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03 科別.新陳代謝
搜尋
三高
共找到
1457
筆 文章
-
-
2021-01-30 新聞.健康知識+
天冷騎機車怎麼穿才保暖? 手別插口袋!把握「3關鍵」不挨凍
氣溫又急速下降!今年寒流再三襲台,除了長者、三高及心血管疾病患者,務必做好防寒措施,以嚴防因低溫及溫差過大,促發心血管疾病之急性發作,而冬天可以說是機車通勤族最辛苦的季節,需忍受低溫加上車速帶來的冷風,千萬別輕忽低溫對身體健康的影響。 強風易造成體溫流失快 騎車必學保暖穿著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表示,強風會造成體溫流失過快,騎車時應放慢速度,穿著須保暖且具靈活度以免影響車輛操作的精準度,最外層可選擇具有防濕與防風功能等外套,注意四肢保暖,如穿戴手套及襪子等,及頭頸部保暖,像是穿戴圍巾和口罩等,務必做好禦寒防護措施,並切記放慢車速,以策安全。 急性中風發作 典型、非典型症狀一次看另外,低溫會造成血管收縮,使血壓上升,進而增加心臟病和中風急性發作的機會,如發現自己或親友突然發生胸悶、胸痛、手臂疼痛、呼吸困難、噁心、極度疲倦、頭暈或暈厥等症狀,很有可能就是心臟病急性發作,應該要立即就醫接受治療。值得一提的是,更年期女性可能出現氣喘、背痛等非典型症狀,一樣要注意;有冠狀動脈疾病病史者,在送醫前,可先使用醫師開立的舌下含片,做緊急救護。 中風初期症狀 FAST口訣把握黃金急救時間同時,牢記FAST(快、快、快)中風口訣「臉歪手垂大舌頭 記下時間快送醫」,用來辨識中風初期的重要症狀,把握黃金時間搶救急性中風:「F」就是FACE-臉歪:請患者微笑或是觀察患者面部表情,兩邊的臉是否對稱。「A」就是ARM-手垂:請患者將雙手抬高平舉,觀察其中一隻手是否會無力下垂。「S」就是SPEECH-大舌頭:請患者讀一句話、觀察是否清晰且完整。「T」就是TIME-記下時間、快打電話送醫:當上面三種症狀出現其中一種時,要明確記下發作時間,通知119緊急送醫,爭取治療的時間 延伸閱讀: ·氣溫暴跌!手腳冰冷泡湯取暖 「6種NG行為」做了會出事 ·天冷早晨、夜晚皮膚特別癢? 「5種洗澡習慣」做了恐陷惡性循環 
-
2021-01-26 慢病好日子.慢病預防
慢病主題館【三高】營養食畫RD.Chiu:微調一步驟 6大年菜健康吃
農曆春節即將到來,除了親朋好友相聚圍爐,享用年菜之外,寒冬的尾牙、春酒宴席也接「腫」而至。歡愉氣氛之下,豐盛宴席不可避免,難免也比平時多喝了一點酒、多抽了一些菸、多吃了一些高脂食物卻少了一些休息與運動。根據國民健康署估計,年節每一餐攝取的熱量可能超過2600大卡,已經大於一般體重60公斤的靜態工作者一整天的熱量!7 天的放縱不只脂肪、肥胖找上門,更增加心血管疾病發作的風險。三高指數一破表,若本附著在血管上的粥狀動脈斑塊掉落,造成血栓或血管破裂,除了中風之外更嚴重可能致命。年菜選擇上,營養師列出幾項容易忽略的NG心疼大賞,心血管疾病者請避免過量食用,安心過好年,祝您「牛」轉「心」力。 陷阱一:糖醋黃金鯧破解小撇步→糖醋改為清蒸,選擇鯖魚或鮭魚雖然魚肉屬於較低脂的肉類,對於心血管疾病者負擔也較小,卻忽略糖醋的烹調方式多半先將魚裹粉油炸,表皮又吸附滿滿的醬汁。其中的調味:糖醋,不只糖跟醋,還使用了番茄醬、醬油和太白粉製成的勾芡高鈉醬,含糖又含精製空熱量澱粉,不如換個清蒸魚作為年年有餘的象徵。使用清蒸的方式,並加入蔥、薑、蒜、洋蔥、紅白蘿蔔等一起調味。或可選擇烤鯖魚、鮭魚、秋刀魚,含有較豐富的omega-3脂肪酸,具有抗發炎的效果,可以降低發炎對於血管的傷害而保護心臟。 陷阱二:全金雞湯破解小撇步→全雞熬煮改為低脂雞腿丁以全雞熬煮的雞湯,油脂含量較高,熱量估計約含有2000大卡(約可吃六人份的全雞)。建議可以使用低脂肪雞腿丁部位,更可搭配藜麥、菇類、高麗菜一起燉煮,增加膳食纖維含量。 陷阱三:富貴XO米糕破解小撇步→澱粉類部分換為菇類入飯油飯用油量極高,且XO醬油的油脂也較高。100公克的米糕就約有400-500大卡,吃半碗就等於平時白飯的2碗熱量!建議可改選用菇類入飯炊煮,或是一次的量吃半碗就好!把熱量跟飽足感留給其他食物。 陷阱四:黑金烏魚子破解小撇步→烏魚子避免搭配酒類烏魚子的脂肪酸比例中,有較多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適量補充對於心血管還不錯。但須注意的是,加工後的烏魚子,鈉含量偏高(吃起來口感也偏鹹),根據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顯示,100公克的烏魚子,即含有1194毫克的鈉。平時我們切片食用的量約20公克,也差不多含有200毫克的鈉。市售一口型態的小包裝烏魚子,1包約5-10公克,其含鈉量就約有60-90毫克(一天建議攝取量小於2400毫克的鈉)。建議心血管疾病者,過年期間淺嚐1包即可,更別搭配酒一起吃。 陷阱五:調味堅果破解小撇步→選擇無調味堅果,一天攝取一茶匙堅果類是優質的油脂、礦物質、維生素來源,但畢竟成分仍以油脂為主,過量攝取仍會造成肥胖與負擔。特別是調味的堅果含有精製糖或過多的鹽,也常越吃越涮嘴,容易不小心就吃過量,建議選擇無調味堅果,過年當個開心果,而不是猛吃開心果。一天的堅果種子類食物為一茶匙,約是大拇指指節大小的量(如開心果約15顆(用有去殼的量去比)、腰果5顆、杏仁果5顆、核桃2顆)。 陷阱六:紅酒→適量紅酒,男性不超過兩杯,女性不超過一杯春節期間,酒局更加頻繁,許多人會特別選擇紅酒,因其中的多酚類、類黃酮等植化素具有抗氧化、抗發炎特性,與預防、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有關。然而紅酒仍含有酒精,過量攝取依然會增加血液中三酸甘油脂的濃度、增高血壓,甚至心跳加速,可能帶來心律不整的危險。短時間豪飲,會導致心臟負荷變大,甚至引起死亡!有心血管疾病的民眾更建議以茶代酒,若真的要喝紅酒也建議一天男性不超過2杯(約200mL);女性不超過1杯(100mL)。但每個人代謝酒精的程度不一,也請與您的醫師、營養師諮詢,個別調整。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最後營養師提醒大家,平時服藥控制血壓、血脂、血糖者,過年期間千萬不可自行減藥或停藥,而加重心臟負荷!若發覺有藥物不夠情形,也請記得在過年前準備足夠的藥量。心肌梗塞最常發生在吃飯時、吃飯後或情緒太過激動的時候發作,一旦出現胸悶、胸痛、手臂疼痛、呼吸困難、噁心、極度疲倦、頭暈等症狀,應立即送醫接受治療!【精彩回顧】過年血糖大爆走 糖友怎麼辦年貨.平台:元氣網粉絲團.來賓:莊昕悅營養師、糖友周大哥 【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1-01-24 科別.心臟血管
熬夜壓力飲食習慣差 青壯年易忽視心危機
心血管疾病有年輕化趨勢,榮新診所主任康宏銘表示,青壯年常自恃年輕,忽視心血管問題,但有三高、抽菸、作息不正常、壓力都是風險因子,應及早發現問題、調整生活。康宏銘指出,根據榮新2020年8至10月健檢統計,總計2300名受檢者中(其中男性855人,女性1445人,平均年齡40.4歲),血脂異常的比率高達45.4%,血壓偏高有39.1%,血糖偏高有14.5%,體重過重有40.1%,其中約有3成符合代謝症候群的診斷標準。康宏銘說,三高族群(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肥胖及代謝症候群、有抽菸習慣、明顯心血管疾病家族史、作息不正常、經常心悸胸痛者、壓力失衡引起自律神經失調可能會誘發心血管意外事件,都屬於高風險族群。生活型態調整是預防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方式,康宏銘建議,調整生活習慣,作息規律,避免熬夜,飲食避免高油高鹽,戒菸戒酒,必要時配合醫師指示採行積極藥物治療,才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危機。心血管疾病發生年齡逐漸年輕化,康宏銘表示,青壯年族群常自認為還年輕,或是因生活忙碌,就忽略自身健康。近期寒流也出現30、40歲猝死的案例,對於血管疾病的高風險族群,在天冷時除了注意保暖,有慢性病者應遵照醫囑用藥,留意溫差,同時也可適當運用各種科技工具檢測,協助偵測心血管未爆彈。康宏銘表示,高風險族群可活用科技工具了解自己的心血管狀態,如動脈彈性檢查(脈波傳導速度)、頸動脈超音波、冠狀動脈電腦斷層、自律神經檢查(心律變異分析)、心臟超音波、一般心電圖、運動心電圖、長天期心電圖等,協助偵測心血管未爆彈,提前因應降低遺憾發生的機會。
-
2021-01-23 新聞.用藥停看聽
冠心病高風險族群冬季要當心!做好護心4招防猝死
