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肌瘤
審稿:台安醫院生殖醫學中心主治醫師何信頤

疾病基本資料
- 英文名稱:
Fibromyoma
- 就診科別:
婦產科
- 身體部位:
子宮
子宮肌瘤是婦科疾病中相當常見的一種,大部分是良性腫瘤,好發於30歲以上的育齡婦女,發生率約為20~30%,意即每四人就會有一人長子宮肌瘤。年齡越大發生率越高,但過了更年期後發病率又會下降。子宮肌瘤的成因目前還不清楚,可能與遺傳、荷爾蒙、內分泌和環境因素等有關。
子宮肌瘤的症狀及嚴重程度,視其生長的位置及大小而定。多數的子宮肌瘤無明顯症狀,發生惡性病變的機率亦不高,可以不用立即治療,只要定期追蹤。有症狀的子宮肌瘤通常會以不正常的子宮出血、壓迫症狀、腹痛、不孕及流產等方式表現。如果肌瘤不是很大,症狀不太嚴重,可先藥物治療;症狀特別嚴重再考慮動手術,如還想懷孕者可選擇僅切除肌瘤,如沒有生育需求又擔心復發的女性,再考慮摘除子宮。
疾病原因
子宮位於骨盆腔內,是由厚實的平滑肌所構成的器官。肌瘤是肌肉細胞形成的良性腫瘤,身體肌肉含有平滑肌的地方,就可能生成肌瘤,而發生於子宮平滑肌的腫瘤,就稱為子宮肌瘤。
子宮肌瘤的致病機轉目前尚不清楚,可能與遺傳基因、個人體質、荷爾蒙週期變化、肥胖和環境因素等有關。
子宮肌瘤依據其生長位置,可概略分為三大類:
- 漿膜下肌瘤:從子宮平滑肌往腹腔內生長。此種肌瘤的臨床症狀較不明顯,通常要長得比較大,壓迫到附近的膀胱、大腸等器官時,才會出現如頻尿、小便滯留、便秘、脹氣等泌尿道壓迫症狀。
- 黏膜下肌瘤:往子宮內膜腔生長。此種肌瘤最容易引發症狀,通常會造成經血量多、經期過長、嚴重貧血等症狀,甚至會引起早產、不孕或流產。
- 肌肉層間肌瘤:為最常見的肌瘤,位於子宮平滑肌肌層內,可能發生上述二大類肌瘤所產生的症狀。
症狀
子宮異常出血.經血過多.貧血.疲勞.經痛.經期延長.月經量增加.月經有血塊.便秘.脹氣.頻尿.小便滯留.失禁.慢性骨盆腔疼痛.下肢水腫.靜脈曲張.腹痛.腰痠.輸卵管水腫
併發症
- 早期流產
- 重複性流產
- 不孕
- 子宮外孕
- 早產
- 羊膜早期破水
- 胎盤剝離
- 前置胎盤
- 胎兒胎位不正
- 阻擋孕婦產道
好發族群
- 30~50歲的育齡婦女,又以40~50歲的發病率最高。
- 肥胖女性因的體內脂肪組織所產生的雌激素較多,容易使子宮肌瘤增生。
- 有子宮肌瘤家族病史者。
- 早發初經和晚停經的女性。因雌激素的暴露增加,會提高子宮肌瘤的發生率。
預防
- 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做好體重控制,避免肥胖。
- 避免抽菸,保持心情愉快,適時抒發壓力。
- 多吃蔬菜水果等高纖食物,幫助身體新陳代謝。
- 飲食宜清淡,避免高油脂食物。
- 攝取含優質蛋白質的食物,如瘦肉、魚肉等。
- 保持充足睡眠,養成晚上11點前就寢的習慣,維持身體免疫機能。
癌症腫瘤,婦產 常見疾病
腸病毒
陰道炎
鵝口瘡
卵巢炎
子宮內膜癌
陰道癌
小兒麻痺
玫瑰疹
卵巢囊腫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
乳房纖維囊腫
子宮惡性肉瘤
更年期障礙
隱睪症
妊娠糖尿病
早發性卵巢衰竭
川崎病
疱疹性牙齦口腔炎
骨盆腔炎
月經失調
子宮頸糜爛
輸卵管積水
子宮內膜息肉
小兒尿道感染
先天性膽道閉鎖
子宮外孕
子宮頸息肉
卵巢癌
雷氏症候群
陰道痙攣
子宮頸癌
猩紅熱
帕奇得氏症
子宮腺肌症
乳腺炎
乳管擴張
乳房葉狀瘤
乳腺增生
卵巢囊腫破裂
子宮肌瘤
乳癌
子宮內膜異位症
經前症候群
卵巢過度刺激症候群
血友病
血栓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症
扁桃腺癌
腹膜癌
高血脂
淋巴癌
攝護腺癌
胸腺腫瘤
骨肉瘤
喉癌
脂肪瘤
神經母細胞瘤
膽囊癌
肝癌
皮膚癌
胃癌
肺腺癌
肺癌
子宮惡性肉瘤
卵巢癌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口腔癌
甲狀腺癌
黑色素瘤
子宮肌瘤
嗜鉻細胞瘤
腎癌
胰腺癌
子宮內膜癌
陰道癌
帕奇得氏症
睪丸癌
膀胱癌
舌癌
血癌
食道癌
鼻咽癌
子宮頸癌
乳癌
腦瘤
大腸直腸癌
兒童顱咽管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