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16 醫療.骨科.復健
搜尋
人球
共找到
16
筆 文章
-
-
2023-08-07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口罩掩不住的人性關懷—談疫情下的醫學人文教育
【編者按】:本週是長庚醫學系師生分享他們在醫學人文教育的教與學。這位負責醫學人文教育的臨床老師特別選擇以如何在疫情肆虐之際,分享我們應該如何教導學生「專業型塑」,並引用許多文獻提出醫病溝通需要「用心體會」、「冷靜正向」、「清楚溝通」。一位高年級醫學生寫出她從照顧病人體會到醫者不只要了解「疾病」,但更重要的是透過用心聆聽病人、家屬的對話,才能領會病人在疾病診斷背後的情感糾結,才了解疾病對「病人」的影響,也因爲這樣的經驗,使醫學生有機會卸下害怕和病人互動的心防。一位同年級醫學生因為見證醫師宣布病人死亡的經驗,而引起許多感觸,最後激起他一句感人肺腑的心得:「我們剛起步,要不忘秉持著對生命謙卑的態度,繼續在醫學的道路上精進鑽研、奮而不懈。」什麼是醫學人文?謝博生教授曾提到:「醫學人文宛如整個縱向課程之靈魂,有了人文素養才能賦醫學技術知識予生機。」戴正德教授也在他的著作「新時代的醫學人文」中提到:「醫學人文簡而言之即是醫學教育及醫療生涯中,對人文素養的強調。它是一種學養也是一種態度。」醫學人文的領域是屬於跨學門的,包含了歷史、文學、藝術、哲學、人類學、社會學、宗教與神學、心理學等學門。研究領域則涵蓋健康與疾病、醫療與照護、病人經驗、醫師經驗、醫病關係等方面。醫學人文教育則是對於醫學生提供上述內容的教學,希望讓學生能更了解病人、更了解自己、更了解醫師這個職業,也能發展觀察、分析、創造、綜合、批判性思考等重要的能力。最終的目標希望能夠培養具備人文關懷的良醫,也能夠實現「以病人為中心」的全人醫療。在正值疫情高峰的2020年4月,德國的總統Frank-Walter Steinmeier發表了一個談話,當年很多言論都說這次的疫情是人類與病毒的戰爭,但他覺得疫情是人性的試煉及考驗。有人類開始就有疫情的記載,我們可以追溯到古早的年代,在聖經裡就有很多對於疫情的記載,疫情也出現在中國的甲骨文時代。就醫學文化史的觀點,發生疫情的時候,人類社會的心理反應是一個矛盾的狀態,人們會希望能夠冷靜下來,但還是會表現出恐慌,這個反應類似我們在面對壞消息的時候。想像一下當我們得知確診了COVID-19時,一開始可能會否認和懷疑,「我都有保持社交距離,也沒有到處亂跑,哪有可能確診?」;接著會有恐懼和恐慌,害怕染疫之後對於身體的危害;經過一段時間後心情上會比較能夠接受與順從,願意接受治療;再來會抱有希望但也有著不確定感;最終如果是順利痊癒自然是以高興收場,如果不幸遺留後遺症甚至死亡,就是以悲傷收場。面對疫情,我們應該教導學生「professionalformation」,我翻譯成「專業型塑」。我們可以引導學生關注行善的原則,希望能夠灌輸勇氣與自我犧牲的想法,也要能區辨英勇與魯莽。比方說,在個人防護裝備不足的狀況下冒然去照顧確診的病人,就是魯莽而非英勇。我們也需要讓學生知道行醫時一定會遇到不可避免的風險。在照顧病人的過程中不應使病人遭受汙名,像是在疫情中曾對於特定職業與特定地區的不當標記。傳承疾病大流行的經驗很重要的,台灣之所以能把防疫做得好,多年前SARS經驗的傳承非常重要。也應灌輸學生對於病人的專業責任應大於醫師、醫學生的個人自主權,像是疫情開始時,醫護人員被限定不能出國的議題。透過以古鑑今,可以讓學生掌握可以理解的恐懼,學習負責任地管理稀缺資源,基於行善的道德義務,在不確定之下做判斷。我身為臨床醫師,近幾年有幸參與了醫學人文教學,在教學相長的氛圍中,也讓我對於醫學人文有更深入的了解。前面提到以古鑑今,在學校的課堂中,我試著在「生死學」課程中提到疫情與文字的議題。Quarantine目前指的是隔離或檢疫,是源自於義大利文Quaranta giorni,是四十天的意思,因為十四世紀威尼斯控制黑死病傳播的措施就是隔離四十天。也介紹了口罩的歷史,歷史上兩次發明防疫口罩的疫病大流行,除了西班牙流感之外,還有發生在清末民初的滿洲鼠疫。我也在課堂上撥放電影「大明劫」的一小段,呈現了吳又可醫師當年整理治療瘟疫的經驗,寫成了《瘟疫方論》的故事,他當時就用了檢傷分類與隔離的現代醫療概念。人面對急性壓力的反應,會表現在身體、行為、情緒與認知上,這是我在「醫療人類學」課程的教材,希望把這些內容呈現給同學,讓他們能夠同理病人。也從醫療人類學的觀點思考疫情下的生與死,探討剝奪臨終訣別機會所造成的影響。在「科技、醫療與社會」課程中,我介紹了確診或疑似確診的洗腎病人在疫情中曾經被當作人球的際遇。在醫院的醫學人文活動,我們透過臨床倫理討論會、醫學倫理案例討論會與敘事醫學文章寫作,則結合了臨床實境,提升醫學人文課程在學生心中的實用性。我也分享自己在疫情之中的經歷,讓學生體會在醫療實境中,需要考慮的點與兩難情境。在疫情之下,口罩難免阻隔了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我們也試著引導學生學習疫情之下的醫病溝通。美國老年醫學會雜誌在2020年所刊載的一篇文章,提到在口罩之下如何和老年人溝通的議題,所提到的三個重點也很適用於疫情之下醫病的溝通。我們期待在疫情之下能做到「用心體會:透過專注與適當的語言與非語言溝通方式,與病人充分溝通」、「冷靜正向:傳達樂觀正向的概念給病人,不要讓他們因為疫情而恐慌」、「清楚溝通:透過簡單明瞭的語句、放慢的語速、可以聽得清楚的音量,達成有效溝通」。很慶幸現在嚴重的疫情已經到了尾聲,但在醫院裡因為病人安全與感染管制的考量,仍需要配戴口罩。期待疫情給我們在醫學人文方面教與學的啟發,能讓我們即使戴著口罩,也能展現我們對於人性的關懷。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7-14 醫聲.Podcast
🎧|多重慢病動搖醫療體系 台大醫院長吳明賢:應以整合醫學科落實全人照護【慢病放大鏡Podcast-心腎糖系列3】
多重慢性病是全球經濟發達國家共同面對的問題,人口愈來愈老,且不健康餘命愈來愈長,勢必加深醫療體系負擔,據國健署數據,台灣五成以上長者同時罹患三種以上慢性病,而慢性病難以痊癒、只能控制,需要更多醫療資源的挹注,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表示,高齡慢病醫療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須透過整合醫學落實全人照護。🎧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多重給藥是長者多重慢病現況下的一大隱憂。吳明賢分享,十多年前曾有一位病人,醫師發現他血壓控制不佳,考量患者年紀較大,將其收治住院,卻發現住院期間患者血壓不斷下降,結果發現該長者是因重複吃了門診及住院時開立的降血壓藥,才導致血壓降至低於正常值。腸胃內科出身的吳明賢也分享,共病的概念若從腸胃科出發,腸道內有人體器官密度最高的神經及免疫細胞,腸道也會分泌神經傳導物質及荷爾蒙,進而影響全身;學界有「腸腦軸」、「腸心軸」與「腸腎軸」之說,腸道內的神經連結到大腦、腎臟等器官,故腸道菌叢改變時,不只會影響大腦功能,也與心臟疾病、動脈硬化及腎功能病變有關。「飲食不只關係到腸道健康,也關係到全身健康,甚至影響慢性病的發生與否。」