52歲的劉先生,抽了十幾年的菸,平時有服用抗心絞痛及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治療藥品。強烈冷氣團襲台時,仍維持清晨外出運動習慣,連續幾天都感到胸口悶痛,有壓迫感,但擔憂新冠疫情而不敢就醫,直到出現盜汗及呼吸急促等症狀,才在家人陪同下就醫治療。像劉先生原先就有心絞痛,加上三高和吸菸習慣,在冷天更易受影響,心血管疾病復發的風險相對較高,嚴重者可能會誘發心肌梗塞的發生,因而致命。寒冬冷風陣陣襲來,陰雨綿綿,驟降的低溫與早晚溫差容易造成血管收縮,血壓升高,增加心肌梗塞的發生機率。藥害救濟基金會特別針對有冠狀動脈疾病(冠心病)、心絞痛及三高等疾病或上述疾病相關家族病史、吸菸和肥胖者等高風險族群,整理四大護心關鍵招式,避開心臟病發病風險,讓您一次掌握正確的護「心」之道,健康安「心」過新年!一、留意病況變化及早治療胸痛、胸悶是冠心病常見的症狀。有三高、冠心病等病史、吸菸和肥胖者等高風險族群,常將出現頭暈或心悸症狀,視為稀鬆平常,認為這些症狀偶爾發生,吃個藥、休息一下就會好。但危機往往就在此時發生!冠狀動脈主要供給心臟血液及養份,當冠狀動脈發生粥樣硬化,導致動脈失去原有的彈性,管壁變厚及變硬,內腔逐漸變窄或堵塞,造成血液不易流通,會讓心肌細胞因為缺血而壞死。病況因人不同,可能會出現以下的症狀:◎有些人感到壓迫感或胸痛◎有時會伴隨著肩頸、手臂、下巴或背部疼痛◎有些人則會有呼吸急促、嘔吐噁心、頭昏眼花、冒冷汗或暈眩等症狀提醒有三高及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民眾,如果出現上述任一症狀,持續發生超過10分鐘,且無法透過藥物或休息得到緩解,應立即請人協助就醫治療,千萬別置之不理,輕忽這些警訊,以免發生休克危及生命。二、正確用藥降低風險罹患心絞痛的病人可以透過藥品治療,降低血壓或放鬆冠狀動脈,控制病情。常用的治療藥品包含硝酸鹽類(nitrates)、乙型阻斷劑(β- blockers)與鈣離子通道阻斷劑(calcium channel blockers)等。這些藥品都需由醫師處方,病人應遵循醫囑規律服用,不可擅自暫停或增加用藥劑量。醫師也會處方開立急救的藥品如硝化甘油舌下錠(sublingual nitroglycerin),作為急性心絞痛發作時緊急使用,平時應隨身攜帶,並依醫囑使用。服用此藥可能會發生血壓下降、心跳加快等不良反應;提醒民眾千萬不要自行購買或服用未經醫師診斷開立的硝化甘油舌下錠,甚至當作常備藥服用,它是救急用藥品,非救心萬靈丹,誤用、濫用硝化甘油舌下錠,不但未能對症下藥,反而傷身又害己。三、定期檢查追蹤控制三高冠心病除了藥品治療外,控制風險因子也是不可或缺。提醒有三高疾病且正在服藥的民眾,要規律回診追蹤,按時服藥,控制三高,並定期進行血壓、血糖、血脂等心臟病重要危險因子檢查,遠離疾病威脅。此外,有服用乙型阻斷劑(如atenolol, metoprolol)和鈣離子通道阻斷劑(如verapamil及diltiazem),控制高血壓和心絞痛的民眾,要留意服藥後可能會發生低血壓、心跳變慢等不良反應,宜每日量測紀錄血壓及脈搏,回診時提供醫師做為診治及藥品調整的參考,以達到最佳治療效果。四、養成健康生活型態強健的心臟來自於健康的生活型態,適時調整生活習慣及飲食方式,都有助於改善與預防疾病惡化。飲食上要少油少鹽,多蔬果與高纖食物,儘量減少食用含糖類食品,戒菸戒酒、控制體重,都可降低心臟病風險。平日亦宜維持規律運動,避免在天冷時或飯後劇烈運動,若外出運動,特別注意室內外的環境溫度變化及保暖,避免溫差大而引起心血管疾病復發。此外,保持心理健康也是護心的方式,保持輕鬆愉悅的心情,勿過度緊張、生氣,做好情緒及壓力管理,充分休息與睡眠,避免過度勞累。藥害救濟基金會再次提醒冠心病的高風險族群,除了依醫囑服用藥品,定期回診追蹤外,也要注意氣候變化,留意急性心肌梗塞的早期徵兆,不隨意服用藥品或保健食品。遠離菸酒、養成規律生活習慣,對自己的健康多一份留意與愛護,是最關鍵的護心之道。本文經授權摘自《藥害救濟基金會》原文請點此
-
2021-01-21 養生.聰明飲食
天天吃水煮餐最健康?專家:小心荷爾蒙大亂,簡單4招更營養!
健康意識抬頭,人們開始重視自己的飲食習慣,「怎麼吃對身體才健康」已成了普遍重視的課題,像是近年盛行的「健康餐盒」以及「水煮飲食觀念」等,都是民眾較為熟悉的健康飲食方式。不過,水煮飲食就一定健康?健康餐盒要怎麼準備?來看Sunny黃君聖營養師怎麼說。 天天吃水煮就健康?專家指常見2大盲點 水煮以料理方式的角度來看,確實比油炸、燒烤來得健康,但Sunny營養師表示,若以健康餐盒的角度來看則相對不適合,其關鍵就在於不少人會以無油、無鹽的方式進行水煮烹飪。無油、無鹽乍聽之下維持這樣的飲食方式是蠻健康的,但其實適當的油、鹽其實也是人體必要的營養成分,若完全不攝取反而容易引起其他健康問題。除此之外,若生活飲食完全以水煮的方式進行,往往也無法持久,畢竟枯燥乏味,很可能很快就遇到瓶頸。 不吃油小心荷爾蒙大亂,專家:輪流吃更健康! 相信油脂的重要性或許會讓不少人感到驚訝,Sunny營養師解釋說明,油脂是合成荷爾蒙相當重要的營養素,若大幅度的減少攝取或甚至完全不攝取,非常有可能引起荷爾蒙錯亂,這種情況就常見出現在女性民眾身上,甚至也常見因此引起月經週期混亂等問題,提醒民眾油脂的重要性不能忽略。 在自備餐點時情況允許下,油脂攝取建議以每日交換輪替的方式為佳,例如週一採用玄米油、週二改為葵花油、週三橄欖油,如此會比只吃同一種油來得健康。而一般常見的雞腿便當、排骨便當等,普遍則有油量都過高的問題,應多加留意。 除此之外,Sunny營養師也指出,植物油或部分肉品當中的含量較多的Omega6,常見有攝取過量的問題,當攝取過量會造成身體發炎的現象,可多從魚油中攝取Omega3,或從橄欖油、亞麻仁油中攝取Omega9,以利降低身體的發炎反應。 健康餐盒怎麼吃?掌握簡單4觀念! 了解了健康的用油觀念,回到健康餐盒,Sunny營養師指出健康餐盒主要以低GI、低油、低鹽為主,考量的不單單只有料理方式,是經過一定程度的營養計算及規劃,達到飲食均衡的目標,包括了碳水化合物、蛋白質、油脂等比例,並且以原型食物為主,盡量避免加工食物等,一般而言多數民眾都可以進行健康餐盒這樣的飲食方式。 不過即便健康餐盒的飲食觀念有助健康,但也未必人人都適合。像是腎功能不佳者就需調整蛋白質的攝取量,而糙米飯的磷含量以及深綠色蔬菜的鉀含量也都會比較高,提醒腎功能不全的患者先與營養師等專業人士討論再進行為佳。 《延伸閱讀》 .168間歇性斷食真能瘦?營養師籲吃飯順序更重要! .地中海飲食防三高、慢性病 專家:白肉取代紅肉更有助健康!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1-21 科別.心臟血管
影/寒流過後回暖真舒適!醫曝:當心溫差變化反而要人命
一波波寒流襲台,急性心血管疾病患者大幅增加。台中市67歲劉姓男子從事營建,戒菸十多年,有運動習慣,飲食養生不知何故去年三月罹急性胰臟炎,才發現有糖尿病,去年底在寒流過後回暖時,突然半夜胸悶、冒冷汗驚醒,家人警覺上網查,懷疑中風,立馬送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急救,發現心跳、血壓變慢,狀況危急,診斷為急性ST段上升型心肌梗塞,經心導管手術救回一命,患者在接受兩次心導管手術後恢復良好,一周內康復出院。中國醫內科部心臟血管系主治醫師陳科維說,天氣冷易誘發心血管疾病,但兩次低溫間的回暖期,往往讓人降低戒心,其實「溫差變化」才是造成心血管發病的主因。劉姓患者發病時間是在耶誕節與跨年的兩波寒流之間,經驗上在這樣的溫度變化期反而更容易引發心血管事件。陳科維指出,心臟疾病列國人十大死因第二名,尤以急性心肌梗塞最為危險。寒流一波波來襲,有三高等心血管疾病、年長者,應注意冷熱變化大,尤其在清晨起床如廁、活動時,需特別注意保暖,睡前在床旁,準備好外套或是使用便盆椅,減少冷空氣的暴露。 如果有發生前胸難以定位的疼痛或不適,合併有冒冷汗、呼吸困難等現象,必須立即就醫。他提醒,一般民眾做好頭頸部保暖,外出時戴帽、圍圍巾,口罩除了防疫外,也有一定的保暖效果。應避免在清晨、夜晚溫差大時外出活動,外出運動前應做簡單暖身操,運動流汗後必須穿上保暖外套,避免在吃飽飯後,吸菸或喝酒後,暴露在冷空氣內等。
-
2021-01-20 醫療.心臟血管
抽菸致命數字不可不知!預防心血管疾病從戒菸開始
● 「吸菸」是心肌梗塞、腦中風的頭號殺手● 及早戒菸,防猝死、降低長照風險● 戒菸成功,95%要靠專業介入一般人多知道心肌梗塞、腦中風、糖尿病跟三高有關,卻鮮少知道真正要命的頭號殺手是「吸菸」。一群來自心臟內科、神經內科、新陳代謝科的醫師,積極透過「在地戒菸」,建立個管團隊幫助病人從「根」治起。醫師認為,相較於用藥、裝支架或手術,及早戒菸是預防猝死、降低長照風險的高CP值良方。罹心血管疾病 患者年輕化 這群醫師鼓勵患者戒菸,每年還會票選戒菸王,互相經驗分享。由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主辦的「獎勵提供心血管疾病病人戒菸服務競賽」及「戒菸衛教師」頒獎典禮日前舉行,今年邁入第三屆 。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理事長葉宏一表示,以往多由家庭醫學、胸腔科醫師推動戒菸,但三年前七大科學會討論,發現心血管疾病患者「怎麼愈來愈年輕?」推估可能與不良生活習慣有關,戒菸是預防心血管第一要務,大家決定介入,掌握病患資料,配合個管團隊追蹤,提升戒菸效益。戒菸後血壓藥減為一種一位男性本來要吃四種降血壓藥,經過在地戒菸三個月成功後,血壓馬上下降,現在只需服用一種藥;另一名菸齡50年男性,三酸甘油脂數值高達800mg/dl,一天抽菸一到兩包,短期戒菸成功後,數值馬上掉到200mg/dl,後悔沒早點戒,可能省下菸費高達百萬元。葉宏一分享,三年來,經醫師推動的在地戒菸人數,第一年不到一千人,第二年2266人,去年增加到3716人,戒菸成功率更從第一年20%、第二年近30%,去年提升到34%。45歲以下中風 六成抽菸葉宏一表示,抽菸是呼吸道、癌症與心血管疾病的最重要危險因子,臨床上,發生心肌梗塞、腦中風的病患中,45歲以下六成有抽菸,心血管相關疾病是糖尿病重要併發症,此活動也從心臟科、神經內科,去年再擴大到新陳代謝科,腎臟科也將納入。蟬聯兩年戒菸服務王的中山醫學院院長詹貴川指出,過去一年收治200多個心肌梗塞患者,都以為抽菸只影響肺部,與心血管、高血壓無關,他曾幫一位患者裝置塗藥血管支架時,開玩笑地說:「我已經幫你把買菸的錢花掉了,不可以抽了。」戒菸成功 血糖也跟著下降詹貴川表示,戒菸就像戒毒,並不容易,靠意志力戒菸的成功率只有5%,95%還是要靠專業介入,但戒菸絕對是遠離冠心症、中風,CP值最高的方式。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鹿基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醫師杜思德表示,彰基糖尿病患多達近八千名,10至15%吸菸,男性為主。彰基糖尿病中心內有專屬衛教護理師、個管師,醫病關係緊密,推動在地戒菸的遵從性高。杜思德分享,一名菸齡長達40年的63歲男性,一天抽四包,健檢驗出高血糖而就醫,發現血管硬化指標小於0.9,進一步做心導管檢查,發現三支冠狀動脈全阻塞。經在地戒菸管理後,不到兩個月成功戒菸,血糖也下降了,戒菸過程配合飲食控制,沒有發胖,從「心」面對人生。聯合報提醒您 吸菸有害健康
-
2021-01-20 科別.心臟血管
溫差比低溫更要命! 6大心臟病發病原因...你中幾個?
