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05 名人.醫院也瘋狂
醫院也瘋狂/「為何剛不問醫生…」 藥師心好累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2018-10-05 名人.醫院也瘋狂
2018-04-24 新聞.用藥停看聽
不同的藥物和功效,要服用的時間點也不盡相同,常聽到的術語包括「飯前」、「飯後」和「空腹」等等,但確切時間又是怎麼計算?藥師米八芭在臉書粉專分享吃藥時間點的知識,她指出飯前30分鐘以上或飯後2小時以上,都屬於「空腹」,少部分藥物避開食物有更好的效果,所以必須在胃沒有東西的狀態下服用。她表示為了讓病人容易理解,會把「空腹」說成「飯前」,但有些人會以為是吃完藥立刻吃飯,但這種行為叫做「隨餐」,像是部分血糖藥。所謂「飯前」或「空腹」必須在飯前30分鐘到1小時,甚至2小時以上服用,才能有好的療效。米八芭整理了一張吃藥時間軸圖表,圖中顯示:空腹(飯前)=「飯前」30分鐘~1小時或「飯後」2小時以上隨餐(飯中)=「吃完藥立刻吃飯」或「吃第一口飯後吃藥」飯後=吃完飯1小時以內睡前=睡前30分鐘以內,吃完藥趕快去睡原圖出處:白袍藥師 米八芭
2018-03-18 癌症.抗癌新知
網路謠言傳「世界上唯一『沒有癌症的國家』!全國62萬人至今無一人患癌,原因竟然是他們都愛吃這種:神奇的果實!」在南太平洋,有一個由322個島嶼組成的國家︰斐濟(Fiji )。據資料介紹,斐濟是現今世界上唯一一個沒有癌症的國家。科學家研究發現,斐濟人不患癌與吃杏息息相關。另據資料介紹, 在喜馬拉雅山東南麓,有一個居住著五萬餘人的少數民族地區,這裡普遍長壽,平均壽命在90歲與100歲之間,他們幾乎與世間的病魔絕緣。他們居住的地方也是遍地杏樹。美國科學家考察後發現,該處的人能長命百歲,也與常食杏肉乾和杏仁有關。在上面的拷貝,我特別用粗字體標識了「據資料介紹」,「科學家研究發現」,以及「美國科學家考察后發現」。之所以特別標識,是因為,這些詞句就是典型的謠言用語。它們看似權威,卻無從查證。目前,這個謠言已出現在數百個網頁,其中不乏一些所謂的健康網站。最不可思議的是,還有健康網站諮詢某大學中藥科的藥師,而他的回答竟然是,吃杏就不會得癌的推論是合理的。任何一個負責任的網站或專業人員,只要花個幾分鐘的時間就可以查出,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沒有癌症的國家」。首先,在「國際癌症控制聯盟」的網站Union for International Cancer Control,就可以看到有關斐濟癌症協會的資訊。它說:斐濟癌症協會成立於1993年,是斐濟的國家癌症中心,子宮頸癌是斐濟最常見的癌症,其次是乳癌。另外,紐西蘭馬西大學(Massey University)的一個研究團隊在2011年3月發表一篇調查論文。它的標題是 Cancer incidence in four pacific countries: Tonga, Fiji Islands, Cook Islands and Niue(四個太平洋國家的癌症發病率:東加,斐濟群島,庫克群島和紐埃)。調查結果是:在2002年到2005年這段期間裡的每一年,每十萬個斐濟人就有357個人罹患癌症,而東加是346人,庫克群島是307人,紐埃是359人。再不然,也可以查看斐濟的新聞媒體。譬如,Fiji Times(斐濟時報)就有數十篇,甚至數百篇有關斐濟癌症病例的報導。譬如,2017年7月22日的標題就是45 kids’ cancer cases each year(每年45個兒童癌症病例)。所以,綜上所述,「斐濟是世界上唯一沒有癌症的國家」根本就是胡扯鳥蛋。
