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27 新聞.杏林.診間
28屆醫奉獎/張博雅:感念醫界前輩不忘初衷
第28屆醫療奉獻獎,今日下午於公務人力發展中心福華文教會館舉行頒獎典禮。監察院長張博雅致詞時表示,她代表政府感謝醫界的各位前輩不忘初衷,在醫療上給予極大的貢獻並成為醫界典範。張博雅感性說到,感謝厚生基金會舉辦醫奉獎,讓政府能對長期在社會有醫療貢獻的人表示致敬之意。重要的是,台灣居然有這麼多醫療人員,願意在偏遠及偏鄉地區對民眾做長期照護,這是非常不簡單的事。在此她獻上最誠摯的感謝,更期許醫奉獎能一直辦下去。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2018-10-27 新聞.杏林.診間
第28屆醫療奉獻獎,今日下午於公務人力發展中心福華文教會館舉行頒獎典禮。監察院長張博雅致詞時表示,她代表政府感謝醫界的各位前輩不忘初衷,在醫療上給予極大的貢獻並成為醫界典範。張博雅感性說到,感謝厚生基金會舉辦醫奉獎,讓政府能對長期在社會有醫療貢獻的人表示致敬之意。重要的是,台灣居然有這麼多醫療人員,願意在偏遠及偏鄉地區對民眾做長期照護,這是非常不簡單的事。在此她獻上最誠摯的感謝,更期許醫奉獎能一直辦下去。
2018-10-27 新聞.杏林.診間
第二十八屆醫療奉獻獎今日舉行頒獎典禮,今年許多得主高齡八、九十,是現在醫界醫療人員「老師的老師」,他們仍在醫療或教育現場付出,令人感佩。28年前,當時的立法委員、現任監察院院長張博雅與黃明和醫師等人認為,很多山地離島醫護人員救人無數,但政府卻未曾表達感謝,因此催生醫療奉獻獎。副總統陳建仁致詞時說,偏鄉地區的醫療人員招募、留任常常很困難,即使政府挹注資源,每年都還是對人力缺乏感到頭痛。不過,有的人願意不計經濟利益深入台灣各個角落,堅守在資源最艱困的地方照顧病人,譜出一篇又一篇愛的生命樂章。他感謝今日的得獎者以及雖沒有得獎、卻持續在第一線付出的醫療人員,讓台灣的醫療照顧、全民健保成為世界典範。衛福部長陳時中說,今年度很多醫奉獎得獎者看現在的醫界醫護人員,已是「徒子徒孫輩」,得獎者不僅有專業成就,更往外延伸、帶出許多優秀的後進,造福很多人。第二十八屆醫療奉獻獎的獎項包括8名個人獎、1名特殊貢獻獎1名、1名團體奉獻獎。個人獎得獎人是高齡99歲的楊思標教授、97歲的謝春梅醫師、84歲的陳明庭醫師、81歲的許志新醫師、陳誠仁醫師、林德明先生、葉寶專醫師、盧克凡醫師;特殊醫療貢獻獎得獎人為87歲的陳寶輝醫師;團體獎得獎團體為埔基醫療財團法人埔里基督教醫院 山地醫療團隊。
2018-10-27 新聞.杏林.診間
第28屆醫療奉獻獎今頒獎,獲得個人醫療奉獻獎的嘉義基督教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陳誠仁說,讓嚴重高齡化的嘉義鄉親不必南北奔波治療重症,是他的心願。陳誠仁說,他在1996年離開服務了10年的成大醫院去嘉義基督教醫院時,就是希望可以讓嘉義的醫療更有發展,鄉親在面對癌症等重症時不用南來北往,在嘉義就可以得到治療。他說,雲嘉等縣市高齡化嚴重,所以挑戰醫療科技等尖端發展,建立更廣闊的無圍牆醫院,並與社區醫療合作等新的醫療型態。要更普遍性跟人性化,既要精深又要寬廣,他與嘉基的團隊一直在這方面這條路上努力。嘉義基督教醫院的癌症中心與安寧病房在陳誠仁的催生下成立,他太太還成為安寧病房志工,替病患擦背洗腳。陳誠仁說,他很感謝妻子的體貼,在背後給他默默支持外,也親手去服務,這是非常重要的精神,謝謝上帝給他這麼好的恩惠。他說,楊思標教授是他的師公,在台大胸腔科建立好的制度,培育了許多醫師,在全台醫院遍地開花,很榮幸與他同屆獲獎。
2018-10-27 新聞.杏林.診間
第28屆醫療奉獻獎頒獎今天下午舉行,除了台大教授楊思標等得主人來到現場,副總統陳建仁及監察院張博雅院長、衛福部長陳時中等人與會。陳建仁親自頒獎給台灣胸腔內科祖師爺楊思標。結核病在早年讓人聞之色變,曾高居國人十大死因之首,台灣大學附設醫院前院長楊思標為台灣一手建立台灣結核病的診治、防疫與研究的傳承,還參與擴建台大醫院、台大醫學院等,對台灣的醫療技術、醫療教育有深刻貢獻,今日獲得第28屆醫療奉獻獎個人獎。副總統陳建仁頒獎時問現場民眾「你有想過要幾歲退休嗎?得獎人楊思標教授今年高齡99歲,卻還沒有退休!」全場感動掌聲不斷。他還提到,楊思標教授是醫界許多人的「老師的老師」,他早在40年前就注意到,台灣的肺腺癌患者多是不抽菸的女性,這個發現直到今天才被重視,他的真知灼見令人佩服。過去30年來至今,楊思標教授周周從台北搭乘普悠瑪號赴花蓮教學,同時致力彙整病人病歷與X光片判讀指引,供年輕學子參考。楊思標今日獲獎十分開心,主持人詢問打算幾歲退休,他笑著坦言年紀大了「有時也想退休了」;日前接受聯合報訪問時表示,他希望明年屆一百歲時真正退休,在台灣各地遊山玩水,看看好多沒有看過的地方。楊思標的兒子楊錫欽今日陪同出席領獎,他說,父親是個為公忘私的人,一輩子奉獻給社會,自己沒有保留什麼東西,從小到大看著父親為自己認為正確的事很執著、有異於常人的意志力,十分讓人感動。
2018-10-27 新聞.杏林.診間
人稱台灣整形外科教父的陳明庭,不割雙眼皮、隆鼻、削骨,全心投入先天畸形,從兔唇修補、忠仁忠義連體嬰分離,到血管瘤和血管畸形治療,84歲的他,走過近一甲子的重建美容生涯。退休後偏鄉義診 補助困苦童陳明庭出生醫師家庭,從小看父親半夜到病家「望診」,決意不當醫師。最終還是被父親「勸」進台大醫科,他笑說,「當年選整形外科,因為不會半夜被叫醒。」畢業後經一般外科住院醫師,赴美接受整外訓練,結識曾參與一戰、二戰傷患美容重建的恩師A.J. Barsky,奠定對整形的認知。陳明庭說:「整形手術最大成就不是賺多少錢,而是克服艱難的患部,讓失去自信的患者重拾笑容。」暗紅印記橫跨雪白臉龐,草莓型血管瘤又稱「天使的吻痕」,是一種血管內膜腫瘤,因血管異常增生或擴張引起的血管瘤及血管胎記。據陽光基金會統計,新生兒血管瘤發生機率約1%至2.6%,血管瘤男女比為1:3。血管瘤雖多屬良性,但六成在頭頸部,常造成患者外觀、社交困擾。陳明庭說,血管瘤及血管畸形美容重建,一向不賺錢,他不忍見患者孤立無援,有些家長根本不知該看哪一科。因此,2000年退休,創立「陳明庭血管瘤基金會」,每年帶著團隊,到各地、偏鄉義診。為求助無門的家長提供諮詢,辦講座讓民眾認識血管瘤及血管畸形,給予正確診斷並評估治療計畫,牽線至合適的醫院及醫師。血管硬化劑療法 獲國際認同他積極治療血管瘤及血管畸形,獨創血管硬化劑療法,獲得廣大回響,已是國際認同的治療方式。血管瘤及血管畸形治療,健保雖給付門診、手術及住院費,但部分治療如雷射及血管硬化劑,健保不給付,造成病家沉重負擔。陳明庭遇到窮困病人,就用基金會的錢補助;而許多富裕病人治療後也自發樂捐,幫助更多病患免費治療,形成善的循環。忠仁忠義連體嬰 分割大功臣60年代,台灣沒有整形外科,陳明庭到美國受訓。1971年,即使因搶救美國國會議員母親有功,受邀成為美國公民,他也婉拒。離家七年、不捨年邁父母,他成為台灣首位完成美國整形外科訓練,立志回台的醫師,讓台灣整形外科與國際接軌。學成歸國後,陳明庭應整形外科醫師羅慧夫及林秋華之邀,在馬偕醫院創立整形外科。當時唇顎裂患者很多,在馬偕治療的唇顎裂患者逾萬人。1979年時,台大醫院為忠仁忠義進行連體嬰分割手術。僅靠台灣本土團隊,忠仁忠義是全球第二個手術成功後存活的坐骨連體嬰,一夕轟動大街小巷。故事背後,陳明庭是決定手術分割線的人。任職國泰醫院的陳明庭被時任台大外科教授洪啟仁找去。「團隊成天嚷著分離的畫線,只能由整形外科來畫,還不斷問我,能不能縫合成功。」陳明庭說,分割手術前,台大視整形外科是開小刀科別,編制於一般外科下,薪水也不優渥。忠仁忠義手術成功後,陳明庭成為台大整形外科主任,建立整外住院醫師制度,帶領學生參與腫瘤切除等大型手術,整外團隊從頭頂到腳底,包辦各類手術,漸漸做出成績。此後,陳明庭的學生們追隨他,在成大、慈濟、高醫等創立整形外科。除協助建立整形外科制度,陳明庭也將美式訓練移植台灣,他擔任整形外科醫學會理事長時,成立專科醫師訓練、建立評鑑及考試制度,希望維持醫師訓練及高標準。全台整形外科醫師 一半叫他老師昏暗的會議室,30幾名醫師對著投影螢幕比手畫腳,簡報上應是天使般童稚的臉龐,卻被巨大的紅瘤擠得分不清鼻子、眼睛。這是陳明庭與學生兩個月一次的特殊病例討論會,從1977年起,各大醫院整外醫師齊聚一堂,分享特殊重建手術經驗,這樣的傳統超過40年,仍持續舉辦。有人認為高人就是要「留一手」,但陳明庭恨不得將所有知識輸入學生腦中。以前整形外科教學,甚至親自批改學生的共同筆記,希望學生學習正確知識。陳明庭期待經驗分享,不因離校而中斷。台灣整形外科有一半醫師都稱陳明庭為「老師」,高齡84歲仍到處上課,他淡淡地說:「因為團隊合作更勝個人戰,為了對抗多變的血管瘤及血管畸形,我們需要驍勇善戰的『戰士』。」病患是陳明庭走到現在的動力,他希望藉由減診慢慢將病人釋出,把機會留給年輕人,但國泰醫院血管瘤門診仍有50至60名病人。下一步目標?他笑著答,「努力找接班人。」
2018-10-25 新聞.杏林.診間