隨著氣溫直線下滑,冷空氣會刺激交感神經興奮,使血壓上升;低溫則會刺激血管收縮,使得心臟負荷加劇,因此,使冬天成為心臟病好發季節,有心臟病史及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及年長者,要特別注意保護心臟健康。彰化基督教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簡思齊表示,心臟病在任何年齡層皆有可能發生,並非中老年人的專利,而造成心臟病的原因眾多,可分為先天及後天危險因子兩種。先天危險因子(1)遺傳簡思齊指出,家族成員中若有心血管疾病的相關病史,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會比一般人高。尤其是有直系血緣的男性在55歲以前、女性在65歲以前,就因心臟病發猝死或心肌梗塞,屬於高危險群。(2)年齡隨著年紀增長,身體會時間逐年老化,當然血管也無法倖免於難。當血管隨年齡增加而老化時,使得動脈粥狀硬化愈來愈嚴重,動脈血管壁會逐漸變厚及變硬,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跟著增加。(3)性別女性荷爾蒙能保護心血管,因此,心臟病的性別發生率,男比女是3:1。但進入更年期後,女性因為少了女性荷爾蒙保護,得到心臟病的機率便與男性差不多了,一般而言,男性過了45歲、女性55歲以後,就進入心血管疾病危險期。 後天危險因子(1)三高: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血壓愈高,發生心血管疾病機會大增。因血管長期處於高壓狀態,會使心臟負荷處於高壓狀態,使心室變得肥厚;也會對血管壁造成傷害,造成冠狀動脈粥狀硬化及狹窄,進而導致心臟肥大、狹心症、心肌梗塞、心衰竭等問題。據統計,糖尿病罹患冠心病的機率是常人的2倍以上。因高血糖會使動脈壁較容易產生發炎反應,血管管壁受損;加速斑塊沉澱於冠狀動脈,形成動脈增厚、硬化,導致負責輸送血液至心肌的血管變得狹窄,心肌進而產生缺氧,導致心臟病。膽固醇過高者罹患心臟病的機會比普通人多3倍,因為體內過多的膽固醇會堆積在血管內,造成動脈粥狀硬化,使血管日漸狹窄,阻礙血液流通,心肌因此無法得到足夠的氧氣和養分,引發心絞痛、心肌梗塞,嚴重導致死亡。(2)肥胖隨著飲食西化,肥胖是許多人面臨的健康問題。簡思齊表示,而肥胖者罹患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症等慢性病機率較高,而這些疾病又會誘發冠狀動脈心臟病、心衰竭、中風等。體重超過理想體重20%者,為心臟病高危險群。(3)抽菸根據美國疾病管制局(CDC)的菸害報告指出,吸菸者比非吸菸者有高達2~7倍的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吸菸者的家人因為暴露於二手菸中,也會大大提升死於中風和心臟病的機會。簡思齊說明,抽菸是冠狀動脈疾病重要的危險因子之一,因為菸品中的尼古丁等物質,會加速動脈硬化,讓血管缺乏彈性、血液變得黏稠。若血管阻塞發生在冠狀動脈,則形成心肌梗塞;發生在周邊血管,即為周邊動脈疾病;發生在腦部血管,則造成缺血性中風。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黃慧玫、諮詢專家/彰化基督教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 簡思齊)  延伸閱讀: ·天冷猝死人數攀升! 生活「5習慣」死亡機率比一般人高 ·心血管患者染新冠肺炎死亡風險增3至5倍! 專家曝「3個徵兆」藏不可逆下場
-
2021-01-19 養生.聰明做健檢
頸部超音波、心臟超音波 健檢多1項 可防低溫猝死
英國研究,氣溫每低1度,未來2周及1個月內罹患心肌梗塞的機會分別增加2%和2.6%左右。對於40歲以上的民眾,心血管疾病像是個隱形炸彈,隨時都可能發作,尤其是長期三高控制不好的患者,寒冷冬季更應注意。因為突然的低溫會使血管急遽收縮,導致血壓飆升過大,易引發心肌梗塞、腦中風、心衰竭和主動脈剝離等心血管疾病。心血疾病包含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及高血壓性疾病,初期症狀包括頭暈、冒冷汗、胸悶、左手臂疼痛及下巴不適等。但多數患者因缺乏病識感而疏忽,因此常有青壯年猝死新聞傳出。其實只要健檢「多一項」頸部超音波或心臟超音波檢查,就可以早期發現及介入預防與治療。心血管疾病患者一旦發作,日後的治療、復健和復發壓力,對患者和整個家庭都有重大影響,建議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或中風病史者,或40歲以上、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高風險群,每年健康檢查時應多做一項頸動脈超音波或心臟超音波檢查。頸動脈超音波及心臟超音波屬於安全、無侵入性又無輻射的檢查,目前健保針對高風險族群已有給付,是考慮經濟成本的民眾最好的選擇。一旦超音波發現有異,醫師會考量其他致病危險因子及血液生化檢驗並安排電腦斷層掃描進一步判讀。除了以超音波檢查提早篩檢外,運動及飲食還是最好的預防方法。建議適量地攝取抗氧化營養素,如維生素C、E、Q10等,會抑制自由基活動,降低血管堵塞風險,平日應以有氧運動改善循環與代謝情況,如快走、騎腳踏車等。提醒寒流來襲時,晨跑及馬拉松對血管調節的負擔較大,恐觸發潛藏的心腦血管危險因子,不建議心腦血管有異的民眾參加。
-
2021-01-18 科別.心臟血管
影/48年最冷寒冬 氣溫降1度心肌梗塞住院上升4%
高雄60歲劉姓水電工半年前出現胸悶情況,休息有改善便不以為意,某日胸痛難耐直奔消防局左營小隊求助,高級救護員吳丁杰在救護車以心電圖檢查,數據上傳供醫師判讀,指導醫師指示到院前給藥,抵達高榮後,立即做心導管治療,48分鐘內打通患者阻塞的冠狀動脈,劉男今回醫院切蛋糕慶祝重生,感謝救護員、醫師將他從鬼門關搶回。高雄榮總重症醫學部主任黃偉春說,心肌梗塞分秒必爭,高雄市救護車配置「十二導程心電圖」9年,成功搶救316人次,以鳳山分隊46人居冠。黃偉春提醒,氣溫下降1度,高雄心肌梗塞住院率上升4%,面對48年來最冷寒冬務必做好保暖,出現心痛喘、盜冷汗不能輕忽。高榮院長林曜祥說,高雄4年前推到院前給雙抗血小板治療用藥,指導醫師判讀指示救護員到院前給藥,近期新北市、彰化縣也通過相關條例,高榮連4年捐贈到院前救護車用藥「守心藥盒」給高雄市消防局,盼挽救更多人命,守護更多家庭。衛生局長黃志中說,心肌梗塞是冬季猝逝常見原因,第一線救護隊員警覺性很重要,各消防分隊救護車目前配有自動電擊器、十二導程心電圖設備、抗血小板藥物,加上救護人員專業急救技巧,成為救命關鍵,可說是醫院的延伸,上了救護車,就彷彿一腳踏進醫院。黃偉春說,有三高毛病、45歲以上男性、55歲更年期以後女性是心肌梗塞高危險群,也不能自恃年輕就忽略心肌梗塞風險,他曾收治的病患不乏相當重視健康的輕航機駕駛、健身教練等,民眾若出現胸痛、冒冷汗、合併喘氣症狀等,要趕緊就醫。黃偉春說,從發病到醫院,90分鐘內是黃金治療期,每一個環節分秒必爭,目前高雄市50個消防分隊都有配置「十二導程心電圖」設備,2016年8月推動到院前救護車線上指導雙抗血小板用藥,迄今已有25例給藥個案。黃也提醒,低溫是誘發心肌梗塞危險因子,元旦3天連假寒流肆虐,當時高榮收治12名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當中有2人情況較嚴重,插葉克膜續命。建議有晨起運動習慣者,若遇低溫,延後運動時間為宜。
-
2021-01-18 該看哪科.婦產科
醫病天地/劇烈胸痛 孕婦主動脈剝離救回
心臟主動脈剝離好發於動脈硬化、三高、肥胖、先天性結締組織病變等患者,典型症狀為劇烈性胸痛,致死率雖高,但只要及時治療,多數情況仍可救治,懷孕9個月的劉姓女子日前無預警劇烈胸痛、瀕臨休克,被緊急送至台北慈濟醫院急診,診斷因主動脈根部動脈瘤內膜裂開,導致主動脈剝離,先取出胎兒後,再進行動脈瘤置換手術,歷經16小時終於救回劉姓孕婦母子。台北慈濟醫院心臟外科醫師蔡貴棟表示,孕婦併發急性主動脈剝離的案例極少見,若是伴隨先天性主動脈血管壁異常,風險將大大提升,如劉女的情形,幼兒時期因主動脈瓣逆流做過主動脈辦膜修補手術,後又罹患7公分大的主動脈根部動脈瘤,更加劇主動脈剝離的危險性。慈濟醫院心臟外科團隊評估,劉女先前做過心臟手術,所形成的沾黏或可延緩心包膜填塞產生時間,與婦產科合作先進行剖腹產手術,確保無產後出血等症狀再執行主動脈剝離手術,產後的修復期間,劉小姐病情急遽惡化,二度瀕臨死亡,醫療團隊緊急裝置葉克膜,再執行逾16小時的升主動脈及主動脈根部動脈瘤同時置換手術,術後經過1周復健,順利出院。蔡貴棟呼籲一般民眾要養成運動習慣、調整規律作息、避免抽菸喝酒,如突然出現胸痛、呼吸困難應盡速就醫,避免延誤治療。
-
2021-01-16 養生.聰明飲食
天冷吃火鍋血壓、血脂飆?專家點名火鍋地雷:湯底、醬料、油脂含量高!