2018-01-15 新聞.健康知識+
《眼藥水使用注意事項》手要洗乾淨大概已經是常識,間隔順序通常藥師也都會提醒。但是往上看(翻白眼)這一點卻常常被忽略,其實藥水直接點到眼球,尤其是直接點到黑眼珠,是很刺激、傷眼睛的喔!!把眼瞼往下拉,眼藥水滴入眼白與下眼瞼間,才是正確的點眼藥水方法喔!另外眼藥水開瓶後,除非醫師藥師有特別交代,不然不必放冰箱,常溫避光避濕保存即可。因為眼睛非常脆弱,眼藥水眼藥膏不能添加強效的防腐劑,所以開瓶後一個月沒用完也是必須丟棄喔!!原文出處:白袍藥師 米八芭臉書
2017-06-03 新聞.科普好健康
人工智慧 (AI) 軟體AlphaGo相繼戰勝韓、中棋王,使AI技術再次成為全球焦點,國際科技大廠無不搶搭AI商機,醫療應用更是最近熱門話題之一。AI悄悄走進醫院;機器人穿梭病房送藥、問候病患;在診間中,協助醫師問診記錄,機器人扮演醫療助理的場景,相信很快就能夠成真。現代醫療體系運作面臨許多困境,解決方法就寄望AI了。AI智慧助理 醫護好幫手今天的醫師與以往最大的不同,在於:以往醫師診療時,眼睛是看著病人;然而進入電腦網路時代後,醫師問診同時打完診療報告,在電腦上開立所有處方藥物與檢查報告,問診才算完整,於是,醫師眼睛不得不盯著電腦了!當機器人有了AI後,可以學習,具備認知正確與錯誤的能力,進而建立人類特有的演算法式思維。邏輯式演算法思維是醫學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環:當醫師看到了黃疸,應該想到什麼?可能是膽結石阻塞,還是胰臟頭癌導致阻塞?如今,機器人也能累積經驗,打字速度、記憶力都比醫師強,因此就算AI機器人無法做出最可能的診治判斷,暫時當不了醫師,但充任醫師助理綽綽有餘。AI機器人還能變身為門診護理師助理。收受病歷、叫號等不需要專業的工作,由機器人接手,護理師專注於病患、家屬之間的互動。機器人讀取資料比人要快,打字更迅速,但護理師臨床上累積的經驗,以及對病患與家屬心靈層次與情緒變化的了解,仍然優於AI機器人。AI機器人加入後,護理師工作變得輕鬆,護理師短缺問題可望迎刃而解。病房值夜班 AI任勞任怨醫院的另一個困境是值夜班。醫護人員不喜歡值班,但對AI機器人「夜班」完全不是問題。如果每個病房都有機器人值班,碰到病房最常見病人從床上跌落,馬上可採取因應措施:扶他、救他、幫助他。同時也可以詢問:你受傷了嗎?並從回答訊息或邏輯中判斷病患是否有異狀,值班的醫師或護理師收到病床失重訊息後,可以從容地走到病房,檢查機器人列印出來的問診紀錄,決定是否採取進一步的醫療措施。接下來醫師只要口頭開立處方,機器人助理可以迅速完成所有細節。醫護又能回到以往親切的問診。藥劑庫存管理 讓AI代勞除了醫護助理之外,AI機器人在醫院還有很多角色可扮演!目前有兩大類機器人藥劑師助理:一是針對藥物儲存,負責管控藥物庫存與出藥:藥物狀況、包裝及鑑別系統,當病人住院時,就有一個識別碼(ID),處方輸入與識別掃瞄,就立即進到病患的藥櫃中,改藥時直接刪除,換上新藥方,這些不需要藥師親手來做,僅須監督電腦與機器人即可;另有一種機器人助理是將藥物送到病房,並交到病患手中。門診病人亦然,可以讓機器人代勞,藥師只須在最後程序中對病人講述服藥注意事項,並從互動中了解或解答病患的疑惑,確定病患確實聽懂與了解服藥的規定。AI提供效率 醫護給你關懷未來的醫療,是資訊科技(IT)的樂土,是機器人的新領域,我們已將機器手臂用於醫療手術,下一步就是機器人參與醫療管理:機器人進到醫院裡了,扮演起醫師助理、藥劑師助理、護理師助理,直接與病患接觸。在未來醫院裡,將有機器人在大廳裡穿梭,提供快速服務,引領你去診間,招呼你去見醫師。那麼,醫護人員的價值何在?剩下的只有對病患的人文關懷!