埔里基督教醫院的前身「基督教山地中心診所」62年前進駐南投埔里鎮,開啟山地醫療先河,從小診所轉型醫院,從首任院長謝緯啟動原住民山地巡迴醫療,堅定「和主同行」,一步一腳印深入偏鄉部落,將醫療送上山,從創院至今,未曾停歇。山地醫療團隊服務南投縣仁愛鄉,鄉民多泰雅、賽德克或布農等族,15000人分布在海拔400至3600米的高山峻嶺,散居比彰化縣還大的土地。埔基投入醫師27位、護士10位、司機6位、行政人員1位等組成醫療團隊,全力支援偏鄉醫療。不分職位 都熱忱投入埔基山地醫療團隊,不分職位高低,教學副院長陳恒順也是成員,血腫科許經緯、內科汪海波、家醫科賴力行、外科黃希聖等長期投入,三天兩頭往山上跑,颱風來襲前,甚至留守山區待命。71歲的許經緯有家醫、內科、血液等專科,4年前長駐翠華村,他表示,翠華村為「無醫村」,村民若到埔里就醫,光開車來回要7小時,他自願上山當全科醫師。行醫44年的汪海波,是美國紐約最大產科-瑪摩尼醫院教學醫師,更是美國婦產科學院院士,他因認同創院院長謝緯理念,申請加入埔基團隊。除了醫師,護理長曾寶玉和司機李文宗是隊上元老,他們在工作中看見自我價值,就算醫師不斷替換,他們仍堅守崗位。超級爛路 難走也得走但橫亙在眼前的是蜿蜒破碎的巨龍,號稱「全台最爛道路」的投89線力行產業道路;仁愛鄉地處偏遠,對外仰賴產業道路,易受天災影響,坍方、落石且意外傷害多,交通成本高。埔基院長蘇世強說,看歷年財報,二十幾年來,僅兩年有盈餘,山地醫療雖有補助,但油費、部分設備費用仍須自籌,募款、找醫師不易,路難走,但一定得走。院方為經費和人力傷神,但團隊最有感的是路途艱辛。李文宗說,今年7月開車上山遇落石,差5秒就被砸中,有時要送病患下山,路坍了,只能找村民幫忙鋸木挪石,移除路障。李文宗印象最深的是風災後,路斷了,改搭直升機去萬豐,但萬豐有新、舊部落,賴力行醫師一句「不能只看萬豐,舊萬豐也有居民」,在路斷、沒電的狀況,翻山越嶺爬幾小時過去。許經緯說,好幾次下山,出門前回報路況正常,但到大崩塌轉彎處,發現落石擋道,只好折返繞路;最遠的一次從翠華繞宜蘭,再走北部回埔里,多開了5個多小時。因產業道路柔腸寸斷,坑坑疤疤,車子容易損壞,曾寶玉說,醫療隊曾開車開到傳動軸掉下來,大家嚇壞了,要是不小心掉下山,後果不堪設想,這麼久以來,還算順遂,應是「上帝保守」。駐診巡迴 待居民如親埔基接受衛福部委託「仁愛鄉加強醫療保健計畫」,89年與健保簽「仁愛鄉醫療給付效益提升計畫(簡稱IDS)」,設霧社急診站、力發、武界和翠華等醫療站。陳恒順說,埔基在仁愛16村、33偏遠部落進行醫療與健康改善計畫,整合資源,加強偏鄉巡迴醫療,定期專科門診,提高就醫可近性和普及性。埔基山地醫療站除霧社急診站全年無休,由醫、護和司機組隊,多組人同時出發,沿線提供門診和夜、急診,曾寶玉說,醫療隊已被當成部落一份子,正因緊密連結,醫護對山裡的醫療需求樂於付出。有颱風、豪雨,醫療隊更想盡辦法上山,有他們在,村民安心,曾有阿嬤因急病須搭直升機後送,阿嬤很緊張,但看到他們,緊繃神情沒了,令她永生難忘。合歡山雪季總是吸引大批遊客,埔基指出,每年配合雪季設置昆陽醫療站,提供周六、日和國定假日全天候醫師駐診和急診,配置救護車,提升到院前急救及後送服務。蘇世強院長說,山地醫療是創院宗旨之一,即便虧損,仍會持續,並延伸至信義鄉,繼續以守護偏遠地區居民健康為己任。(系列完)第28屆醫療奉獻獎 團體獎埔基山地醫療團隊成立日期:民國45年1月主要事蹟:● 透過南投縣仁愛鄉醫療給付效益提升計畫(簡稱IDS),設立仁愛鄉霧社急診站、力發、武界和翠華醫療中心等4個定點醫療站,設專科門診,解決無醫村問題。● 配合合歡山雪季設置「昆陽救護醫療站」,提供24小時醫師駐診和急診,完善到院前緊急救護及後送服務。● 提升弱勢和偏遠民眾救護及加強醫療品質,深入山地鄉提供預防保健、四癌篩檢、肺結核胸部X光攝影等服務。● 歷經921地震,南投山區土質鬆動、地基流失,偏鄉部落逢颱風豪雨幾成災區孤島,山地醫療團隊仍挺進救護。● 執行山地鄉早療復健治療,並延伸至信義鄉,同時承作原住民節制飲酒與事故傷害防治計畫。
2018-10-24 新聞.杏林.診間
「鋼鐵醫師」大武鄉衛生所主任盧克凡,10年來每天花2小時車程,從台東市區往返大武衛生所看診,了解南迴醫療窘境,10年前開始推動「南迴救護中心」,終於開花結果,明年底啟用,將大大提升南迴鄉親的醫療品質。46歲的盧克凡出生在台東大武加津林部落,父親阿美族、母親排灣族,國小2年級時,任職教師的母親罹患子宮頸癌過世;不到幾年,原本是大武鄉第一個排灣族醫師的舅舅,也因上課時被手術刀劃傷,破傷風過世。親人相繼過世,讓他開始有學醫助人的心願。棄高薪返鄉 推動醫療升級高雄醫學系畢業後,當了兩年兵,到門諾、童綜合醫院及台中榮總服務,97年回台東,並到最南端達仁衛生所服務1年,隔年到大武衛生所服務至今,回鄉服務已10年,他認為鄉下真的太缺醫師了。他曾被人問何不到都市大醫院服務,薪水比鄉下高,但他認為家鄉更需要他。尤其有山地離島的台東,更需要他,不然,沒有自費醫師願意留下來,台東南迴衛生所留下的,都是像他一樣的公費醫師。10年來,盧克凡每天從台東市往返大武衛生所,非常了解南迴醫療的窘境,尤其發生重大事故或嚴重病患送來時,常因人手及設備不足造成遺憾,部落鄉親看診需花很多車資及時間,不公平的醫療現狀,促使他推動醫療升級。他表示,醫療升級最快的方式是將現有附屬衛生所的南迴緊急救護中心,增加醫護人力,並提升醫療設備,這樣「進可攻、退可守」,較能符合南迴醫療現狀需求,不會造成資源浪費。八八風災救援 感受更深八八風災大水沖斷大武鄉聯外道路,當時盧克凡在達仁鄉衛生所,而大武鄉衛生所無人協助,他坐救災直升機進入。那是他第一次乘直升機,機型老舊且在風雨中飛行,一方面擔心與外失聯的大武鄉民,飛行過程中各種金屬機件匡噹作響,相當驚險,這也讓他感受到大災難時,偏鄉醫療多麼重要。盧克凡語重心長的說,南迴大武和達仁兩鄉人口僅9655人,想蓋一間醫院,恐怕經營不善。當初提出興建「南迴救護中心」,受到部分民眾批評,甚至傳出是阻礙「南迴醫院」的人,讓他很受傷難過。他和衛福部想法是以救護中心作為中繼站,視結果再議下一步計畫。相信等到結果呈現的一天,就能以理服人。南迴救護中心 孵10年動工南迴行醫遇到不少阻礙和困難,但盧克凡一一設法解決,終於開花結果。「南迴救護中心」從提計畫,爭取經費補助,用地取得、地目變更,到設計動土,歷經近10年,中間還卡在水土保持計畫變更和司法訴訟,最終在今年五月動工。他說,未來救護中心除24小時急診,可專門處理緊急傷患和急病患者,另增加家醫科、小兒科、牙科或腸胃科等門診,解決民眾需求,並和台東市區醫院合作,固定派遣醫師服務,同時也提供洗腎服務。走過鬼門關 「我不能倒下」盧克凡在學生時期就喜愛運動,大學還是橄欖球隊員,一直維持良好的運動習慣,不過,每天市區、大武往返,加上中午還要值班,4年前打完桌球後,在家中突然倒下,沒有呼吸心跳,緊急送醫急救撿回一命,他的心臟裝了ICD(植入式心律去顫器),他開玩笑說自己是「鋼鐵醫師」。他一心投入偏鄉醫療,四處奔走為大武以及南迴線上的居民謀求更完善的醫療福利,是因為自己是大武鄉人,對於鄉民的困難及處境最清楚。因此,他不能倒下,希望在能力所及處鞠躬盡瘁。公費生輪調 提升醫療品質盧克凡認為,若能妥善安排,公費生可根本改變台灣醫療體質。但許多公費醫師下鄉服務,難以兼顧下一代的教育及生活品質。同時,下鄉服務期間,公費醫師已習慣偏鄉衛生所的模式,就算有意願也難以回醫院服務,視同綁死於服務據點,未能得到磨練專業能力的機會,也間接影響居民的權益。他認為應該保留公費生的「活性」,與地區醫院合作輪調,公費醫生下鄉服務同時,仍有機會在一般醫院定期訓練,維持診斷敏感度和專業能力。同時,若能以輪派形式分派其他專科的公費醫師,便可以解決偏鄉居民無法時常至大醫院轉診的困擾,同時分攤下鄉醫療人員的負擔,提升醫療品質。第28屆醫療奉獻獎 特別報導個人獎之8盧克凡年齡:46歲出生地:台東現職:大武鄉衛生所主任學歷:高雄醫學院主要事蹟:● 在門諾、童綜合醫院及台中榮總完成住院醫師訓練後,即下鄉台東衛生所服務,迄今19年。● 2009年,八八風災大武交通中斷,搭乘直升機進入災區救災,直到7天後才返家團聚。● 2013年,結合高醫牙醫校友會及台東縣牙醫師公會,成功爭取一名正職牙醫師名額,造福達仁及大武鄉親。● 2017年,與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合作,設立「醫療影像判讀中心(IRC)」,協助臨床醫師判讀影像,提供更多即時性的在地化服務。● 推動興建南迴救護中心,提供南迴醫療升級,歷經近10年時間,終於在2018年5月動工,預計明年完工啟用。
2018-10-23 新聞.杏林.診間
「只要我在的一天,巡迴醫療一定撐下去,讓病人重回社區。」葉寶專踏進精神醫療尚屬蠻荒之地的雲林開疆闢土,主動走進社區、推動巡迴醫療,照顧精神病患。葉寶專初到雲林醫院時,雲林縣只有斗六、虎尾有精神科醫師,三位醫師撐起整個雲林縣70多萬的人口、兩、三千名精神疾病患,資源貧瘠,他記得當時患者天還沒亮就到醫院排隊,醫師清晨6點半已經開始看診。不僅醫療資源匱乏,民眾對於精神病認識也不足,葉寶專說,「一般病人和醫師結盟,因為要對抗疾病;精神病患不一樣,反而和精神疾病結盟,或者被疾病綁架,他們沒有病識感,不來就醫。」因為對精神疾病不了解,精神病汙名化非常嚴重,他記得曾有位患者初診時告訴他,「我猶豫了三年才敢走進來。」但還有更多精神疾患不知道自己生病了,家人害怕鄰里指指點點,將患者關在家裡,讓他們自生自滅。深入社區 主動找患者幸運一點的患者,也因為精神醫療資源缺乏,必須翻山越嶺到外縣市療養院求醫,甚至求助龍發堂等民俗醫療。求神問卜非正規療法,花了大錢卻徒勞無功,促使葉寶專以醫院為出發點,走進社區、走進人群,讓精神病患獲得妥善照顧。葉寶專和團隊看到精神醫療的需求,再加上當時精神醫療法通過、健保經費支持,民國84年興建急性病房50床,民國90年慢性病房110床,從無到有建立雲林精神醫療網,望牢牢接住因疾病而被排除的人。居家訪視 病患不被遺忘除了硬體設施,葉寶專知道還有很多患者不進醫院,他和團隊把觸角深入社區,和衛生局合作,開始居家訪視,尋找未就醫的病患。他記得為了找一名精神患者,與醫療團隊在巷弄裡迷路,突然遇見路過民眾,打探患者訊息,那人卻回「他死了」。後來找到患者家中,才知路過民眾就是患者,他不願意就醫,才謊報死訊。有了病房、居家訪視,但雲林縣幅員廣大,居家訪視只能以醫院為中心,訪視鄰近鄉鎮,沿海偏鄉的患者就像被遺忘了。葉寶專曾遇到一個被五花大綁來的中年男性精神病患,他和媽媽坐計程車過來。「我問他媽媽花了多少錢,她說七千塊。」那時候從沿海坐計程車來大概一千塊。葉寶專再問計程車司機「這個錢你也收得下?」司機說:「因為我還要負責把他綁過來。」推巡迴醫療 縮短就醫路當時雲林交通不便,從沿海到斗六就醫,公車班次不多,轉乘不便,更何況病症較嚴重的患者,很難搭車到醫院。葉寶專和衛生局合作,民國八十九年開辦巡迴醫療。巡迴醫療一開始在台西鄉,不久就因負責醫師離職中斷。葉寶專未放棄,他跑去找衛生局長,希望能再重啟巡迴醫療,增設水林、東勢兩個點,照顧沿海民眾。當時衛生局長非常猶豫,因為前次台西經驗讓他擔心可能半途而廢。葉寶專說,「我跟他說,只要我在一天,一定撐下去,絕對不再中斷。」這一撐,就撐到了現在,他每隔兩周就到水林鄉巡迴醫療。巡迴醫療一開始門可羅雀,整個上午等不到幾位患者,後來逐漸成長,現在大約一百人次,不必跨區就醫。沿海病患有固定門診和規律用藥,病情好轉,回歸社會情況也改善很多。協助弱勢 成立康復之友會除了醫療資源外,葉寶專的醫療團隊也和衛生局合作,舉辦家屬座談會,替家屬、公衛護士、警消人員上課,告訴他們什麼是精神疾病、怎麼跟患者溝通等,給予支持,並消除民眾對精神疾病的誤解和歧視。雲林縣經濟弱勢的家庭較多,葉寶專常自掏腰包幫助病人。後來成立了康復之友協會,以組織的方式向大眾募款,幫助病友解決經濟困境。最大願望 助病患回歸社會葉寶專也長期擔任雲林縣中小學的諮詢醫師,如果學校發現特殊問題學生,就會透過他做心理輔導、提供協助,讓學生得到適當幫助,甚至預防精神疾病發生。默默在雲林耕耘多年,對葉寶專來說,病患逐漸穩定就是最大的安慰,最大願望是幫助患者重回社會。多年來醫療團隊成員來來去去,他靠著這分堅持與對患者的承諾,仍在精神科團隊裡守護病人,讓雲林的精神醫療網越來越密,不再讓任何病友從這張網裡掉下去。第28屆醫療奉獻獎 個人獎之7葉寶專年齡:60歲出生地:嘉義現職:● 台大雲林分院精神部主治醫師● 雲林縣康復之友協會理事長● 雲林縣性侵害評估委員會學歷:國立成功大學醫學系主要事蹟:● 以「主動找病患」的醫療模式發掘社區的個案。● 在沿海偏鄉設置巡迴醫療站,補齊雲林精神醫療網。● 與雲林縣衛生、警消、司法、教育、社會及民間自治團體配合,使精神醫療網運作順暢。● 在雲林開辦美沙冬替代療法,開啟藥癮患者治療里程碑。