吳明賢說,慢性病如高血壓、糖尿病與心臟病等,屬於「生活習慣病」,飲食、三餐是否規律,有無適度運動、睡覺,或長期處於壓力環境中,都會導致腸道菌叢失衡,進而導致包含慢性病在內的全身性疾病,呼籲民眾注重飲食健康,從預防端著手降低多重慢性病發生機率。缺整合照護 多重慢病患者恐成醫療人球吳明賢說,多重慢性病面臨的各方面問題與健保制度、醫師養成相關,過去醫療教育體制培養了許多「次專科」人才,但因為制度鼓勵專科,愈資深的醫師反而喪失了全人照護的能力,「這是台灣醫療體系一大隱憂,我們未評估專科醫師的需求量,卻一直增加供給,會變相引導民眾就醫行為、創造需求,造成醫療浪費。」而當民眾又老、又病,腸胃不好、腎臟不好、心臟也有問題,恐讓多重慢性病長者成為科別藩籬下的醫療人球,需要的是跨領域的全人醫療。為解決此困境,吳明賢表示,台大醫院很早就成立整合醫學科;美國也有類似制度,稱為「住院主治醫師(hospitalist)」,高齡長者不只一個器官有問題,「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目前台大將整合醫學科設置在急診的後送病房,但可以預見將來不同科別病房都需要整合醫學科醫師;不過,若依照現行體制,整合醫學科醫師薪水比專科醫師低,如何給予合理的制度與報酬,讓醫師願意投入,是將來需要思考的問題。吳明賢指出,台灣醫療體系在全民健保單一保險人、總額制度的現況下,「已經撐得很辛苦」,雖然民眾滿意度極高,但背後卻是一群很認真、辛苦的醫護人員在支撐,故醫界有「血汗醫護」一說;若以英國經驗,醫療花費不斷成長,但未跟上醫療體系需求,在公醫制度、醫師薪水固定的情況下,近期已經出現醫師不願收治病人,最後病人成為醫療人球,沒有醫師、醫院願意收治。吳明賢表示,台灣醫療支出偏低,但縣市政府卻不斷在蓋醫院,台灣面臨少子化、高齡化夾擊,醫療人力短缺,增設醫院恐造成民眾過度醫療、創造供給,且像台大醫院一樣按照規矩行事,不執行不該做的醫療,反而讓醫院經營面臨困難,收支情況只能「坐一望二」。他用台語諧音笑稱,「我們正派經營,其實是真難(台語)經營。」吳明賢小檔案現職:台大醫院院長學歷:台灣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台灣大學醫學系醫學士經歷:台大醫院副院長台大醫院內科部主任台大醫學院醫學系系主任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王柏云主持人:林琮恩音訊剪輯:高啟書腳本撰寫:林琮恩音訊錄製:馮樹妍特別感謝:台大醫院
-
2022-09-02 養生.心理學解密
為什麼有些人特別容易被詐騙?心理師點出被詐騙者3個共通現象
雖然柬埔寨的新聞一報再報,但還是依然有人要去,這些人是執迷不悟?還是被詐騙者的心理不一樣?隨著柬埔寨(Cambodia)打工的詐騙事件愈來愈猖獗,殘酷的真相也不免令人心惶惶──詐騙集團打著高薪、無經驗可、包吃包住的優渥待遇,好似沒有什麼夢想是不能在異鄉實現的,只是很多年輕人可能從沒意識到,他們這一趟出國,可能永遠沒辦法返鄉……在這類型於柬埔寨等東南亞的工作機會裡,工作產業不外乎賭場、博弈、線上遊戲,被害者只要一抵達金邊,便會有專人收走護照和手機,再走特殊通道直接通關,就這麼非常有效率的被載往美其名是經濟園區的詐騙聖地。在人生地不熟、語言不通、軍事化管理、警方貪汙、沒有任何聯繫管道的背景下,基本上一切都只能聽天由命──不僅當初說的各種豐沛條件全部都是幌子,男性不服從會被毆打、女性則會遭性侵,受害者還會被當成人球般層層轉賣,待沒利用價值時還可能被活摘器官,真想脫身,還得支付大筆贖金。被詐騙者的心理 其實早已被蒙蔽你一定會好奇,為什麼當新聞報的如此甚囂塵上、警方苦口婆心的在機場舉標語勸導時,依然還是有人執迷不悟、一意孤行的要前往柬埔寨,雖說每個人都有自由選擇的權利,但這些堅持要去的人,心底究竟在想什麼?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心理師路易斯維加(Luis Vega),曾對這些容易被詐騙的人進行心理分析,探究某些人為什麼容易被騙、以及為什麼很難從泥沼中覺醒的迷思。值得一提的是,一般人往往都認為,被詐騙者可能都是因為家境窮困、缺錢花用,但實際上並不如此,因為很多被詐騙的人,其實家境和學歷都不算差。以下是被詐騙者基本上共通的現象:1、缺乏足夠知識和心理脆弱當缺乏足夠的知識時,很容易成為被詐騙的對象。pexels圖/當缺乏足夠的知識時,很容易成為被詐騙的對象。pexels「雖然在這世界上,每個人都可能有機會成為受騙者,但只有容易上當的人,才會一直被設定為攻擊的目標。」路易斯維加表示,有幾個心理因素,容易使一個人成為理想的詐騙受害者,首先是對騙局的主軸缺乏了解。舉例來說,為什麼人們很少在新聞上看到銀行、金融從業人員被投資理財、虛擬貨幣的話術欺騙,那是因為他們對相關產業有足夠的理解;反之,像柬埔寨詐騙案的受害者,他們基本上都對柬埔寨的現況缺乏認知,甚至根本不瞭解該國的經濟狀況,在各種包裝條件和博取信任、利用人性貪婪弱點的鼓譟下,便深陷陷阱而不自知。路易斯維加統整了各種騙局成功背後,當中最關鍵的因素:˙對於詐騙者沒有任何警覺性,甚至朋友勸導他,他還會認為朋友是刻意要阻饒他成功的機會。˙通常是單身,或是交友狀況破碎,在感情需求方面有很大的期待,且心理脆弱、很容易信任他人,這種人非常容易受到愛情相關的詐騙。˙在大部分情況下,他們也不會對外求援或透露任何訊息,別人也不太有機會理解他遭遇什麼困境。˙他們往往把詐騙者當成自己人、是個想介紹賺錢機會給自己的朋友,也由於詐騙集團的舌燦蓮花,基本上都能讓被害者彷彿洗腦般信任,親友苦勸也沒有用。2、承諾和信任詐騙集團往往靠著承諾和信任,一步步逼受害者上鉤。pexels圖/詐騙集團往往靠著承諾和信任,一步步逼受害者上鉤。pexels詐騙者一旦發現大魚可能上鉤了,就會一步步將其引誘到自己處心積慮所織的網中,很特別的是,只要受害者已經上當了,他們很少有機會能夠逆轉情勢,反而是一步步走向根本可以提前避免的深淵。心理師分享了一個案例,在一個詐騙案中,一名女子多次到銀行去匯款給詐騙集團,為了避免銀行行員起疑,她選擇用每次都小筆小筆的款項匯到指定帳戶,並聲稱這些匯款沒有任何問題。也許你會詫異:這怎麼可能發生?但她的故事確實是眾多詐騙案中的一個縮影。專家解釋,「在這個社會上的詐騙故事裡,一旦受害者點頭說是,就很難再回頭說不,因此,只要能成功誘騙到第一個步驟,詐騙集團就很容易循循善誘地勾引第二步、第三步,甚至反覆持續執行。」它會變成一種習慣,像是在遵循一個腳本,若採取行動便很難脫身。像是在詐騙案裡,當受害者已經匯出一筆款項後,就會認為要匯更多的錢才有可能回本,等到花光了老本才驚覺事態嚴重。3、不願意尋求幫助被害者有時候基於面子問題,會不敢向他人求救。pexels圖/被害者有時候基於面子問題,會不敢向他人求救。pexels對一般人來說,你可能會納悶:為什麼他們都不尋求幫助?但被害者往往都不這麼想。路易斯維加說,被詐騙者往往在壓力的狀況下,理性的頭腦會進入一種休眠的狀態,對於旁人的勸阻或建議,基本上都聽不進去,就算他們其實已經很緊張。不僅如此,就算被害者真正意識到事情已經不對勁時,基於羞恥和尷尬,還有之前不認同別人建議的強硬心態,這會阻止他們主動尋求幫助,最後導致事情演變到一發不可收拾的地步。專家說,「詐騙集團就像是掠食者,一步步靠近他們的目標,讓對方保持順從、信任和服從命令,最後再張起大口吞下,在心理上,被害者甚至完全不知道這起惡夢是怎麼開始的。」就像是那群自願前往柬埔寨的人,往往都是抵達以後才發現天不從人願。他建議,「如果真的遇上可能是詐騙的訊息,最好是先提高警覺,並且封鎖、斷絕聯繫,再做任何決定前,先諮詢家人和朋友的建議,千萬別自己一意孤行。」(本文獲《健康遠見》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