2017-03-29 失智.新手照顧
在台灣,吃藥當吃補,尤其不少失智長輩,光是看一科,就有六、七種藥跑不掉,再加上身體退化,伴隨其他疾病,可能跨院看病、多科拿藥,經常領回一大袋藥,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藥師林依儂說,這時他們就會到病人家中,「釐清他吃了那些藥?有沒有吃錯藥?會不會有藥品成分重複?」儘管醫生開立處方,藥師按照處方箋調劑,但吃藥權在病人身上,「只有去到病人家裡,才會更清楚他用藥的全貌。」這天,林依儂藥師來到罹患中度失智症的覃爺爺家中,正指導覃奶奶認識藥物,因為覃爺爺每天要吃八顆藥,本身又有甲狀腺低下和中度慢性腎臟疾病,必須慎選藥物,避免影響生理功能。除了評估處方用藥,林依儂也會檢視病人服藥的順從度,如果看到剩藥很多,就代表他的服藥順從性不好,這時得先了解背後的原因。例如病人覺得有吃藥和沒吃藥的成效差不多,或是擔心副作用,寧可選擇不吃藥,在這種狀況下,必須適時告誡病人,藥效並非一吃就會立即顯現,可能要等三周或是一個月,才會有感覺。 林依儂也會根據長輩服藥的狀況,與醫師商討用藥。曾經有位長輩服用感冒藥,造成解尿困難,經過審視後發現,感冒藥中含有第一代抗組織胺,雖然可以緩解流鼻水的症狀,但它的抗膽鹼藥理作用,會有排尿困難的副作用,在長輩身上影響更明顯,因此與醫師討論後更改為第二代抗組織胺,順利改善了長者的問題。針對很多長輩常會忘記吃藥,林依儂會教導病人或照顧者用藥盒來整理一星期的藥品,方便他們依照早中晚餐來定時吃藥。林依儂說,有些長輩因無法吞服整顆藥丸而裝置鼻胃管,這時候建議家屬自備一個研缽,吃藥前在家磨好,但要注意有些特殊劑型例如長效型的安眠藥、腸溶型藥品不適合磨碎,例如長效型的安眠藥、腸溶型藥品,一旦被磨碎,藥品一次量全部釋出,反而會影響藥效。家屬最容易忽略的還有保存藥品。別以為只要把藥放進藥盒就好,有些藥容易遇到空氣潮解,可能放久會黏黏的,林依儂建議,容易潮解的藥品,例如抗癲癇藥、抗高血壓藥,最好在吃藥前打開原包裝,不要事先放進藥盒,若真的怕遺忘需放進藥盒,可以先放入一日或兩日量就好。吃藥對於失智長輩來說是治療的一環, 林依儂認為,家屬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必須經常陪伴長輩,關心長輩服藥狀況,雖然這是老生常談,卻是減緩失智症惡化的關鍵。想了解更多失智相關訊息?請前往》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Dementia)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2016-07-17 健康百科.風溼過敏免疫
蜆精用途:民間傳統認為可保肝,實際上只能供給肝臟營養。副作用:屬於高普林食品,過量恐誘發痛風。注意事項:是高普林、高膽固醇、高鈉的食品,也可能誘發過敏。專家的話:蜆精含有豐富胺基酸、蛋白質、單醣、維生素及少量稀有元素,民間認為,蜆有助於保肝,但事實上,蜆只能提供肝臟營養,就像香菇或雞蛋一樣,是營養豐富的食品,對B肝、C肝等病毒性肝炎,完全無預防功效。雖然蜆精有助改善四氯化碳或普拿疼過量等化學性肝損害,但通常患者只要多休息或注意營養補充且生活飲食正常,也能恢復肝功能。蜆精不是藥物,不能宣稱療效,也不要以為吃多就一定對身體好,尤其有慢性病的人使用前一定要經過醫師、藥師評估,千萬不要自行亂吃。蜆精是一種高普林食品,食用過量會誘發痛風;它也是高膽固醇、高鈉的食品,一般人不宜多吃,有心血管疾病的人更要留意。此外,蜆屬於螺貝類,也會引發過敏,有過敏體質的人要當心。(諮詢專家:欣民藥局藥師呂品儀)
2016-06-14 名人在線.陳昭姿