2018-10-22 新聞.杏林.診間
陳誠仁延續嘉基創院院長戴德森醫師「用愛多走一哩路」使命,當院長18年,展現僕人領導風範,每天清晨7點到院,深夜才返家,這位員工口中有全年無休「小七精神」的院長,總是說「這裡就是我的家」,以身作則,塑造嘉基愛人如己的職場文化。65歲的陳誠仁出生台南新營,5歲舉家搬遷台北。初中時,有天弟弟發高燒,他整夜難眠,覺得「如果我是醫師,就能照顧家人」,立志從醫。陳誠仁和胞妹陳玲妙都是台大醫學系畢業,分別選擇胸腔內科、家醫科。陳誠仁性格樸實,一碗滷肉飯就打發一餐,開的是平價「國民車」,同仁曾對他說「院長,看到你的車,覺得我們好親近。」陳誠仁笑說:「再名貴的轎車,一樣是四個輪胎,能安全代步就好。」建置癌症中心 病人免去舟車勞頓在台大醫院住院醫師訓練時,陳誠仁追隨成大醫學院長的黃崑巖參與成大醫院籌備,那段寶貴經驗,讓他對日後接掌嘉基更得心應手。1996年,陳誠仁離開奉獻10年的成大醫院,來到醫療仍落後的嘉義地區。陳誠仁說,戴德森醫師將最精華的歲月奉獻給台灣,同樣是上帝的呼召和使命,他選擇到嘉基,4年後接下院長棒子。陳誠仁回憶當時嘉基缺乏腫瘤專科醫師,癌症病人舟車勞頓到台中、台北就醫,身心俱疲。他克服招募醫師不易的挑戰,積極延攬癌症專科醫師,從1998年起建置癌症治療中心。2008年,嘉基通過衛生署癌症治療品質的最高等級評鑑,在當年,是唯一達到醫學中心癌症治療等級的區域醫院。重視安寧醫療 太太投入當志工陳誠仁為醫院舉才,成立癌症中心,造福嘉義病患。也重視安寧醫療,他帶頭投入,護理出身的妻子陳碧信擔任安寧病房志工,為病患擦背、洗腳。從篩檢到多專科團隊的整合性治療,結合安寧療護,提供完整且接續性的身、心、靈照護,並配合國家政策推動癌症篩檢,嘉基連續3年獲得「癌症績優防治金獎」,2017年獲國健署頒發最高榮譽典範獎肯定。「讓醫院能量加深、加廣。」陳誠仁希望嘉基是無圍牆醫院,延伸到社區、偏鄉、原鄉、海外,走向全人照顧。關懷觸角從院內向外拓展,服務擴及都會與偏遠地區,對象涵蓋民眾、身心障礙弱勢族群、原住民健康照顧,並建構完整的高齡照顧服務。企劃室主任洪錫隆和陳誠仁共事20餘年,他眼中的陳院長處事樸實、真誠,像園丁,讓嘉基這棵醫療照護大樹穩定茁壯。陳誠仁每年率醫療短宣隊赴泰國、菲律賓、緬甸、史瓦帝尼等國,傳遞愛與關懷,打開嘉基在海外能見度。陳誠仁說,當年戴德森選擇落腳嘉義,如今台灣有能力助人、回饋,要讓愛繼續循環。抗SARS站上前線 讓醫師無畏跟進作為嘉基壯大、轉型的舵手,陳誠仁謙和、不居功,他認為,最好的領導就是以身作則。2003年SARS爆發,嘉基成立發燒篩檢站,醫師要輪班,內心難免害怕、退縮,他發現同仁的不安,要求內科主任將他排在發燒篩檢站的第一班,發揮帶頭作用,讓其他醫師也跟進。卸下院長職務後,陳誠仁回到第一線胸腔內科門診服務,他看診仔細、有耐心,深獲病患信賴。「上帝讓我看到新的需要!」今年2月,陳誠仁的岳父過世,生前為失智症所苦,陳誠仁說,「我家的處境,也反映台灣多數家庭的處境。」於是,他積極投入失智症照護,延續行醫熱情與初衷。第28屆醫療奉獻獎特別報導/個人獎之6陳誠仁年齡:65歲出生地:台南新營現職:●嘉義基督教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台灣醫院協會理事●成大醫學院兼任副教授學歷:●台灣大學醫學系●科羅拉多大學心肺中心研究員經歷:●嘉義基督教醫院院長18年●國健署「高齡友善健康照護機構輔導認證計畫」主持人主要事蹟:●率領嘉基團隊多次榮獲衛福部「高齡友善健康照護機構典範醫院」、癌症篩檢典範醫院●2005年,嘉基團隊輔導阿里山地區通過WHO原住民安全社區認證
2018-10-19 新聞.杏林.診間
衛所地下主任 見證烈嶼醫療發展走進烈嶼鄉公所,人稱「阿明哥」的林德明雖然已退休,但把衛生所當家的他,還是一如既往的到衛生所幫忙,跟退休前沒兩樣。65歲的林德明說,他自烈嶼國中畢業後,就到鄉公所等地幫忙,因為做事積極勤勉,經人介紹,在金門衛生所工作幾年,後來小金門缺人,長官叫他回鄉服務,一待就近45年,見證烈嶼的醫療發展。林德明被稱做烈嶼衛生所的「地下主任」,只要民眾有需求,全力協助。無論是日間上班、夜間值班,或是犧牲假日辦衛教活動,老婆跟他開玩笑的說,「你是衛生所的,不是我的。」戰地就醫不易 靠他聯繫醫師支援林德明回憶,民國68年返回小金門初期,他常背著注射包下鄉宣導,請鄉公所協助通知居民打傷寒、破傷風、鼠疫疫苗。因應烈嶼臥床和行動不便病患的需求,他很早就將居家照護融入日常作業,在軍醫下崗後將病患轉送,或請軍醫到病患家中,並跟進後續檢查和轉診。早期戰地政務時期實施宵禁,夜間就醫需取得通行證,才能通過崗哨聯繫到軍醫。而派駐軍醫不論是三軍體系義務來支援醫師,或是後期由台灣派至金門醫院烈嶼分院駐點的醫師,都是來來去去。由於衛生所與軍醫院一度合併,林德明較清楚派駐醫師的科別與專長,因此居民習慣先聯絡他,由他協助取得通行證和安排就醫,是最有效率的「行動掛號」服務。促成藥品擴充 免除舟車勞頓取藥而當時衛生所藥品靠林德明每周搭船至金門衛生院領取,船班至17點前每小時一班,視天候調整。那時候港口和船隻狀況不比現在,近岸會擱淺,搭船必須由小型棧板船接駁至大船,是小金門人記憶中的「一二三,跳!」。衛生所原本僅備20餘種藥品,民眾若有其他需求,自九宮醫院取得處方箋後,需於崗哨打計程車到市區西藥房買藥,再花20元搭車回來給軍醫確認。為協助民眾節省時間和金錢,林德明主動和軍醫討論用藥需求,彙總向金門衛生院(現衛福部金門醫院)申請,擴充烈嶼衛生所藥物至80餘種。以前衛生所要幫忙接生,民國77年,衛生所只有助產士、護士與他,他在值夜班時遇上急產,只能硬著頭皮戴上手套,幫忙接住小孩倒頭栽打屁股,直到哭泣才能將嬰兒安置一旁,等待護士剪臍帶和後續消毒工作。還有一次,遇上威遠演習,忽然有一產婦流產血崩,情況危急,出動全連的官兵來輸血,幸好順利後送到大金門醫院。鄉親生死大事 都要阿明哥陪伴「我是校長兼撞鐘!」林德明從來不計較頭銜與升遷,在衛生所身兼多職,只為鄉親服務。曾經有鄉親因為長輩忽然身故,不知如何處理,「阿明哥」馬上協調衛生所主任到往生者家中開證明;有婦女去生產,專程請他陪同,說這樣比較放心。阿明哥笑稱這是「生也要我,死也要我」,代表大家對他的信任。林德明40多年來,幫助無數烈嶼鄉親,在衛生所或家門口,常發現鄉親採摘自種的農作物,有些還帶著露水,居民用最直接的方式,表達心裡感激,也展現離島偏鄉濃烈的人情味。烈嶼衛生所成立以來,歷經數次搬遷,林德明最少協助了5次的搬遷。記得有一年,衛生所移轉需要敲掉兩面圍牆,但工程太小,沒人願意來,最後是他當「土水師」,花數天把牆打掉,鋪上水泥。經過林德明的積極協調,102年覓得現址動工,104年6月啟用,讓烈嶼衛生所終於有自己的家。不在意何職稱 長期深耕醫病信任「阿明!你擱來!」烈嶼衛生所主任曾奕融說,她每次下鄉服務,一定要阿明哥陪同,因他和鄉親互動像家人一般,對他帶來的醫師,完全信賴。曾奕融笑著說,「不管醫師是圓的扁的,反正他帶來的就沒問題。」現任金門衛生局長王漢志也指出,金門在地僅200位護理人員,且醫護人員年離職率高達12%。當地的醫療資源欠缺並非缺錢,而是缺人。此次推薦林德明,是希望表揚持續的在地工作者。他也肯定,林德明長期深耕烈嶼,服務公衛領域,在醫護人員流動的狀態下扮演與居民的溝通橋梁,展現「疾病防治的主動性」。對「工友」職稱,林德明不以為意,認為只要「願意去做就好,歡喜做甘願受」,他說,得到這個獎「給真正做事的人,至於職稱完全不重要。」第28屆醫療奉獻獎 特別報導個人獎之4林德明年齡:65歲出生地:小金門烈嶼現職:烈嶼衛生所工友(今年7月退休)主要事蹟:● 他回鄉服務在烈嶼衛生所至今近45年,見證烈嶼醫療發展。● 只要民眾有需求,不分日夜全力協助,號稱「地下主任」。● 一人身兼多職,鄉親看病習慣找他陪同,真正做到「視病猶親」。
2018-10-17 新聞.杏林.診間
