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鵝口瘡

  • 審稿:吳子聰/台北榮總小兒腸胃科主任

更新時間:2023-10-11

  • 疾病名稱: 鵝口瘡
  • 英文名稱:Oral Thrush, Candidiasis
  • 別名:口腔念珠菌病

鵝口瘡是什麼?

鵝口瘡是一種口腔內黏膜急性發炎症,由黴菌念珠菌屬所引起,好發於六個月內的嬰幼兒,尤其是剛發生那幾天,患童會容易啼哭、胃口差,有時伴隨輕微發燒,如果細查口腔內可發現乳白色斑膜,疑似餵奶後遺留的汙漬,但一般奶垢輕拭可脫落,鵝口瘡卻無法抹除,用力擦還會造成出血,這就是黴菌型潰瘍。較大的孩子或成人,通常兩週內可自癒,不過也有少數因治療不及時,病情蔓延扁桃腺、食道、氣管,造成拒食、吞嚥與呼吸困難,甚至感染肺、胃、腸等,引發嚴重併發症。而嬰幼兒因抵抗力較差,通常需經治療才會好,且如果經常復發,應注意是否有先天性免疫失調或免疫功能缺陷。

與其他口腔黏膜疾病不同在於,鵝口瘡一開始便出現大範圍且不規則形狀的白色薄膜;而無論是免疫力低弱造成的嘴破、或病毒引起的疱疹性齒齦炎、腸病毒引發的潰瘍,開始時都是先以紅疹形態出現,接著才起白色點狀膿疱。

鵝口瘡也會發生在成人身上,特別是愛滋病、癌症、糖尿病等患者,及長期使用類固醇如慢性氣喘及過敏,或中耳炎使用抗生素治療,因藥物副作用造成口腔黏膜功能失調,容易受黴菌侵入而發病。

 

鵝口瘡有哪些症狀?

  • 煩躁不安
  • 食慾下降
  • 輕微發燒
  • 唇內白斑
  • 頰齶白斑
  • 舌白斑
  • 拒食
  • 吞嚥困難

鵝口瘡該如何預防?

  • 照顧及養育嬰幼兒者應更加留意個人衛生,如抱小孩前洗手,餵奶前洗手並用溫水擦淨乳頭,奶嘴、奶瓶徹底清潔之後煮沸二十分鐘,小兒專用的餐具做好消毒,避免餵食咀嚼過的食物等。
  • 除餐具外,小兒常用的玩具、床單、衣物等也要經常洗滌和晾曬,減少病菌黴菌滋長。
  • 小兒的漱口杯、牙刷、毛巾等衛生用具與餐具最好獨立分開,盡量不與他人共用。
  • 潮濕有利黴菌生存,所以居家環境也要保持光照充足、通風乾爽,必要時使用除濕機。
  • 無論大人或小孩,平日多提升免疫力,如規律的作息、睡眠充足、營養均衡、多從事戶外運動。
  • 不濫用藥物,應在醫師的指示下適量使用抗生素及類固醇。
  • 已染有念珠菌患者要積極接受治療,如用抗黴藥物或塗抹藥膏,以杜絕傳染源。

鵝口瘡有哪些併發症?

  • 咽喉炎
  • 扁桃腺炎
  • 氣管炎
  • 肺炎
  • 念珠菌性食道炎
  • 腸胃炎
  • 尿布疹
  • 肛門念珠菌病
  • 肺念珠菌病
  • 慢性黏膜皮膚念珠菌病
  • 敗血症

哪些人容易得到鵝口瘡?

  • 六個月內的嬰幼兒,尤以出生四週大為高峰期。
  • 帶有慢性腹瀉、感冒、營養不佳的幼童。
  • 長期使用類固醇、抗生素或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幼童,如過敏性鼻炎、氣管過敏等。
  • 罹患後天免疫不全症候群,如愛滋病患者,以及長期使用抗生素、抗腫瘤藥物和免疫抑制劑的成人,或接受器官移植、導管插管及放療者,亦屬鵝口瘡的好發一族。

鵝口瘡的成因是什麼?

鵝口瘡的致病原為白色念珠菌(C. albicans),這是一種條件致病型的黴菌,在空氣中隨處可見,亦常駐人類口腔,由於嬰幼兒的抵抗力低弱,染上念珠菌很可能會發展為致病型的菌絲,導致鵝口瘡,感染途徑包括:

  • 直接接觸帶原者的成人體液,如新生兒通過的產道染有白念珠菌、鵝口瘡成人透過親吻將病菌帶給幼童等。
  • 沒有做足清潔工作,如奶瓶、奶嘴,直接放入幼孩口腔的物品沒有消毒殺菌,使空氣中的白念珠菌得以入侵,有時哺乳的母親乳頭也可能是傳染源;愛咬手指或撿地上的食物吃,也可能將白念珠菌誤放口內。
  • 於家中或幼兒園接觸到其他病童的口腔分泌物,造成交叉傳染。

成人病發鵝口瘡則包括各種原因造成的免疫功能低下,如感冒、熬夜、以及生理期、懷孕等荷爾蒙失調,皆可能使念珠菌變為病原菌。此外,長期服用類固醇、抗生素、口服避孕藥等藥物,及癌症、糖尿病、燒燙傷病人等,身體抵抗力差,都有可能讓念珠菌異常發展,引發鵝口瘡。

鵝口瘡主要的發生部位?

  • 口腔

課程推薦

more

延伸閱讀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