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1-05 焦點.健康知識+
調查:民眾如廁後 僅花3.5秒洗手
「防流感、腸病毒要勤洗手」、「出國旅遊注意個人衛生要常洗手」,從各種防疫文章常看到要你洗手、洗手、再洗手,但洗是洗了,洗對了、洗乾淨了嗎?用肥皂勤洗手一直是國際公認最有效、最省錢的傳染病防治方式,疾病管制署點出,用肥皂洗手還可有效預防流感、輪狀病毒、及腸病毒等病菌。但若沒洗對,其實形同沒洗。其中一個最大的關鍵,就是洗手時間的長短。手要洗乾淨,至少要沖20秒以上,你都洗幾秒?新北市衛生局今年曾實地調查民眾如廁後的洗手習慣,發現多數人僅用3.5秒洗手,通常手沾濕就閃人。甚至有17%連洗都沒洗。真正做到「濕、搓、沖、捧、擦」五步驟的竟只有0.5%。台大醫院兒童感染科主任黃立民解釋,用肥皂洗手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把細菌和病毒「沖掉」,因此洗的時間、力量和搓揉的位置都會影響,要洗乾淨,水流不只要夠,也要至少沖洗20秒以上才有效力,絕非沾濕就好。洗完再用手帕或擦手紙擦乾。而市面上販售的「乾洗手」等不需沖洗的清潔用品雖有不錯的殺菌效果,但通常只對某些具有外套膜的病毒有清潔功能,無法預防腸病毒等特定的病毒,因此好好洗手還是最簡單實用的防疫作法。正確洗手五步驟1. 濕:打開水龍頭,把手淋濕2. 搓:抹上肥皂,手心手背搓揉起泡約20秒(掌心對掌心、掌心搓揉手背、指縫間搓揉、指背搓掌心、虎口對拇指、指間對掌心)3. 沖:將雙手沖洗乾淨4. 捧:捧水將水龍頭沖洗乾淨,再關閉水龍頭5. 擦:用乾淨的毛巾或擦手紙將手擦乾資料來源/新北市衛生局、三軍總醫院手部衛生示範中心製表/鄭涵文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