智時才開始行動。行動不便 奶奶困二樓老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陳景寧表示,老後不想麻煩他人,就得「提早布局」,隨著年紀漸長,最怕遇上身體衰弱又住在沒有電梯的公寓,別說無法維持交友,出門買東西都困難,不但影響心情,更可能使認知功能快速退化,誰無法預料到疾病什麼時候發生,必須在身體健康時規畫及行動。家總推動「長照移(宜)居:幫長輩搬家」計畫,曾協助一位七十多歲的奶奶搬家。先生離世後,奶奶獨自住在二樓老房,因髖關節退化,每天上下樓梯就讓她痛不欲生,期待能搬到有電梯的大廈或一樓。奶奶向子女表達需求,孩子們卻告訴她無法出錢幫忙修繕,甚至說出:「只爬一層樓就當復健」,雖然奶奶不缺裝潢費用,因子女不認同,讓她打消了想要改變的念頭。改造居家 先做有補助項目不過,有時是成年子女想為逐漸年邁或長照階段的爸媽進行空間改善,卻被爸媽以麻煩、工程浩大以及擔心花錢等原因拒絕。在長照領域工作多年的若晨室內裝修專案經理徐宛菱表示,長輩對於改造熟悉的居家空間難免感到擔憂,要先了解他們拒絕的原因並讓他們安心。很多長輩擔心花太多錢,建議可先針對長照2.0有補助的項目先局部改善,即使只是簡單安裝一支扶手。「這時要先了解長輩想法,曾遇過一位阿嬤打開心房後透露,不想改裝是覺得裝扶手會很像病房。」後來依長輩對美感的要求,順利完成改裝。也有長輩自認還沒這麼老,不需要居家無障礙,或是無法想像施工後的模樣而抗拒。徐宛菱表示,此時可以請子女帶長輩參觀完工案例,或是選一間無障礙旅館體驗一晚,再請長輩重新評估,徐宛菱說,施工時經常有鄰居一聽到是為了長輩居家改裝,就會陸續來參觀,「通常長輩自己看到改裝後的空間,接受度就會變高。」陳景寧說,無論男女,老後都容易依賴子女,若單身獨居,則憂心無法承受改變後的風險,加上台灣人安土重遷的觀念根深柢固,一動不如一靜,明明自宅已不適宜居住,卻還是繼續待著。家總看見台灣有愈來愈多的長輩,深陷「家庭關係」的困境,老後無法順心、安居。如果擔心搬了家,放不下對原來住處的回憶,陳景寧建議可以把新屋布置得和之前房子相同。據日本研究,長者搬至新房,平均要1.9年才會適應,建議給自己約兩年時間,重新適應環境與生活;愈年輕,適應變化能力愈強,所以切記要及早布局。數位版看這裡培養韌性 有助老後安居老後人生規畫,千萬別全仰賴子女,只有自己知道什麼樣的生活適合自己。如何增加韌性,培養老後適應力,來看看三位專家的三帖藥方。來測退休力百歲世代來臨,老後生活需要超前部署,歡迎大家填答「退休準備指標─六種動物測退休力」,定期檢視,評量退休攻略是否需要校正調整。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8-10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病人親醫師,健保給不給付?
