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16 醫聲.院長講堂
搜尋
下咽癌
共找到
40
筆 文章
-
-
2021-01-02 科別.耳鼻喉
男罹下咽腫瘤不治療 腫瘤塞滿咽喉無法進食呼吸險致命
50多歲黃姓男子因下咽腫瘤遲遲不治療,腫瘤擠滿喉部到無法呼吸被送急診。台中慈濟醫院耳鼻喉部頭頸外科主任周一帆,在病況穩定後與病人討論治療方式,決定先採用「引導式化療」處理,3個月後黃男咽喉腫瘤竟全數消失,連醫師都覺得不可思議。黃男確診罹患下咽癌腫瘤後,因猶豫治療可能發生的後遺症,遲遲不願意就醫。腫瘤逐漸長大塞滿喉部,黃已無法順利進食、呼吸,幾乎瀕臨死亡,因呼吸極度不順,被送台中慈濟醫院急診,當時特大腫瘤讓急診醫師幾乎無法插管導通呼吸,還好醫療團隊沒有放棄,緊急從鬼門關前搶回一命。急診通報會診,耳鼻喉部醫師周一帆發現病人腫瘤侵犯甲狀軟骨與及脊椎周邊組織,病情已發展到第4期末,治療相當困難。周一帆與癌症治療團隊仔細研究,並與黃男說明討論,以「引導式化療」作為治療第一步,希望透過化療縮小腫瘤,讓後續治療更順利。黃配合完成腸造口、氣切口與化療人工血管建置,進行為期3個月的引導式化療,沒想到引導式化療效果出奇,病人的咽喉腫瘤經過3個月引導式化療後幾乎消失,透過內視鏡也看不到任何腫瘤的蹤跡。完成治療後,黃男為長期治療腫瘤設置的腸造口、氣切口與化療用人工血管都已移除,身體恢復得不錯。黃男說,能吃、能喝、能動,還能騎自行車休閒,更可以持續騎10公里以上,感謝醫療團隊細心評估與照顧。周一帆呼籲,有抽菸、喝酒、吃檳榔習慣的人,如果發現喉部有異物感或不適,必須儘速就醫檢查,千萬不要輕忽自己的健康。
-
2020-12-30 醫聲.癌症防治
頭頸癌/頭頸癌患者重返社會 盼政府拉一把
「喉癌、下咽癌患者存活率很高,我們不應該成為社會的累贅,希望政府可以多幫忙我們。」中華民國無喉者復聲協會副祕書長張其忠廿三年前罹患下咽癌,術後成了「無喉人」,在親友支持下,學習食道語重回職場,幫自己及病友一把。張其忠當年是貿易公司能言善道的業務經理,正值中壯年又兼負家中經濟,一場手術後讓他從天堂掉到地獄,把自己關在房裡兩個月,「我變成不會講話的人,直到有一天好友硬拉我出來,告訴我『你慢慢學、你慢慢說,我們會靜靜聽你說…』。」因為親友的鼓勵,張其忠下定決心學習食道語,花了一兩年重新學會說話,雖然當不了業務經理,他改當電腦維修人員、管理員,找回自信後,也開始認為自己是個有用的人。四年前他退休後投入協會當志工,十二月初,他跟著理事長、台北榮總耳鼻喉頭頸醫學部主任朱本元及協會人員,專程南下高雄榮總成立高雄專班,希望讓南部患者有機會學習食道語的機會。高雄榮總院長林曜祥同時也是頭頸癌專家,他說,「頭頸癌有十多種癌症,其中以喉癌及下咽癌預後最好,在日本有一半的患者學會食道語,成立專班的目的就是鼓勵患者進行語言復健,甚至在術前先進行輔導,減少恐懼有利早日回到職場。」林曜祥說,頭頸癌治療傳統上能手術的患者,加上電療及化療者約百分之四十五,五年存活率平均在六成上下,至於復發或轉移性的患者治療效果更差,雖然十多年前有標靶藥物治療,多了兩三個月的存活期,直到免疫藥物出現才有一點希望,但健保給付相對嚴格,等於病情控制不住才有機會用到,還是希望能早點使用效果會更好。在南部頭頸癌患者特別多,這群中壯年患者有時因經濟問題或信偏方而成為失聯病人,讓病情從早期變晚期,林曜祥呼籲患者要積極治療復健,也希望政府能多幫忙,因為他們都還有廿、卅年餘命可以繼續工作。
