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1 00:00:00 深度報導
讓醫、病、照護者被理解 50個故事 看見台灣醫療的溫柔革命
聯合報健康事業部長期關心民眾健康福祉,以讀者和使用者為關懷的核心,努力創新並提供從意見領袖到每一位受眾,都信任且需要的內容與服務。當我們與百靈佳殷格翰藥廠攜手發起「脈動台灣,醫路前行」故事徵集計畫時,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2025-11-01 00:00:00 深度報導
聯合報健康事業部長期關心民眾健康福祉,以讀者和使用者為關懷的核心,努力創新並提供從意見領袖到每一位受眾,都信任且需要的內容與服務。當我們與百靈佳殷格翰藥廠攜手發起「脈動台灣,醫路前行」故事徵集計畫時,
2025-11-01 00:00:00 深度報導
「我們一直以研發出創新的新藥為榮,但我們意識到,若創新沒有普及到社會,終究無法發揮其價值,真正改善病人的生活。」百靈佳殷格翰總經理邱建誌一語道出企業在台灣深耕五十年,從研發創新到關懷整體醫療環境的企業
2025-10-29 15:00:09 慢性心臟病
你有過眼前一黑,下一秒就在地板上醒來的經驗嗎?如果反覆昏厥,可能是潛藏心臟疾病所致,千萬別掉以輕心!亞東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莊文博指出,部分昏厥可能與心臟問題有關,並建議若是發生不明昏厥,可考慮至
2025-10-28 09:04:00 慢病預防
專家告訴你 回覆專家:台灣高血壓學會副理事長暨臺北榮民總醫院心臟內科醫師 鄭浩民 只在睡前量血壓,是許多民眾的迷思,但這可能帶來危險。血壓是一個動態的生理變數,它在一天24小時內是不斷波動的。若在
2025-10-19 14:43:37 慢性呼吸道疾病
「醫師,我被診斷肺纖維化,可是平常走路、坐著都不喘啊!」許多患者在靜態檢查中看似穩定,但一旦活動就氣喘如牛。台中榮民總醫...
2025-10-15 12:58:09 深度報導
孩子受傷,往往無法替自己發聲;父母失手,卻可能造成一生的創傷。有人選擇協助第一線判斷真相;也有人把教養知識拍成短影音,讓父母少一點誤解、多一點耐心。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努力,卻替孩子築起一道「最後防線」,
2025-10-15 12:57:54 深度報導
一個唇顎裂孩子,往往要經歷三次大手術、長達18年的追蹤治療,舟車勞頓成了家庭難以承受的負擔。為了讓孩子就近獲得照護,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顱顏中心主任陳國鼎跑遍全台,串聯北中南與花東醫院,打造「唇顎裂治
2025-10-15 12:57:34 深度報導
偏鄉的醫療缺口,往往不是先進科技能立即彌補的,而是需要有人長期扎根。這些留在原鄉的醫護,用最務實的行動,努力讓文化差異不再成為就醫障礙,讓「健康平權」不只是口號,而是能落在每一個山谷與聚落的真實承諾。
2025-10-15 12:57:15 深度報導
醫療與照護,對偏鄉長輩來說往往遙不可及。看一次醫師、做一次復健,可能得花上大半天舟車勞頓。於是,屏東把復健治療搬上車,化作「移動照護」,載著治療師與器材,直接開進村口。這不僅縮短了距離,更打破了隱形的
2025-10-15 12:56:48 深度報導
「她什麼都沒做錯,卻被制度推向絕境。」一位新住民女性因語言隔閡與健保資格限制,錯過就醫時機,最終淪為植物人。林麗蟬從自身經歷出發,推動通譯與醫療平權,盼讓新住民不再因語言與制度成為醫療的「黑數」。她相
2025-10-14 12:24:18 最新活動
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其中肝癌患者8成主因為B、C型肝炎感染,若發現感染C型肝炎,但及早接受用藥治療,治癒率可達98%,且近20萬元的藥費皆由健保全額支付。 為全面消除肝病,國民健康署114年8月1日
2025-10-09 15:28:53 更多慢病
【本文由臺中榮民總醫院家庭醫學部家庭醫學科主任暨戒菸治療管理中心副主任 朱為民醫師提供】 「醫師,我想靠意志力戒菸就好,不想吃藥啦!」「我以前也戒過好幾次了,都沒成功,算了啦。」在門診中,像張先
2025-10-08 15:47:38 深度報導
醫療現場裡,有些瞬間像是黑夜裡的火光──原本命懸一線,卻因堅持與專業而重生。這些奇蹟,不只救回生命,也喚起醫護與家屬心底最深的感動與希望。 同年車禍命懸一線 醫院牽起他們的紅線故事41主角:高雄醫學
2025-10-08 15:47:29 深度報導
真正守護生命的,往往不是舞台中央的英雄,而是默默在背後付出,織起「希望之網」的人。有人用泥化牛排讓長輩重拾吃飯的尊嚴,有人捐出設備讓急救不再錯過黃金時刻。這些不起眼的舉動,卻在關鍵時刻改變了命運。