今健康/郭家和 天冷吃火鍋當心血壓血脂飆 避開混濁湯底與高熱量醬料 天氣轉冷,民眾愛吃火鍋圍爐,同時又能暖胃進補。營養師提醒,火鍋料隱藏各種高熱量、高油脂的食材,攝取過量有可能對血壓、血脂、血糖造成不健康影響。營養師簡鈺樺說明,市面火鍋料不少屬於加工製品,如貢丸類、餃類等,鈉含量跟油脂含量都偏高,三高或慢性病患者吃火鍋時要特別注意。 簡鈺樺指出,吃火鍋要注意湯底選擇,一般而言較建議原味鍋、蔬菜鍋、昆布鍋,而麻辣鍋、酸菜白肉鍋不僅熱量高,含鈉量也偏高,容易升高血壓,若有腎臟疾病應該避免。高血糖族群則要注意,牛奶鍋、起司鍋的湯底容易升高血糖。營養師提醒,吃火鍋時盡量不要選擇太混濁的湯底,也可以在煮料前先喝湯,避免整鍋湯底最後充滿油脂、含鈉量甚至普林等。 此外,火鍋的沾醬選擇上,可以少量醬油為基底,搭配蔥、蒜、辣椒、香菜等辛香料即可。重口味的沙茶醬、花生粉醬、美乃滋醬料盡量避免。簡鈺樺說明,醬料容易隱含油脂與熱量,如一湯匙花生粉就超過45大卡以上,有些醬料製程中會加入糖粉或泡在沙茶中,一不注意容易吃下過量油脂。 吃火鍋也可以不發胖?營養師教4招減少油脂攝取 如果正在減肥或體重控制,吃火鍋時可注意幾個原則,減少熱量超標。簡鈺樺建議,可以將火鍋丸類換成青菜類,丸類1-2顆熱量高達50至100卡,青菜煮熟後半碗約25大卡為一份(未考慮吸附湯底熱量),還可補足外食族平日少吃到的青菜。此外菇類、木耳、海帶相較於葉菜類不易吸收油脂,也是吃火鍋時可搭配的蔬菜選擇。 肉類和蛋白質選擇上,盡量避開梅花肉片等白色油脂比例過高的種類,可選擇魚肉、雞肉等等。豆類食材可以板豆腐或嫩豆腐,取代容易吸附油脂湯汁的凍豆腐與百頁豆腐。就能減少熱量與油脂攝取量。 吃火鍋搭配澱粉類主食時,建議採取份量代換。簡鈺樺解釋,如果已經吃到南瓜、芋頭、冬粉等食物,可直接替換該餐的白飯量。麵條類則推薦烏龍麵較不易吸附湯汁。相反地,冬粉雖然熱量低,但易吸附湯汁和油脂,吃火鍋時可以先煮冬粉,避免浸泡在煮過各種料的湯汁中,吃下太多油脂。 高普林火鍋料比海鮮更危險?痛風族群少吃這幾樣 海鮮火鍋受到不少人喜愛,痛風族群吃火鍋除了注意海鮮份量,更要避免熬煮、燉煮過久的湯底。此外,小火鍋常見豬腸、內臟類也是高普林食物。加工品與貢丸類,油脂含量偏高,易阻礙尿酸排出。簡鈺樺建議,痛風族群煮火鍋時,除了注意高普林之外,還要有蛋白質不過量攝取的觀念,肉類、魚類、豆製品不要大量攝取,避免影響身體尿酸。 冬天進補除了火鍋之外,國人也愛吃薑母鴨、燒酒雞、羊肉爐等料理。營養師提醒,薑母鴨、羊肉爐的湯底也含有高普林,痛風患者應避免攝取。糖類也是痛風患者容易忽略的地雷,尤其民眾吃火鍋喜歡搭配蜂蜜水、檸檬水等飲品,這類飲料皆含有高果糖糖漿,一樣會升高尿酸導致痛風發作,有相關疾病的民眾還是要多加注意。 《延伸閱讀》 .冬季進補先看「自己缺什麼」,中醫:補錯恐傷身,台灣以滋陰潤燥為佳 .冬日進補之際在立冬!立冬進補暖身贏在起跑點,這3種人更要補!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1-16 科別.心臟血管
8千萬人曾發生腦中風! 解剖「 大腦各部位急性中風症狀」...小心慢性致殘
根據世界中風組織(World Stroke Orginization)之資料指出,腦中風在全球死因排第二位,也是致殘的主因,每人一生中將有四分之一的機率會發生中風,而2020年預期有1450萬人罹患腦中風,其中550萬位患者將致死;整體數據而言,全球有8千萬人曾罹患腦中風倖存下來。腦中風是高死亡率、致殘率 缺血性是最常見類型世界中風組織表示,腦中風是高死亡率與致殘率的疾病,但幾乎所有的腦中風是可以避免的。由於腦中風常留下許多後遺症,而成為台灣國人慢性殘障最重要的原因,有三分之一將造成終身殘廢,三分之一中度殘廢,生活部分需仰賴他人照顧,剩餘三分之一則為輕度功能障礙,即使可以回歸社會和自我生活照顧,身體動作已大不如前。林口長庚紀念醫院教授級主治醫師李宗海醫師表示,腦血管疾病,俗稱腦中風,是指腦內某區的血管突發性地發生破裂或阻塞,使得腦內受壓迫、腦細胞因缺血而死亡損傷,而缺血性腦中風是最常見的中風類型,如腦血栓、腦栓塞、暫時性腦缺血,占70至80%。父系罹患中風風險高 後天危險因子可改變台灣在1982年前腦中風高居十大死因首位,但在2016以後位居第四,顯見台灣群體對腦中風病識的提升,但李宗海指出,55歲以上患者,每增加10年,與健康人士相較,中風的發病風險將會提升50%;先前曾中風,發生心臟病的機率提高2至3倍,再次復發的機率更是正常人的9倍;而家族史中如父系罹患中風,風險是2.4倍,母系罹患則是1.4倍。年齡、性別、種族、腦中風病史與家族史中有腦血管及心血管疾病病史,都是不可改變的危險因子,但抽菸、飲食、生活習慣、肥胖、酒精及藥物濫用、三高、高尿酸、糖尿病、心律不整、頸動脈病變都是可以改變的危險因子。腦部不同部位 急性腦中風常見症狀‧右大腦中風:忽略患側肢體、左側肢體無力或麻痺、左側視野障礙、眼球偏向右邊‧左大腦中風:失語症、右側肢體無力或麻痺、右側視野障礙、眼球偏向左邊‧腦幹或小腦中風:意識障礙、步態不穩、暈眩頭昏、複視、眼球震顫、吞嚥困難、口齒不清 大腦腦中風治療黃金期約為8小時 小腦、腦幹為24小時李宗海提及,大腦腦中風治療黃金期約為8小時,小腦、腦幹為24小時,儘速就醫請專業醫師提供評估與治療方式是關鍵,不同部位的中風,在治療時間窗與方式可能都不盡相同。急性中風的處理方式,在3小時內經醫師評估後投放靜脈血栓溶解劑、3至6小時則是使用動脈血栓溶解劑或機械性溶栓治療(衛生署未核准),超過6小時則以抗血小板劑、抗凝血劑或肝素進行治療;李宗海補充,過往多以時間來評估處置方式,但靜脈血栓溶劑臨床有腦出血風險。 延伸閱讀: 腦中風瞬間致殘! 急救應把握黃金180分鐘,「1機警動作」人人都會 抗凝血劑忘記吃最忌自行補吃! 蛋黃、菠菜、豆類都可能影響藥效,出現這些異常症狀快就醫
-
2021-01-16 科別.心臟血管
天冷防猝死!1分鐘檢測你的護心指數
今年冬天寒流一波波來襲,氣溫驟降容易增加心肌梗塞、心臟衰竭的風險,嚴重便有可能猝死,患有三高、抽菸、家族病史的高危險族群,更需注意心血管疾病的急性惡化。面對心臟疾病發作的風險,日常更要做好護心的準備,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在此分享護心5撇步,提醒大家做好預防措施,遠離心血管疾病的致命威脅。護心撇步一: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經研究顯示,在進行規律運動後,能提升氧氣在體內的利用率,減少日常活動對心臟的負擔,規律運動不僅能提升心肺功能與生活品質,也能一併控制三高。護心撇步二:定期量測血壓心臟是推動全身血液流動的幫浦,當血壓越高,對血管的壓力與衝擊越強,造成的傷害也越大,而健康成人的血壓應維持在收縮壓-120/舒張壓-80毫米汞柱以下,建議家有三高患者或65歲以上長輩,應定期量測血壓,監測血壓是否在正常範圍內。護心撇步三:避免空腹或用餐後立刻泡湯飯後立刻泡湯或洗熱水澡,會讓心臟等部位供血不足,誘發心血管疾病,而空腹泡湯會造成低血糖,使腦部供血不足導致暈厥,此外水溫過高會使血壓降低、心跳加快,增加心血管系統的負擔。有心血管疾病和三高的病患,泡湯前最好先與醫師諮詢,避免熱泉、冷泉交替泡湯,溫度最好低於39度,時間勿超過15分鐘,建議有親人陪同,避免發生意外無人知悉。 護心撇步四:控制鈉攝取量若吃得太鹹、攝取過多的鈉,會提高血管中的水分,導致血管壁壓力大增,增加高血壓、心血管疾病及中風風險,國健署建議,成人每日鈉攝取量不超過2,400毫克(相當於6克食鹽或1茶匙食鹽),以維持心臟的健康。不過若是高血壓或心臟衰竭的患者,營養師建議每日維持2~4克食鹽的攝取量,遠離肉鬆、香腸、火腿等加工食品,避免造成心血管的負擔。 護心撇步五:保健食品不可取代三高藥物現代人為了更健康,也會補充一些護心保健食品,這類食品經動物實驗得知,一般具有預防血栓產生、具抗氧化能力、延緩血管老化等功效,但即便如此,也切不可以保健食品取代三高藥物,這是非常危險的行為,服用藥物、保健食品之前,請一定要諮詢專業醫師或藥師,以確保健康無虞。
-
2021-01-14 科別.泌尿腎臟
最燒錢的病!有鮪魚肚要注意 醫曝「6飲食習慣」會害腎出問題
衛福部健保署日前公布108年十大最燒錢疾病費用排行榜,第一名由慢性腎臟疾病奪下,全年治療費用高達533億元。經統計,108年全台洗腎人數也攀升到9.2萬人,與107年相比,又增加了2千人,成為國人重要的健康課題。慢性腎臟病 飲食控制不佳有關國人罹患慢性腎臟病人數之所以逐年提升眾多,究其原因,約有四成六的新洗腎患者因糖尿病控制不佳,導致腎臟病變。雖然罹患糖尿病高危險族群,年齡多為65歲以上,但根據2019台灣糖尿病年鑑顯示,20至39歲發生人數有成長趨勢。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營養師潘富子表示,隨著國人飲食西化、飲食精緻化,使得手搖飲料、精緻高糖蛋糕餅乾等,越來越容易取得,也是得糖尿病有年輕化趨勢,顯示就算是年紀輕,也可能陷入腎臟疾病的危機。因此,使得腎臟保健刻不容緩!潘富子指出,從日常生活中的飲食控制,以及培養良好生活習慣,就相當重要。除了要做到國健署建議的「3多、3少、4不、1沒有」,還有1個必要。3多:多纖維、多蔬菜、多喝水多吃蔬菜,能增加膳食纖維及攝取豐富鉀離子。潘富子說,鉀離子可幫助鈉離子排出體外,能預防高血壓,進而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機率,以及降低腎臟負擔。不論水分攝取量多寡,腎臟都會持續過濾血液,將身體所代謝廢物經由尿液排出。當水分不足情形下,腎臟必須花更多力氣在吸收水分,當脫水到一定的程度,會造成急性腎受損。建議每天每公斤體重喝35㏄,可增加新陳代謝。3少:少鹽、少油、少糖除了避開糖類與澱粉類的過多攝取,也應該注意控制鈉的攝取量。研究證實,食鹽中的鈉離子可增強澱粉酶活性,促進澱粉消化,或加速小腸對葡萄糖的吸收,進而引起血糖濃度增高,加重糖尿病的病情。潘富子表示,每日鈉含量攝取不要超過2,400毫克,相當於1茶匙食鹽,約6g,而超過65歲或已確診糖尿病的患者,每日鹽分攝取量則不要超過5公克。此外,調味料含鈉量高,如醬油等,也應限制攝取。 4不:不抽菸、不憋尿、不熬夜、不亂吃來不明的藥抽菸是引發腎臟病之危險因子。從美國的追蹤研究發現,除了年齡、血壓、糖尿病,抽菸也是慢性腎臟病發生因子。不論是否罹患糖尿病,抽菸者的慢性腎病發生率比不抽菸者,男性多達2.4倍、女性到2.9倍。不使用未經醫師處方的藥物,因為許多藥物需經腎臟代謝排除,一旦使用方法不對,極易造成腎臟負擔,最有影響的,除了抗生素、止痛劑、利尿劑或未經合格中醫師處方之中藥草。 1沒有:沒有鮪魚肚依據國民健康署調查研究,國內20歲以上成人每10位就有1位患有慢性腎臟疾病,另外,在成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高達43%,肥胖與腎臟病變二者的關係,不容小趨。肥胖會改變腎臟血流造成腎絲球超過濾和腎絲球高壓,對於慢性腎臟病病情加重;肥胖也是增加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的危險因子,而三高同時也是腎臟病的主要風險因子。 1個必要:定期安排健康檢查潘富子提醒,輕度中度慢性腎臟病最常見的症狀,就是沒有明顯症狀,要及早發現腎臟病變就得靠健康檢查。常見的腎臟健康檢查有:抽血、尿液檢查、腹部X光檢查、腎臟超音波、腎臟切片檢查、電腦斷層攝影(CT)。潘富子呼籲,保養腎臟要趁早,採取健康的飲食型態,有助於遠離慢性腎臟病危險因子。若等到腎臟已發展到慢性腎衰竭的階段,才想要改吃健康的飲食,屆時必須經過與醫師及營養師討論評估,才能找出最適合自己的飲食方法。(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黃慧玫、諮詢專家/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營養師 潘富子)延伸閱讀: 腎不好要少吃高鉀食物! 6大飲食地雷別踩...狂吃低鉀食物也不OK 身體毒素排不出恐終身洗腎救命! 餐桌常見「這些食物」都能幫五臟排毒
-
2021-01-13 養生.聰明飲食
抗發炎、降三高 沙棘果油的Omega真那麼有效嗎?