-
2020-12-17 科別.耳鼻喉
無喉患者/人生像被拆掉喇叭 「無喉人」辛酸
全台每年約一百多名晚期喉癌、下咽癌患者須切除整個喉嚨,成為所謂「無喉人」。多數人正值中壯年,是家中支柱,但因術後無法正常言語,呼吸、吞嚥及味覺也出現問題,甚至影響工作、遭鄰居歧視,許多人感嘆「無語問蒼天」。衛福部統計,國內喉癌及下咽癌患者約占頭頸癌患者人數的百分之十五,是全喉切除手術的主要族群;另外,食道癌及甲狀腺癌患者也會全喉切除,目前全台約二千多名無喉患者。這群「無喉人」術後無法發聲,有人感嘆人生像被拆掉喇叭的壞電視,若不靠手語或紙筆溝通,就得花錢買人工發聲器並重學發音說話;不過,人工聲調像鴨嗓或機器人,讓許多人不適應。「失語的無喉人是滿腹辛酸。」中華民國無喉者復聲協會理事長、台北榮總耳鼻喉部主任朱本元說,他有個患者開計程車,每次用發聲器問客人要去哪,許多乘客會馬上跳車不坐。也是無喉者的復聲協會前理事長黃東源有次到市府洽公,警衛問他搭電梯到幾樓,伸手掏發聲器卻被誤為掏槍,一度被制伏在地。另有患者術後因嗅覺失靈,吃下整盤發餿飯菜而不自知。朱本元指出,病友切除喉嚨後改由氣切口呼吸,因無法過濾空氣而造成痰多,因不自鼻腔呼吸而嗅覺變鈍,每次吃熱食、辣食會不停流鼻水,吞嚥困難。另外,怕氣切口進水,不能下水游泳,除了生理不適,無法與外界溝通是最大困擾。六十五歲的復聲協會副祕書長張其忠,廿年前是貿易公司業務經理,抽菸喝酒應酬是日常,後來聲音沙啞半年沒能痊癒,就醫查出下咽癌末期,切除喉嚨保命。他術後因無法言語,工作停擺,全家陷入愁雲慘霧。七十八歲食道語老師鄭麗珠,四十多歲時痰中帶血,確診甲狀腺癌切除喉嚨,術後最讓她難過的不是無法說話,而是被鄰居嘲笑「變啞巴」。醫師張庭碩說,利用氣動式人工發聲器的病友需口含塑膠管,再持發聲器按壓氣切口發音,常引來異樣眼光。患者因失去溝通能力而自我封閉,更別說重返職場。
-
2020-09-22 癌症.其他癌症
抽菸、喝酒 醫師:是下咽癌的危險因子
一名60歲男性有20多年菸癮,日前突然發現右側頸部有硬塊,持續數周沒有消退,吞嚥時有卡卡的感覺,驚覺不對勁,就醫後確診為第四期下咽癌,所幸腫瘤尚未擴散,經放射線治療合併化療2個月,腫瘤獲得控制,不僅避免動刀影響外觀,也保留完整發聲功能。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放射腫瘤科醫師吳偉榤表示,據統計,頭頸癌長年位居台灣癌症發生率第6位,男性更高達第4位,每年約有1100人罹患下咽癌,男性佔了9成以上。他說,下咽癌好發年齡為50至65歲,9成病人有抽菸習慣,喝酒也是重要的危險因子,常見症狀包括頸部腫塊、吞嚥疼痛、咽喉異物感、聲音沙啞等,由於下咽癌的早期症狀並不明顯,發現時往往已是晚期,故男性、老菸槍等高危險群不可不慎。