如同眾所熟知的電影分級制度,許多先進國家,包括台灣,早已存在藥品分級制度。電影分級制度是根據內容的適宜度,以年齡來區分觀眾;藥品分級制度的依據基礎,則是使用藥品時的「安全性」。成藥標示 小學生也能懂有些國家將藥品分為兩級:處方藥與成藥,例如美國與加拿大等;有些國家,將藥品分為三級:處方藥,藥師藥(台灣稱為指示藥)與成藥,包括台灣與多數歐洲國家,例如英國與德國等。台灣的藥品分為三級:處方藥,指示藥,與成藥。其中,「處方藥」必須由醫師處方才能取得,並且不得在大眾媒體廣告,例如電影,電視,報章雜誌,與公車體等。三級分類當中的「指示藥」,則需經過專業人員的指導,例如醫師、藥師與藥劑生,才能交付民眾使用。所以,指示藥並不需要醫師處方箋,也被允許在大眾媒體上廣告。至於「成藥」,民眾可以自行購買使用,但應該仔細閱讀藥品說明書。近日,衛福部食藥署公告,本年度開始分批次實施指示藥與成藥的新規定。例如,藥品包裝應刊載的內容與字體大小,外盒需提供條碼,方便視障朋友的掃描辨識,以及,藥品說明書要易讀易懂。醫藥專家們對「易讀易懂」也取得了共識,亦即,小學高年級生能夠閱讀並了解。這些都是政府對於非處方藥所強化的安全防護網。分級制度 民眾大多無感然而,台灣的民眾對於存在數十年的藥品分級制度似乎無感,這或許與長久以來的民情,以及民眾就醫行為有關?21年前,全民健保正式啟動,雖然法條明訂,非處方藥,也就是指示藥與成藥,屬於不給付品項,但或許礙於民眾先前的就醫習慣,當時並未遵循這項法規,延續了公勞保時代的給付原則,當醫師開立的處方箋,包含指示藥或成藥時,健保還是完整給付。健保普及率近百分百,在民眾心目中,對藥品更直接的感受是健保付不付錢?而非藥品是屬於那一級。我國藥品許可證大約有兩萬七千多張,其中七千多張屬於指示藥,數百張屬於成藥。能歸類在指示藥與成藥的品項,基本上是上市年代久遠,使用經驗豐富,療效與安全性資訊完整,且經藥品不良反應通報系統,顯示無安全性之虞;此外,至少三個以上先進國家已列入非處方藥管理。因此,就安全性而言,成藥最高,指示藥居次,處方藥最需要專業嚴格監測。藥品分級 有利資源分配健保署李署長近日談及未來政策,重新提出與世界潮流一致的醫療資源分配主張,鼓勵民眾大病看大醫院,小病看小醫院。這項主張其實也符合全球藥品分級概念。因此,接續的論述或許是「小小病看藥師,小小毛病自己照顧」。這意味著,小病症可交由社區藥師指導使用指示藥,而小小毛病,民眾也應承擔部分自我照顧責任,閱讀藥品說明書後使用成藥。值此醫師及將全面納入勞基法的前夕,對於有限的醫療資源,包括人才與設備,更應該做更合理的盤點與分配。●健康名人堂邀請國內外醫藥公共衛生專家分享健康觀點與視野,每周二刊出。近期擴充陣容,請讀者試目以待。
2016-05-09 新聞話題.用藥停看聽
蜂膠用途:殺菌、增強免疫功能、穩定血壓。副作用:對花粉、蜂王乳等過敏者不能使用。注意事項:看牙醫前應先停用蜂膠兩周。專家的話:蜂膠又被稱為天然抗生素,因含有黃酮類、酵素等,功能相當廣泛,具有殺菌、殺病毒等功能,所以可以預防及治療感冒、唇疱疹,有些人感冒、喉嚨痛時不想吃抗生素,就會以蜂膠來取代。此外,蜂膠還能增加免疫系統功能,並能改善失眠、壓力、焦躁等問題;具有強化血管功能、穩定血壓、促進血液循環。蜂膠劑型多,除了滴劑、口服等外,有的還做成類似藥膏狀,若皮膚遭燙傷、起水泡,也能塗抹緩解傷口,還能治療痘痘。不過,如果本身對花粉、蜂王乳過敏不建議使用,而有氣喘問題的人也不能使用,以免導致氣喘惡化。值得注意的是,因蜂膠含有植化素,具有抗凝血作用,提醒有凝血功能問題的人,也不能使用蜂膠。要看牙醫之前,應先停用蜂膠兩周,建議民眾使用前,最好先經過醫師或藥師評估。諮詢專家:晏晟藥局藥師陳伶娥
2016-04-27 新聞話題.用藥停看聽