讀者王先生在2020-12-31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教授,請問攝取沙棘果油膠囊對減肥有沒有幫助,因為有含omega7,所以女朋友又要叫我買。所以只好先來問你了。這位讀者大約在半年前曾因為女朋友要他買印加果油來幫助減肥而來徵詢我的意見。請看印加果油,美魔揩油。有關沙棘果油,被吹捧的最厲害的就是說它含有大量的Omega-7,可以抗發炎、降三高、等等等。例如民視新聞網在2020-10-25發表的胃潰瘍、三高與沙棘油:omega的科學證據。這篇民視新聞網文章的引言是:「2008年,哈佛大學醫學院震驚地發現Omega-7!Omega-7脂肪酸是Omega-3的親戚,可抗發炎、降三高,甚至預防胃潰瘍,因其獨特的功效,還被哈佛大學醫學院特別申請了專利!」我在公共醫學圖書館PubMed用Omega-7做搜索,搜到的第一篇是發表於1976年,而到了2008年共有27篇相關論文,所以《2008年,哈佛大學醫學院震驚地發現Omega-7!》根本就是胡說八道。還有,自然存在的東西是不能申請專利的,所以《還被哈佛大學醫學院特別申請了專利!》當然也是胡說八道。這篇民視新聞網文章的第二段是:「哈佛大學研究人員找來3,000名二型糖尿病患者,…Omega-7不但提升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度,還抑制脂肪組織的發炎反應,最後成功預防受試者血糖上升與糖尿進一步惡化。」這段文章所說的哈佛大學研究人員是一個7人團隊,由Dariush Mozaffarian帶頭,而他們是在2010年發表兩篇跟Omega-7有關的論文。不過,他們並沒有用Omega-7這個名詞,而是用palmitoleic acid(棕櫚油酸)。棕櫚油酸有《順式》,也有《反式》。《順式棕櫚油酸》的來源很廣泛,包括沙棘果、蘋果、草莓等等。《反式棕櫚油酸》的來源則是牛奶和人工反式脂肪(已不准生產)。《順式棕櫚油酸》是一種Omega-7,但《反式棕櫚油酸》則不是Omega-7。哈佛大學那個團隊在2010年發表的那兩篇論文,一篇是關於《順式棕櫚油酸》,另一篇則是關於《反式棕櫚油酸》。那篇關於《順式棕櫚油酸》的論文,標題是Circulating palmitoleic acid and risk of metabolic abnormalities and new-onset diabetes(棕櫚油酸循環和代謝異常和新發糖尿病的風險),而結論是人體血液中《順式棕櫚油酸》的濃度與較高的胰島素抗性有相關性,但與糖尿病的發生率沒有相關性。那篇關於《反式棕櫚油酸》的論文,標題是Trans-palmitoleic acid, metabolic risk factors, and new-onset diabetes in U.S. adults: a cohort study(一項隊列研究:美國成年人中反式棕櫚油酸,代謝危險因素和新發糖尿病),而結論是人體血液中《反式棕櫚油酸》的濃度較高,糖尿病的發生率則較低。民視新聞網那篇文章就是把這篇《反式棕櫚油酸》的論文當成是關於Omega-7的論文,殊不知《反式棕櫚油酸》根本就不是Omega-7,更何況它根本就不存在於沙棘果中。民視新聞網文章的第三段是:【「世界著名醫療機構」克利夫蘭診所(Cleveland Clinic),讓有血脂問題,伴隨身體發炎的人,每天攝取210毫克Omega-7,連續服用30天,身體發炎指數竟大降51%、三酸甘油脂降17%、壞膽固醇(LDL)降低7%,好膽固醇(HDL)則顯著升高3%,顯示其優越的降血脂功效。】克利夫蘭診所是在2014年發表Purified palmitoleic acid for the reduction of 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and serum lipids: a double-blinded, randomized, placebo controlled study(純化的棕櫚油酸可降低高敏C反應蛋白和血清脂質:一項雙盲,隨機,安慰劑對照研究)。這篇論文,誠如民視新聞網所說,的確是很了不起,但很不幸的是,它已經被撤回,而理由是「統計準確性與脂蛋白膽固醇和甘油三酸酯水平的已知變異性不一致」。請看撤稿聲明。所以,所謂的Omega-7的科學證據是無一正確,而縱然是正確,也沒有任何臨床證據顯示我們需要吃什麼沙棘果油膠囊,畢竟Omega-7不但是廣泛存在於各種食物中,更何況我們的身體也能自行合成。美國官方的飲食指南,心臟協會,糖尿病協會都是連一個Omega-7也沒提起過。原文:Omega-7的科學證據?民視新聞的胡扯
-
2021-01-13 新聞.健康知識+
冷爆了!「5疾病」易發作 各別常見症狀曝光
入冬後寒流來襲,各地氣溫明顯下降,容易讓血管緊縮、血壓上升,引發各種心血管疾病,若有以下心臟疾病的徵兆,必須特別注意健康防護、做好保暖工作,或盡速就醫診斷。1.心肌梗塞:心肌梗塞可能來得突然,尤其天氣多變溫度驟降時,血管收縮功能來不及應變,導致冠狀動脈痙攣,或發生粥樣斑塊阻塞,將造成急性心肌梗塞的發生,如果出現胸痛、胸悶、噁心嘔吐、氣喘吁吁、冒冷汗、症狀時,有極高機率是心肌梗塞,必須立刻撥打119叫救護車送醫,或是由旁人做CPR急救。2.心臟衰竭:心臟衰竭是因為心臟肌肉受損或負荷過度,導致無法輸送足夠的血液供給身體所需而產生的症狀,而天氣寒冷會增加心臟衰竭發作的機率,假若有呼吸困難、容易疲倦、心搏過速、雙腳水腫、久咳不癒、夜晚頻尿、胸痛等症狀,就有心臟衰竭的可能,建議盡速就醫治療,並限制鹽分和水分的攝取量。3.狹心症:狹心症為血流供應不足時,心臟肌肉因缺氧產生的壓迫性胸痛或胸悶的現象,當症狀惡化時,可能合併冒冷汗,呼吸困難及左上肢或頸部麻痛。平時要注意避免突然激烈運動、爬坡或上樓梯時提重物、天冷或季節變化外出,以及情緒起伏過大,以免引發狹心症發作。4.二尖瓣脫垂:二尖瓣位於左心房與左心室之間,主要區隔兩房室間的血液流動,當左心室收縮時,二尖瓣會關閉,防止血液逆流至左心房,左心室放鬆時,二尖瓣會打開,讓血液由左心房流至左心室。而二尖瓣脫垂的患者,在左心室收縮時,由於二尖瓣無法完全密合,會造成部分血液逆流,使心臟輸出的供血量減少,常見症狀包括:短暫而頻繁發作的胸痛、心悸、暈厥、呼吸急促、手足發抖等,一旦天氣變冷,心臟就更容易產生不舒服的狀況。若有相關症狀發生時,應採規律作息、不熬夜、避免刺激性飲料並到醫院做定期追蹤。5.周邊血管阻塞:周邊血管阻塞最常發生在下肢靜脈及下肢動脈,「下肢靜脈阻塞」與血液回流異常、靜脈栓塞有關;「下肢動脈阻塞」主要致病原因在於體內膽固醇過多,使血脂肪囤積在血管壁上,長期下來血管會變得狹窄、血液濃稠,容易形成血栓堵住血流,嚴重時,可能造成下肢壞死,有截肢的風險,不可輕忽。若有傷口久久無法癒合、手腳老是感覺冰冷、間歇性跛行、腿毛脫落、腳部腫脹等症狀,可能是周邊血管阻塞所導致,建議盡早就醫診治。衛福部國民健康署提醒,患有三高病人包括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患者,在天冷時血壓容易突然升高,進而增加心臟病及中風急性發作的機會,因此務必注意保暖,若有出現相關症狀應儘速就醫,避免錯失黃金治療期而造成遺憾。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編輯部)  延伸閱讀: 開車時發生心肌梗塞怎麼辦? 保命「2動作」死亡機率降 愈晚愈濕冷!低溫恐致心臟瞬間引爆 使用保暖物漏「1細節」危險急飆
-
2021-01-12 科別.心臟血管
寒流席捲機車通勤族 心臟科醫師透露禦寒小撇步!
