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躁症
審稿:聯安預防醫學機構 肝膽腸胃科楊建華醫師

疾病基本資料
- 英文名稱: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 就診科別:
胃腸肝膽科,身心精神科
- 身體部位:
大腸
腸躁症是指腸道的構造正常,但是功能異常,是常見的腸道功能性障礙疾病。腸躁症可分為腹瀉型、便秘型和腹痛型三類,也可能會多種症狀同時反覆發生。
疾病原因
腸躁症患者在三個月內,每個月至少3天以上,會有排便後不適、排便次數改變、排便型態改變等情況反覆的發生。腸躁症不會引起癌症,也不會提高罹患癌症的風險。腸躁症和腸道發炎感染或消化道疾病無關,目前病因不明,可能的原因有:
- 神經失調: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或腸道神經系統失衡,造成排便習慣改便、排便後不適、對腸道脹氣的感覺異常敏感。
- 使用抗生素、止瀉劑、緩瀉劑等藥物,會使腸內菌叢改變,引發腸躁症。
- 腸躁症女性病患,會因荷爾蒙的影響,在月經來時,不適症狀會加重。
- 腸躁症的病患,在考試、開會或求職等壓力過大、精神緊張的情況下,不適症狀會加重。
- 生活環境或生活方式改變,例如:旅遊、搬家或交際應酬活動等,不適症狀會加重。
- 腸道內的食物殘渣不正常發酵,產生氣體。
症狀
腹脹.腹痛.腹瀉.便秘.噁心.反胃.胃痛.胃脹.胃悶.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疲倦.水便.排便次數增加.不易解便.排便不淨.排便費力.排氣
併發症
- 非心因性胸痛
- 心口灼熱
- 吞嚥困難
好發族群
- 精神、工作壓力大的人。
- 30至50歲的女性。
- 容易憂鬱、焦慮的人。
- 愛鑽牛角尖、追求完美人格特質的人。
預防
- 少吃高油脂及刺激性食物,或是如糯米等較難消化的食物,儘量避免食用乳製品。
- 飲食宜儘量清淡,多攝取富含纖維質的蔬菜水果,適量攝取蛋白質,少食用易產氣的食物。
- 生活作息規律、不要過度勞累、避免熬夜。
- 養成每日運動的習慣,強化腸胃機能,提升身體免疫力。
- 培養樂觀的態度,保持愉快心情,減輕工作壓力,尋找適當抒發情緒的方式。
- 適量補充益生菌、乳酸菌或比菲德氏菌,可減緩腸躁症的症狀。
- 定期身體健康檢查,早期發現問題,早期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