2025-10-08 15:47:23 深度報導
生病,往往讓人陷入孤立與無力,但也有人選擇將痛苦化為推動改變的力量。從全身型膿疱性乾癬病友家屬出版第一本照顧者手冊,到癌症病友組成全癌連、走進健保政策現場,這些病人與家屬不再只是被動接受醫療的角色,而
2025-10-08 15:47:15 深度報導
長照不只是照顧,更是一場「復能」的旅程。有人把疾病經驗轉化為支持力量,在病友最徬徨時伸出手;有人走進偏鄉家庭,接住瀕臨崩潰的長照母親;有人讓癌後病友透過運動,再次找回身體的掌控與生命的希望。這些故事提
2025-10-08 15:47:04 深度報導
在生死一瞬間,急救人員與志工就是最前線的守門員。有人曾親眼目睹摯愛倒下,於是選擇加入志工;有人花上數年爭取藥品設備,只為在關鍵時刻挽救更多生機。這些低調卻堅定的努力,正是意外發生時,改寫命運的關鍵。
2025-10-08 15:46:53 深度報導
變老不是疾病,而是一段需要醫療、家人與社區共同守護的旅程。有人背著醫療箱走進社區,讓長輩能在家安心養病;有人推動預立醫療,讓病人自己決定人生最後的樣貌。他們不只是在治療疾病,更在翻轉社會對「變老」的想
2025-10-03 11:32:38 深度報導
在偏鄉,醫療常因「距離」而遙不可及。於是,有人把牙科診療椅搬上山,也有人開著12台車,把長照送進偏鄉。這些行動照顧的實踐者,用雙腳和車輪,串連起醫療與社區,讓偏鄉不再是醫療的空白角落,而是希望得以落地
2025-10-03 11:32:35 深度報導
偏鄉的醫療資源稀缺,卻往往承載著最迫切的需求。有人辭去公職,投身居家醫療與安寧照護;有人退而不休,化身「行動護理站」奔走山區;有人乘風破浪,解決離島的就醫困境。這些醫者用行動編織出一張跨越山海的照護網
2025-10-03 11:32:33 深度報導
疾病往往讓人感到孤單,但照護其實是一張能互相支撐的網。從一個熱騰騰的便當,到一個串聯兩萬家庭的交流社團,這些看似微小的行動,其實正是照護網絡的重要拼圖。沒有人能獨自走完病程,但當有人願意伸出手,醫療專
2025-10-03 11:32:30 深度報導
虛擬實境走進醫療,手術不再只靠醫師的經驗。VR與3D建模讓病人看見病灶、醫師預演手術,縮短知識鴻溝,也讓治療更精準。科技,不只是工具,更是生命的守護者。 手術前VR模擬看見病灶 台大團隊打破醫病
2025-10-03 11:32:27 深度報導
在病房裡,每一個微小的進步,都可能是病人和家屬重燃希望的開始。當VR讓醫師能提前「走進」病灶,當AI在患者出現危機前發出警示,當新一代醫療器械讓複雜手術化繁為簡,當AI可替心肌梗塞患者爭取搶救時間,科
2025-10-02 19:42:41 深度報導
知識的傳承,是醫療最深遠的力量。從等待罕病新藥的醫師,到推動「優勢卡」的治療師,再到以「閱讀處方箋」走進偏鄉的醫師,他們所守護的不只是病人的身體,而是下一代的希望。每一次努力,都是為了讓未來的生命,不
2025-10-02 19:42:11 深度報導
公衛教育,不是艱澀的專業名詞,而是醫護與病友在日常互動裡種下的希望。一次衛教活動、一則病友社群裡的回覆,可能就成了某位患者堅持下去的理由。當病人願意理解、學會選擇,醫護與病友攜手築起的,不只是知識的橋
2025-10-02 19:41:37 深度報導
疾病沒有國界,健康的挑戰也是如此。從原鄉護理師帶領團隊提早完成「消除C肝」的里程碑,到醫師推動心理腫瘤照護站上國際舞台,再到醫療團隊跨海分享糖尿病管理經驗,台灣在一個個故事中,展現了影響世界的力量。這
2025-09-30 20:04:53 深度報導
生病,往往讓人陷入孤立與無力,但也有人選擇將痛苦化為推動改變的力量。從全身型膿疱性乾癬病友家屬出版第一本照顧者手冊,到癌症病友組成全癌連、走進健保政策現場,這些病人與家屬不再只是被動接受醫療的角色,而
2025-09-30 19:39:20 深度報導
在病房裡,護理師常被急促的呼喚與滿桌文件拉扯,人力不足的現場,焦慮與疲憊幾乎成為日常。科技介入,不是取代,而是陪伴:90秒腦波檢測,讓隱形的憂鬱被看見;AI定位儀器,讓時間不再浪費在奔波;自動登錄醫材
2025-09-30 19:25:53 深度報導
守護生命,不只在病房,也在老人家的日常。有人在最後一程,陪家屬完成道謝與道別;有人則協助高齡者擺脫鼻胃管,再次品嚐食物的滋味。無論是讓生命善終,還是讓長者重拾生活力氣,這份守護的溫度,不只是治病,更是
2025-09-30 18:32:25 深度報導
在體制縫隙裡,改革的聲音往往最微弱,也最需要勇氣。醫師工會選擇揭露問題、挑戰舊習,把被忽略的困境端上檯面。或許改革無法一蹴可幾,但每一次堅持與對話,都是撼動制度的一道裂縫。 北市醫師工會爭勞權 揭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