-
2022-08-07 名人.鄒頡龍
鄒頡龍/〈從電影看醫學〉從《王者理查》談網球肘
在美國紐約醫學中心進修時,從世界各地來的研究醫師讓實驗室就像一個小聯合國。動物實驗室管理員是一位非裔美國人(Afro-Americans)。他高大、幽默而且親切,忙碌的實驗之餘,我們泡杯咖啡閒聊。我誇讚黑人球員在籃球場上的優異表現。「非裔美國人好像天生特別會打籃球?」我問。「不是的,」沒想到他認真的回答。「依我的看法,那是因為沒有錢,籃球運動只要一顆球,誰都可以玩。其他的運動,例如網球、冰上曲棍球,需要裝備,需要錢,許多家庭是沒有辦法負擔的。」這答案讓我非常驚訝。「那麼……威廉斯姊妹呢?」「是的,不過這是特例,不知道她們怎麼做到的。」他回答。事隔多年,我依舊對這段談話印象深刻。2021年美國傳記劇情片《王者理查》(King Richard)講述威廉絲姊妹的父親兼教練理察·威廉絲如何指導女兒們成為世界網球巨星的故事。威爾·史密斯並獲得第94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威廉絲姊妹生長於加州康普頓黑人貧民區,家境並不富裕,但父親深信她們能成為世界第一的網球選手。他讓女兒展現才華,說服慧眼獨具的教練,還要擺脫黑人社區不良少年的糾纏……他們做到了!頂尖黑人網球選手之路,原來如此艱辛。筆者不僅是球迷,也熱愛打網球,最近卻為網球肘所苦。執拍的手肘外側疼痛,只好乖乖用雙手打反拍,日常生活也受影響。網球肘是常見傷害,雖然以「網球」為名,不過根據統計,只有5%患者是因網球運動造成。任何反覆手臂運動或工作都可能引起網球肘。典型症狀是手臂外側疼痛,可能從肘部外側輻射到前臂和手腕。疼痛和無力在某些動作特別明顯,如握手、轉動門把,嚴重時甚至連拿咖啡杯都困難。症狀可能從幾周持續到幾個月。網球肘的危險因子包括:年齡:網球肘可以發生在任何年紀,不過30到50歲較為常見。職業:需從事手腕或手臂重複運動的人,例如水電工、油漆匠、廚師,經常操作電腦滑鼠者。運動:尤其是需要持拍的運動。治療方面,應停止造成網球肘的運動或工作,讓患部充分休息。止痛藥或物理治療會有幫助。較嚴重的患者可能需要接受局部注射皮質類固醇藥物,讓關節腫脹與疼痛緩解。95%患者用保守治療即可康復,但嚴重且持續疼痛的患者可能需接受手術。筆者必須承認,之前並不是威廉斯姊妹的球迷,原因是…她們太強悍了!壓迫式的打法,許多秀氣嬌小的女選手很快就以「秋風掃落葉」的方式被解決了。看《王者理查》,我有強烈的感動。理查曾受過種族隔離下被歧視的苦,他說:「我不介意你們說我對女兒很嚴厲,因為那是我們的職責,確保他們不誤入歧途。」他也堅持孩子不荒廢學業,不要被名利沖昏頭,保持強大的自我信念。當年那位紐約非裔實驗室管理員的話在耳邊響起:「我們沒有那個錢,也沒有那個環境去完成許多夢想。」或許我們也曾經抱怨沒有含著金湯匙出生,看了《王者理查》這部電影,或許會有新的體悟。(本文關於網球肘部分,承沙鹿光田醫院骨科周恆正醫師閱稿,僅此致謝)
-
2022-05-0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快篩陽忙翻 急診室病患無人救
疫情導致醫療量能緊繃,連限制「快篩陽性才能PCR」也無法解決問題。北市一名OHCA病患被送抵醫院,因醫護全投入在大量快篩陽性及確診輕症病患上,導致無人急救而死亡;新北一名一歲幼童等了一小時才輪到看診,但已轉為重症。雙北護理師反映急診室現況,呼籲政府正視醫護人力並調整防疫政策。北市聯醫陽明院區胸腔內科醫師蘇一峰也透露,半夜十一點仍有許多民眾在淒風苦雨中等待一份讓自己知道下一步該怎麼做的報告,醫護早已累透了;忠孝院區消化內科醫師陳昶宇也說,開放與病毒共存是全球趨勢,但台灣恐怕還沒準備好,民眾一窩蜂擠爆急診心態、壓榨醫療人員缺乏緩衝備載的健保制度,都讓台灣永遠無法真正做好準備。北市聯醫工會也指出,真的不希望再發生因民眾恐慌性及政府政策錯誤所造成的各種遺憾,第一線醫護看盡太多因政策錯誤而死的病患、太多被到處踢的人球事件,醫護身心俱疲,但對民眾、體制、政府卻無能為力。台大醫院品質管理中心主任陳世英表示,染疫人數暴增,可預期重症個案變多,目前許多醫院爆發院內感染,急重症醫護人力明顯不足,建議加強前端篩檢及分流,指揮中心適時調整輕症隔離規定,讓想回到醫院共赴戰役的確診同仁早點回到戰場。「身為護理師,有必要將這血淋淋急診現場告訴大家…」北市聯醫一名急診護理師指出,五月一日快篩陽性病患塞爆急診,急診僅檢傷及一名護理師處理一般病患,此時通報OHCA病患,只有一名護理師可急救,醫生也淹沒在快篩陽性病人中,沒有醫師即時診治,病人過世了。這名護理師說,每天八小時單位時間要採檢看診一百多人,醫護人力不斷因確診、隔離而縮減,除增加自身染疫風險,也癱瘓整個緊急醫療網;緊急醫療系統崩盤的結果,就是重症病人包含OHCA、腦中風、心肌梗塞、嚴重創傷等病患無人可救、無人可醫,「急診現狀就是如此」。護理師呼籲民眾不要因恐慌、輕症占用緊急醫療資源,把急診留給真正需要的人,也希望政府重視醫護人力不足問題,調整防疫政策,不要拿重症病患的醫療品質及醫護人員的安全當籌碼。亞東醫院一名急診護理師也說,一名一歲幼童因父母皆是陽性個案,被引導到陽性個案等候掛號區,前面還有五十多名快篩陽性病人,等了一個多小時才看到診,此時呼叫幼童已沒反應,給予疼痛刺激後才有輕微哭聲,緊急送進重症區。護理師說,急診醫護只有六人,掛號、問診、看診、開藥、治療、採檢都需時間,並非有症狀不能就醫,只是希望輕症患者能把急診資源留給重症病人,若自行快篩陽性,症狀只是輕微流鼻水、咳嗽、喉嚨搔癢、輕微發燒疲倦感,請先在家自行隔離,待早上再至疫病門診掛號看診;快篩陽性想做PCR,可利用社區篩檢站或掛號。
-
2022-05-0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護理師沈痛:快篩陽民眾擠爆急診 重症沒人救死亡
國內本土疫情嚴峻,台北市長柯文哲日前宣布將北市7大社區篩檢站改為快篩陽性處理站,但如今醫療量能緊繃,到了連限制「快篩陽性才能篩檢」也無法解決人力短缺問題,北市聯醫一名急診護理師指出,民眾因快篩陽性湧入急診,造成大量人力投入在大量快篩陽性及確診輕症病患上,導致1名重症病患無人急救逝世。該護理師表示,每天8小時的單位時間要採檢看診的100多人,人力配置不斷因醫療人員確診、隔離而縮減,除增加自身染疫風險,也恐單換整個緊急醫療網,線上人力負擔沉痾難解,真正需要急重症醫療支援的患者不會因疫情爆發而減少,讓第一線醫護同仁雪上加霜,加速緊急醫療系統的崩盤。緊急醫療系統崩盤的結果,就是重症病人包含OHCA、腦中風、心肌梗塞、嚴重創傷等病患無人可救、無人可醫,「目前急診的現狀就是如此」。隨著確診人數飆升,民眾恐慌感也呼之欲出,紛紛因快篩陽就湧入急診,造成大量醫護人力投入在快篩陽及確診輕症病患上,導致重症病人醫療照護品質大打折扣。該護理師沈痛表示,前天蜂擁而至的快篩陽病患塞爆急診,在內部處理一般病患的僅檢傷及1位護理師,此時通報OHCA,「只有1名護理師可以急救,甚至醫生也淹沒在快篩陽性的病人中,沒有醫師可以即時診治,最後病人當然還是過世了」。