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16 名人在線.劉秀枝
劉秀枝/喜歡喝咖啡嗎?又多了一個理由
2016年諾貝爾生醫獎由研究「細胞自噬」(autophagy)調控機制的大隅良典(Yoshinori Ohsumi)教授獨得。細胞自噬是細胞自行產生「自噬小體」(autophagosome),把細胞內損壞的胞器和剩餘的物質包圍起來,送到細胞的溶酶體(lysosome)內,將之分解或再利用,以維持細胞內的動態平衡。相對於「細胞凋亡」(apoptosis)是細胞自行啟動的程序性死亡,細胞自噬則是一種程序性存活,通過吞噬、分解細胞自身衰老損傷的產物或非必需成分,來提供營養和能量,不僅可以清除細胞內的毒性成分,也可阻止細胞損傷和凋亡,這種清道夫的角色與細胞的成長、分化和分裂等功能同樣重要。溶酶體是1974年諾貝爾生醫獎得主德.迪夫(C de Duve)在1955發現的,他並於1963年提出細胞自噬現象,但其複雜的基因調控在近20年來才逐漸被解開,近年來更是蓬勃發展。許多研究都顯示細胞自噬的受損可能與癌症、肥胖、老化、心肺疾病和神經退化性疾病等有關,因此如何利用藥物來促進細胞自噬以治療疾病,是個熱門課題。有趣的是,咖啡和限制熱量攝取也可促進細胞自噬:限制熱量攝取有其難度,但對喜歡喝咖啡的人是一項好消息。一篇來自法國,發表於2014年的《細胞週期》的論文,發現讓小鼠飲用咖啡1到4個小時後,其肝、心臟和肌肉就出現細胞自噬現象,而且在兩周的實驗期間持續存在。咖啡主要是經由抑制mTORC1訊號和降低蛋白質的乙醯化,以促進細胞的自噬作用。然而,讓小鼠飲用去咖啡因的咖啡,也出現細胞自噬。因為咖啡除了含有咖啡因,還有許多其他物質,因此學者推論細胞自噬可能不是咖啡因的功效,而是來自於咖啡中的多酚類(polyphenols)的作用。咖啡喝下後,被胃壁迅速吸收,進入血液中,可穿過腦血屏障進入腦部,並經肝臟代謝,由腎臟排出。每個人肝臟中的酵素基因對咖啡的代謝速率不一,所以對咖啡的感受性也不同。且烘焙、濾煮和沖泡的方式不同,咖啡中所含的咖啡因量也有所差別。一般而言,成年人每天喝4到5杯咖啡(相當於300到400毫克的咖啡因)是安全的,但這是西方人的標準,東方人體型較小,最好酌量減少。咖啡中的咖啡因雖然對少數敏感的人有增加心跳、造成焦慮和影響睡眠等負面作用,且長期飲用後突然停止,可能會有輕微的戒斷現象,但不會成癮。整體而言,咖啡的好處多過壞處。咖啡因可以提神、增進專注力和幸福感,並降低憂鬱情緒。流行病學研究發現長期飲用咖啡與降低阿茲海默症、巴金森氏症、中風和癌症的風險也有相關。餐後來杯黑咖啡,在品嚐其香醇時,不妨想像體內的細胞正在發揮自噬作用,健康又幸福。歡迎瀏覽作者網站:http://blog.xuite.net/hcliujoy/blog