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
審稿:聯安預防醫學機構 肝膽腸胃科徐兆甸醫師

疾病基本資料
- 英文名稱:
Constipation
- 就診科別:
胃腸肝膽科
- 身體部位:
大腸,直腸,肛門
便秘指的是每周排便次數低於3次,不易解便、糞便乾硬、及排便不淨等情形。
疾病原因
當大腸肌肉無法有規律地正常運作,以致糞便未能正常排出體外,造成便秘。便秘的原因有很多,大部分患者的病因可能為多個。一些可能會導致便秘的原因為:
- 大腸腫瘤、痔瘡、肛門狹窄、中風、腰椎或尾椎受傷、大腸憩室、缺血性大腸炎、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低下、大腸激躁症等症狀。
- 先天腸道異常,如結腸巨大症、腸道繞道、腸子太長、腸道彎曲度太大,使大便囤積在腸內,導致便秘。
- 服用抗憂慮焦慮藥品、制酸劑、鐵劑、鈣離子阻斷劑、止痛藥,或胃腸止痙劑等藥物,都可能導致便秘。
- 因飲食、生活方式改變,精神緊張或煩惱憂慮,會造成短時間的便秘。例如:假期、旅遊、入伍當兵、考試等。
- 懷孕的婦女因懷孕期黃體素分泌增加,使孕婦的胃腸道平滑肌鬆弛,蠕動減緩,導致大腸對水分的吸收增加,以致糞便變乾,導致便秘。
- 飲水、食物纖維素攝取不足,或經常食用精緻食物。
- 直腸內有異物。
- 經常強忍便意,或是常使用灌腸劑,使大腸的運動能力降低,彈性失調,形成習慣性便秘。
- 站姿或坐姿不良,腸胃因駝背缺乏空間而擠成一團,使蠕動變慢,也易造成便秘。
症狀
糞便乾硬.排便不淨.排便困難.排便量少.排便次數少.腹痛
併發症
- 嘔吐
- 脫水
- 腸阻塞
- 大腸癌
好發族群
- 精神、工作壓力大者。
- 懷孕或產後的婦女。
- 大腸激躁症患者。
- 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
預防
- 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早上醒來排便最佳。
- 有便意就要及時如廁,不可強忍便意,排便時要放鬆心情,不要緊張。
- 多攝取富含纖維質的蔬菜水果,可增進腸道的肌肉蠕動,促進排便。
- 減少食用刺激性食物、精緻及加工食品,可以減少便秘的產生。
- 每日至少須攝取2000至2500㏄左右的水份。
- 養成每日運動的習慣,可幫助排便。
- 生活作息規律、避免熬夜,睡眠要充足,保持愉悅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