該護理師表示,身為護理師,認為有必要將這血淋淋的急診現場告訴大家,再次呼籲民眾,「不要因為恐慌、輕症而占用緊急醫療資源,把急診留給真正需要的人們」,同時呼籲政府重視醫護人力不足問題,以及防疫政策的調整,更不要拿重症病患的醫療品質及醫護人員的安全當籌碼。北市聯醫工會指出,真的不希望再發生因民眾恐慌性及政府政策錯誤所造成的各種遺憾,第一線的醫護,看盡太多因政策錯誤而死的病患、太多被到處踢的人球事件,每個醫護人員都對撼是有所遺憾,也身心俱疲,但對民眾、對體制、對政府卻無能為力。北市聯醫陽明院區胸腔內科醫師蘇一峰昨也透露,半夜11點仍有許多民眾在淒風苦雨中等待一份讓自己知道下一步該怎麼做的報告,醫護早已累透,但面對苦等民眾仍繼續打拚,更酸說「在家休閒滑手機一邊搞團購,一邊打擊別人的側翼,也好意思說自己是第一線?」北市聯醫忠孝院區消化內科醫師陳昶宇質疑,開放與病毒共存雖是全球趨勢,但懷疑台灣是否還沒準備好,不管是民眾一窩蜂擠爆急診的心態,還是壓榨醫療人員缺乏緩衝備載的健保制度,可能都讓台灣永遠無法真正做好準備。
-
2021-07-15 新聞.元氣新聞
澎湖人跨海求醫 怨需切結並持「特殊規格診斷書」
澎湖三級警戒期間航班銳減,民眾跨海就醫難上加難,有民眾5月中預約到高雄就醫,因訂不到機位遲至今天還無法成行,有人抱怨不僅機位訂不到,訂到還要附切結書及寫有「病患適合搭民航機」字樣的診斷書,為了就醫他們四處請託,感覺次人一等!澎湖縣政府表示,有就醫需求的民眾可洽1999,縣府會盡力協助優先搭機。澎湖縣醫療資源不豐,重大傷病多數後送或到台灣就診,疫情期間班機一位難求,跨海求醫更艱難。現年70歲家住鎖港附近的石先生表示,他罹患肝癌,想到高雄長庚做微創手術,澎湖在地醫師5月12日替他開轉診單,預訂7月12日進行手術,結果爆發疫情一直買不到機票,想排候補但每班次僅3個名額,也搶不到,就算如願去高雄看病,也不知道能否返回澎湖。43歲的陳小姐罹甲狀腺癌,今年6月時肋骨抽筋痛到後背,因正值疫情,部立澎湖醫院及三總澎湖醫院很多科停診,台灣的醫師也無法過來支援,她到醫院求診但無法順利住院,在各家醫院間奔波,活像「人球」。後來因病情惡化成雙側肺積水,靠打止痛針支撐。親友鼓勵她到台灣求診,她好不容易請託在地議員歐中慨協助安排到高雄榮總住院,結果不只飛機班班客滿,候補也搶不到,更讓她氣結的是,航空公司要求一定要簽切結,並持寫有「本患者可搭民航機」字樣的診所書才能登機,日前她趕搭飛機前為了一張要標註可搭民航機的診斷書又奔回海軍醫索取,後來衝到機場卻因幾分鐘之差搭不上機,整個過程感覺是被無情刁難,氣得找航空公司理論。澎湖縣政府發言人陳其育表示,疫情期間航班銳減,但民眾如有有醫需求,仍可打1999專先,優先安排搭機,尤其7月13日微解封後,就診病人增多,有搭機的需求,縣府會盡力協助。不過他說,「航班增減涉及整體防疫策,運能可能無法一次開那麼大,會逐步進行動態調整」。
-
2021-06-1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長者何時打疫苗?北市議員張斯綱怒:長輩被當人球對待
全國75歲以上的長輩將開始施打疫苗,台北市議員張斯綱指出,最近接獲許多長輩的陳情電話,台北市政府衛生局為了疫情考量,呼籲長者不要到醫院施打疫苗,問題是現在沒有疫苗注射站,基層診所也沒有疫苗可打,到底要去哪裡打疫苗?中央政府與台北市政府,不應再互踢皮球,讓長輩成為官僚下的疫苗人球。張斯綱指出,由於日本慷慨捐贈的124萬劑疫苗,但卻因為中央政府沒有足夠的配套,加上地方政府也沒有權限自己決定,導致即將開打的疫苗陷入無止盡的混亂與不明。張斯綱說,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態度,簡直就是官僚殺人,先前不管是蔡英文總統或是蘇貞昌院長都表示即將啟動大規模疫苗接種計畫,結果呢?除了把優先順序排出來以外,其他什麼都沒有,究竟是沒有規畫,還是不想規畫,放任地方政府自行處理?張斯綱指出,由於中央政府沒有公布遊戲規則,地方政府必須設法自己去處理,難怪柯市長只能兩手一攤地說「連一到三類要不要打完,也是一個問題。」顯見從中央到地方,根本毫無準備,將人民健康及性命安全,至於不顧。張斯綱說,還有幾天時間,北市府要跟中央政府拍桌?還是自己先做決定?但必須在下周疫苗接種開始前,訂立明確規則,並且透過衛生、民政系統,讓市民清楚了解如何接種,不要讓長輩為了疫苗接種,提心吊膽或發生憾事。
-
2020-12-21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病去如抽絲:慢性疲勞的病患知識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如何做個能幫忙病人的好醫師」,由三位不同背景的學者執筆。一位專攻醫學史的醫師利用幾個病因不明的慢性病,勸告同儕不要因知識的驕傲而輕率否定病人的經驗和想法,進而探討醫病關係以及重視病人團體的看法,強調醫病良性互動的重要;一位專門研究醫學人文的醫師介紹敘事醫學(narrative medicine)做為醫學院的必修課程,可以促成醫學生學會傾聽病人的話,而能夠辨認、聆聽、理解病人的病情,然後受到所聆聽的故事感動,然後做出回應行動的整套臨床技巧。」;一位在醫學院教學的社會學學者介紹史薇特醫師的兩本書,以諸多醫師與病人的互動與照護故事,敘述身體診察、聆聽病人故事、細讀病歷等慢功夫如何成為有效醫療的基石。今年十一月十八日英國《衛報》刊出一則報導,蘇格蘭的家庭科醫師史莫(Amy Small)身體一向健康,每星期慢跑五千公尺三次。今年四月她感染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六星期後她覺得身體好多了,決定帶小孩到公園走走,結果一段上坡路讓她累到躺了好幾天。六月份史莫醫師恢復上班,結果看診半天使得她接下來臥床十天,甚至有一整天累到無法講話也幾乎沒力氣喝水。 史莫醫師病後這樣的極度疲勞,在這次疫情中不是單獨的案例,有許多受感染者在病毒檢驗轉為陰性之後仍苦於所謂的「新冠長期症狀」(Long COVID)。根據美國疾管署網站的資訊,除了疲勞之外,常見症狀包括呼吸困難、咳嗽、關節痛、胸痛,乃至於俗稱「腦霧」的注意力不能集中、憂鬱、肌肉痛、頭痛、心悸等。《衛報》引用美國傳染病專家佛奇(Anthony Fauci)的說法:「許多人的後病毒症狀(post-viral syndrome)和肌痛性腦脊髓炎/慢性疲勞症候群驚人的相似,這很不尋常」。不少醫師與專家也已經注意到兩者的相似性。 長久以來一直有人懷疑慢性疲勞症候群這個爭議性的疾患和病毒感染有關。任教於美國賓州大學的醫學史學者阿羅諾維茲(Robert Aronowitz)本身也是位家庭科醫師,研究過慢性疲勞症候群的歷史。他指出關於慢性疲勞症候群的報告出現於一九八○年代,主要症狀類似病毒感染後的倦怠。當時醫界懷疑慢性疲勞症候群是由艾司坦-巴爾病毒(Epstein-Barr virus)所引起,因為此一病毒感染後會潛伏在人體內,慢性疲勞可能是病毒感染症狀反覆發作所致。一九八五年加州太浩湖(Lake Tahoe)發生超過百人的群聚案例,於是美國疾管署進行了調查,卻無法證實是病毒引起,病毒血清學研究也沒有定論。後來有研究使用抗病毒藥物治療這類病人,效果並不比安慰劑好。由於有些患者是加州年輕高收入人士,因此被懷疑此病真實性的人嗤之為「雅痞感冒」。