吳偉榤說,早期下咽癌可單獨使用手術治療,或放射線治療,兩者治療效果相當,而中晚期下咽癌傳統上以手術切除合併術後放射線治療為主,缺點是喉部大範圍切除,恐影響聲帶發聲的功能。因此,中晚期下咽癌主要以器官保留方式治療,先接受前導性化療,待腫瘤縮小再進行後續放射線治療合併化療等療程,病患得以避免較侵入性的手術,且能保留發聲功能,維持生活品質。放射治療部分,患者接受最新的直線加速器「好神刀」進行放射治療,搭配弧形調控影像導航技術,以更短的治療時間、更集中的劑量分佈和更精準的影像對位進行放射治療,得以顯著降低副作用,提高腫瘤治療效果。他提醒,民眾早期戒除菸、酒、檳榔得以降低日後罹癌機率,若發現頸部不正常腫塊,經正規治療後,大多數患者腫瘤能夠獲得控制,並維持生活品質,惟部分病人仍有可能復發,須定期回診追蹤。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0-08-31 癌症.食道癌
食道黏膜沒接受器 醫師:當心出現症狀已食道癌中晚期
一名54歲男性從年輕就有抽菸和喝酒的習慣,未有任何不適症狀,日前到大里仁愛醫院做身體健康檢查,在無痛胃鏡的窄頻影像檢查中,發現一公分的食道病變;界線明確的棕色區域有不規則的微細血管型態,經予以切片檢查,病理報告顯示為早期食道癌。經轉診至醫學中心做內視鏡超音波評估內黏膜下層情形,再實行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切除,術後狀況良好。消化內科醫師黃冠智表示,因食道黏膜並沒有「感覺接受器」,因此當腫瘤尚未發生下黏膜侵犯時,幾乎都是沒有感覺,而當出現體重減輕、貧血、吞嚥困難或是出血而就醫發現時,已是中晚期。食道癌的男女比例為16比1,容易導致食道癌的高危險因子為抽菸、喝酒、吃檳榔;尤其是長時間食用下,任一項都會剌激局部黏膜產生病變,而3者共用時危險性更高達195倍之多。黃冠智説,目前最有效的檢査方式是胃鏡檢查,搭配光學模式與染色內視鏡,讓診斷效果最大化。食道癌依據腫瘤侵犯部位,大致分為4期,治療的方式以及存活率因期別而個有不同;該患者為第一期食道癌,僅能以定期胃鏡檢查或運氣好意外發現,此時腫瘤尚未侵犯到肌肉層,可以利用內視鏡黏膜下切除,把病變處完全刮除,5年以上存活率達70到80%。他提醒,有食道癌家族病史、菸酒檳榔習慣超過10年,或是曾經罹患下咽癌、口腔癌的頭頸癌患者,終其一生有20到30%會發生食道癌,建議每年都要定期接受胃鏡檢查。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0-08-05 新聞.生命智慧
好想回家看媽媽,但恐怕再也回不了家了…醫護「不擇手段」為癌末患圓夢
五十歲的阿民(化名)因為下咽癌末期而來到心蓮病房,轉進心蓮時,他已無法說話、無法進食,病情相當不穩定。來到病房一周後,護理師看他神情落寞,設法跟他筆談,他才告訴護理師,家裡還有位八十歲的媽媽,他很想回家看看媽媽,卻沒有辦法。當時年關將近,好幾位病人都被親友接回家了,讓阿民感歎著,這麼多年來,他都不曾回家過年,好想回家看媽媽,但恐怕再也回不了家了。隔天,護理師洪一文在晨會時分享阿民的心聲,王英偉一聽,「那我們就想辦法完成他的心願,帶他回玉里老家一趟吧!」