恆春半島,人口約5萬2000人,每年遊客約400萬人次,有衛福部恆春旅遊醫院和恆春基督教醫院、南門醫院3家地區醫院,因人口數少、地處偏遠,不利年輕醫師專業發展,薪資又偏低,難吸引醫師常駐,多依賴公費醫師及兼任醫師填補空缺。14年前捨棄退休生活,前往恆基的許志新,同仁暱稱他「阿公」,他說:「偏鄉醫療先天條件差,我能彌補多少算多少。」退休後奔赴恆基 補醫療缺口許志新說,恆春老人多,複雜難解的慢性病需要長期追蹤治療;水上遊憩活動和交通事故多,對重大緊急醫療有迫切需要。「在年輕新血未來前,我不敢老,更不敢病倒。 」許志新從醫是誤打誤撞,原陪同學報考軍校,沒想到考上國防醫學院,並發現對外科的熱忱。民國92年以嘉義榮民醫院副院長退休,隔年接到學長、時任恆春基督教醫院院長陳雲址一通緊急招募電話,改變了下半生。「陳院長是我在三總的實習老師,恆春既然缺醫師,我又還能動,沒什麼考慮就答應了。」許志新不問待遇,帶著妻子搬到恆基宿舍,繼續履行從醫立下的誓詞,沒想到到了恆基,比退休前更忙。最高紀錄 1個月值60多個班許志新初到恆基,醫師不到10位,因人力不足,他捲起袖子輪值,當時外科只有兩名醫師,疝氣、盲腸開刀,加上急診,最高紀錄一個月值60多個班。因無加護病房、麻醉恢復室等設備,較嚴重病患要後送大醫院,後來法令規定有麻醉醫師才能開刀,他改以門診為主,或到急診幫忙縫傷口。從都會到偏鄉小醫院,許志新看到恆基的困乏和不足,長期搭檔的護理師黃琪雯說,「『阿公』先改造急診室,為保護病人隱私,用屏風阻擋,讓病人安心看診。」引進硬體設備外,也成立開刀房訓練團隊,用過去經驗,把恆基改造成小而美的醫院。8旬「住院」醫師 守住台灣尾門診之餘,許志新主動支援急診,即使不是他值班,也會到急診室看看,碰上需縫合外傷的病患,他義不容辭。急診部護理長黃碧霞說,「阿公」嚴謹的工作態度和敬業精神,深深影響醫療人員,他對恆基軟硬體、專業都帶來正向改變。許志新目前周一至六都有門診,從上午7時的早安門診,到晚上10時後急診,都能見到他滿頭白髮、佝僂的身影。他年過8旬,身體仍硬朗,堅持不搭電梯,爬樓梯健身,遇到需要的病患,住在宿舍可以隨call隨到,被打趣是名副其實的「住院」醫師。「視病猶親」,不厭其煩為病人解釋檢查結果,就是要消除因無知產生的恐懼。他說,恆春長者的醫療資訊不夠,購買地下電台含類固醇藥物,導致洗腎,醫護人員需要耐心溝通,建立安全用藥觀念。來到恆春半島,許志新將人生「剩餘價值」獻給台灣尾,他總說自己心甘情願歡喜付出。恆基院長陳志成曾在臉書PO文貼出「阿公」醫師在急診室彎腰執刀的畫面,感嘆「是什麼樣的精神讓一位80多歲的外科醫師,晚上10點還佝僂在急診幫病人縫合傷口?」畫面讓人動容。「見阿公日漸老邁,我們常勸他多休息,但阿公只說病人有需要,就要先滿足病人。」院長陳志成道出對阿公的心疼與感恩 ,「阿公的白髮在手術燈照射下很像一盞燈,點亮半島黑暗的角落,樹立醫療典範,指引年輕人行醫方向。」許志新了解現實讓年輕醫師卻步,但他相信不是年輕人不來,只是尚未到來,在此之前,仍會守在醫療缺口上。時刻自我檢視 奉行醫師誓詞14年了,為何留在偏鄉付出,許志新笑說:「85歲的學長(陳雲址)都不走,我能走嗎?」、「當初芬蘭傳教士創立恆基,無私奉獻,為什麼外國人能,我不能?」天主教徒的許志新說,宗教講博愛,外人眼中看似偉大的無私奉獻與付出,對他而言,只是在看見病人需要後,盡本分做好份內事罷了。行醫逾半世紀,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他一直將醫師誓詞奉為圭臬。他說,誓詞是以人格宣示的約定和承諾,一日為醫,終身奉行,他時刻檢視是否違背承諾,尤其是「保證自己要奉獻一切為人類服務」 和「我要憑我的良心和尊嚴從事醫業」。第28屆醫療奉獻獎 特別報導個人獎之2許志新年齡:81歲出生地:福建省現職:恆春基督教醫院醫療部主任學歷:國防醫學院醫學系經歷:● 嘉義榮民醫院副院長● 高雄信義基督教醫院主治醫師● 陸軍802總醫院主要事蹟:● 捨棄安逸退休生活,前往恆基守護台灣尾居民長達14年。● 終身奉行醫師誓詞,將「保證自己要奉獻一切為人類服務」奉為圭臬。
2018-10-16 新聞.杏林.診間
俗稱「肺癆」的結核病,曾高居國人十大死因之首。台灣大學附設醫院前院長楊思標,一手建立台灣結核病診治、防疫與研究傳承,現在高齡99歲,仍在第一線教學。每周四晚上,楊思標從台北搭普悠瑪號赴花蓮,周五早上八點準時參加花蓮慈濟胸腔科影像討論會,九點半指導年輕醫師、學生判讀胸腔X光片,30年未間斷。18歲那年夏天,楊思標健檢發現染結核病,當時結核病無藥可醫,所幸病情不嚴重,住院休養後回復正常。罹病幸運康復 致力鑽研結核病升大四那年暑假,再次因病住院,家境不錯的他經營養補充、充分休養,一個月後逐漸康復。罹病經驗影響他選擇鑽研胸腔疾病。當時日治時期,多是日籍教授,教授常援引德國醫學,上課時也沒有教科書或講義,學生必須拚命抄寫。畢業後,他擔任台北帝國大學附屬醫院內科的無給薪副手,經由師徒制學習臨床經驗。助手工作包山包海,檢驗病人血液、尿液、糞便、X光檢查等,還要監測追蹤患者病況;到晚上,回實驗室繼續作研究。當年台灣菁英對戰後醫療、醫學教育與公共衛生政策影響深遠。光復後,楊思標受教育部資助赴美留學,後來接連開展組織台北市胸腔病聯合討論會、爭取亞洲太平洋胸腔病會議在台舉辦等創舉。為貧病爭專款 密切追蹤服藥結核病早年無藥可醫,藥物剛問世時,十分昂貴、未能普及。1965年,台灣推動嬰兒接種卡介苗,兒童結核病死亡率下降。不過,山地原住民結核病感染率及發病率均高出平地居民一倍。楊思標不忍病人沒錢治療,持續傳染給部落族人,積極爭取山地結核病防治計畫,後來省政府同意撥給百萬專款支持。原住民醫藥費解決了,但返家後未遵醫囑吃藥,產生抗藥性、更難醫治。楊思標與學生拿起電話,一通一通打給病人;他甚至請託證嚴法師,請慈濟志工協同關心病患。直到1997年,台灣實施世界衛生組織推動的「都治」(DOTS)計畫,即讓醫護人員落實「送藥到手、服藥入口、吞下再走」,使結核病發生率持續下降。礦山調查 台灣首份職業病研究1951年,一位咳血的輪船機關長求助楊思標。楊從痰液培養中發現異樣,經詳細問診、研究,發現是肺蛭蟲所致,蟲體可能來自生食蝦蟹貝類,進一步研究肺蛭蟲在人體的路徑。論文發表於1954年的國際胸腔病學會與1955年的美國胸腔雜誌,是台大醫院臨床研究最早被發表在國外一流期刊的論文之一,更被援引在醫學教科書上。1952年,他發現三名確診為塵肺病的礦工,懷疑金瓜石一帶有更多礦工罹患塵肺病被忽略。於是,他帶著學生赴金瓜石金銅礦山,為礦工做胸腔X光檢查,結果發現,261名工人,高達92名罹患塵肺病;進一步分析發現,負責風鑽工人罹病率最高、占41%,工作九年以上,罹病率更達84%。這是台灣最早的塵肺病調查,更是台灣首份工作環境影響疾病發生的研究,對勞工安全提出重大提醒。楊思標領著學生全台走透透,踏查偏鄉,做流病研究,建議防治政策。他的身教深刻影響後輩,被譽為「烏腳病之父」的曾文賓教授,就是他的學生。熱中醫學教育 傳承X光判讀1984年,楊思標卸任台大醫院院長,協助草創中的花蓮慈濟醫院,還擔任慈濟護專首任校長。自花蓮慈濟醫院啟業至今,他周周赴花蓮,致力彙整病人病歷與X光片判讀指引,供年輕學子參考。早年沒有電腦斷層、超音波,好的胸腔科醫師必須練就紮實的理學檢查與精準的X光片判讀技巧。楊思標的X光片判讀能力高超,曾在世界防癆聯盟西太平洋區會議中的判讀競賽奪冠,獲「台灣胸腔X光判讀之父」美譽。即使今日有了電腦斷層掃描,胸腔X光仍無法完全被取代,因為電腦斷層有高劑量輻射,且費用昂貴,他殷切期盼學生學習判讀功夫,未來更有能力幫助病人。第28屆醫療奉獻獎 特別報導個人獎之1楊思標年齡:99歲出生地:新竹現職:花蓮慈濟醫院胸腔內科顧問教授學歷:● 台北帝國大學醫學院學士畢業● 日本新潟醫科大學博士畢業經歷:台大醫院及醫學院長、名譽教授、紐約州立大學下州醫學中心客座教授、慈濟護專校長、省立台中醫院院長、衛生署顧問、防癆協會理事長等主要事蹟:● 鑽研結核病診斷與治療,推動防治工作,作育英才無數。● 在礦區田調研究肺塵病,提出台灣首份職業病研究。● 檢查出台灣第一例肺癌病患。● 籌辦並主持台灣首次國際醫學會議(第二屆亞洲太平洋地區胸腔病大會)。● 擔任中沙醫療團團長,拓展醫療外交。● 協助花蓮慈濟醫院與慈濟護專創立。● 捐贈台大、慈濟醫院新台幣6000萬元。
2018-10-14 新聞.杏林.診間
第二十八屆醫療奉獻獎名單昨日公布,特殊醫療貢獻獎得主陳寶輝醫師,個人醫療奉獻獎得主為楊思標教授、陳誠仁醫師、許志新醫師、林德明先生、葉寶專醫師、謝春梅醫師、盧克凡醫師、陳明庭醫師;團體醫療奉獻獎為埔里基督教醫院山地醫療團隊。本屆報名個人醫療奉獻獎46件、特殊醫療貢獻獎2件及團體醫療奉獻獎12件。陳寶輝自日本習得胃纖維內視鏡技術,並自費引進台灣,積極推廣於診斷食道、胃、十二指腸疾病,其後不斷引進新診斷和治療技術,68年率領台北市仁愛醫院同仁完成全台第一例肝癌肝動脈導管栓術,開啟肝癌治療手術外另一選擇,嘉惠患者獲頒特殊貢獻獎。楊思標是台灣胸腔X光判讀之父,推動結核病防治,參與擴建台大醫院、醫學院,至今99歲高齡仍每周搭火車到花蓮慈濟教學。陳誠仁從無到有建構嘉基,及癌症治療中心全人照顧體系,建構醫院及社區雙向完整安寧療護。許志新92年自嘉義榮民醫院退休,時年66歲,了解恆基缺乏醫師及當地民眾需求,投入偏鄉醫療,迄今已15年,已81歲仍與院內醫師24小時輪值。林德明負責協助烈嶼鄉居家診療業務,45年來足跡踏遍烈嶼鄉,有如行動衛生所。葉寶專主動到社區發掘未被診治的精神病患,至海邊鄉鎮設置巡迴醫療站,補齊雲林精神醫療網。謝春梅在苗栗公館小鎮行醫73年,終年無休,97歲仍不退休,服務範圍包含鄰近5、6個鄉鎮。盧克凡於大武鄉衛生所,是全台東唯一24小時有醫師輪值,固定支援輪診爭取南迴救護中心,終結無牙醫鄉。陳明庭參與創始中華民國整形外科醫學會,設立專科醫師考試及制度,建立台大整形外科及整形外科住院醫師制度。醫奉獎由衛生福利部指導,立法院厚生會、聯合報、TVBS無線衛星電視台、國際厚生數位科技合辦,財團法人厚生基金會承辦,過去28年已有逾300位得主獲表揚。
2017-12-03 新聞.生命智慧
澎湖仁醫侯武忠11月20日因病辭世,今天告別式,88歲陳船頂專程自大倉趕來參加公祭,送侯最後一程,有如家人、兄弟般的真情流露,讓在場親友都流下淚水,場面感人。總統蔡英文褒揚令由總統府秘書長吳釗燮代表總統頒發,侯妻陳慧娟率子女接受,陳慧娟隨後也向秘書長遞交建議書,期重視離島醫療與籌建文物紀念館等。衛生福利部次長薛瑞元頒贈侯武忠衛福部一等服務獎章,高雄醫學大學也由主任秘書陳正生代表校長劉景寬致贈高醫「仁醫濟世 高醫之光」榮譽傑出校友獎牌,均由陳慧娟率家屬領取。侯武忠告別式上,總統府、衛福部、高雄醫學、義大、邱外科、澎湖地方府會、醫界、檢警消、各鄉市公所、代表會、學校、同學會等代表等超過500人致祭,其中白沙鄉由鄉長莊美李率近200人前來致祭最為龐大,讓菊島福園擠進了滿滿的人潮來送侯醫師最後一程。侯武忠告別式中,最感人的是白沙大倉島88歲的陳船頂,淚流滿面的在公祭儀式的最後,專程頂著風浪來送侯醫師最後一程。他說,20多年來,2人的交情,有如家人、兄弟般的深厚,是侯醫師來醫好他的身體,卻沒想到侯醫師自己先到天上當神仙,句句真情流露,在場都同掬眼淚流。侯武忠76自年高雄醫學院畢業,曾服務於阮外科與海軍救難艇醫官,民國80年澎湖醫師人力不足,返鄉服務,先後服務於望安、七美等離島和白沙衛生所,行醫期間,還兼任七美、望安與澎湖本島的法醫行政相驗工作、擔任澎湖慢性病防治所長等職。侯武忠在26年行醫中,大部分時間都奉獻在離島服務,其中以白沙所轄大倉、員貝、鳥嶼和吉貝等4個離島,為方便看診,還自費購置2艘船艇定期巡迴醫療,醫病醫人,視病猶親,獲得離島居民的肯定,並歷年來以最年少的年紀,獲得第12屆醫療奉獻獎殊榮。侯武忠行醫近26年,生前大部分時間都服務於離島,以任職白沙衛生所主任近20年最久,由於所轄有大倉、員貝、鳥嶼、吉貝等離島,生前自行花費購造「榮泉號」與「昭滿號」2艘船,作為離島定期巡迴醫療之用,目前暫泊靠在白沙中屯與岐頭漁港。總統蔡英文的褒揚令,是在1日核定,全文如下:澎湖縣立慢性病防治所所長侯武忠,才器雋秀,卓行絜矩。少歲原鄉醫療資源匱乏,爰負笈跨海來臺,探求現代醫理,卒業現高雄醫學大學,袪衣受業,展驥伸志。學成遄返菊島,先後服務七美、望安等蕞爾小島,療治貧病衰疢長者,輸暖掬誠,視病猶親;嗣奉派前往白沙鄉,撒播海洋子民大愛種籽,宵興夕寐,勞瘁不遷,開啟日後無私奉獻之崢嶸歲月。嗣賡續落實醫療整合政策,保障居民就醫權益;自費購買交通船舶,定期巡迴離島問診;守護銀髮弱勢族群,協助行政相驗事宜,矜疾恤患,日旰宣勤,嘉績澤惠,杏林有聲。曾獲頒第十二屆醫療奉獻獎殊榮,允為歷來最年少之得獎者,夙有「台灣史懷哲」令譽,芳猷遐舉,藹然仁醫。詎意積瘁攖疾,迺以茂年驟逝,鄉民失賴,軫懷曷極,應予明令褒揚,用表貽徽,而彰馨德。侯武忠是高雄醫學院畢業,返澎服務於離島,是國內首位自己開船赴離島巡迴醫療的醫師,也是國內最年輕的醫療奉獻獎得主,11月20日因胰臟癌辭世,享年55歲。