光回收就逾5千公斤 以三高藥物為大宗國人愛看病、卻往往拿了藥不吃。台北市藥師公會統計,每年社區藥局回收的藥品,民國103年就達到5500公斤,若推算混於一般垃圾所丟棄的藥品,全台恐達上百公噸;而根據統計,回收第一名藥品以三高藥品為最大宗。藥師分析,台灣因健保拿藥過度容易,導致藥物浪費情形愈來愈嚴重。「台灣是全球用藥最浪費的國家」,台北市開業藥師沈采穎說,光是台北市社區藥局受理民眾回收的特殊藥品,民國103年就有約5500公斤,與民國99年相比的3970公斤,足足多了近2000公斤。她說,社區藥局回收藥品統計僅民國102年回收量倒退嚕,為4261公斤,主要是那一年開始藥物分類,才會使藥品量減少。新北市藥師公會理事長古博仁說,台灣人丟棄的藥物以治療三高的藥物為最大宗,這與罹患率有一定的關係,其次是抗生素、抗組織胺等。藥師柯明道說,「幾乎每個月都會有人拿三高的藥品來回收」,很多老人家對於藥有既定的印象,認為多吃會傷肝、傷腎,或者長時間服用三高的藥物一定會讓自己更容易喪命;實際上,三高藥物隨便停藥,需要用更多的治療去補救,因此所引發的併發症才會更嚴重。古博仁也說,另外一個問題是民眾有「濫拿藥物」的情況,就算不需要吃藥的小病,也要拿藥回家才行;問題是,許多民眾拿到藥後,只要病症有稍微好轉,馬上自行停藥,導致家中藥物愈積愈多。有社區藥師表示,曾在一天回收100多排的抗憂鬱劑「千憂解」,讓他嚇了一跳。藥品若不當處理 恐影響生態環境沈采穎建議,吃藥一定要照醫囑,且依照食藥署建議的回收方式,以免會影響生態環境,抗生素就是一大問題。食藥署藥品組簡任技正祁若鳳說,台灣確實沒有強制回收未服用的藥物,但部分縣市已經在宣傳對環境造成危害的藥物。到社區藥局回收,除了抗生素、荷爾蒙、液體藥物、抗癌與免疫抑制劑以外,其餘的藥品都能直接丟垃圾桶,但得謹遵丟棄的六大步驟,集中、稀釋、密封丟棄,否則也可能造成環境更大的汙染。▇ 藥品沒吃完怎麼辦?一般藥品處理步驟1.藥水、藥丸放入夾鏈袋2.清洗藥水罐的水也倒進夾鏈袋3.夾鏈袋再加入廢棄茶葉、咖啡渣4.廢棄的擦手紙也加入夾鏈袋5.內容物固定後密封,可丟垃圾桶6.乾淨藥袋、藥水罐,依分類回收具基因毒性廢棄藥品抗生素、抗癌藥、荷爾蒙製劑、液體藥物、免疫抑制劑等,隨意丟棄對環境及生態有害,需拿到社區藥局或醫院的藥品回收站;若不知道哪種藥品可以丟入一般垃圾,建議先找藥師評估後再丟棄。資料來源/食藥署;製表/陳雨鑫
2015-12-04 新聞話題.用藥停看聽
食品藥物管理署調查國內兒童用藥觀念,發現超過5成學生認為綜合感冒藥可「預防感冒」,逾2成的人亂吃感冒藥;還有學生把感冒糖漿當飲料,原來是阿公擔心孫子感冒,每天買一瓶當作午餐飲料。「家長觀念不足會直接影響孩子。」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副教授張鳳琴表示,阿公、阿嬤過去沒太多的醫療保健觀念,對於用藥安全也懵懂無知,大的沒學好,小的也一併遭殃,不只綜合感冒藥被濫用,止痛藥也是讓小孩隨意吃。根據食藥署調查,2成孩子會到藥局自行購買感冒藥,也有2成孩子平常會吃綜合感冒藥,卻有3成孩子買藥後不會詢問藥師用藥方法,1成不會詳讀藥物適應症,有5成孩子認為感冒藥可預防感冒,甚至有孩子認為多吃感冒藥,疾病較快痊癒。張鳳琴表示,感冒糖漿、感冒藥、止痛藥中有種成分叫「乙醯氨酚(acetaminophen)」,乙醯氨酚主要作用是解熱止痛,一般人每天容許劑量4千毫克,小朋友則是2千毫克。每顆感冒藥或感冒糖漿、止痛藥等,可能含有350到500毫克劑量,若重複用藥可能造成「不可逆」的肝毒性。食藥署長姜郁美表示,近三年來孩子用藥觀念雖有改善,但有不少許家長仍在灌輸謬論。食藥署計畫結合各地教育局、全國17縣市,共計104間學校結盟社區藥師,採取一校一藥師方式,推動孩童正確用藥教育。▍提供優質新聞,還需要你的鼓勵,按讚加入《元氣網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