診間。男性病人:「醫師,好久不見了。」說著說著,就用他滿是鬍子的臉靠過來,在我臉上親了起來!我想起來了,他是C肝患者,趕緊輕輕的推他,不好意思傷他的自尊心。我追加了一句:「親吻醫師,健保是不給付的,要自費喔!」我開了玩笑,同時也自我解嘲,緩解我內心的尷尬。有一次上洗手間,走進去打開拉鍊才發現是兩性平等廁所,沒有男性專用的便器,只有馬桶式的便器。尿尿也要脫褲子,就像放屁要脫褲子一樣,還真不習慣呢!醫師養成訓練,基本功就是解剖學,男女性器官不同,基因不同,身體外觀自然也不同,只是在現代兩性平等的世界裡,這種傳統醫學的觀念被顛覆了。這位男士,有C型肝炎,幾年前治療過不知有沒有根治,血液中是否還有C型肝炎病毒不得而知。醫學上而言,C型肝炎病毒與B肝病毒都是經由身體皮膚黏膜的傷口傳染,經由傷口進入血液內。因此,舌吻、親吻、皮破血流就有可能把B、C肝炎病毒傳給對方。C型肝炎比B型肝炎更容易進行到慢性肝炎、肝纖維化到肝硬化,而肝硬化每年有5%都會得肝癌。台灣每一百人中約有4人得到C型肝炎,而感染之後大多沒有症狀,等到有症狀就是肝硬化末期或肝癌末期了。這位男性病人多年前C肝治療後就未再追蹤,最近肚子大腳腫再回來找我,親我吻我,算是一種報答治療之恩吧。只是他在治療後忙於工作,未再來追蹤。事實上,對全世界大多數的C肝病人而言,C肝的特效藥發明得太晚了,不少C肝病人在治療時,肝不是已經有了纖維化就是肝硬化,或已經有了肝癌。治療後血液中沒有病毒,肝不會再發炎,只是被C肝糟蹋的肝發生肝癌的風險還是一直在的。我幫他做了超音波,發現肝除了硬化之外,脾臟腫大、肚子有水,同時肝臟有了一顆5公分大的腫瘤,是C肝引起肝硬化再引起肝癌。由於肝功能不佳,手術切除不可能、栓塞也怕肝臟無法負擔,還好現在有免疫治療、標靶治療等各種治療還可試試,再不然只能換肝了。爸爸節剛過,送給全台灣爸爸或爺爺最好的禮物不是叫他去親醫師,而是帶他去超一下、做個腹部超音波,才能讓老爸或爺爺有彩色人生。●欲知正確肝病新知,請追蹤「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及「好心肝.好健康」Facebook粉絲專頁。肝基會出版會刊及肝病治療手冊,歡迎來電索閱。若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免費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相關資訊。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8-10 養生.家庭婚姻
在愛情裡不被愛的才是第三者?心理師盤點12種不同類的小三,你遇過哪一種?
「在愛情的世界裡,不被愛的那個才是第三者。」這句來自電視劇〈犀利人妻〉的金句,不僅深刻反映了愛情關係中的苦澀真相,受傷者不僅面對背叛的痛苦,還可能面對超囂張的小三。這樣的情形,怎麼處理才能既保住自尊,又有機會挽回這段關係呢?專業諮商心理師林萃芬在《從外遇洞察人心:療癒創傷與重建信任》中提供了深入的分析與建議。林萃芬強調,要理解第三者的心理狀態和需求,並從外遇伴侶與第三者的互動中學習,以便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感反應,並進一步優化與伴侶的親密關係。通過深入了解第三者的工作角色、語言邏輯和內心需求,我們可以找到答案:如何應對背叛,並避免無意中為第三者做宣傳,把伴侶推得更遠? 12種不同類小三的現代愛情觀1.日久生情的第三者在現實生活中,許多第三者最初只是作為細心的祕書或貼身助理,參與上司的日常行程屬於「工作及生活上的必需品」,逐漸在對方生活中扮演關鍵角色。這種從工作關係滋生情感的轉變,讓她們對「上司情人」的愛慕與依賴日漸加深,而服從與欣賞交織的情感更是降低了成為第三者的罪惡感。