2017-09-24 新聞.杏林.診間
廿七屆醫療奉獻獎最高齡得主是一○一歲的神父賴甘霖,他至今依舊經常緩步走在台北街頭,轉乘捷運,至台北各醫院探視病人;最年輕的得主是五十一歲的桃源衛生所長邱孟肇,他因癌症領有重大傷病卡,但依然堅持在南橫山區服務。賴甘霖有事返回出生地西班牙,昨代他領獎的古亭耶穌聖心堂神父裴育聖表示,賴甘霖三月拿到台灣身分證,笑說「台灣剛出生一位一百歲的嬰兒」。賴甘霖也拍下影片表達喜悅和感謝,他謙卑地說,「有別人比我更適合這獎,但台灣人給了我,謝謝你們」,「雖然我老了,但我還要想辦法盡我的力量,為台灣工作到底」。邱孟肇駐守南橫山區十六年,莫拉克風災後,高雄山區交通常中斷,他常徒步五小時走到部落看診,被譽為布農族守護神,一口流利的布農族語,老人家最喜歡給他看診;他昨天自謙:「我得到的太多,做得太少」,他相信自己被神祝福著,請愛他的人別為他擔心。邱孟肇昨天偕妻女一同上台領獎,主持人問及爸爸得獎有何感想,大女兒說,看著爸爸在山上付出,「一直一直都很尊敬爸爸!」小女兒則天真地說,「謝謝爸爸得獎,帶我來台北玩!」逗笑來賓。
2017-09-24 新聞.杏林.診間
有一群人長年默默為病苦者付出,被社會看見時卻彎腰不居功,是台灣最美的風景。第廿七屆醫療奉獻獎昨頒獎,副總統陳建仁表示,很多得獎者在偏遠地方艱難地服務,看到他們,感到台灣充滿希望、光明與愛。醫療奉獻獎由立法院厚生會與聯合報系共同主辦,本屆由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獲團體奉獻獎、長期推動器官捐贈的健保署長李伯璋獲特殊貢獻獎,奉獻台灣半世紀的人瑞神父賴甘霖等九位醫護人員獲個人醫療奉獻獎。陳建仁說,肝病長年高居十大死因前五名,如今降到第十名,肝基會成立廿三年,全台走過的篩檢路可繞台灣三百圈,扮演重要推手角色。肝基會董事長許金川昨天由衛福部長陳時中手中獲獎時表示,肝基會的成就來自小醫師的努力,「謝謝有人捐腦汁,有人捐膽汁!」李伯璋當年看見腎臟移植存活率九成,洗腎患者僅四成,毅然決然投入器官捐贈,很多患者從他住院醫師時看著他長大,信任並全力支持他推動器捐,他表示,得獎是當年教他開刀的哥哥李伯皇、所有病人和成大同仁的共同成就。台大外科教授李伯皇三年前也得到醫療奉獻獎,李伯璋領獎時被問:「有沒有話想對哥哥說?」他數度哽咽說不出話。坐在台下觀禮的李伯皇被請上台,對弟弟說:「很好,但你還可以更好」,也不忘訓勉,「得獎是額外,醫療本分還是要繼續做下去。」今年八十歲的馬偕名譽顧問科醫師林媽利,有台灣血液之母之稱,奠定台灣捐血制度。頒獎給她的聯合報社長項國寧表示,林媽利從事冷門、小眾的醫事研究,默默耕耘改變台灣人的生活;戴東原奉獻糖尿病防治近半世紀,七十八歲的他熱情不減,每天工作十小時以上;曾任台南市副市長的顏純左,長期致力毒品、愛滋防治罪率也獲個人獎。來台五十五年的修士卡通靈是護理師,他認為奉獻是應該的,不需額外表揚,昨繼續在東聖母醫院為病患服務;聖十字架療養院護士林秀麗從事居家護理十九年,退化性關節炎讓她左膝變形,一談到患者,她說,「腳再痛也要走。」五十二歲的牙醫師羅界山總是拉著重達廿公斤的行李箱,到住家服務行動不便的患者。六十一歲高揚威是桃園復興鄉土生土長的泰雅族人,在老家奉獻卅多年,他說:「得獎不是我的目的,更不是我終止的地方。」一定繼續在原鄉服務。
2017-09-24 新聞.杏林.診間
從小就立志當白衣天使,但是護理人員的價值,卻在臨床工作下失去了方向,天主教聖十字架療養院護士林秀麗,從醫院的護理工作轉投身更具挑戰性的居家護理工作已經19個年頭。為了照顧年邁的患者,就算沒有上班,只要患者有需求,即使要開1個小時的車才到能療養院,她也在所不惜,也因為她的無私奉獻,獲得第27屆醫奉獎的肯定。長時間工作加上已經65歲,退化性關節炎讓林秀麗的左腳膝蓋已經變形,但是一談到患者,林秀麗就說「腳在痛也是要走」,過去有非常多醫奉獎的得主,如饒培德修女,年紀比她還大,但做的工作始終都沒有變,讓她非常感動。接觸護理工作多年,最感動的是看到當一個人往生時,能讓他們有尊嚴地走,幫大體擦澡後,等候家人有尊嚴地帶他們回家,如今自己也能不斷協助民眾做這些工作,她非常感謝,也強調獎項是團體的,絕非她一人可獲得。【27屆醫奉獎】林秀麗/療養院當家 守護貧病老弱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6001/2686139【相關閱讀】‧ 卡通靈修獲醫奉獎 他說:奉獻台灣是應該的‧ 血液之母林媽利獲醫奉獎 羞稱老公抱抱恭喜‧ 山區看診18年 邱孟肇:我得到的太多 做得太少‧ 戴東原熱情投身醫療工作 孫女盼爺爺早點回家‧ 長期致力毒品與愛滋防治 顏純左獲醫療奉獻獎‧ 肝基會獲醫奉獎 許金川:成就來自小醫師的努力‧ 李伯皇拿襪子教李伯璋手術 李伯璋獲醫奉獎哽咽謝哥哥‧ 泰雅族醫師獲醫療奉獻獎 高揚威:得獎不是我的目的‧ 肝基會獲醫奉獎 許金川:成就來自小醫師的努力‧ 走到膝蓋變形也要顧患者 林秀麗無私奉獻獲醫奉獎
2017-09-24 新聞.杏林.診間
「生命有終,大愛無限」、「凡是一步一腳印,努力做就對了」衛福部健保署長李伯璋致力於器官捐贈,獲第27屆醫療奉獻獎特殊貢獻獎,一直以來鞭策他進步的哥哥李伯皇,也是醫奉獎的得主,兩人是醫奉獎史上第1對兄弟檔得主。李伯皇今也出席典禮,談到弟弟獲獎,只說「很好,但你還可以以更好」,勉勵他把得獎視為額外的,本份還是得繼續做下去。李伯璋說,當年推動移植醫學,是看見腎臟移植後的存活率高達9成,但是洗腎的患者存活率僅剩下4成,看見器官移植的好處,毅然決然投入,並在成大醫院大力地推動。器官捐贈能逐步推動,最需要感謝的是病人,當他還是住院醫師時,很多患者都是看著他長大,對他賦予信任,當他要推動器捐時,始終沒有害怕。李伯璋說,他雖然是一名外科醫師,一開始並非所有手術都在行,當年李伯皇拿著一隻襪子教他開胃手術,如今獲得醫療奉獻獎特殊貢獻獎,他說「這個獎並不是我一個人的」,而是所有病人、成大醫院同仁、昔日的院長等成就的。如今他很幸運的被賦予重任,擔任健保署長一職,這項榮譽是他為之珍惜的。被主持人問及「有沒有話想對哥哥說?」李伯璋數度哽咽說不出話。坐在台下觀禮的李伯皇被請上台,李伯皇對李伯璋說「兄弟登山、各自努力」,得獎是額外的,醫療是本來就應該要做的事,不應該因為得獎而太開心,聽著哥哥的耳提面命,李伯璋則時緊張地雙手緊握,不敢吭聲。李伯皇說,當年李伯璋投入器官移植,並不太支持,畢竟器官移植是「小眾醫學」,家人都怕他養不活自己,但他把器捐帶到成大,從無到有把體制建立起來,相信不只是他的努力,更是要全院的支持才能做到。李伯璋說,沒有任何的禮物是天上掉下來的,當初投入器捐,只記得哥哥跟他說一句話「做得好也是你的、做不好也是你的」,哥哥一直對他很好,當年初中升高中成績不好,每天都在門口等郵差,升高中考試前1個月,哥哥看不下去叫他北上來台大宿舍盯他唸理化。李伯璋笑說,當初其實是北上,讓哥哥幫他洗衣服,專心讀書才可以考上好學校,如今哥哥一路相伴,他只說了一句「哥哥謝謝你」。【27屆醫奉獎】李伯璋/推動器官捐贈 讓利他變捨得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6001/2681293【相關閱讀】‧ 卡通靈修獲醫奉獎 他說:奉獻台灣是應該的‧ 血液之母林媽利獲醫奉獎 羞稱老公抱抱恭喜‧ 山區看診18年 邱孟肇:我得到的太多 做得太少‧ 戴東原熱情投身醫療工作 孫女盼爺爺早點回家‧ 長期致力毒品與愛滋防治 顏純左獲醫療奉獻獎‧ 肝基會獲醫奉獎 許金川:成就來自小醫師的努力‧ 李伯皇拿襪子教李伯璋手術 李伯璋獲醫奉獎哽咽謝哥哥‧ 泰雅族醫師獲醫療奉獻獎 高揚威:得獎不是我的目的‧ 肝基會獲醫奉獎 許金川:成就來自小醫師的努力
2017-09-24 新聞.杏林.診間
有一群人,長年在有需求的角落默默為病人付出,被社會看見時卻彎腰不居功,屬台灣最美風景。衛福部今舉辦第27屆醫療奉獻獎頒獎典禮,曾任內科醫師、前後擔任12年的台南縣副縣長與台南市副市長的顏純左,因長期致力於毒品防治、愛滋防治與降低竊盜犯罪率,獲得個人獎殊榮。行動派的顏純左過去在擔任醫師時,就經常到電台演講,盼提升民眾醫療知識。擔任台南縣副縣長期間,他發現台南縣的愛滋病患增長快速,參考國外作法,提出毒品減害措施,包括美沙酮替代療法及免費針具,在當時是十分新穎的觀念,他不畏反對聲音,四處演講、爭取計畫。從統計數字上看,全國因使用毒品而感染愛滋人數,自94年2420人逐漸下降,104年已下降至82人。他陸續提出校園驗尿與增加輔導人員的措施,推動家庭驗毒;另外,有鑑於愛滋病主要傳染途徑為不安全性行為,他提議在校園裡普設保險套自動販賣機,同樣引來反對聲浪,但他堅持持續做對的事情。頒獎典禮上,顏純左的兒子也陪同上台,他看著爸爸長期無私的奉獻,深受感動,在台上感性告白「爸爸辛苦了,我愛你!」【27屆醫奉獎】顏純左/推動毒品減害 大幅降低愛滋病例 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6001/2683743【相關閱讀】‧ 卡通靈修獲醫奉獎 他說:奉獻台灣是應該的‧ 血液之母林媽利獲醫奉獎 羞稱老公抱抱恭喜‧ 山區看診18年 邱孟肇:我得到的太多 做得太少‧ 戴東原熱情投身醫療工作 孫女盼爺爺早點回家‧ 長期致力毒品與愛滋防治 顏純左獲醫療奉獻獎‧ 肝基會獲醫奉獎 許金川:成就來自小醫師的努力‧ 自稱「不誤正業」 首位服務身障牙醫羅界山獲醫奉獎
