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寶林茶室死亡病例驗出米酵菌酸!米酵菌酸超耐熱,清洗、煮沸殺不死!哪些食物裡有?

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口瘡

  • 審稿:洪育忠/聯安預防醫學機構健康管理中心主任

更新時間:2023-10-03

  • 疾病名稱: 口瘡
  • 英文名稱:Aphthous ulcer,Canker Sore
  • 別名:嘴破、口內炎、口腔潰瘍、復發性口腔潰瘍

口瘡是什麼?

口瘡即俗稱的嘴破,是一種很普遍的口腔內黏膜疾病,患部可見於口腔內各處黏膜,諸如唇、頰內、舌、牙齦等,一開始是圓點型的紅腫,很快就發展成潰瘍瘡,表面凹下呈白色,周圍充血,略滲體液,有時潰瘍成簇冒發,因傷口開放,表皮神經裸露在外,因此對口中的各種刺激物很敏感,碰觸均會引來灼熱或疼痛若嚴重到影響進食和交談,可用口內膏、抗菌漱口水或止痛藥來舒緩症狀。口瘡一般約七天左右可痊癒,根本治療還是需靠飲食及調整作息來改善,否則容易一再復發,若持續三週以上都還沒好,就要注意可能是身體免疫失調的前兆。

有些自體免疫疾病,如紅斑性狼瘡,一開始也會有口腔潰瘍的症狀,如果還合併了眼睛、生殖器等其他地方的潰瘍,便可能是罹患貝歇氏病。類似的還有口腔扁平苔癬症,病灶除了在口腔裡,也會出現在皮膚上,口內潰瘍可長達五年甚至終生。另外還有感冒皰瘡,皰瘡是發生在口外而非口內。以上均容易和口瘡混淆,看診時最好詳細告知病史讓醫師了解,包含發病時間、頻率、持續多久、是否有其他患部出現病症等,以利對症下藥。

 

口瘡有哪些症狀?

  • 唇破
  • 舌破
  • 頰內潰爛
  • 牙齦紅腫
  • 進食痛
  • 灼熱感
  • 口乾舌燥

口瘡該如何預防?

  • 改變生活型態,適當紓解壓力,放鬆心情,避免過度勞倦和緊張。
  • 調整飲食,營養均衡,可多吃維他命B群含量高的食物如綠黃色蔬菜、菠菜、番茄、全穀類,及鐵質含量高的食物如紅鳳菜、葡萄、李子等新鮮蔬果。
  • 減少吃油炸、燒烤、辛辣、高熱量、上火的食物、及含酒精與咖啡因的飲品。過於堅硬或容易刮傷口腔的食物也要少吃,如脆餅、洋芋片等。
  • 規律運動,早睡早起,作息正常不熬夜,以增強免疫力。
  • 女性生理期前後多注意保養,可請教醫師或藥師,適時補充維他命B群、鐵、鋅等保健食品。
  • 使用食具或牙刷等要小心,盡量避免口腔外傷。如果是因不適合的假牙、牙套磨擦造成傷口,應一併解決其外部問調整或重新配製。
  • 不吸菸和嚼食檳榔,保護口腔黏膜健康。
  • 中醫預防嘴破先要區分火氣大是虛火還是實火,如果是天氣或飲食太過上火刺激導致嘴破,屬實火,可靠寒性飲食如青草茶、苦茶、黃蓮水等來幫助降火氣;然而如果是因過勞、熬夜或因疾病引發嘴破,屬虛火,則要多吃能溫補脾腎的食物如雞肉、大棗、桂圓、山藥、胡蘿蔔等。

口瘡有哪些併發症?

  • 口腔炎
  • 口腔癌
  • 扁平苔癬症
  • 貝歇氏病
  • 潰瘍性結腸炎

哪些人容易得到口瘡?

  • 生活壓力大,情緒緊張,過度疲勞,經常熬夜睡眠不足的人。
  • 本身體質較虛弱,免疫力缺乏者。
  • 營養不均衡的人,尤其缺乏維生素B12、鐵、葉酸。
  • 飲食習慣嗜吃刺激性食物的人,如燒烤類、油炸類、豆類、巧克力、洋芋片、麻辣鍋等,或吃太多熱性(上火)食物的人,如龍眼、荔枝、榴槤、釋迦、蒜等,以及愛吸菸喝酒的人。
  • 內分泌失調者,例如生理期來之前一週內的女性及更年期婦女,因為體內荷爾蒙的變化很容易誘發口瘡。

口瘡的成因是什麼?

造成口瘡的原因有很多,約有六成和自律神經失調有關。當人體自律神經過分緊張,微血管就容易收縮,造成口腔內黏膜的血液循環不良,此時如果免疫功能又低,就容易使黏膜細胞生病產生破洞。因此,生活壓力過大、焦慮抑鬱、長期熬夜等,種種可能造成自律神經失調、免疫力下滑的因子,都會促使口瘡發生。

而因家族遺傳帶有特殊體質,天生免疫力不佳,或女性因生理週期(包含更年期前後)體內荷爾蒙起變化,導致口腔黏膜萎縮、角質化功能降低,也都可能誘發口瘡。

此外約一成是因為缺乏營養素,如維生素A、B、C、E或微量元素鋅、鐵等,當攝取不足或流失過多,都會影響黏膜細胞的功能減退,導致嘴破發生。

口瘡和個人飲食或口腔習慣也有關,如吃東西過快的人,容易咬破嘴巴,口中細菌又很多,傷口便可能因此發炎潰爛,而戴不合適的假牙、牙套,反覆造成口內刮傷,都可能變為口瘡。習慣吃刺激性食物,導致消化系統紊亂,也會進一步反映在口腔,引發潰爛,而對口腔黏膜傷害極大的菸酒檳榔,也會引發口瘡。

 

口瘡要看哪一科?

  • 家醫科
  • 耳鼻喉科
  • 牙科
  • 風濕過敏免疫科
找附近醫師

口瘡主要的發生部位?

  • 口腔

課程推薦

more

延伸閱讀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