然而,送重症病人回家,談何容易,病人的身體狀況隨時在變化,團隊得做好萬全準備才能成行。而阿民的病情極不穩定,團隊卯足了力,得讓他趨於穩定才能帶他返家。在此同時,另一位三十多歲卻罹患胰臟癌末期的小志(化名),家住臺東,已在心蓮病房住了四個多月,同樣想念家中年邁父母。他長年在外工作以孝養雙親,直到生病後才不得不停下工作來治病。當時小志的父親剛從臺東某醫院出院,讓他更為掛念而想返家探望父母。但是小志的姊姊擔憂他若回到家中,無法照護他頻繁的出血狀況,幾經考量,決定把小志轉至臺東市區的醫院,以就近照護。於是,趁著阿民病情稍趨穩定,且正逢大年正月初一,一大清早,病房主任王英偉和兩位護理師,三位專業者一起帶著這阿民與小志「回家過年」,一圓他們想家、見父母的心願。就在兩位護理師分別為阿民、小志更衣的同時,王英偉趕緊將病人要返家的家當、沿途備用的氧氣、醫材等物品,從心蓮病房運送到康復巴士上。院長林欣榮聽聞此事,也趕來協助,更帶來證嚴法師的福慧紅包送給兩位病人及其家屬,讓啟程充滿年節溫馨的祝福。為病人準備禮物其實,同行的洪一文、林惠珠兩位護理師原本已排過年休假,但一聽到照顧的病人終於可以返家,立刻歡歡喜喜的利用休假,前來護送她們疼愛的病人。王英偉稱許:「這兩位年輕護理師滿有心的,她們還自掏腰包幫病人準備禮物。因為對病人來說,要回家過年,卻什麼都沒有……兩位護理師想到了,幫病人買好返家的伴手禮,她們自動自發做這些事,讓我滿感動的。」王英偉則是此行的「隨同醫師」兼「駕駛」,他一路從花蓮慈濟醫院開車到玉里,兩小時的車程後終於把阿民送進家門;短暫寒暄後,再開兩個小時車程,將小志送回臺東老家,讓小志看看思念已久的父母,淚眼相聚裡,有不捨也有再相見的歡喜。王英偉讓小志與家人小聚,直到下午兩點多,再協助護送小志至臺東聖母醫院的安寧病房。從臺東回程時,下午四點抵達玉里阿民家中,這天,阿民已出嫁的三位姊妹們全都特地返家,珍惜這難得的相聚。阿民雖然無法言語,但看到媽媽與姊妹,露出難得的笑容。再度坐上康復巴士返回醫院時,阿民心裡像是放下什麼似的,格外放鬆,頻頻點頭,感謝一路陪伴的王英偉、護理師及志工。問王英偉,像他這樣自己開著康復巴士護送病人回家的醫師,應該很少吧。「不少啊,以前我們家醫科的醫師都會開啊。或許有人覺得好像開個車載送病人很怎麼樣,但其實,我們本來就每天開車,也會載家人、朋友,那麼載病人回家,又有什麼特別的呢?」對他而言,真正重要的是,大家同心協力一起為病人完成心願,「沒有一個醫院會像家,但『回家』對很多病人來說是重要的情感依歸。」如果回家看一眼,能讓病人感到安心、放心,那麼再辛苦,也要努力達成!熟悉王英偉的資深同仁不約而同地說,王主任就是這樣,默默做事、不勞煩他人。他從多年前開始做義診及居家照顧時,就時常「醫師兼司機」,那些手排檔的九人座、康復巴士、救護車,全都難不倒他。只要團隊提出病人的心願,像是「主任,他想回家。」王英偉總是毫不猶豫地回應:「好啊,他家在哪裡?我們這個周六、周日看看怎麼準備,找一天載他回家。」團隊成員形容他,從來沒有遲疑,也不會考慮有哪些不方便,只會想著要怎麼解決問題來達成病人願望。曾經有位罹患骨癌的高中男孩,因為癌細胞轉移擴散,來到心蓮病房。