2017-09-24 新聞.杏林.診間
有一群人,長年在有需求的角落默默為病人付出,被社會看見時卻彎腰不居功,屬台灣最美風景。衛福部今舉辦第27屆醫療奉獻獎頒獎典禮,奉獻糖尿病醫學防治將近半世紀,台北仁濟院總院長戴東原是個人獎得主之一。戴東原曾任省立桃園醫院副院長、成大醫院院長、台大醫院院長,2003年自台大退休後,短暫到國衛院服務兩年。之後,台北仁濟院董事長邀他出任台北仁濟院院長。在台北仁濟院服務至今12年,戴東原除了行政工作,也替病人看病,啟動「糖尿病共同照護網」,鼓勵護理師報考糖尿病衛教師,組成專業糖尿病衛教團隊。他接下糖尿病關懷基金會董事長職之後,經常下鄉替民眾衛教或進行家庭訪視,足跡踏遍全台,最遠去過澎湖。「每次去爺爺家,爺爺都好晚回家」,陪同戴東原上台領獎的小孫女靦腆地說。高齡78歲的戴東原,至今每日工時仍10小時起跳,他認為,人生得忙得有意義,一定要為大眾服務、幫到病人的忙。【27屆醫奉獎】戴東原/推動糖尿病防治 長年守護貧病弱勢 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6001/2683141【相關閱讀】‧ 卡通靈修獲醫奉獎 他說:奉獻台灣是應該的‧ 血液之母林媽利獲醫奉獎 羞稱老公抱抱恭喜‧ 山區看診18年 邱孟肇:我得到的太多 做得太少‧ 戴東原熱情投身醫療工作 孫女盼爺爺早點回家‧ 長期致力毒品與愛滋防治 顏純左獲醫療奉獻獎‧ 肝基會獲醫奉獎 許金川:成就來自小醫師的努力‧ 自稱「不誤正業」 首位服務身障牙醫羅界山獲醫奉獎
2017-09-24 新聞.杏林.診間
總是笑眯眯的台灣血液之母林媽利,今以醫療奉獻獎第27屆個人獎的得主出席頒獎典禮,她的先生郭惠二則是第6屆醫療奉獻獎得主,被問及先生對於第一時間聽聞她獲獎的訊息有什麼表示?林媽利笑說,他非常高興,他有握我的手,也有抱一下我說恭喜,林媽利與郭惠二也是首對醫療奉獻獎的夫妻檔。林媽利制定台灣的血液制度,台灣人現在能用免費的血液,她用大半輩子的時間貢獻,也讓台灣於1996年,獲得國際認可為前12名捐血制度完善的國家,奠定台灣的血液地圖。林媽利說「研究是一條寂寞的路」,1981年從美國回來後,台灣的捐血制度不佳,肝炎猖獗,當時很熱心想做好台灣血液制度的建立,沒想到一做就是這麼多年,她非常感謝同事、先生的全力支持,可以幫助她把這件冷門的事做好,也非常感謝台灣社會可以讓她有機會服務,讓她的生命非常有意義。【27屆醫奉獎】林媽利/台灣血液之母 讓你我安全、無償用血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6001/2683220【相關閱讀】‧ 卡通靈修獲醫奉獎 他說:奉獻台灣是應該的‧ 血液之母林媽利獲醫奉獎 羞稱老公抱抱恭喜‧ 山區看診18年 邱孟肇:我得到的太多 做得太少‧ 戴東原熱情投身醫療工作 孫女盼爺爺早點回家‧ 長期致力毒品與愛滋防治 顏純左獲醫療奉獻獎‧ 肝基會獲醫奉獎 許金川:成就來自小醫師的努力‧ 自稱「不誤正業」 首位服務身障牙醫羅界山獲醫奉獎
2017-09-24 新聞.杏林.診間
第27屆醫療奉獻獎個人獎得主,羅東聖母醫院卡通靈修士,他是名「護理師」,從24歲來台服務至今已滿頭白髮,只要是病人有需求,絕對義不容辭,早期曾自己開著救護車去載病人,甚至還自己搬運大體,長期工作讓腰骨受傷,行動雖然因此有些不便,卻仍從未停止腳步,現在仍每天巡房至少3次。卡通靈修士今雖獲得醫療奉獻獎,但他認為這些奉獻是應該的,不認為需要額外被表揚,今天缺席醫療奉獻獎,繼續在羅東聖母醫院為病患服務,由他的好友也是醫療奉獻獎第14屆的得主傅立吉神父代領。傅立吉說,自己曾是卡通靈修士服務的患者,當時因為意外全身打石膏,像是麥當勞叔叔一樣不能動,卡通靈修士每天定時幫他刮鬍子,跟他相處這麼多年,他對於患者的需求,總是熱情的服務,從不認為是工作,而是一件自然的事情。如今他得到醫療奉獻獎的肯定,他說「自己就是一名普通人,沒有特別需要被表揚的」,今天缺席醫療奉獻獎,繼續為病患服務,他曾說,病人是我們的主人、病人是天主眼中的瞳孔,病人需要被保護,是最寶貴的人,醫療奉獻獎並沒有什麼,當他選擇這項職業時,就決定要做到底,不會隨意離開。【27屆醫奉獎】卡通靈/用嚴謹卻柔軟的心 照護與送行 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6001/2681943【相關閱讀】‧ 卡通靈修獲醫奉獎 他說:奉獻台灣是應該的‧ 血液之母林媽利獲醫奉獎 羞稱老公抱抱恭喜‧ 山區看診18年 邱孟肇:我得到的太多 做得太少‧ 戴東原熱情投身醫療工作 孫女盼爺爺早點回家‧ 長期致力毒品與愛滋防治 顏純左獲醫療奉獻獎‧ 肝基會獲醫奉獎 許金川:成就來自小醫師的努力‧ 自稱「不誤正業」 首位服務身障牙醫羅界山獲醫奉獎
2017-09-24 新聞.杏林.診間
52歲的牙醫師羅界山,總是拉個一只重達20公斤的行李箱,到住家服務行動不便的患者,羅界山說,當年從美國學習牙科,意外接觸到身障牙科,發現原來美國可以用這麼人性的方法,替身障者做牙科醫療,當下就發誓,若是有機會一定回台灣,將其帶入台灣,如今也獲得醫療奉獻獎的肯定。羅界山說,自己娶了牙醫師的太太,才能讓自己能無後顧之憂「不務正業」,當年回台時,先回學校開診,爾後又到外開診所,當時有一名患者打開門診的大門,氣呼呼的說「羅醫師我找你找好久,你到底去哪裡了?」聽到這句話,開始覺得自己長久以來的堅持是對的。羅界山說,很多患者對於看牙都非常緊張,無論是身障者、自閉兒等,都相當害怕看牙,但是關係是可以被培養的,不是不可以培養的,一旦被培養後,自己就能幫助他們,解決牙齒的病痛。羅界山開啟台灣牙醫師特別服務身障患者,也讓至今有2000多名醫師跟著他的腳步,服務全台有需要的民眾。●27屆醫奉獎:羅界山/推在宅醫療 還身障者一口好牙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6001/2686183【相關閱讀】‧ 卡通靈修獲醫奉獎 他說:奉獻台灣是應該的‧ 血液之母林媽利獲醫奉獎 羞稱老公抱抱恭喜‧ 山區看診18年 邱孟肇:我得到的太多 做得太少‧ 戴東原熱情投身醫療工作 孫女盼爺爺早點回家‧ 長期致力毒品與愛滋防治 顏純左獲醫療奉獻獎‧ 肝基會獲醫奉獎 許金川:成就來自小醫師的努力‧ 自稱「不誤正業」 首位服務身障牙醫羅界山獲醫奉獎
2017-09-24 新聞.杏林.診間
有一群人,長年在有需求的角落默默為病人付出,被社會看見時卻彎腰不居功,屬台灣最美風景。衛福部今舉辦第27屆醫療奉獻獎頒獎典禮,駐守南橫山區18年,被譽為布農族守護神的邱孟肇醫師,是9名個人獎的其中一位得主,他在典禮上自謙「我得到的太多,做得太少」,他也相信自己被神祝福著,用溫柔的語調要愛他的人別為他擔心。51歲的桃源衛生所所長邱孟肇,入境隨俗學說布農族語,老人家喜歡給他看診;8年前的莫拉克風災後,高雄山區交通便常常中斷,他經常不辭辛勞徒步5小時走到部落看診,以實際行動幫助病人、以親和的態度安定病人的心。邱孟肇偕妻女一同上台領獎,妻子為他流下感動的淚水。被主持人問及爸爸得獎後有何感想,大女兒分享,懂事之後就看著爸爸在山上,為山地居民付出,「一直一直都很尊敬爸爸!」小女兒則天真直率地說,「謝謝爸爸得獎,帶我來台北玩!」逗笑現場來賓。【27屆醫奉獎】邱孟肇/路斷醫療不能斷 不讓部落變孤島 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6001/2683879【相關閱讀】‧ 卡通靈修獲醫奉獎 他說:奉獻台灣是應該的‧ 血液之母林媽利獲醫奉獎 羞稱老公抱抱恭喜‧ 山區看診18年 邱孟肇:我得到的太多 做得太少‧ 戴東原熱情投身醫療工作 孫女盼爺爺早點回家‧ 長期致力毒品與愛滋防治 顏純左獲醫療奉獻獎‧ 肝基會獲醫奉獎 許金川:成就來自小醫師的努力‧ 自稱「不誤正業」 首位服務身障牙醫羅界山獲醫奉獎
2017-09-23 新聞.杏林.診間
有一群人,長年在有需求的角落默默為病人付出,被社會看見時卻彎腰不居功,屬台灣最美風景。衛福部今舉辦第27屆醫療奉獻獎頒獎典禮,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獲得團體獎殊榮。肝基會董事長、肝膽腸胃專科醫師許金川謙虛地表示,肝基會的成就,來自小醫師的努力。肝病長年被稱作國病,全台每7人就有1人是帶原者,許金川的老師、台大教授宋瑞樓曾告訴他,「如果現在的方法不能解決問題,就要去研究」。因著這句話,他在在沒有健保的年代,向善心人士募款成立肝基會,期盼「家人不再為肝病而傷心,社會不再為肝病損失菁英而遺憾」。23年來,基金會在全台各地走透透,篩檢行走的距離已可繞台灣300圈。頒獎典禮上,許金川與楊培銘教授代表肝基會接受獎項,猶如當年宋瑞樓也如此提拔許金川,充滿古意的師徒傳承,不僅傳遞醫術,還有對病人的承諾。許金川自謙,肝基會的成就,來自小醫師的努力;他也幽不改默地說,「謝謝有人捐腦汁,有人捐膽汁!」【27屆醫奉獎】肝基會/23年走遍台灣鄉鎮 消滅肝炎國病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6001/2681857【相關閱讀】‧ 卡通靈修獲醫奉獎 他說:奉獻台灣是應該的‧ 血液之母林媽利獲醫奉獎 羞稱老公抱抱恭喜‧ 山區看診18年 邱孟肇:我得到的太多 做得太少‧ 戴東原熱情投身醫療工作 孫女盼爺爺早點回家‧ 長期致力毒品與愛滋防治 顏純左獲醫療奉獻獎‧ 肝基會獲醫奉獎 許金川:成就來自小醫師的努力‧ 自稱「不誤正業」 首位服務身障牙醫羅界山獲醫奉獎【相關閱讀】‧ 卡通靈修獲醫奉獎 他說:奉獻台灣是應該的‧ 血液之母林媽利獲醫奉獎 羞稱老公抱抱恭喜‧ 山區看診18年 邱孟肇:我得到的太多 做得太少‧ 戴東原熱情投身醫療工作 孫女盼爺爺早點回家‧ 長期致力毒品與愛滋防治 顏純左獲醫療奉獻獎‧ 肝基會獲醫奉獎 許金川:成就來自小醫師的努力‧ 自稱「不誤正業」 首位服務身障牙醫羅界山獲醫奉獎
2017-09-23 新聞.杏林.診間