醫界主流則認為這樣的症候成因複雜,可能涉及身體與心理的因素。 現又稱全身勞力不耐症(systemic exertion intolerance disease)的慢性疲勞症候群,成為一個診斷和實體地位都有爭議的疾病。相較於醫界主流對病因的不確定與重視心理因素,多數病患倡議團體主張這是一種「真實的」身體疾病,強調是病毒感染或是免疫系統問題引起的病,且強烈反對心理因素的說法。他們使用的病名是「肌痛性腦脊髓炎」(myalgic encephalomyelitis),而不用慢性疲勞症候群一詞。社會學家柯林斯(Harry Collins)和聘區(Trevor Pinch)在《科倫醫生吐真言》(Dr. Golem)一書回顧相關爭議後指出,這類疾病在歐美常對醫病關係造成傷害。一方面由於患者很難治癒又易生爭執,因此很多醫師避之猶恐不及,產生「醫療人球」現象。另一方面,由於診斷和病因的判斷有時會涉及補償或保險給付,常導致病患倡議團體與醫界的嚴重對立。倡議團體的激烈態度也讓醫師備感壓力,不敢暢所欲言醫學見解。 這回症狀和慢性疲勞症候群很相似的新冠長期症狀又引發什麼反應呢?由於這次疫情受到史無前例的密切觀察與研究,因此醫界似乎罕有人質疑疲勞等長期症狀與病毒感染的關係。由於兩者很相似,也有研究者重提慢性疲勞症候群的病毒病因說。有意思的是,有些苦於新冠長期症狀的醫界人士從慢性疲勞症候群的例子,開始反省相關的治療方法。 《衛報》指出過去英國對於慢性疲勞症候群的治療指引建議使用「漸進運動治療」(graded exercise therapy),以逐漸增加運動量來進行復健,但有些病患倡議團體反對這種療法,宣稱有許多病患這樣做之後會筋疲力盡讓病情惡化,造成長久傷害。今年十一月英國修改治療指引不再建議此一療法。另一方面,雖然英國當局尚未公佈2019冠狀病毒疾病的治療指引,也曾警告漸進運動治療不見得適用於治療新冠長期症狀患者,但仍有不少醫師建議罹患新冠長期症狀的病人採用漸進運動治療。史莫醫師認為這是因為英國家庭科醫師過去受的教育主張漸進運動治療,而新的指引還要一段時間才會傳達到基層醫療,因此不少醫師還是會勸告新冠長期症狀病人在運動復健「到達極限時再加把勁」。 利物浦熱帶醫學校的流行病學專家迦納(Paul Garner)在罹病後苦於新冠長期症狀,他在《英國醫學期刊》(BMJ)的網站部落格撰寫的病人誌提到主流醫學知識和患者個人經驗的脫節。他患病後馬上查詢醫學文獻回顧的重要資料庫「考科藍圖書館」(Cochrane Library),卻發現用處不大,雖然當年他是該資料庫創立推動者之一。他的感想是「文獻回顧顯示主流醫學和我的個人經驗嚴重脫節」。迦納反而發現「肌痛性腦脊髓炎協會」這個病人倡議團體成員的解說對他有所幫助。實證醫學專家在自己生病後,回頭重新肯定病患個人經驗和病患倡議團體的觀點,這段不無反諷的插曲令人深思。 也有醫師和科學家認為,新冠長期症狀和慢性疲勞症候群不見得是同一回事,還有許多有待研究釐清之處,而運動復健對許多病人來講還是必要的,不能一概而論。確實,這些爭議與謎題或許還要相當時間的研究才有可能釐清,但相較於慢性疲勞症候群的爭議史,這次疫情由於有許多醫師與專家罹病,生病的經驗有時會帶來不同的體認。 迦納教授提到一位良師益友給他最受用的建議是:「別試著征服病毒,你要和它和解共生。」他給病友的忠告則是:「若曾有人懷疑你的症狀的真實性,請牢牢記住這樣的經驗。如果你是男性,請記得女性有更多這樣的經驗;如果你是位醫師,請記住肌痛性腦脊髓炎/慢性疲勞症候群的病人遭到這樣經驗已經數十年了。」過去有研究指出女性的病痛經驗在臨床上較易被忽視,這點就像慢性疲勞症候群這類難解而具有爭議性的疾病患者一樣。迦納教授在生病後勸告同儕不要因知識的驕傲而輕率否定病人的經驗和想法。自身的疾病經驗似乎讓這些醫學專家更願意重視病人團體的看法,這樣的態度或許是個較為良性互動的開始。
-
2020-11-2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獨/陰性證明之亂!排不到採檢 留德足球小將回不了家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秋冬專案」12月1日啟動,強制所有入境者檢附陰性證明,指揮中心保證全球九成國家可供自費採檢,但有留學生家屬投訴,預約時程早已排到三個月後,眼見耶誕假期將至,學校關門,未成年無法單獨入住旅店,孩子恐成國際人球,質疑政府帶頭違憲。小真(化名)的媽媽語氣著急拜託政府幫幫她,小真是留德足球小將,11月底期末考無法提前返台,學校12月18日開始耶誕假期,所有學生不得留校須返家,小真的中國籍同學早在9月預約採檢,通通要等到12月中旬,「政府突然公布要陰性證明,我們要等到什麼時候才拿得到?」小真媽媽說,德國因疫情飛往台航班一周只剩一班 ,好不容易搶到機票,原以為可放心,那天在指揮中心直播聽到指揮官陳時中宣布,國人也要附陰性證才能登機,母女倆心都涼了,深怕女兒無法取得採檢證明登機,學校關門後恐流落街頭、無處可去,哭著四處找立委求助。「我們不是疫情開始才去,女兒已經在德國讀書三年了。」小真媽媽質疑,指揮中心強制國人檢附陰性證明,否則無法登機一事,已違反憲法保障的遷徙自由,小真媽媽希望若預約不到自費採檢者可比照無法採檢國,無陰性證明仍可登機,機上與他人保持間距,入境機場自費採檢。小真的媽媽說,只要一想到未成年的女兒可能因預約不到陰性證明,變成國際人球就擔心到整晚失眠,更心疼為專研足球出國的女兒,在電話那頭說出後悔來德國留學,「我們入境願意完全配合,我們很愛台灣,希望台灣也多愛我們一點。」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我外交部今年八月調查無法提供自費採檢約一成國家,標準為該國「不提供無症狀感染者篩檢」或「不提供登機篩檢」,不包含「無法如期預約採檢」。至於經調查該國有自費採檢,但是採檢要等很久或是排不到隊等問題,外交部也將會調查。
-
2020-10-2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中衛「姐姐」謝金燕蕾絲口罩 明天上午全台7個通路開賣
讓中衛口罩粉絲引頸期待的「姐姐」謝金燕蕾絲聯名口罩,又將重現江湖,限定販售價每盒10片199元。明天(10月24日)起在7個通路開賣,當天早上8時會發布在CSD中衛粉絲專頁上。不過,7-ELEVEN則率先公告,明天上午10點半起,在全台11家Big7門市同步開賣。姐姐蕾絲口罩發表近一年以來,受到口罩迷及姐姐粉絲的熱烈喜愛,經常秒殺搶購一空。不過,近來市場上也出現不少仿款以及山寨版姐姐口罩,CSD中衛行銷經理周令怡表示十分無奈,只能提醒消費者,第一款蕾絲口罩是由姐姐原創設計,並由中衛獨家販售,姐姐絶沒有與其他廠家合作。中衛表示,謝金燕最近並透過經紀人球球,首度發表當初設計口罩的心情:「平常口罩不離身的姐姐謝金燕三年前在設計口罩時,只有一個概念,要設計一款連走星光大道都可戴的口罩,這就是蕾絲口罩的誕生緣由。會採用蕾絲花紋是因爲,蕾絲既高雅亦能通俗,與各種風格都能搭,是時尚圈萬年不退、經典不敗的圖案。」中衛表示,想珍藏姐姐蕾絲口罩的粉絲迷們,要把握機會,明天上午8時起,公布開賣的全台7個通路名單。中衛彩色口罩及姐姐粉絲們要注意相關訊息。不過,列為7-ELEVEN名單的粉絲專頁率先貼出公告,將在今天(24日)早上正式開賣中衛X謝金燕聯名口罩,限定販售價每盒199元,僅限定11間Big7門市販售。將於上午10點半開始發放號碼牌,數量有限,每人限購一盒,不得代排或預留,並公告提醒勿以物品占位或插隊、勿大聲喧嘩影響鄰近商家或住戶、非官方發放號碼牌請勿領取。7-ELEVEN的11間開賣門市一覽:三沅 桃園市楊梅區三民北路88號1F橋富 台南市永康區大橋二街130&132號愛六 基隆市仁愛區仁一路281號1樓市鑫 台中市中區自由路二段9號1樓陽光城 台南市善化區陽光大道198號原義 台中市西屯區忠義街80號高昌 高雄市楠梓區創新路615號廣華 桃園市龜山區文化三路386號1樓博源 台北市中正區思源街16號愛河 高雄市前金區博孝里河東路8號1樓鑫廣 台中市南區福順里忠明南路787號