那時正值盛夏,男孩有個心願,想要在病房裡看到很多很多的大西瓜,但是他所住的四人健保病房根本不可能有空間放置那麼多西瓜。後來王英偉帶著團隊設法清出一個空間,讓男孩家人帶了二十幾顆大西瓜來擺放,男孩看著滿屋子大西瓜非常開心,飽足了他的視野,也為夏日帶來清涼。這位可愛男孩,則在家人協助下,每天抱著一顆大西瓜歡歡喜喜地分享給醫護及志工們。二〇二〇年暮春,一位癌末父親,因為從來沒有帶過孩子去露營而心懷感傷。為了幫病人圓夢,心蓮病房的醫護陪同他的妻子,做足準備,一起張羅了一場露天野營,地點就在心蓮病房的空中花園。他們把病床推到花園,為病床撐起庭園傘帳後,大夥隨即搭起兩座帳篷、一座炊事帳、擺設露營桌椅等,還準備了星空玻璃瓶,看著兩個年幼孩子歡欣鼓舞,病人開心地比「耶!」許多家人也來此陪伴,一起煮食、共度美麗的野營之夜。在王英偉「不擇手段」的信念下,心蓮團隊經常啟動這樣的圓夢行動,為了保護病人隱私,這些行動鮮少曝光媒體,「我們每天就是不斷地『想辦法、想辦法,想辦法』,想辦法達成病人的心願。」昔日護理長張智容說。(本文摘錄自心靈工坊出版《從樂活到善終:王英偉醫師的全人健康照護》)
-
2020-04-07 癌症.食道癌
食道癌最愛這3樣東西! 除了戒掉 日常還要做這些事預防
56歲李姓茶農為了務農提神,40年來香菸、檳榔、酒精不離身,導致胃潰瘍、吐血及腹痛接連而來,兩年前經胃鏡細心檢查發現罹患早期下咽癌,雖透過化療和放療後痊癒,日前追蹤又發現早期食道癌上身,所幸發現得早,醫療團隊採取「內視鏡黏膜下切除術」(ESD)治療後沒有復發跡象。食道癌為國人十大死因第9位,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肝膽胃腸科主治醫師曾晟恩表示,常見的食道癌細胞型態可分為鱗狀上皮細胞癌和食道腺癌,前者發生於食道內面表層細胞,為台灣人好發的食道癌類型,通常為吸菸、喝酒、嚼檳榔等引起,因此罹癌風險比一般人高123倍;後者是分泌黏液的腺體細胞病變而致,多與肥胖、胃食道逆流等有關。然而,早期食道癌幾乎沒有症狀,但當出現吞嚥困難、聲音沙啞、咳嗽、體重減輕、食物逆流、貧血、頸部異常腫塊等症狀時,代表病程已進入中晚期,且在消化道癌症中,食道癌存活率並不高,故若能早期偵測癌細胞並接受治療,預後效果比較好,但若於疾病晚期發現,通常會使用放療、化療和手術治療,但治療效果通常並不佳。由於食道癌早期不易發現,曾晟恩建議,有食道癌家族史、抽菸喝酒嚼檳榔習慣超過十年者,或是曾經罹患頭頸癌的民眾,每年應定期接受胃鏡檢查,非高危險族群者,可視個人情況,每2至3年接受胃鏡檢查即可。除了戒除香菸、酒、檳榔外,日常飲食多攝取深綠色蔬菜、少吃加工醃漬類食品、維持適當體重與口腔衛生,都能降低罹患食道癌的機率。延伸閱讀: 食物趁熱吃才好吃 但超過「這溫度」恐燙出癌! 戒掉「菸檳酒」還不夠! 防食道癌8飲食習慣也要做到
-
2019-12-30 癌症.頭頸癌
紅唇族少了 口腔癌新增個案卻增2倍