當這段不正常的關係日積月累,情感牽絆使她們難以自拔,面對外遇被揭露時,這種深層的依賴和關係的維繫,不僅為受傷的一方帶來更深的心理創傷,也讓整個局面變得更加複雜。2.革命感情的第三者兩個人一起承接公司案子,共同跑某個客戶,上班並肩打拚,下班共商對策,彼此分享挫折感受,一起品嘗工作成果,除了上班聊天外,分開後也會不斷互傳訊息,快速形成革命伴侶的關係。革命感情的第三者等到專案告一段落,如果各自又有別的任務在身,或是又有其他緊密的夥伴加入,或許關係會暫時告一段落。3.職業級的第三者「職業級的第三者」分為兩大類:一種專門追求已婚男性,以此關係為工具累積財富,享受無拘無束的好處;另一類則以提升情人生活品質為己任,擅長創造輕鬆愉快的氛圍,精通於滿足成功男性的心理和生活需求,從眼神交流到貼心小動作,都顯示出她們對細節的敏感和周到。這些第三者不僅精於聆聽和讚美,還懂得如何讓情人感覺到自己的魅力與價值。當正宮面對這樣的對手時,往往會產生複雜的情感,一方面認識到對方所做一切正是伴侶所渴望的,另一方面卻因不願模仿而感到掙扎和疲憊,陷入一場心理和情感的拉鋸戰。4.渴望結婚的第三者一些渴望結婚的第三者在戀愛初期便要求情人作出「承諾離婚」,隨後兩人便陷入持續的衝突與拉扯中。這類第三者不斷追問情人離婚進度,有時甚至迫使情人提供假的離婚證明以應對壓力。隨著壓力加大,她們可能會遭遇「認知失調」,面對自我投入與犧牲的巨大心理衝突,選擇拒絕接受被欺騙的真相以尋求心理平衡。這種堅持不僅困困於痛苦中,還可能導致關係的持續惡化,甚至出現極端行為,例如有些第三者會採取極端的做法,主動找受傷伴侶談判,希望受傷者知道真相後,會生氣跟情人離婚,但結果多半也跟他們預期的不同。5.攻心為上的第三者攻心為上的第三者精於掌握情人的心理需求,用每句溫暖貼心的話語讓情人傾訴不悅,並提供情緒慰藉。她們透過細膩的關懷,如提議輕柔按摩或親手準備晚餐,來深化與情人的情感連結,使得情人願意冒險見她。即使情人因喝酒而情緒不穩,她們仍展現出擔憂而無責備的態度,甚至面對情人的無理取鬧,也能以笑容和介紹朋友的方式化解疑慮。這樣的同理心和細膩關照,即便作為心理師,也不得不佩服她們在情感操控上的高明,對於受傷者來說,這種第三者是一大挑戰,往往無意中將情人推向她們。6.戀父情結的第三者不少戀父情結的第三者,成長的過程中都極度缺乏父愛,為了補償童年的匱乏,她們會特別偏愛年長的「情人爸爸」,相處的過程中,她們會驕縱、撒嬌,渴望享有大量的愛與包容。也有些第三者會直接認情人為乾爸爸,讓經濟無虞的乾爸爸幫自己付學費,買昂貴的禮物給自己,帶自己去旅行,給自己零用錢,享受「想要什麼就有什麼」的幸福生活。這種類型的第三者,一但內心的小女孩長大,或是不再需要「情人爸爸」的照顧與寵愛時,就會想要脫離外遇關係,有時反而是「情人爸爸」不願意放手。7.父母身分下的第三者媒體報導中,共同居住的親家外遇事件變得越加常見。例如,公公與媳婦間的親密關係,在傳統倫理上令人難以置信,但從心理學角度來看,這是「吸引力理論」的體現。雙方長時間相處、頻繁互動,且生活空間接近,容易激發彼此的吸引力。在現實中,這兩人本不應該發展這樣的關係,壓抑的情慾反而可能加劇吸引力,導致「羅密歐與茱麗葉效應」即越是遭遇阻力、家人反對,他們的關係可能越密切。面對這種特殊的第三者情況,重要的是開放且誠實地溝通,瞭解彼此的感受和需求。在處理這種親密關係的衝突時,尋求專業心理諮商能夠提供更多見解與解決方案。8.主動求助的第三者主動求助的第三者多半是親近的鄰居、朋友,她們會從日常生活需要幫忙開始產生情感連結:我家電燈壞了,可以麻煩來幫我看一下嗎?再基於感謝,邀請對方吃飯,表達感謝之意,之後家中大大小小事情都會連結到對方,邀請對方來看一下,聊一下,感情逐漸發展開來。此外,也有可能在幫忙的過程中,雙方肢體不小心碰觸到,一時天雷勾動地火,而爆發出一段婚外情。