-
2020-07-18 癌症.癌友加油站
癌症人人都可能會得,醫師也一樣!劉秀枝:得乳癌,我算抽到好籤
個頭嬌小,說話速度超級快,走路敏捷的劉秀枝,白髮童顏,笑起來有淺淺的酒窩,一點也看不出已屆從心之年。她是早年少見神經內科、神經病理科背景完整的女醫師,更領導台北榮總團隊進行失智研究,是台灣失智領航人。除了醫師身分,劉秀枝還是個女文青,著有大量的失智相關書籍,也是聯合報元氣周報、康健雜誌的專欄作家。她曾以第一人稱發表〈只想告訴你:我失智了 —— 一位輕度失智女士的信〉文章,生動描述失智患者的心情,被誤認是她自身的經歷,造成「失智權威醫師也罹患失智症」的新聞,轟動一時。(>>推薦閱讀:只想告訴你:我失智了 —— 一位輕度失智女士的信〉)五十六歲那一年,跟平常一樣在早晨淋浴時,劉秀枝摸到右胸有一個硬塊,不痛、硬硬的、之前沒徵兆,「那就是乳癌了。」她心想。開刀前採購用品,笑稱如木蘭代父從軍摸到硬塊的那個早晨,她撥了內線電話給在台北榮總擔任一般外科醫師的蘇正熙主任,也是她的大學同班同學。在同學的安排下,當天立即進行超音波檢查,一看就立即判斷是癌症,乳房硬塊約兩公分,屬於第二期癌症,並著手安排兩天後進行切除手術。劉秀枝拒絕了,但並不是因為「怯戰」,而是因為她跟兩個姊姊,已經安排要帶高齡九十二歲的媽媽,到日本福岡自由行,身為么女的她負責推輪椅,如果開了刀,怎麼推輪椅啊!到日本遊玩前,她已經做足了心理準備。朋友們聞風紛紛打電話關切,分享身邊抗癌勝利的故事,雖然明知很多人因癌症過世,這些鼓舞的電話還是讓劉秀枝很溫暖。朋友交代哪裡有假髮可以買、要穿什麼胸罩、要穿什麼衣服。她笑稱,就像是木蘭代父從軍一樣,要做很多準備。只是木蘭是「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劉秀枝卻是為了未來抗癌的日子,買假髮、衣服與胸罩,「假髮還打折耶」,她笑了。有位消息靈通的病患家屬,送來的盆花上有祝福字條,她感動地變成淚人兒。恰巧被聽到消息趕來鼓勵的同事瞧見,看到平常堅強的劉醫師,竟然對花垂淚,大概以為劉秀枝很傷心,立刻緊緊抱著她安慰一番,她索性就放聲一哭了。從懷疑罹患乳癌到檢查過程,劉秀枝不曾因為生病掉過一滴眼淚。「我跟你講,癌症是任何人都可能得到,醫師一樣會得。我常常告訴癌症病人,你就是抽籤抽到了,每個人都有機會,我抽到的是好籤啊!不像開腦,很麻煩;開肚子會有排氣問題啊;乳房割掉就沒事了。」她不哭、不惱、沒有不平,倒是許多親朋好友,尤其是共事多年的護士、助理一聽到劉秀枝罹癌,眼眶立刻紅了,她也跟著流淚。瀟灑慣了的她說,真心關懷的電波是超光速的,常常是別人一關心,她就熱淚盈眶。面對自己時,她倒是挺豁達。從日本回台當天晚上住院,第二天開刀。開刀前一天晚上,護理師問她需要安眠藥嗎?她笑說不用。二姊當晚在病房陪著劉秀枝,兩人一覺到天亮,直到鬧鐘響了才醒來,趕快準備要去開刀。她說,「幸好我帶了鬧鐘。」選化療醫師,相信年輕新秀的專業身為醫師,一定做足了醫療上的準備吧?劉秀枝卻是教科書不翻、網路也不查。「醫療全交給醫師。」蘇正熙問劉秀枝是要全切還是局部切除,劉秀枝傻問,什麼叫做全拿,什麼叫拿一半?原來,局部切除可以保留乳房外觀,但是後續可能需要進行放射線治療,全切就不用放射線治療。劉秀枝說,「那多麻煩,不要做放射線治療,全部拿掉!」劉秀枝全然相信專業,蘇正熙也尊重病患決定,開刀時,拿掉右側乳房、淋巴切除,幸好淋巴沒有轉移跡象。蘇正熙補充,現今可以在開刀之前就透過核子醫學檢查或術中染色,確認是否淋巴轉移,不像過去要拿掉很多淋巴結。另外,因為胸肌也要切除一部分,術後可能右胸肌肉會歪斜,以後衣服沒法穿正,有時表面皮膚會感覺麻麻的。朋友提醒劉秀枝術後要做「手指爬牆」的復健運動,劉秀枝是很勤奮的病人,認真確實執行,肌肉狀況恢復得很好。手術之後,接著進入讓病患聞之變色的化學治療階段,劉秀枝「相中」台北榮總一名新秀醫師。罕為人知的是,劉秀枝本身就有腦部腫瘤化學治療的專業。她說,「隔器官如隔山」,癌症的化療日新月異,預後也因癌細胞的生化免疫行為而大不同,在這方面她自覺已落伍了。她全然相信這名年輕醫師的決定。不因專業雷同而相輕,是劉秀枝對醫療專業的最高致敬。劉秀枝的切片顯示,她罹患的是HER2陽性的乳癌,是一種比較惡性,預後較差的型別,還好有適用的化療藥物,「它們就要在你身上打起來了,只要你身體夠強,就能撐過去。」她連藥物副作用都沒問,因為副作用不一定會發生,看了只是讓自己心裡擔憂,發生了再處理就好。化學治療的副作用來勢洶洶,她全身毛髮都掉光了,連眉毛都沒有了,同事買了眉筆送給劉秀枝,「有眉毛我們比較習慣」。平常她戴著假髮或是頭巾,大過年返鄉,她在家自在的頂著光頭,已罹患失智的媽媽猛盯著她看,她淘氣地說,台北現在流行剃光頭!媽媽竟也相信了。劉秀枝不想讓年邁的媽媽擔心,知道也是多煩惱吧。小紅莓化療最主要的副作用「嘔吐」,也發生在劉秀枝身上,噁心嘔吐是家常便飯,獨身的她在家裡吐得昏天暗地時,剛好朋友打電話來問候,問她好不好,「還好啊,我在馬桶上吐下瀉。」朋友趕緊將電話掛了,「以後就用e-mail問就好了。」一般人可能會羨慕醫師擁有眾多醫療資源,必然享受「高規格」待遇,劉秀枝卻不要特殊待遇,正因為她太熟知專業。化療時,她不住單人病房,跟大家一樣自己去領藥,把藥物交給化療門診護理師,跟大家一起到化療門診接受化療,因為她知道那裡的護理師是最熟知化學治療的過程與變化,若真的發生什麼狀況,大家都看得到,一個人關在病房,反而落單了。因此,她就跟一般病患一樣排排躺在躺椅上。她笑說,接受化療時,跟隔壁躺椅的年輕女病患聊天,對方知道她是醫師,知道醫師也會生病,也在門診接受治療,心理瞬間平衡了不少。享受當下,做好隨時可以離開的準備抗癌成功三年後,劉秀枝感覺另一側健康的乳房時而脹痛、時而抽痛,在一點鐘位置摸到小於一公分的硬塊,她自行判斷,排除其他可能後,「復發」二字悄悄爬上心頭。想起化療過程的痛苦,劉秀枝一度逃避想著,「乾脆讓它自生自滅。」念頭一轉,如果腫瘤到處轉移,癌細胞吃到脊椎可是會很痛的;萬一轉移到腦部,如果不是偏癱,未來也無法正常寫作與思考,她決定找醫師看一看。癌症復發對病患來說,不僅重新面臨死亡威脅,有些人更回憶起治療的焦慮感。劉秀枝坐在自家面對淡水觀音山的窗前,窗前有一座放置已久的休閒椅,本來準備用來優閒看書的,可以邊看書邊眺望觀音山雲彩,這一次,她真正好好的坐下來。「誰知道,還能活多久?」「餘生都在抗癌中度過嗎?」回診那天,醫師顯得神情凝重,安排了超音波檢查。冰冷的探頭在乳房上掃來掃去,都找不到腫瘤。醫師判斷,這兩個小硬塊應該是脂肪。又疑又懼的劉秀枝猛然一想,最近確實胖了些。雖然解除了警報,但不代表以後不會復發,也不能保證不會得其他癌症或疾病。此次經歷讓劉秀枝更加體認,除了感恩,更應活在當下,享受人生,做好隨時可離開的準備。許多癌友被疾病綁架,即使已經抗癌成功,對於可能的復發,整日憂心掛念。也有人索性放開生命,揮霍度日。