受到強烈大陸冷氣團及輻射冷卻影響,國內各地天氣寒冷,除了長輩及慢性病病人要注意保暖,冬天機車通勤族最是辛苦。衛福部國健署建議機車騎士應放慢速度,可穿戴手套及襪子、圍巾和口罩,並選擇具有防濕與防風功能的外套。加強保暖。機車族需忍受低溫加上車速帶來的冷風,台灣高血壓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任王宗道表示,騎車時口、鼻暴露在外面,除戴口罩,建議可用圍巾稍微包圍住口鼻,避免接觸冷空氣;移動機車也算是一項運動,若出力時感覺胸悶、喘不過氣,應去醫院檢查。國健署長王英偉提醒,強風造成體溫流失過快,騎車時應放慢速度,穿著須保暖且具靈活度以免影響車輛操作的精準度,最外層可選擇具有防濕與防風功能等外套,穿戴手套及襪子、穿戴圍巾和口罩等,注意四肢與頭部保暖。王英偉表示,低溫會造成血管收縮,使血壓上升,進而增加心臟病和中風急性發作機會;長者、三高及心血管疾病患者特別是需要注意保暖,以嚴防因低溫及溫差過大,促發心血管疾病之急性發作。王英偉表示,若發現自己或親友出現下列心臟病及中風徵兆,請盡速就醫,爭取黃金搶救期。●心臟病徵兆:突然胸悶、胸痛、手臂疼痛、呼吸困難、惡心、極度疲倦、頭暈或暈厥等,更年期女性可能出現氣喘、背痛等非典型症狀,很可能是心臟病急性發作,應立即就醫治療;有冠狀動脈疾病病史者,在送醫前,可先使用醫師開立的舌下含片,做緊急救護。●中風徵兆:中風口訣FAST(快、快、快):「臉歪手垂大舌頭,記下時間快送醫」,辨識中風初期的重要症狀,把握黃金時間搶救急性中風。「F」就是FACE:臉歪:請患者微笑或是觀察患者面部表情,兩邊的臉是否對稱。「A」就是ARM:手垂:請患者將雙手抬高平舉,觀察其中一隻手是否會無力下垂。「S」就是SPEECH:大舌頭:請患者讀一句話、觀察是否清晰且完整。「T」就是TIME:記下時間、快打電話送醫:當上面三種症狀出現其中一種時,要明確記下發作時間,通知119緊急送醫,爭取治療的時間。
-
2021-01-11 科別.新陳代謝
矯正代謝力該怎麼做? 醫:恢復粗糙主食,多攝取低GI、低GL飲食!
減醣這樣做才對,飲食策略穩妥當! 矯正代謝力的「代謝技術」,裡頭有兩大主要作用――降低胰島素,以及調整血糖,最終目的都是要「逆轉」或「消除」胰島素風暴。胰島素風暴跟血糖的調控,兩者關係密不可分,所以,代謝技術也朝著降低血中胰島素與調控血糖兩大目標設計,不僅可以用於矯正代謝,也是非常優秀的糖尿病輔助治療配方。你還在「糖」、「醣」不分嗎?但是我們可能還搞不清楚如何真正控制血糖,加上經常還「糖」、「醣」傻傻分不清!很多人都知道糖尿病患者要注意「ㄊㄤ」類的攝取,才可以控制血糖,但到底是「醣」還是「糖」,只會得到一張茫然的臉。簡單來說,醣類就是碳水化合物,血糖是大腦的主要能量來源,依照分子結構可以分為單醣、雙醣、寡醣和多醣。分子結構簡單的單醣(葡萄糖、果糖、半乳糖)、雙醣(蔗糖、乳糖、麥芽糖)就是我們熟知的「精緻糖」,舌頭一接觸就會感受到甜味,除了可以提供熱量之外,幾乎不含任何營養,甚至會引起蛀牙、肥胖等問題;而寡醣與多醣則嚐起來不一定具有甜味,例如飯、麵等主食。許多糖尿病患者要注意「醣」類的攝取,才可以穩定血糖,所以會避免去吃含有「醣」的食物,但長期下來,可能會導致營養不均衡,反而造成血糖過低的危險。雖然醣類是身體必須的營養素,但攝取過量的醣類,卻會造成反效果,身體產生大量的胰島素,久而久之,就會轉變成「容易累積脂肪」的體質,增加肥胖、慢性病,以及蛀牙的風險。醣的分類:血糖狂飆?這樣做就對了!近幾年來,經常出現「減醣」、「控醣」、「低醣」等關鍵字,但這三個名詞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對於身體來說,真的有比較好嗎?我們平常吃的食物――麵食、飯類、水果,以及奶類都含有「醣」類,這些食物在體內經過一段消化過程後,會產生大量的葡萄糖,因此血糖也會隨之上升,若是沒有特別注意「醣」類的攝取,就會導致肥胖。「減醣」絕對是這幾年最熱門的減重關鍵字,所謂的減醣並不是不吃澱粉,而是減少精緻糖,以及加工去除麩皮、種皮的精緻澱粉攝取量。精緻糖和精緻澱粉對身體沒有任何幫助,因為容易被人體消化吸收,而造成血糖飆升,導致胰島素分泌過多,促使脂肪代謝力變差,造成容易發胖的體質,還會增加老化速度、蛀牙等負面影響,對我們來說,精緻糖跟澱粉根本百害無一利,快遠離它吧!「蕭院長,若是糖尿病的病人想要控制好血糖,可以怎麼做呢?」改變主食的類型,多吃低升糖的食物,像是利用全穀類、糙米取代白飯、用蕎麥麵條取代白麵條、用全麥麵包取代白麵包等,都是可以讓你吃得健康的方式。同時,也要多吃低澱粉的蔬菜,具有大量維生素和礦物質,是人體獲取天然抗氧化劑的重要來源,低澱粉蔬菜有花椰菜、菠菜、高麗菜、蘆筍、菇類、萵苣等,都是可以攝取的蔬菜類別!如果你是想要利用減醣來減重的話,蛋白質就非常重要!攝取足夠的蛋白質可以增添我們的飽足感,就不會一直想要吃東西了。可以選擇魚類、雞肉、奶類、蛋類、無糖優格、豆類等優質蛋白質。恢復粗糙主食,多攝取低GI、低GL飲食升糖指數(Glycemic Index)是衡量食物中,碳水化合物引發血糖值上升程度的指標。升糖指數越高,代表這類的食物吃進人體後,會快速釋放葡萄糖,導致血糖瞬間飆升。當血糖一高,胰島素就必須跟著大量分泌,長期攝取這類食物,就會讓血中的胰島素經常維持很高,進而引發高胰島素現象,啟動胰島素風暴!相反地,升糖指數越低,代表這類的食物吃進人體後,葡萄糖會緩慢釋放,血糖就不容易瞬間飆升,胰島素就不會大量分泌,血中的胰島素含量會很低;許多的健康書籍都已經建議多攝取低升糖指數(GI)的食物。一般來說,精緻的碳水化合物或稱為精緻澱粉(或簡單醣),例如:白米飯、糯米飯、白糖都屬於精緻的碳水化合物,這類食物的升糖指數經常都高於七十;相對的,複合式碳水化合物的升糖指數較低,因為它們含有纖維,會讓葡萄糖釋放較為緩慢,血糖較不容易飆升。現代人的主食多為精緻澱粉,由於缺乏纖維,人體會快速吸收這些糖分,導致飯後血糖過高,間接也造成血中胰島素越來越高!所以如果要調降胰島素,首要建議就是「恢復粗糙主食」,把白米飯改成糙米飯或五穀飯,白麵粉做的麵包、包子、饅頭,改用全麥來製作,這是調降胰島素的第一步。選擇低升糖負荷食物,留意烹煮方式哈佛大學提出另一個理論稱為升糖負荷(Glycemic Load, GL),升糖負荷最簡單的解釋就是糖分密度的指標,糖分密度越高的食物會讓血糖持續性升高,影響更大。許多水果的升糖指數(GI值)雖然很高,但是升糖負荷(GL值)卻很低,幾乎都在十以下,代表糖分密度不高(水果含很多水分),不至於對血糖造成長時間的影響。相反地,蛋糕等甜點升糖負荷(GL值)高達二十,會造成血糖長時間居高不下,胰島素當然也居高不下。同樣食物採用不同烹調方式,升糖負荷(GL值)也會截然不同,例如:水煮的馬鈴薯升糖負荷(GL值)只有三,因為飽含水分的緣故,烤馬鈴薯的升糖負荷(GL值)則高達十三!升糖指數(GI)與升糖負荷指數(GL)參考表:如果希望降低血中胰島素,改善「高胰島素」現象,建議選擇升糖指數(GI值)五十五以下,升糖負荷( GL 值)十以下的食物最好,並且多以豆類、蔬菜、水果為主,這是調降胰島素的第二步。養成低卡飲食與有氧運動除了選擇低升糖指數(GI值)與低升糖負荷(GL值)飲食外,代謝疾病的專家都一致同意「低卡飲食與運動」,是改善胰島素阻抗與「高胰島素」現象最有效的辦法!其實低卡飲食的食物,相當於低升糖指數(GI值)與低升糖負荷(GL值)食物,避免高脂肪食物、大塊肉類。另外,建議早餐最好增加水果的份量,來取代早餐店的食物,下午茶、宵夜、零食也要避免。除了飲食調控之外,平常也該起身動一動,這是調降胰島素的臨門一腳。別老是坐在電腦前面,運動可以改善代謝,有助於調降胰島素,提升腦內啡,增加好的膽固醇,並降低血壓等。因此,有氧運動,慢跑、快走、爬山都是很好的選擇,把運動變成一種生活型態,肥胖的人運動最好循序漸進,否則心臟受不了,膝蓋也受不了!絕對不要勉強,否則會很容易受傷;難度太高的運動也會讓你很快放棄,一切都前功盡棄!有氧運動除了可以改善「高胰島素」現象,還可以燃燒熱量,增加心肺功能,對於身體的柔軟度、肌肉強度也都有所助益。於此之外,增加了身體的含氧量,就能避免慢性缺氧,當身體氧氣足夠,可以顯著提升組織修復能力,不僅可以讓身體的能量生成順暢,引導全身細胞的活化,對於延緩老化與種種慢性病的預防至關重要。增加身體的含氧量,是現代人處在缺氧環境下,非常重要的長壽養生之道!運動熱量消耗表:(本文摘自博思智庫《矯正代謝力:遠離三高、糖尿病、代謝症候群》)書籍簡介台灣平均每5人就有1人罹患代謝症候群!?代謝症候群是慢性病爆發的前兆,罹患糖尿病的危險性是一般人的7倍,罹患腦心血管疾病是一般人的3倍!原來代謝失衡,是致病元凶!許多國內外的研究都顯示,肥胖者罹患疾病的機率比一般人還高,為何過重或肥胖者很容易產生健康問題?因為慢性病正是「胰島素風暴」一路不停傷害的結果。蕭院長認為,若是能夠找出代謝疾病的真正病因,也可以對於現今的醫療體系做出一點貢獻,讓大眾找回真正健康。希望藉由《矯正代謝力:遠離三高、糖尿病、代謝症候群》一書,作為民眾日常飲食與健康管理的提醒,讓有胰島素風暴的人們回到「健康的生活型態」,活出健康和美麗。
-
2021-01-11 科別.心臟血管
就醫數大減 心臟內科求診反增