有一群人,長年在有需求的角落默默為病人付出,被社會看見時卻彎腰不居功,屬台灣最美風景。衛福部今舉辦第27屆醫療奉獻獎頒獎典禮,奉獻台灣半世紀的人瑞籍神父賴甘霖是9名獲得個人獎得獎者之一。得知獲獎後,賴神父謙卑地說,「有別人比我更適合這個獎,但台灣人給了我,謝謝你們、謝謝你們」,「雖然我老了,但我還要想辦法盡我的力量,為台灣工作到底、愛台灣到底」。賴神父起初為助人而習醫,後來決意終其一生跟隨天主幫助眾人,輾轉至中國、菲律賓、東帝汶與台灣等地傳教、牧靈、授課,引領過無數人。他從未忘記自己為何來到這片土地,已是百歲人瑞的他仍精神抖擻,至今依舊會一個人緩步走在台北街頭,轉乘捷運,親身至台北地區大大小小的醫院探視病人,有時在一張病床旁一待就是半小時,不分宗教,給予問候、擁抱,為他們禱告,為他們祝福。被稱為「最愛台灣的西班牙人」,被問及最喜歡台灣哪些地方,賴神父毫不猶豫地回答「都喜歡」、「我住在這裡,我愛這裡的人」。【27屆醫奉獎】賴甘霖/帶著愛漂泊 哪裡生根哪裡就有愛 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6001/2681849
2017-09-23 新聞.杏林.診間
第27屆醫療奉獻獎個人獎得主61歲高揚威,是桃園復興鄉土生土長的泰雅族人,身為公費醫學生,畢業後的第1志願就是回復興鄉工作,待了10年後,他並沒有離開,而是又繼續待了22個年頭,不僅在家鄉開診,更把醫療器材搬上車開始做巡迴醫療,替復興鄉的居民診治,他笑說,每次出車都會遇到「攔路申冤」的,他說,現在山地離島的醫師仍舊不多,希望政府能有多些鼓勵方案鼓勵醫師回鄉付出。高揚威說,畢業後回到家鄉去,曾經掙扎過,最後仍舊留下來,當時在民生報的時代,曾寫過一篇投稿文章,呼籲政府「山地醫療一定要在地化」,現在大家聽到「健保」二字,一定是滿肚子氣,但是對於偏鄉離島的居民來說,健保是「救命的德政」。高揚威說,當年他回鄉服務時,原住民與一般人的平均餘命相差12.9歲,如今在健保的幫助下,已經降至為8歲多,他稱,這是健保施行後,最大的功德,但是兩者至今仍有差距,表示政府還有努力的空間。高揚威說,山地醫療在地化已經倡議多年,希望這項倡議不要再只是「狗吠火車」,他認為,山地離島醫療需要被重視,政策要做得好,得用對方法,現在在健保總額中,山地離島已經有一定的款項,但是有了錢也要有人,台灣大約有200多名公費醫師,若是每一個山地部落都能有6到7位公費醫師回去服務,台灣的山地醫療將可以漸入佳境。他呼籲政府,希望能多做一些鼓勵方案,對於今天得到醫療奉獻獎個人獎,他說「得到這個獎不是我的目的,更不是我終止的地方,未來一定會更忠實地做到山地醫療服務」。【27屆醫奉獎】高揚威/後山巡診19年 復興區熱血仁醫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6001/2683828【相關閱讀】‧ 卡通靈修獲醫奉獎 他說:奉獻台灣是應該的‧ 血液之母林媽利獲醫奉獎 羞稱老公抱抱恭喜‧ 山區看診18年 邱孟肇:我得到的太多 做得太少‧ 戴東原熱情投身醫療工作 孫女盼爺爺早點回家‧ 長期致力毒品與愛滋防治 顏純左獲醫療奉獻獎‧ 肝基會獲醫奉獎 許金川:成就來自小醫師的努力‧ 自稱「不誤正業」 首位服務身障牙醫羅界山獲醫奉獎
2017-09-06 新聞.杏林.診間
走進台中市西屯區愛麗兒診所,裡頭裝潢粉彩色調,播放輕柔音樂,坐在診療檯上有貴婦,也有身心障礙者。診所負責人、台中市牙醫師公會理事長羅界山和妻子,把身心障礙醫療當成志業,他期許著,「坐在診療檯上的病患,都該享有同等醫療照顧」。羅界山為了這個理念,放棄美國優渥待遇,投入國內身心障礙牙科治療,至今國內有逾2000名牙醫追隨他的腳步。就學期間 偏鄉醫療愛扎根愛麗兒診所早上休診,投入身心障礙機構駐診,甚至扛著20公斤重的器械爬樓梯,在沒有冷氣的套房在宅醫療,或開三小時車尋找沒有路牌住家,這樣不計較金錢、辛勞,只為了能讓身心障礙患者都能獲得更好醫療照顧。羅界山從中山醫學大學牙醫系一年級開始,參加醫療服務隊,為南投縣信義鄉偏鄉學童檢查、拔牙、治療、口腔衛生教育。當時,偏鄉交通非常不便,道路崎嶇、泥濘不好走,他騎機車去拿診療用的器械,機車輪胎深陷泥淖中,但看到學童臉上笑容,覺得這是很有意義的事。他說,偏鄉服務經驗也讓他更深刻感受到,偏鄉居民、孩童,應該享受和城市裡的民眾同等的醫療資源才對,他想幫偏鄉、弱勢做點事。民國79年,羅界山赴美深造。在美國,身心障礙牙科是放在兒童牙科裡面,他想要為身心障礙孩子看診,專攻兒童牙科。他從中學到很多,也從兒童牙科慢慢的跨足到身心障礙的領域。羅界山取得美國波士頓大學博士學位後,校方提供優渥薪資,希望他能留下,但當時他想到美國的身心障礙者有完善的就醫制度,反觀國內,大部分的身心障礙患者無法得到妥善治療,還有很多患者的父母孤軍奮鬥。他毅然放棄高薪回國,希望能改善國內身心障礙者就診環境,這個心念也開啟了國內身心障礙患者牙醫治療的先河。深造返國 帶動身心障礙醫療羅界山返國後,應母校中山醫學院邀請,建立身心障礙牙科、課程,也率先開設鎮靜麻醉牙科門診,同時在台中市立復健醫院開設身心障礙牙科特別門診,且開辦許多研討會,讓身心障礙患者家長與臨床交流,還常邀請國外學者來台參訪,也常到國外義診。羅界山說,當時社會環境的氛圍,是沒有人覺得身心障礙者需要、有權利接受治療。他從讀書時發現身障者需要、在美國看到身障者有完善的就醫制度,認為身障者和常人一樣繳納健保費用,應受到公平的對待及同等的就醫環境。即使辛苦,他和妻子持續為身心障礙者提供醫療服務。後因受限擔任學校教職、行政、醫院制度、時間、給付限制等因素,無法全心投入,因此自行開業,開始在教養院、啟智中心等機構駐診,不但院生可受到醫療照顧,附近病患也能就近就診。「有一天我會老,身心障礙患者找誰看診?」羅界山深刻體會,一個人能力有限,開始有了讓更多牙醫加入這行列的想法。剛開始,他帶學生到機構駐診,慢慢的,當地牙科診所醫師也來見習,慢慢接觸、學習,後來慢慢接手去做。機構式駐診也因有愈來愈多牙醫師加入,如今台中市身心障礙牙科醫療團陣容堅強,逾百名醫師支援十多個身心障礙機構駐診,提供每周二個診次,羅界山也可把服務擴展到更遠、資源更不足的縣市。城鄉差距大 爭取患者就醫權羅界山擔任牙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常務理事時,與當時的健保局洽談,建立身心障礙牙科診療辦法,讓診治身心障礙患者能有額外的給付外,讓當地牙科診所能有經濟來源,身心障礙患者也能享有就醫權,不會被拒絕就醫。 民國95年,健保局開辦特殊醫療服務,開辦之初,很多有心想服務身心障礙患者的牙醫,原本擔心會被病患攻擊、被咬而裹足不前,全台為身心障礙患者治療的牙醫屈指可數。在牙醫師公會全聯會努力下,由他每年在全聯會開課,很多醫師透過全聯會課程,陸續加入,如今有逾2000名牙醫為身心障礙患者治療,令人感動。羅界山感嘆地說,現在醫療資源還是集中在城市。像27歲蘇姓腦麻病患遠從雲林至台中就診,病患從國小就來求診,當時蘇爸爸還抱得動,現在蘇爸爸老了,病患插鼻胃管,功能變差,蘇爸爸也抱不動。一趟車過來,上下車很不方便,到診所還要有爬梯機設備,如住家附近有牙醫師,推輪椅過去即可,可省掉舟車勞頓,這才是病人的福氣。在宅醫療辛苦 卻必須積極推動印象最深刻的是愛麗兒診所搬遷到西屯區,有病患因為資訊不發達,不知道診所搬到哪裡,四處打聽,終於在一兩個月後找到羅醫師的診所。患者及家屬抱著他哭「我找你找得好辛苦!」他既感動又心酸,覺得有責任讓病患知道哪裡可得到醫療協助。「現在是加碼投入在宅醫療時機!」羅界山說,偏遠地區醫療資源不足,當地身心障礙者就醫更是不便。三年前,他加碼投入到宅醫療的服務,目前台中有四名患者、雲林十多名患者,有的患者住家在偏遠山區又沒路名,第一次到宅,光路程花三個小時。羅界山指出,推動在宅醫療他心裡有底,目前全國約有30人投入,就像早期推身心障礙牙科一樣,慢慢建立牙醫能接受的醫療模式,投入的牙醫就多了起來。他以開車做比喻,剛啟動最困難,期許「一旦啟動,速度就會加快。」他形容,在宅醫療耗費體力,每每舟車勞頓,提著重達20公斤器械爬樓梯,或車子開到沒路,下來推器械,在悶熱、簡陋空間提供醫療,「看到病患、病患家屬感激的神情,這就是最好的回報!」這也是他和妻子不計金錢、不畏辛苦一路走下去的動力。病情改善 就是最好的回報羅界山說,有些病患牙齒壞得非常嚴重,但不會表達。家長向他反映,孩子不想吃東西,可能是牙齒出問題,他就一顆顆牙齒找、去處理,還要考量治療過程會不會讓患者不舒服?治療過程要很小心,以免患者情緒波動變大,晚上不睡覺敲牆壁、撞頭。等到身心障礙患者牙齒問題處理好了,家長說孩子願意進食了,才放下一顆心。他最怕的是身障生如果很久來一次,問題都很大,因為牙齒處理上較為困難,對病患風險較高,他會與家長進行溝通,讓家長了解,孩子的牙齒問題是平常就須照顧的,要比醫師多做一些。他期望,家長能夠給自己身心障礙的孩子多一點照顧,不論多困難的手術或是矯正,他都可以做,即便要花許多時間跟材料,只要家長有心要進行治療,他都願意配合。
2017-09-06 新聞.杏林.診間