劉秀枝說,我沒有等待癌症帶給我自由,她淡然卻堅定的說,「面對疾病,兵來將擋,而我就是那將軍。」退休後,離開了臨床,卻從來沒有遠離醫學,她目前擔任榮總的特約醫師,陽明大學的教授。每天早上六點起床,瀏覽醫學期刊,吸收新知。至今仍持續參加台北榮總的病例討論會,貢獻所學。而書櫃裡,有一百本尚未閱讀的新書,等待著她。學會了中文打字,經營部落格。從規劃退休,乳癌來訪,開刀化療,病痛從未絆倒她,劉秀枝一樣活力充沛的說,想想就很覺得感恩。治療日新月異,活著就有希望常有病友來詢問劉秀枝的意見,劉秀枝說,得了癌症不等於絕症,要看哪種癌症,還有癌症的期別。尤其癌症的治療日新月異,有些有健保給付,有些有臨床試驗名額,可以盡量爭取資源。癌症就是一種疾病,來了就接受,如果一直沉浸在悲哀或是憤怒中,一點用處都沒有。「為何是我?為何不是你!」劉秀枝說,還有更壞的籤,你沒有抽到呢!「一定要活!活著就有機會。」你以為今天沒希望,也許一轉眼就有新治療、新的藥物問世,不治療會後悔莫及。如果問了一個醫師,覺得沒有希望,一定要再問第二個、第三個,一旦選擇了就要相信醫師,相信自己,相互配合。劉秀枝說,人生一定會遇到困難,有困難就處理,一次的挫折沒有被打倒,你就會變得更強壯,那是很好的事情,即使很絕望也不要放棄,你不知道一轉頭就會有好東西在等你。「小時候,我挨罵了想不開,回頭一想,街邊轉角的碗糕與豆花很好吃耶,那不要死好了。」你覺得癌症好像治療不成功,也許明天新藥就出來了,或許再撐個一個月就有新的治療,總之不要放棄。因為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不同,經濟條件也不一樣,她建議癌友,如果體力可以,可以持續上班,或許調整到壓力小的部門,或許跟同事求援。劉秀枝說,不要羞於求助,身邊有什麼資源就用什麼資源,有什麼人力就動用什麼人力。獨立慣了的她也分享,「我最需要人照顧的時候,我二姊也是每二、三天就來照顧一次。」想吃什麼就吃,味覺沒了還有嗅覺、視覺劉秀枝坦言,自己並不是養生的模範生,完全不能當別人的楷模,平常也不太按照規矩進行健康檢查,大概是遺傳基因好,所以身體強健,平日也難得感冒、肚疼,第一次生病就是乳癌。她認為「身體的保養方式是去操勞它,如果生病就去治療,別拖。」化療期間出現嘔吐、食欲不振、味覺改變,可能讓很多病患急遽消瘦。劉秀枝因為劇烈的嘔吐,從五十二公斤瘦到四十四公斤,正常人的白蛋白為三‧五到五‧五,她降到一點多,而原本該有五千到一萬的白血球降到只剩六百多,血紅素只及正常人的一半。治療期間正值冬天,她仍堅持到台北醫學大學講授一堂課,回程的計程車上,她忍不住問計程車司機怎麼不開暖氣,計程車司機喊冤,才知道原來是她在發冷,回到家後趕緊就醫,已經發起高燒。因為白血球實在太低,感染引發敗血症,緊急住院打抗生素治療。劉秀枝說。補充足夠營養,才能維持體力、對抗疾病,可是化學治療讓味覺變了,滷蛋吃起來不像滷蛋、綠茶像泥水。她再度發揮阿Q精神,味覺不好,可是嗅覺還在,視覺還在啊!雖然味道吃起來不對,可是聞起來是香的,眼睛看到的依然美味。平時飲食就很簡單的劉秀枝吃得清淡,生病了,為了讓自己多吃,劉秀枝反而放開懷吃。有一日想吃夜市裡油膩膩、重口味的炒麵,託人去買回來。如果想吃蛋糕,也會買來解饞。平時的飲食,劉秀枝很推薦「地中海飲食」,不僅好吃,也很健康。不論對抗癌症、預防失智,都是很好的飲食方式。不用奔跑跳躍,高爾夫年輕打到老劉秀枝走起路來,步履又快又靈巧,常讓人忘了她的年齡。談到運動,她認為:「不要過度愛惜身體。」她指的是不要嬌生慣養的意思。她說自己不是有運動細胞的人,但是從四十多歲就開始打高爾夫,可以走很多路,運動也很溫和,這樣的習慣持續至今。她笑說,高爾夫的唯一壞處是很貴,以前曾有位台北榮總院長不太喜歡醫師打高爾夫。榮總是個大家庭,大部分的醫師都住宿舍,所以聽說有些醫師只得趁著晚上,先把球具放到後車廂,出門打球時才不會被院長發現。劉秀枝曾發表文章指出,高爾夫的各種動作如上桿、下桿、揮桿、收桿、推桿入洞和走路,正適合沒有運動細胞的人,而且不用奔跑、跳躍,可以從青年一直打到老年。高爾夫不以速度取勝,也不用像許多球類運動要與隊員密切互動,又優待女性和銀髮族,簡直就是為她量身設計的運動。她謙稱,自己一直打得不好,而且常是球賽「BB獎」(最後第二名)的得主。卻因為打球可以磨練觀察力與策劃力,考驗專注力,還可以看球友的修養現形,有人球打得不好,氣得丟球桿,竟高掛到樹上。打球也讓劉秀枝更謙虛,知道運氣難料。有時明明打了壞球,結果彈跳到果嶺,有時明明是好球卻被風吹歪,令人扼腕。「今天打得好,明天卻很差,如此變化多端,不可預料,也是高爾夫球迷人之處。」此選讀摘自《我是醫師 我得癌症》作者 聯合報出版 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購書網址:https://bit.ly/2YNNdW2(本文經網頁編輯編修)
-
2020-07-11 新聞.長期照護
流浪父母的痛 「換個空間繼續孤獨」
長輩被當人球 孩子反目成仇多子多孫不見得多福氣,當父母年邁需要照顧,不少子女會選擇輪流接父母一起住,近幾年卻頻頻出現「流浪父母」現象。有些長輩被子女當人球踢來踢去,不僅心裡難受,孩子手足間也生嫌隙,形成惡性循環。新竹一對老夫妻原與長子同住,後來老婦人中風,長媳照顧久了心生不滿,要求召開家族會議討論責任分攤,決定三個兒子每月輪流照顧父母。三個兒子分住新竹、板橋、台北,老夫妻開始每個月搭車到三處輪流住。除要適應雙北市的車水馬龍,兩老只會講客家話,外出難與人溝通,漸漸不再外出。後來老婦過世,老翁也失智,不僅不記得老伴走了,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被送到不熟悉的地方。失智翁:好像坐牢 不停換監獄「我好像在坐牢,不停地換監獄。」老翁失智期間,曾向居家照顧服務員這麼說。即便子女知道老翁因輪住狀況變糟,卻沒人願意打破平衡,最後老翁中風被送去養護中心,直到過世。台南的張姓阿嬤有二子一女,兩個兒子都做生意,長女已嫁到嘉義。阿嬤行動不便,一開始住長子家,但長子生意忙,家人照顧也有「不公平」怨言;長女見狀接媽媽到嘉義照顧,但母親不小心跌倒骨折,長子氣姊姊粗心,又把媽媽接回台南。長子與弟弟協議,媽媽要在雙方家輪流各住一個月,開銷也均攤,卻成兄弟交惡的開始;只要晚一兩天接回媽媽,另一方就有怨言,開銷分攤也屢有爭端,才幾個月,兄弟幾已形同陌路。最後兄弟倆合租一戶小公寓,讓媽媽和外籍看護相依為命,並要求姊姊分擔支出;三年後張阿嬤過世,才結束這段不堪。「沒女婿在養岳母」刺傷阿嬤台中八十歲曾阿嬤的老伴前年先走一步,她因糖尿病、行動不便要人照料飲食起居,只好輪流在兩個兒子和女兒家「流浪」。有天阿嬤為了食物口味和女婿起小爭執,女婿不滿地說「沒有女婿在養岳母的啦」,這句話重重地傷了阿嬤的心,要女兒立刻把她送回老家,女兒、女婿因此大吵一架,雙方從此冷戰。「長輩一旦需要被照顧,就可能是流浪的開始。」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新北服務處長陳奐宇表示,許多長者開始輪住,都發生在需要被照顧之後,「一樣都是子女,為什麼只有我們在照顧?」的怨言,往往就是父母輪流住的惡性循環起點。子女家不是我家 總有作客感民間團體觀察,長輩若到不同縣市輪住,通常只有往下一家移動時才會再出門。陳奐宇說,長者輪住子女家時,不僅子女須空出房間給父母住,長者也要適應不同的家具擺設、子女生活作息,一切都充斥著陌生感,甚至出現「這是別人家,這不是我家」的作客心態。「我好笨,連開門都不會。」陳奐宇發現,尤其從鄉下到都市輪住的長者更明顯,一名老翁滿臉無奈,不習慣都市的快步調,且許多大樓都有門禁管制,他不會用感應磁扣、不知道怎麼按電梯、開門,讓他自認跟不上時代,漸漸就不愛出門,長時間待在家裡,退化更快。另一種狀況是子女會事先買好菜,免去父母往返採買的辛勞,卻間接減少長輩外出機會,加上沒鄰居可以串門子,老是宅在家,而子女白天上班、孫子上課,白天根本沒人在家,「他們只是換一個空間,繼續孤獨。」