癮君子、紅唇族皆是罹患口腔癌的高危險族群,但近年我國抽菸及嚼檳榔人數逐年減少,口腔癌新發生個案卻逐年增加,廿年間每年新增從二千多人攀升至七千多人,罹癌人數則是增加兩倍。專家分析,罹患口腔癌人數增加不是有新的危險因子,而是未推動戒菸戒檳榔觀念時,有嚼檳榔、菸酒習慣的民眾,直到現在才發病。據衛福部國健署最新「成人吸菸行為調查」及「健康危害因子監測調查」顯示,自八十六年實施及九十八年修正菸害防制法以來,吸菸率由九十七年的百分之廿一降至去年的百分之十三,大幅減少四成;國人成人嚼檳榔率也逐年下降。但從癌症登記統計卻發現,我國口腔、口咽及下咽癌新增個案從八十五年的兩千兩百多人增至一○五年的七千八百人;其中,四十至六十四歲族群每年發生個案數也不斷上升,廿年內從一千四百廿八人增至五千六百十六人,占總新增個案七成。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暨萬芳醫院癌症中心教授賴基銘推測,目前新增個案數是當初政府未推動戒菸戒檳榔觀念時嚼檳榔、菸酒習慣的民眾,事隔多年現在才發病的患者。台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理事長婁培人也認同該推測,研判這波高峰期過後,未來發生人數會快速下降;他表示,民眾若想預防口腔癌,除了戒菸、戒酒、戒檳榔,建議可施打HPV疫苗,主因是口腔癌中的口咽癌形成與HPV病毒有關。政府也在規畫如何讓無篩檢習慣的高危險群主動走進診間,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強調,在專業醫師檢查下,口腔癌非常容易發現癌前病變,提醒卅歲以上有嚼檳榔或吸菸者,可多利用每二年一次免費口腔癌篩檢。
-
2019-12-29 癌症.頭頸癌
應酬養成的壞習慣 讓他罹患咽喉癌失去喉頭
64歲張先生原是貿易公司業務經理,因工作關係常需要應酬,漸漸養成抽菸喝酒的習慣。20年前因聲音沙啞了半年未痊癒才至醫院就醫,原以為是小毛病,卻被醫師診斷為下咽癌第四期,張先生永遠記得當他告知家人需進行全喉切除手術以保性命時,全家人傷心落淚的場景。剛動完手術的張先生,面對人生未來的態度非常消極,原本的工作也因無法說話而停擺,家庭從此陷入愁雲慘霧中。大約一年多後,因為朋友的鼓勵和復聲協會團體的支持,他慢慢的走出失去喉嚨的陰霾,也積極地開始進行言語復健,如今的張先生,已能以食道語順暢說話,恢復跟外界的溝通。張先生的故事並不少見,台灣每年有1800多位新增的咽喉癌患者,雖隨著醫療技術進步和器官保存觀念盛行,全喉切除手術案例逐年減少,但每年仍有近百位患者接受此手術。手術後病患立即失去喉頭發聲機能,想說話沒有聲音,身心遭受巨大的改變,家庭生計與社交生活也受到重大影響。無喉者復聲協會理事長、北榮耳鼻喉部主任朱本元表示,為了協助無喉者進行嗓音復健,中華民國無喉者復聲協會於民國75年由台北榮總耳鼻喉部前部主任張斌教授成立,藉由病友間的相互扶持,讓生活逐漸恢復正軌,重新走入社會。今年適逢台北榮總建院60周年,耳鼻喉頭頸醫學部新門診區也於院慶前夕正式啟用,無喉者復聲協會特別於新門診區舉辦的「樂活新聲-重新啟航」無喉者演講比賽,邀請60位無喉者分享抗癌的心路歷程和學習食道語的甘苦談,期能藉此機會讓社會大眾認識與了解無喉者,並給予他們支持與鼓勵。
共
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