受疫情影響,去年就醫患者大減兩千萬人次,但心臟內科卻逆勢成長,去年前三季心臟內科就醫件數達六八二點五萬件,較前年同期多十四點五萬件,而高血脂為去年就醫人數和次數成長最多的慢性病。值得重視的是,去年第二季疫情嚴峻,心臟內科患者減少,到了第三季則明顯反彈,醫師分析,患者未能規律用藥,以致病情惡化,不得不就醫。健保資料顯示,去年前三季心臟內科就醫件數較前年同期多十四點五萬件,其中首季比前年多二點八萬件,第二季下跌,第三季出現反彈,高達兩百四十萬件,比前年第三季多近十六萬件。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任洪惠風推論,第二季因疫情未妥善回診服藥的病人可能在第三季病情惡化,導致住院和門診次數增加。舉例來說,高血壓患者須長期服乙型阻斷劑,若貿然停藥,心跳血壓飆高,導致中風。至於高血脂成為去年就醫人數和次數成長最多的慢性病,洪惠風表示,近年科學研究證實,控制血脂是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的關鍵,重要性更勝於裝支架,甚至可將不健康的心血管逆轉為健康。台灣高血壓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任王宗道表示,提醒三高者務必就醫追蹤、積極掌握相關的數據、按醫囑服藥控制,及早避免憾事發生。
-
2021-01-11 科別.心臟血管
回溫隱憂…全台猝死案拉警報
寒流近兩天造成全台上百人猝死,昨氣溫雖稍回升,各縣市消防局仍接獲多起猝死案通報。消防人員觀察,回溫是「急救的隱憂」;醫師表示,天冷大家會注意保暖,回溫可能讓民眾輕忽,尤其溫差大易造成血管劇烈收縮,有心血管疾病者較危險,呼籲民眾注意日夜溫差,一早起床做好保暖,勿驟然下床。新北消防局昨接獲八件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急救案,一人六十歲、一人七十歲,六人八十歲以上,有三人經搶救恢復生命跡象。北市消防局有五位民眾急救,三人到院前無呼吸心跳,兩人搶救成功。桃園單日有四男一女通報救護,年齡從六十五至八十八歲不等,其中八十一歲游姓、八十八歲黃姓老翁,都是清晨起床上廁所時失去意識,被發現已無呼吸心跳。新竹縣一名卅五歲男子前天深夜倒臥竹東火車站身障廁所,已無生命跡象,死因待釐清;昨有九十四歲阿公在家過世。中部地區昨天出太陽,彰化救護七人無呼吸心跳,都是七十五歲以上長者。嘉義市消防局救護四名六十到八十歲長者無呼吸心跳,多半睡覺時突然無鼻息,送醫不治。雲林縣有五人死亡,分別是五十二歲到九十一歲老翁,其中四人未送醫。「急遽降溫和升溫都很危險」,衛福部嘉義醫院心臟科醫師李聖楷說,溫差大,老年人自律神經系統調適度差,血管擴張及收縮程度失調,血循不順,心血管疾病發生率上升,所以冬天並不建議長者等心血管疾病族群泡溫泉,造成溫差過大。李說,氣溫下降除了會增加病毒活性,造成呼吸道疾病,也會讓血管收縮,增加中風及心肌梗塞風險,嘉義縣市雖在南部,但是地處空曠,日夜溫差大,風險更高。如果有胸口不適,臉部表情不對稱,出現半側肢體無力,說話不清楚要馬上就醫,平時應控制三高,規律量血壓血糖,保養做得好,平安過冬沒煩惱。氣象局預告今起又有一波冷空氣,最冷時段落在明後天,彰化基督教醫院急診暨重症醫學部副主任謝貝尤提醒,老人、心血管疾病及三高族群,起床應先暖身或加穿外套,再出被窩,戴帽子、圍圍巾也很重要,多層次穿搭較有保暖效果。
-
2021-01-11 科別.心臟血管
疫情爆發、不敢就醫 這病患者就醫人數卻逆勢成長
去年疫情導致眾多科別病人大減,心臟內科就診人次卻逆勢成長,比前年同期多14.5萬件,雖然第二季疫情最嚴峻時就人潮消退,第三季就反彈大增;去年高血脂也成為去年前三季就醫人數和次數成長最多的慢性病。醫師分析,三高民眾向來僅半數長期穩定就醫,若更多人願就醫是好事;第三季就醫次數增加,可能是第二季未規律就醫服藥的病人病情惡化所致。健保資料顯示,去年前三季心臟內科就醫件數達682.5萬件,較前年同期多14.5萬件,成長率2.2%。其中去年首季比前年多2.8萬件,第二季短暫下跌,第三季即大反彈,件數高達241萬件,比前年第三季多15.9萬件,成長率7.1%。高血脂去年前三季就醫人數則比前年同期多5萬人,就醫次數增14.6萬次,成長率達7到8%,是人數和就醫次數增加最多的慢性病。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任洪惠風表示,疫情期間心臟內科病人沒有明顯減少,他的門診都限制名額還是掛滿。根據健保資料粗略推論,部分病人可能在第二季疫情嚴峻時未妥善回診服藥,結果第三季病情惡化,導致住院和門診次數增加。舉例來說,裝塗藥支架後得吃抗血栓藥,斷藥可能導致急性心臟病;高血壓者長期服乙型阻斷劑,如果貿然停藥,心跳血壓會反彈飆高,導致中風。台灣高血壓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任王宗道表示,心血管疾病屬於「剛性需求」,較不受疫情影響。不過,平時三高病人大約只有半數有長期規律服藥,如果因疫情威脅生命,促使三高病人更積極健康管理,就醫人次增加是好現象。至於高血脂病人增加,洪惠風表示,近年越來越多科學研究證實,控制血脂是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的關鍵,重要性更勝於裝支架,甚至可將不健康的心血管逆轉為健康。或許隨著新證據問世和傳播,原本一般人覺得不痛不癢的高血脂,成為更令人在意的健康議題,進而積極尋求專業診斷和治療。王宗道指出,低密度膽固醇降低40個單位或收縮壓下降10個單位,都能減少20%心血管事件發生機率。提醒三高民眾務必就醫追蹤、積極掌握相關數據、按醫囑服藥控制,才能及早避免憾事發生。王宗道提醒,服藥是為了「保養心血管」,希望病人正向看待,而且藥物選擇多,如果有副作用不舒服,務必回診和醫師討論,醫師一定能幫忙換到更適合的藥,千萬別自行停藥,以免發生危險。
-
2021-01-11 科別.心臟血管
天冷血管緊縮血壓易飆升 慎防5種心血管疾病發作
入冬後寒流來襲,各地氣溫明顯下降,容易讓血管緊縮、血壓上升,引發各種心血管疾病,若有以下心臟疾病的徵兆,必須特別注意健康防護、做好保暖工作,或盡速就醫診斷。1.心肌梗塞心肌梗塞可能來得突然,尤其天氣多變溫度驟降時,血管收縮功能來不及應變,導致冠狀動脈痙攣,或發生粥樣斑塊阻塞,將造成急性心肌梗塞的發生,如果出現胸痛、胸悶、噁心嘔吐、氣喘吁吁、冒冷汗、症狀時,有極高機率是心肌梗塞,必須立刻撥打119叫救護車送醫,或是由旁人做CPR急救。2.心臟衰竭心臟衰竭是因為心臟肌肉受損或負荷過度,導致無法輸送足夠的血液供給身體所需而產生的症狀,而天氣寒冷會增加心臟衰竭發作的機率,假若有呼吸困難、容易疲倦、心搏過速、雙腳水腫、久咳不癒、夜晚頻尿、胸痛等症狀,就有心臟衰竭的可能,建議盡速就醫治療,並限制鹽分和水分的攝取量。3.狹心症狹心症為血流供應不足時,心臟肌肉因缺氧產生的壓迫性胸痛或胸悶的現象,當症狀惡化時,可能合併冒冷汗,呼吸困難及左上肢或頸部麻痛。平時要注意避免突然激烈運動、爬坡或上樓梯時提重物、天冷或季節變化外出,以及情緒起伏過大,以免引發狹心症發作。4.二尖瓣脫垂二尖瓣位於左心房與左心室之間,主要區隔兩房室間的血液流動,當左心室收縮時,二尖瓣會關閉,防止血液逆流至左心房,左心室放鬆時,二尖瓣會打開,讓血液由左心房流至左心室。而二尖瓣脫垂的患者,在左心室收縮時,由於二尖瓣無法完全密合,會造成部分血液逆流,使心臟輸出的供血量減少,常見症狀包括:短暫而頻繁發作的胸痛、心悸、暈厥、呼吸急促、手足發抖等,一旦天氣變冷,心臟就更容易產生不舒服的狀況。若有相關症狀發生時,應採規律作息、不熬夜、避免刺激性飲料並到醫院做定期追蹤。5.周邊血管阻塞周邊血管阻塞最常發生在下肢靜脈及下肢動脈,「下肢靜脈阻塞」與血液回流異常、靜脈栓塞有關;「下肢動脈阻塞」主要致病原因在於體內膽固醇過多,使血脂肪囤積在血管壁上,長期下來血管會變得狹窄、血液濃稠,容易形成血栓堵住血流,嚴重時,可能造成下肢壞死,有截肢的風險,不可輕忽。若有傷口久久無法癒合、手腳老是感覺冰冷、間歇性跛行、腿毛脫落、腳部腫脹等症狀,可能是周邊血管阻塞所導致,建議盡早就醫診治。衛福部國民健康署提醒,患有三高病人包括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患者,在天冷時血壓容易突然升高,進而增加心臟病及中風急性發作的機會,因此務必注意保暖,若有出現相關症狀應儘速就醫,避免錯失黃金治療期而造成遺憾。
-
2021-01-10 科別.心臟血管
詭異!雲嘉上午10人猝死 醫師:溫差遽變最危險
寒流造成全台上百人猝死,今天氣溫逐漸回溫,但嘉義市消防局今天從上午8點40分開始,到10點44分,短短2小時內,出勤救護4人無呼吸心跳送醫,年約60到80歲間,多半在家中睡覺突然無鼻息,送醫急救後都身亡。雲林縣消防局統計至下午2點止有5人死亡,斗六市1名67歲婦人,及斗南鎮、崙背鄉、四湖鄉等4名男子未送醫就死亡;另外水林鄉89歲林姓老翁今天上午突感不適,救護車獲報後急救後仍不治。「急遽降溫和升溫都很危險」,衛福部嘉義醫院心臟科醫師李聖楷表示,溫差大,老年人自律神經系統調適度差,血管擴張及收縮程度失調,使血循不順,心血管疾病發生率上升,所以冬天也不建議老人心血管疾病族群泡溫泉,溫差過大。李聖楷說,氣溫下降除了會增加病毒活性,造成呼吸道相關疾病,更會讓血管收縮,增加中風及心肌梗塞的風險;尤其嘉義縣市地處空曠,日夜溫差大,風險更高。中風及心肌梗塞發生機轉類似,主要皆是由於血管阻塞造成;兩者亦具有相同的危險因子:包括男性,年紀大,肥胖,有慢性疾病的患者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和心臟衰竭等,吸菸,生活壓力大,作息不正常等。李聖楷提醒,如有胸口不適,臉部表情不對稱,半側肢體無力,說話不清楚就要馬上就醫;平時應遵醫囑服用藥物,控制三高(糖尿病 & 高血壓 &高血脂),並且規則量測血壓血糖,平時保養做得好,平安過冬沒煩惱。消防局也觀察,嘉義市連續多日未出現猝死,但其實本來回溫就仍有隱憂,不能掉以輕心,因為天冷會特別留意,注意好保暖,但回溫可能讓民眾輕忽,尤其也會造成血管較劇烈舒張、收縮等,若有心血管疾病者,就可能特別危險。