-
2020-03-03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女兒大邱返台打疫苗遭拒、母控「醫療人球」衛生局:醫院沒錯
台南市一名鄭姓女子最近帶著孩子從韓國大邱返台,依規定需自主健康管理,因為孩子要打疫苗,她從上月28日起陸續帶孩子前往三家醫院要求注射,都被拒絕,憤而向媒體投訴,指孩子變成「醫療人球」,但衛生局表示,孩子也在自主健康管理14天期間,本來就不應該注射疫苗,醫院的處置沒有錯。衛生局表示,鄭女在自主健康管理期間,依規定是可以戴著口罩出門,但應減少外出,所以這個部分不會開罰,但鄭女如果再繼續四處投訴醫療人球部分,與事實不符,將依照違反社會秩序維護法移送法辦。至於鄭女的孩子有疫苗注射的需求,衛生局會在14天過後,安排她到就近的衛生所注射。目前韓國大邱因為新天地教會信徒,成為韓國新冠肺炎的「重災區」,病例相當多,由於鄭女從大邱返台,衛生局表示將密切注意鄭女的健康狀況。據了解,鄭女的丈夫在大邱工作,因為1歲女兒延遲注射德國麻疹與水痘疫苗,她上月25日返台後就急著注射,而且趕著要再回去大邱,而她入境時,韓國疫情尚未升溫,目前入境都要居家檢疫14天,不能外出趴趴走,但她入境時只要自主健康管理14天,有需要仍可外出。她自28日起,戴著口罩陸續帶著孩子前往台南市安南醫院、奇美及成大醫院,要求幫孩子注射,但醫院都拒絕,認為注射疫苗孩子可能會發燒,到時候很難與新冠肺炎的疫情區隔,建議她等到14天,也就是3月11日以後再注射,但她覺得孩子變成人球,被醫院踢來踢去。安南醫院今天表示,依衛福部的規定,目前從陸港澳、韓國及義大利返國者,14天之內不能夠趴趴走,也不能自行前往醫院,如果有就醫需求,必須撥打1922防疫專線,由防疫人員安排就醫,而針對自主健康管理對象需要注射疫苗,因為疫苗有發燒等副作用,也不建議在14天內注射。
-
2020-01-30 武漢肺炎.回首SARS
回首SARS/發燒是這場戰役決勝點!張鴻仁引進第一台體溫監測系統
【編按】中國武漢肺炎疫情持續擴大,世界各國都紛傳確診病例。2003年SARS帶給台灣劇痛,但台灣也在防疫面有了經驗與進步。元氣網摘錄2009年財團法人歐巴尼紀念基金會出版的《回首SARS》、《走過SARS》二書部份摘文,讓大家借鏡,避免讓過去SARS的慘痛經驗再次上演。前健保局總經理張鴻仁說,SARS發病初期跟感冒很像,防疫體系要從上萬個感冒病患中,撈出幾個SARS病人,談何容易。等到確定SARS病患發燒後才有傳染力,台灣終於扭轉劣勢!SARS期間,不斷傳出醫院淪陷。 許多病患到收治SARS病患的醫院看病,卻被傳染SARS。民眾視上醫院為畏途,平日掛不到號的醫院變得門可羅雀。其他醫院因此更不想要收治SARS病患,以免惹煞上身。為了拒絕SARS病患,部分醫院開始「藏病床」,以沒病床為由,拒收SARS病患。時任健保局總經理的張鴻仁曾擔任過衛生署防疫處處長,他回想,SARS排山倒海而來,「整個防疫體系已經overwhelmed(超載) ,發生的危機已經超過防疫層級能承受的。防疫體系已經癱了!整個癱瘓了!」當時,人人都怕SARS,許多醫生甚至抱著視死如歸的心情在看病,而醫院更擔心如果有SARS病患入住,其他的病患就不敢上門看病。因此利用其他傳染病患,塞進隔離病房,謊稱隔離病床己滿。5月中旬,醫院拒收發燒病人,甚至有病人成為人球,被救護車載著求救,救護車一間一間跑,一間一間被反覆拒絕,SARS病患與救護車孤立無援,成為嚴重問題。加入防疫陣線 幫忙找病床張鴻仁說,戰後出生的防疫人員,只有與公共衛生體系合作的經驗,例如登革熱疫情就噴藥消毒、遇小兒麻痺就打疫苗;防疫體系從來沒有動員過醫療體系。因此健保局加入防疫陣線時,第一個工作就是幫忙找病床。張鴻仁指出,找病床不能用官兵抓強盜的方式,必須知道大家在怕什麼,如果醫院刻意要騙,健保局根本也無法在第一時間發現。他認為,癥結在於醫院擔心沒有病人就沒有收入。還好當時已施行總額制度,健保局與醫院約定好,總額一樣會支援醫院的收入,不用怕沒有人來看病。如此絕大多數的醫院願意配合收治SARS病患。利用網路 讓病床資訊透明化健保局以五天的時間,就開發出一套網路資訊系統,病床以網路登錄,將隔離病床的資訊透明化。而原本住在隔離病床的疑似病患,只要被排除後,必須在24小時內,移出隔離病床。如何從醫院拿到病患的病歷,交由專業醫師審查,也有一番故事。健保局各分局裡,由具有護理背景的員工,成立義勇軍,每天穿著防護衣到各大醫院取病歷和X光,再以數位相機翻拍,才能將病歷交給專業醫師審查。病床利用情形透明加上快速審查,不到一周,隔離病床從一床難求,變成佔床率只有三成,再也沒發生SARS病患找不到床的情況。一開始會「沒病床」是因醫院抗拒。但是隨著疫情四處延燒,發燒病患與SARS病患難辨,發燒病患擠爆醫院,真的出現病床不足,松山醫院因此成立,成為SARS專責醫院。對抗SARS的這一場戰役,一開始,連敵人是什麼樣子都還來不及弄清楚。張鴻仁說,SARS發病初期跟感冒很像,防疫體系要從上萬個感冒病患中,撈出幾個SARS病人,談何容易。等到確定SARS病患發燒後才有傳染力,台灣終於扭轉劣勢!張鴻仁說,「發燒」就是這場戰役的決勝點。為了即時篩檢發燒病患,張鴻仁引進了第一台體溫監測系統。他向台灣電力公司借來一把,原本拿來監測高壓電是否過熱的手提式紅外線溫度偵測器,外接一台電視機。陽春體溫監測儀 中正機場把關這台陽春的體溫監測器就放在中正機場,如果經過的旅客,在監測儀上顯示為紅色,就代表體溫過高。如果再加上有接觸史,就必須居家隔離,即時掌握疑似SARS的病患,就可以避免疫情不斷擴大。後來傳出醫護人員缺N95口罩、防護衣的消息後,國內外民眾、僑胞、友邦愛心捐贈,蜂擁而至的物資,五花八門的口罩和防護衣,需要統一處理。健保局也變身總務處,幫忙收口罩、送口罩。不僅台灣人關心SARS疫情,駐台各地使館也急於探查台灣疫情,如果情況失控,隨時可能需要撤僑。若是一旦撤僑,對於台灣的國際形象,更是嚴重打擊。張鴻仁每天早上取得最新疫報,在二小時內彙整成英文簡報,送到外交部,以便下午向駐台使節報告。張鴻仁是美國哈佛碩士,也具有公共衛生的背景,流暢的英文加上專業知識,當場回答所有疑問,安定了駐台使節的心。錄製電視節目 與民眾對話SARS期間消息紛亂,抗煞總指揮官李明亮、專家委員會召集人陳建仁、張鴻仁等人直接跳上第一線,每日錄製「防疫最前線」電視節目,提供最新的資料與數據,直接與民眾對話。SARS期間有沒有值得檢討改進之處? 目前已轉任一家生技顧問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的張鴻仁大笑,「當時做的錯事數不清吧!」他說,那樣大的災難,確實不是當年的防疫體系可承受。但是也因為經過SARS,國內的防疫體系脫胎換骨,已經不是昔日吳下阿蒙,現在就算與世界先進的歐美國家相比,台灣的防疫體系也毫不遜色。(本文摘錄自財團法人歐巴尼紀念基金會2009年出版《回首S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