這種類型的第三者,有可能是受傷者認識的鄰居、朋友,也因此,剛知道外遇真相時,會讓伴侶震驚到難以接受,甚至會感覺被雙重背叛,對人性非常失望。9.不婚主義的第三者對抱持不婚主義的人來說,扮演第三者可說是最安全的親密關係,未來不會面臨催婚的壓力,也不用帶對方去見自己的家人,兩個人各取所需,既不用為關係負責,又可以享有很大的控制權及自由感。這種類型的第三者,多半是因為在原生家庭受到很大的傷害,或是對原生家庭有高度的自卑感與羞愧感,認為沒有人會接受自己的家人,或是自己跟家人的關係很疏離,長年都不往來聯絡,無論是基於什麼原因,都不希望情人跟家人見面互動,所以,對她們而言,當第三者最沒有壓力,不用時刻擔心情人想要認識自己家人。10.煽動叛逆的第三者當情人向第三者訴苦時,第三者常以激勵或同情的語言煽動情緒,如提倡自我實現、批評伴侶不理解,或強調自身的支持。他們或許會送禮物給情人的家庭,表面上不求回報,實則加深情人的依賴。這些煽動人心的語言,鼓動叛逆的力量是很強大的,特別對處於「中年危機」的情人,最容易受到影響,一但情人的情緒受到煽動,回家後對另一半的態度就會充滿憤怒與不滿,很多受傷者會莫名被遷怒,這個時候,受傷者保持鎮定不被激怒是很重要的,避免間接幫助第三者引發外遇者的情緒。11.忌妒、報復心強的第三者在忌妒驅動下,一些第三者會試圖削弱情人與其伴侶間的親密關係,要求情人與伴侶保持距離,禁止親暱行為,以此來確保自己在情人心中的地位。他們自我安慰,認為情人對伴侶已無感情,僅是履行責任。當忌妒心升級,他們可能會與情人的伴侶進行無謂的比較,競爭愛情,並在被遺棄時,懷有報復心理,想要毀掉對方的幸福。這種情況在某些極端案例中,甚至導致了悲劇,如第三者攻擊情人或其伴侶,或試圖破壞他們的名聲和幸福,以此來表達自己的痛苦和不滿。12.以死威脅的第三者在關係中,某些第三者會表達極度依賴,聲稱自己離不開情人,從而在情人心中種下「不可或缺」的想法。這種說詞對於很容易有罪惡感,或是有「被人需要」的情人來說,就像是一個巨大的「心理鉤子」,會讓他不敢輕舉妄動。隨著時間推移,當約會取消或情人熱情減退,這些第三者可能會拒絕接受變化的現實,直到面對不可否認的證據,如情人的遠離或欺騙,才痛苦地覺醒。在極端情況下,為了留住情人,有些第三者為了阻止情人離開,會以死威脅,不少外遇者因為害怕對方真的自我傷害,便不斷用哄騙、拖延的方式,希望第三者能夠慢慢接受事實。但這樣的做法反而會讓第三者誤以為:「以死威脅」是有效的,不斷用死亡操控情人的心理及情緒,一個不小心,就有可能弄假成真。勝過他人不如超越自我,愛在深諳彼此心許多受傷者都曾對我說過同一句話:「第三者做得到,我也做得到。」這句話背後雖然包含了不服輸、好勝的心理,但若能不扭曲自己的感受、不背叛自己的意志,靜下心來思考,實際上可以發現自己與伴侶相處的盲點。在與伴侶相處中,真正的勝利不在於比較或超越他人,而是放下防衛心,敞開心扉接受改變,這不僅能幫助個體成長,也能促進彼此間的和諧與理解。通過將焦點從競爭轉向內省和自我反思,不僅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也能夠開始理解伴侶的需求和願望「我們是如何相互支持的?」、「我們的溝通方式是否有效?」及「我們如何共同成長?」透過這些問題,我們可以開始探索新的解決策略,這些策略不僅僅是關於如何應對第三者的介入,更是關於如何建立一個更加堅固、充滿愛與理解的關係。本文節錄:《從外遇洞察人心:療癒創傷與重建信任》一書延伸閱讀:.婚姻幸福男比女易出軌!比利時兩性專家:我們對外遇誤解,遠比想像的多.《淚之女王》糖衣包裹的殘酷婚姻真相:為什麼相愛的人結婚後反而不愛了?.妻婚後默默付出,卻換來夫外遇找小三!專家點出婚姻手原因責任編輯:陳學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