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
審稿:台灣癌症基金會副董事長、中央研究院院士彭汪嘉康

疾病基本資料
- 英文名稱:
Stomach Cancer
- 就診科別:
血液腫瘤科,胃腸肝膽科
- 身體部位:
胃
從胃任一部位發生癌變,長出來之惡性細胞的腫瘤都被稱為「胃癌」,包括腺癌、淋巴癌、惡性肉瘤等,不過由胃黏膜腺體細胞長出的腺癌佔了絕大多數,因此一般通稱胃癌指的就是胃腺癌。
疾病原因
胃癌之癌前期變化是指某些具有較強的惡化傾向的病變,這種病變如不予以治療,有可能發展為胃癌,其中包括「癌前期狀態」與「癌前期病變」:
「癌前期狀態」:
- 慢性萎縮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與胃癌的發生有密切相關。
- 惡性貧血:惡性貧血患者,胃癌的發生率為正常人群的5~10倍。
- 胃息肉:腺瘤型或絨毛型息肉癌變率為15%~40%。直徑大於2公分者癌變率更高,增生性息肉較常見,但癌變率僅1%。
- 殘胃:胃良性病變手術後殘胃發生的癌瘤稱「殘胃癌」,尤其在術後10年開始,發生率顯著上升。
- 良性胃潰瘍:胃潰瘍本身並不是一個癌前期狀態,但潰瘍邊緣的粘膜則容易發生腸上皮化生與惡變。
- 巨大胃粘膜皺襞症:血清蛋白經巨大胃粘膜皺襞漏失,臨床上有低蛋白血症與浮腫,約10%可癌變。
「癌前期病變」:
- 異形增生與間變:「異形增生」亦稱「不典型增生」,是由慢性炎症引起的可逆病理細胞增生,少數情況不會發生癌變,胃間變則癌變機會多。
- 腸化生:有小腸型與大腸型兩種,小腸型(完全型)具有小腸粘膜的特徵,分化較好。大腸型(不完全型)與大腸粘膜相似,又可分為2個亞型:Ⅱa型,能分泌非硫酸化粘蛋白,Ⅱb型能分泌硫酸化粘蛋白,此型與胃癌發生關係密切。
其他誘發胃癌的因素還有:不良的生活飲食習慣,例如:抽煙喝酒、吃炸烤的食物、醬菜鹹魚等鹽漬物,食用亞硝胺類化合物的食物。遺傳因子:家族病史有胃癌者。免疫因素:免疫功能低下者,胃癌發病率較高。
症狀
上腹部不適.胃痛.泛酸.噯氣.食慾減退.噁心.胃脘部灼熱.腹瀉.黑便.體重減輕
併發症
- 癌細胞轉移(肺臟、肝臟、腦部、骨骼、胰臟、大網膜、橫結腸、肝臟、橫膈、脾臟、食道、十二指腸)
- 惡性腹水
- 腸道阻塞
好發族群
- 中年以後男性,50歲男性為好發族群,男女比例約為1.7:1。
- 家族病史有胃癌者。
預防
- 飲食多樣化,不偏食,注意營養成分的搭配。
- 多吃維生素C含量豐富的食物,如新鮮蔬菜和水果。
- 多吃大蒜,生蒜為佳。
- 多吃維生素A豐富的食物,如動物肝臟、紅蘿蔔、蛋黃等。
- 不吃發霉食物。
- 忌暴飲暴食,少食鹽漬、炸烤食物。
- 不吸菸、不酗酒。
- 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生活有規律,避免過度疲勞。
- 培養樂觀的情緒,保持良好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