奉獻台灣近半個世紀,101歲的天主教耶穌會神父賴甘霖被稱為「最愛台灣的西班牙人」。被問及最喜歡台灣哪些地方?他毫不猶豫地回答「都喜歡」、「我住在這裡,我愛這裡的人」。賴甘霖起初為助人而習醫,後來決意終其一生跟隨天主幫助眾人,輾轉至中國、菲律賓、東帝汶與台灣等地傳教、牧靈、授課,引領過無數人。百歲人瑞 天天搭捷運陪病人賴甘霖說,他從未忘記自己為何來到這片土地,已是百歲人瑞的他仍精神抖擻,至今依舊可以一個人緩步走在台北街頭,轉乘捷運,親至台北地區大大小小的醫院探視病人,有時在一張病床旁一待就是半小時,不分宗教,給予問候、擁抱,為他們禱告,為他們祝福。「 我的教育教導我開放,別封閉自己,要將關心放在他人身上。」 賴神父的愛人之心萌於家庭,長於教育經歷。1917年,他自西班牙加利西亞內的普埃布拉村出生,在十名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七。賴甘霖的爺爺在大學教授希伯來文與社會學,關心農村貧窮,曾深入探討農村信貸議題;父母開設養殖魚場,提供困苦人工作機會。另外,母親家中經營「 農民信貸」,讓農民在收成前可貸款,收成後可儲蓄。他的助人之心或許在家庭成員的潛移默化中萌芽,影響他立願習醫助人。生於虔誠的天主教家庭,自小學起被送到離家一百公里外的耶穌會學校就讀。賴甘霖回想起來,他認為,離家遠,不僅有機會學習自律與獨立,對於爸爸媽媽的思念也讓他更珍惜與家人之間的情感。另外,長年跟別的孩子一起長大,也讓他學會如何愛人。然而,在未來的日子裡,應該擔任醫師、與心愛的女友共組家庭?抑或是跟隨天主,一生服務大眾?1940年,賴甘霖在醫學院畢業前三個月,開始思考這個過去經常放在心中的問題,他到耶穌會會院避靜數日,心底的聲音逐漸清晰,最終,他決定這一生都要為天主做事。畢業後,他接受長達十六年的會士養成訓練。在此期間,為備未來不時之需,他同時於馬德里大學進修醫學博士。會士養成訓練在十六年後到了試教階段,賴甘霖必須離開西班牙,在異鄉完成使命。當時的他並不曉得,未來會因為各種因素在數個國家漂泊,對於用盡全部心力愛人的神父而言,每離開一個地方都有椎心之痛。離開西班牙 帶著愛漂泊一生1947年,賴神父到了中國,他也在這個階段獲得中文名字,中文老師為他命名為「 甘霖」 ,盼他猶如天上甘霖般能滋潤大地。當時的中國正發生國共內戰,政治情勢紊亂,1949年,無神論的中國共產黨統治長江以北,當時位於北平的耶穌會決定將修士聚集到上海市徐家匯伯敏神學院修課。孰料,後續共產黨又驅除外籍教士,傳教士各奔東西,1952年,剛升上神父的賴甘霖被迫於前往菲律賓碧瑤市,在菲完成神學院課程,也應耶穌會安排至聖托馬斯大學進修神學博士,取得學位後再至馬尼拉一所私立大學教書。住在哪邊 就愛哪邊的人談起這段經歷,賴甘霖不禁緩緩道出:「 要愛人,要看到大家有很多地方一樣,也有很多的不一樣。」 「 不能要求別人一定要跟自己一樣。」 這個看法影響他一輩子,他告訴自己,住在哪邊,就要愛哪邊的人。他比喻自己待過的地方都像女朋友,深深愛著,第一個就是中國,「離開中國很難過,我也流淚,以為沒有辦法愛菲律賓,不過後來菲律賓也變成第二個女朋友。」1961年,因應東帝汶修道院缺乏師資,部分傳教士前往支援,其中也包括賴神父。當時的帝汶島東屬葡萄牙,通曉葡萄牙文且擁有神學博士學位的賴神父接下院長一職。在教育不發達的當時,修道院是相當於中學程度的教育機構,在主教、神父等人的帶領下,修道院陸續培育出許多身體力行關心社會的英才,有三名校友成為主教,其中,貝羅主教與校友霍塔同獲諾貝爾和平獎,霍塔為現任總理,另位校友古斯茫則為東帝汶建國國父。來台教書四十載 傳揚醫學倫理1969年,葡萄牙耶穌會士接手修道院,賴甘霖在東帝汶的任務便告一段落。該年,他也應耶穌會安排來到台灣,隔年接下台大醫學院醫學倫理課程的教授工作,包含醫病關係、醫療行為、藥學倫理、醫護倫理等。他認為,醫療上倫理問題並未隨著科技進步減少,因此倫理學更顯重要,有相關學習背景的醫師,在臨床作各種判斷才會有較多反思;有些不變的原則,包括要愛病人,要優先考慮病人健康,並且要認知到沒有任何的事物可以取代醫者的良心。賴神父過往所學專攻脊椎斷層攝影,對於二戰後的台灣,不管是醫學啟蒙以及醫療人才培育上皆有貢獻。2015年正式退休,教書四十幾年來,桃李已遍布各地,他經常在探訪病人的路上聽到「 老師我是你的學生!」 ,十分高興。輔導叛逆少年 照顧神父健康賴甘霖來台隔年,同時擔任台北商專光啟社的輔導神師,不少叛逆的少年感謝神父接納,就有少年給神父的信中寫道,「那年我十五歲,對生命沒有熱情,對自己沒有信心,害羞且封閉的我,畏縮在歡樂的人群之外,好似他人的快樂更將我推入孤單。這時,您的目光立即從人群中離開,轉向畏縮在一角的我,將我一把抱住。在您的深深擁抱中,我感到好溫暖、好舒服。」身為天主教傳教士的他也在耶穌會會院、台大醫院中的祈禱室主持彌撒;賴甘霖也擔任耶穌會的健康主任,運用醫學背景照顧神父們的健康。另外,他還擔任天主教護士協會的輔導神師,為護理人員發聲或爭取國際交流學習機會。1983年,耕莘文教院的耶穌會院落成後,賴甘霖便遷入接手聖心堂主日學的老師,為小朋友說故事、帶活動。多少人在神父的溫暖引領下獲得心靈滋養,學習成長。一生漂泊,被問及如何面對困頓與低潮,賴甘霖認為,凡事皆為一體兩面,即使面對不滿意的情況,也要學習從中思考是否能在其中獲得什麼,一定可以找到很多正面的理由。他舉例,他要「感謝毛澤東」 ,因為毛澤東的驅離,他才有機會來到台灣這片土地,此外,他也相信天主會帶著他度過重重難關。回想一路走來的歷程,賴神父無悔於最初的決定,他認為,若當初決定結婚當醫師,生命成果不會像今日如此豐碩,這一切感謝主的安排。
2017-09-06 新聞.杏林.診間
「護理工作從年輕做到老,但坦白說,我到43歲以後,跟著修女們投入居家護理及療養院住民照顧,才真正體會到這個職業很重要,改變了我的一生。」65歲的聖十字架療養院護士林秀麗,溫柔、誠懇地訴說著過往與現在,話匣子繞著的總是他人的好,尤其是慈愛修女會的外籍修女們,無私對貧病老弱奉獻的精神,影響她最大。19年來,兼顧家庭、現實的壓力,即使拖著變形的雙膝,她始終戰戰兢兢堅守護士崗位,守護著聖十字架療養院每一位無法自理行動的老人與身心障礙者。完成護士夢想 卻找不到價值林秀麗說,從小媽媽問她「長大想做什麼」,她都直覺回答「當護士」,如今回想,還是搞不明白,這份執著從何而來。國中畢業後,她便離鄉到宜蘭羅東就讀聖母護理職業學校(今聖母醫護管理專科學校),實踐當護士的夢想。甫就業,她被派往各衛生所磨練,做簡易的健檢、衛教宣導工作。後到省立台東醫院(今衛生福立部台東醫院)從事臨床護理工作,每天依照醫囑行事,奔走在急診、病房間,執行手術輔助、傷口處理等工作,但林秀麗卻感覺不到當護士的熱忱與價值。「大夜班回家累得倒頭就睡。」她說,在忙碌匆促的生活中,常不斷尋找從小立志當護士的那份初衷,同樣是救人,但她知道內心還隱藏著另一種無法言語的職業渴望,「當護士,絕不僅僅如此而已」。居家護理工作 讓她找回初衷9年醫院工作,在好友李玉枝修女求救下中斷。當時天主教聖十字架慈愛修女會修女們於大武鄉尚武村進行偏鄉居家護理工作,其中一名修女退休返回瑞士,工作無人接替。李修女找上林秀麗,一句「我們真的很需要妳」,讓她決定留職停薪,暫時離開醫院幫忙。「沒想到,再也回不去了。」林秀麗說,半年居家護理工作讓她知道「原來當護士可以這麼快樂」!這份工作不比醫院輕鬆,在丈夫支持下,她「拋夫棄子」住宿尚武,每天跟著助理在偏僻的山中找路,面對不同狀況的個案及簡陋髒亂的環境,卻使她頓悟,內心一直以來所追求的就是「使命感」。她真正體會到護理工作的價值與人生的意義,儘管生理還是會感到疲累,心靈卻豐富而滿足。林秀麗說,民國85年,官方醫院醫療體系尚未投入居家護理,台東偏鄉老弱病患仰賴的是一群犧牲奉獻的修女下鄉醫治、照護,她接替退休修女工作,執行從未碰觸的醫療處境,不僅要為病患處理傷口、換藥、健檢,還得擦澡、衛教,甚至看不過去髒臭的病患寢室,得幫忙清潔周邊環境。面對艱鉅任務 燃起勇氣意志有次她到一對老夫妻家中,老先生殘障長期臥床、老太太中風行動不便,他們的孩子日日酒醉不省人事,對倆老照顧極差,家中蒼蠅飛竄,惡臭滿佈。「老先生蓋的棉被很久很久沒洗過,後背尾骨處一大片褥瘡,傷口深及見骨,長滿了蛆。」林秀麗坦承,當下她覺得很害怕,不是不會處理,而是掙扎著「要不要處理」。猶豫沒多久,她情不自禁地說道:「如果我不處理它(傷口),還會有誰來處理呢?」回想這段往事,她對當下燃起的勇氣與意志仍覺不可思議,無形中彷若有股力量鼓舞著她,讓她脫口而出那句話,督促著自己完成眼前的任務。她笑說:「當下表現得很自在,回家想到那場景,卻一口飯都吃不下了。」這起事件讓林秀麗更加感佩每一位默默投注偏鄉醫護工作的修女,她們對每一位個案、每一道醫護程序的尊重、堅持與專業,使她決定追隨而行。逢慈愛修女會附設關山聖十字架療養院需要護士,她毅然決然離家,投入這份工作。獻身療養院 感受修女之愛聖十字架療養院於關山鎮偏鄉的療養院,小、舊,卻乾淨、整潔、溫馨,照顧的住民最多達40位,皆是無法行動或行動不便的老人家、身心障礙者,多數經濟弱勢,有的甚至已無親屬。抱著堅定意志而來的林秀麗,一開始很不習慣,「待一周就想回家了。」儘管崇仰修女的精神,但林秀麗說,這裡畢竟是一個機構,她起初總以為會有人下達指令讓她做事,但事實是,這裡只有就近診所的特約醫師會定時來會診,住民的生活起居、生理狀況都得由護士自行評估「下一步該怎麼做」,還得照應到住民的心理感受,令她有些手足無措。而面對長期臥床、重癱的住民,病情幾乎毫無起色,更讓使盡全力服務的她,覺得很受挫。「是修女們讓我轉念的。我發現,她們無論面對什麼樣的狀況、個案,總是無微不至地照顧,她們讓我看見『愛』,只有愛才能沒有選擇地去服務他人,有了愛,做什麼都有意義。」林秀麗繼居家照護工作後,內心二度撞擊,再度找到護理工作的使命,她說:「修女們讓我感覺到德蕾莎修女全心全意為貧病者、苦難者服務的精神,我已經來到這裡,也該跟著她們一起努力。」林秀麗在3個月內完全適應聖十字架療養院的工作。由於只有她與裴彩雲修女任護士職,因此即使是休假,她也住在療養院內,住民發生任何狀況,她都能支應,甚至得跟著住民坐進救護車,到車程1小時遠的醫院,等候家屬到來。有時甚至找不到住民家屬,她就得一直在醫院陪伴住民。林秀麗說,療養院住民個性不同、狀況各異,有的住民發脾氣也會令人討厭,有的住民感嘆生命太長讓她感傷,工作也難免有不順心的時候,是對天主的信仰與修女們無私的精神讓她支撐下去。醫療奉獻獎 獲獎比率最高機構19年歲月流逝,林秀麗從不怠忽每一項工作,總是戰戰兢兢、謙和有禮,將聖十字架療養院當成第二個家,院內修女、工作人員及住民都是她的家人,尤其與她同任護士、同年紀的裴彩雲修女,有如她的左右手,凡事必與她討論才有安全感,情同姊妹。一度她罹患風濕性關節炎而短暫離職,最終還是捨不得、放不下心,返院續任工作。聖十字架療養院是台灣獲醫療奉獻獎比率最高的療養機構,包括瑞士籍馬惠仁修女、瑞士籍葛玉霞修女、原住民籍邱山美修女、瑞士籍饒培德、奧地利籍裴彩雲修女等人,都曾獲個人獎,療養院甚至在2007年獲得團體醫療奉獻獎。林秀麗說,當院方提報她參與醫療奉獻獎時,她內心像有塊大石壓著,久久無法釋懷,「比我更有資格的人多得是,不該是我。」得知獲獎,她不敢置信。裴彩雲修女說,這座獎項實至名歸,「療養院沒有林護士,就像少了一根主梁。」憂心自己老了,護理工作無人接替,林秀麗積極尋找新血護士投入療養院,讓住民持續保有完善的照顧。而她教育新人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學會愛人,才能專注的付出。而她自己也會一直做下去,「看天主要用我到何時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