-
2021-01-10 養生.健康瘦身
健康的胖子?過胖無三高 死亡風險仍高
BMI超標,但檢查沒「紅字」就好?新竹馬偕與台大公衛合作,提出國內第一份無三高但BMI值超標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關係,發現兩者不但相關,且死亡風險更高。新竹馬偕家醫科主治醫師葉姿麟表示,許多工程師自詡為「健康的胖子」,自豪沒有三高,但研究指出,無論代謝是否正常,BMI值超標者都應減重。台灣人肥胖比率屢創新高,根據國健署調查,國人肥胖盛行率於前年達到百分之四十七點九七,幾乎每兩人中就有一人體重過重。研究分析國健署資料,將受試者分為體重過輕、正常體重、肥胖與過重等三組,皆排除本身有三高疾病,總計受試者五七一九人,男女各半,其中BMI超標,但並無三高有四九三人,平均四十三點三歲。分析十三點七年資料,相較其他體型受試者,代謝健康肥胖者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七成五,包括冠狀動脈心臟病、中風等。葉姿麟表示,許多工程師久坐不運動,每次公司體健報告出爐,血壓、血脂、血糖正常,唯獨BMI顯示過胖,公司轉介建議減重時,對方都稱自己是健康的胖子,認為不用減肥。葉姿麟說,研究顯示,代謝正常肥胖者的心血管疾病風險高於一般人,綜觀各國研究顯示,年紀愈輕的代謝正常肥胖者,心血管疾病風險愈高,呼籲千萬別以為「沒有病的胖就等於健康」,心血管疾病是長時間累積,維持正常體重,才能趨吉避凶。
-
2021-01-10 養生.健康瘦身
世上沒有健康的胖子 醫:過胖無三高死亡率高於一般人
BMI超標,但檢查沒紅字就好?新竹馬偕與台大公衛合作,提出國內第一份無三高但BMI值超標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關係,發現兩者不但相關,且死亡風險更高。新竹馬偕家醫科主治醫師葉姿麟表示,許多工程師自詡為「健康的胖子」,自豪沒有三高,但研究指出,無論代謝是否正常,BMI值超標者都應減重。台灣人肥胖比率屢創新高,根據衛福部國健署最新調查,國人肥胖盛行率於前年達到47.97%,幾乎 每二人中就有一人體重過重。葉姿麟表示,研究首次調查過胖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結果呈現正相關,她警示:千萬別以為「沒有病的胖就等於健康」,肥胖潛在健康風險高。研究分析國健署資料,將受試者分為體重過輕、正常體重、肥胖與過重,總共三組,皆排除本身有三高疾病,總計受試者5719名,平均44歲,男女各半,其中代謝健康肥胖者,也就是BMI超標,但並無三高的人共493人,平均43.3歲。分析長達13.7的資料顯示,所有受試者共發生449起心血管疾病或死亡事件,其中代謝健康肥胖者占25起,經計算,比其他體型的受試者,代謝健康肥胖者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七成五,包括冠狀動脈心臟病、中風等。葉姿麟駐診醫院鄰近新竹科學園區,她發現,許多工程師久坐不運動,每次公司體健報告出爐,血壓、血脂、血糖正常,唯獨BMI顯示過胖,公司轉介建議減重時,對方都自稱自己是健康的胖子,認為不用減肥,自己很健康。葉姿麟表示,研究顯示,代謝正常肥胖者的心血管疾病風險高於一般人,綜觀各國研究顯示,年紀愈輕的代謝正常肥胖者,心血管疾病風險愈高,推估是持續維持不良生活習慣所致。她呼籲,千萬別以為小時候胖不是胖,或一時胖沒關係,心血管疾病是長時間累積,維持正常體重,才能趨吉避凶。
-
2021-01-10 新聞.用藥停看聽
西醫遇上中藥?會不會是羅密歐遇見祝英台!
在臺灣,許多長輩都在服用慢性病藥物。對慢性病患而言,除了遵循醫囑,按時服藥之外,最重要就是「注意用藥安全」。像秋冬進補,民眾常吃藥膳,當西藥遇到中藥是否會產生影響,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特邀請中國醫藥大學藥學系教授侯鈺琪為民眾進一步說明。中、西藥或食品,吃進身體一視同仁「坊間存在一種說法,認為中藥和西藥不同,即使都吃也不妨礙,這是偏差的觀念。」侯鈺琪教授指出,從身體的角度,中、西藥與食品並無差別,全是外來物(Xenobiotics)。她以烹調手法為例,同樣的食材,分別用西餐與中餐手法烹調,吃進肚子後,身體不會分辨這是西餐或中餐,因此,啟動的消化吸收機制是相同的。中藥、西藥同時服用,可能會有風險食藥署提醒,服用三高(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或慢性肝炎等慢性病用藥時,若同時食用中藥或不適合之食品,可能使藥效打折或加重,影響到用藥安全。像吃藥時應搭配溫開水,避免與葡萄柚汁共服,主要是因為葡萄柚汁含有影響肝臟代謝和藥物運送蛋白的成分,使血中藥物濃度過高,引起藥物不良反應。侯教授提醒民眾:「中藥裡也有與葡萄柚類似基原的藥材,如:枳實、枳殼與化橘紅,當藥方中有此類藥材,就應避免與西藥併用。」享受美食,注意內容、用量與頻率冬季來臨,民眾喜歡各種藥膳補品,侯教授建議食用前,要注意「內容」、「用量」與「頻率」。以當歸鴨而言,其中的當歸、川芎都是活血類的中藥材,當它們與抗凝血藥(Warfarin)併用時,就有可能增加病人出血的風險。因此,「鴨肉可以淺嚐,湯建議不要喝,享受香氣即可,才可避免副作用的風險。」此外,侯教授強調,食用頻率也是關鍵,再好的東西也不要常吃或過量。食藥署叮囑,若對服用的中藥或食材有疑慮,可在領藥時諮詢藥師,評估是否適合一併使用,才能確保用藥療效與安全。原文引用自: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2021-01-08 科別.心臟血管
低溫猝死?彰化縣4長者送醫到院前無呼吸心跳
寒冷來襲,全台急凍,彰化縣消防局統計,今天凌晨到中午為止,彰化縣共有4名老人因天冷送醫OHCA(到院無呼吸心跳),但消防局表示,雖然無法無非判定是否與天冷有關,但因會持續低溫,呼籲民眾尤其是老人家應做好保暖,以免引發心血管疾病。這4名OHCA長者年齡從73歲到89歲,有3人住彰化市、1人永靖鄉。彰化基督教醫院急診暨重症醫學部副主任謝貝尤提醒,老人家、心血管疾病及三高族群,在起床應先暖身,或穿一件比較保暖的衣物,再從被窩裡出來,也可以考慮戴帽子、圍圍巾,或是穿比較高領的衣服,避免冷風來了,氣管、血管容易收縮會引起不適,目前有一些機能性衣物,像是發熱衣、羽絨衣或羊毛衣,都可以考慮做多層次的穿搭,會有比較保暖效果;手腳容易冰冷的人,可以戴手套、穿比較厚的襪子。
-
2021-01-08 新聞.健康知識+
急凍用對暖暖包、電暖器嗎? 保暖NG行為原來這麼多
寒流來襲,氣溫急凍,民眾為了達到抗寒目的,常以電暖爐、電熱毯等電器,甚至貼身使用暖暖包等各種方式保暖、取暖,但是彰化縣消防、醫師警告,不當抗寒取暖的NG行為,反而容易被高溫燙傷、低溫燙傷,甚至引發火警而造成憾事。連日低溫,各地屢傳猝死、中風、車禍,民眾為了抗寒取暖,還有橡膠熱水袋、不鏽鋼水龜、煤油懷爐、電暖爐、電暖扇、電熱毯、電熱水袋、暖暖包、暖暖蛋等,甚至有些民眾使用吹風機等,但一些NG行為,則容易造成火警、燒燙傷及一氧化碳中毒等事件。彰化基督教醫院急診暨重症醫學部副主任謝貝尤表示,常見保暖的NG行為包括在密閉空間下燒炭、點蠟燭,可能就會造成一氧化碳中毒,也因為有明火,也會很容易造成火災;喝酒暖身也似是而非,謝貝尤說,喝酒會讓身體發熱是因為皮膚的微血管會充血,但其實血液是離開身體器官的,反而會讓核心體溫下降,甚至造成低體溫,尤其是在外喝酒宿醉,反而會更危險。在電器方面,謝貝尤指出,像電毯、暖爐或暖暖蛋,長時間接觸皮膚,也有可能會燙傷,尤其是老人家或是嬰幼兒表達能力不好,或是糖尿病病患神經病變,對於冷熱感覺比較不敏感,也有可能因長時間接觸,造成燙傷而不自知,而中風患者無力翻身,躺電熱毯也是長時間接觸,也會造成低溫燙傷。至於常見民眾用暖暖包取暖,謝貝尤提醒民眾,拆開後先輕輕的搖晃,讓裡面化學物質起作用,但使用時儘量避免長時間接觸皮膚,可考慮在外層再包一層毛巾或比較厚的布,然後再使用,可以放在口袋裡,睡覺時候就記得別放在被子裡面,很有可能忘記而造成長時間的低溫燙傷。謝貝尤說,暖暖包或是熱水袋,這種看似沒有殺傷力的發熱器具,其實一樣會造成低溫燙傷,大約在45度以上的溫度,如果長時間接觸半小時以上,就可能會有燙傷的情形。另,泡澡機、泡腳機,就可能會有「溫水煮青蛙」的情況,所以務必要小心。冬天泡湯也要注意時間不要太久、要適時的補充水份,避免體液流失太多,不然可能會有暈眩症、姿勢性低血壓而暈倒的情形。謝貝尤提醒,老人家、心血管疾病及三高族群,在起床應先暖身,或穿一件比較保暖的衣物,再從被窩裡出來,也可以考慮戴帽子、圍圍巾,或是穿比較高領的衣服,避免冷風來了,氣管、血管容易收縮會引起不適,目前有一些機能性衣物,像是發熱衣、羽絨衣或羊毛衣,都可以考慮做多層次的穿搭,會有比較保暖效果;手腳容易冰冷的人,可以戴手套、穿比較厚的襪子。彰化縣消防局災害預防科科長蔡佳洲博士表示,避免不當使用電器的NG行為,應養成5不1沒有原則─「用電不超過負載、電線不綑綁折損、插頭不潮溼汙損、電源插座不用不插、電器周圍不放可燃物、沒有安全標章不買不用」的正確用電習慣。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